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学课程体系

2024-09-27

物流学课程体系(共12篇)

物流学课程体系 篇1

目前,根据北部湾港口物流发展的实际,广西急需培养一大批物流专业人才,以满足广西北部湾经济开发区各口岸、港口、机场、物流园区、物流仓储基地和各个物流公司对人才的需求。全社会对物流人才的迫切需求是物流专业教学的原动力,如何尽快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物流人才是摆在物流专业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物流学课程在物流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专业基础课。因而进行物流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是当务之急的。

1 广西北部湾港口物流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与能力调查

课题组老师通过与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等物流企业、工商企业的物流部门进行广泛的接触与调查,了解了物流部门对物流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等方面的需求,为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

目前,广西北部湾港口物流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来自三方面:首先是港口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港口物流供应方企业包括了港航企业及其他运输企业、仓储企业与代理企业及从事综合港口物流服务与增值服务的企业等。其次是港口物流服务对象企业的人才需求。作为港口物流服务需求企业同样需要港口物流人才对企业物流活动进行策划,对生产活动与物流活动进行衔接,与港口物流服务企业进行协调。最后是港口物流环境层的人才需求。北部湾港口物流环境层对人才需求主要来自相关产业以及职能部门两个方面,如国际贸易、金融保险、信息通信及修造船与物流设施设备制造建设行业。

高职院校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一是要针对现实的岗位需求,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特点,突出学生的物流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二是要结合现代物流实践和理论的最新发展,不断创新,要适应现代物流发展趋势。既要在课程设置方面不断跟踪新知识、新专业的发展,为学生及时开展新的课程和内容,又要注意新的操作方法和技能的涌现,不断为学生提供新技术和新技能的训练,以培养出综合性的职业技能型人才。

2 结合“双证沟通”的要求,优化物流学课程的内容

(1)课程的主要内容。目前我校已有三届学生系统学习过物流学课程。课程组发现,从教师的施教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该门课程特点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会感到教材内容空泛枯燥、不知所云,甚至怀疑专业课的实用性,加上初学学生对专业课程认识模糊、对物流行业缺乏了解,因此,课程组老师共同努力对物流学的教改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索和研究,教学体系以物流功能为基础,从物流的历史、物流的相关概念出发,延伸到包装、装卸搬运、储存、运输、流通加工、配送等使学生认识物流、了解物流;侧重点在于电子商务下如何进行物流流通,侧重于学生的具体操作。课题组在教学过程当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内容的取舍和补充,从国外经典教材中引进原理性、基础性的知识,对体现中国国情特色的案例类的教材通过网上或其他书籍查寻。在教学工作中将教学重点转移到从若干功能要素的有机联系中探讨物流系统总体优化方向上来。结合广西北部湾物流企业的特色(港口物流),加强知识的拓展性,还增加国际物流、国际贸易、财务管理、绩效管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管理等后续课程的内容,培养学生从事港口物流、国际物流、国际贸易的兴趣。

(2)教材和参考资料的使用。教材的选择要适合于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偏难,学生难以理解;过于简单,则难以叙述全面的物流知识。课题组选用了东南大学出版社钱廷仙主编的《现代物流管理》,主要是为了在教学中体现“现代物流以信息实现各物流功能集成”这一理念,且研究范围为企业物流,侧重于物流软技术。考虑到实行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衔接和沟通(即“双证沟通”)的办学要求,教学参考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适当参考了物流师执业资格认证培训教材——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吴清一主编的《物流管理》等;第二部分,对物流管理实务课程内容按国家物流采购联合会的助理物流师资格考试内容为主要依据进行整合;第三部分,对国际物流实务课程内容按国资委商业鉴定中心的国际物流师考试、国际货运代理协会组织的国际货运代理资格考试及海关总署的报关员考试内容为主要依据进行整合。职业技能资格考试的内容基本涵盖了其所对应的岗位技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既能增强其职业技能,又可以增加其就业保障。

(3)习题集的编写。课程组老师自编了一套较好的完整的习题集,可看成一种简单的教学大纲,有助于教师采用问题式教学,启发学生思考,也有助于学生系统练习,掌握所学知识的重点。在三届学生的教学中,通过定期练习或检测,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保证了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3 适应高职特点,不断创新物流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1)讲授与多媒体演示结合法。考虑到物流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比较抽象枯燥,许多事物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课题组从多方面、多渠道收集教学用的第一手资料,尽量利用图片、图表为学生讲解,如配送与采购的基本流程。对于学生没有接触过的物流设施和设备,如手推车、托盘、堆垛车等,利用网络资源,搜索有关的图片。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投影片、电视录像片带入课堂,将物流仓储、机械设备、国际物流园区及现代物流企业的实际运作录相资料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立体真实的印象。这样使学生将课程与物流实务背景联系起来,加深理性认识,也为后续的实验实习奠定基础。

另外,课题组精选教学光盘,采取课堂时间和课余时间相结合的方式,课堂所授内容与光盘内容相关时辅之观看,其他内容找业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题组还提供电子课件、电子教案、网上习题、网上答疑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案例小组学习法。这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它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通过对案例的阅读、分析、讨论,就有关问题做出判断和决策,培养学生运用掌握的物流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像企业物流管理、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运输与配送等课程内容都非常适合运用案例小组学习法。

班级学生分为四个学习小组(约10人一组),每组公开推选出一名组长,在一学期内小组成员基本固定。在每次理论讲授结束后,布置某一小组的案例分析作业,由该小组组长在课下组织并安排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分工收集相关资料并集思广义;学习小组讨论的过程要求有记录,各司其职地完成分析报告的初稿;在下一次课的“交流讨论”环节,上台做该案例的阐释;由老师和其他同学一起对该案例分析提问并进行深入探讨,再经过老师对专题疑问的解答点拨,真正让学生掌握可运用的知识点有哪些;课后学生们要对初稿进行补充形成定稿,在规定时间上交。小组成员的表现情况作为本门课期末实践成绩评定的参考。

教学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课题组把各章所附的案例习题等设计成不同的“专题”;注意引用当前物流企业中较先进的物流运作管理的典型案例;选一些本专业教师为政府、企业所作的一些研究项目,这种案例理论联系实际非常强,并且所用到的知识点多,对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战能力有很大作用。另外,课题组还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撰写调查报告,比如在讲授“物流可以创造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等课程时,要求学生实地分析校园物流活动的现状及问题,包括校园垃圾物流分析;学校食堂物流调研;学校商业中心物流情况调查等。这样既考查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情况,同时也考查了学生比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

经过三届学生的教学实践,小组成员带着问题去学习,目标更加明确;老师与学生互动,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现代大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以及组织协调的能力。

(3)角色模拟法。通过这种学习,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小组成员在任务目标上是共同的,同时资源上又是相互依赖的,学生可以学会沟通、学会处理分歧,分享学习成果,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如讲授供应链管理中的协作关系时,让学生分组扮演供应链中的供应商、制造商和分销商,分别给定各组学生的角色任务,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供应链协作中的障碍,让学生自己去寻求有效地克服协作障碍的方法及如何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学生若想扮演好相应的角色,不仅需要认真阅读教材内容,还需要准备更多的有关角色模拟细节的资料。在模拟中,加上老师的现场点评与指导,更使学生活跃了思维、推动了气氛。这场搬进教室的模拟教学内容迅速深入人心,达到了传统单一讲授所不可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面临就业压力的学生们,他们内心都有着更加脆弱敏感的一面,加之高职院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着自卑迷茫的心理,他们可能不易主动地参与,而角色模拟法的过程提倡参与,鼓励学生们的公平竞争,给学生们提供了一种更有挑战意义的展示机会。课题组教师在课堂上经常鼓励式地启发学生,给予落后者鼓励和帮助、给予优秀者表扬与激励,从心理层面上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

(4)现场直观法。物流现场参观能提高知识的传递速度,使学生获得正确、鲜明、切实的感性知识,因此在相应的课程学习过程中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学习国际物流的课程中,课题组老师组织学生到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等物流企业、工商企业的物流部门等单位参观学习,把教室搬到物流工作现场,让学生熟悉物流工作环境,认识JIT、电子订货管理系统、库存自动控制系统、车辆运行调度管理系统、电子数据交换技术、财务结算系统和叉车、集装箱、旋转货架、吊装设备、自动化分拣设备等的操作。请物流企业管理人员现场讲解物流流程,让学生学习物流企业的管理章程,学习物流企业员工良好的职业素养,为他们今后顺利的就业打好基础。

此外,课题组老师还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进行学习,随时关注身边的物流管理运作,注意理论联系生活实际。比如讲授物流信息管理过程中,要求学生在逛超市时,不仅仅了解自己想买的商品,认识条形码,认识超市的POS系统,还要思考这些超市的货物怎样配送、货架如何摆放、物品怎样分区管理等;在回家返校的旅途中,让学生不仅观察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车辆,而且要关注它们的满载率、物流效率等。通过日积月累,提高学生自己的专业素养,逐步成为具备良好职业素养、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专门人才。

4 逐步完善,实施一个合理的物流学课程的考核办法

课题组把该课程的考核成绩由理论成绩、实践成绩和平时成绩三部分来进行综合测评,除笔试外,还采取了口试、案例答辩、实习作业和现场测试、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并适当加大了实践考核成绩的权重,引导学生重视实践,从而真正提高了该课程的学习效果。通过闭卷考试的形式来检查学生对物流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撰写案例分析论文、报告的形式来检查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口试、答辩形式来检查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实验和实习来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笔试试题的设定上,也加大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开放性试题的比例,使学生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比如“结合物流的发展过程,请你谈谈对现代物流的认识”。课程总成绩评定方法是课程总成绩满分为100分;课程总成绩=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实践考核成绩+平时考试成绩;各项成绩所占比重为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60%,实践考核成绩占25%,平时考试成绩占15%。

5 物流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初见成效

从2005年以来,上述的改革内容已投入到三届高职物流学生的教学中,收效良好。通过校园的网上评教信息反馈,教学改革在总体上得到了认可,学生中认为学习效果很好的由原来的21%提高到67%;教改中课程内容的安排更趋合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由原来的25%提高到75%;74%的学生同意课程总成绩评定办法。

高职院校的物流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探讨和完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性之一是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实用性。在这三年的教学改革探索中,课题组没有脱离这一特性,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将传授知识和发展学生智力相统一,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寻求更加适合物流学科教学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完善物流教学体系,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适应广西北部湾港口物流发展需求的实践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连茜平.高职物流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物流教育与培训,2007(4):26-28.

[2]龚隐春.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探索[J].中国市场,2007(15):94-95.

[3]张丽娟.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1):47-49.

[4]黄福华,邓胜前.地方性高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物流教育与培训,2007(4):81-82.

[5]刘斌.物流管理课程多种手段教学模式探索[J].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89-90.

物流学课程体系 篇2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生产者将商品实体通过运输转移给消费者是要克服

A 所有权间隔 b 场所间隔 c 时间间隔 d 使用权间隔最先提出物流概念的是

a 日本 b 美国 c 德国 d 英国不属于制造业物流职能的是

a供应物流 b 销售物流 c 企业物流 d回收物流物流网络中的结点代表

a 商品储存地点 b仓库 c交通枢纽 d流通加工店在物流包装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中,首要因素是

a 标志性 b装卸性 c保护性 d作业性既属于搬运的原则,有属于搬运的目标的是

a 利用重力的影响 b提高搬运活性 c消除无效搬运 d人身和财产安全地理信息系统的简称是

a GIS b GPS c POS d EDI

8物流系统按地域范围不包括

a 区域物流 b 国内物流 c 宏观物流 d 国际物流国际标准化组织规定的物流基础模数尺寸是

a 600X200mm b 600X400mm c 1200X1000mm d 1200X800mm不属于发货出库步骤的是

a 核对出库凭证 b配货出库 c 堆码 d记账清点不属于绿色包装的是

a 可食性包装 b 可降解包装 c 可重用包装 d 一次性包装不存在效益背反的是

a 运输与库存 b 顾客服务水平与物流成本 c 采购物流与销售物流 d简化包装与货物的保管效率使用公共仓库的最大优点是

a 节省资金投入 b 缓解存储压力 c 减少投资风险 d 具有较高的柔性化水平生产物流管理实践中尽力消除不增值活动和不必要环节的管理方法是

a TQC b MRP c JIT d BPR不属于衡量企业物流质量的主要因素是

a 物流时间 b 物流成本 c 物流效率 d 物流网络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6.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和公认的物流条码码制有

a ITF-14 b UCC/EAN-128 c EAN-8 d ITF-13 e EAN-1317 人类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的总过程分为

a 生产 b分配 c 交换 d消费 e物流18 基本物流服务主要包括

a 运出 b 保管 c 包装 d 装卸 e 流通加工19 影响运输成本的因素包括

a 距离 b 装载量 c 产品密度 d 责任 c 风险构成EDI系统的要素包括

a 软件 b 硬件 c 通信网络 d 数据标准化 e 计算机人员

三、名词加试题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物流配送中心搬运活性第三方物流流通加工

四、简答题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7分,共35分什么是物流系统效益背反?

27什么是物流冰山说?

28公路运输的特点是什么?不合理的储存现象有哪些?

30流通加工与生产加工有什么区别?

五、论述题 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请阐述物流服务与物流成本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进行决策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b2 b3 c4 a5 c6 c7 a8 c9 b10 c11 d12 c13 a14 a15 d

二、多项选择题abc 17 abcd 18 abcde 19 abcd 20 abcd

三、名词解释题物流是指物品从供给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市继续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配送中心是指从事配送业务的五六场所或组织,应基本符合下列要求:1 主要为特定的用户服务,2 配送功能健全 3 完善的信息网络 4 辐射范围小 5 多品种,小批量以配送为主,储存为辅。搬运活性是指在搬运作业中的物资进行搬运作业的难易程度第三方物流是指由供方和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流通加工是指物品在从生产地道使用地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施加包装,分割,计量,分

拣,刷标志,拴标签,组装等简单作业的总称。

四、简答题什么是物流系统的效益背反?

答:物流系统的效益背反指的是物流的若干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着损益的矛盾,既某一个功能

要素的优化和利益发生的同时,必然会存在另一个或另几个功能要素的利益损失,反之也如

此。这是一种此涨彼消,比盈彼亏的现象,虽然在许多领域中这种现象都是存在着的。但物

流领域中,这个问题似乎尤其严重。什么是物流冰山说?

答:物流冰山说是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提出来的,他研究物流成本时发现,现行的财

务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都不可能状物物流费用的实际情况,因而人们对物流费用的了解

是一片空白,甚至有很大的虚假性,他吧这种情况比作“物流冰山”。

28公路运输的特点是什么?

答 公路运输的优点是:机动,灵活,可实现“门到门”服务:适于中短距离运输【1200公

里以内】,且近距离运输费用较低,容易撞车,对商品损伤较小,可作为其他运输方式的接

运工具,缺点是:不适宜大批量运输,长距离运费相对昂贵,易污染环境,发生事故,消耗

能量多。不合理的储存现象有哪些?

答 不合理的储存现象主要包括:保管储存时间过长,保管的数量过大,保管数量过低,保

管条件不足或过剩,保管结构失衡---不同品种。规格。花色此有彼无。储存期,储存量失调,储存地域失调。

┏━━━━━┳━━━━━━━━━┳━━━━━━━━━━━━┓

┃比较项目┃生产加工┃流通加工┃

┣━━━━━╋━━━━━━━━━╋━━━━━━━━━━━━╋

┃加工对象┃ 原材料、半成品┃进入流通过程的商品┃

┣━━━━━╋━━━━━━━━━╋━━━━━━━━━━━━╋

┃加工程度┃负责加工┃辅助性简单加工┃

┣━━━━━╋━━━━━━━━━╋━━━━━━━━━━━━╋

┃附加价值┃ 创造价值及使用价值┃ 完善实用价值、提高价值┃

┣━━━━━╋━━━━━━━━━╋━━━━━━━━━━━━╋

┃加工者┃生产企业┃商业或物资流通企业┃

┣━━━━━╋━━━━━━━━━╋━━━━━━━━━━━━╋

┃加工目的┃为消费┃为消费、为流通┃

┗━━━━━┻━━━━━━━━━┻━━━━━━━━━━━━┛

30流通加工与生产加工有什么区别?

五、论述题 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请阐述物流服务与物流成本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进行决策

答:物流系统的羁绊产出即为物流服务,物流系统产出的多少,可以用服务水平的高低来衡

量与评价,在物流过程中,为了提供有关的服务,必然要占用和消耗一定的活劳动和物化劳

动,这些劳动的货币表现即为物流成本。

从物流服务和承办追求的目标来说,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矛盾对立的状态。从物流服务的角度讲,要求物流提供尽可能高的服务水平,而从成本的角度讲,有要求物流过程产生尽可

能低的成本。这样,在高水平的服务需求和低物流成本之间就产生对立矛盾,存在着一种“二

律背反”的状态。因此,将物流系统目标定位谋求最高的服务水平和最低的物流成本只是一

种理性化、绝对化的目标,在现实中两者不可能同时成立的。

根据物流服务于成本之间的关系,在物流管理中既不能片面地强调服务水平而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也不能单纯地最求降低成本儿忽视生产和销售的需求。在管理中,当谋求

一项目标可以达到,而另一项目标却不能同时达到时,应该权衡利弊,进行执择,用综合的方法求得两者之间的平衡,以取得最佳的综合经济效益。所以,物流管理的任务是在服务于

物流学课程体系 篇3

[关键词]物流学 教学改革 思考 实践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既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的业务实践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也随之日益增加。物流学课程作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质量也直接关系到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但从高校的理论教学现状来看,由于物流学课程知识面广、内容丰富、实践性强,仅靠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达到教学要求,现有的物流学课程教学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物流人才的要求。本文对如何改进物流学课程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有益的探索。

一、丰富教学形式

现代教育理论的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引导者与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输者与灌输者。因此,教师应该从单一的课堂讲授,变为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相结合的形式。物流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笔者主要采用以讲解为辅、讨论分析为主的形式。首先,我对基本概念和业务流程进行简单讲解,然后针对这些知识点提供案例供学生讨论,最后由我进行分析总结。教师讲解知识、学生讨论案例、教师总结分析的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形式,能增强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性,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接受信息,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吸收了一些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除采用上述的案例教学法外,还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双语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每开始一个新课之前时都要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带着任务进行学习并要求学生按照要求完成任务,各项任务的设计主要是从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规划设计、运作管理和其他方面的动手能力来考虑的。

双语教学法是讲课中涉及一些关鍵概念和术语时,同时采用中英文两种表述方法。在实际的物流业务中,经常会涉及大量的英文专业术语的缩略语,为使学生毕业后能胜任实际工作,我不仅讲解某个术语的中文意思,而且要写出该术语的英文名称及其缩写。如讲到集装箱运输中的拼箱货时,我列出拼箱货的英文“LESS THAN ONE CONTAINER CARGO LOAD”和其缩略语“LCL”。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好表现,求参与的心理需要出发,尽可能多给学生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教师讲解某个业务流程后,由教师选取几个学生进行角色岗位分配,再由这几个学生模仿物流业务中的实际场景,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各个岗位的职责与特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更新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设计理论认为,多媒体教育系统,把多种媒体信息集成于一体,并与其他教育要素(教师、学生等)共同作用,构成合理的教育系统结构,使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达到系统优化的目标。着眼于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认为,人是能动的信息加工者,人的认识是由外界刺激和认识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可解释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和爱好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的学习内容作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信息的多媒体化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刺激,可促使学习者多种感官参与并发挥作用。教育传播系统地研究与探索教育信息传播现象、过程和规律性。因此,只有用先进的教学辅助设施作保证,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

物流学课程自从开课以来,一直是利用多媒体教学。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授课,提高课堂效率,节省理论的讲授时间,才能有时间保证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求内容简洁、精炼,并要求做到文字、图片和视频结合,尽量发挥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作用,避免其仅成为传统黑板板书的替代品。同时,也要发挥黑板的作用,一些要重点强调的概念或词汇,一些多媒体课件中没有的概念,我则利用黑板进行板书。

四、改进考核方式

关于物流学的考核,我所设想的是:变纯理论考试的形式为综合考核,因为物流学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主要是一些基本的概念和物流各个环节的简要介绍,并无复杂深奥的原理。考核主要是全面考查学生对所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应用能力。对此我认为考试应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平时课堂的案例讨论和参与情况,占总成绩的30%,主要是提高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第二部分为基础知识,考核方式为闭卷,占总成绩的30%,这部分全部采用选择题,主要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三部分为案例分析,考核方式为闭卷,占总成绩的40%,主要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物流学课程体系 篇4

(一) 有助于强化理论教学

库存管理策略, 是《现代物流学》课程中的重要知识, 对于学生日后开展库存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库存管理经过多年发展, 目前已建立了多种订货模型, 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在常见的库存管理模型中, 很多参数是以统计概率形式出现, 传统的理论教学往往难以使学生更好的认识到上述不确定性因素对库存管理的影响效果[1]。然而, 通过软件模拟, 以课内实验的形式, 可以让学生自主控制上述不确定因素, 更加深入的理解库存模型的内涵。因此, 以课内实验的形式开展教学已成为众多学校的共识。

(二) 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相比于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灵活应用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库存仿真实验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理论知识;此外, 通过数据处理、误差分析、总结归纳对于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显著的提升作用[2]。

二、库存仿真实验的目的与要求

库存仿真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实验, 要求学生理解影响库存管理的主要要素, 基本掌握库存管理的基本运作流程, 了解不确定性对库存管理的影响, 初步具备开展相关工作的能力[3]。

本实验的教学任务是:通过计算机仿真, 教师指导学生建立库存仿真模型, 使学生通过控制各参数的变化, 分析其对库存的影响, 深入理解库存模型。使学生加深理解、验证《现代物流学》中订货批量模型、库存控制等教学内容;增强课程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三、库存仿真实验设计

(一) 基于订量订货法的订货策略描述

某商家经销某商品, 采用订量订货法的订货策略, 即:若此种商品的库存量降到订货点s, 则进行订货, 订货量为Q。希望找到最佳的决策参数s和Q使累计利润最大。给定的已知条件是:

1.订货后的第三个工作日收到厂家的送货;

2.每售出一件商品可获毛利15.00元;

3.每件商品仓储费0.80元;

4.每次订货费用为75.00元;

5.商品每天的销售量X是随机的, 根据以往的销售记录统计, 销售量X平均每天为50件, 其均方差为10, 近似地服从正态分布。

(二) 基于EXCEL的库存仿真系统的建立

1.系统参数假设

假设决策参数控制量M为150;随机销售量X服从期望值为50, 标准差为10的正态分布。

2.库存仿真模型

假设某企业销售某种产品, 该产品每销售一件则获利15元, 每件产品的库存成本为0.8元/年, 订货成本为75元, 采用 (Q=750, s=150) 订货策略库存仿真模型, 其结果如下所示

(1) 时间序列:表示本离散仿真系统的时间状态, 即库存的检查周期, 时间序列为-2、-1、0是初始化状态;

(2) 库存量:表示当前仿真系统中的实际库存量;其中n时序的库存量为:

库存量n=库存量n-1—售出量n-1+订货量;

(3) 需求量:表示某一时序中的商品需求量, 是一随机值, 并假设其服从期望值为50, 标准差为10的正态分布。在Excel中的随机变量函数NORMINV (RAND () , 50, 10) 服从期望值为50, 标准差为10的正态分布, 取整后, 即可作为随机销售量X, 即可通过INT (NORMINV (RAND () , 50, 10) ) 来实现;

(4) 售出量:表示某一时序中的商品的实际售出量, 其值是库存量与需求量两者中的小者。即:售出量=MIN (库存量, 需求量) ;

(5) 订货决策:用来反应此时系统是否应该进行订货;若库存量—售出量<控制量M=150, 并且前工作日的前两个工作日没有下订单, 此时订货决策值为1, 否则为0[4]。即可通过Excel中的下列语句来实现上述要求:

订货决策n=IF (AND (库存量n—售出量n<150, 订货决策n-1=0, 订货决策n-2=0) , 1, 0) ;

(6) 收益:表示此时的毛利润, 收益=售出量*15;

(7) 成本:表示此时的总成本, 由存储成本与订货成本两部分构成;

(8) 累计利润:表示该企业获得时的利润之和。

参考文献

[1]张锐, 关绍康, 申长雨.加强实验室管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实验室科学, 2007 (6) :105-107.

[2]赵学余, 肖稳安, 姚菊香.教学实验室开放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27 (5) :17-19.

[3]刘新星, 陈耀明, 白国华.加强专业课实验教学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27 (1) :96-98.

物流学课程体系 篇5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研究

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如何更加贴近职业要求、如何符合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始终是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中心课题,文章围绕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探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与项目课程设计的新思路.

作 者:郑文岭 Zheng Wenling 作者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507刊 名:职业教育研究英文刊名: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年,卷(期):11(1)分类号:G71关键词:高职 物流管理 课程体系 工作过程

物流学课程体系 篇6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物流服务与管理 课程体系 职业标准

课 题: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中高职衔接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G14EB190)、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5—2016年度科研规划项目“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项目课程开发与设计——基于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的视角”(LZY15554)的研究成果。

一、确立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观

中职物流专业培养的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岗位就业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是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逻辑基础。综合职业能力可划分为三个层次:专业岗位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

专业岗位能力是学生具体的就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是操作专业工具或设备解决特定岗位作业的能力,这一能力是显性的、具体的,如理货员的理货能力。为此,必须设置相应的职业技能课程,强化技能训练。

行业通用能力是物流专业学生就业的物流岗位群所共需的基础性能力,具有通用性,指向的范围比岗位能力要宽,如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因此,需要设置职业基础课程,其对应的口径是从事物流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识。

核心能力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广泛的迁移性。实际上,它与就业的岗位与职业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对人的终身学习与发展不可或缺。如自我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

如何设计能够突出这些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显得十分重要。根据以上的分析,中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需要基于物流岗位工作实际的需要,以物流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分别设置岗位能力课程、通用能力课程和核心能力课程三个课程体系。

二、基于职业标准的课程设置

1.岗位能力课程设置

这类课程与就业岗位的技能需求相对应,目前中职物流专业(以仓储配送方向为例)的工作岗位主要有仓管员、装卸搬运工、信息员等。以仓管员为例,其对应的课程就是根据标准(物流员)分解后的典型工作任务来设置,具体有出入库作业、储存作业等,不能按照学科体系开设笼统的仓储管理或仓储作业实务,而应根据完成岗位的工作任务设置出入库作业规范与技能、储存作业规范与技能等课程。这些课程对于即将成为仓管员的毕业生来说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会大大增强其任职的信心和勇气。基于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的职业技能课程设置情况如下。

仓管员岗位:出入库作业规范与技术;储存作业规范与技术;货品盘点技术;货品安全与养护;RF终端设备操作。装卸搬运工岗位:装卸搬运作业规范与技术;装卸搬运设备操作。

信息员岗位:仓储管理软件操作;配送管理软件操作;单据制作与处理。包装加工员岗位:流通加工作业与设备操作;包装作业与设备操作。拣配员岗位:补货规范与作业;拣配货规范与作业;RF终端设备操作。送货员岗位:客户沟通与送达服务、货物配载与路线优化。

2.通用能力课程设置

这类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其目标是物流行业职业素质的教育及通用能力的培养,其内容主要偏重物流行业就业共需的知识、物流信息技术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从专业方向上看,无论是仓储与配送方向、运输方向、口岸物流方向,这些课程都是要开设的。在一定意义上,这些课程的学习决定了学生在物流企业就业的宽度,可以在同一单位的不同岗位进行轮换。基于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的职业基础课程设置情况如下。

物流认知:主要内容包括物流基本概念与价值、物流功能要素、企业物流、物流企业、物流客户管理、物流服务管理、供应链基本概念与类型等。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主要内容包括物品信息采集、条码内容、POS系统、网络初步知识;GPS系统、RFID技术、WMS的功能与结构、TMS的功能与结构等。物流业务流程: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物流运作过程、第三方物流运作程序、仓储作业流程、配送作业流程、运输作业流程、客户服务流程等。物流法律法规:主要内容包括代理法律关系、有效合同、物流作业各环节所涉及的基本法律法规、物流活动中有关保险的法律、法律纠纷、法律责任等。

3.核心能力课程设置

为了适应就业岗位的不断变换,特别是变换的程度超出了物流行业的范围,那就需要考虑除了岗位能力和通用能力之外更为基本的能力范畴来设置课程,即核心能力课程。

这些课程的特点是有利于人的可持续发展,课程设置主要参照的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开发的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共有七个模块。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课程与数学、语文等基础文化课程完全不同,原因是学科体系下的基础文化课程与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在培养目标、内容体系上相距甚远。核心能力课程设置基本情况如下。

一是自我学习能力,主要内容包括制订学习目标和计划、实施学习计划、反馈与评估学习效果等;二是信息处理能力,主要内容包括收集选择信息、整理开发信息、展示应用信息等;三是数字应用能力,主要内容包括数字信息解读、数字运算、运算结果的展示与应用等;四是与人交流能力、主要内容包括交谈讨论、当众发言或演讲、阅读资料、书面表达等;五是与人合作能力,主要内容包括协商合作目标、互相配合工作、调整合作方式等;六是解决问题能力,主要内容包括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或方案、实施方案、调整或改进方案等;七是创新能力,主要内容包括提出创新意见、做出并实施创新方案、评估创新方案及效果等。

三、中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仅仅关注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还不够,还要考虑学生的职业学习与成长规律以及终身学习对课程设置的要求。因此,还需增加公共基础课程、职业拓展课程和顶岗实习的情景课程。

这样物流专业的课程体系就由六个部分构成。在整体上,它们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层级结构,但是在具体课程的安排上,有着一定的递进关系。比如,职业技能课程一般要在相应的职业基础课程之后开设,而核心能力课程既要按照自身的逻辑顺序开设,也要考虑文化基础课程的基础性作用。

1.文化基础课程

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四门课程,需要按照实用性、职业性和生活性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要从物流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角度进行再设计,例如,语文课引入了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标准,并开展普通话测试工作,这样就规范了口语表达过程中使用的语音、词汇、语法的标准程度,有利于与人交流能力的提升。英语课主要解决日常口语的应用以及简单物流专业英语的识读,而不是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数学课主要从数字运算的角度为数字应用能力的提升做准备。计算机应用要从信息录入、整理、展示的角度为信息处理能力的提升做准备。

2.德育课程

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必修课,学生在校四个学期,按顺序每个学期分别开设一门。开设过程中要落实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的具体要求:如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要完成职业精神教育、终身学习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教育。另外,德育课程的开设要深入联系物流产业及工作岗位实际,要贴近物流行业、贴近物流岗位、贴近学生生活,只有这样对物流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才会更有实效性。

3.职业基础课程

主要包括物流认知、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物流业务流程和物流法律法规四门课程。物流认知是基础性入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和职业兴趣,主要采取案例教学,同时要求学生阅读给定的短小文献或小篇幅文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是一门工具类课程,主要讲解物流运作过程中使用的物流技术手段与工具的基本操作方法,主要采用项目教学。物流业务流程主要采取引导文教学,通过问题引导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完成具体工作任务和它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重点是要讲清楚各个业务流程的过程性知识以及技能的附着点。物流法律法规主要以案例的形式讲解从事物流业务活动中需要遵守的相关法律,要让学生明确遵守法律以及如何应用法律开展业务。

4.职业技能课程

这类课程是直接针对工作岗位设计的实操性模块课程,课程的开设是以工作岗位为单位来进行,如仓储配送方向的仓管员工作岗位包括5个模块课程。课程的讲授采取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模式,如仓管员课程首先必须讲清楚仓管员的工作职责与技能要求,其次按照技能要求在实训场地依次学习。值得注意的是,这类课程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校企合作对接单位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要完善考核评价方法,要让学生不仅会做,还要知道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5.核心能力课程

这些课程之所以拿出来单独开设是因为这些能力培养非常重要,实际上它们也散见于其他课程之中,但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其中,信息处理、自我学习、数字应用属于方法能力的范畴,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属于社会能力的范畴。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能力的培养要与同学关系处理、班级管理、专业技能训练等具体的生活事件、学习任务相结合,不是讲授理论,而是一个一个能力的锻炼、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6.职业拓展课程与情景课程

因为课程的设置主要围绕的是专业方向来进行的,这样在物流行业内就会显得比较窄,解决的办法就是开设职业拓展课程,如仓储配送方向往往还需设置运输作业实务、物流企业管理、物流地理等选修课程。

情景课程主要是顶岗实习,学生要在具体的工作岗位对学习过的技能和知识进行自我的整合与完善,在这一过程中,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要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全面的指导,主要有职业纪律与礼仪、与人合作与沟通、岗位技能体验与提高等方面的内容,另外还有心理健康与疏导等。

构建“双轨式”物流课程体系初探 篇7

关键词:物流管理,双轨式,课程体系

近十年来, 随着物流社会化、精细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日益扩大, 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高技能人才, 但实际上, 企业却招聘不到满意的、具有实践经验的高技能物流人才, 已就业的高职物流人才流失率也逐年增高。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原因是与物流业发展相适应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 构建适合企业需要的课程体系极为重要而迫切。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物流管理专业被列为国家教育部培养技能型紧缺人才重点专业之一, 许多高职院校因而纷纷开设此专业。但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开办时间短, 专业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定位、课程结构、课程开发等方面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 课程体系定位不清, 学科本位思想的课程模式尚存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既要注重高等教育中“高等性”, 也应注重职业教育中的“职业性”。但很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注重的是知识性、系统性和理论性, 面面俱到, 课程体系定位不清, 体现不出“职业性”特点。这实际上是学科本位思想课程模式, 是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压缩体系。

(二) 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之间脱节

造成当前高职物流人才就业尴尬的原因大致可归结为两点:一是物流实践教学环节缺乏;二是高职物流理论体系薄弱。理论体系薄弱主要体现在:割裂了中国物流的发展进程去阐述西方现代物流理论, 缺少对物流产业生存环境的延续性研究, 从而导致理论挖掘脱离了客观存在, 致使物流理论无法对物流实践起到指导作用。表现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上, 就是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之间明显脱节。作为一个以整合、系统、组织、管理为核心关注点的现代物流产业, 必须依托现有物流活动的实践作为基础。

(三) 课程开发主体错位、低水平重复

从课程开发的主体来看, 专业教师承担了课程开发的主要任务, 但实际上, 专业教师无论从工作量上还是课程开发能力上, 都无法独立承担这项重要工作。课程建设比教学复杂得多, 可能涉及到课程体系的重新设置、课程标准的重新编制、教材的重新编写等问题, 其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付出大量劳动。从国际上看, 专业教师并不在课程开发中承担主要角色, 职业教育课程包开发是由专门机构或职业教育研究所 (BIBB) 统一进行的。而在我国, 专业教师是课程开发主体, 尤其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上表现明显。正是由于这种主体错位的课程开发模式, 直接导致其课程开发整体水平较低, 而且各职业院校之间的课程开发处于一种低水平重复状态。

二、“双轨式”课程体系构建

所谓“双轨式”是将课程设置“岗位管理能力课程”和“岗位操作技能训练”的课程体系。

物流岗位主要有运输管理、仓储管理、货运代理、客户关系管理、报关 (报检) 、配送、物流信息处理等。我们通过到物流企业调研、对物流从业人员 (含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 调研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委员会专家论证, 同时对物流主要从业岗位进行分析, 发现这些岗位都需要既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 又具有现场工作群体合作、组织、协调、控制、指挥及风险承受等管理能力的人才, 我们将这类人才定义为“技能型管理人才”。因此, 我们在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同时, 针对物流岗位把专业课设计成“双轨式”课程内容体系, 来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

为培养“技能型管理人才”的需要, 把课程设计成三大模块, 即: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岗位能力模块、拓展能力模块, 并辅带公选课。

(一) 以基本素质为基础, 培养技能型管理人才

通过口才与写作、实用英语、体育与健康、军事理论与训练、劳动课、计算机应用基础、物流管理专业导论等基础课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 以岗位群为核心采用“双轨式”课程内容体系, 在培养基本素质的基础上, 把职业道德培养贯穿于对专业岗位能力培养的始终, 并拓展对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

(二) 以管理能力和操作技能为核心, 培养技能型管理人才

为培养物流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型管理人才”, 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增加培养物流岗位所需要的管理能力和操作技能的课程和实习实训, 这样就把物流岗位能力分解为11种“岗位管理能力”和14种“岗位操作技能” (见下表) 。针对这25种能力设置相应核心课程和实习实训, 从而创建“双轨式”课程内容体系。“双轨”即“岗位管理能力培养”和“岗位操作技能训练” (见下图) 。岗位管理能力培养主要通过相关的基本素质训练和专业能力训练来完成, 同时要求学生考取“物流师”等职业资格证书, 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岗位管理能力;通过建设校内物流综合实训中心、ERP实验室和建立更多的校外实习基地, 使学生在物流综合实训中心和ERP实验室能完成绝大部分岗位技能操作, 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实习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岗位操作技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充分利用仿真的物流综合实训中心和ERP实验室, 将课程中操作性较强的内容, 结合有关实训, 把课堂设在物流综合实训中心和ERP实验室, 边讲边学, 边学边做, 实现教、学、做合一, 通过三年的学习, 使学生能成为适合物流企业需要的“技能型管理人才。

通过具体能力与岗位相对应, 使教师的教学目标更明确, 更有利于教师选择适合“技能型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 同时学生学习方向更加清晰。

三、实施“双轨式”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新途径

(一) 探索在专业优质核心课, 实施项目导向教学法

建设以“技能型管理人才”为培养目标, 以业务流程为主线, 融合岗位管理能力培养, 围绕岗位项目展开教学。教学内容按照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划分, 以岗位操作技能为核心, 以业务流程为主线划分为若干教学项目, 组织融理论性知识、技术性知识和管理性知识为一体的能力培养项目, 教学过程以完成具体岗位项目为目标, 实现教学与实践, 项目与技能、管理的无缝连接。

(二) 构建校内外互补的实训基地

实施基地建设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主完成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环节的综合技能训练。通过校外基地建设, 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和技能训练氛围, 紧密跟踪物流领域最新科技动态和技术发展, 在实训中突出本专业领域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学习。

(三) 校企联合开发特色教材

通过与物流企业合作开发《运输技能与管理》、《物流客户开发与管理》、《物流信息技术与管理》、《仓储技能与管理》、《配送技能与管理》核心课程的配套教材。要开发适应“双轨式”课程体系的教材, 需要集中社会职业教育资源进行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而我国处于当前整个职业教育还非常不成熟的环境下, 基于校企合作, 充分借助合作企业的物资资源和人力资源来实施课程建设应是一种可行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柳和玲.物流管理专业集群式模块课程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 (4) .

物流学课程体系 篇8

现代课堂教学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实现教学过程各个要素及其优化组合为基本特征的教学实践活动。从传统课堂教学向现代课堂教学转化,由于受各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制约,特别是教师教学方法还未从根本上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对现代课堂教学的真谛还未深刻领会,课堂教学方法与现代课堂教学理念并未达到有效的结合。

现代课堂教学强调主体性原则,因为它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新能力。但是,只要有教师参与的课堂教学,就要体现教师的作用,就要处理好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主体与主导的和谐统一,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这要求我们用现代的教学方法,实现这种和谐统一。

二、课堂授课过程要注重互动开放性

互动论是当代社会学的一种重要理论,随着理论界对互动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互动论的一些原理和方法逐渐为其他领域所借鉴和使用。与此同时,教育研究也开始借鉴互动论的一些研究成果。事实上互动论的一些原理和方法早已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教育领域的学科教学和研究中,并以此为动力推动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互动论丰富的内涵与教育事业相结合,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一个新动力。

当前,教学同现实生活相脱节,教学方法单一,采取“填鸭式”方法灌输知识,忽视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填鸭式”教学表现为教师在课堂上全面讲授概念、原理,学生被动地听,严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易产生“高分低能”现象。这种教学方式的实施,使得课堂教学仅仅是传授式,而忽略了通过课程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其结果是既容易脱离现实,又影响了学生辩证思维、经济思维和分辨是非的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国际物流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当采取互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一要注重对社会、经济和生活的开放性,注重课程的社会功能的不断拓展,注重与经济社会现实相匹配并从现实世界中获得发展的动力和养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二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采取多种方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创造一种“师生互补,教学相辅”的课堂氛围,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一个开放的互动的教育教学体系,拓宽教育教学的渠道,改变灌输式教育的弊端。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我们的教育不能忽略这样一些基本的事实:首先,国际物流学不是纯理论经济,它是一门社会科学,反映社会生活中的诸多方面;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与经济现实相匹配,我们的学生不仅要学到专业的知识,还要得到专业的学术训练。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变“专才教育”为“素质教育”,构建有助于学生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方法体系,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启发式、参与式教学,并尝试游戏式的教学方法。

所谓“启发式”,是指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处理好的“教”与“学”之间的关系。要从以教师的“教”为出发点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做到教是为学服务,教是为了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的学。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这个目标,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在师指导下丰富理论、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和训练能力的重要过程,使他们成为教育、教学活动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所谓“参与式”是指针对那些逻辑性强,思维敏捷,能言善辩的学生,应当加强对其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训练,为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机会。通过演讲、辩论、点评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学生对现实经济生活中所遇到的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和知识,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论素质以及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尝试“游戏式”教学是指将组成个人兴趣小组,结合所学内容,通过游戏、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甚至教师引领学生实际操盘(股票、基金)等方式,以现实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对象,让学生充分体会物流的魅力,自由表达、质疑、探索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从玩中学,寓学于乐,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从实际问题中进一步探究所学,做到解难释疑。它的好处是能够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促使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深化教学,提高能力的目的。当然,运用这种方法时把握好分寸是关键,切勿混淆了教学与娱乐的界限,更不能越“玩”代“学”,荒废了学习时间。

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进案例教学

教学不是一味的教条,它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容器,一种思维的技巧,它应该帮助受教育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

案例是以实际问题为题材而进行的客观描述,是对现实生活中一些热点问题的凝练、概括、描述和总结。案例的内容应当新颖,与现实联系紧密,具有趣味性强,针对性强,可借鉴性强的特点,而且通俗易懂,最能反映当前的理论前沿或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引用现实中的相关案例,向学生做案情介绍,再抛出问题的焦点,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后,再引导学生对案情进行分析,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融入到独立思考、积极讨论的过程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站在客观的、局外人的角度或当事人的立场上,来讨论生活中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又该拿出怎样的办法解决这些事。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能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可以帮助学生把握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消化和吸收,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达到“一石两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梁静溪.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6):79-80.

[2]张宝贵.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1):35-37.

物流学课程体系 篇9

“课程群”是与单门课程相对应的一种课程建设模式, 是为完善同一施教对象的认知结构, 将本专业或跨专业培养方案中若干科目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有逻辑联系的课程加以规划、设计、构建而成的课程群体, 即为了进行系统地学习和教学, 把具有相关性的不同课程编排到一起, 组成一个“群”[2]。

物流学课程群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 对《物流学》为核心的, 对受教育对象相同、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相关性和重复性的课程群体。包括《物流学》、《物流运筹学》、《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等相关课程。

一、基于能力本位的物流学课程群改革的必要性

现阶段多数本科院校物流学课程群建设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 例如, 课程体系设置时没有体现课程与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 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3];课程群所包括的课程之间教学内容有大量的重复之处[4], 课程群内多数课程的典型问题都采用定性分析或者简单定量分析方法, 不能真正做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5];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 课程中的案例过于理想化, 缺乏和企业实践的应用分析[6]。这些问题将成为学生进一步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提高综合能力的瓶颈。

鉴于此, 本文将从基于“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原理, 重新审视物流学课程群的教学模式, 通过理论研究、实证调查、综合实训和模型建构, 构建物流学课程群课程之间相互联系的教学与实训整合优化模式, 探讨实现这一过程的科学的理论教学方式和实践教学方式。

二、物流管理类人才能力需求分析

根据2014年国泰安《物流学科建设整体解决方案白皮书》中的国内物流人才需求分析, 根据物流管理类的相关岗位, 具体的能力需求如表1。

三、基于能力本位的物流学课程群改革设计

(一) 课程设置的开课时间、课程内容要符合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

明确物流学课程群教学要达到的“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目标, 参考教育部《关于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试行) 》中的要求 (如图1所示) 。按照课程间的逻辑关系, 《运筹学》可以安排在第3学期, 《物流学》与《供应链管理》安排在第4学期, 《物流运作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物流系统分析》安排在第5学期, 《运输管理》、《库存管理》等专业课安排在第6、7学期。

(二) 物流学课程群各门课程教学内容整合优化

以物流人才的决策与优化能力需求为例, 如表1所示采购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运输管理和物流信息规划等各种岗位需求都要求具备相应的决策与优化能力, 而传统的各门专业课中也都只是对各自的决策与优化知识进行了的阐述。学生反复学习部分决策与优化的方法, 但并未达到企业所要求的采购决策、运输路线优化等能力。应基于“能力本位”的目标, 对各岗位关于物流人才决策与优化能力的需求进行更深入的调查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合理优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以“调度员”岗位为例, “调度员”岗位需要的决策优化能力主要是合理调配车辆和人力资源, 降低公司运输成本。针对以上的能力需求, “物流学”课程群课程间相关内容的教学可以考虑:《运筹学》课程中讲授表上作业法能理论方法, 《物流学》中讲授运输的基本知识, 《运输管理》中主要讲授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特征和运输网络系统等更深一层的优化模型。

(三) 构建物流仿真模拟实验室平台与深入企业实习工作相结合

基于“能力本位”的目标, 必须要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开展实践教学。物流实验室建设是物流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通过物流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目前开设物流专业的院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物流实验室建设, 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基于设备的物流实验室, 二是基于软件模拟的物流实验室。基于设备的物流实验室虽然具有操作性强等优点, 但是由于建设成本和维护使用成本偏高而让很多高校望而却步。基于软件的仿真模拟实验室具有成本低、便于维护等优点, 但与企业真实工作环境还有一定差距, 所以, 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为目标, 探索仿真模拟实验平台与企业实习想结合的实践模式。

参考文献

[1]任国防.CBE教育模式对普通学科教育的启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5) .

[2]林骁邦.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群建设框架构想[J].物流技术, 2013, (3) .

[3]王春豪, 付青叶, 陈昌兵, 曲荣成, 胡海晨.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主干课程群的构建[J].物流技术, 2014, (5) .

[4]张红丽.面向应用的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物流科技, 2011, (8) .

[5]张智聪, 等.工业工程专业生产与物流类课程群改革研究[J].物流科技, 2014, (9) .

物流学课程体系 篇10

关键词:化工物流方向,课程体系构建,典型工作

1 物流管理专业 (化工物流方向) 课程体系构建实施背景

纵观全国, 目前很多中职校为了迎合当地家长和学生的需求, 都开设了物流专业, 但是其专业建设基本上是沿用其他专业的学科建设模式和经验, 导致课程体系存在许多问题。上海市利用2004~2007年这四年的时间, 开发了中职学校多个专业的教学标准, 其中包括物流专业。

上海化工物流产业园坐落于金山区, 作为上海市重点推进建设的四个专业化物流基地之一, 建成后将逐步实现与上海化工区的供需对接, 形成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区, 打造与世界一流化工区相匹配, 集产业、市场、信息为一体的有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专业化工物流基地。化工物流基地的迅速发展导致化工物流人才需求行业范围扩大的状况。化工物流人才技能的培养需要专门化、系统化的学习, 2009年在上海市教委的统一部署下, 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实施了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工作,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确定了错位发展战略, 专业培养方向被定位为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化工物流专门化方向。尽管物流专业错位发展战略得到了上海市教委肯定, 但是专门化方向的课程体系、实施方案、课程标准等一系列后续工作尚未跟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上海石化工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开始着手进行化工物流方向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

2 物流管理专业 (化工物流方向) 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开发工作过程

经过市场调研与人才培养论证后进入课程阶段, 课程开发总体经过三个步骤: (1) 开发专业技术课; (2) 调整公共基础课、拓展课、第二课堂; (3)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2.1 开发专业技术课

开发专业技术课通过四个步骤三次转换, 实现课程体系专业性与职业性的融合 (见图1) 。

2.1.1 市场调研, 进行实际专业岗位工作分析, 提炼职业岗位能力并编制分析表, 邀请行业企业专家论证

在确定开发化工物流专门化方向的前期, 学校物流专业教师及学校招毕办 (招生就业办公室) 教师进行了前期的通过走访化工物流企业、利用暑假到化工物流企业认识实习、邀请企业专家加入学校办学指导委员会, 邀请企业领导及一线班组人员到校与教师做交流讨论, 组织已毕业在化工物流企业工作的历届毕业生到学校讲述他们实际工作情况等。通过以上多种方式的市场调研, 学校物流教师将化工专业岗位工作按照化工物流管理流程, 将实际工作中的各关联任务所需的技能进行归纳整合, 形成具有职业特征、体现任务综合性、富有教学价值的理想工作, 即提炼出岗位职责、具体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工作对象、工作方法、使用工具、使用方法、劳动组织间的相互联系、知识能力素养要求等方面。

2.1.2 校企合作团队开发典型工作任务, 实现第一个转换, 即实际工作向典型工作的转换, 并行业企业专家论证

典型工作是指按照生产管理流程, 将完成实际工作中的各关联任务所需的技能进行归纳整合, 形成具有职业特征、体现任务综合性、富有教学价值的理想工作。

典型工作的开发应本着专业管理与应用能力递减原则, 可以分三个层次:

(1) 开发顶层典型工作群:具有设计规划与控制的综合能力。物流专业顶层工作群包括:如物流市场营销、国际物流货代与报关、物流财务管理、定制物流个性化方案等。

(2) 开发中层典型工作群:具有运作、沟通管理的专向技能、专向能力。物流专业中层工作群包括:如编制配送计划并实施运输与线路的确定、仓储与配送作业、物流信息系统管理等。

(3) 开发底层典型工作群:具有操作、服务、收集等基本能力基本技能。物流专业中层工作群包括:化工物流设施设备操作、化工商品养护与管理、物流方案执行与客户服务等。

2.1.3 对“典型工作”进行教学加工, 开发课程 (解决课程如何来的问题) , 实现第二个转换即典型工作向课程的转换

教学加工应本着专业管理与应用能力递增的原则:首先, 根据底层工作群设置底层课程, 底层课程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物流业务流程、物流数据录入;第二, 根据中层工作群设置中层课程, 中层课程包括:仓储作业实务、配送作业实务、集装箱作业实务、物流信息技术应用、外贸单证缮制、化工物流设备使用与维护、集装箱作业实务、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最后, 根据顶层工作群设置顶层课程, 顶层课程包括国际货运代理、物流软件操作、物流作业实训、HSE实训、顶岗实习。

2.1.4 实现课程向学习情境的转换

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内的“小型”学习单元, 它要在职业的工作任务和行动过程的背景下, 按照学习领域的目标和内容, 进行教学转换, 它是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 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化, 以及与职业紧密相关的行动领域职业任务在教学中的反映。以上的课程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将大的教学目标分解为学习领域的主题学习单元即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 一个学习领域表现形式即由若干个学习情境构成。

2.2 调整公共基础课, 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

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技术课程要求设计公共基础课与专业技术课接口部分内容, 包括体育、德育、语文、数学、英语、体育、信息技术基础。

专业课的构建原则要遵照职业成长规律与认知规律, 由浅至深, 从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任选课。

2.3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以能力为本位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专家论证)

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体现能力的基础性、连续性、支撑性和递增性。

2.3.1 制定基于规格教育的课程群即公共基础课:包括体育、德育、语文、数学、英语、体育、信息技术基础等。

2.3.2 制定专业课, 包括:

(1) 基于支撑与关联的课程:是关联性与支撑性的知识, 主要用于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能力的课程群。包括化学工艺概论、物流地理、物流业务流程、危险化学品基础知识、物流实用英语、物流法律法规。

(2) 制定基于功能的课程:是系统化应用知识, 用于培养学生专项技能和能力的课程群。包括仓储作业实务、配送作业实务、物流信息技术应用、外贸单证缮制、物流数据录入、化工物流设备使用与维护、集装箱作业实务。

(3) 制定基于经验到形成策略的课程:系统化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群, 包括国际货运代理、物流软件操作、物流作业实训、HSE实训等。

2.3.3 制定专业拓展课包拓商务礼仪、顶岗实习等。

3 条件保障

3.1 师资条件

学校搭建了一个校企合作平台, 邀请了众多企业包括多家化工物流企业加入学校的办学指导委员会, 企业吸引学校学生实习、就业, 学校邀请企业专家直接参与学校教学, 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参与到实际工作, 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初步形成。一般而言, 由校内专任教师讲授理论课, 校外兼职教师教授操作实践课、或者企业制定科目。其中, 共有专任教师8人, 以富有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为主, 全部物流教师都具有物流行业的职业资格, 学校十分重视校企合作, 共聘请到5位化工物流行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 教师队伍实践能力强。

3.2 实训室条件

实践教学是本专业培养技能型人才和实施“工学结合”特色教学的关键环节, 主要通过校内实训室与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目前, 物流管理 (化工物流方向) 专业即将建成的校内实训室9个:集装箱港区实训室、化工国际物流实训室、物流营销实训室、液态料收发实训室、化工运输模拟仿真实训室、化工物流仿真实训室、化工储运设备使用维护实训室、化工物流HSE实训项目、化工仓库操作管理实训室。在上述实训室里, 学生可以按照化工物流岗位技能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另外, 一些有一定危险性和难以在校内完成的实践教学主要通过校外实训企业完成, 目前, 与专业紧密合作的化工物流企业有上海中石化工物流、金石化工物流、中外运、孚宝、华谊天原化工物流等企业, 通过校企合作平台组织实践教学, 提高实践课程开出率, 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使实践教学充分体现工作过程的完整性。

4体会与思考

目标所构建的物流管理专业 (化工物流方向) 课程体系开发与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企业调查为前提, 加强专业建设;以岗位目标为基础, 找准人才培养定位;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 确定教学内容;以工作项目和任务为载体, 开发“理实一体化”的新课程;以技能为核心, 整合对应知识;并在职业情境中把“学会做事”的工作标准落实为“把事做好”的教育标准。该课程体系经过教学实践及企业检验尚需时日, 因此今后对所构建的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根据企业及学生实际情况, 适时调整课程科目及内容, 真正达到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结构优化、内容先进、能适应岗位需求和将来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史晓原.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研究[J].学理论, 2010 (8) :272-274.

[2]孙巧玲.论技工学校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 2011 (17) :443.

[3]田博坚.中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实践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 2009.

[4]王东波.论中职物流专业职业导向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齐鑫物流教育, 2011 (3) :221-223.

物流学课程体系 篇11

绿洲农业学专业方向课程体系

绿洲农业学是研究绿洲特殊生态条件下相应农业特点和生产理论与方法的综合性应用基础科学。它的建设直接推动绿洲农业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进步和高素质农业人才的培养。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绿洲农业实践也在不断向前发展,对高素质农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从绿洲农业学学科角度,合理构建由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的多门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特点与当代农业生产特点的有机结合,是做好绿洲农业教学建设的关键。

一、绿洲农业学的课程特点及与当前教学工作的主要矛盾

绿洲农业学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涉及农学专业的基本原理和广泛应用的生产方法。该课程的理论构成就其总体来看,表现出内容多、相关理论发展迅速两大特点,与目前我校存在的教学时数不足和教材理論滞后相矛盾。

首先是内容较多。该课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是绿洲农业的高效特色技术。教材中不仅包括多数种植技术与气候工程技术这两大技术体系,还包括作物“矮、密、早、膜”种植技术等基本种植方法;为实现与诸如高智能机器采摘相适应的机械策略而形成的精准农业技术,以及一些与重点强调的土壤盐渍化及其防治等相配合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实践方法等。这充分说明了该课程教学内容的庞大与复杂。然而,随着强调本科生拓宽基础淡化专业的培养模式的发展,各学校都程度不同的压缩了教学时数。经过几次教学改革,目前我校绿洲农业学课程的教学时数为36学时。在这样短的教学时间内,教师对上述众多的教学内容很难讲透,学生更难以掌握。其次,课程有关理论发展日新月异,教材内容一般不能反映当代研究进展。有些新的技术理论主要是近几年的科研成果。但目前使用的规划教材一般是2005年前后开始编纂出版。因此,这些教材都不能及时反映当代科研的进展。这就造成学生学习经典理论与掌握当代技术相矛盾的结果。

二、绿洲农业学实践对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

当前,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社会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求远大于对研究型本科人才的需求。这种人才需求现状与部分农业院校实践教学不足严重矛盾。随着科技进步、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农学专业实践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绿洲农业学是科学性、艺术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在国家产业政策、商业利益的指导下,在遵守相关法律基础上,各农业生产完单位在资源利用、技术应用、人才选择等方面都各有独特之处。绿洲农业学实践的复杂性,要求学生在工作中能将教条的农业理论灵活地与具体的农业实践相结合。因此,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培养其动手能力,尤其是利用有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得尤其重要。

基于绿洲农业学及绿洲农业实践的上述特点,本科阶段绿洲农业学课程的设置首先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主的总体教学思想,其次要兼顾学科整体,突破单一课程包揽全部内容的思路,要着眼农学专业方向,通过构建合理的、范围更大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农学综合能力。

三、对绿洲农业学课程体系理想构成的探索

分析上述绿洲农业学教学与学生培养的矛盾可见,教学中必须解决两个矛盾:一是知识传授要有系统性,二是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石河子大学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总体教学思想为指导,提出农学专业设农学和种子生产两个专业方向。以此为契机,基于以往课程设置和学科发展,初步形成了由多门课程构成的绿洲农业学新课程体系。绿洲农业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从理论教学开始,再到有关的农学实践,最后进入专题教学。整个课程体系包含了多个由理论到实践的往复。在这个体系中,实践教学的学时比重已经超过理论教学的学时比重。

目前的课程设置自2007年试行,经过3年多的教学实践,基本解决了传授理论体系学时不足和学生实践教学匮乏的问题。学生普遍认为,通过系列课程学习,理论上能循序渐进不断深入,能力上能够将书本上抽象的农学理论和具体的农学实践结合起来,加深了对绿洲农业学有关原理的掌握,懂得了绿洲农业的基本田间操作。学生对绿洲农业相关知识的掌握,也比较牢固和准确。这轮改革在绿洲农业学知识传授和本科生能力培养方面收到了明显效果,但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深思。

第一,如何更好地整合经典的理论教学内容,并反映现代绿洲农业学的有关进展,仍需不断探索。我们认为,绿洲农业学理论教学内容可以分为经典内容、进展内容、展望内容三个层次。并据此对原有的绿洲农业的理论教学内容进行了归类。这一方法是一个较好的尝试。但经典内容的取舍、整合仍应根据地区特点加以推敲。教学改革中特设绿洲农业学专题课程,这门课程既有教师讲解当代最新农学理论研究进展,又经常聘请有关专家,结合自身农学实践阐述理论应用的心得和国家产业政策、解决农业实践具体问题的方法等,非常受学生欢迎。

第二,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如何更好衔接仍有待进一步探索。石河子大学绿洲农业学学教学设在三年级秋季学期(大三上学期),实践教学则设在三年级春季学期(大三下学期)开始,在下一个学年度的秋季学期开始前结束。这种安排是与大多数课程先有理论教学后有实践教学相同的。但是绿洲农业学实践教学必须根据作物的生长发育和农时特点,采取分散集中的方法进行。这样的时间节奏与理论教学存在部分脱节现象。为了更好帮助学生理解作物育种学的理论教学,一方面借助现代教学技术,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插播教师科研实践视频;另一方面,在各论教学开始的时候,学生进入课题设计阶段,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也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对绿洲农业的认识,并拓展了学生的实践机会。

参考文献:

[1]《绿洲农业学》教学现状及对策.中国校外教育,2011,(2).

[2]《绿洲农业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中国校外教育,2011,(3).

[3]绿洲农业学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中国校外教育,2013,(8).

物流学课程体系 篇12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 必须要有科学的依据, 笔者以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 对该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构建分析。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依据

构建课程体系主要依据国家职业教育文件精神, 并且通过充分的专业调研, 依托河北及环渤海区域的物流产业规划, 根据物流管理职业资格标准进行合理的构建。

(一) 我国职业教育相关文件精神的指导。

高职专业课程的构建要根据国家职业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及教高16号文件精神进行制定。此外, 还需参考多项相关文件, 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河北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指导意见等, 这些文件都在不同角度提出了对高职专业课程进行构建的指导方向。

(二) 构建背景:

充分调研。2008~2012年四年期间,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每年均进行1~2次专业调研, 调研的对象包括物流行业及企业, 调研的主要内容为物流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物流人才需求状况、企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素质、基本技能、专业知识、可持续发展能力) 、物流企业的基本技术领域、职业岗位、对员工的任职资格要求等。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回收并进行统计分析, 得出物流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分析报告, 根据物流管理职业技能要求, 制定出相应的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体系。

(三) 国家各级物流产业发展规划。

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构建、具体内容的确定, 还需要依据国家各级单位的物流行业发展规划, 如国家物流振兴发展规划 (2009年) 、河北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指导意见、河北物流行业发展规划、石家庄物流产业发展规划、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等, 根据各级物流产业规划的具体内容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四) 物流专业职业资格标准。

《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受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委托组织制定的, 并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实施。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于2003年1月23日正式颁布, 国家劳动部和社会保障部在2006年面向全国开展物流师职业资格统一鉴定工作, 从业者必须经过相应培训及全国统一考试, 取得劳动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

物流师参考用书主要有《国家职业标准———物流师》、《物流基础》、《物流员》、《助理物流师》、《物流师》、《高级物流师》等。其中, 理论知识部分包括物流概述、物流运行系统、物流管理系统、物流装备与标准化、物流相关法律法规、职业道德;技能操作部分包括物品采购、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运输管理、生产物流管理、国际物流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物流英语等。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即依据了物流职业资格标准, 有利于学生掌握物流管理职业核心技能, 与职业标准直接挂钩。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内容基本要求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选取主要根据物流岗位职业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确定, 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 培养创新精神、创业能力, 锻炼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

课程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物流专业所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及专业操作技能。学生能够依据物流管理的业务流程, 完成各项物流单据的处理;具备库存控制、合理采购、集货、拣货、配送等能力, 达到助理物流师的水平。具体的能力要求有:会组织和调配车辆, 并规划车辆路线;能对仓存进行控制, 知道ABC分类管理、先进先出等库存管理原则;能对货物进行正确摆放, 并对在库商品进行保管、养护;会正确使用、维护、保养各种物流设施与设备;会处理物流业务流程中涉及的各种物流单据;在配送中心会集货、拣货、分类并对商品进行配送活动;在生产中, 对产品进行包装、贴标签、捆扎加固等;能熟练操作各种软件, 对物流信息系统进行管理;会处理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管道五种运输方式的业务流程;能熟练查阅《物流术语》, 查阅物流管理的中英文文献;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 熟悉计算机在本专业生产中的应用, 通过全省计算机等级考试或至少一个计算机NIT模块考试;能够组织物流管理岗位生产和管理工作;具备与人沟通、协作、创新能力;具备再学习能力, 能适应工作的要求。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内容的确定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职业基础、职业技术、职业选修课程等四个模块。

(一) 公共基础模块。

公共基础模块包括十个方面的课程, 分别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体育、英语、数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新能力拓展、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讲座。该模块主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 打造健康的身心基础, 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 训练创新思维能力, 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 为未来的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

(二) 职业基础模块。

职业基础模块主要包括管理学基础、管理运筹学、物流管理基础、经济学基础、会计基础、统计基础、物流法律法规等课程。该模块使学生认识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 了解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设计的基本要素;初步了解物流管理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理论体系;学习市场供求及运行机制;对消费者、生产者的行为进行分析;分析成本利润、了解市场结构和要素理论、分析宏观经济问题;学习企业经营准备的管理与核算、成本和费用的管理与核算;学习我国物流法规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从而掌握与物流各个环节相关的最新法律规范, 从法律的角度规范我国物流企业相关问题。

(三) 职业技术模块。

职业技术模块主要包括物流信息系统、物流市场营销、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组织与管理等课程。该模块主要使学生了解物流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熟悉核心物流信息技术、能对物流信息系统进行初步开发、设计、分析;将市场营销管理的思想引入物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 运用营销策略满足员工需求, 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最终保证物流企业外部营销工作顺利进行;掌握采购的基本原则, 明确采购员的基本素质, 了解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方法;学习和掌握仓储管理基本方法、基本原则, 学习配送的基本模式和注意事项;以物流原理为基本指导思想, 对物流运输组织的理论和技术进行整体设计, 包括物流运输概况、运输合同、物流运输组织与规划、整车运输组织、集装箱运输组织、集装袋运输、普通零担货物运输组织、车辆运行组织、管理数学方法在运输组织中的应用、联合运输等内容。

(四) 职业选修课程模块。

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职业选修课为公共选修课、专业限选课程、职业拓展能力课程三类。其中公共选修课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艺术设计类、体育类、自然科学类、外语类, 旨在增强学生人文知识, 拓宽学生知识面;专业限选课包括物流地理、经济法、创业设计、生产管理;职业拓展能力课程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商品推销技术、网络营销、连锁经营与管理、营销策划等。■

摘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依据国家相关文件精神、专业调研、各级物流产业规划、物流职业资格标准, 据此明确课程的基本内容, 确定该专业的公共基础模块、职业基础模块、职业技术模块及职业选修课程模块。

上一篇:电力基建安全管理系统下一篇: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