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对县域经济的支持

2024-09-24

农村信用社对县域经济的支持(精选8篇)

农村信用社对县域经济的支持 篇1

轮农村信用社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地,各种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经济,它处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和纽带,是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肩负着历史重任,同时县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和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前些年由于金融体制改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商业银行调整经营战略撤并县及县以下分支机构,县及县以下金融机构逐步减少。国有商业银行集约化管理后,贷款权上收,对基层信贷资金投入减少,弱化了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相反农村信用社经过近几年的改革与发展壮大,在县域金融服务中的作用日益明显,真正成为了农村金融的主力军。

一、农村信用社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网点遍布广。农村信用社扎根农村,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其网点遍布各个乡镇及人口相对集中的行政村,为提供便捷的农村金融服务奠定了基础。以山西灵石农村商业银行(前身为灵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为例,山西灵石农村商业银行现辖19个一级支行,1个营业部,10个二级支行共30个营业网点,100%的乡镇设有农商行的营业网点,为农村居民和乡镇企业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

2.资金实力强

农村信用社经过体制改革,不断的发展壮大,信息网络不断完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从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信贷资金的来源,存款余额稳步增长,存款市场占有份额越来越大,为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资金基础。以山西灵石农村商业银行为例,随着综合业务系统上线、商行改制和全省银联借记卡——信合通卡的发行,山西灵石农村商业银行在电子信息化和内部管理上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开办了代发工资、代理保险、代收电话费等代办业务,并先后开通了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农民工银行卡特色业务,为县域经济提供更为广泛的金融服务,拓宽了信贷资金来源,至2011年12月底,各项存款余额49.5亿元,比年初增加8.6亿元,在全县 6家金融机构存款市场占有量的 35%,占存款增量的 51%,存款余额在全县金融机构中排列第一。

3.贷款投放量大,支农力度强

农村信用社资金来源于农村,服务于“三农”,近年来由于商业银行的撤并及贷款权的上收削弱了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而农商行抓住时机,寻找优质客户,加大贷款营销,贷款投放规模不断扩大,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贷支持。灵石农商行立足实际、积极行动,狠抓目标任务的落实,不断加大放贷力度,全力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至2011年12月底各项贷款余额28.6亿元,比年初增

加5.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占全县金融机构贷款的69%,其中农业贷款余额24.82亿元,农业贷款余额占贷款总额的86.78%,占全县农业贷款余额的92%,2011年累放贷款31亿元,其中累放农业贷款27亿元,占累放贷款的87%,为以煤炭资源、核桃、旅游等优势产业为主的灵石县域经济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制约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

随着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推进,农村信用社具备了一定的资金实力,努力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并做出了一定贡献,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多年积累的历史问题较多、历史包袱沉资金实力与贷款需求相对短缺、农村信用环境相对较差,以及经营管理缺乏灵活性等因素制约了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

1、不良贷款比例偏高,历史包袱沉重

目前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例高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水平。农村信用社以支持“三农”和“中小企业”为主,从事农业方面的条件非常差,农业产业发展落后,属于弱势产业。由于其受环境和科技水平的影响很大,抗风险能力很低。在没有相应风险补偿机制情况下,信用社每年投放给农村的贷款,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自然环境和农副产品市场价格制约束,不良贷款比例相对较高,历史包袱沉重。

2、县域资金外流导致农村信用社资金相对紧张

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农村金融市场给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上收,县域商业银行成了上级行的吸储器,再加上邮政储蓄吸取存款,导致县域资金大量外流,县域资金不能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的资金供求矛盾更加突出,形成农村信用社“一农”支“三农”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民间金融趋向活跃,利率偏高,阻碍了县域经济的良性发展。

3、农村信用环境差

由于农村信用社集体贷款数额较大,而有部分是政府干预贷款,借款人集体逃废信用社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信用社对长期拖欠贷款本息、多次摧收未果的贷款户诸法律,通过一审二审,官司胜了还要申请执行,而真正能得到执行的却少之又少,常常是赢了官司不赢钱。以上情况导致很多信用社很多客户纷纷效仿,从而导致农村信用环境恶化,信用社债权得不到申张。

4、管理缺乏灵活性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经济从传统种植业向高附加值、发展潜力大的新型农业产业转变,与传统农业相比,新型农业产业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而目前农村信用社所投放的贷款原则上不超过一年,这与新型农业需求期限相去甚远,难以完全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三、促进农村信用社对县域经济支持的建议

1、加大政策支持,解除历史包袱

近年来,国家通过央行票据置换、减免税收等优惠条件,对农村信用社发展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但由于农村信用社历史遗留问题多,形成原因复杂,现在完全靠扩大存贷款利差增加信用社盈利来消化尚需时日,很难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还需要国家采取以资金支持、保值贴息、减税让利、双呆核销、剥离不良资产等优惠政策,逐步消化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以使其轻装上阵,充分发挥服务“三农”的作用。

2、增强综合实力,支持信用社的发展

一方面农村信用社要加强自身建设,强化内部管理,改进金融服务。另一方面要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国家应尽快拿出邮政储蓄资金投向的具体方案,提高农村吸收来的储蓄资金用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以扩充金融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资金能力。此外,县域地方政府部门不应成为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的绊脚石,要主动为信用社排忧解难,对信用社的筹资工作给予支持,帮助其壮大资金实力,进一步调动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的积极性。

3、整顿农村信用环境,增强社会信用

一是建立健全信用村、信用户的建设,对信用村、信用户引入退出机制,使信用村、信用户名副其实,对信用户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的政策,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二是

加大宣传力度,弘扬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在全社会形成“重合同、守信用”的共识;三是执法部门进一步加强金融胜诉案件的执行力度,坚持依法行政,切实维护信用社债权的安全与完整,严厉打击逃废债务的企业和个人,加大贷款的违约成本;四是县域行政部门应起到模范带着作用,积极配合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而不应成为逃废信用社债务的典范。

4、与时俱进、创新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

农村信用社就根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调整信贷工作思路,选准信贷切入点,根据信贷资金实际用途适当延长贷款期限,以满足农业产业调整的需要。并放宽支农再贷款的合用范围,使得支农再贷款真正发挥其支农的作用。

总之,农村信用社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越来越显现其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不良贷款、农村信用环境恶化、农村信用社资金相对短缺、经营管理上的缺陷限制了农村信用社对县域经济的支持,我们应通过整顿农村信用,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消化历史包袱,增强农村信用社资金力和建立农村信用社灵活的经营管理方式来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综合实力,为县域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金融服务。

农村信用社对县域经济的支持 篇2

一、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龙岗信用社经过积极的努力, 业务突飞猛进增长, 存款以每年18%左右的速度增长, 至2012年5月底各项存款达到13391.29万元, 各项贷款达到9003.12万元, 业务发展欣欣向荣, 但与当地经济的发展情况相比仍面临巨大压力, 因为专业银行撤并收缩, 新增加的邮政银行业务在发展的初期, 地区经济发展的重任就落在农村信用社的肩上, 如何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环境, 走信合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值得探讨和研究。

1、整合机构的经营现状

根据县域经济发展趋势和县联社的要求, 县联社自2005年组建县级统一法人联社, 即对辖区内网点进行了整合, 人员、资金等金融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和管理, 将龙岗信用社原有机构也进行了整合, 合并成二个营业网点, 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保留了一个农村信用社和一个分社, 两个机构的负责人都在县联社统一法人的领导下, 实行扁平化管理, 在各自的阵地开展工作, 互相没有业务冲突, 都能互相兑付农补资金, 对辖内客户办理信贷业务, 县联社对二个营业网点增加了对外形象工程投入, 对营业网点进行统一规划和改造。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营业危房进行重新装修;使农村信用社网点按全县营业网点信合标识进行统一更新和规范, 面貌焕然一新。

2、推进乡村金融现代化服务

近几年来, 在省联社现代化金融技术支持下, 龙岗农村信用社也加快网点的综合业务网络系统建设, 实现二个网点与全国农村信用社之间的资金往来通存通兑;全面开通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和跨行交付业务, 方便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异地存取款;定期开展“反假币”、“金融知识下乡”等活动, 促进金融知识在乡村的普及;并在辖区的农村信用社增设自动取款机, 拓宽农村地区的金融结算渠道。通过这些措施, 为居民提供便利、优质的金融服务环境, 使辖区居民也享受到24小时自助银行服务。

3、人力资源配置得到优化

龙岗农村信用社二个分支机构, 现有员工11人, 其中有5人服务于网点门市业务。为优化网点人员的配置, 龙岗信用社采取加强培训、末位淘汰、竞争上岗, 鼓励员工参加继续教育等措施, 促进信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同时, 制定岗位轮换制度, 将优秀的人才向营业重点岗位倾斜, 促进了人力资源的合理设置, 保障了营业网点临柜人员综合素质, 以维护农村信用社良好的外部形象和发展要求。

4、资金合理利用, 兼顾城乡经济的发展

2004年以来, 龙岗信用社坚持把以小额信用贷款为载体的信贷服务推向社会, 收益有农业、也有工商业, 受益最多是一般农户、农村专业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其他涉农企业。资金使用兼顾城乡、综合衡量的原则, 把资金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落实到亟需资金的客户。截至2012年5月底, 龙岗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9003.12万元, 其中农业贷款7833万元, 占各项贷款的87%, 有效促进了该地区资金向支持以“三农”为主的方向发展, 尽量满足了客户的需求。

二、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支农后劲不足, 影响了农村信用社支农业务的拓展

农村信用社虽然在农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 但组织资金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向外吸收资金困难, 农村资金市场又增加了邮政银行的竞争对手, 由于邮政银行相比农村信用社结算方便, 信息技术相也比农村信用社先进, 加之国家一些政策对专项资金存入农村信用社的限制性、歧视性规定仍然存在, 又使农村信用社在县域地区金融竞争市场上处于劣势。这些业务贯通和政策取向等客观因素给农信社造成了在城、乡资金组织上的障碍, 形成了支农的后劲不足, 进而影响了支农业务的进一步拓展。

2、信用环境和信贷程序制约, 使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步伐缓慢

近年来, 农村信用社经过使用信贷风险系统、人行征信系统及信用村镇的创建, 使县域地区居民的诚信意识有所提高, 新增不良贷款得到较大的控制。由于农村信用社贷款以“小额、分散”为主要特点, 其信贷业务的良性循环更有赖于良好的信用体系的支持, 加上信贷风险程序的复杂性, 很多优质的客户农村信用社不能为他们提供便捷的服务, 仅龙岗农村信用社今年1—5月份发放各类贷款为1106笔金额3318.17万元, 比上年同期1205笔金额3615.5万元, 少投放99笔金额296.83万元, 形成了信用环境和信贷程序不宽松, 各种贷款都明确了“四包一挂”的责任追究制度, 使再好的客户有上述的因素制约也只能爱莫能助。小额信用贷款证自2004年开展以来运行良好, 但从2009年信贷风险系统上线运行以来, 经营社只按章操作, 不能灵活运用, 使简单的信贷业务又设置成了复杂化, 使这一品牌优势刚推广开又被制约, 据统计2009年龙岗农村信用社全年发放贷款2973笔金额5956万元, 而2010年全年发放贷款仅2872笔金额为4633万元, 同期减少101笔金额4633万元, 2011年贷款投放持续下降, 其支农服务和内部效益相应也减少, 与当地经济发展不能同步, 这对即将包揽县域经济发展的农村信用社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3、因缺乏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 使农村金融长期处于“两难”境地

目前, 农村信用社除农户小额信贷外, 其他贷款品种都须提供抵押或担保, 而我国《担保法》规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等集体所有的使用权不得用于抵押”, 多数农户和农村经济实体因缺少所谓的“有效”足值抵押品和担保, 使农户难以达到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的准入条件, 同时, 农村信用社面对农户发放的贷款由于小额、分散, 一旦发生自然灾害, 农村信用社不可避免地成为风险承担者。农村地区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的缺失, 使农村金融长期以来面临农民贷款难和农村信用社难贷款的“两难”问题。

4、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上的滞后使其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受限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收入的不断提高, 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 “三农”对高效快捷金融品种和现代化金融服务手段需求与日俱增。而目前农村信用社服务手段仍然以存款、贷款、结算三大传统业务为主, 支持结算体系残缺, 电子化建设滞后, 金融技术创新、工具、理财等创新产品几乎是一片空白, 这使其农村金融服务的水平受到极大的限制。

三、解决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建议

1、多方努力, 多渠道解决农民贷款难和农信社难贷款的“两难”问题

一是政府部门出台农村抵质押担保政策或措施, 使林木所有权及农村房产等真正成为农户向农信社贷款的有效融资担保标的;二是继续推广农户、小企业3至5户的联保制度, 2008年联保贷款推行以来, 龙岗信用社共发放联保贷款1950多万元, 有效及时地解决了农村个体企业户的燃眉之急, 深受用户好评, 且没有一笔形成不良;三是建立农贷担保基金, 专门为农户贷款提供担保;四是农信社应建立和完善适应农村特点的客户评价体系, 把农村各类信贷资金需求对象纳入信贷评价范畴, 推广农民住房贷款、农用大型机具购建贷款、被征地农民创业贷款等信贷品种。

2、加强合作, 解决农信社支农资金紧张和清收不良贷款难的问题

一是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 争取国家对限制到农信社开户结算的有关规定进行修订, 使农信社在资金组织渠道上与国有商业银行享有同等待遇, 从而扩大其支农资金来源, 增强后劲;二是加强与政府农资部门的沟通, 争取其向农信社推荐优质支农项目, 帮助农信社拓宽信贷服务领域, 促进其支农资金的良性循环;三是加强与司法、纪检等部门的沟通, 使定期召开银政联谊会成为制度, 借助合力提高农信社依法收贷的效果, 尽可能地减少农信社支农资金的损失。

3、完善机制, 改善信用环境, 解决县域地区经济信用环境差的问题

一是各级政府应在优化信用环境、支持信用社信贷投入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建议地方政府牵头建立支持“三农”发展担保机构和担保基金, 降低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大户的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二是大力开展“信用工程”, 按照方便、灵活、安全的要求, 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次数不限、周转使用的程序办理。同时信贷人员还应坚持走出社门, 访农民家、知农民情、助农民富, 从根本上扭转农民“贷款难”问题, 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

4、加快创新, 解决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水平滞后的问题

个人金融业务市场在农村有极大的开拓潜力, 农村信用社应在完善电子化网络平台的前提下, 借鉴商业银行先进的产品和技术进行创新, 开发适应于农村市场的电子金融服务产品, 创建自己的金融超市, 特别是小额信用贷款能简化的就要简化, 采取一次授信, 余额控制, 周转使用, 随用随贷, 最好的办法, 把授信额度在与用户签订相关协议后直接存入信用卡, 使用信用卡来取代繁杂的办贷程序, 要把以小额信用贷款为载体的信贷服务做活做强, 不断丰富自己的特色产品, 建立农村信用社自己的金融品牌。同时, 根据县域地区客户的不同需求, 对地区市场进行科学的细分, 准确定位, 寻找市场的空白点和不足点, 向地区居民提供个性化、差别化的优质服务, 通过提升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水平, 不断推进农村信用社向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以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贾晓辉:农村信用合作社面临的问题与改革思路[J].人力资源管理, 2011 (1) .

[2]周婧:农村信用社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J].商场现代化, 2007 (8) .

[3]石全虎: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8 (4) .

农村信用社对县域经济的支持 篇3

紧紧抓住农业生产的旺季,加大农户贷款投放力度。

一年来,该社及时抓住农村春耕、春播、夏收、秋播等贷款需求旺季,及时向各营业网点下达贷款投放计划,加大考核力度,确保贷款投放到位。全年累计向26200户农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4.2亿元,较上年同期多投放0.85亿元,较好地支持了洛南县农业的稳步发展。

继续加大信贷支持个体工商户力度,促进城乡贸易快速发展。

一年来,该社继续抓好信贷支持个体工商户工作不放松,除继续做好评级建档工作外,及时对经营情况较好的个体工商户加大授信力度,确保信用社信贷业务及时占领城乡集贸市场。一年来,该联社以富秦家乐卡为主要手段,累计向2300户个体工商户投放贷款2680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300万元,基本满足了辖区个体工商户贷款需求。

积极发放各类创业贷款,着力解决特殊人群的就业问题。今年以来,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该社进一步加大支持返乡农民工、青年、下岗失业人员、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及妇女等特殊群体的创业贷款,累计办理1850笔7650万元,支持种植烤烟、蚕桑、养鸡、养猪、开办商店、加工门市部等项目,不但解决了特殊群体就业问题,而且促进了洛南县主导产业的发展。

创新信贷模式,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发展。

今年以来,该社按照“双百工程”的实施计划,在继续做好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同时,加大对家庭农场的支持力度。一年来,洛南县联社累计以专业合作社主要负责人或股东之名发放贷款190余人次、贷款4600余万元,存量贷款余额达到6800余万元,并首次向洛南县惠群养猪专业合作社以专业合作社之名发放贷款500万元,支持其建成万头养猪场。同时该社积极创造条件,首次向洛南县发祥家庭农场主要股东成员发放贷款200万元,支持其顺利建成10万只养鸡场,是洛南县目前自动化程度最高、最环保的养鸡场,年利润达300余万元。

创新抵押担保方式,积极支持县域中小企业发展。

一是落实责任,确定包抓对象。按照银监会“三大工程”要求,洛南县联社认真筛选包抓对象,由联社领导班子及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包抓,积极协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題。二是切实做好企业评级上报工作。按照省联社要求,联社对拟评级的客户积极上报审批,为及时授信打好基础。如2013年4月份开始,联社及时受理洛南县天玉实业有限公司评级申请。通过半年多的努力,该公司新增授信2800万元已顺利通过省联社的批复,并以社团贷款方式办理,这是该社承办的第一笔社团贷款,确保该公司核桃深加工二期项目顺利建设。三是加大信贷创新力度。近三年来,为有效解决企事业单位贷款“抵押难”等问题,该社进一步创新担保方式,积极利用担保公司担保、财产公证抵押、产成品质押等方式,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今年以来,累计对19户县域中小微企业授信14600万元,贷款余额达到2.45亿元。

倾情民生,积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信用社对县域经济的支持 篇4

1为了认真贯彻执行全国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省联社“支农惠民行动计划”工作要求,进一步引深“村周银行便民工程、百场万店信用工程、三社合作互赢工程、龙头带动共富工程”,新年伊始,市农村信用社及时召开会议,制定五大措施,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一是深入农村、认真调查,切实做好支持农业春耕备耕生产资金需求的调查工作。全市农村信用社把做好支持“三农”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抓住广大农村筹备春耕春播农业生产之际,做到早计划、早准备、早调查、早支持,切实考虑广大农民在春季播种中所需的资金需求。该社组织信贷员与村干部召开座谈会达360余次,深入到30余万个农户,逐户落实种植棉花、药材、蔬菜、玉米、大豆、谷子等农作物的种籽、薄膜、农药和其它农用物资的资金需求量,不断加大组织资金力度,努力满足农民在发展农业生产中的资金需求。不断将信贷资金全面向支农方面倾斜,切实为实现全年农业丰收、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二是走进市场,了解商户,切实做好春节市场的物资流通和农副产品销售的资金供应和服务。为了支持在城市经商的商户和进城销售农副产品的农民的资金保障,该社组织专人深入辖区商户,及时了解他们在经营方面的资金需求。他们积极帮助进城销售农副产品的农民,最大限度的提供资金、信息支持,力求通过全市信用社全体员工的齐心努力,进一步繁荣城乡物资的流通,繁荣城乡商品市场,满足城乡居民所需的副食和肉、蛋、禽等产品的供应和需求。

三是抓住重点,培植典型,不断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鼓励农业走规模化经营。该社根据实际,因地制宜,大力鼓励和引导有知识、有文化、肯苦干、懂经营的农民,打破传统农业的条条框框,在大力支持当地主导产业深加工上下功夫,在特色农业上动脑筋,在农副产品储存、贩运和销售上做文章,积极支持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信贷扶持的倾斜力度,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使之成为信用社联系千家万户农户的重要纽带,通过信用社给予的资金支持,提高农业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壮大农村经济实力,进一步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四是狠抓亮点,整体联动,大力满足高科技农业基地和园区及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建设的资金需求。该社积极深入辖区的农业产业化基地、园区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深入的座谈、了解,及时掌握他们在新的一年经营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以及发展目标和资金需求,帮助辖区基地、园区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新的一年把事业做得更强大,以此带动更多的农民参与,走共同富裕道路。

农村信用社对县域经济的支持 篇5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农业为基础,农业、个体和私有经济成份占绝大比重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近年来,随着金融业的改革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金融资源的配置对县域经济结构调整产生了一定影响。最近我们对临汾市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存在的难点,提出加大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临汾市所辖16个县市中(不含地级市所属区),其中五个为国家级贫困县,五个为省级贫困县,六个为非贫困县。总体上都属于典型农业县。工业以煤炭、焦化、冶炼等为主,农业生产以粮食、畜牧、蔬菜、林果等种养业为主,其他服务业主要是餐饮、运输、旅游和商业服务等。

近年来,临汾市辖十六县市在当地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狠抓经济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努力改善发展环境,从其主要经济指标可以看出近年来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县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特点:

中小企业发展迅速,但“小而弱”的特征十分明显。中小企业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但这些县域中小企业主要分布于煤、焦、冶炼、化工等传统行业,大部分仍处于低水平、小规

1模生产,由于能耗高、污染大,对资源的依赖性强,且大多为初级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弱,可持续发展能力差。近年来,国家相继对煤炭行业实行“关井限产”、“关小上大”,对焦化、冶炼行业实施“等量置换”以及严格的环保政策,辖区内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进一步缩小。

二、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状况。一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加;二是对县域经济市场竞争日皱激烈;三是信贷结构调整,新增贷款投向集中;四是支持县域中小企业的贷款逐年减少;五是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弱。

三、对策建议

1、结构调整: 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一是要严格执行国家的产业政策,以宏观调控为契机,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二是要按照市场导向,确立企业的发展方向;按照现代化企业的要求,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形成高效运转的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系统;三是增强企业竟争力。要大力培养核心企业,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创造名优新产品,并通过强强联合,打造一批优强企业,充分发挥优强企业的优势带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三是加快县域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改善硬环境建设,吸收外来资本。

2、信用建设:净化县域信用环境。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创良好的信用环境。广泛开展信用观念宣传,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市场主体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发挥政府的信用示范作用,切实

做到依法行政、依法行事,重新树立政府的信用形象;加快社会信用征信体系建设,特别是尽快建立和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登记制度,组建信用担保公司,提升县域信用度,为银行防范风险提供制度保障;建立惩罚和维护机制,切实规范企业设立、兼并、重组行为,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落实银行债权,约束规范企业行为;总结评定信用户、创造信用村镇经验,探索个人信用制度建设途径。

3、政策引导:运用金融政策来强化和改善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一是对中小企业贷款实行优惠政策。对中小企业贷款给予减税、贴息等优惠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二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支农再贷款的力度,使支农再贷款发挥其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对因政策性原因形成的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实行资产剥离,减轻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包袱.三是进一步对农村信用社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在化解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的基础上,吸收民间投资入股;在规范农村信用社股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上还可吸引外资参股。

4、机制创新: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增强营销观念,改进信贷管理方式,建立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体制。一是国有商业银行要增强市场开拓意识,树立营销观念,主动开展信贷营销。深入市场、企业,了解客户,不断改进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银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县域中小企业,注意重视和培育民营企业,在全面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区别不同类型的民营企业,制定相应的信贷准入条件,开发满足其需要的新的贷款品种,主动地发掘、选择、培育

和支持有效信贷需求,积极开拓适应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特点的信贷品种,扩大对县域经济信贷支持;二是改进信贷管理体制。商业银行在制定信贷管理政策时,应考虑县域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因地制宜,进一步提高信贷政策的区域针对性、行业针对性,加大对县域经济和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商业银行在实行授权授信管理过程中,要区别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在授权授信和比例管理上灵活掌握,适当下放权限,鼓励基层行扩展信贷业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5、健全机构:进一步调整完善县域经济金融服务体系。一是应围绕县域经济发展现状,进一步调整完善金融组织体系,设立专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中小型金融机构。可考虑在国有商业银行从县域经济逐步退出的基础上,组建各种经济成份参与的中小型商业银行,逐渐取代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经济中的地位,形成中小型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并存的县域金融架构,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二是要从农村金融服务的全局出发,整合农村现有的金融机构。对农村信用社的市场角色定位要明确,严格划分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以便监管部门准确核定农村信用社的业务范围,依法规范其经营行为。避免目前在支农工作中以货币政策指导意见来代替监管强制规定,以主观要求来代替监管指标的尴尬局面。

财政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篇6

(一)充分发挥财政争取资金的主渠道作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解除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瓶颈。

基础设施不仅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而且也是经济增长和资源有效配置的必要前提,基础设施的质量将决定着能否获得新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也是投资者确定潜在的直接投资对象等级的重要因素。丘陵地区县级财政,大都是吃饭财政,自身投入是非常有限的,只有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向上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加大投入,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改变交通条件差、水利设施不足、人畜饮水困难等落后的基础设施状况,才能有效解除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二)充分发挥财政管理职能,强化收支管理,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反作用于经济。经济要发展,必须要有强有力的财政作保障。而财政投入是有限的,要使有限资金发挥无限效益,必须加强财政管理。

一是建立起公开、公正的收入机制,为县域经济提供更多财力。一是废除收入“基数法”考核办法。以往财政收入都是年年下达计划,层层按计划完成,按计划考核,没有真正地体现出财政收入应收尽收。挖税、垫税现象时有发展,影响了收入的真实性。目前,我们通过推行新的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三是建立新增项目增加财政收入的激励机

制,特别是对各乡镇新增税源增长财政收入要适当地给予充分的激励,以完善乡镇财政体制的不足,最大限度地调动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二是建立透明、高效的支出监管机制,挤出更多资金投入到经济发展中。近年来,尽管在支出方面狠下了功夫,并收到明显的效果。但从目前来看,支出管理上还存在一些漏洞,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现象较严重。因此,支出管理仍是当前财政工作的重头戏,要狠下功夫,强化管理,降低行政运行成本,节省资金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一是严格预算。对预算编制和实施要在“早、细、硬”上下功夫。“早”就是编制要早。当年第三季度就要着手编制次年的预算,保证来年按时实施。“细”就是细化预算编制。一方面单位要细化,要对每一个独立核算单位编一本预算,另一方面项目要细,部门预算要编制到类、款、项级预算科目,工资、公用经费要进一步细化到目级预算科目,专项资金要核定到具体项目。“硬”,就是硬化约束,预算一经人大审议批准,财政要加强监管,不得更改,不准突破预算。同时,建立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三权鼎立”的约束机制。二是严格支出标准和范围。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本地统一的开支标准和范围。特别是对支出范围,要按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进行认真清理,该退出的则退出,该加强的则加强,该调整的则调整,切实解决财政包揽过多、支出过多、过滥的问题。三是严格支付。不断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减少资金周转环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四是从上到下清理和统一各种奖金政策,应建立“一年一度一次性奖励”制度,制止滥发奖金。五是加强政府投资领域管理,以减少政府

投入,减轻各级财政的压力。要转变政府职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加强政府投资领域管理,控制政府负债。

三是建立灵活、有力的财政调控机制,集中财力支持经济建设。财政部门作为政府的一个宏观调控部门,要服务于经济发展,必须加大调控力度,调控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一是调控预算内、外资金。通过实施综合财政预算,将预算内外资金纳入预算,捆绑使用,并由政府集中一部分,由政府掌握使用,增强政府调控能力。二是调控县、乡财力。由于乡镇一部分机构上划,如工商、公安、税务、法庭、国土、建设等,致使乡镇难以做到事权与财权的统一,财力较分散。因此,应积极推行乡财县管,把乡镇作为预算单位,其收入直交县财政,支出由县财政支付。这样不仅可以平衡乡与乡贫富不均的现象,而且可以整合全县财力,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三是调控各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和闲置资产。仅以我县为例,据统计,各行政事业单位占有的经营性国有资产达1亿元左右。这些资产由各单位管理,不仅易滋生腐败,而且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四是要调控好各单位后勤服务资源。目前各单位不论大小,都配齐了文印设备及小车,建立了伙食团,大中型会议室,有的还建了招待所。这些对于大单位可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但对一些小单位则难以发挥作用,资产、人员被闲置,浪费严重。对此,应积极推行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把机关一些后勤服务推向社会,由社会承办,这样能够大大节减财政资金。

(三)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建立奖励机制,为县域经济

发展注入活力。

县级财政在自身加强财政管理的同时,还应充分调动各级党政、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因此县级财政应协助政府建立县域经济发展奖励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和凝聚放大作用,努力为县域经济注入活力。一是建立“政府奖励机制”。将财政对各企业的各种投入改为“政府奖励基金”,由政府对财政贡献大(包括招商引资、项目效应、迁入工业园区)的企业法人给予大张旗鼓表彰和奖励,以促进其发展。二是建立“政府激励机制”。各级政府都应该建立上级对下级政府在争取项目、招商引资等方面的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单位、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集中精力搞建设,聚精会神抓发展。三建立“金融机构扶持鼓励机制”。对县域范围内的各金融机构按当年对地方全年贷款增量、核销企业呆坏帐额等指标确定奖励金额予以奖励,缓解各企业融资难的困境。

(四)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培植壮大骨干财源,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如何发展大竹经济?突破口在哪里?经调研,我们认为丘陵大县要发展,重点在工业,难点在工业,希望和出路也在工业,没有工业经济的先行突破,就不会有县域经济的整体突破。工业是立县之本,富县之策,强县之源。作为县级财政应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培育骨干源。一是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制定的支持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实施“休养生息”、“放水养鱼”战略,在财税政策和财税资金扶持上要切实做到“不论成份看项目”、“不论

农村信用社对县域经济的支持 篇7

全县共有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储银行、信用联社等银行类金融机构7家, 金融营业网点21个。2011年6月末, 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01783万元, 各项贷款余额148374万元。

2 存在的问题

2.1 信贷有效投入缺失。

2010年末, 全县的存贷比为45.81%, 2011年二季度末存贷比为49.17%, 存款增加了3.53亿元, 而贷款增加了2.63亿元, 仅占存款增量的74.5%, 农村信用社2010年末存贷比为69.5%, 2011年二季度末存贷比为70.3%。国有商业银行受信贷政策的限制, 在贷款产品投入上受限, 有些企业和客户无法取得融资业务, 特别是由于受总行中小企业信贷准入政策的影响, 近年来中小企业贷款停牌, 削弱了传统业务优势。并且商业银行上级部门信贷权力过分集中, 县级支行, 只重视存款, 弱化贷款, 造成了存贷差过大的现象, 使商业银行80%的当地存款流出本地, 削弱了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另外, 农村信用社将信贷风险与信贷人员的职位、效益工资等挂起钩来, 并追究终身责任。而对于正面的激励和动力却相对不足, 功过不能相抵, 奖罚不相匹配, 导致信贷人员持有一种“从紧从严”的放贷心态, 甚至出现惜贷、惧贷现象, 助长了民间借贷。

2.2 金融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审批环节多, 工作重复性高, 企业推荐、授信过程较长, 各级行内均要经过若干部门、若干环节, 增加客户办理贷款等候时间。贻误了银行争取优质客户、开拓信贷市场的机会, 同时也给企业融资带来若干不必要的负担, 更不能完全有效地防范贷款风险。农村信用社的机制体制不完善也制约着信贷业务的发展。一是信贷业务流程不完善。目前信贷业务多样性、综合性的要求与现行部门管理单一性、专业性之间及市场差异性与制度统一性之间的矛盾, 实质上造成了管理层与执行层的偏离, 难以构成上下联动、部门联动的良性机制。二是信贷决策链与决策周期较长。由于客户特征各异, 而业务涉及部门、审批等环节较多, 因此经常会出现市场需求与审批流程之间的不协调, 造成市场和客户的流失, 使得业务发展速度不能满足客户需求。

2.3 信用环境不容乐观。

农村信用社2011年6月末, 不良贷款14753万元, 占比为20.28%, 不良贷款占比居高不下, 目前, 农村信用社信贷信用征信系统又不能共享, 特别是乡村信用环境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评定信用村、户工程难度大, 导致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有上升趋势, 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银行惜贷、惧贷现象。

3 对策建议

3.1 进一步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创造和谐、宽松的发展环境。

各级党政部门要树立和谐观念, 进一步增强诚信意识, 千方百计为金融发展搞好服务, 进一步强化金融市场资源配置中的核心地位, 要通过加强诚信宣传教育, 建立完善信用披露制度及对失信者的惩戒制度, 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的信用意识, 推行信用社评定工作, 强化金融服务, 规范执法行为, 营造公平的执法环境等措施, 建立和维护良好的金融环境。县委政府要明确牵头部门, 组织文明办、农工部、发改、经贸、农牧业、建设等相关部门建立定期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 开展诚信公民活动, 并搭建起政、银、企沟通合作平台, 通过定期组织召开银企、社农座谈会、企业项目推介会等形式, 宣传金融政策、介绍金融业务, 向金融机构推荐优势项目, 实现银企良性互动, 实现企业、农户资金需求与银行信贷供给的有效对接。

3.2 抓住政策调整有力时机, 做大信贷总量。

当前, 国家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为县域金融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农村信用社要积极地向人民银行努力争取信贷支持, 加大信贷的规模, 加强信贷项目营销, 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产业, 实现信贷投放总量的较快增长。

3.3 加大信贷投入力度, 努力缩短金融存贷差。

近几年, 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金融存贷款余额都有了较快的增长。但是, 在存款和贷款持续增长的同时, 金融存贷差也在逐步拉大, 农村信用社应制定积极有效的配套措施, 在保证信贷安全的前提下, 努力拓展贷款业务, 简化担保程序, 真正的使县域内新吸收的存款, 用于当地经济建设, 县委、政府要制定激励政策, 确保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3.4 加快担保制度建设, 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就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30条意见》的精神, 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防范、转移、分担、补偿机制, 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加快组建商业性融资担保机构, 加强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的协作, 加大对担保机构的监管力度, 拓宽担保业务范围, 努力解决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瓶颈”问题。要在企业提高自身经营业绩、提升信用程度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信贷管理体制和授权授信管理办法, 调整现行贷款审批方式, 建立有效的贷款发放及奖惩机制, 满足中小企业合理资金需求。

3.5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优化提升金融服务功能。

按照国家农村金融改革整体方案要求, 推进农村金融机构各项改革, 强化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地位和责任。农村信用社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 加强银企间的沟通和联系。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自身改革, 建立健全运行规范、管理科学、内控严密、运转高效的经营机制和管理模式。

摘要:随着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内蔓延, 对县域实体经济的影响也逐渐加深, 针对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 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实际, 就农村信用社如何贯彻执行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支持扩大内需, 促进县域经济增长中发挥积极作用, 谈些粗浅看法。

农村信用社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篇8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中小企业金融支持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中一支重要而活跃的力量,在提供就业、活跃市场、促进竞争、创造需求和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有力支柱,发展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更加重要。我国有75%以上的中小企业分布在县及县级以下的农村,特别是那些同农产品和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企业,如食品、乳品、肉类、果菜加工,以及饲料、农业中间消费品生产企业,大都建在农村地区,发展农村中小企业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捷径。中小企业迅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融资难、规模小、管理欠规范、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弱等劣势,其中又以融资难最为突出。作为新形势下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 不仅要支持“三农”, 同时要对县域中、小企业给予大力支持, 这是新形势下农信社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着力点。

一、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1.农村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缺陷

(1)中小企业发展中自身的缺陷。大多数农村中小企业存在劳动者素质不高,技术相对落后,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而且农村中小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低,管理家族化、产业结构相同化趋势严重。此外,中小企业会计制度不健全、为了得到贷款或有利的经营信息而隐瞒不利的信息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这些使得银行和农信社无法掌握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和资金运用状况,从而难以开展信贷业务。

(2)农村中小企业普遍资信等级低,信用观念差。相当部分达不到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信用等级要求,即使它们有意贷款,也难以找到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不少企业资产规模小,产品单一,受市场影响大,抗风险能力弱,有许多企业破产倒闭,这也影响了银行和农信社贷款给农村中小企业的积极性。

(3)农村中小企业他们的贷款数量小、频率高,致使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成本高。因此国有商业银行不太愿意将贷款投向小企业。而且农村中小企业贷款的抵押担保难。这体现在农村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抵押资产。

2.信用担保体制形成的障碍。一是征信市场发展严重滞后,中小企业办理抵押担保贷款难,政府尚未建立有关的风险补偿机制也导致信用担保公司对中小企业的担保持审慎的态度。二是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运作的中介费用过高,中小企业通过担保公司取得的资金成本,除支付金融机构贷款利息外,还包括1.8%~3.8%的担保费,直接增加了中小企业的筹资成本。三是担保机构运作不规范,一些担保机构不从事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或是通过担保贷款骗取银行资金。担保风险集中度偏高。四是对担保认识不统一。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的合作关系,始终没有理顺。同时,担保机构不能共享社会公共信息系统,不利于有效识别和控制担保风险。

3.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的问题。近年来,国有银行按照商业化运作要求,实行退县进市、集约化经营战略,大量撤并基层金融机构低效网点,裁减人员,缩小规模,致使基层金融机构萎缩,金融服务出现“断层”和“空白”。二是信贷支持乏力,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支持作用持续弱化。在基层农村,国有商业银行不愿做“小”,农村信用社又很难作“大”,农村中小企业产业化经济的信贷需求,满足率十分有限。这归因于国有商业金融、政策金融经营策略的调整,县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限上收,贷款重点投向大城市、大项目、大企业,基本变为“大储蓄所”;各家银行对农村信贷投放的“闸门”越来越紧,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信用社为“三农”服务,必须担负起支持农村经济的重担,农信社除了保证农户贷款之外,要加大对农村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农村中小企业在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加大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对策

现阶段,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中还是农户贷款占主要部分。这也体现了农村信用社的宗旨。但是农村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要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也不能小视。农信社为了自身的业务发展,考虑加大对农村中小企业的支持。而中小企业也应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市场搞风险能力。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中小企业的以展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新和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实现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步伐,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市场占有率从而提升适应市场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同时,各监管机构要强化财务监管,严把企业市场准入关,中小企业要全面、规范、真实地建立财务报表,定期报送开户银行,为银行提供真实的信息资料。

2.农信社应通过实施与财政、房产、土管、保险等部门的配合,健全县域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体系, 壮大县域担保机构的担保实力, 扩大担保体系的覆盖面; 加强与房产、土管部门的业务衔接, 尽可能减少企业资产抵押的繁琐环节, 降低收费标准; 通过与审计、税务等部门的密切配合, 规范中、小企业财务行为, 提高中、小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透明度, 从而达到进一步优化农信社信贷营销外部环境的目的。

3.健全征信市场完善信用担保机制,合理降低中小企业贷款门槛。针对个体商户和小型企业“贷款需求较小、借贷行为频繁”的特点,设计并推广商户联保贷款。凡有营业执照的本地商户和企业(法人非直系亲属关系),在信用社開立基本账户,自愿组成联保小组,并互相承担贷款风险的均可参中联保贷款,贷款金额不宜太大,一般为5元~10万元,最高可达50万元(10万元以上的报联社审批)。其优点是:一是联保户普遍从事同种生产经营活动,对彼此的自有资金、经营规模、市场销路、信用情况和实际贷款需求相对较为了解,贷款的保障系数相对较高。特别是由于客户经营活动的同一性,导致资金使用旺季和还款期存在一致性,有利于信用社统一管理。二是手续简便,操作灵活。一般情况下,客户持有营业执照,并签订联保合同书,可实现当天申请,当于发放,办理信贷业务的效率相对较高。三是实行“一次核贷,多次使用”,信用社每年审贷一次,各经营户可在限额内周转使用,避免了繁琐的手续。

4.认清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要注意发现和培养民营经济优势群体。要有严密、有效的监督管理体制,才能有效避免信贷风险,获取投资收益。

5.改善金融服务,提高资产质量和服务质量。农信社要正确处理好改善金融服务与提高资产质量的关系。农信社信贷资产质量取决于企业经营状态的好坏和经营效益的高低,农信社要利用自身的技术网络、信息、人才等优势,推行客户经理制,出除了向企业提供柜面业务外,还要向中小企业提供投资、资金、财务顾问及综合管理等方面的服务,帮助中小企业改善经营条件,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益。通过改善金融服务,建立新型银企关系,保证有效投放,优化贷款结构,提高资产质量,实现银企双赢。

总之,随着农村中小企业和个体商户经营实力的壮大、业务范围的拓宽,客户对资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金融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有支农重任在肩的农村信用社必须承担这一任务。中小企业融资难既有中小企业自身的缺陷,也有金融机构本身的问题,中小企业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市场竞争力来取得金融机构的信任。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也应认清中小企业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改善金融服务,为优势企业提供更为全面的金融服务,满足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上一篇:议论文写作题目及范文下一篇:油区环境污染问题的调查(科技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