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实验课程体系论文

2024-07-18

电子商务实验课程体系论文(精选12篇)

电子商务实验课程体系论文 篇1

摘要:基因诊断学实验课是使学生将基因诊断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的实践课程, 本文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和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的改革, 系统地探讨了基因诊断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方案。

关键词:基因诊断,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建设

基因诊断是在基因水平上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进行诊断。它是以遗传物质 (如DNA、RNA) 为检查对象,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 通过检查基因的结构或表达量的改变来诊断疾病的方法。与主要以疾病的表型改变为诊断依据的传统诊断学方法相比, 基因诊断是病因的诊断, 既特异又灵敏, 其诊断结果不仅具有描述性, 更具有预测性, 因此基因诊断近年来在医学领域已有广泛应用[1]。基因诊断学也成为了医学院校的一门重要课程, 对检验学专业而言更是主干课程之一。

基因诊断学实验课是学生初次接触具体的实验技术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实践课程, 开设好基因诊断学实验课对于学生掌握基因诊断的原理和技术具有重要意义。但现在高校的基因诊断学实验课程设置仍存在诸如实验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实验技术简单、师生互动不足、学生盲目机械操作、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学习理解不深刻等突出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培养实验技术过硬的检验人才, 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也不能很好地适应并推动检验医学的快速发展。因此, 有必要对目前的基因诊断实验课程进行系统地改革, 以系统的实验内容为基础, 以特定的实际应用为导向, 设计系统的实验方案。具体改革措施包括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实验设计、论文式实验报告的书写等内容, 探讨以带教教师和学生共同制订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案, 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际临床应用为导向的新的实验教学模式, 并通过问卷调查对本课程体系进行分析总结, 为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奠定基础。

一、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基因诊断学实验是建立在分子生物学实验基础上的, 具有更新迅速、技术种类繁多、实验要求严格的特点, 这对基因诊断学实验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2]。对于基因诊断学实验课程内容设置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秉承由浅入深, 由独立到综合并鼓励创新, 由通过视频学习独立的实验技术到系统性的实际操作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原则, 将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方面:基本实验技术与技能培训, 综合性实验, 开放型课题设计与实践。

1. 基本实验技术与技能培训。

本阶段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基因诊断学最基本的实验技术, 包括基因组DNA提取、大肠杆菌质粒DNA提取、PCR扩增目的基因以及D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等基本的实验操作, 为后续的综合性实验打下基础。实验技术的培训是进行后续实验的基础, 对学生进行实验技术培训时要重视实验原理的学习, 以实验原理为指导, 结合相关的实验操作步骤,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标准正确的实验技术。

2. 综合性实验。

安排基因克隆和表达的综合性实验。为了能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自己实验的成败, 可以选择EGFP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实验。表达EGFP的菌体在显微镜下呈现绿色荧光, 能够直观、快捷地观察实验结果。本部分实验要求学生能够在NCBI网站查找EGFP的全长序列, 并利用分子生物学软件进行引物设计。以p EGFP-N1质粒为模板, 通过PCR扩增出目的基因EGFP, 并将EGFP基因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 ET-28a, 转化表达细菌BL21, 并利用IPTG诱导目的蛋白表达, 通过观察菌体是否有绿色荧光即可判断整个实验的成败与否。本部分实验涵盖了引物的设计、目的基因的获得、质粒提取、酶切、连接、转化等系统性和连续性的实验操作。

3. 开放型课题设计与实践。

许多单基因遗传病是由基因点突变引起的, 例如镰状细胞贫血。同时点突变是所有基因突变中突变率最高的, 以此为例设计实验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突变检测方法具有重要的实用性。带教教师可以提供几种点突变疾病模型作为参考,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学习的点突变的检测方法, 让他们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小组内成员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通过小组内成员的集体讨论, 分析各种方案的可行性, 并最终确定每个小组的实验方案。最后, 可以通过横向比较不同小组之间的实验结果, 对照各组使用的不同实验方案分析总结各种实验方案的优劣, 从而加深学生对课题的理解。

二、实验教学方式的改革

1.基本实验操作阶段, 为了让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做实验前对实验室的安全要求、注意事项和实验操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我们组织学生观看基本实验操作视频, 内容涵盖基因克隆的相关实验技术, 由教师就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和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讲解。既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了实验流程, 又丰富了实验教学的课堂内容[3]。

2.在直观形象的观察基本实验操作的基础上, 利用综合性实验, 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牢牢掌握了实验课的相关实验技术, 又通过环环相扣的实验设计, 让学生自主思考每个实验的目的。通过系统的实验设计, 前一个实验是后一个实验的基础, 后一个实验是前一个实验的延续, 每一个实验步骤的成败都将决定整个综合性实验的是否成功, 而非单独的将各个基本实验分离开来, 这种实验设计方案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实验原理和实验目的, 而不是盲目的进行操作。

3.在学生全面理解并掌握基因诊断相关实验的基础上,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他们作为实验课的主体, 引入临床的实际应用, 并自主设计实验内容。可以根据学生人数将学生分为几个大组, 每个组约8位同学, 利用课后时间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通过理论课堂的学习和资料查找, 确定小组的实验方案, 并细化实验操作步骤, 通过课堂汇报并集体讨论, 由带教教师进行点评和修改, 最终确定每组实验的可行性方案。实验室应提前做好准备, 为学生全天开放, 学生可以利用课堂和课余时间去实验室做课题, 带教教师协助指导。

三、实验考核方式的改革

实验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钻研精神, 而合适的考核制度能够调动和挖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4]。实验课程的考核可以包含平时成绩和论文式实验报告两方面的内容。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学生实验课的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综合评分, 并适当设计课堂提问环节, 考查学生对实验的理解能力,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言, 将学生的课堂表现计入最后的实验课成绩。对于实验报告考核的重点不在于实验的成败与否, 而在于对实验成功的经验总结和对实验失败的原因分析。

在学期末, 开放型课题结束时要求学生提交论文式实验报告, 包括题目、摘要、主要试剂仪器、方法、结果、讨论, 并以讨论作为整个实验报告的重点部分。通过这种考核方式的改革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和严谨的实验态度。

四、实验教学效果的评价

学生是实验课程的主体。对于实验课教学效果的评价一方面包括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考核成绩的评价, 另一方面还应该包括学生对于实验课程的主观评价。只有得到了课程主体的认可, 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在课程即将结束时, 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 收集学生对于课程改革后的评价和建议, 并做出针对性的改进, 不断完善新的基因诊断实验课程体系。

基因诊断技术的最终目标是应用于临床, 服务于临床。随着基因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对检验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他们不仅能够掌握常规的检测技术, 更应该具有探索和创新精神, 这样才能紧跟科学发展的脚步并进一步的推动基因诊断的发展, 因而, 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是基因诊断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通过我们的课程改革, 将使基因诊断实验课程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研究能力的良好平台。

参考文献

[1]尹一兵.分子诊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吕建新.分子诊断学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前景[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5, 28 (2) :137-139.

[3]谭军, 张爱华, 马文丽.关于“基因诊断”多媒体教学软件虚拟化设计探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01, 15 (3) :142-143.

[4]周丽萍, 钱晖, 张弛宇, 等.分子诊断学课程实践教育创新模式的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9, 6 (3) :198-199.

电子商务实验课程体系论文 篇2

1实验内容及方案的设计

本实验系统采用相应的传感器对人体心电、脉搏、呼吸等医学信号进行采集,采集的信号经放大滤波、信号调理后,通过dsPIC30F4011单片机处理,利用一定的通信协议发送到上位机,由上位机实现信号的显示。

1.1传感器

考虑到现阶段对人体心电、脉搏、呼吸信号进行采集的各种传感器的种类繁多[7],结合实际的实验条件及可操作性,心电信号采用最为常用的心电夹进行采集,脉搏信号采用透射式光电脉搏传感器采集,呼吸信号采用热敏电阻式传感器采集。在传感器选型的过程中可以对生物医学相关的传感器知识进行扩展,如介绍各种传感器的原理、种类、用途等,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以及对传感器的认识。

1.2信号放大滤波电路

传感器的输出信号一般幅值较小,需要经过相应的放大滤波电路[8]。在实验中,心电、脉搏、呼吸等信号频率不同,而且相应传感器输出的幅值也不同,因此放大滤波电路的参数指标也要求不同,如放大倍数、滤波带宽、截止频率等。对学生而言,在实验中设计3个不同参数的放大滤波电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考虑到有限的实验学时数,我们采用现有的放大倍数可调、滤波参数可调的专用集成模块来完成相关信号的放大滤波处理。该模块主要侧重培养学生电路调试及信号测试能力。

1.3信号调理电路

在实验过程中会遇到放大滤波后的信号电压与单片机集成的A/D转换器要求的转换电压不匹配的问题[9-10],需要对放大滤波后的医学信号进行信号调理,使其符合A/D转换器转换电压的`要求。信号调理电路是模拟电子技术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通用的信号调理电路较多,如采用电阻分压及电压跟随器组合进行信号调理[11-12]。具体实验中,我们选用由OP07与INA114组成的电路来完成信号调理,如图2所示。图2中的IN+和IN-表示经过放大滤波后传感器信号正端和负端,OUT1输入到dsPIC30F4011单片机集成的A/D转换器进行转换。通过调节R2的阻值来改变INA114第5脚REF的电压值,随着REF电压的变化,OUT1输出势必会有一个电压的抬升,来满足A/D转换器输入的要求。同时,要充分考虑上一级专用放大模块的放大倍数,放大倍数过大,信号调理就失去了作用,放大倍数过小,则不能充分发挥A/D转换分辨率的优势。例如:经放大滤波后的心电信号幅值范围为-1.5~+1.5V,在理想状态下,调节REF电压为1.5V时,OUT1输出范围为0~+3V满足dsPIC30F4011单片机A/D转换输入的要求。

1.4dsPIC30F4011单片机处理电路

结合实验条件及学生所学的单片机类型,实验中,选用dsPIC30F4011设计单片机处理电路。dsPIC30F4011是Microchip推出的一款16位的自带DSP引擎的单片机,内部集成了10位高速A/D转换器、UART模块、30个中断源及7个中断优先级设计模块、I/O复用等功能[13]。1.4.1单片机硬件电路设计实验中完成单片机硬件电路设计、焊接调试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为此学生可在现有的开发装置上利用跳线的方式完成硬件电路设计。图3为本实验系统所用的单片机硬件电路,IN1、IN2、IN3分别连接心电、脉搏、呼吸信号,经过放大滤波模块、信号调理模块处理后的信号。单片机利用UART模块经串口电压转换芯片MAX3232与上位机进行命令的解析及数据的传输。1.4.2单片机软件程序设计dsPIC30F4011单片机软件设计在Microchip为其所有的开发工具研发的MPLAB集成环境中完成[13]。实验中,学生设计的单片机软件应实现以下功能:单片机通过通信协议接收上位机传输的数据,同时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命令解析,当解析到开始进行数据采集命令后,启动A/D转换子程序;A/D转换子程序中,依次对心电、脉搏、呼吸信号进行A/D通道选择、采集、标志并存储到相应的通道缓存区中,例如在对心电信号采集时,通道缓存区中的16位数标志为“000001”(通道数)+10位A/D转换后的有效数据。在A/D转换完成且转换后的数据填满相应的通道缓存区后,单片机根据数据传输协议将3个通道缓存区中数据依次发送到上位机,上位机在接收完成数据后同时发送下次采集命令或停止命令。单片机软件实现的功能是唯一的,但实现的编程思想是灵活多样的,如软件设计采用中断嵌套或采用优先级由高到低或采用查询等待,每种软件编程思想都能实现系统要求的同一功能。这样设计实验,有利于挖掘学生软件编程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以下采用中断优先级由高到低编程思想为例作具体说明。系统的软件设计主要由:主程序、A/D转换子程序、串口通信等程序构成。(1)主程序。整个系统的运行需要对单片机一些资源进行初始化,如I/O初始化、系统时钟选择初始化、中断优先级初始化等。初始化中,串口通信中断、A/D转换中断、CPU内部中断三者中断优先级由高到低。主程序控制流程如图4所示。(2)A/D转换子程序。实验设计中要求对心电、脉搏、呼吸3种信号完成数据采集,考虑到3种信号的频率(分别为0.05~100Hz、0.3~3.33Hz、0.3~10Hz)相对较低,可采用适当的A/D数据采样率。本例A/D数据采样率为75kS/s,采样方式为三通道逐次采样,即每个通道理论采样为25kS/s。每个通道A/D转换后数据缓存区设为16个字长,每个通道填满相应的数据缓存区视为1次采集的结束。图5所示为A/D转换流程图。(3)串口通信子程序。为了让单片机及时地接收到上位机发送的指令,以及将A/D转换后的数据有效地上传上位机,本实验系统中上位机与单片机采用全双工异步串口通信,程序命令接收、数据发送流程如图本例中指令作为控制系统有效运行的唯一识别条件,同时缓存区数据能否及时上传将影响A/D采样率及整个系统的协调运行,因此将串口通信的中断优先级设置为最高级,通过串口中断来完成命令解析及采集数据的上传。

2实验系统测试结果及扩展

本实验系统要求采集的心电、脉搏、呼吸3种信号在上位机显示,为此需设计相应的上位机软件来配合单片机实现数据的接收显示、命令的传输等功能。学生需要对计算机编程语言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完成上位机软件编程。考虑到学生掌握程度的差异,在实验中,一般提供具有通行协议的现成软件来配合完成,学生只需按照提供的通行协议来完成单片机串口通信编程便可实现上位机与单片机的数据交互。本实验系统经过适当的变换和扩展还可以用于其他课程设计或实验中。本实验是在固定采集频率下对3种信号进行采集的,在具体实验中可扩展为通过上位机发送命令的方式改变数据采集频率,达到可调采样频率的目的。

3结束语

电子商务实验课程体系论文 篇3

【关键词】电子商务;创业课程;体系;构建

网络创业实践及平台的兴起,向电子商务创业课程体系构建提出了现实要求。构建电子商务体系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其专业学生成长的需要获得满足,其构成体系基本涵盖了创业素养课程、创业观念课程和创业技能课程。在实践中电子商务创业课程体系慢慢得以发展并不断完善起来,由最初的课程演变成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相比与传统课程体系,电子商务创业课程体系的创新之处就是对如何以教师为主导转化成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根本性的问题进行了有效的回答。

1.形成电子商务创业课程体系的背景

作为“职业性的教育”、“学术性的教育”之外的第三本教育护照的创业教育,被世界各国政府给予了高度关注,甚至被看成是美国经济奇迹创造的“秘密武器”。我国政府1998年决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为创业教育,并成立了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开始对我国的创业研究及推广进行了启动,教育部于2002年决定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9所学校列为创业教育试点学校,创业教育在各高校被纷纷探索、研究。近几年,网上创业得到快速发展,经统计,只利用易趣、拍拍、淘宝等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创业就达到100多万卖家,并有快速发展的趋势。高校对这一情况极为关注,并提倡、鼓励学生进行电子商务创业,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2.构建电子商务创业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

2.1创业技能课程

电子商务创业技能课程是创业课程体系的核心部分。电子商务创业技能具有很强的策略性,如与客户沟通的技巧、研究和揣摩客户心理、选择与定价商品等;还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如相应的摄影摄像知识、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等。主要有三类创业技能课程:计算机与网络类,如电子商务、图形处理技术、网络营销等;营销技能类,涵盖谈判与沟通技巧、推销技巧、营销策划能力等;淘宝实务类,如淘宝实务、淘宝基础等。

2.2创业素养课程

创业素养课程重点涵盖了心理素养和知识素养课程。创业者的心理素养主要涵盖了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激励能力、自我恢复能力、自信心、学习和主动性能力、驾驭不确定性与风险的能力;知识素养课程包括专业职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综合性知识。

2.3创业观念课程

创业观念的课程在电子商务创业课程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创业观念不单单涵盖了抽象意义上的创业需求、兴趣、理念、动机的教育,更关键的是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指明其一条可操作的、现实可行的、循序渐进的创业之路。电子商务创业的历史、发展及前景,还有成功人士的创业之路以及一些基本要求,都会使学生创业决心和信心受到强烈的激发,从而使学生对人生目标更早地树立,更有可能成为一个创业者和自我雇佣者。实际在隐性课程之中更多体现创业观念课程,例如创业学生的创业感言、成功经历等,显性课程主要有创业学、创业讲坛等。

3.构建电子商务创业课程体系的意义

3.1为开放式的课程体系创造条件

将传统的封闭式的教育模式予以打破,开放式课程体系是作为一个动态系统设置课程体系。基于互联网的创业课程体系是以学生创业能力提高为根本目标、以创业实践为主要教学措施的课程体系,这对创业课程体系是开放式的系统具有决定作用。

3.2真正实现教育主体的转变,以学生为主体

教育的主体是谁?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主体地位,专业、课程、教师必须是为学生服务的。这才能充分体现教育观念的人本主义。然而在传统课程体系中,教育主体实现迁移是相当困难的。电子商务课程体系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比较好的解决。

3.3 使教师从“教什么”向引导学生“做什么、怎么做” 转变

创业能力并非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教师教育的重点在电子商务创业课程体系下是是知识+能力,不再是知识;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不再是教什么,而是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明白做什么,怎么做。教师的心态要开放,一张考卷,30名学生也许会有30种答案,这些答案也许都是对的。教师要具备对学生创业进行指导的能力,教师不仅仅是教师,具有教书育人的身份;还应是教练,具有真刀实枪地演练能力;还要与学生成为朋友,与他们在创业与成长中共同体会幸福与挫折。

结束语

在国内高职教育改革潮流的条件下构建电子商务创业课程体系,立足于多年创业教育教学、电子商务专业创新的不断尝试、探索及积累,提出的一套培养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方案,在近几年培养专业人才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教学中发挥了较好的指引作用。

参考文献

[1]涂德虎;试论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10期

[2]吴婷;构建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年13期

[3]张承光;电子物流网络的实现与构想[J];互联网周刊;1999年24期

[4]徐凯蓉;电子商务对发展中国家意义重大(下)[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1999年06期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项目名称:民办本科高校电子商务课程体系设计

项目编号:JG2012010066

电子商务实验课程体系论文 篇4

关键词:实验教学框架,电工电子技术实验,学生实验评价体系,实验教学改革

1987年,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启动了一个关于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研究项目,结果产生了普瑞克西斯考试体系(Praxis Series)。Charlotte Danielson教授结合普瑞克西斯考试体系开展了“教学框架”(简称“PS-CD教学框架”)研究工作。PS-CD教学框架主要有三个意义:反映了教学工作的复杂性,是各专业对话的共同语言,是自我评价与反思实践的体系。其主要用途有:运用框架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进行师资培养和培训,运用框架进行教学质量监督和评价。其基本特征有:全面性、研究性、公开性、通用性、一致性[1]。我们对PS-CD教学框架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构建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框架的设想,针对现阶段实验教学考核和评价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重点阐述了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中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和策略。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框架的构建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笔者仅就“学生实验评价体系”方面开展前期探索和研究工作。

1 教学框架的基本理论

PS-CD教学框架分为“计划和准备、课堂环境、课程教学、专业职责”四大教学职责板块,共计22个组成部分[1]。

PS-CD教学框架综合反映了教学的多个不同层面,确定了教师职责。虽然教师职责在不同专业教学背景下不尽相同,但是基本界定了教师应该了解什么,教师又能够做些什么[1]。对于实验教学工作而言,由于实验教学区别于课堂教学的显著差异,实验教学框架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也不尽相同。

PS-CD教学框架在专业实践教学、人员职责界定、师资培训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PS-CD教学框架更多地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分析了教学的各个要素。随着我国“质量工程”的开展,“以人为本”逐渐成为教育界的主流理念[2],更多地从学生角度考虑和设计实验教学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2 实验教学改革的历史机遇

2 0 0 7年年初,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质量工程”正式启动。“质量工程”被认为是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项重要工程[2]。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建设内容:(1)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2)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3)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4)教学团队和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5)教学评估与教学状态基本数据公布;(6)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

从上述六项建设内容的分析来看,实验教学属于“质量工程”中的第四项建设内容,这为实验教学改革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3 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框架构建的设想

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是理工科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对于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人才培养非常重要。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框架共分六大板块,每一个板块分别设计了7个组成部分,共42个组成部分(见表1)。

4 我国实验教学中学生评价体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电工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主要依附于理论课程教学进行,实验考核和评价往往放在理论教学活动中进行,这样严重地影响了学生评价的效果和质量,主要存在下面的问题[3]。(1)评价体系不完善甚至缺失。传统实验教学学生评价纳入到理论教学学生评价中,实验教学评价没有独立性。(2)评价体系和形式单一。对于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没有体现以学生为本,不适应因材施教,缺乏对人才培养的引导和指向作用。(3)评价重结果不重视过程。对于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的特点,实验过程往往更能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4)评价体系片面重视全面性。对于个性化学生的评价缺失,抹杀了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热情。

5 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框架中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和策略

针对上面关于学生评价体系的问题分析,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主要分为计划内实验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两大部分:计划内实验教学主要指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课外实践教学主要指学生的自主实践、创新实验等[4]。对于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特点应该设计并采用不同类型的学生评价体系。

5.1 学生实验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框架中学生评价属于“计划和准备”板块,同时对于得到教学设计的反馈信息又非常重要。学生评价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具有核心作用。关于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有5个原则[1,5]:(1)一致性原则。提出的评价体系在内容和过程上与实验教学目标要具有一致性。对于多个实验教学目标,要具有相适应的评价体系。(2)重点性原则。学生评价在实际操作中,要针对学生的主要方面进行重点评价,以起到激励和引导作用。对于个性化学生要具有差异性的评价体系。(3)清晰性原则。评价原则和标准要清晰,有证据表明学生对评价原则和标准的完善起到了一定作用。(4)透明性原则。评价体系具有公开性和透明性,评价体系要综合考虑教师和学生对评价信息的支持、理解和运用。(5)发展性原则。教师要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针对评价结果和教学设计不断完善学生评价体系,学生评价最终为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服务。

5.2 学生实验评价体系的构建策略

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框架“1g.设计学生实验评价体系”在遵循一致性、重点性、清晰性、透明性和发展性5个原则之外,还应该注重过程和结果的统一。课外实践教学学生评价体系针对教学特点,评价要点、标准和权重应该有所调整[6,7]。表2和表3阐述了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框架中两类“设计学生实验评价体系”的构建策略和设计方法。

6 结束语

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框架对于学校、教师和学生深入了解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开展实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实验评价体系的研究和设计是开展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框架构建工程前期,大胆、具体的探索和实践,对于不断完善实验教学设计、提高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夏洛特丹尼尔森.提升专业实践力:教学的框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张大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10(9):4-6.

[3]潘玉驹.对我国高校现行学生评价标准的反思[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9):99-102

[4]石光明.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4):28-30.

[5]孔国庆.对我国大学生评价中存在问题的反思[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11):245-246.

[6]乔淑霞.浅谈发展性学生评价[J].教育探索,2010(12):33-34.

电子商务实验课程体系论文 篇5

分析了电子商务活动所需的.人才结构,阐述了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围绕培养目标建立了科学合理的理论及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作 者:张岩 于卫东  作者单位: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管理工程系,河北,承德,067000 刊 名: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NGDE PETROLEUM COLLEGE 年,卷(期): 6(2) 分类号:F713.36-4 关键词:高职高专   电子商务   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  

电子商务实验课程体系论文 篇6

关键词:数学实验,高等数学,构建与探讨

一、高职数学实验课研究的现状分析

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轰动数学界的两件大事:一件是困扰众多智者1OO多年的四钯猜想借助计算机获得了解决;另一件是分形几何借助于计算机强大的显示功能得以建立,这两件事情给数学研究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实验方法进入数学研究,产生了数学实验。20世纪80年代国外首先开设数学实验课,经过多年的教学试验于1997年出版《数学实验室》,1991年国外创办了《实验数学》季刊。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末也开始设置数学实验课,并出版有关数学实验书籍,如中国科技大学1998年开设数学实验课,1999年编写出版了《数学实验》教材。随后其他本科院校也相继开设了数学实验课,但基本上只是针对数学与计算机专业,其他专业绝大多数还是选修课。真正应用数学实验的是数学建模,而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来说由于升格迟、起步晚,真正适合的教材还在研究探讨摸索之中,对于数学实验课的建设也没有真正列入课堂教学计划之中,有的还只是一种设想,有的只开设了实验班进行数学实验课教学,但课时也不多。应用较多的也是现在高职院校参与大学生数学建模之中,但学生面不宽,只限于极少数数学好的学生。基于数学实验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高职院校开设数学实验课也就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时代意义了。

二、开设数学实验课的作用和意义

高职数学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然而大量复杂、难以掌握的运算技巧和繁琐的计算却消耗了学生很多的时间,那么如何使数学教学达到应用的目的呢?开设数学实验课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实验以学生操作体验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可以有效地根治颇受学生非议的“一言堂”教学方式的顽疾;可以分散数学课中的难点,帮助学生加深加宽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用计算机进行高等数学中的科学计算与画函数图像的能力;便于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和能力用于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考上,使学生进入数学境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能够亲自参与探究,并经过自主的思维活动而获得新发现,巩固所学知识。此外,开设数学实验课能够使教师从单纯传授知识到注重发展能力,加强了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软件的能力。由于数学实验课的内容覆盖面广,还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科学众多分支以及广泛的应用有所了解,也有利于高职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遇到问题能用数学工具解决。同时,也有利于拓宽教师的教学空间,使其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三、高职数学实验课的建设内容

数学实验课作为高等数学的辅助课程,必须使其与高等数学内容互补,必须把它同数学理论教学融于一体,同步进行。在数学理论教学中要侧重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培养,强化数学概念的教学,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和基本的数学概念、定理、法则;而在数学实验教学中则要加强学生运用数学能力和数学软件的操作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培养,注重对学生利用数学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数学与计算机基础都偏差,具体实验的研究内容不能太深,要求也不能太高,主要是培养结合所学数学知识和所学数学软件以及掌握的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

1,教学实验。教师利用数学软件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粉笔加黑板、教师的一言堂这种枯燥的教学过程制作成课件,通过计算机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对信息的吸收率。同时,这种方法还通过直观的形式使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简单明了,通过图像的动态变化使“死”的知识活起来,真正地将形与数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为什么把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放入数学实验课中呢?一是要求这种教学实验不是用像POWERPNT制作的普通的多媒体课件,而是要结合数学软件制作的课件,二是通过教师教学实验给学生先人为主,提高兴趣,使学生能深切体会到数学实验的魅力所在,三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熟悉各种数学软件,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

2,操作实验。主要围绕高职高等数学基础教学的内容,以数学软件Mathematica为主,传授和应用这种软件的基本操作和软件命令,使学生掌握数值和多项式计算、解方程和方程组、求函数的极限和导数、求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画函数的图像,目的是通过这些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内容的理解。

3,探索性实验。主要是结合高等数学的专业模块内容:微分、线性方程(组)、数理统计、优化等高等数学知识,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以Matlab为软件,以数学思想为指导,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让学生去分析、比较、探索从而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目的是使学生能掌握并运用这种软件,掌握一种科学计算工具,学会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和各专业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高职数学实验课建设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数学软件成为他们的科学计算工具,为以后的工作提供知识平台。要使学生掌握数学实验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即不把数学看成先验的逻辑体系,而是把它视为一门“实验科学”,从问题出发,借助计算机,通过亲自设计和动手,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实验中去学习、探究,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高职数学实验课建设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1,师资力量。由于高职院校起步晚,适合高职学生的教材还处在探索之中,教师也大多数是中专原有的人员,因此教材的选取与教学的衔接处在矛盾之中,若再加上进行数学实验课,教师的教学与数学软件应用能力是一个大问题。一方面开展数学实验教学要利用较多计算机知识,有时甚至要用简单的程序设计知识,因此过硬的计算机知识和数学软件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开展数学实验需要教师具有更强的数学知识和科研能力,这就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因此培训“数学实验”课程的教师,是推广“数学实验”教学的关键。

高校会计类专业实验课程体系设计 篇7

关键词:会计类专业,实验,课程体系

一、引言

目前大部分高校会计类专业学科主要包括会计学、财务管理和审计。其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是学以致用, 理论联系实际, 而实验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实验教学是会计类专业教学的特色之一, 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促使理论与实践全面迅速结合的有效方法。但近年来高校与用人单位在人才输送与吸收的衔接上存在很大问题, 主要原因是学校的实验课程内容单一、实验效果差、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达不到企业的用人要求, 所以会计类实验教学内容安排的是否合理, 对培养会计人才的应用能力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这就对高校会计类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适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目前大部分高校会计类专业的实验教学过程还存在实验环境布置、实验指导方案以及组织实验教学实现形式等环节上还不够完善的问题。从实验设备上看, 无论是机器等硬件设施还是实验的软件水平都与理工科实验教学存在很大差距, 整个实验教学还都停留在照搬书上数据的低端水平。实验教学的实施过程作为整个实验的重点部分, 必须要建立实验教学过程的监督机制, 保障实施效果, 避免教师不在岗、学生实验自由散漫等现象出现, 并通过制定有效的考核标准和成绩评定标准来约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行为。

二、高校会计类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培养目标构建

(一) 增设跨专业实验项目, 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

会计类专业各学科之间知识交叉紧密, 这就要求无论在本科的理论课程设计上还是在实验课程的设计上都需要做好整体优化, 整合会计学、财务管理和审计三个学科知识。企业里很多岗位都需要学生具备跨专业的综合能力, 做核算的不仅要懂预算还要懂审计, 可以说一个岗位所需的知识几乎囊括了会计类的所有专业, 这就要求学校必须通过增设跨专业的实验项目来为学生提供认知这种复合型岗位的机会, 进而达到培养会计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目标。毕业前的综合实验项目设计要综合会计类各个专业的显著知识点, 允许学生跨专业选择实验项目。实验项目按照理论课程设计包含必选项目和可选项目两部分内容, 必选项目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专业要求, 可选项目不仅可拓宽学生的个人知识领域, 而且其灵活性的选择还可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生可以依据未来的岗位定位和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实验项目, 而非本人的专业。

(二) 模拟岗位工作环境, 培养学生岗位综合能力

一名会计类专业毕业生要想成为合格的会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还要熟悉经济法律和财经时政信息。当然, 扎实的专业知识只是表明了会计人员的理论水平, 而能否将这些知识有效的付诸应用并将工作做好, 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综合能力。所以, 通过模拟实验环境, 设计岗位角色, 采用分岗实验的方式为学生构建岗位人员的操作平台和交流平台, 并与其他岗位的学生通力合作, 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在实验考核阶段, 除考核实验结果外, 应重点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 通过学生在实验中的工作陈述, 其他岗位学生的打分和教师的评定意见进行综合考核, 在实验成绩中体现个人岗位的综合能力。

(三) 体现学生学习主动性, 培养学生独立创新能力

在会计类实验课程中通常是学生完全遵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验操作, 每位学生的实验内容一样, 实验结果完全一致, 这就导致学生照搬实验指导手册, 过分追逐实验结果, 忽略了在实验中锻炼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指导教师成为实验主角。针对这一现象, 实验指导中教师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不要过多地参与学生的实验过程, 只起点拨、引导、答疑的作用, 让学生自己灵活选择实验项目, 通过学习实验指导手册了解标准业务流程和实验模块操作步骤, 遇到问题先自己探索或进行小组讨论, 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项目中可结合大学生创业大赛的内容来增加设计性实验, 使学生由被动实验变为主动学习, 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 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培养学生职业道德

目前高校对会计类专业实验内容的设计普遍是以巩固理论知识为导向, 过于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 而忽略了职业道德和个人品质的培养。对于会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职业道德和个人品质恰恰是直接影响会计人员发展、能否坚守职责、客观、公正地提供会计信息的重要因素。所以在高校的会计类实验项目中增设职业道德训练是必然要求。实验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诚信为本”的职业人格, 要求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严格执行操作流程, 遵守公司内部控制制度, 并将职业道德训练项目考核作为实验综合评定的重要部分。只有让学生体会到遵守职业道德在实务中的重要性, 才能使其会计职业生涯走得更远。

三、高校会计类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实验项目设计

(一) 实验项目的内容

会计类专业实验项目的设计必须涵盖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 体现实验课程贴近实务的特点, 能满足企业相关岗位的实际需求。在实验项目的设计上通过开拓实验种类、优化实验项目, 打破过去实验项目单一、实验方式单调的形式, 让学生在灵活、自由、开放的实验环境中主动学习, 真正掌握专业技能并能解决实际问题。专业技能培训作为学生实验的基础项目, 综合实验项目是对学生整体能力的一次全面提升。会计类专业实验课程的具体设计, 见 (表1) 。

(二) 实验时间和学时要求

高校会计类专业实验课程开设的时间要结合专业理论课程的完成进度有计划进行安排, 按工商管理大类招生的学生在二年级时才会学到跟专业相关的基础课程, 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讲理论课程逐渐增多、知识抽象, 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如果这时开设基础实验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所以在三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基础实验, 让学生通过一些简单的实务操作和专业技能练习来消化前期的理论知识, 抓住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 为专业选定后进一步学习理论知识打好基础。对于综合实验课程一般应在四年级第一学期开设, 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务操作能力和专业理论知识, 课余时间也较三年级充裕一些, 特别是即将面临就业的学生们都迫切需要通过全面的综合性实验来提升自己的实务水平。实验课程是连接高校与社会的桥梁, 推广实验教学逐渐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 这一理念打破了过去理论教学的主导地位, 通过学以致用, 能迅速提高学生工作适应能力, 所以现阶段高校的工作重点是努力提高实验课程质量, 加大实验课时比重, 确保学生拥有足够的实验时间。基础实验在本科教学计划中不少于80学时, 按照实验内容合理分配实验进度, 要采取集中、连续的方式进行实验。综合实验学时不少于280学时, 会计类专业学生均需完成全部的必修实验项目, 旨在强化学生的会计核算技能, 让学生深切体会实际工作的劳动强度。

(三) 实验种类和方式设计

高校会计类专业实验课程依据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划分为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两种类型。基础实验主要是以会计专业的基本技能和会计学原理为设计路线, 针对刚刚选定专业、初步掌握专业知识的学生开设。由于审计和财务管理专业都是以会计理论为基础, 所以基础实验对于这两个专业的学生也同样适用。综合实验具有专业性强、综合性高, 更接近实务操作的特点, 不仅包括按照专业细分的专项实验还包括融汇各专业基本原理的手工和电算化实验。主要针对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务操作能力和较高水平理论知识的学生开设。高校会计类专业实验项目按照实验种类和专业特点分类。基础实验阶段包含9个实验项目, 除会计电算化基础项目外, 其余8个实验项目可在手工模拟实验室完成, 其内容均为单项实验, 是会计人员必备的基本技能, 各项实验指标必须全部考核达标后才可视为通过。会计电算化基础实验在ERP实验室完成, 只模拟企业一个月的运营情况, 基础实验阶段只采用总账和报表模块进行的电算化操作, 旨在让学生了解会计核算的简单流程, 达到初步应用财务软件和熟悉各模块关联的目的。综合实验按照专业分成三部分, 包含8个实验项目, 各部分实验项目之间涉及多个知识交叉点。会计的手工和电算化高级实验从模拟企业的规模、核算流程以及业务处理的复杂程度较基础实验阶段都上升了一个层次, 同时也更贴近实际岗位操作。财务管理实验是按照财务管理的理论体系设计的实验项目, 主要对企业经营数据进行财务分析, 分为手工计算分析和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两大部分。计算机审计实验项目能够较好地对审计理论进行实践, 虽然不能涵盖整个审计过程, 但通过实验可以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审计理念。报税实验项目是根据企业岗位需要设计的, 实验内容虽然简单, 但实用性强, 能够迅速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ERP电子沙盘实验项目融会计类和企业管理类专业于一体, 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使学生能够独立、灵活地通过创新方法解决各种问题。企业会计制度设计实验完全交由学生独立完成, 从企业创立到正常运营, 从企业各项规章制度设立到业务往来流程都由学生自行设计, 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自学, 并将知识应用到实验项目中, 最后通过学生讲演与学生评分的形式进行考核。高校会计类专业实验分为混岗实验和分岗实验两种方式。采取混岗形式目的是让学生系统地了解每个岗位的工作要求, 全面掌握实验内容, 一般应用与基础实验中。综合实验需要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 实验内容也较基础实验复杂, 故多采取分岗实验方式。综合实验中通过对电算化实验和手工实验进行分岗方式操作, 既能够强化学生岗位工作能力, 增强岗位责任心, 又有助于提高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培养岗位间沟通能力。此外, 学生通过混岗实验后对各个岗位的要求有了一定认识, 再通过分岗实验对某一岗位进行强化训练, 能大大提升实验的效果。

(四) 实验课程性质和指导教师选择

高校会计类专业的实验项目很多, 如果要求修完全部项目可能会对学生和学校产生很大压力, 还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也不利于知识的消化。参考理论课程的设计对于实验课同样采取必修和选修两种课程性质, 让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有意向的实验进行选修, 让实验教学从被动教授变为自主学习的实验。由于会计学科作为会计类专业的基础学科, 所以会计类实验项目为会计类所有专业的必修项目。另外, 在手工模拟实验室和ERP实验室的非实验课开放时间可以让学生进行选修实验练习, 让学生对自己不擅长的项目反复学习, 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实验指导教师由专门进行实验教学的专职实验教师和具有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兼职人员或由理论课程教师兼任的兼职实验教师组成。学生可根据该教师专业技术方向、资历等条件对指导老师进行网上公选, 这样既能促使教师在实验教学领域不断开拓创新,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

四、高校会计类专业实验课程实施

(一) 建立实验平台系统

在学院网页上建立会计类专业实验课程网络教学平台, 实验前通过该平台将实验时间、实验内容、实验指导老师等信息进行发布, 实验过程中公布实验进度, 实验结束后将成绩进行公布, 将实验过程全部内容进行全程记录和控制, 并开发师生交流空间。学生可通过该平台提前了解实验内容, 做好实验相关知识的准备, 通过观看视频资料了解指导老师的教学风格, 进行自由选择指导教师, 实验过程中可随时登陆交流空间提交疑难问题, 实验结束后查看实验成果、实验成绩及个人实验考评意见。实验指导教师可通过该平台提前了解实验的整体安排, 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实验过程中审阅学生实验日志掌握实验进度, 并对交流空间的问题进行答疑, 实验后上传学生的实验成绩和实验评定。该实验教学平台披露的信息内容见 (表2) 。

(二) 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和实验环境布置

会计类专业的实验课程一般可在专用的手工模拟实验室和ERP实验室进行。对于混岗实验要为每一名学生准备实验所需的实验教材、实验工具和实验资料, 对于分岗实验只可按其岗位准备所需用具和资料。分岗实验还需要在实验室设置岗位标牌, 划定岗位工作区域, 并提供学生岗位间交流的空间。在实验时间要求上可安装指纹机进行考勤登记, 这样既能模拟企业的工作考勤制度, 也可以创造模拟实验的企业氛围, 增添学生的乐趣, 同时还可以掌握学生的实验出席情况。

(三) 实验组织形式和教师的指导方案

实验按照学生选择的实验项目采取固定地点、固定时间、集中实验的方式进行, 每50名学生至少配备一名实验指导教师。教师以企业领导角色指导整个实验过程, 不过多干涉学生实验过程, 给承担企业员工角色的学生以更大的发挥空间, 在实验中引导学生自学实验指导手册, 布置实验任务, 安排实验进度, 提示实验中重点难点和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答疑, 分岗实验中还要组织学生按不同岗位组成实验小组, 模拟企业整个财务流程并定期轮岗。

(四) 实验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

首先学生要以一名合格的企业员工所具备的素质来要求自己, 不仅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还要有优秀的职业操行, 其次,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积极思考、高效工作, 以认真、踏实的态度对待各项任务。在分岗形式的实验中, 不同岗位的实验任务不同, 需要学生相互之间传递和交流信息, 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学生在实验中不仅要完成既定的实验任务, 还要撰写实验日志、实验总结, 以此锻炼其搜集资料、总结分析、撰写报告的能力。

(五) 实验成绩考核模式

成绩考核模式的创新是实验教学研究的重点, 本课程体系采用专业技能、写作能力和职业道德考核三部分组成的综合考核模式, 不再以实验成果作为对学生能力高低的判定标准, 把考核重点从结果转移到过程中, 力求全面展现学生的各项能力。专业技能是针对学生的实验完成情况和完成质量进行考核, 写作能力考核主要通过审阅学生的实验日志和实验报告进行, 职业道德素质考核要结合学生之间的小组成员互评, 日常考勤情况和教师意见来评定。最后由教师加总三部分考核成绩来划分为优 (90-100分) 、良 (80-89分) 、中 (70-79分) 、及格 (60-69分) 、差 (60分以下) 五个等级。

五、结论

近年来高校会计类专业的学生数量猛增, 实验中生师比过大, 有的高校甚至达到120:1, 教师的指导任务相当繁重, 根本无法保证实验效果, 实验中存在学生实验空间不足, 实验用具短缺等一系列问题。其次, 实验指导教师的培训渠道狭窄, 缺少获取实务锻炼的机会, 导致实验内容和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 在实验环境的布置上, 由于场地等因素限制还是跟实际工作环境有较大差异, 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以上通过对于会计类专业实验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设计, 从实验培养目标、实验内容、实验形式和实验过程等方面均提出了新的教学思路, 为高校开展会计类实验教学活动提供了参考, 整个课程体系设计详细、可操作性强, 针对不同岗位需求设计不同实验内容, 提高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在整个实验中学生占主导地位, 把教师从繁重的指导任务中解放出来的同时又带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 最后凭借全面的成绩考核模式保证了学生的实验效果, 同时也凸显了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在实验教学的地位。当然, 该课程体系还需要在高校的实验课程中不断进行实践, 在应用实施中寻找弊端, 不断完善高校会计类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实施过程。同时, 实验课程作为会计类专业实验教学的重点, 还需要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与发展, 同时更要结合学生的校外实习、毕业设计和论文来共同推进实践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于守华:《高校会计类专业会计实验教学研究的有效途径——行为实验方法在教学研究中的应用》, 《福建论坛》2009年第2期。

电子商务实验课程体系论文 篇8

一、完善课程设置体系,建设特色学校

我们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致力于开发和建设我校的校本课程。通过校本课程的建设,拓宽学校发展的宽度,逐步走上特色学校的建设之路。目前,我们开设的校本课程有艺术课程、运动课程、科学课程、生活课程、经典诵读、特长竞赛等。艺术课程包含舞蹈、合唱、书法、绘画、鼓号、乐器等6个方面,每周2课时;运动课程包含篮球、乒乓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田径、竹竿舞、象棋、围棋、健美操、武术、拳击等12个方面,每周2课时;科学课程包含物理、化学、生物、环保、地理、历史等6个方面,每周2课时;生活课程包含劳动与技术、生活与安全、文明礼仪等3个方面,每周1课时;经典诵读包含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唐诗宋词等方面,每周1课时;特长竞赛包含阅读与写作、英语口语演讲、诗歌朗诵、数学、物理、化学、信息技术7个方面,每周2课时。学校通过贴近学生、形式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充分利用教师、学生、社区、设施四种资源,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同时,学校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拓宽了学校内涵发展的道路,力争通过三到五年,将学校建设成特色明显,有品位、有品牌的学校。

二、坚持落实集体备课,研透学教新要求

我们以建立学校教学资源库为基础,通过“三查三审”的方式来强化我们的集体备课。我们的集体备课的流程是:分工主备,形成初稿→集体研讨,初步定稿→结合学情,二次备课→用后反馈,形成提升稿。为了避免走过场搞形式,我们利用每周三下午第二、三节课,组织全校各学科组教师在规定的地点进行集中集体备课,成立集体备课检查小组,对集体备课时教师的工作状态进行巡回检查,确保集体研究有时间,确保时间用在研讨上;我们成立了以校长挂帅的包科领导小组,每周四下午第二、三节课对下一周要集体讨论的初稿、本周已经集体备课后经过修改的定稿、教师一周以来已经执行了的教案的二次备课稿进行检查审批,每天组织中层及以上干部推门听课,确保集体备课的过程不落空,不出现备教两张皮。我们要求,每次集体备课在讨论下一周要上课的教案前,科组教师要对上一周已经使用过的教案进行集体反思,并将反思分课时整理后上传到学校资源库相应的文件夹中,帮助教师反思并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同时为下一个学年使用这个教案的教师提供有益的修改意见,使下一轮能在现在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过好两关:一是学生关,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意向、兴趣和主要困难,从而确定切实有效的教学对策。二是教材关,教师要结合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知识结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尽可能全面兼顾,解决因材施教、“差异教育”等问题。我们要求,在撰写教学设计时,要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我们希望:通过集体备课、教师之间同伴互助、教师个人反思总结,教师们逐渐走上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三、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我们认为要实现高效教学,必须还时间给学生,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训练,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做课堂教学中的真正主人。基于这种基本认识,我们成立了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组,选派部分骨干教师到本省以及上海等地学习考察,给老师赠阅《先学后教———教学的革命》、《崔其升与杜郎口》等有关课改的书籍,并在小范围内开始了课堂教学改革试验,初步创立了“小组合作,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按照这种教学模式,老师的教学基本上分成如下几个环节———

1. 准备工作。每小组准备《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记录单》,保存在小组长手中。

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小文件夹,用于保存老师给提供的导学案。

每个同学每个学科都专门准备一个本子,既是练习本同时也是作业本和笔记本,用于学生的当堂训练和课堂反馈。

培训小组长,因为小组长在班级内一定程度上作了“小老师”,所以老师要预先培训小组长,主要培训两个方面:一是知识方面的培训,要保证小组长在知识方面上课前基本过关(这也确保了培优),同时培训小组长如何管理小组的学习。小组长手里有一份每个组员的课堂评价表。这样一来,小组长可以作小老师、小主考,使整个学习过程都像考试一样有挑战性,有了这些小帮手,也使老师的课堂学习的精细化管理变成了可能。

预先将本节课的导学案打印好,每个小组发一份,由学习小组长组织学生抄写习题,在上课前习题必须抄写完成。上课前由小组长检查记录。学生抄题本身也帮助孩子理解问题,同时节省了纸张和避免导学案跑单页不利于保存。这个工作一定要预先完成,因为一方面可以避免学生在课堂上抄题浪费大量时间,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容量,同时也在抄题的过程中对习题进行了初步的理解。老师在导学案中可以为学生预先提供一些辅助性的阅读材料,如涉及课内知识的拓展内容、趣味性补充、身边事物的探索等,也可以布置给孩子们自己去找、去挖掘。这些阅读材料不需要同学抄写,传阅一下就可以。

基本的指导思想是:为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资源作用,真正让孩子们在集体中进行互助学习,但大幅度放开不符合我校实际,会导致很多老师的课堂失控。我们第一步先让小组长放开,培养一部分优生,先发挥他们的作用。

2. 上课环节。

(1)展示目标:老师提出课堂教学的目标(老师经过处理过的可操作的目标),这部分要干脆利落,一分钟之内完成。目标的展示过程要简捷,如能有趣味性最好。

(2)自学互助:老师提出自学的要求和方法,先按老师预先提出的预习题自己独立学习,在学习中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由本组的小组长给小组内的同学讲解疑难的问题,并将还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交给老师。老师搜集各个小组的问题决定自己讲解的内容。这就为精讲做好了铺垫。

(3)精讲释疑:老师将整理好的疑难问题列出来,老师先问其他小组能否解决这个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如果还解决不了,由老师讲解。由于这个问题是孩子们普遍的疑问,老师在讲解时要规范、放慢速度、注意学生的反映。

(4)当堂反馈:针对本节课内容,精选习题,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当堂测试。老师认真批改并在第二节课反馈。基本过程如下:老师提自学要求、方法。告诉大家学什么怎么学———学生读书自学,边学边记自己存在的问题———小组研讨:组员将问题反馈到组长处,由组长给同学们讲解———如组长解决不了的问题统一记录交到老师那里———精讲:老师将问题集中精练、规范讲解———当堂训练(不少于十分钟)———由老师收齐回去批改。

具体操作流程及说明如下———

四、以主题教研为抓手,有效推进校本研训

主题教研,就是教师在有目的地解决自己教学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我提高、发展的一种教研活动和方式。主题教研的直接作用,是解决教学问题。我们组织教研组在充分讨论研究的基础上,确立学科教研主题,有些学科可根据学段特点,以备课组为单位确定分题,然后每位教师在备课组或教研组的组织和帮助下,针对自己在平常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困惑或疑难,采取主、分、子题形式,把主题分解成若干个分题,再把主题或分题分解成若干个子题,让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问题和不足,承担1--3个子题研究,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除承担自己的子题研究外,还要根据自身特长和能力,整合备课组或教研组成员的子题,承担一个分题研究,最后集中生成为一个主题研究。在主题教研中,我们认为主题、分题固然重要,但确定每位教师的子题更加重要,它是学校主题教研的基石,为此我们特别重视每位教师教研子题的确定,我们采取从听课、评课、议课中汇集子题,从学生课业完成情况中发现子题,从教育教学方法中探索子题,从学科学段教学特点中思考子题,从学习《新课程标准》中提炼子题,从教师自身特长中自觉生成子题,从教师自身的素质缺陷中寻找和揭示子题,从教学薄弱环节中挖掘子题。

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篇9

1化学实验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体系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随着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将面临着重大挑战,传统的化学实验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统的化学实验课程是指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化化学实验等,各门实验课都有各自的大纲及各自的独立性,缺少相互沟通、配合;不能使化学实验课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其次,实验内容上不必要的重迭及不应当的丢漏缕见不鲜,客观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第三,验证性实验内容偏多,综合、设计实验少,对学生综合实验技能缺乏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性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第四,实验内容陈旧,与新兴化学学科产生脱节,与现实生产过程、实用技术相距遥远,使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较差;第五, 现有的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深入不够,仅停留在表层上,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的开设只是名称的变更或是把上述四门实验的简单配合与拼凑,“换汤不换药”。显然,现有的化学实验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

1.2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在现有的化学教育中,厚理论薄实验现象依然存在,许多高等院校的化学实验教学仍然是以验证教学内容为目的,依附于理论课教学,且过分强调实验课与理论课开设的同步性。近年来不少学校虽然成立了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实验课的从属地位问题。第二,教学模式单一,实验内容具有一定的经验性和模仿性。目前学生实验大多是重复前人做过的工作,由于这些实验往往是经典实验,教材上非常详细地列出实验过程、实验步骤,学生无需思考就能完成,这种简单的“照方抓药”、“照葫芦画瓢” 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探究科学精神的培养;第三,开放性实验教学内容踪迹全无,学生实验成了“按章办事”,没有为学生提供施展个性、创造性能力培养的空间。第四,实验教学的质量评估也往往是只凭做过实验的多少和难易来衡量,也没有注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未知能力的培养。显然,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2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2.1建立大类培养的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体系

打破原有的各门化学课程之间的条块分割,将原有的各门实验中基本原理、基本操作、基本方法提出来,再进行有机整合,并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充实新的实验内容。把实验分成基本操作训练实验、选择实验和综合设计实验等不同等级,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的实际和各专业后续课程学习需要。

设立多种实验教学平台以适应各专业多层次的教学需要。由于基础化学实验面对的专业很多,各专业对学生的化学素质、化学技能要求各不相同,所以将化学实验课程设计成多种平台结构。可分为A、B、C三个平台,同一平台可分成1、2、3级。如:人文经管类专业可选A平台;数学、物理、机电、计算机、地理、生物类、农学类、环境等专业可选B平台;化学类专业各专业可选C平台。每种平台安排必修和选修的实验项目,可供学生自由选择实验项目。

2.2形成适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模式

开设计算机仿真模拟实验。仿真实验可逼真的模拟出整个实验过程,增加信息量,节约课时;对有些危险性大、毒性大、试剂昂贵的验证性实验可以从容面对;对于那些没有机会接触到的大型仪器(暂没有条件购置仪器,如核磁共振波谱仪等)可以通过仿真模拟实验达到了解其性能、用途和操作规则。比如:我们从大连理工化学软件开发中心购置了全套的化学类虚拟实验室,其内容不仅覆盖四大基础化学课程中所有实验操作,还含概某些大型仪器操作模拟。模拟场景生动逼真,学生通过网上预习、仿真操作练习,不仅有效地保证了预习质量,而且还解决了大型仪器缺乏和暂没有的困境。

建立公共基础化学实验室。实验室的布局是否合理,关系到实验室能否发挥最佳效益。我校在2004年系部调整后,为了确保量大面广基础实验教学的质量,将基础化学实验室与专业实验剥离开来,成立了基础化学实验中心,并将从事基础化学教学工作的部分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集中划入基础化学实验中心。实验教学大纲制(修)订、实验教学任务等统一由中心调度安排。实验教师除从事实验教学外,也承担理论课教学任务;实验技术人员在完成教辅工作的同时也承担适量的实验教学任务,由此进一步提高其自身的业务水平。

弹性安排实验时间和空间,全方位开放实验室。我们从2008年开始,全面实行网络化管理模式,打破几十年一贯制的固定时间、固定班级、固定实验室的做法。实验中心通过实验网络平台将详细情况预先公知于众,便于学生挑选,中心亦可提供建议时间供学生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做实验的时间、实验室以及指导教师,选择感兴趣的实验内容(必做部分除外),使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建立科学且严格的实验考核制度。实验中心根据学校教务处相关管理办法,建立一套适合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特点的实验考核制度和学生实验成绩评价方法,其核心是突出动手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专职实验重视和加强实验师资队伍的建设

实验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实验教学改革的保证。只有建立起一支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才能有效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我校非常重视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基础化学实验中心共有专职实验教师12名,教授1人,副教授含高级实验师4人,讲师4人,助理实验师兼实验员3人。如今,基础化学实验中心通过培养或引进,有博士学位4人,35岁以下所有人员都具有硕士学位。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们体会到:强化实验教学,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实验队伍建设是保障。较高教学素养和丰富实验教学经验,较强实验工作能力和组织工作能力的高职称教师,是实验教学骨干力量;朝气蓬勃,富有创造精神,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强的青年教师,是实验教学队伍的主体力量,具有较高学历的实验管理技术人员也是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

3结语

基础化学实验改革是高校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大的新举措。构建全新的通识教育、大类培养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实验教学模式;建立一个与通识教育、大类培养相适应的基础实验室配套方案;编写一本大类学科、文理通用的《公共基础化学实验》教材;提出一套较为全面的实验教学考核制度和基础化学实验室的管理制度;能开设仿真模拟实验课,为目前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赋以全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使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有了一个新的突破。

摘要:分析了当前高校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实验教学的现状和问题,根据本校情况提出了通识教育、大类培养中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体系构建及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探索,为目前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赋以全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使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有一个新的突破。

关键词: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构建,改革

参考文献

[1]逢忠孔,孙芬芳.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3):36-37.

[2]孙连荣.高校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1):4-5.

[3]申欣,李明,张书圣等.论高校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4):32-34.

[4]苗深花.“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4):58-61.

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设 篇10

一、经济管理实验教学课程的特点

经济管理专业属于综合应用型学科, 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总结实践经验和调查研究。从实践中总结归纳经济发展的规律, 并将有关理论用于实践, 分析、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是该学科的突出特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相应地对实践教学要求也较高。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必须遵从这些特点和规律。首先, 在实验课程设置上要求实验课程与理论教学相协调。从经济管理学特点看, 理论教学是学科教学的主体, 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续和补充, 是理论教学的技术支撑, 二者应紧密结合, 相互协调。其次, 经济管理学科教学体系非常完整, 各学科从基础理论体系、知识架构到最新发展趋势构成了完整的理论教学学科体系。实验教学也应有完整的体系以支撑理论教学。经济管理实验体系应该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综合实验, 实验过程应包括自主型实验、合作型实验和竞争型实验。实验內容应包括基本技能实验、专业综合能力实验和创新性实验。最后, 在日渐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下, 社会对高校学生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培养具有敏锐创新能力和熟练动手能力, 在某些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个性突出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是适应教育市场需求的必然。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可以为此提供非常理想的技术平台。经济管理实验体系应在保证全体学生获得专业基础训练的前提下, 具备为满足和支持学生在个性化发展方面所需要的实验技术和实验条件。

二、经济管理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设

实验教学是为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 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的高素质人才, 必须构建一个包括课程体系、计划体系、教材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在内的合理的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不仅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 有利于接受和理解所学知识, 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使学生具备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 并初步学会运用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综合分析并解决问题, 使学生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构建经济管理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 实验课程体系建设

实验课程体系是实验教学体系的核心要素, 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 是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要对现有实验课程进行筛选、整合, 做到少而精, 减少验证性、演示性试验, 精心安排综合性、设计性试验。注重融入本学科发展的最新科技知识, 渗透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能, 使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相当的比例, 积极创造条件, 开设研究型实验。应构建以公共基础实验、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综合实验四大模块为主体的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并设定实验进度计划。要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从属于理论课, 实验教学内容各自独立、零散、重复的现状, 建立系统优化的、相对独立的实验课程体系。如实验学时达24学时及以上的实验教学环节要尽可能地独立开设实验课;对不具备独立设课条件的实验教学环节, 要按课程群来设置实验教学内容。

(二) 实验计划体系建设

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 试验计划是实验的先导, 它使实验教学任务明确, 是实验教学过程控制的主要依据, 同时也是考核与评价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无论是独立设课的实验教学环节还是非独立设课的实验教学环节, 均必须有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计划。

实验计划体系主要是根据课程计划及每学期的开课计划, 将实验的课程单列出来, 主要包括课程编号、实验课程名称、课程实验学时、实验项目名称、实验类型、计划实数、每批班组 (专业班级, 人数) 、实验时间、实验教师等。

为保证实验课程的顺利进行, 实验计划应在开课前制定, 教师根据计划制定实验教学日历, 实施教学任务;实验室按照计划安排课程实验, 制定课程表, 准备实验仪器, 记录试验运行情况。

(三) 实验考核与评价体系建设

实验考核与评价体系是实验教学体系的诊断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 建立科学的实验课程成绩评定标准及办法, 把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主要考核内容。为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个性发展, 应采取自主性实验设计或口试的考核方式;为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可采用课程实验操作、专题调查研究、综合性实验操作等方式, 学生可通过较全面的考试环节增强综合技能, 学生通过与人合作并付出努力才能完成考试环节, 在思想品德、劳动态度、工作作风、知识运用等综合能力和素质方面得到锻练和培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应采取案例分析、自主性实验操作、创新性实验操作等方式, 学生可通过带有创新性质的考试环节, 在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等方面得到训练。

2. 建立并完善独立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对实验教学的体制、实验项目、实验队伍、教风与学风、实验管理、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条件、实验教学效果等内容进行综合评估。可以借鉴课堂教学评价方法, 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聘请教学督导、同行教师、学生对实验课程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价。

三、加强实训基础设施建设, 保障实验教学完成效果

实训基础设施建设是实验教学的基础。其中, 尤其要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这是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学校要充分创造条件, 为开辟多个实训基地提供经费支撑, 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法, 借助高校的师资力量, 开展企业咨询活动或进行企业专项课题的研究, 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办公环境、人力资源, 弥补校内实践教学场地的短缺。这既能锻炼教师的实战能力, 又能弥补教师实验经验不足。此外, 还应成立专业模拟实训室, 目的在于让学生不出校门也能在短期内亲身感受较为系统的实验环节。实验教学的模拟环境是基于计算机局域网的, 让学生在模拟活动、方案设计、角色扮演中, 真实地感受实战, 例如现场仿真类实验和沙盘模拟实验。现场仿真类试验在实验场景上充分接近经济现实, 让学生仿佛置身真实的商业场景, 扮演相应的经济角色, 操作真实的业务数据和流程。沙盘模拟实验教学是另外一种类型的仿真实验, 现场仿真要投入较大的经费用于环境建设, 使实验环境接近真实业务场所。沙盘模拟起源于战争沙盘, 将真实环境通过沙盘形式简化到一个桌面上, 让学生扮演各种管理角色参与决策。目前, 应用最多的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 既有手工沙盘也有电子沙盘。另外, 也需要对实验室的网络进行统一规划, 选择最优的硬件配置, 合理设计网络, 优化网络服务器资源, 加强网络的安全性, 建立良好的实验硬件平台。为保证实训效果, 实训室须配备必要的管理教学软件、实训指导书以及完整、真实的管理各环节操作文件资料, 例如财务会计模拟软件、客户关系管理软件、合并会计报表实验软件、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软件等。可以以购买为主、硬件捆绑、自主开发等补充措施, 多渠道、多形式地拓宽软件建设途径。

结语

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经济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关键的教学环节, 它承担着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是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 怎样建设一支先进的实验团队?实验教学如何根据所在高校的学科优势发挥特色的示范效应?诸如此类的问题, 也都是需要继续进行研究与探索的。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 在建设过程中还将遇到新的问题, 我们将在“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继续进行研究与实践, 力争为推进我国高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的改革做出贡献。

摘要:高校实验教学体系应定位于树立以学生为本, 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观念。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 是教学改革大趋势下的必然选择。通过对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进行探讨, 可以总结出实验教学体系应以专业课程为实验框架、知识点为实验核心、创新力培养为目标的实验教学模式。

关键词: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基础,实验教学平台

参考文献

[1]杨春华.试论高校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重构[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6, (4) .

[2]马丽莹.会计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会计之友, 2005, (5) .

[3]桂良军.会计学本科专业会计信息化相关课程设置及教学体会[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5, (11) .

[4]肖俊洪.教学模式改革之我见[J].中央电大时讯300期刊, 2007, (9) :5.

电子商务实验课程体系论文 篇11

关键词 电子技术;实验;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2-0081-02

Around Ability Training, Constructi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Experimental Teaching New System//Ye Yanqun, Mao Li, Zhou Xia

Abstract This article revolves around the electronic technology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troduces the works done by the experiment curriculum, experiment system planning, reasonable use in the laboratory, experimental teachers team construction. From the result of reform in the experiment courses, the efficiency of experiment and laboratory utilization ratio are improved,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the 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 are promoted, greatly welcomed from students.

Key words electronic technology; experiment; reform

當今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对新时期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授予知识,能力及创新意识培养应融入课程教学中。而实践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创新能力最直接有效的环节。

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是电类、自动化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的入门课程,实验性很强[1]。像这类课程,加强实践性教学,改变学生实践能力低下的状况,已成同行教师的共识。

近几年来,在这两门课上就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作了不少的探索,如启发式教学、围绕问题展开教学等,为课堂营造了较为活跃的氛围,但仅仅从课堂教学改进,收效不是太大。

最近一年来,借鉴国内一些高校的改革经验及国外高校的教学理念,将这两门课的教学改革重点放在实验教学上,主要在两方面进行了改革:一是将这两门课的实验课合在一起独立设课;二是实验课程分层次设置。

1 建立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

为了更好地、更有效地组织实验教学,将这两门课的实验合在一起独立设课,称“电子技术实验”。由于受专业培养计划总学时的限制,实验独立设课后总学时并未改变,且场地、设备等一时也无法增加,若还是保持原实验内容,则这种改变意义不大。如何用好、用足现有的实验资源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一直以来这两门课的实验,学生分别在模、数电实验箱上完成。受实验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实验是验证性实验,涉及的设计性实验很少,综合性实验几乎没有。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仅需按照实验指导书要求的步骤进行数据测量和知识验证,缺少对实践知识进行思考和应用的机会。这样有限的实验教学条件制约着学生实践能力的积累和提高,导致学生原本对实验的热情逐渐丧失,实验收获不大。

针对这一现状,在实验项目上作了精心的设计,将实验划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型、设计型及综合型。

从原来的实验中精选1/3基础型实验作为验证性实验。在这些实验中让学生熟悉常用仪器仪表,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学会用实验来验证原理,为后续实验打下基础。这类实验以分立元件或小规模集成电路为主。

第二类实验是设计性实验。这类实验以集成电路为主,完成单元电路设计,并在这类实验中引入了Multism10仿真,要求学生先仿真后用实验箱实现。仿真技术的引入,打破了以往实验受元器件的限制,学生可以有多种设计方案,在仿真中体会设计参数调整、设计方案比较,从而可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习热情。从仿真再回到实际电路这一过程也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体会仿真与实际电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会实际电路的调试。这类实验约大于总实验的1/3。

最后一类是综合设计实验。这类实验主要是针对应用,有的将几个单元内容综合,有的将模、数电内容综合,如用普通运放设计一个数控放大器、遮光计数电路、波形发生及频率显示电路等,要求用现有实验箱外加面包板扩展器件来构建实际电路。设计题目选得不是太大,主要是以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学习及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更大些的电子小系统设计则安排在后续的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中来完成。

这样三个层次的设置,且实验相对较集中,使学生从简单的验证到自主设计在循序渐进中进行实验,动手能力得到很大的锻炼,激发了对实验的兴趣,也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创新的能力。

2 整合实验资源,让实验室发挥最大作用

实验学时不充裕,实验资源有限,如何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好作用?这样要求学生:基础型和设计型实验必须在安排的时间内完成,设计型实验中的仿真部分不占用实验学时,当学生学会了仿真软件后,就以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或机房开放时间内完成;综合型实验提前布置实验任务,要求实验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完成仿真,安排一定的时间段让学生进入实验室,若在安排的时间内未能完成实验,则可在实验室开放时间内继续进行。实验室在不上实验课的时候向学生开放。

在做综合性实验时,模、数电实验室统一调配,这样相应地增加了实验资源。实验室的开放还使得学生在做综合性实验时不急于赶时间,达到较好的实验效果。除了做规定的实验外,鼓励有想法的学生在实验室开放时间来实现自己的想法。

这样的实验安排,使实际的实验时间普遍增加了约25%,部分学生还远远不止这些。

3 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有效配合,统一教学团队

为了使实验教学改革达到更好效果,在理论教学上也做了相应的配合。如在有些教学内容上结合案例组织教学,这让学生感觉到这门技术离自己不远、实用,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围绕案例,布置相应的实验任务,对于这样的实验任务,学生的热情很高;在实验中学生遇到问题又可带回课堂进行讨论。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了理论知识。

要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必须要有一支过硬的实验教学团队[2-3]。实验教学课程完全由任课教师担任,每个任课教师都担任所授课班级的实验教学课,专职实验室人员只负责仪器仪表维护、实验辅助辅导等实验保障工作。这样使得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互通,使两者结合更紧密,教师可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应用情况,便于发现问题、改进案例、调整教学。在实验室开放期间也完全有任课教师轮流值班,负责随时辅导学生。

4 结束语

从这近一年的实验教学改革中,明显感到大部分学生的实验热情大有提高,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也明显得到提升,同时推动了教学的改革。当然也反映出了一些不足,如改革力度还不够,实验项目的设计有局限。

总之,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还需继续深入完善,抓住实验环节、围绕能力培养,让课程教学在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冯志江,等.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7):330-332.

[2]温静,等.提高普通院校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8):15-17.

电子商务实验课程体系论文 篇12

1 电子商务人才的类型

根据电子商务专业的特点和企业的实际需求情况,可以把电子商务人才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技术应用型

技术应用型人才突出电子商务的实际运用, 符合中小企业“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人才需求特点。这要求他们了解电子商务的最新发展趋势,精通电子商务技术,同时具备一定的现代商务知识。这类人才要善于理解商务需求,知道“如何做”电子商务。如进入企业后能根据企业需求,利用自身技术搭建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网页制作、程序开发等工作;能通过网络平台宣传和推广企业产品和服务,进行网络营销;能使用EDI系统,进行无纸化贸易等。

(2)复合商务型

这是目前高校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主体, 其特点是熟悉现代商务活动, 充分了解商务需求和掌握商务活动的业务流程, 同时具备足够的电子商务技术知识。这类人才要懂得电子商务“能做什么”, 需要掌握电子商务技术实现、网络营销、物流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的技术与能力,具有为组织设计并运用完整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解决实际问题的专长,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从事电子商务系统规划、建设、管理和应用工作的高级应用创新型人才。

(3)战略管理型

这是高层次电子商务人才, 其特点是通晓电子商务全局, 具有前瞻性思维, 熟知至少一个行业或一种模式的电子商务理论与应用, 能够从战略上分析和把握其发展特点和趋势, 懂得“为什么要做”电子商务,能为企业设计电子商务的战略构想和总体规划。

3类电子商务人才的层次关系如图1所示。

虽然国内各高校每年都有一批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但是企业“招人难”与大学生“就业难”的双重矛盾依然突出。一方面是因为人才总量不足,未来我国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每年约20万人,而我国目前包括高校和各类培训机构每年输出的人才数量不到10万人。另一方面是人才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片面强调技术人才培养,而忽视了对于技术、管理、金融、法律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并不符合中国企业目前对电子商务人才的专业、实用的需求。对于高校来说,根据电子商务学科发展的特点,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电子商务课程体系的建设就十分必要。

2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问题

大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主要是围绕课程教学而展开的,课程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体系及一系列教学环节是组成教学计划的主体。课程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从而影响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因此,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不仅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教学工作中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基本建设。电子商务专业从设立到现在时间较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专业体系还处于不断发展过程当中,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内容陈旧

电子商务是一个新兴专业,对于本科院校,该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具备经济学、管理学和电子商务等方面的知识,能将技术运用到企业实践中去。对于课程内容应该要反映出电子商务发展的最新动向、技术的变革及发展趋势。

但目前高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中的一个普遍问题是课程内容陈旧,与现实脱节。如电子商务概论课程,这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电子商务的专业核心课程。但国内的教材原来大部分是翻译国外的理论,没有经过消化吸收就直接照搬,难免水土不服。如部分教材谈到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的比较时,认为时装的购销不适合电子商务流程,只适合传统商务,但事实是2007年C2C平台上交易量最大的正是服装鞋帽类产品。经过数年的发展,基础设施的普及,随着网民网络消费习惯的逐步形成及环境的不断改善,电子商务的模式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目前WEB2.0开展得如火如荼,博客营销、社区营销等手段不断被应用与实施,但网络营销的课程中却很难看到这些内容。电子商务专业的特点是“新”,知识更新的速度快,教学中的课程内容必须要把这种变化体现出来。

(2)课程安排不合理

通过收集其他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计划和对我校所进行的调研,发现部分课程的安排不符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如大部分高校在大一、大二设置的是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及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等专业基础课,很少涉及电子商务的专业主干课。以至于经过三四个学期,大多数学生还不知道电子商务专业要上什么专业课程,课程内容是什么,更别提在课余时间去关注电子商务的问题了。大一、大二是大学生进校后逐步适应大学生活,培养良好学习方法及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课程安排一般不多,课余时间充足,他们的求知欲旺盛,在这个“黄金时间”安排电子商务的专业课程能为后继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课程间的关系混乱,相互割裂

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系统设置应该围绕某条主线来进行,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及相关资源合理地安排课程。目前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两部分:一是商务课程;二是技术类课程。但两类课程基本脱节,都是孤立地按照某一门课程的大纲在进行讲授,忽视了两类课程的相互关系。

如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中会介绍电子商务的技术基础,包括计算机网络、IP地址、域名等,让学生了解电子商务平台的实现。可部分高校的教学计划中在前期并没有计算机网络的课程,而在专业课中花大量的时间讲授学生本应掌握的基础知识是不现实的,最后导致教学内容一笔带过,达不到教学目的。另外有些课程的设置先后关系颠倒,如网络营销课程安排在市场营销学的前面,电子商务技术与实务在网页设计与网站管理之前开设等。电子商务课程系统中的商务类课程和技术类课程的地位同等重要,但目前因为师资等原因往往导致两者脱节,学生学习后只能解决某一类问题,缺乏用所学的“技术”来解决“商务”问题的思想。

(4)课程体系设置无特点

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除了学科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外,一般都由电子商务概论、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网页设计、Java程序设计、物流管理、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安全等课程组成。以至于大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千篇一律,毫无自身特点。

由于电子商务专业的综合性与交叉性,高校的电子商务课程体系也具有“大而全”的特点。经济、管理、计算机技术什么都学一点,但什么也没有学精。毕业生就业好像万金油,什么专业都可以靠,但论技术没有计算机专业的扎实,论专业没有会计、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的专业性强,最后所从事的工作往往与专业不对口。

3 优化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议

(1)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根据人才的培养目标来进行合理安排,在专业方向定位上,首先应明确“商务是目标和方向、电子是工具和手段”的原则,强调信息技术与商务的结合,强调两者在电子商务教学过程中的融合,商务是主体,信息技术是为商务服务的工具与手段,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改造和提升传统商务,培养既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又有技术水平,适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要能体现电子商务理论和技术的最新发展变化,符合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将内容重复、交叉的课程去掉或者合并,理清课程之间的先后行关系,让部分专业主干课提前,使课程的安排有一个清晰的主线。

(2)课程安排特色鲜明

企业要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它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同样,对于高校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也要具备独特的知识和技能,而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特色鲜明的课程安排。

现代人才必须既“博”又“精”,但在本科4年教育中,必须首先突出“精”,深入钻研一个方向,在“精”的基础上“博”。否则,毕业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时间有限,难以深入钻研,后劲不足,在学术和工作中都不容易达到一定的高度。另外课程设置也应因时而变、与时俱进,新技术、新领域的出现也使课程必须作出相应调整,以适应学科的发展。基于此,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主要课程设置如下:

经济学(宏微观)、管理学、运筹学、市场营销、会计学原理、统计学、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生产与运作管理、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网页设计、电子商务网站开发、Java程序设计、.net程序设计、物流管理、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等。具体安排如图2所示。

在教学实践中不仅需要系统地讲述电子商务及其相关技术、管理、建设方面的内容,还要增加了大量的新知识和专门技术,如:EDI报文标准、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电子商务推荐系统以及相关知识的及时补充等。还可结合高校综合资源、教师的研究方向来突出课程特色。如我校的电子商务专业技术类课程设置了两条主线,一条以JAVA为主,一条以.NET为主,既发挥了教师的特长又与技术的热点与发展相吻合。

(3) 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大多数学校对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开设主要采用理论学习为主导,案例教学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而在实际的运用中存在理论与现实实际脱节的问题。虽然有课堂教学与模拟实验环节的指导,但电子商务作为新课程与新专业,商务技术与实际应用变化更新快,理论内容与电子商务实际发展状况总体存在不协调的问题。因此在课程内容安排及教学中要模拟企业真实环境,案例的编写也不能仅仅是常见的国内外大型电子商务公司,而是要有针对性。

国内大量的中小企业需要电子商务的专业人才,而另一方面又找不到符合企业应用需要的毕业生。加强与企业合作,使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与企业实际运用接轨无疑是个“双赢”的选择。目前阿里巴巴集团正联合全国的高等院校共同发起大型电子商务教育发展计划———“明日网商孵化计划”,培养兼具“商务”和“技术”两方面才能的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合作模式包括与学校组建虚拟公司,成为学生实习或创业的基地;阿里巴巴集团与学校共同制定培养学生的标准,并为学生提供到阿里巴巴集团旗下所有子公司及2 000多万家会员企业的实习机会;与学校共同进行师资培养合作,共建与电子商务相关的课程;提供实战机会,激发当代大学生学习、实践、就业、创业潜力;提供高校教师教学实战平台。与企业进行纵深化的合作,充分利用校企的资源将对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4)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为了实现培养实用型复合人才的目标,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需要安排大量的上机学时和实践环节。以我校经管学院为例,在课堂教学中,电子商务专业安排330个上机学时,占总学时数(2 516学时)的13.1%,上机学时率列经管院所有专业第一;在实践环节,安排有计算机网络方案设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设计4门实践性课程和业务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或论文)等实践性环节,合计为30个学分,占总学分数(177学分)的22.6%,其中上机160机时。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是落实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关键。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实验、技能训练、分阶段实习和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形式来完成,通过课程体系中系统的实践技能训练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 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知识传授的引导者,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也需要教师来进行实施。由于客观原因,目前电子商务的师资都比较匮乏,既有扎实的管理及商务理论又具有技术能力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很少。电子商务专业设立的时间不长,部分教师都是由原管理类课程或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师转入,知识结构尚待完善,青年教师比重较大。因此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建设必须充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跟踪学科发展前沿,鼓励教师积极探讨创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采取“派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培训师资。“派出去”就是由学校选派爱岗敬业、年轻有为、学历层次较高的教师攻读高层次学位;进入企业学习;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及师资培训班。“请进来”就是由学院根据目前电子商务专业的最新发展形势,结合目前的师资队伍现状,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从而切实提高本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复合型、交叉型的专业,知识更新的速度快,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高。高校需要充分考虑电子商务人才的定位,设计出体系完整、特色鲜明、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技术过硬、适应能力强、能快速切入企业电子商务类岗位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摘要:电子商务是一门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 广泛涉及信息技术、经济、管理等领域。本文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分析了高校电子商务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电子商务,课程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朱玉春.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 2006 (6) :48-50.

[2]蔡体健, 丁振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问题刍议[J].商场现代化, 2006 (2) :14.

上一篇:SVC系统下一篇:400米比赛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