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学课程

2024-06-23

女性学课程(通用7篇)

女性学课程 篇1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中提出:“教育工作要以性别平等的观念为原则, 在高等学校中要加强女性课程的普及度, 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的体现性别平等的原则和观念”[1]。 相对美国等欧美国家, 我国高校的女性学课程开设的时间比较晚, 在课程教学开展的有效性方面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与操作体系。参与式教学是目前高校教学中应用效果比较好的一种教学方式, 所以, 探讨参与式教学在女性学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对女性学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参与式教学的内涵和特点

“参与式教学指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习者为主体, 通过直观形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加强学习者之前以及学习者和教学者之间的交流, 增强学习者领悟知识的能力, 促使学习者能有效的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教学的过程中的一种合作式教学方法。[2]”参与式教学提高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提高了学习者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 参与式教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充分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的任务是传道解惑, 学生的任务就是听讲、做笔记。而参与式教学完全改变了这种教学模式, 通过对学生的分组和对学生座位的重新安排, 降低了教师讲台的权威性, 凸显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形成了一种即时交流的教学关系, 形成了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

第二, 拓展了信息来源。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也是教学信息的唯一来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经常是在课下通过和老师进行一对一交流的方式进行解决的, 这样就导致学生很多课堂上的灵感一闪而过, 导致有价值的问题和信息悄然即逝。而参与式教学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上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有价值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 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教学信息也得到了有效的拓展。通过对信息的汇总和整理, 最终将其编入教材或者引入之后的课堂教学,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女性学的教材内容。

第三, 改善了学生的思维模式。传统教学一般都是教师讲, 学生听, 学生只需要理解教师的教学内容就可以了, 但是在参与式教学的模式下, 学生通过课堂讨论, 通过思考, 针对某一个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最终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得出有效的结论, 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 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

二参与式教学在女性学课程中的适用性分析

作为一门人文素养通识课程, “女性学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分别是:女性学概论, 即对女性学概念的深入理解;女性学的流派分析;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分析;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讲解;女性和大众传媒的关系分析;女性和美的关系分析;女性心理和成功的关系分析。[3]”从女性学课程的内容来看, 女性学对有关女性知识的探索无论是从纵向上看, 还是从横向上看都有很大的跨度。从选修女性学的群体来说, 专业跨度也非常大。在这样的情况下, 参与式教学在女性学课程中就有了很大的适用性。

“女性学课程的学习将思考、浸润和提升融为一体, 实现了情与理的融合和交织, 实现了理念和现实的交融与碰撞。[4]” 在两性关系的学习方面, 不存在绝对的对错, 存在的只是否定自我、超越自我, 所以, 在女性学课程的教学中应用参与式的教学方法, 通过课堂讨论和师生之间或者学生之间的深入交流, 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两性观念, 能够有效地达到女性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作为一门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人文素养通识课程, 女性学在高校日渐成为最受欢迎的公共选修课程之一, 选修的学生大多院系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 生活经历和经验不同, 在这样的情况下, 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会基于自己的专业视角和生活体验对女性学所承载的和传播的理念产生不同的理解, 这对于女性学的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课程和课堂资源。 例如, 在涉及到“女性和大众传媒关系”这一内容的时候, 不同专业的学生从专业角度来对“媒体中性别形象”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 尤其是学艺术的学生对这个问题分析得更透彻。通过参与式的教学方式, 学生将自己对女性学内容的思考融入课堂讨论, 在师- 生和生- 生的交流过程中, 在观点碰撞的过程中, 能够实现女性学的教学目标, 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端正学生对现代两性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形成先进的社会性别理念。

三参与式教学对女性学课程教学的启示

(一) 建立新型的课堂主体关系

从女性学学习主体来看, 尽管这些学生的人生阅历有限, 但是他们来自不同的院系, 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 他们的思想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这些丰富的思想在交流的过程中会成为丰富的教学素材, 但是这些素材要想得到有效的利用还需要一定的环境, 这个环境除了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利用之外, 最重要的还在于新型的师生关系的构建。在女性学的课堂中, 教师可以选择多种问题与学生在课堂中共同探讨。

(二) 提高教师的引导能力

将参与式教学应用到女性学的教学中, 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积极的思考。一般来说, “参与式教学的灵魂就是有效参与”[5], 但是因为学习女性学课程的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 知识结构不同, 要想在教学的过程中让他们针对一个问题进行有效的讨论, 往往需要教师更多的耐心和技巧,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榜样示范效应、现身说法和情境导入等互动交流的方法来进行参与式教学, 这就需要增强教师的应变能力和对课堂的引导能力。

除此之外, 将参与式教学应用到女性学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对互动方向进行有效的把控。在女性学参与式教学的过程中, 一旦设定的话题被引入, 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 互动交流过程被启动, 在短暂的时间内学生之间的陌生感就会消除。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在自己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会展开积极的交流和讨论, 往往讨论的内容会超过设定的话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师就要通过语言暗示或者幽默打断的方式促使学生的讨论回到正轨上来, 以保证参与式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讲到“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分析”涉及“家庭中性别分工”这一话题的时候, 学生的情绪就很高涨。学生从自己的家庭中父母的分工谈起, 后来谈到未来自己组建家庭的时候如何分工。有的同学从古代家庭分工谈到现在家庭模式及分工。课堂中学生的观点分为两种, 一种是女性多做家务是应该的, 另一种是持相反意见, 学生讨论非常激烈。这种激烈讨论的背后可以看出传统性别文化在当代大学生观念意识上的烙印和变革的发生及其二者的冲突与矛盾, 这种课堂需要教师对互动方向进行有效的把控和正确的引导, 合理地处理参与者之间的不同观点, 妥善地处理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的情绪波动情况, 能够灵活地处理交流讨论中的各种问题, 以保证参与式教学能够在和谐的气氛中有效地进行, 并使得参与的学生切实感到真正有所收获。

(三) 要增强教师概括总结的能力

“参与式教学是一个集合作、互动和体验于一体的教学过程”[6],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进行积极有效的讨论, 但是讨论的结果却往往不是学生能够总结出来的, 所以, 为了提升参与式教学在女性学课堂中的应用效果, 为了促使参与式教学有一个完善的应用成果, 需要教师对学生交流和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 以帮助学生明确课堂成果, 以提高女性学的课堂效果。

比如在“女性的社会地位分析”及“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讲解”这两部分内容中;均会涉及到“女性面对的社会文化环境” 问题, 授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一些俚语、流行语、俏皮话和俗语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来帮助学生对女性面临的环境进行充分的认识。在不同性别、年纪和年级、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列举出来的俚语、俏皮话和俗语可能不同, 但是对这些流行语或者俗语的解读却大同小异。比如对于“温柔似水”“贤妻良母” 等词语, 大部分学生 (包括男女同学) 都会认为这是对女性的肯定和夸赞, 由此可见在新时代, 虽然女性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 但是实际上, 女性在发展中依然会受到传统性别观念的束缚。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师就需要对此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和总结, 让学生对这种语言和文化现象有一个明确的、清晰的认识, 帮助男女两性学生挖掘这些“褒扬”背后对女性发展的隐形限制, 从而帮助现代女大学生摆脱传统女性观念的束缚, 以提升她们在两性观念方面的认识度, 以促使社会中新型两性关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秦宣云, 李军英, 郑建梅, 等.融入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的高等数学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 2015 (5) :95-96.

[2]邢晓敏, 李贻涛, 张光烈, 等.“全程参与式”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4 (10) :173-175.

[3]倪丽珊.高职“女性学”课程建设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2 (11) :93-96.

[4]吴翠萍.通识教育中的女性学:定位、现状与改进[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1 (5) :4-6.

[5]王祥, 马艳会, 杨二坤, 等.运用网络技术开展课堂参与式教学方法的探索[J].教师, 2014 (17) :92.

[6]王立华.“体验参与式”课堂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1 (1) :117-120.

英国年轻女性对大学体系失去信心 篇2

Young women in Britain are losing faith in the university system with nearly half of them believing it is not worth getting a degree.

Tuition fees and little chance of getting a good job make higher education an unattractive prospect for them, a study suggests.

It found that nearly half of female graduates would not go to university if they had the chance again.

The research will cause concern because it was carried out before the government announced that fees will almost treble to £9,000 in 2012.

The findings have prompted warnings that a generation of ambitious young women will not be able to get a high flying career and the opportunity to continue their education.

Louise Court, editor of magazine, which conducted the survey, said young women seem to think university “a waste of time”.

“It’s never been harder to be a young woman with ambition,” she said. “Understandably, women are angry and frustrated about their future and this is having a damaging effect on their self-esteem.”

The survey of 1,353 women also looked at the career prospects and financial outlook for women in 2011.

Two thirds of those questioned said they thought it would be “almost impossible” to get their dream jobs and a quarter were unable to follow their preferred career. Only 14 percent said they felt safe.

And the financial situation for graduates was especially bad, with half saying they had so much student debt they could not save. The same proportion believed they faced worse financial hardship than their parents.

One in seven women said they had been forced to postpone getting married because a wedding would be too expensive. And more than one in six admitted that financial constraints had made them postpone trying to start a family.

Vicky Tuck, a campaigner for women’s education and former head of Cheltenham Ladies College, said, “The rise in fees is going to make a lot of people reflect on why they are going to university... I believe that women should only go to university if they have a genuine interest in learning, or a precious opportunity. If they go purely to get a job, many will be disappointed.”

1. The passage is intended to _________.

A. ask the government to lower tuition fees

B. persuade young women to think twice before making a decision to go to university

C. introduce to the readers the findings of a survey

nlc202309030348

D. tell young women to value the opportunity to go to university for the sake of their future

2. Louise Court holds a(n) _______ attitude towards women’s viewpoint on university education.

A. criticalB. optimistic C. unconcernedD. objective

3. The underlined sentence “It’s never been harder to be a young woman with ambition” suggests that _______.

A. young women with ambition have never had difficulty in dealing with the problem

B. ambitious young women have never considered university as a waste of time

C. the present situation is most challenging for young women to realize their ambition

D. going to university isn’t a must for ambitious young women

4. What Vicky Tuck said in the last paragraph implies that ________.

A. it is unreasonable for the government to increase tuition fees

B. all the women are not fit to go to university

C. women should treasure the opportunity to go to university despite the rise in fees

D. the rise in fees will disappoint many women

5.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A. Nearly half of the British women graduates regretted going to university.

B. More than one in six women surveyed will not marry because of financial constraints.

C. Most women in Britain thought they had more financial burdens than their parents.

D. Half of the graduates surveyed thought they had got what they wanted.

【答案与解析】

1. C。作者意图题。本文重点是向读者介绍调查的结果。

2. D。作者態度题。作为调查者他只是客观反映所调查到的情况,所以选择objective(客观的)。

3. C。句意理解题。本句表示想要在学业或事业上有所成就的年轻妇女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高昂的学费和就业的困难)。

4. B。推理判断题。选项B使用了部分否定,其含义为“并非所有的妇女都适合上大学”,和本段的I believe that women should only go to university if they have a genuine interest in learning相吻合。

5. A。推理判断题。从第三段可知。

女性学课程 篇3

在女性学得到广泛关注的今天, 该课程教授什么内容, 既成为一个内容框架问题, 又成为一个方法策略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 更是对其本身内涵的逐步厘清。同许多高校一样, 女性学课程以“女性是什么、女性怎么样、女性如何发展”为起点, 并以社会性别为视角对女性生存与发展历史、现状及未来给予梳理与反思, 对社会文化、社会实践及两性关系予以批判性认识。本文以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为例, 对该课程在高校设置的定位进行尝试性探讨, 分析其对培养女大学生的重要作用。

一、高校女性学课程的设置

1. 女性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女性学是一门以女性生存与发展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它是对性别真谛的思辨, 对性别之谜的诠释, 对性别价值的评判, 体现对一般女性共同本质和特征的认识。在人类社会整体中, 男女两性是世界上的两个主角, 社会活动是他们共同参与的, 社会财富是他们共同创造的, 女性与男性应当平等地站在这个世界上, 实现自己的价值。女性学课程的开设, 旨在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性别平等意识, 培养科学的社会性别观念, 反思并挑战传统的性别模式, 学会运用社会性别视角来认识自我、观察社会, 以构建平等、和谐的两性关系。男女两性协调互助、和谐发展、共同进步、共同提高是其始终坚持的目标。

2. 女性学课程的总体框架和基本内容。

近年来, 随着女性问题热, 不少人以为凡是与“女”有关的都是女性学课程, 实则是打着“女性学”的名号向学生灌输传统的性别刻板观念。如现代家政学、女性形象学、女子公关礼仪等具有实用性和时效性的外围课程, 教师“若不坚持用性别的视角去讲解, 很容易让女性回到过去刻板的性别模式”[2], 把此类课程当做培养“现代贤妻良母”的训练。为此, 性别意识的确立, 性别观念的传递将是该课程的基本立足点。作为普通师范院校, 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具有所有师范院校女多男少的特点, 因此, 在课程的设置上, 学校从女性主义教育学理论出发, 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旨, 充分突出了课程的实用性。

教学目标, 以贴近生活、注重实用为特点, 我们将课程内容设置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导论:了解女性学的形成和发展, 女性学研究的对象, 女性学的内容、任务、性质及教学目标。

(2) 女性与历史: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男女两性关系变迁的历史轨迹及男尊女卑的社会性别制度的确立, 由此探询造成男女不平等的社会根源。

(3) 社会文化对性别气质的构建:掌握本课程核心概念及框架, 学会从社会性别视角观察周遭事物, 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了解两性差异, 讨论女性的性别优势。

(4) 女性与健康:从更广阔的视角来了解女性健康的重要性及在医疗健康中存在的性别差异, 探讨危害妇女健康的多重因素, 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妇女健康问题。

(5) 女性与教育:了解女性主义教育法的基本观点, 探讨女性教育中的性别问题, 讨论女性教育与女性素质的互动关系。

(6) 女性与参政:了解女性参政含义与意义及女性参政的现状, 培养学生参政意识。

(7) 女性与就业:了解女性就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8) 女性与婚姻:介绍社会性别审视下的家庭婚姻模式、中国的婚姻制度, 爱情、婚姻制度与模式形成过程与多元发展。

(9) 社会审美与女性形象:了解审美中社会性别关系, 批判传统的社会审美观念, 从而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

女性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尚未形成稳定、成熟的体系, 其课程体系是个灵活、开放的系统, 高校开设的女性学课程, 在教学方法和内容上还要进行不断尝试。

二、女性学课程对女大学生培养的作用

1. 帮助女大学生确立性别意识。

社会性别意识几乎是为人所共有的, 它是对社会文化所建构的性别差异的认识与理解。在高校开设女性学课程, “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未来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而是他/她们的社会性别意识、性别平等的价值观和实现性别平等的社会责任感。”[3]自觉地从性别角度观察和认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 对其进行性别分析和规划, 以实现社会性别公平。实际上,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湖南一师的很多女生都有这样的感受:上幼儿园的时候, 男孩子总是被分到手枪、皮球, 女孩子总是被分到毛毛狗、娃娃, 到了小学阶段, 玩游戏的时候男孩扮演的往往是大灰狼, 而女孩扮演的则是小白兔等。在之前的教育中, 她们的性别意识并不清晰, 甚至还是一个盲区。通过女性学课程的学习, 对历史与现状的对比分析, 她们会对过去的很多观念产生质疑, 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 促使其性别平等意识的觉醒, 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填补学生的性别盲点。

2. 了解自身优势, 增强自信心和学习主动性。

由于男性与女性心理、生理特点的不同, 虽在总体智力上不存在谁优谁劣的差别, 但在智力发展上存在一些差异。女性的阅读能力强, 主要靠书本和课堂来获取知识, 但她们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则相对弱一些;在思维方式上, 女性擅长经验思维、形象思维、情感思维, 而发散性思维不强, 短于理论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在分析问题的能力上, 女性有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 但分析能力相对较弱。上课的过程中, 很多数学系的女生就提出:高等数学根本就不应该是女生学的, 因为女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 无论怎么努力都赶不上男生, 甚至还有同学宣称“学数学的女生=戴眼镜、个子矮、体型胖”等观念。这种观点难免有些偏激, 是女性对自己不够自信的表现。而女性学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 通过贴近生活的案例分析, 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其自身发展的优势和特点, 培养她们理性的、客观的批判意识和分析能力, 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

3. 帮助女大学生提高自立能力。

把女大学生培养成“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四自”新人是高校培养目标之一。其中“自立”是女性人格独立的主要表征, 女大学生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在我们学校, 很多女生持有这样的观点: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她们似乎不自觉地把自己人生的幸福与否建立在别人的身上。经过学习, 学生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不少人在作业中都表现出对自立精神的认识与赞同。然而, “自立”并不是一句口号, 它需要我们努力才能实现。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既应当引导学生提升自己的基本素质, 又应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一般来说, 人才的基本素质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 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 文化素质是基础, 专业素质是本领, 身体心理素质是保障。这些基本素质的提高对女生非常重要, 女性学课程并不只是精神食粮, 还将对她们的职业道路、职业规划提供指导, 最终把女大学生打造成适合21世纪需要的“社会人”和“职业人”。

三、思考

1. 课程的开设形式。

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女性学课程一直是以公选课的形式来开设的, 从选课的情况看, 人数几乎超过了公选课的最高限定人数210人, 学生的兴趣浓、积极性强。但是因为选课没有专业要求, 也没有年级的限定, 授课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程度明显出现差异。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教育需求, 女性学课程的开设形式应多元化, 除了以公选课形式面向学生开设外, 还可以以专题讲座形式面向不同专业的同学开设。采取将社会性别观念渗透到相关专业课程这一方式, 让学生接触到女性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和主要观点。

2. 课程的主要内容。

女性学课程的实用价值, 在于引导男女大学生客观、公正地认识当今社会女性生存与发展现状。在实施这一引导的过程中, 鉴于男女大学生对于性别问题存在明显认识分歧, 女性学课程教学不宜向学生强行灌输“女性处于不平等地位”、“女性是弱势群体”或”女性遭遇性别歧视”等观念, 而应向学生呈现具有说服力的资料, 帮助学生客观而全面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 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3. 课程的讲授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摆脱了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不断采用多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生动的影像资料弥补女大学生史料基础薄弱的不足, 并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 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实现观念的提升。但是作为公选课, 学生来自不同专业, 上课时间有限, 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 可以在教学中提出研究专题, 按相应的内容对有关专著进行导读, 使学生在各自感兴趣的领域做深入的研究。

高校开设女性课程, 是提高我国受教育者性别意识、推动性别平等和两性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学习建构起主体的社会性别意识, 它既是女大学生成才又是社会就业的需要、时代发展的需要。当然, 女性学并不是用“女权”对抗“男权”, 不是把学生培养成“愤世嫉俗”、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激进的女权主义分子。作为课程, 必须以理性的态度和以人为本的精神引领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从“男人”到“女人”再到“人”, 是女性学应有的情怀。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国妇女发展纲要 (2001—2010) [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6.

[2]赵树勤, 张晓辉.关于我国高校女性学课程设置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5 (04) .

女性学课程 篇4

“三言”是我国古代短篇白话小说的瑰宝,更被誉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作为编者,冯梦龙塑造了深入人心的女性形象,他以生动、真实的笔触反映广大女性的生活和心态,赞美女性反封建反压迫精神的同时,在女性心理上,倾注了比以往作品更多的关注。可以说,女性心理在“三言”中得到了细腻生动地刻画,而这一文学表现,自然与冯梦龙的情学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冯氏情学思想在人物塑造上的艺术实践,是创作思想与作品表现的有机结合。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冯梦龙的情学思想。笔者认为,冯氏的情学思想可以高度概括为两方面,即“情生万物”、“情本永在”的情本论与“以情为教”、“情感化导”的情教说。

其一,明代中后期,“心学”成为社会思潮的核心,冯梦龙在王阳明的“致良知”及李贽的“童心说”影响下,对“情”给予了更宽泛的解释。他从个体出发,给予“情”前所未有的肯定与赞扬,强调“情”是万物的本原,宇宙的核心。这一理念在《情史·序》中有着清晰地阐述:“天地若无情,不生一切物。一切物无情,不能环相生。……有情疏者亲,无情亲者疏。”“情”是天地万物的根本,维系社会的原则,惟有情不泯灭,不虚假。在冯梦龙的心底,“情”的概念已超越表现人类情感的界限,而伸向体现宇宙运行,万物相息的领域。他认为:“万物生于情,死于情。人于万物中处一焉,特以能言,能衣冠揖让,遂为之长,其实觉性与物无异。……生在而情在焉。”在世间,“情”包括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间的各种感情:“凡民之所以必开者,圣人亦因而导之,俾勿作于凉,于是流注于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间而汪然有余乎!”(詹詹外史《情史序》)所以说情是根本,是基础,没有了情便没有了一切。不但如此,“情”还能超越生死,发挥巨大的能量:“人,生死于情者也;情,不生死于人者也,人生而情能死之,人死而情有能生之。”(《情史》卷十“情灵类”评语)当“情”作用于个人时,还会有使“有情则勇,无情则怯。”(《情史·序》)的效果及“若有贼害等,则自伤其情。盗贼必不作,奸宄必不起。”的社会功用。总之,冯梦龙所希图的是要建立一个充满真情的世界,他肯定“情”,赞美“情”,视“情” 为万物的本原,是维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纽带。

其二,冯梦龙在提出情本论思想的基础上,更着眼于情感的社会教化功能,“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是其情教思想的核心内容。他要求用“情”治理天下,爱护百姓,人与人之间能“以情相与”,对有情者“以情励之”,对无情者“意情导之”,当人们能做到“体人之情”、“不拂人情”、“推情”、“广情”时,便可使“无情化有,私情化公,庶乡国天下,蔼然以情相与”了。冯梦龙自号“情痴”,希望能将“情”沁入人心,以情度人,以情化人,利用感化教化的方式将外在的行为规范转化为人们内心的自觉与苏醒,以期改造和提高社会群体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振奋斗志,拯救黑暗、岌岌可危的明季社会。这种强烈的救时弊,挽颓风,救亡图存的社会理想倾注于其文学创作中,使得冯梦龙强调小说要“为情发愤”(注:《情史·情侠类》评语),正如他在“三言”的序言中写道:“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适俗者。恒则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三刻殊名,其义一耳。”“以《明言》、《通言》、《恒言》为六经国史之辅,不亦可乎?”可以看出冯梦龙是将“三言”作为六经国史之辅,用以喻世、警世、醒世,通过“导愚”、“适俗”的方式,“可喜可愕,可悲可泣”的描写,达到使“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的社会效果。基于此种目的,冯梦龙为编纂“三言”在选择题材,塑造人物,设置情节上,更加注意故事的可读性、趣味性,不但满足广大听众(主要是市民阶层)的阅读要求,更实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化目的,可见其教化天下人心的苦心,审时救世的抱负,以及追求经国治世、挽救危局的满腔热情。

在情教思想的影响下,冯梦龙要求文学作品是真情实感、至情至性的流露,人物形象是有血有肉,鲜明生动的群体集合,这在“三言”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上可见一斑。他同情女性的不幸遭遇,关注女性的悲惨命运,以真实、赞扬的笔触倾注于女性的心灵,特别是女性心理的刻画上,有着比以往作品中更为细腻的表现,即渴望爱情、积极追求幸福的心理;表达自我意识、寻求独立人格的心理。

1、女性渴望爱情、积极追求幸福的心理

古代婚姻讲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礼记·坊记》说:“男女非有行媒不相问名”;《礼记·曲礼》说:“男女无媒不交”,到唐代时,“媒妁”更以法律形式予以规定。而在“三言”里,男女间的自由恋情得到肯定与提倡,“媒妁”的力量在慢慢消解。冯梦龙肯定情,赞美情,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一情为线索,天涯成眷属”、“愿得有情人,一齐来演法”的情学思想使其提倡女性要敢于表达爱情,大胆追求幸福,对那些有着反叛心理的女性给予高度的推崇与赞扬。

中国古代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并不善于心理描写。早在唐传奇中,创作者们就尝试着采取以诗、以人物的行动及内心活动来表达精神世界,但由于受文言叙事结构的限制,在进行心理刻画时往往显得拘谨、苍白无力。而“三言”却是“由粗略化向细腻化的发展”,编者冯梦龙在对原作进行改写时有意将女性心理描写作为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这在中国古代写心传神的艺术史上,是一种新的开拓。”如在《警世通言》第六卷入话里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故事中,编者在文君听侍儿赞美相如“丰姿俊雅,且善抚琴”,自己又悄悄观察后加入了两次心理活动的描写:“‘我若得如此之丈夫,平生愿足!争奈此人箪瓢屡空,若待媒征求父,俺父亲决然不肯,倘若挫过此人,再后难得。”见到意中人,卓文君内心的涌动如决堤洪浪,她毫不掩饰自己对司马相如的欣赏,认为得此丈夫,一生便知足别无他求,即使有着“俺父亲决然不肯”的顾虑,也不轻易退缩,可见其对自由恋爱的坚定追求。还如“……过了两日……心下思量:‘自见了那秀才,日夜废寝忘食,放心不下。我今主意已定,虽然有亏妇道,是我一世前程。”,内心的情欲难抵相思的煎熬,在“情“的驱动下,礼教规矩在卓文君面前通通变得渺小。如此看来,冯梦龙在改写中加入的心理直接描写渗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其用心之处在于将卓文君“事无擅为,行无独出”,主动追求幸福,蔑视传统“妇道”的性格展露无遗。在“三言”中,我们随处可见妇女在追求爱情幸福旅程中的大胆与执着,如初见有情人便使计自报家门的商家女子周胜仙,趁府里失火与心上人逃走,追求自由与平等的璩秀秀,认清吴八等人“豪华之辈,酒色之徒”的真面目后,毅然选择“家贫力薄”的卖油郎,喊出“我要嫁你”心声的花魁娘子,她们或通过语言,或通过行为来达到心理刻画的升华。值得一提的是,编者开始尝试着用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梦幻方式来刻画人物心理,令人耳目一新。《吴衙内邻舟赴约》中秀娥初见吴衙内,便“动了私心”,想道:“这衙内果然风流俊雅。我若嫁得这样个丈夫,便心满意足了。”可以看出秀娥的思想中已开始具备一定的择偶意识,面对钟情的人心里会毫无顾忌地泛起爱慕波澜,更精彩的是作者通过梦境来刻画人物心理,突出人物形象:秀娥与吴衙内私会,被丫鬟发现告知贺司户,司户将衙内撇入水里。“秀娥此时也不顾羞耻,跌脚捶胸,哭道:‘吴衙内是我害着你了!又想道:‘他既因我而死,我又何颜独生?遂抢出舱门,向着江心便跳。……秀娥刚跳下水,猛然惊觉,却是梦魇,身子仍在床上。”梦境的叙事方式是作者独具匠心之作,刻画出秀娥内心对爱的向往与渴求的急切心理,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易于读者接受。他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文中记录了杜十娘追求爱情、婚姻历程的心理变化。身为社会最底层的妓女,十娘有着难以名状的自卑心理,长期受压迫、被侮辱的悲惨生活让她有着早日从良的心理,当选择李甲作为终身伴侣时,她又对其感情有着时时考验的心理。十娘勇于追求真正“人”的生活,当得知李甲背弃感情,将自己卖给孙富时,她的心理变化释放出的是其灵魂深处的呐喊与呻吟。听完李甲“老父位居方面,拘于礼法,”的推托之言后,十娘的反应是“大惊道:‘郎君意将如何?”女人敏感的神经告诉她,心底曾经担忧的事要变为现实,她的“大惊”带着无尽的惶恐与不安。当李甲说完孙富之求与自己的如意算盘时,十娘的反应变为:“放开两手,冷笑一声:‘为郎君画此计者,此人乃大英雄也。……发乎情,止乎礼,诚两便之策也。”心中的愤怒是对李甲无情的责骂,对自己妄图改变命运,追求自由幸福理想的嘲讽,由“大惊”到“冷笑一声”,其内心经历了痛的折磨。而十娘还是心存希望的,当得知李甲对孙富的买金“尚留彼处,未曾过手”后,她采取的是试探性的激将法,“十娘道:‘明早快快应承了他,不可错过机会。”看似鼓励之言,实际上是心底渴望李甲回头是岸的一点点可怜幻想,这份坚定言语下的卑微与痛楚使十娘的形象更显悲凉。李甲的懦弱与无情让十娘一步步走向内心的死亡,最终“抱箱怒沉”是其美好理想和对新生活的希望破灭时的彻底觉醒。文中的高潮作者通过十娘的表情、语言、动作来刻画其心理变化,记录了她在强大封建礼教制度下追求婚姻幸福的悲剧,为了获得人的自尊、权力和自由,她付出了灵与肉的代价。

2.女性表达自我意识、寻求独立人格的心理

青年时期的冯梦龙“放诞不羁,每出于名教之外。”,“逍遥艳冶场,游戏烟花里”的狎妓生活经历使其对女性有了更多的了解与同情,尊重与体谅。同时又深受李卓吾影响,有着进步的妇女观。他批判“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荒谬,认为“妇智胜男”。在“三言”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女子都有着豪放的性格和不肯屈服的“野性”。她们蔑视权威,对不公正、不合理有着大胆的质疑和顽强的抗争;她们张扬“人欲”,对幸福和自由有着不舍的渴望与追求;她们要求平等,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进行了强烈地批判。这是一批全新的女性形象,其追求独立人格尊严的抗争心理动态刻画得十分细腻,而这实际上是冯梦龙达到教化,用以醒世的有利手段。

《王娇鸾百年长恨》里的王娇鸾出身宦门,初遇邻人周廷章的倾慕,她“满脸通红,推着曹姨的背,急回香房”,这是封建制度下贵族小姐面对爱情时本有的羞涩与矜持。然而,内心的慌乱没有使娇鸾迷失理智。在与廷章互通情书表达爱意之后,面对廷章轻浮的行为,她的回绝铿锵有力:“妾本贞姬,君非荡子。……君若弃妾,岂不负妾之诚。必矢明神,警同白首,若还苟合,有死不从。”两人的爱情虽没有得到父母的同意,但仍要求有神明的见证,娇鸾不通私情的心理是对人格、自我尊严的肯定。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使她在得知廷章归乡不返,已娶魏氏的事实后更加张扬。面对爱人的负心,伤心欲绝的悲痛让娇鸾想到了自尽,但心底的不平、不屈使她不能如此懦弱,“我娇鸾名门爱女,美貌多才。若默默而死,却便宜了薄情之人。”愤恨、屈辱、抗争让娇鸾勇敢地拿起了所谓的“法律武器”,严惩负心汉周廷章,为自己讨回公道。可以看出作者有意给女子形象的塑造上注入新鲜血液,她们已不再是封建社会重重禁锢下委曲求全,丧失自我的附属品,而是敢于反抗命运的不公与不平,用行动来高扬内心积极要求蜕变、解放的心理追求。黑格尔将“自我价值”描述为是一种“单纯的人格,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是“一个人对他自己的无限主体性具有最亲切的肯定意识”。从“三言”中,我们随处可见拥有自我意识,表达自己价值的女性。如《十五贯戏言成巧祸》里的小娘子,在得知丈夫将自己卖给一个客人典得十五贯钱时,没有坐以待毙的软弱行为,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的脆弱表现,而是“忧疑不决”,“反复思量”,最后为自己选择“出走”的道路。虽然小娘子的出走比不上西方娜拉出走的轰轰烈烈,但她拥有懂得自保、自救、把握命运的心理意识在封建时代已经是难能可贵了。细心的读者可以看出,在“三言”中,女性表达自我意识,寻求独立人格的心理也往往表现在拥有并施展学识、谋略、才华上,这自然离不开编者冯梦龙进步的妇女观,他驳斥“三纲五常”、《列女传》、《女诫》等轻视妇女,蔑视女性的封建礼教理论,将触角“深入到了启蒙妇女人性、鼓励妇女追求自由的内核”。他认为:“豪杰憔悴风尘之中,须眉男子不能识,而女子能识之;其或窘迫危难之时,富贵有力者不能急,而女子能急之。至于名节关系之际,平昔圣贤自命者不能周全,而女子能周全之。”(《情史—昆仑奴》)在《智囊补总叙》中更是发表了自己慷慨激昂的女权主义宣言:“语有之:‘男子有德便是才,妇人无才便是德。其然岂其然乎?夫祥麟虽祥,不能搏鼠;文凤虽文,不能攫兔。……无才而可以为德,则天下之懵妇人毋乃皆德类也乎?”面对世俗对女子的偏见他深感不平,在此观念的触动下塑造了不胜枚举的有智女性,将笔墨倾注于女性表现独立人格,体现自我价值的心理意识方面。《苏小妹三难新郎》中的苏小妹被作者赞美到“聪明绝世无双,真个闻一知二,问一答十”,“资性过人十倍,何事不晓”,文中写她“续写父诗”和“三难情郎”十分精彩。“小妹闲步到父亲书房之内,看见桌上有诗四句:‘天巧玲珑玉一丘,迎眸烂漫总清幽。白云疑向枝间出,明月应从此处留。小妹览毕,如是咏绣球花所作,认得父亲笔迹,遂不待思索,续成后四句:‘瓣瓣折开蝴蝶翅,团团围就水晶球。假饶借得香风送,何羡梅花在陇头。……老泉送客出门,复转书房,方欲续完前韵,只见八句已足,读之词意俱美。”苏老泉是名噪一时的大学问家,可苏小妹对他的诗作却能“不待思索,续成后四句”,还得到苏老泉“读之词意俱美”的肯定,不仅仅如此,因为才思敏捷,“资性过人”,更得到了父亲“不复以女工督之”的允许,哥哥苏轼“吾妹敏悟,吾所不及,若为男子,官位必远胜我矣”的赞叹,可见其表现自我价值,自我人格的心理意识是多么强烈。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三言”中的女性心理有了更加生动与丰富的内容,这与编者冯梦龙的情学思想息息相关,即是其创作思想与文学表现的有机结合。通过女性形象的塑造特别是女性心理的刻画,冯梦龙对“情”的追求,以及通过“情”达到教诲众生、改良社会的醒世目的得以实现。正是“天不自醉人醉之,则天不自醒人醒之。以醒天之权与人,而以醒人之权与言。”冯梦龙以言醒人、以人育人,通过人物的精心刻画发挥了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在今天看来仍是有着进步意义的。

女性学课程 篇5

关键词:文学专业,女性形象,悲剧结局,教育意义

《红与黑》既是一部爱情小说, 又是一部具有强烈政治倾向性的小说。在风云际会的大背景下, 斯丹达尔塑造了于连这样一个不朽的艺术典范。伴随着于连的人生经历, 两个十分耀眼的女性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本文将通过对比的方式来完成这一组相对照的女性形象的分析。

一、文学专业学生分析两位女性形象的性格特点

《红与黑》塑造的两位女性形象分别是德·莱纳夫人和德·拉莫尔小姐, 两者性格特点可谓十分鲜明。

德·莱纳夫人作为市长的妻子、三个孩子的母亲, 身为虔诚天主教徒的她把上帝和孩子看成自己的一切。但德·莱纳夫人得到的只是经年累月的压抑、痛苦和折磨。

德·莱纳夫人这十多年来内心一直是压抑而疲惫的, 于连热烈的追求使德·莱纳夫人这颗已死的心又活了过来。这样的情感使德·莱纳夫人自我意识得到了觉醒, 使她变得大胆且聪明。正如德·莱纳夫人自己说:“我的生命是从认识你那天开始的。”[1]德·莱纳夫人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以于连为中心, 她的聪明才智都用到了如何可以和于连在一起上, 她的爱情, 温顺到卑微。

德·拉莫尔小姐与德·莱纳夫人一样, 同样有着令人艳羡的美丽。但作为贵族小姐, 她的美丽是张扬的、放肆的、反叛的。但同时她也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女人, 应该做女人该做的事。德·拉莫尔认为她自己错过了最好的时代, 直到她遇到于连。于连不同于她身边的人, 他的高傲、激情、胆量和桀骜不驯深深第吸引着德·拉莫尔小姐。他们就这样一直以爱情的名义相互折磨, 他们的爱情充满火药味, 势均力敌成王败寇, 征服与反征服在持续上演。

在读者看来“玛蒂尔德的爱情被他 (于连) 当做了飞黄腾达的工具”[2], 然而也有人认为德·拉莫尔对待与于连的爱情的态度是“她洋洋自得的欣赏自己惊世骇俗的选择”, 总之, 与德·莱纳夫人相比较而言, 德·拉莫尔小姐在爱情中是反叛的、高傲的、不服输的。

二、文学专业学生分析两位女性对爱情的追求

在斯丹达尔笔下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中, 我们总能发现带有强大母性光辉的女性形象, 《红与黑》中德·莱纳夫人正是拥有这类特殊品质的女性形象的代表。前所未有的爱情感受使得德·莱纳夫人感受到了无与伦比的幸福, 但身为虔诚的天主教徒的她又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惊慌失措, 矛盾的心态让这段秘密的爱情甜蜜而深刻, 阴暗的宗教背景却又为这段感情铺下悲伤的主线。

在斯丹达尔的笔下, 为爱情放弃一切的激情是女性悲剧的根源。如果说于连和德·莱纳夫人之间隔着的是“俄狄浦斯式”的禁忌, 那么阻隔在于连和德·拉莫尔小姐之间的则是地位的悬殊。

三、文学专业学生分析《红与黑》中的女性意识

在十九世纪的法国, 关于女权主义的社会意识十分薄弱, 女人一旦结婚, 在公共领域就失去了自己的身份, 她的身份只能依靠丈夫来体现。

斯丹达尔通过《红与黑》体现了这一点, “他使小说成为当代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3]。德·莱纳夫人被斯丹达尔塑造成一个贤淑、端庄、纯洁、不含任何杂质的女人。“她对于连的爱是发自内心的, 直感式的心理状态”[4]。斯丹达尔参与了对女性意识的思考, 但这样微小的火光只是孱弱地燃烧, 甚至照不亮咫尺之地, “所做的斗争越艰巨, 越能使女人显得动人。仅仅战胜外部的压力, 就足以使斯丹达尔满意了”。小说的主线依旧是父权社会, 女性意识反而更显奴化。

四、文学专业学生分析斯丹达尔的笔下女性的悲剧

在斯丹达尔的笔下, 无论是德·莱纳夫人还是德·拉莫尔小姐, 他都赋予她们美丽与智慧, 却又使她们为了于连卑微到尘埃里, “把于连推向人生荆棘坎途……直接祸根是于连内心深处强烈的自卑情结和人与人不平等的复辟时代”[5]。德·拉莫尔小姐亲手埋葬了这一场“英雄主义”的爱情。而德·莱纳夫人在于连死后的第三天, 怀抱着自己最爱的孩子静静地离开人世。这是女性意识逐渐觉醒的开端, 又是一场女性的悲剧。

在于连和两位女性的爱情中, 女性永远处于一种自我牺牲和绝望的境地, 且甘之如饴。斯丹达尔所书写的女性意识解放, 也不过一场在男性引导下的女性思想的懵懂尝试, 书中所讲述的内容, 实则一直是以男性社会为主线的。

红与黑, 斯丹达尔塑造的两个女性形象, 一个如同黑暗中的蛾, 奋力扑向火光, 哪怕牺牲生命, 一个如同火焰中的冰, 在极端的矛盾中将自己的生命消磨殆尽, “明亮的红色包含着黑色的暴力, 黑色的奋斗中又包含着红色的理想”[6], 红与黑这样沉重浓艳的背景下, 映衬的是法国19世纪一代女性的悲剧。

五、《红与黑》中女性形象的对比分析及教育意义

在斯丹达尔的笔下, 无论是德·莱纳夫人还是德·拉莫尔小姐, 他都赋予她们美丽与智慧, 却又使她们为了于连卑微到尘埃里。

对于我们当代学生的教育意义:我们应该转变爱情观, 不能被爱情所束缚, 享受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陈晓敏.从“红与黑”看司汤达的现实意义[J].陕西师范大学报, 2009, (7) :301.

[2]胡明蓉.“红与黑”爱情描写特点探究[J].重庆大学学报, 2002, (4) :36.

[3]霍晓佩.“红与黑”中爱情视角的解读[J].安徽文学, 2009, (2) :195.[4][法]斯丹达尔著, 郭宏达译.红与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3年, 第106页.

[5]胡明蓉著.“红与黑”爱情描写特点探究.重庆: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年第4期.

[6]王建诗著.也论“红与黑”的现实主义艺术.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1987年第4期, 第93页.

[7]霍晓佩著.“红与黑”中爱情视角的解读.安徽文学. (经典重释版) 2009年第2期, 第195页.

女性学课程 篇6

生态女性主义理论不仅是一种文学批评理论,也是一种哲学,一种看待世界和他人的视角。学术界普遍认为,法国女性主义者弗朗索瓦·德奥博纳是第一个使用“生态女性主义”这个术语的人,这个术语是用以意指女性问题与生态问题的内在关联,并促使人们关注妇女发起生态革命的潜力。生态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和激进生态运动相互结合的产物,它被视为一种“生态的女性主义运动”或者“女性主义的生态运动”,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分析环境问题”,或者“用生态学的观点补充完善女性主义”。

生态女性主义流派众多,观点各异,但是不同流派的生态女性主义者都认为压迫女性和掠夺自然以及种族歧视、阶级压迫、异性恋主义等各种压迫形式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它涵盖的问题从妇女和环境的健康,到科学、发展和技术,从如何对待动物到和平、反核、反军国主义的行动主义。[1]它是对严重的环境危机和受压迫的人类的行动主义的回应。

生态女性主义在结构上是多元主义的。它承认并容纳差异性──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人与非人类自然的差异。虽然生态女性主义否认自然与文化的分离,但是它认为人类是生态群体中的成员,同时又与群体中其他成员有所区别。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人类在自然中的地位已经成为一个政治的核心问题。资本主义的强调自我利益的文化是单一基因的文化,它通过破坏生物系统的平衡来简化地球上的生命,它赋予人类主宰自然界的权力,使非人类自然被简化,这种单一基因的文化使世界成为了一个大工厂,并促进了寡头政治。因此,女性主义者必须为建立一个多样的、复杂的生态系统而努力。生态女性主义重视关系与整体,它不是要抹煞差异性,而是尊重和承认差异性。

生态女性主义是包容主义的。生态女性主义构建了多元性和包容性的空间——各种女性的声音,各种统治的经验,各种文化视野都被纳入生态女性主义的对话之中,并充分地表达它们自身。生态女性主义强调包容性和差异性,它提供了一个框架使我们认识了什么是对待人类和非人类自然的适宜的行为。[2] (207)

生态女性主义积极倡导关怀、爱、友谊、正义和关系中的互惠等伦理价值观念。在这里,相互依赖的关系模式取代了以往的等级制、种族主义、性别歧视、阶级压迫和人类中心的假设,以及男人优于女人,白人优于黑人的假设。生态女性主义坚信自然界中的生命是通过合作、相互照料和爱来维持的,它认为,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尊重和保护生命形式的多样性。

生态女性主义乐于对人类做出新的构想:把人类想象为依赖环境的创造者,人类的本质既是精神的和超俗的,也是物质的和世俗的。生态女性主义拒绝抽象的个人主义。人类总是处在历史和社会语境之中,也处在人与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之中。“关系”不是我们自身外在的事物,也不是另外给人类本性添加的特征。它在塑造人之为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类与非人类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构成了人之为人的一部分。

生态女性主义者指出,在西方文化中,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被看作是一种二元对立模式,这种观点导致西方社会在对待自然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并由此造成了环境危机,也致使人类将自身看作是外在于自然。虽然对二元论的起源以及产生的历史时期存在不同的看法,但生态女性主义都认为自然界遭受破坏的根源在于西方社会中的二元论等级制。

生态女性主义意图消除西方二元论等级制和压迫性的逻辑结构,确立非二元的思维方式和非等级制的价值观念,以激励和弘扬女性独特的天性为基础,重新评价和捍卫被父权制文化贬低的女性和自然的价值。它承认事物自身的价值,尊重和同情自然以及所有的生命,以更广泛的生物中心论代替人类中心主义和工具主义价值观,用互惠的伦理观取代基于权力关系和等级结构的传统伦理观。[3] (135)

它的理论特色既是女性主义的,又是生态学的。一方面它表现出女性主义的伦理观念,尊重差异,倡导多样性,解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另一方面,它提倡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主张解放生命,反对压迫,追求整体性。

二、美国的生态女性主义理论课程的基本内容

美国的生态女性主义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 (1) 生态女性主义的文化与文学。 (2) 生态女性主义的渊源。 (3) 生态女性主义政治运动。 (4) 生态女性主义伦理。 (5) 生态女性主义的发展趋势等等。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力图让学生熟悉生态女性主义的主要流派和主要观点,了解生态女性主义的政治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辨析生态女性主义的渊源和理论语境,让学生掌握各种分析和解读生态女性主义文学(小说、诗歌、散文等)的方法,并将这些方法运用在具体的文本分析上,让学生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特征及其价值和意义。生态女性主义课程的重点在于讲述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包括借助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和实践阅读文学文本,并思考以下问题:用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文本,能够看到哪些以前未曾注意到的文学作品中的因素?这个视角能否使文学批评家对文本的传统要素如风格、结构、修辞和叙述、形式和内容有所新发现?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如何强化我们探讨文本中不同角色的联系与差别——人类与自然之间,文化与自然之间,不同种族、阶级、性别、性特征的人之间的联系与差别?它如何影响人类与自然、人与人相互之间关系的差异与联系?如果不借助生态女性主义视角,生态批评这种文学批评的最新范式能否继续发展?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其做出的重要贡献是什么?等等。其中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引导学生批判性地分析和解读文本。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的课程还要探讨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以及实践运动中与当下社会息息相关的各种话题。此外,反思人类对自身的定位以及让学生了解人类对自身的定位将会影响人类对周遭事物的态度和行为,也是这门课程的重要内容。这门课程还会提供一些生态女性主义的经典文本让学生们阅读。通过阅读文本,加上每节课的讨论,学生们会认识到她们自身的文化传统对她们的生活以及思维习惯的重要影响。

美国的生态女性主义课程给学生布置的任务包括写研究报告、开展课堂讨论以及设计一个用于研究和促进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发展的项目。事实上,生态女性主义理论除了是一种批评理论,也是一种认知方式,一种解读文本的视角和一种分析社会问题的方法。对于老师而言,开设生态女性主义课程是一个新的挑战,一项新的研究课题。因为生态女性主义课程并非仅仅只是一门文学课程,它还涉及社会学、哲学、伦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它是女性研究的一个新的分支,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所以仅凭一位老师,难以对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运动进行全面和深入地讲评,为了力求准确地讲述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运动,这门课程采用了几位教师集体授课的方式。

对于学生而言,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她们意识到她(他)们与周遭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有着必然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进而也意识到,诸多的社会问题不是彼此孤立,而是相互关联的,这些问题的产生与我们的文化、哲学、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深层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4] (136-138) 她们了解了生态女性主义者是如何通过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和政治运动揭示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的。与之相关,她们还认识到无论是当下还是今后,她(他)们都有机会和可能让自己的理念付诸于现实。值得一提的是,生态女性主义是一个意义涵盖广泛的概念,具有多重文化视角,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其尚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研究者们使用的术语也各不相同,这无形中增加了教授和学习这门课程的难度。

三、生态女性主义理论课程的教学方式

生态女性主义课程采用的是几位老师集体授课和课堂对话的教学方式。授课的老师是人文学科领域的研究者,有着各自不同的学术背景。这种授课的方式让学生们认识到不同的研究视野和角度能够得到不同的研究结论。在授课过程中,尤其是在课堂讨论的环节中,老师们的学术背景、对课程的设计和理解上的区别明显地显现出来,学生们发现不同的老师对同一个问题和事物会做出不同的分析和解释。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们都感到有些不安和困惑,因为她们听到老师的回答竟然是:“我没有想到你是这样的观点。”事实上,老师们是在利用这个机会告诉学生,在生态女性主义的课堂里,没有惟一的或是绝对正确的答案。

此外,在进行这种激进的批评理论课程的教学时,为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老师们还要在理论观点与实践行为之间找到一种关联,因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运用的方法和技能,帮助她们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做出明智的判断和选择。而众所周知,大学期间是形成特定的思维习惯、思维框架的重要时期。事实上,在学习了生态女性主义课程后,学生们开始尝试运用不同的视角分析问题。她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观点和行为对改变世界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5] (46) 通过每一次讨论和评述,学生们的思维模式在逐步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后形成的思维框架和习惯将会构筑她们今后的人生经历,改变之前她们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态度。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让世界在学生们的眼里变得更加真实。

生态女性主义课程开始时,老师首先介绍生态女性主义的渊源,并要求学生阅读生态女性主义的代表性文本,这些文本涵括了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和生态女性主义政治运动的各个方面。通过阅读这些文本,学生们开始熟悉许多生态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例如,美国的查伦·斯普瑞特奈克、卡伦·沃伦、卡洛琳·麦茜特、帕特里克·墨菲,澳大利亚的薇尔·普鲁姆德、阿里埃尔·萨勒,印度的范达娜·席瓦等。在生态女性主义这门课上,老师并非是课堂讨论的惟一点评人。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是一种多元的文化理论,有着众多的流派和理论观点,在课堂讨论时,常常出现观点无法统一的时候,因为对于同一个事物,学生们往往持有不同的观点。所以每一次上课之前,老师们都无法预知学生对生态女性主义的某个观点和理论会有什么样的评论以及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这种不可预见性暗含着这样一种可能性——很多时候,当老师提出问题时,从学生那里得到的回答是“我不知道”。这种经历对学生而言是有益处的,因为她们藉此能了解到老师在遇到这种情形是如何应对的,更重要的是,她们由此意识到知识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即便是老师,也会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通过研读资料获取和消化新的知识。所以,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并且坚持不懈地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阅读。

四、生态女性主义理论课程的意义和价值

生态女性主义理论课的意义在于,它不仅影响了学生,也影响了老师们看待和处理事情的方式。在教授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的过程中,老师们鼓励学生挑战自己,质疑权威,开展批判性地阅读和写作。此外,将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和批评实践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或者不同观点持有者之间能够以一种平等的地位相互对话和交流。

生态女性主义课程将影响和改变学生获取知识和看待知识的方式,促使学生养成跨学科的学习、研究方法及视野。这种跨学科的方法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开阔的视野对于学生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6] (71) 当学生们走出传统的学科界限的藩篱,她们发现学习过程事实上是一种非线性的、多层面的经历,通过不断地阅读和讨论、质疑和反思,意义被我们建构起来并且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生态女性主义课程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平台,借助这个平台,学生们能够反观自己参与其他课程学习的过程和经历,通过比照,意识到貌似客观的学科建构背后具有的政治性,意识到知识是建构的,不是纯粹客观的——是为某一特定的政治目标服务的。

生态女性主义课程促使学生们关注重要的社会问题,同时,也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介入社会和环境问题。这种改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使她们和社会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学生们意识到,如果想要创造一种能够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她们不仅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还要对别人和周遭的自然环境负责。

在参与了生态女性主义的课堂讨论之后,学生们开始运用生态女性主义的视野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她们把周遭的自然环境看作是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她们意识到自己和他人都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她们的行为能够影响他人和社会,她们也意识到自然、文化与社会生活之间是相互影响,彼此联系的。

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们不仅了解了生态女性主义是一种哲学、一种社会实践,而且她们还有意识地将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和价值观运用于生活实践中。生态女性主义倡导的对二元论等级制的批判是认识论上的一个巨大转变,它使学生们意识到,从不同的角度和定位观察并分析事物,得到的结论也会不同。非二元论等级制的思维模式使学生获得了一种自主建构自身的认知的意识。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认知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产生的,通过一些实际的具体的认知者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学生们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这一观点出发,学会了形成自己的观点、相信自己的观点,同时也促使她们在课堂上和日常生活中更加密切地交往和沟通。

学习生态女性主义课程的学生们在谈到自己的收获时,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她们从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观点以及政治运动的分析和讨论中认识到自己与他人、人类与非人类自然是平等的;第二,她们喜欢这种不做评价,自由表达自己观点的上课模式;第三,她们学会了从其他人的想法和观点中学习和进步。尽管生态女性主义的课堂教学还有诸多不足之处,但是不可否认,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当前以及未来的生活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重要的影响。

综观美国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和课程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发现,生态女性主义课程不仅让学生拓展了文本解读的视野(这是仅仅只关注女性问题或生态问题的学生所缺少的),更值得一提的是,它引导学生对当下人类的过于积极进取的认知方式进行批判性地反思,比之积极进取的认知和生活方式,她们更愿意去倾听非人类的他者的声音。此外,生态女性主义理论也促使老师与学生之间更加频繁和密切地展开对话,这种教学方式使老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位授课者,她们同时也是学习者,老师们不仅仅是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多的时候,老师是在和学生进行平等地交流和对话,通过对话,老师们了解学生和她们的观点。但是这种课堂教学方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之处,由于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本身的庞杂性,以及授课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和老师难以对某些问题展开深入地探讨和研究。为了尽可能弥补课堂教学的缺陷,我们认为,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平时的社会实践中,都需要密切关注各种社会的和生态的危机,坚持开展大量批判性地阅读、写作和讨论,在对话的基础上,共同构建出相互尊重、关爱、和谐、平等的新语境、新文化。

摘要:起源于二十世纪70年代的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已成为当下一股不容忽视的文化思潮和一种文学批评方法。近年来, 美国一些高校开始在课堂上讲授以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及其实践运动为主要内容的课程。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特色既是女性主义的, 又是生态学的。一方面它表现出女性主义的伦理观念, 尊重差异, 倡导多样性, 解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另一方面, 它提倡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主张解放生命, 反对压迫, 追求整体性。美国的生态女性主义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有:①生态女性主义的文化与文学。②生态女性主义的渊源。③生态女性主义政治运动。④生态女性主义伦理。⑤生态女性主义的发展趋势等。生态女性主义理论课的意义在于, 它不仅影响了学生, 也影响了老师们看待和处理事情的方式。使学生与学生之间, 学生与老师之间或者不同观点持有者之间能够以一种平等的地位相互对话和交流。生态女性主义课程将影响和改变学生获取知识和看待知识的方式, 促使学生养成跨学科的学习、研究方法及视野。生态女性主义课程促使学生们关注重要的社会问题, 同时, 也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介入社会和环境问题。这种改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也使她们和社会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生态女性主义倡导的对二元论等级制的批判是认识论上的一个巨大转变, 它使学生们意识到, 从不同的角度和定位观察并分析事物, 得到的结论也会不同。非二元论等级制的思维模式使学生获得了一种自主建构自身的认知的意识。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定位

参考文献

[1]Buckingham, Susan.Ecofeminism in the21st Century[J].The Geographic Journal, 2004, 170, (2) :146-154.

[2]Gaard, Greta, Patrick D.Murphy.Eco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Theory, Interpretation, Pedagogy[M].Urbana and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98.

[3]Kingsolver, Barbara.Small Wonder[M].New York:HarperColllins, 2002.

[4]Murphy, Patrick D.Literature, Nature, and Other:Ecofeminist Critiques[M].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5.

[5]Philips, Dana.The Truth of Ecology:Nature, Culture, and Literature in America[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英媒:性课程帮中国女性摆脱禁忌 篇7

30岁的律师索菲娅·胡(音)说:“我从没受过一丁点性教育……我想了解自己和实实在在的性。”马的课程得到美国的性教育机构的认证,她喜欢通过直截了当的方式鼓舞学员,给她们自信。她的课程包括视频和用于实践环节的造型逼真的水果。

1949年执政后,一本正经的共产党引导了中国对性的保守态度。如今随着中国人愈加富裕,越来越多地到海外旅行并见识到外国流行文化,这种(保守)态度正慢慢转变。台湾高雄医科大学教授杰伊·郑说:“在京沪等大城市,女性受西方文化影响很大,性观念已经很现代了。但在中国农村地区,部分女性仍对性一无所知。”

性知识缺乏,部分是中国学校的性教育太少造成的。听马莉讲课的女性来自全中国各地的各行各业。一些20来岁的学生想为自己的第一次做好准备,其他中年离异女性则想重拾信心。很多中国家长一谈到性就危言耸听,鼓励禁欲。马表示,很多中国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认为,性是危险或可耻的。对30岁还没有过性经历的胡律师而言,上这门课减少了她对性的焦虑并懂得了其中乐趣,“……我不会再害怕了。”

(司马闻译)

上一篇:高压直流电源下一篇:平面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