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实训课程(精选12篇)
实验实训课程 篇1
0 引言
现行教育体制决定了中职学生的当前招生情况,中职学生往往都是在应试教育中成绩较低的,进入我校学生的理论水平普遍较低,加之电工电子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上好实验实训课是关键,它不仅是为了巩固和验证所学知识,更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索能力,使学生适应职业工作岗位的要求。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认为当前在该实验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制约教学质量的问题,同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1 当前电子电工实验实训课程教学现状
1.1 电工电子实验实训课程教学任务
电工电子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强化电工、电子技术方面的工艺知识和基本技能。一方面在训练其操作技能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工作态度,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可验证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为进入实际生产一线打下一定的感性知识基础。具体要求学生掌握电子元器件焊接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常用电子元器件的正确识别与检测方法;掌握常用的电子仪器仪表使用的基本技能和知识;掌握电子产品的安装及调试,了解对电子产品的设计过程、调试等基本内容与工作程序;熟悉线路板的手工制作及设计基础;掌握各类低压电器的使用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电气产品的安装及调试以及安全用电的基本技能,掌握实验实训过程中电气安全操作规程等。
1.2 电工电子实验实训课程的优点
电工电子实验实训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电工电子领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诸多优点,总的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发挥了电工电子课程本身的特性。电子电工课程本身的实践性非常突出,加上中专学生的培养方向为技能型操作人才,因此,一味的在教室里靠书本进行学习,既不能将课程的实质内容传递给学生,又不符合中职学生的培养方式,而实验实训课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式。
(2)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源动力,中职学校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合理设计的实验实训课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在这方面的激情,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求知的欲望。
(3)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实验实训课程允许学生犯错误,只要在保证安全、遵守规定的前提下,允许产生缺陷,更能够促使学生主动进行思考,自发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空间,并借助实践平台实现创新,对他们创造力的培养很有帮助。
(4)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设置教学任务后,学生大胆尝试,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或相互之间协作来完成学习任务,有助于培养动手能力,同时对于合作精神的强化以及工作意识的提升都有极大帮助。
1.3 电子电工实验实训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3.1 学校建设方面的问题
(1)课时比例设置不合理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干扰,中专学校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分配上,前者受到重视较多。学校设置的电工电子课程课时明显不足,产生了学习内容与实际操作能力严重脱节的现象,不足以满足学习的需要,更不符合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求,同时也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丧失学习动力。
(2)课程教育存在偏重
在实验与实训中,目前出现偏重于实训而轻视实验的现象。实训重视传授的过程,学生是被动的接受技能,尽管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较好,技能水平也较高,但是唯独缺少了创新能力,老师教什么就学会什么。实验部分强化理论基础,更培养学生创造力,无论对设备水平还是对指导水平都有较高要求,因此,在实施中往往出现望而退步的现象。
(3)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落后
建设实验实训基地主要依靠设备的先进程度和数量,市场上电工电子设备更新速度较快,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受到资金限制,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导致实践设备水平与社会的发展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校方不具备自己随时更新教学基地的能力,因此要依靠社会力量来实现,又存在学生过于分散的现象,实验实训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1.3.2 老师、学生方面的问题
(1)教师的素质不满足教学要求
教师既教授理论课又指导实验实训课,造成了两方面影响:一方面专职的实验教师配备不足,导致对于实验室的管理和利用往往不在行、不统一,不能很好的养护设备,也不能及时解决设备故障;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实验实训过程中,往往对于不确定因素的解决上不够果断、不够彻底,因此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2)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中专学校学生普遍存在自我约束性不强的现象,出现两方面问题:一是好奇心过剩,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对各种仪器设备都感到稀奇,大部分注意力都集中在满足好奇心上,不注意听老师讲述的内容,因此在操作时,往往引发问题发生;二是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大部分抱着玩一玩、轻松一下的心态进行实验实训课程的学习,稍好些的学生也存在作出老师要的结果即可,不求甚解。再加上考核对于实验实训课程的要求较低,更增加了学生的不重视程度。
2 提升电子电工实验实训课程教学质量的措施分析
2.1 从硬件设施建设方面进行改善
(1)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专业化的实验室建设是提高电工电子实验实训课程教学质量的基础,学校要每年保证对专用实验室的投入,及时更新老旧仪表等实验器材,尽量跟上现代社会的发展节奏。同时要注意开放使用,健全实验室的使用制度,不是为相关单位来访参观、示范评估做样子,而是真正将实验室用于实处,以学生学习为本,以实验实训教学需求为本。为此。我们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本着从实际需要出发,保证学生的技能培养,对不同的实验室做不同的规划。一些专业最基础、最核心课程的技能训练,例如维修电工实验室,我们确保每个学生独立一个岗位,保证两个班可以同时开出,设有2间实验室。PLC综合技术实验室、智能楼宇实验室、机电一体化设备实验室、现代电工等实验室。我们把利用率、先进性、有效性放在前面,PLC综合技术实验室,涵盖了PLC基础技术、特种电机、变频器、触摸屏、基本工业网络技术;对于PLC基本技能我们就配备了每2人一台的设备;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带着学生制作一些小的教具,完善实训条件,适应教学。在实验室管理上,我们有完善的实验室及设备管理制度,保证学生实验实训的开出,确保了一体化课程的开展,保证了实验实训100%开出率。
(2)建设统一社会实践基地
中专学校学生走出校门后,大多数直接进入生产一线,学校要根据这一特点,通过与企业互动合作等多种方式,对口培养学生,建立统一的、长期的、固定的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既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毕业后的工作环境和状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又能够避免学生分散实习带来的问题。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搭建由企业、行业协会、学院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安排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安排学生实习、推荐学生就业等。加强与合作企业的沟通、协调,拓展合作领域,充分发挥校企资源优势,开展共建三个基地:“学生实习与就业基地”、“校外教师实践基地”、“产、学、研”基地等“三个基地”,使校企合作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2.2 从主观能动方面进行优化
(1)合理调整课时和授课重点的比例
要按照电工电子课程的教学要求,合理调整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课时设置,尽可能向实践部分倾斜,在创建国家级示范校的过程中,和天津职业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进行课改探索:将理论与实训课程比例调整为50%和50%,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搭建模块的学生培养课程体系和完善了专门化方向,课程体系分为基础素质模块(含选修课)、专业通用模块、专门化方向模块。在满足电气电子专业学生的专业通用能力培养的同时,确定了以核心课为主线的课程系统。全校师生重视实验和实训教学,促使学生提高操作技能,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2)打造专业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非常关键的,实验室需要配备足够的专业的老师进行管理,提升“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提升理论课程教师专业技能素养,注重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建设了一支适应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数量充足、梯队合理、素质优良、双师素质高、双师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3)优化教学方式方法
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一是根据专业性质制定实验实训项目,探索学生选课模式,设立大纲规定的指定实验实训课程和学生自选实验实训课程,避免一刀切带来的不利影响;二是设立多媒体教学和电子计算机模拟实验教学方式,比如手工焊接授课之前,通过多媒体简单直观讲解电烙铁握法、焊接五步法等,让学生充分了解,同时也能留出充足的动手操作时间,大力推动“一体化”教学和“项目教学”引进实验实训;三是采取引导、启发性教学模式,对于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操作的问题,要做好示范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也要加强监督,允许学生犯错误,但是要防止错误扩大。例如,在制作波形发生器之前,先分析常见的波形,引导学生思考;同时,引导学生自助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充分发挥思维能力,大胆想象,并勇于动手尝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4)科学调整考核机制
考核是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手段,更是指引学生学习方向的直接标志,优质的考核机制能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也能够提升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对于电工电子实验实训课程的考核中,实践部分的比重要大于理论部分的比重,在考核方式的设定上,要符合教育大纲要求和社会用人标准,更要突出实验和实训的成果检测。例如,通过给学生设置任务,要求达到某种结果,让学生自行设计、选择元件和实施操作,根据最终结果进行评判打分。学生掌握了考核的方式和程序,也就明确了目标和方向,有选择的进行学习提升。
(5)提升学生自控能力
中专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弱,往往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而影响学习效果。要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的调节能力,通过加护式的后仰摔、抗挫折训练等方式,或者在实践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矫正,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自控能力,帮助他们在学习中能够克制由好奇心理引发的干扰,专心听取老师讲解。实验实训引进车间班组“6S”管理: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T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等内容。各种区域清晰明了,通道明确、畅通,不会到处随意摆放物品,一目了然的实习实验场所,使实验实训场所物品摆放有序,既能减少实验耗材的浪费,保障安全,提升学习效率,又学生自我形象,提升学生荣誉与归属感,促使学生主动产生学习,不断完善自我的意愿,提升学生的自控能力。同时使我校实习实验中无形具有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功效。
3 结束语
电工电子实验实训课程在中专电工电子教学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它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帮助学生科学的进行探索,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是永恒的话题,是与时俱进的。提升课程质量需要学校、教师以及学生自身,甚至整个社会共同努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探索和总结,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不断为社会培养出适应社会使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汪高法.《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实施[J].职业教育研究,2008,8.
[2]刘高山.专业课程项目化项目内容的设置探索[J].职教论谈,2006,8.
[3]张志云.电子技术实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8,9.
[4]李伟鹏.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实验实训课程 篇2
一、研究的背景
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其核心在于创新,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而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取决于创新型的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是教育,而基础教育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目前,我们基础教育中有诸多与知识经济的创新要求不相适应的因素,就小学数学教育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课程体系上——现行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和课程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数学课程体系,由于过分追求学科的严密体系,缺乏人文关怀。忽视了数学教育的育人性;忽视了学生包括态度、情感、人格等的发展;忽视了社会和数学自身进步的需要;忽视了学生实践、探索和交流的主动学习的过程和个性的差异等,数学课程与儿童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脱节甚至对立。
教材内容上——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偏深偏难。据有关部门调查,结果表明超过70%的教师与学生认为教材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现有的应用问题更多是为数学体系服务,是人为的东西,并不是源于生活中的问题。教材内容的陈述方式基本上是演绎型的,是对符号的直接操作或是重新再操作,都是从符号到符号,造成现在的数学教材是“教”材,而不是“学”材,缺乏趣味性和可读性,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方法上——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填鸭式灌输教学方法的影响,目前,以“统”(统一性教学)“独”(教师独占课堂)“死”(教师教死书,学生读死书)“费”(费时费力,教学效率低)为特征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一次性和唯一性,排斥创新和多样性;重知识记忆和技能训练,轻视思维训练,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训练,使学生只知道呆读死记现成的结论,只对结果、目标感兴趣,而对探求真理的过程本身缺乏热忱。
教学评价上——由于采取无休止的单一性考试、竞赛和排序等手段以及外部的压力推动学生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动机依赖于外部驱动,长此以往,在有意无意间泯灭儿童的好奇心、压抑和扼杀儿童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导致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丧失殆尽。
可见,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体系很难适应知识经济和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的需要,必须进行数学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
为了贯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于1999年3月正式组建了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研制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该《标准》勾画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的整体目标和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指明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中数学课程将进行实质性的重大改革。为了紧跟国家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发展步伐,我们积极参与这场改革,为广西基础教育将全面实施《标准》提供实践经验、作出贡献。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中心在全区组织开展了以《标准》为指导、以新教材为载体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实验研究。
二、研究的目标
我们认为,体现基础教育数学课程体系改革新理念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研究,不应仅仅把握在试验和验证这样的层面上,而应该把《标准》的研究和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结合起来,以课题的形式对研究的全过程进行系统的研究。我们把这个课题定位为“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小学数学新课程实验研究”。
本课题研究试图以素质教育的宗旨和目标为出发点;以《标准》为指导,以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为载体;以探索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手段的创新、学法指导的创新和教学评价目标体系的创新等方面为切入点;以教育实验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的形式,遵循自然科学实验研究和行动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把课题的实验与研究置于指定的“问题域”和“实验场景”中,严格按照科学实验研究的步骤进行。通过对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实验,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过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体系,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形成有利于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课堂教学体系,促进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方向和更高层次推进。
我们又认为该项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贯彻落实《标准》的理念,研究的核心就是进行基础教育数学课程体系的改革,构建新一轮的旨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新体系,在基础教育中发挥数学课程对每一个学生身心发展和适应终身学习的价值;实现基础教育数学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及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优化教学过程,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建立内容完善、主体多元、方式标准多样的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实现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使素质教育在数学教育教学中真正得到全面实施。
本课题作为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研究,既有第一线的教师按照《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实验,同时,又有各级专家指导实践,这更有利于实验研究人员从总体上准确地把握《标准》的理念和要求,从而使实验研究工作建立在更加科学的理论指导之下,既推动了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的有效结合,又培养出一批能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实验研究的人才,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新一轮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作好教育思想、教师队伍和实施工作的准备,也为我区下一步全面铺开提供成功的经验。
三、研究的启动
1.选好教材
经过反复比较研究,我们选取了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该教材是由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现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课程处处长刘兼教授主编。
该课程遵循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在深入研究国内外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试图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数学课程新体系。
该课程体系的目的是: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事实(包括数学活动经验)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我们认为,该数学课程体系:一是与《标准》的基本理念相吻合;二是反映了当前我国数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具有先进性;三是这套教材所具有的特点,能够大大地改善我区小学数学教改实验的课程体系。经过我们努力,该教材已于2000年4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批准作为2000年广西第二批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实验教学用书,详见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桂教材办[2000]06号《关于公布2000年广西第二批审查通过的地方教材和研究教材的通知》。因此,我们采用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及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作为《标准》实验教学用书。
2.确定区域
实验区域,尤其是实验的学校是小学数学国家课程标准实验的主体,学校应有自主权、选择权。在学校自觉自愿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南宁市、北海市、玉林市、桂林市、防城港市、桂平市、柳铁系统及部分县、乡(镇)学校共32所参与实验的学校,学生约3 750人。学校所属社区的特点各异——有的机关林立、有的商贸发达、有的乡风纯朴、有的文化强劲。因此各校的生源都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些区域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教学研究人员和参与实验的学校领导都十分重视教育科研,非常支持教改实验。这些学校的知名度与教育资源也有利于把学校办成这项实验研究的窗口。实验从小学一年级起步,有的学校一年级所有班级都参与,有的学校参与实验的学生人数占一年级学生总人数的三分之二,每所学校都选择比较优秀的青年教师担任实验班的教学工作。
3.培训师资
任何教改实验与研究都必须与培养青年骨干教师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更新实验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实验研究人员的专业素养是搞好教材实验的关键。为了确保实验研究的有效性,减少盲目性,凡是要求参加本课题实验研究的单位,有关人员必须经过省级培训,才能准许开展该项研究。为此,我中心非常重视对有关人员的培训。
我中心主动向广西区教育厅提出,请求指派我中心专职数学教研员参加教育部于2000年4月上旬在北京举办的《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修订本)》和《标准》的培训学习,我中心在财力紧缺的情况下,也毅然派了两位同志前往北京参加培训学习,回来后就开始着手筹备并组织开展了相应的培训活动。
2000年7月4日至11日,我中心组织了广西首批实验教师共12人到福建参加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举办的“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研讨·小学数学国家课程标准实验师资培训班”。参加国家级培训,主要是使参与实验研究的人员了解国家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和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实验研究的最新动态,学习与借鉴兄弟省市开展这方面实验研究的丰富经验。
2000年8月9日至11日,我中心在南宁市举办“广西首届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研讨·小学数学国家课程标准实验启动会”,参加会议的人员来自市、县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和实验学校的领导、教师,共85人。参加培训人员之多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料,如合浦县由县教育局副局长亲自发动、县教研室的专职教研员亲自带领该县实验教师共8人前来参加学习;桂平市城西小学由副校长亲自带领了本校6位教师前来学习;南宁市的部分学校也由校长或教导主任带领教师前来参加学习。
2000年10月中旬和11月下旬,我中心分别组织举行了“广西贫困地区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习班”和“广西教师进修学校数学中心组年会”,专门为这两个班的150位学员安排了以“新标准、新理念、新方法”为专题的培训内容,由我中心专职教研员谢学宾高级讲师主讲;同时,组织学员观摩我中心教研员尹晓杰和实验教师执教的课堂教学,在让他们亲自感受课堂教学的真实情景后,再结合九义大纲和教材进行对比讨论,使学员们通过两种不同教育理念、目标要求、教学内容特点和教学模式的比较,感受并悟出各自的优缺点,旨在引起他们心灵深处的共鸣。此外,我中心数学教研员谢学宾、汤建芬还分别在北海市、桂平市、北流市、玉林市、钦州、南宁市郊区、柳江县、平果县、合浦县、天峨县、隆安县、鹿塞县等地为2 845名教师(小学校长、数学教研员、进修学校数学教师和小学数学教学骨干)作了有关《标准》理念和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等专题讲座;2001年2月11日至13日,我中心受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的委托,在桂林市举办了广西第二届《标准》和新教材培训研讨会,与会代表100多人,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组的孔企平博士和王永(特级教师)分别在会上作了专题讲学。到目前为止,参加我中心组织举办的类似的培训学习活动的人员已达3 200多人。通过这些培训与研讨,学员们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实验教材的三大特点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激发了他们参与课程改革的热情和勇气,树立了参与课程改革实验研究的信心。最为重要的是,通过培训和研讨,使教师参与实验教学的间接的、外在性的动机转变为直接的、内在性的生命需要和行动渴望,这也为该项实验研究的顺利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研究的实施
在我区进行这样一个大规模的课程改革的实验研究,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但由于各实验学校条件和教师素质差异大,校际之间不平衡,研究的周期长、对象活等都将为实验研究顺利开展带来较大的困难。因此,领导重视、机构健全、强化过程调控、管理到位、深入实验指导,是该项实验研究成功的基本保证。
为了确保实验研究顺利健康的开展,必须坚持“由点到面、滚动发展、逐步推进、分层指导、重点突破”的原则,建立实验研究指导网络,强化实验研究的过程控制,使课题的实验研究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
1.健全机构,规范管理
建立了实验研究管理网络,即广西实验研究领导小组→片区实验研究领导小组→学校实验研究领导小组,使实验研究在整体上做到统一规划,宏观把握;在纵向上做到层层落实、分层指导;在横向上做到实验区域的若干个条件大体相当的学校的实验班级进行效果的横向和纵向比较,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实验研究管理的最优化。
成立了广西实验研究领导小组。我们认为,该项实验研究属于课程改革的实验研究,是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指导下,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基础教育处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为此,组建了由广西小学教育研究中心及实验区域教育主管部门、教育科研部门(学校)领导组成的实验领导小组,负责实验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如实验研究的宏观规划、管理,实验研究人员的调配,实验研究成果的评估和推广,实验研究有关规定的制定及经费的筹措和管理,负责实验的理论研究和参与指导,或直接参与实验研究过程)。
成立了片区实验研究领导小组。即在广西实验研究领导小组下分区域成立实验研究机构,实验研究机构由实验区域教育主管部门或教育科研部门(实验学校)的领导、实验教师组成,直接负责组织研制区域实验研究方案以及方案的具体实施。同时,建立健全区域实验学校教学联谊制度,开展区域性的实验教学研讨交流活动。各片区组长于每学期开学的第二周前上交给我中心关于本联谊片区定期组织听课、评课、备课等实验研讨活动计划。各片区的学校轮流负责开展听课、评课、备课等研讨活动,每个片区每个月都至少组织开展一次片区范围内的集体备课活动;每个片区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教学联谊研讨活动,有的片区还组织了两次集体备课活动(如南宁市新城区和城北区),桂平市教研室、合浦县教研室每月都由县教研室的教研员亲自组织实验学校的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活动等。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有单元集体备课、现场听课观摩、评课和对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研讨,参加活动的人员可以是片区内学校实验班及非实验班的数学教师。这样,及时地把实验研究的新思想、新经验向片区内的广大教师进行横向渗透。
成立了学校实验研究领导小组。每校都有一名校级领导担任小组长,负责对本校实验与研究实行全程管理和具体指导,绝大部分实验学校都做到每两周举行一次备课活动,每次半天。一般先听一节实验课,感受课堂教学的真实状态,发现教师的创造与不足,再及时进行评议、交流、研讨。实验学校在教研活动中,都按要求做到了上好“三课”,落实“三项要求”。(1)实验教师每月至少上一节汇报课,并主动征询意见,寻找差距,研究存在的问题。
(2)实验教师每人都上一节面向全组、全校(或片区)的“开放课”,年级组的教师共同备课,共同研讨。
(3)有的实验学校在一个学期内召开了校级的实验研讨会,结合研讨课,总结成功经验,推广典型,有的实验教师还把自己的教学心得整理成论文并发表在有关刊物上。
规范实验变量控制。
(1)优化教学内容,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试图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模式,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第一,从性质上,实验用书(教学材料或学习材料)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
第二,从类型上,呈现教学内容的形式不拘泥于文字,应有文本形式和超文本形式。
第三,从内容上,教学内容不等同于知识点,它包括发展性领域和知识技能领域的内容。
第四,从结构上,实验用书(教学材料或学习材料)的结构决定着学生素质结构,实验用书(教学材料或学习材料)的实施水平影响着学生素质水平的发展。该项实验教学主要以《标准》为依据,以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为实验教学的载体。因此,要求各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一定完全照搬实验教材的内容,可根据实验用书的结构和当地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来选编学生如何学和教师如何教的信息教材,使学生能够广泛接触和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量、空间、图形、可能性、关系、算法等丰富的现实数学世界,做到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使用实验教材,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并不断完善。
(2)优化教学环境,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第一,是教师的角色作用。教师树立了“充分关注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重新认识教师的角色作用。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第二,学生的主体地位。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大量可观察、操作、研究及独立思考的机会,通过学习者群体的讨论与交流,获得数学结论。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愉悦、宽松、激励、互助、共振的数学学习环境,创设“成功”、“乐观”的心理气氛,进而为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程环境。
建立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一,坚持学与教在学生创新意识、初步创新能力培养与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第二,充分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习和教学的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重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尤其是充分考虑计算机(计算器)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去。
第三,学生学习的数学内容和问题的设计要具有探索性和挑战性,题材丰富多彩,信息的呈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答案不唯一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控制研究对象。这一实验研究面对的是小学一到六年级的普通学生而不是少数超常儿童;采取区域性实验(即以一个城区学校、一所学校一年级的所有学生参与实验的形式,而不是采取部分班级参与的对比实验的形式),以避免采用对比实验造成人为的负面影响,保证实验教师和实验班级的稳定,以便获取连续完整的数据资料。
(4)规范实验操作。控制实验教学时间。按照实验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时数进行授课,以保证实验过程中采取的措施、实施的步骤及条件控制的一致性。
(5)优化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在学生评价方面,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传统的教学考核是以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唯一内容,以书面考试为唯一手段,以卷面考试分数为唯一标准。而实验教学的评价,要按照《标准》的评价要求进行。
评价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儿童在学习情感和态度上的发展状况,如儿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和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等;
②儿童的智能发展水平,重点是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分析能力、记忆能力、联系与综合能力、应变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信息能力(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动手 操作能力和初步实践能力等;
③学习成绩(儿童学习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水平);
④儿童身体发育的变化情况;
⑤实验班的实验教学的长远效果。
评价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定期组织专项测试,弄清学生的兴趣、情感、学习的参与面等方面的情况。
②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分析指标可分成四组分项比较。
第一组效标:收集儿童在学习情感和态度上的发展状况(儿童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和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等)方面的实际材料并加以评定说明;
第二组效标:主要测试儿童的智能发展水平(重点是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分析能力、记忆能力、联系与综合能力、应变能力、合情推理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信息能力(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实践的能力等);
第三组效标:旨在揭示实验教学的直接效果——学科成绩(儿童学习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水平);
第四组效标:主要测试儿童身体发育方面的情况。
③改变传统的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法,按照学期实验教学的要求做好测试工作,即由我中心编写测试试题,指导实验点对实验班学生进行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实验班学生在情感、能力和知识技能掌握等方面的情况,为进一步改进并完善实验教学提供科学依据。
④作好实验学校评估工作。我中心研究制订了对实验点课题实验研究的评估标准,并按标准对实验学校进行评估。要点如下:
●实验学校成立有课题实验研究领导小组(每校有一名校级领导参与),创造性地开展实验研究组织管理工作,措施得力,效果显著;
●按学期的工作计划开展实验研究并达到预定的目标要求;
●课题小组每月开展实验教研活动;
●实验教师按有关要求,参加实验的各项活动,完成实验研究的各项任务;
●建立健全实验研究档案管理制度,有专人对实验研究资料进行分类归档管理;
●实验学校实验研究方案、实验教师的学期授课计划、总结、教案(教后记)等资料做到完整、系统并分类归档;
●作好实验期间开展的各项活动情况的记录,如:研究课活动,某项比赛教师、学生的获奖情况,组织学生参加比赛等;
●作好实验班学生素质及平时学习成绩的测试(即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等方面),作好记录、归档备案。
2.深入基层,加强指导
由于课题实验研究本身具有科学性、规律性,为了使从事课题实验研究人员掌握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明确目标要求,课题实验研究工作做到科学性和规范化,必须加强对各实验区域在实验过程中的具体指导。为此,我中心在上学期初分期组织了实验研究领导小组成员先后深入南宁、桂林、玉林、钦州、北海、桂平、合浦等市县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巡回听课、评课和作专题讲座。尤其是对南宁市各实验区域的学校,经常深入课堂听课指导,及时地掌握了实验教学第一线的真实情况;同时,我中心还组织编印了三期课题实验研究的内部刊物,发送到各实验区、校,有针对性地对各实验区域在实验管理和教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促进了实验研究的有效进行,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五、研究的成效
1.《标准》的基本理念已被大家接受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实验研究首先涉及从教育观念到教育行为,从课程设置到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全方位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构成的小学数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是带有全局性的、结构性的教育教学改革,是对小学数学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新定位。在这些因素中,最关键是人的观念的转变。经过将近一年(教学实验时间实为半年)的研究与实验,实验区域的教育主管部门、实验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初步更新了教育观念,树立了新的教育理念。
2.初步探索出体现《标准》理念的实验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标准》和实验教材研究的基本途径。因此,必须按照《标准》的基本理念和目标要求,探索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并在日常课堂教学活动中,力求实现以“发展为本、主动参与、重在思维、合作成功、探索创新”为目标的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策略。大多数实验教师还结合自己的研究探索构建了适合本校儿童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的数学课堂实验教学模式。如柳铁一小的实验教师以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注重营造“民主和谐、热爱期待、交往沟通、求知进取”的宽松的课程环境,建构了“创设情境——引导探索——归纳概括——巩固提高”的教学模式;合浦县教研室指导实验学校教师探索出“健康有序、宽松和谐、开放高效、激励上进”的课堂教学结构;南宁市江南小学还总结出“变教师讲为学生做,突显学生主体地位;变静坐听讲为动手操作,开发学生右脑;变划框定调为自由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南宁市武呜城镇第三小学还运用本校开展珠心算实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将珠心算的教学方法与新教材的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富有特色的实验教学方法,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寻找算法多样化的策略上,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用内心的创造与积极的体验来学习数学,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种享受,对数学的学习体验是一种幸福而自信的感觉,使学生尽快形成自主性、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注重了经验总结和扩大实验研究的影响
组织召开全区《标准》实验研究观摩研讨会。为了及时地总结实验研究的成功经验和推广阶段性成果,扩大实验研究的影响力,我中心于去年11月下旬,在桂平市组织举办了广西小学数学国家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活动的主要内容有:现场观摩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说课(由执教者向与会者汇报教学设计思路并对上课情况进行自评)、总评(由我中心教研员对观摩课进行点评和总结)、交流(实验学校领导或教师进行实验组织管理或实验教学经验交流)等。原计划与会人数约50人左右,结果来了230人。其中,有实验区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教科所、教研室的教研人员,实验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共约118人;也有非实验区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如北流市教育局副局长),教科所、教研室的领导和教研员(如贵港市教委教研室主任、教研员,陆川县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非实验学校的领导、教师和师范学校的数学教师共约112人;也有来自广东省的小学的领导和教师,尤其是桂平市全市的小学数学教师都参加了这次活动。与会人数之多,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料。实验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教科所、教研室教研员,实验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通过这次活动,对《标准》的理念、目标要求、实验教材的特点和教学活动过程模式的设计、课堂教学的组织和管理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他们也觉得此行收获不小。尤其是执教者对教材特点的把握和对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的重组,多媒体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灵活运用,体现了优化实验教学的五个方面目标要求,构建出多媒体、大信息、开放式、高效益的课堂教学模式。特别是桂平市桂平镇中心校陈雪平老师上的“认识物体”一课,运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真正实现了人机对话的交互式的学习,学生按照个人的学习水平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突显了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主体性,运用电脑创设了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建立了探索性学习方式,使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组织,充分展示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优越性,使与会者大开眼界。而对于非实验区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教科所、教研室的领导和教研员,非实验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通过亲自感受课堂教学的真实情景,对《标准》的理念、目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引起了他们心灵深处的共鸣,他们突然间似乎找到了渴望要找的东西,活动尚未结束,就有很多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教科所、教研室的领导和教研员,非实验学校的领导和主动提出今年秋季学期要求参与该项研究。这种活动的成功开展,及时地总结交流阶段性实验研究的经验,展示了阶段性实验研究的成果,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组织开展全区实验教学设计与案例评析的评优活动。为了及时收集和总结各实验区、校教师教学的成功经验,为下一阶段实验研究的开展提供信息服务。我中心组织了全区《标准》和实验教材实验教学设计和案例评析的评比活动。尽管开展实验研究的时间不长,但实验教师都踊跃参加,到目前为止,已收到参评的案例达56份,论文58篇,实验报告12篇;有的教师正在完善课件的设计与制作等。所有这些实验研究的经验和成果,我们将编印成册及时地发送到各实验区、校教师的手上,以达到横向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之效。
实验教师的参赛课大显身手,纷纷夺冠。去年年底,各地组织了区域性的“创新型课堂教学评优活动”,参加《标准》和新教材实验的部分学校,大胆地用这套教材设计参赛课,推荐实验教师参赛,比赛的结果表明:实验教师获奖率最高,并且大多数都获得本城区的一等奖(在获得南宁市一等奖的5名教师中,有2名是实验学校的教师,他们分别是——南宁市民师附小的陶源泉老师、南宁市江南小学的梁佳老师;南宁市桃源小学赵艳谊老师、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黄新雁老师、南宁市南湖小学的罗燕婷老师也分别获得二等奖),非实验学校的选手按照《标准》和实验教材的新理念和新思路来设计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的参赛课,获奖率也比较高。这些事实,充分证明了《标准》的理念已基本被大部分人接受,实验的成果已得到肯定。
综上所述,我中心开展这一课题的实验研究是顺利的,取得的成绩也是明显的,而且还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所有这些,都为下一阶段的课题实验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六、存在的问题
对将近一学期的实验研究工作的回顾,我们看到,在前一阶段的课题实验研究过程中,各实验区、校的进展状况是不平衡的。有的实验区、校还需要加大力度,课题的管理工作也还有不够完善之处,有待继续完善;另外,实验研究人员对开展科研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欠佳;对《标准》的学习和研究还不够深入、透彻;对《标准》的基本理念和目标要求、教学建议、教学评估的内化程度不高;对实验教材内容特点的分析和整体把握能力欠佳,对实验教学要求的“度”把握得不够准。尤其是对教学内容的优化或重组的能力还不够强,有的甚至就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来组织教学,过于呆板,缺乏灵活性;有些年轻教师因经验不足,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和应变调控的能力不强等。
课题研究的经费紧缺,有的县教育局(或实验学校)为了缓解出差经费紧张的矛盾,规定在一年内每人外出参加培训学习最多不能超过一次,实验相关的用书和有关资料的订购也规定得很具体,必须征得领导的同意才能订购。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教师正常参加区内外的培训学习活动,也挫伤了实验教师购买实验研究的相关资料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影响了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和实验教学能力的提高,间接地影响了实验教学的质量。在开展实验研究过程中,毕竟,参加实验研究的区、校和教师只占极少数。有些还没有参与实验的教师,甚至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教学研究人员采取观望和犹豫不决的姿态,有的甚至很难接受按照这套教材的思路来组织课堂教学,有时候是两种不同教育观念在进行着非常激烈的斗争。尤其是,有些地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尽管是经过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批同意并允许进入课堂的研究教材,也必须要经过这些地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领导的同意,否则不准实验学校订购实验用书等。所有这些,都成为我们开展该项实验研究和进一步扩大实验规模的主要障碍。
七、今后的设想
1.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
广西壮族自治区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小学教育研究中心(两个中心简称为“小教中心”)分别于1984年、1994年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自治区教育厅下文成立,是我区小学师资培训机构和小学教育教学研究机构,也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401项目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项目的技术支撑单位。
几年来,两个中心组织开展的研究和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中心教研员指导实验学校教师参加全国性教学比赛,获得五个一等奖;中心荣获“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标兵单位”和“全国三算教育实验研究先进单位”;两个中心教研员在区内外教育报刊发表论文达三百多篇,还出版了几本专著。这些,都是我们今后开展该项实验研究的基础和优势。
2.第二阶段课题工作的设想
进一步完善课题实验研究的组织与管理,重点抓好实验研究人员的培训工作,充分发挥我们两个中心研究与培训的职能和优势。首先,要集中力量组织开展广西各地市县教育局教学研究人员以“新标准、新理念、新方法”、实验教材、教育科研基础理论和方法为内容的专题培训,重点指导各地教科所、教研部门搞好《标准》和实验教材的培训工作,将《标准》的基本理念和目标要求、实验研究的成果作为我中心相关项目培训班的专题内容,密切联系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把握课程改革的新动态,及时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精神向实验教师传达,使《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改革的精神深入人心。其次,继续把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基层,分片区组织开展实验区、校教学研究人员对《标准》(实验稿)、实验教材(修订本)和教育科研基础理论知识的培训学习。再次,继续加强对各地市县实验区、校课题实验研究工作组实施过程性指导,确保课题实验研究工作继续有序健康的开展,在努力巩固第一阶段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课题实验研究的规模,提高课题实验研究的整体效益。
加强对实验教师常规教学研究活动的组织与指导,重点抓好各片区备课组的常规教研活动。各片区备课组长要在开学初进行集体备课,首先组织实验教师重新学习《标准》的有关内容,进一步贯彻《标准》的基本理念,准确把握《标准》的目标、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的具体要求;同时,将本学期实验教材中各个单元的内容分配到各实验教师手上,教师个人将自己所负责的单元教学内容与《标准》的目标、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的具体要求相结合,对实验教材单元内容的编排特点和作用(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教学设计、单元练习设计、检测标准等方面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再写出单元教学计划。组长在第二次集中本组教师备课时,将教师们的单元教学计划进行汇总,讨论制定本片区本学期的实验教学工作计划(内容主要有:本册教材内容体系特点分析、单元教学方案、教学课时数、过程性检测内容和期末阶段检测办法、本学期开展集体备课的内容、目标要求与活动方式等),最后各片区组长再将本片区本学期实验研究工作计划交到我中心,由中心进行审定汇总,并印发到各实验区、校有关人员手上,以便于相互联系、学习交流和总课题组的检查指导。同时,继续发扬第一阶段好的做法——各片区组长按计划组织开展实验教研活动,每次活动必须确定有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可在开学初确定,中心发言人主要是结合《标准》的有关目标要求,对实验教材某个单元从内容编排特点、教学内容重组和优化、课时安排和教学设计的思路等方面作详细的说明,组内教师进行补充完善,也可先上现场观摩课,再结合观摩课的说课和评课进行研讨等。中心发言人所在学校承办该片区的常规集体备课活动,采取轮流承办的制度。这样,使课题实验研究工作有计划、规范化、制度化进行。
加强对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指导,举办旨在展示阶段性的实验教学成果的评优活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学习与运用于课堂教学,尤其是数学教学,必须作为本课题实验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我中心将定期举办以计算机为主要特征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培训班,力争在一至二年内,使实验学校的教师能够学会并逐步独立掌握课件设计与制作,会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探索并构建出适合广西的区情的“多媒体、大信息、开放式、高效益”实验教学模式,定期组织举办旨在展示阶段性的实验教学成果的评优活动。同时,组织部分实验学校计算机水平较高的教师组成实验教学课件研制联合组,进行课件的开发,为全区实验学校提供服务,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努力促进我区实验学校成为广西小学发展和普及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先锋队。另外,组织举办全区性课题年会,总结评优,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推广成果,扩大影响。
实验实训课程 篇3
關键词:会计人才培养 实践教学环节 分析与建议
当前竞争力较强的本科毕业生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学术型、考证型和应用型。面对企业对于复合型、应用型会计人才需求较大的现状,三本院校会计教学的侧重点也应学术型和应用型并重,以使毕业生符合企业实际工作要求。会计作为一个应用型、实践型、操作型并重的学科,为了将扎实的理论知识转化到实际工作中去,就需要我们逐步完善实验实训教学环节,以缩短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的时间。逐步完善会计专业的实验实训教学过程,为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本院校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其根本发展出路在于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社会对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评估,着眼点在于毕业生的职业素养。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就必须进一步提高实验实训教学环节的水平,积极探索实验实训环节的教学方法和途径,构建出具有三本院校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要实现这样一个战略目标,除了逐步提高会计实验实训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还要注重提高课程安排的系统性合理性,将实验课具体生动的展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注重编写符合三本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教材,强化“双师”型教师比例,形成一个具有会计专业特色的专业教学团队。会计实验实训教学在会计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科学完善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对会计实践教学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结合多年会计教学实践与调研情况,本文对会计专业实验实训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几点建议。
一、三本院校会计实验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在会计教学体系中,实验实训教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例如理论课教学时间一般安排在上午,而实验实训教学时间一般会安排在下午,甚至有的时候是插在理论课的间隙,缺少较集中的时间。另外根据现在我省职称评定的相关要求,对高等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重点强调担任普通理论教学工作量的学时,而忽视了教师承担的实践环节工作量,这样就会使老师只想承担课堂理论教学,而不愿意接受实验实训类课程。
2、实验实训教学内容抽象,与生产实践联系不紧
从多年会计教学经验来看,目前会计学专业学生碰到的困难不仅仅是电脑操作方面的问题,更多的是由于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对企业具体工作流程知之甚少,因此在学习时往往感到枯燥、被动,且有一定难度。在实验实训教学中,通常是把实习资料以教材、纸质形式交给学生,让学生按照教材上所给资料进行会计业务处理,由于实习资料缺乏且不系统,这种做法很难体现出实际会计工作的现场感,造成理解上的抽象,与实际业务相差较远,不利于学生对会计工作形成直观认识,执行结果多是有名无实。并且学生要在有限集中的时间内完成指定内容,不可避免有些反应慢、接受慢的学生存在抄袭的情况,效果较差。
3、教材质量参差不齐,使用不规范
目前,三本院校使用的实验实训类教材或教程,使用方面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不规范性,有时没有适用的教材,有时教材深度不够。部分教材编写得不够透彻,学生不易理解。会计制度、准则的变动不能及时在教材中得到反映,与实际工作出现脱钩现象。
4、实验实训课程安排不系统且质量不高
就我院来讲,会计专业的学生安排的实验实训课程有:会计学原理模拟实验、成本会计模拟实验、财务会计模拟实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专业认知实习和毕业综合实习与设计等。这些课程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最大限度地缩短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距离,做到上手快。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往往不系统,各个课程都是独立的实验课,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来模拟企业的一套流水业务过程,与实际脱钩较严重。有些院校虽然开设了上述实践技能课程,但没有达到要求,使实验实训课程流于形式。
5、三本院校人才流动大,缺少“双师”型人才
三本院校起步相对较晚,师资配备上多为青年教师,缺乏一定比例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以我院为例,理论、实验教师多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他们从学校走进学校,本身就没有真正从事过会计的实践工作,只有相对扎实的理论基础。再加上教学任务繁重学校经费紧张等问题,这些青年教师很少参加专业培训,没有去企业中实践锻炼的机会。在企业中真正参加过会计工作,并在实验实训教学中担任一线教学任务的教师,仅占30%左右。再加上现代社会人才流动性较大,更易导致高水平人才的流失。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我们可以看出会计实验实训教学与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实际会计工作需求的差距,这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实际会计技能的培养。因此,必须面对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变革与创新会计实验实训教学。
二、加强会计专业实验实训教学环节的建议
1、提高实验实训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
三本院校会计专业办学培养的目标,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所以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就应该加大实验实训课程的课时比例,并且合理安排学生上课时间,让学生不要每天“太疲惫”的时候来上实验类课程,并且采用集中上课、小班上课的形式,以便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实验实训课程。增加相应的实验实训课程,必然会增加相应的教师,应提高实验实训课的地位,不要让老师带着有挑课的心理负担来上课。
2、调动学生的视觉、触觉,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现在的会计实验实训教学,大多以案例教学的形式来完成,但实验教学需要用到大量的案例来完成教学内容要求,案例教学一般只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与实际会计业务相差甚远,并且多是枯燥的书面资料,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要建立真实的、形象的、生动的案例。比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实际去收集真实的会计资料,然后制作成动画的形式,来给学生进行展示,使实践教学更加的逼真;另外,学生也可以在校外实习中,按照指导教师的要求来收集相关的会计信息资料,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体现出会计教学的真实感。
3、提高实验实训教材质量
三本院校起步较晚,大多数课程都是采用一本、二本或是高职高专类的教材进行教学,所以要选择适合三本院校的教材。教材应该分为课程内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两部分,并且注重提高会计专业课程知识点的相关性。比如一套资料既可以作为《会计基础》的练习,又可以在《会计电算化》中进行练习。对于会计专业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具有时效性,对于各种法律法规的变动,实验教材也要与实际工作相一致,根据实际工作及三本院校学生的的特点来制定教学内容。
4、完善实验教学体系,突出会计应用能力培养
对学生应安排基本的课内实验,针对各门课程的特点来完成。例
如,《會计原理》课程开设会计原理模拟实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开设财务会计模拟实验,《成本会计》课程开设成本会计模拟实验等。在最后一学期,应设置“专业模拟实验”,安排一定的课时,进行课程一体化综合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操作能力,在会计综合模拟实验基础上,要将会计核算、成本计算、对外报税、审计管理、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中所讲的内容,在实验资料中有所体现,并将会计手工做账和会计电算化相结合进行练习,逐步实现会计教学的一体化实验实训体系。
5、加强会计双师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作用,“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还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目前“双师型”教师,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让学校的自有教师,走到企业中进行实际的会计工作培训、顶岗锻炼或参加高级科研进修,让教师有一定晋升空间;或是聘请企事业单位会计师来校教学或进行专业讲座,构建出有三本院校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总之,会计实验实训教学作为会计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变革与创新应体现一种整体的教学思想,是一项系统工程。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也必须更好的贯穿到整个专业教学改革体系中,建立以技能训练为主,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科学系统地推进三本院校会计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张晓岚,邬展霞,戴景南. 高校会计实验教材建设的现状调查[J].会计之友,2011(06).
[2] 李中,刘卫柏. 高校会计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财会通讯,2012(16).
[3] 李金亮,杨芳. 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的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改革[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08).
[4] 王昌.项目体验式教学在信息技术类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山西财经大学学院,2013(S3).
实验实训课程 篇4
单片机是安防行业电子产品经常选用的微处理器之一,因此,学好与掌握单片机的开发过程、安防单片机产品调试与检测过程是安全防范技术专业学生的重要基本功。
《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是安全防范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面向应用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的课程,实验实训在单片机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单从课堂教学来看,抽象难懂,既难教又难学。学生往往学完这门课后,常常感到内容枯燥、无所适从,无法形成单片机应用系统的清晰概念,既不知如何系统设计,也不知如何进行芯片选型,更不知如何进行软、硬件综合调试,因此,依据学生的特点和课程的特点,如何设计开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运用学过的知识创造发挥的实验实训项目就成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单片机实验实训,验证性实验较多,创新性实验不足,存在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课程内容与企业、行业和社会需要结合不够、设计过程不合理等现象,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没有实训的兴趣,学生普遍感到枯燥难学,不能体现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并且,传统单片机实验实训的教学内容对实训目标、实训内容、实训设备、实训工具、实训环境、实训要求、实训注意事项的全面介绍有欠缺,且实训教材内容未能及时更新,相关企业、行业的新的技术内容没有及时编入教材,对岗位群的技术要求掌握不够,可操作性不强,使学生难以对实训能做到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的实训效果。并且当前的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课程设计普遍存在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课程内容与企业、行业和社会需要结合不够、设计过程不合理等现象。实训课程的科学性、先进性是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是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等专业实践技能的必要训练。
因此,要改革传统的单片机实验实训,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开发具有灵活、开放和综合性特点的单片机实验实训项目,以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1 按“任务驱动法”对实验实训内容进行调整
1.1 企业参与实验实训项目内容的设计过程
依托专业与众多省内安防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通过多种形式向安防产品生产企业高管、设计、调试等一线人员及在安防行业从事产品调试、维护和生产管理工作的往届毕业生征求课程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具体的做法:(1)广泛征集安防单片机产品生产一线案例,从中进行筛选典型工作案例,加工(去除一些敏感信息)转化为适于教学的教学案例;(2)企业及时提供行业技术、产品的更新信息和设计要求、设计思想的变革,实现课程内容的动态更新;(3)与在安防企业一线从事单片机应用产品调试、维护和生产管理的毕业生交流,听取毕业生的意见。(4)通过与行业企业的深入交流,确立了以面向安防产品组装与调试、安防产品设计助理、安防产品维护维修等岗位、针对实际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全面进行实验实训项目的改革。(5)将课程实验实训、参与性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实施的安防产品生产一线工作流程紧密结合,使教学贴近岗位、贴近应用。
1.2 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引入“任务驱动”思想,构建实验实训内容
通过一系列的安防单片机生产一线企业的调研和分析,紧扣单片机的开发工作过程,筛选得出了典型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的教学内容和过程都按照完整的开发流程展开,根据不同的对象和系统,各环节的教学要求有所侧重,着重培养学生安防产品的软件调试与软硬件联调能力。单片机在安防产品中应用的典型工作过程如图1所示。
1.3 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学习规律序化实验实训教学
在工作任务置上采用先基本后专题、先基础后应用的方式。在实训任务的下达中也是先简单后复杂,先部分后全面。
1.4 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选择控制对象
在控制对象选择上尽量贴近学生的活动领域和生活经验,避免因对对象的不了解而加大难度,同时使工作任务“实用性”强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训任务的内容、时间设置上要考虑到学生的可完成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任务深度上按照学生能力的差异适当区别对待。
1.5 体现安防单片机产品设计、调试的循环性、反复性
实际的安防单片机产品在制作、调试过程中,根据实现功能的复杂度,可能进行多次的循环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遵循这样的环节,要求学生每个任务的完成都要经过反复的调试、对比、记录。
2 实验实训项目内容的安排与组织
2.1 内容的安排
在单片机实验实训教学中采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重新改编实训内容,收集了大量与安防专业有关的应用实例,通过筛选、整合成典型的工作任务,把各个任务作为线索穿插于单片机硬件、指令系统、汇编语言、接口技术的讲解中,让学生在具体的工作任务中学到理论知识,强调的是“边做边讲边学”,把所要传授的各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按由浅入深、够用、现学现用的原则分解到一个个具有明确应用目标的工作任务中,学生在完成了工作任务后,知识点就学好了,教学目的就达到了,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使学生熟悉单片机课程学习的流程及主要环节;掌握单片机开发的安防产品研发过程、生产调试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创新意识,促使学生将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术相结合;教师以实际工作任务为案例,按照实际单片机的设计流程进行知识的讲解和实训指导;学生以预先下达的设计任务为目标,边学边做,接受教师全过程指导,完成设计实训,实现“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模式。
学生的知识体系在真实工作过程的实践中体验、完善,培养了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增强了学生自信心,紧跟了当今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
2.2 内容的组织
教学内容的组织突破传统知识体系结构,按照单片机开发工作流程的要求,重组、序化内容。实际上,单片机开发的安防产品牵涉面广,具一定的复杂性和特定性,出于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课程设计中将实际安防单片机产品一线的任务进行筛选、简化,这样基于企业真实案例得到充足的教学素材,然后根据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组成,选择常见安防单片机产品,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递进规律,由浅入深,组织教学。
每一个工作任务的实施,都按照单片机的实际开发工作过程进行组织安排教学内容,注重学生软硬件调试能力的培养,体现职业性与实践性。每个工作过程的实施过程见图2。
3 改革实验实训教学方法
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穿插应用课堂提问、分组讨论、启发教学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灵活运用,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学习单元、不同的学习性工作任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下面介绍几种常用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
3.1 任务驱动法
在课程的每个阶段,定出具体任务,例如学习单片机的中断和定时/计数器知识内容前,我们先下达“使用红外探测实现非法进入探测区”的工作任务,然后分析工作流程,最后得出要完成这个工作任务,需要哪些知识,进而进入知识点的学习,学好后再来解决这个工作任务。做到边做边学,学中做,做中学。
3.2 项目导向法
在课程中以项目导向法展开教学,包括:(1)给出一个任务以及功能要求;(2)确定初步方案;(3)分析硬件构成图与流程图;(4)编程并联调;(5)运行与修改,使学生在实训中熟悉单片机软硬件设计的方法和技巧,重点培养学生软件调试、软硬件联调方面的能力。
3.3 示范教学法
边讲解、边操作示范,使学生熟悉项目的完成过程。比如教师在介绍单片机系统的调试要领时,将现成的开发电路板与仿真设备、计算机系统连接,单步、断点调试程序,实时观察联动装置的效果,使学生真实领会调试过程的各要领。
3.4 现场教学法
课程内容部分实训采用现场教学法,使学生直接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比如在介绍单片机的存储器结构时,教师就现场打开仿真设备,运行仿真软件,通过演示存储器窗口中的内容变化,真实地体验存储器的构成。
3.5 案例教学法
在课堂学习时,使用大量的案例进行教学,比如在介绍单片机的基础知识时,例举了大量单片机在智能仪器仪表、工业控制设备、家用电器、网络通信设施、医疗仪器、安防系统中应用实例,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该课程内容。同时也可以扩展学生对其它各类项目的了解。
4 结论
本文针对课程应用实践性强的特点,结合高职教育的需求,在单片机实验实训教学中引入了“基于工作过程”思想,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开发具有灵活、开放和综合性特点的单片机实训项目,使实验实训教学质量得到提升,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统一。
参考文献
[1]吕静.单片机实验教学课程改革的思路与效果.天津职业学院联合学报,2009,(5).
[2]李红萍.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甘肃联合大学学,2009,(3).
[3]李移伦,姚和芳.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设计研究,2006,(7).
生物实验课程总结 篇5
谢天佑物理42 2014012228 这学期我总共完成了四个实验:啤酒与酸奶制作和微生物观察,ELISA实验,显微镜的使用与小白鼠腹腔血细胞的观察和蟾蜍解刨实验。
啤酒与酸奶制作和微生物观察:
这个实验让我学会了制作酸奶的具体流程,还有制作啤酒的流程。并且让我了解到我们周边的微生物竟然是如此之多。
ELISA实验:
本实验让我们学习了酶相互反应失活的现象,然后用硫酸和显色溶剂让我们观察到反应液浓度引起的显色梯度。收获是让我们感受到酶的剂量可以如此小,而作用是如此之明显。
显微镜的使用与小白鼠腹腔血细胞的观察:
这个实验使用的是双目显微镜,十分新鲜。我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如此强大的显微镜。并且我还把所有的切片标本进行了一遍观察。发现了我们周边世界竟然有如此多的微观结构,可是我们的肉眼竟然看不见!我们看见的确是我们视觉的分辨率所致的平均效果。并且我观察了肌肉细胞,神经细胞,鱼鳞细胞等等。而他们的结构更是神奇。后面还观察了小鼠腹腔的腹腔血细胞。不过解刨小鼠的过程还是会很有心里负担的,不过后来在解刨蟾蜍实验听了生物伦理后心里感觉好多了。
蟾蜍解刨实验:
该实验就让我对解刨生物不再产生自卑感。并且了解并学会识别了生物的内脏等器官。其中包括心脏,肺腔,胃,卵巢,大肠,小肠,淋巴结等内脏结构。
总结:
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探讨 篇6
关键词:审计模拟实验;教学探讨;实务操作技能
G642;F239.0-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业务的复杂性不断增加,社会需要更多具有扎实专业知识、较强实务能力和良好团队协作能力的复合型审计人才,高校承担着培养审计人才的重要责任。近年来,部分本科院校开设了审计学专业,但培养体系并不完善。部分院校尚未开设审计学专业,会计或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进入会计师事务所或企事业单位内审部门从事审计工作。本科院校的审计课程分为审计学基础理论和审计实务训练两部分。审计学基本理论课程的讲授通常设置于第五或第六学期,审计实务训练通常以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形式设置于第七学期。
审计模拟实验作为对审计学理论教学的补充,在培养学生审计实际操作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审计模拟实验课程通常在仿真模拟实验室进行,通过模拟真实的审计业务流程,让学生动手进行初步业务活动、风险评估、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审计差异汇总、出具审计报告、编制审计底稿等实务操作过程,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财务报表审计流程。然而很多院校的审计学模拟实验课程教学未达到良好的效果,學生在模拟实验课上未能充分掌握相关实务操作技能。本文对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改进意见,以提高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配套教材匮乏,教学内容简单
审计模拟实验教材更新缓慢。一方面,很多教材沿用2006年的审计准则编制,未根据2010年修订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进行修订。另一方面,财政部于2014年大规模修订企业会计准则,对于其他综合收益、长期股权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关联交易抵消规则等多项准则作了重大修订。然而绝大部分审计模拟实验教材的解答仍是针对旧会计准则的会计业务进行查错纠错,教师在教学时需不断更正教材配套的答案,学生学习起来容易出现错误。
大多数的审计模拟实验教材更像是一本错账更正的习题集,学生对每个会计科目进行查错纠错。然而审计并非简单的更正错账,更多地涉及到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等内容,实训教材中无法呈现企业实体系统性内容的衔接,使得学生无法根据教材内容做相应的风险评估、制定合适的重要性水平、致使实施的实质性程序存在问题。且多数教材各章节涉及的业务相对孤立,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教师亲自编写审计模拟实验教材又比较困难,不易获取企业真实的年度会计账簿资料,无法保证会计数据之间、财务报表之间勾稽关系的连续性。
(二)教学内容单一,审计岗位模糊
目前的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把所有学生放到审计平台中,给每个学生配备一台电脑,使用电脑中安装的审计软件进行实训。然而这种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审计实务过程中涉及项目经理、审计专员、审计助理等岗位,各岗位的基本职能和职责范围及涉及的审计工作并不相同。让所有学生使用审计软件进行机械的审计流程操作,不益于学生了解各岗位的职责,学生对审计岗位的概念非常模糊,工作内容也一知半解。
(三)审计模拟实验课时较少
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审计学基本理论知识过于抽象和概念化,很多学生学习完审计学基本理论仍然对审计涉及的内容和环节不了解。这就需要在审计模拟实验课程中让学生接触企业账簿,对其会计业务活动进行审计,亲自动手搜集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底稿,掌握审计的具体业务流程。许多高校审计学理论课程设置为64课时,而审计模拟实验课程设置为16课时,审计模拟实验的课时略显不足。完整的审计流程涉及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进行内部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编制审计底稿等业务。在进行实质性程序时,有些科目的审计非常复杂,例如:存货的计价测试、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的审计、固定资产折旧的测算、税金的测算等,学生普遍反映在课堂时间内无法完成完整的审计流程。
(四)教师实务经验不足
审计模拟实验课程要求任课老师在具备专业会计和审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审计实务经验。然而许多高校的教师都是硕士或博士毕业直接进入高校工作,没有接触过会计或审计的实际工作,无法深入、清晰地给学生讲授审计的具体业务流程。例如: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的测算,模拟实验教材中将固定资产机械地分为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办公设备、交通设备四类,对每一类分别按使用年限进行折旧测算。然而在审计实际工作中,并非所有机器设备或办公设备的使用寿命均相同,也并非所有固定资产在被审计的当年能提足12个月的折旧。实务工作中需要把在被审计年份没有提足12个月折旧的固定资产单列进行折旧测算。对于使用寿命相同、残值率相同的机器设备、办公设备和交通设备可以合并测算累计折旧。所以实务工作中通常按照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和残值率的不同进行分类做测算,而并非简单地依据固定资产类别划分。许多教师没有实务经验,按照审计模拟实验教材讲授这部分内容过于机械,不能灵活地给学生传授知识。
二、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的建议
(一)加强企业调研,开发审计模拟实验教材
高校教师应积极进行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真实的业务环境,搜集企业的一手会计资料。同时,高校可为教师提供到会计师事务所挂职锻炼的机会。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教师一方面可以了解审计业务的操作流程,加强审计实务能力;另一方面可了解企业真实的会计资料,直观地了解企业内外部环境及其对风险评估、重要性水平制定的影响。通过企业调研和挂职锻炼,教师可与企业专家根据新审计准则和会计准则共同编写模拟实验教材,设计完整的符合真实企业情况和审计业务流程的教材,加强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进行角色扮演,仿照会计师事务所设置审计人员
角色扮演即将学生安排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审计岗位进行衔接,明确各岗位的职责范围,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下体会审计不同岗位涉及的工作。例如:对库存现金进行盘点,可设置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主管、出纳、会计师事务所的项目经理、审计助理等岗位,分别请学生扮演相应的角色,模拟库存现金盘点的真实情境,结合企业账簿资料,让学生编制库存现金盘点核对表,从盘点日倒推至资产负债表日的账面金额。对应收账款进行函证时,设置审计助理、被审计单位负责人、会计、出纳、被审计单位客户等岗位,请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审计助理根据明细账填写应收账款询证函,请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在询证函上盖章,向被审计单位客户致电告知发函事宜,必要时采用跟函方式,同会计或出纳人员一起到被审计单位客户的公司发送询证函,期间仔细观察会计或出纳同被审计单位客户是否有串通舞弊嫌疑。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快速了解各账户审计的实质性程序,了解不同情境下突发状况的应对措施,决定是否对审计风险进行重新评估。结合真实情境,学生能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增加感性认识,快速掌握审计知识和技能。
(三)适当增加课时,融入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手段
如前文所述,审计模拟实验的教学学时通常为16课时,对于复杂的审计流程而言,16学时略显不足。模拟实验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审计实操技能,培养学生审计的风险应对意识,如果课时不足,会影响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只学会了“抄答案”,明显与该课程的初衷背离。所以高校应适当增加审计模拟实验的课时,例如增加至24或32课时为宜。
对于课时不足的问题,高校可适当融入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手段。微课是以简短的视频为载体记录教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的教学活动。慕课即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国内外已建成众多慕课平台,例如:Coursera、Udacity、Edx、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等。世界著名大学上传优秀教学资源,供全世界的学习者观看和学习。翻转课堂是以学生为核心,学生在课堂外自定学习进度进行自主学习,课堂内展示交流学习成果,教师作为指导者和辅助者,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例如:对存货计价测试这一难点问题,教师可制作视频,根据成本计算单检查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检查成本的计算是否正确,对存货收发情况进行计价测试,将这一系列过程涉及的会计凭证及账簿、审计涉及的计价测试表录入视屏中,使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清晰地了解审计步骤,了解应核对的凭证及记录。学生也可在慕课平台上查找相关教学视频,与平台上的学习者进行交流,通过慕课学习,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没有完全掌握的内容,掌握相应的审计流程。
(四)高校之间、校企之间进行广泛交流
对我国审计实验课程教师的学历及教学、科研能力进行调查发现,高校教师的审计实务能力略显不足。高校应完善教学质量检查制度,定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高校教师可积极到其他高校进行调研和学习,汲取优秀教师对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教学经验,开展研讨及交流活动,促进教学实践水平的提升。同时,高校应积极为教师提供到会计师事务所或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进行脱产或半脱产学习的机会,教师参与到真实的审计项目中,熟悉并掌握审计流程,这样才能将实务技能准确、清晰地教授给学生。除此之外,可邀请会计师事务所的专家到学校进行授课,或开展指导讲座,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书本上没有涉及的审计实务内容,提高学生对审计实际工作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杨慧媛.应用型本科审计实践教学模式的构想[J].经济研究导刊,2015(5):131-132.
[2] 张爱华.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独立学院审计实践教学研究[J].当代經济,2014(1):114-115.
[3] 李卓.普通高校审计专业模拟实验课教学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14(12):207-208.
实验实训课程 篇7
一、存在的问题
1. 学时少任务重。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学习, 不仅需要理论上的深入探讨, 而且需要通过实践上机, 自己开发一个管理信息系统, 才能真正理解书本知识, 牢固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因此, 本课程设计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一个实际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开发, 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的能力, 更加熟练地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方法和工作步骤, 对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实践有进一步体会。在时间安排方面, 通常采用理论教学在先, 课程设计在后的串行方式, 这种方式要学生在较短 (通常36学时) 的时间内完成从系统调研、分析、设计到编程实现的所有工作, 同时还要编写出规范的课程设计报告, 往往导致学生敷衍了事或下载抄袭, 难免降低了课程设计对于理论理解、能力培养的作用。
2. 重心偏离, 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一个基于应用的信息系统对于刚学习了理论知识的学生而言, 仅用30多个学时时间, 连具体的业务流程尚不能梳理清楚, 课程设计对系统的认识只能停留在一个模糊的轮廓上。因此, 课程设计时间往往多数用于信息系统的细节开发与工具的熟悉, 注重“微观”技术细节, 而忽略系统“宏观”的构架, 造成重心偏离、本末倒置。
3. 组织和考核方式的不足。
在人员组织方面, 一般有一人一题或3~5名学生组成课程设计小组共同完成任务两种形式, 一人一题方式存在时间过紧工作量大的问题;多人一题方式教师难以判断设计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工作数量和质量并给出一个公正成绩, 由此造成小组成员间相互依赖、学生缺乏压力和动力,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实验与课程设计改革方案
管理信息系统实验与课程设计创新首先确定目标, 然后从课程选题, 任务安排, 设计过程监管和成绩评定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改革, 重塑人才培养模式。
1. 精心选题。
对课程内容和设计题目进行了精心设计。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兴趣爱好, 从案例库中选择相应的设计题目, 对每一题目做出相应的描述, 并按题目类型进行分类, 整个教学过程和进度在教师的控制中, 并按以往经验估计学生会遇到问题, 提前做准备。
2. 收集整理成熟案例, 建立相应的资源库。
从教学过程、实际项目开发和网络资料中不断积累成熟案例的资料, 逐步形成案例库。在每届学生进行完课程设计后, 都及时进行整理, 把合适的案例加入案例库中。
3. 学生自由组合, 自由选题。
将项目管理的思想应用于MIS课程设计, 改变一人一题的做法, 采取“项目小组”的形式, 全面实行项目管理负责人制度。改革后以4~5人的规模让学生自由组合, 由教师确认。具体明确各组设计题目内容、小组负责人、小组成员分工。小组长承担项目负责人的角色, 负责计划制订、进度安排、过程监督和协调等工作, 全面负责项目的实施和综合管理, 对实验任务是否完成领导负责, 扮演主要角色。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小组成员有权利重新制定小组长, 以实现民主化。指导教师的主要工作是起指导作用完成这个目标, 起辅助作用。具体要求如下: (1) 各小组制订计划和进度安排:依据“实验指导书”和“实验大纲”, 在教师指导下, 采用甘特图制订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明确各阶段的进度、成员的任务分工和各阶段的目标要求。 (2) 各小组依据项目实施计划 (甘特图) 进行实施:实验与课程设计主要分为调研、分析、设计、实现等阶段, 也有不少工作是并行的, 其中团队内部监督和协调尤为重要。项目管理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团体努力的结果, 团队中成员的平时成绩实现互评。 (3) 设计过程中, 各小组首先要对项目进行深入和充分的调研, 针对调查所了解到的业务流程, 提出新的业务过程模式。这就要求学生要综合运用所学的管理知识, 否则就无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提出管理模型或业务流程改造之后, 学生考虑采用何种信息技术和手段.来构造新的信息系统。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给予适时指导。 (4) 系统实现时, 采取分功能模块、自由组合, 以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和积极性, 负责同一模块的学生必须分工合作才能完成设计, 各模块设计完毕后, 分别进行调试, 通过后, 全体再进行系统联凋, 直至全体通过。在合作设计和调试过程中, 学生的团结精神和协作能力得到了锻炼, 由于各模块间存在密切联系, 因而学生必须运用系统论的观点, 分析自己模块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模块的关系, 这样才能顺利完成设计。小组必须在计划的指导下, 分头负责, 团结协作才能完成实验;如果某个人的任务不完成, 不仅其个人成绩受到影响, 小组进度也会受到影响。从试验情况来看, 这种组织形式, 比单独一个人完成设计的形式更接近实际环境 (团队工作是实际信息系统开发的一个特点) , 不仅可以完成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协作、协调能力和竞争精神。实验之所以这样设计, 让学生得到较为真实和有效的训练, 全面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素质。通过实验与课程设计这门课, 学生不仅要完成实验设计本身这个内容, 也学习了如何进行项目开发和管理, 以适应实际需要。
4. 实验与课程设计的过程管理。
实验与课程设计的指导, 做到全程、多方位, 并保证给学生留有足够大的自主和创新空间。设计过程控制, 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老师指导, 另一方面学生自己监督, 负责。变依赖教师管理为学生自我管理为主在实验与课程设计过程中, 坚持做到严而不死、放而不散。为了全面训练学生、完成设计任务, 除了给予及时的指导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之外, 还必须加强监控, 对学生的阶段性成果如需求分析、设计报告必须严格要求, 中期检查也采取答辩汇报形式, 不合格的一律要求重写。因此实验与课程设计指导书事先做到具体明确, 一方面“集权”进行严格的要求、控制和考评, 防止过去那种无人管无人问, 让学生完全自由设计, 到时间随便交个报告就行了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 还是更多地“放权”让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 通过让学生参与课程考核, 保证学生能在自我管理乃至自觉行动中, 按质按量地完成各项任务,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5. 实验与课程设计的考核改革。
根据课程设计特点, 考核方式宜以过程考核为主, 课程的考核内容分三部分:设计文档完成情况、设计任务完成情况、团队评价情况。其中任务完成情况考核主要采用答辩的方式进行。答辩分为两次, 第一次答辩主要是针对小组成员形成共识的系统方案、前期分析、设计和部分公共文档。后一次答辩针对学生个人在小组中承担的任务所应完成的内容进行答辩, 要求进行系统演示。一般采用从小组成员中现场随机抽学生的方式, 以检查每位同学对题目总体掌握情况和个人完成任务的程度。团队评价可以体现小组成员的个体差异, 主要由小组组长评价和责任教师评价组成。考核成绩由答辩成绩 (40%) +报告成绩 (30%) +平时成绩 (30%) 。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作为课程实践性环节之一, 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使学生加深理解、验证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增强管理信息系统的感性认识;能够运用结构化的系统开发方法进行小型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着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在实践能力方面着重培养系统分析方法、系统设计方法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在实施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创新改革后的实验与课程设计效果理想。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学习态度非常端正:学生通过实践对复杂、抽象的管理信息系统理论和管理理论理解得更深, 结合的更好;在能力培养方面, 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都有一定增强, 通过答辩, 培养了学生的胆量和应变能力;在个性品质培养方面, 学生的独立、务实、敢于创新的思维习惯, 勤奋肯干、团结协作的行为习惯得到了锻炼。该实验与课程设计对培养学生的系统分析能力、研究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形成新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实践与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使管理信息系统实验与课程设计发挥应有的作用, 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本文提出建立设计资源库, 选用具有实际意义的小型系统, 采取让学生自由组合、自由选题的组织方式和以答辩形式进行成绩评定的考核方式。实施结果表明, 此方案能较好地改善教学效果, 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 (第四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纪贤标, 邵哲平.管理信息系统实验与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 2008, 9 (1) :83-86.
[3]邓晓红, 赵锦锴.基于项目管理技术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教学改革[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8, (6) :107-109.
实验实训课程 篇8
成长档案袋:让综合素质评价更加全面
成长纪录袋作为学生评价的一项重要方式, 白银市实验中学早在2004年就开始了探索, 而今, 它已不但成为评价学生的一种手段, 而且发挥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
滕文强介绍说, 最初学生成长纪录袋里的内容是以日记的形式呈现, 学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及班里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 后来学生学的内容越来越多, 学生的心里话、对老师的意见、对班级发展的想法……这引起了老师们的关注, 因为学生多, 平时老师对每一位学生不是太了解, 通过日记, 老师们了解到了更多学生的情况, 而且比较真实。
让人惊喜的是, 时间一长, 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大幅度提高。滕校长举了个例子说, 有一年, 一位男学生发现厕所一个地方漏水, 他就专门在周末, 用瓶子接下漏的水, 然后算出每月、每年浪费的水量, 专门给学校写了一份报告。
记录袋里像这样的事例也不在少数, 有了这些经验, 新课程实施后, 学校就在这些基础上建立了学生成长档案袋, 记录了每一位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激励他们不断提升自我素养。
在班级层面, 学校建立了《班级日志》制度。班里学生记录当天本班中发生的重大或有特殊影响的事情, 可以对当天本班的班级氛围作出描述, 记录文体、风格可以各异, 提倡表现班级特色, 记录每个班级的日常生活, 这也成为了老师和同学们之间的桥梁纽带。
滕文强说, 《班级日志》是反映班级发展基本情况的载体, 是班级常规管理的基本依据, 是广大同学一日生活学习情况的信息库, 是班主任了解同学们发展状况的一扇窗口。
对于学生个体, 高一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学校统一安排, 由班主任、学生、家长共同填写《入学成长报告》《高中发展规划》;对学生的《学生成长记录册》, 由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家长填写, 班主任统一批阅, 每半学期进行总结, 对学生的发展做出阶段性评价和成果认定;每学期全面整理一次成长记录档案, 让学生自己回顾总结成长历程;高三毕业前, 做终结性评价, 填写《综合素质评价总评表》《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单》。这样, 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就更加全面、生动和准确。
研究性学习活动:引领学生个性化发展
在白银市实验中学, 研究性学习和其他学科课程一样正常开设, 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在采访时, 一项关于“固体废弃物的主要品种的回收价值的调查”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这项课题是2010级高一 (2) 班的研究性学习内容。课题组长是吴昊, 指导教师为武正祖。
从研究过程描述中可以看到, 课题组的成员在周末和假期在白银市一些回收厂、垃圾收购站和相关地方进行了调查, 通过查阅有关资料, 了解固体废弃物的主要品种、产量及其来源, 并通过实地调查、参观、了解, 访问垃圾收购站、建料生产厂等相关公司中有关固体废弃物的主要品种及其处理方式和回收价值。最后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本地区主要固体废弃物的品种及其处理方式和回收价值。
最后, 课题组成员完成了调查报告, 对平时人们生活中产生的“垃圾”进行了细致的归类和划分, 并提出垃圾回收、利用的一些知识和经验。
这只是白银市实验中学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一个例子。据了解, 三年来, 学校高一、高二、高三年级申报的研究性课题共600多个, 已完成的课题达400多个, 做到了人人有课题。
为了总结经验, 为学生提供生动的研究性学习素材, 学校将学生的优秀研究成果以《研究性学习》杂志的形式汇编成册。
滕文强介绍说, 每年十月份学校教科室统一组织进行课题辅导讲座并开始组织课题申报工作, 让学生以4—8人的小组形式申报研究课题, 也可以独立申报, 课题研究的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凡申报课题, 教科室组织审查, 审批后填写申报表。在课题申报至结题过程中, 根据研究进程, 教科室组织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讲座, 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研究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课题研究结束, 学生提交结题报告, 学校组织答辩, 答辩分年级进行, 每个年级设十二个答辩委员会, 全体学生参加。
四维高效课堂: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目的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校长滕文强认为, 这一目的的实现必须从彻底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入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新课程实验的根本要求是通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全面发展, 最终的落脚点在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因此, 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是新课程实验的核心。
因此, 白银市实验中学结合学校实际, 推行了独具特色的四维高效课堂建设。
什么是四维高效课堂呢?滕文强校长解释说, “四维”就是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教师施教、课程性质、课堂文化四个方面。四个维度中, 学生学习是主体、是目的, 教师施教是手段, 课程性质是内容, 课堂文化是保障。四维高效课堂基本模块分为自主学习、探究交流和达标测评三大模块。三个模块在40分钟课堂中所占时长划分大致为“8+25+7”。
那么, 在具体课堂教学中, 四维高效课堂又是怎么样实施的呢?
记者了解到, 在教学中, 一堂课分为目标展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评拓展、总结测评等六个具体环节。
滕文强校长说, 所有环节都是围绕学习目标设计和展开的, 所以目标展示是每节课必不可少的首要环节。明确学习目标后, 学生要依据学习目标展开自主学习, 发现并记录问题。合作探究是四维高效课堂的核心环节, 要求学生在完成导学案相关部分的基础上, 由小组长组织讨论交流, 初步解决疑难问题。展示交流是四维高效课堂的关键环节, 小组将讨论过的问题答案和知识框架等内容展示、交流, 从而实现个体知识的群体共享。点评拓展是高效课堂画龙点睛的环节, 点评可以是学生做出的判断, 也可以是老师做出的凝练, 是提升课堂层次和深度, 为学生提供思维碰撞和互享的重要环节。目标达成的程度如何, 要通过总结测评环节检测监控, 指导后续学习。
影响四维高效课堂效果的还有两个重要的环节, 第一个是教师自主编写的导学案, 因为, 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是依托导学案展开的。第二个是学习小组, 每个小组都分为A、B、C三层, 课堂的探究讨论是在小组内同一层次之间、不同层次之间依次展开的, 这样的讨论方式既能提高效率, 又能解决问题。
很多老师表示, 四维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实施以来,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已经基本深入人心, 教师不再迷信于讲授模式, 而是积极投入到高效课堂教学实施中, 不断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参与, 合作探究, 教与学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初步转变。
通用技术:提高学生技术素养
在白银市实验中学展室里, 一件件精美的学生作品格外引人注目, 这些作品大多是学生运用通用技术课上所学知识制作的。其中既有结合教材要求所做的各种木工制品、风筝、台灯、挂链等, 也有如剪纸、激光雕刻、简易机器人、水火箭等高技术含量的优秀作品。
为了开设好通用技术课程, 学校投入专项资金建设了白银市首批标准化通用技术实验室2个, 工具材料室和学生作品展示室各1个, 配备了基本的教学演示仪器、分组教学教具学具、模型制作设备以及金工、木工、电工工具等, 确保了两个必修模块和两个选修模块的开设, 同时也为学生课外探究活动提供了条件。
学校还利用通用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成立了技术学科兴趣小组, 聘请相关学科的教师和专业人员担任指导老师, 利用课余时间和每周的社团活动进行技术设计、技术制作, 培养学生运用技术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技术创新的实践能力。
为了提升学校通用技术课程的整体水平, 学校还通过市教育局聘请甘肃省知名通用技术教学专家、高级工程师韩独石老师担任学校通用技术课程顾问, 指导教师和学生开展学科创新及作品设计制作, 并在学校设立了韩独石工作室, 提高了学校通用技术课程开设的能力和水平。
实验实训课程 篇9
一、实验教学弱化的表现
1.有理念, 弱行动
调查显示:学校和教师对实验教学功能、价值的认识和实践存在较大落差。如96%的教师认为化学实验在新课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或比较重要的地位, 对学生学习化学是有帮助的;87%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 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96%的教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87%的教师体会到实施实验探究教学对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有非常大或较大的帮助。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 87%的教师认为“新课程理念虽好, 实验教学落实却难”, 44%的学校以演示实验、教师讲实验或用视频和其他方式代替实验;35%的学校“活动与探究”栏目中的学生实验开出率不足25%, 甚至出现了教师在黑板上“画实验”或屏幕上“亮实验”、学生在教室里“背实验”的现象。
2.有实验, 弱探究
调查显示:实验教学中, 真正意义上的实验探究极少, 基本上是按照教师设计好的实验方案进行的一些伪探究实验。如对教材“观察与思考”和“活动与探究”栏目中的实验内容处理方式的调查表明, 80%的学校都能开设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 (详见表1) , 但对演示实验教学模式的调查却表明, 能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不足20% (详见表2) 。
3.有资源, 弱利用
调查显示:目前我市实验教学资源基本上能满足新课程实验教学的要求, 但利用率并不高。如参与调查的23所学校拥有高中教学班级在10~46个之间, 有2~8间化学实验室, 能满足2人一组学生分组实验;实验仪器齐全和基本齐全的共有17所, 占74%;共有实验员和实验教师27名, 其中17所学校有1位专职实验员和实验教师, 4所学校有2位专职实验员和实验教师, 另有2所学校是由任课教师兼职, 实验员和实验教师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0~40岁、40~50岁和50岁以上这三个年龄段, 年富力强且经验丰富;实验员和实验教师具有较高学历水平, 化学专业本、专科学历以上的占81%;但从实验室的使用和开放程度来看, 78%的学校化学实验室长期以来只对学生开放过几次或从来不向学生开放;44%的学校以演示实验、教师讲实验或用视频和其他方式代替实验;35%的学校“活动与探究”栏目中学生实验开出率不足25%。
二、实验教学弱化的成因思考
针对调查中实验教学弱化的问题, 我们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课程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不足
新课标将实验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同时指出:实验对于实现高中新课程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现象、进行数据处理、获得实验结论的过程中, 不仅能获得知识、技能和方法, 提高探究能力, 还能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程内容设置上, 除必修内容的主题2“化学实验基础”外, 增加了“化学实验”模块, 把化学实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化学实验所占教学内容的比例大大加强。在课程设置上采用模块设计, 分为必修、选修两类。其中, 必修包括2个模块;选修包括6个模块, 是必修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每个模块占2个学分, 共36学时。在课程模块选择建议中规定:学生在高中阶段修满6个学分, 即在学完化学1、化学2之后, 再从选修课程选学一个模块, 并获得学分, 以达到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建议有理工类专业发展倾向的学生, 可修至8个学分。然而, 在福建省教育厅颁布的《福建省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中理科生只要求在学完化学1、化学2和“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之后, 从“有机化学基础”和“物质结构”两个模块中任选一个模块学习, 并未将“化学实验”模块列入选学模块, 只是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开设。目前参与调查的学校中无一所学校开设“化学实验”模块。
2.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与行动有较大的落差
我们认为,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出现这种认识与行动的落差有两个原因:一是课程标准淡化“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的界定, 希望有条件的学校不受制于“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 努力创造条件, 尽量为学生实验活动增加更多的机会, 意图很明确, 但缺少强制性。像一些完全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被演示实验所代替, 一些无强制性规定的实验被取消了, 也给那些嫌麻烦不愿意做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师提供了借口。二是教材简化实验方案的目的是为实验者留下更为广阔的实验设计空间, 突出对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 这给实验者带来极大的不便, 不但需要自己设计方案, 而且实验成功率不高, 既费时又浪费药品, 甚至还会出现实验事故。教学实践中, 教师普遍认为由于实验方案太简单, 实验准备太麻烦, 又没有强制性要求, 因此实验可做可不做。
3.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尚未完全融入教学中
新课程提倡探究性学习, 要求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实验教学是体现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方式。实验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 要求教师课前查阅相关实验的文献资料, 设计出多种实验预案, 课堂中还要针对学生预习中出现的困难、疑问给予解答, 对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这不仅需要教师在课前花很多时间准备, 而且占用大量教学课时, 这也是实验教学中少有真正意义上的实验探究的主要原因, 即使进行探究性实验也基本上是按照教师设计好的实验步骤和提供的药品用量来进行的一些伪探究性实验, 得到的实验结论也是设计好的结论。
4.实验教学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
新课程实验教学涉及面广, 影响因素多。学校实验教学资源是影响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因素。虽然我市实验教学资源与新课标提出的“学校应高度重视化学实验室建设, 配置必要的药品、仪器和设备, 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在保证实验安全、有序的前提下, 条件较好的学校应向学生开放化学实验室, 为学生自主地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创造良好条件”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但基本上可以满足新课程实验教学的要求, 关键是如何充分发挥实验教学资源的作用。大多数学校的实验室仍以“仓库式的管理、简单化的服务、粗放式的实验”为主, 实验员、实验教师更多的只是仓管员, 实验室基本不对学生开放。
三、加强实验教学的几点建议
要改变当前实验教学的现状, 我们认为应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三个层面进行努力。
首先, 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新课程实施以来实验教学中反映的问题, 调整课程设置方案, 如将“化学实验”模块列入必修内容。教研部门应当深入研究并明确指出教科书中哪些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和边讲边实验是必做的, 并配备完整的实验方案;哪些实验是自选的, 可以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其中探究性实验要多于验证性实验, 这样既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有效地指导实验教学, 也保证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实验探究。
其次, 教师要自觉地将新课程观念转化为教学行为, 由知识传播者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 建构以“发现和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表达”为主线的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积极营造实验探究过程的民主气氛, 无论是提出实验假设、现象观察、数据测量, 还是对现象的疑惑、结果交流与讨论, 都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度, 让学生在没有心理负担的情境下, 积极参加讨论, 勇于质疑, 勇于创新。
再次, 提高实验资源的利用率。一是向学生开放实验室, 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熟悉并接触各种实验仪器, 鼓励学生以实验室为中心设计实验, 选择仪器, 通过科学探究, 归纳总结规律。二是强化实验员和实验教师的培训。新课程化学实验内容增加, 难度增大, 实验要求和方式的变化, 对实验员和实验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实验员和实验教师不仅仅是一个实验准备员、管理员, 更应是一个实验的研究者、新实验的开发者、学生实验的引导者和任课教师的合作者。三是重视化学实验室软资源的开发建设。化学实验室可利用的资源不仅仅是实验仪器、设备等资源, 还包括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先进教学技术提供的多媒体资料、计算机课件、网络资源等, 如建设探究实验室, 将传感技术引入化学实验, 通过计算机实时测量、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等。
实验实训课程 篇10
1 景区开发与管理综合实训课程界定
综合实训课程是相对于单项 (门) 实训课程而言的。一般来讲, 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实训内容和实训任务, 其主要目的是验证理论教学的相关知识, 并培养学生对本课程的实践动手能力的操练, 但受课程理论知识点本身的限制, 实训内容和实训任务具有很强的单一性和局限性。为克服单项 (门) 课程实训内容与实训任务的不足, 从而开发建设景区开发与管理综合实训课程。综合实训课程是指在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技能的基础上, 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完成既定的系统化的实训任务, 并能实现实训任务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动手能力。
2 景区开发与管理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条件
2.1 专业设置相对成熟
学院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开设于2002年。过去的十年里, 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从萌芽诞生, 逐渐走向成熟、稳健发展, 积累了成熟的专业设置经验。目前, 学院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已经形成相对科学、稳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课程设置及稳定的实习实训、就业基地。
2.2 师资力量雄厚
自专业设立以来, 学院一直非常重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育。第一, 聘请大批省内外旅游业界具有极高资历的旅游专家与学者积极参与学科建设、课堂教学和科学研究等工作;第二, 加强年轻骨干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组织他们参加国内外专业相关培训、到旅游企业 (或政府部门) 进行挂职锻炼, 以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实践能力、教学能力与综合素质。
2.3 外部环境优越
第一, 具有“东方休闲之都”之称的杭州市, 有着独具特色的吴越文化;第二,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是一所由国家旅游局与浙江省人民政府省部共建的公办高等旅游院校, 隶属于浙江省旅游局, 有着坚强的后盾支撑;第三, 浙江省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 为景区开发与管理综合实训课程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实战舞台”。
2.4 校外实训基地合作成熟
围绕学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宗旨, 先后与深圳欢乐谷景区、雷峰塔景区、乌镇景区、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景区、富阳市运动休闲委员会办公室等旅游景区、旅游重点市 (县、区) 旅游局签订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协议, 开展学生实习实训、实践教学、教学研究、课程开发等方面的工作。此外, 为更好地实现“工学结合”理念, 学院还与杭州市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景区企业共建“西溪学院”企业制学院。学院还将与上海欢乐谷景区企业筹建“上海欢乐谷订单班”, 为上海欢乐谷景区培养旅游人才。
3 景区开发与管理综合实训课程开发建设措施
景区开发与管理综合实训课程开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各门课程知识协调统一, 相关教师的紧密配合。在教师授课、学生实训经验总结的基础上, 结合学院专业建设, 就景区开发与管理综合实训课程的课程性质、实训目标、实训任务情景设计、实训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3.1 景区开发与管理综合实训课程性质
景区开发与管理综合实训课程作为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过程教学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 它是以塑造学生的景区服务与管理能力为主要目标, 通过运用和巩固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课程所学理论知识, 熟悉并初步掌握景区内训员、景区接待员、景区讲解员、景区销售员、景区人力资源专员、景区总经办文员岗位群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也可以为后续的旅游规划开发、毕业设计及毕业后的职业发展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景区开发与管理综合实训课程实训目标
景区开发与管理综合实训课程的实训目标包括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 (表1) 。
3.3 景区开发与管理综合实训课程实训任务情景设计
“学生主体”是综合实训任务场景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每一项实训任务都是在指导老师介绍实训目的、要求及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 由班级学生自己分组, 撰写综合实训实施方案, 明确任务分工、任务时序安排、考核等各项工作, 最终由各组成员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共同完成实训任务。根据旅游景区部门岗位设置, 构建了旅游景区内训员、景区接待员、景区讲解员、景区营销员、景区人力资源专员、景区总经办文员6个目标岗位群, 设计了21个实训任务场景 (表2) 。
3.4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
鉴于本课程为综合实训课程, 因此, 主要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核:
(1) 职业素养 (30%) :主要考核学生的团队协作、工作态度、精神面貌、工作纪律等方面的内容, 可以加强动态过程的考核。
(2) 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40%) :主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及应用能力, 可以通过学生编写综合实训报告书、活动策划等方面进行考核。
(3) 操作能力 (30%) :主要考核学生对实训任务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 可以对学生实训动态过程进行考核。
4 结语
景区开发与管理综合实训课程开发建设中的目标岗位群设计的目的在于加强专业课程与旅游景区实际工作之间的相关性, 整合课程相关理论与实践, 提高学生对职业岗位的认识与理解;在实训任务的设计上, 突出实训内容的可操作性和与旅游景区任务的紧密衔接, 同时, 还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与旅游景区发展趋势, 进行动态的调整, 不断探索和改进, 使得景区开发与管理综合实训课程中的实训任务更具有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由于景区开发与管理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 因此, 在目标岗位群、实训任务的设计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同时, 受专业课程设置及学院课程安排影响, 以往景区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只能进行某项实训任务的操作与训练, 效果有限, 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也不易形成, 因此, 景区开发与管理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建设亟需完善和提高。
摘要:“任务引领、学生主体”是景区开发与管理综合实训课程开发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本文以旅游景区目标岗位群为课程开发建设的着力点, 探讨了景区开发与管理综合实训课程开发的条件、性质、实训目标、实训考核方式等方面的问题, 构建了基于旅游景区内训员、接待员、讲解员、销售员、人力资源专员、总经办文员6个目标岗位群的21个实训任务, 并对21个实训任务综合实训情景设计。
关键词:课程开发,综合实训,任务引领,学生主体,景区开发与管理
参考文献
[1]黄金荣等, 工作过程导向的酒店管理专业综合实训教学模式探索——团队营销策划及现场服务[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11月.
[2]李巧平等, 高职院校综合实训课程设置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 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第1期.
[3]王文, 《专业综合实训指导》课程的教学探讨[J],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6月.
[4]邱晓岩, 《影视动画短片制作综合实训》课程的项目设计探讨[J],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9月.
[5]黄克华, 高职建筑类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改革探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年第8期.
[6]吴祝平, 综合性实训课程开发初探[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年.
小学科学实验课程教学探究 篇11
1 前言
邓小平主席曾说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二十一世纪,国家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等的比拼实质就是科技实力的比拼。大力发展科技水平,全力培养高新科技人才,增强国家科技储备,成为了所有国家都持续关注的焦点。而众所周知,科技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只有从基础抓起、从娃娃做起,才能真正为国家培养出大量所需的科技人才。是以,作为小学科学探究学习重要组成的科学实验课程理应成为广大教师日常工作的重点所在。小学的科学实验课程以科技教学为出发点,以学生为本,注重其长久的持续健康、全面发展,以促进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在自身的探究过程中掌握科学的探究流程,培养正确、理性的科学态度与思维方式,从而为其未来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需求提供保障。由此可见,大力推动小学科学实验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在此,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就如何更好的促进小学科学科学实验课程的开展提供几点意见。
2 充分激发学生实验兴趣
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很多未知的事物总爱寻根问底。这种求知的欲望如能加以合理运用,必可对小学科学实验课程的教学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日常实验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多对学生提出一些有趣问题和实验现象,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将注意力集中在所做的实验上,从而投身进科学探索的浩瀚海洋,促进教学效果的显著提升。例如在教授“食物的营养”这一课时,说到有关使用碘酒对淀粉进行检验,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清洁双手后,在其手指上涂抹碘酒,随后让其用手将预先准备的饭粒摆放到桌子上,这时就会有学生发现自己的手指和米粒突然都变成了蓝黑色,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老师抓住这一点进行相关知识的教授就会事半功倍。
3 通过有趣的游戏增强实验趣味
爱玩是所有孩子的天性,尤其对小学生而言严格的束缚往往会适得其反,相反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寓学于乐,将游戏融入实验课程的教学中则会使得教学效果获得显著提升。同时游戏也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科学合理的游戏方法也会深受广大孩子的喜欢,从而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例如讲授有关雨量器的知识时,学生在思量如何测量雨量时往往会依据日常生活经验,凭借自己的目测做出大致的估算。对此,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带领其开展游戏竞赛,让大家互相制作自制量雨器,然后看谁的更加精准,从而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知识。
4 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提升实验教学质量
科学实验更多的是众人智慧的结晶,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有效地分组,对于实验的有效开展意义重大,同时这亦是科学实验课程教学理念与学习方式的必然要求。在教学中,老师应提前对学生各自的特点进行详实的了解,在每个新学期的伊始,本着自由搭配的原则,先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自由组合,随后老师则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资料对其进行简单的调整,确保每个小组之间人员组成的相互搭配与互补,这一过程中需注意的时教师的调整应以引导为主,切莫进行强制性的隐形拆分和组合,从而对学生的积极性造成打击。各小组组建后老师应让各组通过自荐或推选的形式做出自己的人事分配,确保人人有事可做。需明确的是,小组人事的分配应进行定期的调整,从而使小组成员均可以体验实验各个环节的不同工作,实现其自身的全面发展。最后,老师还应与大家共同商议决定,小组中各个职务在今后实验中所应担负的责任,并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准则,并由组长对组内学生的表现进行记录与评定,错误累计到一定数量就需面对下岗离组的处罚。通过这种小组的分配,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实验过程有着更加全面的理解,更能使其懂得职责的重要性,从而能真正投入其中,促进实验质量与效率的提升。
5 总结
总而言之,作为一门探究性教学课程,科学实验教学理应是生动有趣,充满活力的。在实际的教学中广大教师应该对实验过程进行合理的安排,确保学生通过实验能够掌握探究的思维与方法,学会在创新中收货乐趣,实现其综合全面的发展。同时通过以上方法的介绍,也希望为广大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师提供一些不同的思路,为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提供一些借鉴。
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实验感悟 篇1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深化教育改革在于加强教育创新。教育创新是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当前, 人类社会正处在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的重要时期。21世纪带给人们良好的发展机遇, 同时激烈的竞争也使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时代要求教育进行探索和改革, 以培养出真正有竞争力的人才。
二、数学课程改革实验是教育创新与数学素质教育的完美结合。
数学是什么?拿破仑认为:“国家的兴盛与数学的进步和完善有着紧密的联系。”马克思指出:“任何学科只有在数学得以成功地应用于其中时才能被认为是完美的学科。”数学一向以其辉煌的智力成就而被尊为“科学的皇后”, 又以其为自然学须臾不可离的工具而成为“科学的仆人”。数学教育使学生不仅知道许多重要的数学概念、方法和结论, 而且领会到数学的精神实质和思想方法。中学数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即准确性、缜密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创造性等。
教育部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我国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为:
(1) 使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和重要数学知识 (包括数学事实, 数学活动经验) , 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2) 使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 使学生能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了解数学的价值, 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4) 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能得到充分发展。
从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可以看出我国的数学教育改革正步入国际化的轨道, 大众数学的思想正逐步取代传统的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大众数学的基本含义是: (1) 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 (2) 人人掌握必要的数学; (3) 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
从以上分析中不难看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数学课程改革都把数学应用性放在重要位置上。
三、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根本在于教师。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创新的主体, 广大教师要率先垂范, 做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弘扬者和推动者, 做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不辜负人民的希望和重托, 牢记神圣使命, 志存高远, 脚踏实地, 默默耕耘, 做爱国敬业的楷模。
在教学过程中要牢记, 教师和学生都是最主要的要素, 两者缺一不可, 不能强调一方面的作用, 而忽视另一方面的作用。教师中常犯一个错误:一味地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探究创新和体验, 使自身的主导作用难以发挥。学生的盲目探索会使学生迷失方向甚至失去信心。正确的师生观应该是教师起主导作用, 学生起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能当旁观者, 而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学习, 要严格要求学生, 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得到较好的训练。
四、教师教育观念的创新是数学新课程改革实验成功的关键。
新课程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 它要求我们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情景和学校生活都发生深刻的变化。
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 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长期以来, 由于社会对教育的筛选功能的强化, 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停留在选拔人才的层面, 教师的教学活动被推进了“应试”的狭小空间。教师对学生的关注自然也就盯在了“升学”的焦点上。这是“学而优则仕”的社会传统思想的反映, 传统与现代性的矛盾, 是新课程事实中的社会性矛盾。随着社会对教育期待的变化, 学校教育将向促进学生个人发展的方向转变, 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也将向培养其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素养及环境意识等方面发展。
教师应该从过去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课程的建构者, 把新课程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结合, 与实践连接, 为教育活动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生存, 学会做人, 学会合作。
数学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应该使数学具有多样性、变动性;不能仅是教材的执行者, 而应该根据学科内容大量查阅资料, 补充内容, 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成为课程的决策者。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 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获得知识, 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的新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使其感受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快乐, 品尝成功的喜悦。所以,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是一个组织者和参与者。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 如何激活学生思维, 使其展开想象的翅膀, 自由自主地在知识的天空翱翔, 应该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重点予以思考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既要注意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又要兼顾对有差异的学生因材施教;要抓住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适时予以表扬, 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不应该只做成绩的评判者, 而应该成为学生思维的启迪者, 学生发展的促成者。
不是任何有文化的人都可以当教师。教师职业有专门的理论知识做依据, 有专门的技能做保证, 教师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 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 而且担负着育人的重任。因此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数学功底, 而且应该懂得相关学科的知识;不仅能够传授基础知识, 而且应把身边的数学引进课堂, 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数学知识, 感悟数学真谛, 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观察和认识周围世界, 从而促进学生的日常思维向科学思维的方式发展。同时, 只有接受终身教育, 才不至于落后于时代, 才能够完成培养现代化人才的任务。
五、实验教材的创新设计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是课改实验的有力保证。
高中实验教材很好地体现了教育创新和素质教育的精神, 处理好了继承、借鉴、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 具有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具体表现在教材的“亲和力”“问题性”“思想性”“联系性”等方面。每节都以问题开始, 以“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 积极主动地开展实验与猜想、归纳与推理的活动, 思考问题的本质, 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利用信息技术呈现以往教材和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呈现的内容, 例如对大量的来源于现实数据的处理, 函数图形的呈现及建模函数的拟合等方便直观, 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体验数学的现实性、工具性, 能增强教科书的“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