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理论研究

2024-09-22

比较优势理论研究(精选12篇)

比较优势理论研究 篇1

摘要:比较优势理论在长久以来都占据着中国国际贸易政策指导地位, 也对中国三十多年来的工业化造成了重大影响。但随着中国国力的上升以及近年来中国经济在国内与国际上曝露出的种种问题, 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 西方国家对于中国商品的排斥加强。笔者不得不思考中国的发展道路。本文通过对于比较优势理论以及国际政治经济现实的分析, 揭示出比较优势理论所使用的限度以及这一理论对当下中国的不适用性, 并提出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所应坚持的原则。

关键词:国际贸易,比较优势,一般性理论

一、理论的一般性与现实的特殊性

脱离现实的理论自然是不存在的, 理论在建构之时便以解决现实问题为旨归, 就广泛意义上的理论而言, 理论的一般化来自于演绎式的研究方法与观察者视角的有限性, 此外还有对世界中存在和谐的共同规律的想象[1]。而就特定的经济学理论而言, 其一般性建构的动力还来自于经济学对理论预测未来能力的追求、社会科学存在紊乱的复杂性问题[1]以及现实利益的介入。当然, 讨论这一动力的来源并非本文的重点, 以上的列举也难称完善, 但理论在一般化建构中的这些问题却明白无误。但这并不是说理论本身一无是处, 只是理论本身存在限度。

就经济学而言, 以解释国际贸易理论何以产生并将如何发展的问题, 比较优势理论发展出了众多的分支, 无论这些根据不同国家或不同问题发展出来的理论彼此之间存在多大差异, 其所根据的仍旧是李嘉图在其《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一书中所提出的那个单一要素世界的贸易模型中所揭示出的在一国国内各种要素之间的“相对比较优势”能够促进国际分工与贸易的一般性原理。[3]比较优势的社会历史属性和限度比较优势理论的社会历史属性李嘉图并不是站在人类历史之外进行经济学研究并提出他的理论的, 时人也并不仅仅因为其逻辑的精巧而接受其理论。一如斯密, 当李嘉图建立他的模型, 并围绕国际贸易、收入分配展等问题开论述时, 并没有试图解释除了那一时代英国以外的经济问题。如果不考虑英国当时正在经营的海外帝国以及其凭此而拥有的国际贸易最大受益国的地位 (由于拿破仑战争中欧陆洲大陆的对外贸易基本停滞以及由此对后来欧陆对外贸易的不良影响, 跨州的国际贸易的核心在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的百余年中始终由英国据有) , 便很难理解为什么英国经济学理论家们会如此关注国际贸易, 而不是像法国与德国的经济学家那样在研究时更加关注财政与农业。具体就比较优势理论而言, 李嘉图并没有探讨他所假设的那个单一要素模型所存在的市场“何以生成”以及“属性为何”, 是因为对他而言, 大英帝国缔造的国际贸易体系是一个客观存在, 他只需解释国家 (就其所假设的模型以及之后展开的论述, 可以判断, 他指的是缺乏工业基础的非西方国家) 为何以及如何“加入”这个贸易体系即可。因此, 单一要素模型尽管提供了比较优势理论的一般化建构的可能性, 但却是李嘉图就那一时代的历史背景与现实问题所提出的, 因而, (原教旨的, 也是最一般化的) 比较优势理论的历史特殊性难以避免。

比较优势理论的限度比较优势理论的限度是由其社会历史属性中的限度决定的。首先, 比较优势理论所解释的国际贸易结构与今天的国际贸易结构不同, 那一时代的国际贸易集中于英国及其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 除了英国以外的国家所面临的不仅仅是与英国在工业技术上的代差, 还有由英国的海上霸权所缔造的“封闭的海洋” (出自《海洋封闭论》, 在这一时代是选择性的封闭, 决定权有英国资本家决定) 。而当代国家贸易体系中并不存在十九世纪的英帝国那样的垄断性力量, 贸易结构的层级性实际上削弱了。

其次, 国际市场的商品丰富性空前提升并没有增加比较优势在国际贸易中获益的可能性, 原因很可能是:商品间的关联性上升了, 很少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完成所有的生产工序, 而各国产品间的关联性以及各阶段产品供给需求关系的不同, 这种情况往往造成处于商品生产上游的发展中国家对于国际贸易的规则制定与定价失语, 进而造成难以获得比较优势理论所说明的收益。

二、中国的现实与反思

中国的现实我国在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发展之中所秉持的经济发展与贸易政策是以进入国际经济体系为目的的, 由于缺乏完整而先进的工业体系, 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发展为主流国际贸易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之下, 我国的工业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 但却仍旧没能成为“不可替代”的国际经济体系的核心性成员, 反而出现了国际资本大量涌入蚕食打击民族资本的现象。中国的政治角色与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始终存在巨大矛盾, 这种矛盾既为中国经济提供了保护伞, 又使蚕食中国经济成为其他各大国的当然选择。

反思比较优势理论及其衍生理论所论述的并非是国际贸易体系中主导国家的选择, 而恰恰是国际贸易体系中处于被动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加入国际贸易体系并参与国际分工的必要性。因此, 固步自封于这一理论追求简单经济效益的国家只能永远处于国际体系中被支配者的地位。中国应该有更加适应本国诉求与现实的理论。

参考文献

[1]杰弗里·M·霍奇逊《经济学是如何忘记历史的》[M]高伟马萧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

[2]戴维·w·皮尔斯《现代经济学词典》[M]宋承先寿进文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12月第一版

[3]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 (第六版) 》[M]海闻潘园园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

[4]史蒂文·普雷斯曼《思想者的足迹—五十位重要的西方经济学家》[M]陈海燕李倩等译合肥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比较优势理论研究 篇2

静态比较优势和动态比较优势

关于对外开放和我国产业发展的关系问题,目前理论界明显存在着两种不同倾向性意见。对此笔者大体归纳如下:

第一种意见认为,应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以解决就业问题;要尽可能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技术;民族产业是次要问题,只要在中国土地上生产、纳税、增加就业既可;产业结构优化问题应主要由市场决定,主张搞“产业政策”是沿袭计划经济的思路。

第二种意见:强调在开放条件下保持民族经济独立性;主张适度开放,吸引外商投资也要适度,注重经济(产业)安全;需要国家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有必要在战略性产业领域中争取赶超。

上面两种不同倾向,实际上隐含着对国际环境、国家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改革中政府和市场的作用等等一系列问题的判断的分歧。

笔者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因为今天国有企业和产业结构的很多问题,根源还在于旧体制改革不彻底和新的市场经济秩序没有完善。但对在国际竞争面前要不要坚持自己的产业独立性、要不要保护和扶持民族战略产业的问题上,笔者不能同意第一种意见。

很多文章倾向于用“全球化”、自由贸易代替经济发展,好像只要“放开”搞自由贸易、按比较优势论办事,发展中国家就能走上健康发展之路,好像这就是发展战略的核心。而贸易保护、产业发展政策,都是“计划经济的余毒”,是保护落后。

我们应该承认,自由贸易和比较优势原则,有相当大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对后进国家的`发展有指导意义。但是这个理论的缺点是“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对待发达――不发达经济之间的分工问题,所以是“静态的比较优势”理论。它解决不了长期经济发展问题(比如说,解释不了为什么日本韩国的高科技产业发展这么快)。静态比较优势论实际上是发达国家的理论武器。按照这个理论,在全球化条件下,后进国家就没有追赶和后来居上的可能,只能宿命地被动服从于“客观规律”,即现有的世界分工格局。

工业化的拉美式道路和日韩式道路

汽车工业界有人提出:世界各后进国家发展汽车工业,有“拉美式”和“日韩式”两条路线。实际上这可以推广到整个工业政策。在全球化条件下,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有两种可选择的道路:拉美道路和日韩道路。

拉美道路的特点,就是敞开大门,鼓励各跨国公司进来合资合作、设厂竞争,不追求“民族汽车品牌”。而“日韩式”则强调国家发展自主汽车工业(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不倾向于合资,高度重视引进消化,重视自有品牌。为保护自己的汽车工业不惜搞市场壁垒,通过与跨国公司合作打入国际市场。

拉美式道路,是遵循“国际自由竞争”和“比较优势”论的、政府放任自由的产业发展道路。“日韩式”道路是政府强烈干预市场的(国家确定产业发展目标、实行市场保护和倾斜支持)发展道路。

拉美式道路证明,出让国内市场,换取国际投资,可以增进居民福利,可以节省技术研发耗费,减少投资风险和市场风险。其代价是阻碍了自己的技术研发和创立品牌的前景,本国的汽车产业和汽车市场被跨国公司所控制,成为依附型产业。

日韩式的发展道路,要付出购买、消化技术的金钱和努力,要冒技术引进失败或消化不力、掉进“引进陷阱”的风险。但这是不受外国资本控制、发展中国家振兴民族产业、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的唯一途径。[1]

可以

比较优势理论研究 篇3

关键词:会展旅游;比较优势;曲靖

1.比较优势理论概述

比较优势理论是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区域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其实质是指一个地区相对另一个地区而言,由于资源占有等各方面条件的优势,导致某产品的生产相对其他地区而言,特色更强,成本更低,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定优势[1]。曲靖发展会展旅游的比较优势是指曲靖发展会展旅游的各方面条件与其他省市以及周边城市相比具有的比较优势。

2.曲靖发展会展旅游的比较优势分析

2.1政策方面的比较优势

云南省成为全国旅游产业改革试点省份以及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推进,“滇中城市群”战略规划实施,曲靖“大珠江源旅游”品牌打造,曲靖市第四次党代会明确了继续实施“商旅活市”战略,建成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知名度的精品景区景点,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打响“文化曲靖、休闲曲靖、美食曲靖、魅力曲靖”旅游品牌。这一系列云南省和曲靖市的社会经济及旅游发展政策为曲靖会展旅游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2.2社会经济环境的比较优势

2.2.1地理交通区位

曲靖市位于云南省东部,西与昆明市交界、东与贵州、广西接壤,自古为入滇和出入云南的重要门户,素有“云南咽喉”之称。曲靖市域内有三条国家级铁路干线(南昆线、贵昆线、内昆线),有四条高速公路(昆曲、曲陆、曲胜、嵩待)均通过境内,326(纵向)、213(纵向)、324(横向)、320(横向)四条国道纵横贯穿,大尺度的旅游交通网已形成。昆曲城际列车用时90分钟,每两小时发一个班次。相对于云南省大部分州市,曲靖发展会展旅游的地理区位优势显著。

2.2.2社会环境

曲靖从05年到13年曾五次入选“中国十佳宜居城市”排行榜,体现出城市环境优美,社会安全,文明进步,生活舒适,经济和谐,美誉度高的综合特征。2006年荣获中国走向世界——中小城市成就奖。2009年,曲靖入选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城市发展代表”。数次获评省级园林城市称号。优越的城市气候环境和较高的城市声誉为曲靖市发展会展旅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3人文环境

曲靖市历史悠久、文化繁盛,其文化特征表现为历史性、多元性和融合性等特征。曲靖市是云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文化区位上是与中原文化接触最早的地区之一。秦汉以来就是中原通往云南乃至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通道,与滇池地区的汉文化也有着密切联系。东晋南北朝时期孕育了主导云南文化达700年之久的爨文化,明清时期铜文化和会馆文化交融凝聚,近代红军活动在曲靖、会泽、宣威等地都留存了遗址和遗迹。“华”文化与“夷”文化交融的明清儒家文化,铜商文化与会馆文化的交融,布依文化和喀斯特山水文化的融合,多种文化浑然一体,蔚为大观。

2.2.4经济基础

从全省经济格局发展来看,曲靖市位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人均GDP高于我省除昆明外其他各州市的平均水平。近5年来,曲靖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跃居全省第二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曲靖建立珠江源头大城市构想的实施,曲靖的教育、文化及商贸服务业等各种服务设施不断完善。201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583.9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1%,人均GDP达到26599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89.19亿元,增长7.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38.45亿元,增长15.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56.30亿元,增长12.4%。经济的发展为曲靖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会展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2.3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

曲靖拥有许多在国内和省内较大知名度和较强优势的景观,如大地缝、珠江源、彩色沙林、九龙瀑群、多依河、万亩油菜花等。旅游气候舒适度较高,除个别谷地旅游地外,大部分旅游地四季如春,四季可游。有较多吸引力很强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且特色鲜明。以罗平油菜花节和彩色沙林国际沙雕节为代表的节庆旅游资源特色突出,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丰富的旅游资源是会展旅游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3.基于比较优势的曲靖会展旅游发展对策

3.1曲靖发展会展旅游存在的问题

以上分析了曲靖具有的一些相对比较优势,发展会展旅游的潜力较大。但是目前曲靖尚处于会展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其会展配套设施不完善、会展人才匮乏、展会规模小、展会专业化水平低、国际化程度低。要发挥曲靖会展旅游发展的潜力,使会展旅游为曲靖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作更大贡献,还需要从完善基础设施、人才培养、产品开发、区域合作等多方面做出努力。

3.2曲靖会展旅游发展对策

3.2.1完善会展场馆设施及周边交通

完善的现代化会展设施是开展会展旅游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目前曲靖需要增加大型会展场馆的数量和规模,引进先进设施设备,完善场馆周边交通,增加场馆的可进入性。

3.2.2培养会展旅游专业人才

与国内中东部地区会展旅游更为发达的城市相比,曲靖会展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意识欠缺、专业人才十分匮乏。因此,要发展好会展旅游,须加强对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从人才培养方面提高曲靖会展旅游业的竞争力。

3.2.3积极开发特色会展旅游产品

会展旅游产品是为会展活动以外的休闲时间而提供的,因此,必须满足不同会展游客的个性化需求。会展旅游产品的休闲性很强,据有关研究案例显示,游客在参会其间的花费,主要用于餐饮和娱乐[2]。曲靖应充分发挥其美食优势,打造更多美食品牌,继续唱响“游在云南,吃在曲靖”的口号。游客们在享用当地美食外,休闲娱乐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娱乐方式主要涉及户外休闲体育运动以及酒吧休闲等,因此,曲靖还需要加快创新开发休闲旅游产品。

3.2.4加强与昆明等周边城市会展旅游的合作

昆明因其较为发达的经济条件和优越的气候条件,凭借其国际国内较强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已成为西部地区会展经济发展势头看好的新兴“会展城市”[3],每年有大量会展活动定期举办,而昆明的会展接待能力增长毕竟有限,很可能会将一部分中小型会议展览项目分流到周边城市。曲靖利用濒临昆明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在发展会展旅游过程中,可以借助其强大的客流,促进会展旅游的发展。(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毛润泽,夏学英.辽宁体育旅游开发比较优势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22(9):21-23

[2]吕冬阳,刘松.常州市会展旅游发展比较优势研究[J].北方经贸,2010(08):106-107

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研究 篇4

关键词:比较优势理论,发展路径,发展前景

一、前言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比较优势理论是古典及新古典贸易理论的核心, 它认为产生国际贸易的原因是各国在产品生产上存在比较优势, 这种比较优势用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劳动成本或者机会成本衡量。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的一个特例, 而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本质上也是一种比较优势理论。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相似,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认为产生国际贸易的原因也是因为相对价格的不同, 只是这种相对价格不是由劳动生产率或技术水平的不同所产生的, 而是由于每个国家的资源禀赋不同所产生的相对价格优势。新贸易理论则是从规模经济等新的角度解释了产业内贸易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这种新的贸易现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世界经济逐渐成为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 国际贸易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分工是进行国际贸易的前提条件, 而目前的国际分工是由旧的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秩序和各国资源的禀赋差异决定的。因此, 本文通过研究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路径和发展现状, 从而找到该理论的发展前景, 试图以新的研究视角来解释新的贸易现象。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路径

大卫·李嘉图对国际贸易模式的研究一般被认为是比较优势理论的起点。李嘉图认为, 所谓比较优势就是不同国家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差异, 该差异的来源是各国在生产该产品上的劳动生产率差异。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看,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存在许多局限性, 其中最大的局限就是该理论里仅有劳动这一种生产要素。因此, 在多种要素存在的情形下, 该理论在解释比较优势来源时就会产生困难。

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发展了李嘉图理论。该理论构造了一个包含“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的模型, 认为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是要素禀赋结构差异, 以及由这种差异所导致的要素相对价格在国际间的差异。

在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之后, 贸易理论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数据收集和处理技术的发展, 以及对贸易理论进行实证检验。“里昂惕夫之谜”的提出使得人们对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普遍适用性产生了怀疑。这种怀疑导致两种结果:一部分研究者认为通过对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进行改进, 引入人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 进而在更为广泛的基础上考虑国家之间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就能够解决难题。这些研究者的实证检验结果也证明上述改进基本是有效的。另一部分研究者则试图通过放弃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部分重要假设条件来构造“新的贸易理论”。并且, 两个方向的发展均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第一, 放弃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关于规模收益不变的假定, 研究规模收益递增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

按照规模收益递增理论, 一国的企业或者行业可能仅仅由于历史或者偶然的原因而较早地进入某个产业, 从而可以较早地扩大生产的规模并利用规模经济来形成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本优势。

第二, 放弃赫克歇尔-俄林关于贸易参与国在获得生产技术方面具有相同可能性的假定, 研究不同国家的技术可获得性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技术可获得性差异理论既可以用来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也可以用来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对于前者, 即使两个发达国家在开发技术方面具有相同的能力, 但是由于随机性, 开发出来的具体技术也具有差异;另一方面, 不同国家可能专业化地开发不同产品或产业方面的生产技术。因此, 两个国家的技术能力相同并不意味着两者开发出来的最终产品相同。这样, 两个技术能力相同的国家仍然存在贸易的可能性。对于后者, 其研究结果是产生了著名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 新的技术和产品一般是在发达国家首先开发成功的。当产品和技术趋向成熟并进入标准化阶段时, 产品的生产则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与产品和技术的这种生命周期相适应, 国际贸易首先是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新产品, 然后则改变成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输出成熟的和标准化的产品。

按照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国际贸易应当主要在要素禀赋结构相差较大的国家之间进行。然而, 国际贸易的发展越来越表明, 要素禀赋结构相似的国家 (地区) 之间的贸易———主要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 反而占据国际贸易的主要份额。这样, 贸易理论就需要对这种现象进行解释。于是, 新的贸易现象又导致了新的贸易理论的产生。新贸易理论, 包括其对规模收益递增条件下国际贸易问题的分析、技术可获得性的分析、分工和专业化与企业技术和产品开发之间关系的讨论、不同国家之间市场需求差异的分析等, 为国际贸易的这种新的发展动向提供了解释。

三、比较优势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克鲁格曼等人的规模经济分析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中产业内贸易的兴起推动了比较优势理论新的发展。克鲁格曼和赫尔普曼引入规模经济来分析比较优势 (1985) 。他们建立了一个垄断竞争模型, 该模型基于自由进入和平均成本定价, 将产品多样性的数目视为由规模报酬和市场规模之间的相互作用内生决定。他们认为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强调比较优势是外生给定的, 而许多情况下, 它是先天获得 (内生) 的。后天获得的比较优势决定了一国在某些制造业, 尤其是高技术产品制造业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要素禀赋差异和“外部经济”是内生比较优势的源泉 (见表1) 。

克鲁格曼虽然强调后天获得的比较优势的重要性, 但他认为传统的外生比较优势理论并没有过时, “无论在理论还是实际中, 生产率落后的国家同样能够保持国际贸易平衡, 因为决定贸易的是比较优势而非绝对优势”。在自给自足情况下, 一个国家的产品多样性数目很小, 而贸易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同时如果贸易增加了消费者的需求弹性, 那么单个厂商的规模效率也能改进。这样, 单个厂商通过规模经济作用确立了在国际市场中的优势。实际上, 克鲁格曼在更早时候 (1980) 就提出国内市场规模会影响一国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他论述了在几种背景下, 具有大的本国市场的厂商更能有效利用规模经济从而在国际上更有竞争力。许多实证研究也表明出口商通常比内销的厂商规模更大, 厂商和产业的规模与出口量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二) 赫而普曼等人对R&D的分析

格鲁斯曼和赫而普曼从研究与开发 (R&D) 的角度推进了比较优势理论 (1989, 1990) 。他们将原来盛行的对比较优势的静态分析扩展到动态分析, 创建了一个产品创新与国际贸易的多国动态一般均衡模型, 研究通过R&D产生的比较优势和世界贸易的跨期演进。在模型中, 公司引进新产品会发生资源成本;前瞻性的生产者引导R&D进入具有获利机会的市场;新产品不完全代替老产品, 并且当更多的商品可买到时, 价格、利率和贸易模式会跨期演进;贸易有产业内和产业之间的, 前者受制于R&D支出, 后者受制于资源禀赋;国际资本流动用来为R&D融资, 在一些情况下跨国公司会出现。

早期的动态研究 (Krugman, 1979;Dollar, 1986等) 对贸易均衡的稳态性质作出了有意义的分析, 但由于没有考虑到所有一般均衡的相互影响和驱动产品创新率的经济因素, 从而使分析不够完全。而格鲁斯曼和赫而普曼的框架很明确地处理了对私人投资R&D激励和R&D活动的资源要求。资源通过分配到R&D部门, 会导致差异化产品和同质产品的生产, 然后就会形成沿着贸易均衡动态路径的赫克歇尔-俄林贸易模式。这种贸易模式, 会导致比较优势的发展。

(三) 格鲁斯曼等人的人力资本配置分析

格鲁斯曼和麦吉 (2000) 从人力资本配置的角度分析了国际间的比较优势。他们创建了一个具有相似要素禀赋的国家间贸易竞争模型, 分析了人力资本的分配对比较优势和贸易的影响。他们发现, 具有相对同质人力资本的国家, 出口产品所使用的生产技术以及人力资本之间的互补性特征。此时, 当所有的任务被相当好地完成时, 要比一部分任务被极好地完成而另一部分任务完成得很差时的有效产出更大。高效率的生产组织要求具有相似才能的人力资本匹配, 这在有同质人力资本的国家更容易实现。另一方面, 对于具有异质人力资本的国家, 其出口产品所使用的生产技术以人力资本之间的替代性为特征。此时, 具有相对杰出人物的公司完成一些任务, 而另一些任务由才能相对较低的人组成的公司来完成。那么, 对于具有异质人力资本特征的国家, 如果杰出人物有更大的比例, 将会在对杰出人物敏感的产业中占有比较优势。

(四) 梅里兹等人的劳动市场波动性和弹性分析

库纳特和梅里兹 (2009) 从劳动市场的波动性、弹性的角度分析了国际间和部门间的比较优势。劳动市场制度的国际性差异对公司调整适应外来冲击的能力有影响。波动性在制度上与特定部门的差异相互作用 (如公司内不同部门的特定抗冲击性差异) , 形成了一种新的比较优势。大量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劳动市场弹性较大的国家偏向于出口波动性大的产品。通过阐述劳动市场体制的差异如何整合的于恩布什、费舍尔和萨缪尔森 (1977) 的比较优势模型, 表明了该模型可以扩展到多因素、多国模型。

(五) 国内有关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

国内学者中以林毅夫为代表力挺比较优势理论, 他们认为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 是由要素禀赋决定的。在一个劳动力相对富裕的国家, 劳动力的价格就会很便宜, 而资本的价格就会相对较昂贵, 如果一个经济体系能够对要素禀赋的变动作出及时反映, 要素价格就会反映其禀赋的稀缺, 企业就会调整产品生产的要素投入, 在技术选择时尽可能地使用相对便宜的要素。在传统赶超战略下形成的生产要素存量配置结构, 是与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相违背的, 因此导致大量的赶超企业缺乏自生能力。政府为了保护此类企业, 会采取各种扭曲价格的方法, 或给予他们补贴, 从而影响了市场的正常运转, 制约了资本积累的速率、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

与之相反, 以洪银兴为代表的学者则提出“比较优势陷阱”。他们认为比较优势理论是一种静态的视角, 没有考虑产业结构的调整;比较优势理论所讲的比较成本是对本国产品的比较而言, 并不意味着在国际竞争中就一定具有优势。落后国家按照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 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无法成为带动产业升级的龙头产业, 容易导致进口漏出和储蓄漏出, 从而不能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长期单纯执行比较优势战略会造成一国产业结构不能得到升级, 而且会固化原有产业分工, 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长期处于不利地位, 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贸易条件恶化和贫困化增长的现象。因此他们认为, 竞争优势理论应该取代比较优势理论成为新的国际贸易主导理论。

四、发展前景与展望

比较优势理论作为一个经济发展理论, 尽管自李嘉图提出至今已近二百年, 但仍为企业和国家进行生产活动选择时, 在要素相对密集度方面所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两优择其甚, 两劣权其轻”不仅仅是指导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 在社会生活的其他诸多方面, 都已成为进行合理社会分工, 以取得最大社会福利与劳动效率的原则, 有较为广泛的一般适用性。然而, 一个企业不可能进入这个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每个行业, 因此, 需要在这些行业中有所取舍。综上所述, 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这为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和完善途径。

第一, 贸易理论的实证检验问题。根据一些学者对于各种现象的计量分析结果, 以上理论中的多数理论———包括赫克歇尔-俄林的比较优势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各种流派都获得了支持。然而, 并不存在某种理论具有普遍适用性。或者说, 要素禀赋、专业化与分工的发展、规模经济分析、劳动市场波动性和弹性分析等“新”、“旧”贸易理论解释变量对国际贸易现象都有一定解释能力。

第二, 各种贸易理论间的关系。既然实证检验不能简单地排除某一种贸易理论, 就必须考虑如何处理各种贸易理论之间的关系。最直观的想法是构造一个包含多种解释变量的一般化贸易模型, 从而将各种贸易理论综合起来。然而, 沿着这个方向进行的工作都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再者就是, 不对各种贸易理论进行综合, 而是从贸易现象着手———将贸易现象分为不同的类别, 每个类别适用不同的贸易理论来解释。比如,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主要用来解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 或者要素禀赋结构差别较大的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新贸易理论则主要用来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 或者要素禀赋结构差别较小的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这两种想法都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

参考文献

[1]Ariel Burstein, Marc J.Melitz.Trade Liberalizationand Firm Dynamics[EB/OL].http://www.economics.har-vard.edu/faculty/melitz/papers_melitz.

[2]Cun~at, Alejandro and Marc J.Melitz.A Many-country, Many-good Model of Labor Market Rigidities as aSourc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Papers and Proceedings, 2010 (8) :1-8.

[3]洪银兴.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兼论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J].经济研究, 1997 (6) .

[4]林毅夫.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J].经济学, 2002 (1) .

比较优势理论研究 篇5

比较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可以表述为:在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对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彼此都节省了劳动,都得到了益处。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一般而言,中国现阶段劳动力相对多,资本相对短缺,应该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型的产业,或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区段。但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或者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区段,可能成千上万,每个地方的资源不可能把符合这两个条件的所有产品都生产出来,这就必须做出选择。

具体的选择应该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一是选择当地有传统的产业。举几个例子:扬州有个杭集镇,是全国的牙刷之都,如果杭集镇牙刷厂不开工,全世界的牙刷都要配给。这个镇从清朝道光年间开始生产牙刷,有历史传统。南昌有一个文港镇,是全国的铁笔之都,国内生产的70%的铁笔都出自哪个地方,文港这个地方也是从宋朝开始生产笔了,所以也有历史传统。

二是当地有国有企业。上世纪50年代,国有企业在很多产业不具备比较优势,当时我国一穷二白。改革开放26年,我国平均每年经济增长速度9.4%,经济规模提高了10.3倍,现在,资本拥有量、技术拥有量和上世纪50年代已经改善非常多,许多原来不具备比较优势、需要政府保护补贴才能生存下来的企业,现在其实可以焕发活力了。以重庆为例,重庆原来是老工业基地,现在则是全世界的摩托车生产之都,全国摩托车每年生产一千多万辆,重庆要生产400多万辆。这是因为,过去的重工业基地,为此打下了许多装备业的基础,当地有国有企业形成的产业群聚,现在已经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

三是当地要有独特的资源。宁夏的枸杞子,新疆的哈密的葡萄干,都是当地的独特资源。

比较优势理论研究 篇6

摘要:以加入WTO十年中国农业贸易政策调整为背景,利用1995~2011年数据系统测算了加入WTO十年中国农业贸易政策组合调整的分类农产品和农产品整体效果,并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有效保护率、新要素贸易条件等指标构建了中国农业比较优势变动的科学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加入WTO十年中国农业贸易政策限制效果显著降低,现有农业贸易政策组合可以形成合理、有效保护;不同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化明显,中国农业生产贸易格局基本上遵循了比较优势原则;今后在挖掘和提升中国农业生产贸易整体的比较优势时,依据变动中的比较优势对不同种类农产品应当有不同的侧重点。endprint

摘要:以加入WTO十年中国农业贸易政策调整为背景,利用1995~2011年数据系统测算了加入WTO十年中国农业贸易政策组合调整的分类农产品和农产品整体效果,并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有效保护率、新要素贸易条件等指标构建了中国农业比较优势变动的科学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加入WTO十年中国农业贸易政策限制效果显著降低,现有农业贸易政策组合可以形成合理、有效保护;不同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化明显,中国农业生产贸易格局基本上遵循了比较优势原则;今后在挖掘和提升中国农业生产贸易整体的比较优势时,依据变动中的比较优势对不同种类农产品应当有不同的侧重点。endprint

比较优势理论研究 篇7

关键词:盐城,优势产业,区位商

1 盐城产业发展现状

2010年,盐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66.2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63.71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096.55亿元,轻工业增加值达379.98亿元,增长13.5%,重工业增加值605.60亿元,重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高达61.45%,工业“重型化”比较明显;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06亿元。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21.9∶44.8∶33.2调整为2010年的16.0∶48.4∶35.6,呈现“二三一”的产业格局。

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发展后劲足。结构偏离度指某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与增加值比重之差。比较效率是指各产业增加值与从业人员比重之比。正偏离和小于1的比较效率意味着该产业用较多的劳动创造了较少的产出,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反之,负偏离和大于1的比较效率则意味着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通过与南通对比分析发现:南通和盐城第二产业都为负偏离度,且盐城第二产业的负偏离度绝对值长期高于南通;南通和盐城第二产业的比较效率都大于1,且盐城比较效率历年大于南通。说明盐城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高,发展潜力十足,吸纳劳动力空间更广阔。

资料来源:根据2010年盐城和南通统计年鉴和2011江苏统计年鉴整理得到

2 盐城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工业化程度低于南通

通过与南通比较发现:在产值结构上,盐城第一产业比重高于南通,第二产业比重低于南通,第三产业比重两市旗鼓相当。在就业结构上,南通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最多,其次是第三产业,最后是第一产业;盐城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最多,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相差无几。无论从三次产业创造产值的角度,还是从三次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角度,盐城工业化的程度都远远低于南通。

资料来源:根据2010年盐城和南通统计年鉴和2011江苏统计年鉴整理得到

资料来源:根据2010年盐城和南通统计年鉴和2011江苏统计年鉴整理得到

2.2 与南通产业同构严重

测度产业同构的重要指标是结构相似度系数。通过计算得到,2009年和2010年两市的结构相似度系数分别为0.9419和0.9415,说明两市产业同构程度比较高。为进一步区分是同质同构还是异质同构,又通过专业化系数进行工业产品层次的结构相似性分析,结果,盐城一共有13种优势工业产品,南通一共有11种优势工业产品。两市共同的优势工业产品高达7种,出现较大程度的重复,说明两市存在一定程度的产业同质同构。

3 盐城优势产业的选择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盐城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但工业化程度偏低,与南通存在一定程度的产业同质同构,即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域内部竞争。所以,尽快确定优势产业,重点发展优势产业显得迫在眉睫。

在区域经济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形成地区专业化。区位商是指某一地区特定产业的产值在全国该产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与地区经济总量在全国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LQij是第i地区j行业的区位商,Lij是第i地区j行业的产出指标,Pi是第i地区的经济总量。区位商能够大致反映某一地区某行业在全国的地位。如果区位商大于1,意味着该行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且区位商值越大说明该产业优势越强;区位商等于或小于1,表明该地区该行业在全国同行业竞争中不具有优势。表三和表四的计算结果显示:盐城特有的优势产业是专用设备制造业。南通特有的优势产业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金属制品业、橡胶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两市共同的优势产业有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

数据来源:根据2010年盐城、南通统计年鉴计算得到

数据来源:根据2010年盐城、南通统计年鉴计算得到

4 盐城发展优势产业的政策建议

首先,调整工业结构,培育壮大优势产业。继续激发工业发展潜能,深化工业化进程,重点发展盐城特有的优势产业和区位商值突出的产业。对与南通共有的优势产业,两市政府要加强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联合发展。对区位商值高于南通的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盐城政府要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尽快形成较强的产业集聚。

其次,依托优势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充分利用港口、滩涂和海洋等特色资源,重点发展港口火电、苇浆、木浆、天然气、石化等能源原材料基础工业,积极发展海洋医药、海洋化工等新兴产业,建成结构合理、外向度高、特色明显的海洋经济体系。

最后,利用高新技术,形成新兴优势产业。积极探索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速高新技术向实际生产力转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提高有市场发展前景的行业和企业的技术含量,培育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

参考文献

[1]杨家栋.江苏沿江八市产业同构问题论析[J].扬州大学学报,2008,12(1).

[2]金永红,奚玉芹.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同构问题与产业能级提升对策[J].经济纵横,2006,(10).

[3]何海,苏洁.区域优势产业选择及其持续发展分析[J].商业时代,2010,(21).

[4]张英辉.京津冀区域优势产业的比较分析与河北的选择[J].科技管理研究,2009,(6).

[5]刘国龙.基于产业竞争优势评价的武汉重点产业筛选[J].商业时代,2010,(27).

[6]徐侠,安同良.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同构度的测度与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8).

[7]何静,吕亮雯.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同构度和区域分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3).

关于比较优势理论的评述 篇8

自古典贸易理论以来, 提倡自由贸易的经济学家认为, 贸易能够推进对各国都有利的国际劳动分工, 自由和开放的贸易使得各国能扩大其生产和消费的可能性, 从而提高各国的贸易收益和福利水平。

然而, 我们不得不注意到国际贸易带来低廉价格与多样化消费的同时, 也冲击着一国的特定产业和部分就业。在英国, 伦敦的潜水艇工作消失了;在美国, 北卡罗纳州的纺织工人失业了;在我国, 则由于长期的贸易顺差导致贸易条件恶化, 造成福利净损失[2]。

因此, 我们不能盲目乐观, 而有必要结合新的国际贸易形势, 衡量自己参与国际分工的损益。自由贸易优于封闭经济的事实已毋庸置疑, 然而, 关键的问题在于, 虽然自由贸易对增进一国福利有着积极的作用, 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个人、企业、部门或生产要素都能从贸易中获益, 有研究显示:在过去40年中, 高收入国家非熟练劳工的实际工资率下降, 原因在于从低工资的发展中国家进口商品增加了, 而这些进口品是由那些与高收入国非熟练劳工有市场替代关系的要素生产的, 因此导致了高收入国家非熟练劳工实际工资的下降[3]。

1 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

比较优势理论除了其古典假定的局限性外, 仅仅基于一种"以物换物"形式的简单贸易条件 (相对价格) 来分析各国收益, 此外其研究主体仅限于国家主体之间, 贸易利益分配问题只在于宏观层面, 这一问题同样存在于拓展的比较优势模型中。约翰·穆勒在其基础上, 运用价格分析法进一步阐述了国际商品交换比率的确定以及贸易利益分配问题, 但文字叙述简单, 理论分析粗糙。

之后, 包括塞缪尔森的序数效用图, 西托夫斯基曲线等都未能明确给出上述贸易损失和贸易收益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此关系之下的总福利变化情况。

总之, 笔者将三代贸易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以及国内外相关理论在论证贸易收益问题上的共有局限性总结如下:

(1) 没有定量地、分别地衡量凭借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的一国国民收益和损失, 对一国内不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的工人收入损失没有关注, 或刻画不够具体;

(2) 衡量福利的标准不够全面、客观。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际贸易收益问题与规范分析和福利理论密切相关的特征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1]自李嘉图、穆勒以来, 关于这一问题的探讨从未停止过, 保罗·塞缪尔森在1962年的论文中通过小国、大国的假定, 论证了贸易经济下的消费可能性曲线位于闭关自守消费可能性曲线之外, 并用序数效用理论分析得出结论"可以通过对商品增量的重新分配来使每个人的福利得到改进"[4], 但其却回避了个人福利的比较。

以Viner、Kemp和Wan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则从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的角度分析福利变动, 但这一理论主要用于分析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 不具有衡量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损益问题的一般性。

国内学术界则主要从中国凭借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贸易来获取贸易利益问题进行研究。其中林毅夫所倡导的比较优势利益说认为, 只要发展中国家能正确依据本国的要素禀赋优势来发展本国经济, 参与国际本国贸易, 那么随着本国资本的不断积累, 其经济就会随着资本的增多而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5]。洪银兴则持相反观点, 认为如果一国仅仅以要素禀赋优势来参与国际分工, 就会掉入"比较利益的陷阱"。张二震关于贸易利益分配的现有研究认为, 要素分工在促进国际间贸易分工利益总量的提升的同时, 要素分工也使得国家之间的贸易利益分配变得更加复杂。

3 可行研究方向

笔者认为, 为弥补古典贸易理论在贸易损益问题上研究方法的不足, 有必要以一种更明确和客观的经济建模方式来分析上述损失和收益问题, 运用经济学标准范式, 着重刻画一国内不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失业工人的收入损失, 结合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 效用水平, 更全面具体地分析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贸易损益问题, 从而就我国立足于自身特点,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明确对外贸易思路, 优化对外贸易战略, 以更合理、更从容的姿态参与到全球分工体系中这一目标给出合理建议。

摘要:有许多实践者和经济理论家认为, 贸易对一些人有利, 对另一些人有害。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 贸易受益者是否可以对贸易损失者给予补偿, 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福利状况的改善[1]。比较优势理论的结论其实已经部分回答了这一问题, 李嘉图的2×2×1模型中暗含了一个命题:一国内集中生产的部门的收益量大于另一个受损部门的损失量, 然而模型并没有具体展开分析两者的关系。本文将自古典贸易理论以来的国际贸易理论做以简要文献综述, 着重分析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 并提出可行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比较优势,贸易损益,分工

参考文献

[1]赵艳.塞缪尔森经济理论研究[M].151.

[2]何河, 周长富, 王月.要素分工、贸易顺差及贸易收益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 (3) .

[3]保罗·塞缪尔森, 威廉·诺德豪斯著.萧琛译.微观经济学[M].246.

[4]Samuelson.1962 The Gain from International Trade Once Again.In:Stigliz, ed.1966.The Collected Scientific Papers of Paul A.Samuelson, Vol.2.Cambridge, Mass.:MIT Press.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研究述评 篇9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下同) 为测量一国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提供了一个较可靠的技术手段。自该指数被提出至今,经反复地修正和发展,由表示单一的显示性出口比较优势( RCA) 的指数衍变为包括显示性进口比较劣势( RCDA,Revealed Comparative Disadvantage,下同) 指数在内的综合性的显示性贸易综合比较优势( RTA: Relative Revealed Comparative Trade Advantage,下同) 指数。RCA指数以及RTA指数的发展和完善,有效地提高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精确性,同时,为测量贸易双方之间的贸易互补性( TC: Trade Complementary,下同) 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条件。

本文在介绍和分析莱斯纳RCA等显示性比较优势( 或竞争力优势) 指数的提出背景、特征及其局限性的基础上,着重介绍和分析对巴拉萨RCA指数的代表性修正研究,并通过比较分析明确各修正指数的性能特征。这对正确地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正确地测量各国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以及贸易互补性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提出

亚当·斯密( Adam Smith,1776) 、大卫·李嘉图( Ricardo,1817) 的古典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 俄林( Heckscher & Ohlin) 的要素禀赋理论( H - O定理) 等新古典比较优势理论以及赤松要( Akamatsu Kaname,1935; 1937 & Kozima,1960;2003) 、筱原三代平( 1955 ) 、 巴拉萨( Balassa,1965) 、雷蒙德 · 维农( Raymond Vernon,1966 ) 、迈克尔·波特( Michael E. Porter,1990) 等关于产业发展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的比较优势由 “自然禀赋优势( Natural Endowment Advantage) ” 和包括 “干中学( Learning By Doing ) 、出口中学( Learning By Exporting) ”在内的 “后天学习取得的优势( Acquired Advantage) ”构成; 其比较优势或劣势是可以变化的,经济的发展不仅取决于资源的丰裕程度,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政府的支持。这些理论简明地揭示了一国的比较优势主要由要素资源禀赋、技术发展水平和消费需求结构等因素决定。

一国的比较优势应该根据该国参与贸易前的“相对要素价格”进行计测,但是,该 “相对要素价格”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对其进行调查统计也需要庞大的费用和时间。因此,一国的比较优势只能根据该国参与交易后的贸易数据进行测算,间接地推测贸易参与国的产品或产业的比较优势或劣势。

战后,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贸易自由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浪潮①中,莱斯纳( Liesner) 、麦凯利( Michael Michaely) 、巴拉萨( Bela Balassa) 、拉菲( Lafay) 等学者先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利用贸易数据计测某产品( 产业或国家) 的比较优势的方法。

1. 莱斯纳指数( LRCA ) 。 莱斯纳( Liesner,1958) 在关于英国与欧共体国家贸易关系的研究中,用 “交易后” 的相对出口绩效( REP: Relative Export Performance) 指数来代替比较优势的方式,首次提出了比较优势的量化指标,即显示性比较优势( RCA: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本文称LRCA,下同) 指数。由于该指数是交易后的数据所体现的,故称为 “显示性”或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其公式如下:

式中,LRCAij,REPij表示j国i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即出口绩效,Xij表示j国i产品的出口值,Xj表示j国的总出口值。从该式中可知,该指数只考虑了一国产品的出口状况,所以无法反映该国的出口产品与其他国家或世界同类产品的出口比较,与大卫·李嘉图关于比较优势的定义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别②。

2. 麦凯利指数( MI ) 。 麦凯利( Michaely,1962) 提出了用某产品的出口和进口值在总出口值和总进口值中所占的比例之差( 即净出口比重)来表示一国的比较优势或国际竞争力的指标,即Michaely指数( 亦称 “MI指数” 或 “Michaely波动指数”) 。该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MIij表示j国i产品的比较优势,Xij和Mij分别表示j国i产品的出口值和进口值,ΣXj和 ΣMj分别表示j国的出口总值和进口总值。MIij的取值范围为[- 1,1],若MIij> 0、且越大,表示具有比较优势、且越强; 若MIij< 0、且越小,表示处于比较劣势、且越强; 若MIij= 0,则表示自我平衡。

麦凯利指数为测量一国的净出口优势以及贸易经济的稳定程度等方面提供了基础技术依据③。但是,该指数没有将一国某产品比较优势的测量与世界该产品的平均进出口水平的计算联系起来,所以,即便是测量了一国某产品的比较优势,也很难揭示其与世界同类产品贸易现状之间的关系。

3.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BRCA ) 。巴拉萨( Balassa,1965) 以运用和改进莱斯纳指数( LRCA) 计算方法的方式,提出了巴拉萨RCA指数,即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亦称相对出口优势指数,RXA: Relative Export Advantage,本文称BRCA指数,下同) 。该指数是指一国某产品的出口值占该国总出口值的比重与世界该类产品的出口值占世界总出口值的比重之比,该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RCAij表示j国i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Xij表示j国i产品的出口总值,Xj表示j国的出口总值,Xiw表示世界i产品的出口总值,Xw表示世界总出口值。BRCAij的取值范围为[0, + ∞ ],BRCAij> 1,表明j国在i类产品出口上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 0 < BRCAij< 1,表明j国在i类产品上不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若BRCAij= 0,则表示自我平衡。

BRCA指数摆脱了各种理论假设的制约,剔除了一国和世界出口总量的波动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可以较好地反映一国某产业的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比较来看的相对优势。因此,该指数自被提出至今,成为测量一国比较优势及其排序最广泛运用的指数之一。但是,由于该指数只选用了出口数据,且取值不对称,所以该指数在其测算方法及其结果上存在片面性、取值大小的不确定性等局限性④。

巴拉萨之所以在其RCA指数中选用了出口数据而忽视了进口数据,是因为考虑到了当时各国的进口额中所包含的关税等贸易保护措施可能给该指数带来的不利影响。BRCA指数所具有的局限性及其原因,为其之后不断的修正和完善提供了“前提条件”。

4. 拉菲指数( LI ) 。 拉菲( Lafay,1987 &1992) 提出了根据某国某产品的进出口数据来测算该国该产业的专业化情况或比较优势的拉菲指数( LI: Lafay Index,下同) 。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拉菲指数LIij表示j国i产品的比较优势,Xij和Mij分别表示j国i产品的出口值和进口值,Xj和Mj分别表示j国的总出口值和总进口值。括号内的第一项 表示j国i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第二项 表示j国所有产品的总贸易竞争力指数,该两项之差表示j国i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与j国总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偏差值;括号外的 表示i产品的总进出口值在j国总进出口值中所占的比重。当LIij> 0、且越大时,认为j国在i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且越强; 若LIij< 0,表明j国的i产品更依赖于进口,认为j国在i产品上不具有比较优势。

与巴拉萨指数( Balassa,1965) 不同,拉菲同时采用了出口和进口指标,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其一,在GATT - WTO多边贸易谈判机制下,在进口方面,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大大降低,而在出口方面,很多国家已实施了出口补贴、出口自主调整( VER: Voluntary Export Restriction) 等可能歪曲本国出口结构的政策。这些措施及其变化使比较优势的测量方法更趋于全面和综合; 其二,随着以产品进口比例的扩大为主要特征的贸易结构的变化,将进口要因分析纳入到贸易结构分析的必要性日益增加; 其三,随着全球产业内贸易的日益扩大,从净出口( Net Export) 概念的角度分析比较优势的倾向日益增强。

从LI指数计算公式的构造中可以看出,LI指数是将某产品或产业在某国整体贸易中的综合权重,即相对竞争力指数( 专业化程度) 或对贸易平衡的贡献度视作比较优势指数的指标,因此,该指数尤其适合产业内贸易的比较优势测算。

三、对BRCA指数的修正和发展

特别是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对外直接投资( FDI) 和产业内贸易的扩大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展,BRCA指数在测量一国比较优势中所体现出来的片面性等局限性日益突出。为了更全面、客观地测量各贸易国的比较优势,包括巴拉萨本人在内的诸多学者对BRCA指数进行了修正和扩展。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

1. 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BNXRCA) 。为了反映进口对比较优势的影响,巴拉萨( Balassa,1989) 又提出了一个改进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NXRCA: Net Export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本文称BNXRCA,下同) 。该指数以一国某一产品出口值占该国总出口值的比例与该产品进口值占该国总进口值的比例之差来表示该产业的比较优势。计算公式为:

式中,BNXRCAij表示j国i产品的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Xij和Mij分别表示j国i产品的出口值和进口值,Xj和Mj分别表示j国的总出口值和总进口值。该指数的取值范围为[- 100,100]⑤,若BNXRCAij> 0,表示j国的i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反之,表示不具有比较优势; BNXRCAij= 0,表示自我平衡。

BNXRCA指数剔除了产业内贸易或分工的影响,以综合考虑出口和进口的影响因素的方法反映了一国某产业的贸易竞争优势,因此该指数被认为更真实地反映产业的比较优势。但是,与BRCA指数相比,该指数未与所测算产业的世界贸易指标联系起来,所以在测算方法及其结果上亦存在局限性。

2. 显示性相对比较优势指数( VRCA,EIRCA) 。沃尔拉斯( Vollrath & Vo,1988; Vollrath,1991) 从不同的角度对BRCA指数进行了修正和扩展,提出了兼顾供应和需求、可选择或替代的显示性竞争力指数( RC: Revealed Competitiveness)即相对贸易优势指数( RTA: Relative Trade Advantage,本文称VRCA) 。该指数由表示某国某产业的显示性出口比较优势指数( BRCA) 即相对出口优势指数( RXA: Relative Export Advantage) 和表示该产业的显示性进口比较优势指数( 计算方法同于BRCA指数) 即相对进口优势指数( RMA: Relative Import Advantage) 构成,将该两个指数之差称为相对贸易优势指数,来表示该国该产业的贸易比较优势。由于VRCA指数同时考虑了出口和进口RCA,所以亦被称为显示性进出口比较优势( EIRCA: Export - Import RCA) 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VRCAij表示j国i产品的显示性相对比较优势,Xij和Mij分别表示j国i产品的出口总值和进口总值,Xj和Mj分别表示j国的出口总值和进口总值,Xiw和Miw分别表示世界i产品的出口总值和进口总值,Xw和Mw分别表示世界总出口值和总进口值。若VRCAij> 0,表明j国在i类产品出口上具有比较优势; 若VRCAij< 0,表明不具有比较优势;VRCAij= 0,则表明自我平衡。

由于VRCA ( EIRCA) 指数同时考虑了某产业的出口和进口对该产业比较优势的影响以及与该产业世界贸易动态之间的联系,弥补了BRCA指数的缺陷,因此被认为更能如实地反映某国某产业真正的比较优势。

3. 显示性贸易综合比较优势指数( RTA ) 。Rooyen et al. ( 1999 & 2000) 以运用和扩展BRCA指数 “原始公式”的方式提出了由显示性出口竞争力(RXA: Revealed Export Advantage) 指数和显示性进口渗透(RMP: Revealed Import Penetration) 指数构成的相对显示性贸易比较优势( RTA: Relative Revealed Comparative Trade Advantage) 指数。该RTA指数的计算方法和实质等同于沃尔拉斯的VRCA ( EIRCA) 指数。Isogai et al.( 2002) 根据BRCA指数的计算方法命名提出显示性比较劣势指数( RCDA: Revealed Comparative Disadvantage) 的同时,根据Rooyen et al. ( 2000)的方法,将BRCA指数与RCDA指数之差称为显示性贸易综合比较优势指数( RTA: Relative Re-vealed Comparative Trade Advantage) 。该指数的计算公式及相关指数的关系图解如下:

式中,BRCAij和RCDAij分别表示j国i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和显示性比较劣势指数,该两个指数之差RTAij表示j国i产品的显示性贸易综合比较优势指数; Xij和Mij分别表示j国i产品的出口总值和进口总值,Xj和Mj分别表示j国的出口总值和进口总值,Xiw和Miw分别表示世界i产品的出口总值和进口总值,Xw和Mw分别表示世界总出口值和总进口值。若RTAij> 0,表明j国在i类产品出口上具有比较优势; 若RTAij< 0,表明不具有比较优势; 若RTAij= 0,则表明自我平衡( 见图1) 。

RTA指数是Vollrath、Rooyen以及Isogai等学者对巴拉萨BRCA指数的应用、发展和 “精致化”的结果。与VRCA指数一样,该指数以同时考虑出口和进口对产品( 产业) 的比较优势的影响以及与该产品( 产业) 国际贸易动态之间的联系的方法,弥补了BRCA指数内在的片面性以及不对称性等缺陷。显示性比较劣势( RCDA) 指数的提出,明确了其与比较优势之间的区别和内在联系,为更客观、综合、准确地测量经济全球化以及加工贸易、产业内贸易不断扩大的条件下各参与国的产业比较优势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同时,RTA指数为更直观地测量贸易双方的贸易互补性( TC)提供了技术性前提条件⑥。

4. 显示对称性比较优势指数( RSCA) 。为了解决BRCA指数所具有的非对称性( 即指标分布的偏斜性) 及其对统计分析直观判断的影响等问题,Keld Laursen ( 1998) 以改进BRCA指数的方式将其转换为显示对称性比较优势指数( RSCA:Revealed Symmetric Comparative Advantage ) 。 该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RSCAij表示j国i产品的显示对称性比较优势指数,RCAij表示j国i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RSCAij指数的取值范围为[ - 1,1 ]。 若0< RSCAij< 1,表示i产品具有比较优势; 若- 1< RSCAij< 0,则表示i产品不具有比较优势; 若RSCAij= 0,则说明该国在i产品出口上的相对地位等同于世界的平均水平。

从该指数的计算方法中不难看出,该指数只解决了BRCA指数的取值不对称性问题⑦。

5. 附加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ARCA) 。Hoen& Oosterhaen ( 2006) 提出了附加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ARCA: Additive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该指数以某国某产业出口值占总出口值的比例与世界该产业出口值占世界总出口值的比例之差来表示该国该产业的贸易竞争优势。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ARCAij表示j国i产品的附加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Xij和Xi分别表示j国i产品的出口值和j国的总出口值,Xiw和Xw分别表示世界i产品的总出口值和世界总出口值。如果ARCAij= 0,表明j国i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与世界i产品的平均出口竞争力相同,不具有优势或劣势; ARCAij> 0,表明j国i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反之,不具有比较优势。

从该指数的计算方式可知,该指数用 “差”的表达式替代了BRCA指数的 “商” 的表达式,使该指数值均服从零均值分布,有效地克服了BRCA指数值域的不对称问题,较直观地表示了计算显示性比较优势的方法和含义。但是,与BRCA指数一样,由于该指数只选用了出口数据,所以未能克服BRCA指数的片面性缺陷。

6. 标准化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NRCA) 。Yu et al. ( 2009) 提出了用一国某产品的实际出口与该国该产品的比较优势的 “中性点” ( Comparative Advantage Neutral Point) 的偏离程度来表示该产品的比较优势的标准化的显示性比较优势( NRCA: Normalized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指数。其公式如下:

式中,Eji表示i国j商品在出口市场上的出口值,Ei表示i国在出口市场上所有商品的出口值,Ej表示所有国家对该出口市场的j商品出口总值,E表示所有国家所有商品的出口总值。该NRCA指数的中性点为0,若NRCAji> 0 或NRCAji< 0 ,表明i国j产品的具有比较优势( 或不具有比较优势) 。式中的第一项表示i国j商品的出口在各国所有商品出口中的比重即实际概率,第二项衡量的是在比较优势中性水平下i国出口j商品的期望概率。因此,NRCA指数估计的是一国某商品出口实际概率与期望概率间差额的偏差程度。

NRCA指数的推导方法类似于Kunimoto( 1977) 等提出的方法。该指数克服了传统指数的不对称问题,通过 “标准化”提高了该指数的精确度,较好地体现了比较优势概念中的 “相对性”。但是,由于该指数只利用出口数据进行比较优势的测度,因此与BRCA、RSCA、ARCA等指数一样,其方法和结果同样存在 “片面性”。

四、RCA指数研究的意义与展望

本文在介绍和分析莱斯纳、麦凯利、巴拉萨以及拉菲等的RCA指数的意义及其局限性等问题的基础上,针对经典巴拉萨指数( BRCA) 的修正和发展,选出6 个具有代表意义的相关指数进行了比较分析。这些相关指数的参数及性能比较如表1 所示。

通过各指数的性能比较可知,除VRCA和RTA指数外,其他指数均在其性能方面存在不同的缺陷。其主要原因可归纳为如下两点:

其一,各学者修正BRCA指数的角度不同。多数学者所针对的是BRCA指数的非对称性,而未重视其片面性而采取措施。结果,调整指数值域的中性点使其具有对称性成了修正的主要目的( 如RSCA指数等) ,而其片面性未得到重视和修正。但是,在提高指数值的精确性或直观性方面,各学者所采用的方法、措施及其结果是正确的。特别是像NRCA指数,在确定指数值域的中性点的基础上求RCA值的方法,其计算结果的精确度和直观性可能优于其他指数。该指数的推导方法与拉菲指数( LI) 的推导方法相同。

其二,低估或疏忽了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对RCA指数的影响。莱斯纳以及巴拉萨之所以只利用了出口数据是可能是由于当时各国的出口中很少包含出口补助等可能影响RCA指数值的因素,而在进口方面,虽然在贸易自由化浪潮下已在局部地区形成了共同市场( 自由贸易区) 、大大降低了关税,但仍存在关税以及限制进口的措施。但是,特别是20 世纪70 年代开始,在出口贸易方面也出现了出口补贴、出口自主调整等影响RCA指数的诸多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下,只利用出口数据来衡量某国某产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显然不合乎实际。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新贸易保护主义更趋多样化,通过限制进口扩大出口的倾向及其相关措施也更趋明显。在出口和进口领域均存在鼓励性和保护性措施的状态下,确定纯贸易指标和计测显示性比较优势,需要全面、综合性的计算措施。而从这种客观现实的角度上看,VRCA以及RTA指数是适合计测目前显示性比较优势的重要的手段。

比较优势理论研究 篇10

和国家高等院校相比, 地方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先天不足的缺陷:无论是教育经费、地理位置等客观方面, 还是从办学思想、学校定位等主观方面都远远不如国家高等院校, 造成地方院校在高等教育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发展困难、毕业生就业率低下等系列尴尬问题的出现[2]。在严峻的生存压力面前, 学者们和广大地方院校管理者开始了反思, “以质量求生存, 以特色求发展”[3], “构建特色学科方向, 特色学科梯队, 特色学科研究, 特色人才培养和特色条件保障”[1], 等, 成为了他们共同的呼声。事实上, 在学校拥有办学自主权的条件下, 学校发展特色建设的过程, 就是学校寻找比较优势、发掘比较优势、围绕比较优势优化整合教育资源的过程。本文将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对地方院校发展特色的必要性和发展模式等相关问题作些浅显地梳理。

一、比较优势理论简述

比较优势理论源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将不同国家同种产品的成本进行直接比较, 认为在某种产品上所花成本绝对的低就称之为具有“绝对优势”。只要有这种绝对成本优势, 就应该发展这种产品的专业生产, 并出口换回自己在生产上不占绝对优势的产品, 贸易双方都从交易中获益[4]。

李嘉图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1817) 中, 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理论 (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 李嘉图所确定的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是:一个国家倘若专门生产自己相对优势较大的产品, 并通过国际贸易换取自己不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就能获得利益[5]。李嘉图的理论实际上说明在单一要素经济中, 生产率的差异造成比较优势, 而比较优势决定了生产模式。

赫克歇尔·俄林把地域分工和贸易理论向前推进了一步, 创立了资源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认为, 一国在密集使用其相对丰富和廉价要素的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因而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这类产品, 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了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 以获得比较利益[6]。因此, 各地能生产出价格相对低的商品, 则具有相对优势。

总之, 正是各生产单位对资源的占有、分配和利用等情况的差别, 造成了比较优势的产生。而比较优势的差别直接导致了生产物品的专业化 (即所谓“社会分工”) 和贸易的产生。这种专业化的结果是, 当每个人都能够专门地从事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时, 生产就会变得更加有效率, 从而整个社会可创造物质财富总量与其整体经济福利便会有所增加。专业化所带来的总产量增量, 就是贸易的好处。那么, 贸易的进行, 也就由此变得顺理成章。同时, 更多可分享的总产量本身, 同样促进着专业化决策的发展。比较优势的原理本来是国际贸易学中的重要概念, 但我们可以发现, 比较优势原则或机会成本原则不仅适合贸易分析, 而且适合于一切利用稀缺资源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活动, 比较优势理论同样是适用的。

二、地方院校发展特色化的必要性

地方院校全国高等教育的格局中, 尽管为数不少, 但由于其自身的诸多劣势, 导致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占地位轻微, 份量不足, 二是在自我发展道路上举步维艰, 步履维艰, 也就是说, 地方院校每发展一步或实现一个目标总要比国家高校付出更多的成本和代价。地方院校劣势表现在很多方而, 究其主要层面有以下几点: (1 ) 历史短。地方院校大多是“文革”后期新成立的院校, 相对讲, 其办学历史较短, 较之“文革”前乃至解放前开办的高校而言, 缺乏学校各方面建设的积累, 包括思想、风格、声望和学科特色, 显得先天不足。 (2 ) 教学型。由于后起, 大多是适应地方人才培养的格局需求而建立, 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低下, 科学研究能力欠缺, 基本上都是教学型高校。 ( 3 ) 资源缺。地方院校与国家高校相比在整体教育资源分割份额很少, 突出的表现在所拨经费匮乏、人才资源缺乏且非良性流动, 加上交通不便等区位条件, 造成信息短缺, 基础设施落后, 图书资料不足。 (4 ) 实力差。由于多种不同层面上的落差悬殊位置, 致使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 科研诸多方而实力较差, 无法与“211”大学、重点大学抗衡[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高等教育系统内的竞争是一种普遍规律, 是市场经济框架下高校发展的动力, 它们能否取得优势地位主要靠其竞争力。然而竞争力的强弱, 取决于谁拥有竞争优势。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高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拥有竞争力, 竞争力取决于学校竞争优势, 而竞争优势主要靠学校的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而学校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显现出来的就是学校特色。由此可见, 学校追求特色化, 就是追求竞争力;追求竞争力, 就必需发展特色;学校拥有特色, 就拥有竞争力, 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如果说国家高校多靠绝对优势形成竞争力的话, 对于地方院校而言, 靠什么形成竞争力呢?显然只能多靠比较优势了。一般来讲, 地方院校与国家高校提供的是一种教育服务, 其直接产出是学生知识、能力的增进, 素质的提高。这种直接产出需要学校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 同时, 任何学校所拥有的办学资源是有限的, 特别是地方院校尤其如此。如前所述, 地方院校在资金投入、师资队伍、办学传统等方面与重点院校相比是没有绝对优势的。但是, 从比较优势理论可以看出, 任何学校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 即便是办学条件最差的学校也可以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 创建自己的学校特色。与国家高校相比, 地方院校在办学历史、管理归属等方面与所在地域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 对地方经济建设、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情况更为了解, 因此要注意利用好比较优势原理, 根据地方经济建设、产业和技术结构的特征和特殊的文化资源筹划学科建设, 确定专业;以培养生产或社会活动的实用型人才为重点任务;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而集中有限资源, 瞄准地方的特殊需求;在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的某些方而有所突破, 形成特色, 靠自身的特色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取得主动。

地方院校特色化是以自身的优势为竞争优势, 从而使潜在的竞争优势转化成现实的竞争力的过程。可以说, 特色化的过程也正是竞争力形成的过程。强调“异峰突起, 出奇制胜, 办出特色”, 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有限的资源一旦用于学校某方面特色的创建, 就不能再用于创建其它特色。由于不同学校所拥有的不同资源数量和质量是有差异的, 每个学校在选择创建学校特色过程中, 就面临着如何寻找本校的比较成本优势。由此可见, 比较优势理论为高校特色化指明了方向。

三、基于比较优势的地方院校发展特色模式

根据比较优势原理, 地方院校发展特色的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重视边缘学科, 开辟学术处女地, 集中优势资源在学科建设的某些点上形成突破, 形成学科建设的亮点。从学校实力来看, 地方院校的基础条件、资金力量、学术队伍的力量、科研技术设备、学科结构体系等都不及国家重点高等学校, 如果也跟随国际上学术研究的热点学科、学科的发展前沿, 想要在竞争中取得胜利是不太现实的, 并且也将导致重复建设, 浪费大量资源, 失去自己的特色与优势。而新兴的边缘学科则处于社会需要和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交点上, 具有旺盛的生长力和众多的生长点及广阔前景, 因此地方高校可以抓住有利时机根据自身的条件开拓创新, 逐渐形成本校的特色学科。1998-2000年间, 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连续三年获得了三个诺贝尔奖, 究其原因就是它没有盲目跟随, 而是极有前瞻性的选择了当时的冷门专业高分子材料导体或有机材料导体, 他们集中利用有限的资源和单薄的设备将这个专业做到了世界最好, 打开了地方院校的名校之路。地方高校在发展特色学科上若剑走偏锋, 需对该学科进行全面考察,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二是以社会需要为导向, 结合地方特色, 发挥区域优势。社会需要是生产力发展的原始动力, 它为科学的进步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与大量新课题。事实上, 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 对高校人才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地方高校应当立足实际, 以当地经济特点为突破口, 积极设置面向与当地支柱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相关特色学科, 将区域资源, 特别是将具有区域特色的资源利用好。该种特色资源不仅包括自然资源还包括具有很强区域性、传统性和独特性的区域文化。区域自然资源在很多时候具有不可替代性, 因此在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例如景德镇自五代时期开始生产瓷器, 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素有“瓷都”之称。景德镇陶瓷学院, 便是立足于景德镇的千年文化上, 建成以陶瓷工程和美术工艺为龙头专业的重点学科, 在国内外都产生了非常重要影响。而利用好地域文化资源, 不仅可以突出地方高校的特点, 增强学校的竞争力, 还可以促进地域特色文化的发扬光大和广泛传播, 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合作[7]。山东省的曲阜师范大学扎根孔孟桑梓之地, 汲取传统文化精华, 利用孔子文化的区域文化优势创立孔子文化学院, 作为为宣扬孔子文化的翘楚, 成为了山东省的重点学科, 享誉国内外。

三是继承传统优势学科, 发挥自身优势, 勇于开拓创新。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发展史, 学校的发展过程就是学校特色形成的沉淀过程。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处于领先水平, 这就给了地方院校发展传统优势学科的空间。地方高等院校的传统学科通常是过去特定社会和经济条件下衍生的产物, 是因历史、地域、传统所形成的一种特色和优势, 是地方高等院校得以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但是传统优势学科也容易造成地方高校的固步自封, 因此地方院校在学校内部挖掘相对优势的特色学科的同时, 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前提下, 应对传统学科进行调整重组、改造提升, 坚持“有所为, 有所不为”, 寻找新的学科生长点, 以加快特色学科的建设步伐, 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8]。

四是人才强校战略是提升高校竞争力的关键。梅贻崎先生曾说“大学之所以言大, 是因为大师比大楼更重要”。一个大师级的老师便是学校的一面招牌, 有时一两个学科顶尖人物就能将整个学科带起来。通常情况下, 大师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学校的学术贡献上, 更是体现在其本身的吸引力上, 由此带来的人才良性循环将让高校受益无穷。马克思说:一个工业天才所创造的价值, 足以抵一个城市的全部教育费用。由此可见人才对于高校发展的重要性, 人才强校是时代的要求, 是竞争的选择。知识经济社会的竞争, 首先是人才的竞争, 学校的发展也得益于高素质人才的聚集。股神巴菲特名言“不要将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而地方院校要在发展中想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就该学习马克吐温建议的“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然后小心的看好他”。地方院校由于资金匮乏, 历史短浅, 发展前景不明朗等劣势在吸引人才方面的竞争力明显不足, 在有限的条件下, 地方院校要想要拔尖, 就必须打破平均主义的方式。正如特曼所主张的“学术顶尖”构想:如果有9万美圆在手, 与其平均发给5个教授, 每人得1.8万美圆, 不如把3万美圆支付其中的一名佼佼者, 而让其他人得1.5万美圆[9]。

五是把握宏观社会及高等教育的整体形势和发展趋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不同的社会环境下, 对人才的要求及标准不相同。随着我国入世, 全球化的趋势加强, 国内人才瓶颈的问题便突显出来, 在未来十年里中国的发展中急需企业管理人员 、软件开发人员 、动漫企划人员 、高新科技研究人员、生物学专家、历史研究人员等, 如果地方高校能对这些人才缺口进行细致的考察, 科学的设置特色专业并取得突破, 必然能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优势学科。

四、结论

随着我国采取多种形式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步伐,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 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包括量的增长, 也体现在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质量的提升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必然带来高等教育的特色化, 地方院校要想在这次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脱颖而出, 应该从主客观的角度审视自身整体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在客观方面地方院校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 要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特别是产业发展的结构和水平, 明确市场需求和服务对象;从主观方面地方院校要分析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所处的地位和功能, 突出比较优势学科, 重点建设龙头专业, 建立一个学科带头人多, 科研人员少;团队攻坚多, 单兵作战少;高层次成果多, 低水平重复少;研究基础多, 随机选题少的高水平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吴毅.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的途径与思考[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2 (6) :71-75.

[2]王京.地方高等学校特色学科建设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007.

[3]朱琨.优化学校资源创建学校特色——用比较优势理论看学校特色创建[J].太原科技大学学报, 2008, (2) :113-115.

[4]彼得.斯拉法.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 (第一卷)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5]吴殿廷.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6]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223.

[7]闫丽霞, 王振华.论区域资源与地方高校的特色化建设[J].当代教育论坛, 2007, (3) .

[8]娄玉珍.大学优势及特色学科成长模式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06.

比较优势理论研究 篇11

关键词:湖南;杂种优势;杂交棉;光合特性;产量;品质

中图分类号:S562.03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2095-3143(2015)01-0027-07

DOI:10.3969/j.issn.2095-3143.2015.01.006

0引言

棉花作为重要的民用和战略物资,其生产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20世纪90年代,棉花重大害虫棉铃虫的连年爆发为害,造成了棉花产量的严重损失。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的诞生是人类利用遗传工程技术征服棉花害虫的一大突破性进展[1-4]。国内外转基因棉花的研发主要集中于抗虫、耐除草剂、抗病、纤维改良、抗旱和耐盐碱等性状,但只有抗虫、耐除草剂棉花注册应用。自1996年商业化种植以来,年种植面积逐年上升,到2010年止,全世界转基因棉花的种植面积已达21000000 hm2。转基因棉花的大规模种植,对有效控制棉花害虫与杂草的发生为害发挥了重要作用,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棉花产量[5]。

转基因棉花种植的面积在中国的逐年增加,显著提高了植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由于转基因棉花在国内缺乏品质优良的品种以及抗性的单一化、市场监管混乱等问题,阻碍了其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加快转基因棉花育种,改善转基因棉花品质[6]。湖南是全国主产棉省份之一,其中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种植面积达90%以上[7-9]。为筛选出高产、优质的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新品种,作者以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抗病课题组选育的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新组合为材料,通过对其产量、品质、光合特性、农艺性状等进行研究,为湖南省棉花新品种审定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为B1、B2、B3、B4、B5、B6、B7、B8、B9、湘杂棉7号(ck),由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抗病课题组提供。

1.2试验方案

试验于2013年在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茅湾基地进行,试验地为旱土,土壤肥力中等偏上。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小区面积为20 m2,4行区,种植密度为24012株/hm2,每小区48株,每行12株。试验采用营养钵育苗移栽,于4月12日播种,5月10日移栽。大田管理参照DB43/T286—2006棉花栽培技术规范执行。

1.3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株高、果枝数、铃数 固定小区中的第二行连续调查10株,于7月20日、8月20日和9月20日调查株高、果枝数和成铃数。

1.3.2 产量和衣分 分小区单独收花、保存,并称重,计算小区的总产量和衣分。

1.3.3 品质测定 分小区收花、保存,轧花后每小区取25 g皮棉送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测试中心进行纤维品质检测(HVICC标准)。

1.3.4 铃重 每小区收取100个吐絮铃,计算各组合的单铃重。

1.3.5 叶绿素含量测定 固定小区中的第二行连续10株,在开花初期(7月4日)、盛花期(8月16)和吐絮期(9月15日),于9:00~11:00用SPAD-502Plus便携式叶绿素仪测定棉株主茎上的倒四叶(打顶后测倒二叶)的叶绿素含量。

1.4 数据分析

运用Excel进行数据统计,使用统计软件DPS进行方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生育性状分析

2.1.1生育进程分析 现蕾期、开花期和吐絮初期以第一果枝第一果节10%现蕾、开花和吐絮为标准,盛期以第四果枝第一果节50%的棉株为标准。从生育期调查结果来看(表1),各组合与对照生育期虽有所不同,但差别很小,相差1天左右,说明各组合间生育进程无明显差别。

2.1.2早熟性 从棉花“三桃”的分布来看(表5),伏前桃的多少排序是B3>B5>B6>ck>B9>B2>B7>B1>B8>B4 ,以B3和B5较多,分别占总铃数的28.69%、28.47%;伏桃的的多少排序是B3>B2>B5>B1>B7>B6>ck>B4>B8>B9 ,以B3和B2较多,分别占总铃数的28.75%、28.63%;秋桃的的多少排序是B8>B4>ck>B7>B6>B2>B1>B5>B3>B9,以B3和B9较多,分别占总铃数的7.86%、7.05%。

试验第一次收花为9月3日,从第一次收花的量来看(表2),各组合收花量不同,占总量的比例也不同,以B3最高,比ck高0.4306 kg,差异达显著水平。以10月30日之前所收的籽棉为霜前花。从霜前花比率看,以B3、B9和B5较高,分别比ck高1.51、1.35和0.45个百分点,但差异不显著;其他组合均比对照低。表明B3、B5、B9的早熟性较好。

2.1.3株高 于7月20日、8月20日和9月20日分别调查各组合的株高,由表3可以看出,最终株高表现依次为B9>B7>B3>CK>B6>B4>B2>B5>B1>B8,以B9、B7、B3的平均株高较高,分别比ck高7.56 cm、6.01 cm、1.99 cm。其他组合比对照矮。总之,各组合之间株高虽然存在一定差异,但经方差分析差异不显著。

2.1.4果枝数 于7月20日、8月20日和9月20日对杂交棉不同组合的果枝数进行调查,其结果见表3。各材料前期棉株生长发育比较整齐,从7月20日调查结果看,果枝数都在13层以上,最多的是B3,为14.83层,最少的是B4,为13.28层,两者相差1.55层。从9月20日调查结果看,以B9、B1、B3、B8、B2较多,分别比ck多1.4、1.06、0.93、0.66、0.06层,经方差分析,B9与B2、B4、B5、B6、B7和ck之间达到显著差异,B9与B1、B3、B8之间,其它组合与ck之间均差异不显著。

nlc202309031125

2.1.5结铃性 结铃性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由表4可以看出,各组合单株成铃数的多少依次为B3>ck>B8>B5>B4>B2>B6>B7>B1>B9,以B3单株平均成铃51.34个最多,比ck多2.13个,但差异不显著; B9、B1分别比ck少9.32个、8.55个,差异达显著水平,其他组合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

2.2叶绿素分析

棉花叶片中的叶绿素是重要的光合器官,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多少反映棉株光合作用的强弱,是棉花营养生长的重要表现。

由表5可以看出,7月4日测定,B5的SPAD值比ck多3.78%,达到显著水平;其他处理与ck间无显著差异。

8月16日测定,B3、B9、B5、B1的SPAD值比ck分别多4.44%、2.31%、1.64%、1.04%,但差异均不显著,其他处理的值均低于ck。

9月15日测定,B3、B9、B8的SPAD值均高于ck,B3比ck多5.27%,达显著水平;B4、B8、B9比ck分别多1.48%、1.48%、1.34%,差异没达到显著水平;其他处理的SPAD值均低于ck。

2.3产量性状分析

2.3.1 子棉产量分析 从表6中可以看出,各组合的籽棉产量差异较大,其排序为B9>B3>B5>B6>B7>ck>B4>B2>B8>B1,以B9、B3的籽棉产量较高,分别比对照增产7.67%和7.04%,无达到显著水平;B5、B6、B7分别比对照增产6.55%、4.02%、0.52%,均没达到显著水平;B4、B2、B8、B1分别比对照减产18.92%、29.46%、31.81%、40.86%,其减产均达到显著水平。

2.3.2 皮棉产量分析 从表6中还可以看出,各组合皮棉产量差异也较大,其排序为B3>B9>B5>B6>ck>B7>B4>B8>B2>B1,以B3最高,比对照增产6.29%,差异达显著水平;B9、B5分别比对照增产4.15%、3.57%、3.29%,但差异不显著;B7比对照减产1.83%,差异不显著;B4、B8、B2、B1分别比对照减产19.3%、33.72%、34.90%、41.27%,差异均达显著水平。

2.4纤维品质分析

棉花纤维品质对照GB1103—2007《棉花细绒棉》和GB/T20392—2006《HVI棉纤维物理性能试验方法》国家标准。从表7中可知,B3和B5的上半部平均长度属于中长绒级(31.0~33.9 mm),ck与其他组合均属中绒级(28.0~30.9 mm);整齐度指数均属于高级(>85);马克隆值B3和B5属于B2级(4.3~4.9),其他组合属于C2级(4.9以上);断裂比强度是B5、B1、B3、B8、B2、B4均高于对照,其中B5、B1、B3均属于较高级(30~33)。综合评定,B3和B5纤维品质明显优于对照,符合湖南省棉花新品种审定的品质要求。

3结论与讨论

前人在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的竞争优势研究方面,一般只进行农艺性状与产量及产量性状相关性研究,或只进行单一生理特性与产量及纤维品质性状相关性研究,本试验将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生物学特性、产量性状、品质性状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明确各组合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生理特性、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差异,对新品种审定具有较全面参考价值。

前人对棉花叶绿素含量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大多集中对常规棉和杂交棉的研究,关于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叶绿素含量,特别是叶绿素含量对产量影响方面的研究甚少。本研究表明B3、B9和B5在花铃期表现叶绿素含量较高,棉株光合作用较强,有利于棉花进行光合作用,提高光合速率,产生比较多的光合产物,可以满足棉花旺盛的生殖生长对营养的需求,为棉花的高产优质提供保障。吐絮期B5的叶绿素含量相对比较低,而且从花铃期至吐絮期,B5的叶绿素含量下降的较快,这种表现不利于B5后期的光合作用,容易造成早衰,影响后期棉铃的正常成熟吐絮,应在实际生产中加强B5的后期管理,保持它能够生产出一定的营养物质供给后期棉铃的发育。B3和B9后期的叶绿素含量较高,有利于后期的光合作用,可以积累比较多的光合产物,但是要防止后期营养生长过旺,出现贪青晚熟的现象,影响棉花的生殖生长造成减产。在实际生产中应协调好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合理施肥,加强肥水管理,使棉花从营养生长及时过渡到生殖生长,确保早开花、早结铃、结大铃,为高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国内外专家对棉花杂种优势利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尽管所利用的亲本材料多种多样,但一致表明,棉花杂种具有一定的产量优势,这种优势具有生产利用价值[10-12]。本试验研究认为,不同的亲本所配制的杂交组合,在生育性状、光合特性、产量和纤维品质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选用优良亲本配组,有可能从中筛选出具有较大产量优势、理想株型、纤维品质较好的杂种应用于棉花生产。对9个转基因抗虫杂交组合进行农艺性状、光合特性、产量、品质性状比较研究表明,B3组合符合湖南省棉花新品种审定的产量和品质要求。

参考文献

[1] 梅正鼎,贺云新,张志刚,等. 转基因杂交棉不同组合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4(9):202-206.

[2]秦永华,乔志新,刘进元,等.转基因技术在棉花育种上的应用[J].棉花学报,2007,19(6):482-488.

[3]李伶俐,马宗斌,房卫平,等.稀植留叶枝棉花的光合特性和产量品质研究[J].棉花学报,2007,19(1):8-12.

[4]王娟,刘丽,王旭文,等.转基因抗虫棉筛选与抗性鉴定[J].西南农业学报, 2012(5):1950-1953.

[5]刘晨曦,吴孔明. 转基因棉花的研发现状与发展策略[J]. 植物保护,2011(6):11-17+26.

[6]杨前俊. 转基因棉花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探讨[J]. 农业与技术,2014(1):22.

[7]李景龙,张志刚,鲍光时.湖南棉花生产现状与发展思考[J].中国棉花,2008,35(4):2-4.

[8]张志刚,卢翰,杨晓萍,等.洞庭湖棉区棉花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中国棉花,2010,38(1):38-39.

[9]张志刚,贺云新,梅正鼎,等.环洞庭湖地区棉花育种趋势的探讨[C].安阳:中国棉花学会2010 年年会论文汇编,2010:59-60.

[10]张桂寅,刘立峰,马峙英.转Bt基因抗虫棉杂种优势利用研究[J].棉花学报,2001,13(5):264-267.

[11]李瑞莲,陈金湘,刘爱玉,等.转基因抗虫杂交棉不同世代产量优势比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32(3):237-240.

[12]李瑞莲,陈金湘,刘爱玉,等.转基因抗虫杂交棉F1纤维品质优势比较[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8):108-114.

收稿日期:2014-11-18

基金项目: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8005-001)。

作者简介:周德桂(1979-),男,湖南常德人,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棉花栽培与育种研究。

E-mail:739017796@qq.com

通讯作者:梅正鼎,男,(1981-),湖南沅江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棉花栽培与育种研究。Tel:0736-7387806,E-mail:739017796@qq.com。

发达国家工业物流的比较优势研究 篇12

关键词:发达国家,工业物流,比较优势

1 背景分析

从广义上讲,当前工业物流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从产品支持的角度来讲,工业物流也称为工程物流或售后客户支持,很多文献和实践都把工业物流的概念简化和缩窄为:为了完成售后客户支持和高技术 ( 高科技 ) 设备的维护,需要一个预定义的系统可用性,那么这个系统可用性就是工业物流。这个系统可用性所考虑的是企业所提供的服务、硬件质量和维护成本之间的权衡以及硬件的设计。这适用于西欧和美国军事承包商以及耐用消费品生产商,特别是当生产商打算提供电脑、复印机和飞机等的维护时。

第二,从生产支持的角度来讲,工业物流应包括传统形式的物流供应链以及最终产品的分布。对于生产支持而言,最终产品分布是工业物流最关键的方面,包括所有服务直接相关的物理运动以及货物通过仓库从工厂到客户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讲,库存控制、仓库位置、车辆路径和运输是工业物流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市场营销、管理科学以及货运)。尤其是供应链分析是工业物流需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

第三,从支持工业园区的角度来讲,工业物流应包括运输政策、物流支持和其他一些非稳固具体问题。近年来,许多地区和国家通过工业投资为物流提供各种优惠,来吸引工业物流企业。从这个角度来讲,他们的主要工业部门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区域发展和国际商业中的。它既可以是优惠措施,又可以作为财政政策。还可通过经济激励、税收优惠待遇和稳定汇率等企业对投资风险的评估。一般性的外国投资不需要工厂搬迁等非股权参与 ( 许可、管理联系人等 ) 内容,当然也不需要相同级别能提供后勤支持的外国直接投资。

2 发达国家的工业物流

发达国家的工业物流比发展中国家涉及的范围更广,所以就需要一个同样广泛的建模技术来解决其遇到的典型问题。早期的定量案例研究多集中在运输路由、生产计划与调度、模拟、优化级别的维修分析、动态资源定价这样的问题上。因为大部分的经济实践人员是在一个装配车间完成最终的调度和存储系统,所以工业物流的研究需要一体化的分析角度。然而目前的研究焦点多集中在产品支持模型处理的可靠性和设备更换问题上。工程物流模型经常使用技术作为基础来分析现值,从而估计其生命周期成本和所有权的成本,比如更复杂的建模、仿真模型用于计算设备替换。可靠性预测模型往往是通过使用概率论数学来研究这些问题的,比如1997年在里斯本举行的欧洲安全性和可靠性协会上提出的马尔可夫链和神经网络程序。因此,应用于生产支持的某些方面的诸如运输和转运模型的工业物流都包含了一些简单的应用技术(如网络分析、线性规划或专用算法)。其中工业部门的物流支持以及仓库和工厂的位置选择问题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焦点。近年来,这些公共计划部门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有关运输和物流论文研究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0篇物流论文中,有49% 的研究网络布局,13% 的研究仓库和工厂的位置以及10% 的线性规划问题。在应用研究领域,45% 的论文讨论了分配问题,其次是交通问题 (38%)。值得注意的是,自1993年以来这些领域的专家研讨会每两年定期会面并讨论他们的研究。工业物流领域称这个会议为“国际会议”。这种结构(产品支持物流,生产物流和工业部门物流的支持)主要依赖于广义的进出口贸易。

3 发展中国家的工业物流

近年来,外国工业投资向第三世界国家的大量流动对发展中国家的工业物流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其工业生产规模可能在未来15~20年间增加两倍,即使在传统工业领域,由于自动化过程,可以预测到的相应的就业下降将会达到25%~40%。这些发展和组织的变化是强调低或零库存以及高品质的定制生产的。所有的这一切需要接近客户或用户供应商,从而使发展中国家降低投资增长。近年来在拉丁美洲,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动就出现了大幅下跌。但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在工业部门后勤支持的有关领域也发现许多严重问题,如最近对哥伦比亚公路和铁路运输,巴西的产业转移的研究,虽然巴西工业范围有所蔓延,但可能是因为工业基础设施远比其他地方的国家落后,它仍然是高度集中在圣保罗。

4 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

4.1 政府部门职能

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可能是条块型的、分割型的,管理物流行业的跨度比较大。不过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各发展中国家政府已经在朝积极的方向去努力,大部分成立了新的交通运输部门,这说明未来的趋势会把相关资源整合起来,同时也看到行业的发展机遇,我国政府就把物流产业作为中国十大产业振兴计划里,把它作为一个产业拉动,对其他产业有提升作用。

4.2 整体综合规划

发展中国家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技术改造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国内物流网点设置方面都是薄弱地方。但随着发展中国家重视程度提高,近年来,各个国家地区在物流基础建设方面投入很多,成效显著。

4.3 行业体制健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发展中国家的物流行业门槛低,人员素质普遍低,物流企业“小”“乱”“差”,其原因是没有一个很好的行业管理体制。发展中国家的物流市场准入制度、税收优惠政策、投融资政策和技术政策以及人力资源政策等等方面都需要很好的制度协调和管控来推进行业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管理与运用模式下一篇:计算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