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效应

2024-10-03

旅游文化效应(共8篇)

旅游文化效应 篇1

“蘑菇效应”与“立鹤效应” ―新人如何尽快融入企业文化?

当一个新人——无论是刚刚招收的基层员工,还是直接空降来的公司总裁——刚刚进入到公司时,遇到一种全新的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总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麻烦。

因为 “异质性”是企业文化的突出特征。

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衷心认同和共有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念,它规定了人们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是一种不需要思考就能够表现出来的东西,是一旦违背了它就感到不舒服的东西,因此,与其他亚文化相比,企业文化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介入性”——进入某个特定企业以前,每一个员工都已经成年,都已经完全渡过了儿童和青少年的性格可塑期,在经历了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对自身的影响和浸染之后,员工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文化因素都已经成型,这时,特定的企业文化对他来讲是一个全新的“异质”文化,它是一种成年人在已经形成了自己特定的文化观念和行为习惯之后,又开始进入到另一种不同的环境之后才感受到的文化类型。

对于新员工来讲,一个刚参加工作的人总是要先做一些不起眼的事情,而且得不到重视。当他默默无闻地工作一段时间后,如果工作出色就逐渐被人关注并得到重用;如果工作不出色就逐渐被边缘化,甚至被人遗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蘑菇效应”。

相反,空降兵来到公司,又会面临另一种“立鹤效应”:空降兵一般都有着卓越的学历背景和工作经历,被空降到公司担任重任,一定会有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公司的老员工对空降兵往往敬而远之,甚至背后拆台。这也会导致空降兵在短时间内往往难以和新公司的企业文化达到和谐。作为空降兵来讲,一般都会抱着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念头,希望在短时间内做出成绩,这样一来,空降兵的“立鹤效应”就会更突出,也就更难以得到老员工的配合。

我们说,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文化的功能是“化人”。其实,作为一种“亚文化”的企业文化也不例外。企业文化不是一种建立在法规条例基础上对员工的约束和制裁,而是一种建立在对人的“基本假设”基础上的对员工生命价值的提升。

因此,对于作为一种作为“异质”文化的企业文化,基本出发点就是在于如何做到“同”:怎样使员工认同企业文化,取决于两方面的工作:第一,选择具有与企业相同或相近价值标准的员工,第二,通过培训使新员工适应企业的价值标准要求。从这个角度讲,规范化是企业文化的先驱。

企业文化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规范人”。只有每一个员工都愿意承认并接受这种“规范”,企业文化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但是,这种“规范”不同于企业制定的各种 “法规”。“法规”和“文化”的一个区别就在于对组织中个体生命不同引导上:“法规”强制人达到最低标准,“文化”引导人达到最高标准。“法规”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遵守,达不到或者违反了这种要求就要受到惩罚。而“文化”的目的是让人们实现更高的追求,让人们感到自己从属于某种文化而感到荣誉和自豪,并愿意维护这份荣誉和自豪而自觉自愿地做得更好。

惩罚的目的在于让人们达到最低标准,奖励的目的在于让人们追求最高标准。这就是法规和文化的区别。你要避免某种行为,就惩罚这种行为,这就是企业法规;你要提倡某种行为,就奖励这种行为,这就是企业文化。对于企业而言,“追求最好”还是“避免最坏”,就

成了区分企业文化和企业法规的出发点。因此,企业文化体现个体和组织的价值、意义和追求,企业文化的最终目的在于提升员工的生命质量和价值。

企业文化的最高境界不是要求员工做到什么,而是企业能为员工提供什么;不是要求员工如何提升企业,而是要求企业如何提升员工。

因此,针对新人的“蘑菇效应”和空降兵的“立鹤效应”,公司老总首先要做的不是急着去发挥新人的工作效能,而是先让他们融入组织。在一个成熟稳固的环境中,任何外来的“异质”因素都会遭到排斥。与其频繁地更换空降兵,不如好好琢磨一下如何让空降兵更快地融入公司文化。

刘悦坦,“错位理论”创始人,美国密苏里大学营销传播学博士后,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广告协会副秘书长,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人,教育部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获得者,山东大学教学能手,教学成果奖获得者。美国BGC商业研究中心副主任,“美国洛杉矶国际品牌文化节”暨“金天使国际经营大奖”中国召集人。《销售与市场》(评论版)特约专家,《现代营销》“最受读者欢迎作者奖”,国内外多家企业特聘营销管理顾问。主要从事品牌营销传播、企业管理咨询与员工培训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工作。目前重点致力于品牌战略规划与企业经营管理整体(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品牌价值)解决方案以及中国企业、品牌的国际推广。

旅游文化效应 篇2

委婉语应用于日常生活领域

死亡和伤病是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的, 但也是人们最忌讳的, 因此在交际中总是尽可能地使用委婉表达。如老人终寿而死为“寿终正寝”, 未成年人的死是“夭折”, 少女的死被喻为“香消玉殒”, 贤人的死则是“玉摧兰折”, 称恶人的死为“下地狱、见阎王”, 为国家或正义事业而死是“光荣牺牲、为国捐躯”……不同的死亡委婉语表现了不同身份年龄的人的死, 表现了死的不同原因和方式, 更传达出对死者不同的感情色彩———或沉痛、或惋惜、或愤怒、或敬佩。出于对死亡的避讳, 人们在谈及与死亡有关的事物时也要采用委婉表达。如棺材称为“长生板”, 坟墓称为“土中宅”。《文汇报》曾报道:江苏省吴县有一个陈墓镇, 景色优美, 空气清新, 适宜作为旅游点和建造疗养院, 有关部门打算把它开辟成旅游风景区, 于是刊登广告招商, 可是却没有得到什么响应, 原因是“墓”让人联想到坟墓, “陈墓”这个地名不吉利, 后来改作“陈慕”再登广告, 果真有许多人“慕”名而至。“慕”、“墓”的谐音委婉适应了人们趋吉避凶的心理要求, 引发了人们对此镇的爱慕之情, 更为此镇带来了经济效益, 这正是委婉语带来的正面文化效应。在交际中交谈的一方生病了, 人们总是尽量把病情说得轻些或含糊些以避免对对方的刺激, 如生病常被说成“身体不适、不舒服”, 绝症则被说成“大病、重病”, 一些羞于明言的疾病如性病、妇科病则往往被称为“暗疾、难言之隐”。至于生理上的缺陷以及伤残往往采用委婉说法以避免对相关人的刺激。如指称有智力缺陷的人用“智障、智力不全”取代“傻子、弱智”, 指称眼睛失明的人用“眼睛不方便”取代“瞎子”, 指称耳朵失聪的人用“耳朵不方便”取代“聋子”, 等等。过去一段时间里, 人们曾把有生理缺陷的人称为“残废”, 有人向媒体公开声明:我们残是残了, 但是并不“废”, 我们还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现在人们已把“残废”改为“残疾人”, 这一委婉语既是对这类人准确的指称, 又减轻了对他们的伤害, 更在最大程度上维护了他们的自尊, 体现了社会对他们的人文关怀。

结婚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 但出于含蓄的民族传统, 人们谈及此事时仍很委婉, 常用“喜结连理”、“洞房花烛”来婉称。而离婚则往往被认为是极为丢人的事, 常用“琴瑟失和”、“打八刀”、“镜破”加以委婉。“破镜重圆”通常是婉指夫妻失散重又团聚, 或夫妻离婚后又复婚, 而《文汇报》就有“人们希望马王双方能够和解, 师徒之间能够不计私利, 尽弃前嫌, 破镜重圆”, 这里把马王师徒的和解称为“破镜重圆”, 显然是滥用这一委婉语, 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二人不仅是师徒关系, 还有夫妻关系呢。改革开放以后, 离婚现象日益增多, 很多夫妻因“感情破裂”而“离异”、“家庭解体”。当夫妻中的一方感情转移, 与他人发生恋情或性关系时, 过去被称为“通奸、有奸情”, 这些人被指责为“奸夫、淫妇”, 而如今则婉称为“婚外恋、有外遇、第三者、小三”, 这些词已没有明显的情感倾向, 甚至有的还显示出一份理解和宽容。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 人们逐渐改变了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 许多夫妻只生一个孩子, 更有一些“丁克家庭”干脆不要孩子, 有些人索性婚也不结了, 选择“独身”的生活方式, 优哉游哉地过着“单身贵族”的生活, 这些人搁在过去常被称为“光棍、老处女、半吊子”, 多数人会认为他们不是生理有疾病, 就是精神不正常。这些新委婉语反映出现代人崇尚爱情、崇尚自由的婚姻观念, 当然人们在追求“简单爱”的同时也给家庭带来了不安定的因素。

委婉语应用于政治经济领域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 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也日益密切, 在政治经济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政府在经济领域的行为是“宏观调控”, 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不景气现象是“负增长、滑坡、缩水”, 出现通货膨胀现象是“失控”, 市场的萧条是“不景气、疲软”, 涨价说成“价格调整”, 涨工资说成“调工资”。近些年随着资源紧缺, 生产成本增加, 一些与百姓生活紧密相关的商品如水、电、燃气等纷纷提价, 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召开价格调整听证会, 起初在听证会上还能听见人们畅所欲言, 而如今许多人对它已经漠不关心了, 大家逐渐明白所谓价格调整听证会其实就是涨价听证会, 无论你提再多意见也挡不住其价格上涨的脚步, 这样一来“价格调整”一词也逐渐失去了其委婉功能。当然某些委婉语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对民众的刺激, 以缓和社会矛盾, 虽然有些伪饰成分, 但民众也易于接受。市场经济这根指挥棒不仅影响着政府行为, 更极大地影响着机构和企业的行为, 为提高效率增加效益, 他们纷纷引入竞争机制, 开始“减负、精简”, 许多人被“优化出去、分流下来”成为“失业人员、待业人员、下岗职工”, 这些“富余人员”的再就业问题一度成为社会的焦点。随着贫富差距的加大, 国家越来越重视贫困家庭, 称之为“低收入家庭”、“弱势群体”, 给他们提供“低保”、“廉租房”、“经济适用房”。这些委婉语不仅体现了国家对贫困家庭的保障政策, 更体现着社会各界对这一群体的关爱, 保障他们的生活, 维护他们的自尊。

在政治领域中, 委婉语可以称得上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使政治家或国家在人际关系或国际关系中游刃有余获得优势地位, 反之则使政治家或国家陷入“四面楚歌”的劣势。如我国2005年3月通过的《反国家分裂法》第八项条款规定:如果“分裂主义势力造成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事实”, 或者如果“和平统一的可能性”不复存在, 北京就会诉诸“非和平的手段”。这里用“非和平手段”, 委婉温和地表达了采取武力措施的含义, 既回避了“武力”这个敏感的词语, 又表达了党和政府主张和平统一, 打击“台独”分裂的决心, 同时还充分考虑了海峡两岸中国人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情。但有些政治委婉语其目的是掩盖事实, 若伪善的面纱被揭开, 其负面文化效应必将显露。如《参考消息》记载:“战后, 日本的各级教科书中, 某些别有含义的汉字使用问题, 经常引起他国的质疑, 如‘侵略’一词改为‘进出’, ‘偷袭’则以‘奇袭’代替。”日本政府的委婉用词显然是别有用心的, 企图通过文字手段篡改历史事实, 掩盖侵略罪行, 推卸战争责任, 但是日本法西斯在二战中的侵略事实是众所周知的, 日本当局用这些词语婉称当年的侵略行为, 不仅不能掩盖历史事实, 反而彰显了自己美化侵略、推卸罪责的心理, 这样做不仅蒙蔽了日本国民, 使他们不能正确对待历史, 更严重伤害了曾经饱受凌辱的国家人民的感情, 从而遭到国际社会的公开谴责。再如“躲猫猫”本是一种儿童游戏, 但是经2009年2月12日云南省普宁县警方用它来解释李乔明的死亡原因之后, 迅速成为网络流行词语。这里警方用“躲猫猫”来掩盖李乔明的死亡真相, 明显有搪塞、包庇之意, 执法者原本想伪饰一番以规避法律责任, 但真相一旦大白于天下, 执法机构的声誉也就荡然无存, 民众对公权机关的信任也岌岌可危。

委婉语应用于广告标语等宣传领域

商业广告是商家推销商品扩大市场的一种宣传工具。为了吸引消费者, 激发他们的购买欲, 商家特别注重广告语言中委婉语的使用。一种表现是美化自己的产品而对其危害避而不谈, 如香烟广告:中华——爱我中华, 苏烟——中国苏烟尊贵经典, 利群——永远利益群众, 双喜——人人欢喜, 这些香烟广告没有一个提示了香烟对健康的危害, 通过夸大事实的宣传麻痹大众的神经, 更让瘾君子们无法自拔, 商家当然能从中获利了。一种表现是委婉含蓄地宣传产品以达到避俗求雅的目的, 如洁尔阴洗液——难言之隐一洗了之、痛经舒颗粒——那个不痛月月轻松, 这里用“难言之隐”和“那个”回避了女性生殖器及其疾病的话语, 避免了直言的粗俗和尴尬, 显得含蓄文雅, 考虑了女性朋友的羞怯心理便于她们接受。再如某痔疮药的广告语“炉火之上岂能安坐”, 深入患者的内心世界表达了痔疮给病人带来的难以启齿坐立不安, 仿佛置身于“炉火之上”的痛苦, 既生动形象又婉转含蓄, 从而更能引起患者的认同感。至于那些用以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的虚假广告, 如某些明星代言的药品、美容保健品的广告, 不论其语言多么优美多么动情, 从长远来看都无法取得正面文化效应, 因为它不仅挫伤了公众对明星的感情, 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也扰乱了社会市场经济秩序, 进而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标语是“为了特定的目标, 用简短的语言来达到宣传鼓动目的”的宣传用语。它往往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密切相关, 具有浓重的时代特色。长期以来生冷、低俗、粗暴的标语屡见不鲜。如宣传计划生育政策的“宁添一座坟, 不添一个人”、“该扎不扎, 房倒屋塌;该流不流, 扒屋牵牛”, 宣传义务教育的“养女不读书, 不如养头猪;养儿不读书, 就像养头驴”、“子女不读书, 父母受惩罚”。这样的标语有损百姓人格、有损政府的形象, 疏远了政府和人民的关系, 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反而令人反感。另据《中国青年报》报道, 某区政府前的道路两旁, 挂了几十条横幅, 其中“抢劫拒捕当场击毙”、“抢劫可以判死刑”等标语异常刺目。从法律上讲, 警察虽然可以在紧急情况下使用武器, 但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也应受到法律的保护;从社会心理的角度看, 其虽然可以起到警示作用, 但却留下了潜在的负面影响, 人们对执法人员会产生畏惧不亲近之感, 甚至会对他们的执法是否公正合法产生质疑, 再者“当场击毙”、“死刑”等暴力字眼用在宣传标语中, 和我们提倡的法治社会、和谐社会严重背离。好在如今像这种冷冰冰、硬邦邦的训斥标语已不多见, 代之而起的是重情感、重激励、诙谐幽默、优雅含蓄的标语口号, 我们称它们为委婉宣传语。如用“家庭的希望在孩子, 孩子的希望在教育”取代“义务教育是父母的责任”;用“司机一滴酒, 亲人千行泪”取代“酒后驾车=车祸”;用“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取代了“禁止浪费每一粒粮食”;用“小草在微笑, 请不要伤害它”取代了“严禁践踏草坪”。这些委婉宣传语的惩戒味少了, 激励味多了, 说教味淡了, 人情味浓了, 自然亲切的语言引起人们的共鸣, 同时措辞优雅, 有一定的文化品位, 让人在受到德的启迪时还得到了美的熏陶, 这正是委婉语在宣传用语中体现出来的正面文化效应。

语言总是和社会紧密地联系着, 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说:“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 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委婉语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 它深深地植根于社会生活中, 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断地发展和被取代。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 委婉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只有对委婉语的文化内涵有所了解, 对委婉语应用可能带来的文化效应有所判断, 对影响委婉语应用的文化因素有所考虑, 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并恰当地使用委婉语, 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使用价值。[本文为井冈山大学校级科研课题《审美观照下汉语委婉语文化效应分析》 (JR0908) 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沈锡伦:《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 第288页。

[2].刘凤玲、戴仲平:《社会语用艺术》,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第337页。

休假文化与经济效应 篇3

全球2/3的人会选择用完当年所有假期,

其中89%的法国人会休完假期,而仅有33%的日本人会这么做。

在大部分欧洲人眼里,休假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欧盟的有关规定赋予欧洲人每年最少四周带薪假期的权利,许多欧洲国家在本国立法和劳资协议中规定的假期甚至超过这一标准。法国是带薪休假制度的起源地,早在1936年,法国就立法保护平民带薪休假权。太阳暴晒后留下的古铜肤色,不再仅仅为权贵富豪的“专利”,而是公民权利的体现。美国社会学家马洛·吉兰指出,欧洲人的自我价值与是否开雷克萨斯或保时捷无关,而是和能否享受精彩的假期联系在一起。在欧洲,懂得享受生活同样是成功的标志。当然,这有完善的福利制度作为保障。

美国没有法定的最低带薪假期天数,美国人的带薪休假时间大约只有欧洲人的一半。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清教徒构成了早期北美移民的主体,清教文化对美国有着深远影响。清教文化崇尚的“虔敬、谦卑、严肃、诚实、勤勉和节俭”,塑造出美国人勤劳致富的观念。美国社会普遍标榜高生产率和高收入,“工作狂”比比皆是。正因为此,一周左右的小假期在美国更为流行。与欧洲人强调完全从工作中抽身的休假方式不同,美国人即使度假也可能仍然同办公室保持着联系。这种现象被戏称为“黑莓之咒”,即在假期中仍通过黑莓等智能手机保持工作联系。对美国人来说,度假带来的放松感,可能远不及成功的荣耀那般诱人。

一向以勤勉著称的日本人,他们的平均休假还不到应休天数的一半。日本人之所以对工作高度投入,可以追溯其体制原因。二战后建立起来的终身雇佣体系,使日本人对公司产生很强的认同感,发奋工作的日本人造就了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但近些年来情况也在发生改变,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许多公司改变了终身雇佣体系,以短工、派遣工、合同工为主的非正式员工迅速增加,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也随之下降。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开始关注生活的质量,不再单线条地疯狂工作。

毫无疑问,适当休假对于上班族缓解压力、调整节奏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假期过后饱满的精神状态有助于激发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尤其对于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来说,充实的假期不只是休闲娱乐,往往还可以开拓视野,迸发灵感。但假期越长越好吗?美国沃顿商学院的罗斯巴德教授称,假期的“充电效应”只能维持不到3天的时间,过长的假期还会让人们承担财务上“出多入少”的压力。

浅析个性文化的企业灵魂效应 篇4

《浅析个性文化的企业灵魂效应》

------------------品牌战略的核心竞争力

单位:安宁函都教育(咨询)姓名:李荣华

【内容摘要】:

企业文化贯穿于整个企业发展、经营之中,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吸纳了人类最优秀的精神成果,为企业的发展经营提供了坚实的隐性根基。良好文化的缺失会导致企业的畸形发展并最终导致生存权的丢失。企业文化应该具有鲜明的企业特色,要继承和发扬企业的优秀传统和精神财富;语言表述方式上和文化内容都要贴近企业的现实和员工的日常工作。要将企业的优秀传统和精神财富加以融合,用简明易懂的和有本企业特点的语言表述出来。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对企业进行有效的宣传贯彻,使客户高度认同和接受企业文化。对于今天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来说塑造和革新个性企业文化已成为战略性、全局性工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自觉地、精心地经营个性企业文化,唯有如此,企业才能立足、才能做大作强、才能树百年基业。

【关 键 词】:个性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品牌战略

职业生涯越成功我听到的一个类似的词语就越多:“百年基业”。改革开放后很多中国企业迅速做大做强,纷纷开始挺起腰杆,也不约而同的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保持百年基业不到。企业的百年基业靠的百年机制,而百年机制,靠的又是百年文化。什么又才是最好的企

1业文化,一个词:个性。所有的企业都注重企业文化,但是现在的问题是:企业文化普遍缺少个性,各个企业文化手册里的关键词几乎雷同,雷同到几乎记不住,甚至也蒙不错。

企业文化必须要有个性,个性的企业文化更能让人记得清,更有发展潜力、号召力、凝聚力。个性的企业文化不在于是否与众不同,更取决于它是不是具有独特个性。与众不同和个性具有本质的区别:与众不同仅仅关注于是否区别(独特)于其他事物;而个性注重的是区别(独特)与质量双重的要求。例如,法国女人被公认是世界上最有气质的,也就是说,她们懂得营销、展示自己最独特的形象,展示独特的同时依然保持得体。如果法国女人只追求与众不同而忽略质量(得体)那么将是非常糟糕的一件事。这就说明个性的企业文化需要注意“品牌、营销和展示好的形象”。

企业文化的品牌战略。品牌是企业文化的外层,一个企业的品牌战略体现出该企业的外在张力----也就是平常说的宣传力。品牌是企业文化的外延。实施品牌战略,就要考虑需要向外界展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一个企业要让外界了解,外界评判自己的依据就是企业文化,这对不管是实施品牌战略还是实施名牌战略都是一样的。个性的企业文化能让外界很好的了解企业,这其实是一笔无形的资产。企业文化在实施品牌战略中体现的不止是公关宣传,也是产品质量、销售和服务的宣传。

企业文化的广告、营销。广告和营销是展示企业文化的又一个窗口,也是树立企业品牌的重要手段,为解决品牌文化在发展中存在的

2问题,应重视企业营销文化和广告文化的建设,目的就是要树立企业成员的品牌意识,以文化促营销。

企业文化展示的企业形象。到目前为止,企业文化还是塑造企业形象的最佳选择,然而在中国的企业形象战略的实施却缺乏新意。

企业文化要融合本民族文化的特点,并符合当前社会的价值取向。企业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个亚文化,企业的价值观深深受到本民族的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在改善企业文化时,一方面要借鉴其他企业先进的经营理念;另一方面,要融合本民族的文化特点,使企业文化易于被员工理解和接受。企业文化也应当反映出当前社会的风貌,符合社会价值取向,赢得客户、员工的接受和认同。

也就是说营造企业文化要有自己特点的价值体系和研究方法,进而把握好计划、组织、等方面的管理因素。营造富于个性的企业文化需要企业有正确的经营管理理念,合理而科学地架设企业文化的内部结构,处理好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各层上的关系。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模式,能够使企业的外在形象和内部凝聚力得到迅速提升,为企业的拓展再造空间。

美国当代著名企业管理学大师彼得斯和沃特曼认为,成绩卓著的公司能创造一种内容丰富、道德高尚而且为大家所接受的文化准则,使员工情绪饱满,相互协调和适应,做出不同凡响的贡献。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詹姆〃赫斯克指出,无论是对付竞争对手、为客户服务,还是处理企业内外的关系,企业文化所形成的竞争力,必然带来出色的绩效。

企业文化显示企业的个性,个性的企业文化主要具有导向、凝聚、激励、辐射、稳定这五大功,能为企业带来有形的和无形的收益。

导向功能能够直接引导员工的性格、心理和行为,通过整体的价值认同来引导员工,潜移默化的使员工接受认同本企业的价值观。

凝聚功能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下,员工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能够产生出对工作强烈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和对本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企业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激励功能体现在员工的成绩被及时肯定,能够激励员工向更大的目标前进。

辐射功能是指企业与社会的双向交流过程中让文化传播到社会,起到了宣传企业、影响社会的效果。

稳定功能在于:企业文化一经建立,它所具有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会连续持久的在企业员工内心深处发挥作用,既可以降低企业骨干员工的流失,同时也可以减少企业高层变动带来的影响。

个性的企业文化需要从多方面来建设。企业物质文化建设。工作场所、生产资料、生产技术、生产设备和产品质量、服务内容等等都是企业文化中的物质层。在企业文化中,人是主体,承载精神和意识,物质是客体,是人活动的对象。人们谈起企业文化,想到的只是人的精神风貌而忽视工作的条件对象,这是一种错觉。举个例子:建立企业文化的内容之一就是要求生产资料质量好、技术好。这样一来生产资料、技术就是一种企业文化。

企业行为文化建设。很多公司开早会,跳早操就属于企业行为文

4化建设。企业行为文化建设,就是对企业成员行为的规范。就象一个情绪好的员工遇到另一个情绪不好的员工难免会受影响。企业之所以要规范行为,其初衷就在于不想让不良情绪影响其他员工和客户,以免使企业形象受损。

企业精神文化建设。例如,企业的精神与社会所倡导的精神风貌相适应;企业的精神行业发展的价值观念相适应。

21世纪随着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的环境变化得越来越快,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消费者要求得到更高质量和更低价格的商品和服务,已经形成的文化内容也可能变得不适应这些发展变化,这就要求企业变得更灵活一些,要求必需要及时更新企业文化。

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企业凝聚力下降、只重视短期盈利、员工满意度下降、骨干流失严重、客户信用丢失。企业发现这些症状,就要重新审视和修正价值观,了解企业文化的全部优缺点,抛弃那些不能为组织服务的陈旧观念、保持原有有益的文化、加入新文化的做法来发展企业文化。企业在进行文化改善时,要通过对企业问题进行诊断确定企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问题确定企业文化改善的方向。

要特别注意,企业文化的改善要同经营管理的需要相结合,脱离管理谈文化,很容易流于空洞无物的口号。企业文化改善的一个普遍误区是不顾企业的现实照搬别人的经验,或引进社会上流行的说法、理念,没有很好地同本企业的实际相结合。引入的价值观、经营理念、行为准则等没有针对企业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改善的企业文化没有本企业的特色,不能有力地支持企业获得竞争优势,造成企业文化的 5

空壳现象。这个误区在改善企业文化时一定要避免。

进行企业文化的改善时,要注意遵循必要的原则。

在现有企业文化的基调上进行改善,考虑文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避免剧烈的变动使企业难以接受和适应。企业文化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在企业中表现为人们做事和习惯性思维的方式。在进行企业文化改善时,应该因势利导,保留现有文化中合理因素,在现有的文化基调上进行改善和提升,员工容易接受新的企业文化。

吸收国际国内优秀企业的文化特点,结合本企业的文化优点,针对当前企业文化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每个成功企业的文化各有特色。

参考文献:

[1] 杨光.《老板,您“真”的相信吗?》.中外管理 13年10月号

[2] 程逸辰.《如何营造富于个性的企业文化》.博锐管理在线

[3] 王飞鸣.《如何打造能显示企业个性的企业文化》.多星

旅游文化效应 篇5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24 No.2 April 2011

国有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的共生效应* 周秀红1,孔宪峰2

(1.辽宁工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辽宁锦州121001;

2.辽宁医学院公共卫生管理学院,辽宁锦州121001)收稿日期:2010-12-16

作者简介:周秀红(1970-),女,辽宁省沈阳市人,辽宁工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党建与

先进文化研究;

孔宪峰(1969-),男,辽宁省绥中县人,辽宁医学院公共卫生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 士生,主要从事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2010教育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专项课题(10JDJNJD145)摘要: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国有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在思想认识、组织状况、工作作风、制度规

章建设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薄弱环节。从思想理论导向、工作内容及具体组织实施等方面来看,国企

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都存在关联性。应当采取有效策略,实现国有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在理论、组 织、制度等方面的同构。

关键词:国有企业;党建;企业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D26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1.02.005

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基础,国有企业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支柱。改革开放 30多年来,国有企业经过放权让利,利改税,实施 承包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一系列改革,企业活 力不断增强,企业规模和效益显著提升。但与此 同时,为数不少的国有企业在企业党建与企业文 化建设方面都存在着脱节现象。贯彻党的十七届 四中全会精神,积极探索国企党建与企业文化创 新的共生关系,采取有效对策,实现二者的同构,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国有企业文化软实力和核心 竞争力。

一、国有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共 同的薄弱环节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国有企业必须重视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 最新理论成果引领各方面工作的创新。目前,大 多数国有企业没有把企业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与企 业文化建设共同作为企业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 组成部分,也没有纳入企业文化发展规划通盘考 虑,更谈不上将二者有效结合。调查资料显示,同 意“中国企业最需要的企业文化是创新型企业文 化”的高层管理人员占被调查者总数的80%,而 认为自己所在企业是创新型企业文化的高层管理

人员仅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8.67%[1];“有负责企 业文化建设部门”的国有企业占被调查的67. 8%,而“有企业文化发展规划”的国有企业占28. 1%,企业文化建设处于深化提高阶段的仅占15. 9%[2]。这种局面直接带来两个后果:一是多数国 有企业党的思想建设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思想政治 工作的水平上,没有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有机结 合;二是国有企业文化创新由于缺乏党的思想理 论建设的支撑而难以深入人心和有效落实,企业 文化建设效果不明显。

(二)组织机构相脱节

目前,国有企业党务部门与企业文化部门的 构建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党群工作部(或称思想 政治工作部、宣传部)与企业文化部合二为一,与 企业发展部、人力资源部等并列,如中钢、鞍钢、中 国石油天然气等集团公司。二是在集团公司设立 思想政治工作部(直属党委),在其子公司设立企 业文化部,与生产经营管理部、企业改革管理部、信息系统管理部等一起,并列分属集团公司及其

子公司统领,如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及其股份有限公司。三是公司只有思想政治工作部,而没

有企业文化部,如大唐集团公司。更有甚者,部分 改制后的国有企业的组织机构中已经看不到党委 的名字。基层党务部门与企业文化部门在组织机 构上的并列分设,势必造成实际工作中的“分工负 责”“各自为政”,这就很难保证企业党组织“融入 中心做工作,进入管理起作用”。

(三)民主作风难形成

由于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影响,国有企业 民主作风难以形成的问题仍较突出。就党内民主 方面而言主要体现为:企业党委的民主集中制不 完善,“一言堂”的现象比较严重;基层党组织生活 不健全,民主生活会走过场;部分党员干部高高在 上,脱离群众,先进性不明显,干群矛盾突出。在 企业文化方面主要体现为:广大普通职工主人翁 意识淡漠,“明哲保身”的观念比较明显。对管理 层形成普遍的依赖心理;对企业发展的态度是“不 在其位,不谋其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企 业管理中存在问题“视而不见”。这也给管理者滥 用职权和盲目决策提供了可能。

(四)制度规章不配套

现代企业制度确立后,许多国有企业只是单 向地重视“产权清晰”“政企分开”为重心的制度变 革,却往往忽视“责权明确”“管理科学”为重心的 管理创新[3]。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在领 导制度方面,如何依照《公司法》和《党章》框架来 建构企业内部科学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有 效的权力配置和制约机制,如何妥善解决企业党 组织作为政治核心,董事会作为经营决策中心,总 经理作为生产经营指挥中心的“三心不和”现象,许多企业仍莫衷一是。由此影响到党内选举、决

策、组织、管理等具体制度的贯彻落实_______。其二,为 数不少的国有企业领导仍在“经营上级”还是“经 营企业”之间权衡和选择。“党代表能否真正发挥 作用,其核心问题在于其产生方式———是否真正 由选举产生,授权方式决定其行为向谁负责,决定 代表的行为表现”[4]。由于市场化、民主化的选聘 机制不健全,加上约束机制难落实,监督机制不得 力,部分企业领导依然更关注政府的态度而不是 市场的变化,他们很难制定和贯彻党建创新和企 业文化创新的新制度。其三,部分企业的制度建 设主要体现在人才引进,技术开发,市场拓展等容 易取得眼前经济效益的方面,而党建与企业文化 创新相配套的制度规章建设还未摆上议事日程。由于制度规章建设的不协调,导致企业内部难以 形成有效的资源整合系统,企业潜能难以有效释 放,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创新也常常成了空中楼阁。

二、国有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的 内在联系

(一)在思想理论导向方面二者具有共同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的指导思 想,也是国有企业文化创新的思想理论依据。国 有企业要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 展观,就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 本。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和企业文化创新就是要在 这一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既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 的政治核心作用,又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保持 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促使越来越多的职工群众本 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增强对国有企业 改革目标、前途愿景等方面的信心和认识,积极投 身企业改革,实现企业健康发展与职工个人价值 最大化,这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将国有企业 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是能 使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创造性地运用于有中国特色 的现代企业制度,而且可以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二)在主要内容方面二者具有交叉互补性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党建的主要内容是“以 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 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 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 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 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

设”[5]48。习近平同志在会见全国国有企业党建 工作会议代表时指出,党建工作始终是国有企业 的独特政治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机组成 部分,是实现企业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建立 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本质特征[6]。企业 文化创新秉承企业战略定位和服务宗旨,以企业 精神文化创新为核心,以企业管理文化为主题,涵 盖了企业的精神风貌、营销理念、人本观念、质量 意识、职工教育等几乎所有涉及“人”的领域,是多 层面全方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系统 工程。这两个系统的构建具有不可分割性。相 反,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截然分开,势必造成 企业党建与生产经营脱节,企业文化与经营管理

两层皮的双重矛盾。

(三)在组织实施方面二者具有系统重合性 这种系统重合性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党建目标与企业文化创新目标相吻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党的建设的目标 是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 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两个先锋队 的性质[7]。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党执政兴国的重要基础,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决 定了国有企业文化创新的目标必须从为物质文 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服务的战略高 度确立企业核心价值取向,确保企业文化体现社 会责任目标与企业利润目标的结合,体现企业自 身的利益与社会利益和人民利益的一致。可见,国有企业文化创新从根本上体现和维护的是广大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真正体现了“立党为 公,执政为民”的党建目标。

第二,在工作思路、方式载体方面二者具有一 致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中央对企业党建 的一贯要求。而国有企业文化创新强调以爱国奉 献为追求,以人本管理为核心,以服务发展为宗 旨,以学习创新为动力,以建立各具特色的企业文 化为内涵。国有企业党建只有融入到企业的中心 工作中去,才能确保企业党组织的意图在企业的 决策、经营、管理、监督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充 分体现,也才能确保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将企业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创新相结合,无疑是 实现党建服务中心工作的最佳途径:在确保企业 正确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的前提下,围绕企业工 作重点,实现二者在工作思路、方式载体等方面的

突破与对接,不但可以凝聚企业持续发__________展的合力,而且可以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丰富企业文化的 内涵。

第三,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的实践主体 具有一致性,组织机构具有交叉性。企业党建的 实践主体是以企业党组织为核心的广大党员,但 它是扎根于职工群众中的,而脱离群众的党组织 是有悖党的宗旨和组织原则的。企业文化创新的 实践主体主要是广大职工群众,但它离不开党的 领导。所以,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的实践主体都 是以党组织为核心的,以党员为先进模范代表的 广大职工群众。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党建的中心和 主线,这意味着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体现在党同 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之中。也就是说,衡量企业 党组织先进性的重要标准,就是企业党组织能否 有效发挥创造力,增强凝聚力,提高战斗力,能否 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基层党支 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企业文化创新的导向性和群众性特点为二者的契 合提供了可能。

可见,国有企业党建与国有企业文化创新之 间存在着天然的内在联系。从指导思想层面,二 者都要体现先进性和导向性;从组织结构层面,二 者都要体现自上而下的系统性以及二者在人员构 成方面的交叉性;从实践主体层面,二者都要体现 群众性和参与性;从内容载体层面,二者既要体现 时代共性又要结合企业个性;从效力发挥层面,二 者都要体现人本性和实效性。

三、实现国有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 新的共生策略

(一)以企业共同价值观培育为重点,加强国 有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的理论同构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对于中国共产党 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__________用 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 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 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 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 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 亟须解决的问题。”[8]534国有企业文化创新的方 向,就是以共同价值观培育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的 中国本土化,表现为国企特色与时代精神的融合,文化与管理的对接,内容与形式的一致。从指导 思想上讲,必须体现先进性;从文化形式和内容上 讲,必须体现民族性和时代性。所以,国有企业党 建与企业文化创新应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要坚 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国有企业建构企业文化发展 规划。其次,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宗 旨,既确保企业党组织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在“融入中心做工作,进入管理起作用”中发挥实 效,又确保企业文化创新能满足国家、企业、员工 多元利益需要,解决实际问题,有的放矢,充满活 力,而不是“华而不实,脆而不坚”。最后,要坚持

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既要继承弘扬国有企业党建与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要借鉴人类一切优秀的

文化成果;既要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规 律,又要善于结合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和研究方 法,在实践中不断梳理、提炼、总结、升华企业文化 创新理论体系。

(二)以组织建设为依托,加强国有企业党建 与企业文化创新的系统同构

企业党的建设重心在基层,创新在基层,活力 在基层。在体制与组织建设上,“一是要抓上层,即实现上级党委对企业的政治领导与企业内党组 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的有机统一,从而构建新的领 导体系;二是要抓基础,在组织与体制上,密切党 与职工、党员之间的关系,从而由下而上地整合其 在企业中的权力要素,以保证其在企业中的政治 核心作用”[9]。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的系统 同构,既有利于构建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 心作用的新格局,又有利于企业文化创新的组织 自觉,实现上下一心的合力效应。首先,认真落实 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和“党管 干部”的要求,确保党委班子和法人治理结构同步 配备,党群组织与行政组织同步建立,党政工作同 步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 创新在组织建设方面的统筹谋划和协调运作。其 次,把企业领导班子、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党建 与企业文化创新的核心任务,带动基层党团组织、工会组织、人才队伍等的建设,针对不同时期企业 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将层次化的员工培训与多样 化的创先争优主题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发挥 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 用,确保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工作层层落实,有效 推进,全方位开展。最后,要改革和完善“党管干

部”的方式。一方面,__________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加大市 场化、民主化选聘管理者的力度,建立起各类人才 的教育、培训、考核、推荐、任用、评价体系;另一方 面,积极探索符合企业文化改革发展需要的基层 党组织设置模式,如支部建在项目上,建在班组 上,以各级党组织为核心,以工会、共青团、妇联 组织为依托,以培养多元化先进代表和模范典型 为动力,以凝聚人心和促进发展为目的,通过机构 上对应设置,人员上交叉任职,工作上统一协 调,确保企业党建工作融入企业文化创新的培育 体系。

(三)以民主建设为突破口,加强国有企业党 建与企业文化创新的制度同构

国有企业民主作风建设的关键在于加强企业 党组织同广大职工群众的血肉联系。通过党建夯 实党内民主,通过企业文化创新扩大党外民主,调 动最广大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并促成 二者在不同层面上的结合和统一。而党内民主建 设是企业民主作风贯彻的基础、前提和保障,它不 仅直接影响到普通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程度,而且间接影响到职工群众对企业事务的关切程 度。毛泽东同志指出:“党内缺乏民主生活,发挥 积极性的目的就不能达到。大批能干人才的创

造,也只有在民主生活中才有可能。”[8]529党的十 七大报告指出,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完善 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 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支持职工参与管理,维护 职工合法权益”[5]29。因此,“党的建设的改革创 新要始终以弘扬民主、发展民主为追求目标,凡是 在党的建设过程中符合社会主义民主发展方向 的,都要积极稳妥地探索和尝试”[10]。把民主建设作为突破口的党建与企业文化创

新制度同构应致力于__________党内党外两个方面。第一,就党内而言,一是建立企业党组织领导干部培养 规划,完善培养、选拔、任免和监督机制,建立与市 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基层党组织领导干部管理体 制。二是企业党组织要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 加强制度建设,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 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领导班子内部的议事规 则和决策机制。三是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为重点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 监督。四是优化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的调查研 究、联系群众等相关工作制度,建立党内激励、关 怀、帮扶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中心工 作,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功能。第二,就职工群 众而言,应尊重其民主权利,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厂务公开、厂务质询等制度,探索建立促进有效决 策的咨询听证机制、评估论证机制和民意反馈机 制,在企业经营决策、生产管理、选人用人、物资采 购、工程招投标等重大事项中,保证和落实好职工 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如鞍钢 集团通过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组织员工参与企 业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建立健全包括 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及职工代表大会建制和换届基 本程序、职工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条例、职工代表 管理办法、职工代表提案工作奖励办法、职工代表 大会制度实施细则和民主评议干部办法等制度,实现了民主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同时,该企业还

推行了员工代表巡视制度,对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在作出决策前,履行法定民主程序,充

分保障员工行使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收 效显著。

旅游文化效应 篇6

原标题:

腐败是世界性现象,在反腐败警钟长鸣中,“破窗效应”与“寒蝉效应”值得关注。所谓“破窗效应”是,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由此类推,一个腐败横行的地方,人们对腐败司空见惯,甚至群起仿效,变本加厉。

以欧洲为例。欧盟官方报告称腐败每年给欧洲造成约1200亿欧元损失。欧盟反欺诈办公室不久前公布了1999年至2012年法办公职人员腐败的一组数据:3500起案件,335人入狱,总共服刑900年,平均每年追缴1亿欧元赃款。欧洲的腐败主要来自波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希腊等东欧和南欧国家。

究其根源,可能是“破窗效应”在作怪。

由于历史和传统原因,希腊的腐败现象最为典型。在欧盟的调查中,高达29%的希腊受访者称在过去一年中曾遭遇索贿。在透明国际调查中,近88%的希腊民众认为本国政府“腐败”或“非常腐败”,在欧盟中垫底。

希腊的“小信封”最为出名。到政府部门办事,塞个“小信封”已沦为常规。要及时看病,得给医生“小信封”;要取得建筑许可,就得给颁证官员“小信封”„„透明国际的调查显示,12%~14%的家庭有过给“小信封”的经历。

希腊全民偷漏税,希腊人做生意不喜欢顾客刷卡和索要收据。为了“收买人心”,政府也纵容“逃税”。按照2009年的纳税记录,全国只有1.5万人申报年收入超过10万欧元。希腊财政部统计,2011年全国约有90万人拖欠税款近411亿欧元。

这几年,在欧债危机为何发源于希腊的反思中,人们认为腐败横行是其中因素之一。所谓反腐的“寒蝉效应”,就是通过民众和媒体监督、纪律问责、司法查处等手段多管齐下,人们对腐败零容忍,让腐败分子始终犹如“寒蝉”,谈腐色变,不敢轻易踏红线一步。前几天,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州长巴里·奥法雷尔因为被控收受水务公司一瓶价值

3000澳元的红葡萄酒而被迫辞职。为了区区一瓶酒而牺牲掉政治生命,其代价之高无疑让所有官员都在踏红线之前都得掂量掂量。

毫无疑问,纪检、司法机构是反腐的主力军,其高举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是巨大威慑。然而媒体舆论在缔造反腐“寒蝉效应”中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欧洲,这几年最轰动的当属媒体揪出前欧洲议会议员、奥地利前内政部长恩斯特·施特拉塞尔的腐败案。2011年两名《泰晤士报》记者乔装成说客与恩斯特见面,恩斯特称只要客户每年支付10万欧元好处费,他就能推动修改欧盟法律。记者偷录的全程对话视频引发欧盟与奥地利的反腐风暴,恩斯特最终被判入狱4年。

媒体在保证德国反腐“洁癖”中发挥着更大作用。从前总统伍尔夫的房贷优惠,到前国防部长古滕贝格和前欧洲议会副议长科赫-梅林的博士论文造假,再到前女卫生部长乌拉·施密特的公车私用,无一不是媒体冲锋在前。而且,官员若试图干预媒体监督只会适得其反,伍尔夫就是典型。伍尔夫的下台并不是因为涉嫌利用职权取得房贷优惠,而是因为致电《图片报》管理层和编辑试图干预而被媒体揪住不放,背负着“试图利用职权威胁并阻止言论自由”“失去可信度”的骂名下台。

旅游文化效应 篇7

1 平面设计中的传统文化效应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有生生不息的经典, 千百年来连绵不绝, 就像古老的种子孕育着生命, 一经培育便能重新发芽、开花、结果。把传统文化的精髓融人到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当中, 让传统图形、民族艺术在新时代的氛围中吐故纳新, 呈现富有时尚感的新面貌, 从而最终获得现代艺术设计的成功。

而传统文化是文历史的积淀, 没有文化的长期积累和传承就不可能有人类今天的文明。在平面设计中正确的运用传统文化内涵和形式, 就可以引起受众者的共鸣, 提高平面设计的艺术亲和力和感染力。2008年北京奥运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的设计则更加充分现了中国式的智慧、意境、精神。它以中国印为载体, 将中国传统印章和书法的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巧妙地结合起来, 经过艺术夸张变形为一个奔跑舞动着的人形。人形刚柔相济, 同时又形似汉字“京”;色彩搭配红底白字, 在蕴涵中国文化的同时充满动感活力, 真切表达出北京张开双臂, 欢迎世界八方宾客的热情和诚意。字体部分的设计也是别出心裁, “Beijing 2008”采用汉代竹简文字的风格来表现, 质朴古拙、自然流畅, 与会徽图形和奥运五环浑然一体, 整体设计具有很强的形式感和视觉冲击力。

除此之外, 在构思上的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精练, 构图上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简洁, 疏可走马, 密不透风的对比关系, 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夸张等创作手法, 也都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在香港著名的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所有的设计作品中都能感受到强烈的民族传统文化气息, 这也正是其艺术设计成功之根本。他主张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 同时强调这种相融并不是简单相加, 而是在对中国文化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的融合。颇具代表性的作品如中国银行的标志, 整体简洁流畅, 极富时代感, 标志内又包含了中国古钱, 暗合天圆地方之意。中间一个巧妙的“中”字凸现中国银行的招牌。这个标志是由结了红绳的古钱启发出创意, 钱孔与红绳构成了“中”字, 象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现代化银行服务, 现代的造型内涵着民族的特色, 体现了艺术的承传与创新。

这里说的传统文化并不是要求设计师一成不变的去继承它, 而是要在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到现代的设计理念中去。传统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 是历史前进中的积淀, 它为人类历史前进积蓄力量, 提供着营养, 它对人类创造的现代和未来的文明, 都必然产生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传统文化是现代平面设计的重要源泉, 只有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研究和理解, 才可能产生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

2 平面设计中的心理效应

2.1 心理需求的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 人们的心理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 对心理空间、环境、审美、个人情感等方面的需求有了新的要求。而现在又是个被设计包围的年代, 平面设计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们产生着影响, 它可以塑造人们的外观和心灵, 也可以毒害人们的心灵。同时, 平面设计信息传达所特有的。强制观看的硬性方式越来越受到受众者的厌恶与抵制, 这一负面情绪最终转化为普遍拒绝。平面设计如何能从无差别, 单向的强制观看的硬推销的传统模式转向定制的, 满足受众心理需求, 并乐于参与的互动与体验的全新的推广模式, 是摆在设计师面前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个好的平面设计无论是从视觉、环境, 还是从传播手段以及传达的内容, 它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 这样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毕竟很少, 具有较强艺术亲和力和感染力的作品更少。随着经济飞速发展, 人们在评价和分析某件作品时, 更多的是站在了商业利益的角度, 而忽视了受众的心理需求及承受能力, 无法实现情感交流和信息传递, 极易引起受众者的厌恶和反感。

2.2 受众心理的接受途径

平面设计不是单纯以是否含义深刻或以优美的画面为标准, 还要考虑它所传达的信息与受众心理接受空间的关系, 符合受众心理效应, 接受并实现互动, 这应该是一个重要的标准。

受众心理接受的途径有:

1) 创造意境美。追求美和欣赏美是人类的天性, 是现代社会人的心理的一部分。平面设计是一种关于美的创造, 具有美的特征。运用美学规则, 创造出美的形象与美的意境, 重视感性化思维, 使内容意境美与形式美有机统一, 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 激发出无穷的想象力。

2) 由相似特征引起错视。相似特征引起错视, 其实就是相似性联想的结果。相似性联想是人的一种本能, 由于它能使信息的任知过程直观而快速, 因此在设计中有很积极的意义。

3) 借用认知经验移情。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用以往的感觉经验寻找心灵上的共鸣。当受众者的视觉和心理经验与外部事物之间一致时, 就会产生自我与非自我之间的移情, 从而达到物我同一的结果。即便是非生命体的, 这种移情的作用依然存在。例如体育频道播出的电视公益广告公德比赛 (足球篇) 。正是借用认知经验而移情, 反映出生活中最普遍、最令人深思的社会现象, 诉说当今社会人们的心理, 使观众产生共鸣, 产生了较为深刻而强烈的社会反响。雪碧的广告招贴设计也是借用了人们的认知经验移情。不论是色彩上还是形式上, 清凉的感觉由内至外清凉透心。

3 平面设计中心理效应与传统文化效应的揉和

设计同哲学、宗教等一样都是文化的一个领域。作为精神的存在, 以一定的理念为指导原理的精神、价值创造的一种形式。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文化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设计也同样如此。当人们有一定的共通语言后, 设计与人就走到了一起, 并带着一定的时代特性往前发展了。利用传统文化进行平面设计而创造出的意境, 是人的一种意识, 一种情怀。在意境中, 客观事物精粹部分得到了集中处理, 达到了情景交融, 能牵动人的某种情思, 某种体验, 某种联想。而要想达到这种意境, 吸收、借鉴、创新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手段。同时, 受众者的心理效应对平面设计的实现也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是实现交流互动的保证。

在多元化艺术并存的今天, 设计者应该深入地研究、探讨自己国家、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内涵, 进一步继承、挖掘、研究和应用传统文化, 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 使平面设计体现传统特色。利用传统文化独具的深刻内涵, 使设计深入受众者的内心世界, 产生共鸣。同时, 平面设计不能一味的追求平面设计带来的商业价值, 忽视平面设计实现因素中的人的因素一一受众心理。在今后的设计中, 应该加强受众心理的分析、研究和应用, 特别是情感因素, 符合人们的心理认知定势, 满足受众者的心理需求。一幅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 应能把心理效应与传统文化效应完美的揉和在一起, 使设计作品更具艺术亲和力和感染力。

4 结语

在全球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下, 探索用民族传统语言与世界对话、沟通, 并在现代视觉设计中显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意泉, 形成具有我们自己风格的设计, 并在世界设计舞台上找到准确的位置。立足于本民族传统文化, 吸收西方艺术的精华, 不断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向世界呈现我们民族独一无二的创意。

摘要:艺术作品要达到世界水平, 必须立足于民族传统, 并融入现代意识。通过对平面设计中传统文化效益及心理效益的分析, 提出在平面设计中应将传统文化效益与受众的心理效益结合的观点, 从而提高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平面设计,传统文化效益,心理效益

参考文献

[1]李黎, 中国现代平面设计与传统文化[J],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2

[2]高喜银, 郄建业等.平面设计的空间创意[J].包装工程, 2005, 26 (3) :177—178.

旅游文化效应 篇8

从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来看,每一个民族对自身得以生存的求食方式和内容,并不完全取决于人的主观选择,它同时还要受到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更取决于一个民族的不可观察文化即哲世观、思维方式与审美情趣的整合。

中华民族的食草性与“医食同源观”有密切关系。《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说明我们先人开始尝百草不是为了药用,而是为了识得五谷,种之为食。在这样一种生死存亡的环境中,种草为食是为了生存,而一些植物同时也可以充当药物,这就使得中医中药学与中国古代饮食习俗结成了一种神圣的姻缘,当作为民族的繁衍和健康提供积极而有效保障的“维生文化”而虔诚地继承下来。

从神农尝百草教民识五谷开始,在医食同源的“维生文化”的长期薰陶下,中国人对本民族的“食草”本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历代王朝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在建朝初期一方面采取休养生息政策,鼓励百姓大力垦荒,兴修水利改进耕作,使得农民如植物般扎根在土地上,为养家糊口、供奉皇粮而辛劳操作,另一方面鼓励修编各类医书,探究养生之道。与此同时,食草本性又被当作是一种美德而被圣人们不断颂扬,所谓“肉食者鄙,藿食者癯”,说的是吃肉的人是庸俗鄙陋的,更没有远谋;吃蔬食的人,虽然瘦一些,然瘦者精明强干,处事果断。举例说,舜就是一生以草为食的。孔子也吃肉,但也乐意食草,他说:“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从圣人对食草的倡导,食草又作为一种不可见的文化基因,作为修心养性的美德被世代传承下来。

中华民族的以食草为性还有着很复杂的其他因素,比如土地上缺少森林大兽,长期缺乏肉奶类造成的人体生态构造等,鉴于篇幅,本文就不赘述了。

中国人的食草习惯,使得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北起三江平原,南到珠江三角洲,包括长江、黄河流域在内的整个华夏民族的饮食风俗呈现出某种特定的规范。这种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食谱中看出。

主食:大米、小米、高粱、小麦、玉米、荞麦、红薯、山药、大豆、绿豆、赤豆等。

副食:蔬菜类主要有白菜、青菜、萝卜、蘑菇、芹菜、芥菜、卷心菜、番茄和各种瓜类等。

豆类主要有大豆、蚕豆、绿豆、赤豆、各种豆角等。

水果类主要有桃、杏、李、苹果、梨、香蕉、海棠、山楂、柑橘、荔枝、龙眼、葡萄、梅子、西瓜等。

肉类主要有猪肉、牛肉、羊肉、狗肉、鸡、鸭、鹅、鱼等。

调料主要有葱、蒜、辣椒、桂皮、胡椒等。

从以上的食物表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在其向自然求得生存的搏斗中,确确实实已经从旧石器时代的食肉民族衍化成一个自觉的以素食为主的食“草”民族了。他们历代依靠大河沃土,靠苍天恩惠,求“土地爷”、“龙王爷”保佑,盼五谷丰登,祈天下太平。

中国人自从看到了“食草”对于民族的生存意义,就进一步探究如何吃的指导整合原则(民族的不可观察文化),产生了一系列的“维生文化”的稳态整合效应。如阴阳对立统一观,认为饮食必须阴阳配合,主食为阳,副食为阴,有饭有菜。即使是包子、饺子,主、副两部分也不是掺合一起,而是泾渭分明。再如五行相生相克观而形成的五味特性,既注意了饮食的滋补营养作用,又巧用食物阴阳五行的配伍特性。既满足了果腹与营养的生理需求,又达到了药石所不能奏效的治疗目的,这便是《黄帝内经》中提出的,使世界营养界研究膳食结构至今为之叹服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符合人体酸碱平衡需要的膳食结构原则。

黄河流域是华夏饮食文化的诞生地之一。国内外学术界十分关注的“羲皇故里”——甘肃天水市附近的大地湾和“轩辕故里”——河南新郑县所属的裴李岗,是至今发现的我国北方较早的两处远古农耕文化遗址。从这两处所挖掘出来的许多原始居室,规模宏大的聚会场所,排列整齐的墓葬群,大量的灶坑、窑藏和罐藏粟粒,多种多样的陶器以及石磨盘和石磨棒等,无不证明早在仰韶文化之前(距今约八千年左右)黄河流域就已形成了群居的氏族社会,而且已经有了原始的农耕生产和粮食加工手段。从仰韶人的遗址发现的工具中说明当时古人除了通过渔猎和采集方式来获取食物外,已经开始从事农耕生产了。

栽培植物是从古代原始人群采集野果开始的。在古代原始社会,采集野生食物是取得食物的一种较原始的手段。先人们由本能的采集逐渐发展为带思维的采集,这就是选择的开始。达尔文花了40多年的时间通过大量的实践来研究生物进化问题。用人工选择论来阐明各种栽培植物的起源和形成;用自然选择论来阐明自然界出现今天所能看到的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证明在这些物种的形成过程中并不存在着上帝力量的干涉。达尔文知道中国在很古的时候已经应用人工选择和在变异理论方面的贡献,正像他所说的,有许多谷类果蔬和花卉植物的变种最早是由中国引入欧洲乃至全世界的。

我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幅员辽阔广大,黄河长江两大河流贯穿其间,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植物资源丰富。古代先民就是在这样的自然环境条件下,采集、培育和选择了大量的谷类、蔬菜、油料、纤维和果木方面的栽培品种。关于谷类豆类,我们已经在前几章中作了介绍,下面再简述一下我国古代蔬菜与果木等的栽培情况。

“菜”在现代被理解为可以就“饭”吃的副食统称。但是在远古时期,可以理解为被采的植物。

芸苔属的栽培植物可以概括为白菜类和甘蓝类两个同源而又出现在不同地区的蔬菜系统。它们分别起源于东亚的中国和欧洲的地中海沿岸国家。我国原产的芸苔属栽培植物作为东方系统的代表,它们是油菜、芥菜、蔓菁、白菜等。

在西安半坡村曾发现过距今六七千年的白菜菜子。白菜在古代称“葑”(《诗经》),明代叫“菘”(《本草》),现代才叫白菜。北方白菜过冬入窖藏,结球称为大白菜。南方白菜叶部散开不包裹成球,即青菜(小白菜),其种类很多。

除白菜外,芥菜也为我国原产。它的一个变种是四川的榨菜。另一个变种是大头菜。

葱在我国也是古栽培作物,其故乡在黄土高原,大约是在两千多年前传到欧洲去的。

薤,又称■(音叫)头,我国原产栽培植物。《本草纲目》说,“物莫美於芝,薤为菜芝”。

根菜类,山药,又名山芋。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史。其中供食用和药用的品种很多。

萝卜,古称“菲”、“■”、“突子”、“莱菔”等。是我国古老栽培植物,很早由中国传到欧洲。

芋,通称芋头。在三千多年前,芋已普遍分布在黄河流域,其原生地应该在我国的云贵高原,后传到日本、印度、东南亚。

油料类的我国古栽培植物有脂麻和油茶。

脂麻又称芝麻,被列为重要谷食之一。古书上所谈的谷食之麻乃是芝麻,而不是大麻。油茶为茶属植物,分布在我国的西南和东南部,子实榨油供食用。

茶是我国一种特产植物,唐以前称为荼,以后才称茶。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说明在我国开始有农业时,已经知道用茶了。中国茶在公元9世纪传至日本,之后又传向世界。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为世界五分之四的人口提供了健康饮料。

我国古栽培植物的另一个大类是果类。

桃在中国的栽培历史悠久。在距今7 000年的浙江河姆渡、距今5 000年的上海青浦和云南新石器遗址,都发现过桃核出土。现在分布世界的品种很多,是我国果树资源对世界的贡献。

杏属植物大都起源于中国,西汉时由西域传到西方。

李为我国原产种,分布广度远远超过桃杏。

枣的原始野生种是“棘”(酸枣),原产地为我国西北和华北。在《战国策》中提到“枣栗之利”,把枣列为战略物资。

柿是我国特产,大约是在汉代将野生柿改变为栽培柿的。

栗的栽培分布很广,品种很多。在河姆渡遗址就发现有栗的遗存。

樱桃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分布普遍。在江陵战国墓葬中有樱桃遗存。

苹果是由柰演变而成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木柰的记载。江陵西汉墓葬中有苹果核。苹果属植物约有35个品种,我国原产有20多个种,多分布在西北、华中至东北。

梨属植物分布在北温带,有两个亚种,东方系统的梨亚种大部分原产地在中国。

柑橘是我国原生植物。它的老家应在我国西南、西北高原地区。科学家们经过考证发现了原始的野生树种,证实了中国是真正的柑橘类的起源地。

枇杷也是我国的特产果树,我国古文就有记载。

荔枝在我国栽培历史很久。著名品种很多,宋·蔡襄《荔枝谱》中就描述了32个有名的品种。明·徐襄《荔枝谱》增加到70多个。

龙眼为我国原产的一种特产果树,栽培型仅此一种。有趣的是,凡有荔枝生长处也必有龙眼。大约在一千年前,龙眼同荔枝一起传入印度。

核桃一名胡桃。在河南新郑新石器遗址发现的炭化山核桃核壳,距今约八九千年。核桃广泛分布在我国西南、西北和华北一带,种类很多。可以说,我国是核桃的重要原产地之一。

此外,中国还是猕猴桃、甘蔗等的故乡。中国的古种植业使得中国人的餐桌,从不缺少瓜果蔬菜、豆腐制品。这些食物对机体提供植物蛋白、不饱和脂肪酸、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和植物纤维,对保证蛋白质吸收的合理分量,保证酸碱平衡,保证胃肠的正常运转和调整多种生理功能都起到重要作用。这就是“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中体出现的“维生文化”之妙。

上一篇:医院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下一篇:给老公的检讨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