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模式

2024-08-12

机械通气模式(共12篇)

机械通气模式 篇1

0前言

瑞士夏美顿公司(Hamilton Medical AG)生产的金伽利略、银伽利略、金拉斐尔、银拉斐尔呼吸机都具备ASV(适应性支持通气)通气模式。此通气模式的最大特点体现在对病人的适应。通气机所提供的通气,无论是控制还是支持,都是根据病人的当时状态,以最低的气道压、最佳的呼吸频率来实现最小分钟通气量的目标。因此,ASV能有效防止气压伤、频快呼吸和Auto-Peep(隐性呼气末正压)的发生,而且病人一旦恢复一定的自主呼吸能力,ASV即可自动引导病人进入撤机过程,避免呼吸肌的萎缩和对呼吸机的依赖。

1 功能解析

1.1 参数设定

启用ASV模式,需设定三个基本参数:病人体重、气道压报警上限、分钟通气百分数。

分钟通气百分数一般设为100﹪。对于成年病人,分钟通气量为:体重(㎏)×分钟通气量百分数×0.1L/min/kg;对于儿科病人,分钟通气量为:体重×分钟通气量百分数×0.2L/min/kg。气道压报警上限一般低于45 cmH2O。

1.2 功能的实施

1.2.1 病人呼吸力学的测定

ASV开始时,尚没有病人的呼吸力学参数,因此通气机首先提供连续5次的试验性通气,测量出Vt(潮气量)、Ppeak(气道峰压)、PEEP(呼气末正压)和呼气峰流速(VE.MAX),进而计算出Cdyn(动态顺应性)和RCexp(呼气时间常数):

1.2.2 理想通气方式的计算

利用Otis公式(最小呼吸功法)计算出理想的通气频率和潮气量目标值,如图1所示表示了在三个测试呼吸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十字形的是实际的呼吸位置,或与目标有偏差,而ASV的任务是尽可能将十字靠近目标。

为了获得目标,ASV采用以下办法:如果实际Vt<目标Vt,增加吸入压力,反之减少吸入压力;如果实际频率<目标频率,增加SIMV(同步间歇指令)频率,反之,减低SIMV频率。其结果是图1中的十字往圆靠近。实际的Vt是通过最后的8个呼吸中,吸气压力的平均值和呼出的潮气量算出,并将呼吸回路的泄漏因素考虑进去。

由于病人的状态是一直在变化的,系统会根据每个呼吸中所测量的RCexp,利用Otis公式对每个新的呼吸不断地进行计算、更新,并得出理想的呼吸目标。例如,一个70Kg的患者,(通气频率为15b/min,潮气量为467ml),如是由于哮喘而引起支气管收缩,呼气阻力增加并高于5 cmH2O/l/s,肺部呼气排空时间相对要更长,。从技术上讲,因为RCexp的增加,呼气时间也要增加,对于目标的分钟通气量不变,则需要增加Vt、减低频率。Otis算式得出下面的新目标:f=11b/min,Vt=636ml。

1.2.3 理想通气方式的实施

当病人不能自主呼吸选用ASV时,ASV具有同步间歇强制通气方式;当病人触发呼吸时,ASV给与压力支持。也就是说,ASV通过P-SIMV+PSV(压力支持通气)自动调整吸气压力水平和频率以达到其目标值—最小分钟通气量。

1.2.4 理想通气方式的维持

实施监测Vt、Ppeak、PEEP和VE.MAX,反馈到控制中心进行计算,得出一组新的值,然后进行调整以达到新的目标。

2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

并不是图1中曲线上所有的点都能保证病人的安全,过高的潮气量会对肺部不利,过低的潮气量不能产生肺泡通气。同时,不合适的频率也会对病人的肺部产生损害,过高的频率会导致死腔通气或呼吸堆叠、以及Auto-PEEP,过低的速率会导致肺泡过度充盈或呼吸暂停。因此,Vt与f的组合,一定要把握得好。在控制Vt与f的组合方面,ASV有一套安全的措施。

2.1 潮气量限制

ASV提供的潮气量,取决于两个操作参数的设置:高压报警上限和病人体重。

在将病人连接到系统或转换到ASV前,操作者应检查系统所设定的高压报警上限。专家建议气道压峰值不要超过35 cmH2O,那么高压报警上限应设为45 cmH2O。根据病人肺顺应性的差异,此设置一般都能满足病人的潮气量需求,且在安全范围之内。如果操作者将高压上限设高(假设为50cmH2O),则目标潮气量取决于第二个标准:22×病人体重。如病人的体重为70Kg,则最大目标通气量为1540ml。

2.2 低潮气量限制

低潮气量的危害是不能满足肺泡的正常通气,影响肺泡通气的参数是死腔Vd,Vd可从下式中估算:

Vd=2.2ml/Kg×病人体重

在ASV中,最小的目标潮气量Vt至少是死腔的两倍,即:

Vt=4.4ml/Kg×病人体重。

2.3 高频率上限

通常情况下,最大速率由操作者设置的分钟通气百分数和病人体重得出的目标分钟通气量算出,即:

fmax=目标分钟通气量÷最小Vt

假如操作者选取的分钟通气百分数过高,计算得出fmax>60b/min,则ASV为保证病人能安全的通气,采取下面的计算方法:

RCexp是呼气时间常数,取决于肺的顺应性、整个气道的阻力和呼气阻力。

2.4 低频率极限

最低目标频率,ASV始终≧5b/min。

3 撤机

ASV总是鼓励病人进行自主呼吸,即使在全控制通气的周期内,亦随时都会使病人恢复自主呼吸,当有病人触发呼吸时,ASV给予压力支持,呼气的转换取决于ETS(呼气触发灵敏度)。

撤机过程可以通过现实的吸入压力、总频率、自主频率等参数进行监视。如果病人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都是:

Pinsp(吸入压力)﹤8 cmH2O

Fcontrol(机器自身频率)=0

同时,Fspont(自主呼吸频率)、ExpMinVol(呼出分钟通气量)都为“可接受”值,则就可以考虑撤机了,但这个“可接受”值要有临床医师决定。

总之,ASV能为病人提供最佳的、安全的通气参数,并从开始就自动地引导病人走向脱机,且操作简单,深受临床医护人员的青睐。

参考文献

[1]俞森洋.现代机械通气的监护和临床应用[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

[2]俞森洋.现代机械通气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

[3]董娟.机械通气两种BIPAP的比较[J].医疗设备信息,2007(4):48-50.

[4]刘延武.呼吸机的质量管理[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4(4):36-37.

[5]周丹,等.机械通气的临床培训和质量保证[J].医疗卫生装备,2004(9):39-40.

[6]Hewlett AM,Platt AS,Terry VG.ManCatory minute volume.A new concept in weaning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J].Aneasthesia,1997,32:163-169.

机械通气模式 篇2

课程名称:机械通气

教学题目: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的相关护理 目的要求: 掌握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的护理要点。掌握需要行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的临床指证。掌握呼吸机的管道护理。掌握呼吸机的相关参数。教学重点:

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的护理要点 呼吸机的管道护理 教学难点:

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的临床指证以及护理。教学资源:病例 资料 教学进程:

结合实际病例讲解。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结束提问考核了解掌握情况。主要教学内容: 呼衰发生后及时有效的行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是救治关键。而气管湿化和温化、及时有效吸痰、气囊护理、感染预防对提高抢救成功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机械通气是临床抢救和治疗AOPP的主要方法。常见的机械通气主要是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密切观察病情和正确的护理,有助于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严密观察病人神志、口唇、皮肤、胸廓起伏情况。自主呼吸频率的变化及有无人机对抗等,同时加强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重视心理护理 主动关心病人,了解他们的心态。护理人员细致的解释和安慰性语言可以起到增强病人自信心和通气治疗的作用。应向病人说明机械通气的目的及需要配合的方法等。服务态度要和蔼,操作要轻柔,以增加病人的安全感。也可让有书写能力的病人把自己的感觉写出来,必要时请家属和病人交流,有时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加强口腔护理 因病人大多经口气管插管,禁食,加之大量阿托品的应用,抑制了涎腺及气管黏液腺的分泌,出现口腔及上呼吸道干燥症状,使口腔及上呼吸道环境发生改变,易于细菌生长繁殖。曾有报道AOPP病人医院感染腮腺炎的病例。4 加强气道管理

4-1 严格无菌操作 由于人工气道的建立,破坏了正常呼吸的生理性保护功能,加之危重病人抵抗力下降,无疑增加了感染的机会,因此我们在工作中更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认真执行“六步洗手法”,戴口罩,一次性吸痰管要每次更换,吸盘每日更换2次,防止医源性肺部感染。感染预防,气管切开是理想人工气道。气管切开者,气管套管应用双带结固定,观察切口有无渗血、皮下气肿、纵膈气肿等发生。保持气管套管外周清洁,每班用生理盐水清洁伤口,用络合碘消毒周围皮肤,并更换无菌敷料,病房应每天开窗通风,严格限制探陪人员,每班用“84液”湿拖地面,并进行空气消毒,每天床旁桌、椅抹洗一次,每班行口腔护理,留置导尿管病人用络合碘消毒尿道口,定时翻身、叩背,每4小时更换气管切开护理盘,并保持无菌。

4-2 气管插管保持固定 昏迷程度轻或意识清楚的病人,因经口气管插管的耐受性差,经常会竭力将导管吐出。若导管固定不好,既会因导管的上下移动而滑出,给病人带来生命危险;也会因导管的活动导致与气管黏膜的摩擦增加而损伤黏膜。我们在固定导管时除常规用胶布交叉固定外,还加用寸带固定,寸带松紧度以容一指即可。如病人的耐受性极差,可遵医嘱应用镇静剂,并适当约束病人。4-3 气道湿化 充分进行气道湿化是气道护理中的重要环节。因阿托品的应用抑制了气管、支气管黏膜腺体的分泌,以及气管插管(切开)后吸入的气体失去了呼吸道的加湿作用,均导致了呼吸道的干燥而有利于痰痂的形成。湿化液选用蒸馏水或灭菌注射用水,方法为1~2ml q30s缓慢注入气管插管内,而不能用生理盐水或加入药物。因生理盐水作为湿化液不仅不能稀释痰液,而且还会造成细支气管阻塞和感染[3]。

4-4 体位引流 根据病情每2h翻身、叩背1次。目的是促进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氧合功能,同时也可以改善皮肤血运,防止褥疮发生。

4-5 适时吸痰 适时吸痰是完成气道湿化的最终目的促进痰液排出。过频吸痰易造成病人不耐受和对抗,损伤气道黏膜,而当病人出现气道压升高或咳嗽时,痰液往往已积蓄较多,影响了通气弥散功能。及时有效吸痰 一般采用40~50cm表面光滑,柔韧适度,头端有侧孔的吸痰管,其管径不易过粗,外径应小于套管内径的一半以上,防止负压过大造成肺泡萎陷。吸痰动作要稳、准、快、避免损伤粘膜,切忌将吸痰管反复长时间地抽插。禁忌一插到底,以免将气管的痰液带入到气管深部引起感染。吸痰前后应给纯氧或高流量的氧气吸入1~2分钟,防止低氧血症,吸痰时应注意观察患者面色、SP02、HR等情况,每次吸痰时间不易超过15秒,吸痰时吸痰管进入人工气道可引起呼吸困难,故吸痰前最好将气囊内气体放尽。对严重肺部感染伴有痰潴留的病人,可行气道洗涤术,成人可在气道内注入2%的碳酸氢钠或生理盐水5~10ml,操作者提高氧浓度及通气量,吸痰动作迅速,吸痰管在气道内停留少于15秒,及时有效翻身叩背,促进痰液引流,防止压疮。叩背时手呈空杯状,在胸背部进行有力叩击,翻身时注意头部与呼吸机送气管,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防止送气管脱落、扭曲。痰液粘稠不易吸出时,先向导管内滴入3~5ml湿化液后再吸引。

4-6 定时放松气囊 注意气囊充气要合适,一般充气量4~5ml,过多可引起气道损伤,过少则易引起误吸。气囊应每隔6~8h放气5~10min,以解除局部黏膜压力,避免气管黏膜长时间受压引起溃疡或坏死。气囊护理 :气囊压力是决定气管粘膜是否损伤的主要因素,理想的气囊压力为有效封闭气囊与气管间隙的最小压力,保持在18.4mmHg以下,即低于正常毛细血管灌注压,放松气囊前后必须及时吸痰,应先行气管内吸引,再行口鼻腔吸引,放气后换吸痰管再吸气管内分泌物,气放气时加大潮气量200ml左右,以满足换气需要,并守候在床旁,防止脱管。机械通气时每4h放气一次 7 加强营养支持 营养支持是避免呼吸机依赖和撤机困难的能量保障。我们一般于机械通气当天或第二天给予静脉营养支持,胃肠道持续负压吸引2~3天后增加胃肠内营养支持。如果进食过早体内毒物以及肝脏氧化代谢产物排泄不完全,食物刺激胆囊收缩后随胆汁一起进入肠道被再次吸收而引起病情反跳[5]。胃肠内营养第1天以水、米汤、面汤为主,刺激肠蠕动,恢复肠功能,抑制肠道菌群移位。第2天开始增加:有条件者选用能全素等,无条件者可给牛奶、肉、米汤等流质食物。总之营养液要选用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食物。8 脱机时的护理

8-1 心理护理 由于病人依靠呼吸机呼吸,减轻了自身负担,特别是带机时间长的病人,一旦脱机,会有呼吸乏力、恐惧、疲劳感。因此需要对病人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使其认识到脱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病人的良好表现予以鼓励以增强自信心。同时,脱机时护理人员应守护在床旁,教导病人正确的呼吸方法。如病人呼吸浅而促时,可指导病人抬起胸廓进行深而慢的呼吸运动;如由于心理因素而不敢呼吸时,可打开呼吸机模拟肺,呼吸机的声音能使大部分病人症状缓解。8-2 脱机方法 上机时间短者可根据病情直接脱机,时间长者可先逐步改变呼吸模式(A/CSIMVCPAP),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白天脱机,晚上带机让病人休息,逐渐延长停机时间和增加撤机次数。最后才考虑夜间脱机。8-3 脱机后的临床观察

8-3-1 呼吸监测 脱机时吸氧2~5L/min,如病人安静,末梢红润,肢体温暖,无汗,胸廓起伏状态良好,呼吸平稳,可继续停机。否则,应重新带机,以避免呼吸肌群过度疲劳导致呼吸衰竭。

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 篇3

关键词 机械通气 护理 危重患者

近年来,机械通气在临床危重患者的治疗中已被广泛应用,患者在接受机械通气的过程中多承受着心理及生理上的痛苦和不适,对身心健康均造成一定不利影响,采取有效护理是提高患者治疗舒适度的关键[1]。2009年5月~2011年5月收治行机械通气患者60例,全程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就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52~88岁,平均74.5岁;使用呼吸机时间1~57天,平均9.7天;45例经口气管插管,5例气管切开,10例无创通气。其中初中及以下21例,高中24例,大专及以上15例。未婚1例,已婚54例,离异5例。

方法:

⑴环境护理:病区需保持空气流通,整洁、安静,最大限度的将各种原因引起的不适感降至最低。集中进行护理操作,努力做到轻、准、稳。将监护仪、呼吸机等报警器声调整到最低,为促进患者良好睡眠,在夜间非操作时只开地灯或床头灯。

⑵管道的护理:①气管切开导管的压迫减轻护理:患者为气管切开时均存在程度不等的焦虑和紧张,同时沟通存在障碍,使心理负担加重,故临床护理人员需耐心、细致地向患者及家属就置管治疗的意义、目的讲明,消除其恐惧情绪。定时对寸带松紧度进行检查调整,减少刺激,使患者舒适度增加。气道保持湿润,防止异物混入,内套管每天至少行2次清洁,防止呼吸道因痰液结痂而阻滞。②气管插管导管压迫减轻护理:患者在经口气管插管时,口腔因受气管导管压迫,易出现溃疡、肿胀等,故每天需行1~2次的口腔所理,对牙垫的位置进行检查调整,保持口腔清洁,防止气管导管向口腔内一侧较长时间压迫。③呼吸机管道位置护理:将呼吸机管道支架充分利用,调置适宜高度,并采取有效支持。避免支架过高使管道受牵拉而发生移位,出现脱管或使患者感到不适,呼吸机管道内冷凝水不易向气道流入,同时避免了支架过低时,气道受管道的过重压迫。④气管套管气囊充气护理:定时对气管套管气囊放气,放气时先将气道内分泌物吸尽,再将口咽部分泌物吸引,后再对鼻腔内分泌物吸除,将气囊内气体缓慢放掉,最大限度地将气管黏膜受气囊压力下降的刺激造成的不适感降低。⑤鼻饲管的护理:为降低机械通气患者的误吸率,通常不能经口进食,需将药物及流质饮食经留置鼻饲管注入,临床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的体位进行调整,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可取半卧位或低半卧位,胃管保持通畅,并行妥善固定,防止翻身出现牵拉造成恶心不适的发生。鼻饲量需依据患者自身的消化情况由少到多渐调整。

⑶卧位护理:护理人员需定时对机械通气的患者翻身,左侧、平卧、右侧交替进行,经常协助患者对肢体进行活动,将长期卧床的不适感降低,在需要时垫气垫床处理。对患者非语言行为表现需做好密切观察,以做出是否需要对体位进行变换的判断,对患者的舒适程度做好及时询问,并随时调整。保持床位整洁舒适,对受压部位经常按摩,活动四肢,避免发生压疮。

⑷气道湿化保持护理:患者人工气道建立后,上呼吸道对吸入气体的湿化和加湿作用完全丧失,若气体湿化不够,更易在支气管内积聚黏稠的痰液,对通气功能造成了严重影响,降低了氧疗效果,使吸入气体在肺内呈不均匀分布,血流与通气比例失调,使缺氧程度加重,故气道湿化的有效性可使呼吸道通畅得以保持,并有效预防了肺部感染的发生。同时因患者在应用人工气道时呼吸道失水增加,降低了咳嗽能力,患者排痰不畅,感到不适和干燥,需保证气道湿化,可通过在呼吸机湿化槽内加入蒸馏水进行,同时也可给予雾化吸入。

⑸吸痰的护理:依据患者咳嗽、痰鸣、血氧饱和度下降及呼吸机显示的气道高压等多项指标及时进行吸痰处理,为防止吸痰造成低氧血症,吸痰前需雾化、湿化、物理振肺、翻身,吸痰前后及1~3分钟的纯氧,吸痰时间控制在10~15秒,患者痰较多时行1~3分钟的间隔再进行。连续多次吸痰应给予100%纯氧在中间吸入。注意在吸痰时动作轻柔,无菌操作,吸痰管需行质地适宜,粗细合适的选择。鼓励能自行咳嗽的患者自行排痰咳嗽,定时拍背翻身,对患者的肢体运作、面色、心率变化、血氧饱和度在吸痰过程中注意观察,以对缺氧程度进行判断和决定吸痰是否停止。

⑹约束带护理:患者治疗依从性差或神志不清时,为防止自行出现拔管现象,需对四肢进行适当约束,并在约束部位用软垫防止出现损伤,协助患者被动运动肢体,需留一定的活动空间,对患者的行为应密切观察,并给予满足,配合的患者,可解除约束。

⑺心理护理:对经口气插管和气管切开的患者,需主动与其沟通,讲带管的必要性,缓解患者焦虑、恐惧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就疾病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行必要的心理疏导,促进治疗成功完成。

结 果

本组患者均康复出院,临床满意率98.3%。

讨 论

临床护理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实施,可使患者不适感降低,各极主动配合治疗,缩短了应用呼吸机的时间,并是成功脱机的关键,对人机对抗采取舒适护理,并在撤机前行健康宣教,向患者及家屬讲明撤机的可能性、必要性和安全性[2],依据具体步骤进行,以降低长期依赖呼吸机引起的不良后果,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同时做好生命体征的监护。并鼓励家庭和社会多关注患者,让其从心理上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益于治疗,临床护理人员需考虑到患者心理、生理和社会因素,提供心理护理,加强护患交流,提高护理技术水平,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许贝.ICU清醒患者机械通气期不良心理因素分析及护理[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5,23(3):338-342.

机械通气模式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观察的ARDS患者均为我院ICU科住院患者, 共100例, 按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 男29例, 女21例, 年龄53~80岁, 平均 (68.3±8.8) 岁, 从发病到就诊时间:3h至4d, 平均 (7.3±1.8) h;发病原因:车祸7例, 重症急性胰腺炎5例, 外伤16例, 烧伤12例, 重症感染7例, 急性中毒3例。对照组50例, 男27例, 女23例, 年龄55~81岁, 平均 (69.1±8.5) 岁, 从发病到就诊时间:3h至3d, 平均 (6.8±1.5) h;发病原因:车祸9例, 重症急性胰腺炎4例, 外伤12例, 烧伤15例, 重症感染7例, 急性中毒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发作到就诊时间、基础病等基本情况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ARDS诊断治疗指南》[1]: (1) 有ALI/ARDS的高危因素; (2) 急性起病、呼吸频数和 (或) 呼吸窘迫; (3) 低氧血症:ALI时动脉血氧分压 (PaO2) /吸入氧分数值 (FiO2) ≤300, ARDS时PaO2/FiO2为200; (4) 胸部X线检查显示两肺浸润阴影。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糖皮质激素、氨茶碱、β受体激动剂、祛痰剂等基础治疗。同时给予有创呼吸机治疗, 观察组采用V-C模式, 对照组采用P-C模式。治疗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PaO2与PaCO2、PEF等各指标的变化情况。

1.4 疗效标准[1]

疗效标准参照《ARDS诊断治疗指南》[1]拟定, 分为临床控制、显效、好转、无效4个等级进行评定。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临床控制率为64.00%, 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临床控制率为46.00%, 总有效率为80.0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表示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肺功能比较

PaO2、PaCO2、PEF等指标两组治疗前后组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两组组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表示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表示治疗前后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ARDS是一种临床常见病, 机械通气可以立即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通气情况[2]。临床研究证实机械通气是治疗ARDS的一种最重要的治疗手段, 患者一旦被确诊为ARDS应立即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对于合并有脑外伤且短期不能清醒的患者应及早予气管切开。研究证明机械通气其疗效可靠且安全, 可有效改善患者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 改善体征及肺功能, 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目前采用的模式有P-C模式和V-C模式, 两者均为临床常用模式。大多学者认为V-C模式具有预定呼吸频率、吸入的潮气量恒定、预定吸气时间、呼气向吸气的转换常采用时间切换等优点。本研究中, 治疗组临床控制率为64.00%, 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临床控制率为46.00%, 总有效率为80.0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aO2、PaCO2、PEF等指标两组治疗前后组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两组组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采用V-C模式治疗ARDS临床疗效较P-C模式好, 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与体征。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ARDS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7, 20 (5) :261.

机械通气模式 篇5

机械通气患者常存在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本身会使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谵妄、情绪和行为的异常。由于通气障碍,体内长期氧疗不足,中间代谢产物积累中毒会出现类似神经系统的症状,如情绪不稳、抑郁、易疲劳等。

2.2治疗因素

机械通气患者接受呼吸系统专科治疗时,常受到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呼吸机、氧气管、鼻饲管以及体位固定、持续静脉注射等因素的影响,这些治疗手段不仅给病人带来生理上的痛苦,也成为心理问题的诱发因素。

2.3治疗环境因素

机械通气患者常被安置在ICU,ICU环境因素对他们是陌生和恐惧的,尤其是首次进入者,其身旁放置各种复杂的仪器24小时昼夜不停地运转和记录;医务人员不断往来处理各种危重患者;房间整天光线通明难分昼夜,使患者生物节律完全打乱,极易导致失眠。另外患者病情多危重处于监护状态,限制与家人及朋友接触交往,几乎与社会隔离,从而加重患者不安全感和孤独情绪,同时目睹其他患者的死亡,特别是频死患者的.挣扎必然会担心自己的病情。

2.4人际关系因素

ICU气氛十分严肃,医务人员彼此很少说话,也很少与患者交谈,更没有人开玩笑,这就加重了患者的精神负担。患者与家人、亲友的心理沟通已减少到最低限度;另一方面由于医护人员整日忙于抢救患者,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并目睹危重患者的临终,久而久之引起工作人员自身的焦虑、恐惧、抑郁或淡漠;另外,机械通气患者绝大多数病情严重,预后较差,但患者及家属对治疗的期望值仍很高,这样,一但患者病情恶化,很容易导致医患关系的紧张和矛盾。

3 常见心理问题

3.1焦虑和恐惧

焦虑和恐惧是一种负性、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是对后果的过分担心和害怕,表现为坐立不安、精神紧张、惊慌及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症状。

3.2抑郁

抑郁是负性情绪体验,表现为情绪低落,愁眉苦脸、心境低落、缺乏信心、绝望无助、兴趣丧失,对周围环境没有反应,有时还会表现为疼痛不适,主诉增多及无力、胸闷、心跳加快、失眠厌食等生物学症状。

3.3否认

否认是一种比较原始而简单的心理防御机制,它把已经发生但又不能接受的不愉快事件加以否认,逃避正面面对自己的疾病,不予相信自己患病的事实,以此来保持暂时的心里平衡,减少心灵上的恐惧,以免精神崩溃。

4 心理问题护理

患者相关心理问题,如果影响康复的话,通过药物如镇静剂、抗抑郁药物等予以治疗,另一方面给病人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进行健康教育,通过语言指导、劝说、疏泄感情,使患者安全平稳地度过这一非常时期。

4.1对于机械通气患者尽可能使其独处一室,保持房间空气流通,整洁舒适,床单位干净整齐,无硬物。

4.2加强疾病相关知识宣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病情,消除疑虑,建立信心,减轻躯体症状。

4.3重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相信护理人员愿意并且有能力帮助他,做到一切以患者为中心,主动亲近患者,细致解释,语言鼓励和精神安慰可起到增强患者自尊心和通气效果的作用.

4.4护士服务态度和蔼,操作动作稳重、轻柔,与患者交流保持语调正常,因为患者听力正常,以增加患者安全感和信心。

4.5机械通气患者常存在言语表达困难,且不易变动体位,影响他们与他人的交往,故与患者选择尽可能简单、易于理解的交流方式,教会患者用非语言方式(如手势、书写板等),采用多种多样的卡片如吃饭、休息、各种水果提示语言,鼓励其表达自己的想法,准备笔和活动夹,病人可自己书写表达自己的意愿。

4.6允许家属间断定时在病房陪护,多与患者家属交流沟通,安慰聊天以满足双方对安全、爱、归属感层面的需求,缓解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

总之,机械通气患者在临床上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精神或心理问题,这既与疾病本身有关,也很大程度上受到治疗及环境因素的影响,为病人带来痛苦,加重病人原有疾病,造成患者不能早日康复,甚至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对临床我们而言,应尽早发现问题并给予及时处理,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参 考 文 献

吴文源,季建林,综合医院精神卫生。上海:上海科技技术文献出版社.

王保国.实用呼吸机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49-157.

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气道护理 篇6

关键词:新生儿 机械通气 气道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51-01

吸痰是呼吸道护理的关键,特别是上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新生儿,合理正确的吸痰对机械通气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我院新生儿科自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使用呼吸机机械通气抢救56例各种原因所引起的新生儿呼吸衰竭,疗效理想。现就机械通气气道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56例均为新生儿,其中男性34例,女性22例;早产儿38例,足月儿18例。其原发病为: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23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22例,新生儿窒息6例,合并肺出血5例。

2 结果

在使用机械通气治疗56例新生儿呼吸衰竭过程中,吸痰得当,及时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解除呼吸道分泌物梗阻所致的通气功能障碍,52例经抢救成功,4例死亡,最短通气时间为12小时,最长通气时间为126小时。

3 气道护理

3.1 机械通气前的气道准备。患儿置于辐射抢救台,仰卧位,清理口鼻咽部分泌物,插胃管抽空胃内容物,防止胃内容物返流引起吸入性肺炎。肩下略垫高,使颈伸展气道平直,利于气管插管,避免损伤气管内壁。配备好气管插管、口腔吸痰用物、常用急救药品,调节呼吸机处于准备状态,建立静脉通道,进行心电监护及血氧饱和度监测。

3.2 保持气管插管位置正确。以头部固定架支撑。气管插管固定后,进行胸片检查确定位置,同时记录气管插管深度,每班检查并登记。湿、松动的胶布及时更换,防止新生儿头部活动时气管导管脱出。

3.3 拍背排痰。以勺状手掌或叩击器轻柔而迅速地从下至上,由外向内拍打前胸、后背、双侧腋下,共拍5min-10min,拍打力度为皮肤轻度发红为宜。通过拍背,使痰液脱落排入气道有利于吸出。因拍打可加重出血,故肺出血、颅内出血、肺透明膜病高峰期不宜拍背。

3.4 吸痰方法。

3.4.1 适时吸痰。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时应立即给吸痰:患儿有呼吸窘迫时;听到痰鸣音时;呼吸机气道压力升高有报警时;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時。改进吸痰操作方法:当指征出现时用吸痰管先抽吸口鼻腔内分泌物,再抽吸气管内分泌物。口鼻吸痰时患儿取仰卧位,先吸净口腔内痰液再吸净鼻腔痰液。每次吸痰前、后用复苏囊加压给氧数次,或提高氧浓度(FiO2)10%-20%,以保证储氧和纠正低氧血症。监测血氧饱和度保持在85%-90%。

3.4.2 气道吸痰。两人配合操作,助手协助拍背及气道湿化,吸痰时,助手分离气管导管与呼吸机的接口,取5ml注射器向气道内滴入生理盐水0.5-1.0ml,肺出血者则用生理盐水100ml加肾上腺素1mg,在吸气时滴入,再接上复苏囊加压给氧3-5次,使湿化液充分弥散在气管内,稀释痰液,有利于痰液吸出。并注意固定气管导管以防脱管。操作者戴无菌手套,把一次性气管内吸痰管送入气道深部遇到阻力后退出0.5cm,边吸引边上提,吸痰管完全退出后,助手迅速连接呼吸囊加压通气,待血氧饱和度回升至90%-95%后再次吸痰。每次吸引时间不超过10s,连续吸痰不超过3次。若吸痰时间过长可致缺氧或低氧血症;吸痰频繁可致气管痉挛。吸痰压力为负压8kPa-13kPa[1]

4 体会

呼吸道的护理直接影响机械通气的成功与否,掌握吸痰时机及规范的吸痰操作是呼吸道护理的关键,新生儿机械通气时,过多地反复吸痰会刺激呼吸道黏膜,使分泌物增多[2],造成和加重低氧血症。注意气道温湿化,湿度保持在60%-70%,温度在32℃-35℃,对痰液黏稠者用0.9%生理盐水每2h冲洗气道1次,并吸引痰液。拔管后用注射用水+塞米松雾化吸入每日6次,防止喉水肿。

严格无菌操作,每天更换呼吸机管道,用一次性吸痰管。监护室空气消毒机持续消毒空气。此外,纠正酸中毒、抗感染、静脉营养支持均是使机械通气成功的重要保障。新生儿的护理工作极其精细,护士应有爱心、耐心和细心,不但要具备娴熟的技术,还要有一丝不苟的责任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分析判断能力可使气道护理及时,确保机械通气有效。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84-387

机械通气模式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2月‐2014年6月72例急危重症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疾病类型主要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中毒和脑部炎症等。采用抽签法将7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各36例。对照组患者,男23例,女13例;年龄12~78岁,年龄中位数为46岁;神经内科10例,神经外科16例,心内科5例,普外科5例。观察组患者,男21例,女15例;年龄10~81岁,年龄中位数为48岁;神经内科11例,神经外科15例,心内科6例,普外科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具体内容如下: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做好呼吸通气器械设备的清洁消毒工作;检查患者呼吸道是否通畅,保持患者病房干净卫生,定时通风透气和室内消毒,消除安全隐患;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发现不良反应情况后要及时上报并及时有效处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护理小组干预模式,具体内容如下:设立专业护理小组,每组成员4、5名,每组设1名组长,组长负责监督和考核小组成员的护理工作,加强小组成员对重症患者的护理培训,主要了解患者疾病的相关知识和病情特点,提高通气机械设备操作的熟练度和对应急突发情况的处理能力,培养重症护理的职业素养;小组成员轮换查房无缝隙观察重症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通气导管是否脱落、松弛以及不良反应等意外情况,加强患者口腔卫生护理,6 h/次给患者进行漱口,冲洗口腔,吸痰时尽量减轻患者疼痛,注意观察患者吸痰时的症状,发现患者缺氧时应立即停止吸痰,直至恢复供氧为止;小组护士每1~2 h为患者更换体位,固定通气导管后可由上往下为患者舒心抚背;多和患者交流,询问他们的疼痛感和不适症状,讲解病情恢复和日常护理的注意事项,减轻患者的焦虑、悲观情绪;每周对重症护理工作进行总结,小组成员要注意和及时解决常见的问题或者潜在风险因素,了解患者的护理需要,不断优化护理服务质量。

1.3观察指标及评价

采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护理质量评价标准从病情观察、护士管理、环境管理和专科护理等10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总分100分,得分高低与护理质量呈正相关关系,即得分越高,护理质量越好,反之越差;观察两组患者不良结果发生情况,不良结果包括并发症、意外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计算不良结果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两组患者ICU护理质量评分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ICU护理质量评分为(84.3±7.8)分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ICU护理质量评分的(90.4±5.3)分,两组患者ICU护理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8,P=0.000)。

2.2两组患者不良结果发生情况比较

护理中患者主要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非计划性拔管和气管导管堵塞不畅3种不良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结果发生率为13.89%(5/36)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8.89%(14/36),两组患者不良结果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随着机械通气在急危重症患者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对患者的护理要求也随之提高,通气仪器的专业知识、患者病情监控和日常护理等都为护理人员提供了更高的要求[3]。常规护理中护理人员往往由于重症疾病专业护理能力和经验不足导致患者预后护理效果较差,加大了并发症风险,不利于患者治疗和病情康复[4]。随着ICU护理学的发展完善,护理小组干预模式兴起并在临床ICU护理中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5],本研究通过分组对比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护理小组干预模式对提高重症机械通气患者护理质量的重要作用。

护理小组干预模式通过成立护士责任护理小组,从人性化角度全方位的采取相应护理措施从而达到减轻重症机械通气患者的疼痛不适感和并发症,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效果[6]。雷昊等[7]认为患者舒适度护理和通气安全性护理是护理的主要内容,小组成员通过培训了解患者病情和护理知识,能针对性的解决患者遇到的困难,小组成员密切分工轮换检查能大大提高气管通气的安全性。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ICU护理质量评分为(90.4±5.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4.3±7.8)分(P<0.05),这和袁琴芳等[8]的研究结果基本吻合;观察组患者不良结果发生率为13.89%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8.89%(P<0.05),可见护理小组干预模式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等不良结果的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护理小组干预模式有利于降低重症机械通气患者并发症等不良结果风险,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

摘要:目的 研究护理小组干预模式对急危重症机械通气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13年2月‐2014年6月收治的72例急危重症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护理小组干预模式进行护理。观察两组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护理质量评分和护理后急危重症机械通气患者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为(90.4±5.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的(84.3±7.8)分(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不良结果发生率为13.89%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8.89%(P<0.05)。结论 护理小组干预模式能有效提高对重症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质量水平,对降低并发症等不良结果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急危重症,机械通气,干预模式

参考文献

[1]宋维娜,宋桂芳,倪丽,等.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干预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2):190-192.

[2]周泽云,吴红梅.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严重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与护理[J].重庆医学,2012,41(22):2336-2337.

[3]司琴,郑则广.重症专职护理小组在序贯机械通气治疗伴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0):114-116.

[4]刘敏.危重症专职护理小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行序贯机械通气治疗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0):886-889.

[5]李翎,吴丹,代翠琳,等.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序贯机械通气治疗中危重症专职护理小组的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21(19):435-436.

[6]杨柯庆.危重症专职护理模式在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的护理中应用效果评价[J].实用预防医学,2015,22(2):218-220.

[7]雷昊,张俊.危重症专职护理小组在呼吸衰竭患者辅助通气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49(20):2500-2503.

机械通气模式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住院治疗接受有创机械通气的70例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1)符合COPD的诊断标准[1]。(2)患者均行经口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有创机械通气时间≥24 h。(3)经过有效治疗,患者病情平稳,通过程序化脱机自主呼吸实验测评前评估,适合进行脱机。排除标准:(1)不符合以上纳入标准者。(2)同时合并恶性肿瘤者。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35例,A组患者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52~76(67.03±5.18)岁,合并高血压8例、糖尿病3例、脑血管病5例、心力衰竭2例,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II(APACHE II)评分(18.43±1.98)分,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3.29±0.82)分,氧分压(73.10±6.10)mm Hg,二氧化碳分压(60.05±2.35)mm Hg,机械通气时间(91.59±10.55)h;B组患者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9~79(67.11±5.05)岁,合并高血压10例、糖尿病4例、脑血管病4例、心力衰竭2例,APACHE II评分(18.48±1.90)分,CPIS评分(3.31±0.80)分,氧分压(73.15±6.11)mm Hg,二氧化碳分压(60.11±2.17)mm Hg,机械通气时间(91.71±10.48)h;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症、APACHE II评分、血气分析、机械通气时间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A组:

采取闭环通气模式适应性支持通气脱机法,患者符合脱机适应证时将气道压力上限设置为当前压力上限的10 cm H2O,通气量不变,呼气末正压水平设置在5 cm H2O、氧浓度设置为40%,吸气时触发灵敏度参数设置为1.5~2.5 L/min,观察呼吸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频率在0时如压力≤8 cm H2O即进行脱机。

1.2.2 B组:

采取闭环通气模式智能化脱机Smart Care/PS法,患者符合脱机适应证时将呼吸机设置为压力支持通气模式,同时启动Smar Care,将自动导管补偿关闭,气道压力支持系统压力设置在目标压力上限5~10 cm H2O,呼气末正压水平设置在5 cm H2O、氧浓度设置为40%,吸气时触发灵敏度参数设置为1.5~2.5 L/min,呼吸机呼吸频率、潮气量等稳定提示脱机时进行脱机。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脱机时间、1次脱机成功、脱机后无创通气、总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期间患者死亡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脱机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比较:

A组脱机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1),见表1。

2.2 两组1次脱机成功率、脱机后无创通气率、住院期间患者病死率比较:

A组1次脱机成功率高于B组(P<0.05),脱机后无创通气率、住院期间患者病死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COPD在急性加重期时多伴有多种器官功能衰竭,因此给予机械通气是必要的治疗手段,但是机械通气时间过长可能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2],脱机过早则会出现呼吸肌疲劳发生呼吸衰竭等,合适的时机进行脱机有是十分重要的。闭环通气模式有分钟指令通气、适应性支持通气、Smart Care/PS模式等,适应性支持通气是通过指令通气和辅助通气互相转换的模式,Smart Care/PS模式则是通过一个专家诊断和分析处理软件来设定通气指标,当符合设定条件时软件系统会之间减少压力支持水平进行脱机。本研究对两组不同的脱机模式的疗效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适应性支持通气脱机法A组患者脱机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短于Smart Care/PS模式脱机B组,1次脱机成功率高于B组,表明适应性支持通气脱机法相对效果更好,但是观察患者脱机后无创通气率、住院期间患者病死率两组无明显差异性,这可能是因为即使1次脱机失败后还会给予再次机械通气,并且脱机成功后部分患者还需要进行无偿通气,因此患者病死率无明显不同[3,4]。

综上所述,闭环通气模式下对机械通气的COPD患者脱机,适应性支持通气脱机较智能化脱机Smart Care/PS脱机时间更短、脱机成功率更高。

参考文献

[1]姚婉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2]潘双丽.有创机械通气主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体会[J].中国处方药,2014,12(11):133-134.

[3]桑岭,刘晓青,何为群,等.智能化撤机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3,12(4):356-361.

机械通气的护理思考 篇9

1 一般资料

我科自2008年1月-6月, 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296例, 使用无创通气83例, 使用有创通气的则占113例。其中多数患者是在无创通气无法改善病情的情况下进行有创通气的, 从这些病例中我们总结出有创通气和无创通气的优缺点。

2 观察与思考

2.1 无创通气时使用无创面罩主要针对于清醒的患者, 操作简单方便, 患者易耐受, 保持了上呼吸道的防御功能, 但是面部易受压造成面部皮肤褥疮, 而且易漏气导致通气不足, 有造成误吸的可能性。对此我们采取了在面罩周围粘一圈药棉, 以减轻面罩对面部的压力, 同时减少了漏气的现象, 药棉湿了可随时更换, 简单可行。

2.2 气管插管适合于急救场合, 可有效减少死腔, 管腔相对大吸痰容易, 气道阻力小。但是导管不易固定, 易移位或者脱出, 清醒患者无法长期耐受, 一般留置3 d~5 d, 口腔护理不方便。对此我们可以加长加宽胶布牢固固定, 必要时可用宽绳绑住插管两端系于患者脑后, 病情允许适量使用镇静剂。

2.3 气管切开可明显减少无效腔, 管径大且便于吸痰, 阻力小, 患者可以进食, 易耐受, 可保留数月或数年亦可终身带管, 口腔护理方便。但其创伤较大易发生切口感染或者出血, 需要特别护理, 操作复杂, 不适合紧急抢救。拔管后会留下瘢痕, 也可能会造成气管狭窄。

3 讨论

3.1 有创通气与无创通气有其相同之处, 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其中口腔护理是一个较重要的环节。 (1) 口腔是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临床危重患者的抢救中, 由于从口鼻腔放置人工气道及各种诊疗所需的人工介入物, 随着抢救的进行, 这些介入物也刺激干扰了口腔的正常生理环境。 (2) 经口腔气管插管接呼吸机的患者, 口腔因机械性自洁作用受到限制, 分泌物增多, 食物残渣滞留, 昏迷患者无吞咽动作等, 导致口腔细菌繁殖能力加强引起口腔疾患, 甚至导致肺炎的发生[2], 严重感染者可引起败血症。

3.2 传统的口腔护理是根据不同的口腔疾患选择不同的漱口液进行规范的擦洗, 但是对于机械通气的患者由于受插管的影响, 很难完全清除口腔内残留物及分泌物, 通过观察和研究我科目前采取了一种边擦洗边冲洗的方法, 无论是气管插管还是气管切开的患者都可使用。方法是操作前将卡浮打紧, 以防误吸。将患者的头部偏向一侧, 先拿口护钳夹取生理盐水棉球擦净牙齿表面的污垢, 在用注射器抽取适合的漱口液进行冲洗 (注意取下针头, 防止损伤口腔黏膜) , 同时及时用负压吸引器引出, 如此反复直至冲洗干净。通过试验对比得出结论:改良后的口腔护理很好地预防了口腔感染和口腔疾患的发生, 使患者更舒适, 在一定程度上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起到了预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邱小雪, 高明.32例口腔疾病病人的护理[J].山西护理杂志, 1999, 13 (1) :6~7

机械通气病人的护理 篇10

1 生命体征的观察

护理中,密切注意病人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皮肤、神志变化及尿量等。如果有任何一个方面不正常,要分析是什么原因,并积极向医生报告采取相应的措施。

2 通气机的监测

密切观察机械的正常运转和各项指标。对呼吸机的各种报警,应迅速查明原因,给予及时排除,否则会危及病人的生命。这里面我们必须熟练掌握呼吸机各种功能和性能,如果出现故障要会及时排查和处理,各种正常指标必须时刻做到心里有数。

3 人工气道的护理

3.1 人工气道湿化

人工气道湿化以保护呼吸道粘膜的功能,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保证充足的液体入量:每天的液体量保持在2500~3000ml;加热湿化器:湿化器的温度控制在31~33摄氏度;气道内持续滴注湿化液:脱机的病人24小时可用250~300ml的生理盐水以每分钟0.2ml的速度持续滴注[2];气道冲洗:应用2%碳酸氢钠或生理盐水,在吸痰前抽吸2~5ml液体,于病人吸气时注入气道,操作前,先给予100%氧气1分钟,以免造成低氧血症;雾化吸入:雾化液一般选择蒸馏水或生理盐水,根据病情可加入化痰的抗菌药。

3.2 吸痰

吸痰管一般选择14号硅胶管,气管切开者长度30ml,气管插管者长度40~50ml。吸痰管要插入气管插管末端以下。吸痰时的动作要轻、稳、准、快,一次吸痰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以免发生低氧血症。为了防止吸痰造成的低氧血症,可以在吸痰前、后给予100%氧1~2分钟。危重病人和痰较多的病人,吸痰时不宜一次吸净,应吸痰与吸氧交替进行。吸痰时痰管进入插管内会引起呼吸困难,故吸痰前最好将气囊内气体排尽。气管插管的病人,应先吸净口咽部的分泌物,再吸引气管内的分泌物,放松气囊后,再行吸引深部的痰液,以免口咽部分泌物在放气囊时下行进入气管而发生感染。对于痰液粘稠不易吸出者,在吸痰前给予生理盐水或2%碳酸氢钠2~5ml,冲洗气管,待几次通气后,立即吸痰,并做到定时吸痰。注意观察痰液的性质、颜色和量。痰少一般是由于痰液粘稠所致,因此要重视呼吸道的湿化。老年呼吸衰竭,尤其注意心脏方面的变化。留置痰标本及时送检。

3.3 防止气压伤

为了减轻气囊对局部粘膜的压迫,宜尽量采用高容低压套囊,避免过度充气,或采用带有双套的导管,交替使用减少气管粘膜局部压迫。气囊压力控在25mmHg以下为宜。没有条件测定气囊压时,临床通常以注入气体刚能封闭气道,听不到漏气声后再注入0.5ml为宜,一般注气7~10ml。气囊每4小时放松一次,每次5~10分钟。在不使用通气机时,气囊不必充气,有利于呼吸。使用机械通气时必须充气,以保证潮气量。进食时,气囊要充气,以防吞咽食物或液体误入气管引起阻塞或吸入性肺炎。

4 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4.1 口腔的护理

插管前应进行口腔和鼻腔的清洁。插管后应用生理盐水、2%碳酸氢钠、3%双氧水进行口腔护理,每日3~4次,同时注意观察有无口腔霉菌感染、粘膜溃疡等,给予相应的处理。

4.2 房间消毒

室温保持在18~22摄氏度,湿度50%~70%,注意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紫外线照射2次,每次30分钟,用0.1%有效氯擦地面,每日12次。

5 机械通气病人的心理护理

对于清醒的病人,插管前向病人说明插管术可能出现的一系列情况,尤其不适及发音障碍,教会与医护人员交流的具体办法。插管后仔细观察病情,减少由于语言障碍对一个问题反复表达而出现的烦躁心理。医护人员需要经常主动到病人床旁,解释现阶段发生的问题及疾病的发展方向,减少病人的心理压力,增强病人对治疗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 钟南山,王辰.呼吸内科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16~333

机械通气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与对策 篇11

[关键词] 机械通气;并发症;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R61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3-136-02

当呼吸器官不能维持正常的气体交换,发生(或可能发生)呼吸衰竭时,以机械装置代替或辅助呼吸的工作,此过程称为机械通气,所用的通气装置称为通气机,即呼吸机。机械通气在呼吸支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机械通气也给患者带来一系列合并症及不利影响。因此对使用人工呼吸机的患者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至关重要。笔者所在ICU病室2010年2月~2011年2月共收治各类行机械通气的患者128例,现将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护理对策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2月~2011年2月共收治各类行机械通气的患者128例,其中男108例,女20例,平均(54.8±17.4)岁,行机械通气时间平均(13.4±4.5) d。原发疾病:重度颅脑损伤40例,四肢多发骨折20例,脑出血15例,癌症术后8例,腹腔内脏损伤6例,全身大面积烧伤6例,连枷胸、血气胸5例,其他28例。使用呼吸机类型:德国Drager,美国TBird,瑞士RAPHAEL。

1.2 使用方法

呼吸机安装完毕,机器运转正常,随时在待用状态,患者均建立人工气道,经口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呼吸方式,调节各呼吸参数,一般成人应设置的呼吸参数为:潮气量8~10 mL/kg、呼吸频率14~20次/min,吸呼比1:(1.5~2),吸氧浓度40%左右,设置各种参数报警上下限,或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及血气监测结果进行调节,将呼吸机接头与患者人工气道连接。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128例机械通气患者顺利脱机93例,死亡35例,死亡率为27%。

2.2 并发症情况

自主呼吸与呼吸机不同步81例,发生率为63.3%;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54例,发生率为42.2%;通气不足或通气过度30例,发生率为23.4%;气压伤16例,发生率为12.5%;人工气道阻塞9例,发生率为7.0%;气道黏膜坏死或出血5例,发生率为3.9%;脱管2例,发生率为1.6%。

3 讨论

机械通气根据通气机的类型不同可分为正压通气、负压通气及高频通气。ICU的患者通常病情危重,需要及时采取确切有效的通气方法和准确可靠的监测技术,正压通气是目前ICU中最普遍应用的通气技术。

机械通气是一种呼吸支持术,它不能消除呼吸衰竭病因,它只为采取针对呼吸衰竭病因的各种治疗争取时间和创造条件。本组128例均系危重患者,经积极治疗原发病,循环及呼吸支持,抢救成功93例并顺利脱机,其余35例均因原发病加重而死亡。由此可见机械通气在危重病患者救治中的重要作用,但并不说明所有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都会抢救成活。

人工气道、呼吸器及通气维持形成了完整的机械通气结构,其临床常见并发症也由此而来。机械通气并发症较多,总的来说可分3类:①由人工气道所致并发症;②呼吸器故障所致的并发症;③长期机械通气所致的并发症。本组病例仅统计其常见并发症。

机械通气与自主呼吸不同,吸气时的气道正压对呼吸生理、血流动力学及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均可产生不利影响,机械通气的常见并发症文献报道发生率结果不一致,显然与统计标准、应用技术、通气方式以及发现并发症的方法有关,本组病例常见并发症以自主呼吸与呼吸机不同步发生率最高,为63.3%;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VAP)是指无肺部感染的患者,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治疗48 h后所并发的肺部感染,属医院内获得性肺炎[1],其发生率约为9%~70%[2]。本研究VAP发生率为42.2%,位居第2;通气不足或通气过度在机械通气治疗中较常见,多为呼吸参数调节不当而发生,本研究发生率为23.4%,位居第3;气压伤包括肺间质气肿、纵隔气肿、心包积气、气腹及后腹膜积气、张力性气胸、静脉或动脉空气栓塞,本研究气压伤发生率为12.5%,其中以皮下气肿多见;人工气道阻塞多因分泌物干燥结痂,导管未定时更换而形成,分为部分及完全阻塞,本研究发生9例,占7.0%;气道黏膜坏死并发大出血为最为凶险的并发症,本研究5例,发生率为3.9%;气管切开患者因系带固定太松,患者烦躁剧咳而致脱管,本研究发生2例,占1.56%。

机械通气患者当呼吸衰竭病因去除,自主呼吸能力恢复适当水平时就应考虑脱机。在ICU病室内对危重患者撤离呼吸机的工作应缓慢进行,从机械通气转变为自主呼吸,人体也要发生较大的生理变化,要使患者尽快适应这一改变就需逐渐撤离呼吸机。

4 护理对策

4.1 导管堵塞

气管插管或气管套管完全或部分被堵塞,多由于气管分泌物干燥结痂引起。管腔完全堵塞时患者突然出现窒息,甚至死亡。正常的上呼吸道黏膜有加温、加湿、滤过和清除呼吸道内异物的功能,而应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技术使用機械通气,改变了气体进入下呼吸道的正常通道,吸入的气体不能加温、加湿及过滤处理,纤毛运动功能减弱,造成分泌物排出不畅,甚至形成痰栓阻塞气道,导致窒息。因此,在临床监护工作中应加强对呼吸道的湿化[3],保持呼吸道通畅,15~30 min向气道内注入气道湿化液1~2 mL,或使用注射泵持续湿化。

4.2 脱管

常发生在气管切开的患者,多由系带固定太松、套管纱布垫太厚、患者剧烈咳嗽、躁动不安、或呼吸机管道牵拉过紧或患者翻身引起。应注意患者的呼吸状态,如呼吸机低压报警、患者突然能发出声音或有窒息征象。一旦脱管应紧急处理,如重新置管有困难,可经口紧急气管插管。

4.3 气管损伤

由于套管囊压大,压迫气管内壁引起局部黏膜缺血坏死,严重者可穿透气管壁甚至侵蚀大血管,引起致命性大出血[4]。应注意定时气囊放气,最好选用大容量低压气囊[5]。

4.4 肺气压伤

由于气道压力过大引起,可造成间质性肺水肿、纵隔气肿、气胸及动静脉空气栓塞,应避免过高的气道压力,尽量降低气道峰值,一旦发生气胸应行闭式引流。

4.5 通气不足或通气过度

为防止通气不足,应注意观察病情及肺部呼吸音,还应注意监测血气分析结果。通气过度使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偏低,形成呼吸性碱中毒[6]。机械通气初期可使患者过度通气,但不可持续过度通气。对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开始应用呼吸机时通气量不宜过大,应使动脉二氧化碳分压逐渐下降。

4.6 呼吸道感染

致病菌多为革兰氏阴性杆菌,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7],发病原因:①患者抵抗力低下。人工气道的建立使气道直接向外开放,失去了正常情况下上呼吸道对病原菌的过滤和非特异性免疫保护作用,病原菌可直接进入下呼吸道,造成感染。应加强营养支持疗法,保证足够的热量,以保证患者的高代谢需要,注意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及电解质,提高患者对疾病的抵抗力。②吸痰不彻底或吸痰时无菌操作不严格。提倡一次性吸引,吸痰管插入最多不超过2次,强调使用一次性吸痰管。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增加翻身、叩背的次数,叩背时由下向上,由外向内,并进行4次/d的雾化吸入。③呼吸机管道及雾化吸入管道消毒不严格,造成细菌下行感染。应加强呼吸诊疗器械的消毒工作,螺纹管、湿化罐、呼吸机接头、雾化器管道等可拆部分24~48 h更换消毒,浸泡消毒后晾干过程要注意避免污染,有冷凝水时应及时倾倒,防止冷凝液进入气道内,雾化罐内液体现配现用。呼吸诊疗器械重新使用或欲给另一患者使用时,必须经过认真、严格的清洁、灭菌或消毒,有条件者应选用一次性器械。④环境空气污染或因工作人员操作不当造成交叉感染。应保持病房内环境的清洁,避免人员过多走动,限制探视,病室温度以18~20 ℃为宜,相对湿度为50%~60%,每日用消毒液拖地,擦拭物体表面,并进行空气消毒,作空气细菌学监测。护理操作的各个环节应严格无菌技术,洗手是防止医护人员因操作而引起外源性感染最重要、最简便、最容易取得良好的预防效果的措施之一。医护人员应提高手的保洁意识,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和护理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患者前后要严格洗手。⑤必要时应用有效的抗生素,按药敏试验结果给药。本组VAP的病原菌中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多见,其中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对第3代头孢菌素及喹诺酮类敏感,应针对病原学的检查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不滥用抗生素和皮质类固醇类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及二重感染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刘明华,张庆玲,府伟灵.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流行病学和诊断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4(1):116.

[2] 魏力.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控制与预防[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8):582-584.

[3] 蒋蓉芝.机械通气呼吸道管理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5):70-71.

[4] 彭雅君,罗荣奇,宫雪梅,等.套囊压力监测在机械通气的临床研究与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6):424-426.

[5] 黄逢敏,张素.人工气道气囊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73.

[6] 张伟英,沈秀群.实用重症监护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3):196-197.

[7] 贾超,邹晋梅,朱伦刚.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学及临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5,17(8):490.

机械通气模式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1年5月入住我院ICU需机械通气, 且循环系统稳定、侧卧位无禁忌的患者103例, 其中男69例, 女34例;年龄36~89岁, 平均年龄 (58±13) 岁;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急性发作34例, 肺部感染27例, 脑梗并吸入性肺炎18例, 开胸术后并呼吸衰竭11例, 腹部手术后并呼吸衰竭9例, H1N1并呼吸衰竭2例, 农药中毒2例。

1.2 方法

患者均经口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予呼吸机持续辅助呼吸, 均采用容量控制呼吸, 呼吸参数设置:VT 6~10ml/kg, F 8~18次/min, FiO240%~60%, PEEP确3~12cmH2O。持续心电监护心律、HR、BP、SpO2。留置动脉置管监测血气分析、动脉血压。侧卧位方向根据X线胸片结果, 如肺部病变一致, 可任意侧向一侧, 如肺部病变不一致, 则病变严重侧在上方。侧卧位体位摆放 (以右侧卧位为例) :患者头偏向右侧, 背部及臀部垫枕头, 使躯体与床面≥80°, 右腿伸直, 左腿右旋90°并膝关节屈曲, 在两腿之间垫软枕, 增加舒适度, 防止压伤。患者侧卧位后1h开始监测并记录PaO2、PaCO2、SpO2、HR、MAP、MVT、PIP, 连续3h, 然后转为仰卧位后1h开始连续3h监测并记录PaO2、PaCO2、SpO2、HR、MAP、MVT、PIP。观察期间不改变呼吸机参数, 床头抬高30°~45°, 保证气管导管、呼吸机管道、静脉导管及其他引流管均在位通畅, 烦躁不安不配合者应用镇静剂镇静。

1.3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侧卧位后与仰卧位后相应时间所得数据经方差分析后再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机械通气患者大于80°侧卧位后1h、2h、3h的PaO2、SpO2、MVT较仰卧位升高 (P<0.05) , 而PaCO2、PIP、HR、MAP与仰卧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1mmHg=0.133kPa。

3 讨论

危重患者循环系统稳定后仍然需要机械通气, 多数因为肺功能尚未恢复, 在治疗护理措施上尽量采取促进肺功能恢复的手段。不同体位时引起胸内压变化的各种原因中最重要的是纵隔, 仰卧位时纵隔位于胸腔上部, 其自身的重力不可避免地作用于背侧肺组织使其受到相对大的压力[2], 影响肺的通气。侧卧位通气能改善患者的氧合[1,2], 于湘友等[3]研究发现, 侧卧位后呼气末容积 (EELV) 增加, 表明非卧位侧肺泡扩张, 肺交换面积增加, 对肺病变不一致者来说, 病变较重肺与病变较轻肺比较, 侧卧位时由于病变较重肺可扩张的肺容积较大, 故而临床中常采用病变较重侧肺在上的体位。患者侧卧位后EELV和PaO2/FiO2均增加, 恢复仰卧位后EELV下降而PaO2/FiO2增加。可能的原因有:侧卧位后气体重新分布, 扩张了非卧位侧肺的肺泡, 引起EELV增加并改善氧合;恢复仰卧位后气体重新分布恢复, EELV较侧卧位时下降;侧卧位时气体的再分布和恢复均较为迅速, 而血流的再分布和恢复均较为缓慢, 恢复侧卧位后卧位侧肺气体分布和血流均较多 (尤其是胸侧) , 其结果是PaO2/FiO2继续增加。国外学者报道应用特制床, 其允许轴向翻身的转动角度为124°[4], 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患肺或病变严重侧肺在上的侧卧位通气。侧卧位是一种自然体位, 由于重力的作用上侧肺痰液易流入大气道, 使引流更充分更彻底, 气道内分泌物更易清除。本观察也发现侧卧位后1h、2h、3h的PaO2、SpO2、MVT较仰卧位升高 (P<0.05) , 而PaCO2、PIP、HR、MAP与仰卧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侧卧位的通气效果较仰卧位好。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循环系统稳定、无禁忌侧卧位、两侧肺病变弥漫者的机械通气患者可采取大于80°左、右侧卧位轮换交替的卧位。如肺部病变不一致, 则病变严重侧在上方的侧卧位, 以增加患肺通气量, 促进肺功能恢复, 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摘要:目的:评价机械通气患者大于80°侧卧位的通气效果。方法:监测103例机械通气患者大于80°侧卧位后1h、2h、3h的动脉血氧分压 (PaO2)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 、心率 (HR) 、平均动脉压 (MAP) 、分钟通气量 (MVT) 、气道峰压 (PIP) , 并与自身仰卧位比较。结果:大于80°侧卧位后1h、2h、3h的PaO2、SpO2、MVT升高 (P<0.05) , 而PaCO2、PIP、HR、MAP与仰卧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机械通气患者大于80°侧卧位的通气效果较仰卧位好, 循环系统稳定、无禁忌侧卧位的患者可采取大于80°左、右侧卧位轮换交替的卧位。

关键词:机械通气,侧卧位,仰卧位

参考文献

[1]张丽娜, 艾宇航.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侧卧位通气与俯卧位通气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急救医学, 2006, 26 (12) :908-910.

[2]吴威士, 罗敏, 杨翠华.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侧卧位通气与俯卧位通气的对比观察[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4, 27 (9) :589-592.

[3]于湘友, 潘鹏飞, 拜合提尼沙·吐尔地.侧卧位通气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肺容积和氧合的影响[J].中国呼吸和危重监护杂志, 2009, 8 (6) :555-557.

上一篇:技术应用类本科教育下一篇:公民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