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效益分析系统

2024-10-01

成本效益分析系统(共12篇)

成本效益分析系统 篇1

所谓成本效益分析,就是将投资中可能发生的成本与效益归纳起来,利用数量分析方法来计算成本和效益的比值,从而判断该投资项目是否可行。具体应用于成本效益分析系统的成本效益原则,是指会计部门提供的成本信息所产成的效益应当超过提供这些信息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总和。

一、成本效益分析系统的效益构成

有关成本效益分析系统的收益主要有:

(一)降低成本。

降低成本以两种方式实现:第一,是在既定的经济规模、技术条件、质量标准条件下,通过降低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合理的组织管理等措施降低成本。通常,这种意义上的成本降低属于日常成本管理的内容。第二,是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是企业可资利用的经济资源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这些资源包括劳动资料的技术性能、劳动对象的质量标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产品的技术标准、产品工艺过程的复杂程度、企业规模的大小、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的职能分工、企业的管理制度、企业文化、企业外部协作关系等诸多方面。这些因素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构成了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是影响成本的深层次因素。在特定的条件下,当成本降低到这些条件许可的极限时,进一步降低成本的努力可能收效甚微。

(二)增加企业的利润。

降低成本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但在某些情况下,具有战略意义的议题是如何通过增加成本以获取其他的竞争利益。当成本变动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变动相互关联时,如何在成本降低与生产经营需要之间做出权衡取舍,是成本管理无法回避的困难选择。单纯以成本的高低为标准容易形成误区。成本的变动往往与诸方面的因素相关联,成本管理不能仅仅只着眼于成本本身,而要利用成本、质量、价格、销量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支持企业为维系质量、调整价格、扩大市场份额等对成本的需要,使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

(三)为企业战略提供支持。

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往往要采取诸多的战略措施,这些战略措施通常需要成本信息予以配合。采用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要通过强化成本管理不遗余力地降低成本。战略的选择与实施是企业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其需要高于一切,成本管理要配合企业为取得竞争优势所进行的战略选择,要配合企业为实施各种战略对成本及成本管理的需要,在企业战略许可的范围内,在实施企业战略的过程中引导企业走向成本最低化。

另外,在资源限制条件下,通过使用成本信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有限的经济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达到节约增产的目的,也是成本效益分析系统的重要应用。这一原理对于存在瓶颈环节的企业同样具有参考价值。当企业的薄弱环节成为制约企业成本的重要因素,提高瓶颈资源的利用效率成为成本管理过程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企业可以利用成本的代偿性特征,通过增加其他方面的成本以节约受限制资源或瓶颈资源,使受限制资源的边际收益最大化,从而提高企业的产出水平。

二、成本效益分析系统的成本构成

成本信息是会计人员生产的“产品”,也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会计人员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运用纸、笔、算盘、计算机等劳动手段,作用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消耗这一劳动对象,生产出成本信息,同时,将成本信息传递给企业管理者、投资人、债权人、税务部门等信息使用者。成本信息的成本具体包括:

(一)处理和提供成本信息的成本。

从企业经济业务的发生到成本信息的形成,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数据收集、汇总、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过程,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收集和处理会计信息的成本包括会计人员的工资、必要的办公用品、计算机硬件及财务软件、账簿费用等。尤其是当提供一些较为复杂或精度要求较高的成本信息时,其处理和提供的成本很高。对外提供报表时,因为报表中也包含成本信息,故财务报告的审计费用也应按一定的比例计入成本信息成本。处理和提供成本信息成本的特点之一是它往往是可以计量的。

(二)传递成本信息的成本。

用于向外披露用的财务报告中的成本信息,经过人工送达或财务软件传递等方式到达财务报告编报者手中,期间产生人工费用或软件摊销费用。

(三)诉讼成本。

企业在提供财务报告、纳税申报等活动中,因为所提供的成本信息误导投资或偷逃税款而受到投资人、债权人或政府税务部门起诉,而花费的诉讼费、立案费、律师费等。

(四)管理和业绩评价的机会成本。

为管理目的应用的成本数据(供内部使用的)不同于向外报送的财务报告中的成本数据,前者可以毋需依照公认会计原则,管理人员完全可以自由决定。用于业绩评价的会计成本信息,是将已经发生的成本与预算的成本相比较,鉴别与所制订的计划成本、利润、现金流量和其他财务目标所以发生差异的原因,从而促使经理人员采取措施,变更他们的行动或调整他们的目标和计划。在制订的成本计划不实或核算过程中因成本分配方法的影响,可能导致对经理人员评价的偏颇,会打消部门经理的积极性,造成业绩评价的机会成本。

(五)其他成本。

在信息时代,成本信息的成本除了以上几种外,还包括成本信息系统开发的付出及系统使用人员的培训费、系统维护费用等。

三、成本效益分析系统的启示

(一)遵守成本效益原则。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工具的频繁使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无论是企业的外部信息需求者还是企业的管理当局对成本信息的需求加强。外部信息需要更多的成本信息来评价企业的发展潜力和评估公司的价值,管理当局需要成本信息来进行决策和对各部门进行业绩评价。随着科技的进步,管理方法的创新,会计学科的发展,会计工作人员将有可能提供更多、更具体、更全面的成本信息。在这种对成本信息需求增强,供给能力也增强的情况下,会计人员提供多少或多高质量的成本信息就必须遵守成本效益原则。

(二)成本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大部分是难以计量的。

如前面所列示的成本信息的成本和效益,很难用具体的数据来表示。在选择成本信息提供内容时,可以根据具体的环境对成本信息可能产生的成本和效益进行职业判断,在成本和效益之间进行权衡,以得出“适量”的成本信息。

(三)成本信息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

就成本信息的处理和提供来讲,随着信息技术的采用,会计信息的处理比传统手工会计下大大便捷,成本大大降低了。

摘要:本文从成本效益分析系统的角度出发,研究了效益与成本的构成和相互联系,探讨了应用成本效益分析系统应注意的问题。

成本效益分析系统 篇2

摘要:企业是微观经济的主体,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从这个角度出发,在一般原则对企业会计核算起规范作用的同时,企业会计信息的采集也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具体应用于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效益原则,是指会计部门提供的成本会计信息所产生的效益应当超过提供这些信息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总和。

关键词:成本会计信息;成本效益

一、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构成成本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生产的“产品”,是会计人员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消耗进行分析归集,得出成本会计信息,传递给企业管理者、投资人、债权人、税务等信息使用者使用的智力成果。成本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也要发生成本。其成本具体包括:

(1)处理、提供和传递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企业从经济业务的发生到成本会计信息的形成,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数据收集、汇总、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过程,要花费人力物力。收集和处理会计信息的成本包括会计人员的工资、必要的办公用品、计算机硬件及财务软件、账簿费用等。当企业生产工艺复杂、产品种类多样时,成本费用在不同产品中的分配计算相应也会复杂,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人员提供准确的成本核算资料,其人工成本会更高。

成本会计信息最终要传递给信息使用者。财务报告编制人员依照公认会计原则编制成本信息,会产生人工费用。

(2)诉讼成本。企业提供的成本会计信息若误导了使用者,就会受到投资人、债权人或政府税务部门的起诉,因而会产生诉讼费、立案费、律师费等。

(3)管理和业绩评价的机会成本。为内部管理服务的成本数据可以不同于对外报送的数据,对外报送的数据必须严格按照会计准则要求归集信息,而为内部管理服务的成本数据,管理人员可以按管理目标来归集。管理人员选择归集方式带有一定主观性,当确定按一种成本归集方式而放弃其他方式时,就产生了管理的机会成本。

用于业绩评价的会计成本,是会计人员将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相比较,分析各项会计指标产生差异的原因,为经理人员采取措施,调整工作计划提供依据。对差异的原因分析不清,会影响经理人员对生产成本的正确评价,从而造成业绩评价的机会成本。

(4)其他成本。在信息时代,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除了以上几种外,还包括成本信息系统开发所花费的代价及系统使用人员的培训费用、系统维护费用、对新会计制度颁布后会计人员的培训费用等。

二、成本会计信息产生效益

借助高质量的成本会计信息,决策人员能更好地对企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效益,成本会计信息产生的收益主要有:

(1)降低成本。只要影响利润变化的其他因素不发生变化,降低成本始终是第一位的。降低成本以两种方式实现:

第一,是在既定的经济规模、技术条件、质量标准条件下,通过降低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合理的组织管理等措施降低成本。通常,这种意义上的成本降低属于日常成本管理的内容。

第二,是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是企业可资利用的经济资源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这些资源包括符合质量标准的劳动资料、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产品的技术标准、产品工艺过程的复杂程度、企业规模、组织结构、职能分工、管理制度、企业文化、外部协作关系等等诸多方面。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构成了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是影响成本的深层次因素。在特定的条件下,当成本降低到这些条件许可的极限时,进一步降低成本的努力收效甚微。只有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改善影响成本的结构性因素,为成本的进一步降低提供新的前提,原来难以降低的成本在新的基础上才能得到进一步降低。

(2)增加企业的利润。降低成本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但在某些情况下,具有战略意义的议题是如何通过增加成本以获取其他的竞争利益。当成本变动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变动相互关联时,如何在成本降低与生产经营需要之间做出权衡取舍,是成本管理无法回避的困难选择。单纯以成本的高低为标准容易形成误区。成本的变动往往与诸方面的因素相关联,成本管理不能仅仅只着眼于成本本身,而要利用成本、质量、价格、销量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支持企业为维系质量、调整价格、扩大市场份额等对成本的需要,使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

(3)为企业战略提供支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要采取诸多的战略措施,这些战略措施通常需要成本信息予以配合。采用成本战略的企业要通过强化管理不遗余力地降低成本。成本管理要配合企业为取得竞争优势所进行的战略选择,要配合企业在战略许可的范围内,在实施战略的过程中引导企业走向成本最低化。此外,在资源限制条件下,通过使用成本信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有限的经济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达到节约增产的目的,也是成本会计信息的重要应用。这一点对存在瓶颈环节的企业具有参考价值。当企业的瓶颈资源成为制约企业成本的重要因素,提高瓶颈资源的利用效率成为成本管理过程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企业可以利用成本的代偿性特征,通过增加其他方面的成本以节约受限制资源或瓶颈资源,使受限制资源的边际收益最大化,从而提高企业的产出水平。

三、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分析的启示

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环境的日益复杂,金融工具的频繁使用,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无论是企业的外部信息需求者还是企业的管理当局对成本会计信息的需求加强,需要更充分的成本信息来评价企业的发展潜力、评估公司的价值或对企业进行决策。这种情况下,会计人员提供的成本会计信息就必须遵守成本效益原则。

第二,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大部分是难以计量的。如前面所列示的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和效益,很难用具体的数据来表示。在选择成本会计信息提供内容时,可以根据具体的环境对成本会计信息可能产生的成本和效益进行职业判断,在成本和效益之间进行权衡,以得出“适量”的成本会计信息。

第三,成本会计信息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就成本会计信息的处理和提供来讲,随着信息技术的采用,会计信息的处理大大便捷,成本大大降低了。参考文献:

公允价值应用的成本效益分析 篇3

【关键词】 公允价值;应用;成本效益

会计计量属性历来是财务会计关注的重点之一,也是会计理论和实务创新的热点问题。公允价值作为会计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之一,已经被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广泛采用。我国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正式确立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与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以及现值等计量属性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的基本计量属性并纳入准则规范中,是我国会计制度变迁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目前,对于公允价值在我国是否已经具备应用的条件以及公允价值在具体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探讨不乏真知灼见。本文拟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出发,对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成本效益进行比较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如何节约公允价值在应用中的成本提出建议。

一、分析原理

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是一种行为规则,由于制度本身的设计、制定、实施与改革是有成本的,所以对不同的制度、一种制度的不同设计、是否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是否需要变革以及如何变革制度等都存在选择的必要,而选择的标准就是成本与收益的比较。从制度变革或创新的动力源泉来看,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是经济主体获取最大的“潜在利润”。并且只有当制度变迁的潜在制度收益大于新制度的组织实施成本时,制度变迁才能产生。如果制度选择的成本大于收益,那么制度创新就没有必要。会计制度的存在与创新,同样体现了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现实社会中的交易费用总是为正数,会计制度的每一次变迁既是对相关制度环境的分析、判断,同时也是一个成本效益的选择过程。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的创新成果,在发挥其约束企业会计信息生成的制度规范作用时,必然需要付出成本或代价。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选择和应用以及如何应用,同样必须符合制度变迁所获收益大于该项制度变迁成本的约束条件。

对公允价值应用的成本效益进行分析,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微观层面的分析主要是对企业应用公允价值的成本效益进行评价。对于任何一个会计主体而言,应用公允价值所付出的代价越低,同时从公允价值应用中所获得的收益越多,效率就越高。宏观层面的分析是对社会为公允价值应用所支付的总成本和所获得的总收益进行总体评价。总成本既包括每一个会计主体所承担的成本,还包括各个会计主体在获取收益的过程中,由社会所承担的成本,即外在成本或社会成本。同样,宏观层面的总收益也包括每一个会计主体所获得收益以及社会所获得的收益,即外部收益。

二、我国应用公允价值的成本效益分析

(一)微观层面的成本效益分析

从公允价值应用的微观层面来考察,主要是对企业在应用公允价值中所产生的成本和获得的相关收益进行分析。企业作为公允价值实施的主体,在应用公允价值中所产生的成本既包括为组织会计人员更新知识(包括组织会计人员参加财政部门统一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和企业内训)产生的直接成本,也包括支付的会计人员在参加培训期间的工资这一间接成本;既包括企业为建立与公允价值相关的决策体系所付出的成本,也包括原计量属性转换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所发生的转换成本。

会计制度变迁的实施主体之所以能够愿意支付采用新制度的成本,其动因在于能够获取高于所付出成本的收益。企业应用公允价值所产生的效益主要有:1.因采用公允价值提高了企业向资本市场传递财务信息的相关性,有利于投资者对企业的财务业绩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2.对于外向型企业而言,有利于提高企业应对反倾销诉讼的抗辩能力,降低国际贸易纠纷的风险。3.对于有实力的企业而言,由于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和境外资本市场所认同的公允价值披露财务信息,从而为企业以更优厚的条件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筹措资本创造了条件。

在企业应用公允价值的各项成本中,培训成本和支付的会计人员在接受培训期间的工资将不同程度的变成沉没成本;因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其他计量属性转换而产生的成本,同样会发生在其他任何计量属性之间的转换,而绝非应用公允价值所特有的。企业在应用公允价值付出成本的同时,却能够获得持续而长远的效益。尤其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将会有更多的企业融入世界经济贸易中,同时到境外融资的企业也会越来越多,应用公允价值正是为我国更多的企业能够顺利走向国际贸易市场和资本市场扫清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无疑,企业应用公允价值的效益要大于所付出的成本。

(二)宏观层面的成本效益分析

从宏观层面看,应用公允价值的成本即为整个社会的成本。具体包括:各个微观主体应用公允价值所发生的成本;财政部门在组织企业会计准则(包括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实施成本和管理成本;政府相关部门以及中介等机构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披露的财务信息进行监督的成本;社会各行各业的学习成本。此外,公允价值应用所产生的社会过渡成本,一般要大于各个微观主体的成本。那么,能否据此推断宏观层面公允价值的应用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呢?

1.在我国会计制度变迁中,公允价值作为会计制度创新的一项内容,经政府以法规的形式颁布后,对所有会计主体而言形成了一种强制力,由此确保不同会计主体在相关业务处理上的规范性和可比性,宏观会计的运行秩序得以保障。2.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逐步深入,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也迫切需要企业以公允价值披露、提供具有决策相关性的财务信息。3.近年来我国企业在出口产品中经常遭遇反倾销诉讼,其原因之一就是我国企业出口的产品销售价格被认为低于公平价值。在会计准则中确立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地位,有利于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4.公允价值的采用为我国更多的企业以“国际商业语言”进入境外资本市场融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实现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等效认可,降低了我国企业走向国际资本市场的成本。5.我国加入WTO时承诺的开放会计服务贸易已到兑现期,采用公允价值推进了我国会计与国际趋同的步伐,同时为我国企业降低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交易成本和会计遵循成本奠定了制度基础。上述分析表明,宏观层面应用公允价值所产生的效益不仅大于社会所付出的相应代价,而且大于微观企业应用公允价值的成本之和。

三、结论及建议

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并确立其在会计准则中的地位,是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一项重要创新,不论从微观层面还是从宏观层面来看,公允价值的应用是符合制度变迁约束条件的。但是,确保公允价值应用的效益必须以成本的节约为前提。从我国目前而言,节约公允价值的应用成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政府等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企业披露财务信息的监管

为避免企业不切实际地运用公允价值或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条件作了明确而严格的规定,相关具体准则也分别界定了适宜公允价值应用的情况。但是随着2008年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以及2009年新准则在所有大中型企业全面推开,公允价值在应用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加强对财务信息的监管力度和惩处力度,能够为包括公允价值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有效实施、为节约公允价值实施的社会成本提供制度保障。

(二)企业应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一方面,要尽快建立健全与公允价值相关的决策体系,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谨慎适度地选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能否持续可靠地获取公允价值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和评价,以避免公允价值应用不当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发挥内部控制在防范风险、控制舞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资产安全完整等方面的作用,以节约企业应用公允价值的成本。

(三)改革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模式,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

自我国会计继续教育制度建立以来,会计人员通过继续教育更新知识,提高职业素质,适应新形势和新会计环境要求的能力不断提高。但由于缺乏对培训的考核与验收制度,导致一些地方培训效果不理想,甚至有的会计人员认为参加培训就是为了能通过财政部门对从业资格证的年检。改革继续教育模式,将继续教育的组织、实施、考核与验收相互分离,同时建立继续教育的警示或淘汰制度,是尽快提高会计从业队伍的职业素质、节约公允价值应用成本的现实而又迫切要求、应对日益复杂的会计环境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全面推开的必然选择。

【主要参考文献】

[1] 黄少安. 产权经济学导论.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 栾甫贵.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路径分析. 财会通讯综合版,2005,(1).

成本效益分析系统研究 篇4

第一炼轧厂实时成本效益分析系统是以原有二级 (公司) 能源采集系统、三级 (本厂) 能源采集系统、物流跟踪系统、本厂办公信息系统为基础, 以数据库为中心, 以计算机网络发布为形式的一个实时、定量、统计、分析综合自动化系统, 由炼钢成本分析系统和轧钢成本分析系统两套系统组成。

炼钢成本分析系统根据炼钢过程中自动采集到的铁水量、废钢量、合金料量、辅原料量、能源量 (水、电、氧气、煤气、压空、氩气、氮气) , 占成本总量的97%左右, 再加上劳资部门提供的人工吨钢成本、设备部门提供的设备吨钢成本、供应部门提供的耐材吨钢成本、安全部门提供的安全吨钢成本, 占成本总量的3%左右, 共同构成炼钢成本。可以按时间段、班别、钢种进行成本的实时查询、分析、统计。轧钢成本分析系统根据每班轧钢过程中采集到的原料量、轧辊消耗量、辊环消耗量、能源量 (水、电、氧气、煤气、压空) 、备件消耗量, 计算出每班成本, 根据轧制钢种产量, 分摊成本到各个钢种, 根据轧制规格的产量, 分摊成本到各个规格。也可以按时间、班别、钢种进行成本的实时查询、分析、统计。

一、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一) 炼钢成本管理过程

一炼轧原有的物料跟踪系统, 整个物料跟踪过程中的每个‘工序’都带有详细的开始以及完成信息, 所有‘工序’之间用逻辑关系连接在一起组成作业链, 所有的物料信息也连接在一起组成了物料状态变化过程。这样就把所有物料、作业加工时间、资源、及工艺路线等相关信息综合到一个整体系统内, 可以更加精确地计算对象成本以及进行作业成本控制, 对于生产过程控制、优化生产过程、企业减少资金占用具有重大意义。

(二) 实时成本分析系统的组成及目标

第一炼轧厂实时成本分析系统分两大组成部分:炼钢实时成本分析子系统和轧钢实时成本分析子系统。

钢铁企业生产模式中正是用炉号为基础标识一批物料的。炉号是钢铁企业极其重要的物流跟踪标识, 通过炉号可查出钢种、标准、检验情况、判定结果等信息。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 物料是从冶炼作业开始形成流动, 然后以炉号为标识发给下个生产环节, 下个生产环节仍以炉号为标识记录本次收发和以后的生产操作。即使一批物料发送给不同的生产环节, 对于每一个下游生产环节来说“炉号”仍然能够标识这批物料。可以在线查看每一炉的总成本, 钢铁料消耗, 具体到某一种物料的消耗、金额。

分班次、分钢种、分时间段、分原料、 (钢铁料、合金料、散装料) , 以多种原料价格口径 (公司计划价、公司市场价、厂部计划价、成本市场价) 按钢水产量、钢坯产量计算和统计出吨钢水或吨钢坯成本, 并与相对应口径下的标准成本对比得出具体升降数据, 实现工艺过程的成本监控。成本核算的单位为元/吨钢水、元/吨钢坯。最后按财务报表的形式显示采集的成本, 作为指导生产的参考。

轧钢成本分析系统根据每班轧钢过程中采集到的原料量、轧辊消耗量、辊环消耗量、能源量 (水、电、氧气、煤气、压空) 、备件消耗量, 计算出每班成本, 根据轧制钢种产量, 分摊成本到各个钢种, 根据轧制规格的产量, 分摊成本到各个规格。可以按时间、班别、钢种、规格进行查询。以财务报表的形式显示轧钢系统的消耗、吨钢成本等, 可以指导生产。

(三) 本软件系统同其他系统相互关系

本软件系统中的数据分别来自不同的采集系统。炼钢实时成本分析系统的废钢、铁水、合金、辅料来自物流跟踪采集系统;炼钢实时成本分析系统的能源量来自公司二级计量结算数据;轧钢实时成本分析系统的产量由调度录入;轧钢实时成本分析系统的电量取自公司二级计量结算数据;轧钢实时成本分析系统的气体能源量来自公司二级计量结算数据。以上所涉及到的相关系统保持原有的完整性, 成本系统单向获取数据, 不改变原有的各系统运行及维护方式。

除自动采集的各种原燃料、能源量的数据, 各种原燃料和能源量的价格、人工吨钢成本、设备吨钢成本、耐材吨钢成本、安全吨钢成本, 分别由各相关科室实时提供并修改。

(四) 系统特点

1) 设备:不增加设备的投入。2) 用原有物流程序数据库服务器和三级计量数据库服务器实现各种原燃料、能源量的数据采集和存储。3) 原有物流程序发布服务器实现炼钢成本分析系统和轧钢成本分析系统的局域网上发布。4) 原有的办公网、物流网、MES网网络终端可以进行各种成本价格和手工输入料的维护。5) 实时:能做到炼一炉算一炉成本的响应速度, 上炉成本数据指导下炉操作, 在成本核算的最小元素上发挥作用, 对生产管理起到实时指导, 从基础上改变了以前的成本管理方式。6) 一致:统一数据来源, 统一计算方式, 统一精度, 统一各级考核标准, 结束了多套成本统计数据和多种考核标准并存的现象, 明确厂部成本管理的方向。7) 准确:自动采集的数据量占绝大多数, 最大化的减少人工干预, 极大降低因人为出错的可能。

二、实时成本分析系统的应用及研究效果

1) 每一炉在连铸切割完成之后, 该炉的成本消耗就可显示出来。

2) 合金料动态成本可清楚的将当班各类合金消耗、成本情况进行显示统计, 便于职工比对消耗及成份之间吸收率的差异, 在确保成份稳定的前提下, 可及时调整合金加入量, 降低合金成本。

3) 能源量动态成本可清楚地将当班各类能源量消耗、成本情况进行显示统计, 便于职工比对消耗的差异, 在确保生产稳定的前提下, 及时调整。

4) 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便于查找成本升高的原因, 及降低的途径, 实时、动态的成本管理数据体系, 为我厂细化成本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单就钢铁料消耗一项, 2010年一炼轧累计钢铁料消耗1044.608Kg/t, 2011年钢铁料消耗1040.39Kg/t, 累计降低4.22Kg/t, 折合金额:4.22×3400×1253009.98/1000=17978187.19元, 本系统按20%的贡献率计算, 每年节约成本为17978187.19×20%=3595637.4元, 即359.56万元。

第一炼轧厂实时成本分析系统的成功开发与应用, 精确地解决炼钢和轧钢复杂生产条件下物料的动态、量化、核算与考核的技术难题, 为我厂物料结构管理、钢铁料结构优化, 探索低成本模式下的生产结构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摘要:成本管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从早期的简单成本核算, 逐步发展今天的成本战略管理。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是提高效率, 降低成本, 减少时间和能耗的有效手段, 信息系统是企业创新, 取得竞争优势的有力工具。

对企业并购的成本与效益分析论文 篇5

并购是实现企业之间资产重组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企业实现快速扩张的重要手段。从社会角度而言,企业间的并购也是对社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汤姆森金融研究机构(thomsonfinancial)的数据表明:去年的全球企业并购总量与前年相比增长了近50%,预测今年将再创新高。在我国,企业间的并购也正方兴未艾。

但我国企业间的并购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规模还是质量上都存在很大差距。规模上的差距主要是由于我国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而质量上的差距则主要是由于我国企业对并购怀有一种盲目乐观的看法,而且对并购的成本与效益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据有关报道,目前我国企业并购的成功率只有20%至30%,即只有少数企业在实施并购后赢得了财务优势,提升了竞争力。因此,企业要想通过并购实现低成本扩张就必须对并购计划做出正确的成本效益分析。

成本效益分析系统 篇6

【摘要】 会计信息是企业利益相关者进行利益分配的基础,是影响资本市场有效性的关键因素,随着企业的经营环境日益复杂,不确定性大大增强,用户需要更多、更相关的信息来评价企业的机会和风险,从而作出决策,因而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提高了。

【关键词】 会计信息;披露;成本效益

一、会计信息的实际成本

会计信息的实际成本产生于会计信息的制造、检验和发布等过程中,是会计信息成本的可计量部分,其金额的大小直接影响了企业对外报告的净收益。从企业经济业务的发生到财务报告的生成,整个过程都属于会计信息的制造过程,企业的财务会计部门是会计信息的“生产车间”。同一般商品一样,会计信息的制造成本也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1.直接成本。直接成本主要包括会计人员的工资福利费支出、一般性的物料消耗等,间接成本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系统的折旧费、维护费、办公费等。在手动操作的会计系统中,直接成本(尤其是人工成本)占会计信息制造成本的绝大部分。

2.间接成本。随着现代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信息系统的折旧费和维护费将成为成本中的主要部分,会计人员智力消耗的补偿也将逐步增加。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厂内检验员”,其为确保会计信息质量而发生的成本支出,也应归属于会计信息的间接成本成本。

3.检验成本。会计信息商品的检验不同于一般的商品,一般商品的质量检验主要由企业内部的质检部门负责,国家质量监督部门进行辅助检查;而会计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主要借助于独立的第三者进行“质量验证”,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只起辅助作用。企业生成的会计信息主要是为了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通过与外部资源拥有者之间的信息交换以取得其资源的使用权,因此,企业的会计信息生成后应及时地对外提供。

二、会计信息的潜在成本

1.会计信息的或有成本。会计信息的或有成本是指由于信息的披露行为而给企业带来的或有支出,其发生或不发生主要取决于未来事件的发展,其金额一般难以计量,一旦发生对企业的影响比较大,甚至会招致灭顶之灾,应引起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2.竞争劣势成本。竞争劣势成本是指由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过度或不足,而造成竞争地位下降所付出的代价。如果企业信息披露过度,揭示了本不应该泄露的商业秘密,竞争对手将利用这些信息来调整经营策略或谈判策略,从而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竞争劣势成本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大小受制于披露信息的类型、详略程度和披露时间等因素。如何既能确保信息的充分披露又不至于泄漏商业秘密,这是现代企业信息披露中的难点问题。

3.违规成本。由于会计信息涉及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格局,因此要求企业在对外提供信息时应站在中立的立场上,不能偏袒于一方而损害另一方的利益,企业应严格按照会计准则、制度的规定生成和披露信息。然而事实上很难做到,企业也是“理性的经济人”,也存在着机会主义倾向,有时会基于自身利益或大股东利益的考虑,提供不充分或误导性信息,以达到特定的目的,给社会造成危害。

4.诉讼成本。诉讼成本是指由于会计信息的披露而引起法律争端所付出的代价。诉讼行为的发生可以由于披露不充分或提供误导性信息而产生,也可能因为提供有效的信息而受到错误的指控引起。诉讼成本中的一部分是可以计量的,如立案费、诉讼费、律师费、结案费等,但更多的是无法计量的损失,如由于诉讼案件使管理人员偏离正常工作状态和精力消耗而产生的损失,以及由于诉讼案件使企业在公众中形象下降的损失等,这些损失对企业而言往往是难以估量和弥补的。企业为了减少诉讼事件的发生,应尽可能恰当地揭示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充分地披露相关的信息,这样即使出现了诉讼事件,也可以更好地辩护,将损失降低最低点。

5.行为约束成本。行为约束成本是指由于公司披露了一些会计信息而使管理者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所付出的代价。由于直接监督的非经济性,会计信息成为企业所有者间接监督和评价管理者行为的主要手段,某些信息披露内容可能会制约或改变管理者的行为,从而影响企业的效益。由此可能带来的问题:一是管理者为实现短期预测目标而忽视长期经济利益,如放弃短期效益不明显而长期效益较佳的投资方案;二是管理者可能会采用收益平滑的会计技术处理避免本年度收益最大化,从而损害股东的利益。

三、会计信息披露的效益分析

(一)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降低了企业的资本成本

上市公司的资金主要通过资本市场向社会公开筹集的,在社会资本量一定的情况下,各企业都试图以尽可能低的资本成本来获取尽可能多的资金,竞争是非常激烈的。资本价格将基于企业的经济风险(以有效信息为基础)以及无风险报酬率。在某一特定时间内,无风险报酬率是相对固定的,而经济风险报酬率则随着披露程度的提高而降低。在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中,完全的信息披露可以使投资者比较充分地了解企业的过去,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预期投资的经济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未来作出合乎理性的预测,尽可能降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降低投资者的风险,低风险使得投资者要求较低的投资回报率,从而使企业的资本成本降低;反之,不完全的信息披露将加剧了投资者的风险,高风险性要求更高的回报率与之相对应,从而导致企业资本成本的上升。

(二)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促进了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

从现代企业委托—代理的角度讲,公司治理实际上就是要解决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就是如何激励约束管理者的行为以实现投资者利益最大化。现代企业股权的分散性决定了投资者对管理者实施直接监督的不经济性或不可行性,借助于会计信息进行的间接监督成为监督的主要形式之一。只有当投资者获得了企业真实、可靠和足够详细的信息后,才可以对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状况作出正确的评价,以决定自己的投资决策;而管理者也正是通过定期的会计信息披露行为,以表明自身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取得投资者的信任和相应的薪酬。因此,会计信息的披露行为已经成为现代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工具,是企业管理者与投资者互相沟通的桥梁。有效的信息披露不仅是上市公司的持续责任,也促进了公司治理结构的进一步完善。

(三)投资者是会计信息披露的直接受益者

投资者是企业资金的提供者,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资金的增值,确保资金的安全完整。投资者作出决策的前提是对被投资企业过去经营状况的充分了解,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对未来的预测。信息是影响投资决策的主要变量,投资者正是通过阅读和分析企业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并与其他渠道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对企业的未来盈利能力和风险状况做出合理的预期,评价其证券价位与内在价值的关系,权衡不同证券价格所反映的投资风险与回报,从而寻找合理的投资组合。因此,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将完善投资者对企业前景的评价,降低资本配置的风险,减少错误配置资本的可能性,提高投资者的收益。

参考文献

[1]田昆儒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提升问题研究》,《当代财经》,2006.1

成本效益分析系统 篇7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和现代化,社会对电力的依赖程度也不断加深,用户对电力供应的可靠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供电的可靠与否将直接对用户的生产和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设置备用变压器和在配电馈线上配置一定数量的开关设备是提高供电可靠性的有效措施,科学、合理地配置设备,可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何协调好配电系统可靠性与经济性是当今的热点问题。实际的电网投资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工程问题,需要考虑的因素极多。其中许多的因素又难以定量化和确定,具有多目标性、不确定性、非线性和多阶段性等特点。其中经济性一直受到高度重视,研究人员们对于节省投资的方法做了深入的研究,文献[1]提出电网投资规划中的可靠性成本-效益分析;文献[2]提出一种综合考虑可靠性因素的电网投资规划新方法,该方法将缺电成本划分为静态和动态成本两部分,电网投资规划的数学模型更加完善,但计算缺点成本时受制于客观因素,且计算简单,实现起来很困难。文献[3]提出基于遗传算法(GA)并考虑通货膨胀率在内的发输电合成系统最优可靠性计算方法。这种方法具有通用性,可以对各种方案给出定量的经济性评估,但只是从电力公司规划系统的投资最省角度考虑。

为了解决配电网投资中可靠性与成本效益的矛盾,本文建立了成本效益分析相关的数学模型,通过研究系统的可靠性经济指标,把成本分析与定量的可靠性评估结合起来,使用最小费用为目标评价备用变压器设置和分段开关配置效益设置的方案优劣,最终得出最佳投资方案。

2 可靠性成本效益分析

成本效益分析法主要是通过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投入与实现的效果分析与评价,以达到综合协调成本-效益之间的关系。为了研究配网可靠性与经济性的协调问题,本文建立了成本-效益模型[4],如图1所示。其中,配电系统可靠性成本定义为供电部门为使系统达到一定的供电可靠性水平而需增加的投资,设为f(R),配电网的可靠性效益定义为因电网达到一定的可靠性水平而使用户获得的效益,体现在停电损失上就是使用户的停电损失减少,设停电损失为g(R)。这里f(R)可由增加的设备总投入求得,而g(R)可由配电系统内所有用户的年停电损失表示。由于在单位停电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停电成本越低,可靠性效益越高。如果以f(R)+g(R)作为目标函数,就可以将可靠性成本与可靠性效益统一在整个社会效益上进行衡量。

目标函数为:

式(1)中,C(R)为配电系统年供电总成本,f(R)为配电系统中为增加供电可靠性而增加的投资的年费用,g(R)为配电网中所有用户的年停电损失。这三者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中R0为最佳的可靠性水平,它所对应的配电系统的总成本C(R0)为最低成本。如果配电系统投入不足,可靠性水平低于R0,则配电系统的总成本会高于C(R0),如果配电系统在设备投入过高,虽然可靠性水平高于R0,使用户的停电损失降下来,但由于承担的设备投资费用增加,使配电网的总成本仍然高于C(R0),式(1)两边求导:

由C'(R)=0,得:

(3)式中,为增加单位可靠性水平而增加的投资成本,称之为投资费用相对于可靠性水平的微增率,为增加单位可靠性水平而获得的效益或减少的停电损失,称为可靠性效益相对于可靠性水平的微增率。可见,当投资成本对可靠性的单位增量与停电损失对可靠性的单位增量互为相反数时的可靠性水平为最佳可靠性水平,即此时所对应的投资决策为最佳投资决策。

3 数学模型与方案选优

3.1 系统费用

投资安装设备目的就是要从提高供电可靠性、综合年费用最少的角度,确定一种投资方案,使得系统总费用最小。由于设备使用寿命可能不同,故选择等年值法进行经济评价,从而避免设备寿命差异带来的影响。

下面分别讨论设备每年的投资、运行维修和停电损失费用。

(1)设备投资费用

由于设备的使用寿命不同,将设备投资现值转化为等年值进行经济评价。设备总投资现值对应的等年值可表示为

式(4)中:Nk为设备数量;Cs为设备单台投资费用现值;δ为电力工业投资回收率;P为投资设备的经济使用年限。

(2)运行维修费用

设备每年的运行费用按其投资百分数可表示为:

其中,CM为年运行维护费用占投资费用的百分数。

(3)用户停电损失

停电损失评估方法采用平均电价折算倍数法和产电比法的加权平均,即

式(6)中:WENS为期望缺供电量;α1,α2分别为产电比法和平均电价折算倍数法的加权系数;K为产电比;b为单位停电电量电价与平均电价的比值;d为平均电价。

(4)系统总费用

系统总费用为投资费用、运行维修费用与停电损失费用之和,其表达式为

3.2 基于最小费用法的投资方案选择

(1)备用变压器设置的分析

负荷支路上有无备用变压器对其它支路上的负荷没有影响,有备用变压器时只是缩短了该负荷支路的停电时间,因此可以对某一负荷支路设置备用变压器的问题单独分析。

设变压器的故障率为λ,修复时间为t1,切换时间为t2,在节点k装设一台备用变压器的每年成本为Ck,即设备投资费用和运行维修费用之和。负荷k点第j类负荷的平均负荷为Pkj,与修复时间t1对应的第j类负荷的单位停电损失为djt1,与更换时间t2对应的停电损失为djt2,则是否在该负荷支路装设备用变压器可以考虑用(8)式参考:

式(8)的左边为第k条负荷支路上有备用变压器时比无备用变压器时该支路负荷所减少的年停电损失,由于其他负荷的停电损失与第k条负荷支路是否备用变压器并无关系,故此即为第k条负荷支路有备用变压器时整个系统所减少的年停电损失;式(8)的右边为每年承担的第k个备用变压器的投资费用。因此,只要满足式(8),就需要考虑在负荷支路安装备用变压器,此时,系统的总费用最小。

(2)分段开关设置的分析

根据成本效益分析法,当系统可靠性达到某一水平时,由式(7)确定的系统总费用C最小,这样的分段开关配置方案为最优。所以,进行方案优选时,先在配置方案满足节点电压和放射状运行等约束条件下计算各方案的总费用,以系统总费用为评判标准,系统总费用越小,方案越佳。

4 配电网投资成本效益实例分析

算例采用梅州城区一条10千伏配电线路———康居乙线。该线路接有两条分支线,主馈线全长1200m,分支线为亲水公园线,全长2830m,次分支线为金丰支线,如图2所示。计算条件:根据梅州城区配电网系统的可靠性历史数据和实际情况,假定所有的分段开关和熔断器都100%可靠,断路器可靠工作概率为99.9%;取架空线故障率λ为0.09482次/a.km,平均修复时间r为5h;取电缆线故障率λ为0.0025次/a.km,平均修复时间r为8h;分段开关操作时间为20min;联络开关操作时间为0.5h;分段开关单台投资现值:2万元/台;投资回收率:10%;经济使用年限:30a;开关年运行维护费用占投资费用的百分数为3%;变压器的故障率为0.015/次a,修复时间为200小时,切换时间为1小时;投资回收率:10%;经济使用年限:30a。装设一台容量为100千伏安的配电变压器的费用为10万元。产电比法折算倍数法的加权系数为α1=0.36;平均电价折算倍数法的加权系数为α2=0.64;产电比为6.652元k Wh;电价倍数b取25;平均电价为0.664元/k Wh。

4.1 备用变压器设置的效益分析及投资方案选优

通过公式(6)、(8)可得出算例中各个负荷点安装备用变压器前后系统停电损失之差如表1所示。

根据等年值法可以得出备用变压器的安装成本折合成等年值为10000元,运营维修费用为3000元。因此对比以上表中各负荷点安装变压器前后对系统造成的损失之差可以看出,LP1,LP2,LP3,LP4应安装备用变压器,系统的总费用最小,此方案最佳。

4.2 分段开关设置的效益分析

在主馈线上只有S1可以安装分段开关,通过网络等值法,对各个负荷点安装分段开关前后进行可靠性计算[5,6],部分节点的可靠性指标变化和系统可靠性指标如表2和表3所示,然后由式(4)和(5)计算得到设备投资及运行费用的等年值,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的计算结果可见,对配电网进行分段开关的安装后,系统的供电可靠性得到了明显提高,其中,每年用户停电损失较原系统每年减少了。也就是说,尽管分段开关的设置使得投资成本有所增加,但是由于停电损失的减少而增加的经济效益大大超过了成本的增加,因此总费用仍然很少。在图2中的S1处设置分段开关不仅能够提高系统的可靠性,而且其在投资等年值为2600元情况下每年可获得31300元的经济效益。随着系统可靠性的改善,单位投资的效益将会逐步降低。

由算例分析可以看出,供电部门适当的投资进行备用变压器和分段开关的配置可以获得很大的经济效益。

5 结语

本文中可靠性成本效益分析是以经济性为基础,将设备投资与可靠性效益相结合,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而计算每种投资的系统的总费用,以最小费用为目标评价备用变压器设置和分段开关配置效益设置的方案优劣,得出设备投资安装方案。取得可靠性投资与可靠性效益得到平衡,为配电网投资决策提供指导。

注:SAIFI为系统平均断电频率指标;SAIDI为系统平均断电持续时间;CAIDI为用户平均断电频率指标;ASAI为平均供电可用率指标;EENS为缺供电量指标,单位为k Wh/年。

对梅州城区10k V中压配电网的备用变压器设置和分段开关设置,应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以总费用最小为目标进行分析,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算例证明,可靠性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在配电网设备投资方案选择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在电力市场条件下,随着配电网络的不断改造系统规模将越来越大,该方法势必会有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张焰.电网规划中的可靠性成本-效益分析研究[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9,23(15):33-36.

[2]朱旭凯,刘文颖,杨以涵.综合考虑可靠性因素的电网规划新方法[J].电网技术,2004(21):51-54.

[3]宋云亭,周双喜,鲁宗相,等.基于GA的发输电合成系统最优可靠性计算新方法[J].电网技术,2004,28(15):25-30.

[4]万国成,任震,黄金凤.配电网可靠性成本与效益综合[J].电自动化设备,2003,23(9):18-23.

[5]周云海,曹小伟,危雪.基于网络等值法的配电网可靠性研究[J].电气开关,2008,46(2):20-24.

作业成本法应用的成本效益分析 篇8

一、应用ABC的成本分析:实施成本

应用ABC来核算产品成本并不是要彻底否定原有的传统成本核算方法, 而是要在原有的成本信息系统的基础上, 改进间接成本的分配方法。因此建立ABC系统并使之与原有的信息系统协调运行, 以及维持系统正常运行增加的人力、物力、财力就是应用ABC所付出的代价, 一般将其统称为“实施成本”。实施成本从其发生的原因来看, 主要由设计成本、机载成本和核算成本三部分构成。

1、设计成本

企业要应用ABC对成本进行核算必然要发生设计成本。设计成本就是指在原有会计核算系统的基础上, 根据企业的行业性质, 以及生产流程的特点增加ABC系统功能所需要的研究设计而付出的代价。它是整个ABC系统的基础。

ABC的核心思想是把成本核算深入到作业层次, 但不同行业由于生产流程的不同, 生产的产品的差异构成了作业的差异。因此ABC系统的设计必须具有针对性, 即要针对本企业所处的行业以及所采用的生产流程做具体的分析, 从而设计出与之相协调的ABC系统。设计成本主要包括设计ABC系统, 系统得到必要的承认, 以及根据企业所处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对ABC系统进行调整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设计成本可视为一种固定成本, 它与企业对产品成本信息要求的精确度之间无明显的比例关系。

2、机载成本

机载成本主要是指将ABC设计加载到计算机信息系统而发生的软件开发费用以及机载运行的费用, 即在利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运行ABC时所付出的代价, 包括软件开发费用, 设备购置费用、人力费用、动力费用、备品备件和日常维护费用等。机载运行可以提高成本计算的效率和精确性, 为应用A B C创造有利条件。

ABC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涉及大量的信息处理工作, 没有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支持, 是很难完成的。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 今天的计算机已经可以进行相当规模的成本计算, 且精确度也越来越高, 因此机载成本是ABC系统得以顺利应用的重要保障。

企业对成本信息的精确度要求越高, 越需要发达的ABC系统, 相应的机载成本也就越高, 因此机载成本会随着成本信息精确度的提高而上升。

3、核算成本

核算成本是指在作业的基础上, 运用ABC系统对成本进行记录、计量、并分析产品成本的人力、物力所付出的代价。它是应用ABC的必要条件。

在这里我们把核算成本与机载成本之和称为ABC的运行成本, 二者是一种此增彼减的关系, 在使用人工核算成本为主的企业, 应用ABC往往会造成很高的日常核算成本, 机载成本比重越低的企业, 其核算成本的比重越大;反之, 随着机载成本比重的提高, 核算成本会相应下降。但是机载成本的提高速度总是会大于核算成本降低的速度, 其原因是, 软件的开发和设备的购置费用远大于由此而减少的使用人力进行核算而发生的人力、物力费用。因此, 二者之和, 即运行成本仍然会随着企业对产品成本信息精确度要求的提高而上升。在机载成本为零的情况下, 运行成本全部为核算成本, 此时产品成本信息的精确度最低。

二、应用ABC的效益分析:失误成本的降低

ABC之所以不能得到广泛的应用, 还有一个原因, 就是它为企业带来的效益很难直接来衡量,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失误成本, 间接的分析应用ABC为企业带来的效益。

失误成本是指根据不精确的成本信息做出的不正确的决策而导致的企业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失误成本产生的原因, 典型的有:不合理的产品订价所导致的无利润产品的出售或产品竞争力的丧失等;不良的产品设计, 如一味考虑增加某一产品的性能而添加特殊零件或复杂生产工艺, 从而导致成本的增加超过由于性能的增加所获得的效益;不准确的经营费用预算等。

企业通过相对精确的成本信息为生产经营等活动做出正确的决策, 来减少失误成本, 从而就可以相对提高企业的效益。

ABC系统为企业提供的产品成本信息的精确度越高, 越有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 也就越有利于失误成本的降低, 因此, 失误成本随着产品成本信息精确度的提高而下降。

三、失误成本与实施成本的权衡

一个企业往往拥有上百甚至上千种作业, 根据每一项作业的实际耗用资源核算产品成本的确可以获得精确度很高的成本信息, 从而有助于企业做出决策, 但其实施成本也是非常昂贵的。采用这样一个成本核算方法所发生的实施成本很有可能大大超过由于其能提供“相对精确”的成本信息而改善了决策所带来的效益;而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虽然其实施成本并不昂贵, 但又大大歪曲了针对作业、生产过程、产品、服务和顾客的成本报告, 管理者利用这些信息做决策很可能会犯严重的错误。例如:竞争激烈的环境下, 在进行产品定价的重大决策时, 要求成本必须是精确的, 而传统的计算方法高估了大批量生产产品的成本, 低估了小批量生产产品的成本, 因此建立在扭曲的成本信息基础上的市场定价也会过高或过低, 企业就会因此逐渐丧失市场或在亏损状态下销售, 而竞争对手则会利用这一情况赢得顾客和市场。究其原因, 就是由不精确的成本信息导致的。可见传统成本核算方法有着很高的失误成本。

任何一个成本系统都不是越精确越好, 卡普兰在《高级管理会计》一书中提到“作业和加工成本同实际成本的差别在5%或10%以内就可以算得上准确。”“相对简单的作业成本制度可达到90%以上的准确度”, 应用ABC的成本效益分析实际上就是在由基于不精确的成本信息做决策产生的失误成本和应用A B C而发生的实施成本之间进行权衡。

四、企业应用ABC应考虑的因素

一个企业是否适宜应用ABC进行成本核算, 实践中通常采用经验分析的方法来帮助决策, 但是一般可考虑四个因素, 即产品成本受扭曲的程度, 成本信息与决策的相关性, 现有信息系统条件的充分性及企业的规模。

1、产品成本受扭曲的程度

ABC的基本目的就是解决产品成本受扭曲的问题。如果扭曲不存在或不严重, 从“成本—效益”观点来讲, 实务工作者就不会认为有应用的必要。

2、成本信息与决策的相关性

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 能否在竞争中获胜, 关键在于企业做出的决策是否正确, 而企业所做的决策更多的是基于成本做出的, 因此, 决策的正确与否与成本信息的精确度息息相通。

企业基于产品信息所做的决策有产品定价、产品替代、技术投资、终止不获利产品的生产、改进生产过程和经营战略等。总之, 企业做决策时对成本信息的依赖性越大, 也就是决策与成本信息的相关性越高, 就越适宜应用ABC。

3、现有信息系统条件的充分性

现有信息系统条件指企业现有的会计系统情况, 企业整体的网络化程度、系统访问能力以及历史数据的可用性等。现有信息系统条件的充分与否为成功应用ABC创造有利条件。信息系统的创建和完善不仅可以获得ABC所需的成本信息, 为耗费资源准确计入作业成本库, 以及以多元作业动因为依据计算产品成本打下了基础;同时企业的成本分配有时需要二次分配, ABC繁重的资料收集和计算工作可能会造成企业过量负荷, 使企业难以承受, 从而阻碍ABC的成功应用, 而完备的信息系统会自动完成这些复杂而繁琐的工作。现有信息系统条件越充分, 越有利于应用ABC。而对于相当多的公司, 现有信息系统状况不佳直接导致ABC应用的失败。澳大利亚1995年调查的213家企业中, 只有12家实际采用了ABC, 未采用者说, 他们的主要困难是资源不足、缺少技术。

4、企业的规模

企业的规模差异主要体现在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差异, 以及公司空间的分散性上。1996年美国的管理会计师协会 (IMA) 进行了一次调查, 这次调查所得的数据, 后被一篇题为“ABC越来越普遍地用作决策工具”的文章所引用, 它指出应用者的平均规模较大, 年销售额为1~5亿美元, 这是因为规模较大的企业比较容易出现成本扭曲的问题, 所以应用ABC的较多。

摘要:作业成本法较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有明显的优点, 它通过使用动因追溯和直接追溯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 再使用作业动因将成本分配到产品, 可以为企业提供“相对精确”的成本信息。本文将对作业成本法应用的成本效益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成本效益

参考文献

[1]、石廷安.作业成本法的优点及其使用原则[J].济南: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8 (1) :47-48.

成本效益分析系统 篇9

1 整体空压系统简述

整体压缩系统的俗名是空气压缩机。在企业中, 空气压缩机主要用于消防给水系统中, 在消防水泵开启之前, 空气压缩机可利用气体射速和压力来灭火, 这样, 气体放出后水才会从管道喷出, 所以消防管道内并不储存有压水, 也无需担心渗漏而影响吊顶的美观。

2 整体空压系统降低成本与提高效益的策略

2.1 选购空压系统时降低成本与提高效益的策略

第一, 企业要依据自身的现实需求来合理选购空压系统。为此, 企业最好做一个需求评估的报告, 报告分为4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用气量要求;二是用气量波动;三是工作压力;四是空气品质。在考虑这4方面内容的基础上, 企业再来选购合适的机型设备。

第二, 企业要依据现实需求来选择适当的驱动方式。市面上的变频驱动空压系统有三种主流的类型:第一种是离心式压缩机, 第二种是转速螺杆式的压缩机, 第三种是变频螺杆式的压缩机。为了让压缩机实现最高的效率, 建议企业选用转速螺杆式与离心式两种类型的压缩机组合。

2.2 选购外围设备时降低成本与提高效益的策略

第一, 控制阀的合理选择。压缩机中, 控制阀一般是冷凝水式样。优质的控制阀有两个判断标准:一是能否彻底把冷凝水排放出去;二是排放量能否达到最小量。依据这两个标准来选择, 不但能让企业节省购买控制阀的成本, 还能确保企业购买的控制阀能实现最佳性能。

第二, 干燥机的合理选择。干燥机的主流产品有两种。一种是冷冻式干燥机[1]。它的原理是:利用冷却空气这种方式来完成干燥工作, 压力露点甚至可以超过3℃。另一种是吸附式干燥机[2]。它的原理是:借助吸附式这种方式来完成干燥工作, 压力落点可以降至-7℃以下。企业要根据内部的现实需求来确定选用上述哪种类型的干燥机。

第三, 冷却水系统的合理配置。事实证明:冷却水只要增加5℃, 压缩机功率就会随之降低1.5%。所以, 冷却水的实际温度尽量控制得更低。假如企业有剩余冷冻水的情况下, 可以考虑用冷冻水来替代冷却水。

第四, 管路与管径的合理规划[3]。压缩机的机房尽量安装在用气区域附近。这样, 官网压降会比较低, 弯头数量也随之减少。布置管线的时候也尽量利用环形布置的方式, 从而让压降变得更低。同时, 阀门尽量选用低压降的类型, 这样才能保障压缩机达到最优化的节能效果。

2.3 设备运行中降低成本与提高效益的策略

第一, 集中控制器是设备运行中必备的机器。集中控制器所能起到的最大作用是检测用气量的实时变化, 假如整套设备缺乏集中控制器, 那么压缩机的实际压力便会大大增加, 能耗也就自然更大。所以, 整套设备中一定要安装集中控制器, 让它把平均压力控制到最低状态。

第二, 回收装置是设备运行中必备的机器。压缩机运转中难免会产生大量的电能, 这些电能会慢慢转化成热能, 回收装置的安装便是为了搜集这些热能, 然后把这些热能转化成热水用于企业生产中。这对企业来说是降低成本的一种有效方式。

第三, 操作人员的规范化操作。一方面, 操作人员要按照规范的要求来操作企业内的各台压缩机, 让压缩机处于正常运转中;另一方面, 操作人员要定期为压缩机做一系列的保养与维护工作, 让压缩机的性能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3 结语

综上, 本文首先阐述了空气压缩机的内涵。其次, 本文阐述了空气压缩机在降低成本与提高效益上的有效策略:一是选购空压系统时, 企业如何来降低成本与提高效益;二是选购外围设备时, 企业如何来降低成本与提高效益;三是设备运行中, 企业如何来降低成本与提高效益。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被企业充分借鉴, 让企业在空压系统的实际使用中实现最低的成本与最高的效益。

摘要:当今的企业中, 空压系统是一种耗能极大的系统。正是如此, 企业在空压系统的使用上投入了大量的成本资金。企业运营的根本目的是盈利, 为了实现最大化地盈利, 企业往往把成本的压缩当成一种提升盈利额的有效策略。当前, 许多企业把空压系统的成本压缩当成了降低企业整体成本的关键。本文将探讨降低空压系统成本的策略, 从而让空压系统的效益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策略,提高效益,降低成本,空压系统

参考文献

[1]高相加、陈芳.空压系统的节能策略[J].压缩机技术, 2012, 14 (35) :18-19.

[2]梁艳娟.空压机系统的节能策略[J].制造业自动化, 2013, 17 (11) :14-17.

成本效益分析系统 篇10

我国现行高速公路收费站的方式为主线栅栏式, 而收费方式则为找零及回数票, 收费的机制为区段收费。 就车流特性而言,收费站属于阻断性设施,车辆因收费站的缘故必须减速或停止,容易造成高速公路上车流阻塞。 因此,为减少车流的拥堵,高速公路收费方式也推出专用车道, 平均每部车辆持用回数票缴费通过收费站的时间缩短为约3.7 秒,每车道每小时可通过900余辆。 这种速率已经达到人工收费作业效率的极限,但仍无法满足更优质收费效率的需求,只有提升转换实施结合电子、电脑与通讯等新科技技术的自动化电子收费, 才有可能突破达到无须停车、无现金的收费服务。 此外,收费站之间的里程不尽相同,却以同一费率计算,这样对于使用者而言也不太公平,为改善收费站的效率及消除因区段收费所产生的长短程旅次交叉补贴现象,应用已臻成熟且无现金交易的自动化电子收费系统(ETC)以取代既有人工收费作业方式,是必然的发展趋势,目前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高速公路交通建设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促进了高速公路收费系统的改革与创新。 高速公路自动化收费系统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代替传统的收费系统,成为高速公路收费系统的重要形式。 新形势下,运用高速公路自动化收费系统能够降低运营维护成本,提高高速公路管理和服务水平。 积极探索高速公路自动化收费系统的原理和维护,是其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 为使高速公路用路人可在不停车、 不用现金与更有效率及安全环境下完成缴交交通费,有必要推动高速公路电子收费计划,以达到增加收费站容量、缩短缴费时间、提高用路人便利及安全性、降低空气污染等目标,并借助电子收费系统的建立营运,转换实施计程电子收费,以实现用路人“走多少、付多少”公平计程收费的宗旨。

2成本效益分析

2.1 ETC成本分析

(1)建立经费。 主线二阶段建立方式为利用高速公路各主线车道建立电子收费设备, 次计程电子收费系统二阶段建立方式建立电子收费系统。

(2)开办费假设及预估。 开办费预估为1.43 亿元,建筑年间平均支出,且于营运期开始分多年摊提。 可资本化利息:在营运期开始前的利息费用为0.75 亿元,将于营运期开始分多年摊提。

(3)营运成本费用假设及预估。 特定短距通讯系统预估的营运成本为基本方案,包括人事成本、电力费用、网络通讯、维修成本及其他无法为用路人吸收的账务费用等,每年依通货膨胀率,估计第一年的营运成本。 四是车内设备单元成本。 假设每一车内设备单元成本为1 000 元。

2.2 经济效益分析

(1)委办服务费率。 根据计划中民营企业参与的付费模式,建立营运公司开立电子收费账户,收取用路人缴交的通行费,并依规范方式结算通行费转付至公路管理部门通行费账户。 依据固定的项目内部投资报酬率(Project IRR,Internal Rate of Return of Project)12%,以目标搜寻(Goal Seeking)的方式,反推委办服务费费率上限。

(2)车内设备单元销售收入。 此项收益为整体营运财务计划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整体财务计划中一方面考虑用路人购买的意愿,一方面考虑建立营运公司的成本,假设基本方案的车内设备单元成本为1 000 元/ 个,由用路人依原价购买。计次电子收费阶段的车内设备单元装机率依循合理数量估算, 并自全面计程电子收费起, 预计每年装机率年增率10%, 达80%后则维持不变。 并且于特许年期第六年起,逐步进行车内设备单元的汰换,假设每年有前一年累计车内设备单元的10%将进行淘汰与更换。

2.3 环境效益分析

汽车尾气中含有“苯并芘”,一系列动物实验发现,它对呼吸道有刺激性作用,是一种致癌物质。 调查还发现,越是道路拥挤,堵车严重的地方,这种物质含量越高。在使用ETC节能减排收费体系以后,车辆通过收费站排队的延误将会减少。 因此,电子收费系统在时间节省、能耗节省、汽车尾气排放减少等方面将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以目前各高速公路收费站拥挤状况,经测算,收费站在各种拥挤条件下尾气排放量会大量减少。

参考文献

[1]龙开红.ETC自由流系统运行监控体系设计[J].中国交通信息化,2014(7).

[2]《中国交通信息化》编辑部.管理创新助推ETC可持续发展——江苏省高速公路ETC苏通卡管理经验介绍[J].中国交通信息化,2014(1).

成本效益分析系统 篇11

一、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现状

(一)企业价值补偿不足

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使企业资产价值流失严重且补偿不足,而且企业一般物流管理失控,能源的浪费比较严重,产品损失成本增加。企业的生产设备、工艺技术陈旧落后,原材料质量不好,运输管理不善,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次品、废品,造成的质量损失惊人。另外,成本核算不实,一方面是核算人员思想上不重视,另一方面为达到某一目的进行人为调节成本数字,潜亏严重,企业虚盈实亏。

(二)成本管理短期行为严重

由于近年来承包经营责任制不够完善,企业只包利润,不包成本,短期行为泛滥;以包代管,管理不力,各项规章制度名存实亡;企业领导任期有限,管理松弛,人员素质较差;财政、审计监督不力。企业管理者成本管理意识薄弱,没有充分认识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必须加强成本管理的重要意义,没有充分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竞争的实质是企业成本的较量。

(三)停留在成本管理的表象

企业在日常管理中虽然也强调成本管理、成本节约等,但仅停留在表面。首先,这种节约相对于企业高额的费用支出来讲,节约的效果微乎其微;其次,成本费用的节约是有临界点的,临界点的支出金额是全部的必要支出,是再节能降耗也不能突破的,一旦突破必然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超限制的节约成本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从而有可能失去企业的忠诚客户,进而给企业带来相应的经营风险。

二、成本管理与企业效益关系分析

(一)成本管理做得好能够充分挖掘人的潜力和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符合经营者、所有者及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共同利益。企业只有获取利润,才能求得生存,并增加投资,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求得发展,广大职工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因此,必须将全体员工都动员起来,真正做到全员重视成本,全员抓成本管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及高新技术和管理科学的不断创新,成本管理的范围日益扩大。对处于开发型、竞争型市场环境中的企业来说,应该把企业成本管理问题放在整个市场环境中予以全面考虑。因为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是为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它表现为一个由此及彼、由内及外的“价值链”,通过了解整个行业的价值链进行成本管理,更有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范围不仅包括生产领域成本的控制,而且包括流通领域成本的控制,还要对研究、开发和设计成本进行控制;不仅要通过管理工作控制成本,而且要通过技术工作管理成本。同时,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又使成本管理的范围向着与多学科相互结合、相互交叉渗透的方向发展,如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大背景下,适时生产控制、全面质量管理、作业成本法的出现。相关科学的引入,使成本与技术密切结合,不但扩大了成本管理的范围,也开辟了降低成本的新途径。

(二)成本管理实施得好有利于改善和加强企业经营管理

作为一个完善的企业管理系统,现代成本管理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如何正确引进和运用现代成本管理是我国企业管理中值得深思的问题。现代成本管理是企业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全环节管理和全方位管理,是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结合的管理,是经济和技术结合的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成本管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突破了传统成本管理把成本局限在生产这一狭小层面上的研究领域,把重心转向企业整体战略这一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注重采购、技术、财务领域及竞争对手的成本分析等,有利于企业正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从而正确地选择企业的经营战略,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与加强成本管理的关系,提高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

(三)成本意识的树立有利于企业创造更大的收益

现代成本意识是指企业管理人员对成本管理和控制有足够的重视,不受“成本控制即为成本降低,成本到一定程度即无法再降低”的传统思维定式的束缚,充分认识到企业成本降低的潜力是无穷的。确实,在相关指标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成本支出的绝对额,反而会相应地增加企业的收益,而单纯的成本降低确实是有限度的。然而,在各项经济指标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有时增加成本支出的绝对额,反而会相应地增加企业的收益。因此,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内容不仅仅是孤立地降低成本,其目的是从成本与效益的对比中寻找成本最小化。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经济环境发生了剧变,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给企业提供了更好的成本控制的手段,另一方面,使得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同时,市场需求瞬息万变,竞争变得异常激烈,成本优势的取得对于一个企业的生存至关重要。而成本优势的取得绝对不限于成本本身,应从管理的高度去挖掘成本降低和获取效益的潜力。在我国,对成本控制的研究和应用更是迫在眉睫,企业管理者要及时转变传统狭隘的成本观念,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充分运用现代的先进成本管理方法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三、如何让成本管理与经济效益之间协调发展

(一)着眼于长远发展目标

现代成本管理的宗旨,是为了取得长期持久的竞争优势,以便企业长期生产和发展,立足于长远的战略目标。而传统的成本管理则立足于短期的成本管理。比如企业进行人工成本管理,为降低成本,企业宜雇佣年龄相对较大、技术熟练程度高的员工。以“成本优势”标准衡量,企业应从长远出发雇佣年轻、文化程度高的员工,利用学习曲线,以获得较长时期的成本优势。

(二)立足于总体发展战略

现代成本动因的理解应是企业战略高度上的,它不仅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有形的物料及人力的消耗,更应包括企业的规模、市场开拓、企业内部结构调整等无形的成本动因。为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成本管理就不能再局限于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而是应该将视野向前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相关技术的发展态势分析,以及产品的设计;向后延伸到顾客的使用、维修及处置。按照成本全程管理的要求,就会涉及到产品的信息来源成本、技术成本、后勤成本、生产成本、库存成本、销售成本,以及对顾客的维修成本、处置成本等成本范畴。对所有这些成本内容都应以严格、细致的科学手段进行管理,以增强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在产品设计阶段推行价值分析,就是一种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手段。现代成本管理是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制定的。它把企业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综合起来,现代成本管理从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出发,其成本管理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分析,而且包括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和企业所处行业的价值链分析,从而达到知己知彼、洞察全局的目的,并由此形成价值链的各种战略。

(三)在“管理”这一根本上下工夫

成本管理的根本是“管理”,所以应在这一根本问题上下工夫。也就是说,要从管理着手,利用管理“吸纳箱”的作用,不让任何一个合理的收入流失,从而达到节约成本费用、持续赚取利润,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管理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就发展中的中小企业而言,管理的重点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与收入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应针对正常的销售收入建立赊销信用审批制度。赊销信用审批制度的主要作用是防止坏账的发生,避免非正常损失。虽然赊销信用审批制度是与收入有关的必不可少的内控制度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例如企业急于扩张业务、经营者只注重业绩考核指标等,管理层往往忽略了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所以尚未制定赊销信用审批制度的企业一定要着手制定,而且建议在制定赊销信用审批制度时,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可以不新增部门、岗位,结合企业业务经营的特点,在现有岗位上合理分工控制,同时授予不同级别管理人员适当的审批权限,并且充分地利用信息系统实现电子化审批,这样既可以节约时间及办公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也能降低坏账风险。

二是重视人力成本的管理工作。人力成本的节约不是简单地用更少的人去做更多的工作,而是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的员工胜任能力评价体系,进而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对经过培训的新入职的员工及现任的老员工进行胜任能力评价,安排到合适的岗位,可以实现两个方面的节约。一是人力成本的节约,二是物质成本的节约。因为由适合的人去做合适的工作,可以在标准的工作时间内完成额定的工作量,不会产生加班时间,不会需要其他人帮助其完成工作,不会因个别人不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工作而影响整个部门的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

三是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强化预算的审批制度,尤其是成本费用及资产购置预算的审批。每一项预算需要由预算编制人或成本费用的责任人编写详细的预算说明,以便领导审核。例如:设备维修费的预算,可以说明设备的正常使用寿命,已使用年限,易损部件,根据具体的使用情况预计维修需要的材料费、人工费等。以便把所有的支出都控制在必要支出的范围内,避免浪费。另外还要加强预算的过程控制。根据每项预算的执行情况,分析差异原因,根据具体的原因,采取跟进措施,并同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预算执行的偏离程度,能更好地为经营管理活动做好预测,未雨绸缪,增强成本费用的可控性。

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 篇12

医疗设备是现代化医院固定资产投资最主要的方面之一,医疗设备的引进极大地促进了医院医疗业务的开展,医疗设备运行是医院最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之一。医疗设备的配备水平,成为医院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医院整体实力的反映。加强医院设备成本效益分析,是医院成本核算更科学的细化管理,是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环节。做好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工作,能准确及时地反映医院当前设备的实际运行状况,为指导科学投资、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设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供重要保证。

1 医疗设备成本效益的特点

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征。主要表现和原因有三:

⑴设备服务因所诊疗患者的数量、病情严重程度、使用时间等不同原因,使所提供服务的成本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产生差异。

⑵新技术、新方法、医师及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能否熟练正确使用设备也会对医疗成本产生影响。

⑶设备使用耗材的价值高低及使用数量多少,直接使医疗成本发生变化。

2 经济效益分析的常用方法

2.1 投资收益率法

该法是指某一医疗设备年产生的净收入与设备投资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投资收益率=[(医疗设备收入-设备支出)/该医疗设备投资总额]×100%。设备支出主要包含:设备消耗耗费、维修保养费、管理和操作人员工资、水电费和成本折旧费等。投资收益率越高,表明设备经济效益越好。

2.2 投资回收期法

根据医疗设备投资成本收回所需时间而进行的经济效益分析的方法。公式为:该医疗设备投资额/该设备年净收入。投资回收期越短,说明该设备经济效益越好,否则,效益越差。当投资收益率为负值时,我们将不再计算投资回收期,直接按照评估标准的差级评判。

3 经济效益分析的数据来源

客观和丰富的数据来源是做好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和关键。信息化的发展为医院经济管理的全面提高和进步提供了保障平台。医院实行HIS管理,使我们所需要的各种数据有了真实可靠且详细的来源。

⑴设备年收入

利用医院的HIS系统,根据设备收费编码、设备收费所属科室,框定查询年度的时间范围进行查对。该数据项存在以下几种情况:(1)被分析设备仅一台时,依采集的收入数据直接进入计算。(2)当某科室有多个收费相同设备,收入进行平摊。(3)若设备属同类,而收入、功能差别较大时,按照收入比例分配。以监护系统为例,4床监护系统可同时监测4位患者,普通床头监护仪仅可对一名患者实施监护,当科室同时拥有这样两类设备时,我们将分别按照4:1的权重进行计算。(4)某些设备收费相互交错、纷繁复杂,难以分配,我们在计算时不再进行收入分配,而是对设备进行整合为一台,收入合并来计算。

⑵设备耗材费用

根据具体情况,按照科室单台设备领用耗材费用总额统计,或科室提供年度实际耗材费用。其中,可收费耗材不包含在成本统计范围之内。

⑶设备维修费用

当以实际发生的费用据实统计。

⑷设备水电费

水费=设备用水量×价格/立升

电费=设备功率×设备工作时间×价格/每千瓦小时

水、电费用是根据设备维修工程师根据设备运转能源消耗率和设备实际日/月运转时间、实际日/周耗水量分别与其单价计算所得的结果。

⑸设备人员工资

设备专职管理和操作人员工资来源是根据医院财务经营部门提供数据计算。计算方法:

人员工资=该设备全面运行所需人员数×(科室人员工资总额/科室人数)

⑹设备折旧费

按照会计制度规定年限进行计提。年折旧费=设备购置价/折旧年限,超过折旧年限将不再计提。

4 经济效益分析的评价标准及对象

医疗服务不同于生产企业,对设备效益的要求不仅仅是经济效益,其社会效益更不能忽视。医疗辅助设备(如消毒设备等)不产生任何直接经济效益,仅仅是为了医疗安全和以社会效益为主所购置,评价标准我们以其实际使用率作为评判。对产生经济效益的设备,如何客观评价设备的效益,必须设立一个评价标准。

我们认为:以投资回收期作为评判标准直观、明了。为了客观公正评价设备效益状况,立足于促进发展提高效益的宗旨,经几年来的工作总结,我们制定出如下设备效益的评价标准:(1)很好:回收期≤2年;(2)较好:2年<回收期≤4年;(3)一般:4年<回收期≤6年;(4)差:回收期在6年以上。

经济效益分析的对象:(1)个体大型医疗设备。(2)科室范围大型医疗设备。(3)全院综合大型医疗设备。

5 分析举例

如何对单台大型医疗设备做成本效益分析,国内同行已经做了很充分的研究和探讨,方法已经相当成熟。对全院医疗设备投资做综合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相对也比较简单。本文就相对比较难操作和掌握的科室内特殊和复杂情况的医疗设备成本效益的分析办法举例说明。以重症医学科监护系统(仪)2009年效益分析为例,详见表1。

5.1 收入

⑴收入分配方案

重症监护室现有监护设备7套(台)。

注:7套(台)设备均可进行多参数生命体征监护,共可同时监护26人,个体设备收入依照其功能贡献比例来加权分配。

⑵收入数据来源

在HIS收费系统框定收费科室为重症监护室、框定收费时间2009-01-01 00:00:00~2009-12-3124:00:00,按照《陕西省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编码查询,心电监测编码310701022收入为514016元;血氧饱和度监测编码310701028收入为256748元;遥测心电监护编码310701008收入为0元。

⑷收入计算

收入=(514012+256746)×0.3077+0×0.6667=237162.24元。

5.2 支出

⑴年折旧额

设备购入总价1859394.07元,折旧年限5年,年折旧金额371878.80元。

⑵年维修费用

27890.91元。

⑶水电费用

本设备不消耗水,费用为0元,总体功率600W,按每天24h、每月30d、12个月、每度电0.51元计算。水电费=0.6×24×30×12×0.51+0=2643.84元。

⑷人员工资

以该科室工资表人员工资和/人员数量得平均工资2260.75元,根据实际使用情况、科室调研确定该设备实际管理和操作需人员0.86人,故本年度该设备人员工资为2260.75×0.86×12=23330.94元。

⑸设备耗材

按照该科室本设备耗材使用量在本类设备耗材用量中所占比计算为7089.20元。

总支出=年折旧额+维修费+水电费+人员工资+耗材费用=371878.80+27890.91+2643.84+23330.94+7089.20=432833.69元

5.3 设备投资收益率

投资收益率=(237162.24-432833.69)/1859394.07×100%=-10.52%

经济效益评价结果:差。

6 经济效益分析的意义

进行设备成本-效益分析的目的是从成本与效益的对比中寻求成本最小化,通过成本效益实时分析,获得成本与效益的数量关系,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设备管理水平。但是具体如何运用计算出来的设备-成本效益信息,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6.1 向政府和社会提供医疗政策依据

经济效益分析的结果对政府管理部门科学制定医疗服务价格和完善医院补偿机制提供考核依据。使人民群众享受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的同时又能使医院的投资和发展处于良性循环。

6.2 向医院宏观决策提供参考

效益分析促进了医院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明显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成本效益分析结果是对设备引进论证结果的实践检验,能够促进引进设备论证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为投资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

6.3 向使用科室反馈

为了促使发挥所购设备的最大效用,可以多种形式将成本效益分析结果反馈于科室,使科室对设备使用状况有清楚认识。通过召开使用科室听证会,多部门讨论分析,研究改进意见,解决实际问题,达成共识,寻求提高效益的新办法和新途径。

7 总结和讨论

效益分析从本质上仍不能完全反映设备的效益状况,设备的管理成本、房屋建筑成本,在结果中还不能够准确体现,仍然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建立成本效益分析制度的目的是如何提高设备的综合效益。我们认为,积极开拓、开源节流、增加收益,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⑴医疗管理部门站在社会的层面,对大型设备尤其是特大型设备的配置建立规划机制,防止盲目和无序引进。

⑵开展医疗单位同业之间、医疗单位内科室与科室之间广泛交流与协作,使医疗硬件资源得到充分使用。

⑶积极开展新业务、新技术,扩大设备诊疗用途。

⑷建立科学合理的医疗设备使用管理制度,对医疗设备的正确与合理使用,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设备损坏和闲置。加强医疗设备的维护和保养,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

⑸重视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减少设备应用技术人才的流失。提高设备使用和管理人员素质。

参考文献

[1]陈荣,陈旭坤,钟小华.大型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的实践与探索[J].医疗卫生装备,2008(6):68-69.

[2]何贞.谈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右江医学,2009(1):112-114.

[3]王忠明,张兵,马忠,等.百万元以上大型医疗设备的成本效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7(1):62-64.

[4]王恒地,等.大型医疗设备使用效益的跟踪管理[J].中国医疗设备,2009(10):69-70.

[5]秦长庆,郭海娟.浅谈大型医疗设备投资的效益评估[J].河南机电高等科技学校学报,2007(6):67-68.

[6]吴平凤,蔡东江.大型医疗设备使用效益分析系统浅析[J].医疗装备,2007(3):24-25.

[7]戴钢.医药大型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系统的开发及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5.

[8]王菲.浅谈大型医疗设备的财务经济评价与管理[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0(2):81-82.

上一篇:不足12个月下一篇:严复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