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课程模块

2024-06-05

实验课程模块(精选10篇)

实验课程模块 篇1

无机化学是五年制高职药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无机化学实验是无机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医学基础实验课程。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态度、训练科学方法等方面, 具有课堂讲授等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无机化学实验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 我们对五年制高职药学专业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现状进行了相关调查, 并对课程体系进行模块化建构。

1 五年制高职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现状

1.1 实验课程设置是理论教学的附庸

现有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是依照理论课程设置的, 在具体安排上需要尽量保证与理论课程设置的一致性。因此, 实验课程往往过于依附对课堂教学的补充, 把实验教学看成是理论教学的附属品, 而忽视了实验课程本身的规律、特点及所发挥作用, 很难彰显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价值。

1.2 实验内容陈旧

由于将实验课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 使得依附于理论教学的验证性实验多, 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研究性、设计性实验少;孤立的单元性操作多, 综合性实验少。

1.3 实验教学模式单一

实验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只能根据实验指导书或实验前教师交待、规定的方法和步骤, 按部就班、“照方抓药”进行实验, 最后把实验结果写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1.4 实验评价体系不完善

无机化学实验是依附于理论课程, 实验成绩只占无机化学总成绩的20%。无机化学实验考核主要是以学生在实验中是否按操作规程进行实验、完成实验报告的情况来确定实验成绩, 这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水平。许多学生认为实验是凭指导教师印象或仅以实验报告来评分, 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从思想上不重视实验、做实验时积极性不高、课后抄袭实验报告等。

由此看出, 实验教学效果不容乐观, 与教师期望、课程作用、学生职业要求相差甚远, 课程设置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因此, 必须突破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桎梏, 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2 五年制高职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模块建构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 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比重, 要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 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我们以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先导, 以五年制高职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依据, 对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2.1 设置教学模块, 优化课程体系

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我们将现有的无机化学实验课程体系按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创新的顺序重新整合, 在保证经典、精华和必要的实验基本技能训练基础上, 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以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所学知识为基础, 融素质教育与专业培养、知识获取与技能训练、实验教学与创新精神为一体的精选实验内容。并依据无机化学的学科特点和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将实验内容设为基本技能训练型实验、经典理论与性质验证型实验和综合及设计探索型实验三大模块[1] (见表1) 。形成一个既有明确的教学要求, 又与教学内容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独立于理论教学模块化实验教学体系, 使学生在一年级学习中就打下良好基础。切实提高知识应用性、技能连贯性、训练有效性, 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创新提供较大空间。

2.2 规范实验操作, 掌握基本技能

从学生第一次进实验室开始, 注重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团结协作的科学态度。对无机化学实验室规则、安全守则及事故预防、药品的取用和保管、仪器的使用和维护、数据记录和实验报告的书写等都要正确指导、严格训练。在基本操作训练过程中, 教师要以规范化的操作、严谨的科学态度给学生树立榜样。譬如, 在学生第一次接触移液管时, 首先让学生观察其整体结构并思考: (1) 如何选择仪器型号; (2) 对选好的仪器应做哪些准备工作才能保证移取的液体浓度保持恒定; (3) 移液、放液时应如何操作; (4) 能否用其移取热的液体等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启迪、示范和指导, 使学生遵照操作规范和要求把握仪器操作要领, 并通过实践操作, 掌握基本操作技能。

2.3 改进教学方法, 加强能力培养

无机化学实验目的, 不仅要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和实验技术,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实验内容进行直观演示, 演示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实验的开始, 学生天生就有很强的模仿性, 他们观看了演示实验后, 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 更希望有自己动手模仿的机会, 模仿是创新的起步。在实验指导中, 运用启发式教学, 从实验本身特点出发, 针对学生实际, 从思路、方法和技巧上排除学生认识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在启发时, 要点明主题, 语义要明晰, 不可模棱两可;要引导学生思考, 不宜采取命令式;对操作要领应给出简明的操作指导语, 便于学生领会践行[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定向观察、思考和有序操作, 提高他们的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教学模式上, 提倡探究性即按“问题→讨论→实验→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譬如, 针对日常生活中出现将亚硝酸钠误认为氯化钠食用导致中毒的实例, 教师提前一周将鉴别亚硝酸钠和氯化钠的实验任务布置给学生, 由学生查阅资料, 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对其方案进行评价、指导。归纳出可行性方案: (1) 用酒精灯加热:亚硝酸钠熔点271℃, 分解温度320℃;氯化钠的熔点为801℃, 沸点1 413℃。用酒精灯对2种试样分别加热, 一支试管内的粉末熔化。另一支试管在同样的加热时间内几乎不变。 (2) 与硫酸反应:亚硝酸钠与硫酸反应, 生成亚硝酸, 亚硝酸不稳定, 立即分解, 产生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氯化钠与硫酸不反应。2NaNO2+H2SO4=NO↑+NO2↑+Na2SO4+H2O。 (3) 与KI反应:亚硝酸钠与KI反应, 生成单质碘, 碘遇淀粉水溶液显蓝色, 2NaNO2+2KI+2H2SO4=2NO+I2+Na2SO4+K2SO4+2H2O。氯化钠与KI不反应。 (4) 与KMnO4溶液反应:亚硝酸钠与KMnO4溶液反应, 使KMnO4溶液紫红色立即褪去, 5NO2-+2MnO4-+6H+=5NO3-+2Mn2++3H2O。氯化钠不立即与KMnO4溶液反应。 (5) 与AgNO3溶液反应:亚硝酸钠、氯化钠都与AgNO3溶液反应, 生成难溶于水的白色沉淀, 但白色的AgCl沉淀不溶于稀硝酸。对所列方案从经济、环保、简单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以达到思维求异、方案求优的效果[3], 然后由学生自己完成实验。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科学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4 完善评价体系, 培养良好素质

为了达到实验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向应用型、能力型、素质型方向发展, 我们将无机化学实验课程单独开设, 独立考核计分。并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实验课程要求, 建立起一套评价体系, 学生的实验成绩由平时实验、期末实验考试成绩综合评定 (见图1) 。

上述评价体系, 体现了评价过程和结果并重的指导思想。对学生进行实验成绩评价时, 在严格进行期末实验考核的同时, 尤其注重平时实验成绩的考核;既考核知识和技能, 又注重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的评价。期末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笔试内容主要围绕课程掌握的基本知识设计一些启迪学生思维的主、客观试题。如一些实验异常现象分析、操作条件控制、操作方法选择等。操作考核由教师拟定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操作试题, 由学生随机抽题,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操作任务, 当场上交实验报告。根据操作是否规范、结果是否正确、方案是否合理等, 进行客观、公正评价。这样的评价体系不仅促使学生重视每一项实验、基本操作和实验环节, 而且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对无机化学实验理论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促进学生良好素质的养成。

摘要:针对五年制高职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现状, 依据高职培养目标, 从设置教学模块、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讨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模块建构。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模块建构

参考文献

[1]陆国志, 徐占林, 贾树勇, 等.高师化学实验教学整体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4) :88~90.

[2]刘知新.化学教学系统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3]别同玉.迁移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科教育, 2002, (1) :37~40.

实验课程模块 篇2

【关键词】LIMS;GLP实验室;模块

良好实验室规范即Good Laboratory Practice,简称GLP。农药GLP实验室是指试验项目的计划、实验、监督、记录、归档和报告等组织程序和试验条件的质量体系符合《农药环境评价良好实验室规范》的实验室[1]。其中质量保证部门在GLP系统中是一个特殊的部门,它作为独立于实验之外“第三者”角度对项目进行监督,从而保证实验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农药环境检测项目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周期短、项目数量多、检测频繁,质量保证人员(QA)也很难在各个环节都能够及时全面地进行监控。如何更有效地降低实验出错的风险,确保各个环节严格按照GLP要求呢?实验室信息系统(LIMS)的引进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1、简介

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简称LIMS,是一个集现代化管理思想与基于计算机的高速数据处理技术、海量数据存储技术、宽带传输网络技术、自动化仪器分析技术于一体,以实验室业务和管理工作为核心,遵循实验室管理国际规范,实现对实验室全方位的科学、统一、有序和高效管理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2]。LIMS按照其功能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粹数据管理型,一类是实验室全面管理型。在这里主要介绍第二类。

2、概念模型

美国试验与材料学会(ASTM)于2006年修订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标准指南》(E1578-06)中包括了最新的LIMS概念模型[3]。里面介绍了LIMS新概念模型具有核心功能、扩展功能、外部系统及将来功能。核心模块包括样品登陆、样品管理、配置管理、系统管理、核心实验室工作流程、数据存档、结果审核、报告管理。扩展功能包括人员管理、仪器设备管理、仪器数据采集、依从性管理、标签管理、预约管理、标准和试剂管理、财产目录管理、调查研究管理、工作量计划和实验室日程安排。这就是LIMS概念模型。

由于LIMS的应用领域比较广,不同实验室应用的LIMS都千差万别,要做出复杂、有层次的LIMS是需要实验室管理者和专业计算机工作者一起研发才可以完成。因此接下来本文不谈计算机系统专业要求,只介绍一下结合GLP实验室设计的LIMS系统核心模块。

3、GLP实验室LIMS设计

要设计GLP实验室LIMS,首先必须了解GLP实验室的检测工作流程,根据实际设计各模块。GLP工作流程:委托检测→样品接收→计划检测→正式检测→过程审核→数据录入→结果分析→记录审核→制作报告→报告审核→出具报告,从委托检测到出具报告,每一个环节都有对应的管理模块。

根据GLP实验室工作流程,设计的GLP实验室LIMS模块主要分为9个核心模块,包括样品管理、项目管理、配置管理、系统管理、质量管理、数据处理、报告管理、环境管理、档案管理,其中还有扩展模块。每个模块都有设置登录及权限,权限包括查询、修改、打印、上传、下载、申请、通知。系统扩展功能令用户可通过Email系统收到即时信息。

4、核心模块设计

(1)样品管理

样品管理涉及样品接收、分发、标识、留样、贮存、领用、回收、处理,该模块管理仅样品管理员可以更改内容,其他用户仅有查看权限无修改或补充权限。

工作流程是样品管理员核对样品及其相应信息后接收样品。样品管理员登陆模块录入委托方提供的信息和及实际样品信息。录入过程中须有质量保证人核对并签名作实。标识方面可使用条形码技术作为样品的唯一标识。样品进行管理后,实验室负责人(FM)下达计划检测任务,项目负责人(SD)便可登陆样品管理模块进行样品领取预约。预约后,检测人员才可领取样品。每个人均有自己特定的系统内身份识别信息(如指纹、特定ID等),样品管理模块将由样品管理员及时登记任何样品领取、归还、处理等操作事件。系统设计接入条形码扫描设备、条形码打印设备、射频卡等技术手段均可提高工作效率。

(2)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涉及项目评审、委托检测合同、主计划表维护、研究计划、项目进度、客户服务。由于涉及客户信息,所以只有FM、SD、QA及业务员才有权限查看,其他用户没有查看权限。

工作流程是业务员接到项目委托后,登陆入项目管理模块申请项目评审,FM及SD接到通知便可进行项目评审,评审通过后即可签订委托检测合同。系统可接入打印设备,部分信息可打印纸质版作为档案有期限地保存。委托关系建立后,样品进入管理阶段,FM收到通知便可下达计划检测任务,编写主计划表。SD登陆模块便可查看主计划表,编写研究计划,并上传至项目管理模块,同时打印纸质版交给检测人员进行正式检测。SD可定期更新项目进度,FM可随时对主计划表进行维护更新。

5、结语

LIMS技术目前实施的最大缺点就是成本要求相对较高,一般小型实验室经济上可能负担不起,开发难度大,其次是部分计算机专业技术还需要完善。但LIMS技术的发展是GLP检测实验室必然发展趋势,它将对实验室的检测质量和效率有很大帮助,特别是为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公正性提供更可靠的保证。随着农药检测行业的发展,LIMS技术可以更加纯熟地被应用在农药GLP实验室管理体系中,甚至是整个GLP实验室管理体系中。

参考文献

[1]陶传江,蔡磊明等.NY/T 1906-2010农药环境评价良好实验室规范[S].

[2]王群.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原理、技术与实施指南[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1-3.

[3]莫建芳.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与质量控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21(1):230-231.

项目基金

实验课程模块 篇3

一、合理重组, 融合教学——促进教学的有效化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依据课程标准, 创造性地、合理地使用教材, 提倡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 应充分发挥教材的工具性功能。《实验化学》模块以课题化的方式组织教材, 各专题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并以整合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 这就为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及学校实际情况及时、适度地调整部分课程内容提供了可能。合理重组, 融合教学, 要充分考虑各课程模块之间的相关性问题, 即保证各学科内容相关但不重复, 并能有效地整合为完备的化学课程内容体系。

1. 在必修模块中落实化学实验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化学必修模块课程目标指出:“学习必要的化学实验技能, 体验和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认识实验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因此, 在必修学习阶段重视落实化学实验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既能为必修模块中众多的探究式学习提供必要的保证, 又能分散知识点, 保证《实验化学》课题的顺利完成和实验的规范和安全。

如氯化钾和硝酸钠混合物中提纯硝酸钾的实验, 必修模块中只要求学生设计方案, 可考虑把《实验化学》模块专题1“制备硝酸钾晶体”实验插入本专题教学中进行, 这样做既能让学生经历一次完整的探究, 又能训练学生物质分离的操作技能, 同时又有利于节约课时, 帮助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技能体系。

2. 利用部分实验课题提高其它选修模块的探究效率

实验的教学功能不仅与实验内容、实验形式、实验呈现方式有关, 还与实验在教材中出现的位置有关。如物质性质的实验, 如果安排在相关性质介绍之后, 这个实验只能起到验证事实的作用;如果安排在相关性质介绍之前, 先提出问题, 并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寻找答案, 这个实验就具有了探究性。所以将部分实验课题穿插在其它选修模块中进行, 能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在探究中自主构建知识, 培养科学素养,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如《实验化学》专题2中“乙醇和苯酚的性质”、“苯酚和甲醛的反应”两个实验可在《有机化学基础》相应专题中进行研究。

3. 学会选择, 合理取舍, 促进有效教学

教师应在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 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 视学生水平、学校条件等因素, 有意识地对所有实验进行梳理、分类, 综合考虑, 有重点、有选择、高质量地完成一些重点实验, 把其它一些相似教学要求的实验改为演示实验、实验作业或研究性学习材料。

教师也可根据高中3年化学课程教学的总体部署, 将部分综合性实验课题放到高三总复习阶段, 以更好地体现教学效率。如专题3“物质的检验与鉴别”中的五个实验, 要求学生有丰富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 专题7“物质的制备与合成”中的四个实验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验综合能力。将这些专题安排在高三化学复习课中进行, 既可有效地优化教学节奏, 又可以极大地丰富高中复习教学的形式和内容, 增强学生在高三复习教学的“新鲜感”和“成功感”。

《实验化学》模块中的拓展课题主要是为对本课题的深入研究而设, 可作为部分学生课外活动或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在拓展课题中常常会介绍一些新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方法, 但这些新的知识和方法往往不是要求全体学生都必须掌握的, 因而这类拓展课题一般不必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内容, 可以考虑作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的选学内容。

二、合理组织教学,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目前学校的实验室配备和实验仪器、药品都是按原有化学课程体系配备的。由于近年来高中规模的急剧扩大, 一些学校甚至将实验室改成教室, 使原来不充裕的实验室更显得紧缺。因此, 在实验教学中要采用有效的组织策略, 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资源。

1. 教室和实验室相交替, 课内和课外相结合, 进行验证性实验教学

部分实验活动可在普通教室进行, 如实验原理的分析、讨论;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实验成果的展示和交流等。设计性学生实验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基础上依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内容设计实验, 组织策略为:确定实验课题→ (学生课外) 预习实验内容 (包括实验知识的预备、相关资料的查找) → (小组课外) 设计实验方案→ (师生教室) 审查实验方案→ (小组实验室) 实践实验设计→ (全班教室) 评价实验过程→ (小组课外) 撰写实验报告。同一个实验专题的数个实验课题可在不同的实验室同时布置, 使同年级的多个平行班可同时在不同的实验室交叉进行实验, 以缓解数个班级需同时使用同一个实验室的矛盾。一些拓展实验可课内分析原理、设计等, 学生课外自主去实验室完成实验。一些取材简单的趣味性拓展实验, 则可直接改成课外实验, 如用粉笔进行层析分离实验。使教室和实验室相交替, 课内和课外相结合, 提高实验室利用率。

2. 适当安排连堂课, 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

适当安排连堂课, 采用随堂实验进行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 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 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在实验教学中, 一定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只注重结果而不重视过程的习惯, 要允许学生犯错, 要给学生的实验探究留下最大的空间。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失败原因, 找出弥补措施并寻求最为合理的实验方案。

3. 全面开放实验室, 进行自主实验教学

对实验室的管理要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要充分发挥实验室、实验仪器和药品的作用。在保证实验安全、有序的前提下, 条件较好的学校应向学生开放化学实验室, 使化学实验室真正成为“全天候”的学生科学殿堂。这样做至少有这样一些至关重要的意义: (1) 由于个体存在差异, 在课堂上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能按时完成实验任务, 开放实验室可以提供给他们完成课堂实验的机会; (2) 学生大脑里一旦有了好的想法与设计时, 能及时的通过实验来验证, 这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3) 学生可利用空余时间参观实验室, 提前对一些新的仪器有了一定的感知, 可大大减轻日后实验的难度; (4) 可以消除学生对实验的神秘感, 让他们感觉到实验室就在身边, 实验仪器就在身边, 增加参与实验的愿望。

三、师生共同参与, 积极开发化学实验资源

《实验化学》模块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动手机会, 对学生实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为保证化学课程的全面实施, 学校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积极开发实验资源。

1. 充分开发校内实验资源

化学实验对于实现高中化学课程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应高度重视化学实验室建设, 配置必要的药品、仪器和设备, 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实验探究活动。要重视对化学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的培训, 建立和健全科学、规范的化学实验室管理体制。还可在教室设置实验角, 放置常用的、安全的实验药品, 让学生随时可以进行实验。

微型化学实验 (Microscale laboratory) 以药品用量少、仪器容量小、降低成本、减少污染、操作简单、方便省时、安全可靠、实验现象直观明显等优势在化学实验教学改革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有助于学生节约、环保等绿色理念的形成。课程标准中对实验技能的要求不再过分强调操作的规范化, 教师应引导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制作各种微型实验仪器。小制作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实验兴趣, 培养学生的设计、鉴赏能力和创新精神;人手一套微型化学实验仪器改善了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 由于其“小、快、灵”的特点, 使随堂实验、实验室分组实验、家庭小实验和课外活动实验等都得以开展, 有利于学生“在做中学”。如双氧水制备氧气实验可用青霉素瓶、注射器、输液管改制成如图所示的微型装置。

对教材实验进行调研、分析和整理, 从新的视角对原有的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方案和实验手段进行思考, 找出缺陷或不足, 给予改进与创新, 也包括根据一定的实验目的, 从零开始, 通过探究实验仪器、药品、装置和操作方案, 设计新实验。让实验生活化、趣味化, 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自制教具, 丰富学校的实验资源储备。

2. 构建信息平台, 开展虚拟实验

多媒体教学手段与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有机结合起来, 能充分发挥实验课的作用, 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实验观察能力, 实验分析能力。 (1) 用多媒体突破实验条件和时空限制。由于药品、仪器等缺乏不能进行的实验, 微观实验本质, 危险性较大, 历时较长, 以及一些化工生产过程等, 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为载体观察模拟实验现象, 了解实验过程。如介绍质谱仪、核磁共振仪、红外光谱仪等现代仪器在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研究中的应用。 (2) 利用多媒体技术强化学生实验的基本技能。由于实验室过大、实验仪器过小, 只通过讲解或演示实验器材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步骤, 不能达到让大多数学生掌握。可应用计算机技术, 将实验过程制成课件, 放大图像, 进行展示, 学生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整个实验过程, 并可以学习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如介绍电子天平、酸度计等仪器的使用方法。

3. 利用好校外实验资源

实验课程模块 篇4

关键词:职业背景,职业性体育模块选项,教学模式

當前,高职体育教学还是沿袭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近年来,有些高职院校虽然有针对性地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或研究,但具体到实际应用和操作层面上的却不多,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依然有很大的空间。为此,我们探索了能把学生的体育能力与她们的职业素养有机融为一体的模式。学生所选的专业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兴趣爱好,也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他的职业,就使得我们把体育课程的项目选修和学习专业联系在一起,实施职业性体育模块选项教学。

一、实施原则及步骤

本实验属校本课程建设,体现以人为本、彰显学生个性,同时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以湖南现代物流学院2007级公共管理系、信息系、物流管理系、经贸系、物流工程5个系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每个系2个教学班为实验组,采用职业性体育模块选项进行教学,另2个教学班为对照组,采用传统项目选修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咨询法、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

1,确立课程目标

职业性体育模块选项教学就是依据我国高职教育人才目标的定向性综合考虑当前社会、行业、企业对各个专业工种、职业岗位对学生身体、能力提出的不同要求来制定不同的教学模块,从中任选其中两项,以体育课的形式表现出来。

2,模块分类及特点

根据本院目前的专业设置分为物流管理、工程类、会计、信息类、酒店、商务英语类。

物流管理类要求具有一定的管理、组织和协调能力、能吃苦耐劳、性格坚忍、口才表达能力好、心理素质强、思维敏捷、社会交际广。

会计、信息类长期伏案与坐立,脑力劳动为主,主要是腕、指持续工作时间长,身体活动范围小,常处于静思状态。

酒店、商务英语类模块要求接待访谈、社会交往等,体力活动少,懂礼仪、形体气质好、社交能力强。

3,模块项目设置

酒店、商务英语类模块教学项目为健美操、形体与舞蹈、交谊舞、体育舞蹈;会计、信息类模块教学项目为太极、瑜伽、男子散打、女子防身术、交谊舞;物流管理、工程类模块教学项目为篮球、羽毛球、排球、足球、交谊舞。

4,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时间短,专业课程多,虽然教育部再三强调体育课的教学时数1 44学时,但据调查真正能实施的高职院校不太多,在这种形势下,体育工作者更要抱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抓时间、抓效率,充分发挥体育之功能,增强学生体质,为学生服务、为他们的未来职业服务。

2005年开始我院体育与健康课程进行系统性改革,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后,确定了改进方案。我们编制了《模块项目选修课程选课指南》,让每一个学生了解课程设置、授课时间、上课地点、教学内容、考核办法、任课教师等详细资料,同时选课前让每个学生填写志愿,根据学生的志愿,统筹规划,提出每一门课程的计划人数,然后实行计算机选课管理,学生根据模块项目选修课教学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自主选择模块项目选修课程,使知识结构更合理,体现职业特色。二年级采用学分制选修,按照模块项目的设置选取本人与上次选修不同的项目,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完成两项技能的基本要求,同时采用“俱乐部型”,集中开设一些模块选修项目内的有偿性课外俱乐部,以学生自我锻炼和提高为主,满足学生在某些项目上继续学习和提高的需要,同时也解决了二、三年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少、高校体育教学效益连续性差的问题。

二、实践结果及分析

1,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识

教学中通过教师传授丰富的体育知识,注重学生的思想认识,转变学生的体育观念,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观,使其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价值,在态度上发生根本的变化。

职业性体育模块教学是依据我国高职教育人才目标的定向性,综合考虑当前社会、行业、企业对各个专业工种、职业岗位对身体、能力提出的不同要求来制定出不同的教学模块,在课程设置上,模块教学项目根据实际合理组合,用一个体系加以贯通,在设计课程体系时,以发展职业能力为主线,在选择课程内容时,着眼于内容的价值,与职业岗位身体素质要求相吻合,与职业能力要求相适应。

2007年9月~2009年7月,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了4个学期的教学实践。通过发放调查表、访问座谈等方式了解课程对学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课程目标方面的影响。调查共发放调查表10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10份。

职业性体育模块选项的教学模式是依据《纲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大纲,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改革和试验。从上表可以看出,职业性体育模块选项的教学模式对《纲要》的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方面都有明显的提高。高职教育人才目标与《纲要》目标是一致的,因此,职业性体育模块选项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实现教育部《纲要》的课程目标,成为高职学生挑战自我、发掘自身潜能、发展职业能力的有效手段。

三、结论与建议

1,通过实验证实。“职业性体育模块选项的教学”是行之有效、符合职业教学特点,具有创新意义的一种教学模式。职业性体育模块教学改革,不仅满足了不同专业、工种对学生身体条件的特殊要求,而且能够促进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与技术,使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得以加强与提高。通过任务明确、目的清晰的职业性体育模块教学,摆脱了传统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以行业、企业、社会服务为立足点的教学目的。

2,职业性体育模块选项教学不同于职业性体育模块教学。职业性体育模块教学是根据模块内容按模块教学时数按部就班教学,而职业性体育模块选项的教学是在模块中选取两项适合职业特点的项目教学,避免职业性体育模块教学中因学时少而内容多造成学习不深人,不能达到终身体育的学习,更不能实现能力迁移,发展职业能力的不足。

3,“职业性体育模块选项教学”对教师专项水平、专业技术能力、执教水平、组织教法、思维创新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加大对体育教师的再培训、学习和经费投入是职业性体育模块能否成功的重要的先决条件。

4,在实践中采用这一模式时必须根据体育教师情况、场地设施、学生具体情况灵活安排,在同一时段最好安排不同专业的学生选项上课,从而合理分配专业老师。

实验课程模块 篇5

1、基础性实验模块

1.1 内容介绍

这一模块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的基础实验能力。主要内容为形态学实验, 其中涉及显微镜的使用和染色技术。原来的大纲安排了6次实验, 延续时间较长, 每次实验内容和方法较单一, 纯粹是验证理论课所学内容, 学生积极性不高。经过整理合并后分为3次实验。一、显微镜 (油镜) 的使用和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的观察;二、细菌革兰氏染色法和芽孢染色法;三、放线菌、酵母菌、霉菌形态特征观察[2]。实验一学习了油镜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并通过永久装片观察到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实验二首先使用革兰氏染色法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染色, 区分革兰氏阴性和阳性细菌再结合形态加以鉴别。然后对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使用芽孢染色法染色, 以观察其芽孢的形态、着生位置等分类学特征, 最后达到掌握二种染色方法的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的教学目的;实验三采用细黄链霉菌、红酵母、青霉、曲霉的平板培养物, 先观察其菌落的形态特征, 然后挑取部分进行涂片观察其显微特征结构, 通过两者结合达到区分常见菌种的目的。

1.2 教学方法

微生物学形态学部分涉及的常为一些抽象的、微观的、描述性的内容, 按传统方式进行授课, 学生不易直观理解和接受。该部分一直是微生物学实验的重点, 是学习微生物的基础。如何在压缩实验项目和课时的条件下达到甚至超过原有的教学效果呢?一方面, 我们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 , 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能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把知识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 产生的效果是传统的教学形式所不能达到的。我们搜集和拍摄了相关图片、视频资源, 制作成内容丰富的PPT课件供课堂教学使用, 尤其将学生自己亲手制作的玻片如细菌革兰氏染色和芽孢染色结果经显微摄影后制成PPT下次实验回放, 这种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微生物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另外,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比较式”的教学方法。比较式教学方法力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找出同类案例中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在教师的引导归纳之下, 掌握知识点。比如实验二中我们最后通过比较革兰氏染色法和芽孢染色法得出其相同点:两者都是复染法, 通过特征部位与其余部位对某种染料的着色性的差异加以区分;不同点:染料不同, 脱色方法不同 (水洗和乙醇洗脱) 。通过这样的比较学习, 使学生更为牢固地掌握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2、应用性实验模块

2.1 内容介绍

应用性实验模块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这一模块也是教学、科研、生产等各领域从事微生物工作者必备手段和技能。该模块包括:实验四、显微镜测微技术。显微镜测微技术能直接应用到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由于微生物细胞的大小是微生物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而微生物大小必须应用显微镜测微技术精确测量。本实验通过测量细菌、酵母菌的大小, 使同学对微生物的大小有了直观的了解。实验五、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是微生物学研究中重要的定量方法。该部分实验在强化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把实验内容与日常的生产和科研紧密联系起来, 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为微生物广泛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对这种应用性较强的模块学习积极性很高, 兴趣很浓, 知识掌握程度也很牢固。

2.2 教学方法

该部分的实验应用性、目的性较强, 实验方法、理论都比较成熟。我们采用“问答式”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通过预习, 在课前基本掌握实验原理、方法、步骤, 课堂上通过老师问, 同学答的方式进行教学, 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加强了师生间互动交流, 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后阶段的综合性实验及以后的科研实践打下了基础。实验过程中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主, 老师在旁观察, 发现问题时加以指导,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该部分实验原理较单一, 所以教学时选取的实验材料可不拘泥于实验教材, 而是从生活、科研中选取。比如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可以选用菌悬液或者稀释血液。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索欲。

3、综合性实验模块

3.1 内容介绍

综合性实验可使知识和技术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 成为一个整体。综合性实验主要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综合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该模块包括:实验六、化学和物理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研究紫外光、化学消毒剂对微生物的作用原理和方法;实验七、细菌鉴定中常规生理生化反应, 掌握甲基红反应和伏普反应原理及其在肠道细菌鉴定中的应用;实验八、不同类群的土壤微生物分离, 从土壤中分离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并通过所学知识鉴别所分离的微生物, 该实验包含整套微生物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 如培养基的配置、灭菌、分离、鉴定、移种、菌种保藏等。

3.2 教学方法

该部分实验是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中最重要的环节, 对于摆脱传统封闭式的教学模式的束缚, 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开放式教学的核心是完成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角色的转变, 即教师从知识的传输者变为指导者, 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的知识建构者。教师只给出实验题目, 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后首先查阅文献资料, 设计出实验方案及步骤, 经老师审核通过后分组实施,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实验由学生独立完成, 老师在旁稍作指导。这样学生不仅觉得设计实验新鲜有趣, 也视为挑战, 从而大大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比如:实验六, 老师只提供基本实验器材、药品、菌种, 同学查阅资料后掌握其原理, 选出合适的实验方法 (平板法或摇和法) , 根据实验步骤列出所需要的材料 (包括菌种、消毒剂等) , 完成详细的预习报告然后实施。实验结束后由于大家的方法、材料都不尽相同, 因此实验结果也会多种多样。大家可以根据结果展开讨论, 找出不同的实验条件对结果的影响。实验八作为压轴性的大实验, 其内容丰富、知识面覆盖广、时间跨度长, 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对此我们制定了一套科学可行的实验室开放方法:同学以组为单位, 根据已经公布的实验室使用情况, 自主选择和安排实验的时间, 自主调整实验的进度, 然后到实验中心网站进行预约登记, 经中心批准后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 这样可确保全班有条不紊地完成整个实验。

这样的开放式教学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激发了学生对微生物学习的兴趣和对科学研究的向往与追求, 全面提升学生的科研素质。

4、考核模块

考核可以有效直观的反映学生前阶段学习的质量, 查漏补缺, 而实验的考核则可以反映学生对实验原理是否清楚, 实验步骤是否明了, 实验技能的掌握是否娴熟, 以便于学生对有缺陷的地方进行强化学习。以往的实验课大多按照平时的实验报告给分, 这样并不能够全面而真实地体现学生的实际实验能力。有些学生会忽略实验操作;而是把精力全放在实验报告的成绩上, 造成本末倒置, 违背了开设实验课的初衷。

我们对本课程考核模块进行了改革后实验课成绩的评定应根据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核: (1) 课前提问 (10%) ; (2) 实验操作技能 (10%) ; (3) 实验报告 (30%) ; (4) 实验理论考试 (25%) ; (5) 实验操作考试 (25%) 。这样就将理论考试、实际操作与平时实验中的表现和实验报告结合起来, 综合评价, 切实反映学生的实验能力。

5、结语

实验课程结束后, 同学们学习微生物的热情得到很大提高, 有些同学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室和实验基地条件在老师指导下申请了学生课题立项, 有些同学申请加入老师的微生物方面的研究课题中, 有些同学在毕业论文选题时选择微生物方向,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并发表了多篇论文。

实践证明, 通过以上改革, 学生认识到了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重要性, 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微生物学实验的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既学习了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 又掌握了微生物应用和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提升了学生的科研素质,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为他们将来工作或进一步深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摘要:通过对微生物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基础性实验模块、应用性实验模块、综合性实验模块、考核模块四大模块整合, 使学生既学习了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 又掌握了微生物应用和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 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 同时激发了学生对微生物学习的兴趣和对科学研究的向往与追求, 全面提升学生的科研素质, 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尽快适应飞速发展科技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微生物学,模块式,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沈萍, 范秀容, 李广武.微生物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

[2]常静.医学微生物教学中的体会[J].科技信息.2008, 30:65.

[3]鲜尽红.微生物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医药指南.2008, 9 (6) :32-33.

实验课程模块 篇6

关键词:技能型课程,“一体化”,模块化

一、前言

现阶段的高技能人才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高级技工, 高技能人才应该是掌握相关系统理论知识的智能型人才。高技能人才仅靠师带徒的方式在生产中培养已不现实, 急需通过职业教育进行系统培养。高技能人才如何在校园环境中成才, 是职业教育界多年来一直探寻的问题。技能型课程模块化教学在职业教育改革中获得了广泛的实践应用。技能型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进行课程设置的教育思想设计的, 即打破传统教学中的三段式课程模式, 淡化专业学术性、系统性、完整性和理论性, 强化职业意识, 将理论知识、操作实习、生产服务融为一体, 教育实践中的实验、实习、生产服务, 不仅仅是验证理论, 提高动作技能, 而侧重于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2]13技能型课程是以掌握专业相对应国家职业资格标准, 即掌握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要求的应知、应会和职业道德的内容来确定;而技能型课程教学过程则应以专业对应的职业活动工作过程为向导, 在师生互动中实施教学。

笔者选择江苏省淮安技师学院数控技术应用专业07级四个班进行了对照实验, 突出高级技能教学的特点, 力图打破学科体系, 采用理论和实习“一体化”的技能型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 积极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二、实验设计

1. 实验对象

选择江苏省淮安技师学院数控技术应用专业07级四个班的学生 (共计196人) 为实验对象, 随机抽取两个班级为实验班, 另外两个班为对照班。

2. 实验方法与控制

实验班采用理论和实习“一体化”的技能型课程模块化教学, 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实验班和对照班由同一组教师授课, 并用相同的教学设备。实验班教学时间为12周, 对照班教学时间为19周。

3. 实验课程模块设置

根据国家教学计划, 我校数控技术应用 (高级工) 课程设置分为文化基础课、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技能训练课。文化基础课、公共课主要科目有:数学、外语、信息技术基础、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体育与健康等。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训练课主要科目有: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机械加工技术、数控机床加工技术、机械CAD/CAM、机床电气控制、机械制造技术、电工学、机械设计基础、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电工技能训练、钳工技能训练、车铣工技能训练、数控加工技能训练等。实验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技能训练课。我们按照职业能力将其整合成为四大模块, 即电工模块、钳工模块、车铣工模块和数控加工模块, 进行“一体化”的技能型课程模块化教学。课程结构如图1[13]118。

三、实验数据分析

对江苏省淮安技师学院数控机械加工专业07级四个班的车工中级考工成绩, 笔者运用SPSS13.0软件, 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实践、理论和总成绩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

1. 实验班和对照班考工理论成绩配对样本t检验

检验结果见表1、表2、表3。

表1是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考工理论成绩的简单描述统计量。Mean给出了对照班和实验班的考工理论成绩均值, 分别为68.39和78.58, 标准差分别为8.5357和6.7563, 标准误分别为0.8622和0.6825。

表2给出了对照班和实验班的考工理论成绩相关系数, Correlation为-0.1087, 不相关概率为0.2867, 大于0.05, 对照班和实验班的考工理论成绩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

表3给出了配对样本差值的T检验结果。Mean均值差为-10.19, Std.Deviation差值的标准差为11.45, Std.Error Mean差值的标准误为1.156, T为-8.815, Sig. (2-tailed) 双尾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 即小于0.001。P=0.000, 小于0.01。因此可以认为实验班的考工理论成绩有非常明显提高。

2. 实验班和对照班考工实践成绩配对样本t检验

检验结果见表4、表5、表6。

表4是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考工实践成绩的简单描述统计量。Mean给出了对照班和实验班的考工实践成绩均值, 分别为69.10和72.86, 标准差分别为9.346和14.655, 标准误分别为0.9441和1.4804。

表5给出了对照班和实验班的考工实践成绩相关系数, Correlation为0.061, 不相关概率为0.550, 大于0.05, 对照班和实验班的考工实践成绩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

表6给出了配对样本差值的T检验结果。Mean均值差为-3.7551, Std.Deviation差值的标准差为16.893, Std.Error Mean差值的标准误为1.7064, T为-2.2006, Sig. (2-tailed) 双尾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03, 即小于0.05。P=0.03, 小于0.05。因此可以认为实验班的考工实践成绩明显提高。

3. 实验班和对照班考工总成绩配对样本t检验

检验结果见表7、表8、表9。

表7是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考工理论加实践总成绩的简单描述统计量。Mean给出了对照班和实验班的考工理论成绩均值, 分别为137.49和151.44, 标准差分别为13.16和16.19, 标准误分别为1.330和1.635。

表8给出了对照班和实验班的考工理论加实践总成绩相关系数, Correlation为-0.01147, 不相关概率为0.91075, 大于0.05, 对照班和实验班的考工理论加实践总成绩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

表9给出了配对样本差值的T检验结果。Mean均值差为-13.949, Std.Deviation差值的标准差为20.980, Std.Error Mean差值的标准误为2.1193, T为-6.5817, Sig. (2-tailed) 双尾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 即小于0.001。P=0.000, 小于0.01。因此可以认为实验班的考工理论加实践总成绩有十分明显提高。

四、结语

车工 (中级) “一体化”模块教学实验结果表明 (实验班教学时间为12周, 对照班教学时间为19周) :

1. 对照班和实验班的考工理论成绩均值, 分别为68.39和78.58, P<0.01,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考工理论成绩有十分显著的差异。实验班成绩优于对照班。

2. 对照班和实验班的考工实践成绩均值, 分别为69.10和72.86, P<0.05, 实验班在减少教学课时的情况下, 对照班和实验班的考工实践成绩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班成绩优于对照班。

3. 对照班和实验班的考工理论+实践的总成绩之间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 P<0.01, 实验班的总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

参考文献

[1]明立军, 葛政, 葛岳.职业教育价值理论与实践[M].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6:22-23.

[2]胡兆明, 王家华.河南职技师院学报[J], 2001, (03) :13.

实验课程模块 篇7

德国的社会各界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对双元制职业教育研究涉及职业教育政策、法制、社会环境、企业参与双元制培训的成本与收益、考核要求、培训与教学理念等方面。

从总体上看,这些研究主要涉及双元制职业教育生成的社会文化背景、关于双元制职业内涵与机理的研究、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在中国实践中的问题以及关于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动态的研究等方面。

但迄今为止,关于社区教育采用双元制模式的还没形成典型的成功范例和架构模式,较多停留在教学资源和内容的建设上,因材而异的显性体现也不够充分。因此,构建一个以采用双元制模式下的社区教育体系将会成为新时代社区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创新举措。

目前,我校由校长亲自挂帅,在“双元制”校企合作的基础上,面向岗位需求,积极探索社区教育模块化教学改革,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构建以双元制模式为特征的社区教育体系,将更加有利于合理协调师资力量,高效率支撑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同时,通过构建信息化环境下“校企在线联合体(SchoolEnterprise Online Consortium)”,将进一步突破“校企合作”的瓶颈,通过“岗位能力分析→知识点组合→形成教学模块→实施模块化教学”的构建方法,更加紧贴生产过程,摆脱学科体系的束缚,助力我校模块化教学改革。

二、实验的目标与内容

(一)实验的目标

以社区教育为土壤,坚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岗位引领、技能为先等特色,以学员学习为中心,在社区教育中探索构建职业引领、专业引领、方法引领的双元制引领模式,研究运行和保障机制,增强社区教育的实效。通过研究,指导以双元制模式下社区教育模块化课程的建设。

(二)实验的内容

重点研究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 形成社区教育中双元制引领的模式和机制

研究强调双元制引领中学习与认知的情境性和分布性,认为通过工作过程导向学习环境下双元制引领情境的合理创设,社区学员在情境中通过活动(线上与线下)能够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这种学习与认知过程分布在学习主体、社会、环境、时间等因素中。通过探索,形成双元制引领的社区教育学习模式。重点研究以下机制。

(1)职业引领机制。社区教育学校姓“职”,这一特征决定了双元制引领模式的社区教育学习要把企业及具体工作岗位的文化特征、专业要求、工作职责等设计为一个个情境,引领学习者学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达到适应、求学、创新的发展高度。将选取一到两个专业,通过校企合作,重点研究职业引领的内容、时机、工具或技术、手段和方式。

(2)专业引领机制。社区教育要和工作过程相符合,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重点研究如何基于校企合作,制订专业目标,开展岗位能力分析,实施知识分解和课程(或教学模块)重组,设计学习途径,做好专业引领。重点研究专业引领的面(要完成的职责与任务)和点(完成某一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的组织方法,呈现形式,情境创设,以及针对学习者的智慧推送和交互手段。通过情境体现出学习与认知的空间,通过交互体现出学习与认知的分布。

(3)方法引领机制。社区学员学习的最大困惑,从思想上看是不能及时摆脱普通教育的思维约束。从行动上是找不到学习的方向,搞不清如何正确地开展中职特色的学习。综合来看,其根源是无法设计好自己的学习活动。而双元制引领模式的情境学习,非常重视与强调学习者学习活动的设计与管理,通过学习活动设计的模块化课程来引领学员开展学习。根据研究需要把学习活动按两种方式进行划分:

①按学习活动的形式来分,把学习活动划分为隐形的常规学习活动和显性的个性学习活动。常规学习活动就是按学校专业培养方案有序推进的常规教学活动。个性学习活动就是学习者根据自身考量正在进行或将要进行的学习、回顾或拓展等学习活动。

②按学习活动的内容来分,把学习活动划分为理论学习活动、理实一体的学习活动,以及实践学习活动。

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处理好隐形的常规学习活动与显性的个性学习活动的相互关系与作用,研究不同内容学习活动的设计策略、反馈形式、信息推送方式,根据智慧感知结果调整和重新设计学习活动的再造技术和反馈形式等。由于双元制引领模式是基于情境的学习模式,因此,这部分的研究是以情境为核心,关注情境间的相互关系。学习活动的设计,是对情境进行引用从而形成学习活动的流程,以及根据学习者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必要的流程再造,从而实现引领。

2. 以双元制引领为标志的社区教育学习环境建设要素的研究

(1)在双元制引领模式与机制的支撑下,研究双元制引领模式的社区教育学习环境的框架结构与组成要素。

(2)研究如何通过“校企在线联合体(School-Enterprise Online Consortium)”平台推动与保障校企合作机制。

为双元制引领模式的社区教育实践提出科学合理的环境建设建议。

参考文献

[1]邵晓枫.社区教育究竟是什么:对社区教育本质的理性思考[J].职教论坛,2015(36).

实验课程模块 篇8

一、模块化与案例融合的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多年的计算机犯罪现场勘查课程的教学中, 不断研究, 不断总结, 特别是在实践教学的模式上加强研究, 构建了该课程的实验教学模式框架体系, 形成了“5+2+2”实验教学模式框架体系, 该体系由En Case实验教学模块、与操作系统相关的取证环境实验教学模块、应用程序调查实验教学模块、系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和网络监听 (临侦) 实验教学模块及若干案例构成, 即体现模块化教学模式, 又体现案例教学模式, 形成了一个系统的计算机犯罪现场勘查多模式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同时, 从打击网络犯罪角度有针对性地去研究计算机犯罪现场勘查课程的基本训练方法, 让学生快速理解、掌握这种特殊案件的处理和计算机网络案件侦查手段。从实际案例角度, 针对不同类型的案件研究其不同的勘查方法, 不同的案例对应不同的实验内容和不同的勘查方法, 以此来确定课程的每一个实验教学模块的内容, 并按案例所涉及的内容开展实践教学, 从而构建了“5+2+2”实践教学模式框架体系。在该模式框架体系中, “5”是指形成5种实验教学模块;第一个“2”是指每一个模块至少用两个案例支撑, 体现在完成教学过程中, 模块化与案例相融合, 达到预期效果;第二个“2”是指最终用两个综合实验全面的反应各种教学子模式的内涵, 实验教学模式框架流程到此终止, 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也就到此结束。

二、模块化与案例融合的教学体系的具体方案

在多年的计算机犯罪现场勘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不断探讨实践性教学环节如何开展, 总结出了针对本课程的新的实验教学方案, 将模块化与案例有机结合, 并一一对应, 细化具体实验的每一项内容, 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体现实践教学模式的主框架如下图所示。

方案中将本课程按内容相对独立的原则进行划分, 共分成五个模块, 给出每个模块的实验内容。每一个模块对应2个个性化案例, 共需10个, 综合实验环节需要精选2个综合性很强的案例来支撑, 以达到各个知识点综合训练之目的。

其中, 实验一~十五的具体内容设定如下:

实验一:En Case基本操作;实验二:En Case关键字搜索;实验三:En Case恢复删除文件;实验四:EnCase查看复合文件;实验五:En Case过滤器;实验六:Windows操作系统信息收集;实验七:Windows操作系统重点调查;实验八:Linux操作系统信息收集;实验九:Linux操作系统重点文件调查;实验十:WEB服务器日志分析;实验十一:网络浏览器调查;实验十二:邮件调查;实验十三:常用密码破解;实验十四:IM调查;实验十五:网络监听。

所有案例均来自各公安局相关部门近年来的真实案例, 经过精心筛选, 选出10个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计算机网络犯罪方面精品案例, 综合实验环节精选综合性强的2个案例, 真正意义上体现了警、学结合的办学理念。这些案例根据实验教学模式的框架体系和案例类别, 分配给相应模块和综合实验之中, 使之更加系统和完整, 从而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实现预期目标, 推进计算机犯罪现场勘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发展。

三、特色与效果

1. 特色

(1) 在案例教学模式中, 用精选的真实的案例模拟真实的工作情境, 一个案例对应公安工作中的一个任务, 用任务驱动的理念让学生完成每一个模块和综合训练的实验教学内容,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体现实际工作模式, 快速消化理解理论知识, 实现警、学结合。

(2) 在本教学模式中融入案例教学, 达到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之目的, 学生工作感极强, 兴趣高昂。同时也彻底改变了过去的学习评价方法, 以提取案例中犯罪电子证据为标准, 可以实现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综合评价相结合,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评价教学方式的深入推进, 对其他课程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2. 效果

计算机犯罪现场勘查是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和计算机犯罪侦查专业的主干 (核心) 专业课程之一, 这是一门将教学、实训与应用 (实战) 融合于一体的特殊的专业课程, 要求学生在理论学习之后所做的实验同真实的案件勘查一样, 以规范的程序和先进的技术来完成每个实验, 从中掌握相关理论和技能, 增强实战应用能力。特别是公安院校, 实验教学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需要研究出一套适合这一层次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模式, 来提高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提高计算机犯罪现场勘查的能力和水平。

为进一步证实本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2012年设计了评价调查问卷, 向用本模式开展教学的8个教学班的学生发放了240张问卷, 收回232张。经整理分析结果如下:

对本教学模式各个方面进行测评, 其总体评价认为很好并学习效果显著的占53.5%;好的占38.9%;一般的占7.1%;作用不显著的仅占0.5%。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一部分是刚刚下基层实习过的同学, 他们反馈的信息表明, 现在新的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所具备的能力, 正是公安机关中的工作所需求的, 完全符合公安工作的要求, 到岗位上就可以上手。

2013年又对已毕业的学生开展一次调查工作, 从反馈的信息中得知, 接受本教学模式的毕业生, 到了实战单位上手快, 知识扎实, 技能高, 能力强。很多毕业生在本职岗位取得的成绩十分突出, 在接受调查的160多名毕业生中, 在短短的2~3年的工作中就有30多人因技术高、能力强而立功受奖, 多人次获得“办案能手”、“信息化应用高手”等称号, 这些学生在所在公安机关已成为主力。

实践证明, 本教学模式真正实现“轻松学习, 掌握技能”的效果, 真正达到培养此类人才的目的, 对培养有效打击计算机网络犯罪的专门人才起着关键性作用, 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在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之, 本教学模式的运用, 可以营造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解决计算机犯罪现场勘查技术难学难掌握的问题;可以有效地完成任务驱动式的综合实验环节, 解决学生学完课程仍对计算机犯罪现场勘查案件无从下手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校就能了解实际工作内涵, 接触与课程实验教学相关的真实案例, 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创新, 效果显著。

摘要:模块化教学能有效地将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机的分解, 不同模块相对独立, 从而达到易学之目的;案例教学是将真实案例运用到教学过程中, 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将两者相融合, 将两者的优势进行叠加, 两种教学模式实现了互补, 从而大幅度提升实验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实验教学模式,模块化,案例教学,融合

参考文献

[1]赵明生, 吴育宝.“计算机犯罪现场勘查”课程实验案例教学模式研究, 计算机教育[J], 2010 (4) :108-110.

[2]赵明生, 田素诚, 吴育宝.计算机犯罪现场勘查实验案例教学模式相关问题研究, 福建电脑[J], 2009 (9) :196-198.

高中数学新课程模块教学探究 篇9

【关 键 词】新课改;数学模块;教学探究;学习方式;自主意识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1-0166-02

为配合新课改的认真落实和顺利推进,结合规划课题《高中数学新课程模块教学实践研究》的积极开展(获省级优秀课题),通过对《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和《大纲》以及新、旧教材进行分析比较,探讨研究了高中新课程五个必修模块的功能、价值和教学特点,经过教改实践和探究有几点体会和认识与同行们交流。

一、模块的认识及应用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明: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间的逻辑联系。模块的设置主要是通过围绕某一主题并整合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社会经验而进行的。每一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了具体要求与建议。高中新课程设置模块是高中课程结构改革的亮点,也是推行新的高中课程理念的载体。因此,如何理解模块及实施模块教学,是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新课题。

模块作为新课程中教学内容组织的基本单位,有利于整合教学内容,加强内容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也有利于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理解知识,比较系统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依据模块的基本特点:综合性、相对独立性、开放性,对于模块的教学设计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综合难度较大,可以用多开端、多系列、多层次的方式进行组织,可以实现课程内容的纵横沟通和相互联结。

二、模块课程的教育价值

新课程改革致力于探寻一种跨学科的、兼具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优势的课程结构,力图通过结构的优化实现学科融合与沟通,促进课程功能的发挥,使模块课程有预期的教育价值,并体现在:

(1)以主题的形式来分解学科、组织课程,使核心课程与学科课程两种不同课程类型合理渗透,既有利于教师组织实施,又有利于学生从事专题探索。

(2)关注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的沟通,普通高中原有的课程设置较多地关注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往往忽视了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新课程的模块化设计在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一方面,社会生活中的课题被纳入了学校课程,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学生们开始突破课堂时空的限制,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从事自主探究、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3)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课程的模块化设计增强了课程的可选择性,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在普通高中新课程中,许多科目将内部的课程模块分为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学生可以在选修模块中自由选择。这种灵活性和个性化课程的设计思路既是对学生心智的解放,也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与认可。

三、数学模块教学的基本策略

通过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我们总结了实施高中数学新课程模块教学的一些基本策略。

1. 研读课标和教材,准确理解模块教育价值和教学特点,落实新课程理念。模块教学实施中,教师必须对课标和教材准确把握,理解每一个模块的教育价值,掌握其教学要求,才能真正完成模块教学的目标,落实新课程理念。

2. 关注学情,重视学法指导和习惯培养,始终把学生作为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

3. 开展基于模块的单元教学设计,整体把握高中数学课程内容,特别关注内容的定位和目标要求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创设高效课堂。

4. 以课程主线统帅模块教学,处理好模块的相对独立性和学科内容的系统性问题。

5. 鼓励课堂探究的设计和课题研究的开展,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落实新课程理念。

6. 模块学习的评价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尝试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分认定落实新课程的评价理念。

四、实施数学模块教学的成效

1. 课堂结构模式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大部分学生都能自觉、主动地参与探究学习和课堂互动,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逐步养成;改进学习方法、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为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我们的模块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能积极制作课件,利用电子白板、几何画板等创设问题情境、呈现动态图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数学教研活动呈现活力。实施高中数学模块教学对每一位教师来讲是个全新的开始,配合新课改的教研活动也应赋予新的内涵,教研突破旧的模式,要创设新的教学情境:一方面,教师正确理解与把握新课程理念,关注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究,把握模块教学的意义和价值,使新课标的要求能真正落实;另一方面,通过教研活动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高单元教学设计的意识和能力。优化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教研具有针对性、持续性、实效性。配合新课改可作为周教研、学期教研长期的主题,对教研工作赋予了新的活力。

3. 提升了教师专业化发展。抓住课题研究的契机,在参与课题研究的实践过程中,获得了对学科教学更多、更全面的理解认识,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教研工作经验,使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迅速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和发展。

主动、自觉地把新课改理念应用在教学之中,使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恰当的融为一体,在学生发展的同时,注重自己的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4. 共同推进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通过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实践的研究,促进新课程中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开创课堂教学新局面,提高数学教师实施高中新课程的程能力与水平,推进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进程。

(1)深入研究高中数学模块课程的特点,准确解读模块课程的价值与功能,确保教学设计建立在对课程的正确理解上。

(2)准确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模块教学设计的新要求,积累基于模块的单元教学设计的案例,探索高中数学新课程模块教学设计及实施的规律和方法,形成相应的规则和可操作程序,使其具有推广的价值和意义,为一线教学提供指导与帮助。

(3)通过高中数学新课程模块教学设计及实施的研究,帮助教师把握高中数学课程主线,促进教师对课标的深化理解,提高教师整体把握高中数学课程的能力。

(4)通过高中数学模块教学中课题研究和探究活动的实施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教学实践中找到转变教与学方式的落脚点。

在高中数学模块教学的实践中,只要坚持不懈地学习、探究、和运用;积极主动的参与、研讨和反思,对数学模块的认识、理解就会全面系统、完整到位,教改实践游刃有余,教学应用得心应手,在新课程实施中真正做到:学生有收获,教师有成效,课改有收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3]蔺霄,李新春等.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省级优秀课题),高中数学新课程模块教学实践研究.

实验课程模块 篇10

一、吃透教学标准, 细化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明确指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 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 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 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苏教版《实验化学》努力构建和设计独具特色又切实可行的教材体系、内容结构及呈现方式。《实验化学》按单元、课题形式编排, 每个子课题由“知识预备、方案设计、记录结论、拓展课题”栏目组成, 以化学实验技能及要求的难易、繁简为序, 知识为技能服务,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突出基本思路、方法的学习, 把实验能力循序渐进地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了独特的实验课程体系,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 结合中学化学实验的特点, 《实验化学》精心选择了16个实验课题、21个拓展课题, 编写成7个专题作为学习的基本内容:课题的内容体系主要由“知识预备”、“课题方案设计”、“记录与结论”和“拓展课题”四部分组成, 各组成中穿插有一定针对性的支持性栏目。为了有利于本课程具体实施, 结合模块特点和教学的实际要求, 专门为教科书配套了《教师教学用书》, 与教学同步, 浑然一体, 满足教学中的可能需求, 如在“教学设计”中对实验课程的组织进行指导、建议外, 还特别将“实验说明”细化为实验目标、预习指导、实验要求、改进与建议、问题与讨论等几个方面, 对每个实验全过程的教学做出具体、详尽的指导;对教科书中的拓展实验, 提供说明与提示, 加强实验的可操作性。

二、精心选择教法, 优化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和其他选修模块中, 都不缺少化学实验的学习内容, 但《实验化学》模块和化学课程的其它模块就化学实验而言, 还是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别。

1. 实验内容的编排方式。

其他模块的化学实验内容是渗透在各模块学习的内容之中, 而《实验化学》是依据化学实验的基本内容 (如“物质的分离”、“物质性质及反应规律的研究”、“物质的检验”、“物质的制备”等) 来编排的, 依据实验学习的要求选择适当的元素化合物和化学原理知识作载体。

2. 学习的内容和要求。

其他模块的化学实验内容不要求系统学习化学实验知识、技能, 主要是运用实验手段为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提供必要的感性认识、运用实验方法验证化学知识、通过化学实验探究物质性质与变化规律。《实验化学》在化学实验知识、方法、技能上要求的深广度在所有各学习模块中是最高的。所涉及的元素化合物和化学原理知识以必修模块的内容为基础, 依据实验学习的需要, 适当提高拓宽。

3. 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

《实验化学》的学习以实验课题的完成来驱动学习任务的完成, 更强调学生的实践、讨论、思考和协作学习, 也更需要教师在学生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 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单纯为实验而实验的教学目的是不全面的, 要使学生走进实验室, 培养动手能力, 克服“黑板实验”只听不做的弊端。例如, 学完《实验化学》 (苏教版) 专题3拓展课题“新装修居室内空气中甲醛的浓度的检测”后, 我们可以开展探究活动, 研究问题是“怎样判断地窑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威胁进入其中的人的生命?”。

三、科学使用教材, 整合课程资源

本册教材共编入了36个实验研究课题 (包括拓展课题) , 若一个实验课题安排一个课时就需36个课时, 这在规定的每个模块的教学时间上是无法安排的, 我们将《实验化学》模块的内容进行拆解, 授课安排进行调整, 分散穿插在高一、高二、高三的有关专题中, 既在新课教学中具有学生实验, 进行探究性学习, 又节省了教学时间, 并保证了知识的连续性。具体内容分配如下:

由于时间和场地的限制, 可把实验活动安排在课外进行, 如实验知识的预备、相关资料的查找等;部分实验活动可在普通教室进行, 如实验原理的分析、讨论;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实验成果的展示和交流等。拓展课题主要是为对本课题的深入研究而设, 可把拓展课题作为部分学生课外活动或研究性学习的选题, 或选用拓展课题中的某些内容作为扩大学生化学知识领域、培养学生化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验研究能力的素材。

《实验化学》依据实验学习的要求选择适当的元素化合物和化学原理知识作载体, 所涉及的元素化合物和化学原理知识以必修模块的内容为基础, 依据实验学习的需要, 适当提高拓宽。《实验化学》中新增的化学实验知识点如下:

1. 新增仪器:

保温漏斗、布氏漏斗、吸滤瓶、移液管、抽气泵、洗耳球、干燥器、电子天平。

2. 新增的实验操作:

(1) 纸层析法; (2) 热过滤; (3) 抽滤 (吸滤) ; (4) 倾析法。

3. 新增的知识生长点:

(1) 毛细现象; (2) 影响晶粒生成大小的条件; (3) 乙醇的消去; (4) 乙醇的氧化; (5) 亚硝酸钠的性质; (6) 去极化剂; (7) 亚铁离子和铁离子的检验。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给教师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这不仅仅是改变一些表面的形式上的东西, 而是一种观念更新。我们应该在观念更新的基础上, 用正确的观念去指导我们的教学。通过匠心独运的设计, 对教材进行开发, 使教材内容在我们设计中散发出它独有的魅力。

上一篇:无害化处理监管下一篇:塔吊基础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