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实验室管理制度

2024-08-18

检验实验室管理制度(精选8篇)

检验实验室管理制度 篇1

检验实验室制度

检验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1.所有药品、标样、溶液都应有标签,绝对不要在容器内装入与标签不相符的药品。

2.禁止使用实验室的器皿盛装食物,也不要用茶杯、食具盛装药品,更不要用烧杯等当茶具使用。3.浓酸、烧碱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切勿溅到皮肤和衣服上,使用浓硝酸、盐酸、硫酸、高氯酸、氨水时,均应在通风厨或在通风情况下操作,如不小心溅到皮肤或眼内,应立即用水冲洗,然后用5%碳酸氢纳溶液(酸腐蚀时采用)或5%硼酸溶液(碱腐蚀时采用)冲洗,最后用水冲洗。

4.易燃溶剂加热时,必须在水浴或沙浴中进行,避免使用明火。切忌将热电炉放入实验柜中,以免发生火灾。

5.装过强腐蚀性、可燃性、有毒或易爆物品的器皿,应由操作者亲手洗净。空试剂瓶要统一处理,不可乱扔,以免发生意外事故。

6.移动、开启大瓶液体药品时,不能将瓶直接放在水泥地板上,最好用橡皮布或草垫垫好,若为石膏包封的可用水泡软后开启,严禁用锤砸、打,以防破裂。

7.取下正在沸腾的溶液时,应用瓶夹先轻摇动以后取下,以免溅出伤人。

8.将玻璃棒、玻璃管、温度计等插入或拔出胶塞、胶布时应垫有棉布,两手都要靠近塞子或用甘油、甚至水,都可以将玻璃导管很容易插入或拔出塞孔中,切不可强行插入或拔出,以免折断刺伤人。

9.开启高压气瓶时应缓慢,并不得将出口对人。

10.使用易燃易爆物品的实验,要严禁烟火,不准吸烟或动用明火,易燃易爆物品的储存必须符合安全存放要求。使用酒精喷灯时,应先将气孔调小,再点燃。酒精不能加的太多,用后应及时熄灭酒精灯。11.严禁用湿手去开启电闸和电器开关,凡漏电仪器不要使用,以免触电。12.消防器材要放在明显位置,严禁将消防器材移作别用。

13.发生事故,必须按规定及时上报有关部门,重大事故要立即抢救,保护好现场。

14.保持实验室环境整洁,走道畅通,设备器材摆放整齐。实验室用的所有仪器,都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仪器使用完毕后拔出插头,将仪器各部旋钮恢复到原位。实验室人员管理制度

1.实验人员应严格掌握,认真执行本室相关安全制度、仪器管理、药品管理、玻璃器皿管理制度等相关要求。

2.进入实验室必须穿工作服,进入无菌室换无菌衣、帽、鞋、戴好口罩,非实验室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3.实验室内要经常保持清洁卫生,每天上下班应进行清扫整理,桌柜等表面应每天用消毒液擦拭,保持无尘,杜绝污染。

4.实验室应井然有序,物品摆放整齐、合理,并有固定位置。禁止在实验室吸烟、进餐、会客、喧哗,或作为学习娱乐场所,不得存放实验室外个人用品、仪器等。严禁在冰箱、温箱、烘箱、微波炉内存放和加工私人食品。

5.随时保持实验室卫生,不得乱扔纸屑等杂物,测试用过的废弃物要倒在固定的箱桶内,并及时处理。

6.试剂应定期检查并有明晰标签,仪器定期检查、保养、检修。各种器材应建立请领消耗记录,贵重仪器填写使用记录,破损遗失应填写报告,药品、器材等不经批准不得擅自外借或转让,更不得私自拿出。

7.进行高压、干烤、消毒等工作时,工作人员不得擅离现场,认真观察温度、时间、压力等。

8.严禁用口直接吸取药品和菌液,按无菌操作时,如发生菌液等溅出时,应立即用有效消毒剂进行彻底消毒,安全处理后方可离开现场。

9.实验完毕,即时清理现场和实验用具,对于有毒、有害、易燃、腐蚀的物品和废弃物应按有关要求执行,两手用清水肥皂洗净,必要时用消毒液泡手,然后用水冲洗,工作服应经常清洗,保持整洁,必要时高压消毒。

10.离开实验室前,尤其节假日应认真检查水、电、气、汽和正在使用的仪器设备,关好门窗方可离去。11.部门负责人督促本制度严格执行,根据情况给予奖惩,出现问题应立即处理、上报。仪器使用管理制度

1.实验室仪器安放合理,贵重仪器由专人保管,建立仪器档案,并备有操作方法、保养、维修、说明书及使用登记本。

2.各仪器做到经常维护、保养和检查,精密仪器不得随意移动,若有损坏不得私自拆动,应及时报告通知相关人员,经总经理同意后送仪器维修部门。

3.实验室所使用的仪器、容器应符合标准要求,保证准确可靠,凡计量器具须经计量部门检定合格方能使用。

4.易被潮湿空气、酸液或碱液等侵蚀而生锈的仪器,用后应及时擦洗干净,放通风干燥处保存。

5.易老化变粘的橡胶制品应防止受热、光照或与有机溶剂接触,用后应洗净置于带盖容器或塑料袋中存放。

6.各种仪器设备(冰箱、温箱除外),使用完毕后要立即切断电源,旋钮复原归位,待仔细检查后方可离开。

7.一切仪器设备未经部门主管同意,不得外借,使用的按登记本内容进行登记。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

1.实验前用0.2%过氧乙酸擦净台面及四周,放好需用的实验器材及各种溶液,开紫外灯消毒40-60分钟。2.进入无菌室前应用肥皂洗手,然后用75%酒精球棉将手擦干净。

3.进入无菌间必须穿的专用工作服、帽及拖鞋、口罩,应放在无菌室缓冲间,工作前经紫外线消毒后使用。4.使用的吸管、平皿及培养基等必须经消毒灭菌,打开包装未使用的器皿,不能放置再用,消毒用器皿放置不得超过一周。

5.从包装中取出吸管时,吸管尖部不能触及外露部位及试管或平皿边。

6.接种样品必须在酒精灯前操作,接种样品时,吸管从包装中取出后及打开试管塞都要通过火焰消毒。7.实验完毕,清洁瓷砖台面。

8.用过的器材进行整理,污染细菌的器材需经高压灭菌或煮沸消毒。

9.实验者在实验后用肥皂清洗双手或将双手浸泡于0.2%过氧乙酸溶液中3分钟,用清水冲洗,再用肥皂清洗双手。

10.换下的隔离衣、帽等进行高压消毒,拖鞋放回原处。11.用毕,再开紫外灯消毒 40—60分钟。12.无菌室和缓冲间每周大扫除一次,保持整洁。

13.每月进行一次紫外线对空气消毒效果测定,如灯管发黑,超过使用期限,及时更换紫外灯管。仪器破损赔偿制度

1、教师在领取实验仪器、工具时,要填好实验通知单或登记册,归还时做好验收工作,如有损坏办好账册注销、签名手续。

2、学生未经实验教师同意,擅自违章操作而破坏仪器,应按价按情处理赔偿。对随手将实验器材带出实验室的要加倍赔偿并进行思想教育。

检验实验室管理制度 篇2

《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的颁布实施, 对血站检验科的质量管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加强血站实验室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 实施全面的质量管理, 必须建立和持续改进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1,2,3]。管理体系应覆盖血液检测和相关服务的所有过程, 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 为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的血液及血液制品。笔者根据工作中的体会, 对血站实验室的检验质量管理进行了探讨, 现报告如下。

1 人员培训

建立和实施实验室人员的培训制度, 对基础理论、实验技能、职业道德、质量意识、生物安全、签名与责任等进行培训, 提高业务技术水平, 确保各项操作的科学性、规范性。

2 实验室环境管理

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分区明确;实验室应卫生、整洁、宽敞、明亮, 有空调、加湿器等保证环境温度和湿度的设施;应配备不间断电源 (UPS) 供电, 以保证血液检测工作正常进行;使用感应式水龙头, 水池防酸碱, 污水集中消毒处理;传染性废物桶和消防装置及器材放置合理, 取用方便。

3 仪器设备管理

建立和实施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校准、确认和使用标准操作规程 (SOP) , 实验设备应专人负责管理。全自动加样系统、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酶标仪、洗板机应严格按规定进行维护。故障设备应有标识, 严禁问题设备运行实验。提供实验室管理软件的供应商必须具有相应资质, 软件须经过风险评估, 确认安全可靠后方可使用。

4 试剂管理

建立试剂的进货、验收、确认、保存、使用制度, 严把检测试剂质量关。试剂生产商及供货商应具有相应资质。所有试剂应在效期内使用。

5 标本管理

血液标本的质量管理是安全输血的关键控制点, 是检验质量控制中一个非常重要却容易忽视的环节 (2) 。应建立和实施标本采集、运送、交接验收、处理、保存及销毁的标准操作规程 (SOP) , 做到标本采集规范、标识清楚。避免标本脂血、溶血、凝固不全、贮存温度不当或待检时间过长、反复冻融、细菌污染及标本间的污染。血液检测的全血标本的保存期应当与全血有效期相同;血清 (浆) 标本应当保存期至血液使用后两年 (3) 。确保标本在采集、运输、接收、保存、销毁过程中得到有效控制。

6 质控管理

首先应做好室内质控工作, 室内质控品最好是商品化的人血清基质、瓶间差小的质控品, 小量分装保存不重复冻融使用。HBs Ag、抗HCV、抗HIV1/2和抗TP实验项目必须对每块微板进行质控, 须按试剂盒要求设置阴阳性对照作为内对照。应对质控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绘制质控图, 按质控规则对每批次检测结果进行有效性判定。还应参加卫生部临检中心组织的全国采供血机构血液检测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活动, 对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加以评价, 发现实验室本身不易发现的不准确性, 了解各实验室之间的差异, 帮助识别问题并采取相应改进措施, 从而提高检测技术水平。

7 实验操作

制定实验室所有仪器设备的SOP及所有实验项目的SOP, 工作人员应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献血者血液初检和复检不得使用同一试剂厂家生产的试剂, 同一标本的初检和复检不得由同一人进行操作。严格遵从既定的检测程序, 对检测过程进行监控。

对OD值接近临界值 (cut-off) 的标本应设置10%~20%的灰区, 灰区标本使用原试剂进行双孔复试, 结果仍为灰区或大于临界值的应视为有反应性, 做报废处理, 以进一步保证血液的安全性。灰区概念对献血者安全性指标的检测尤为重要, 应得到足够重视。

8 报告单的审核签发

建立和实施《检测报告签发管理程序》、《检测报告收回、更改及重新签发管理程序》《检测报告收回后的补救程序》等SOP, 应根据既定的判定标准, 对每一份血液标本做出检测结论的判定。应对检测报告进行最后审核和签发, 以保证检测报告正确和完整。报告人、审核人应具有相应的资质, 并经过授权。

9 实验记录的管理

及时、完整、规范、全面地记录血液检验的整个过程是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的有力证明, 也是全面提高检验质量的重要措施。制定并实施《实验室质量及技术记录控制程序》、《实验室文件记录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按时将血液检验档案上交血站的档案管理部门, 确保实验室血液检验过程和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的相关记录完整、清晰、规范。

1 0 监控和持续改进

建立《实验室内部质量审核程序》、《实验室管理评审程序》, 对于发现的不合格项, 通过调查分析, 提出纠正预防措施, 严防差错进入下一工作环节影响血液检测质量。

在血液检验过程中, 影响检测质量的因素很多,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要加强质量意识教育, 增强工作责任心, 努力学习业务知识, 提高技术水平;加强各环节质量管理, 严格控制关键控制点, 保证血液检验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各阶段质量, 不断提高检验质量, 确保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医发[2006]183号, 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S].2006

[2]张国平.献血者血液标本的质量管理[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08, 15 (6) :58-59.

规范实验室管理,提高检验质量 篇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6019-(2010)-07-02

在很多场合,总会听到不少专家学者说这样几句话:写你所做的,做你所写的,记你所做的,纠你做错的。这几句话,概括了实验室管理的内涵,对指导各级各类实验室加强管理、保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下面谈一下最近几年随沈阳市卫生局下基层医疗机构,检查临床检验工作的一点体会。

1写你所做的,做你所写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编写要求》(WS/T 227-2002)中,明确提出了如何编写操作规程和编写操作规程需要注意的事项。该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编写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也适用于临床检验产品厂商编写产品使用方法说明。操作规程是检测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临床检验的技术档案,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必须内容,是指导检验人员正确操作的依据。操作规程必须含有质量管理内容,包括进行检验的说明,明确质量控制和纠正作用系统等。这些书面文件是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的必须组成部分。操作规程由主任或主管技术人员负责编写,编写内容含义必须明确(无疑义)、完整。要确保每个检验人员能理解,并严格按操作规程的精确说明进行操作。

在我们到基层实验室检查过程中,发现部分实验室没有按照该《标准》编写操作规程。问题在于:1)有的实验室编写了大量的操作规程,但大部分放在科主任的办公室,具体工作的实验室只有一少部分,不能做到所有工作场所都有相应的操作规程,使操作规程“睡大觉”,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更有个别实验室的主任,嫌操作规程编写量太大,打印浪费纸张,不打印,存在电脑里。2)有的实验室编写操作规程,没有按照《标准》提出的操作规程格式要求进行编写,而是像普通制度编写格式,只写内容,没有版本、编写日期等。3)有的实验室只编写项目和设备的操作规程,而不编写其它辅助工作的操作规程,例如:部分实验室在分析前质量保证方面、血液分析仪校准、加样器校准、“危急值”报告、纯水机使用、相同设备比对、相同项目比对等方面却没有编写操作规程;或编写了操作规程,但内容简单,可行性差,工作人员不能按此要求进行操作,文件流于形式。

2记你所做的

操作规程编写完成后,要交给具体工作人员进行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要把做过的工作做相应的记录。在我们到基层实验室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在于:1)部分实验室只把各种检测项目的结果记录下来。而忽略其它有关记录。例如:在实验室室温、湿度记录,冰箱、水浴箱等温控设备的温度记录,加样器、大型设备的校准记录,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记录、标本接收、销毁记录,生物安全柜使用记录,高压灭菌器使用记录等方面的记录不全面或者个别实验室没有这些记录。2)有的工作人员在做记录时不认真,有时多记几天,有时少记几天。有的记录日期、时间不清,时间标注不细,不能记录到时、分。例如:在标本接收记录、“危急值”报告记录中,只有日期,没有时间;很多记录中,签字、盖章不认真。有的只写姓,不写全名,有的只在第一天写姓名,后面全是以点代名;加样器校准、比对实验记录中,内容不全,只有数据,没有分析,不知道这些数据对工作和质量有什么作用。

3纠你做错的

只有按照要求,把所有的工作都记录下来,再分析各种记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及时更正失误,避免错误的结果发送到临床。在我们到基层实验室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在于:1)部分实验室的温湿度记录流于形式,应该每天早上记录的,到晚上再补;应该当天记录的,第二天再补;个别实验室湿度计失灵,不能反映正常湿度。2)个别实验室的部分项目没有室内质控,即使有质控,也不是经常性、连贯性的,造成质控失控也不分析失控原因,致使设备长期在失控状态下工作。3)部分实验室所购设备不是从正规厂家进货,没有后期的维修保护,造成设备长期无人管理,不能进行有效的校准;个别厂家用质控物代替校准物进行校准。4)部分辅助设备长期不校准、不检测、不评估,造成结果偏差较大。例如:天平的校准、加样器的校准、酶标仪的校准、纯水机的检修等不及时,长期在偏差中工作。这些辅助设备的误差对工作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4体会

检验科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和流程 篇4

一、目的:规范临床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二、适用范围:检验科实验室和工作人员安全的一般要求,防火、用电、化学危险物品、微生物的安全要求,以保证检验科实验室的安全运作,将事故控制在最低限度。

三、安全管理流程:

工作人员和实验室安全的一般要求

1.1

实验室工作区内绝对禁止吸烟

点燃的香烟是易燃液体的潜在火种;香烟、雪茄或烟斗都是传染细菌和接触毒物的途径。

1.2

食物应放置在允许进食、喝水的休息区内

实验工作区内不得有食物、饮料,实验室工作区内的冰箱禁止存放食物。

1.3

实验工作区内禁止使用化妆品或进行化妆,但建议经常洗手的实验人员使用护手霜。

1.4

眼睛和面部的防护

处理腐蚀性或毒性物质时,须使用安全镜或其它保护眼睛和面部的防护用品。使用、处理能够通过粘膜和皮肤感染的试剂,或有可能发生试剂溅溢的情况时,必须佩带护目镜、面罩或面具式呼吸器。

1.5

服装和个人防护装备

除要求符合实验室工作需要的着装外,工作服应干净、整洁。所有人员在各自实验区内必须穿着长身的工作服(白大褂)并佩戴其它防护装备如:手套、护目镜、披肩或面罩等。个人防护服装应定期更换以保持清洁,遇被危险物品严重污染,则应立即更换。

1.6

在各工作区内,应穿舒适、防滑、软底并能保护整个脚面的鞋。在有可能发生液体溅溢的工作岗位,可加套一次性防渗漏鞋套。

1.7

洗手

实验室工作人员在脱下手套后、离开实验室前、接触患者前后、以及在进食或吸烟前都应该洗手。接触血液、体液或其它污染物时,应立即洗手。

1.8

眼睛冲洗

眼睛若被血液或其它体液溅到,立即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

1.9

移液

所有实验室操作禁止用口移液具,应使用助吸器。

1.10

锐利物品

谨慎处理针头和碎玻璃等锐利物品。使用后的针具不要折断、弯曲、破损、重复使用或用手重装在针管上的。一次性注射器上的针头用后不要取下,锐利物品应立即放置在不易刺破的容器内,在完全装满之前就应及时丢弃。

1.11

工作环境

1.11.1

“清洁”区和“非清洁”区

根据实验室的具体工作情况由主任选择并确定“清洁”和“非清洁”工作区,在清洁区和非清洁区之间设“缓冲室”。被指定为“清洁”的区域,则应努力保持清洁,如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电话、视频显示器终端、键盘、门柄及其它经常被手或手上的手套触摸的物品的污染,要求工作人员在触摸设备(如计算机键盘及电话的保护罩等)前取下手套,仪器设备和工作面的应常规消毒和清洁。被指定为“非清洁”的区域,允许戴手套接触所有物品(如电话、门柄、计算机终端和其它物品),所有这些物品的表面都认为是不清洁的。未戴手套的人员如果使用该区域内的电话、计算机终端或其它设备,应该戴上手套,或在使用后立即彻底洗手,“清洁”和“非清洁”区都应保持整洁。实验台至少应每天清洁—次,如有必要可以多次清洗,用合适的含氯消毒剂清洗。在处理溅溢的样品或严重污染的工作面时,应戴上手套和其它个人防护装备、使用相应合适的清洁剂清除所有的溅溢物。

1.11.2

设备

冰箱、冷冻柜、水浴和离心机应该定期清洗和消毒,在发生严重污染后应立即进行清洗和消毒,进行清洗、消毒时要戴上手套穿上工作服或其它合适的防护服。

1.11.3

外衣

外衣(实验服、工作服)应悬挂在远离散热器、蒸汽管道、供暖装置、以及有明火的地方,不要挂在压缩气瓶或灭火器上,也不要挂在门的玻璃隔板上,妨碍视线。“清洁”的和“非清洁”的个人防护服要分开存放。

1.11.4

垃圾处理

每天清理垃圾,由医院物业工作人员来处理。

1.11.5

装饰

不得在电灯、灯座或仪器上进行装饰,更不要使用电子装饰物、蜡烛、圣诞树等有引起火灾危险的装饰品。

1.11.6

个人物品

实验工作区不得存放个人物品,如钱包、外套、皮靴、咖啡杯、运动服、预包装的食品和药品等。

1.11.7用后的废弃物品

实验工作区内的用后废弃物品存量不要太大。具危险性的液体如酸或碱性液体应放在视平线下。较大的废弃物容器应靠近地面存放。

1.11.8

出口通路

实验室的出口和通道必须保持畅通无阻,不准堆放物品、垃圾、装置、或设备。注意:无论任何时间、何种原因都不得阻塞通往灭火器、火警箱、防火毯、安全淋浴或出口的道路。

1.12

玻璃器具

操作玻璃器具时应遵循下述安全规则:

*不使用破裂或有缺口的玻璃器具。

*不要用猛力取下玻璃试管上的塞子,粘紧时可用刀切开分离。

*接触过传染性物的玻璃器具,应先消毒,再清洗。

*破裂的玻璃器具和玻璃碎片应丢弃在有专门示记的、单独的、不易刺破的容器里。

*高热操作玻璃器具时应戴隔热手套。

*破碎的玻璃器具只能使用机械装置处理。

1.13

离心机

1.13.1

离心过程中应控制气溶胶的产生在最低水平。

1.13.2

离心机只有在盖好盖板后,才能启动。

1.13.3

所有能够产生气溶胶进行播散的生物制品或标本,都应使用密封的离心管,并在盖紧盖板后进行。

1.13.4

使用合适的消毒液常规清洗离心机。

1.13.5

使用离心时应保持合适的平衡,以保证离心的顺利进行。

2.防火安全准则

2.1

安装有警报系统。每个检测和报警装置都与总警报系统连接。实验室的任何地方,包括储藏室能听到警报系统的报警。所有有关建筑的防火设置,都应经当地消防部门审核批准。

2.2

防火

2.2.1

隐患的估计和研究

在开始临床实验工作之前就应对火灾的隐患进行研究,在实验工作运行的过程中,要经常研究火警的隐患。研究的内容包括:

2.2.1.1

使用化学物品的数量和性质,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以及电器设备的隐患等。

2.2.1.2

哪些操作方法已经改变了,新使用了哪些化学物品,以及在上届消防培训之后增加了哪些新的工作人员。

2.2.2

易燃易爆物

2.2.2.1

易燃性液体的供给量应控制在有效并安全进行实验的最小量。

2.2.2.2

禁止用冰箱储存易燃液体。如果确实需要,应存放在专门的防爆冰箱内,并且冰箱应远离火源。

2.2.2.3

从储藏罐里倒出易燃液体,应在专门的储藏室或通风橱内进行。运送易燃液体时,其金属容器应有接地装置。

2.2.2.4

加热易燃易爆液体(燃点低于94℃)必需在通风橱进行,不能用明火加热。装易燃易爆物的容器应经当地有关消防部门审核批准。

2.2.3

火源隐患

2.2.3.1

常见的火源是明火、加热器件和电火花(电灯开关、电动机、摩擦和静电)。

2.2.3.2

应对电气设备的接地、漏电和墙上插座的接地、极性进行检查。

2.2.3.3

应尽量消除各种火源隐患。

2.3

灭火

实验室配备足够扑灭各种火情装置。

2.3.1

灭火器

根据上级消防部门的规定配备、摆放灭火器,并根据要求对灭火器进行定期检查维修。

2.3.2

警报系统应进行安全检查,随时检修、维护的。

2.4

消防训练

2.4.1

应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防火安全训练。

2.4.2

所有工作人员必须学会如何发布火警警报,学会遇有失火时应做到:

2.4.2.1

拨打报警电话“119”。

2.4.2.2

发出火警警报以求得帮助,并开始从失火区或建筑物撤离。

2.4.2.3

如果可能,立即使用便携式灭火器进行灭火。

2.4.2.4

如果不能扑灭火情,应把所有通向火场的门关紧,并用湿毛巾或床单堵住下面的门缝,以阻止火情的蔓延。

2.4.2.5

应将房间里的所有人员撤出。(如果火情并非十分危险,可安排留下一人,向前来灭火的消防队员介绍具体情况。)

2.4.3

由受过训练的人员讲解使用便携式灭火器进行灭火的技能。训练应为“手把手”的方式,还应包括不同火情采用不同灭火器的知识。

2.4.4

对工作人员撤离火场的训练应经常举行,每年进行几次。所有人员每年至少参加一次训练(包括夜班和周末加班的人员)。

实验室用电安全准则

3.1

仪器用电

作为仪器维护措施的一部分,应进行的安全用电检查并建立档案记录。每年至少对所有电插座的接地和极性、电缆的完整性进行检查一次,并将结果记录在案。可移动的设备应接地或采用更先进的方法防止触电(全部塑封无法接地的仪器例外)。新设备在使用前也应进行同样的检查。实验室应装有足够的插座,分布要合理,以减少在插座上接上其它多用插座和避免拖拉过多的电线。

3.2

所有电器设备的维修与维护只能由取得正式资格的维修人员进行。

3.2.1

仪器的维修

除校准仪器外,仪器不得接电维修。维修时要确保手干燥,取下所有的饰物(如手表和戒指),然后谨慎操作。

3.2.2

线路检修

实验室技术人员不得维修建筑物的电力系统。任何涉及开关、插座、配电箱、保险丝、断路器的维修工作应由医院维修人员或其他有资格的人员进行。

3.2.3

接地

电器设备必须接地或用双层绝缘。电线、电源插座、插头必须完整无损。4.化学危险物品使用准则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准则

4.1

化学危险物品分类

4.1.1

腐蚀品

腐蚀品是接触人体后给人造成可见损伤或不可逆改变的物质。腐蚀性化学废弃物是指pH小于2.1或pH大于12.5或对钢(SAEl020)的腐蚀力超过O.635cm/年(55t)的物质。例如:盐酸。

4.1.2

毒害品

毒害品是吸人、食人或少量接触即可引起严重生物效应的物质。

4.1.3

致癌物

由于检测化学物品能否诱发恶性肿瘤的测试系统很不相同,定义致癌物比较困难。例如:苯。

4.1.4

可燃烧物

可燃烧物指任何可燃烧的化学物品,包括可燃物和易燃物。

4.1.5

易爆化学物品

易爆化学物品是指能迅速发生剧烈化学变化的不稳定物质,爆炸性分解可在正常温度和压力下发生。例如:肼。

4.2

材料安全数据表及标签

购进可能有危害的化学物品都必须附有材料安全数据表。所有危险化学品都需要以易于识别的形式进行标记,使专业和非专业人员很容易警觉其潜在的危险性。标记可以是文字、图标、标准化代码或多种形式并存。

4.3

腐蚀品的储存

4.3.1

储存

腐蚀品应在近离地面处储存以减小掉下的危险。

4.3.2

酸性试剂瓶的搬运

搬运体积超过500ml的浓酸试剂时,必须用运载托车。

4.3.3

注意不要在同一区域内存放互相不能共存的化学物品。例如:乙酸或乙酸酐等有机酸应与硫酸、硝酸或高氯酸等强氧化剂分开储存。

4.3.4

个人防护装备

在使用腐蚀性物品场所的工作人员,应该穿戴围裙、手套和其它个人防护装备。

4.3.5

溅溢

使用任何化学物品之前,应安排好处理容易破碎或溢出的物品的容器。

4.3.6

化学通风橱

所有挥发性腐蚀物品的操作,都必须在化学通风橱中进行。

4.4

易燃物的储存

易燃易爆液体应在合格的容器里储存。分装时应有明确的易燃和可燃性标记,工作储备量控制在最低限度。储存可燃性液体的仓库应远离明火和其它热源。如需要在冰箱内存放,该冰箱的设计必须符合避免产生蒸汽燃烧的要求。实验室所有的冰箱门都应标明可否用于存放易燃、可燃性液体。

4.5

紧急处理

实验室必须重视发生化学危险品溅溢的可能性。有关工作人员都应接受培训,以掌握处理突发事故的知识。培训应包括化学危险物品溅溢的识别,熟悉向管理部门通报的方法和保护自身安全应采取的措施。在多数溅溢事故中,实验室可以决定撤离的区域,并通知有关专业部门处理。如果由外部专门机构处理溅溢物,则实验室就必须中断工作,直到隐患排除。

4.6

污染物的清除和处理

每个实验室都应负责日常的清污工作。在结束常规工作时、工作交班、发生紧急事件如清除溅溢物后,都需要进行清污工作。需外送维修的设备,只有在实验室管理人员确认没有化学危险物品污染时,才能外送维修。

4.6.1

废弃化学物品

所有废弃化学物品都应按危险物品处理,除非能够确定它的性质。

清洁溅溢有害物质的所用材料,包括吸附物和中和物,都被认为是有害废弃物。

4.6.2

实验室专人协调和负责处理实验室有害化学废弃物。

4.6.3

化学废弃物放置在密闭、有盖的容器中。

4.6.4

标签

化学废弃物的包装应有标签,标签应包含以下内容:

*日期

*实验室来源

*成份

*物理性质(气体、液体等)

*体积

*危险性(易燃或易爆)

4.6.5

运输

实验室由专责人员负责容器转运,并将其放置在指定的废弃物堆放场所。

实验室微生物安全准则

5.1

临床实验室可能接触的微生物可分为三类:

5.1.1

病毒,如:病毒性肝炎(特别是乙型及丙型

肝炎)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

5.1.2

细菌,包括:细菌、分枝杆菌、真菌。

5.1.3

其他具有高毒力的病原体,如出血热病毒和立克次氏体。

因为从病史和体检不能可靠地鉴定所有病人的病原体,所以当接触和处理所有的体液时,均应执行“常规预防措施”。

5.2

感染途径

5.2.1

空气传播

在取下装有标本试管的塞子时、溶液洒落在坚硬的表面上、用未加塞子的试管进行离心或溶液(包括接种环内的溶液加热太急)时,具有传染性的溶液在上述各种情况下,可能形成气烟雾散布在空气中。

5.2.2

经口传播

用口吸移液可能导致微生物人人体引起传染。传染也可通过间接途径,如饮食或吸烟前没有彻底洗手引起“手—口”传染。

5.2.3

直接传播

偶然的针刺、碎玻璃划伤和动物咬伤均可通过直接接种引起传染。临床标本中的感染原也可通过被纸张轻微划伤的手指、很轻的擦伤或损伤的表皮进入人体造成感染。

5.2.4

粘膜接触

一些病原体,包括肝炎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能够通过与粘膜(如眼结膜)的直接接触进入人体。所以在擦拭眼睛、更换隐形眼镜或使用化妆品前应彻底洗手。

5.3

血源性病原体

5.3.1

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都面临着接触血源性病原体的可能性。

5.3.2所有的单位都应执行“常规预防措施”。另外,一旦确定有接触潜在感染原的可能,应采取硬件控制和操作过程控制,以减少或消除接触这些潜在感染原的可能。提供相应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工作服、实验服、面罩、面具、护目镜、安全镜和鞋套等,并讲解何时使用和如何使用。

5.3.3

常规预防措施

*来自所有病人的血液和体液都被认为是具有传染性的。所有血液和体液的标本都应放置于指定的容器里,在运输过程中防止发生泄漏。采集标本时应防止污染容器的外表或随标本的信息卡。如果存在潜在的或实际的污染,则应再加一层包装(例如:包装袋)。

*所有处理血液和体液(例如:取下真空试管的塞子)的工作人员都应戴上手套。如果有可能发生血液或体液的喷溅,则应使用面部防护装备。

*对于微生物培养之类的常规操作,则应使用生物安全橱。

*实验室应使用移液装置,绝对禁止用口吸移液。

*使用注射器和针具时应防止受伤。禁止用手将针套重新套在针头上、禁止故意将针头弯曲或折断、将针头从一次性注射器上取下、或对针头进行其它操作。所有锐利物品在使用后都应放入贴有清晰标签、不会被刺破的容器内,然后运至处理场所。废弃锐利物品的容器应就近放在便于操作的地方。为防止装得过满而意外伤人,应在装满后尽快运走。

*血液或其他体液发生泄漏或工作结束后,均应使用合适的化学杀菌剂对实验室工作区进行表面消毒。可使用新鲜配制的漂白粉溶液(次氯酸钠1:10稀释液)或2.5%甲酚溶液或其它有效的溶液对所有的工作台进行消毒。

*实验中用过的污染物品在重复使用前或装入容器中按传染性废弃物进行处理前,应先进行去污处理。

*被血液或其他体液污染的设备在实验室内或外送商家进行维修之前,应先进行清洁和消毒。无法彻底消毒的设备必须贴上生物危害的标签。

*手或其他部位的皮肤在接触血液或其他体液后必须立即彻底清洗。在实验工作结束后或取下手套后应立即洗手。在离开实验室之前应脱下所有的个人防护装备。

*如果实验人员工作时有可能接触到血液、或其它可能具传染性的物质、病人的粘膜或损伤的皮肤、或在处理污染的物品或表面时,都应戴上手套。在进行血管穿刺时,包括静脉采血、手指或脚背穿刺,也应戴上手套。如果手套破损、刺破、或失去其屏障功能,则应尽快更换。清洗或消毒会损害一次性手套的质量,故不得重复使用一次性手套,在接触病员后应更换手套。

*患有渗出性病变或湿疹的医务人员在痊愈前不得直接接触病人,也不得接触医疗设备。

5.3.4

标签警告标志

必须采用通用的警告标志系统明确标识装有危险生物制品的容器或被其污染的物品,在危险废弃物的容器、存放血液和其它有潜在传染性物品的冰箱、以及处理尖锐物品的容器上,所贴的标签应标明通用的生物危害标志。

用于存储、运输的容器应加上标签或颜色编码标志,并在存储、运输前将容器盖上。如实验室用常规预防措施来处理所有标本,同时标本或容器又存放在实验室内,可不使用标签或颜色编码标志;但如果离开实验室,就必须使用标签或颜色编码标志。

5.4

标本处理

*被高毒力微生物(如土拉巴斯德菌或粗球孢子菌等)污染的物品,处理前必须经过高压灭菌,包括用于隔离的设备和材料。

*培养分枝杆菌和两性真菌用的平皿和试管必须使用胶带密封,用压力蒸气灭菌后进行处理或焚化处理。

*普通标本和使用过的培养基应弃人结实的塑料袋中。

*可重复使用的物品和污染的器具应置于装有次氯酸钠1:10稀释液或其它合适的消毒剂的不锈钢容器内,然后进行高压灭菌、清洗和再次灭菌。

*对医疗废弃物处理的管理应遵守有关法规。

5.5

生物安全柜

生物安全柜是微生物实验室里控制生物危害的最好的方式之一。实验室根据产品说明书进行安装、使用和维修。

5.6

微生物实验室里常规准则:

*不接收或处理严重污染的标本。

*涉及分枝杆菌的离心操作应使用有旋帽的离心斗,离心管也应塞紧(双重隔离)。

*针具和接种环应灭菌处理,并防止加热时液体发生飞溅。

5.7

泄漏事故

(1)立即清洗发生泄漏污染的区域。通知主管和主任。如果培养物发生泄漏或其容器发生破损,应对该区域进行至少10分钟的清洗,直至气溶胶或飞沫已经沉降。

(2)吸净漏出的液体。

(3)清洗发生泄漏的区域。

塑料产品检验实验室管理-第三组 篇5

检测

用指定的方法检验测试某种物体(气体、液体、固体)指定的技术性能指标。适用于各种行业范畴的质量评定,如:土木建筑工程、水利、食品、化学、机械、机器等等。

制度制定的目的

为了营造一个安全有效、秩序良好的实验室环境,达到“科学、规范、安全、高效”的目的,特制订实验室管理规定。

检测室管理制度

一、检测工作按照国家标准及交通部颁布的标准进行。

二、检测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并服从检测室负责人的统一安排。

三、爱护仪器、设备,保持器具的完好精确。

四、维护检测场地的整洁,试验每告一段落,必须清理场地。

五、定时对贵重的仪器设备进行保养、检查。

六、化验试剂、有毒物品、易燃品、放射性试验仪器应存放在安全的地方,并由专人负责保管。

七、末经计量部门认可的及超期限的仪器具不得使用。

八、在检测操作过程中,应集中注意力,不允许吸烟,应禁止无关人员随意靠近机器,以免发生意外。

九、每天下班前,应做到关紧门窗,关好水、电开关。对需要昼夜运行的机器,应检查其运行状态及保险装置。特殊情况应留有专人值班。

十、检测人员应实事求是,严禁修改伪造试验数据。

检测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1、仪器、设备使用人员必须认真学习仪器设备使用说明书,熟悉各仪器的使用,维护、保养方法。

2、熟悉各仪器设备的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定期维护、保养,使仪器设备经常处于正常状态。

3、仪器设备使用完后应归原位,已便于下次使用。

4、使用人员应负责仪器设备的清洁卫生,清洗换油,长期不用的电子仪器停用一个月应通电一次,每次通电不少于30分钟。

5、仪器设备必须按检定日期进行检定,还应进行不定期的抽查,保养校核,确保其正常功能,性能完好,精确度达到标准要求。

6、发现事故苗头及时处理,并向检测室负责人汇报,仪器设备因事故损坏,应写出事故报告,明确事故发生的责任及损失。

7、工作变动时做好交接,办理交接手续。

试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1、试验工程师是试验室第一安全负责人,应经常对试验室全体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并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一般半月1次。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安全隐患,防止事故的发生。

2、用电安全规定。

3、试验机械操作安全规定。

4、防火规定。

5、防止烧伤。当使用硫酸、盐酸、氨水等化学试剂时,应带好口罩、手套、眼镜等防护用品。

6、防止中毒。使用化学试剂时应带手套,严禁化学试剂入口。不要用化验室器皿当饮食工具,做完各种试验后,应立即洗手,防止中毒。化学试剂废液应深埋处理,不得污染环境。

实验环境和测试环境的优化

1、试验室要干净、整洁,符合各种试验时的条件要求。

2、试样检测完毕后,应把试验场场所清理干净、仪器清洁后放回原来的位置。

3、进行有毒、易燃、易爆危险检测工作时,应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废弃材料应按规定要求处理,符合环境要求堆放到指定的地点。

5、有毒、易燃、易爆废料应妥善处理,以避免破坏环境。

试验检测人员管理

1、对各自负责的试验检测工作的质量负责。

2、严格按照检测规范、检测大纲、实施细则及时进行各项检测工作,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

3、上报检测仪器设备的检定、维修计划,有权拒绝使用不合格检测仪器或超过检定周期的仪器。

4、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掌握本专业检测技术及检测仪器的发展和现状。

5、按期填写质量报表,填写检测原始记录。

6、有权拒绝行政或其他方面的干预。

7、有权越级向上级领导反映各级领导违反检测规程或检测数据弄虚作假的现象。

8、遵守试验室管理制度,按时填写仪器设备操作使用记录。

检验实验室管理制度 篇6

金溪县中医院学号2007260005姓名:宋希云邮编344800

论文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医学检验实验室分析前质量管理,加强检验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医学检验实验室检验质量。采用的方法为保证分析前检验质量的每一个环节,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的注意事项。做好知识宣教、注重检验与临床的相互沟通,充分完善各项制度。加强了分析前检验质量管理,保证了医学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加强分析前检验质量管理,显着提高了医学检验实验室检验的质量。

关键词: 质量管理;医学检验;分析前阶段

随着检验医学的飞速发展,检验诊断技术日新月异,自动化检验仪器普遍应用于现代化临床实验室。这就对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包括分析前质量管理、分析中质量管理和分析后质量管理三个阶段。而分析前质量管理是全程质量管理的重点,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文件将其定义为按照时间顺序,从临床医嘱开始,到分析检验程序终止的步骤.包括检验申请、患者准备、样品采集、运送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内传输.分析前阶段质量保证是临床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之一,是保证检验信息正确、有效的先决条件和基础, 也是目前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中最薄弱的阶段,应该引起重视.1 加强与临床的相互沟通加强检验科与临床的相互沟通是做好分析前质量管理的前提。只有临床医师开出信息准确完整的申请单,并留取到患者高质量的标本,检验人员从事的一切检验工作才有意义。首先,化验申请单应包括足够的信息: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检验项目、临床诊断、病床号、病志号、时间、申请医生或需要注明的其他事项。书写不完整的或患者患有特殊疾病的,要及时询问临床医师患者的具体情况;然后检验人员要配合指导临床正确地留取标本并送往检验科;最后检验科对送检标本的检测结果出现异常的,要及时发现、及时反馈、及时于与临床相互沟通。因此,很好的与临床相互沟通是做好分析前质量管理的第一步。患者准备患者的准备也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关系到采集标本的质量。患者的生理状态、饮食和药物对检验结果都有影响。例如剧烈运动后引起检验项目的变化,ALT 及AST 升高达180%;CK 达125% ,最高达7 000 U/L.尿中出现RBC 等;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和运动可以影响神经,血糖增加1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血钾增加15%;高蛋白膳食可使血尿素、尿酸及血氨增高;高脂肪饮食可使三酰甘油大幅度增高。药物可影响血液生化检验的结果。例如维生素C、高浓度葡萄糖和一些抗生素可与碱性苦味酸反应,引起肌酐增高;大量含氟、溴或碘离子药物可使血清氯偏高。所以,采集标本时要提前让患者做好准备,保持稳定的情绪,头天晚上禁止大量饮酒。血液化验采血前24 h 禁高脂肪高蛋白饮食,12 h 禁食,空腹采血。但过度空腹,达24 h 以上,某些检验会有异常结果。例如空腹48 h,血清BIL 值升高,而GLU 值降低。样品采集样本采集错误是影响分析前质量的首要原因之一

[2],所以要采取有效方法保证送检标本质量,从样品的采集时间、采集部位、样品采集时患者的体位、采集过程的具体操作到样品运送、保存与处理,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要求,保证样品的质量。

3.1 样品采集时间采集标本的时间对标本各种成分含量稳定性有较大影响。因为体内有些化学成分的血浓度具有周期性变化,所以采集血液标本尽可能在上午9∶00 前空腹并尽可能在其他检查和治疗之前进行。采集尿液标本则需留晨起第一次排出的中断尿,这样可以保证各种成分稳定,pH 值低,有利于保持尿液有形成分的完整,易于检出阳性结果。并且在进食后2~3 h 的尿样中尿糖、蛋白、尿胆原等含量较清晨第一次尿样高。

3.2 样品采集部位采集标本时一定要掌握正确的采集部位。采集处应避免有皮肤红肿、溃疡等现象。特别是采集血液标本时,要保证并采血通畅,采血不畅易引起血小板破坏和凝血因子的消耗等。

3.3 样品采集时患者的体位人的体位改变可引起血液许多指标发生变化。从仰卧到直立时,血中细胞及大分子物质相对增高5%,血液指标中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总蛋白、清蛋白、免疫球蛋白、载脂蛋白、三酰甘

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都将受到影响;站立时所采的血测定总蛋白、清蛋白、血脂、胆固醇、碱性磷酸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铁等检测项目也略有增高。

3.4 样品采集过程的具体操作样品采集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例如静脉采血时,止血带压迫时间最好不超过0.5 min, 时间过长会造成瘀血和血液浓缩;抽血时避免产生大量泡沫,否则可能导致溶血,溶血标本会造成红细胞计数降低,血细胞比容降低,同时影响血液生化指标;血液抽出后立即轻轻摇动,使血液和抗凝剂混匀,以防血液凝固;血液检查的标本量与抗凝剂比例要合适,血液比例过高时,血浆中容易出现微凝血块,可能阻塞血细胞分析仪,同时影响一些检验结果;采血至标定容量时,拔出静脉针,这时马上将真空采血管轻轻的上下翻转5~6 次,用力不宜过大,以免溶血。样品运送、保存与处理样品采集后要立即送检,特别是血液标本应尽量减少运输和储存时间,尽快处理、尽快检测,时间耽搁得越少,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就越高.若不能及时转运,或欲送到上级检验中心进行分析时,应将标本装入试管内密封,再装入乙烯塑料袋,标本运送过程应密闭、防震、防漏、防污染。夏季高温或冬季低温地区,应注意防蒸发或注意保温等问题。进行较长距离的标本运送,一般应将标本进行预处理。标本运送过程中应注意安全,必要时采取防护措施。检验前,对不符合样品采集规定要求的标本,应拒绝接受。

符合规定要求的标本,要严格按照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检验。检验后标本不能立即处理掉,应根据标本性质和要求按照规定时间保存,以备复查需要。标本过保存期后,要有专人送到指定消毒地点集中处理[4].分析前质量管理是获得准确实验结果的重要保证,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这就要求检验工作者不断学习,强化培训,严格要求自己,具备高度的责任心,熟练的检验技术,积极的工作态度和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注重与临床的相互沟通,同时也要加强对患者的宣传教育以保证其做好采集样品前的准备.实验室要充分完善各项制度,按规范化要求严格控制好各个环节。要健全和应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检验人员积极性,充分发挥检验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标本,为提高检验质量提供前提条件。

理化检验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篇7

1危险性化学试剂安全管理

1.1 分类与贮存

1.1.1 易燃易爆试剂

这类试剂具有易于燃烧和爆炸的特性, 其中有的本身就是炸药。对这类试剂应储存于室温低于30℃干燥防晒的库房内, 并应隔绝火、热、电源, 还应做好防雨, 防水工作。

1.1.2 氧化性试剂

这类试剂具有十分活泼的化学性质, 能析出活性态氧, 对其他物质起强烈的氧化作用。应存放在阴凉、干燥、通风处、室温≤30℃, 要与酸类、木屑、炭粉、硫化物、糖类等易燃物、可燃物或还原剂隔离。

1.1.3 毒害性试剂

专指少量侵入人体就能起局部或整个机构功能发生障碍, 甚至造成死亡的试剂。如氰化物及其他有机剧毒品如有机磷、有机汞等。应存放在阴凉、干燥处, 与爆炸性、氧化性、易燃性、酸类试剂隔离, 应设置加锁的专柜保存和详细记录领用人及领用数量。

1.1.4 腐蚀性试剂

对人体、金属和其他物品能因腐蚀作用而发生破坏现象, 甚至引起燃烧、爆炸和伤亡的液体和固体试剂, 如发烟硝酸等强酸、氢氟酸、冰醋酸、甲醛、苛性钾 (钠) 、等。存放处要求阴凉、干燥、通风、温度<30℃以下, 与氧化剂、易燃易爆性试剂隔离。酸性腐蚀试剂与碱性腐蚀试剂, 有机腐蚀试剂与无机腐蚀试剂也应隔离。

1.2 采购、运输及使用

1.2.1 采购审批要求

使用单位申请购买时, 到当地公安局进行申请, 批准开具《剧毒化学品购买凭证、准购证》, 申请单位凭该证到单位所在地公安局部门申请《剧毒化学品公路运输通行证》。

1.2.2 使用程序计划

检验科室按规定提出检测工作所必需的危险性化学试剂使用计划, 经审核批准后进行采购。采购:采购人员须经公安部门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危险性化学试剂须持许可证到指定单位 (地点) 采购提货。领用:使用部门需本着用多少领多少的原则。领用时需有双人签名填写危险性化学试剂使用领料单, 经使用部门负责人审核批准后双人领用。试剂配制、使用时需双人同时在场并做好使用记录。

1.3 管理原则

1.3.1

应由经过培训、持有上岗证的专职人员管理。

1.3.2

必须存放于专用的危险品仓库, 并分类存放在阻燃材料制作的柜架上

1.3.3

应贮存于主建筑外的防火库, 并根据贮存危险物品的种类配备相应的灭火和自动报警装置。

1.3.4

装卸搬运时, 轻拿轻放, 严禁摔碰、撞击和强烈震动, 严禁肩扛背负。

1.3.5

拆卸危险性化学试剂的外包装时忌用蛮力, 以防内包装破裂。

1.3.6

开拆易燃易爆品的包装箱时, 切忌使用能够产生火花的工具。

1.3.7

挥发性、腐蚀性试剂应密封保存, 有条件的宜另库存放。

1.3.8

爆炸性物品、剧毒性物品和放射物品, 应按规定实行“五双”制度 (双人保管、双人收发、双人领用、双本帐、双人双锁) 管理。

2废弃物的处理

实验室需要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称为实验室“三废”。为了保证检验人员的健康及防止环境污染, 化验室“三废”的排放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2.1

汞和乙醚等可通过氧化、洗涤、蒸馏等方法回收再利用。

2.2 废液的处理

基于杂质的不同相分散特性和不同的化学特性, 常用的废液处理方法有化学法、离子树脂交换法、吸附法、电解法、蒸发浓缩法、膜分离法和生物处理法等。

2.3

理化实验室所使用的有毒有害的剩余化学试剂和样品必须分类包装, 按其性质妥善保存, 集中处理。严禁随意处置堆放和排入地下及任何水系, 以防引起火灾和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1]王陇德.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176-186.

检验实验室管理制度 篇8

摘要: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采用科学的管理思想,通过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对实验室的各种信息进行全面管理,采用综合数据处理、海量数据存储、宽带传输网络、自动化仪器分析等技术,将人员、样本、仪器、试剂、方法、环境和文件等各种相关因素整合起来,为实验室各种信息的存储、交换和统计分析提供分布式的网络平台。

关键词:管理系统;数据处理;网络平台

1 引言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采用科学的管理思想和先进的数据库技术对实验室的各种信息做全面管理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是计算机技术、管理科学和分析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集现代化管理思想和基于计算机的数据处理技术、海量数据存储技术、宽带传输网络技术、自动化仪器分析技术为一体,将人员、样本、仪器、试剂、方法、环境和文件等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有机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开放的分布式体系,为实验室各种信息存储、交换和统计分析提供网络化的平台。LIS本质上就是一种基于数据库的实验室全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是一种优秀的实验室管理思想或方法在实验室管理领域中的体现,或者说,是通过高级的计算机技术来提高管理质量的一种手段。

2系统框架概述

本文设计的LIS系统是一款基于B/S架构的RIA系统。它要求以下几个特性:

① 响应速度。一个可接受的LIS系统必需具有快速的反应时间,系统应在5秒钟加载一个程式和在2到3秒钟内在互动程式内实现界面间操纵。

② 可靠性。一个可靠的LIS极少减速,除非它正在进行联接和文件备份。

③ 连通性。连通性包括有LIS从检验室、病房、门诊部、医生办公室、甚至医护人员的家里读取数据。

④ 适应性。可随时由用户作出调整数据项目或建立新的测试要求,以确保检验室达到因医疗技术不断发展所需的质量和效率变化要求。

基于以上特性以及当前流行技术考虑,本文采用面向的思维对LIS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并在设计与实现的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现有的流行框架与技术。本文设计的LIS涉及的技术包括Java、AS3、C#。使用的框架含有:Hibernate、Spring、BlazeDS、.NetFrameWork等。除此之外,考虑到系统的灵活性和系统的扩充性(设备的扩充),在设计与实现的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设计模式。

3 B/S模式与RIA技术

B/S架构是C/S结构的一种改进,应用软件装在服务器端,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实现,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WWW浏览器來实现,简化了客户端电脑载荷,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B/S架构以其业务扩展简便、维护方便、开发简单和共享性强等特点得到普遍应用。

RIA是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s的缩写,是下一代的将桌面应用程序的交互的用户体验与传统的Web应用的部署灵活性和成本分析结合起来的网络应用程序。RIA户技术通过提供可承载已编译客户端应用程序的运行环境,客户端应用程序使用异步客户/服务器架构连接现有的后端应用服务器,这是一种安全、可升级、具有良好适应性的新的面向服务模型,这种模型由采用的Web服务所驱动。结合了声音、视频和实时对话的综合通信技术使富因特网应用程序(RIA)具有前所未有的网上用户体验。

4 Spring框架

pring是一个开源框架,为使用OR映射层来创建数据访问的应用程序提供了支持。Spring对Hibernate的支持是第一级的,其集成结果是一个可以依靠的持久性框架。

5 Hibernate框架

Hibernate是一个开放源代码的对象关系映射框架,它对JDBC进行了非常轻量级的对象封装,可用于任何使用JDBC的场合,既可以在Java的客户端程序使用,也可以在Servlet/JSP的Web应用中使用,尤其可以在应用EJB的J2EE架构中取代CMP,完成数据持久化的重任。

Hibernate的核心接口分别为:Session、SessionFactory、Transaction、Query和Configuration,通过这5个核心接口,不仅可以对持久化对象进行存取,还能够进行事务控制。

6 设计模式

本文在LIS系统设计与分析的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设计模式,包括:责任链模式、动态代理模式、命令模式、策略模式等,使用这些设计模式大大的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与扩充性。

责任链模式:为了避免请求发送者与接受者耦合在一起,让多个对象都有可能接受请求,将这些对象连接成一条链,并且沿着这条链传递请求,直到处理完成为止。责任链模式可以减少对象的链接,为对象责任分配增加了很大的灵活性,该模式允许把一组类作为一个类来使用,并在类的组合中,一个类的时间可以发送到另一个类并由其处理。另外责任链还会以树状出现,这样一个事件可以传给多个类,或者,多个类的信息可以提交到一个类,从而提供更灵活的技巧。

代理模式:为其他对象提供一个代理或地方以控制对这个对象的访问。当客户想Proxy对象第一次提出请求时,Proxy实例化真实的对象,并且将请求传给它,以后所有的客户请求都经由Proxy传给封装了的真实对象。

命令模式:将一个请求封装成一个对象,一次可以参数化多个客户的不同请求,将请求排队,记录请求日志,并且支持撤销操作。命令模式分离了接受请求的对象与实现处理请求工作的对象,这样,已经存在的类可以保持不变,使得增加新类的工作变得简单,例如,很多软件的宏命令就提高了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命令模式还可以分离用户界面和业务对象,降低系统的耦合度。

策略模式:定义一系列的算法,将每一个算法封装起来,并让它们可以相互替换,策略模式让算法独立于使用它的客户而变化。策略模式提供了替代派生的子类,并定义类的每个行为,剔除了代码中条件的判断语句,使得扩展和结合新的行为变得更容易,根本不需要变动应用程序。策略模式可以避免使用多重条件的转移语句,系统变得更加灵活。应用策略模式会产生很多子类,这符合高内聚的责任分配模式。

7 结论

本论文围绕系统开发过程中所用到的模式和框架技术做了具体的分析,主要针对B/S架构、RIA技术以及Flex、Spring、Hiberante框架和一些设计模式进行了研究。为管理技术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晓林,开放数字信息服务体系:概念、结构与技术.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

[2]罗晓沛主编,数据库技术(高级).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上一篇:常用商务礼仪介绍下一篇:房地产公司会计工作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