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实验(精选12篇)
课程实验 篇1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是信息技术类课程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性实践环节, 理论课程的巩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需要通过实验与课程设计环节来实现。管理信息系统实验与课程设计长期以来对学生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和网络的发展, 传统的实验与课程设计模式很容易使这样一个重要环节流于形式, 很难达到实验与课程设计的目的。因此如何提高实验与课程设计对学生的锻炼, 真正达到实验与课程设计的目的, 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存在的问题
1. 学时少任务重。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学习, 不仅需要理论上的深入探讨, 而且需要通过实践上机, 自己开发一个管理信息系统, 才能真正理解书本知识, 牢固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因此, 本课程设计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一个实际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开发, 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的能力, 更加熟练地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方法和工作步骤, 对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实践有进一步体会。在时间安排方面, 通常采用理论教学在先, 课程设计在后的串行方式, 这种方式要学生在较短 (通常36学时) 的时间内完成从系统调研、分析、设计到编程实现的所有工作, 同时还要编写出规范的课程设计报告, 往往导致学生敷衍了事或下载抄袭, 难免降低了课程设计对于理论理解、能力培养的作用。
2. 重心偏离, 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一个基于应用的信息系统对于刚学习了理论知识的学生而言, 仅用30多个学时时间, 连具体的业务流程尚不能梳理清楚, 课程设计对系统的认识只能停留在一个模糊的轮廓上。因此, 课程设计时间往往多数用于信息系统的细节开发与工具的熟悉, 注重“微观”技术细节, 而忽略系统“宏观”的构架, 造成重心偏离、本末倒置。
3. 组织和考核方式的不足。
在人员组织方面, 一般有一人一题或3~5名学生组成课程设计小组共同完成任务两种形式, 一人一题方式存在时间过紧工作量大的问题;多人一题方式教师难以判断设计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工作数量和质量并给出一个公正成绩, 由此造成小组成员间相互依赖、学生缺乏压力和动力,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实验与课程设计改革方案
管理信息系统实验与课程设计创新首先确定目标, 然后从课程选题, 任务安排, 设计过程监管和成绩评定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改革, 重塑人才培养模式。
1. 精心选题。
对课程内容和设计题目进行了精心设计。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兴趣爱好, 从案例库中选择相应的设计题目, 对每一题目做出相应的描述, 并按题目类型进行分类, 整个教学过程和进度在教师的控制中, 并按以往经验估计学生会遇到问题, 提前做准备。
2. 收集整理成熟案例, 建立相应的资源库。
从教学过程、实际项目开发和网络资料中不断积累成熟案例的资料, 逐步形成案例库。在每届学生进行完课程设计后, 都及时进行整理, 把合适的案例加入案例库中。
3. 学生自由组合, 自由选题。
将项目管理的思想应用于MIS课程设计, 改变一人一题的做法, 采取“项目小组”的形式, 全面实行项目管理负责人制度。改革后以4~5人的规模让学生自由组合, 由教师确认。具体明确各组设计题目内容、小组负责人、小组成员分工。小组长承担项目负责人的角色, 负责计划制订、进度安排、过程监督和协调等工作, 全面负责项目的实施和综合管理, 对实验任务是否完成领导负责, 扮演主要角色。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小组成员有权利重新制定小组长, 以实现民主化。指导教师的主要工作是起指导作用完成这个目标, 起辅助作用。具体要求如下: (1) 各小组制订计划和进度安排:依据“实验指导书”和“实验大纲”, 在教师指导下, 采用甘特图制订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明确各阶段的进度、成员的任务分工和各阶段的目标要求。 (2) 各小组依据项目实施计划 (甘特图) 进行实施:实验与课程设计主要分为调研、分析、设计、实现等阶段, 也有不少工作是并行的, 其中团队内部监督和协调尤为重要。项目管理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团体努力的结果, 团队中成员的平时成绩实现互评。 (3) 设计过程中, 各小组首先要对项目进行深入和充分的调研, 针对调查所了解到的业务流程, 提出新的业务过程模式。这就要求学生要综合运用所学的管理知识, 否则就无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提出管理模型或业务流程改造之后, 学生考虑采用何种信息技术和手段.来构造新的信息系统。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给予适时指导。 (4) 系统实现时, 采取分功能模块、自由组合, 以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和积极性, 负责同一模块的学生必须分工合作才能完成设计, 各模块设计完毕后, 分别进行调试, 通过后, 全体再进行系统联凋, 直至全体通过。在合作设计和调试过程中, 学生的团结精神和协作能力得到了锻炼, 由于各模块间存在密切联系, 因而学生必须运用系统论的观点, 分析自己模块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模块的关系, 这样才能顺利完成设计。小组必须在计划的指导下, 分头负责, 团结协作才能完成实验;如果某个人的任务不完成, 不仅其个人成绩受到影响, 小组进度也会受到影响。从试验情况来看, 这种组织形式, 比单独一个人完成设计的形式更接近实际环境 (团队工作是实际信息系统开发的一个特点) , 不仅可以完成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协作、协调能力和竞争精神。实验之所以这样设计, 让学生得到较为真实和有效的训练, 全面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素质。通过实验与课程设计这门课, 学生不仅要完成实验设计本身这个内容, 也学习了如何进行项目开发和管理, 以适应实际需要。
4. 实验与课程设计的过程管理。
实验与课程设计的指导, 做到全程、多方位, 并保证给学生留有足够大的自主和创新空间。设计过程控制, 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老师指导, 另一方面学生自己监督, 负责。变依赖教师管理为学生自我管理为主在实验与课程设计过程中, 坚持做到严而不死、放而不散。为了全面训练学生、完成设计任务, 除了给予及时的指导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之外, 还必须加强监控, 对学生的阶段性成果如需求分析、设计报告必须严格要求, 中期检查也采取答辩汇报形式, 不合格的一律要求重写。因此实验与课程设计指导书事先做到具体明确, 一方面“集权”进行严格的要求、控制和考评, 防止过去那种无人管无人问, 让学生完全自由设计, 到时间随便交个报告就行了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 还是更多地“放权”让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 通过让学生参与课程考核, 保证学生能在自我管理乃至自觉行动中, 按质按量地完成各项任务,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5. 实验与课程设计的考核改革。
根据课程设计特点, 考核方式宜以过程考核为主, 课程的考核内容分三部分:设计文档完成情况、设计任务完成情况、团队评价情况。其中任务完成情况考核主要采用答辩的方式进行。答辩分为两次, 第一次答辩主要是针对小组成员形成共识的系统方案、前期分析、设计和部分公共文档。后一次答辩针对学生个人在小组中承担的任务所应完成的内容进行答辩, 要求进行系统演示。一般采用从小组成员中现场随机抽学生的方式, 以检查每位同学对题目总体掌握情况和个人完成任务的程度。团队评价可以体现小组成员的个体差异, 主要由小组组长评价和责任教师评价组成。考核成绩由答辩成绩 (40%) +报告成绩 (30%) +平时成绩 (30%) 。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作为课程实践性环节之一, 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使学生加深理解、验证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增强管理信息系统的感性认识;能够运用结构化的系统开发方法进行小型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着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在实践能力方面着重培养系统分析方法、系统设计方法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在实施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创新改革后的实验与课程设计效果理想。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学习态度非常端正:学生通过实践对复杂、抽象的管理信息系统理论和管理理论理解得更深, 结合的更好;在能力培养方面, 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都有一定增强, 通过答辩, 培养了学生的胆量和应变能力;在个性品质培养方面, 学生的独立、务实、敢于创新的思维习惯, 勤奋肯干、团结协作的行为习惯得到了锻炼。该实验与课程设计对培养学生的系统分析能力、研究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形成新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实践与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使管理信息系统实验与课程设计发挥应有的作用, 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本文提出建立设计资源库, 选用具有实际意义的小型系统, 采取让学生自由组合、自由选题的组织方式和以答辩形式进行成绩评定的考核方式。实施结果表明, 此方案能较好地改善教学效果, 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 (第四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纪贤标, 邵哲平.管理信息系统实验与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 2008, 9 (1) :83-86.
[3]邓晓红, 赵锦锴.基于项目管理技术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教学改革[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8, (6) :107-109.
[4]吴菊华, 高京广.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教学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9, (7) :80-82.
课程实验 篇2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历城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学课程改革的意见》,以历城区实验小学“主题课程”实验为指导,努力构建“清源”办学理念下的学校课程体系,实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的办学目标,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主题课程实验的基本情况。
本次主题课程的开展在港沟中心小学的五年级一班展开,由马春美老师担任实验教师,课时结合主题课程B的相关课时,每周至少两课时展开,并作出如下计划(课程纲要): 课程目标
1、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首都、人口、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知道台湾是我国不分割的一部分;充分感受我国幅员辽阔,为祖国感到自豪。
2、了解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知道黄河、长江是养育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作出的重大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宗教、饮食、服饰和节日,感受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4、了解我国的你民族自治政策,知道各民族与汉族共同创造和发展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5、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通过对生活中有关伦理、价值、法规等问题的探讨,认识到确立价值伦理和遵循社会规范对于建设有序、文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重要性,明确自己在集体在的权力、责任和使命,形成善于判断是非、明智抉择的能力,养成对他人的尊重、关爱同情之心和良好的品行。
6、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通过学生亲身参加社会调查、实践、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并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社会生活的经验和认识,掌握认识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7、选取有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儿童生活。实现儿童现实生活的教育价值。
8、追求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公民奠定基础。
9、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习、探究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基本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五年级课程内容一、一山一水一圣人
二、心中有祖国
三、多彩的环境
多彩的生活 主题课程实施建议
1、要重视学生对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交流,养成关注身边科学的好习惯。
2、活动方式可以多让孩子们小组分工合作、自主探究,时间、空间上也要具有开放性,如可以在课下也可以在课上,可以在家里、教师、实验室、微机室探究学习。
3、小组合作,合作探究,想办法研究材料的性能、调查材料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并做好实验记录和调查报告。
4、重视活动方案设计的评价,实验探究交流的评价、搜集资料讲演的评价、调查报告的评价、手抄报的评价、参与活动情况的评价等等。
5、学会访问、参观、调查的方法,学生简单的了解农业基本知识。
6、制作见贴宝、手抄报、召开辩论会、些倡议书等方式进行火爆展示和宣传。
7、开展朗读、演讲、歌唱及办手抄报、制作家乡资料卡等形式交流、讨论、写倡议书,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感。
8、从身边的小时做起、为家乡建立博客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风光美、人文美和时代美,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梳理为振兴家乡而勤奋学习的远大目标。主题课程的保障措施:
1、要对本学期的课程设置的目标有明确的了解。
2、要有合作的团队,需要学校以及教师有探究性地合作学习。
3、要把每一个活动的实施过程进行过程性记录与总结。
4、学生的积极性,以及活动的有序开展,都是保证主题课程实施的有利保障。
5、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督促与指导教师科学、合理地开展各种活动。
6、要有研究性地精神,认真执行制定的活动。课程实施效果:
通过本次主题课程的展开,学生除了学到了课本里的知识,更是在实践中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并提高了自己的能力。比如在学习《一山一水一圣人》这一单元,让学习小组通过查资料、走访等方式深入了解山东的文化,自己制作课件,向大家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自己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协同合作等能力。
三、主题课程实验的基本经验与问题: 本学期,我有幸但人了本次“小学主题课程构建”的实验教师,在慢慢地实施与学习过程中,对于主题课程的实施有了一定简单的了解,结合自己教学《品德与社会》的经验,感觉这的确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教学研究,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有很多困惑,对整体教材的把我还是不够准备,总觉得,还应该有更系统与细致的培训与学习,让实验老师更明确教学的任务与目标。师资力量的匮乏。由于在乡镇农村小学,根本无法有更合理的教师投入到主题课程的实施,每一个品生社老师都是兼职的,都教着学校的语文课程,还担任班主任,在这样的教育形式下,每一个教师在学校的职务是身兼数值。如果,再担任主题课程,那么就是要把相应的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等等进行整合,教师的工作量会更大,所以,在乡镇农村小学,还没有很多专职教师的前提下,实施课程研究很难的,课程的改革是好的,有改革就会有收获,希望,学校领导能好好领会课程改革的意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四、主题课程实验的今后打算
化学新课程创新实验研究 篇3
关键词:中学化学新课程;创新实验;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8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性为基础的学科,从实验中学习化学是化学实验教学的立足点,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强调要:"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理念充分体现了化学实验教学潜在的教育功能,也正是要求应该改变传统化学实验教学中以演示实验和验证实验为主的老式实验教学方法,尝试以学生为主体、以科学探究为手段,以实践创新为目标,对化学实验教学做出大胆且合理的改革和突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1.精心做好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3]
演示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先导,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占着重要的地位。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更是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探究,强调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知识并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水平。
(1)增设趣味实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原动力,只有引导学生对学习充满渴望,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吸收所学的知识。为此,针对学生在求学中的这种特点,适当增设一些趣味实验,并引导他们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从而得出实验结论,形成对学习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高层次兴趣。创设趣味实验应紧密结合教材内容、所采用的实验应符合简单易做、带有启发性的要求,充分发挥它的设疑、激发、探究的科学性和示范性的教育功能。
(2)创新演示实验,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演示实验对象中所涉及的实验问题,虽是早已被人们验证了的科学事实,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它仍然是一个未知的科学知识。教师创新演示实验,不但使学生更有效更容易掌握有关化学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不迷信课本、敢于用科学方法进行创新思考,拓宽探索的思路,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使学生养成"举一反三"的思考方式,从而跳出框架,活跃思维。
(3)改进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掌握化学基础知识的目的之一是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验不仅可以验证知识的科学性、可行性,更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和知识的再创造能力。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将一些现象不够明显,操作复杂,比较费时,有污染,或缺少实验材料的实验进行改造,完善实验的同时,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遇到上述情况的课堂演示实验,先带领同学们共同分析实验的不足之处,然后鼓励学生去改进实验,设计合理的方案,这样不仅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且还会激励学生敢于创新。
2.注重学生实验,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学生实验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是要确立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则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积极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火花,让学生领悟到科学研究的魅力,体味到创新活动的乐趣。在教材所涉及的实验基础上,适当地增加和改进部分实验的内容,使实验更富有探索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并在联系实际中,使学生更容易把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使理论不脱离生活。
(1)改变演示实验方法,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演示实验中实验者是教师,而认识的主体是学生,认识的客体是实验对象,教师通过实验操作,再现实验现象,为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搭起认识的桥梁。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化学概念和理解化学规律,却并不利于培养和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于受认识水平和实验能力的制约,学生在实验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疑难问题,但这必然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或对教材中结论的挑战,"思"源于"疑",质疑激活创造性思维,从而锻炼学生的动脑能力。
(2)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加强探究的深度
验证性实验只是单纯的限于模仿、重复已经被验证过的现象,只是对一个已知的实验事实的单纯再现,将知识强加到学生的知识储备中。变验证实验为探索实验,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和经验的积累获得对化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通过学习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去探索新知识,让学生通过多思考、多实践、多积累等方式,构建一种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民主平等的学习模式,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思维品质等方面都是大有裨益的。
(3)动手设计实验,掌握探究的方法
实践是创新的摇篮,实验设计是一个锻炼思维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各方面实践能力的过程。苏霍姆林基曾说:"学生的聪明来自他的手指头"。他很精准地点明了"动手"的重要性和必然性。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设计的能力,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迸发出了创造的火花。此设计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通过学生设计实验和展示实验,不仅让学生巩固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也对学生运用现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了训练和培养,不仅使学生体会到实验的无穷乐趣,且锻炼了学生多方思考,大胆假设,独立验证的能力。但在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创新实验的同时,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设计的实验加以审定,确保实验的安全性。
3开发课外小实验,验证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动手探究能力
增加实验探索的机会,将实验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复习和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会知识的脉络和发展过程,同时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去体验并适应这种自我摸索出的创新能力。可以利用家庭小实验,开展小制作、小发明和小创造的活动,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让学生从创新的教育走向创新的人生。
总之,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体会新课改的精神实质,在实验教学中渗透新课程理念,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更要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慧珠,郑长龙.化学实验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郑长龙.中学化学教育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课程实验 篇4
成长档案袋:让综合素质评价更加全面
成长纪录袋作为学生评价的一项重要方式, 白银市实验中学早在2004年就开始了探索, 而今, 它已不但成为评价学生的一种手段, 而且发挥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
滕文强介绍说, 最初学生成长纪录袋里的内容是以日记的形式呈现, 学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及班里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 后来学生学的内容越来越多, 学生的心里话、对老师的意见、对班级发展的想法……这引起了老师们的关注, 因为学生多, 平时老师对每一位学生不是太了解, 通过日记, 老师们了解到了更多学生的情况, 而且比较真实。
让人惊喜的是, 时间一长, 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大幅度提高。滕校长举了个例子说, 有一年, 一位男学生发现厕所一个地方漏水, 他就专门在周末, 用瓶子接下漏的水, 然后算出每月、每年浪费的水量, 专门给学校写了一份报告。
记录袋里像这样的事例也不在少数, 有了这些经验, 新课程实施后, 学校就在这些基础上建立了学生成长档案袋, 记录了每一位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激励他们不断提升自我素养。
在班级层面, 学校建立了《班级日志》制度。班里学生记录当天本班中发生的重大或有特殊影响的事情, 可以对当天本班的班级氛围作出描述, 记录文体、风格可以各异, 提倡表现班级特色, 记录每个班级的日常生活, 这也成为了老师和同学们之间的桥梁纽带。
滕文强说, 《班级日志》是反映班级发展基本情况的载体, 是班级常规管理的基本依据, 是广大同学一日生活学习情况的信息库, 是班主任了解同学们发展状况的一扇窗口。
对于学生个体, 高一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学校统一安排, 由班主任、学生、家长共同填写《入学成长报告》《高中发展规划》;对学生的《学生成长记录册》, 由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家长填写, 班主任统一批阅, 每半学期进行总结, 对学生的发展做出阶段性评价和成果认定;每学期全面整理一次成长记录档案, 让学生自己回顾总结成长历程;高三毕业前, 做终结性评价, 填写《综合素质评价总评表》《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单》。这样, 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就更加全面、生动和准确。
研究性学习活动:引领学生个性化发展
在白银市实验中学, 研究性学习和其他学科课程一样正常开设, 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在采访时, 一项关于“固体废弃物的主要品种的回收价值的调查”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这项课题是2010级高一 (2) 班的研究性学习内容。课题组长是吴昊, 指导教师为武正祖。
从研究过程描述中可以看到, 课题组的成员在周末和假期在白银市一些回收厂、垃圾收购站和相关地方进行了调查, 通过查阅有关资料, 了解固体废弃物的主要品种、产量及其来源, 并通过实地调查、参观、了解, 访问垃圾收购站、建料生产厂等相关公司中有关固体废弃物的主要品种及其处理方式和回收价值。最后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本地区主要固体废弃物的品种及其处理方式和回收价值。
最后, 课题组成员完成了调查报告, 对平时人们生活中产生的“垃圾”进行了细致的归类和划分, 并提出垃圾回收、利用的一些知识和经验。
这只是白银市实验中学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一个例子。据了解, 三年来, 学校高一、高二、高三年级申报的研究性课题共600多个, 已完成的课题达400多个, 做到了人人有课题。
为了总结经验, 为学生提供生动的研究性学习素材, 学校将学生的优秀研究成果以《研究性学习》杂志的形式汇编成册。
滕文强介绍说, 每年十月份学校教科室统一组织进行课题辅导讲座并开始组织课题申报工作, 让学生以4—8人的小组形式申报研究课题, 也可以独立申报, 课题研究的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凡申报课题, 教科室组织审查, 审批后填写申报表。在课题申报至结题过程中, 根据研究进程, 教科室组织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讲座, 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研究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课题研究结束, 学生提交结题报告, 学校组织答辩, 答辩分年级进行, 每个年级设十二个答辩委员会, 全体学生参加。
四维高效课堂: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目的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校长滕文强认为, 这一目的的实现必须从彻底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入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新课程实验的根本要求是通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全面发展, 最终的落脚点在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因此, 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是新课程实验的核心。
因此, 白银市实验中学结合学校实际, 推行了独具特色的四维高效课堂建设。
什么是四维高效课堂呢?滕文强校长解释说, “四维”就是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教师施教、课程性质、课堂文化四个方面。四个维度中, 学生学习是主体、是目的, 教师施教是手段, 课程性质是内容, 课堂文化是保障。四维高效课堂基本模块分为自主学习、探究交流和达标测评三大模块。三个模块在40分钟课堂中所占时长划分大致为“8+25+7”。
那么, 在具体课堂教学中, 四维高效课堂又是怎么样实施的呢?
记者了解到, 在教学中, 一堂课分为目标展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评拓展、总结测评等六个具体环节。
滕文强校长说, 所有环节都是围绕学习目标设计和展开的, 所以目标展示是每节课必不可少的首要环节。明确学习目标后, 学生要依据学习目标展开自主学习, 发现并记录问题。合作探究是四维高效课堂的核心环节, 要求学生在完成导学案相关部分的基础上, 由小组长组织讨论交流, 初步解决疑难问题。展示交流是四维高效课堂的关键环节, 小组将讨论过的问题答案和知识框架等内容展示、交流, 从而实现个体知识的群体共享。点评拓展是高效课堂画龙点睛的环节, 点评可以是学生做出的判断, 也可以是老师做出的凝练, 是提升课堂层次和深度, 为学生提供思维碰撞和互享的重要环节。目标达成的程度如何, 要通过总结测评环节检测监控, 指导后续学习。
影响四维高效课堂效果的还有两个重要的环节, 第一个是教师自主编写的导学案, 因为, 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是依托导学案展开的。第二个是学习小组, 每个小组都分为A、B、C三层, 课堂的探究讨论是在小组内同一层次之间、不同层次之间依次展开的, 这样的讨论方式既能提高效率, 又能解决问题。
很多老师表示, 四维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实施以来,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已经基本深入人心, 教师不再迷信于讲授模式, 而是积极投入到高效课堂教学实施中, 不断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参与, 合作探究, 教与学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初步转变。
通用技术:提高学生技术素养
在白银市实验中学展室里, 一件件精美的学生作品格外引人注目, 这些作品大多是学生运用通用技术课上所学知识制作的。其中既有结合教材要求所做的各种木工制品、风筝、台灯、挂链等, 也有如剪纸、激光雕刻、简易机器人、水火箭等高技术含量的优秀作品。
为了开设好通用技术课程, 学校投入专项资金建设了白银市首批标准化通用技术实验室2个, 工具材料室和学生作品展示室各1个, 配备了基本的教学演示仪器、分组教学教具学具、模型制作设备以及金工、木工、电工工具等, 确保了两个必修模块和两个选修模块的开设, 同时也为学生课外探究活动提供了条件。
学校还利用通用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成立了技术学科兴趣小组, 聘请相关学科的教师和专业人员担任指导老师, 利用课余时间和每周的社团活动进行技术设计、技术制作, 培养学生运用技术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技术创新的实践能力。
为了提升学校通用技术课程的整体水平, 学校还通过市教育局聘请甘肃省知名通用技术教学专家、高级工程师韩独石老师担任学校通用技术课程顾问, 指导教师和学生开展学科创新及作品设计制作, 并在学校设立了韩独石工作室, 提高了学校通用技术课程开设的能力和水平。
开放实验课程总结 篇5
1、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 开放实验课程编号:260Z03E
授课班级: 材化学院07授课人数: 5人学分数:学时数:
2、课程主要内容
对大一学生实施并完成了大学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化学数据测定(反应速率、电离常数)、化合物的制备和可见光谱等表征实验。
3、教学安排与组织
根据大学化学实验教学大纲要求安排和开展实验教学,对部分实验分组完成。
4、教学手段与方法
课前讲解、演示;课堂提问、实时指导。
5、作业形式、作业量以及批改情况
要求学生完成每次实验的实验报告,每份批改并打分
6、课程教学的优势、特色或成功之处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与效果,促使学生实验前了解实验内容,熟悉实验步骤。使得学生在有效实验时间内完成实验教学任务。
7、课程教学中所面临的困难及拟解决的方案或建议
学生的实验设施比较落后,建议加大投入予以改善。
8、从专业培养计划和目标出发浅谈本课程教学改革
改进实验项目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拓展学生的实验知识。
任课教师(签名):
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篇6
一、实验课程资源开发的特点
1.针对性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在明确课程目标的前提下,认真分析与课程目标相关的各种各类课程资源,认识和掌握其各自的性质和特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针对本地、本校的实际,发挥地域优势,突出学校特色;要针对学生的情况,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要针对教师,考虑教师群体的情况与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2.发展性
课程资源的开发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如我校开设的自控电路,学生用简单的电子元器件自己制作防盗报警器、下雨天自动收衣服装置、音乐喷泉等等,在学生的动手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3.综合性
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反映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即科学与社会、生活、技术等方面的联系。
二、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途径
传统的实验课程资源的内涵仅仅停留在教科书及教学辅助材料上,很难走出“课堂为中心”、“教科书为中心”的误区,新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实验是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应充分重视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加強教师在课程开发和利用中主力军的作用
随着课程教材改革和学校内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教师是教育改革关键性因素的观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许多教师在实验课程资源及其紧缺的情况下,“化腐朽为神奇”,实现了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鸡蛋跳舞”使学生对化学产生一种亲近感;“蚂蚁奇事”使学生爱上了生物;“奇妙陀螺”让学生了解了物理中的平衡。因此,在课程资源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首先要开发好教师这一资源,使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来。可以说教师的素质决定了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其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
2.重视实验室的建设
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的重要条件性资源,是教师开展实验教学与研究的重要阵地,也是学生进行实践探究活动的重要场所。我校建有微型科技馆,物理探究实验室3个,生物探究实验室2个,化学探究实验室1个,还有正在建设中的科学实验室等,这些都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同时也要关注实验室软件管理,要鼓励教师、学生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材料进行探究活动,这样既丰富了教学资源,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倡导用日常器具做实验
实验室的课程资源不仅限于实验室的现有设备,学生身边的物品和器具同样是重要的实验室资源。例如,有些学生利用废弃的饮料瓶可以做几个实验,如探究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用塑料纸、线等制作降落伞。用日常器具做实验,具有简便、直观等优点,用日常器具教学实验探究活动,更有利于学生动手,发展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由此可见,提倡用日常器具做实验,决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丰富实验室课程资源和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需要。因此,“坛坛罐罐当仪器”的经验在实施课程标准时,仍然是开发实验室课程资源的基本原则。
4.编写实验教学资料
也就是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具体教学情景和学生的学习需求,融入个人创造,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和加工,充分开发教材,创造出学生感兴趣的实验教学情境。
目前,结合教材、社会、科学、环境,我校已开发生活中的兴趣实验67个和研究性学习课题52个,开发生活中的兴趣实验丰富了普通学校实验教学的内容,引领了新的实验教学方式,拓展了学生的实验领域,满足了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欲望和实验需求,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和动手实践能力。
5.重视学生在实验课程开发中的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通过大量的课堂实验观察、分析和操作,学生在感性和理性认识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他们想进行一些自己设计的创造性的实验,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生产生活实际问题或未知的实验问题。如在进行化学趣味实验“变色魔术”时,看到指示剂甘蓝汁遇酸性液体变红色,遇碱性液体变蓝色,在烧杯里能调出不同的色层,有的学生为了得到更为丰富的色层,向教师提出加入牛奶、食用油、酒精等,颜色是不是会更丰富?此时,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进行实验创新活动,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当然,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为一项崭新的实践活动,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交流、实践,创造性地开发多种课程资源渠道。
课程实验 篇7
一、实验教学弱化的表现
1.有理念, 弱行动
调查显示:学校和教师对实验教学功能、价值的认识和实践存在较大落差。如96%的教师认为化学实验在新课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或比较重要的地位, 对学生学习化学是有帮助的;87%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 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96%的教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87%的教师体会到实施实验探究教学对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有非常大或较大的帮助。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 87%的教师认为“新课程理念虽好, 实验教学落实却难”, 44%的学校以演示实验、教师讲实验或用视频和其他方式代替实验;35%的学校“活动与探究”栏目中的学生实验开出率不足25%, 甚至出现了教师在黑板上“画实验”或屏幕上“亮实验”、学生在教室里“背实验”的现象。
2.有实验, 弱探究
调查显示:实验教学中, 真正意义上的实验探究极少, 基本上是按照教师设计好的实验方案进行的一些伪探究实验。如对教材“观察与思考”和“活动与探究”栏目中的实验内容处理方式的调查表明, 80%的学校都能开设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 (详见表1) , 但对演示实验教学模式的调查却表明, 能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不足20% (详见表2) 。
3.有资源, 弱利用
调查显示:目前我市实验教学资源基本上能满足新课程实验教学的要求, 但利用率并不高。如参与调查的23所学校拥有高中教学班级在10~46个之间, 有2~8间化学实验室, 能满足2人一组学生分组实验;实验仪器齐全和基本齐全的共有17所, 占74%;共有实验员和实验教师27名, 其中17所学校有1位专职实验员和实验教师, 4所学校有2位专职实验员和实验教师, 另有2所学校是由任课教师兼职, 实验员和实验教师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0~40岁、40~50岁和50岁以上这三个年龄段, 年富力强且经验丰富;实验员和实验教师具有较高学历水平, 化学专业本、专科学历以上的占81%;但从实验室的使用和开放程度来看, 78%的学校化学实验室长期以来只对学生开放过几次或从来不向学生开放;44%的学校以演示实验、教师讲实验或用视频和其他方式代替实验;35%的学校“活动与探究”栏目中学生实验开出率不足25%。
二、实验教学弱化的成因思考
针对调查中实验教学弱化的问题, 我们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课程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不足
新课标将实验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同时指出:实验对于实现高中新课程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现象、进行数据处理、获得实验结论的过程中, 不仅能获得知识、技能和方法, 提高探究能力, 还能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程内容设置上, 除必修内容的主题2“化学实验基础”外, 增加了“化学实验”模块, 把化学实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化学实验所占教学内容的比例大大加强。在课程设置上采用模块设计, 分为必修、选修两类。其中, 必修包括2个模块;选修包括6个模块, 是必修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每个模块占2个学分, 共36学时。在课程模块选择建议中规定:学生在高中阶段修满6个学分, 即在学完化学1、化学2之后, 再从选修课程选学一个模块, 并获得学分, 以达到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建议有理工类专业发展倾向的学生, 可修至8个学分。然而, 在福建省教育厅颁布的《福建省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中理科生只要求在学完化学1、化学2和“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之后, 从“有机化学基础”和“物质结构”两个模块中任选一个模块学习, 并未将“化学实验”模块列入选学模块, 只是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开设。目前参与调查的学校中无一所学校开设“化学实验”模块。
2.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与行动有较大的落差
我们认为,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出现这种认识与行动的落差有两个原因:一是课程标准淡化“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的界定, 希望有条件的学校不受制于“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 努力创造条件, 尽量为学生实验活动增加更多的机会, 意图很明确, 但缺少强制性。像一些完全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被演示实验所代替, 一些无强制性规定的实验被取消了, 也给那些嫌麻烦不愿意做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师提供了借口。二是教材简化实验方案的目的是为实验者留下更为广阔的实验设计空间, 突出对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 这给实验者带来极大的不便, 不但需要自己设计方案, 而且实验成功率不高, 既费时又浪费药品, 甚至还会出现实验事故。教学实践中, 教师普遍认为由于实验方案太简单, 实验准备太麻烦, 又没有强制性要求, 因此实验可做可不做。
3.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尚未完全融入教学中
新课程提倡探究性学习, 要求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实验教学是体现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方式。实验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 要求教师课前查阅相关实验的文献资料, 设计出多种实验预案, 课堂中还要针对学生预习中出现的困难、疑问给予解答, 对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这不仅需要教师在课前花很多时间准备, 而且占用大量教学课时, 这也是实验教学中少有真正意义上的实验探究的主要原因, 即使进行探究性实验也基本上是按照教师设计好的实验步骤和提供的药品用量来进行的一些伪探究性实验, 得到的实验结论也是设计好的结论。
4.实验教学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
新课程实验教学涉及面广, 影响因素多。学校实验教学资源是影响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因素。虽然我市实验教学资源与新课标提出的“学校应高度重视化学实验室建设, 配置必要的药品、仪器和设备, 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在保证实验安全、有序的前提下, 条件较好的学校应向学生开放化学实验室, 为学生自主地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创造良好条件”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但基本上可以满足新课程实验教学的要求, 关键是如何充分发挥实验教学资源的作用。大多数学校的实验室仍以“仓库式的管理、简单化的服务、粗放式的实验”为主, 实验员、实验教师更多的只是仓管员, 实验室基本不对学生开放。
三、加强实验教学的几点建议
要改变当前实验教学的现状, 我们认为应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三个层面进行努力。
首先, 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新课程实施以来实验教学中反映的问题, 调整课程设置方案, 如将“化学实验”模块列入必修内容。教研部门应当深入研究并明确指出教科书中哪些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和边讲边实验是必做的, 并配备完整的实验方案;哪些实验是自选的, 可以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其中探究性实验要多于验证性实验, 这样既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有效地指导实验教学, 也保证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实验探究。
其次, 教师要自觉地将新课程观念转化为教学行为, 由知识传播者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 建构以“发现和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表达”为主线的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积极营造实验探究过程的民主气氛, 无论是提出实验假设、现象观察、数据测量, 还是对现象的疑惑、结果交流与讨论, 都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度, 让学生在没有心理负担的情境下, 积极参加讨论, 勇于质疑, 勇于创新。
再次, 提高实验资源的利用率。一是向学生开放实验室, 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熟悉并接触各种实验仪器, 鼓励学生以实验室为中心设计实验, 选择仪器, 通过科学探究, 归纳总结规律。二是强化实验员和实验教师的培训。新课程化学实验内容增加, 难度增大, 实验要求和方式的变化, 对实验员和实验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实验员和实验教师不仅仅是一个实验准备员、管理员, 更应是一个实验的研究者、新实验的开发者、学生实验的引导者和任课教师的合作者。三是重视化学实验室软资源的开发建设。化学实验室可利用的资源不仅仅是实验仪器、设备等资源, 还包括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先进教学技术提供的多媒体资料、计算机课件、网络资源等, 如建设探究实验室, 将传感技术引入化学实验, 通过计算机实时测量、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等。
实验教学, 彰显生物课程活力 篇8
一、精心设疑, 运用实验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设置问题的情境, 就是从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揭示一些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问题, 让学生分析解决, 以引发学生的认知需要, 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 讲“血液成分”这一节时, 可先演示一个实验, 取A、B两支试管, 分别加入等量的新鲜血液, 在A试管的血液中不加入抗凝剂, B试管的血液中加入抗凝剂, 让学生分别观察A、B试管内的液体。静置一会儿后, A支试管中的血液凝结成了血块, B支试管的血液则出现了分层现象, 学生很惊讶:两支试管内都是血液, 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现象呢?这说明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 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 从而为讲解“血液成分”这一课奠定了基础。学生对这个平时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 一时无法得出答案, 这样就一下子紧紧抓住了学生, 激起他们了解其中原理的兴趣。
二、设计实验,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使实验课上得更生动精彩, 笔者认为, 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来设计实验, 整个实验过程由学生操作控制, 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空间。例如, 在“观察花的基本结构”实验中, 教材主要选用桃花为实验材料, 但当时桃花尚未开放, 怎么办呢?正当学生苦思冥想时, 通过教师的点拨, 学生马上意识到此时正是羊蹄甲盛开的季节, 可选用它来代替桃花, 实验效果更明显。因此, 学生设计实验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完成, 学生的主体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帮助学生对其能力范围内无法解决的问题作适当的点拨。学生设计实验模式还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 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例如, 在“野生动物的保护”实验中, 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设计实验方案, 喜欢集邮的学生会发现部分邮票以珍稀野生动物为图案, 并搜集这方面的资料进行实验设计;有的学生则对农贸市场、酒楼、宾馆等出售受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进行调查, 撰写调查报告。这样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现学生设计实验模式的优越性, 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
三、增加实验探索的机会, 延伸实验教学时空
实验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取知识, 更重要的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当中体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只利用实验课时间进行实验教学难以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 实验分析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等可以在非实验课上培养。生物课外实验是中学生物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生物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和延伸, 因此生物课外实验也就成为生物教材的重要内容。如“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等, 这些探究实验需时较长, 无法在课堂实验中完成, 可以安排为课外实验。学生在这样的实验中亲自观察、记录, 并且动脑筋去比较、分析和思考, 不仅获取了新的知识, 而且学会了探究新知识的方法。久而久之, 学生便逐步养成了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加强课外实验, 提高科学素养
生物课课外实验是对课堂实验教学的有益补充, 是初中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目前我们在这一方面做得还很不到位。其实课外小实验的具体操作很方便, 对于实验器材的要求也很简单, 在家庭中很适合展开。第一, 家庭小实验。家庭小实验一大优势在于取材便捷, 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 同时还可以吸引家长们的积极参与, 更能使学生从中感到乐趣。如制作细胞模型、用酵母菌制作馒头、自己动手配制饮料等这些小手工艺都可以在家中进行, 既有趣味性, 又有实际成果,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 科技小制作、小发明。如利用废弃物制作生态瓶;做牙膏对牙齿作用的实验, 能使学生看到牙膏的有益作用, 使学生更注重养成刷牙的良好卫生习惯。通过实验制作小工具、小发明,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使学生掌握严谨科学的实验态度。实验科学知识是老师没法直接传授给学生的。实验教学的积极意义需要学生在长时间的实验实践的积累中慢慢形成。实践证明, 长期地、有计划地开展丰富的实验活动, 对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发挥的积极作用是无法取代的。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课程的探究 篇9
目前,大部分中职院校教学条件有限,在授课中教师任然是以示教板或多媒体课件的方式进行直观的讲授,学生只有被动的接受,很少主动地对内容进行思考,最终达到的效果也只是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学生并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难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机械行业在近几十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行业发展对机械设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材还是以传统、经典的教学理论为主,缺乏先进技术的引入,导致《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只是基础教学,教学内容缺乏新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该课程主要讲授的内容是组成机器的一些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机构、原理及应用等基本知识,要求学生初步具有分析、设计和选用机构及零件的能力,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但内容繁杂,缺乏系统性。经常出现学生毕业工作后在实际的接触中对一些常用的机构和零件,例如联轴器、轴、轴承等仍不知所以然,甚至不认识。归根结底,我们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学习基础差,课程内容虽然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平日里缺乏观察,学起来抽象,缺乏想象能力,又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书本与黑板上出现的简单线条使他们无法与结构复杂的机械零件联系起来。
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应解决学生的感性认识,开设《机械设计基础》实验课程,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做好教学目标设计。但在中职院校中,大多是因教学条件有限,实验室设备不健全,或者完全没有机械设计实验室,实验教学环节大多是被忽略的,造成学生不能对所学知识灵活的运用,理论与实践完全脱离。学生能力的培养比知识传授更为重要,实验教学目标必须突出社会所需的各种能力培养,出动手能力外,还要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关注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思维设计,实现“学以致用”的终极目标。
2 建立实验室及对实验室的几点要求
中职院校应对《机械设计基础》实验室引起重视,并建设本课程的专门实验室,具备实验与理论一体化教学的能力。结束教师带着模型与示教板进课堂的时代,实验室的建设首先按照以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创新设计能力为主线,计算机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为辅线的思路展开;其次应与机械科学、机械工业现状与发展趋势相一致。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在规划时,应注重经济效益,以最小的投资,建设出最具特色的实验室。根据大纲对课程实验的要求,应配备足够数量的常规仪器与设备,具有独立的实验操作平台,将教学模型及常用机构、零件的展示柜环布于教室,添置投影仪与学生用电脑。
教师制作课程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收集大量图片与视频材料,并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安排在专业教室上课。讲授的同时,学生可直接观察零件或机构的模型,并通过老师的讲解,课件的演示,对所讲授内容得到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习兴趣,并开设网络课堂。拟将各类拓展实验项目以网络为基础,开设与实物实验相对应的虚拟实验内容,使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虚拟实验。例如齿轮范成实验,利用计算机仿真实验可代替一笔笔绘制类似加工过程,省时省力且更具体形象。
根据大纲对实验课程的要求,学生还要完成《机械设计基础》实验项目,这些实验项目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加强了学生对仪器设备的操作、机械结构的拆装等实践动手能力,为学好后续课程打好基础。
3 实验课程体系的建立
基于上述机械设计教学中出现的不足以及对实验室的建设,我们培养综合素质较高,且具有较强(下转P296)(上接P254)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要打破原有教学模式,提升试验课程的地位,建立新型试验课程体系。
3.1 建立新型实验教学方法
首先按照目前教学大纲要求开设经典的实验,学生通过经典实验能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掌握和灵活运用,能够提升学生的感性认识。其次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我们新增开设综合性实验,综合之前学过的专业基础课程,涵盖材料、制图、极限配合、工程力学等多方面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综合实践能力。针对不同的实验项目,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合理采用“项目驱动”法,以课题的形式让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自主研究,评价其可行性,提高自学及讨论研究能力。
试验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钻研精神,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以引导为主,重视理论指导,对于拓展性知识,教师首先要做好铺垫,以免学生因理论知识不足失去实验兴趣。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加强创新技法的应用,引导学生深入把握实验原理,强化动手环节和数据分析处理环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
3.2 建立科学的实验成绩评价体系
以往的机械设计考核中,只采用试卷考试的方法,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准,严重限制了实验课程考核的必要性。实验课程的评价方式只是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来打分,而且实验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小部分,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因此导致部分学生对实验课程不重视,不认真做实验,抄袭别人实验数据等现象。所以笔者认为,该课程成绩应以实验考核为主,采取实验理论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考试方式,书面考核重点理论知识并以占据总分小比例为辅。教师需根据培养目的和培养方案制定合理、公平的考核方案,督促学生认真完成每一个实验。考核的方式既包含书面考试、实验报告评价,还包括观察学生实验过程、展示技能,体现创新能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评定。
3.3 建设一体化师资力量
随着实验教学的不断改革,先进设备的应用,综合性实验内容的增加,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达到“一体化”教师的要求。21世纪是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现在大多数中职院校仍存在着理论教师只愿意承担理论教学,不愿承担实验教学任务,很少花时间去了解专业方面的新知识,更谈不上接触专业的前沿领域,对实验教学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一体化教学”的认知。要改变理论教师不兼实验教学的状况,鼓励和提倡理论教师担任实验教学,对于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理论教师最清楚课程当中要解决的问题,通过理论指导可进一步改进实验教学的效果,实验得到进一步完善,还能避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脱节的现象。
4 结论
摄影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篇10
本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宁夏师范学院的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依照师范生应掌握的摄影技能,从学生的摄影意识、摄影技能、摄影艺术、摄影实验设施等四个方面的能力维度进行设计。共发放200份问卷,收回195份问卷,回收率为97.5%。其中有效问卷为189份,有效率为94.5%。
1学生摄影意识调查情况
有73.3%的学生认为摄影是一种很好的宣传报道手段,对摄影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比较认可。也有的学生摄影意识不强,摄影的目的只是记录生活中的瞬间进行娱乐,专门进行摄影创作的学生不多。
2学生摄影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
摄影技能包括取景、构图、光位的应用、拍摄方位的选择、拍摄高度的选择、曝光的确定等。从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技术的把握程度还是比较好的,但是能将这些技术综合应用进行摄影创作的学生却非常少。
3学生对摄影艺术性的把握情况
摄影是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在摄影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在技术上指导学生,而且还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培养学生发现美、捕捉美、创造美的能力。一个摄影艺术作品如果没有应用艺术技法,作品就没有生命。因此,在实际的拍摄过程中,必须要用抽象化、意象化、典型化、观念化等艺术理念和象征、比拟、衬托、夸张等艺术手法,给摄影作品以声音、呼吸、色彩,使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由表2可以看出,学生对摄影的艺术性不太了解,在拍摄时基本不考虑艺术性。
4摄影实验设施
作者所在单位的摄影实验室只有六台数码相机和几台供后期处理的计算机,没有专业的摄影实验室,无法进行室内摄影、灯光摄影,没有照片打印装置。受设备的限制,很多实验项目都开设不了。学生对实验室的设备极不满意,做实验时5~6人用一台照相机。设备的不足,使学生动手拍摄的机会有限,限制了他们摄影技能的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
1教师只注重摄影技能方面的指导而忽略对学生的美感培养
受课时的限制,具体的实验过程中,教师只注重学生摄影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的艺术美的培养。大部分摄影教师偏重于介绍照相机的使用及其相关摄影技术,摄影实验教学在课程设置上,一般只包含照相机的构造与使用、摄影用光技巧、曝光技巧、取景构图技巧、专题摄影等。几乎所有的实验都是将学生分成小组,实验项目主题和具体的实验操作步骤都是由教师事先给定,去室外拍摄完成实验项目,技术成分所占比重较大,而往往忽略摄影的艺术性要求,大部分为验证性实验。学生不能创作出具有艺术个性的作品,只是从简单的层次上理解和运用摄影。
2摄影实验课程与摄影理论相脱节
摄影实验课只重视单个摄影技能的训练,没有与照片拍摄的前期设计、拍摄过程、照片评析和照片的后期处理建立关联,学生不能明白摄影实验与其它专业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不能明白学习摄影课程的真正目的,并没有将这些环节纳入课程体系,不能形成系统的知识链。
3摄影实验器材极其短缺
大部分高等师范院校对摄影实验室建设重视不够,投入经费不足,大部分摄影实验室都是在传统摄影实验室基础上改造起来的,设备陈旧,根本满足不了数码摄影教学的需要。师范院校应该加大对摄影实验室的经费投入,建立数字化的摄影实验室,引进先进的仪器和设备,比如扫描仪、单反数码照相机、照片打印机、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多媒体计算机和光盘刻录机等器材,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教学、科研和创作的需要,才能满足对摄影技巧、图像主观评价学习及图像质量的比较和分析的要求。
三数码时代摄影实验教学的策略
1变革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感
数码照相机的自动功能越来越多,可以实现自动曝光,自动调整感光度、自动调整白平衡、自动聚焦等,使得摄影的拍摄技术越来越简单。因此,摄影的重心应由技术操作向艺术美感转移,把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摄影创作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艺术美感和创作能力,教师可以尝试从多个角度去指导学生摄影,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多观察所拍的事物,从总体上把握被摄主体的个性、色彩、线条等方面的特征,从自然里折射出人的情感,寻找人的审美感受,寄托作者的情怀,在所拍事物中掺入一些美的元素,逐步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能力。其次,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征设置不同的实验项目。由于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程度不同、学习风格不同、兴趣不同、成长的背景不同,因此在摄影实验教学中采用相同的实验项目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摄影实验教学可以按照学生的不同程度,分层次设置不同的实验项目,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比如设置基础验证型实验项目、综合设计型实验项目、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这样便于提高学生的摄影热情,也为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做好作品上的储备。
2变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摄影实验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从“重视教转向重视学”。采用启发式、研究式、讨论式等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优秀网站观赏优秀的摄影作品,从而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也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拍摄思路和拍摄方法,并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教师对学生的作品从用光技巧、构图方法、镜头效果、焦距和景深关系、画面质感等方面进行点评,总结优势,找出不足和弊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学生之间也要互相评价,找出自身的差距,相互促进。其次,每学期末举办学生摄影作品展,利用摄影展来激发学生对摄影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和热情。并建立摄影微信群、QQ空间或者博客,将优秀的摄影作品传上去。学生可以利用移动媒体随时进行查看、分析、比较,从中吸取经验,使学生的鉴赏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3课内与课外结合
摄影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学生必须多实践才能掌握摄影的基本技能,但受课时的限制,学生课内实践的机会不多。因此,摄影实验室应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应采用课内实验与课外开放性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手法,为学生的实践锻炼和自主发展提供空间和环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开放性实验中,实验课题由学生自己设计并完成实验全过程,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解决拍摄中遇到的问题。还应让学习者进行校园专题摄影的实践,掌握各种活动摄影的关键点。最后,争取同社会商业摄影机构的合作,增加学习者摄影见习和摄影实习的机会。
4提供优良的软硬件条件
学校应加大对设备的投入力度,建设专业的摄影棚,购置专业数码单反相机和照片后期处理设备。只有摄影实验的设备更新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才能适应摄影实验教学发展的需要。学校还要整合现有的实验资源,将摄影实验室、多媒体实验室、摄录像实验室等一起开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使用不同实验室的设备资源独立完成实验项目。这样既保证了现有设备的有效使用率,又保障了实验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
5规范摄影实验教学的考核方式
在实验前,教师要讲解照相机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和操作规范,讲解专业摄影棚灯光摄影,只有熟悉了这些设备的使用,才能将设备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在拍摄过程中,学生要养成好习惯,做好拍摄的记录。教师要对每一幅作品进行点评,通过点评可以给学生及时提供反馈信息,找出作品的不足和弊病。其次,要求学生每个实验后都撰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要完整反映出实验构思、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实验报告撰写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项目名称、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实验构思、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分析以及实验心得等。
6建立健全摄影实验室教学管理制度
为了将现有的摄影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并保证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够按时按质地完成摄影教学计划,有效提升实验室教学的质量,摄影实验室要制定完善的实验教学计划。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摄影实验室的教学质量,保证仪器设备的规范使用,学生必须按照实验室管理制度按章操作。
摘要:高校摄影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摄影实验教学既能验证摄影理论,提高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增强学习者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实际的摄影实验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对摄影实验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了问题,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摄影实验,教学改革,对策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2]徐苑.在摄影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6).
[3]汪莹.摄影艺术教学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5).
[4]刁爱梅.数码时代摄影实验教学改革[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3).
新课程物理实验探究教学初探 篇11
关键词:中学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实验探究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构建,引导学生去认识和发现问题,激励学生积极地动手、动脑,通过自主的探究学习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在借鉴了杜威的学习程序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实验探究式教学,主要可分为两类:(1)引导发现式:创设情境—观察探究—推理证明—总结练习;(2)探究训练式:遇到问题—搜集资料和建立假说—用事实和逻辑论证—形成探究能力。我国的许多教育工作者经过实践发现,“引导—实验探究式”教学比较符合国内的实用型教学模式,它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从学生方面来看,实验探究式教学必须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了相当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思想方法和相当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了一定的探索策略的前提下方可实施。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即教师的教的作用逐渐地转化成学生的学的能力,这个转化的过程实际是“接受学习”向“独立探索”逐步过渡的过程。在教师的“教”的影响下,学生的探究水平逐渐提高,从而不断提升完成探究任务的效率。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师应该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知识的规范性、系统性,重、难点的突破,学生适当物理学习方法的形成,良好物理学习习惯的养成,正确探索策略的产生,反思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等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所以教师应具有很强的驾驭学生、驾驭教材的能力。从课程方面来看,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也不必要让学生时时处处都进行探究,可选择学生有可能、也有必要探究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探索能力,有利于学生认知策略、情感态度的完善的内容。
在以上对教师和学生分析的基础上,笔者结合物理教学实际,就如何开展实验探究式教学提出以下想法:
一、钻研教材,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是依据教学目的而定的,离开了教材的要求,虽然也可以提一些问题,讨论起来看上去也热闹,但对于系统地掌握知识,达到教学目的是无益的。即使有些收获,往往也是零星半点,片面割裂。所以,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必须十分重视钻研教材,对每个章节的目的和要求、系统性和重点内容做到心中有数,然后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
比如压力,可以借助于复习力的示意图的画法,并通过对比、归纳法,建立压力的概念。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小组讨论后画出力的示意图的方法进行,引导学生在教材一开始的三幅图中画出三个力的示意图,并讨论三个示意图中力的共同点:(1)压力是由于物体形变产生的;(2)压力的方向都是垂直于物体的表面,作用点都在接触面上,从而建立压力的概念。学生通过前一章力的学习,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于是,可以通过先让学生回忆力的作用效果,然后自然引入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呢?”可以让学生亲自体验,做铅笔和气球的随堂小实验,之后展开讨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可能提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大小以外的其他因素有关,如物体的密度、材料的软硬程度等,要注意:对于其他的猜想不要轻易否定,而应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研究。这里应引导学生学会:对于多因素影响的问题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研究。本活动给出的器材较多,可设计多个实验进行研究。除用给出的器材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外,如果学生提出其他实验方案,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表扬。由于可设计的实验较多,可采用复式教学法——“各组同学先分别做自己设计的实验,然后上讲台汇报”的方式进行教学,但必须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就越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就越明显。教师总结:由此可知,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两个: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并且知道了保持其中一個不变,另一个对压力的作用效果产生的影响。随后提出问题:“但当两个因素都变化时,压力的作用效果该怎样比较呢?”可引导学生类比前面已经学过的速度、密度的含义,反映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是什么呢?通过类比,再结合之前探究得到: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两个因素: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学生自然说出这个物理量应该是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由此引入压强,这样压强的概念就建立了。到此本节的重、难点都突破了。
二、营造合适的探究氛围
以往的课堂教学主要特征是传授、灌输知识,教师全盘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要彻底改变这一状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彻底转变教学观念,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学生是一个感情主体,需要外部的信任、关心、理解和帮助,有极大的可塑性,隐藏着无限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许,为学生营造最佳的课堂学习氛围。只有营造宽松、和谐、充满信任的氛围,才能为探究性学习提供合适的环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视你为朋友,对你不存在畏惧心理,进而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保持愉快的心情,并使之转化为探究热情。
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探究学习中最首要的心理因素。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新奇因素,把看似枯燥、抽象的问题通过创设情境、变换形式,使之具有趣味性、思考性。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兴趣、引发问题、引导思考,在现代课堂教学中,还具有诱导与调节探究活动方向与水平的功能。下面以研究大气压强这一节课的引入所创设的两个情境为例来说明:
用多媒体先向学生展示这样一幅画面:把两个直径35.5 cm的空心铜半球紧贴在一起,抽出球内的空气,然后用两队马(每队各八匹马)向相反的方向拉两个半球。当这16匹马竭尽全力终于把两个半球拉开时,竟然像放炮一样发出了巨大的响声,这就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
然后展示另一幅画面:如果把紧贴在一起、抽出气的铜半球上的阀门拧开,让空气经阀门流入球内,那么,只需用手一拉,就能把两个半球分开。
通过第一幅图,让学生形成大气压真“大”的印象。再通过第二幅图,自然激发起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内驱力。
四、问题要切合学生的实际
问题既不能太难,使学生不知从何思考;也不能太简单,让学生不屑一想,即要让学生认真思考之后,才能答得出。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课堂出现议论纷纷、各执一说的热烈气氛,收到启发与讨论相结合的效果。
在《探究声音的音调》的教学中,通过列举、演示大量的声音实例,引导学生识别哪个声音音调高,哪个声音音调低,知道音调高的声音就是生活中常说的“尖、细”的声音,音调低的声音就是生活中常说的“低沉”的声音,使学生对声音高、低有足够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拨动锯条发声”实验,提出问题进行猜想,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在《探究平面镜成像》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反复观察物体在平面镜中的成像情况,既观察同一物体在不同位置的像,又观察不同物体在同一位置的像,还可观察不同情况下,像和物的关系,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越多,提出的问题也就越多,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就越强。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开放,想象更丰富,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五、问题要有探究性
探究离不开问题,课堂探究活动是由“问题”引起的。所以,问题一定要能引起全体学生的积极思考、研究交流,具有探究价值。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区别或新知识的新奇点或难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联想、推理、猜测等方法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比如,在摩擦力一节教学中,教师首先创设这样的情境:将A、B两本课本的书页依次交叠在一起。压一下两书后,提起B书,A书没有从B书中滑落。请一位男生尽其力拉两本书背,也不能将B书从A书中拉出。学生对于摩擦力已有一定的感性体验,但这样的情景使学生感到吃惊:这么两本小书真能产生那么大的摩擦力吗?教师紧接着呈现出讨论主题:“摩擦力的大小究竟取决于哪些因素?”问题的挑战性唤起了学生强烈的探求心理,使其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总之,通过教师设计实验、创设问题情境等一系列方法,可以使学生学习主动、兴趣倍增,使他们能够主动地以主人的身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并且,探究需要有一定的时间作保证,教师必须把探究时间让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同时,要注意两点:(1)重视课前指导。要让学生明确课前他们要做什么,尽量缩短课上熟悉教材、准备探究的时间,甚至可以要求學生就所要探究的问题去搜集资料,预先思考。(2)放手让学生探究。教师经常低估了学生的经验和潜能,总以为学生面对研究素材会一无所知,因此,喜欢一步一步扶着学生去认识,却不知这种“扶”实际上是在束缚学生的手脚、妨碍学生的发展。应该用探究性学习的精神去处理有关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没有受教师“先入为主”观念制约的情况下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
新课程改革强调发现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这些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即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通过研究性、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
今天我们强调实验探究式教学,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否定我们课堂中的讲授式教学,而是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我们的“教”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向主动学习、科学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向转变;必须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必须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仪器分析实验课程改革探索 篇12
1 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实验教材老化、通用性不强
前几年一直使用校外教材,且教材过于陈旧,多是好几年前甚至十年前的,但现在仪器的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新仪器和旧教材内容存在矛盾,因此大大制约了该课程的发展[2]。
1.2 实验课和理论课不同步,学生动手操作太少
多数实验课程比理论课超前,学生没有理论基础,对实验内容理解不够。同时由于所用仪器比较昂贵,仪器数量较少,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少,又害怕仪器弄坏要赔偿,有畏惧心理不敢进行操作,结果实验课变成了演示课,教师示范,十几个人围在仪器旁边观看,就像走马观花一样,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
1.3 实验内容设计不合理
多以验证性实验、综合型为主,学生完全根据教材或教师演示机械的重复。以至于很多同学上实验课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对实验内容理解不够,也不感兴趣,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培养。
1.4 实验教学安排有待改善
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仪器分析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由同一个教师担任,但仪器分析涉及仪器种类较多,有些教师对有些仪器知识不熟悉,照本宣科,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2 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2.1 实验教材及时更新
实验教材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前几年实验教材一直使用校外教材,其实验方法、仪器设备生产厂家、型号与现有的实验条件不吻合,不能满足现有实验教学的需要[4]。因此,在原《仪器分析实验》讲义的基础之上,按照我校教务处实验教材规范,组织我院教师根据原有《仪器分析》实验讲义和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重新编写了《仪器分析实验指导书》,适用于我院应用化学、化工与制药、生物工程、化学本科专业学习需要,授课教师可以根据授课专业和学时要求合理选择实验内容。去除了陈旧、落后的内容,增补了X-射线荧光光谱法和ICP-质谱法等现代仪器分析新技术。实验内容共包括“发射光谱的定性半定量实验”、“水样中钾的原子吸收法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铅精矿中铜”、“原子荧光法测定天然水中砷和汞、极谱定量分析方法”、“混合样品中甲苯及萘的分析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A胶丸”、“X射线荧光光谱的定性半定量实验”、“X射线荧光光谱的定量实验”、“出口磷矿石中五氧化二磷、氧化钙、三氧化二铁、氧化铝、氧化镁、二氧化硅和氧化钾的X-射线荧光光谱测定方法”、“ICP-OES测定环境水样中铜、铅、锌、镉、铬”、“进出口锌精矿中铝、砷、镉、钙、铜、镁、锰、铅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试地质样品微量元素”、“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试地质样品微量元素-高压密封消解样品前处理”等实验内容。本实验教材通过这两年的试用,教师和学生普遍反映良好。
2.2 采取大循环实验方式
仪器分析实验所用仪器价格昂贵,且数量较少,因此我们尽可能利用学院拥有的大型仪器如红外光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原子发射光谱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离子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极谱仪、电化学工作站等进行开课,采用大循环实验方式,将班级学生分为4个人一大组,每一大组进行同一个实验,每个大组分为2个小组,每个小组2个人操作同一台仪器,以大组为单位循环轮换,保证每个同学都可上机操作,也大大提高了大型仪器的使用效率。为避免学生对实验内容不熟悉,采取将实验课尽量安排在理论课之后,并在实验课之前安排几个学时把所涉及到的理论内容预先进行讲解,有利于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2.3 合理设置实验内容,增加设计型实验
根据现有的仪器设备,增加新技术、新方法的实验内容,多开设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验项目[5],如离子色谱法检测自来水中的几种阴离子、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食品中的防腐剂、原子光谱法测定头发中微量元素等。同时多增加设计性实验内容,每个班级分为4组,给每组学生列出可使用的仪器设备和药品范围,由学生自己查阅文献,结合实际生活拟定实验内容,并设计详细的实验方案。在实验方案讨论通过且学生可熟练掌握仪器操作后,由学生自己完成实验内容,老师协助指导。这一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6]。
2.4 建立开放式实验体系
课程实验的学时数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可建立开放性实验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7]。对低年级的学生采取开设设计性实验、自行选定感兴趣的实验内容两种方式,学生根据实验室仪器设备条件,设计详细的实验方案,包括试剂、样品处理、仪器使用、实验准备、实验步骤等。在实验室开放后,学生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预约实验时间进行实验。对高年级的学生则采取参加教师科研活动、申报科技立项、进行毕业论文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有时间从事自己感兴趣课题的研究,体现科研对实验教学的带动作用,弥补传统实验教学内容的不足。实践证明,通过开放式实验体系,学生们在动手能力上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上都有了极大的提高。
2.5 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
教师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占主导作用,新的实验教学方法和研究性实验的开展需要教师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实验技能。我院近年来对仪器分析实验课程教学队伍进行改革,采用理论课教师和实验课教师分开的方法,组建专职实验教师队伍进行实验教学,保证实验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实验教学中。同时吸纳具有较强科学研究能力的教师参加实验教学,将新思维和新方法带入实验教学中,指导学生科技立项和开放性实验,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水平[8]。
3 结 语
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实践,我们在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中对实验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队伍等进行改革,并在实验教学中坚持这些做法,对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摘要:针对我院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实验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昭第,徐华杰,盛良全.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5):86-88.
[2]吴育廉,柯行.浅谈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改革[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7,23(5):10-11.
[3]李丽.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0,31(77):84-86.
[4]王建,于素华,郭亚芸,等.非化学专业《仪器分析实验》教学设计与改进[J].广州化工,2009,37(8):234-236.
[5]刘静,尚永辉,刘建波,等.提高仪器分析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3):79-82.
[6]黄德乾.《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广州化工,2010,38(7):283-284.
[7]张培敏,陈恒武,郭伟强,等.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大学化学,2007,22(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