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生产学课程

2024-11-06

猪生产学课程(共5篇)

猪生产学课程 篇1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发展, 一些传统的课程已经不能适应整体形势的发展, 尤其是, 开发课程如何突出课程有效性等问题, 一直成为教育研究者关注的问题。笔者对课程开发、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中注重课程有效性问题做了分析。

关键词:农学类,课程,有效性

0 引言

课程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性工程。在当今教学改革持续深入的背景下, 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笔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课程教学。尤其是课程的组织形式和课程内容选取和课程评价创新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主要基于校企合作课程“猪生产学”的开发, 来探讨课程开发过程中, 提高课程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1 以企业生产标准为核心的课程开发原则, 突出课程有效性

2014年6月17日,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以甘南县职教中心为纽带, 开始了与台北嘉一香食品有限公司开展校企订单培养的业务。其中, “猪生产学”课程就是依托嘉一香企业生产技术标准开发的。具体开发流程为:

1.1 市场调研, 明确企业岗位群

2015年12月28日,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组织教师、行业会、企业以及学生代表共计96名人员, 深入到嘉一香企业的生猪养殖场、生猪屠宰场等六个地点, 进行了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 得出企业需要养殖场技术员、饲料化验员等岗位群, 与之发展相对应的岗位是生产班长、饲料品管、兽医师等职业。

1.2 明确岗位群的典型任务

由教师、学生组成的调研团队, 对嘉一香企业生产部负责人进行了访谈, 首次了解本课程“猪生产学”的主要典型任务和工作过程。对于学生们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岗位, 通过与嘉一香企业认真研讨, 确定了猪场技术员, 兽医等5个工作岗位。我们按规模化猪场生产流程的各环节设计教学模块, 即现代化猪场前期筹备、怀孕母猪饲养、哺乳母猪饲养、保育猪饲养、育肥猪饲养、猪场管理和疫病防治等7个教学模块, 从而形成具有生产流程系统化的课程内容, 可以在企业生产流程的要求下, 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

1.3 归纳典型任务, 确定行动领域

由实践专家和教师共同在岗位工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排序, 确定行动领域。本课程根据规模化猪场生产各环节来设计项目, 结合生产实际又不脱离教材。教学内容贴近生产, 全过程指导, 内容新颖, 操作规范, 实用性强。

首先教学内容的选取做到针对性、实用性和新颖性相统一。一方面我们由猪场的现场专家、管理人员、优秀饲养员与专业教师共同参与设计课程内容, 保证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另一方面以养猪生产实际中颇有影响的技术问题或现象为主要内容, 保证教学内容实用性。

其次在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上, 根据规模化猪场生产工艺流程来设计教学点, 结合生产实际又不脱离教材, 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和整合, 形成教学情景。

最后确定现代化猪场的前期、种猪生产技术、仔猪生产技术、生长猪生产技术、育肥猪生产技术、现代化猪场的生物安全、现代化猪场经营与管理等7个行动领域。

1.4 转换与开发学习领域

我们将生产部门的各工作岗位过程作为教学过程, 工作和学习相结合, 学生在工作中学习, 在学习中工作。具体分为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职业素质目标

1.4.1 能力目标

(1) 根据种群更新计划, 确定所需品种和数量, 能有选择性地购进体形外貌符合品种特征的种猪;

(2) 能识别猪饲料原料和配合饲料, 能分类保管、使用猪饲料, 能按配方配制日粮, 能分析评定饲料配方。

1.4.2 知识目标

(1) 熟悉养猪生产各个环节基本理论知识;

(2) 根据当地情况了解饲料配合和猪的饲养管理技术;

(3) 掌握猪生产各阶段的饲养管理方法;

(4) 掌握猪常见病的诊断和防治技术。

1.4.3 素质目标

(1) 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2) 具有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3) 具有良好的心里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4)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德, 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厉行节约。

2 突出“工学交替”为特点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实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有效性

“工学结合”是高职学校学生在企业学习与学校学习中进行的, 实现“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 工作与学习结合, 学习与就业结合”的全新培养模式。本课程在校企课程的开发上主要体现了“工学交替”模式, 根据本课程特点,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进行改革, 并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其实施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分组PK

将授课班级按照人数以3-4人一组为标准, 分成若干个小组, 通过小组成员抢分的方式来实施课程教学, 突出课程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 将舞台还给学生, 锻炼学生的陈述报告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组织能力, 这也是课程有效性的衡量指标之一, 根植于学生内心需求的课程就是课程有效性的指标之一。

2.2 互动式、启发式教学

如在课后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查阅文献, 下次课请部分同学充当老师角色, 上台讲解等;在讲解时多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鼓励学生思考后发表意见。这些方法改变沉闷教学的不足, 学生普遍积极参与, 提高了教学效果。

2.3 现场教学

对养猪生产工艺流程的各个阶段 (配种→妊娠→分娩→保育→育肥) , 采用现场教学法, 使学生直接了解和掌握规模化猪场各阶段的工作方法与操作规程。

2.4 案例教学

根据养猪生产实践中以前碰见的典型问题, 编写大量的养猪与猪病的典型案例并进行详细的分析。在教学时, 使用这些大量的典型案例, 使学生对实际项目流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3 突出“快乐性学习, 娱乐性考核”的课程评价体系, 实现课程评价中课程的有效性

良好的课程评价体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对于衡量课程有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快乐性学习, 娱乐性考核”的课程评价体系可以有效提高课程有效性。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3.1 用抽扑克牌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参与度

在考核过程中以过程性考核为主轴, 通过团队抢分的形式来考核团队的得分情况, 进一步增强课程评价的有效性。

3.2 依据课程标准, 结合企业实际, 倡导学生、企业指导老师和学校老师共同参与评价

对课程的考核应做到形式多样, 要改变传统以记忆型为主的闭卷考核方式, 采用闭卷、作业、问题设计和操作相结合的多种考核方法, 要重视评价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本课程考核评价是由现场专家和猪场管理人员评价体系所决定

对学生的评价以及实训过程中完成的生产指标等内容纳入考核范围, 占本课程总分的80%。

4 结语

总之, 越是根植于学生内心需求的课程越是好课程, 越是根植于鲜活经验的课程越是好课程。从典型任务中提出知识点转化成为学生的学习领域, 从而构建“工学交替”的课程结构, 实现团队PK与任务引领以及现场教学相结合, 形成“教学做合一”的鲜明特色。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04) :66-70.

[2]曹勇安.“校企合一、产学一体”是破解“招生难”、“招工难”的有效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18) :60-62.

猪生产学课程 篇2

课程名称:中文名称 :猪生产学;英文名称:swine science

课程编码:201013 学 分:3分

总 学 时:5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2学时;实验学时:10学时 适应专业: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本科各专业

先修课程:动物解剖学、动物营养学、动物育种学、动物繁殖学、生物化学 执 笔 人:黄廷华 审 订 人:杨军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猪生产学》属于学科专业核心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国内外猪生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猪品种资源及其利用、猪营养及饲料配合、猪各阶段饲养管理及各类群产品及其流通等。要求学生在学习家畜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家畜饲养学。家畜繁殖学、家畜育种学等课程基础上,系统学习有关猪生产的知识,并应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解决猪生产过程的问题。引导学生树立经济意识、生态意识和市场观念,在掌握常规生产技术知识的同时,树立现代有机猪养殖业的基本概念。同时将安全肉质性能评价。无公害猪等内容充实进去,以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理论教学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应力求使学生弄清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基本内容。在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应当结合各专业特点,理论联系实践,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克服死记硬背个别名词概念和条文的学习方法。教学方法上应贯彻少而精、启发式和形象化等原则,通过实物、挂图、幻灯、录象、课堂演示及课外实验等各种途径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教学效果。授课教师除应吃透教材内容外,还应广泛阅读有关参考材料,注意本学科的发展,随时修改教材中已过时的内容,并适当介绍一些重要的新进展。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2 学时)

本章重点 : 世界养猪生产的基本状况,其中包括猪肉在肉食品结构中所占的比重,生猪存栏头数,猪肉产量,地区分布特点以及生产特点,世界猪生产贸易情况,我国猪生产的基本情况及未来发展方向。

第一节 悠久的养猪历史

一、提供肉食;

二、提供肥料;

三、提供工业原料;

四、发展经济、增加收入;

五、出口换取外汇。

第二节 我国养猪现状

一、我国养猪业的历史;

二、驯化野猪的过程;

三、中国养猪业的发展史;

四、我国养猪业概况;

五、世界的猪和猪肉产量。

第三节 中国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猪的起源、进化及生物学特性(2学时)

本章重点 :了解猪的生物学特性和行为习性有关内容。

第一节 猪的起源与进化

一、生物分类;

二、猪的起源。第二节 猪的生物学特性

一、多胎高产,繁殖力强,世代间隔短;

二、杂食,能利用各种饲料;

三、生长期

短,发展迅速,沉积脂肪的能力强;

四、不耐热;

五、嗅觉和听觉敏感,视觉不发达;

六、定居漫游,群体位次明显,爱好清洁。

第三节 猪的行为学特性

一、猪的采食行为;

二、排泄行为;

三、活动与睡眠;

四、探究行为;

五、争斗行为;

六、群居行为;

七、异常行为。第三章 猪的品种(4 学时)

本章重点 : 全面介绍中国地方品种、国外引入品种以及我国培育品种,重点了解各品种的特点,以及地方品种保护的重要性及方法。

第一节 中国地方品种

一、我国地方猪种的类型;

二、中国猪的优良种质特性。第二节 国外引入品种

一、主要品种的种质特性;

二、大约克猪;

三、长白猪;

四、杜洛克猪;

五、汉普夏猪;

六、皮特兰猪。

第三节 中国培育品种 第四章 猪的育种(6学时)

本章重点 : 性状选择的重要性及性状的有关情况,性能测定的方法及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问题,种猪选择指数的设计、阶段选留与淘汰,外形与质量性状的关系等。现代育种理论新技术如氟烷基因的分子检测等。

第一节 育种目标

一、育种原理;

二、选种方法;

三、阶段选种。第二节 种猪性能测定

一、质量性状;

二、猪的数量性状的遗传与相关。

第三节 育种值的估计 第四节 种猪的选择 第五节 猪的品系选育

第五章 猪的营养与饲料(4 学时)

本章重点 : 猪的消化吸收特点,各类猪对营养物质的需要量,各类饲料资源的基本情况及其开发利用前景。

第一节 猪的营养生理特点

第二节 猪的营养需要 第三节 猪的常用饲料

第四节 猪的配合饲料与饲粮配合 第五节 饲料的加工与质量检测 第六章 种猪生产(10 学时)

本章重点: 重点掌握种公猪及以种母猪的饲养管理要点及注意事项,对人工授精的基本操作步骤能够基本了解。

第一节 种公猪的饲养管理

一、养好种公猪的基本要求;

二、公猪的合理饲养;

三、公猪的合理管理;

四、公猪的利用。

第二节 猪的人工授精

第三节 种母猪的饲养管理

一、妊娠母猪的饲养;

二、分娩前的准备与猪的临产症状及分娩前后母猪的饲养;

三、哺乳母猪的饲养。

第四节 种猪生产力,提高母猪年生产力

第五节 种猪的繁殖周期

一、配种;

二、妊娠;

三、分娩;

四、泌乳

第六节 猪的杂交利用

一、杂交;二;杂种优势;三;杂交模式;

四、配套系 第七节 猪的人工受精

一、精液的保存、运输;

二、发情母猪的鉴定;

三、输精操作 第七章 幼猪培育(4 学时)

本章重点 : 掌握哺乳仔猪以及断奶仔猪的饲养管理要点。

第一节 哺乳仔猪生长发育与生理特点

一、哺乳仔猪的生理特点;

二、哺乳仔猪死亡的原因;

三、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技术 第二节 提高哺乳仔猪的成活率及断奶体重

一、初生仔猪的环境变化;

二、哺乳仔猪死亡原因分析与养好哺乳仔猪的关键性时期;

三、提高哺乳仔猪的成活率及断奶体重的措施---“抓三食,过三关”

第三节 断奶仔猪的养育

一、断奶日龄及方法;

二、断奶仔猪的培育 第八章 生长育肥猪的饲养管理(4 学时)本章重点 : 掌握生长育肥猪的饲养管理要点。第一节

生长肥育猪的生产发育规律

一、生长速度的变化,绝对生长速度呈先慢后快又慢的规律;

二、猪体各部位与体组织增重规律;

三、内脏器官变化规律;

四、化学成分变化规律。

第二节

提高肉猪生产力的技术措施

一、选择优良的杂交猪;

二、提高肉猪的始重及其均匀度;

三、标准的日粮营养水平与提高胴体品质;

四、保证最优的环境条件。

第三节

肉猪饲养管理技术

一、保证肉猪定期出栏的饲养方法;

二、肉猪原窝饲养;

三、饲料调制和饲喂;

四、供给充足清洁的饮水;

五、调教;

六、去势、防疫和驱虫。第九章 猪场建设(4学时)

本章重点: 重点学习现代化养猪场的工艺生产流程,各猪群的计算,猪场的规划建设,养猪的设备等。

第一节 养猪的生产工艺

第二节猪场建设

第三节养猪设备简介 第十章 猪场的经营管理

本章重点:掌握猪场的运行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相关知识 第一节 经营计划

第二节 猪场运行与营销管理 第三节 财务管理

四、实验

1.实验目的与任务

培养学生初步掌握规模化猪场生产和控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验证所学理论、巩固所学知识并加深理解;对学生进行实验研究的基本训练。

2.实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通过实验课学生应掌握下列基本技能:实验设备的操作,仪器、仪表的使用、测量、运算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写出实验报告。

3.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实验一

猪的品种鉴别(2学时)

(1)实验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次实验要求学生掌握猪的主要品种外貌特征及生产性能特点,学习优良种猪的外貌鉴定的程序和方法。

(2)实验的设备和材料

不同猪的品种图片,挂图、幻灯片和模型等,幻灯机。(3)实验内容

观看猪的品种幻灯和图片,种猪的外貌鉴定(4)实验作业

简述我省饲养的主要引进品种猪的外貌特征及生产性能的特点。

实验二

应用记录资料选择种猪(2学时)

(1)实验目的:使学生学会应用记录资料选择种猪。

(2)实验内容:以母猪为例,说明如何依据繁殖性能记录选择种母猪。(3)实验仪器和材料: 计算器,10头母猪各项记录如表1。

(4)实验步骤:根据单项指标选留母猪;按种母猪生产力大小选留母猪;按母猪生产性能的选择指数来选留母猪;三种选留母猪方法的比较。

实验三 猪的日粮分析(2学时)

(1)实验目的:通过对猪场典型日粮配方营养成分的计算,掌握日粮分析的方法。(2)实验内容:广东省某集约化养猪工厂饲养杜长约商品猪外销,已知该场的饲料配方,对原有配方进行评价,并调整出比较合理的新配方。以年产一万头瘦肉型商品猪计算,新配方将节约饲料成本多少?

(3)实验仪器:电子计算器。

(4)实验步骤:计算日粮中各种营养物质的含量; 按猪只性别、年龄、体重及所处生理时期查出饲养标准(表二);对结果进行分析,然后作出评价,并调整日粮;计算以年产一万头大猪(60-90kg/头;料肉比为3.2:1)计算,新配方将节约饲料成本多少? 实验四

SPF猪的生产(2学时)

(1)实验目的:掌握SPF猪的获得方法(2)实验方式:视频材料观看

(3)观看结果及需要完成的报告:通过视频观看,解释SPF猪的概念?请根据视频学习的内容,说明SPF猪的获得方法有哪些?请举例说明SPF猪的应用前景? 实验五

规模化猪场疫病防治(2学时)

(1)实验目的:掌握规模化猪场的疫病防治措施(2)实验方式:视频材料观看

(3)观看结果及需要完成的报告:试分析规模化猪场传染性疾病发生的原因?请根据视频学习的内容,说明规模化猪场疫病预防的主要措施有哪些?请简述规模化猪场疫情发生后的一般处理方法?

4.实验考核办法

实验操作60%;实验报告40%。考核成绩以20%计入课程总成绩。

五、大纲说明

本大纲适用于: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本科各专业。教学总时数为52学时,其中课堂讲授42学时,实验10学时。课堂教学以教学参考书为参考材料,按照本大纲的内容进行教学。本课程宜安排在学生学完家畜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家畜饲养学。家畜繁殖学、家畜育种

学等课程基础上,系统学习有关猪生产的知识,并应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解决猪生产过程的问题。

六、教学参考书

1、杨公社,《猪生产学》,农业出版社,2002年。

2、陈清明、王连纯,《现代养猪生产》,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

3、陈润生,《猪生产学》,农业出版社,1995年。

4、张仲葛、黄惟

猪生产学课程 篇3

一、对双语教学的理解

“双语教学”的字面意义是教学过程中能够使用两种语言来进行教师与学生之间关于具体知识的交流。目前高校中双语教学具体指用汉语和汉语之外的第二种语言(大多为英语)作为课堂交流的媒介,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达到掌握第二种语言的目的,也就是说从听说读写上培养学生的第二种语言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用第二种语言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质就是用教学语言来促使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二、高校采用双语教学的目的

(一)提高同学外语语言能力

高校大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提高一直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传统教学方式中,英语教学局限于数量有限的英语课。而CET4级和6级的考试使得大学生们虽然花了大量时间在英语学习上,但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并未得到有效提高。大量非英语专业课均采用中文授课,使得大学生们在需要应用专业英语的场合和地点却不能自由发挥。用双语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得到提高,特别是听力和口语。

(二)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使用双语教学必然会采用一些外文的原版教材,国外教材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将同学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特别是有大量的案例来帮助阅读者分析和吸收这些专业知识,并能够在工作中熟练应用。

(三)加快国际化进程

随着不同国家之间交流的日趋增多,人才的培养要求也在日趋提高,双语教学的优势在于所培养的学生能够从容面向国际市场,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三、《猪生产学》课程的特点

《猪生产学》是我院学生的专业课的主干课程,在动物科学专业本、专科学生教育、研究生教育以及成人教育中占很大比重。教学中要求把课堂教学、课堂实验、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视为完成《猪生产学》全部教学任务的系统工程,并要传授科研进展,基本技能,要求在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了解学科前沿进展,学生具有阅读外文知识,自我充实,丰富提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双语教学,为学生提高专业知识水平,锻炼外语的口语和听力,阅读英语文献杂志,学术期刊等,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

四、在《猪生产学》中应用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老百姓对畜产品的量与质的需求提升到空前的高度,这为中国畜牧业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2001年11月,我国又加入了WTO,畜牧业直接面对国际竞争,因此畜牧专业教育现代化、国际化成为我们国家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部在2004年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力争在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要达到所开课程的5%—10%”。

在我国,《猪生产学》是一门比较传统的课程,但全国教学体制和课程设置都并不成熟,也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模式。当前我国高校的课程的教学内容虽然在不断地修订;教学结构也在不断的调整;新版教材也引入了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但相对于国外飞速发展的畜牧业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我们国家现代育种技术和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很多现代育种理念和技术都借鉴于国外,很少能将我们国家上千年育种经验与现在育种技术有机结合。我们国家关于猪的营养知识也大多来源于国外等等方面。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养猪业的发展。

因此,向国外先进的公司,知名的高等院校学习,了解他们的新技术、新理论、新产品,吸取他们的宝贵经验,对更好的发展我国养猪事业是必需的。在《猪生产学》课程教学中,应用双语教学,不仅对培养学生,对教师都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采用一些原版的外国教材,引进一些先进的国外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让学生感受先进的国外畜牧业发展动态。学生经过这个过程,不仅熟悉了国际专业交流的语言规范,也对完成专业领域的英语任务充满了自信。培养学生胸怀全球的观念,能够理解、尊重不同的民族、风俗和文化,并能够吸取国外畜牧经济发展的精髓,开阔了视野。

五、《猪生产学》采用双语教学的注意要点

(一)不能简单的成为学习专业外语的课堂

很多教师不能充分理解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花大量的时间去讲解词汇和句型,不能将外文的专业知识准确的传递给学生,使得学习《猪生产学》的课堂成为学习专业外语的第二课堂。其实双语教学最主要的是将国外先进的育种、饲养管理、营养等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更方便学生利用互联网去获取最新的知识,培养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技能。

(二)正确使用外文原版教材

外文原版教材的使用对于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非常关键,但课堂上外文原版教材的正确使用要视不同学生具体情况而定。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可以尝试外文板书,中文讲述,部分简单章节使用英文讲述。如果基础比较好的班级,如所有学生都能通过CET4级,大部分学生通过CET6级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外文板书,外文讲述。但在讲课过程中要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注意学生的反应,来制定合适的讲课方案。

(三)必须具备高素质的双语教学的教师队伍

能否进行双语教学,能否通过双语教学的开展达到教学目的,最核心的因素是教师。目前从国家到学校都给高校教师提供了非常多的出国进修机会。教师本身要结合自己的科研和教学,选择合适的学校和科研机构,在国外既能够接触到最新的学术前沿,又能够学习到国外高校的教学方式,还能达到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的目的,为回国从事双语教学打下基础。

(四)充分的资料准备

双语教学如果没有现行的教材,那么资料的准备对教师而言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所以教师的外语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大部分学生而言,专业词汇可能不是很全,一些教材中尽管能够查到单词,但却不能校准音标,即使在一些外语词典上也很难找到。因此,准备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师必须利用假期进行准备,收集充分的相关专业资料,并要选适中的教材和参考书,对相关内容进行消化吸收。特别是初始阶段,必须注重专业的储备和积累,随着对双语教学的不断摸索,我发现了很好的软件———金山词霸,和相关的专业网站,它们集中了各种专业词汇,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医药等很多门类,而且对于大部分单词有音标还有读音。另外还借现代英汉助畜牧兽医大词典,很多专业词汇都可以在上面找到。此外,由于没有教学大纲,所以备课时要从整体把握,抓住重点。双语教学的课时有限,我把知识点进行适当的分类,分别组成一个个单元。我们备课时一份教案备一个单元的内容。并准备好英语预习材料,引导学生形成课前对教学内容的英文关键词汇的了解,双语教学的力度和密度也就成倍的增加了。

(五)充分应用生动灵活的辅助教学系统

双语教学中,课堂中涉及的专业词汇太多,全部板书不太现实,但没有板书,由于学生英语基础的差异,对教学内容吸收将大打折扣,课程组通过设计研制《猪生产学》双语教学CAI课件(英文、中文),教学过程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现代科技成果,形成一个全面的科学的辅助教学系统,结合板书,进一步丰富,灵活和完善了《猪生产学》的教学形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且由于成本、来源等问题,目前本科生教学中专业英语教材的普遍使用不大可能,本课程组初步完成的双语教学CAI课件,在教学中应用,进行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形成启发式和引导式教育模式,浓厚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专业意识,提高英语水平和业务素质,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它不但能够解决了专业英语教材问题,而且具有针对性,实用性,能够根据教学对象进行不同的设计和选择。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教育效果,浓厚了学生的兴趣,并能增大教育规模,初步实现该门课程教育现代化。但目前由于参考书及音像资料有限,本课件内容还不够精细、全面,急需进一步充实,希望得到院校有关部门的进一步的支持。

(六)适当的课后作业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要求把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作业等教学环节视为完成《猪生产学》全部教学任务的系统工程。要求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前预习,并在课前向学生提供一些本节课相关专业词汇及相关的泛读材料。而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讨论发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的兴趣,确保轻松掌握基础知识点,并对相关的专业词汇及表达有所了解。课后一般应有一定的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课后作业,从而形成教学效果的巩固。并指定适当难度的专业杂志,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进一步激发兴趣,开阔视野,形成良性循环的过程。

(七)适宜的环境

对于环境要说的有两个,一个是有大环境,很显然英语将成为一门很重要的交际语言。要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大环境中语言竞争意识,形成社会认识对学生认识的积极影响。此外学校应引导形成双语教学的大环境,应该有评比和观摩等活动,并有相应的鼓励措施。一些公共课应有示范课,从而促进教师间的相互交流,达到取长补短、互相提高。并可请外教上示范课,形成良好的双语教学环境。其次是小环境,应通过播放英语《猪生产学》专业VCD等音像资料,多用英语交流等手段,形成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相互英语交流的小环境。

六、《猪生产学》双语教学目前存在问题及改进设想

(一)缺乏与之相适应的学生成绩评定、教学效果评估系统

《猪生产学》双语教学不能简单的等同于教授外语,还有重要的专业知识传授,在学生成绩评定、教学效果评估系统中需要考虑既能考核学生专业知识,又能考核专业英语掌握程度的考核方法,同时学校教务系统需要建立专业的、科学的评估方法和机制,包括教师教学水平、英语水平和双语教学效果等。

(二)专业原版英文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严重不足

原版英文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的特点是术语比较专业、地道,实用性强,能够给教师和学生提供真正的专业英语,建议学校图书馆增加《猪生产学》等专业课程的原版英文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并及时更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充分学习资源。

开展双语教学,培养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的专业技术性人才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作为动物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猪生产学》开展双语教学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讲是非常关键的。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和学生共同努力,结合学校和社会的重视,培养出具备先进专业知识,熟练的外语应用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敏瑞.高校双语教学的教材建设和使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2]宋成义,王宵燕,高波.猪生产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学园,2012,(20).

[3]杨公社.猪生产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4]陈志祥.创新双语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问题探讨[J].教育与现代化,2010,(1).

[5]王韶辉,史仪凯.我国高校双语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猪生产学课程 篇4

多年来规模化、集约化养兔生产飞速发展,相比之下家兔生产学课程现有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有些滞后,也不能与生产实践需要的技能相吻合[1,2]。因此为了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效果,有必要围绕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和培养目标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对家兔生产学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以及锻炼和提高学生从事养兔生产实践的能力。

1 现有家兔生产学教学中存在的缺陷

家兔生产学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一门生产课程,纯粹的课堂教学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易于学生消化、吸收和利用所学知识,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经过多年的探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在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制度和实验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1 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多,缺乏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受课时内容和实习实训条件的限制,多年来,家兔生产学实验课教学在内容上只能安排一些实验室能够进行或操作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缺乏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每次上实验课前,都是由教师准备好实验材料,然后通知学生到实验室上课。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只是被动地看,机械地重复,消极地接受; 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没有主观能动性,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效果。实验教学内容落后,不能紧密结合现代养兔生产实际。而养兔生产是一项连贯的生产实践过程,单纯的实验课教学,很难把整个生产需要的技能连贯地掌握。

目前,家兔生产学课程开设的实验内容主要有:品种识别、体尺外貌、生产性能鉴定,雌雄鉴别、周转和核算及饲养管理录像等,多数学生毕业后到生产单位后感觉在校所学知识与实际生产差距较大,理论不能与实践相结合,延长了学生熟悉和适应生产的过程。随着集约化规模化养兔业的发展,许多兔病也日渐凸显,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家兔解剖、兔病诊断以及常规药物的使用等技术,这方面相关的实际操作及应用技能也需要补充和加强。

1. 2 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的学校导致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缺乏实验实训基地,学生没有机会直接参与家兔生产的具体实践过程,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不能很好地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实验经费严重不足,仪器设备陈旧,没有足够的实验动物,本应人人动手的实验只能一人操作,多人围观,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受课堂时间、空间以及实验动物数量的限制,每个学生无法参与到实验教学整个互动过程中来,故此大部分学生仍是旁观者。

1.3成绩考核不能反映和督促学生提高生产实践能力

成绩考核制度主要以实验报告和理论考试来评价,单纯理论考试只会让学生以死记硬背以考高分数为目标,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而实验报告的好坏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不能做到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每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根据家兔生产学课程性质与学科特点和现有的教学弊端,需要对本课程考核特别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考核进行改革和调整,以满足和适应本学科的发展以及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并且进一步完善家兔生产学课程的教学体系。

2 家兔生产学实践教学改革的尝试与探索

2. 1 调整实验教学内容

根据新教学大纲的要求,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实验课时数,调整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目前生产中有用的实验内容。在实验的准备、具体操作等环节上进行改革,以巩固理论知识,强化动手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开设综合性实验,丰富实践教学环节。如家兔品种部分,原教学大纲既有理论讲解又有实验安排( 通过图片或幻灯) ,为了增加学生对家兔品种特点的认识,教师把品种相关图片或幻灯片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来展现,将理论和实验二合一,既节省了时间又强化了学生的记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 2 采用灵活多样的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创新性实验教学方法

改变目前实验课的授课模式,在每一个学生全面系统的投入到家兔生产的全程养殖过程基础上,实验课的不连续学时,用于培养和训练学生解决实际养殖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和困难,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具体方法为课程开始初,学生分组( 5 ~ 6 人) 向实验室管理人员预支一定数量的资金( 该部分可以和勤工助学相结合) ,购买一定数量的幼兔,利用动物科技学院的设备进行小规模养殖生产( 3 个月) ,完成2 个养殖周期。实验课的学时主要安排是针对解决养殖过程遇到的实际问题就需要的技能进行实训。

家兔生产的养殖周期短,成本低,动物科学院本院每年实验课需要较多数量的实验用兔,通过让学生分组养殖,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技能,另一方面,也能够利用好学院的动物养殖费用,无须额外投入资金。让学生直接参与养兔生产实践,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激发其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

创新性实验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采用灵活多样的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节省了实验经费,锻炼了实际动手能力,又能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2. 3 实行考核方式改革,加强实践能力考核

传统的家兔生产学课程考核方式是: 总成绩由平时成绩( 20% ) 、实验成绩( 20% ) 和期末考试成绩( 60% ) 综合计算获得,只要总分及格就算过关,这就给部分平时上课不认真的学生提供可乘之机,为了避免传统考核方式的弊端,改变考核方法,仅以实践课成绩评价学习效果。学期结束时,根据各组学生平时参与表现( 30% ) ,养殖效果( 50% ) 和可能提出的养殖创意或创新( 20% ) ,进行成绩评价。充分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积极主动性,改变了学生互相抄实验报告的陋习。通过2 个学年的实际实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3 小结

猪生产学课程 篇5

1 新时期课程的定位和目标

1.1 课程定位

羊生产学课程是动物科学专业本科学生的主干专业课, 主要讲授绵羊、山羊生产理论和方法, 属应用科学范畴, 包括实验和教学生产实习, 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羊生产学为学生在今后养羊实际工作中运用新技术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 尤其在新疆畜牧业中, 养羊业是支柱产业, 学好这门课程尤为重要。羊生产学是将动物生产的基本原理与绵羊、山羊两个畜种相结合, 因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学习课程之前掌握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 如家畜组织胚胎学、家畜解剖学、家畜生理学、动物遗传学、家畜育种学、家畜繁殖学、饲料学、动物营养学、生物统计学、环境卫生学、畜产品加工学、兽医学等。

1.2 课程目标

通过优化课堂教学和强化实验室及现场教学, 保证学生能系统掌握羊生产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及养羊业的实用技术和技能, 为尽快适应未来农村养羊业生产对知识和技术的需求, 在学习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运用现代养羊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对重点章节、重点内容要讲明、讲透, 尽量多举生产中的实例, 同时利用现有条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验、实习, 改善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2 优化教学内容, 完善知识结构

2.1 根据社会经济和学科发展修订教学大纲

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 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里跳出来, 紧跟社会经济和学科发展的步伐, 不断修订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 力求使学生学到先进又系统的知识。同时不断启发学生积极去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引导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兴趣, 不断扩展知识面, 完善知识结构, 并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使教学内容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2.2 增加对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介绍

大学生易于接受新观点、新思想, 因而对羊生产学国际前沿和最新动态多做介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让学生认识到羊生产学是随时代经济变化的新学科。同时, 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 有意识、有目的地将生活的热点话题与养羊生产联系起来, 并引出解决问题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增强授课效果。例如, 现代养羊业的国际和国内流行趋势、羊肉的食品安全等等, 并结合生产实际讲解如何利用新技术提高养羊业的效率。

2.3 注意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课堂讲解

少数民族学生对太书面、抽象的语言理解能力有限, 因此尽量多使用例子和生活中通俗的语言来讲解, 以便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 在讲课时可以走下讲台到学生中,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所讲的新知识、新概念, 然后教师再做评述, 予以补充完善, 并允许学生分组讨论。

2.4 转换角色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借鉴国外研究生教育的形式, 选择部分重点内容, 让学生分组用多媒体报告,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给出解决问题的答案, 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 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创新能力

3.1 理论教学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是:“一人讲、众人听;老师念讲稿、学生写笔记;考试之前背笔记;答题时候默 (写) 笔记”。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到的知识是“死”的, 学生如果不再反复揣摩、体会、思考, 没有办法融会贯通, 实践中根本无法应用。而且课堂死气沉沉, 学生备感枯燥, 对课程的学习毫无兴趣和乐趣, 学习的效果较差, 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这也是传统教学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原因[1]。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 用直观的教学方式学生更容易理解。借助多媒体生动、直观和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手段,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思维, 增强记忆, 还可以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使交流的信息更多, 不再局限于教材内容, 很多相关知识也可介绍, 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学生有兴趣或有疑惑的问题还可以马上组织讨论。总之, 学生能在有限时间内学到更多、更新、更全面的知识, 对提高素质和培养能力都有好处。此外,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程组还积极探索, 灵活运用启发式、案例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多鼓励少批评,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 在开始上课时, 安排几分钟时间, 采用复习或提问等方式重温上节课的教学内容, 并根据前后内容的联系导入新课。一般而言, 每次课堂学习结束前都会留下几分钟时间, 或总结、或鼓励学生提问、或老师提问以引导学生思考, 对一些热点问题, 教材不可能有太多的内容, 可以专门布置学生课后查阅资料, 分小组进行准备, 上课时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发言和辩论, 然后老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进行评议, 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这些方法都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3.2 实验课教学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实验课教学, 一般是老师准备好药品、器械、动物或原料, 然后讲实验原理、操作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 学生根据操作步骤依样画葫芦, 最后写出实验报告。不少同学根本不动手或动手很少, 因此达不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目的, 教学效果不理想。改革后, 所用药品、器械学生自己领取、配制和安装, 按照要求自己进行实验, 所有事情都由学生自己去做, 老师只对可能危及安全的事项进行特别指导, 作出安排和提供帮助。实验过程中从严要求、规范操作、真实客观记录数据, 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出现的问题。这样可使学生学会规划和全面地考虑问题, 同时要求学生之间相互配合, 充分利用时间和仪器, 杜绝了不动手、不思考和抄实验报告的现象, 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此外, 课题组还带学生去羊场、交易市场或饲料厂进行现场学习指导, 将实验技能和生产实际联系起来, 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问, 教会学生因时、因地制宜,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 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适当参与教师的有关科研活动, 并且把学生的毕业课题与科研项目结合起来, 通过言传身教, 锻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实际操作、观察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勤奋努力、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 同时促进师生的广泛交流。

实践证明, 羊生产学教学改革是成功的, 新的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优化了教学内容, 强化了教学实验, 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提高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学生对畜牧业生产的认识和未来在畜牧行业就业的信心。

参考文献

[1]曾有权, 兰云贤, 苏军, 等.改革饲料学教学培养创新型适用人才[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30 (2) :69-71.

上一篇:电力工程造价的控制下一篇:加快发展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