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竞争

2024-08-24

优势竞争(共12篇)

优势竞争 篇1

摘要: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关系竞争正逐步成为市场竞争的主导方式。在关系竞争时代,企业的关系资本是其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为此,企业必须积极开展关系管理,通过建立良好的员工关系、顾客关系、投资者关系、供应链关系、竞争者关系和公共关系,构建企业竞争优势。

关键词:关系竞争,关系资本,关系管理,竞争优势

当今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竞争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和市场环境下,企业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构建新的竞争优势,才能应对变化、赢得竞争、实现永续发展。在此,笔者拟在对市场竞争方式的演变和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新的竞争方式下企业竞争优势的构建谈几点粗浅之见。

一、关系竞争:市场竞争方式的新趋势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经历了一个从价格竞争向非价格竞争转移、从产品本身向产品以外延伸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竞争的主导方式也沿着“价格竞争—产品竞争—服务竞争—关系竞争”的轨迹在转变。

价格竞争是指企业依靠低廉的价格或灵活的定价与其他企业展开竞争,获取竞争优势。在早期的市场竞争中,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限,产品呈现出较强的同质性,同时,由于购买力所限,消费者对产品价格十分关注,其个性化需求还未得到显现,因此,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产品的价格上,价格竞争成为市场竞争的主导方式。然而,价格竞争是一种易于为竞争对手所仿效的竞争方式;而且,太低的价格往往导致质量的下降,造成顾客流失;同时,随着消费者购买力的提升,顾客所关注的利益已不仅仅局限于产品价格。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价格竞争逐渐为其他非价格竞争手段所取代。在今天,虽然灵活的价格策略仍然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武器之一,虽然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价格战还时有发生,但价格竞争已不再是市场竞争的主导方式。

产品竞争是指企业通过产品的差异化与其他企业进行竞争,获得竞争优势。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竞争方式的转变首先体现为从同质产品的价格竞争转向产品差异化竞争。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产品差异化创新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呼唤产品的差异化,从而驱使企业为满足不同顾客的不同需求而不断在产品差异化方面进行创新。产品的差异化导致了市场的细分化,企业通过发现并占领一些细分市场,在满足顾客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同时,也获得了较单纯的价格竞争更大的利润空间。因而,这种以差异化为基础的产品竞争越来越受到更多企业的青睐,从而取代了价格竞争而一度成为市场竞争的主导方式,而且至今仍然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主要方式之一。

服务竞争是指企业通过向顾客提供产品以外的一系列附加服务而与其他企业进行竞争,获取竞争优势。随着产品差异化竞争的日趋激烈,“创新—仿效—创新”的循环周而复始,而且周期一轮比一轮缩短。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之下,差异化创新必然从产品本身向产品以外延伸,服务竞争成为继产品竞争之后企业竞争的又一重要手段。在大多数企业产品制造能力和更新换代能力接近、产品差异化程度趋于缩小的情况下,服务已成为企业实施差异化策略的一个重要利器。根据顾客需求差异设计、提供区别于竞争对手的优质服务,成为现代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服务竞争已取代了产品竞争而成为当前市场竞争的主导方式。

关系竞争是指企业通过与内部员工、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政府及其他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关系,构建竞争优势。随着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和升级,产品及服务的差异化程度越来越小,一些企业开始从产品及服务以外寻求新的差异。人们发现,通过与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企业可以更好地获得顾客的信任和忠诚,可以增强企业及其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建立良好的产品形象和企业形象,提升品牌价值,可以建立有利的内外部竞争环境,而且可以减少交易成本,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通过建立良好的关系网,使得竞争不再是在企业之间进行,而是在网络之间进行,一个建立了更好的关系网的企业将比竞争对手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目前这一竞争方式已初现端倪,而且可以断定,它必将成为未来市场竞争的主导方式。

二、关系资本:企业竞争优势的新来源

随着关系竞争时代的逐步到来,作为企业重要资源之一的关系资本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新的来源。

第一,关系资本有助于企业扩大在市场竞争中的自主权。在关系竞争时代,企业不再仅仅是一个自治的实体,而是嵌入在一定的社会或经济关系网络之中的。处于这种关系网络之中的企业间的竞争有别于单独两个企业间的竞争。拥有良好关系网络并在网络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企业往往对竞争对手具有威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竞争对手的进攻。而当企业遭到竞争对手攻击时,也可以及时利用所拥有的关系网络组织资源进行反击。所以,富于资源和能力的伙伴关系网络能为企业带来难以模仿的资源和能力,从而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自主权,并获取相对于网络外企业更大的竞争优势。

第二,关系资本可以为企业带来关系租金和关系收益,扩大了企业生成竞争优势的范围。一方面,关系资本可以使企业利用内部资源创造关系租金,另一方面,关系资本还可使企业充分利用其他企业或组织的资源产生关系收益。处于某一网络中的企业成员相互合作,并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将各种资源结合起来,特别是当企业所需的互补性资源是特有的及不可分割的,以至于不能在要素市场上轻易取得的时候,关系资本的存在为企业使用资源开辟了特殊的获取渠道,从而在网络群体中产生一种大于单个企业收益之和的超额利润。此外,关系资本经营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资源配置形式,使企业同时获得了外部市场的利益优势和内部组织控制的成本优势。这些收益和优势为企业竞争优势提供了新的来源。

第三,关系资本有利于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信息和专业技能的交换和转移以及冲突的解决,从而实现知识共享,有利于企业竞争优势的构建。信任是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建立和发展合作关系的基础。基于信任的关系资本融合了感情因素和利益相关者对这种合作关系的心理认同,大大降低了仅仅依靠合作契约而无法有效控制合作伙伴的机会主义行为,使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紧密接触,从而推动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与专有技术的交流与转移,有利于企业竞争优势的构建。

第四,关系资本的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有利于企业竞争优势的构建。一个企业所特有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是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与个人之间的相互磨合而形成的组织或个人之间的一种心理契约,并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由于时间和成本、管理能力的限制以及复杂的企业文化和人际关系活动,使这种心理契约成为难以模仿和不可替代的特殊资本。正是这种难以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成为企业关键资产的显著特征,不仅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而且使这种优势得以维持下去,不断增加企业价值。

三、关系管理:培育竞争优势的新途径

随着关系竞争时代的到来,关系资本在价格差异化、产品差异化、服务差异化之外,又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培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式,关系管理作为培育竞争优势的新途径将成为企业管理越来越重要的内容。

1、员工关系管理。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员工是企业目标得以实现的最基本的要素。因此,企业必须首先处理好与内部员工的关系,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要关心员工的需求,切实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和正当利益,在不损害其他相关者利益的情况下努力实现员工自身价值的最大化。要善于激励员工,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合理利用利益关系,调动员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要关心员工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建立企业与员工同生存、共发展的命运共同体。要积极畅通与员工的沟通渠道,倾听员工意见,让员工参与管理,让员工认同企业的愿景,争取员工的通力合作。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营造尊重、信任、快乐、和谐的工作环境。

2、顾客关系管理。

顾客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顾客关系管理是企业关系管理的核心内容。为此,企业必须建立并维持与顾客的良好关系。要真正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观念,并将此观念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要加强与顾客的交流与互动,及时了解顾客的需求和看法,帮助顾客解决问题,满足顾客合理要求,向顾客解释和灌输产品的价值、企业的理念,积极引导顾客参与到企业中来,引导和创造顾客需求。要切实关心顾客利益,为顾客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为顾客创造最大的让渡价值,从而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要重视顾客的情感和体验,加强与顾客的情感沟通,使顾客在购买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满足情感、体验乐趣。要在顾客细分的基础上,建立好顾客数据库,强化跟踪服务,与顾客保持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

3、投资者关系管理。

良好的投资者关系是企业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它不仅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融资平台,降低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融资的成本,提高融资的效率,而且对提高企业知名度、美誉度,树立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良好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应制定并实施科学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战略。要拓宽与投资者的沟通渠道,加强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协调,以取得其对企业及企业战略的认可,加深其对企业的了解和认同。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确保投资者信息及时、真实,从而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和提高投资效率。要处理好与投资者的关系,在不损害其他相关者利益的前提下,保障投资者的收益权,促进资产保值增值,为投资者提供较高的回报。

4、供应链关系管理。

有效的供应链关系管理,可以使企业与供应链的其他成员结成一个共同体,实现与上下游企业的紧密联接和协同运作,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竞争力。因此,企业必须重视供应链关系管理,与供应链其他成员企业建立互利互惠的合作伙伴关系。要审慎选择合作伙伴,有效实施合作伙伴关系的动态管理。要建立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与知识共享机制,保持信息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实施并行工程;建立基于团队的工作小组,共同解决供应过程以及制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成员企业之间经常互访,建立良好的合作气氛;使用电子数据交换和因特网技术进行快速的数据传输。要在公平、一致的原则基础上建立激励机制,树立供应链全局观念,实现供应链企业之间合作的双赢关系。

5、竞争者关系管理。

当今是竞争与合作共生共存的时代,企业之间不仅存在着竞争,而且存在着合作的可能,有时加强合作更有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为此,企业必须加强竞争者关系管理,建立互利双赢的合作竞争关系。要加强与同行企业的信息沟通,通过信息的共享,加强联系,促进合作。要开展与同行企业的合作,结成战略联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如可以开展行业竞争性合作,实现各企业共同负担成本和风险,共同分享利益;可以开展地缘性合作,采取错位竞争策略,尽可能避免同区域企业之间更多的正面竞争,通过联合形成区域特色;可以开展规模经济性战略合作,寻求规模效益。要建立和促进与同行企业的互访和交流,培养感情,增进信任,消除敌对心理,面对生产、技术、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联合攻关,协同研究,并肩作战。要通过建立良好的竞合关系,规范彼此竞争行为,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和国家利益,维护同行企业的共同利益和企业自身利益。

6、公共关系管理。

在关系竞争时代,企业要实现良性发展,不仅要满足市场需求,处理好与顾客、员工、供应商、竞争者、投资者的关系,还必须取得政府及社会公众的信任,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为此,企业必须重视公共关系管理。要处理好与社区、政府的关系,优化发展环境,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发展生产、促进就业、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积极参与和支持社区建设与公益事业,关心弱势群体,关注慈善事业。要处理好与舆论媒体、行业协会及其他社会团体的关系,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的广泛监督,全力打造、宣传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提高知名度、美誉度,增强企业社会责任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谢洪明,刘跃所,蓝海林.战略网络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9):22-24.

[2]田金花,唐未兵.关系资本与企业竞争新优势的构建[J].现代管理科学,2006,(4):68-69.

[3]吴娜,陆秀芬,吴春力.关系资本与企业价值创造[J].会计之友,2007,(10):14-15.

[4]张波,张汝祥.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构建与管理[J].商业时代,2007,(23):17-18.

优势竞争 篇2

随后,北大国际MBA项目 EMBA主任、战略管理学专家马浩教授,就竞争优势与中国企业问题发表了精辟的见解。马浩教授认为,竞争的意义在于参与,重要的不是赢,而是参与其中。但在参加竞争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取胜。“猪也可能会飞,但肯定不如鸟飞得漂亮”,因为飞翔不是猪的优势。同理,企业必须在不同的环境中定位自己,选择不同的游戏。马浩教授就竞争优势的实质内涵、表现形式、定位所在、作用影响、起因缘由都做了详细的阐述。他还提出,中国的企业不用走很多弯路,学习西方发达国家成熟企业的案例,模仿本身也是种创新的手段。中国企业可以选择在自己有相对优势的小池塘内,成为大鱼。随后,马教授还为中国不同企业如何发挥竞争优势,开出了不同的药方。

主题演讲之三:竞争优势与中国企业

主讲人:马浩教授

“捍卫”竞争优势 篇3

自从马可波罗瓷砖诞生的那一天开始,竞争对手就从未停止过模仿,模仿的内容不仅是产品,还包括其品牌命名风格、专卖店装修、营销手法。然而,马可波罗却做到了一直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因此马可波罗案例的核心价值在于在中国这样一个不规范的市场环境下是如何有效捍卫竞争优势。

一、持续不断地创新与创新的速度让马可波罗瓷砖保持领先竞争优势

如案例阐述,马可波罗并没有因为一次成功的创新而停止创新,坐享创新的胜利果实,而是不停地快速创新,只有源源不断地提供新产品才能不惧竞争对手的跟进与模仿。当然,每个企业都希望具有这种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那么,马可波罗又是如何造就这种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的呢?

首先,唯美集团的“苦难历史”造就了唯美人的危机意识与创新文化、创新传统。沉重的负担、落后的装备,迫使唯美要不停地创造出高利润的新产品、新市场才能免于破产倒闭,久而久之,练就了全员创新的传统、习惯与文化,不仅企业领导、产品研发部门在思考创新,生产部门、营销部门同样在不停地思考创新问题,寻求“活路”。

事实上,马可波罗很多革命性的新产品都是由研发部门以外的其他“非责任部门”最早自觉、自发构思提出概念性的新产品的,如“e时代”、“中国印象”等,是先有概念,后有产品,创新已经成了全员的习惯与传统,而不是哪一个部门“份内责任”的产物。苦难的经历也是财富,但是我们不可能为了培养这种创新文化、创新传统故意置企业于危难之地。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渠道来培养企业的创新传统与创新文化,如领导者持之以恒的倡导与重视,机构与团队的保障、人才的引进(不断引进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到企业以触动培养其他人员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绩效考核系统的促进(将年度新产品的销量、比例、利润贡献与相关部门、人员如研发人员、企划人员等的绩效挂钩)等,久而久之,企业也可以养成创新的习惯、传统、文化。

其次,机构、人员、机制保障的结果。如案例分析,马可波罗在最困难的年代,研发部门也有数十人之众,现今有近百人。再如,马可波罗作为每年“例行公事”的新产品开发评审活动与推广活动等。机构、人员与机制保障,是创新成了企业的一种持续性的例行工作,而不像很多企业非要等到利润大幅度滑坡,产品已全面陷入红海再来临时抱佛脚。

再次,企业高层领导者的一贯危机意识,及对创新的重视与倡导的结果。如果企业领导者对待创新是叶公好龙,只是喊喊口号做做秀,或者仅仅体现为一时一地的灵感或心血来潮,并未从投资、资源配置、人员、组织与体制等方面给以足够的保障,那么创新就不可能成为企业持续的行动,更不可能转变为企业的传统与文化。

二、出色的文化经营让马可波罗筑起了竞争对手难以突破的竞争壁垒

除了前述的苦难练就的创新文化之外,马可波罗还很擅长将文化运用于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技术越新越值钱,文化越老越值钱。而且再先进的技术也复制不了历史与文化。塑造品牌的文化内涵、赋予产品文化内涵,可以比赋予产品以技术含量获得更持久的竞争力,文化营销是营销的最高境界。

马可波罗的文化营销,是从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赋予品牌、产品以具有文化内涵的名称,为品牌、产品“编织”文化故事开始的,但又不仅限于此。马可波罗通过对展厅、宣传资料、博物馆、艺术馆等一系列重大的文化投资,营造了一个文化、历史无处不在的物质文化环境,让员工、经销商、消费者,无时不在地受着企业文化、品牌文化、产品文化的熏陶感染,加上长年累月的培训,使全体员工、经销商对品牌文化、产品文化都有发自内心的深刻感受、理解与钟爱,都擅长于文化营销。这一点是大多数竞争对手做不到的、没做好的,从而使得简单的品牌命名及产品命名模仿、产品花色模仿、文化故事模仿、专卖店风格模仿有其形、无其神。

三、通过高端造势铸就竞争壁垒

马可波罗在积聚了雄厚的财力之后,在品牌传播、展厅建设、专卖店建设等方面不断升级造势,如案例中介绍的多个上千、数千平方米的专卖店,投资数千万元建设的展厅、博物馆,使得大多数的竞争对手无力跟进或不敢跟进,进一步奠定了“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局面。而很多企业在小获成功、累积了一定的财富之后,由于惧怕失去,反而斗志衰减,过于惧怕风险,反而给竞争对手创造了可乘之机从而先机尽失。

四、及时打造系统竞争优势,从而使竞争对手难以全面仿效复制

马可波罗初步成功之后乘胜追击,构筑起了规模实力、技术装备、产品质量与产品创新、文化、品牌拉力、渠道终端,乃至成本控制与产品性价比等系统的、全方位的竞争优势。中小企业可以模仿马可波罗的一招一式,但却无法模仿复制出马可波罗的整个系统。而有能力复制出马可波罗整个系统的大企业,又不屑于做一个模仿者、追随者,它们往往会自创系统避免正面的恶性竞争。

随着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从一招制胜的单点竞争逐步过渡到建立系统竞争优势。

举例说,一般情况下,企业很难将创新。差异化、品牌高度等竞争策略与产品性价比策略有机结合。而马可波罗却在部分产品线实施差异化、文化营销、品牌营销策略的同时,又在部分大众化产品线上实施规模化与性价比策略,计划在近年内将产销规模提高到60亿元,以抵御任何类型的竞争对手对市场份额的侵蚀,不给任何类型的竞争对手有可乘之机。事实上,马可波罗也做到了在确保仿古瓷砖、个性化瓷砖,“文化瓷砖”市场份额绝对第一的情况下,又在抛光砖等大众化产品线上给予竞争对手以严重威胁,品牌成长速度超越了行业所有对手,登上了国内市场单一品牌销售冠军的宝座。

优势竞争 篇4

关键词: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纺织业,对策

一、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理论

(一) 关于比较优势的理论。

1776年, 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当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低于其他所有国家, 即在该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时, 这个国家应该分工生产这种产品继而从别国换取本国的劣势产品, 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获利。斯密的理论只回答了当一国在某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时可以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并获益。那么, 当一个国家连一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都没有, 还能否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并获益?后来的学者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回答了这个问题, 他指出, 一个国家即使在任何产品生产上都不具有绝对优势, 只要这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专门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并开展国际交换, 就能从国际贸易中获益。所谓比较优势就是更大的绝对优势和更小的比较劣势, 这就是说, 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国家, 应集中资源生产优势相对更大的产品, 而处于劣势的国家应生产劣势更小的产品。比较优势理论为落后国家参与国际贸易并获益提供了依据。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理论都认为生产成本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基础和原因, 但均未说明是什么造成了成本差异。瑞典学者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对此进行了解释:一国要素禀赋决定着要素价格差异, 后者又决定产品成本差异,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 成本差导致产品价格差异, 因此分工与贸易最终由要素禀赋决定。从而得出结论:一国应出口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生产的商品, 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生产的商品。

(二) 关于竞争优势的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 波特在其三部著作《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是指竞争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建立起来的持久优势地位。波特认为国家的繁荣不是固有的, 而是创造出来的, 他把一国的竞争优势归结为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 认为决定一国竞争优势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 生产要素。包括基本要素和推进要素, 前者指一个国家先天拥有的自然资源等要素, 后者指通过投资和发展创造的要素。波特认为, 一国要取得竞争优势, 其推进要素比基本要素更重要。 (2) 国内需求。它指国内需求的结构、市场大小和成长速度、需求的质量等。 (3) 相关支撑产业。指企业所有相关产业及供应商的竞争能力。它是促进一个国家主导产业取得国际竞争优势的保证。 (4) 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它指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目标、形成与组织管理方式、竞争的激烈程度、创新与企业家才能等。 (5) 政府。波特认为政府可以通过自己的一系列活动达到影响产业竞争优势的目的。 (6) 机遇。是指那些超出控制范畴的事件, 包括技术突破、能源危机等其他突发事件。波特认为机遇的来源可能是自然演化的, 也可能由突发事件促成, 关键在于如何去捕捉。前四个因素为决定一国竞争优势的基本因素, 而后两个为附加因素。这六个因素形成了一个含括波特竞争优势理论主要思想的“钻石模型”, 模型中的每一组因素都可单独发生作用, 但又同时对其他因素产生影响。

(三)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依照比较优势理论, 一国出口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一般都是用本国丰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 生产成本低廉, 因此具有价格上的竞争优势, 而且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不但要有价格优势, 还要有其他诸如品牌、质量、垄断力等优势, 这些所有因素被称为竞争优势。比较优势只是一种静态的优势, 是竞争优势基础, 只有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才能形成真正的出口竞争力。

二、我国纺织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分析

(一) 我国纺织业的比较优势分析。

长期以来, 比较优势理论一直是各国产业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 我国对外贸易也以此为指导。由于我国的比较优势从过去到现在都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密集上, 所以在外贸战略上突出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出口, 纺织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构成了纺织行业成本优势和价格优势。近年来, 由于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不断升级, 甚至有的标准目前我国纺织行业的技术和工艺水平很难达到。印度、越南等国的纺织品出口规模也迅速扩大, 出口产品结构雷同, 造成国际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 特别是我国人民币持续升值, 生产成本不断提高, 造成我国纺织品价格优势、国际竞争力不断减弱。如果我们继续增加低附加值的纺织品的出口, 就会在纺织品领域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发生更加激烈的竞争和贸易摩擦, 受到更多的反倾销指控, 由于竞争进一步降低附加值纺织品的国际价格而陷入“比较利益陷阱”, 由于缺少重要的技术和管理效应而使产业结构难以升级。由此, 纺织品出口要想正常健康发展, 其发展就不能仅局限于比较优势, 而应当把纺织业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 实现从外贸大国向外贸强国的转变。

(二) 我国纺织业的竞争优势分析。

在当前, 中国纺织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成本、规模等方面。首先, 我国具有丰富、廉价且相对熟练的劳动力。其次,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对纺织品的国内需求很大, 加之我国国内社会政治稳定, 国民经济迅猛发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纺织品的消费需求还会增加, 国内消费市场的潜力还很大。但以上这些与整合的竞争优势还相差甚远。同时应该看出, 纺织业的产业链很长, 其上游产业 (包括纤维生产、自主品牌的创立) 和下游产业中的市场营销环节均属于技术或资本密集型, 在这方面发达国家具有明显优势。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在纽约举办的第八届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博览会上说, 目前国际纺织品跨国价值链中最主要的收益大都归于技术和品牌, 两者获取的利润占到全部利润的80%, 而国内企业作为生产和加工者只能获得剩余的20%。纺织业高附加值的欠缺部分地抵销了我国劳动力资源上的优势, 使得我国纺织业只能靠价格优势占领市场, 获得微薄利润。因此纺织业外贸发展战略转向竞争优势为导向的轨道是必然选择。

三、我国纺织业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的策略

(一) 增加研发投入, 积极推动技术创新, 提高科技含量。

我国纺织企业在创新研发方面投入严重不足, 产品结构不合理。在欧美国家, 纺织品企业的研发投入占到销售总额的3%~5%, 部分企业高达10%, 而我国纺织行业的投入比例仅为0.7%~1%, 这就造成我国产品结构呈现明显的中高档产品少而“大路货”多的格局。根据波特的理论, 产品中蕴涵的高科技因素是建立行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推动力量, 这就要求企业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进行再创新的同时, 增加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同时, 由于劳动是不均质的, 具有较高人力资本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更强竞争力, 这说明纺织业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的重要途径, 就是加大人力资本和技术投入, 提高产品技术密度, 使其由简单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智力劳动密集型。

(二) 增强品牌意识, 培育我国纺织业的品牌优势。

走品牌化差异化的经营轨道, 创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是增强我国竞争优势的重要举措。我国出口企业应尽快加速采用国际标准, 提高中国纺织品的质量信誉, 增强品牌意识, 学习国外企业的营销策略和经验, 培育自有品牌, 并利用自有品牌开拓国际市场, 占领国际市场, 获得品牌和营销环节的利润。

(三) 建立创新型产业群, 构建企业竞争优势。

波特认为, 一群在地理上互相靠近, 在技术上相互支持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所形成的产业群集, 是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这种地理上的集中, 虽然加剧了企业间竞争, 但也能吸引人才和投资, 同时具有技术溢出效应, 使企业迅速相互借鉴学习, 不断进行观念交流和技术创新。

(四) 政府应加大对纺织业的宏观调控力度。

主要是抑制产能快速扩张的局面, 同时引导纺织企业加快实现从“以量取胜”到“以质取胜”的转变, 提升产品档次和产业水平, 增强我国纺织行业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颖·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竞争优势与战略选择·北京纺织, 第24卷第5期

[2].谢娟·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对比研究·国际经济探索, 2001, 4

[3].我国外贸发展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战略转变·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报, 2001, 12

[4].张吉国, 周娟, 田野青·从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转变的依据和路径·商业研究, 2007, 7

竞争优势之比较 篇5

到建行履新不满两个月时间的常振明,在建行股份成立大会上表示,他认为建行股份较之中行股份的竞争优势有两点:“同中行相比,建行最大优势是有一批非常优质的客户,特别是在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电力行业、交通行业、电信行业中;第二个优势是,建行员工的协作性,各部门的配合都是非常不错的。我们今后希望在公司业务上能够继续保持建行优势,深化对优质客户的服务;建行有16000多个网点,这就是优势,加快开展个人零售银行服务和中介服务,加大产品开发力度,向我们的个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同时空降中行、建行的李礼辉和常振明,均认为自己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尽快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并认为要应对这个挑战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一支高效的管理团队,这是在银行业激烈竞争中占据优势的关键因素。

常振明进一步表示说:“只有建立了一支高效协作的管理团队,才能尽快完成建行由以地域为中心向以业务线为中心的组织架构转变,建立一套能够消化不良资产的管理体制,不能再靠国家剥离不良资产了。”迄今建行公布的最新不良贷款率已经下降到3.08%,而中行最新公布的不良贷款率已经下降到5.46%.根据公开数据,在降低不良贷款率上,建行暂时领先。而较低的不良贷款率,则是建行与中行争夺优质战略投资者的优势。(改革开放20多年,充实了中国人的“钱袋子”,为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培育了肥沃的土壤。就在各家银行纷纷大举进军零售业务时,又恰逢国内人民币业务全面向外资银行开放。国内银行开始与外资银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展开竞争,零售业务成为群雄逐鹿的主战场。长期以来,国内银行重对公业务,轻零售业务,零售业务已然成为国内银行的短板之一。相比之下,国外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先发优势则十分明显,它们拥有灵活多样的经营模式和业务种类,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服务,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目前,国际性大银行的零售业务收益占比一般在30%至70%之间。

尽管竞争激烈,但向零售银行转型是各家银行必须经历的过程,因为以存款为基础的个人汇兑、结算、投资、咨询评估、理财、信用担保等零售业务,拥有市场空间广阔、资金占用少、收益稳定、风险分散的特点和优势。在这一领域,挑战和机遇并存,发展与困难同在。中外银行正厉兵秣马,一场恶战在所难免。为了解国内商业银行如何在零售业务领域开疆辟土,记者走进了处在“拓疆”大军最前列的中国建设银行。

决策层的共识

尽管面对严峻的竞争态势,建行董事长郭树清还是表现出了足够的信心:“我们有信心把建行建设成国际一流的零售银行。”他表示,自己的信心源于对市场的深入分析,源于建行侧重发展零售业务的明确战略定位,源于建行零售业务的快速增长。他表示:“当前金融市场及融资结构正在加快变化,利率市场化也在推进,间接金融市场会相对缩小,存贷款利差也会收窄。因此,建行应当在保持公司业务优势的基础上,把工作重点转移到零售业务上,把其作为银行新的战略增长点大力发展。”

实际上,从2005年夏季起,建行内部尤其是决策层内部已就零售业务对建行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达成共识。建行还专门下发了加快个人银行业务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明确提出个人银行业务是建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业务,要求全行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进渠道建设、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产品创新和技术支持,全面促进零售业务的发展。

转型之路

“改革体制,优化流程”是建行发展零售业务的策略。目前,建行正在稳步推进零售业务领域的管理体制改革。去年6月,杜亚军被任命为建行零售业务总监,他走马上任后即着手提高建行零售业务的效率,加快对市场和客户做出反应,落实建行在零售业务方面的战略决策,增强零售业务板块内外部的联动。同时,建行积极筹划对包括零售业务流程在内的全行业务流程进行再造,从2005年以来,优化改进了19项个人金融业务流程,解决了基层行迫切需要解决的业务流程问题。

建行上市后一直强调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也贯穿于零售业务发展之中,倡导为客户提供差别化、人性化服务,努力提高客户满意度,以期实现“为客户提供最佳服务”的战略愿景。近年来,建行涌现出了“向党工作站”、“红梅理财室”、“何晓工作法”等一批服务客户的模式和典型。去年5月,为进一步提高营业网点的客户服务水平,建行又推出营业网点神秘人检查办法,由总行委派工作人员以客户身份,对营业网点和自助银行、自助设备的服务情况进行明察暗访,详细了解客户对建行网点服务的意见与建议。目前,建行近1.4万个营业网点的近2万台ATM形成了24小时不间断运转,为客户提供了一个优质高效的庞大服务网络。此外,为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建行还将在全行陆续推出调整岗位设置、排队模式和弹性排班等措施。经试点,这些措施在降低客户等候时间方面效果明显,试点网点等候时间低于10分钟的客户占比达到93%,比改进前提高38%。

让客户成为最大受益者

对于广大客户来说,他们不可能十分了解建行发展零售业务的宏观策略,却能感受到产品创新、功能升级给他们带来的服务提升。以建行龙卡信用卡为例,近年来龙卡信用卡家族不断“添丁”:龙卡商务卡、龙卡汽车卡、龙卡名校卡„„龙卡信用卡的产品功能也日渐完善,大额交易短信通知服务、信用卡网上还款、自助银行还款、代缴费等功能拓展了还款受理的电子化服务渠道,深受持卡人的欢迎。邮购分期付款、消费分期付款和装修分期付款业务的创新,有效地发挥了信用卡消费信贷的作用,也充分满足了持卡人消费信贷的需求。

又如建行乐当家理财卡,具有众多的交易功能和增值服务。乐当家理财卡最突出的功能是其多账户管理、一站式投资理财、自由转账和跨国交易消费。这张小小的卡片里具有人民币、美元、港币、日元、欧元、英镑等多币种的活期、定期存款账户,还可以管理本人的质押贷款账户和在建行的其他账户。持卡人可以用该卡办理外汇买卖、凭证式国债、基金、银证转账、客户保证金服务等一系列投资理财业务,还能以卡内定期存款或凭证式国债作为质押物,自助办理人民币短期质押贷款。理财卡作为建行推出的重点产品,已累计发行了220万张。

此外,经过几年的不断优化和拓展,目前建行自助设备能够实现理财卡多账户转账、代缴费、自助贷款、基金买卖、无卡存款等60多种交易,功能比较全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自助终端可以实现120多种功能,这对缓解银行排队问题作用明显。在央行出台《关于改进个人支付结算服务的通知》后,建行率先做出反应,提高了ATM日提款上限,获得媒体和公众的一致好评。

不长的实践中,建行向一流零售银行迈进转型之旅初见成效。郭树清向记者表示,建行发展零售业务有很多优势:网点优势、客户优势、品牌优势„„建行网点、公司客户众多,已融进百姓生活和公司业务中。此外,经过50多年发展,建行品牌早已深入人心,这些更坚定了建行发展零售业务的信

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建设银行是惟一一家保留和经营造价咨询业务的银行。作为一项开展四十多年的传统特色业务,该行依靠基本建设投资管理的经验,依托专门的技术、人才、机构网络、信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本着“客观、公正、优质、高效”的服务宗旨,牢固树立客户至上的服务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赢得了客户的信赖,在国内享有较高的信誉。

优势无常势

在国内咨询行业中,建设银行造价咨询业务系统是从业人员最多、组织机构最健全、技术力量最强、经验最丰富的服务系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造价咨询体系。

目前,建设银行各一级分行均设有专门的造价咨询机构,造价咨询甲级资质证书归一级分行拥有,在各一级分行辖下机构中设有造价咨询分支机构和专门的造价咨询人员主营审价咨询业务,行内造价咨询机构管辖的部分咨询实体主要从事建设监理、资产评估、房地产评估等业务,是对审价咨询业务的重要补充和延伸。造价咨询主要产品系列有:建设项目的投资估算、项目经济评价、工程概算、预算、结算、竣工决算、工程招标标底、投标报价的编制和审核,建设工程招标代理,工程投资监理,经济合同纠纷中的工程造价鉴定业务和造价信息咨询业务。我国许多著名的大型特大型工程项目的概、预算几乎都是该行管理和进行工程投资审价的,如鞍钢工程、宝钢工程、秦山核电站、二滩水电站、上海南浦大桥、东方明珠电视塔、首都机场、北京西客站等项目。

按照中国加入WTO所做的承诺,我国工程造价咨询行业在五年过渡期内,允许外商设立合资、合作企业,过渡期后允许设立外商独资的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因此,必将会吸引大量国外咨询企业进入我国,包括建设银行在内的我国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将融入开放的国际市场,面临严峻挑战。

目前,全国经建设部审批的甲级造价咨询机构仍有5百余家,经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乙级造价咨询机构数量更是甲级机构的数倍。近几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保持基本稳定,造价咨询业务的市场容量也不会有实质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诸多咨询机构想方设法通过横向联合、拓展咨询产品品种、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吸引和培养高级人才等多种措施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加剧了造价咨询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业内人士分析,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家重点工程的陆续上马,每年有数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造价咨询行业市场潜力巨大,将来这个市场还将以较快的速度发展。

优势含胜势

建设银行在“十五”规划中专门强调“保持和强化建设银行在固定资产贷款、项目融资、销售结算网络、个人住房贷款、委托代理、咨询、工程审价及监理等产品和服务的竞争优势。”随着业务收入及其在中间业务收入中占比的不断提高,工程造价咨询作为该行的特色业务产品,其重要性正日益凸显。

建设银行投资银行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该行造价咨询业务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品牌优势。建设银行历史上长期作为管理固定资产投资的专业银行,工程造价咨询业务独具特色,而且影响很大。二是技术力量雄厚、资质等级高、业务形成规模。全行有8000余名专业咨询人员,其中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房地产估价师和注册会计师等各种专业技术人员2000多人。咨询业务总量在全社会咨询市场中占有相当份额。三是具有咨询业务与资产业务联动的潜在优势。四是机构网络优势。该行专门的造价咨询经营机构网络遍布全国,在集团性企业客户以及跨地域大型基本建设项目的竞争中具有一定优势。

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据悉,建设银行近年来为了做大做强造价咨询业务,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具体表现在八个方面:

规范管理。从维护建行特色业务健康规范的大局出发,既适应市场拓展业务需要,确保合理必要的费用支出,又严肃财经纪律,进一步强化和规范财务管理制度;严格各项收入、支出核算,各行造价咨询机构接受计划财务部门的管理和监督;增强成本和效益观念,不断提高经营效益。

强化营销。一方面紧密依托本行资产负债业务,积极与行内公司、房贷等业务部门协调,研究制定了相应的综合营销工作措施;与公司业务、房贷业务等紧密结合,形成整体合力,充分发挥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为优质客户和优质项目提供咨询服务,形成相互配合,互为促进的新格局;充分挖掘行内拥有的客户资源和贷款项目的咨询业务潜力,努力扩大客户资源和贷款项目的咨询范围,推进业务发展。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优势,积极主动营销,凸显规模经营效应。

机制建设。进一步理顺造价咨询组织机构体系,形成既符合政府和行业监管要求又有利于造价咨询业务发展的组织架构;在全行体制改革的总体框架下,构建造价咨询专业化、集中化、规模化经营管理模式,打造特色品牌,提高整体竞争能力。

注重质量。坚持造价咨询工作客观、公正、科学的原则,业务精益求精,减少差错率,保证咨询工作质量,维护建行造价咨询的良好社会形象,全行逐步统一咨询机构名称、咨询报告书、咨询成果标识等,弘扬造价咨询品牌特色业务。

坚持创新。着眼于未来造价咨询市场的发展态势,鼓励各分行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咨询服务、全过程投资控制、投资监理及项目管理业务,增强造价咨询业务的综合竞争力和业务活力。

培养人才。造价咨询业务是智力服务,最大的资源是人才,专业人才是咨询业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结合总行制定的审价咨询财务管理规定,在严格执行总行财务收支管理的基础上,制定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咨询从业人员积极性,稳定造价咨询骨干队伍。

实体管理。为适应行业管理要求,完善银行服务功能,总行批复各分行保留了部分造价咨询类实体。保留的咨询实体坚持统一财务管理,统一人员管理,统一业务管理,严格执行咨询实体经营业务范围。

完善手段。加快造价咨询业务的电算化以及计算机辅助项目管理的进程,完善技术手段,提高工作效率,营造专业技术优势。

胜势靠蓄势

在当前激烈竞争的市场上,如何进一步提升造价咨询业务的市场竞争力?建设银行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行这一业务新的总体发展目标及发展策略,已经制定出台并正在组织实施。

据介绍,建设银行将在3?5年时间内,发展成为以建设项目全过程审价咨询产品为龙头和特色,以工程咨询、招标代理、建设监理、资产估价等相关产品为补充和延伸,以行内专门造价咨询机构为主,行内机构与辖属咨询实体相互补充,财务有效管理,推进综合营销,理顺运作机制,创新业务发展,打造咨询精品,服务功能完善,服务手段先进,服务理念超前,综合竞争力强的大型集团性造价咨询机构体系。适应咨询行业发展趋势,转变观念,业务结构逐步从编审三算为主逐步向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为主转变,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向工程项目管理方向延伸。随着我国加入WTO和造价咨询市场的进一步开放,造价咨询业务也将向全过程造价控制和全方位的工程项目管理的方向发展。

零售银行业竞争:优势服务不单单是态度

记者 龙昊

随着4家外资法人银行的开业,中外资银行的正面竞争拉开帷幕,外资银行本地化的第一步发展战略正是集中在中资银行竞争最为激烈的零售银行业务领域。

服务创新是零售银行立足的根本,但创新不仅仅是服务态度。

零售银行业,竞争的主战场

由于中国银行业的全面开放,2006年,国内银行纷纷将零售银行业务作为主要战略方向之一:工行提出打造“中国第一零售银行”;建行以加强中小企业贷款为契机,加大向零售银行转型的力度;招行提出要成为中国最好的零售银行;中信银行要在两年内建立零售银行体系;民生银行设“私人银行”„„零售银行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在银行业务里的比重逐渐加大。

随着4家外资法人银行的高调开业,中外资银行的正面竞争拉开帷幕。在中资银行竞争最为激烈的零售银行业务领域,外资银行的加入更令这个市场炙手可热。

目前,外资银行坚持了老本行,无一例外将人民币零售业务重心定位在理财业务上,首批4家外资银行均推出了不同门槛的贵宾理财业务,并主要通过这些贵宾理财账户吸收人民币存款。

尽管渣打银行目前可以办理的人民币零售业务还只有基本的存款业务、住房贷款业务。但据渣打银行财富企划部总经理黎美仪透露,渣打将在“五一”假期后向中国国内居民提供人民币理财产品,第二步将在3个月后提供个人消费类贷款,第三步为发行银行卡,预计在第三季度将发行借记卡,希望在年底之前发行信用卡。此外,渣打银行将在5月底之前推出私人银行服务,门槛为100万美金。

中资银行的短板

据了解,国外先进的银行一般零售银行的比重都能占到50%多,而有“第一零售银行”之称的招商银行去年年报的数据是中间业务的占比只有14%,其实整个行业零售银行占比都不高。

TNS发布的2007中国零售银行服务竞争力报告显示,在金融业最为发达、最具代表性的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绝大部分客户使用银行仍然只是使用活期和定期储蓄业务,真正在银行进行投资交易的只有22%,信用卡13%,贷款5%。对于银行来说,单笔交易带来最高利益或者是客户关系带来最高利益的是贷款、信用卡、投资和银证交易,但随着中国股市的高涨,银行是否可以通过基金的买卖来弥补银保或其他投资产品的下滑?这就是银行现在面临的问题,即如何拓展可以带来盈利的和更加复杂的客户关系。

还值得忧虑的是,三地零售银行的总体客户维系指数和口碑系数均远落后于全球平均值,多数银行的客户流失率在40%左右。中外差距使今日的竞争形式异常严峻。

麦肯锡公司指出,未来十年,零售银行业务将成为银行营业收入与利润更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国内银行80%以上的利润来自商业贷款与储蓄。未来十年,资本市场的发展将削减约1/3银行借贷业务,迫使银行拓展其他盈利方式。立法机构将最终解除利率管制,这将降低商业贷款与储蓄利润。零售银行业务成为银行新的发展重点,其对于银行的利润贡献更加重要。

为什么我们就赚不到钱?科特勒咨询集团(KMG)提出了目前国内零售银行存在的四大问题:客户细分不清,不能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产品简单,缺乏可供客户选择的丰富产品线;营销和服务渠道单一;品牌缺失。

招商银行零售银行部总经理刘建军坦诚,我们单个客户对银行利润的贡献率是比较低的,不像国外客户可能在一个银行有存款,有理财产品,还同时通过银行买基金、买保险。另外,我们缺乏一个高效的IT系统的支撑,占用了比较多的人力资源成本,只有技术跟上了,才能实现大规模的批量处理零售业务。

服务不单单是态度

人们把目光盯在服务创新上:如何满足客户的需求成为中外银行关注的焦点。

TNS国际咨询研究发展总监张弘认为,只有真正了解客户的需求,准确地满足他们的需求,才能在竞争当中获得优势。

渣打银行财富企划部总经理黎美仪说,外资银行非常强调服务,但服务不单单是态度,服务也代表了能力。

目前,渣打银行在上海只有五家网点,再好的微笑也有限。黎美仪说,外资银行主要兴趣在高端客户。“对我而言金融创新不是把产品弄得很花哨,创新需要为受众着想,他们的需求是怎么样的,我们应该怎么样改变自己服务形态满足他们的需求。”

黎美仪认为,外资银行理财业务的竞争优势并不是在理财产品本身上,因为理财产品可以很快复制、模仿,关键是服务质量,渣打的网点不会简单成为销售理财产品的终端,而是致力于为客户提供细致的服务,并培养客户的理财理念。

以作风优势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篇6

一、对准作风,细查深究

新区党员干部队伍作风总体是好的,尤其是创业的激情、实干的劲头、效率和担当的意识在新区蔚为风气,但个别党员干部或多或少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头昏”,头脑不清,意识淡薄;“眼障”,只顾眼前,利字当头;“腿短”,深居简出,脱离群众;“身飘”,作风飘浮,工作不实;“力虚”,本领欠缺,工作乏力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新区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时刻自省、自警、自励,时刻准备“七盆水”:第一盆水用于“冲头”,清醒大脑,激励自我,使领导干部正确对待自己的工作和事业,高标准严格要求、约束、鞭策、警示自己,保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与时俱进的精神。第二盆水用于“明目”,擦亮眼球,明辨是非,防“近视”和“眼病”,看得远一些,以事业为重,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眼前的利益。第三盆水用于“泡脚”,去除懒散,敬业奉献,一步一个台阶,一步一个脚印,不浅尝辄止,不浮皮潦草,不蜻蜓点水,不走马观花。第四盆水用于“浇身”,增强素质,轻装上阵,工作时出实招求实效,不打“太极拳”,重在抓落实,放下身段,亲力亲为,躬行尽职。第五盆水用于“净心”,净化心神,坚持操守,从思想源头上常思己任,洗刷私心杂念。第六盆水用于“洗手”,干净做事,勤恳做人,不该伸手的事不干,不该办的事不办,不该得的利不拿,不该花的钱不花。第七盆水用于“漱口”,缄口以慎,谨言慎行,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吃的不吃,不该喝的不喝。同时,从细微处人手,细查深究,找问题、挖根源、寻对策,倡导每一名党员干部自觉做到五个“问一问”:是否存在着群众感情不够深厚的问题,是否存在着对从事工作不够尽心的问题,是否存在着做工作不够扎实的问题,是否存在着攻坚克难不够坚韧的问题,是否存在着执行不够有力的问题,强化各级党员干部牢固坚持党性观念、群众观点,既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又要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传递新区正能量,营造机关好作风。

二、着眼效能,厉行重为

新区党工委要求各级党员干部增强效率、担当和为民意识,强化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民生,着眼效能,厉行重为,真正把思想行动统一到抓发展、创一流,抓服务、优环境,抓民生、促和谐上,激起干事创业“一团火”,立起令行禁止“一盘棋”,树起党员干部形象“一面旗”。

一是增强担当意识,释放干事激情。首先,讲大局,谋发展。要求各级党员干部做到凡是有利于发展的工作,都是份内事;凡是基层需要提供的服务,都是本职工作,真正把基层的事、群众的事、企业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办。其次,尽责任,重实干。衡量一名同志是不是尽责、是不是实干,关键要看在有风险时敢不敢闯,有争论时肯不肯干,有难题时会不会解,有利弊时善不善断。倡导抓工作硬碰硬,干事业实打实,要求各级党员干部真正做到沉下心来,扑下身子,把嘴上说的、纸上写的、会上定的,变为具体的行动、实际的成效。对项目建设要有股“盯劲”,对破解难题要有股“韧劲”,对业务工作要有股“钻劲”,对事业要有股“拼劲”。再次,敢创新,争一流。部门工作按照“市内争第一、全省有位次、全国有影响”的标准,认真审视自己的工作,主动把自己置身于更大的范围去比较、去谋划、去奋争;每一位机关干部始终保持敢思敢想、敢试敢闯、敢作敢当的精神状态,打破凡事看上级讲没讲、别人干没干、过去有没有的思维禁锢,开阔思路,创新方法,做到既不“撞车”违规操作,又不“刹车”等待观望,更不“误车”坐失良机。

二是增强效率意识,释放服务效能。首先,强化快捷性服务。重点加快项目审批、报批和对上争取,大力推行“零停留”办公、“零关系”办事、“零利益”服务,切实做到事情不在我这里延误,办理的文件不在我这里积压。其次,实施全过程服务。加强“环节服务”,从信息接收、项目洽谈、签订协议、履行约定到开工建设、投产达效等各个环节提供全程优质服务;加强“挂钩服务”,强化区领导和有关部门挂钩服务企业和重大项目制度,对各类在谈、在手项目实行跟踪服务,盯紧盯牢,全力推进;加强“协调服务”,部门联合办公、现场办公,全力化解项目落户过程中的审批难、用地难等瓶颈制约,力促签约项目早落户、落户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投产。再次,突出高端化服务。加强宏观政策走势和政策调整变化、产业和行业发展变化、投资经营环境变化的分析研判,帮助企业及时调整生产经营计划,当好企业发展的“千里眼”、“顺风耳”。

三是增强为民意识,释放民生情怀。首先,时刻心系群众冷暖。党员干部经常扪心“三问”:问宗旨,想为群众做什么;问能力,能为群众做什么;问效果,为群众做了什么。其次,倾心支持基层发展。各级干部切实做到“身”入基层、“心”人基层、“情”入基层,设身处地为基层同志着想,充分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做到多理解、少批评,多支持、少拆台,多鼓劲、少责备,为基层发展创造最大空间,提供最大便利。特别是当前基层在资金平衡、拆迁、项目建设等方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各部门努力提供政策、审批、服务、执法和资金上的支持。再次,切实减轻基层负担。认真清理规范涉及基层的评比、达标、检查、考核等,确保基层干部集中精力抓发展、心无旁骛抓落实。

三、系统推进,问效问责

机关作风效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体推进。一是强化责任制度约束力。加快陡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责任体系,层层落实责任,逐级传递压力,形成作风效能建设强大合力。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切实以自身的表率作用推动作风建设的深入开展,以领导作风的改进促进广大党员干部作风的提升。着力在长效化的体制机制建设上下功夫,进一步完善岗位责任制度,尤其对占着岗位不谋事、工作纪律不遵守、拖拉扯皮不办事等不良习气坚决破除。完善考核评议制度,健全社会评议机制,完善奖勤罚懒制度,实施量化考核,实现问责标准具体化、奖惩刚性化,真正使“能者上、庸者让、劣者下”。二是强化纪律问责震慑力。加强作风效能评议、作风暗访、作风问责、作风通报,定期组织对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进行督查,切实加大冶懒问责、治庸问效工作力度,真正做到监督制度化、考核刚性化、检查经常化。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党员干部,综合运用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等方式,该问责的问责,该处分的处分,真正把问责制落到实处。实行领导干部、中层干部和一般工作人员“捆绑式”考核,对因作风不正造成严重后果或较大影响的,不仅追究当事人的责任,还追究分管领导乃至主要领导的责任。三是强调党员干部自控力。作风既要靠他律,更要靠自省自律、自查自纠。君子一日三省吾身,党员干部经常主动地剖析自己,看看有没有突破思想防线,有没有突破道德底线,有没有突破法纪红线。特别是在新的形势下,主动站在群众立场上做事,习惯在社会监督下工作,强化在清正廉洁的轨道上用权。

(本文作者为中共无锡市委常委、无锡新区党工委书记,原文刊载于《群众》杂志)

多点竞争与旅游企业竞争优势探讨 篇7

(一) 多点竞争的涵义

关于多点竞争的涵义, 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表述。Porter (1985) 在其《竞争优势》中首先提到了多点竞争是“厂商之间在一个以上市场彼此竞争的情况”。Karnani和 Wernerfelt (1985) 也关注了多点竞争的问题, 认为多点竞争是“厂商之间同时在数个市场彼此竞争的情况, 最常见的是在不同地理区域市场为相同产品展开的竞争” [1] 。陈明哲在1996年提出多点竞争是指“企业在多个地域、多个产品进行竞争的状态, 包括有进攻反击和合作等竞争表现” [2] , 国内学者马浩则在2006年指出多点竞争“包括在不同的产品市场上竞争;也包括在同一种产品上或同一个行业里的不同的地域市场比拼;还包括在多个国家市场对垒” [3] 。

综上所述, 各学者对多点竞争的理解基本一致, 多点竞争中的“ 点” 就是一个“ 市场” 或一个“ 产品” , 多点竞争 (multi-point competition) 与多市场竞争 (multimarket competition) 等同, 都是企业同其竞争对手在多个区域多个细分市场多种产品线展开的竞争。

(二) 多点竞争的相关研究及基本模型

多点竞争作为动态竞争的主要研究内容, 其源头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Edwards (1955) 对企业间对抗的研究。随后Porter (1985) 以及Karnani和 Wernerfelt (1985) 分别利用焙咖啡产业和重型机械行业的案例阐述了这个问题。Barnett (1993) 、陈明哲 (1996) 、 Gimeno & woo (1999) [4,5] 、Baum&Korn (1995) [6] 、Li& Royston (2004) [7] 、Greve (2008) [8] 等则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我国20世纪900年代末才引入动态竞争的概念, 以蓝海林 (2000、2002、2003 ) [9,10,11] 、 谢洪明 (2003、2004、2005) [12] 、 谢武、 陈晓剑 (2004) 、窦彬、田志龙 (2005) [13] 、刁昳 (2007) [14] 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但是国内学者的研究目前还主要集中于有关竞争互动理论的研究, 对于多点竞争尤其是多点竞争中相互克制理论的研究还很少, 针对旅游行业的相关研究在目前则尚未发现。

多点竞争理论主要研究企业间横跨多个市场的竞争问题。企业可以通过战略性的选择进出特定的市场以达到更好适应环境、降低竞争压力、提高生存机会的目的。研究多点竞争的文献大都认为, 企业间多市场关联程度越高, 企业间的攻击和反击越可能“相互克制”, 从而降低企业间的竞争强度, 产生较稳定并且可预期的竞争行为, 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绩效。许多实证研究都支持这一结论。Jayachandran[1] 、Gimeno[5] 等对多市场关联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 发现只有少量的研究与这一命题相反。

图1是一个简单的多点竞争模型。从这个模型可以看到, 公司A和公司B有至少两个市场是相同的, 并且存在着竞争关系, 那么这两个公司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互相制约的关系。现在假定这两个公司在两个同样的市场中竞争, 并且具有同等的市场竞争力, 其中公司A在市场1中的市场份额大, 在市场2中的市场份额小, 而公司B在市场2中的市场份额大, 在市场1中的市场份额小, 这时双方处于暂时的均衡状态。现在假设公司A采用降低价格等方法在市场 2中攻击公司B, 那么公司 B为保护其在市场2中的市场份额存在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可以以同样的策略在市场 2中进行反击, 那么在市场2的价格竞争中, 公司B能够得到的最好结果就是保住了市场份额, 但是会失去利润和自己的价格定位。第二种选择是在市场 1 中以同样策略攻击公司A, 进行针锋相对的反击, 夺取公司A在市场 1中的市场份额, 这样公司 A也不敢在市场1 中做正面回击, 否则它也会失去利润和自己的价格定位。由于两家公司的竞争力是一样的, 因此没有一个公司能够在这个回合中获得优势, 最后双方只好决定放弃这个回合的竞争, 重新回到均衡状态。正是因为这两个公司之间存在着潜在的“ 跨市场”报复的可能性, 所以采用多点竞争可以避免你死我活的竞争。

资料来源:蓝海林.多点竞争战略[J].企业管理, 2000 (5) .

二、多点竞争与旅游企业竞争优势

(一) 动态环境及影响旅游企业竞争行为

旅游企业有其行业特殊性, 这导致其竞争行为表现出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特征, 从而需要结合其行业特点来思考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途径。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旅游行业的诱人发展前景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而且旅游产品大多为公共性产品, 无高技术含量, 行业壁垒小, 运作成本低, 由此导致旅游产业规模急剧膨胀, 旅游企业数量急剧上升, 旅游企业普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旅游产品的不可储存性和不可转移性决定了旅游企业只能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内交付旅游产品的使用权, 其效用不能转移或积存起来或待日后出售。旅游企业为最大程度减少损失将尽一切努力销售自己的产品, 价格竞争和对市场的追逐相应成为旅游企业面临的最重要任务, 由此也导致旅游企业间的竞争较一般行业更为激烈。目前, 我国旅游企业间价格战频繁, 竞争乏术和过度竞争的现象使得整个行业呈现微利局面, 经济效益不佳。旅游企业亟需找到有效的竞争方式以重获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 当前旅游企业面临动态竞争环境, 这要求旅游企业从动态竞争的视角重新思考获取企业竞争优势的途径。传统的企业进化方式是企业在当前竞争优势已经耗尽的时候, 才开始建立新的竞争优势, 但这一方式并不适应目前动态变化的企业环境。按照动态竞争的观点, 动态条件下, 影响企业竞争的变量大量增加且变化明显加快, 竞争优势的可保持性降低。“竞争的显著特征是, 企业是相互影响的, 一个企业的进攻结果依赖于另一个企业的反应 (Porter, 1980) ”。企业只有通过获取连续的短暂优势才能建立持久优势。

多点竞争涉及企业在多个产品或市场的竞争, 这给旅游企业通过重新配置竞争环境中的资源或改变影响旅游企业行为的竞争结构来获取竞争优势提供了新的思路。旅游企业可以在关注自身资源能力的同时关注竞争对手和其他利益相关方, 通过多市场接触中的有效行动和回应来尝试改变资源配置, 获取竞争地位, 减少竞争强度, 避免无谓的价格竞争和过度竞争, 从而达到获得竞争优势、提高绩效的目的。

(二) 多点竞争对旅游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

1.多点竞争影响旅游企业外部资源获取与跨组织能力形成。

在日益动态化的竞争环境中, 由于市场环境变得越来越不确定, 各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强度日益加大, 很难将企业的竞争优势清晰界定在某个细分市场或某个产品上。此外, 旅游产品是一个综合性的产品, 在目前旅游企业的实践中, 几乎没有一家旅游企业能够由组织内部提供经营所需的全部资源, 也无法完全由个体的力量对抗外界的压力。所以, 任何旅游企业都必须考虑组织间的关系, 需要把跨企业、跨产业的资源联系在一起来共同思考企业的战略选择, 考虑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以在竞争中占有更有利的位置。

在这种动态竞争环境下, 旅游企业间进入退出彼此的市场不仅改变了竞争结构, 也影响着彼此的资源配置。当市场存在被用做一种资源来增加企业与竞争对手协商谈判时的讨价还价力量时, 多市场竞争可看作是一种资源建设的形式 (Li& Royston, 2004 ) [7] 。企业间多市场关联可能使企业间相互依赖, 拥有多点竞争的旅游企业由于比竞争对手拥有更多的多点进攻或者反击的能力从而可能更有效地运用企业外部资源, 而资源的质量和配置方式实际上决定将来竞争格局的演变。按照多点竞争理论, 旅游企业在竞争中可以考虑有意识地调整资源在不同市场上的配置, 通过与外部组织建立联系获取外部战略性资源来重构企业市场布局, 以更好地适应竞争环境, 就可能获得某种暂时的优势;此外, 旅游企业可以通过多点竞争的方式在行动上跟其他企业互相合作, 这可能导致相互克制从而降低市场的竞争强度, 在此过程中旅游企业的跨组织能力也得以发展, 这同样有利于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而未能够及时采取行动的旅游企业就可能在多点竞争中丧失机会, 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2.多点竞争影响旅游企业的业务组合能力和组织能力。

在多点竞争的情况下, 如果一家旅游企业在某市场中对对方企业发动攻击, 则对方可以在其他市场采取报复行动。这种类似“围魏救赵”的战术运用, 是多点竞争旅游企业的潜在竞争优势之一, 也可能成为旅游企业总体战略构想中的一部分。在旅游行业中, 如果许多从业企业都分别是集团企业中的一支, 由于担心对方在其他市场报复, 彼此的竞争强度可能因此会比较弱。而行业中如果某家企业力量单薄, 并无集团在其他市场中支持, 则可能成为大家攻击或修理的对象。因此, 多点竞争的旅游企业在业务组合方面较之单点竞争的旅游企业可能有更多优势。

多点作战的另一种可能的组织能力优势可称之为“ 练兵取粮”, 也就是说在某些市场“ 练兵 ”, 在某些市场“取粮”, 互相支援彼此的竞争能力。一般而言, 各个市场的结构与竞争强度不同, 有些独占性高些, 常有超额利润;有些则进入障碍少, 虽有成长机会, 但竞争激烈。传统上看, 企业处于独占性高、进入不易的市场最有利, 但长期处于这种市场中, 容易使组织加速老化、效率低落, 真正有才能的人也不易出人头地。反之, 位于竞争激烈的市场虽然由于环境险恶不容易快速地创造利润、累积资金, 但其为了适应环境, 组织往往不得不精简而使其富有弹性, 人员个个被磨练得精明干练。旅游业普遍具有初期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收期长的行业特征, 如果以“练兵取粮”为总体战略构想, 旅游企业或集团可以尝试跨足于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市场, 一方面可以从独占性较高的业务市场中获得资金并将这些财力转移到更有成长潜力的市场, 有利于缓解其依靠单一行业投资回收期较长的困境, 尽快地提高企业的经营收益, 为其向他产业的扩张提供资本, 形成有效的内部资本市场;另一方面可以让后备人才轮流去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接受磨练, 使居独占地位的业务单位不致失去活力, 减少组织惰性的形成[15] , 使企业整体的人力资本不断得以扩充。

3.多点竞争影响企业的内部资源利用。

伴随着企业发展, 企业也在不断地追寻资源的最佳利用率以及范围经济。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较强的行业, 旅游业与运输业、房地产业以及零售业等都存在着较强的关联性。在单点竞争阶段, 旅游企业只能依靠大规模生产销售与经营来获得节省或效益。但在多点竞争阶段, 旅游企业围绕产业链所进行的多市场扩张有利于分散旅游企业的经营风险, 通过多点之间, 或者实现技术关联性协同, 或者实现市场关联性协同, 或者在空间与时间上实现协同, , 形成经营协同效应和最大化的范围经济, 提高企业的整体业绩。例如在一个多元化经营的旅游企业集团中, 如果企业在不同的产业市场能够分享企业的资源, 共同分享企业的采购/销售渠道、广告效应、品牌效应、技术和知识等, 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就会提高, 企业的绩效也往往更好。

三、目前的应用及未来研究展望

在当前旅游行业竞争较为激烈、市场利润被摊薄的情况下, 旅游企业可以通过多点竞争战略来改善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由于多点竞争目前在旅游行业的研究尚未起步, 并且从多点竞争的目的和过程看, 它常常与企业的多元化战略相联系。所以本文以我国旅游企业的代表旅游类上市公司的多元化战略为例探讨多点竞争战略目前在旅游行业的应用。

从近些年的数据看, 我国旅游上市公司普遍选择了多元化经营战略。以2007年为例, 25家旅游上市公司中只有两家属于单一业务型, 其它多数都采取了多元化经营战略。中青旅在抓好旅行社业务的同时, 开始向房地产、高科技等产业进军;华侨城在发展主题公园的同时实施了积极的“旅游+地产”的发展模式;华天酒店在进军光电产业的同时, 积极开发自身的经济型酒店业务, 开创了“华天之星”自由品牌;金陵饭店在实施精品酒店战略, 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百年老店”的同时涉足贸易业和经济型酒店业。这些企业在多元化的进程中都取得了不错的业绩, 达到了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的预期目标[16] 。王彩萍 (2008) 对我国2001 年至2006年旅游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也发现多元化经营的旅游类上市公司在盈利能力、发展能力、股东获利能力、偿债能力方面均优于未多元化经营的上市公司[17] 。而从上市公司总体成长绩效来看, 综合类型的旅游上市公司成长能力较强, 景区类的次之, 酒店类的最弱, 并且饭店集团类型的成长绩效也明显高于单体饭店类型[18] 。多元化战略的实施中往往囊括了多点竞争, 而综合类上市公司和集团型上市公司其所涉及的市场领域也必然是多市场的, 这从一方面也印证了多点竞争战略与企业竞争优势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

当然, 多点竞争战略不一定实施多元化, 多点竞争战略与多元化战略的联系不等于二者的等同。从目前的研究看, 发达国家关于多元化的研究大多认为20世纪80 年代后的多元化发展尤其是不相关多元化有损企业价值, 但关于多点竞争的实证研究则发现大多数多市场接触与企业间的竞争强度之间存在着反向关系, 多点竞争有利于企业竞争绩效的提高。目前已有实证研究讨论并证明多元化跟更好的企业绩效联系在一起是因为多元化的企业能够跟其他企业在行为上实现串谋, 这导致相互克制从而降低了市场的竞争强度, 而这正是多点竞争所带来的市场竞争优势和市场重构优势。这说明有必要在目前旅游企业战略研究中重新审视多元化战略, 把多点竞争单独纳入研究视野, 以期在激烈竞争的市场格局中为旅游企业寻找获取竞争优势的有效路径。这也正是本文的写作目的之一。

未来相关研究可以探索哪些条件下的多市场接触导致企业间更有效的相互克制和合作, 从而帮助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提高绩效;哪些条件使多点竞争下的相互克制无法实现从而对企业无法带来正面影响。如果综合不同视角的分析能让我们对多点竞争与旅游企业的竞争绩效之间的联系有更全面的了解, 旅游企业就有可能通过合理的多点竞争战略来改善企业的整体竞争状况, 对旅游企业的竞争优势获取和整个行业的竞争格局改变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当前旅游企业面临的动态环境及旅游行业的特性影响旅游企业的竞争行为。多点竞争涉及企业在多个产品或市场的竞争, 这给旅游企业通过重新配置竞争环境中的资源或改变影响旅游企业行为的竞争结构来获取竞争优势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讨论了多点竞争与旅游企业竞争优势获取的关系, 从多点竞争角度对旅游企业目前的竞争战略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聚焦点竞争获取竞争优势路径 篇8

一、研究理论和现状

竞争优势的概念是英国经济学家张伯伦于1939年率先提出, 经霍弗和申德尔引入战略管理领域。从上世纪70年代, 技术日新月异, 客户需求日益个性化、竞争日趋全球化, 市场不断细分, 这些因素改变着企业经营环境和企业的发展战略, 影响企业在市场环境中获取竞争优势的路径选择。企业竞争优势理论不断在演变, 主要呈现以下几种路径:

(一) 从组织外部到组织内部

波特的五力模型认为一个行业的竞争状态取决于五种力量的相对强度, 这五种力量分别为供应商、顾客、替代者、互补者和同行竞争者, 这些竞争力量的综合作用决定了行业的最终利润潜力和企业竞争能力。

80年代后期, 学者开始从竞争优势理论视角来解释企业绩效。资源观理论认为企业是资源能力的集合体, 企业不同的资源能力是造成企业业绩差异的根本原因。企业独特性资源和核心能力能带给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

(二) 从竞争到整合

五力模型和资源能力论都是建立在对抗竞争的基础上, 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竞争来获取优势。战略管理研究的出发点是帮助企业采取适当措施来获取竞争优势。很多企业的竞争优势并不是依靠自身的力量来获取的, 而是来自于企业所处的企业群体。竞争和合作都是推动企业进步的动力, 最早的发展战略都是竞争战略, 逐渐企业合资、战略联盟等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 企业间的合作能降低交易成本, 有效整合资源, 实现知识共享。

(三) 从静态到动态

20世纪90年代企业经营环境的最大特点是竞争全球化, 这使得国家的边界变得模糊。企业的成功取决于对市场趋势的正确把握和预测, 对目标市场顾客需求的快速反应。对于企业而言, 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 以最低的成本满足市场需求, 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

二、路径探讨

在日益动态化的不确定环境下, 市场越来越细化, 企业竞争越来越聚焦, 那么从业务变革获取竞争优势来看, 企业调动、配置和应用各类资源能够促使业务重组, 进而影响产品或服务市场表现, 最终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路径不尽相同。

(一) 能力驱动型路径

企业首先要获取核心资源和能力, 特别是技术能力, 在此基础上, 制定企业战略, 并对企业业务进行重组, 有效满足市场需求, 从而获取竞争优势。企业采用该路径获取竞争优势时特别强调企业能力的驱动作用, 即企业首先评估基于资源的企业创新能力, 然后基于能力制定支持业务重组的企业战略, 最后基于业务重组战略的有效实施获取竞争优势。

(二) 战略驱动型路径

企业采用该路径获取竞争优势时特别强调战略的驱动作用, 即企业首先制定业务重组战略以及与之匹配的战略, 然后通过有力战略执行培养出所需能力, 同时获取竞争优势。

(三) 多品牌发展战略

多品牌战略也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方式。品牌聚焦也使得现代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生存和发展压力剧增, 企业试图通过多品牌战略来分担经营风险, 并且获取市场竞争优势。

在聚焦点竞争中, 品牌聚焦是形成企业竞争的一种。品牌聚焦是在差异化营销战略的基础上, 坚持品牌核心基因的专一性, 进而实现品牌核心基因的专有性, 使品牌在消费者的心智中成为某一行业、某一概念、某一形象的代名词, 成为细分市场的领导品牌, 并持续保持顽强的生命力。品牌聚焦也使得品牌企业的经验压力剧增, 竞争激烈, 企业更需要不断获取改变战略, 不断获取竞争优势, 以实现企业持续发展。品牌聚焦战略依其概念性质的不同, 可分为产业聚焦、价值概念聚焦两种模式。产业聚焦就是坚持产业单一化、规模化经营, 将所有生产要素投入到单一产业中, 做大做强, 扩大生产规模, 通过规模经营, 实现企业的超常规发展。运用产业聚焦策略必须做到迅速实现规模化经营, 专业化、集约化生产, 使企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在此基础上, 建立品牌的品类领导优势、技术领先优势和成本领先优势。价值概念聚焦主要是对品牌价值核心概念的坚持, 即持续塑造品牌独特的核心价值, 建立品牌差异化优势, 使消费者对产品品牌有统一的认知。同时在核心价值不变的基础上, 不断开发品牌新的关联价值, 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提高品牌的美誉度和忠诚度, 维持品牌在特定的细分市场的领导地位。价值概念聚焦的关键是把握品牌变与不变之间的度, 具体而言:坚持品牌的核心价值不变, 并作为品牌的战略核心;品牌的关联价值常变常新, 维持品牌持久的生命力;实现核心价值概念化和关联价值多样化的有机统一。

三、结语

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中, 企业技术研发、专利等虽然能带来某种程度上的先行优势, 但随着竞争对手的模仿应用, 这种优势将很快消失。本文在探析聚焦点竞争中, 认为企业可以从能力驱动型、战略驱动型、多品牌路径中选择可行的路径, 从而获取竞争优势。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如何有效地整合企业有限的资源, 使企业率先在一个较小的区域范围内形成竞争优势, 从而获得积蓄资源的机会, 为下一步扩大优势区域范围并在更大领域内成为领先品牌做前期准备。

参考文献

[1]Foss Nicolai J 1 The resource of based perspective:an assessment and diagnosis of problems[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8, 14 (3) :133-149

[2]李逾男.品牌聚焦, 焦点在哪里[J].经营与管理, 2012

携程竞争优势研究 篇9

竞争优势是竞争性市场中企业绩效的核心,但是在企业快速扩张过程中常常把竞争优势抛至脑后。企业不找准自身的竞争优势,盲目扩张,盲目投资,必导致企业破产,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携程是中国在线旅游行业的霸主,为了保住其市场第一的领头羊地位,不断近年来扩张加速,并购不断。携程的竞争优势究竟在哪儿,它的一些列做法与其现有竞争优势相匹配还是相违背?本文欲通过研究携程的竞争优势,来解答这一问题。

竞争位势,是指企业为目标顾客提供价值时与竞争对手相比较所处的位置,包括竞争优势、竞争平势和竞争劣势。有学者通过企业获得的利润的多少来确定企业竞争间的竞争位势,本文通过顾客获得的利益的多少来衡量企业的竞争优势。如在同一价格水平下,A企业提供的产品价值大于B企业提供的产品价值,则A企业与B企业相比处于竞争优势。故,竞争优势表现在企业为顾客提供的价值,或是提供同等效用时价格低廉,或是提供独特效用使顾客愿意多付出高价,“是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在价格、质量、品牌、渠道等方面所具有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优越条件或地位”。这样,竞争优势就体现在顾客对企业产品感知后的选择上。顾客的感知相对企业来讲就是企业的营销定位,于是竞争优势也就体现在企业营销的定位点上。

企业的营销要素是营销学者们研究得最多的一个问题。从最初的4P理论,到4C、4R、4V等。那么在线旅游市场的企业究竟适合什么样的营销理论呢。这个问题,在学术界一直没有定论。笔者认为,所有企业间的竞争都存在共性,所以4P理论的适用范围很广,不仅仅限于生产性企业,在线旅游预订企业也同样适用,只是每一个要素的内涵与生产性企业有区别。互联网企业有其特殊性,从互联网的三大定律就可以看出,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企业有很大不同,美国西北大学市场营销学教授唐·舒尔茨(Don Schultz)为互联网企业提出了4I理论。笔者认为4I中的Interaction互动原则是互联网企业区别与传统企业的独特的营销要素,于是笔者将经典4P理论的四要素和4I理论中的Interaction这一要素组合起来,作为在线旅游企业的营销五要素,即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互动。消费者通过企业的营销要素来感知企业,作出抉择,于是企业的营销要素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1)企业竞争优势是企业为相关利益者创造的、优于竞争对手的价值;(2)是否为相关利益者创造了价值,是判断企业有无稳定竞争优势的标准;(3)企业的业绩是其竞争优势有无决定的结果;(4)从营销要素可以分析出企业的竞争优势的来源。本文将携程与其竞争对手在产品、价格、渠道、沟通、互动五个方面进行比较,最后得出携程的竞争优势究竟在哪儿的结论。

通过图形表示如下:

二、携程竞争优势

从艾瑞网发布的中国在线旅游企业2013年Q1、Q2、Q3三个时期中国在线OTA企业的市场份额可知,携程的主要竞争对手为艺龙网、同程网。

数据来源:艾瑞网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携程的市场份额远远高出其主要竞争对手艺龙和同程,则我们可以判断携程是具有竞争优势的。那么其竞争优势究竟在哪儿,就需要从产品、价格、渠道、沟通、互动五个方面进行寻找。

(1)产品。携程与其竞争对手相比,其产品更加齐全,笔者对这三个网站的产品作出统计,可出看出携程的产品线最丰富。

产品种类越多,自然业务越广泛,其客户群必然就多。在线预订旅游产品的消费者在旅游前,旅游中,旅游后三个阶段有不同的产品需求。如在旅游前,需要攻略、订机票,在旅游中,可能根据日程安排需要预订酒店或火车票,或门票,在旅游后需要论坛发布游记等,所以那个企业能最大程度的满足用户的需求,哪个企业在产品方面的竞争力就越强。

(2)价格。目前,机票和酒店的预订仍是携程、艺龙、同程这样的在线旅游预订企业最大的业务来源。由于机票预订竞争激烈,利润空间相对狭小,所以这三家企业的价格策略最终要体现在酒店预订上面。艺龙在酒店预订方面的策略是占领酒店高端市场,故其特征为高价值高价格。同程的重点在门票预订,所以在酒店预订方面以低价为诱饵,吸引消费者,目标客户群为大众消费者,不涉及高端的国际酒店预订业务。这样一来,携程的竞争对手在酒店预订市场的高、低两端已有竞争对手。非价格敏感型消费者重视品质和便捷性,所以在高端市场,与艺龙在价格这一营销要素上无优势和劣势可言。在低端市场,同程由于没有像携程那样庞大的呼叫中心,所有成本相对低廉,在追求相同的利润率的情况下,携程价格必须高于同程。

(3)沟通。沟通包括广告、人员推销、营业推广与公共关系等等,本文将沟通的范围缩小到广告及广告语。携程在重要视频媒体和央视做广告,广告语是“携程在手,说走就走”。艺龙和同程没有大范围的广告轰炸,其广告语也叫低调,分别是“定酒店,用艺龙”和“要旅游,用同程”。从其广告的覆盖人群来讲,显然携程的覆盖面大,影响大。从广告沟通的效果来讲,携程强调便利性,一个“走”字意义广泛,与定酒店、定机票、定线路、打车、定火车票等都有关系,不仅仅旅游有“走”有关,探亲、访友、商旅等都与走有关。但艺龙和同程的广告语给人局限感,艺龙强调是定酒店这一行为,而同程强调旅游这一行为。故,在沟通这一营销要素方面,携程等影响力更大,感染力更强。

(4)渠道。消费者订购携程、艺龙、同程的渠道共同的有呼叫网站、手机客户端,携程独有的是呼叫中心,携程不具有的是去哪儿搜索引擎。在渠道方面,携程等手机客户端功能最强大,且已形成客户端群,2012年,携程发布了携程无线、携程特价酒店、携程旅游、驴评网、铁友等应用,携程携程无限客户端群,搭建了一个完成对移动端应用。然后携程在渠道方面存在一定的劣势,那就是随着去哪儿的盛行,艺龙和同程依靠去哪儿的影响力在机票和酒店方面的曝光率提高,而携程单打独斗,很难维持现有的市场份额。

(5)互动。互联网企业的一大特点就是能及时与用户互动。人们在旅行前、旅行中、旅行后需要对信息的需求很高。在游行前,需求借鉴别人的信息,以便于决策,在旅行中,需求搜索需要的产品一边购买;在旅游后,需要一个平台发布信息,以便于与他人分享。携程、艺龙、同程在互动这一营销要素方面,携程做得做好。携程于2013年5月回收了驴评网,并入住到主站频道,增强了携程与其用户之间的互动性,增加了用户黏性。而艺龙和同程均没有相应的足够与能之匹敌的栏目。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携程具备竞争优势,优势体现如下方面:

(1)产品丰富

(2)广告影响力大,覆盖人群多,强调其便利性

(3)无限客户端已形成无限应用群,便捷性高,整合性好

(4)与用户互动性强

论信息竞争优势 篇10

竞争优势及其理论

什么是竞争?生物学上的竞争,是指同种或不同种昆虫个体因争夺空间、食物等环境资源而发生的生存斗争。经济学上的竞争,是指经济主体在市场上为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和既定目标而进行的角逐过程。

竞争优势,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提出的,是指一个企业或国家在某些方面比其他的企业或国家更能带来利润或效益的优势,源于技术、管理、品牌、劳动力成本等。波特在其著作《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认为,国家竞争优势是指某个或某些产业的竞争力,一国应通过培育支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来增强该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

波特还提出了一种解释国家或地区全球竞争地位的全新方法“钻石体系”模型,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波特认为,有四大要素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这些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是否有国际竞争力;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波特认为,这四大要素具有双向作用,形成钻石体系。在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两大变数:政府与机会。机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它可以影响四大要素发生变化。政府能做的是提供企业所需要的资源,创造产业发展的环境。正是这四大要素有机结合,彼此呼应,才能够构造出产业竞争优势。

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的竞争优势,直接表现为地理位置、市场条件、交通状况、基础资源、科技能力、教育水平、自然资源等各个方面的差异化能力。同时,竞争优势是会变化的,国家、区域、城市的竞争优势往往会随着时间、条件等的变化而改变。由于时间的变化,一些原有的竞争优势可能会弱化,甚至消失。同时,由于技术的进步,一些原有的竞争优势将难以保持,甚至可能会变为竞争劣势。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要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竞争优势也需要与时俱进,才可能得以继续保持这种优势。竞争优势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促进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又加剧竞争优势的发挥。

日益重要的信息竞争优势

广泛适用的信息概念

究竟什么是信息?学术界有很多种说法,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说法: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信息是事物之间的差异;信息是一种场;信息是物质和能量在时间和空间中分布的不均匀性;信息是用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信息是负熵;信息是有序性的度量;信息是系统组织程度的度量;信息是作用于人类感觉器官的东西;信息就是消息;信息就是信号;信息就是数据;信息就是情报;信息就是知识[1]。

笔者理解,信息是一种人类的基本需求;信息是一种生产投入要素和资源。生产力由劳动力、资本、土地及知识信息等要素组成;信息是一种市场反应。市场是无形的手,信息是市场的风向标;信息是一种非纯粹的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那种不管个人是否愿意购买,都能使社会每一个成员受益的物品[2]。

信息竞争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

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讲,先进生产力能够代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含了它所在时代的高科技知识含量,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决定作用的生产力。在现代信息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的今天,信息显示出重要地位和作用,并从生产力诸要素中分离出来成为信息生产力这种新的质态。所谓信息生产力,是指信息劳动者以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手段作为生产工具,通过对信息的创造、采集、加工、使用等方法作用于劳动对象,从而获得新的信息产品,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信息生产力以知识的生产、创新、传播、应用为核心,具有时效性、共享性、多维性,呈现出虚拟化、智能化、数字化等鲜明特征。作为当代先进的生产力,它对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加以优化,改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素质,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表现出极高的效能[3]。

国家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的可持续增长的综合能力。国家竞争力评价是全新的系统量化概念,从现有实力和发展潜力两方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竞争力。据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04至2005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芬兰、美国分列第1位和第2位,中国排在第46位。《2005至200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报告显示,中国排名第49位。

信息竞争力,是指在国际竞争中,一个国家在信息资源的获取与组织、信息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信息化影响力的形成与扩散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竞争力总和。其中,信息资源包括硬件资源、软件资源、信息(知识)资源、人才资源、资本资源等,这些资源体现出来的是国家的信息实力;信息能力是指为提高信息化水平和信息化发展效率所具备的基本技能和素养,包括信息化管理能力、信息资源组织能力、信息技术研发能力、信息产品生产能力、信息服务能力等;而信息化影响力是指在一定的信息化水平下所产生的,对其他国家的决策、管理等行为构成影响的程度等。美国前总统卡特曾言:国民生产总值一半以上都与情报活动有关。日本索尼公司总裁表示,该公司名扬全球,靠的是两手:一是情报信息,二是科学研究。目前,95%的世界500强企业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情报信息体系。

信息竞争优势正在成为时代竞争优势

对于信息在竞争中的角色,波特曾经指出,信息革命正以3种重要方式影响竞争:一是改变了产业结构,同时也改变了竞争规则;二是让企业以新的方式超越竞争对手的表现,进而创造出竞争优势;三是它能从企业内部既有业务中,开展出全新的事业[4]。

波特认为,对于企业而言,信息技术通过企业“价值链”来影响企业竞争力。企业的价值链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系统,企业的一般价值链体现为采购、生产、营销、销售、服务等各项创造产品价值的活动的联结,企业的各项活动成本影响着企业的价值总和,再加上企业的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等成本等就构成了产品的总价值和总成本,这些活动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这些优势不仅影响企业,也影响供应商及客户,因此,信息技术在价值链中的运用不仅能够为单个企业创造效益,还有可能降低整个产业的平均成本。信息技术可以改变产品的特质,增加产品附加价值,还可能使产品具备其他的新功能、新用途,进而开发出新的市场、新的客户群体。所以,信息技术在产业上应用将根本性地改变产业的结构、改变现有的竞争方式。

当前,信息竞争优势正在成为时代的竞争优势,信息竞争的时代已经来临。信息竞争不仅仅是信息本身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基于信息所演绎的竞争。它是以一定的工业化水平和信息化基础为支撑,包括了人才、技术、经济、教育、文化、社会环境和信息的资源、管理、运用和服务等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领域的竞争,是一种综合性、整体性、立体化的竞争。这样信息竞争既存在于国家间、地区间、城市间,也存在于企业间,甚至于个人之间。

信息竞争优势的基本内容

信息竞争优势,包括信息的资源优势、信息的利用(挖掘、分析)、信息技术的开发与产业化、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等所体现出来的优势,以及这几个方面综合运用、发挥形成的整体优势。

信息竞争优势的内涵

信息资源的优势。信息同能源、材料并列为当今世界三大资源。信息资源,是指可供利用并产生效益与社会生产和生活有关的各种文字、数字、视频、声音、图表、语言等所有信息。信息资源广泛存在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和部门,是各种事物形态、内在规律和其他事物联系等各种条件、关系的反映。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它的开发和利用是整个信息化体系的核心内容。对企业而言,信息资源与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和自然资源一样同为企业重要的生产要素。

信息资源与自然资源、物质资源相比,具有6个特点:能够重复使用,其价值在使用中得到体现;具有差异性,不同的信息在不同的用户中体现不同的价值;具有跨时空性,人们对其检索和利用,不受时间、空间、语言、地域和行业的制约;具有公益性,任何人无权全部或永久买下信息的使用权;可以转化为商品,可以被销售、贸易和交换;具有流动性。

信息技术及其创新的优势。技术创新,是在熊彼特于20世纪初提出的创新理论基础上演绎而来的。狭义的技术创新,是指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广义技术创新,是指市场主体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通过生产要素的重组和转移,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费用更低的生产系统,涉及市场、组织以及科学、技术、金融、商业、法律、制度等一系列建设活动[5]。

信息技术,是指计算机软件、硬件、信息化传输、存储、识别等一系列以计算机为载体或工具的技术。对于我国而言,信息技术创新,就是指攻克关系国家信息安全和增强综合国力的核心技术,突破制约我国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跨越发展的关键技术;开发涉及到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急需的应用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的优势。信息基础设施,是指以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以光导纤维为骨干而建立起来的纵横全国各地的双向大容量和高速电子数据传递系统,是指一个连接各行各业及千家万户,能提供电话、数据、图像等综合业务的交互式宽带网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信息基础设施,就如同信息高速公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路基”,以光纤和电缆为“路面”的高速公路。计算机就好比是汽车,各种各样的信息如同货物。路越宽,跑的车就越多,车的运能越强,拉的货越多。

信息高速公路包括5个基本要素。设备:用于传输、存储、处理和显现声音、数据和图像的物理设备;信息:包括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海量信息;支撑系统和应用软件:为信息的生产与传输、管理、应用提供专业工具;传输编码与网络标准:为系统之间的兼容提供标准和规范,确保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高素质的人员:整个信息活动中的生产者、使用者和决策者等。可以看出,信息基础设施的技术几乎涵盖了当今计算机、通信、信息处理等领域的尖端技术。能否有效地建设并运用好信息高速公路,迅速地传输和利用各类信息,是一个国家信息基础优势的重要体现。

信息竞争优势的外延

信息竞争优势的外延,主要表现为信息与传统产业和社会的融合,特别是与传统优势的融合,实现传统优势的提升并产生新的竞争优势。这种融合作用表现为两个方面。

信息优势强化了传统优势,传统优势借助于信息优势得以提升和发展。就我国的情况来看,我国在产业方面的传统优势主要表现为产业量大面广,种类齐全,自给自足。我国的传统产业涉及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包括农业、传统制造业、能源工业、传统服务业等。这些行业都是以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为主要特征。长期以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在信息技术的渗透和信息优势的影响下,传统产业中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化的手段得到了更多的应用,传统产业实行信息化技术改造以后,生产和服务的各个环节中,自动化、智能化、现代化水平都大大加强,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传统产业的结构得以不断的调整和优化,传统优势中信息竞争力的因素越来越多,信息优势强化了传统优势。

信息优势同传统优势相融合,产生出新的优势。目前,国际分工体系深刻调整,新兴力量的崛起改变着产业竞争格局,新兴市场成为产业增长的主要引擎。国际产业新一轮重组谋求新的竞争优势,各国普遍高度重视信息产业作为国家长期发展和建立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性作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成为国际新一轮产业竞争和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战略先导领域。

就我国的情况来看,信息优势同传统的加工制造优势的融合,正在产生出新的国际竞争能力。根据社会发展系统动力学原理,在社会发展关系链条上,工业化与信息化是两个具有密切前后向联系的社会发展过程,它们总体上依次递进,但在若干阶段又呈错落交叉状态,并共同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工业化诞生了信息化,信息化发展了工业化,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我国提出的“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是一种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成为提升我国产业竞争能力的新优势。

信息竞争优势的特征

马克思曾经说过,“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以极强的渗透力、极高的倍增效应体现出最活跃的现代生产力特征。信息竞争力不仅仅表现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它同时反映了现代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传统模式向网络化生存模式的重大转变。信息成为经济活动的基本资源,信息业成为经济结构的基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日益提高。

信息成为一种高增长产业

信息技术是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核心,信息产业自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以来,已经成为全世界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之一。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提出了“信息超高速公路”的战略,把发展信息产业作为其高科技政策的核心,对全球信息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借助于快速发展的工业化技术,信息充分表现出了产业性效应,带来了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

信息产业在全球迅速崛起,很快形成了规模,成为一个高增长的朝阳产业。目前,集成电路产业、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产业、信息服务业等一批信息产业迅速崛起并发展壮大,这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热点。比如,美国信息产业在其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对经济增长所做的贡献已超过了1/3,比过去美国经济的三大支柱(钢铁、汽车和建筑业)加在一起的贡献率还要大。在全球范围内,信息产业以每年20%的速度迅速增长。

信息对其他产业全面增值

信息的产业性效应还表现在信息不断推动传统产业的结构优化、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由于使用了信息技术,使传统产业的面貌逐步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促进了产业结构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和高质量服务业转变,劳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加快了产业升级。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传统产业都被融入了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因素,实现了信息化增值,现代信息技术大大提高了传统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成为改造传统产业的强大动力和催化剂,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他们转变为现代产业。

据测算,一个国家对通信建设的投资每增加1%,人均国民收入可提高3%。我国的工业化,已经不是传统的工业化,而是新型的工业化,其特点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比如,在信息技术的渗透下,全球装备制造业正在向全面信息化迈进,研发、设计、采购、制造、管理、营销、服务、维护、保养等各个环节,无不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柔性制造、网络制造、虚拟制造、绿色制造、数控技术的发展正在推进装备制造发生巨大的变革。从产品的发展特征来看,产品的知识化、智能化、系统化、信息化、服务化得到全面提升。

信息竞争优势的作用

信息时代,信息化使信息基础结构成为国民经济新支柱,以互联网为物理基础建立起来的电象空间成为人类新型生存空间,互联网催生的“网络革命”足以与工业革命相提并论,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经济制造范式,信息竞争优势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显现。

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对于产业而言,信息表现出高度的创新性、增值性和渗透性,表现出一系列冲击传统经济的新特征,如边际成本递减、网络效应、路径依赖等。经济学家布赖恩·阿瑟曾经指出,在马歇尔的报酬递减的经济世界中,传统经济受资源稀缺性制约,成本曲线下降到一定点又呈上升趋势。而在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中,多数产品的开发、研制、促销均需要大量初期投入,但是一旦投放市场并被消费者接受,随着产量扩大,边际成本趋于下降,报酬出现了递增。另外,对企业而言,运用信息技术改进企业的流程工艺,可以增强产品生产的精确程度,减少原来人工操作失误而造成的浪费,从而降低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可以优化工业化进程中的各种资源,使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的配置。同时,信息技术渗透到生产过程,转化为物化信息,通过对信息重复利用,可以节约劳动时间,提高经济效益。

实现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甚至虚拟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组织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方式,从而导致组织形式的巨大变革。原有的塔型组织结构被精良、敏捷的扁平化“动态网络”结构所取代,计算机系统取代了中层监督和控制部门的大量职能,减少了管理层次。这使得上下级的合作与协调关系得到加强,管理方式从控制型转为参与型,极大地调动了组织成员的潜能和积极性。信息技术还促成了“虚拟公司”的出现,即通过计算机网络,人们可以与工作设备、设计工具、软件相连接,它们即使处于不同的地点、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也可以密切地合作。虚拟公司既减少了市场自由交易中的交易费用,又避免了完全企业化的高额组织费用。

能够全面提升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创新对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深刻认识信息技术创新的价值,重视信息技术创新与国际竞争间的关系,对于塑造国家信息技术创新体系,提升国家信息竞争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信息技术创新是国家信息竞争优势的动力源泉。可以说,不断坚持信息技术创新,必须持续增强国家信息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国家信息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提升将带动信息技术的创新。因为国家信息竞争优势增强,则更容易累积资源优势、技术优势、资金优势、人才优势、生产优势、管理优势等,而这些优势正是实现信息技术创新的重要基础条件,具备了这些条件,最终将提升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

提升信息竞争优势的建议

竞争优势来自多种优势与要素的组合,来自核心竞争力。因此,建立竞争优势的发展战略是一种面向全球的系统战略,它需要基于全球竞争格局与态势,评估分析自身的比较优势,充分地利用已有的要素禀赋,更重要的是进行高级要素的培育和规划,从而实现产业的升级和优化,使本国经济进入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重新认识信息优势的重要地位

当今时代,知识经济、信息技术、网络互联这些时代元素已经融入到当代社会,知识化、网络化、数字化、虚拟化和全球化等已成为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信息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直接影响新产业的形成和产业间的相互关系,并加速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近20年来,从比较优势的角度看,美国、中国和印度在信息竞争中都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比较优势,美国的技术研发和核心部件生产体现了其资本和技术上的优势,中国通过引进外资、利用其低廉的劳动力发展了硬件制造业,而印度充分利用其大量熟练的程序员成功地开拓了软件外包和劳务输出的市场。

重新认识信息优势的重要地位,必须高度意识到两个问题。首先,信息本身所具有的创新性、渗透性、倍增性、带动性使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不断扩散,任何行业都已经无法回避信息的冲击力,任何行业都必须面对信息优势所带来的挑战,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其次,信息引发的技术革命已经成为一场产业革命,它催生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集成电路产业、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产业、卫星通信业、光通信业、软件业、数据库业、信息服务业等一批信息产业迅速崛起并发展壮大,任何国家想要在产业竞争中取胜,都必须紧紧抓住,开创性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的信息化这个有力的竞争工具,才能从全球化的动力源头牢牢地掌握主动权。

全面加快信息化自身的发展

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与发达国家在先进制造、信息化等关键性技术方面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例如,我国电子、计算机、通信工业在核心技术上仍然处于落后局面,很多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根据中国《2006年信息技术领域专利态势分析报告》,就信息技术发明专利申请来看,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占32.83%,国外占67.17%,专利申请量不到国外的一半。我国专利申请的平均授权比例是53.2%,发明专利授权的比例只占27.4%。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国内企业在科技专利申请质量、授权前景上和国外企业相比差距很明显。

信息化由3个方面的内容组成,即信息的网络化、信息的数字化和信息的智能化。其中,信息的网络化是信息化的结构特征,信息的数字化是信息化的表现方式,信息的智能化是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而信息技术的产业化是信息化的重要依托。加快信息化自身的发展,首先需要加强信息化领域的基础性研究,尤其是关键性技术的自主创新,取得若干重要突破。同时,加快推进信息高新技术产业化,做大做强信息产业,将信息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与主导产业,提高信息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建设健全信息化的国家创新体系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30%,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而且比发展中国家35%的平均水平还要低[6]。我国政府曾经提出,要用15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从多个领域来推进我国的创新体系建设。这是解决我国发展所面临的突出矛盾的紧迫要求,也是提高我国信息化水平的紧迫要求。

首先,大力加强国家知识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以网络为载体的高效的信息传递机制、知识传播体系。一个较高水平的知识信息基础设施和全民教育网络,是发展知识经济、实现科技创新的必要物质环境,实现信息数字化、传递网络化、资源共享化。其次,加快、加强基础战略高技术研究。基础研究决定一个国家的创新实力和后劲,战略高技术研究则是当今世界科技、经济和军事竞争战略的制高点。推动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的跨越发展,需要在遵循科技发展规律前提下,突出重点,加强引导,集中资源,协同集成,走开放创新之路。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

从信息化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信息化是在发达国家后工业化阶段的基础上产生的。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率先进入信息化或知识经济时代,正是由于它们建立了强大坚实的经济基础,已经实现了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现代化,并走完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3个经济时代。20世纪90年代以后,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掌控国际竞争的新的制高点。

对于尚未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已经失去了按传统工业化的道路实现现代化的时机,传统工业化和现代化出现了背离。因此,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同时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最好的方案就是将信息产业化与产业信息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可以有效地协调劳动密集型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传统产业与高新产业以及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实现国家经济结构的总体优化,从总体上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

当今时代,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入互动,推动了信息竞争优势的成长和发展,信息竞争优势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在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的今天,大力发展信息竞争优势、并力争能够更长久的保持和发挥这种优势,是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的强根固本之道。

参考文献

[1]周延云,李琪.生产力的新质态[J].信息生产力,2006(7):90-92.

[2]席丹.信息化与中国经济跨越式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3]万雪梅.信息生产力探析[J].学术交流,2008(5):180-182.

[4]迈克尔.波特,维克多.米拉.如何利用信息形成竞争优势[J].哈佛商业评论,1985(6):90-94.

[5]王雪苓.当代技术创新的经济分析[D].宁波: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2002:1-20.

优势竞争 篇11

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理论是指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地区比较优势主要是指一个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例如良好的自然条件、丰富的矿藏或廉价的劳动力使该地区某些产品获得相对成本低廉的优势。竞争优势是一个企业或国家在某些方面比其他的企业或国家更能带来利润或效益的优势。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学说虽然开始是运用于国际贸易领域,但后来也逐渐被应用到产业选择上,称为比较优势基准,即每个国家或地区要重点发展生产要素或资源相对丰富的产业。从产业经济学视角上的主导产业选择理论来看,其强调的是具有区域基础的产业能成为主导产业。

二、秦皇岛比较优势研究

(1)环境优势。秦皇岛市位于燕山山脉东段丘陵地区与山前平原地带,地势北高南低,形成北部山区-低山丘陵区-山间盆地区-冲积平原区-沿海区。北部山区位于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境内,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都山、祖山等4座,低山丘陵区主要为北部的山间丘陵区,集中分布于卢龙县和抚宁县,山间盆地区位于秦皇岛市西北和北部区域的抚宁。冲积平原区,分布在抚宁县和昌黎县,该区域有海洋养殖、葡萄酒、旅游等有发展前景的综合性产业,是重要的农业经济区。沿海区,主要分布在城市三区和抚宁、昌黎两县,该区域为秦皇岛市重要沿海旅游资源区,有驰名中外的山海关、北戴河、南戴河,这里的碧海、金沙、长城、别墅、森林构成了十分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是中国著名的避暑胜地。(2)区位优势。区位优势可以理解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个特定点或若干点上,而不发生在其他点所获得的优势。古典区位论的研究者在对工业产业的区位选择分析中,探讨了由于空间地理位置的不同造成了不同产业和市场的分布。现阶段地区区位优势包括地理位置区位优势、交通区位优势、资源区位优势、市场区位优势、产业布局区位优势、政策区位优势等。从产业布局看,秦皇岛地处河北省东北部,南临渤海,北依燕山,东接辽宁省葫芦岛市,西近京津,位于最具发展潜力的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地带,是东北与华北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近年来,京津冀地区致力于一体化发展,四大临港经济区迅速发展、产业逐渐积聚,形成了依托大港口、大钢铁、大电力、大油田的产业布局,京津冀地区还形成了中关村、汽车产业基地、河北省软件产业基地、动漫产业基地、纺织服装产业基地、钢铁产业基地等覆盖一、二、三产业的优势产业基地,产业基地或产业园区是优势产业的主要载体。秦皇岛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所处京津冀、东北经济区的产业布局优势,依托区域优势产业,促进地方的产业升级换代,并利用京津冀和东北地区的经济辐射效应,逐步实现秦皇岛与京津冀和东北经济区的一体化发展。从资源区位优势看,1984年秦皇岛市被确定为我国最早一批沿海开放城市,有162.7公里海岸线,是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重要的出海口。从交通区位优势看,秦皇岛交通便捷,通讯发达。秦沈高速铁路、京哈、京秦、大秦四条铁路干线和京秦高速公路、沿海高速公路、102、205国道贯穿全境。从北京、沈阳到秦皇岛只需两个多小时。民航开通了至上海、广州、杭州、大连、黑河等国内数十条航线。海上客运开通了至大连、烟台和韩国仁川等城市的航线。目前在建的津秦客专通车后,从天津到秦皇岛仅需2个小时,在建的承秦高速公路建成后,从承德到秦皇岛只需6个小时。发达的通讯网络系统,可与全国各地和世界上230多个国家、地区直接通话。(3)资源优势。秦皇岛拥有丰富的资源,如水利资源、海洋资源、林业资源、动物资源,这样的丰富的资源条件,周边地区甚至是全国地区都很少可以达到。水利资源:流域面积大于500平方公里河流6条,大于100平方公里河流23条,大于30平方公里的河流54条。矿产资源:目前已发现各类矿产56种,已开发利用的26种,已探明储量的22种。海洋资源:海岸线总长162.7公里。所辖海区15米等深线海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现有捕捞作业渔场1万平方公里,林业资源:秦皇岛市山区有广阔林区。主要树种有油松、华北落叶松、侧柏、栎树、山杨等20余种。有林地面积267664公顷,森林覆盖率34.45%,在全省列第二位。

三、秦皇岛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策略研究

区域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载体,选择和培育区域主导产业对于国民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而,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研究已成为地方政府经济规划的重要任务,亦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地方政府在进行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时,区域比较优势是进行战略选择的重要基础。秦皇岛应当立足于地区比较优势,确定和发展其优势产业。(1)利用环境、文化优势,发展支柱产业——旅游业。旅游业是秦皇岛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秦皇岛应当根据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旅游业的发展观念,丰富旅游产品。根据秦皇岛旅游淡季的特点,开发淡季旅游产品;商务会展旅游、文化宗教旅游、专项旅游和新兴高端旅游将成为旅游产品多样化的发展方向;文化性是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应当注重利用秦皇岛的文化优势,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旅游服务逐渐向人性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一方面通过开展度假游等继续为旅游者提供服务;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开展商务游、会展游扩大对企业、政府的服务。(2)利用区位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港口物流业。随着国民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社会零售商品量和社会商品流通量将会急剧增长,这将会为中国港口物流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国际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和对外贸易的不断增长,促使中国国际物流实现大发展。由于国际物流两端90%以上是由海运完成,因此对外贸易量的持续增长,中国港口集装箱运输多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率。世界经济的发展必将给作为海运起点和终点的港口带来发展现代物流的机遇。秦皇岛位于最具发展潜力的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地带,是东北与华北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是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重要的出海口,港口区位优势明显。因此,应当将现代港口物流业发展成为秦皇岛的特色产业。(3)利用区位、资源优势提升产业结构。长期以来,工业作为秦皇岛城市的短项,产业基础薄弱,经济总量不高,竞争力和带动力作用不明显。高新技术产业是经济的核心,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秦皇岛市的产业结构优化有着重要意义。秦皇岛位于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可以充分利用京津唐的经济辐射作用,并具有发达的交通通讯网络,丰富的水利、矿产、林业、农业等重要资源。一是以技术改造为手段增强传统产业竞争力,对建材、冶金、化工、机械、食品等传统产业进行新一轮改造,增强企业和产品市场竞争力。二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三是利用秦皇岛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利用其区位优势,发展与旅游业互相带動的文化创意产业。(4)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秦皇岛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林业资源、渔业资源,其气候条件符合多种作物的生长条件,因此其资源优势为秦皇岛发展生态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秦皇岛应当利用传统农业的经验,利用现代农业知识,对现有农业资源进行整合、改造,形成现代生态农业体系,并与现代旅游业、制造业相结合,形成互相补充、互相支持、互利共赢的产业体系。

参 考 文 献

[1]曾淑婉,刘军.基于区位优势的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以天津港保税区为例[J].港口经济.2011(4)

[2]林毅夫,李永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J].管理世界.2003(7)

[3]俊芳.中国外贸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关系分析[J].特区经济.2006(12)

[4]李帅,詹晶.湖南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5)

优势竞争 篇12

比较优势理论一直是影响和作用于国际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基础和核心理论, 世界各国也在很长时期内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开展对外贸易。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及经济全球化的推进, 国际贸易发生着显著变化, 比较优势理论暴露出严重缺陷, 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的发展中国家在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贸易模式中, 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有可能陷入“比较优势陷阱”。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对外开放策略, 为保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 但国内学者经过一系列的研究, 认为中国存在贫困化增长的趋势或已发生“贫困化增长”, 因而存在落入“比较优势陷阱”的风险。相比于传统的、被动的静态比较优势, 竞争优势更能体现一个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比较优势是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 但不能一成不变, 丰富内涵的竞争优势在当今国际贸易中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中国要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 提升产业的竞争力, 积累资金与经验, 实现从传统比较优势到独特竞争优势的转变。

一、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现状及其升级的问题

(一)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现状

狭义的对外贸易结构主要指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本文主要分析狭义的对外贸易结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一国一定时期内, 各种类别的进出口商品占整个进出口贸易额的份额。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主要是由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自然资源状况和贸易政策决定的。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以进口初级产品为主, 出口工业制成品为主;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特征则是以出口初级品为主, 进口工业成品为主。

近年来, 中国的对外贸易得到长足发展, 出口商品结构也有了明显的改善。2008年, 中国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所占比例为5.4%, 而工业制成品为94.6%;2012年, 初级产品出口占总出口产品的4.9%, 而工业制成品所占比例为96.4%。中国的出口产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 初级产品为辅。另外, 初级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在逐渐下降, 而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在逐渐上升。2013年, 中国工业制成品中的机电产品出口1.27万亿美元, 同比增长7.3%, 占出口总值的比重为57.3%。同期, 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4 618.4亿美元, 增长10.3%, 占出口总值的比重为20.9%。目前, 中国的外贸结构正在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过度, 其出口商品结构也正快速由劳动密集型商品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商品过渡, 初级产品的比重不断下降, 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迅速提高, 服务业贸易比重也在逐渐增长。但是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竞争优势, 中国仍然要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 实现外贸结构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

(二)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升级中的问题

1. 劳动力成本优势不断弱化

改革开放后, 中国依托自身的廉价劳动力优势,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中国制造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 特别是经过教育与培训的熟练劳动力。因此, 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

一方面, 中国的员工平均工资不断上涨。以广东省和北京市为例, 据广东省统计局分析, 2013年, 广东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53 318元, 与2012年的50 278元相比, 增加了3 040元, 同比名义增长6.0%;扣除物价因素后, 实际增长3.5%。另一方面,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增大了企业用工成本。公司为员工缴纳的各项保险费用以及各种岗前培训的成本使得企业的用工成本增加了17%以上。随着国际贸易的进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国际市场对劳动力的知识文化要求越来越高, 劳动者知识与技术培训也越来越重要,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高科技设备的研发使得简单的体力劳动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2. 资源与环境限制增强

改革开放后, 各地区政府为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 以土地优惠为条件, 吸引外资在本地投资建厂, 中国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近年来, 土地资源越发紧张, 土地价格急剧上升。

另外, 传统企业的高污染、低收益给中国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中国社会21世纪面临的最严重的挑战之一。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倡导低碳经济, 发展环保型和节约型的新型产业。在2014年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中指出, 中国要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发展优先的观念, 树立环境保护优先的理念;征收资源税、环境税 (包括碳税) 、房地产税等。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国对国内企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从而企业的生产成本也会越来越高。

3. 低价格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居多, 贸易利益有限

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仍然较大, 这类产品的附加值普遍不高, 出口利润也较低。尽管近几年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有所增加,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这说明中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实力不足。虽然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 但生产的产品所含技术含量普遍偏低, 大部分企业只是把劳动密集型产品中的劳动密集生产环节转变为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 产品的附加值和利润率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出口商品仍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 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较低, 能在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寥寥无几。这样中国的产品就很容易受到国际汇率等成本因素变动的影响, 难以应对国际贸易的激烈竞争。

二、对策建议

(一)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对传统比较优势产业进行改造

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使劳动密集与先进技术实现有机结合, 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张, 生产出在国际市场上既具有技术优势又具有价格优势的产品, 以达到国际市场上持久的竞争优势。同时, 加大对劳动者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综合提高劳动者技能和素质, 补偿逐渐消失的劳动力比较优势, 使劳动力重新成为中国的比较优势, 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 培育出竞争优势。通过加大技术改革投入, 提高科技创新, 及时更新设备, 大力培养工人的装配能力、深加工能力, 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引进和研发新的技术和设备, 将传统的高污染、高成本产业优化成低成本、高收益的环保节约型产业, 优化资源的使用和配置, 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 开发出产品的新特色, 如绿色无污染、可降解等。

(二)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培育竞争优势

优化出口结构, 以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为重点, 引导企业增强综合竞争力。支持自主性高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高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吸引外资在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领域投资, 不仅要利用优惠政策鼓励并引导外商多投资于高新技术产品领域, 扩大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规模, 提高其生产能力, 增加这些产品的出口份额, 最终达到优化出口结构的目的, 而且还要提高原产地标准, 使得外商不得不提高在华投资的技术含量, 从而赢得本国产业结构及出口结构的长远发展。

(三) 政府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政府政策也是竞争优势的因素之一, 影响着国际贸易格局。中国要切实加强政府在发展对外经济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应该担当起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职责, 为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 鼓励企业竞争和创新, 建立和完善企业提高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政策环境, 建立较为完善的政策、法律、知识产权保护、出口促进服务体系。政府要增加科研投入, 加强科技推广, 提高劳动力素质, 建立信息服务体系, 提供市场行情和动态, 指导企业生产和出口, 作好对外贸易规划。同时, 政府应积极推行自由贸易, 把本国企业推向国际市场, 强化企业的竞争意识, 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上锤炼企业的竞争力。

国内、国际经济环境不断变化, 中国对外贸易在规模增长, 结构调整的过程中, 无论采用比较优势战略还是竞争优势战略, 都应以开放的、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不断提升中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最终从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

摘要:改革开放初期,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 遵循比较优势原理, 发展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环境的变化, 由天然资源禀赋所形成的传统比较优势在国际贸易格局中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小, 而后天人为培养的规模经济、科技技术创新、政府政策、市场需求等竞争优势因素成为国际贸易格局的决定因素。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应遵循由传统比较优势向独特竞争优势转变的原则进行转型与升级。

关键词:贸易结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王耀中, 尹国君.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中国机电产品出口优势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2, (4) :102-104.

[2]郭少新.西部经济发展: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J].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4) :41-46.

[3]张燕生.全球经济调整与中国出口结构转变[J].世界经济, 2002, (3) :51-53.

[4]韩超然.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士论文, 2013.

[5]钟子建.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中国加工贸易发展战略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10, (3) :152-154.

[6]赵燕兰.中国外贸竞争优势理论应用[J].当代经济, 2014, (3) :128-129.

上一篇:初中英语教与学下一篇:认知用户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