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伦理技术原则(通用10篇)
生物伦理技术原则 篇1
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种手段,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来处理、控制、传输和表现教学信息,对学生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实现教学最优化。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和变异、进化、生态的科学。生物学科的教学注重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强调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此生物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其得天独厚的地方。自去年我校多媒体进教室后,我们制作课件的热情与日俱增,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确实展现了多媒体的巨大的魅力:多媒体可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化微观为宏观;能够拓宽课本知识体系,拓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和加深课堂学习的内涵和外延。
一
多媒体教学如何与生物课进行有机的整合,能否发挥积极作用,能否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恰到好处地使用信息技术,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误区。
(一)在课件的制作上
在课件的制作上有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哗众取宠”型。有的教师非常认真,每个课件从背景、字体大小颜色都片面追求华丽、花俏,爱设置大量的背景音乐和带鼓励性的语言,如在习题中学生回答正确时,计算机马上以天线宝宝的口吻“哦!耶!你真聪明”“棒极了”等称赞,引得学生哄堂大笑,还纷纷跟着学腔拿调。这些做法,对小学生也许适合,而对高中生来说,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对教师的讲解反而充耳不闻了。这种课上完后,每个学生都兴高采烈地走出教室,嘴里却唠叨:“今天老师到底讲了些什么呀?”就像观看了一部电影,转眼就忘。这样的课教师准备起来辛苦,上起课来效果很差,可谓是“费力不讨好”。另一个极端是“简单粗糙”型。有的教师一个课件总共只有几张灯片,全是书上的文字和图片,纯粹是多媒体代替板书,对学生而言,它只是摆设,价值不大。有的教师是临上课时随便下载一个课件,一不熟悉,二不修改,应付一下,体现他利用了多媒体。这样的课件都是不可取的。
其实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决定要不要用多媒体上课,选择什么样的课件。生物中动态的过程我们可以选择Flash来演示,非常直观,非常生动。如生物的三种分裂方式,可以用电脑模拟,分步展示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的变化特点和整个过程;还可以把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进行比较,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有深刻的印象,学得轻松,学得踏实。还有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可以用电脑显示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电位的改变,让微观抽象无味的知识变得生动起来。还有生物的个体发育、DNA的复制过程、基因的表达过程,等等,都可以用动画来显示。生物中一般的静态、微观的知识可以用PPT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更好地观察,如生物中细胞的结构基础等。有些内容也可到网上下载,作适当的更改整合到自己的课件中。“多媒体的设计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生物课都需要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课件的使用上
这里也有两个极端,一个是极其熟练型。这样的教师每节课都使用课件,对课件非常熟悉,从头到尾演示不会出任何问题。但是他只是在演示课件,而不是上课,他的任务是把课件“点”完,有的学生还没看完,画面就切换了,想做点笔记又怕看不到后面的内容。这时教师的作用由课堂主导变成了课堂的解说员,学生由课堂活动的主体变成了课堂演示的观赏者。加上没有适当的提问、讨论等形式的交流,结果教师是滔滔不绝,学生听得目瞪口呆,把一堂课变成了观赏课,时间一长有的学生就开小差了。另一个极端是极不熟练型。这样的教师平时不去学习做课件,到用课件上课时,随便拿别人的课件去上,按照别人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满堂灌”。所讲的内容和展示的图片、文字“牛头不对马嘴”,学生听得一头雾水,教师也讲得毫无条理,有时下面讲什么内容教师自己都不知道。这些都把教师的基本素质忽略了。有了多媒体,教师更应深入钻研教材教法,把书中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找出具体可行方式方法来处理知识。要理解教材和多媒体之间的内在联系,防止出现为多媒体课而使用多媒体的单调的多媒体课件的现象。这样的课件往往只是把正常课上的板书搬到电脑上,充其量只是减轻了教师板书的时间,对于问题的重难点的突破起不到积极的作用。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知识的能力来考虑多媒体的运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动手做课件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切不能照搬别人的课件。
二
在制作和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一)辅助原则
计算机作为电教媒体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现代化的技术必须要有现代化的思想与之相适应。教师在设计课件的时候仍需要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要坚持多媒体的辅助性原则。现代信息技术要与传统教学很好地结合,努力做到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既注重教师的教,又注重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二)必要原则
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所以首先关心的是利用某个课件进行教学是否有必要、是否有实效,必须根据教学的内容来决定用不用,什么地方用,宜用则用,不宜用就得忍疼割爱,决不勉强,切不可代替学生的实验。
(三)简洁原则
每个教师面对的学生情况各不相同,自制课件要求能体现自己上课的意图,能突出重点抓住要害,做出课件尽量方便自己使用。课件设计要处理好直观性与发展思维的关系,突出教学内容的本质特征,课件展示的画面应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内容要简洁、扼要,重点突出,画面的布局要突出重点,同一画面对象不宜多,避免或减少引起学生注意的无益信息干扰。课件界面要和谐,选择好恰当的切入点和教学内容配合教学,注意色彩对比要符合学生的视觉美感,线条的粗细,字符的大小,要保证学生都能一目了然。避免多余动作、浓缩文字显示数量,因为过多的文字阅读不但容易使人疲劳,而且干扰学生的感知。建议初学做课件时教师不必把目标定得太大,尽量缩小范围,如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分裂、植物的双受精现象等。积少成多,熟练后再慢慢组合大件。
要真正发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我们首先要熟练掌握课件制作的技巧,多在平时的教学中运用自己制作的课件,多积累一些素材,积少成多,建立自己的课件素材库。同时我们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对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出使用更方便、结构更合理、学生更喜欢、效果更理想的优质课件来,使我们的生物教学更年轻、更有活力。
生物伦理技术原则 篇2
知识目标:
认同对生物技术伦理问题讨论的必要性,简述克隆人、试管婴儿、基因检测等生物技术在应用中可能和已经带来的利与弊。
能力目标:
面对来自媒体和他人关于转基因技术的伦理问题的不同观点,能够运用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进行辨析,初步形成客观的科学的评价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同对生物技术伦理问题讨论的必要性。
(2)通过讨论、阅读、查找资料等活动,关注上述问题可能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形成自身的心理准备和理性的思考。
教学重点:
通过讨论与交流,让学生既要了解到克隆技术,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技术,以及基因检测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同时还要关注它们带来的有关伦理问题。
教学难点:
讨论时要运用科学的原理和语言、严谨的逻辑表述观点,防止随意猜测、盲目的疑虑和偏激的态度
★学情分析
通过阅读教材上的热点问题的背景资料和争论、归纳焦点内容,大部分学生能充分认识到生物技术伦理问题讨论的必要性,花太多的时间(学生查找资料的手段有限)过多重复很不值得,感觉生物教师是在上政治课。因此本节课要结合一些具体的实际应用以及具体的焦点问题直接就讨论让学生认同生物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教材分析:
《关注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是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第4章第2节的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是在学习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三大工程技术的理论知识基础后,在学生对转基因生物技术和细胞胚胎移植技术中“设计试管婴儿”和基因检测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及后果引发的伦理问题的讨论,因此本节课除要让学生在课外查找、阅读有关资料展开讨论外,课堂上还要通过热点问题的背景资料的讨论,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让学生从大量材料中找到生物学的有关知识点。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适宜采用学生自主探讨的方式来学习。与其嫁接一个生物技术伦理观念给学生,还不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什么样的观念才是正常的观念。
★导入设计
导入一:资料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古代神话里孙悟空用自己的汗毛变成无数个小孙悟空的离奇故事,表达了人类对复制自身的幻想。上世纪初,韦伯(H.J.Webber)创造了“克隆”这一词,其含义指由单个祖先个体经过无性繁殖而产生的其他个体。1938年,德国科学家首次提出了哺乳动物克隆的思想。1963 年J.B.S.Haldane在题为“人类种族在未来二万年的生物可能性”的演讲上采用 “克隆(Clone)”的术语。1978年,美国科幻小说家罗维克(D.Rorvick)写了一本名叫《克隆人》(The Cloning of a man,该书中文译名为《复制人》)的书,内容是一位富商将自己体细胞核移植到一枚去核卵中,然后将其在体外卵裂成的胚胎移植到母体子宫中,经过足月的怀孕,最后生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婴,这个男婴就是那位提供体细胞核商人的克隆人。1996年,体细胞克隆羊“多利”出世后,克隆迅速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人们不禁疑问:我们会不会跟在羊的后面?这种疑问让所有人惶惑不安。然而,反对克隆的喧嚣声没有抵过科学家的执着追求,伴随着牛、鼠、猪乃至猴这种与人类生物特征最为相近的灵长类动物陆续被克隆成功,人们已经相信,总有一天,科学家会用人类的一个细胞复制出与提供细胞者一模一样的人来。
克隆人的降生
请大家结合资料和课本学习《4.2关注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导入二:资料导入。“逃出克隆岛”
“男青年林肯.6E以及乔丹.2D和数百名居民居住在21世纪中叶的一个与世隔绝的社区里。和所有其他居民一样,希望自己被选中成为神秘岛的访客。道上说那是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然而林肯随即发现所有他存在的证据全是谎言,他与社区内所有居民一样都是克隆人,他们生存的唯一目的是给宿主提供各种需要更器官。为避免任人宰割,成为别人的‘零件加工厂,林肯毅然决定和类丽的女友乔丹一起展开逃亡,并寻找身世之谜„”这是电影片《逃出克隆岛》中所讲述的故事情节。影片向人们提出了许多问题,诸如利用“克隆人”作为器官供体合不合乎人道?克隆人该不该有人权等?
如果将来某一天你也需要用“克隆人”的器官来挽救生命,你会接受“克隆人”的器官吗?
导入三: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99年上海)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绵羊“多利”的培育程序如下图所示。请看图后回答:(1)写出图中a、b所指的细胞工程名称: a____________,b__________(2)实施细胞工程a时,所需的受体细胞大多采用动物卵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多利”面部的毛色是__________,请根据遗传学原理说明判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继植物组织培养之后,克隆绵羊的培育成功,证明动物细胞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举一例,说明克隆绵羊培育成功的实际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1)细胞和一只,胚胎移植。
(2)卵细胞体积大,易操作,通过发育可直接表现出性状来。(3)白色,“多利”的全部细胞核基因来自白面绵羊。(4)全能性
(5)保护濒危物种、繁育优良品种、医学上克隆器官。
生物伦理技术原则 篇3
关键词 世界咖啡 讨论 社会问题 角色扮演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教材分析
“关注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是人教版选修模块《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专题四“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性问题”第二节的内容。通过对生物技术伦理问题的讨论,学生才能真正地将前三个专题学习的现代生物技术的发生、应用和发展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切实地联系起来。同时,在分析和讨论相关的生物技术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现代生物技术核心基础内容的掌握和运用水平也将得到提升,从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兴趣。这也是本模块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
在本节的组织形式上,教材围绕“有朝一日如果克隆人真的来了,我们应该怎么办?”“你支持设计试管婴儿吗?”“你要一张基因‘身份证’吗?”3个主题进行设计。每个主题都是通过组织背景资料及争论焦点,设置一系列的讨论题,要求学生进行讨论。可见,本节课的中心活动是讨论。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一直是教学组织的一个难点。本节课,笔者尝试运用“世界咖啡”式的讨论方式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讨论活动中来。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简述与生物技术安全性和伦理问题有关的生物学知识,能运用这些知识理解不同观点的内容和论据。
2.1 能力目标
面对来自他人有关生物技术伦理问题的不同观点,能够运用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进行辨析,初步具备客观的科学的评价能力。通过讨论、阅读、查找资料等活动,关注上述问题可能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形成自身的心理准备和理性的思考。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对生物技术伦理问题讨论的必要性;简述克隆人、试管婴儿、基因检测等生物技术在应用中可能和已经带来的利与弊。
3 教学过程
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资料,要求学生围绕三个讨论的主题,从公众、媒体、科学家、伦理学家等角度选择一个进行角色扮演,在互联网上查阅和收集更多相关的信息,从扮演的角色的角度收集证据,形成各个主题的观点。
3.1 第一次讨论交流
以54人的大班级为例,分成9张“咖啡桌”展开讨论活动(每桌6人,其中1人为桌长),其中第一桌至第三桌为一个区域,第四桌至第六桌为一个区域,第七桌至第九桌为一个区域。每个区域相对独立。每桌的成员根据自己的观点与同桌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桌长将不同的观点和见解记录下来。以第一桌至第三桌为例,组织形式如图1所示。
第一桌、第四桌、第七桌讨论的主题是“有朝一日如果克隆人真的来了,我们应该怎么办”。第二桌、第五桌、第八桌讨论的主题是“你支持设计试管婴儿吗”。第三桌、第六桌、第九桌讨论的主题是“你要一张基因‘身份证’吗”。在讨论问题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原理和语言、严谨的逻辑表述自己的观点,防止随意的猜测、盲目的疑虑和偏激的态度。第一次的讨论是后面两次讨论的基础,如有必要教师应适当给予学生更多的讨论时间,使学生的讨论更加充分。
3.2 第二次讨论交流
每桌的桌长留在原位置,每桌的其他成员轮换到另外一桌进行交流和讨论。每桌的讨论主题不变。桌长把第一次讨论交流中所形成的观点同新的成员进行商量和讨论,记录下新的观点。以第一桌至第三桌为例,组织形式如图2所示。
在第一次讨论的基础上,大多数的观点已经被学生提出来了。这时,教师要注意指导桌长先阐述已经记录下的观点,再请新成员进一步补充新观点,以节约讨论时间。
3.3 第三次讨论交流
每桌的桌长留在原位置,每桌的其他成员再轮换到另外一桌进行交流和讨论。每桌的讨论主题不变。桌长把第一次和第二次讨论交流中所形成的观点同新的成员进行商量和讨论,记录下新的观点。以第一桌至第三桌为例,组织形式如图3所示。
在第一次和第二次讨论的基础上,绝大多数的观点已经被学生提出来了。因此本次讨论时间不需要太长,但这次讨论是必要的,可以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三个主题的讨论之中。
3.4 汇总观点
通过三次的交流和互动,所有学员还原到第一次交流时的“咖啡桌”。第一桌、第二桌、第三桌的桌长到讲台上阐述讨论的结果。其他“咖啡桌”的桌长根据自己记录的观点和第一桌~第三桌的桌长阐述的结果作适当的补充,最终形成本节讨论课的观点。
4 教学反思
“世界咖啡”是近年来流行于国际社会的团队学习方法,它是分享知识和催生集体智慧、帮助人们的提高集体创造力的一种方法。通过这种活动形式,本节课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在本节课的设计之中,要求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不同社会角色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这些角色分别就自己的立场与观点提出自己的论证。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对这一问题有着更深入的思考,而且也会有非常深刻的情感体验和能力提升,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养成关注社会问题讨论的参与意识,形成质疑、求实的科学态度,并能以理性的、积极的态度关注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 于云霞.浅谈行动导向教学法之世界咖啡法[J].山东工业技术,2013,(11).
[2] 李如意.生物技术与生物伦理漫谈[J].生物学教学,2009,(11).
和谐企业文化的伦理原则探索 篇4
关键词:和谐,企业文化,伦理原则
和谐企业文化是以和谐思想为核心价值理念, 整合企业各部分的资源, 对企业内外部及各层关系进行有机结合和适度地调整, 将员工的需求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统一起来, 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 在企业管理中积极有效地实行以人为本, 重视员工的价值, 使员工自主地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实现和谐敬业。
1 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意义
1.1 构建和谐企业文化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企业管理者长期致力于将个人的行为与企业的建设目标高度统一起来, 当行为的内驱被作为调动员工积极性相关联后, 企业文化便成为促进企业建设发展的有利保障手段, 寻找物质利益与精神文化层面的平衡点。构建以和谐为价值观的企业文化, 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聚合的重要基础, 也是企业扩展业务, 增强生存能力和发展途径的重要保障。
1.2 构建和谐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谐企业文化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具有综合性、整体性、整合性的特点。企业作为核心地位的子细胞实现了和谐企业文化的建设, 必然会影响其他社会各子细胞朝向和谐、健康、文明的文化发展, 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 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就取得了成功。
2 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伦理原则
2.1 构建和谐企业文化遵循“以人为本”
在企业管理中, “人”是企业发展的灵魂, 是中心, 是基础, 文化作为引导人行为的重要理念, 起到方向性的引领作用, 不断深化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 将企业的共同愿景与个体行为价值追求相统一, 实现和谐理念在制度层面和物质层面的渗透, 不断激发员工的内驱力, 实现企业的和谐振兴。具体划分, 我们将“以人为本”总结为以职工为本、以人民为本、以人类为本。
2.1.1 以职工为本
职工是支撑企业发展, 实现企业生产, 确保产品流通运行的重要主体。以职工为本就要重视员工在企业的地位, 正视职工为企业所创造的价值, 通过各种形式给予员工培训、教育、迁升的机会, 在增加员工责任感的同时使员工将个人的价值观与企业的价值观有机结合并实现统一, 将企业核心精神作为职工的精神核心。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充分尊重员工对企业所提出的各项合理化建议, 以职工的共识为企业发展的基础, 并根据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企业发展战略, 并适时调整企业的发展目标, 树立更加合理科学的价值观, 培养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
2.1.2 以人民为本
企业所生产经营的产品要以人民的需求为风向标, 按照人民的要求进行调整,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 只有这样, 企业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
2.1.3 以人类为本
企业要长期发展就要着眼于整体利益, 从整体出发,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将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相结合, 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 实现彼此的有效统一, 为人类服务。“以人为本”的本质是股东、职工、顾客、公众间的问题。企业内部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核心问题则是企业与职工间的问题, 其中利益的分配、权力的体现和需要等等, 都是比较集中的矛盾。企业外部“以人为本”则重点强调的是企业与环境、与社会间的关系问题, 包含环境与企业间利益平衡问题, 环境污染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等等。“以人为本”原则的实施, 能够有效地调动人的积极性, 将人的热情和潜能进行激发, 在尊重的基础上, 满足各层关系间的利益和要求, 实现人本管理, 提倡尊重、理解和关心, 重视员工的需求和心理, 在企业和谐的氛围中保持员工的积极舒畅的心理状态, 高效地为企业创造价值。将“以人为本”作为构建和谐企业的伦理原则之一, 就是凝聚人心, 形成合力, 将公司的发展与员工个体的发展相统一, 相融合, 实现整体与个体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2.2 构建和谐企业文化强调“公平正义”
公正是在一定的社会标准要求下, 遵循法律、政策和法规的规定, 正当、合理、有序地待人处事, 作为道德要求, 它是制度、系统、重要活动的重要道德性质。也就是说, 公平正义就是在处理一定问题时, 保持价值中立的态度下, 实现事情合情合理、不偏不倚的解决。这就要求管理者能够根据自然法则, 不带情感和偏见, 在人人享有平等权利的基础上, 主张对任何人的任何形式的侵犯都是不公正的。“公正是同等的利害相交换的善的行为, 是等利 (害) 交换的善行。公正的根本问题是权利与义务的交换。社会对每个人的权利与义务进行分配的依据是每个人的贡献;社会应该按照贡献分配权利, 按照权利分配义务”。在《正义论》中, 约翰·罗尔斯将正义归结为道德意识、道德理论和道德情感三部分。正义可以调动人们的情感, 可以得到人的道德认可, 它能够统一人们的意志, 使人们能够同心同德。构建和谐企业文化所强调的“公平正义”原则, 是协调企业间各种关系的基本要求, 也是最直接可以解决各类利益关系最直接的手段, 尤其对基层员工有一定的情感寄托。人们所追求的公平正义, 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能够不偏不倚地解决问题, 能否尊重每一个个体享有平等的权利是员工衡量自身价值所在, 也是实现和谐企业文化, 调动员工内驱力的核心。坚持这一原则, 才能够在企业中实现和谐的氛围, 才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 在人员调配和分配上才能具有说服力, 才能够让员工认为企业一视同仁, 才能使员工真正意义上地愿意将个人的价值观自觉地统一到企业的目标和核心价值观上。这是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成功之所在, 也是伦理原则的具体体现。
2.3 构建和谐企业文化主张“诚实守信”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中, 儒家思想所提倡的“诚实守信”是我国一直奉行的道德文化的核心。诚实守信原则中所涵盖“诚”和“信”两个概念, 最先提出“诚”概念见于《孟子》, “诚者, 天之道也;思诚者, 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 未之有也;不诚, 未有能动者也。”而“信”的概念, 孔子表述为“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言必信, 行必果”也成为儒家的经典名句, 以示后人效法。因此, 儒家奉“诚信”为大乘, 为人之根本, 是传统伦理思想的集中体现。现代企业文化中要继承发扬传统伦理思想的精华, 将“诚信”贯穿于企业发展建设的始终, 才能使“诚”为企业聚心之魂, “信”成为企业立足之本。诚实守信已然成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 也是企业要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核心所在。要将“诚实守信”的思想作为企业和谐企业文化构建的灵魂, 就要付诸于实践, 从企业生产、经营到销售、信息反馈等各个层面与各个环节抓起。建立诚实守信的经营管理制度, 用核心理念约束企业管理者的管理;遵守企业伦理的规范, 诚信经营, 实现在行业界的公平竞争, 对消费者童叟无欺, 对企业员工公平至上, 唯才是举;积极树立企业的核心品牌, 塑造对外宣传形象, 聚合企业的人气, 在市场和消费者中形成品牌效应, 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扭转当下转型时期企业和市场所出现的自发性行为, 使没有得到合理限制的市场角落通过伦理达到自觉的控制状态, 并减少企业为追求个体利益而造成的有机可乘的几率, 损害他人利益。要尊重企业合同, 尊重契约, 树立健全守信经营的理念。不要为了企业的一时获利, 牺牲企业诚信, 损害消费者利益, 撕毁一纸合同, 信誉缺失等行为势必会扰乱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转。诚信是一种社会责任, 既对他人负责, 也对企业自身负责, 它是一种无形的资产, 也是社会的共同财富。十八大的召开, 强调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诚信系统, 启动个人诚信档案的建立, 制约企业不诚信行为, 都将有助于和谐企业文化的建立, 只有诚信的企业才能做到品牌, 而品牌效应是确保企业常青的不败法宝。
3 结语
构建和谐企业文化, 以“以人为本”、“公平正义”、“诚实守信”为原则, 提升企业的形象和核心竞争力, 积极寻求企业与各层关系的利益平衡点, 大力发展企业和谐文化, 实现企业更优更快更好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明.伦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2]王伟.加强人本管理和文化力建设, 构建和谐企业[J].经营与管理, 2013 (1) .
生物伦理技术原则 篇5
(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转基因植物可能引起营养成分发生改变的根据是()A.部分DNA发生了重组
B.某一基因可以控制合成不同的蛋白质 C.重组DNA控制一种蛋白质的合成
D.有些基因足以使植物体内某些代谢途径发生变化,这可能会导致转基因农作物营养成分的改变
解析:导入新基因后,合成了该生物体内本来没有的物质,可能会对生物体正常的新陈代谢产生一定的影响。答案:D 2.下列体现了转基因生物引发的食物安全性问题的是()A.转基因猪的细胞中含有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因而猪的生长速度快、个体大 B.转基因大米中含有β胡萝卜素,营养丰富,产量高 C.转基因植物合成的某些新蛋白质,引起个别人过敏 D.让转基因牛为人类生产凝血因子,并从牛奶中提取
解析:过敏是人的一种病态反应,因此转基因植物合成的某些新蛋白质,引起个别人过敏体现了转基因生物引发的食物安全性问题。答案:C 3.某转基因玉米能高效合成一种多肽类的蛋白酶抑制剂,积累于茎中,使取食它的害虫体内的消化酶受抑制,无法消化食物而死。下列就该玉米对人类的安全性评定中,不符合生物学原理的是()A.安全,玉米的蛋白酶抑制剂对人体的消化酶很可能无影响,因为人体消化酶和害虫消化酶结构上存在差异
B.安全,人类通常食用煮熟的玉米食品,玉米的蛋白酶抑制剂已被高温破坏,不抑制人体消化酶
C.不安全,玉米的食用部分也可能含蛋白酶抑制剂,食用后使人无法消化蛋白质而患病
D.不安全,玉米的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可通过食物链在人体细胞内表达,使人无法消化食物而患病
解析:玉米的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在人的消化道内被消化分解为脱氧核苷酸,完整的基因不会进入人体。答案:D 4.为了防止转基因作物的目的基因通过花粉转移到自然界中其他植物体内,科学家设法将目的基因整合到受体细胞的叶绿体基因组中,其原因是()A.叶绿体基因组不会进入生殖细胞中
B.植物杂交的后代不会出现一定的性状分离比
C.转基因植物中的质基因与其他植物间不能通过花粉发生基因交流 D.转基因植物与其他植物间不能通过花粉发生基因交流
解析:植物之间的杂交主要是核基因的重组,花粉中不含叶绿体,将目的基因整合到受体细胞的叶绿体基因组中,可有效避免通过杂交所造成的基因扩散。答案:C 5.实验人员将一段外源DNA片段(包含约850个基因)与丝状支原体(一种原核生物)的DNA 进行重组后,植入大肠杆菌,制造出一种“新的生命”。该生物能够正常生长、繁殖。下列有关该技术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技术可以制造某些微生物,用于生产药品、制造染料、降解有毒物质等 B.由于存在生殖隔离,因此人造生命进入自然界并不会破坏生物多样性 C.人造生命扩散到自然界,有可能造成环境安全性问题 D.此项技术可能被用来制造生物武器,从而危及人类安全
解析:外源DNA与丝状支原体DNA重组后植入大肠杆菌,形成的新生命为转基因大肠杆菌,转基因大肠杆菌与丝状支原体间存在生殖隔离,但大肠杆菌与转基因大肠杆菌间不存在生殖隔离。答案:B 6.目前科学家已成功培养出全球首例遗传性稳定且能自然繁殖的四倍体鱼类种群,这在脊椎动物中是首例。虽然四倍体鱼生长快、肉质好、抗病力强,但研究人员并不直接把它投入生产,而是将它与二倍体鱼杂交的后代投入生产。你认为这样做最主要的意义是()A.防止基因污染,保护物种多样性 B.保护自身知识产权
C.避免出现新物种,维护生态平衡 D.充分利用杂种优势
解析:四倍体鱼虽然有很多优点,但它是一个新物种,有可能破坏水体中原有的生态平衡。将四倍体鱼与二倍体鱼杂交,得到的是三倍体鱼,三倍体鱼没有生殖能力,不会破坏生态平衡。答案:C 7.有人认为转基因生物势必会打破自然界物种的原有界限,改变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会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破坏。下列哪项是对上述观点的完全反驳?()A.种植转基因抗虫作物,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B.种植抗除草剂农作物,可以保护农田土壤环境
C.重组的微生物在降解某些化合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中间产物,可能会造成二次污染
D.转基因生物不会改变生物原有的分类地位,充其量只能说明是具有某种新特征的同一物种,不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对转基因生物在环境安全方面的争论,一方的观点是现在的生物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是处于自然和谐的动态平衡之中的。转基因生物势必会打破自然物种的原有界限,改变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会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破坏。另一方的观点是转基因生物转移的只是自然中已经存在的外源基因,转基因生物不会改变生物原有的分类地位,充其量只能说明是具有某种新特征的同一物种,不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答案:D 8.转基因作物是通过转基因对农作物进行精确的改造而产生的,转基因作物一方面在产量、抗逆性及品质等方面有显著改进,极大地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另一方面,科学家通过动物实验发现转基因作物可能对人类健康存在着危害。你以为下列说法欠妥的是()A.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基本原理是基因重组,转基因作物是转基因技术的一种产物 B.如果转基因作物产生了对人类健康及环境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反对转基因技术
C.科学家必须在现有知识与技术的基础上,尽量考虑转基因作物可能存在的风险及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D.国家必须对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并进行严格管理与有效控制
解析:转基因作物是通过基因工程实现的,基本原理是基因重组;由于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在转基因生物中有时会出现一些人们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科学家必须在现有知识与技术的基础上,尽量考虑转基因作物可能存在的风险及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国家必须对转基因 作物的研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并进行严格管理与有效控制。答案:B 9.下面对转基因生物的叙述中,不属于安全性问题的是()A.可能出现滞后效应
B.可能成为“入侵的外来物种” C.可能造成基因污染
D.含有动物蛋白基因的蔬菜可能侵犯素食者的权益
解析:含有动物蛋白基因的蔬菜可能侵犯素食者的权益属于伦理道德问题。答案:D 10.下列选项是科学家对自身克隆结果的预测及理由,其中正确的是()A.克隆产物是科学家,因为克隆是形成完全一样的产品
B.克隆产物是普通人,因为科学知识是后天获得的,而非遗传 C.只能克隆部分器官,不可能克隆完整的人,因为克隆技术有限 D.克隆产物与该科学家完全一样,因为遗传物质完全来自科学家
解析:科学家对自身克隆的结果应该是得到与科学家生物学特征基本一致的人,而这个人不一定会成为科学家,因为科学知识是后天获得的,而非遗传。动物的克隆已经成为现实,也就是说,克隆人不存在技术上的障碍。答案:B 11.下列不属于克隆技术的是()A.一小块胡萝卜经组织培养,发育成完整的胡萝卜植株 B.将人的DNA片段植入细菌体内后获得大量人的DNA片段 C.农业生产上利用马铃薯的芽繁殖马铃薯 D.小麦的花药经离体培养发育成单倍体植株
解析:克隆属于无性生殖,小麦花药离体培养成单倍体植株属于有性生殖。答案:D 12.下列关于基因检测疾病的叙述,错误的是()A.可以用测定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的方法达到基因检测的目的 B.生物芯片的广泛使用,使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检测更加快速简便 C.基因检测疾病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是基因歧视 D.基因检测疾病时,一次只能检测一种疾病
解析:基因检测疾病时,一次可以检测多种疾病。答案:D 13.基因检测对下列哪种疾病适合?()A.家族性黑蒙痴呆病 B.肝炎 C.流感 D.伤寒
解析:基因检测针对的是由基因突变而导致的疾病,肝炎、流感和伤寒都不是遗传病。答案:A 14.对于生物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的争论,原因是()A.经济效益不同 B.社会效益不同 C.价值观不同 D.法律、法规不同
解析:由于不同地区或国家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水平不同,生物技术的发展水平也不同,因此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各不相同,但这不是争论的根本原因。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决定人们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人们看待事物的态度不同,因此才引发伦理问题的争论。答案:C 15.下列哪项不是中国政府的态度?()A.禁止生殖性克隆人
B.不反对治疗性克隆人 C.禁止设计试管婴儿
D.允许利用试管婴儿技术治疗不孕不育问题
解析:与生物技术有关的伦理问题有很多,中国政府在相关研究上有明确的态度,禁止生殖性克隆,不反对治疗性克隆,允许利用试管婴儿技术治疗不孕不育问题。答案:C 16.世界上第一匹克隆马——“普罗梅泰亚”于2003年5月28日在意大利克雷莫纳市繁殖技术与家畜饲养实验室顺利诞生。“普罗梅泰亚”的诞生在科学界所引起的轰动不亚于当年克隆羊“多利”的出现。这主要是因为,这匹克隆马是世界上首例哺乳动物生下自己的克隆体。自体克隆马的顺利诞生预示的意义不包括下列哪一项?()A.挽救狮、虎通过杂交生产的狮虎兽 B.挽救大熊猫这一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
C.保留和扩大某种哺乳动物种群中出现的具有优良性状的变异类型 D.使动物园中的雌长颈鹿在缺少配偶的情况下繁殖后代
解析:动物克隆目前主要用于濒危物种或特殊种群的繁殖,且需充分发挥雌性个体的繁殖潜力。答案:A 17.肉毒杆菌毒素的作用原理是()A.阻滞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 B.阻滞神经元内局部电流的形成 C.直接作用于肌肉细胞 D.引起肌肉麻痹
解析:肉毒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生活在土壤、湖水、河水及动物的排泄物内。其原理是肉毒杆菌毒素分子可以阻滞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从而引起肌肉麻痹。答案:A 18.下列有关克隆的实际意义,不正确的是()A.生物学和医药研究
B.对濒危、珍稀的野生动物实施克隆,保护生物多样性
C.可以克隆出许多科学家、艺术家、运动健将和各类优秀人才,为社会服务 D.获得更多的优秀动物个体用于生产 答案:C 19.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发生争论,与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有密切关系。下面关于基因的相关知识中,不可能是争论原因的是()A.对基因的结构和调控机制等的了解仍相当有限 B.所转移的基因有不少是异种生物之间的基因转移 C.外源基因插入宿主基因组的部位往往是随机的 D.DNA重组技术需要有精心设计的“分子工具” 答案:D 20.接种过疫苗的人,在遇到同样的生物战剂(用于战争的病原微生物或毒素)时,仍然要再次接种疫苗,原因是()A.这些人已丧失免疫力 B.这些人体内没形成记忆细胞 C.原来的接种不成功
D.这些病原微生物突变快,变异性强 答案:D
二、非选择题(共50分)21.(12分)自1984年第一例转基因鱼在我国诞生以来,转基因鱼研究取得长足进步。例如,转入生长激素(GH)基因的鱼生长速度快、饵料转化率高,但鱼类易于逃逸、扩散,因此转基因鱼的生态安全性问题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需研究转基因鱼对生态系统的压力及外源基因的扩散问题。最近,我国科学家只是将三倍体的转基因鱼投入自然系统。请回答下列问题。
(1)转基因鱼通过较高的能量转化效率取得较高的特定生长率,以致生长速度高于非转基因鱼,蛋白质转换效率也显著高于非转基因鱼。其可能的原因是。
(2)鱼类易于逃逸、扩散,因此转基因鱼的生态安全性问题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试分析引起生态安全性问题的原因是。
(3)多倍体鱼类对控制过度繁殖是有效的,最近培育成功的三倍体“湘云鲫”,其形成过程是
,试从保障生态安全性问题分析只投放三倍体鱼的原因是。
解析:当转基因鱼与野生鱼杂交后,有可能使野生鱼成为优势种,造成生态危机。三倍体鱼在减数分裂时不能进行正常联会,于是不能生殖,避免了杂交,保护生态系统。答案:(1)合成了大量生长激素,生长激素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
(2)转基因鱼与同种野生鱼杂交,使野生鱼带有转基因,具有生长优势,使其捕食对象大量减少,而与其他物种竞争,引起生态危机
(3)转基因的二倍体个体加倍为四倍体个体,然后二倍体与四倍体杂交形成三倍体 三倍体鱼不能繁殖,可以人工控制养殖数量和范围,避免发生杂交,引起生态危机 22.(15分)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可以获得人们需要的生物新品种或新产品。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培育转人生长激素基因牛的过程中,①过程需要的工具酶是
,②过程常用的方法是。
(2)可通过转人生长激素基因牛分泌的乳汁来生产人生长激素,在基因表达载体中,人生长激素基因的首端必须含有
。③过程培养到桑椹胚或囊胚阶段,可以采用
技术,培育出多头相同的转基因犊牛。
(3)prG能激发细胞不断分裂,通过基因工程导入该调控基因来制备单克隆抗体时,Ⅱ最可能是
细胞,Ⅲ代表的细胞具有
的特点。
(4)在抗虫棉培育过程中,④过程中的受体细胞如果采用愈伤组织细胞,则与采用叶肉细胞相比较,其优点是
,⑤过程采用的技术是。
(5)要确定目的基因(抗虫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是否能稳定遗传并表达,需进行检测和鉴定 工作,请写出在个体水平上的鉴定过程:。
(6)如果转基因植物的花粉中含有有毒蛋白或过敏蛋白,则将引起的安全性问题包括()①生物安全 ②环境安全 ③食物安全 ④伦理道德问题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1)①是目的基因与载体结合的过程,需要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②是重组质粒导入受体细胞的过程,常用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2)基因表达载体的首端必须有启动子;桑椹胚或囊胚阶段可以进行胚胎分割,这种方法可以培育出更多相同的转基因犊牛。(3)从图中看,Ⅱ最可能是浆细胞,Ⅲ是导入prG的重组细胞,具有无限增殖和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特点。(4)愈伤组织细胞与叶肉细胞相比较,其优点是全能性高。(6)花粉中若含有有毒蛋白或过敏蛋白,可通过昆虫的采集,沿食物链传递,最后可能进入其他动物或人体内,引发生物安全、环境安全和食物安全,与伦理道德问题无关。
答案:(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 显微注射法
(2)(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 胚胎分割(3)浆 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4)全能性高 植物组织培养
(5)让害虫吞食转基因棉花的叶子,观察害虫的存活情况,以确定该转基因棉花是否具有抗虫性状
(6)A 23.(12分)美国及日本两个研究团队证实皮肤细胞经过“基因直接重组”后可以转化成为具有胚胎干细胞特性的细胞。这项发现一方面解决了利用胚胎进行干细胞研究的道德争议,另一方面也使得干细胞研究的来源更不受限制。请回答下面有关胚胎工程的若干问题。
(1)在胚胎发育中,根据胚胎形态的变化,可将早期发育的胚胎分为
、、三个阶段。
(2)胚胎工程中的胚胎移植实际上是生产胚胎的供体和孕育胚胎的受体共同繁殖后代的过程,其生理学基础主要有哪些?(至少答出两点)。
(3)哺乳动物的胚胎干细胞简称ES或EK细胞,是由
中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美、日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是利用病毒分别将四个基因送入皮肤细胞,促使普通的皮肤细胞产生变化,最后成为带有
性质的细胞,称为诱导式多能性干细胞。在基因工程中,这四个基因称为
,所利用的病毒称为。
(4)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从患者身上取出体细胞,将其细胞核植入去核的卵母细胞,从而获得早期人类胚胎,然后再从中培育“患者自身的”胚胎干细胞供医学临床使用的技术叫作
。这一技术也可以用来研究“克隆人”,中国政府对生殖性克隆人研究所持态度的“四不原则”是
、、、不接受任何生殖性克隆人的实验。
解析:(1)早期胚胎发育的过程可分为桑椹胚、囊胚、原肠胚三个阶段。(2)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包括:胚胎在移植前后所处生理环境保持一致,早期胚胎形成后处于游离状态,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基本上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供体胚胎可与受体子宫建立正常的生理和组织联系等。(3)胚胎干细胞是由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中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4)胚胎干细胞可用于治疗性克隆。
答案:(1)桑椹胚 囊胚 原肠胚
(2)胚胎在移植前后所处的生理环境保持一致;哺乳动物的早期胚胎形成后处于游离状态;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基本上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供体胚胎可与受体子宫建立正常的生理和组织联系,但供体胚胎的遗传特性不受任何影响(答出两点即可)(3)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 胚胎干细胞 目的基因 载体
(4)治疗性克隆 不赞成 不允许 不支持
24.(11分)我国科学家采用“昆虫抗性基因克隆”技术,在1999年8月成功地从昆虫细胞内克隆出解毒酶,只要将三氯杀虫酯(一种常用农药)加入其中1小时,便能解毒58%,几小时后便可将毒性完全降解,试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昆虫的抗性基因是通过
产生的。
(2)长期大量使用有机氯农药,使许多昆虫的抗性逐渐增加的原因是。
(3)你认为“昆虫抗性基因”技术在生产、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答案:(1)基因突变
(2)有机氯农药的使用对害虫的抗有机氯农药的变异类型起了选择作用,并通过遗传逐代积累而形成的
生物伦理技术原则 篇6
关键词:隐性采访,法律界限,道德伦理,原则
一、隐性采访的法律界限
采访是记者的权利, 但不是权力, 任何记者都没有审判他人的权力, 由于隐性采访极易涉及法律问题, 一旦采访不得当就会造成法律纠纷, 甚至触犯刑法。因此, 记者在进行隐性采访时必须得到法律的许可和法律的认同, 这是每一位记者开展隐性采访应坚持的底线。
我国90年代中期, 当舆论监督在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背景下, 《焦点访谈》这类栏目的出现, 用深度报道的形式揭露在经济政治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一些不合法的新闻事实, 而在这些曝光类的新闻事件报道中, 新闻记者经常采用的是隐性采访的报道方式, 通过隐性采访, 挖掘到了大量有新闻价值的事件, 同时也是我国媒体的舆论监督水平不断进步的表现, 标志着我国电视暗访形态进入了快速成长阶段。自此, 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台暗访风行, 大批记者乔装暗访, 真实地披露了一些执法部门违法乱纪、犯罪分子制假贩假等社会丑恶现象, 其中许多节目堪称经典之作, 至今仍然脍炙人口。在中央台对隐性采访的工作不断推进的时候, 各个地方台的媒体也在不断采用这样的方式来制作“引人注目”的新闻报道, 但是由于一些新闻工作者操作上的不当, 或是对隐性采访涉及的相关法律常识不够了解等, 由此造成了隐性采访侵权等案例的发生, 这给新闻媒体的发展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同时也对社会造成危害。因此, 我们不得不对此引起重视。隐性采访中涉及的法律界限主要有以下几类:
(1) 国家安全问题。新闻媒体是泄露国家机密的重要通道, 各国情报界均是从新闻媒体发布的各种信息中获取情报机密。获取国家机密的主要方式有秘密文件被改变并公开发表、拟定的新闻稿未经审核即被泄露、业务部门审核不严等。新闻史上, 尽管记者通过隐性采访方式获取国家机密并造成泄露的案件十分罕见, 但一旦发生将造成巨大的后果, 可见严格保守国家秘密是每一位公民的义务, 特别是新闻记者更要坚守国家机密安全, 避免隐性采访不当造成国家安全机密的泄露。
(2) 法人的商业安全问题。市场经济下, 商业机密价值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已成为受法律保护的客体。当前, 新闻记者对企业或个人的隐性采访题材大多为其贪污受贿、官商勾结、非法经营渠道等不法行为, 这种采访是合法的, 符合社会公众的根本利益, 而且基本不存在隐性采访过程中泄露商业机密的法律纠纷, 但并不代表这种隐性采访就不与企业的商业机密出现任何冲突, 一些新闻机构或记者在对企业进行隐性采访时, 如果对某一事物的判断错误, 就有可能会将本属于企业合法的机密错当成非法行为予以曝光。
(3) 公民的名誉权和隐私权。记者隐性采访过程中隐藏或伪装了自身真实身份, 使得被采访对象放松了警惕性, 极易获取他人的隐私, 这种客观事实即使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 擅自披露也通常会对公民名誉权和隐私权造成侵害, 侵扰了他人人身自由和私生活空间。
(4) 未成年人权益。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给予了未成年人特殊保护, 其中第四章第三十条中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个人隐私;第五章第四十二条中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 在判决前新闻报道、公开出版物、影视节目等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姓名、照片、住所以及可能推断出其身份的资料。因此, 严令禁止对未成年人进行隐性采访。
二、隐性采访涉及的伦理道德问题
(1) 违反最基本的诚信原则。在隐性采访中, 记者将其身份伪装起来, 根据采访需要扮演不同角色深入所要采访领域, 与受访者建立起一种隐瞒的人际关系, 这从道德上对于被采访者是一种伤害。
(2) 引发非正常诱导行为。记者通过隐性采访可获取独家新闻, 必然会提高新闻机构刊物发行量和个人的知名度, 为更多的制造“卖点”, 一定程度上势必促使记者产生非正常诱导被采访者等行为。
(3) 非正常策划新闻。有时新闻机构为达到一定目的, 采取介入与干涉方针提升所采访事件新闻价值, 人为策划轰动效应, 这也是一种触犯伦理道德的行为。
三、隐性采访中应注意事项和遵循原则
(1) 隐性采访应注意的事项。1) 记者在进行隐性采访时, 必须保证所要采访的现象、对象和问题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2) 在隐藏身份深入企业、组织内部进行调查时要适度, 不能为达到采访内容向着有利于自身利益方向发展而做出不法行为。3) 隐性采访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除非必要进行隐性采访的任务, 否则一般不提倡采取隐性采访, 而且记者要有充分的准备, 明确采访任务性质和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
(2) 隐性采访应遵循的伦理原则。1) 严格守法。公民的一切活动都应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隐性采访也不能例外。因此, 记者在隐性采访中要严格守法, 不能不择手段的获取不法新闻, 做出非道德行为。2) 公共利益为上。隐性采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都是为了社会公众利益, 这也是媒体机构和新闻记者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如果采访内容涉及大多数人公共利益, 而且非隐性采访不能获取, 则可从之, 相反采访内容无关公共利益且影响甚小, 是没有必要采用隐性采访的。
(3) 新闻的客观、真实性原则。新闻应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而新闻记者就是历史的记录者, 隐性采访中记者是新闻事件的记录者, 隐性采访多是披露社会上的违法违纪行为, 采访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阻挠和困难, 要想进一步深入事件源头难度更大。因此, 记者采访的真实性尤为重要, 新闻稍有失真就会削弱报道力度, 误导公众, 进而伤害事件中涉及的人物, 同时新闻机构的公信度也会遭到质疑, 所以更应该遵循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不能扭曲事实。
四、结语
网络游戏开发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篇7
一、遵循义利统一原则
义利统一既是中国传统伦理的真谛, 也是网络游戏开发过程中相关人员首要的伦理原则。所谓“义”, 《中庸》说:“宜也。”《管子》中概述为:“义者, 谓各处其宜也。”义就是适宜、应当、适当的意思, 义的这一含义在春秋时已较明确。所谓“义”, 即指思想和行为适宜于礼, 义作为适宜于礼的道德要求, 其一般含义就是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 达到“义节则度”。所谓“利”指利益、功利。《国语·晋语二》中说“夫义者, 利之立也;贪者, 怨之本也。废义则利不立, 厚贪则怨生”;《禧公二十七年》说“德义, 利之本也”;《国语·周语下》也说“言义必及利”。这些都认为讲义必须与利相联系, 含义深刻, 这样, “义”之本体与“利”之客体, 价值与功利的关系便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了。义利统一的伦理原理是我国传统伦理的本质基因, 它贯穿于我国伦理学的整体过程。可见, “义”与“利”的关系集中体现了道德思想行为与利益功利经济行为的必然因果联系。
而在我们当今, 网络游戏开发环境中, 伦理价值的失落成了一大社会难题, 其症结在于“义”与“利”、伦理与经济利益的脱节, 这就容易造成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 却失去了人的价值。义利统一的价值原理, 刚好可以成为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伦理道德和经济利益的整合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的目的是“利”, 即通过开发网络游戏得到经济效益;但市场经济也要讲“义”, 网络游戏开发过程中也要考虑社会影响, 对社会负责, 使之达到“义”与“利”在价值层次上相通相融, 网络游戏开发人员应深入到经济生活中去, “义”要深入“利”, 要使“义”成为“利”的价值导向, 从而达到市场经济与伦理道德的一致。义利统一在市场经济下不仅是一种价值追求, 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力发挥作用的必然趋势。其一, 它使市场经济的发展体现伦理的价值和目的;其二, 义利相通还是基于伦理道德的思想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功利价值的统一而实行的转换, 使“义”作为一种实践理性而具有的经济效益功能。根据这种转换, “义”不在游离于“利”之外, 而是表现为市场经济自身的文化力, 而这种文化力就使网络游戏开发人员不但具有经济现实性, 同时也具有了伦理道德的价值导向性, 最终使“义”与“利”统一起来了。
对于义利统一的伦理基本点, 我们还可以从网络游戏开发的典型案例得到有力的佐证和启示。《大话西游3》是网易公司依靠自身力量, 完全由国人开发、运营的大型2D回合制精品MMORPG游戏。在美工上, 《大话西游3》继续沿用古香古色的中国画风。在场景设计时严格查证各种资料, 多次实地采风, 现场绘制原画, 构造出了以唐代为背景, 美轮美奂的神话世界。在内涵上, 游戏以中国优秀浪漫主义古典小说《西游记》和香港著名系列电影《大话西游》为创作蓝本, 以情感为主线, 倡导亲情、友情与爱情, 为玩家展开了一个神怪与武侠交错, 情感与大义并存的世界。《大话西游3》在开发中继续坚持以寓教于乐为宗旨, 以传承中国文化为己任, 游戏中的玩法与剧情都严谨地遵循了游戏的时空观、世界观, 并赋予了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这款网络游戏在开发过程中确实遵循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义”, 思想行为符合了一定的道德标准, 同时也挣取了“利”, 即得到了经济效益。但在我们当代的市场经济发展中, 有的网络游戏在开发时就没做到义利统一, 一味的为“利”, 不顾“义”, 利用“黄”、“赌”、“抢”、“暴力”、“血腥”、“凶杀”、“恐怖”等文字或画面充斥在网络游戏中, 给网游客户造成了错误的价值导向, 给社会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这就是义利的脱节。我国网络游戏开发的发展, 绝不单纯是一个“利”的问题, 同时也是文化和伦理价值问题。因此, 在网络游戏开发过程中, “义”与“利”的同步和一体化发展,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 义利统一是市场经济和伦理道德发展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二、遵循不伤害原则
不伤害原则最早我们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的西塞罗, 西塞罗曾说:“为了自己的利益, 伤害他人是不合理的。”希波克拉底也讲到:“我愿尽余之能力和判断力所及, 遵守为病家谋福利的信条, 并杜绝一切堕落及害人行为。”这一原则强调, 即使我们不能使他人受益, 至少也不应该伤害他们。伦理学中的不伤害原则是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而更多的是对人们的思想进行约束和引导, 并以否定性的表达方式来对人们的一种较高的要求。不伤害原则作为道德主体的一种自律, 需要人们本身具有较高的觉悟, 并能从主观上自觉遵守这一原则;作为伦理学视域下的基本伦理, 又是对人的最低的道德要求, 它要求人们在做某一行为时动机要是善的, 而且要考虑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给他人带来的伤害并避免这些影响, 从而做到不伤害。
一些网络游戏开发人员道德底线缺失, 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 追求感观刺激, 就不择手段, 抓住青少年时期的躁动, 以黄色、暴力、恐怖等内容来吸引青少年, 以致削弱了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力, 妨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在伦理视域中, 网络游戏开发人员的这种行为违背了社会道德的底线不伤害原则, 作为基本的道德原则关注的是人们的精神价值和内心思想, 强调的是精神上的不伤害, 最终是寻求人的生存意义和生命价值。因此, 在网络游戏开发中, 首先, 需要这些网络游戏开发人员本身具有比较高的道德素质和思想觉悟, 并且要能从主观上自觉遵守这一底线原则;其次, 要在网络游戏开发的命题上、语言内容和动作行为内容上保持一致, 要表现为积极地、主动地认可这一道德主张;最后, 在实际应用中, 网络游戏开发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 是一种功利主义的体现, 道德的目的从大的方面讲也是一种功利, 这种正当功利性是无可非议的, 即“为了保障社会的生存发展, 最终增进每个人的利益、实现每个人的幸福。”网络游戏开发也就是要遵从这一前提。
网络游戏开发过程中, 我们要从根本上杜绝伤害的发生。不伤害原则应该被视为道德的核心, 在网络游戏开发环境中, 形成以不伤害原则为核心的价值氛围, 才能使以人为本的思想精神得到升华, 使良好的网络游戏开发环境秩序得以建立, 使网络游戏开发人员和游戏客户群体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要记住鼠标下的德性, 也就是说网络游戏开发要讲道德, 不能不负责任、不讲道德和道义, 我们要宣扬真善美, 抵制假恶丑, 弘扬正义和正气。
三、遵循正义原则
在伦理学中, 正义通常指人们按一定道德标准所应当作的事, 也指一种道德评价, 即公正。何为正义?柏拉图认为:“各尽其职就是正义”, 乌尔比安认为:“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应有权利的稳定的永恒的意义”, 凯尔森认为:“正义是一种主观的价值判断”。在辞海中对正义的理解是:对政治、法律、道德等领域中的是非、善恶做出的肯定判断。作为道德范畴, 与“公正”同义, 主要指符合一定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
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一是每个人对于其他人所拥有的最广泛的基本的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制都应有一种平等权利;二是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 使它们被合理地期望适合于每一个人的利益;而且依存于地位和职务向所有人开放。罗尔斯还指出了可表示如下的更一般的正义观:“所有社会价值——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自尊和基础——都要平等的分配, 除非对其中一种价值或所有价值的一种不平等分配合乎每一个人的利益。”从伦理学视域下来理解, 一是在大局观上要保证双方的平等、公平;二是在层次中的不平等条件下, 使每个人在这种不平等中都能获利。同样, 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发的网络游戏, 我们更应该持正义的原则来开发有价值、符合社会发展、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精神文化需求的网游产品。
目前在网络游戏开发中, 大多数网络游戏还是遵循正义原则的, 如益智类网络游戏中的《重力大挑战》、《3d平衡球》、《旋转泡泡球》、《脑白金》、《智力问答》等主要用于培养和开发少年儿童智力;功能性网络游戏, 如《光荣使命》 (南京军区开发用于军事训练用途) 、《由简股市气象台》 (基金与投资机构开发用于收集股市趋势与动态) 、《清廉战士》 (用于反腐保先教育) 、《学雷锋》 (盛大出品的教育网游) 等这都是借用网游的形式来实现特定功能的功能性游戏;历史题材性网络游戏, 如《大话西游》系列 (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以第角色扮演, 强调剧情发展和个人体验) 、《成吉思汗》 (以中国历史人物成吉思汗的一生为剧情展开的正义的题材网络游戏) 、《天龙八部》 (以中国传统的武侠剧情为题材的网络游戏) 等, 这都是以传承中国文化为己任, 游戏中的玩法与剧情都严谨地遵循了游戏的时空观、世界观, 并赋予了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这些网络游戏都遵从了它的诞生使命:“通过互联网服务中的网络游戏服务, 提升全球人类生活品质”。使人们在网络游戏过程中得到了精神升华, 相对于网络游戏开发人员也体现了正义原则, 即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 在是非与善恶中做出了肯定判断。但当前确有一些网络游戏开发人员在开发过程中, 利用一些不正义的照片、视频、文字、动作、剧情、题材等内容充斥在网络游戏中, 使网络游戏存在一些不健康的游戏内容、不正确的价值取向 (如“偷菜”的网络游戏在命题就不健康、不道德) , 违背了正义原则, 这说明网络游戏开发人员的思维模式与游戏客户群体存在了不平等、不公平, 对正义造成了严重损害。
四、遵循人伦教化原则
人伦, 中国古代儒家伦理学说的基本概念之一, 是封建社会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特指尊卑长幼的关系。《管子·八观》:“背人伦而禽兽行, 十年而灭。”《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 饱食暖衣, 逸居而无教, 则近于禽兽, 圣人 (按, 指舜) 有忧之, 使契为司徒, 教以人伦: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叙, 朋友有信。”《汉书·东方朔传》:“上不变天性, 下不夺人伦。”宋周密《齐东野语·巴陵本末》:“人伦睦, 则天道顺。”教化, 《诗·周南·关雎序》:“美教化, 移风俗。”汉朝时的桓宽《盐铁论·授时》:“是以王者设庠序, 明教化, 以防道其民。”唐朝时的元稹《骠国乐》诗:“教化从来有原委, 必将泳海先泳河。”《东周列国志》:“却说宣王虽说勤政, 也到不得武王丹书受戒, 户牖置铭;虽说中兴, 也到不得成康时教化大行, 重译献雉。”梁启超《论中国之将强》:“某将灭人种也, 则必上之於议院, 下之於报章, 日日言其种族之犷悍, 教化之废坠。”人伦教化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成教化, 助人伦。”强调的是绘画的社会文化功能, 也就是道德教育的意义。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伦理学视域中, 我们可以把人伦教化理解为:把政教风化、教育感化、环境影响等有形和无形的手段综合运用起来, 既向人们正面灌输道理, 又注意结合日常活动使人们潜移默化地达到了明事理、讲道德、重仁义。《礼记·经解》中说:“故礼之教化也微, 其止邪也于未形。”说的也是这个道理。那么在网络游戏开发过程中, 开发人员在设计游戏前期就应该在趣味性和娱乐性上把握住人伦教化原则, 不能出现色情、暴力、血腥恐怖、毒品酗酒、违法等内容, 而应该从意识导向、益智教育、品格培养、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设计和开发。也就是说所开发的游戏要具有:一是主题健康, 具有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在游戏难度方面需要较高综合能力和较广知识面来通关, 这样可以培养网络游戏客户群体的特殊能力, 比如管理、数学、天文地理、语言等方面;三是网络游戏内容要有助于培养游戏客户群体的正义、互助、诚信等美德, 起到对社会教化方面的示范效应;四是在网络游戏的题材剧情内容中, 要在历史、文化层面上进行深度发掘, 这样可以使网络游戏客户群体体会到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开发成功的网络游戏, 以《仙剑奇侠传》为例, 其中的主角李逍遥就是对“一诺千金”最好的解释, 无论对谁, 只要做出了承诺便从不反悔, 传达了一种人生观、价值观和幸福观, 起到了人伦教化作用。中国的四大名著可以说闻名世界, 而其中蕴含的文化知识更是丰富无比, 每一部名著拿出来都可以做成一个系列游戏, 如《水浒Q传》、《梦幻西游》、《三国志》系列等。又以抗战系列为列:八年抗战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刻骨铭心的记忆, 为了唤回人们对革命精神的追忆和重视, 为了那些永不应该被忘却的纪念, 人们也许还需要这样一种游戏, 在他们兴奋的玩过游戏之后, 还能以一种历史沉重感的心态体会到这一点:今日的幸福来之不易, 从而更加珍惜并热爱今天的美好生活。这无疑具有不容忽视的人伦教化意义, 例如《抗日地雷战》、《血战上海滩》等。这样就使在游戏中体会了趣味和娱乐, 在游戏中学会了互动和交际, 在游戏中启发了自身的学习和精神升华, 从而在网络游戏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起到了人伦教化的作用。
五、遵循自律原则
自律的相关理解早在我国古代就有记载, 《左传·哀公十六年》:“呜呼哀哉!尼父, 无自律。”唐朝张九龄的《贬韩朝宗洪州刺史制》:“不能自律, 何以正人?”宋朝苏辙的《西掖告词》之十五:“朕方以恭俭自居, 以法度自律, 宜得慎静之吏, 以督缮治之功。”明朝李东阳的《石公墓志铭》:“虽居官久, 家无赢赀, 亦以俭自律, 不少变”。现在的理解, 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 通过自己要求自己, 变被动为主动, 自觉地遵循法度, 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自律并不是让一大堆规章制度来层层地束缚自己, 而是用自律的行动创造一种井然的秩序来为我们的学习生活争取更大的自由。
网络游戏开发要遵循自律, 它是以“自发”为特征的道德自律, 指无需外部环境的监督和控制, 只以自身的自我约束, 就能遵守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自律并不意味着没有规则、没有秩序, 更不意味着不需要他律。自律是在他律的指引下逐渐形成的, 是行为主体在反复实践外在行为准则的过程中不断升华的结果。个体道德从他律阶段向自律阶段的升华, 也就是从道德义务向道德良心的转化过程, 良心集中的体现了道德活动的自律阶段的特点, 它是自律阶段的核心道德范畴。良心, 就是个人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道德义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深刻的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 是个人意识中各种道德心理因素的有机结合。但正由道德准则对于网络游戏开发的设计人员而言, 是一种对社会责任的体现, 对于人与人之间不同行为系统做出的不同处理及限定, 就是广义上的道德准则。
我们认为, 网络游戏开发的设计人员, 在开发设计时, 首先, 要遵循自律原则, 要有自己正确的立场和道德认知;其次, 要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责任心, 也就是良心, 要考虑到网络游戏对客户群体的影响及是否对社会负责了;最后, 在开发设计后期, 要根据网络游戏客户群体的意见不断地进行修正, 以期达到符合道德准则, 使之在他律阶段升华到自律阶段。社会道德, 并不只是对这些限定性行为规则的修正与加强, 更多的是宣扬一种精神或品德。这才是网络游戏难得可贵的“附加值”。中国的侠义精神、忠义、舍己为人、尊老爱幼等品德, 都是可以“入游戏”的。如果在游戏中表现出这些品德来, 是对网络游戏开发人员自律性的一个挑战。而这些内容的实现, 不单单是丰富完善了游戏本身, 增加了趣味性和娱乐性, 更重要的是对玩家的引导与对社会的责任感。只有责任感是不够的, 如何在网络游戏这个虚拟世界中建立起良性的自律原则, 是需要网络游戏开发设计人员对自身修养进行培养的。这种修养, 一方面可以从中华古典文化中得到启迪, 另一方面还要对现在的网络游戏的表现形式深入的研究与体验。理论上的研究与实际的游戏经验同等重要, 与骨灰级玩家的积极沟通, 可以加快这个进程, 并有效地修正由于个人认识所造成的局限性。
网络游戏产业链是一座雄伟的大坝, 特别是网络游戏开发阶段尤为重要, 关系着对社会的道德影响及社会道德责任, 网络游戏开发设计人员在选择题材、剧情以及游戏内容细节中要做到自觉地遵循道德法度, 自己的一言一行, 遵从自律原则, 从而使网络游戏开发为健康。
总之, 在网络游戏开发过程中, 我们要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遵循伦理原则, 使网络游戏客户群体达到“游中乐, 乐中学, 学中思, 思中游”, 使思想道德得到升华, 灵魂深处得到洗涤, 正义得到申张, 正气得到弘扬, 这样, 网络游戏产业才有前途, 网络游戏开发才有希望, 文化软实力才能得以展现。
参考文献
[1].魏晶泫.网络游戏产业发展战略[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2].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 (第四版)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3]. (古罗马) 西塞罗.论至善和至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4]. (古希腊) 希波克拉底.希波克拉底文集[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5]. (美) 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6].郑洁.网络社会的伦理问题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生物伦理技术原则 篇8
一、循环经济的生态诠释
作为学术性概念, 多数学者都认为循环经济思想萌芽于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宇宙飞船经济” (Spaceship Economy) 理论。但最先明确提出循环经济 (Circular Economy) 一词的却是英国环境经济学家戴维·皮尔斯。90年代以来, 循环经济开始作为实践性概念出现在德国。几乎是与此同时, 日本也开始了与之含义相近的循环社会实践活动。90年代末, 循环经济概念和理论开始进入我国并开始广为使用。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定义:“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 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 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发端于生态经济, 也被称为经济 (或产业) 的生态化转型。它运用的是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 运用生态伦理的价值原则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 在自然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 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性增加的发展, 转变为依靠生态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提供战略性的理论范式, 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为自然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关系提供了新思维、新思路。循环经济是人类生态伦理取向的科学运用, 是一个有现实意义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生态伦理的价值取向
“最早以科学形态提出生态伦理学思想”的是法国哲学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施韦兹 (Albert, Schweizer) , 其著作《文明的哲学:文化与伦理学》 (1923) 提出了“尊重生命的伦理学”:生命是大自然的伟大创造, “生命本身是神圣的”, 人类对一切生命都要给予极大的尊重;应以“崇拜生命”作为伦理的核心和基本原则:“保护、完善和发展生命”, 应是“人类与自然的准则”和“善”的观念的重要内容, “善就是保护生命和发展生命, 恶就是毁灭生命和妨害生命”。
“生态伦理”作为一种道德规范, 它不仅要求人类将其道德关怀从社会延伸到非人的自然存在物或自然环境, 而且呼唤人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为一种道德关系。人类生态伦理的价值取向, 是建立真正平等的、公正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达到共荣共存。它建立的两个基本价值原则是:人类平等原则和人与自然平等原则。根据生态伦理的要求, 人类应该放弃算计、盘剥和掠夺自然的传统价值观, 转而追求与自然同生共荣、协同进步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而循环经济的提出和确立, 从本质上反映了生态伦理的发展趋势和要求, 并以生态伦理为基础, 为发展循环经济寻求伦理和道德支撑。生态伦理主张把生态道德、经济道德和人类道德有机地统一起来, 在主张生态道德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和促进人的自身发展, 并以此来寻求保护环境和美化自然。
三、循环经济3 R原则中的生态伦理意蕴
“减量化 (reduce) 、再利用 (reuse) 、再循环 (recycle) ”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 (3R原则) 。减量化原则 (reduce) 属于输入端方法, 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 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再利用原则 (reuse) 属于过程性方法, 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 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 减少一次用品的污染;再循环原则 (recycle) 属于输出端方法, 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循环经济不是简单地通过循环利用实现废弃物资源化, 而是强调在优先减少资源消耗和减少废物产生的基础上综合运用3R原则, 3R原则的优先顺序是:减量化一再利用一再循环。
循环经济的建立依赖于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准则的操作原则, 每个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它也是人类生态伦理理念, 在涉及人与自然资源环境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的最佳表现。“我们正处在一个动荡的时代, 我们需要一种生存的伦理, 一种得以生存的伦理。”“人类的生存正面临着种种威胁, 这些威胁中最直接、最具有毁灭性的是来自于人类自己, 即人类日益增长的对付自然的力量, 人类要想在地球生物圈中能生存下去, 就必须用生态伦理思想来指导自己的经济行为和社会行为。”而循环经济模式正符合生态伦理思想, 它的减量化原则 (属于输入端方法, 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 、再利用原则 (属于过程性方法, 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 、再循环原则 (是输出端方法, 通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来减少最终处理量减轻环境压力, 降低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 这些正是生态伦理价值导向的具体体现。
(一) 减量化原则 (reduce) 与生态伦理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价值导向
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就是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 要求人们一改过去先污染后治理的生产路径, 把废弃物产生消灭在萌芽状态。在生产环节, 要依法审核, 加强排放准入, 实行清洁生产, 鼓励节能降耗;废物排放环节, 污染排放全程监控, 实行责任到人追究制, 合理延长产业链, 强化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消费环节上, 要大力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消费方式, 实行环境认证和绿色消费制度, 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在人与自然关系上, 要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体地位的人, 是自然界中普通的一员, 自然界是人类生命和价值的源泉, 人类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保护自然, 要少索取、多给予, 与自然和谐相处, 珍惜自然资源环境, 尊重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在发展经济时, 要遵循生态伦理的持续生存、善待自然的要求, 合理利用资源, 竭力避免通过牺牲环境资源的代价来求得经济的发展;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同发展作为人类共同追求的伦理道德价值目标, 改变传统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 努力做到经济发展的同时, 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 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 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二) 再利用 (reuse) 与生态伦理的持续生存原则
“人和自然是密切联系的, 只要有人的存在, 自然史和社会史就彼此制约”。人既是自然的存在物, 又是社会的存在物, 这就决定了生态伦理对人的生存的研究以及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 都应当充分考虑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两个方面。“生态伦理的持续生存原则可以作为人类的一种道德诉求来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缓解人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所造成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面临耗竭的矛盾, 把自然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以人类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纳入生态伦理视野之中, 从人类自身出发, 努力找出更适于人类与自然环境共生、共存的最佳途径。”《循环经济的再利用原则对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具有鲜明的生态伦理意义。循环经济的“再利用”是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中间环节, 对消费群体采取过程延续方法, 最大可能地增加产品使用方法和次数, 有效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对生产者采取产业群体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 使产品一废弃物的转化周期加大, 以经济系统的物质能量流的高效运转, 实现资源产品的使用效率最大化。在日常生活中, 确保再利用的简易之道, 是对物品进行修理而不是频繁更换。将可维修的物品返回市场体系, 或捐献出自己不再需要的物品, 供别人使用。这些都体现了人类在自然界中持久地、更好地生存的生态伦理观。
(三) 再循环原则 (recycle) 与生态伦理的人类平等原则
人类平等原则, 具体包括“代内平等”与“代际平等”, 前者体现的是全球共同利益, 后者体现的是社会未来利益。“代内平等”原则追求人类的整体和长远的利益, 要求任何人、任何国家都享有平等的生存与发展的权利, 任何人、任何国家都不能以“自我为中心”, 不能以损害别人、别国的发展为代价来实现自身的发展, 而必须在地区、国家和全球范围内防止和消灭贫富两极分化, 实现同舟共济。
“代际平等”原则要求社会的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而且要考虑下一代以及子孙后代的需要, 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也就是说, 生态伦理在人类内部关系上, 不仅着眼于建立同代人的人际伦理关系, 即人类横向的伦理关系, 还要注意建立当代与后代间的代际伦理关系, 即人类竖向的伦理关系。人类代际间的公平, 是从时间特征和人类认识的能动性出发而提出的一种现代人类应有的伦理道德和对下一代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代际公平要求本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 至少要留下比前辈留下的更多的自然财富, 提供后代人能进一步发展的自然条件。
生物伦理技术原则 篇9
关键词:扁鹊,医学,医德,伦理
扁鹊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影响力最为深远的名医之一,在世之间深受世人敬仰。《史记》中曾有记载“: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由此可见,在司马迁的这部史学巨作当中对于扁鹊的评价绝对非同一般。扁鹊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在医学的道路当中遇到很多坎坷却又从医者之行当中找到医德医术之根本。他创造了四诊疗法,即“望、闻、问、切”诊断方式,由此也奠定了扁鹊在中医史当中的医术根基。追溯于扁鹊当时出生的年代,正处于转折与战火连天的时期,这时候的社会是动荡不安的,人们颠沛流离居无定所。正是逆境中的推进,让扁鹊的医术得以运用,自身的能力得以施展,如此年代也成就了这位医德医术内外兼修的医学名师,而他的“六不治”原则和厚德载物的医学理念相较于医术来说更加值得回味。
一、提出“六不治”行医原则
扁鹊在行医的人生观当中,十分强调医学的辩证关系,即行医是在一定条件之下进行的,医学之道不仅仅体现在救人也在于教人。他的诊断方面不仅仅是以“身体”为诊疗的主体,而是从外因与内因出发,外因指的是外在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内因则是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和身体素质等多个方面,只有外因与内因的调和,才能让身体强健,因此扁鹊的行医理念也有不治原则,而恰巧这个不治原因就在于违背生存原理,与中国传统伦理观不一致。
“六不治”有六大不治疗前提“,骄横跋扈之人不治;信奉巫术之人不治;饮食无度之人不治;贪心无度之人不治;阴阳并藏气不定之人不治;食不能适之人不治”。从这六方面解释来说,态度嚣张目中无人之人不予治疗,迷信之人不予治疗,暴饮暴食不懂节制之人不予治疗,贪图钱财之人不予治疗,阴阳失调者不予治疗,身体过度虚弱不能服药之人不予治疗。从“六不治”的方向来看,仿佛扁鹊在限制医疗的范围,其实不然,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习惯很多地方都要懂得适可而止,比如饮食,不可大意恣情食之,在做人方面一定要受到伦理道德的约束。扁鹊认为,一个人的身体如果达到了某一方面的极端就会出现身体不可调和的状态,因此“六不治”也是一种行为上的限制,只有制定这样的原则,能够让人们不那么肆无忌惮地膨胀欲望,而身体的本身就在于外和内调。行医之原则从六方面出发,针对这六种人是不予医治的,在当时也是在情理之中[1]53。
二“、六不治”原则中体现的古代医学伦理观
1.道德与身心本为一体。中国古代讲究伦理道德,更加深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之理,其意义的根本在于,一个人健康与否是与他自身的品德不相违背的,因此扁鹊提出的第一不治原则便是“骄横之人不可治”,骄纵傲慢的人不懂得尊重别人,并且过多强调自身的得失,这种不治并非冷漠,而是从道德观念中给世人警醒,傲慢无礼之人身体容易失衡,因为德行与身体健康程度是并立的,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是和谐坦然的,那么其身体的气血会更加舒畅。扁鹊行医当中的傲慢不治之人不仅仅体现在对人的态度上,也体现在对待自身健康的行为上。不尊重医生嘱咐,擅自做主不能够彻底地改好恶习,这类处于道德标准之下,过度抬高自己的人,治不好的原因就在本身,由于伦理道德的丧失导致了身体健康的失衡。
2.行医讲究无欲则刚。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为不偏不倚取之有方,而自身欲望的无限膨胀恰如遵循了“物极必反”的原则。我们可以在“六不治”原则当中看到扁鹊对于生活无节制的病者也是无能为力,这种行医上的无力表达在当一个人对于钱财和享受过于贪婪之时,其身体的负担便可想而知。扁鹊治病擅长望色,也就是从一个人的脸色状态,结合问诊方法,观察病人的日常生活习惯寻找导致生病的原因。从他的治疗方法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医生治病非常注重病者的生活习性,中国古代讲究行之有度,也就是说饮食有度、谋财有度、享乐有度,超出于这个范围,那么身体就要承受行为不当带来的后果。所以“六不治”原则恰恰就是限制古人欲望膨胀的一个标本,因为只有在道德和欲望的约束之下才能淡欲,无欲则刚,身体才能真正地强健起来,这也是伦理道德常理所在[1]54。
3.强调阴阳调和之理。扁鹊的行医理念当中,非常关注病者的身体状态,其中阴阳不调为生病起因。当面临阴阳极度失衡的状态之时,人身体会趋向于一种内外失和、脑气大乱的情况,如“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引起阴阳失衡的原因也和古代伦理观念不相违背,由此看来,导致阴阳失衡的原因很多,而从起因来讲,可以归纳为古人当中不能够遵守伦理道德“,馑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表达的就是内心的平衡与阴阳之理的不可违背。当时的伦理约束体现在习惯、行为、内心这三个方面,当生活习惯违背常理、行为产生偏激、内心开始走向混乱之时就已经影响到了内在的阴阳调和之理。所以想要真正治疗疾病的根本,反复强调的就是阴阳之道,它与伦理伦常实为一体,想要强健的身体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这也是约束行为的道理所在。
4.反对迷信,提倡治其病本。扁鹊在为人治疗的道路上,是十分反对迷信治病的,这种观念对于古代来说,可以算是新的思想融入,他认为,过于听信天地鬼神之说而不及时防御实属迷信的行为,在其《新语·资质篇》中提及,当时扁鹊想救治一位身患病症的年轻人,可年轻人的父亲偏偏信奉巫术而拒绝医疗,这种行为导致了年轻人失去了性命。扁鹊也是仅仅表达了巫术违背医学伦理之说,如“拘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就当时来说,有些人信奉巫术,但是从医学理论来说求医治疗才是解脱病困的根本,道德的标准是迷信排外的,一味沉迷于乱想之中就肯定会违背医学之道,由此作出错误的决定。所以扁鹊拒绝为迷信之人看病前提是病者不信医术信巫术,迷信的病人对于生病的理解已经逆向,并走上了一条迷信的道路,他的思想意图本身为错,违反了人之常规,故不可以医术治疗[2]8。
三“、六不治”伦理观念强调的现实意义
1.“六不治”原则为行医规范。这六条看似冷漠的治疗约束并不等同于外在观念的理解,为什么扁鹊的行医理念要限制在这六条原则当中?其实这与扁鹊多年的从医经验有关。就古代医生而言,除了皇帝身边的御医以外,大多医生来自民间,而对于行医方面并没有成熟的行为约束,那么“六不治”原则的出现,恰是为当时医学树立的新的原则。在《汉书》当中记载过,当时的一些名医发展到招收徒弟并扩大这方面的学术范围,对于名医扁鹊来说也不例外,我们可以看到民间医术是逐步发展起来的,那么对于名医来说,自身医术的不断成熟让他们具备了多年的医学经验,也制定了属于自身的一些准则。“六不治”原则是具备现实应用的行为准则,也树立了具有代表性的行为规范[3]131。
2.强调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古代医术较为落后,但是对于疾病预防的行为是非常仔细的,治疗疾病强调与生活状态的关系,在扁鹊的行医理念当中“,六不治”原则恰恰表达的是一种疾病预防的信号。因为我们可以看到这六类不予治疗的人群就是病人状态的一种极端表现,扁鹊早就提出预防的重要性,而这种预防也有一种预知的含义在其中,为什么傲慢、贪财之人不予治疗?因为此类人在一方面达到一种膨胀状态之时,身心的调和是会受很大影响的,人行于理、善为本的观念是健康之本,因此扁鹊理论当中的预防恰恰就是从一个人的道德伦理、生活习惯等方方面面出发,只有做到疾病前的反思,才能够脱离病因。
3.封建统治下的传统责任观。就当时来说,我国古代医学史上,治病在于治根,而对于行医当中的责任感是绝对不可忽视的。扁鹊制定的六项行为约束,也无不渗透出他当时的行医准则,也就是自身责任感体现,古代行医若病者不能医治,要从多个方面寻找医生的自身原因,这是道德约束下的强烈责任感。如果当时的大夫在治疗的过程当中出现患者病危乃至死亡的情况,医生自身受到的影响是很大的,从医学的角度来说,古人对于病者情况的控制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对于不在自身行医范围内的患者,也要抱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如果下错药方或是诊疗错误,需要承担的责任也很大。当时的医生每次治疗病人,都要以责任出发,不能够对病情准确把握的医生要讲事实,对于能够医治的病人,要竭尽全力诊断治疗[3]132。
陶瓷产业4R原则下的生态伦理观 篇10
1.1“Reduce”减少
“Reduce”指减少,在陶瓷生产过程中消耗陶瓷原料和能源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如何在现有的科技支持下提高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的利用率,减少资源与能源的消耗, 减少陶瓷烧制煤、气、电等能源的消耗,并做到物尽其用。 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生产带来的废气(SO2、CO、CO2、 NOx及烟尘等)、废料、废水的排放,以及消减产品中的铅、 镉、汞等污染元素的含量,做到对人类身体不利的放射性物质不存在,粉尘、游离二氧化硅尽量要少,提倡生产自洁、抗菌、杀菌等保健功能的陶瓷,噪音、热散失尽量要少,使生产和工作环境要清洁、干净、舒适。减少对人体的不良影响、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做到陶瓷的绿色生产, 提高国际陶瓷市场的竞争力与准入率,这就要求相关陶瓷产业的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经营部门,需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以控制进行有计划的改造与调整。
国内许多陶瓷产业表面上改变了高消耗、低效率、重污染的传统生产模式,实际上在陶瓷生产和管理的过程中, 上述的问题仍很严重,和国际绿色陶瓷生产的要求尚远, 尤其是乡镇日用陶瓷、建材陶瓷的中小型企业,除了资金薄弱、工艺落后、科技条件支持不足以外,最致命的原因是企业自身环保意识淡薄和观念滞后,管理方面的觉悟低下造成的。
1.2“Reuse”再利用
“再利用”的原则要求陶瓷产业重新树立材料回收利用的理念。一方面,要求企业考虑利用基地原有材料与设备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要求生产选择能够在日后被再利用的材料和设备。对于陶瓷生产而言,“Reuse”这一原则是指在符合工程要求的情况下对原有的材料及生产废料进行重复使用或再利用,这样不仅延续了陶瓷生产生态链, 而且节约了资源。利用废弃的原有材料,包括高岭石、石英矿等硅酸盐原材料开采加工的利用率、废旧陶泥瓷泥回收与重新加工。早期的矿石开采、加工由于科技条件的制约,出现乱采乱伐的现象,浪费了很多资源,主要利用高品位的富矿,随着科技的发展那些废弃的、品位含量低的矿产,仍可以深加工、新提炼。再者是废旧原料的回收与再用,由于前些年原材料价格便宜,生产中出现过乱丢乱弃的浪费现象,目前在许多陶瓷产区,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完善原材料废弃物的回收与加工程序,成为再生产不可或缺的环节。另外,陶瓷生产废弃物成为环境污染的一大源泉,回收的烧成废品虽然不能继续用作陶瓷原材料, 但经过粉碎处理可以做水泥、建材和保温材料,例如广东省建材研究院利用陶瓷废料作为水泥的生产原料,工艺为掺1 3 %的陶瓷和2 %的天然火山灰作为混合材,配制普通42 .5R水泥,可以生产合格的高强度水泥[1]。
1.3“Renewable”可再生、更新、替代
随着陶瓷产业的发展,部分陶瓷产区的原料开始走向枯竭,很难保持持续开发的优势。例如,景德镇制备高白泥主要原料的高岭石,面临当地资源枯竭的处境,多种原料依赖从外地调入,虽然资源枯竭但并不尴尬,凭借着传统的陶瓷经济文化、市场品牌优势,新科技主导下新材料、 新瓷种的研究开发、推广,使产区陶瓷经济依然保持着繁荣的趋势。例如淄博陶瓷产区除了传统生产日用陶瓷、建筑陶瓷,还转向骨质瓷、纳米陶瓷、精细纳米陶瓷的研究与生产。譬如鲁阳公司自主研发的陶瓷纤维技术和陶瓷纤维双面针刺毯属世界首创,该公司生产的晶莹剔透的“棉花”、薄如蝉翼的“纸制品”和柔软如丝的“纺织品”, 目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纤维类节能产品,它能耐1000℃ 以上高温,具有隔热绝缘的功能,并被广泛应用于汽车、 消防、航天航空等领域。然而,谁又能猜出这样高科技产品的主要原料是被人们视为废弃物的煤矸石。
1.4“Recycle”再循环
“Recycle”指再循环,多次循环利用。循环使用主要是根据生态系统中物质不断循环使用的原理,尽量节约利用稀有物资和紧缺资源。利用回收材料和设置废弃物回收系统,使资源循环使用。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贯穿于实现“再生态”的始终。实现“Recycle”原则,就要求陶瓷企业尽最大可能地循环使用资源。实施清洁生产的重要途径是对废物的回用与综合利用,减少废物的排放。 以水资源的循环使用为例:陶瓷生产废水污染程度差别较大, 可根据清污分流的原则, 将色釉料工段的废水与坯料和其它工段产生的废水分开处理,分别进行沉降处理,部分沉降物经压滤可回收利用,抛光冷加工的废渣另行填埋处理,废水通过絮凝剂处理后,清水循环利用。坯料制备和成型工艺过程废气除尘可采用袋式除尘器或高效旋风除尘器,不仅设备的效率很高,并且除下来的物料也可就地回收利用,避免了湿法除尘废水的二次污染[2]。
2陶瓷产业4R原则下生态伦理观念
4R陶瓷生产的目的是构建绿色陶瓷生产体系,走持续性发展的道路,怎样使产业符合国际绿色陶瓷发展的标准,既是陶瓷产业内在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国际陶瓷产业、陶瓷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除了在陶瓷生产中给以法律的约束,陶瓷产区深入人心的生态伦理观念培养已刻不容缓。
2.1陶瓷产业生态伦理培养的综合特点
生态伦理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 它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又是现代人文环境科学进步的结晶和反省。在国际环保日趋成熟走向良性发展的环境下,国内企业想在竞争和压力下求得生存与发展必然要更新观念,有所举措,例如目前国际社会把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作为通往国际市场的“绿卡”[3],没有得到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产品行将被国际市场淘汰出局。国家的环保法制与政策,面对普遍生产设备落后、理念陈旧、急功近利陶瓷企业的约束收效甚微,尤其对于那些地方基层企业。环保伦理的宣传与普及是法制以外与法制紧密联系的重要构成,对于提高环保认识、廓清形势、加强责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陶瓷产业伦理观念的培养具有弥散性的、渐进性的特点,是个长期宣传、推广与教育的建设过程,是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加强国内外竞争的重要条件。节约资源、减少浪费,建立合理的排污、回收、循环和更替更生系统,使环保思想不流于形式,是现代陶瓷产业规范生产的必由之路。
2.2陶瓷产业4R原则下生态伦理发展的必要性
陶瓷生产是一个高耗材、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国内的许多陶瓷企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生产的一个过渡期、 转型期,当国际社会正向绿色生产、绿色设计发展的时候,国内许多陶瓷企业还处于粗放、低效的生产阶段,企业普遍存在着发展中急功近利与国家长期可持续性发展、 企业振兴与环境污染、国家环保管理与行业违规生产之间的矛盾与问题。作为企业落后的管理与生产理念,不再适应现代科技生产发展的要求,企业生产将面临被国际市场淘汰出局的危险。企管环保法制观念的淡漠显然使环保法制的实施常常表现为一种形式,生态伦理观念深入人心的养成是一个过程性的建设与培养过程。当工业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仅给工业区的居民带来直接的污染与影响, 而且经常造成附近成为严重污染区,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结果不仅仅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而且直接危及到人们的健康。例如据国土资源部网站资料,由于地下水的严重污染,淄博日供水量51万立方米的大型水源地面临报废。 即使是北京,浅层地下水中也普遍检测出了三致( 致癌、 致畸、致突变) 物质。地下水污染隐蔽难以监测,发现时往往已造成严重的后果。根据2000年-2002年国土资源部的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全国195个城市监测结果表明, 97% 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40% 的城市污染趋势加重。环境是公共共享共生的环境,公共环境的恶化与改良应该与每个公民休戚相关,应该树立为公共生活环境负责的理念,对公共环境的责任正是对个体健康安全的负责与尊重。
2.3 4R原则下的科技是解决环保、推动生态伦理发展的动力因素
以4R为主体的绿色生产,4R原则是绿色陶瓷生产的具体形式,首先在生产中企业要树立资源、能源的忧患意识,其次如何通过科技手段去解决。
现代科技是解决环保问题的主要支撑。例如蜂窝陶瓷在解决汽车尾气发挥着重要作用,NOX的排放量中有三分之一来自汽车尾气污染,其余的还有发电厂及工业窑炉排放的烟气。减少这类因燃烧而产生的NOX,最经济且有效的方法是采用助热燃烧技术。蜂窝陶瓷在助热燃烧方面亦发挥出重要的促进作用。它的防治作用是通过NH3将NO还原N2,实现催化还原。近年来,V2O5/TIO2为载体的新型净化器装置已开始研制出来,由于具有更小的体积、更长期使用的寿命,将大大降低去除废烟气中NOX的净化费用。再如广东佛山市先锋环保建材有限公司以陶瓷废渣为主要原料,生产的环保型建筑用砖具有硬度高、承载力强、自身重量轻等特点。目前已建成2条生产线,每天可处理陶瓷废渣510t[4]。另外,可以制备高性能轻质玻化陶瓷、多孔陶瓷、高强轻质陶粒、轻质陶瓷材料。例如河南兴盛陶瓷有限公司的韩复兴利用陶瓷厂废弃的原料制备多孔陶瓷,其中以土粉作填充料,瓷粉作骨料,粉煤灰和釉粉作发泡基础料,另有发泡剂煤粉和助泡剂硼酸、硝酸钠等制得的多孔陶瓷性能优良[5]。另外,陶瓷企业产生的废瓷土部分由瓷土加工企业重新加工,产生的废石膏由石膏厂回收重新翻新,产生的废陶瓷由陶瓷再生企业回收重新加工利用,陶瓷企业工业固体废物再生率达90% 以上。 在福建德化,全县30多家再生石膏加工厂于2005年成立了德化县石膏行业科学技术协会,加强废石膏再生利用技术研究,年回收废石膏模约18万吨,为全县陶瓷产业节省了大约4800万元成本。德化县宁昌陶瓷有限公司通过几年技术开发,研制出“废瓷再生陶瓷”的环保型工艺, 产品市场前景广阔,成为国内第一家研发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的企业,年增加产值1000多万元,而且与传统陶瓷工艺相比能耗降低50%,成品率也大幅提高。
甘肃平川陶瓷产区,在首届中国西部陶瓷峰会后,平川区依托境内约40亿吨的陶土资源,引进资金和技术, 建成中国西部第一条抛光砖生产线、第一条全自动环保墙地砖生产线,在技术方面重要的一点就是陶土向瓷土转化制备的问题,解决陶器的釉面问题。在墙地砖、卫浴等生产以陶代瓷,大大降低了瓷土原料的使用,节约了瓷土资源。在能源方面,许多以木材、煤炭为燃料的窑炉被改造成气窑和电窑,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污染。在建材方面, 香港湿地公园中对再生材料的使用也独具匠心,如将研成粉末的硅酸盐煤灰代替了一部分水泥掺入到混凝土中增加其防水性,并将广州某传统中式建筑拆下来的砖重新做成入口坡道和中庭的墙,节省了原材料和生产。
另外,在环保中要保持整体观念与全局意识,不仅仅是对生产管理者的要求,也是每个生产者基本素质的要求。 由于受到国际陶瓷环保生产管理的影响和来自国际社会陶瓷市场的竞争,国内陶瓷产业的环保理念觉悟程度慢慢有所好转,但杀鸡取卵式的生产方式仍普遍存在。在环保政策约束、环保宣传引导下,从广东佛山产区的企业外迁, 到各省市出台多项约束性、限制性的节能减排政策。如广东佛山等地区的政府制定了具体的排放标准,山东淄博市政府出台了淘汰落后产能、整顿治理环境的措施。《建筑卫生陶瓷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 建筑卫生陶瓷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将取得明显进展,全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20%。生产过程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达到70%。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以及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降低。陶卫行业的环保问题和节能减排压力可想而知,作为一直以来被政府乃至国家环保部门所公认的高能耗、高污染行业,陶瓷行业在这样的政策方向下, 必然再次感受到更强的环保政策压力。
3结语
《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鸠”汉郑玄笺:“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伦理是一种道德行为,是靠社会舆论来维持的,但是一定的法制和政策的正确引导与培养起着关键作用。环保理念的培养是公民环保道德建设与整体素质提高的过程,加强健全的环保政策建设,使环保措施能够得以有效实施,并加强宣传力度,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在社会环保舆论与法制的约束与管理下使陶瓷产区法制与环保宣传完美结合,在科技引导下构建人文环保环境,才能建设安全、健康、和谐的生产环境,做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立一种和谐、平衡关系,才能达到自然与人类发展中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
摘要:4R原则是环保科技发展的产物,针对国际绿色陶瓷竞争日趋急剧的现实和国内陶瓷产业存在的环保问题,本文将4R原则引入陶瓷产业进行阐述,目的借助于4R理论加强陶瓷产业的环保观念,在环保法制的基础上提高人们的环保认识水平与意识。
关键词:陶瓷产业,4R原则,生态伦理
参考文献
[1]于利刚,刘岚,吴锦锋等.废陶瓷在水泥生产中的研究与应用[J].水泥技术﹒2006,(1)﹒35-37
[2]张萍,陈霞.陶瓷工业污染及防治对策探讨[J].科技信息﹒2009,(31)﹒319-320
[3]邓昆﹒中国绿色陶瓷的发展现状及其分析[J]﹒中国陶瓷﹒2006,(10)﹒10-12
[4]王继杰,李旭.产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性发展[J].中国陶瓷﹒2006,(10)﹒3-6
【生物伦理技术原则】推荐阅读:
生物学与伦理学论文01-02
企业文化伦理原则管理08-05
企业伦理及其建设原则12-10
增强技术的伦理反思08-02
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05-24
伦理会计与伦理约束11-11
伦理概念与伦理学论文07-12
家庭伦理建设是社区伦理建设的基础11-05
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07-26
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