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实验课程

2024-05-18

检验实验课程(共12篇)

检验实验课程 篇1

摘要:检验医学专业的临床生化检验的实验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全面的知识储备和动手能力,因此生化检验实验教学非常重要。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已经不符合生化检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需要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作出转变和调整,才能使医院检验专业《生化检验》实验教学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文章对检验医学专业《生化检验》实验课程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检验医学专业,生化检验实验课,实验教学

1检验医学专业实验课程目标和内容设计

1.1总体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是引领检验医学实验课教学的方向和框架,是对实验课程教学内容、方式、能力等方面的总体范畴,是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分目标的基础和依据,因此可针对临床生化检验的特点和实际要求,设计出该专业实验教学的总体课程目标。

首先,生化检验实验课程的基础目标是手工技能的培养,并观察和思考实验现象;其次,掌握检验方法学性能,包括精密度、准确度、线性范围、监测限等;再次,对于学科重点教学范围的“酶活性”,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课程教学掌握酶活性测定本质原理,并且要求学生在试验中总结、分析、掌握测定误差的原因;第四,熟悉自动化分析技术的原理及其功能特点;最后, 通过整体专业课程及实验课程的学习,基本了解和掌握检验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

1.2内容设计

结合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课程内容及特点以及课程中所包含的主要实验,将该专业实验内容设计为5个基本部分。第一部分,方法学评价实验,主要包括双缩脲法测定血清蛋白中增加批内重复性测定,硫氰酸汞法测定氯时制作标准曲线,重氮法测定胆红素实验时做监测低限的确定方法等;第二部分,试剂盒性能评价,主要包括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酶法测定葡萄糖,做反应终点时间的测定,脲酶波式法测定尿素;第三部分,酶活性测定实验,主要涉及反应吸光度、固定时间法缺点、底物消化等实验;第四部分,分析仪实验,主要实现学生了解和掌握自动化生化分析仪的目标;第五部分,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实验,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质量意识。

2临床生化检验实验课教学环节

2.1教学方法

临床检验实验教学在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课堂教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学识态度和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对所涉及的医学技术更加熟练和准确掌握。在实际的临床生化检验实验教学部分,大体可分为实验内容教学和仪器教学2个主要部分,因此其涉及到的具体教学方法是存在差异的。

实验内容教学部分,教学方法依然延续以往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课堂讲述为主,采用师生互动法、 问题情境法、内容拓展法等实际教学方法将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等实验内容信息传达给学生。此外,还需要求学生对实验基本内容课前预习,写出感想,提出问题或疑问,然后在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分析、解决和总结。在仪器实验教学部分,相对于其他学科,医学临床生化检验实验课程所涉及的仪器成本相对较高,维护成本高昂,并且仪器发展速度较快,使得医学院校专业实验室相对较为落后。针对此特点,仪器实验主要采用示教的模式,最好以小组教学为主。 此外,如果条件允许,尽量与其他医疗检验机构进行联合教学。

2.2试剂准备

试剂是临床生化检验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完成实验必不可少的关键。随着我国医疗卫生市场的经济化、市场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诊断试剂的试剂盒出现在市场中,为临床生化实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避免了实验室因自配试剂差异造成测定结果无法比较的现象。虽然试剂盒为实验室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本文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专业实验课程教学中,可只将试剂盒中的原始试剂给学生,将学生可以操作的试剂配制过程放在试剂实验操作的过程中,让他们根据实验步骤的要求自行进行反应液的配制。这种模式的试剂准备教学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反应试剂的配制过程,以及其在实验中的反应情况和作用,增加了学生对实验原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过程的兴趣和学习动机。

2.3标本准备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课程教学中实验标本是实验的主体部分,是实验测定结果的左右因素。在实际的医学院校生化检验实验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实验测定所需标本为血清标本,血清标本的来源主要有2个方向,一是鲜血员的血液,另一是正常体检人员体检时剩余的血清。生化检验实验是根据正常的课程设计和安排进行的,但血清标本却是相对集中的时间采集的,最常用的保存方式是冷冻保存,在实验需求时取出解冻。但是这种方式使得实验中的血清标本容易出现蛋白纤维沉淀,影响最终的实验效果。因此在本文的标本准备实验环节中,对实验用血清标本进行离心操作,去除蛋白纤维,避免蛋白纤维沉淀对实验的影响。此外,对于一些要求不高的基础性实验,可采用动物血清标本进行相关处理,采用模拟实验的方式进行测定。在标本的准备阶段,尽可能清除实验的干扰因素,实现实验结果的准确度。

3生化检验实验课教学改革思考

3.1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加强学生能力培养

实验课的目的是增加学生对生物化学检验原理、 过程的了解,以及对实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实验需要建立在学生动手参与的基础上,将学生作为实验课的主体,让学生在自主实验过程中发现、分析和研究问题。实验课要突出学生实践技能、创新、独立能力培养的核心地位,建立以培养多层次、自主性创新、综合能力、全面素质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际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模式为宜,在老师制定的实验框架内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课程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负责实验全过程,增加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养成正确的实验习惯。此外,在实验成绩考核方面,将传统的实验技能考核改进为实验技能竞赛模式,这样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

3.2重视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使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

随着社会对医学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医学生除了具备医学基本知识及实践操作能力之外,科研创新能力成为全新的要求和培养目标,因此在实验中应该着重改革这一环节。立足于课程教学,通过小组独立完成课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学院开放的实验室可提供给学生使用,增加学生的科研机会和教学互动;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时刻关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仪器的现在及发展,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进为实验课、见习课与实习课组合的模式进行实验教学。

检验实验课程 篇2

[摘要] 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是检验医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是随着检验医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在几年教学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笔者对教材使用、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时间安排和任课教师选择等方面作了探索。把教学内容和临床实践相结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积累了初步经验。

[关键词] 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教学1891年,世界上第一家正规的临床实验室——William Pepper Laboratory of clinical Medicine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附属医院建立。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全世界数家医院相继建立了实验室,但大多数规模小,工作简单,实验室管理不为人们所重视。

直至20世纪50、60年代开始,伴随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在实验室的普遍应用和检测项目的飞速增加,实验室工作越来越复杂,如何使实验室发挥更大效能,逐步引起实验室管理者的关注[1]。

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是检验医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是随着检验医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20世纪70年代起,国外开始出现临床实验管理教育课程,1978年美国正式成立了临床实验室管理协会。在发达国家,临床实验室管理学已成为检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医学检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了巨大的发展,各种类型的自动化分析仪器日趋先进,检测技术不断完善,检验项目逐渐增加。但我国临床实验室的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明显。近年来,我国才开始重视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的研究和教学,于2000年成立了中国医院管理学会临床实验室管理委员会。目前,我国多数医学院校已经将其设置为医学检验专业必修课,但其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等各院校都不尽相同,正处于探讨和摸索当中。我们在本课程的教学当中,坚持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原则,优选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材的选择我国近年来开始重视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的研究和教学,虽然有国外的教材可供参考,但国外的社会制度、管理模式、法令法规与我国存在较大差距,许多方面不能照搬硬套。因此,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了杨振华教授主编的《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本科教材,科学出版社于2004年、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于200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6年相继出版了相应的教材。尽管有多种教材可供选择,但各种教材侧重点不尽相同。因此,结合其它专业课程的配套教材,我们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的《临床实验室管理学》为学生教材,其它几本教材为学生参考书目。教师在备课时将各本教材的相关知识归纳总结,尽量作到各知识点的全面。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临床实验室管理学内容广泛,涉及组织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和市场管理等方方面面。高教版《临床实验室管理学》共有15个章节,但本课程的课时数较为有限,仅有理论教学27学时,根本无法讲授全部内容。鉴于我们现行管理体制之下,临床实验室在财务、人力资源和市场管理几方面缺乏自主权,而质理管理是临床实验室管理的核心内容,安全管理是临床实验室管理的工作基础。因此,我们以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为重点,安排了临床实验室管理体系、临床方法学选择与评价、量值溯源、诊断试验的临床效能评价、分析前中后质量控制、循证医学、实验室认可和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等9个专题内容。

在生化检验、免疫检验、微生物检验及基础检验中都分别有质量管理的内容,质理管理作为本课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教学中如何与其他课程的内容相衔接,是教学的关键。因此,高等教育出版社在编写新版医学检验各专业规划教材时,充分考虑到全套教材知识体系的完整和减少重复,对各专业教材的相关内容作了适当删减,使临床实验室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系统的课程开设。因此,在教学安排上我们将本课程放在理论教学的最后一学期,在学习本课程质量管理内容时,引导学生对各专业的相关质量管理进行比较、归纳总结,既起到融会贯通的作用,又避免了过多的重复。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应用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是一门与临床紧密结合的管理学科,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与以实验操作为主的专业课程相比,不够形象、生动,显得较为枯燥。再者,学生尚未有临床实践经验,对临床实验室管理工作缺乏感性认识,对本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存在较大的困难。因此,教师通过理论与实际联系的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理解学习重点和难点。

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信息量大等优点。譬如,我们在介绍实验室设施、布局及实验室安全管理时,通过给学生展示在实验室现场拍摄的照片或录象,将无法现场展示的场景、设施等通过图片、影像展现给学生,使教学内容变得充实、生动、直观,加深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sof teaching)是基于情景学习、认知弹性论、以学生为主体的凭借具有多表征的潜在价值的“案例”引导学习者进入科学探索和反思的学习过程[3]。譬如,“临床方法学选择与评价”和“量值溯源”两个章节都是本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抽象、生涩难懂,于是我们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在讲述“临床方法学选择与评价”时,我们以“GOD-POD法测定血糖的方法学选择与评价”和“溴甲酚紫法测定血浆清蛋白的方法学选择与评价”为例,从文献查阅、最适条件的选择、初步评价试验、最后评价试验到临床效能评价,逐一讲解,使学生从实例了解原理,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在讲述“量值溯源”时,以目前正在承担的量值溯源课题项目为例,讲述量值溯源的意义、实施方法和存在的问题等。将案例教学法用于上述章节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实验室认可和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章节主要是依托一些法律法规、相关规章、标准等条款,而这些内容却是我们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必需的知识。

因此,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借助我系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我校通过了CAP实验室认证的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为基地,通过参观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后,回到课堂上,结合相关条文,进行研讨式教学。结果,学生反响强烈,学习热情高涨,使原本乏味的文件变得生动有趣了。教学时间的安排我们的五年制本科学生,经过在校四年的系统学习后,即将进入一年的临床实习阶段,这时学生对医学检验专业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掌握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但对临床实验室的认识还很模糊。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课程全面介绍了临床实验室的性质、功能及管理等内容,可为学生顺利进入临床实验室实习打好基础。因此,我们将这门课程安排在第八学期的最后九周,即进入实习基地前的最后时期,这时候各专业课程教学基本接近尾声,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能与各专业课程很好地衔接、融汇贯通,为将来的临床工作顺利过渡。据进入临床实习的学生反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很快适应实验室工作环境,具有强烈的生物安全防范意识,能够自觉按照质量管理的规范开展工作,受到临床带教老师的好评。优选任课教师这门课程与临床的联系非常密切,因此由谁来承担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本门课程采用课程负责人制,不再归属于某一个特定的专业教研室,由检验系主管临床检验诊断实验室的系主任、临床检验诊断学实验室主任、副主任、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检验科主任及相关内容的资深教师等共同承担,分工合作,各自讲授其中部分内容。因为这些教师不仅具有医学检验专业高级技术职务,而且长期从事实验室建设和实验室管理工作,对实验室管理有着切身的体会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他们讲解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知识更能把参考教材内容和临床实践相结合,把管理的理念和各医学检验的专业课相结合,授课更生动,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已经让检验系的学生充分认识到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课程对高质

量医学检验人才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已经深知没有好的管理就没有好的检验结果,临床实验室的管理对于医院检验科的建设和发展非常重要。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增加,学习态度更加端正,教学效果越来越好。

如把综合性设计的问题或题目发给学生,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写出几种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传统的基本原理是怎样在现代检验中应用的,并修改完善,最后通过实验课验证,每篇实验报告以独立小论文的形式完成。还应增加设计性实验,推陈出新一些障碍性实验,通过多种形式的实验培养学生科研的思维和思路,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4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以往的实验教学方法多为“灌输式”,教师把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告诉学生,学生按部就班进行操作,最后写出实验报告。学生很少思考、很少分析、更谈不上探讨,这就造成学生思维惰性,极不利于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转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方法,注意实验教学层次的递进。在夯实基本功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实验的设计、实验的准备、实验的操作、实验过程中问题的探讨和解决方案,让学生学会思考和选择:如为什么选择这个实验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实验方法?参考方法是什么?有没有金标准?临床上正采用什么方法?用什么仪器操作?等等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去谈论、去动手操作验证,这种启发式、探讨式的实验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

3.5 加强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实验室人员管理,以及“双师型”实验队伍的建设,提高实验人员的管理水平。一要制定各类实验人员的培养计划,如观摩教学、技能培训和学术讲座等各种形式提升实验室人员的素质和教学水平,为实验人员安排外出学习的机会,鼓励实验人员提高学历水平;同时对现有实验教师进行职业培训,定期安排实验教师深入临床工作,及时掌握专业发展动态,了解新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保证实验教学过程的实用性、先进性;二要从临床一线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以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三要贯彻产学研结合的思想,提高实验教师科研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鼓励实验教师积极走出去,掌握市场动态,做到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相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必对实验教师队伍提出更高的要求,实验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融会贯通,了解和学习专业前沿知识,和先进的仪器、设备、实验操作方法,以及最新的实验室管理理念,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实验教师队伍。开放实验室实验室是高校为培养技能型、创新型人才搭建的一个平台,实验室开放是对传统封闭式教学方法的一种改革[4],意在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更好地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总之,要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一定要对实验室进行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加强实验室的硬件设施和内涵建设,开放实验室,充分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培养出具有发展潜力、适应市场需求的医学检验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检验实验课程 篇3

生化检验医学检验实验操作能力生化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操作密切结合的学科。医学检验专业主要为医院、血站、检验公司及其他相关部门提供优秀的人才,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拥有熟练的操作技巧。本文就如何提高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生化检验实验操作能力总结了几点建议,以期让学生更好地完成生化检验实验课的学习。

一、以学生为主体,丰富实验内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1. 扎实掌握基本实验

基本实验主要为生化检验相关的验证性实验,内容主要包括生化检验中的基本原理。所选实验应既保证实用性,又能与临床有机结合。带教老师结合理论课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实验操作的热情,让学生自主负责实验的全过程。

一次实验课包括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三个过程。每次正式实验课之前,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分组分次提前准备实验,实验课所需全部的实验器材、试剂及使用仪器等均由本次准备实验的小组成员完成准备工作,带教老师在旁稍加引导并纠正错误。准备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回顾以往的知识,更可以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同时也会不断地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中,带教老师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实验内容,仔细分析实验结果,同时要求学生在实验中有条不紊。当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时,鼓励学生分析原因。实验结束后主要包括玻璃仪器的清洗和干燥、试剂的摆放和贮存、仪器的调校保养、废液污染物的处理的等工作,这使学生对实验有了更加清楚而全面的认识。

2.自主设计综合实验

自主综合实验是以基本实验为基础,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实验内容,鼓励学生自主创新。自主设计实验的综合性、研究性和设计性均较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5~6人)自主选择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案,提交设计报告。带教老师审批后,学生开始准备实验,主要包括计算所需试剂用量、配制相关试剂。最后完成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整个过程,带教老师应协助学生,引导学生,纠正其中的不规范的操作。开放实验室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操作热情,更可以巩固理论知识,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使学生医学检验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系统化、全面化。

3.完善操作考核制度

及时的实验操作考核可以帮助带教老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而调整教学具体计划和方式。实验成绩占期末成绩的30%,而在实验成绩中,又具体分为:平时實验成绩(30%)、平时实验考核成绩(20%)、实验报告(15%)、自主综合设计实验(20%)、期末实验考核成绩(25%)。具体主要是考核学生对一个实验的完整操作及其熟练程度,对实验过程中现象的解释和实验结果的预测与分析。实验考核不仅能体现学生的操作能力,又能发现学生平时的实验习惯,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课堂实验与医院见习相结合

将医院见习变为生化检验实验课的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热情、进一步强化其独立操作能力,更有利于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环境。在见习中,学生不仅要运用一些基本理论,如标本的正确采集,更要对检验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分析。同时,医院见习能使学生提前了解检验科的岗位基本职责,熟悉各种常用的仪器设备。通过在检验科的见习,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视野。

生化检验的实验教学是医学检验专业中的重要部分,它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综合思维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而实践中不仅包括基本实验技能,也包括医学检验的专业技能。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操作能力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检验人员的基础。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试剂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操作的准确性、规范性,为其成为合格的检验人员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旭常,张木坤,余小青.医学检验实习生的带教体会[J].哈尔滨医学,2012,36(2):142-143.

[2]邬强,钱士匀,林英姿,吴荣泉等.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实验教学改革探索.2009.

[3]吴星禄.生化检验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卫生职业教育.2008.

[4]郭步平,段满乐,李宇飞.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强化训练的探索与实践[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3):343-344.

[5]郑韵芳.生化改革 重构高职检验实践教学模式.2009.

卫生理化检验实验课程建设探讨 篇4

一、卫生理化检验实验课程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目前尚未正式出版适合预防医学类本科专业使用的实验教材

卫生理化检验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在前几年的实验教学中, 我们自编了一本教材用于实验教学, 使学生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实验知识和实验技能。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普遍感到自编教材只罗列了几个要做的实验, 缺乏一些实验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说明。此外, 近年来卫生理化检验工作发展迅速, 新的检测项目和新的技术不断出现, 现有的实验教材中部分检验方法和与实际需求脱节。因此, 重新编写一本适合本科教学的实用教材并正式出版显得十分必要。

2.卫生理化检验实验课题效果有待提高

卫生理化检验实验的教学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实验技能, 但预防医学、医学检验、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等专业由于专业设置的差异, 所掌握的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实验技能并不相同。课题组在实验教学中发现: (1)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 大部分是按方抓药, 真正的动手能力并不强; (2) 虽然学过了典型物质的分析方法, 但遇到实际样品尚难以完全独立完成检测; (3) 在预习卫生理化检验相关实验时, 要完全将教材上的实验步骤和实际的操作对应起来存在一定困难, 多届学生均询问能否提供一个关于实验教学的多媒体教学软件, 通过视频的实验演示使实验预习取得更好的效果。这些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促使课题组将卫生理化检验实验教学改革和多媒体教学平台构建提上日程。

二、卫生理化检验实验课程建设的内容

1.实验教材建设

在原来的自编教材基础上增加卫生理化检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介绍, 注重空气、水质、食品理化检验三部分内容的协调性, 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新编的实验教材内容包括总则 (实验室安全、实验记录、测定结果的表述) 、水质理化检验 (水中有机污染指标检验等15个实验) 、食品理化检验 (食品营养成分检验等23个实验) 、空气理化检验 (氮氧化物测定等8个实验) 、附录 (常用理化检验实验技术、常用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常用缓冲溶液的配制等) ;在常用理化检验实验技术中, 着重介绍容量分析、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电化学分析等具体实验技术要领, 方便学生实际操作。

2.实验教学改革

(1) 安排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

试剂的配制、标准液的标定、仪器的安装和进行预实验等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在以往的教学中是由教师完成, 学生往往不予重视。实验前准备是实验成功的保证, 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由检验人员完成。因此, 每次实验前都轮流安排几个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准备, 这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熟悉各种化学试剂的理化性质及相关仪器的使用方法。另外, 由于学生少, 教师易发现其操作上存在的问题, 及时给予纠正, 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强化实验教学效果。

(2) 尝试PBL教学法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Howard 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麦克玛斯特 (McMaster) 大学医学院首先试行的一种新的教学模。PBL教学在学习成绩、学习能力方面都优于采用其他教学方式的学生, 尤其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非常有效[1]。在卫生理化检验实验教学中, 我们参照文献[2]采用PBL教学法进行试点, 发现PBL教学法受到大部分学生的欢迎。通过PBL教学,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阅读, 对书本以外的新知识、新观点、新领域等进行研究探索, 达到研究性、创新性学习的目的。

(3) 模拟实际进行实验考核

在期末模拟实际工作进行实验考核, 让学生从采样做起, 并根据样品的来源、特点及检验目的, 独立思考、选择检验方法, 独立完成操作过程、报告结果;按统一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促使学生认真对待实验教学, 重视每一次实验课, 在实验中自觉养成科学的工作习惯, 自觉加强各种实验操作的规范化训练, 努力掌握各种实验技能技巧。

3.卫生理化检验实验多媒体教学平台构建

我们曾构建《卫生理化检验———食品部分》多媒体教学平台, 该教学平台获得温州医科大学教学课件比赛一等奖, 近几年我们在此教学平台的基础上添加空气理化检验和水质理化检验的实验视频内容, 使其更完整, 每个视频内容分原理讲解、实验器材、操作示范等内容, 使学生进入实验室前就对即将开展的实验有详细了解, 增强实验预习效果, 并有助于日后复习。

三、结语

预防医学类本科专业的卫生理化检验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在全国没有先例, 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参照。我校虽然在2001年开始就在卫生检验专业中开设卫生理化检验实验课程, 但在近几年才开展卫生理化检验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系统研究。本文就实验教材建设、实验实验改革、卫生理化检验实验多媒体教学平台构建等方面进行初步探索, 期望此项工作的推进能切实提高卫生理化检验实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梦莲.基于问题式学习 (PBL) 的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03, 64:39-43.

检验实验课程 篇5

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比较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师必须要充分重视实验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与优化,才能有效提升实验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合理调整实验内容

首先,教师要根据选课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实验内容,将原来教学内容中的血液一般检查以及脱落细胞检验等内容保留下来,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增加一些仪器操作内容,将凝血性疾病和出血检查等划分到血液学检验内容中,将胃液检验等内容删掉,这样才能充分地突出临床基础检验学实验内容的重点,使其不会和其他课程的内容出现重复现象,从而增加其内容的实用性、科学性以及系统性[1]。

在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必须要与临床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一些特异性较差以及灵敏度较低的检验方法删除,选择使用一些临床上非常常见的检验方法。

以尿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验为例,以前在实验教学中,往往选用胶乳凝集抑制法进行操作,而现在应该选择胶体金免疫检测法。

由于当前许多临床上的仪器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实验教学内容中,要增加血液粘度仪以及白细胞分析仪等仪器操作的内容,这样才能使得实验内容更加接近临床实际,从而充分培养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丰富学生的临床知识。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开展探究式教学

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并能够有效培养其创新意识以及探究精神。

例如,在开展红细胞计数这一章节的实验课时,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讲解红细胞计数的方法以及基本原理,然后再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如何才能获得比较准确的红细胞计数结果,哪些因素会对计数结果的准确性造成影响,怎样才能合理地处理两次结果误差较大的现象等[2]。

而每个学习小组讨论结束以后,可以由小组长进行总结发言,将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公布出去。

在所有小组长发言结束后,教师要对讨论情况、各个小组的结论与观点进行总结,指出其中存在不足,以及改正的方法,并且要表扬以及鼓励学生在讨论中存在的优点,之后再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验操作。

除此以外,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及PBL教学法等。

2.建立开放型实验室

学校可以利用一些现有的仪器设备资源,建立一个开放型实验室,这样学生就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参与到各种科研活动中[3]。

通过实践发现,学生在参与了大量的科研实验后,可有效巩固其所学的理论知识,也可提高其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其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并且能有效培养其整体的科研素质,提升其全方面的能力,而这一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将来的就业渠道变得更加广泛,使其能够研、学与产等多方面进行发展,从而为其将来的临床以及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开展现场情景实验教学

在通常情况下,传统的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往往是应用验证性的实验法,所选取的实验大多数都是基础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是被动地进行操作,这样不但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影响了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4]。

对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附属医院先进的检验仪器设备,带领学生们开展现场情境实验教学,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感受临床的操作情境,能够将实验室教学与临床实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其实验操作能力,也可以大大地提升教学效率以及教学效果。

4.举办检验技术比赛

通过学生在学校实验室的操作是远远无法帮助学生充分掌握其所学知识的,教师不但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而且也要为学生提供更多课外实验的机会,可以开展实验技能比赛,这样的形式可以让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操作,不但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而且也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优化实验考核方法

实验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与学习能力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方法。

以往实验考核方法主要是任课教师选择实验操作内容,学生完成操作,最后由教师进行评分,并将分数计入到总成绩中。

但这种考核方法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其只是对学生最终的实验操作情况进行考核,并未考查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学习态度等,也不能综合地对学生作出评价。

教师应改革与优化实验考核方法,可以将学生的考核成绩划分为考试技能考核占20%,学习态度与出勤情况占10%,期末考试占50%,实验操作及实验作业占20%。

在具体实验考核时,学生要针对实验查找一些文献与资料,对研究的现状与背景进行详细地阐述,再设计出个人的初步解决方案,并对实验过程进行分析与讨论,最后再由实验教师对总体情况进行评分[5]。

总之,加强临床基础检验实验教学的改革,不断地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完善实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优化考核方法等,可有效提升实验教学水平,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探究精神以及创新意识,进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医学检验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慧,郝艳梅,禹莉,等. 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完善[J]. 现代医药卫生,, 31(17):2693-2694.

[2]高媛,南玉龙,程江.《临床检验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 36(16):2450-2451.

[3]裴惠临,黄伏生,黎安玲,等. 递进式教学模式用于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研究[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 12(18):2805-2807.

[4]王富伟,魏爱婷,李彦娜.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育资源与医疗资源合理整合的研究实践[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 7(21):11-12.

检验实验课程 篇6

【关键词】 中学化学实验;微型实验仪器;氢气的制备与性质检验;实验改进

【中图分类号】 G64.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01

在常规实验中,无论是学生的自主实验还是教师的演示实验,均存在两个重大的不妥之处:

1、实验比较繁琐。常规氢气制备和性质实验是分步进行的,这样势必造成药品用量多,耗时长。

2、氢气点燃的现象不明显。出现无法点燃氢气的现象,或者是火焰小,且受玻璃仪器的中钠离子的影响,火焰呈黄色,并非是淡蓝色的火焰。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利用微型仪器将实验进行了改进,既将氢气的制备与性质检验实验一体化,又更好地呈现实验效果。具体改进方案如下。

一、实验原理

1、氢气的制备:

Zn+H2SO4=H2↑+ZnSO4

2、氢气的性质:

(1)可燃性:2H2+O2=2H2O

(2)还原性:CuO+H2=Cu+H2O

二、实验用品

1、仪器:微型实验仪器一套、注射器(带针头)。

2、药品:锌粒、稀硫酸溶液、无水氯化钙、无水硫酸铜、棉花、肥皂水。

三、实验装置图

四、实验操作步骤

1、如图所示,组装实验装置图,检查装置气密性。

2、添加药品:U型管内底部加入适量的锌粒,注射器中吸入适量的稀硫酸溶液,U型管内套管中加入无水氯化钙,并在底部塞棉花。

3、氢气的制备:

(1)将注射器中的稀硫酸加入到U型管底部,液面要低于内套管。

(2)能观察到有U型管内有气泡产生。

4、氢气的验纯:

在针头处加肥皂水,针头将不断有泡泡逸出。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才点燃吹出的泡泡,以排除装置中原有的空气,保证H2纯度,提高实验安全性。若H2纯净,能听到噗的一声,若不纯,则有尖锐的爆鸣声。

5、氢气的可燃性:

将软导管上的注射器针头换上另一根干燥的针头(保证氢气的纯度),在针头处点燃H2。H2安静地燃烧,火焰呈淡蓝色。再在火焰上罩一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壁上有水珠生成。

6、氫气的还原性:

用酒精灯加热V形侧泡反应管中装有CuO的地方,CuO由黑色变为红色的铜,无水硫酸铜由无色变蓝色,证明反应生成了水。

五、改进后的优点

1、采用微型实验进行氢气的制备及性质实验,不仅节约实验用品,也使得实验更加安全。

2、本实验不仅大大简化了装置,既进行氢气的制备也能进行性质的验证实验,节约了实验的时间。

3、在U形管内套管中加入无水氯化钙固体,既减少了装置的空间,也可以干燥产生的氢气,以免干扰验证氢气与氧化铜生成水的性质实验。

4、V形侧泡反应管中的无水硫酸铜可检验氢气与氧化铜的生成物是水,实验现象明显。

5、将玻璃尖嘴管换成注射器针头检验氢气可燃性时,能清晰地将氢气的可燃性和现象呈现给学生,正确学生的认知。可避免由于玻璃仪器含钠离子导致火焰呈黄色从而掩盖了氢气的淡蓝色火焰的现象,混淆了学生的认知。

6、先验纯氢气,再进行氢气可燃性的检验实验,最后进行氢气还原性的检验实验。确保氢气点燃时的纯度,提高实验的安全度和成功率,通过酒精灯的加热与否来控制氢气还原性的检验实验,使得多个性质实验能在同一套实验仪器中进行。

参考文献:

[1]陈燕杉,曾晓丹,衷明华.氢气制备与性质实验一体化微型实验设计[J].中学教学参考,2012,29:96.

检验实验课程 篇7

关键词:水质理化检验,实验,质量控制

水质理化检验技术课程是我校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学生在学习基础化学的基础上, 比较系统地获得水质理化检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学习分析化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学科领域的新成果和发展动态;在了解自然科学规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获得初步训练, 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发展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该课程的各项实践技能训练, 能使学生经历基本的实践工作过程, 学会使用相关仪器和设备从事实践活动, 具备查阅文献资料进行自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能力, 并具备水质检验仪器设备维护、质量监督与控制、检验数据记录与处理、报告编写、采样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及时提供准确的数据资料, 保证水质合格/达标, 为环境管理、污染防治、环境规划提供依据[1]。

本课程实践性很强, 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 主要体现在学生机械地完成实验过程, 缺少对实验结果的控制能力, 学习兴趣不高, 无法从中体验到成就感, 导致教学效果差, 教师也缺少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掌控, 需要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笔者在不断的教学和反思中发现, 要想上好这门课程, 让学生从中得到提高, 具备胜任岗位的能力, 需要从3个时间点, 即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来对教学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2,3]。

1 实验前的质量保证

学生在进行某水质理化检测项目之前, 应保证最佳实验操作条件、最佳技术水平、最佳仪器设备, 充分做好实验前准备工作。

1.1 配制试剂

试剂配制的好坏、正确与否决定着实验的成功与否。试剂配制本来是由实验教师完成, 因为其所需的实验室基础操作技术正是学生所缺乏的。这些基本技术包括试剂选择、试剂移取和称量、实验用水选择、试剂溶解和定容、试剂转移以及容量瓶、吸量管的使用, 还有简单的计算和滴定操作等。

学生在配制试剂过程中常发生的错误有:试剂未完全溶解、没有选择正确的溶剂、没有按要求浓度正确配制、没有选择正确的容器进行溶解等。

1.2 清洗器皿

分析化学实验要求玻璃仪器干净, 内壁没有对分析项目干扰的物质存在。在试剂配制前和实验结束后都需要对使用过的玻璃仪器进行洗涤。以前都是由实验教师准备实验所需要的玻璃仪器, 很多学生甚至到毕业都不会清洗玻璃仪器, 如不知道正确清洗步骤、测重金属离子需要用酸泡洗等。

教师可通过学生的空白实验进行实验前质量控制。空白实验有试剂空白和现场采样空白。试剂空白是用蒸馏水代替样本对实验结果进行测定。通过空白实验可以检验学生试剂的配制是否正确、试剂纯度是否合格、玻璃器皿是否洁净、纯水质量是否达标。通过现场空白样可以检验运输过程中样品是否产生污染, 减少或者消除分析过程中出现的污垢。空白值反应系统误差不应很大, 降低空白值对于提高实验精密度、准确度和方法检测下限有很大帮助。

2 实验中的质量控制

实验中质量控制是通过控制学生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实现的。结果控制可以发现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完成实验, 而过程控制可以发现学生是否掌握分析化学基础操作, 是否能独立按步骤完成实验项目。

2.1 过程控制

在上实验课之前要求学生在开放时间自觉到实验室预习, 熟悉实验步骤;教师在实验中应先分析实验步骤, 列出操作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实验过程, 实现步骤流程化、图表化;针对移液管、吸量管、滴定管的使用等基础操作, 教师应让学生在实验中规范自身操作, 并借助摄像机记录学生操作, 教师亲自示范, 学生进行练习, 反复观察学生是否有改进。

教师应建立项目评分表来评价学生的操作。将每一次的实验操作细化, 对不同操作按完成的等级打分。主要考查学生的卫生检验基础能力, 包括滴定操作、移液、分光光度计的使用、大型仪器使用等。学生每次课都有实验评分, 将综合实验操作成绩作为学生期末实验成绩。

2.2 结果控制

以前实验教学主要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实验步骤、是否可以完成实验过程, 对实验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要求低。而在实际工作中对实验结果要求最多, 所以需要强化学生实验结果控制。通过结果控制可以监控过程, 通过过程控制可以得到很好的结果, 两者是相互影响的。

2.2.1 平行样分析

平行样分析是学生在分析测试样品时, 在相同环境、相同仪器条件、相同试剂下, 对样品测定两次以上, 看其结果的一致性, 两样品间的偏差在国家标准方法中是有要求的[4]。学生通过2~3次的样品平行测定, 可以检查样品分析过程是否可靠, 如果几个平行样品之间结果差距很大, 说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生了失误, 结果是不可靠的。样品平行样分析考查学生实验精密度, 可以减少随机误差。

2.2.2 加标回收率实验

加标回收率实验是在分析样品的同时, 在另外一份样品中加入一定量的标准溶液, 通过测定加标样品和样品结果, 计算回收率数值。加标回收率实验可以考查样品在前处理过程中的损失率, 同样也是测定结果准确度的量化指标[5]。

2.2.3 质控样品分析

质控样品是与待测样本本底一样或接近、浓度已知的样本, 学生在分析样品的同时分析质控样品, 通过质控样品结果是否在质量控制图可控范围内, 考查实验结果准确度。当质控样品失控, 说明此次分析工作误差较大, 应立即查找原因并予以纠正。质控考核对保证监测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 实验后的质量管理

实验完成后,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填写分析记录单,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保证学生数据的可信和完整。特别针对实验中的异常现象,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原理进行分析, 包括实验前准备、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的计算, 教师要着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集思广益, 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在讨论中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 实验质量控制能提高学生水质理化检验能力和专业素养, 也有利于教师对课堂和教学效果的控制, 更好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王帅.水环境监测质量的研究[J].科技向导, 2013 (24) :159-160.

[2]李庆华.实验室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 (8) :281.

[3]周立平, 董西华, 郭晓临, 等.实验质量控制在检验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 2010 (23) :3289-3290.

[4]艾银国.谈标准物质在实验质量控制中的作用[J].宁夏石油化工, 2004 (3) :27-28.

检验实验课程 篇8

食品感官检验作为食品专业的重要专业课, 如何提高教学效果, 适应与解决食品安全与质量专业的教学之急需, 使得对食品感官检验课程的教学及其实验课教学的研究与改革显得更加重要。

一、食品感官检验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特点

食品感官检验是食品质量检验技术人员很重要的必修课程。其中主要包括了各类食品的质量感官检验的方法与技术, 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学科。它涉及到香料科学、食品风味学、食品感官分析、色素化学等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食品感官检验已不再是单单的检验食品的感官质量, 而是应用到产品设计、风味营销、消费管理、品质管理等众多领域。特别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对食品的要求也上了好多台阶, 已由原来的吃饱吃好, 到了吃的健康、吃的有滋味, 因此, 新的产品在市场上日趋增多, 这就需要我们的感官检验技术也要跟上步伐, 不断的拓宽知识面。

以往的实验教学主要是教师按照实验要求, 给学生准备好实验内容, 学生只要上课时候来做一下就好了。实验结束以后大家对食品感官鉴别的方法有个浅层次的认识, 许多学生仍然认为食品感官检验很简单, 并不需要多少深奥的知识与技术。其实食品感官这门课不仅仅要学生学会怎样去鉴别食品, 更重要的还是应该掌握实验的整个准备过程及其最后的实验统计报告, 否则学生只会按部就班, 碰到实际问题就不知道从何下手。

二、改革实验教学环节的设置

1.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

(1) 让学生参与设计和准备实验

食品感官检验实验的特点是: (1) 准备工作很多, 每次实验前均有大量的分装、编号、送样等工作, 而这些工作也是食品感官检验实验所必须要掌握的内容。因此, 若这些工作由学生自己准备, 往往受到学时的限制, 而完全由教师包办代替, 会造成学生坐享其成。学生因缺乏这方面的锻炼在日后的工作中, 无法独立开展。 (2) 食品感官检验基本评品的方法很多, 而且各有特点, 但因为时间有限, 很难让学生在短短的一学期中都练习到。为此, 我们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实验条件, 在教师指导下, 分批让学生自己设计和准备不同类型的实验。这样既解决了教师人员不足的困难, 又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有利于系统的掌握食品感官检验实验方法和技能。

总之, 由学生设计和准备实验可一举数得, 既解决了教师不足问题, 又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学生们一致希望这项改革能发扬光大, 它会使每位学生受到锻炼, 将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严格基本操作的训练

实验操作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提高实验技能的重要环节。少数同学对实验不重视, 或只追求实验速度而忽视实验的基本操作, 为此, 教师要巡回检查, 随时观察学生操作中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的问题。对于发现的问题, 教师不仅要从理论上加以分析, 找出问题所在, 而且要亲自动手示范及时纠正。指导教师要求学生重视每个细小的操作环节, 做到一丝不苟。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将用过的物品清洗干净, 摆放整齐。通过教师耐心指导学生进行规范化严格操作, 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踏实细致的科学作风。

(3) 写好规范化实验报告

食品感官检验实验与其他实验的的不同之一就是对实验报告有特殊的要求, 感官实验的结果分析是实验的重要的内容, 因此分析的正确与否也是实验成功的因素之一。对实验报告除了要求有一定的格式外, 还要求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 并对实验数据进行误差分析。实验取得预期结果的, 让学生分析成功的关键步骤和体会, 未取得预期结果的, 可让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这样, 既引起学生对实验课的高度重视, 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和能力, 为将来撰写科研论文奠定基础。

(4) 做好实验总结

每次实验的总结也是很重要的。教师要认真批阅实验报告, 对写得好的报告要给予表扬和作为范例在班上传阅, 对差的报告要指出不足和努力方向, 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下次实验开始前做简单总结。

(5) 对实验课程的考核方式的改革

实验课内容较多, 各有特点, 做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我们在成绩考核上采用以下方式:理论分析和数据性强的实验, 要求详细完成实验报告, 有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与讨论, 根据所得结果评定成绩;而操作性强的实验要求在课堂上反复操作训练, 力求以动手能力高低评定成绩。平时实验报告成绩, 课堂上提问成绩和笔试考核成绩, 各部分加权评定, 同时严格考勤, 规范值日, 并纳入成绩记录范围。促进学生遵守纪律, 养成良好的作风, 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通过综合考核, 既起到督促学生学习的目的, 又增加了合理性, 同时也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

以上改革措施大大激发了同学们上好实验课的热情, 通过实验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使他们复习和巩固了食品感官检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掌握了从事食品感官检验所需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 提高了观察思考、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了勤奋、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态度, 为学生将来从事食品生产和科学研究工作或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2. 实验效果

2007年, 我校食品质量与检测专业05级学生共4个班级, 在食品感官检验实验室进行了一学期的食品感官检验实验课, 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 我们把学生分为10人一组, 各组单独进行实验, 每组每次实验选出2-3个小组长, 小组长的任务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定实验内容, 并进行实验的设计、准备、组织和结果分析工作。因此每次实验小组长的任务是最重的, 同时也得到了更多的锻炼, 当然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得到锻炼, 每次实验都选用不同的小组长。在每次实验中同学们都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和积极性。最后所有小组都实验成功, 并得到了教师的肯定。同学们一致反映这次系统实验收获很大: (1) 清晰地建立了食品感官检验实验的基本概念; (2) 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3) 培养了严谨的科研作风。

三、培养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1]

1. 定期选派教师到对口的食品企业锻炼, 接受新的食品加工和检验技术的理念, 生产技能再培训。

2. 引导教师从事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与教学工作。

鼓励教师到实验室、食品实践中心和实训基地工作, 教师在实训基地工作期间既享受基地工作人员岗位津贴同时还按教学工作量核发教学酬金, 并在晋升职称、进修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3. 鼓励教师参加相应的学术会议。

4. 支持教师参加研究生课程进修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 提高学历层次。

5. 从食品企业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或聘请校外具有工作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兼职教师。

6. 吸收动手能力强的优秀毕业生, 充实实验实训教学师资队伍的力量。

摘要:本文对食品感官检验理论和实验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及其改革内容与具体实践进行了详细论述。重点总结并介绍了在食品感官检验实验教学改革中针对学生参与准备实验, 增强动手能力和严格的基本操作训练, 以及对实验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所进行的实践性尝试。

关键词:实验教学,改革,食品,感官

参考文献

检验实验课程 篇9

1 不断提高实验技术人员自身素质

实验准备工作是实验技术与相关专业理论的有机结合, 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结合, 缺乏理论指导的实验准备是盲目的。所以, 实验技术人员应自觉学习、复习临床检验基础理论知识及实验指导, 在更换新版教材时, 及时熟悉新内容, 与时俱进。多旁听该课程的理论课及实验课, 确保与理论课教师及其他实验课教师意见统一。实验技术人员只有做到这一点, 才能对实验结果有较准确的预见性, 实验准备才能得心应手, 才能使学生实验时得到最理想的实验结果。

2 实验准备计划缜密细致

要根据实验教学大纲确定具体实验内容, 制定实验教学进度表。按照实验内容、实验教学进度表, 结合实验室利用状况, 制订实验准备的具体计划。计划内容包括所用实验器材、实验试剂、实验仪器、预实验时间、学生实验时间等, 并作详细记录, 然后逐项落实:仪器设备的检查维护, 清点实验室原有实验器材, 检查实验试剂及有效期, 根据实验内容补充订购实验器材、实验试剂。

3 认真做好试剂配制及预实验

试剂配制及预实验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 对实验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配制试剂时, 除准备本次实验的试剂, 还应注意后续实验及开放实验的内容及日期, 统筹安排, 提高效率, 同时避免耽误必须提前准备的实验 (如瑞氏染液配制后放置一段时间实验效果更好) , 个别试剂则现配现用 (如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伊红-丙酮稀释液) 。根据实验内容, 提前一周进行预实验。通过预实验, 可以深入理解实验内容, 更加明确实验所需仪器及试剂要求, 避免实验准备不充分而引起实验室秩序混乱现象;充分了解实验中的难点、疑点和注意事项, 做到心中有数。预实验不仅能加强自身的技能训练、熟悉实验操作过程, 而且能够发现实验过程中存在的或易出现的问题, 及时纠正, 为实验教学积累经验, 提高学生实验的准确率和成功率, 保证实验课顺利进行。

4 做好标本的收集

实体标本在临床检验基础实验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充分利用院系合一及现代网络资源的优势 (广西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由广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托管) , 临床检验基础课程主要由医院检验科教师承担, 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 提高了教学质量, 也使得收集各种高质量的、典型的实验标本更容易。医院的门诊、病房均与检验科联网, 检验科通过网络查询, 找到需要的标本, 然后对所选标本排除艾滋病、梅毒等传染病, 保障了上实验课的师生安全。另外, 要注意标本的保存, 如尿液标本的防腐、精液标本的保温等。

5 认真听取反馈意见

实验课上, 实验技术人员应到实验室了解学生的实验情况, 以检查自己实验准备工作质量的好坏。上课过程中发现问题应及时解决。对学生提出的建议和意见, 与教师协商, 认真对待, 不断提高实验准备工作的质量。

总之, 为保证实验教学质量, 实验技术人员除了实验前的充分准备外, 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熟练的实验技能及高度的责任心, 并在工作中善于总结, 与理论课、实验课教师积极沟通[3]等。

摘要:实验教学是医学教学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使其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1]。实验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实验准备是否充分与完善。实验技术人员应从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 认真做好预实验, 收集各种高质量的、典型的实验标本, 勤交流总结等方面完善实验准备工作, 从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关键词:实验准备,临床检验基础,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任丽丽, 杨黎明, 王培.实验准备工作是实验教学的基石[J].继续医学教育, 2010, 25 (9) :45-54.

[2]刘众齐.浅谈病原生物学检验的实验准备[J].医技与临床, 2010, 14 (4) :356.

临床检验实验室的质量控制 篇10

1 分析前质量控制

1.1 临床医师正确选择检验项目

目前检验项目繁多, 每一种试验都有其不同的临床意义, 因此, 根据需要正确选择检验项目是保证质量的第一步。

1.2 患者准备

为了使检验结果更好地用于临床, 医务人员包括实验室工作人员应了解在标本收集前影响结果的非病理性因素。例如是否需要空腹采集标本, 标本采集时间以及患者用药对检验结果有无影响等。采血时站立5 min可使血脂浓度提高5%, 15 min提高16%, 故采血前至少应静坐5 min。静脉采血用止血带应一人一用一消毒。使用止血带的时间不可超过1 min, 穿刺成功后应立即松开止血带, 否则会使被测血液成分的浓度增高。如静脉阻带5 min可使甘油三酯浓度增高10%~15%[2]。因此, 提出要求患者予以配合和服从的内容, 采取切实措施, 保证采集的标本符合实际要求。

1.3 标本的准备

高质量的标本是保证检验质量的重要前提, 所用标本必须保持完整并符合检测质量要求。实验室应建立标本管理的SOP, 对标本的采集、处理、储存、安全处置等全过程进行程序管理。制定并实施正确的标本采集和原始样品处理的专用指导书, 并使负责采集原始样品的人员方便获得这些资料, 每一个检验工作人员有职责向涉及项目选择, 标本采集、运输、处理的相关医、护、技人员进行宣传培训工作。必要时可在检查申请单上注明标本采集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加强实验室与临床各科室之间的沟通尤为重要[3]。

2 分析中质量控制

2.1 标本前处理

标本前处理包括标本的分离和保留。检测前标本处理时, 工作人员须仔细核对标本与标本资料记录的一致性, 准确无误时, 方可进行处理。在采血及分离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免溶血。溶血可发生在体内, 也可发生在体外, 体外溶血常因采血或处理不当造成人为的溶血。标本采集一般要求应及时检测, 不要存放。放置时间对结果的影响因检测项目差异而有所不同, 也与保存条件有关。因此必须了解待测项目存放条件、温度、时间等。一般试剂盒的说明书及参考书内均有介绍请仔细阅读, 严格掌握。

2.2 分析过程

2.2.1 方法的选择和评价

实验室首先要选用一个可靠的检测方法, 即有一定精密度和准确度的项目。方法的可靠性可通过实验来评估, 另外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期, 并参照临床的允许误差要求, 判断所选方法的可接受性。

2.2.2 室内质量控制

室内质量控制系指一个实验室内部对所有影响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控制。目的是控制本试验室常规工作的精密度, 提高常规工作前后的一致性。临床实验室应开展所有检验项目的室内质量控制, 并做好记录和分析[4,5]。室内质控贵在坚持, 重在不断总结提高。

2.2.3 室间质量评价

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全国性室间质量评价活动, 现已扩展到细菌、免疫、血液、体液、治疗药物监测、分子诊断等领域。同时各省 (直辖市) 、自治区也相继成立了省级临床检验中心, 有些较好的是地市还成立了市级临床检验中心, 组织基层医疗机构实验室开展质量评价活动,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 把我国的医学检验质量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临床实验室应积极参加省、市及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各项活动。如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质量评价总结会议、研讨会和学习班, 与兄弟医院相互学习, 相互沟通, 相互交流, 不断改进和完善本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实事求是地汇报室间质评结果, 认认真真地研究反馈回来的评价信息。发现问题, 做好失控分析和记录, 找出问题所在, 采取相应措施, 力求使实验室结果做到准确、可靠, 及时、可比。

3 分析后质量管理

检验报告单是传送信息的一种主要形式和文书, 是临床医师诊治患者的重要依据[6], 从某种意义上讲它还具有法律效力, 也是检验工作人员辛勤劳动的成果。因此必须重视报告单书写、签发和登记。急症报告单还要求记录电话报告时间 (日期、时、分钟等) 和受检人的姓名, 以明确责任。实验室必须有各种分类结果记录本, 要求保存5~10 a以上, 保证能随时查询需要, 这是回顾性资料分析的依据。目前, 国内临床实验室已开始计算机管理网络化, 仪器与计算机连接。临床随时通过联机网络检索查询报告, 了解患者某项结果动态趋势分析图;随时观察实验室质控记录与图表。还可以进行各种统计, 大大提高实验室管理效率。

4 结论

质量控制是为满足质量要求所采用的作业技术和活动, 是对临床实验室的基本要求。质量控制的要素包括:设施和环境, 检验方法、仪器及外部供应品, 操作手册, 方法性能规格的建立和确认, 仪器和检测系统的维护和功能检查, 校准和校准验证, 室内质量控制, 室间质量评价, 纠正措施和质控记录。作为基本要求, 质量控制的各要素多强制在临床实验室中执行, 如美国临床实验室改进修正案 (C1inical Laboratory Improvement Amendment 1988, CLIA 88) 及我国部分地区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 (暂行) 》。质量控制保证了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精密度和准确度) 。

关键词:检验,分析,质量

参考文献

[1]申子喻。临床试验室管理办法.中国临床实验室, 2003, 3 (4) :210-220.

[2]WS/T225-2002.临床化学检验血液标本的收集与处理.

[3]敖必蓉.加强与临床沟通促进检验科质量管理.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6, 3 (2) :50.

[4]韩文静.检验科质量管理体系.实用医技杂志, 2006, 13 (17) :3051-3052.

[5]冯万周.检验科质量管理体会.实用医技杂志, 2006, 13 (16) :2828-2829.

检验实验课程 篇11

关键词 水产检验 检测实验室 建设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TE254.7 文献标识码:A

水产品及水产加工品是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随着国家对水产品质量、水质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水产检验检测在科学研究、科学探索中是理论基础和基本的数据来源,在水产业生产和水产品养殖、渔业发展科研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建设和管理好水产检验检测实验室是日常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而目前实验室管理在运行和制度建立上还没有与实际需要形成同步发展,从而限制了实验室检验检测水平的提高。水产检验检测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对于保障我国水产品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 水产检验检测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面临的形势

进入21 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被大量的新信息、新知识所包围。实验室作为实验、科研、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基地,其特殊性决定了它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水产检验检测重点实验室密切关注水产品灾害发生演变规律,有效地开展水产品质量、水质污染突发性事件应急应对,提高了科技对水产、水质突发性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为水产品药物残留、水质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完整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如何加强实验室日常制度建设,如何健全仪器设备的管理体系,加强检测设备的管理,如何有效实施检测人员队伍建设,以保证所出具检测数据的准确和检验结论的可靠,已成为实验室管理中的重要部分。

2 水产检验检测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建设与管理

水产检验检测实验室仪器设备主要是为完成相关的试验而基本配备的,实验室主要有水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水质监测相关研究等方面,仪器设备的采购要根据实验室发展规划、科研方向和检验检测内容制定相关设备采购计划,同时要加强实验室的一线检测设备仪器建设,确保重点仪器的集中投入。针对新开发、新承接的重大检测项目的设备采购,要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超前性。检验检测仪器设备的选择必须要能够满足实验室的实际工作需要,所选购的检测设备计量特性应与检测要求相匹配。

实验室常用仪器诸如原子吸收仪器、原子荧光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超高相色谱仪的管理是实验室质量体系中的重要部分,需要实验室相关检测技术人员的认真负责和各部门间的相互配合与支持。实验室应着重建立仪器设备档案管理、日常使用维护、维修报废程序,检测技术人员必须按照质量手册和操作指导书要求,定期维护保养,使仪器设备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水产品质量、水质监测只有规范设备的日常运行,科学化、标准化管理,才能提高仪器设备的综合使用能力,才能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

3 水产检验检测实验室人才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水产检验检测实验室工作是一种多功能的综合性工作。实验室人员作为承担工作和完成科研任务的主体无疑是首要因素。实验室日常工作、实验管理、实验研究三项基本任务的服务性、技术性和专业性都很强,这就要求实验人员的素质、人员配备和使用要科学合理。实验室需要一个专业结构和人才层次合理的优秀团队,科技创新人才尤其是本学科杰出的学术带头人,是保持实验室向更高层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首先,学术造诣深厚、治学严谨、具有创新思想和较强科学管理能力的学术带头人是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其次,将培养人才队伍作为重要战略任务,通过体制改革、完善机制、加大专项扶持力度等措施,培养一大批年轻检测技术人才,关系到实验室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同时应注意加强专业管理人员队伍和高水平实验技术人员的选聘。第三,强化实验人员服务意识,提高责任心,增强大局观,做到诚恳待人、科学检测、公正处事。

4 水产检验检测实验室检测质量体系的建设与管理

水产品质量和水质检验检测是实验室工作的基础,检验检测报告则是检验检测工作的综合反映和工作质量的最直接体现。因此,全面提高检测、服务、管理能力,不仅是实验室生存与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发挥好自身优势和作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外在要求。在实验室工作开展中要细化实验室工作单元,细化工作任务和目标,不断加强内部管理,要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大力开展技术革新,要不断适应科技创新的形势,逐步由单一检测型向检测、研究、服务的复合型机构转变。要开展合作,整合检测资源,增强检测实力,提高检测能力。要加强对检验检测工作质量的管理,特别是检验检测报告的管理。严格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要求,制定切合实际的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确保出具符合标准、规程要求的原始记录和报告、证书。这样,通过检测能力的增强,提高检测报告的公信力,保证检验检测数据的公正、准确、及时,争创规范化实验室。

5 加强水产检验检测实验室规划,实现整体效能提升

水产检验检测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资金需求量大,人员配备复杂,涉及方方面面,建设和管理水产检验检测实验室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突出重点,始终以国家目标和所在地的现实需要为工作重心,加强实验室长远发展战略目标的规划和研究,争取实现实验室实力水平的整体提升。还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处理好向更高层次目标发展与服务当地发展的关系,推进实验室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的创新,包容整合,激发实验检测人员的工作热情。要加强合作与交流,有选择地参与一些国家重点项目,争取多方面的投入。实验室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推进水产检验检测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邓子新,夏有为.实验室重在培养创新型的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3).

[2] 王国华.加强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若干措施[J].纺织教育,2007(3).

[3] 王虹.关于加强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思考[J].高教探索,2006(3).

血站实验室检验质量管理 篇12

《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的颁布实施, 对血站检验科的质量管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加强血站实验室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 实施全面的质量管理, 必须建立和持续改进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1,2,3]。管理体系应覆盖血液检测和相关服务的所有过程, 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 为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的血液及血液制品。笔者根据工作中的体会, 对血站实验室的检验质量管理进行了探讨, 现报告如下。

1 人员培训

建立和实施实验室人员的培训制度, 对基础理论、实验技能、职业道德、质量意识、生物安全、签名与责任等进行培训, 提高业务技术水平, 确保各项操作的科学性、规范性。

2 实验室环境管理

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分区明确;实验室应卫生、整洁、宽敞、明亮, 有空调、加湿器等保证环境温度和湿度的设施;应配备不间断电源 (UPS) 供电, 以保证血液检测工作正常进行;使用感应式水龙头, 水池防酸碱, 污水集中消毒处理;传染性废物桶和消防装置及器材放置合理, 取用方便。

3 仪器设备管理

建立和实施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校准、确认和使用标准操作规程 (SOP) , 实验设备应专人负责管理。全自动加样系统、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酶标仪、洗板机应严格按规定进行维护。故障设备应有标识, 严禁问题设备运行实验。提供实验室管理软件的供应商必须具有相应资质, 软件须经过风险评估, 确认安全可靠后方可使用。

4 试剂管理

建立试剂的进货、验收、确认、保存、使用制度, 严把检测试剂质量关。试剂生产商及供货商应具有相应资质。所有试剂应在效期内使用。

5 标本管理

血液标本的质量管理是安全输血的关键控制点, 是检验质量控制中一个非常重要却容易忽视的环节 (2) 。应建立和实施标本采集、运送、交接验收、处理、保存及销毁的标准操作规程 (SOP) , 做到标本采集规范、标识清楚。避免标本脂血、溶血、凝固不全、贮存温度不当或待检时间过长、反复冻融、细菌污染及标本间的污染。血液检测的全血标本的保存期应当与全血有效期相同;血清 (浆) 标本应当保存期至血液使用后两年 (3) 。确保标本在采集、运输、接收、保存、销毁过程中得到有效控制。

6 质控管理

首先应做好室内质控工作, 室内质控品最好是商品化的人血清基质、瓶间差小的质控品, 小量分装保存不重复冻融使用。HBs Ag、抗HCV、抗HIV1/2和抗TP实验项目必须对每块微板进行质控, 须按试剂盒要求设置阴阳性对照作为内对照。应对质控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绘制质控图, 按质控规则对每批次检测结果进行有效性判定。还应参加卫生部临检中心组织的全国采供血机构血液检测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活动, 对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加以评价, 发现实验室本身不易发现的不准确性, 了解各实验室之间的差异, 帮助识别问题并采取相应改进措施, 从而提高检测技术水平。

7 实验操作

制定实验室所有仪器设备的SOP及所有实验项目的SOP, 工作人员应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献血者血液初检和复检不得使用同一试剂厂家生产的试剂, 同一标本的初检和复检不得由同一人进行操作。严格遵从既定的检测程序, 对检测过程进行监控。

对OD值接近临界值 (cut-off) 的标本应设置10%~20%的灰区, 灰区标本使用原试剂进行双孔复试, 结果仍为灰区或大于临界值的应视为有反应性, 做报废处理, 以进一步保证血液的安全性。灰区概念对献血者安全性指标的检测尤为重要, 应得到足够重视。

8 报告单的审核签发

建立和实施《检测报告签发管理程序》、《检测报告收回、更改及重新签发管理程序》《检测报告收回后的补救程序》等SOP, 应根据既定的判定标准, 对每一份血液标本做出检测结论的判定。应对检测报告进行最后审核和签发, 以保证检测报告正确和完整。报告人、审核人应具有相应的资质, 并经过授权。

9 实验记录的管理

及时、完整、规范、全面地记录血液检验的整个过程是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的有力证明, 也是全面提高检验质量的重要措施。制定并实施《实验室质量及技术记录控制程序》、《实验室文件记录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按时将血液检验档案上交血站的档案管理部门, 确保实验室血液检验过程和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的相关记录完整、清晰、规范。

1 0 监控和持续改进

建立《实验室内部质量审核程序》、《实验室管理评审程序》, 对于发现的不合格项, 通过调查分析, 提出纠正预防措施, 严防差错进入下一工作环节影响血液检测质量。

在血液检验过程中, 影响检测质量的因素很多,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要加强质量意识教育, 增强工作责任心, 努力学习业务知识, 提高技术水平;加强各环节质量管理, 严格控制关键控制点, 保证血液检验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各阶段质量, 不断提高检验质量, 确保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医发[2006]183号, 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S].2006

[2]张国平.献血者血液标本的质量管理[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08, 15 (6) :58-59.

上一篇:高校科研质量问题下一篇:大跨径拱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