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师(共12篇)
对外汉语教师 篇1
摘要:职业的个体新形象是对外汉语教师这个国际化新职业走向成熟的重要途径。由于中国历史上对教师个体形象认识存在积淀的模糊性和片面性, 使产生于该环境的中国对外汉语教师的个体形象观念与这个职业高度国际化的要求极不对称。因此, 通过礼仪设计, 使对外汉语教师的个体形象得以重新定位, 应立为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形象,对外汉语教师,个体设计
汉语国际推广工作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愈来愈受到重视。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实施过程中, 良好的礼仪是一门贯穿于教学方法始终的艺术。然而, 由于1840年以后的历史积弱, “礼”的缺失又成为当今中国人国际形象之“短板”, 故礼仪的弥补要靠重新灌输。
当今关注教师形象和礼仪的少数群体中, 注意社会的多、注意他人的多, 关注自己礼仪缺失的甚少。而一门学术如果只能关注他人而不能关注自身, 就不是一门真正的学问。因此, 笔者欲从我们所处的国际大环境和对外汉语教育文化规约中的教师职业状态, 来关注对外汉语教师自身的礼仪形象。
一、对外汉语教师形象的内涵
教师形象是教师综合素养的外在表现, 是在受教育对象头脑中形成的印象或评价, 具有高度的示范性和教育性。良好的对外汉语教师礼仪形象, 是中国教师优秀素质的集中体现, 是言传身教、圆满完成对外汉语推广使命的根本保证。其丰富的内涵大体为三个层次:崇高的师德形象、渊博的智能形象、高雅的个体形象。
1. 崇高的师德形象
礼仪是发自内心的修养。师德形象源于爱, 没有爱就无所谓师德。古今中外, 教师对学生的爱都是无私的, 这种爱是一种具有伟大社会意义的情感。对人类的博爱也是国际教育的根本基础, 不论学生的国籍背景、外貌、智力、才能如何, 中国教师都应做到一视同仁。西方人多数认为方块字难学, 尤其拉丁语系的学生更视汉语学习为畏途。对此, 师德的体现应是不嫌弃、不放弃每一个后进的外国学生。对外国学生的爱不仅在于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任何一个进步的闪光点, 鼓励其发扬光大, 还要善于敏锐地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防微杜渐。
2. 渊博的智能形象
中国传统教师的基本形象包括经师和人师这两个主要方面。经师与人师应该作为对外汉语教师职业形象的基本要素而相辅相成。对外汉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本专业扎实的、系统的知识功底, 而且要能随时代前进而不断更新、充实本专业最前沿的知识成果。学科之间的界限值得反思, 僵化的专业对口不仅束缚了很多中国学生的创造力, 也使中国教育界当前的学科划定更加繁琐。作为21世纪的对外汉语教师, 只有以一种跨文化、跨学科意识做到学有专长, 文理兼通, 才能承担文化使者的传播重任。
3. 高雅的个体形象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是中国教师的个体形象传统。由于对外汉语教师所处的特殊人文环境, 其个体形象包括言谈举止、仪表风度等, 在外国学生心目中便是一种可以仿效的东西, 会在不授而学的潜意识中影响外国学生的心理。从事对外汉语教育的中国教师, 应该具有高于一般当今中国人群体的个体形象, 才能让外国学生、学员感到汉文化的亲切、愉悦, 才能直接从他们所接触到的中国教师身上受到中国文化的精神洗礼, 从而增强汉语教育的感染力。由于师德和智能偏重于形而上的范畴, 非本文篇幅所能涵括, 故对外汉语教师形象的第三个内涵, 是为本文的重点。
二、注重职业形象是对外汉语教学的要求
在中国教育史上, 教师的职业个体形象是:左手执教鞭, 右手握书卷。当今中国教师职业形象认识上的片面性仍然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以教师的道德形象和道德规范取代其职业形象和职业规范; (2) 重社会评价的外部形象, 轻主体的内部形象; (3) 重社会价值形象, 轻个体价值形象; (4) 重课堂形象, 轻生活形象。
国内普通教师职业形象的迷失所带来的结果是, 虽然教师节实行了20多年, 讲究一点的教师相对注意进入教室前的礼仪形象, 不讲究的教师穿着随意、礼仪模糊甚至比学生还脏乱的现象从中国的小学到大学都很普遍。这当然有深层的诸多原因, 例如改革开放30年来, 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时有发生, 甚至有些农村学校教师还处于半教半农的尴尬境地。衣食不足礼仪何足?尽管如此, 也有很多具有礼仪意识和个体形象意识的中国教师, 在各自的观念体系中拼凑着教师职业个体形象。而谈到对外汉语教师形象的边界, 更具有个体差异和整体上的模糊性。
现代国际社会的教师, 应当在其基本形象的基础上构建具有时代特质的个体形象。若我们把当前中国教师的个体形象纳入对外汉语教育视域之下, 其模糊性和片面性, 与高度现代化国际化的职业要求极不对称。现代国际教育环境是一个知识信息高度密集、人的创新素质和独特个性受到空前重视、人的主体地位得到极大凸现的环境。通过礼仪课程的学习和引发的思考, 笔者希望由此发端一个建设性的课题, 即为对外汉语教师重新画像, 在全球语境下赋予其新的形象传播使命。
三、对外汉语教师职业形象设计
本文所谈的对外汉语教师个体形象不是简单地进教室之前的化妆修饰, 也不是说每天要着意打扮。如何进行对外汉语教师个体形象设计?这是个系统工程, 非笔者一人之力所能为。谨在此提出几点原则性建议:
1. 设计原则
摆脱照本宣科的刻板形象, 提高中国教师的学术地位、经济地位和职业认同感, 领略和彰显汉文化之美, 体现时代中国特质, 彰显国际化的汉语教师风采。 (1) 以人为本———从人的生物性出发, 从不同文化种族的个体接受性出发; (2) 民族特色———从中国特色出发, 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气息的融合; (3) 国际教育———扮演文化使者的角色, 而非仅为教书匠。
2. 具体内容
(1) 声音符号:语言是有声名片, 应不断修炼语言基本功, 力求普通话标准, 外语流利。此外, 还应养成善于倾听的习惯, 使用恰当的交际语和表达技巧, 培养与外国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
(2) 着装符号:服饰语是通过服装和饰品传递信息的静态语言, 因此, 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在着装上必须力求规范、整洁、适宜, 不一定要名牌, 但应展现与时代合拍的中国元素。
(3) 体态语符号:体态语是以人的动作、表情等传递信息的一种辅助口头语言的副语言, 如通过视线接触传递信息的目光语;通过握手及手指动作传递信息的手势语等, 都是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体态语。
综上所述, 对外汉语教师形象的建构是一个崭新而长期的任务, 在当今中国也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正因如此, 这个课题才具有学术和社会的双重价值。对外汉语教师职业要成为独特的富有魅力的职业, 有赖于我们这些新的从业者自身不断体味和反思自己的职业行为和生存状态。只有这样, 对外汉语教师职业才能真正称得上一门专业, 才能凭借职业自身的美, 为从业者和国际学员所认同, 才能在现代国际社会树立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于一体的、独具魅力的中国教育职业新形象。
参考文献
[1]陈永明, 钟启泉.现代教师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2]胡德海.人生与教师修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6.
[3]霍力岩.教育的转型与教师角色的转换[J].教育研究, 2001 (3) .
对外汉语教师 篇2
通过一周以来的儒森汉语岗前对外汉语教师培训,我发现了自己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各个点上都有着很多弱点。
首先,我觉得我应该先试图去适应外国学生与中国学生的巨大区别,这些学生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
他们学习汉语的目的各异,只有一小部分是为了HSK考试,更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需要,因此,我们这些教师就更需要设计更为人性化的授课模式,以及情感流和活跃的课堂环境,从某种程度上说,享受课堂比实际掌握的知识更为重要。
对外汉语教学前需要活跃气氛
在每节课开始一定要学生做一个五分钟的自由队伍,活跃课堂气氛,这不仅可以加强口语练习,尤其是第一课,可以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准确的说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之后的课上,这5分钟可以用来引导,复习等一系列工作。
在上课过程中,要注意课堂的体会,进场要询问学生是否满意我的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注意学生的提问,应更多的想学生提问,给他们提供练习的空间。通过对学生的情绪把我了解课中所需要的部分,并更多的琢磨和把我课堂气氛。
很重要的一点,要尽可能增加授课的趣味性,同时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从学生身上学习和体会当地文化和习惯。课堂教学技术是课堂教学和基本元素,课堂教学是由课堂上的教学技术组成的,这就是我们需要准备各种道具和游戏,以增强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原因,只有吧课堂教学技巧运用自如,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才会寓教于乐,让学生学的高兴。
对外汉语教学内容要熟悉
对于自己所教授的课程,教师不仅应当非常熟悉它的内容和教学重点,更应该在总结教学重点的过程,中寻找目标从而使得自己的课堂符合教学要求,用最有效的方法达到教学目的,举几个例子,在我们对外汉语汉语的课堂中,不能仅仅针对学生对阅读的掌握和准确程度,听说能在学生学习汉语的初级阶段更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对于学汉语的学生来讲,口语课就
是不断的听说读写,让学生掌握句子,运用对话,从而达到自主的交流。
对外汉语教学道具也很重要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需要用教学道具和教学媒体,以对话方面来说,如果把一篇课文用朗读的方式和流出时可以让学生掌握对话的内容,但整个过程就会枯燥无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明显不足,更多情况下,我们造代替的方法,如播放对话视屏,让对话通过各媒体的方式演绎出来,学生看到对话学起来就更容易会议模仿对外汉语中的情景。可以让学生用适当的道具。
结语:
对外汉语教师网络资源利用研究 篇3
网络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网络的资源丰富、多样、便捷、交互等特点使其得到各学科知识学习者的青睐,作为新兴学科的对外汉语也不应该例外。
笔者曾在中国知网搜索平台以“对外汉语”加以下词语对已有研究成果做了粗略统计。结果如下:
■
可以看出,对外汉语网络资源利用现状的调查研究较缺乏,这一方面有较大研究空间。
一 调查目的和调查结果统计
关于网络资源这个概念,本文采用刘畅的定义:“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学习者会使用的、基于网络的、对其汉语学习起到帮助和促进作用的学习资源,包括基于网络的汉语课程,互动性的学习社区和基于网络的学习工具等”。虽然在1999年有学者指出“多媒体——21世纪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资源”, “毫无疑问, 网上汉语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最理想、最方便、最经济的远程教育方式”,网络的优势,网络教学的便利和网络资源的诸多好处显然早为人所知,但这十几年来,对外汉语教师对网络资源的利用情况目前尚无相关报道。
为此笔者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在2012年12月至2013年6月期间共发放问卷37份,回收37份。受访者中男性6位,女性31位;年龄分布:20~29岁4位,30~39岁14位,40~49岁12 位,50~60岁7位;从教地点有北美、澳洲、重庆和西安。调查问题共12个,主要有关于教学环境、对网络资源利用现状、教师信息素养、对网络资源态度、网络资源了解和扩展渠道等问题。
(一)调查结果
1 教学环境
调查表明,有45.1%教室可以联通互联网,有19%教室不便上网,另有35%不能上网。
2 关于网络资源使用时段分布
课前使用者达51%;课中使用者占12%;课后使用者占12%,多时段兼用者占25%。为学生推介网络资源一项,推荐者占70%,但推荐很少者达61%;有30%表示没有推荐。利用网络资源辅助哪方面教学,多选者众,最多的是“辅助文化教学”,达51.6%,汉字教学辅助也有48.3%。与学生使用网络交流一项,有48.3%表示有,22%没有。其中五十岁组占没有群体的43%,交流最多年龄组是三十岁。
3 关于教师网络资源占有量
80%的受访者了解的可用于汉语学习网站仅1~3个,了解超过10个的有9.67%;仅了解一两个软件占54.8%,完全不了解的25.8%。有83%没有听说非专业汉语网站也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汉语。关于教师网络资源的培训和交流渠道,90%表示很少有机会参加网络资源交流或培训,6.45%一年有一次参训机会,3.2%半年有一次相关培训。
4 对网络资源态度问题
超过83%认为网站对汉语学习有帮助,但58%认为作用不大;认为非专业汉语学习网站对学生学习或许有用的人达80%之多,有6%表示没有什么用。对网络资源在汉语学习中的作用评价,认为好和一般的各占45%,有9.6%认为作用发挥很不好。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的原因有58%认为网络资源与学生所学知识不能很好配套和同步。
(二)调查结论
综合调查所得,教师运用网络资源的时间较广,从备课到上课乃至课后都有涉及,但课前占多数;从资源运用范围看,使用广泛,不过辅助文化教学和汉字教学是多数。教师的信息占有量并不乐观,信息素养不足,而接受相关培训的机会非常少;对网络资源的态度并不积极,尽管都认同网络资源优势,但并不认为网络资源在目的语环境中依然重要者占多数,且持这一观点者并非都是老教师,说明该观点与年龄无绝对正相关关系。
二 调查结果分析
(一)客观原因
调查显示,有35%的教室不能接通互联网,这是一个显见客观原因。当然也不否认现有汉语网络资源也存在一些问题,如“1权威资源少,资源质量难保证;2 资源内容面面俱到,针对性不强;3资源更新频率慢,新鲜资源少;4 学习主体分类不清,网站受众缺乏标识”等。“再加上目前还没有广泛地将数字化教学的应用和研究成果纳入到汉语教师评价体系中,教师是否采用数字化教学技术全凭自觉,从政策与制度上缺乏引导与支持。”不得不承认这也是导致教师不积极利用网络资源的客观原因之一。
(二)主观原因
教师对网络资源并不看好的态度是影响利用的主观原因之一。身处目的语环境中,常常使师生都过分夸大了目的语环境的作用。仇鑫奕说,“外国人来中国学习汉语,通常是看中了这里的目的语习得环境,然而,来华后能充分利用环境优势的人却不多……难度大,吸引力不够;课堂上学来的东西在外国人的日常口语交际中不太实用。” “因此虽然置身于汉语世界,但学生熟悉的汉语品牌读物十分有限,亟需教师作适当的引导。”
首先,学生在初到中国时,汉语知识和能力都较薄弱,如果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可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汉语的习惯,为以后学生在离开中国之后仍能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其次,目的语环境中丰富的信息往往会让学生无所适从,无法筛选出其能接受并能继续学习的资源,因此来中国前积极利用网络学习者到了中国就放弃了网络学习,这与教师的引导有很大关系,教师没有很好地利用学生已有良好学习习惯促进网络资源使用。
当然,“利用现今社会网络传播情境具有的条件辅助对外汉语教学,实施过程需要经过教学实施者的精心选择和全程指导才能确保不偏离既定目标”,并且“在利用网络进行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性,教师应加强自身的指导和监督作用”。这大大增加了教师工作量,而相当多学校教师的课外指导时间和工作多数没有计入工作量,这类看似额外的工作难以确保教师具有积极性。
三 相关建议
要提高对网络资源的利用离不开一些必要条件,如加强学校硬件中对教室和学生宿舍的网络建设,“但开通对外汉语教学平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的学校屈指可数,用于多媒体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对外汉语教学资源仍相对匮乏,还需要进一步扩充与丰富。”但毕竟人是最具能动性的,对外汉语教师应如何应对这一局面呢?
(一)端正认识,转变观念,形成积极态度
教师和相关领导都需要端正对目的语环境的认识,正确认识和看待网络资源。正确看待目的语环境的作用,才会促使教师想办法提高教学效率,而不是过分夸大和依赖目的语环境。教师转变了认识,才可能从行动上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正确评估网络资源,并意识到搜集利用并提炼网络资源工作的复杂和辛苦,领导才能在制度层面做一些改进来促进教师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所以要重视“人件”的建设,“人件建设的基本目标是使学科教师、学生、技术统筹人员、管理者等都对数字化教学形成积极的态度。”调查表明,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主动提升信息素养,积极参与网络资源建设
教师对网络资源的关注不应局限于专业汉语教学网站,毕竟专业汉语教学网站承担的任务太多,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教学的要求,我们应有开放的眼光,关注一些非专业汉语教学网站,如quizlet、flashcard等完全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还包括一些网络学习工具和可以被利用的其他语言网站或软件,等等。正如有教师指出,“网络资源众多……可见,对‘资源的高度提炼是使网络汉语教学资源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即我们所学习的汉语网络资源,不仅要丰富,更要利用使用”。
很多对外汉语教师对专业知识比较热心,却对新兴网络资源不甚了解,这就需要教师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 “未来教师必备的素养”“是汉语教师的必备能力”,只有不断进取不断尝试,教师才可能去掌握最新信息。了解资源离不开教师知识更新,一个重要的途径是广泛开展教师之间的交流和讨论,交流可以有力推动资源共享和优化。教师之间网络资源共享和交流目前主要依靠教师之间自觉进行,即使是中山大学国际学院这样的学校也如此,这一点与海外汉语教学界有组织大规模的培训形成鲜明的对比。不可否认,海外较缺乏汉语环境,集体网络资源交流和培训对教师网络信息素养提高大有好处,笔者在美国的教学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郑艳群早就提出,“当前已有众多汉语教学信息资源,但尚无汉语教学领域的资源框架标准,定期组织专家学者对资源进行评估并发布结果,将有利于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有利于汉语教学开展,保障教学质量,加速汉语教学过程,也避免重复性劳动,节省人力物力”,建议各地区定期为教师开展网络资源的介绍交流,这能扩大资源影响,也能促进教师间交流和合作。
教师还应该积极参与到网络资源建设中来,有个别教师认为网络资源建设是信息技术人员的“专利”,有意“自轻”。其实“对外汉语教学资源的建设,可以通过三种渠道来完成:直接购买;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进行搜集、整理;教师参与设计或自行开发。”有学者提出,“我们不但要了解IT业能为我们提供什么样的技术,还要向他们提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所以对外汉语教师应该积极与信息技术教师合作,开发和建设更多更好的教学资源。
四 促进网络资源利用的意义
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可以促进汉语教学。笔者在教学中常用quizlet. Flashcard等网络资源来检查和督促学生识记字词,确实促进了学生对汉字的掌握。与学生的网络交流无形中也会促进学生学习,因为“在网络交流中发言时需要使用某种输入法,其中不论是使用拼音输入法,还是使用以笔画为基础的字形输入法,对强化发音和字形的记忆很有帮助。”
积极利用网络资源是信息时代对汉语教师的基本要求。要满足当今社会对汉语教师的要求,就必须补上信息技术方面的相关课程。信息素养要求教师要用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对待日益更新的网络资源和网络技术,只有具备这样的心态,才能不断提升我们的信息素养,才能跟上时代的需求。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也是真正实现汉语国际推广的重要途径。当今汉语师资缺乏,要想真正巩固汉语教学的成果,必然离不开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相信有学生在离开中国后仍然有继续学习汉语的愿望而苦于缺乏指导,如果能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教师能远程指导,那样必将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率,扩大汉语影响,把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做得更扎实。
参考文献
[1]刘畅.汉语网络学习资源现状调查研究[J].现代语文,2013(11):16-20.
[2]杨慧芬.多媒体——二十一世纪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手段[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9(1):51-54.
[3]徐娟,孙德鑫.基于WWW的远程对外汉语教学课程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1999(6):12-15.
[4]仇鑫奕.目的语环境优势与对外汉语教学的新思路[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46-103.
[5]周渡.利用网络情境辅助对外汉语教学的可行性[J].社会科学家,2011(10):134-136.
[6]徐娟.论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的硬件、软件、人件与潜件[J].现代教育技术,2010 (2):55-57.
[7]徐娟.论信息技术与对外汉语课程整合[J].外语电话教学,2007(8):63-68.
[8]黄东梅.北美高校汉语教学概况——兼谈汉语教学网络资源利用现状及困惑[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6(11):87-89.
[9]郑艳群.对外汉语教育技术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210-257.
对外汉语教师的文化意识 篇4
作为对外汉语老师, 其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具备怎样的跨文化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即如何对待我们自己的文化以及学生的文化,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甚至依附汉语文化。我们认为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清醒的多元共生意识, 平等对话意识、求同存异意识、文化对比意识和文化诱导意识。
一、多元共存意识
世界文化多元共生的现实, 要求每个对外汉语教师在汉语及汉文化的传播教学中, 要有“多元共生意识”。首先, 我们要明确, 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传播媒介, 极具民族性。在一切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中, 只有语言和遗传代码是人类祖先传给后人的两种最基本的信息。因此, 各民族的语言无不打上其深深的民族烙印, 在语音、词汇、语法结构和文化意义上呈现出巨大的不同。这种不同表明了各民族在对世界、对自身的困惑、探究和理解的无穷进程中, 彼此的着眼点、兴奋点的不同。其次, 在文化观念上, 我们要明确, 由于各民族的文化无不带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国度性, 因此, 我们在汉文化的传播及跨文化交际中, 既要避免汉文化优越论, 也要防止发达国家尤其是英语国家文化优越感的膨胀。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自己要保持这种清醒的认识, 也要让学生明白:这是个多元共生的世界, 我们谁也不能以本国、本民族的文化标准去衡量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
二、平等对话意识
既然我们生活在一个众声喧哗、语言杂多的世界, 我们就必须学会在平等对话中达到有效的沟通。在对外汉语领域的文化教学上, 教师首先要对汉文化进行介绍。其次, 我们教师也要对留学生的文化有个大概的了解, 至少要了解班上每个留学生所来自的国家, 他们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饮食禁忌、风俗习惯等。因为这不仅仅是为培养留学生准确地掌握和运用汉语的需要, 也是创造良好课堂气氛, 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需要, 更是跨文化交际中平等对话意识和汉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体现。再次, 我们要明确介绍汉文化与留学生接受汉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为了解一种文化与接受一种文化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我们要给予每个留学生了解汉文化与接受汉文化间的自由与选择。例如, 当我们的教师在介绍了“中国人对他人说‘天冷了, 要多穿衣服, 小心感冒’之类的话纯属关心, 决无视对方为弱智”的文化背景后, 某些留学生依然难以接受时, 我们教师是否可以少说这些话呢?因为任何一种跨文化交际, 要靠双方互相了解, 互相宽容, 互相适应后才能进行。
三、求同存异意识
在这样一个多元共生的世界上, 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 不仅要有平等对话的意识, 也必须要有求同存异的意识。因为不同文化间总是存在明显的、微妙的差别, 不可能达到天下一统。我们教师和留学生都没有必要把自己的思想观念强加给对方, 我们可以“和而不同”, 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好课堂气氛, 以体现跨文化交际中的求同存异意识。
四、文化对比意识
对外汉语教师不仅要对汉语文化有深刻的自知之明, 同时对于学生的母语文化也要有相当深入的了解, 对于两种文化的异同及其在语言中的反映要非常敏感, 能自觉地将文化比较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举例来说, 当教师听到日本学生说“我要像龟一样坚持下去”, 阿富汗学生描写美丽的姑娘“眼睛像鹰一样”, 美国学生称赞“老师跑得像狗一样快”, 英国女学生介绍家庭成员时说“我家有妈妈、爸爸、哥哥、我和狗”的时候, 他既不吃惊也不生气, 他知道这都是学生固有文化因素的显现。
五:文化动机诱导意识
西方第二语言获得理论的多种研究模式尤其是语言调节和文化河流模式, 通过大量的调查和实验将文化因素在第二语言获得中的作用定位于深层的语言习得社会心理上。
其实, 凡是长期从事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师都会有同样的经验和体会:如果学习者对某种语言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怀有好感 (亲近感) , 希望了解这种文化并参与第二语言文化集团的活动, 甚至希望成为这个语言文化集团的一员—————用社会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即产生了“参与”的学习动机, 那么他们就会激发出自觉而持久的学习热情, 这些学生的第二语言学习成绩和第二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一般而言都较不具备参与动机或只是持实用动机的学生更强。
第二语言教学实践和第二语言获得理论都提示我们, 第二语言教学文化导入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帮助学习者正确地理解目的语交际的表层信息, 其更为深刻的意义在于拉近学习者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社会及心理距离, 诱导学习者对目的语产生良性的学习动机, 从而实现成功的第二语言学习。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二语言教学的文化导入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 文化因素是关系到第二语言教学成败的不可或缺的教学因素, 它应该与功能—意念项目和语音、词汇、语法项目一样, 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第二语言教学的始终, 并在整个第二语言教学中处于灵魂的地位, 发挥主导的作用。
五种文化意识的关系是:多元共存意识、平等共存意识、求同存异意识作为对外汉语老师基本的文化意识而必须具备, 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始终贯彻文化动机诱导意识和文化对比意识, 这是对外汉语教学能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
摘要: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目的语的过程是跨越自己的母语文化学习另类文化的过程, 教师教授目的语的过程也是教授给学习者另类文化的过程。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就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进行探讨。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2]刘珣,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0
[3]盛炎, 《语言教学原理》[M], 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0
[4]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老外学汉语增温对外汉语教师 篇5
老外学汉语增温对外汉语教师 老外学汉语已经不是新生事物了,尤其在大都市中聚集的外国人,寻求越来越多的对外汉语教师了。近日,燕赵晚报报道,陈辉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生,毕业不是着急着找工作,而是为了教尼泊尔的孩子学习汉语的对外汉语教师志愿者。起先语言不通,她通过手势和肢体动作克服困难,将中国汉文化传达以一种新的符号传达给尼泊尔热爱汉文化的孩子们。
尤其是在中国的老外学汉语,要比海外学习汉语的人容易许多,毕竟在中国的土地上耳濡目染,加上汉语培训机构发展成熟,给学习汉语提供了机会。对外汉语教师在对外汉语的传播上起到了纽带作用,像小陈一样的大学毕业生做志愿者的人还是太少了,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据统计已有一亿多,但是对外汉语教师缺口严重,及时志愿者能够顶替一些位置,但是就目前来看,手上持有国际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有对外汉语教师从业经验的人还是少之又少。这又给汉文化的世界化传播带来了新的问题。老外学汉语不仅对在中国的工作有帮助,而且越来越多的海外人们在看到中国国力强大,国际地位发展强大的同时觉得有必要学习了。汉语作为联合国工作语言,在老外学汉语这件事上,也有必要做出些举措了。
对外汉语教师 篇6
关键词:对外汉语 职业能力 思想品德 专业知识 教学及科研
一、什么是教师职业能力
教师的职业能力就是老师可以把自己的教学过程高效完成的一种教学能力。首先,能力不是看不到,摸不到的东西,是实际表现出来的。第二点,能够体现一个老师职业能力的另一方面就是能否完成教学任务,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所收到的成果,使学生们学到知识,看到他们的进步,教师职业能力需要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发展,进步,进而使自己的能力稳定。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老师需要掌握哪些职业能力
1、对外汉语教师的思想品德素质
教书育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亲身体验,努力实行。首先自己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忠于祖国,热爱党,拥护社会主义道路,让广大留学生们感受到中国教师的爱国情怀。对外汉语教学的所针对的学生比较特殊,都是一些对汉语文化有兴趣的留学生,并且这些学生的数量日益增多,学习汉语的激情不断高涨。所以对外汉语教师的教育行为不是个体行为,而是代表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这种教育行为也不单纯是教授汉语知识,而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宣传我们的民族文化。
2、教学组织能力
教学组织能力是课堂上,老师通过自己的控制能力灵活的把课堂秩序调节好,并且可以让学生提高兴趣,集中精力,通过合适的教学情境达到教学目标。教对外汉语的老师,应该普遍都遇到过一种情况,对于成绩平平的学生,想要提高他们的对汉语的学习热情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教师需要学会提升教学组织能力,在课堂上要学会应变,在课下也要组织学生一起进行汉语言的学习。
3、对外汉语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3.1、语言以及文字方面
语言和文字是对外汉语学习中的根本,所以想要做一个优秀的对外汉语老师,自己的语言基础必须足够扎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够强大,在教学过程中才会比较灵活,才可以激发学生对老师的崇拜以及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对外汉语教师需要强化自己的语言基础以及汉字构造,才可以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
3.2、中华文化知识
我们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文化,身为对外汉语教师需要了解的不仅是我国文化跟世界文化,还需要掌握各个民族的民族风情。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把世界各国的文化跟中华文化做比较,对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贯彻共存意识。
3.3、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需要掌握外语
对外汉语教学针对的是一些外国留学生,所以为了日常学习需要,外语是对外汉语教师必须掌握的。对一些初次接触汉语的学生,老师用汉语进行教学是有很大难度的,这就要求老师掌握外语,利于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懂得外语,才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时的困难。
4、教学能力、科研能力
4.1、教学能力
由于对外汉语与世界各国文化的差异,所以对外汉语教师并不是简单的语文老师,对外汉语教师需要具有更高的教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设计出合适的教学方案,但是又不能完全依赖教材,需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还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
4.2、科研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是近几年才兴起的,还处于萌芽阶段。我们的教学方案,教材,师资力量都是不够完善的。目前这种现状,就需要我们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进行深入研究。所谓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需要具有独立的研究能力,并不是只停留在现有的教学方法上。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创新一些专题讲座法,跨文化实践法等等。专题讲座法是老师可以自己设置一些专题,供学生们进行讨论,加上老师的引导,让留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跨文化实践法是指老师在保证课堂教学的前提下,在课外对学生进行教学,比如鼓励留学生多交几个中国朋友,进行跨文化交流,互帮互助。
总结: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为祖国的文化传播做出贡献,就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汉语方面的专业文化知识,不断创新的能力。希望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们可以不断创新,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做好国家的形象大使。
对外汉语教师无效提问行为的研究 篇7
1 有效教学行为与无效教学行为的判定标准
J.Brophy&T.Good对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认为判定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教学量和进度、提供信息、提问、对学生的反应做出反应等。其中特别之处提问行为是否有效取决于问题的难度、认知水平、清晰明了度, 提问后教师等候的时间, 对回答者的选择等。
本文所研究的无效教学行为指的是低效和负效的教学行为, 即耗费大量的教学时间但未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不符合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三方面标准的教学行为。但因为有效教学行为与无效教学行为间并没有绝对的标准, 本文在课堂观察的基础上, 对提问行为是否有效的判定标准为是否简单明了, 难度是否适中, 是否具有针对性等。
2 无效的提问行为
提问是师生互动最常见的方式, 往往贯穿课堂始终。在课堂观察中发现的无效的提问行为主要包括问题表述不清晰、问题中包含学生不熟悉的词或语法、教师过多使用是否问句、候答时间过长或过短、提问对象选择不当等行为。
(1) 问题表述不清晰。教师在提问时, 没有从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角度出发, 导致学生不能准确明白教师的意思, 结果最后教师自己把答案说出来了, 这也是对外汉语课堂上最忌讳的。教师在设计提问时, 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来考察问题是否顺应学生的思维, 是否符合学生的理解水平。
(2) 问题中包含学生不熟悉的词或语法。问题中包含学生不熟悉的词或语法会对学生回答造成很大的障碍, 如本节课刚学的生词和语法、很久以前学过但不常用的生词和语法、学生将来才会学习的生词和语法等。
提问的目的是检验学生所学知识或是考察学生的表达能力, 提问时教师所使用的词汇和问题本身的语法结构不应该对学生的理解造成障碍。如果提问中涉及到学生不熟悉的词或语法, 教师首先应先讲解或复习。且复习不能只是单单领读, 一定要反复操练以确认学生已经掌握该词汇或语法的意义和用法, 否则学生的注意力只会停留在理解教师的问题上, 而达不到通过提问使学生操练语言点的目的。
(3) 教师过多使用是否问句。是否问句指的是回答为肯定或否定两种形式的问句。因为绝大多数语言都存在是否问句, 一般零基础学生首先学习的就是是否问句, 是否问句对学生来说很容易掌握。如果教师在提问时大量使用是否问句, 学生的回答可能只是简单的“是/不是”“喜欢/不喜欢”, 句子所使用的生词、语法教师在问题中就全部给出来了, 学生只是重复教师的句子, 并没有自主使用所学的语言点, 因而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否问句提问常常是无意义的, 既不能激发学生思维, 又浪费了教学时间。教师应该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问句。
(4) 候答时间过短或过长。有学者指出, 提问后等待的时间“取决于问题难度, 对于记忆性、认知性的问题, 教师等待的时间应在一秒钟或以下, 对于推理性、创造性的问题等待时间长度为3-5秒”。提问后等待的时间长短也要考虑学生的水平和个体差异。如果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 教师就说出答案或让其他学生回答会影响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等待时间过长, 课堂节奏就会被拖慢。
(5) 提问对象选择不当。1) 先指定学生再提问。这种提问方式如果形成习惯是不利于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因为如果先提问再指定学生, 所有的学生都会开始思考问题;反之如果先指定回答的学生, 其他学生可能觉得问题和自己没关系, 于是不会认真听问题并积极思考。与此相似的情况是教师按从前到后、从左到右等顺序让学生依次回答问题, 这样学生可能只会关注并准备自己要回答的问题, 而没有练习到其他同学所回答的问题。2) 随意指定学生回答.教师在备课设计问题的时候并没有考虑由哪个学生来回答。这样容易造成的状况是在课堂上有些学生会非常积极, 回答了大部分问题, 而有些比较安静的学生却得不到发言机会。随意指定学生回答问题可能会造成水平好的学生回答非常简单的问题, 起不到拔高的作用;或是让水平较低的学生回答很难的问题, 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3) 集体提问多个人提问少。由于对外汉语课堂班容量较小, 教师可能常常会进行集体提问。但集体提问时, 可能水平较好的学生会占主导, 水平较差的学生往往只是随声附和, 做不到主动思考。虽然是集体提问但是回答问题的常常只是固定的几个水平好的学生, 这就导致水平稍差的学生课上学习的效果越来越不好, 学习积极性也越来越低。
3 提高提问行为有效性的教学建议
(1) 增强对学生的了解。教师在上课前, 要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 特别要着重了解每个学生的中文水平, 包括学生以前是否学习过中文, 学过多久, 在哪里学习过, 是否参加过中文水平测试等等。此外, 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课上课下与学生多交流, 了解学生的思想与生活。这样在课堂提问时, 才能更加有针对性, 提出的问题能够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并贴近学生生活。
(2) 强化教学设计。课堂提问要简洁清晰, 使用的词汇和语法符合学生水平, 指令清楚明确, 要让学生快速领会老师的意图。教师在准备教案、设计问题时就应该对回答问题的学生有一个预设。虽然不用死板地完全遵循教案, 但是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比如较简单的问题留给水平较低或是不爱参与互动的学生, 让他们逐步树立自信;在讲解新的生词或语法点时第一个问题留给水平较好的学生, 如果他能正确使用也给其他学生提供了例句和参照。
(3) 增强教师的反思意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除了教师自身不断学习、实践以外, 更重要的是要进行自我反思。在课堂教学结束后, 教师要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如果发现问题, 要及时找出原因所在, 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本文根据课堂观察, 将对外汉语课堂中出现的无效的提问行为进行总结、整理, 以期为广大对外汉语教师特别是新教师提供借鉴, 进而指导课堂教学。
关键词:有效教学行为,无效教学行为,无效的提问行为,教学建议
参考文献
[1]姚利民.国外有效教学研究评述[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5 (08) .
[2]程红、张天宝.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 1998 (05) .
对外汉语教师 篇8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文化依附矛盾,跨文化交际
一、文化依附与文化依附矛盾
(一)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依附矛盾
凡有不同文化交流的场合, 就一定有文化依附的矛盾存在。对外汉语教师作为汉语文化群体的一员, 代表的自然是汉文化, 但其所教的学生是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群体的留学生, 教师时时刻刻都要进行文化依附的选择以适应教学对象, 文化依附的矛盾便得以产生。根据孟子敏的定义, 我们把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的文化依附的矛盾理解为:教师因教学对象为异文化群体成员而进行文化选择所表现出来的矛盾。
(二) 表层文化依附和深层文化依附
外语教学界 (包括对外汉语教学界) 对于文化依附矛盾的分类有不同的看法。孟子敏[1]主张将文化依附矛盾分为表层和深层两个方面:表层层面上的文化依附矛盾是看得到、听得见的, 是可感的文化行为, 包括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深层层面上的文化依附矛盾是潜在的, 看不到、听不见, 但它是可知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生活方式及态度, 它制约着具体的文化行为。方子纯[2]认为“从不同角度可分为三种: (1) 从依附关系上, 它的表现形式为本族文化依附和目的语文化依附; (2) 从交际方式上, 可分为言语文化依附和非言语文化依附; (3) 从依附原因上, 可分为有意文化依附和无意文化依附。”刘小兵[3]则认为“研究角度上可以从纵横两个方向来细分:横的角度, 包括语言行为、非语言行为两个方面;纵的角度, 则包括表层可感的文化行为、深层潜在的文化情感等两个层次”。这些分类方法在本质上并无较大的差别, 只是采取的研究视角有所不同。
为了方便论述, 本文采用孟子敏的分类方法, 将文化依附矛盾分为表层文化依附和深层文化依附两种。表层文化依附的矛盾包括一些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言语行为涉及语音、称呼、礼貌用语、禁忌话题、幽默, 以及语码转换等。在非言语行为方面, 汉语文化背景下的人与英美文化背景下的人也有一些区别, 它包括身体语言、空间概念和服饰习惯等等。是否用极明显的脸部表情与学生交流, 教师离学生距离该多远, 可否触摸学生, 这些都是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从深层层面上看, 价值观、信仰、行为准则、审美观及生活方式等都深深地影响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双方。比如, 中国文化向来认为谦虚、礼让是优良的品质, 人们普遍接受这一价值观, 并用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去教育下一代人。而英美文化下的人则推崇个人进取精神, 以个人成功来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
(三) 对外汉语教师的文化依附矛盾
我们先来看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的文化依附矛盾。比如在语音上, 课堂上汉语教师会特意加重语音, 放慢语速来与“留学生”交流。很多老师都抱怨, 教惯了留学生, 平时和中国人交流时都好像不会说汉语了。笔者认为个中的理由就在于老师迁就了学生的语言现实, 过于简化词组, 放慢语速。在课堂用语上, 诸如称呼学生、道歉、感谢用语等也能体现出教师的文化倾向。对留学生是应该单呼其名“Mary”呢, 还是按中方习惯起个中文名字叫“王玛丽”呢?老师迟到了, 会怎么说呢?不做解释呢, 还是迂回地说“有点事不好意思”以保留老师的面子?还是采取西方风格直接说“对不起”?笔者就有过类似的经历。
汉语教师的非语言行为, 包括衣着、举止也会对学生的语言学习态度产生一定的刺激。举个简单的例子。学生做课堂作业或考试时, 中国教师习惯于在教室里走来走去, 还不时停在某个学生面前察看学生的情况。西方学生对此往往极为反感, 认为老师不信任他, 是要监视他。西方人认为“look over the shoulders”是一种大不敬的行为。
在深层文化依附上, 对外汉语教师在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方面也时时面临着选择。比如在《愚公移山》一文中, 汉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理解愚公锲而不舍的精神, 而不是认为愚公的行为真的是“够愚蠢”?中国素来倡导集体主义, 而西方文化中推崇个人主义和个性自由, 那么在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中是按集体主义来组织活动呢, 还是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自由?两者之间又该如何协调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常常为这些问题所困扰。
二、对文化依附问题的认识
文化依附就是一种文化的选择, 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中处理文化依附矛盾这一问题时, 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一) 文化依附是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的, 只有在
母语文化与异文化的夹缝中, 交际者才有文化依附选择的可能。语言教和学的过程则是最为典型的文化依附的磨合过程。教师不必过于迁就学生的母语文化, 但必须理解并尊重其母语文化。
(二) 文化依附是一个选择的过程。
一个成功的语言学习过程是一个从母语文化不断向另一种文化靠拢的发展过程, “是一种中介语的文化系统, 既区别于学习者的母语文化行为系统, 也不同于学习者的目的语文化行为系统, 然而却带有两种文化的某些特征。”[1]
有些留学生虽然选择了依附汉语文化, 在日常的言行及观念上尽量靠近汉语文化, 但母语文化的影响是无法完全清除的。比如日本人鞠躬和他们说日语的时候, 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总让人觉得过于客气了一点。欧美学生总习惯耸肩并两手一摊来表示自己的无奈和无所谓。有人认为这是不符合汉语规范的。这些指责未免过于苛刻。非语言行为上的文化依附有时候要比深层次上的文化依附要更顽固。要求留学生完全清除母语文化依附是不可能的, 也是不必要的。他们学习汉语, 并不是为了改变自己的文化归属;我们教授汉语, 传播汉语文化, 也并不是为了彻底改变他们。汉语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三、解决文化依附矛盾的三个重要原则
(一) 对比分析原则
在第二语言教学中, 对比分析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是如此。
文化依附矛盾的产生是由于两种语言文化差异引起的。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来探究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 有利于从根源上弄清第二语言学习的重点、困难所在,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清目的语文化, 为扫除文化依附矛盾奠定基础;有利于提高第二语言文化教学的针对性, 做到有的放矢。在内容上, 对比不仅存在于“此有彼无或此无彼有者”等表层, 而且存在于那些“貌合神离”的部分。对比中更应该注重探索这种貌合神离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
(二) 平等尊重原则
胡文仲教授指出, 跨文化交际中双方一定要能从对方的观点理解对方的文化感受, 交际必须在平等的原则上进行。[4]
对外汉语教师的文化依附矛盾与自己对汉语文化的态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绝对的自豪与自卑都不可能促成健康的文化依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教师应避免以下两种倾向:一是本民族文化优越论, 特别是当想到汉语文化的悠久历史时, 更是对其他文化不屑一顾, 进而在教学中处处表现出强烈的文化优越感;二是文化自卑, 对本民族文化抱有虚无态度, 教学中一味地去依附留学生的母语文化, 对本民族文化的消极评价甚至超过来自异文化的成员, 这同样也不会得到学生的肯定和信任。在实践中, 我们鼓励教师确立汉语文化自信, 但绝不能凭借教师的权威而使自己表现出文化沙文主义的倾向。[1]
(三) 跨文化交际的原则
西方学生很避讳被问及自己的年龄、婚姻和家庭组成情况。很多对外汉语老师也经常被告知不要问及学生这些情况。有些人就认为这是违反汉语文化的规范的, 既然这是汉语表达关心及交际的惯用方式, 为了向留学生反映真实、全面的汉语文化, 对外汉语教师并不需要也不应该回避这些问题, 而是应该坚持这一方式。也有人觉得“13”这个数字在中国并没有西方文化中那种不吉利的意义, 教师不应该也不需要回避这个数字, 而是应该大大方方地使用。
以上观点虽然充分肯定了目的语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但忽视了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重要特征。外语教师在教学程中纯粹地依附于目的语文化, 或者一味地迁就学生的母语文化都恐难奏效。教学双方选择文化依附的时候都不能过于绝对单一化, 而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所参加的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活动, 必须用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观点去看待双方文化之间的异同, 从而能更顺利地跨越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障碍。
四、结语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在处理文化依附矛盾时, 必须遵循跨文化交际原则和平等尊重原则, 谋求师生间平等协商式的对话, 同时利用对比分析的原则, 求同存异, 更好地跨越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障碍。
同时, 教师应该考虑注意以下几点。 (1) 努力培养留学生依附汉语文化的兴趣, 鼓励他们依附汉语文化, 同时也应注意让他们学会用汉语表达本民族的文化世界;鼓励留学生努力学习汉语文化, 以依附汉语文化为理想, 汉语学习应追求语言得体性。 (2) 教师应以开放、肯定、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各种文化, 尊重对方的心理感受、文化习惯, 尤其是在本民族文化受到冲撞时, 这种心态就更为重要。 (3) 都要建立多元文化立场, 在跨文化交际中给双方提供多种文化选择, 充分尊重双方的文化差异;遇到文化冲突时, 能进行换位思考。
参考文献
[1]孟子敏.文化依附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7 (2) .
[2]方子纯.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依附.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01, VOL9 (2) .
[3]刘小兵.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文化依附矛盾.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2.
对外汉语教师 篇9
笔者经汉办选派, 于2012年8赴美进行对外汉语教学, 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英华学院工作一年。通过一年的工作实践, 我深深明白, 汉语国际教师不仅是汉语的教学者, 更是参与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汉语教师只有身体力行, 才是这个文化传统真正的传承者与阐释者。随着汉语国际教育的蓬勃开展, 研究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礼仪有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一、备课礼仪
备课礼仪是很多老师忽略的一个重要礼仪。俗话说“台上十分钟, 台下十年功”, 要想上一节好课, 备课是至关重要的。而美国与国内的教学有太多的不一样, 所以对外汉语教师必须要在备课上考虑周到, 做好设计。美国学校没有统一的课文, 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 没有统一的考核。而且美国的家长、孩子、老师总是尽量避免把学生当作一个严肃的工作场所, 认为学习应融于轻松的游戏之中, 在玩乐中学习知识。我的美国住家host family常常对孩子说:“好好玩!”反观之中国的家长们很重视学习, 老师规定怎么做, 学生会照做, 甚至家长还会检查孩子的作业, 签字。因为家长的态度不同, 所以汉语教师必须要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和考核标准。在美国, 教师就不能如国内般要求孩子们和家长了。
美国学校从幼儿园起到大学研究院, 都非常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幼儿园上美术课的时候, 老师不会要求孩子们按照老师的画一笔一笔地描, 不论孩子们画些什么, 画成了什么样, 只要是自己的创造, 学生就会得到老师的赞扬。而小学生、中学生上课, 孩子们根据书上的内容讲故事, 或者结合历史事件编故事, 都可以任意发挥创造。鉴于文化背景和教育理念的巨大差异, 国外的学生不能接受中国比较规范严肃的课堂氛围, 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务必以学生为中心。孩子们喜欢玩, 所以在备课时多将游戏加入到课堂活动, 那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着装礼仪
莎士比亚说:“衣裳常常显示人品”。教师的着装应符合自己的性格特点、年龄特点、职业特点、学识水平, 给人以稳重高雅的感觉。整洁是仪表的基本要求, 教师首先要做到身体各部分的洁净, 无异味和污垢。女教师可以有适当的美容化妆, 这能表现出对职业的尊重和热情。
作为对外汉语教师, 特别要注意在第一次跟学生见面时的“第一印象”。学生们第一次接触教师时, 会特别注意教师的仪表装束、言谈举止, 从而在心理上为教师定位, 为自己与教师的关系划定距离。教师良好的内在素养与外在形象的有机结合, 会给学生留下美好深刻的“第一印象”, 这样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大有益处。美国的学校会在正式开学前有一个“返校夜”, 有些学校也称之为open house。这一天也是学生和教师第一次见面的日子, 若教学机构没有制定统一的职业装,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和审美较随意地选择得体合身的服装, 切忌过分追求时髦。平时在美国学校活动期间应着正装, 外出旅行时可穿休闲装。
我在工作的第一天便被学校告知“校园里不可以穿牛仔裤, 只有到了星期五才可以穿牛仔裤。”于是, 我平时都规规矩矩地尽量穿正式或半正式职业装进入校园。当到了周五, 我也跟美国老师一样“穿上牛仔裤、罩上T恤衫、登上休闲鞋”, 感觉融入了美国校园, 成为与之和谐的一份子。
美国人虽不讲究衣服的款式, 但却十分注意衣服的清洁, 他们一般天天洗澡, 日日更衣。他们不像中国人喜欢衣服随换随洗, 而愿把脏衣服 (在美国异常洁净的环境中, 只穿一天的衣服其实并不脏) 积攒起来, 一洗一大堆。所以, 在美国教学时, 对外汉语教师需要注意自己的衣服必须天天更换, 不能第二天穿昨天的衣服, 这样会与美国的工作氛围相冲突。
另外, 笔者认为, 在适当的时机, 并且在教师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对外汉语教师可以穿着民族化的服装。例如, 当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服装”相关内容时, 女老师可以穿上旗袍, 男老师也可以穿上唐装, 但这都应以合身得体为前提。
三、体态礼仪
眼神、表情、手势, 是教师非常重要且无声的体态语言, 具有传递感情, 交流思想的功能。因此, 教师要灵活运用眼神、表情、手势传情达意, 起到用语言不能替代的独特效果。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 学生汉语水平较低, 因而常常会造成语言理解的障碍, 有时教师若用语言解释某些现象或知识点, 学生往往难于理解。这时, 有效的肢体语言就成了教师得力的辅助教学手段, 能起到良好的解释沟通作用, 使教学环节得以顺利进行。
“眼神是心灵的窗户”。课堂教学中, 师生之间总是不由自主地通过目光进行交流。在上课的过程中, 教师的眼神应随着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反馈而变化。特别要注意的是, 美国学生的自我意识特别强, 教师在课堂上需要以一种鼓励的眼神面对学生。学生从老师表情中不仅仅能读出赞扬、启迪、批评等感情, 更能从中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教师授课时目光柔和, 与学生交流时以期待的目光注视着对方, 注视的部位是两眼和嘴的三角区域。教师的鼓励目光有利于学生增强第二语言学习的信心。
眼神能带动表情和手势, 而表情、手势又是眼神内容的延伸、扩展。教师在讲课时, 常常伴随着相应的表情、手势等等, 借以加强表达效果, 弥补口头语言的某些不足。例如手势, 这是教师最频繁使用的“教具”。教师的手势应该清楚, 得体, 随着课程内容进行。身体和手势主要用于简单动词的讲授, 例如:推、开、走等。除必要的板书外, 教师在课堂站的位置应尽量在学生周围, 与学生融为一体。教师不能固定在一个点上不动, 应适当地移动位置, 但也不能频繁走动。走动的主要目的是减轻视觉疲劳,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 在请同学回答问题时, 教师应用整个手掌, 掌心向上, 手臂自然弯曲, 动作舒展到位。切忌用手指指指点点或勾动手指来示意学生。手势是教师教学常用的辅助动作, 教师使用手势要做到自然适度、准确有力, 也应尽可能减少和消除无效的手势。过多或无用的手势反而会产生喧宾夺主的后果, 更会显得过于夸张或做作, 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总之, 准确得体的手势、身姿和表情, 会留给学生端庄稳重、和蔼可亲的印象, 有助于教学内容的阐释, 这更是对外汉语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
四、语言礼仪
作为对外汉语教师, 首先普通话水平应该过关。所谓过关, 是指按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 (简称国家汉办) 《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定》应该达到二级乙等以上。对外汉语教学所教授的是普通话, 而不是方言, 也不是带方言味儿的普通话。作为对外汉语教师, 无疑自身的普通话越标准越好, 最好能达到一级乙等, 而教学语言运用得是否恰当, 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汉语的成效。对外汉语教师的课堂用语和中国其他学科的课堂用语有许多不同之处。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 教学语言不仅仅是组织、辅助教学的手段, 对学生来说也是重要而直接的语言输入, 是他们学习汉语的范本。另外, 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一种在自然语言的基础上经过加工的语言, 在做到普通话标准的基础上, 应做到发音部位到位, 展现出字正腔圆的语言美以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对外汉语教师的语言礼仪总体的要求是:有幽默感, 但避免语言低俗, 在课堂操练中可以以老师的自身经历或者经验为例, 甚至可以拿自身不足与相关知识点作对比;语速正常, 音量适中, 要照顾学生的语言水平;按照学生的程度设定词汇难度;最好有全中文的语言教学环境, 全中文的教学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目的语的听力能力, 更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在目的语的外部环境。对外汉语教师要铭记, 在课堂上的首要任务是教授语言。在教学过程的讨论环节中, 若学生与老师的意见不同时, 老师应注意合理的处理分歧, 避免因不同意见而影响教学进度。例如, 当学生提出“台湾是否属于中国”这类敏感的政治问题时, 老师切忌因爱国情感而粗脖子红脸地和学生发生争执。这时, 可以用“中国绝大部分人都认为……”“国际上很多国家也同意……”等句式表明自己的爱国态度和立场, 并反问学生“为什么”。以此形成良性的讨论, 借助分歧鼓励学生说汉语。
五、作业礼仪
作业批语是教师情感输出的载体, 它体现老师对学生作业的意见和态度, 体现老师对学生作业的意见和态度, 体现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认可与否定, 批语内容所蕴含的情感意义, 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生兴趣。因此, 好的作业批语, 应该具有一种积极的魅力。能打动学生的心, 使学生感受到爱的温暖。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特别关注, 学困生尤其如此, 经常得到老师批语的学生, 能从批语中感受到老师真诚而独特的爱, 从而产生一种动力, 促使成绩进步, 因此作业批语对后进生应有所侧重, 并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注重每一次批语的反馈及该生的进步, 及时给予鼓励。
教师在批改中文水平初、中级阶段的学生作业时, 最好能标注出正确答案, 这样, 初、中级阶段的学生拿到教师的批改作业后能一目了然自己错误的地方在哪儿, 并对照老师标注的正确答案重写一次, 以加深正确的语用的印象。而老师在批改中文水平稍高的学生作业时, 只需标注出错误的位置, 不标注出正确答案, 因为高级阶段的学生自我修正的过程也是自我提高的过程。
批改时教师应该注重字迹清楚, 仔细认真, 标注日期, 以作为学生期末总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发放作业或试卷时, 应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 将作业或试卷背面朝上放于学生课桌。
总之, 对外汉语教学课既是教学场所, 也是一个微型的外交场所, 教师的言谈举止多多少少都会影响到外国学生对中国以及中国人的看法,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不同国家或文化的相互理解和认同。因此, 对外汉语教师应遵守必要的课堂教学礼仪规范, 做好中国教师形象的代言人。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2]李兴国, 田亚丽.教师修养教师礼仪[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钟露莎.对外汉语教师职业形象刍议[J].教师理论研究, 2010 (2) .
对外汉语教师 篇10
教师话语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语言, 广义上可以分为课堂教学话语、教育工作话语和交际话语 (杰克·理查兹,2000)。其中 ,课堂话语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支撑 ,是教师话语的重中之重,它是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教学、负载知识、的重要途径,对学习效果和习惯产生巨大的影响(吴丽君,王祖嫘,2014)。
过去在中国,第二语言教学主要指英语教学,且教师课堂话语大多以汉语———母语而非目的语进行。近年来,随着对外汉语学科的兴起和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的发展, 对外汉语教师话语受到重视,但与教学、教材等研究相比,仍处于零散、弱势的地位。
二、初级阶段课堂教师话语存在的问题
由于教学环境、班级编排、师资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国内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在教师话语掌控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在某些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挫伤了学生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笔者现将在教学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分类如下:
(一 )媒介 语 的 选 择
媒介语是教师进行语言课堂教学使用的主要语言, 主要包括目的语、习得者母语与目的语并用、目的语和通用第三种语言(主要指英语)并用三种情况。第二语言教学研究中,越来越多的人赞同培养学生用目的语思维的习惯, 尽量排除母语或第三种语言的负迁移影响,遵循“以目的语教授目的语”的媒介语选择原则。国内用汉语主导英语课堂,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的事实, 告诫外语教师用目的语进行第二语言课堂活动的重要性。
近年来,大量英语非母语的习得者来华学习汉语,多数对外汉语教师没有掌握习得者的母语。在初级阶段,为了沟通,教师只能使用第三种语言为媒介;或混合班级内有不同母语背景的学生,教师不得不使用世界通用语言———英语作为媒介语。根据笔者对所教授班级学生(初级阶段,母语非英语的混合班)调查显示,多数学生虽需要教师使用英语作为媒介语,但希望教师逐渐减少媒介语的使用或仅在不能理解教师汉语表达时使用少量英语,多数学生表示英语的过多使用会对汉语学习造成干扰。此外,根据语言传播理论,过多采用媒介语,实际上强化了该语言的地位,削弱了目的语推广和教学。
(二)教 师 语 言 的 使 用 形 式
1.词 汇密度高 ,生词复现率低 。
词汇密度是衡量教师话语难易程度的重要因素, 词汇密度高,即不同的词汇使用多,说明教师的语句难度大。初级阶段的学生掌握汉语词汇有限,尤其非汉字圈的学生,对汉语音形识别有困难,过高的词汇密度容易挫伤学生信心。此外,低生词复现率,尤其对汉语词汇中的难点———形容词、量词等虚词,重复次数少,不利于学生将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学生在中级学习阶段,对忽然加大的词汇量会不适应。
2.解 释词汇 。
超纲词汇是初级阶段课堂不可避免的问题。如何处理超纲词汇也是和教师话语关系密切的问题。例如,在解释如“帽子”、“围巾”等实物性词汇时,有些教师会选择使用媒介语(主要指英语)或简单的汉语解释。但综合考虑学生媒介语掌握水平和媒介语与汉语本身非一一对应的关系, 可能会造成学生的偏误。
3.句法选择不合时宜 。
为了降低教师话语的复杂性, 在学生掌握某个语法点之前,教师应注意避免使用有该语法点的句子,包括例句,也包括指令性语言。回避复杂的语法点,尽量使用本课堂目标语法点来操练句子,让学生“听得明,讲得清”。
此外,学生在初级阶段尚未建立良好的汉语语感,教师自然口语中的话语有时与教学语法规则相矛盾。此时,教师应进行话语控制,尽量让学生掌握主要的语法规则,将“特例”留在中高级阶段慢慢习得。
(三 )教 师 语 言 的 使 用 功 能
1.提问策略单一。
初级阶段学生对汉语学习仍有畏惧心理, 如果教师只使用单一的提问方式,即提出问题,指定学生回答,就会让学生畏惧开口,不利于养成良好的汉语学习习惯。此外,由于词汇、句法等多重限制,学生可能无法立即回答教师的问题。有些教师单一重复问句,学生依旧无法理解。这时,换语序、简化问句等方式就显得更加重要。
2.纠 错方式单一 ,纠错时机不当 。
常见的纠错方式有重述句子、例子指示、请求澄清、手势指引、同伴纠错等。有些教师过于拘泥于学生汉语初级阶段掌握词汇有限的情况,习惯性地重述句子或词汇。一方面挫伤学生的信心, 另一方面不利于学生利用有效的教师课堂话语习得目的语。同时,纠错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弥合中介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别,逐渐使用正确的目的语。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 往往会专注于当前的一个知识点, 而忽略了其他表达内容。此时,如果教师逐一纠错,新旧错误一起纠,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师话语组织原则
(一 )规 范 性
初级阶段的学生对目的语敏感, 对教师信任度、依赖度高,在学生尚未建立规范的汉语语言系统时,教师不正确的解释很可能引起学生的偏误。规范性不仅适于教师话语中的词汇、句法,而且包括汉字的书写,文化的传播。此外,语言精练,克服口语中的“无用”词汇,在恰当的时候给予学生正确、有效的话语输入,也是规范性对教师话语做出的要求。
(二 )丰富 性
根据前文总结的汉语课堂话语问题, 初级阶段的教师不能仅使用语言表达,还应借助于实物、图片、图示、板书等多种手段,并辅以大量的体态语,避免因用过多、过于复杂的目的语或媒介语,引起学生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混乱。
(三 )规律 性
语言习得是一个循序渐进并且不断巩固的过程。教师应尽量用学生可以理解的话语作为目的语输入,但也不意味着一成不变,而要随着学生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加大难度,把握好话语信息中提升的“度”,逐步向最真实、最自然的语言环境靠拢。同时,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教师应在话语中适时、巧妙插入所学过的内容,让教师话语成为复习的有利时机。
摘要: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总结国内对外汉语初级阶段课堂教学中教师话语的问题和对习得者的影响,提出教师在课堂话语中应遵循的原则。
汉语量词特点与对外汉语量词教学 篇11
关键词:汉语量词 特点 对外汉语教学 习得
引言
量词作为汉藏语系特有的词类,历来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之一。在国内,量词的正名立类较晚,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少,并且时至今日,对量词内部的再分类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外,很多语言中缺乏量词范畴,如印欧语系,有些语言虽存在量词,但与汉语量词有较大区别,如日语、韩语。
本文将从形象色彩、情态色彩、格调色彩三个方面阐述汉语量词独具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探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该如何教,如何学。
一、汉语量词的特点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对量词的特征描述如下:“总是出现在数词后边,两者一起组成数量短语;单音量词大都可以重叠;量词有时单独做句法成分;什么量词能与什么名词组合,在普通话和方言里各有自己的习惯。”朱德熙先生在《语法讲义》中认为量词是黏着词。吕叔湘在他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一书中说到:“汉语的特点在于量词应用的普遍性,可计数的事物也需要用量词,并且这样的量词不是一个而是很多。”这些是从不同角度对汉语量词的特点进行描述的,任何一种语言的掌握都在于对该语言的应用,而量词作为汉语特殊的词类,它的某些特点也是在运用中体现出来的。
(一)形象色彩
“汉语量词的理据,在它具有描绘性和比喻性时,就给人以具体的形象感。这种形象感包含着人的主观意味,量词负载的这种形象意味,就是汉语量词的形象色彩。”[1]所谓形象色彩,必定是直觉性的,化抽象为具体的。表达这种形象的途径既可以是显性的描绘,也可以是隐性的比喻。
1.描绘性
量词的作用是表量,但有时量词的功用已经超出了最初的表量意味,而对客观事物外形的刻画、描绘的功用更加突出。这种描绘既可以是取事物的部分特点,也可以是取事物的整体特征。
我们可以对比汉英量词:
一轮明月 a piece of paper(一张纸)
一弯新月 a piece of bread(一片面包)
一钩弦月[2] two pieces of glass(两个杯子)
同是月,汉语根据不同时刻月的不同形状,为它配置不同的量词,“轮”“弯”“钩”突出了月的不同形态,形象感大大增强。在英语中,我们能明显看到的是piece的形态变化,只能体现表量特征,没看到piece与后面的名词paper、bread、glass之间有任何相关点、相似点,没有任何色彩。至于“张”“片”“个”则是汉语翻译出来的,不是piece 本身具有的。
2.比喻性
在汉语量词中,除了个体量词,还存在大量的借用量词。此时量词的比喻意味明显增强。它抓住了量词与客观事物的相似性、相关性,以此物比彼物。例如:
一口大缸
一叶扁舟
一峰骆驼
“一口大缸”从表面看,它的顶部很像张开的“口”,是敞开式的,因此借用“口”来形容,修饰性增强。“一叶扁舟”中的“叶”作名词时指树叶,由于划行于水面上的小舟的外形与一片树叶很类似,借用“叶”来表示,形象直观,又突出了舟之小,生动活泼。“一峰骆驼”中的“峰”原指山峰,而骆驼的背部凸出的部分类似一座山的顶部即山峰,“一峰”蕴含着比喻性,同时也借用了事物的局部特征来表示整体,鲜明直接。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描绘性的形象和比喻性的形象不是截然分开的,如上例“一轮明月”中的“轮”,既描绘了月之圆,也抓住了月之圆与车轮之圆外形上的相似处,即比喻意味。
(二)情态色彩
在留学生汉语量词偏误分析中,我们经常见到“一个佛像”“一位小偷”“一个教授”[3]这样的表述。这些都是没有掌握具体语境中量词的情态色彩而导致的偏误。
“量词在给予客观事物以计量概括认识的同时,还表达了人们对该事物的爱憎意味和褒贬评价。这就是量词的情态色彩。”[4]
情态色彩带有强烈的主观意味,对于汉语母语者而言“一位老师”“一尊佛像”早已习以为常,但若问其究竟,却未必说得出其中缘由,更何况是外国留学生。
人们对不同的事物必然有不同的评价,因而量词所蕴含的人的主观情态必然也是多样的。这里姑且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三大类。
1.表示褒义的,如“员”“位”。“一位老师”,“位”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的意思有“官位,爵位,鬼神的灵位”的意思,沿袭到现代汉语,具有了赞扬的褒奖色彩,用于人,表示敬称。英语中“a teacher”,根本没有量词,单从外在表达来看,并没有敬称的色彩义。“员”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表量词时用于武将,因此现在我们常用“一员大将”“一员副帅”,而不用“一个大将”了。显然“员”也具有褒义色彩。
2.表示中性的,如“本”“个”。“一本书”,“本”用于书籍簿册或花木。“个”无论在书面语还是在口语中,使用的范围都比较大,指人指物都可以,比如“一个人”“一个苹果”。这里“本”“个”在情感上都有随意性,不能体现出说话者对“书”“人”的主观评价。
3.表示贬义的,如“帮”“窝”,“一帮强盗”“一窝贼”,从后面的名词可以看出,“帮”“窝”明显具有厌恶贬斥之情。再看“一帮狐朋狗友”“几位挚友”,不难看出“帮”在这里不能与褒义的名词搭配。
(三)格调色彩
“词的构词理据、寓意、背景、所在语体等因素不同,从而形成特定的意趣和风格,这种意趣风格就是格调色彩,即语体色彩。”[5]任何一种语言都有适用于不同场合的语体,这种语体色彩也大量存在于汉语量词中。
我们通常说的语体有口语和书面语,何杰在《现代汉语量词研究》中将书面语分为四类:具文学色彩,如“一抹斜阳”;具政论色彩,如“一任县官”;具古代文体色彩,如“一吊钱”;具科技色彩,如“一磅”。“抹”本是指动作行为,这里很传神地勾勒出斜阳的形态。很显然,在以交际为目的,力求方便的口语中通常不会出现这样的表述。“任”用于担任官职的次数,在书面语中我们就不能用其他的词去替换它,具有严肃性。在古代,铜钱一般用细绳串连起来,形成一吊一吊的。在表量中使用了“吊”来描述,保留了古代文言特色。具科技色彩的量词大都是度量衡量词,也有部分复合量词,如“人次”。在这样的表述中力求准确,不能张冠李戴。
口语色彩则表现为日常生活交际中使用的,如“一溜儿小跑”“一舀子水”。口语色彩在方言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且不同的方言有不同的口语色彩。
总之,汉语量词的形象色彩、情态色彩,格调色彩集中体现了量词的独具特点。当然,这三类色彩在具体使用中也不是相互独立的,往往是某个量词融合了多种色彩义。每一大类色彩中的小类都从不同方面体现了汉语社团思维的特征,即注重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相关性,强调直觉性概念。
二、量词的对外汉语教学
由以上汉语量词三大特点,不难看出,量词背后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因素。对外汉语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教学,因而不了解量词搭配中包含的文化背景,就不能很好地向学生讲解历来习以为常的搭配,学生更不能理解中国人的这种习惯。因此,教学中既要注重教学方法,也要合理制定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
(一)确定教学目标
1.初级阶段教学目标:熟悉结构,感受量词
教师教授常用搭配,使学生熟悉“数+量+名”/“动+数+量”的结构。对于母语中几乎没有量词范畴的留学生来说,对这种语言差异很可能产生抵触心理,因此在初级阶段,要寻求母语和目的语的相似点,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在使用中,让学生达到“信”。
2.中级阶段教学目标:理解简单色彩义,掌握“一对多”“多对一”搭配现象
在前期熟知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学生精讲“数+量+名”/“动+数+量”搭配的色彩义,对于同一个词,展示不同的搭配,每种搭配表示的色彩义也不同。同一个量词用在不同的语境中,其色彩效果亦不同。在使用中,让学生达到“达”。
3.高级阶段教学目标:理解复杂色彩义,掌握临时量词的使用
在这一阶段,要突出情态色彩和格调色彩的教学,对学生“个”的泛化偏误要及时纠正,不能宽容待之。例如“一位老师”中的“位”表敬称,它是源自古汉语中“位”多表达职位、君位等具有严格的尊卑等级之分的用法。[6]针对临时量词的使用,如“一箱子书”,则要放在具体语境中讲解。在使用中,让学生达到“雅”。
(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1.听说并重,有的放矢
在教学的初期,要考虑学生母语的干扰。首先,教师要让他们接受量词,通过课堂上教师领读、纠正,书中重现“数+量”的结构,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全方位感受量词。同时,教学中要有的放矢,及时纠正学生忽略量词的错误,不过多解释量词的色彩义,以免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
2.图片展示,图文并茂
面对语境中具有丰富形象色彩义的量词,比较好的方法是顺其道而行,即有针对性地展现某一量词的“形”。如在课堂中,利用图片展示法,教“一条鱼”,则侧重表达鱼的整体,课件中相应地展示一条鱼的图片。“一尾鱼”,则突出鱼的尾部特征,在整条鱼的图片中圈出鱼的尾部,以示表达效果。而“一块鱼”,则侧重表达鱼的部分,此时要展示一小块鱼,与整条鱼形成对比。这样,同是鱼,不同量词的形象色彩义就会被学生所关注,同时学生也明白了“一对多”的搭配。
3.演绎对比,语境教学
针对形象色彩,可采取汉英量词的对比,如前例所述“a piece of paper ”,“一轮/弯/钩月”,通过演绎举例,学生可以发现汉语量词的特点,也可自行归纳某类量词的用法。
针对情态色彩,则可对比不同主观情态的量词,如“个”“位”,通过对比不同搭配,某一量词所表达的情态自然一目了然。
针对格调色彩,则对比书面语和口语。同一事物,书面量词与口语量词使用的不同,表达的功用也不同。
“在教学中,设置不同的情景,使学生沉浸在丰富、自然或半自然的语言习得环境中,接触、输入、习得相关的语言材料,并生成、输出相应的话语。”[7]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以致用。如教师设置在商店购物的场景,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学会使用量词。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实践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向学生灌输量词的特点,学生被动地接受新知,那么教学内容就不能被学生消化吸收。因此,对外汉语教师还要理论联系实际,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其中,形成师生互动。
1.合理设计问题和习题
在理论课学完后,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的程度,合理设计问题和习题。简单的如初期的连线搭配,判断对错,填空等。尤其注重“读”和“写”,留学生在后期量词习得中,常出现类似“一课树”这样的偏误。这是同音异形造成的偏误,说到底还是对形象色彩掌握得不够。
2.设置情景,角色扮演
情景再现不仅在教学环节具有重要作用,在学生实践环节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形象色彩、情态色彩、格调色彩的表达效果很多时候也是在具体语境中表现出来的。如,教师可以让甲扮演售货员,乙扮演顾客,二者在商场展开对话,教师给出乙需要买的商品及数量。二者就此进行具体语境中的角色扮演及对话。
3.引经据典,交流互动
学生的实践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的练习环节,课外的实践和学习也很重要。在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原著的基础上,可以分配相应的任务。除了师生互动之外,留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能起到纠错、促进进步的作用。如在学习的高级阶段,让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一量词,谈谈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心得体会。教师根据学生习得情况进行点评。
课堂内外的学生实践活动形式多样,不同的教学阶段也要有相应的方法和技巧。在这里教师要继续本着课堂上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让学生参与其中,在理论和实践上充分地接触量词。
三、量词习得
吕必松在《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中提到:“第二语言教学的规律是由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一般教育规律共同决定的,是这些规律的综合体现。”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量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留学生一开始接触量词时,由于受自己母语的干扰,脑海中没有形成“量词”这一概念,或单凭死记硬背,简单记住了“数+量+名”/“动+数+量”搭配。对于其中名、动词和量词的互相选择并不知其意,导致无法学会地道的汉语,也不能准确得体地表情达意。
(一)树立信心,循序渐进
量词深深地植根于汉文化的历史背景中,有自己演变发展的历史。留学生接触陌生的量词时,必须首先学会接受汉文化,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树立信心,做好吃苦的心理准备,同时学习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在学习的不同阶段订立恰当的目标,如初级“适时地使用量词”,中级“准确地使用量词”,高级“得体地使用量词”。
(二)注重交际,勤于思考
量词的口语色彩是在日常交际中体现出来的,因此,留学生要想学到地道的汉语,就得加强自己的口语训练,勤于开口。在日常生活中,如在食堂、商店、文具店等这些地方时,要善于观察,留意不同语境中量词的使用情况,勤于思考和记录,可以记住一些常用的量词搭配。
(三)阅读原著,善于联想
量词形象色彩义的表达途径是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相关性、相联性表现出来的。如“条”和“根”同是表条状物,但“条”的平面感强,如“一条毛巾”,“根”的立体感强,如“一根柱子”,这就要求留学生要善于联想,找到事物之间的“同”,转化为内在的逻辑,通过联想达到举一反三的境界。同时,还要多读原著,不仅可以培养汉语语感,还能培养汉语思维。
四、结语
汉语具色彩义的量词是非常丰富的,其用法也是很复杂的。本文只是就形象色彩、情态色彩、格调色彩三个方面初步探讨量词的对外汉语教学。其中,“文化”这一因素贯穿始终,但主体仍是交际文化。到底对外汉语量词教学教什么,怎么教,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阶段,要有不同的方法。到底采取何种对策,则要以对教学最有利为原则。本文则是浅谈自己的拙见,望对今后的量词教学有所启发。
(本文为“安徽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省级特色专业质量工程的子课题成果”。)
注释:
[1][4][5]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第82页,第94页,第106页。
[2]唐淑宏:《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偏误分析》,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32页。
[3][6]王思思:《对外汉语量词教学初探》,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第27页。
[7]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入门》,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9页。
参考文献:
[1]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2]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王思思.对外汉语量词教学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5):112.
[4]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唐淑宏.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偏误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06.
对外汉语教师 篇12
一、赴外对外汉语教师队伍现状
赴外对外汉语教师的队伍中,有国家公派教师,国内选派的普通志愿者以及国外本土汉语教师。除了公派教师中大部分人是国内大中小学在职教师外,其他汉语教师皆是大学本科毕业生、硕士生、博士生以及社会上的其他职业人员。而公派教师,都是大、中、小学在职教师,且基本都是教龄2年以上,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事对外汉语、中文、外语等专业教学工作的人员。由于中小学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在国内的语文教学方面具有着丰富的经验,所以,毋庸置疑地也成为对外汉语教师队伍的一部分。
二、国内中小学语文教师成为对外汉语教师的原因
近些年,由于海外的汉语热持续升温,所以赴外对外汉语教师市场有着很大的缺口,汉语教师极其短缺。国家在招募大量的志愿者的同时,也派出大量的公派教师,这些教师中,有很多是国内中小学在职教师。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些中小学教师不远万里,奔赴他乡去教授汉语呢?首先,因为他们拥有着传播与传承汉语的一腔热情,更有着不畏艰难,战胜自己的勇气。他们都是希望自己能为传播中国文化这一伟大事业出一份力,所以选择教外国人汉语。其次,他们中有很多人是为了战胜自己、提升自己而走上对外汉语教学这条道路的。现实点说,在国内,他们过着普通教师的三点一线的生活,曾经的理想可能渐渐被琐碎的生活所遗忘。在青春一点点地逝去、理想被现实一寸一寸碾压成灰的情况下,他们鼓起勇气,来改变自己一成不变的生活,所以选择去国外教授汉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去教外国人汉语,一方面教师们可以在与外国学生学习、交流的同时,学到更多的管理学生、教育学生的方法,这样,可以提升这部分教师的教学技能。另一方面,这一部分中小学教师自身对中国的教育、中国的学校也有一定的认知,去了国外,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比较,然后学到很多外国学校的新鲜的教育理念与管理办法。再者,也不排除有一些人就是抱着“外面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心态去国外教汉语。出国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外国人,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也可以接触到更多先进的思想。
三、国内中小学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的优势
首先,国内中小学语文教师具有汉语教师的基本素质和专业素养,如在教师职业意识、汉语专业意识、教师职业精神、教师职业操守、教师人格素养、心理素质等方面。
从职业意识上看,国内中小学语文教师从事教育事业多年,了解教师的职业特点、职业功能与职业效用,对于教师职业的理解要深于普通的大学毕业生或硕士生。从汉语专业意识上看,由于他们的学业背景基本都是中文系毕业生,并且在中小学语文课堂上进行了多年的磨洗历练,所以他们在汉语教学上有着全面而丰富的经验,这对对外汉语教学是有很强的辅助作用的。从教师职业精神来看,国内中小学教师因为有着对对外汉语的一腔热情和对汉语教学的持久热爱,所以才走上了对外汉语教师的道路上来,他们对汉语教学充满热爱与激情。同样,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也有着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正迁移,对学生充满爱心、耐心、同理心,能够把对于国内中小学学生的热爱与关注,迁移到国外的学生中去。从教师职业操守、教师人格素养来看,国内中小学教师在遵守为人师表的教育准则下,具有言行得体、高尚的道德品行、良好的精神状态等基本的教师素养。从教师的心理素质来看,国内中小学语文教师对自我有一个基本成熟的认识、对学生有清楚的认知、对教与学的关系也有清醒的认识,这些无疑都能为成为一个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而增光添彩。
其次,国内中小学教师在课堂管理上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对儿童有着较多的了解。虽然中外的学生在国别上有差异,但是从根本上来讲,儿童的心理特点与行为特点基本是一样的,所以在对待一些中外学生心理与行为上的共性问题时,国内中小学教师是具有优势的。
最后,他们知识面比较广,中国文化的积淀较为深厚,具有能力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他们的社会经验丰富,独立生存的能力强,更能适应国外的生活。
四、国内中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劣势
第一,国内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二语教学经验不足。国内中小学语文教师在国内教育的对象虽然还是孩子,但却是已经习得了汉语,有了汉语交际能力的人。而对外汉语的教学对象却主要是完全不会汉语的人,这与国内中小学教师曾经的教育对象是有很大差别的。这也势必导致他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会有一些经验和技能上的不足。另外,国内中小学语文教师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他们虽然有过汉语学习的经验,但是还没有体验过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他们受到的专门的针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系统的、正规的教育很少,对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和目标也普遍缺少足够的认识。
第二,在区别对待国内外的学生上,可能存在不足。国内的学生与国外的学生存在差异,在对待学生时,国内中小学教师可能会无意识地把国外的学生与国内的学生做对比,这种对比将是致命的。国内的学生长期受到国内的尊师重道的教育,大多对教师是敬重的,但是国外的学生却几乎都没有这个尊师和辈份的意识,所以可能在语言与行为上,会表现出师生平等的意识,而这就可能让国内中小学教师不舒服,心理会产生巨大的落差。
第三,由于国内中小学语文教师已经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所以,往往会把以前的教学经验不加改进、原封不动地直接运用到国外学生身上,这样会受到经验主义的束缚,进而产生教学能力的“负迁移”。
第四,国内中小学语文教师在跨文化的适应上可能会稍差一些。由于这些教师在国内可能都已经当教师几年了,他们年龄普遍偏大,在国内的工作生活都很稳定,可能就会较难接受新事物、新文化、新环境。
五、要对国内中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1. 具有清醒的认识
国内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对于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辛苦和难度可能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甚至可以说是毫无概念。所以,培训的重点是要了解国内与国外汉语教学的不同,研究国外缺少汉语环境的中小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的学习动机、学习特点、认知规律、学习方式等。
2. 实践灵活的教法
国内中小学语文教师有着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所以在课堂管理上可能无须更多的专门培训。但是,由于母语语言教学与第二语言教学在教法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国内与国外对汉语教学的态度不同,而且对汉语课堂的要求也不同,那么就导致国内汉语教师的教法与国外对外汉语教师的教法差别很大。这就要求这一部分国内教师要转变国内汉语教学的思路,提高其第二语言教学的能力。如在课堂上,要注重听说读写的教学,提高外国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交际能力,注重汉语的工具性与实用性。要使用灵活的教法,如动作法、表演法、游戏法、网络媒体技术等。总之,要想尽一切办法,营造一个舒适的课堂环境、快乐有趣的课堂氛围和有序的课堂秩序。
3.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一,要有针对性地提高这些教师的外语水平,可以在赴任前学习一些赴任国的日常生活用语和基本的课堂指令性词语。第二,要了解当地的宗教文化、风土人情、禁忌文化等。第三,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积累跨文化交际的知识,这样既能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又能减少一个人在国外生活的不适应感。
摘要:对外汉语教学海外市场广大,急需大量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许多中小学教师出于对传播汉语的热爱,投入到对外汉语的教学中去。本文着重分析了国内中小学教师转型为对外汉语教师后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优势与劣势,并给出针对这一小部分教师的培训建议。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师,国内中小学语文教师,探讨
参考文献
[1]武文.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对比分析[D].郑州:郑州大学,2013.
[2]潘冬.中学语文教师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可行性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3.
【对外汉语教师】推荐阅读:
对外汉语教师应聘07-25
对外汉语教师推荐信10-22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11-12
浅谈对外汉语教师素养12-19
国际注册对外汉语教师培训10-13
ICLTA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07-30
对外汉语教师的国外的发展情况12-17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对外汉语教师岗位07-09
国际对外汉语教师出国任职的几点注意事项10-20
对外汉语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