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的素质准备

2024-07-20

大学生就业的素质准备(精选12篇)

大学生就业的素质准备 篇1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就业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压力。众所周知, 就业的本质是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素质的需要和认可, 因此, 大学生是否具备社会需要和认可的素质就成了就业的关键因素。

1.大学生综合素质缺失的现状

从近年人才招聘的情况来看, 目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不能学以致用, 实际应用能力差。许多大学生不能把自己所学知识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 动手能力差。因此, 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启事上常常会加上一句“有工作经验者优先”。面对用人单位设的这道门槛, 很多大学生认为企业提出这样的条件“太没道理”, 但实际上他们在实践方面素质的缺乏是显而易见的。

(2) 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 贪图享受。一些毕业生在求职时盲目攀高, 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去就业, 对工作环境、薪金待遇等方面很挑剔, 完全脱离自身条件和客观的外界条件, 这样求职自然会失败。

(3) 缺乏与他人合作和沟通的意识。有一些大学生在校时“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 很少参与社团活动, 这样就没有机会和其他人协同合作, 导致其不善言谈, 表达和沟通能力差。从人才市场的实际招聘情况来看, 性格活泼、口才好的大学生在应聘面试时往往能很好地推荐自己, 占尽优势。

(4) 技能单一, 不能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由于学科设置有文科和理科之分, 使得一些大学生出现“偏才”现象。然而, 市场调查表明, 复合型人才最受欢迎。

2.大学生就业的素质准备

现代企业在招聘人员时都非常看重应聘者的综合素质, 如何补救以上所述的素质缺失,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他们在就业前做好充分的素质准备, 就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不同的大学生, 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 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养成, 除了学校的培养外, 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课堂以外的学习和锻炼得到的, 没有固定的模式, 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总的来说,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自己:

(1) 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 勤动手、多实践。大学毕业生所学专业是就业成功的“核心竞争力”。在当前毕业生就业进入“买方市场”的时候, 许多专业供大于求的客观事实, 决定了用人单位变得更加挑剔和苛刻。他们固然看重能力, 但也会动辄拿“专业对口”说事, 除非那些根本没有相关专业要求的岗位, 大家都专业不对口, 竞争就相对平等了。所以, 大学生在校时一定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尤其是理工科学生, 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 只有多实践, 才能培养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实际能力, 才有可能把书本的理论知识变成自己的真正技能。加强实践能力, 除了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计划外, 还应该主动走进实验室、走进社团、走向社会, 到实际科研项目的研究与设计中去。

(2) 主动培养自己的团队协作意识。团队精神具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与别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二是指与人合作的能力。团队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是现代企业最具生命力的“作用因子”, 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及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 是否具有团队精神, 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学生在校期间, 应该主动积极地参加各种学生社团和学生会的活动, 参与对学生的组织和管理, 在服务同学的过程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各种综合能力, 如管理能力、社交能力、沟通能力、与人合作相处的能力等,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提高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

(3) 努力做到文理兼备、广博精专。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博学与精深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所谓复合型人才, 它包括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 其特点就是多才多艺, 既在某个专业领域有一定深度, 知识面又有一定的宽度。

目前复合型人才正成为人才市场上的新宠。所以, 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努力学习各方面的基础知识, 积极积累本专业相关知识技能, 关注本专业相关行业的发展背景, 可以有针对性地参加进修、专业培训等, 同时注意培养兴趣爱好, 通过多方面的学习和积累, 使自己向复合型人才靠拢。

(4)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较强的学习能力。当前社会的发展瞬息万变, 新技术、新理念被不断应用到各个领域。大学生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 会发现在学校书本中学的知识根本不够用, 需要不断地去学习新知识。这里的学习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根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到书本中去寻找答案;一方面是向周围的同事和领导学习。这就需要大学生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 学会学习的方法, 注重培养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5) 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态。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在竞争中取胜的必备因素。所以,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竞争, 勇敢面对挑战, 不自卑、不倨傲。面对挫折, 一定要保持沉着和理智, 把挫折看成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 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 决不能因此而灰心丧气, 一蹶不振。健康的心态, 就是指大学生在择业时, 正确地分析自我, 面对现实科学定位, 确定合适的择业期望值, 主动择业, 树立科学、理性的择业观。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安身健.大学启思录——与大学生朋友谈就业]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8.

[2]王云红.试论培养团队精神的领导艺术[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5 (10) .

大学生就业的素质准备 篇2

随着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的大发展,社会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天地,许许多多的事业都期待着他们去建设。因此,大学生应该充分做好就业的准备工作,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怎样做好就业的准备工作,是今天每个大学生应该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人在就业准备期需要准备的内容很多。但对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层次的人来说,主要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和择业标准

今天大学生合理的就业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就业的主要目标。对于一个特定专业的大学生,在目前的就业形式下,最大的可能是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因此大学生应把能充分运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职业作为自己就业的主要目标,这既符合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又能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发挥专业特长。二是就业的次要目标。这是由社会职业结构的不断变

化,相应地对人才的需求随之变化所决定的。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学等途径,学习有关知识,培养能力,决定与自己兴趣、爱好相一致的就业目标。要确定合理就业目标,就要求大学生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优化自己就业的心理坐标。

2、知识、能力和技能准备

一切职业都要求从业者具有相应的知识、能力和技能。能力则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范畴。能力可分为一般能力和专业能力。一般能力指:(1)自学能力;(2)表达能力;(3)环境适应能力;(4)创造能力;(5)自我教育能力;(6)管理能力;(7)动手能力。专业能力因专业的不同,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能力准备是大学生就业的关键。

大学生除了学好专业基础知识外,还要多参加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提高能力和技能,为就业准备奠定坚实的基础。

3、树立良好的就业意识

人们进行就业准备是为了能够从事某

种职业,承担起某种职务。在就业准备的过程中,准备者不仅应具备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积极技能,进行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准备,还应了解社会中职业的性质和价值,掌握一定的职业的知识、树立良好的就业意识。

4、进入人才市场,参加“双向选择”的准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场所是人才市场,在人才市场进行“双向选择”。这就要求大学生作好进入人才市场的准备工作,要求事实求是,简明扼要地写清楚求职的动机和愿望,所学专业,自己的兴趣、特长、被录用后的打算,以及自己的思想状况、学习成绩、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切忌只写优点,不写缺点。其次掌握“双向选择”洽谈的技能与技巧。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正确运用眼、口、手、的配合,举止大方自然,穿着与自身相符合,沉着和冷静地回答对方提问,千万不要牵强附合,不懂装懂,但也不必过谦,而应充满自信,展示青年大学生应有的风度和品格。

5、心理准备,特别是挫折心理准备

大学生就业的素质准备 篇3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自我准备

党的十八大报告所重申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要在大力支持和依法管理民办教育方面作出不懈努力,支持社会力量积极探索办学体制和育人模式创新,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独立学院作为适应新形势的产物,经历了办学数量和规模的扩张,为更多学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高等教育规模的增长、扩大教育资源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独立学院由于其办学体制、运作模式的独特性,使得其学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特殊性,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自我准备的现状

就业准备是指未就业者为了能从事某种职业或获得某种职位,在一定阶段内所作的准备工作。大学生的就业准备是指他们在校学习期间为未来就业而做的各种准备。目前,独立学院大学生在就业准备工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其中既有学生个体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就业环境的影响。

1.自我认知不够充分,缺乏详细的职业生涯规划

由于独立学院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习惯于在家长和教师的帮助下成长,独立性普遍较差。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他们缺乏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自我成长的途径。他们虽然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专业的就业前景和择业方向略有所知,但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和判断,从而不能很好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知识结构、价值观、个人技能等与市场环境中的各类机会相匹配而作出准确的选择。

2.绝大部分学生尚没有做好就业信息的准备

调查显示,有一些学生从来没有认真阅览过学校开通的“就业信息网”和没有参加过就业指导专家的讲座,表明当前独立学院很多大学生在闲暇时间并没有通过有关渠道去了解相关的就业信息,而这应该是他们没有做好就业信息准备的主要原因。

3.求职意向不明确,求职技巧缺乏

求职过程是人生中的一次重要的自我测验,但有的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在思想上并未真正重视它,表现为求职材料的简单化,大多数大学生没有为自己今后的就业准备好自荐材料,有的甚至只准备一份简历;有的学生则在面试中不注重仪态、礼节,这些随意的表现都会给用人单位留下不好的印象,从而使得就业成功率大大下降。

二、加强对学生就业自我准备引导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1.独立学院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

在我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由于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局考虑过少和总体安排,目前高校开展的就业指导大多功能单一,内容过少,仍然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收集就业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择业技巧等方面,在对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与测试、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目前对大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的高校为数不多,就业指导仅仅是在大学生毕业的最后一年,甚至是在“双选会”期间进行,指导内容比较狭隘,实用性和时效性太强。在具体做法上较为常见的是通过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灌输”,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这种状况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起不到实质性的帮助作用,也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要求。

独立学院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让学生正确探索与评估自身所具备的就业能力和潜质。学生只有充分了解自身的兴趣爱好、性格、价值观和能力方面,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人职业选择的定向和匹配。对于求职而言,大学生除了要认真了解招聘需求和信息外,更为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一般情况下,应通过对自己的认知来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职业兴趣和能力水平。

2.完善就业信息传递途径,深化全面的信息征集工作

(1)发动学生志愿者加入到信息采集的工作中,以走访用人单位为主,深入各类招聘会直接采集信息,这样不仅能直接索取到资料,还能与用人单位面对面交流。

(2)注重跟学校合作的实习、实践基地的联系,这些基地与学校有着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基础,学校要对基地的用人信息进行及时跟踪和上门服务,利用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生产实习的机会推进就业信息的采集工作。拓展学生实践、实习基地,开展毕业生就业回访工作,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采集相关的用人信息。

(3)结合学校中的活动开展信息采集工作:学校经常会举办大型活动,如会议、校庆等,可以利用校友返校、社会人士参加会议的机会采集相关信息。

(4)加强与当地人事局、外地的人事局、人才服务中心、人力资源公司等合作,请他们提供用人单位的联系方式和用人信息,提高信息采集的质量。

(5)通过传播媒介获取信息,如网络、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除了可以获得就业岗位信息外,还可以获得大量的就业政策、行业发展和市场情况、双选招聘会时间安排等信息。

3.毕业生要掌握求职技巧

求职技巧是指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全面展现自身价值,使聘方了解自己,信任自己,从而获得就业机会的有效方式。实践证明,那些没有掌握求职技巧的大学生往往会在求职过程中遇到一些困境,而懂得运用求职技巧的大学生则比较容易走向成功的彼岸。

(1)求职材料的准备:个人简历、求职信、就业推荐表等。要实事求是、客观全面地展示自己的综合水平,根据岗位的需求制作不同的应聘材料,在制作中有针对性地将自己的优势强项展现给用人单位,最后注意制作的细节,做到篇幅合理、文笔流畅、书写清晰,切忌照搬照抄。

(2)面试表现、自信心和择业心态。搭建各种平台,邀请一些企业家,职业指导专家到学校给大学生作就业报告,或邀请往届毕业的事业上有所成就的校友回校与毕业生交流座谈,帮助毕业生在心态和意识上做好准备,增强其就业意识和沟通能力;加强毕业生面试的培训与指导,开展各种普及性的模拟面试活动,邀请企业和社会人士到学校给学生培训面试技能。

(3)着装行为、礼仪。着装修饰要尊重社会规范,符合社会大众的审美观,不要穿奇装异服,关键是要整洁、大方、朴素。应聘过程要注意做到准时,最好提前到,要注意行为举止,应先敲门,在得到允许后才可进入面试现场,接着应向主试人问好致意,并做自我介绍,此时可以递上求职材料,然后在主试人许可后方可入座。在与主试人交谈过程中不要随意走动或左顾右盼,要端正坐姿,整个过程要有礼貌,微笑面对,真诚应聘。

三、总结

对于当代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好自身的就业准备,无疑是促进和优化就业的有效途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结合自身工作分析、了解目前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准备状况,探析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独立学院也应大力宣传就业准备的重要性,建立健全就业准备服务机构体系,促进独立学院的教学体质改革,修订教学培养目标,建立合理的教学辅导机制,以培养切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1).

[2]戈河山.浅谈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准备[J].职业时空(研究版),2007(6):26-27.

[3]张淮生.大学生就业前如何做好信息准备[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4):33-34.

[4]睦国荣,赵庆华.毕业生就业准备三部曲[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2(8):56-57.

[5]李光彬.如何收集和处理用人信息[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0(12).

论大学生就业前的学力准备 篇4

一、认识能力

认识能力包括理解力、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等。被用人单位列于前三位的是理解力、注意力和观察力。

理解力是一种综合学习能力, 它包含思考力、洞察力、联想力、解释力、综合力、分析力、概括力等多种能力。理解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思考中需要有对问题的洞察力, 对问题由此及彼地联系需要联想力, 对问题进行合理的说明需要解释力, 把整体内容分散来理解需要分析力, 把分散的内容集中起来需要综合力, 将问题由现象上升到本质需要概括力。从理解的这六个维度, 可见理解力的意义: (1) 解释:能对事物进行合理的论证说明。 (2) 释译:能对事情进行言之有理的阐释和诠译。 (3) 应用: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新环境的能力。 (4) 洞察:能洞悉事物本质, 体察事物内涵。 (5) 移情:能深入体会他人感情和观点。 (6) 自我认识:能认清自己, 认识到自己思维与行为模式的优势及局限。这些基本囊括了一个人创造、创新的主要素质。

提高理解力的主要方法有: (1) 加强“前理解”。前理解是指理解发生之前, 主体已具有的对理解有制约作用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因为理解总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等为基础的。所以充实知识、总结经验、变换思维方式等是提高理解力的前提。 (2) 理解性阅读或分析性阅读。以所学内容为中心, 通过分析、综合, 达到对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的把握。理解阅读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分析与综合的过程。古人说, “善读者, 始熟读而明其章句, 继融会而究其义蕴。”“明其章句”属认识性阅读;“究其义蕴”则是理解性阅读。 (3) 注重实践, 反复训练。理解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建立新的知识并组成一个知识系统。这个过程没有捷径, 唯有持之以恒。大学生提高理解力, 主要通过各门课程的学习来进行。还要抓紧自学机会和时间, 有意识地进行对理解力的训练。国外大学用课程设计的方式来锻炼理解力, 是值得借鉴的提高理解力的有效途径。

现代心理学对注意的定义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力涣散是影响学生成绩的重要心理因素。培养集中注意力的方法主要有: (1) 自我暗示。不断提醒自己“集中精力”“不要分心”, 自我暗示能够激发心理活动积极性, 有助于注意力集中。 (2) 情境想象。做作业时想象自己是在参加大考或竞赛, 使自己紧张起来, 迫使注意力自然集中。 (3) 查找原因。找到分散注意力的某些刺激, 而后回避之。 (4) 培养间接兴趣。间接兴趣指对做某事的目的、意义感兴趣。培养注意力仅靠方法是不够的。理想的召唤、意志力的磨练、自制力的增强等都不可或缺。用人单位看重注意力是因为注意力涣散的人工作时心不在焉、漫不经心, 因而可能疏忽信息、放过机遇、坐失良机。

观察是获得信息和资源的重要途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起步器。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 更不会有创造。良好的观察力具有目的性、精确性、锐敏性、客观性和全面性等品质。科学家都具有非凡的观察力。牛顿发现万有引力规律, 瓦特发明蒸汽机, 都要归于观察之功。观察力包含两条必备要素:感知因素 (视觉) 和思维因素。观察是包含着思考的用心行为, 而非随便看看。因而观察力又称“思维的知觉”。在观察中通过思维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才能迅速、完整、真实地抓住事物的特点, 深刻地认识事物。观察为思维提供原材料, 思维将观察所得的材料加工形成理性认识, 二者结合才会迸射出绚烂的创造火花。

对观察力的培养与对思维的锻炼是同时的。没有思维的观察模糊杂乱, 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作出科学的判断。有思维参与的观察力, 加强了认识的客观真实性和深刻性。观察、思考、理解的过程就是知识认识、掌握、牢记的过程。培养观察力的方法很多, 主要有: (1) 明确的观察目的; (2) 周密的观察计划; (3) 必要的知识准备; (4) 浓厚的观察兴趣; (5) 精力集中的观察习惯。最重要的是要养成观察的意识。长期坚持, 从所处的环境、身边人和事物的特点着手, 最终养成习惯, 训练出潜意识的观察能力。善于观察可以使人变得睿智、缜密, 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的东西。成功的机会往往降临在懂得观察的人身上。

观察力、注意力和理解力是记忆力的三重保险。一切思维活动始于记忆, 而记忆力又始于观察力。有人提倡用培养理解力来应对记忆力差的情况, 认为理解了就不用记了。但各种认识能力并不是各自独立的, 而是紧密关联、相辅相成的。首先, 注意力是其他诸能力的纽带。不注意就不会去观察, 注意的后续往往是观察。而观察又对注意力加以强化。观察在脑海留下的烙印里一定包含着对事物的理解和想象, 不可能只是光与形的几何体。没有理解力、想象力的参与, 观察力不可能独自转化为科学创新和创造的能力。思维力、注意力、观察力的提高又是对理解力提高的重要支持。古人在观察中注意到北方人臀部宽, 南方人脚掌大, 继而思考出缘由:北人擅骑马, 南人擅站船。所以认识能力的培养是综合进行的。加强某种能力的锻炼时, 一定附带着其他能力的同时提高。

二、表述能力

探知科学世界和人类社会都需要良好的认识能力。对认知的结果的传达与表述则需具备良好的表述能力。表述能力分口头和书面两种。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口头表达能力。因为与社会发生最直接、广泛交际作用的是口头表达。现实生活中办事是否效率高, 待人接物恰当与否, 与口头表达能力有密切关系。现代社会日益电脑化、信息化, 人机对话、现代通讯等都要求语言简明、准确、达意。佶屈聱牙、辞不达意的口语表达无法适应社会对语言表达能力越来越高的要求。“一人之辩, 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 强于百万雄师。”晏婴使楚, 孔明战群儒都是以口才超群大获成功。对就业而言, 能说会道者更为用人单位所青睐。到职场应聘时需要介绍自己, 向客户推销时需要“三寸不烂之舌”, 和同事相处时需要良好沟通, 与人协作时需要清晰表达观点, 出色的表达能力总能够创造更多的机会, 是未来立足于社会的基石。

大学生口头表达的勇气和能力都比较欠缺。因为历来高考只考书面表达能力, 不考口头表达能力, 致使中学教育忽略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优秀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要求是:大方得体、表情自然、说普通话、声音宏亮、发音正确、吐字清晰、言词简洁、表达准确、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逻辑性强、主旨鲜明、重点突出、意思完整、语速适度、抑扬顿挫、感染力强。善于临场即兴发挥也很重要。最忌面红耳赤、手足无措、结结巴巴、辞不达意。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的基本方法是: (1) 朗读。朗读是严格的口语训练。锻炼语调、语速等的自然、合度、流畅。 (2) 速读。快速朗读要语音准确, 吐字清晰, 可锻炼口齿伶俐。 (3) 背诵。背而诵, 不仅练口才, 也培养记忆力。 (4) 复述。重复别人的讲述, 锻炼速记、发挥、自圆其说的能力, 可用录音练习。 (5) 描述。将景色、事情、事物绘声绘色讲述。锻炼组织语言的能力。 (6) 口头作文。命题后现场口述小文章。 (7) 发言。课堂积极发言是大学生最方便的口语练习机会。 (8) 答记者问。锻炼说明、解释、说服、应变多方面能力。 (9) 辨论。辩论最锻炼快速反应能力。可以结对辩、群体辩、PK淘汰辩。 (10) 演讲。分命题演讲和即兴演讲。前者锻炼对外来信息的快速反应能力, 后者锻炼对内存知识的迅速调集能力。演讲时间不要长, 尤其一分钟演讲, 难度很大, 最锻炼能力。口头表达是一门综合艺术, 需要多方面练习。尤其要有上台的勇气和表达的欲望。

三、活动能力

活动能力即社会活动能力。包括与人合作的能力、交际能力、控制自我行动能力等。其中用人单位最重视与人合作的能力, 有的还将其作为考核员工业绩的重要指标。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高新技术日新月异, 市场需求不断翻新。单枪匹马的个人能力已很难应付错综复杂的信息和瞬息万变的市场。精诚合作的集体实力和团队精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不管你是哪类人才、有多大本事, 首先要能与人合作, 否则企业的目标无从实现。教育家们认为21世纪教育的主题是:“让青少年学会共处, 学会关心, 学会合作, 学会共同生活。”心理学家托兰斯指出:“富有合作精神是健康的创造性人才成长的关键”。当今社会分工细化, 无人能“包打天下”, 不与人真诚合作, 就不可能成功。这是当代人的共识, 也是时代对人的素质提出的根本要求。

大学生就业的素质准备 篇5

姓名:黄彦渊

学号:200930043119

系别:机电工程系

班级:09机械6班

指导老师:

完成时间:2011/4/2

3摘要:很多学生在初入大学时持有“大一大二先轻松一下,大三大四再努力也不迟”的心态,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这往往成为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时感到手足无措的一个重要原因。那我们大学生如何在未来的就业中做好准备呢?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准备

职业生涯规划:合理规划人生和做好就业的准备

职业生涯规划对我们大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大学生一旦确定自己理想的职业,就会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积极准备相关事宜。其次,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第三,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第四,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从具体实施来看,职业生涯规划应从大一做起,并根据自己的长期目标,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行动计划。比如,一年级为试探期,这一时期要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希望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二年级为

定向期,要通过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锻炼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最好能在课余时间寻求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进行社会实践,以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并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修订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三年级为冲刺期,在加强专业学习、寻求工作的同时,把目标锁定在与实现自己的目标有关的各种信息上;四年级为分化期,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出路都应该有了明确的目标,这时可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检验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准备是否充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修补。

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就业能力的关键

学校和社会是有差距的,其运行规则和社会的运行规则有很大不同。这种环境的隔离,往往使得“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趋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一些企业对应届毕业生表示出冷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历与生活经验,角色转换慢,适应过程长。他们在挑选和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考虑那些曾经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就业前就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此外,还可以使他们了解到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有利于他们找到与自己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在不影响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大胆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社会活动是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和尽快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就业能力的根本

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学生一旦遭遇失败,便一蹶不振,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因此,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心理素质,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锻炼自己坚忍不拔的性格;在求职中,充分了解就业信息,沉着、冷静应对所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心态扫除成功路上的障碍,直到达到胜利的彼岸。

正确的择业心态:提升就业能力的保证

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应当培养良好的择业心态,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就业观。首先,要积极、主动寻求就业,而不能被动的“等、靠、要”。很多毕业生把希望寄托在社会关系资源上,出现了求职“全家总动员”的现象。其次,要破除传统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比如,近年来,一批新型适应非正规就业方式的职业正在不断涌现,自由演艺人员、软件开发人员、翻译人员、美工设计者和自由撰稿人等自由职业岗位在社会上走红,对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见,只要大学生能转变观念、面对现实,就不难找到能够发挥自己特长的工作。第三,避免盲目追求,正确认识自我。我国的高等教育

正处于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过渡期,一些当代大学生缺乏应有的危机意识,在择业类型和择业区域上出现“扎堆”现象,造成了供求脱节,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据调查,这几年年对大学生的需求量大幅度下降,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只有改变以前的“精英就业”观念,树立“人职匹配”的“大众化”就业观,才有可能实现就业。

大学生要做好就业准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转变就业观念,二是学会收集就业信息,三是做好求职前的各项准备,四是掌握求职技巧,注意求职细节。

一、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生作为一个享受高等教育经历的群体,他们所付出的努力,所拥有的学识、能力以及回报要求,决定了他们具有较高的人生期待和完整的职业规划,使得大学生就业择业时有较高的职业期待,而且,从人力资源角度来看,大学生也不能等同于普通劳动者。但是从目前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现状来看,大学生在就业理念方面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也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盲目从众,不会量体裁衣,期望值过高,生存尚未解决,一心关注发展,凭兴趣找工作,视跳槽为时髦,视自主为自由,想自由有余思自立不足等。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是毕业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到哪里就业,干什么工作都应辩证的、发展的、全面地看待。

二、注意收集就业信息

毕业生收集就业信息要做到“早、广、实、准”。“早”就是收集信息要及时,要早做好准备,不能事到临头抱佛脚。“广”就是要广泛收集各方面、不同层次的就业信息。“实”是收集信息要具体,用人单位的地点、环境、人员构成、生活待遇、发展前途、对人员的基本要求、联系方式等各方面的信息掌握越具体越好。“准”就是准确无误。一方面用人单位需要的是什么层次,什么专业的人才?

三、做好求职前的各种准备

毕业生在就业前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要树立高尚的职业理想,这是决定大学生选择职业类型的决定性因素,求职择业的一切都以此为基本出发点。要树立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求职择业,还必须面向基层,做好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冷静地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与趋势,我们会发现,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多年的培养和补充,现在大城市和各大型企事业单位的科技人才已相对饱和,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人才系统。而另一方面,广大的乡镇企业、很多非国有企业还缺乏大量的高层次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去开拓,去创业。

四、掌握求职面试技巧,注意求职细节

做一份个性化、有特色的求职简历,个性化简历需要量体裁衣,针对不同单位、职位撰写简历,对症下药,投其所好。每一份简历只适用于一个单位或者一个职位,根据职位的要求取舍素材,确定重点。针对职位突出自己的优势,淡化不足,突出你与别的竞争者的不同。求职时要按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思考。不结伴求职、不和情侣一同求职、不要父母陪同求职。以免让用人单位产生此人“性格不独立,依赖性强”的印象,从而导致其对你能力的怀疑。求职是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应该独立勇敢地迈出去。用个性化态度和用人单位交流,用落落大方的举止、衣着、谈吐,实实在在地体现自己的内在“个性”。着装吻合自身气质,举止切忌紧张与慌张,自我介绍重点突出,肢体语言表现自身风貌等!

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对策 篇6

【关键词】职业素质要求; 就业期望; 建议

2008年,学院迎来了第一届高职生,既给学校增添了新的活力,同时也给学校的就业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高校的扩招,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也随之增加,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大的社会问题。但与此相伴随的还有一种现象,那就是有些用人单位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其主要原因就是大学生的素质与用人单位所要求的不相符合。

1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

根据200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所做的一份关于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时对素质能力的重视程度调查,用人单位主要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素质有以下要求:

(1)用人单位重视综合素质。调查分析显示用人单位对各种素质要求均偏向重视,对所有要素的回答“非常重视” 与“比较重视”合计超过了60%,可见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表现出一种重视综合素质,而非仅考虑某种素质的趋势。

(2)用人单位更注重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在用人单位重视的要素中,专业基础知识、思想道德修养、应变能力、创新能力、责任意识、团队合作意识、问题解决能力、学习能力、主动性和敬业精神中,超过50%的用人单位对这些因素表示“非常重视”,而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更是成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因素,分别达到了77.8%、71.3%和69.4%。相反,对于毕业学校的品牌和学历层次项目,在非常重视栏分别列倒数第一位(13.4%)和倒数第三位(15.1%),这说明用人单位的招聘目标正趋于理性化、日益转移到对毕业生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视上。

(3)用人单位注重大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等其他方面的能力。这包括应变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适应能力、主动性、分析能力等。而相比较而言,只有13.9%的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学习成绩,51。3%的用人单位非常重视专业基础知识(只有专业性很强的企业单位重视)。

(4)用人单位注重大学生的发展潜力。这个主要体现在用人单位对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重视。调查显示59.5%的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和35.4%的用人单位比较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56.3%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和40.5%的用人单位比较重视学习能力。现代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大学生就业后要不断地学习和创新才能为企业发展服务,所以企业比较看重这两点。

总体上来看,用人单位非常注重求职者的综合素质,看重的是包括学习成绩在内的更多方面的素质,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希望毕业生到岗就能工作,而且要一专多能,一人多岗。

2大学生就业期望分析

据何苗在2002年4月对某综合性大学的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的一项有关就业期望及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以及200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做的调查报告,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明显地表现出以下特点。

(1)大学生就业取向的“福利化”。 在职业价值评价方面“能发挥个人才能”(35%),高于“经济收入高”(28%),而在实际选择职业时首先考虑的因素则是“薪酬和待遇”(43%),明显优先于“实现自我价值”(21%)和“兴趣爱好”(18%),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对“三资企业”的选择(53%)明显高于“科研院校”(38%)、“党政机关”(27%)、“國有企业”(19%)、“高校”(13%)等选择项,其关键因素是薪金;在职业评价与选择方面,大学毕业生将“工作环境优越”作为重要内容,究其根本原因也是“福利”。这些现象比较充分地说明,大学生的理性认识是清楚的,在理性上大学生非常重视和追求个人才能的发挥、专业对口和兴趣爱好等,但面对真实的生活,大学生们则表现出更多地注重职业中的“含金量”,就业选择的“福利化”趋向非常突出。

(2)大学生就业期望的“非风险化”。调查显示,在选择就业单位方面,把乡镇企业和私人企业作为首先考虑其就业单位的大学毕业生只有1%和2%,选择作为前3项考虑的也仅仅为9%和21%;而且在人才市场的选择上,大学生更愿意和信任高校校内招聘会这种形式,这也许是受传统就业模式的影响,也许是因为校内招聘会的风险比社会人才市场的风险小;对自主创业问题的回答上,有42%的大学生选择“不太愿意”;在对就业途径的选择方面,最愿意选择的前3项就业途径是“由用人单位到校内招聘”(90%)、“由自己去应聘”(82%)、“由学校推荐”(77%);在职业价值取向方面,有过半数的大学生选择了继续学习,而且“考研”、“出国深造”的人越来越多。这些现象都反映出大学生对就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心理素质方面、创业和职业竞争的激情比较欠缺,在就业选择过程中或回避现实,或选择比较稳定的工作单位,希望尽量减少“二次就业”的风险,凸显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的“非风险化”趋向。

(3)大学生对道德品质修养的“弱化”。在调查中,大学生在回答涉及素质培养方面的问题时,均把道德品质修养作为该项选择的最低选项。如在回答“自己最缺乏的能力”问题时,选择“道德品质修养”为首先考虑的选项的人不足3%,把它作为前3项选择的也不过为14%;而首先选择“社会活动能力”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分别达38%、27%,作为前3项选择的人高达76%、87%,十分明显地暴露出“弱化”道德品质修养趋势。如果说是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的确达到了较高的境界,确实不需要再加以培养了,倒也可以理解。但是,如今大学生平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状况,并不令人乐观。许多学生在择业中奉行适用主义、功利主义、诚信意识差。

3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建议

由以上对比结果可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用人单位对其素质要求之间有很大的偏差。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现代许多高校在教学课程和办学理念上的滞后,使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知识单一,专业面过窄,实际动手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精神,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同时,受种种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在择业中奉行适用主义、功利主义、诚信意识差,又令许多企业对大学毕业生“望而生畏”。因而说自身“品牌”质量欠佳,是导致大学生难进企业门槛的另一个关键。所以,学校和大学生都应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

学校是决定大学生素质的主要因素,提高大学生素质的主要应从学校着手。尤其是我们学校,主要是为铁路培养专业人才的基地,铁路的半军事化特点,决定了学生们必须具备守时、敬业、责任、有安全意识的最基本素质,铁路职工一旦放松责任意识教育,就会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1)从基本教育着手。首先,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要运用创新的教学模式让教学服务于职业素质的培养。面对市场需求和新经济的挑战,专业课教师要想让学生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发展有基础就必须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根据专业的特点使学生从进校开始就接受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能力训练,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全程培养学生探索未知、创造求新的能力。其次,学校应通过社会调查、社会兼职来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条件下自觉产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2)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全程渗透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就业教育。大学阶段是职业生涯的预备期,教师通过全程化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就业指导模式,可以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提供保障。具体来讲,就是要为学生构筑职业生涯的4个支柱。

第一,教会学生做人。学会做人是从事一切职业的前提,也是职业生涯发展过程的起码要求,所以教师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师要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培养学生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有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勇于承擔工作责任,有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

第二,教会学生学习。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的知识、培养的能力只是为他们日后的学习、进步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与知识经济突飞猛进,职业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现实要求是有距离的。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这是现代职业发展对从业者的基本要求,否则学生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第三,教会学生做事。学会做事是职业适应能力的表征。学会做事不只是为了适应某一特定的工作,也是为了适应职业的流动、职业的发展和自主创业的要求。教师要使学生了解到,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职业分化速度加快和职业流动性增大,没有人能够一次选定终身职业。择业的复杂性和难度,提高了对从业者综合素质的要求,所以就整体而言,职业的流动要求专业教师将侧重点转向到培养学生的职业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上来。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观念。

第四,教会学生合作。在竞争的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平时因缺少与他人合作的机会而缺乏合作意识乃至团队精神,普遍表现为合作能力较低。而现实中多数工作都要求员工具有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因而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应充分利用大学生的团体活动培养团队精神,让大学生在团体活动中发现自己的特长和不足,提升相互之间的合作能力。

(3)大学生自身应有意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首先,针对计划经济下高校某些课程滞后而造成的学生知识单一和能力不足等问题,大学毕业生应主动应用现有的资源,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加紧“充电”,以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其次,大学生应积极参加第二课堂,培养自己的内在素质和能力,如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适应能力和优秀人格、良好的全局意识,与人为善的宽广襟怀、善于协作的团队精神、坚韧的工作作风以及能够经受人生失败和挫折考验的能力等,从而改变当代企业对大学生的道德偏见。

参考文献:

[1] 王明钦.企业用人标准与大学生素质匹配[J].经济管理,2006,(3).

[2] 何苗,王军.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三大倾向[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4,(6).

[3] 张东黎.人品和能力最重要[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22).

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准备的认识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准备,认识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已经成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个难点。[1]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 要充分认识到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 从学生刚入学开始就要指导学生充分做好就业准备工作。

一、就业准备的内涵

大学生就业准备是以指导学生职业发展为基础的全方位、全过程的就业准备。所谓就业准备就是指未就业者为了能从事某种职业, 或获得某种职位, 在一定阶段内所作的准备工作。[2]就业准备是毕业生求职择业的基础。毕业生只有进行了必要的就业准备, 才有可能产生正确的求职择业行为。同时, 就业准备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对从业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就决定了毕业生只有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 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客观需要, 实现自己的就业理想。

二、就业准备的内容

(一) 确立职业目标

大学生应确立合理的职业目标, 即确立符合自身特点, 符合社会需要, 体现人职合理的匹配, 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知识, 发挥个人优势, 为社会做贡献。在这一过程中, 大学生应当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 优化自己就业的心理坐标。

(二) 身体素质准备

无论哪一种职业, 对从事者的身体素质都有一定的要求, 因此, 大学生应该始终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作好身体素质的准备, 以迎接社会对自己的选择与职业的挑战。

(三) 文化素质准备

知识、技能是大学生就业的基础条件。大学生在掌握好专业知识的同时, 也应当对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常识有一定的了解。能力准备是大学生就业的关键。无论是什么专业的大学生, 都要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大学生在就业准备期, 应该扎实地学好专业知识, 积极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 丰富实践经历, 为就业准备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 心理素质准备

高职学生经过三四年寒窗苦读, 择业期望值增高。虽然“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给学生带来了机遇, 但也给学生带来了困难与挑战。高职院校应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知, 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和特长;有意识地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锻炼, 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就业政策的认识, 正确认识就业市场的竞争, 适当地调整就业期望值。

三、高职院校为提高学生就业成功率可做的工作

(一) 千方百计地提高毕业生的职业技能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 因此必须把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突出地位。要采取特殊措施, 加强就业所需要的针对性教学, 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要坚决实施高职毕业生双证书培养培训制度, 充分发挥其促进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作用。学院应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 建立一批就业实训基地, 开展短期实习, 加快落实订单式人才培养, 切实做到按需施教;高职院校还要主动出击, 建立稳定的就业基地和创业基地。[3]

(二) 千方百计地做好毕业生的思想工作

针对毕业生有业不就的情况, 高职院校要加强学生的就业教育。发挥党、团组织和学生社团的作用,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降低就业期望值, 调整就业心态。同时, 要关心毕业生的学习生活, 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和心理健康, 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 使他们顺利完成这次人生的转折。[4]此外, 要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 增强他们的创业意识。

(三) 加强和完善就业指导的思路

1. 应建立院系两级就业工作运行机制。

学院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对全院就业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具体指导, 对市场人才行情进行准确分析和把握。各院系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 最大限度地组织学生干部、专业教师参与就业工作, 做到每个班级、小组, 甚至每个学生都有责任人, 把就业率的高低、就业质量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

2. 建立一支思想稳定、业务能力过硬、责任心强的院系两级就业指导队伍, 增加硬件建设和人员配备。

3. 多层次、多渠道拓宽就业门路。

(1) 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体, 宣传展示毕业生的才华及实践能力, 发布毕业生信息; (2) 实行毕业生定期回访制度, 跟踪调查, 充分发挥往届毕业生的作用, 广泛联系用人单位。在毕业生离校之前, 要对毕业生进行系统教育, 使其树立较强的责任意识; (3) 走出去、请回来, 邀请用人单位到校参观考察。加深认识和了解, 建立常年联系, 实现定期招聘; (4) 构建就业网络, 实现就业信息化, 建立毕业生信息库, 包括单位需求信息、毕业生专业人数、已毕业学生跟踪调查情况等在校园网发布, 实现招聘与求职互动, 使学校、学生、用人单位沟通顺畅。

参考文献

[1]邓婷, 主观认知、就业准备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关系.湖南师范大学.

[2]魏中, 张辉才.高职学生的就业准备.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

[3]蒋禄宇.浅谈大学生如何做好就业准备.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9年.

对大学生就业准备的一点思考 篇8

大学生就业实际上本身就受到特定时期社会经济规模、经济结构和劳动力供给等多种因素制约。通常,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就可能为这个国家增加新的就业岗位80~100万个, 因此, 经济因素是影响就业的最直接、最关键因素。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潜力非常之大,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非常大, 按理说, 大学生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 在这样的社会中找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是不算难的。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很早就发表报告指出了高校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所以, 作为发展中国家之一的中国, 为了和国际高等教育接轨, 在1999年作出了高校扩招的政策, 到2003年我们国家已经形成了全世界最大的高等教育规模。因此而衍生出来的就是我国高等教育相关体制的完善和适应均需要一个艰苦而长期的过程, 目前的教育结构和就业机制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之间还不够协调;同时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 下岗、分流、待聘和待岗人员纷纷参与到就业市场“抢饭碗”的行列中, 劳动力市场就业压力无形中就越来越大;再加上大学生离开校园后, 主观期望值过高, 择业时过于斤斤计较以及某些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聘用过于挑剔和苛刻等等现象, 就使得大学生就业变得难上加难。

既然当今社会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 作为临近毕业的大学生不能改变大环境, 那就只有从自身出发, 主动出击去适应这种环境, 从以下几点来学习和准备:

1 调整心态, 改变择业和就业观念

随着社会就业竞争的加剧, 尤其是人才竞争的进一步加剧, 我们注意到, 越来越多的大中专毕业生对就业市场有了新的认识。大家都开始学会用平常心态面对市场。“想要一步到位就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既然那么不容易, 不如先找个工作再说, 不行以后再跳槽”等等类似的想法已成为众多毕业生的一种共识。面对人才供求关系的变化, 积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先就业, 后择业, 在创业”也因此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理念和新动向。一次就业定终生的事情, 不要说在市场经济时代下难以做到, 就是放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也不可能完全做到。对于这种观念, 有一些企业和用人单位提出质疑, 认为如果大学生都是这样, 那么他们的诚信度将大打折扣。这些用人单位实际上只是顾虑到自己的利益有可能受损, 而没有意识到在现代社会, 人才的流动早已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 用人单位固然有选择优秀人才的权利, 高校毕业生同样也有选择个人发展空间的自由。《劳动法》中明确规定:“……在试用期内, 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应当提前三十日前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在目前这种社会转型时期, 人人都在积极寻找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各自潜能的工作, 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形势的变化, 就业过程中的人员流动也在逐渐加快。一位从事职业指导的专门人士就曾经指出:“……在现行的劳动节也制度下, 劳动者从一而终的就业制度早已经被打破。用人单位有用人自主权, 劳动者也有择业自主权……”同时, 就业市场本身就存在着双向选择, 没有人才的流动, 用人单位也可能始终停留在原处, 不去考虑自身管理的缺陷、环境的不足和设施的落后, 整个就业市场也就不存在任何发展。

2 了解就业相关政策, 端正自身认识

大学生要明白一个客观事实:求职择业远远不同于大家在学校学习期间参加的任何一种社会实践, 而是需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用以谋生的工作岗位, 并且能在这个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最终做一个能够自食其力, 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要求我们高校毕业生们在求职择业以前必须学会了解国家关于就业的有关政策和相应的措施, 劳动人事管理的相关动向和法规。做这样的作业不是为了简单去评判什么, 而是为了让自己更好的适应大环境, 不是按图索骥任由社会淘汰和选择, 反而更要勇敢投入社会, 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的需求。

3 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和标准

每一个人的就业目标应该是与之所具备的专业实力、个人才能接近的, 即我们所选择的那一份职业既要符合社会的需要, 也要尽量符合个人兴趣和个性特点, 因为能够使自己的工作和个人志趣完美结合的人才是真正幸运的人。合理的就业目标就是要选择既能解决谋生, 又能运用自己所学专长, 发挥优势为社会多做贡献的工作岗位。这就需要我们大学生学会调整期望值, 客观、真实地评估现状;同时随着社会中交叉职业的不断增多, 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外, 更要注重培养我们各方面能力, 多多涉猎其它相关领域, 增加自己择业、就业时的选择面。

4 端正态度, 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

就业心理准备是大学生在就业前所应该学会做的一种心理训练活动。首先, 在学校学习期间, 大学生就应该通过相关的专业学习, 熟练掌握自己所学专业的内容和服务对象以及专业未来发展趋势, 从而使自己能逐渐认识到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特性, 为今后进入就业市场早做准备。只有这样做, 高校毕业生们才能主动认识社会, 增强自身面对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其次, 正确、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 了解自己的所能与所不能。对于每一个青年大学生来讲, 在今后的日子里都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成员, 甚至会成为优秀的领导者和建设者。重要的是要完全清楚自己的优势与劣势, 尽早弥补自己的不足, 这将有利于我们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潜能, 最终求得更大更强的发展空间。再次, 学会主动调整自己的职业意向。在充分了解就业市场需求的情况下, 大学生们更要及时、主动的调整和拓宽自己的就业面, 在选择职业时具有较强的前瞻思想, 更要学会把变化当做机遇, 勇于挑战。再其次, 要学会放下身价, 调整过高的期望值, 脚踏实地, 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基层做起, 从小事做起, 培养自身的吃苦精神和向各种社会成员学习的习惯。最后, 增强自身心理素质。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 要时时拥有心怀必胜的积极想法, 把每一次的失意当成一次难得的人生经历, 用美好的感受去影响自己。学会善待顺境, 更要学会直面逆境, 放弃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微笑着面对一切, 随时保持一种轻松愉悦、乐观自信的心态。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加强, 人才资源总是要在不断的交换流动中才能得到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在现代社会, 知识的快速更替和科技的迅猛发展, 一定会使得就业-失业-再就业成为大多数人一生中经常会碰到的事情。所以, 每一个高校毕业生都需要提前做好随时多次变更职业的思想准备, 不要因为一次择业或就业不够理想就丧失信心, 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真理, 逐步树立多次择业, 甚至多次就业的观念。同时怀抱“不能直线救国, 那么就曲线救国”的信念, 勤奋务实, 努力上进, 勇于创新, 正确对待择业就业过程中的挫折, 不等不靠, 在曲折的工作经历和多次的岗位更替中, 逐渐树立自身可以多渠道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新理念, 为社会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最终在大千世界里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参考文献

[1]20%顶尖人才的成功密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b3673a0100i7er.html

[2]为什么新加坡大学生就业率高.http://blog.sina.com.cn/mkx

[3]冲刺就业跑道, 你准备好了吗http://.www.iLoveEQ.com

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准备探讨 篇9

一、经管类大学生就业心理与就业期望调查

课题组在重庆市高校经管类专业学生中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 有效回收问卷1766份, 通过对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分析, 我们发现:

1.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较以前有所降低。

大学生就业地区的选择已经不局限于大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 选这一项的仅占被调查学生的24%。而62%的学生愿意到中西部地区就业, 78%的学生选择在就读地重庆就业, 还有45%的学生选择到离家近的生源地就业, 有22%的学生愿意到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 有16%的学生表示只要能就业, 到哪都行。由此可见, 面临就业压力, 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渐趋于理性, 并且从这个角度来看, 处于西部地区的重庆人才流失率有可能将减少。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 大部分学生仍然愿意在离家近的地方工作, 不愿意离开重庆, 也可能会使他们错失其他地区的就业机会, 面临家庭和工作的矛盾选择。

2.对当前就业形势的态度相对来说比较客观。

在回答“你对现在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态度?”这个问题时, 大部分学生的态度较为中肯, 认为通过努力应该可以找到工作, 占83.12%。对就业胸有成竹的占5.19%, 对就业形势非常担心和认为困难很大的占11.69%。

3.部分毕业生就业心理需要疏导。

面对就业压力, 50%的学生认为会出现自卑的心理;80%的学生可能会出现焦虑的心理;68.3%的学生会出现悲观心理;65%的学生可能会出现从众心理;41.7%的学生认为会出现不满心理;38.3%的学生会出现攀比心理;30%的学生会出现依赖心理;20%的学生会出现自负心理。若出现就业心理问题的话, 有59.7%的同学会选择请教父母、朋友、老师等, 有47.8%的学生会自己独立解决;有37.3%的同学会利用网络查询相关信息, 而仅有13.4%的学生会求助于专业的心理机构。

4.大部分学生的就业心理比较迫切。

对于是否就业的选择, 大多数同学都希望毕业后找份工作尽快就业, 占76.7%;准备考研的同学占13.3%;准备自主创业的占8.3%;准备出国留学和认为可在家待业再慢慢找的各占1.7%。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 由于就业压力增大, 新的“读书无用论“有抬头之势, 很多学生不愿再继续深造, 想先就业再说, 考取研究生比例太低。准备考研的同学仅占被调查同学总数的13.3%, 准备出国的同学也比较少, 同样占13.3%, 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即在国内就业, 给就业带来无形的压力。

5.学生们的薪酬期望趋于理性。

对于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 大多数同学都较为理性。有68.7%的同学选择1000-2000元;31.3%的同学选择2000-3000元;选择1000元以下和3000元以上的都是少数, 各占1.5%。

6.对高校现有的就业指导满意度较低。

对于现在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的满意程度, 50%的学生认为一般;认为“满意”和“不满意”的各占20%;10%的学生认为“很不满意”。对于高校就业指导的内容, 46.7%的同学想获取用人单位信息;43.3%的同学想获取职业规划辅导;38.3%的同学想获得应聘技巧的指导;各有16.7%的同学想获得求职心理辅导和专业出路。

7.仍有相当部分同学认为工作经验缺乏是影响就业的因素。

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 对于学校的建议, 有63.3%的同学认为应让学生到相关公司实习, 积累经验;58.3%的同学认为学校可以与企业开展就业合作项目;41.7%的同学认为应增加实践课程;36.7%的同学认为应推荐就业;18.3%的同学认为应进行就业指导。据《2009年重庆市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 重庆市2008届大学毕业生中, 有实习, 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实习能有效提高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这与我们的调查中学生的要求和建议一致。

8.对于学校增加实践课的呼声较强烈。

对于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 81.7%的同学认为应加强实践环节;33.3%的同学认为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来进行;认为通过营造校园文化的占16.7%;认为应举办专题讲座的占13.3%;认为增加选修课比例的占6.7%, 3.3%的同学认为可以通过开展讲演活动来实施。

二、经管类大学生的就业准备

结合此次调查实际情况以及近两年的就业情况, 我们发现, 尽管在填写调查问卷时大多数同学的就业期望较为合理, 多数同学想尽快就业, 对薪酬要求也比较低, 但是由于就业时的从众和迷茫等心理, 从就业实际情况来看, 很多学生紧迫感和忧患意识不强, 心理价位过高。部分学生有业不就, 有约不签, 甚至有招聘会不去, 长期的等待、观望, 试图找到更好的工作, 使就业率迟迟达不到更理想的水平。另外, 毕业生在校求学期间专业知识积累不够。很多教师都会有这样一个感受, 就是很多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学习目标不明确。针对上述情况, 面对就业, 大学生包括经管类大学生应做好如下准备:

1.及早定位:实施职业生涯规划

调查中发现, 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 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有些高校面向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做的不够完善, 没能起到充分的作用。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对自己适合做什么, 不适合做什么, 哪些职位能成功, 自己潜能有多大一概不知, 也缺乏信心, 有就业恐慌表现。学生生涯模糊与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市场配置成功率。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需要大学生通过自我反省、社会比较、心理测评等方式对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特长等有清楚的了解, 还需要对社会现实及发展趋势有清晰的认识, 这可以帮助大学生重新审视自己, 结合社会实际, 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

2.做好专业知识准备:努力成为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

现有人才分布与产业结构不协调, 区域人才的供应难以满足产业发展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某些专业大学生就业难。以重庆市为例, 西部大开发战略、三峡库区移民迁建、保税港区的设立、新一轮区域规划、建设内陆开放型高地、打造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等使得重庆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 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力度加大, 相比之下人才结构调整相对缓慢, 步调不一, 尤其是高素质的财经金融类、国际贸易类人才的供给或储备不足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除了高校方面的调整外, 大学生自己也应进行相应的知识储备, 做好就业的区域定位, 使自己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3.做好心理准备:培养竞争、合作、宽容、长远发展、不怕挫折的心理素质

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现在在校的大学生们大都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 大都是独生子女, 三口之家的家庭结构以及我国传统的“根文化”决定了父母对孩子较为溺爱, 孩子在家庭中居于主导地位, 使得80后、90后自我意识较强, 吃苦意识差, 并且在找工作时容易有依赖心理, 想通过父母的社会关系找到满意工作。有较强的自我观念, 但缺乏把握自我的能力。就业、择业时目标与行为不稳定, 缺乏理智、冷静的心理准备。由于自我认识能力不足, 继而在调动自我功能、实现自我驾驭方面显得不足。面对就业压力容易产生出焦虑、恐惧、自卑、急躁、冷漠、孤独等心理障碍, 影响了他们的正常择业、就业。毕业生应积极参与竞争, 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通过自主择业实现自身价值;要帮助毕业生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 赢得就业市场的竞争。

4.做好实践技能准备:尤其是沟通协调能力和实践经验

经管类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多是与人打交道较多的职业, 尤其是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经济管理、客户服务等专业, 因此这类工作更需要表达沟通和协调合作的能力。另外, 现在很多招聘单位要求“有工作经验者优先”。在上述的调查中, 在回答“你认为你目前最欠缺的是什么?”问题时, 有72.3%的同学选择了“沟通协调能力”, 有68%的同学选择了“相关工作经验”。因此, 对于处于象牙塔的大学生们, 应该尽早培养和提高沟通能力。在大学期间, 要主动争取承担一定的社会工作, 通过参加一些社团活动来锻炼自己。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重视每一次实践机会, 如参加寒暑期社会实践、勤工助学以及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商业活动等。哪怕是不相关的实习机会也要尝试。通过参加丰富的实践活动, 也可以使同学理论联系实际, 在实践中懂得理论知识的作用和必要性, 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目的性。

三、高校和社会针对大学生顺利就业应做的准备

1.高校专业结构的调整应与产业结构的变化相配套

高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关系:专业是人才培养的载体, 专业的目标生成于本学科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定位于为哪类部门培养人才, 产业的发展会在一段时期内拉动着专业性人才需求的增长, 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在客观上要求相互适应。因此, 做专业提升计划时应突出特色,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 调整培养方法与途径,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具有“适岗、应用、创新”的交通运输管理、基层经营管理、多元化发展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将专业、课程设置与行业 (职业) 发展衔接, 推动校企合作、定向培养、特色培养。一方面可以适应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就业难的问题, 一举两得。

2.在教学方式上, 采用多种有利于教与学的形式

(1) 增加案例课、专题讨论和讲座。

使学生开拓思路, 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将科研中的解决区域经济问题的新理论、新方法更好引入课堂, 启发学生思维。

(2) 增加实验、实训课的比重。

通过模拟软件、沙盘演练和模拟公司运作, 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3) 增加实践作业的布置。

可以让学生组成团队, 通过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实习等活动, 了解企业, 了解公众, 从社会中学知识, 将课本与实践结合起来, 有利于促进他们早日融入社会, 培养适应能力。

3.培养高校学生的健康心理, 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

如今大多高校都设置了心理咨询中心等机构, 但是有些属于虚设, 没有起到实际作用。也有些同学有了心理问题, 由于害羞等原因, 总想自己解决, 不愿意求助于老师和学校。针对这种情况, 除了把心理咨询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学校和老师还应宣传正确的心理意识, 帮助学生认识到心理问题很多不可避免, 属于正常现象。教师和教辅人员在平时的教学工作和生活中, 尽可能的关心和帮助学生, 一旦有什么问题, 尽快解决。同时在课堂上应言传身教, 通过良好的教风、校风、学风熏陶、影响学生,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宣扬中国传统的优良美德, 并且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讲座、演讲比赛等活动,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临近就业时, 学校和老师更应该加强对学生就业压力的心理疏导, 消除不良心理倾向, 可以通过课余时间主动和学生沟通聊天, 或者利用上课时间的末尾和间隙, 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尽量使学生能够客观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积极面对就业压力, 以乐观的态度去寻找人生中的机会。

4.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认真实施职业规划

继续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加大就业指导工作力度, 强化服务职能, 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针对学生需求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从用人单位信息、择业方法和择业技巧、职业介绍、性格测试和职业规划、模拟招聘活动等多个方面入手, 为学生们指点迷津, 提升学生的应聘能力、社交能力等。同时, 要把就业指导工作始终贯穿在学生学习各个阶段, 在平时授课过程中经常灌输, 引导他们正确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 建立扎实的知识结构,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敬业教育、法律法规教育, 引导他们关注对社会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李连中.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科技信息, 2009, (23) .

[2]黄果心.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传承, 2009, (6) .

[3]周广均.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指导策略.中国青年研究, 2009, (10) .

[4]贾元义, 李卫东.浅析当今就业形势下农业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准备.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 .

[5]岳晏.经济一体化条件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 (4) .

[6]杨振升.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心理探索.职业教育研究, 2009, (9) .

大学生就业:准备好了再出发 篇10

对新入学大学生们来说, 要明白“规划使生涯更精彩”的道理。

大学生活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人们经常说, 大学是人生最宝贵的时光。其宝贵之处就在于:与之前的学习生活相比, 大学里无论是时间还是各种选择都有了更大的自由度、更多的自主性, 同时也需要学生具备更多的独立自主与深入思考的能力, 进行更多的自我适应与自我设计。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来看, 大学教育阶段恰好是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探索阶段, 也是职业生涯明确、细化、实施阶段, 这一阶段对一个人未来职业的选择, 甚至是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英国哲学家伯兰特·阿瑟·罗素曾说:“选择职业是人生大事, 因为职业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选择职业就是选择将来的自己。”我国作家柳青有一句名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 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 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而大学无疑就是这紧要之处。一个人职业观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我国在小学、初中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已经远远落后于国外先进国家。如果大学生在他们走向工作岗位的最后一个学习阶段, 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择业目标, 临近毕业时才做准备, 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 影响学生对学校的综合评价, 影响社会对高等教育办学水平的评价。众多成功人士的经验证明, 人生是需要设计的、人生是可以设计的, 更何况人生中最宝贵的大学时光、大学生入学后, 要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尽早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 找到新的学习目标, 确立好合理定位并为之努力。比较有效的办法是尽早学习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知识, 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 主动规划大学期间的生涯, 有了目标的指引, 我们的大学生涯必会更加精彩、更加丰厚。

对2013年毕业未就业毕业生来说, 要相信学校和政府对于学生“风筝不断线”的承诺。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千千万万的毕业生身上承载着万万千千个父母、家庭、亲人数十年的感情投入、教育投入, 他们期盼自己的子女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 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毕业生就业状况是社会检验、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 是学校核心竞争力之一。在竞争的环境中, 每一个毕业生都是办学质量和学校声誉的义务宣传员, 毕业生对学校的认知和态度, 毕业生所在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认可程度, 成为学校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每年应届毕业生在毕业离校的时候, 总会有一些毕业生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 暂时未落实工作单位。在就业过程中, 很多学生坦言:找工作并不难, 难的是找一份好工作, 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也许正是在期望寻找更好、更适合自己的那一粒“麦穗”时, 一些毕业生错过了求职择业的黄金时段, 在毕业的时候面临了就业困难。对于这些离校后未就业的毕业生,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今年6月份在河北调研时曾有一个生动而形象的表述:“对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 学校会一直保持联系, 进行就业帮扶, 不会让你们成为断线的‘风筝’”。这就告诉一些有就业意愿而暂时未就业的毕业生千万不要过于焦虑, 学校和政府会给他们提供相应的服务。从学校层面来看, 母校会对毕业后未就业的毕业生进行重点关注, 建立台账, 进行岗位推荐、就业帮扶等, 确保放出的每一只追梦的“风筝”都保持着与母校的联系。从政府层面看, 这些毕业生可主动到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进行求职登记, 同时可以享受到岗位推荐、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政策扶持, 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还可以享受到一定补贴等等。

对2014年应届毕业生们来说, 要回答好“就业难还是选择难”这个命题。

大学生就业难这个话题从被提出到现在, 虽然已经有10多个年头了, 但是每年的困难程度和表现形式、重点困难群体总是不一样。即便是非常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在大学生面临群体性共性就业难的情况下, 每个学校、每个院系甚至是每个班级、每个宿舍, 也总会有一些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职业目标明确、求职准备充实的毕业生, 能够得到一个甚至是多个令人羡慕的职位邀请 (Offer) ——因为无论是任何一个单位, 不管是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还是行政事业单位, 在任何时候都需要真正的人才, 这就造成了很多毕业生所谓的“想找一份工作不难, 难的是找一份适合的、满意的工作”这种选择性矛盾。而恰恰正是这种主动性的选择矛盾或者被动性选择矛盾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很多毕业生个体化的就业难。从这个角度讲,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对于毕业生个人来说, 更多的是个性化选择难。现在是新学期伊始, 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讲, 将是比较重要的一年。这一年里, 他们要面临升学还是就业、参军或者创业的选择。即便是选择升学, 还要考虑选择未来的专业、区域等大方向;即便是选择就业, 还要选择是参加行政事业单位招录考试, 还是参加各类行业性、区域性的招聘活动等等。俗话说“方向比速度更重要”, 不注重个性化选择的人注定要南辕北辙地多绕很大的圈, 多走很多弯路。希望2014届毕业生朋友们能够客观全面地认识当前就业形势, 积极学习了解国家和省里出台的一系列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 坚定自主择业、成功就业的信心和决心, 结合自身兴趣特长等, 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处理好就业与升学的关系, 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就业观念, 调整好就业期望, 以主动出击、不等不靠的积极行动接受人力资源市场的检验, 完成从校园到社会的跨跳, 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华丽转身, 在各行各业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对怀有创业激情和梦想的大学生来说, 要深入体会“厚积薄发”的道理。

对于大学生来说, 就业与创业是顺利告别学校、走向社会的两个途径。可能每一个大学生心中都有一个就业梦或者创业梦。有梦想就有希望, 把梦想变成理想为之奋斗, 我们的未来才可能灿烂辉煌。相对于就业梦, 创业梦似乎更加艰难。创业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变大、从弱变强的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创业者要面对之前没有走过的路、没有做过的事、没有见过的人, 带着自己的梦想重新进行资源的配置。当前, 我国正在深入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工程, 有利于全民创业的氛围形成。大学生是当代青年群体的主力军, 与普通劳动者、创业者相比, 拥有较好的专业知识结构、独特的见解、敏锐的洞察力、快速接收新鲜事物的能力, 吃苦耐劳、胆识过人的精神气魄, 在创业方面具有更大优势。所以, 作为怀揣梦想和激情的新青年, 当代大学生不应仅仅满足成为一名被动的求职者, 在求职大军中“抢凳子”理应立志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全民创业的先行者, 依托自身特长、所学专业努力“造椅子”, 或者通过合伙创业、组建公司等方式带动更多的人就业, 培养和造就更多的创业主体、就业岗位, 成为全民创业的先锋。

当然, 创业艰难百事多。需要明确的是, 创业本身作为一项技能, 并不是所有大学生都具备, 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适合创业, 要因人而异;创业作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有其独有的生长过程周期, 也决不是所有有意愿创业的大学生都适合在校期间或者刚毕业就去单独创业, 在条件不很成熟、基础不够牢固的时候往往需要我们的脚步来等一等灵魂。但是创新创业意识作为一种形而上的思想引领, 越来越成为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时代要求每一位当代青年都要及早树立并逐渐强化的。

“理想很丰满, 现实却很骨感”。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就要求我们在仰望星空的同时, 一定要脚踏实地, 要把美好的理想融入主动的行动之中, 做到理想指引行动, 知行合一,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 要坚信“今天很残酷, 明天更残酷, 后天很美好”, 要鼓励自己占用自我, 勇敢地走过明天晚上, 迎来后天胜利的曙光。

大学生就业的素质准备 篇11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目前我国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针对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最后思考了就业观、心理品质以及就业技能的培养对我国高校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就业素质

0引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显示,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然有100万没有找到工作。另一方面,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明年预计将突破600万人。与经济增速的放缓相反,逐年增加的大学生人数,给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增加了许多就业压力。

大学生就业难,一方面与金融危机和高校扩招导致就业竞争加剧有关,但同时也与大学生就业素质欠缺有很大关联。大学生就业素质是指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意识品质和知识技能品质的总和,是大学生个体合理择业、顺利就业和成功创业的基础。就业素质包括:就业观念、心理品质和就业技能三个方面。就业观念是统领,就业技能是核心,心理品质是保证,他们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

就业观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又长期的过程。在大学生的四年学习生活中,来自市场经济的冲击、西方文化的影响及不良社会风气的引诱,影响着大学生对职业的看法,此外,不同年级、不同学历层次和不同社会背景对待就业的看法也会不同。所以,进行全程性和全员性的就业观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1进行全程性和全员性的就业观培养

东方科技学院将全程培养就业观的教育贯穿于大学四年教育的始终,有计划并且分阶段有针对性地步步导入。从大一新生进校就聘请退休的老教授担任他们的班主任,同时还从高年级学长中挑选优秀的学生干部当新生的助理班主任,老师用他们多年的教书育人经验以及学长的学习经验和心得一方面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生活,另一方面帮助他们认识专业的特点和将来适应的职业,着重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进入二年级后,辅导员和班主任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能力倾向,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完善和塑造,培养和发展创业意识;到了三、四年级,大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以及个人设计定向趋于明确,这时授课老师就逐步引导他们更好地了解本专业的状况和社会需求,着重培养其择业意识,不断调整就业期望值,使其更加符合客观现实。

而全员教育对东方科技学院教育工作者而言就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这不是学院招生就业指导中心可以独立完成的,也不能仅仅依靠学生辅导员和思想政治课专任教师,应该集全院教职工之力。我院全体教职员工从2007年开始每人每年负责10名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情况跟踪,及时了解毕业生的论文完成情况和就业意向及进展,并及时解决他们的各种问题,使毕业生充分感受到学院给予他们的关怀和帮助。全程教育和全员教育的综合开展,目的是要引导独立学院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确定恰当的就业期望值。

2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相结合。培养大学生开拓进取的心理品质

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是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全方位、多层次地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素质,使大学生真正成为精神、智能、心理等全方面发展的有用之材。

2.1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前,部分大学生缺乏崇高的职业理想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职业价值标准上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功利性,他们更多地关注自我,把薪金的多少作为衡量职业价值、个人价值的标准。因此,一些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过高,对自身缺乏准确的定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的选择建立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将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主观愿望和条件同国家、社会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面向基层和边远贫困地区就业。

2.2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较好的道德品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大学生道德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诚信意识和法制意识越来越淡薄。反映在就业过程中,部分毕业生的个人简历存在虚假内容、随意毁约等现象很普遍;还有部分毕业生反复跳槽,给用人单位无形中增加了培养人才的成本,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的工作秩序。这些行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针对这些现象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主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意识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使大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踏实工作、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创新就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就业压力大越来越成为引起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原因。从心理学角度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有助于化解相关危机,所以开展就业心理咨询是针对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遇到的某些心理上的困惑而提供的一种服务。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心理障碍主要有;①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信心和勇气不足,不能主动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而是寄希望于学校,或依靠家长去四处奔波,缺乏择业的主动性,依赖心理严重。②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面临着种种剧烈的心理冲突,因而产生种种矛盾的心态:他们希望自主择业,但又不愿承担风险;渴望竞争,又缺乏竞争的勇气;重事业、重才智的发挥,在实际价值取向上重物质、利益;对自我抱有充足的信心,但在遇到挫折之后,又容易自卑;职业目标上理想和现实的反差,使得很多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感到十分迷惘和困惑。我院从2005年就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对毕业生采取心理普查和加强就业心理指导,重点开展就业心理咨询工作,每天都对学生开放心理咨询室和网上咨询,吸引了大量的学生前去咨询,中心帮助很多学生树立了就业信心,解除了就业困惑,在学院和学生中都赢得了良好的口碑。现在进行心理指导都要和老师提前预约排队,中心也成为了东方的一个形象窗口。所以说心理咨询和指导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客观地认识所面临的困难,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避免因自负或自卑而造成的挫折和焦虑;有助于毕业生树立信心,正确把握择业期望值,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选择适合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

3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相结合.培养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就业技能

如上所述,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在就业中处于核心地位,直接影响着就业的成败。当前,大学生就业技能存在着严重问题,而解决的方法之一是加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应侧重培养大学生的从业技能和择业技能。首先学校应重视学科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规划。结合社会发展的实践需求,不断调整学科专业,紧跟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及时调整和充实课程内容,使其更具时代性、广泛性和实用性。此外,还要

鼓励学生在掌握好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多方面获取对就业有利的资本,增强自己的就业砝码。我院从2003年就成立了素质拓展中心,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己任,根据各个专业引进了多种职业资格证书任学生有选择性的去考取,考取证书的同时也比别人多了就业优势,很多同学在就业后因为工作需要又咨询中心能否考取更高级别的证书。另一方面中心根据现在大学生考村官、选调生、公务员、考研等热门现象开办了专门的培训班。今年东方科技学院共有105人考上了研究生,27人考上了选调生。

其次要加强就业指导:特别是针对大四的学生进行求职技巧指导;开展就业政策辅导,帮助独立学院大学生掌握国家现行的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掌握学院有关毕业生就业方面的规定;提供就业信息以及用人单位真实可靠的资料,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咨询与指导服务;开展就业法律指导。创新教育则重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技能。大力开展各类有益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动态表现,是课堂的有效延伸。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的补充、视野的开阔,更是思维方式和情商的完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成立学院的专业社团,引导开展一些学生间自发的学术报告、前沿性讲座、知名企业参观等(如东方名企行),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科技意识,锻炼和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增强创新能力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除学术和专业活动外,非专业的创新竞赛也是校园第二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组织参加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大赛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能增强学生涉猎更广泛学科知识的兴趣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创新创意的活力,完善和优化学生综合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挑战自我的精神。

总之,通过对大学生就业素质的研究,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到培养大学生就业素质工作的内容和任务,同时也深刻地认识到,要塑造大学生良好的就业素质,仅靠一般意义的就业指导是不够的,必须改革大学现行人才培养模式,把非专业教育放在与专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使大学生做好就业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苗,王军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三大倾向[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2]戴尔·卡耐基人性的弱点[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浅谈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准备 篇12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专业,就业准备

对大学毕业生来说, 能否顺利就业, 能否找到一个理想或者合适的工作岗位, 最关键的就是要以人才市场为导向, 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 使自己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就业竞争是实力、智力、精力、体力的大较量, 也是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的大较量。体育专业学生要想成为人才市场竞争中的优胜者, 就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综合能力;在认清就业形势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面试时了解面试的有关内容, 熟悉面试中的问题, 掌握面试中的技巧。做好了充分的就业准备, 可以使体育专业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少走弯路, 给招聘方留下满意的印象, 从而获得求职的成功。

一、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1、认清就业形势摆正心态

大学毕业生择业是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复杂的社会形势和日趋严峻的就业和择业形式, 以及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 是每一位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在就业时, 他们在各种选择面前无所适从:或就业期望值过高, 不切合实际:或盲目寻求就业单位, 急于求成;或是遭到就业信息的影响, 消极等待等等的心理状态。针对诸多就业心理, 体育专业学生应认清就业形势, 摆正心态,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学会在择业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期望值, 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 遵循“服从社会需要原则, 发挥优势原则, 有利于发展成才原则”, 抛开以往非对口专业不入的就业模式, 树立“适合自己的工作就是最好的工作”的正确观念, 不攀比、不从众、不依赖, 主动出击,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职场中找到真正有利于自身成长成才的工作岗位。

2、正确认识专业与职业的关系

大学通常学两种课程:基础课和专业课。体育专业课并非是高难技术, 它教给学生各类体育项目的技术动作与方法, 提高学生技术水平, 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质, 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 从而树立终身体育思想。专业是学习阶段的任务, 一种被动的接受, 而职业是毕业后的任务, 是一种主动的谋生手段, 二者惟一的关联大概就是一些知识的背景。体育专业学生需要接受和掌握的是在体育教学时所学的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及相关理论知识, 在就业方向上也是面向体育领域寻找就业岗位, 如果该领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体育专业学生就应该考虑转行。但真正发现要改行时, 所付出的代价也仅仅止于“知识背景”而已, 这时将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学习的过程。因为职业要求更注重的是你的综合素质, 是你对该职业的一种敬业精神, 为此你会主动学习、充电, 为了干好工作而积极努力。

二、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1、具备扎实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质

基本知识是知识结构的根基, 基本技能是对基本知识的实际应用, 基本素质是知识的内化。体育专业毕业学生无论选择何种职业, 也不管你在该专业取得了多么惊人和可喜的成绩, 都少不了扎实的基本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 尤其是良好的基本素质。在校学习时, 体育专业学生首先要有“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 积极主动地掌握各种技术, 提高基本技能, 在努力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 多学习理论知识, 使科学的理论知识有效地指导实践技术的运用。其次, 要多涉猎相关学科的知识, 诸如心理学、解剖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等学科, 同时要加大外语和计算机学习, 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第三, 注重自身修养, 提高自己的基本素质。在求学的同时, 学会做人的基本原则、基本道德、基本礼节等, 完善其道德人格, 提高其道德素质, 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诚心、有责任心、德才兼备的人才。

2、积极收集就业信息

就业信息的收集是毕业生求职过程的生命线。谁准备的充分, 收集的信息比较全面、及时、有效, 谁就能在就业过程中掌握主动权, 走好从学校迈向社会的第一步。一般来讲, 就业信息指的是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信息。毕业生自行收集就业信息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媒体与中介、求职网络、各种层次的人才招聘会、关系网、社会实践与实习单位等途径获得, 在得知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信息的同时, 也应了解一下用人单位的发展状况与显著特点。做好这些准备后, 体育专业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收集到的信息, 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 以及自己对职业的需求现状, 有针对性地向几家用人单位发出求职简历。

3、撰写简洁明了的求职简历

作为求职者, 需要通过简历告诉应聘单位自己过去取得的成绩, 因此简历的制作也为求职者提出了一个高的要求。一般有两种类型的简历可供选择, 一种是时序型, 一种是罗列型。时序型简历就是按照逆时序记录你的经历, 将最近发生的事情写在开头, 依次向前推演。

在简历中主要体现自己在体育专业课程中所取得的成绩、英语和计算机等级水平、获得奖学金和各类荣誉的具体情况、参加校内外体育活动中所取得的名次、以及社会实践情况。因为招聘单位往往注重的是应聘者现在的表现怎样, 现在取得怎样的成绩, 达到怎样的技术水平, 而不是了解如何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简历二是罗列型简历, 主要突出自己所学的专业、所专修的课程、取得最好的运动成绩以及最主要的经历。因为学生的社会经历不是非常丰富, 因此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 还是更适合用时序型简历。但仅仅罗列成就并不足以吸引目光, 同时简历中的内容一定要真实, 不要存在侥幸心理弄虚作假, 因为用人单位更看重一个人的道德品质, 所以, 简历还应主次分明、实事求是, 在设计上简洁明了、一目了然。

三、掌握择业面试技巧

面试是求职的最后一关,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相对于之前的求职过程, 面试要求应聘者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展示自己各种能力, 因此, 掌握面试技巧对于应聘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1、注重礼仪, 给对方留下好的印象

能否取得面试成功, 除了取决于求职者的学习成绩、基本素质和工作能力外, 得体的言谈举止及仪表也是十分重要的。注重仪表、举止, 并不意味着一定能找到好的工作, 但过分邋遢, 举止不雅, 必然会影响求职择业。穿着打扮有意无意反映一个人的修养, 仪表往往影响招聘方对你的第一印象。作为体育专业毕业生, 在面试时, 首先应穿着运动装, 给人一种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感觉, 同时也体现出体育专业的运动特点。其次, 要提前到达面试现场, 无论什么情况下, 都不要让应聘官等你, 同时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 做一些简单的准备。再次, 举止文明有礼节, 无论自己的面试是否成功, 处处都要给人一种有修养、有风度的感觉。

2、锤炼语言, 巧妙回答, 为面试成功提供保证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 语言表达艺术反映着一个人的成熟程度和综合素质。对应聘者来说, 流利自如、机智幽默的谈吐是面试成功的必要条件。面对招聘方提出的问题, 应聘者一定要把握重点, 简明扼要的回答。一般情况下要结论在先, 议论在后, 先将中心意思表达清楚, 然后再做叙论, 这样会让招聘方产生一种条理清楚、有理有据、简洁明了的感觉。遇到自己不懂不会的问题时, 不要回避, 更不要不懂装懂, 应诚恳坦率地承认自己的不足, 对于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 一定要沉着冷静, 巧妙回答, 机智幽默的语言往往会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 有助于化险为夷, 并给人以良好的印象。

3、展现自我, 尽显个人特色

面试时招聘方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接待很多应聘者, 相同的问题问若干遍, 若类似的回答也要听若干遍, 就会有枯燥、乏味之感。只有独到的见解和具有个人特色的回答, 才会引起对方的兴趣和注意。体育专业学生的优势就在于作风干练, 善于表现自我。在应聘时, 应试者要及时地敢于表现自己, 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空间中展示自己与工作有关的专业特长;充分展现自己的一般特长, 如语言表达、人际关系、组织管理等;充分展示自己业余爱好方面的特长, 如摄影、写作、书法、绘画、歌舞等。求职者谈论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时, 可结合应聘岗位的特质和特征, 不要泛泛而谈, 在表现自己的专业特长时, 应动作大方、优美, 不失规范, 切忌紧张, 拖泥带水。

总之, 体育专业毕业生在选择用人单位时, 一定要结合就业现状, 认清形势, 给自己有一个合理准确的定位, 面对招聘方, 充分表现出自己的专业特长, 展现自己的个人修养、文化内涵、组织协调等能力, 以顺利通过择业面试, 为胜任社会工作走出坚实而重要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刘素婷.大学生择业中的素质准备[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 (16) .

[2]、宋桂言.大学生毕业前的准备[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 (16)

[3]、李永洪.当代大学生择业面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探析[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5 (5) .

上一篇:销售中的提问艺术下一篇:单机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