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安全感工作总结

2024-10-03

公众安全感工作总结(共9篇)

公众安全感工作总结 篇1

提升“公众安全感和政法机关执法满意度”活动工作方案

为迎接2018年河南省平安建设公众安全感和政法机关执法满意度调查工作,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努力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根据《汤阴县教育系统开展全面提升“公众安全感和政法机关执法满意度”攻坚年活动工作方案》文件,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成立领导小组

成立汤阴县职教中心提升“公众安全感和政法机关执法满意度”活动工作领导小组,确保人员到位。

成 员:全体班主任 保卫人员

二、活动时间及阶段划分

此次专项活动,从2018年3月1日开始,至2019年1月31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制定方案,动员部署(3月1日至10日)。研究制定实施方案,迅速安排部署,做到全面部署,不留死角。

第二阶段:明确任务,全面推进(3月11日至12月31日)。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采取有力措施,狠抓工作落实,确保此项工作活动取得实效。

第三阶段:总结讲评阶段(2019年1月1日至1月31日)认真总结双提升工作,把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固化提升,健全完善工作机制,不断巩固活动成果。

三、工作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平安宣传工作的部署要求,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和责任意识,积极开展提升“公众安全感和政法机关执法满意度”平安宣传活动,进一步加大学校制度建设、日常安全管理力度,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强化措施,认真落实各项责任,构筑全方位、立体型、多层次的治安防控体系,努力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学校治安秩序,确保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

四、活动内容

1、动员会:组织全体教职工,召开提升“公众安全感和政法机关执法满意度”活动工作动员会,将有关精神传达到全体教职工,各科室级部要积极配合调查工作,深入动员部署,全面启动本单位提升公众安全感、提高群众对政法机关执法满意度活动。

责任人:

2、大宣传:在学校显著位置悬挂标语、设置平安建设宣传栏,利用电子显示屏等播放平安建设标语;利用工作微信群定期向干部职工发送治安防范常识,召开全校学生双提升宣传教育动员会。

责任人:

3、大排查:在全校开展一次安全自查活动,对本部门的安全隐患、技防设施进行自查整改。

责任人: 各科室级部

4、大巡逻:要加强内部保卫工作,加强门卫值班,加强领导教师在值班期间巡逻力度,防止可防性案件的发生。

责任人:

5、问卷调查:依据省公众安全感和对政法机关执法满意度调查相关内容,印制调查问卷,组织对全校教职工和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

责任人:

6、汇报迎检:撰写汇报材料,迎接上级部门督导检查。责任人:

五、宣传内容形式

认真开展“六个一”活动,即上好一堂平安宣传专题班会课,坚持每天一条平安宣传标语,每一位师生发放一张平安宣传材料,组织一次“小手拉大手”平安宣传活动,组织师生进行一次平安宣传签字活动,学校每周一次给家长平安温馨提示。具体活动如下:

1.通过挂横幅、在宣传窗里张贴相关内容、板报宣传、通过校园广播进行宣传,加大本次提升“公众安全感和政法机关执法满意度”活动力度,力争师生全员知晓、全员参与,正真将活动落实、争取初见成效。

2.出一期关于“平安宣传”的黑板报,努力营造浓厚宣传舆论氛围。

3.通过微信校讯通等方式向家长发送平安建设告家长信,通过对家长的宣传,形成家校合力,将平安宣传延伸到课外、伸展到家庭和社会,正真做到全员参与,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提高活动的知晓率。

4.进行专题国旗下讲话,进行提升“公众安全感和政法机关执法满意度”全员发动和宣传。

5.政教处组织各级部召开专题会,传达上级要求,要求各班召开安全宣传专题班会,组织学生学习相关材料和调查问卷,并把内容宣传到家长。

六、工作要求

1、严格责任。牢固树立“校园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科室级部主任对本部门的排查整治工作负总责,凡是在专项行动期间发生安全责任事故的,将严肃追究责任。

2、协作配合。各科室级部要按照职责分工,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决不允许出现推诿扯皮,慢作为、不作为现象。凡是因行动迟缓、敷衍塞责导致出现问题甚至引起安全责任事故的,将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

3、强化督导。领导小组对学校专项行动开展情况进行不间断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限期整改。

4、务求实效。坚决防止有令不行,弄虚作假、图形式、走过场行为。对于能及时解决的问题,要立即解决;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按照问题性质,逐一制定整改方案,限期解决;对于涉及到的重大复杂问题,上报学校研究处理,确保排查出的问题整改落实到位,确保专项行动实现预期目标。

公众安全感和政法机关执法工作满意度

调查问卷

1、请问您对所在地的社会治安状况的评价是:

1、安全

2、基本安全

3、不太安全

4、不安全

2、您对当地公安机关执法工作怎样评价?

1、满意

2、基本满意

3、不太满意

4、不满意

5、不了解

3、您对当地检察机关执法工作怎样评价?

1、满意

2、基本满意

3、不太满意

4、不满意

5、不了解

4、您对当地法院执法工作怎样评价?

1、满意

2、基本满意

3、不太满意

4、不满意

5、不了解

5、您对当地司法局/所执法工作怎样评价?

1、满意

2、基本满意

3、不太满意

4、不满意

5、不了解

6、请问您或您的家人是否参与了平安小区、平安村(社区)、平安单位及其它形式的平安创建活动(如防火、防盗知识讲座,消防演练、各种形式的平安宣传活动等)?

1、参加了

2、知道,但没参加

3、不了解

公众安全感工作总结 篇2

为了解现今关于公众社会安全感方面所存在问题, 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们特组织了这次“公众关于社会安全感”调查, 着重从饮食卫生和交通安全两方面对社会安全感作出一定的剖析和建议, 希望能为相关的部门提供启发。

一、研究方法与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一)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充分运用多种调研方法, 力求使所得的资料相互补充, 相得益彰, 保证本研究以点面结合的方式获得大量有效资料, 从而保证所得结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本次调查课题组成员深入宁波、温州、金华、衢州、广西五个地区随机调查, 并通过网络进行随机调查问卷。本次实地调查发放问卷180份, 回收180份, 其中有效问卷172份, 有效率为95.56%;网络调查问卷收回124份, 有效率为100%;有效问卷共296份。调查对象的选择采取随机方式, 调查问卷采用无记名形式。为了解公众关于社会安全感的情况提供了较为详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本调查的特点是:通过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 通过不同地区网民的视角, 从而更加全面地反映了社会安全感的问题。

本此调查分析采用Excel软件统计。

(二)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1. 性别、年龄。

本次调查中, 被调查对象男性占了51.7%, 女性占了48.3%, 总体来说基本持平;平均年龄在34.4岁, 最小13岁, 最大73岁。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层次我们都做了一个调查, 被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20~40岁, 这更能准确的了解社会安全情况的现状, 使调查更具可靠性。

2. 文化程度、收入情况。

大部分的被调查者具有高中以上的文化水平。值得注意的是, 义务教育的普及使得人们素质不断提高, 从而提高了本次调查问卷的质量。被调查者收入情况多样, 64.4%的人月收入集中在2500~3500元, 只有7%的人月收入在1500~2500元, 可见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

这在种现状在物质上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同时, 使我们更加关注精神层面上的需求。

二、饮食卫生方面现状调查

近期, 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重灾区”。牛奶、西瓜、火腿肠、馒头、饮料等食品不断被曝光是通过“添加”、“勾兑”、“染色”等方法得以实现。这些问题, 不但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也成为了普通消费者的心病。

这些事件对于公众的消费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让我们对于饮食卫生的前景相当担忧。但是, 大多数的民众对食品还是保持乐观的态度。

(一) 生产加工环节存在安全隐患

调查结果分析, 55.6%的人购买食品时最注重的是质量, 其次是味道, 最后才是价格, 面对质量, 48.3%的人认为买来的水果、蔬菜存在农药残留物超标的问题;58.9%的人认为食物中存在过量的添加剂等, 并且认为这些添加剂将影响健康。可见在这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社会里, 饮食健康是人们生存的主题。

近年来, 尽管国家不断加强对伪劣商品的打击力度, 大批环保及食品卫生安全法律法规相继出台。然而, 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却欠完善。许多食品制造者、餐饮业的负责人为了贪图利益, 使得饮食安全方面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的现象, 使得人心惶惶。

(二) 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管理混乱

调查发现, 民众选择外出饮食已经非常的普遍。但是, 大多数公民曾买到过期产品, 以及发现产品信息是伪造的等现象。33.3%的人认为食品配料表的成分存在差异, 有47%的人不确定食品配料表的分成是否存在差异。

(三) 食品消费环节管理力度不够

调查中, 有78.9%的人对小饭店的卫生情况不满意。同时, 我们还发现面对就餐的食物中存在不干净的现象, 极少人会选择正当的手段去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但污染最严重的路边小吃, 竟然有44.4%的人不在乎它们的卫生, 并有27.2%的人非常喜欢, 这点让人伤感。

使用一次性筷子不仅仅危害到民众的健康, 还对环境的破坏有着直接的影响。调查发现:72.1%的人是知道一次性筷子的危害, 但是他们却不愿意杜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只有7.3%的人更愿意使用家用筷子。

三、公众对于交通安全方面现状调查

据统计:现中国每5分钟有一人因车祸死亡, 每一分钟有一人因车祸伤残, 每天死亡280多人, 每年死亡10万多人, 汽车数量占世界1.9%, 车祸死亡人数占世界15%, 且每年增加4.5%。近年来名车撞死人事件时常发生, 成为了被调查者口中所关心的话题。

(一) 道路工程施工的缺陷, 形成安全隐患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 只有7.2%的人出门会选择出租车, 选择私家车、公交车或步行的比例持平。可见这三种方式比较受大众的青睐, 但是56.7%的人们觉得自己所处的地方的交通状况满意度一般, 有32.4%的人对自己所处的地方的交通状况不满意。同时, 有78.6%的人遇到过车辆超载的现象。

(二) 公众交通安全意识淡薄

面对交通事故频繁的社会, 91.2%的人觉得交通事故不可以避免。同时, 有37%的人承认自己不愿意遵守交通规则, 只有23.4%的人认为自己愿意遵守交通规则。其实这是一个不乐观的现象。

一些道路路况好、道路直, 驾驶员心存侥幸心理, 思想麻痹大意, 盲目开快车导致交通事故多发。同时, 公众交通安全意识淡薄, 对交通安全的认识肤浅, 不能自觉遵章守法, 存在着侥幸心理, 致使各类交通违法行为和重特大交通事故不断发生。

(三) 道路管理力度欠缺

面对这些问题, 有70.6%的大众认为地方的相关部门对交通的管理力度还只是一般般, 没有严抓严打, 这必须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1.交通标志残缺、无安全防护设施。一些危险路段、易发点段欠缺标志、警示牌或安装设置不当等驾驶人无法事先预测路况, 一旦出现险情, 措施不及时而由此发生交通事故。此外, 不少新建或改建的道路规划不够科学、合理, 在建设中忽视交通安全设施的配套, 致使道路交叉口、信号灯、标线等安全设施不够完善, 不能及时对驾驶者预先警示。

2.公路的养护、保养不到位。路面的抗滑性能与强度、平整度不够, 危险路段、事故多发点段设置的警示标志不足。

四、提高公众安全感的对策与建议

经过调查分析, 针对如何提高公众关于社会安全感的问题, 课题组从以下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一) 管理部门层面

1.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进行普法宣传。

宣传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大众对我们身边的安全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 我们才能使更多的人受益, 社会才能健康、和谐、长期的发展下去。

2. 加强食品卫生、交通安全管理制度管理制度。

对申请营业执照的相关单位严格进行检查, 不能有任何懈怠;对已有营业执照的部门要不定期安排相关人员进行卫生检查, 对不符合要求的勒令其改正或停产。

严格进行驾驶证的考核, 一旦出现徇私舞弊现象按照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对已持有驾驶证的要制定一系列的违法条约, 约束其上路守法。不合格车辆禁止上路、严禁长途客车超载、超速、疲劳驾驶。

3. 建立卫生奖惩制度和违反交通法规制度。

相关部门应该建立完善的卫生事业奖赏制度, 以鼓励和制止从事卫生工作人员的行为。对于交通方面, 我们应该制定严厉的惩罚制度, 生命对于个人和家庭都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我们要施加足够的压力。

(二) 食品产家及司机层面

1. 严格遵守法律、法规。

食品生产产家要注意合法经营, 不能够逃避法律法规, 要在规定的范围配制成分, 并要以健康为前提。司机要注意人行道上的行人, 要遵守交通法规, 做到谨慎小心。切不可存在侥幸心理。

2.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人无信则不立”, 作为食品生产产家或者司机, 除了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以外还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要以安全为本, 杜绝一切危害个人生命的安全的行为。

(三) 公民自身层面

1. 增强自我法律法规意识。

要从自身做起, 要多多注意出台的法律法规, 增进了解。不仅仅要约束自己, 也是更好的监督他人。只有法律意识提高了, 当自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我们才能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2. 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要建立起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要按照马路上的交通标志进行活动, 同时, 也要注意突发事件。

3. 养成良好的习惯。

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预防“病从口入”的重要手段。要记住平衡膳食, 合理饮食。

摘要:在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时, 潜意识里最基本的需求还是安全感的需求。由此可见, 如何提高社会安全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文章在对公众的安全感状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 分析存在的问题, 最后从相关政府部门、厂商, 以及公众自身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关键词:公众,安全感,饮食卫生,交通安全

参考文献

[1]主观饮食安全与政府责任, 周全霞, [J]2007年9期.

[2]健全公众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唐小鹏, 王东, [J]2009年8期.

[3]道路条件对公路交通安全的影响研究, 王宏伟, [J]2010年3期.

公众安全感工作总结 篇3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安全培训;运用

当前煤矿职工的生活已经进入“微”时代,微信的出现改变了职工获取信息和沟通交流的方式。在信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积极有效的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职工安全教育,是每一个教育培训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永煤公司新桥煤矿安全培训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依托,通过打造微信公众号,实现了和职工有关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方面的文字、图片、视频的全方位沟通,开辟了安全教育的新阵地。

一、微信公众平台的特征

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聊天软件。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网页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二维码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同时微信还具有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分享到微信朋友圈等功能。

(一)实现信息的时效性

微信是手机客户端通信软件,智能手机的普及为微信的使用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实现公众与平台管理员之间的信息即时互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二)信息内容发布的多样性和传播的广泛性

微信公众平台可以用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图文信息等方式向用户推送信息,极大的契合了职工的思想特点和认知需求。同时,由于微信平台未对用户提出过高的技术性要求,只要用户下载微信客户端即可注册使用,因此信息传播更广泛。

二、利用微信公共平台开展职工安全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一)职工使用微信的现状决定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安全教育的可能性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研究,到2014年5月65%的中国网民使用微信,第二位的服务才是QQ。而在与本矿职工的访谈中,也了解到87%的职工都使用微信软件。这说为运用微信公众平台向职工宣传安全知识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二)传统安全教育方式的不足决定了需要进一步拓宽安全教育培训渠道

长期以来,为做好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广大培训工作者一直在积极动脑筋想办法,通过运用各种载体来宣传安全知识。但是,传统的安全教育在许多方面存在不足之处。一是在教育形式上,较多采用摆事实、讲道理,对职工“灌输”知识的教育方式。由于教育呆板、生硬、单一和枯燥无味,使职工容易产生厌烦情绪或逆反心理,造成事倍功半的局面。二是在教育的传播媒介选择上,往往采用宣传橱窗、电视等形式,信息传输渠道比较单一,而且容易受到时间、空间、地点的限制,影响了教育培训的时效性。与此相对应,微信的出现与运用可以使职工安全教育培训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增强了互动性和普及性。培训工作者通过把与安全教育培训相关的内容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及时向职工传播,为加强和改进职工安全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方式和手段。

三、积极运用微信公众平台开辟职工安全教育新阵地

微信公众平台主要通过微信公众号,以群发推送的方式实现和特定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永煤公司新桥煤矿2014年3月开始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申请了“xqmkpx”公众号,5月份以后,不断向关注该平台的职工提供安全培训信息,逐渐探索出了一条运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职工安全教育的新方式。

(一) 制定良好的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微信环境

在当代,作为课程要素的环境,极大地影响着职工的学习。因此,在运用中一定要给职工提供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就好比学习一门语言,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对学习这门语言来说,非常重要。

1.管理机制。由于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是电视、报纸、广播电台,这些信息媒体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微信公众平台则不同,在这个人人都是广播员的时代,只要进入微信平台的后台,谁都可以发布信息。所以要建立和完善信息发布机制,对微信平台的管理要实行专人专管,经审核后的信息方可发布,因此,该矿指定培训科科长负责信息的审核和发布工作,传播正能量,弘扬优秀的企业文化。

2.信息环境。微信公众平台必须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环境作保障,给信息整合提供坚实的基础。首先是硬件方面的建设,比如信息发布平台中,要配备联入互联网的电脑、相机或者带摄像头的手机等,硬件设备的配备要有全面的计划,随着微信使用者数量的增加,该矿准备在职工所在区队内增设无线路由设备,让WIFI信号遍布整个单位,这样,职工在区队会议室就可以不必担心流量而充分利用微信平台获取信息;软件方面目前不必考虑太多,只要手机上安装微信软件即可。

(二)多角度挖掘培训信息

新桥煤矿为了充分挖掘培训信息,微信公众平台分栏目开发挖掘培训信息。应知应会小课堂、应急培训小贴士、身边事故惊险回眸、安全警示画中话、责任意识提升、管理之道、经典语录等栏目,发布煤矿五大自然灾害、矿工自救互救、“十零”安全理念体系等安全知识和企业安全文化理念,发布事故案例和警示录,警醒职工时时注意安全,发布有关责任意识提升的优秀文章、管理名言、管理寓言故事等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干部职工可以各取所需,使安全教育培训更具有针对性。

四、结语

微信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信息交流、人际沟通、社会行为的方式。同时为该矿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开辟了新途径与新尝试。作为煤矿安全培训工作者,与时俱进,创建新的培训工作方法,无疑是安全教育工作的一种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杨敏.微信对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2012.06.

[2]何珊.微信在警务信息处理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8.

公众安全感工作总结 篇4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县公众安全感会议精神,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提升公众安全感领导小组,并召开了全体镇干部、村委会书记和主任、社区片警工作会议,通过“八项措施”切实提升我镇公众安全感。

一、开展矛盾问题“大化解”,积极调处矛盾纠纷

进一步规范和落实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工作机制,调动工会、团委、妇联等各方面力量,形成镇综治办、派出所、各村委会(街道)共同化解矛盾的有效机制,严格落实领导包案,制定化解办法,开展包村、组干部进寻常百姓家活动。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治安问题,化解一批关系群众利益的社会矛盾。

二、开展街面治安“大巡逻”,编织“公众安全感”网络 充分发挥公安派出所的作用,加强治安巡防、消防巡查、应急处突和服务群众的工作实效。发挥“天网工程”作用,落实视频巡逻点到制,治安卡点发挥盘查、堵截作用,提高震慑力、威慑力。加大全镇主干道路面巡逻频率,提高街面见警率,降低发案率。组织镇、村义务巡防队伍、参与小街小巷义务治安巡防服务,发挥群防群治队伍的作用,加强镇、村小街小巷巡逻,确保巡逻不留死角、防控不留盲区,努力提高全镇居民的安全防范意识。

三、开展民情夜访“大参与的集中大走访走访”,提升“公众安全感”指数

结合“相约周四、夜访连心”民情家访活动,以村委会为单位,开展由村委会干部牵头,挂点领导干部、片区民警活动。通过走访做好“四个一”:即上门上户做一次问候工作;向居民发一封公开信;征集一次意见和建议;收集村委会(街道)内每一户住户的固定电话号码。

四、开展安全防范“大宣讲”,营造“公众安全感”氛围 各村委会都组织了安全防范“小喇叭”、宣传小分队,在各自村委会(街道)内的小街小巷进行安全防范方面的知识宣传;动员综治群防群治队伍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力争取得扎实成效。各村委会至少悬挂2条横幅、每月刊出1期墙报、黑板报,大力宣传提升公众安全感方面的知识,有条件的还建立村委会永久性的综治宣传长廊;编写“提升公众安全感”信息,宣传各单位经验做法,表扬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五、开展各级干部“大帮扶”,促进“公众安全感”前移 由各村委会干部到镇综治办开展“公众安全感”提升帮扶工作,各村委会有相对固定人员直接参与社区公众公众安全感提升帮扶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挂点单位、村委会(街道)的职能优势,实行定人员、定职责、包项目、包达标、包见效的“两定三包”制度,做好公众安全感提升工作帮扶的配合、联络、协调等,尤其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六、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服务“公众安全感”提升 按照全镇统一安排,从年初起至今年年底,集中力量开展以整治村委会(街道)市容环境卫生和流动摊点为主要内容的城镇管理“大会战”活动。紧紧围绕宣传教育、集中整治、长效巩固三个阶段,着力突出东临公路,努力攻克学校周边、镇农贸市场、步行街、楼道庭院等整治难点。利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打一场城镇管理的攻坚战,提升居民群众的满意度,为群众营造一个舒适、整洁的生活工作环境,达到全镇面貌为之一新的效果。

七、开展电话模拟“大访问”,强化“公众安全感”措施 由镇综治办根据收集的固定电话号码,协助相关单位对各社区的公众安全感情况进行电话模拟访问,并根据调查情况进行排名通报。

八、开展明查暗访“大检查”,落实“公众安全感”责任 由镇综治委、纪委负责,组成专门督查组,对活动情况进行全面督查,发现对活动组织不严、开展不力,以及在公众安全感测评中有不良反应的单位,视情给予“通报批评”、“ 诫免谈话”、“限期整改”、“黄牌警告”、直至“一票否决”等处分,切实保障我镇公众安全感指数不断提升。

公众安全感工作总结 篇5

关于扎实做好提高我乡公众安全感工作的实施方案

各村委会、乡直各单位

为进一步推进平安建设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全面提升全乡公众安全感,维护全乡社会治安大局持续稳定,经乡党委、政府研究,特制定提升公众安全感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源头治理为根本,切实抓好我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努力提升我乡公众安全感。

二、工作目标:务必确保我乡下半年公众安全感指数达到100%,治安好转率达到100%。

三、工作措施

1、开展全乡范围内矛盾纠纷大排查,限期化解各类重大矛盾纠纷。

(1)、各村(居)委会、乡直各单位要围绕困难群众生活保障、邻里纠纷、山林权属纠纷、水利纠纷、土地纠纷、征地拆迁和涉法涉诉等群众反映的焦点问题进行排查梳理,逐一落实领导包案措施,限时化解。

(2)、各村委会、乡直各单位要对存在的“急、大、难”矛盾纠纷加大调解力度,坚决防止矛盾积淀、激化、杜绝民转

刑案件发生。

2、加强社会治安巡控,坚决遏制可防性案件的发生。乡社会治安巡防队要加强对重点部位、路口、地段、场所的巡逻,在原来的每逢圩日和重要节假日巡逻的基础上加大巡逻力度,实行重点村巡逻,要下到重点村巡逻。以打击农村小偷小摸、偷窃等各类社会治安问题。

3、加强宣传,营造浓厚的综治创建氛围。

(1)蔡坊乡司法所联合版石派出所等部门要坚持每月办一期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黑板报。

(2)各村委会要组织人员对辖区内的群众开展上门入户走访宣传活动,提高群众对综治创建的知晓率与参与率。

(3)各村委会要在辖区内悬挂或书写1-2条综治创建宣传标语。

(4)、派出所侦破各类治安案件要及时向群众反馈信息,以提升群众对我乡社会治安的满意度。

中共蔡坊乡委员会

2011年10月18日

主题词:综治创建工作公众安全感工作实施方案蔡坊乡党政办2011年10月18日印发

公众安全感工作总结 篇6

县直各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各社会单位:

近期,公共娱乐场所、商场市场、高层建筑等场所连续发生火灾,不仅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而且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为全面做好我县公众聚集场所火灾防控工作,深刻吸取事故教训,严防类似事故再次发生,根据公安部召开的《坚决遏制重特大火灾事故的紧急电视电话会议》的精神及临沧支队防火委员会关于转发《云南省防火安全委员会关于近期全国部分省市发生重特大火灾事故的情况通报》的通知,结合双江实际,制定本方案下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

一、专项整治的时间

2009年2月20日至4月20日。

二、专项整治的范围和重点内容

(一)专项整治的范围

专项整治的范围重点是向公众开放的下列室内场所: 1.录像厅、礼堂等演出、放映场所;

2.舞厅、卡拉OK厅、夜总会等歌舞娱乐场所; 3.酒吧、咖啡厅和具有娱乐功能的餐馆、茶馆等餐饮场所;

4.网吧、游艺场所;

5.洗浴馆、旱冰场、健身房等营业性健身、休闲场所。

(二)专项整治的重点内容

1.是否通过建筑工程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和开业前消防安全检查;

2.室内装修装饰材料是否符合消防安全要求,重点检查顶棚、墙面、地面装修材料以及窗帘、幕布,其燃烧性能等级是否符合《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公共场所阻燃制品及组件燃烧性能要求和标识》等国家标准要求;

3.建筑消防设施是否正常运行,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是否畅通,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是否完好有效;

4.是否制定消防安全制度,是否开展员工消防安全教育培训,是否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实施演练。

三、组织领导

为确保此次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有效展开,成立双江县公众聚集场所易燃可燃装修材料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双江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白光兴担任,副组长由双江县公安局副局长郑朝军担任,成员由县公安局、县文化局、县工商局、县安监局相关领导组成。领导小组在双江县消防大队设立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县消防大队大队长吴明强担任,领导小组负责对专项治理工作的统筹、组织、策划和检查、指导、验收。

四、专项整治的工作措施

(一)对未经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和开业前消防安全检查合格,擅自投入使用的公众聚集场所,公安消防部门要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法责令停产停业,文化、工商部门要依法予以取缔。

(二)对公众聚集场所采用聚氨酯类泡沫塑料等易燃可燃材料装修装饰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公安消防部门要依法责令停产停业,文化、工商部门要吊销娱乐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采用其他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材料装修装饰的,责令限期改正。

(三)对公众聚集场所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封堵,自动消防设施损坏,不能立即整改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法责令停产停业。

(四)对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制度不建立、消防安全责任不落实、员工不具备基本消防安全素质的,要依法责令限期改正。

(五)对公众聚集场所营业期间违法使用、燃放烟花爆竹的,依法责令立即改正。

(六)加大对建筑工程验收、公众聚集场所开业前检查装修材料的抽检频率和力度,对易燃、可燃装修材料必须抽检。

对有发生火灾事故危险,拒不改正的,公安机关要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对公众聚集场所的经营管理人员依法拘留。

五、专项整治的组织实施

(一)全面部署。公安派出所、文化、工商、安全监管部门要立即成立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机构,按照本方案的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职责,迅速部署开展工作。

(二)集中排查整治。公安派出所、文化、工商部门要按照工作职责对本地区所辖公众聚集场所消防行政许可文件、娱乐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办理情况进行集中清理核查,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全面清理盘点本地区公众聚集场所底数,对辖区的公众聚集场逐一排查,并逐一填写登记表,并全部登记造册建档。在此基础上,公安派出所、文化、安全监管等部门要组成联合检查组,对照专项整治的重点内容对本地区公众聚集场所逐一排查。对排查出的火灾隐患和消防安全违法行为,要责令单位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要督促单位落实整改方案、整改责任、整改措施、整改时间和整改资金,制定应急预案;对单位难以自行完成整改的,要提请政府挂牌督办,确保按期消除隐患。排查整治工作要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对排查的每处公众聚集场所均要如实记载检查人员的姓名、检查时间、检查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整改意见,并存档备查。

(三)检查验收。4月10日前,县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将对治理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实地抽查公众聚集场所的数量不少于所有公众聚集场所总数的20%。对检查验收发现整治不到位、公众聚集场所存在易燃可燃材料装修装饰的地区,将责令重新组织排查整治。

六、专项整治的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精心组织部署。领导小组要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本着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充分认识这次专项整治的重要意义,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工作方案,细化工作要求,明确工作措施,立即组织开展排查整治工作。

(二)强化部门联动,形成整治合力。公安派出所、文化、工商、安全监管部门要严格履行各自工作职责,加强沟通协调,通力协作配合,由公安部门牵头建立部门定期信息沟通和联合执法机制,及时通报专项整治工作进展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加强和改进的工作措施,形成执法合力。

(三)严格依法整治,强化服务意识。专项整治必须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对发现的重大问题要坚决依法整治,绝不手软。同时,要按照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的要求,在严格执法的基础上强化服务意识,积极为存在问题的业主、单位制定切实可行、经济合理的整改方案和措施,最大限度地实现监督执法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四)加强督促检查,落实工作责任。要建立专项整治工作领导责任制,层层分解落实工作责任,切实将工作任务落实到各个岗位、落实到每个环节。要加大专项整治工作督促检查的力度,被督查发现未按要求开展整治、工作不到位、措施不落实的,将严格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对未在规定时间完成专项整治任务的,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要停职检查;对因工作失职特别是又因易燃可燃装修材料造成公众聚集场所群死群伤火灾事故的,将严格实行责任倒查,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责任。

(五)巩固整治成果,建立长效机制。要树立“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的指导思想,将专项整治工作与新修订《消防法》宣传贯彻工作结合起来,全力加强消防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大力宣传消防法律法规,普及消防安全常识和逃生自救技能,增强全民消防安全素质;要认真总结专项整治中发现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制定、修订有关法规,完善有关制度,不断健全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要坚决巩固专项整治工作成果,为全国“两会”、建国60周年大庆等重要活动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要于3月8日前完成对辖区内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情况的全面排查,准确掌握本地区公众聚集场所的基本情况和消防安全状况,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并于3月10日将本县专项整治排查工作情况及统计表报县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于4月20日前将专项整治工作总结书面报县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试论食品安全监管中公众参与问题 篇7

此时最主要的管制来自于政府,要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来规范食品市场。但是,从近几年频频发生问题食品的情况看,在种类繁多、范围很广的食品安全领域,政府部门的监管是远远不够的。保障食品安全,是政府的责任、企业的责任,同时也需要社会公众积极参与。

一、对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地位的认识

公众参与,通常又称公民参与、公共参与,就是公民试图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一切活动。公众参与有三个基本要素。一是参与的主体。公众参与的主体是全体公民,既包括作为个体的公民,也包括由个体公民组成的各种民间组织。二是参与的领域。社会中存在一个公民可以合法参与的公共领域,这一公共领域的主要特征是公共利益和公共理性的存在。三是参与的渠道。社会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渠道,公民可以通过这些渠道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也就是说消费者可以通过个体、组织(消费者协会、食品行业协会、食品质量检测检验机构等)和新闻媒体的形式参与到食品安全这一公共领域的监管中。所以公众参与,本质上指的消费者参与。事实是,相对于食品经营者,消费者明显处于弱势地位。一方面,出于单纯追求自身利益的考虑,居于信息优势地位的一方,会甘愿冒“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以“劣质产品驱逐优质产品”,进而,导致市场交易食品的平均质量下降,损害另一方的利益。另一方面,相对于食品经营者(特别是大型食品企业),在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消费者的经济实力和诉讼能力通常处于弱势,由此导致消费者不能很好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然而,消费者虽然处于弱势地位,但消费者所具有的以下“特质”,决定其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并不是“无所作为”:第一,消费者最具主观能动性。消费者作为食品安全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同时,也是食品安全事件中最大的受害者。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有着天然的利益动力,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也最为强烈,因此消费者必然成为食品安全治理中最坚定、最积极的力量。第二,消费者掌握着“一手”的经验性信息。由于食品是一种经验品,消费者通过对食品的购买、消费,能够切实感知到食品的相关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讲,消费者是食品安全最敏锐的察觉者和最切身的体验者。消费者所拥有的经验性信息(主要表现为食品经营者的违法信息)往往是监管部门所缺乏的,辅之以合理的信息反馈机制,能够促进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有效开展。第三,在信息的扩散上,消费者的能量巨大。由于消费者之间存在信息沟通,且由于食品消费属于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的特殊消费,因此,食品安全市场的信息扩散效应非常之大,以至于会让企业因为信任危机而濒临破产、倒闭,或产品被关联品逐渐替代而最终退市(三鹿集团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二、完善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思路

(一)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公示制度

在市场中,只有食品提供者才确切地知道食品质量安全水平,而提供者为了谋取最大利润,倾向于降低质量安全标准,而质量安全标准降低之后食品的质量问题就会逐渐暴露出来,消费者进而对食品的评价降低、支付意愿减小,如果没有恰当的机制,企业会进一步降低质量标准以减少成本,结果形成不安全食品充斥的“柠檬市场”。食品市场中,消费者没有足够的能力或需付出巨大的成本对食品进行甄别,为了维持市场的存在,需要食品企业主动披露食品安全信息,比如第三方对企业考核,展示企业的生产过程,颁发相关的资质认证,在企业主动披露的同时政府要加强对虚假食品广告企业的惩处力度;建立公众信息平台。按照欧盟的经验,食品安全信息应是来源广泛、数量庞大、客观真实并公开供公众获知,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知情权主要通过公众信息平台,由独立的科学检验机构为技术支持,否则无法制止掺假制假、以次充好行为,也无法验证食品安全信息的真实性。

在我国,要改变信息获得权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现象,须在法律上规定企业公开食品相关信息义务。应该披露的信息既包括食品经营者提供的产品信息,也包括政府履行监管职责作出决策的依据、结果,以及对食品安全风险、事故处理的措施等,并且随时接受公众要求公布有关食品安全信息的申请。因此,建议食品安全信息应朝着公众与政府互动的方向发展,而要达到这些要求,需要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将现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上升为法律。

(二)降低公众参与成本

由于公众与食品经营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公众处于弱势地位是必然的。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去收集与食品安全相关的信息。因此,公众必然要付出信息交易成本,其中包括搜寻成本和分析成本,就单个食品消费者来说,搜寻信息和分析信息都是一个完整的信息交易成本。若仅仅依靠消费者个体力量来平衡信息不对称差距,其必须付出极高昂的代价。食品市场是“一对多、多对多”的市场,而不是一个“一对一”的市场,消费者在获取相关信息后会对各种食品进行比较、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就会增加成本。就整个社会而言,如果每个消费者都去付出一个完整的信息成本来搜寻、分析信息,关键是这些信息当中的大部分可能是相同的,这就造成了巨大的社会资源的浪费。

因此,必须降低公众参与成本。可以通过引导公众食品安全信息的需求,宣传和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指导群众如何判断食品有问题,及时发现问题食品后的处置方法,进而有针对性举报揭发,有能力和知识去参与食品安全监管;建立维权举报成本补偿机制,对消费者、举报人因维权、举报发生的交通费等基本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按实凭票补偿,减少不必要的额外支出;《食品安全法》应确定公众参与监督的对象、途径等内容,赋予公众切实的参与资格,为公众参与提供事后救济的保障性措施,解决公众后顾之忧(如遭受打击报复等)。

(三)完善食品行业协会建设

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监管应该多以组织的形式,可以增强参与的效果,行业协会便是很好的一个参与形式。《食品安全法》第7条规定:“食品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引导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生产经营,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宣传、普及食品安全知识。”从发达国家实际经验来看,食品行业协会既是实现行业自律,规范行业行为,开展行业服务,保障公平竞争的社会组织,又是社会多元利益的协调机构,沟通政府,也是企业和市场的桥梁与纽带,大量的实践业已证明,作为独立于政府与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之外的“第三方监管”,食品行业协会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有效弥补食品安全治理领域政府与市场的“双重失灵”。

药品召回制:编织公众用药安全网 篇8

药品召回网上征意见

9月19日,《药品召回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简称《办法》)挂在了国家药监局的网站上。一时间,我国的药品召回成为全社会广为关注的话题。

药品召回是指药品生产企业按照规定的程序收回已上市销售的存在安全隐患的药品的行为。《办法》指出,药品生产企业是药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药品召回制度,依照规定召回存在安全隐患的药品,并承担相应费用。

《办法》规定,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药品质量监测系统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收集、记录药品的质量问题与药品不良反应信息。药品经营企业、使用单位发现其经营、使用的产品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立即停止销售或者使用该药品,通知药品生产企业或者供货商,并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该《办法》将药品召回分为主动召回和责令召回,并将召回分为三级:

一级召回:使用该药品可能引起严重健康损害或者死亡的;

二级召回:使用该药品可能引起暂时的或者可逆的健康损害的;

三级召回:使用该药品一般不会引起健康损害,但由于其他原因需要收回的。

按照规定,一级召回在1日内,二级召回在3日内,三级召回在7日内。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向所在地的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调查评估报告和召回计划;药品生产企业实施一级召回的,应当同时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上述资料。

《办法》规定,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对收集的信息或者管理部门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对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药品进行调查评估,确认药品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决定召回,并立即通知有关药品经营企业、使用单位停止销售和使用。必要时还应当发布公众警示,提醒公众关注被召回产品存在的健康伤害。国家或者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现药品存在安全隐患,认为应当召回而药品生产企业未实施的,应当责令药品生产企业召回药品。情况紧急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发布公告,要求药品经营企业、使用单位及个人停止销售和使用该药品。

《办法》要求,药品生产企业应当依法处理召回的药品。药品包装标签说明书内容或者设计印制存在缺陷的,可以在更正后重新上市销售;根据有关规定应当销毁的药品,应当在监督管理部门监督下予以销毁。

“药品召回制度在国内呼声已久,现征求意见稿出台,意味着国内药品召回制度已经正式成型了。”社会各界人士对于国家药监局(SFDA)9月19日公布的《办法》如是判断。

问题药召回势在必行

据了解,药品召回制度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就被引入药品监管中,是国际上盛行的、非常成熟的一种针对缺陷药品管理的有效模式。目前,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及欧盟等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相关的问题药品召回制度。

近年来,我国武汉、北京、上海等地相继出台了地方性药品召回制度,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没有统一的、权威的、可依据的标准作参照和有力的国家法律法规支持,仍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推行效果和影响力都很有限。因此,建立全国的、正式的药品召回制度,已成为规范我国药品市场、保障国民用药安全的当务之急。

的确,在我国,药品召回管理一直是个空白。早在2000年11月14日,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暂停使用和销售含苯丙醇胺的药品制剂的通知时,要求国家出台药品召回制度的呼声开始渐起。之后,龙胆泻肝丸造成尿毒症事件、“齐二药”假药案件、“欣弗”劣药事件等一系列药品安全事件的相继发生,出台药品召回制度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今年7月26日,《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的颁布为出台药品召回管理规章指出了方向。按照国家药监局安排,此次为药品召回制度征求意见建议将截至9月27日,随后该局将适当对《药品召回管理办法》进行修改并择期公布。

“国家药监局能响应民意,快速推出药品召回制度,反映了政府部门办事效率的提高。”有专家如是评价。

毫无疑问,《办法》的制定并最终实施,有利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有利于药品监管制度的完善,促进药品市场秩序的规范;有利于促进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加强管理,提高质量意识,将促使我国药品市场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另外,在法律专家看来,该《办法》内容同样适用于进口药品,将有望使得药品领域不再出现像汽车、电子进日产品曾经出现的歧视性不召回现象。

业内专家表示,国外企业通常自身都有完善的召回制度,但由于中国没有建立专门的召回体制,导致国外企业在全球召回,惟独不在中国召回问题产品的现象。由于药品涉及国民安全,对进口药品也施行召回制度很有必要。

按照《办法》的规定,进口药品的召回将由国外药品生产企业在中国境内指定法人机构作为其代理人,由其代理人负责召回。

破冰后还需多方努力

一项制度还未实施就引起如此关注,可见药品召回的影响面之大。国家药监局一位工作人员对此解释说:“一是问题药品的召回在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可依据的、统一标准的、正式的规章制度,二是药品召回的话题社会关注已久。”

坚冰虽然被打破,但要真正做好药品召回工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依据《办法》,药品生产企业承担相应费用。针对这项硬性规定,一家民营制药企业的老总认为,要求企业主动召回,国家应该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他说:“药品安全是一个大问题,不是一纸召回就可以改变的。”这位老总说:“在现有环境下,企业利润被进一步摊薄,如果要求每一个生产企业都要建立质量监控和不良反应监测报告体系,那么相关部门在药品定价和招标环节就要考虑到这方面的隐性成本。”

另一个现实的状况是,中国药品流通领域的混乱状况,不但使药品价格高高在上,也为实施药品召回平添了诸多难处。很多企业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的药卖到哪里去了。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国内制药企业现有6000多家,大型企业只有300余家,还有1000多家仍在亏损中挣扎。这些企业中有多少能负担起召回成本呢?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在“欣弗”事件爆发后,面临着3500多万元的召回成本,这还不包括自身停产的损失,该公司懂事长裘祖贻也因药厂陷入困境而自杀。

对此,业内专家庄一强认为,药品流通

体制改革中,政府有必要要求企业建立药品召回制度,并且费用确实应该由企业出,因为召回所需费用是企业产品制造的合理成本。但现在的问题在于,之前我们没有将召回的隐性成本加入到成本核算,这需要转变观念,转变做法。

海军总医院主任药师孙忠实表示,对于勇于承担责任的企业,应该对它的行为进行褒扬。在国外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都建立有药品不良反应补偿基金制度。所有加入联盟的企业会拿出每年收益的7%左右(各国标准不同)进行汇总后用于可能的对药品受害者的补偿,这一举措也使企业免除了后顾之忧。

国家药监局证实:2006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达369392份。这近37万份病例中有多少是由于药品引起的,又有多少药品实施了召回,目前没有权威数据。专家认为,药品召回是一个很好的制度,但也需要配套措施的跟进。他们说:“我们说四个轮子走路,这四个‘轮子’是行政监管、行政处罚、民事赔偿和消费者自身权益保护。”追求药品安全,说到底是为了保护社会公众的健康,药品出现不良反应后,如何保护受害者的利益,是必须解决的课题。

相关链接

拜耳召回拜斯亭

2001年8月,德国制药巨头拜耳公司公开承认,世界上发生的50多个死亡病例与该公司生产的降低胆固醇药物西立伐他汀(拜斯亭)有联系。拜耳会司主动在全球暂停这种药品的销售。拜斯亭的停销及回收使拜耳蒙受了10亿欧元的损失。

默沙东召回万络

2004年9月,默沙东公司对外宣布,将对其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王牌药物万络(罗非昔布)实施全球召回,原因是服用万络18个月以上可能会导致心脏病和中风几率升高。10月1日,万络全球召回计划开始实施。此后不久,默沙东(中国)的经销商存货回收也启动,据说默沙东因此损失70亿美金。

国内首例药品召回

公众安全感整改措施 篇9

整 改 措 施

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就没有群众的安居乐业。为此,提高公共安全感和群众满意度是广大群众的迫切要求,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我局始终把人民满意作为检验司法行政工作的根本标准,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不断改进司法行政工作和提高广大群众对平安建设和社会综治工作参与率、满意率和认同感,以宣传职能、履行职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重点,强化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落实目标责任,切实解决好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突出问题。

一、基本情况

2012年,我局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要求,服务社会促发展,维护稳定促和谐,履职尽责,把公众安全感工作纳入常规工作,加大职能宣传力度,建立了月例会汇报制度,结合干部作风整治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等各项活动,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并将公众安全感工作测评结果作为年终司法所考评的重要依据。

从2012年下半年上饶市“公众安全感”司法机构满意度排序表上看,各司法所工作实绩良莠不齐,其中海口司法所、花桥司法所、李宅司法所、万村司法所、新营司法所并列第一,黄柏司法所、银城司法所、龙头山司法所排名靠后。

二、发现问题找差距

公众安全感和群众满意度测评,促进创新管理创新、构建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指标,更是发现问题的重要方法。从2012年下半年开展的“政法机关”根据测评结果看,群众对我市的社会治 安环境总体比较满意。公众安全感工作成绩明显,问题也依然存在,其中对司法行政机关“不了解”的就占六成。

问题一:从电话测评结果看,问题主要集中在对司法行政机关不了解,把司法行政机关理解成法检等司法部门,问题二:在公众安全感测评中,公务人员形象作风受到广泛关注,问题三:社区矫正、法律服务及法律援助工作中存在不公平现象。

问题四:

三、深入剖析找原因

为做好提升公众安全感工作,我局针对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基层力量单薄,工作开展有限。目前,全市共有基层司法所14个,工作人员仅27人,严重缺编,交通工具缺乏,各乡镇人口散,地域面积大,给工作开展带来一定的难度。全市司法所公务用车数量为0,大大影响了司法所审前调查(特别是跨省审前调查)、调处纠纷的顺利开展。近两年,基层司法所正处在起步上升阶段,基层基础建设、办公设备等方面得到大大改善。但由于受历史、自然和德兴财力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基层建设仍是相对滞后,办公条件相对较差,同比下,基层公安派出所基本完成了第三轮队所建设。

2、工作经费紧张,职能宣传受限。主要表现在社区矫正压力大,难管、脱管、漏管,拨给每个基层司法所的工作经费是1万元/年,而光是矛盾排查、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和法律援助就 2 需要大量的财力支持,再加上对基层设施维护的费用,工作经费是远远不够的,严重影响了基层司法所工作的顺利开展,职能宣传严重受限,因此群众对司法行政职能仍然陌生。2012年9月至11月,市政法委通过拨打电话进行了(首轮)政法机关公众安全感大摸底、大测评。据统计全市六乡(拨打成功)的数据结果显示,对司法行政机关评价为一般以上的396个,占电话总数的,33.14%,不了解的739个,占电话总数61.41%。从测评数据上看,群众对司法行政职能不了解的占了三分之二,显然不利于职能的发挥和工作的开展,只有了解、沟通、理解,才能得到群众对工作的力量支持。

3、工作方法传统,工作实绩难以突破。近几年,各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通过招录上岗,对司法行政工作仍然陌生,开展工作是边学边做,工作方法较为传统,如法制宣传不到位,往往走形式,“点到为止”,工作实绩便难以突破。

4、职权相对薄弱,社会影响力先天不足。各乡镇设立司法所2004年才全面铺开,当时定为乡镇的内设机关,所长由当地政府的工作人员兼任。2010年,按照司法部、省司法厅的有关文件精神,经市编委批准我市13个司法所作为司法局在乡镇(街)的派出机构,定编均为3人,实行市司法局和乡镇(街)双重领导,鉴于基层司法行政建设起步较晚,且承担基层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普法教育等服务性职能,职权相对薄弱,社会影响力先天不足。

四、整改措施找方法

我局将紧密结合司法行政工作实际,在做好提升公众安全感 3 工作上,进一步统一思想,凝心聚力,落实整改措施,明确任务,分片负责,始终坚持群众路线,重点加强基层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扩大人民调解、法制宣传、社矫安帮、公证服务、法律援助、队伍建设的影响力,实现动作快、措施实、形式活。

1、做实“一个宣传”。加强司法行政文化建设,发挥司法行政文化软实力。以多种形式广泛进行职能宣传,做到规定动作扎实推进,自选动作有创新。一是加大媒体宣传,充分利用好铜都网、铜都报、电视台和各级政法网等媒体,大量报道司法行政新闻信息。二是通过集中法律宣传和法律咨询活动,定于5月和10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次全面宣传,深入开展“法律六进”,重点送法下乡进村,把法制宣传和职能宣传并行开展。三是进行典型宣传。各司法所要做好法律服务专题节目,对先进典型事迹进行正面宣传,借助一些典型的人民调解案例的报导。四是利用综治先进平台,发送普法活动信息,并收集意见和建议。

2、把握“两个重点”。一是重点区域。根据测评结果,今年重点在香屯、银城、昄大、花桥、新营、黄柏、泗洲等乡镇进行公众安全工作,要求各司法所务必摸清各村固定电话,进行针对性的职能宣传,法律服务和矛盾纠纷排查。二是重点内容。在基层宣传司法行政职能上把握重点,以矛盾排查、普法为抓手,争取上级和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使服务为民体现在司法行政工作中,努力使广大群众了解和共同关心司法行政和公众安全建设。通过发动村(社区)干部做好农村宣传,重点发放宣传单、便民服务卡,着重加强青少年、无业人员等群体的普法教育工作,突出法律援助及法律服务惠民业务,向社会发一封公开信,详细介 4 绍本部门的职能,提高社会对司法行政的知晓率,增加群众对司法行政的满意度。

3、强化“一个精神、两个能力”。一是实干精神。空谈误事,实干兴业。做实日常工作,加强基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深入群众,以点带面,过程与结果并重。完善和推进社区监管中心、医患纠纷调处中心和法律援助中心等示范服务窗口建设,不断提高法律为民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完善领导岗位风险预警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基层执法人员思想出偏差、作风出问题;继续推行公开服务承诺制,把司法所工作更加透明,提高服务质量。二是调研能力。提升调研能力,突出公众安全感工作的重点和针对性,组织干部开展公众安全感调查,上门入户访民情、听民声、察民意、解民忧;开展“大回访”活动,借 “干部接访”和干部作风整治活动之机,对来访对象、法律援助受援人、社区矫正对象、调解对象当事人进行“回访”活动,对问题进行梳理建档,做到及时发现、限期整改,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和改进工作。三是创新能力。继推出开通官方微博、法律援助工作QQ群等工作新方法后,进一步完善奖励措施,巩固创新成果,创新传统工作方法,挖掘基层宣传力量,组建民间宣传队伍,如社区矫正志愿者。今年在宣传工作上尝试与剧团合作,将司法行政职能以戏剧、小品形式在广大农村宣传。

上一篇:奥尔夫音乐教案小星星下一篇:实验课程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