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学习心得体

2024-08-29

新课程学习心得体(通用11篇)

新课程学习心得体 篇1

党史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这段时间的党课学习和一段时间来阅读我县党史工作者编写的《 》等一系列党史图书,让我受益匪浅。读完这饱含深刻意义的党历史,知道党的思想是博大精深、实践是永无止境的,其次就是要更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多方面充实自己,然后全身心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党服务。经过党史学习,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了党,以及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即永远跟党走的决心。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共和国。在建国以后,党领导各族人民继续前进,维护了中国的独立和安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倡导下,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活动。这充分证明我们的党与时俱进。

学习党史使我明白当前我们的任务是拥党、立志、向党。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们应当拥护党,努力学习、工作,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与一切反党反人民的行为做斗争。在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一切都在迅速发展,我们青年人必须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积极努力。作为新时期的青年,我们应当肩负起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过硬的本领,同时要有坚定的立场和正确的思想认识。我们平时不仅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而且要加强身体素质的锻炼,使自己成为一个文武兼备之才。同时,我们应该积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用先进的理论和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也必须坚持,认真学习,善于运用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严守党纪国法,坚决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另外,我们还要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断的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纠正自己的错误,端正自己的行为,明确自己的目标。最后,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将我们的社会建设成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心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作为一名党员,应该时刻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看待名利、权力和地位,勤奋、努力的学习,努力地培养自己创新精神,要甘于奉献,不断加强党性锻炼,保持共产党员本色。最后,我想以一句名言来与各位预备党员共勉:行动胜于言,让我们一起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党员。

新课程学习心得体 篇2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中学数学教育既要让学生系统地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 又要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更应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品质。这就要求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多用探究式和发现式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勇于提出问题, 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数学教师在教学时, 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使数学课程以学生学习为本, 既能实现数学知识的掌握, 又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要做到这些, 笔者认为数学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教师要真正树立全面的教学质量观和人才观

传统的教学只重视知识与技能, 而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具有目标多元化、评价体系多元化的特点, 要求学生应具备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以及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 数学教师应把教学的立足点放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技能和掌握方法上, 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树立思想、形成品质、发展智力上,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来了解对方的一种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的目标在于改变学生、促进学习、形成态度、培养习惯和促进技能发展, 完成社会化的任务。学生的目标在于通过规定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尽可能地改变自己, 接受社会化。只有缩小这种目标上的差距, 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实现。

首先, 要求教师转变三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变为动态的研究者。

其次, 要求教师以新角色实践教学。这就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 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走下讲台, 走近学生, 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 鼓励学生主动地思考、发问, 甚至行动, 努力当好学生的顾问, 当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 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

一旦课堂上师生角色得以转换, 新型师生关系就得以建立, 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是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师生间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型关系, 这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的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 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来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平, 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 调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到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之中;应灵活变换角色, 用“童眼”来看问题, 怀“童心”来想问题, 以“童趣”来解问题, 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 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

三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式, 给学生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即要求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可以归纳为:教师引导、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新课程数学教科书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是: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 而是具有数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这种多维度的教育目标不可能明显地出现在教科书的文字与插图中, 需要教师去挖掘、去诠释, 也需要学生去体会、去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培养学生质疑、调查、探究的能力, 在实践中学习。

新课程数学教材充分地利用了数学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紧密和广泛联系的特点。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 而且能够使他们把生活实践融入到数学学习中。教师在教学时, 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 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科书中另一个明显的特点是文字叙述少了, 而插图多了。显然, 对插图的不同理解会给教师与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在教科书传递的信息中蕴涵着很多宝贵的课程资源, 这些资源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去开发。知识的学习不必遵循固定不变的模式, 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因势利导, 因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不能将知识作为“绝对客观的真理”强加给学生。

新的教学理念更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获得知识, 在探究过程中, 从问题的提出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来寻求证据、论证结论, 给教师和学生都留下了广阔的展现自己才能的空间。

四教师要把课外活动作为重要的教学阵地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 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数学课外活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 课堂教学是课外活动的依据和指导, 两者应该有机地结合构成一个统一的教学体系。课外活动要坚持“四动”“五联系”的原则 (“四动”即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五联系”即联系生活、联系生产、联系科技、联系自然、联系社会) , 融知识性、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技能性为一体, 真正地把教学的理论融合于课外活动当中, 让学生乐于接受, 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智力、巩固和深化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目的。

五展开参与性的教学过程

新课标不仅重视知识技能目标, 还特别强调过程性目标, 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探索感受, 因而, 充分展开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非常必要。为顺利有效地展开这一过程, 应做好三个方面:提高自主意识, 激励主体参与, 重视主动评价。

提高自主意识。展开过程的前提是学生应主动参与过程, 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意识, 把学习当做自我的一种主体行为, 要实现这一目标, 教师就应尊重学生主体, 给他们个体活动的机会, 并且在活动中体验感受、享受成功、获取收获, 这也正是《标准》所强调的教学要求。

激励主体参与。学生学习不是接受灌输的过程, 而是主动获取的过程, 只有促使学生主体参与学习过程, 才能得到更好的学习成效。

重视主动评价。评价作为杠杆, 不仅决定学生学习的结果, 也决定学习的行为。作为学习主体,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仅依靠教师的评价, 很大程度上也与学生主体对自我的评价相关。在学习中, 教师应给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评价的机会, 参与结果评价的权力, 学生主动参与了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评价, 就能加强其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习成为自觉、快乐的行动。

新课程 新教学 新评价 篇3

形成性评价

一、形成性评价的目的和作用

形成性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取得的成绩,包括对这个过程中的情感、态度、策略发展状态等做出判断。形成性评价能够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养成合作精神。

二、形成性评价的方式

形成性评价可以采取口头和书面的形式进行,具体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方式:

1采用学习档案(或成长记录袋)、口语或听力活动(如辩论、问答比赛、角色扮演等)、项目型作业(如海报、项目、广告、宣传册等)、阅读笔记、课堂作业、家庭作业等形式,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

2.通过平时观察分析进行评价,如:制作课堂观察记录、课堂讨论记录、学生进步卡片或进步量表;

3.通过人际交流的方式进行评价,如:师生非正式的交谈、小组讨论、同学相互评价报告、家长反馈意见等;

4.通过平时小测验进行评价,主要是语言点测验(如单词测验)等。

三、进行形成性评价的原则

1.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各类评价活动中,学生都应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评价应使学生学会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监督自己的学习进展,分析学习中的进步与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树立目标。

2.评价要能够促进学生建立自信,使学生有成就感。

评价应有益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使学生有成就感。评价应侧重每个学生能够做什么,而不是不能做什么。要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积极主动的态度。

3.评价活动要真实、灵活、多样。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风格的差异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设计多种多样真实的评价活动。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或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评价活动应有学生没有事先准备或排练的,预测不到的成分,以考查学生运用适当的策略解决不熟悉的语言或情境问题的能力。

4.注意处理评价与教学的关系。

形成性评价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如何对学生的表现和进展进行评价。进行评价时要注重实际效果,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评价手段和繁琐的评价程序,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不能为了评价而去评价或以评价为目标进行教学。

四、形成性评价方式举例

1.对学生学习档案的评价。

学习档案主要包括学生比较满意的学习成果和学习表现,如书写作业、日记、阅读笔记、自己制作的卡片、故事书、海报、小广告、宣传册以及在讲故事、辩论、短剧表演等活动中的表现情况。此外,也可以将进步卡片(量表)、自我评价和同学互相评价结果等放进学习档案。教师可以参考以下“学生学习档案评价参考标准”,从不同方面对学生学习档案的质量进行评价,以促使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与表现和学习档案的制作。

2.学生学习情感评估量表。

教师可以参考以下量表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评价:在最接近学生真实情况的一项画圈。(4分为表现最好,1分为这方面还需努力。)

3.合作型活动评价。

合作型活动,如小组活动,是英语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活动方式。对于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和合作程度,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参考以下的合作型活动评价标准,让小组成员互相评价或由学生自己评价某次活动的情况。

4.阅读笔记。

阅读笔记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经常使用的工具。从阅读笔记中可以看出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掌握情况及阅读中的兴趣、态度等。Name:______________

Date:________________Tide:______________1.I've understood the story.2.Thes tory is very interestine.3.I like the ending of the story.4.I like the story because_____________

终结性评价

新课程注重形成性评价,但不等于不重视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主要是检验经过一定时间的教学达到预定教学目标的情况,经常用来检验学生学期或学年学习的成果。在利用终结性评价对学生进行等级评定时,要考虑多项评价指标及各项指标在分级中的权重。以下是一名中学教师的分级标准:

测试是终结性评价最常采用的评价方式。在进行测试时,必须要考虑以下因素:

有效性

有效性,又称为效度,效度的高低是衡量语言测试是否科学的最重要的指标。一次测试的效度可以从内容、结构、预测能力等几个方面去检验,看它是否考了考试大纲规定要考的内容,看它的结果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对考生的未来语言发展做出预测,看将此次测试的结果同另一次同时或时间接近的测试结果或者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结果相比较是否一致。

可靠性

语言测试的可靠性,即测试的信度,是指考试结果的稳定性。拿同一份试卷对同一组学生实施两次或多次测试,如果结果很一致,那就说明该测试的信度较高。通过适当增加题量、控制好试卷的难易度、尽量消除各种干扰因素等方法可以提高考试的可靠性。

实用性

实用性指实施测试的难易程度、投入的人力和财力成本等,也包括阅卷的难易程度和解释分数的难易程度。大规模的考试要考虑到操作、试卷保密和主观题评分的可靠性等方面的问题。

教育性

测试的教育性,即良好的反拨作用,指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良好的反拨作用和影响。任何测试都应有益于社会,应对受测者和教育者起正确引导和教育的作用。

安全教育学习心得体 篇4

2014年9月5日,我中队组织学习了安全条例。并通过对消防部队各类事故真实案例的学习,使我对安全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有多少次警钟长鸣,就有多少个血泪辛酸的故事。白发苍苍老母的悲痛欲绝、弱妻幼子的孤苦无助、社会的无形损失……众多的事故统计表明,除客观的社会缘由和自然灾害外,主要的责任者事故源于人们的安全意识淡薄,违章违纪。每一次触目惊心的交通事故,都有当事人侥幸心理下的严重违章行为。如此淡薄的安全意识,如此淡薄的自我保护意识,不仅直接伤害了自己,更对家庭、亲人造成了伤害。

安全常记心中就是要做到“人人事事保安全”。人人事事保安全,关键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人人事事保安全,重视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只有每位官兵的安全意识提高了,安全技术能力提高了,才能在执勤过程中自觉遵守各项条令条例和操作规程。从“要我安全”转向“我要安全”、“我应安全”、“我能安全”、“我懂安全”,这是安全意识的飞跃,这种飞跃只有通过经常的反复的安全再教育,再学习才能实现。而端正自己的思想作风,熟练掌握安全专业知识,以及崇高的敬业精神则是实现这个飞跃的必备前提。

作为中队的一员,在对安全生产方面我认识到:我们应当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在灭火救援行车过程中必须遵守有关交通的法律、法规,不断进行吸取部队安全的教训,消除侥幸心理,了解掌握必备的应急安全防护措施。

2012年暑期政治学习心得体1 篇5

2012年7月6日至8日我校举行了为期三天的政治学习。此次学习的内容颇多:读《论语》,学习新课改理论知识,微型课题的研究,师德师风整顿。

通过政治学习,感受颇深,使我汲取了很多新鲜的营养,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现简单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爱岗敬业。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师风,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用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在优秀品质,坚持做到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二、爱心是师德素养的重要表现。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三、积极进取,提高业务素养。有句话说的好,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就向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以求教好每一位学生。

高中化学新课程学案教学策略研究 篇6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学案教学,策略

一、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特点及学案教学

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中化学新课程体系倡导的是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注重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合作精神、科学精神、应用科学知识能力的培养。

高中化学新课程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高中化学新课程教科书的体系结构比较合理;二是高中化学新课程保证了基础性、突出了时代性、体现了选择性,也就是说高中化学的必修模块蕴含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三是高中化学新课程结合了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恰当的教科书呈现方式;四是高中化学新课程重视科学探究活动,注重科学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五是高中化学新课程联系生产、生活和社会实际,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学案教学中的学案是由教师设计、师生共同完成的,相对于教案来说,它一种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案。学案是学案教学法的载体,导学是其方法,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整个学案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指导占主导地位。这种教学方法将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了解教学内容,并根据其中的要求完成相应的任务,还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师生共同研习。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和自我意识的发展,进而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中化学新课程学案教学的策略

自主研究、学案导学是学案教学法的精髓所在,最近发展区、建构主义、化学学习理论等都是学案教学的理论依据,总的来说,一份完整的选应该包括课题和课型、所教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学习目标、与前后知识的联系、所教内容的内在联系、重难点、知识结构、疑点、易混淆点、易错点、热点聚焦巩固练习、课堂小结这些因素。当然,教师在设计的学案的时候不必要求学案包括以上所有因素,可以因地制宜地增删,如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的心理特点、教材自身的内容等等。此外,学案教学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的应用还需要做到与时俱进,比如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多种电教手段,给学生展示各种材料、图片等等。

当前,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案教学还没有普及开来,虽说有的学校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开展了学案教学,但是在教学过程仍然有诸多问题影响着学案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如教师的知识面比较狭窄、缺乏专业的业务培训、在开发问题方面有一定的困难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

(一)遵循学案设计的基本原则

主体性原则、主导性原则、创新性原则、活动性原则、民主性原则、问题性原则和层次性原则是高中化学新课程学案教学所要遵循的七大原则。在高中化学新课程学案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立足主导的地位设计学案,课上积极施教,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之下,通过层次性的设疑启发、精讲点拨、组织讨论等多个活动性的环节,让学生掌握知识。

(二)明确提出学习目标

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和教学目标一样重要,两者还要相对应。所以,在设计学案的学习目标的时候仍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考虑,并将学习目标设计成具体的学习方案供学生学习,使得学生的思维导向和思维准备明确化。

(三)具体指导学习方法

学法是学案教学的重点,也是学案的显著特点。在设计高中化学新课程学案的时候,教师要以教材内容、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及所要学习的知识的具体类型为基础去设计具体的、最佳的学习方法,并在学案教学中将这种学习方法展现出来。

(四)落实学习过程

学生的参与性是衡量学案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由于高中化学知识的难度高、深度大、涉及面广,所以,教师在设计学案的时候除了要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涵盖全部学习内容、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之外,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比如在学习氧化反应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观察或查阅资料,搜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氧化物,然后让学生依据学案预习,课上的时候教师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准确把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准确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教学要点上去。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进行学案教学的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也是影响学案教学的重要因素,对于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学案教学更是如此。所以,在一节化学课之后,教师需要对整节化学课中所用到的学案的形式、结构、课堂效果、学生的反应等多个方面予以综合考虑,找出不足之处,进行改正。

三、结束语

学案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中,一方面,能够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另一方面,还能够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关士伟.新课程视野下中学化学学案设计的研究[J].化学教学,2005(11)

新课程下对数学教师素养的思考 篇7

关键词教师素养;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来改变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我国培养出人才的质量。使基础真正地从一成不变的“应试教育”转向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素质教育”。要想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则是一个致关重要的角色,只有提高教师的整体素养,新课程改革的宏伟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教师的素养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在时代的召唤下,全体教师应努力从自身做起,转变陈旧的理念,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教师素养,顺应时代的需要。做为一名师范大学数学专业的研究生,我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体会到新课程下数学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教师素养。

一、知识文化素养

韩愈在《师说》中曾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体现了教师所承担的重要责任是引领、启发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数学课堂是一个小型集体,数学教师是这个集体中的核心人物,所有的学生都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下不断成长发展,教师良好的知识文化素养是指导学生的基本条件。

1.已有知识的传承

数学教师所必备的专业文化知识须包含双重的学科基础,即数学的专业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首先,专业的数学知识是最基本的要求。其次,专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是作为教师这一职业的专业性要求。

2.教师的继续学习

在原有知识的传承的基础之下,数学教师的继续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提升,自我充电,自我完善。

二、教学技能素养

数学课教学是数学教师的专业,因此数学教师必须具有专业的数学教学技能素养。数学教师的真正意义在于他是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推动力和必要条件。

1.讲课技能

数学教学技能是数学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行为方式,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引导、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形成独立的数学思维与数学能力。

2.说课技能

新课程要求教师能够整体把握教材,用多种形式的授课方式进行传授知识,教师只是一味地按照教案的死板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新课程的需要,教师通过对教育、教材的理解,教学方法的分析,教学过程的设计,整体结构的把握来阐明教学的方法、过程、意义和效果。

三、信息素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技术为改革数学教学、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现代教育技术软件的有效运用,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改进了教学方法,更对数学教育的观念、教学思想的更新、数学教学形式的优化等各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而为提高素质教育质量提供了条件。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数学教师更应该具有现代信息素养。

1.辅助教学的现代信息技术

现如今,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已经越来越普遍了,大多数学校已配备了多媒体教室,对于教师而言,需要恰当地把多媒体辅助教学设施应用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因此教师应熟练掌握计算操作程序。

2.信息技术下的教学评价

新课程下的教师素养要求教师不仅能恰当地进行教学活动,而且需要教师能处理教学管理事务,运用现代数学教育统计软件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和自己的教学活动,找也教学中的不足,加以提高完善。

四、道德素养

传统观念认为,数学教师只要熟练掌握数学教学知识,就可以做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这种想法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俨然不能补接受,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谓“教书育人”体现了教师在教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教给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塑造学生的灵魂。身教重于言教,因此教师首先应该从自身做起,加强自已的职业道德修养,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

1.职业道德

教师应具有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热爱自己的教学岗位,所谓干一行,爱一行,选择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投入百分百的热情。

2.师德建设

教师要做到尊重、信任、爱护每一名学生。例如:在许多班组体中,教师应帮助后进生不断进步,不应打击、批评、甚至忽视他们。相反,教师应努力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关心每一们同学,特别是那些单亲家庭,贫困家庭的孩子,给他们以关爱,不让他们受到歧视,在一个平等的环境中快乐健康的成长是新时代素质教育交给教师的重要责任。

新课程,新挑战,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空前提高。教师的个人素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文化素养,过硬的教学技能素养,高尚的道德素养,更应不断地反思,积极探索,树立自身强烈的责任意识,发挥教师主体性,有效地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更让教师这一职业发挥其自身的生命价值。

参考文献:

[1]郭友.新课程下的教师教学技能与培训[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不能脱离学情 篇8

一、课程标准是新课程教学的总纲领,吃透标准是第一位的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充分体现了“以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有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整合,体现了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与发展的整体关怀。新课程所提出的“三维目标”实际上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其次,教学目标先于教学设计。

教学中,学生的“学”是核心、是最终的归宿,教师的教目的是让学生乐学、善学、学得更好更快所以我们的教一切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特别是针对我们这样的学习薄弱的学生,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不妨置身于我们的学生情况,把自己当作一名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能力、思维方式等充分考虑进去,在这个基础上贯彻“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目标太高则曲高和寡,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目标太低,不用费力就唾手可得,久而久之没有压力也就没有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设计要有整体意识、长远眼光

学生的知识面的宽广程度,课程资料的收集方式与来源,对老师问题的设计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老师要予以充分考虑,人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些教学内容与问题需要学生作充分的准备,要史实结合,史料哪里来?要学生扮演角色、调查、合作探究,只靠教科书够不够?只靠学校图书室的书够不够?图书室有没有?我们的学生基本上是住校生,三个星期回家一趟,我们没有课余时间也没有学生阅览室可供查阅资料。所以从我们的学生实际出发,我提出这么些问题,觉得在教学设计时,不仅要对每一节课精耕细作,而且要对一个专题、一个单元、一周的教学任务或是一本教科书,甚至是整个年级都要有个通盘考虑,这样才可以做到游刃有余。

三、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学要求

教师要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和自己的教学需要,因地制宜地开创适合自己、适合学生以及适合学校特色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秦立富先生说:“历史是点、线、面的立体结合,我们从线上和面上能学到智慧,从点上也可以学到智慧,当学生基础较差无法从线上和面上学到大智慧的时候,我们可以让他从点上学到小智慧,小智慧多了也就成了大智慧”。有时我们在普通中学(与重点高中比较)的普通班级,上课时你豪情满怀,下面学生不懂、不通、不配合,你还继续你的豪言壮语吗?停下!设身处地地想想你的学生,走近你的学生,理解你的学生,遵循小知识到小智慧,再从小智慧到大智慧,不能蛇吞大象。再引用秦老师的一句话作为结语:以学生为本,并不等于让学生的情况限制教师,也不等于我们就可以牺牲掉三维目标,只抓知识与能力。

新课程学习心得体 篇9

1 木材学的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 木材学的概念正在不断更新。学者们的研究范围也逐渐扩大, 原料也逐渐从纯木材或来源于木材的范围, 扩展到所有能够提供木质部成分或植物纤维的天然物质, 并将它们统称为木质资源材料。木材学从木材的生长、木材的化学组成、木材的宏观和微观构造、木材的物理及力学性质、木材的化学性质以及木材的缺陷几个方面系统的介绍了木材这种天然的高分子材料。另外, 为维持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书中还详细介绍了竹类、藤灌类以及作物秸秆类等非木材的木质资源材料, 希望能充分利用更新速度更快的作物和农业三剩物从而填补木材市场的空缺。在课堂教学之外, 学校还设置有木材学实验课程, 包括木材命名与分类、木材显微构造、木材识别、木材力学性能测试等实验。

2 木材学的作用及意义

今天我们国家的林业形势, 需要一批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我国的森林资源相对世界来说较匮乏, 自改革开放以来, 大量森林被过度砍伐, 天然木材资源流失。随后国家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2], 明确禁止采伐天然林, 努力恢复我国森林资源。因此目前我国可用木材资源一部分靠进口, 另一部分为人工速生林, 木材性能相对较差, 而且木材加工利用率低。大多数木材加工企业经济发展模式粗放, 经济效益低, 加工污染大。要改变现状, 促进林业发展, 就必须注重林业人才的培养, 必须从专业基础抓起。木材学作为研究木材资源的基础学科, 必须加大学习力度。

其次对于木工专业, 作为专业基础课的木材学对学习其他课程有着很重要的启发作用。它不仅引导学生的入门, 在课程专业领域的讲解也有一定的深度, 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3]。木材学是否掌握的踏实, 是评价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要素之一。

木材学研究木材的构造、性质、机械加工性能, 这对于板材加工企业来讲, 是生产的前提条件, 因此木材学是人造板生产的理论基础。木材科学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人造板的质量和生产效率。文献[4]中提到从某种意义上讲, 《木材学》是指导人造板生产、研究的血液, 在整个人造板生产中起到骨架作用。

在木材学课程中, 涉及大量的木材宏观特征识别和木材细胞微观构造的学习, 书中新概念和专业术语较多, 内容丰富, 层次鲜明。因此既是内行人可以查看的资料书, 也是外行人了解木材的必看教材。

3 高校教育改革下的木材学

进入21世纪, 我国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 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中国并没有实现技术的独立, 创新型人才严重匮乏。所以国家规划了一系列优秀的工程师、优秀的农业和林业人才、优秀的法律人才等的教育培养计划。2010年国家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东北林业大学木工专业加入到其中, 这意味着我国林产加工业的高速发展以及国家对高等林业院校的重视程度有所加大, 也体现了在新时期国家对农林科学的重视。国家对林业的逐渐重视以及高校的课程改革也促进了木材学的快速发展。木材学的内容也得到扩充, 不仅全面研究木材, 也逐渐开始研究其他生物质材料, 如竹材、藤灌木类、农作物秸秆等。

高校把特色教学视为教育改革重点。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 高校应强化自身的特色, 合理定位、各展所长。这使得作为林业院校特色学科的“木材学”课程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平台, 有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5], 如东北林业大学广泛利用东北地区树种开展教学研究, 而南京林业大学则结合自身地域广泛研究竹材。

为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 将大学生学习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成立了如东北林业大学———吉林森工集团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一批重点建设的实习基地。这些基地的建立促进了把学校研究的理论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结合起来, 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培养综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4 本科生应充分利用新形势下的改革资源学好木材学

4.1 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学习成果的影响因素之一。有限的时间内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更好的学习有用的知识。高等林业院校木工专业着重培养学生掌握木材性能和木材加工、利用及木质复合材料的性能、结构、生产工艺, 这些人才能从事科学研究、工艺技术、产品研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应具有较强的信息查询能力, 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因此, 在学习木材学时不仅要注重基本理论的学习, 更要搜集与专业相关的最新信息, 获得与生产实际相符合的能力。

4.2 注意掌握基本概念

明确了目标就要为之而奋斗, 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离不开对基本概念的深刻理解。木材学基本概念丰富, 理论很多[1], 如三切面, 微纤丝倾角, 细胞壁次生壁S2层, 木材的尺寸稳定性等。这些概念我们必须熟记并反复理解, 能够掌握要领。这样, 在分析木材物理及化学性质的问题以及解决木材实际加工中遇到的问题时才能找出解决方法, 做到举一反三。

4.3 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木材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成果, 是和自然友好相处的结晶。木材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是科学工作者经过大量科学实验和人们长期生产实践得出的。所以, 学习木材学一定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仔细观察, 勤于思考, 多做实验, 将定性了解上升为定量研究, 并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加以检验。

4.4 注意比较学习

基本概念、规律较多是木材学的特点。我们在学习中首先要熟记各个概念, 然后要注意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比较它们的含义, 明确什么问题适用什么概念, 真正理解其中的要点, 并熟练掌握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6]。

如:针叶树种和阔叶树种, 它们体现在外观的最大不同点就是树叶的形状, 而它们都是由植物细胞组成, 但是内部微观结构又不同, 阔叶树种细胞分工更明确有导管而针叶树种则没有;再如木材的纹理和花纹, 木材的纹理是指木材的微观构造影响到木材外观的特征, 而木材的花纹则指宏观上体现的木材外观, 但木材的外观特征由两者共同组成。

通过比较, 可以提高学习新知识的效率, 从本质上理解和掌握概念、规律。

4.5 注意创新意识的培养

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的走科技创新道路。创新可以使一个历史内涵丰富的民族持续焕发出新的活力, 提高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大学本科生应积极动脑, 留意细节, 努力发现身边的创新点。木材学不仅研究高大乔木, 也研究竹类、藤灌类以及农作物秸秆等, 所以学生的思维也应该更广阔, 不能仅局限于老师课上所讲的知识。近几年很多木材学者都在研究新型的木质资源材料, 也有一些已经规模性投入使用, 如竹地板。在我们身边, 大到木质建筑, 小到木质工艺品, 这些都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6 利用网络课程

新时代有新的学习途径, 各大高等林业院校都已经建设了关于木材学课程的网络平台, 本科生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登陆网上图书馆及友好院校网站, 利用各位名师的优势, 利用课余时间上网多看、多学, 总结问题找老师解答[7]。充分利用精品课程展示平台, 观看各位教授的精彩教学视频, 自主学习, 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

参考文献

新课程学习心得体 篇10

“以生为本”是一种科学的办学理念, 校本发展就是落实“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有力抓手。在校本发展工作中, 学科组就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学科组的建设就成为当前的一个重点工作。本文就新课程背景下, 如何做好学科组建设谈一些个人浅见。

一、学科组要有强烈的自主发展意识

在基础教学阶段, 大多数中小学的学科组都只是作为教务处以下的一个业务执行单位, 以完成学校布置的业务工作为目标, 基本没有自身建设与发展的功能和任务。学科组完全在被动、任其自然的状态下开展工作, 这与新课改的要求就显得差距甚远。

针对这种现状, 各校必须打破常规, 解放思想, 赋予学科组应有的地位和自主发展的权限, 创造利于学科组科学建设的良好环境。更重要的是各学科组必须要有强烈的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行动。要根据自己学科已有组成人员和所承担的工作任务, 积极构建本组自主发展的目标。要有强烈的自主发展意识, 真正树立主人翁精神, 与学校共同做好学科组的科学建设工作, 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发展, 变被动规划为主动规划, 给学科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新课程改革给各学科组的自主发展提供了更平等、更广阔的舞台, 这是一次极好的机遇。学科组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依靠学科组自身价值的体现, 能为教师成长和学生成才提供更多机会的学科必然是学校重点关注的学科, 也必然是学生自主选择的热门学科。在强调学生自主发展的今天, 学科组自主发展的大环境已经建立, 关键在于各学科组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行动。

二、学科组要有“学科带头人”

在中小学的学科组建设中, 硬设备的差距不是主要的, 关键在于软设备的实力, 一个优秀的学科组必须要有自己的灵魂——“学科带头人”。

我们这里讲的学科带头人, 并不要求都是在省、市有影响力的著名学者。这对许多普通学校, 对每一个学科组而言是难以实现的。我们要造就的是在你所在学科组中有一定威望, 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和科研能力, 能带领全组教师全面实施新课程方案, 担得起课程校本化的组织和开发的重任, 能积极引领全体学生完成新课程的学习, 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为学生的全面成才, 为教师的迅速成长铺路搭桥的领军人物。

学科组的主要特点是以业务技术为主, 所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就极其明显, 一个名师能造就一批新的名师, 一个名师能带出一批优秀学生, 一个名师甚至能影响一个地区该学科的发展。没有“学科带头人”的学科组就是没有核心的组织。

“学科带头人”的打造是一项长期工作, 是学校文化建设层面上的工作。学校管理层要选准苗子, 压好担子, 开通进修提高的路子, 为学科带头人的更快成长提供更好的成才环境。各学科组要团结一心, 摒弃文人相轻之陋习, 相互学习, 分工合作, 形成合力, 形成良好的成才环境。

三、学科组要精心打造学科骨干梯队

一个优秀的学科组必然由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应该是不断积淀, 不断发展, 不断创新而达成的。但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经常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 一位“学科带头人”的退休或离开, 而使该学科一下子跌入低谷, 这主要是学科骨干梯队没有形成的原因。一个优秀的学科组必须要有学科骨干梯队, 精心打造学科骨干梯队就成为学科组建设的重点之一。

学科骨干梯队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从教师的引进就着手进行。要在管理层面上形成相应的制度, 对引进、培养、打造等方面从源头上做好规划设计。作为学科组内部, 要着力做好成才环境的构建工作, 让一个教师一进入学科组内就有一个良好的成才氛围, 就有明确的目标任务, 就有相应的职责要求。学科组内要根据各位教师的特长合理安排工作任务, 积极做好引领、调度和培养, 既分工明确, 发挥各人特长, 又能形成整体合力。可以通过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校本培训、人才规划等手段达到合理分工。使不同的职责有相应的人员去承担, 做到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人做, 职责明晰。在工作中以老带新, 以新促老, 相互帮助, 共同提高。学科骨干梯队的建设, 既有利于每一位教师的成长发展, 又利于校本开发向深度发展, 利于校园文化建设, 利于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件重要工作。

四、各学科要注重校本的研究及开发

在新课程背景下, 学科组的功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校本研究及开发成为学科工作的重点, 这给学科组建设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机会。

校本研究及开发的关键在于研究本校的教育目标和任务, 研究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从这两个主攻方向上做好工作, 才能达到校本研究及开发的目的。

作为一所学校, 必然有与其他学校相同的办学之处, 更有与其他学校的不同之处。我们进行新课程改革, 就是要更深入地研究本校的实际情况,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 具体研究课程标准在本校的全面落实。

国家课程标准是一种宏观控制, 各学科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进行精细的加工, 这种加工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本校的教学目标。通过校本化的教材和教学, 保质保量达成教学目标。校本化研究不是降低国家标准, 不是随意对标准的增删, 而是通过校本化研究更好地达到标准。一般说来, 对知识内容的把握比较容易, 难的是相应的能力要求, 如何通过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就是校本研究的重点。各学科组要用新的理念、新的手段、新的方法、新的评价去对待新课程教学, 每一节课都要体现新课程理念。通过校本化开发, 让学生能以主动积极的姿态参加本课程学习, 能从本课程学习中得到乐趣, 得到成功。所以简单的“拿来主义”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用, 学科组必须认真做好校本研究, 才能全面落实新课改的各项任务要求。同时, 各学科组校本化研究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科组的发展。只有抓住机遇, 积极探索, 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科组的价值。

五、各学科组要加强教学科研工作

校本开发的关键在于学科组对教学研究的态度和教科研的能力水准。教学科研在各中小学已开展多年, 应该说各校都具备相应的教科研的能力。但是教科研的态度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进行校本开发, 其研究的立足点是本校的实际, 是对学生和教材两方面的深入研究, 是需要产生校本化教学内容这种物化成果的, 这与研究论文有所区别, 具有工作难度大, 工作周期长, 系统化程度高, 可操作性要求高等特点, 而且难以很快出成果。这是要求全组教师通力合作才能做的工作, 所以学科组对校本开发研究的态度就成为校本化发展的重点。在校本发展的工作中, 我认为只要态度积极科学, 一切可以从无到有, 从弱到强, 从粗到精。教科研的能力水准决定着校本化开发的质量和效益。学科带头人要认真把准方向, 抓纲领, 抓要点, 抓组织, 抓引领, 全组人员要主动承担工作, 主动掌握教学动态, 高质量地完成开发任务。要用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方法、先进的手段指导开发研究;要体现校本化特点, 要通过理论学习、专家指导、学科带头人示范、互相听课评课、专题研讨、听取学生意见、对比研究等多种方式进行校本开发研究, 通过校本开发开一步加强学科组教学研究的力量, 不断提高研究水准, 达到良性循环之目标。

谈新课程改革中化学教学的变化 篇11

一、教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新的化学教材无论是知识体系的编排,还是作业的布置,以及实验内容的增加,学与问的设置,科学探究的引入,完全打破了旧教材的只关注基础化学知识的设定框架,加入了许多与日常生活以及某些简单的化工生产相关的内容,增大了知识的阅读量,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注重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允许甚至鼓励他们进行适当的讨论和探讨。因此对我们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教师的知识面更加宽广。教给学生一碗水,那么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新教材增加了许多精美的图片,增加了科学视野、科学史话,涉及到了许多化学家、化学史的相关知识。化工流程以前只是出现在考试的实验题中,现在则作为小字部分出现在页脚或者资料卡片中。如果我们教师被问及这些相关方面的知识时瞠目结舌,一片茫然,估计会打击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的。反之,如果教师可以侃侃而谈,甚至还可以说几个相关的历史或者轶事,那么在学生的心目中可以迅速获得加分,让学生更喜欢教师,进而喜欢化学这门学科也不是不可能。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有较大的变化。

部分教师对旧教材是相当熟悉乃至倒背如流的,他们也许不喜欢新教材知识的编排体系,或者不熟悉新教材中新增加的某些关于物质结构的以前在大学学习的知识,抱着旧习惯,沿用老办法,固步自封,不愿意改变,所以心态没有转变过来,教学方式就一点都不改变。试想,当你已经习惯于一次性把某个知识点由浅入深的讲解完的时候,新教材却要求按会考要求,不许讲那么复杂,只讲一点点基础,结果,当你讲到此处的时候,习惯使然,某些更进一步的知识就在喉咙边上,不吐不快但是不能吐的时候,那是多么的不适应。

其实整个社会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以前的粉笔黑板加教鞭的模式会逐步被新的多媒体教学所淘汰。以前的”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再不停的重复、机械记忆会被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所替代。探究法、情境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等新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略学生作为主体的感受,我们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还应该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师生形成互动,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现在大多数的学校都引入了多媒体,如果还是不能接受新生事物,没能学会用多媒体教学,不能采取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方式,学生上课听得没精打采,估计教学效果也好不了多少。现在许多的年轻教师教学语言幽默活泼,教学方式灵活多变,兼之又能与学生打成一片,所以很受学生欢迎,当然学生就由喜欢该科老师而喜欢该门学科,自然效果就好。

三、学生的情况有很大的变化。

以前的学生听话,勤奋,能吃苦耐劳,信息来源闭塞,缺乏主见,比较随大流,少有菱角。而现在的学生见多识广,他们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手机等获得海量的信息,知识量不比我们教师少,接受信息可能比我们更快。再加上现在基本每一个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导致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十分稀罕,乃至溺爱。在家里是小霸王、小祖宗,好吃懒做,任性妄为,相当有主见。结果在学校就不大听从教师的教育,加之现在条件好,外界诱惑多,学生自然就一心多用,不如原来那么努力,所以学习效果就不如以前。对于现在的学生,很多教师都很头疼,打也不敢打,骂也不能骂,如果不招呼学生,听之任之,纪律无法保证,稍微对学生要求严格一点,有些心理脆弱的学生就无法忍受,甚至可能做出一些出格的举动。稍有情况发生,一大堆学生的家长或者就来校园里闹事,或者就在网上发帖,或者就打教育部门的电话,让学校或者教师被动异常,这类事件在现实里数见不鲜。

那么,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呢?首先,我们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多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无论发生任何事情,先要告知家长。对待别人的孩子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尤其要注意那些离异家庭或者单亲家庭的学生。这一类学生心理往往比较脆弱,因自卑而自傲,不爱说话,把自己的心封闭起来,稍有不适就走极端。如果能真正走进他的心里,这些学生将会对你敞开全部的心扉。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则要多鼓励他们独立自主,多与同学交流,多参与班集体的活动。

其次,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不站在一定的高度,居高临下,让学生望而生畏。当学生出了问题、犯错的时候,他们希望得到的是理解,他们渴望的是平等,不因成绩的好坏,家庭条件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先给他们陈诉理由的机会,然后再根据具体的情况给出不同的惩戒。只要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家长应该就不可能有怨言。

四、对化学实验的要求有较大变化。

作为一门实验学科,化学的基础就是实验。以前受条件限制,很多学校干脆就没开展过实验教学,练演示实验都成问题,更不要说学生实验。结果教出了许多的高分低能的学生。理论上说得头头是道,实际动手就不行了。所以新教材加大了对实验的要求。必修一第一张第一节课就是实验,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进行常规的实验操作。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五、更接近生活实际。

以前的化学教学脱离了生活实际,学生学来基本没多大用处,现在加入了许多的生活常识,让化学溶于生活,生活中处处皆有化学,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加碘食盐的性质,比如干冰的人工降雨,比如酒精的杀菌消毒,比如钠盐的焰色反应等等,相比于数学的空洞,物理的呆板,化学实在是有趣多了。

【参考文献】

[1]刘星. 培养健全、独立、发展的人——新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J]. 池州师专学报. 2005(04)

[2]刘明.中学化学分层递进教学模式初探,化学教学,1999,

上一篇:锅炉运行小论文下一篇:蔬菜配送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