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通气

2024-11-01

间歇通气(共3篇)

间歇通气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与压力支持通气(PSV)两种模式进行自主呼吸试验(SBT)对机体的影响是否不同。方法 对ICU内需要呼吸机支持治疗超过48 h的危重患者,使用SIMV或PSV模式进行SBT。对入选患者进行APACHEⅡ评分,同时记录SBT前、SBT后2 h和SBT后24 h患者的呼吸、血压、心率以及测末梢血糖等指标。结果 使用SIMV模式进行SBT的有14例(男9例,女5例),使用PSV模式进行SBT的有18例(男15例,女3例),两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无差异,且SBT前、SBT后2 h及SBT后24 h的呼吸频率、心率、平均动脉压以及末梢血糖等指标也均无差异(均P>0.05)。结论 使用SIMV模式或PSV模式进行SBT对呼吸循环及血糖的影响无差异。

关键词: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自主呼吸试验

自主呼吸试验(spontaneous breathing trials,SBT)是机械通气的重要环节,关系到脱机的成功与否,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目前SBT常用的模式有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持续正压通气(CPAP)和“T”管试验等模式,但目前使用何种模式是最恰当的尚无定论[1]。最恰当的模式应该是简单易懂、同步性能好、应用广泛、患者最舒适以及对患者的不良影响最小。为此,笔者通过临床研究,探讨使用目前最常用的脱机模式进行SBT对机体呼吸循环以及血糖等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从而找出对机体不良影响最小的脱机模式,为临床选择合适脱机模式提供重要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选取2010年1月~2011年6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综合ICU收治的内、外科各种原因所致的呼吸衰竭并需要进行机械通气抢救治疗的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机械通气≥48 h,年龄18周岁以上,而无恶性肿瘤、内分泌系统疾病或长期使用激素治疗,有恢复可能的病例。

1.2 SBT方法

入选患者分为两组,PSV组[设PS≤8 cm H2O(1 cm H2O=0.098 k Pa),Fi O2≤40%,PEEP≤5 cm H2O]和SIMV组(设RRSIMV≤6次/min,VT 8~10 m L/kg,Fi O2≤40%,PEEP≤5 cm H2O)。入选时进行APACHEⅡ评分。当患者病情好转,导致呼吸衰竭的病因祛除或得到有效控制,达到脱机标准时[2],分别以以上2种不同脱机模式进行SBT。在SBT过程严密观察、记录生命体征、主诉,如有不耐受的表现[2],随时给予重新回到原来的通气条件,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如能耐受,2 h后根据患者意识、气道保护能力等情况决定是否拔管。在SBT开始前、开始后2、24 h分别记录生命体征、主诉,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和检测末梢血糖,记录所有检测数据。

1.3 病例资料

研究期间共有32例患者入选,PSV脱机成功组18例,男15例,女3例,原发病为特重型颅脑外伤并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5例,多发伤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5例,重症肺炎并ARDS 5例,肺结核并大咯血1例,肠系膜血管栓塞并肠坏死、MODS各1例。SIMV脱机成功组14例,男9例,女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AE-COPD)并2型呼衰3例,特重型颅脑外伤并MODS 2例,重症肺炎并ARDS 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3例,多发伤并ARDS、药物中毒、脑干梗死、重症急性胰腺炎各1例。所用呼吸机为Drager evita 4或Drager sevina,两组患者临床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各有1例死亡。其他见表1。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SIMV组SBT前后各指标的变化

SIMV组SBT前后心率(HR)、平均动脉压(MBP)、末梢血糖(Glu)和呼吸频率(RR)的比较见表2。

2.2 PSV组脱机前后各指标的变化

PSV组SBT前后HR、MBP、Glu和RR的比较见表3。

注:P1表示SBT后2 h与SBT前的比较;P2表示SBT后24 h与SBT前的比较;1 mm Hg=0.133 k Pa

注:P1表示SBT后2 h与SBT前的比较;P2表示SBT后24 h与SBT前的比较

3 讨论

机械通气是抢救各种呼吸衰竭危重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否脱机成功是抢救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而脱机失败的原因是复杂而多因素的,其病理生理的改变也没被完全了解。可能有患者自身的因素,有脱机时机的因素,也可能有跟患者所使用的脱机模式的因素[3,4]。近来国内外对脱机模式的关注加大。秦英智等[5]报道SIMV-PSV模式要优于PSV模式。而韩曙光[6]报道在SIMV、PSV和BIPAP三种模式中,PSV是最舒适的模式。但不同模式对机体呼吸、心率、血糖等的影响是否不同并无阐述。

Chatila等[7]报道内科ICU和CCU患者在脱机过程有6%的患者出现心肌缺血改变,心肌缺血缺氧是脱机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可能与患者自身的心脏功能状态有关,但其只阐述心肌缺血缺氧在脱机成功与失败间的关系,尚未阐明心肌缺血缺氧与脱机模式的关系。但从本研究初步结果显示,使用PSV模式或SIMV模式进行SBT,对机体的心率、平均动脉压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机体的应激反应可以表现在呼吸循环以及血糖等方面。国外有学者认为SBT过程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可能对脱机结果起到重要的作用,并通过直接检测血中胰岛素、皮质醇以及血糖的水平,发现三者在使用“T”管吸氧组,SBT前后有明显变化,最后得出“T”管吸氧相对PSV模式或CPAP模式对机体的应激反应要大[8]。但Calzia等[9]报道心脏术后患者使用SIMV+PSV和BIPAP+PSV两种脱机模式对机体的应激反应并无差异。也有报道SIMV、PSV和BIPAP三种脱机模式中PSV模式是最舒适的一种模式[5]。但从本研究初步结果显示,使用PSV模式或SIMV模式进行脱机试验,对机体的血糖影响无差异。

从本研究结果看,使用SIMV模式或PSV模式进行SBT,对机体的影响无差异,可能与本组例数偏少,选用的模式不够全面等有关。对本研究的结论尚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Eskandar N,Apostolakos MJ.Weaning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J].Crit Care Clin,2007,23:263-274.

[2]Boles JM,Bion J,Connors A.Weaning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J].Eur Respir J,2007,29:1033-1056.

[3]张可刚.ARDS机械通气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0):20-22.

[4]彭巍.内科急诊呼吸衰竭患者紧急机械通气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6):30-31.

[5]秦英智,徐磊,魏肃.压力支持通气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水平两种脱机方式的比较[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8,10(2):83-85.

[6]韩曙光.常用脱机模式的舒适度比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5,26(4):380-381.

[7]Chatila W,Ami S,Guaglianone D,et al.Cardiac ischemia duringweaning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J].Chest,1996,109:1577-1583.

[8]Koksal GM,Sayilgan C,Sen O,et al.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weaningmodes on the endocrine stress response[J].Critical Care,2004,8:31-34.

[9]Clazia E,Koch M,Stahl W,et al.Stress response during weaning aftercardiac surgery[J].Br J Anaesth,2001,87(3):490-493.

间歇通气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2013年3月在本院收治的30例毛细支气管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 (除外合并先天性心脏病, 入院后直接给予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者) , 均符合第7版儿科学相关诊断标准[1]。所有患儿年龄1~6个月,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n IPPV组和鼻导管组, n IPPV组15例, 其中男10例, 女5例, 年龄1~3个月者10例, 4~6个月者5例, 平均3.4个月, Ⅰ型呼吸衰竭8例, Ⅱ型呼吸衰竭7例, 心力衰竭10例;n CPAP组15例, 男9例, 女6例, 年龄1~3个月者9例, 4~6个月者6例, 平均3.8个月, Ⅰ型呼吸衰竭9例, Ⅱ型呼吸衰竭6例, 心力衰竭9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予雾化吸入解痉平喘、抗感染、祛痰、纠正酸碱和水电解质平衡及心力衰竭等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 n IPPV组使用纽邦E360呼吸机给予鼻塞式间歇指令机械通气辅助通气, 主要参数为:n IPPV, 初调呼吸机参数:R 20~30次/min, PIP 10~20 cm H2O, PEEP 2~3 cm H2O, 潮气量6~10 m L/kg, Fi O2一般0.25~0.50;n CPAP组采用双鼻塞方式, 使用斯蒂芬CPAP机, 初调参数:PEEP 2~3 cm H2O, Flow 4~8 L/min, Fi O2一般0.25~0.50, 根据Sp O2调节 (维持Sp O285%以上。当参数降至Fi O2<0.4, 待患儿自主呼吸有力、双肺听诊呼吸音正常、啰音明显减少及血气分析正常后撤离呼吸机, 予撤机, 改用鼻导管吸氧。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分别在治疗4 h、12 h及24 h采血进行动脉血气分析, 记录心率、撤机时间, 两组治疗失败需要气管插管的例数。若患儿经n IPPV或n CPAP治疗病情改善不明显或继续加重, 需要改用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指征为: (1) 需Fi O2为0.6时, Pa O2<50 mm Hg (或Sp O2<85%) ; (2) Pa CO2>70 mm Hg伴p H 7.25。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心率、动脉血p H、动脉血Pa O2、Pa CO2、Sp O2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心率、动脉血气分析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给予呼吸支持治疗后, n IPPV组于治疗4 h、12 h、24 h后, 心率、动脉血p H值、血气分析Pa CO2、Pa O2、Sp O2与n CPAP组和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2 两组呼吸机使用时间比较

n IPPV组、n CPAP组呼吸机使用时间分别为 (77.75±5.56) h和 (85.53±4.90) h, n IPPV组明显少于n CPAP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290, P<0.05) 。n IPPV组重新插管上机发生例数2例 (13.3%) 明显少于n CPAP组的8例 (53.3%) ,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P<0.01;△同一时间与n CPAP组, P<0.05

3 讨论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多发于2岁以下, 多数在6个月以内, 常为首次发作, 本组入选的患儿均为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喘憋和肺部哮鸣音为其突出表现, 主要表现为下呼吸道梗阻症状, 出现呼气性呼吸困难, 出现口周及口唇发绀、呼吸浅快、心率快, 重度者可有Pa O2降低, Pa CO2升高。重症患儿由于存在呼吸肌疲劳, 经氧疗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雾化吸痰等药物治疗后, 病情仍会继续恶化, 常可出现呼吸衰竭力衰竭意识障碍等严重并发症, 及时予辅助机械通气治疗十分必要。n IPPV是在n CPAP的基础上, 通过产生间歇升高的压力, 增加平均气道压和潮气量, 提高肺容量, 支持肺泡复张, 从而起到改善肺部氧合功能的作用[3]。n IPPV模式不但明显减少了有创通气的并发症, 而且有效地防止肺泡萎陷, 扩张小气道, 改善氧合, 较n CPAP有更好的呼吸支持作用[4]。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病例生理过程和哮喘相似, 目前无创通气对临床抢救治疗重症哮喘的作用逐渐得到肯定, 有报道使用n IPPV治疗哮喘取得了很好的疗效[5]。在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能迅速改善患者缺氧状态和临床症状。近年来, 由于n IPPV较n CPAP并发症降低, 肺部氧合功能改善迅速, 明显减少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降低再次插管上机率[6]。本研究n IPPV组患儿采用SIMV+PEEP+PSV通气模式, 采用小潮气量, 符合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的通气策略及近年所推荐的肺保护策略[7]。本组研究中n IPPV组患儿心率、经皮氧饱和度、二氧化碳分压等使用4 h后即有明显改善, 疗效优于对照组;12 h后改善更明显, 且再次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率较n CPAP组明显下降。能够早期改善重症毛细支气管炎发作患儿的病情, 可能是由于PEEP的使用增加了呼气时的经呼吸道压, 产生了机械性支气管扩张作用, 因此有利于呼气时的气体排出;还可使通气不良而萎缩的肺小叶膨胀, 降低呼吸道阻力, 改善肺的顺应性, 减少呼吸功, 改善通气血流比值。另外,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由于呼吸道阻塞引起气流受限, 产生内源性PEEP, 而联合通气能够抵消此内源性PEEP, 减少吸气肌负荷, 改善呼吸肌疲劳减轻氧耗, 使无创通气治疗达到理想效果[8]。由于小婴儿呼吸系统的特点, 患毛细支气管炎时, 上皮细胞坏死和周围淋巴细胞浸润, 黏膜下充血、水肿和腺体增生, 使用机械通气时应尽量避免气管插管, 无创通气时在做好雾化吸痰, 防止痰液堵塞的同时, 更便于患者管理, 对患儿的气道损害小。NIPPV治疗呼吸衰竭患儿可减慢心率和呼吸频率, 缓解呼吸困难, 纠正发绀, 减少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有创机械通气的使用率[9]。有研究显示n IPPV有助于病情的尽早改善, 并可降低危重患者的病死率[10]。

综上所述, 合理应用n IPPV配合常规药物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较n CPAP有助于减缓病情恶化, 提高疗效。n IPPV是一种安全的抢救重症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有效方法。由于本研究病例数较少, 尚有待于扩大样本量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为重症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治疗提供更好的方法。

摘要:目的:观察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 (nIPPV) 和nCPAP在毛细支气管炎合并呼吸衰竭中的作用比较。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3年3月在本院收治的30例毛细支气管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nIPPV组和nCPAP组各15例。两组均在雾化吸入解痉平喘、拍背吸痰、抗感染、纠正酸碱和水电解质紊乱等综合治疗基础上, 于出现呼吸衰竭时分别予nIPPV治疗和nCPAP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4 h、12 h及24 h心率、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失败后需要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例数。结果:nIPPV组于治疗4 h、12 h、24 h后心率、动脉血pH值、血气分析PaCO2、PaO2、SpO2与nCPAP组相比均有明显改善;nIPPV组患儿使用无创通气方式失败例数明显少于nCPAP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应用nIPPV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合并呼吸衰竭能较快提高治疗效果, 减少有创机械通气的使用,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毛细支气管炎,呼吸衰竭,无创正压通气

参考文献

[1]沈晓明, 王卫平.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65-266.

[2]赵祥文, 樊寻梅, 魏克伦, 等.儿科急诊医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497-502.

[3]Kieran E A, Walsh H, O&apos;Donnell C P F.Survey of 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s pressure (NCPAP) and nasal 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NIPPV) use in Irish newborn nurseries[J].Arch Dis Child Fetal Neonatal Ed, 2011, 96 (2) :156.

[4]Pantalitschka T, Sievers J, Urschitz M S, et al.Randomised crossover trial of four nasal respiratory support systems for apnoea of prematurity in very low birthweight infants[J].Arch Dis Child Fetal Neonatal Ed, 2009, 94 (4) :245-248.

[5]袁方, 张明军, 张建华, 等.无创正压通气在重症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应用[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1, 26 (16) :1265-1267.

[6]史源, 唐仕芳, 沈洁, 等.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09, 6 (4) :494-498.

[7]杨田军, 刘宝.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对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J].国际呼吸杂志, 2011, 31 (2) :151-154.

[8]蔡莹.支气管哮喘患者应用无创正压通气的临床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3) :37.

[9]Sai Sunil Kishore M, Dutta S, Kumar P.Early nasal 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versus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for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Acta Paediatrica, 2009, 98 (9) :1412-1415.

间歇通气 篇3

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Nose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NCPAP) 是治疗新生儿低氧血症的重要措施之一, 也逐渐取代了早期的机械通气治疗, 目前正在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治疗[5]。而同步鼻塞间歇正压通气 (SINPPV) 是在NCPAP的基础上给予同步间歇正压, 在发达国家已被广泛开展应用, 作为气管插管呼吸机撤机后过渡的通气模式, 可显著降低拔管失败率[6]。为探讨同步鼻塞间歇正压通气 (SINPPV) 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 (NRDS) 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措施, 该研究对2010年12月—2012年12月该院收入的NRDS新生儿采用SINPPV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该院的50例呼吸窘迫的新生儿, 结合临床症状和胸部典型的X线表现, 均符合诊断标准。将5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25例, 其中男婴14例, 女婴11例, 日龄1~36 h, 平均 (7.2±0.23) h, 其中16例为剖腹产儿;婴儿体重1 000~1 500 g的12例, >1 500 g的13例, 平均体重 (1324±121) g。对照组25例, 男婴13例, 女婴12例, 日龄1~35 h, 平均 (7.2±0.21) h, 剖腹产儿16例;婴儿体重1 000~1 500 g的11例, >1 500 g的14例。平均体重 (1 341±119) g。两组患儿在日龄、性别、出生体重、妊娠方式、以及Apgar评分等无显著性差异, 资料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NCPAP治疗, 在吸尽气道分泌物并将预热至37℃左右的肺表面活性物质70 mg/1.5 mL, 采用无菌注射器连接新生儿胃管, 经气管一次性给药100~140 mg/kg, 然后用NCPAP进行辅助呼吸, 初调值:选择患儿合适的硅胶鼻塞, 吸入氧浓度 (Fi O2) 40%~50%, 压力5 cm水柱, 氧流量6~8 L/min, 吸氧温度在36.8~37.3℃。

1.2.2 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SNIPPV治疗。按照仪器的说明书进行操作。在给予37℃左右的肺表面活性物质70 mg/1.5 mL后1 h左右进行接管。

1.3 护理

1.3.1 呼吸管理

在行SNIPPV通气时, 新生儿气道分泌物会从口腔分泌, 故需要给予新生儿正确的体位, 及时清除口腔的分泌物, 防止呛咳的发生。同时需要定期的吸痰, 辅助患儿痰液的排出, 时刻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1.3.2 通气的护理

由于新生儿对刺激较敏感, 不管是肺表面活性物质还是通气的气体都需要一定的加温加湿处理, 保持和身体的体温相似, 以减少机体耗氧量, 保护气道粘膜。

注:两组pH、PaO2、PaO2/FiO2、PaCO2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较, P<0.05。

1.3.3 通气过程中的监测

在通气的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 主要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 呼吸情况, 以及血氧饱和度, 及时调节SNIPPV压力, 以及吸入氧浓度。在通气的同时还需要密切监测不良繁体的发生。护理人员应严密做好监测工作。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 表示, 组间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不同时间后血气分析比较

两组患儿在治疗后各时间点pH值、动脉血氧分压 (PaO2)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动脉血氧分压/吸氧分数比值 (PaO2FiO2) 与治疗前比较, 显示两组治疗后各时间点的pH值、PaO2、PaO2/FiO2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上升, PaCO2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2 两组患儿无创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无创通气时间平均为62 h,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5 h, 且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两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早产儿常常并发的疾病,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 (PS) 缺乏及肺结构发育不成熟所致, 一般在生后当时或很快发病, 并在生后2 d内进行性加重, 如不及时治疗, 可因进行性缺氧和呼吸衰竭而死亡;存活者, 在生后2~4 d病情开始改善, 胎龄越小, 体重越轻的早产儿, NRDS发病率越高[7]。但是研究发现, 单纯的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很难达到治疗的目的, 这与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无气流存在下, 很难与肺部充分接触。

早期的机械通气对于新生儿创伤大, 易造成肺部的感染, 肺气漏以及肺出血等并发症, 给患儿的预后带来消极的影响[8]。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 无创通气NCPAP的运用, 大大提高了患儿治疗的效果,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了患儿的生活质量[9]。但NCPAP治疗时难以把握通气的流速, 且在痰液排出时易造成患儿的咳嗽, 从而导致治疗的失败, 且患儿的通气时间较长, 住院时间也随之增加, 从而增加院内感染的几率。

该研究采用同步鼻塞间歇正压通气治疗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由于患儿的咳嗽, 通气流速等原因造成通气失败, 且大大减少了患儿通气的时间, 与该研究对照组的NCPAP治疗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SNIPPV可减少高浓度的氧的时间, 降低了早产儿氧中毒以及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在实施SNIPPV的同时进行相关操作的护理, 对肺表面活性物质以及气流进行加温加湿, 可减少呼吸道水分的丢失, 减少补液量, 从而减轻心脏恶负荷。

综上所述, 同步鼻塞间歇正压通气在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后治疗患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可行的, 且与鼻塞持续正压通气相比, 效果更佳, 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同步鼻塞间歇正压通气 (SINPPV) 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 (NRDS) 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选 择该院收治入院的5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 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采用SINPPV治疗, 对照组采用鼻塞持续正压通气 (NC-PAP) , 两组患儿同时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指标的变化, 以及各自通气的时间。结果 两组早产儿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SINPPV治疗的观察患儿血气指标恢复时间短, 见效快, 且PaCO2下降明显, 以及无创通气时间较对照组短。两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同步鼻塞间歇正压通气在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后治疗患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可行的, 且与鼻塞持续正压通气相比, 效果更佳, 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关键词:同步鼻塞间歇正压通气,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

参考文献

[1]秦素芳, 蔡家平, 严璐.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观察[J].儿科药学杂志, 2012, 18 (1) :14-16.

[2]丁玉红, 邓晓毅, 刘松林.N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 (21) :2911-2912.

[3]栾永刚, 董玉斌, 曹亚芹.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40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9 (29) :3726-3727.

[4]Danic, Bertnig, Cecchla, et al.Brain haemodynamic effects of nasal con-tinuous aiway pressure in pretern infants of less than30weeks gestation[J].Acta paediatrica, 2007, 96 (10) :1421-1425.

[5]欧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J].中华儿科杂志, 2011, 49 (1) :27-29.

[6]杨丽清, 江英, 刘红霞.同步鼻塞间歇正压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20) :1911-1913.

[7]乔彦霞, 韩丽萍, 郭秀霞, 等.经鼻间歇正压通气辅助呼吸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J].实用儿科学杂志, 2012, 27 (2) :119-121.

[8]杨建生, 吴本清, 贺务实, 等.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11, 26 (5) :315-318.

上一篇:机床精度下一篇:中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