旅游文化艺术

2024-10-26

旅游文化艺术(精选12篇)

旅游文化艺术 篇1

摘要: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 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 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 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 旅游经济越发达。“十二五”时期, 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与同样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将有越来越多的融合发展, 其中, 文化旅游产业将是挖掘地方文化、完善旅游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撬动地方经济腾飞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就如何加强文化旅游产业联动, 打造揭阳文化旅游精品展开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旅游产业,揭阳文化,分析研究

在这种大背景下, 揭阳市作为一个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特色文化光大传承的滨海城市, 必须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加强区域合作, 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联动, 打造揭阳文化旅游精品。

1 加强区域合作, 促进揭阳旅游产业发展

揭阳市是潮汕历史文化发祥地。几千年的发展与传承, 赋予揭阳地方文化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享有“小戏之乡”、“国画之乡”、“海滨邹鲁”之美誉, 市区榕城是广东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普宁英歌、潮剧、木雕、普宁嵌瓷、阳美翡翠玉雕、乔林烟花火龙、铁枝木偶、青狮、竖灯杆升彩凤等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风淳朴, 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包括潮汕年节习俗、婚姻习俗、丧葬习俗、诸神崇拜习俗、礼仪习俗、食七样羹、出花园、行彩桥、“营老爷”等潮汕文化民俗。

揭阳市虽然具备了山川毓秀,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和交通区位枢纽这些发展现代旅游业的先天优势, 但它也同时存在着很明显的后天不足之处。其表现在: (1) 缺乏科学而持久的发展战略定位, 缺乏旅游名牌产品, 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和深度不够, 产业规模狭小; (2) 旅游形象不够清晰, 特色不够鲜明, 旅游产品弱、散、小, 吸引力低; (3) 旅游景区 (点) 建设滞后, 生态保护环境意识不强, 经营管理不规范; (4) 缺乏强有力的宣传手段和渠道, 揭阳旅游产品在国内外知名度不高; (5) 缺乏具有现代管理经验的和旅游营销策划的优秀人才……这些都成为制约揭阳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当前的揭阳要实现好揭阳市第五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的“把旅游业打造成揭阳市新的支柱产业”的核心目标, 就必须积极突破制约揭阳旅游业发展的瓶颈。要积极响应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汕潮揭同城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工作”的重大决策, 内联外引, 加强与汕头、潮州、汕尾、梅州、河源、珠三角和其他周边地市的旅游协作, 积极招商引资, 促进资源互补、市场互补。

揭阳要以“走出去, 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 不断加强与东南沿海地区旅游业界的联络沟通, 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有效地推动揭阳与兄弟城市的旅游合作, 拓宽客源市场。一是通过精心做好文化旅游项目的策划、规划和招商推介, 让各地的投资者看到揭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希望, 增强信心, 参与到发展揭阳文化旅游产业中来。二是全力推进对外开放, 与东南沿海地区各市建立友好关系, 形成揭阳文化旅游产业投资的多元化、经营的多样化、项目的品牌化、产业的互动化机制, 以此助推东南沿海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上的联动, 更让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揭阳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2 打造独具匠心的揭阳文化旅游精品

2.1 打造榕城古镇——岭南水城旅游平台

揭阳必须凭借“潮汕历史文化的发祥地”的美誉, 把潮汕文化引入旅游市场, 充分利用这些文化所衍生出来的潮汕民俗、潮汕饮食文化、民间节庆、潮汕工艺美术、潮汕民居、民间艺术等文化资源优势, 通过榕城这个文化古城, 以它独特的“水上莲花”风韵, 凭借“东方威尼斯”的魅力, 依托城内具有浓郁潮汕文化特色的揭阳学宫及其周围的释、儒、道景点来演绎潮汕特色文化风情, 打造东南沿海的另一个“周庄”——榕城古镇。在这个榕城古镇, 我们极具特色的潮汕文化都在这里淋漓尽致地展现着, 就象潮汕的古典美人——丽质天成、古色古香、恬静大气, “城中竹树多依水, 市上人家半系船”是古时榕城水乡的真实写照。附丽于此的潮汕独特人文景观——具有860多年传统的元宵民俗活动“行彩桥”, 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

2.2 凭借玉都美誉, 打造商务休闲旅游示范区

阳美人长期坚持“纯天然A货”的诚信经营理念, 坚持诚信交易、一诺千金, 精心打造“阳美玉器”品牌, 使阳美玉器产品在国内外玉器珠宝市场享有独特声誉, 畅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今日阳美, 已成为揭阳市一张响亮的名片, 阳美玉都旅游景区已成为广东省首个4A级购物主题景区。凭借玉都的美誉, 揭阳正在积极地打造“美玉之旅”旅游精品路线, 将旅游资源与商业贸易资源相结合, 把重点产业串联起来,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擦亮揭阳城市品牌, 打造“空港经济休闲度假、会展商务旅游聚集区”。

2.3 依托揭西生态旅游资源优势, 致力打造“三色旅游”

揭西是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县, 也是港澳及海外华人眼中最具南国特色的生态旅游县。揭西文化底蕴深厚, 旅游资源丰富, 是潮客文化交汇处, 打造“三色旅游” (即绿色、古色、红色“三色”之旅) 品牌, 是揭阳旅游精品的一大亮点。把红色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等资源整合起来, 做到“红”、“绿”、“古”三色和谐的围绕在揭西这座生态小城, 让人在遨游山水的同时, 回望历史的千年积淀。

2.4 大力开发海洋文化旅游

揭阳地处沿海地带, 应大力发挥优势, 整合资源, 提高海洋旅游业整体质量和效益。突出海洋生态和海洋文化特色, 重点发展滨海度假旅游产品, 建设具有国际水平以及广东特色的滨海度假旅游示范基地。依托惠来滨海优越的自然条件, 打造“海港经济滨海度假观光旅游聚集区”。

2.5 凭借华侨文化优势, 打造国家5A级“八国风情旅游度假区”

大南山华侨管理区因东南亚八国华侨归来而成立, 其历史渊源和现有居民的生活、文化都与东南亚八国文化息息相关。其地理位置独特, 受到海港经济区的辐射较强, 地缘优势明显。大南山周边的公路、铁路网将构筑起连接长三角、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区三大经济板块的“黄金走廊”。凭借这个区位优势和华侨文化优势, 揭阳必须以风情文化为基底, 发挥原生态优势, 打造集“异域风情、民俗文化、休闲度假、生态养生、体育运动、农业观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开发出新的都市休闲旅游精品路线:农耕文化—慢生活—耕读茶—影视—基于传统文明的视听艺术。

2.6 打造宗教文化旅游精品, 推动两岸文化交流

揭阳是粤东古邑, 潮汕文化发祥地, 见诸史载已有2200余年, 宗教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如全国规模第二且保存最完好的揭阳城隍庙、潮汕三大古刹之一的双峰寺、香火远播海外的揭西三山国王祖庙。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揭西县三山祖庙, 是粤东地区最古老的神庙, 也是全世界三山国王文化的发祥地。三山国王一直是台湾粤籍移民拓荒台湾、建设家园的精神支柱, 也是粤东先民移垦台湾的“见证人”。随着时间的发展, 它现已成了一种文化、一种桥梁, 除亲情之外的处于时间、空间之中的联系原乡与异乡的精神纽带。可以说, 它是一位以神的面目出现的增强海峡两岸同胞情谊的友好使者。近期, 揭阳已计划把三山国王祖庙建设成集宗教、旅游、休闲于一体的世界级旅游胜地, 这将有力地拉动揭阳与台湾旅游产业的良性互动。

3 加强文化旅游产业联动, 实现区域共赢发展

3.1 对接深圳、厦门

揭阳与深圳、厦门两大经济特区之间, 既有较深的文化渊源, 又有很强的旅游资源互补性。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 形成了较高水平的城市旅游经济, 但是旅游产品较为单一。揭阳有厚重的传统文化、丰富的旅游资源, 但是缺少人才、资金和现代化管理。两地之间, 在旅游产业要素上有很强的互补性, 且每年有大批量的揭籍旅深人士往返, 随着厦深铁路的开通, 往返两地间的时间缩短了一半, 这些因素都为两地开展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揭阳与厦门颇有渊源, 潮汕人历史上曾被称为“福佬”, 皆因大部分潮汕人是从福建迁入潮地的。至今, 两地讲着相同的语言, 有着共同的信仰。揭阳应该在旅游线路的规划上实现与两地的对接, 通过旅游企业间的合作, 形成统一的旅游市场。既可以借助深圳、厦门的旅游市场推介揭阳, 也可以借鉴两地先进的管理经验提升揭阳的旅游业服务水平;同时, 也可以拓展深圳、厦门的旅游线路和产业腹地。在东南沿海旅游产业联动中, 可以深圳和厦门为龙头, 推动区域内的旅游线路和旅游资源的整合, 规划跨城市的旅游线路, 构建“海峡西岸文化旅游带”并进行整体营销;同时在深圳和厦门建设散客集散地, 与各地旅游行联合, 形成一个市场、资源、信息共享的机制。

3.2 潮汕三市联合发展

揭阳要借助汕潮揭同城化的契机, 推动潮汕三兄弟在文化旅游业的协同作战。潮汕三市同根同源, 但是三市的文化差异也比较明显。汕头作为明清后期发展起来的近现代商贸城市, 以“百年商埠”闻名海内外, 在改革开放后又列为四大经济特区之一, 代表着潮汕人的现代文明;潮州在近千年里一直作为潮汕甚至是粤东的首府, 以古城、韩愈、湘子桥为核心的人文景观代表着潮汕的过去;揭阳是最早出现在史料记载里的潮汕地名, 是潮汕、粤东、乃至兴梅、闽南等地最早的建制县, 饶宗颐老先生曾考证榕江地区是中原汉人迁潮汕的首站, 所以揭阳代表是潮汕的历史。三市之间完全可以通过战略合作, 进行错位发展、协作发展。揭阳现与南方报业集团合作, 在机场附近准备兴建“南方文化创意园”。机场位于三市的中心点上, 且近厦深铁路, 所以机场周围被看作是“潮汕金三角”。可以借助“南方文化创意园”的建设为契机, 三市制定旅游业的合作发展框架, 以“南方文化创意园”为载体, 集中展示潮汕文化的魅力, 以“南方文化创意园”为平台, 搭建三市共同的旅游市场。

3.3 积极探索与梅州的旅游合作

梅州是“天下客都”、生态旅游城市, 旅游业且有相当的规模。揭阳境内兼具潮、客两种文化, 且在地源上与梅州接壤。可以考虑与梅州共同打造一条“潮客文化体验之旅”的旅游线路, 在线路上实现对接, 在客源上实现共享, 在旅游业的发展上实现共赢。

3.4 以宗教文化资源为平台, 推动两岸文化交流, 打造宗教文化旅游精品, 提升揭阳文化旅游的知名度

经过1400多年历史的发展, 三山国王文化逐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岸三山国王文化的互动不仅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 更为重要的是它已成为当今民间社会架在海峡两岸民族团结的桥梁。“三山国王”的共同信仰对沟通海峡两岸的乡土情谊起到了难以被取代的特有促进作用。同时这一信仰的背后透露了海峡两岸的文化渊源, 即文化同根同源。作为全世界三山国王文化的发祥地的揭阳, 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宗教文化资源在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中的积极因素, 打造宗教文化旅游精品, 提升潮汕文化旅游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苏勇军.宁波市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海洋信息, 2011 (01) .

[2]赵一平, 李悦铮.海洋文化与大连海洋旅游开发[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5 (03) .

旅游文化艺术 篇2

主办单位:太原旅游职业学院

承办单位:太原旅游职业学院社团联合会 赞助单位:待定

活动策划书目录:

一、前言

二、市场分析

三、活动介绍

四、工作计划

五、宣传计划

一、前言

作为青春的代言人,大学生总洋溢着年轻的活力、充满着狂热的激情,对新奇有趣的大型活动必定会踊跃参与,全程投入。这类的活动必能让主办方的知名度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也让赞助商家达到想要的最佳宣传效果,从而大家都得以大丰收。我校开办的旅游文化艺术节必将吸引学院同学与邻校同学,产品宣传的最佳时间,形象策划的最棒时段。因为该月同学们的功课相对于其它月份少,将有更多的时间组织和参与活动,更何况学院的活动月也在这个时候完全开放,很有活动的气氛。在这个宣传的黄金月,哪个组织率先策划出极具创意的活动,哪个组织就能在大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同样哪个公司能在这个月做最有效的宣传,哪个公司就能树立稳固的品牌形象,更好地去稳固原有市场和吸引新的消费群体。因此,我们艺术学院学生会又怎会错过这么好的一个黄金时机呢?本次活动策划不但总结了前几届开幕式成功的经验,而且通过了整个学院学生会和老师的分析讨论,极具权威。况且本次活动是本学院最具特色的招牌活动之一,也是本学年的重头戏,因此得到校团委、学生会各部门及组织的高度重视,并给予大力的支持和配合。除此之外本活动还得到其他学院各兄弟协会、学生组织、校团体的鼎立相助。届时必将能让活动的参与者感到耳目一新,兴奋不已;让赞助商尽情享受投资少回报高的乐趣。我院学生会也会为此而奋斗到底。

二、市场分析

1.同电视、报刊传媒相比,在学校宣传有良好的性价比,可用最少的资金做到最好的宣传。

2.学校消费地域集中,针对性强,产品品牌容易深入民心。作为现代青年的高校学生都喜欢追求新鲜的、刺激的、浪漫的、能展示个性表现自我的活动。若是商家能在文化节这种有趣、有意义的活动中进行宣传,效果定是显著

3.因为年年都有迎文化艺术节,如条件允许的话,商家还可以同我们艺术学院建立一个长期友好合作关系,使商家在校园内外的知名度不断加深,极具有长远意义!4.高效廉价的宣传在以往的校内活动中,我们积累了不少的宣传经验,在学校建有强大的宣传网,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而且有足够的人力资源为贵公司完成宣传活动!5.便捷的活动申请:商家在高校内搞宣传或促销活动,一定要经过一系列的申请,而通过和我们合作,贵公司可以方便快捷获得校方批准,并且得到我们学院及各部门的大力协作配合。

7.大学校园文化生活丰富,活动众多,其盛况颇具影响力

8、大学生有着自己消费特点:

(1)消费群体范围集中,针对性强,消费量大

(2)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消费易引导

(3)容易形成潮流,而且迅速向周边地区辐射

(4)接受能力强,尤其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

三、活动介绍

晚会主要内容

1.晚会主题:

2.晚会时间:2012年11月

3.晚会地点:学生活动中心

4.承办单位:太原旅院社团联合会

晚会形式

在节目内容上健康向上,尽量贴近主题的前提下,提倡丰富多样化的表演节目,表现为表演形式多样化,表演风格多样化等。同时要求节目具有较高的可视性和艺术性。具体的节目编排由文艺团组织和具体负责,然后经过老师及主席团再进行审核和培训。所有节目需提前彩排,最后经过相关领导审查、筛选之后,合格的节目方可在这台文艺晚会上表演。节目演出次序由晚会策划组决定。

创意阐述

旅游文化艺术节,是由我院直接领导,院学生会组织全体同学共同参与的一年一度的盛会。开幕式的含义:作为文化节的开幕式,有着吸引同学前来观看,为为期一个月的活动积攒人气,活动顺利举行。为突出本次迎新生晚会的特色性与可欣赏性,今年的晚会有以下设想:

1.体现特色性

2.加强互动性(新老生,老师和学生互相参杂进行)

3.丰富欣赏性(加大晚会的前期宣传力度,筛选出色的节目严把节目质量关;节目形式多样化,搞一次前期调研,了解同学喜欢的节目内型)

以上构想会依据相关调研结果总结其可行性。

四、工作计划

1.晚会策划及准备期:本阶段主要完成宣传、节目收集、主持人确定,舞台设计,以及赞助商的确定。

⑴节目收集(各负责人):招集各班开会,安排节目的推荐工作及介绍节目的选拔工作

①召集各个负责人

②各班上报节目数量;可以以个人或班级名义报名;

③提倡节目的节目内容新颖性和形式多样性。

⑵召开主席团会议,动员及工作分工

⑶主持人的选拔

①张贴海报招募主持人

②主持人报名工作

③成立评选小组

④主持人选拔

⑤公布主持人名单

⑷推荐节目

⑸在此期间,由宣传部做好晚会的初期宣传工作,外联部同时联系好赞助商,以文艺团为主,各部门共同协助想好舞台设计方案。

2.开幕式协调及进展期:本阶段主要完成节目筛选及排练,中期宣传、舞台灯光音响确定、物品购买。

⑴确定节目评选小组名单;

⑵第一次彩排

⑶公告初定节目名单

⑷开幕式节目整改;

⑸开幕式最后节目确定

⑹第二次彩排

⑺礼仪队人员确定

⑻开幕式中期宣传

3开幕式倒计时期

本阶段主要完成开幕式全过程确定(包括节目单确定)、舞台设计方案的实施、末期宣传、领导邀请及开幕前期准备工作。

⑴开幕式末期宣传

⑵开幕式全过程确定

⑶领导及嘉宾邀请、工作证制作、场地确定

⑷在开幕式当天安排最后一次彩排

⑸开幕式正式演出

具体组织安排(具体负责部门到时依情况再定)

1.节目编排负责人

2.音乐制作负责人

3.选择主持人:择优选拔现象气质佳,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和责任心都强的学生。主持人数量在4人左右,组成风格和组成方式不限。主持人用语必须经过审查。

4.文字宣传负责人

5.安全负责人

6.开幕式前中期卫生负责人

7.会场布置与场地规划负责人

8.通知领导负责人

9.主持人服装及化妆负责人

10.演出现场负责人

11.晚会摄影负责人

12.话筒、催场、道具、碟片、磁带管理、音响负责人

13.组织大一新生入场负责人

14.新生到场人数与各班人数统计负责人

15.晚会结束后礼堂的打扫负责人

五、宣传计划

(1)横幅

于活动场地处悬挂,活动前期悬挂,直到活动结束,一目了然,持续时间长(公司以私人名义是无法申请到横幅悬挂的)。

(2)海报宣传

在全校各宣传栏内张贴海报, 在保证有关活动的宣传的情况下, 可以体现赞助商的利益。学生公寓宣传栏。置于校内人口流动量大的道路上和食堂前(建议公司参与设计海报或展板),宣传单,节目单, 以求对公司的宣传达到最好最全面的效果。

(3)展板

活动前期在院内醒目位置摆放展板,不受其它任何组织宣传影响,该板为我院学生会独家所有。

(4)网站宣传

我们将在西昌学院艺术学院网站上进行跟踪报道,借助网络力量将公司企业形象大幅度推广,不仅是大学城内对公司无人不只,而且辐射到整个日照网络世界。

(5)校内媒体

(6)专栏宣传

我们可以为赞助商制作一个宣传专栏更好的为公司宣传

我们将竭尽全力将此次旅游文化艺术节办好,同时我们将为商家实现最好的宣传效果达到双赢的目的而努力奋斗!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社团联合会

旅游文化艺术 篇3

【关键词】龙舟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旅游形象策划

旅游市场经济同样是“好酒也怕巷子深”,“皇帝女儿也愁嫁”。好的旅游资源如果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包装策划以及宣传推介,其知名度就难以提高,吸引游客数量也十分有限。放眼过去,展望未来,发展汨罗龙舟文化旅游的关键,在于依托资源特色,打造品牌形象。

1 树立精品意识、塑造形象

汨罗龙舟文化积淀丰厚,无处不在的文化印记,构造出了其独特的人文魅力,但是长期以来龙舟文化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却没有形成应有的名牌效应。如何根据文化旅游的特色,在社会公众和旅游者心目中树立个性鲜明,主题突出的旅游形象,是龙舟文化旅游业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旅游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和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包括其旅游活动、旅游产品及服务等方面的总体印象和评价。一个旅游目的地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往往是吸引游客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纵观国际国内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无不具有鲜明的旅游形象。比如“意大利——露天博物馆”、“香港——动感之都”、“长沙——璀璨星城”、“昆明天天是春天”、“椰风海韵醉游人”的海南印象等等,这些旅游形象推广工程无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给当地带来良好的旅游经济收益。可见,形象是旅游区的灵魂,也是形成竞争优势的最有力的工具。汨罗龙舟文化应打造一个良好的、个性鲜明的形象,以形成在整个世界的垄断地位。

汨罗龙舟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由于旅游企业普遍规模小、实力弱、品牌意识差、市场竞争力不强。要加大建设精品文化旅游景区的力度,打造好“龙舟文化遗址遗迹游”、“龙舟文化民俗游”、“龙舟文化名人游”等文化旅游品牌,重点建设屈子祠、任弼时纪念馆等精品景区(点),并将其穿珠成串,打造出一批黄金线路,增强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同时,加强龙舟文化的旅游形象建设。旅游标徽作为重要的旅游地的形象标识,最能够彰显历史文脉和文化特色,可用屈原像或者龙舟模型等作为标徽的图案。此外旅游景区、景点、旅行社、宾馆酒店以及旅游交通部门的装潢、命名,工作人员的服装等,都应体现龙舟文化形象。总之,要采取多种形式,围绕“龙舟精神”,统一形象策划,强化龙舟文化旅游整体形象宣传,积极拓展国内旅游发展的空间,扩大海外市场的客源,提高市场占有率。

2 打造龙舟文化旅游形象的具体措施

一是整顿好车站、码头附近的治安环境,树立醒目的龙舟文化旅游宣传口号标识,搞好城市的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适当增添屈原及龙舟雕塑,将龙舟文化的概念贯穿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里。增强屈子祠等景点的可进入性,充分利用汨罗位于岳阳和长沙的中段这个良好的区位条件,缩短游客进入屈子祠的时间,减轻费用。

二是要统一规划,科学管理。景区旅游形象往往最能影响游客的总体印象和评价,因此从景区的环境,到接待人员的服务技能等各个方面,都要统一规划,科学管理。要加快旅游景区景观道路、供水、供电、通信、标识、公厕等配套设施和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善旅游景区和重要旅游线路沿线的生态环境。要充分考虑游客需求,体现旅游功能,增加旅游项目,利用优雅的环境,把它建成人们的度假胜地。

三是策划好主题节庆活动。旅游区主题旅游形象的塑造要产生持续稳定的效果,关键在主题节庆活动和主题旅游形象的紧密结合,这是因为一个鲜明而且一致的主题节庆活动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能给旅游目的地带来持久的生命力。如洛阳的牡丹节,青岛的啤酒节,哈尔滨的冰雪节等都给当地的旅游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要进一步提升龙舟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可策划举行下列主题节庆活动:“文化之江、龙舟之源”——汨罗江民俗节;“蓝墨水的源头”——龙舟文化艺术节;举办一系列以“龙舟杯”命名的摄影、书法、绘画、诗歌、雕塑、剪纸、歌舞大赛。

四要继续办好国际龙舟节。岳阳市委、市政府在连续举办 10 届龙舟节而又停办了几年后,毅然决定恢复龙舟节,并把龙舟赛场由南湖迁回汨罗江,提出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办节办赛机制。要恢复、巩固、提升龙舟文化之源和龙舟故里的应有地位,使汨罗江作为龙舟文化发源地这一理念得到正本清源,打造好龙舟品牌,启动汨罗江龙舟产业园的建设,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此外,要借助于电视、网络、广播、报纸等传媒在国际上广泛宣传龙舟文化,逐步争取让龙舟竞技项目参与到亚运会、奥运会常规项目活动中来。

五要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要促进旅行社由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旅游队伍;进一步加大旅游人才培训的力度,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旅游管理人才;加强对导游人员的日常管理和考核,要注意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法律培训,强化法律意识;导游和其他旅游公司成员要在工作当中注意仪表、举止、言谈等,在实际工作中努力为顾客留下良好的印象,让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受;在旅游公司经营活动中,旅游监管部门,要加强检查和监督,定期深入旅游市场,常抓不懈;建立完备的旅游产品售后服务体系,帮助旅游企业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建立口碑效应。

参考文献

[1]杨罗生.竞渡本招屈考―兼论龙舟竞渡的起源与其文化意义[J].云梦学刊,2006,27(06):48-52.

[2]刘石林.汨罗江畔屈子祠[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文化创意旅游开拓汕头旅游新空间 篇4

汕头市旅游资源非常匮乏,笔者认为,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锻造旅游产业链,开拓汕头旅游新空间。

1 创意旅游的概念及其特征

1.1 创意旅游

创意旅游的兴起是顺应市场潮流的,是对市场需求进行挖掘后产生的具有市场引导性的旅游产品。创意元素的融入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旅游业的深层次发展。创意旅游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它强调了用全新的思维逻辑方式融入旅游业实现价值创新,从而促进旅游业升级换代。其发展思路是充分发挥旅游产品的关联带动效应,以旅游活动和旅游吸引物为核心,拓展旅游产业链条,主动与一产、二产等产业融合,构建跨越各个产业部门的多层次旅游产业链,促进区域整体功能提升与转型。创意产业的融合性就是把技术、文化、产品和市场融为一体,既有利于产业的延伸,又极大拓展了产业的发展空间。

创意旅游这一概念是由格雷·理查德(Grey Richards)和克里斯宾·雷蒙德(Crispin Raymond)于2000年提出,他们把“创意旅游”定义为:通过旅游过程的积极参与和从其选择的度假目的地学来的经验,为游客提供发展创意潜质的机会,是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学习旅游目的地国家或社区的某种文化或技巧的一种旅游产品。创意旅游者通过参加互动性工作室(interactive workshop),开发自身创意潜能,拉近与当地居民的距离,进一步体验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氛围。这一概念对创意旅游的表现形式、实现路径及目标进行了具体的叙述,着重强调互动性措施对创意旅游的重要性。[1]

创意旅游并非为创意与旅游的简单合并,并非所有添加创意元素的旅游产品均可称为创意旅游。创意旅游是顺应旅游者日益高涨的精神需求以及旅游目的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一项新的旅游产品,是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锻造旅游产业链。

1.2 创意旅游特征

创意旅游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强调对各类资源的多维化整合。以对传统旅游资源(自然山水、文物古迹)之外的各类社会资源的整合和转化,将有形和无形的资源通过创意的手法转化为市场认同的旅游产品。二是强调对未来文化遗产的创造。对历史遗留和现有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是传统旅游产业的主要发展模式。创意旅游则突出创造性的思维,创新出“无中生有”和“有中生优”的世界级创新旅游产品。三是强调对旅游消费潮流的引领和塑造。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百姓的旅游消费逐渐由观光型旅游向消费体验型旅游作结构转型。四是强调拓展和延伸旅游产业链。联系产业链内在内容,拓展产业链条,整合各产业,形成产业发展的“总部经济”,提升旅游经济的质量,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五是提升区域整体价值。创意旅游是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合作、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合作,是大区域各种资源合作的整合——区域间的体制整合、空间整合、主题整合、线路整合、产品整合、理念整合,是致力于建设一个把旅游产业深深镶嵌在整个区域产业链的系统。

创意旅游实现了旅游者更深度的参与过程,扩展了旅游资源的涵盖范围,也为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提供了新路径,一些不具备旅游资源特征或不便于进行开发的旅游资源均可借创意旅游进一步扩大其发展空间。创意旅游可有效解决非物质资源开发难的问题,为文化的载体提供了有效途径和方法。

2 汕头发展文化创意旅游的条件

2.1 资源条件

潮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以汕头为中心,经受历史时空的孕育,在自然和社会环境生存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行为的汇合。它生成于秦汉,兴盛于两宋,延绵于明清,影响古今,是独具特色、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一种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历史的传承,潮汕文化资源越积越厚实。在全世界越来越注重旅游文化品味的今天,这些资源就构成了汕头市潮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2.1.1 潮汕文化历史名人资源

潮汕文化名人辈出,灿若繁星。宋、元、明、清四代,潮汕考取进士共有上千名。在近、现代史上,潮汕的政界要员吴南生;科技名流经济学家萧灼基;潮商的代表人物,从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马松深、张锦程、庄世平、到内地富豪翘楚黄光裕,再到“福布斯”海外华人100强中的19位潮汕商人,每一个创业故事都演绎着“潮汕人会做生意”的现代神话;体育明星金砂“三李”、孙淑伟、陶唐、谭瑞午;娱乐明星方展荣、陈楚生、陈四文、孙燕姿、万绮雯、蔡少芬;文坛巨匠、留学博士同样各领风骚。

2.1.2 汕头文化建筑遗存

汕头文化建筑遗存众多,独具特色。汕头古镇、古村、古庙、古匾、古桥、古牌坊、古宅院、古书坊、古祠堂、古对联、古雕刻随处可见,比比皆是。特别是汕头市区小公园有近代建筑群:一栋栋别具一格的骑楼,如百货大楼、海关钟楼、胡文虎楼等等;还有樟林古港遗址,郑信衣冠冢,陈慈黉故居。

2.1.3 戏曲与潮汕文化资源

汕头是戏曲之乡,潮剧,以其自身的独特风格成为全国十大剧种之一。1957年、1959年潮剧团两次晋京献演,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先后观看了演出并接见演员合影留念。潮剧为中外文化交流特别是潮汕地区同世界各地的交流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特色乐器有二弦、唢呐和深波等。潮阳英歌舞属广场民间舞蹈。源溯明代中叶,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原先舞者108人,表现梁山泊好汉化妆打大名府的故事。表演者每人手执长约1尺4寸、直径4厘米的彩色木棒,配合锣鼓点、海螺号和吆喝声,两棒相击翻转,边走边舞。潮阳英歌舞熔戏剧、舞蹈、武术于一炉,表演独具魅力,它以刚劲、雄浑、粗犷、奔放的舞姿,构成了磅礴、威武、强壮、豪迈的气势,给人以力与美的震撼!澄海的蜈蚣舞、麒鳞舞、舞狮、舞龙、舞鲤鱼以及偏远乡村戏班形成了汕头舞台艺术的独特类型。

2.1.4 宗教文化资源

妈祖信仰,潮汕妈祖庙甚多,居民历来崇拜妈祖,特别是商民、船民、盐民尤普遍。船民船中都祀妈祖神像,每年农历三月廿三日神诞即隆重祀拜。提倡妈祖信仰,是对同舟共济、救死扶伤、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忘我无私、仁爱慈祥、团结互助精神的信仰。同时,也是加强海内外同胞、侨胞联系,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一道桥梁。对三教神祗的崇拜,也是潮汕信仰民俗的重要内容。佛教方面,主要崇拜佛祖(即如来佛)和观音菩萨。在潮汕大小各个庙宇里面,都供有佛祖法像。规模较大的寺庙是潮州城里的开元寺。汕头市区的龙泉岩、铁林寺;达濠青云岩风景区;潮阳、潮南区风光:西岩佛教丛林景区,大峰风景区都是宗教文化信仰的地方。

2.1.5 民俗文化资源

汕头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古朴典雅。潮汕民俗繁多,且保留着很多中原传统文化,这也是潮汕人一直引以为荣的地方。除了传统的节日外,他们还保留着盂兰节,中秋烧塔,新年烧龙等等中原已消失的习俗。另外较有特色的还有“人节”食七样羹,澄海赛大猪,陇尾抢石榴和盐灶拖神;潮普各村的“营老爷”等习俗。

2.1.6 红色文化旅游资源

位于潮南区红场镇在艰难的革命岁月中,革命志士在红场留下了大量而又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众多的革命遗址。丰富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大南山红场旧址;东江特委办公旧址;大南山红宫旧址;闽粤赣苏区党代会旧址;红军医院;红军修械厂;红军被服厂;彭杨军校;东江特委党校;大南山石刻革命标语;红场戏台及赤花剧社;英雄石洞;潮普惠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办公旧址。

2.1.7 文物出土

1974年出土“浮滨文化”文化遗址,这类遗址的年代,距今约3 400-2 900年(相当于商代中后期到西周前期)。目前,已发掘的浮滨文化遗址,分布于粤东的榕江、韩江与闽南的九龙江、晋江等四个流域。2010年出水的“南澳一号”沉船的“青花瓷器”。“浮滨文化”文化遗址及“南澳一号”沉船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2.2 区位条件

2.2.1 汕头区位优势

汕头紧靠“珠江三角洲”及“海峡西岸经济区”,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通江达海的优势,而且是广东、福建、江西的共同腹地,已形成海陆空并进的东向交通网,同扩散地区的空间距离近,交通运输便捷,联动发展可以产生级差效益,易于接受扩散效应。汕头在粤东地区的中心地位明显,主要表现在:第一、汕头市是粤东地区最大、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而且经济实力在粤东、赣南、闽西南的十三个地级市中也处于领先地位。第二、汕头市具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及较发达的物流基础。汕头在生活环境、重点学校、大型超市、商业中心对周边地区的居民都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许多周边地区的人都喜欢到汕头买房、购物、消费。

2.2.2 汕头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

2011年4月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将汕头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汕头全市,从2011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并同意汕头经济特区发挥在改革开放中“窗口”和“试验田”作用。在汕头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这一节点上,此举无疑是赋予汕头经济特区在对外开放和改革创新中以新的定位、新的功能和新的政策。新形势下的汕头经济特区有望继续发挥先行先试作用。与此同时,汕头经济特区自身建设与发展也有望在新的起点与平台上更上层楼[2]。

2.2.3 国务院批复《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汕头正式列入海西经济区

国务院正式批复国家发改委上报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下称《规划》),首次明确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具体地域范围,包括福建省全境以及浙江省温州市、衢州市、丽水市,广东省汕头市、梅州市、潮州市、揭阳市,江西省上饶市、鹰潭市、抚州市、赣州市,陆域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汕头为开发格局“五轴”之一[3]。

2.3 发展机遇

2.3.1 国家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政策支持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定位及其特色发展方向,标志着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正式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指出,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而这其中交流合作领域就包括旅游和农业这两个产业。汕头市作为连接内陆地区与海西的桥头堡,具有重要的战略区位优势,必将在国家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支持政策中大受其惠。

2.3.2 汕头市制定推动海西建设工作方案,将率先建粤台经贸合作试验区

出台一系列措施参与“海西”建设。为全力参与海西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市政府专门成立推进海峡西岸地区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汕头推进海峡西岸地区建设工作方案》。汕头还利用特区立法权,出台了《汕头市鼓励台湾同胞投资若干规定》,以及一系列促进两岸经贸文化交流的鼓励措施。

率先建设粤台经贸合作试验区。目前已有600多家台资企业在汕头投资创业,台资在汕头市外商投资中仅次于港资居第二位。汕头正加快推动汕头台商投资产业园区建设,重点承接台湾光电和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引导台资企业参与投资能源、精细化工、造船等对区域经济发展有重大带动效益的产业。现代农业、电子信息、商贸、物流、房地产等逐渐成为台商投资的新热点。

加快融入“海西”动作频频。融入海西经济区,增创对台合作新优势,汕头各有关部门动作频频。汕头与其他地市共同签订了工业、交通、农业、工商、旅游、港口、物流等7个产业合作意见。市经信局多次组织企业参加“广货江西行”、“广货福建行”等系列市场开拓活动,共有5个合作项目列入粤赣、粤闽经贸合作成果;为促进粤东、闽西地区速递物流经济的发展,市邮政局加快物流通信网络建设,粤东速递物流邮件处理中心项目已得到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的审批。

2.3.3 汕头加强对旅游业软硬件的投入

大规模培训旅游从业人员。2011年4月4日,市旅游系统开展“十百千万”大规模教育培训从业人员启动仪式,制定“十百千万”培训规划项目,力争用两年左右时间,培养、培训一大批高素质旅游从业人员。该项工程将与“十”家省内旅游院校建立协作关系,在市旅游行业中挑选“百”家旅游企业作为重点教育培训单位,计划用两年左右时间重点培养培训“千”名旅游骨干,推动各企业,培训“万”名以上旅游一线从业人员。[4]

汕头在建大型酒店项目有6个。汕头酒店业将再添“巨头”。目前全市有6个大型的酒店项目在建,每个项目投资额均超亿元。这6家在建大型酒店中,市区两家,潮阳、潮南各一家,澄海一家,南澳一家。这些在建酒店项目投资规模大,投资商为国际国内的知名企业,均按高星级标准建设,将有效提升汕头市高星级酒店比率。近年来,7天、锦江之星、如家等国内连锁酒店品牌也纷纷进驻汕头,汕头酒店业正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3 汕头发展文化创意旅游的建议

3.1 建博物馆、纪念馆,发展文化创意旅游景点

潮汕名人辈出,灿若繁星。汕头是全国著名侨乡之一。2001年末,汕头有华侨华裔216万人,港澳台同胞近80万人,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80%侨居东南亚。海外潮人涌现出一大批企业家、工商界的巨头。散布于各地的华侨、华人热爱祖国,心系家乡,在汕头招商引资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给汕头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可建“华侨博物馆”,通过博物馆、纪念馆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

3.2 依照原貌创意重建建筑遗存增加景点

汕头文化建筑遗存众多,独具特色,具有很高的美学欣赏价值,可以依照原貌重建,极具旅游吸引力。

3.3 发展戏曲与潮汕文化资源

汕头是戏曲之乡,可利用潮汕戏曲文化资源进行文化创意,形成汕头舞台艺术的独特类型吸引旅游者前来观光旅游。

3.4 发展民俗文化旅游

汕头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古朴典雅。汕头文化中的民俗文化资源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对旅游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使前来汕头的旅游者能在欢娱中领略潮汕文化的民俗精髓,增加人们对潮汕文化久远历史的理解、敬重和猎奇,同时也是开发体验性休闲旅游产品的极好切入点。

此外,汕头市还通过举办潮剧艺术节、民俗文化节、美食节、旅游文化节、性文化节、“英歌舞节”、潮州大锣鼓文化节、荔枝节、风筝节、龙舟节及国际潮人联谊会、招商会、侨博会等方式,整合现有的潮剧、曲艺、民俗、民间工艺、饮食等有形的和无形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5]

3.5 宗教文化创意,发展国际旅游

潮汕妈祖庙甚多,居民历来崇拜妈祖,特别是商民、船民、盐民尤普遍。在潮汕大小各个庙宇里面,汕头市区的龙泉岩、铁林寺;达濠青云岩风景区;潮阳、潮南区风光:西岩佛教丛林景区,大峰风景区都是宗教文化信仰的地方。这些宗教文化信仰地方进行宗教文化创意,吸引海内外同胞、侨胞来祀拜及观光旅游。

3.6 发展红色文化创意旅游

红场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二战时期大南山革命苏区党政军指挥机关所在地,东江地区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中心之一,东江特委及其军委机关曾两次驻留于此。1931年闽粤赣三省边区第一次党代会在此召开。著名革命家彭湃、徐向前、李富春、古大存、方方、邓发等同志先后在红场点燃革命烽火,指挥武装斗争,创建革命根据地。

近年来,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提出,引发了中国文化产业的战略性升级运动。各地纷纷依托地域文化资源,以文化旅游为主线,以品牌运作为核心,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鲜艳夺目的红色文化,也赢得后人纷至沓来的景仰,为汕头市红场发展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奠定了深厚基础。这些主要革命遗址,可以依照原貌重建;成为缅怀当年老一辈革命家和先烈们的革命精神,弘扬光荣革命传统,传播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文化创意旅游胜地。

3.7 挖掘整理文化遗址,发展文化旅游

在挖掘整理文化遗址的过程中,注重将文化遗址的适度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建设好文博旅游区、专题博物馆,使之成为观赏性强的旅游项目,提高历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如利用1974年出土“浮滨文化”的文化遗址,在本区建一个“浮滨文化”的文化遗址公园,发展文化旅游,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2010年打捞“南澳一号”沉船时,中央电视台向全国现场直播,受到国内外游客的高度关注和追捧,可在南澳建一个“青花瓷器博物馆”,极具旅游吸引力。

3.8 引进和培养“旅游+创意”人才

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需要一大批即懂旅游又熟悉文化创意的复合型高级人才,这一部分人才是推动两者尽快融合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但是,目前这方面的人才十分缺乏,政府应尽快制订有利于“旅游+创意”复合型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政策与计划。加大对创意教育、旅游教育的投入,整合多种学科,培养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复合型人才;引进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和市场创意的文化旅游项目领军人物;加快与汕头职业技术学院的旅游职高和粤东高级技工学校的旅游中专合作组织相关的培训,建立起旅游业的创新环境,为本土旅游人才了解创意知识和创意人才涉足旅游领域做好中介,从而更好地促进两者的融合发展。

摘要:创意元素的融入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旅游业的深层次发展。汕头有资源、区位、发展机遇等文化创意旅游的条件;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发展文化创意旅游。

关键词:文化创意,文化创意旅游,开拓

参考文献

[1]周钧,冯学钢.创意旅游及其特征研究[J].旅游开发研究,2008(6).

[2]陈正新.汕头经济特区范围下月起扩大到全市[N].广州日报,2011-04-03.

[3]曾漫路.汕头正式列入海西经济区[EB/OL].(2011-03-17)[2011-03-20].汕头经济特区报社大华网.

[4]刘谷婷.大规模培训旅游从业人员[N].汕头日报,2011-04-04.

旅游的影响: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篇5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要讲的课程是《旅游学》的最后一章旅游影响中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引用美国学者学者弗克斯的一句名言“旅游是把火,可以煮熟你的饭,可以烧毁你的屋!”形象鲜明地道出了旅游影响是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对于旅游的影响,我有两点体会:一是旅游所产生的影响是相互的,被影响的事物也会对旅游产生第二次影响,是循环往复的过程,案例1:1984年,澳大利亚孤独星球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旅游指南》第一版,其中就有关于阳朔旅游的专门介绍。作为一本世界著名的自助旅游指南,这本书成为当时国际自助旅游者到阳朔旅游最重要的了解途径。随后,有越来越多的背着沉重行囊的西方游客充斥着阳朔的大街小巷,1984年,阳朔的外国游客达219500人,是1983年的十倍,这种爆发式的增长把阳朔进一步的推向了世界,吸引更多的游客。二是旅游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在时空上互相转换,即某一时期属于积极影响,在另一时期就变成了消极影响,从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旅游积极或消极影响在时间上的变化,一般经历欢迎、冷淡、不满、厌恶、和谐/对抗(愤怒指数模型);在某一方面是积极影响,而在其他方面就是消极影响,有些地方开展乡村旅游,虽然获取了丰厚的经济收益,但是由于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特别是排污、环卫设施十分简陋,大量农田,河流都受到了污染。

旅游影响理论是旅游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谢彦君在《旅游基础学》中认为旅游影响又称为旅游效应,有正负效应之分,旅游影响是指由于旅游活动包括(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产业活动)中所产生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不仅表现为对旅游活动主体本身的影响,也包括对其他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影响,旅游影响的范围、波及面是十分广泛的。我们按照旅游影响的内容结构来划分,主要分为旅游经济影响、旅游环境影响和社会文化影响三个方面;按旅游影响的性质划分为消极影响、积极影响;按旅游影响的表现形式来划分可分为隐形影响和显露影响,隐形影响是由于旅游的发展而潜移默化地改变旅游地居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直接有旅游业发展而增加的就业机会、旅游服务设施;按照旅游效应产生的时间可分为即时效应和滞后效应,旅游者的进入直接向当地经济注入货币收入是一种即时影响;滞后效应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旅游带来的局部环境污染很有可能发展为全局性的生态系统受到破坏。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研究始于1963年努涅斯(T·Nunez)发表题为《一个墨西哥山村开展周末旅游带来的影响》,分析居民生活方式、社会关系发生的变化,此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旅游活动的开展之所以会对社会文化具有影响作用,主要因为:(1)旅游活动是一种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社会以及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人群之间相互往来和接触为根本特征的活动。--不经意的文化沟通和无意行为的“文化示范”影响当地社会。(2)旅游的发展已经历了个别偶然现象到大众经常现象的历史发展过程,旅游活动发展的规模之大,已使其成为重要的社会现象。单个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居民之间的接触是短暂的,不足以对当地社会和文化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但是,随着成千上万的旅游者的不断来访,旅游者与当地居民之间的接触就会变成群体性的文化交往,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必然会对目的地社会文化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可以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对旅游者的积极影响

(1)旅游即生活,旅游是有别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特殊生活方式,通过旅游,人们陶怡了情操,舒展了身心,恢复了体力和精力,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投入到工作当中,是一种很好的“充电”方式,维系了人们的身心健康。

(2)“走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活动有助于人们开拓眼界,增长知识,突破惯常环境对思维的束缚。旅游活动中,与各种事物、各种各样的任务交际,开拓了视野,旅游涉及天文、地理、历史、生物、考古、艺术、宗教、建筑、园林等众多学科知识。

(3)培养爱国情操。旅游活动能让人们领略祖国壮丽河山、名胜古迹、风土民情、建筑风貌中激起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感情。珍视本民族的文化遗产,人爱自己的国家和乡土。

2、促进地区间的友好往来,加强各民族相互了解

旅游是民间外交的一种重要形式。旅游活动的开展所涉及的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们之间的直接接触与交往,旅游交往方式更有助于不同地区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

接待入境旅游也是旅游目的地对外树立自身形象的有效手段。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所见所闻的可信度更胜于改过利用各种媒体所做的自我宣传,不仅如此,旅游者还会将亲身体会传递到更大的人群范围,是更加有效的宣传手段。

3、有助于促进目的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随着旅游业发展,原本被人遗忘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有重新得到了开发和恢复,这些文化遗产不仅随着旅游的开展而获得了新生,而且成为旅游目的地独特的旅游吸引物。例如:丽江旅游业的发展重构重建了一系列纳西族传统文化,如东巴舞蹈、音乐、文字、民间银器制作工艺、纳西古乐;修复了木府、文峰寺、洛克故居等文物古迹,受到了旅游者的欢迎,也使当地居民对自己的文化增添了信心和自豪感。

4、促进了科技交流与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旅行和旅游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旅游也是科学研究和技术传播与交流的重要手段,中国70年代末期发展旅游之初,非常看重的就是旅游业所带来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信息。旅游活动的开展不断对科学技术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在交通运输工具、通信技术以及旅游服务设施和设备方面,要求更加快速、便利、舒适和安全,从而也推动了这些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此外,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保护也对科学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因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加高,处在水库边缘的武当山遇真宫面临着被库区淹没的危险,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要的旅游资源,遇真宫被72个千斤顶抬起,在原址上整体顶升抬高15米,顶升高度约为世界纪录的5倍。听说遇真宫顶升后,还将复原,有市民难掩兴奋:“以后这里会更好看,以前来武当山旅游,多数人都去紫霄宫,以后大家也会来遇真宫了。”

5、促进落后旅游目的地的现代化

旅游业发展可以促进接待地社会文化在物质层面上的现代化,为了吸引游客,契合游客的需求,接待地会出现新的文化设施,文化环境会不断的优化,方便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比如在发展较好的乡村旅游点,会拥有KTV、网络、博物馆、展览馆、传统工艺作坊等文化设施。

旅游对目的地居民个体素质的影响也不容小觑,旅游者带来的异族文化或异地文化的影响,促进了居民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更新,社会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化,人文素质不断提升,更趋于现代化、开放化。

在金竹壮寨长期坚持族内通婚,与汉族不通婚,20世纪80年代开展旅游业一开,当地的择偶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族内婚”已退居次要位置,逐渐与外界通婚,通婚范围甚至远达广东、香港,婚姻观念已经从过去的“金换不嫁外面人”转变为“不嫁本地人”。

二、消极方面的影响

旅游对社会文化方面产生的影响,又称为旅游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不良的示范效应

示范效应是指旅游者以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地社会中,引起当地居民的思想变化,产生各种影响,这种作用被称为示范效应,旅游的发展把先进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输入到旅游地的同时,也把都市观念和腐朽的东西传播开来。旅游者在旅游地的某些消费行为和消费态度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刺激当地居民。

2、影响目的地居民的正常生活

旅游者的道德弱化助长某些不良行为,处于“反结构”状态的旅游者摆脱“熟人社会约束”,具有明显的“责任约束松弛”等特征,随手丢弃生活垃圾、不遵守交通规则等。

随着外来旅游者的大量涌入和游客密度的增大,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相对缩小,致使交通、商店、公共娱乐场所变得拥挤不堪,从而给当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是他们产生厌恶情绪,甚至在某些国家,已出现了反旅游的浪潮。

3、冲击民族传统文化

(1)民族文化被同化,异质文化冲击与相互影响使民族传统文化日益趋同、弱化、扭曲,目的地居民纷纷效仿来自文化强势的旅游者,抛弃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独特性逐渐消失。

(2)民族文化庸俗化,受经济利益驱动,对民族文化嫁接、篡改、编造甚至误读,以低俗、噱头来迎合旅游市场,商品化、舞台化的处理使传统的民族文化丧失了真实性。如传统的民间习俗、节庆活动、宗教等,都是按照传统方式,在特定的意义下进行的,但是为了迎合旅游业的发展,可以随时进行,并被随意的改头换面,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3)“伪文化”充斥市场,大量粗制滥造的工艺品已失去了传统的风格和制作技艺,粗制滥造,质量低劣,甚至出现赝品,起着传播“伪文化”的不良作用。

(4)历史文化遗产被破坏

不少地区把风景名胜当做摇钱树,超负荷接待游客;在风景区内乱箭滥造旅游设施,使得一些有珍贵历史文化价值的古迹遭到破坏。

从上述讨论和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

1、强势文化对当地居民的影响强于当地弱势文化对旅游者的影响

2、旅游地受游客影响是长期而深远的,而旅游者所受的影响是短暂而浮现的。

三、正确认识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赞歌论”经济收益与“告诫论”,着重强调旅游业发展对社会文化和环境的负面影响,而对旅游发展所带来的各种积极影响则不予重视,以上观点显然是两种极端的认识。

旅游对文化的影响,无论是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都不是无条件存在或必然产生的。

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方面,同样也并非是发展旅游业的必然结果。

旅游对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一般应是指潜在性和可能性而言,促使旅游消极影响转化为现实问题的条件可能会有很多。

旅游的文化影响是自然而有限的(大旅游)旅游对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并非必然

如何规避消极影响:

1、做好旅游规划和分流措施,防止和控制旅游饱和或接待量超负荷。

2、有意识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原因在于旅游对经济和社会文化

旅游文化艺术 篇6

关键词:灵魂;文化旅游

一、闽东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丰富独特

福建宁德的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条件非常优越。宁德市现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国家地质公园3个,国家农业观光旅游示范点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7个。针对旅游资源丰富,点多面广,旅游资源将整合为“三区”、“两线”、“一中心”,即把三都澳、东冲半岛、支提山、霍童溪整合成为三都澳海滨游憩度假区;将太姥山、杨家溪、嵛山岛、东狮山、杨梅洲景区整合成为“山海川岛”兼备的泛太姥山旅游度假区;将白水洋、鸳鸯溪、翠屏湖、临水宫、白云山、九龙漈、鲤鱼溪整合成为大白水洋生态文化旅游区。沿海蓝色黄金旅游线、山区绿色生态文化旅游线,在宁德市区建设“环三都澳”旅游集散中心。遍布全市的古建筑类型多样,涉及军事、农业、交通、宗教、民居等,有较高的科考与观赏价值。茶文化历史悠久,名茶众多,茶艺丰富多样。此外,福建的饮食文化、戏曲文化、闽学文化等,均有一定知名度。丰富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为我市文化旅游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近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整合自然和人文景观,实现宁德市旅游目的地和品牌建设的重大突破,从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跨越

(二)文化旅游产业初具规模

当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文化旅游作为旅游产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文化旅游产品的不断开发,我市的旅游产品更加多样,游客的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旅游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13年,2013年宁德市累计接待旅游总人数1348.62万人次,同比增长21.4%;累计实现旅游收入104.04亿元,同比增长22.8%。其中:1、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346.75万人次,同比增长21.4%;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03.43亿元,同比增长22.8%。2、接待入境旅游人数1.87万人次,同比上升24.7%;实现旅游外汇收入0.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0.62亿元,按1:6.1927汇率换算),同比上升31.3%。

详见表1:

近年来,闽东在国家旅游产业发展政策指导下,全市形成迷人 “海上仙都”太姥山、神奇的“天下绝景,宇宙之谜”的十里长街屏南白水洋等2个4A级景区、让人流连忘返的“山海奇观”三都澳、“海峰桃源”杨家村、“中华奇观”人鱼同乐鲤鱼溪、“华东第一瀑”九龙漈瀑布、华东第一人工湖”古田翠屏湖等众多自然风光旅游景观,打造了闽东旅游景区十大旅游品牌,大多数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我市文化旅游产品的典范。

而近年挖掘出的千年宫庙———古田临水庙、“仙巢佛窟”———霍童支提山、日本高僧空海入唐漂着地霞浦赤岸等成为别具特色的宗教旅游圣地、蕴含明朝古迹文化的蕉城上金贝畲族旅游村、以千古石臼地质遗迹为代表的奇石、峡谷、溪潭、瀑布等自然景观在国内居优秀水平,以畲族文化、红色文化为代表的人文风景价值在我国处于优良水平,霍童镇2014年获得“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古镇”称号,被国家文物局誉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典范。倍受游客喜爱的全市十大精品旅游线路涵盖了大多数的文化旅游品牌。

(三)文化旅游宣传初显成效。

通过各类旅游宣传促销平台,重点宣传全市十大旅游品牌,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主要充分利用各种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等人文资源,开发各类文化旅游产品,深度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畲族文化、宗教文化、茶文化、海洋文化、鲤鱼文化、古廊桥文化、红色文化等内涵,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不断提升景区品位和魅力;整合全市各类小吃、屏南四平戏、霍童线狮、畲族风情、古廊桥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集特色小吃、民俗表演、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美食文化产品;鼓励和支持创办文化旅游企业,推出一批以地方文化、民俗风情为特色的文化旅游表演和参与项目,打造宁德市文化旅游的知名品牌。闽东畲族文化旅游节已成为固定的旅游节庆活动,受到广大游客好评。

(四)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原因:

1.旅游产业的管理体制机制不适应市场的需求。

文化旅游业包含“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具有产业关联性强、依存度高的显著特点,这六大要素都依赖于城乡基础设施、交通、食宿、文体娱乐、社会治安、生态环境等方面条件的改善,必须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体制机制。从宁德市来看,仍处在旅游部门一家抓旅游,文化、旅游二个部门各自为政、单打独斗,其他部门不管不问、各行其事,尚未形成各级领导齐抓共管、相关部门积极参与的整体合力,严重制约了全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在文化旅游业经营管理上存着机制不活、效益不佳的问题,许多的景区、景点都是事业单位经营模式,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营销动力,宣传促销主动性不强,坐门等客现象严重。

2.文化特色不明显,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不够深入。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发展旅游业是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的有效形式和重要载体,保护和利用优秀文化产品是发展旅游业的基本要求,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是旅游业兴盛的源泉。旅游发达地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交融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越发达。当前宁德市文化旅游产品总体上表现出弱、小、散、差的发展局面。产品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展示方式陈旧,景区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强。文化旅游产品同质化、一般化开发现象明显。“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服务”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具有较强吸引力的特色文化精品和高端产品较少。

3.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投入不足。

文化旅游产业是一个需要高投入的产业。尽管近年来宁德市投入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资金有较大的增长,但与实际需求相比明显不足,与文化旅游发达地区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大多数景点景区的设施不完善、服务不配套,难以进行实质性、深层次的开发,严重制约了旅游产品的上档升级,不能将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市场化程度不高,较难吸引社会资金投入。

三、发展文化旅游业的主要措施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文化旅游正成为一种备受青睐、生机盎然的旅游形式。文化因素对现代旅游活动的影响,将会更加深刻和深远。旅游文化建设乃是现代旅游业发挥最大效益效能的新型经营管理思路。要加快我市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其在同业中竞争力,就必须高度重视旅游文化建设。这首先是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的必然要求。

(一)要把打造地域文化与特色旅游结合发展

闽东地区是中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区,是畲族文化的发祥地和荟萃之地,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丰富的自然景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众多的历史文物是无与伦比的旅游资源。此外针对放松心情、回归自然的民俗文化层旅游需求,就必须将地域人文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品,打造地域民俗文化品牌;针对探索历史遗址、古建筑、文物的历史文化层旅游需求,就必须将世界文化遗产的孝文帝陵、屏南四平戏、霍童古民居、霍童线狮、畲族风情、古廊桥重要文物遗址等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品;针对瞻仰先烈、探寻红色革命足迹的现代文化层旅游需求,就必须将蔡威故居、百丈岩九壮士等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品,打造地域现代文化品牌;文化资源越挖越多,可以永续利用。我们要放手发展旅游业,充分发挥本地优势,下大气力、花大功夫改变目前宁德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缓慢的现状。

(二)加快闽东地域文化旅游精品建设

深入挖掘闽东文化旅游资源的丰富内涵,突出闽东文化旅游产品的鲜明特色,加强项目带动和品牌带动,重点建设是明史第一迷案的主角---上金贝建文帝古墓。支提华严寺的五爪金龙紫衣袈裟、青山岛朱元璋的传说等文化的关联性,把中华畲族文化生态园打造成集民俗风情游、人文景观游、休闲度假游、宗教文化游于一体的国内最大的畲族文化的基地和了解畲族文化的窗口。同时,建立闽东民俗演艺中心。闽东有全国唯一的畲族歌舞团,有明代四平腔活化石屏南四平戏,有平讲戏、乱弹戏、北路戏,有杖头木偶戏、提线木偶戏以及传统武术、畲家拳等等。完全有条件建立闽东民俗演艺中心,通过集中演出,进一步提升演艺水平,丰富游客旅游生活。

(三)进一步拓宽旅游开发融资渠道。

宁德市旅游产业已经出现增长更快、品牌更响、市场更活、带动更强、结构更优的全新态势。但是,相比较而言,闽东文化资源的挖掘、研究整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文化旅游的发展还不够健全。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上,需要政府通过行政的力量,在挖掘、研究、整理的基础上,将无形的文化形象化,零碎的文化系统化,精英的文化大众化。只有这样,才能使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发展优势。并且,从宁德实际出发,在打造文化旅游亮点上,更需要政府做好引导投资的工作,注重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发挥对台资源优势,吸引台商投资闽东旅游业。要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宁德文化旅游亮点的打造,共同培育闽东旅游市场。

(四)提高人的素质,提高管理水平。

未来的旅游业的竞争主要是旅游文化方面的竞争,人们对旅游资源、旅游服务的需求更趋向于文化性强、科技水平高、富于参与性的项目,因此,旅游业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必须相应地提高,才能与国际接轨,适应时代的要求,使中国的旅游业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宁德旅游业要获得较大的发展,立于国内旅游强市之林,就必须高度重视旅游文化建设,深入挖掘旅游文化的内涵,营造旅游文化氛围,建立一套具有闽东特色的旅游文化体系,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和指南。旅游文化是旅游业不可缺少的文化底蕴和灵魂,是闽东旅游业保持闽东特色、提高同业竞争力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闽东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 发表于2012-2-22

[2]《福建省文化旅游业2011~2013年发展规划》

[3]《2013年度宁德市旅游统计调查分析报告》

旅游文化艺术 篇7

荆州境内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省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0多余处, 其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座,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 包括楚纪南城在内的古城遗址5处, 楚文化遗址73处, 大型古墓葬1000余处。有关帝庙、乌林古战场、华容古道等三国文化遗址;还有融山、水、洞、林、泉于一体的洈水风景区, 生态和谐的石首天鹅洲湿地及白鳍豚和麋鹿自然保护区, 以及尽显渔家风情的洪湖蓝田风景区。

荆州是江汉原始文化的发散地和中心。荆州的文化遗存纵跨人类活动的各个阶段。鸡公山遗址距今5万多年, 填补了我国旧石器时代平原居住的空白;数以百计的新石器时代城背溪、大溪、屈家岭、石家河等不同时期文化遗址的陆续发现, 日益清晰地展示出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完整系列。

荆州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心。楚国在荆州定都长达411年, 名列“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楚先民创造了足以与当时古希腊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其精湛的纺织、冶炼、锻铸、髹漆工艺以及老 (子) 庄 (子) 哲学, 庄、骚文学等大放异彩, 鲜艳夺目的楚文化, 几乎囊括了周代文化的大半精华。

荆州是三国文化的汇聚地和中心。三国时期, 魏、蜀、吴金戈铁马, 兵戎相见, 为争夺荆州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征战, 《三国演义》120回就有72回写荆州。“刘备借荆州”、“孙权讨荆州”、“吕蒙袭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等演绎在荆州的历史活剧更是海内外妇孺皆知的千古佳语。

荆州是江汉民俗文化的集成地和中心。荆州地处江汉平原中心, 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使它成为一座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的巨型民俗文化宝库, 浪漫抒情的巫歌楚舞, 享誉四方的艺曲戏剧 (楚剧、汉剧、马山民歌、木偶皮影) , 匠心独运的髹漆、刺绣、竹筒、青铜器、根雕、木艺, 名扬天下的宫庭八宝美食、三国名菜, 韵味无穷的民风民俗以及体现奋勇争先精神的龙舟竟渡和崇凤情节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荆州是国家优秀旅游城市, 建成对外开放和经营的各类景区景点65处, 其中国家4A级景区3处, 3A级景区3处, 2A级景区4处, 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区1个, 国家深林公园3个, 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 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 星级宾馆36家, 旅行社43家, 旅游从业人员3万人。2009年接待国内游客650万人次, 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34.77亿元。

二、反思症结, 着眼开放找差距

第一, 资源利用不足。在荆州, 拾一片瓦砾, 可诉说中华文明的源头;捧一把黄土, 能包涵五千年的沧桑。但是对文化资源利用得很不充分。一是发掘不够。对荆楚文化的发掘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很多文化遗迹和历史掌故在视而不见中逐步被人淡忘, 甚至失传。二是品位不高。文化资源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利用效果及其品位, 不能与楚文化、三国文化、江汉原始文化以及江汉民俗文化的品牌和中心地位相匹配。三是品牌不一。荆州文化资源丰富, 可是时而打楚文化牌, 时而亮三国文化牌;时而划龙舟, 时而崇凤凰;时而推屈原, 时而拜关公……缺乏统一的整体的和持续一致的构思, 导致本来是优势的东西却被别人抢先占领, 机遇就在犹豫和变化中延误。

第二, 管理体制不顺。荆州的文化资源客观上存在着条块分割、相互交错和各自为政的现象, 仅就荆州城区而言, 文化旅游景点分散于荆州区、沙市区和市直的文物、建委、水利、民宗、林业等部门, 荆州古城墙还存在着文物、建委、名城办和荆州区多头管理的现象。旅游资源的整合, 旅游发展规划的制定, 旅游产品的打造和营销很难协调统一, 由于各自利益的趋动, 政出多门, 相互打架, 制约和阻碍旅游业发展。

第三, 资金渠道不畅。由于荆州市财政困难, 政府每年对旅游的投入十分有限, 每年仅限有旅游产品的促销活动按最低标准需要资金300万元, 而财政每年的预算列支只有20万元, 连支付宣传资料的印制费都不够, 更谈不上进行市场开拓和景点建设投入了。只有依靠招商引资筹集建设资金, 但资源分割, 各自为政, 项目招商很难协调, 致使资金难以引进。

第四, 开拓能力不强。荆州的文化旅游企业“小、散、弱、差”, 没有形成应有的规模和市场, 缺乏创新意识和竞争能力, 发展受到制约。一是发展思路不宽。旅游企业对组织本地游客出区出境游十分积极, 而对把外地游客吸引到荆州却缺乏应有的思考和开拓。二是目标定位不高。由于文化旅游企业对目标市场和自身应有的价值缺乏研究, “小家子气”严重, 没有也无力在旅游市场中找准自己应有的最佳位置。三是市场拓展不力。主要表现在拓展市场的力度不够, 效果不好。

三、抢抓机遇, 创新思路谋发展

1、升华文化理念, 营造旅游氛围

(1) 从部门文化向社会文化推进。博大精深的荆楚文化, 内容丰富多彩, 其遗存形式和传承方式多种多样, 要全面地、完整地、准确地加以继承和发扬。一是扩充培育主体。要克服过去那种仅仅由宣传、教育、文化等单一部门抓文化的现象, 必须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 政府及其各个职能部门尤其是与经济发展相关的部门要共同发掘、培育、继承和光大荆楚文化, 使其根据各自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社会职能, 培育和发展与荆楚文化相适应的各具特色的部门和行业文化, 真正形成“全社会办文化”的格局。二是拓展传承载体。荆州文化载体多姿多彩, 就宏观而言:三国故都蜚声海内外, 极具古文化内蕴, 是人们仰慕的地方, 是承载荆州文化的主要载体。从微观上看:荆州博物馆、玄妙观、三管笔、张居正街、张飞一担土等极具特色的人文景观, 都是拓展、传承荆州文化的重要载体, 要以之为依托, 不断向学校、企业、街道等方向延伸, 以此来带动整个城区的布局、环境绿化的营造, 不断发掘荆楚文化的底蕴, 展示荆楚文化的深刻内涵, 形成和谐统一的城市风格。三是提升全体市民的文化素养, 使市民素质与“历史文化名城”的品牌相适应, 形成人人崇高文化, 个个讲究素养的良好社会风尚。

(2) 从零散文化向整体文化推进。对民间流传的有关荆楚文化的一个个零星的片断, 特别是一些传奇性和神话般的历史典故和传说, 要根据其内涵和历史, 归属进行整理、加工、完善尽可能地还原其本来的面目;对流传时代久远或承接失误而濒于失传的民间文化要进行抢救性发掘, 不断地还原和丰富荆楚文化的内容;要不断地抢占楚文化、三国文化、江汉民俗文化的制高点, 与其在全国乃至世界的中心地位相匹配。同时要对遗存的各种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 形成完整的荆楚文化体系, 增强荆楚文化的整体效应和感召力。

(3) 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推进。楚先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我们要借助这些辉煌历史, 创造更加绚丽夺目的现代文化, 形成与历史文化名城相适应的人文理念、精神风貌、发展环境以及适合荆州特色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模式。要把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做到“有标杆、有亮点、有氛围”形成既有古文化踪迹, 又有现代文化特色的荆州文化。

(4) 从精神文化向产业文化推进。荆州的文化遗存纵跨人类活动的各个历史阶段, 逐步形成江汉原始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和江汉民俗文化乃至长江水文化的中心, 这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充分发挥荆州的区域优势, 结合江汉平原的产业特点, 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 特别是文化人才和精湛技艺, 广泛吸纳海内外资金、技术、成果, 把精神的变物质的, 把无形的变有形的, 加快文化产品商品化、文化行业产业化的进程。

2、发掘文化潜能, 构造旅游基础

(1) 把“远”文化变“近”。“最原始的往往是最现代的;最幼稚的往往是最成熟的”。荆州历史悠久, 先后有34代帝王在此建都, 历时500余年, 又是三国时期争夺的中心, 具有超乎寻常的历史沉淀与原汁原味的人文资源。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为荆州开发返朴归真的古文明探幽游, 展现出一片广阔天地。要展现这些古朴的文化遗迹, 充分展现古都形象, 将一些抽象的历史掌故用形象化手段充分显现, 使观赏者看得见, 摸得着。

(2) 把“死”文化变“活”。荆州是全省乃至全国少有的文物大市之一, 星罗棋布的江汉原始文化遗存、楚都纪南城、八岭山古墓群、荆州古城墙等都是一座座文化宝库;地下文物也十分丰富, 出土文物14万余件, 特别是改写世界军事史的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予, 改写世界纺织史的马山“丝绸宝库”以及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独具类型的西汉男尸, 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稀世珍宝。激活这些文物资源将形成一个个亮点。要采取举办展览和模拟等方式与海内外交流, 把这些珍奇的、历史悠久的、僵死的、古板的东西盘活, 使之活灵活现地展示在人们面前。

(3) 把“静”文化变“动”。古城荆州岁月沧桑, 发生过许许多多的重大事件, 在民间流传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和名人轶事, 特别是荆州作为三国时期的军事要地, 一篇篇波澜壮阔的历史活剧都在这里上演或与这里有关。要把这些历史故事、轶事遗迹等用传统的文化活动和现代媒体以及饱含文化内涵和无限商机的大型节庆活动等各种方式进行宣传和传承, 绘声绘色地充分展示历史文化遗存, 使整个古城更富生机, 更具活力。

(4) 把“旧”文化变“新”。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形成了荆州独特的文化风格和品牌, 这是荆州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特别是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巫歌楚舞、艺曲戏剧等, 别具一格, 魅力无穷。我们要有效地加以继承、发扬和光大, 更不断地与时俱进, 推陈出新。要把历史文化变成新时代文化, 赋予其新时期特色的内涵, 并用现代表现手法进行展示和传承, 为现代人服务, 使其更具生命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3、集合文化资源, 打造旅游精品

(1) 以遗存为基础, 再现古都风采。一是复建楚国故都。在楚纪南城附近还原建设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楚城, 客观地再现楚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生活习俗, 并通过游客的直接参与, 亲身感受楚文化的真谛。二是建设文博中心。以国家旅游局评定的“AAAA”级旅游景点荆州博物馆为龙头, 充分利用荆州丰富的文物资源, 并发挥文物大市的辐射和积聚作用, 广泛吸纳本地和外埠民间文博资源, 建成中国中部地区规模最大、门类最多、品种最全、品位最高的文博中心。三是开发楚王陵园。荆州城西的八岭山, 山清水秀, 是块风水宝地, 是楚国的王公贵族“安息”的地方。保护和开发楚王陵园, 并把这块灵验的宝地建设成现代化享受的集游览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旅游胜地, 前景十分广阔。

(2) 以故事为线索, 演绎历史传奇。荆州独特的地理位置, 使其成为闻名遐迩的古战场和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特别是三国时代争夺的中心。开辟三国旅游专线, 重现三国人物鲜活的故事, 感触其恢弘壮阔、运筹计谋以及智勇忠义, 其味融融。钟灵毓秀的荆楚大地人杰地灵, 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杰出人物, 屈原、宋玉、老子、庄子、楚庄王、孙叔敖、张居正等, 以名人轶事为纽带, 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活动, 将产生巨大的震动效应。

(3) 以古城为载体, 拓展民俗游艺。荆州古城距今2800多年, 其保存之完整, 历史之悠久, 在全国乃至世界上均属罕见, 堪称人类古代城垣建筑史上的丰碑。疏通护城河, 完整配套设施, 还原古城“砖、土、水”三城的原貌, 在古城内外根据民间广泛流传的斗智、斗巧、斗力的传统游艺规则, 借助现代高科学手段和声、光、电等技术, 开展各种传统的民俗游艺活动, 建设中国中部地区独具特色传统艺竞技娱乐中心。

(4) 以民俗为依托, 建立快乐产业。荆州, 孕育了代表荆楚文化的民俗艺术, 造就了成百上千的民俗艺术家和能工巧匠, 产生了包括20多个门类的艺术精品100多种, 可供开发的达2000多件。这些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许多作品参加过全国和国际性大型艺术作品展览, 被海内外收藏家珍藏。拯救、挖掘、利用民俗艺术, 大力开发民俗工艺品加工业, 实现工艺品向旅游商品转化, 应成为荆州旅游经济发展的一个支点。

摘要:荆州, 一颗璀璨的明珠, 以美丽、神奇、富庶的雄姿, 镶嵌在江汉平原腹地和中国版图几何中心, 她东连武汉, 西接巴蜀, 南抵萧湘, 北达中原, 历来为兵家和商家必争之地。荆州是国家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素有“文化之邦”、“鱼米之乡”和“旅游胜地”的美誉, 是国家优秀旅游城市。

旅游文化艺术 篇8

现代旅游不管是国内或是国外, 至少有三大理论是滞后于实践发展的。即旅游商品的理论、旅游文化的理论和生态旅游的理论, 可以说这是现在旅游理论的三大盲点。旅游商品问题是旅游市场的核心问题, 即旅游者购买什么与旅游业出卖什么的问题;旅游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即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文化精神追求的问题;生态旅游的根本问题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问题, 即旅游者在什么样的生态环境中开展旅游活动的问题, 而不是一种独立的旅游形态, 更不是到偏僻的地方、生态环境好的地方去旅游的问题。可是这三大问题在旅游理论学术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或错误, 以至造成旅游实践的混乱, 或导致盲目的旅游实践。这对旅游业的发展和繁荣是不利的。所以这是急需旅游学术理论界深入研讨的。

(一) 旅游商品问题

旅游有市场问题, 当然就有旅游商品和旅游商品交换问题。可是什么是旅游商品呢?旅游商品的科学概念应怎样表述呢?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国内外都没有解决好。现在普遍都认为旅游工艺品、旅游购物品是旅游商品, 其理由是因为它是旅游者购买的, 是在旅游市场出卖的。我国某学院的旅游权威XX院长还认为国外都是这么说的。这种观点, 在我国和国外迄今为止一直居于统治的权威地位, 所以我国旅游学术理论界和政府的有关文件, 都是基于这一认识去表述旅游商品概念的。

那么又该怎样表述旅游商品的科学概念呢?其实道理很简单, 事物的科学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表述。事物的本质属性不同, 就应该有不同的相应的科学概念的表述。旅游工艺品、旅游购物品最根本的属性是出卖所有权的物质商品, 它和其它物质商品一样, 都是物质商品。如果说, 因为它的出卖地点和购买者起了变化, 它的物质商品的根本性质也随着变化, 这是不可能的事。这种认识是不科学的, 它违背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决定事物科学概念的准则。属性是事物的根本特性, 它是由该事物形成的要素, 即成分、结构、性质、功能所决定的。一般物质形成的要素是指有形的实体、实体构成的成分、性质和功能, 以及实体的结构、形态等。事物组成的要素不同, 其根本性质也就不同, 而旅游购物品或旅游工艺品的属性是指为了出卖使用价值所有权而生产的社会劳动物品, 所以它们也是一般的物质商品, 而且不可能随着购买者和出卖地点的变化而改变其根本性质。

那么旅游商品的概念是什么呢?这也要从其属性上去探索去理解。旅游是人们外出旅行游览的活动, 它的目的是追求文化精神的需求和享受。旅游商品则是为了满足旅游者观赏游览的需求而出卖的商品, 这种商品就与物质商品的属性不一样了。它们形成的要素是暂时提供观赏权、美和美学功能的暂时享受权, 如景区景点等实体;提供物质实体的暂时使用权如宾馆的住宿设施;提供陪同游客游览观赏的服务如导游服务。所以, 旅游商品的构成、性质与一般的物质商品不一样, 它所出卖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只是为旅游者暂时提供有形实体的观赏或使用权的暂时使用;只是提供无形服务的享受;只是提供旅游活动的组织安排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的筹划和组织服务工作。所以它是不出卖所有权这样的一种特殊商品。如果一定要定义一下, 我的《旅游商品学》中是这样表述的, “旅游商品是指商品提供者为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 暂时出卖观赏权、体验权、使用权、享受权, 而提供的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有形的旅游物质实体和某些无形社会人文资源与各种无形服务享受的总和。”国内第一本《旅游商品学》从2002年出版以来多次印刷, 后又出了修订本, 许多大学都已用作教材。可是至今我国政府、国家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 尚未就旅游商品与旅游商品学教材等有关理论问题组织全国研讨, 求得统一认识, 更没有把旅游商品学正式列入旅游专业作为必修的教材。一个如此巨大的旅游市场, 到底什么是它交换出卖的商品?一个对其商品概念至今还没有科学统一理论的旅游朝阳产业, 又如何去发展该行业商品交换的实践。这种商品交换的实践, 只能是盲目的实践, 这样的盲点理论和盲目的实践又如何去策划开发旅游商品呢?又如何培养旅游商品的旅游专业人才呢?

(二) 旅游文化问题

关于旅游文化学的著作和教材, 全国出版大约不到10本, 这些著作都各有千秋、各有特色。如果没有这些著作问世, 那旅游文化学仍属空白, 但其中还是有不少问题有待深入研讨的, 作为一门新兴科学著作的问世, 不断研讨、不断完善也是必然的过程。

如文化与旅游文化的概念、区别何在?已出版的一部属于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关于旅游文化的教材, 把中国的历史文化当作“旅游历史文化”;把宗教文化当作“旅游宗教文化”;把民俗文化当作“旅游民俗文化”, 总之, 都在社会人文文化中的各种文化类型的前面, 加上“旅游”二字就认为其性质便会发生根本变化而成为“旅游文化”的组成部分了。人类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等, 都早在现代旅游, 甚至早在古代旅游萌芽以前就已经存在了, 怎么能因此而变成了旅游文化的组成内容了呢?这是没有分清楚旅游文化与文化科学概念所造成的混乱。没有深入研究旅游文化的科学内涵, 没有搞清楚旅游文化的科学结构, 没有搞清楚社会人文的各类文化内容与旅游文化的关系, 同时也没有搞清楚旅游文化只是在文化这一大类中的一种门类文化。这一门类文化中又包含着自然旅游资源文化和社会人文旅游资源文化。人类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等在旅游文化体系中只是作为一种社会人文旅游资源的身份出现的, 旅游资源文化是资源本身固有的文化, 并不因为以旅游资源的身份出现就变成了旅游文化或旅游文化的组成部分, 它的文化内涵对旅游者产生学习、欣赏、观赏、享受的吸引力, 它本身的文化性质是不可能转变为旅游文化性质的。旅游文化是人类在其长期旅游实践基础上, 就其文化精神层面进行的实践总结和本质的科学阐述。

那么旅游文化的内容又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在国内已出版的《旅游文化学》著作中, 有的虽然指出包含了主体文化、客体文化和介体文化, 这是正确的。但却未对其做出科学定义和深入阐述, 有的《旅游文化学》中就根本没有提出这些内容, 所以旅游文化学的主要内容还是有待深入研讨的, 特别是旅游客体文化的科学概念及其形成和自然旅游资源文化的科学概念及其形成, 是值得研讨的, 因为文化是一种社会人文现象, 而自然界本身早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 那么它们的文化又是从哪里来的, 这里有个“人化”和“附会文化”的问题, 在我国已出版的旅游文化学的几本著作中, 基本上未见论述到这一点。旅游文化的内容中还有没有其他内容呢?如审美文化可否视为旅游文化学组成的重要内容呢?

再如旅游文化学的结构体系也有待深入研究。可否包括:文化与旅游文化概论;旅游文化的主要内容:主体文化、客体文化、介体文化、审美文化、另外从资源的角度看有自然旅游资源文化、社会人文旅游资源文化, 但却不能因此而成为旅游文化;最后则是旅游文化的建设和管理等。当然这个结构框架只是作为参考, 仍然有待深入研讨。今年九月南开大学出版社出了我的《旅游文化学》, 这是我对这一课题就上述内容的论述和结构体系进行探讨的尝试, 有待同志们批评指正。总之, 旅游文化这一课题是急需进行理论探讨的, 同时作为一门科学著作的形成, 不断研讨不断完善, 也是必然的。特别是需要我们创建的是像旅游文化学这样一门新兴的学科。我的《旅游文化学》一书虽然已经出版, 但也不过是抛砖引玉而已, 仍然需要全国专家深入探讨, 才能使这门学科建设得更加科学、更加完善。

(三) 生态旅游问题

关于生态旅游这个问题, 国内外定义可能已达百种之多。但普遍公认的概念, 是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去到生态环境优美、很少破坏或没有被破坏的偏远的负氧离子含量高的地方去的旅游。这种概念只是从旅游的去处, 从旅游地的角度去界定生态旅游, 而未从生态旅游的本质和目的是保护生态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界定, 这在近百种定义中, 明确地鲜明地持这种观点的几乎很少, 有的也只是随便地或无足轻重地提到要保护生态而已。可见不从生态旅游的本质要求和保护生态的根本目的去界定是难以做出本质的科学表述的。

这种概念的另一层含义是把生态旅游看作是一种独立的旅游形态, 认为只有到环境优美的地方去的旅游才可称之为生态旅游, 这也是值得探讨的。难道其他传统旅游, 如观光旅游、民俗旅游、宗教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探险旅游、商务旅游、会议旅游……等等类型的旅游, 都不存在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了吗?可见, 生态旅游不是一种独立的旅游形态。它是一切旅游形态、一切类型的旅游都应包含保护生态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职责和行为规范, 而不应该从旅游的去处和旅游地的角度去界定生态旅游的科学概念。所以我在我的两篇论文和在全国生态专业委员第3届年会上下了这样一个定义:“生态旅游是指旅游商品的供求双方共同关于保护生态使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理念、职责和行为规范。”所以简单地说生态旅游是旅游供求双方的一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职责和行为规范。

由于把生态旅游只是片面地界定为去到生态环境优美的地方去的旅游, 于是就会产生两种负面影响:一是传统的观光旅游、民俗旅游、休闲旅游等等一切旅游形态的旅游都与生态旅游无缘, 似乎都没有生态旅游本质属性要求所规定的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了, 自然更没有保护的职责和保获的行为规范了;二是现在“生态”成为了新鲜时髦的名词, 于是无形中导向人们面向偏远的生态环境地去开发旅游项目, 导向人们涌向偏远生态环境去旅游。而旅游活动、旅游开发、旅游项目也是有污染有破坏的, 长久下去, 将来这些地方的生态破坏了, 又到哪里去开发生态旅游?恐怕若干年后, 生态环境优美而又没有被破坏的地方也就难以找寻了。可见, 这两种负面影响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这两种后果的后果则只会造成倡导这样的生态旅游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完全相悖。可见如何科学地界定生态旅游、如何科学地规范生态旅游, 也实在是当务之急。

旅游商品、旅游文化、生态旅游既是旅游的前沿理论问题, 也是实实在在的实践问题, 而且, 应该说这不但是中国旅游理论学术界的问题, 也是世界旅游理论学术界的问题。如果不尽快求得理论认识上的统一, 旅游发展将继续失去理论方向的指引, 不但中国的旅游实践, 恐怕世界旅游实践的发展也将无所适从。对于这三大理论问题, 可以说是旅游理论的三大盲点。我们应立即组织研讨, 尽管还有各种各样的观点, 但我们应该不管它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 不管它是权威人士的还是非权威人士的论述, 我们只管它科学与否, 只看它是不是真理, 是不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科学论述。而且应摆脱国外理论的羁绊自行独立地研究。真理是越辩越明的, 对真理认识的研讨和统一, 只会有益于对实践的指导, 只会促进实践的发展。对上述三大理论盲点认识上的研讨和统一, 不但有益于指导中国的旅游实践, 也将影响和促进世界旅游实践的发展。

鉴于以上论述, 可否建议组织全国的大研讨, 或者召开全国性学术研讨会, 共同研讨这三个理论课题, 形成共识, 最后组织编写这三个课题的全国统一的专业教材, 更好地促进我国旅游实践的发展和世界旅游实践的发展。

摘要:剖析学术界关于旅游商品、旅游文化和生态旅游传统观点的不足之处;论述三大前沿传统理论的盲点给旅游实践造成的负面影响。

旅游文化艺术 篇9

本研究以旅游者文化消费行为调查为基础, 探讨了当前旅游区文化展示难以满足旅游者文化消费需求的原因, 并结合旅游者文化消费需求现状与特征, 为旅游区文化展示提供参考性意见与建议。

一、调查研究与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分两次进行, 2007年5月至2007年6月以及2007年10月, 分别在杭州市灵隐景区、岳王庙、浙江省博物馆及孤山景区对旅游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共计发放问卷600份, 回收571份, 其中有效问卷560份, 有效率高达98.1%。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

1、文化消费的偏好

(1) 拥有自然环境背景的文化旅游区最受欢迎。从各种类型旅游区分析, 受访者选择拥有自然环境背景的文化旅游区占58.9%, 而单纯的历史文化旅游区只占4.7%。结合年龄分析, 受访者偏好自然与文化相结合的综合型旅游区的人数与年龄成正比, 尤其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大都偏好综合型旅游区。可见, 自然环境优美的文化型旅游区受到普遍欢迎。

(2) 特色文化受青睐, 但不同细分市场存在文化消费偏好差异。从文化类型分析, 有半数以上的受访者表示喜欢“民间习俗”, 排在第二、第三的分别是“特色街巷”和“历史纪念建筑”。但不同细分市场对文化表现出不同的兴趣, 见表1。

2、文化消费意愿

(1) 教育背景决定文化感知意愿, 旅游区文化展示决定着受访者感知度。调查发现, 受访者的学历高低与文化感知主动性之间表现出明显的规律:学历越高的组别, 选择“本来就感兴趣, 会主动去了解”的比例越高。另外值得重视的是, 选择“原本不清楚, 通过介绍才感兴趣或想要进一步了解”的人比最高, 说明旅游区文化展示宣传对提高游客感知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 纪念品需体现文化价值。受访者普遍认为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纪念品比无文化内涵的具有更高的附加价值, 同时也具有更大的珍藏价值。但受访者对于“体现个人文化品味”和“有升值空间”两项的选择人数甚少, 因为大多数受访者认为目前的旅游纪念品还不具备这两个条件, 他们表示在旅游区见到的旅游纪念品以粗制滥造居多, 鲜有值得购买的正品、精品。

3、文化消费动机

增知是了解旅游区文化的主要动机。调查显示, 受访者了解旅游区文化的动机依次为“增长见识”-“提高个人素养”-“追求快乐”-“满足好奇心”-“作为一种谈资”-“赶潮流”-“其他”。可见旅游区的文化展示在旅游者的心目中是具有教育性质的, 且大都希望能通过了解旅游区文化来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

4、文化消费方式

(1) 文化消费形式趋于体验化。通过“亲自参与当地风俗活动”的方式来了解旅游区文化最受旅游者青睐, 占72.8%;其他超过半数以上的选项分别是“看现场表演” (66.7%) , “听导游介绍” (55.8%) , “看宣传资料” (53.9%) , 可见, 除了参与活动与欣赏表演的体验方式以外, 导游仍是受访者们了解旅游区文化的重要媒介, 宣传资料这一传统的展示方式也依然为大众所接受。但也有部分受访者不喜欢“看宣传资料”, 其原因是认为游览旅游区已很疲惫, 不愿再费精力去阅读。

(2) 高科技展示受冷落。受访者对于现代高科技文化展示方式如“租用电子导游”、“看电子导视屏”、“观看虚拟立体景象”等反应平平, 均有半数左右持“无所谓”态度, 特别是30岁以上受教育层次较高的受访者对高科技展示方式都表示出不感兴趣。有少数受访者因对虚拟立体景象不了解而表示感兴趣或持无所谓态度。

(3) 网络成为出游前了解旅游区文化的主要方式。近八成的受访者认为通过互联网了解旅游区文化是最迅捷的方式, 其中大部分中年人以及近乎全部的青年人都表示会在出游前先到网上查旅游目的地或旅游区内的相关介绍, 而具体的细节问题可以向有经验的网友了解更多的信息。

二、对旅游区文化展示的建议

以上分析可知, 目前旅游区文化展示内容与展示方式与消费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错位, 因此, 本文从文化消费特征出发, 对旅游区文化展示提出以下意见与建议。

1、旅游区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展示。

一个单纯展示历史文物、遗址的文化型旅游区, 除非享有很高的声誉、极具珍稀性, 否则很难引起大部分旅游者的兴趣, 本次调查印证了这一点。因此, 旅游区在展示文化魅力的同时不可忽略周边自然环境, 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各要素, 通过合适的构景手法, 营造与旅游区文化背景相吻合的展示空间, 烘托旅游区文化氛围, 深化旅游区主题特色, 增加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延长其逗留时间。

2、旅游区文化体验性展示。

在体验经济时代, 旅游区文化展示应引入“场景设计”方法, 即围绕旅游者进行情节设计, 赋予旅游者“角色感”, 达到使旅游者暂时摆脱现实时空的心理效果, 让旅游者不但能被所展示的场景深深吸引, 而且能快速融入其中, 使自己成为旅游区的组成部分, 由此获得更多的精神享受。总之, 旅游区文化体验也要强化DIY, 鼓励游客主动参与并享受其中乐趣, 同时, 让游客参与也成为旅游区文化展示的一道风景, 形成文化体验的良好氛围, 使文化展示更加动态化、活态化。

3、旅游区文化时空延伸展示。

旅游者购买了旅游纪念品, 无论是留在家里观赏还是赠送给亲朋好友, 都进一步弘扬和传播了旅游区文化, 就意味着延伸了旅游区文化展示的时空范围。因此, 在设计旅游纪念品时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对于传统意义的旅游纪念品, 必须重视其文化特性, 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特色, 设计出富有文化内涵的旅游纪念品, 并且要重视旅游纪念品的包装设计和宣传推广, 使旅游纪念品真正成为旅游区异地文化展示的精品。其次, 必须重视对旅游纪念品创新性设计, 从文化展示与传播角度, 可以将旅游者参与文化体验的生动场面融入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之中。

4、旅游区文化网络信息化展示。

旅游区应将网络纳入文化展示重要载体。根据旅游活动行为规律, 网络文化展示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 在网络上设计精美的景区网页, 供消费者出游前进行自主搜索与了解;第二, 借助成熟的移动信息技术, 将旅游区内的特色文化编辑成图文并茂的电子信息, 通过与信息供应商的合作, 将这些信息发送到需要该类信息的旅游者、中间商的移动通讯设备上;第三, 让已游览过旅游区的游客在网络上发表感想, 与他人进行交流, 传播自身体验, 发挥其特有的口碑效应。

5、旅游区文化优化展示。

旅游区文化展示必须讲究效能, 即旅游区文化展示必须考虑旅游者的接受程度, 接受程度越高, 旅游者对旅游区文化的印象就越深, 越利于树立旅游区的形象。要提高这种效能, 必须优化展示方法, 即在充分认识旅游者文化消费需求特点的基础上, 选择适当的时间、地点、方式、内容, 增强旅游者对文化的接受程度。

四、结束语

旅游区是展示文化的重要窗口, 也是人们文化消费的集中场所, 旅游区文化展示研究无疑对于弘扬我国优秀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本文只从旅游者文化消费角度, 对旅游区文化展示提出参考性意见与建议, 旅游区文化展示研究还任重而道远。

摘要:文化体验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当前旅游区文化展示体系不尽完善, 无法满足旅游者的文化消费需求。本文通过对旅游者文化消费偏好、意愿、动机及其方式等方面的调查, 探究当前旅游区文化展示中存在的问题, 并结合旅游者文化消费需求现状与特征, 提出了完善旅游区文化展示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文化消费,旅游区,文化展示,文化体验

参考文献

[1]曹诗图, 袁本华.论文化与旅游开发[J].经济地理, 2003, 23 (3) .

旅游文化艺术 篇10

1.1 旅游文化的定义

综合各种理论学说, 旅游文化是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消费或旅游经营服务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观赏和游览价值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总和, 是体现和作用于旅游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文化。

1.2 旅游文化的构成

按照现代旅游的三大要素来划分, 其构成有:旅游客体文化, 包括自然景观文化和人文景观文化, 其中包括人文化的自然景观、建筑文化、园林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等;旅游主体文化, 包括旅游者的政治主张、思想和信仰、职业、文化素质、生活方式等;旅游介体文化, 包括企业文化、导游文化、文化研究与教育、政策与法规等。

1.3 旅游文化的特性

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 它具有继承性、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创造性、服务性等特征, 尤以继承性与创造性更为重要。

2 独具特色的信阳旅游文化

2.1 天目山旅游文化成一绝

天目山是河南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丰富的内涵显示了代代相传的豫文化的辉煌。河南信阳天目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前身是国有天目山林场, 区内峰峦叠嶂, 沟壑纵横, 山势险峻, 景色怡人, 不仅有丰富的动植物, 而且有独特的地理人文景观。

2.2 金刚台国家地质公园

信阳市商城县金刚台国家地质公园, 位于大别山北麓、河南省商城县中东部, 面积276hm2。区内板块碰撞、超高压变质、岩浆侵入、火山喷发等地质地貌景观、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丰富多采, 是集科学价值与美学价值于一身的综合型地质公园。

2.3 许世友将军故里游览区

许世友将军故里游览区位于河南新县田铺乡许家洼, 是一代传奇将军许世友的出生地, 也是许世友将军谢逝后的埋骨之地。

2.4 灵山誉中华

灵山旧名为霸山, 因其“每有云气覆顶必雨, 验之信然”, 帮改称灵山, 与避暑胜地鸡公山遥遥相望。

2.5 董寨自然保护区独步天下

董寨自然保护区气候温和湿润, 森林植被丰富, 野生动物物种繁多。尤其是野生珍稀鸟类的分布, 是在同一经度或同一纬度的保护区最多的一个。

3 信阳旅游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3.1 规范旅游景点推介和翻译, 增强旅游吸引力

旅游资料翻译的目的就是向海外宣传和推介旅游景观, 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恰当的翻译有助于开拓国际旅游市场, 而蹩脚的译文有可能让读者或听者产生疑惑、误解甚至反感情绪, 不仅达不到预期的对外宣传、吸引游客的效果, 还会影响我国旅游事。

3.2 打造省内旅游圈, 完善邻省旅游零对接

旅游文化是以旅游产品为依托, 旅游产品是通过交通线路连接起来的能给旅游者带来满足感的各具特色的旅游区。因此加强区域协作与联合, 是旅游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措施之一。

3.3 推进旅游项目申报, 提升社会知名度

一些特色旅游项目的升级申报有助于提高景区的知名度, 形成独特的品牌, 从而有助于旅游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3.4 实施“文化经济”新战略, 充分挖掘经济潜能

旅游文化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能, 旅游是以一国一民族独特的文化招徕旅客赚取外汇的文化经济。

3.5 弘扬个性, 打造“红色旅游”经典

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受其影响, 旅游文化也呈现出地域性、多样性的特征。因此, 在发展信阳旅游文化时应该突出信阳的个性和独具风格的特色, 重点突破, 以点带面促进旅游文化全面发展。

3.6 实施文化包装策略, 塑造良好外部形象

文化包装策略是指在旅游产品原有功能的基础上, 以文化为主导, 使旅游目的地的包装具有较强的文化感染力, 蕴涵丰富的文化观念, 以满足旅游者的某种心理需求。

4 结语

以上, 我们以河南信阳为例, 归纳总结了旅游文化现状和特色;同时根据信阳情况提出了传承和创新旅游文化的举措。其实, 有关分析和归纳, 智者见智, 仁者见仁, 何况中国如此地大物博, 省情各异。但总体原则应因地制宜、因省而异。重要的一条在于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又要对地方旅游资源有一个正确而清醒的认识, 同时制定出一整套科学有效的适合于地方特色的措施和规划。

参考文献

旅游文化翻译技巧 篇11

一、旅游文化的内涵

1.文化差异性。中西方文化、意识形态差异巨大,旅游翻译人员只有深入了解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才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就不会犯文化差异方面的错误。如我们说: 你一定很累了(You must have been tired now),您这一路辛苦了(You have had a tiring journey)。这好像是表示对对方的关怀和尊重,但结果恰恰相反。对方会觉得受到伤害,因为他(她)觉得在你眼里他(她)好像是弱不禁风似的。根据西方文化应该说: How was the trip? Did you have a pleasant trip?(这次旅行如何?一路愉快吗?)I hope that we will have a pleasant trip together (希望一路愉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价值观念、行为、心态、习惯等的不同,在交往中往往会产生讹缪、误解,产生理解上的障碍,这就需要翻译人员掌握两种不同文化的背景知识。旅游的过程是中西文化因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过程,如:“吃了吗”这是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的常用语,如果照字面译成Have you eaten yet?或者Have you had your meal?外国人听起来就很怪。美国人会以为,这种招呼似乎是说:我也没有吃,我们一起去吃点东西吧。有位外国留学生曾结结巴巴地用汉语说:“你们为什么老问我吃了饭没有?我有钱”。他以为人们问他“吃饭了吗”?是因为怕他没钱吃饭。他显然对这种“关心”感到生气。再如汉语中的“上哪儿去啊?”和“到哪儿去啦?”这样打招呼的话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和Where have you been?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听了大多会不高兴,他们的文化背景促使他们做出的反应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不关你事!)这些都是司空见惯的文化差异性的事例,旅游翻译人员应避免此类错误。

2. 唯美性。旅游文化中的汉语对外介绍是经过润色的优美语言,或者历代的优美诗句,“美的旅游文化内容需要用美的语言形式来体现”,美的语言形式往往能使人们对所了解的文化或事物产生良好反应与记忆,语言愈生动、愈形象、愈能上口,人们就愈易感知、愈易掌握。如:我们用Kunming is charming place where spring hovers all year around and flowers of all sorts bloom in a riot of color.(昆明是美丽的地方,四季如春,万花争艳)来描述昆明的美好景致,句中用hover(翱翔、盘旋),用riot(放纵、喧闹)十分贴切,很好地体现了人们丰富多感的审美情。其次,旅游英语追求的语言美不仅仅是良好的英语语音素质,还要求人们注意宣传文化所必需的语言风格美。掌握优雅的语言风格是对礼貌语言、文学语言及语言形式的深刻理解,不但要求人们语言的文雅、谦逊、和蔼可亲,而且要求语言符合美学上的法则,如对称、和谐、整齐多样等。例如一则深圳“锦绣中华”的旅游广告中写道:Splendid China is,so to speak,a world of flowers and greenery and a window for a glimpse of China’s history and her tourist resources. Welcome to Splendid China.(锦绣中华,堪称是花的世界、绿的世界;更是览中国的历史之窗、旅游之窗,欢迎您来锦绣中华)。广告中的英文语言流畅,有说服力,也有亲和感,它的措辞简洁却能达到意味隽永的目的。

3. 可接受性。中西方历史典故、传闻轶事大相径庭,作为旅游翻译者来说在翻译过程中要用外国人喜闻乐见的语言。众所周知:coca-cola在英语中只是一个商标名,而译成中文后“可口可乐”代表的则不只是一种饮料,而且还有饮料品质和功能,其蕴藏的含义远远超出了音译的效果。数年来,这一商标名为人津津乐道,广为流传。同样,旅游文化中在介绍岳飞的“莫须有”之冤假罪名时,我们可用(Give a dog an ill name and hang him(这句话不照字面解释,应解为“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英语谚语,“dog”在西方文化中一直是“忠诚、可信”的象征,结合岳飞精忠报国之忠臣形象,这一罪名的意义就很自然地被西方人所理解了。

4. 文化交流性。旅游活动是一种文化交流过程,对于旅游目的地及旅游客源地的文化能够产生多方面的影响。由于大多数旅游者往往来自经济发达的国家,这很可能会影响、促使发展较慢的东道国的文化发生变化。例如中国对外开放以来,在时装和消费行为上就逐步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的游客到中国参观访问,并随之带来了像蓝色的牛仔裤、短裤、裙子、化妆品等时新货,在当地人与这些游客接触时,自然就学到了越来越多的西方的东西,这就导致了他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同样,西方旅游者在购买物美价廉、新奇的旅游物品的同时,也从中国了解到了古老文化与文明,这就是旅游带来的文化交流。

二、旅游文化翻译技巧

1. 增减法。由于中外文化差异较大,各自历史发展进程不一,外国游客往往对中国人人皆知的情况不一定很了解,旅游翻译材料有必要提供一些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方面背景知识,一是帮助他们理解,二是以唤起他们的兴趣。例如,在介绍桂林风土人情的文章中,把“三月三节”翻译成SanYueSan Festival 是不够的,因为外国游客对此一无所知,不能唤起他们的兴趣和共鸣,所以应该加上适当的解释,比如译成The festival usually takes place on the third day of the lunar third month,when minority people,especially the young get together for folk song contests to make friends with each other.有时外国游客对景点名称不一定感兴趣,但想了解取名的来由,这时有些译名适当加上一些解释,可以引起游客的注意和兴趣。如,骆驼山LuoTuo Hill,可作些解释:It shapes like a camel,hence the Camel Hill,象鼻山Xiangbi Hill or the Elephant Trunk Hill(The hill bears resemblance to an elephant dipping its trunk into the river. Hence the name.)

增减法就是在旅游文化的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到外国游客的口味,中文景点介绍往往在介绍景点之后会有感而发地引用古诗词,使文章富于文采和历史感,能引起中国人的游兴,但是对于缺乏中国传统知识的外国人而言,这种引用并不能唤起共鸣,所以有时候这种情况下可以将之删去不翻译。如:这些山峰,连同山上绿竹翠柳,岸边的村民农舍,时而化入水中,时而化入天际,真是“果然佳胜在兴平”这段描写漓江的文字,先是写景,最后引用古诗感叹,算是一种总结,但译者并没有讲它译出:These hills and the green bamboo and willows and farmhouses merge with their reflections in the river and lead visitors to a dream world.对于景物的描写自然能传达一种美感,勾起游客游兴,如果将“果然佳胜在兴平”直译成Really Xingping has sceneries.可能读者的反应不大,不如不译。

2.释义法:释义是对原文字面意义的解释,以使旅游者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如“西安古称长安”,可译成Xi'an was called Chang’an,or “everlasting peace” in ancient times。“天安门”可译为Tiananmen, 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这样的译法将名称与其含义联系起来,便于英语读者记忆,加深他们的印象,增加他们的游兴。又如:端午节那天,人们都要吃粽子。译文为: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which falls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lunar month in May), it is a common practice to eat Zongzi,which is a rice pudding wrapped up with weed leaves.外国游客对我国的传统节日很感兴趣,他们常常选择节日期间来华旅游,但对我们的民间节日知之甚少,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应适当解释。例如“春节”,如果解释性地译为: Spring Festival(a seven-day celeb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New Year,which falls in January or February,according to cycles in the Chinese lunar calendar),从旅游角度来看,较适合于外国人的习惯。

3.类比法:在翻译旅游资料时,常常采用类比的技巧,这种技巧拉近了读者(听众)与中国文化的距离,使他们产生亲近感,激发他们的游兴。例如: 济公劫富济贫。译文为: Jigong, Robin Hood in China, robbed the rich and helped the poor. 译文将济公比做西方人喜爱并熟知的绿林好汉罗宾汉,顿时增添了外国游客对济公的爱戴。

4.变通法:汉语描写景色的词汇丰富,多用对偶、排比,翻译起来很困难,多采用变通译法。如勉强逐字逐句照译,反而伤害原意。如,曲径通幽译为a winding path leading to a secluded “琳琅满目”译为a superb collection of beautiful things就比较容易理解。总之,要依据情况进行变通意译,尽可能让外国人理解。有些汉语文字十分华丽,但可能文字重复、辞藻堆砌,我们不能字字照翻,应变通处理。如,上海桂花节的介绍有这一段文字:“满树金花、芳香四溢的金桂;花白如雪、香气扑鼻的银桂;红里透黄、花多味浓的紫沙桂;花色似银的四季桂;竞相开放,争艳比美,进入桂林公园,阵阵桂香扑鼻而来”。译者把该段译成如下,外国人比较容易理解: The Park of Sweet Osmanthusis noted for its profusion of osmanthus trees. Flowers from these trees in different colours are in full bloom which pervade the whole garden with the fragrance of their blossoms.译者没有采用华丽的中文修饰,而是用变通的译法,达到了预期效果。

注:本文是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南人文景观对外宣传对策研究”的部分成果。

文化与旅游 篇12

一、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

文化越来越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表现, 是国家的一种软实力。文化本身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拓展一个旅游产品的文化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文化经济正在进入市场, 进入产业, 经济与文化交融一体, 合二为一。例如, 澳大利亚近年来大量招收海外留学生, 每年创汇40多亿美元, 成为澳大利亚的第五大行业;一艘巨轮《泰坦尼克号》给好莱坞带来13亿美元的票房收入, 抵得上中国二三百万农民折腾一年的收入总和;每年美国人用于娱乐的支出费用是2 000亿美元, 其中大部分是花在体育上的。

旅游业更是大众公认的动力产业。世界旅游组织的研究报告指出, 旅游业每增加一个从业人员, 相关行业就增加五个就业机会。在未来5—10年内, 全球旅游业将创造1.3亿个就业机会, 其中中国将上升得最快, 这对于中国解决经济减速增长, 解决第一、第二产业剩余分流出来的大量劳动力无法安置的问题尤其具有重大意义。

二、文化是明天的经济

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又是促进政治、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文化不仅具有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双重特性, 而且具有引导、激励、整合等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 其作用称为“文化力”或“精神动力”。一个不重视文化的民族是一个脆弱的民族、一个单薄的民族。在明天, 谁拥有文化的优势, 谁就拥有经济、政治的优势。在今天区域经济精彩纷呈、各显身手之时, 我们必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因势利导, 扬长避短, 走区域经济独特发展之路。比如, 同属西部地区的陕西、宁夏、云南等不发达地区都以资源为依托、市场为导向, 实行适度超前发展, 在中国西部旅游网络中开辟了自然风光、历史遗址、红色旅游等独特的旅游基地。他们将旅游业或定位于支柱产业, 或定位于主导产业, 职能部门都树立了旅游经济的整体观念, 积极主动为旅游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我省旅游业高起点、高效益地、吸收和借鉴别的省份已有的良好经验, 瞄准生态旅游和文化、专题旅游等未来旅游发展方向, 将历史文化旅游和绿色旅游作为发展湟源区域经济的龙头产业, 走出一条保护开发并举, 谁投资、谁受益的全民旅游全民办的新路子。

1. 文化与旅游。

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很重要。文化, 最早源于拉丁文calture, 意为耕种、居住, 进而引申为人类为摆脱自然状态而特有的各种思想和活动。今天文化是一个大概念, 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旅游文化则是指能够吸引旅游者并能给旅游者真善美的享受和扩充知识和深入思考的特殊文化。它是整个文化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与其他文化血脉相连, 相互渗透, 又与一般文化相区别, 文化不仅孕藏在人文历史旅游资源中, 而且在自然旅游资源中也有文化层面鉴赏方面的需求, 挖掘出属于自已特有的美学价值便显得更加重要。所以说, 旅游文化的终极本质就是体现在整个旅游过程中的美学价值。

2. 文化是旅游业兴旺发达的源泉。

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没有活力的企业, 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没有前途的企业, 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没有灵魂的企业, 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也是一个注定会被历史淘汰的企业。旅游企业也是如此, 一个文化氛围浓郁, 文化底蕴深厚的旅游企业对内可以团结员工、凝聚人心、对外可以吸引顾客, 获得利益。旅游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是经济—文化产业, 到发展的成熟期就是文化—经济产业。因此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文化与经济相互依存, 相互渗透。

三、旅游业发展中的文化意识

1. 文化挖掘。

“旅游业像一把火, 他可以煮熟你的饭, 也可以烧掉你的屋。” (弗克斯) “仅对旅游业做经济上的定性是远远不够的, 经济分析无法衡量旅游业在社会方面、心理方面特别是文化方面的影响。因此需要以经济分析方法为基础, 逐步采用经济分析与文化分析相联系的多学科的研究方法”。 (林洪贷) “‘七五’以前 (即1990年) 中国旅游业发展以经济为增长点是历史的必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 则应该是高起点发展的, 它的生长点是文化要使经济型的旅游业转化为文化型的经济事业。” (于士英) 当前, 旅游业突出体现了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旅游业的社会效益在于相对于工矿企业, 它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报酬率高等优势, 对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均具有带动作用。文化产业又是一个带动性很强的“健康产业”, 相对于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文化产业是越开发越丰富且附加值高不污染。因此, 旅游业是公认的文化产业, 也是公认的动力产业。

2. 文化丰富。

一是以现有旅游资源为依托, 寻找、放大旅游与文化的结合点。大力开发人文历史旅游资源, 赋予原有旅游景观以更新、更深的文化内涵。二要搞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文化品位。采取多种形式对旅游服务、旅游商品进行高品位的文化开发, 挖掘其文化内涵, 提高市场竞争力。三要实施精品工程, 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把强烈的文化意识贯穿于城市规划和建设中, 注重城市功能与城市文化的有机结合和完善统一。

3. 文化优化。

“文化不仅是除旧立新, 而且也是推陈出新, 温故知新。” (费孝通) 对旅游景观和旅游产品进行美的设计, 美的提炼, 美的升华, 从而不断提升旅游景观和旅游产品的文化要素和文化功能。

4. 文化保护。

文化是一种旅游资源, 是旅游者参观游览的对象, 因此, 一个国家或地区以及当地居民在发展旅游业为其解决社会服务的时候就要十分重视对其当地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发掘和保护, 既保留传统文化, 又要融合外来文化, 重视文化的保护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 实施民族文化保护工程, 更是一件功盖千秋的伟业,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产业化的今天, 强调文化民族化的发展道路,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举措。特别要防止那种不切实际、一哄而上的借保护之名行“利益之实”的“破坏性建设”。更要防止在短暂性利益的幌子下毁灭民族文化最本质的原生环境。文化是一种文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人文生态环境。真正的保护不是封闭一些知与行自身, 而是从更广大的生存空间与生存环境上去保护, 因此, 只有加强民族自信心, 增强文化自豪感与发展文化的使命感, 才能做好文化的保护。

四、湟源旅游业有待提升文化竞争力

自2000年以来, 湟源旅游业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 加快旅游景点的开发与建设, 推进观光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的发展, 旅游业正在成为三产发展的“龙头”。根据旅游资源丰富, 旅游业基础条件大有改善、但不尽人意的实际, 湟源县按照“生态立县、旅游兴县”的发展思路, 创新工作方法, 积极进行旅游招商, 加大旅游景点开发建设力度, 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日月山景区从2001年开发建设以来, 先后投资2 060万元完成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及文成公主广场、文成公主纪念馆、商业区等项目建设, 旅游服务功能增强, 现已确定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投资60万元对城隍庙、北极山、东科寺、扎藏寺等景点进行了维修;大黑沟森林公园、宗家沟两个景区的服务设施逐步完善;投资近500万元新建了赞普林卡、和平旅游购物点、河湟花卉观光园、大华休闲度假村;投资2 500万元修建了湟源峡石刻走廊建设项目;投资50多万元修建了日月山景区垃圾处理厂;投资106万元改建了人民公园;全县农家乐100多家, 从业人员达到500多人;以开展“文化湟源”宣传活动为契机, 推出了两大文化旅游品牌, 即日月山“大地艺术”生态雕塑节、摄影艺术节;特别是湟源古城的开发投资巨大, 在1 000万元以上, 注重宣传和推广, 得到了应有的效果。为延伸旅游产业链条, 促进旅游纪念品加工规模化发展, 把过去以农民为单位的加工点组织起来, 成立了旅游纪念品开发服务公司、皮绣公司、刺绣公司等等。

五、着力打造以“文化湟源”旅游业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旅游目的地

缺乏文化内涵的旅游是没有灵魂的旅游, 缺乏文化品味的旅游产品是很难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2011年湟源县委县政府着力打造“文化湟源”旅游, 大力提升文化旅游业发展水平。

1. 抓好丹噶尔古城的深度开发, 在古城开发建设上决心

不动摇, 力度不减, 投资不减, 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充实主要景点文化内涵, 发挥文化特色, 完善旅游配套产业, 提升服务水平。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使古城真正成为王牌景点, 实现“提品质、促营销、聚人气、见效益”的目的。

2. 创新旅游营销模式。

加强与省内周边旅游景区互补联合, 构建主题突出、功能互补的旅游格局, 努力使全县旅游资源尽快“串珠成链”。加大与省内外各大旅行社洽谈衔接力度, 推出系列化、精品化、特色化的旅游产品和路线, 拓展客源市场, 增加旅游人次, 努力将单一的观光旅游变为综合旅游, 过境游变为消费游。

3.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做好日月山景区改造升级工程, 完成大黑沟生态旅游公园建设, 认真抓好湟源驿站、供销社片区改造、北极山公园、宗家沟西王母文化等旅游开发项目建设, 提升赞普林卡等旅游景点的服务功能, 发展和规范“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业。重点扶持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排灯、陈醋、皮绣等旅游产品。

4. 以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目的地”为契机, 突出“文化

上一篇:游戏手柄下一篇:世界名牌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