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效益分析

2024-08-08

生态效益分析(共12篇)

生态效益分析 篇1

近年来,甘肃省清水县实施了以肉牛养殖为核心的试行畜牧综合发展项目,通过近年的探索实践,根据本县的地域特征,推出了以半开放式暖棚牛舍配套沼气池、厕所的牛圈建设模式,并按照“肉牛养殖→牛粪→沼气→沼渣(沼液)→农作物→农作物秸秆→肉牛养殖”的循环流程,推广清水县肉牛生态养殖及循环经济模式,该模式的实施,对促进清水县农民增收,促进新农村建设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1 冬暖式牛舍建设

在试行项目区,按试行项目要求选择好项目农户,并按每户饲养2~3头肉牛,建设25 m2冬暖式牛舍,配套3.75 m2卫生间,暖棚建筑面积为5 m×5 m。棚内牛槽宽度为600 mm,走道1 200 mm。半开放暖棚圈舍设天窗、地窗;采用石棉瓦屋顶或塑钢瓦屋面;采用人工清粪,人工喂料。

2 沼气池建设

根据2头牛的粪便发酵产生的沼气可满足3~5口人的农户家庭使用,清水县沼气池建设规格统一为10 m3,按照椭球形水压式沼气池建设。

3 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分析。

养牛:在冬暖棚饲喂的犊牛,因圈舍内的温度高,患病率低,成活率高,效益增幅明显。可节约开支100元,增加纯收入600元。

沼气:沼气的使用替代了农户生活燃料,尤其是煤的使用,节能效益明显。

种植:种植粮食以小麦计算,每666.67 m2增产30.6 kg,增值55.08元,沼渣每666.67 m2节肥118元,年总增收效益2 244.68元。

2)社会效益。肉牛生态养殖及循环经济模式,解决了越冬时因圈舍温度低,导致饲料利用率低、生长缓慢,在冬春季节发病率高、死亡等问题,有效地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牛的粪便制作沼气,为农村能源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起到了节能减排的作用,而且还带动了种植业的发展,更为肉牛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饲料来源。以“肉牛养殖→牛粪→沼气→沼渣(沼液)→农作物→农作物秸秆→肉牛养殖”为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模式,为农牧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技术平台,增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3)生态效益。该模式的实施改善了项目村的整体村貌,减少了水、大气等污染,解决了农作物秸秆作为燃料的浪费现象,且沼肥还田是优质的有机肥,培肥了地力,减少了施肥的有害残留,改善了土壤团粒结构,显著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促进了生态的良性循环。

4 小结

该循环模式既解决了清水县肉牛冬乏春瘦、患病率高、饲料利用率低等问题,又能使牛的粪便变废为宝生产沼气,改善了农村卫生条件,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开辟了新的能源。沼渣(沼液)作为无污染有机肥料,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还培肥了地力,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为发展有机食品奠定了基础,促进了种植、养殖业的良性发展,值得推广。

摘要:甘肃省清水县推出了“半开放型暖棚牛舍+沼气池+厕所”的新型牛舍建造模式,提出了“肉牛养殖+沼气能源+种植”的生态养殖方式,形成以肉牛养殖为基础,以沼气生产为中介,与种植业相连接的综合性生态农业循环经济链。该模式在有效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的基础上,还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对清水县新农村建设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生态养殖,效益,牛舍,沼气池

生态效益分析 篇2

员红中(平陆县林业局)

平陆县退耕还林工程从2000年开始,经过两年的探索、积累和总结经验,于2002年工程全面启动,截止2006年底,总计完成退耕还林25.33万亩,其中退耕还林7.9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43万亩,共涉及全县11个乡(镇、区),144个行政村,13898个农户。目前,全县仅10年退耕还林新成林面积12.5万亩,森林覆盖率增加了7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由35.6%增加到42.6%,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1、监测区域概况及监测站的布设、选址 1.1监测区域概况

平陆县位于山西省南端,地处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地带,北靠中条山与河东盆地相依,南临黄河与河南省三门峡市相望。东接黄河小浪底枢纽与九朝古都洛阳、河南省会郑州为邻,西越芮城、华山与西安为邦。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复杂,沟壑纵横。山地约占全县总面积的80%,垣面占15%,沟、坡地及黄河滩涂占5%。最高处锥子山海拔1787.3米;最低处下坪乡老鸦石东河滩海拔238米。气候温和,热量充足。年平均气温13.8℃,七月份平均气温26.5℃,一月份平均气温

-0.5℃。年平均无霜期238.4天。平均年降雨量551.3毫米。年平均日照2272小时。

1.2 监测站的布设

根据我县实际,我们把部官乡柴庄沟流域确定为监测流域,并在该流域阳朝村地点建设效益监测站。根据工作需要,检测站分别建设全自动气象站1个;坡面径流场一座,分为六个区,分别是:刺槐林区、侧柏林区、刺槐与侧柏混交林区、山杏灌木林区、未退耕区(对照区);固定标准地五个,分别是:刺槐林地、侧柏林地、山杏灌木林地、桃树经济林地、未退耕地(对照地)等监测基础设施。

1.3监测站的选址

根据我县退耕还林工程区的自然特点和效益监测的重点,确定把监测站设在具有明显特点的部官乡柴庄沟小流域内,该流域长12km,宽2km,总面积24km。区域内退耕还林面积大,树种类型全,具有满足效益监测的多种土地条件和多种植被恢复模式,能满足气象站、径流场等监测基本要求。监测站建设所在的乡村领导团结有力、责任性强,群众对退耕还林工作认识高、积极性大,集体观念强,能很好地配合监测站完成工程效益监测工作。

2、监测内容与方法 2.1径流场观测

2在径流小区下方配置1m的蓄水池,每次降雨后,利取取样的方法测算每个小区产生的径流量;在观测径流取样前,先测定蓄水池中的泥水总体积,随即对泥水进行搅拌,然后再取样,取样后在室内过滤、烘干,计算泥沙含量;利用以上测出的数据,换算出净水率、净水量、径流系数、净泥率、净泥量、冲刷量等。

2.2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

首先在各类固定调查样地的周边,寻找与其样地内条件相似的地方作为临时调查样地,在临时调查样地内选定具有代表性的测定地点,挖掘土壤剖面,用钢卷尺测得土壤腐殖质层厚度;再根据剖面用铁锹分层,分层后用环刀对每层土壤采取土样带回室内,然后采取烘干法和浸水法测定土壤含水量、容重、田间持水量、孔隙度等。

2.3土壤养分的测定

在作土壤物理性质监测挖土壤剖面分层的同时,将每层都取基本相同数量的土,用铁锹拌匀,采用“四分法”留取一定量的土样,挑拣出植物残渣等,风干装袋,贴上标签,送到土壤肥料工作站测试中心进行检验。

2.4枯枝落叶层水文性质测定

在各类临时调查样地内设置20cm×20cm小样方,取出小样方内所有枯落物分别称重,然后放到烤箱中烘干,取出称重,再放入水中充分浸泡后,取出再次称重,根据三次称重结果测

3算出枯落物干重及其吸水量。

3、监测结果与分析 3.1径流变化情况

表1中显示,径流场共产生径流两次,都出现在山杏灌木林区和未退耕地区(对照区),利用数学平均法测算:径流量—(0.13+0.16)÷2=0.145,(0.61+0.57)÷2=0.59,0.59÷0.145≈4可以看出,在降雨量相同的情况下,未退耕地区(对照区)产生的净流量为山杏灌木林区4倍以上,而其它三区均未产生径流,这说明随着树木的生长,林冠层不断增厚,地被物不断增加,林冠层截持降雨量和地被物对雨水的截留量明显增强,减少了径流的产生;冲刷量—(226.2+284.19)÷2≈255.2,(928.2+1093.44)÷2=1010.82,1010.82÷255.2≈4可以看出,在降雨量相同的情况下,雨水对未退耕地区(对照区)产生的冲刷量为山杏灌木林区4倍以上,这说明随着树木的生长,林下地物被持水量的不断增加,有效地抑制了雨水对地表土壤的直接冲刷,明显降低了水土流失。

3.2土壤物理性质变化情况

表2可以看出,土壤腐殖质层厚度依次为侧柏林地、刺槐林地、山杏灌木林地、桃树经济林地、未退耕地(对照地),未退耕地(对照地)最薄,这说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土地的土壤肥力得到了很大改善。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田间持水量目前变化不是很大。

3.3土壤养分变化情况

我们在作土壤物理性质监测挖土壤剖面时,同时将每层都取基本相同数量的土,用铁锹拌匀,采用“四分法”留取一定量的土样,挑拣出植物残渣等,风干装袋,贴上标签,送到土壤肥料工作站测试中心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3中显示土壤养分变化不是很明显。

3.4枯枝落叶层水文性质的变化情况

在各类临时调查样地内设置3个0.2m×0.2m小样方,取出小样方内所有枯落物分别称重,然后放到烤箱中烘干,取出称重,再放入水中浸泡24小时后,取出再次称重,根据三次称重结果测算出平均蓄水量及其蓄水量。其测算结果变化情况为:

4、结论

通过监测结果得出,一是林冠层截持降雨量和地被物对雨水的截留量明显增强,减少了径流的产生;二是林下地物被持水量的不断增加,有效地抑制了雨水对地表土壤的直接冲刷,明显降低了水土流失;三是土壤腐殖质层厚度明显增加,土壤肥力得到了很大改善。

草莓大棚内沼气池的生态效益分析 篇3

关键词:沼气池;大棚;经济效益;碳减排;土壤质量

中图分类号:S668.4;TK6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2)10-0084-05

据专家估算,到2010年,中国牲畜粪便的年排放量达到4.5×108 t,如果没有甲烷回收,将会向空气中释放6 000×104 m3的甲烷,而甲烷气体的温室效应是CO2的21 倍,这将是巨大的环境压力[1]。作为农村可再生能源的重要内容和国家惠农政策的重要载体,我国农村沼气工程实施以来,收到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沼气技术的推广对于改善农村的能源结构和卫生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节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在我国北方地区,沼气池的越冬问题是沼气推广的重大障碍,而将沼气池建在大棚内则有利于沼气池的冬季产气[2]。

与此同时,在冬季封闭的温室大棚中,二氧化碳作为蔬菜的气肥也严重短缺,而缺少气肥导致蔬菜,水果、鲜花等生长异常,并且冬季寒冷和光照不足现象更是制约冬季蔬菜生长的重要因素[3]。因此将沼气池建在大棚内通过灯具将沼气燃烧后可改善冬季日照不足、气温偏低、CO2气肥缺乏的弊端,并且沼渣沼液也是蔬菜生长的良好肥料和植保产品[4,5]。

大棚与沼气池的结合已有较多的报道,“四位一体”、“猪—沼—菜”等模式的综合效益及资源循环利用模式业已受到了普遍认可。而关于沼气池在蔬菜大棚内的应用效益情况还需要细致的研究,并且,此模式的碳减排效果也未见报道。鉴于此,我们结合实际生产,对沼气池在草莓大棚内的应用效益及碳减排效果进行了研究,以期为这种模式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及方法

试验设置在济南市绿丰源沼气专业合作社草莓大棚示范园区内,该示范园已建成草莓大棚100余个,其中大棚内建有沼气池的已近50户,还有10余户将沼气池建在了大棚外。大棚内种植草莓,品种以红脸颊、丰香为主,每年8月底至9月初定植,次年5月末结束,主要以观光采摘、直供等方式销售。

试验选取3种模式:①大棚内建沼气池(简称BIG, Biogas pool build in Green-shed);②大棚外建沼气池(简称BOG, Biogas pool build outside Green-shed);③无沼气池(简称CK),作为对照。在示范园中每种模式的大棚选取3个,共计9个草莓大棚,大棚面积均为630 m2(10.5 m×60 m),草莓品种均为“红脸颊”。各大棚的施肥量及施肥方式方法一致,不因沼液的施用而降低施肥量。

沼气池池容10 m3,于9月10日集中进牛粪,每沼气池投鲜牛粪4 t(含水率80%左右),加入沼液1 t并加清水至加料刻度线,密封池体。农民对沼气池的管理经验较少,统一采取一次进料,随机用气,在次年3月初汲取沼液随灌溉水浇灌施用的方式运作。

大棚内均匀布置沼气燃烧灯具9套,在11月20日至3月10日间,所产生的沼气视情况分别在早间或黄昏经流量计和压力计后供给灯具燃烧。沼液在沼气池正常产气1个月后从出料间统一抽出,与灌溉水混匀后在棚内浇灌。中间抽样几次以测定沼气中的甲烷含量,记录沼气的产生量、沼液用量及草莓产量等指标。试验结束后,为分析3种不同处理模式大棚内的土壤质量状况,分别在9个大棚内均匀布点采集土样63个(每棚取样7个),主要分析指标为土壤pH值、土壤电导率值(CEC)、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含量、土壤有效磷含量、土壤有效钾含量、土壤全盐量等指标。

1.2 计算方法及指标测定方法

1.2.1 成本计算 投资包括沼气池建设用料、建设用工费、灯具安装费用、原料购买费、运行维护费、沼液浇灌所需人工费等(见表1)。大棚建设及草莓栽植相关的费用不计入。

将沼气池建在大棚内,尽管沼气池建在地下,由于土层较浅还是会影响一定面积土壤的种植效果,但是在经济评估时只看总的效益,不会因此受到影响。但由于施工难度加大,其投资中原料消耗、建筑施工及运行维护费用都有所增加。此处可按照增加投资10%计算,则BIG处理的成本为3 256元。

1.2.2 经济效益计算 总经济效益在此试验中包含沼气在大棚内燃烧的效益和沼渣沼液施用后带来的效益。在此只计算草莓产量增加带来的收益,尽管沼渣、沼液及沼气燃烧等会改善草莓的品质,但尚未真正建成有机食品基地,其效益未曾体现,在此不计入。试验棚的草莓均过秤后集中售出,产量和单价都有详细记载,将每次草莓的收入相加即为草莓的总销售收入。沼气池的应用效益是用建有沼气池大棚的收入减去未建沼气池大棚的收入。经济评价方法根据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有关原理,以投资收益率(E)、投资回收期(Pt)等静态评价方法对项目的经济性作出评价[6]。

1.2.3 碳减排效果估算 如果粪便不经过厌氧发酵而施入土壤中,由于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会向大气中释放甲烷或二氧化碳。本案例中的碳减排主要来自沼气原料(畜禽粪便)的厌氧发酵,粪便产生的沼气经燃烧后由CH4转化成了CO2,而其中的部分CO2被植物作为气肥吸收,另外由于沼气燃烧可促进大棚内温度的提高,从而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增加植物从空气中吸收CO2的量。由于这些在测算中较为繁琐且量比较少,可以忽略,所以本试验中只将CH4的产生量作为其碳减排量。

式中,CCH4指温室气体CH4的减排量,单位为t;VB指沼气产生的体积,单位为L;ηCH4指CH4在沼气中的百分含量,由采样后测定的结果估算;mCH4指CH4的质量分数,单位为g/mol,此处取值16;22.4是气体摩尔体积;106是质量由t转换至g的系数。

1.2.4 “三沼”对大棚土壤质量影响的分析 沼气、沼渣及沼液的施用被称作“三沼”综合利用,试验中沼气燃烧促进了草莓的生长,而沼渣、沼液的施用为大棚提供了优质肥料,因此“三沼”对土壤都有一定的影响。试验中选取土壤容重、土壤pH值、土壤电导率值(CEC)、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含量、土壤有效磷含量、土壤有效钾含量、土壤全盐量等8个指标以评判“三沼”利用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情况。由于沼渣、沼液的施用要比当季草莓生产滞后一段时期,故其土壤样品在连续种植两年后取土化验。每个大棚用户在沼气管理、沼渣、沼液使用上没有按照试验统一管理,因此其影响很难量化,在此只做统计学分析,以分析其影响趋势。

1.3 指标分析及数据处理

产量及收入情况来自农户实际的记录,沼气产量由流量计记录;沼气抽样后用气相色谱测定甲烷含量,根据产量及测定结果估算出ηCH4值,土壤质量指示指标均采用常规分析方法测定[7],所得数据均采用SAS数据分析系统处理[8]。

2 結果与分析

2.1 沼气池的应用效益分析

本试验大棚在试验初期即安排了专人管理,所得到的草莓收入数据是实际的草莓销售收入。从表2可以看出,3处理间的平均收入差异尽管未达到显著水平,但仍可以看出建设沼气池后能够提高草莓的收入:BOG处理与BIG处理的收入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1.76%和8.51%;两处理的投资收益率分别为38.04%和166.96%;两处理的投资回收期分别为2.36年和0.60年。同样是建设沼气池,如果将池子建在棚外具有不占蔬菜用地、投资低、便于进出料、相对安全的优点,但是与将沼气池建在棚内相比,其应用效益却显著降低,这主要是因为试验地处北方地区,沼气池在棚内由于有大棚的保温和升温作用,其产气情况较好,因此冬季沼气池内温度的提高是发挥沼气池效能的关键。

露地环境条件下的土壤施肥是以作物对各种肥料元素的需求为主要目标,而大棚栽培的土壤施肥,除了满足作物对各种肥料元素的需求以外,还担负着供给作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CO2的重大任务。因为大棚的环境相对密闭,棚内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大量的CO2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9]。沼气在草莓大棚内的燃烧最主要的增效原因是其为植物的光合作用补充了部分CO2。并且在沼气燃烧过程中,也能为大棚草莓的生长提供一定量的光照和热量。另外尽管沼液的量比较少,但沼液浇灌施用对于草莓产量的提高也有一定的贡献。因此,在温室大棚内建造沼气池有利于提高大棚的产出,促进农民增收。试验结果与已有的报道结论一致[10,11]。

2.2 沼气池的碳减排效果分析

在冬季,山东省户用沼气池的产气情况较差,这主要是温度低造成的。试验中棚外的沼气池(BOG)整个冬季产气量平均为19.32 m3,而棚内沼气池的产气量平均可达48.65 m3(表3)。在夏季同等条件下沼气池的产气量可达150 m3左右,因此冬季即使沼气池建在大棚内,其产气量也并不高,这主要受气温、进料不连续、管理不完善等条件的共同影响。因此建议在大棚内建设的沼气池不仅要注意连续进料、勤搅拌、常出料等事项,也应该适当考虑根据大棚面积的需要扩大沼气池的容积,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2.3 沼气池的应用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2.3.1 不同处理对土壤理化性状影响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与CK相比,BIG与BOG处理的土壤容重、电导率值有下降的趋势。沼液中含有较高浓度的有机成分,且有利于土壤微生物区系的改善,从而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和繁衍,这有利于土壤容重的降低,土壤的物理性能有所改善。一般而言,由于沼液含有一定浓度的盐基离子,沼液施用会导致土壤的电导率增加,而试验结果却与之相反:与CK相比,BIG和BOG处理的土壤电导率值分别下降19.1%和6.4%。分析原因可能由于沼液会提高土壤pH值及土壤有机质含量,同时也能促进植株对盐基离子的吸收作用,从而有效降低了土壤溶液中的盐离子含量。

与CK相比,BIG和BOG处理的土壤pH值分别升高了9.5%和5.6%。由此看出沼液的施用可有效缓解大棚土壤的酸化问题。

施用沼液后,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含量、土壤有效磷含量及土壤有效钾含量也呈现增加的趋势,并且BIG处理的养分含量增加高于BOG处理。土壤中的养分含量主要受施肥、作物吸收及损失三方面的共同作用。沼液的施用增加了土壤中的养分含量[12],而沼气燃烧及营养条件的适宜能促进植株的生长从而吸收更多的营养物质,沼液有机物可以增强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在其共同作用下土壤养分含量的增加预示着现有施肥量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13]。建议在增加沼液施用量的条件下,可以适当降低化肥的施用量。

2.3.2 不同处理的土壤质量评价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3种处理土壤质量做出评价,确定的最优参考数列为:{x0}={1.09,1000,0.15,2.54,0.145,38.12,144.7,6.59}。各指标的重要性系数即权重采用8个指标平均分配的原则,各取0.125。三处理的指标数据列分别为:

可以看出,将沼气池建在大棚内,并充分利用好沼渣、沼液后,有利于大棚土壤质量的保持。大棚土壤质量退化的主要表现为土壤酸化、土壤盐渍化及土壤连作障碍。在沼液短期使用后,土壤的电导率值及土壤全盐量都有下降趋势,但由于沼液本身的营养成分及盐分含量较高,如果长期大量施用其结果尚需进一步研究;由于沼液呈现弱碱性且氧化还原电位较低,这有利于缓解大棚土壤的酸化,并且沼液对于茎线虫等虫害及细菌、真菌性病害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于大棚土壤微生物区系也具有良好的优化作用,因此沼液的施用是大棚土壤质量提高的主要原因。

3 小结

沼气池建在大棚内可增加沼气池的冬季产气量,沼气燃烧可为作物提供CO2气肥、光照及热量,沼渣、沼液亦可作为肥料和植保产品施用,因此具有较好的综合效益。

沼气池建在大棚内可增加经济收入5 436元,而沼气池建在大棚外亦可增加经济收入1 126元,其固态投资收益率分别为187.19%和 42.65%。

将沼气池(10 m3)建在大棚外,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0.164 t CO2当量,而将沼气池建在大棚内每年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0.423 t CO2当量。

沼气池在草莓大棚内应用后可有效增加土壤氮磷钾含量,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质量。

与建在棚外相比,将沼气池建在棚内可获得更好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江濤,钟晓兰,张 斌,等.长期施用畜禽粪便对土壤孔隙结构特征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0,24(6):137-140.

[2]艾 平,张衍林,盛 凯,等.稻秸厌氧发酵产沼气预处理[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7):266-271.

[3]都韶婷,金崇伟,章永松.蔬菜硝酸盐积累现状及其调控措施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 2010,43(17):3580-3589.

[4]张昌爱,刘 英,曹 曼,等. 沼液的定价方法及其应用效果[J].生态学报,2011,31(6):1735-1741.

[5]尹 芳,张无敌,宋洪川,等.沼液对某些植物病原菌抑制作用的研究[J].可再生能源,2005,2:9-11.

[6]张百良主编.农村能源技术经济及管理[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10-47.

[7]劳家柽著.土壤农化分析手册[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8,229-298.

[8]洪 楠,侯 军著.SAS for Windows 统计分析系统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1-178.

[9]Roy Darwin ,Darren Kennedy.Economic effects of CO2 fertilization of crops: transforming changes in yield into changes in supply[J].Environmental Modeling and Assessment,2000,5(3):157-168.

[10]王 飞,王革华. “四位一体”户用沼气工程建设对农民种植行为影响的计量经济学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3):116-120.

[11]段秉礼, 杨 发, 李忠禄, 等. 农村能源 “四位一体” 模式应用及其效益[J]. 可再生能源, 2002, 20(6):43- 44.

[12]Zeeman G, Lettinga G .The role of anaerobic digestion of domestic sewage in closing the water and nutrient cycle at community level[J]. Water Sci. Technol., 1999, 39: 187-194.

园林绿化设计的生态效益分析 篇4

1园林绿化设计的生态效益

本届全国两会于2016年3月召开,“生态文明”成为两会高频热词,再加上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将“绿色发展”作为5大发展理念之一,这促使着其成为我国“十三五”时期乃至未来更长一段时期中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政府工作的重点,更应是每个人的责任,如此才能促进我国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1.1园林绿化建设有利于为居民提供更加适宜的生存环境

相当一部分城市居民想在繁忙城市生活之余回归至舒适、清新的大自然,但却由于时间等原因无法真正做到,现代城市中的园林绿化建设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城市绿化中除了可以设置大量园林景观供人们观赏游玩之外,还可设置一定的休闲娱乐场所,进而让人们在享受田园风光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现代都市的魅力。

1.2园林绿化建设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众所周知,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必然会对城市所在区域的自然生态条件造成一定的破坏,我国不少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一味地重视经济建设却忽视了生态文明建设,导致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出现严重不平衡,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则可将城市生态平衡弥补回来,并促使城市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同发展。一方面,园林绿化中的植被对空气中的烟灰粉尘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还可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城市温室效应与热岛效应的发生几率将会随之得到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工业的发展使得城市烟尘污染现象愈演愈烈,其对城市环境和居民的身体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城市绿化建设能够有效净化、阻隔、防范烟尘污染,并可避免污染进一步扩大化。

2如何实现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

在正式建设前,首先需对园林绿化面积、景观设计地点、绿化植物类型等要点进行合理规划,同时还要根据以上要点来设计园林绿化方案,并预估本次园林绿化效果;在布局园林绿化使用土地时,需尽量减少土地资源浪费并保证绿化实现最大生态经济效益;园林绿化设计中作的重难点就是城市园林建设地点的选择与绿化植物的选择及具体布局。

2.1完善城市绿地廊道

经过这些年的建设与发展,目前城市园林绿化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网络系统,但是仍有一些问题存在,表现较为明显的是城市绿化建设中道路的功能性被过分强调,道路与绿化带并存的功能却被大大忽视了,市内有些线路由于道路面积过窄而极其容易与园林绿化建设产生冲突,甚至会出现无法建设绿化带的现象。针对以上这些问题,需对城市交通路面进行重新修建或优化,或将绿化种植进道路中,以此来加强城市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

2.2增加乔木和灌木层的绿化量

我国大多数城市园林绿化设计均以草坪为主,事实上,草坪的厚度、高度都不足以阻挡城市污染源的传播,其净化空气的面积也十分有限。对此,可在园林绿化建设中增加乔木和灌木层的数量,同时还可采用乔木、灌木、草坪混交的形式。相较于草坪较高的后期养护成本,乔木和灌木的养护成本不高,绿化寿命也比较长,对绿化程度和生态效益的增加也有着重要作用。

2.3大力发展园林景观的垂直绿化

相较于园林绿化中的其他形式,垂直绿化具有高度上的优势,即可净化不同高度层面的空气。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十分有限也非常宝贵,大力发展垂直绿化也有利于缩小园林景观土地占用面积。

3结语

总之,园林绿化有利于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适宜的生存环境,也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其设计中的生态效益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居民生活和工作环境是否良好。为了促进城市园林绿化的实现,我们需对园林绿化工程的地点、面积、植被选择等多种要点进行周密的设计与规划,并完善城市绿地廊道进行,增加乔木和灌木层的绿化量,大力发展园林景观的垂直绿化。

摘要:现代城市的概念不仅要求园林绿化具有美观性,还要起到净化空气、吸附废气的功用,如此才能够为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在对园林绿化进行设计时,需完善城市绿地廊道,增加乔木和灌木层的绿化量,加大发展园林景观中垂直绿化的力度,进而促进我市园林绿化设计生态效益的实现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绿化,园林景观,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魏左平,董志勤,靳守茂,李爱珍.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以呼和浩特市城市园林绿化为例[J].园林科技,2013(4)

生态效益分析 篇5

山地果园水土保持项目的经济及生态和社会效益的评价分析

作者:黄清南

来源:《中国农资》2013年第04期

摘要:本文综述了福建尤溪县管前镇通过果园坡改梯改造采取保土保水耕作措施及种植水土保持林的经济效益评价和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的评价分析。

关键词:水土保持;水土流失;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评价分析

业部门林班图相对应。造林区属中、轻度水土流失区,采用种植马尾松,营造水保林,涵养水源。造林整地挖穴,主要造林树种为马尾松,株行距2m×2m,隔行品字型种植,种植穴规格40cm×40cm×33cm,每穴下有机肥0.5kg,幼林追肥施复合肥0.25kg/株。造林时间选择春季、雨季。造林后头3年应进行幼林抚育管理,每年2次,经过3年抚育管理,造林成活率达80%以上,林木生长良好后进行封禁管理。

新农村绿化2hm2,其中管前村0.3hm2。共整地0.3hm2,种植景观树种4500株,铺植草坪0.24hm区道路绿化0.08hm2,其中柳塘村0.08hm2。共畦状整地800m,种植景观树种8800株。

对项目区内部分水土流失较为严重金桔园,采取坡改梯改造的办法,有效蓄水拦沙,控制水土流失,共整修了112公顷;在靠管前省道金柑园,沿路边存在梯壁崩塌,采用空心砖(0.39*0.24*0.19)护脚,整修为石坎梯田,并在空心砖上覆土撒播草种。提高土壤蓄水抗旱能力,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对项目区内水热条件较好、轻度与中度水土流失的次生林地及所有山坡顶部,采取封禁措施,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以提高森林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总面积218公顷;蓄水池采用半埋式和全埋式结构,半埋式蓄水池项目矩形结构,规格为5m×6m×3.3m,容量为100m3/口,共3口。全埋式蓄水池为矩形,规格为2m×2m×2m,容量为8m3/口,共53口。

生态效益分析 篇6

【关键词】生态旅游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张家口市旅游市场呈现众多亮点。一是从2015年2月11日开始,市旅游局积极开展全民申奥冬季旅游惠民活动。本活动主要围绕崇礼县冰雪旅游推出了四条旅游产品,春节黄金周期间,崇礼县接待游客人数42.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46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3.4%,24.5% 二是蔚县民俗文化旅游节异彩纷呈。

崇礼县作为2022冬奥会除雪车、雪橇和高山滑雪以外所有雪上项目的主赛区,受冬奥会的影响或受益将最大、最直接。随着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崛起,崇礼的餐饮、住宿、购物、娱乐、运输、公共设施服务等旅游相关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今年1月份至今,旅游直接、间接拉动就业人数就达1.3万人,特别是景区、配套酒店所带动的就业能力尤其显著。目前,崇礼县共建成万龙、云顶、多乐美地、长城岭4家国内知名雪场,从当地雇工1719人,占全部员工人数90%以上;建成三星级以上酒店11家,酒店式公寓8家,规模以上酒店、宾馆20多家,可提供就业岗位1622个。

在2008年后,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的蔚县煤矿双停。为求发展,蔚县县委县政府打出“文化立县、旅游活县”的招牌。蔚县剪纸、暖泉古镇、北方城、打树花等蔚县民俗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近年以来,由于旅游的发展带动新增就业4500个,年人均务工收入达1.5万元。

一、增加就业人数(Jn)

Jn是两个旅游地为当地居民新提供的就业岗位,崇礼县Gn1 =13000个、蔚县Gn2=4500个。

二、周边居民人均新增旅游收入(Nt)

崇礼县Nt1=15000元、蔚县Nt2=1300元。

三、旅游地知名度(Z)

知名度是旅游地被社会公众知晓的程度。在当地发放调查问卷,问卷设置题目为:“您知道某旅游地吗”,设置的答案为“1、知道;2、不知道”。这种传统的调查方法费时、费力,但是有针对性,可以选择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甚至不同学历。此次调查问卷共发放160张,回收有效问卷150张,计算得Z1崇礼=99%、Z2蔚县=45%。

四、旅游地赞美度(M)

赞美度是游客到实地感受后,持称赞态度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问卷题目是:“您来到该地,对该地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整体感觉好吗?”,设置的答案为“1、好;2、一般;3、不好”,调查结果M2崇礼=93.5%、M2蔚县=83.1%。

五、旅游地满意度(Y)

满意度是旅游者实地旅游后,满意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问卷题目是:“来到这,您对此地服务、设施及风景满意吗?”,设置的答案为“1、满意;2、一般;3、不满意”,调查结果Y崇礼=95%、Y蔚县=85.3%。

六、四个旅游地存在价值(C)

本文借鉴蔡银莺等[1]在《武汉市石榴红农场休闲景观的游憩价值和存在价值估算》中提出的应用CVM评估休闲景观的存在价值,CVM通过问卷设计假想市场,直接询问消费者对景观资源品质改善及保存所愿意支付的最高金额。理论上,CVM简单、灵活,被广泛应用于成本效益分析和环境价值评估,可同时评估资源的使用价值和非市场价值。

通过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150位游客有效样本中中,其中对崇礼县愿意接受支付景区保护费用的有130人,占有效样本的86.7%,不愿意支付的有20人,占有效样本的13.3%;对蔚县愿意接受支付景区保护费用的有108人,占有效样本的72%,不愿支付的42人,占有效样本的28%。

11.7%游客每年对崇礼的保护意愿在0~50元,61.6%的支付意愿在50~90元,12.2%的支付意愿在90~100元,14.5%的游客支付意愿在100元以上。从累计频率分析,11.7%的消费者对崇礼的年均保护意愿在40元及以下,85.5%的游客年均支付意愿在40~100元,14.5%的游客年均支付意愿在100~120元。

55.7%游客每年对蔚县的保护意愿在0~30元,40.5%的支付意愿在30~50元,3.8%的支付意愿在50~80元。

因此将问卷调查中有效样本的愿意支付的平均数额乘以每年观光游客人数,可计算出崇礼和蔚县景区的年均存在價值。C崇礼=9.5亿元、C蔚县=184.7万元。

七、小结

当阳市森林生态效益评价分析 篇7

当阳市位于湖北中西部, 地处大巴山脉东麓, 荆山山脉以南, 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东与荆门、南与枝江、西与夷陵、北与远安县交界。地跨东经111°32′~112°04′, 北纬30°30′~31°11′, 市境东西长51km, 南北宽76.5km, 国土总面积2149.96km2。根据最近1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统计数据, 全市土地总面积为2.15万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8.76万hm2, 占全市总面积的40.8%。全市森林覆盖率38.31%, 林木绿化率39.44%, 森林总蓄积6.9万m3。林业用地中, 森林面积8.25万hm2, 其中:有林地6.9万hm2, 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1.35万hm2。

2 森林生态效益分析

当阳市通过加强森保护, 生态环境得到明显增强, 进一步扩大了森林面积, 增加了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 降低了森林破碎化程度, 有效改善了森林景观格局, 森林资源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逐步建立了布局合理、生产力高、多层次、多功能的森林生态系统。经对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 单位面积的物质量有明显提高 (表1) 。

2.1 涵养水源效益

森林具有截留降水、减缓地表径流、调节水量、净化水质的作用。据有关资料研究, 当阳市现有的森林每年可涵养水源2.1亿m3, 涵养水源效益达到13.57亿元, 有效调节流域径流的合理均匀分配。

2.2 保育土壤

固土效益:森林具有稳定土层结构, 防止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作用。每年固土量约309万t, 固土效益达0.38亿元。

保肥效益:根据减少土壤流失量中含氮、磷、钾的数量和保持有机质价值计算。每年保肥实物总量12.6万t, 保肥价值总量达29.50亿元, 保持氮1.0万t, 价值2.35亿元, 保持磷0.3万t, 价值0.58亿元, 保持钾5.1万t, 价值2.97亿元, 保持有机质6.2万t, 价值0.26亿元。

2.3 固碳释氧效益

据专家测定, 森林通过光合作用, 每生长1 m3木材, 约能吸收1.83tCO2, 释放1.62tO2。按照国家林业行业标准 (LY/T1721-2008)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 固碳释氧总量326.54万t, 每年固碳释氧总量73.1万t, 价值量10.24亿元, 年植被固碳量18万t, 价值量2.84亿元, 年土壤固碳量6.7万t, 价值量1.06亿元, 年释氧量48.4万t, 价值量6.34亿元。

2.4 积累营养物质

每年可改良土壤积累氮、磷、钾实物2228万t, 积累氮1120万t, 磷96万t, 钾1012万t, 总价值量0.33亿元。

2.5 净化大气环境

每年可提供负离子476×1021个, 吸收污染物1100万t, 其中, 二氧化硫916万t, 氟化10万t, 氮氧化物42万t, 滞尘132万t, 年价值量0.174亿元。

2.6 防护效益

森林具有调节气候、减轻水旱等各种自然灾害的作用。每年防护实物量1879万t, 每年森林防护效益达0.25亿元。

经推算, 当阳市每年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达36.76亿元。

3 森林生态系统中存在的主要的问题

(1) 林地生产力不高, 单位面积蓄积量较低。当阳市林地面积8.76万hm2, 林业是一大优势, 但林地生产力却较低。林业用地平均1hm2蓄积量为24.61m3, 森林平均1hm2蓄积量为31.4m3, 每亩积蓄积仅为2.08m3, 在湖北省仍处在中等水平。

(2) 林龄结构不合理, 可采森林资源少。该市森林蓄积中90%为中幼林, 成过熟林资源缺乏, 蓄积仅9.5万m3, 只占总蓄积的4.4%。

(3) 树种单一, 多为纯林栽植, 混交面积只占20%左右, 对充分发挥生态效益有一定局限, 造林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

(4) 林、农、牧矛盾突出。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地区砍柴、挖药、放牧等现象没有完全禁止, 人为活动频繁, 林、农、牧的矛盾比较突出, 对生态建设与保护造成了一定影响。

4 对策与建议

4.1 实施森林分类经营, 优化完善林业格局

按照森林的主导功能, 科学合理有效地经营森林, 提高集约经营水平, 并对其实行分类经营管理, 建立起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林业体制和林业格局。切实加强生态公益林的保护管理, 充分体现其生态和社会效益。

4.2 加快林业建设结构优化

遵循森林自然生长的规律, 造林林分结构采用混交的方式, 包括针阔混交、阔叶混交、乔灌混交等类型, 形成多层次近自然的森林生态系统。形成多样性丰富的森林群落。

4.3 调整造林方式

按照“造一块, 活一块, 成一块”的原则, 科学调整造林方针, 不断提高建设成效。封山育林要以全封为主, 协调好林、农、牧的关系, 杜绝人为活动的破坏, 选用优质的壮苗, 采用穴状整理, 移土造林的方式, 确保造林的成活率。

4.4 拓宽植被修复的有效途径

除了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途径外, 要不断拓宽天然植被修复的其它有效途径。建议国家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 加强国有森林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由国有林管理部门负责国有森林的管理, 积极推进国家公园建设。

4.5 发展多种经营及城乡绿化一体化

大力发展以森林旅游为重点的森林多种经营, 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努力抓好生态公益林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因地制宜地实行封、造、管、抚、改相结合, 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构筑生态屏障。

摘要:指出了森林生态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绿色保护、维护生态安全, 是林业的重要职责。以当阳市森林资源为基础, 分析了该市森林的生态效益, 并结合林业发展实际, 提出了发展森林林业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生态效益,评价,当阳市

参考文献

[1]王兵, 杨锋伟.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S].北京:国家林业局, 2008.

[2]陈源泉, 高旺盛.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市场转化问题初探[J].生态学杂志, 2003.

[3]傅伯杰, 刘世荣, 马克明.生态系统综合评价的内容与方法[J].生态学报, 2001, 21 (11) :1885~1892.

[4]侯元兆, 张颖, 曹克瑜, 等.森林资源核算:上卷[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相关问题分析 篇8

关键词:公益林,补偿机制,补偿政策

长久以来, 森林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自然资源, 在保护生态环境和林农的生计方面有其重要的作用。但为了满足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林业开发过程中, 由于计划不当导致林地过度开垦、森林资源被过度采伐等环境问题。针对这种现象,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并落实了林业分类经营的管理理念, 至此把森林划分为商品林和生态公益林分别进行管理。2004年, 全国正式开展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与之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笔者就各期学者在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方面的研究, 进行梳理和归纳, 指出其中存在的缺陷和日后的研究方向。

1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含义

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但对于它具体的定义各界并没有达成共识。综合已有的研究资料表明, 生态学的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是指把自然生态系统定为研究对象, 强调森林的自我修复能力和维持能力;经济学和法学的视角则侧重于, 如何维护公益林的建设和管理, 强调政策和制度的安排。目前, 我国正在实施的公益林补偿政策可以从3个方面来论述: (1) 对于公益林生态补偿分为狭义和广义的认知, 公益林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大体上属于公益林生态补偿的狭义理解, 也就说对生态功能进行的补偿。 (2) 该政策属于一种以政府为主导的干预行为, 而其他群体则位于较为弱势的平台。 (3) 该政策更加重视经济学的补偿, 它的最终目的在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对森林资源的有效配置。

2 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必要性及理论依据

2.1 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必要性

环境保护的迫切性、生态建设特殊性和环境资源外部性共同决定了公益林补偿的重要性。公益林的外部经济性使受益人难以确定, 并且建设公益林的回报率较低, 对群众的吸引力不够, 所以, 建设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 (1) 从公益林的外部经济性和公共商品性来说, 生产实践对于公益林生态补偿政策需求迫切。 (2) 从环境保护的急切性来说, 公益林补偿机制的建立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要求。 (3) 从公益林建设的特殊性来说, 公益林补偿机制的建立是实践公益林体系的必要保证。 (4) 建立公益林补偿政策成为贫困生态区进入良性循环的一个必要条件。

2.2 公益林补偿政策的理论依据

目前, 大多数学者认为解决森林外部问题的前提就是解决森林的效益问题, 但是因为森林的外部性问题具有扩散外延的特性, 其能影响的范围和程度都难以进行具体的确认。故生态效益的精确性和公认度都不高, 很难为森林外部性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的理论上的支持。由于森林生态效益具有流动性、受益范围广泛性、无形性等特性, 又因为收益常常会隐藏自身的需求, 所以森林的经营主体和受益者们很难进行面对面的直接的交易。故通常来说, 科斯途径仅仅具有理论上的潜力, 缺乏实际操作性。

3 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相关研究

3.1 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内容

(1) 补偿主体。国内学者就公益林补偿金的给予主体有3种: (a) 国家是公益林补偿主体, 国家财政提供大部分的补偿资金。 (b) 生态效能的受益者是公益林补偿的主体。 (c) 公益林补偿的主体并非是单一的某一方, 而是多元化的, 包括社会、市场和国家等。目前来说, 国家仍是我国公益林生态补偿的主体, 资金基本上来自于财政补贴。 (2) 补偿的对象。宋晓华等研究学者利用是否有经济来源区分够公益林的经营者, 对于已经利用的森林资源例如革命圣地、名胜古迹和风景林等获得经济收入的经营者, 则可以选择少补偿或者不补偿。 (3) 补偿标准。公益林生态效益的补偿核心就是补偿标准, 它对公益林建设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有着直接的影响力。补偿标准过高或过低都不好, 过高增加了国家财政的压力, 不能让社会效能和公益林生态效能达到最优组合;过低降低对公益林经营者的吸引力, 不利于公益林的发展。 (4) 补偿范围。可以进行补偿的范围:由于禁止砍伐已经是主伐林的公益林而带来的经济损失;不可以进行补偿的范围:非重点公益林可砍伐的部分;禁伐对其没有影响的公益林。 (5) 补偿方式。对公益林经营者的补偿可以通过生态租赁和购买的形式。但我国还处于发展中状态, 购买会耗费大量资金, 我国财政有限, 因此不可能大范围的进行购买补偿。生态租赁是指政府每年通过向公益林经营者支付一定租金的方式来租赁公益林, 然后又进一步对公益林经营者进行管理和培养。

3.2 公益林补偿政策的分析———以景谷县为例

景谷县是一个自治县, 拥有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2004年起开始了公益林的补偿工作。据调查显示, 景谷县有149866.67hm2生态公益林, 其中65666.67hm2公益林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2013年景谷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到位913.96万元, 其中中央资金556.82万元, 省级资金357.14万元。在后续的检查工作发现, 景谷县的公益林补偿仍存在一些问题, 乡镇档案的管理工作不够完善, 补偿资金兑现缓慢。总体来说, 景谷县的生态林补偿政策实施较好, 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 公益林管理等方面都较为完善。在今后的政策实施中, 要更加注重调动群众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有力保障。

4 结语

笔者针对我国目前的公益林补偿政策进行总结, 并指出现有成果存在的一些不足。在补偿机制的发展和研究中, 应该更注重政策的实际操作方面。公益林补偿政策在我国已经开展了8年, 对于农户的反馈我们应当从实际出发, 扎根农村, 切实了解农户对于补偿政策的想法。进一步深入研究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实施的各方面情况。

参考文献

[1] 程立岩, 宋忠民, 孙志省.满洲里市二〇〇七年一般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实施方案[J].中国科技博览, 2010 (32)

[2] 焦玲, 王玉成, 张克然.海拉尔区, 二00九年一般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实施方案[J].中国科技博览, 2010 (31)

[3] 杨希, 周圣坤.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21)

生态效益分析 篇9

1 林业工程水土保持的基本原理

目前, 人类已经充分认识到因水土流失问题的严重性, 普遍开始重视采用有效措施来加强沙土保持工作, 优质的林业工程可以有效促进水土保持, 从而减少河流的冲刷等原因造成肥沃的地表层土的剥蚀和转移现象。在确定林业工程水土保持的基本原理后, 可以有效找出林业工程与水土保持相关的变量, 进一步对水土保持功能的效益进行计量分析。

1.1 水土保持的基本概念

林业工程通过自身建设的内外部结构调整和转变, 从而实现对水分的循环调控是林业工程水土保持的基本原理, 林业工程的水土保持既有相当的经济价值, 又与林业工程的树种、土质、降雨量、坡度等因素有关。目前国际上普遍流行的生态林业工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系统。

1.2 水土保持的基本流程

林业工程的水土保持作用主要通过林业工程树木的林冠层、枯枝落叶层、土壤层三个部分来实现。林冠层主要通过林木的枝、叶、干等对降雨进行吸附, 从而使水分积蓄在树木的枝叶部分, 使林业工程覆盖地的降水量、降水强度和流径区域产生变化, 减少降雨对地面土壤的冲击作用。枯叶层通过对地表土壤的覆盖, 增加了地表的粗糙度和流水阴力, 防止雨滴对土层的直接破坏, 达到有效迟滞了地表水速度, 以及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和抗侵蚀能力。土壤层通过林业树木丰富的根系作用, 增加土壤的空隙, 使土质变得更加疏松, 有效提升了土壤的透水性能, 从而减少水流对土壤的带走量, 防止水土流失。目前, 有效的计算林业工程的沙土保持功能的作用, 主要围绕这三方面进行计量。

2 林业工程水土保持的计量体系

通过对林业工程水土保持的一般原理的解析, 可以抽象出林业工程水土保持的一般过程和有效的变量, 从而采用有效的数学方法对水土保持的相关变量关系进行抽象分析, 找出基本公式, 最终得到对林业工程水土保持的基本方法。

2.1 林业工程水土保持的相关变量体系

林业工程的水土保持主要涉及到林业工程的经纬度、降雨量、坡度、林木的类型、林木树龄, 郁闭度, 枯落物存量等因素, 进而形成因变量 (导致水地流失控制能力变化的原因量) 、自变量、保护效能量、固土效能量几个不同的概念, 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概念是林业工程的固土效能量。其它几个变量随固土效能量的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 进而形成相关联的函数关系。

2.2 林业工程水土保持量的计算方法

目前, 林业工程水土保持量的最有效方法是对比法, 既通过对每公顷无林地每年土壤流失量和林地每公顷每年的土壤流失量进行比对, 二者的差值即为水土流失量。具体分为:减少泥沙滞留的效益价值和减少泥沙淤积的效益价值。目前最有效的数学公式为水土保持效益的整体扩散模型, 它主要通过STATISTICA软件的模拟和分析, 计算影响水土保持效益为降雨量年均值、风速年均值、林业工程的蓄积量的三个主要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

2.3 林业工程水土保持量的具体分析项目

要实现对生态林业工程水土保持效益的准确分析, 需要对有效计算水土保持的相关数据进行准确的监测, 形成选中计算区域的自变量样本和林分自变量的样本。通常的计算时间是以年为基本单位, 具体计量分析内容包括:水土流失的分布区域、水土流失面积、水土流失量、计算区域植被结构变化量等。以及对水土保持工程量、水土流失治理进度、水土保持措施数量、水土保持效益的监测分析等。其中对水土保持效益的监测分析最为流行, 因为该指标直接关系到生态林业工程的质量及资金投入和收益等情况。

3 生态林业工程保持水土的经济计量

生态林业工程的数学计量最终还是应当为经济计量服务, 这样才可以计算出生态林业工程对保持水土方面所带来的经济价值, 从而有效促进林业生态工程的不断开展, 切实提高政府相关部门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效率, 使林业生态工作项目得到快速的发展与投入, 进一步推动林业生态工程取得技术进步。

3.1 减少土地废弃的经济价值

实施生态林业工程, 可以有效减少土地废弃带来的经济损失, 土地资源的废弃价值可以按照土地的不同用途, 直接计算出土地的实际价值, 例如从事林业生产的价值、农业生产的价值, 建设用地的价值和工业用地的价值等, 其中主的计算分析公式为:每年土地的经济价值=年固土面积*单位面积林业的纯收益。

3.2 减少泥沙滞留的经济价值

减少泥沙的滞留主要体现在生态林业工程在山区、沟地、水库、河坝等流域进行生态林业工程而起到的减少泥沙淤积的收益。具体采用的办法是地区农林部门每年清理淤泥、淤沙等产生费用与实施水土保持工程费用进行对比。例如某县雇用民工每天清理河道口淤泥产生的费用进行经济价值的估量, 然后计算出年清淤成本。再根据开展水土保持工程后每年减少的工作量从而节约的人工成本, 可以计算出水土保持工作的交易。计算公式为:减少泥沙滞留效益=清除淤泥的单位成本*减少泥沙滞留量。

3.3 减少泥沙淤积的经济价值

减少泥沙的淤积只要是指生态林业工程在减少泥沙进入河道、湖泊等形成的经济效益。它一方面有效阻止了地表土壤向江河湖海的注入, 另一方面有效降低了河道、水库等清淤的成本, 从而提升了水库湖泊等设施的蓄水能力。其主要计算方法是根据水库的蓄水容积成本来计算其带来的经济价值。具体公式为:土壤容重比*库容成本*年减少泥水淤积量。

3.4 减少土壤损失的经济价值

水土保持的主要功能在于减少土壤的实际损失, 有效通过生态林业工程, 可以减少水土中营养价值的流失, 主要计算的是表层土壤中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的流失状况。它的主要计算方法以化肥的价格来确定, 计算公式为:减少土壤经济损失=减少肥料损失量*化肥价格*价格指数。

4 结论

生态林业工程水土保持的效益计量分析, 可以有效确定水土保持工程的实际经济价值, 它是通过建立在水土保持基本原理之上的, 对水土保持相关概念和主要因素抽象出来的, 形成主要数学函数而进行的计算。目前主要的计算方式是通过STATISTICA软件进行模拟和分析。在实际计算生态林业工程的经济价值时, 主要采用的是对比分析法, 具体可以采用减少土地废弃、减少泥沙淤积、减少土地营养成分损失等不同的方法进行生态林业工程的成为和收益差, 从而得出生态林业工程的效益。

摘要:本文从生态林业工程水土保持基本原理出发, 探讨生态林业工程水土保持效益在数学计算方面的相关因素, 从而介绍目前国际国内主流的对比分析计算法, 并对有关变量的函数运算关系做简要分析, 试着对我国生态林业工程水土保持在经济效益计算上的几种常用方法和具体的计算公式进行简要介绍。

关键词:生态林业工程,水土保持,效益计量

参考文献

[1]万志芳林业生态工程生态效益经济计量的理论和方法研究[J].林业经济, 2001, 1.

[2]石兆明.牡丹江流域中下游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及效益分析[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5, 4.

[3]马生德.森林生态效益的计量理论与方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3, 9.

大叶速生槐的生态功能和效益分析 篇10

大叶速生槐以其耐旱、耐寒、耐土壤贫瘠等优良的生理特性,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也正常生长。对土壤要求不严, 无论沙土壤、荒坡瘠薄地、退化草场、河滩地、轻酸性土和轻盐碱地, 甚至多年矿渣堆及风化的沙石砾上都能生长, 具有极强的耐土壤贫瘠能力, 是水土保持工程造林、河道生态治理、建设速生优质饲料基地和改良退化草场的优秀速生高产物种。大叶速生槐根系庞大, 再生能力极强, 平茬后植株萌芽快, 且生长旺盛, 枝叶鲜嫩, 适口性好, 营养价值也高。根系具根瘤, 固氮能力很强, 可有效地改良土壤, 培肥地力。大叶速生槐能在干旱地区生长, 是它具有深的主根和发达的侧根, 根幅的扩展为林高的1-1.5倍, 因此, 如果用于河道固滩, 效果将会非常理想。

1 大叶速生槐的生物学特性及栽种技术

1.1 大叶速生槐的生物学特性

大叶速生槐是利用韩国引进的大叶刺槐为母本, 无刺槐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杂交组合品种。自然生长高达15-20米, 每年多次平茬刈割利用后, 便墩状丛生。叶片阔大, 叶量丰富, 奇数羽状复叶, 互生、全缘, 叶面深绿色。小叶为7-19枚, 椭圆或卵圆形, 两面光滑无毛。叶片长宽分别为普通刺槐的2-3倍, 叶质肥厚, 单叶干重为普通刺槐的4-6倍。总状花序紫红色, 单性花, 没有雄蕊, 不结种子, 用种根繁殖。大叶速生槐耐旱、耐寒、耐土壤贫瘠, 适生于年平均气温6-9℃, 年降水500-1200毫米的气候区。由于大叶速生槐在生理上表现出极强的耐旱性, 年降水200-400毫米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也正常生长。

1.2 大叶速生槐的栽种技术

大叶速生槐不结种子, 用种根埋根繁殖苗木和扩繁种根。育苗期的迟早, 直接影响苗木质量和种根的产量, 初春育苗, 土壤水分充足, 随着地温的回升, 种根容易发根萌芽, 成苗率高。原则上3-4月份当地温达到5℃以上时育苗为宜, 南方高温地区可秋季育苗和早春育苗相结合。育苗选用1~2年生大叶速生槐主、侧根, 直径0.5~1.0cm为宜。春季在大叶速生槐萌动前, 将种根挖出, 避免损伤根皮, 剪成10~15cm长根段, 用平埋法将种根栽植于大田, 埋深5~10cm。种根栽植密度, 原则上在保证个体充分发育达到优质的条件下, 使群体达到最高限度, 争取生产更多的苗木和种根。为使大叶速生槐发芽快、出苗早、圃地发芽率高, 育苗地应适量灌溉, 使土壤经常保持较湿润的状态。

2 大叶速生槐的生态功能

2.1 大叶速生槐的水土保持和绿化覆盖作用

大叶速生槐由于极强的适应性, 决定了它能在荒沙滩地、梯田地埂、坝地等土壤中生长。其发达的吸收根和贮藏根, 能使种植在梯田埂、水平沟埂、地边埂上的固土护埂;其浓郁、生长迅速的根茎既可防治冲刷, 阻截径流。大叶速生槐的根系十分发达, 主要根群分布范围广。盘根错节, 固土蓄水能力强, 由于大叶速生槐生长旺盛, 枝繁叶茂, 枝叶有效地截流降雨, 防止了雨水对地埂的直接击溅、冲刷, 分散了水势, 保护了地埂, 避免了农田的水肥流失。可见大叶速生槐即可发挥保水保土功能, 又增加了植被覆盖度, 通过改变地表结构, 增加了土壤渗透率, 提高了水源涵养能力, 枯枝败叶还可以改良土壤的理化性状。

2.2 大叶速生槐的固滩作用

植物根系对保持滨岸区域土壤岸滩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根系对土壤所施加的压力引起附近土粒分离, 并使土壤单体挤压在一起, 形成团聚体;根际周围水分被植物吸收时, 土壤水分的减少有利于土壤颗粒聚集形成水稳性团聚体;植物根系的分泌物对土壤的胶结作用, 将根系附近的小团聚体粘聚形成大团聚体;根系残体及其他生命活动的各种产物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能凝聚、胶结更多水稳性的团聚体。在土壤较板结的重粘土、重壤土等重质土壤的岸滩, 根系对土壤水文效应的改善是固岸作用的重点。植物根系对岸滩水文的影响包括根系对土壤渗透性和土壤含水量的影响。根系的存在能增加土壤的渗透性和调节土壤含水量, 减小土壤中正孔隙水压, 提高土壤基质吸力 (负孔隙水压) , 从而提高土体的抗剪强度。

大叶速生槐是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大叶速生槐为豆科树种, 根系具根瘤, 固氮能力很强, 可把空气中氮固定到土壤中, 每亩密植速生槐产叶量1万kg左右, 枯枝落叶是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植被的优质肥料。大叶速生槐根系发达, 根萌蘖力和再生能力极强, 水平根系延伸或断根后可萌发出新的植株, 单株断根即可延伸成片林, 因此有亩栽速生槐一百棵, 3年便是一面坡之说, 这也是大叶速生槐能够快速实现荒漠化治理的一个独特优势。大叶速生槐为豆科固氮树种, 可改善土壤性状, 培肥地力, 促进林下原生草本植物的恢复, 达到林茂草丰。同时根系能促进水分的渗透, 改善土壤湿度。槐林可降低林地温度, 减少蒸发, 有利于含水层水分的补充。

3 大叶速生槐的经济效益

3.1 大叶速生槐用于饲料的经济效益

大叶速生槐被称为“枝叶饲料之王”和“最廉价的可持续利用饲料”。在诸类饲料植物中, 大叶速生槐是集优质、速生、高产, 易繁易栽易管, 饲料价值与生态价值于一体的超级枝叶饲料植物。大叶速生槐生长速度快, 当年栽植生长高度可达2~3m, 生长速度是普通刺槐的2~3倍。在西北年降雨200mm的半干旱退化草场上栽植的大叶速生槐, 一年生生长高度2m, 二年生可达3.5~4.0m。叶片宽大肥厚, 亩产鲜茎叶可达1~2万kg, 居各类豆科牧草之首。栽植一亩大叶速生槐可分别供2~4头牛和6~12只羊一年的优质饲料。二是营养价值高。大叶速生槐干叶中含粗蛋白约21%~25%, 2kg槐叶粉相当于1kg豆饼类粗蛋白含量。含粗脂肪4%~5.5%, 粗纤维11%~15%。富含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和多种氨基酸, 属高能饲料。

3.2 大叶速生槐用于制浆造纸的经济效益

大叶速生槐速生丰产, 短期轮伐, 高密栽植, 产材量高, 耐旱耐寒耐土壤贫脊, 是林纸一体化企业最佳造林树种。一是生长快, 生物量大, 出材产量高。大叶速生槐生长速度快, 当年栽植生长高度可达2-3m, 地径2-3cm。生长旺季温湿度适宜, 日增长可达2-3cm, 生长速度是普通洋槐 (刺槐) 的2-3倍。二是轮伐期短。三是适应性强, 适生地域广。大叶速生槐适应性极强,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均可栽植。对土壤要求不严, 耐土壤贫瘠, 荒山、荒坡、荒滩均可生长。四是材质好, 大叶速生槐树干通直, 纹理细密, 木材坚韧, 抗压、抗弯、抗拉、抗剪等能力比洋槐好, 木材细密均匀, 不空心、不黑心, 木材制浆得率高。五是投资小, 见效快, 可持续利用大叶速生槐栽植3年即可采伐利用, 而且采伐后根萌孽苗生长极其旺盛, 勿需重新栽植。

摘要:本文对大叶速生槐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作了简单的介绍, 重点讨论了大叶速生槐在水土保持、绿化覆盖和固滩中的作用。同时介绍了大叶速生槐在饲料和制浆造纸行业中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大叶速生槐,水土保持,河道治理,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梁山.大叶速生槐-治沙、造纸、饲料、水土保持多功能速生树种[J].安徽林业科技, 2010, 1:31-32.

[2]梁山.大叶速生槐饲料基地建设及治沙绿化造林速成技术[J].畜牧生产, 2010, 1:13-14.

[3]刘志, 崔丽华.优良的水土保持经济作物-芦笋[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07, 6:42-43.

[4]赵辉, 蔡树伯, 刘金来.植物护岸工程技术应用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7:248-250.

生态效益分析 篇11

关键词:连山林场;生态公益林示范区;技术措施;效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4-0127-02

广东省连山林场为省直属国有林场,坐落于广东省西北部,林场范围分布在连山、连南县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11°56′~112°12′,北纬24°33′~24°41′。林场经营总面积9 749.5hm2,其中生态公益林占比超过61%,由6个工区8大块组成,林场群山绵绵,生态环境好。林场内的广东鹰扬关森林公园和金子山景区是当地生态公益林建设的典范,现已成为了当地著名的森林旅游休闲景点,在当地及周边地区也很有名气。全场林地中山、低山和丘陵的面积和占比分别为:923.8hm2(10.2%)、7 049.3hm2(78.1%)、高丘面积1 052.8hm2(11.7%)。林场森林资源丰富,活立木总蓄积量325 290m3。林场的土壤类型为红壤和黄壤为主,系由页岩、花岗岩和沙岩发育而成。林场山地植被大致可分为蕨类大芒型、灌丛型、草被型和芒箕、岗松型。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广东省开始了生态公益林建设的高峰期,先后开展了系列的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在水源涵养、防火林带、水土保持、荒漠化治理、林分改造、森林碳汇、生物廊道建设、森林公园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开展建设工程,林场形成了完善的森林体系结构,在植物群落保护与恢复、生物多样性、林分改造、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方面成为了省内的示范。现在广东开始了新一轮绿化造林大行动,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管护遇到了许多制约与瓶颈,因此,广东省率先在全省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和集体林区,开展生态公益林示范区建设。连山林场做为省级直属林场,是第一批省生态公益林示范区建设单位。通过开展生态公益示范区建设这一载体,在建设和经营生态公益林上立足创新,找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新体系、新模式、新路子和新经验。通过生态公益林示范区以点带面发挥着示范典型作用,提升了广东省在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和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再上新的台阶,改变了当前生态公益林林分质量不高、林相简单单一、补偿平均主义、生物多样性缺乏、发展水平不高、生态功能不强的现状。

1 示范区建设的目标与内容

1.1 示范区规划 生态公益林示范区规划首先要求生态区位重要,要能起到试验田和窗口的作用。对于林地要求连片集中、面积适中、便利交通、明晰产权管理方便和补偿落实。

1.2 建设目标 通过强化措施,因地制宜,一区一策,采取有效措施,将示范区逐步实现“林分质量提升,保护管理规范,经营利用合理”,充分发挥生态公益林示范区的规范建设、高效保护、科学管理、林业科普、生态监测、科技示范推广的示范功能,充分展示其建设成果,在经营管理的模式上试验探索[1]。将生态公益林示范区打造成森林生态效益监测的基地,宣传生态文明的窗口,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的胜地,连山最美森林的典范。通过建设,使生态公益林示范区内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使一、二类生态林的比例提升到90%以上,天然林、次生阔叶林、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比例大幅度提高。全面实行封山育林等管护措施,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更新和演替。以生态公益林示范区的建设为契机,动员全社会力量,掀起新一轮绿化连山新高潮,为将连山打造成南岭真正的绿色生态屏障作出更大的贡献。生态示范区的设立及建设,将提高生态公益林质量,使生态公益林保护和经营管理体系得到全面的建立、健全,进一步建立补偿的长效机制,不断创新,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使全省的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和经营管理水平得到全面的提升。

1.3 主要建设内容 根据实际情况和建设条件,该示范区为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示范建设,主要保护珍贵优良乡土阔叶树种,保护北江水源、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发展,使示范区逐步实现“林分质量提升,保护管理规范,经营利用合理”,成为展示广东省生态公益林建设成果的窗口,探索经营管理模式的试验田,开展森林生态效益监测的基地[1]。具体建设内容和技术方案为:一是设立宣传牌、警示牌,借助各种宣传媒体,对生态公益林保护的相关法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广泛的宣传,使大众的生态公益林的保护意识得到提高。在生态公益示范区主要入口处设立大型示范区标志和建设规划图,在人为活动较为频繁的区域,设置永久性宣传牌(碑、栏)。二是加强森林管护工作,建立健全护林责任制。落实示范区管护责任,按200hm2/人规定聘请专职护林员,并签订管护合同,划定责任区,制定护林员管理考核办法并严格执行。三是在示范区内实行全面封山,加强防火设施建设,促进森林生态功能等级不断上升,充分发挥功能作用。对现有防火林带进行维修,开展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打造绿色的防火立体网络系统。应用无人机、防火了望台和先进的监测设备,打造现代化的防火监测网络体系。防火工作中,实行分片责任制度,做好群联群防工作,保护好森林资源。加速现代防火设备的应用,建设现代化的防火体系。落实好各项森林保护措施,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更新和演替。四是搞好示范区内林道建设。示范区内林道既是保护管理和护林防火的需要,又是展示示范区建设成果的需要,要在现有林道基础上进行维修和扩建林道。五是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加强大众生态文明意识。六是在示范区建立永久性样地,进行植物生长、群落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观测。

2 项目预期效益分析

2.1 生态效益 在生态效益上,项目实施有利于保护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项目建成后森林生态系统更加稳定,生态功能更能得到充分发挥,区内生物种类种群数量更为丰富,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护能力更强。每年1hm2的森林年可增加蓄水300m3,按每1m3经济替代值0.5元计,年蓄水效益150元/hm2。在固土与保土效益上,按标准林分平均每hm2森林每年保土30t,按10元/t计,每年每hm2其固土经济替代值300元。在气温变化中,相对于无林地,森林有储碳和吸收有害气体的作用,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来净化空气,为人类提供高负离子、高氧、低菌、少尘埃的清新怡悦环境。根据相关测定,每年每hm2森林可吸收135~170kgSO2;每天每hm2森林可吸收1tCO2,产生750gO2。此外,生态公益林在降低噪音、吸滞尘埃、调节气候、改善人居环境改善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作用也很显著。

2.2 社会效益 生态公益林示范区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需要一定的劳动力,可为社会提供一定的劳动岗位,解决部分社会就业。研究表明,森林的最大价值不是木材产品,森林生态效益的总价值是其立木价值的几倍乃至几十倍。森林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地球上功能最完善、结构最复杂、生物产量最大的生物库、基因库、绿色水库,是维护生态平衡和调节气候的主要调节器[1]。生态公益林建设关乎国土安全,是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和整治的基本内容,完善的生态公益林体系,有利于保障现代农业生产以及水利相关设施的长期发挥功效。生态公益林的成功建设,能形成迷人的森林色彩和绚丽的生态景观,可以通过生态旅游业发展带来强大的社会效益,从而大力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3 经济效益 森林蓄积按每年生长量为3m3/hm2和600元/m3计算,“木材储备效益”1 800元/hm2以上。而森林旅游、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可以为林农增收,带动当地的第三产业发展。

3 结论

生态公益林示范区的建设是对广东省生态公益林建设与管理的补充与完善,示范区集保护、管理、建设、监测、科普、示范推广于一体。通过示范区建设,可以提高生态公益林建设质量和管护水平、提高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积极性和有效生、完善生态公益林管理机构。建设生态公益林示范区,研究森林调节气候、固碳释氧、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持水土及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内容,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持;通过生态科普中心的宣传,让公众认识到森林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生态示范区建设,有利于保护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的森林生态系统,维护保护区的原始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和改善生存环境,从而可为当地生态公益林的建设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丘伟巧,谢水明.九连山林场生态公益林示范区建设技术与效益分析[J].绿色科技,2014(06):92-93.

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的经济学分析 篇12

1 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的概念及表现

1.1 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的概念

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对其他经济主体的非市场性附带影响,外部性将产生不能进入私人成本的社会成本。外部性可分为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森林经营者在经营森林过程中产生的森林生态产品(森林生态效益)具有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即经济主体对森林生态效益的消费(享受),不影响其他主体对其消费(享受),且付费与否都不能将主体从这一消费中排除出去,因此经济主体不会为森林生态效益的消费(享受)而付费(温作民,2007)[5]。

在图1中,S为森林生态产品供给曲线,D0为森林生态产品的私人需求(实际需求)曲线,D1为森林生态产品的社会最优需求曲线,森林生态产品的市场均衡数量为Q0,即实际需求曲线D0与供给曲线S的交点所对应的水平。此时的市场均衡数量低于社会最优数量Q1(供给曲线与社会最优曲线D1的交点所对应的产出水平)。该森林生态产品的生产过程将产生单位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FE(即森林生态产品的市场均衡价格P0比其社会最优价格低FE)。

目前我国对重点公益林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这可视为政府对市场失灵的纠正。在此情况下,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森林生态效益价值净额-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1.2 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的表现

森林作为陆地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自然环境条件和效用,不仅提供林木、林副产品等有形经济产品,还提供诸多森林生态服务效益。这些森林生态效益如果得不到经济主体或社会的合理付费(或补偿),便形成外部性(见表1)。

2 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的特殊性分析

2.1 数量庞大

一方面,森林生态效益价值占森林总价值的比重很大。如周冰冰等(2000)对北京市森林资源环境价值评估结果显示,全市森林资源总价值为2313.37亿元,而其中森林生态效益价值为2119.88亿元,是林木价值的13.3倍[6]。余新晓等(2005)对我国森林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估算结果表明,全国森林生态价值占森林总价值的94.16%,是林木价值的约16倍[7]。另一方面,目前政府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额占森林生态效益价值比重尚很小。曾华锋(2007)计量出江苏连云港墟沟林场2003年森林生态价值为3960.77万元,而当年收到的森林生态补偿额为453.12万元,仅占森林生态价值的11.44%[8]。

2.2 时空转移性

一般讨论外部性只讨论当代人之间的外部性问题。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可向后代延伸,从而产生代际外部性。保护好森林及其生态效益,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同时,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还会在国家间、国内的地区间转移。如森林所具有的固碳释氧功能对周边国家或地区也会产生外部性,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使整个流域收益。

2.3 持续性和复杂性

森林经营持续、生长周期长,森林生态效益种类繁多,森林生态效益的发挥还受地域、气候、国家政策等因素影响。此外,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的计量还难言精确,享受森林生态服务的受体还不能完全细分界定,这些给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的经济计量及内在化措施的制定带来复杂性。

3 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内在化的条件及途径分析

3.1 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内在化的条件

3.1.1 产权条件

一般认为,森林生态效益属于准公共品,具有竞争性(可枯竭性)和非排他性(产权难以界定)。本文认为,对森林生态效益产权的明晰化可分步进行,从森林资源的经营者层次上看,森林生态效益产权可分为宏观(国家)层面、中观(区域)层面和微观(实体)层面;从具体森林生态效益产权看,有些项目的产权和受体是比较容易界定的,如森林涵养水源和森林游憩效应的产权。因此,我们对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内在化的产权条件的解决方案是,先从容易解决产权问题的区域和森林生态效益项目着手,先解决好一部分层面、一部分森林生态效益的外部性;然后,可通过森林生态效益产权分割(如森林生态效益经营权和收益权的分割)和创建新产权(如森林资源行政许可证)加以解决。

3.1.2 价值条件

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的内在化,无论是基于市场化的产权交易,还是基于政府管制的补偿,均需要对森林生态效益进行合理估价。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的内在化首先需要承认森林生态效益是有价值的。在森林生态产品中,有些凝聚了人类劳动,而有些则没有凝结人类劳动(如天然林生态效益),但其仍有价值。因此,需要对劳动价值论进行扩展和突破,并运用效用价值论、消费价值论和外部性理论,为森林生态效益有价提供理论支持。

3.1.3 计量条件

在充分挖掘森林生态效益价值并承认全体森林生态效益有价的同时,我们需要做的是对这些生态效益价值进行计量。目前在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计量方法上已取得较大进展,已有的方法包括政策性计价法(如阿特奎逊法和普罗丹法)、生产性计价法(如直接成本法和平均成本法)、消费性计价法(如费用支出法)、替代性计价法(如市场替代法和机会成本法)、间接性计价法(如旅行费用法)和直接性计价法(如条件价值法、享乐价格法和支付意愿法)等。

3.2 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内在化的途径选择

需要指出的是,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内在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需要随着认识、需求、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而逐步推进。因此,我们当前的目标不应该放在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的完全内在化上,至少不应该放在森林全部生态效益外部性的完全内在化上。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内在化应考虑成本—效益原则,以保持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总要求,对不同权属的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给予不同程度的内在化,对不同类型的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采取不同的内在化措施。为此,本文将森林生态效益划分为宏观(国家级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中观(省、市级生态公益林森林效益)和微观(林业企业、基层林场)三个层次,对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实行分层管理,对维系国家生态安全的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应采取政府主导下的补偿政策,对林业企业、基层林场等微观主体宜实施市场主导下的相关者利益合并模式,对省、市级生态公益林应倡导“科斯市场”与“庇古税”的互补。

3.2.1 政府公共管理视野下的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补偿模式

我国2004年开始实施了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并于2006年对该办法修订,督促地方政府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现行的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存在补偿标准单一、偏低的局限性[9]。首先,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应进一步明确森林事权,中央政府应将精力集中在国家级重点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外部性管理上。其次,对事权中央财政的重点公益林的各类生态效益也要分级管理,重点放在保护国家生态公益林的防风固沙、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效益管理上。对于维系全社会生态安全和国家重点公益林林地,中央政府应进入市场生产提供或购买森林生态产品,为全体国民谋福利。第三,灵活补偿方式,多方筹措资金,加大补偿力度,政府对国家生态公益林的补偿也不应该简单化,而应分级差别补偿。时机成熟时,可考虑开征森林“庇古税”,提高对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的重点生态效益的补偿标准,将其外部性内在化至合适程度。

3.2.2 市场主导下的“相关者利益合并”模式

森林的经营管理具有经济型和生态型之分,因为森林既产生经济效益,又产生生态效益。森林经营微观主体(如林场、林业企业)在追求森林经济价值的同时,也为社会带来生态效益。对微观主体间的外部性问题,应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建立森林生态效益产权交易市场,通过利益合并实现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内在化。例如,林场涵养水源功能给水库带来的外部性,可通过林场与水库之间的谈判来解决。但在实施该模式时,应注意把握利益合并程度问题,过度的利益合并可能造成单一垄断,产生新的外部性。在东阳—义乌水权交易案例中,东阳森林生态效益与义乌的利益合并造成东阳水源过多流向义乌,以至影响东阳当地及金华江流域其他地区的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

3.2.3 市场与政府的合作互补模式

在调节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问题上,市场和政府都有失灵的危险,对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内在化的最优方式不是纯粹的“庇古税”或市场化。处于中观层面的省、市级生态公益林的特点在于其生态效益主要作用于本地区。对涉及本地区内的外部性问题,可通过森林生态效益的施体与受体间的市场化方式解决,对跨地区的森林效益外部性问题可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协调,或通过中央财政补偿,或通过中央政府主持下的地方政府间谈判予以解决。□

摘要: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具有数量庞大、时空转移性、持续复杂性等特征。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内在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对森林生态效益按其权属划分为宏观(国家级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中观(省、市级生态公益林森林效益)和微观(林业企业、基层林场)3个层次基础上,对各层次外部性和各类外部性应采取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内在化途径。

关键词: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外部性内在化,模式

参考文献

[1]杨建州,周慧蓉,张春霞,等.外部性理论在森林环境资源定价中的应用[J].生态经济,2006(2):32-34.

[2]喻景深,许彦红,刘思慧.论森林外部性评价方法[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7(6):16-20.

[3]林舒舒,张春霞,苏时鹏.森林采伐的外部性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6(1):5-8.

[4]陈贵松.森林旅游负外部性的经济学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4(5):257-260.

[5]温作民.森林生态税[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40.

[6]周冰冰,李忠魁,等.北京森林资源价值[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70.

[7]余新晓,等.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生态学报,2005(8):2069-2102.

[8]曾华锋.林业事业单位生态会计核算框架构建[J].事业财会,2007(4):19-21.

上一篇:基础工资下一篇:挂钩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