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实验课程论文

2024-08-26

校本实验课程论文(共12篇)

校本实验课程论文 篇1

一、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问题的提出

大学语文是公共课的必修课, 它承载着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积淀艺术底蕴, 提高其对文学艺术的鉴赏力与审美能力的教育与文化使命。 通过中外名家名作的欣赏与体味, 对学生间接体验人生、感受人物命运之变奏、了解生活之百味均大有裨益, 该课尤其为艺术类院校大学生提供不可或缺的丰富养料。 但是, 由于进校前一直接受应试教育, 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带有明显的功利性。 大学语文课由于缺乏立竿见影的实用性而受到冷落。 此外, 接受式为主的学习方式、程式化的教学设计、标准化的培养方式、低阶能力的目标倾向等成为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重要因素。 要改变大学语文课边缘化的状态, 就要以开发贴近学生经验与兴趣的校本课程为切入点, 激活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并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创设情境, 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从而转变其对大学语文课的学习态度。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

“校本课程”是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并存的一个课程板块, 它的开设是“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 首创者之一麦克米伦将校本课程开发定义为“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础的课程开发工作, 该课程开发工作大部分依赖学校教职员工及学校的现有资源”。

我校校本课程开发试验的价值取向有以下三个方面:

1.关注学生成为“整体的人”。

关注学生不仅是学习成绩, 而且是他们的社会需要、心理需要、生理需要和认知需要。

学生刘苗苗曾在一篇习作中写道:“教育不可像麦当劳一样把本不相同的物质和原料加工成同样的沙拉鸡腿和汉堡。 如果是这样, 学校变成了生产学生的麦当劳, 教师变成了操作工人和机器人, 学生则成了失去生命活力的任人捏造的面团。”“有人关注我的成绩, 有人关注我的书包, 却没有人关注我情感的苍白。 ”

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过关于人类需要的经典理论, 这些需要依其重要性, 按等级分为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与理解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各层次需求只有在低一层需求获得满足之后, 高一层需求才会发生。 这一相信人类情感重要性和基于爱和信任的方法论的理论对教与学均具有深远意义。 教师和课程编写者把学生视为积极主动、目的明确地参与生活经验的一个完整的个体。 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实验使学生具有心理满足感, 即对学习的良好的感觉、好奇心和动机、自信与渴望等, 这些影响学习的因素恰恰是我校有些学生所缺失的。

2.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与兴趣。

学习经验是影响学生形成对课程内容的态度及最终对其理解程度的重要因素, 也是学生通过该实验获得学习心理满足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塔巴指出:“在实践一个大范围的目标群时, 首先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习经验, 而不是内容, 除了知识和理解能力, 学习经验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 ”我在确定校本课程开发内容时, 参照了国外选择经验有效性的标准。

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内容基于学生的专业学习经验, 同时也是他们的兴趣所在———源于兴趣、 满足兴趣并拓宽兴趣。 有效学习是在知识对学生的生活有意义时才会发生的, 该实验的内容能与学生专业学习内容联系起来, 所以“选择的内容和经验能为学生提供继续深入探究的途径, 这些内容和经验将影响学生的情感层面从而激发他们参与这样的探究”。

3.关注本土知识和民族传统文化。

昆曲作为国粹, 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遗存, 也是独特而宝贵的本土知识资源, 但是该本土知识在大学语文教材中处于缺失的状态, 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知之甚少。而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 更注重对本土知识的选择。它是安置本土知识的理想家园, 缘此, 我进行了《牡丹亭·惊梦》课程整合教学实验, 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接触传统戏曲文本, 在情景化的学习氛围中, 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零距离感受、体验它的独特魅力。

三、校本课程开发实验设计与实施

1.昆曲《牡丹亭·惊梦》校本课程的设计 (课程整合) 。

我校大学语文教材选用的是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 (第三版) , 但选文中没有戏剧文本, 这对于艺术学院学生全面了解、掌握各种艺术门类是一种缺憾。

《牡丹亭 》是中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其 《游园》、《惊梦》等出戏是京、昆舞台上久演不衰的经典之作。 作为学艺术的大学生, 尤其是本校又有得天独厚的戏曲艺术底蕴与教学资源,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 领略“音颂”昆曲优雅婉约的独特魅力, 对于他们文学修养的培养、拓宽艺术领域知识、 促进他们心灵成长及培养高阶学习能力均有益处。 我对《牡丹亭》进行教学设计时, 考虑到该课的授课对象是文博专业与音乐表演、音乐伴奏专业的学生, 他们作为未来的艺术从业者, 应该对昆曲形式及《牡丹亭》有所了解。 因此, 进行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1) 邀请天津京剧著名编剧来院给学生讲讲戏剧写作与改编的基本知识。

(2) 用访谈的形式, 邀请昆曲名师仝秀兰、 杨玉成一起聊聊、唱唱昆曲, 欣赏青春版《牡丹亭·惊梦》片段, 再说说此剧赏析的要点等,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3) 学生在 《大学语文 》教材中任选一篇课文改编成剧本, 字数不少于2000字, 剧本改编将占学期成绩的70%。

(4) 在改编剧本中遴选出较好的修改后排演, 争取在全院范围内公演, 并以此创建学院独特的校园文化。

2.《牡丹亭·惊梦》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

此次《牡丹亭·惊梦》赏析讲座名为“青梅煮酒话牡丹”, 意为在较轻松的氛围中进行, 访谈的形式活泼亲切, 不拘一格, 与校本课程多以活动课的样式出现相吻合。 此次讲座特邀了两位专业老师: 我院昆曲名师仝秀兰和笛子伴奏杨玉成, 专业课老师和基础课老师一起讲戏, 这种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优势互补的综合课程在学院尚属创举, 一时传为佳话。

讲座伊始, 大屏幕映出杜丽娘舞出长长的水袖递向柳梦梅, 因为选用的是青春版《牡丹亭》剧照, 所以演员青春靓丽、服饰精致优雅, 一下子就拉近学生与剧中人的时代距离。

我先请仝老师就“中国戏曲之母”———昆曲的来源、京剧和昆曲的区别及昆曲的艺术特色等问题侃侃而谈。 然后请杨老师为音乐系的学生讲讲昆曲音乐同民乐、西洋音乐的区别。 当学生得知昆曲音乐只用五个音就完成所有剧目的创作时, 尤其是亲耳听到“水磨腔”昆曲细腻婉转悠扬的笛音时, 无不对古代艺术家充满敬服之情。

我用课件展示加语言描述生动地讲述了 《牡丹亭》的传奇故事, 学生唏嘘感慨杜丽娘为了真情至爱由情而梦、由梦而死、又死而复生的真性情, 其后又一起欣赏青春版《牡丹亭·惊梦》的视频片段, 使学生对昆曲载歌载舞的演出形式、婉转悠扬的念白、唱腔、优雅迷人的服饰等有直观的感受。 其后我就杜丽娘为什么做梦把她同《西厢记》 的崔莺莺作了比较:“封闭的环境杜绝了她与青年异性发生爱情的一切机缘, 使她合理的人生愿望都只能化为徒然的渴求。 所以她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都只能在梦中实现。 她还不如《西厢记》中的崔莺莺, 能在佛殿与张生一见钟情。 礼教对她的禁锢实在是太厉害! 但是杜丽娘又比崔莺莺离经叛道, 更具有叛逆精神, 一旦走出深闺, 来到春光明媚的后花园, 就走上了一条反抗与叛逆的不归路。 ”

昆曲的语言优美高雅, 给人以美的精神享受。 随后我选取【绕地游】、【步步娇】、【醉扶归】、【皂罗袍】等经典唱段进行了具体的赏析。 先由仝老师声情并茂地演唱, 杨老师珠联璧合地吹笛子伴奏。 每表演完一个唱段, 我就讲析一段。 古老的昆曲艺术之音回荡在当下现代的艺术校园里, 令人耳目一新。 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高潮迭起、精彩不断, 会心的笑声、由衷的赞叹声不绝于耳, 场面非常火爆, 学生通过《牡丹亭·惊梦》的赏析直观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最后讲座达到了高潮———仝老师演唱【皂罗袍】中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全班跟着兴致勃勃地学唱;我还让学生穿上戏装摆出剧中人的经典造型找感觉, 现场效果非常热烈, 学生感觉这样的课既新鲜有趣, 又近距离地接触传统文化, 是一次有益且有趣的课。 最后我给他们留了一个剧本改编的作业———在《大学语文》课本中, 任选一篇课文改编成剧本, 计划从中遴选出基础较好的本子, 经修改后进行排演。

四、校本课程开发实验的成效

1.促进了学校课程的优化。

由于一线教师最了解学生的需求与兴趣, 自身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因此, 所开发的课程是在课堂中切实可行的, 提高了校本课程的适切性。 而我开发的课程内容紧密围绕学生所学专业, 是专业课的关联课程和整合课程, 是使基础课与专业课均受益的双赢课程。90%的学生认为校本课程的学习对大学语文课和专业课都有益处, 实验促进了学校课程的优化, 有益于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请看同学们的反馈:

“课程改革可以说是一次创新, 这样的创新, 不仅是教学上的, 更是教育领域里吹来的‘新鲜、健康’的空气, 把纸上的文字拿到讲台上去演, 这是很少见的, 感觉很神奇哦!” (索淼淼)

“此课之改革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 同时也提高了听课的效率。 希望老师多组织些此类课程。 ” (孙大伟)

“课程安排新颖, 古典戏文较难理解, 通过戏曲表演等生动的形式使同学们吸收理解了, 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印象很深刻。 师生间也达到了很好的互动。 ” (陈卓)

2.教师角色的转换使师生关系变得唇齿相依、和谐融洽。

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由“教”转向“导”, 这意味着教师的角色由主角变成了配角。 教师的引导、指导、诱导、辅导和教导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 教师由无所不知的权威变成“平等中的首席”, 这种平等的伙伴关系打破了师生间的“厚障壁”, 营造了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 师生间平等地对话, 坦诚地交流, 并通过头脑风暴法, 使学生共享集体的思维与智慧, 主动地建构知识。 我深切地体会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 而是越来越对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 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 一位意见的参加者, 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通过课程实验, 增进了师生间的深入了解, 甚至改变了我对某些学生的印象。 例如《品质》的改编者金鑫栎印象中是一个学习态度一般的学生, 而这篇作品却以“回忆”、“现在”、“两年以后”等时间为序来安排时间和人物, 这种如《茶馆》 般电影胶片式的一个个场景的组合, 构思上有独到之处。 剧本写了四千多字, 态度很认真, 确实令我刮目相看。 而金鑫栎也从我对他的作品评价中, 感受到老师对她的赏识和尊重, 转变了对大学语文课的学习态度, 现在我感觉学生都非常愿意和老师亲近。 与此同时, 这一实验过程在客观上对教师的教学视野、专业能力也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亦带动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改变, 对于改变“知识本位”的单一教育模式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3.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向度, 培养了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由于传统教学以传授“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为主, 因此学生习惯于认同教师给的统一标准答案, 习惯于对知识机械地识记, 缺乏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创造能力、设计能力和问题求解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高阶思维能力。 所以, 在此次试验中, 我有意识地通过相关的思维训练弥补学生高阶思维能力之不足, 让学生在参与课程的过程中生成重新组织的学习经验, 富有创造性地发挥潜能。 例如我在辅导时就启发他们《凶犯》写人与人之间因社会地位、教养等差异而难以沟通, 那你可以把家乡中熟悉的村民变成剧中人;又可以把“瓦尔登湖”化身为美丽的环境女神, 同作者梭罗展开对话……令人欣慰的是, 我果然收到了郝逾丹改编的中国版《凶犯》———侦讯官变身为警察局局长、丹尼斯·格里戈里耶夫变成了中国乡村的毛三儿, 可见高阶思维能力的训练已经初见成效。 因此, 专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激发了学生们参与教学的欲望与创造力, 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摘要:大学语文校本课程设计是以教材为基础, 以关注学生的各方面需要、学习兴趣及民族传统文化为出发点, 将与学生专业贴近的艺术门类和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对课本内容进行改编和加工, 对授课形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用以促进学校课程的优化、融洽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关键词:大学语文,校本课程,《牡丹亭》,昆曲艺术

参考文献

[1]戴士弘, 毕蓉, 选编.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11.

[2]王斌华.校本课程开发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12.

[3]张雪梅, 等.特色校本课程开发范例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3.6.

[4]林华, 主编.艺术设计赏析——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教材.2004.9.

校本实验课程论文 篇2

(1)懂得运用已学化学知识。如卤素,物质的量浓度等

(2)了解某些各类食物主要成分的营养作用,以及可能的特征反应。

(3)了解人体中元素的存在形式,知道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

(4)懂得一些生活常识。(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运用多种手段查找资料,调查研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主动获取有用信息;

(2)了解食品的主要成分;

(3)了解化学研究的初步方法,知道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4)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用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食物营养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6)逐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生活实际中的不可或缺的贡献。

(7)逐步认识学习科学知识的意义,热爱科学。

二、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实验》的学习方法导航

本课题的教学可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分成二人的小组或三人大组,明确要求每个小组按照:课前查资料、做前看资料、动手用知识、做完细思考、课后还可做的程序安排课堂内容。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运用知识,熟练操作。培养学生处理和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问题的真实情景,采用问题驱动、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堂内容,并能辩证地从正反两方面来正确地看待问题。

三、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实验》的学习内容导航

六个课时的内容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利用学生熟悉的身边资源(如食物以及容器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每一课时内容都包括背景知识介绍,实验原理、操作说明,细则指导。以及课堂思考题和课堂评价(包括学生自我评价、仪器整理、教师评价三项内容)几大板块内容。前后课时之间还通过“前节知识巩固”板块进行衔接。部分章节还备有课后家庭小实验选作,满足学生继续学习的求知愿望。

实验一通过模拟酸雨形成既联系初中所学同时加深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环保问题的意识。实验二通过联系生活常见物质与化学指示剂让学生体会化学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实验三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并培养动手能力和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实验四通过学生对自己指纹的鉴定,了解指纹鉴定的一般方法,并与学生新学内容卤素知识相联系,让学生体会运用知识的乐趣。实验五以生活中的常见物质为研究对象,主要提升学生对定性实验以及定量实验的认识,介绍氧化还原的滴定方法。巩固学生对新学物质的量浓度知识点的认识。实验六从化学的角度了解身边的食物成分,学会用已学化学知识对食品进行鉴定,增进学生对物质化学性质和特征反应的认识。实验七在复习强化对身边食品成分的鉴定基础上,让学生动手了解食品中成分的变化及其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实验八让学生亲历氧化还原知识的运用,实验九通过一个典型的有机实验启示学生还有许多未知的东西,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实验十则通过课堂抢答加深学生对化学与环保以及身边的化学的了解。

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实验》最终结业评价由平时成绩(即每课时评价)以及最终测评综合得出。结业等级分为A B C D四种。

课程(教材)物质结构

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实验》的教材为每课时一张A3打印纸,由教师排版后经油印室统一印发,所有课时完毕后统一装订。

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实验》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依据实验的安全性以及学生的已有知识编制可行性教材,给出实验仪器和用品,自做实验,指导学生实验,处理实验中突发事故。给出课程评价。

实验员:准备实验仪器药品

校本实验课程论文 篇3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提出的一项课程改革,注重课内大量阅读和高效自主学习,着眼于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和丰富性,提倡紧扣单元主题、整合课内外多种资源,形成大语文学习体系。那么如何围绕教材单元主题开发并利用好课程资源呢?这就要求教师系统思考、大胆取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像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日常生活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从读一文到读一著作。语文学习要读整本的书,只有读整本书才能真正地投入,探讨也才能深入。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在上世纪40年代初就提出的。在叶老看来,以整本的书为教材,可以养成读书的习惯和能力,并受益终生。这就告诉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由学习一篇课文到引领学生阅读原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草船借箭》一文时,我们开展了“畅读三国”的活动。我先引领学生精读几篇精彩的三国故事,再列出问题清单:吸引你的三国故事有哪些?你喜欢的三国英雄有哪几位?出自三国的成语和歇后语有哪些?学生自由阅读后,经过讨论有了自己的感悟。我结合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有机整合,接着召开“三国故事会”“三国交流会”等主题班会。自主阅读和集中交流结合,学生收获的知识和能力远远大于学习一篇课文所得。

从读一文到学一作家。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要有意引导他们走近作者,接触其更多作品,感受大师的人格魅力。名家的作品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远比课堂上那些具体的字词句重要。如教学老舍的《猫》一文时,我先引导学生感受老舍独特的语言风格:通俗、平白的语言生动传神,口语、短句、语气词多,拟人化的描述风趣幽默。接着,我又让学生读老舍其他作品中对小动物的描写,在此基础上再拓宽,对比阅读鲁迅、季羡林、丰子恺、梁实秋等作家所写的猫。由此,学生会感受到不同语言风格下的事物皆不同,这都源于作家对生活的热爱及其敏锐、细腻的观察力。学生从效仿学习、细心观察到仿写应用、学会表达是水到渠成的事。

从读一文到入一世界。生本教育的宗旨是:教师应是生命的放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之舟的纤夫。教师要把学生带到“水草丰美”的地方,让他们自由选择,并拥有快乐、轻松的心情。简而言之,就是要求教师敢于放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好的文章引领孩子走进不同的阅读世界。如小学课本中编排了多篇神话故事,这种题材的文章非常适合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发散性学习。神话是人类最早的故事,神奇的人物和力量正迎合了小学生爱幻想的心理。因此,我们开发了“读神话、识英雄”的神话课程,引导学生收集神话故事、看图猜神话、评神话英雄、讲神话中的典故等。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神话的世界,像是穿越一段神奇的旅程,语言能力提高得很快。

从读一文到办一活动。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校本课程的实践性,这就要求我们将语文学习融入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小学阶段推荐背诵的优秀古诗文共75篇,占语文课程内容比例不小。而学好古诗词对学生继承优秀民族文化、提升文化品位有重要意义。于是,我们随着教材的编排开展了一系列古诗词诵读活动,如诗歌朗诵会、古诗知识竞赛、诗画手抄报展、古诗汇编等。在活动中,学生深刻感受到诗词的魅力,并在习作中有意识地引用。

校本课程、班本课程可以非常丰富,除以上所述。我们还有“百日读论语”“读百篇小古文”“过好传统节日”“了解二十四节气”“漯河民谣”“描绘沙澧风光”等课程。生活处处蕴藏着课程资源。只要教师用心去挖掘,语文教学就可以丰富多彩,受到学生喜爱,从而实现语文学习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学科目标。

校本实验课程论文 篇4

关键词:弱智教育,语文校本课程,教学策略与方法

一、研究背景

伴随着我国残疾儿童随班就读进入全面推进阶段,我所在的培智学校教育对象已由轻度智障儿童向中、重度智障儿童转变,仍旧沿用国家统一颁布的第一套培智教育课程,教育的目标将难以达成。我们渴望有适合现有学生的课程体系来指导我们进行科学、规范的教学改革。

2001年底,我校加入了由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和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香港大学言语与听觉科学系、香港保良局余李慕芬纪念学校合作的《弱智教育语文校本课程编制与教学实验》的研究与实验,试图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推动我校弱智教育课程的研究和发展。

二、研究的目的

(一)以语文学科教学为主渠道,培养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适应生活的能力,提高其听、说、读、写及认知能力。

(二)摸索出一套与该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三)提高我校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培养具有现代特殊教育理论素养、相关专业技术和教育科研能力的课程研究的教师队伍。

(四)形成与该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三、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的方法

教育实验法。

(二)研究的过程

2002年初我校成立了课题实验小组,选取低年级的两个独立班(共20名智商为中、重度智障学生)为实验班。

在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了语言能力的评估后,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本地区的社会生活条件,确定了适合我校学生的12个教学主题。根据学生在听说、阅读、写作和符号理解等方面的语言评估结果,结合课程内容,制定出每个学生在听、说、读、写与认知方面的教学目标,依据目标实施教学活动。

在使用目标课程的教学实验过程中,我摸索出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有以下几种。

1. 情境创设

良好的环境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产生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创设适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动手、动口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例如在进行“整理房间”的教学时,我将学生带入家政室,以整理房间为动机,让学生依照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如:在客厅里擦茶几、在餐厅里搬椅子等),然后引导学生用目标语句进行描述。这样,结合教学内容融情入境,情境交融,学生较容易地就将[介词+名词+名词(位置)+动词+名词]这一句式用动作、用语言表达出来。

2. 个别化教学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并不拘泥于形式上的一对一的个别教学方式,而是建立在集体教学基础之上,教学组织形式是从个体到集体、再从集体到个体的一个循环过程;学习上既有量的不同,又存在质的差异,以此满足每个学生的教育需求。如王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我们通过实物、图片等与字词相结合的方式,帮他达到对字词的理解,在集体授课中,不要求他与其他同学一样听说读写等方面均能达到目标,而是重点训练他的语言表达。学生的作业,更是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分层设计,不搞“一刀切”。例如在进行应用文写作的教学中,作业分为两个层次:高组学生根据所提供内容写作应用文,低中组学生抄写范文。这样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赏识激励

让智障学生不断感受成功的体验,是促进其自信心形成的有力措施。在教学中我时常鼓励学生,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大胆地说出来。我更多地使用的是“你能行!”“你真棒!”“能再试一次吗?”等鼓励的话,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变得有信心、有主见。

4. 多种手段弥补不足

(1) 提供实际经验

智障学生的生活经验贫乏,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变得较为困难。在教学中,我大量使用实物、模型及图片等材料,在“清洗厨具”的单元教学中通过实物厨具的运用在“大扫除”的单元教学中利用家具模型,等等,丰富了智障学生的经验,为学生在知识和认知结构间建立起了桥梁。

(2)利用辅助教学手段

实验班中半数以上学生发音不准、吐字不清、音调缺乏抑扬顿挫的变化,还有两名学生存在口吃的现象。针对学生的特点,为了矫正学生的构音障碍,我编制了舌唇操来训练学生,恢复他们语言运动器官的功能,为学说句子做了很好的准备。

5.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通过评估来实现。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初步评估、教学效果评估、总结性评估这三种评估方法。评估的目的就是让教师对学生在不同范畴的能力与表现有透彻的了解,以便有针对性地实施个别化教学。在得到适合每个儿童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后,通过教学活动设计将教学目标转化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按所制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

四、研究成效

(一)学生受益

90%以上的学生在各范畴的学习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培养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日后走向社会打下了基础。

(二)教师受益

参加实验的教师在课程编写、教学实践、校本课程的开发等方面的能力有了进一步增强。

(三)学校受益

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成为学校教科研的有力推动者,带动了学校教育教学现代化水平的快速提升。

(四)建立新的教学模式

通过反复的教学实践,我们确立了以语文为主体的分融结合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即课程设置上是单科课程的设置方式,但在实际教学中语文融合了常识及数学方面的内容,而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又融入了语言技能的训练。

参考文献

[1]王义堂, 田保军, 王硕旺.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3.

[2]刘全礼.个别教育计划的理论和实践.长春:中国妇女儿童出版社, 1999.

生活中的化学实验校本课程 篇5

甘州区梁家墩镇中心学校校本教材

总策划:王培军 策划:袁天林 本册主编:李来续

本册副主编:徐新萍、崔剑英

前言

化学、生物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实验科学,在化学、生物学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培养。九年制义务教育化学、生物教材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增加了大量的实验,其目的在于加强化学、生物学科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等综合初中能力。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这明确指出教育是为生活服务的。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之患”,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的重要性。生物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生物学教师、生物教学要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凡此种种,无不要求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等综合初中能力。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对化学、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掌握了生活中许多关于生化方面的常识,如:洗衣粉的正确使用方法;正确的洗手、洗头方法;蔬菜怎样吃会更有营养等。通过学习,拓展了思维,增强了实践和应用能力。收集本地动植物并制作简易标本;收集食品标签、药品说明书等,从而达到在学习中认识,在生活中应用、再认识和提高的目的。让生化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用正确的方法指导生活,纠正原来存在的谬误,培养良好的卫生、饮食、用药等习惯,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走进大自然,并关心和爱护身边的生物。

因地制宜开发物理校本实验课程 篇6

我本地区现行使用的初中物理教材,是采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以下简称沪科版)出版、发行的,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该教科书虽几经修改,已经相对来说比较完善和系统化。但我在授课的过程中,发现课本中的一些事例、现象或者实验,脱离了我们这里的生活实际,在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中根本不能见到,如果以这些事物、事例或现象来解释、说明、例证课本中的物理规律或结论,则事倍功半。也会使学生们对物理规律或结论的理解越搞越杂、越弄越乱,从而丧失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

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沪科版八年级初中物理第七章第五节(第131页)有这样的一段文字:盐水选种在农业上要提高产量,选好饱满、结实的良种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农民采用盐水浸泡法来选种。如把种子放入浓度适宜的盐水中,干瘪、虫蛀的种子就会上浮直至漂浮,而饱满的种子则下沉到容器底部。

以上的事例很不适宜我校的学生使用,因为我镇是南方海边的小渔镇,大多数的人口都是渔民或居民,很少农业户口,基本上都没有见过盐水选种,以后也不可能碰到,如果以该事例来说明浮沉条件的应用,岂不是吃力不讨好。

鉴于此,我在做物理实验时,极注意一些物理实验的选择、设计(即物理校本实验课程的开发)及物理实验的操作和学生的接受情况。因为物理是一门以科学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学习、认识物理规律的窗口。实验做得好,不但能促进学生较快地接受物理知识,同时能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力。在这里,我举几个例子来说明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做好实验的巨大效果,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例一:做功与内能改变的实验】摘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沪科版九年级初中物理第十二章第一节(第24页),原实验内容如下:

如图(1)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壁玻璃筒中放一小团硝化棉,迅速向下压活塞,棉花燃烧起来了。

我对该实验的改良方法是,把上述实验硝化棉换成火柴上的火药,其余的不变。经改良后做的实验,不但能看到火药燃烧,同时能听到很响的爆鸣声。改良后的实验同原实验相比,至少具有如下优点:

1.用火柴的火药代替棉花进行实验,实验较易成功,一般只要压缩空气一次到两次,就能使火药燃烧并爆鸣。

2.如果用棉花做实验,当棉花燃烧时,坐在教室较后面的学生往往看不到或看不清楚,特别是现在近视的学生很多。而用火柴的火药做实验,其爆鸣声就能弥补这一缺陷。一句话,就是实验现象比没用改良前明显。

3.上面所讲的爆鸣声不但能弥补实验的不完美之处,它还能对学生的心灵带来很大的震撼,让他们记忆犹新,让他们感到物理的神奇,这些对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将起到莫大的作用。

【例二:惯性小实验】摘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沪科版八年级初中物理第六章第一节(第101页),原实验内容如下:

如图(2)所示,拨动左边的橡胶棒,它能将右边的硬纸片弹走,然而硬纸片上的砝码却未被弹走,你知道为什么吗?

对于这个实验,我是在做演示实验的时候,先拿出一张教案纸放在讲台桌上面,然后脱下自己手上的手表,放在教案纸上面。然后问同学们,如果我快速地把下面的纸张拉出来,上面的手表会怎么样呢?是不是会掉到地上。这样的实验改良,至少能起到下面的一些效果:

1.能够马上调动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他们都很关心老师的手表的命运。这个实验将在他们年轻的头脑中产生很强烈的刺激作用,甚至一辈子都记得。

2.该实验有点儿像魔术,学生也可以用这个实验去表演给邻居的小朋友们看,取材方便,不像书本上的那些器材。

基于篇幅的限制,我在此不再多举例子。但是从以上几个简单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得到这样的一个启发:尽管教科书的内容是专家所编写的,很有系统性和代表性,但是在局部的地区或者是学校,有些内容可能会不适应我们当地的教学,或者是说教学的效果会比较的平淡。如果我们能针对当地、本校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对一些实验、或者实验的某个细节作相应的改良,哪怕只有一丁点儿,都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校本实验课程论文 篇7

一、实验目的

在开展教材实验时,我们往往遵循教材的要求进行实验,因为教材给的实验步骤和材料用具都是最优化的。如高中生物必修一第5章第4节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要求学生提取绿叶中的色素,然而我们身边却有各色的植物叶片。那么,这些红色或黄白色的植物叶片,是否也能够提取和分离出4种光合色素呢?基于此,设计本实验,主要目的就是解决这一问题。此实验研究是课本实验的拓展。

二、实验原理

(1)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并且因其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而发生分离。

(2)有的植物叶片也会富含花青素而呈现出紫红色。

(3)花青素是水溶性色素,不会随着层析液分离,因而不会掩盖光合色素分离的色带。

三、实验用品及实验步骤

(一)选取新鲜叶片(编号与以下步骤相同)

1. 菠菜(作为对照);2.金缕梅科红花檵木;3.木犀科金森女贞;4.十字花科卷心菜;5.白兰即将脱落的枯黄叶片。

器材:干燥的定性滤纸,试管,棉塞,试管架,研钵,玻璃漏斗,纱布,毛细吸管,剪刀,药勺,量筒,天平,质量分数为98%的乙醇,层析液。

(二)实验步骤

1. 提取叶片中的色素

(1)各称取5g新鲜叶片,剪碎,放入研钵中(尽量不选取叶柄)。

(2)向研钵中放入少许SiO2、CaCO3,再加入10mL质量分数为98%的乙醇,迅速充分研磨。(不使用无水乙醇,是为了能同时提取出花青素,以便在分离中能观察到花青素与光合色素性质的差异。红花檵木和白兰叶片较硬,纤维含量较多,较难磨碎,可适当增加SiO2添加量,适当延长研磨时间)

(3)将研磨液迅速倒入玻璃漏斗(漏斗基部放一块单层尼龙布)中进行过滤。将滤液收集到试管中,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塞严。1号滤液呈绿色,2号滤液呈紫红色,3号滤液呈黄绿色,4号滤液呈青绿色,5号滤液呈褐黄色。

2. 制备滤纸条

将干燥的定性滤纸剪成略小于试管长与直径的滤纸条,将滤纸条的一端剪去两角,并在距这一端1cm处用铅笔画一条细的横线。

3. 滤液画线

(1)用毛细吸管吸取少量滤液,沿铅笔线均匀画出一条线;

(2)待滤液干后,再画一两次。假如现象不明显,可通过加粗滤液线、增加划线次数来获得较为明显的观察效果。

4. 分离色素

将适量的层析液倒入试管中,将滤纸条(有滤液细线的一端朝下)轻轻插入层析液中,随后用棉塞塞紧试管口。注意: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可用小烧杯代替试管,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

5. 观察与记录

观察色素扩散情况,当对照组第一条色素带接近试管口或烧杯口时,同时取出5条滤纸条,观察滤纸条上出现了几条色素带,以及每条色素带的颜色。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6. 重复实验

每种叶片多做几条色素带,避免由于实验操作误差导致结果不同。

四、结果分析

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五、思考与小结

(1)“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虽然有很多探究点,及很多可以引导学生改进的地方,但是学生们常常看见身边的花坛、道旁绿化有很多非绿色叶片的植物,兴趣浓厚。实验材料源于学生的兴趣,源于生活,如红花檵木、金森女贞、白兰都是校内种植的绿化植物,卷心菜来自学校的食堂。

(2)红色叶片液泡中含有大量花青素,掩盖了光合色素的颜色而使植物叶片呈现出紫红色,因而其研磨液和滤液都呈现紫红色。紫红色的叶片并不代表光合色素含量低,从2号结果可见,红花檵木的4种光合色素,含量均较高,因而色带分离现象明显。

(3)红花檵木、金森女贞、白兰的叶片较硬,难以研磨,因此二氧化硅的添加量可稍微增加,同等操作下得到的滤液中,光合色素含量也较少。假如画滤液线时太细,则光合色素颜色很淡,难以观察得到,所以必须加粗,才有可能观察得到比较明显的现象。可见教材的实验步骤只是一个常规步骤,在开展实验的过程中,可依据情况适当修改。

(4)金森女贞与卷心菜整体感官呈现黄白色,因此学生在实验之前推测其结果可能相差不大。但结果出人意料。可知,人之所见不一定为事实,实验的魅力就在于能够从一定角度相对还原事实。

(5)本实验是校本实验课程的一个典型,是教学与兴趣的结合、教学与生活的结合,既能完成教材要求的教学任务,也能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摘要:随着新教改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开发问题正成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热点。对此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号召,以高中生物必修一第5章第4节中“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为载体,进行生物校本实验课程的开发,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关键词:校本实验课程,开发

注释

校本实验课程论文 篇8

一、完善课程设置体系,建设特色学校

我们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致力于开发和建设我校的校本课程。通过校本课程的建设,拓宽学校发展的宽度,逐步走上特色学校的建设之路。目前,我们开设的校本课程有艺术课程、运动课程、科学课程、生活课程、经典诵读、特长竞赛等。艺术课程包含舞蹈、合唱、书法、绘画、鼓号、乐器等6个方面,每周2课时;运动课程包含篮球、乒乓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田径、竹竿舞、象棋、围棋、健美操、武术、拳击等12个方面,每周2课时;科学课程包含物理、化学、生物、环保、地理、历史等6个方面,每周2课时;生活课程包含劳动与技术、生活与安全、文明礼仪等3个方面,每周1课时;经典诵读包含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唐诗宋词等方面,每周1课时;特长竞赛包含阅读与写作、英语口语演讲、诗歌朗诵、数学、物理、化学、信息技术7个方面,每周2课时。学校通过贴近学生、形式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充分利用教师、学生、社区、设施四种资源,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同时,学校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拓宽了学校内涵发展的道路,力争通过三到五年,将学校建设成特色明显,有品位、有品牌的学校。

二、坚持落实集体备课,研透学教新要求

我们以建立学校教学资源库为基础,通过“三查三审”的方式来强化我们的集体备课。我们的集体备课的流程是:分工主备,形成初稿→集体研讨,初步定稿→结合学情,二次备课→用后反馈,形成提升稿。为了避免走过场搞形式,我们利用每周三下午第二、三节课,组织全校各学科组教师在规定的地点进行集中集体备课,成立集体备课检查小组,对集体备课时教师的工作状态进行巡回检查,确保集体研究有时间,确保时间用在研讨上;我们成立了以校长挂帅的包科领导小组,每周四下午第二、三节课对下一周要集体讨论的初稿、本周已经集体备课后经过修改的定稿、教师一周以来已经执行了的教案的二次备课稿进行检查审批,每天组织中层及以上干部推门听课,确保集体备课的过程不落空,不出现备教两张皮。我们要求,每次集体备课在讨论下一周要上课的教案前,科组教师要对上一周已经使用过的教案进行集体反思,并将反思分课时整理后上传到学校资源库相应的文件夹中,帮助教师反思并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同时为下一个学年使用这个教案的教师提供有益的修改意见,使下一轮能在现在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过好两关:一是学生关,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意向、兴趣和主要困难,从而确定切实有效的教学对策。二是教材关,教师要结合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知识结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尽可能全面兼顾,解决因材施教、“差异教育”等问题。我们要求,在撰写教学设计时,要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我们希望:通过集体备课、教师之间同伴互助、教师个人反思总结,教师们逐渐走上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三、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我们认为要实现高效教学,必须还时间给学生,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训练,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做课堂教学中的真正主人。基于这种基本认识,我们成立了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组,选派部分骨干教师到本省以及上海等地学习考察,给老师赠阅《先学后教———教学的革命》、《崔其升与杜郎口》等有关课改的书籍,并在小范围内开始了课堂教学改革试验,初步创立了“小组合作,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按照这种教学模式,老师的教学基本上分成如下几个环节———

1. 准备工作。每小组准备《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记录单》,保存在小组长手中。

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小文件夹,用于保存老师给提供的导学案。

每个同学每个学科都专门准备一个本子,既是练习本同时也是作业本和笔记本,用于学生的当堂训练和课堂反馈。

培训小组长,因为小组长在班级内一定程度上作了“小老师”,所以老师要预先培训小组长,主要培训两个方面:一是知识方面的培训,要保证小组长在知识方面上课前基本过关(这也确保了培优),同时培训小组长如何管理小组的学习。小组长手里有一份每个组员的课堂评价表。这样一来,小组长可以作小老师、小主考,使整个学习过程都像考试一样有挑战性,有了这些小帮手,也使老师的课堂学习的精细化管理变成了可能。

预先将本节课的导学案打印好,每个小组发一份,由学习小组长组织学生抄写习题,在上课前习题必须抄写完成。上课前由小组长检查记录。学生抄题本身也帮助孩子理解问题,同时节省了纸张和避免导学案跑单页不利于保存。这个工作一定要预先完成,因为一方面可以避免学生在课堂上抄题浪费大量时间,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容量,同时也在抄题的过程中对习题进行了初步的理解。老师在导学案中可以为学生预先提供一些辅助性的阅读材料,如涉及课内知识的拓展内容、趣味性补充、身边事物的探索等,也可以布置给孩子们自己去找、去挖掘。这些阅读材料不需要同学抄写,传阅一下就可以。

基本的指导思想是:为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资源作用,真正让孩子们在集体中进行互助学习,但大幅度放开不符合我校实际,会导致很多老师的课堂失控。我们第一步先让小组长放开,培养一部分优生,先发挥他们的作用。

2. 上课环节。

(1)展示目标:老师提出课堂教学的目标(老师经过处理过的可操作的目标),这部分要干脆利落,一分钟之内完成。目标的展示过程要简捷,如能有趣味性最好。

(2)自学互助:老师提出自学的要求和方法,先按老师预先提出的预习题自己独立学习,在学习中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由本组的小组长给小组内的同学讲解疑难的问题,并将还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交给老师。老师搜集各个小组的问题决定自己讲解的内容。这就为精讲做好了铺垫。

(3)精讲释疑:老师将整理好的疑难问题列出来,老师先问其他小组能否解决这个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如果还解决不了,由老师讲解。由于这个问题是孩子们普遍的疑问,老师在讲解时要规范、放慢速度、注意学生的反映。

(4)当堂反馈:针对本节课内容,精选习题,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当堂测试。老师认真批改并在第二节课反馈。基本过程如下:老师提自学要求、方法。告诉大家学什么怎么学———学生读书自学,边学边记自己存在的问题———小组研讨:组员将问题反馈到组长处,由组长给同学们讲解———如组长解决不了的问题统一记录交到老师那里———精讲:老师将问题集中精练、规范讲解———当堂训练(不少于十分钟)———由老师收齐回去批改。

具体操作流程及说明如下———

四、以主题教研为抓手,有效推进校本研训

主题教研,就是教师在有目的地解决自己教学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我提高、发展的一种教研活动和方式。主题教研的直接作用,是解决教学问题。我们组织教研组在充分讨论研究的基础上,确立学科教研主题,有些学科可根据学段特点,以备课组为单位确定分题,然后每位教师在备课组或教研组的组织和帮助下,针对自己在平常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困惑或疑难,采取主、分、子题形式,把主题分解成若干个分题,再把主题或分题分解成若干个子题,让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问题和不足,承担1--3个子题研究,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除承担自己的子题研究外,还要根据自身特长和能力,整合备课组或教研组成员的子题,承担一个分题研究,最后集中生成为一个主题研究。在主题教研中,我们认为主题、分题固然重要,但确定每位教师的子题更加重要,它是学校主题教研的基石,为此我们特别重视每位教师教研子题的确定,我们采取从听课、评课、议课中汇集子题,从学生课业完成情况中发现子题,从教育教学方法中探索子题,从学科学段教学特点中思考子题,从学习《新课程标准》中提炼子题,从教师自身特长中自觉生成子题,从教师自身的素质缺陷中寻找和揭示子题,从教学薄弱环节中挖掘子题。

校本实验课程论文 篇9

我校在开发校本课程中, 首先考虑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问题, 在系统理论教育的同时又通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 强调知行统一。我们根据这一原则开发了各种道德体验实践活动课程, 为学生提供了道德体验的各种情境与道德实践的机会, 并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自己的思想认识与实践体验的感性材料为基础, 在小学阶段让自己的人性得到发展。

一、目标定位

体现学校特色, 以提高学生素养为目的。葛洲坝实验小学因兴建葛洲坝水电工程而建, 随葛洲坝水电工程发展而发展, 见证了葛洲坝的沧桑变故。而学校招收的2 000多名学生, 主要来源于葛洲坝片区的居民。这群孩子的祖辈都曾经是葛洲坝的建设者, 而他们的父辈一般都子承父业继续水电工作, 因此这是一群留着几代水电工人血液的孩子。他们父辈所具有的“敢为人先、敢于超越、不屈不挠、坚韧不拔、永不满足、永争一流”的水电精神也传承下来。特殊的办校历史、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源确定了学校校本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它包括弘扬葛洲坝水电文化精神, 开展实践活动, 涵养内化, 铸魂育德。

二、课程内容

学校以“水电”为载体, 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为目标, 通过环境熏陶、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三条渠道, 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家等品德教育。

(1) 环境再现历史岁月, 发挥环境育人功能。校园里“寻迹园”里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 再现了葛洲坝人30年风雨兼程、与大坝为伍的艰辛历程。每一年的开学典礼, 孩子们围绕着寻迹园, 聆听着高年级小导游的讲解, 让父辈们坚定、执着、敢为天下先的情境重现, 让孩子们的心灵受到震撼。

“践行园”里展现了一届届同学们在参加学校实践活动中留下的印迹。一首首诗歌、一篇篇论文、一个个小制作, 向每个师生传达着“我们是葛洲坝人, 我们踏着父辈的脚印, 走得坚实”的精神。

(2) 课堂教学感悟生命价值。学校将成功的经验积累起来, 形成比较科学的体系和实践内容, 以教材的形式反映出来, 以便传承。学校自2008年以来, 根据“寻迹践行、铸魂育德”的构想, 编制了《我爱水电城》的校本教材。

这套分为低、中、高三个年段教学内容的校本教材, 通过一件件事例、一个个人物、一处处景观的再现, 引导学生从初步感知葛洲坝水电文化、激发学习兴趣, 到进一步体验、感受、认识和理解精神内涵, 一直到发展和创新。全套书从学生的生活出发, 培养学生具有热爱葛洲坝水电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这套教材因它的原创性、科学性和发展性得到了《人民教育》总编辑傅国亮的高度评价。

三、实践活动启迪心智, 润泽心田

在教学中, 我们抓住“四童、五小、六探”这几个活动, 让学生在画一画、写一写、唱一唱、演一演的活动中, 加深对葛洲坝水电文化的了解, 在当小故事家、当小记者、当小导游、当水电小专家、当小收藏家的体验活动中, 追寻老一辈的足迹, 在科学探究、文化探讨中拓宽学生学习渠道,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四、评价机制

在校本课程实施中, 我们改变单一评价模式。

(1) 多元评价孩子的闪光点。我们在“五小”活动中, 发现孩子家长和孩子通话的内容比较单一:身体情况、学习分数。单维的评价很容易误导学生片面发展。我们建议家长从知识、能力、习惯、情商、性格、规则、健康、幸福感等角度评价孩子。

(2) 多元评价学生的缺点。虽然我们倡导教师和家长在评价中以鼓励为主, 但是评价孩子还要发挥“啄木鸟”的作用, 对于学生出现的缺点及时纠正, 发现学生缺点要从多个视角去寻找本质所在, 然后理性地给予评价。

(3) 多元的评价方式。改变对学生的评价由班主任单独评议的方式, 评价呈现多元化, 采取自评、互评、家长评议相结合的方式;缩短评议时间, 评议的时间由一学期一次改为几个星期一次, 并及时反馈给家长。评价的方法采取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记录袋等, 使评价真正能起到提高德育质量的促进作用。在每学期期末, 我们还召开了成长答辩会, 让每个孩子讲述一学期中自己德育变化的过程。学生开学初根据评价细则, 确定自己本学期的努力方向和目标, 并通过互评产生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互相激励的效应, 在分享彼此的奋斗历程、艰辛努力、欢笑与苦痛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真正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

(4) 团队的评价作用。学校分层开展的“四童、五小、六探”活动, 每次活动分成若干小队, 每个小队强调分工合作, 活动结束后团队交流、评价, 将活动组织形态、寻访体验过程与学生行为教育有机结合, 并且在活动中邀请家长志愿者、社区志愿者共同策划参与。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的“大坝徽章”记录着他们活动的印记, 也评价着他们在活动中的德育成长。

校本实验课程论文 篇10

目前, 中小学写字及书法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教师常常报怨学生作业字迹潦草, 写字姿势不当, 执笔方法错误, 书写习惯不好……有资料显示, 我国中小学生近视眼发病率高居世界前列:小学生近视率达到40%, 初中生达到60%, 高中生达到70%, 且有不断攀升趋势。这与写字的姿势和习惯有着很大的关系, 其危害程度轻者影响写字质量, 重者会影响学生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因此, 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必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写字观念, 重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书写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我们不可能把每位学生都培养成书法家, 但我们必须对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负责。要想让学生写好字, 我们必须从小学生抓起。

我县是文化教育名县, 历来崇尚文化, 重视教育, 文化积淀深厚, 书法名家众多, 具有优良的书画创作传统。我校具有二百余年的办学历史, 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依托这一优势, 学校根据学生实际和需要, 深入挖掘地域文化潜力, 确立《校本课程书法艺术研究与开发》研究课题, 实施以书法教学为载体、打造墨香校园的策略。书法校本课程以语文课程中识字和写字教学为基本内容, 以临摹训练为方法, 以实践活动为手段, 以提高汉字书写能力及书法水平为基本目标, 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 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验研究中, 我们着重采取了以下策略。

一、课内外有机结合, 拓宽训练渠道

在实施书法课程时, 我们采用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基础上, 努力拓宽习字渠道, 不断丰富训练内涵,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是上好“必修课”。即开设每周一节的书法必修课, 基本内容为讲解书法艺术教程, 进行软硬笔书法临帖训练。教学中, 积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合理利用书法教材, 坚持做到培养良好书写习惯与提高书写水平并重, 以书法育人, 陶冶学生的情操, 促进其人格逐步完善。二是开展“午间练字”活动。每天设时十分钟, 让学生临写由书法教师范写的语文课本中的生字, 并做好午间练字检查记录及制定评比标准。活动中, 书法教师巡视、检查、记录, 并及时反馈。三是培养书法兴趣小组。参加对象为全校书法特长生, 每周坚持开展两课时的书法特长兴趣活动, 如参观书画展览, 组织参加书法竞赛等, 对其进行提高和强化训练。四是开展书法课外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书法课外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如开展“我的书法作品”展示活动、“书法家故事会”“春联进万家”等综合实践活动。

二、改进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

在书法艺术课程实施中, 我们深入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 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 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实验研究中, 我们探索出了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

一是“讲——听——演示”式。教师边讲边演示, 学生边看边听边练习。教师讲明、演示清楚即可, 重在指导学生去理解、练习, 最后达到掌握的目的。

二是“自写——自讲——评论”式。根据学生已有的基本技能, 教师提出合适的要求, 指导他们自己创作, 而后上台自己讲解, 教师给予讲评。

三是“提问——阅读——讨论”式, 即针对教学中的疑点、难点或是需要重点实践的内容而采取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要能引发学生争论, 将问题引向深入, 使课堂气氛活跃。

四是“讲解要领——自行创作——分析习作”式。“讲解要领”即针对命题, 教师扼要讲解创作中应注意的问题。“自行创作”即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所提出的要点和讲解的内容, 去认真思索、分析, 力求找出创作灵感, 最后创作出较为满意的作品。“分析习作”即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习作的优缺点, 以达到扬长避短、不断进步的目的。

以上几种课堂教学方式各有所长, 教师可针对不同教学内容与课型合理选择。

三、开展教学评价,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科学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写字状况, 可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和自信心,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书法教学评价中, 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变整体性评价为局部性评价。学生写的一个字中, 只要有几个笔画写得好, 教师都要注意表扬。学生创作的作品中, 如果有一两个字写得好, 教师也要把它圈出来。此方法是针对初学者或后进生的, 目的是不放过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 对学生的每一个成功之处都予以充分肯定。二是变即时性评价为延迟性评价。在学生练习书写过程中, 教师一开始就严格要求, 其结果只能是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所以, 教师要待学生兴趣稳定后, 再逐步提高要求。三是变盲目的评价为有效性评价。评价一个字写得好与差, 除笔画外, 结构的处理是否恰当也很重要。教学时, 教师应从笔法、结构两方面入手, 每讲完一个知识点, 就安排自我评价训练, 让学生得到及时巩固。四是变教师为中心的评价为主体多元化评价。教师恰当准确点拨的同时, 还应让评价的主体多元化。如可增加师生互评、自我评价、互相评价, 也可让家长参与评价。五是变单一的评价方式为多样化评价。可采用激励性评价语、展示型评价、星级打分等不同评价方式。

我校校本课程书法艺术课程的实施,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强化了学科特色建设。今后, 我们将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 深化研究层次, 以书法打造特色, 用墨香浸润童心, 让书法艺术教育之种在我校的特色教育中不断生根、发芽、开花, 收获更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M].教基二[2011]4号, 2011.

校本实验课程论文 篇11

开发化学课程无机化学实验部分校本教材的必要性

1.现行的各种不同《化学》、《无机化学》中,无机化学实验部分实验内容不同,对同一化学原理的验证不同书的验证具体实验方法不同,即使采用同一方法实验,但是使用的溶液浓度不同,使得教师的实验准备工作量加大,工作效率降低。

例如:“溶胶的制备和性质”实验中,关于“Fe(OH)3溶胶的制备”,刁凤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无机化学》中使用0.1mol/l的FeCL3溶液;庞茂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医用化学》中使用0.18mol/l的FeCL3溶液;黄南珍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无机化学》中使用1mol/l的FeCL3溶液;牛秀明、吴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无机化学》中使用0.2mol/l的FeCL3溶液。如此以来,实验教师就要准备四种不同浓度的FeCL3溶液,而最终达到的实验目的相同,都是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用化学凝聚法制备溶胶,加深对溶胶的感性认识,明显不同书实验编排的差异增加了实验教师的准备时间,可对于实验效果没有任何意义。

例如:验证“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时,刘斌、李培凡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化学实验》中用0.1mol/lNa2S2O3和0.1mol/lH2SO4混合进行验证;冯务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无机化学》中用0.01mol/lNa2S2O3、0.2mol/lKI、0.2mol/l淀粉、0.2mol/lKNO3、0.2mol/l(NH)4S2O8混合进行验证;实验老师的工作量增加,实验结论完全相同。

2.现行的各种不同《化学》、《无机化学》中,无机化学实验部分,编写过程中没有针对专业学习的需要,也就是说应该编入的实验内容没有编入,不该编入的内容却又编入了。

例如:丁秋玲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供医学检验专业、药剂专业使用的《无机化学》实验部分竟然没有“沉淀的生成、溶解、分步沉淀”的内容,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习后续《分析化学》时,因为没有建立对分步沉淀的感性认识,那么有关配位滴定分析中,指示剂的选择,学生接受知识的能量和速度就显得很慢。

再如:牛秀明、吴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供药学、化学制药等专业使用的《无机化学》中没有化学实验室须知、常用仪器简介、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以及数据记录和报告书写的规范的内容,学生在实验前只能预习到实验内容和步骤,对于实验中的规范操作和操作要领不能预习,造成实验中实验操作技能学习不重视,规范操作也无法顾及,可是这些专业的学生未来工作对于操作的规范要求比较严格,如果不能在预习时做到心中有数,实验中严格操作,就无法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势必影响未来的工作。

又如:谢吉民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供临床医学、护理专业使用的《医学化学》,关于“醋酸解离常数的测定”实验,就没有必要编入。因为这本书的使用对象是临床医学、护理专业的学生,对于这些专业而言,《医学化学》课程主要是为了补充高职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不足,重点是学习有机化学的知识和内容,为后续的《生物化学》、《药理学》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通过实验测定醋酸解离常数,对于后续课程学习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所以不应该编入教材中。

3.现行的各种不同《化学》、《无机化学》中,无机化学实验部分实验内容经常变动,致使今年购买的实验试剂,明年可能教材变化而不再使用,造成试剂闲置,实验资金浪费。

例如:牛秀明、吴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无机化学》中,为了验证“介质对电极电势的影响”选用了“介质对氯酸钾氧化性的影响”实验,可是其他化学书均未采用此法,而是用“介质对高锰酸钾氧化性的影响”实验,致使实验室氯酸钾闲置,氯酸钾是一种敏感度很高的炸响剂,有时候甚至会在日光照射下自爆,实验室学生流量大,保管还要特别注意,因此给老师的工作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因此也造成实验经费的浪费。

4.由于我们学院学习化学课程的专业、层次多,无论医学类、生物工程类的哪个专业都有开设不同的化学课程,而且无机化学实验都是这些化学实验中最基本的实验内容,所以编写校本教材显得很有价值和必要。

基于以上原因,有必要对化学课程中,无机化学实验部分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

化学课程无机化学实验部分校本教材开发设想

1.针对不同专业的教育培养目标不同,不同学习层次教育教学方法不同,综合考虑合理编写不同实验内容,最终达到教学培养要求。

在我院化学课程主要是在护理、临床医学、医学检验、药学、中药制药等专业开设,既有中职学生又有高职学生,不同专业、不同层次都有关于无机化学实验的内容,但是专业、教育层次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对实验操作技能要求不同,无机化学实验内容也应该不同。

例如:“溶液的配制和稀释”实验,作为护理、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质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熟练掌握托盘天平、量筒的使用,只需要了解移液管、容量瓶和分析天平的使用方法;但是药学、医学检验等专业的学生必须要熟练掌握移液管、容量瓶和分析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而且应该学会一般精确度浓度溶液配制与精确浓度溶液配制在操作和仪器使用上的区别。

又如:在高职药学、医学检验专业应该开设一些测定性实验,增加学生对于实验数据的认识,知道实验数据的重要性,学会处理实验数据,为今后学习《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奠定数据意识,初步让学生建立在工作中保留重要工作数据的意义认识。在高职阶段的无机化学实验中开展一些设计性实验,当然针对专业不同设计性实验的难易程度可以不同,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为今后的毕业论文书写培养一点意识。

再如:对中职的学生多增加趣味性实验和实用性实验,如“消字灵的配制和使用”、“自制冰箱除臭剂”等,既验证了理论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合了这个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2.整合现有化学实验资料,对同一化学原理和理论的不同实验验证方法,经过筛选,选择出既适合培养目标又实验现象明显,还要试剂便宜,试剂用样量少,经济实用的实验内容。

像前述的“Fe(OH)3溶胶的制备”,其实四种不同浓度的FeCL3都可以成功制备Fe(OH)3溶胶,那么就选用0.1mol/l的FeCL3溶液,可以避免高浓度溶液造成的试剂不必要的浪费。

3.编写化学课程无机化学部分实验内容时,尽量使实验内容之间相互衔接,使试剂能够前后兼顾循环利用,实现“低碳环保”,节约实验经费。

例如:在“溶液的配制和稀释”实验中,根据本学期开设化学实验的需求,在不同班级进行此次实验时采用不同的配制内容,刚好让学生配制的溶液在今后实验中能够用上,那么既省出了老师配制实验试剂的时间,又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还节省了实验经费。

4.编写化学课程无机化学部分实验内容时,对于有毒有害有危险的实验,尽量想办法用无毒无害无危险的实验代替,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

实验室学生多,人员密集,而且学生不断地在实验室活动,做一些有毒有害有危险的实验,可能对师生的健康和安全有威胁,所以在编写时用无毒无害实验代替,既能达到实验目的又不至于产生不良后果,师生在实验时都能安心。例如:验证“低价盐的还原性”一些书上采用“亚锡盐的还原性”来验证,可是在实验中要用到HgCL2,生成物中还会有Hg,鉴于HgCL2、Hg都有一定毒性,所以在编写时就用“亚铁盐的还原性”代替,实验目标同样能够完成,也不会造成实验的不安全事故。

当然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以上只是笔者的个人见解,希望能为化学课程无机化学实验部分校本教材开发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国镇.以STS理念开发化学校本课程的实践和思考[J].化学教育,2006,(4)19-20.

[2]王伯康,王志林.孙尔康.开设综合化学实验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化学,2001,4.

校本实验课程论文 篇12

有些教师在实施国家课程中,以国家制订的现行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地方和学校的特点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研制国家课程在自己学校的具体实施方案或计划,并把这一过程称之为“国家课程校本化”或“校本课程开发”。但有些教师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认为这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实施现行课程标准”、“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是不同层次的课程,各有各的课时安排,各有各的功能和价值,不能把国家课程改造成校本课程”。这两种不同的看法,对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影响不大,主要是说法不同而已。但是,如果片面强调学校的特殊性和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置现行课程标准而不顾,或淡化现行课程标准,仅仅根据学校的需要开发自己的“校本课程”,却又利用国家课程的课时来实施“校本课程”,这就可能会削弱国家课程的权威性和规定性,影响现行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与课程目标的实现。上述问题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实施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值得我们关注。笔者认为上述问题的出现主要与一些相关概念界定不清有关。为此,笔者试图对“校本课程”及相关概念作一些粗浅的解析,与老师们共同商榷。

一、“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解析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是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组成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规定:国家课程占总课时量的88%~90%;地方与学校课程占总课时量的10%~12%。体育与健康课程属于国家课程,占总课时量的10%~11%。

国家课程:国家课程是国家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向全国,根据国情和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所开设的必修课程。

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是课程层次化、多样化的体现”;是学校“综合本地人文、自然的优势和传统,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充分利用各类的课程资源”所开发的课程(参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

教育部制订的《教育部学校课程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构成了学校课程的有机整体,它们拥有共同的培养目标,实现不同的课程价值,承担不同的任务,履行不同的责任”。在学校课程管理中“应根据有关的课程文件,正确处理好这三类课程的关系,保证各类课程的合理比例,充分发挥它们对学生发展的不同的价值”。

由此可见,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各有各的位置,各有各的课时,各有各的价值,各有各的任务,各有各的责任,它们既相互联系,构成义务教育课程的有机整体,又相对独立,不能相互代替。

二、“校本课程”解析

在我国义务教育课程设置中没有“校本课程”的提法,只有“学校课程”的提法。在教育部制订的《指南》中提出了“校本课程”的概念。实际上学校课程与校本课程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

百度百科解释:“‘校本课程’是一个外来语,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校本课程(school—basedcurriculum)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指南》指出:校本课程“是指在《课程计划》规定的范围内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这就是说,校本课程是在《课程计划》规定的占总课时量10%~12%的时间范围内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三、“三级课程管理”解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指南》指出:“三级课程管理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权利的一次再分配。通过改革,学校拥有了一部分课程权利,同时也承担着相应的责任。所以,学校及其相关人员要形成权力分享、责任分担的观念,明确在学校课程管理中的相应角色,履行所承担的课程职责,确保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合理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三级课程管理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将基础教育的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国家、地方、学校各司其职,共同完成课程计划。《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管理中明确了各自的职权:“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订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订国家课程标准,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地方课程,报教育部备案并组织实施。经教育部批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单独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使用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二是对国家课程实施三级管理。以体育与健康课程为例:教育部制订《课标》,指导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制订的《课标》的精神与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和课程发展的需要,制订本地区的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参见《课标》),督导本地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贯彻实施。我们不能将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称之为“地方体育课程”;学校依据国家制订的《课标》与地方制订的课程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学校体育整体发展需要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实际情况,制订本校的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参见《课标》),并具体组织实施。我们不能把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称之为“体育校本课程”。

四、“校本课程开发”解析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在《课程计划》规定的范围内”(参见《学校课程管理指南》),“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参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富有特色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参见《山东省青岛第五十七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百度百科也说:“校本课程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并举例说,“如,研究型课程、自愿报名开设的体育课选修(乒乓球、篮球等)”。

《学校课程管理指南》还阐明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类型与所涉及的文件撰写格式和要求。这说明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规范性和严肃性。为此《学校课程管理指南》强调:“学校应严格执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和《课标》,严格执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形成相应的实施方案,报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同时,按照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形成课程开发方案,并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审议,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向学校反馈审议意见”。

上一篇:省级品牌下一篇:表面粗糙度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