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效应

2024-07-23

文化传播效应(精选12篇)

文化传播效应 篇1

1 电视广告文化特征

电视广告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节奏感、形象性、视觉化、幽默感是电视广告引人注目的主要特征。广告本身就是一门综合艺术, 电视广告也是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制作而成, 它将声音、色彩、图像等融为一体, 制成一件“复合艺术品”, 以其主题鲜明、色彩对比强、运动节奏快、传播时间短等特点给观众视觉、听觉造成强烈的震撼力和美感冲击, 从而使观众对所宣传的产品产生购买欲望。例如张惠妹主演2004年夏季的康师傅冰红茶广告片——“冰力四射”篇就非常吸引人们的眼球:张惠妹一身“清凉装扮”——头顶雷鬼头、身穿露背装、热裤与马靴, 装扮非常诱人, 片中展示的是张惠妹正在冰山中举行演唱会, 当麦克风从她面前浮出, 她一手抓住麦克风, 开始载歌载舞, 还拿起麦克风杆在头上旋转, 动感十足。颇具未来感的冰山形象与张惠妹的清凉、激情四射、活力奔放的形象很好地传达了康师傅冰红茶“冰力十足”的产品个性, 也让观众感受到了炎炎夏日里的一丝丝清凉, 起到了有力的促销作用。

(2) 电视广告传播面广, 受众广, 老少咸宜, 雅俗共赏, 只要视力正常有条件的人都会看。尤其因为电视广告富于变化, 色彩鲜艳, 篇幅短, 内容丰富, 特别深受小孩的喜爱, 这也正是世界知名品牌企业心甘情愿地花大笔大笔的钱在电视广告上的原因之一。比如麦当劳、肯德基、富士、柯达、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等。

(3) 电视广告充分显示了信息、娱乐、艺术的完美组合。它既能完全从商品出发, 依据事实, 展示其商品或服务比其它竞争者独特的地方, 即商品独到的价值、特有的信息;又能借助娱乐的表现形式, 使人们从众多广告的厌烦中脱离出来, 重新激发起对商品、服务的热情与冲动;并透过戏剧性的构想, 卓越的创意, 极具感染力和情趣美的艺术表现, 动人的形象与精美的画面效果, 具有强诉求力的音响等等, 使广告从单纯的信息传播, 一跃成为富有审美内涵的艺术表现, 令受众产生一种审美感受, 造成其情感上的共鸣, 同时获得精神上的享受。2002年网上评选出来的中国十大赏心悦目电视广告获奖作品就是这样的:平安保险 (水乡、新疆、东北) 篇、中国宽带 (速度篇) , 特别是其中的娃哈哈茶饮料电视广告 (周星驰、冯小刚沏杯茶篇) , 整个广告片的风格以幽默见长, 集合了周派无厘头喜剧风格和冯氏京味幽默, 外加逼真而有气势的特技效果, 两位“喜剧大腕”以精湛的演技为娃哈哈茶饮料做了精彩的诠释——“娃哈哈茶饮料, 不用沏的龙井茶”。让受众在开心笑之余不由自主地接受了产品。

(4) 电视广告创造时尚理念和展现消费潮流。由于电视媒体本身的特性, 在创导、诠释、演绎、解读时尚方面, 电视广告当仁不让。商家在电视广告片中常用时尚、流行来包装和解构各种新闻资讯及商务生活信息, 特别是针对白领、小资等阶层, 由于他们年轻、新锐、有钱但又不是太多, 家庭负担也不是太大, 对一些新潮、前卫、流行和特色化的东西比较关注, 电视广告在这方面能使他们产生一种同步心理欲望, 如夏新A8 的电视广告系列片中这样描述:“在浪漫的气氛中, ‘会跳舞’的手机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它的主人——一位魅力十足的男士引以为荣。这时, 美丽的女主角缓缓走向他, ‘能跟你要电话吗?’女士首先开口, 男士自信地掏出名片递出, 女士的手却巧妙地越过名片, 拿走了手机。” 这则广告不仅突出了手机的特点——“会跳舞”, 而且还表现出男士非同一般, 颇具魅力。广告语“夏新A8, 梦幻魅力, 舍我其谁”适时的响起, 强烈地吸引了目标受众, 使他们成为产品的购买群体。另外三星anycall CDMA乐趣X619 (360度旋转) 、菲利普639 (我有我的魔影魅镜) 、联通 (新时空) 、POLO系列电视广告也是这样吸引着目标群体做出消费选择。

2 电视广告的信息传播

广告的文化效应是指广告作品在社会文化中引起的反应和产生的效果。广告活动的传播效果不单在经济方面对商家有一定的影响, 在社会方面对受众的影响也不小, 它已不再是一种纯经济现象和纯商业行为, 它的传播必然会引起商业之外的社会文化效应, 表明其存在的文化价值。作为最受关注的、传播最广、效果最好的电视媒体, 电视广告在推销商品和服务的同时, 也把一定的价值观念、文化形态、生活方式推销给了社会大众, 受众在不知不觉中会受到它的影响, 它的影响力越强, 人们对广告信息的理解也就越深刻。

(1) 电视广告所传播的信息体现了有关商品和服务的价值观念, 这是广告文化独有的效应, 它必须最终取决于目标受众的认同, 即目标受众对商品 (服务) 价值的确认。通俗化、本土化、人性化是随广告价值有效传播应运而生的, 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在中国春节这个合家团聚的日子, 广告上展现出来的不再是麦当劳叔叔、肯德基上校形象, 而是选择了典型的中国情境拍摄, 取而代之的是中国的福字、对联、木偶、剪纸等中国传统艺术, 通过贴春联、拜年等民俗活动, 来表现中国浓厚的乡土味, 而这种乡土形象, 使中国消费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2) 电视广告所传播的信息有着特定的民族文化的人文特征 (信仰、道德、行为准则、习俗等) , 渗透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在我国广告中很多时候表现了中国人独有的文化心态和行为规范, 如大一统观念、尊老爱幼、人情道德、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等等, 这些民族精神不仅是文学作品所讴歌的主旋律, 也是广告作品所要宣扬的基本观点。中国银行的电视广告“止, 而后能观”篇, 描绘的情境是在金秋丰收时节, 一个敦厚的汉子畅快于一片富饶无际的麦田, 向世人展示出了中国人不卑不亢、大气而不霸的民族气节, 同时也渲染出中国银行的财雄势大以及中国人的理财智慧, 塑造出一个浑实却不失飘逸的中国银行形象。

(3) 电视广告所传播的信息同时也起到传播人类社会知识的作用, 人类所获得的有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丰富知识, 都是靠文化传播一代代延续并发展起来的。电视广告的传播也是一种文化知识的传播过程, 人们通过电视广告可以了解到一些日常生活中存在却不知或没有留意到的知识。乐百氏的“27层净化”的纯净水电视广告就是这样很理性地道出纯净水因何而纯净的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理由, 舒肤佳“爱心妈妈”系列片中阐述了注意卫生清洁、保护肌肤的重要性。

(4) 电视广告所传播的信息体现着特定的审美价值, 给目标受众一种审美感受, 使其产生情感上的相通和共鸣, 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得到灵魂上的洗礼和情操的陶冶。消费者在获得商品或服务信息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种审美愉悦感。在今天广告特别注重艺术性与娱乐性的状况下, 电视广告作品的审美价值就显得十分的突出。云南电视台的形象宣传“大有可观”篇中展现的云南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地质地貌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令人陶醉, 心早已飞向那香格里拉、西双版纳、苍山洱海、蝴蝶泉……

(5) 电视广告所传播的信息目的与其它媒体传播没有什么两样, 都在于说服受众, 改变其原有的观念与态度, 形成群体行为模式, 以影响目标受众的观念和态度的转变, 使其产生广告主预期的购买行为, 行为模式如未能形成, 广告信息的传播就将会失去效果, 这也是电视广告作品追求的文化效应之一。好像宝洁公司的产品虽然众多, 但它一点也不担心各种品牌在同一货架上的相互竞争, 因为在它的电视广告中很明白无误地告诉了受众在什么时候应该使用哪种品牌, 使受众养成一种习惯, 并相互告知, 形成群体意识, 最典型的就是洗发水广告, 海飞丝个性在于去头屑, “头屑去无踪, 秀发更出众”, 飘柔突出“飘逸柔顺”, 潘婷则强调“营养头发, 更健康更亮泽”, 三种品牌个性一目了然, 消费者想让头发更飘逸自然是选择飘柔而不是海飞丝。

3 电视广告的传播效应

作为一种文化形态, 电视广告是有责任的传播, 要对时代进程、民族、社会发展负责, 在社会发展的现阶段, 电视广告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观念、审美观念、价值观念。然而, 当前仍有一些不良倾向的广告, 有的不恰当地鼓励高消费, 甚至宣扬享乐至上;有的在价值取向上把女性当成了男性的玩偶和附属品;有的在广告词中说大话, 甚至说假话, 欺骗消费者;有的广告所传达的价值信息往往是相互矛盾、冲突的, 加之各种夸大、扩张;有的误导、唆使儿童沾染不良习惯和不文明举止;有的在广告中乱改成语, 严重误导了小朋友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接受……因此电视广告的导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1) 在以人为本的今天, 电视广告也要讲人文精神, 也要有人文关怀, 但这种关怀不应是肤浅的, 也不应是简单的煽情, 而是要深入人心, 真诚的表示关怀, 另外还要重视人的各种情感:父母子女情、夫妻情、爷孙情、同学朋友情等等, 通过这类情感题材去寻求隐藏在其后的广阔空间和深层内涵, 认真思考和表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深层关系, 挖掘出蕴含其中的人文精神和时代意义。

万事达卡围绕其“万事皆可达, 唯有情无价”的广告口号, 特别设计了“四代同堂”的影视广告。在温馨的音乐声中, 我们看到万事达卡娓娓描述了一个大家庭其乐融融的欢聚场面:小女孩抱着新买回来的玩具熊, 笑面如花;爷爷在试穿他的新西服, 慈眉善目;妈妈为奶奶戴上名贵的珍珠项链, 一切尽在不言中;而爸爸拿出他的新数码相机, 留住幸福的一刻……在每一个动人的情节出现时, 字幕随着画面出现:玩具熊:¥150;珍珠项链:¥2800;单排扣西服:¥6000;单反相机:¥5500;分享四代同堂的欢乐:无价。

在这段广告片中, 事业有成的男主人用万事达卡购买的礼物——无论是给孩子的玩具, 给母亲妻子的首饰, 给父亲的西服, 还是满足家庭需要的相机, 目的只是为了享受团聚时刻的浓浓亲情, 享受家的浪漫温馨。万事达卡推出这个广告, 其主题一方面是想促使消费者去办理申请手续, 这是广告主进行广告宣传的最根本目的, 也是最终的经济目的;另一方面却暗示消费者不要随便花钱去购买不必要的东西, 要正确看待金钱的作用, 希望消费者在金钱与商品、生活之间能领会到更多新的价值观:那就是有信誉的信贷者不单追求高物质生活, 他们还想追求精神生活, 重视人性化的生活, 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情感, 这就是“万事皆可达, 唯有情无价”的真正意义。

(2) 现代企业的竞争已从单纯的产品竞争转向企业形象竞争, 而企业形象的塑造, 尤其是当企业发展到一个高层次后, 必须从文化理念上进行深层内涵的深度挖掘, 展现在公众面前的企业形象则需要更具有深意与价值的文化基础来支撑。在21世纪, 谁拥有文化优势, 谁就能把握主动权, 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企业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陈佳贵副院长在2004年首届中国企业文化国际论坛上指出:“优秀的企业文化本身就是企业持久经营和发展的力量源泉”, 优秀的企业文化更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因此, 在电视广告文化中要突出这一点。如飞利浦公司每次做电视广告宣传, 于广告片的结尾处总要在屏幕上打出“让我们做得更好”的广告语, 表现出了企业精益求精的文化内涵, 道出了它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向受众传递着这样的信息:我们是一个不断追求完美的大公司, 会越做越好的, 买我们的东西您尽可放心;我们和您一样, 遵循着这样的人生准则, 那就是“让我们做得更好”。这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其赢得了受众的心, 竖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也避开了与竞争对手在技术上的比较, 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3) 越具有民族性和特色的东西, 越具有竞争力。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 植根于中国独特的文化土壤中的中国现代广告, 不仅要适应特定文化传统下形成的民族属性, 而且要善于发掘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 把握受众的民族文化心理, 从中汲取精神的养料, 将民族文化融于电视广告作品中, 让受众理解并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取得最大的诉求效果。如早期的“孔府家酒, 叫人想家”, 一句亲切感人的广告语一经当时主演《北京人在纽约》红遍中国的女演员王姬说出, 立刻唤起了无数中华儿女和海外游子的心声。而且“孔府家酒”系列的包装以中国民居为仿照, 也突出地表达了浓厚的“家园情结”。

一则创意恢宏的广告, 能囊括上下数千年的民族文化精华, 强烈地吸引目标受众的关注和兴趣, 张艺谋导演深谙此道, 他不仅在其所导演的2008年北京申奥宣传片中展示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景观, 如长城、北海、故宫、天坛、胡同、钟鼓楼、太极表演、以及正在化妆的京剧人物、中式装束满面笑容的三轮车师傅等等, 而且在奥运开幕式中更是把这一特点发挥到极致, 通过全球电视转播, 让全世界人民为中国喝彩、加油。

又如2008年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的设计就是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 经过艺术手法夸张变形, 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 人的造型同时形似现代“京”字的神韵, 蕴含着浓重的中国韵味——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说的:“既展现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又传递了一个前途光明的伟大国家青春和富有朝气的精神”。

参考文献

[1]余明阳, 陈先红.广告策划创意学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4) .

[2]王汀, 张力平.华文广告语点评[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2, (9) .

[3][美]威尔斯 (Wells.W.) 等, 张红霞, 杨翌昀译.广告学原理和实务[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1.

文化传播效应 篇2

析网络文化的双面效应

互联网开辟了人类数字化生存的`新时代.由此形成的网络文化对于人类既有积极作用,又带来诸多消极效应.我们应采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对它进行辩证分析,趋利避害,建设健康向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

作 者:陈依元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学报编辑部,浙江,宁波,315211刊 名: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PKU英文刊名:FUJIAN TRIBUNE(A ECONOMICS & SOCIOLOGY MONTHLY)年,卷(期):“”(4)分类号:G02关键词:网络文化 积极作用 消极效应 对策

企业文化的社会效应 篇3

企业文化虽然主观上是企业为了指导其生产经营管理而创立和逐步完善的,但它从诞生的那天起,客观上就无形地带上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重特性的烙印,就无心插柳地成为了特殊的文化现象,也就兼有墙里开花墙内外都香的魅力,因而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文化的社会效应。随着时代发展,其在社会上的魅力愈加显现,丝毫不亚于对企业的作用,只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人们缺乏或者很少从社会意义上的角度去关注它,认识它。

尤其是当今世界,全球经济大发展,随着灿若星河的企业产品走进千家万户,与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健康、娱乐等融为一体时,产品上附带的企业文化烙印也远远超出了厂房车间,更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和世界性,这是企业文化创造者当初压根都没有预料到的。

企业文化的社会效应具体表现以下方面。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料明星

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一般不会首先去了解研究某个企业的企业文化,而是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出产品中所附加的文化艺术韵味,产生对该产品的印象,再逐渐去了解研究生产该产品的企业及该企业的文化,所以企业文化对消费者来说是通过产品来折射出其附加的文化及艺术价值, 因而它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料明星。

比如:当购买者到车行选择汽车时,首先很直观地被汽车的外形吸引,然后再被内饰吸引,这内外造型就是一种工业技术、生活理念、文化意识和实用艺术的结晶,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珠联璧合。通过面试后,再了解一系列技术参数,最后通过试驾,了解到大众等系列的汽车特点。买完后驾驶一段时间,然后逐渐从汽车的车况了解大众汽车“必胜:”的企业文化,从而逐渐了解产生哲学家故乡的德国人严谨、周密、精细、精于计划、善于思辨的特性。

酿造优秀文化的蜜蜂

企业虽然是毕生在追求经济利益和商业价值,但是在追求经济利益和商业价值过程中所遵循的理念,采取的方法手段,创造出的管理经验,处理矛盾和危机时的智慧,发展变化中的应变能力,如何看待及运用财富等,无疑是人类的智慧和文化的生动体现。如世界500强企业的企业文化,就是人类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给社会带来优秀的文化效应。

比如同仁堂千古堂训——“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反映创始人乐显扬心中鞠躬尽瘁为天下苍生济世的高尚情怀。这种情怀鼓舞激励着古今医疗同仁,也鼓舞激励着古今其他愿为社会大众服务的有志之士。

又如沃尔玛 “降低全世界每个地方每个人的生活费用”、迪斯尼公司“为人们带来欢乐” 的企业文化,都不同侧面地让人们感到了企业为人类做贡献的崇高精神,激励和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有志者。

又如爱国商人陈嘉庚将自己的财富贡献给中华民族奋斗的事业,邵逸夫将自己的财富贡献给国人的高教事业,比尔。盖茨、巴菲特等富豪将自己的财富大半捐献给慈善事业,他们的财富观念和善举义举,给大众的思想带来的震撼和启迪无疑是深远的。

优秀丰富的文化影响广泛

当今,各行各业的企业基本囊括了人们衣食住行的物质生活领域和精神文化生活领域。每个企业都有自己鲜明的企业文化,因而使得企业文化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比如衣方面的牛仔服文化,体现出潇洒豪放、方便耐用的特色,旗袍文化,显现出曲线柔美、阿娜多姿的女性魅力,中外各民族服装,展现出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符号,中外各种体育服装品牌,放射出各民族的蓬勃活力;食方面的中国八大菜系、法国菜、日本菜、韩国菜等,体现出各国饮食文化中的民族文化特色;住方面的中国胡同、四合院、江南民居、徽州民居、日本的榻榻米、西方各国的各式别墅、现代各种艺术流派和现代科技技术结合下的博物馆艺术馆等,无不反映出各民族不同的建筑观、风水观、审美观,是各民族文化观的综合体现;行方面的陆海空交通工具,也是综合反映出各国的文化特点。

大众文化的普及者

正因为企业文化的物质精神两文明和丰富性,决定了其文化具有大众性和普及性。人们在生活中经常、大量、重复地从产品那里直截了当、形象生动地感受到百花齐放的企业文化,这就是企业文化具有其他文化种类难以比拟的普及型强、推广力快的独到魅力。

比如五粮液是集高粱、大米、糯米、小麦、玉米五种粮食之精华的纯天然绿色饮品,味觉层次全面而丰富,谐调地调动了人的视觉、嗅觉、味觉三种美感的最佳享受,体现了中国“中庸”文化的极高境界,所以五粮液集团酿出的不仅仅是美酒,而更是有滋有味的“中庸”文化,因此五粮液酒广受中外消费者的喜爱。

浓缩企业文化的广告魅力

企业宣传广告和产品推销广告语,既丰富又生动又传神,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做事做人的真知灼见和社会发展规律。尤其是优秀企业的优秀广告,绝对是人生哲理的传导者 ,生活智慧的开启者,情感世界的抚慰者,娱乐生活的建设者 。

有的广告充满中西方文化融合。如百事可乐的广告:“渴望无限 百事可乐”。这简短的八个字,有几层绝妙处:将生理上的“渴”与精神上的“渴望”巧妙融合,并与“可乐”逻辑上衔接 ;将“无限”与“百事”匹配;将中国习以为常的用语“渴望无限”与洋饮料“百事可乐”自然联姻。这简短八个字,将一个洋产品与中国的文化自然嫁接,真是将中西文化结合得天衣无缝。

有的广告充满哲理。如联想公司的广告:“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理财周刊》的广告:“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马丁。艾曼广告公司的广告:“这里不创造产品,但创造产品的灵魂 ”,一汽大众的广告:“繁简自有文章 ”。

有的广告充满智慧。如太平洋保险广告:“平时注入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

有的广告充满心里学。如康师傅方便面的广告:“康师傅方便面,好吃看得见”。东西好吃与否,一般靠抓住色香味的感觉。但作为广告语,只能解决视觉效果和打通理性判断,所以此广告就巧用色诱,理性地告诉你秀色可餐。

有的广告充满幽默。如VOLVO的广告:“不怕你跟着我,就怕你跟丢了”,

美加净颐发灵广告:“聪明不必绝顶-”,某治结石病药的广告:“.大石化小,小石化了”。

有的广告激起人们的情感浪花。如.6字汽车旅馆连锁店广告:“我们为你留着一盏灯”,美国灰狗长途汽车公司广告:“只有坐车之趣,没有驾车之累。”

总之,优秀的广告处处散发着企业文化之香,消费者首先消费了思想和文化,然后才消费产品。

人类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管企业能存活多久,能长期使用的有形产品生命力是有限的。同时,企业家的成功,有着天赋、秉性、机遇等因素,而这些是难以完全复制和绝对传承的,导致企业成功的商业模式也是有一定历史条件的,这同样是难以复制和传承的,但是作为优秀的企业文化这种无形的精神文化产品,属于全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超越时空,一直传承下去。

比如同仁堂的千古堂训“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由于这一堂训仁德精神的不断传承,使同仁堂300多年来一直傲然屹立。

又如五粮液酒中的中庸文化,它能跟随中庸文化的流传而香了一条大江,香得山高水远,香得地久天长,香醉了人间600多年。

又如奔驰、宝马、福特、丰田等产品,从几十年到上百年间,掌门者已经几度易人,产品外形到内部功能已经升级换代N多代了,市场情况也几番沧海桑田了,但是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当今,它们还能保持旺盛生命,不得不归功于它们先天良好的企业文化基因的持续传承。

独辟蹊径的企业旅游文化

有不少具有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优秀企业,大打文化旅游牌,使企业所在地成为了旅游胜地 ,其企业文化的效应大放光辉。

如享有“花园公司”美名的五粮液集团公司,有全国最高的企业形象雕塑——奋进塔、全国规模最大的酒文化博览馆、气势宏大的鹏程广场、美丽幽雅的文化公园酒圣山、雄伟壮观的东大门……浓郁的文化气氛,优美的工作环境,先进的技术设备,使五粮液这一酿酒古迹焕发出旅游圣地的勃勃生机。

汉语委婉语文化效应分析 篇4

委婉语应用于日常生活领域

死亡和伤病是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的, 但也是人们最忌讳的, 因此在交际中总是尽可能地使用委婉表达。如老人终寿而死为“寿终正寝”, 未成年人的死是“夭折”, 少女的死被喻为“香消玉殒”, 贤人的死则是“玉摧兰折”, 称恶人的死为“下地狱、见阎王”, 为国家或正义事业而死是“光荣牺牲、为国捐躯”……不同的死亡委婉语表现了不同身份年龄的人的死, 表现了死的不同原因和方式, 更传达出对死者不同的感情色彩———或沉痛、或惋惜、或愤怒、或敬佩。出于对死亡的避讳, 人们在谈及与死亡有关的事物时也要采用委婉表达。如棺材称为“长生板”, 坟墓称为“土中宅”。《文汇报》曾报道:江苏省吴县有一个陈墓镇, 景色优美, 空气清新, 适宜作为旅游点和建造疗养院, 有关部门打算把它开辟成旅游风景区, 于是刊登广告招商, 可是却没有得到什么响应, 原因是“墓”让人联想到坟墓, “陈墓”这个地名不吉利, 后来改作“陈慕”再登广告, 果真有许多人“慕”名而至。“慕”、“墓”的谐音委婉适应了人们趋吉避凶的心理要求, 引发了人们对此镇的爱慕之情, 更为此镇带来了经济效益, 这正是委婉语带来的正面文化效应。在交际中交谈的一方生病了, 人们总是尽量把病情说得轻些或含糊些以避免对对方的刺激, 如生病常被说成“身体不适、不舒服”, 绝症则被说成“大病、重病”, 一些羞于明言的疾病如性病、妇科病则往往被称为“暗疾、难言之隐”。至于生理上的缺陷以及伤残往往采用委婉说法以避免对相关人的刺激。如指称有智力缺陷的人用“智障、智力不全”取代“傻子、弱智”, 指称眼睛失明的人用“眼睛不方便”取代“瞎子”, 指称耳朵失聪的人用“耳朵不方便”取代“聋子”, 等等。过去一段时间里, 人们曾把有生理缺陷的人称为“残废”, 有人向媒体公开声明:我们残是残了, 但是并不“废”, 我们还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现在人们已把“残废”改为“残疾人”, 这一委婉语既是对这类人准确的指称, 又减轻了对他们的伤害, 更在最大程度上维护了他们的自尊, 体现了社会对他们的人文关怀。

结婚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 但出于含蓄的民族传统, 人们谈及此事时仍很委婉, 常用“喜结连理”、“洞房花烛”来婉称。而离婚则往往被认为是极为丢人的事, 常用“琴瑟失和”、“打八刀”、“镜破”加以委婉。“破镜重圆”通常是婉指夫妻失散重又团聚, 或夫妻离婚后又复婚, 而《文汇报》就有“人们希望马王双方能够和解, 师徒之间能够不计私利, 尽弃前嫌, 破镜重圆”, 这里把马王师徒的和解称为“破镜重圆”, 显然是滥用这一委婉语, 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二人不仅是师徒关系, 还有夫妻关系呢。改革开放以后, 离婚现象日益增多, 很多夫妻因“感情破裂”而“离异”、“家庭解体”。当夫妻中的一方感情转移, 与他人发生恋情或性关系时, 过去被称为“通奸、有奸情”, 这些人被指责为“奸夫、淫妇”, 而如今则婉称为“婚外恋、有外遇、第三者、小三”, 这些词已没有明显的情感倾向, 甚至有的还显示出一份理解和宽容。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 人们逐渐改变了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 许多夫妻只生一个孩子, 更有一些“丁克家庭”干脆不要孩子, 有些人索性婚也不结了, 选择“独身”的生活方式, 优哉游哉地过着“单身贵族”的生活, 这些人搁在过去常被称为“光棍、老处女、半吊子”, 多数人会认为他们不是生理有疾病, 就是精神不正常。这些新委婉语反映出现代人崇尚爱情、崇尚自由的婚姻观念, 当然人们在追求“简单爱”的同时也给家庭带来了不安定的因素。

委婉语应用于政治经济领域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 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也日益密切, 在政治经济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政府在经济领域的行为是“宏观调控”, 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不景气现象是“负增长、滑坡、缩水”, 出现通货膨胀现象是“失控”, 市场的萧条是“不景气、疲软”, 涨价说成“价格调整”, 涨工资说成“调工资”。近些年随着资源紧缺, 生产成本增加, 一些与百姓生活紧密相关的商品如水、电、燃气等纷纷提价, 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召开价格调整听证会, 起初在听证会上还能听见人们畅所欲言, 而如今许多人对它已经漠不关心了, 大家逐渐明白所谓价格调整听证会其实就是涨价听证会, 无论你提再多意见也挡不住其价格上涨的脚步, 这样一来“价格调整”一词也逐渐失去了其委婉功能。当然某些委婉语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对民众的刺激, 以缓和社会矛盾, 虽然有些伪饰成分, 但民众也易于接受。市场经济这根指挥棒不仅影响着政府行为, 更极大地影响着机构和企业的行为, 为提高效率增加效益, 他们纷纷引入竞争机制, 开始“减负、精简”, 许多人被“优化出去、分流下来”成为“失业人员、待业人员、下岗职工”, 这些“富余人员”的再就业问题一度成为社会的焦点。随着贫富差距的加大, 国家越来越重视贫困家庭, 称之为“低收入家庭”、“弱势群体”, 给他们提供“低保”、“廉租房”、“经济适用房”。这些委婉语不仅体现了国家对贫困家庭的保障政策, 更体现着社会各界对这一群体的关爱, 保障他们的生活, 维护他们的自尊。

在政治领域中, 委婉语可以称得上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使政治家或国家在人际关系或国际关系中游刃有余获得优势地位, 反之则使政治家或国家陷入“四面楚歌”的劣势。如我国2005年3月通过的《反国家分裂法》第八项条款规定:如果“分裂主义势力造成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事实”, 或者如果“和平统一的可能性”不复存在, 北京就会诉诸“非和平的手段”。这里用“非和平手段”, 委婉温和地表达了采取武力措施的含义, 既回避了“武力”这个敏感的词语, 又表达了党和政府主张和平统一, 打击“台独”分裂的决心, 同时还充分考虑了海峡两岸中国人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情。但有些政治委婉语其目的是掩盖事实, 若伪善的面纱被揭开, 其负面文化效应必将显露。如《参考消息》记载:“战后, 日本的各级教科书中, 某些别有含义的汉字使用问题, 经常引起他国的质疑, 如‘侵略’一词改为‘进出’, ‘偷袭’则以‘奇袭’代替。”日本政府的委婉用词显然是别有用心的, 企图通过文字手段篡改历史事实, 掩盖侵略罪行, 推卸战争责任, 但是日本法西斯在二战中的侵略事实是众所周知的, 日本当局用这些词语婉称当年的侵略行为, 不仅不能掩盖历史事实, 反而彰显了自己美化侵略、推卸罪责的心理, 这样做不仅蒙蔽了日本国民, 使他们不能正确对待历史, 更严重伤害了曾经饱受凌辱的国家人民的感情, 从而遭到国际社会的公开谴责。再如“躲猫猫”本是一种儿童游戏, 但是经2009年2月12日云南省普宁县警方用它来解释李乔明的死亡原因之后, 迅速成为网络流行词语。这里警方用“躲猫猫”来掩盖李乔明的死亡真相, 明显有搪塞、包庇之意, 执法者原本想伪饰一番以规避法律责任, 但真相一旦大白于天下, 执法机构的声誉也就荡然无存, 民众对公权机关的信任也岌岌可危。

委婉语应用于广告标语等宣传领域

商业广告是商家推销商品扩大市场的一种宣传工具。为了吸引消费者, 激发他们的购买欲, 商家特别注重广告语言中委婉语的使用。一种表现是美化自己的产品而对其危害避而不谈, 如香烟广告:中华——爱我中华, 苏烟——中国苏烟尊贵经典, 利群——永远利益群众, 双喜——人人欢喜, 这些香烟广告没有一个提示了香烟对健康的危害, 通过夸大事实的宣传麻痹大众的神经, 更让瘾君子们无法自拔, 商家当然能从中获利了。一种表现是委婉含蓄地宣传产品以达到避俗求雅的目的, 如洁尔阴洗液——难言之隐一洗了之、痛经舒颗粒——那个不痛月月轻松, 这里用“难言之隐”和“那个”回避了女性生殖器及其疾病的话语, 避免了直言的粗俗和尴尬, 显得含蓄文雅, 考虑了女性朋友的羞怯心理便于她们接受。再如某痔疮药的广告语“炉火之上岂能安坐”, 深入患者的内心世界表达了痔疮给病人带来的难以启齿坐立不安, 仿佛置身于“炉火之上”的痛苦, 既生动形象又婉转含蓄, 从而更能引起患者的认同感。至于那些用以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的虚假广告, 如某些明星代言的药品、美容保健品的广告, 不论其语言多么优美多么动情, 从长远来看都无法取得正面文化效应, 因为它不仅挫伤了公众对明星的感情, 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也扰乱了社会市场经济秩序, 进而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标语是“为了特定的目标, 用简短的语言来达到宣传鼓动目的”的宣传用语。它往往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密切相关, 具有浓重的时代特色。长期以来生冷、低俗、粗暴的标语屡见不鲜。如宣传计划生育政策的“宁添一座坟, 不添一个人”、“该扎不扎, 房倒屋塌;该流不流, 扒屋牵牛”, 宣传义务教育的“养女不读书, 不如养头猪;养儿不读书, 就像养头驴”、“子女不读书, 父母受惩罚”。这样的标语有损百姓人格、有损政府的形象, 疏远了政府和人民的关系, 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反而令人反感。另据《中国青年报》报道, 某区政府前的道路两旁, 挂了几十条横幅, 其中“抢劫拒捕当场击毙”、“抢劫可以判死刑”等标语异常刺目。从法律上讲, 警察虽然可以在紧急情况下使用武器, 但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也应受到法律的保护;从社会心理的角度看, 其虽然可以起到警示作用, 但却留下了潜在的负面影响, 人们对执法人员会产生畏惧不亲近之感, 甚至会对他们的执法是否公正合法产生质疑, 再者“当场击毙”、“死刑”等暴力字眼用在宣传标语中, 和我们提倡的法治社会、和谐社会严重背离。好在如今像这种冷冰冰、硬邦邦的训斥标语已不多见, 代之而起的是重情感、重激励、诙谐幽默、优雅含蓄的标语口号, 我们称它们为委婉宣传语。如用“家庭的希望在孩子, 孩子的希望在教育”取代“义务教育是父母的责任”;用“司机一滴酒, 亲人千行泪”取代“酒后驾车=车祸”;用“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取代了“禁止浪费每一粒粮食”;用“小草在微笑, 请不要伤害它”取代了“严禁践踏草坪”。这些委婉宣传语的惩戒味少了, 激励味多了, 说教味淡了, 人情味浓了, 自然亲切的语言引起人们的共鸣, 同时措辞优雅, 有一定的文化品位, 让人在受到德的启迪时还得到了美的熏陶, 这正是委婉语在宣传用语中体现出来的正面文化效应。

语言总是和社会紧密地联系着, 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说:“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 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委婉语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 它深深地植根于社会生活中, 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断地发展和被取代。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 委婉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只有对委婉语的文化内涵有所了解, 对委婉语应用可能带来的文化效应有所判断, 对影响委婉语应用的文化因素有所考虑, 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并恰当地使用委婉语, 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使用价值。[本文为井冈山大学校级科研课题《审美观照下汉语委婉语文化效应分析》 (JR0908) 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沈锡伦:《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 第288页。

[2].刘凤玲、戴仲平:《社会语用艺术》,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第337页。

广播传播“碎片化”的负面效应 篇5

一、为了应对新媒体的挑战,广播作为传统媒体作了许多探索,其中包括对新闻传播‚碎片化‛的研究。

‚碎片化‛是‚描述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个形象性的说法‛。

有研究称,当一个社会的人均收入在1000—3000美元时,这个社会便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期,而这个过渡期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社会的‚碎片化‛。

反映在新闻传播上,就是:

——传统媒体不再处于垄断地位,任何媒体以至个人都可以随时发布新闻信息;

——传播渠道不再局限于传统渠道,包括新媒体、自媒体等都成为新闻信息的发布渠道;

——新闻发布不再有完整意义上的新闻版面和新闻体裁,全部新闻都表现为一种信息的‚碎片‛。

顺应这种变化,不少广播媒体的新闻节目也在调整。主要表现在:

一、强调新闻节目的密集,意在与新媒体抢时效。

羊城交通台《朝朝早,精神好》90分钟的节目,就以‚朝朝早要闻‛、‚时事快报‛、‚资讯服务‛、‚财经热点‛等栏目经营7个新闻版块,换言之,每隔10分钟左右就有一次新闻播报。

二、强调新闻的条多面广,意在与新媒体抢信息量。《朝朝早,精神好》最长的一个新闻版面播发了14条新闻:

1、广州大部分洗车费涨到30元起步;

2、广州65岁以上老人有4.81%患痴呆症;

3、佛山拟扩大限制汽车污染区域;

4、厦深铁路汕头段复工;

5、云南昭通灾区重建工作全面启动;

6、香港成立调查机构调查南丫岛事故;

7、两航班接威胁电话,经查没有发现异常情况;

8、西安举行阿房宫重建评审会;

9、湖南一交警在查处肇事货车时被辗牺牲;

10、包头空难索赔案开庭;

11、陕西两家机构拒绝公布‚微笑局长‛的工资;

12、故宫博物馆导游图错漏百出;

13、新疆对上班下棋等干部作诫勉谈话;

14、武汉车展拒绝裸露。(例1)

三、强调新闻播报的节奏,意在与新媒体抢受众。

节目主持人的播报都在‚提速‛,不要再说什么重音、顿歇、口语化等播报技巧,总之把语句‚碎片化‛地扔给听众,追求一种快捷、轻松的流行风格。

请细读《朝朝早,精神好》的例子——

‚预示基金组织对全球经济前景走趋势是悲于趋于悲观的‛。‚周二美国股市收跌到只是下跌110点‛。

‚朝鲜警告将以核回应——核以导弹来回应导弹‛。(例2)

其实,不同媒体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也有各自的弱点和局限。‚碎片化‛是新媒体的一个特征,同时也是新媒体的一种通病:

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加速了思维的碎片化。字数的限制就像一把双刃剑,虽然为用户带来了方便和快捷,但同时也产生了些许负面效应。因为微博发布传播内容的碎片性,就导致它很难体现出汉语深厚的文化精髓,更无法像报纸那样去深入挖掘事物的内涵,使受众去思考新闻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意义。

——曾毅《从传播学角度谈微博的传播》

由此,我们应该思考:在新媒体语境下,广播的优势体现在那里?目前广播应对‚碎片化‛的改革思路是否正确?广播新闻传播作‚碎片化‛改革以后的传播效果如何评价?

二、在哲学的意义上,任何‚优势‛都是相对的:此时的优势,彼时可能是劣势;曾经的劣势,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会是优势。

具体到广播来说,相对于平媒,广播的快捷是一种优势,因此,广播的新闻传播尤其强调时效。但当广播处于与新媒体竞争的环境下,显而易见的是:‚快捷‛不再是广播的优势,广播再快也无法与网络媒体、自媒体比较。因此,试图通过密集版面、‚碎片‛报道与新媒体竞争,不仅是徒劳的,而且由此所形成的传播效果是失范和低劣的。

一、‚碎片化‛传播销解新闻的权威性。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由教育部等部门制定的异地高考新政。根据新政要求,各地须在年底前交出异地高考细化方案。广东省考试院透露,教育部门正在对外来工子女就读情况进行摸底。从统计需要的数据来看,政策或将在粤连续就读年限作为随迁子女能否在粤异地高考的重要参考。而关于‚连续年限‛的界定大概有以下几个标准:首先,就读年限只包括小学一年级至高三的连续就读部分,不

包括学前班和幼儿园;其次,只认可与2012年相连续的就读年限。与2012年不连续的不予统计;最后,春季入学就读学生的连续年限从下一学年开始计算。

节目采用的是某报一个记者的稿件,报道中所称‚在粤连续就读年限的界定标准‛是记者根据‚统计需要的数据‛所分析的,就是说是该报记者的个人看法。‚碎片化‛操作使节目编辑删去了电头,‚界定标准‛就变成似乎是‚国务院办公厅‛或是‚广东省考试院‛发布的了。

其实,事隔一个月,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在11月14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在广东读书年限肯定是一个重要指标。但是,多少年合适?现在仍在多方论证,征求意见‛。事隔两个月,在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2月30日《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我省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的通知》中,规定:2013年,‚通过积分入户我省的异地务工人员、高技能人才,其随迁子女不受入户年限、就学年限等限制,可在我省报名参加高考,并可与我省入户地户籍考生同等录取‛。

媒体人云亦云,受众姑妄听之,这就没有了新闻传播的权威性。

‚海南三沙市昨日在西沙永兴岛揭牌成立,菲律宾、越南提出抗议。菲律宾外交部已把抗议文本递交到中国驻菲大使手中;越南外交部说,中国设立三沙市违反国际法,要求中国立即停止和取消错误行动‛。(7月25日)

据查,这条消息来自《环球时报》,但该报在刊发时标明是转引《菲律宾星报》和《越南青年报》的报道,清晰表明是菲方和越方媒体的态度。节目编辑把这个背景删去了,节目的立场不说错误,起码也含混了。

二、‚碎片化‛传播销解媒体的导向意识。

任何国家的大众媒体都存在舆论的导向意识。当广播新闻传播在‚碎片化‛语境下操作时,大众媒体规范的背景被弱化了,新闻学、传播学等新闻传播的重要理论基础被扬弃了,新闻传播的舆论导向意识也就弱化了,由此出现的导向偏差、乃至导向错误的报道屡见不鲜。

‚海关对需要征税的商品的品种和数量都有明确要求,不过(网购)店主各出其招,往往可以顺利过关。店主梁先生:‘化妆品就容易带一些,因为不大。就算两三万、几万元的化妆品也不会查的’。店主李先生:‘手机啊、ipad这些,基本

上是要拆包装,电子零件另外放,就可以带过来’‛。(9月6日)

宣传纪律规定:稿件不能披露违法犯罪的手段和细节。播音员是在引导走私。

今年5月底开始,广州水费上涨后,洗车价已经几步跳到现在市区洗车起步价达到每次30元,很多车主说‚顶不顺‛。日前有市民说,为了省洗车钱,近期在二沙岛多个公厕旁出现自助洗车街,在晴波路等多个公厕旁,有不少车主下班或晚上用公厕自来水临停马路自助洗车。

节目报道‚为了省洗车钱,近期在二沙岛多个公厕旁出现自助洗车街,在晴波路等多个公厕旁,有不少车主下班或晚上用公厕自来水临停马路自助洗车‛。

这里就有一个行为导向的问题。占用公共用水、违反交通规则,这些都不用考虑了?即使是报道客观事实,媒体也不用表明自己的倾向和态度?

三、‚碎片化‛传播销解新闻的价值观念。

新闻学强调新闻的报道价值。当一切信息都作‚碎片‛处理的

时候,媒体不再作价值的判断,全由受众自己选择和领悟,反映在广播新闻节目,就是内容的芜杂。没有报道价值的内容,自然也就谈不上传播的效果。

在《朝朝早,精神好》一个新闻版面的14条报道中,有一半不属于新闻,或者是贴近性、针对性不强、类似于网络媒体供‚浅阅读‛的‚新闻‛:

3、佛山拟扩大限制汽车污染区域;

4、厦深铁路汕头段复工;

5、云南昭通灾区重建工作全面启动;

6、香港成立调查机构调查南丫岛事故;

8、西安举行阿房宫重建评审会;

12、故宫博物馆导游图错漏百出;

13、新疆对上班下棋等干部作诫勉谈话;

在《朝朝早,精神好》节目‚资讯服务满路途‛这个板块,一共播发了6则‚服务资讯‛:

1、近日路面发现有蓝牌车伪装出租车宰客;

2、十月下旬国内油价有望下调;

3、前天晚上,广州发生乘客刀捅出租车司机事件;

4、省物价局推出出租屋用电收费征求意见稿;

5、海珠区相邻纠纷权案上升;

6、广州举办艺术展览。

什么叫‚服务资讯‛?这6则信息,有哪几条为受众提供了‚服务‛?

四、‚碎片化‛传播销解编播队伍的工作态度。

新闻传播失去了它严肃的品位和严格的管理,新闻编播队伍的工作态度也就会变得随意和松垮。

——播音员:‚中国......中方坚决反对中国政府维护钓鱼岛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是意志坚定不移的‛。(9月10日)

据查,我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没有讲过这样的话。

——播音员:‚广州市检察院公布一批商业贿赂案件,增城市原副市长刘照荣涉嫌受贿一千几万被提起公诉‛。(8月14日)

——播音员:‚被控滥用职权参与土地出让,收受开发商贿赂近1千5百万元。广州增城原副市长刘荣熙今日受审‛。(9月17日)

一错再错。‚刘照荣‛、‚刘荣熙‛均为‚刘荣照‛之误。

——播音员:‚华西机场的法人代表是华西村委书记吴协恩‛。(7月8日)

‚村委会‛的领导职务为主任、副主任和委员,没有‚村委书记‛一职。

——播音员:‚深圳市城管管理局昨日明确表态:深圳不会取消城管外包服务‛。(8月14日)

‚城市管理局‛可以简称‚城管局‛,但没有‚城管管理局‛。

——播音员:‚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说,近十年来年轻僧人的比例越来越高,八十后所占比例高达五成以上‛。(8月14日)

‚八十后‛为‚80后‛之误。‚80后‛指1980年以后出生的人,‚八十后‛是什么?

——播音员:‚公安部、省公安厅已经分别发来贺电和嘉令奖‛。(7月16日)

‚嘉令奖‛为‚嘉奖令‛之误。

——播音员:‚刘震云说,书名看上去很荒谬,其实比《一句顶一万句》更逼真现实‛。(8月7日)

四、广播新闻传播进行‚碎片化‛运作的探索既缺乏理论的依据,探索的效果也经不起实践的检验,由此,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广播在新传播时代的特点和优势,重新探索广播新闻传播改革的思想和路径。在这个过程中,尤其需要我们认真听取不同的意见,认真研究和把握不同的研究成果。比如:

零门槛的信息发布不仅会带来信息视角的空前繁荣,更会使辨别信息真假的成本提高,舆论的离散效应让接收者在感到恐慌的同时,易产生对信息的厌倦和漠然。

传统媒体虽然不能比拟网络信息的及时性和新鲜感,但在理论水平和信息真实两个层面都远远超出了网络信息的评价指标。传统媒体如果要在信息碎片化时代重新占据‚议程设置‛的高地,就需要增强自身的话题把关能力,一方面主动聚焦网络关注的热点,另一方面针对难点问题

从理论水平高度进行深入解惑,才不至于‚网‛云亦云。

——张慧子《碎片化时代传统媒体议程设置功能的回归》

高度决定价值,思想决定影响力。如果我们的判断标准,我们的意义解读,我们的重要性排列能够成功地帮助人们减低对于不断变化的世界的认识上的不确定性,使他们能够轻松便捷但又不乏深刻和周到地把握周围世界的变化,进而对于他们社会认知、社会决策和社会行为起到‚资讯支点‛的作用,媒介的力量和媒介的价值就尽在其中了。

——喻国明《直面数字化:媒介市场新趋势研究》

什么叫媒体的立场、态度和责任?

媒体立场,指媒体在观察客观事物和组织传播活动时所处的地位; 媒体态度,指媒体在传播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倾向;

媒体责任,指媒体在传播活动中所应该承担的职责。

作为主流媒体,我们国家的广播电视都是党领导下的宣传机构,由此决定了我们在传播活动中的立场、态度和责任。比如:

——党领导的各种大众媒体不得出现与党中央的精神和当前政策不一致的内容;

——要积极主动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引导群众正确理解这些方针政策;

——舆论中如果出现与中央精神不一致的地方,各媒体要做好引导工作,将舆论引导到党的精神的轨道上来;

——当出现新闻报道和宣传上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的时候,要及时提醒,努力防止错误倾向可能的蔓延;

——对于不利于我国的信息,必须抵制,不得擅自发表; ——以严格遵守党的宣传纪律来保证舆论导向的正确无误; ——提倡记者打好专业知识的根底,研究宣传技巧,增强宣传引导的效果。

让学校文化产生共振效应 篇6

一、提炼学校精神文化

对一个学校来说,它的总精神应该是校训,多少年以后,当学校生活逐渐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淡化时,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校训却往往历久弥新、记忆永恒。所以,我们从1995年开始寻找学校改革的突破口,就选择了在校训的确立上。我们借助50周年校庆的时机,让广大师生广泛了解学校的办学历史,面向3000名师生公开征集校训。那段时间,研究校史、提炼精神、总结理念就成广大师生热烈讨论的话题。最后,大家一致同意把“为四十岁做准备”作为我们新时期的校训。但是,如何把校训转化为每一名师生的价值追求,却不是简单的口号就能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又把校训的活动进一步推向深入,开展了“我为校训找理由”活动,一下子就收到了近千条阐释用语,我们把这些理由印发给全校师生讨论,进一步深化了校训的文化内涵。我们还专门请创意公司设计了碧海蓝天、海鸥飞翔为背景的校训牌,意在为广大师生创设广阔舞台,让每一名师生都能实现梦想,竖立在大门口,让所有师生每天都能感受它的召唤,在学校的所有场馆景苑、教学办公用品、学习用品上印制了校训和誓词,作为学校的宣传品牌。有了这个过程,校训便已经在师生心灵中扎根。而且从那时开始,我们每年举行一次“为四十岁做准备”的主题征文和演讲,通过这种形式,不断地把我们的教育价值观推介给历届师生,让学校的文化精神融进他们的血液,激励他们不断追求卓越,使校训成为一面精神旗帜。

二、构建愿景文化

学校发展应该有一个远景规划。但这个规划不能只是几个人随便商定一下、发个文件就算完的事情。它必须统筹协调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把发展的目标变成大家共同认可的、能够激发师生工作学习的激情、变成自觉的使命感和价值观,付诸行动,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共同愿景。所以,我们就把这个愿景的规划过程还给了老师和同学们,经过一个月的反复征询意见,最后在教代会上,通过了学校五年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写进了学校章程,明确学校的发展定位是:争创示范性、实验性、特色化的高中名校,同时确定了阶段性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以及保障机制。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确立了整体与个体目标相结合的树形发展蓝图,进一步把学校的发展目标具体分解到每一个岗位,引导广大师生制定自我发展计划,学校跟进支持扶助,同时对师生的年度发展目标进行考核,通过个人和部门业绩的串联和并联,推进学校整体目标的实现。这样,师生在讨论学校发展、规划自我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就使共同愿景变成了学校的文化,成为师生自觉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

三、课程衍生文化

在新课程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学校重要的研究课题。我们确立了自己的课程哲学观,即“承认差异、尊重个性、面向全体、发展特长,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把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礼仪、人生规划与职业生涯、演讲与口才列为学生必选科目,同时开设了100多门自然科学课程、人文科学课程、技术技能课程、艺术体育课程、名师讲座课程以及综合实践类、学生活动类课程,使课程选择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元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了以中学生自我锻造工程为特色的课程文化,学校把一些常规活动像中学生文化艺术节等项目,都通过招标竞标的方式,交给学生承办,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丰富了校园生活,促进了学生主动发展。结合课程建设和学生社团活动,我们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建立了校史馆、教学资料馆、艺术馆等,还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把高密民间艺术瑰宝剪纸、泥塑、扑灰年画引进课程,开展人文遗产教育;聘任社会各界专业拔尖人才担任特长生导师,实现名家进校园;因为高密是著名作家莫言的故乡,我们争取上级支持,在校园内建成了莫言文学馆,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文化承载功能和文化品位。

四、推销学校文化

向家长推销学校文化,不是学校文化输出的单行线,它是一个双向的互补过程,是学校和所有学生家庭的教育文化的融合与共享。10多年了,我们一直坚持做着一个项目,叫家校合作教育工程。通过开展这个活动,我们把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思路、教育特色等向家长推介;开放课堂,请家长代表听课评课,把家长评教作为考核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重要决策举行家长代表听证会,即时征询家长的建议和意见;学校工作定期向家长进行书面汇报;召开个性化家长会,分层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分享教育智慧;开设家长论坛,让优秀家长开办家庭教育讲座;办《家长导航》报,开展家长培训等,让家长在亲身参与中了解、认同、感悟学校文化,用学校文化影响家庭教育,同时,也使家长的成功教育走进学校,实现了教师、家长的互动交流和同频共振,形成教育合力。学校文化因此在融合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

五、引智凝聚文化

学校文化不应是封闭的自恋式存在,它要面对社区生活环境,接受社区环境的影响,实现自身的变革;同时又以各种方式向社区传播、渗透自身的理念、内涵,积极融入主流文化体系。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积极探索开放办学机制,从社区各业界选聘明智人士,建立了社会参与学校管理与监督的学校民主监理委员会,审议学校办学章程、发展规划、校务公开、学校建设、行风评议、教学评价等,学校也定期向社区各类机构发布学校的动态信息,这个过程,其实也就是我们主动向社区辐射学校文化的过程;同时,学校民主监理委员会成员因为来自不同的行业,他们能从不同的立场和视角,发挥自身优势,对学校发展与改革提出建议,给予智力、舆论、政策、资源等方面的支持,促成了多元参与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合作机制和联动机制,使我们从更宽的视野来检视自身的文化建设,集聚社会力量、提升自身品质进而推进社区文化,形成了学校、社区共建共享的文化。

文化传播效应 篇7

我国每年会出现新盲人大约45万, 低视力135万, 即约每分钟就会出现1个盲人, 3个低视力患者。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 我国视力残疾人数量为1233万人 (抽样调查显示, 湖南省各类残疾人总数为408万, 其中, 视力残疾65.1万人, 占残疾人总数的15.96%) , 而到2012年, 这一数量增至1350万, 其中有550多万盲人, 1350万视障者。

据统计, 我国现有学龄视力残疾儿童少年6万多人。目前, 中国有盲人学校、盲聋哑学校200多所, 有50多所是专为盲童设立的特教学校, 它们分布在全国各大省会城市和较大城市中。据统计, 中国已有普通学校附设盲童班218个, 大量盲童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一般小学为五年制, 初中为三年制, 高中为三年制。

(一) 调研理由

2012年9月, 笔者在走访了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后, 通过与特教学校老师的沟通和对盲童的学习情况了解, 鉴于盲童日常生活和学习缺乏适合的有声读物资源, 在中南大学发起了“关爱盲童”有声读物征集录制公益活动。在活动不断进行和深化的过程中, 发现在盲童教学中, 主要以盲文书籍为教学课本, 但在正常的教学环节中, 老师们需要更多的有声读物资源对盲童的课后辅导有帮助, 同时, 通过与盲童长时间的实际接触, 对盲童平时学习和生活有了一定了解, 确实存在互联网上搜索不到相关的有声读物资源的问题。因此, 笔者开始针对我国公益文化开展了研究和探索, 在整个公益传播过程中, 对普通大众来说, 参与公益活动奉献爱心比较普遍, 但真正与盲童接触的却是少之又少。对盲童群体来说, 接受公益传播的成果, 成为他们与社会大群体唯一的桥梁, 在公益文化产品类型中, 盲童群体获得最多的就是盲文书籍以及日常生活用品。

(二) 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以实地走访、数据统计的方式进行, 调研对象为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的盲童, 年龄段为8—15岁, 分布在小学部和初中部, 主要通过日常聊天与问卷问题口述提问的方式进行。

(三) 调研结果

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盲生部集小学、初中、高中、职业中专与成人培训于一体。目前拥有教学班12个, 包括小学阶段教学班5个, 初中教学班2个, 高中教学班1个, 医疗按摩中专班3个, 保健按摩短期培训班1个。学校的学生有70%寄宿, 30%的学生家在长沙, 回家的学生放学后坐车半小时左右即可到家。住宿舍的学生, 宿舍安排根据视力和盲童的年龄情况分布。学校将全盲学生与低视力学生搭配安排, 根据年龄大小、生活自理情况将同学们合理地结成互助对子, 可以较好自理的同学能够主动帮助全盲的同学正常的生活行走。

据调查统计, 学校共有学生506人, 视力存在障碍者135人, 其中职业教育者30人, 义务教育阶段的盲童共105人。盲童教育分为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 截至目前, 高中学生已全部毕业。小学部由7个班组成, 平均每个班15位盲童;初中部有两个班, 初一有11位盲童, 初二有5位盲童。

经初步了解统计, 盲童中大部分来自农村, 我们重点走访了初中部的16位盲童学生和小学部的10位盲童学生, 发现大部分的盲童内心都十分乐观。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憧憬和勇气, 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悲观颓废。在以问卷为基础的交谈内容中, 统计表明, 75%的盲童都对生活表达了乐观的态度, 并且他们对自己未来的规划有着比较明确的方向。其中, 一位16岁今年上初二的盲童, 在班级成绩中排名第二, 他的未来规划是考上大学, 从事中医。还有一位15岁的盲童, 他的学习成绩排在末尾, 当问及他的理想时, 他笑着说可以去做按摩师。

事实上, 盲童相比正常人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他们所使用的教科书都是国家统一的正常教学课本, 但比一般的正常孩子多出了盲文教材。正常教科书三倍厚的盲文教材, 学习起来的吃力程度可想而知。在“如果考试没考好, 大多情况下,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问题上, 84%的同学认为自己平时不够努力, 7%的同学认为由于没有老师或家长的指导, 5%的同学选择了客观原因, 4%的同学认为自己本来就不行。

除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文化课程, 还包括劳动手工课和体育课。在大多数普通人的眼里, 盲童的教学课程应该是与体育课无法联系在一起的。但是通过走访调查, 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作为长沙市综合型盲人学校, 所包含的盲童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孩子是低视力, 也就是说, 他们能够感受到光源, 有一些盲童尽力去辨别能够看到一些较大的字体。在手工课的作品展示中, 他们用上百根火柴棒拼凑出房屋、树丛的样子,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孩子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从总体上来说, 盲童对自身的社会角色认知比较明确, 表现如下:第一, 盲童不论年龄大小, 他们已经承认了自己属于特殊人群, 由于视力的残疾, 了解到自己与其他人不同;第二, 年龄较小的孩子, 对社会的感知较低, 以小学阶段盲童为例, 他们更倾向先学好眼前的知识, 对将来的打算没有具体的规划。相比起初中部的盲童, 他们开始认识自身的社会地位。走访中, 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盲童虽然大部分具备乐观的心态, 但其实有比正常人更强的自尊心。

二、盲童人群中公益文化传播现状及问题

(一) 传播载体与盲童需求不符

盲童的教育成为残疾人教育环节中非常必要的阶段。他们像所有的孩子一样, 渴望知识、渴望光明、渴望快乐。盲文读物及有声读物是他们不可替代的学习和交流工具, 但由于制作工艺、周期等方面的原因, 目前的作品还远不能满足盲人精神文化需要。

公益性文化产品是由国家和社会兴办, 不以营利为目的, 面向社会、面向公众的公益性文化事业中所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 传播公益价值观念的产品和服务;第二, 福利性文化如公共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等公益文化产品;第三, 满足大众文化需求的文化活动;第四, 专业性强、艺术水准高、缺乏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1]

在盲童成长过程中, 由于视觉缺陷, 盲童有着异于正常儿童的学习认知特征:一是缺少视觉表象, 较难形成完整的概念, 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具有片面性;二是感性经验缺乏, 抽象概括能力较差, 容易产生以偏概全的错误;三是方位认知、空间观念形成比较困难。[2]

有声读物市场的发展与成熟需要时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有声读物的数量和传播速度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但是质量却良莠不齐, 有的甚至充斥着暴力、色情内容。总的来说, 市场上的有声读物主要存在以下缺憾:质量不能保证;题材的滞后性;价位较高;种类繁杂、录制的声音与内容不一致。

盲童人群中现有的传播载体主要以盲文图书为主, 社会给予盲童的关注和关爱, 往往由公益行为活动中所衍生出来的公益文化产品具有局限性, 根据长期的实践调查得知, 盲童的学校教育与课后活动中, 他们非常愿意听有声读物来充实自己。而目前在特殊教育学校中盲童的有声读物资源是比较缺乏的, 盲童所用的教材是正常学龄儿童所用教材的删改版, 这也意味着盲童没有自己专属的教材, 教学内容大多是以摸读为主, 对于字音的了解大多来自于老师当堂的口述, 所以课后复习环节是一个巨大的空白。

(二) 传播主体间缺乏互动

盲童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中最需要关注的群体, 他们理应得到更多的关爱和呵护。他们的眼睛虽然盲了, 但是他们的内心是光明的, 而这光源的能量更多的是依赖于社会的良心、社会的声音。他们虽然眼不能视, 但是耳尚能听, 他们的世界很大程度上是声音世界, 声音建构着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盲童群体需要的不仅是关爱和同情, 还需要公众拒绝冷漠的反思。推倒高筑的心墙, 给他人更多关怀, 给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

现今的公益传播渠道从单一的募捐活动发展到多种形式, 传播速度也更加迅速。这就使得盲童的公益文化传播得到了相比以前更好的机遇。社会普遍的公益文化传播机制主要是以主流媒体为牵引, 社会组织机构或个人掀起的公益活动。总体上来说, 无数次的公益活动都对盲童的成长与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 他们的状况逐步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由社会上知名人士所带领的爱心团队或组织也在蓬勃发展, 他们的努力使盲童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政府也相对多地投入资金建立盲童特教学校, 在师资和资源配比上逐渐完善。但不可否认的是, 我国目前的盲童公益传播方式与盲童的教育并不匹配, 在很大程度上, 不利于盲童自然地融入社会。

(三) 公益文化传播机制及不足

现时代, 公益传播已由单纯的公益理念转型到具体的公益行为, 在新事物诞生的过程中, 一方面给公益传播带来了更大的机遇与力量, 通过拓宽传播渠道, 使得原先不了解不关注盲童成长与教育的这部分人群开始受到影响,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盲童公益事业。这样一来, 通过正面作用引导, 使盲童公益传播的效果增强, 受众不约而同地达成对盲童公益的关注。另一方面, 伴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及部分公共舆论领袖的广泛参与, 由新媒体主打的全新公益传播模式也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表现在公众在依赖舆论领袖的言论和行为方面, 在很多商业机构的虚假宣传下, 影响了公众的信息辨别能力, 同时, 由于舆论领袖的自发性、偶然性和影响力造成盲童人群中的公益文化传播间断性。

“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体, 智力在群体中不起作用, 它完全处在无意识情绪的支配之下。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 他们或者全盘接受, 或者一概拒绝, 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论”[3]。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的表述印证了公益传播进行到现在的阶段所面临的窘境。

三、结语

公益文化传播在整个文化传播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引领着一个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的前进方向, 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公平与正义。完善盲童中的公益文化传播,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方面, 对于公益传播的参与者普通大众来说, 公益文化的传播使司空见惯的公益活动得以常规化、长效化, 并且保证真实性, 从而促进参与者的传播热情, 达到预想的公益目的。另一方面, 对于公益传播的受益者来说, 在盲童人群教育资源有待创造和完善的今天, 通过公益文化传播, 使得普通大众的参与热情真正全面地投入到盲童教育事业中, 强化传播体制的进程中, 做到抓住重点, 实际地帮助到盲童。

我们需要填补和完善公益文化传播的重要环节才能够保证公益行动的延续性, 由于盲童人群自身的特殊性, 媒体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 克制自身的娱乐性和过分传播;意见领袖需要发挥应有的标杆作用, 才能和大众一起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成熟;大众自身也应具备更高的公益素养, 共同维护公益文化的传播成果。在促成和完善盲童人群中的公益文化传播的同时, 从长远意义上, 能够对其他残疾人群体的公益文化传播产生能动作用, 促进我国公益文化建设和公益传播机制完善取得整体的进步, 更好地服务人民。

参考文献

[1]闫平.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公共性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J].山东社会科学, 2008 (12) .

[2]李英姿.培养初中盲生空间认知的地理学习初探.百度文库.

视频直播的传播效应 篇8

视频直播通过有线电视系统和互联网系统两条途径进行传播, 因其传播的广域性和局域性, 带来受众群体地域和文化层次上的不同, 而地域和文化层次上的不同又带来了传播效应的不同。2010年8月23日发生的菲律宾人质事件, 凤凰台、翡翠台、CNN、BBC、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等国际上许多大媒体都在第一时间对菲律宾这次人质事件进行了视频直播。在香港, 由于全港电视都在直播现场画面, 不少市民观看到菲律宾特警进攻旅游大巴, 枪手被击毙, 尸体挂在巴士破损的前门上及事后死伤者被抬出旅游大巴的“恐怖”过程, 很多人当场掩面痛哭。而在菲律宾人质事件现场, 由于旅游大巴上有电视机, 凶手门多萨不仅从电视上看到警方的动向和部署, 更看到其弟弟被逮捕、总统府发言人称“不向暴力屈服”等信息, 摸清了政府底牌, 情绪发生很大波动, 作为一名视频直播的观众, 门多萨的心理随着视频直播的进展而涌动, 从而导致原本有和平解决可能的事件演变成一场悲剧。菲律宾总统阿基诺公开表示, 电视直播导致歹徒门多萨对菲律宾特警的意图和部署了如指掌, 给解救行动平添了诸多麻烦。英国天空电视台认为, 与其说菲律宾当局恼火的是电视直播坏了解救大计, 不如说是直播让全世界一下子看到了菲律宾特警和政府的无能, 让其家丑外扬。难怪有媒体称:现场直播考验国家形象。

近些年来, 电视和网络的视频直播越来越频繁。一个国家如能充分、客观地展示全面的信息, 也会得到国际社会的好评。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 央视充分利用奥运品牌资源和东道主优势, 全方位、多渠道地实现传播效益最大化。央视共投入了7个频道, 包括CCTV-1、CCTV-2、CCTV-5 (奥运频道) 、CCTV-7 (赛事精编频道) 、CCTV-高清以及足球、网球两个付费频道报道北京奥运会, 播出时间达3000小时以上, 比2004年雅典奥运会转播时间多2000多小时。其中CCTV-5 (奥运频道) 24小时现场直播奥运赛事。

2008年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和2010年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中, 由于央视、四川卫视、甘肃卫视及时全面披露信息, 对灾难现场进行视频直播, 让国际社会和国内观众及时掌握信息, 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在5月12日的14时28分, 央视除了在15时播出的新闻频道正点新闻头条报道了地震消息外, 16时便推出了直播特别节目《突发事件·关注汶川地震》和《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从5月12日22时起, 为了保障直播的顺畅, 新闻频道所有常规节目全部停止, 全面关注抗震救灾, 综合频道第一次一直使用滚动式的新闻字幕播出新闻信息。央视的特派记者也分批次进入灾区, 为直播提供了最为直接的保障。那一晚, 多少中国观众守候在电视机前, 牵挂着千里之外那些挣扎在生死一线间的骨肉同胞。央视行动的迅速争取到舆论的主动, 信息的公开和透明也赢得了广大受众的赞誉。

关注民生、关注民情、关注民意, 视频直播为民众服务, 就会赢得越来越多的不同层次的受众群体。从四川汶川大地震开始我们国家首次对在自然灾害中的遇难者举行全国性的哀悼仪式, 在全国哀悼日期间, 央视CCTV-1、CCTV-2、CCTV-3、CCTV-4 (包括北美、欧洲等频道) 、CCTV-5、CCTV-6、CCTV-7、CCTV-8、CCTV-9、CCTV-10、CCTV-11、CCTV-12、CCTV少儿、CCTV音乐等频道, 从哀悼日当天零点开始, 转入CCTV新闻频道的信号, 与CCTV新闻频道并机直播对汶川、玉树、舟曲自然灾害遇难同胞的哀悼活动, 而各省的卫视频道也同时转入CCTV新闻频道的信号。

央视春运视频直播是又一档关注民生的重磅节目。每年春运期间, 国内的人员流动保持在2亿左右, 春运已不仅是铁路、公路、民航部门关注的事情了, 而是全民所关心的一件大事。探亲、旅游、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是春运期间的主要人流, 尤其是外出打工的民工流。CCTV新闻频道联手郑州、武昌、广州、南昌、成都等民工流动量大的地区省级卫视频道, 对春运民工流动进行动态的视频直播, 可以说是抓住了春运的脉搏, 其受众群体的数量是不言而喻的, 传播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

地方媒体在视频直播方面也不惜人力财力的巨大投入。如河南电视台的9套节目均有视频直播节目。2010年8月2日开播的河南新闻频道, 将民生频道的《民生大参考》、公共频道的《DV观察》以及《河南新闻》等几档强势新闻栏目集中到新闻频道, 其中《中原快报》更是以直播的方式播出, 从而实现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报道河南的大事、喜事、要事, 第一渠道、第一形象关注民生、民情、民意的频道宗旨。

河南电视台近年不断推出的一系列大型视频直播节目得到业内人士和受众群体的赞许, 比如2008中部投资洽谈会开幕晚会直播、郑开国际马拉松赛直播、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曹操高陵1号墓发掘情况直播等。

政府部门、学校局域性的视频直播也越来越多, 全国人大常委会2006年4月29日上午举行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便第一次使用视频会议系统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视频直播常委会会议。以郑州大学为例, 郑州大学新闻中心多次运用视频直播来宣传郑大。2004年2月27日是郑州大学发展历史上一个大喜的日子, 河南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郑州大学协议签字仪式在郑大新校区正式签署, 郑州大学成为全国第一所省部共建的地方性大学。这在河南乃至全国高校都是一件大事, 郑州大学新闻中心组织学校有线电视台和网络中心对签字仪式进行了视频直播, 视频直播使郑州大学学子和关心河南教育事业的观众第一时间通过郑州大学校园网了解了这一事件, 共享了信息资源和喜悦。又如2010年7月10日, 郑州大学迎来了合校十周年纪念, 学校隆重召开庆祝合校十周年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作出批示, 教育部、河南省委, 省政府发来贺信。郑州大学有线电视台对纪念大会进行了视频直播, 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近年出现的网络电视将电视机、个人电脑及手持设备作为显示终端, 通过机顶盒或计算机接入宽带网络, 实现数字电视、互动电视等服务, 改变了以往被动的电视观看模式, 实现了电视以网络为基础按需观看、随看随停的便捷方式。中国网络电视台不仅有央视的节目, 也涵盖了各地方卫视的节目, 河南电视台的门户网站大象网也在朝着河南电视台9套节目全天同步直播的目标努力, 这样, 河南不但弥补了一个省只能有一个频道上星的资源短缺, 而且为河南电视台各频道电视节目的传播开辟了新的渠道, 拓展了受众群体。

信息传播中的“禁果效应” 篇9

一、首例“禁果效应”

“禁果”这个概念来源于《圣经·旧约·创世纪》的第二节和第三节。

上帝创造了亚当,命令他看守伊甸园。他对亚当说:“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

后来上帝为了解决亚当独自一人的问题创造了夏娃。夏娃受到蛇的诱惑,她和亚当一起偷吃了“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实。上帝知道这件事后,把他们赶出了伊甸园,使他们承受人世间的痛苦。于是偷食禁果就被认为是人类原罪的开端。

显然,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促使更多人的参与。所谓“禁果格外甜”,就是这个道理。“禁果效应”也叫“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在莎翁的戏剧中,罗密欧出身的蒙太古家族和朱丽叶出身的凯普莱特家族世代为仇,然而却出现了家人越是反对,他们越是相爱,最后双双殉情的结果。

“禁果效应”跟两种心理有关。一种是好奇心理,一种是逆反心理,两者都是人类的天性,人们倾向于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产生好奇,而逆反则基于人们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天性。苏联心理学家普拉图诺夫曾写过一本《趣味心理学》,在书的前言中他特意提示读者请勿先阅读第八章第五节,然而大多数读者却采取了与作者告诫相反的态度———首先翻阅第八章第五节。因为面对“被禁”的事物,人们首先会产生好奇:这种事物为什么“被禁”?它是否真的会对我们产生危害?如果这种好奇得不到解决(发布禁令者对禁止原因的解释通常是模糊的,不足以令人信服),人们就会倾向于逆反,也就是亲自尝一尝“禁果”。

另外,“禁止”会使很多从前并不知晓“被禁”事物的人,得以知道某些“禁果”的存在。结果是:没有发布禁令之前,并没有很多人去关注的某一事物,在成为“禁果”后,却引来大量关注,而且人们纷纷倾向于品尝“禁果”,造成了与“禁止”的初衷相悖的结果。

二、“禁果效应”与信息传播

信息传播中,“禁果效应”是指这样的情形:外界压力或措施使人无法自由获取信息时,人们往往会对被迫疏离和失去的那部分信息有更强的了解欲望,封锁者与受传者之间的隔阂因此加大。“禁果效应”在信息传播中的表现可以划分为三种情形:

1. 禁书引来人们对所禁书籍的兴趣。

对书籍的查禁古已有之,不论中国还是西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曾不同程度地查禁出版物。所查禁的书一般包括两种:一种是被认为诲淫诲盗,扰乱社会风气的书籍,比如《金瓶梅》就以其有部分色情描写而被列为中国“第一禁书”,国际上著名的《查太莱夫人的情人》也一度因同样的理由被查禁;另一种是被认为威胁到统治者利益、与统治阶级的主导思想相矛盾的书籍,比如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其中《原君》篇说皇帝“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1]指责皇帝是天下大害,这样的书自然为统治者所不容,于是难逃遭禁的命运。

反观西方,罗马教廷早在1559年就发表了一份《禁书目录》(Index librorum prohibitorum),列入其中的书均被教廷认为对天主教徒的思想“具有危害性”。这份《禁书目录》在漫长的历史中修订了32版,直到1966年才被教皇保罗六世废止。那么,这份长长的《禁书目录》都包含哪些作者的作品呢?

一个不完全统计的名单:福楼拜、伽利略、培根、巴尔扎克、布鲁诺、孔德、哥白尼、达尔文、笛福、笛卡尔、狄德罗、海涅、霍布斯、雨果、康德、休谟、马克思、弥尔顿、卢梭、伏尔泰、斯宾诺莎……天文地理、经济政治,这份《禁书目录》所包含的书目,几乎就是中世纪以来的西方文明史。最后这些书的结果怎样了?不仅在严厉的“禁止”中被保留下来,而且被大家认同,并成为各个学科的经典。

至于《金瓶梅》和《查太莱夫人的情人》,也分别因为对世情风俗的深度刻画或成功地描绘了性心理而成为经典。有时候“好奇与逆反”所驱使的“偷食禁果”也能够推动人类文明的前进。

对于禁书,约翰·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中有过这样的论述:“杀人只是杀死了一个理性的动物,破坏了一个上帝的象;而禁止好书则是扼杀了理性本身,破坏了瞳仁中的上帝圣象。”[2]可见在弥尔顿眼中,禁止思想的自由流通是比杀人更加罪恶的事。

越是依靠强权查禁,越可能激起人们思想的对立。人们不知道所禁的书是好书还是坏书,但简单粗暴的禁止剥夺了人们亲身鉴别的权利,必然会引发对抗意识。某项禁书的名单公布,这些被禁书籍的知名度会迅速飙升。很多从前不知道这些禁书的人,纷纷寻找搜集,而且读完之后,往往反响良好。于是,“禁果效应”在此凸显,官方的初衷被打破,事情的发展走向了反方向。

马克思就对作品的“禁果效应”写道:“一切秘密都具有诱惑力,在社会舆论对自身来说是一种秘密的地方,形式上冲破秘密境界的每一篇作品对于社会舆论从一开始就具有诱惑力。书报检查制度使每一篇被禁作品,无论好坏,都成了不同寻常的作品,而新闻出版自由却使一切作品失去了这种特殊的外表。”[3]统治者在发出禁令之时,也就将所禁之物变成了具有“诱惑力”的“秘密”;统治者可以仰仗暴力背景而发布禁令,却无法禁止人们的好奇心和逆反心。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著,有过由于作品被禁而卖得更好的经历。

其实,这就如马克思所说,新闻出版自由的环境使得传播的“禁果效应”消失,因为这种环境中没有哪种信息会显得特殊,信息多元了,很多极端的信息虽然存在,但会被大量多元的信息稀释,社会反而比较安全。

2. 封锁信息引来流言蜂起。

封锁信息、建立网络过滤词与发布禁书、禁报令,都是阻碍人们接近某些信息的方式。传统媒体时代,每当出现不利于当权者的公共危机或群体性事件时,执政者习惯于即刻封锁消息,以这样的方式阻止信息的传播来防止危机扩大。这种观念基于一种“全能政府”的传统体制。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将人民的生老病死一切全包下来,政府、个人、市场等不同主体之间的边界不清。遇到突发事件,执政者仍然想当然地设想自己能够解决一切问题,一旦没有解决好问题,就不向人民公开真相,担心形象受到影响。因此,在传媒上经常看到的是好消息,坏消息很自然地被隐瞒下来。时代不同了,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说:“当今世界,文化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传播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随着物质基础、社会环境、传播条件的变化,人们的信息需求普遍提高,即便传统媒体不去报道,也会有自媒体来爆料。传统的“捂盖子”方式不但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会激起人们的探求欲望,同时,传统媒体的沉默会导致大量流言的出现。就此,我们可以借鉴英国处理哈里王子裸照事件的经验。

2012年8月,英国第三顺位王位继承人哈里王子在拉斯维加斯度假期间被拍下裸照。这些照片流出后,英国王室坐不住了。然而他们没有了封建时代的强制力量,不能够强迫英国报纸对此事保持沉默,只能紧急联系英国的报刊投诉委员会(PCC),以保护隐私为由,对媒体晓之以理,让它们放弃刊登哈里王子的裸照。

英国大部分媒体没有刊登哈里王子的全裸照,只是登载了一些没有那么露骨的照片。只有《太阳报》以捍卫新闻自由为名(同时更是为了发行量),在头版刊登了哈里王子的全裸照。然而这一期报纸出版后,报刊投诉委员会当天就收到了近千条投诉,认为这一报道侵犯了哈里王子的隐私权。随后,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裸照风波过后,哈里王子的人气不降反升。英国网友在Facebook上成立了一个“用裸体敬礼声援哈里王子”的团体,在不到5天的时间里,就有超过1万名网友加入这个团体中,大家纷纷发布自己遮住了私处、同时敬礼的裸照,以表示力挺王子。[4]

如果英国王室和媒体一致要把这件事情“捂盖子”,那么结果很可能就会招致民众的不满,因为他们的知晓权受到了挑战,“禁果效应”就会始动,矛盾对立也会激化而不是趋于缓解。而这个照片一旦自由流通,反而会使哈里王子博得众人的同情。

由此可见,封锁信息绝对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只有信息自由流通,才能避免“禁果效应”带来的麻烦。

3.“禁果效应”作为一种营销手段。

“禁果效应”还体现在广告营销策略之中,这种表现方式与政治无关,制造“禁果”的并非当权者或相关利益的一方,而是广告人或营销者。制造“禁果”的目的不是真的禁止,而是为了达到进一步扩大宣传的目的。这种故意包装出来的“禁果”,能够引发受众的探究意愿,从而达到扩大营销和知名度的目的。例如电影《白鹿原》,在放映前就采用了这样一种营销方式。

《白鹿原》的原著小说由于具有较多情欲内容,又多少涉及那个年代敏感的政治话题,因而一度遭禁,电影由这部曾经的“禁书”改编而来,本身就具备引人好奇的因素。另外,电影在开拍时以及拍摄过程中非常低调,主演阵容一直处于保密状态,这就形成了一种信息不对称。到电影上映前期,“删减”“禁映”“未通过审查”这样一系列的字眼充斥各种媒体,乃至于临近上映时又突然延期两天……这样一系列“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事情,使得这部电影成为一颗吊足人们胃口的“禁果”,首映日票房就达到1000万元。除了导演的口碑,这种宣传策略也是不可忽视的。

三、信息的自由流通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通过行政命令阻止人们接触某方面的信息,在社会思想多元的今天,已经难以胜算,往往还会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伴随着信息多元的,还有传播方式、传播手段的多元。自媒体的崛起使得传播的理想情景———也就是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成为现实。因而对本来发生在公开或公共场合的信息加以查禁,尽管技术上可以做到,但任何技术和管制渠道,已经不可能完全屏蔽这类信息,因为技术在不断发展,而且也是多元的。有矛就会有盾,但盾的产生总是滞后于矛的更新,于是在矛与盾的较量中,当今的人们便能够获得更多“被禁”的信息。

信息的自由流通是消除信息传播中“禁果效应”的方法。单靠“禁止”查禁和封锁消息只能使问题激化,产生对立情绪。

这里还要对试图运用“禁果效应”达到扩大传播目的的商业传播者们说一句:请坚守道德底线,不要利用这种心理学效应愚弄百姓,人间正道是诚信。

参考文献

[1]黄宗羲.黄宗羲全集.第一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2.[1]黄宗羲.黄宗羲全集.第一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2.

[2]约翰·弥尔顿.论出版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5.[2]约翰·弥尔顿.论出版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8.[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8.

新媒体的传播效应研究 篇10

1 新媒体的定义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概念, 学术界至今没有比较统一的定义, 但是具有代表性的是郭庆光教授的观点:我们所谈论的新媒介主要指伴随卫星通信、数字化、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传播媒介, 包括跨国卫星广播电视、多频道有线电视、文字、音像的电子出版以及作为信息高速公路之雏形的互联网络等。作为新媒体传播研究者, 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和认识, 对于新媒体的定义如下:新媒体, 以实时数字信号的传播作为技术保障, 通过将传统媒体与最新的信息技术产品完美结合, 以群体内广泛传播、及时互动的新型信息传播媒介。

2 新媒体的传播特征

2.1 交互式的信息传播途径

传统媒体主要将信息的传播范围控制在小部分上层社会, 让信息的传播范围和传播方式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但是新媒体将信息的传播范围扩大至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信息传播也不再至属于上流社会, 新媒体属于草根文化, 开创了分众传播时代。微博、微信等我们日常触手可及的新媒体平台,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世界的中心, 可以将自己的对于生活、重大社会现象、国家政治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的出传达给自己的朋友、社会媒体、国家领导人;让我们看见世界现在所处的状况, 可以及时了解到世界每一个角落发生的每一件事情。

2.2 信息传播的及时性

传统媒体由于受到制作时间、地域等客观条件的限制, 使得信息的传播范围和接受范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而新媒体却很好的克服了这一问题, 信息的制作时间由于传播者的第一时间发出, 减少了传播媒体纸质信息制作、印刷等环节所耗费的时间, 而且由于新媒体的交互式传播途径, 使得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制作信息, 这也减少了传统媒体要求有专业人员制作的信息的时间。还有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门槛低, 只需要一部无线移动终端和互联网, 这也很大程度上激起了普通社会成员传播信息的热情。有一句广告词很好的诠释了新媒体传播的这一性质—“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儿”。

2.3 信息传播的碎片性和聚合性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 导致现在的生活压力过大, 使得人们对于信息的需要不再像以前一样, 通过面包块厚的书籍, 以及长时间的阅读, 这不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要求, 由于生活压力大, 使得现代人没有过多、较集中的时间去花费在信息获取上。他们的时间比较分散、零碎。而新媒体信息比较零碎、简短, 这也很好的满足了现代人对于信息的需要。而且现代人对于信息的需求具有高度的自主化, 不在是被迫接受信息, 而是根据自身的喜欢, 主动的去获取满足自身需求的信息, 而且并不受时间的限制, 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的阅读。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聚合性体现在信息接受者可以在短时间内找到数目庞大的、观点一致的用户人群, 这样可以使得某一观点为人们所了解、接受, 最后可能最为主流观点。

3 新媒体传播的效应

3.1 构建新型社会舆论格局

新媒体时代, 信息开始进入病毒式的传播, 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规律作用途径, 实现了信息发布者与接收者合二为一, 信息的横向扩张与纵向的分裂。新媒体让普通民众参与到了社会舆论当中, 让普通民众来履行社会媒体的职责, 充分发挥了民间舆论对于社会问题所造成的压力, 同时也能更好的反应民众对于社会事件的态度。现在“自媒体爆料, 然后社会媒体推动, 反逼官方或者责任方对于事件调查表态”的新型社会舆论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3.2 扩大了的认识意识形态

新媒体时代, 社会的认识意识形态不在仅由上层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所控制, 引入了社会民众的认识意识, 使得事件的认识意识形态不在单一, 更加趋向于多元化。公众不在愿意接受一个被统一化的认识, 而是可以有自己的认识, 并且可以借助新媒体进行自身认识意识形态的传播, 以便得到其他社会成员的意见或者认同。

3.3 社会危机常态化

新媒体的广泛普及, 让时间消灭了空间, 信息不在受到地域空间的限制, 这也让社会危机不在局限于较小的空间范围, 这就为社会危机的处理带来了较大的问题。“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在今天完全可以实现, 局部问题在新媒体的分裂式传播下, 就可能变成整个社会的问题。所以社会危机频繁发生, 呈现出常态化的局势。

在2013年6月25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联合发布了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 (2013) 》。该书在总结新媒体发展的六大态势和全面分析了新媒体的传播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的基础上, 提出中国新媒体必将朝着移动化和融合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小霞.新媒体的信息传播特性及其效应[J].学术园地, 2015 (3) .

[2]李建秋.论新媒体传播传受主体及其关系的转变[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6) .

[3]彭兰.中国新媒体传播学研究前沿[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拼搏文化”产生的蝴蝶效应 篇11

沐浴在中国移动集团公司“正德厚生,臻于至善”光照下,福建泉州分公司从2008年起,在系统总结以往企业文化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并深化了以“拼搏”为主线的企业文化落地执行体系,从拼搏意识的培养、拼搏激情的保障、拼搏能力的塑造、拼搏智慧的激发四个维度系统构建了分公司“拼搏文化”的建设模式。

爱拼——坚定“人生难得几回搏”的拼搏之心

意识决定行为,要让员工表现出拼搏的行为,首先要培育员工的拼搏意识,坚定员工的爱拼之心。为此,泉州分公司分别以氛围渲染、制度激励、榜样树立等三方面来激发员工的拼搏意识。

氛围渲染“化”爱拼。泉州分公司通过“四个一”立体传播体系构建一个可视、可听、可感的拼搏文化传播系统,并借鉴“品牌营销”模式,整合内部文化资源,打造“彩虹行动”为拼搏文化传播品牌。

“四个一”立体传播体系是指一个内部信息网——海丝梦网、一份彩信手机报——彩虹报、一个视频播放系统——全网联播系统、一个文化交流平台——企业文化沙龙。泉州分公司的企业文化沙龙是以 “共享•发展•卓越” 为宗旨,为营造拼搏文化的氛围,而为全体员工和各级管理者提供的一个企业文化建设经验感受分享、思想交流或碰撞的平台。最新的一期企业文化沙龙主题为“我的移动生活”,邀请了公司发展各个阶段的员工代表作为嘉宾,回顾峥嵘岁月,细数与公司十年共成长的酸甜苦辣,感动了现场参与的几代移动人,而随后又以全区视频联播的方式进行广泛传播,这种有血有肉、可感可知的传播方式往往最能起到“润物无声”的潜化作用。分公司借喻彩虹“七彩”的意向,从团队、学习、沟通、关爱、文体活动、文明、典型树立等七个纬度进行拼搏文化的塑造和传播,成为夯实“拼搏”落地、营造拼搏氛围的重要抓手。

制度激励“推”爱拼。激励制度对员工意识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泉州分公司通过荣誉设置、KCI考核、彩虹金币等制度激发员工的爱拼之心。还通过设立评选“风采人物”,以“拼搏”为主要评选标准要素,每两年从各战线和岗位上选拔出最佳诠释“拼搏”精神的优秀员工,授予“风采人物”荣誉称号。2008年泉州分公司推出员工彩虹金币激励计划,重在鼓励和强化员工践行企业价值观,通过荣誉、创新、团队、健康、知识、资源共享等几个方面的价值衡量。

榜样树立“导”爱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公司通过选树先进人物和挖掘典型案例,并进行多渠道的广泛传播,为员工提供拼搏的榜样、树立行动的标杆。

公司针对员工群体年轻化的特点,在榜样典型的传播上,尝试易于被新生代员工所接受的宣传方式。2008年,泉州分公司在全区组织开展了“风采人物”事迹巡讲活动,活动借鉴央视“感动中国”模式,穿插视频介绍人物出场,增强了活动可看可听性。“风采人物”们向全市员工讲述了在各自岗位上不畏艰难、拼搏进取的优秀事迹,现身说法诠释了“拼搏”的内涵。 为了让这些或久远或深刻的案例能被大家所感同身受,公司以现场案例讲述会的形式,借助多媒体手段再现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拼搏场景,成为引导员工拼搏向上的生动教材。

敢拼——打造“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拼搏之师

泉州分公司在实践中发现,要想激发员工在工作中奋力前行、放手一搏的拼搏之心,需要打造一支勇于拼搏、擅于拼搏的团队,为员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此,分公司以构建“和谐团队”和“彩虹班组”为手段,加大班组建设力度,营造“大家”(企业)和谐,“小家”(班组)凝聚的氛围,为员工释放敢拼激情排除后顾之忧。

“和谐团队”是敢拼的动力。不能为员工营造一个宽松而毫无顾虑和谐的团队氛围,也就无法让员工在工作中放开手脚、大胆拼搏。为此,分公司从企业这个“大家”着眼,从“员工关怀”入手,努力营造相濡以沫、和谐向上的温馨氛围。无论是寒来发放保暖物品、暑往分发降温物品,还是春节员工团拜会、总经理签名的生日卡,关爱文化始终在企业中洋溢。2009年,分公司面向基层员工启动EAP员工帮助计划,通过开通心理咨询热线、提供面询、发送EAP彩信专刊、EAP彩虹邮、EAP手册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员工心灵的关注。

融洽的工作氛围也离不开顺畅的沟通渠道和良好的沟通机制,对此,分公司先后设立了“高层接待日”、“总经理博客”等平台促进基层员工与公司领导的直接对话,使公司上情下达、下情上传、进谏纳言更为通畅。

此外,公司还成立了艺术团、学术协会、篮球队、足球队等团体,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调动员工参与的热情、释放展示自我的激情、营造快乐工作的心情。

“彩虹班组”是敢拼的保障。班组是拼搏文化的最终落脚点,只有当员工身处一个拼搏向上、充满战斗力的“小家”时,才能迸发出敢拼善战的拼搏之勇。为此,2008年分公司启动“彩虹班组”基层团队文化建设,通过确立“个性化、多样化、独立性、全员参与性”等四项原则,以“软件管理抓制度、硬件管理展特色、主题活动促激情”三方面为主要内容,“打基础、造氛围”,较好地激发基层班组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并推进了班组基础管理工作的夯实。

2009年,泉州分公司将班组文化建设向“深耕耘、细运作”阶段推进,进一步明确了“1345”的班组文化建设总体思路:即以“彩虹班组建设”为抓手,着眼于“基层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基层员工的基本技能、基层班组的基础管理水平”的“三基”提升,通过区分“综合管理、营销服务、网络支撑、片区营销”四大线条的班组文化建设方向,深化“学习发展、沟通交流、分工协作、激励考核、创新管理”等班组“五大机制”建设,营造“努力学习、激情工作、快乐生活、健康成长”的班组氛围,保障拼搏文化在基础班组的顺利落地,激发基层员工的拼搏之勇。

能拼——锻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拼搏之力

为全面提升公司员工的拼搏素质和能力,泉州分公司采取分层教育的方式,综合运用外脑引智、内训培养、网络教育、教练帮带等方式不断提升基层员工和管理者的拼搏能力和水平。

“三纵四横”培训体系锻造基层员工拼搏之能。所谓“三纵四横”,即以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为中心,把培训分为技术、市场、后台支撑三大纵向维度和通用能力、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岗位能力四个横向维度,从而形成12个领域的矩阵式立体化培训体系。每年初管理者和下属双向沟通,确定培训课程,从而为基层员工打通职业发展通道,以促进员工能力提升。

2009年,针对全业务运营新时期对拼搏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分公司还规划开展了专项人才培养计划,如针对客户经理的“信息化尖兵培养计划”,针对网络口实施的“人才定级体系”和“组织及机制再造项目”;针对市场口实施的“增值业务工程师资格认证体系”,使得公司的人才培养不断向专家型、复合型人才转变,以适应激烈的竞争需求。

“企业教练”帮带模式提升管理者拼搏之力。 作为“兵头将尾”的基层班组长既是拼搏文化落地的关键环节,也是基层员工拼搏能力塑造的重要纽带,因此提升基层班组长的素质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2009年,分公司制定了班组长能力提升计划,通过举办基层管理者系列课程培训,增强班组长在团队建设、激励辅导及80后员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通过印发《班组管理宝典》并开展轮训,增强班组管理意识、掌握班组管理必要工具。

同时,分公司还进一步固化和完善了“企业教练”这种基层管理者的“传帮带”模式,不断拓展和丰富企业教练的内涵。 将公司中高层经理和具备一定管理经验的管理者作为企业教练,将基层管理者作为培养对象,通过一对一面谈、首席教练授课、督促学习、技能传授、工作指导,以及临时授权、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实际案例分析等方式提升基层管理者的基础管理、计划组织、监控督促、追求成效、有效沟通、团队建设、激励下属、培养下属等八个方面的管理能力。

2007年,分公司又将“经理讲堂”引入企业教练制度,通过邀请首席企业教练作为主讲嘉宾,与广大基层管理者分享他们多年管理岗位上的经验与思考,从而拓宽了基层管理者的管理思路、改进管理方法,使“经理讲堂”成为凝聚共识、文化传承、思想碰撞的重要平台。

智拼——培育“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的拼搏之智

如果说爱拼是一种精神、敢拼是一种态度,那么智拼就是面对新环境、新竞争时不断开拓创新、超越自我、巧拼应变的一种智慧。要培育员工“明察眼前,预见未来”的拼搏之智,就是要树立创新的理念和思维,不被思维惯性束缚,敢于打破常规,想他人所不敢想,做他人所未做。

构建创新管理体系,孕育拼搏之智。拼搏的智慧离不开创新的思维,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形成需要有完善的创新管理机制作为保障。分公司通过PDCA创新管理体系的构建,确保各类型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各层级人员创新思维的形成。

PDCA的创新管理体系包括统一规划、跟踪管理、培训指导、表彰奖励等环环相扣的四个环节。首先是通过下发年度工作规划、制定进度表、建立优秀创新成果引入和推广机制,指导各基层单位系统开展创新工作。其次,通过加强QC小组注册课题登记、增加立项环节、确定重点项目,加强跟踪和管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展创新思维培训和QC小组活动培训,普及创新知识,提升创新技能,形成一批创新骨干;同时完善电子化平台建设,加强优秀QC案例、优秀创新案例的共享。最终,通过组织公司性三大创新项目评比、优秀金点子评审、QC成果发布以及年度“创新之星”和创新工作先进单位的评选,为创新工作提供激励保障。

此外,分公司还将创新能力作为“彩虹班组”考评的重要指标,促进QC理论和方法在基层工作中的实际运用,基层班组的智拼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以外呼中心创新QC小组为例,该组成员均为10085电话经理,在日常工作中主要通过电话外呼开展业务营销活动。

在创新项目方面,成果也层出不穷。2008年,共有八个项目获省公司创新成果奖,首度获得一等奖;《移动公共视频监控系统》获泉州市科技进步创新一等奖;参评“6•18”第三届福建省海峡两岸职工技术成果展获一金三银七铜佳绩;参评第六届中国国际发明奖获一金三铜佳绩。2009年,“基于建模技术的客户群体行为和价值研究”获得了第18届全国国际发明展铜奖;“移动有线通家庭宽带”等14个项目共获得第四届福建省海峡两岸职工技术成果展一金四银九铜的奖项。此外,还有“协同办公系统”等五个优秀创新成果得到集团公司及新疆、广东、内蒙、贵州等省公司的推广运用。

开展文化事件营销,催生拼搏之智。在泉州分公司,将企业文化建设同生产经营实际相结合,在各类营销活动融入企业文化元素,从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而在文化事件营销中,也催生了泉州移动人善于造势、巧于借势的拼搏之智。无论是始于2003年的“靓号拍卖筹办全球通希望小学”,还是成于2007年的借助“为民办实事”实现“移动村村通”,无不在提升公司品牌声誉、网络质量的同时向社会传递出公司“厚民之生”的强烈信号。如今,全球通靓号拍卖活动已累计开展了七次,累计拍得金额逾820万,其中的10%善款筹建的四所全球通希望小学已惠及泉州市数千名乡村学童,而90%作为话费返还给客户的款项则让泉州分公司拥有了一大批忠实的全球通高端客户,由此产生的品牌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无法用数字准确丈量。

在众多文化事件营销活动中,催生员工营销智慧也是最能反映员工拼搏智慧的案例当属“百万真情关怀外来务工人员”活动。这项始于2005年、着眼于外来工市场拓展的营销活动因其浓厚的公益色彩和文化内涵,现如今已成为泉州市关爱外来工的品牌活动。活动也就最初的通信优惠、人身保障一直拓展到惠及外来工求职就业、子女教育、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综合工程。截至2009年,已有超过92万人次办理了“预存50元话费送保险”业务。与此相对应的是,有1 400多名外来工获得超过420万元的理赔款;98 265户春节期间返乡的外来工客户节省话费超过500万元。借助公司开发的外来工短信招聘、求职平台以及12580语音平台,累计4 000多家知名企业的发布招聘信息,累计帮助6 000多位外来工找到工作。

有人说,一只蝴蝶翅膀的舞动可能引起一股巨大的风暴。企业文化的作用也正如蝴蝶舞动的翅膀,刮起的是席卷员工、社会以自身的完美风暴。几年来,泉州分公司在拼搏文化蝶型翅膀的舞动下,经营业绩不断攀升,连续多年在全省经营业绩考核中名列前茅,同时,公司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长足进步,社会美誉连年提升,企业的各种荣誉纷至沓来。公司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单位、全国“安康杯”优胜企业、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服务明星企业、中国移动集团三星级企业文化示范点、中国移动集团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客户服务优质企业等全国、集团级荣誉。在优秀的班组文化牵引下,公司各基层班组的综合业绩也成果喜人,全市拥有一家“全国青年文明号”、七家“省级青年文明号”, 一个“中央企业学习型红旗班组”、一个“全国安康杯优胜班组”、一个“全国用户满意电信服务明星班组”及一个“福建省质量信得过”班组。公司员工的拼搏成效也屡获肯定,先后有一名员工获集团劳动模范、九名员工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章和省、市级劳动模范光荣称号,一名员工被评为微软最有价值专家。

文化传播效应 篇12

关键词:欧洲,电视,跨文化传播,历史进程,文化效应

一、欧洲电视跨文化传播的萌芽期及文化效应

电视跨文化传播在欧洲文化传统中根深蒂固,1953年的《欧洲人权公约》是欧洲关于大众传媒的重要公约,其中规定了在大众传播中人人都享有自由发言的权力,包括主张方面的自由、不受公共机关约束的自由、具备传播和接受消息的自由。在1957年发表的《罗马公约》中,电视被提出是一种服务,像商品一样可以流通在成员国之中,不能由人蓄意阻挠。欧共体作为一种以经济为主的组织,在文化等方面缺乏一定的约束力。所以,利用电视服务强化欧共体的管理,成为欧共体协调电视法律的依据。但是当时的欧洲国家电视才刚刚起步,电视信号薄弱,发射的成功率不高,在电视领域的跨文化传播上还存在着一定的技术限制,只能停留在有限的节目购买阶段。

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电视就开始利用卫星传送信号,但卫星的租赁费用较为昂贵,只能被用于极少数的财力雄厚的文化公司,很多电视台根本不敢使用。在这个过程中,电视广播在促进欧洲进一步联合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电视的交换政策在欧洲一体建设中成为一种联盟的工具。

欧洲的大规模电视文化的传播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幅下降,卫星被用于转播电视。欧洲国家众多,但是版图却狭小,卫星电视的信号外溢也不可避免。欧共体逐渐认识到,卫星技术在电视领域的运用仅仅限制在本国当中已经不可能,它开始在国家边界方面起到了一定的干扰作用。与此同时,美国电视也涌入欧洲将市场打开。

欧洲各国的领导人开始意识到,与其将市场拱手让给他人,不如建立自己的视听空间。就此,欧洲的电视跨文化传播结合卫星技术,得到了新的发展。在1982年,欧洲提交了关于《欧共体广播电视的报告》,提出将电视界定为政治共同体的“工具”,提出了在欧洲联合中信息是关键的也是重要的因素。

针对卫星技术可能带来的各种挑战和机遇,欧洲联盟开始积极提出应对之策,并思考如何发挥一体化的作用。作为欧广联活动中的重要成员,意大利设置了专家组,并与1982年在日内瓦会议上,提出了泛欧电视节目的实验,为期五个星期,分别由五个国家进行实验。可以说,欧洲节目的进一步生产催生出了新型的、先进的欧洲人。

二、欧洲电视跨文化传播的发展期及文化效应

在1984年以前,欧洲的文化传播处于一种实验的状态,在1984年以后,欧共体已经明确了关于电视文化传播的共识,并付诸有关实践。在1984年,欧共体颁布了《无国界电视》绿皮书,提出了“无国界电视”的有关概念,明确提出了开发欧洲影视产业,创造欧洲内部节目的理论主张,这对于欧洲的电视无疑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欧共体在于电视节目传播,培育欧洲文化认同感、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袭方面的认识逐渐增强。1984年,欧共体委员会充分认识到了欧共体文化在欧洲各个领域分享的重要性。电视作为一种可以利用的媒介这个工具,对美国电视的涌入使得欧洲人民深感忧虑,所以加深欧共体的合作,提升欧洲大陆的认同感。

在1985年,欧广联开始开办了一个又一个的泛欧公共电视卫星频道。但是在运作方面,有一些重复性和一些曲折性,导致失败的运作频频出现。

三、欧洲电视跨文化传播的成熟期及文化效应

在经过以往的电视一体化联盟的挫折之后,欧广联再接再厉,于1989年和1993年先后孕育了欧洲体育频道和欧洲新闻频道。和以往的频道相比,这两个频道无疑体现了非凡的逆转性。前者作为一种综合性的频道,在内容上具有广泛性,后者作为一种专门的频道,利用欧广联和新闻体育的节目资源积极整合开发内容。在具体的经营策略上,欧洲新闻频道一改以往对商业利益不屑一顾的态度,积极与一些商业对手结成伙伴。欧洲新闻频道还与欧洲的当局政治积极建立合作关系,得到了欧盟方面极大的经济补助。两个频道很大程度上已经摆脱了传统政策的束缚,也摆脱了一些由于政策方面的狭隘而造成的不堪命运。

欧洲新闻频道体现了欧盟培育欧洲认同感所作的努力。它从欧洲的角度出发播报新闻,试图构建欧洲共同的政治、历史、传播、劳动市场、消费者、艺术。为了克服语言障碍,现在每天用7种语言24小时播出相同的画面。但是相对于近30种欧洲地方语言来讲,7种语言显然不足以交流。这一局限更多是由于资源有限,而不是蓄意排斥小语种。事实上欧盟政策支持内部所有国家的语言,威尔士、加塔兰、乌尔都等少数民族地区或种族语言享有特殊权利。语言的局限恰恰强化了哪些地方是欧盟的中心,哪些地方是边缘的意识,因而凸显了大国与小国、大语种与小语种的权力分野。这种事实上的“歧视”,往往刺激一些部族从局部性的地域意识和认同意识中寻找慰藉。巴斯克、苏格兰、布列塔尼等小民族主义的兴盛与此不无关系。

四、结语

在欧洲的电视跨文化传播上,我们可以看到其国际化趋势在不断加强,但是在收视行为上还没有体现出明显的共性。文化的认同与传播媒介、手段息息相关,它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虽然有卫星这种高效的传播工具的存在,但是从社会的发展角度来看,欧洲的文化认同感遇到的挫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欧阳宏生,王安中.论电视文化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03):121-126.

[2]王琼,刘建明.从分散走向整体——世界广播电视史研究的新架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07):60-63.

[3]卿志军.全球化背景下电视对民族文化变迁的介入[J].媒体时代,2011(03):37-39.

上一篇:咽音下一篇:多基线近景摄影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