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指导课教学探究(精选12篇)
职业指导课教学探究 篇1
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高等教育正经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的阶段, 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教育部在2007年颁布了有关《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七号文件, 明确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1】力争在3-5年的课程完善后过渡到必修课, 这标志着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现状
目前, 国内绝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开设了《就业指导课》, 并且覆盖整个大学过程。在教学方法上, 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以讲授为主, 辅以少量的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但是, 学生的就业是一个动态实践过程, 它不仅涉及理论知识的传授, 还涉及技能的培养以及学生态度和观念的转变等。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 削弱实践活动在课堂中的渗透, 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 必须改变传统的《就业指导课》中教师为主体, 学生被动参与的情况, 把学生的参与性与主动性激发起来。将教学理论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综合能力, 提高其就业的成功率。所以, 在《就业指导课》课中引入体验式教学模式, 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质量显得非常迫切。
二、体验式教学模式及其理论依据
(一) 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来源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学生主体性作用之下, 通过感官、构象、实践等多种认识途径实际感知、模拟和建构某事物或事件的结构、意义及过程, 认识事物构成机理, 探明事物发生发展规律性的课前、课上和课后的综合性教学方法。体验教育的理论渊源, 可以追溯到卢梭、杜威、皮亚杰、库伯等人的教育思想之中。20世纪80年代, 美国人大卫·库珀不仅在体验教育理论上继承了前人的成果, 而且在教学研究上取得了很大成就, 提出了体验式学习模式。【2】该模式高度重视学习中的亲身体验, 首先建立一些特定的情境或事件, 然后引导学生置身其中, 由学生对自己亲身经历的情境或事件发表各自看法, 同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反思, 逐步形成自己有关思想、感觉、联想和其它一些资料, 将理性逻辑应用于资料分析, 并在自身的知识和经验中寻找类同的体验, 形成自己的初步结论, 并将该结论及在其中获得的新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二) 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 认识来源于实践, 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一个正确的认识发展往往是从感性到理性, 再上升到能动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因此, 良好的社会实践能够使人们获得知识与技能, 锻炼人的道德品质, 并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
2.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人的知识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而来的, 不是被动灌输而来的。【4】知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被传播, 但要知识变得真正可用, 必须是接受者重新解释了这些知识且将这些知识与原有知识建立了某种联系之后。所以, 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而不是教师对学生的简单知识讲授或传递。体验式教学能够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体验情境, 学生在其中可以亲历亲为, 不断的通过自身的体验来完成知识的建构, 从而获得知识。
3. 现代教育模式中的学生主体地位论
现代教学论认为,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主导作用, 教师能够促进学生的成长, 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 师生之间是合作关系。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正逐步取代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学论强调学生是课堂的教学主体, 教师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如何激发学生追求改变和成长进步的要求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点。
(三) 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1. 亲历性
具体表现在两个层面, 一是心理方面的亲历, 即教学主体在心理上亲历, 仿佛“亲身”参与了某件事。二是实践方面的亲历, 即教学主体实际参与了某件事。具体实施过程中, 可以鼓励学生亲身去动手操作, 去扮演角色, 去模拟实际等, 在参与中获得真实的感性材料, 把这些材料作为思维活动基础, 逐步理解抽象的概念。在活动之前教师可以先讲授一些相关理论知识, 再让学生去真实感受, 亲力亲为, 获得相关体验, 然后再对这些真实感受进行“反思”、分享和交流, 使学生经历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再现”, 再上升到“提炼”的阶段, 从而丰富学生的思维活动, 促使学生行为和认知的统一。
2. 差异性
各教学主体在水平、能力、认知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着种种差异, 其对事物的看法不同, 因而其体验也各异。就是对同一事物, 不同的教学主体亲身经历方式不同, 也有可能产生不同的体验, 得到不同的认知和情感。也正是这种体验的不同, 教学主体之间才有交流和分享的价值。教学主体之间将不同的体验、感受和理解进行交流、分享和沟通, 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 取得更大的进步。
3. 情境性
创设情境是体验式教学的基础, 良好的情境能够使学生快速融入其中, 达到良好的互动效果。课堂教学中情境的设置需要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 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 将学生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结合起来;创设情境时, 坚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构建生活化的思品课堂,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 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生活,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研究生活。因此, 教师设计的情境要准确恰当, 并结合学习或生活实际, 既要有知识性, 又要有趣味性, 要能够“吸引住”学生, 否则, 学生就可能游离在情景之外, 学生就成不了课堂的主人, 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体验式教学目的就无法实现, 更谈不上提高教学效率。
4. 主体性
在体验式教学中, 教学活动围绕学生进行, 教师主要起到引导作用, 其主要任务是进行教学总体设计、情境设置、组织、辅导、监督和评价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教学主体,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建构知识, 其主体性特点十分突出。【5】体验式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他们可以与教学情境进行有效的互动, 在互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其能够真正融入教育教学中来, 教学方式由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讲授”向“主动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学内容由“知识讲授”向“素质拓展”转变, 教育中心由“教师”转向“学生”;教学的重点由“课程”向“学生个体体验”转变。在体验式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每个学生都亲身参与其中, 学生们的各自潜能、灵活性和创造性被充分激发, 学生个体在这种激发中得到很好的发展。
三、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就业指导课中的应用
在就业指导课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模式, 就是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然后将学生置身于该教学情境中, 亲身经历并体验整个教学过程, 将“情感反应”和“经历”相结合, 深化学习。在体验学习过程中, 学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个人成长与职业的可能性等与就业密切相关的因素, 教师给予学生相关建议, 使学生逐步建立良好的就业观。在体验式教学中,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和协调, 让学生拥有充分的自主探索空间和充分的反思机会, 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来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一) 引入案例教学方法, 使就业指导课教学更加生动、具体和直观【6】
可以选取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真实案例, 站在学生的立场进行解读, 探讨其成败的原因, 逐步引导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其中, 分析问题的根源, 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鼓励学生对案例进一步思考, 深入挖掘案例中的知识点, 并以更自主或更合理的方式表达出来, 使其思维和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并在这一过程中顺利掌握相关知识或政策。比如, 在讲授有关“求职技巧”方面的内容时, 可以选取典型的本专业已毕业学生成功求职案例进行讲述, 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你就业时遇到同样的困难, 你会怎么做?该毕业生在成功求职过程中是否还存在不足之处”, 鼓励学生们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帮助学生分析就业技巧在其中的应用方法, 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该部分知识。
(二) 使用角色扮演教学方法
教师在课堂中设定某种情境与题材, 并制定具体目标, 要求学生设计出逼真的场景, 其中有任务、情节、矛盾突出和疑难问题等, 让学生根据情节分别扮演自己没有体验过的角色, 将自己置身于情境中, 仔细体验行为的实践过程, 认真感受角色的心态和行为, 并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或拿出解决方案, 大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具体教学中, 可以采用模拟招聘会的办法来实现角色扮演教学。模拟招聘会是指人为设置单位招聘的“真实”场景, 使学生置身于接近真实的招聘环境中, 亲历招聘的实际流程, 从亲身经历中获得体验, 提高就业能力。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把上课教室布置成“招聘办公室”场景, 然后把班级分成若干小组, 每个小组只设一个应聘人员, 其他学生组成招聘团队, 负责对应聘人员进行招聘考核, 真实模拟实际招聘过程。每一个被试者, 在别人面试的时候, 可以近距离观察整个面试过程, 并利用评价表对他人进行评价和描述。为了增加教学效果, 可以请一些企业的专职面试官参与这一教学活动。通过这一“体验式”教学活动, 学生可以在模拟条件下检验理论知识水平, 增强大学生口才、交际和应变等实际应聘能力。
(三) 开展团队合作训练
团队合作能力是学生综合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素质拓展训练的方法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素质拓展训练把体能和实践相结合, 重试学生间的交流互动, 以训练中的体验和感悟为目的, 其过程较为安全, 趣味性十足, 能够很好的训练团队精神, 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学校的亲睐。在就业指导课中加入素质拓展训练, 应精心设计一些新颖、刺激的情境, 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让其主动去体会, 去参与, 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并通过体验、分享、反思和感悟整个参与过程, 使其思想得到启发, 重新定位自我, 提高克服困难的信心和能力。素质拓展通常以团队的形式进行, 需要整个团队团结合作来完成任务。学生融入其中, 可以增强其对集体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 使其学会关心和信任自己的队友, 改善人际关系, 帮助学生发挥各自优势与潜质,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快速的发展变化要求。在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时, 可以以游戏的形式实施。一方面, 游戏的趣味性较强, 很容易吸引学生;另一方面, 游戏可以让学生亲身参与, 互相协作与竞争, 能够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相关教学内容。比如, 在讲授“大学生创业”的章节时, 可以引入“蚂蚁翻树叶”的游戏, 具体的做法如下:地面平铺一张白纸, 让8名学生全部站到纸上,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在一定的时间内 (如30分钟) 把这张白纸翻转180度, 期间任何一个学生的双脚不能离开脚下的白纸。这个游戏趣味性很强, 需要整个团队合作完成, 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思维拓展能力, 使其思维更加开阔, 并且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 而这些都是创业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四) 进行就业社会调查
传统的《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中, 往往以教师的“知识”讲授为主, 学生被动的接受相关知识, 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使其更加贴近社会实际, 更加了解社会需求, 可以在讲解“就业形势与社会需求”的相关内容时引入“就业社会调查”教学环节, 教学效果立竿见影。例如, 在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讲授该部分内容时, 可以把该专业学生分成若干个调查小组, 然后要求各小组完成“本市的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需求特点”的调查任务, 由小组成员自己确定分工, 让学生主动去收集相关资料, 走访本市的用人单位, 调查相关行业需求, 寻访计算机专业的优秀校友等, 并各自独立撰写就业社会调查报告, 由教师统一考核并点评。“就业社会调查”教学环节的引入,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其交际能力, 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五) 进行无领导小组讨论
无领导小组讨论法由一定数目的应试者 (学生) 组成一个小组, 在规定时间内对给定的问题进行讨论, 并做出决策。它是当前招聘中常见的测评方法之一, 也是学生在学校里需要掌握的重要就业技巧。首先将学生分成4-8人不等的若干个小组, 小组中的成员地位平等, 不指定领导者, 由成员自行组织讨论, 整个小组需要讨论和分析教师提供的信息, 并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面试官 (教师) 不参与讨论, 但要仔细观察各个小组成员的表现, 并对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说服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技巧等要素进行评分, 从而对其能力、素质水平做出判断, 并结合学生就业要求, 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 然后针对这些问题与学生进行沟通, 并进行相关的培训或改进, 帮助学生提高就业技能和水平。如在讲授有关“领导者素质”方面的知识时, 可以引入无领导小组讨论法, 让分组后的学生讨论问题:“现在需要选拔办公室主任, 以下人员你觉得谁最合适?1、薛宝钗2、贾母3、王熙凤4、林黛玉。”要求小组讨论后确定一个办公室主任人选, 并给出理由。教师可以仔细观察整个讨论过程, 对各个成员的领导者素质水平进行一个评估, 并给出自己意见和建议, 帮助学生提高其组织和领导能力。
四、实施体验式教学模式需注意的问题
虽然在“就业指导课”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具有独特的优点, 也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 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理念不能动摇。体验式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的体验学习, 而体验学习的着力点不是学生对某种操作或技能的掌握, 而是其在活动中所获得的真实感受。教师必须千方百计的引导学生融入学习中, 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相关体验。其次, 教师需要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以适应体验式教学的要求。在进行体验式教学时, 教师要对课堂进行充分的设计, 无论学生怎样自主学习, 贯穿课堂的主线不能变, 更不能乱, 学生可以“自主”, 但教师不能“自由”, 尤其是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 学生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来收集信息和发表观点, 教师更应当仔细研究教学内容, 获取更多相关知识信息, 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因此, 体验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第三, 实施体验式教学要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进行, 不能生搬硬套。如就业政策部分的教学内容, 由于其知识点较多, 涉及的范围较广, 情境较为复杂, 因此并不适合进行体验式教学。第四, 就业指导课的考核方式能够体现体验式教学的特点。体验式教学模式重点是学生的亲身体验过程, 而不是最后的体验结果。
五、结束语
体验式教学模式是一种较新的教育教学模式, 具有“亲历性”、个体性、情境性和“主体性”等特点, 它的引入为《就业指导课》的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 体验式教学是开放性的,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这对教师的综合协调能力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再者, 体验式教学重点强调学生的“体验”, 形成感性认识, 但要学生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 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跨越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 如何提高教师掌控体验式教学课堂的综合协调能力, 如何将体验式教学方式与“传递──接受式”或“探究式”等教学模式相结合, 使学生对事物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跨越, 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 教高厅[2007]7号.
[2][美]D.A.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201-208.
[3][4]孙金梅.谈体验式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探索, 2011 (12) :124-126.
[5]詹晶.体验式教学在研究生职业能力培养中的应用——以经济学专业为例[J].高教论坛, 2013 (1) :105-108.
[6]黄澜.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11 (S3) :76-78.
职业指导课教学探究 篇2
学分制下学生自主修课指导模式探究
目前学分制高校在学生修课指导过程中存在某些问题,需从选课和修读两个方面作积极探索,在制度建设、过程控制、交流平台等环节构建更为有效的自主修课指导模式.
作 者:章联军 ZHANG Lianjun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浙江,宁波,315211刊 名:宁波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INSTITUTE OF EDUCATION年,卷(期):11(3)分类号:G642.471关键词:学分制 自主修课 指导模式
课外阅读课内指导方法探究 篇3
[关键词]课外阅读 课内指导 翻阅 猜想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9-03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总量做出了明确规定:在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该不少于145万字,并提出“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课外阅读,是小学生在课外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小学生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正如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也就是说,学生的知识习得,课内占30%,课外占70%。一般来说,小学生阅读的内容根据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来决定的。因此,我们要根据小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学生已有的阅读基础、阅读经验,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为目标,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那究竟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本文以指导小学生阅读《大自然的文字》一书为例,谈谈课外阅读与课内指导相结合的策略。
一、学会翻阅着读,增强阅读兴趣
翻阅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关键语句,弄清主要观点。采用翻阅法,能快速大致了解主要内容,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在《大自然的文字》课外阅读指导课上,学生从自己的抽屉里惊喜地拿出《大自然的文字》这本书后,我问学生:“拿到一本新书后,首先我们会随意地翻着看看,你会翻看些什么呢?”学生纷纷根据平时的阅读经验说:目录、书名、扉页、作者、出版社……对平时比较容易忽略的细节,我再进行引导。很快,学生们都了解了拿到一本新书后应该翻阅哪些内容。接下来,我给学生3分钟的时间,让他们翻阅眼前的这本新书,看看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学生兴致高涨。3分钟后,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了收获,纷纷举起了手。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学生一旦有了阅读的兴趣,他们就会将 “要我读”转化为 “我要读”。学生学会翻阅着读,能够增强他们对一本书的阅读兴趣。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通过翻阅,能够快速地大致地了解这本书的内容,而且能够找到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当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后,他们就会处于高度自觉阅读的状态。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可能在课后去阅读这本书。
二、学会猜想着读,增强阅读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与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学生天性好奇、好想象,喜欢新鲜、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不喜欢按部就班的学习。在课堂上,如果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在学生没有接触作品内容的前提下,依据已知部分,尝试以猜想着读的方式指向阅读内容,学生就会借助已有的经验、阅历、储备与文本展开对话。这样,他们创造潜能就会得到开发,创造能力就会得到培养,学生的阅读动力也会得到加强。在《大自然的文字》课堂中,我尝试运用猜想着读这一方法。
师:今天,我们细细品味了第一章中的《自然的语言》,其实在书中伊林用妙趣横生的语言还告诉我们很多科学知识。瞧!还有什么?(ppt出示目录,教师引读)
师:你们喜欢哪一章?我们来猜猜你喜欢的这一章会讲些什么呢?谁先来猜一猜?
生:我喜欢第二章,我猜这一章应该是讲雪花和冰雹的故事,可能是讲它们怎么形成的吧。
生:我喜欢第六章,这一章肯定是讲跟我们书包有关的故事,可能是书包里有什么小秘密。
……
师:是不是这样呢?那就请大家课后带着思考到书中去寻找答案吧!
以上对话采用的是猜想着读的方法,旨在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充分发挥学生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彰显儿童的个性,让学生对书中某个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学生的阅读动力,这也是课外阅读课内指导的宗旨所在。
三、学会思考着读,感受阅读滋味
阅读一本好书,仅仅是走马观花似的翻阅是不够的,还需要思考着读,需要像好茶一样慢慢地品味。思考着读是阅读的基本要求,也是其他各类读书方法的基础和前提。应通过概括内容、复述原文、体会思想感情、分段分层、理清文章条理等多种形式的专项训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目的。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中更好地思考着读,在备《大自然的文字》这节课时,我尝试以学生的视角、学生的眼光去捕捉《大自然的文字》这本书中有意思、好玩的段落。最终,我选取第一章第一篇《自然的语言》跟学生一起品味、咀嚼、内化。
在《大自然的文字》这堂课中,我设计了一个环节,给学生时间自主阅读《自然的语言》并完成以下表格:
学生们读完《自然的语言》后,很快便完成了这个表格。我相机对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肯定和表扬。虽然表格很简单,但让学生尝到了思考着读的甜味,初步感受阅读的滋味。
要想让学生学会思考着读,进一步感受阅读的滋味,仅仅靠一个简单的表格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在课堂上不断地创设情境。教学《大自然的文字》一课,我播放大森林的视频,镜头逐渐往森林深处走去。当走到森林最深处时,视频结束,画面定格在一块巨大的、长满青苔的花岗石上。我提出问题:“面对这样一个庞然大物,你们心里有什么疑问呢?”学生们纷纷举手,提出自己的问题。如,“它是怎么来的”等。这时,我出示作者伊林的两个问题,学生们都惊叹不已,自己提出的问题居然跟大作家伊林不谋而合。学生们感受到了思考着读的乐趣,个个热情高涨,带着这个问题再次去阅读《自然的语言》,很快便找到了答案。课堂上,学生通过思考着读,一次次地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总之,在寻找课外阅读课内指导最佳结合点的探索中,只有立足课堂,面向课外,以阅读教材为桥梁,才能在课内课外来回走。只要搭建好课内指导与课外阅读的金桥,多角度、多形式、多渠道地引导学生,指导和评价相结合,这样就能使课内外阅读得到良性循环,让学生自悟自得、主动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刘敏.课外阅读六字诀[J].山东教育,20104(10).
[2] 施蔚青.读进去 记得住 用得出——谈谈如何搞好课外阅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2(11).
[3] 朱苗英.浅谈指导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尝试[J].吉林教育,2009(14).
[4] 陶翠玲.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方法指导[J].赤子(中旬),2014(03).
[5] 杨春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例谈[J].时代教育,2014(16).
职业指导课教学探究 篇4
由于小学生受思维水平、生活经验、学识素养等方面的限制,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题时, 需要教师热情参与, 适时调控, 合理引领。本学期, 通过几次指导学生选题的尝试, 笔者基本形成了选题指导课的教学思路:创设情境, 引入主题→揭示选题原则, 确立班级主课题→围绕主课题提炼小组子课题→自由组合, 制订活动计划。下面笔者就主要环节的教学思路做进一步分析。
一、主题———创设情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对的是学生丰富的生活世界和鲜活的人生经验, 因此, 教师在引入主题时, 要适时创设生活情境, 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资源挖掘出来。在《交通与城市发展》综合实践选题指导时, 刚上课, 我先让学生欣赏一段介绍家乡盐城交通发展的短片, 了解六十多年来盐城交通的发展以及城市容貌、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巨大变化。看了这段振奋人心的视频资料, 学生感慨万千, 仿佛打开了话匣子, 提出了许多感兴趣的话题。最后, 我们把这些问题归纳为三大方面:空中交通与城市发展、陆上交通与城市发展、水上交通与城市发展, 从而明确了本次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进行研究的几个方向。由此可见, 情境的创设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进行研究的积极性, 使学生尽快融入角色。
二、选题———切中肯絮
倡导学生对综合实践研究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活动的关键, 所以, 课题的选择权自然是在学生手上的。但学生以往几乎没有接触过系统的综合实践活动, 如果老师不加以引导, 往往会天马行空地提出很多相关话题。因此, 指导学生使用好选题原则这个“筛子”, 才能从众多话题中筛选出适合自己研究的课题。
选题原则主要有这样三个:感兴趣、有价值、易实践。“教育即生活, 生活即教育”。应让学生知道, 选题要贴近自己的生活, 从自己的兴趣出发, 同时, 还应该考虑到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 是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研究能力。例如, 笔者在指导《健康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时, 学生通过讨论形成了“运动与健康”、“饮食与健康”、“环境与健康”、“心情与健康”等研究方向, 接着出示选题的三个原则, 继而请学生谈谈对三个选题原则的理解, 分析各个课题是否符合选题原则。对于能够结合选题原则去分析的学生, 我给予充分的肯定, 最后, 通过举手表决选出班级的研究方向, 大家意见较为一致, 选择了“饮食与健康”这个研究方向, 规范并完善了课题的表述。最后, 把班级综合实践的主课题定名为“关于饮食与健康关系的调查研究”。
三、子课题———提炼延伸
主课题的提出给班级一个阶段的研究活动指明了方向, 为了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研究, 还需要对主课题进行分解, 让研究的课题更加精细化, 这就需要提出一些子课题。子课题的提出同样要遵循上述三个选题原则。同时, 因为子课题是主课题的分支, 所以要紧紧围绕主课题。如果把班级主课题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 那么一个个子课题就是组成这棵繁茂大树的枝枝丫丫。在《健康与生活》选题指导时, 形成班级主课题后, 学生又通过小组讨论, 推荐了“关于饮食习惯与健康的调查研究”、“关于食品安全与健康的调查研究”、“饮食种类与人体健康的调查研究”、“过量饮酒对健康危害的调查研究”等七个子课题。
小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主要应采取小组合作形式, 通过小组合作, 在平等对话的气氛中逐渐生成了班级子课题。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更好地参与到下一阶段的研究活动中来, 还需要形成新的学习小组, 对子课题进行研究。于是, 我鼓励有共同兴趣的同学分组合作研究子课题, 在理性思考和短暂交流后, 学生自觉形成了六个“天然小组”, 这是孩子们基于兴趣做出的选择, 这种选择使他们对自己的研究持有了更多的责任感和主动性, 从而使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成为可能。通过这样的选题过程, 同学们有了自己渴望探究的课题和志同道合的研究伙伴。重要的是, 这一切都是基于学生自身的思考、交流、审议产生的。
最后, 新的学习小组可以推举出组长, 根据自己的小组特色确定小组名称、活动口号等, 以增强团队的气势和凝聚力。布置各组课后制订一份详细的活动计划, 小组成员根据兴趣和优势条件进行合理的分工。
以上就是一节综合实践选题指导课的基本思路, 这一看似简单的过程却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突破口。课堂上, 孩子们的流利表达、自如谈吐展示了一定的综合素质;活动中, 他们学会研究、学会交流、学会共同生活, 选题能力、表述能力、合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一堂生物实验探究课教学反思 篇5
1、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本课例中,实验探究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实验的方法和过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探索和发现的能力。如何做实验,实验会得到什么结果事先完全是未知数,主要*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想象力,去探索、去发现,从而创造出对他们来说是全新的现象或规律,这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研究的能力有较大的作用。
2、在课题探究中,学生从自己承担责任,到对整个小组的素质,增加了责任感,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们有着丰富的真实的过程体验,这种体验也转化成无穷的动力——这种动力是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所以在生物教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中,教师不要把探究结论水平高低作为唯一目标,重视情感、兴趣、意志、毅力、科学精神等情感因素的深化,要与学生一起体验探究中科学的精彩与丰富,生命的领悟与感动。
3、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创造力的形成,发展离不开外部条件,其中最关键的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此首先必须创设一种宽容、和谐的气氛,使每个学生具有心理上的安全感。这种探究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引导参与,教师首先要通过亲身参与体验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并且在师生关系平等、信任的基础上让学生勇于展示自己的才华,勇于发挥想象,勇于走向社会实践。
职业指导课教学探究 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0124-02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积极体验与探究,通过道德践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每一个单元都设计有主题探究活动,为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主题探究活动提供了素材。而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已基本成熟,他们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对主题探究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主题探究活动。笔者从事思想品德课教学已有二十多年,通过多年的学习、对比、研究和反复尝试,发现在诸多主题探究活动方式中,三元方式课型能够较好地指导学生开展主题探究活动。
一、三元方式课型的基本内涵及操作流程
(一)基本内涵
三元方式课型主要体现“想”和“做”,并且是“充分地想”“科学地做”。目的是既要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要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它要求教师不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发展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对学生科学的求知态度和研究精神有很好的培养作用,对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创造型的人才是一种有效途径。
(二)操作流程
三元方式课型的流程由三个区组成:一元区是充分地想,二元区是科学地做,三元区是排序。操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首先,通过充分地“想”,让学生富有个性化地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接着,用二次排序法,即第一次按重要性进行排序,把最重要的内容找出来,第二次按重要性+可行性进行排序,找到可操作的方案。最后,通过科学严谨地“做”,即按设计方案去做,让学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通过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二、运用三元方式课型指导学生开展思想品德课主题探究活动的实例
下面笔者以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九年级第三单元主题探究《对校园周边文化环境的调查》为例,说明如何运用三元方式课型指导学生开展思想品德课主题探究活动。
(一)第一步:充分地“想”。
操作步骤:
1.将学生分组(每组8-10人);
2.组内每名成员独立思考,并设计调查活动方案。
(二)第二步:2PX(二次排序)
操作步骤:
1.组内成员展示设计方案,并对设计方案进行解读。
2.组内成员按重要性对方案内容进行排序,确定最重要、最需要调查的校园周边场所及调查内容。
3.组内成员按重要性+可行性再次对方案内容进行排序,确定既重要又可行的方案。
4.对挑选出来的方案进行修改、完善,使之更科学、合理且具有可操作性。
(二)第三步:科学地“做”
操作步骤:
1.组内成员按方案开展调查活动并做好记录。
2.撰写调查报告。
3.全班进行汇报、总结。
实践证明,运用三元方式课型指导学生开展思想品德课主题探究活动,能较好地落实《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要求。其操作步骤简单,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处理信息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运用三元方式课型指导学生开展思想品德课主题探究活动的收获与困惑
三年多来,笔者运用三元方式课型指导学生开展思想品德课主题探究活动,收获很大。
(一)激发了学生参与主题探究活动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在以往的主题探究活动中,学生参与实践探究活动的兴致并不高,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教师没有教会学生开展实践探究活动的方法,仅仅随意地布置任务给学生,就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学生不知道如何下手;其次,学生事先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导致在开展探究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没有条理,收集的材料也没有重点,甚至许多材料都是无用的。教师科学合理地运用三元方式课型指导学生开展思想品德课主题探究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首先,在探究内容的选择上,笔者一般都会选择学生最想探究、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其次,在方法指导上,笔者注重方法的指导。学生掌握了主题探究活动的方法,就容易产生探究兴趣。第三,将主动权下放给学生。主动权的下放是三元方式课型的主要特点之一,教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设计、选择方案,让学生自己组织、探究与实践,从“要我做”转为“我要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第四,将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相结合。在校内把方案确定下来,去校外进行实践探究。校外活动永远是学生感兴趣的,特别是那些不喜欢学习的学生。如何让那些不喜欢学习的学生参与到校内方案活动的制定中?笔者除了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外,还提出要求,明确只有亲自参与方案制定的人,才能外出活动。如此一来,全班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方案制定的工作当中了。
(二)锻炼并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以三元方式课型为指导开展的思想品德课主题探究活动是以运用思维为前提的实践活动。在“充分地想”环节中,学生经常会产生思维碰撞,这时教室里热闹非凡,学生们从多个角度大胆地思考问题与提出自己的想法,甚至互不相让地辩论起来。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发散性思维、逻辑性思维等得到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三)培养了学生科学决策的能力。“2PX排序”环节主要让学生学会辨别哪些内容是最重要的,哪些内容是可行的,这个环节能让学生明白最重要的内容不一定可行,可行的内容不一定最重要。如何在众多方案中找出既重要又可行的方案内容,如何修改和调整方案是笔者训练的重点。经过训练,学生慢慢学会合理、科学地排序,这为他们今后的科学决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发挥了学生的特长,锻炼了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在运用三元方式课型开展思想品德课主题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每形成一份科学、合理的方案,都必须充分发挥团队中每一名成员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与分析能力。在“科学地做”的环节中,每名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善于组织的学生能发挥自己的组织能力,善于交流的学生能发挥自己的沟通能力,善于拍照的学生能发挥自己的摄影技能,善于写作的学生能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他们在活动中增进感情,在合作中成长,在合作中进步。
在实践过程中,笔者也有不少困惑,最主要的困惑是:学生希望多开展这类主题探究活动与不能多次开展的矛盾。我校初中阶段思想品德课时安排是每周两节课,而我们的每一次主题探究活动,要进行“充分地想”与“2PX排序”就需要花费两节课的时间,在“科学地做”环节中,还要利用课余和课内不少的时间。这样的时间安排已经影响到授课的进度。因而,每个学期能安排主题探究活动的次数有限。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仍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职业指导课教学探究 篇7
笔者联系“三成教育”理论, 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 分析和探究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问题, 以期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 从而达到教育与教学的完美结合。
一、“三成教育”的理论涵义及重要性
“三成教育”指成人教育、成才教育和成功教育。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 其中成人是根本, 成才是关键, 成功是目标。成人包含成才, 成才体现成人, 它们二者共同构成成功这个目标。
通过“三成”教育, 教师要更好地完成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全面素质教育, 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政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 使大学生更好更快地成人、成才、成功, 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如何对大学生进行以“成人、成才、成功”为主要载体和内容的“三成教育”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目标。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 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建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机制。[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 明确指出:“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信息服务系统, 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创业服务。”[4]按照中央统一部署, 各高校根据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特点,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普遍开设了就业指导课, 采取积极措施, 加强对就业指导课教学工作的管理和投入, 在课程安排、师资配备、教材选用、经费投入等方面都给予了一定保证, 并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和师资培训工作, 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就业指导课已经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业观, 科学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提高就业创业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5]但如何适应形势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 进一步增强其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 仍有许多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 思想认识仍不到位, 重视程度不够。
一是有些高校对就业指导课的重视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对其重要性与必要性没有从根本上重视, 致使该课程管理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二是有些领导没有注意到这项工作的复杂性, 往往因为行政事务繁杂而忽视了对该课程的建设和指导;三是有些高校因为这项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 缺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四是部分学生认识模糊, 认为该门课程不重要、不必要, “可有可无”, 不愿意花精力学等。
(二) 教学方式单一, 改革力度不够。
很多教师未注重教学模式的改进, 教学方法和手段过于单一, 现代化教学手段用得比较少, 教学方法不能与时俱进, 绝大多数采用的是以“传递—接受”的教学理论和“刺激—反应”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单一传统教学模式[6], 在教学形式上大多还停留在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上, 理论性的内容偏多, 多样化、市场化、信息化、系统化的教学模式还未形成, 从而使学生感到就业指导课空的内容太多, 对他们不实用, 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7]
(三) 师资力量薄弱, 规范建设不够。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制约就业指导课效果的又一重要因素。目前各高校就业指导课主要由从事党政工作的领导、学生工作队伍的教师等承担, 专业知识结构、年龄职称档次、教学阅历经验等参差不齐, 教学经验丰富、理论水平高的老师少, 年轻的、理论水平有待提高的老师多。部分院校任课教师的随意性很大, 甚至有人认为谁都可以上就业指导课, 因此, 在教师配备、教师定期进修学习等方面不是很重视。
(四) 课程体系不全, 制度设计不够。
目前, 许多高校就业指导课还只停留在对毕业生的突击教学上, 内容多以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技巧指导、就业信息传达为主, 忽视了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对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的培养不够系统, 从学生刚进校门就应该开始的分阶段、有重点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尚未形成, 一些高校还没有做到对大学生进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8], 更没有将就业指导内容贯穿到学生管理、学生思想教育、教学等各个环节中, 形成全程化、系统化的教学体系。就业指导明显呈滞后与临时性、突击性, 缺少计划性、长远性。[9]因此, 由于制度失范, 就业指导课的学科建设也就明显滞后。
三、“三成教育”理论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中的运用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强调“就业指导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教学内容应力求实践性、科学性和系统性, 突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切实增强针对性, 注重实效。要在遵循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 引入多种教学方法, 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提高教学效果。[10]“三成教育”理论的特征和发展规律与这一要求不谋而合, 将其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 把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更好地结合起来, 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 把成人教育融入就业指导课。
“成人”是指“成长为人”。从当代中国大学生这个特定的社会角色来说, 最起码应具备以下三个要素, 即健全的人格、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创新精神。对于当代中国的大学生来说, 只有把个人成长与祖国前途、民族复兴、集体荣誉自觉联系在一起, 才能真正成长为人。[11]把成人教育融入就业指导课, 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好人, 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感恩教育、身心健康教育和劳动教育。从近年来大学生身上所显现的诚信流失、人情冷漠、心理问题及奢靡浪费等现象入手, 教育学生从时代的要求、国家的需要和个人的实际出发, 努力培养自己健康的身心、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品德, 为将来走向成才、成功奠定基础。
(二) 把成才教育融入就业指导课。
成才, 就要学会学习, 学习好。中国当代社会已从学历社会、身份社会走向能力社会。把成才教育融入就业指导课, 就是要引导学生:一是要明确方向定位, 大学生成才的方向定位是建立在适应社会需要、发挥自身优势、利用现实条件基础上的, 只有综合了这三个因素, 成才才成为可能;二是要提高自身素质, 打牢文化根基, 加强实践锻炼。如今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由过去的有组织性开始向自主性转变, 由过去的集中性开始向分散性转变, 由过去的无偿性开始向有偿性转变, 由过去的专业性开始向社会性转变, 由过去的单一性开始向多元性转变。[12]引入“成才教育”, 可以增强就业指导课的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 同时也将进一步推动毕业生实现顺利就业。
(三) 把成功教育融入就业指导课。
成功教育, 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事, 做好事。把成功教育融入就业指导课, 通过成功论坛、考研辅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及技能培训等, 学生能认识到成功是一种精神, 是一次升华, 是一个过程, 成功不仅仅体现在结果上, 更是对失败教训的总结和升华, 是一个不断努力和积累的过程。我们要培养学生坚持不懈、不怕失败、奋发向上的精神, 鼓励他们加强职业规划, 提高就业技能, 选准成功之路, 为直接就业、考研深造、自主创业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而实现人生价值和远大理想。
参考文献
[1][10]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 2007.12.13.
[2]中共重庆三峡学院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深化“三成教育”的实施意见.三峡学院委[2007], 2007.3.
[3]郭平.大学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及策略分析.教育与职业, 2007, (17) .
[4]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2004.10.
[5][9]徐雪燕.论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与改进措施.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 (12) .
[6]邵清松.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思考.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3) .
[7][8]董文娜.高校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国科技信息.2008, (17) .
中期反馈课中教师的有效指导探究 篇8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中期反馈,指导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 它的主题探究的基本流程是:确定主题———指定活动方案———开展实践活动———成果交流展示。就其课型来说, 大致可归纳为确定主题课、方法指导课、中期反馈 (汇报) 课、成果汇报课。其中, 中期反馈课教师的指导, 是整个活动的关键。
一、课前教师要精心地进行指导
四月, 是安全教育月。学生提出要围绕“交通安全”展开研究, 可是交通安全的话题太多了。围绕交通安全这个主题, 很多学生提出了各自感兴趣的问题。不过, 这些问题, 有的可能难以进行实践探究, 有的基本上没有探究意义。这时,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适当的筛选, 精心选择那些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问题的选择, 要依据“感兴趣、有价值、操作性强”的基本原则, 从而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二、课堂上教师要巧妙地进行引导
中期汇报的核心环节, 是小组汇报。有的教师认为, 汇报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只要学生一组一组地去汇报就行。殊不知, 这样的汇报方式, 缺乏教师的引导, 更缺乏组与组之间的情感交流, 使得活动的有效性受到影响。在上“交通安全伴我行”这节中期反馈课之前, 我让学生了解、搜集了交通安全方面的资料, 对学生的活动做到心中有数。在中期反馈课中, 用闯关抢答的形式, 有效地检验了学生在前一阶段的活动成果, 强化学生在生活中对交通标志的认识, 在对话中找到学生活动的不足或者给予适当的表扬。这样, 既避免了学生枯燥无味的小组轮流汇报, 又提高了小组合作效率, 学生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
【课堂实录一】师:第一关“抢答比拼”。 (相机出示注意儿童的交通安全提示牌) 师:这个图片表示什么呢?小组2:注意儿童。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小组2:我们在调查的过程中, 发现学校门口有这个标志, 离我们不远的幼儿园也有这个标志, 我们想这个标志肯定与学校有关吧。我们小组上网查找了资料, 最终证实了我们的想法。师:你们小组真是了不起。在调查的过程中, 不仅会观察, 还会思考, 上网查找是研究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 不简单。中期汇报课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主要是针对当前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引导学生总结经验, 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堂实录二】师:刚刚我们一起体会了成功所带来的快乐, 可以肯定在活动中还会有许多的困难, 可能有的困难到现在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实际活动中, 大家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呢? (大家纷纷举手) 师:哇!同学们的困难可真多啊!你们怕困难吗?生:不怕!师:很好, 有人说困难像弹簧, 你强它就弱, 你弱它就强, 你们是想做强者还是弱者啊?生齐答:强者。师:谁来说说, 你们遇到什么困难, 是如何解决的?生1:我们在放学的路上抓拍那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同学, 可是由于拍摄技术问题, 总是抓拍不到点子上, 后来我们就上“百度”找答案, 通过我们小组的分析、实践, 终于拍到满意的照片了。师:你们真了不起, 通过自身的努力, 解决了问题。为你们这种钻研精神鼓掌。生2:我们小组去电子阅览室上网, 可电脑老师不让, 后来我们就去请班主任和他说, 他才同意的。师:你们可真会动脑筋, 都会寻求帮助了。师:从刚刚几位同学的回答中, 同学们说说要解决困难应该怎么办呢?生1:可以找别人帮忙。生2:可以自己多动脑筋。师:老师认为还有一种方法很直接, 那就是借鉴别人的经验。师:通过我们讨论得出解决困难的方法有这样三条:一是学习他人的经验, 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 三是寻求别人的帮助。师:通过刚刚的反馈, 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已找到了解决困难的办法, 相信通过你们下一步的努力, 一定能战胜困难, 将活动开展得更好。
三、教师要重视建构过程评价
中期反馈课中, 教师回顾主题的确定及分解、制定活动方案后, 要给每小组设计一份评价表 (篇幅所限, 表略) 。评价表的主要内容如下:“活动方案”的评价要素, 包括活动目标明确、任务分工安排合理、时间安排得当;“活动实施”的评价要素, 包括活动的记录及时、完整、真实, 活动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丰富, 活动目标预期达成;“活动延续”的评价要素, 主要是后阶段将要开展的活动科学、可行。教师精心设计切实可行的评价量表, 让学生了解评价标准, 充分体验研究的过程, 了解研究的方法, 使评价贯穿在活动的过程中, 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 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学会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
四、结束语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学生成长的航标。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这样才能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 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学到真知识, 提高各种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冯新瑞, 王薇.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调研报告[J].课程·教材·教法, 2009 (01) .
职业指导课教学探究 篇9
在当前的艺术职业学院音乐表演专业中开设钢琴实训课的院校较少, 大多数院校还沿用本科音乐院校的专业技能小课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演奏技能为目标, 简单的说就是学习自己怎样弹钢琴, 但学生进入职业岗位面临的是怎样教别人弹钢琴的问题。对接社会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 我院开发了《钢琴实训课程》。钢琴实训课的教学目标是与社会音乐服务岗位对接, 以培养学前教育、艺术培训机构、企事业团委、工会、琴行等与培训、音乐策划、音乐推广相关工作岗位的技能型人才。钢琴实训课以集体课为教学模式, 是一门注重钢琴教学实训的技能型课程。
一、研究性学习在钢琴实训课的运用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趋动力和以培养学习者问题意识批评性的思维技巧以及问题解决的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学习”。它的本质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生成探究新知识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将传统的老师讲授学生接受转变为学生探究, 老师引导的学习过程。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动思考, 积极探究, 相互协作, 整个学习过程中轻松愉快。研究性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主动探求钢琴知识, 并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学习钢琴的兴趣。
钢琴实训课的教学目标是与社会音乐服务岗位对接, 以培养学前教育、艺术培训机构、企事业团委、工会、琴行等与培训、音乐策划、音乐推广相关工作岗位的技能型人才。钢琴实训课以集体课为教学模式, 课程内容重点是讲解钢琴乐器发展, 了解钢琴构造及调律, 钢琴基础弹奏技法、少儿钢琴教学法等, 是一门注重钢琴教学实训的技能型课程。在高职艺术院校开设钢琴实训课正是立足于学生的社会职业岗位定位, 以就业为导向的有着大量实践的课程。在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中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处理, 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开展教学, 在答疑解惑的过程中让同学们展开讨论, 教师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具体教学过程归纳为“导入问题—讨论问题—知识构建—运用实践”四个阶段。
第一, 导入问题。在课堂中提前预备一些与钢琴实践、演奏风格、训练方法、教学指导中的问题, 引发同学的共鸣与讨论,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因为这些问题来自学生自身的学习经历以及现在的演奏经验, 让学生带着问题讨论、探索才能最大的发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后依照高职钢琴实训课程大纲内容提炼出需要提解决的问题, 使学生明确研究目标。例如:“你认为影响钢琴音色的有哪些因素?”“你认为有效的练琴的方法有哪些?”等问题, 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咨询专业老师、自己亲身体验等方式解决。
第二, 讨论问题。有了明确的问题, 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 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初步设想。为方便学生交流, 可以将学生按兴趣、特长、能力分成几个讨论小组, 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在整个讨论的环节中, 学生们积极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建议, 或是提出不同意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而这些能力也正是在职业岗位中最有竞争力的个人素质。
第三, 解决问题, 构建知识。教师通过对前期问题的提出和探究过程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同时尽可能地引发学生做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 引导他们将研究出的结论概括总结, 提炼出要讲解的理论知识。例如, 在“钢琴触键与音色变化的关系”模块中, 请学生将不同音乐特性的钢琴曲为同学演奏出来, 演奏之后请学生谈谈自己的触键方式是否只用一种还是多种。问题还可以更深层次, 能否将钢琴音色的变化与钢琴触键的方式做个归类。在对与钢琴触键与音色变化的关系的问题上, 对于提出问题, 到讨论问题到解决问题都是建立在主动参与, 积极讨论、找出方法的教学过程中。
第四, 运用实践, 教师要求学生学生将总结出的知识点不要停留在理论的层面, 与实际的岗位需求联系起来。仍以“钢琴触键与音色变化的关系”为例, 将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的相关理论如不同触键角度的音色变化进行实践检验, 让学生尝试运用不同角度的触键方式演绎钢琴作品, 体验钢琴触键与音色变化的关系。从而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成有指导意义的实践运用。
研究性学习与钢琴实训课结合的实践:其一, 在教学中确定研究目标。积极探索提高高职艺术院校钢琴实训课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的有效模式。其二, 研究对象。以我院音乐系2012级音乐表演专业167人为研究对象, 每周2课时钢琴实训课, 研究时间为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其三, 数据采集。为检验在钢琴实训课中“研究性学习模式”能否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效果、笔者对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和学生考核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二、教学效果与分析
1. 关于学生学习钢琴实训课对于学习钢琴的帮助
由表1可知, 实践前只有38%的学生感受到钢琴实训课对于学习钢琴有帮助, 有10%没有感受到。课程改革后喜欢钢琴的学生人数上升到80%。
2. 关于学习效果
三、研究后获得的思考与启示
对政治综合探究课的教学探究 篇10
一、综合探究课的特征分析
1. 综合探究课回归生活, 充分体现政治新课程改时代特色。
综合探究课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域, 共有16个专题:《经济生活》设置了“正确对钱”、“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提高效率、公平”、“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四个探究专题;《政活》设置了“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 “政府的权何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点”、“中国的和展”四个探究专题;《生活与哲学》设置了“走进问辩人生”、“求真务实, 与时俱进”, “坚持唯物法, 反对形而上学”、“坚定理想, 铸就辉煌”四个专题;《文化生活》设置了“聚焦文化竞争力”、
学习型社会”、“肩负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感悟中国的先进文化”四个探究专题。这些专题为培养学与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团体合作能力发挥了作用, 学以致用的思想得到熏陶。培养了学生的人文和民族精神, 充分体现政治课程回归生活时代特色。合, 对后面知识引领, 对生活的理解。如:
探究内容
前单元知识
下单元知识
生产、消费、
究兴趣, 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情景分析要深入浅出。在上综合探究课时, 对提供
参考文献
[1]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2]田国生, 李宏亮.高中新课程教学策略与备课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
实验探究课教学的反思 篇11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实验就是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乐园,作为理科老师要充分利用理科实验教学的这一优势,把学生实验探究课上好,使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但过去甚至现在有些教师墨守成规、或出于以完成教学任务为重的指导思想进行设计教学程序,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学生。当学生走进实验室就进入一个仪器摆的好好的且只能按老师规定的实验步骤,做完实验,最后记住实验结论就了事的课堂,说白了就是重实验结论,轻探究过程的老习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讲,即重学会,轻会学的旧传统。这样当然违背了科学探究活动的实质,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新的积极性。现就“用电压表测电压”一节的教学活动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
俗话说“学起源于问”,“问”乃探索知识的起步,“疑”则是“问”之前提,不提问题或提不出好问题都缺乏解决问题的动力,所以教师所提的问题除了对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外,还要注意到承前启后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诱导艺术。说穿了就是突出启发性,他的作用是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基础上,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最后学生自己还产生出新的问题。即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最终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如“电压在电路中起到什么作用?”“电压从哪里来”待学生回答正确后再进一步提出“既然电压是电源提供的,那么用两节的干电池作电源可以有几种接法?”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串联或并联)简单地演示一下下面实验图1和图2,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学生通过观察和思维、交流活动,产生了新的问题,
“串联两节干电池和并联两节干电池作为电源,其效果是不一样的,它们的总电压值一样吗?”“可能是怎样的?”(猜想)值得测量一下……。又如教师再提出“两个小灯泡接入同一电路有几种接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串联或并联)简单地演示一下下面实验图3和图4(用标号为2.2V和2.5V的小灯泡各一只效果更好),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同样学生自然就产生许多问题:“它们的发光情况情况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串联时每个小灯泡两端电压与并联时每个小灯泡两端电压相同吗?串联时每个小灯泡两端电压与电源的总电压存在什么关系?”“并联时又是怎样呢?”学生的猜想和讨论非常热烈,产生了测量电压和研究它们之间关系的欲望,这就是教师诱导的艺术性。
二、猜想与设计实验方案
猜想是探究问题的方向上学生进行的各种思维活动,或发散思维、或逻辑推理、或想象假设等,通过学生交流讨论、集思广益,制定出探究方案,教师作必要的点拨,引导学生在探究方向、探究方法(实验步骤)等建立出决定性的雏形框架,为学生制定实验计划和设计装置(包括设计记录表格)奠定基础。通过各实验小组所制定的探究方案,供全体同学共同评比,择优录取一个大家公认的最佳方案。这样学生是以独立自主的学习心态进入角色,通过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来制定出科学探究的一系列活动。如本节的实验目的通过以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探讨就非常明确(研究串联N节干电池的总电压与每节干电池电压的关系;研究并联N节干电池的总电压与每节干电池电压的关系;研究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与各串联部分电压的关系;研究并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与各支路两端电压的关系),这样也比较容易设计出各有关实验电路图。同时学生也知道选择哪些实验器材,而不用老师包办了。
三、进行实验与数据的收集
分组实验前教师必要的指导是实验探究是否成功的关键,如让学生回忆电压表使用的一些注意事项;学生连接实验电路可能出现接线柱接触不良以及分段检测的方法。教师在跟踪各小组实验时应注意看到出现的那些看似不正常的现象又有新的发现的可能,如下图5某一支路灯不亮,而电压表的读数接近电源的电压和图6电压表读数为零的情况,教师稍作适当的说明和纠正,为下面电压与电阻的分配关系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特别要提的是数据记录必须人人做,而不是一小组有一记录就不全部过问了,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非常重要。
四、分析与论证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各小组的实验操作情况、所得实验数据、产生误差原因进行分析,与实验前的猜想(或假设)进行比较和论证。这样完成实验报告学生就觉得小菜一碟了。
五、评价
常规课型中阅读课教学模式探究 篇12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学一篇课文,让学生首先通读全篇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可以自由读文,在此环节扫清字词障碍,明确主要内容。
二、主要问题牵引,再读课文
在教学中我通常让学生带着一个主要问题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此环节要给学生充分地整理知识、进行反馈的时间,使其进一步把握文章重点,理清脉络。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果学生亲自去研究和发展某种东西,亲自去把握具体的事实和现象,那么这种驾驭知识的情感就会更加强烈。”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阅读,那么问题的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既要结合文章的重点来设计,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写景类的文章,要弄清重点写的什么景,有何特点?而且问题的表现形式要艺术化、情趣化。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我这样问学生:“同学们看到了,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桂林山水》,可见这桂林的山水在作者的眼里一定是与众不同的!看看谁最会读书,找到了这山水的独特之处?“这样学生的读书兴致很高,不难发现本课主要描写的是桂林的山和水的独特的美,是分别抓住山的奇、秀、险和水的静、清、绿来抒发情感的;写人的文章,写了谁,有何不同之处?以《小珊迪》一课为例,我这样问学生:“通过读文,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小珊迪?”起初,学生的头脑中会出现一个可怜的小珊迪的形象:寒风瑟瑟中只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小脸发青、双脚通红。随着对课文深入的理解,一个善良的、可敬的小珊迪的形象会渐渐在学生的头脑中树立起来:临死前还在惦念自己的小弟弟。
三、精读、研读重点部分
1. 引导学生深入读文,在读中体验情感,在思考中感悟。
这个环节是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体验生命价值的过程。教师要把自己对文本的深刻把握转化为学生对文本的有效的理解和情感的提升。
2. 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注重方法的多样。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积极倡导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言文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需要让学生慢慢感受、领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阅读为主线,组织各项训练活动。因此,真正的阅读教学,要真正确立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说出内心的感受,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既能发挥学生的多种潜能,锻造学生的人格,又能发展学生独特的语言思维能力和语言感受能力。
教学中我经常运用的方法有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情感补白等。比如,《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这一课教学,在学生理解了全篇后,我让学生想象一下,多年后,假如有一天,“我”和小红车的主人相遇了,彼此会聊些什么?这样,学生的热情在瞬间高涨了:有人说,相互间会聊起当年的情景,有人说,两个人都很欣赏对方,想成为好朋友……无形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会得到有效的锻炼。
四、情感升华
抓住文章主旨后,教师可设置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情感的深层体验,让学生的情感化为语言文字的流淌。这个教学环节基本上是学生的情感进入高潮的过程。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比如做好铺垫,让学生即兴作一首诗,画一幅富有创意的画来表达心境,或是让学生现场辩论等。
五、写话拓展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习语文时更新观念,打开思路,认识到课本以外的生活更是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谢觉哉说:“学和行本来是有机联系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手。否则,读书虽多,只是成为死书库。”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要走出狭窄的语文课堂,以课内促课外,把课内与课外看成一个有机整体,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要让学生把积累的知识或经验应用于实践,要在学生的学习中注入新鲜的生活源泉,从而“盘活”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
例如,我在教学古诗《赠汪伦》后,布置学生搜集表现友情真挚的古诗,在适当的时机进行交流。学生在课下积极查找资料,在查找的过程中对资料进行分析、比较,这样在巩固旧知、加深对人物情感体验的同时,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丰富了自己的语言积累。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教学《军神》一课后,我请学生搜集十大元帅的资料,并利用语文实践课进行交流,比比谁搜集的资料多,看看谁介绍得清楚明白。这就巧妙地把课内教学和课外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
阅读课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引导学会独立阅读,为学生独立看书、写话打基础。当然,写话环节要在理解文本、情感丰盈时进行,让学生在写作时自然流露情感,丰富内心世界。
六、学生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带着问题思考,才能使阅读向纵深层次发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学生学而有疑,疑则有异。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几种情况:有时,学生对讨论的问题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有时,学生的质疑是与本课关系不大,解决起来费时,但却是有意义的问题;有时是问题还未解决就已经下课了。无论课堂中出现了其中哪一种情况,教师都不要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将问题搁置,也不要“快刀斩乱麻”由自己下个定论,这时应该采取存疑的方法,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给学生留下继续探索的机会,引导他们通过课后翻阅相关书籍、上网查阅资料、动手实践等途径去研究、去探索,找到恰当的时机再交流解决。这样既尊重了学生语文实践中的独特的个体感受,又呵护了学生在语文实践中闪现的智慧火花,给予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时空,使他们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体验到了由探究问题而产生的珍贵的情感。这样,学生才能感觉到自己是个新知的发现者、研究者,才有兴致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去发现、去创新。
当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能按照一个模式来进行,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文选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这样课堂也才会有不同的精彩。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2]邢德昌主编.实践新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
[3]陈爱苾.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青年教师.2005.
[5]黑龙江教育.2008.
【职业指导课教学探究】推荐阅读:
论文,探索落实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德育目标的教学方法07-06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07-03
职业教学探究05-28
职业发展与创业就业指导课期末考试复习资料08-21
礼物作指导课教学设计08-27
县级中等职业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的路径探究05-27
西游记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07-28
《城南旧事》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08-11
三国演义读书指导课教学设计10-22
指导探究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