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效益分析系统研究

2024-08-22

成本效益分析系统研究(精选9篇)

成本效益分析系统研究 篇1

为了实现成本控制体系的实时化、精确化、智能化, 第一炼轧厂结合自身原有系统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开发了第一炼轧厂实时成本效益分析系统, 该系统能够实时、准确、无人为干扰的计算炼钢、轧钢过程中的各种消耗, 获得相关的成本信息, 为指导生产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 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为降低成本提供具体切入点。

第一炼轧厂实时成本效益分析系统是以原有二级 (公司) 能源采集系统、三级 (本厂) 能源采集系统、物流跟踪系统、本厂办公信息系统为基础, 以数据库为中心, 以计算机网络发布为形式的一个实时、定量、统计、分析综合自动化系统, 由炼钢成本分析系统和轧钢成本分析系统两套系统组成。

炼钢成本分析系统根据炼钢过程中自动采集到的铁水量、废钢量、合金料量、辅原料量、能源量 (水、电、氧气、煤气、压空、氩气、氮气) , 占成本总量的97%左右, 再加上劳资部门提供的人工吨钢成本、设备部门提供的设备吨钢成本、供应部门提供的耐材吨钢成本、安全部门提供的安全吨钢成本, 占成本总量的3%左右, 共同构成炼钢成本。可以按时间段、班别、钢种进行成本的实时查询、分析、统计。轧钢成本分析系统根据每班轧钢过程中采集到的原料量、轧辊消耗量、辊环消耗量、能源量 (水、电、氧气、煤气、压空) 、备件消耗量, 计算出每班成本, 根据轧制钢种产量, 分摊成本到各个钢种, 根据轧制规格的产量, 分摊成本到各个规格。也可以按时间、班别、钢种进行成本的实时查询、分析、统计。

一、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一) 炼钢成本管理过程

一炼轧原有的物料跟踪系统, 整个物料跟踪过程中的每个‘工序’都带有详细的开始以及完成信息, 所有‘工序’之间用逻辑关系连接在一起组成作业链, 所有的物料信息也连接在一起组成了物料状态变化过程。这样就把所有物料、作业加工时间、资源、及工艺路线等相关信息综合到一个整体系统内, 可以更加精确地计算对象成本以及进行作业成本控制, 对于生产过程控制、优化生产过程、企业减少资金占用具有重大意义。

(二) 实时成本分析系统的组成及目标

第一炼轧厂实时成本分析系统分两大组成部分:炼钢实时成本分析子系统和轧钢实时成本分析子系统。

钢铁企业生产模式中正是用炉号为基础标识一批物料的。炉号是钢铁企业极其重要的物流跟踪标识, 通过炉号可查出钢种、标准、检验情况、判定结果等信息。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 物料是从冶炼作业开始形成流动, 然后以炉号为标识发给下个生产环节, 下个生产环节仍以炉号为标识记录本次收发和以后的生产操作。即使一批物料发送给不同的生产环节, 对于每一个下游生产环节来说“炉号”仍然能够标识这批物料。可以在线查看每一炉的总成本, 钢铁料消耗, 具体到某一种物料的消耗、金额。

分班次、分钢种、分时间段、分原料、 (钢铁料、合金料、散装料) , 以多种原料价格口径 (公司计划价、公司市场价、厂部计划价、成本市场价) 按钢水产量、钢坯产量计算和统计出吨钢水或吨钢坯成本, 并与相对应口径下的标准成本对比得出具体升降数据, 实现工艺过程的成本监控。成本核算的单位为元/吨钢水、元/吨钢坯。最后按财务报表的形式显示采集的成本, 作为指导生产的参考。

轧钢成本分析系统根据每班轧钢过程中采集到的原料量、轧辊消耗量、辊环消耗量、能源量 (水、电、氧气、煤气、压空) 、备件消耗量, 计算出每班成本, 根据轧制钢种产量, 分摊成本到各个钢种, 根据轧制规格的产量, 分摊成本到各个规格。可以按时间、班别、钢种、规格进行查询。以财务报表的形式显示轧钢系统的消耗、吨钢成本等, 可以指导生产。

(三) 本软件系统同其他系统相互关系

本软件系统中的数据分别来自不同的采集系统。炼钢实时成本分析系统的废钢、铁水、合金、辅料来自物流跟踪采集系统;炼钢实时成本分析系统的能源量来自公司二级计量结算数据;轧钢实时成本分析系统的产量由调度录入;轧钢实时成本分析系统的电量取自公司二级计量结算数据;轧钢实时成本分析系统的气体能源量来自公司二级计量结算数据。以上所涉及到的相关系统保持原有的完整性, 成本系统单向获取数据, 不改变原有的各系统运行及维护方式。

除自动采集的各种原燃料、能源量的数据, 各种原燃料和能源量的价格、人工吨钢成本、设备吨钢成本、耐材吨钢成本、安全吨钢成本, 分别由各相关科室实时提供并修改。

(四) 系统特点

1) 设备:不增加设备的投入。2) 用原有物流程序数据库服务器和三级计量数据库服务器实现各种原燃料、能源量的数据采集和存储。3) 原有物流程序发布服务器实现炼钢成本分析系统和轧钢成本分析系统的局域网上发布。4) 原有的办公网、物流网、MES网网络终端可以进行各种成本价格和手工输入料的维护。5) 实时:能做到炼一炉算一炉成本的响应速度, 上炉成本数据指导下炉操作, 在成本核算的最小元素上发挥作用, 对生产管理起到实时指导, 从基础上改变了以前的成本管理方式。6) 一致:统一数据来源, 统一计算方式, 统一精度, 统一各级考核标准, 结束了多套成本统计数据和多种考核标准并存的现象, 明确厂部成本管理的方向。7) 准确:自动采集的数据量占绝大多数, 最大化的减少人工干预, 极大降低因人为出错的可能。

二、实时成本分析系统的应用及研究效果

1) 每一炉在连铸切割完成之后, 该炉的成本消耗就可显示出来。

2) 合金料动态成本可清楚的将当班各类合金消耗、成本情况进行显示统计, 便于职工比对消耗及成份之间吸收率的差异, 在确保成份稳定的前提下, 可及时调整合金加入量, 降低合金成本。

3) 能源量动态成本可清楚地将当班各类能源量消耗、成本情况进行显示统计, 便于职工比对消耗的差异, 在确保生产稳定的前提下, 及时调整。

4) 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便于查找成本升高的原因, 及降低的途径, 实时、动态的成本管理数据体系, 为我厂细化成本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单就钢铁料消耗一项, 2010年一炼轧累计钢铁料消耗1044.608Kg/t, 2011年钢铁料消耗1040.39Kg/t, 累计降低4.22Kg/t, 折合金额:4.22×3400×1253009.98/1000=17978187.19元, 本系统按20%的贡献率计算, 每年节约成本为17978187.19×20%=3595637.4元, 即359.56万元。

第一炼轧厂实时成本分析系统的成功开发与应用, 精确地解决炼钢和轧钢复杂生产条件下物料的动态、量化、核算与考核的技术难题, 为我厂物料结构管理、钢铁料结构优化, 探索低成本模式下的生产结构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摘要:成本管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从早期的简单成本核算, 逐步发展今天的成本战略管理。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是提高效率, 降低成本, 减少时间和能耗的有效手段, 信息系统是企业创新, 取得竞争优势的有力工具。

关键词:成本管理,实时化,精确化,一致

成本效益分析系统研究 篇2

1、成本效益分析法的意义

长期以来,我们在评价企业成本工作绩效时,往往把成本升降作为唯一标准。至于这种成本耗费效益如何,却不是产品成本指标本身所能反映出来的。所以成本工作绩效考核应通过投入与产出关系进行评价,在实践中片面强调降低成本,势必挫伤企业为未来增效而支出某些短期看来高昂但却必要的费用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产品更新换代和企业技术革新。由于未能正确树立成本效益思路,导致企业在竞争中注重采用低成本战略,而忽视采用差异化战略。企业投产新型差异化产品,从短期看往往开支较大,但实际上这些新型差异化产品可以扩大市场占有率,从而得到更高的成本效益。所以,为未来增效而正视树立成本效益思想,有利于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

2、我国出现的具有全过程的成本管理方法

我国企业在长期实践中,也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经验,如编制成本计划阶段的项目测算法,成本指标归口分级管理,包括班组经济核算在内的厂内经济核算制,实际上都是强调“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管理和控制成本的积极性、创造性,至今仍不失为现代成本会计的有效方法。邯钢“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经验,以及潍坊亚星集团有限公司实行的“购销比价管理”,把企业管理成本的重点从以内部生产为中心,延伸到对供产销全过程的控制。这些方法结合企业实际特点,对降低企业成本有一定启示作用。

3、价值链成本效益分析法在降低成本中的应用

价值链成本效益分析法就是运用系统性方法来考察企业各项活动和相互关系,确定各要素环节的成本效益,从而选择和改造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源,通过重构价值链获取相对成本优势,从而赢得竟争。

4、作业成本法与成本管理在降低成本中的应用

成本效益分析系统探析 篇3

一、成本效益分析系统的效益构成

有关成本效益分析系统的收益主要有:

(一)降低成本。

降低成本以两种方式实现:第一,是在既定的经济规模、技术条件、质量标准条件下,通过降低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合理的组织管理等措施降低成本。通常,这种意义上的成本降低属于日常成本管理的内容。第二,是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是企业可资利用的经济资源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这些资源包括劳动资料的技术性能、劳动对象的质量标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产品的技术标准、产品工艺过程的复杂程度、企业规模的大小、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的职能分工、企业的管理制度、企业文化、企业外部协作关系等诸多方面。这些因素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构成了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是影响成本的深层次因素。在特定的条件下,当成本降低到这些条件许可的极限时,进一步降低成本的努力可能收效甚微。

(二)增加企业的利润。

降低成本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但在某些情况下,具有战略意义的议题是如何通过增加成本以获取其他的竞争利益。当成本变动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变动相互关联时,如何在成本降低与生产经营需要之间做出权衡取舍,是成本管理无法回避的困难选择。单纯以成本的高低为标准容易形成误区。成本的变动往往与诸方面的因素相关联,成本管理不能仅仅只着眼于成本本身,而要利用成本、质量、价格、销量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支持企业为维系质量、调整价格、扩大市场份额等对成本的需要,使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

(三)为企业战略提供支持。

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往往要采取诸多的战略措施,这些战略措施通常需要成本信息予以配合。采用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要通过强化成本管理不遗余力地降低成本。战略的选择与实施是企业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其需要高于一切,成本管理要配合企业为取得竞争优势所进行的战略选择,要配合企业为实施各种战略对成本及成本管理的需要,在企业战略许可的范围内,在实施企业战略的过程中引导企业走向成本最低化。

另外,在资源限制条件下,通过使用成本信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有限的经济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达到节约增产的目的,也是成本效益分析系统的重要应用。这一原理对于存在瓶颈环节的企业同样具有参考价值。当企业的薄弱环节成为制约企业成本的重要因素,提高瓶颈资源的利用效率成为成本管理过程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企业可以利用成本的代偿性特征,通过增加其他方面的成本以节约受限制资源或瓶颈资源,使受限制资源的边际收益最大化,从而提高企业的产出水平。

二、成本效益分析系统的成本构成

成本信息是会计人员生产的“产品”,也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会计人员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运用纸、笔、算盘、计算机等劳动手段,作用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消耗这一劳动对象,生产出成本信息,同时,将成本信息传递给企业管理者、投资人、债权人、税务部门等信息使用者。成本信息的成本具体包括:

(一)处理和提供成本信息的成本。

从企业经济业务的发生到成本信息的形成,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数据收集、汇总、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过程,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收集和处理会计信息的成本包括会计人员的工资、必要的办公用品、计算机硬件及财务软件、账簿费用等。尤其是当提供一些较为复杂或精度要求较高的成本信息时,其处理和提供的成本很高。对外提供报表时,因为报表中也包含成本信息,故财务报告的审计费用也应按一定的比例计入成本信息成本。处理和提供成本信息成本的特点之一是它往往是可以计量的。

(二)传递成本信息的成本。

用于向外披露用的财务报告中的成本信息,经过人工送达或财务软件传递等方式到达财务报告编报者手中,期间产生人工费用或软件摊销费用。

(三)诉讼成本。

企业在提供财务报告、纳税申报等活动中,因为所提供的成本信息误导投资或偷逃税款而受到投资人、债权人或政府税务部门起诉,而花费的诉讼费、立案费、律师费等。

(四)管理和业绩评价的机会成本。

为管理目的应用的成本数据(供内部使用的)不同于向外报送的财务报告中的成本数据,前者可以毋需依照公认会计原则,管理人员完全可以自由决定。用于业绩评价的会计成本信息,是将已经发生的成本与预算的成本相比较,鉴别与所制订的计划成本、利润、现金流量和其他财务目标所以发生差异的原因,从而促使经理人员采取措施,变更他们的行动或调整他们的目标和计划。在制订的成本计划不实或核算过程中因成本分配方法的影响,可能导致对经理人员评价的偏颇,会打消部门经理的积极性,造成业绩评价的机会成本。

(五)其他成本。

在信息时代,成本信息的成本除了以上几种外,还包括成本信息系统开发的付出及系统使用人员的培训费、系统维护费用等。

三、成本效益分析系统的启示

(一)遵守成本效益原则。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工具的频繁使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无论是企业的外部信息需求者还是企业的管理当局对成本信息的需求加强。外部信息需要更多的成本信息来评价企业的发展潜力和评估公司的价值,管理当局需要成本信息来进行决策和对各部门进行业绩评价。随着科技的进步,管理方法的创新,会计学科的发展,会计工作人员将有可能提供更多、更具体、更全面的成本信息。在这种对成本信息需求增强,供给能力也增强的情况下,会计人员提供多少或多高质量的成本信息就必须遵守成本效益原则。

(二)成本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大部分是难以计量的。

如前面所列示的成本信息的成本和效益,很难用具体的数据来表示。在选择成本信息提供内容时,可以根据具体的环境对成本信息可能产生的成本和效益进行职业判断,在成本和效益之间进行权衡,以得出“适量”的成本信息。

(三)成本信息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

就成本信息的处理和提供来讲,随着信息技术的采用,会计信息的处理比传统手工会计下大大便捷,成本大大降低了。

对企业并购的成本与效益分析论文 篇4

并购是实现企业之间资产重组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企业实现快速扩张的重要手段。从社会角度而言,企业间的并购也是对社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汤姆森金融研究机构(thomsonfinancial)的数据表明:去年的全球企业并购总量与前年相比增长了近50%,预测今年将再创新高。在我国,企业间的并购也正方兴未艾。

但我国企业间的并购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规模还是质量上都存在很大差距。规模上的差距主要是由于我国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而质量上的差距则主要是由于我国企业对并购怀有一种盲目乐观的看法,而且对并购的成本与效益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据有关报道,目前我国企业并购的成功率只有20%至30%,即只有少数企业在实施并购后赢得了财务优势,提升了竞争力。因此,企业要想通过并购实现低成本扩张就必须对并购计划做出正确的成本效益分析。

成本效益分析系统研究 篇5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和现代化,社会对电力的依赖程度也不断加深,用户对电力供应的可靠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供电的可靠与否将直接对用户的生产和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设置备用变压器和在配电馈线上配置一定数量的开关设备是提高供电可靠性的有效措施,科学、合理地配置设备,可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何协调好配电系统可靠性与经济性是当今的热点问题。实际的电网投资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工程问题,需要考虑的因素极多。其中许多的因素又难以定量化和确定,具有多目标性、不确定性、非线性和多阶段性等特点。其中经济性一直受到高度重视,研究人员们对于节省投资的方法做了深入的研究,文献[1]提出电网投资规划中的可靠性成本-效益分析;文献[2]提出一种综合考虑可靠性因素的电网投资规划新方法,该方法将缺电成本划分为静态和动态成本两部分,电网投资规划的数学模型更加完善,但计算缺点成本时受制于客观因素,且计算简单,实现起来很困难。文献[3]提出基于遗传算法(GA)并考虑通货膨胀率在内的发输电合成系统最优可靠性计算方法。这种方法具有通用性,可以对各种方案给出定量的经济性评估,但只是从电力公司规划系统的投资最省角度考虑。

为了解决配电网投资中可靠性与成本效益的矛盾,本文建立了成本效益分析相关的数学模型,通过研究系统的可靠性经济指标,把成本分析与定量的可靠性评估结合起来,使用最小费用为目标评价备用变压器设置和分段开关配置效益设置的方案优劣,最终得出最佳投资方案。

2 可靠性成本效益分析

成本效益分析法主要是通过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投入与实现的效果分析与评价,以达到综合协调成本-效益之间的关系。为了研究配网可靠性与经济性的协调问题,本文建立了成本-效益模型[4],如图1所示。其中,配电系统可靠性成本定义为供电部门为使系统达到一定的供电可靠性水平而需增加的投资,设为f(R),配电网的可靠性效益定义为因电网达到一定的可靠性水平而使用户获得的效益,体现在停电损失上就是使用户的停电损失减少,设停电损失为g(R)。这里f(R)可由增加的设备总投入求得,而g(R)可由配电系统内所有用户的年停电损失表示。由于在单位停电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停电成本越低,可靠性效益越高。如果以f(R)+g(R)作为目标函数,就可以将可靠性成本与可靠性效益统一在整个社会效益上进行衡量。

目标函数为:

式(1)中,C(R)为配电系统年供电总成本,f(R)为配电系统中为增加供电可靠性而增加的投资的年费用,g(R)为配电网中所有用户的年停电损失。这三者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中R0为最佳的可靠性水平,它所对应的配电系统的总成本C(R0)为最低成本。如果配电系统投入不足,可靠性水平低于R0,则配电系统的总成本会高于C(R0),如果配电系统在设备投入过高,虽然可靠性水平高于R0,使用户的停电损失降下来,但由于承担的设备投资费用增加,使配电网的总成本仍然高于C(R0),式(1)两边求导:

由C'(R)=0,得:

(3)式中,为增加单位可靠性水平而增加的投资成本,称之为投资费用相对于可靠性水平的微增率,为增加单位可靠性水平而获得的效益或减少的停电损失,称为可靠性效益相对于可靠性水平的微增率。可见,当投资成本对可靠性的单位增量与停电损失对可靠性的单位增量互为相反数时的可靠性水平为最佳可靠性水平,即此时所对应的投资决策为最佳投资决策。

3 数学模型与方案选优

3.1 系统费用

投资安装设备目的就是要从提高供电可靠性、综合年费用最少的角度,确定一种投资方案,使得系统总费用最小。由于设备使用寿命可能不同,故选择等年值法进行经济评价,从而避免设备寿命差异带来的影响。

下面分别讨论设备每年的投资、运行维修和停电损失费用。

(1)设备投资费用

由于设备的使用寿命不同,将设备投资现值转化为等年值进行经济评价。设备总投资现值对应的等年值可表示为

式(4)中:Nk为设备数量;Cs为设备单台投资费用现值;δ为电力工业投资回收率;P为投资设备的经济使用年限。

(2)运行维修费用

设备每年的运行费用按其投资百分数可表示为:

其中,CM为年运行维护费用占投资费用的百分数。

(3)用户停电损失

停电损失评估方法采用平均电价折算倍数法和产电比法的加权平均,即

式(6)中:WENS为期望缺供电量;α1,α2分别为产电比法和平均电价折算倍数法的加权系数;K为产电比;b为单位停电电量电价与平均电价的比值;d为平均电价。

(4)系统总费用

系统总费用为投资费用、运行维修费用与停电损失费用之和,其表达式为

3.2 基于最小费用法的投资方案选择

(1)备用变压器设置的分析

负荷支路上有无备用变压器对其它支路上的负荷没有影响,有备用变压器时只是缩短了该负荷支路的停电时间,因此可以对某一负荷支路设置备用变压器的问题单独分析。

设变压器的故障率为λ,修复时间为t1,切换时间为t2,在节点k装设一台备用变压器的每年成本为Ck,即设备投资费用和运行维修费用之和。负荷k点第j类负荷的平均负荷为Pkj,与修复时间t1对应的第j类负荷的单位停电损失为djt1,与更换时间t2对应的停电损失为djt2,则是否在该负荷支路装设备用变压器可以考虑用(8)式参考:

式(8)的左边为第k条负荷支路上有备用变压器时比无备用变压器时该支路负荷所减少的年停电损失,由于其他负荷的停电损失与第k条负荷支路是否备用变压器并无关系,故此即为第k条负荷支路有备用变压器时整个系统所减少的年停电损失;式(8)的右边为每年承担的第k个备用变压器的投资费用。因此,只要满足式(8),就需要考虑在负荷支路安装备用变压器,此时,系统的总费用最小。

(2)分段开关设置的分析

根据成本效益分析法,当系统可靠性达到某一水平时,由式(7)确定的系统总费用C最小,这样的分段开关配置方案为最优。所以,进行方案优选时,先在配置方案满足节点电压和放射状运行等约束条件下计算各方案的总费用,以系统总费用为评判标准,系统总费用越小,方案越佳。

4 配电网投资成本效益实例分析

算例采用梅州城区一条10千伏配电线路———康居乙线。该线路接有两条分支线,主馈线全长1200m,分支线为亲水公园线,全长2830m,次分支线为金丰支线,如图2所示。计算条件:根据梅州城区配电网系统的可靠性历史数据和实际情况,假定所有的分段开关和熔断器都100%可靠,断路器可靠工作概率为99.9%;取架空线故障率λ为0.09482次/a.km,平均修复时间r为5h;取电缆线故障率λ为0.0025次/a.km,平均修复时间r为8h;分段开关操作时间为20min;联络开关操作时间为0.5h;分段开关单台投资现值:2万元/台;投资回收率:10%;经济使用年限:30a;开关年运行维护费用占投资费用的百分数为3%;变压器的故障率为0.015/次a,修复时间为200小时,切换时间为1小时;投资回收率:10%;经济使用年限:30a。装设一台容量为100千伏安的配电变压器的费用为10万元。产电比法折算倍数法的加权系数为α1=0.36;平均电价折算倍数法的加权系数为α2=0.64;产电比为6.652元k Wh;电价倍数b取25;平均电价为0.664元/k Wh。

4.1 备用变压器设置的效益分析及投资方案选优

通过公式(6)、(8)可得出算例中各个负荷点安装备用变压器前后系统停电损失之差如表1所示。

根据等年值法可以得出备用变压器的安装成本折合成等年值为10000元,运营维修费用为3000元。因此对比以上表中各负荷点安装变压器前后对系统造成的损失之差可以看出,LP1,LP2,LP3,LP4应安装备用变压器,系统的总费用最小,此方案最佳。

4.2 分段开关设置的效益分析

在主馈线上只有S1可以安装分段开关,通过网络等值法,对各个负荷点安装分段开关前后进行可靠性计算[5,6],部分节点的可靠性指标变化和系统可靠性指标如表2和表3所示,然后由式(4)和(5)计算得到设备投资及运行费用的等年值,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的计算结果可见,对配电网进行分段开关的安装后,系统的供电可靠性得到了明显提高,其中,每年用户停电损失较原系统每年减少了。也就是说,尽管分段开关的设置使得投资成本有所增加,但是由于停电损失的减少而增加的经济效益大大超过了成本的增加,因此总费用仍然很少。在图2中的S1处设置分段开关不仅能够提高系统的可靠性,而且其在投资等年值为2600元情况下每年可获得31300元的经济效益。随着系统可靠性的改善,单位投资的效益将会逐步降低。

由算例分析可以看出,供电部门适当的投资进行备用变压器和分段开关的配置可以获得很大的经济效益。

5 结语

本文中可靠性成本效益分析是以经济性为基础,将设备投资与可靠性效益相结合,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而计算每种投资的系统的总费用,以最小费用为目标评价备用变压器设置和分段开关配置效益设置的方案优劣,得出设备投资安装方案。取得可靠性投资与可靠性效益得到平衡,为配电网投资决策提供指导。

注:SAIFI为系统平均断电频率指标;SAIDI为系统平均断电持续时间;CAIDI为用户平均断电频率指标;ASAI为平均供电可用率指标;EENS为缺供电量指标,单位为k Wh/年。

对梅州城区10k V中压配电网的备用变压器设置和分段开关设置,应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以总费用最小为目标进行分析,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算例证明,可靠性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在配电网设备投资方案选择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在电力市场条件下,随着配电网络的不断改造系统规模将越来越大,该方法势必会有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张焰.电网规划中的可靠性成本-效益分析研究[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9,23(15):33-36.

[2]朱旭凯,刘文颖,杨以涵.综合考虑可靠性因素的电网规划新方法[J].电网技术,2004(21):51-54.

[3]宋云亭,周双喜,鲁宗相,等.基于GA的发输电合成系统最优可靠性计算新方法[J].电网技术,2004,28(15):25-30.

[4]万国成,任震,黄金凤.配电网可靠性成本与效益综合[J].电自动化设备,2003,23(9):18-23.

[5]周云海,曹小伟,危雪.基于网络等值法的配电网可靠性研究[J].电气开关,2008,46(2):20-24.

成本效益分析系统研究 篇6

我国现行高速公路收费站的方式为主线栅栏式, 而收费方式则为找零及回数票, 收费的机制为区段收费。 就车流特性而言,收费站属于阻断性设施,车辆因收费站的缘故必须减速或停止,容易造成高速公路上车流阻塞。 因此,为减少车流的拥堵,高速公路收费方式也推出专用车道, 平均每部车辆持用回数票缴费通过收费站的时间缩短为约3.7 秒,每车道每小时可通过900余辆。 这种速率已经达到人工收费作业效率的极限,但仍无法满足更优质收费效率的需求,只有提升转换实施结合电子、电脑与通讯等新科技技术的自动化电子收费, 才有可能突破达到无须停车、无现金的收费服务。 此外,收费站之间的里程不尽相同,却以同一费率计算,这样对于使用者而言也不太公平,为改善收费站的效率及消除因区段收费所产生的长短程旅次交叉补贴现象,应用已臻成熟且无现金交易的自动化电子收费系统(ETC)以取代既有人工收费作业方式,是必然的发展趋势,目前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高速公路交通建设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促进了高速公路收费系统的改革与创新。 高速公路自动化收费系统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代替传统的收费系统,成为高速公路收费系统的重要形式。 新形势下,运用高速公路自动化收费系统能够降低运营维护成本,提高高速公路管理和服务水平。 积极探索高速公路自动化收费系统的原理和维护,是其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 为使高速公路用路人可在不停车、 不用现金与更有效率及安全环境下完成缴交交通费,有必要推动高速公路电子收费计划,以达到增加收费站容量、缩短缴费时间、提高用路人便利及安全性、降低空气污染等目标,并借助电子收费系统的建立营运,转换实施计程电子收费,以实现用路人“走多少、付多少”公平计程收费的宗旨。

2成本效益分析

2.1 ETC成本分析

(1)建立经费。 主线二阶段建立方式为利用高速公路各主线车道建立电子收费设备, 次计程电子收费系统二阶段建立方式建立电子收费系统。

(2)开办费假设及预估。 开办费预估为1.43 亿元,建筑年间平均支出,且于营运期开始分多年摊提。 可资本化利息:在营运期开始前的利息费用为0.75 亿元,将于营运期开始分多年摊提。

(3)营运成本费用假设及预估。 特定短距通讯系统预估的营运成本为基本方案,包括人事成本、电力费用、网络通讯、维修成本及其他无法为用路人吸收的账务费用等,每年依通货膨胀率,估计第一年的营运成本。 四是车内设备单元成本。 假设每一车内设备单元成本为1 000 元。

2.2 经济效益分析

(1)委办服务费率。 根据计划中民营企业参与的付费模式,建立营运公司开立电子收费账户,收取用路人缴交的通行费,并依规范方式结算通行费转付至公路管理部门通行费账户。 依据固定的项目内部投资报酬率(Project IRR,Internal Rate of Return of Project)12%,以目标搜寻(Goal Seeking)的方式,反推委办服务费费率上限。

(2)车内设备单元销售收入。 此项收益为整体营运财务计划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整体财务计划中一方面考虑用路人购买的意愿,一方面考虑建立营运公司的成本,假设基本方案的车内设备单元成本为1 000 元/ 个,由用路人依原价购买。计次电子收费阶段的车内设备单元装机率依循合理数量估算, 并自全面计程电子收费起, 预计每年装机率年增率10%, 达80%后则维持不变。 并且于特许年期第六年起,逐步进行车内设备单元的汰换,假设每年有前一年累计车内设备单元的10%将进行淘汰与更换。

2.3 环境效益分析

汽车尾气中含有“苯并芘”,一系列动物实验发现,它对呼吸道有刺激性作用,是一种致癌物质。 调查还发现,越是道路拥挤,堵车严重的地方,这种物质含量越高。在使用ETC节能减排收费体系以后,车辆通过收费站排队的延误将会减少。 因此,电子收费系统在时间节省、能耗节省、汽车尾气排放减少等方面将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以目前各高速公路收费站拥挤状况,经测算,收费站在各种拥挤条件下尾气排放量会大量减少。

参考文献

[1]龙开红.ETC自由流系统运行监控体系设计[J].中国交通信息化,2014(7).

[2]《中国交通信息化》编辑部.管理创新助推ETC可持续发展——江苏省高速公路ETC苏通卡管理经验介绍[J].中国交通信息化,2014(1).

成本效益分析系统研究 篇7

一、资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某院为了满足临床需要,经医院讨论决定于2011年、2012年购买两台核磁设备,分别于2012年1月和2013年2月正式运营。本文选取这两台核磁设备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大型设备的成本效益分析(见表1)。

2. 研究方法以及评价指标。根据医院财务部会计科提供的医院全成本核算的成本数据,结合医院信息系统采集的核磁设备的收入及业务量, 探索使用动态投资回收期法、资产收益率法、本量利分析法进行设备运行的经济效益分析。成本效益评价指标如下:

(1)动态回收期。动态回收期是考虑资金时间价值,计算收回初始投资所需的时间。

动态回收期 = 最后一项为负值的累计净现金流量对应的年数 + 最后一项为负值的累计净现金流量绝对值 / 下一年度净现金流量1

(2)资产收益率(ROI)。资产收益率又称为投资收益率,资产收益率越高,经济效益越好。

资产收益率法 (ROI)= (年度平均净收益÷初始投资额) 100%

(3)本—量—利。此方法是来分析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服务量、利润等变量之间的关系,计算达到盈亏平衡时的服务数量。

单位贡献毛益 = 每例服务的收益 - 每例服务的变动成本盈亏临界点 = 固定成本÷单位贡献毛益

二、数据收集

1.收入、业务量数据采集。由于某院信息系统无法采集单台设备的收入、业务量数据,因此无法进行单机核算分析,仅对该类设备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从医院现有的HISYSE系统采集两台核磁设备2012年—2014年的业务收入,从PACS系统中采集该类设备2012年—2014年的业务量数据。

2.成本核算的范围及数据采集。某院从2012年开始探索全成本核算方法并有了初步进展,因此本文在评价大型设备效益时均采用设备运行的全成本, 既包括设备运行科室的直接成本, 也包括分摊的辅助成本与管理成本。

(单位:万元)

该类设备的全成本有五类成本项目,分别为人员经费、药品费、卫生材料费、固定资产折旧费以及其他费用(见表2)。人员经费包含工资、津贴、绩效奖金等;卫生材料费主要包括使用的胶片成本、一次性卫生材料以及为满足正常运营发生的办公费等;由于某院核磁设备的收入中不含药品收入,因此药品成本为零;固定资产折旧包括科室自身设备的折旧以及所分摊的折旧费;其他费用主要是所分摊的管理费用,包括水电费、维修费等。

三、结果与分析

1.核磁设备的动态投资回收期分析。动态回收期法充分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用来分析核磁设备的经济效益更具有科学性。

本文的基准收益率按2012年一年期的银行贷款利率5%计算,采用列表法计算分析该类设备的动态投资回收期(见表3)。 该核磁设备的投资回收期约为2.88年。根据相关研究认为2,投资回收期在2年~4年,说明该医院核磁设备的经济效益较好。

2.资产收益率(ROI)分析。根据表3数据算出某医院核磁设备平均每年的结余为608.72万元,按照资产收益率公式得出该设备的资产收益率为30.39%,远远高于医院预测的基准收益率15%,因此,某医院的核磁设备经济效益运行较好。

3.本—量—利分析。本文以2012年—2014年度核磁设备运行的相关数据为基础,对该类设备的运行成本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通过计算得出,该类设备平均保本工作量为6748人次,保本收入为589.61万元,平均安全边际率57.19%。从保本点分析, 运行年份实际值远在保本点之上,处于盈利区,经营状况较好 (见图1);从安全边际来看,2012年—2014年经营的安全性不断升高,设备运行效益良好。

四、讨论与建议

Á 以2014年数据分析,当检查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检查业务量单独提高1%,将提高2.15%结余;当固定成本单独降低1%, 结余将增加0.86%;当单位变动成本单独降低1%,结余将增加0.29%。由此我们可以通过提高收入或降低成本来提高大型设备的经济效益。由于收费价格不能随意变动,因此我们更多地需要增加检查业务量、降低固定成本和单位变动成本来获得更多的结余。

综上所述,医院必须建立起医疗设备成本效益的观念,通过使用科学的设备效益评价方法,加强医疗设备的管理及效益评价。以全成本核算为基础开展对大型医疗设备效益分析,对医院今后设备的合理引进、设备的合理使用、降低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以及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摘要:在全成本核算下,文章通过采用动态投资回收期法、本—量—利法、资产收益率法对某院核磁设备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为医院设备的科学管理提供建议。指出医院应通过积极增加设备检查业务量,降低固定成本和单位变动成本,从而提高核磁设备的运行效益。

单井成本核算方法及效益分析研究 篇8

一、油田企业成本管理现状

油气生产环节, 以原油、天然气、凝析油和液化气等产品为成本核算对象, 按照区块设立成本中心。油气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成本, 能够直接落实到单井上的费用直接录入到相应井上;其他没有明确单井承担的公共费用, 通过在ERP系统提取油水井生产数据管理系统的单井产油量, 形成区块分摊比例, 按此比例将公共费用计入相应区块。现行的单井成本管理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一) 油气生产单位效益意识不强

在油田企业, 采油作业区的主要任务是生产油气产品, 相比成本效益指标, 油气产量在业绩指标的考核中占比较大。作业区的油气产量由自然产量、新井产量和措施产量构成, 实际生产运行中, 在自然产量、新井产量不尽如人意时, 作业区会通过增加措施产量的比重达到完成产量的目的, 但确忽视了增加措施产量部分增加的措施成本对油田企业整体效益的影响。其次, 油气生产单位对成本发生有决定性或重大影响的责任主体并未真正参与到成本管理中来。油藏开发方案、地面配套方案、产量结构、产液结构等是成本发生的源头, 而地质、工艺、设计等部门人员对成本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基层班组人员处于成本控制的第一线, 是各项决策的最终执行者, 也是成本控制的主体, 但油气生产单位尚未建立起从基层到高层、从部门到部门的上挂下联的成本管理文化。

(二) 成本核算精细化程度低

现行的油气生产成本核算体系下, 单井的直接费用仅包括, 井下作业施工费和材料费、测井测试费、单井拉油运费、动力费、单井折旧折耗费、井口加药费。单井成本分摊费用多且分摊方法不够科学。作业区、采油站发生的未能直接归集到单井上的维护修理费、人员费用、厂矿管理费等, 以及集输成本、辅助生产成本都以同一分摊比例分摊到单井。其次, 油气生产单位的单井核算、确认、计量等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影响单井核算数据的准确性。

(三) 成本分析深度不够

鉴于上述成本核算情况, 成本分析只是针对油气生产成本的费用要素或者作业过程上年同期或预算的对比分析。通过成本分析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油气生产过程中哪种费用增减了, 哪个作业过程成本发生了变化, 但是不能直接找到成本发生变化的油气设施。油气生产成本的主要消耗载体是油、气、水井等设施, 只有掌握准确的单井成本数据, 才能实现精细化成本管理, 建立评价模型, 为生产经营提供单井效益数据, 提高成本发生的预判性, 服务生产、指导生产。

二、单井成本核算方法

单井成本核算是将单井发生的材料费、动力费、作业费、修理费等其他费用归集到单井的会计核算。单井直接消耗的费用直接归集到具体单井;不能直接归集单井的费用, 按照单井产油量等有关生产数据, 形成合理地分摊标准分摊到具体单井。由于油田企业规模较大, 公共费用较多, 其分配标准界定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单井成本的准确性。

(一) 单井直接费用

直接费用是指能够直接计入单井成本的费用, 主要包括井下作业施工费和材料费、测井测试费、单井拉油运费、动力费、单井折旧折耗费、井口加药费、修理费。

(二) 单井公共费用及分摊方法

1. 公共费用的定义

单井公共费用是指不能以油、水井为直接受益对象归集的油气生产成本。为了满足油田公司和作业区不同层面对成本管控的需求, 又将单井公共费用分为单井间接费用和单井分摊费用。其中间接费用是指采油作业区归集的不能直接计入单井成本的费用, 主要包括作业区、井区和班组发生的人员费用、厂矿管理费、非单井折旧折耗费、维修费、燃料费、运输费、动力费、材料费等。分摊费用是指油气集输公司、辅助生产单位及油田公司发生的油气生产成本, 主要包括油气处理费、轻烃回收费、测试化验、维护修理、公司路桥及抢险专项费用等。

单井直接费用与单井间接费用之和构成作业区层面的单井油气完全成本。

单井直接费用与单井公共费用之和构成油田公司层面的单井油气完全成本。

2. 公共费用的分摊方法

公共费用分摊到单井需要进行三次分摊。一次分摊是将已分到区块上的费用按照区块对应的油、水井数在油井和水井之间进行分摊。二次分摊是将油井的费用和水井的费用分别向采油单井和注水井分摊。三次分摊是将水井上的费用 (包括水井直接费用和分摊到水井上的费用) 根据受益断块油井产液量比例分摊到水井所在断块的油井上。其中二次分摊要分区块、按要素定义分摊标准。

(1) 油井间接费用分摊标准如表1所示。

海上油田生产运行需要船舶运输油气产品及人员, 由此产生的运输费及燃料费用主要与油井产油量有关。

(2) 水井间接费用分摊标准如表2所示。

通过分别对油、水井间接费用按费用要素设置不同的分摊比例, 使间接费用的分摊结果更合理, 使作业区层面的单井成本更准确。

(3) 油井分摊费用分摊标准。油田公司发生的油气生产成本二次分摊时, 油井公共费用按照油井数量分摊至单井, 水井公共费用按照水井数量分摊至单井。油气集输公司的油气处理费、轻烃回收等公共费用二次分摊时将一次分摊到水井上的总费用加回油井总费用, 按油井的产液量分摊到单井。辅助生产单位油、水井公共费用二次分摊分别按照单井已分摊间接费用的基本运行费用 (油气生产成本不含折旧折耗与人员费用) 与直接费用之和占全部油井或水井此项费用之和的比例分摊。

三、单井效益评价模型

通过单井成本核算, 可以统计出新井产量、措施产量和老井产量的成本数据, 参考油价走势, 结合产量规模, 从而对产量结构进行优化, 使开展经济评价成为可能。单井效益评价只评价油井, 依据单井的收入、油气生产成本、其他分摊费用, 分别计算单井边际利润、毛利润及净利润, 进而将油井划分为净利井、毛利井、边利井、负效井四类井。

(一) 单井收入及其他成本费用分摊方法

除油气生产成本外, 构成影响油田企业损益的收入及其他费用项目, 包括管输成本、财务费用、销售及管理费用、勘探费用、所得税以外税费、其他成本、折旧折耗等按如下规则归集或分摊到单井。

1. 单井收入分摊方法

按照单井油气产品产量与油气产品价格相乘计算出油井单井直接收入;原油、天然气管输收入按照单井原油、天然气核实产量占比分摊到单井;其他收入按油井数量分摊到单井, 以上三项内容构成了单井完全收入。

2. 单井其他费用分摊方法

管输成本按照单井原油、天然气核实产量占比分摊到单井。财务费用按照单井资产原值占所有井资产原值的比例分摊到单井。其他成本、销售及管理费用、勘探费用以及除石油特别收益金、资源税、城建及教育费附加外的所得税外税费按照油水井总井数分摊至单井, 分摊到水井上的费用再根据受益断块油井产液量比例分摊到其所在断块的油井上。与收入相关的资源税、城建及教育费附加按照单井各项收入与对应的税费比率直接计入单井;石油特别收益金按照单井原油产量分摊到单井。

(二) 四类井模型

(1) 净利井:单井净利润大于零, 即单井完全收入大于该井的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分摊费用和其他费用之和, 即完全成本。

其中:Q——单井油 (气) 及伴生产品商品量 (包括原油、天然气、凝析油、液化气) , 吨、方;P——不含增值税价格, 元/吨、元/方;It——分摊至单井的管输收入, 元;Io——分摊至单井的其他收入, 元;C油——单井油气完全成本, 元;C直——单井直接费用, 元;C间——单井直接费用, 元;C分——单井分摊费用, 元;C其——单井其他费用, 元。

(2) 毛利井:单井毛利润大于零且净利润小于或等于零, 即单井完全收入大于该井的油气生产成本, 但小于或等于该井的完全成本。

(3) 边利井:单井边际利润大于零且毛利润小于或等于零, 即单井完全收入大于该井的基本运行费用, 但小于或等于该井的油气完全成本。

其中:C基本运行费——单井油气生产成本扣减人员费用和折旧折耗费用的余额, 元。

(4) 负效井:单井边际利润小于或等于零, 即单井完全收入小于或等于该井的基本运行费用。

通过定期对四类井进行效益评价, 能够及时掌握油井动态, 跟踪发生类型转换的油井, 实施油井升级治理。结合油井生产运行及地质情况, 重点分析类型发生转换的原因, 按照单井各项收入、成本费用明细, 分析“四类井”的投入、产出, 对净利井进行动态跟踪管理, 摸清净利井中新井、老井分布情况, 变化趋势和转化周期, 衰老趋势、效率贡献趋势, 有针对性进行治理措施。对毛利井、边利井、负效井逐口研究、评价并制定升级治理措施, 使单井效益不断向上一类井提升, 进而实现油田企业效益最大化。

四、结束语

单井核算数据库的建立为单井效益评价搭建了平台, 实现了精细化成本管理, 扭转了油田企业成本被动分析的局面,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发挥成本管理指导油气生产的作用。完善的单井核算还能为单井标准成本制定提供依据, 为强化全面预算管理, 扩展零基预算空间, 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打下了基础。不断提高单井成本核算水平, 提高全员对单井成本控制的意识, 可以全面提升油田企业成本管理水平, 发挥财务管理的中心作用。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目前油田企业成本管理现状, 揭示了油田区块成本管理存在的局限性, 列举了现阶段单井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 文中提出了规范单井成本核算的方法, 即区分单井的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分摊费用, 还详细列出了间接费用和分摊费用的分摊方法。通过实现单井油气生产成本、完全成本以及单井收入的归集, 为单井效益评价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可能。该模型的建立为油田企业有针对性地制定下步措施, 明确企业降本增效的方向, 为油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成本效益分析系统研究 篇9

绿色建筑, 也被称作生态建筑或者可持续发展建筑, 真正的绿色建筑不是狭隘意义上的对房屋立面、屋顶进行绿化又或建造屋顶花园, 而是指能在不破坏周围生态环境系统平衡的前提下, 充分利用周边自然环境资源的环境友好型的建筑。绿色建筑在为它的使用者提供安全舒适、环保健康、运行能耗低的居住和经营活动空间的基础上, 能同时在它的全寿命周期内兼顾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即“四节一环保”) , 实现建筑最大限度的资源节约。传统建筑业大多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循环的粗放式经营模式, 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所以发展绿色建筑对于这一时期的我国建筑业以及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

“绿色运动”兴起于20世纪50~60年代的西方, 随着这一运动的逐步发展, 绿色发展的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认同。到20世纪80年代末,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认同的发展模式。建筑领域也自然而然地出现了“绿色建筑学”的概念。我国关于绿色建筑方面的发展起步较晚, 约于20世纪90年代引入“绿色建筑”的概念。2001年, 我国开始逐步探索、研究并开始推广绿色建筑。同年, 我国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制定并颁布了《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要点及技术导则》。在此基础上, 基于我国建筑业发展特点, 众多科研、设计专家研究讨论了国际上现行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后, 制定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体系”, 而后出版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 (第二版) [1]。

多年来, 我国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截至2015年12月, 全国已评出4 071项绿色建筑标识项目, 总建筑面积达到4.72亿m2, 其中设计标识3 859项, 建筑面积为4.44亿m2;运行标识212项, 建筑面积0.28亿m2[2]。现今, 我国的绿色建筑总体数量较少、位置分布分散, 并且根据地域性呈现不均衡分布, 各省市发展情况均有差异。总体趋势是东部沿海地区 (如广东、上海) 数量较多, 而如甘肃、青海和宁夏等西部地区数量较少、发展较慢, 总体上南方发展又较北方快。但近年来, 由于国家发展战略的变化, 以及对生态建设的重视, 绿色建筑的发展呈现稳步加快现象, 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从绿色标识项目的数量和面积上来看, 2008年至2010年阶段, 绿色建筑标识项目的数量及面积的增长速度较缓慢, 2011年至2015年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具体数据如图1所示。

(数据来源:2015年全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统计报告)

2 绿色建筑的经济价值

2.1 绿色建筑的节能经济价值

20世纪60年代, 逐渐兴起的节能建筑以及利用太阳能的建筑, 可以算作是绿色建筑的发展雏形。但是不同于一般的节能建筑, 绿色建筑的要求更高、更全面、更致力于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绿色建筑的节能拥有一定的经济价值。通过一系列方法, 比如:绿色建筑可以在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条件下, 对天然采光与自然通风条件加以利用, 降低对于室内照明的要求, 同时减少空调的使用;利用新型的复合墙体, 配合多层窗、墙面及屋面保温材料等建筑围护体系节能方式, 有效地减少建筑物的热损失, 降低运行期的能耗;更新设备, 采用绿色高效的新型设备为建筑的供能系统提供支持等方法, 同时为开发商与居住者双方带来经济效益。

在居住者方面, 绿色建筑能有效地减少照明、保温等多方面的费用。简单来说, 如果选择绿色建筑居住, 可以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照明费用、空调费用、采暖费用等。在开发商方面, 在建造中, 通过对于绿色建筑建造新技术的使用, 可以在某些方面降低建造成本。同时由于绿色建筑对购买者的吸引力提高, 开发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房屋价格, 来获取经济效益。

2.2 绿色建筑的节材经济价值

目前, 我国传统的建筑业是一个资源消耗高、循环利用率低的行业, 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据有关资料统计, 我国单位建筑面积用钢量约55 kg/m2, 这一数据较发达国家高出约10%~25%;而单位体积混凝土水泥用量为221.5 kg/m3, 比发达国家多出80 kg。2010年我国城镇污水再生利用率平均仅为8%[3]。

绿色建筑通过采用新型、高强度、高性能建筑材料;提高建筑产品生产工艺;开发新型设备降低消耗, 提高生产率;在建筑中采用轻型钢结构体系等方法有效地节约材料, 降低造价, 这对于开发商来说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同时, 绿色建筑能创造出更多的社会经济价值, 对整个社会也有积极的影响。

2.3 绿色建筑的生态保护经济价值

绿色建筑在它的全寿命周期中, 尤其设计阶段、施工阶段, 利用各种新型技术及有效的管控措施, 最大可能地降低了建筑物的碳排放。这在当今国际的碳排放交易中, 可以为我国取得基于CO2减排经济效益的增长。

与此同时, 通过对废弃物加以利用, 进行资源回收, 绿色建筑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污染, 有利于环境资源的保护。更重要的是, 绿色建筑的环境保护能为我国带来外部性经济效益。这部分经济效益不体现在具体的某人或某组织上, 但是却会对整个经济社会带来难以估量的经济价值。

3 绿色建筑的经济成本效益研究

3.1 概述

多年来, 关于绿色建筑的研究多集中于建筑技术及国家政策方面的研究, 对绿色建筑的经济价值以及建造绿色建筑的成本效益的研究较少。随着绿色建筑的逐步推广, 这一部分逐渐受到了更多的关注。绿色建筑在设计建造过程中较传统非绿色建筑多投入的增量成本与建造绿色建筑所能带来的效益, 这两点已经成为了影响绿色建筑发展的关键之处。

3.2 国外的绿色建筑成本效益研究

2003年, 吉斯等研究者对位于美国加州的33栋绿色建筑物进行了分析研究, 这也是国际上首次关注于绿色建筑的经济价值与成本效益情况的研究。该项研究的结果证明, 建筑物若要达到LEED (Leadership in Energy&Environmental Design Building Rating System) 标准的“基本认证”, 需比非绿色建筑多投入约1.84%的成本;若要达到“金认证”等级, 则需付出约为2%~5%的额外成本。2004年, 美国联邦总务办事处 (GSA) 对LEED认证成本进行了调查, 结论指出, 美国的新建或改建建筑为了达到LEED认证, 需付出的额外成本约为:0 (基本认证) ~8% (金认证) [4]。

以上研究都是针对绿色建筑的成本。近年来, 研究者们对于绿色建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开始了更多的研究。米勒等研究者在2009年通过对500位绿色建筑的使用者进行访问调查得出结论:绿色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使用者的生产力提高。菲尔斯特和麦卡利斯特在对一系列绿色建筑的数据进行分析后, 得到这样的研究结果:相对于一般的建筑, 绿色建筑拥有更低的房屋空置率, 并且其平均租金要高于非绿色建筑的租金水平。

3.3 国内的绿色建筑成本效益研究

对绿色建筑的成本效益方面, 我国的研究相较于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在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建筑节能减排的政策下, 这一问题也迎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现阶段对绿色建筑产品的增量成本的研究, 多是在参考GB/T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这一标准的基础上进行的。

3.3.1 绿色建筑成本效益研究现存的问题

大众一直对于绿色建筑存在诸多误解, 比如:绿色建筑是使用了很多新型技术的高端建筑产品, 建造成本以及购买成本都会非常大。造成大众此种误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早期的绿色建筑试点运行的多为高档的地产项目, 开发商将其作为卖点, 大肆宣传“高档的绿色建筑”这一概念, 使得大众对于“绿色”和“贵”产生了强制联想。这是导致大众对绿色建筑并不买账的现状的原因之一。

2) 对增量成本具体如何该界定存在误解。个别购房者在计算购买绿色建筑产品的增量成本时, 由于对增量成本定义不清, 误将昂贵的装饰费也算在其中, 而这部分费用其实与绿色建筑产品本身并没有关系。因此, 导致购房者产生绿色建筑增量成本较高的误解[5]。

事实上, 对2008~2015年的绿色建筑标识项目增量成本的资料进行统计, 发现各星级的绿色住宅项目与公共建筑项目的平均增量成本如表1所示。

元/m2

这一数据相较于2010年统计的一星级绿色住宅项目的增量成本在60元/m2左右;二星级绿色住宅项目的增量成本平均在120元/m2;三星级绿色住宅项目的增量成本平均在300元/m2左右[6], 已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 增量成本降低了约一半以上, 证明了我国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并不是十分高昂, 并且随着技术进步、产业化发展, 增量成本存在大幅降低的可能性。

我国传统建筑在经济效益分析考虑时, 主要关注的是财务方面的分析, 考虑现金收益。一般是利用一个相对合适的折现率, 将未来可能发生的现金流量进行折现。然后通过对比成本与未来现金收益的折现值, 来评估项目的成本效益情况。例如工程经济学中财务净现值 (NPV) 的计算方法:

式中, ic为设定的折现率;CI1为财务各年现金流入量, CO1为财务各年的现金流出量;n为计算时间。

但是, 这种传统的经济效益分析没有全面考虑到绿色建筑所能带来的全部收益, 并没有真实地反映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与财务可行性。在计算收益时, 由于没有将绿色建筑的真实收益效果纳入计算, 才会产生绿色建筑较传统建筑而言, 能创造的经济效益小的假象, 使得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开发商不愿意选择绿色建筑项目, 这也是造成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推进缓慢的原因之一。

3.3.2 改善我国绿色建筑成本效益发展现状的建议

1) 充分考虑居住者的实际需要。在制定绿色建筑方案时, 应前期调查居民支付意愿与购房要求。抓住购房者对于房屋的需求点, 以相应的产品特色使他们产生对于绿色建筑的购房意愿, 绿色建筑产品才能达到较好的效益。在成本一定的情况下, 通过效益的提高来改善成本效益状况。

2) 控制增量成本合理范围。在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 开发商和物业管理机构应对增量成本进行有效控制。现阶段我国绿色建筑较缺乏的就是全生命周期成本意识, 开发商不能只关注前期成本, 还应有效地控制在运营期的成本效益 (如运营期物业成本等) 。并且, 在售房时, 可以向业主展示绿色建筑的成本效益评价结果, 利用绿色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低耗能等优势来吸引业主, 打消他们对于高成本的顾虑, 从而改善绿色建筑以往市场认可度低的状况, 让业主更乐于选择绿色建筑产品。

3) 建立绿色建筑激励政策机制。绿色建筑不仅能为开发商和业主双方带来利益, 更重要的是带来的全社会外部效益。因此, 为加快推广绿色建筑, 应当由政府做出相应的努力, 比如:建立新的绿色建筑经济激励制度, 利用较优惠的税收比率或者对于绿色建筑项目的资金贷款优惠政策来刺激市场, 建立对于绿色建筑项目的特殊补贴等, 以改善绿色建筑成本效益状况, 从而鼓励绿色建筑发展。

4 结论

建筑业是我国现今阶段国民经济发展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影响力巨大。发展绿色建筑是一项推动我国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改善民生、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有效举措, 可以帮助建筑业转变以往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这也就意味着绿色建筑对于当今社会追求的“可持续性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所以, 认识到绿色建筑的发展能为整个社会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 并且改变以往开发商和消费者对于绿色建筑高成本的错误印象, 可以有效推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进程, 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意义重大。[ID:003471]

参考文献

[1]刘春江.绿色建筑评价技术与方法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5.

[2]宋凌, 张川, 李宏军.2015年全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统计报告[J].建筑科技, 2016, 15 (5) :13-15.

[3]张建国, 谷立静.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挑战及政策建议[J].中国能源, 2012, 34 (12) :21-22

[4]叶祖达, 梁俊强, 李宏军, 等.我国绿色建筑的经济考虑:成本效益实证分析[J].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 2011, 2 (4) :28.

[5]马素贞, 孙大明, 邵文晞.绿色建筑技术增量成本分析[J].建筑科学, 2010, 26 (6) :91-92

[6]高泉平.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10, 32 (15) :195-198.

[7]刘玲玲.浅谈绿色建筑经济的重要意义[J].中国外资, 2012, 21 (9) :264.

[8]杨文.我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探索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 2008.

[9]张良.绿色生态城区指标体系与管控办法[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 2013.

上一篇:公司治理的完善下一篇:钻孔瓦斯流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