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文化论文

2024-10-12

法国文化论文(精选8篇)

法国文化论文 篇1

法国服饰与法国文化的关系

0811091143 朱文苑

法国民族服饰

法国民族服饰中阿尔萨斯人的传统服饰接近德国风格,因为阿尔萨斯很长一段时间被德国统治,如果我们记得《最后一课》讲的就是德法战争时的。法国西北的布列塔尼,列塔尼人的祖先是西元五、六世纪从英格兰渡海而来的塞尔特人,至今仍穿着传统服饰及沿袭独特的习俗。科西嘉人是法国科西嘉岛上的居民,但是很多人说其祖先是德意志民族,也有人说是日尔曼民族,我想这是科西嘉人服装很具有欧洲色彩的原因。总而言之,法国的民族服饰和大多欧洲国家一样,具有鲜明的欧洲风情。

法国宫廷服饰

在20年代初,气质优雅的法国贵族淑女们每天最多要换6次穿着,而那时服装的风格是突出细致的手工和合身的裁剪,这种修长的晚礼服能完美的呈现着女性们玲珑有致的曲线,而服装上的各种精美的自然图形已经透出了当时新艺术的影响力。

法国时装

在现代,法国时装在世界上享有盛誉,选料丰富、优异,设计大胆,制作技术高超,使法国时装一直引导世界时装潮流。在巴黎,时装从来就是一门艺术,一门可以与绘画、雕塑、建筑相提并论的艺术。时装店老板们的口号是:“时装不卖第二件”。而在大街上,几乎看不到两个妇女穿着一模一样的服装。目前高级时装最有名的有:“Guileje”、“Balangxiaka”、“Jiwang hee”、“Chanel”、“Diaoer”、“Ardently ”和Saint Laurent”。近年来,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巴黎女郎的裙子,其式样之多。款式之新,在别国很难见到。

法国人是把收入的最小部分用于穿着的。欧洲国家,法国人一般很注意服装方面的鉴赏力,也接受比较便宜的而不十分讲究的仿制品。

著名品牌

Christian Dior克丽丝汀·迪奥:

贵族出身的Christian Dior于1946年用自己的名字创立第一间专门店,以设计前所未有的紧腰上装配宽松长裙而闻名,展现女性的修长线条美,赢尽当年淑女的欢心。

Dior可以说是法国时装界的经典品牌。Dior之所以能成为经典,除了其创新中又带着优雅的设计,亦培育出许多优秀的年轻设计师。Yves Saint Laurent、Marc Bohan、Gianfranco Ferre以及John Galliano在Dior过世后陆续接手,非凡的设计功力将Dior的声势推向顶点,而他们秉持的设计精神都是一样的——Dior的精致剪裁。2001年法国籍设计师Hedi Slimane接手改名后的DIOR HOMME,他的设计强调完美的线条,超小尺码的服装透过精瘦的年轻男模特儿呈现出一种带点病态的美感,风靡了全球。

如今,Dior的品牌范围除了高级时装,更早已拓展到香水、皮草、针织衫、内衣、化妆品、珠宝及鞋等领域,不断尝试、不断创新却始终保持着优雅的风格和品味。1947年,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在重建世界时装中心的过程中,Dior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05年,Christian Dior诞生一百周年的今天,Dior持续带给人们生活和穿着的新体验。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伟大的设计师Dior的生平:1905年1月,出生于法国诺曼底 1920年-1925年,攻读政治学 1928年-1931年,画商 1931年-1937年,自由设计师 1937年-1939年,Piguet(皮盖)服装店助理设计师 1941年-1947年,Lelong(勒隆)服装店设计师 1946年,开设自己的商店。

1935年,独立的早期,Dior经历了一段非常黑暗的时光。每天他得从报纸上的小广告中搜索工作机会,他没有固定的地址,时而与朋友同住,时而露宿街头,饥一餐,饱一餐,最终得了肺结核。尽管如此,Dior始终没有垮下。有一天当Dior因找不到工作而陷入深深失意时,一位时装界的朋友建议他画一些时装设计图,不料却大受欢迎。每一份设计都充分展露出他独特的才能,他紧紧抓住生活中的动态,每一份设计都如此地栩栩如生。

1937年,他终于成为“Piguet”公司的时装设计师。就在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Dior被迫离开巴黎与家人团聚。当他重新返回巴黎时,他那“Piguet”公司时装设计师的位置已被他人替代,他只好成为一位助理。当时的Dior已年过40,而他周围的朋友均事业有成,该轮到Dior大干一场了。

多年的尝试与失败使Dior日渐成熟,他清楚地意识到了自己的天赋。他是一个天生的设计师,从没学过裁剪、缝纫的技艺,但对裁剪的概念了然在胸,对比例的感觉极为敏锐。

1946年,Dior先生在偶然的机会下巧遇商业大亨Marcel Boussac,两人一拍即合,拥有85位员工与投入6千万珐郎资金的第一家Christian Dior店,于巴黎最优雅尊贵的蒙田大道(Avenue Montaigne)30号正式创立,全店装潢以Dior先生最爱的灰白两色与法国路易十六风格为主。

1947年2月12日,这是个辉煌的日子,Dior开办了他的第一个高级时装展,推出的第一个时装系列名为“新风貌”(New Look)。该时装具有鲜明的风格:裙长不再曳地,强调女性隆胸丰臀、腰肢纤细、肩形柔美的曲线,打破了战后女装保守古板的线条。这种风格轰动了巴黎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Dior在时装界名声大噪。当一个个模特儿出现在面前时,人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圆桌摆大的长裙,那细腰,那高耸的胸脯,还有斜斜地遮着半只眼的帽子……顿时让人们眼前一亮,坐在观众席中的女士们为当时自己身上穿着的短裙及绑在身上的茄克开始感到懊恼、不安。这一天Dior大获成功。

不久,Dior带着他第一个时装系列“新时尚”成功地将崛起的事业发展到大西洋的彼岸--美国。消息很快传遍纽约,Dior终于在纽约的第七街(闻名全国的街道)扎下根。Dior的到来给一度曾因战火而与欧洲断绝往来的“山姆大叔”的家乡带来了欧洲时尚特有的魅力和色彩。人们开始告别超短裙、灯笼袖、平跟鞋和椰菜花式的帽子。Dior的设计同时也打破了战前风靡一时的香奈儿(Chanel)式时装。Dior那半遮脸的宽边帽及沙沙作响的大摆长裙,让人们追忆到更古典的时代。这便是Dior强调的一种新风格。

Dior在第二期创作中大胆地运用了黑色。那黑色纯羊毛长裙的裙围周长竟达40米。Dior将第二期作品取名为“Dierame”。

随后,Dior有计划地将他的事业发展到古巴、墨西哥、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短短的几年中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庞大的商业网络。

1947年,以“Miss Dior”命名的第一瓶香水闻世,紧接着“Diorama”、“Diorissimo”纷纷出名。

五十年代推出的“垂直造型”及“郁金香造型”就是Dior提倡时装女性化这一设计理念的表现。

1952年,Dior开始放松腰部曲线,提高裙子下摆。

1953年,更是把裙底边提高到离地40厘米,使欧洲社会一片哗然。

1954年,设计的收减肩部幅宽,增大裙子下摆的“H”型,以及同年发布的“Y型”、“纺锤型”系列,无不引起轰动。这些简洁年轻的直线型设计,依旧体现着他那种纤细华丽的风格,并始终遵循着传统女性的标准。

1985年,“Poison”问世。1991年,“Dune”问世。Chanel夏奈尔:

创立于1913年的法国品牌Chanel,世界上最著名的品牌之一,也是最古老的品牌之一。早期设计一直以典雅的高级女性套装闻名。YSL(Yves Saint Laurent)伊夫圣罗兰:

1961年Yves Saint Laurent与拍档Pierre Berge共同创立了YSL王国,其手工精致得一丝不苟的晚礼服备受名媛淑女追捧。

Jean Paul Gaultier 让-保罗·戈尔捷 :

Paul Gaultier初出道时不过17岁,于70年代为Pierre Cardin的设计学徒,后于76年开设自己品牌,他天马行空的设计将时装传统反转,更因此成为众多明星及电影的服饰指导。Montagut 梦特娇 :

创立于1880年的法国巴黎梦特娇公司目前是一家拥有上百亿美元资产的企业。“亮丝”面料的服装是梦特娇产品系列中的精品。

知名设计师

圣洛朗与香奈尔和克里斯汀·迪奥并称法国时装界“三圣”。自21岁成为迪奥高级女装设计师以来,他便被人们视为“三圣”的不二人选。无论是在迪奥效力还是为自己的品牌打拼,圣洛朗都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为女性打造服装上,通过不懈努力,他改变了战后女性的着装风格,他的影响力一直延续到现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过香奈尔和迪奥。

同为设计师的克里斯汀·拉克鲁瓦称,圣洛朗的成功秘诀就在于他的“多面性”。他说:“香奈尔、埃尔莎·夏帕瑞莉、克里斯托瓦尔·巴伦西亚和迪奥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他们都专注于一个特定的风格。相比之下,圣洛朗却把所有风格融会贯通,在他设计的时装上,我们能够感受到香奈尔的剪裁、迪奥的丰富以及夏帕瑞莉的智慧。

传奇性美国时装杂志编辑黛安娜·薇兰德将圣洛朗称之为“时装界的花衣魔笛手”。圣洛朗的时装带有很强的诱惑力,富有而聪明的法国女星凯瑟琳·德纳芙便曾多次亲临他的时装展捧场,而且是坐在最前排。虽然40年过去了,但能够以一身圣洛朗品牌亮相仍是很有面子的事情。此外,圣洛朗的性感系列也是名噪一时,可谓极尽暴露之能事,这种大胆的风格在女权运动之初自然极受欢迎——性感系列与他设计的裤子一样,成为女性衣橱的一件必备品。圣洛朗曾多次表示,他设计的服装融入了艺术以及其它现代文化的元素,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彰显女性的独特气质。

除了克里斯蒂安·迪奥以外,法国还有许多世界超级服装设计师,如克里斯多巴勒·巴朗西亚加,可可·夏奈尔;新一代则以古·拉罗什、伊夫·圣·洛朗和皮尔·卡丹等“新三王”为代表,他们与世界其他时装大国如意大利、英国、美国等国家的时装设计大师在国际时装界各领风骚。他们既是法国时装的经典代表,也是世界时装的潮流风向标。

法国服装的精华

法国高级服装是法国服装的精华,每件时装犹如一件艺术作品,针针线线无不凝聚设计大师的智慧与创造。设计师可以自由地表现自己的创作理念,抒发对美的遐想和对潮流的体味。在巴黎,每年均有“巴黎春夏时装博览会”和“巴黎秋冬时装博览会”。这是世界上最受瞩目的时装盛会,引导着全世界的服装潮流,影响着人们对于流行的观念。

克里斯蒂安·拉克鲁瓦(Christian Lacroix),同样也是这些大师级设计师中赫赫有名的一位。自1987年开设了自己的服装公司起,他将不同思想、不同文化融会贯通,将复杂多变、充满戏剧性的设计与各种布料、色彩、风格拼置混合,在世界时装史上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其作品风格独特,灵感源泉瑰丽多彩。有来自传统的,如普罗旺斯文化;也有来自异族的,如神秘东方风情。最重要的是他所有法国知名品牌设计师中,借助服装语言将法国本土文化精髓转化得最为透彻明晰、表现最为淋漓尽致的一位。

法国的时装,在世界时装界声名赫赫,古代影响着西欧,近代影响着世界。这种影响突出表现在“流行”二字上,这里花样翻新,四处随波逐流。还可以这样说:二战之前,法国的服装潮流更多地囿于上流社会,而二战之后,这种潮流则变得大众化,推向了整个社会。

法国文化论文 篇2

法国菜以其美味可口出名,且菜肴种类繁多,烹调方法独特。法国菜具有选料广泛、用料新鲜、装盘美观、品种繁多的特点。菜肴一般较生,还有吃生菜的习惯。在调味上,用酒较重,并讲究什么原料用什么酒。他们的口味肥浓、鲜嫩而忌辣。猪肉、牛肉、羊肉(肥嫩的)、鸡、鱼、虾、鸡蛋和各种烧卤肠子、素菜、水果是他们喜爱的食品,尤其爱吃菠萝。无鳞鱼是被排除在餐桌外,不受欢迎的食物。进餐时,冷盘为整块肉,边切边吃。法国餐是不能仅仅用味美或营养丰富来形容的。除了在对菜的配料、火候的讲究、菜肴的搭配、选料的新鲜程度以及不同地区所演变出的多元化菜肴与烹调方法,法餐可以说其在细腻、合理性和艺术性都在其他西餐之上。

法国餐的每一道菜与饮品搭配是一门“艺术”。餐前一杯开胃酒不可缺少。就餐期间酒的种类,甚至颜色都非常讲究。点肉类食品要配红葡萄酒。吃鱼虾一类的海味要喝白葡萄酒,有些人用餐后还喜欢喝一点白兰地一类的烈性酒。每种酒所用的酒杯都不同。

法国人还特别追求进餐时的情调,比如精美的餐具、幽幽的烛光、典雅的环境等等。大一点的餐厅大都布置得富丽堂皇。有的店里还存有16世纪的路易十四时期的豪华家具,精致的银餐具、水晶杯子等昂贵华丽的餐具。还有的餐馆把艺术收藏品作为店里的主打。墙上的名画是真正的珍品。绝不是牵强的装点门面的一般艺术挂画。也有的餐馆还将自己的收藏爱好放到店里与客人共享收藏乐趣,如果饭店的历史很短,他们也能想办法摆满各式鲜花。与品尝美味是绝好的情景交融。

法餐三宝

传统意义上的“法餐三宝”大多是指蜗牛、鹅肝和牡蛎。最适合女性享用的“法餐三宝”是蜗牛、鹅肝和龙虾。

1.烤蜗牛

被视为“肉中黄金”的蜗牛营养丰富,极具药用价值。在众多食用蜗牛的国家中,法国蜗牛最有名气。法国蜗牛高蛋白、低脂肪,含有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和人体无法合成的氨基酸。据法国饮食协会的资料显示,蜗牛有清热、解毒、消肿等作用,能调节血压,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长期食用能养颜美容、延年益寿。法国人一直将食用蜗牛视为时髦和富裕的象征。每逢喜庆节日,家宴上的第一道冷菜就是蜗牛。据统计,法国人每年要吃掉6 万吨蜗牛肉,折合30 万吨鲜活蜗牛,其中90%以上依靠进口。巴黎专营蜗牛食品的商店有500 多家。法国蜗牛的烹调别具特色,一般以烤为主:在蜗牛肉上涂一层奶油,再将蜗牛肉与葱、蒜等一起捣碎,拌上黄油和调料,塞进洗干净的完整的蜗牛壳中,然后将“改装”过的“蜗牛”放入底下有6个圆孔的圆形铁盘内,搁在炉火上烘烤。等奶油烤化了,就可以取出蜗牛食用了。法国人吃蜗牛的工具很特别,是一种特制的叉子和钳子。吃蜗牛的人一手用钳子夹住蜗牛,一手用叉子将蜗牛肉从壳里挑出,蘸上调味汁或辣椒酱,味道鲜美无比。

2.鹅肝酱

法国鹅肝酱,与鱼子酱、松露齐名的世界三大美食珍品之一,是法国的传统名菜。鹅肝酱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入口即化、唇齿留香。据记载,真正发现吃鹅肝的乐趣和美味的,是2000多年前的罗马人,他们搭配着无花果食用,被西泽大帝视为极品佳肴,后来在法国西南部乡村,有人用鹅肝制作肉冻及肉酱,并搭配法国面包食用,食法简单方便,后正式流传开来。

3.活牡蛎

驰名世界的法国大菜以海鲜为最,最值得称道的是俗称“蚝”的牡蛎。早在中世纪时,蚝已是法国人钟爱的珍馐。到了讲究豪华排场的17 世纪,蚝有了更多的吃法,但美食家始终推崇生食。蚝是一种有“海中牛奶”之誉的海洋生物,富含人体必需的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尤其在生食时其营养价值极高。若佐以口感偏干的白葡萄酒,生蚝的味道会更臻鲜美。

吃牡蛎没什么配料,基本上是生吃活吃,挤点柠檬汁和一两样其他的调料就直接入口了。吃完牡蛎,都要把壳里一汪海水喝进去。大凡第一次吃法国生蚝的食客,都会有味蕾“惊艳”的感觉,端上桌的刹那,蚝肉还在微微蠕动,很鲜活,肉质丰满厚嫩,带着微微的甜味,尤其是那一口清澈的汁,咸咸的,新鲜!仿佛可以体验到大海波澜壮阔的味道。不必放任何的芥末、酱汁,就这样“裸吃”,方显真味道。

面包文化(“棍子面包”)

巴黎的大街小巷,清晨时分,有许多来去匆匆的行人,怀抱一根用作早餐的长条面包穿梭走过。这是令人好奇的时髦风景。对法国人来说,面包就像中国人碗里的米饭。早餐时涂上黄油和果酱,午餐时做成三明治,晚餐时用来揩净菜盘子里剩下的调味汁,放上干酪一起吃。每一餐都少不了面包。法国面包,因外形像一条长长的棍子,所以俗称法式棍,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法国特产的硬式面包。与大多数的软面包不同,它的外皮和里面都很硬,所以除了法国人之外,并不是很多人都喜欢吃的一种面包。法式棍的一部分法国面包的制作也是对面包师的考验,上等的法国面包的外皮是脆而不碎。法国人有边走边吃的习惯,儿童上学也喜欢手拿长面包,大口大口地啃食。有时,他们把面包当棍棒,追逐捅打,别具情趣。

红酒文化

法国的酒主要分三大类,红白葡萄酒是一类,白兰地是一类,再就是香槟酒,这些都是以葡萄作为原料的,不像中国人以粮食酿酒。

在法国最常喝的是红白葡萄酒,产地很多,主要是波尔多、勃艮第、阿尔萨斯、博若莱等地,酿造方法有的工业化、有的家庭传统式,在祖传的古堡内酿酒,酒瓶上的商标著名产地或古堡的名字。

白兰地则贵一些,葡萄酒比较大众化。法国著名的白兰地产于中西部一个叫干邑的地方,后来由于这里的白兰地有名,地名就成为酒名了。我们所知的路易十四、人头马、拿破仑、轩尼诗就是不同品牌的不同酒,均闻名于世,成了法国高品质文化的象征。

香槟酒产于东部兰斯一带的香槟地区,只有这个产区出的才可以叫香槟酒。这种酒浅黄色,加汽,有甜味,饭前当开胃酒喝,有时也配正餐。

法国史·法国文化·法国人 篇3

这部通史有四十余万字,从古代的高卢,一直写到一九六九年的现代法国。

作者写这本书的宗旨在导言中便声明了。他认为,从十九世纪自由派历史学家和米什莱开始,“民族”和“民主”两个主题例来是编撰法国史的基本倾向,在许多法国近代和现代史著作中,充满了民族主义精神:群众参军、革命武装和革命战争,这些内容和共和思想一样,都被认作是法国的传统。不仅如此,在法国大革命中,法国人还认为,不应只造福于法国人,还应该解放欧洲,解放奴隶,为世界树立一个榜样。因此,民族主义向外扩张了,“一八三○年,一八四八年和以后的巴黎公社,都是忠于这个世界解放理想的,而一九一四年以后,这个理想又被各个战时内阁中‘爱国的’社会主义者以另外一种形式继承并发扬光大”了。

至于法国式的“正义”,它表现为一种要求平等的意愿,而这种意愿是在对中央集权的典型法国式热情中形成的,它表现为对国家的崇拜,从路易十四的“朕即国家”,到法国大革命的雅各宾专政,不过是把“国王主权代之以人民主权”,于是,就可以在革命的形势下,维持王政时期的中央集权传统。作者认为,中央集权派的巴黎人同外省人的争论自有法兰西以来就存在,它表现为外省的大领主和法兰西岛国王的斗争、法国大革命中主张建立地方分权的联邦制国家的吉伦特派与主张建立中央集权的雅各宾派之间的对话和现在某些大城市市长对国家机器的反抗。

作者认为,人们往往按照这样的线索去写法国史,然而,这样写出来的历史是太片面,太简单化了,它“把由于离心力造成的财富,即被遗忘的各省的文化和它们生存的意志,都当作残渣废料舍弃了”。而历史学目前的任务正是要重新说明这种已被故弄玄虚了的民族史,尽力忘掉那种在编纂历史时过于严格的民族观点,以便把法国生活的各个方面全面展开,并向其欧洲的延续部分展开。

在写这部通史中,他贯彻了这种精神。他认为,自古以来,“法国门户四开”,“山脉和河流没有成为阻碍”,在法国的边境没有到达莱茵河之前,北部和东部都没有边界线,莱茵河和东多瑙河一样,经常被东方来的民族所穿越,比利牛斯山“没能挡住南北的相互移民和入侵”,“更不用说阿尔卑斯山了,它的宽阔山谷就是阳关大道!”法国在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没能蛰居自守。而相互入侵的结果,是落后民族被先进民族同化。米盖尔对罗马征服高卢是唱赞歌的,他没有象其他许多历史学家在描写这段历史时那样,去写掠夺、屠杀和罪恶,而是认为罗马人入侵的结果,给法国带来长达四个世纪的繁荣。他写道:在几百年间,高卢人忘掉了独立,忘掉了战争,唯独和罗马社会发生联系,并心甘情愿地成为罗马社会在西欧的基础。他这种写法在那些抱有强烈民族意识的人看来,恐怕有些荒唐了。但是,在米盖尔看来,显然社会进步的标准要重于民族独立的标准。

至于中央集权,众所周知,法国从路易十四以来就确立了中央集权,并成为欧洲最专制的国家,这种专制维持了很多年,从王政到雅各宾专政,再到拿破仑,直至十九世纪后期,这种情况才有改变。随着政治上从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向议会民主制过渡,巴黎也渐渐地失去了在法国政治中的中心地位。对这一点,米盖尔是予以充分关注的。他虽然承认巴黎在艺术和享乐上是法国甚至欧洲的中心,在法国大革命中和以后一段时期里也是政治中心,但在十九世纪末,法国政治角逐的战场却已转移到外省。他写道:激进派政治从来不在巴黎“上流社会”的代表人物中物色自己的优秀分子,最显赫的政治人物来自外省的中小资产阶级,巴黎表面上居于支配地位,实际上是外省决定政治形势。因此,他着意描叙了共和制在外省的社会基础,并把第三共和国到来的悄悄无声和不可逆转比喻成“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

总之,无论从导言和正文中都可以看出,米盖尔是既不喜欢狭隘的民族主义,也不喜欢中央集权的,他试图用新的史学思想并从更高的角度去冷眼、客观地看待法国的全部历史,并追寻那些早已被人们遗忘了的珍贵财富。这在本书对古代和中世纪历史的描写中表现得尤其突出。米盖尔的史学思想对于十九世纪欧洲和当代一些国家的历史写作倾向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反传统。民族主义和中央集权是紧密相关的两个问题。有人认为,中央集权的历史使命就是,也仅仅是民族的统一和独立,在完成了这两个历史使命之后,就应该用民主的议会制来取代它。在十八世纪末和整个十九世纪,欧洲和北美普遍经历了民族、民主运动,因此,在这些国家当时的历史著作中,“民族”和“民主”必然是两大基本主题。而到了二十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早已打破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因此,作为一种新的、更先进的世界观,必然把眼光从一个民族或国家的范围扩展到全人类和全世界,而着眼于人类的进步。这种世界观也必然在历史学中表现出来,米盖尔在《法国史》中所体现出来的史学思想,就是这种新世界观的体现。

米盖尔的法国史又是一部文化史。他不但用大量笔墨去写法国文化,而且,显然在有意把法国文化与欧洲文化的历史联系起来——与意大利,与俄国,他在寻找法国文化的渊源及流向。对古代,他写罗马人的入侵、罗马化和加洛林王朝的文艺复兴;中世纪末期,他写法国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心向往之和刻意模仿;现代,则写法国,或更准确地说巴黎成为全欧洲的文化中心:绘画、文学、音乐、雕塑……,最现代的艺术风格从这里向欧洲传播扩散。正是由于偏重文化上的考虑,他一反常人而赞赏十五世纪的几位法国国王:查理八世、路易十二和弗朗索瓦一世,并有几分为他们的意大利冒险辩护;也正是出于文化上的考虑,他抨击宗教战争,认为它给法国带来了苦涩。对于那几位国王,他是这样写的:“在‘市民式国王’路易十一之后,法国相继有过好几个‘骑士式的国王’。对他们来说,意大利冒险不仅仅是一次侵袭。他们在阿尔卑斯山的另一侧发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数不尽的财富。十五世纪意大利如此优雅和欢快的奇迹般的城市,不免使粗鲁的法国领主们想入非非,但他们的幻想毫无英雄气概。他们去意大利,不是为了在那里打几场胜仗,而是因为文艺复兴的奇妙幻景打动了他们的心。”意大利冒险之后,把“新文化”带给了法国,使文化空气风靡一时。在以后一段时期,法国的国王们对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也产生了重要作用。这些,都为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也正是出于文化上的考虑,米盖尔对十九世纪末巴黎作为国际都市的重要性予以足够关注。他认为,巴黎成了欧洲的首都,在艺术上也成为欧洲的中心。最早的野兽派画家和最早的立体派画家是在巴黎宣告了艺术革命,此外,还有罗丹的雕塑、德彪西的音乐。总之,“震动世界的艺术事件无不来自巴黎”,巴黎以其游乐盛会使法国声名远扬,全世界的百万富翁纷纷出入于这里的沙龙、豪华酒楼和跑马场……。

此外,米盖尔的《法国史》还是一部社会史,他注意观察不同时期的社会风俗、心态和民情。对罗马时期,他写道,罗马化提高了高卢人,尤其是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生活环境,为他们增添了戏剧、竞技和祭祀等精神生活。对文艺复兴时期,米盖尔写道,意大利的影响给法国一种刺激,一种时尚,改变了法国的习俗。艺术家的地位提高了,从此受到宫廷和富人的保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改善了,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更加柔和、更文明、更得体。人们的生活也时髦起来,昂贵雅致的服装、精心制作的头饰,还有车马随从和讲究的家俱……,总之,法国人在发现意大利的同时,也发现了生活的情趣。对启蒙运动时期,米盖尔认为,在“法国式”思想出现的同时,也出现了“法国式”的城市,“法国式”的沙龙和“法国式”的平民住宅,一种“生活的艺术”在法国形成。

米盖尔还注意了不同时期的法国人,他们的不同心态、情感和性格。他认为,高卢人生性暴躁,嗜好战争,单纯,善良却骄傲轻佻;中世纪的法国人带有一种好斗狂热和追求美女的骑士风度;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人崇尚文化、温文尔雅,重视修饰;启蒙时代的法国人追求时髦,思想活跃,夸夸其谈;十九世纪末的法国人浪漫轻佻,充满活力;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法国人因为生活条件的变化侵蚀了民族的精神面貌,变得颓废和萎靡不振,青年人留起了长头发,跳起了扭摆舞;而五、六十年代的法国人则因为经济的巨大飞跃而一反常态,变得精明能干,善于管理和充满信心。

在写作的文风和技巧上,这本《法国史》也很有特色。作者是巴黎第四大学的历史教授,同时又是通讯报导问题专家和电视台的制片人。职业习惯使他普遍关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而且,敏感、尖锐、幽默、充满情感,他还善于用富于变幻的形象思维把社会历史的种种场景一一展现出来,使人感到时空的变化,思想的流动和迸发火花,读着他写的法国史,有如在欣赏一部色彩斑斓的电视记录片,随着摄像机镜头的移动,作者在向我们诉说那古老和动荡的法国历史。这的确是一部写得很美的法国史。

法国用餐文化礼仪 篇4

1,不要在吧台点了一杯饮料,然后迳自到餐桌的座位去享用:

除了速食餐厅,大部分餐厅在吧台和在餐桌点的饮料价钱是不同的,收银系统也是不同的,如果您在吧台点了一杯饮料,就必须要站在吧台旁使用,不要拿到餐桌的座位坐下来喝,要不然服务生会很头痛。

2,确定想好要点什么再向服务生点菜:

法国的服务生很没有耐性,如果服务生来问您点好了没,千万不要没点好还点头,当他看到您一边点,一边犹豫不决时会非常火大,然后会不耐烦地用法文说晚点再来,并转身离去,之后可能很久才会再出现。

还有一点很重要,希望服务生来点菜就将菜单合起来或是反着放(单面时),这样服务生才会认为您选好了.

3,不要向不同的服务生点菜:

在法国的餐厅,服务生都有负责的桌子,不同的桌子照理说他们是不用负责的。所以不要中间随便向不同的服务生点菜,要不然可能会对于对方不理会的态度感到很惊讶,而且又惹火了原本服务您的服务生。

4.不要一到餐厅就问洗手间在哪里:

有些餐厅的洗手间都要使用柜台给的代币,要点东西才可以跟柜台拿。法国人是不欢迎非顾客的人使用洗手间的,不要被误认为是来借使用洗手间的。尽量等到点完菜,或是等到餐点或饮料都上了后,再去洗手间。

5.不要请求打包,严禁携带外食:

努力尽量吃,吃不完也不要请服务生打包,在法国,打包会被认为是乞丐的行为。

注意法国人的一些餐桌礼仪:

法国人习惯将面包放在桌上,而非盘子里,而且不能将面包反着放,他们认为这样会带来不好的运气;

不要在盘子里切莴苣;不要将刀子交叉着放;剩下的酱汁要用手将面包剥小块沾酱汁来吃;跟法国人吃饭时,不要在吃兔肉的时候表示同情可怜的小兔子,这样不但别人不觉得可爱,还会遭来白眼;同样地,也不要说吃蜗牛很怪。

法国用餐礼仪三部分

入座

入座最得体的是从座位左侧入座,当椅子被拉开后,女生从桌子边站直,服务员会把椅子推进来

用餐

法国人在吃饭前都会互说一句法语,很自然亲切

离开及小费

十八世纪法国沙龙文化 篇5

广义来说,沙龙(salon)是以「谈话」(conversation)为主,由一位沙龙女主人(Saloniere)来凝聚不同的社会阶层或生活圈子的文人雅士或贵族,这些沙龙客人会定时来参加聚会,沙龙谈论的主题从早期的教育、教化与文学讨论,至18世纪转而以哲学、科学、宗教的思考为中心主题,来进行交流。

欧洲首座沙龙诞生于16世纪的法国,由德.洪布耶夫人(Madame de Rambouillet1588~1665)建立,为沙龙文化奠下基础。她因身体孱弱与丈夫失势后,便搬离宫庭,在巴黎住所中邀请中产阶级出身的文人墨客和贵族中的社会名流来餐叙,让他们共聚一室,谈论诗文,其中德.洪布耶夫人的「蓝屋」(les bas-bleues)最负盛名。随着德.洪布耶夫人的「蓝屋」时代的过去,形成于1620年代的法国著名沙龙由斯居戴黎(Madeleine de Scudéry1608~1701)组成,更在国王路易十四提倡下,盛极一时。

18世纪时法国沙龙文化的风气在整个欧洲蔓延开来。沙龙是巴黎思想活动的中心场所,平常有上百位的女主人经营她们的沙龙,每一位沙龙女主人都赋予沙龙自己独特的风格与魅力。

孟德斯鸠(Montesquieu)曾提起米兰的沙龙时,说它们有个高贵处,就是供应着巧克力与饮料,宾客玩牌可以不用付钱,看出沙龙里的多彩多姿的生活。沙龙主要就是在进行交谈,每个沙龙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宾客与谈话内容,这些是由女主人决定。有些著名的沙龙常客被当成是巴黎社交、学识与艺文界的精英或领导人,他们与开放贵族和聪慧优雅的沙龙女主人的聚会,让巴黎成为整个欧洲的中心。

沙龙文化从文艺复兴时期萌发,法王路易十五时代(1715~1774年),沙龙风气大盛,扩及欧洲各国,十八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为沙龙文化的鼎盛时期。法国大革命爆发,贵族四处逃亡,沙龙进入黯淡时期,直至十九世纪时沙龙才又活跃起来,例如如瑞卡米耶夫人(Madame Recamier)和吉哈丹小姐(Mme de Girardin)的沙龙,在这些沙龙里,浪漫主义逐渐成形。接着,沙龙文化渐由文学咖啡馆取代,直至20世纪初销声匿迹。沙龙文化替女性文化及精致的高贵生活形态建构了一个开放及想像的空间。

沙龙是少数由女性开启并主导文学、社会、政治的文化殿堂,因沙龙文化,女性得以进入历史的书写中。沙龙女主人,生活富裕,散发才气与机智,沙龙提供一个具素养又染有情欲色彩想像的场合,借着激发有趣的对谈、调解冲突、最后制造心灵的舒畅和精神感动。沙龙也会有个「名士」坐镇,类似「驻所」的知识份子,例如狄德罗于德毕内夫人(Madame d Epinay),布封(Buffon)于内克夫人(Madame Necker),伏尔泰(Voltaire)于夏特雷夫人(Madame de Chatelet)及之后的杜.德芳侯爵夫人(Marquise du Deffand)的沙龙,原因是出自于女主人尊崇的文人雅士,另一方面也给予沙龙中能力较弱者一股安全感。

早期沙龙文化使得男女的关系也开始改变,在讲究语言与仪态的影响下,两性之间开始以礼相持,交往有所节度。沙龙倡导『献殷勤的艺术』,指对待任何女性都像对待自己心爱的人一样,透过多样的语气、意象来谈论爱情、赞颂爱情。但沙龙文化所带来的新两性关系,在社会和宗教管制严格的国家中并不存在。沙龙最先在巴黎产生,是因为这时候的法国女性得以不被监禁在家里,而能与男性在彬彬有礼的自由氛围中接触与对谈。

早期沙龙文化使得男女的关系也开始改变,在讲究语言与仪态的影响下,两性之间开始以礼相持,交往有所节度。沙龙倡导『献殷勤的艺术』,指对待任何女性都像对待自己心爱的人一样,透过多样的语气、意象来谈论爱情、赞颂爱情。但沙龙文化所带来的新两性关系,在社会和宗教管制严格的国家中并不存在。沙龙最先在巴黎产生,是因为这时候的法国女性得以不被监禁在家里,而能与男性在彬彬有礼的自由氛围中接触与对谈。

1780年开始,沙龙女主人的形象受到新的女性形象的威胁,使得逐渐走向没落。新典型女性形象源自于英国,出自于卢梭《新哀绿绮思》(La Nouvelle Heloise)一书中,女主角完美贤慧且为家庭牺牲的母亲、妻子和姐妹形象,俨然是守护家庭道德的天使。因沙龙的兴起,家庭由私人空间转化成公众领域,如今家又转变成为禁锢女人的场域。

巴黎之所可以在18世纪成为欧洲艺文活动的领导中心,是因为巴黎城中的沙龙,提供哲人、艺术家、开明的贵族与有钱人一个会晤交谈的场所,著名的沙龙的女主人无形之中成为巴黎艺文界中的仲裁者。

18世纪初的朗贝尔侯爵夫人(Marquise de Lambert)的客厅是17世纪中叶名首相、枢机主教马萨林的旧宫的一部分。她的沙龙吸引很多当时的名作家,像孟德斯鸠、马黎服(Marivaux1688~1763)和封特奈勒(Fontenelle1657~1757),这些人作品在未发表之前,都在她的沙龙内发表过。甚至任何人想要进入「法兰西学院」作院士,也必须在她的沙龙内做客人,她也将她的沙龙变成一所不显眼的推动女权的中心,主张取消男人在艺术界的控制地位,1730年发表「对妇女的新反省」(New Reflection on Women),要求男女应有平等教育的机会。

登沁是百科全书学派名哲人达朗贝的未结过婚的母亲,她是一位财富投机者和高薪的间谍。孟德斯鸠于1748年出版发行的「法律精神」,因获得登沁夫人的帮助才得以流行。她将该书的第一版买下,不取分文,分送给别人阅读。登沁本人也是一位小说家,著作内容以爱情悲剧为主,支持传统道德价值,与个人浪漫的私生活截然不同。

吉奥弗林夫人(Madame Geoffrin),总是能号召到最出色的艺文人士到沙龙中作客。周一召集最棒的画家,例如波榭(Francois Boucher1703~1770)和查订(Jean Baptiste Chardin1699~1779)到沙龙聚会,周三又能召集法国启蒙哲人,例如狄得罗、达朗贝和马蒙特(Marmontel)来聚会。「百科全书」正在编辑时,吉奥弗林夫人资助二十八册的「百科全书」一半的费用。

当时的舆论认为沙龙与隶属于国家的学院一样令人推崇。沙龙也对文学和文字造成影响。早期的沙龙就像是『语言裁判所』,讨论优良语言的用法,评判出高低,因为当时的语言规则尚未完全确定,文法观念也刚成形。沙龙中以高雅的语言匡正当时粗鄙的说话方式,以优雅的举手投足取代莽撞的肢体动作,改变法文的气质,使其内涵更精致与优美。

此外在沙龙中齐聚一堂共同讨论文学,订下文学品味规则,这些讨论的内容对文学作品与文坛产生很大影响。作家来到沙龙朗诵自己的新作,依据听众反应与评语进行作品修改。自十七世纪中叶之后,当沙龙又逐渐发展出「沙龙评论」或「社交评论」,就像是新书出版讯息,诉求沙龙的常客来消费文学作品。

18世纪时,全欧洲的权贵闻人,想进入法国上层社交圈,都得以沙龙为入门途径。法国的哲人们,在北欧、南欧、东欧甚至英国,都受到同样欢迎,这与沙龙女主人们从中穿针引线有关。整个欧洲,都承认巴黎在文化上卓越地位,也仰慕巴黎社会中所创造出能令人心智敏锐的制度与观念。沙龙将法国文化的精华集中起来,令人炫目。

沙龙文化中女主人的地位,对女性的社会角色产生影响。沙龙不属官方管辖且不受教会约束,也与学术庙堂有所区隔,当学院清一色由男性组成时,沙龙却掌握女性手中,沙龙成为以母系中心,对照出宫廷社会的父权形象,因此有人认为沙龙成为了「母权的滥觞之地」。它建构出一个由妇女独立资助维持的开放空间。沙龙提供一个女性可以与男性沟通她们的想法与企盼的地方,允许女性与男性智力激荡的地方,一个满足女性参与世事欲望的地方,一个女性自我成长的地方。

沙龙有超越时代且开社会风气之先的主张,最重要就是推动女子受教权,并以此为提升女性地位、改善她们宿命的先决条件。例如,当洪布耶夫人在『床边空间』放着柜子、床头书、写信的用具、贴身首饰时,她改变了卧房的空间与功能,打破了它原先制约个人行为的秩序。当女才子的自我意识觉醒时,提出了女性身体的自主权;当她们探讨婚姻制度时,提出了试婚、离婚的主张;当她们探讨两性关系间的角力时,喊出了男女平等的口号。

法国文化论文 篇6

2011(杭州)法国文化周

招商方案

第一部分 活动概况

一、活动背景

洋溢着法国风情的鹅肝酱、葡萄酒,顶尖时尚的法国流行时装、以及纯正的法国音乐、艺术大餐,不出国门就能体味法兰西浪漫风情?此非奢望,为期一周的“杭州法国周”(拟)将打造一个风情万种、无与伦比的文化、艺术之周。

为促进中法经济交流、普及法国艺术瑰宝、推广法国品牌文化,2011的春夏之交,由“浙江第一平面媒体”都市快报与法国圣马可童声合唱团《放牛班的春天》中国巡演杭州站组委会联合发起,诚邀法国驻沪总领事馆、法国旅游局等官方机构支持指导,策划在“生活品质之城”——杭州推出2011(杭州)法国文化周。

早在2010年3月,都市快报就与德国国家旅游局、德国驻上海总领馆、德国歌德学院等机构共同擦花推出了一场蜚声远近的德国品质文化周活动。活动在杭州大厦隆重开幕,德国驻上海总领馆文化领事和德国国家旅游局驻北京办事处相关负责人都专程赶到杭州,出席开幕式和参与文化周的系列活动;包括菲仕乐、双立人、西门子、博世等数十家德国品牌也在这次活动的带动下迅速在杭城打响了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无论是想到法国留学、旅游,了解法国品牌文化‘还是学习法语和亲历法国文化,都可以在2011(杭州)法国周上找到答案。

借着2010德国文化周的成功经验,我们相信2011法国文化周将比去年更加丰富多彩,到目前为止,已获得法国圣马可童声合唱团、法语联盟、知名旅法摄影家、艺术家等多方优势资源。这将是杭州第一次对公众的大型宣传法国的活动,置身“法国周”,第 1页 /共 9页

2011(杭州)法国文化周-招商方案

展现法国风情 体验法国生活

必将掀起杭城品质生活的又一波高潮!

二、活动概要

活动时间: 2011年5月1日——5月7日 外场区域: 杭州大厦

参与品牌: 在杭的法国品牌、法式理念品牌、旅游、教育机构等

活动阐述:法国周将邀请国际知名法国品牌和杭州法式理念品牌,并配合商场内的活动促销和互动活动。邀请法国官方机构、参与品牌负责人、知名艺术家等亲临活动现场,为品牌做讲解,同时播放更多关于该品牌的介绍视频,现场制作产品,既可提升品牌在杭州市民中的形象,又为商场吸引人气。

目睹法国大厨当街精心烹饪法国菜肴、耳边回荡着法兰西歌手的美妙歌声……,人们仿佛置身于塞纳河畔和香榭丽舍大街。法国周兼容并蓄,开放多元,并积极加强互动,全力消弭艺术、品牌与生活之间的距离。既让市民们能够不出国门就能体味法兰西浪漫风情,也为杭州提供展示品质文化的平台,在有效时间内快速聚集关注度。既奢华又精彩

三、项目提炼

1、法国文化周开幕式

2、法国生活文化展

3、法国海报艺术展

4、法国奢侈品文化讲座(法国品牌推荐会、结合商场品牌)

5、法国美食赏会及高端客户酒会

第 2页 /共 9页

2011(杭州)法国文化周-招商方案

展现法国风情 体验法国生活

6、法国文化周闭幕式(法国圣马可童声合唱《放牛班的春天》演出——杭州剧院)

四、项目分解

1、重磅出击——法国周开幕式

(1)法国风情文化演绎(街头艺术、时装秀、图片展、文化展、行为艺术展)(2)法国驻华领事馆官员致辞(3)主办方领导致辞(4)法国文化展开幕仪式(5)高端品牌时尚发布

(6)法国文化的艺术演绎(法国圣马可童声合唱团登场亮相)(7)中法儿童声乐交流活动(8)法国街头艺术表演

2、文化交流——法国海报、音乐、图片展

与官方机构合作,在活动现场开辟场地,通过多种艺术表现方式,展示法国文化,具体包括:(1)法国海报节作品(2)法国经典音乐作品(3)旅法摄影师摄影作品

第 3页 /共 9页

2011(杭州)法国文化周-招商方案

展现法国风情 体验法国生活

3、名品荟萃——法国奢侈品文化讲座、法国品牌推荐会

法国文化周期间,法语联盟将联合法国奢侈品协会,进行奢侈品文化和杭州本土时尚文化的交流和讲座。并为在杭的法国品牌举办专场推介会。

讲座暂定主题:« Le luxe est éternel » 奢华是无止境的

基本内容:Du sac Louis Vuitton au foulard d’Hermès, du tailleur Chanel au New Look de Christian Dior et des minis robes d’Yves Saint-Laurent, cette conférence retracera l’histoire du luxe français à travers ces grands noms qui ont révolutionné l’univers du luxe.从路易威登的包到爱马仕的披巾,从香奈儿的套装到克里斯汀娜·迪奥的独树一帜以及伊夫圣罗兰的迷你裙,这场讲座将通过这些曾经给奢侈品界带来革新式影响的牌子来追述法国奢华的历史。

4、饕餮盛宴——法国美食品赏会

在法国,所有跟吃饭有关的事,都被当成圣礼一样备受重视,因为它同时提供了两种最受赞赏的美学享受--美食与交谈。

我们建议邀请主办方贵宾及社会名流,在欣赏完法国周的浪漫风情后,享受由法国大厨带来的法式大餐,同时交流各自对法国文化的见解。

第 4页 /共 9页

2011(杭州)法国文化周-招商方案

展现法国风情 体验法国生活

5、天籁之声——法国周闭幕式

我们引入法国圣马可童声合唱团《放牛班的春天》中国巡演杭州站的表演资源,参与本次商场法国周活动的顾客,可以安排一定门票作为互动活动的赠品,而合唱表演本身,则作为闭幕式进行。

五、合作资源介绍

1、《放牛班的春天》简介:

2003年,电影Les Choristes《放牛班的春天》的导演走访全法国寻找一支优秀的合唱团与电影中演出,终于在里昂找到了“圣马可童声合唱团”。

《放牛班的春天》于2004年在全球放映,获得空前成功,全球接近亿人曾观赏该影片,而其原声大碟更卖出唱过200万张。

获得荣誉: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提名、最佳外语片奖”提名

第 5页 /共 9页

2011(杭州)法国文化周-招商方案

展现法国风情 体验法国生活

法国圣马可童声合唱团

-Les Petits Chanteures de Saint-Marc 蜚声国际,世界各地争相邀请他们演出。所到之处深受观众和评论家爱戴,莫不将之与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相提并论。

圣马可童声合唱团接受各个国家的邀请到世界各地进行巡演

随着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成功,圣马可童声合唱团的声誉持续上升。

合唱团已为该剧制成并发行DVD。每张专辑都也大受欢迎。

第 6页 /共 9页

2011(杭州)法国文化周-招商方案

展现法国风情 体验法国生活

第二部分 招商方案

 2011(杭州)法国文化周品质协办方合作方案

一、合作金额:

赞助15万元人民币可以成为本次“2011(杭州)法国文化周”活动的品质协办方

二、合作回报:

1、名誉回报:

1)确认合作方作为“2011法国周”的品质协办方(合作)荣誉,与诸多世界知名品牌共同享有本项活动联合协办权。

2)确保在本项活动所涉及的媒体宣传(包含其他合作媒体)、宣传品和活动中体现合作方的协办信息和LOGO。

3)为合作企业颁发由法国领事馆、主办机构共同授予的“法国周品质协办方”勋章。

2、宣传回报:

1)在本项活动相关的新闻报道中提及合作方的参与信息,累计不少于3次。2)在《都市快报》提供合作方为主的专项报道2期,并对品牌专场演示会/法式酒会进行详细采访及报道,篇幅累计不少于1500字。

3)在《快房网》专题页面显著位置体现合作方信息,并对合作方的产品及旗下网站提供链接。

4)提供快豹宽频视频播出品牌专场演示会/酒会盛况及企业领导专访一期。

3、现场回报:

1)

确保在活动现场的背景板、主题展示墙、LED等所有关于本次活动的宣传品显著位置,体现合作企业形象及LOGO.2)活动期间,提供主办企业现场LED大屏幕广告插播时段10次/天,并在活动现场的主持人口播宣传中予以体现,一天不少于5次。

3)在活动外场主舞台区域企业品牌专场演示会6期(每天1-2期),内容可由企业自行策划执行。

第 7页 /共 9页

2011(杭州)法国文化周-招商方案

展现法国风情 体验法国生活

4)提供法国周“法国品牌展示区域”展位2个,面积根据现场情况待定,并提供法国周统一标识系统。(特装由合作方自行设计完成)

5)确保合作商的展位也作为“法国周护照”游历的景点之一,游历景点的顾客可获得法国周盖章,享受商场活动优惠及抽奖。

6)邀请合作方高层领导担任“2011法国周开幕式”重要嘉宾,与法国领事馆官员、主办方领导等一同出席开幕式。

7)邀请合作方高层及主要领导出席活动交流酒会,与法国领事馆官员、法国官方机构、知名媒体、诸多知名品牌及杭州大厦VIP客户交流、推介。

8)提供法国周闭幕式——经典音乐剧《放牛班的春天》门票

张,并在闭幕式(杭州剧院)的相关宣传中体现合作方身份。

4、人气回报:

1)为合作方创造推广平台,并带来直接、有效的活动人气,创造更直接的经济效益和超值回报

2)为合作商家邀请品质客户、政商名流和媒体人士参与活动交流酒会、专场演示会。

 2011(杭州)法国文化周品质参展商合作方案

一、合作金额:

赞助8万元人民币可以成为本次“2011(杭州)法国文化周”活动的品质参展商,合作回报:

1、名誉回报:

1)确认合作方作为“2011法国周”的品质参展商(合作)荣誉,与诸多世界知名品牌共同享有本项活动联合参展权。

2)确保在本项活动所涉及的宣传品和活动中体现合作方的参展信息和LOGO。3)为合作企业颁发由法国领事馆、主办机构共同授予的“法国周品质参展商”勋章。

2、宣传回报:

1)在本项活动相关的新闻报道中提及合作方的参与信息,累计不少于3次。

第 8页 /共 9页

2011(杭州)法国文化周-招商方案

展现法国风情 体验法国生活

2)在《都市快报》提供合作方为主的专项报道1期,篇幅不少于500字。

3)在《快房网》专题页面显著位置体现合作方信息,并对合作方的产品及旗下网站提供链接。

4)提供快豹宽频或快房网品牌专场演示会/酒会盛况报道及企业领导专访一期。

3、现场回报:

1)

确保在活动现场的背景板、主题展示墙、LED等所有关于本次活动的宣传品显著位置,体现合作企业形象及LOGO.2)活动期间,在活动现场的主持人口播宣传中予以体现,一天不少于5次。3)在活动外场主舞台区域企业品牌专场演示会2期(双休日每天1期),内容可由企业自行策划执行。

4)提供法国周“法国品牌展示区域”展位1个,面积根据现场情况待定,并提供法国周统一标识系统。(特装由合作方自行设计完成)

5)确保合作商的展位也作为“法国周护照”游历的景点之一,游历景点的顾客可获得法国周盖章,享受商场活动优惠及抽奖。

6)邀请合作方高层领导出席“2011法国周开幕式”。

7)邀请合作方高层及主要领导出席活动交流酒会,与法国领事馆官员、法国官方机构、知名媒体、诸多知名品牌及杭州大厦VIP客户交流、推介。

8)提供法国周闭幕式——经典音乐剧《放牛班的春天》门票

张,并在闭幕式(杭州剧院)的相关宣传中体现合作方身份。

4、人气回报:

1)为合作方创造推广平台,并带来直接、有效的活动人气,创造更直接的经济效益和超值回报

2)为合作商家邀请品质客户、政商名流和媒体人士参与活动交流酒会、专场演示会。

第 9页 /共 9页

滚铁球:法国人的广场文化 篇7

浓浓的树阴下, 聚集了大约20多名投球手。其中的一位最年长者, 已年逾古稀, 而最小的一位, 年方11岁。他们脱掉了夹克衫, 清扫完砾石上的落叶。一种叫滚铁球运动的比赛, 就要在他们中间开始了。第一名投手随意地用鞋子画了一个圆圈, 所有投手都要站在这个圆圈里向外投球。参加比赛的所有人, 他们的装备都是一样的, 这位11岁的小男孩也不例外。一根小铁链在他用来投球的右手上晃动, 而他的左手拿着一块用来擦去铁球上灰尘的旧抹布。这位小投手是3人组成的队伍中的多面手, 此外还有掷球手, 他的任务是抛出铁球, 让它滚到尽量接近作为目标的小木球的地方。队中第三个人是打靶手他的任务有些粗暴他要在滚铁球比赛中, 把对手停在好位置的球打到一边去。滚铁球这个名字有迷惑性, 因为它只是多种滚铁球运动的统称。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式滚铁球。法式滚铁球法文名字的字面意思是“并拢的双腿”, 因为投球前不用助跑, 投手以立姿投球。参赛者必须把铁球扔出6米到10米远。各种滚铁球比赛的目标, 都是让铁球尽量接近“小猪”———这个小木球之所以得到这个绰号, 是因为古罗马曾举行类似的比赛, 只不过当时他们不是用小木球作目标, 而是用一头小乳猪。

目前, 法式滚铁球有正式的国家级比赛和国际比赛。法国南部的体育学校, 还开设这方面的课程。这个体育项目在法国主要是午休时和下班后的调剂活动。这时, 人们不谈论工作和家庭这些令人生厌的话题, 而是专注于投球。一切生活琐事都在膝盖高的赛场栅栏后消失得无影无踪。法式滚铁球也许恰恰因此成为老少皆宜的体育项目。在卢森堡, 几乎所有年龄段的人都参加这项运动, 只有十几岁的青少年例外。但许多人最迟到20岁出头的时候, 又重新回到了砾石场地上, 与老手们同场竞技。尽管法式滚铁球是团体项目, 但在关键时刻每个选手只能靠自己, 因此比赛进程偶尔显得带有特立独行的意味。

法国人喜欢讨论滚铁球比赛, 而且滔滔不绝。他们把这当作一门艺术、一种态度、一种享受。他们为自己的体育项目感到自豪, 因为它属于所有人。因此, 在大街和广场上进行的法式滚铁球比赛, 体现出法兰西之魂———张扬的个性, 强烈的文化意识还有那种团队的精神

漫谈法国饮食文化 篇8

[关键词]中国;法国;饮食;文化

法国是一个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国家,这为其烹饪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法国人非常讲究饮食文化,法国是全世界公认的饮食王国。法国饮食特别的讲究,法国人不仅对食物本身的营养和味道特别讲究,而且还追求用餐时的情调.法国人将共同用餐看做是结交朋友,联络感情的一种乐趣。法国饮食经历了亨利四世大帝的发展,迎来路易十四时代的飞跃,逐渐形成了如今的飲食特色,归结起来,法国饮食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菜肴文化

讲究的调料搭配简单的菜样。法餐对菜的配料,火候的讲究,菜肴的搭配,选料的新鲜,不同地区的多元化菜肴及菜肴烹饪的细腻,合理性和艺术性都在其他西餐之上。相对于种类繁多的配料,菜的类别不过十来种,点餐的顺序是:头道菜是凉菜或汤,尽管菜单上有多种“头道菜”,但只能选一种,在上菜之前会有一道面包,吃完以后服务员帮你撤掉盘子再上第二道,第二道是汤,美味的法式汤类,有浓浓的肉汤,清淡的蔬菜汤和鲜美的海鲜汤。第三道是一顿饭中的正菜,正菜最多的是各种“排”,鸡排,鱼排,牛排,猪排。这所谓的排是剔除骨头和刺的净肉,再浇上配制独特的汁,味道鲜美,吃起来很方便。接着便是餐后甜点,可以是水果,咖啡,蛋糕或冰淇淋。法国的特色菜肴有马赛的“普罗旺斯鱼汤”,鹅肝,巴黎龙虾,红酒山鸡,鸡肝牛排,焗蜗牛等。

二、就餐文化

法国人十分注重用餐的礼仪,餐具的摆放是饮食文化的内容之一,在法国,最简单的摆放方法是盘子在面前正中位置,餐巾放于盘内,盘子左边放餐叉,右边放餐刀和汤匙。盘子的正前方从左至右依次是水杯,红酒杯和白酒杯。法国人不仅注重用餐礼仪,还特别追求进餐的情调,法国人甚至将饮食赋予哲学的意义,将同桌进餐视为一种联络感情,广交朋友的高雅乐趣和享受。一位世界级的膳食家曾说过:“感受餐桌上的就餐气氛,就可以判断出这个国家国民的整体个性。”因此,法国人对于食物绝不只是停留于填饱肚子的阶段而已,它更是一种享受生活的态度。享用一顿正式的法国菜要花上四五个小时,从开胃菜,海鲜,肉类,乳酪到甜点,虽然程序繁复,但重要的不是吃进多少食物,而是在品尝佳肴中,也充分享受餐厅高级气氛,欣赏餐具与食物的搭配。

三、咖啡文化

咖啡文化也是法国的一大特色。自一六八六年,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商人来到这里创办了第一家咖啡馆后,巴黎的咖啡馆就一直兴盛不衰。在巴黎城内外,人行道、广场、花园,几乎无处不是咖啡馆,并且生意异常红火。咖啡与法国人的生活密不可分,从早餐的牛奶咖啡搭配羊角面包,到法国上班族的下午茶,咖啡伴随着法国人的生活,对于遍布各处的咖啡店就不足而奇了。法国的咖啡文化源远流长,绝非吃喝消遣般简单。一杯咖啡配上一个下午的阳光和时间,这是典型的法式咖啡,重要的不是味道而是那种散淡的态度和做派。法国人喝咖啡讲究的是环境和情调,在路边的小咖啡桌旁看书、写作,高谈阔论,消磨光阴。自上世纪以来,咖啡馆往往成了社会活动中心,成了知识分子辩论问题的俱乐部,以至成了法国社会和文化的一种典型的标志。白色的桌子、蓝色的咖啡杯、随风飘扬的遮阳棚、忙碌的服务生、当然还有悠闲的风琴,这些都是法国咖啡馆的特色所在。这些咖啡馆在协和广场、香榭丽舍大街、蒙马特和蒙帕那斯诞生,而后走向辉煌。法国的文学和艺术新思潮在这里生根发芽。这些咖啡馆也亲眼目睹了法国文化从萌芽到鼎盛。

四、葡萄酒文化

法国的葡萄酒文化是伴随着法国的历史与文明成长和发展起来的。葡萄酒文化已渗透进法国人的宗教、政治、文化、艺术及生活的各个层面,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葡萄酒作为法国人每天餐桌上的必备品,已成为法国饮食文化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法国作为世界上葡萄酒的主要出产国,全国有是个生产葡萄酒的地区,品种繁多,以波尔多地区生产的葡萄酒,香槟地区的香槟酒在世界上最富盛名。在餐桌上,法国人也十分讲究酒与菜肴的搭配,如在饭前饮用较淡的开胃酒,食用沙拉、汤及海鲜时,饮用白酒或玫瑰酒;食用肉类时饮用红酒,而饭后则饮用少许白兰地或甜酒类。香槟则惯用于庆典。

五、奶酪文化

其实目前在法国奶酪已经高达487种,也就是说法国人可以一年365天,天天吃不同种类的奶酪,因而在法国人的餐桌上,奶酪也是每餐的必备品。法国的奶酪大致有八类:新鲜奶酪,花皮软质奶酪,水洗软质奶酪,蓝纹奶酪,山羊奶酪,硬质未成熟奶酪,硬质成熟奶酪,融化奶酪。吃奶酪也是一门艺术,正确的搭配方式可以更好地感受其浓郁的风味。一般来说,温和的奶酪,一定要配上柔顺的葡萄酒;味道咸重的奶酪,则要搭配比较强烈的红酒。新鲜初熟的奶酪,应选择质地较脆的法国面包,而浓郁陈年的奶酪,则适合味道偏重的全麦面包。

六、结语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传统造就了中法两国不同的饮食传统和文化氛围。中国的珍馐,鲍鱼、鱼翅、熊掌、燕窝到了法国的高档美食餐厅就变成了布列塔尼的螯虾、龙虾、鱼子酱、松露;中国的饮食由于它的丰富多彩成为世界上一个伟大的饮食体系,而法国味最迷人之处却在于以它人性化的方式超越了餐桌的局限,把饮食的情调变成一种真正的制度。如同中国饮食正带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神韵走向世界,法国味道已经不仅仅寓于食物之中,她已经成为一种生活的品质和情调,承载着法兰西文明,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参考文献:

[1] 彭家平著 《隐藏的美味》,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2] 彭立成著 《名厨的画像》,商周出版社,1998年

上一篇:数学科组计划 2015—2016第一学期下一篇:通讯报道的几个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