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优势研究

2024-10-25

竞争优势研究(共10篇)

竞争优势研究 篇1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研究

比较优势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最初产生在对于国际贸易模式的关注。竞争优势理论成熟于迈克尔·波特,其初始研究集中在企业战略与企业的竞争力问题上。自从波特提出竞争优势理论以后,学术界对于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争论比较多。竞争优势理论的追随者提出竞争优势是与比较优势相对立的概念。但也有学者把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放在国际贸易理论的总体框架下进行对比,认为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相互补充、并不矛盾,提出只有充分发挥经济中的比较优势,企业与产业的竞争优势才能形成。把企业当作研究基点,企业环境理论可以对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异同点进行解释。如果把企业环境划分为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会发现竞争优势、比较优势与企业内、外部环境相对应,两种理论可以在同一视野内进行对比分析。

1、企业外部环境是企业发挥比较优势、建立竞争优势的约束性条件。在通常所进行的规范研究之中,所谓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是指特定产品或生产区段的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投入品组合,与给定国家和地区的要素禀赋和相对价格是否匹配。如果二者具有一致性,则符合比较优势;反之,则是比较劣势。从这个意义上说,比较优势实际上是企业经营决策适应企业外部环境中资源禀赋的行为。

通过研究成本领先竞争优势的实现途径可见:这种低层次竞争优势的实现必须依赖于比较优势。所谓资源优势(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与原材料成本)、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规模经济)基本上与扩大化的“资源禀赋”概念相契合。

在创造高层次竞争优势的问题上,波特提出“钻石体系”模型,认为一个有利于对企业进行 持续投资和企业创新的环境对企业创造高层次的竞争优势来说至关重要。这种环境包含四种要素:(1)生产要素;(2)需求条件,包括国内需求的 1 结构、市场大小和成长速度、需求质量、需求的国际化程度等方面;(3)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表现;(4)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竞争对手,包括企业的竞争理念、经营目标、员工的工作动机、同行业中竞争对手的状况等 方面。这四种要素大部分都是描述的企业所处产业的外部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外部环境对于企业高层次竞争优势的产生也是具有约束性的。

2、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竞争优势是比较优势的补充。

有学者指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是“钻石体系”中四个主要因素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认为:只有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才能使经济活动产生经济剩余,只有产生经济剩余才会产生投资,而投资却是创造竞争优势所必需的生产要素;只有遵循比较优势发展起来的经济才能 产生良性的市场竞争从而推进企业的创新活动;只有遵循比较优势原则才能真正依靠市场产生产业集群,推动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发展,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条件。但是用 比较优势理论来解释单个企业行为存在一个基本局限:要素结构和价格是与特定区域相联系的属性,而不是对个别企业来说具有排他性的属性;违背比较优势规律确实会降低企业的成 功机会,但即便企业都按照比较优势决策,比如很多企业都选择了劳动密集型行业或产品,并不能保证它们都能在市场竞争中胜出。竞争优势概念则对此具有更为丰富的解释力和适用 度。

3、企业内部环境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建立,企业外部环境制约比较优势的发挥。

遵循比较优势原则是产生竞争优势的基础,而发挥比较优势又依赖于企业外部环境,所以企业外部环境也是竞争优势必须考虑的因素。但是相对比较优势而言,竞争优势更加依赖于企业内部环境的构建。“钻石体系”中第四个因素属于企 2 业内部环境的范畴,相对于前三个属 于企业外部环境范畴的因素而言,企业的竞争理念、经营目标、员工的工作动机等等对于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创造企业竞争优势具有相对重要的意义。

应当注意的是,某个地区的资源禀赋只构成了该地区企业外部环境的一部分,在企业外部环境中还包含着制约比较优势发挥的因素,不能只关注优势的发挥而忽视限制因素的存在。(张扬)

摘自《经济日报》20051

竞争优势研究 篇2

竞争优势是竞争性市场中企业绩效的核心,但是在企业快速扩张过程中常常把竞争优势抛至脑后。企业不找准自身的竞争优势,盲目扩张,盲目投资,必导致企业破产,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携程是中国在线旅游行业的霸主,为了保住其市场第一的领头羊地位,不断近年来扩张加速,并购不断。携程的竞争优势究竟在哪儿,它的一些列做法与其现有竞争优势相匹配还是相违背?本文欲通过研究携程的竞争优势,来解答这一问题。

竞争位势,是指企业为目标顾客提供价值时与竞争对手相比较所处的位置,包括竞争优势、竞争平势和竞争劣势。有学者通过企业获得的利润的多少来确定企业竞争间的竞争位势,本文通过顾客获得的利益的多少来衡量企业的竞争优势。如在同一价格水平下,A企业提供的产品价值大于B企业提供的产品价值,则A企业与B企业相比处于竞争优势。故,竞争优势表现在企业为顾客提供的价值,或是提供同等效用时价格低廉,或是提供独特效用使顾客愿意多付出高价,“是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在价格、质量、品牌、渠道等方面所具有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优越条件或地位”。这样,竞争优势就体现在顾客对企业产品感知后的选择上。顾客的感知相对企业来讲就是企业的营销定位,于是竞争优势也就体现在企业营销的定位点上。

企业的营销要素是营销学者们研究得最多的一个问题。从最初的4P理论,到4C、4R、4V等。那么在线旅游市场的企业究竟适合什么样的营销理论呢。这个问题,在学术界一直没有定论。笔者认为,所有企业间的竞争都存在共性,所以4P理论的适用范围很广,不仅仅限于生产性企业,在线旅游预订企业也同样适用,只是每一个要素的内涵与生产性企业有区别。互联网企业有其特殊性,从互联网的三大定律就可以看出,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企业有很大不同,美国西北大学市场营销学教授唐·舒尔茨(Don Schultz)为互联网企业提出了4I理论。笔者认为4I中的Interaction互动原则是互联网企业区别与传统企业的独特的营销要素,于是笔者将经典4P理论的四要素和4I理论中的Interaction这一要素组合起来,作为在线旅游企业的营销五要素,即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互动。消费者通过企业的营销要素来感知企业,作出抉择,于是企业的营销要素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1)企业竞争优势是企业为相关利益者创造的、优于竞争对手的价值;(2)是否为相关利益者创造了价值,是判断企业有无稳定竞争优势的标准;(3)企业的业绩是其竞争优势有无决定的结果;(4)从营销要素可以分析出企业的竞争优势的来源。本文将携程与其竞争对手在产品、价格、渠道、沟通、互动五个方面进行比较,最后得出携程的竞争优势究竟在哪儿的结论。

通过图形表示如下:

二、携程竞争优势

从艾瑞网发布的中国在线旅游企业2013年Q1、Q2、Q3三个时期中国在线OTA企业的市场份额可知,携程的主要竞争对手为艺龙网、同程网。

数据来源:艾瑞网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携程的市场份额远远高出其主要竞争对手艺龙和同程,则我们可以判断携程是具有竞争优势的。那么其竞争优势究竟在哪儿,就需要从产品、价格、渠道、沟通、互动五个方面进行寻找。

(1)产品。携程与其竞争对手相比,其产品更加齐全,笔者对这三个网站的产品作出统计,可出看出携程的产品线最丰富。

产品种类越多,自然业务越广泛,其客户群必然就多。在线预订旅游产品的消费者在旅游前,旅游中,旅游后三个阶段有不同的产品需求。如在旅游前,需要攻略、订机票,在旅游中,可能根据日程安排需要预订酒店或火车票,或门票,在旅游后需要论坛发布游记等,所以那个企业能最大程度的满足用户的需求,哪个企业在产品方面的竞争力就越强。

(2)价格。目前,机票和酒店的预订仍是携程、艺龙、同程这样的在线旅游预订企业最大的业务来源。由于机票预订竞争激烈,利润空间相对狭小,所以这三家企业的价格策略最终要体现在酒店预订上面。艺龙在酒店预订方面的策略是占领酒店高端市场,故其特征为高价值高价格。同程的重点在门票预订,所以在酒店预订方面以低价为诱饵,吸引消费者,目标客户群为大众消费者,不涉及高端的国际酒店预订业务。这样一来,携程的竞争对手在酒店预订市场的高、低两端已有竞争对手。非价格敏感型消费者重视品质和便捷性,所以在高端市场,与艺龙在价格这一营销要素上无优势和劣势可言。在低端市场,同程由于没有像携程那样庞大的呼叫中心,所有成本相对低廉,在追求相同的利润率的情况下,携程价格必须高于同程。

(3)沟通。沟通包括广告、人员推销、营业推广与公共关系等等,本文将沟通的范围缩小到广告及广告语。携程在重要视频媒体和央视做广告,广告语是“携程在手,说走就走”。艺龙和同程没有大范围的广告轰炸,其广告语也叫低调,分别是“定酒店,用艺龙”和“要旅游,用同程”。从其广告的覆盖人群来讲,显然携程的覆盖面大,影响大。从广告沟通的效果来讲,携程强调便利性,一个“走”字意义广泛,与定酒店、定机票、定线路、打车、定火车票等都有关系,不仅仅旅游有“走”有关,探亲、访友、商旅等都与走有关。但艺龙和同程的广告语给人局限感,艺龙强调是定酒店这一行为,而同程强调旅游这一行为。故,在沟通这一营销要素方面,携程等影响力更大,感染力更强。

(4)渠道。消费者订购携程、艺龙、同程的渠道共同的有呼叫网站、手机客户端,携程独有的是呼叫中心,携程不具有的是去哪儿搜索引擎。在渠道方面,携程等手机客户端功能最强大,且已形成客户端群,2012年,携程发布了携程无线、携程特价酒店、携程旅游、驴评网、铁友等应用,携程携程无限客户端群,搭建了一个完成对移动端应用。然后携程在渠道方面存在一定的劣势,那就是随着去哪儿的盛行,艺龙和同程依靠去哪儿的影响力在机票和酒店方面的曝光率提高,而携程单打独斗,很难维持现有的市场份额。

(5)互动。互联网企业的一大特点就是能及时与用户互动。人们在旅行前、旅行中、旅行后需要对信息的需求很高。在游行前,需求借鉴别人的信息,以便于决策,在旅行中,需求搜索需要的产品一边购买;在旅游后,需要一个平台发布信息,以便于与他人分享。携程、艺龙、同程在互动这一营销要素方面,携程做得做好。携程于2013年5月回收了驴评网,并入住到主站频道,增强了携程与其用户之间的互动性,增加了用户黏性。而艺龙和同程均没有相应的足够与能之匹敌的栏目。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携程具备竞争优势,优势体现如下方面:

(1)产品丰富

(2)广告影响力大,覆盖人群多,强调其便利性

(3)无限客户端已形成无限应用群,便捷性高,整合性好

(4)与用户互动性强

企业竞争优势决定因素研究 篇3

关键词:企业战略;竞争优势;战略要素

一、引言

企业动态竞争优势理论分成两类,一类是把传统静态竞争优势元素动态化。以动态能力、资源动态组合和企业家动态战略行为理论为代表;另一类探讨了最新出现的动态竞争优势元素,以复杂性理论和创新理论为代表。本文分别对这些视角关于竞争优势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并对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二、传统静态竞争优势决定因素分析

传统竞争优势研究普遍遵循两种分析逻辑:一是强调市场力量的开拓;二是强调效率提升。前者以产业组织理论和波特竞争战略为代表。后者以企业资源、企业能力和企业家战略理论为代表。

1、强调市场力量开拓逻辑的战略。(1)基于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企业竞争优势决定因素。关于企业竞争优势的思想最早来自产业组织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选择有吸引力的行业,构建企业的环境模型,最终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该理论的SCP范式认为产业绩效的决定因素是公司的行为。而公司行为又受公司竞争所处的市场的结构驱动,即产业结构影响公司行为,公司行为又决定产业的绩效。按照该范式。同一产业内运作的公司的资源和机会是相同的。资源在同一产业内可以充分移动。因此。在同一产业内公司采取一致的战略,获得同样的结果,公司之间绩效的差异只可能在短期存在,企业竞争优势取决于产业结构。(2)基于波特竞争战略的企业竞争优势决定因素。波特继承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方法,认为行业结构是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不同的市场结构下,驱动产业竞争的力量有五种,在这五种力量的作用下,企业可以采取三种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企业要获得战略优势必须根据对这五种力量的判断,选择适当的行业,并在行业中进行适当的定位。此外。波特还认为公司的许多竞争优势来源于公司所在的地域、产业集群和国家,决定一个国家的产业或者产业链能否获得成功的外部宏观因素共有六个方面:生产要素、需求、关联和支持性产业、公司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政府和机遇,这些外部因素共同作用决定着企业的竞争优势。

2、强调效率提升逻辑的战略。(1)基于企业资源学派的竞争优势决定因素。企业资源基础理论(RBV)认为资源是公司拥有或控制的一组要素的集合,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独特的资源产生的超常回报——瑞卡丁租金。该理论建立在企业资源“异质性”和“资源不可流动性”假设基础上。认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是拥有战略性资产(Strategic Assets)。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企业只有拥有战略资源,即独特的区位、垄断经营权、专利、稀缺资源、特殊能力等所带来的资产专用性,才能够防止竞争对手进入,从而形成因资源的独特性而带来的“李嘉图租”;并且,依靠企业持续性创新活动,获得先行者的“熊彼特租”,保持持续性竞争优势。(2)基于企业能力学派的竞争优势决定因素。企业能力学派认为企业是一个能力体系,它决定企业的竞争优势。该理论认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不是垄断性的行业地位、合理的市场定位和拥有特殊战略性资产。而是培养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核心能力。并将这种核心竞争能力运用到企业的产品、业务单元中,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同资源不同,企业能力并不会因转移而丧失,随着企业环境变化,企业能力的转移、交流、学习有助于企业能力的不断更新,为了在长期中建立或保持竞争优势,企业必须培育和拥有自己的核心能力。因此,企业战略安排、内部组织结构和日常的经营活动。应该以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为基础。(3)基于企业家战略的企业竞争优势决定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家战略开始被认为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潜在来源。企业家战略理论研究的是公司如何获得具有创新、变革、远见卓识和承担风险的企业家精神,该理论认为公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个关键战略行动:企业家精神愿景的建立、企业家组织的建立。以及人力资源投资哲学的形成,这些战略行动造就了一个培育企业家精神的组织——企业家公司,能够培育和发挥员工企业家思维和企业家精神;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必须建立企业家组织,形成一个企业家型的管理系统,在这种组织中组织成员可以像企业家一样思考和行动,员工头脑中有公司明确的目标,他们可以既有权力也有责任以进行风险决策。

三、企业动态竞争优势决定因素分析

企业动态竞争优势遵循的是两个逻辑分析方向:一是对传统静态竞争优势决定因素作动态修正:另一类是就最新出现的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动态元素进行研究。

1、对传统静态竞争优势决定因素的动态修正。(1)动态能力。Teece等(1997)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构建和重新配置内外部竞争力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动态是指随着不断变化的环境而不断更新的竞争力,能力体现其在获取合适的、整合及重新配置企业技能、资源等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企业要想构建动态能力,必须重新组织、流程进行重新改造,使整个组织能协调有序;必须培养组织开拓性学习能力:必须培养特定的难以交易的资产,如技术、制度、财务、名誉等。企业只有确保动态能力在企业内部能够有效复制。但是竞争者却难以模仿,动态能力才能持续发挥其作用。企业通过不断创新而获得一连串短暂的战略能力,从而在整体上体现出动态战略能力。(2)资源动态组合。资源动态组合实际上也就是指战略与资源的动态组合。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企业所拥有资源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企业必须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利用。减少企业资源浪费,这种整合是随着环境和战略的变化而不断进行的。企业在制订现行战略时,应该预测将来环境、资源的变化。并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这个过程的资源配置应该与战略联成一体。形成密不可分的关系。伴随着战略的展开,企业资源不断更新,新的资源与原有资源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企业将来的资源。是企业未来竞争优势的来源。现有战略为未来战略积累积累资源,未来战略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形成了战略与资源动态组合过程。(3)企业家动态战略行为。企业家组织具有两个特性:企业家精神、企业家行为。企业家精神是指企业家所具有的特殊的性格或品质,它是静态的。企业家行为是指企业家在动态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主要是指企业家战略行为,它是动态的。企业家组织必须在保持静态企业家精神的同时,使企业家行为动态化,与时俱进,形成企业家动态战略行为能力。简单地说,企业家动态战略行为能力就是企业家不断根据环境的变化把握与处理全局性、根本性、长远

性问题并采取行动能力,它包括动态战略思考、动态预测、动态创新、动态战略规划能力。只有具备动态战略行为能力,企业才能使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2、动态环境下最新出现的竞争优势决定因素。(1)外部动态环境因素。动态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产业环境、企业内部环境等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其主要特征是持续变化。外部动态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外部竞争优势和内部竞争优势都会产生影响。首先,动态环境会影响行业结构,使行业结构随着环境的变化产生变动,进而影响了企业产业层面的竞争优势。其次,动态环境因素会影响到企业内部竞争优势,企业建立竞争优势所依赖的元素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例如:依靠资源建立的竞争优势可能随着国家对资源的放开已经不在是竞争优势。(2)速度。开放环境下,技术和市场的潜在状态难以预测。一切变的十分复杂。今天决定企业成功的因素,明天可能阻碍企业的发展。此时,出现了新的战略元素:速度,谁先进入市场,谁就是最大的获利者。对于面临高度不确定和动态变化环境的企业,掌握充足的信息资源后才制定企业战略已不是明智之举。此时,无论对个人还是组织,重要的不是拥有信息量的多少,而是获得信息的时间差以及在获得信息的基础上迅速行动的差别。只有最早获得信息,最早开始行动的人才会成功。因此,企业必须通过提高战略决策速度、战略实施速度和市场反应速度,来抓住市场机遇,强化市场地位,构建竞争优势。(3)持续创新。在开放环境下,企业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不断的自我超越,形成优越的市场地位,才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下形成持续竞争优势。企业应该立足于其所拥有的战略资源、核心能力、动态能力,利用各种市场机会进行持续的创新,超越其所处环境和市场竞争。通过持续性创新,不断超越自己,从其既有的优势迅速地转换到新的竞争优势。超过竞争对手的企业,从而获得基于其整体发展的动态战略能力。企业可以通过观念创新、战略创新、战术创新三个方面的不断创新,不断地获取新的竞争优势。企业通过创新获得的竞争优势应该持续发展,没有间歇,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向前发展。

四、小结

竞争情报研究不是市场研究 篇4

其实两者的区别远不止这些,除了研究方法,在研究内容、针对性、效率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在阐述这个问题前,我们有必要认识一下信息金字塔。

上面的这个三角形叫信息金字塔,也叫信息增殖链,表明了信息在流动过程中的增殖过程。通过收集现有数据,数据经过加工变成有价值的信息,和行动相联系、加工过的信息成为情报,零散的信息经过积累和消化变成知识,知识真正被吸收才成为智慧。不同的层次对应着不同的研究领域和行业,显然,市场研究处于第一、第二个层次,竞争情报处于第三个层次,第四个层次和咨询行业相对应。越靠近塔顶其智慧含量越高。很显然,情报的价值要高于数据和信息,它是经过加工的信息、与行动有密切联系,情报是一个与行动、目标、智慧相关联的概念,而信息却不一定和行动有关系。在国内的市场研究公司中,大多数实际上只停留在第一个层次,充当数据采集者的角色,到了第二个层次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研究,可惜中国这样的公司不多。这种研究内容的差异是市场研究和竞争情报研究的最根本差异。

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两者研究的对象不同。竞争情报研究的对象是情报,市场研究的对象是数据、信息;

2、两者的工作内容不同,

竞争情报的核心是分析,市场研究中,则数据采集和研究占主要内容。如果一定要把两者的工作有一个量化的描述,那麽竞争情报研究数据采集一般只会占20%的精力,80%的精力用于分析,市场研究则恰恰相反;

3、两者服务的对象不同。虽然都是服务于企业,为企业的市场竞争服务,但竞争情报面对的一般都是公司决策者,市场研究则主要为企业市场部服务;

4、两者涉及的范围不同。竞争情报涉及到企业竞争各个方面的情报,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对手的人员、财务状况等有关企业竞争可能顾及到的所有信息,市场研究一般只研究和市场有直接关系的因素,如广告投放、消费者的情况、品牌知名度等。

5、对市场反馈的敏感度不同。竞争情报几乎是对市场实时的反馈,而市场研究一般会比较滞后,尤其是个案委托研究,都会有一个执行期,结果呈现时,和当时的市场总会有些差距。对于一些需要迅速反馈的信息,市场研究的缺陷就比较明显。

6、连续性的要求不同。竞争情报的连续性很重要,一定要连续的收集和积累,否则就失去意义;而市场研究却不一定有连续性的要求。

关注竞争情报

竞争情报研究涉及的内容很多,如环境监视、市场预警、技术跟踪、对手分析、策略制定、竞争情报系统建设、商业秘密保护(反情报研究)等,每一个方向都是值得深入研究,都会为企业创造价值。好在种种迹象表明,这个领域正在被中国的企业关注、接受。

xxx行业竞争力研究 篇5

力、五力模型、竞争战略

第一节 XX公司概述

一、XX公司简介二、二、XX公司基本战略及商业模式概述

第二节xxx行业营销模式分析

一、行业内企业典型营销模式分析

二、XX企业营销模式分析

第三节xxx行业研发模式分析

一、行业内企业典型研发模式分析

二、标杆企业研发模式分析

第四节xxx行业盈利模式分析

一、行业内企业典型盈利模式分析

二、XX企业盈利模式分析

第五节xxx行业生产模式分析

一、行业内企业典型生产模式分析

二、XX企业生产模式分析

第六节xxx企业战略发展模式分析

一、行业内企业典型战略发展模式分析

二、XX企业战略发展模式分析

第二章xxx行业竞争力分析总结

第一节xxx行业企业竞争力问题总结

一、总体企业资源及异质性特征分析

二、总体企业的能力状况及差异性分析

三、xxx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第二节xxx行业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应对策略

一、如何把握国家新型战略性产业的投资契机

二、如何从资源能力范畴对企业进行转型升级

三、如何构筑竞争性壁垒和战略联盟

技术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研究 篇6

创新理论的研究起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 (J.A.Schumpeter) 提出的创新理论, 他认为, 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 创新实际上是经济系统中引入新的生产函数, 原来的成本曲线因此而不断更新。此时熊彼特所指的创新是指技术与经济之间的纽带。继熊彼特之后“创新”理论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一个是技术创新, 二是制度创新, 目前西方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已形成了以索洛等人为代表新古典学派、熊彼特学派、以兰斯·维斯和道格拉斯·诺斯等人为代表制度创新学派和以英国学者克里斯托夫·弗里曼、理查德·纳尔逊等人为代表国家创新系统学派等四大理论学派。从文献考察来看, 国内外学者对技术创新的研究大都是对三种主要的技术创新模式进行研究说明的, 主要包括了自主创新战略、模仿创新战略、合作创新战略。而对在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中所涉及的对策较少, 本文将在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做进一步研究,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技术创新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实证分析

根据经济学原理, 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有:劳动、生产资料和技术水平。劳动力是最具有活力的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是最基本的物资条件, 其货币表现形式就是资金;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通过不断提高生产力诸要素的技术水平和它们的结合程度以及不断改进管理等途径来促进经济增长的, 因而技术水平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劳动、资金、技术水平之间的关系可用 (柯布—道格拉斯) 生产函数来描述, 即:Y=KαLβAγ (2-1)

式中:Y表示产出;K、L分别表示资金、劳动力的投入水平;A表示技术水平;a, β表示资金、劳动的产出弹性, r表示技术的产出弹性, 反映产出对技术变动的反映程度。在a, β相对固定的情况下, 把生产函数Y分别对A和r求偏导:аY/

式 (2-2) 除以 (2-3) 得:γ=аγ/аАln A (2-3)

把 (2-4) 两边分别对A求偏导:аγ/аA=а2γ/аA2 (Aln A) +аγ/Аa[ln A+A (1/A) ] (2-4)

整理得: (а2γ/аA2) A+аγ/Аa=0 (2-5)

求解式 (2-5) 所示的微分方程, 得:γ=ln A+C (2-6)

从 (2-6) 式可以看出, r是A的增函数, 即随着技术A的提高, 产出弹性r也随之提高, 技术水平越高, 投入产出效益就越好。对企业来说, 技术创新是高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 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1.技术创新对中国企业经济增长率贡献的测度

这里用柯布—道拉斯生产函数来估计参数а和β, 其形式为:Y=AβeλtLt-βKβ

其中, Aβ为初始技术水平, e为自然对数的底, λ是综合技术进步参数, t表示时间, eλt为综合技术进步因素, 对该式两边分别取自然对数, 整理后得到:ln (Y/L) =ln A0+λt+βln (K/L)

这是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线性形式, 可利用此方程估计参数和。然后, 就可以利用索洛“余值法”测算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根据1995—2006年中国制造业的统计年鉴资料, 以国内制造业的生产总值表示产出量 (Y) , 以制造业从业人员总数来表示劳动投入 (L) , 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来表示资本投入 (K) , 利用SPSS对进行估计, 结果如下:

调整R2=0.999 DW=1.774

参数都通过了t检验, 回归方程对样本数据拟合程度很高, 回归效果好。资本产出弹性的估计值为0.323, 从而劳动产出弹性的估计值0.677。因此有:GA=GY-0.677GL-0.323GK

根据样本数据以及参数估计值, 可以分离出技术创新、资本增长以及劳动增长对于企业经济增长的献率 (见下表) 。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2007。

计算结果表明, 1996—2006年间, 中国制造业经济平均年增长率为10.26%, 其中固定资产投资每增长1%, 可带动企业经济增长0.323%。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速度的年平均值为15.18%, 平均每年带动经济增长5.23%, 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72%。劳动投入每增长1%, 可使企业经济增长0.677%。由于就业人员增长速度比较低, 平均每年为7.45%, 因此劳动增长所带动的经济增长仅有5.044%, 劳动增长对企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仅为7.45%。而技术进步对企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46.82%。

2.技术创新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演变

由上表可以看出1996—2006年间, 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波动很大, 最高为66.48%, 最低为21%, 极差为43.48%。SPSS进行估计得到如下趋势方程:Ea=56.691-0.028t

可以看出方程拟合优度较高, 相关检验通过, 可以用来分析。

三、技术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的现状分析

(一) 技术创新的现状分析

1.中国企业研究与开发现状。从R&D经费投入的强度来看, 20世纪90年代, 中国R&D/GDP增长缓慢, 1999年以后这一比值开始迅速提高, 2007年, 中国的R&D经费强度为1.49%, 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首位。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R&D经费强度都在2%以上, 以色列甚至超过4%。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高水平的R&D投入强度是这些国家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

2.专利的申请和授权的现状。2007年国内专利的申请和授权总量分别为58.6万件和30.2万件。国内发明专利的申请量为15.3万件, 较上年增长25.1%, 远高于国外4.5%的增长率。国内发明专利的授权量为3.2万件, 较上年增长27.4%, 比国外的增长率高出17个百分点。从专利类型的分布看, 国内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所占比重仍然最低, 分别为26.1%和10.6%。相比之下, 2007年, 国外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占其申请和授权总量的比重分别为85.7%和71.8%, 反映出中国的整体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水平仍有待加强。

3.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现状。采用索洛余值法测算技术进步贡献率, 并采用技术进步贡献率表示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由此测得2008年, 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0%以上, 2001年到2008年为32.1%, 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贡献率一直低于资金的增长速度和贡献率, 与发达国家技术进步贡献率相比差距更远, 几乎是其一半。这说明, 中国近几年经济的高速增长依然主要是靠资金和人力的追加投入实现的, 经济增长依然是粗放型的, 企业还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二) 企业竞争优势的现状分析

1.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基础条件现状。目前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在固定资产设备购置中, 微电子控制设备所占比例虽有提高, 但速度缓慢。从1998—2009年11年间, 从8.1%提高到了96.5%以上, 这势必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的开展。

2.企业费用的分配现状。调查表明, 2006年中国开展创新活动的规模以上企业创新费用支出达到5 821亿元, 比上年增长23.1%, 其中购置机器设备和软件费用支出为3 250.6亿元, 占创新费用的55.8%;用于企业内部的研发活动支出为1 888.3亿元, 占32.4%;购买相关技术的支出为470亿元, 占8.1%;委托外单位进行研发活动的支出为212亿元, 占3.6%。中国企业创新经费的半数以上用于购置机器设备和软件, 而欧盟国家创新费用的60%以上用于自主研发, 表明现阶段中国工业企业的创新主要依靠引入外部技术来实现, 总体上尚未进入自主创新的发展阶段。

3.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现状。从人员数量上看, 中国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占全国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不断上升, R&D人员从2002年20.6万人到2007年上升到25.5万人, 从企业技术创新的R&D人员投入看, 中国企业R&D人员增长较快, 在全国R&D人员中所占比重也较高,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的差距依然十分显著。2005年, 中国企业的R&D人员投入占全国R&D人员的52.2%, 而属于企业研究机构主导型的发达国家这一指标平均则在60%以上, 美国甚至达75.4%, 相比而言, 中国企业R&D人力投入还是较弱。以上数据表明, 中国企业竞争优势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需要针对现状采取措施, 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四、推进技术创新, 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一) 政府推进技术创新, 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措施

1. 开辟多种渠道增加技术创新投入获取企业竞争优势。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力度, 国家R&D占GDP的比重应提高到发达国家的1/2, 国有大企业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应在2%以上。在投资结构上要加大应用研究和实验的投入力度, 加大对企业研究开发的投入力度。建立拨款为主, 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参股的风险投资公司, 支持技术创新。大力发展证券投资基金, 活跃证券市场, 加大国有企业的上市力度。国家通过注入资本金、债券转股等方式, 降低银行不良贷款率和企业的资产负债率, 增加企业的直接融资能力。

2. 组织实施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重大技术创新工程, 加快技术商品化进程。根据经济发展的战略要求, 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优势领域, 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 以产品为龙头, 按照实际工作和研究、开发、产业化配套安排的原则, 集成技术创新资源, 组织重大技术创新工程, 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起点, 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加快技术创新成果转化。

3. 通过技术创新调整产业结构, 确立企业主体地位, 增强企业竞争优势。要统筹安排企业技术创新的目标、任务, 增强工作系统性、协调性和前瞻性。进一步理顺科技管理部门与经济管理部门的关系, 既明确分工, 又紧密结合。建立科技、经济管理部门联合办公会议制度, 定期研究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提高工作效率。要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逐步建立起“企业主动, 政府推动, 技术服务体系联动”的技术创新运行机制, 促进国有大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 力争使2/3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 鼓励院士、博士、硕士到企业去, 充实企业的技术创新力量。

4. 通过技术创新促进各项机制、体系的升级, 为增强企业竞争优势营造良好氛围。 (1) 尽快制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从而保证技术创新工作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2) 技术创新政府采购政策, 创造和增加企业技术创新产品的市场需求。 (3) 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奖励在创新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和科技人员。

5. 通过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 转化企业增长方式。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与国有大中型企业本着优势互补的原则, 采取收购合作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等多种形式实行资产重组, 实现强强联合, 避免小规模效应。

6. 健全法律体系规范市场环境, 为技术创新提供有利的法律保障, 增强核心竞争力。

(二) 企业通过技术创新, 增强竞争优势

1.通过技术创新加强与市场的联系进而提升企业竞争优势。技术对经济的作用, 归根结底是通过市场实现的, 因此, 企业要以市场需求作为技术创新的突破口, 开拓新的消费需求领域。如果一项好的技术创新成果被束之高阁, 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不仅会削弱企业持续创新的能力, 还会严重挫伤创新者的积极性。

2.利用技术创新建立信息反馈系统, 明确市场需求, 提高经济效益。

3.企业要从战略高度把握技术创新方向全面提升企业竞争优势。企业要在复杂激烈的技术竞争中取胜, 必须在正确的经营观念指导下, 根据竞争环境和企业本身的条件, 确定创新目标, 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模仿创新战略、合作创新战略, 大力加强产学研联合, 将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力量引人企业, 取长补短, 共同发展。

4.通过技术创新改革企业组织结构, 为技术创新提供有力保证, 增强竞争优势。

5.企业应当建立技术创新的人才激励机制, 营造最好的吸引人才环境, 增强核心竞争力。

6.建立合理的企业研发队伍, 合理搭配研究开发力量, 提高研发效率, 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7. 加强企业质量管理, 确保产品质量, 获取竞争优势。

8. 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 促进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 提高企业竞争优势。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首先要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企业支出技术开发的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 一般企业不低于1%, 大中型企业不低于3%, 高新技术企业不低于5%。大力提升研发力度, 发展自主知识产权, 自主品牌的产品, 实现产品差异化优势。

摘要:技术创新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技术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的相关分析指出技术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并分析了国内技术创新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技术创新战略和技术创新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技术创新,竞争优势,企业竞争

参考文献

[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7.

[2]傅家骥.技术创新发展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8.

[3]Freeman c.The Economic of Industrial Innovaition[M].The MIJ press, 1992.

[4]齐建国.技术创新:国家系统改革与重组[M].上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5.

[5]Micheal por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New york:The Free press, 1990.

[6]孙民.现代企业技术创新[M].太原:经济出版社, 1998.

[7]叶飞文.要素投入与经济增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8]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

[9]王生荣, 张营周.甘肃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贡献率的计量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7, (2) .

竞争优势研究 篇7

关键词: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关系

0 引言

彼得·德鲁克曾说过:“明天的商业竞争与其说是技术上的挑战,还不如说是文化上的挑战。”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严重滞后于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实践。早在五十年代,我国的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中,就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如鞍钢宪法、大庆铁人精神等,当时虽未冠之以企业文化的概念,但实际上发挥着企业文化的价值功能和整合功能。从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在引进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的过程中,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模式又被引入我国的企业中。一时间,许多企业都风起云涌地搞起了企业文化,在全国掀起了企业文化的热潮。有些企业盲目的模仿外资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一些形式,热中于搞文化活动、形象设计,片面地认为这样就是塑造企业文化。直到九十年代中期,中国的企业文化热才逐步降温。

1 “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优势”的概念辨析

1.1 企业文化 通常我们这样定义,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和奉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企业的个性、素质、目标和氛围,体现企业对价值的认知。企业文化是企业价值观在其指导思想、管理风格和行为方式上的反映。

1.2 企业竞争优势 对于什么是企业竞争优势,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各自的看法。霍弗(Hof e r)和申德尔(Schendel)认为,竞争优势是“一个组织通过其资源的调配而获得的相对于其竞争对手的独特性市场位势”。巴尼(Barney)认为,“对一个企业能够实施某种价值创造型战略而其他任何现有和潜在的竞争对手不能同时实施时,就可以说该企业拥有竞争优势。”而波特(Porte r)认为,“竞争优势归根结底来源于企业为客户创造的超过其成本的价值。”国内学者项保华认为“竞争优势指的是企业所处的这样一种状态,即:以自身的资源或组织能力(活动)为基础,能够提供被顾客认为是物有所值的产品或服务,比竞争对手更好地创造顾客价值所需的价值”。尽管这些看法在表述上各有区别,但其基本含义却大同小异,即企业竞争优势是指企业在特定业务经营领域内向消费者提供具有某种价值的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超过竞争对手,并能在一定时期内获得超额利润的属性或能力。

2 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研究

2.1 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不可能具有企业竞争优势 企业文化能培育一种能力资源,而且这种能力是不断变革与创新的。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所面对的是全球化的市场,今天的竞争优势不等于明天的竞争优势,唯有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保证企业的技术始终走在科学的前沿,什么才是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呢?文化。企业文化通过对各种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具有开发独特技术、独特产品、独特营销和独特管理的能力,即企业的竞争优势。

2.2 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优势相互制约 现在,管理已从“经验管理”、“科学管理”阶段发展到了“文化管理”阶段。未来企业竞争的根本必然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已经成为竞争能力的核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元气”,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其在本质上所反映的则是企业生产力成果的进步程度。不同企业文化下所形成的“理念”是一个企业所秉持的信念,它一经“内化”,必会产生一种强大的规范力,从而成为人们行动的准则;也必会产生一种持久的推动力,促使人们积极地去完成既定目标。这种规范力和推动力是打造企业竞争优势必不可少的内在动因,它对形成企业全体员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往往能起到“谐振效应”和“导引效应”。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价值观”,它是一个企业作取舍、辨是非、明赏罚、论能否、定褒贬的尺度和标准。同时,优秀的企业文化向社会大众展示了企业成功的管理风格,良好的经营状况和高尚的精神风貌,为企业塑造了良好的整体形象,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从而培育和提升了企业的竞争优势。

2.3 企业文化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构成部分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文化必然具有三个基本的条件,即有价值、杰出和难以模仿或复制。有价值的企业文化,能在制度和经营流程上使企业以高销售、低成本、高收益的方式运行,或者以其他方式实现企业价值和增值。难以模仿的企业文化,使竞争对手不能实施改变其自身文化的行为从而具有被模仿企业的文化特征,或者即使能尝试模仿,这些竞争者相对于被模仿的企业也将处于某种不利状态(如企业声誉、经验等)。判断一个企业的资源和能力能否构成竞争优势,可以从有价值、稀少、难以模仿、不可替代和具有延展性五个标准来着手。有价值意味着企业能通过利用其外部环境中的机会或消除外部环境中的威胁来创造价值,形成和实施能创造特定客户价值或客户感知价值的战略。稀少和独特意味着企业拥有的构成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在竞争对手中是差异化的、稀缺的和非普遍存在的。而难以模仿则强调,不同的企业有其不同的成长路径,能不断积累反映其独特历史的能力和资源;同时,这些能力和资源形成的原因与具体在企业中的运用是比较模糊的,其中许多也是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资源的产物,包括企业长久形成的公众关系、声誉等,都是竞争对手难以清晰辨别加以模仿的。不可替代指企业拥有其他竞争对手所不具有的战略对等资源,资源和能力越不可替代,越不可见,竞争者就越难以超越对手现有的竞争优势和地位。资源和能力的延展性要求其能拓展到企业其它产品和服务中,形成资源和能力的规模经济效应。

2.4 良好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往往体现在对良好企业文化的培育上。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员工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巩固其对企业的忠诚度。譬如,在与顾客的互动中,一方面输出企业对创新的实践,另一方面汲取对方对创新的需求。企业正是在这种创新的正反馈中不断地发展壮大的。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公司建设与管理,是一种巨大的资产。

3 结语

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企业界、学术界的重视,文化竞争已经成为当今经济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文化对形成企业内部凝聚力和增强企业外部竞争力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因此,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要解决的当务之急。只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建设有自己的特色的企业文化,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金治.浅谈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http://www.govyi.com/lunwen/2009/200901/285642.shtml.

[2]刘琦.用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竞争优势.株洲工学院学报.2005(5).

[3]庆军,古赞歌.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内在源泉.商业现代化.2005(12).

[4]Hofer.C.W.and D.Schendel.1978.Strategy formulation:Analytic Concepts,St.Paul.M.N.West.25.

[5]G.Hamel.C.K.Prahalad:”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May-June1990 :79-91.

[6]刘宝庵,吴占军.谈新时期我国企业文化的构建.技术经济第二期.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比较研究 篇8

1导言

1.1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

1.2研究的意义和目的1.3研究内容和逻辑框架

1.4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有关概念的界定

2产业集群研究理论综述

2.1产业集群研究

2.1.1国外产业集群理论

2.1.2我国产业集群研究现状

2.2集群竞争力研究

3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一般理论分析

4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4.1产业网络分析

4.2创新学习分析

4.3公共环境分析

5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实证分析:温州、东莞、意大利的比较

5.1意大利案例

5.2东莞案例

5.3温州案例

5.4三案例的比较分析

6结论与展望

保险产品营销组合与竞争策略研究 篇9

1、险种策略1)险种开发策略。新险种是整体险种或其中一部分有所创新或改革,能够给保险消费者带来新的利益和满足的险种。新险种开发的程序包括:构思的形成、构思的筛选、市场分析、试销过程和商品化,新险种开发的具体问题已在前面阐述。其中包括:费率策略是保险营销组合策略中最活跃的策略,与其他策略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保险费率策略有如下几种:

1)低价策略。指以低于原价格水平而确定保险费率的策略。2)高价策略。指以高于原价格水平而确定保险费率的策略。3)惠价策略。指保险公司在现有价格的基础上:根据营销需要给投保人以折扣费率的策略。实行优惠价策略的目的(1)完全创新的险种。(2)模仿的新险种。(3)改进的新险种。(4)换代新险种2)险种组合策略。险种组合策略包括扩大险种组合策略、缩减险种组合策略和关联性小的险种组合策略。(1)扩大险种组合策略。(2)缩减险种组合策略。(3)关联性小的险种组合策略。

3)险种生命周期策略。险种生命周期是指一种新的保险商品从进入保险市场开始,经历成长、成熟到衰退的全过程,险种的生命周期包括介绍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介绍期的营销策略。保险公司通常采用的营销手段有:①快速掠取策略;②缓慢掠取策略,③迅速渗透策略;④缓慢渗透策略。

成长期的营销策略。保险公司应采取的营销策略包括不断完善保险商品的内涵,广泛开拓营销渠道,适时调整保险费率,确保售后服务的质量,以尽可能地保持该险种在保险市场上长久的增长率。

成熟期的营销策略。保险业应采取的营销策略有:①开发新的保险市场,②改进险种。③争夺客户。

衰退期的营销策略。保险公司要采取稳妥的营销策略,如不要仓促收兵,而是要有计划地、逐步地限制推销该险种。此外,还应有预见性地、有计划地开发新险种,将那些寻求替代险种的消费者再一次吸引过来,使险种淘汰期尽量缩短。

2、费率策略

是为了刺激投保人大量投保、长期投保,并按时缴付保险费和加强风险防范工作等。4)差异价策略。这一策略包括地理差异价、险种差异价和竞争策略差异价等。地理差异价是指保险人对位于不同地区相同的保险标的采取不同的保险费率。

3、促销策略

1)广告促销策略。2)公共关系促销。3)推销策略。4)营业推广策略。

二、竞争策略

1、竞争地位根据保险公司在目标市场上所起的作用,可将这些公司的竞争地位分为四类,即市场领导者、市场挑战者、市场跟随者和市场拾遗补缺者。1)市场领导者策略。市场领导者是指在保险市场上占有市场最高份额的保险公司。市场领导者扩大整个保险市场,是因为它在现有市场上占有率最高,只要市场的销售量增加,它就是最大的受益者。市场领导者既可以采取扩大营销的方式来提高其市场占有率,又可以采取各种防守措施来保护其市场占有率。

2)市场挑战者策略。市场挑战者是指位于行业中名列第二或三名的保险公司。3)市场跟随者策略。市场跟随者是指那些不想扰乱市场现状而想要保持原有市场占有率的保险公司。

4)市场拾遗补缺者策略。拾遗补缺者是指一些专门经营大型保险公司忽视或不屑一顾的业务的小型保险公司。

2、竞争地位与竞争策略的关系每一保险公司在保险市场上都会利用或根据其竞争地位来决定采取相应的竞争策略,而采取特定竞争策略的保险公司也能达到某种竞争地位。保险公司根据自己的竞争地位来决定竞争策略时,除了要考虑自身的经营目标、实力和市场机会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有:(1)竞争者无法模仿的策略,如人海战术;(2)竞争者不愿采用的策略,如放宽承保或理赔条件;(3)竞争者不得不追随的策略,如采用更优惠的分红办法;(4)竞争双方均获利的策略,如保险公司广泛宣传保险,使社会公众对保险产生良好的印象。

在市场中采取怎样的竞争策略和营销组合策略,与企业的目标和定位密切相关,在众多新型保险企业参与竞争的市场中,在保险混业经营的背景下,采取适时有效的营销组合策略将成为竞争的法宝。

保险营销渠道是指保险产品从保险公司向保

户转移过程中所经过的路径。一般来说,保险营销渠道分为传统营销渠道和新型营销渠道。传统营销渠道又可分为直接营销渠道和间接营销渠道。直接营销渠道是指保险公司的外勤人员直接面对面的向保户销售保单的方式,这也是我国寿险业目前采取的最主要的营销方式。间接营销渠道是指保险公司与投保人之间不进行直接的接触,而是通过一个或几个、一层或几层中间商把保险产品销售出去,这种方式在欧美等发达保险市场较为普遍。

(二)新型销售渠道

新型销售渠道是指利用新兴的媒体,渠道等销售保单。具体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电话,信函邮件和保险零售店等方式来进行。由于现如今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电子商务的兴起,通过网络进行保险营销必然是未来保险营销的主要渠道,因此笔者主要对网络保险营销渠道进行分析。

1.网络保险营销

网络营销渠道的优势⑴快捷方便,不受时空的限制⑵降低经营成本(3)有利于新产品的推

广

2.其他新型营销渠道

基于竞争互动的多点竞争研究 篇10

关键词:多点竞争;相互克制;竞争强度

一、引言

动态竞争理论是当代战略管理思想的新发展,多点竞争是其主要组成部分。传统的竞争研究通常暗含着一个假设前提。即竞争是在单一场合(或者是一种产品市场,或者一个地理区域市场)背景下开展的。但实际情况常常是,竞争对手在两个或者多个市场开展竞争(Karnani and Wern-erfelt,1985),是多点竞争。

Edwars(1955)最先提出了多市场接触(Multimarket C-ontact)的概念。他认为厂商在多个市场上接触最终会降低竞争强度,这种竞争可能发生与跨产品、地理区域。或者细分市场。因此。多点竞争中的“点”就是“市场”,其含义包括:(1)一个产品线或者一个经营单位。例如不同型号的轿车或轿车生产商;(2)地理区域市场,例如西南市场或者北美市场;(3)细分市场,例如高档轿车市场、中档轿车市场和低档轿车市场;(4)以上各个部分的不同的组合。例如西南地区的高档轿车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一个公司具有多个地理区域、多个细分市场、多个产品线或者多个行业性的二级子公司。那么相对而言。这个企业就具有了多点竞争的优势,否则,就只有多点竞争的劣势。例如,Energizer和Gillette在包括剃须品和电池等多种类型和型号的产品竞争。国航、东航、南航等航空公司彼此在多个地理区域竞争。

由于多点竞争理论关注于企业在多个市场的攻击和回应问题,对竞争动态的研究更符合实际情况。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高度关注。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点竞争成为动态竞争战略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多点竞争理论对竞争对手之间采取有效的竞争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相互克制是多点竞争中的重要竞争策略

多点竞争下竞争者之间的相互克制减少了竞争,缓和了竞争强度。相互克制是指“对竞争者放弃一种产品或地理市场的控制以换取竞争者的默许进入另一个市场的行为”(Golden and Ma,2003)。多点接触的程度越高,越有可能形成竞争者之间的相互克制情形(Baum and Korn,1999)。由多点接触而降低竞争强度的现象,学术界称之为相互克制的效果,主要的理论解释是默许勾结和相互吓阻(Edwars,1955)。Jayachandran等(1999)对多市场接触和企业间竞争强度的研究总结了一个过程模型,描述了相互克制的作用机理。

竞争者之间的默许勾结来自于竞争者之间的相似性增加,即多点接触使竞争者之间的共同学习和模仿变得更加容易,一个公司在一个地域/产品市场进攻的战略极有可能被竞争对手运用在另一个地域,产品市场来对付自己。而竞争者之间的相似性与相互熟悉程度密切相关。相互熟悉程度与是指参与多点竞争的企业清楚认识竞争对手的目标、动机。能力、资源和行为的程度,它是默许勾结的基础。当这种认识达到较高程度时就称为熟悉。竞争者之间的相互熟悉程度影响着相互的进攻和反击行为。在复杂的多点竞争环境下,竞争者从多点竞争的经验和历史中分析、推测和认识竞争对手的目标、战略、能力以及行动特点等。随着竞争者之间熟悉程度的提高。企业更加清楚地认识彼此的竞争行动和反击的特点以及竞争者的形象,这有利于产生竞争的稳定。因此,随着企业间的熟悉程度提高,为了保护各自的势力范围,竞争者之间就会默许勾结。减少竞争,多点接触在很多情况下确实可以增加勾结行为(Bernhein and Whinston,1990)。

竞争者之间的相互阻吓是企业有效阻碍竞争对手发动攻击行为的能力,是企业防御竞争对手进攻的重要战略之一。企业对竞争对手的攻击进行有效报复以及使竞争对手遭受更大损失可能性的能力是阻吓的基础,阻吓是要让竞争对手“知难而退”。避免出现两败俱伤的局面。信号的有效沟通和企业资源意图的有效传达是阻吓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在多点竞争下,企业采取的某个进攻行动可能暂时会取得很好的收益,但很可能在其后遭到竞争对手来自多个市场的更猛烈的报复,遭受的损失很可能大于目前的收益,因此这个沉重的“未来的阴影”阻止了企业间的进攻行为。如果竞争对手具有强烈的报复形象,严厉、快速而有力的报复历史,以及具有较多的报复资源,那么企业将被笼罩在这“未来的阴影”之下。竞争者之间就会采取谨慎、克制的态度,甚至取消当前的进攻行为,竞争趋于缓和。

三、多点竞争对公司绩效与市场的影响

1、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认为,多点竞争能够减少竞争并对所有涉及的公司产生较好的绩效。Bernhein and Whinston(1990)对多点接触和默契性联合行为或称勾结行为进行的研究发现:(1)多点接触在决定产业的竞争态势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2)多点接触在很多情况下确实可以增加勾结行为:(3)多点接触确实会对企业的行为产生影响,正如以前很多实证研究所证明的那样,这些企业行为的产生或改变会给企业带来显著的收益。Gimeno and Woo(1999)研究了公司跨单位分享资源的能力和多点接触共同影响效率、竞争和收益率的情况。发现具有多个分享资源的单位(为了获得范围经济)的公司可能和其他公司在多个市场相遇,因为这些竞争者也试图获得范围经济。他们的发现还支持的结论是:当多点接触增加时,竞争减少以及利润率上升,当存在分享资源的机会时。这些影响甚至更大。

2、对市场的影响。多点竞争对市场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多点竞争与市场进入率和退出率的关系。主要的研究结论是,多点竞争和市场进入呈倒U型关系(Baum and Ko-m,1999:Haveman and Nonnemaker,2000;Stephan,Murma-an,Boeker and Goodstein,2003)。Haveman and Nonnemaker(2000)解释到。当多点接触低时,企业试图通过和竞争对手在多个市场竞争来获取竞争者资料,提高对竞争对手的熟悉程度。同时,它也试图通过在多个市场获得立足点使竞争对手将其作为一个可靠的威胁力量,不敢轻易对其发动进攻。因此,当多点接触低时,企业进入新市场的速度较快,进入率上升。然而,随着多点接触的增加,每个公司在多个市场易受到其他对手的攻击,导致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需要寻求能够避免激烈竞争的收益。结果。公司进入市场的速度减慢,进入率下降。

学者们从市场结构、组织规模以及CEO特征等变量

来研究多点接触——市场进入关系。Haveman and Non-nemaker(2000)发现当市场被一些占支配的多市场公司控制时,多点接触的影响更大,竞争强度会显著降低,因为这些占支配地位的多市场公司会避免采取激烈的竞争手段刺激对方。此外,当单一市场公司的竞争对手是多点竞争者时,多市场公司的行动对单一市场公司具有溢出效应。例如,为了避免攻击多市场公司的多点竞争者,多市场公司可能减少广告宣传,除了其他多市场公司收益外。单一市场公司也会从中受益。Baum and Kom(1999)发现竞争者的规模和范围与市场进入有关,企业较有可能进入一个主要由较小公司(规模小)参与竞争的市场,因为这些较小的竞争对手难以做出较大的反击行为:并且如果一个市场中是由进入市场较少的多市场竞争企业组成(范围小),则企业更有可能进入。因为经营范围小的公司难以从多个市场开展反击。Stephan et al.(2003)认为,较长任期的CEO比任期短的CEO能更好地理解影响公司多点接触关系的复杂因素,以及会对这种动态关系表现出更大的关注。他们的研究证实,对于较长任期的CEO,多点接触和市场进入之间的关系符合先前的预料(倒U型关系)。但是对于任期较短的CEO,则是正的线性关系。

对于多点接触和市场退出关系的研究尚缺乏一致性结论。当一个市场是一个公司与它在其他市场竞争的公司相遇的地方,那么该公司退出这个市场的可能性较小,因为存在着至少有三种动力可能阻碍该公司从市场退出:(1)由于与竞争对手之间的相互克制。竞争可能减轻,从而减轻退出的必要性;(2)这家公司打算留在与竞争对手共处的市场上,以便在需要时可以保持多场合攻击其他竞争对手:(3)这家公司通过留在与竞争者共处的市场,能够获得关于竞争者更多的信息,提高对竞争者的熟悉程度。然而,Baum and Kom(1999)发现多点接触和市场退出存在着倒U型关系。他们认为,当多点接触低时,引起公司退出的竞争和刺激有限,市场退出率低;随着多点竞争的增加,这些参与多点竞争的公司的压力增大,他们需要考虑谋取适当的市场地位,要考虑在哪些市场中建立自己的立脚点,哪些市场需要放弃。因此,退出率上升;随着更大的多点接触,由于竞争者之间的相互克制,带来了竞争的稳定性,从而导致市场退出下降。

四、影响多点竞争的因素

1、相对市场重要性。当竞争者之间具有利益范围互换关系时(例如。公司A比公司B在市场1有较大的战略利益,但在市场2公司B有较大利益),他们要比非互换关系的(公司A比公司B在两个市场都有较大利益)发动强烈竞争的可能较小。因为,当自己的核心市场受到攻击时,企业可以把竞争对手的核心市场作为攻击的目标,从而降低了竞争者之间的竞争强度,维持了各自的势力范围。特别是。据从属地位的竞争者担心据支配地位的公司攻击他们更重要的市场,而且一旦据支配地位的公司意识到有必要。他们还可以从多个方面发动攻击,这样对挑战者的打击更为严重,这样挑战者会更加慎重行事。因此,随着多点接触增加。在市场互换关系的竞争者之间的竞争会逐渐减弱。

2、市场密度。市场密度是指在市场上开展业务活动的公司的数量,市场中参与竞争的公司较多,则市场密度高;反之,则市场密度低。在少数公司主导的垄断市场上。由于相互非常了解并且势均力敌。竞争者之间更容易产生合作而不是竞争;随着多点接触增加,竞争者之间的竞争将会减少,合作更加紧密,从而改善整个产业的绩效。而在完全竞争市场,由于竞争者众多,很难达成默契与合作:同时竞争者力量悬殊很大,争夺市场地位的激烈竞争较容易发生。Haveman and Nonnemaker(2000)验证了市场密度在多点竞争下将会影响企业间的竞争强度,显然垄断市场的竞争远没有完全竞争市场那样激烈。因此,在只有少数几个公司垄断的市场上,多点竞争下的竞争强度缓和最明显。总的来看,随着市场密度降低,企业间多点接触增加,竞争程度将会缓和。

3、公司的合作协调机制。Golden and Ma(2003)认为。如果一个企业建立了有效的内部单位之间一体化机制,以及具有能够鼓励内部单位合作的奖励结构,这样是最有可能认可并开发相互克制机会的。此外,在这样的企业中,更有可能出现为了公司整体利益而自愿牺牲部门局部利益的经理人员。因为在多点竞争中,企业需要内部各个业务单位和部门的合作,协调在多个市场的竞争战略和行动,放弃个别业务单位或部门利益,保证企业的整体利益,从而在与竞争对手在多个市场的接触中达到相互克制、减少竞争。否则,局部单位和部门的自利性行为将导致不断升级的竞争对抗。造成企业整体利益受损。同时,对内部单位的合作和整体观的行为进行奖励,有助于保持和提高企业的整体合作协调能力。

4、资源的相似度。竞争者拥有和依赖的不同资源使他们采取更为积极的竞争行为去获得竞争优势,这是由于竞争优势产生于他们的异质性资源。如果竞争者之间的资源相似程度高,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较低的竞争优势差异,更加能理解相互的战略和能力。如果一方在对方的核心市场上发起攻击时,必将会遭到对方的强力反击,往往造成两败俱伤。因此,在多点竞争下,资源相似程度高会降低竞争程度。Young,Smith,Grimm and Simon(2000)验证了在多点竞争下具有异质性资源的公司同样会采取更为积极的竞争行为,如采取更多的竞争行动和采取的行动更快。然而发现。在多点竞争下这些影响被减轻,多点接触倾向减少竞争者间的敌对性行为。

上一篇:前锋镇中学开展平安学校创建活动情况汇报下一篇:铝合金焊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