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文化交流

2024-07-04

对外文化交流(精选12篇)

对外文化交流 篇1

唐代是中国古代对外交流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频繁的交流和往来中,中外使节、商人、留学生、僧侣等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这些人群在当时的活动,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唐代的对外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本文力求全面地综括这些人群载体及其在唐朝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以获得对唐代对外文化交流这一论题较为全面的认识。

一、唐朝本土的人群载体

从唐朝方面而言,不仅公主外嫁、使节出行等政治事件中的当事人承担着对外文化交流的使命,僧人、商贾、民间艺人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外文化传播中的载体。

公主外嫁不仅是政治意义上的和亲,她们的随嫁物品中有大量的书籍、种子、天文算术、医药、建筑以及当时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等特殊物品。这些特殊嫁妆对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外使节的活动不仅加强了唐朝与各国的政治联系,唐文明亦被他们传至外域,与各国文化产生互动。玄奘西行就是很好的例证。玄奘16年间遍历天竺诸国,访求名僧、研习佛典。归国时带回了佛教各类经典657部,金、银、檀佛像7躯。他还奉唐玄宗之命撰写了《大唐西域记》。《大唐西域记》记载了玄奘在取经途中亲身经历和见闻的138个西域国家或地区的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与官方一样,唐代民间人士也积极投身于对外文化交流,鉴真就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鉴真东渡日本后,不仅弘扬了佛教,而且还将唐代的文学、医药、雕塑、绘画等文化传播到日本。唐朝本土不少富商大贾和开办“波斯店”、“胡店”等店铺的域外商人有着贸易上的来往,他们也是文化传播中的重要载体之一。另外,当时有不少外国人长居甚至定居在唐朝,在与当地人的接触过程中,外域的饮食、服饰等文化逐渐地通过这些本土人向更多本土人传播。唐代的对外文化交流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直到唐末仍在进行。

二、域外的人群载体

唐代繁荣的经济、先进的文化和完备的制度,对当时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据唐代政书记载,从唐初到玄宗开元年间,与唐朝有过外交使节来往的“四蕃之国”近四百,其中往来较多的国家主要有日本、朝鲜半岛各国,以及大食、天竺等国,为学习并移植唐文化,这些国家纷纷派遣使节来唐。

有唐一代,日本不断派出使节来华,二百多年间共成行13次,唐朝联合新罗灭亡高句丽、百济以前,日本派出的遣唐使还有政治和外交上的考虑,此后则纯粹以学习唐朝的文物典章为目的。其成员有官员、学生、医生、画师等各种类型的专业人士和工匠,他们对唐代政治、经济、文化进行深入学习,回国后多方传播,对日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朝鲜半岛上的高句丽、百济、新罗都曾遣使于唐。651年,大食遣使和唐通好,这是阿拉伯与中国官方外交往来的开始。在此后的148年间,大食遣使来唐达三十多次。唐贞观时,天竺也一再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等具有重大意义的物品。

在唐代对外文化交流中,各国留学生的作用不可低估。如日本留唐学生回国后,在政治上, 策动了大化改新;在教育上,仿照唐制设立大学,学科设置、学习内容和考试内容基本照搬唐朝;就科学技术而言,唐朝先进的生产技术、天文历法、医学、建筑、雕版印刷等陆续传入日本,对日本历史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在唐朝的外国留学生中,新罗人最多。837年,新罗派到唐的留学生多达216人,其中最著名的是崔致远,他少年时曾到中国留学,进士及第之后留在唐朝做官。回国后致力于传播儒家文化,促进了新罗的学术和文学的发展。

由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各国遣唐使与唐朝之间的和平交往,既是相互政治通好的外交活动,又是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尤其是日本、朝鲜留学生和学问僧,他们积极主动、大规模地接受唐文化,并对唐文化加以咀嚼、消化进而创新,构建起符合本民族特征的文化体系,同时也把自己国家的文化带到中国,丰富了唐文化的内涵。

境外人士来唐的群体构成并非一成不变,它和唐朝最高统治者的喜好也有一定的关系。玄宗时期是外交使节来唐的高潮期;高宗、武后时期,由于武后对佛教的大力提倡,以天竺僧为主体的境外佛教僧人纷纷来唐。佛教僧人在唐朝主要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而且许多僧人是携经而来,他们或是介绍传译中国未流行的佛经,或重新根据梵本翻译旧有的经典,为唐代佛教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

境外的民间人士在唐和各国文化交流中的载体作用也不容忽视。在唐朝境内从事商业活动的外来商贾很多,他们也是唐朝对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人群载体。在从事珠宝等贸易的同时,他们的家乡文化也随之传入唐朝,受到唐人的喜爱,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诗为证,“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香得似辅兴无。”其中有不少人长期在唐居住,甚至永久定居,他们的这一选择更加有利于唐朝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融合。西域、朝鲜、非洲等地的音乐家来唐后,将具有当地特色的音乐传入唐朝,还渐渐被唐乐吸收,融为一体。

三、结论

文化交流离不开载体,即传播媒介。人的流动是最初的重要媒介,人作为载体,带着他们的生活和文化,由此及彼地流动着,这其实正是文化差异相互见识和碰撞的重要过程。在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中,从国内到国外,从官方到民间,人人都成为对外交流中的一分子。由于人群载体的多样性,输入与输出的物品种类亦很丰富,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俱名列其中。这些有形的实体文化和无形的虚幻文化,经过一番碰撞、冲突,然后被消纳,它们都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改变着唐朝和其周围各国民众原有的生活模式。

人类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扩大文化交流的过程。唐代多种多样的对外文化交流不仅使其发展起来,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日海外的“唐人街”“唐装”之类的称呼即是最明显的例证。所有这些,均反映出当时中外人群载体的巨大传播作用,他们把本民族、本地文化带到世界各地,是当时文化传播的广泛高效的载体。正是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才有了多姿多彩的盛唐文化。

对外文化交流 篇2

今晚受武汉科技大学兄弟学院的邀请,校学生会主席严义虎携带礼仪部副部长汪苇,参加了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和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关于任命邓诗颐等28名同学担任两院第七届学生会委员大会。

大会伊始,校团委书记首先对两院校学生会成立以来的工作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部长换届、干事纳新宣讲、干部培训开班等活动以及校学生会的整体发展方向。他指出,各部门要加强合作交流,学生会工作任重道远。校学生会要及时了解学校每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并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应工作,同时还应敏锐的捕捉同学们的想法,以开展服务同学的活动。作为学生会干部,要扮演好思考者的角色,举办活动内容不在多而在于有自己的品牌。在维权方面,校学生会应在自己权限范围之内开展维权活动,对于学生的正常诉求,应及时联系、沟通予以解决;对于涉及学生自身利益的问题则应及时反馈,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

接下来就是校学生会各部门部长上台进行工作汇报以及对以后工作展望的宣言,每个部门委员聚集的洪亮口号响彻会议大厅,他们用口号和气势向校会保证他们会努力打牢发展根基,坚持开拓创新,为建设全国一流学生会而不懈奋斗。

作为两院第七届学生会主席,邓诗颐发表讲话,他提出应该全面分析了两院学生会的客观形势和实际状况,认真履行主席的工作职责,以满腔的责任感和事业感,着力谋划两院学生会工作布局,着力完善两院学生会工作机制,着力加强学生会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扩大我校学生会在湖北学联的影响力,大力推进维权和服务工作,不断推进两院学生会组织体系建设,努力团结学生会全体成员,在许多工作领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并且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竭诚为两院学生会的长远发展谋划蓝图,打牢根基,携手开创学生会工作新局面,为两院学生会建设全国一流学生会做出了开创性的努力。

这次的两院学生会成立大会无论是对两院的学生会委员来说,还是对作为嘉宾的本校来说,无疑是对我们的肯定和激励。对此,我们应该认真完成校团委布置的工作,积极代表校学生会与武汉兄弟高校学生会进行交流活动,高校学生会交流开创新局面。

中西方文化交流与对外宣传策略 篇3

【关键词】《今日中国 》 (英文版); 文化共性;对外宣传

【作者单位】朱志勇,盐城工学院。

《今日中国》是中国综合性对外报道月刊,由宋庆龄于1951年创建,原名为《今日建设》,1990年更名为《今日中国》,现有中、英、法、西班牙、阿拉伯等多种语言印刷版本。《今日中国》(英文版)设英文北美版和英文版两个版本,两个版本的内容是完全一样的。北美版在美国出版发行,受众为美国、加拿大等北美英语国家读者。英文版在中国出版发行,大多为来华工作学习、经商等以英语为口语的读者服务。

《今日中国》(英文版)致力于及时、深度报道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真实情况。该刊的栏目设置每年都有相应调整。如2008年加入了关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报道的专栏;2009年设置了《共和国60周年》《照片中的历史》等宣传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专栏。目前主要栏目有宣传报道中国文化的《文化》栏目,深入分析报道中国社会现状的《特别视点》栏目,讲述普通人故事的《社会与生活》栏目,以及《经济》《来信》等栏目。据近年来《今日中国》(英文版)的报道内容来看,经济报道占到三成左右,居首位。中国文化宣传报道占两成左右,居第2位。

一、世界文化视角下的中国文化展示

1. 探索文化共性,展示中国文化

当今社会背景下,文化交流中的地域限制变小,信息交流频繁,文化传播也越来越丰富。首先,《今日中国》(英文版)的对外文化交流往往会在世界文化视角下对中国文化进行解读,淡化文化差异。如在《文化》栏目中,该杂志曾经报道过中国摇滚乐与现代艺术作品,以及其他现代流行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结合发展的现状等内容,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进步形象。其次,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商业文化的隔阂相对要小。一方面,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学习西方先进的商业文化理念。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及绿色经济建设步伐加快,向西方展示当今中国的商业文化态度,表达中国经济交流的诚意与信心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中西方共同感兴趣的商业文化交流领域一直是《今日中国》(英文版)的重点报道内容。杂志力求通过宣传中国商业文化的方方面面,更好地展示中国经济特点,表达诚意,吸引世界经济对中国市场的关注。

2. 具象传播展示中国文化艺术魅力

具体、鲜活的内容与形式能够增强文化的传播力。一般来说,以视觉非语言符号进行文化传播更为生动形象。该杂志在报道中国传统文化时,多采用图像的具象和文字的抽象相结合的传播方式,更为直观地向读者展示中国文化艺术之美。如《文化》栏目中介绍“世界语言和非物质遗产”的昆曲时,配了昆曲相关的大幅彩色剧照作为插图,让外国读者品读文字内容之余,深刻体会昆曲的文化韵味。再比如,在《烹饪课堂》栏目中,该刊更是图文并茂地讲述中国美食的制作工艺、菜系渊源,中国文化及其韵味跃然纸上。

3. 文化移情中的中国式人文关怀

通俗地说,文化移情就是交际主体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保证不同文化之间顺利沟通而进行的一种心理体验,感情位移,认知转换,即有意识地超越民族本土语言文化定势的心理束缚,站在另一种文化模式中进行思维的心理倾向。

在跨文化传播中,宣扬拼搏、进取、勤劳、梦想等人类共同的人文情怀,讲述普通大众生活的喜怒哀乐,更易被他域文化圈受众感受和理解。因此,该杂志在对中国社会文化的报道中,往往通过讲述不同阶层、不同时代背景下中国人的拼搏、进取、勤劳、有梦想的故事来展示中国形象。如《每一个梦想都会实现》报道了王宝强曲折的艺术生涯——他看了村中放映的露天电影《少林寺》后,开始对李连杰及功夫崇拜有加,后进入少林寺学习传统武术,最终通过努力成为一名优秀演员。在《控制沙漠的故事》中则讲述了一个追求绿色家园的故事——主人公殷玉珍从19岁新婚开始,为了建设美好家园,23年如一日治理内蒙古毛乌素沙漠。凭借其淳朴信念及辛勤劳动与恶劣自然抗争,令人动容。如此说来,《今日中国》(英文版)正是通过对普通中国人励志故事的报道,展示了中国人乐观向上、心怀梦想、勤苦耐劳、意志坚韧的形象。

二、 《今日中国》(英文版)的对外宣传策略

目前,该杂志由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主管,强调以民间文化交流方式,开展对外文化宣传报道。

1. 以开放的心态办杂志

建刊之初,杂志就以民间文化交流方式,吸引了生活在海外的知名华人、外国友人及记者加入写作当中,他们熟悉西方文化、熟知外国读者思维习惯,能一定程度上规避因地域文化差异产生的隔阂。加之这些人又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某种程度上又提升了外国读者对杂志的认同感。近年来,杂志更重视约请西方记者写报道,还曾为外国记者专门设置专栏,如《中国传统与智慧》《政府决定》《摇滚地带》《青春故事》等。正是因为这些外国记者、作者的加入,杂志能以更为开放的思维角度去解读和展示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在异域文化圈内的宣传报道更加顺畅。

2. 以开放的视角解读中国文化

该杂志报道的另外一个特点便是通过讲述“外国人在中国的故事”,让西方人亲身体验、表述中国文化。如《荷兰人在苏州的幸福生活》这篇报道,便以外国人体验苏州的坊间文化的视角,细腻传神地展现两种文化的融合与碰撞。在《中国传统婚礼》这篇报道中,外国人则穿上中国古代婚礼服饰,亲自体验中国古老婚礼仪式,亲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另外,在对政治、宗教等较为敏感的宣传报道上,杂志尽量回避冲突,展示真实的立场。如某些西方新闻媒体往往不客观地报道我国在宗教、人权方面的相关内容,在西藏成立四十周年时,该杂志刊登了两个美国人在西藏的游记,通过美国人在西藏地区的亲身体验说明,中国政府鼓励信仰自由等。这些新闻事实通过外国人视角、外国人的文化语境讲述出来,更为自然、真实、可信。

3. 报道客观,不回避社会问题,展示真实的中国

当前,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有让世界赞叹的经济建设成就,但也有诸多问题存在。正如复旦大学郭可教授所说的,“我国目前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有让世人称赞的发展成就,但也存在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从这点讲,我国现在的国家形象充满一点矛盾性倒是更符合我国目前的真实情况。”确实,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某些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基于此,《今日中国》(英文版)也常对中国社会的现存问题进行报道。一方面,能够赢得读者信任,给世界展示客观、真实的中国形象。另一方面,能更好掌握舆论主动权,防止某些西方媒体对中国负面新闻的歪曲报道和解读。

综上所述,《今日中国》(英文版)善于寻找文化共性,并以开放的办刊心态、办刊方式进行中国对外文化宣传报道等相关工作。在长期的对外宣传中,该杂志积累的跨文化传播经验,对其他对外文化宣传媒体有借鉴价值。

[1]沈兴大. 《今日中国》45年[J]. 对外大传播,1997(1):18-19

[2]《今日中国》积极开拓海湾市场[J]. 新闻前哨,2006(8):43

[3]杨莹. 中国英文对外宣传期刊的传播策略——以《今日中国》为例[J]. 新闻知识,2009(9):20-21

[4]郭可. 中国英语媒体传播效果研究[J]. 国际新闻界,2002(4):38-43.

[5]郭可. 当代对外传播[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11.

中国传统文化与对外文化教学 篇4

在对外文化教学中,作为授课对象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系统的西方文化知识体系,能从较深层次了解本民族思想的起源、风俗习惯、语言及其思维方式;而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则能从另一角度了解和审视自己,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以平和的心态去审视、吸收另一个民族文化的精华。

文化教学需要高文化素养的教师。教师不但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而且要有深厚的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修养,以及很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外文化授课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要传授给学生丰富、正确的文化知识,自己必须具备系统的汉语文化知识和很强的英语交际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大量的非语言知识,其中包括较为系统的中国文化知识,这是文化教学得以实施的客观前提。此外,教师还应当具有广博的异域文化知识,这样既能够使教师妥善处理在教学过程发生的文化冲突现象,又能通过文化比较强化本土文化的影响力。这些非语言知识是对外文化教学能够顺利实施的基本前提和保证。

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教师除了自身应该多涉及中外文化知识,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外,也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多渠道、多元化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一方面要鼓励广大外语教师注意跨文化知识的应用研究,改变过去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教学脱节的现象,使外语教师实现由语言教学型向文化教学型的转变。另一方面有必要建立一种以提高中青年教师文化素养为目的的培训或进修机制,给现有教师补上相关的中、外文化课。还可派外语教师到目的语国家接触外国文化,直接体验目的语国家的民族文化,参与该文化,他们的亲身经历将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对东西方的风俗习惯、讲话规则、社交礼仪等进行比较教学。例如,dragon(龙)在西方文化中是指长着翅膀、口中喷火、有着长长尾巴的大蜥蜴,通常是邪恶、恐怖、飞扬跋扈的代表;在中国文化中则是民族的精神图腾,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也以“龙的传人”而自豪。

教学过程应引进多媒体。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文化教学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知识”,主要通过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认识不同文化的差异,感受中国文化的奥妙。传统的书本加黑板这种单一的语言教学手段,很显然是难以达到如此效果的。多媒体辅助对外文化教学,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语言氛围,创造逼真的文化环境,以达到我们原来传统教学手段所达不到的效果。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正确的表达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选择合适的文化教学内容。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的方面,促使学生对中国文化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除了生动活泼的阐释之外,还可利用多种不同形式的教学,发掘学生的兴趣,寻找与中国文化因素相关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亲身体会或实践,使他们在接受文化知识的同时,激发其主动学习和参与的兴趣。

在对外文化教学中,培养授课对象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接纳,并且进行传播的目的是时代的要求。对外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文化的传播和渗透。文化教学应当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并逐渐增强和逐步深入。对外文化教学中,教师对文化深度和广度的把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接纳中国文化。因此,对对外文化教师来说,文化阐释的过程也是对中国文化传统,以及诸多文化成果广泛深入学习汲取的过程,同时还是对广博且丰富的东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和汲取的过程。因此,对外文化教学从一开始,就有必要重视并积极对教师进行中国文化的系统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比较和传授能力,从而使学生接触到纯粹地道的中国文化。借助现代教学媒体的帮助,使文化教学生动形象地进行,最终使授课对象完成由中国文化的仰慕者到传播者这样一个角色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王福祥, 昊汉樱.文化与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208究出版社, 1997.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崔淑慧.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3) .

[4]陈玮.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J].现代语文, 2006, (2) .

对外汉语教材文化项目 篇5

摘要:文化教学对对外汉语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化项目在对外汉语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对外汉语教材文化项目的编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局限和不足,在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和选择上应重视文化项目的编排。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材 文化项目编写策略

一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

文化教学对对外汉语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二、语言是用于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三、语言与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和制约。刘珣在《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中提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应体现语言的、交际的、对外的三条原则。在如何对待第二语言教学与文化的关系问题上,目前对外汉语学科内部已基本达成这样的共识:对外汉语教学应该以语言教学为主,同时紧密结合相关的文化教学。张英提出应从教学实践出发,区别“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2004),确为的论。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背景下,文化教学有别于文化因素教学,文化是第一位的。两者的差异在于:在进行语言教学时文化因素的讲解不可喧宾夺主;同样,在学生语言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进行的文化教学中,语言也可暂时退居此次要的地位,二者并不矛盾。因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无论哪种文化教学都是服务于理解、使用汉语这一目标。

二文化因素在对外汉语教材出现的形式

刘珣在《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中指出与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文化因素教学应是三个层次,即对外汉语教学学科范围内语言的文化因素、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和虽不属于本学科但为本学科所设专业(如汉语言专业、中国语言文化专业)所需要的专门性文化知识。韩秀梅提出对外汉语中的文化知识教学,目前主要体现于两类教材:一类是语言教材;一类是专门的文化教材(2006)。前一类在学习语言的同时,通过课文、注释、阅读文章等向留学生间接介绍中国文化,主要以交际性文化知识为主,其主要目的是为更好地掌握语言服务的。包罗万象,但分布零散、就事论事、不系统、不全面。后一类教材包括《中国概况》、《中国文化面面观》、《中国文化史》及诸如此类的专门为留学生设计的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著作,主要目的是较为系统地传授中国文化知识,使留学生较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

三浅谈国内现有的对外汉语教材文化项目编排的优势和不足(以《桥梁》为例)《桥梁——实用汉语中级教程》中文化项目的编写体现了语言的、交际的、对外的三条原则。其文化要素主要附着在课文和练习中。《桥梁》的教材采用主课文匹配副课文的办法,在以语言教学为本的前提下融入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语言的原则;从这套教材编写的出发点来看,编写者在编写说明总明确提出“注意交际性原则”的这一特点,这同样也可以从课文中的文化因素中体现出来:副课文中的“听力课文”绝大多数选取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作为“听力课文”的内容;而副课文中的“会话课文”更是全部以对话体的形式呈现出来,充分体现了交际性的原则。文化教学中的对外原则是指针对外国学习者实际需要的那部分文化,这也可以在《桥梁》中的很多地方得到了体现,如第二课副课文中的会话课文《我该怎么回答》选取的是关于留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礼貌问题以及同中国人的问候方式,这些都是外国学习者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所需要的。另外,要特别指出的是,《桥梁》这套教材每一课的结束部分即练习的最后一题“看一看,说一说,写一写”这道题目别出心裁地选取了中国文化中的汉字文化,日常生活交际文化,教育教学文化,人口与计划生育等等等的文化因素,通过练习的形式把相关的文化因子贯穿其中,在提高学习者听说读写的同时更加深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感性认识,对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具有很大的作

用。这是《桥梁》这套教材让人耳目一新的亮点。不足方面,刘珣在《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中提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原则,其中包含了“要有针对性”“要有代表性”这样的特点,通观《桥梁》这套教材,在这两方面尚有不尽人意之处。给人的感觉是《桥梁》中文化因素的编写系统性不强,略带一点随意性,因此在“针对性”上所下的功夫似乎还不够。另外,《桥梁》这套教材似乎在注释这一块不是特别突出,生词和专名只是简单地用英语和法语加以翻译。

赵宏勃(2005)指出现有的文化教材虽然比较丰富,既有针对本科生的系列文化教材,也有针对语言进修生的综合文化教材,还有不受课堂约束的课外阅读读物。但这些教材的针对性大多只是体现在编写思路上,编写者意识到课本使用者的特殊性,在材料选取和语言应用上费了一些心思,但这些教材还是多多少少存在着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内容或过于庞杂,追求完备和系统,或过于专业,容易使学生在艰涩的词汇面前望而却步。

四对外汉语教材文化项目的编写应注意的问题及其编写思路探索

(一)对外汉语教材文化项目编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对外汉语教材应导入哪些文化项目

沙平在《论第二语言教学的文化导入》(1999)一文中指出能够诱导学习者对目的语产生良性的学习动机的文化因素(我们可以将这种文化因素称作“动机诱导文化因素”)应该在第二语言文化因素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如果一定要将动机诱导文化因素与大小文化因素或交际文化与知识文化因素进行类比的话,动机诱导文化因素似乎更多地与大文化或知识文化属于同一文化范畴。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例,汉字丰厚的文化底蕴,汉语音节铿锵悦耳、词汇丰富多采、语法简捷严谨的语言美感,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传统文化,我国人民勤劳勇敢的性格、朴实善良的民风,中国大地的名胜古迹、锦绣河山,无不令人叹服、神往,这些大多属于大文化或知识文化的内容,都是帮助汉语学习者克服文化心理障碍,引导强烈学习动机的极好文化因素。

2重视文化差异

学习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时,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有很大的不同。赵宏勃在《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编写思路初探》(2005)中做过一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学生认为如果在介绍中国历史时能够同时兼顾同一时期自己国家的历史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其他的文化课程,如社会风俗课,如果在介绍中国传统节庆文化时引导学生对自己国家的节日风俗进行比较,也能使他们更加关注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只是由教师阐释中国文化的内容,缺乏学习者的呼应,也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对比时同时还应尽量摆脱浅层的文化对比,避免以狭隘的思维方式简化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倾向,引导学生在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进行对比和思考,将自身感受和客观的叙述结合在一起,超越由教师陈述文化事实、学生接受一个简单的文化的定型的教学模式,将文化教学也转变为人际沟通的过程(张勇,2005)。文化项目的编排要有针对性

通观国内现有的对外汉语教材,我们发现存在着一个明显的问题,即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项目的编排忽略了教学对象的文化针对性。由于当前的对外汉语的教学前沿阵地集中在北方,一些优秀的对外汉语教材也集中由北语、北大这样的学校编写、出版,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教材文化项目的编写主要局限在北方尤其是北京这一区域。这对于在南方的一些高校使用这些教材的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往往产生错位的问题。加上来华留学生成分复杂,遍及全世界各地,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文化课教材却应该在设计内容之 前,首先考虑教学对象的文化差异。但就目前文化课教材的情况看,绝大多数都选择了把中国与欧美文化的差异突出出来说事儿。也就是说,教材假设的教学对象是来自于欧美国家,围绕他们在中国遇到的文化与交际的困惑为中心,这种困惑主要来自于他们的母语文化与中

国文化的不同,通过老师或中国朋友对这种文化差异的解释,学习到中国文化某方面的知识。这类教材的典型例子是《说汉语 谈文化》(吴晓露主编)。

(二)对外汉语教材文化项目的编写思路探索

1选择的文化项目应具有代表性

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许多区域性的文化板块和模式。那么,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到底应教给留学生哪些东西呢? 我们认为,既然交际文化项目的教学是为了更好地让留学生理解交际对话中的文化内涵,所教的文化项目当然应是现实中常用的。

2注重趣味性

注重教材的趣味性是老生常谈,文化教材在趣味性方面可以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赵宏勃在《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编写思路初探》(2005)调查发现,留学生对中国文化有较为浓厚的兴趣,有借助文化课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愿望,也就是说学习汉语的动机是否是工具性的和他对目的语文化的好奇并不矛盾。不可否认,许多留学生并不是抱着成为汉学家的目的来学习汉语的,但这也不意味着他们只愿意学习语言,不愿意学习相关的文化课程。因此对外汉语教材在文化项目的编写应尽可能提供图片、报纸、杂志、音乐、电影等不同来源的资料,在使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同时,从中发掘学生兴趣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讨论对中国文化的感受,一举两得,既可以学习文化,也可以激发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兴趣。对文化交际项目的编排处理方式可灵活多样

笔者着重考察了《桥梁》这套教材发现,《桥梁》似乎在注释这一块不是特别突出,生词和专名只是简单地用英语和法语加以翻译。笔者个人认为,不妨在生词和专名这两块的后面加以注释,对相关词语和专名的文化内涵给予交代,这样可能会碰到一个问题:就是生词和专名的量特别大,笔者认为不必对所有的生词和专名加以注释,而是根据编写者的教学经验就学习者感兴趣的一些语词做一些说明。

基于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和选择上应重视文化项目的编排,目前文化教学的质量并不尽如人意,与精品文化教材的缺乏很有关系。除了提高文化教学质量的需要,就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发展来看,加强文化教材的研究和编写也是当务之急。目前,组织力量编写一套系统的、堪称精品的中国文化教材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

2赵宏勃《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编写思路初探》语言文字应用2005 年9 月

3沙平《论第二语言教学的文化导入》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 年第1 期4王雅南《如何突破对外汉语教学的“瓶颈”——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的教学》 社会科学家2005 年5 月 增刊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原则略论 篇6

关键词:文化因素;适度;适应;技能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260-02

程裕祯在他的《中国文化要略》中把文化按内容分类为:物质文化、习俗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成系统跨文化交际涉及中国文化的教学,就是所谓“对外汉语文化教学”,这其中文化教学是主体, 语言教学居于从属地位。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首要目的是帮助外国人更好地掌握汉语技能,这就决定了必须把“语言”而不是“文化”放在首要位置, 语言技能教学才是教学的重心,文化方面的教学要适可而止。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内容必须紧紧围绕语言技能这一教学目的展开,解决的是“中国人这么说的含义是什么”和“为什么这么说”的文化规约问题,文化知识教学为语言技能教学服务,扫清语言理解的跨文化障碍。影响外国人语言理解的文化因素一般是隐含在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中的反映中华民族的情感心理、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道德标准及审美倾向等文化规约,文化因素存在于语言形式之中,是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应是文化因素的教学。林国立指出:“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教学则必须在语言教学的范围内来处理。换言之,文化因素是(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一个语言教学的概念, 只有在语言教学中才有意义。”因此,对外汉语文化因素的教学应融于语言教学之中,为外国人汉语交际技能的培养扫清跨文化障碍。

一、适量、适度、有代表性的原则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是隐含在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中的文化因素,与语音、词汇、语法、语用融合在一起。在对外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不能脱离语言教学阶段去选择文化项目,而应与语言教学的不同阶段相相协调,使文化的引入服务于语言教学。文化因素既然是依附、隐含在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的语言子系统中的,没有独立的存在形式, 教材内容的安排与设计就应注意文化因素与语言形式有机结合,让文化因素有步骤有系统、均衡定量地分布到各语言点的教学中去,协调好各教学阶段的语言项目、功能项目及文化项目的定量搭配。当然,教材的语言项目、功能项目及文化项目的综合协调,需要进行精细的设计与安排,需要进行系统研究。林国立从语言教学的需要出发做了对文化因素进行有序定量安排的尝试,在《交际文化》中确定了21 种民族观念和民族心理,在编写的视听教材《北京行》中,有计划地渗透了7种民族观念和民族习俗。张英认为,随着语言教学阶段的上升,文化教学的比重也应随之增加;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比重,在初级约为5:1,中级阶段约为4:1,高级阶段则要上升到3:1。张英规定的比重是不是合理有待教学实践的检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要在语言教学的框架中进行,要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需的文化规约密切相关。文化内容必须有所选择,适度融入;要突出重点,以介绍当代中国正能量的主流“小”文化为主。所谓当代中国文化,就是不必介绍那些已经过时的、陈旧的文化;所谓正能量文化,指的重点介绍那些积极向上的、具有一定质量的中国人的价值观点与生活习俗;所谓主流文化,指的是具有代表性的、具有群体倾向共性的观念与习俗;所谓“小”文化指的是与日常的交际语言有密切关系的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与文化习俗。

总之,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教育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语言教学为主,文化教学要适量,不要冲击语言教学。基础汉语教学阶段,要重点介绍与日常的交际语言密切相关的交际“小”文化;中、高级教学阶段,对系统文化也应有选择地讲解,不可超越外国学生的语言接受能力。

二、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阶段性相适应的原则

语言的文化因素与语音、语法、词汇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独立的外在形式,隐含性和依附性是它最根本的特点。文化因素既然没有独立的存在形式,必须依附、隐含在各语言子系统中,那么文化教学阶段的划分也应依据它所依附的语言形式进行。陈光磊、黎天睦、魏木春和卞觉非均主张“以语言为本位”对文化项目进行等级划分。基础教学阶段讲解的与语言点相同步的交际文化,一般都是附带性的、随文解释性的、零散的文化因素。中、高级教学阶段,可将这些零散的文化因素进行局部整合,但仍不太可能构成一个完整系统。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必须在不超越外国学生语言接受能力的前提下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

1.初级阶段——语言的文化因素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的首要任务是教学语言,语言之外的文化内容少一些为好,尽可能不分散学习的注意力。但如果那些隐含在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中的文化因素影响到语言的理解,教师就要选择外国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加以讲解。口语课、精读课学习日常交际语言,能碰到很多语用的文化规约,例如中国人见面用“吃了吗”、“干什么去”打招呼等,如果不向外国学生介绍,就会产生跨文化交际障碍。在举文化方面的例子时,宜多用外国学生一踏进中国便能看得见摸得着的那些直观物态文化的例子,让文化因素渗透到语言点的讲解中去。

2.中级阶段——国情文化(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在中级阶段,外国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教师除了随文解释语言点的文化因素外,还应着手介绍中国的基本情况,诸如首都、长江、黄河、长城、民族、人口、政治、经济、历史、文学、艺术等,这些基本国情是掌握汉语所必需的文化背景知识。这些知识要陆续安排在初级阶段后期和中级的精读课中,以及听力、口语、阅读等教材的语言材料中。这些国情文化仍属于表层文化,教学中尽量用形象、具体、生动的方式感性地加以介绍,同时照顾到文化项目的系统性框架。

3.高级阶段——专门性的文化知识。“专门性文化知识”是针对汉语言专业的高年级外国学生开设的单独的文化课程,与语言教学平行设置。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本科三年级开设的“中国历史”、“中国文学”、“中国文化”选修课,四年级开设的“中国民乐”、“中国民俗”、“中国艺术”、“中国思想史”、“中国电影欣赏”选修课,都是专题文化课,意在介绍各个领域的中国文化,具有初步的专门性、系统性和学术性特点。这些专门性文化知识涉及深层文化,需要引导外国学生从具象的文化现象中进行理性思考。

三、针对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把文化知识转化为交际技能的原则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目的是为帮助外国人更好地掌握汉语言语技能,排除跨文化语言理解和交际的障碍,正如陈光磊所说:“语言教学中文化导入最直接的目的是消除外语或第二语言学习、理解和使用中的文化障碍。语言课中的文化教学,或者说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就应当落实在确立发展学生运用语言交际的文化技能上。语言课中的文化教学,大体有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对语言本体结构(主要是语法规则和语义系统)中有关的文化涵义做出阐释,以便为学习者使用目的语做好必要的交际文化上的准备;二是对语言使用中的文化规约做出解说,养成学习者对目的语正确理解和进行交际的文化能力。”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导致外国人跨文化理解和交际障碍,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就要直接针对外国人的这些交际障碍,做好文化对比,指出差别点在哪里, 做好相关的文化教学。

这种文化教学本质上属于语言交际技能的教学。张占一认为,交际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赵贤州在《文化差异和文化导入论略》中将交际文化细化分类为12个方面: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无法对译的词语;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某些层面意义有差别的词语;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词语使用场合的特异性;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词语褒贬不同;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潜在观念差异;语言信息因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含有民族特殊文化传统信息的词语;成语典故、名言名句等;词语中反映的习俗文化信息;有特定文化背景意义的词语;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语言结构差异;其它因价值观念、心理因素、社会习俗等造成的文化差异。程棠认为:“汉语课中的文化教学则是在教学汉语结构规律的同时,还要使学习者了解以至习得汉语本体结构和使用法式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所遵循的文化规约,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交际能力,以期在一定范围内加入汉语社团的交际活动。也就是说,汉语课中的文化教学是以学习或习得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文化能力为指归的,它带有某种技能性与实践性的特点。”这些语言大家的论述都可归结为一点:要把文化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跟外国学生的交际直接相关的语用文化项目,是对外汉语文化教学重点关注的内容。

总之,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跨文化的、交际的、技能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需针对跨文化交际障碍,把文化知识转化为交际技能。

参考文献:

〔1〕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2〕林国立.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定性、定位与定量问题刍议[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1).

〔3〕陈光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2,(3).

〔4〕黎天睦.现代汉语教学法——理论与实践[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7.

〔5〕魏春木,卞觉非.基础汉语教学阶段文化导入内容初探[J].世界汉语教学,1992,(l).

〔6〕张英.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J].汉语学习,1994,(5).

〔7〕陈光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3).

〔8〕张占一.试议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3).

〔9〕赵贤洲.文化差异与文化导入论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1).

文化多元化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篇7

为保证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质量和成效, 我们应该对外来汉语学习者采取负责任的态度, 面对文化多元化之势以及社会现实的变迁, 不能一味地抱住传统文化的大旗不放, 而应直面现实中的文化变化, 对中国文化的现状应有客观的、清醒的认识。

其中,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现状的影响就是不容忽视的一点。我们暂不对中国文化的西化进程进行历史考察, 在此仅就眼前可见的现实生活的变化来谈这一问题, 下面举几例来说明。

在教育文化方面。从科举制的废黜到当今现代教育体制的建立, 体现了对西方教育体制的仿效。其中, 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大学的教学模式、学科门类的划分标准以及对科学精神的提倡等, 都无不是受到了西方教育文化的影响。

在节日文化方面。暂不看一些中国传统节日, 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庆贺方式及文化认同方面所发生的变化, 我们明显可以感受到的是, 一些西方的节日, 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 尤其是年轻人生活的组成部分, 尽管过节方式与西方传统不尽相同, 但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于这些节日的存在。圣诞节上商店橱窗的装点、情人节上的玫瑰花、愚人节的嘲弄等已经成了很多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而不再单纯地作为西方文化特色的载体。

在人际伦理方面。尊师重教之风受到了来自平等、自由精神的挑战;聚族而居、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景象已经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下日渐远去, 取而代之的是分散而居的独立小家庭模式。

诸如此类, 西方文化正在对中国文化现状产生越来越深广的影响, 许多文化事实已经发生变动。基于此, 对汉语学习者的文化教学就不能再一味地怀有“悼古”情结般地停留在仅仅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层面上, 不能生搬硬套地为现有的生活现象扣上曾有的传统文化的帽子, 而是应当与时俱进地加入新的现实文化内容。针对于此, 出现了一门专门讲授中国国情的课程, “中国国情教育这门课程可以以‘中国概况’课程名称出现, 也可以用‘中国社会概览’、‘中国国情’等其他名称代替。”[1], 它以介绍中国文化为基, 但又有别于传统的文化课程, 其突出的差别正在于对中国社会文化现状发展的重视上。

其中, “国学热”的归来成了多元文化背景下寻求中国文化独立的一种诉求, “20世纪90年代的‘国学热’, 是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而进行的一种探索。”[2]它的到来固然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 然而我们必须同时清醒地认识到, “国学热”在呼吁中国传统文化复归的同时, 该现象背后却也隐藏着一定的文化信仰缺失的因素, 即, 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 我们在寻求文化认同的过程中, 难以掩藏存于其中的疑惑、焦虑甚至功利化的心态。

对于类似于此的现象, 承担着中国文化海外传播重任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更应具备穿透表象的敏锐洞察力以及健康的文化传播心态。

总的来说, 文化多元化对中国文化带来的无论是外在的还是内向的影响均为我们今天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中的文化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 我们有如下建议。

首先, 由于目前多数对外汉语教师从事的是语言教学工作, 由于所从事工作的专业性限制, 缺乏全面或精深的对中国文化知识的把握, 再加上文化本身又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遇到文化问题, 尤其是面对现实中新的文化现象时, 难免会感到力不从心。面对学生的疑问, 教师经常难免将问题简单化、片面化, 或是复杂化、功利化, 虽然能一时将问题解决, 却难免有随机、敷衍之感, 常常自己都不能对自己的回答感到满意。因此, 作为对外汉语教师, 只有加强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 才能增强解决现实文化问题的底气, 也才能少犯以偏概全、不懂装懂或装点门面的毛病。

其次, 提升对文化知识的掌控水平固然十分重要,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十分困难, 由于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 它需要大量精力的投入和日积月累的巩固, 因而要达到对文化知识较为深广的掌握远非一日之功。因此, 如何调整好自己的文化心态以及确立好自己在汉语国际推广中的身份定位, 这成为对外汉语教师应该给予关注的问题。也就是说, 对外汉语教师应该找好自己在中外文化冲突与融合中的身份定位, 形成自己独立的文化人格和成熟的文化心态。既不“排外”, 也不“媚外”;既不刻意强调自身传统文化的优越性、人为地拉大不同文化间的距离、降低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亲近感, 也不盲目追随西方文化的意识形态、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为求交流的近便而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尊严;既不要一味地怀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豪心壮志而将中华文化片面宏大化、高深化, 也不要回避传统文化中的消极成分以及全球化进程中传统文化所遭遇的种种挑战, 而是应该具备尊重文化原貌的责任心以及直面传统文化现状的勇气和信心。对外汉语教师只有具备了这样一种健康平衡的文化心态和包容务实的行动定位, 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将中国文化切实地、恒久地、深入人心地植根于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体认中。

摘要: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 汉语及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与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入几乎同时进行,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因而面临一些新的现实问题, 如何把握中国文化的现状以及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定位已经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予以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文化多元化,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参考文献

[1]亓华.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界文化研究20年述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6) .

[2]王国安要英.汉语国际推广与中国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8.

[3]许力生.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4]刘乃叔敖桂华.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渗透之我见[J].汉语学习, 1998, (2) .

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优势 篇8

强调自我修养的中国文化具有融合世界文化的基础。儒、释、道三家鼎立,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以明德为首务, 以天命率性为圣教, 以至善为指归, 以中庸为道统;道家以自我的“超圣入神, 超神入化”为最高人生境界;佛家则是要通过个人的人生修炼, 解脱生死, 其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悟道成佛。中国文化, 总体上强调的是个人内在的修炼, 着力点是精神情操的自我升华。西方文化总体上探讨的都是社会、政府如何为个人自我个性的张扬创造条件, 着力点是个人发展的外部的制度提升。

东西方各自文化的要旨不同, 但却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 成就健全向上的人生, 成就健康、活力的社会, 两方面缺一不可。东西方文化在这两方面实现融合, 于各国未来有利, 于人类有利, 存在融合的基础。

“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核心对世界文化发展具有指向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 肯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 尊重自然, 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 反对片面地利用自然与征服自然。

西方文化则以人为万物的尺度, 万物为人所役, 斗天、斗地、斗自然, 争名、争利、争荣誉, 吃荤、吃素、吃海珍, 纵情、纵性、纵欲望。这种观念, 短期观察于人有益, 长远观察害则大。现代西方在物质丰裕的同时, 横行的物欲, 已对人类长远发展造成空前威胁。

有识之士在看清西方文化长处的同时, 也对其弊端予以充分的警惕, 并从中国文化中看到了人类未来的希望。“天人合一”的“大爱”, 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也是世界文化发展的方向。

推崇“社会大同”的中国文化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文化最鲜明的民族特性是“和”, 是把和谐当成社会的终极目标。老子曰, “为无为, 事无事” (《道德经》第63章) 。强调“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道德经》第58章) 。儒家“和合”、“中庸”、“大同”。《礼记》中“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与, 盗窃乱贼而不做。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这是对社会终极目标的具体描述。推及邻邦关系, 提倡“善解能容、协和万邦” (《尚书·尧典》) 。《周易·乾卦》中说“首出庶物, 万国咸宁”。即主张万邦团结, 和睦共处。孔子也提出:“远人不服, 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主张以交往感化外邦, 反对轻率地诉诸武力。孟子则提出“仁者无敌”, 主张“以德服人”, 提倡王道, 反对霸道。在局部冲突不断发生的当今社会, 这种思想无疑是具有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作用的。

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

进行文化自省。文明的自我反省, 并不是自我否定, 它是发展的最好动力。亨廷顿说, 正是不断有人谈论美国的衰落, 美国才没有衰落。“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中国现代国家的最大资源, 21世纪的中国能够开创多大的格局,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人能否自觉地把中国的现代国家置于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之活水源头中”。

在传播内容选择上, 强调民族性, 兼顾世界性。 (1) 文化与众不同的一国特性同它的世界普通适用性即所谓的“普世性” (或“普适性”) 是相通的。例如, 颇具民族特色的意大利歌剧历经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发展, 是因为其主题是人类所共享的——爱情与死亡, 其终极关怀是各国民众所共同追求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中国五千年的文化, 可以挖掘的东西很多, 可以细化的东西很多。中国“和”文化, 如“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等文化理念应是传播重点。

重塑传播形象, 刚柔并济, 避免程式化。不能片面认为古代文化就是中华文化的全部, 更不能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奇异部分作为宣传主体, 以偏赅全。针对不同地区要有不同的策略, 比如对非洲国家, 我们可以加大力度宣传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绩;而对欧美, 可以淡化政治色彩, 着力展示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先求文化认同, 再求政治理解。不要一提中国文化, 就让外国人想起“武术旗袍大花脸”。 (2) 2008年北京奥运会, 我们抓住了这个全球性的媒介事件, 整合文化的力量展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成果和国人的时代风貌, 凸显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国家形象的精神本质和文化内涵, 是一个成功范例, 值得研究推广。

选择传播载体, 拓宽传播途径。我们要大力发展外向型文化产业, 政府要重点扶持能传播和宣扬既有中国特性又具普世性的文化价值观的广播、影视作品, 以基金会、奖励、补贴和免税等方式开拓相关的大众媒介产品的国际市场。要以奥运会、世博会等为契机, 搭建与世界交流与对话的平台, 通过文化的整合、设计和引导, 使真实的中国和中国文化呈现在世界面前。

抓住传播重点, 注重语言传播。语言的传播度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根本指标。中国人与外国人的关键差别就在于语言 (包括汉字和口语) , 正是由于语言的差别, 才导致了思维的差异。正是因为汉字的借用, 越南、朝鲜、日本等邻国在文化精神、思维方式、道德观念等方面都受到汉文化的深刻影响。所以, 应当积极扶植以海外华语观众为主要对象的中文电视广播节目, 逐步提高汉语的规范化、标准化和普及化水平。积极地向国际社会推荐以圣人“孔子”为名、旨在全球推广汉语的孔子学院。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对外汉语教学师资, 规范汉语言教学, 寓文化价值观于语言教学。 (3) 要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 积极推广汉语网络信息 (不只是商业信息, 更多的应是自由信息即一般性的文化信息) 服务, 让中文真正成为中国文化沟通和影响世界的“使者”。

注释

1 李智:《论中国文化软权力化的对外传播策略》, 《阴山学刊》, 2008 (6) 。

2 周瑾:《中国文化元素在对外传播中的应用》, 《对外传播》, 2008 (8) 。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实践谈 篇9

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由来已久, 肇始于汉代, 大兴于唐代。那时候的学习者有留学生, 商人, 以及为传播宗教的僧侣或是传教士。中华人名共和国建成后, 在1950年, 教育部在清华大学设立了东欧留学生汉语专修班, 招收了来自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5个东欧国家派来的第一批留学生。自此, 汉语走进了大学课堂, 被当做一门外语进行讲授。

经过学科自身发展以及无数从事汉语教学的工作者的推动和建设, 对外汉语教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块。它的教学模块大致可分为:口语教学、语法教学、汉字教学以及文化教学。现如今, 口语、语法和汉字教学已经形成稳定的教学模式, 而对于文化教学, 却一直是各方学者争论的焦点。一部分学者认为, 文化教学所占教学比例应低于其他三者。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 文化教学当之无愧, 应该成为对位汉语教学的重头戏。现在无法确切的指出, 哪一方观点绝对正确或错误, 毕竟, 这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 许许多多的问题还有待大家在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中去发现, 去解决。因此, 本论述正是基于笔者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并加以探讨, 给出自己的建议。希望能为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提供可参考的资料。

1 汉语学习者的学习目的

汉语学习者为什么要学习汉语?这里所说的学习者主要指外籍非华裔人士。依据相关社会调查可知, 一些人是因为工作需要, 有些人则是要来中国经商, 也有些人是为移民需求, 但更多的人则是因为喜欢中国文化, 想要了解中国。而要想了解中国, 就要学习汉语。这其中就包括它的发音, 它的字形, 还有它的文法。

诚然, 汉语作为一种语言, 它是一种交际工具。学习汉语的目的是进行交流。然而汉语又异乎于世界上其它任何一种语言, 可以说, 在汉字形成之时, 中国文化也开始形成。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曾指出:“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 而且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汉语的背后是深厚的中国文化, 换句话说, 汉语是中国文化的载体。语言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基本形式, 文化对于语言的制约性是显而易见的。文化之间的差异, 文化发展的轨迹定会在语言中打下烙印。反之, 文化也是依赖于语言而存在的, 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中, 也推动了文化的传播。所以, 语言和文化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关系。那么对于学习者来说, 无论是单纯的学习汉语这个语言或是单纯了解中国文化, 都是不可行的。因此对于学习者为什么学习汉语的问题, 应该理解为:是通过学习汉语这种语言, 掌握运用汉语交际的能力, 从而为自己在中国的工作和生活扫清语言障碍, 并且透过它来认识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同样, 这个道理也适用于其它语言。

综上,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文化因素的导入, 文化的渗透也不能缺少语言的强大理论支持。二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文化教学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 实践出真知

明白了学习者的学习目的, 作为教学者才可以有针对性的教学。在多次一对一的教学实践中发现, 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 其对学习内容的关注点也不同, 这些差异往往通过其行为表现出来。诸如, 美国学习者擅于交际, 他们喜欢与人交流, 愿意多说, 口语水平提升很快;日韩学习者比起前者, 在汉字学习和语法分析能力上会突出优势等等。但无一例外的, 在对文化学习方面, 都会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这种表现与中国学生学习时, 喜欢听老师讲解课文相关背景知识是一样的情况。可见, 文化教学对于枯燥的语言来说, 起到了很好的调剂和催化作用。

当然, 文化教学的意义并不仅此而已。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汉语的魅力所在, 但是要想学好中国文化, 对于汉语学习者也绝非易事。那么, 教学者教授文化知识更是难上加难。因为, 即使是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 民族间的差异就很明显, 更何况是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差异不仅多, 而且很复杂。要想疏通理解的渠道, 找到共通之处, 搭起桥梁着实需要教学者下一番功夫。其中就包含中介语的使用。例如, 使用最为广泛的英语。笔者所教的学生中有来自斯坦国家的, 他们的母语虽然是俄语, 但是交流过程中, 教师使用的是英语作为中介语。

除了中介语之外, 教学者还应该换位思考。试图运用学习者已知的东西去解释尚未理解的内容。这个时候, 加入必要的文化常识是很重要的。例如, 一次学生在学习《愚公移山》这节课时, 尽管他已经硬性记住了“愚公移山”释义, 但是他提问:“这篇文章讲的是坚持不懈的精神, 与愚公有什么关系呢?”如此问题, 看似很荒谬, 但这正是作为教学者应当严肃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能说“愚公精神就是坚持不懈”, 以此作为解答, 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愚公是谁?他为什么要移山?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 难道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吗?那么, 借助课文内容, 从愚公移山的故事讲起, 导入文化内容, 这样, 问题不仅说清楚了, 而且, 又可以让学习者增加额外的知识和学习兴趣。

再如, 有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个中国人相亲, 找男朋友的故事。读课文的时候没有出现问题, 但在造句的时候就出问题了。学生问, “对象是什么?”作为中国人来说, 这个词很好理解, 就是恋爱的对方, 就是英语当中的“boy or girl friend”, 第一个问题很容易处理, 但学生又问, 这里为何是用“谈”来搭配呢?“谈”体现出, 中国人在交往中很注重与对方进行言语交流, 不仅在交朋友方面, 还有如生意场上, 常说“谈生意”。这种谈话持续的时间长, 往往交易双方会在餐桌上交杯换盏。这是中国人的一个处事方式, 属于一种文化现象, 而美国人在这一点上恰恰相反, 他们谈生意时, 更喜欢言简意赅, 目标明确。如果这个时候一带而过, 不予理会, 也许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或者, 会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为学习者和教学者带来更大的困扰。学生接着问, “爱情”和“恋爱”有什么区别, 可不可以说“我恋爱他”, “他是我的恋爱对象”。显然, 这样的表达是不合规范的。这里涉及的不仅仅是文化差异的问题, 还包括一定的语法知识。由此也验证了, 语言与文化二者紧密联系, 缺一不可。

上述事例中, 有文化性很强的成语, 也有源于社会文化风俗的词语, 除此之外, 还有谚语、惯用语, 甚至是具有专业文化色彩的词语, 如“流水账”、“清水衙门”等。如果学习者不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就不能够正确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有时便会闹出笑话。

实践出真知, 文化教学的方式方法一定要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探索。

3 对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几点看法

上述主要探讨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与文化教学有关的实例。下面笔者就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方面提几点看法。

3.1 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的编写和选用问题

目前, 文化教材的现状主要有: (1) 种类和数量很多, 但缺乏经典教材; (2) 教材缺少准确的定位, 适用对象泛化; (3) 内容广泛, 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4) 教材体例多样, 教学目标不明。目前, 教材纷繁杂乱, 如何选择教材十分重要, 什么样的教材适合所教人群的水平, 这些问题都是实实在在摆在面前。同样, 编写者也应该认真思考, 通过社会调查来总结经验, 不要闭门造车。鉴于以上内容, 我认为, 无论是编写者还是使用者, 在编写和使用的时候, 都应从实际出发, 找到学习者最想要了解的内容加以编辑。教师应从学习者的角度去倾听他们的心声, 甚至把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编写在一起。这就好比是把不同学习者的经验与大家分享和交流一样。如此, 教材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也会加强。

3.2 具体教学过程中, 文化教学要与语言教学相结合

因为语言有一个系统的结构, 通过语言分析文化现象, 比直接对各种文化现象进行分析要更方便明确, 也因此会使一切文化现象于纷繁庞杂中理出头绪, 变得整齐有序。例如, 汉字中的偏旁、部首, 往往能够反映出古人对事物的看法, 如和人思想有关的的字, 通常带有“心”字旁, 这样的例子有“惘、快、忧、愁、念、惦……”;又如“家、宝、室、实……”这些字都有“宀”字头, 反映了古人的经济价值观, “宀”表示宝贝的意思, 可引申为有价值的东西。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这里不再做过多说明。总之, 一定要把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融为一体, 以语言教学为先导, 从而规范文化教学, 使得文化教学系统化。

3.3 文化教学同样应遵循适度原则

教师始终是引导者, 更多的内容应该在教授了学习要领后, 由学习者自己去深入了解。举例说明, 讲到秦始皇的时候, 教师不能把这位封建帝王一生都介绍一番。只需要告诉学生基本的常识就可以了。更多的内容, 学习者更愿意凭自己的能力去挖掘。正所谓“授之于鱼, 不如授之于渔”。

教学者不仅仅是课堂当中的老师, 同时也是国家形象的代言人。无论是在中国本土教学, 还是在海外传道授业, 都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其次, 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有些表现的十分明显, 有些则比较隐晦。当不可避免的谈到了这样的问题, 如何做出智慧的解答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 宗教问题, 政治话题, 民间风俗避讳等。这些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有时候是不能回避的, 这时, 教师应该以什么样的立场去谈及, 这就考验到在特殊场合的临时应变能力, 同时在平时的教学或是课下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也应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这样, 才可避免临场失误的状况发生, 免去更多的不必要的麻烦。

综上所述, 对外汉语是一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 有很多的疑问留待解答, 在不断探索它的前景过程中, 更多新鲜的问题也会产生, 这是一种科学, 而非玄学。科学重要的就是实践, 只有在实践当中, 通过实验, 才能检验出教师的研究结果是否可信可行。

随着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日益提高, 汉语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 它不仅是一门语言, 而且成为了一种文化时尚。当然, 汉语之所以广受欢迎的原因, 最主要的就是中国积淀深厚的文化吸引着世人的眼球。因此, 作为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人, 一定要把握机遇, 应对挑战, 积极参与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事业当中去。

摘要:随着汉语传播与推广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对外汉语教学也成为备受世人关注的焦点。同时, 对外汉语本身, 也借助这股热潮, 逐渐演变成为一门新兴独立的学科, 不但拥有自己的学科体系, 教学方法, 而且也培养出了自己的师资队伍。然而,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推进, 人们的认知水平相应提高, 因此, 对于这门学科的要求就会相应增加。如何让这门学科长足稳定的发展, 继而成为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和中坚力量, 这是留给所有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工作者的一大难题。本论述着重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方面, 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 谈一谈文化教学方面的心得和体会, 并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张英.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兼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等级大港建设汉语学习[J].汉语学习, 2004 (1) .

[2]尤静.论跨文化交际语境下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J].青年文学家, 2009 (17) .

新疆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研究 篇10

前言

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 与8个国家接壤, 是中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作为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 新疆孕育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 还有充满西域风情的历史文化积淀, 这些是新疆最具特色的文化资源。新疆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为依托的对外文化贸易发展, 能进一步带动新疆经济的增长。新疆的跨越式发展是加速发展方式转变、不断调整结构, 是惠及民生、改善民生的发展, 是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的发展, 是廉洁高效、开放和谐的发展。从跨越式发展的内涵来看, 选择发展对外文化贸易, 符合跨越式发展的要求, 是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的一条很好的途径。

一、新疆发展对外文化贸易SWOT分析

(一) 新疆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优势

1、地理优势。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中部, 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等8国接壤, 是古“丝绸之路”的主要枢纽, 是现代“亚欧大陆桥”的中心通道。新疆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为其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提供了独特的地理优势。

2、文化优势。

新疆生活着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俄罗斯族、锡伯族等在内的共计47个民族, 新疆各民族人民勤劳智慧, 在长期的相互交融中创造并传承着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从古代起, 新疆就成为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欧美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地, 新疆一些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的一些民族有着相同的生活习性、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互通的语言, 这就为新疆发展特色文化产品贸易, 如民族服饰、民族手工艺品、民族餐饮等打开了便利之门。

3、资源优势。

新疆的资源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文化资源。新疆的历史文化久远且积淀深厚, 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 如龟兹文化、新疆木卡姆文化、楼兰文化等; (2) 自然文化资源。新疆地域辽阔, 自然景观各异, 有天山天池、喀纳斯地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准噶尔盆地的恐龙和硅化木化石、绿洲风景等各具特色的自然文化资源; (3) 宗教文化资源。如克孜尔石窟、吐鲁番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伊斯兰建筑、穆斯林工艺美术等。这些资源优势对国外民众具有文化旅游的吸引力, 特别是对中亚和阿拉伯国家穆斯林民众具有文化感召力。

(二) 新疆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劣势

1、特色文化贸易途径比较单一、且贸易规模较小。

新疆对外文化贸易基本上以传统的文化经营为主, 但在新兴产业领域, 如出版业、影视业、艺术演出业等发展还很不充分, 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疆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途径扩展。当今文化贸易越来越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而新疆目前几乎没有形成真正有国际竞争力、集约化的大型文化贸易企业, 整体上对外文化贸易呈现出“小而散”的特点。

2、特色人才缺乏。

新疆在对外文化贸易方面人才十分短缺, 主要表现在人才流失严重、引进的人才少和自身培养的人才少等, 使新疆缺乏对外贸易的专门人才, 更缺乏熟悉特色文化贸易的专门人才, 人才的缺乏使特色文化贸易的经营、管理水平相对低下, 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创新能力不足。

3、自身因素的制约。

文化体制僵化、文化产业投入不足、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存在观念上的障碍、相应的对外文化贸易法制和法规建设比较滞后等, 这些问题使得新疆特色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受到了影响, 更进一步制约了发展对外文化贸易, 使新疆处于对外文化贸易劣势。

(三) 新疆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机遇

1、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新疆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宏观环境。

国家在项目、政策、投资、资金等方面向西部的倾斜, 将使西部大开发得到有力的支持, 从而大大改变西部的发展条件和投资环境, 这些将成为新疆文化产业实现战略突围的强大外部推动力。

2、新的定位为新疆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国务院有关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指出, 新疆是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和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 新的定位将新疆放在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上。这是对新疆发展重要性、紧迫性更准确的定位。新疆可以以此为契机, 围绕“文化兴边”战略的实施, 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 推动新疆的跨越式发展。

(四) 新疆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威胁

1、中国整体的对外文化贸易受到其他国家文化贸易的冲击。

对新疆而言, 也会面临着周边伊斯兰国家和欧美国家的对外文化贸易的入侵, 而新疆的对外文化贸易基础薄弱, 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政府的支持和保护。在全球化的浪潮中, 新疆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

2、中国其他省份、特别是东部沿海城市对外文化贸易的快速发展。

广州、上海、北京等发达城市对外文化贸易起步较早, 有明确而有效的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措施, 为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环境。这些城市相互连接, 形成如长三角、珠三角文化产业集群, 创造了对外文化贸易优势, 吸引了大量的资本投入和很大一部分对外文化贸易人才, 从而造成了新疆发展特色对外文化贸易的资本投入量和人力资源的相对匮乏。

二、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对促进新疆跨越式发展的意义

新疆经济以资源开发为主, 对能源依赖性较高, 能源投入表现为高能耗、低产出, 整体效率不高。这些高耗能产业的生产规模不大, 技术装备水平低, 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 处于高耗能、高污染和低效益的生产水平, 对能源的利用效率相对较低, 对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在当今时代, 文化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由于具有投资少、产出大、高附加值的特点, 是当今最具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的领域, 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增长点。

新疆有着灿烂多元的民族文化,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 一些民族文化的丧失正成为新疆各族人民在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严峻挑战。发展对外文化贸易, 可以使新疆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传扬出去, 使世界认识新疆的特色文化, 同时更全面地认识新疆。新疆各民族文化得到发扬, 则各族人民会对国家产生强大的向心力, 从而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因此, 大力发展新疆对外文化贸易, 是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时代要求, 也是深入贯彻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具体体现。

三、发展对外文化贸易、促进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以优势资源为依托, 组建与培育

新疆对外文化贸易大集团, 发展文化贸易品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但要在现代市场需求下把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并发展对外文化贸易, 使新疆的特色文化走出去, 就必须把这些优势资源进行更加合理的有效配置。在开发利用文化资源的过程中, 要以大企业集团雄厚的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培养和发展创新意识, 应用与市场需求相吻合的现代理念。

(二) 打造特色人才队伍, 以人才带动新疆对外文化贸易。

缺乏专业化的知识和运营经验, 不熟悉对外文化市场的客观运行规律和经营方式, 难以适应国际上文化贸易快速发展的需求等因素都成为新疆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一大瓶颈。新疆各级文化、贸易等主管部门及相关外贸企事业单位要积极创造条件, 将对外文化贸易人才培养纳入整体人才培训计划之中。要以高校为依托, 建立对外文化贸易人才培训基地, 尽快开设包括文化产品设计、文化产品对外经营、文化产品对外市场开拓等在内的相关专业课程, 从而不断为新疆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输送有用人才, 促进特色文化贸易的人才培养和管理的专业化和科学化。

(三) 政府在发展对外文化贸易中应

更加积极地行动起来, 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积极协调自治区政府、各地方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 优化对外文化发展的环境, 构建新疆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战略的合力机制和针对新疆特色文化“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一方面政府牵头协调新疆各相关部门在金融、外汇、财税、法律、信息服务、出入境管理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法规支持和信息服务, 通过增加专项信贷、出口退税等, 甚至出口奖励等办法, 加大对特色文化贸易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建议政府定期组织召开专题联席会议, 及时通报和研究、解决与新疆特色文化“走出去”相关的新情况、新问题。

参考文献

[1]罗玉华.新疆文化产业的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J].现代商业化, 2007.7.

[2]牛汝极.充分挖掘丝路文化资源, 加快发展新疆文化产业[J].新疆社会科学, 2009.1.

[3]李月明.新疆文化产业的特色发展道路[J].实事求是, 2008.5.

文化贸易:美国对外的最大顺差 篇11

在文化产品输出方面,美国的顺差可谓惊人,但让它多少感到有些“庆幸”的是,很少有国家与其计较它的“文化顺差”。以捷克为例,其对美国没有任何电影出口,而进口的都是美国片。而根据早在1948年就在美国本土被禁的搭配定额原则,捷克发行方如果要想取得每年更新一次的电影放映专营授权,就必须在一年之中接纳所有由好莱坞制片公司拍摄的电影,不管是经典大片还是不那么受欢迎的甚至是蹩脚的影片。而这种“待遇”,也不只是捷克一个国家有,很多欧洲、中东和非洲国家都受到了这种反竞争协议的控制。在各种贸易谈判中,美国更是以“贸易自由”为由,千方百计迫使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开放文化市场,以其他方面的小恩小惠赢得在文化市场上的“门户开放”。许多时候,这些发展中国家对贸易上的得失非常看重,但在文化市场方面却不很在意,结果是,美国不仅输出了文化,赚取了金钱,还贏得了跨代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令许多人感慨的是,美国的真正武器是好莱坞的电影业、麦迪逊大街的形象设计公司、可口可乐的生产线。美国制造和美国风格的影片、服装、广告、化妆品等等,不见硝烟,却攻城略地。这一点,连美国媒体都看得十分清楚。早在1998年,《华盛顿邮报》就在题为《美国流行文化渗透到世界各地》的文章中指出,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不再是地里的农作物,也不再是工厂里的产品,而是批量生产的流行文化产品,包括电影、电视节目、音乐、书籍和电脑软件等等。美国人并不隐讳这种文化渗透,社会学家托德·吉特林就将美国流行文化的传播说成“长久以来人们为实现全球统—而做出的一连串努力中最近的一次行动,它接替了罗马帝国和基督教徒推行的拉丁语及马克思列宁主义”。

旁观者清。远在英国的《经济学家》曾非常坦率地指出:“那些将美国视作一个自我迷恋、电视中心和民族优越感大熔炉的人,未能很好理解这个国家所蕴藏着的深刻的文化自尊和表达自我的渴望。”很多欧洲人对美国的文化不屑一顾,但事实上,美国文化在欧洲已经无处不在,许多欧洲的媒体和文化公司,都在美国大公司的控制之下。比如,迪士尼公司就是欧洲体育电视网、德国有线电视频道TM3和大陆频道及西班牙等国电视台的大股东。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发生在美国的媒体并购潮,也波及国外,美国的媒体集团在此之后大肆对外扩张,无论是电视台、纸媒体,还是电影、音乐,并购的足迹遍布世界。

有七大因素帮助美国进行文化扩张:

第一,财力上的优势。对南撒哈拉、南亚等地的穷人来说,他们没有任何基金帮助他们发展媒体,国内媒体也根本不具备好莱坞的财力和操作能力。在温饱都很难保证的情况下,这些国家根本没有力量与美国的文化扩张对抗。而有些国家尽管经济条件尚好,却没有意识和能力与美国进行文化较量。

第二,好莱坞的产品具有很强的大众化特征,并且这些产品随着人们欣赏口味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法国可以说是欧洲文化民族主义最强烈的国家,但就在这个国家,美国电影的票房收入占了60%,在英国,美国电影票房收入更髙达95%。

第三、营销投入大,也比较成功,美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全球电影发行网的国家,不仅在全球电影放映时间上占绝对优势,而且营销投入惊人。2011年,全球最卖座的20部影片,除了2部是美国、英国合拍,1部是美国、阿联酋合拍之外,其余都是美国出品的。2010年,因为3D电影的全球火爆,美国电影海外总票房达到212亿美元,而全球电影票房是318亿美元,美国占了正好2/3。为了有力地推进全球电影发行,美国的电影公司越发重视起国际市场的营销来,以《蜘蛛侠Ⅲ》为例,作为史上耗资最多的电影之一,该片制作成本为3.8亿美元,其中电影制作本身用了2亿美元,其他1.2亿美元则用于电影营销。

第四,英语霸权。美国媒体自已都承认,美国(文化)产品的一个具有竞争力的优势是它说的是英语,英语是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第一、第二语言。

第五,美国政府的支持也十分给力。1998年,克林顿政府与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国家就投资问题达成新的多边协议展开谈判,试图通过一些保护跨国投资免遭其他国家规制干预的权利法案,其中就将媒体、通信和文化活动全部囊括在内。不仅如此,美国政府还向WTO(世界贸易组织)施压。而WTO则根据美国政府的要求宣称,为鼓励互联网的商业发展,互联网应该是一个免税经营行业。前者也只是美国政府为其文化输出所进行的大量的讨价还价的一个缩影。

由于意识到“美剧”带给美国的巨大国际话语权,美国特别注意维护这方面的优势地位,其对南美电影市场的垄断和控制就很能说明问题。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弗雷德里克·马特尔历时5年走遍30多个国家,采访了电影、电视、音乐、出版、传媒等创意产业界的1250位行业领袖,在其根据大量第一手资料所写成的《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一书中,他提出了“抢占全球文化高地,主宰世界未来”的理念,并剖析了美国对拉美文化的渗透和控制。在巴西,美国电影占领了80%的票房,其他20%中也有很多是美国与巴西合拍,这使得美国电影在巴西上座率超过85%。美国电影协会在里约热内卢的办事处不仅负责分析巴西的电影、电视和网络市场的趋势,而且密切关注与随时防备巴西政府为保护本国电影产业而采取任何的进口限制。在此基础上,整个拉美就都在美国电影协会的全面监管之中,当墨西哥试图实施限额制度保护本国电影产业时,美国电影协会就会同国会及相关利益集团进行游说和施压……而这种“努力”的目的,美国人直言不讳地说,就是为了推销美国的价值观和文化,以此促进商业发展。事实上,一场电视剧和大片形式的世界文化战争已经打响,美国是这场战争中的重要角色,但并不是唯一重要的角色,巴西、墨西哥、日本、韩国、印度及中国,都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也是让美国人感到强烈危机感的原因所在。

第六,群众基础好,国内强烈支持。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种通过文艺作品进行价值观输出的过程中,美国民众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和价值观取向起到了关键作用。英格丽·褒曼在美国的境遇就很能说明问题。1950年,当英格丽·褒曼决定不与时任丈夫瑞典医生彼得·林德斯特罗姆继续生活,而是不顾一切地与意大利导演罗塞里尼在一起孕育下一代的消息传来,美国人为之震惊,他们怎么也想不到《圣女贞德》中的那位天使般的明星举止会如此“轻浮”。科罗拉多州的议员埃德温·约翰逊甚至攻击褒曼是个“崇尚自由乱爱的人”。结果,褒曼与罗塞里尼合作的第一部影片《火山下的爱情》在很多影院遭禁。

第七,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也加剧了这种文化顺差。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以惊人的速度普及和发展着,美剧的传播也因此受益。如今,在美国刚刚播出的电视剧,一两天后就能在中国等互联网发展较快的国家的网上看到,公映的美国电影多半也很快就能在网络上“挖到”。尽管美剧传播的初期,收看大多是免费的,但在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观众逐渐习惯和喜欢美剧之后,知识产权的谈判和追索就会接踵而来。更重要的是,在价值观传播方面,美国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功,而这是用金钱买不来的。

(摘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媒体话语权——美国媒体如何影响世界》 作者:张国庆)

对外汉语文化因素的教学 篇12

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正如美国教育家爱德华·霍尔指出:“文化是人类生活的环境, 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受着文化的影响, 并随着文化的变化而变化, 或者说, 文化决定人的存在, 包括自我表达的方式以及感情流露的方式, 思维方式, 行为方式, 解决问题的方式等等。正是这些在一般情况下十分明显, 习以为常, 然而又很少加以研究的文化方面以最深刻和最微妙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既然文化因素渗透到精神物质的所有领域, 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性会引起不同的文化感受, 造成语言理解与表达的障碍。但语言教学毕竟不同于文化研修课程, 那么, 如何进行对外汉语的文化因素教学呢?

我们应该先在观念上弄清两个问题。

第一, 弄清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不同于单纯的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语言教学中, 文化因素的教学是服务于语言教学的。其主要目的在于解除语言理解与语言交际的障碍。这里“文化”的界定, 是那些成为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理解汉语、使用汉语和掌握汉语的障碍的文化。被称为语言交际文化:是“隐含在语言系统中, 反映一个民族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社会习俗、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 跟语言理论和语言使用密切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因素。” (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

第二, 充分重视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因素。一方面, 正如吕必松指出:“从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解读研究语言, 就必须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因为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 没有完全脱离了文化的语言, 文化是语言学习的一部分。另一方面,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交际文化是“隐含的”, 是“本民族往往‘习而不察’, 只有通过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对比研究, 才能发现其特征。” (吕必松) 因“习而不察”这种交际文化被忽略时极其容易的, 但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很可能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有了这样的观念之后, 我们可以依照如下两大方面的原则进行教学。

第一, 根据学生受体的具体情形循序渐进地进行。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 对外汉语教学应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形, 诸如年龄、有无汉语基础或汉语程度、母语文化背景等等。对于零基础或初级阶段的学习者来说, 应该让学生了解浅层的普遍的应急的文化现象, 比如问候、称呼、询问、自我介绍等实用交际方式, 要教会他们使用最简单最少歧义的说话方式, 也要让他们理解接受最常听见的表达方式:比如问候别人说“你好”, 被人问候你的方式可能是“干嘛”“去哪”“吃饭了”等等。高级阶段的学生就有必要渗透更多更复杂的文化成分。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的母语文化背景。不同国家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程度不同, 应该整合相同的文化因素, 降低学习难度。通常日韩与中国文化有许多相同或相近之处, 善加利用, 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西方国家的学生遇到的文化障碍会更多, 文化差异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红色”, 英美人联想到气愤、罪行, 在汉文化中, 则象征着喜气、吉祥、热烈。“她现在很红”这样的表达英美人就很难理解。再如汉语中“个人努力”“个人奋斗”与英语的“individualism”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 与“个人主义”相差就更远。另外一点, 成人学习者和儿童受教者的情况也不一样, 成人理解力强, 儿童模仿力强, 应因材施教, 分别对待。

第二, 根据汉语言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从汉语言本身来看, 汉语言语音、词汇、语法都有自己的文化特点, 在语用中体现出来的文化差异更加鲜明。

汉语语音在诸语言因素中文化差异相对较小。汉语声调是难点, 儿化和轻声带有较浓的文化特点。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文化差异最明显的体现者。词汇教学中词义教学最难。教学中也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从最基本的概念意义 (理性意义) 入手, 渐渐带进词汇的色彩意义;从相对稳定的静态的语言意义渐次学习更为多变的、具体个别的语用意义。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律。汉语作为意合语言, 语法规则不同于其他语言, 应该尽早让学生理解语序、虚词、语义关系对组织汉语语句的重要意义。尤其对于英语国家的学习者对于有文化基础、受过较高学校教育的学习者来说, 由于理解力较强, 语法有助于学生较快地学会组织语言, 但对于低龄语言学习者来说, 不能强行灌输语法知识。

参考文献

[1]陈建民.语言与文化面面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1988.

[2]郑炎昌.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上一篇:第六代下一篇:网络安全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