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课程总结

2024-10-03

实验课程总结(精选8篇)

实验课程总结 篇1

生物实验课程总结

谢天佑物理42 2014012228 这学期我总共完成了四个实验:啤酒与酸奶制作和微生物观察,ELISA实验,显微镜的使用与小白鼠腹腔血细胞的观察和蟾蜍解刨实验。

啤酒与酸奶制作和微生物观察:

这个实验让我学会了制作酸奶的具体流程,还有制作啤酒的流程。并且让我了解到我们周边的微生物竟然是如此之多。

ELISA实验:

本实验让我们学习了酶相互反应失活的现象,然后用硫酸和显色溶剂让我们观察到反应液浓度引起的显色梯度。收获是让我们感受到酶的剂量可以如此小,而作用是如此之明显。

显微镜的使用与小白鼠腹腔血细胞的观察:

这个实验使用的是双目显微镜,十分新鲜。我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如此强大的显微镜。并且我还把所有的切片标本进行了一遍观察。发现了我们周边世界竟然有如此多的微观结构,可是我们的肉眼竟然看不见!我们看见的确是我们视觉的分辨率所致的平均效果。并且我观察了肌肉细胞,神经细胞,鱼鳞细胞等等。而他们的结构更是神奇。后面还观察了小鼠腹腔的腹腔血细胞。不过解刨小鼠的过程还是会很有心里负担的,不过后来在解刨蟾蜍实验听了生物伦理后心里感觉好多了。

蟾蜍解刨实验:

该实验就让我对解刨生物不再产生自卑感。并且了解并学会识别了生物的内脏等器官。其中包括心脏,肺腔,胃,卵巢,大肠,小肠,淋巴结等内脏结构。

总结:

整个生物实验的学习给了我很多的体验。让我了解了微观的生物们的活泼运动。了解生物身体里面的复杂结构,这一次是真正的看见,以前的听闻只能说是唯象的理论。学习使用显微镜,学习使用很多的不曾接触的仪器。并且让我明白了生物伦理是多么的重要,我不能做出违背自己良心底线的东西。杀害小动物后也要给她们建立一个墓碑。这样以缅怀她们对科学的献身。敬!

实验课程总结 篇2

一、存在的问题

1. 学时少任务重。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学习, 不仅需要理论上的深入探讨, 而且需要通过实践上机, 自己开发一个管理信息系统, 才能真正理解书本知识, 牢固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因此, 本课程设计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一个实际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开发, 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的能力, 更加熟练地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方法和工作步骤, 对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实践有进一步体会。在时间安排方面, 通常采用理论教学在先, 课程设计在后的串行方式, 这种方式要学生在较短 (通常36学时) 的时间内完成从系统调研、分析、设计到编程实现的所有工作, 同时还要编写出规范的课程设计报告, 往往导致学生敷衍了事或下载抄袭, 难免降低了课程设计对于理论理解、能力培养的作用。

2. 重心偏离, 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一个基于应用的信息系统对于刚学习了理论知识的学生而言, 仅用30多个学时时间, 连具体的业务流程尚不能梳理清楚, 课程设计对系统的认识只能停留在一个模糊的轮廓上。因此, 课程设计时间往往多数用于信息系统的细节开发与工具的熟悉, 注重“微观”技术细节, 而忽略系统“宏观”的构架, 造成重心偏离、本末倒置。

3. 组织和考核方式的不足。

在人员组织方面, 一般有一人一题或3~5名学生组成课程设计小组共同完成任务两种形式, 一人一题方式存在时间过紧工作量大的问题;多人一题方式教师难以判断设计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工作数量和质量并给出一个公正成绩, 由此造成小组成员间相互依赖、学生缺乏压力和动力,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实验与课程设计改革方案

管理信息系统实验与课程设计创新首先确定目标, 然后从课程选题, 任务安排, 设计过程监管和成绩评定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改革, 重塑人才培养模式。

1. 精心选题。

对课程内容和设计题目进行了精心设计。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兴趣爱好, 从案例库中选择相应的设计题目, 对每一题目做出相应的描述, 并按题目类型进行分类, 整个教学过程和进度在教师的控制中, 并按以往经验估计学生会遇到问题, 提前做准备。

2. 收集整理成熟案例, 建立相应的资源库。

从教学过程、实际项目开发和网络资料中不断积累成熟案例的资料, 逐步形成案例库。在每届学生进行完课程设计后, 都及时进行整理, 把合适的案例加入案例库中。

3. 学生自由组合, 自由选题。

将项目管理的思想应用于MIS课程设计, 改变一人一题的做法, 采取“项目小组”的形式, 全面实行项目管理负责人制度。改革后以4~5人的规模让学生自由组合, 由教师确认。具体明确各组设计题目内容、小组负责人、小组成员分工。小组长承担项目负责人的角色, 负责计划制订、进度安排、过程监督和协调等工作, 全面负责项目的实施和综合管理, 对实验任务是否完成领导负责, 扮演主要角色。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小组成员有权利重新制定小组长, 以实现民主化。指导教师的主要工作是起指导作用完成这个目标, 起辅助作用。具体要求如下: (1) 各小组制订计划和进度安排:依据“实验指导书”和“实验大纲”, 在教师指导下, 采用甘特图制订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明确各阶段的进度、成员的任务分工和各阶段的目标要求。 (2) 各小组依据项目实施计划 (甘特图) 进行实施:实验与课程设计主要分为调研、分析、设计、实现等阶段, 也有不少工作是并行的, 其中团队内部监督和协调尤为重要。项目管理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团体努力的结果, 团队中成员的平时成绩实现互评。 (3) 设计过程中, 各小组首先要对项目进行深入和充分的调研, 针对调查所了解到的业务流程, 提出新的业务过程模式。这就要求学生要综合运用所学的管理知识, 否则就无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提出管理模型或业务流程改造之后, 学生考虑采用何种信息技术和手段.来构造新的信息系统。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给予适时指导。 (4) 系统实现时, 采取分功能模块、自由组合, 以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和积极性, 负责同一模块的学生必须分工合作才能完成设计, 各模块设计完毕后, 分别进行调试, 通过后, 全体再进行系统联凋, 直至全体通过。在合作设计和调试过程中, 学生的团结精神和协作能力得到了锻炼, 由于各模块间存在密切联系, 因而学生必须运用系统论的观点, 分析自己模块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模块的关系, 这样才能顺利完成设计。小组必须在计划的指导下, 分头负责, 团结协作才能完成实验;如果某个人的任务不完成, 不仅其个人成绩受到影响, 小组进度也会受到影响。从试验情况来看, 这种组织形式, 比单独一个人完成设计的形式更接近实际环境 (团队工作是实际信息系统开发的一个特点) , 不仅可以完成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协作、协调能力和竞争精神。实验之所以这样设计, 让学生得到较为真实和有效的训练, 全面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素质。通过实验与课程设计这门课, 学生不仅要完成实验设计本身这个内容, 也学习了如何进行项目开发和管理, 以适应实际需要。

4. 实验与课程设计的过程管理。

实验与课程设计的指导, 做到全程、多方位, 并保证给学生留有足够大的自主和创新空间。设计过程控制, 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老师指导, 另一方面学生自己监督, 负责。变依赖教师管理为学生自我管理为主在实验与课程设计过程中, 坚持做到严而不死、放而不散。为了全面训练学生、完成设计任务, 除了给予及时的指导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之外, 还必须加强监控, 对学生的阶段性成果如需求分析、设计报告必须严格要求, 中期检查也采取答辩汇报形式, 不合格的一律要求重写。因此实验与课程设计指导书事先做到具体明确, 一方面“集权”进行严格的要求、控制和考评, 防止过去那种无人管无人问, 让学生完全自由设计, 到时间随便交个报告就行了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 还是更多地“放权”让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 通过让学生参与课程考核, 保证学生能在自我管理乃至自觉行动中, 按质按量地完成各项任务,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5. 实验与课程设计的考核改革。

根据课程设计特点, 考核方式宜以过程考核为主, 课程的考核内容分三部分:设计文档完成情况、设计任务完成情况、团队评价情况。其中任务完成情况考核主要采用答辩的方式进行。答辩分为两次, 第一次答辩主要是针对小组成员形成共识的系统方案、前期分析、设计和部分公共文档。后一次答辩针对学生个人在小组中承担的任务所应完成的内容进行答辩, 要求进行系统演示。一般采用从小组成员中现场随机抽学生的方式, 以检查每位同学对题目总体掌握情况和个人完成任务的程度。团队评价可以体现小组成员的个体差异, 主要由小组组长评价和责任教师评价组成。考核成绩由答辩成绩 (40%) +报告成绩 (30%) +平时成绩 (30%) 。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作为课程实践性环节之一, 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使学生加深理解、验证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增强管理信息系统的感性认识;能够运用结构化的系统开发方法进行小型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着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在实践能力方面着重培养系统分析方法、系统设计方法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在实施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创新改革后的实验与课程设计效果理想。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学习态度非常端正:学生通过实践对复杂、抽象的管理信息系统理论和管理理论理解得更深, 结合的更好;在能力培养方面, 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都有一定增强, 通过答辩, 培养了学生的胆量和应变能力;在个性品质培养方面, 学生的独立、务实、敢于创新的思维习惯, 勤奋肯干、团结协作的行为习惯得到了锻炼。该实验与课程设计对培养学生的系统分析能力、研究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形成新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实践与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使管理信息系统实验与课程设计发挥应有的作用, 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本文提出建立设计资源库, 选用具有实际意义的小型系统, 采取让学生自由组合、自由选题的组织方式和以答辩形式进行成绩评定的考核方式。实施结果表明, 此方案能较好地改善教学效果, 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 (第四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纪贤标, 邵哲平.管理信息系统实验与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 2008, 9 (1) :83-86.

[3]邓晓红, 赵锦锴.基于项目管理技术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教学改革[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8, (6) :107-109.

高中地理新课程实验的总结与反思 篇3

一、目前高中地理新课程实验的基本现状

目前,高中新课程改革正在进行,新教材在高一年级使用已近一年,通过听课和教师座谈,以及对部分学生问卷调查,我们认为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高一年级教师的整体素质好,能胜任学科教学改革的实验任务

这些教师总体上看比较年轻,可以说,年轻有活力,思想新,有干劲,他们都是教完高三回到高一的。从学科知识来说,学科知识丰富,成系统,对传统的地理学科知识体系非常熟悉。具有学科教学的经验和能力,又经过暑期的通识培训,对新课程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一定地认识,完全能胜任学科教学改革的基本任务。

2、教师对新教材有一定的认识,并在教材的解读和处理上做出努力

地理新教材的使用,给教师们耳目一新的感觉。绝大多数教师对此有一定地认识,大家充分肯定新教材的优点,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大家认为,新教材同旧教材相比有自己的独特的特点,具体体现在理念新、版面的呈现方式新。

3、能确定三维的教学目标,并能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和落实

能否确立准确的三维学习目标,是目前评价一节课的首要标准,他们都能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和新课程标准来确定教学目标,并在教学中有所体现。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比较全面、科学、具体,既注重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又关注学生情感、意志、道德品质的发展和养成。

4、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并在教学行为的改变上进行探索

通过暑期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学习和研究,教师在观念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认识到新课程理念下改变教与学的方式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适于新教材和新高一学生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注意了在教学中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都不同程度地在教学中有所体现。

5、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资源,让学生去体验身边的地理,并从体验中去探索、领悟、学习。

二、实施新课程取得的成绩

1、新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

通过开展培训活动和教师积极主动的学习,在绝大多数教师内心中树立起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关注的重点由课本转向了学生,教师不再单纯地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学生的体验,学生在学习中的感受,而且关注对象也由少数学习好的学生转向全体学生。

2、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

无论是在各种教研活动中,还是日常的听评课过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教师的角色有了很大转变,课堂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随处可见。

3、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角色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超越教师。有的老师感叹:“学生的潜力太大了,学生知道的太多了。”

4、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课程改革,不断关注,教师们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新课程也为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很多教师积极地从网上、书上、生活中搜集一些有用的素材,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变得生动而富有色彩。

5、新课程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新课程丰富了教学内容,提供了更多的教师学习的空间,也带给了他们更多的思考,教师变得更加理性。在教学中他们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总结经验,在不断的探讨中提升了自己。

三、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1、理念与行为还存在脱节现象

比如,有的教师在谈新课程理念的时候,我们感觉他掌握得很好,而在实际上课中却没有很好的运用。还有的教师在优秀课评选活动中能以新的理念去指导,而在日常的上课中做的却不够好。

2、创设的宽松氛围与学生自律有机结合程度不好

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但这里的“宽松”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不是无组织无纪律,不是学生没有自律。正是因为担心处理不好二者的关系,一些教师放不开手脚。

3、一些现象反映出新课程的实施有时还停留在表面上

比如,目前教师的鼓励性评价做得很好,但科学性的评价、思想性的评价做得不够。再比如在探究性学习方面,一些教师没有从本质上去研究本节课哪些问题应是探究活动的重点,哪些问题没有探究的必要。如果把问题的探究停留在表面问题上,势必会影响学生的探究兴趣。

4、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还受到一些阻力

(1)应试教育思想的阻力。很多教师因为担心教学成绩低,因而仍然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知识的掌握上,从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教育。

(2)客观条件的阻力。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倡导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调查活动,然而由于受到经费、时间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些活动往往不能很好地开展。

(3)评价机制的阻力。目前,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对教师的评价,重点仍放在教师的教学成绩上,而教师对学生全方面的发展所做的努力却很难在短时间内体现出来,因而也不能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这一点上来说也会刺伤教师实施新课程的积极性。

四、解决新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对策

1、进一步更新观念,树立新课程的理念

理念问题,是目前评价一节课的重要标准。许多教师已经注意到了理念的更新和改变,如注意课堂教学中的师生、生生的互动,注意自主、合作、探究三个学习方法的运用,注意联系现实和学生实际等,但是,都做的不是很到位,有些教师的教学甚至与过去没有太大的差别,究其原因,还是观念更新的不到位。所以,进一步更新观念,树立新课程的理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要解决教材量大与课时少的矛盾、解决高考不明确的矛盾、解决教与学的方式问题等等,都必须先更新观念,这是关键。更新观念首先要放开思想,首先关于教材使用的观念必须更新。完不成教学任务,还是观念问题。在教材的使用和处理上必须大胆,敢于取舍,正确取舍,正确整合。其次,在对待学生上,解放手脚,放手发动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相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再次,高考越来越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能力立意更加明确,考查能力越来越多。

2、真正转变教与学的学方式

要解决课堂容量大和课时少的矛盾,还有一个重要的对策就是,应该紧紧围绕地理课程目标,并根据地理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和要求,有针对性地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主要做到两点:加强探教学,强化学法指导。

3、科学地解读教材,加强高中地理新教材内容的整合

新的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教材内容的变化,如跨度大、跳跃大、难度高,内容多、课时少等。科学解读和处理教材,加强高中地理新教材内容的整合,使在有效时间内完成课堂教学内容,这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关键方法。

4、在问题设计上下功夫,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是教学的关键,如果没有问题,教师就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平铺直叙出来,教师讲得很累,学生还记不住什么东西,教学效果非常不好,或者教师在一节课上问些简单的问题,书上有的问题,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上,就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更不能从内容中提炼出一些有所感触、有什么影响、有什么意义和借鉴的问题。因此,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有价值的、关键性问题是一节课教学的关键。课堂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来进行教学设计。

5、注重集体备课,加强教学研究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总结 篇4

化工11-2班 许锋

这学期的物理化学实验用到了很多实验仪器。其中不乏价格昂贵的电子仪器。当然,这是我们的学习机会,我们都在认真熟悉大型仪器的使用方法。每次做完实验后就会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所以,我们一直在进行物理化学实验的操作和数据处理工作。

我们在操作中学习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我们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升自己学习的能力。物化实验对于我来说,就是学习专业知识最好的课程。当然,一学期的实验课我也不断努力,我每次实验都认真完成。我喜欢坚持自己的作品,就

算别人都已经做完,我也会不慌不忙,按步骤进行自己的操作。我不知道这是对是错,但我愿意坚持自己的东西,愿意得到自己最终的实验数据。

本学期的物理化学实验使我掌握了物理化学实验的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根据所学的内容设计实验,正确的选择和使用仪器。重要的是如何应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深度分析(如excel绘图等)。这培养了我们正确的观察现象,记录数据以及分析式样的结果能力。也培养我们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物理化学的实验加深和巩固了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还提高了我们团队协作的能力。

在数据处理上,我经常上网找一些资料,比如下图的这些。我利用网上文库的资料进行数据的深度剖析,最终的到比较正确的结果。这也锻炼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此之外,在实验课堂我也有不少趣事。我记得在做表面张力的时候实验打坏了一个大型的玻璃仪器。当时向老师报告了情况。实验室到现在都没有问我赔偿。所以,在内疚的同时,我只想在此表达我对实验室的遗憾。大一至今,我给实验室添了好几次麻烦。都是仪器的问题。这些仪器使我不断成长,让我不断理解实验的乐趣。碎了,裂了,但是我们也成长了。我会记得所有实验室的那些瓶瓶罐罐。

长安中学新课程实验阶段总结 篇5

工作报告我校地处惠山新城区、纺织之乡,共有24个初中教学班,1200多名学生,92名专任教师。自从2002年全面走进新课程以来,学校全体教师分别参加了省市区的各级各类培训,逐步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成才观,形成了新的教育理念,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学校教科研蓬勃发展,有“教育案例研究”、“中学交往能力的实践培养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和“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等国家、省、市级课题,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到实施新课程的洪流中去,平均每位教师三年平均开课7节,教学、教育论文各级各类评比获奖或发表共计150多篇,学生共有700多人次获奖,学校集体获区级以上奖80多项。我校于2004年被评为“无锡市实施基础课程改革实验示范点学校”,并高标准通过了“江苏省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初中”,“综合实践方案”获无锡市一等奖,其中综合实践课程和棋类、球类已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几年来的课程改革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

1、逐年进入新课程实验的学生数、教师数

2、三年来参加的各级培训、参加的新课程实验活动、承担的新课程实验活动等

3、论文发表(获奖)情况、课题研究等(1)论文

(2)获奖

(3)课题研究(国家级、省级立项课题)

4、比较成熟的校本课程。我校在几年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符合当地社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校情、学情、学生的年龄特征的校本课程。本地是轻纺工业较为发达地区,与纺织有关的行业有毛绦、毛纺、经织、棉织、化纤、漂染、染整、手套、内衣等企业300多家。我校教师有纺织工业、机械工业等专业知识,因此学校非常支持教师大力开发与当地经济、社会相适应的校本课程。汪建忠老师任担了《长安纺织工业经济发展研究》校本课程,带领初中学生进车间、到市场,深入生产实际,大搞调查研究,了解纺织工业的生产、销售、资金动作,对社会、对广大群众的生活和本地区的农副业、工贸市场带来的影响,以及国际国内市场因素对长安纺织业的需求发展,WTO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等因素。通过实施这一校本课程,同学们也从自身实际中感受到了长安纺织工业对学生的家庭教育带来的影响,由于纺织企业外贸生产的特殊性,又属劳动密集型企业,使得广大家庭的家长们必须将大量的财力、物力、精力投入到生产中去,而无力顾及自己孩子的家庭教育和对孩子的生活上的翔,结果导致大量的初中孩子与家长一周也难得见面一次,只能寄宿在校就读。学生们既从实际中感受到了纺织工业的艰苦性,又从理论上认识到长安纺织工业的经济发展是依赖于外向型的,由国际市场决定着企业的自下而上和发展,只有正确应对加入WTO,才能使长安中学纺织经济稳健发展,为地方经济夯实坚实的基础,否则有可能出现危机,导致生产过剩,竞争无序,自相残杀。学生们在探索中学习,亲历并体验探究过程,在深入思考和合作交流中获得了感悟与深入理解。面对长安地区高速发展的纺织行业给环境带来了灾难,我校又确立了《纺织业与环境保护》的校本课程,纺织中的染整行业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染整是当地水污染的大户,我校北面的太平港,学生们都称之为“黑龙江”和“变色龙”,对此,同学们通过走访、现场调查,学习染整工艺知识,测定河中污水的PH值等活动,形成了一整套理论数据,向环保部门呼吁纺织行业给当地环境带来了水、气的污染,影响到当地村民的用水、耕作等生产和生活,同时也制约了其它行业的发展,水污染达到了致使生物死亡的危险境地,通过调查探究,使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老师也完全可以把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相整合,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扩大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范围,有利于扩大学生视野,掌握各门知识。

我校地处轻纺之乡的农村集镇,纺织成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劳技课开展“重走黄道婆之路”活动,师生们学习从棉花纺纱到纺机织布。他们进工厂,下车间共同操作,亲自织出小样,并且在白布上印出各种美丽的图画,从中体验到我们祖先的伟大和父母劳动的艰辛。历史学科的“丝绸之路”与生物学科的“观察家蚕变态发育”相结合,让学生深入了解当地养蚕业的历史,开展饲养家蚕的研究。物理学科利用杨利伟遨游太空,实现中华民族飞天梦想之际,开展宇宙飞船的课题研究,用自制航模,欲与天公试比高。历史学科,在学习“郑和下西洋”之时,同学们自制纸质小舢板在小河中划行,体验到了成功的欢乐。面对现代化生产对环境的破坏,大自然对人类生存提出了严峻挑战这一现实,同学们开展了空气、土壤、污水的检测;进行了“酸雨、废电池浸入液对小麦种子萌发和生长影响”的课题研究和“自制再生纸”的活动,深刻认识到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何等重要。同学们结合绿色学校的创建,开展了“校园植物资源的调查”、“我为校园设计美”、“植物组织的培养”、“植物的扦插和嫁接”等美化、绿化活动。结合抗战纪念日,学生们开展了“不忘国耻日,拉响警报器”的电子制作活动。在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中同学们领悟到了科学的价值、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环境教学”与生物学、与物理和化学都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渗透教育,这样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环境,学生亲身体验,学生的所见、所闻和所思,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升华。针对本地区环境污染日趋严峻,我校建立了“生物教学与环境教育相渗透”的校本课程,初中一二年级都有生物课,要求任课教师在进行生物学科教学中按照环境教育的校本课程计划,适时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观察和测量、探究与实践,对本地资源的调查,搜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与周边环境恶化直接有关的证据。经常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测量酸雨,探究酸雨对种子荫发和生长的影响,饲养家蚕,青少年学生进一步养成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及环境意识的新型劳动者。

二、新课程实验的亮点

我校在实施新课程实验的几年中已形成综合实践和棋类、篮球的亮点。综合实践课的课题研究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综合实践课有专任老师7位,健全了教研组机构,由教务处干事任教研组长,经常进行教学探讨、研究,在“三无条件”(即无教材、无教师、无场所)下不断创、大胆试,已形成了具有长安地区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系列。开发出了多门校本课程,学生在深入工厂、社区和商店的同时,亲手进行“小样织布、手工印花、再生纸制作、家蚕饲养、甜酒的制作、酸雨的测定、污水的处理、灌溉方式调查与节水农业、警报器制作、航模比赛、艺术品制作”等实践和小制作活动。特别是“纺织工业与长安经济发展研究”获得了无锡市督导室的高度赞扬,学校的“综合实践方案”也获得无锡市一等奖。

棋类活动在我校也是具有一定的特色。主要是学校在三棋活动中有广泛的师生基础,有一大批师生对三棋很有兴趣,他们以棋交友,以棋益智,以棋健体,有一支着迷的骨干棋迷队伍,在活动课和课后时间经常有师生在对奕。兴趣小组活动的队伍不断壮大,特别是江苏省“新蕾杯”,我校学生李燕萍夺得冠军,并获得棋协大师的称号后更加激起了学校师生的兴趣,因此,无论是区比赛,还是大市比赛,我校队员都获得丰硕成果,有时甚至囊括区前三名。

篮球也可称之我校在新课程实施中的另一个亮点,在体育与健康的教学中,任课教师根据我校体育运动场地的条件特点,为学生的发展选择了篮球作为特色项目,同学们非但课上认真训练,而且每人买了一只篮球,在课余、在活动课和回家后坚持锻炼。学校也鉴于学生的兴趣爱好,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因地制宜的篮球赛,有班级之间、年级之间、师生之间,还有男女之间,校内校外进行各项友谊比赛,使广大学生的球艺不断进取,也锻炼了师生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为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健体基础。因此,在区初中生男女篮球比赛中,女子篮球已取得三连冠,男子篮球获三届亚军,女篮还获得无锡市九运会初中组季军。

环境教育在学科教育中的渗透同样是我校在实施新课程中的亮点,特别是理化生和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环境教育显得尤为突出。在校本课程中,环境教育在生物教育中的渗透已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校本资源。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科知识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关注学生身边发生的一些事实和事件。由历史的和未来的愿望相结合,如生物和化学学科与当地水资源的调查,太湖水蓝澡泛滥与水体污染的影响和治理,物理学中电磁知识与学生周边电磁波污染的预防和对策,历史与社会黄河文化的衰落与生态破坏的联系,山峡大坝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联系,力求各学科每章节都与综合实践活动和环境保护想联系起来,进行有机渗透。教育力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身边的环境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课改实验的典型案例

1、校本教研:备课组建设

我校在实施新课程中坚持以科研为导向,在教育中发现问题,针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中不断解决问题。我校校本教研的基石是备课组建设,在学校教务处的领导下,由教研组负责协调,各年级的学科备课组为单位进行教学、教育研究。17个备课组按照学校提出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总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各项教学研究活动。

一开学,各备课组就根据本学科组和教师的特点,制订好教学研究活动的计划,每周活动的课题,集体备课的中心发言人,安排好人人一堂公开课的日程表。每周集体备课活动,主要是学习新课标,研究教材教法、学法指导,钻研教育理论,交流上周教学经验。备课组集体活动必须建立在各教师个体钻研的基础上,由课题负责人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作中心发言。然后其他教师集思广益,对主发言进行补充、修改或探讨,共同确立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如何突出和突破,课堂教学中采用那些新方法、新方式、新手段,创造出本节课的最佳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这样使各教师都能站在教学改革的前沿,又发挥了教师群体的优势,加强了横向联系,弥补了个人素质的不足,逐步带动各自素质的飞跃。然后由中心发言人按备课组集体智慧创作要求上观摩课,其他教师做好听课笔记,包括体会和意见等内容,对课堂教学实践作出相应的评价;对专题讨论进行再讨论,肯定成功的经验,指出不足和遗漏,在今后各自的课堂教学中得到弥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通过说课、听课、评课,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可借其他教师的脑袋教好自己的书。

我校备课组活动的主线是:专题讨论→教学观摩→经验交流→课堂实践→理论升华。各备课组坚持教学分析,落实集体备课制度,立足于课堂教学实际,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大胆实验,反复探索,勇于创新、提炼,总结出新经验、新方法,使之上升为理论,及时加以交流推广,提高了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益。

2、综合实践课程资源开发(1)开发社区资源

社区是学生生活的场所,大部分学生今后还要在自己家乡工作。因此,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社区的一些基本情况,综合实践活动正好提供这样的机会。我们学校所处的社区是以纺织服装为特色,各种纺织实体约500多家,其中大部分从事外贸生产和销售。纺织生产有生产环境差、科技含量低、工业 “三废”处理难度大、工人数量多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多的特点。鉴于此,我校综合实践课程就以纺织、服装和社区环境为主线加以开展。现有“社区环境调查”、“纺织工人文化年龄结构调查”、“水污染调查”等课题。在一节公开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成三组,一组到图书馆查找资料,第二组到电脑房上网,第三组到工厂了解纺织过程(噪音特大),30分钟过后,小组汇报,教师小结,最后,教师带领大家一起织布。短短两节课,学生初步了解了纺织的历史,获得了纺织的亲身体验,锻炼了劳动的技能。用一位学生的家长的话说,“让孩子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认识家乡、了解家乡、体会父母的工作辛苦,对他们的学习肯定有帮助。(2)开发学校资源

我校是江苏省内最早集普教、职教、成教于一体的一所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资源丰富。近年来,由于职教布局的调整,学校的职教专业教师和一些实习工厂(有缝纫机50多台)被闲置下来。为了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我们让这些职教专业教师担任专职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把原有的实习工厂改装成专用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室。真正让综合实践活动开出来、开像、开好,让教师的专业才能得到发挥,让学生动脑、动手,学以致用。我们经常看到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室进行服装设计,缝纫鞋垫袖套,编织小篮、中国结等活动。在一节服装设计课上,首先教师呈现自己设计的服装,简要地讲授了设计的原则。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自然小组,进行自我设计、裁剪与拼接。其次让学生穿好自己制作的服装进行时装表演,课堂进入了高潮,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尽情表达成功的喜悦。最后教师作恰当的点评,勉励学生今后成为一名优秀的服装设计师。目前,我校有各种学生作品,学生掌握了多种劳动技能。(3)开发学生资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大大提高,学习的原动力会完全激发。正是利用这一点,我们因势利导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做中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泉,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就在于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安排都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如无锡是水乡孕育的城市,我们生活在水中,成长在水中,与水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我们以“水”和“桥”为主题,让学生深入地进行研究性学习。在“水”的主题中,安排了水污染的调查的课题,学生自己设计调查方案,分成几个小组,有的设计调查表,有的外出问卷调查,有的外出实地考察,有的处理信息,有的写调查报告,有的写信给当地负责部门提出建议和意见,整个活动井然有序。在“桥”的主题中,让学生研究家乡的桥,有的上网调查桥的历史、桥的种类、桥的结构、桥之最,有的到城里观察家乡的桥并拍下它们的倩影组织展览,有的写观后感抒发情感。汇报课上,学生谈经历,谈合作,谈体会,谈收获,师与生、生与生的互动场面让大家十分激动。一堂课很快结束,但心灵的互动已超越时空,美好的回忆永远留在脑海之中。(4)开发学科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虽然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但与其他学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其他学科的综合学习。因此,我们抓住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的结合点来展开。例如,教师对学生说,我们要做一只纸船,让大家研究浮力。大家兴致勃勃,把复印机等大型器件外包装上的硬板纸裁下,用浆糊糊成一只硬板纸船,然后把硬板纸船放在池塘里,教师说:“谁第一个去感受。”学生非常兴奋,但又很害怕,最后在教师的鼓励下,两个大胆的男同学小心翼翼地乘入其中,慢慢地划来划去,优哉优哉,好不快乐。几个女同学也相继获得成功的体验。接着教师指导大家进入浮力的研究,重走科学家之路。语文中要求学生制作手抄报、剪报等,学生接到任务后,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商量,能不能让他们利用电脑进行制作。教师答应了学生的请求,学生一下子就忙开了,他们在版面设计、内容选择、绘图打字、颜色搭配上化了很大功夫,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件件优美的作品应运而生,让教师十分惊叹学生的创新能力。生物课上,学生自己酿制米酒,看到学生咧着嘴巴喝酒,甭提多高兴。地理课外活动中,寄宿生正在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月球,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四、面临的困惑。

在实施新课程三年来,我校也存在着诸多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问题:虽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了大量的培训,学校也开展了各种丰富的校内培训,但师资还是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需要,主要一是师资本身的专业知识跟不上课程标准的要求,如历史与社会,它是文科史地的综合,而教师考大学是文理科目分开,专业不兼容,学地理的不懂历史,因此地理教师任教历史与社会困难较大,其它学科同样也存在师资不足,综合实践尤为突出,学校本来没有这个专业老师,现在要开设这门学科,困难还是比较大的。

2、设施设备问题:按新课标要求,理科的教学很大部分内容是探究式的,需要与此相配套的教辅设备,虽然可创造条件逐步弥补不足,但目前现有的条件和设施要跟上形势的发展需要也是有一定的困难。

3、教学方式问题: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教师如何组织教学,是否每个知识点都得用探究式方法,教师很难把握。探究式学习方式是否符合目前大部分学生的学情有争议,探究步骤是否成为新“八股”?

4、学习小组的合作交流是否每节课都要组织,每个知识点都应运用,教师也很难把握。

5、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也存在一定的难度,什么是好课,标准难以把握,教得怎么样,究竟看什么,是看学生的作业?看学生的成绩?以什么为标准说不清。

6、对学生的评价更是困难,中考还是以分数为唯一依据,其他综合考评则是参考,难以有说服力,学生档案袋,结论的优劣依据是按照一定比例,而这个比例的依据是什么?谁也说不准。

7、新课程中强化信息技术教育与当前一般学校的校情不符,不可能每个班都有媒体网络教室,只能一个学期公开课时大家才有机会使用,一般教学时间很难轮到。

8、新课程倡导的“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与“先学后教”的有效教学是否相一致,究竟以那种方式为准,教师难以辨别。

五、推进实验的思考。

实施新课程三年来,我校在不断地闯,大胆地试,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也存在许多困惑,但我们更多的是要继续努力,坚定不移,坚信不疑,朝着新课程的目标不断迈出新步子,稳步推进课程改革。以下是我校今后实验工作的思考:

1、进一步加强师资培训,特别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和学科教学的整合方面,更要加大力度,全面进行技能培训和考核,进一步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具的能力。政府也应加大投入,真正使学校符合现代化工程达标的硬件条件,为学生提供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培养对信息整合分析,加工处理的能力。

2、改革目前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体制,使教师的教学个性得以发挥,能促使学生的个性充分张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在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同时,更加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把传统讲授法的优点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发挥教与学两个积极性,充分体现出双主体作用。

4、进一步处理好,“先学后教”与探究式学习的关系,让教师能熟练地运用教法,做好学法指导,老师每节课都应十分明确,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样学?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一步提高,工作报告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5、进一步加强校本教研活动,探索一条与校情、师情、学情相符的校本教研的道路,办出学校的教学特色、科研特色。

实验课程总结 篇6

江门市新会第一中学信息技术科组

我校从2001年开始,在初、高中各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从2004年开始实施高中新课程实验,就更加明确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学观,按省的有关要求开齐开足课程,包括信息技术课,在这几年中,信息技术课的管理得到加强,教学效果逐步提高。

一、加强校本教研,重视质量监控

1.组建实验研究小组。组建科组、备课组二级新课程实验研究小组,形成教研网络系统,推动新课程实验的开展。

2.搞好师资培训,开展教学指导活动。组织现代教育理论专题讲座,召开新课程计划和新大纲、新教材培训会,举办研究课、观摩课及评价活动等。通过全员培训、全过程培训,抓好教师对新大纲、新教材的理解、使用和评价三个环节,达到转变教育思想,由“三个不适应”(对实施新课程的观念不适应、把握不适应、方法不适应)到“三个适应”,树立改革意识、科研意识和质量意识,不断提高驾驭新课程教材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评价和总结教学的能力。

3.加强教学专题研究。抓住试验过程中的重点课题,如新课程的使用和评价的研究、改进课堂教学的研究、网络技术应用的研究。以教促研,以研促教,提高教学质量。

4.监控质量。从宏观上研究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制订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开展自评、互评活动,积极参加学校青年教师优秀课例比赛和编题比赛,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二、结合实际进行模块教学

(一)《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实验情况

我校高一实验了科教版的信息技术基础和粤教版的信息技术基础两本教材。总体感觉两本教材一是内容太杂,整本教材重点内容不突出,学生学下来感觉什么东西都没学到,教师教起来也没有成功感;二是过于侧重文字化的东西,课本好像文科教材,实用的技术内容太少,而且教材中还有多处较明显的技术性错误,对中学生的需求和实际考虑得也不够。我们的改进措施是结合课标,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在技术中渗透素养,突出技术。

我校高一新生面向全市招生,既有实验班、又有普通班,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开学初,我们专门对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结果表明,每个班都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一点信息技术基础也没有(小学初中未开课),主要是农村学生,有一部分同学虽学过信息技术,但知识遗忘率甚高,连基本操作都不会,更谈不上简单的信息技术技能。于是,在课堂上我们将基础培养与新课程同行,让零起点学生逐步适应,非零起点学生巩固。大部分学生慢慢地能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了。

教学方式上我校是传统集体备课,目标达成度高,每课都有课堂任务文件,并自建学习用网站,便于学生随时随地上网获取任务文件、素材、教学指导和学习范例,为学生相互交流信息作品展示提供便利平台。我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精心备课,把握三大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备课组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研讨活动,商量教学安排、进度、内容、方法,交流心得体会。每周一 课时是我校“老传统”,老师如果讲得多、细的话,学生就没有时间练习,老师如果讲得少、操作简单的话,学生又不明白,而且到下一周上课时,学生对上节课所学内容基本上忘得差不多。为了解决这种矛盾,我们只能通过完善网络服务,完善学生机器软件,完善教学方法上动脑筋。对于知识性、理论性、常识性强的内容,我们采用任务单的形式,让学生在计算机上以Word形式填写知识要点并上交;而操作性、技巧性强的内容,我们以作品的形式让学生完成并上交,形成学生学习过程记录。教学设备上,机房除了教师机外,均配置一台专用服务器为机房提供保障服务。充分利用校园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电子教室软件用远志多媒体教学平台,能有效操控学生机器,学生机都带有硬盘保护,秩序井然。

在高一阶段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有:计算机品牌机与组装机的比较,Photoshop学习之旅,病毒的防与治,电子竞技的利与弊,家用电脑配置方案,都取得较好的成果。

(二)《网络技术应用》模块实验情况

课程标准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又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教材的编写思路、框架、内容不能违背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教材的内容要达到标准的基本要求,同时又不能无限制提高难度,教材内容设计呈现方式要有利于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教师都觉得课标是最大的权威,但对于学生而言,教材也是最大权威,本模块我校试验了粤教版的教材。老师实施课程的时候,有必要对教材进行一定的处理,造成了课堂的内容与课本某些内容不相符的情况出现,又由于虽然现在有个信息技术等级考试,但信息技术课目前而言还摆脱不了“次科”的境地,作笔记的学生少之又少,再三强调也于事无补,班主任等老师与家长也“私下”对信息老师要求:课外时间不要安排信息科的作业。

而且网络技术是一门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的学科,一门比较“伤脑”的科目,中学的计算机网络实验设备条件也不够成熟,实施起来就更加举步唯艰了。实际教学的解决方法:

1、尽量对教学内容进行更加条理的组织;

2、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室资源,建立起课堂网站主页,并发布到互联网上让学生可以随时访问;

3、实验课内容则通过模拟演示与老师示范为主进行讲授,如组网中双绞线、水晶头制作与网卡安装等,则采用老师通过实物投影让学生知道制作过程,再结合教学视频演示,最后让学生制作水晶头,学生基本上学会了简单的组网方法与技能。

(三)《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实验情况

我校实验了粤教版的《多媒体技术应用》教材,以软件开发的思想方法为主线,围绕需求分析、规划设计、素材采集加工、作品集成、测试、修改、发布和评价这一过程组织教学内容,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开发多媒体作品的基本过程。

教材考虑了学生的情况及不同地区的教学条件,提供了具有普遍性的、可选择的内容,便于教师和学生选用。如图形图像的采集提供了5种常用的方法,声音的采集提供了4种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教学条件选择其中某种方法 2 让学生进行实践,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对采集方法的掌握情况,选择自己想掌握的方法进行学习。

我校具有良好设备条件,基本可满足本模块的实验要求,多媒体技术涉及面非常广,对文字、声音、动画、视频等信息的处理,需掌握大量的软件工具,由于课时的限制,每周一课时,平时缺少上机练习,很难满足课标的要求。我们认为工具的学习应有主次之分,教材应以

一、两个软件为重点,贯穿全书,以点带面。

(四)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

人们目前普遍都有一个共识:信息技术就是一种工具,它必须依附到一定的具体的领域方面的应用才能真正的体现信息技术价值。所以信息技术自然而然的被指望用于改进其它学科教学的新工具之一,但目前的状况是许多课例评比都是以“应用了信息技术”这样简单的要求制定为评价一节课的标准之一,我觉得这是非常教条的做法,因为我们评价一节课的最客观的标准应该是本节课内容是否被学生真正学懂了,学透了,学以致用了,而不是以某一种是否被应用了做为标准。

信息技术真正的为其它学科服务,对它们起到一个促进的作用的前提是教师必须比较充分的了解信息技术的特征与本学科的互补优势在哪,这才是最根本的。

我校在一些校本课程中开展了整合的实验,特别是一些数学课程内容,如算法,与程序设计就非常紧密,只是中学数学目前对算法的要求较低,学习算法时,不上机似乎也影响不大。信息技术可以是教师教的工具、可以是学生学的工具、也可以是学生的认知工具与情感发展工具,在各学科的教与学中,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已被广泛认同,但对后两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信息技术科组教师2004年以来撰写了以下教学论文:《在高一信息技术课中实施任务驱动分层递进教学方法的探讨》,《浅谈高中IT教材处理的几点原则》,《浅谈新课标下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初探》,《程序设计课的基本程序与基本教学模式》,并获得各级奖励,其中《专题学习网站在信息技术分层教学中的应用》2006年6月在《广东教育》(综合版)发表。

三、形成发展性管理的评价机制 学生评价。淡化评价的选拔功能,发挥评价的激励与促进发展功能。我们从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作业缴交及考勤等方面计算学生的平时成绩,再加上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成绩,综合出学生的学业成绩,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内容上,既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又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在评价主体上,改变单一由教师评价的状况,把学生自评、互评、老师评相结合,使评价更为民主、客观。

等级考试现在只是一种形式,虽然对学生学习这门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学生只要练习一下模拟题基本上都可以通过。加大难度很有必要,甚至要提高等级考试成绩在高校招生录取中的作用,而且至今为止,下一届学生等级考试的方案仍未出台,希望能发挥等级考试的积极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确立信息技术课程在普通中学的地位。科组教师积极探索评价改革,开发在线评价系统,开展小组互评的实验,并积极撰写论文,其中《利用校园网开展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的探索》在2006年在《广东教育》(教研版)第6期上发表。

四、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收集与积累

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对教学资源的收集与管理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一个优秀的教学资源平台,它应该满足教师自由存放资源的同时,更应该满足资源之间的联系与对比,充分发挥教学资源在利用方面的可比性与可改进性,与方便教师之间对教学资源的共享。且这一点对于其它学科也是非常重要的,注重资源平台的建设与利用,且想方设法让教师充分利用校园资源,是达到共享、互补,提高备课效率与质量的重要途径。

教学资源包括课件、积件(即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而制作的完整课件,如动画演示、视频、网络程序以及文档介绍等)、科技小论文、时事新科技报告等。我们充分挖掘学校的软、硬件资源,尽量为新课程实验提供有力保障。以备课组为依托,发挥教师个性特长,开发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全部放到校园网,实现高度共享。

由于新课标实施至今,信息技术教师除上课外,还要参与机器维护及处理日常与计算机相关的事务。但不管工作有多忙,我们还是挤出时间,思考、收集、制作一些适合自己使用的教学资源,如网络技术应用课有些内容是相当抽象的,如二进制、IP地址与掩码和计算机网络了网划分的关系,域名与域名系统,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等,如果不借助科学、形象、生动的教学软件演示再结合讲解与实验,恐怕想学好这些基础是比较费劲的事。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制定我校校本课程管理制度,在教师中开展宣传,布置各备课组开展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本学期,高二级开设校本课程《算法的实现》,由高二学生自主选修。

五、课程实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新课程实验的直接参与者、执行者,教师素质能力能否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相适应,是决定新课程实验成败的关键。为了尽快地使老师们在课改实验实践中逐渐形成对新思想、新观念的认同,并在实践中、反思中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理念,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运用新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我们主要落实了以下措施:

1、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培训工作。我校利用各种方法、途径,做好“课程改革”的校本培训,让教师接受新的课程理念,实施新的教育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抓骨干,以点带面。积极选送骨干教师参加省的各类培训、学习、深造,科组中有广东省中学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和信息技术高中新课标培训主讲教师。让脱颖而出的骨干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起好辐射、示范作用。同时,落实师徒制,做好传、帮、带,促进一批教师的成熟。

3、抓示范,共同发展。加强各类学校的教学交流,组织教师到其他兄弟中学进行听课学习。

4、抓活动,提高效益。教师培训工作要抓落实就离不开培训活动,在新课程培训活动中,我们做到了三个结合 :(1)集体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一方面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集体培训,另一方面教师通过网络、报刊、图书等多种渠道自觉进行自我培训。由于集体培训与个人自学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个人素质。(2)一般活动与竞赛活动相结合。学校经常性地开展备课组、科组研究活动,开展随堂课、示范课等听课、评课活动。结合这些活动,积极推荐实验教师参加各级新课程论文竞赛和课件(积件)制作比赛活动。(3)学习、运用、总结相结合。课堂教学中,运用所学的理论和经验指导教学,实现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活起来、动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同时,加强小组、个人经验的总结,写出教学反思、教学札记,积极撰写教学论文。

不同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必然产生不同的教学结果。在应试教育尚未彻底退出教育舞台,面对新形势下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新的要求,科学地评估教师新课程实验工作,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作用。着力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评价体系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

学校摒弃传统的师评模式,用新课程理念评价教师。评价与考核教师教学工作时,主要观其课程改革中的态度、实践、创新、成效。在评价教师的备课、上课、辅导、科研时,把教师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放在首位,不但观其言,更要观其行。评价中,不但要关注教师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首创性,更要注重新课程实施的最终效果。

终生学习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师更新知识特别重要,我们在科组在努力实践校本教研的构想,把日常工作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建设一个学术氛围浓厚、知识与技术过硬的团队。

六、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

实验课程总结 篇7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是电子类专业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1,2]。它除了是一门具有较强理论性的课程外, 还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 该课程的实验教学成为十分重要的环节, 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 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等方面具有课堂理论教学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2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模拟电子技术实验课程隶属于电子电路实验中心, 采用的是独立设课的形式, 即与理论课的学分分开, 成为一门单独的课程。该方式在10多年的实施过程中, 极大地推动了课程教学的进步,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随着课程学时的变动以及学生人数的增加, 一些问题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开始显现出来。我校在该课程上的实验教学状况, 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 实验系统采用独立式单模块实验, 虽然能对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各环节内容进行实验, 但很难让学生对该课程有个系统的认识。

(2) 利用导线进行插接完成实验的模式, 虽然能加快学生的实验进度, 但对学生的调试和测量能力训练不够。

(3) 学生动手能力相差较大。一部分同学完成基础实验困难, 而另一部分学有余力, 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针对以上问题, 在充分利用国家实验示范中心的优势的条件下, 中心教师通过自制仪器, 对模拟电子电路基础实验课程改革进行了探索。

3改革措施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程改革一般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教学模式上进行实施。由于模拟电子电路基础课程是一门经典的课程, 在当前条件下, 教学内容不宜做重大的变更, 因此, 中心主要通过改变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主, 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改革途径。

3.1自制基本仪器设备, 突出教学内容系统性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当下所使用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材, 绝大部分内容是关于放大器的, 内容可分为BJT分立元件放大器、CMOS分立元件放大器、集成放大器, 而反馈、 运算电路、甚至包括电源电路, 几乎都离不开放大器。因此, 用这些内容实现一个实际的系统, 将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各种电路的功能以及应用场合。

经过仔细设计, 中心选用的是一个完整的音频功率放大器为原型, 通过适当改进而实现的实验系统。该系统将各种电路做成音频功率放大器的一部分, 加入几种反馈环, 并增加稳压电源电路, 最后构成了一个性能不错的音频功放。每套实验系统中都有这个完整的功放模块, 当学生做实验是, 将自己相应的模块搭接好, 然后插入入实验平台上, 就可以对整个系统进行测试。这样学生不仅能完全测试相应的实验内容, 还可以了解自己所做实验电路在整个系统的中作用, 并测试电路对整个系统性能的影响, 从而加深对电路系统的认识。

3.2制作综合性实验电路板, 实现分级扩展教学

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参差不齐。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不同, 容易导致一部分学生完成基本实验内容都困难, 而另一部分学有余力, 希望得到更进一步锻炼。学生人数增加, 教师、 教学设备等资源相对紧张。这些都制约了实践教学效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中心通过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电路, 并制作了相应的实验电路板来解决以上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 实验课程中给出了万用板搭接一部分电路、集成功放电路板、分立器件和集成电路混合放大器设计电路板、实用功放电路板以及自主设计功放等实验内容。这些内容由简单到困难, 能够满足一般学生、卓越班以及创新基地学生的学习要求。

3.3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教学内容的扩展必然会导致教学过程监控和考核方式的变化。为了适应各类学生的学习, 尽可能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 采用了如下考核方式:

(1) 对于基本实验内容, 要求在实验室完成, 并采用试卷出题、学生当场操作完成的方式进行考核。由于这部分内容主要训练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调试能力以及基本概念, 这部分对实验过程进行严格把控, 以提高教学效果。

(2) 对于扩展内容部分, 以项目的形式进行实验结果验收。能够进行扩展内容的学生, 大部分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兴趣, 并已经掌握了部分学习方法, 因此需要提供一定的空间, 以发挥其思维能力。实验电路板和器件在开课后2周领取, 可以在学生创新基地、实验室或寝室自行完成。完成后, 验收的方式分为以下几种:

(a) 提交设计报告;

(b) 现场简单提问;

(c) 现场参数测试。

实际操作过程中, 教师采用以上考核方式的一种或者几种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3.4注重动手能力和设计能力训练, 改革实验报告方式

实验报告是实验中重要的一部分, 通常每个实验都需要递交规范的实验报告。实际调查发现有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实验个数相当多, 需要花大量时间进行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书写;二是过多的实验报告导致实验报告质量不高, 抄教材甚至互相抄袭。为此, 对实验报告进行如下改革:

(1) 对于基本验证性实验, 提供统一电子模板, 学生只需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

(2) 对于综合性实验和扩展内容, 需要递交完整的设计报告。

这样, 既可以减轻学生负担、让其能投入更多精力到实际实验中, 又兼顾了报告的完整性。

4改革效果

为了确保正常教学过程的进行, 模拟电子电路基础实验首先在4个普通课号、1个卓越计划班课号 (一个课号最多20人) 中进行尝试性的小范围试验, 实验人数97人。课程改革包括了实验设备、实验模式和部分实验内容的扩展等几方面, 通过实验报告统计、实验考核结果分析以及问卷调查, 该课程改革情况如下:

(1) 设计性实验报告质量明显提高。实验报告中, 设计过程、测试参数等相比以前更加详细、规范;雷同率显著减少。

(2) 选扩展性实验内容的学生显著增加。卓越计划班的同学全部选择, 普通班约有2/3的学生选做了扩展电路板中的1项。

(3) 所有学生都利用了实验室开放时间段。在开放时间段, 一部分学生是完成扩展实验, 一部分是巩固基础实验和练习使用仪器设备。

(4) 问卷调查学习情况如下:对问卷中的问题“实验动手能力和调试能力是否得到增强”, 78份问卷肯定了学习效果;对于问题“是否了解了各部分电路的功能和应用场合”, 38份问卷选择是“比较了解”, 27份选择“了解”。

(5) 考试通过率轻微上升。考试采用的考试+平时成绩的方式。考试形式是在教学内容范围内随机抽取出一份操作题, 学生现场完成题目。最终结果是3人未通过, 与往年相比, 通过率略微上升。

5结语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模拟电子电路实验课程通过自制实验系统和综合性、设计性以及自主实验电路板, 配合实验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进行了实验性开课, 增加了学生实验积极性,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晏湧.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2, 29 (4) :288-290.

经营模拟沙盘实验课程初探 篇8

近几年,日益受到重视的企业内部培训高级经理人的一种创新性培训形式“经营模拟沙盘课程”被作为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实践课程逐渐引入大学课堂。本文要探讨如何将“经营模拟沙盘课程”纳入经济管理专业本专科教学计划,安排教学环节,有效地实施教学,具体包括明确教学任务及目标、配置学时、设计教学内容、制定考核要求等一系列课程设计体系。

一、课程描述

(一)课程性质和地位

本课程是面向工商管理、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会计专业的选修课。本课程是一门经济管理学科综合性实践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企业经营管理,提升在企业经营实际环境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

学生在本课程中将学到如何把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如何全面了解企业的运作管理,应用战略、营销、财务、生产等相关知识,在相同的市场环境下经营模拟公司,从而培养提升战略规划和决策的能力,增强经营决策中的全局观、系统观,并且在激烈对抗与竞争环境下积极树立进取意识,培养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清企业资源运营状况,建立企业运营的战略视角,了解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如何做到协同统一,认识到信息化系统对于提升公司管理的必要性。

2.使学生了解整个公司的运作流程,提高全局意识和远期规划意识,了解各部门决策对企业业绩产生的影响,同时理解如何用信息化系统处理各项业务和由此带来的决策的准确性。

3.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企业资源的有限性,以及市场、销售、研发、生产等部门之间的紧密配合对企业的兴衰举足轻重,从而提升战略性思考的能力,以及部门间沟通的技巧。

二、教学学时分配

“经营模拟沙盘课程” 合适安排在经管专业最后一个学年上半学期开设,学生在修完相关专业课程,如《管理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生产管理》等专业主干课后,准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之前。本课程总学时适合安排为60学时,其中课堂教学为40学时,课外实践为20学时。

三、各阶段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要求

(一)模拟准备并试运营阶段

教学具体要求有课程介绍、系统介绍、分组、角色分工并进行1-2期的试运营,使学生尽快熟悉经营环境和规则。在准备经营组建“公司”时,每个“公司”内部都要设置多个管理岗位,包括总经理、财务总监、市场总监、生产总监和销售总监等。在经营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特定岗位能力的锻炼,例如总经理岗位,要求具有战略眼光,富具判断力和决断力,具有较强的团队凝聚力和号召力。财务总监岗位掌握会计核算方法,会编制现金预算,具有执行并控制现金预算的能力;具有筹资及投资分析能力;具有财务分析能力。有条件的院系可以将经济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混合编班,总经理等管理岗位由管理专业学生担任,财务总监岗位由会计专业学生担任,专业协作、各司其职。

(二)正式运营阶段

正式运营开始,安排学生进行共计8期模拟经营。教学具体要求学生在模拟经营中,对资金、市场、研发及生产等方面将进行一系列决策。

在这个教学阶段集中体现出本课程对学生全方位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和训练。能力方面突出表现为战略规划能力、决策执行能力、信息分析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素质方面表现为:锻炼承受、抗挫折的心理素质;培养诚实守信的品德素质;树立自主创新及共赢意识。

(三)模拟总结阶段

教学具体要求是各组进行绩效汇总分析。各小组成员按分工讨论,总经理对八期经营决策的全方位总体评价并述职。由任课老师对各组表现逐一点评,公布最终的胜利团队和具体名次。安排获胜组“总经理”演讲,介绍竞争、决策的经验以及获胜体会。这个教学阶段的能力培养要求是,通过系统地归纳和总结,使学生具备从实践中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的能力。通过获胜演讲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四、考核要求设计

该课程的期末考核形式适宜采用为课程报告。按正式对抗模拟经营成果,以组(公司)为单位,每个学员按角色分工撰写《分组运营情况及个人总结》(以下简称《总结》)。

《总结》内容分为五部分,主要应涵盖以下内容:第一,团队简介:介绍公司目标和角色分配;第二,公司N期运营成绩汇总成绩汇总及N期经营总体评价;第三,市场情况汇总,应包括:N期产品研发情况汇总、产品设计思路汇总、市场开拓战略汇总、细分市场销售情况汇总等;第四,财务情况汇总,主要应包括N期净资产变动情况汇总、盈利(亏损)情况汇总、借款情况汇总、固定资产投资情况汇总、主要财务指标对比(包括偿债能力指标、资产营运效率指标、盈利指标);第五,个人模拟感言,每个学员按角色分工撰写“模拟感言”,对决策进行再思考,从角色任务出发客观评价公司战略方案的实施成效。

作为实践课教学考核,百分制下采用平时成绩占50%,期末占50%的办法评定。具体评分标准以小组运营成绩以及《总结》中对模拟经营问题分析的充分与深度而定。

通过对“经营模拟沙盘课程”的研究和探索,笔者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经营模拟沙盘课程将会成为有效解决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问题,改变管理类学科实践环节薄弱现状,对管理类学科专业课程改革具有的重大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智瑾. 基于ERP电子沙盘的会计实训课程效果与创新[J].会计之友.2011.10(中)

上一篇:公众安全感工作总结下一篇:最终确定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