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学课程实验

2024-10-25

农药学课程实验(精选7篇)

农药学课程实验 篇1

《农药学》是东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应用化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是一门具有丰富理论内容和很强的实践性的一门专业课, 其理论性及实践性在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1]。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保护备受关注的今天, 《农药学》课程在农业院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2], 实验教学是其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加快《农药学实验》教学的改革, 适应社会发展对农药专业人才的需要,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是新世纪农药学教学科研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课题。自2007年以来, 东北农业大学农药学科在《农药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选课方式及考核方式上进行深入改革研究,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精选实验内容, 合理安排实验项目

实验课程设置应该与学科和教材发展相适应, 根据农药发展、学生就业和社会需求, 适应环境保护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要求, 不断更新并凝练课程内容, 把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和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反映到课程内容中, 及时去掉相对陈旧的和与其他相关课程重复的实验课。选择孙加隆教授主编的高等学校规划教材《农药学实验技术与指导》作为基本教材, 并以黄彰欣教授主编的《植物化学保护实验指导》和吴学民主编的《农药制剂加工实验》作为主要参考书, 主讲教师在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书的基础上, 结合最新的农药文献, 制作了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全新实验教案。在传统经典实验的基础上, 弱化高毒农药和剂型的实验, 增加环境友好的农药和剂型实验, 比如将实验“农药制剂加工配制”中乳油、可湿性粉剂的配制, 改成微乳剂、水分散粒剂的配制;增加农药环境学的实验, 如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实验和农药对鱼类、蝌蚪、家蚕、蜜蜂的毒性与安全性评价;增加除草剂配方筛选实验。除此之外, 为了丰富实验的内容, 将全班学生分成几组, 在同一实验中, 不同组的学生也可以选择不同的试验药剂或试验材料, 比如在“除草剂的生物测定实验”中, 同时准备了三种经典的实验方法, 分别是黄瓜幼苗形态法、玉米根长法 (培养皿法) 和萝卜子叶法, 实验操作结束后, 全班同学可以同时观察三组实验的结果, 这样学生一次实验就可以学到三种经典的除草剂生物测定方法,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实验内容的改革, 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和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改革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1. 优化实验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搞好实验教学的关键[3]。在《农药学实验》教学方法上, 推行启发式、互动式教学, 实验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作用[2]。比如在综合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中, 要求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 根据教师布置的基本选题, 提前预习相应的理论知识, 并自行查阅文献, 设计完备的实验方案, 首先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 然后由小组组长在教师和全班同学面前论证实验方案的可行性, 得到教师和全班同学认可的实验即可进行。实验后各组分析实验数据和讨论实验结果。这种教学方法的改革, 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 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采用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

广泛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 以Powerpoint为主体, 充分运用Photoshop、Flash和Chemoffice2012绘图软件等制作了《农药学实验》教学主体课件。比如在“除草剂的生物测定实验”中, 把以往的实验过程拍成照片, 放在PPT课件上, 学生通过图片可以更直观形象地了解实验的做法;又如在“农药对鱼的毒性实验”中, 把以往的实验过程制成视频素材, 放在PPT课件上, 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了解实验的做法。

三、采用必选实验和任选实验两种选课方式

选课方式分为必选实验和任选实验两种。《农药学实验》设有12个实验项目, 其中4个必选实验, 8个任选实验。必选实验是所有学生必须完成的实验, 这类实验以基础实验为主, 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 包括:杀虫剂毒力测定、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除草剂生物测定、农药制剂加工配制和质量检测。在完成必选实验的基础上,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将来的就业或深造方向, 在8个任选实验中选择2个实验, 选做实验的内容一般带有提高、研究性质, 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及科研能力, 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通过选课方式的改革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改革实验教学考核方式,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农药学实验》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实验技能综合素质的一种手段, 也是检验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和农药学实验技术手段解决生产实际的一个过程[4]。实验课以往只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部分, 虽然也作为一门独立课程, 有0.5学分, 单独计算成绩, 但是教师一般只是通过实验报告和课堂表现进行考核, 由此一些学生不重视实验课, 认为实验课上不上与上得好坏都一样[2]。因此, 我们对原有的以检查实验报告为主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 采取一种复合的考核方式, 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 注重过程考核, 注重学生研究能力, 以及运用农药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在复合考核中的体现, 着重考查学生的实验技能,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问题的发现、结果的分析、实验的讨论等内容。使用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复合考核方式。实验出勤、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都将计入最终课程成绩, 成为最终成绩的主要组成部分。运算方式为:

学生实验课最终成绩 (P) =A (出勤、课堂表现) ×20×+B (实验操作) ×30%+C (实验结果) ×30%+ (实验报告) D×20%

这种复合考核方式实行后, 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也越来越重视实验课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滕春红, 陶波.农药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6 (1) :62-63.

[2]李保同, 熊忠华, 熊件妹, 等.植物化学保护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30 (3) :107-109.

[3]赵宏霞, 赵万鹏.深化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 2009, (5) :58-60.

[4]周琳, 高飞, 赵特, 等.高等农业院校农药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19 (2) :48-49.

生物农药学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篇2

关键词:生物农药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

大量化学农药无节制的使用, 带来了农药残留 (residue) 、害虫抗性 (resistance) 和害虫再猖獗 (resurgence) 等问题[1], 而生物农药因其环境友好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 在农林高校相关专业中设置生物农药学课程显得尤为重要[2]。生物农药学可以作为植物保护专业的必修课, 也可以作为生命科学、农学、林学及园艺学等相关学科专业的选修课。目前, 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将它定位于一门实用技术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能使学生了解国内外生物农药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生产、应用、发展前景、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等情况;可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试验操作能力, 通过理论和实践课程的结合, 使学生能够独立制作出简单的生物农药制剂, 为今后的科研和新产品的开发研制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现将这些研究结果和心得逐一进行阐述, 以便于分析和交流。

1 开展生物农药课程体系研究的必要性

我国的生物农药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第1阶段 (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末) 是生物农药发展的探索阶段, 其发展初期是直接引进或利用国外技术。第2阶段 (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期) 是生物农药的低水平发展阶段, 在这个发展阶段的早期, 制剂大多是土法生产的固体杀虫剂, 此后生物农药进入理性平稳的发展时期。第3阶段 (20世纪90年代至今) 是生物农药的现代发展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减少使用化学农药的呼声日益高涨, 研究开发利用生物农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成为国内外有关学者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与我国生物农药产业的发展特点相一致, 生物农药学这门课程的发展过程也显示了其自身的特点。截至目前, 虽然生物农药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部分制剂已经成为病虫害防治的主力军, 但是相应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更新却并没有及时跟进。总体来看, 这门课程的开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3,4]:一是教材缺乏, 学生难以系统把握理论体系;二是教学内容老化, 课程体系不合理;三是授课方法单一, 缺少实践环节;四是考核方式僵化, 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2.1 根据实际情况, 确定课程重点和性质

生物农药的种类较多, 包括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灭鼠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为避免课时过多或者讲授多而不深, 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有重点地进行讲授。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可以讲授得全面和深入些, 而针对其他专业的学生应当有详有略。笔者认为, 针对不同的专业可以将该课程设置为不同的性质, 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将来就业和进一步深造的要求。笔者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 考虑到河南省生物农药生产和应用的现实, 选取了生物杀虫剂作为讲授重点,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笔者针对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 确定生物农药学课程的性质为专业选修课。

2.2 合理选择教材, 使学生有章可循

相对于传统的化学农药, 生物农药仍属于新产品。大多农林院校都开有农药学这门课程, 其教材也十分成熟和多样化, 然而生物农药往往只作为其中一部分进行讲授。生物农药学这门课程可使用的教材较少, 而且可选作教材的书籍大多不够系统或者不够深入, 因而不适于本科农林高校的使用。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笔者认为洪华珠等编写的《生物农药》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2010年张小霞等编定《害虫生物防治技术及其应用》一书, 以杀虫为主线, 全面论述了杀虫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和研究进展, 包括生物防治理论基础、昆虫病原细菌、昆虫病毒、昆虫病原真菌、微生物代谢产物、植物源杀虫剂、转基因抗虫植物、动物源农药、生物源杀虫增效剂、常用杀虫生物技术等, 适用于以杀虫为主线讲授生物农药学的课程。

2.3 更新教学内容, 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近年来, 生物农药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病毒杀虫剂、动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生物化学农药、转基因植物和分子层面的进展尤为突出。课堂所讲内容必须能够反映学科的进展和适应时代的发展, 因此必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结合授课教材, 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 笔者选取生物防治基础理论、农药学基础、微生物源农药 (病毒、细菌和真菌) 、植物源农药、转基因抗性植物、动物源农药、农药增效剂、生物化学农药等进行了重点讲授。针对新内容, 采用分发文献的总结材料、指导学生主动查阅文献等方式来灵活更新教材内容。这些材料与教材相结合, 使得教学过程既符合了我国学生的学习特点, 又能及时跟踪该领域的新进展。

2.4 改革教学方法, 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

因为生物农药学属于实用技术课, 且与实际生产和生活联系紧密, 所以“教师讲, 学生听”式的传统授课方法不适用于这门课程。在授课过程中, 笔者十分重视启发式教学、自主学习和课堂讨论。针对部分章节, 教师会提出重点问题让学生课下思考和查阅文献, 在下次课堂上教师要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教师主要起到启发和总结的作用,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分析、总结和查阅文献,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它将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各传统学科教学结合起来, 逐渐成为现代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教学手段。生物农药学这门课程有许多照片和视频需要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例如, 昆虫图片、微生物的电子显微镜照片、农药生产过程和田间施药技术视频等。有些图片和视频受到季节和场地等因素限制而不能现场学习, 通过多媒体展示使学生获得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而且随时可以暂停和重复, 方便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

2.5 加强实践环节, 实现教学目标

作为一门实用技术课, 笔者认为应该等同重视生物农药学的理论课和实践环节。教学实践包括实验室内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 田间实验, 以及工厂参观和实习。笔者安排了18学时的实验室内实验, 包括病原真菌和细菌培养基的制作、真菌和细菌的液体及固体发酵培养、昆虫病毒的分离及感染、农药剂型的制备、生物测定实验、昆虫的饲养技术等几部分内容。针对部分学生鼓励其参与大学生实验创新项目, 进一步培养他们的专业水平。另外, 还安排一些兴趣浓的学生到教师的课题组参与科研工作。通过安排这些实践环节, 满足了不同目的和层次学生的要求, 学生收获明显[5,6]。

2.6 改革考核方式, 实现考核复合化

这门课程为实用技术课, 而且不同专业设置的课程性质不同, 因此有必要改革传统的笔试方式。笔者采用的是复合型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占30%, 笔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的计分项包括考勤情况、答问情况、实验技能和实验报告等;笔试成绩的计分项包括结课后学生上交的学习总结和试卷。通过这种复合型的考核方式,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准确地反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3 结语

经过4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 已经建立了特色鲜明的生物农药学课程体系, 并且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大部分学生对这门介绍新兴技术和产业的课程产生了浓厚兴趣。部分学生学习这门课以后申请到了学校的“大学生实验创新计划项目”, 提前进入了科研阶段, 并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是, 作为一个新兴领域, 这门课程仍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和改革, 这需要同行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丁伟, 赵志模, 肖崇刚.我国农药学科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 2003 (1) :53-56.

[2]吴艳兵, 李广领, 王建华, 等.植物保护专业《生物农药》课程教学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21) :154-155.

[3]刘亚光.农药学的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3 (2) :86-87.

[4]曾鑫年, 徐汉虹, 胡美英.农药学教学实践与改革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 2003 (1) :73-74.

[5]周小毛, 侯建虎, 刘敏.高等农林院校农药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5) :32-35.

农药学课程实验 篇3

1 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创新

农药学课程的设置必须照顾到学科发展的全面性,其内容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再到管理法规都应纳入教学范畴,而对已有较快发展的分支学科,如农药环境毒理学、农药生物化学、农药剂型加工、农药管理与经营等,则另设课程进行教学[2]。由于以往开设的农药学课程主要以农药应用基础和毒理为重点,所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农药残留分析、新农药开发和知识产权保护、农药登记等方面人才的强烈需求。在本课程的设置中就加强了这方面的内容。如开设农药残留分析专题、新农药开发的原理与方法、有害生物抗药性、农药环境行为等方面课程内容。

目前,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加入WTO以后,农药残留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重要瓶颈,同时也是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出口的绿色贸易壁垒。围绕农药残留分析这个热门主题,充分利用当今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手段介绍农药残留概念、农药残留存在形式、农药残留来源、残留与残毒区别联系、农药残留分析方法、农药残留污染防止与控制措施。农药残留分析需要化学与农药学紧密结合,要求有具备农药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综合素质的人才,尤其是分析化学基础扎实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不指定某一具体教材,而是大量地介绍和推荐教学参考书和资料,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和消化。

目前全国大多数高等农业院校中,农药学的课程设置是先上完理论课再上实践或实习课,实验课是稍后于理论课,这一点笔者从每2年的一次的“全国农药教学科研工作研讨会”上可以得知。笔者认为将课程实习穿插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可能更加合理一些。因为学生在学习农药学课程之前,对农药品种、防治对象、使用方法、室内生物测定、田间药效试验等都没有基本认识,学起来觉得枯燥、费力[3]。倘若在教授这些内容之前,先安排学生去实验室、农药厂和田间实地参观,初步了解农药学的基本知识、室内生物测定过程和田间药效试验过程,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参观内容来讲授,学生学习起来要生动直观得多。同时,通过实验室参观可以了解本领域的一些研究方向,将科研和教学联系起来。学完理论课以后,针对某种作物上某种有害生物,组织学生设计1个相关田间药效试验或生物测定实验并认真执行,使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可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通过近3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2.1 教学多媒体课件(CAI)和教案的优化完善

因特网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的逐步普及,给教育带来极大的发展空间,网络教育应用而生。网络课堂是传统课堂的拓展和补充[1]。笔者深刻认识到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的今天,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网络背景下的自主学习作用,而教师则更多地帮助、促进和指导学生利用各种渠道开展农药学课程的学习。

在教学团队已有的多媒体课件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农药学》多媒体课件。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认真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各章节教学要求、重点难点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用传统教学手段难于解决或效果不理想的地方,并根据多媒体教学的特点,依次确定了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重点和教学模式,确立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并非备课笔记的拷贝”的基本制作思路。在此思路的指引下,教学团队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脚本设计,将课件内容进一步细化,具体到课件每一屏的显示内容、屏幕设计以及教学过程的操控等。多媒体课件结构完整、连续,重点突出,演示效果良好。自2006年以来,笔者一直在不断更新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及表现形式,在2005~2007级植物保护专业、2005级学分制环境专业、2006级环境科学专业、2007级环境工程、2007级生态专业、2006~2007动植物检疫1 000多名本科生中应用以来,得到了学生、校教学督导组专家、学院领导以及其他任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在《农药学》教案的编写过程中,大胆尝试改革和创新,对每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板书内容、本次课小结、思考题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在每一章节后都进行教学自我总结,找出成功经验和不足地方。此教案在教学过程中效果良好,获得了校教学督导组听课老师、专家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并在2008年安徽农业大学优秀教案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2.2 突破传统单一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元化

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知识的传授而轻能力的培养,“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方法有碍于学生积极思维的创造性能力的培养[4,5]。本着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教学原则进行了多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在理论课堂中运用了课堂讨论教学法、启发法、讲座法、主体易位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比如课堂讨论教学法:结合《农药学》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安排讨论比较重大的、有生产实际意义的问题,如农药的安全合理使用、农药新剂型的开发、天然源农药的前景、农药抗药性的产生与治理、农药残留与食品安全等问题。要求学生通过检索大量文献,归纳总结,大胆发言。学生热情很高,积极参与,虽然有些观点不一定正确,但学习能动性大幅度提高。视学生论述的内容及情况给予指导及评分,成绩纳入平时成绩。

目前课堂教学主要是以讲授式为主,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针对这种情况,采用主体易位法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比如在讲农药品种部分,针对农药品种繁多,学生难以记忆且枯燥这一现实情况,在课前选出目前生产上常用的重要品种,采取自荐形式,让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品种,课下自行查阅文献资料,按照药剂名称、结构式、理化性质、特性、防治对象和使用注意事项做成幻灯片,由学生讲解,并随堂提问,调查学生掌握情况,并鼓励其他同学向讲解学生提问。对于重要品种,及时补充和强调,如讲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时,询问学生三氟氯氰菊酯为什么比氯氰菊酯的杀螨效果好,然后通过比较其结构式给出答案(三氟氯氰菊酯含有氟原子,结构中引入氟原子,其杀螨活性提高且毒性降低)[3]。采取主体易位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提高学生查阅资料、分析问题、综合归纳和口头表达能力。

2.3 改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创造力

长期以来,高校实验教学受到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影响较大,虽然经过多年改革,但仍未摆脱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束缚,即实验课附属于理论课[6]。而且目前大多数实验都属于验证性实验,学生知道怎么做,不知为什么做,创造能力得不到提高。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并把所学得的农药污染与防治基础知识应用于实验选题与自主综合设计。通过创造性设计1个或几个小型实验研究项目,在一定的实验条件和范围内,完成从查阅资料、选题、实验设计、亲自动手操作到结果分析和报告撰写全过程。设计了“Fenton试剂光催化降解毒死蜱废水设计性实验”,应用效果良好,并于2009年得到学校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项目的资助。

3 适时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国内高等农林院校农药学教学一般参考《植物化学保护》这本教材开展的,而教材编写、修订过程中,由于课程体系和更新速度方面的原因,很难将本领域的新的研究进展和动态编写到教材中去[2]。在理论讲授时,采用专题形式介绍生物农药新进展、农药剂型加工新进展,使学生所学知识不至于与生产及研究前沿脱节。

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是在加强基础和实践的同时,精选和更新部分教学内容,正确处理课程内容多与少,知识急剧增长和课程中局部内容陈旧落后矛盾。如:在讲授农药剂型时,传统的剂型乳油、可湿性粉剂、粉剂虽然在农药剂型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重大的作用,但必将退出历史的舞台,这部分内容略讲,增加了生产上使用新剂型的讲授,如水分散粒剂、泡腾片剂、微乳剂、水乳剂。此外,还对生物源农药开发的新进展和学科前沿研究进展进行讲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科研潜能。

4 结语

总之,农药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实践,要与时俱进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不断地摸索出符合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拓宽学生专业知识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教与学双方的配合,教学相长,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为培养高素质的农药学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徐秋芳,孙向阳,姜培坤,等.高等林业院校土壤学课程的创新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8(9):56-59.

[2]曾鑫年,徐汉虹,胡美英.农药学教学实践与改革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3(1):73-74.

[3]黄继光,周利娟,徐汉虹.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8(1):237-239.

[4]曾东强,任立云,何龙飞,等.植物化学保护学教学实践与改革的探讨[J].广西农业科学,2008,27(S1):125-127.

[5]刘亚光.农药学的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86-87.

农药学课程实验 篇4

1. 修订教学大纲。

农药学课程是森林保护专业学生的一门主要的专业课, 随着发展, 需要教师对原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修订, 及时补充新知识新理论, 让学生了解现在重要的杀虫剂、杀菌剂及其除草剂, 并介绍农药的发展趋势。此外, 农药的抗药性问题现在越来越严重, 但在原来的教学大纲中, 并没有这方面的内容, 因此, 教师应该对原教学大纲进行适当的修订, 将农药的抗药性列为一章。在这一章中, 主要给学生介绍农药的抗药性、抗药性的机理及其抗性治理等。

2. 利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指通过多种媒体教学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和分享来实现教学同标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媒体技术, 多媒体节约了传统教学中板书的时间, 提高了授课的效率, 扩大了课堂的容量, 大容量的多媒体课件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因此, 利用多媒体课程讲授农药学, 不仅能够传授学生更多的知识, 而且还让学生对病虫害及其农药品种的包装等有更好的认识, 印象深刻。此外, 对于一些抽象的机理, 利用动画的形式使学生直观、生动地学习农药的作用机制。这样提高了农药学的教学效率。

3. 参加必要的实践活动。

农药学是一门与生产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 教师只有经常进行农药市场调查, 了解病虫害发生情况及其防治方法, 才能够把握市场上的重要农药品种和有市场潜力的品种。教师只有把握了这些, 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才更有实用价值。此外, 参加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已有30余年, 每年约有数十万大学生参加, 使广大青年学生丰富了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 提高了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和极大兴趣, 更加明确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和效果得到充分发挥。因此, 农药学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多参加与农药相关的实践活动, 了解市场上农药的动态, 学习防治主要病虫害的农药, 这样可以把课题学来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不仅加深了对农药学知识点, 而且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对农药学学习的热情。

4. 激发学生上课的主动性。

现阶段的大学生具备进行自主专业学习的各种条件, 所以教师最应该做的是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 引导他们真正学会并爱上专业课学习。应从“授知”向“启慧”的教学观转变, 避免把学生摆在被动接收知识的位置, 这往往会抑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将探究、思考的权利交还给学生并进而培养学生在农药学课程中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日常的农药学教学过程中, 除了论述确定结论还要多介绍最新学术发展动向方面的知识。教师应充分运用自身观察力、理解力、机敏性、想象力改变传统教法, 做到因人施教, 才能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在农药学课程中得以细化和充分地发展。

5. 要求阅读相关的期刊。

期刊论文代表业内最新的研究动向、研究技术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因此, 教师不仅要多看农药学方面的教材, 而且应该多看农药方面的期刊, 如农药学学报, 农药, 农药市场信息, 农药研究与应用, 现代农药, 农药科学与管理, 农药登记公告和世界农药等。此外, 在农药学教学中, 教师也应该要求学生自己查阅这些期刊, 使学生在系统学习农药学相关理论的同时获取前沿信息, 开阔眼界, 拓展知识面。通过广泛阅读, 拓展了农药学课程的知识体系, 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 此外, 还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6. 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的研究。

在农药学教学中, 除了要求学生完成课堂上的实验, 还鼓励他们组成兴趣小组, 开展相关的研究。针对其中的一些研究, 指导学生申请院里和学校里的大学生创新课题, 例如, 指导学生申请了院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鲢鱼对药剂的敏感度及其靶标酶———乙酰胆酯酶的研究”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杀虫剂对家蚕体内生物化学标记酶———乙酰胆碱酯酶的影响”, 通过这些课题, 学生不仅对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药剂有了很好的掌握, 而且对农药学中重要知识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药剂的作用靶标乙酰胆碱酯酶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这为以后从事科学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此外, 鼓励部分大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植物次生物质诱导杨小舟蛾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表达”, 学生对昆虫体内解毒农药的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能够进行深入的研究,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课程所学知识, 而且对课程知识进行了拓展,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 对林木的需求也增加, 但每年病虫害所造成的损失巨大, 因此农药学对于森林保护专业来说意义重大。农药学的教学需要不断推陈出新, 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并付诸实践, 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 完成大学教学的任务。

摘要:农药学是森林保护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本文对农药学课程教学方法与实践进行了探讨。本文论述了教师要根据课程的发展看教学大纲是否合理, 利用多媒体教学, 多让学生参加与专业有关的实践活动, 激发学生上课的主动性, 要求学生阅读相关的期刊及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的研究等方面来提高农药学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农药学,森林保护专业,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梦芝, 王洪荣, 喻礼怀.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与问题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9) :250-253.

[2]孙士现.当今大学生实践活动的现状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5) :8-10.

[3]彭捷.学生专业课学习主动性缺乏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 (27) :79-80.

农药学课程实验 篇5

关键词:证券投资学,实验内容,设计

《证券投资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紧密的课程, 将理论教学内容与证券投资实践结合在一起, 能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 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操作性和感性认识,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拓展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从而提高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一、《证券投资学》课程实验内容的设计思想

目前开设《证券投资学》课程实验的院校很多, 但大多实验教学内容相对分散, 难以收到较好的效果。依据金融学专业全程式实验教学体系的思想, 在讲授《证券投资学》课程时, 将实践教学的内容与理论知识学习结合起来, 《证券投资学》课程实验主要针对课程中专业性较强、涉及范围较少的单元, 开展针对性的专业实验, 进行相关单项基本技能的训练并巩固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 同时重视与前续、后续课程内容的衔接, 避免实验教学内容的交叉与重复。

二、《证券投资学》课程实验内容设计的理论依据

理论知识是形成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基础。能力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训练和实践锻炼才能形成。因此学生首先要打好实践课坚实的理论基础, 为以后的课程实践做好准备。因此, 课程实践教学内容设计需坚持与理论教学相容性原则。要在有限的学时下, 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时间, 做到既保持理论知识体系传授的完整性, 又让学生得到较充分的实践性课程的训练。

国内证券投资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一般分为四大部分:证券投资的基础理论、运行理论、决策理论和调控理论与政策。由于金融专业《证券投资学》的前期课程《金融市场学》, 已经比较详细的介绍了证券投资基础理论中的证券投资工具股票、债券、基金、权证、期货与期权, 而有关证券市场的运行理论在投资银行中也已重点介绍, 这两部分可不再重复介绍;在进行《证券投资学》的讲授中可以把内容侧重在证券投资的决策理论和调控理论与政策上。具体内容包括:证券投资的组合分析、基本分析、技术分析, 证券市场的调控与管理。由于金融专业《证券投资学》的后续课程是《证券投资技术分析》, 因此, 在《证券投资学》课程讲授中技术分析的内容只是简单介绍。

三、《证券投资学》课程实验设计的内容

由于《证券投资学》课程实验学时有限 (12学时) , 因此重点实验内容是对投资组合理论、证券特征线进行验证, 通过这部分实验课的教学, 使学生初步掌握证券投资的投资组合分析的验证, 绘制无风险证券与一种风险证券组合的可行集、多种证券的最优组合分析。具体步骤如下:

1. 绘制无风险证券与一种风险证券组合的可行集

主要是需要计算一种证券的期望收益和标准差。

(1) 数据的获得。首先将大智慧软件数据显示周期选为月, 使得股票价格为月度数据, 然后对股价进行复权处理 (通过复权处理使得股价不仅反映资本利得, 还能反映红利收益) , 最后导出到excel, 得到股价数据。如果有数据库, 也可以从数据库中得到股价数据。

(2) 计算股票的年度收益率。利用excel的自动计算功能可以得出股票年度收益率数据

(3) 计算该股票的期望收益与标准差。在D3单元格输入excel自带公式AVERAGE (C3:C18) 就会输出方正科技的期望收益, 输入STDEVP (C3:C18) 可以输出该股票的标准差。

(4) 计算风险资产和无风险资产在无卖空时的组合收益和标准差。

(1) 把已知数据输入excel表格, 无风险资产本例中选择银行存款, 收益为4.14%。

(2) 在表格中输入无风险资产的投资比重, 并逐步递减。由于有无卖空限制, 所以风险资产的投资比重依次递增, 两者之和为1。在组合的期望投资收益率单元格输入公式, 本例中为A8*0.0414+B8*0.152。同理得到组合的标准差, 当无风险资产与风险资产组合时组合的标准差公式为σp=|θσ|, 本例为B8*0.3662。

(3) 画出资本配置线。在excel菜单中点击“插入”、“图表”, 选择XY散点图, 平滑线散点图。点击下一步, 在图表源数据对话框中修改数据区域, X轴选择标准差数据D8:D28, Y轴选择期望收益率数据C8:C28。点击下一步, 选择图表保存位置, 得到了资本配置线。

2. 多种证券组合的最优组合

如果只有两种风险证券组合在一起, 组合的期望收益率和标准差可以用公式求出, 并得到相应的可行集曲线, 但是, 当组合的证券超过两种时, 必须要更复杂的计算工具。本实验选取了其中的一种, 采取规划求解这一工具来达到实验目的。

(1) 基础数据的收集。实验中试图计算多种股票组合在一起的时候的可行集, 因此, 还是要按照实验一的方法获得四种股票的年度收益率, 期望收益率和标准差。选取四支股票, 除了要计算每支股票的期望收益率和标准差, 还要计算他们之间的协方差, 这里运用COVAR这个函数, 计算方正科技和邯郸钢铁的协方差就可以在单元格输入COVAR (C3:C12, F3:F12) , 同理计算出其他协方差, 就可以得到四支股票的协方差阵。

(2) 四种股票最优组合的计算。

(1) 规划求解的安装。在excel菜单中点击“工具”、“加载宏”, 出现加载宏的对话框, 在对话框中选择规划求解, 然后“确定”, 这时规划求解已经成功安装。

(2) 在excel表格中输入已知数据。

(3) 建立运算区域。把期望收益率数据填入到相关表格, 在单元格中预留最优投资比重、投资组合收益率、投资组合方差、标准差等。预设最优投资比重为1、0、0、0, 即全部投资于邯郸钢铁这支股票上运用矩阵运算的方法计算出组合方差。并对组合方差开方。

这样我们就建立了一个运算区, 建立了各单元格数据之间的关系。一个单元格数据的变动就会引起其他数据做出相应变动。

(4) 通过规划求解求出最优解。在excel里建立约束条件区域, 把相应的约束条件列出, 规划求解的原理就在于电脑自动对符合条件的解进行筛选, 得到最优解, 因此, 必须准确设定筛选条件。在这个约束条件区, 投资的比重相加应该等于1, 在相应单元格输入=SUM () 。如果是无卖空情况, 每个股票的投资比重都是>=0的, 当人为设定一个目标收益率, 电脑就会自动的计算符合条件的标准差最小的解, 这也就是所要找的最优解。不断的变换目标收益率就得到了很多组最优解就是要找的有效前沿。

点击工具菜单, 就会在其中找到规划求解这一选项, 点击打开规划求解对话框。在对话框中设置约束条件, 最优解就会自动输出到相应运算区。假设设置某一目标单元格选择“最小值”。约束条件在无卖空时应该有三个, 一个是投资比重都应该>=0, 投资比重之和应该等于1, 然后输入0.2, 即目标收益率先预设20%。目标项、可变项和约束条件都输入完毕就可以开始计算了, 点击“求解”, 电脑会自动运算出结果, 点击保存, 就会发现在原来的计算区数据已经更改。

在这个计算结果中, 得到四种股票组合在一起, 目标收益是20%的时候, 组合标准差最小的解, 这时候得到的解就是四个投资比重, 投资比重分别为0.36、0.63、0.1、0, 这就是找到的最优的组合。

(5) 建立数据区。前边得到的最优组合只是有效前沿的一个点, 要得到有效前沿的其他点, 就必须不断的变换目标收益率, 得到不同的最优解, 最终画出有效前沿。为了得到这样一系列数据, 要建立数据区来保存不断计算求出的结果。把组合收益为0.2, 标准差0.33写入到数据区。接下来继续运用规划求解工具, 把约束条件中的目标收益率20%变为其他数据, 比如25%, 求解就会得到另外一个最优解, 依次不断变化该单元格, 就会得到需要的一些组合, 不变计算的结果就是我们最终得到了完整的数据,

(3) 既定目标收益率最优投资比重的求解。假如要投资于四支股票上, 要求投资的收益率为28%, 那么应该怎么分配风险最小呢?前面的规划求解实际上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只要在约束条件中添加0.28, 即当收益率要求28%时, 最优的投资比重应该是0、0.79、0.21、0。有卖空的时候也是如此计算, 最终得到结果。

参考文献

[1]兹维博迪.投资学 (第6版) [M].机械工业出版社.

[2]孙家瑜.证券投资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 (6) .

作物栽培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篇6

----------------------------------------------

多页, 而每一页所包含的内容就相当于一个黑板所能包括的内容。可想而知, 老师在讲课过程中, 可以节约多少时间, 可以为同学们解答多少问题, 可以多给同学介绍多少知识。[1,2,3]而且多媒体中的色彩多样, 可以调整对比度, 这相比较于黑板教学就要好很多。而且学生如果对于哪一部分不熟悉, 可以让老师把PPT返回到那里, 继续讲解, 这方面板书是达不到效果的。现在多媒体得到普及之后, 同学们和老师再也不会吃粉笔面了, 而且现在如果有哪位老师用板书讲课, 都会被觉得是很“老土”。

2.多样的表达形式。传统课堂授课的表达形式非常单一, 不能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多样性的表达形式。而多媒体教学中, 可以把一些抽象的、不容易理解的内容进行加工和处理之后, 课本内容就会以各种形式表达出来, 这样的效果是每一个学生都想象不到的。无论是在视觉还是听觉方面, 学生都有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感觉。例如在讲到丘陵地带时, 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有关丘陵地带的录像, 这种直观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们如身临其境, 这就给枯燥的学习环境, 带来了一些乐趣。

二、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如果多媒体工具得不到合理的使用, 那么就会成为阻碍教学的一种障碍。

1. 过分依赖和使用多媒体, 本末倒置。

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的辅助工具, 在起到很好的作用的同时, 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一些年轻教师在多媒体使用上形成了依赖性, 在所有的地理课中都使用多媒体, 而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来合理的使用多媒体。传统教学中的板书是非常重要的, 老师在书写板书的过程, 学生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问题。但是如果所有的课程都使用多媒体, 那么学生就没有思考的时间。本来三节课的内容, 结果使用多媒体一节课就讲完了, 同学们不但消化不了这些课本知识, 更有甚者会因此而讨厌学习地理知识。所以片面追求这种新教学工具是不合理的, 这会造成本末倒置的现象, 本来是为提高同学学习成绩而产生的教学工具, 却变成了让同学们不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4]老师过分依赖于多媒体教学工具, 长此以往就会在板书教学方面失去正常的教学能力, 如果多媒体出现故障, 那么课程就无法正常进行。加之, 中学多媒体教室的管理者水平有限, 在对多媒体的平时维护方面也会出问题, 所以这都会给教学带来不便。[5]

2. 偏离教学目的。

多媒体有很好的画面效应, 所以开始使用阶段让很多学生都痴迷于这种课程。很多学生听说要用多媒体讲课, 都会感到很兴奋。我们不知道学生到底是因为对地理课感兴趣, 还是对多媒体的精彩画面感兴趣。[6]在长期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 我发现学生的地理成绩与使用多媒体前没有明显差距。分析原因才发现, 其实学生们去多媒体教室上课之所以兴奋, 是因为他们可以不用坐在枯燥的教室里听课了。至于他们在多媒体教室能听进多少知识, 我可以很明确地回答, 就是他们大部分时间是用来兴奋地讨论图片的, 而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课本上。而且通过调查, 我发现多媒体课程结束之后, 需要同学们去自己复习课本, 可是九成的人是没有去做这一工作的。从多媒体教师出来之后, 他们就又回到了老状态, 继续题海战术。所以多媒体教学的使用一定要恰当, 如果不能恰当地使用必然会给教学带来很多麻烦。现在的地理教学中, 我们先让学生在教室预习, 等他们预习到一定的程度之后, 再带他们到多媒体教室听课。这样的方式起到的作用很大, 同学们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是对于这个度的把握是非常难的, 一个地理老师只有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 才能够把握好。

任何一件事物, 都有它的两面性, 都是辩证统一的。没有绝对的好, 也没有绝对的不好, 只是使用者的方法合适不合适的问题。所以对于多媒体这种教学工具来说, 我们不应该排斥, 也不能够太依赖。只有科学合理地使用, 才能够做到真正提高学生成绩,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周慧.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学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5, (7) .[3]周慧.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降低地理学习中的思维障碍[J].广东教学研究, 2003, (6) .

[4]陈尔寿.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地理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

[5]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6]周慧.初中地理探索性学习方式的评价[J].地理教育, 2003, (6) .

作者简介:张宝忠, 河北省阜平县天生桥中学地理教师。

在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过程中, 作物栽培学实验教学为作物栽培学的理论与实践搭建了一个良好得平台, 是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2]。因此, 加强农学专业学生的作物栽培学实验的教学, 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是提高教学质量, 增强办学实力的关键;同时, 也是解决学生就业和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综合性人才的关键。由于目前作物栽培学实验课程的部分内容过于陈旧,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缺乏新意, 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致使教学效果不佳。针对这一问题, 结合相关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经验, 本文提出了作物栽培学实验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与构想。

一、确定实验教学的运行体系

实验教学运行体系是保障实验课程顺利开展的基础, 要确定一个良好的作物栽培学实验教学运行体系, 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 应在保证必要的经典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 对实验教学模式和实验内容进行及时灵活地调整。并将实验内容与相关学科融会贯通, 体现出实验教学的综合性特点, 让学生以学习主体的身份出现在课堂。在实验教学中, 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育, 鼓励和提倡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 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实际问题, 允许采用自己的实验方法,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将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涌现。

二、完善实验基地建设、调整实验进程

试验基地是学生开展实验的必要场所, 良好的实验基地建设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改善教学水平。在原有的实验布置基础上, 根据所开设实验内容, 增加相应实验设置, 完善实验基础设施, 做到室内实验与大田试验紧密结合。根据教学大纲调整作物栽培课程的安排进度, 尽量按所种植作物生长的季节讲授各类作物, 实现实验与理论基本同步, 同时结合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教学方法, 加深同学们对各种作物形态特征及其相关特性的直观认识和感受。

三、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完善实验内容

作物栽培学实验是为了配合理论教学而开设的一门独立课程。以往实验教学内容只是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 多以作物形态学观察及简单的技能培养为主, 而孤立了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导致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相脱节, 影响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学生感性认识的能力, 锻炼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课程设置上, 要根据作物栽培学理论和实验教学大纲, 逐渐打破以往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教学模式, 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数量,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3]。如增开一些不同栽培管理措施对主栽作物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 春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主要大田作物群体结构及栽培管理技术等综合调查的实验, 不断丰富和完善实验教学内容。

四、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作物栽培学是综合运用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和肥料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技术, 探索实现作物高产优质的栽培管理措施和生长调控手段的应用性学科, 没有实验的改进和更新就没有学科的发展与创新。只有对以往的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不断改进和创新, 探索出一套符合农业生产实际, 并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方法, 使学生对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能够相得益彰, 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作物栽培学实验课程内容丰富, 不同实验对实验场地和实验时间的要求不尽相同。诸如玉米形态特征观察、小麦幼穗分化进程等验证性实验, 可在室内完成。对于这一类实验项目应采取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进行相结合的方式, 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优良素质。并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种实验方法, 让学生了解老方法与新方法的优缺点。作物生长分析、作物栽培管理措施与器官建成和品质形成关系的测定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则应采用室内集中教学与室外分散教学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观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在实验过程中必须本着以学生自主研究为主, 教师指导为辅的教育教学方法, 把具体的实验内容任务落实到个人, 使学生直接参与实验方案的制订与内容的实施,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设计、创新和发现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五、完善实验成绩考核体系

作物栽培学实验的成绩考核是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也是检验学生对实验技能掌握程度的可靠方法[4]。作物栽培学实验作为独立的一门课程, 其考核应该自成体系, 可将评定成绩按此公式计算:综合成绩=实验报告成绩*50%+实验团队协作及创新表现*30%+考勤*20%。杜绝雷同实验报告的出现, 鼓励学生在实验报告中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讨论和评述。团队协作及创新表现成绩的评定方式可采用小组考核和个人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实验小组组长要对整个实验开展情况作出总结, 个人要对自己所承担的实验工作做出小结, 任课教师要对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认真与否的态度和出勤情况进行考核。最后给出综合考评成绩。通过完善实验成绩考评体系, 能够比较全面、客观和公正地反映出学生对实验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实验课程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是决定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作物栽培学的研究方向较多, 而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研究侧重点和研究方向, 青年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就常常会发现并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 会积极向老教师请教和学习, 并将学到的新知识传授给学生, 指导学生对具体实验进行严格操作, 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 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明性和创造性, 对教师队伍建设也可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利用青年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实验的机会, 直接让其参与农业生产活动, 感受科研创新的艰辛, 并把第一手的实践资料带到课堂, 这样既达到了锻炼自己的目的, 很达程度上也充实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课堂内容, 使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得到了有效地锻炼和提高, 从而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向东, 孙学振, 贺明荣, 等.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1) :134-135.

[2]刘洪, 徐振江, 李春兰, 等.作物栽培学实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 (21) :11105-11107.

[3]黎国喜, 唐湘如, 田华.《作物栽培学》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8:277, 279.

农药学课程实验 篇7

一、改进课堂教学内容, 补充实验技术最新进展

要进行好兽医产科学课程的教学实验, 首先要认识课程的基本要求, 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难点和实验重点, 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运用学习的知识去阐述剖析, 对某种病例有清楚彻底的认识, 从而在处理及治疗中有“方”可依。再者, 还要对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区别不同疾病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 讲授现在采用何种实验技术、方法能够做到快速而且准确的诊断, 这些需要在工作备课中不断检索本门课程新的内容来完善, 使实验新技术、新思路在课堂上得到巩固提高。另外, 为了使理论应用于实践, 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 采用图片和视频等直观的方法进行讲课。还可以列举几个近似的疾病, 让学生主动思考, 加以辨别, 使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得以充分理解消化, 在实验中加以锻炼就能体现出教学效果。

二、完善实验示教环节, 自编实验教学指导

兽医产科学课程教材不断更新, 种类也很多, 但实验指导书大部分内容陈旧, 更新速度慢, 实验一般为单独设置, 内容有的不连贯, 更缺少知识的综合应用模版实验。各地区农林院校, 特别是省属农业院校, 根据自身地区农业发展特点对教学内容要求不同, 即侧重点不同, 在广泛收集相关教材、教学实验指导书和专业期刊等的基础上, 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及时补充实验中最新的技术应用、科研动态和在生产实践中多发的产科疾病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 在保留重点实验的前提下, 编写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实验指导手册 (报告) , 这样针对性强, 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实验指导的编写过程中, 注重综合性实验示教的设计, 结合教学大纲, 将以前的实验合并或删减, 实验动物对象的重点偏于猪、牛和小动物, 压缩特种动物的临床实验, 这也为学生的就业导向和本地区农牧业服务提供支撑。

三、改进实验示教模式, 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以往的实验课大部分是老师在讲坛上先示教一遍, 然后让学生按照示范进行相关的实验步骤, 优点在于规范, 但得到的结果具有预见性, 操作过程也较固定死板。实验示教模式采用分段式实验教学, 就是实验分阶段地进行, 首先对实验目的进行讨论, 大家各抒己见, 制定实验方案, 得到最佳的技术流程路线, 然后分组进行实验。学生接触的是全新的实验内容, 在实验方案的指导下逐步开展工作, 这样出现错误后容易分析这些常犯错误的原因, 印象深刻, 理解透彻, 只有不断发现问题, 才能不停地思考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最后在实验分组中设计内容相同的比较实验结果, 设计内容不同的比较实验路线, 综合判定学生对实验技能的掌握熟练程度。

四、实验教学手段多元化, 注重后期培养效果

兽医产科学的教学内容分为三大部分, 实验的侧重点考核要求有所不同, 要求实验教学的方式有所区别。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多样化, 要根据实验内容选择适宜手段。对与生产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综合性实验, 通过先观看相关技术录像, 可以到生产现场观摩, 然后综合性地进行学习及动手操作, 有针对性地进行试验。有的实验属于单独需要在室内完成的, 教师结合现有的实验仪器设备, 尽可能地将某个实验设计成综合性, 考察学生对仪器的使用掌握和对专业技术的理解。

当然还需要不断改进实验考核方法, 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包括平时操作技能考核、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程序、课后动物医院实习报告等, 最终目的就是如何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 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可以布置一个跟现代动物医学密切相关的课题多角度展开讨论, 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为今后的临床实习及工作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最后可以将学生在实践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和面临的棘手问题, 反馈到教师, 从而促进教学工作向更深层次的发展。

上一篇:知识流入下一篇:立体几何的题型及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