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成本效益

2024-10-08

治疗成本效益(共8篇)

治疗成本效益 篇1

高血压病是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左室肥厚 (LVH) 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子, 逆转LVH有可能改善预后[1]。国内外多个研究均证实及推荐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ARB) 、钙拮抗剂 (CCB) 、β受体阻滞剂可作为逆转左室肥厚的药物。而降压主张长效平稳降压, 这可能增加了治疗成本, 如何在治疗过程中找到优化的成本效益及良好的治疗依从性, 成为关注的问题。2009年8月—2010年8月选用三类长效降压药物治疗高血压并左室肥厚患者, 对比其在降压、逆转左室肥厚方面的成本效益及治疗依从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98例为我科门诊和住院患者, 男性63例, 女性35例, 年龄31岁~60岁 (41岁±8岁) 。入选标准:诊断符合1999年WHO/国际高血压联 (ISH) 高血压诊断标准的Ⅰ级、Ⅱ期高血压患者[2], 高血压病病史在2年以上, 具有随访条件;未经治疗或已停药2周以上的患者;经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有LVH, 左室重量指数 (LVMI) :男性>134 g/m2, 女性>110 g/m2, 舒张期室间隔厚度 (IVST) >12 mm, 左室后壁厚度 (LVPWT) >12 mm的患者。

1.2 排除标准

符合以下任一条件者不纳入本研究:继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 (Ⅲ期) ;合并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合并糖尿病、冠心病;窦房结功能病变及房室传导阻滞或双分支阻滞;支气管哮喘及支气管痉挛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孕妇;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甲亢;恶性肿瘤患者;对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钙拮抗剂过敏者。

1.3 分组及用药方法

符合标准患者98例, 随机分为3组, 各组年龄、性别、平均血压、IVST、LVPWT、LVMI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1) 。A组33例, 予比索洛尔 (康忻, 北京默克出品) 5 mg, 1次/日。B组33例, 予硝苯地平控释片 (拜新同, 拜耳公司出品) 30 mg, 1次/日。C组32例, 氯沙坦 (科素亚, 杭州默沙东出品) 100 mg, 1次/日。共4周, 如果血压没有得到满意控制, 即服药前的早晨坐位血压收缩压 (SBP) ≥140 mmHg和舒张压 (DBP) ≥90 mmHg, 则增加3组各自药物使用量一倍。

注:3组各项比较, P>0.05。

1.4 观察方法

采用偶测血压计24 h动态血压 (ABPM) 。24 hABP采用无创便携式动态血压检测仪 (美国GH941) , 分析血压指标:24 h平均SBP (24 h mSBP) 和24 h DBP;白昼平均SBP (dSBP) 和白昼平均DBP (DBP) ;夜间平均SBP (nSBP) 和夜间平均DBP (nDBP) 。超声心动图检查, 测定舒LVPWT、IVS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Dd) 等, 连续测定3个心动周期取平均值。根据Devpreux[3]公式计算左室心肌重量 (LVM) , 再除以体表面积 (BSA) 得出LVMI。检测治疗前后心率、血糖、血脂、血尿酸、肝肾功等指标。观察治疗依从性比率。

1.5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舒张压下降≥10 mmHg, 并降至正常范围或舒张压下降≥20 mmHg;有效:舒张压下降 (10~19) mmHg或虽未达到10 mmHg, 但已降至正常范围或收缩压下降≥30 mmHg;无效:血压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

1.6 成本检验

成本是指在实施某一药物治疗方案或几种药物联合治疗方案的整个过程中所消耗的全部药品费用。所用药品费用均按我院2010年收费标准计算, 同时除去各种不确定的费用因素。治疗总成本 (C总) =C药×7×24, 由此得出3种方案的总成本。

1.7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SPSS 10.0软件分析, 采用t检验, 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分析

A组服用比索洛尔5 mg/d者26例, 10 mg/d者7例, 治疗依从性比率94.0%, 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87.9%、97.0%。B组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30 mg/d者28例, 60 mg/d者4例, 1例失访, 治疗依从性比率84.4%, 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90.6%、93.8%。C组服用氯沙坦100 mg/d者20例, 200 mg/d者12例, 治疗依从性比率87.5%, 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84.4%、90.6%。3组间比较总有效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血脂、血糖、血尿酸、肝肾功能指标无变化;治疗依从性比率A组明显优于B组、C组 (P<0.01) 。

3组治疗依从性差的原因有, A组疲乏、无力2例, 阳痿2例。B组副反应2例, 头痛3例, 面红2例, 水肿2例, 疲乏、无力2例, 阳痿7例, 漏服药>3次3例, 感觉药物费用高3例。C组夜尿1例, 干咳1例, 皮疹1例, 阳痿2例, 漏服药>3次5例, 感觉药物费用高8例。

2.2 血压和心率

与治疗前相比, 3组治疗后血压下降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A组心率下降, B组心率加快, C组心率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

2.3 左室肥厚变化

与治疗前相比, 治疗后3组在IVST、LVPWT、LVMI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但3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1) P<0.05

2.4 成本费用比较

3组治疗成本费用间有统计学意义, A组明显优于B组、C两组 (P<0.05) 。详见表3。

注:A组与B组、C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高血压LVH是高血压直接损害心肌的主要表现, 引起LVH的机制, 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血流动力学因素及神经体液因素, 其中血压水平、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因酮系统以及交感神经活性的增加被认为是主要因素, 同时与种族、性别、遗传、钠盐的摄入、胰岛素抵抗等有关。

国内外多个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 积极控制血压, 使血压达标是逆转LVH的基础, 同时ARB、CCB、β受体阻滞剂自身均有不同途径逆转LVH的作用。β受体阻滞剂通过抑制交感神经活性减少去甲肾上腺素以及减少环磷酸腺苷生成和糖原合成, 阻断心肌细胞总蛋白、非收缩蛋白质的合成, 抑制心肌间质胶原组织代谢及左室心肌AngⅡ生成[4], 从而减慢心率, 减轻心肌张力, 改善心肌顺应性及降低心肌氧耗逆转LVH。本研究以3种长效药物在降压及逆转LVH比较, 3种药物在降压及逆转LVH方面均效果显著 (P<0.05) ;但从成本-效果分析可以看出, 比索洛尔产生单位效果所需成本最低, 拜新同次之, 科素亚最高, 成本效益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依从性方面, 比索洛尔组也较其他两组高, 这可能与以下两方面原因有关:①长效β受体阻滞剂除少数患者出现阳痿及短期疲乏、无力外无不良反应, 且价格相对长效ARB、CCB便宜, 在治疗效果相同的情况下长期服用治疗费用较低。②本研究试验组为中青年患者, 在社会生活中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大脑皮层过度兴奋导致交感神经活性增加, 引起肾素、去甲肾上腺素过度释放致血压升高, 除了出现高血压常见的头晕、头痛症状外, 还出现心悸、胸闷症状。β受体阻滞剂有明显的抑制交感神经兴奋, 减慢心率, 扩张脑血管, 改善左室肥厚所致舒张顺应性下降等作用。能减少多数患者因情绪紧张及剧烈运动过程中出现的头痛、心悸、胸闷等不适, 增加患者对药物的认知度和信任度。通过本研究发现比索洛尔、拜新同、科素亚在治疗中青年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中, 具有良好的降压及逆转LVH作用, 但从经济学角度看, 比索洛尔治疗成本效益显著, 治疗依从性高, 值得在中青年高血压合并LVH人群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Lery D, Garvison RJ, Savage DD, et al.Prognastic implications ofechocardiographically determined left ventricular mass in theFramingham heart study[J].N Engl J Med, 1990, 312:156-160.

[2]周和, 伍爱娣.高血压的诊断进展[J].新医学, 2003, 31 (1) :45-47.

[3]Devereux RB, Alonso DR, Lutas EM, et al.Echocardiography as-sessment of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comparison to necropsyfindings[J].Am J Cardiol, 1986, 57 (6) :450-458.

[4]Schmieder RE, Martus P, Klingbeil A.Reversal of left ventricularhypertrophy in essential hypertension: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double blind studies[J].JAMA, 1996, 275:1507-1513.

论死刑的成本与效益 篇2

摘要:死刑制度是一个争议了两三百年的问题,直至今天,它依然是争议热点。本文将从成本效益的视角,应用成本效益的分析方法,根据死刑适用过程中的实体上、程序上的成本、收益的利益衡量,对死刑制度的适用进行分析论证,死刑适用的成本是高于其效益的。

关键词:死刑制度;成本效益;利益衡量

中图分类号:DF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075-01

在法学研究中,死刑的存与废一直是由来已久的爭议问题。早在17、18世纪,就有龙布罗梭、加罗法洛、边沁、贝卡利亚等人的争议讨论。尤其是在最近炒得火热的贾敬龙案中,民众的呼声,学界的讨论,最高院对此案的态度,更是将此案中涉及的死刑问题再次变成一个不容忽视的,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成本与效益的问题,其实也就是代价与收益的问题;存与废,其实也就是利益衡量的结果。

一、死刑制度的成本

第一,死刑的程序成本。为了避免死刑的误判,几乎所有保留死刑的国家都严控死刑的适用,在程序上对死刑案件设置了最为复杂的程序,从而导致死刑案件的程序成本居高不下。比如,死刑的最后核准需要最高院的批准,给被告人法律援助,案件审理同步录音录像。另外,如果是地域偏僻、交通不便的地方,所有的程序成将本成倍增加。

如果死刑审判要给予所有可能避免错误定罪的保障、要提供可能的最好的法律援助、要允许上诉等一系列冗长的救济、要把漫长的时间花在审判和羁押过程、在死刑案件的证据把关和证明标准上要比普通刑事案件更加严格、而最后只将已被定罪的人中的极少一部分执行死刑(因为在不少国家判处死刑并不必然意味着要执行死刑,还可通过赦免等程序活下来),该项制度的成本必然是高昂的。[1]罗吉尔.胡德《死刑的全球考察》,第341页。

第二,死刑的执行成本。我国的《刑事诉讼法》规定:死刑采用枪决或者注射等方法执行。国内外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注射相比起枪决而言,是一种更为人道、更为经济的死刑执行方法。更为人道,总的来说应该不成问题。但目前在中国,这种方法是否更为经济,则值得推敲。正如有的法官所指出,虽然每次执行注射死刑的药价仅几百元,但注射死刑的延伸成本却很高。因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规定,注射死刑的药物和一次性器材必须由最高人民法院统一发放。同时为确保药物安全,每一次执行注射死刑,地方法院必须单独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申请,还要地方法官坐飞机去北京领药。所以,延伸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第三,死刑的附随成本。一是死刑犯的身后事处理。我国刑事诉讼法第212条规定:"执行死刑后,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罪犯家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将此进一步具体化,它要求执行死刑后,负责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当办理如下事项:1、对于死刑犯的遗书、遗言笔录,应当及时进行审查,涉及财产继承、债务清偿、家属嘱托等内容的,交给家属,同时复制在卷备查;涉及案件线索等问题的,应当抄送有关机关。2、通知罪犯家属在限期内领取罪犯尸体;有火化条件的,通知领取骨灰。过期不领取的,由人民法院通知有关单位处理。对于死刑犯的尸体或骨灰的处理情况,应当记录存卷。3、对外国籍的罪犯执行死刑后,通知外国驻华使、领馆,具体程序和时限依照有关规定办理。上述事项都将花费执行法院的一定人力和物力,特别在实践中,有的死刑犯无人来领取或者家属拒绝来领取其尸体,此时对尸体的处理则要耗费法院更多的精力。

二是因犯人被执行死刑而导致破案线索的中断,从而导致同案犯逃脱制裁所产生的机会成本。在一些团伙犯罪或社会关系复杂的案件中,如果将其中的关键作案人处死,就等于使其他尚未暴露的犯罪人少了一份危险。

三是死刑错案导致的国家赔偿。按照《国家赔偿法》第27条规定:刑事司法造成死亡的,应当支付死亡赔偿金、丧葬费,总额为国家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二十倍。对死者生前扶养的无劳动能力的人,还应当支付生活费。这在最近几年赵作海案、呼格案中体现的比较充分。

四是死刑引起的劳动力丧失。即使是犯罪分子,他仍然可以在监狱里从事一定的劳动,为社会创造一定的效益。

二、死刑制度的效益

第一,死刑具有最大的个别预防功能。即通过对犯罪人的生命的剥夺,从而彻底剥夺其再犯能力。“人死百事休”,因此,连死刑废除论者也承认死刑在剥夺罪犯受刑后再犯罪的能力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刑罚都无可比拟的。

第二,安抚功能。这主要是针对被害人及其近亲属而言的。“对犯罪人的报复的强度往往与受犯罪之害的强度成正比,即犯罪人对被害人的损害越大,被害人及其亲属对犯罪人的报复愿望便越强烈,而且所要求的的报复便越严厉。”[2]所以,在对于被害人及其近亲属的安抚方面,对特别严重的侵犯了被害人利益,特别严重地侵害了其近亲属利益的犯罪分子,处以极刑的意义无疑是巨大的。

第三,威慑功能。在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理解中,人人是都是害怕死刑的,所以我们认为死刑是一种具有威慑功能的制度设计。然而,死刑的威慑功能又是一个难以实证的问题。“ 死刑究竟阻止了多少人犯罪,或者说,究竟有多少人没有犯罪,是因为畏惧死刑,是难以测量的。正是由于其难以测量,死刑具有威慑作用,便因缺乏相应的定量分析结论支持而形成一个空泛的命题,有关死刑的威慑争议便在所难免。”[3]

三、死刑制度的成本收益分析

上文分析可以看出,从成本效益分析的角度研究,适用死刑,其成本是高于其效益的。由于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每个人对死刑制度考量的因素也是不一致的。笔者认为,所有的价值不仅仅只包括那些可以用货币来计量的,还包括一些无法用货币来计量,却又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因为生命是无价的,实实在在存在的,不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所以死刑的成本是远远大于其效益的。而且,成本是永远大于效益的。所以,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分析死刑制度,死刑制度的适用是不符合成本收益理论的。

参考文献:

[1]罗吉尔·胡德.死刑的全球考察[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胡云腾.张金龙.邱兴隆.“死刑问题三人谈”之二——在功利的天平上-上-死刑效益谈[J].中国律师[J],1998.

[3]胡云腾.张金龙.邱兴隆.“死刑问题三人谈”之二——在功利的天平上-上-死刑效益谈[J].中国律师[J],1998.

治疗成本效益 篇3

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 Z=1.4336, P=0.1517>0.0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社区获得肺炎 (结合临床症状、体征、胸部X线检查符合2006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订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1]的诊断标准) 患者118例, 支原体与衣原体抗体均阴性, X线胸片可见斑片状阴影、并排除结核等其他肺部疾患, 患儿试验前未用过其他抗菌药物。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62例, 对照组56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两组男女性别比, 使用卡方检验, χ2=0.0090, P=0.9242>0.05。两组年龄, 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 Z=0.1011, P=0.9196>0.05。两组病程, 使用t检验, t=1.54243<1.984,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对象

(1) 对青霉素、头孢菌素过敏; (2) 肝、肾功能明显异常者; (3) 接受肿瘤化疗或使用免疫制剂; (4) 复杂性感染需几种抗生素配合治疗; (5) 在门诊用过抗菌素者。 (6) 患者有呕吐、腹泻或其他胃肠道功能异常, 不能够耐受口服治疗者。

1.3 治疗方法

A组采用序贯疗法:静脉滴注头孢他定针 (山西威奇达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批准文号H20044791) 100mg/ (kg d) , 每12h一次, 3~4d后, 改口服头孢克肟颗粒 (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批准文号H10940128) 每次3mg/kg早、晚餐后服, 4~5d。B组静脉滴注头孢他定针100mg/ (kg d) , 每12h一次, 用7~10d。

1.4 观察项目

(1) 疗效判定标准[3]。依据卫生部颁发的“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分为:显效、有效、无效, 以痊愈加显效计算有效率。 (2) 药物不良反应。 (3) 成本效益。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包括床位费、护理费、化验费、放射费、抗生素费和其他药费 (仅指与治疗肺炎有关的药物) 、注射费、相关治疗费 (如雾化、吸痰、吸氧、治疗药品不良反应的费用) ;间接成本主要指因患者住院及家属陪床等所造成的工资收入方面的损失, 因患者全部为儿童, 均需家属看护, 本研究对此部分费用不作比较。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AS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χ2检验, 不符合参数统计的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着性 (P>0.05) , 见表2。

2.2 不良反应

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A组有3例患者出现轻度恶心, 2例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腹泻, B组出现皮疹2例、腹泻5例。均只进行对症处理。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也均未见明显改变。

2.3 药物经济学

观察组给药天数为 (8.0±1.1) d, B组 (8.0±1.3) d, 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t=0, P>0.05) 。两组治疗费用比较, 见表3。在经t检验, 两组在总费用, 注射费及抗生素费用方面有显著性差异,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均<0.01) 。

3 讨论

3.1 CAP的病原谱

由于造成儿科CAP的病原谱多种多样, 常见的病原体为细菌、非典型病原体与病毒, 细菌病原在发展中国家更是重要, 常见细菌包括肺炎链球菌 (stretococcus neumonia, SP) 、流感嗜血杆菌 (haemohilus influenzae, HI) (主要是b型, 其他型和不定型流感嗜血杆菌较少见) 、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hylococcus aureus, SA) 和卡它莫拉菌 (moraxella catarrhalis, MC) , 此外还有肠杆菌科细菌以及百日咳杆菌等[2]。因此抗生素疗法成为治疗该病的重要措施。

3.2 治疗CAP的药理分析

目前, 临床应用的抗生素品种繁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医疗经费控制的加强, 如何降低医疗费用是临床医师除医疗工作之外尚需考虑的棘手问题。1987年Quintiliani等[3]首先提出了抗微生物序贯疗法的概念, 即对因急性或中重度感染感染性而住院的患者, 通过短期迅速静脉滴注抗感染性药物, 使患者临床症状或体征得以控制并趋于明显改善时, 及时改用同一种抗感染药物的口服治疗, 这种疗法除临床疗效和细菌清除率与单用静脉给药方法相似外, 还能及时控制病情进展, 使体内维持药物有效的血药浓度, 缩短住院时间, 减少患者痛苦及院内感染, 从而避免药物浪费, 达到治疗目的[4,5]。下呼吸道血供丰富, 对抗生素的渗透性非常好口服抗生素利用率很高, 部分药物口服治疗和静脉给药可起有同样的效果[6],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研究发展和完善, 其各种剂型齐全, 也为实施序贯疗法创造了相应条件。头孢他定与头孢克肟同为第3代头孢菌素, 抗菌素谱大致同, 对大多数常见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呼吸道病原菌均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头孢克肟口服后40%~50%吸收, 口服后血药浓度达峰时间为2~4h, 血清蛋白结合率为70%, 表观分布容积为0.11L/kg, 半衰期为3~4h。具有口服后体内分布良好, 吸收快, 由于半衰期较长每日只服1~2次, 还具备患者依从性好的特点。目前, 市场上的头孢克肟的剂型主要是胶囊和颗粒剂。据资料报道[7], 头孢克肟颗粒剂的生物利用度大于胶囊剂型, 而且其芳香的口味, 顺应性好, 尤其适合儿童服用。

3.3 口服序贯疗法有效、安全、省钱

本组结果显示, 抗菌药物序贯疗法在抗菌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具有明显优势。本文观察组采用序贯疗法与对照组比较治疗效果、药物不良反应比较相似 (P>0.05) , 但治疗成本序贯疗法组明显低于静脉滴注组 (P<0.01) 。另本试验为研究方便, 观察组的患者在转为口服治疗后, 仍继续住院观察, 但在临床实际中, 如果患者转为口服治疗后病情稳定, 则可以尽早出院, 在家里继续口服治疗[8], 故实际床位费用等其他费用还可能减少。因此我们认为在保证有效治疗和同等疗效的前提下, 头孢他定/头孢克肟序贯疗法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具有高效、快速、方便、节省费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优点, 且注射时间的减短, 患儿痛苦少, 易为患儿和家长接受, 宜于基层儿科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 (CAP) 应用头孢他定/头孢克肟序贯治疗的有效性及分析其治疗成本。方法 对118例无合并症和并发症的CAP患儿随机分为头孢他定/头孢克肟序贯观察组 (n=62) 与头孢他定静脉注射观察组 (对照组, n=56) 。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 (91.94%) 与对照组有效率 (90.14%) 比较差异无显着性 (P>0.05) 。但两组总医疗费用比较差异有高度显着性 (t=494.52, P<0.01) 。结论 CAP应用头孢他定/头孢克肟序贯治疗有效是一种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法, 具有临床可行性。

关键词:社区获得性肺炎,头孢他定/头孢克肟,医疗效果,费用效益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急性呼吸道抗生素合理应用使用指南 (试行) 下部分[J].中华儿科学杂志, 2001, 39 (6) :379.

[2]Mcintosh K.Community-acquired neumonia in children[J].N EnglJ Med, 2002, 346 (6) :429.

[3]蓝红.抗菌药物的序贯疗法[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1998, 19 (5) :338-341.

[4]康淑英, 郭虎.抗生素序贯疗法治疗儿童支气管肺炎60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4, 19 (6) :69-70.

[5]梁小辉.抗生素序贯疗法在小儿下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 2006, 22 (10) :1482-1483.

[6]孙忠实, 朱球, 张志敏.大力提倡抗微生物的转换方法[J].中国药学杂志, 1999, 34 (10) :709.

[7]同志刚, 白树华.头孢克肟的临床抗感染研究[J].中国临束药理学杂志, 2001, l7 (2) :150-153.

作业成本法应用的成本效益分析 篇4

一、应用ABC的成本分析:实施成本

应用ABC来核算产品成本并不是要彻底否定原有的传统成本核算方法, 而是要在原有的成本信息系统的基础上, 改进间接成本的分配方法。因此建立ABC系统并使之与原有的信息系统协调运行, 以及维持系统正常运行增加的人力、物力、财力就是应用ABC所付出的代价, 一般将其统称为“实施成本”。实施成本从其发生的原因来看, 主要由设计成本、机载成本和核算成本三部分构成。

1、设计成本

企业要应用ABC对成本进行核算必然要发生设计成本。设计成本就是指在原有会计核算系统的基础上, 根据企业的行业性质, 以及生产流程的特点增加ABC系统功能所需要的研究设计而付出的代价。它是整个ABC系统的基础。

ABC的核心思想是把成本核算深入到作业层次, 但不同行业由于生产流程的不同, 生产的产品的差异构成了作业的差异。因此ABC系统的设计必须具有针对性, 即要针对本企业所处的行业以及所采用的生产流程做具体的分析, 从而设计出与之相协调的ABC系统。设计成本主要包括设计ABC系统, 系统得到必要的承认, 以及根据企业所处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对ABC系统进行调整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设计成本可视为一种固定成本, 它与企业对产品成本信息要求的精确度之间无明显的比例关系。

2、机载成本

机载成本主要是指将ABC设计加载到计算机信息系统而发生的软件开发费用以及机载运行的费用, 即在利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运行ABC时所付出的代价, 包括软件开发费用, 设备购置费用、人力费用、动力费用、备品备件和日常维护费用等。机载运行可以提高成本计算的效率和精确性, 为应用A B C创造有利条件。

ABC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涉及大量的信息处理工作, 没有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支持, 是很难完成的。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 今天的计算机已经可以进行相当规模的成本计算, 且精确度也越来越高, 因此机载成本是ABC系统得以顺利应用的重要保障。

企业对成本信息的精确度要求越高, 越需要发达的ABC系统, 相应的机载成本也就越高, 因此机载成本会随着成本信息精确度的提高而上升。

3、核算成本

核算成本是指在作业的基础上, 运用ABC系统对成本进行记录、计量、并分析产品成本的人力、物力所付出的代价。它是应用ABC的必要条件。

在这里我们把核算成本与机载成本之和称为ABC的运行成本, 二者是一种此增彼减的关系, 在使用人工核算成本为主的企业, 应用ABC往往会造成很高的日常核算成本, 机载成本比重越低的企业, 其核算成本的比重越大;反之, 随着机载成本比重的提高, 核算成本会相应下降。但是机载成本的提高速度总是会大于核算成本降低的速度, 其原因是, 软件的开发和设备的购置费用远大于由此而减少的使用人力进行核算而发生的人力、物力费用。因此, 二者之和, 即运行成本仍然会随着企业对产品成本信息精确度要求的提高而上升。在机载成本为零的情况下, 运行成本全部为核算成本, 此时产品成本信息的精确度最低。

二、应用ABC的效益分析:失误成本的降低

ABC之所以不能得到广泛的应用, 还有一个原因, 就是它为企业带来的效益很难直接来衡量,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失误成本, 间接的分析应用ABC为企业带来的效益。

失误成本是指根据不精确的成本信息做出的不正确的决策而导致的企业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失误成本产生的原因, 典型的有:不合理的产品订价所导致的无利润产品的出售或产品竞争力的丧失等;不良的产品设计, 如一味考虑增加某一产品的性能而添加特殊零件或复杂生产工艺, 从而导致成本的增加超过由于性能的增加所获得的效益;不准确的经营费用预算等。

企业通过相对精确的成本信息为生产经营等活动做出正确的决策, 来减少失误成本, 从而就可以相对提高企业的效益。

ABC系统为企业提供的产品成本信息的精确度越高, 越有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 也就越有利于失误成本的降低, 因此, 失误成本随着产品成本信息精确度的提高而下降。

三、失误成本与实施成本的权衡

一个企业往往拥有上百甚至上千种作业, 根据每一项作业的实际耗用资源核算产品成本的确可以获得精确度很高的成本信息, 从而有助于企业做出决策, 但其实施成本也是非常昂贵的。采用这样一个成本核算方法所发生的实施成本很有可能大大超过由于其能提供“相对精确”的成本信息而改善了决策所带来的效益;而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虽然其实施成本并不昂贵, 但又大大歪曲了针对作业、生产过程、产品、服务和顾客的成本报告, 管理者利用这些信息做决策很可能会犯严重的错误。例如:竞争激烈的环境下, 在进行产品定价的重大决策时, 要求成本必须是精确的, 而传统的计算方法高估了大批量生产产品的成本, 低估了小批量生产产品的成本, 因此建立在扭曲的成本信息基础上的市场定价也会过高或过低, 企业就会因此逐渐丧失市场或在亏损状态下销售, 而竞争对手则会利用这一情况赢得顾客和市场。究其原因, 就是由不精确的成本信息导致的。可见传统成本核算方法有着很高的失误成本。

任何一个成本系统都不是越精确越好, 卡普兰在《高级管理会计》一书中提到“作业和加工成本同实际成本的差别在5%或10%以内就可以算得上准确。”“相对简单的作业成本制度可达到90%以上的准确度”, 应用ABC的成本效益分析实际上就是在由基于不精确的成本信息做决策产生的失误成本和应用A B C而发生的实施成本之间进行权衡。

四、企业应用ABC应考虑的因素

一个企业是否适宜应用ABC进行成本核算, 实践中通常采用经验分析的方法来帮助决策, 但是一般可考虑四个因素, 即产品成本受扭曲的程度, 成本信息与决策的相关性, 现有信息系统条件的充分性及企业的规模。

1、产品成本受扭曲的程度

ABC的基本目的就是解决产品成本受扭曲的问题。如果扭曲不存在或不严重, 从“成本—效益”观点来讲, 实务工作者就不会认为有应用的必要。

2、成本信息与决策的相关性

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 能否在竞争中获胜, 关键在于企业做出的决策是否正确, 而企业所做的决策更多的是基于成本做出的, 因此, 决策的正确与否与成本信息的精确度息息相通。

企业基于产品信息所做的决策有产品定价、产品替代、技术投资、终止不获利产品的生产、改进生产过程和经营战略等。总之, 企业做决策时对成本信息的依赖性越大, 也就是决策与成本信息的相关性越高, 就越适宜应用ABC。

3、现有信息系统条件的充分性

现有信息系统条件指企业现有的会计系统情况, 企业整体的网络化程度、系统访问能力以及历史数据的可用性等。现有信息系统条件的充分与否为成功应用ABC创造有利条件。信息系统的创建和完善不仅可以获得ABC所需的成本信息, 为耗费资源准确计入作业成本库, 以及以多元作业动因为依据计算产品成本打下了基础;同时企业的成本分配有时需要二次分配, ABC繁重的资料收集和计算工作可能会造成企业过量负荷, 使企业难以承受, 从而阻碍ABC的成功应用, 而完备的信息系统会自动完成这些复杂而繁琐的工作。现有信息系统条件越充分, 越有利于应用ABC。而对于相当多的公司, 现有信息系统状况不佳直接导致ABC应用的失败。澳大利亚1995年调查的213家企业中, 只有12家实际采用了ABC, 未采用者说, 他们的主要困难是资源不足、缺少技术。

4、企业的规模

企业的规模差异主要体现在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差异, 以及公司空间的分散性上。1996年美国的管理会计师协会 (IMA) 进行了一次调查, 这次调查所得的数据, 后被一篇题为“ABC越来越普遍地用作决策工具”的文章所引用, 它指出应用者的平均规模较大, 年销售额为1~5亿美元, 这是因为规模较大的企业比较容易出现成本扭曲的问题, 所以应用ABC的较多。

摘要:作业成本法较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有明显的优点, 它通过使用动因追溯和直接追溯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 再使用作业动因将成本分配到产品, 可以为企业提供“相对精确”的成本信息。本文将对作业成本法应用的成本效益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成本效益

参考文献

[1]、石廷安.作业成本法的优点及其使用原则[J].济南: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8 (1) :47-48.

企业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效益分析 篇5

成本会计信息是企业会计人员在遵守企业会计准则及会计标准制度对该企业生产中的包括原料, 人员使用等方面的消耗进行整理、分析、归纳, 得到的一种会计信息“产品”, 使该企业的管理者、投资者、税务等人员通过此信息能够具体了解成本的智力成果。在此信息的形成过程中也会有一定的成本投入。这些成本投入主要包括:

1.1 收集、处理、编制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

一个公司在成本信息形成的过程中, 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进行信息数据的采集、确认、记录和总结的过程。收集和整理会计信息的成本主要包括员工的工资、必备的办公用品, 还有电脑硬件和所需要的财务方面的软件等等。如果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程序过于复杂化, 那么在不同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分配比例计算也会更加的复杂, 此时就会用到高素质的会计人才进行精确的成本核算, 其成本的费用也会更加的高。此信息是为了提供给企业的信息使用者, 那么就需要编制成本信息的专门人员, 就会相应的产生一定的人工费用。

1.2 法律费用成本

当一个企业的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成本信息误导了信息的使用者, 就会受到该企业的投资人或税务部门的起诉, 就会相应的产生一定的法律费用。

1.3 企业管理及业绩评估的机会成本

应用于内部管理的成本数据与对外部报送的成本数据的区别在于, 外报成本数据收集整理数据信息必须严格遵守会计准则, 而内部管理成本数据, 管理人员完全可以按照公司的管理目标进行收集整理, 在这个过程中, 管理人员在收集方式上难免会有一定的主观性, 当他选择一种自认为合理的收集方式时, 就会产生一定的管理机会成本。

会计人员为了分析该企业的各种会计指标之间产生各种差异的原因, 能够使公司的管理人员采取快速、准确的措施, 调整该公司的未来的工作计划提供有力可靠地数据依据, 把企业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实际成本与会计人员通过各种数据进行预算的成本相比较。如果企业的会计人员对于这种差异的成因分析的不够清晰明了, 就会影响到该企业管理人员对于生产成本的正确评价, 从而导致企业业绩评估的机会成本的产生。

1.4 其他方面的成本

除了以上几种成本外, 还主要包括这种成本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以及相应的人员培训费用、系统的维护和颁布新会计制度后新人员的培训费用等。

2 成本会计信息的好处

高质量的成本会计信息有利于企业决策者对企业的各项资源进行更好的优化配置,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成本会计信息带来的好处有:

2.1 减少生产成本

当使利润发生变化的其他因素不发生变化, 减少生产成本始终是企业追求的一个目标。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 在一个企业的经济规模、生产技术条件、产品质量标准不变的前提下, 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及劳动生产率、规范的管理制度等措施,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此方式降低成本的投入属于日常成本管理的方面。

第二、改变成本发生的基本条件。成本发生的基本条件是一种企业可以利用的经济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方式。这些经济资源主要包括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 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制度、符合标准生产质量的物质资料, 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及专业技能、产品生产的技术质量标准及生产过程中的复杂程度、企业的生产规模、管理组织结构、企业人员的职能分工、与外部相关企业的协作关系等方面。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影响成本投入的深层次的原因。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 当成本降低达到了这些因素可以承受的极限时, 再想进一步的降低成产成本, 效果将不会明显。所以, 如果我们可以改变成本发生的基本条件及影响成本的结构性因素, 就会使生产成本的进一步降低有了新的前提条件, 使本来很难降低的成本在此基础上得以进一步降低。

2.2 增加企业的利润

一般来说我们能够想到的提升利润的方式不外乎节约成本, 提高运行效率, 加强规范化管理。但逆向思维来看, 如何提高成本而获得总体性更高的利润是应该提上议题的, 例如一枚玩具戒指, 成本为1元, 卖出10元, 利润9元;而一辆二手汽车, 回收价格5万, 卖到15万, 则利润为10万元。所以一些成本不能降低, 通过提高成本的方法也可创造收益。当然成本管理不能仅仅对于初始资源的利用采集。更要对于广告、人力、众多因素都要考虑进去。通过战略性的变动卖价、市场推广、质量保证来从各个方面达到获得利润的最终目标。

2.3 为单位的战略性思维提供依据

企业发展讲求活跃思维以获得更高更好的效益为目标。成本信息在此时就能够派上用场。对管理的各个方面加工调试以获得效益的最大值。这些都需要提高企业活跃度, 加强竞争性开放性思维。对单位管理的每一步都有前沿性的安排布置。

资源毕竟是一种有限而且需要成本花费的东西, 对资源的利用程度高则效率高, 这也需要融入成本信息这一概念。力求通过成本信息的把握以最小的成本充分运行得到优良的价值。这一点尤其对于资源紧缺而需要量巨大的企业来说, 成本的管理牵制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为了节省瓶颈性资源, 依靠对其他资本的提高来弥补这一缺陷。

3 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分析的启示

第一, 如今市场环境变得越来越多元, 原来越复杂。不稳定因素频繁出现。无论是对消费者还是企业生产者来讲, 面临的挑战都越来越大, 越来越多, 这需要企业管理这把握好航向不迷失自我, 更要灵活操作、审时度势, 当然在积极追求企业对象市场化的同时千万不能牺牲一些原则性的东西, 对群众和社会负责, 也对自身的发展负责, 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创造一个和谐、有活力的市场环境。

第二, 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大部分是难以计量的。如前面所列示的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和效益, 很难用具体的数据来表示。在选择成本会计信息提供内容时, 可以根据具体的环境对成本会计信息可能产生的成本和效益进行职业判断, 在成本和效益之间进行权衡, 以得出“适量”的成本会计信息。

第三, 成本会计信息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就成本会计信息的处理和提供来讲, 随着信息技术的采用, 会计信息的处理大大便捷, 成本大大降低了。

参考文献

[1]曹文庆.成本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作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4.

成本效益分析系统研究 篇6

第一炼轧厂实时成本效益分析系统是以原有二级 (公司) 能源采集系统、三级 (本厂) 能源采集系统、物流跟踪系统、本厂办公信息系统为基础, 以数据库为中心, 以计算机网络发布为形式的一个实时、定量、统计、分析综合自动化系统, 由炼钢成本分析系统和轧钢成本分析系统两套系统组成。

炼钢成本分析系统根据炼钢过程中自动采集到的铁水量、废钢量、合金料量、辅原料量、能源量 (水、电、氧气、煤气、压空、氩气、氮气) , 占成本总量的97%左右, 再加上劳资部门提供的人工吨钢成本、设备部门提供的设备吨钢成本、供应部门提供的耐材吨钢成本、安全部门提供的安全吨钢成本, 占成本总量的3%左右, 共同构成炼钢成本。可以按时间段、班别、钢种进行成本的实时查询、分析、统计。轧钢成本分析系统根据每班轧钢过程中采集到的原料量、轧辊消耗量、辊环消耗量、能源量 (水、电、氧气、煤气、压空) 、备件消耗量, 计算出每班成本, 根据轧制钢种产量, 分摊成本到各个钢种, 根据轧制规格的产量, 分摊成本到各个规格。也可以按时间、班别、钢种进行成本的实时查询、分析、统计。

一、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一) 炼钢成本管理过程

一炼轧原有的物料跟踪系统, 整个物料跟踪过程中的每个‘工序’都带有详细的开始以及完成信息, 所有‘工序’之间用逻辑关系连接在一起组成作业链, 所有的物料信息也连接在一起组成了物料状态变化过程。这样就把所有物料、作业加工时间、资源、及工艺路线等相关信息综合到一个整体系统内, 可以更加精确地计算对象成本以及进行作业成本控制, 对于生产过程控制、优化生产过程、企业减少资金占用具有重大意义。

(二) 实时成本分析系统的组成及目标

第一炼轧厂实时成本分析系统分两大组成部分:炼钢实时成本分析子系统和轧钢实时成本分析子系统。

钢铁企业生产模式中正是用炉号为基础标识一批物料的。炉号是钢铁企业极其重要的物流跟踪标识, 通过炉号可查出钢种、标准、检验情况、判定结果等信息。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 物料是从冶炼作业开始形成流动, 然后以炉号为标识发给下个生产环节, 下个生产环节仍以炉号为标识记录本次收发和以后的生产操作。即使一批物料发送给不同的生产环节, 对于每一个下游生产环节来说“炉号”仍然能够标识这批物料。可以在线查看每一炉的总成本, 钢铁料消耗, 具体到某一种物料的消耗、金额。

分班次、分钢种、分时间段、分原料、 (钢铁料、合金料、散装料) , 以多种原料价格口径 (公司计划价、公司市场价、厂部计划价、成本市场价) 按钢水产量、钢坯产量计算和统计出吨钢水或吨钢坯成本, 并与相对应口径下的标准成本对比得出具体升降数据, 实现工艺过程的成本监控。成本核算的单位为元/吨钢水、元/吨钢坯。最后按财务报表的形式显示采集的成本, 作为指导生产的参考。

轧钢成本分析系统根据每班轧钢过程中采集到的原料量、轧辊消耗量、辊环消耗量、能源量 (水、电、氧气、煤气、压空) 、备件消耗量, 计算出每班成本, 根据轧制钢种产量, 分摊成本到各个钢种, 根据轧制规格的产量, 分摊成本到各个规格。可以按时间、班别、钢种、规格进行查询。以财务报表的形式显示轧钢系统的消耗、吨钢成本等, 可以指导生产。

(三) 本软件系统同其他系统相互关系

本软件系统中的数据分别来自不同的采集系统。炼钢实时成本分析系统的废钢、铁水、合金、辅料来自物流跟踪采集系统;炼钢实时成本分析系统的能源量来自公司二级计量结算数据;轧钢实时成本分析系统的产量由调度录入;轧钢实时成本分析系统的电量取自公司二级计量结算数据;轧钢实时成本分析系统的气体能源量来自公司二级计量结算数据。以上所涉及到的相关系统保持原有的完整性, 成本系统单向获取数据, 不改变原有的各系统运行及维护方式。

除自动采集的各种原燃料、能源量的数据, 各种原燃料和能源量的价格、人工吨钢成本、设备吨钢成本、耐材吨钢成本、安全吨钢成本, 分别由各相关科室实时提供并修改。

(四) 系统特点

1) 设备:不增加设备的投入。2) 用原有物流程序数据库服务器和三级计量数据库服务器实现各种原燃料、能源量的数据采集和存储。3) 原有物流程序发布服务器实现炼钢成本分析系统和轧钢成本分析系统的局域网上发布。4) 原有的办公网、物流网、MES网网络终端可以进行各种成本价格和手工输入料的维护。5) 实时:能做到炼一炉算一炉成本的响应速度, 上炉成本数据指导下炉操作, 在成本核算的最小元素上发挥作用, 对生产管理起到实时指导, 从基础上改变了以前的成本管理方式。6) 一致:统一数据来源, 统一计算方式, 统一精度, 统一各级考核标准, 结束了多套成本统计数据和多种考核标准并存的现象, 明确厂部成本管理的方向。7) 准确:自动采集的数据量占绝大多数, 最大化的减少人工干预, 极大降低因人为出错的可能。

二、实时成本分析系统的应用及研究效果

1) 每一炉在连铸切割完成之后, 该炉的成本消耗就可显示出来。

2) 合金料动态成本可清楚的将当班各类合金消耗、成本情况进行显示统计, 便于职工比对消耗及成份之间吸收率的差异, 在确保成份稳定的前提下, 可及时调整合金加入量, 降低合金成本。

3) 能源量动态成本可清楚地将当班各类能源量消耗、成本情况进行显示统计, 便于职工比对消耗的差异, 在确保生产稳定的前提下, 及时调整。

4) 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便于查找成本升高的原因, 及降低的途径, 实时、动态的成本管理数据体系, 为我厂细化成本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单就钢铁料消耗一项, 2010年一炼轧累计钢铁料消耗1044.608Kg/t, 2011年钢铁料消耗1040.39Kg/t, 累计降低4.22Kg/t, 折合金额:4.22×3400×1253009.98/1000=17978187.19元, 本系统按20%的贡献率计算, 每年节约成本为17978187.19×20%=3595637.4元, 即359.56万元。

第一炼轧厂实时成本分析系统的成功开发与应用, 精确地解决炼钢和轧钢复杂生产条件下物料的动态、量化、核算与考核的技术难题, 为我厂物料结构管理、钢铁料结构优化, 探索低成本模式下的生产结构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摘要:成本管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从早期的简单成本核算, 逐步发展今天的成本战略管理。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是提高效率, 降低成本, 减少时间和能耗的有效手段, 信息系统是企业创新, 取得竞争优势的有力工具。

治疗成本效益 篇7

近年来,各类医疗设备对临床工作的保障和支撑作用日益明显,据统计医疗设备资产占一般医院固定资产的2/3以上[1]。伴随三医联动改革以及医保人群覆盖面的扩大,费用的总控及实施按病种定额付费方式,医院的医疗设备投入也由蓬勃发展期的粗犷型管理,逐步转向以成本控制为核心的经济型管理。

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是医疗设备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常见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主要关注设备的经济效益,而往往忽略其投入使用后对病人、医院以及社会带来的隐形效益。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加之缺乏合理监管,医院往往容易产生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各个科室出现跨专业学科引进设备、超适应症使用设备、延长设备使用时间、增加设备使用频次等,从而产生不合理收费现象,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同时,医院等级评审标准中明确指出,三级医院必须有大型医疗设备的效益分析、临床应用效果、质量分析等[2,3,4]。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效益-效果综合评估的分析方法,以加强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该方法将大型医疗设备分为直接盈利和非直接盈利2种类型,利用净现值法和回收期法分阶段进行侧重点不同的评价,并分析了仪器设备的使用效果,以期为充分发挥大型设备的作用提供决策参考。

1 大型设备成本效益分析概况

医疗设备具有投资金额大,回收周期长的特点,因此,加强购置前的论证特别是进行大型设备全寿命周期的成本效益分析,不仅可以了解已有设备的运营情况与效益产出,同时也可为后续设备购置提供切实可靠的参考依据。

大型设备成本效益分析常见方法有:①投资回收期法(Payback Period Method,PPM);②资产收益法(Return On Assets,ROA);③量本利分析法(Cost-Volume-Profit Analysis,CVPA);④净现值法(Net Present Value,NPV)等[5]。

(1)投资回收期法。投资回收期法是计算项目投入使用后在正常运营条件下的收益额全部用来收回项目总投资所需的时间,是用行业基准投资回收期对比来分析项目投资财务效益的一种静态分析法。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T为投资回收年数,I0为初期投资额,N为项目的平均年度净收益。该方法优点在于概念明确,计算简便[6]。而缺点则在于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同时忽视了大型设备的应用效果和质量分析

(2)资产收益法。资产收益法又称为投资收益率法[7],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ROA为资产收益率,I0为初期投资额,N为项目的平均年度净收益。该方法优点在于概念明确,计算出了投资额的产出效率。缺点与投资回收期法相同

(3)量本利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是研究服务量、成本、收入与利润之间的关系,达到盈亏平衡时的服务数量,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Q*为保本服务量,P为每例服务的收益,V为每例服务的变动成本,F为固定成本。该方法优点在于可结合科室的业务情况与设备运营成本进行效益分析,准确度与参考价值更大。缺点在于变动成本具有浮动性,不是固定值,统计比较复杂。

(4)净现值法。上述3种方法都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而实际上若干年后的收益与现在同样币值的收益是不等同的。因此,在效益分析中,往往需要把未来的现金流转换成现值来统一比较,第N年的收益CFn转换成现值为:

其中,PVkn为现值,CFn为第N年的收益,K为资金的利息率,根据以上公式,可以得到一个投资项目的净现值:

该方法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而且将整个设备寿命周期的全部现金流(DCF)都考虑在内

2 基于效益-效果综合评价的成本效益分析

2.1 评价原则

基于效益-效果的成本效益分析的侧重点不仅仅在于经济效益,而要兼顾设备投入使用后为医院、科室、病人以及社会带来的隐形效益。该方法的评价内容主要分为经济效益和应用效果两部分。经济效益分析主要沿用现有方法得出定量的结果,而效果分析主要采用调查问卷反馈来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原则主要包括:①评价过程科学;②调查问卷面向使用科室和使用对象两级;③数据采集客观严谨,不使用不全数据或错误数据。

2.2 评价方法和手段

基于效益-效果的成本效益分析分别是经济效益分析和应用效果分析。经济效益分析主要采用净现值法,应用效果分析方法(Application Effect Analysis,AEA)主要建立在使用科室和对象的主观感受,数据反馈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展开[8]。问卷内容以受试对象就设备各项情况的满意度进行评分。

2.2.1 调查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的目的在于了解科室以及病人对设备的运行和使用情况的满意程度,从而对设备的效果进行分析。下面以某型号PET-CT为例设计针对科室和病人的问卷各一份。科室的调查问卷可包含对科室的实力提升情况、设备的运行情况、科室对病人使用后的效果满意度,见表1。针对病人的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对病人病情的诊出情况、单次检查价格满意度、病人对医院整体实力的印象等方面,见表2。

2.2.2 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在完成调查问卷后,利用信息系统对结果进行逐项统计分析[9],最终可得到科室问卷各项的平均分M1…M10,病人问卷各项的平均分N1…N10以及2项问卷的最终得分的平均分Ma和Na。权重系数k1和k2由问卷调查表的数量Q1和Q2决定,其中Q1为科室人员调查表数,Q2为患者调查表数,计算方式如下:

根据上述结果,可按照需求逐项进行权重分析或者利用总分平均分对设备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分析方法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本文提出公式如下:

其中,S是(0,1)之间的1个小数,可以作为综合分析的参数之一,定义为效果因子。

2.3 效益-效果综合分析

在多因子分析时,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建立2个或2个以上的参量之间的代数关系从而将2个参量联系起来。本文通过乘积的方式将效果因子作为增益参量进行双因子的综合分析。具体方法如下

通过净现值法计算得到的净现值为:

在附加上效果因子后,效益-效果综合分析下的净现值为:

其中,VCF0为每一年净现值,从上述公式可以更直观、更全面地对设备的投资效益进行评价。

2.4 方法评价

该方法优点在于:①整个评价模型建立在传统模型的基础上,概念明确,执行简单;②对设备的评价不再仅仅停留在经济效益层面,从医院全面、综合的发展角度出发对设备进行科学管理和评价;③作为一种全局考虑的评价思想,可以较灵活的适应于各类设备的成本效益分析,也可配合其他传统分析方法进行,具有可拓展性;④可依托于信息化系统平台展开,数据源大的情况下结论也更准确可信。该方法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效果评价依赖于调查问卷的形式展开,其中存在一定的主观因素:①问卷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可能会带有主观因素;②参与调查问卷人员所提供的信息可能存在主观的因素,个体差异也可能比较大。因此,可通过添加专家系统等方式,使得较为主观的效果评价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更符合实际。

3 应用实例分析

以我院某型多功能数字平板胃肠机为例,设备购置成本52.2万元,按直线法计算折旧,使用寿命6年,期满按1 0%提取残值,预计投资后每年创利3万元,则固定资产年折旧额为:

原始投资额(-NCF0)为52.2万元,投产后每年相等的净现金流量为:

第6年回收残值净现金流量NCF6=3+7.78+5.52=16.05(万元)。查年金现值系数[10]表得,5年8%的年现金值系数(P/A,8%,5)为3.9927,6年8%的复利现值系数(P/F.8%,6)为0.6302

则该多功能数字平板胃肠机的净现值为:

NPV=-52.2+10.83×3.9927 (P/A,8%,5)+16.05×0.6302 (P/F,8%,6)=1.1557 (万元)

按照传统效益分析方法结合我院使用现状,其净现值虽然大于零,但资金流入量仅占投资额的2.21%,仅从经济效益方面对该设备综合评价为“良”。但消化科在引入该设备后科室收治率得到明显提高,故仅以经济效益对设备进行评价缺乏一定合理性。

现以效益-效果评价方法对该设备进行评价。评价效果按照上文提供的问卷针对科室以及患者进行调查,共取得有效科室问卷11份,有效患者问卷27份。经计算,得Ma=7.7、Na=8.1、k1=0.289、k2=0.711,计算得到效果因子S=0.505。近6年该数字平板胃肠机NPV为1.1557万元,经修正后的NPV=6.625万元,经效益-效果评价方法得出该设备综合评价为“优”。

从上述案例可发现,对于此类经济效益不显著,但是投入使用后获得较好使用效果的医疗设备,在评价其综合效益时,宜将使用效果进行量化并将其考虑在内,才能正确客观评价该设备价值。

4 总结与展望

在以成本控制为核心的设备管理体系下,只以经济效益对设备进行效益分析显然是片面和不客观的。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效益-效果的综合成本效益分析法,为医院大型设备的效益分析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这种综合性效益分析也将为设备购置提供更加客观、详细的决策依据。该方法的应用和推广,可以让医院管理人员更全面地对设备进行评价,真正做到成本的合理支配,提高医院运营效率[11,12]。除了大型医疗设备,也可将此方法应用于其他常规设备和高值耗材等方面,并更进一步对方法进行研究和扩展,提高其适用范围和客观性。

摘要:本文介绍了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常用方法和优缺点,提出了基于效益-效果评价的大型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方法,详细阐述了该方法的评价原则和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指出了该方法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改进的方向。

关键词:大型医疗设备,效益-效果评价,成本效益分析

参考文献

[1]史庆辉,涂玲,李伟.大中型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研究[J].医疗装备,1999,(11):11-12.

[2]牛巧灵,王凤,张恩科.从应对医院等级评审谈如何加强设备管理部门建设[J].中国医学装备,2010,7(9):39-41.

[3]岑跃进,董贵安,王继伟,等.军队医院等级评审需重视的几个问题[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2,19(4):319-320.

[4]何琼,余昌胤,王飞,等.医院等级评审资料体系分层构建模式的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319-320.

[5]王群英.医院大型仪器设备的成本效益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10,(1 3):177-180.

[6]郑蕴欣,陈颖,李斌.医院维修人员配置与设备维修费用关系的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10,8(5):13-14.

[7]李斌,张红雁.医院医疗设备项目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探讨[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4,28(6):452-457.

[8]张恩科,李帅帅,施安,等.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实时监测和动态分析方法设计思路探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2,19(1):67-68.

[9]张恩科,高敬龙,李帅帅,等.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在大型设备资源配置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装备,2012,1(9):51-55.

[10]年金现值系数(P/A,i,n)表[DB/OL].http://media.openedu.com.cn/media_file/netcourse/jingpin/gscw/mainstudy/public/gsyy/htm/njxz.htm

[11]宋天一,张永寿,宗景军,等.加强管理提高医疗设备使用效率[J].中国医疗设备,2010,25(12):73-74.

会计信息监管成本效益分析 篇8

证券市场中交易对象的虚拟化和交易双方的非对称性, 决定了信息的重要性。但是, 信息的无形性和价值的不确定性使得仅凭市场机制难以实现供需均衡, 为此政府对证券市场的监管活动油然而生。证券监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信息供需矛盾, 提高了信息在决策中的价值和市场的运行效率, 鉴于政府监管也会给证券市场带来一定的负作用, 其监管效益也不断地受到人们的质疑。本文借助于成本效益分析方法, 评价政府监管的有效性, 并探寻政府监管的合理区间。

一、文献综述

证券市场的监管活动以20世纪30年代为转折点, 在此之前主要是行业自律组织实施的分散监管。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 催生了政府监管模式的产生, 并得到迅速推广。政府监管为快速恢复经济、提高信息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也受到了一定的非议。斯蒂格勒 (Stigler, 1964) 通过实证研究, 发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强制性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并没有给投资者带来实际利益;本斯顿 (Benston, 1969, 1973) 的实证研究表明美国1934年证券交易法的披露规定对投资者不具有明显的价值, 也没有对交易的证券产生可以测量到的正面影响。

信息披露的成本是不容忽视的, 它主要包括编制详细财务报告的直接成本、向竞争对手泄漏有价值信息的成本、证券销售上的延误成本、投资者相信误导信息的成本等。詹森和梅克林 (Jensen & Meckling, 1976) 也认为强制性信息披露无意于投资者收益的增加。周 (Chow, 1983) 的研究表明对会计信息进行监管增加了企业的个别成本和社会成本, 而几乎不存在有益的证据。瓦茨和齐默尔曼 (Watts & Zimmerman, 1986) 认为信息管制不仅直接耗费资源, 还会影响企业的投资、生产以及融资等方面的决策, 而且这种影响不一定改善帕累托法则意义上的福利。

罗斯 (Ross, 1979) 对金融市场上信息披露立法的成本收益进行了研究, 认为信息管制的收益主要体现在有效性和公平提升两个方面, 管制成本主要包括立法对市场的经济冲击存在着直接成本、贯彻这种立法存在的间接成本。伊斯特布鲁克和费雪 (Easterbrook & Fischel, 1985) 将证券管制的成本划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其中直接成本包括:信息的编纂、散发、诉讼以及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成本, 也包括参与披露过程的当事人在时间上的机会成本, 以及打印与邮寄披露文件和披露规则的费用;间接成本主要是披露导致企业放弃本可以经营的盈利项目的损失和信息噪音给投资者决策带来的不便;其研究结论认为没有满意的数据表明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法规是有益的。

我国的证券市场起步较晚, 对证券监管的成本效益研究也比较少, 最近几年才引起人们的重视。杨蓉, 宋永新 (2002) 将证券监管引起的成本划分为直接资源成本和间接效率损失, 直接资源成本包括监管机构执行监管过程中所耗费的资源与被监管者因遵守监管条例而耗费的资源, 即行政成本和执行成本;间接效率损失主要指因被监管者改变了原来的行为方式而造成的福利损失, 主要表现为道德风险、静态低效率和动态低效率等。吕晓梅 (2004) 将会计信息监管的成本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 显性成本包括管制制度的组织成本、实施成本和后续支出, 隐性成本包括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成本、合规成本和社会净福利损失;会计信息披露管制的收益主要体现为投资者对市场欺诈及市场失灵的预期减少所带来的投资总额的增加。

吴水澎、毕秀玲 (2002) 认为政府会计监管的效果评价考虑的应是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 其中社会效益主要表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改善程度, 从而使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程度, 具体可分为会计监管措施被认可的程度、会计信息不对称性的改善程度、会计信息造假的减少幅度、与国际化进程的协调程度等等;社会成本既有直接的成本消耗, 如用于机构管理 (包括公务员工资) 、咨询、设计、印刷、宣传、推广、修改、指导、培训等方面的成本消耗, 还有间接的成本消耗, 如被监管者的制度转换成本、寻租成本、效率降低成本、机会成本等。洪伟力 (2000) 从资本形成量、资本配置效率、投资风险的分散、现代企业机制的构建、资本和市场的流动性等16个方面对证券监管的效果进行了考察。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 国外大多采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某项监管规则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国内倾向于从宏观层面上采用规范的方法研究信息监管问题, 对会计信息监管成本的研究多于对监管收益的研究, 将二者结合起来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模型探寻监管的合理区域的研究比较少。

二、会计信息监管成本分析

监管成本是指监管活动所引起的一切合理的资源耗费, 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监管者和被监管者因监管活动而发生的一切合理支出;间接成本是指监管活动所引起的效率损失, 如监管者监管不当和被监管者改变了原来的行为方式而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监管活动对市场竞争或市场创新的影响等。从成本承担者的角度看, 监管成本又可分为监管者的实施成本、被监管者的遵从成本和社会福利损失等, 其中实施成本和遵从成本一般属于直接成本的范畴, 而社会福利损失属于间接成本的内容。

(一) 监管者的实施成本

监管者的实施成本是指监管者为了有效地开展监管活动而发生的一切合理的资源耗费, 具体包括监管规则的制定成本、监管规则的监督执行成本和监管过程中的信息搜集成本。一项法规的出台, 需要经过提议、草案、征求意见、修改、通过、颁布等多个环节, 多次反复, 旷日持久, 其制定成本一般是比较高的。法规的执行成本不仅包括监管部门和监管人员为贯彻法规而付出的监督成本, 也包括法规出台后的宣传、解释、指导、培训等成本。规则的制定与执行是一脉相承的, 在制定过程中要考虑其可行性和执行的难易程度, 过高的执行成本可能难以实现规则的目标。证券监管规则的制定和执行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信息基础上, 充分的信息是确保监管规则制定合理、有效运行的前提, 而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反馈等活动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 监管者为此付出的信息成本是高昂的。

美国国会为了贯彻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 专门成立了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来统一管理企业的信息披露问题。尽管SEC将会计准则的制定权转授于民间会计职业团体,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监管成本, 但它自身还发布大量的会计系列文告和相关披露规则, 这些规则的制定、实施成本是巨大的。1936年, 美国国会划转给SEC的经费总额为300万美元, 到1980年达到了7 230万美元[6], 1991年SEC的经费达到了19 300万美元[8]。安然事件后, SEC为了加强信息披露的监管, 其经费预算已高达七亿七千六百万美元[2]。英国的证券监管成本也是比较高的, 拉麦斯 (D. Lomax) 的研究表明, 仅英国证券与投资委员会 (SIB) 的行政费用就高达500万英镑, 加上其他自律管理组织的费用, 估计在2 000万英镑, 如果再加上其他监管机构的运行费用, 这一数字在1亿英镑以上[4]。

(二) 被监管者的遵从成本

遵从成本是指被监管者因遵守、执行监管规则而付出的代价, 也称为合规成本, 主要包括机构运行成本、信息成本、制度转换成本等。企业为了按照监管规则的要求, 及时、有效、高质量地对外提供信息, 需要设置相应的机构和配备专业人员来搜集、整理、编制、发布会计信息, 并接受独立第三者的鉴证, 这不仅需要耗费一定的资源以确保这些机构的正常运行, 更需要支付高额的信息鉴证成本和额外的信息搜集成本。尤其是在披露管制导致了额外的信息披露要求, 而这些信息对内部决策没有太大的价值时, 信息的生成成本是巨大的 (如要求企业披露替代现存资本设备的市场成本等) 。当一项新的监管规则替代旧规则时, 被管制者为此还要付出一定的制度转换成本, 即学习成本、新旧制度的衔接成本和契约重拟成本等。

菲利浦和泽切尔 (1981) 的研究表明, 1975年美国企业按SEC的10—K、10—Q及8—K格式编制报表所支付的变动成本为21 300万美元。巴斯塔波 (1977) 通过考察13家公司按照SEC第190号《会计文告》 (ASR-190) (1976年3月颁布) 中的要求公布存货和厂场设备重置成本数据的情况发现, 企业为此多负担的成本平均为12 400美元[6]。2002年美国的萨班斯——奥克斯莱法案 (SOX) 强化了对信息披露的要求, 也增加了被监管者的成本支出。一项调查显示, 美国上市公司遵循SOX的成本支出约在1.3-2.5百万美元之间[8]。Poonam Puri & Anindya Sen (2003) 的研究发现SOX导致企业的会计费用增加了105%, 从243 000元增加到499 000元;律师费用增加90.6%, 从210 000元增加到404 000元。周勤业等 (2003) 对2001年信息披露费用进行的调查表明, 我国上市公司2001年信息披露费用平均为132.33万元, 扣除样本中最高值中石化 (6 696万元) , 样本公司平均信息披露费用仍高达119.15万元, 平均日常信息披露费用占管理费用的4.09%。据英国1986年金融服务法推算, 政府监管的守法成本至少达1亿英镑。

尽管被监管对象承担的法规遵从成本可以通过提高产品或服务的价格适当地向消费者转嫁, 但究竟能否转嫁以及转嫁的程度高低, 取决于有关服务的供求弹性等多种因素。因此, 高昂的遵从成本可能会使企业不堪重负, 或加重消费者的负担, 这都有悖于监管的初衷。

(三) 监管活动引起的效率损失

监管者在对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信息进行监管时, 由于信息价值的复杂性, 存在着决策有用需求和反映受托责任需求之间的冲突, 存在着不同需求者之间需求愿望的冲突, 从而使得监管者无法确切知道信息需求的最优数量或从社会角度而言适当的数量, 这是监管引发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监管活动引发的效率损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监管可能会削弱市场竞争

监管是对自由竞争市场的一种人为干预, 它改变了自由竞争的规则, 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再分配。在整个监管活动中, 必然存在着受益者和受损者, 受益者因监管规则而获得了垄断利益, 受损者或艰难维持、或退出、或游说政府改变监管规则, 二者处于一个不平等的竞争地位, 损害了市场的公平原则。斯蒂格勒 (Stigler, 1964) 通过实证分析美国SEC对证券市场管制前后的股价变动情况发现, SEC管制的主要功效是将新公司排除在市场之外。此外, 过度严厉的监管不仅提高了企业的遵从成本, 也降低了企业进入市场的积极性, 降低了整个市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从而造成国家利益的损失。20世纪90年代SEC已经意识到过严的信息披露规则对美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影响, 并积极与其他监管机构合作寻求解决办法。

2.监管的滞后性引发效率损失

政府对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有效干预依赖于对市场信息的全面、及时和准确地把握, 片面、过时和失实的信息必然带来决策的失误和管理上的顾此失彼。由于监管者处于社会层级结构的塔尖, 远离市场活动, 其获取信息的链条比较长, 再加之信息传输中的时滞、失真, 使得监管者对市场发生的问题存在着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实施时滞和生效时滞, 从而出现监管规则运行时的市场环境与制定时的市场环境迥异, 规则的效应难以充分发挥, 甚至制约经济的发展, 阻碍市场创新。

3.监管引起决策上的道德风险

监管是对企业经济行为的制约, 它可能会改变企业的决策行为, 或是有意的冒险行为, 或是无意的谨小慎微等都可能使企业承担不必要的机会成本。监管的目的是为投资者创造切实可信的信息环境, 减少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决策失误, 但监管也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觉, 认为未突破监管规则的就是安全的, 使投资者对政府监管的对象产生过分信赖, 降低了风险意识和甄别能力, 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盲从式的非理性投机和对政府护市的依赖性预期, 徒增了资源无效配置的概率。

4.监管引发的寻租行为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

监管是一种权利分配, 是部分人借助于权力对他人实施限制, 是政治权力对经济市场的介入。政府的垄断性管制权易于产生政府官员设租、被管制者寻租和避租现象。所谓“租”是指某种生产要素的供给由于自然存量、政府管制等种种因素造成在市场上难以满足需求时而产生的差价。这种差价为寻租行为提供了机遇, 寻租者通过游说、行贿等手段来获得拥有生产要素价差的机会, 而拥有资源监管权的政府官员除了被动地接受寻租者的回报或贿赂外, 还可能直接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政治创租”和“抽租”, 以谋取私利。寻租行为的存在使得大量的稀缺资源用在了非生产性领域, 降低了生产性资源的配置, 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同时, 也腐蚀了政府的一些官员, 危害社会肌体的健康发展。

三、会计信息监管效益分析

政府对会计信息实施监管的效益主要体现在对信息质量的提高和缩小供需差异等方面, 从而降低信息使用者的信息甄别成本, 减少投资者对欺诈的预期, 增加投资者的交易剩余, 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一) 降低信息不对称,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会计信息监管主要是为了弥补市场竞争的先天性缺陷——个体利益膨胀导致整体利益无法实现最优而建立的一种让利益各方进行有效博弈的制度, 最终目的是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 实现信息供需平衡。 根据非对称信息理论, 市场上买卖双方各自掌握的信息是有差异的, 通常卖方比买方拥有较多的信息。拥有信息优势的卖方就希望通过输出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使自己获利, 而拥有信息劣势的买方则通过各种手段去获取信息以降低其风险。由于会计信息生产的特点使得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使用者之间、不同的外部信息使用者之间都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它不仅表现在数量上, 也表现在质量上;既有事前的信息不对称, 也有事后的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诱发证券市场中一切问题的根源, 事前的不对称性导致“逆向选择” (adverse selection) , 事后的不对称性引发“道德风险” (moral hazard)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降低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破坏了市场经济中的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原则, 导致了社会福利的净损失。治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最有效措施就是要求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 以弱化其信息优势。由此就产生了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一系列制度约束和对其披露信息充分性和公允性的鉴证, 公认的会计准则和独立的审计制度应运而生。

上市公司通过财务报告公开披露的信息, 尤其是超越法定披露要求所进行的自愿性披露, 具有一定的信号显示功能, 可以解决一定的逆向选择问题, 来促进合理交易或契约的形成。会计信息在控制道德风险中的作用不仅体现于股东与管理者签订的旨在激励管理者采取符合股东目标行为的雇佣报酬合约中充当了订约的指标, 以及提供契约监督、实施的依据, 也体现在信息决策有用性所支持下的证券市场及相应的经理市场中。因为竞争性的证券市场和经理人市场对经理的道德风险行为构成了外在的约束, 会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将反映在股价和经理人价值中。一个依靠披露虚假信息来欺骗市场的管理者, 终将被市场所淘汰。

(二) 政府监管节约了一定的交易成本

证券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信息的竞争, 其竞争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搜寻、检验和证实信息价值的过程。但由于信息的价值不可能在获得之前进行评估, 只能以既有的知识、经验和承受能力, 收集、估计信息含量水平, 并以试错方式进行决策。一旦信息搜寻不充分或搜集了错误信息, 要承担巨额的决策失误成本。政府通过制定强制性的信息生成、披露规则, 可以降低信息的搜集成本, 提高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 降低信息不充分或错误信息对决策的影响, 降低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这是因为 (1) 在会计信息非管制下, 每个投资者为了决策的需要会参与信息的搜寻工作, 尽管个体的搜寻活动是在信息效益大于成本的原则下进行的, 但个体理性并不代表集体理性, 许多个体在重复搜寻相同的信息, 个体搜寻信息的成本之和可能会远远大于信息管制成本; (2) 由于投资者之间能力的差异, 个体信息的搜寻活动必然增加信息的不对称性, 增加交易的摩擦。 (3) 企业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企业内部会计系统的副产品, 其边际成本很小, 如果会计信息不受管制, 每个信息使用者将以垄断价格购买同一公司的同一信息, 不仅增加了信息的不对称性, 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因此, 可以说会计信息管制相对于非管制而言是一个“帕累托改进”。小约翰·科菲 (John C. Coffee, 1984) 认为强制披露制度是一种理想的减少成本战略, 它通过对搜寻信息成本的社会补贴来确保信息的数量及信息的准确性。没有强制披露制度将导致更为严重的低效率。

信息管制对社会交易成本的节约是建立在合理管制前提下的, 一旦超过了合理的度, 过分的信息管制就可能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因为过分的管制不仅增加了企业的信息生产成本, 更为严重的是导致会计信息“堆集”, 而提高了信息的分析成本, 降低了信息的使用价值, 使信息使用者无所适从。

四、政府适度监管的选择

政府监管是对市场失灵的一种有效补救, 但它并不能解决所有市场失灵问题, 政府活动也存在一定的失灵, 有时政府失灵比市场失灵更可怕。因此, 政府对证券市场信息监管规则的出台应谨慎从事, 应进行充分的成本效益分析, 只有当监管效益大于监管成本时, 监管政策才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这里的成本效益不仅要考虑监管者和被监管者可计量的直接成本, 更要考虑监管活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评估监管政策所引发的效率损失。尽管对监管成本和收益的准确计量有一定的难度, 但仍然可以借助于成本效益分析模型来寻找政府监管的合理区间和监管强度。

图1中R=F (Q) 为监管的收益曲线, 它符合收益递减规律;C=F (Q) 为监管的成本曲线, 它由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组成, 变动成本决定了直线的斜率。由图可知, 当监管度Q<Q1时, 监管成本大于监管收益, 出现了监管净损失, 这是监管不足的表现;当Q1<Q<Q0时, 监管收益大于监管成本, 且dR/dQ>0, 增加监管度是一种“帕累托改进”;当Q0<Q<Q2时, 尽管监管收益仍然大于监管成本, 但由于dR/dQ<0, 增加监管度已不再符合经济效率原则;当Q>Q2时, 监管成本大于监管效益, 监管活动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净损失, 出现了监管过度。因此, 政府监管活动只能在区间[Q1 Q2]中进行选择, 其中Q0是最佳监管点, 实现了监管的“帕累托最优”。但由于政府的监管度不可能是一个精确的点, 而是一个动态的变量, 因此政府监管的合意区间为[Q0-△ Q0+△]。

政府监管的区间应是市场失灵的区域, 或市场调节成本较高的地方, 而对于能够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有效调节的领域, 政府完全没有必要介入。即使在政府信息管制的区域内, 也要赋予企业一定的灵活性, 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企业的自愿披露行为, 因为法规不可能对所有的方面都做出全面的规定。一项好的监管规则不是强硬的完全限制个体自由, 而是在花费最小的成本的情况下实现其目标, 这就意味着应充分考虑市场自律的力量和市场主体自律的可行性。政府管制不是限制、削弱市场主体的力量, 而是正确引导市场自律组织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监管优势。因此, 政府的适度管制应与市场自律进行有机地结合, 强制性披露应与自愿性披露进行有机地结合, 信息的免费供给应与市场调节进行有机地结合。

上一篇:大体积钢筋混凝土下一篇:农村票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