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文化传播

2024-05-30

对外文化传播(精选12篇)

对外文化传播 篇1

摘要: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 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 创新对外宣传方式, 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本文在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讲话, 从对内、对外两个角度浅析如何从对外宣传走向对外传播。

关键词:对外宣传,对外传播,转变

引言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 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 创新对外宣传方式, 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达,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于我们将来实施工作以及工作目标的实现, 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习近平同志的一系列关于对外宣传工作的讲话为我国如何从对外宣传走向对外传播提供了指导。

1. 使国民对本国传统形成正确认识

宣传工作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的工作内容是宣传阐释中国特色。只有对内解释清楚, 才能够做到对外的宣传。所以对内宣传阐释中国特色是对外宣传、传播的基本要求。

宣传阐释中国特色, 要讲清楚我国之所以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于我国的特殊历史渊源决定的;要让国民明白我国的传统历史文化是博大精深且源远流长的, 所以我国的民族历史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魂。需要让国民深刻地体会到, 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竞争的一个重要资本, 所以发展我国文化软实力, 通过对文化软实力的宣传, 达到宣传国家的效果;在以强大的民族人民根基为背景下, 我国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必然的也是自然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因此中华民族一定能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制度。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 注定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对于传统文化, 我们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去伪存真, 去粗取精。

2. 深化中国梦, 以中国梦引领对外宣传

中国提出中国梦, 也在强调中国梦是中国国民的梦, 是中国社会的梦, 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梦。只有以中国梦作为宣传主题, 才能实现从对外宣传走向对外传播, 同时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点。1) 围绕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强盛的根本, 讲清楚其中的联系。2) 围绕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梦这一根本属性, 努力为人们谋福利。深化了中国梦, 才能使中国在对外宣传时有具体的宣传主题, 才能够从对外宣传深化走向对外传播。实现中国梦还有很多困难和难题, 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与艰辛, 要认清这个实际, 一切从实际出发, 不可盲目乐观。

3. 加强国家传播能力的建设

要想宣传本国, 需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现代社会, 信息化已经成为社会的发展趋势。媒体作为国际传媒的重要方式, 提高媒体素质是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的基础环节, 同时也是从对外宣传走向对外传播的关键步骤。所以加强传媒力量势在必行。现如今从国际局势上看, 中国在传媒行业有一定的发展, 但是距离国际水平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的问题在于, 我们缺乏一流的、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媒体。这样的问题存在就会导致我国在对外宣传的工作上效率不高且效果不佳。要想改变这种不强大的状态, 就需要学会进行资源整合, 将我们大国的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 在质量上获得实质性的胜利。

在当前, 传媒行业正在朝着数字化、网络化转型, 传媒也越来越倾向于国际化,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是实现传媒能力提升的良好时机, 所以我们要坚持传统媒介与新媒介并举。在利用传统传播媒介的基础上, 大力发展新媒体, 如数字化、网络化的媒体平台。坚持做到将新旧媒介相并重, 并且尽力将两种媒介融合在一起, 做到充分利用媒介优势, 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式, 在国际舞台上争取一个好的机会。坚持软硬件并重, 把软件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4. 提高创新能力, 完成宣传模式转型

我们要想走出去, 就应该学会创新。提高创新能力, 有助于我们对于新传媒的接受能力的提高, 以及为传媒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和营造了新的氛围。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前提, 所以想要从对外宣传转变为对外传播, 就应该学会创新。创新传播媒介, 创新传播方式, 创新传播主题, 在创新的同时要学会学习他人优秀之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所以我们要学习国外传媒新技术与新形式, 将适合我国的内容留下, 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将新技术改造, 改造成适合我国发展的媒体媒介。

5. 全社会共同参与, 众人拾柴火焰高

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工作在提上日程时,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实现国家传媒能力提升的建设, 并且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其建设步伐。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 众志成城。所以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情况下, 实现宣传方式的变化。

6. 加强话语体系建设

想要对外宣传转变为对外传播, 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是很重要的。在此, 最为为难之处在于如何融通中外。中外在文化、语言、经济、体制等许多不同下, 会产生很多互相不能理解的时候。所以要想方设法地改变情况, 使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上不能有障碍。中外的生活习俗或者是生活方式的不同, 导致许多语言文化的不同, 我国自认为所传播的媒体内容必然会引起外国媒体的兴趣, 以此作为转播, 使得他人了解我国, 然而事实却与这个情况相反。中外在某些方面难以达到统一高度一致的理解。为此, 我们要坚持以中国传统文化来熏陶自我, 促进自我发展水平, 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只有真正地做到了对自己本国文化内容有了深刻的认识以及正确的认识后才能够将宣传自我提上行程。另一方面, 我们应该要加强对外开放, 用包容的心态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消息。我们要在自身努力发展的同时帮助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发展与增进。尽力做到“美美与共”。我国与世界是一个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在促进我国发展的时候, 要同时促进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 这样才能反过来促进我国的发展。众所周知, 只有环境在进步, 个体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方向。

7. 立足全局, 做好宣传工作

要想从对外宣传走向对外传播, 就要坚持站在国家的角度, 树立全球视野和全局观念, 宣传好中国声音。中国不缺好声音、好故事。重点在于宣传的方式和效果。关键在于如何宣传, 如何传播得好。所以我们应该有全局观念, 把握好传媒时机, 果断且有效果地完成宣传工作。

结语

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是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 使国家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方法。所以, 探讨如何从对外宣传走向对外传播, 在如今有着重要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决拥护党的领导, 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同时我们要加强意识形态的认识与引导。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 坚持主流思想,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推动社会思想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形成属于中国特色的文化氛围。从内部开始着手, 由内及外, 使对外宣传逐步走向对外传播。

参考文献

[1].张楠.从We Chat海外推广看新媒体时代国际传播战略选择[J].今传媒.2016 (06)

[2]人民网.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与北二外合作共建国际传播学院[J].教师.2015 (18)

[3].本刊讯.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2013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J].对外传播.2014 (02)

[4].李继东;胡正荣.超越与回归:谈国际传播的价值问题[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 (04)

[5].袁林.中国国际传播面临的整体形势和战略趋势[J].对外传播.2013 (08)

对外文化传播 篇2

报告名称: 海尔文化实践报告

系、专业、班级: 工商管理系 国际经济与贸易1301 姓名: 学号:

成 绩: 指导教师: 胡金艳

2015 年 10 月 30 日

一、海尔是如何处理在经营过程中跨文化差异和矛盾的?

(一)从员工入手

由于价值观、民族文化的差异,来自不同文化的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必然产生各种冲突,海尔在解决这个问题上以文化适应为主导,探索出了各种解决员工文化冲突的方案。海尔在美国的投资建厂,从上至下用的员工都是美国当地人,人力资源本地化在美国得到充分的体现。在招聘美国新员工时,为了防止美国文化与海尔文化之间产生激烈的冲突,要进行40个小时的培训过程。在此过程中,对新员工进行公司文化、价值理念熏陶,只有认同并接受海尔价值观的员工才能被录用。同时,海尔更加重视对管理层的文化同化,让管理者不仅仅认同海尔文化,更重要的是体会到海尔文化中的精髓,并把它当作是自己成功的方向和基石。

(二)从产品入手

海尔在进军海外市场的过程中,目标市场的选择方面采取的是逆向思维──“先难后易”的战略思维。首先打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这不仅带动了对其他国家市场的出口,更重要的是使得海尔整个的质保体系迅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走出去”的策略目的。而海尔要实现“走进去”,最终达到“走上去”的战略目标,就必须进行产品的文化融合。海尔在打入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对人员的启用做到了地区化,而它的产品也借用了相同原则,做到了因地制宜。海尔在实施产品地区化的过程中,用到了跨文化管理中的本土化策略和文化创新策略,对不同地区的要求经过考察研究,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做出改良即是一种创新,也是适应本土需求的体现,不墨守陈规,勇于发现市场挑战细分市场,也是海尔成功的因素之一。

(三)从品牌文化入手

海尔进入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后,海尔精神相应地调整为“创造资源、美誉全球”,海尔真正想要追求的是成为中国的民族品牌,一个世界级的品牌。要实现这个理想,海尔通过其独一无二的差异化品牌思维方式,成功地实现品牌的文化融合。海尔精神中的“美誉全球”,是海尔品牌战略为之奋斗的目标,“创造资源”,是要求员工每天要进行创新,创造更好、更大的资源,用创造优质的资源来换取美誉的资源,而差异化是创新的真正标志。将差异化的品牌思维深深地渗透到海尔文化当中,海尔的产品时时刻刻满足不同市场消费者差异化的需求,不断积累品牌的美誉度。

二、海尔如何全球化经营中传播它的文化价值理念?

(一)海尔跨文化管理中的文化策略

1、海尔的跨文化管理中,核心的策略是文化渗透与本土化相结合,同时也满足共同管理文化模式。

具体而言,海尔的跨文化管理体系中,采用“三融一创”的理念,即融资、融智、融文化,用海尔的文化创出本土化的世界名牌。当地融资,就是利用当地资本做当地生意,做海尔自己的品牌,比如,在海外,海尔则采取了合资合作的方式,利用海外本土经销商原有的营销网来销售海尔产品。当地融智,就是利用当地人力资源,比如,在美国海尔销售公司,从总裁到员工雇佣的都是美国人。当地融文化,就是注重不同国别之间企业文化的融合,铸造一支熟悉当地市场的本土化队伍,是海尔国际化棋局中关键的一步。

2、从共同管理文化模式的角度分析,海尔的跨文化管理符合其基本的四个特征:

(1)跨文化管理时,海尔始终坚持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以自身独特而先进的管理体系和理念为主体,使得各国认可海尔的文化,比如海尔的“快速反映,马上行动” “当日事,当日毕”这些理念,今天已被“海尔美国人”普遍接受。

(2)海尔注重不同文化的“最佳协合”,为了与当地的文化相融合,海尔的管理措施具体实施过程中,会注重变通,以适应不同的文化。比如6s大脚印在中国海尔,是每天表现不佳的员工反省的地方,而争强好胜的美国员工非常接受正面激励,于是,美国的6s脚印成为了分享工作经验,表扬优秀员工的地方。

(3)海尔还力图将东方人特有的人情味和亲和力融入到企业的管理中,用东方人独特的待人接物方法,打破了不同民族和语言的障碍,使海尔文化在最细微处得到了融合,实现内部体制的高效运转。

(二)海尔跨文化管理中先进的管理理念

1、高效的内部管理机制

(1)“OEC(Overall Every Control and Clear)管理模式”:是海尔“日清日毕、日清日高”理念具体的管理机制,它包括三个管理原则和九个控制要素:三个管理原则是闭环原则——凡事要善始善终;比较分析原则——纵向与自己的过去比,横向与同行业国际先进水平比;木桶理论——找出薄弱项,并及时整改,提高系统水平。

(2)九个控制要素为5W3H1S:5W是why(目的)、what(标准)、where(地点)、who(责任人)、when(进度)等;3H是指how(方法)、how much(数量)、now much cost(成本);1 S是说safety(安全)。通过此,管理者将企业的大目标分解成具体的小目标,并进行监控和清理。

(3)“内部市场链管理”:即将上下工序,上下岗位之间,用“市场链”串联起来,让员工们明白每个人的收入来自于自己的市场,服务得有效,按合同可索酬;服务得不好,对方将索赔;出现争端的,计算机系统就会自动显示问题,就要“跳闸”警示、制约并解决问题。(4)“人单合一”: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订单,都要对订单负责,而每一张订单都有人对它负责。人与市场结合到一体,每人都对市场进行经营。直接营销到位,直接发运、服务到位是其基础。

2、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1)海尔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核心理念是公平的竞争机制,按能力大小、而不是资历获得升迁和奖励。关于员工发展,海尔提出了著名的“斜坡球体理念”,拉动力一般包括创新能力与开发能力的增强,技术水平的提高,人才的不断涌现,员工素质的提高、管理能力的增强等等,为此企业除了提供相关业务技能的培训外,还经常进行企业价值观、文化、目标等方面的灌输。在企业里一些基础性的管理若能做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企业的运行便可以做到正常化。

(2)海尔奉行秉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由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公布一次招聘条件、工作目标和招聘程序及动态激励情况,符合条件的人员都可以领到一张表,参加竞聘的人根据自己的能力与条件选择竞争方向,大家机会均等。竞聘会上,在竞聘人演讲、回答评委提问后,由评委打分,员工代表民主评议。会后由监督小组负责对评分和民主评议情况汇总进行监督,各项得分在内部网上公布,按规定程序任命。

(三)严密的质量监控机制

1985年,张瑞敏将76台有轻微质量问题的冰箱砸掉,成为了海尔质量严密控制的一个代表性事件。如今,海尔形成了自己一套严密的质量控制机制:

(1)员工的理念和素质。现在,“有缺陷的产品就等于废品”这一理念已深入海尔员工的内心。同时,海尔注重员工自身素质的提高,进而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张瑞敏认为“全面质量管理”的精髓就是创名牌,他让员工明白了,如果让带有缺陷的产品出厂,这个产品就不会有生命力,以后就永远无法问津。

(2)6s脚印。在海尔每一个车间的入口处或作业区显眼的地方,60厘米见方的图案,红线框着的白方块上印都有一块着一对特别显眼的绿色大脚印,海尔人简称“ 脚印”。脚印的上前方高悬着一块大牌子,上面写着“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几个大字,提醒海尔员工,注重6s管理。

(3)生产把关。生产过程中,产品依次流转,质量层层把关,环环扣紧,海尔创造出了“高标准、精细化、零缺陷”的产品。海尔空调从未发生过一起质量事故,产品开箱合格率始终保持在100%,社会总返修率不足4‰,大大低于国家的规定标准。海尔的产品通过了ISO14001,美国UL,加拿大SAA等各项质量检测。

(四)海尔文化策略成功的原因

1、首先,海尔追求高质量、公平的竞争环境,是国际很多企业共同认可的理念和文化内涵。而独具海尔特色的管理机制,对于国际化的人才非常具有吸引力,无论哪个国家的市场环境,质量都是企业文化中的一个核心内容,是不会有太大文化差异的因素。因此,在跨国公司进行跨文化整合或管理中,只要抓住“质量”这一全球企业文化共享的管理理念,就等于抓住了进行企业文化移植的主线,掌握了一个全球通用的普遍标准。而海尔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而且海尔的文化,独特、内涵深刻,与很多国家的文化可以相融合。

2、其次,海尔能成功推行其机制,更主要的是因为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中有一席之地,海尔前期有效的国际化策略为海尔传播其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海尔最初开始国际化之路时,使用“先难后易”的战略部署,率先攻克美国市场。在初次进入美国市场时,通过对市场的细致分析,发现了大型品牌忽略的小冰箱市场,从而打开了一点门路,同时,用自己无懈可击的质量及服务赢得了美誉。有知名度后,按照“现有市场,后有工厂”的原则,在海外办厂,并逐渐实现研究开发、产品制造和营销的本土化。然后。使用“三融一创”战略,实现资金、人才和文化的本地融合,创响品牌。最后,建立起完备的贸易、设计、制作、营销与服务网络。

中国布局对外文化推广 篇3

马德里中国文化中心只是中国目前在海外开设的十多个文化中心之一,而按照《驻外中国文化中心发展规划》,到2020年,中国在海外开设的文化中心数量将达到50个左右,覆盖全球主要国家。这是一份雄心勃勃的蓝图,表明中国正按步骤加速推进对外文化传播。

事实上,伴随全球竞争的加剧,避免硬碰撞,注重“软实力”的文化推广活动,日益成为许多国家对外交往的战略选择。作为最早有意识对外进行文化推广的国家,法国早在1883年就设立了法国文化协会,用于推广法语。并于1920年成立了隶属于法国外交部的海外事务处,为在北非和中东地区建立法国学校提供经费支持。目前,法国文化协会已经在133个国家设立了一千多个相关机构。

日本政府也在强力推进“酷日本”战略,旨在向海外推介动漫、游戏、时装、音乐、食品等富含日本文化元素的产业。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更是在国会演讲中提出,要把“酷日本打造为一项世界级的事业”。

2013年11月25日,日本还启动了“酷日本基金”,用于支持食品、饮料、时尚、动漫等相关产业出口。该基金启动规模为375亿日元,其中300亿日元来自日本政府。而到2015年,这项基金的规模有望达到900亿日元。

作为文化输出最活跃的亚洲国家之一,韩国也于1990年代末期确立了“文化立国”的目标,此后,还启动了以“内容(Contents)、创新(Creativity)、文化(Culture)”为内涵的“3C”战略。目前,以流行音乐、电视剧、电影为代表的“韩流”不仅席卷东亚,而且日益产生世界范围的影响。

1990年,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外交政策》杂志上提出“软实力”概念,认为有别于传统的政治和军事实力,以文化吸引力、政治价值观吸引力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能力为核心的“软实力”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后,“软实力”概念逐步传播,并被中国高层广泛接受,成为政策制定中频频出现的用语。

中国于1988年在毛里求斯和贝宁设立了第一批文化中心。此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逐渐加大了文化推广的力度。目前,中国共与26个国家签署了单设或互设文化中心的政府文件。截至2013年11月,已经有14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正式运营。

法国前总理拉法兰的夫人安尼·玛丽从2008年开始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学习汉语,她表示自己很早就关注中国,但直到2003年第一次访华才感受到中国巨大的变化,“无论如何,人们都应该(通过学习汉语)多了解当下中国。”目前,法国不但有上百所大学开设了中文专业,一些中小学也开设了中文课程。

不仅在法国,“汉语热”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潮流。在德国,学习汉语的人数增加了5倍,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开设的中文课程也受到当地人的欢迎。而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对于那些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过去的15年来,中文已经发展为仅次于法语、西班牙语和德语的全球第四大外语,而按照目前的趋势,到2020年底,中国将超过这三种语言。

“汉语热”背后也不乏担忧的声音,人们担心“汉语热”会如同1980年代的“日语热”一样,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下降而很快退潮。另一方面,中国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的产业贡献值只占6.11%,远低于美国的31.65%,以及日本的12.43%。

针对这种状况,中国决定推动社会力量和企业参与文化传播,在刚刚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到,要“鼓励社会组织、中资机构等参与孔子学院和海外文化中心建设,承担人文交流项目”。

自2003年开始,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每两年都要举办一次中国戏曲节。以往这种戏曲节大多采取赠票的方式。而从最新的一届开始,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开始尝试与当地剧院进行分成制的合作方式进行市场化运作,“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以市场化的手段去操作会更有生命力。”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主任殷福说。

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优势 篇4

强调自我修养的中国文化具有融合世界文化的基础。儒、释、道三家鼎立,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以明德为首务, 以天命率性为圣教, 以至善为指归, 以中庸为道统;道家以自我的“超圣入神, 超神入化”为最高人生境界;佛家则是要通过个人的人生修炼, 解脱生死, 其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悟道成佛。中国文化, 总体上强调的是个人内在的修炼, 着力点是精神情操的自我升华。西方文化总体上探讨的都是社会、政府如何为个人自我个性的张扬创造条件, 着力点是个人发展的外部的制度提升。

东西方各自文化的要旨不同, 但却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 成就健全向上的人生, 成就健康、活力的社会, 两方面缺一不可。东西方文化在这两方面实现融合, 于各国未来有利, 于人类有利, 存在融合的基础。

“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核心对世界文化发展具有指向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 肯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 尊重自然, 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 反对片面地利用自然与征服自然。

西方文化则以人为万物的尺度, 万物为人所役, 斗天、斗地、斗自然, 争名、争利、争荣誉, 吃荤、吃素、吃海珍, 纵情、纵性、纵欲望。这种观念, 短期观察于人有益, 长远观察害则大。现代西方在物质丰裕的同时, 横行的物欲, 已对人类长远发展造成空前威胁。

有识之士在看清西方文化长处的同时, 也对其弊端予以充分的警惕, 并从中国文化中看到了人类未来的希望。“天人合一”的“大爱”, 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也是世界文化发展的方向。

推崇“社会大同”的中国文化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文化最鲜明的民族特性是“和”, 是把和谐当成社会的终极目标。老子曰, “为无为, 事无事” (《道德经》第63章) 。强调“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道德经》第58章) 。儒家“和合”、“中庸”、“大同”。《礼记》中“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与, 盗窃乱贼而不做。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这是对社会终极目标的具体描述。推及邻邦关系, 提倡“善解能容、协和万邦” (《尚书·尧典》) 。《周易·乾卦》中说“首出庶物, 万国咸宁”。即主张万邦团结, 和睦共处。孔子也提出:“远人不服, 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主张以交往感化外邦, 反对轻率地诉诸武力。孟子则提出“仁者无敌”, 主张“以德服人”, 提倡王道, 反对霸道。在局部冲突不断发生的当今社会, 这种思想无疑是具有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作用的。

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

进行文化自省。文明的自我反省, 并不是自我否定, 它是发展的最好动力。亨廷顿说, 正是不断有人谈论美国的衰落, 美国才没有衰落。“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中国现代国家的最大资源, 21世纪的中国能够开创多大的格局,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人能否自觉地把中国的现代国家置于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之活水源头中”。

在传播内容选择上, 强调民族性, 兼顾世界性。 (1) 文化与众不同的一国特性同它的世界普通适用性即所谓的“普世性” (或“普适性”) 是相通的。例如, 颇具民族特色的意大利歌剧历经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发展, 是因为其主题是人类所共享的——爱情与死亡, 其终极关怀是各国民众所共同追求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中国五千年的文化, 可以挖掘的东西很多, 可以细化的东西很多。中国“和”文化, 如“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等文化理念应是传播重点。

重塑传播形象, 刚柔并济, 避免程式化。不能片面认为古代文化就是中华文化的全部, 更不能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奇异部分作为宣传主体, 以偏赅全。针对不同地区要有不同的策略, 比如对非洲国家, 我们可以加大力度宣传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绩;而对欧美, 可以淡化政治色彩, 着力展示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先求文化认同, 再求政治理解。不要一提中国文化, 就让外国人想起“武术旗袍大花脸”。 (2) 2008年北京奥运会, 我们抓住了这个全球性的媒介事件, 整合文化的力量展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成果和国人的时代风貌, 凸显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国家形象的精神本质和文化内涵, 是一个成功范例, 值得研究推广。

选择传播载体, 拓宽传播途径。我们要大力发展外向型文化产业, 政府要重点扶持能传播和宣扬既有中国特性又具普世性的文化价值观的广播、影视作品, 以基金会、奖励、补贴和免税等方式开拓相关的大众媒介产品的国际市场。要以奥运会、世博会等为契机, 搭建与世界交流与对话的平台, 通过文化的整合、设计和引导, 使真实的中国和中国文化呈现在世界面前。

抓住传播重点, 注重语言传播。语言的传播度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根本指标。中国人与外国人的关键差别就在于语言 (包括汉字和口语) , 正是由于语言的差别, 才导致了思维的差异。正是因为汉字的借用, 越南、朝鲜、日本等邻国在文化精神、思维方式、道德观念等方面都受到汉文化的深刻影响。所以, 应当积极扶植以海外华语观众为主要对象的中文电视广播节目, 逐步提高汉语的规范化、标准化和普及化水平。积极地向国际社会推荐以圣人“孔子”为名、旨在全球推广汉语的孔子学院。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对外汉语教学师资, 规范汉语言教学, 寓文化价值观于语言教学。 (3) 要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 积极推广汉语网络信息 (不只是商业信息, 更多的应是自由信息即一般性的文化信息) 服务, 让中文真正成为中国文化沟通和影响世界的“使者”。

注释

1 李智:《论中国文化软权力化的对外传播策略》, 《阴山学刊》, 2008 (6) 。

2 周瑾:《中国文化元素在对外传播中的应用》, 《对外传播》, 2008 (8) 。

对外文化传播 篇5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已成为令世人瞩目的东方大国,而其承载着的千年文化也越来越受到受到各国的关注,这就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为此要把握好这绝佳的机遇,吸收中国本土文化的精髓,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来推动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所谓的文化,以权威性的《辞海》为代表:“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历史地理条件下,经过许多代人的无意识的集体选择而形成、积淀起来的。此外文化又是“动态”的,它一经产生就有一种向外“扩张”和“传递”的冲动,传播是人的天性亦是文化的本性。因此在激烈的碰撞与交融下的社会中,中国更需要将自己优秀的文化向外传播。

一、本土文化的多样性与选择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千年的历史长河,积淀下的文化底蕴为后世留下了珍贵财富。从先秦诸子百家、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宋明程朱理学,这一系列的以儒学为内核的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自先秦时期就已开始,到了盛唐更是达到了空前状态。但是,传统文化的传播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化的内核也在悄然变化。现今社会中传统的很多文化已经不适应了,就其传播而言,不应拘泥于过去,而要推陈出新,顺应时代变化。

就以婚俗为例,婚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婚俗文化,是指围绕着人们的恋爱和嫁娶所形成的文化现象。其主题部分是婚姻,同时还包括婚前的恋爱期和婚后的生育期。传统上的婚俗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代女子往往是“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经媒人说合后,女子一般都是洞房花烛夜才会见到一生要倚靠的人。但是到了现代就不一样了,现在提倡的自由婚姻,男女双方在婚前就有自由相处时间了。

然而文化的传承既非一成不变亦非脱胎换骨,现代的婚俗文化依然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的推陈出新。传承为传播立了基础,文化之所以存在传播,是在于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构成特色。在人类历史上正是因为各个民族间你有我无的千差万别,才造成了文化的传播。文化的传播并不是要求他方采用你的文化模式,而是要让人知道了解,增加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中国的婚俗文化是不同于世界的,却又是世界婚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笔,因此这就更需要将其传向世界。在婚礼中,中国人喜欢大红,即意味着婚礼的喜庆,又意喻着婚后的生活能够红红火火。而西方的婚礼却是以白色为主,意喻着爱情、婚姻的纯洁、浪漫。因此婚俗文化为例,可不仅以向外国人展示中国的制度文化,还可以让外国人了解中国人我日常生活。

二、文化传播的形式

司马云杰将文化传播定义为人们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产生于社区、群体及所有人与人之间的共存关系内的一种文化互动现象。在当今的全球化进程中,各国各民族的文化都积极走出去,而中国本土文化更是要借着时机走出海外。

中国本土文化的对外传播近年来颇有成效。比如孔子学院在全球的设立,充分弘扬了优秀的儒家思想文化,对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有着巨大作用。除此以外,文化传播的方式还有多种多样,大众传媒也在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中国官方媒体大力的宣传中国国家形象,使外国人对中国的成就和精神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还有优秀文化作品的翻译也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有效途径,这就要求着培养出一批即懂外语又了解外国文化,并且精通中国文化的人才。除却这些文字上的传播方式,我国也可以舞台表演、情景展

示的方式向外进行宣传。将中国的文化变成电影、舞剧、乐剧„„这种视觉上的直观冲击解决了语言的障碍,从而可以更加利于外国人对我国文化的了解。仍以婚俗文化为例,婚俗的对外传播可以布置展览会场,模拟现代婚俗的流程,用人物、道具的形式来现场模拟展示。以这种直观的表达方式,可以加深外国人对本国文化的了解,增强本国文化的可传播性。

三、结语

文化的传播不是一蹴而就的,无论是孔子学院的全球建立、大众传媒的积极参与,还是优秀文化作品的翻译与现场舞台式的演绎。这都体现了中国本土文化向外传播的循序渐进与积极参与。

对外文化传播 篇6

【关键词】燕赵文化 对外传播 大学英语课堂

随着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逐步提升,对外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地域性、特色性的文化也成为各省市对外交流名片。高校作为培养对外文化交流人才的摇篮,应当让地方文化走进课堂,尤其是英语课堂,使广大学生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

一、英语的强势地位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从英国人掌握了海上霸权开始,英语就随着英国人的坚船利炮登上了世界舞台,开始了它辐射世界的重任。英语不仅在英国的殖民地国使用,就连非英语国家的外交谈判也使用英语来进行。几个世纪以来,英语对整个世界的强势影响日趋深远。在国际交流中,使用英语的人口数量众多,范围也更广泛。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的司长杨光认为,现在互联网上85%是英语,在联合国各种场合使用的语言95%也是英语。

英语的强势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英语使得各个国家文化领域的交流变得更便利、更容易。“英语成为全球通用语言带来的直接好处是不同国家的人们能够自由地进行交流。”然而,随之而来的是英语强势所带来的文化强势,甚至是文化入侵,其所携带的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已经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此时,如何维护并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地位、如何把中国文化有效地对外传播就变得至关重要。虽然,英语在全世界的强势地位会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负面冲击作用,但是,在文化对外传播中,在英语强势地位的情况下,中国文化以英语为媒介进行对外传播却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作为未来的文化交流主体,即在校大学生,应该努力掌握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为对外传播中国文化、传播燕赵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高校在燕赵文化对外传播中的优势

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高等学校肩负着传承地域文化的使命。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推动当地先进文化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是宣传地域文化的重要阵地。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也充分指出了高校在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弘扬和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方面,高校有着得天独厚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如今英语强势的情况下,英语教育更是首当其冲。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让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那么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将会快速提升。

燕赵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河北省的文化名片。加强燕赵文化的对外传播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优势,特别是高校英语课堂教学的优势,以加强我省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在省内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合理有效地加入燕赵文化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对外传播意识及英语表达能力,从而使英语成为对外宣传燕赵优秀传统文化的媒介,使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文化对外传播的素质和能力。大学英语课堂作为燕赵文化对外传播的阵地具有很多优势。首先,大学英语课作为省内高校的基础必修课,辐射面广,其受众为各个专业的学生;而且多数高校大学英语课要延续两个学年即四个学期,是伴随大学生时间最长的一门课程。如果在大学英语课堂引入燕赵文化,相当于对全校同学进行了燕赵文化的宣传,同时培养了全校大学生的对外文化输出能力。其次,部分省内高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如笔者所在的石家庄经济学院,这些学生毕业后将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参加工作,他们都会成为燕赵文化对外传播的使者。最后,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表述着同时也承载着文化。语言与文化的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决定了语言教学中文化的重要地位。通过英语学习燕赵文化,使学生在文化学习中掌握了语言,在语言学习中了解了文化,一举两得。

三、燕赵文化对外传播与高校英语课堂结合

发挥高校对外传播燕赵文化中的优势,实现燕赵文化的有效对外传播,还需要实现燕赵文化与高校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使学生在通过课堂学习后,既成为燕赵文化的熟知者,更成为燕赵文化的传播者。

1.教学大纲的修订与教学目标的设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积极传播河北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河北省内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省内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版)》设计的。《要求》明确指出“ 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因此,我省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完全可以根据我省实际情况,将英语语言与燕赵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对教学目标因地制宜地进行新的制定,使燕赵文化成为大学英语课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燕赵文化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之一将能有效带动学生有系统、有步骤、有计划地了解、学习地方文化知识。

2.教材设计和编写。教材是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目前,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书籍有很多,例如,由杨敏、王克奇、王恒展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的《中国文化通览》;由常宗林、李旭奎主编杨恩华等编写并由清华大学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的《中国文化导读》;由叶朗、朱良志著,章思英、陈海燕译,张桂萍编写并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的《中国文化英语教程》。但是,据笔者所知用英语介绍燕赵文化的书籍目前还没有。《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也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地方课程需要编写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拥有一本燕赵文化的英语读本或双语读本作为教材,既可以解决高等学校英语教师燕赵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不足的问题,避免在英语教学中地方文化对等词语空缺和表面意义的误导等问题,又可以拓宽学生的地方文化知识面,使学生充分认识燕赵文化的特色和深厚底蕴,使他们更加了解河北文化、热爱河北文化、宣传河北文化。当然,并不是说用燕赵文化的英语读本或双语读本代替原有的英语教材,而是二者互为补充,各个高校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灵活把握。用英语教授燕赵文化只是贯穿大学英语课程四个学期的教学内容中的一部分。教材的设计编写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及相关学界专家的支持和合作,从教材编写组人员的确定,到教材内容及编排方式的选定,再到对教材内容的翻译,再到选择出版社出版印刷,均需要各部门的通力合作。

3.英语教师文化素养的提高。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人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也就是说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要有终身学习的责任和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教无止境、学无止境、研无止境。只有高校英语教师具备较高的中国文化素养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然而,某些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表示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对中国文化的介绍较少,对中国文化与英语国家社会文化进行比较的内容也不多。存在着诸如英语教师自身对中国文化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关内容不够熟悉,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等问题。因此,在英语教师教育和培训中应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模块,提高英语教师的文化自觉;同时,建设中国文化英语教学资源库,为教师提供丰富的中国文化资源的素材以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

4.课程评估与考试改革。要充分重视考试对于学习的反拨作用。教育界把测试对教学和学习的影响称为反拨效应。英国测试专家 Alderson &Wall(1993)在“Does washback exist?”一文中,提出了两条基本假设,一是测试会影响教学,二是测试会影响学习。文中指出,测试会影响学生学什么。要想学生认真学好燕赵文化和其英文表达,必须将本教学内容纳入考试范畴。文中还指出,重要的测试才有反拨效应。对于大多数高校学生而言,最重要的英语测试莫过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虽然越来越多的高校不再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成绩与毕业证学位证挂钩,但是,社会上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的认可度,使得考四六级证书在学生中一直热度不减。纵观四六级考试历年改革的变化,可以看出,四六级考试越来越偏重学生的翻译水平,尤其是将涉及中国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段落翻译成英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四六级考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努力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除了四六级考试外,大学英语课的期末考试是每个学生连续四个学期都要面对的重要考试之一。如果我们在大学英语期末评估过程中或期末考试时加入燕赵文化的内容,并要求用英语解答,同时加入燕赵文化的口语测试内容,必然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对燕赵文化的重视度及书面和口头交流能力。

在地方高校弘扬和传播地域文化,除了课堂教学路径,还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第二课堂路径。第一,举办英语文化艺术节等校园活动。笔者所在的石家庄经济学院从2013年起,每年举办一届为期一周的大学英语文化艺术节,各个专业的大学生用英语表演形式多样主题丰富的节目,有的极富异域风情有的又充满本土特色。在学校召开的国际会议上,也用英语晚会来招待外宾,受到众多的国际友人的好评。英语文化艺术节和英语晚会也成了宣传中国文化的重要阵地。第二,举办全省性质的燕赵文化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写作大赛、英语辩论大赛等。通过举办和参与这些活动,提高学生的主体文化意识和英语表达能力。第三,举办燕赵文化进高校的讲座,为学生搭建一个接触优秀燕赵传统文化的平台。第四,建立中英双语的燕赵文化特色网站,向世界宣传河北宣传河北文化,提高燕赵文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第五,开设俱乐部或是选修课。让学生更系统更全面地了解河北,更加热爱河北。

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燕赵优秀文化走进大学英语课堂,将全面提高学生的修养、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双语文化交流能力。在未来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将能避免“中国文化失语”、“燕赵文化失语”现象的出现。同时,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将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高校英语教育以地方文化为切入点和特色将促进区域文化的弘扬,提高地方的综合文化竞争力。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不是某个机构或组织的事情,而是每个中国公民应尽的责任。河北文化的对外传播是每个河北人的义务和使命,更是每个河北高校教师、每个大学生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郭可.当代对外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吴格言.文化传播学[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3]赵彩红.英语强势下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J].山东社会科学,2014(10).

[4]刘素萍,窦竹君.高校弘扬地域文化精神的责任与优势[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2013(9).

[5]田国立,赵春丽,于宝英.燕赵文化的对外传播及外译策略探究[J].河北大学学报,2013(3).

对外汉语中文化传播的意义 篇7

关键词:对外汉语,文化传播,意义

当前世界正在构建地球村, 不同民族、国家和文化之间的交集越来越多, 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对于中国而言, 汉语是中国文化浓缩的结晶, 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汉语不仅承载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更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意识与精神。由于世界其他国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不多, 对中国社会当前的发展现状也所知甚少, 因此通过对外汉语传播中国文化, 有利于其他国家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了解。

一当前对外汉语发展现状

目前汉语热是一股时尚潮流, 对于部分喜欢中国的外国青年来说, 能说上几句汉语是很有面子的一件事情。纵观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 部分大学特别针对外国留学生开设了汉语班, 外国留学生也十分喜欢汉语班的开设, 并且特别热衷于汉语的学习。不仅大学开设了汉语班, 如今一些教育机构也开设对外汉语学习班, 以供在中国工作的外国朋友学习汉语。此外, 一些电视频道与新闻媒体, 也在对外汉语上做足了功夫。如国内某卫视的一档节目“汉语桥”, 其主要内容就是外国朋友展示自己的汉语水平, 并互相交流汉语学习方法与学习心得。这一档节目, 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激发外国人对汉语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 目前孔子学院已经在全球七十余个国家开设了汉语学习机构, 汉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同时也反映出国外逐渐加深了对中国的关注以及对汉语的学习兴趣。不仅如此, 世界部分顶尖大学也开设了汉语课程。虽然目前汉语不是世界的通用语言, 但随着中国在世界影响力的不断提高, 可以预见, 未来汉语必定可以成为英语之后又一种世界主流的语言。

二对外汉语中文化传播的意义

1. 重塑中国形象

一方面, 通过对外汉语, 向外国民众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可以让国外民众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以及当今发展, 逐渐根除国外民众的偏见。

另一方面, 中国是一个友好和热情的国家, 传统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无论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还是中国当今的发展与状态, 都只有通过对外汉语向外国民众传达文化内容, 才能使其消除对中国存有的误解和偏见, 使其从本质根源上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与社会面貌, 以便重塑中国在外国民众心目中的形象。

2. 提高中国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

对外汉语中的文化传播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要之路, 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主要途径。在全球一体化的冲击下, 世界上不同民族以及不同文化之间势必会互相交流和互相渗透。这不仅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和中国社会文化自身发展创造了条件, 更为中国文化的世界性传播开辟了道路。这是因为只有文化得到世界的认可, 才能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力。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外国民众接受认可中国的发展, 进而使中国的影响力日益提升。

3. 提升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竞争力

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碰撞已经拉开序幕, 但目前中国文化的竞争力明显不足。

因此, 做好对外汉语加强中国文化的传播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在对外汉语的传播过程中, 要对中国文化进行一番甄选, 剔除封建迷信的糟粕, 剔除不符合当代价值观与社会观的内容;选取符合外国民众道德标准和信仰的文化内容;选取符合世界主流观念及科学精神的内容;选取能彰显中国民族精神与文化价值的内容。以此来进行文化传播, 才能使国外民众接受和认可中国文化, 提升中国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竞争力。

三结束语

对外汉语的热潮在逐渐加深并将继续热下去, 对外汉语的重点在于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价值观念的传播, 使外国民众从根源本质上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在对外汉语中进行文化传播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同时也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需要各方人士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蒋旭峰.传播文化需要文化传播的自觉[J].对外传播, 2010 (8)

论中国戏曲对外传播的文化动力 篇8

民族感情可以说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群体而存在,而最大的社会群体、最具有影响力的社会群体莫过于我们的民族了,我们对自己本民族的感情可谓是无坚不摧的,我们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由衷的热爱。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不能不对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文化所吸引,而戏曲则在我们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戏曲有自己独特的表演形式,有自己独特的表演语言,它能带给我们区别于不同民族文化的审美和情感,所以他凝聚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人们的内心情感。有一位伟大的学者曾经说过, 民族语言对凝聚一个民族的情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力,每个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语言,当中国人听到一些戏曲片段时,即便对戏曲不感兴趣,但也难以抑制对自己本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的无线缅怀。

不离家,难以产生浓浓的思亲之情;不离乡,难以产生拨弄肝病的思乡之情。当我们身处在我们伟大的祖国的怀抱中时,我们很难体会到我们本民族文化的魅力,但是当戏曲在国外的大舞台上展出时,我们会产生极为浓烈的自豪之情,会毫不掩饰的流露出对戏曲文化的敬仰之情。每个国家都有其属于自己的国旗,可以说国旗代表了一个国家,而戏曲在中国的地位远远低于国旗在我国的地位,然而当戏曲作为一种民族文化为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人所欣赏时,它就被赋予了像国旗一样的意义,代表了我们的民族。而对于常年定居国外的中国人来说,戏曲就代表着他们中国人的身份。 为了增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情感,越来越多的人把戏曲推向国外,让远在他乡的游子得以环节深深地思乡之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戏曲的差别较为活跃,这主要是当时的中国留学生的努力,他们把戏曲推向了当时经济发达的美国。当时的留学生为了推动我国戏曲事业的发展,在国外进行戏曲演出,而且主要是我国传统的戏曲,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传统戏曲的发展,同时他们还对陈玉婷的戏曲展开一系列的讨论与研究,在千辛万苦的回到祖国之后,为我国的戏曲教育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虽然,有许多的留学生在当时的国外大学学习过有关戏曲方面的知识,但是,这仅仅是因为他们要对这一专业进行研究的需求,而最主要的原因则是他们要为我国的戏曲事业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历史的不断发展是我们明白,越是在最艰难的时刻,人们的民族情感越强烈,人们对民族文化越支持。在中国经历外国侵略的战乱之后,我们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都较为落后,这使得中国人的自信心大为降低,对我国的民族文化也愈加的没有信心。在清末以前,人们讨论的更多的是我们的民族文化,研究的更多的是我们的民族文化,而随着外来文化的侵入,让你们越来越多的谈论外来的文化,把我们自己的戏曲文化贬得一文不值。之后,虽然新中国建立了,但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却并没有被十分的重视起来,尤其是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之后,我国的文化就被摧残的更为不像样,而且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渐渐地只注重经济方面的发展,文化的复兴没有被明确的提到议程上来。渐渐地走到今日,我们也不难看出,我国的传统文化被外来文化的冲击影响还是十分显而易见的,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地位在国内还是较低的。换句话说,自从战争结束后,我国的文化一直面临着一个严重的危机。而面对这种现状,我国的知识分子,尤其是一些留学生对我国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把戏曲传播到海外,使得戏曲在美国、欧洲等一些国家和地区中进行演出,同时恰当的对我国传统的戏曲进行改革,使戏曲更加的与时俱进,更加的与现代人的生活观念相符合。

而今,中国戏曲仍然在不断地进行传播,而且在国外进行演出的次数越来越多,但是探究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我们不难看出,许多在国外的戏曲表演并不能有很好的、 客观的盈利,而是出于政府方面的压力不得不去进行演出, 还有极少数的来自民间传统文化的驱动力。这种文化动力并不是现在才产生的,而是在中国有移民开始就渐渐地产生了,这没有任何的压力,完全是一种自觉的行为。

伏牛山文化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篇9

一、伏牛山文化概括

“伏牛山山脉是秦岭山系进入河南后向东南延伸的部分, 西接陕西, 南接湖北, 横跨了河南南阳的西峡县、浙川县、南召县、内乡县, 洛阳的栾川县、嵩县、汝阳县, 以及平顶山的鲁山县, 面积达到20650平方千米”。[1]这是张清廉教授在《伏牛山文化概论》里对伏牛山地理范围的界定。伏牛山地貌多为具有特色的山丘和峡谷, 以北有伊河、北汝河、沙河, 东有洪河、汝河, 位于以南暖温带的有淅川、白河、唐河。老君山是伏牛山的主峰, 海拔2192米位于西陕县北部。河洛文化、沙颖文化和荆楚文化在此形成, 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在这里交汇。深厚的历史文化, 丰富的民俗风情再加上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伏牛山极具特色的文化色彩。无论是方言俗语、衣食住行还是婚姻丧葬、信仰祭祀都是伏牛山人类生活文化的主要要素, 在统一的社会政治管理制度下, 构成了统一但又具有相对独立的特色文化单元。

“伏牛山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独特的地理环境, 丰富的自然风情使伏牛山拥有了优越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经考古人员发现, 伏牛山地区分布了大量的人类活动遗址, 恐龙蛋化石带的遗迹证实了在亿万年前这里繁衍了丰富的生物种体。80-100万年的“郧县人”、50万年前的“南召人”、15-20万年的“大荔人”、10万年前的“卢氏人”、8-10万年的“许昌人”、4万年前的郑州“老奶奶庙”等, 这一切的一切都证明华夏人类曾在这里繁衍生息, 证明伏牛山地区是华夏民族重要的起源地。伏羲、炎帝、黄帝、嫘祖、仓颉、颛顼、帝喾、尧、舜、禹等中华上古圣贤都曾在此留下印迹。伏牛山不仅是华夏民族的起源地, 还成为众多文化的起源地, 例如黄帝文化、尧文化、夏文化、墨子文化、观音文化、姓氏文化、瓷文化、酒文化、曲艺文化、魔术文化等, 它们各自以独特的形式单独存在并发展着。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 伏牛山地区积累了丰富而厚重的人文传统, 因此, 伏牛山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具有原生性与根源性的特征。

另外, 伏牛山众多文化在这里交汇碰撞, 包容开放的伏牛山使这些繁杂错乱的文化很好地融合起来, 形成了具有创新性, 多元化的文化特色。它是中华文明的肇始之地, 黄河、长江两大文明在这里交融发展。河洛文化、颍川文化、荆楚文化在这里碰撞升华, 因此, 伏牛山文化又兼具多元性、包容性的特点。

二、伏牛山文化对外传播现状

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促使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作为人类共同财富的民族文化必须促使它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传播, 以便让世界各地的人们了解它的内在深邃, 感受它迸发出的无穷魅力。任何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传播, 适合文化的传播模式能更有效的推进文化的对外传播, 能够扩大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我国的对外传播存在这样的现状:传播队伍的非专业化;传播内容偏向于官方意味地说教;传播渠道太依赖政府;传播对象定位狭隘, 只注重外国中上层阶级 ;传播效果不理想。”[2], 目前, 伏牛山文化通过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编辑出版《伏牛山文化概论》丛书、在《文史知识》杂志出版《平顶山历史文化专号》等多种形式扩大了伏牛山文化的影响力, 在学术界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其在传播的过程中, 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传播观念较陈旧, 忽视了受众特征

“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中心主义倾向, 每个文化群体都习惯高估自己的文化价值, 并用它来作为评判其他文化的标准和依据, 以期取得对他文化的支配权, 这常常导致文化的相互排斥而不能实现真正有意义的信息交流。”[3]不同的受众, 由于文化而导致思维差异, 由于思维差异而导致理解上的误差, 这样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且受众的文化心理接受能力也是不同的, 不能过于强调自己文化的独特性而忽略了他们的感受, 把自己的思维方式、习惯、思想等强加给别人, 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受众产生反感心理, 一旦有这样的情绪, 想让自己的文化走进受众生活的圈子就很难了。文化的传播并不能只靠个性, 更重要的是找到认同感, 因此, 伏牛山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要更好地分析受众特征, 避免造成文化的传播障碍。

(二) 传播的主体单调

伏牛山文化传播的主体大多是文人学者, 是知识水平较高、影响力较大的学者兼行政领导,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对外传播所针对的受众层次, 与传播主体相对应的受众大多也都是“文人墨客”或是有一定文化水平的知识分子。而生活在伏牛山文化圈中的“下里巴人”却很少有机会深入了解文化的内涵及价值, 他们作为一股强大的传播力量被忽略了。在传播学中, 传播者既是传播活动的出发点, 又是传播内容的出发站, 他不仅仅决定着传播活动的存在和发展, 而且还决定着传播信息内容数量多少, 质量好坏和流向, 因此它在传播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传播主体单调会对文化的对外传播造成一定的影响, 会使一部分受众流失, 也会使传播效果受影响, 因此, 要扩大传播的主体, 更好地传播伏牛山文化, 让更多的人了解伏牛山文化, 增强伏牛山文化的影响力。

(三) 对外传播的方式比较单一

伏牛山文化是丰富多彩的, 陶瓷文化、酒文化、姓氏文化、魔术文化、民俗文化等都是极具地方特色的, 然而这些优秀的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方式太过单一, 一般采取的方式都是召开学术研讨会, 举办一些文化活动, 做一些广告宣传等, 像一些新兴的手段, 建立特色纪念馆, 建立体验基地, 开展摄影比赛, 在全国进行文艺巡回演出, 举办品酒会, 设立文化节以及拍摄宣传片等, 还没有很好地运用到伏牛山文化的对外传播上。方式的单一性会使受众对文化的兴趣大打折扣, 不能很好地吸引受众的眼球, 会使多样的文化在传播中受到限制。

三、伏牛山文化对外传播策略

传播策略是传播活动的行动指南, 它决定着传播活动的方向及目标, 对传播活动的实施起着指导性作用。合理的对外传播策略是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前提, 制定合理的传播策略文化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根据伏牛山文化的特点及内涵, 特制定以下传播策略:

(一) 更新传播观念

观念是人在认识、接触、挖掘事物过程中主观意识产生的一种思想, 是人的一种主观思想和对所接触事物的一种看法。为了伏牛山文化能更好地“走出去”, 能够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现魅力, 传播观念的更新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不能像以前一样, 一味地宣传、说教, 要想使文化更好地传播, 我们应更加注重文化的交流, 不仅仅增加文化传播的数量, 更应该注重文化传播的质量, 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伏牛山文化的魅力。如针对魔术文化, 我们建立魔术体验基地, 通过组织魔术零距离、魔术对对碰等活动让受众切身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对于马街书会, 我们可以开展民间艺术交流活动, 多方参与, 在交流中实现文化的深层次传播;像酒文化, 可以举办多样的文化知识竞赛, 吸引受众参与其中;对于山水文化, 拍摄一些宣传片, 在各大城市放映, 扩大文化的知名度等等。

(二) 扩大传播群体

在前面我们也说过, 目前伏牛山文化对外传播的主体大多数是有知识水平的学者, 官方团体较多, 但作为地方的特色文化, 它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艺术来源于生活, 要想文化的艺术涵养更好的展现, 就需要与它贴合的民众的传播, 所以应该让更多的基层民众参与到文化的对外传播中, 这样文化的传播才能更顺畅, 文化才能有更大的影响力。比如说 , 带动一批在校的学生或者对伏牛山文化比较感兴趣的退休干部、老教师召开学术交流会;邀请一些对伏牛山文化了解颇深的当地人做旅游景点的导游;召集一些出摊卖特产或者纪念品的商贩等参与其中, 让更多的基层民众成为伏牛山文化对外传播的使者, 壮大传播群体的队伍, 更广泛地进行文化的传播。

(三) 丰富传播方式

伏牛山文化的多样性就决定了传播的方式的多样性, 不同的文化需要不同的传播方式, 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我们能够运用的方式途径也越来越多, 不能单一地运用一种或者几种, 我们要根据文化的特点制定不同的传播方式, 只有这样才能使文化的传播取得更好地传播效果。除了召开学术交流会, 还可以开展一些旅游活动, 聘请对文化比较了解的当地人做导游, 通过他们的讲述让游客感受伏牛山文化的魅力;举办一些商品展览会, 招募一些商贩租赁摊位集中出售伏牛山文化的特色产品以及纪念品;建立特色纪念馆, 文物收藏馆, 通过导游的讲解, 游客的参观, 更深入的了解我们的文化;建立一些实验基地, 体验中心, 例如酒文化基地, 魔术体验中心, 汝瓷生产基地等, 让受众切身体会到文化的艺术魅力;征集一些摄影爱好者关于伏牛山文化的作品, 通过他们的眼, 他们的手, 他们的思维将文化的美展示给众人;也可以邀请专业的团队为伏牛山文化量身定制宣传片或者拍摄系列纪录片等来传播我们的伏牛山文化;还可以举办一些书画比赛, 让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 通过比赛了解我们的文化等等。传播方式越丰富, 文化传播的效果才会越显著, 根据伏牛山文化的多样性制定不同的传播方式, 让伏牛山文化的对外传播迈上一个新台阶。

综上所述, 伏牛山文化对外传播应从更新传播的观念, 扩大传播的群体, 丰富传播的方式, 培育文化品牌的力量, 推动文化产品产业化的建设等几个方面制定对外传播的策略。只有制定了适合伏牛山文化的传播策略, 才能进一步做好伏牛山文化对外传播的工作, 也才能更好地服务当地, 为我们在国际舞台上展现风采增加筹码。

参考文献

[1]张清廉.伏牛山文化概论[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3:14

[2]朴永光, 江叶林.从哈德罗·拉斯韦尔的5W模式看当代中国对外传播中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 2009 (23) .

国家对外传播策略初探 篇10

1.1 介绍中国发展现状

“介绍中国”是以说明现代的中国为主, 历史的中国为辅。及时、客观地向全世界介绍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建设情况, 以及全面地介绍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是我国对外传播的主要内容。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 中国需要世界的了解和关注。有句老话儿说得好:“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在信息时代, “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新理念更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公众所接受。一个国家的优势需要“秀”, 让别人去发现、去体验的时间已经被高速的信息传播所取代, 因此媒介的传播功效就显得至关重要。

具体到中国的现实, 我们极需要在西方世界的传统印象中有所“突破”和“改进”, 因为现代中国的特色已绝非以往单纯的“功夫、茶道、诗乐”, 反而更应强调其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形象地位, 但如果这些硬指标不依靠媒体的对外传播功能而让广大民众所获知, 恐怕就显得有些得不偿失了。

而一个国家, 如果想集中而全面地展示给世界自身全貌, 就必须依靠强有力的媒介传播, 通过图像、声音、文字、报道等媒介形式, 使一个国家的形象变得鲜活, 变得易于让世界人民所认可和接受。

1.2 传播中国文化

同样, 一个国家的强盛还在于其文化的兴衰, 所以中国在国际上的发展壮大也要依赖其文化的被接纳程度。

目前, 西方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大多停留在诸如功夫、茶、瓷器等简单的符号上, 认为这些就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全部。而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 绝不是仅集中在这些物质表象, 所以我们应该下大力度加强对外文化传播, 让世界真正了解到中国的文化精髓。

文化传播对一个国家发展的促进是不言而喻的, 其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软实力”, 在大国竞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信息背后隐含的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而这正是“软实力”的核心。

比如, 美国在文化传播方面就做得十分出色。美国的对外文化传播为其创造了可观的软实力。通过电影电视等媒介的文化价值系统向外扩张, 美国将自己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根植在受众心中, 间接使美国的影响力不断增加, 为美国赢来了更多的可信度, 其产生的力量恐怕并不比经济和政治小。

这里要说的是, 对于美国的成功之处, 中国应该借鉴其成功经验, 将中国的文化发扬光大, 使世界全面体验到中国文化的精髓, 继而更广泛地接纳中国文化, 实现增加中国在国际上的认可度的目的。

1.3 体现中国立场

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不光要树立起良好的国际形象, 同时其自身声音也要被其他国家所听到。只有这样, 才能使他国对自身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得以全面认识, 进而认同其国家的发展。

近些年,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 “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 而中国之所以有种百口莫辩的感觉, 就在于我们的媒体声音过于微弱。因此, 中国需要加大对外传播的力度, 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中国政府一贯坚持的立场是和平、善意、友好的。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势, 为消除一些国家的误解和敌意, 让世界更广泛地接受中国, 我们的国家极需要一个有效的“传声筒”, 而这就是我们的广大媒体。

媒体应该努力表明中国和平崛起的立场, 宣扬一种“以和为贵”的思想, 将中国友好、和平的声音表达出来, 在国际上树立一个稳定发展、和平友好的中国形象, 让中国的声音得到认可, 使世界更欢迎中国融入世界大家庭中来。

2 现实问题

2.1 文化差异

对外传播实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传播。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间传播要充分重视文化差异, 否则将为交流的带来难以逾越的障碍。

我们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也正是没有考虑到文化差异, 造成了对外传播的不畅。在对外传播中, 我们往往忽视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反之则以自己的方式向西方受众生硬、不加变通地讲述着中国的“故事”, 这种一言堂、甚至有些不讲道理, 近乎生硬的传播方式注定使外国受众理解起来十分费劲, 传播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相比之下, 西方在跨文化传播方面则做得更为出色。一部《功夫熊猫》, 西方借用中国的功夫元素, 用一种大家都能接受的动画形式为载体, 将讲故事讲得有声有色, 获得巨大成功, 在全球席卷了上亿美元的票房, 更是在中国赚得盆满钵余, 目睹此情此景, 国人更需要的是反思。

2.2 在国际上话语权少

与西方传媒的力量相比, 我们在对外传播实力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明显处于弱势。西方媒体霸占着话语权, 操控主导着国际舆论, 使我们的声音能够到达的地方有限。举个例子, 据资料显示, 在外电发稿量上, 我国某著名国家新闻机构的报道量远不及一些西方同类媒体, 日均报道量甚至不及西方媒体的一半, 报道力度明显处于弱势。

不仅如此, 垄断着国际舆论的主导权的西方媒体, 对于中国的发展情况, 经常进行负面报道, 甚至“妖魔化”中国。在新疆“7.5事件”的报道中, 英国《伦敦晚报》官网报配发了中国中央电视台公布的被暴徒袭击的无辜群众相互安慰的视频截图, 图片中是两位被暴徒袭击后满是鲜血的少女。然而, 《伦敦晚报》给出的图片说明却写道:“两名女士在被警察攻击后, 互相安慰。”类似的报道在西方报道中国时屡见不鲜。可以这样说, 在外国人眼中, 中国是一个他们了解甚少并且被歪曲甚多的国家。

以上事例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西方媒体话语霸权以及中国对外传播处于弱势的现状。西方媒体以其“一言堂”霸占国际话语权, 使我们的声音很难出现在国际受众视野中, 严重阻碍了我国对外传播的发展。

2.3 权威性差

外国受众不喜欢被认为是“宣传”的东西。“宣传”这一词, 在古汉语中本来就是宣布传达的意思, 到了近代, 它被在日本借用来翻译英文propaganda一词。在《韦氏第三版新国际大辞典》中propaganda一词的解释如下:“散布思想、信息或谣言, 目的在于帮助或者损害某一机构或某项事业的某个个人。”从解释中可以看出, propaganda一词在西方是贬义的, 有灌输、蒙蔽、欺骗的意味。因此, 宣传的产物往往让西方受众产生很强的抵制情绪, 很难让人信服。

西方经常对中国的通讯社报道的新闻信源表示怀疑。新闻信源指的是新闻报道的线索和来源, 是新闻框架建构的重要指标之一。新闻信源不只提供新闻, 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决定了新闻的可信度。比如在西方人眼里, 中国的新华社是官办机构, 是政府的喉舌, 是一个“宣传工具”, 以致其权威性和可信度在国际上并不高, 反不及有民办色彩的中国新闻社。

3 解决建议

3.1 用西方方式传播中国的精神文化

外国人的文化背景、思维方法、民族传统和社会状况都同中国不一样, 面对如此之大的社会差异, 我们只有用外国受众能接受的方式来传播中国文化才能取得预期的传播效果。

举一个例子, 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但中国的传播效果恐怕仅局限在“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这种诗歌性简单的叙事上, 并没有将她塑造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 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说, “花木兰”并没有被具体化、形象化。相反, 在好莱坞动画片《花木兰》中, 主人公人物形象被塑造得丰满起来, 融入了爱情亲情元素, 突出了人性的关怀和温暖, 强调了人性之美, 暗合了西方文化里尊重人性的要求。而其运用卡通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诠释演绎东方的女英雄, 也正迎合了各阶层、各年龄层次的欣赏水平, 从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

相比之下, 我们媒体所讲的“故事”, 塑造人物往往流于“高大全”的形象, 表现形式相对单一, 给人一种生硬死板的感觉, 很难引起受众情感的交流、思想的共鸣。

所以, 中国要传播自己的文化, 就必须了解外国受众的思维模式, 要让我们的传播内容和形式尽可能地同外国受众的思维方法相一致, 尽可能多地用外国人的方式去向它们推销我们的文化, 这才是我们未来的传播之“道”。

3.2 从共同的兴趣点去介绍中国发展现状

不可否认, 不同国度之间的确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 但我们仍要注意到, 不同文化中其实还存在着很多共同的东西, 有很多方面都是全世界人类都关注和感兴趣的:例如大家都共同爱好和平、关注健康、重视教育发展、热爱艺术、喜爱旅游、爱好体育等等。在文化交往中, 我们应注意去寻找这些共同兴趣点, 将这些共通的东西充分加以利用和发挥, 促使文化差异的中西方进行更多、更深层次地交流。

其实对外传播同样需要如此。在这里举一个例子, 我们常常会认为新闻报道有些千篇一律, 过于模式化, 而国外新闻报道的风格就较为灵活, 富有趣味性。其实纵观比较, 我们发现, 差异并非由我们的新闻工作者水平不高导致, 而在于出发点不同。

比如新闻以常规化视角切入, 甚至带有较强的“官味”, 行文也中规中矩, 就难免让人觉得缺乏必要的趣味性。相反, 西方媒体在报道的角度选取上倒是值得我们学习。例如他们在报道时, 除重大政令的发布外, 在对于民生的采访中, 采访切入点往往较小, 一下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使之倍感亲切。

3.3 联合世界华文传媒, 多媒体、多角度报道中国

这里要提到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的“文化中国”。他认为, 文化中国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华人为主的社会, 即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香港地区和新加坡;第二部分则是在世界范围内散布各地的华人;第三部分包括全世界关注华人、且能对中国社会抱有理解态度去接纳的非华人群体.

由此可见, “文化中国”具有的资源非常丰富。而当前形势下, 中国的影响力正在不断上升, 与此同时, 中国还拥有着全世界难以匹敌的人口资源。因此可见, 文化中国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不可谓不大。

依据这个理论, 如果我们的媒体能够把全世界的华文媒体有机地联合起来, 这样就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 可以集中且有效地向世界介绍中国。打个比方, 如果让一个熟悉的人为我们介绍一件事物, 我们从情感上就很容易接受, 这也就是海外华人媒体在传播中国的优势。我们可将此规律运用于中国的对外传播, 借助已融入西方主流社会的海外华人, 对外传播中国, 将大大增加我国对外传播的可信度及影响力。

另外在近年来, 我们的媒体都不约而同地开始整合传播手段。以往传统的媒体, 也纷纷引入电视报道、网络直播等手段, 这就使得报道的时效性和快捷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从而形成了一种“多媒体, 多角度”的报道模式, 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对外传播的规模, 这就更加有利于我们向世界充分、全面地介绍中国, 做好对外传播工作。

总而言之, 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对外传播对于各个国家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每个国家都在试图利用其强有力的传播工具, 向世界展现国家形象、传递国家声音、体现国家立场。

不可否认, 对外传播之于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确立有着巨大的推动力。因此, 在今天, 各个国家无疑不在加大对于对外宣传的投入力度, 以期成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浅谈中医文化对外教育 篇11

【关键词】中医文化 对外教育 比较 氛围

近年来,中医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许多外国学生远渡重洋,来中国学习中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外训系自1961年开始承担医学援外培训任务,是目前全军唯一的军事医学外军留学生培训基地。五十二年来,我系共培训中医学专业留学生近一百五十名,分别来自德国、奥地利、白俄罗斯、斯洛伐克、日本、朝鲜、柬埔寨、越南、哈萨克斯坦、南非、古巴、埃及、乌干达、津巴布韦等国。这些留学生中大部分接受一年或两年制教育,也有部分以短期学习为主,分别学习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等课程。

我系接收的中医专业留学生,无论是汉文化圈的近邻,还是大洋彼岸的远朋,初来乍到中国,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最多的疑问就是:中国人看病时更倾向于选择中医还是西医?中国人自己相不相信中医的疗效?大部分留学生都没有找中医看过病,也没有吃过中草药,所以他们缺乏对中医的直接感官认识,理性认识也就无从谈起,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医对留学生来说是很难接受的。从小接受西医思维教育,他们当中普遍存在中医及中国传统文化理解障碍。因此,文化因素对中医对外教育来说至关重要。中医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系统,使用最广泛的传统医学。要学好中医,需要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功底。

1 中西医传统文化的比较

西医的学术结构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早期,是以西方文化为源头。西方文化侧重于斗争,把征服自然置于首位,西医注重和疾病作斗争,通过不同方法去消灭和清除病原体。西医学术体系的主要指导方法是传统的还原论,偏重结构、局部、静态分析,建立在构造型自然观基础之上。西医将去除局部病灶为首要任务,在此理论基础上将病与病人分割开来,在“理性”背景之下,大胆解剖人体结构,对人体外形和内部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方面可视性结构进行精细的观察和测量,然后通过理性的逻辑推理形成结论。

中医学以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哲学为理论基础,阐释生命现象,揭示人体生理病理及诊疗规律。中国传统文化主张顺应自然,强调和谐,中医学注重顺应自然以养生,与自然相和谐以防病,讲求天人合一,调整阴阳平衡,视人为核心,崇尚以人为本。中医文化兼收并蓄,贯通古今,融合了儒、释、道等中国传统经典观点,同时借鉴了诸子百家合理内涵,吸取了自然、天文、历法、数学等社会自然科学知识,兼具人文、自然等多方面特性。无论是作为病理学、生理学基础的藏象学说、经络学说,还是作为诊断学、治疗学基础的四诊、八纲、证候、本标、正邪等学说,中医整体的各个学说是由思维形式的模型法如阴阳模型、五行模型等所贯穿。中医以为,和宇宙万物一样,人体也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关系。五行模型中,五行以五脏的配属为中心,纳入五体、五声、五志、五官、五时、五方、五化、五色、五味等,解释人本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然而西医虽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基础,也有朴素辩证唯物观的烙印,但文艺复兴之后却受机械唯物论和形而上学思想的影响走上孤立、静态、结构、微观的实验医学道路。

鉴于中西医的差异,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对文化背景知识进行阐述和介绍。例如,在介绍中医“气”这一概念时,首先应当解释“气”这一概念,它原本归于中国古典哲学,频繁见诸先秦诸子百家的经典中:“元气”(《春秋繁露》)、“气化”(《庄子》)等。随后中医学领域引入了此概念,用以表示生命的基础,不仅指人呼吸的气体等,还指人生命的活力。人的生命因气而活着,决定生命的是一个气脉流动的整体。在此基础上,“气”的含义又有了进一步的引申和发展:用来指代“功能”,如“胃气”; 表示药物属性,如中药“四气”;概括疾病发展的某一个阶段,如温病学中的“气分”。通过分析“气”的文化背景,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对于“气”这样文化内涵丰富的术语。

2 中西医思维文化的比较

各个民族有各自所独有的思想文化,不同的思想文化影响着相异民族的思维方式。中西医学各自迥异的渊源和特点充分显示它们的发展深刻地受到各自民族思维方式的影响,或是各自不同的思想文化的影响。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渗透了汉民族的思维方式:整体思维、辨证思维及悟性思维;然而西医学则体现了客观、精细、科学的西方客体思维、理性思维、科学求实的思维方式。

2.1中医学的整体思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根基和精髓,整体思维是古代中国具备的特殊的思维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异于西方文化的一个关键因素。整体思维即以整体性的视角观察事物。世界上的任何事物皆不会孤立存在,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整体。而且这个整体是本原的、先天的、不可分解。由整体分化出的个体则是后天的、继生的,整体产生和决定着部分,部分影响着整体; 新事物是由个体之间内部矛盾的相互作用产生,不是外力的创造;整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之间是靠着气的运化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中医学认为,人体内脏、体表、组织、器官之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与此同时四时气候、地土方宜、环境等因素如果发生变化,人体生理、病理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既强调人体内部的协调、完整性,也重视人体和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中医开方遣药不是针对疾病的局部,而是重点从整体上调节人体机能,恢复阴阳整体平衡,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西医所认可的是欧洲的传统思想文化,从而形成还原论思维方式。认为本原粒子是人的健康与疾病的根本实质和最终成因,只有分解、还原到微观的物质颗粒,才能说明健康与疾病的本质和终极原因。西方文化强调逻辑思维、分析思维,使其注重个体。根据分析思维,对象被分解为各个部分来研究,这样部分、个体就被突出并置于首要位置。逻辑思维重视分解、分析,也就是把事物由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然后对各部分加以研究。在定性与定量分析中,逻辑思维更强调定量分析,注重于对事物进行量化研究。西方文化在这种量化研究下便带有精确性、严密性、惟一性、缜密性。endprint

2.2中医学的“取象比类”思维。中医学的发展成形取决于形象思维,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将人体与自然和谐统一,例如五行概念,它将自然界五音、五色、五时、五方、五味与人体五体、五窍、五脏、五志等依照取象的方式形成独特的以五脏为中心的大五行体系。中医各科广泛地应用形象思维,在辨证论治的各个环节,形象思维的踪迹处处可见。某些记载如《内经·痿论》中“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生动说明了辨证论治中“取象比类”方法的应用。中医学中阴阳五行、四气五味及整体观、辩证观、功能观等都以取类比象为基础。采用形象思维的方式描述人的平脉、病脉和死脉等脉象,把脉寄富于具体的形象之中: 正常的脾脉,和柔相济,和缓犹如鸡足落地; 有病的脾脉,充盈而频数,急疾如同鸡举足; 脾的死脉,呈坚硬锐利之状,就像乌鸦的嘴,鸟的爪子一样; 又像屋漏一样点滴不断,像水流一样去而不返。在写这段话的医家头脑中,脾脉的不同表现,是与具体的物象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与中医不同,看待人体及疾病时,西医采用还原主义,认为如机械一样,人体是由各种部件组成(器官、组织、细胞) ,疾病必须有“形”(病灶) 可循,然后用相应的物质(营养素、化学物及工具) 去修补这些部件。近代以后,西医在获取事实方面越来越偏重实验,运用观察为主要借助于仪器的间接观察;而中医基本没有近代科学意义上的实验,观察则也全部依赖于直接观察,同时,中医还运用某些非理性方法来获取事实;在整理事实方面,西医强调逻辑思维方法,而中医注重非逻辑思维;在形成理论方面,西医采取公理化方法,而中医则采取思维模型方法。

在对比中西文化背景后,中西文化的差异即展示在留学生的面前,与此同时,将中西医联系起来,阐述两者差异,强调中医的学科长处和思维特色。经过这样的学习后,留学生会对两种文化尤其是中西医两者思维方式等方面有所了解,明白了其不同的特质。再进行中医课程的学习时,明显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中医的思维方式和特点,很少产生疑惑,对于提高留学生学习中医的效果有着显著的作用。

3 营造中国文化氛围

营造中国文化的氛围,留学生置身其中时能够被一种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所感染,经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领略中医药理论的精髓,在对中医药理论的学习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笔者认为,文化氛围的营造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术氛围。从各种类型的人文图书期刊和中医药相关专业的学术杂志和网站上摘抄一些内容,提供有关文献书目,播放相关视频,引导其有目的性地学习中国文化。管理者可陆续组织一些学术讲座和交流活动,邀请中国专家教授或学生和留学生进行交流,使留学生在人文和专业知识的氛围中不断地受到熏陶。第二,语言氛围。以我系为例,留学生入学后第一个月接受适应期教育期间,我系开设了生活汉语课,教授日常生活交流必需的简单汉语,鼓励他们走出校门,和中国当地居民进行大胆沟通,在最快的时间内了解中国,融入中国。第三,传统节日氛围。留学生在华生活学习期间,要经历我国的各种节假日。通过对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的介绍,让留学生了解传统中华文化。在这些节日期间,可以通过参观旅游让留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风俗和国情,更增添了学好中医的兴趣[5]。第四,生活氛围。留学生如果有慢性病或偶尔身体不适,管理者可建议其前往中医科就诊,服用中药调理或接受针灸推拿疗法。在亲身体验中医药的神奇疗效后,他们就是中医学最有说服力的代言人。

通过中医文化传播及中医文化教学,以文化带动中医药对外教育的发展,促进中医药在世界的推广,使留学生真正学到中医中药的精髓,服务于世界人民,把中医文化的种子洒向世界各地,中医文化才可能长盛不衰,中医才能实现伟大的复兴!

【参考文献】

[1]朱德增. 弘扬祖国医学,搞好中医外教[J]. 医学教育探索,2006,5 (9):810-8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10-14.

[3]唐乾利. 中西医学的本质差异及方法论比较探析[J]. 大众科技,2008( 2) : 135-136.

[4]陈明华. 试论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医学伦理思想的影响[J]. 医学与哲学,2008,29(4):50-51

[5]顾家柱. 保证教育质量是留学生教育的生命线[J]. 中医教育,1996,15(3):15-16.

【作者简介】

对外文化传播 篇12

一、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外传播工作的投入

在档案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 政府既是领航人, 又是主力军, 政府要加大档案对外传播工作的投入。首先, 加大政策扶持。完善政策保障机制, 认真落实国家文化政策, 出台相应文件, 减少档案文化传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麻烦。同时, 结合实际加快研究制定促进档案文化对外传播的措施。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积极联系国外相关机构部门, 举办档案展览, 为我国档案文化走出国门提供平台。其次, 加大财政力度投入。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 在统筹整合现有相关资金的基础上, 设立档案文化对外传播专项资金, 主要采取项目补助、奖励等方式, 重点扶持重大档案文化海外推广工程、具有示范性的档案资料对外交流活动、档案文化服务项目等, 促进中华档案文化对外传播, 并根据财力情况适当增加投入。再次, 加大宣传力度。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做好对档案文化对外传播的总体策划工作, 充分利用报刊、电台、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以及网络、手机、户外广告屏等新兴媒体, 大力宣传传播档案文化对于中华民族以及世界人民的重要意义。加大对档案文化传播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的宣传, 在全社会营造加快推进档案文化传播的浓厚氛围。

二、拓展对外传播的渠道

要使中华档案文化更好地对外传播, 不能仅仅依靠参加国际档案组织的档案交流活动, 还应该积极地拓展其他相应渠道, 开辟多方面战场, 更好更广地为我国的档案文化提供对外传播路径。借助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活动, 为档案文化传播创造平台。目前, 我国已经与多国举办文化交流活动, 如“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等大型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我国档案管理单位可借助此类活动, 积极宣传我国的档案文化, 让异国民众更加了解中华文明。继续参加“世界记忆工程”并发挥更大作用。世界记忆工程关注的是文献遗产, 具体讲就是手稿、图书馆和档案馆保存的任何介质的珍贵文件, 以及口述历史的记录等。我们应力争让更多的我国优秀的档案文献遗产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加强媒体宣传。在宣传内容上, 要加大对历史档案文化遗产的宣传, 使海外群众以及华侨、华人了解我们民族和国家到底有哪些历史档案文化遗产;近年来我国的国家媒体在国外影响力越来越大, 新华社甚至在美国时报广场最显赫位置拥有LED大屏幕广告位。通过这些国家媒体, 可以在海外广泛传播我国的档案文化, 提升我国海外形象, 进而提升国家综合实力。

三、加强官方与民间的合作

传播我国档案文化, 官方起主力作用, 但这绝不仅仅是官方的任务, 而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共同的责任。引领优秀民间力量参与档案文化对外传播, 将会有效辅助官方文化传播力量, 使我国档案文化更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民间力量的加入, 有利于非官方化地扩大中华档案文化的传播。由官方主办的档案展览等活动, 由于其官方背景, 容易引起文化保护主义者的危机感甚至抵触情绪, 所以, 利用民间力量, 做好档案文化传播就显得意义重大。但民间力量在资源或者渠道上毕竟有其局限性, 因此, 加强官方与民间的合作, 在民间力量所缺乏的人脉、关系、资金等方面, 官方利用其优势帮助民间力量建立渠道。在官方参与容易带来不便的情况下, 充分发挥民间力量的灵活性, 共同为传播我国优秀档案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促进文化产业规模化、国际化的形成

2012年, 时任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成化、国际化。这体现了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思考, 也预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文化产业规模化、国际化, 是指文化产业发展不能各自为战, 我国文化要有自己的集聚, 形成一定规模, 提高综合竞争力, 并走出国门, 在国际大舞台上发出耀眼的光芒。在具体操作层面, 我们要实现区域性的档案文化产业化向面向全球华人乃至全世界的中华档案文化产业化的重大跨越, 在深厚的文化底蕴支撑下, 经过科学研究与实践, 将中华档案文化发展成为系列的、大宗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 并突破产业发展的机制体制问题, 挣脱传统文化发展模式束缚, 以产业融合的方式, 建立大型档案文化产业集团, 集聚社会资本, 为走向国际做好准备。在此基础上, 积极走出国门, 加强对外交流, 深化对外合作, 大规模多次数地举办档案文化交流活动, 为档案文化国际化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 .祁述裕.对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战略思考[N].中国经济时报, 2004.8

[2] .乔然.如何在文化产业中挖掘出经济效益[A].北大文化产业前沿报告, 北京:群言出版社, 2004.8

上一篇:数学学习与学生发展下一篇:全媒体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