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旅游乡村论文

2024-05-17

电子商务旅游乡村论文(通用8篇)

电子商务旅游乡村论文 篇1

论我国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

摘要: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异军突起,使得旅游业突破了原有的传统经营模式和手段,旅游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为乡村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从发达国家起源的乡村旅游目前俨然成为我国旅游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凭借得天独厚的自身优势与电子商务完美结合,将极大地促进乡村旅游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在社会信息化、经济网络化商务竞争环境下,乡村旅游与电子商务的结合发展适应了市场需要,对提高乡村旅游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现针对乡村旅游与电子商务结合发展中可能存在的电子商务建设滞后、发展资金短缺等问题,提出了乡村旅游与电子商务结合发展的应对策略。有效的解决其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乡村旅游与电子商务结合发展的旅游交易新模式会成为旅游经济的新主导。关键词: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互联网电

子商务的兴起.旅游电子商务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 的时期。现代旅游业的趋势之一是向多样化方向发 展,进入2l世纪后。旅游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 化及休闲化的明显特征。乡村旅游以其参与形式的 多样性、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旅游效益的综合性。逐 渐成为旅游开发的热点。乡村旅游自身的性质、特 点决定其发展电子商务,应对社会信息化、经济网 络化竞争环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把乡村 旅游与电子商务结合在一起.以突破传统经营模式 下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是信息时代乡村旅游可持 续发展的关键。1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1863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到瑞士乡村的第一个

包价旅游团。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 会”的成立标志着乡村旅游的诞生.而真正意义上 大众化的乡村旅游则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 班牙。20世纪70年代后。乡村旅游在美困和加拿大 等发达国家农村地区进入快速成长期。我国乡村旅 游源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 速。

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2万多个乡村旅游景区

景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乡村旅游景区景点每年 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人 民币。旅游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 游的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 000万人次 规模的乡村旅游市场。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 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国内外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据Data Monitor公司统计.1998年旅游企业占 全球网上交易总额的18%。CNN公布的数据:1999 年度全球约有8 500万人次以上享受过旅游网站的 服务.预计2010年在线旅游销售额将达到630亿美 元,上网旅游企业30万个.接受旅游网站服务的人 数超过2亿人次。越来越多的旅游产品供应商在网 上建立自己的主页.尝试网上促销和产品直销。国 外旅游公司凭借其成熟的电子商务经验、雄厚的资 本、优质的服务在旅游电子商务方面获得了巨大的 成功.大大提高了旅游企业的效率.减少了工作人

员的数量,降低了成本.增强了旅游企业的竞争力【2]。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网站从1996年开始出现。

目前.具有一定旅游资讯能力的网站已有5 000多 家,其中专业旅游网站300余家。中国旅游电子商 务虽然发展很快.但通过电子商务获得的交易量仍 不足全国旅游总收入的5%。其电子商务应用还主 要停留在B to C(Bussiness to Consume)表层层面 上。其他诸如旅游企业管理、资源管理等深层应用,由于我国普遍低下的旅游企业管理水平、网络化程 度不高等因素而未能有效实施。仅仅是建立了面对 旅游者的网上营业场所.大量的后台支持工作仍需 要采取传统方式进行.被称为“亚电子商务”【3】。3乡村旅游与电子商务结合的必要性

3.1 乡村旅游与电子商务结合是应对市场的需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舒适、自由的 个性化旅游日益成为人们追求的休闲娱乐方式.而 乡村旅游以其独有的特性成为城镇居民放松身心 的首选.但传统旅游服务模式已不适应当今市场的 需要.不能够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需 求.而旅游电子商务能有效地把乡村旅游产品的需 求方和供给方最大限度地集中起来。最大限度地满 足旅游者个性化旅游的愿望。此外,由于网络技术 的高速发展.游客了解旅游信息越来越倾向于使用 网络搜索。因此.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将成为拓 展市场的重要手段.电子商务与乡村旅游结合是适 应市场要求的一种必然趋势。

3.2乡村旅游与电子商务结合是提升乡村旅游企 业竞争力的需要

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乡村旅游企业的发展

壮大.电子商务与乡村旅游的结合能极大提升乡村 旅游企业的竞争力。

3.2.1 拓宽信息渠道我国大部分乡村旅游企业

规模较小.缺乏广泛的客户群体和供应商网络,信息来源渠道狭窄.企业难以及时了解信息以捕捉市

场机会.而电子商务的应用可使经营更为主动。乡 村旅游企业通过网站发布产品信息解决了消费者 在购买商品之前无法了解商品性能的问题.创造了 高效、低廉的信息流通方式.能最先赢得消费者。3.2.2扩大销售渠道电子商务给乡村旅游企业 带来了新的产品销售渠道.乡村旅行社可以在网上 推销线路,寻求国内外代理,酒店、车船公司可开展 网上订房、订票业务.景区景点也可以把宣传资料 制成图文并茂的信息上网展示.吸引更多游客。企 业也可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

3.2.3降低交易成本据统计.乡村旅游企业若在 Intemet上做广告则可以提高销售数量近10倍.而 它的成本只是传统广告的1/10。利用互联网。跨国 交流信息的平均成本极为低廉.其宣传费用不会随 着地理覆盖范围的增加而增加。电子商务使乡村旅 游产品交易成本急剧下降.信息使旅游企业生产和 经营更具有针对性和效率.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在 旅游企业经营中比组织机构和资金占有更重要的 位置。从而使人、财、物相对处于劣势的乡村旅游企 业能在新的环境下,经营劣势得以扭转。4 乡村旅游与电子商务结合发展中 存在的问题

4.1 电子商务建设滞后

2007年12月,“中国休闲农业网(中国乡村旅

游网)”的开通.标志着我国乡村旅游 与电子商务结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全国相继建 立起很多乡村旅游网站。虽然许多网站开辟了乡村 旅游专题。但大多数网站仅局限在对乡村风光、农 家乐园、农家产品的介绍,乡村旅游线路的推介并 没有深入,游客对网站只能是简单的浏览.尚未建 成统一、高效、权威的乡村旅游信息资源库,网络优 势难以发挥.这远远不能满足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 需求,极大地阻碍了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4.2旅游企业参与不够充分

在对乡村旅游龟子商务专业网站调查时发现. 大多数乡村旅游企业只着眼于建设自己的企业网 站.基本处于信息孤岛状态.多数企业的网站只是 把线下产品直接搬到网上.主要起着网上宣传的作 用.缺乏自己的特色和卖点.没能充分发挥互联网 的网络特性和市场作用。各旅游企业之间没有很好 地进行横向与纵向联合,没能充分发挥运用自己在 区域内已拥有的旅游中介优势。4.3发展资金短缺

由于乡村旅游资源比较富集的山区和农村地区相对封闭且经济落后、资金缺乏,阻碍了乡村旅

游的进一步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强大的资本 做后盾.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更需要大量资金做支 撑。农村一直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大多数农村地区 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当地政府不可能对旅游发展 进行大规模投入.加之农民收入有限.因此资金短 缺制约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成为制约乡村旅游经 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4.4专业人才缺乏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虽然如火如荼.但专业性 人才严重匮乏.高素质人才的缺乏直接导致了旅游 市场的营销落后。旅游产品低层次、粗放式开发。很 多高价值旅游资源处于原始状态.严重影响了乡村 旅游的更大发展。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队伍在农村 更加缺乏.阻碍了网络业务的拓展和完善。专业人 才的缺乏是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又一制约因 素,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快速地发展。5乡村旅游与电子商务结合发展策略

5.1 政府主导.构建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网络平台 在网络化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旅游网 络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各级政府应以国家“金旅 工程”为指引.建立政府主导型的乡村旅游信息化 建设组织管理机构.制定信息化发展的全局性和长 远性总体规划和一系列旅游电子商务规范体系.加 强对电子商务发展的宏观指导.在旅游信息网建 设、旅游信息网络上的电子商务等各个方面提供相 应的法规和政策保障.以实现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 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努力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建 立和完善信息化建设各环节的管理制度.提出建设 标准.统一协调.避免出现重复建设.保证信息的真 实、健康,信息采集和交流传播渠道畅通。同时。乡 村旅游经营企业要建立相应的组织实施体系.负责 具体的建设工作.

5.2调动旅游企业参与电子商务的积极性 推动乡村旅游与电子商务的结合与发展.政府 的政策扶持是必不可少的。政府主管部门是乡村旅 游电子商务应用方面的组织者.乡村旅游企业是旅 游电子商务最重要的应用者.也是最主要的受益 者。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根据互联网 特点开发旅游产品.并在一定时间内在税收和贷款 方面对积极开展经营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企业给 予一定的优惠奖励和政策扶持.促使企业开展信息 化建设。构建一个知名的电子商务平台需要大量资 金和技术的支持.对于中小乡村旅游企业来说.独 自构建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是非常困难的.因此.__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乡村旅游与电子商 务的结合与发展。5.3加强品牌竞争

在互联网上的经营不做到一流就很难“抢占”到 更多的市场份额。目前,知名旅游网站之间的竞争 已经跨越了资金实力、信息丰富程度、交互程度等 竞争阶段.进入到品牌竞争的时期.如客户服务的 质量、营销环节处理的好坏、广告宣传和形象的树 立等,也就是要树立服务的信誉度和美誉度。从网 络的考察研究中可以发现.很多交易是产生在回头 客身上的.说明这些网络都具有较高的信誉度和美 誉度,品牌的力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4]。5.4引导和培养民众网上消费的观念

电子商务离不开消费者的参与.消费者对它的 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它的进程。美国的电子商 务之所以发展较快.与他们现有的社会条件和消费 方式有很大的关系.美国邮购和电话订购比较成 熟.消费者习惯使用信用卡交易。中国恰恰缺乏这 种环境。因此.政府和企业应当运用舆论工具。引导 和培养人们网上消费的新观念.调动消费者广泛参 与的积极性[引.

5.5加快乡村旅游复合型人才培养

乡村旅游与电子商务结合.需要一大批既懂乡

村旅游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高、精、尖人才。但乡村 旅游企业普遍信息化程度低.开展电子商务的能力 差.信息技术人才缺乏。各级政府应当利用高校、中 职的旅游人才系统和旅游局的培训班等形式.以学 校教育与上岗培训相结合的手段.对开发者和管理 者实行继续教育.灵活采用各种方式培养高科技人 才。乡村旅游企业要制定人员培训计划,通过长、中、短期的派员工进修与学习。提高员工自身素质 和企业整体素质.从而为企业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奠 定良好基础。

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旅游交易的新模

式.正逐渐成为旅游经济的主导。旅游电子商务突 破了旅游业传统的经营模式和手段.为旅游业的发 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乡村旅游与电子商务结合发展. 将极大地促进乡村旅游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电子商务旅游乡村论文 篇2

关键词:四川省,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策略

四川省作为我国拥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最多的省份, 旅游业成为其经济支柱产业之一。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造成许多旅游景点及旅游基础设施被毁坏, 旅游业直接经济损失达到548.74亿元, 随之而来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四川旅游的恢复增加了更多困难。如何振兴和恢复四川旅游业成为震后四川省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 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最早出现在欧洲工业革命之后。1865年, 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乡村旅游的诞生, 而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则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班牙。20世纪70年代后, 乡村旅游在英国、德国、奥地利、西班牙、美国等发达国家得到迅速发展, 而中国乡村旅游则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

目前, 乡村旅游的定义在国内外没有得到统一。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有:

西班牙学者Gilbert and Tung (1990) 认为:乡村旅游 (Rural tourism) 就是农户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条件, 使其在农场、牧场等典型的乡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形式。

英国的Bramwell和Lane (1994) 认为: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于农业的旅游活动, 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 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假日旅游外, 还包括特殊兴趣的自然旅游, 生态旅游, 假日步行, 登山和骑马, 探险、运动的健康旅游, 打猎和钓鱼, 教育性的旅游, 文化与传统旅游, 以及一些区域的民俗旅游活动。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1994, P15) 定义为:在乡村开展的旅游, 田园风味 (rurality) 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

国内有学者将其定义为,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 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的一种旅游类型。它是将农业生产、农业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旅游开发, 其基本形式是凭借城市周边地带的农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 面向城市居民开发的集观光、旅游、科普、健身、娱乐为一体的农业园区。

2 四川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四川省的乡村旅游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 成都郊区的温江、郫县等地农村, 以“住农家院、吃农家饭、摘农家果、干农家活”为特色。这种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也是中国乡村旅游的发源地。近几年, 由于旅游消费的实惠性, 乡村旅游开始风靡全国各地, 它在带动农民致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的作用。2009年12月, 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 乡村旅游成为了四川省旅游恢复“元气”的第一选择。业内人士认为, 乡村游进入门槛低、投资规模小、建设周期短, 经营收益快, 以此来助推四川旅游市场的恢复, 是一个可行性极高的选择。截至2009年底, 全省乡村旅游经营户已达19445家, 吸纳就业人数28.75万人。2010年1~7月, 四川省实现乡村旅游收入312亿元, 占全省旅游业总收入的四分之一, 其发展水平、规模和经济总量增长均居全国领先地位。乡村游已成为拉动内需、促进老百姓增收的又一朝阳产业。

3 四川省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然而在乡村旅游红火热闹的背后, 四川省乡村旅游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3.1 管理混乱, 服务质量差

目前许多乡村旅游景点以家族式管理为主, 普遍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思想。同时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许多从业人员是乡村旅游经营者的邻居, 无具体的用工合同, 属于临时帮忙的性质, 最终导致整个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较差。

3.2 内容单调、档次不高

上农家土炕、吃土鸡、摘水果, 这些似乎已经成为乡村旅游“千村一面”的服务项目, 许多农家风情旅游区的旅游接待点没有特色旅游项目, 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甚至还一直停留在初始阶段的休闲和简单的娱乐状态。同时规模小、品位低, 从业人员尚未经过培训, 对客人缺乏吸引力, 经营业绩难以提升。

3.3 配套设施不全

一些地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还不配套, 缺少住宿、网络等相关设施, 最终导致档次上不去, 这样的乡村旅游接待点难以适应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消费者需求。

3.4 特色文化含量低

特色是旅游的灵魂, 文化是旅游的基础。因为资源总会有枯竭的那一天, 只有文化才能永远生生不息。不少地方的乡村旅游目前仍然只能提供棋牌娱乐、品茶聊天等活动, 旅游内容十分单调、乏味。无特色文化 (餐饮、农业等) 作为支撑, 缺乏旅游市场竞争力, 很容易被激烈竞争的旅游市场所淘汰。

3.5 宣传手段单一

一些业主缺乏经营管理新观念, 市场观念比较淡薄, 宣传营销工作开展较差。不少乡村旅游经营者仅仅依靠节假日、政府主导下的相关会议及宣传来实施经营。这种经营方式是典型的守株待兔, 以坐销为主, 缺乏主动营销的观念, 更缺少利用当前互联网的宣传手段。

4 发展四川省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策略研究

至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兴起.旅游电子商务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旅游电子商务是指以网络为主体, 以旅游信息库、电子化商务银行为基础, 利用最先进的电子手段运作旅游业及其分销系统的商务体系。

四川旅游业发展电子商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截止2010年, 先后有阿里巴巴、环球资源、中国制造京东商城、卓越亚马逊、携程网、慧聪网、新蛋网、欧宝丽、艾瑞咨询公司等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入住成都, 银联在线于去年5月份正式上线, 淘宝创业园也在2010年11月正式开园。从网上交易的数据来看, 四川省目前已属于电子商务大省。旅游业作为信息密集型和信息依托性产业, 且基本不涉及复杂、费力的物流配送问题, 而电子商务具有广告宣传、咨询洽谈、网上定购、网上支付、电子账户、服务传递、意见征询、交易管理、行业管理等各项功能, 这使得两者之间具有天然的结合力, 乡村旅游自身的性质、特点决定其通过发展电子商务, 以适应社会信息化、经济网络化竞争环境。

4.1 政府主导, 搭建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网络平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旅游网络化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缺少对电子商务的认识, 四川省不少地方的电子商务建设相对滞后, 这就需要建立政府主导型的乡村旅游信息化专门管理机构, 通过制定信息发展的长远规划和一系列旅游电子商务规范体系, 加强对电子商务发展的宏观指导。通过乡村旅游经营者提供基本资料, 在政府的主导下搭建有关乡村旅游信息的电子商务平台;政府部门为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建设提供相应的法规和政策保障, 以实现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法制化和规范化。目前四川省政府已建立了“四川旅游政务网”、“成都乡村旅游网”等电子商务网站, 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其他省、市、县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指导和建设进程。

4.2 经营企业自建网站, 扩大品牌知名度

在《成都市电子商务发展规划 (2009~2012) 》明确提出, 到2012年, 成都将拥有国内最佳的电子商务产业生态环境, 形成较为完善的电子商务发展基础和支撑体系, 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高度融合, 电子商务综合竞争力位居西部第一, 进入全国城市前列, 初步建成西部地区产业集中度最高、市场辐射力最强的电子商务城市, 并对建立电子商务网站的企业提供大力支持。在此良好的背景下, 乡村旅游经营企业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 主动出击, 通过网络宣传, 以扩大网络知名度和旅游景点的知晓度。

目前, 中国的网站使用率偏低, 约有8成网站处于闲置状态, 主要原因是网站域名难记, 没有回头客, 网站可信度低, 没有订单。因此, 乡村旅游经营者在网站建设的过程中, 首先, 要选择符合自身特色、客户易记的域名。其次, 网站内容有特色, 注重打造自己的文化特色, 网站内容及时更新。四川作为全国少数名族较多的省份, 可以通过挖掘乡村历史文化及民族文化内涵, 培育民俗特色浓郁、服务质量规范的民族旅游接待户, 如“牧家乐”、“藏家乐”、“彝家乐”等。最后, 网站要具备营销推广、互动服务、客户管理、网上支付等功能, 充分借助论坛推广、博客推广、微博推广、QQ推广、百度推广等网络营销手段, 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乡村旅游的具体项目, 进一步提高网站的可信度。通过建立网站, 乡村旅游经营者可以实施24小时全天候营销, 极大地提高了宣传效果。

4.3 实施乡村旅游网站联盟

网站联盟, 通常指网络联盟营销, 它是通过网络联盟在自己的网站上投放广告, 实现将网站访问量转化为收入的一种营销方式。四川作为中国乡村旅游的发源地, 乡村旅游景点很多, 但普遍是单打独斗, 资源得不到共享。这些旅游景点可以在政府的主导下, 联合多家景点, 组建乡村旅游网站联盟, 改单打独斗为联合会战, 共同对外推荐旅游资源。

4.4 加强与高职院校合作

目前,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成为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基本模式, 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是高职院校的任务之一,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种基本方式。乡村旅游经营企业可以通过与当地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旅游专业及电子商务专业的合作, 签订相关协议。一方面解决了高职院校学生实践的问题, 另一方面, 充分利用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服务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为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顺利实施提供良好机会。

4.5 加快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

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 需要一大批既懂乡村旅游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人才。目前四川省乡村旅游企业普遍信息化程度低, 特别是个别少数民族地区, 信息技术人才缺乏, 开展电子商务的能力差。政府可以以高校、中职教育及当地旅游局为抓手, 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采取在校教育与上岗培训相结合的手段, 对开发者和管理者实施专项培训, 积极采用各种方式培养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旅游电子商务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积极实施乡村旅游电子商务, 将有利于地促进乡村旅游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有利于实现四川省乡村旅游收入突破千亿的“十二五”目标。

参考文献

[1]李会芳.我国旅游电子商务之问题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0, (33) .

[2]朱岩, 张全景, 王珍杰.山东省旅游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电子商务, 2010, (08) .

[3]廖军华.论我国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J].湖北农业科学, 2010, (07) .

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模式分析 篇3

关键词: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应用

随着互联网热和电子商務的兴起,旅游电子商务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乡村旅游更是以其参与形式的多样性、参与主体的广泛性以及旅游效益的综合性,逐渐成为旅游开发的热点。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可以依托覆盖全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通过建立区域平台、电子政务实现在线展现、网上预订、支付、电子认证及统一管理,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乡村旅游与电子商务结合的必要性

(一)满足旅游市场的消费需求。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可以实现传统经营模式网络化、电子化和虚拟化的演变,能够将消费者和供给方最大限度地集中起来,满足个性化旅游的愿望。目前,越来越多的游客倾向于使用网络搜索了解旅游信息,实现电子商务与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是顺应市场要求的一种必然趋势。

(二)实现服务者和消费者“零距离”。规模零散、服务标准低一直是制约乡村旅游做强做大的瓶颈,通过电子商务为服务者和消费者提供的便捷交流平台,服务者可以不断获取更多的市场信息,还便于及时向消费者作出信息反馈,并汇总分析后制定出符合市场趋势的经营策略。消费者可以借助电子商务平台,了解旅游服务项目的综合信息,从而做出理性选择。

(三)提升服务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乡村旅游与电子商务的有机结合,其一可以有效降低成本。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影响面广,相比传统的纸质媒介,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投入成本。其二可以有效提高旅游项目销量。电子商务可以提供给乡村旅游企业更加通畅的销售渠道,便于乡村旅游融入市场营销体系中。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通过商务网站平台获取旅游信息的消费者已经超过80%.到各门户网站查询旅游信息的消费者也近六成。电子商务的应用使乡村旅游经营变得更为主动。

二、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交易主体

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将买卖双方的信息、产品和服务联系起来,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的一种交易方式。在运营中旅游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交易主体主要包括企业 (Business,简称 B)、顾客/客户 (Consumer,简称 C)和政府机构 (Government,简称 G)。其中的企业既包括旅游和非旅游的直接经营企业,也包括旅游中间商或分销商。顾客是指旅游服务的最终消费者,泛指通过旅游电子商务的形式交易产品和服务的个人和组织 (如公司客户等)。

三、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模式分析

以上三类交易主体形成了不同的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经营模式,因乡村旅游的消费终端主要是个人和组织,本文仅就就面对终端消费者的网上零售BtoC模式、BtoC中间商销售模式和CtoC模式做以分析探讨。

(一 ) 网上零售BtoC模式

网上零售BtoC模式作为一种直销模式,通过现代化网络平台和呼叫中心为服务载体,配合供应链管理的方式,实现电子商务模式与传统旅游业的创新性融合,是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基本模式。网上零售BtoC模式更加突出与顾客之间的直接沟通,具有减少市场交易中间环节,提高供需交易的灵活性等特点,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组织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旅游企业运用这种经营模式,初衷在于突破中间商对客源的垄断和控制,建立一种直销模式,直接面对最终顾客。但旅游中间商市场中介参与的专业化程度证明,其存在的价值可以有效提高市场运作效率,并为顾客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由此可见,旅游中间商的功能并不能被网上零售BtoC模式完全取代。

(二 )BtoC中间商销售模式

中间商是链接旅游企业和顾客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起着帮助进行消费决策的重要作用。BtoC中间商销售模式是指在线旅游企业通过网站和中央预订系统等渠道,帮助经营乡村旅游的企业和个人进行销售,并收取相应的费用或佣金。

在实际经营运作中,存在两种类型中间商。其一是传统乡村旅游中间商,其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拓展业务范围,提高经营效率;其二是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的新型乡村旅游中间商。二者发挥着相似的作用,但又有很大的区别。传统乡村旅游中间商在交易中发挥着轴心的作用,往往与一方交易后再与另一方联系。新型乡村旅游中间商作为一个独立的经营主体存在于市场,并不直接参与供需双方的交易活动,它作为一种交易媒体,主要提供信息交换的场所,为交易双方提供旅游服务产品和服务信息。因为新型乡村旅游中间商的存在,使顾客拥有了更多的主动需求,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旅游产品设计的可能。例如携程网中的乡村旅游资讯和预订服务,服务于自助游游客,开发的“结伴同游”、“活动召集”、“线路推荐”等特色版块,提供了景区完善的农家乐住宿和餐饮预订产品。有力地拉动了乡村旅游接待业的发展。

(三)CtoC模式

CtoC模式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电子商务,前面的C是指卖方 (经营乡村旅游的个体),后面的C是指顾客。C2C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准入门槛底,参与人数众多,交易频率大,农村创业者往往可以借助现代网络技术,通过有偿或者无偿使用网络运营商提供的专业C2C交易平台,发布服务信息,进行业务洽谈、销售和支付,从而获得收益。C2C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可以依托专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例如:淘宝网、拍拍网等,也可以通过个人网站、BBS论坛、博客等。CtoC模式在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中的应用,不同于普通的购物网。一是实地体验式消费,可以消除顾客的诚信顾虑,二是不存在乡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担忧,因此,CtoC模式在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将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农朝幸.《农村信息化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推进模式》[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08 )

[2]《2017-2022年互联网+乡村旅游行业运营模式及市场前景研究报告》[J/OL]. 中商产业研究院,2017:[2017-01-18]. http://www.askci.com/reports/20161116/1121076117739086.shtml

[3]《2015年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模式分析》. [J/OL].中商情报网,2015:[2015-09-16]. http://www.askci.com/

乡村旅游者旅游动机研究 篇4

发布时间:2011-8-

3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胡绿俊 文军

摘要:不同的乡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是有差异的。乡村旅游动机由主到次可归结为“缓解压力”、“交际”、“求知”和“怀旧”四大类。必须对乡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进行研究,这样对指导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和完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

关键词:乡村旅游者;旅游;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to Guangxi rural tourists, the paper systematicly analyzes different motives of rural tourists.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se motive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relieving pressure”,“social intercourse”,“seeking knowledge” and “nostalgia”.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rural tourism to identify the motives of rural tourists so as to explore rural tourism products and improve service system.中国乡村旅游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整个旅游产业板块中最为重要的增长极之一。在需求方面,亲近自然、崇尚郊野游憩日益成为市民休闲的主流方式,自驾车旅游者的攀升更进一步刺激了乡村旅游市场。伴随着中国乡村旅游活动的蓬勃发展,近几年来乡村旅游迅速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现有文献已广泛触及乡村旅游各个层面,但由于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发展速度又比较快,并受相关学科理论及乡村旅游自身发展程度的影响,乡村旅游开发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旅游者作为乡村旅游活动中的构成主体,是乡村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乡村旅游者的动机可以更好的揭示其行为规律与特征,对乡村旅游区的发展和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

心理学认为,产生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动机,内部驱力和外部诱因都可以激发动机,旅游行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行为方式,必然有其直接动机[2]。目前仅有为数不多的学者对乡村旅游动机进行过研究,研究方法以传统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为主。方贤寨等(2003)通过对长沙城郊乡村者的活动选择分析,依据旅游者参与旅游活动的得票情况,将乡村旅游动机概括为休闲度假、释放工作压力、观光旅游、探亲访友、怀旧、商务考察、进修学习、猎奇等。张建国等(2007)从回归自然、求新求知、怀旧、休闲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宁波市民的乡村旅游需求,所采用的依据仍是旅游者对旅游活动选择的频数。黄洁(2003)从“乡土情结”角度指出乡村旅游者对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下的“第一自然”的情结以及对同源性地域文化的认同。目前对旅游动机的研究,陈德广(2006)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方差分析和其他非参数分析及检验方法对河南省开封市居民的国内旅游动机进行定量分析。张宏梅(2004)运用因子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一维方差对皖江城市居民旅游动机进行定量分析。乡村旅游动机是一种人类纯心理活动,旅游动机不是单纯的,根据旅游者活动选择来研究动机,能从侧面反映出现有旅游者动机的激发情况,而难以描述复合的旅游动机。因此凭借外部活动的诱导进行旅游动机研究,能否据此全面分析旅游动机的构成情况,以及如何分析主要动机和次要动机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乡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进行分析。问卷的内容由“乡村旅游动机”、“调查对象相关信息”和“乡村旅游活动意愿”三大部分组成。“乡村旅游动机”部分在结合文献研究和旅游者的访谈后采用18项因子来评价,依据受访者对因子重要程度的认可情况,采用李科特尺度测评,其中1-5分别代表“非常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非常重要”。受访者信息主要了解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指标”、“乡村旅游时住宿地点选择倾向”、“旅游团形式”、“每年乡村旅游次数”等方面。乡村旅游活动意愿调查采用封闭式问卷和开放式问卷相结合的方法,让旅游者列举其最愿意参与的乡村旅游活动。在正式调研前,对预测问卷在广西南宁“美丽南方乡村旅游景点”进行了试调查,对收集到的102份有效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分析。18项因子的KMO和Alpha分别为0.666、0.848,删除“体验乡村生活”、“了解自然”“了解新奇的事物”3个变量后,KMO和Alpha分别为0.772、0.849,达到问卷的信效度要求,最后采用1对被调查者的乡村旅游动机评价时采用同样的标准,结合自身的真实感受进行评价无疑可以获得更切合实际的效果,在乡村旅游景点进行调查,可以让旅游者处于乡村旅游氛围中能更好地回答问卷,同时为保证被调查者在评价中采用同样的标准,调查人员在发放问卷时都对调查问卷的填写进行指导。正式调研对象为正在进行乡村旅游的游客,调研地点选择在广西乡村旅游发展较早的地区,分别为桂林阳朔高田乡、桂林龙胜县龙脊梯田景区(平安壮寨)和南宁扬美古镇。调研采用现场发放问卷,问卷填好后直接回收的方法,共发放问卷600份,其中高田、平安、扬美各发放200份、250份和150份,分别回收问卷194份、225份和139份,总共回收问卷558份,其中有效问卷547份,占回收问卷的96.2%。

笔者采用SPSS15.0对数据进行分析。除了常规的描述性统计指标如均值、百分比等外,独立样本t检验和一维方差分析用于分析不相关的样本在同一变量上的均值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意义,另外采用因子分析法,用较少的互相独立的因子变量代替原有乡村旅游动机的绝大部分信息,为以后乡村旅游产品开发

调查对象从性别构成看,女性比例达57.2%,明显高于男性。年龄构成中18-24岁占57.2%,25-44岁占35.6%。职业构成中学生占35.6%,公务员、企事业管理人员、专业文教技术人员、军人这四类具有相对稳定职业的人员共计占41.4%。在学历构成中,初中及以下学历者仅占10.6%,大专以上学历者比例高达73.2%%。排除学生个人月收入比较低的影响,在有固定收入的被调查者中,约有40%的个人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通过旅游者相关乡村旅游信息发现,旅游形式构成中独行者占24.8%,亲友同行者占61.9%,而通过旅行社组织的团队游客仅占13.3%。每年乡村旅游次数仅1次占35.9%,2次占26.5%,3次占20.0%,4次及以上者占17.6%,详细数据参见表由此可见广西乡村旅游者具有以下特点:其一,被调查者女性比例高于男性,年龄层集中在18-44岁之间,以学生和具有相对稳定职业的人士为主,学历水平较高。其二,被调查者来源广泛,区内主要来自南宁、桂林、柳州等城市,区外主要来自广东、湖南等周边省份以及北京、上海等地。其三,被调查者总体收入水平偏低,但考虑出游者往往与亲友同行,以家庭团居多,总体支付能力较强。其四,被调查者每年乡村旅游的频率不高。其五,被调查者每次乡村旅游停留时间普遍不长。

在进行乡村旅游动机重要程度分析时,对存在缺失值的数据剔除后计算其有效百分比和平均值,并进行了排序,具体数据参见表2。值得注意的是“缓解工作、生活压力(M1)”、“享受自然(M9)”是两个最重要评价因子,平均值分别为4.07、4.02,其中持正面看法的旅游者分别占81.8%和72.2%,持负面看法的仅为3.4%和3.3%。“探亲访友(M14)”、“怀旧(M18)”是两个重要性认可程度最低的因子,平均值分别为2.91、2.98,其中持正面看法的旅游者分别仅占21.7%,30.1%,而持负面看法分别占28.3%,31.8%。总的来看,乡村旅游者希望在乡村环境中以旅游方式缓解工作、生活压力,同时增进与亲朋好友的感情,怀旧虽然也是乡村旅游动机之一,但其重要性远远低于其它动机。

就表1中反映被调查者个体差异的9个项目对15项乡村旅游动机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一维方差分析。在对旅游者进行划分时,尽量遵循旅游市场细分的原则,使划分出的旅游者群体具有可识别的共同特性。在对上述旅游者背景信息进行适当的归类后,对细分后的旅游者群体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一维方差分析,其中性别、常住地、旅游形式、停留时间在分析时采用原划分方法,而其它指标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根据年龄,划分出15-24岁和25-44岁两个群体,根据学历划分出高中及中专、大专、本科三个群体,根据职业划分出学生、公务员+企事业管理人员+专业文教技术人员(具有稳定工作人士)两个群体、根据个人月收入划分出500-1499元(低消费)、1500-2999元(中消费)、3000元以上(高消费)共三个群体,根据住宿地点的选择划分出愿意住农家旅游和宾馆两个群体,根据停留时间划分为白天、一天一夜、两天两夜及以上共3个群体,根据乡村旅游次数/年划分为1-2次,3次及以上两个群体。结果显示,乡村旅游动机评价指标重要性均值没有因性别的差异而存在显著差异,不同乡村旅游者群体在“缓解工作、生活压力”、“欣赏田园风光”、“乡村采风”三个指标重要性方面具有一致的评价。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具体情况见表3,表中I、J表示就同一乡村旅游动机指标具有明显差异旅游者群体,平均差值表示I情况下平均值与J情况下平均值之间的差值,“一”号表示I情况平均值小于J

不同乡村旅游者群体的旅游动机主要差异表现在:其一,中年旅游者比青年旅游者更看重通过乡村旅游增进同行亲朋好友的感情。其二,短程乡村旅游者更注重乡村旅游的精神放松功能。其三,文化层次高的乡村旅游者对文化、民俗风情等具有文化内涵的产品更感兴趣。其

四、收入水平较高的乡村旅游者对于探亲访友、怀旧兴趣较少。其四,学生群体及每年乡村旅游次数少的旅游者更在意乡村旅游的康体健身功能。其

五、收入水平较低的消费者愿意在乡村旅游过程中探亲访友,但高档消费者和停留时间较短的乡村旅游者体现出较强的怀旧情结。其六,通过旅行社组织的乡村旅游者对乡村旅游文化体验期望值不高。

对乡村旅游动机评价因子进行抽样适当性(KMO)与巴特利(Bartlett)球度检验,得出检验KMO为0.783,Bartlett值为136,其对应的相伴概率值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01,说明数据阵是相关阵而不是单位阵,适合作因子分析。以16个乡村旅游动机评价因子为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采用方差极大法作因子旋转,提取特征值超过1的因子。结果显示4个公共因子可以描述原变量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2.531%,具体情况参见表

4基于因子变量的最大载荷,公共因子命名尽量反应其所包含因子内容。第一个公共因子变量,包括“了解乡村文化”、“感受乡村自然环境”、“了解乡村民俗风情”、“乡村采风”、“身体得到休息”,除“身体得到休息”外,其余因子反映了乡村旅游者对乡村文化、民风民俗等的了解需要,命名为“乡村求知需求”。第二个公共因子变量,包括“缓解工作、生活压力”、“休闲”、“精神放松”、“享受自然”、“欣赏田园风光”,主要反映了通过乡村旅游实现缓解压力的需求,命名为“缓解压力需求”。第三个公共因子变量,“增进感情”、“体验户外情趣”、“康体健身”,命名为“交往需求”。第四个公共因子,包括“怀旧”、“探亲访友”,将其命名为“怀旧需求”。公共因子的平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缓解压力需求”、“交往需求”、“乡村求知需求”、“怀旧需求”,具体情况参见表

5对目前乡村旅游景区开设的旅游活动进行总结并让旅游者选择其最愿意参与的3-5项旅游活动。旅游者最愿意参与的乡村旅游活动见表6。

旅游者上述旅游行为产生的动机很难界定为某一种特定的旅游动机,如品尝农家美食,很难界定其是由怀旧引发的,还是因为想了解农村的饮食文化引发的,乡村旅游动机是乡村旅游者行为产生的基础,其对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和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把握乡村旅游动机可以细化乡村旅游产品和完善其服务体系。整体上看,乡村旅游动机由主到次可归结为“缓解压力”、“交际”、“求知”和“怀旧”四大类,从长远来看,将来的乡村旅游产品设计以“缓解压力类”为主导,融合旅游者交际和求知的需求,怀旧仅是乡村旅游者附带的一种需要。其次在结合地方特色的前提下,依据乡旅游者客源细分市场和乡村旅游者愿意参与的旅游活动情况来指导乡村旅游的规划与项目设计。另外,研究细分乡村旅游者群体在相同的旅游动机评价上的均值之间的差异,对于乡村旅游地把握旅游者

发展全域旅游 促进乡村旅游提升 篇5

近年来,徽州区在国家、省市旅游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产业富民战略的重点,通过发展全域旅游,推进乡村旅游转型提升,带动农民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乡村旅游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基本情况

徽州区农村集文化、旅游、生态等多重优势于一体,具有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发展全域旅游,以美好乡村建设为主线,以打造“一村一品”为抓手,以“徽州绿道”为纽带,不断促进乡村旅游转型提升。通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初步形成了以潜口、呈坎、西溪南、洽舍等乡镇为中心的乡村旅游发展片区。目前,全区从事农家乐旅游经营户112户,拥有省级农家乐示范点(户)27家,市级农家乐示范点(户)37家,其中单一经营餐饮64户,兼营住宿42户,餐位6944个,接待床位1142个,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772人。2014年接待213.47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7173.71万元,平均占家庭经济总收入的71.67%。2015年1-6月份接待150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5098万元。

二、主要做法

(一)发展全域旅游,提升旅游消费环境

针对旅游业由观光向休闲体验转变、游客由团队向散客转变的趋势,发展全域旅游,把整个行政区域当作一个大景区,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来打造,全面提升旅游消费环境。结合美好乡村建设、5A级景区创建、村庄风貌整治、绿色质量提升、百村千幢、百佳摄影点、亮点项目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加快道路改造、旅游线路的环境整治、田园风光的打造、农家乐升级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入2.88 亿元进行5A景区创建工作;投入6800万元对紫霞美食一条街进行硬件改造,对蜀源、坤沙公路沿线、农民新村及周边环境进行风貌整治;投入1.45亿元建设徽州绿道,在改善乡村交通的同时丰富乡村沿线景观内涵;投入300万元用于蜀源村风貌整治,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向日葵基地建设等。

(二)注重政府引导,提供政策扶持

为促进旅游业发展,我区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徽州区扶持乡村旅游发展奖励办法》。奖励办法中对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并接受协会管理、农家乐评星、招徕游客、建设乡村旅游网站并实施营销等给予奖励,鼓励农户积极发展农家乐旅游。自奖励办法实施后,共兑现了奖励资金100余万余元;同时,颁布了《徽州区关于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美好乡村建设的意见》,一方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另一方面鼓励农村居民进城购房,利用农村闲置住房发展农家乐。

(三)加强协会组织,提升自治管理

鼓励和引导各村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创新协会+农户、企业+协会+农户等经营模式,建立公开、公平的竞争机制,抓好组织协调、培训交流、宣传推介等工作,特别是在纠纷调处、客源安排、价格规范、行业自律、品牌营销等方面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实现农家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增加效益、增强活力。目前,我区通过协会组织的农家乐共52家,占总户数112户的46%。

(四)鼓励农民参与,提高农民收入

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激励等方式,鼓励农民投身乡村旅游经营。对新评定的每户星级农家乐补贴不少于5000元,按照标准进行房屋改造的住宿经营户则按照500元/床位给予一次性奖励,调动农民参与农家乐的积极性。同时大力宣传,通过公开栏公示和逐户走访,将区、镇发展农家乐致富的优惠政策传达给农户,帮他们算经济账,给他们讲前景,让他们与协会合作。在农家乐示范户的带领下,近年我区的潜口镇和洽舍乡长潭村就有60余户农民志愿加入农家乐旅游经营队伍。

(五)加强统一培训,提高服务水平

走出去,组织镇村干部、农家乐经营户外出考察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请进来,邀请从事旅游服务的资深专业人员授课,积极组织农家乐经营户参加各类业务培训,重点加强旅游服务意识、服务行为、言行举止、卫生保洁、内务整理、餐饮接待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不断提升农家乐接待的服务水平。互相评,通过举办招牌菜和优秀服务员评比,互相评出各农家乐的经典招牌菜和优秀服务员;比一比,积极参加各类农家乐大赛,2012黄山市“徽娘”大赛,我区徽府大院农家乐荣获第一名,2013黄山市“徽姑娘”大赛,我区的徽州农舍、灵山尖、潜口一楼、坤湖山庄农家乐分别获得最佳人气奖、最美徽姑娘称号和最佳风采奖。

(六)创新发展模式,发挥品牌效应

按照“五统一”(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营销、统一收费、统一管理)标准组织实施推广农家乐经营模式。在潜口镇坤沙村和洽舍乡长潭村开展试点,引进旅行社投资开创农旅合作模式,由旅行社对农户房屋统一改造装修并负责组织招徕游客;村里成立乡村旅游协会,负责日常管理和客源分配,形成了“企业+协会+农户”的市场运营模式,盘活农民闲置用房,成功打造“徽州农舍”乡村旅游品牌。

三、初步成效

通过以上探索性的做法,徽州区乡村旅游在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村容村貌提升、农家乐品牌塑造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增加了农民收入

乡村旅游的发展,直接的效益是农民增收,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一方面实现了经营户的增收。如徽州农舍长潭驿站12家农家乐经营户2014年最低的一户实现收入近5万元,最高的达到20万余元。另一方面也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增收。仍以徽州农舍长潭驿站为例,自2012年4月份长潭驿站自主经营以来,累计接待游客5万人次,2014年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5万余元。

(二)扩大了就业途径

发展乡村旅游改变了村民就业观念。以前基本都是出外打工,房屋闲置。现在随着乡村旅游的逐步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留家参与经营乡村旅游业,目前我区农家乐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772人。

(三)改变了村容村貌

近年来,区、乡镇、村三级联动,多方筹措资金,结合美好乡村建设、村容村貌整治、绿色质量提升等全市重大决策部署,围绕道路硬化、安全饮水、沟渠清淤、农村危房改造等方面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环境。农家乐经营户也积极主动提升接待设施建设和庭院美化,为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培育了文明乡风

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通过挖掘本土民俗文化,不断提升乡风民风和村民素质。聚众打牌喝酒的少了,凑到一起谈心谋发展的多了,组建了农家歌舞队,通过各种形式宣传了徽州文化的仁义诚信,勤奋坚忍等优良传统,既提升了乡风文明,又为游客的夜间生活增添了乐趣。洽舍乡长潭驿站徽州农舍项目启动后,留守家中的多为年均60岁以上的老年人,她们用自己的热情、开朗吸引着每一位到长潭的游客。

(五)探索了经营模式

在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了“企业+农户+协会”、“协会+农户”、农户单独经营等经营模式,按照“五统一”的标准,推动农家乐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潜口镇、呈坎镇积极开展特色种植,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近年来蜀源、灵山的特色种植基地油菜花、向日葵、黄蜀葵相继开放,吸引了各地的摄影爱好者和游客来此参观采风,激发了农户从事乡村旅游的热情。

(六)创新了营销方式

乡村旅游考察报告 篇6

为了更好地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在农家乐建设、经营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加快我公司休闲旅游发展,2月21日至22日,由县旅游局领导带队,组织旅游局和鼎润公司代表一行7人,赴袁家村、东坪村、白村等地实地考察。考察组一行深入景区农家宾馆,亲身体验验并与他们交流和探讨,认真询问了当地的经营和管理模式,学习当地农家乐旅游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此次考察,感受颇深,启发很大,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袁家村、东坪村、白村等地借助区位、生态、文化优势,依托城郊、景区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在整村推进、精品创建、转变经营方式等方面都取得了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和方法。其中,袁家村位于**市县烟霞镇,距西安市区30分钟车程,是个移民村,全村60户人有七个姓,280多人,500亩地。上世纪70年代以前,袁家村是一个非常落后贫穷的村,1970年郭裕禄担任袁家村支部书记,当时为解决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从农业生产抓起,领导全村上下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十年间,成功解决了温饱问题。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为发展经济,郭书记提出从农业向工业转型,因地制宜,发展村办企业,先后办起了白灰厂、水泥厂、硅铁厂、建筑公司、汽车运输队等多个企业。2000年以后,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不断冲击,村办工业化企业逐步淘汰,袁家村发展遇到瓶颈,期间村干部常年外地考察学习,老郭书记儿子郭占武挑起重担,他提出弃工从农,搞现代化农业,观光农业,当时没有人拥护,为了解决村民思想问题,村干部党员带头先后赴四川**、云南等地考察学习,对农家乐乡村旅游有了初步认识,最终定位关中民俗文化,建成关中印象体验地,2011年5月该村被农业部评选为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之一。

东坪村位于县城东北约24公里处,距唐太宗昭陵仅2公里,这里群山环绕,地貌独特,登高远眺,千里沃野置于脚下,如画田园尽收眼底,南与巍巍秦岭遥相对峙,东观朝**顶天寺高耸云端,漫山遍野的幼松郁郁葱葱,万亩果园宛若一个“天然氧吧”,农家土窑洞冬暖夏凉,人称“没有噪音的天然空调”.白村是一个现代农业园区,占地2万亩,其中农耕文化体验园是园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占地500亩,目前建成半亩园500户,已对社会开放认耕,让城市生活的人们,离开喧嚣的城市,走进农村,放松身心,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让城市生活的人们,深入农村,了解农业,亲历春种秋收的传统农业生产过程。

二、主要做法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建设规划方面:袁家村在建设发展中按照环保、生态、绿色的理念,斥资1500万元打造了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再现了原汁原味的关中民俗风情,创建了民俗民风体验一条街,油坊、布坊、醋坊、茶坊、面坊、辣子坊、豆腐坊、醪糟坊、药坊等传统特色作坊,集中展示关中农村自明清以来的农村生活的演变。基本形成了集关中小吃街区、特色乡村食宿客栈、浪漫满屋田园派对、多主题酒吧街区、麻将茶园等关中民俗互动体验和现代艺术街区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艺术旅游基地。

2、运营管理方面:袁家村采取“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成立了旅游公司和农产品公司,前者做品牌宣传,后者以农产品带动经济发展,下一步把袁家村的香辣子,豆腐,醪子,醋油面,酸奶等小作坊发展成股份制公司,把现代生产工艺和传统生产工艺相结合,经国家生产许可,对外销售,进一步做大,发展成上市公司,解决公司资金不足问题。景区下一步将实行一卡通,公司掌握现金流,与经营农户签订合作协议,统一管理,从传统的“农家乐”旅游向建设“乡村度假基地”迈进,实现公司和农户共赢。

3、土地流转方面:目前袁家村是全省新型社区示范村,所在烟霞镇是全省的示范镇,每年有1000亩的用地指标,政府帮助袁家村现有700亩土地变成国有土地,解决农村产权问题,资产盘活,向银行贷款,鼓励村民入股,让资产翻倍。

电子商务旅游乡村论文 篇7

面对我国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摆脱贫困问题和亟待解决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旅游可发挥调和作用,将三者从相对独立的问题转换为彼此融合、互为补充的养老旅游、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三种形态。

1相关概念界定

1.1养老旅游

养老旅游在本质上属于老年度假旅游[1],既是一种精致的旅游方式,又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具体指老年人离开其常住地跨越较大空间范围,在旅游地生活较长时间的特殊旅游形式[2]。由于旅游主体的特殊性,养老旅游具有季节性、怀旧性、 节奏慢、时间长等特征[3,4,5]。养老旅游不但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改善其健康状况,也能减缓青壮年的养老压力,是老年人升华其兴趣爱好的大好时机,是养身养心的绿色通道,也是追求人生价值的新起点[6,7,8,9]。

1.2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域范围内体验乡村的风土、风物、 风俗、风景的一种旅游形式[10]。乡村旅游具有乡土风情浓郁、 乡民淳朴热情、乡间风貌各异、旅游资源多样等特征,乡村旅游能让长期生活在城市里的游客回归乡土自然,领略大好自然风光和乡村民俗风情,增长见识,放松身心。

1.3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以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强调关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吸引旅游者前往体验、观光、学习、思考的旅游活动。国际生态旅游协会认为: “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和“负责任”的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两大内涵。生态旅游具有自然生态环境优良、天然旅游资源富足、景区可进入性较强、强调环境保护理念等特征。生态旅游能让游客在大自然里排忧解郁,怡然休闲,也能为游客( 尤其是青少年游客) 植入环保思想,间接宣传生态环保理念。

1.4养老型乡村旅游地

养老型乡村旅游地指的是具有较完善的旅游设施和养老设施,生态环境好、地方文化浓厚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养老型乡村旅游地是养老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三者交集的旅游目的地。基于养老旅游的特征和庞大的主体基数,乡村是较理想的养老旅游地。养老型乡村旅游地具有生态环境佳、历史沉淀厚、生活节奏慢、人们性格淳朴等特征,能为老年人提供较理想的田园生活[11,12]。此外,当异地老年人成为乡野田间的生活主体时,能在很大程度上缓和因旅游业明显的季节性造成旅游基础设施的闲置问题,带动乡村养老服务与设施的完善,提升乡村自然与人文水平,总体促进乡村的社会进步[6,13,14,15]。

2三者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2.1乡村是养老旅游的最美适宜地

据统计,201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 02亿人,占总人口的14. 9% 。据预测,到2053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4. 87亿人的峰值,占总人口的34. 9%[16]。我国养老旅游市场前景广阔,潜力巨大,但却困难重重[17]。由于老年人口基数庞大、老年人间经济水平差距甚远、异地医保报销受限,加之市场上养老旅游产品质量不高、相关服务缺乏标准规范、专业人才短缺等原因,养老旅游的发展受到较大限制。

以生态环境优良的乡村为根据地的养老旅游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上述问题。总量巨大的乡村面积为老年人休闲度假提供了足够的空间,相对较低、弹性较大的生活成本能为绝大数老年群体所接受,在距居住城市较近的乡村进行养老旅游的老年群体医保报销较为方便。此外,乡野田间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乡村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粗犷豪迈的文化底蕴、舒缓安逸的生活节奏皆有益老年人心情愉悦, 缓解郁结,弥补因子女或配偶不在身边的缺憾。

2.2老年人是乡村旅游的最佳参与者

据统计,2013年全国农家乐数量约170多万家,乡村旅游的重点村10. 6万个,全年接待游客约10亿人次,旅游收入达到2800多亿元,3000多万农民直接受惠[18],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乡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然而,在乡村旅游迅速发展之际,其发展诟病正蚕食着我国的锦绣乡村。在旅游活动的影响下,乡村民俗逐渐变得功利世俗,乡野原真日渐淡薄,乡村生态遭到破坏,城乡界线变得模糊; 加之乡村旅游的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尚不健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尚不完善,村民的相关知识、能力尚待提高,产业集群意识尚未成熟,良性营销尚未形成,长此以往,现在遍地开花的乡村旅游就只能昙花一现。

老年人能带动的影响是巨大的,以生态意识较强的老年人为参与主体的乡村旅游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上述问题。首先, 经历了世间浮华之后,老年人返璞的心态强烈,无论是村民还是民俗,唯有保持本真才有市场。其次,现阶段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基本都是中国生态环境从优至劣的目击者和环境污染的受害者,他们极有可能成为环境保护的教育者、生态理念的倡导者和环境污染的战斗者。第三,当乡村成为较稳定的养老旅游目的地后,家庭、社会及政府对老年人的关爱和牵挂都极有可能加速乡村基础公共设施的健全和完善。

2.3乡村养老是生态旅游的最强推动力

我国生态旅游方兴未艾,但也存在诸多问题。由于对生态旅游内涵、特征理解不到位以及简单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经营理念,“生态旅游”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进行往往对当地自然生态和原有周边社区带来伤害。在意识到“生态旅游”能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后,市场上出现了“处处生态游,人人负离子”的局面,泛化现象严重,原本的金字招牌也逐渐黯然[20]。 “生态旅游”不生态的行为既违背了人们亲近自然、返璞归真的初衷,也辜负了人类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使命。

生态旅游的核心理念是欣赏自然、感受生态、天人合一、和谐共处。以乡村为根据地,以老年人为参与主体的生态旅游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现存问题。乡村与城市的一大区别就是对自然的开发较少,乡村的生态环境和空间视野都是老年人的心之所向。当生态旅游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养老旅游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本贫穷落后的乡村可逐步转型成为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桃花源,受旅游驱使而浮躁的乡村也将缓慢下来,重新沉淀,回归诗画田园。

3三者融合发展的可行性

3. 1三者的内在关联紧密

有“逃离”和“反哺”本质: 生态旅游是后工业时代驱动下恶劣生态环境的产物,其兴起的重要原因便是人类对“绿”和 “美”的向往,既是人类逃离环境问题的行为,也是反哺环境的行为。乡村旅游是城市污染驱动下的产物,其兴起的重要原因是人们对“干净”和“淳朴”的向往,既是人们逃离冰冷城市的行为,又是反哺自然的行为。养老旅游兴起的主要原因是老年人对“舒活、乐活”和“旧生活”的向往,既是老年人逃离“四角天空”的行为,又是反哺记忆的行为。

有“康体”和“教育”的功能: 三种旅游的目的地都应是生态环境良好、自然环境优美、气候条件怡人的地方,能舒缓人们紧张浮躁的情绪,洗涤身心。此外,生态旅游能引导人们爱护环境、守护生态、保护社区等。乡村旅游具有启蒙思想、让人忆苦思甜等功能。养老旅游让老年人有足够的时间和较多的灵感进行再创造,升华人生内涵。老年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态度也将对其子孙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

3.2三者均为旅游发展大势

生态旅游是国际旅游的一大潮流: 生态旅游自诞生以来就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球,带着返璞复古的清香,很快便家喻户晓,成为趋势。1983年,环境保护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被提出; 2012年,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旅游成为旅游领域对国家战略的最好回应。 在日益恶劣的生态环境中,“返璞归真,怡然自得”、“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的生态理念越来越为游客所推崇,国家旅游管理部门也突显了这一热点,将1999年和2009年的国家旅游主题分别定为“生态环境游”和“中国生态旅游年”。

乡村旅游是国内旅游的一大热点: 建国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渐拉开。我国强调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我国乡村地域辽阔,许多乡村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还拥有优质的生态环境资源。2006年和2007年,我国旅游主题分别为 “中国乡村游”和“和谐城乡游”。近年来,乡村旅游在国内成为旅游热点,极大地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成为乡村经济的新增长极。

养老旅游是未来旅游的一大趋势: 养老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是孝、是善、是感恩,也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父母与子女间的联接十分紧密,子女成家后与一方父母合居的现象普遍存在。然而,随着老年人的观念转变,旅游养老成为养老的一种新选择,且为大众所接受。此外,2013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国家层面为养老旅游创造了极好的机遇。养老旅游是新时代老年人安度晚年的选择之一,是现代青壮年向往的晚年生活模式之一,也是未来旅游发展的一大趋势。

3.3三者融合条件良好

生态旅游与乡村旅游: 生态旅游与乡村旅游的交集,主要体现在大部分乡村保持了较好的生态环境资源,适宜进行生态旅游活动。从时间概念来看,生态旅游与乡村旅游都属于“慢旅游”,体验自然复古的慢生活。从空间概念来看,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都属于“大旅游”,游客的旅游体验多在视野开阔的地方。生态旅游与乡村旅游的融合,是天与人的融合。

乡村旅游与养老旅游: 老年人是乡村旅游的主要旅游群体之一,乡村也是养老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我国乡村面积辽阔,老年人口基数庞大,两者在空间上恰好能匹配。老年游客与其他游客群体不同,旅游动机大多不是求新求异,而是怀旧和求美。国内现阶段的老人大多数生于乡村长于乡村,对乡村有“家乡”、“故乡”的亲切感和归属感。乡村旅游与养老旅游融合,是人与地的融合。

养老旅游与生态旅游: 养老旅游的活动主体大多处在生命历程后端及末端,对人生、生命有着诸多感悟,也易由此生悲。 然而,当老年人回到自然,看到自然界缤纷艳丽的生命,看到花落花开、蜉蝣生死、落叶归根的现象,对人生和生命便会有不一样的认识,或是感恩,或是豁然。另一方面,相较于青壮年游客,老年游客较为平和、惜物,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小。养老旅游与生态旅游的融合,是生命与自然的融合。

4养老型生态旅游地的发展对策

政府引导,构建医疗体系: 相对于城市而言,目前绝大多数乡村在医疗卫生方面的基础建设较薄弱,“看病难”是困扰乡村居民多年的问题。要建设养老型乡村旅游地,需要政府引导, 加大力度丰盈乡村医疗力量,以公共医疗单位为主体,鼓励有资质、有名望的民营企业或外企加入,形成较完善的乡村医疗体系,解决乡村“看病难”问题。此外,还应适当放宽政策,灵活处理异地医保报销,为在乡村旅游的大量老年游客提供就近疗养和医治的条件。

部门联动,加强区间合作: 许多旅游资源并不处在某一特定的行政区划内,当旅游资源跨乡跨县,甚至跨市跨省分布时, 常常引起利益相关者间的冲突,对景区带来负面影响,甚至灭顶之灾。广义看,旅游资源,尤其是自然旅游资源是属于全人类的,应共同分享和爱护。有关行政部门在处理此类纠纷时, 应着眼大局,以旅游资源的良性发展和追求长远效益为目标, 求同存异,共同商讨相关事宜,形成区间合力,创造多赢。

集思广益,优化顶层设计: 进行顶层设计时,要将“百姓富,生态美”与“田园风光好,养老趣味多”相结合,以打造一批以养老型乡村旅游地为目标,以专业力量为主体,集思广益,扎实做好顶层设计。设计单位的选择、设计成果的评审以及后续的指导等,都应由政府相关部门代表团体、利益相关者代表团体及其他自愿者代表团体共同商议,确保设计科学有效、操作性强。

吸引民资,培育产业体系: 建设养老型乡村旅游地要走产业化、市场化道路。在完善基础设施,做好顶层设计之后,相关部门应积极招商引资,吸引民资注入,增强活力,引导形成覆盖全国的养老旅游产业体系,打造具有中国山水人文特色的养老型乡村旅游地品牌。政府部门需扶持民间力量,减少行政阻碍,协助区域间交流发展,尊重市场机制,减少干预。

因地制宜,突出乡村特色: 养老型乡村旅游地以乡村为实体载体,养老旅游、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都将在乡村的土地上进行。所以在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时,必须要以突出乡村特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地制宜,综合利用,挖掘乡村本土文化, 设计符合老年人养老需求、生态需求和乡村需求的旅游产品。 在单体层面,要做到各乡有特色,各村不雷同,减少彼此冲突; 在整体层面,要形成以乡村为单位的连续的文化带,系统整合资源,形成连贯,带动各地发展。

以人为本,提升服务品质: 养老型乡村旅游地的旅游主体是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老年游客,除游客口碑影响力较大外,游客本身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的弹性较大,不当的服务极有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在经营管理时,必须秉持着“游客为本,服务至诚”的旅游行业核心价值观,为老年游客们提供舒适周到的服务。

乡村旅游 篇8

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是中国未来5-10年综合发展结构中顶层设计的核心主题,这个核心主题,是一个火车头,成为带动内需的主要动力。按照著名经济学家费孝通先生的理论,建设旅游型城镇是小城镇建设的重要类型之一。

有研究指出,从日本、韩国转型的经验来看,从高速增长期步入中速增长期后,所有新增就业均来源于服务业。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当物质产品消费需求基本满足之后,服务将成为居民消费的新增长点。在目前我国制造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大量的基本民生服务需求由于体制改革滞后而未能得到充分满足的情况下,尤其如此。种种迹象表明,服务业将成为次高速增长阶段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朝阳产业。

1、乡村旅游型城镇化建设的经济增长点

乡村旅游消费作为朝阳产业,已经成为比例越来越大的消费蛋糕。我们所说的旅游消费,不仅仅是游客在传统观光休闲度假过程中的直接消费支出,还包括农产品、艺术品、收藏品、文化纪念品等购物消费,文化体验、娱乐活动、运动康体、养生理疗、养老服务、会展培训、祈福修学等服务消费。人们的旅游活动,已经成为一种超越旅行的复合消费方式。旅游经济的本质,是以“游客搬运”为前提,形成游客在异地规模消费,从而实现“消费搬运”的效应。将“市场”,而不是“产品”进行搬运,这是旅游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根本,也带来了诸多其他产业无法实现的效应:(1)游客消费,形成了餐饮、住宿、游乐、购物、会议、养生、运动等综合性、多样化的终端消费经济链;(2)在旅游消费拉动下,本地特色产品及产业(比如土特产品、农副产品、历史民俗民族文化产品等)延伸发展起来,形成了一个旅游带动的产品产业链,并逐步聚集形成产业集群;(3)居民收入增加、城乡差距缩小、城市环境美化、保护区域环境生态文明、文化传承、服务设施完善、城市品牌提升、建设精神文明等这些旅游带来的既得利益,构建了新型城镇化中最强调的新内涵:(4)旅游形成了消费聚集和产业聚集,带动土地升值、延伸商业房地产及休闲度假房地产等高利润项目,为城镇化提供了产业、就业、环境、服务和居住五大支持,成为城镇化的直接动力。由此可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会成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亮点。

2、乡村旅游型城镇化建设的独特创新点

乡村旅游引导的城镇化建设区别工业化引导的城镇化,是一种消费产业带动即内需型产业带动的城镇化。它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解决了农民的身份问题。它是以旅游搬运为前提,游客聚集为基础,游客消费为支撑延伸出来的一种城镇化。由于游客聚集形成了消费聚集,促使旅游区农民工转化成服务人员或者是农业兼服务业、农业兼加工业人员等多重产业身份的转型及收益能力提高。

其次,是无污染的城镇化,从一定程度上美化了城市。以工业依托的城镇化在城镇化过程中污染问题严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能源和矿产资源消耗水平的快速提升,环境基础损耗或被占用程度也发生着巨大变化。以重工业为依托的城镇化已经需要付出极大的环境成本,很难再成为未来城镇化的高效动力。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海南视察时提出:旅游业是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四大优势的产业。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善生态环境。

再次,是就地城镇化。旅游景区一般在乡村,它的集散不一定直接依托于城市核心,有的依托于中心城镇,有的依托于小城镇,有的依托于村落。因此,在什么地方进行聚集和集散,那个地方就形成人群聚集、消费聚集、服务聚集,农民身份转换成高收益非农业人员。旅游各要素的延伸带动泛旅游产业发展形成产业融合与产业聚集,产业聚集形成产业聚集下人员的聚集,从而形成原有城镇居民、农民城镇化居住、产业佣工聚集居住、外来游客居住、外来休闲居住(二居所)、外来度假居住(三居所)等六类人口相对集中居住,形成了产业依托的城镇化基础,加上旅游服务设施的需求和消费的集中化,形成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及社会体系完善等等,由此形成了就地城镇化。

3、乡村旅游型城镇化建设的可推广模式

3.1、商业带动型

主要是通过各种类型的商铺与居住社区融合,通过就地、就村、就社区来解决农民就业、农村产业、农业发展等问题。在规划布局上,以农家的核心广场、农民的民俗广场为中心,形成民居的商街结构;在业态分布上,以休闲商铺为主,在主干道构建旅游商街;在特色打造上,挖掘当地的自然人文资源、特色工艺、传统饮食,同时结合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构建旅游活动,形成新型农村社区的吸引力。

3.2、农业休闲型

以农业观光、特色农业休闲为核心引爆点,延伸休闲农业产业链。并结合本地的文化脉络,打造一系列农业和文化相结合的文化休闲产品、文化娱乐和体验产品,另外重点打造休闲地产和旅游商业地产。

3.3、文化主导型

依托当地文化和民俗,塑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打造相关的文化体验产品,形成自己独特的核心卖点,注重保持文化的原真性,避免过度商业化。文化主导型的案例较多,如北京的高碑店村、禹州市花石乡新型农村社区项目等。

3.4、创意产业型

把文化创意产业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结合,打造各种专业村,如书画村、影视基地、曲艺村等,并且依托这一产业,进行上下产业链的深度打造,形成自身的核心吸引点。另外,发展相关休闲业态。以北京宋庄小堡村(画家村)为典型代表。

3.5、景区依托型

上一篇:单户改造施工组织设计下一篇:储英村委会2010年森林防火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