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远运动

2024-10-25

跳远运动(共11篇)

跳远运动 篇1

力量素质是运动员的基础素质,尤其对于体能项目来说,力量素质与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有非常大的相关性。不同的运动项目所需的力量素质不同,根据这一特点,可将力量素质分为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跳远运动,力量是起跳腿的支撑能力和快速爆发力的基础,一般说助跑速度越快,对支撑能力的要求越高。所以,下肢的最大力量和快速力量(含爆发力)训练是跳远运动员训练中一项重要内容。

一、跳远运动员力量需求的特点

(一)需要强大的下肢的最大力量

跳远要求运动员在快速跑动过程中,通过起跳脚的踏跳克服自身体重腾空滑翔。在起跳角度一定的情况下,运动员的腾空时间越长,远度就越大;相反,腾空时间越短,跳的距离就越近。而腾空时间的长短与运动员下肢克服自身体重的做功的能力有关,也就是与运动员下肢的最大力量有很大关系。我们很难想象一位运动员的下肢最大力量如果不能克服自身体重,那么连起跳都困难,何谈跳的远度。

(二)突出对下肢肌群的离心一向心收缩能力训练

离心一向心收缩能力训练旨在提高下肢爆发力,跳远是以速度为基础的运动项目,良好的速度是跳远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提与保证。据苏联跳远教练员费·勃·波波夫的研究成果发现:助跑速度每增加0.2米/秒或身体扭动的角度增加1°都给运动员增加2%的踏跳力量。倘若力量的发展不能适应助跑速度的要求,就会影响起跳效果,达不到必要的腾起角和腾起初速度,而影响跳远成绩。助跑的速度只有与踏跳的力量同步增长,才能取得良好的起跳效果。因此,下肢力量是影响运动员快速起跳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跳远运动员下肢力量究竟是什么性质的力量呢?跳远起跳的时间很短(0.1~0.12秒),其过程从技术上可分为着板、缓冲、蹬伸三个阶段。踝关节的最大缓冲处为缓冲和蹬伸的临界点。按照运动生物力学的理论,从脚着板到临界点为制动力段;从临界点到起跳脚离地为动力段。有关资料表明,制动力段占起跳时间的66%,占产生垂直速度的72%,所以制动力段是起跳动作的重要环节。但是制动力段虽然创造了很大的垂直速度,水平速度损失率却达18.4%。其原因是:在起跳脚着板的瞬间,由于水平速度和重力的合成作用,对起跳腿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有关资料表明,男子跳远运动员的起跳在脚着地瞬间,其水平分力和垂直分力分别为450和1000。因而起跳腿的三个关节被迫弯曲缓冲,缓冲幅度越大,水平速度丧失越多,因此要求一部分肌肉在缓冲过程中做强有力的离心收缩,并且这种离心收缩力越强,缓冲速度越快,就越能加快转为蹬伸阶段。在蹬伸阶段,做离心收缩的肌肉迅速转化为向心收缩,而在缓冲阶段被拉长的肌肉迅速转为主动收缩。由此可见,跳远运动员下肢力量是肌肉做离心一向心收缩产生的爆发力。在训练中要突出对运动员下肢肌群的离心一向心收缩工作能力训练,加快肌肉工作形式的转换速度。

二、重视与加强对腿与手臂的快速摆动力量训练

腿与手臂的摆动动作对起跳效果的贡献率可达15%~25%。这是因为摆动动作可以加大蹬地力量,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增大垂直速度,加大腾起角。踏跳腿在蹬伸用力过程中,摆动腿提供的摆动力量占总用值的36.7%,两臂摆动的力量占总用力值的27%,这两项就占总用力值的63.7%。由此可见,在影响起跳力量的诸因素中,最主要的是上板踏跳时摆动腿和摆臂是否积极、快速、有力。

三、不可忽视跳远运动员腰、腹、背肌的力量训练

从解剖学和人体运动学角度分析,躯干是身体重心所在,又是连接上下肢的枢纽,躯干稳定可使后蹬和摆腿有牢固的用力点,而加强腰、腹、背力量训练,能使躯干更加挺拔有力,更进一步发挥躯干的内在动力,增强蹬地、摆腿、收腹举腿的效果。

(一)绝对力量练习

1.上肢采用抓举练习,挺举练习,高翻腕练习,俯卧撑或负重俯卧撑练习等。

2.下肢采用负重全蹲练习,各种重量的负重半蹲练习,各种重量的负重快蹲练习,负重直腿跳的练习等。

3.腰腹肌及小肌肉的练习采用仰卧起坐或负重仰卧起坐,肋木的悬腿举腿练习,仰卧举腿练习,负重体前屈练习等。

(二)速度性力量练习

各种跳跃练习作为速度性力量练习手段,来取代传统的杠铃练习,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

1. 基础跳跃练习手段。

基础跳跃练习手段是由一些双腿跳跃练习所组成,一般在训练的准备期和大型比赛后的恢复期用。

(1)双腿跳栏架。

在平整的场地上排列10个栏架,运动员用双腿依次连续跳过。栏架的高度和间距因人而异。

(2)双腿跳皮筋。

方式基本同上,采用本练习可有效地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并便于不断提高练习强度。

(3)跳深。

双腿连续跳上跳下不同高度的跳箱或深坑,跳箱和坑的高度或深度要随着训练水平提高而增加。

(4)屈膝跳。

连续双腿屈膝收腹跳起,膝盖和大腿尽量接近胸部。

(5)双脚连续跳台阶。

(6)在海绵垫上的各种跳跃(尽量避免单腿跳跃)。

(7)在沙坑中的各种跳跃。

在沙坑中跳跃一方面对膝踝关节有缓冲作用防止过多的跳跃练习造成关节损伤;另一方面增加了练习的负荷,从而获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2. 过渡性跳跃练习手段。

过渡性跳跃练习手段是由一些单腿跳跃练习所组成。

(1)跨步跳。

(2)单足跳。

(3)单腿快速跳台阶。

(4)单腿跳皮筋。

(5)立定三级跳、多级跳。

3. 专项跳跃练习手段。

专项跳跃练习手段是由一些接近专项的带助跑的单腿跳跃练习所组成,做这些练习时应有速度要求。

(1)助跑起跳摸高。

3~6步直线助跑,起跳腿起跳后用手触摸高物,高度随运动员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加高。

(2)助跑3~6步跨步跳,最后落入沙坑。

(3)助跑3~6步单足跳,最后落入沙坑。

(4)助跑十级跨步跳,最后落入沙坑。

(5)助跑十级单足跳,最后落入沙坑。

(6)计时单足跳(30秒计数或30~60米计时)。

四、跳跃练习注意事项

青少年跳远运动员正值身体发育时期,身体尚未发育成熟,力量素质较差,如果盲目地大量进行跳跃练习,膝关节和踝关节容易出现疲劳性损伤。在长期的教学训练过程中,我们总结出一些进行跳跃练习应该遵循的一些原则。

1.先软地后硬地。

2.先双腿后单腿。

3.先有数量后强度。

4.先一般练习后专项练习。

5.先有幅度后要速度。

五、注意力量训练后营养的补充

跳远运动员进行的部分下肢力量训练是下肢的肌肉超等长收缩,这种力量训练,肌肉往往产生比较严重的微细结构损伤,造成延迟性肌肉酸痛,对运动员接下来几天的训练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运动员一般会采用热敷、理疗等物理疗法等恢复措施帮助减轻疼痛。运动员也可以通过营养补充减轻超等长收缩训练产生的延迟性肌肉酸痛,帮助快速恢复。这些营养素包括糖和容易被迅速吸收利用的蛋白肽。蛋白肽能被快速吸收,修复肌肉的微细损伤,蛋白肽与糖结合,在肠内的吸收速度更快。能减轻大强度训练后的肌肉酸痛,加快肌肉疲劳的消除。

跳远运动 篇2

10月20日,小明被老师选为运动会跳远选手。小明高兴得直跳,像一只小兔子看到美食似的。

小明来到赛场,等待裁判叫到他的名字。十分钟后,裁判叫到小明。小明站在起跑线,心里“砰砰”直跳。哨声响了,红旗摔下去了,小明快速地走到线上,稳稳地站着,像一棵高大挺拔的松树。

双眼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前方,左脚向后稍稍退一步,双脚半蹲着,两只手前后摆动,快速地跑着,像老鹰扑食一般,跑到踏板前,一只脚用力地向踏板一蹬,腾空跃起,像一只小燕子从低处往高处飞,两脚紧紧并拢,好像不让风从你腿中吹过似的,扑向沙坑,又像一阵风从身边吹过,“2。2米”,小明大失所望。第二跳时,小明跳出2。67米的好成绩,第三跳,小明竟然犯规了。比赛完,小明和平常一样正常回家,不失望也不开心。第二天,小明来到学校,广播里响出:五(四)班不明同学在运动会中参加跳远比赛,荣获第一名。回家后,小明高兴地把好消息告诉了妈妈,妈妈夸小是有是个棒孩子。

跳远运动 篇3

【关键词】跳远 运动员 损伤

1前言

跳远是一项高速度、高展度的极限运动。其运动特点决定了运动员从事跳远运动有受到损伤的潜在危险。但是只要广大教练员、运动员对此有足够的认识,在运动实践中的各个层面积极预防,不断改进训练条件,科学安排训练内容和方法,运动损伤是可以避免发生的。为此本文将对跳远运动员常见的运动损伤进行调查和研究。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北京体育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体育学院等四所高校35名跳远专项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其中男运动员20名,女运动员15名。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等查阅有关跳远运动损伤的文献资料,包括近几年的学术论文,对高校跳远运动员损伤的原因、部位、场合等进行研。

2.2.2问卷调查法

设计损伤问卷,问卷主要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损伤部位、性质、时间和原因等,发放问卷35份,共回收33份,回收率94.29%,剔除无效问卷3份,实际有效问卷30份,有效回收率85.71%。

2.2.3数据分析法

运用体育统计知识,对咨询、调查、访问等收集的有效数据,在电脑上用EXCEL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高校跳远运动员各年龄阶段受伤情况

在所调查运动员中,高校跳远运动员的受伤人群主要集中在18-25岁的运动员之间,由于这期间运动员身体还处在发育过程中,身体素质还没有达到最佳状态,加之心理活动不稳定,技术动作还不成熟等等,所以导致这个时间段的运动员受伤的几率较高。运动员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运动年限的增加,心理会逐渐达到稳定,身体素质得到提高,逐步稳定技术动作,从而减少对损伤的发生。

3.2高校跳远运动员运动损伤情况

3.2.1高校跳远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部位分析

调查可知,高校跳远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部位分别为踝、腰、膝、胫和脚最为明显。其中踝关节和膝关节的损伤人数最多,损伤率都为25.71%,脚的损伤人数为7人,损伤率为20%,位居其次,腰和胫部为4人,损伤率为11.42%。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因采取合理的预防手段,减少损伤的几率,尤其是避免膝关节和踝关节的损伤。

3.2.2高校跳远运动员运动损伤程度分析

运动损伤按损伤程度可分为以下三种:伤后仍能按照教学训练计划进行体育锻炼列为“轻度损伤”:伤后一周内不能按照教学训练计划进行体育锻炼,需要停止或减少局部活动的列为“中度损伤”:伤后一周以上完全不能运动的列为“重度损伤”。

调查可知,在4所高校的35名跳远运动员的调查中发现轻度损伤有23人,占65.57%,位居第一:中度损伤9人,占25.71%,位居第二:重度损伤3人,占8.57%,位居第三,所以高校跳远运动员的运动损伤以轻度损伤最为普遍。

3.3 高校跳远运动员运动损伤时段情况

通过调查可知高校跳远运动员运动损伤的时段主要是在专项技术训练阶段,占所调查运动员的77.14%,其次是素质练习中,占17.17%,还有一少部分在准备活动中受伤,占5.71%,在放松活动中没人受伤。由此可知,在专项技术训练阶段,在运动员运动负荷、运动量的安排中,因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

3.4高校跳远员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

表1高校跳远运动员运动损伤原因统计表

序号原因人数百分比(%)

1错误的技术动作1542.86%

2准备活动不充分720%

3身体素质差411.43%

4注意力不集中38.57%

5思想上不重视25.71%

6过度疲劳25.71%

7场地原因12.86%

8意外受伤12.86%

由表1可知,高校跳远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原因主要是错误的技术动作,占调查人数的42.86%,是损伤人数最多的,其次是准备活动不充分,占20%,占损伤原因的次席,身体素质差,占11.43%,注意力不集中、思想上的不重视、疲劳、场地等原因也是造成损伤的一些原因。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培养正确的技术动作对预防运动损伤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加强对正确技术动作的教学,纠正错误动作,减少受伤率。

4结论

4.1跳远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的部位分别为踝关节、腰、腘绳肌,膝关节、胫和脚。

4.2跳远运动损伤大部分都是由于运动量安排不合理过度疲劳技术动作错误引起的。

4.3通过加强预防损伤的措施能够有效地减少跳远运动员损伤的发生率。

4.4正确地认识和安排运动训练负荷对于预防跳远运动员运动损伤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词解[M],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学教研室,2002,2。

[2]曲绵域.高水平运动员训练中的运动创伤适应[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0,19(1):84-85。

[3]于文谦.运动损伤的恢复对策[J].体育科学,1999,19(5):49。

跳远运动员的准备活动 篇4

一、准备活动的作用

1. 准备活动可以提高体温和肌肉温度,使肌肉黏滞性减少,肌肉弹性增加。骨骼肌的代谢使血流量和氧的运输增加,使骨骼肌的收缩反应及反应速度增快,有利于运动员发挥运动能力,同时具有防止肌肉痉挛和受伤的作用。

2. 准备活动能使相对静止的机体调动到相对高速运动的状态,使神经系统调动到较兴奋的状态,更加适合大强度的运动。使更多的肌纤维参加运动,肌力明显增大。

3. 准备活动使关节、韧带、肌肉的活性增大,活动范围、幅度、弹性增大有利于防止各种伤病的发生。

4. 准备活动做得充分,有利于运动员发挥出超水平的运动能力。

5. 准备活动也是一种心理准备,在心理定式上做好迎接高强度、高难度的心理准备。

二、准备活动的要求

跳远运动是一项由助跑、起跳、腾空、落地而组成的田径项目中的田赛水平跳跃项目之一。它需要神经高度兴奋,快速助跑,全力起跳,协调平衡的腾空,合理的落地,才能展现出自身的水平。所以说,在跳远训练,比赛之前的准备活动显得特别重要。准备活动做不充分,一是不可能发挥自己的高水平,二是容易造成各种伤害事故。根据多年从事专业跳远运动训练工作的经验,总结出设计准备活动的几点要求:

1. 根据项目的特点、要求,把所需要运动的关节、肌肉、内脏充分调动起来。

2. 根据训练课的内容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准备活动。

3. 严格控制准备活动的时间。准备活动是训练和比赛的前奏,只要能充分调动神经兴奋,肌肉关节能充分伸展调动起来,就能转入专门准备活动和主要训练比赛内容。不然就使体力消耗过多,从而影响到接下来的训练和比赛。

三、各种课程的准备活动实例

1. 力量课。

(1)关节活动。

(2)跨步跳50米×3次。

(3)加速跑50米×3次。

(4)原地定位操。

(5)持杠铃片向前弓步跳10次×3组。

(6)持杠铃片原地弓步跳10次×3组。

(7)持杠铃片原地体绕环10次×3组。

(8)接正课。

2. 速度课。

(1)关节活动。

(2)后蹬跑50米× 3次。

(3)加速跑50米× 3次。

(4)正侧位踢腿10次× 2边× 3组。

(5)接正课。

3. 技术课。

(1)关节活动。

(2)上步起跳50米× 3组。

(3)加速跑50米×3组。

(4)蹲跳10次×3组。

(5)正侧位踢腿10次× 2边× 3组。

(6)高台跳深10次×3组。

跳远运动 篇5

【关键词】中国男子 跳远 起跳技术

在体育运动项目中,跳远运动的运动轨迹是非周期性的,同时它要求运动员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完成动作,属于力量性项目。起跳作为跳远运动整个技术环节中的核心环节,在运动员从水平运动转变为抛射运动中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起跳效果好,跳远的成绩就好,反之就差。从目前来说,我国跳远运动的起跳技术在亚洲是数一数二的,但和世界田径强国相比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特别是自从进入21世纪随着一批优秀老队员的退役,现阶段我国跳远运动的发展很不理想,这也是我国男子跳远运动发展遇到的主要瓶颈问题之一。因此,全面地研究分析跳远运动的起跳技术,不但对促进我国跳远成绩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推动我国跳远运动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起跳时间

在跳远运动中,起跳时间是评价起跳效果好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观察指标。国内外专家在起跳时间上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跳远运动员的跳远成绩好的,其起跳时间相对很短。

二、关于起跳的若干角度

我国学者王保成在《田径运动理论创新探索》一文中研究认为:“优秀跳远运动员的着地角应为65°左右。”这与菲尔歇模式的理想着地角为64-69°相吻合;而冯晓劲通过对我国8M以上优秀跳远运动员的着地角统计研究发现,着地角平均只有58.65°,远远低于谢卢亚诺夫研究认为的理想着地角(65-70°)。许延威通过对我国优秀跳远运动员劳剑峰起跳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认为:“跳远运动员起跳时的着地角与运动员起跳腿缓冲阶段的重心水平速度损失呈负相关(r=O.74)”,“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的着地角与国外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的着地角相比,差异显著(P<0.05)。”李建英通过对我国十运会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三跳技术运动学分析的研究和马莉芳通过对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的研究结果都揭示着地角的偏小,制约了我国男子跳远成绩的提高。

蹬地角是衡量起跳时蹬地时机的一个重要标尺,体现的是起跳过程中水平能量转化的好坏。

蹬伸阶段是起跳中最重要的阶段,对跳远运动员起跳过程中动能向势能转化具有直接的影响。跳远运动员蹬地的角度越大,说明他蹬地缓冲的时间就越短。蹬伸的时机越早,就有利于跳远运动员获得最大的垂直速度和适宜的腾起角度。目前世界级跳远选手的蹬地角一般情况下都在75°左右,而有的甚至会更大。俄罗斯的吉雅契科夫通过对跳远运动员蹬地角的抽样调查,经过建立回归模型认为获得理想成绩的蹬地角应控制在76-78°。

运动员起跳时着地角和蹬地角所形成的夹角就是起跳扇面角。起跳扇面角主要反应的是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身体重心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情况。如果跳远运动员起跳扇面角的角度越大,那么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身体重心在水平方向上运动的距离就也会越大,起跳扇面角过大会给运动员获得理想的垂直速度带来不利的影响。

费尔歇研究认为获得理想跳远成绩的起跳扇面角应在28-43°之间;赵丙军、禹小明等通过对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扇形角的统计研究发现,我国男子跳远选手的起跳扇面角与国外相比普遍偏大,平均大11.99°。这也是制约我国跳远运动员的一个瓶颈。

跳远运动员的起跳身体开始离地腾起时,其身体重心腾越的方向和水平线之间的夹角叫腾起角。跳远的成绩好坏业受腾起角的制约。腾起角的大小主要是由跳远运动员腾起的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决定的。通过斜抛运动S=V2sin2a/g的公式可知,跳远腾起角的最佳角度是45°。

然而在现实比赛中受场地、环境天气、运动员自己的状态等诸多可控和不可控的因素的影响,运动员腾起的角度是不可能达到理想的45°。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一书中指出:世界级跳远运动员的腾起角度一般在18-24°,而创造优异成绩的多集中在22-24°。

三、关于摆动技术

跳远运动员的摆动腿和摆动臂在起跳中的重要作用也不容忽略。运动员的摆动腿和双臂的制动性摆动,能够有效弥补运动员起跳力量的不足和保持运动员起跳腾空后平稳的身体姿势。运动员摆动腿的快速摆动能使水平分速度和垂直分速度的比例更为合理,有效减小运动员起跳的缓冲力量,提高其蹬伸的速度,为起跳创造良好的技术条件。

跳远运动员起跳力量的训练 篇6

一、跳远运动员的专项力量

起跳是决定跳远成绩的最主要的技术环节之一,而起跳力量又是决定起跳效果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可以说,起跳力量就是跳远运动员的专项力量。在跳远中,运动员的起跳动作是在经过一定距离的助跑、获得较大的水平速度之后进行的,这就要求运动员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一般在0.10秒~0.12秒之间)充分完成起跳动作,才有可能获得好的起跳效果。也就是说,运动员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出尽可能大的力量,这是成功完成起跳动作的保证。我们将这种特殊的力量能力又称为快速反应力量,其显著特点是发力速度快,达到力的最大峰值所需的时间短,而且肌肉从被拉长到主动收缩的转换速度也非常快。

二、跳远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的主要方法和要求

由于专项力量对起跳及成绩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它在跳远运动员的训练中应占有重要的位置。基于对跳远起跳特点及所需力量的认识,跳远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应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

(1)相对力量是专项力量的基础。虽然最大的力量对跳远专项成绩并没有什么直接的作用,但由于它是发展专项力量的重要基础,所以应将它作为跳远运动员重要的训练内容之一。由于在跳远项目中运动员是将自己的身体抛射出尽可能远的距离,所以在发展最大力量的同时,有效地控制体重的增长是关键。在最大力量训练中,负荷强度(重量)、动作重复次数和动作速度是影响训练效果的三个重要的因素。不同的负荷强度和动作重复次数, 会产生不同的训练效果。另外,在发展相对力量时,还必须按照跳远运动员专项力量肌肉特点的要求进行。即快速完成肌肉的离心和向心收缩,同时尽量缩短由离心收缩转为向心收缩所用的时间。最大力量(相对力量)是发展专项力量的重要基础,如果在训练中考虑到专项力量的用力特点,又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则对专项力量的促进作用会更大。

(2)动作速度是发展专项力量的关键。跳跃练习是发展腿部快速力量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对跳跃运动员来说,由于这些练习在动作结构、肌肉收缩特点和用力方式等方面均与起跳动作极为相似,所以已被跳跃运动员广泛采用。

跳远运动员心理素质提高研究 篇7

1 心理素质对跳远运动员的重要性

通过对多年的训练和比赛进行研究可以充分的证明,高水平的跳远运动成绩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随着人们对专项技术和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对训练理论和训练方法的不断改进,掌握专项技术和提高专项身体素质逐渐变得相对越来越容易,可是随着现代竞技比赛变得日趋紧张激烈,运动员能否在比赛中充分地发挥出在平时的训练技术水平和素质水平,获得优秀的成绩,就主要取决于他们的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许多调查研究的结果证明,技术与身体素质因素对低水平的运动员影响较大,心理因素影响较小,而高水平的运动恰恰相反,技术与身体素质因素影响较小,而心理因素影响较大,这说明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水平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成正比,成绩越高,对心理素质的要求较高。

运动员自控能力的提高与心理状态稳定性的加强是当前高水平运动员的重要特征的体现,一般来说,只有那些运用专项技术动作合理,专项身体素质水平高,而且有着过应的心理素质,才能够在比赛中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在对抗激烈的比赛中保持冷静的头脑,以平常的心态进行比赛,才有可能创造出优异的成绩。

心理素质训练是任何项目运动员都要进行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跳远项目的技术比较独特,比赛规则变化多,影响成绩的因素也比较多,比赛的形势变化较快,因此,对跳远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

2 运动员心理素质较低的体现

2.1 缺乏自信,精神紧张

对大部分的跳远运动员来说,在比赛临近或者是要进行比赛时,很多运动员容易出现精神上的紧张,对比赛缺乏自信,对比赛的想法过多,比赛注意力不够集中,过多的考虑比赛的结果对自己的影响,背上了想赢怕输的包袱,产生了运动比赛焦虑的心理,这对运动员的比赛是十分不利的。过分的精神紧张容易使运动员在比赛前、比赛中消耗不必要的精神能量,同时也要消耗有限的体能,从而使运动员的体力下降,影响比赛时的竞技状态。

2.2 过于自信,发挥失常

运动员心理素质较低的另一个表现特征就是对比赛过于自信,过分的相信自己的实力,盲目的对比赛进行预判,容易造成对其他对手的估计过低,对比赛的过程预计不充分,一旦在比赛中遇到一些选手发挥出较高的水平,或者是自己的发挥不理想时,容易造成自己的心理紧张,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不能静下心来进行比赛,产生急躁的心理。运动员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不能够客观的看待事物,对即将来临的比赛困难估计不足,过分松懈注意力等,往往会导致比赛的失败。造成盲目自信心理原因,一般是运动员因动机水平过高,要求过急。过于自信,自我效能过高对跳远运动员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是心理素质较低的一个真实的体现。

2 . 3 比赛心理焦虑, 心理调解能力差

在跳远比赛中,很多运动员都会产生心理焦虑的现象。由于跳远项目比赛规则的特殊性,每名选手按照顺序进行比赛,在这个过程当中,选手都可以看到对手的成绩,这也容易使选手产生焦虑的心理,看到别的选手取得优秀的成绩,自己也想努力拼一下,容易导致在比赛中连续出现犯规的情况,这就对运动员的心理自我调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心理调解能力较差,则会影响到整个比赛的发挥。

3 跳远运动员心理素质提高的途径

3 . 1 加强运动员比赛前的心理训练

提高跳远运动员的心理素质,首先要加强对运动员比赛之前的心理辅导,科学的设计好运动员的赛前心理训练。在比赛前一定要确定不给运动员过高的设定成绩指标,让运动员轻装上场,消除比赛的心理压力。正确引导运动员的比赛目标,明确运动员员的比赛任务,调动运动员的比赛积极性,确保运动员能发挥出个人的最大潜力,主动的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增强比赛的信心。其次,要提高运动员对比赛的适应能力,在日常的训练中,可以增加模拟训练,进行实战比赛的演练,提高运动员对比赛的适应能力,增强心理的稳定性。最后,要采用科学的训练手段进行心理调解,可以采用念动训练与生物反馈的训练,通过念动训练,运动员借助自己已经熟练掌握的动作表象来加深对技术动作的记忆,以达到巩固和改进技术动作的目的,同时对稳定情绪和注意力的集中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通过生物反馈训练,把运动员的机体生理信息传递给运动员,使运动员掌握自己的身体机能变化规律,学会调解自己的生理机能,来适应比赛对自己机能的影响,消除不良的赛前心理暗示,防止心理起伏过大对运动成绩的影响,提高心理的稳定性与应变的能力。

3 . 2 做好运动员比赛中的心理调解

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心理调解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竞赛过程中的心理调节,可以使运动员保持比较稳定的心态进行比赛,顺利的完成技术动作,有利于取得好的成绩,甚至超水平发挥。由于跳远比赛不是在同一时间进行,比赛的时间长,间隔的时间大,运动员之间都可以了解其他选手的比赛情况,很多心理素质较低的选手容易受到干扰,打乱自己的比赛节奏,影响到技术动作的发挥。运动员可以在比赛的过程中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回忆一下平时训练时的情景,稳定自己的情绪,也可以听听音乐,调整一下呼吸节奏,使紧张的肌肉放松下来,以此来调整大脑兴奋和抑制的平衡性,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控制的精神性。在平时训练时,多进行模拟比赛训练,加强运动员注意力积中训练,使运动员可以在短暂的时间内迅速集中注意力,防止在比赛中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以免出现混乱的思维。

3 . 3 做好运动员比赛后的心理恢复

运动员比赛后的心理恢复,对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也是有着较大帮助的。教练员不能因为成绩的不理想,指责运动员,而是要采用鼓励、肯定的态度来帮助运动员分析比赛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一场比赛往往会给运动员心理带来深刻的影响,通过比赛后的心理恢复,可以有效的缓解疲劳,消除心理压力,使比赛后的紧张情绪完全释放出来,使身体机能快速的恢复。同时,教练员也要对取得优秀成绩的运动员进行心理恢复,帮助分析取得胜利的原因,总结比赛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因为一次比赛胜利沾沾自喜,对比赛成绩保持平常心,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3 . 4 加强运动员的心理自我调解能力

将心理素质训练纳入到运动员的培养中,使运动员充分意识到心理训练的作用。通过心理训练来培养运动员的自觉性、顽强性与拼搏性。使运动员掌握心理自我调解的方法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在比赛中即使出现了一些突发情况,也可以快速的进行自我调解,不受赛场内外因素的干扰,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实力,保证技术动作的顺利完成。

4 结语

在竞技比赛中,运动员经常会受到场内外的因素干扰,由于缺乏较强的心理素质,往往心理波动较大,影响到了比赛的发挥。心理训练对跳远运动员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训练和比赛中不断的加强对心理素质的培养,才可以培养运动员的自信心,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够保持稳定的心态,有助于运动员取得优秀的成绩。

摘要:随着近年来跳远运动训练水平的快速提升,跳远运动员在比赛中不仅仅是技术、体能的比拼,而且还包括心理素质的较量。心理素质对跳远运动员有着很大的影响,受心理素质的影响很多优秀运动员在比赛时,很难发挥出自己真实的水平,成绩较平时训练时低,而一些心理素质过应的运动员在比赛中往往取得超出自己实际水平的成绩,如何培养和调解运动员的良好心理素质一直以来是长期困扰跳远教练员的一个难题,该文结合自己的教练经验,就如何提高跳远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进行分析,希望为跳远运动员心理训练提供一些参考。

跳远运动 篇8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2007第11届田径世锦赛男子跳远前三名的运动员和2005南京十运会男子跳远前三名运动员的比赛数据为研究对象。把经统计处理的我国运动员有关数据与国外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的数据相对比,结合专项理论进行分析研究。本文选取的运动员比赛数据均来自于国际田联、中国田协官方网站及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章。

2 结果与分析

2.1 踏板瞬间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分析

跳远的摆动腿落地和蹬离动作是助跑最后一步开始的,根据跳远运动员助跑速度的变化规律,大多数运动员在助跑倒数第1-2步,由于步长加大和身体重心降低,会不同程度地引起踏板瞬间重心水平运动速度下降。因此,踏板瞬间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参数是判断运动员最后几步助跑技术和速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有关研究表明,跳远运动员踏板瞬间、重心水平速度与有效成绩呈高度显著性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46。表1可见,我国运动员在踏板瞬间,重心水平速度值为10.19±0.33m/s,比国外优秀运动员10.75±0.28m/s低0.56m/s,差异非常显著(P<0.01)。由此可知,我国运动员的助跑速度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相比尚有明显差距。由于提高运动员的绝对速度能力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在实践中许多教练员大多倾向于把速度训练的重点放在提高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利用率上。事实证明,这种训练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也正是这个原因,构成阻碍我国跳远运动水平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多年的测试结果,我国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最后5m能达到10m/s以上速度的并不多。根据王清、冯树勇、赵国雄等人的研究表明,我国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利用率已接近99%,明显高于世界运动员的利用率(92%-94%),即目前我国运动员在现有的速度能力基础上,助跑速度利用率已达到很高的水平,若仍通过提高助跑速度利用率的方法来提高成绩是不科学的。注重选拔具有较大速度发展潜力的运动员和重视发展运动员的绝对速度能力是今后提高我国跳远运动成绩的重要途径。

2.2 起跳阶段身体重心速度、垂直分速度及腾起角度分析

起跳是整个跳远技术中最为复杂的技术,其任务是在尽量减少水平速度损失的情况下,创造尽可能大的垂直速度,使运动员获得较大的腾起初速度和适宜的腾起角。起跳过程中身体重心速度的变化反映了运动员的快速起跳能力和技术特征。

我国运动员在离板瞬间身体重心水平分速度分别为9.98±0.24m/s,比国外优秀运动员10.18±0.21m/s低0.20m/s,无显著性差异(P>0.05)。然而,在离板瞬间,我国运动员身体重心垂直分速度和腾起角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的差距却是非常大的,分别相差0.31m/s和2.10°,尤其在离板瞬间垂直分速度的比较上面差异更为显著(P<0.01)。波波夫研究发现,跳远运动员助跑速度每增加0.2m/s或腾起角增大1°,运动员的起跳力量需增加2%。由此看来,我国运动员的快速起跳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跑得快与跳得起”的矛盾在训练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仍然是今后训练工作的重点。

(单位:m/s)

从表2可见,我国优秀跳远运动员离板瞬间身体重心腾起初速度与国外优秀运动员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合我国运动员离板瞬间身体重心水平分速度、垂直分速度和腾起角度3个运动学参数综合分析,垂直分速度较低是影响我国运动员运动成绩继续提高的重要技术因素之一。

2.3 助跑最后两步着地角、离地角的分析

着地角、离地角是反映助跑姿势的指标,对助跑速度有很大影响。从表3中数据可以看出,中外运动员助跑最后两步着地角都在减小,离地角的变化趋势也基本一致,但国外运动员的减小幅度比我国选手要大。中国运动员最后两步着地角都小于国外运动员,离地角都大于国外运动员,并且最后一步表现更明显。与国外运动员相比,我国运动员着地角,在倒数第二步无显著性差异(P>0.05),最后一步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离地角在倒数第二步无差异(P>0.1),而最后一步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

着地角小,相应的身体重心高度降低,着地距离增大。身体重心高度的变化必然造成原有助跑节奏被破坏,影响运动员水平速度的保持和发挥;着地距离增大,则支撑缓冲阶段水平阻力作功距离加长,从而增大该步支撑缓冲阶段身体重心水平速度的损失。离地角大,相应的蹬地水平分力减小,造成蹬伸效果差、向前性不够,影响蹬伸阶段水平速度的回升。研究表明,倒数第二步、倒数第一步着地角与该步身体重心水平速度损失值相关系数分别为-0.71(P<0.01)和-0.73(P<0.01)均呈高度负相关;倒数第二步、倒数第一步离地角与该步身体重心水平速度损失值相关系数分别为0.66(P<0.01)和0.68(P<0.01)均呈正相关。我国运动员最后一步较小的着地角和较大的离地角,形成最后一步摆动腿支撑缓冲阶段水平阻力做功距离加长,身体重心水平速度损失过大;在蹬伸阶段,又由于蹬伸效果差、向前性不够,损失的水平速度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偿。两者共同作用,使最后一步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大幅度下降,最终造成离地速度(踏板速度)偏低。

3 结论与建议

1.踏板速度是影响运动成绩的决定性因素,我国优秀跳远运动员踏板瞬间重心水平速度相对较低,提高运动员的绝对速度能力应是我国跳远运动员速度训练的重点,也是提高我国跳远运动整体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2.我国优秀跳远运动员在起跳能力上明显低于国外选手。表现在我国选手的起跳能力与助跑速度利用率的提高不相适应,在快速助跑中跳不起来,腾起角太小,不能充分发挥水平速度的作用,这是制约我国跳远选手跨进世界先进行列的主要问题。因此,提高快速起跳能力是今后提高我国跳远成绩的关键。

3.我国优秀运动员着地缓冲阶段动作消极、重心下降过大、致使身体重心水平速度损失过多;而在蹬伸阶段蹬伸的幅度、速度不够,向前性不好,损失的速度没有得到很好的补偿,造成踏板速度偏低。

参考文献

[1]张玉泉.国内外优秀跳远运动员助跑技术参数的比较分析[J].田径,2000,(1).24-25.

[2]黄继珍.我国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起跳水平速度损失率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9,19(3):115-117.

[3]陈木火.中外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有关技术参数的对比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1,5(2):73-75.

[4]王清,冯树勇,李爱东.我国高水平跳远运动员若干问题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5,15(3):62-66.

跳远运动员张宇课余训练的安排 篇9

张宇,男,17岁,身高1.87米,体重70公斤,跳远国家一级运动员,三级跳远国家一级运动员,上虞中学高三在校训练学生,下面是该运动员在2008年11月~2009年11月三次主要比赛成绩:

二、运动员技术风格的确定与专项能力的改进

在湖州第九届重点中学生运动会上,张宇个人技术特点表现为跳远助跑速度快,但到板前4、5步不自觉地会调整步子,不敢在快速助跑中做到快速起跳,影响助跑速度的利用率。三级跳远技术表现为第一跳高而远,影响了第二跳的幅度和速度,第三跳起不来,三跳不均衡的最大毛病,而且该学生还有一个特点是腰容易受伤。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了训练思路。

(一)跳远技术的改进:

针对张宇跳远助跑速度快、协调性好这一特点,跳远技术由原来的挺身式及时改为二步半的走步式,加大助跑距离(由12步助跑改为行进间14步助跑),起动后加大蹬摆幅度、速度,积极加速,逐渐加快步频,使助跑最后3~4步达到个人最大可控速度上板起跳,加大腾起初速度。把助跑速度、节奏训练放在与起跳同等重要的位置,每次技术训练课先安排6次以上的全程助跑结合起跳练习,培养学生在练习时就形成“心中有跳板,眼中无板”的助跑技术风格。

(二)跳远专项身体素质的改造:

不敢做到在快速助跑中快速起跳,究其原因,是因为该运动员下肢的超等长能力偏弱,超等长能力是跳跃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这一力量的薄弱直接导致了跳远运动员助跑速度利用率低,对此我们采用了单、双腿的负重静立半蹲支撑(磅称蹲)结合跳深的练习手段,笔者认为该练习是提高跳跃运动员支撑再跳能力的有效训练手段,其生理原因在于,单、双腿的负重静立半蹲可最大程度地募集运动肌纤维同步参与工作,提高神经支配肌肉运动的能力,还能有效控制体重的增加。

(三)三级跳远技术的改进:

针对张宇在比赛中表现三跳不平衡,我们采用了三跳分离练习方法,即第一跳结合第二跳练习,第二跳结合第三跳练习。在第一跳结合第二跳练习中,我们有意识控制第一跳距离,把第二跳落点提高一定高度,培养运动员在第一跳时做到低、平、快,第二跳时敢做快速扒地高摆腿的跨步跳动作。

(四)三级跳远专项身体素质的改造:

“铁腿钢腰”是田径界对跳跃项目身体素质要求的形象比喻。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除了要有超强的下肢超等长力量,还应该具备一个钢腰,在三跳过程中能很好控制躯干的稳定。对此我们在平时身体素质练习时,较多采用围绕身体中心部位的腰、腹、背进行静力力量练习。专项能力常用练习手段是:在抗阻前、后摆腿结束后进行短距离助跑的四级、五级定距离跨步跳、单足跳,这种练习好处是既提高了下肢的超等长力量,还改善了跳跃运动员扒地摆腿能力。

三、运动员训练安排

在对张宇个人技术、特点进行分析后得出,该运动员的训练思路应该是现在运动界比较流行的“扬长”训练法,突出他助跑速度快的特点。不断加强他下肢的超等长力量,根据这一训练思路我们又及时对他的训练计划作出了调整。张宇2008年11月至2009年11月第十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赛前一周的周训练安排(见右表)。

经过近一年有目的的训练,张宇在身体素质和专项能力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跳远由2008年1 1月的6.57米进步到7.66米;三级跳远从14.48米进步到15.59米,两项都达到了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更为明显的进步是原来一上强度腰就受伤的现象现在少了,身体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一)训练计划的制定要以发展学生个人特点为主要训练方向,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加强专项能力。

(二)跳远、三级跳远运动员力量训练要紧紧围绕下肢的超等长力量和髋部的快速扒地摆腿力量。

跳远运动 篇10

摘要:本论文利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影片解析法、对我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起跳技术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的起跳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李延熙在上板速度上已接近世界优秀选手,但在蹬伸技术上存在不足,造成第二跳距离所占比例较小,第一、二跳水平速度损失较大。希望能为广大教练员、运动员在今后的教学、训练中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三级跳远; 起跳; 水平速度;垂直速度

中图分类号:G823.4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2-0286-02

男子三级跳远是我国田径运动的重点项目之一,目前世界前十名三级跳运动员的成绩始终维持17.50 m以上的水平,而我国却在17 m左右波动。可见我国男子三级跳远已落后于世界水平,并且相对于自己的高峰期也产生了较大的退步,2008北京奥运会即将到来,中国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如何在此届奥运会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显得尤其重要。李延熙是典型的高跳型选手,所以本文将其成绩比较好的一跳的动作技术参数与第六届世锦赛上四位高跳型优秀运动员的动作技术参数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他技术动作的优势与不足。此文仅仅分析了李延熙一次试跳的动作技术,可能会有较大的偶然性,但笔者认为动作技术的外在表现应该是其内在素质作用的效果。希望本文能为广大教练员、运动员在今后的教学、训练中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4年在石家庄市裕彤田径场举行的全国田径大奖赛总决赛暨奥运会选拔赛上,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第一名李延熙(成绩17.09 m)的一次试跳。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笔者在互联网上查阅、收集与本论文有关的专著5部,国内学术期刊相关文献资料50余篇,并进行了了认真阅读和分析。

1.2.2摄影测量法使用4部带有电子快门的JVC-9800高速摄像机。分别置于如图1中1、2、3、4的位置,镜头高1.2m,拍摄频率为50帧/s,解析频率为100场/s。

1.2.3录像解析法应用爱捷运动解析系统。选用扎齐奥尔斯基人体模式。对录像带进行采集和数据计算。采用低通数字滤波法进行平滑。滤波频率=8。

1.2.4专家访谈法2004年5月在河北石家庄举行的奥运会田径选拔赛期间,笔者走访了全国部分领队高级教练员,了解到作为教练员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获得了大量真实可靠的一手资料。

2结果与分析

2.1三跳比例分析三级跳远的成绩是各跳远度的总和。各跳之间又是紧密相连。互相影响的。本文根据1990年美国生物力学专家詹姆斯·沦博士依据三跳百分比将三级跳远划分的三种模式(高跳型是第一跳距离比第三跳距离至少大2%,跳跃型是第一跳距离比第三跳距离至少小2%,平跳型是第一跳距离和第三跳距离之差小于2%)。李延熙的第一跳为主跳所占比例(37.1%见表2)大于第三跳34.9%所占比例,两跳之差为2.2%,所以说李延熙的技术类型为高跳型。从三跳比例来看李的第二跳最小为28.0%,低于四位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平均值29.55%,说明李延熙以缩减“跨步跳”距离为代价使赢得了更多的第三跳增量。

2.2李延熙第一跳起跳分析三级跳远是典型的速度——力量型项目。它是以速度为核心。以力量为基础的多级“跑跳型”运动。李延熙的上板速度为10.5 m/s,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10.45 m/s,可见李的上板速度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差不多,但第一跳的速度损失率为9.5%高于优秀选手(表3)。从表4可以看出李的垂直速度为2.45 m/s小于世界优秀运动员平均值(2.55 m/s)。李延熙第一跳着地角为69.1°(表5),大于世界优秀运动员,说明他的着地点距身体重心投影点近,有利于身体重心快速移过支撑垂直面减少水平速度损失,起跳角为59.8°小于世界优秀运动员,较小的起跳角有利于增大水平动力并延长作用时间,但他的离地膝角为159.5°(表1)说明李延熙在离地瞬间蹬伸不够充分,爆发力小于世界优秀运动员。这可能是造成其速度损失的主要原因,其第一跳腾起角度(16.2°低于其他三位运动员仅高于罗梅因表6)小也说明了这一点。

2.3第二跳起跳技术分析从表5可以看出李延熙的第二跳着地角为64.3°与世界运动员(64.4°)相差不多,说明着地水平制动作用力与作用时间和世界优秀运动员相差不多;从第二跳的水平速度来看李延熙的水平速度为7.8 m/s,低于世界优秀运动员,其速度损失率也最大为17.9%(表3);同时垂直速度为1.78 m/s也小于世界优秀运动员平均值(2.05 m/s表4)。造成原因可能是因为:一是李延熙的起跳角大(69.6°)高于优秀选手,造成蹬伸时间小于优秀运动员;二是离地瞬间膝关节蹬伸不够充分,离膝关节角仅为160.0°(表1),所以造成腾起角相对小于世界优秀选手为12.9°(仅高于罗梅因见表6)。

2.4第三跳起跳技术分析第三跳的任务充分利用剩余的水平速度,尽可能提高垂直速度,以获得一个较高较远的身体重心腾起轨迹。从表5可看出李延熙的着地角为(66.5°)高于优秀选手,相对较好的保持了水平速度,而李延熙的起跳角(67.8°)高于优秀选手,其蹬伸时间小于优秀选手造成了李延熙的第三跳腾起角为20.9°(表6)与世界优秀运动员还有差距。从速度上来看李的第三跳离地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均小于世界优秀选手(表3、4)可能是因为第一、二跳速度损失过大造成的。

3结论与建议

1) 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李延熙的第二跳所占比相对较小,适当加大第二跳比例有利于成绩的提高。

2) 李延熙在上板速度上已接近世界优秀选手,但第一二跳水平速度损失较大。

3) 李延熙技术优势在于着地积极,减少了水平制动力;其技术不足在于摆动蹬伸蹬伸不够充分,从身体素质上来看是肩髋摆动肌群的力量差造成的。建议训练中应加强盆带肌群的力量练习,发展其灵活性,并注意与肩和上臂协调配合的练习。

参考文献:

[1] 和平,等.三级跳远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126-157.

[2] 刘建国,等.田径运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70-279.

[3] 康宏伟.劳剑峰三跳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3(2):150-153.

[4] 束景丹,等. 对目前我国部分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三跳速度变化的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3):408-414.

[5] 汤定福.三级跳远的“关健是”第二跳技术[J].四川体育科学,1996,(3):26-28.

[6] 李修平. 现代三级跳远技术的三个基本特征[J].济宁师专学报,1999,(3):49-50.

[7] 王斌.中外男子三级跳远优秀选手助跑水平速度的比较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6):71-74.

[8] 余敬平.中、外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技术特征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8):31-34.

浅析跳远运动员比赛中心理焦虑 篇11

随着运动竞赛的发展和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因素对运动竞赛的影响。实践表明,在对手实力接近的比赛中, 心理因素是主要的。

焦虑(Anxiety)指人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并带恐惧的情绪状态,它包括紧张、担心、不安、忧虑的感受以及自主神经系统的激活或唤醒。当一个运动员的焦虑超出了一定程度之后,将带来肌体的高度紧张,有时紧张发生在运动员犹豫不决、进退维谷的时候。焦虑使你退缩,但这种退缩又被你强烈的比赛欲望所阻止。这就意味着你用一种反应抑制了另一种反应,结果就好像同时踩了变速器和刹车闸一样的矛盾。

1 运动员焦虑的特点

1.1 运动员的特质焦虑与状态焦虑紧密相关

特质焦虑是指焦虑倾向中的一些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是人感知某些情况后的反应趋向之间的差别;状态焦虑是一种瞬间情绪状态,特点是由紧张和忧虑所造成的一些可意识到的主观感觉,是高度自主神经的活动,即特质高的运动员易在紧张的竞赛情境下显现出较高的状态焦虑,运动员面临的情境压力越高,特质焦虑与状态焦虑的相关就越高。

1.2 不同项目的运动员在状态焦虑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如有经验的体操运动员赛前焦虑要比缺乏经验的运动员高,而在篮球、摔跤、跳远等项目则是低水平运动员赛前焦虑水平高于高水平运动员。

1.3 焦虑随着比赛时间的接近而逐渐上升

如从赛前一周起,到即将开始比赛时到达顶点,但有的运动员在进入比赛时焦虑才会下降,比赛后焦虑又有回升。每个人焦虑时间是不同的,这取决于本人当时的状态以及自己本人的控制。

1.4 赛后焦虑水平变化也起重要作用

大多数情况下,比赛失利导致焦虑水平上升,比赛获胜则使焦虑水平下降,但也有特殊情况,因为比赛的成功与否和运动员的目标有关,胜不一定意味着成功,负不一定意味着失败,这种情况下焦虑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运动员对成功与失败意义的认知。苏联学者汉宁提出:“每个个体都有他自己的理想区域,即最佳功能区,当焦虑水平处于这一区段内,即可获得最佳操作。”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过高或过低的焦虑水平都不利于运动员成绩的发挥,只有适宜的焦虑水平才能使运动员发挥正常的水平。

2 比赛中运动员焦虑的原因

2.1 焦虑与运动员的个性,尤其是气质有关

个性,尤其是气质,它决定着一个人处事态度和行为方式。巴甫洛夫指出:“气质是每一个人的最一般的特征,是他的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特征。而这种特征在每一个人的一切活动上都打上一定的烙印。”气质是指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指心理过程的强度,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和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例如,在1986年世界击剑锦标赛上, 意大利队的一名运动员由于脾气暴躁而被取消比赛资格,就是气质原因所导致对比赛产生焦虑的结果。

2.2 焦虑与运动员过去的比赛经历有关

有些运动员在过去的比赛中有过紧张、焦虑的现象,于是一到比赛就会产生恐惧感,形成了条件反射,比赛的时候就会心有余悸,担心自己会因紧张而得不到好成绩,出现了“比赛焦虑”。例如,朱建华在1983年赫尔辛基世界田径锦标赛上,由于出现了一次意外事故引起混乱,他只得了第3名。在第23届奥运会上,情况又同1983年完全一样。

2.3 竞赛规模和运动员面临的任务

竞赛规模和运动员面临的任务直接影响运动员的焦虑程度。竞赛规模大,运动员面临的任务重,出于社会和集体荣誉感,运动员比赛动机相应增强,但同时由于怕失败,承受的压力也相对加大,就更易引起情绪波动,其焦虑程度就越高,不易发挥水平;尤其是决定名次的关键性比赛,焦虑程度更高,往往难以有出色的发挥。有的运动员给自己定的目标很高,一定要夺取冠军,于是比赛时总担心自己不能如愿以偿,结果由于心理压力太大,引发了比赛前的焦虑,反倒制约了自己能力的发挥。

2.4 焦虑还与平时训练、周围环境的影响有关

在比赛中,技术失常的现象不只新手会出现,事实上一些经验丰富的运动员也会出现这种情况,说明有些运动员在关键时刻不能保持持续的适度兴奋和高度的抗干扰能力。需要在平时的训练中使外在条件因素尽可能复杂化,尽量接近比赛条件,通过参加比赛或模拟比赛训练来适应。在平时,运动员在训练时周围的观众很少,气氛也很单调,但在比赛时,比赛场上的气氛、激烈的程度、等都会使运动员心理产生波动。

3 跳远运动员竞赛中对焦虑情绪的调控

3.1 跳远比赛中运动员应合理的控制情绪并充满信心

首先是暗示调节法,它是用语言对心理活动施加影响的方法,也可以用手势、表情或其他暗号进行。通过“我感觉双腿有力、老想跳”、“我会成功”等语言来鼓励自己树立自信。关键时候喊出来,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提高兴奋点;其次是利用现场环境和气氛。克服不利的环境因素,如在助跑时利用观众的掌声找准节奏、合理利用风速等;最后,是确立预期目标。第一轮结束后,在了解对手实力的基础上,正确评估自己。比如,第二跳是稳是冲,确定超过哪些对手。预期目标的设置要适度,这样会激励下一个目标的实现,反之则会产生事与愿违的情况。

3.2 跳远比赛中应集中注意力

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感知觉、记忆、思维活动都需要集中注意,也只有在注意力高度集中时,速度和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集中注意力的方法很多,比如在试跳前助跑道上,先做几次深呼吸,然后做一个表象动作的练习,想象一下自己的整套动作。这样就会更快地进入比赛状态,紧张焦虑的情绪就会变成比赛的动力。

4 个人参加跳远比赛时的焦虑调控

4.1 加强个人单兵作战的能力

单兵作战心理焦虑调控能力的培养,主要来自于平时的训练和比赛经验的积累,就临场比赛而言,主要是运动员自我调控的能力。良好的自信心可抑制过高的焦虑,同时又能调动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参与运动,而集中注意力则是运动员稳定的助跑与加速、助跑与起跳衔接的保证。所以,跳远运动员单兵作战心理焦虑的调控必须重视自信心与注意力集中的加强。此外,运动员还应加强积极的反馈能力,来达到自我调控的目的。

4.2 回想过去成功的比赛

回想过去失败的比赛,会使人心有余悸,从而产生焦虑的情绪,但回想过去成功的比赛,再现当时的情景,会使运动员从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变得自信、从容。所以运动员在比赛前多想过去那些令人自豪的、愉快的、取得冠军的比赛,就能克服赛前的紧张和焦虑。

4.3 运动员比赛中期望值不宜太高

运动员在比赛前要根据自己平时的成绩,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期望值太低,激发不起人的积极性,使人产生沮丧、懈怠的情绪,期望值过高,会加重人的心理负担,使人对目标能否实现产生怀疑、忧虑,所以运动员应从实际出发,把自己有把握实现的目标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

5 结论

随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运动员之间在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小,决定比赛的胜负,往往不单纯决定于技术和身体素质方面的差距,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决定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我们应该在以后的比赛和训练中,充分发挥心理训练的作用,这样才能做到与实践相结合,比赛当中才会合理的控制焦虑的产生。

参考文献

[1]郑兵.田径运动员比赛失常与赛前心理准备[N].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0, 15 (3) :73-74.

[2]约翰·赛尔.运动员心理训练指南[M].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0, 9.

上一篇:“菜单式”项目下一篇:持续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