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运动

2024-10-25

持续运动(精选11篇)

持续运动 篇1

攀岩运动是一项比较新兴的运动,一方面在开阔运动员视野、身心素质的提高、丰富运动员的体育活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攀岩运动在国际上都比较流行,而我国发展攀岩运动能进一步加强国与国之间的沟通交流。鉴于此,如何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攀岩运动,更加完善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是一个值得探究和探讨的问题。

1攀岩运动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1 . 1攀岩运动的发展历史

攀岩运动最先是在欧洲流行,在我国流行的时间比较短,只有20多年的时间。这项体育运动主要是依靠人们攀爬的本能,借助一些攀爬工具完成的,其发展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这个历史阶段也可以用来说明攀岩运动到底是属于哪一类运动项目。

首先是属于探险运动阶段。早期的攀岩活动一般都是攀登高山、冰河等地形,并发明了一些简单的攀登工具,比如加工改良的鞋子可以起到防滑和固定的作用;改良的斧头等帮助人们勾住一些岩石等,通过攀登就可以慢慢地积累一些攀登经验和技术。其次是极限运动阶段。由于攀爬本身就是一种难度比较大的活动,加上人们经常通过攀登高山或峭壁达到顶峰,渐渐地就把攀岩运动从攀登活动中独立出来,成为了一种具有高难度和高挑战性的运动, 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运动者的身体潜能。再次是竞技运动阶段。随着攀岩运动技术的慢慢成熟以及运动本身的魅力,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追捧,吸引想要尝试和挑战的人,也因此组织了很多攀岩比赛活动,比如中国登山协会在最近几年就接近有近百场的活动赛事,由此攀岩运动具备了竞赛的特点,也具备了高技术要求的特点成为了一种竞技运动。最后是户外运动阶段。现阶段攀岩不再局限于室外的高山或是险要地段,在室内也修建了抱石馆,目前我国很多二三线城市都有攀岩的室内场所,同时也有教练陪同训练。攀岩运动的攀登技巧、装备以及动作要领等方面促使更多的人将其归纳为一种时尚运动型的户外活动。随着攀岩运动的热捧以及运动本身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有可能攀岩运动会进入比较大众、比较普遍的运动项目阶段。

1 . 2攀岩运动的现状分析

虽然攀岩运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参与运动的人数也在增多,但在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方面还是存在一些比较现实的问题。

(1)攀岩运动教学缺乏普遍性。虽然跟之前攀岩运动教学只限于原地矿系统的直属学校,现已扩展到30多所院校,但跟我国高校总数相比,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没有形成普遍性,导致攀岩运动严重滞后于我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水平。

(2)教练和教师的技术水平和训练水平有限。由于攀岩教学还未形成普遍性,教师和教练员也只是毕业于一般院校,在理论知识方面和实践方面都有所欠缺,尤其是在实践方面,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攀岩训练,也没有参与很多实践活动,因此很多技术和技巧就不能得到锻炼,更加重要的是导致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制约了攀岩运动的可持续性发展。

(3)攀岩运动员的培养体制不健全。一般而言成为一名优秀的攀岩运动员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单纯依靠学校的培养年限,培养出优秀的攀岩运动员可能性比较小,加上学校对于攀岩运动的教学在场地和经费上都存在问题,因为攀岩的设备和场地价格都比较贵,训练场地少,甚至很多高校根本就没有设置攀岩的场地,纯理论教学,从而导致了攀岩运动员的技能水平得不到锻炼和提升。

(4)对攀岩运动存在了解误区。从大众心理出发都普遍认为,攀岩是一种极限运动,因此存在较大的危险性,这种存在偏见的观念在一定程序上就制约了攀岩运动的发展。加上人们对攀岩运动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很多人对这项运动存在一定的偏见,群众基础比较薄弱,因此进行攀岩运动的都是年龄偏大的人群,训练的效果就不如年轻人好,所以要具备一定的针对性。

2攀岩运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攀岩运动进入我国才20多年,发展成现阶段的水平已经是一个好的开始和一个好的成绩,但为了进一步促进攀岩运动在我国的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现在存在的问题。

2 . 1建立攀岩人才后备基地

人才的后备基地就是要为攀岩运动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人才、储备人才,而人才的储备,就是要有完善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硬件设备包含了最基本的场地、相配套的装备等方面,软件设施则是教师或是教练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的技能水平。对于硬件设施的完善首先就要解决经费和场地问题,经费除了仅靠国家的财政支出外,可以通过开放高校的攀岩场地,收取一定的费用作为经费;可以让学校教师开设攀岩培训班,收取一定费用作为经费等方面,增加攀岩运动的经费来源。如果有的高校训练场地有限或是根本就没有的,可以与其他临近的高校进行合作,一来可以减少经费的投入;二来解决了场地限制问题;三来教师与教师之间还可以互相探讨攀岩技术和授课技巧。对于软件设施方面就需要增加师资力量,要引进一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或是教练, 比如可以从攀岩协会中聘请优秀的运动员作为教练,也可以让本校的教师出去参加实践或是进修来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攀岩技巧,以满足攀岩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2 . 2加强攀岩运动的宣传, 消除人们对其理解的偏差

增加攀岩运动的宣传力度,其途径有很多种,比如举办各种攀岩比赛活动或是多开设一些攀岩俱乐部或是创办协会,加大对攀岩活动的曝光率和知名度,同时还加强对攀岩运动的基础性知识宣传,让更多的人认识攀岩运动,是一项极富有开发人身心潜力的运动,无论是从体能、心理还是适应能力方面来说,都是培养人坚强的意志、耐心以及个性发展的运动项目。

2 . 3科学合理地提高攀岩运动训练效率

运动项目一般包括体能、耐心、力量等方面的训练,攀岩运动也不例外,对于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不能操之过急,要采用循序渐进的训练方式,慢慢地提高身体的综合素质。对于技能训练,也要教师或是教练一步一步地教,比如首要要抓稳了才能往下一个目标移动,如果害怕就尽量不要往下看,等适应了心理恐惧,才能比较大胆地前行。另外针对高校4年时间不能完全将学生培养成优秀的攀岩运动员这一问题,高校可以与校外知名体校或是俱乐部等签订协议,让学生能一边继续加强训练,一边实习,增加实践机会。

2 . 4加强攀岩运动的科研辅助力度

一是攀岩运动毕竟是存在一定危险性的运动,安全性需要重视,那么加强安全性除了自身加强防范意识外,还要加强攀岩装备的安全性。二是要加强对攀岩运动的理论和实践体系的建立,由于攀岩运动进入我国的时间比较短,很多理论和实践技术体系都不健全,需要进行完善,以便于攀岩运动的规范性教学和运动的可持续性发展。三是要对攀岩运动建立规范准则,尤其是在比赛活动中,要建立相关制度规范。四是加强了攀岩运动的研究水平,可以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等相关内容,编制成符合现阶段要求的攀岩运动教学教材,也能促进攀岩运动的可持续性发展。

3结语

本文通过研究攀岩运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从中了解到了攀岩运动的发展历史,认识到攀岩运动虽然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追捧,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并认为通过建立攀岩人才后备基地、加强攀岩运动的宣传力度来消除人们对攀岩运动的误区、科学合理地提高攀岩运动训练效率以及加强攀岩运动的科研辅助力度,等手段可以起到改善攀岩运动现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持续运动 篇2

摘要:运用文献法、逻辑方法,对我国新时期田径运动教学遇到的困惑、影响我国田径运动教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提出了实现我国田径运动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关键词:田径运动教学;困惑;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前言

“可持续发展”理念被引入到田径运动教学这样的社会文化活动领域时,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该活动能够随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长期的健康发展和延续下去,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服务。但必须指出,发展不是无限制的,任何一项社会活动的发展都要受到特定的因素和条件的影响和约束,不能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田径运动教学当然不能例外。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人文环境,不同的学术氛围等都会对田径运动教学形成各种各样的影响。而正确认识和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和约束条件,对于切实推进田径运动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进程将至关重要。2 田径运动在新中国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历史贡献

田径运动之所以被称为体育运动之母,是因为其所涵盖的走、跑、跳、投等技能,是人类的基本活动能力,无论从事何种运动都离不开这些最为基本的能力。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刚从战争阴影中走出的人们,由于政治和当时国情的需要,按照前苏联模式实施了“增强体质、健康第一,为生产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重视‘三基’传授的主智主义体育理论”,将田径运动在学校体育中开展的卓有成效。通过田径运动项目的练习,学生们锻炼了身体、增长了身体素质、磨练了意志、增强了纪律性、实现了为国防建设服务的目的(如将投掷手榴弹列为投掷项目)、同时也发现和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田径运动后备人才。由于当时人们思想意识的高统一,并没有对田径运动在学校的开展提出什么异议。

3改革风潮中我国田径运动教学的尴尬与困惑

3.1田径运动教学遭遇尴尬与困惑的教育改革氛围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社会各种文化教育活动与国际接轨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思想的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由于接触、吸收、学习的健身项目越来越多、层出不穷,人们开始从多元的角度对田径运动在学校的开展展开了20余年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争论。同时崇洋之风在有些同志中间迅速风行开来,由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拥有了相当的行政资源,使得政策的制定、舆论的导向等在西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种文化氛围反过来也使得本土专家的思想发生了动摇和混乱。好在,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和大家对改革实践活动的广泛参与,无论崇洋人士还是本土专家都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已开始对认识上的缺陷和不足进行矫正。

80年代初期至今,有关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争论就未曾停止。从学校体育的任务是增进学生体质,还是让学生掌握“三基”的争论,逐渐转移到对“快乐体育”、“成功体育”、“终身体育”的探索,后随着素质教育理论的广泛普及,大家对“人本主义”的接受以及中小学新的课程标准的实验和在全国范围内的逐步推广实施,大家正在认识到:把“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看低和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抬得过高,都是不妥的,妥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学校体育事业才有可能健康得以发展。体育应该干体育自己的事情,对体育的多元化思索是有益的,但无限制的扩大体育功能的做法无疑是对体育的过渡异化。在这20余年中,田径运动教学作为被各方人 士论证的焦点论据,遭到的打击、尴尬和困惑可以说是空前的。3.2田径运动教学遭遇到的尴尬与困惑

最为著名的恐怕要数关于在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中“田径课要不要保留铅球项目”的争论了,结果以改革派的暂时胜利,铅球被“赶出”学校田径课堂暂时告以段落;中小学体育(1-6年级)、[2]

[1]体育与健康(7-12年级)新的课程标准中关于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的阐述如下[3]:水平一,初步掌握简单的技能动作,没有涉及田径运动内容;水平二,会做简单的组合动作,没有涉及田径运动内容;水平三,初步掌握运动基本技术,要求初步掌握两三项田径运动技能;水平四,发展运动技战术能力,要求掌握几项主要的田径运动技能;水平五,提高一两项运动的技战术水平,要求较为熟练地掌握一两项田径运动技能;增强技战术的能力,要求参加班级中的各种体育比赛,包括田径;水平六,组织和参加小型比赛,要求学生组织小型比赛,参加班级以上的体育比赛。从中可以发现,以涵盖多项运动项目为特征的田径运动被大幅度地进行了压缩,只留下区区几个项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版的高等学校田径教材,将竞走、跨栏跑、推铅球、掷标枪、掷铁饼全部列为拓展教材;2004年体育教育专业新的教学大纲,也对田径项目进行了压缩,将在中小学体育课中不开展的铁饼、三级跳等进行了删除,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运动课程的授课时数只剩下160多学时;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系列教材,将田径课程改名为《综合技术与素质》;众多的研究成果显示,当今大学生对田径运动课程的喜爱程度在迅速降低,田径的选课率极低,已使很多田径教师改行教起了网球、篮球等。4 影响我国田径运动教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田径运动教学在中小学、大学甚至体育专业教学中所遭受到的冷遇,折射出了新时期田径运动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地位,其在体育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亦远不如从前,使我国田径运动教学的可持续发展遇到了严峻的考验。这种情况的出现,与田径运动项目自身的特点、国家的体育政策、探索性的体育教改革等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4.1 田径运动项目自身技术性过强对我国田径运动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由于长期的和平生活,物质、文化生活的高度现代化,文明病的大众化,使人们对采用体育进行健身的认识水平得到空前提高,世界范围内的健身热迅速兴起,各国政府纷纷出台全民健身计划,体育健身手段、方法层出不穷。面对各具特色、数不胜数的运动项目,公众自然会选择那些趣味性强,便于操作,自己既爱好同时又拿手的项目。出身竞技世家的田径,强调的是更快、更高、更强,具有枯燥单调、技术性过强、不便操作的特点,使得很多田径项目自然而然退出了大众健身项目的行列。

4.2大众健身的自主选择性对我国田径运动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由于我国的体育事业是按《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实施的,在《全民健身计划》中占有重要比重的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正在逐渐摆脱竞技体育项目的束缚,正在进行的体育教学改革特别强调学生选项时的趣味性、自主性,自主选课,学生是根据自身对某一项目的日常感受、喜好程度、从众心理等进行的,田径教师对学生选课起不到任何的影响和引导作用。大学公共体育课中田径课程的逐步淡出就是很好的例证。

4.3儿童中心论对我国田径运动教学可持续发展的消极影响

在近些年探索性的体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个副产品就是对降低田径运动在学校体育中地位的趋同性认识,导致了不良认知氛围的形成。对此笔者认为,将竞技性过强的田径项目删除出公共课体育教学符合健身规律,做法值得肯定,但决不能因此就降低或否定田径运动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学高年级体育由于牵涉到与(社会)大众体育的接轨问题,项目选择的高度自主性应得到理解和支持。不过,大学一、二年级以及中小学体育课的内容如果完全根据学生的喜好选择,而不考虑社会、项目自身规律,似乎又陷入了杜威儿童中心论的怪圈。要知道,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的理论,因为导致了20世纪50年代教育质量的严重下降而受到批判和质疑。社会生活和教育实践都已证明:一切从中小学生的喜好出发显然对他们的成长极其不利。新时期实现我国田径运动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推进田径运动教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就是对其所属系统的结构和要素进行综合调控,使其在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三个方面和谐发展[5]。发展度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在数量维度上的要求,[4]它表征发展行为在原来基础上的正响应,是正增长;协调度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在质量纬度上的要求,它检验发展行为偏离健康程度的状况;持续度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在时间纬度上的要求,它表征发展行为的长期合理性。

从发展度讲,我国田径运动教学出现了倒退,对持续发展来讲是出现了硬伤;从协调度分析,我国田径运动教学在偏离原来运行轨迹后还没有进行必要的纠偏工作;从持续度来看,目前的田径运动教学在个别院校已出现了停滞。所以,必须改变这种不利的现状,我国田径运动教学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5.1营造正确的政策与舆论环境

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政策往往会随着各级领导层的改变而有所不同,这是正常的社会现象。但如果政策出现前后不一致的剧烈波动甚至是颠覆性的改变,往往会造成社会某一领域人们思想上的迷茫、实践活动的混乱。例如,经过此次中小学的体育课程新课标的实施,有些工作在一线的教师就告戒在校学习的体育专业学生:“学田径没用”。此话虽有些偏激,但俗话讲的好:听话要听音,最起码这句话传递出了一个信息:高校体育专业田径教学可能要经历一场磨难。

对此,笔者认为,田径运动项目的教学决不能削弱,我们应通过适当的途径,采取相应的措施,使田径运动项目以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田径运动项目的教学以生动有趣、深受广大师生喜爱的面貌出现在学校体育教学课堂。这种积极的政策与舆论环境是我国田径运动教学实现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一味地强调某个运动项目“如何没有价值,应该放弃”则是在营造消极的舆论环境。5.2解决好政策制定者与广大基层教师之间的沟通问题

在这次力度颇大的新课标的推广过程中,有些地方曾闹出这样的笑话:在省一级的培训班上,专家讲到:在学校体育课教学中我们可以“科学的放养”。在市一级的培训班上,领导讲到:在学校体育课教学中我们可以“放养”!这恐怕是政策制定者始料不及的。政策制定者与广大基层教师之间的沟通管道的畅通,是保证有关方针政策得以顺利落实的必要条件。对于田径运动教学改革的初衷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改革,采取的具体措施都有哪些,还存在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砍掉田径课程还是要研究田径运动项目教学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等等,都需要政策制定者与广大基层教师之间的探讨与沟通。

5.3进行必要的纠偏工作

我国的田径运动教学改革已出现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不良局面。田径运动作为竞技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传承、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是我们体育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而对体育运动项目进行传承的基地当然首选学校,如果经过我们这一带人的所谓改革,把田径运动项目从学校给改没了,那将是我们体育人的最大悲哀!

纠偏工作首先就是要纠正中小学教改中存在的一切从学生喜好出发的观点。教育事业从某种程度上讲要体现国家意志、具有强制性的特征,但这一点在校改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有的同志总是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总是强调学生喜欢什么,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安排什么,以为这样就是符合了“趣味性原则”,还振振有辞:学生有了兴趣才能更加喜爱体育课。“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没有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没有错,问题出在对“以人为本”理解上的偏差。按有的同志的话,学生觉得推铅球又脏又累、枯燥无谓,走上社会以后还会有谁拿个铅球在大街上练习?所以要把铅球从田径课中拿掉。如果这就是他们的理由的话,好了,按照他们的这一思路“融会贯通”下去,我们将会看到这样一种恐怖的局面:学生张三不喜欢数学,他说,我看见数学就头疼,长大我又不当数学家,把数学课砍掉!学生李四不喜欢物理,他说,我看见物理就头疼,长大我又不当物理学家,把物理课砍掉!„„!“以人为本”吗,学生不想学、没兴趣的东西砍掉算了。国家意志、具有强制性的特征,就是我们这些大人、长者,本着“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从学生发展、国家进步的大局出发,在充分考虑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选择那些能够使学生身心能够得到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运动项目和锻炼内容。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要考虑到有些虽然他们不是那么喜欢,但对锻炼他们的身体、磨练他们的意志非常有利的运动项目。第二,纠正对田径运动项目的过激看法。这次体育教学改革初期,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呼声特别高涨,根据学生爱好选择运动项目的做法大兴其道,舆论和广大教师的认识逐渐趋同于削弱田径运动在学校体育中地位,这种认知氛围使人们认为大部分田径运动项目只适合于竞赛。尽管在大众体育健身项目中,田径运动中只有慢跑、健身跑、健身走得到人们的青睐,但由于田径运动的很多项目不适合进行健身运动就对其大刀阔斧进行删除的做法不够科学。学校毕竟是学校,通过一些技能性较强的田径运动项目的练习,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品德都会得到必要的锻炼,这是最重要的。不能作为健身项目不等于不能作为教学内容,这一点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当然,在不同的年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项目的选择、难易程度需要较好加以把握。5.4几种可行的具体做法

改变田径运动项目不被学生接受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充分挖掘和开发田径运动的健身价值[6],摆脱其竞技性形成的羁绊,采用降低难度、开发新的田径运动项目的做法,多运用游戏等方法发展学生的走、跑、跳、投等基本活动能力。

另外,积极引进新的项目方式,丰富田径运动项目内容。这一点,2004年体育教育专业大纲已注意到了这一点,把田径课改称为田径类,包括田径、户外运动、定向越野等内容,这种改变会使学生对田径运动的认识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将会影响学生的自主选项的态度。

第三,更新教法,营造活泼有趣的课堂氛围。教师通过对教学方法的革新、器械的改进、活泼课堂氛围的营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持续运动 篇3

关键词:阳光体育;高校;可持续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66-02

2006年12月,教育部、体育总局、团中央共同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目的是倡导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丰富校园文化等。阳光体育运动是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完善的组织管理、全面的实施,达到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开展好阳光体育必须提高各级行政管理部门提高对体育的认识,以全面实施的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要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紧密结合,把课外体育作为发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手段,营造舆论氛围,吸引社会、家庭、国家等对阳光体育的关于与支持,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含义

高校“阳光体育运动”是“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青少年又具有不同的特点,结合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不同体育课程设置、不同高校特点等,组织通过积极的参与各类体育运动,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生活质量、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丰富校园文化等为目的。“阳光”有主要的三重含义,第一,呼吁学生走出紧张的课业学习,走入阳光下,进行体育锻炼;第二,象征着学生们通过体育锻炼、参与体育活动获得阳光般灿烂的心情;第三,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使校园文化充满着健康、快乐。

二、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特性

1.大学生参与运动的自主性强。大学期间,高校为大学生开设了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项目,不同的大学生都有自身喜爱的运动项目以及感兴趣的活动方式。时间、空间的自由,大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自主性增强,如何培养良好的健康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必须引导好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主观能动性,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与主体性,让大学生在宽松和自由的环境中选择其喜欢的运动项目,积极参与锻炼,从运动中获取愉悦的心情,使他们更加喜欢参与运动,在这种良性的循环中培养坚持锻炼的意识和品质。

2.大学生运动参与的动机丰富。学生不会无缘无故地去体育场进行体育活动,当他们从事某种体育活动时,表明他们内心中一定产生了想要运动的愿望。强身健体、提高技能、社会交往、情绪宣泄、追求成功、展示自我等都可能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这种需要达到一定水平,就成为心理动力推动自己行动起来,这就是运动动机对学生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行为的发动功能。

3.丰富多彩的运动项目有效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阳光体育提倡参与各类运动项目,组织形式丰富、多样。不同地域、民族、体质、性别、年龄、兴趣等大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参与到体育锻炼和活动中,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与主体性,改变我国近年来学校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运动项目单一、压抑学生个性特征的弊端,使全面扩大阳光体育积极因素。

4.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趋于稳定。近年来,大学生在力量和耐力素质方面下降尤为严重,耐力素质关系到学生心肺功能强弱,耐力素质的提高必将成为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任务,通过有关数据分析,约90%以上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不合格的大学生身体形态均为超重、肥胖或者营养不良,而力量和耐力素质的锻炼正是解决非正常身体形态的有效手段,阳光体育运动的可持续性开展有助于大学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5.大学生参与运动的时间有较强随机性。大学生参与阳光体育锻炼的时间不同于中小学生,他们没有统一的时间可以组织锻炼,尤其是已经没有体育课的学生,组织好他们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有很大的难度。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之外,有许多其它事物需要处理,因此,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耐性,体育锻炼只能是计划当中的事情。

6.大学生人均有效使用运动场地较小。高校学生的剧增必定导致运动场地的不足,体育场地设施及资金的投入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和顺利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物质保障,是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运动队训练及其他正常工作的前提。 运动场馆至少要达到教育部《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目录》的要求。在现有的场地、器材情况下要有计划、有序地组织好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三、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可持续发展策略

1.提高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与作用。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和接受他人的体育观点、信念,并把这些新的观点、信念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之中,需要耐心的宣传和教育,并指导他们从中获得利益,才有可能彻底转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态度。能体会到体育对陶冶情操、强身健体,以及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与合作,并对弘扬民族精神起到的积极作用;从根本上认识到学校体育工作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升广大青少年综合素质和展现精神风貌的重要意义。

2.完善高校体育教育相关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的建设。高校大学生人数的增加,给体育部门增加很多资源利用的压力,为了学校体育教育过程的正常运转,必须大力加强学校体软件育设施的建设,主要从资金的投入、师资队伍配备、课程指导等方面着手建设,而且投入到体育中的各类经费必须不断增加,这是保证体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学生人数的增加,人均运动场馆面积相对降低,要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校学校体育场馆、器材配备目录》的要求,加大对体育经费的投入,随着物价上涨和办学规模的扩大,体育经费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根据学校教学规模,建设与其适应的体育场地、场馆、游泳池等,根据需要配备足够数量的体育器材和设备。同时为有效对学校体育物质资源的投入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管,上一级的体育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对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进行评估时,把经费的投入与使用情况作为一个重要指标,以对体育经费的投入与使用进行有力地监控。

3.阳光体育运动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课外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延伸,学校在不得占用体育课的同时,把课外体育锻炼纳入学校体育日常工作中,要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具体要求,并且落实到实处,形成制度。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是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基础体育课程的有力补充,在课外体育锻炼过程中,要使其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4.加强阳光体育运动宣传,营造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通过各类形式,向广大学生宣传阳光体育运动的目地、意义以及健康理念,使“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健康第一”、“达标争优、强健体魄”等口号为大学生接受。对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参与度建立评比和表彰制度,能积极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集体或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唤起学校对群体活动的关注和学生自身对体质健康的重视,并引导学生家庭、社会力量都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与此同时办好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充分发挥其体育的示范带动作用。

我国击剑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篇4

关键词:击剑运动,可持续发展,对策

当前, 我国击剑运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面临着新的挑战:来自市场发展的挑战;来自自身体制的挑战;来自科技发展的挑战;来自教练员素质和训练工作的挑战;来自竞赛不正之风的挑战;来自后备人才资源的挑战;来自项目管理的挑战等等。因此, 在保证“奥运争光计划”发展的基础上, 协调发展群众体育和市场开发, 以完成2008年奥运会任务为主要目标, 以提高教练员素质, 搞好训练工作和运动队建设为基础, 以加强宏观调控, 完善管理机制, 搞好科技服务和竞赛效益为保障, 团结社会各界, 力求实现我国击剑运动的持续发展。

一、重视击剑运动项目的整体发展

体育运动对于提高人的素质具有积极作用, 以扩大体育人口为目标的大众体育将成为现代体育发展的潮流。以“奥运争光计划”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和以扩大体育人口的大众体育的协调发展, 对于提高国民素质, 增强综合国力, 促进社会文明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击剑项目走向社会、面向市场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面对既是挑战、又是机遇的形势, 宣传和普及就显得更加重要。体育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如果不能充分展示其价值, 就不能使消费者了解其魅力所在, 认识其本质, 从而产生购买动机, 也就不会有太大的市场。所以, 在目前情况下应以通过提高运动成绩来扩大影响, 宣传和普及击剑运动, 从而来带动拓宽击剑市场。任何一项竞技运动要想生存下去, 赢得自己的一部分消费群体, 必须竞技与群众并重, 以群众基础来支持竞技, 以竞技来扩大影响, 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竞技体育市场体系。

因此, 在提高击剑运动竞技成绩的同时, 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击剑运动, 与企业、俱乐部和学校等合作举办赛事, 将比赛拉到公共场所, 贴近群众, 贴近生活, 进一步让大众认知击剑;组织少年击剑夏令营或冬令营;组织业余选手进行比赛;协助高校开展学生击剑活动, 成立学校击剑俱乐部;大力发展击剑运动的参与人口, 扩大击剑运动的影响力, 使人们不仅仅只是知道击剑运动, 而是切身参与到击剑运动中来, 真正体会击剑运动的魅力, 使其成为击剑运动真正的爱好者, 发挥击剑项目的休闲娱乐作用。

二、加强击剑运动项目的宣传

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先生曾在1997年就击剑运动在奥运会中的前景, 发表了建议和看法。指出一个高水平比赛的运动项目应该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不应在传统的东西上徘徊。20世纪末两种重大的现象就是电视和体育。电视和体育共同经历了他们的协调时期, 同时以最好的方式获得了他们各自的利益, 体育运动和奥林匹克运动都尝到了成功的甜头。击剑运动也同样应该在电视的帮助下迅速发展。萨马兰奇先生甚至认为, 将来体育运动会可简单地归纳为两类:一类适合电视的口味, 另一类则不适合, 前者发展, 后者衰亡。总之, 当电视与体育竞赛结合在一起的时候, 现代体育才得以普及和迅速发展。

当击剑运动伴随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迈向新世纪之际, 击剑运动在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的同时更需要变革与创新。为了使击剑这一源远流长的“贵族运动”更有利于观赏和转播及更具商业价值, 必须要进行大胆改革, 否则将被历史所淘汰。击剑运动是奥运会的传统项目, 但它应努力走向现代化, 向国际奥委会的政策靠拢。击剑运动的形象应该更精彩、更现代、更易理解、有利电视转播吸引观众, 竞赛规则及比赛的组织工作应简而易懂。

三、击剑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中国击剑运动的发展得益于举国体制。在当前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 要不断完善新时期的举国体制, 弘扬“国内练兵、一致对外”、全国一盘棋的思想, 建立以奥运会为最高目标的训练体系。充分发挥国家队完成奥运战略目标的龙头作用。

1. 强化各级运动队的训练和管理工作。

全国各级运动队均以国家队的需要, 确定训练的方向和重点, 统一思想, 统一认识, 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的竞技规律, 了解世界发展动态。完善以集中为主的国家队体制, 增强运动员的流动性、竞争性。

各级运动队的建设, 直接关系到“奥运争光计划”任务的完成和后备人才的培养。因此, 各级运动队的建设是我们备战奥运中的重中之重。从调查来看, 加强队伍管理和提高文化素质为运动队建设的首要两个方面。这表明队伍的管理, 运动员的素质在新时期下的重要性, 也决定着能否培养出高质量的后备人才和到奥运大赛中去打硬仗恶仗的队伍。击剑是一个直接交手、对抗性极强的项目, 技战术固然重要, 但战斗作风、士气和斗志同样非常重要, 往往在关键时刻可弥补技战术的不足。一系列事实告诉我们, 培养一名运动员不但要在技术上精益求精, 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要有一种民族精神, 一种士气。所以, 各级运动队在新时期下的建设, 要赋予新的内容、新的方法, 造就一批高质量的后备人才。

2. 制定完善的法规与科学的赛制。

严格完善、科学合理的比赛制度和方法, 可以促进教学训练效果和提高运动成绩。我国的赛制基本上是围绕奥运会、亚运会和每年的世界锦标赛开展的。近几年的赛制改革已经逐渐的与国际接轨。因而科学的赛制, 既可以提高我国击剑竞技水平, 教练员的业务水平, 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 又能提高击剑项目知名度, 扩大其影响。但同时强调的是在我国赛制上还应继续完善, 尤其是青少年的赛制, 应按其年龄阶段组织与年龄阶段特征相适应的比赛, 给各多的优秀青少年运动员创造比赛和被选拔的机会。按照击剑成材规律界定合理的年龄结构并提出不同的要求, 引导业余青少年训练向全面提高身体素质, 掌握基本技术, 练好基本功的方向发展, 以击剑运动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内容评定成绩, 促使运动员全面掌握击剑运动的知识和技能。为及时发现和选拔优秀苗子创造条件。

3. 充分依靠体育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任何一个体育项目的发展, 如不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 就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胜利。我国击剑运动至今尚未形成独特的训练体系, 与击剑运动的科研工作较为薄弱的现状密切相关。因此, 要继续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加大科技对运动训练的支持力度。强化科技工作必须面向实践, 结合实践, 服务实践的政策导向。加大对体育科技的投入。体育科技工作者要积极深入击剑竞技运动实践第一线, 增强解决运动训练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急教练员所急, 使体育科技真正成为发展击剑事业可以依靠的力量。

4. 加强后备力量培养。

青少年后备力量的培养是保持我国击剑运动不断发展走向世界的基础。应尽快组建国家青年队, 改革少年比赛的竞赛办法。我国现有青少年运动员约1000多人, 普及程度与击剑强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由于击剑项目受场地、器材的影响, 它不可能像足球、篮球、田径等项目那么普及。因此在培养青少年后备力量的问题上应重点在选材上下工夫。建立一套完整、统一、科学的选材标准和训练大纲, 使其有较高的成材率。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我国优势项目体操、跳水的先进经验。同时也要抓好普及工作, 扩大宣传, 培养儿童击剑兴趣。一方面继续利用发挥现有业余体校的作用。另一面从学校抓起, 逐步建立小学、中学、大学的人才体系, 为提高我国击剑专业人才储备力量。

5. 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

教练员自身素质高低, 对于运动员的成长和进步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 在一线队伍执教的教练员有80%以上的年龄在40~50岁, 尽管他们曾是各省市的优秀运动员, 但普遍文化水平不高。有些人虽然读过大专或本科课程, 但就培养高水平的运动人才来说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 教练队伍的不稳定性也越来越显示出来。主要原因是待遇不高, 工作压力大, 人际关系紧张。因此, 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是迫在眉睫的工作。归纳起来, 教练员培养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使用多、培养少;经验多、知识少;责任多、待遇少;制度多、落实少。

全面提高教练员素质, 逐步改善教练员的文化知识结构, 提高教练员的执教水平, 优化教练员的队伍结构, 培养高水平学术带头人, 是提高中国击剑运动水平的关键所在。教练员队伍建设即要靠个人钻研, 提高个人自身业务水平这个内因;同时也要靠有组织的学习、培训、观摩、考核等外因。在击剑训练中, 倡导教练员的学习风气, 研究风气, 提高教练员处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比赛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以便更好地指导训练工作, 提高训练质量。同时教练员即需要稳定, 又要提倡竞争中的流动。

6. 提高裁判员的道德素质和执法水平。

持续运动 篇5

摘要本文立足于健身气功运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指出了健身气功运动现阶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健身气功可持续发展思考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是在1987年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下的一个写作班子向联合国提出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提出来的。这份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自从这个概念提出以后,在全世界各个领域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分别从自身学科的角度对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进行了定义。在全世界范围内,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不仅应用于各个具体的领域,更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者的有机统一,也是建立在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基础之上的经济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2]。由此可见在当今世界任何事物的发展不仅要从自身角度保持可持续性,更要与大环境相协调。健身气功是国内多位专家学者运用运功训练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中医学等现代科学手段对一些优秀的传统气功功法进行整合所形成的一系列功法的总称。作为一种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新兴运动,健身气功的发展没有一套现成的发展模式可以学习。所以如何可持续的对健身气功运动进行发展,造福全社会,造福全人类,就成了摆在健身气功工作者眼前的一个难题。

一、促进健身气功运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增强人民体质

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为新中国体育工作题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十二个大字。当时许多社会知名的老教授如马约翰、徐英超等人都认为“毛主席把体育的真谛抓住了”。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人们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加强。在这个大前提下,体育为大众服务的职能更加凸显。“气功养生”是中华儿女几千年来从社会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方法,对人体的身心健康均能产生良性影响。健身气功作为从一种从传统气功中提炼、升华出来的运动,其健身性能比传统气功更为突出。正由于健身气功有如此好的健身效果,所以健身气功运动在当今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更应该承担起“增强人民体质”这一神圣的历史使命。

(二)向全世界弘扬民族文化

健身气功运动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气功运动在其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深深的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这片沃土,而健身气功又是对气功文化中优秀部分的合理继承。整体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精气神学说等等均是健身气功文化的组成部分[3]。

随着健身气功运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被其魅力所吸引,投身其中。以刚刚在温哥华举行的第四届国际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为例,有25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名选手参加。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对外推广的手段也从以宣传为主的阶段进入扎扎实实地开展教学活动阶段,健身气功管理中心派出技艺精湛的老师专一定点教学,世界各地接受过外派健身气功老师专业培训的人就已经有20多万。足以说明这项运动在全世界的影响力。外国朋友在练习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会对健身气功运动中所包含的中华传统文化逐渐有所了解。因此健身气功运动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担负起了向全世界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的使命。

二、健身气功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化深度不够

健身气功运动起步较晚,发展尚在初级阶段。现在健身气功的推广主要依靠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最近有相关报道已经有健身气功俱乐部成立[4],但是其传播的主要阵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主要是无商业性质的健身气功站点。一些相关产业的发展与其他项目相比也比较滞后。这就使健身气功运动显得缺乏活力。

(二)人才培养体系的不完善

一个项目的人才的众寡直接决定了这个项目的兴衰存亡。由于健身气功运动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很难为专业的学生提供相关的稳定工作岗位。这就使得国内仅仅少数几个有能力培养健身气功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困难,很多高等院校毕业的相关人才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只有放弃自己的专业。人才是一种资源,不能使人才得到正确的使用,是一种极大的浪费。不仅要必须杜绝人才流失,还要广泛吸纳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健身气功运动才能更好的发展。

三、健身气功可持续发展的具体途径

健身气功运动不仅担负着增强人民体质的重要任务,而且是一种对全世界弘扬我国民族文化的有效手段。我们要可持续的发展健身气功事业,首先必须广泛的吸纳人才。而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是挽留和吸收人才的根本。只有大力促进健身气功的产业化发展,才能够增强健身气功运动活力,同时为相关人才创造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 周玉梅.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5.

[3] 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4] 卢苇.北京市首家健身气功俱乐部揭牌[N].全民健身.2011.12.14.

持续运动 篇6

1、高职院校篮球运动现状调查

本文研究对象为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 以问卷调查的方式, 总共发放300份问卷, 回收问卷290份, 回收率95.7%。

1.1、篮球教学现状

(1) 课时安排。通过问卷调查得知,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篮球教学状况正常, 篮球课教学形式十分丰富, 学生参与篮球活动的兴趣浓厚。根据大学体育教学大纲要求, 从厦门海洋职业学院来看, 篮球课内容只安排大一阶段:第一学期安排12个课时的基础练习, 第二学期篮球选项课36课时, 这与大学生体育训练目标是相符的。

(2) 教学目标。为实现篮球教学目标, 必须要师生一起参与完成。通过明确大学体育教学目标, 能够在篮球教学中发挥出纲领性作用, 并科学评价整个体育教学情况。篮球体育教学的目标, 对学生学习方向影响很大, 对此, 本文对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10名教师进行访谈, 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

分析表1数据我们可知,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在制定教学内容时, 主要是为了完成体育课程目标, 根据教师情况来按排教学内容, 很少利用学校特色来安排篮球教学内容, 篮球教学上也很少创造各种篮球比赛、游戏。如此一来, 无法有效调动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热情, 实际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此外还可以看出,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在制定篮球教学内容时, 显得很保守, 较少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来安排篮球教学内容, 学生参与程度较低, 无法实现锻炼的目的。

1.2、学生课余参与篮球运动现状

由调查可知, 篮球运动已经成为了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 这是因为篮球运动有着较强的对抗性、愉悦性和表现力, 与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相符。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可知, 如表2所示, 34.13%的学生在课余时间经常参加篮球运动, 而不参与篮球运动的学生占13.45%, 这部分学生基本以女生为主, 以及少部分篮球兴趣不高的学生。

1.3、场馆建设和利用现状

当前,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有思明和翔安两个校区, 思明校区篮球场地数量十分匮乏, 只有三个篮球场, 除去教学使用时间, 大部份时间场地都被各类大小篮球比赛所占用, 这种条件下根本无法让学生篮球运动需求得到满足, 想在非教学时间打球的学生不得不到邻近的体育中心打球, 但大部分懒惰的学生就只能作罢了。翔安校区篮场地有12块, 较为充足。但由于两校区篮球场地都是露天水泥地, 这样在遇到下雨等天气时, 不利于篮球教学和训练的正常开展。此外, 通过实地考查获知, 思明校区场地都没有良好的保护设施, 篮球场地质量较低, 学生很难将自身篮球水平真正施展出来。

1.4、篮球比赛开展现状

通过发放的问卷调查可知,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篮球联赛定期举办主要包括新生杯篮球联赛、院篮球联赛以及“三人”篮球赛等, 这些比赛很多时候要举办半个月乃至几个月, 学生赛前准备适应性训练也要持续一个多月。此外, 不定期举办的比赛一般包括系联赛、校内班级对抗赛等, 虽然这些比赛的场次也不确定, 但是在校园内开展的较为频繁, 同时有着多种多样的举办形式。但是这里面也有着许多问题, 各参赛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对整个联赛质量影响很大。通过深入的分析, 具体问题如下:第一, 学生篮球水平整体偏低, 大多数学生在高中阶段参与篮球运动较少, 篮球基础较差;第二, 裁判水平偏低, 只有裁判员能够有效执行篮球比赛规则, 准确的进行判罚, 才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风尚, 帮助学生养成顽强拼搏的精神, 维持篮球赛场的风气, 将学生的技、战术水平最大限度发挥出来, 提高比赛的精彩程度。

2、高职院校篮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2.1、加强场地设施建设, 优化教学环境

从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篮球设施建设情况来看, 还有着诸多不足之处。按照教育部要求, 需要加快场地设施建设, 并制定相应的养护制度, 将责任明确到个人, 形成和谐的体育教学氛围。学校方面要投入更多的资金, 不仅要对篮球场地加以完善, 还要改善体育发展所需条件, 营造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 并提高校园文化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职院校篮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2.2、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素质

制定并落实教学进修政策, 完善人才引进制度, 并加大对教师的考核力度, 实行严格的奖惩措施, 只有做到公平和公正, 才能在整体上推动高职院校的稳定发展。此外, 还要加大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 实现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 让他们具备更高的科研能力, 以科研推动教学, 将教学与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相互促进发展, 确保体育教师业务能力得到提升。

2.3、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

培养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是高职院校教育目标, 而健康身心也是大学生需要具备的素质之一。通过开展体育教学, 能够实现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提升, 增强其适应社会的能力。高职院校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满足学生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 要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 帮助学生建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中, 要重视对篮球教学内容及目标的完善, 这样高职院校篮球运动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4、强化学生参与意识, 营造良好竞赛氛围

高职院校要重视推广并普及篮球运动, 通过建立相关制度, 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参与课外活动, 激发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兴趣, 让学生能够自觉投入到篮球训练中。此外, 高职院校还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篮球运动参与平台, 让学生在课外篮球运动中享受到快乐, 放松自己的身心, 提高他们的自主锻炼的意识和能力。同时高职院校还要将学院团委、体育部及学生会的作用发挥出来, 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篮球比赛活动, 让学生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当然, 高职院校还要鼓励建立篮球俱乐部、篮球联盟等社团组织, 从而形成良好竞赛氛围。

3、结语

总之, 为真正实现高职院校篮球运动可持续发展, 还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形成多元化的训练经费结构, 通过“体教结合”的方式, 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提高;此外, 高职院校还要重视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让培训工作更加经常化、制度化, 并对竞争体制进行改革。高职院校只有通过不断改革、完善教育教学措施, 才能真正实现篮球运动可持续发展, 并让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唐丽君.篮球运动对高职院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影响的研究[J].青少年体育, 2014, (12) .

[2]朱文学.篮球运动对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影响的研究[J].价值工程, 2015, (06) .

[3]张建君.高职院校篮球项目发展现状及对策[J].内江科技, 2015, (05) .

持续运动 篇7

1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对江苏女足发展的重要性

上世纪90年代末20世纪初, 政府管理层认为女足运动发展并不需要过多投入, 找些来自农村的吃苦耐劳的适龄女孩, 进行高强度训练, 肯定能取得一定的成绩。这种肤浅理解女足运动的发展的行为, 耽误了科学进行女足运动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时机, 任其随意发展, 导致目前日益衰败的局面。

目前, 中国女足正处于低谷,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人们开始认识到过去女足发展模式的短期见效性和不可持续性, 并不能使我国女足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因此要对女足运动的发展模式进行改革, 合理有效的发展女足运动, 就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理念, 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运用到女足运动的发展建设中。江苏省女子足球运动作为全国举足轻重的一部分, 在全国具有优势地位的情况下, 首先要开始变革发展, 要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江苏女足运动的发展中来, 全面、准确地规划和制定江苏女足可持续发展战略。

2 江苏省女足运动发展现状分析

2.1 江苏女足运动管理体制的现状

目前江苏省虽然已经组建了女子足球俱乐部, 但其实质仍然是以专业队的管理体制进行管理, 以全运会、省运会的比赛为依托, 基本上是在延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相对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 主要依靠地方行政手段的来保证管理和训练。女子足球部有专职管理人员两名, 具有本科学历, 其中专门负责青少年女足管理工作的人员仅一名, 学历为本科;而竞训部的工作重点又在竞赛或男足工作方面, 所以女足管理人员配置数量少, 且整体素质偏低, 亟待提高。

2.2 江苏省女足队现状分析

江苏省成年女足是属于省市足球管理中心专业化的传统管理体制。经费上主要由行政部门投入和社会企业赞助两部分构成, 具有一定保障。当前江苏省成年女足队无论从运动员数量, 还是从运动等级以及江苏的赛事锻炼环境而言均在国内处于优势水平, 并且在学历层次上也基本实现了本科以上学历教育, 对运动员将来的出路问题给予了一定的保障。在教练员方面, 基本上都是曾经男子足球职业球员退役转行担任主教练的职位。场地设施资源是和江苏舜天足球俱乐部共用一个训练资源即南京江宁足球训练基地, 其中配备的各种基础训练器材充足。

2.3 江苏女足运动后备力量的现状分析

人才培养的金字塔式结构在体育运动的运动员培养中已得到了公认, 江苏省近几年来虽然对足球运动后备力量的培养进行了一定的改革, 但在女子足球后备力量的培养上, 这个问题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

2.3.1 江苏省发展较好的地方少体校女足基本情况

在青少年女足梯队管理体制上, 当前处于多种管理体制并存的状态。包括省体育局足球管理中心管理体制、市运动技术学校管理体制、业余体校管理体制。在青少年女足经费方面, 省足球运动管理中心每年投入全部来源于行政部门拨款。对于后备梯队训练, 一般都是针对全运会比赛进行专门的训练和选拔。

2.3.2 江苏省学校女子足球发展的状况

在高等院校层面, 除了四年一届的省运会, 各地市间的城际间和城市内部比赛交流较少。因此, 一些学校女足队往往在省运会前1-2年才开始选拔组队、训练。缺乏像男足“省长杯”这样的年度比赛, 从而导致高校对女足运动的认可度不高。

而在中小学层面, 主要是采取“体教结合”训练模式, 不论具体方法如何, 都试图在保证学生在有效完成文化课程学习的前提下, 可经常性地参与足球训练和比赛。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 中小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往往无法得到保证。

2.4 江苏女足教练员队伍的建设情况

目前, 江苏高水平教练员紧缺, 大多数退役的球员并不愿意把精力投入在青少年球员培训上来, 更何况是青少年女足,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青少年队教练员工作琐碎, 而且收入较低。尽管教练员和裁判员培训数量和机会逐年增多, 但青少年女足教练员和裁判员的学历和级别普遍较低, 缺口较大。女足教练员待遇相对较低, 与男足教练员待遇差距较大。在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已严重影响到女足教练员的工作积极性。

2.5 江苏女足运动的社会化程度分析

女子足球发展虽有稳定的政府财政保障和很好的媒体反响, 但女足运动社会化程度不高是制约女足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目前我省女子足球竞赛体系包括:4年一届的省运会足球比赛、省长杯各年龄组足球比赛、各少体校足球联赛。但由于女子足球运动社会化程度较低, 缺乏媒体有力的宣传, 缺乏社会主流群体的关注, 因而进入市场的难度大。

3 实现江苏女足运动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建议

3.1 健全江苏女足运动的管理体制

积极寻求市场支持的女足管理体制, 充分发挥体育部门的主导作用, 大力强化女子委员会指导和管理全国女足事务的同时, 进一步加强和规划女足重点地区的建设。另外, 足协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调整管理的范围, 并为江苏女子足球在更高层次上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确保女足运动健康、有序、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3.2 重视江苏女足运动后备人才的培养

建立和完善女足整体竞赛体系, 以竞赛推动女子足球的发展, 促进人才培养。规范、稳定各级国家队梯队建设, 形成纵向衔接的递进系统。同时足协要与教育部门密切合作, 大力开展学校女子足球运动, 将学校足球训练纳入女子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中, 并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和资金的投入, 积极培养优秀的足球后备人才。

3.3 提高江苏女足运动的社会化程度

江苏足协应与新闻单位相关部门进行全面的合作, 为江苏女子足球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各级足球协会要重视对足球文化市场的培育, 让更多的人来关注江苏女子足球。同时足球运动管理者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 为女子足球运动员的退役、再就业提供保障, 从而推动我国女子足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3.4 建立完善江苏青少年校园女子足球竞赛制度

制定《江苏省青少年校园足球阳光联赛方案 (试行) 》, 形成“校长杯”、“区 (县、市) 长杯”、“市长杯”、“省长杯”四级竞赛体系, 推动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活动的蓬勃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体, 体育行政部门紧密配合。

同时促进各级学校建立自己的女足运动队, 积极参与进各级各类比赛。选择有条件的城市, 重点建设女足网点学校。

3.5 加大对学校女足师资和教练员的培训力度

省青少年校园足球领导小组应制定培训计划, 逐年分期对学校体育教师进行有关足球专项的业务指导和集中培训, 分阶段、分层次进行不同等级的足球专项培训, 并颁发上岗证书, 努力提高学校体育教师足球专项的执教能力和水平。

4 结语

在今天, 认真的审视和解剖江苏女足发展的现状, 只有客观的、科学的剖析江苏女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才能更好的实现女足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继而提高发展的速度与水平。同时也能够对中国女足的重新崛起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摘要:通过实地考察、查阅文献资料、专家访谈、Internet检索等方式, 对我国女子足球落后的现状进行全面独特的分析, 揭示了江苏女足近十年的发展, 揭示了江苏女足真实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发展建议, 指出江苏女子足球运动未来的发展必须遵循女子足球运动自身存在的规律, 并结合中国的国情,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中国,江苏,女子足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明胜.中国竞技女子足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2006.

[2]赵升.山东省女子足球运动发展现状调研[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5 (6) :117-119.

[3]孙蔚.影响我国高校女子足球运动发展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4 (2) :109-111.

持续运动 篇8

1、高校田径运动发展的制约因素

1.1、生源选拔

在高校田径运动员的选拔和录取中,体育特招生占主体,他们已经达到了国家要求的二级运动员水平,文化课水平处于专科水平,但各省份的体育生虽然在专业上具备一定的体育素质,但是局限仍然明显,整体水平参差不齐。一级运动员所占比重较小,生源专项基础较低。高中阶段对于田径运动的投入与重视程度偏低,使运动员在基础技术上表现得不够成熟,成绩提高需要过程性训练。为了能够进入高校,体育特招生在参加田径训练的同时,还需要参加文化课的学习,割裂了学生系统学习专项训练的时间。

1.2、环境制约

制约高校田径运动的环境由社会、院系和家庭等多方因素构成,受社会环境的制约。田径运动训练受环境影响较大,训练设备和天气原因是制约田径训练的重大因素。高校所进行的田径训练往往采用半天制模式,训练大体安排在下午,控制时间在3小时以内。由于高校活动较多,田径场地容易被体育课所占用。训练强度和时间的缩短,造成了比赛成绩的活泼。

2、高校田径运动发展的有效措施

2.1、合理科学的选拔田径运动员,提升学员的整体水平

合理科学的选拔田径运动员,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对人员选拔进行监测,通过鉴定的数据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专项做出客观的分析,这就有效的排除了传统经验因素下的通过鉴定水平资格证书而进行的人为认定人员选拔制度,实现了人员选拔的科学合理化。高校的田径运动员来源以高中、体育学校以及在役或者退役的运动员为主,由于来源层次不同,队员的素质也不同。合理科学的选拔制度,可以确保任意渠道的运动员都能够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得到合理安排,将文化课水平和专业素养相结合,关注运动员的整体素质,促进田径运动队整体素质的提高。

2.2、改善学习氛围,打造宽松环境

要做到高校田径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以高校田径运动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立足长远,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确保田径运动的发展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高校田径运动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互连接的,肩负着体育科研的重任,高校田径运动融入社会,走向社会,服务社会,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人才,转化科研成果,分享田径相关知识,加快田径运动大众化,科研成果的推广有重要的意义。要努力改善高校田径运动员的生活氛围和环境,在统一的标准下因材施教,开展培训,及时有效的解决运动员在训练中所存在的各类问题,开设学习绿色通道,充分利用资源进行交流,打造宽松的环境,合理健康,确保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和整体实力的提升。

2.3、拓宽经济渠道,保证设施建设

高校田径运动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保障,要变“等靠要”为自主拓展,争取经济主动权,才能有为田径运动发展投入的基本保障。在加强训练的基础上,加大对队员的管理力度,以便扩大知名度,吸引更多资金注入,完成良性循环。高校田径运动走向社会,走向市场,走向多元,是高校融入社会的体现,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合理注入资金,关注整体发展,合理配置资源,构建奖惩制度,做好正激励,激发正能量,确保高校田径运动经费的合理有效利用。

2.4、配备高质量的教练员,建立合理管理制度

高校田径运动是教练员和运动员共同协作完成的。而高水平的教练员已经成为高校田径运动发展的瓶颈。教练员承担多项体育项目,缺乏专业化和职业化配备,这极大的削弱了教练员对于田径的精力投入。因此,构建合理的管理制度,将教练员的奖惩与职称相挂钩,队员的成绩作为教练员奖励的重要参考。加强合作与交流,组建一支作风硬朗,技术精湛的教练团队,创新体育科研模式,促进田径的全面发展。以教练员的实际情况出发,利用高校现有的条件,加强教练员业务能力的提升,实行请进来和走出去的交流方式,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充分调动教练员的潜力,实现教练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3、结论

尽管高校田径运动发展过程中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但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人才选拔,创造宽松的环境,配备素质过硬的教练以及管理制度等多渠道,促进高校田径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高校田径运动的发展标志着竞技体育的水平。本文强调田径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打造全面的体育理念,从制约高校田径运动发展的制约因素入手,积极探索高校田径运动发展的有效措施,促进高校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万鸿亮.制约高校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09,(5).

[2]王志立.北京市普通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的现状分析[D].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论文,2007.

持续运动 篇9

关键词:网球运动,对策研究,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网球职业化还处于起步的阶段,中国网球运动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性,女子网球快速发展的同时男子网球发展相对落后,与国际网球赛制接轨还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在举国体制多元化发展和网球职业化推进中,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管理一体化和自主化、特色化与国际化以及不同训练体制和不同运行机制产生的矛盾,使相互之间更好的协调与融合,在现代网球发展理念与趋势的基础上,探寻中国特色体制下网球职业化发展的道路。我国网球运动发展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普及程度、训练理念、指导水平与世界网球发展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特别是青少年运动员在能力和水平方面与世界同层次的青少年网球选手相比在技战术、体能、智能和心理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科学研究探索网球训练规律,从科学训练与管理,统筹学—训—赛的合理安排,从加强实战能力出发,提高训练质量与效率,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网球运动整体的竞技水平。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国内竞技体育、体制和网球运动相关资料,查询有关网球职业化发展进程中产生的影响资料,网球竞技训练比赛过程的技战术运用与发挥、制胜规律与影响因素、训练理念和方法手段等多方面文献资料。

1.2 专家访谈法

在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为了更准确的研究的可行性和研究思路,向有关专家咨询和交流,认真听取专家建议,为研究的实施提供保障。

2 结果分析

2.1 举国体制与职业网球的融合

观念、体制和运行机制是事物发展的关键。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是适应我国国情发展需要制定的体制。中国女子网球在步入职业化几年的时间里,竞技水平不断的提高,从女子双打到女子单打, 从奥运会、澳网、温网和法网登上最高领奖台,不断地突破,创造了女子网坛的世界中国神话,是我国女子网球发展进入世界网球发展的行列,把我国网球事业推进到国际化发展的新境地。取得骄人的成绩是建立在以中国特色的举国体制为基础,以网球职业化发展为路径,一个体制下两种管理模式的有机结合下,确立网球职业化改革发展进程下而创造的。在我国女子网球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网球整体竞技网球发展水平还处在较低水平,网球职业化发展也处在初步发展阶段,与国际网球赛制接轨还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在举国体制多元化发展和网球职业化推进中,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管理一体化和自主化、特色化与国际化、体制和运行机制相互之间协调与融合,在与现代网球发展趋势适应和与现代网球训练理念相融合的基础上,在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指导思想和管理体制下,探寻我国网球职业化发展的模式。

2.2 科学技术与科学训练的结合

现代竞技体育快速发展和国际竞技体育的日趋激烈竞争,训练体制和竞赛管理体制的科学化程度越来越高,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成为一个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学技术与竞技体育有机结合,推动着竞技体育科学化的发展,竞技体育科学技术综合实力的竞争。网球作为国际化竞技体育项目,网球竞技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网球发展趋势体现相持能力的高强度对抗,体现在对体能储备和快速的步法;技术的全面性,体现在对发球与接发球能力的更高要求,击球的速度、旋转、落点与线路的多变;战术的灵活多变性,技术运用的多样化包括网前技术、切削球技术、放小球技术、挑高球技术和高压球技术的综合要运用。我国网球运动员从身体条件上与欧美运动员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主要体现在力量、爆发力、专项耐力和心理状态上。我国网球训练存在着突出技术训练,体能训练的不合理性、技战术运用的针对性训练和比赛实践结合的不紧密性等问题。科学技术研究方面比较薄弱,不能满足我国网球水平日益增长的需求。通过科学研究探索网球训练规律,从科学训练与管理,统筹学—训—赛的合理安排, 从加强实战能力出发,提高训练质量与效率,才能推动我国网球运动竞技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 . 3完善我国网球竞赛制度与国际网球竞赛接轨

比赛是体育训练的最终目的,又是运动训练的重要训练方法之一。运用比赛训练法有助于运动员全面并综合地提高专项所需要的体、技、战、心、智等各种竞技能力。我国女子网球取得突破性发展的重要原因,在职业化背景下合理的安排训练和比赛, 通过与世界优秀的运动员比赛,强化训练不足的方面和提高比赛的应对能力。完善我国网球竞赛制度、科学合理的制定赛制, 结合项目的训练规律,有机的结合比赛与训练的系统,使这个系统科学合理,对网球运动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国际网球竞赛主要包括国际网球联合会(ITF)赛事、男子职业网球协会(ATP)赛事和女子职业网球协会(WTA)赛事,赛事具有详细的比赛等级制度。网球具有完善国际竞赛体制,加强与国际网球的交流与合作,承办国际不同类别的比赛,对应国际各项赛事的安排,使国内与国际赛事形成有机的结合。为运动员创造更多参加国内与国外高水平的比赛,增加与国外高水平选手比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来提高我国运动员网球意识、临场应变能力、比赛经验和心理素质,是提高我国网球竞技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4 注重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培养

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培养关系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问题。我国网球运动普及程度和训练水平与世界高水平相比具有较大差距,青少年运动员在能力和水平方面与世界同层次的青少年网球选手相比在技战术、体能、智能和心理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网球经费的短缺,多元化投入和培养体系不健全,青少年网球训练基地和训练网点分布和数量较少,导致人才的选拔和后备人才的数量不足。提高我国网球运动后备人才储备的数量和质量,首先是转变培养目标和观念,形成普及培养-专业培养-职业培养的渠道,形成网球人才群、人才链和人才梯队的链条式发展。其次是培养方式的转变,改变国家一体化的培养方式,形成国家、俱乐部、企业、学校、家庭等社会多组织、多元化培养方式。最后是基地建设和管理的转变,扩大后备人才基地和试点学校的覆盖率,建立和健全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管理和考核制度。

2.5 加强教练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教练员的能力直接影响到运动员水平的发展,队伍层次的高低是衡量竞技水平高低的标志,高水平的教练员为培养优秀运动员的先决条件,优秀的人才缺乏优秀教练员的指导很难成为优秀的运动员。教练员队伍的建设关系到网球运动的普及与事业的发展。我国网球运动起步较晚,训练员的培养体制,教练员选拔和培训体系尚未完整,形成从事网球职业的人数较少,教练员队伍的人数严重不足和综合素质偏低。建立完善的网球教练员培养体制,加强教练员的培训工作、评价体系和管理制度。充分挖掘人才资源, 多渠道、多方式促进教练员的培养,制定定期集中培训、传—代培养、国外进修学习制度,提高教练员科学训练、科学选材、科学管理、创新和执教水平的能力,加强优秀运动员退役向教练员的转变,建立教练员资格认证制度,引入教练员竞争机制,逐步培养出一支高素养、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

2 . 6提高网球社会普及程度, 促进网球产业发展

持续运动 篇10

关键词: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训练周期;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G811.5文章编号:1009—783X(2009)04—0482—04文献标志码:A

高等院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是我国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培养体育人才梯队的战略举措,开辟了一条为我国培养更多高水平运动员的新途径。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在2005年4月18日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体育是国家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基础。学校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重要基地。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学校创办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我国竞技体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田径项目是我国高校开展最早、普及率最高的项目,它在高校竞技体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及相当程度的代表性。2005年教育部经过评估后,于2006年重新确定的235所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普通高等院校中有165所院校招收田径项目。通过高校教师20多年的努力,高校田径运动水平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培养出像胡凯、王颖等优秀运动员,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高校田径运动训练水平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受到招生、训练、竞赛和管理等方面的制约,其整体水平较低,难以完成参加国内、国际大赛的重任。正确认识我国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训练的现状,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对于我国高校田径运动走出一条符合国情、校情的有特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1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田径训练所面临的问题

1.1生源质量

普通高校招收的高水平运动员主要来自以下3个方面:中学学生、体校学生、专业队现役和退役运动员。有的学者把从学校和体校考入高校的运动员称为学生运动员,把现役和退役运动员考入高校的运动员称之为运动员学生。文献资料表明,运动员学生由于文化基础较差,且专项成绩已过了高峰期,这些运动员进入高校后一是难以完成大学课程,二是运动成绩多无建树。还有一类运动员学生是在高校挂名,在高校保留学籍,不在高校训练,只代表高校参加比赛。这些一般都是专业队的尖子运动员。由于运动员学生大都专项成绩较学生运动员要好,在各省市和全国性的高校田径比赛中可以争分拿牌,因此,很多高校为了自身利益都招收这样的运动员学生,但从长远看,这类运动员学生不应成为高校田径训练的主体。来自中学和体校的学生运动员,由于经过系统的文化课学习,且专项成绩处在上升期,入校后经过科学训练专项成绩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培养高素质和较高专项成绩的学生运动员才是我国高校高水平竞技体育所追求的目标。有调查研究表明,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中也存在着很多不透明的生源,部分高校利用特殊的招生权力招进一些“关系生”和“后门生”。最高可达50%,最低10%。这些学生进入高校将严重影响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整体质量,随着我国招生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改革,特别是高校招生“阳光工程”的推出,使得特长生的招收录取更加透明,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工作也将逐渐规范化。

众所周知,学生入学时的训练水平和专项成绩,对其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高校田径运动员的招生大部分是以一、二级运动员为主。在对清华、北大、北京理工大学等10所大学所做的调查表明,这些重点院校招收的二级、一级和运动健将级田径运动员比例为53%、33%和14%,如图1所示。从招收运动员的等级比例看,北京市高校招收的高水平田径运动员(一级运动员以上)明显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高校田径运动训练的整体水平。从生源结构上看,二级运动员多来自高中,一级和健将运动员多来自体校和专业队。因为根据教育部的相关文件规定,二级运动员和一级以上运动员在招生文化课考试上要求是不同的,二级运动员必须参加全国高考,且文化成绩要达到考生所在省(区、市)本科第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60%。一级以上的运动员则只参加招生学校对其进行的文化课单独考试。由于体校的文化课教学内容和教材选用与普通中学不同,体校学生很难通过高考进入高校。即使中学的一些体育尖子由于训练和比赛的影响也难达到当地的分数要求,但在招收一级以上的运动员时,教育部是有比例限制的,教育部在2007年12月12日下发的《关于做好2008年高校招收高水平運动员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通过单独考试招收的一级运动员的人数不得超过本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人数的20%[5]。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的训练由于学制的限制,运动员在校训练的年限一般为4~5年,如果学生运动员的入校起始成绩较低,则很难通过4~5年的训练周期达到较高的水平,因而,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应实行较为灵活的政策,尽可能提高学生运动员人校的专项运动成绩,为高水平训练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1.2田径运动员的成才周期

持续运动 篇11

关键词:网球,职业化,职业运动员,系统学,可持续发展

2014年9月19日,我国著名职业网球运动员李娜宣布退役,身为亚洲第一位获得网球大满贯的选手,不仅成功打破欧美人对网球金牌的垄断,也对推动我国网球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然而,面临李娜退役及我国职业网球运动员郑洁、彭帅、晏紫等随年龄增长也越来越对职业网球竞赛显得力不从心。当前,我国年轻的职业网球运动员人数寥寥无几,其后续发展备受政府和社会关注。鉴于此,就非常有必要对职业网球运动员的可持续发展加以研究,准确的把握和理解我国目前职业网球运动员的发展状况及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对指导我国网球事业的长期发展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职业运动员的界定

职业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指个人服务社会并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运动员则对应的解释为:经常从事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具有一定运动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人员。对职业运动员的概念,国内有学者也进行了定义。比如,张林(2001)认为职业运动员是指专门从事体育竞赛训练与表演,从中获取报酬,并以此作为生活来源的人[1]。胡立军(2010)认为职业运动员是指专门从事体育运动竞赛和表演,以从中获取的报酬为主要生活来源,并独立拥有自身人力资本所有权的高水平运动员[2]。借鉴上述定义,本文所使用的职业运动员概念,是指具有高水平专项运动能力及拥有自身人力资本所有权,并独自或受雇于组织专门以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表演为主要谋生手段的社会人员。

2 我国职业网球运动员的可持续发展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人类为满足自身发展的物质需求,过度使用自然资源。为了阻止这种走向毁灭的非理性行为。为此,国际社会不断加大对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崇。此后,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各行业中运用非常广泛。在此背景下,笔者将从系统学的视角对我国职业网球运动员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理论的分析,旨在加强我国职业网球运动队伍的建设,提高我国网球竞技水平。根据徐刚[3](2005)所构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模型(见图1)。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在时间维和空间维上具有统一性,在时间维方面表现为职业网球运动员发展时间的持续性,在空间维方面表现为职业网球运动员发展数量的增加和竞技水平的提升。

2.2 我国职业网球运动员可持续发展内容

进入21世纪,我国体育事业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逐步在市场发挥重要作用的前提下,我国体育运动发展稳步前向推进,一批批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运动项目走向职业化的发展路径。2003年,我国网球运动在国际环境的催发下开始转向市场化、职业化的发展道路。商业化的行为逐步加快了我国网球运动项目的推广和水平的提高,也加强了与国际网球职业赛事的接轨。比如,在2004年,我国创办了中国网球公开赛,这也是仅次于“四大满贯”的超级网球赛事。在我国的传统体制下—举国体制,网球运动项目虽然施行职业化发展道路,但网球运动员基本都是以政府型管理培养为主。这种发展方向的制定也基于我国对奥运战略的需求,及急需突破国际网球职业赛制对中国网球发展的制约等因素[4]。而随着网球职业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不断提升,网球运动项目的商业化、职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我国现有的管理体制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使得网球职业化发展遇到一定障碍,具体表现在我国在推进网球职业化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对运动员的组织培养与管理存在高度行政垄断,严重阻碍了我国网球职业化的进程,以及与国际网球职业化发展的接轨[5]。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后,我国国家体育总局网球管理中心决定对优秀网球运动员施行脱离体制制度,实现“单飞”的发展道路。这也使得郑洁、李娜、彭帅等一批优秀运动员真正意义上成为我国职业网球运动员。面对少数优秀网球运动员能够成为体制外运动员,我国还有大量未能实现“单飞”的优秀运动员,像我国网球运动员孙甜甜就是一个例证。虽然大多网球运动员处于体制内,但也积极的参加国际网球职业赛事抢分,比如,四大满贯、ATP男子巡回赛、WTA女子巡回赛等。这类运动员虽然不是真真意义上的职业网球运动员,但也是职业运动员持续发展的后备补充。从这个意义上看,笔者认为,鉴于我国体制的特殊性,在体制内参加国际职业赛事抢分的我国网球运动员也是本文研究的对象,这类网球运动员可称为“半职业化”运动员,与职业运动员相比,只是缺乏完全拥有自身的人力资本所有权。

数据来源: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员技术等级查询系统。说明:批准日期开始到结束时间为2009年7月1日一2015年4月20日。

数据来源:ATP世界巡回赛—男子职业网球官方中文网站。WTA官网,http://www.wtatennis.com。。,。备注:男、女子单双打世界排名最新更新时间为2015年4月13日。统计中不包括中国港澳台地区的网球运动员。

因此,在研究我国职业网球运动员的可持续发展中,在时间维和空间维两个方面下,分别对我国职业网球运动员的可持续度、数量和质量等因素进行分析。在系统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统一协调发展方向中,把握我国职业网球运动员整体的发展战略,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我国从体育大国转向体育强国的总目标做出努力和贡献。

3 我国职业网球运动员时间维的可持续发展

在20世纪60、70十年代国外就已经对网球运动开始职业化的发展,而我国在网球职业化发展的道路上起步较晚,发展历程也比较短暂。纵观我国对网球运动项目施行职业化发展道路仅仅数十年,我国网球运动项目的竞技水平明显得到提升,国际影响力逐步扩大[6]。比如,在2010年,李娜与郑洁双双打进澳网女单四强,李娜在2011年、2014年分别夺得法网、澳网冠军,以及彭帅在2014年打进美网女单四强,这些在我国网球史上谱写了新的篇章,也让人们看到“单飞”制度发展的信心。然而,我国的特殊举国体制以及网球运动的自身发展特点,我国职业网球运动员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将面临很大挑战。

职业网球运动员的可持续发展在时间上必须保持可持续的、长期的稳定发展。在我国特殊举国体制下,网球运动员的培养主要依托于政府。其原因在于网球的私人培养费用过高。据爆料,我国著名职业网球运动员郑赛赛支付其教练的年薪就达到100万元人民币,再加上其他训练费用一年消耗200万人民币左右,对于这样的高额培养费用并不是一般的家庭可以供给的。在此情况下,大多的网球运动员必须依靠政府的培养,这必然使得运动员的人力资本所有权归属政府所有。虽然,我国已经实施对部分优秀网球运动员的脱离体制管理,实行“单飞”的制度,但衍生出来的一系列问题也危机职业网球运动员的发展。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网球运动员在效仿李娜,在重复“李娜模式”,并且在与国家产生利益冲突的时候,也要求走“单飞”或走自主培养道路[7]。在我国网球运动项目并未完全走向市场化、职业化发展的形势下[8]。网球运动员不断提出“单飞”要求,在这现象的背后是否只注重自身利益的考量,而忽略了国家网球事业的发展。这些多元化矛盾的凸出,不仅给我国网球运动的管理增加了难度,也给我国网球职业运动员的可持续发展在时间的持续度是否会受到制度的再次影响提出了新的课题。

4 我国职业网球运动员空间维的可持续发展

在系统学方向下的可持续发展中,我国职业网球运动员的空间维表现在数量和质量,进一步体现在职业网球运动员的发展数量以及发展质量等两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4.1 我国职业网球运动员发展度(数量)

近年来,我国网球运动员的人数不断的增加,职业网球运动员是建立在网球运动员的基础上形成的。受我国网球职业化发展的影响,网球运动员人数逐步增加。例如,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网球管理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04~2009年期间,我国网球专业队人数分别为395、418、757、793、871、919[9]。网球职业化后我国网球专业队人数呈显著的增长趋势。在2008年末,国家体育总局网球管理中心实施了对优秀网运动员“单飞”管理制度后,通过对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员技术等级查询,结果显示(见表1)。目前,我国经过审批的二级网球运动员的人数达到6660人,一级运动员达到252人,运动健将为62人,国际级运动健将为2人。对表1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我国网球运动员的数量结构呈现“金字塔”型结构,对比我国传统的羽毛球项目运动员结构(二级运动员4076人,一级运动员1220人,运动健将234人,国际级运动健将40人)看,我国网球运动员的基数还是比较大,而高水平的运动员人数比例较低。显然,我国网球运动员结构不够合理,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使其结构朝向更加的趋于“吕”字型的方向发展。

职业网球运动员作为高水平运动员,进一步对我国的高水平网球运动员(国家一级及以上技术等级的运动员)进行分析。国家一级运动员男性为128人,女性为124人,运动健将级男性运动员为23人,女性运动员为39人,国际级运动健将仅2名女性运动员。众所周知,我国还包括李娜、彭帅、郑洁、晏紫等在内的国际级运动健将女子网球运动员并未纳入登记审批。而我国男子网球运动员国际级运动健将未纳入审批人数几乎为零。然而,在这群运动员中,职业网球运动员屈指可数,除了国家体育总局网球管理中心批准“单飞”的一批女子网球运动员外,比如,郑洁、李娜、彭帅、晏紫、张帅等网球运动员。家庭、企业、俱乐部等形式培养的职业网球选手也仅只有袁梦、郑赛赛、王蔷、张宇璇等网球运动员,这些网球运动员虽然属于体制外运动人员,但也得到政府或俱乐部的支持。比如,郑赛赛、王嫱就分别为天津联通网球队球员、上海巴士俱乐部球员,张宇璇则是由天津队提供教练指导,不过其参赛费用自行承担。纵观我国男子网球运动员,参加国际职业赛事的运动员成绩,可圈可点的也只有张泽、吴迪,虽是体制内选手,也只能算是“半职业化”网球运动员,而真正的职业网球运动员几乎没有。也反映出,现阶段在我国网球运动员数量中,女子优秀网球运动员人数高于男子优秀网球运动员人数,而男子网球运动员的后备力量超过女子网球运动员,不难看出的是,我国男子网球运动员呈现出厚积薄发的发展趋势。整体来看,我国职业网球运动员人数在国内众多网球运动员人数中占比极低,凤毛麟角。

4.2 我国职业网球运动员的协调度(质量)

质量是我国职业网球运动员可持续发展的另一大重要因素,这将是衡量我国职业网球运动员的竞技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衡量运动员竞技水平的高低则需通过量化的方式,这种方式表现在运动员的世界排名。根据国际职业网球联合会(ATP)以及国际女子职业网联(WTA)的最新世界排名(见表2)。我国网球运动员在男子单打世界前1000排名中,最高名次为195,其依次排名为326、370、404、436、729、787、917、933、954,1000以上排名人数为27,其排名结构分布于1025~2090之间。男子双打最高排名为110,其余依次为289、387、620、671、704、767、879、883、966,1000以上排名人数为13,其排名结构分布于1023~1788之间。我国女子网球运动员在单打世界前100排名中,最高名次为21,其余依次为74、81、96,而世界前1000名人数为33,1000名以上人数为11,其排名结构分布于1051~1207之间。女子双打世界排名前100中,最高名次为6,其余依次为24、72、73、77、89、92、99,而世界前1000名人数为32,1000名以上人数为12,其排名结构分布于1039~1268之间。

通过对我国网球男、女运动员世界排名次及排名结构进行分析。我国男子网球运动员竞技水平较低是我国目前网球竞技水平发展现状。我国女子网球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在世界排名名次中明显高于我国男性网球运动员,这也表明我国女子网球运动员的竞技水平高于我国男子网球运动员的竞技水平。而在世界排名结构中,我国女子网球运动员的排名结构相对我国男子网球运动员的排名结构更加的趋于集中合理。总而言之,经过对比分析,我国女子网球运动员的发展质量高于我国男子网球运动员。

5 我国职业网球运动员时间、空间维统筹可持续发展

任何事物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必然不是简单的、单一的因素所能够决定的,其复杂程度也并非是单一因素所能定性的。按照系统学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事物的可持续发展是由综合性因素共同构成来主导的事物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就是包括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协调发展以及空间中的数量与质量的统一协调发展。

5.1 我国职业网球运动员的时间、空间维统一协调可持续发展

实现我国职业网球运动员全面、协调、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因建立在科学发展观的统筹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战略。在应对我国网球运动员不断提出“单飞”的情况下,在面对个体利益诉求与国家利益冲突时,必须重新审视当前坏境,制定出相适应的发展指导思想。根据孙晋芳[10](2010)对我国竞技网球的发展战略思考中提到,在体育大国转向体育强国的发展目标过程中,为促进网球运动项目更好的融入到国家发展目标中,必须在打破传统的培养模式,转变网球现有的培养方式,实现奥运目标与职业网球目标求同共赢的价值体系。专对不同形式培养的网球运动进行区别对待,加强对职业网球运动员作用的认识,更新管理理念,完善管理机制,注重运动员职业化发展利益诉求的同时,兼顾国家利益(完成奥运会、亚运会金牌的竞争)。借助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机遇,加快转变我国网球运动的单一管理目标,以职业运动员为改革基点,促使职业网球运动员的可持续发展,使其成为引领我国网球竞技水平的提升的前沿动力。对体制内的网球运动员因转变观念,丰富现有激励机制,尽量满足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消除对立矛盾,积极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实现有效的制度保障,扩大网球的受众面积,建立群众基础,并积极引导优秀运动员的职业化发展,加强梯队训练建设,使其朝向更加合理化的方向发展。统筹兼顾,最终实现以职业运动员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网球发展机制,形成时、空维度统筹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5.2 我国职业网球运动员的数量和质量统一协调可持续发展

现阶段,我国网球运动处于女强男弱,整体竞技水平以优秀运动员数量与体育强国相比都处于劣势地位。在这种现状下,围绕我国网球运动员的培养机制,以职业网球运动员为切入点,大力完善人才培养体制,并结合网球运动的特点,寻找适合我国网球人才培养机制,实现运动员数量与质量的统一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数量建设方面,加强儿童网球建设,进一步完善青少年网球赛事层级的构建,积极在国内开展固定时间的职业网球比赛,形成良好的网球文化。于此同时,强化优秀运动员的后备梯队培养,依靠举国体制的优势,着眼未来,打下基础,继续坚持以国家发展为主导,以省市发展为主体,以市场经济化发展为辅助的网球运动员发展体系。在质量提升方面,明确在训练过程中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借鉴他国优秀训练经验和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出适合我国网球训练与教育的培训系统。在教育训练中,也需不断加强我国网球教练员的质量建设,组建国内外交流合作的培训机构,旨在拓展教练员国际化训练风格,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网球运动员质量的建设,维护我国职业网球运动员的可持续发展。

6 结论

(1)现阶段,我国网球运动项目的发展处于女强男弱的状态,而男子网球运动员的后备力量超过女子网球运动员,我国男子网球运动员显示出厚积薄发的发展趋势。整体来看,我国职业网球运动员人数在国内众多网球运动员人数中占比极低,凤毛麟角。

(2)在系统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我国职业网球运动员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围绕着时间、空间维统筹协调全面发展。在时间维上,需继续保持对职业网球运动员制度的长期贯彻和实施。在空间维上,应加大力度保持运动员数量的增长与运动竞技水平的提高,并实现运动员数量与运动竞技水平相结合发展。最终,在时间、空间维上形成统筹、协调、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3)我国职业运动员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建立在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完善现有的管理体制,转变当前的培养机制,逐步形成以职业网球运动员为引领的中国特色网球培养体系,实现职业网球运动员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林.职业体育俱乐部运行机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8.

[2]胡立军,杨远波.中国职业体育发展研究[J].体育科学,2010,30(2):29.

[3]徐刚.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持续发展观[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1):65-66.

[4]刘青,田园.论中国网球职业化进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6):831.

[5]刘青,田园.论中国网球职业化进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6):832.

[6]孙晋芳.中国网球运动回顾、挑战与设想——2012年全国网球训练工作会议主报告[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 3,36(1):113-1 14.

[7]姜晓宏,李彦,邰峰.我国网球运动员培养制度的发展取向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30(2):20.

[8]陈霞,孙长良.以李娜为例论中国网球运动员职业素质[J].体育学刊,2014,21(5):29-31.

[9]吴丽君.我国竞技网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西大学,2010.

【持续运动】推荐阅读:

持续临床07-22

持续和谐10-20

持续上涨05-09

持续有效06-13

持续发展06-15

持续更新06-18

持续经营06-22

持续镇痛06-30

持续推注07-12

持续质量08-20

上一篇:跳远运动下一篇:培养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