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血液净化

2024-11-01

间歇血液净化(共8篇)

间歇血液净化 篇1

重症急性胰腺炎是临床治疗中常见的急症、重症之一,同时伴有急性肾衰竭患者的死亡率相对较高。为了深入了解持续血液净化治疗与间歇性血液净化治疗的应用价值,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急性肾衰竭患者86例,现总结内容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急性肾衰竭患者86例,将患者按照血液治疗的方式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34~73岁,平均(43.45±0.23)岁。观察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32~73岁,平均(43.41±0.22)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与临床表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两组患者均禁食,实施镇痛、胃肠减压、营养支持、体液复苏以及预防感染等治疗。在此基础上,采用DS-10或者SMART-100型透析器,每日更换1次[1]。置换液在3 000~4 000 m L/h,血流量120~150 m L/min,两组患者在血液透析中均加入330灌流器。为观察患者采用持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方式,结合患者的自身生理需求设置每日药量,连续治疗24 h[2]。为对照组患者采用间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方式,普通血液透析,透析1次/d,每次持续时间4 h,血流量180~250 m L/min。根据患者的颈内静脉或者股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建立血管通路。

评价标准:对比两组患者的持续治疗时间、少尿期持续时间、患者的住院时间、低血压发生率以及患者的病死率。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实施各项资料的对比与计算,计数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采用%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采用(±s)表示,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的持续治疗时间(主要指药物治疗时间)、少尿期持续时间以及患者的住院时间对比:观察组患者的持续治疗时间、少尿期持续时间以及患者的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的低血压发生率以及病死率对比:观察组患者的低血压发生率与病死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重症胰腺炎是常见的急腹症,患者发病时间多比较突然,病情凶险,同时病情的变化速度较快,能够在短时间内造成患者多个脏器官的损伤,甚至会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4,5],死亡率极高。

常规临床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急性肾衰竭多采用间歇性血液净化治疗的方式,通过透析弥散效果,清除患者血液中的溶质[6]。在间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方式下,溶质清除的过程中存在毒素波峰以及波谷现象,平均的毒素浓度相对较高,易于引发血流动力学水平的失调,提升患者的低血压问题发生率,更严重的将会引发肾功能衰竭问题。同时由于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急性肾衰竭患者多病情重,故而在这种治疗方式下,患者的病死率相对较高。

持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效果,主要是由置换液的总量以及透析速度决定[7]。长时间的超滤方式能够诱导代偿性血管收缩并维持血压的稳定,保证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动态平衡,在清除患者体内溶质的基础上,保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

在本次临床治疗实践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同时观察组患者的低血压发生率与病死率较低,两组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合数据对比研究的结果能够看出,持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效果更为显著,与相关参考文献研究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相较于间歇性血液净化治疗方式,持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急性肾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更为显著,有助于降低患者的低血压发生率与病死率,临床治疗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李诚,朱亚梅,张静,等.15例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20(17):1-4.

[2]郭鹏威,林栩,王洁,等.用持续性与间歇性血液净化法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急性肾衰竭的疗效比较[J].当代医药论丛,2014,14(12):244-245.

[3]李峰,王辉,刘龙飞,等.连续血液滤过联合血液灌流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急性肾衰竭的应用价值[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4,4(11):391-392.

[4]温连彬,赵冲.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疗前沿,2012,22(7):37-38.

[5]吴灏,孙婧,苏红,等.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的临床分析[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1,2(14):84-87.

[6]刘维新,刘威羽,蔺虹名,等.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高钙危象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2,5(41):446-449.

间歇血液净化 篇2

血液净化室(中心)管理制度

一、透析中心应由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医师全面负责,有主治医师具体管理透析中心的医疗工作,护士长负责护理工作,主治医师定期查房,处理患者。

二、非本中心工作人员不得随意进入。

三、进入本透析中心人员必须衣帽整齐,更换拖鞋,并保持室内环境整洁。

四、保持透析中心内安静,严禁大声喧哗。

五、保持室内空气清洁,禁止吸烟,定期通风。

六、工作人员工作时间不得擅离职守,遵守劳动纪律及请假制度。

七、本中心不随意接待参观人员,参观者须经院方及科内批准,参观者按规定日期、时间、人数进行参观。

八、非本室工作人员不得擅自动用机器、设备。

九、本中心工作人员须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

十、定期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每月召开患者座谈会,征求意见,进行问卷调查,改进病房工作。

0

血液净化室(中心)工作制度

一、进入透析室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戴口罩、更换拖鞋,严格出入流程,保持室内清洁度。

二、非本室工作人员未经许可不得入内,因工作需要进入本室者,按规定更换拖鞋。严禁家属进入。

三、保持透析室内安静,严禁大声喧哗。

四、室内温度保持在22—26℃之间,保持室内空气清洁,定时通风。

五、医生应根据透析患者的病情,制定个体化的透析综合治疗方案。

六、护士应认真核对医嘱,严格执行血液透析的操作常规和操作流程。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处理,详细填写透析记录单。

七、严格各项制度,认真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及透析机运转情况,保持高度责任心,确保透析病人的安全。

血液净化室(中心)查对制度 一、一次查对:责任护士治疗前应根据医生填写的血液净化治疗记录单,认真核对患者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血管通路、透析器型号)、治疗方式及相关参数(超滤量、透析液钾、钠、钙浓度、透析液流量、透析液温度、抗凝方式及抗凝剂剂量、血流量等)。二、二次查对:病人上机后,责任护士应持血液净化治疗记录单与机器设置参数再次核对一遍。三、三次查对:本责任区病人上机后,责任护士应持血液净化治疗记录单与机器设置参数再次核对一遍。

四、双人核对:病人上机后,由责任护士与另一名护士持血液净化治疗记录单与机器设置参数共同核对后,双人签字。

血液净化室(中心)消毒隔离制度

一、医护人员消毒隔离制度

1、血液净化中心工作人员进入透析室应该换鞋,穿工作服,戴帽子。

2、医生和护士对患者进行有创性诊断或治疗操作时,应当戴口罩、治疗操作前后应当洗手、戴手套,在接触不同患者、进入不同治疗单元、清洗不同机器时应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并更换手套。

3、处理医疗污物和医疗废物时要戴手套,处理以后要洗手。

4、血液净化中心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乙肝和丙肝标志物监测。

二、环境消毒隔离制度

1、清洁区应当保持空气清新,每日进行有效的空气消毒,每月做一次空气培养,空气培养细菌应<500cfu/m3。

2、室内保持适宜的温湿度,温度保持在20~25℃,湿度50%左右。

3、为防止交叉感染,每次透析结束应更换床单。

4、物体表面细菌数<10cfu/cm2。每次透析结束后对透析单元内所有的物体表面(如透析机表面、床桌等)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或1000mg/L季铵盐类消毒液(巾)进行擦拭消毒。遇到非血源性传染病原体污染时,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局部,再进行清洁处理。遇到如乙肝、丙肝等经血传染性病原体污染时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局部擦拭,再进行清洁处理。

5、地面应保持清洁、干燥,每日用清水擦地两遍,透析结束后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擦地一遍,遇明显污染随时消毒与清洁,方法同物体表面。

6、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应分别放置,定期检查,定期更换。

7、血压表的袖带、听诊器、止血钳等每周清洁消毒一次,止血带应保持清洁,每日用后集中处置,隔离患者专用。

三、透析用水及透析液消毒制度

1、按照设备要求定期对反渗机和供水管路进行消毒和冲洗,消毒和冲洗方法及频率参考设备使用说明书。每次消毒和冲洗后测定管路中消毒液残留量,确定在安全范围内。

2、每月进行透析用水细菌培养,在水进入血液透析机的位置收集标本,细菌数不能超出200cfu/mL,登记并保留检验结果。每月进行透析液的细菌培养。每3个月至少对透析用水和透析液进行内毒素检测一次,每台机器每年至少检测一次,留取标本方法同细菌培养,内毒素不能超过2EU/mL,登记并保留检验结果。

四、机器设备的消毒隔离制度

1、透析机使用后进行有效的水路消毒(具体消毒方法参见透析机的有关说明书),透析机水路中消毒液残留量必须小于允许值。

2、透析管路预冲后必须4小时内使用。

3、每次透析结束后应对透析机表面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擦拭消毒。

4、如果血液污染到透析机表面,应立即用1000-2000mg/L浓度的含氯消毒剂的一次性湿巾擦拭去掉血渍后,再用清水擦拭处理。

五、患者消毒隔离制度

1、患者入室须更鞋方可进入,非患者用品不能带入室内。

2、对于第一次开始透析的新住院患者或由其它透析中心转入的患者必须在治疗前进行乙肝、丙肝、艾滋病病毒及梅毒螺旋体相关检查。

3、对长期透析的患者应该每半年进行一次有关乙肝、丙肝病毒及艾滋病、梅毒等感染的检查,保留原始记录并登记。

4、经血液感染患者应分机分区进行隔离透析治疗。对于隔离透析的患者必须由专门的护士负责,工作人员相对固定,不同透析间物品应严格分开使用,不得混用,并有明确标识。

5、建议对乙肝阴性患者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六、治疗物品转运消毒隔离制度

1、护士按治疗需要在治疗室(透析准备间)准备治疗物品,并将所需物品放入治疗车,带入治疗单元的物品应为治疗必须且符合清洁或消毒要求。

2、治疗车不能在传染病区和非传染病区交叉使用。

3、不能将传染病区患者的物品带入非传染病区。

七、透析器复用消毒隔离制度

1、经批准的一次性血液透析器不得重复使用。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可以重复使用的血液透析器应当遵照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制定的“血液透析器复用操作规范”进行操作。

2、由具有复用透析器及相关医学知识的主管血液透析的医师决定复用透析器,医疗单位应对规范复用血液透析器负责。

3、由专人负责处理透析器,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复用处理。

4、乙型肝炎病毒抗原、丙肝肝炎病毒抗体标志物阳性的患者,以及艾滋病毒携带者或艾滋病患者禁止复用。对可能通过血液传播的传染病患者不能复用透析器。

5、复用室必须保持卫生,每日用紫外线照射30min,地面每日用消毒液拖洗两遍。复用室工作人员必须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戴手套,操作时戴防护镜。

6、复用室要有空气消毒措施,每月做空气细菌培养1次,并记录。

八、污染物处理消毒隔离制度

1、透析废水应排入医疗污水系统。

2、严格执行一次性物品(包括穿刺针、透析管路、透析器等)使用后处理的规章制度。废弃的一次性物品应进行登记、毁形及焚烧处理,具体处理方法按照国务院380号令《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卫生部《医疗废物分类目录》进行集中分类处置。血液净化室(中心)仪器维修、保养、管理制度

一、仪器设备应设专人管理,保持清洁,定期维修、保养和检测,保持正 常运转状态。

二、各种仪器、设备建立使用、维修和损坏登记册。

三、新仪器必须按照说明书要求,掌握其性能、安装和使用程序,经试用,运转正常时,方可使用。

四、非本室工作人员及未掌握设备性能、操作程序者,一律不准使用。

五、每日巡视透析机的工作情况,实施机器的消毒及除钙。

六、根据具体使用设备的环境和条件的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维修和保养计划,保证正常运转。

七、对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后应有记录。

八、根据设备的要求定期对水处理系统进行冲洗、消毒并登记,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

九、定期进行透析用水及透析液的检测,保留原始资料和记录,确保其符合质量追溯要求。

血液净化室(中心)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一、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保证各项制度的落实。

二、对新毕业护士或调入护士应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三、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及各项操作规程,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四、认证落实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无菌操作,规范传染性疾病病人的管理,防止交叉感染。

五、分两班(或三班)透析时,各班护士须做好交接班,严格执行危重病人交接制度。

六、严格血液净化设备及抢救设备的管理,保证各种设备性能良好,按时清点交接。

七、建立质量安全管理小组,加强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控制,定期对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实施反馈控制有效地预防差错事故的发生。

八、加强患者的安全管理,定期进行应急预案的演练。

九、不得擅自脱岗,串岗,如果有事要离开,须向护士长请假并告知去向。

十、做好安全防盗及消防工作,下班前仔细检查机器及水电,确保安全。

血液净化室(中心)库房管理制度

一、库房应实行专人管理,定期盘查。

二、库房必须通风,干燥,阴凉之处,保持其干净整洁。

三、物资摆放有序,做到先领先用,后领后用,有效期短的先用,有效期长的后用。

四、经常检查库房耗材避免有过期和缺货现象。

五、各种耗材要有入库、出库登记,并注明有效期、数量。

血液净化室(中心)复用室工作制度

一、复用室应由专人负责处理透析器。

二、复用室工作人员必须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戴手套。

三、严格按照复用操作规程进行复用处理,使用的消毒液必须在有效期。

四、准确记录有关数据,透析器上应贴标签,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护士长报告。

五、透析器复用消毒后需放置12小时以上方可使用。

六、消毒后的透析器可保存1周,超过期限的必须重新消毒。

七、乙肝、丙肝病毒阳性或患有其他传染性疾病者透析器不予复用。

八、消毒后的透析器按姓名分别放入储存柜,并保持储存柜的清洁和整齐。

九、已消毒物品和未消毒物品必须严格分开,严禁未消毒的物品放入储存柜。

十、复用室必须保持清洁卫生,每日紫外线照射2次,复用机等物体表面每日用0.2%过氧乙酸溶液擦拭两遍。地面应保持清洁、干燥,每日用清水擦地一遍,透析结束后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擦地一遍,遇明显污染随时清洁与消毒。

十一、每天使用复用系统前,需打开净化水管,放水冲洗数分钟。复用机每天用后消毒,每日开机后需校正复用机。

十二、每月做空气培养一次,并记录。

血液净化室(中心)水处理间管理制度

一、除技师外,其他人员严禁随意进出。

二、保持水处理设备干净整洁,表面无污渍。

三、保持水处理间地面干净,无水渍,水处理间内不得随意堆放杂物。

四、每日记录水处理的运转情况(电导度、压力、流量)。

五、每天保证盐桶内有足够的盐,且盐水为饱和。

六、前处理滤芯每周更换一次(根据水质情况)。

七、前处理系统根据原水水质,用水量及检测数据(余氯、硬度)情况,进行更换。

八、每天有一个前处理罐自动进行反冲。观察前处理控制器的时钟是否正确;如果遇到停电时,待电力恢复后需立即调整控制器时钟。

九、反渗装置每半年用0.15-0.2%的过氧乙酸消毒,对反渗膜、环路及环路与透析机之间的管路进行消毒。血液净化室(中心)透析液配制管理制度

一、透析浓缩液配制室应位于透析室清洁区内相对独立区域,保持环境清洁,每班紫外线消毒一次。

二、透析浓缩液配制应由经过培训的血透室护士或技术人员实施。

三、浓缩液配制容器每日用透析用水清洗1次;每周至少用消毒剂进行消毒1次,并用测试纸确认无残留消毒液。

四、配制桶消毒时,须在桶外悬挂“消毒中”警示牌。

五、A、B干粉及A、B液,以及配液用水均要符合国家质控要求。

六、配液桶滤芯每周至少更换1次。

七、透析液分装容器应符合国家药典,国家/行业标准中对药用塑料容器的规定。透析液分装桶应在每次灌装前,用透析用水将容器内外冲洗干净,每周至少更换或消毒一次。

八、严格执行“核对”制度,A、B液配制时,需由两个人核对后,方可配制。

九、浓缩液配制后,应及时导入分装容器内,现配现用,浓缩B液应在配制后24小时内使用。

十、反渗水与A、B浓缩液在透析机内,按比例混合后,其成分及浓度需符合国家质控要求。每配制一批次,均应进行检测。

十一、每月对B浓缩液及透析液进行细菌培养监测。要求细菌数<200cfu/ml。每3个月对A、B浓缩液及透析液进行内毒素监测。要求内毒素<2EU/ml。血液净化室(中心)护理接诊制度

一、接诊医生对于第一次透析的患者或由其他中心转入的患者必须在治疗前进行乙肝、丙肝、梅毒及艾滋病感染的相关检测,接诊护士确认患者化验结果,依据化验结果安排至相应治疗区域。

二、接诊护士告知患者须遵守血液净化中心相关制度、患者须知,并签字;由医生和患者或家属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

三、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血液净化中心作息时间及医院环境,告知其主管医生、护理人员,讲解缴费方式及血液透析流程。

四、建立透析患者档案,确认患者身份,依据身份证登记相关信息及乙肝和丙肝等传染病情况、院外就诊信息(血管通路、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等)。

五、登记患者及家属有效联系方式、现家庭住址,并告知患者如有更改及时通知本中心。

血液净化室(中心)危重病人交接制度

一、危重患者(包括生活不能自理、卧床病人)应视病情,由医护人员或护工护送。

二、建立危重病人交接记录单,内容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情况、各种引流管及导管情况、有无外伤及手术伤口、输入液体及用药情况、输液部位有无液体外渗及红肿、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动静脉内瘘情况、深静脉导管情况等。

三、生命体征不稳定的危重患者由病房护士与血透室护士在床旁进行交接。

四、化验检查出现危急值的患者要进行化验检查结果的交接。

五、有特殊治疗及注意事项的要在交接记录单上记录清楚,并重点进行交接。

六、交接清楚后应由接、送病人双方在交接记录单上签字。血液净化室(中心)护士培训制度

一、对每年聘用的护理专业毕业生或调入护士应实施岗前培训,时间为3个月。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考核成绩纳入护理技术档案。

二、护理人员应进行继续医学教育,以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为主要培训内容。护士每年必须完成国家继续医学教育规定的学分。

三、护士长应针对本科专业特点,制定培训计划,组织护理人员专科理论及技术操作的培训、业务学习及护理查房,定期进行考试、考核,以提高专科护理水平,考试成绩纳入护理技术档案。

四、积极参加护理部定期组织的全院性业务学习,以更新知识、开拓思路。

间歇血液净化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 年1 月—2014 年1 月来院治疗的急性肾衰竭患者56 例, 入选标准:均经B超、血常规及肾功能检测确诊为急性肾衰竭, 符合人民卫生出版社7 版《内科学 》中关于急性肾衰竭的诊断标准[2];患者自愿参与该研究, 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均需接受血液透析治疗。 排除标准:有其他严重合并疾病者;有原发性或继发性痴呆者。 按治疗方法的不同, 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其中观察组28 例, 男18 例, 女10 例, 年龄50~78岁, 平均年龄 (58.5±3.4) 岁。 对照组28 例, 男16 例, 女12 例, 年龄51~76 岁, 平均年龄 (57.5±3.2) 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具有可比性,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所有患者血液透析前均给予高热量饮食、低钠、控制感染及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等常规治疗。

1.2.1 观察组行连续性血液透析治疗。 选择瑞典金宝公司生产的Prismaflex机器和型号为Prismafles M 150Set血液滤过器。 采取连续性血液透析治疗, 连续治疗7 d, 后改为隔天进行透析1 次, 操作方法:采取前置换方式, 置换成分为Cl-102.00 mmol/L、Na+130.00 mmol/L、K+2.0 mmol/LMg2 +0.50 mmol/L、Ca2 +1.5 mmol/L、HCO3 -35.00 mmol/L, 每小时置换流量1 200~2 000 ml, 血流量100~200 ml/min , 透析量为1 000~1 500 ml, 每天的透析时间为8~12 h, 置换液速度为2~3 L/h, 采取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 初次剂量为60~100 U/kg, 维持量为12~15 U/ (kg.h) 。

1.2.2 对照组行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 选择德国费森尤斯4008S血液滤过机和型号为LSL120 血液滤过器。采取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 操作方法:置换成分与观察组相同, 采取前置换方式, 每小时置换流量2 000 m L, 血流量180~200 m L/min , 透析量为2 000~3 000 m L, 隔天进行透析1 次, 透析4 次后, 2~3 次/周, 每次透析持续时间为4~5 h, 采取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3]。 两组患者均透析治疗2 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肌酐 (Scr) 、血尿素氮 (BUN) 水平变化, 并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 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 (±s) 来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Scr、BUN水平变化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Scr、BU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观察组的Scr、BUN水平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低血压发生次数、 心律失常发生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及血液净化方式不断更新,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血液透析治疗急性肾衰竭, 常见的类型为连续性血液透析、间歇性血液透析。 其中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是临床上应用较早的治疗手段, 属于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 可降低急性肾衰竭的病死率, 但该方法但对重症急性肾衰竭的死亡率控制效果不佳。分析其原因, 虽然该方法可清除过多水分和毒素, 但清除水分子和小分子物质速度过快, 且在治疗上有间隙性, 容易引起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导致低血压、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也会导致各脏器血流灌注障碍, 随着再灌注的出现, 易导致体内自由基水平提高, 进一步加重机体不良反应的发生, 从而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4,5]。 鉴于传统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存在的局限性, 有关学者提出了连续性血液透析治疗, 其是在传统透析技术基础上进行深化与改良的一种新型血液透析技术, 是一种以缓慢的透析液流速, 通过对流和弥散, 进行溶质交换和清除水分子的血液净化。 其置换液量大、且透析持续时间较长, 可有效清除血液中的有毒小分子。 与间歇性血液透析相比, 连续性血液透析是一个缓慢及连续的过程, 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平衡及血浆再补充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稳定, 可有效清除过多水分和毒素, 更加符合人体生理状况[6]。与此同时, 能更好地保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可减少低血压、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7]。

有研究表明, 采取连续性血液透析和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急性肾衰竭均可改善患者的Scr、BUN水平, 而连续性血液透析的有毒小分子清除率较间歇透析高。 经分析研究, 结果显示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Scr、BU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观察组的Scr水平、BUN水平分别为 (345.13±43.52) umol/L、 (20.14±4.12) mmol/L, 优于对照组的 (435.68±61.24) umol/L、 (28.38±6.35) mmol/L。 表明连续性血液透析治疗急性肾衰竭在改善血肌酐、血尿素氮方面较间歇性血液透析更具有优势, 与文献报道一致[8]。 从并发症发生情况来看, 观察组的低血压发生次数、 心律失常发生次数较对照组低 (P<0.05) 。由此说明连续性血液透析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 急性肾衰竭采取连续性血液透析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 改善患者的症状,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永胜, 高红宇, 于丹, 等.持续性与间歇性血液净化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急性肾衰竭的疗效比较[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0, 16 (3) :139-142.

[2]宋纲, 刘丽娟.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与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重症急性肾衰的对照研究[J].四川医学, 2013, 34 (4) :555-556.

[3]祝亮.采用连续性肾脏替代与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重症急性肾衰竭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 13 (6) :476-478.

[4]郭风玲, 陈磊, 周瑾, 等.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与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伴急性肾衰竭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疗效的Meta分析[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14, 48 (1) :77-84.

[5]吴建祥.连续性和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肾衰竭的临床疗效[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3, 21 (2) :215-216.

[6]王蕾.连续性血液净化在感染性休克致急性肾功能衰竭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 2012, 32 (12) :70-71.

[7]张汀, 陈孟华.持续缓慢低效血液透析治疗急性肾衰竭的研究进展[J].中国血液净化, 2011, 10 (6) :296-297.

血液净化用水处理系统原理 篇4

1 前处理系统

1) 加压系统。加压系统是水处理系统的动力来源, 通常情况下水源压力为0.1~0.2MPa, 属于压力较低的水源。在反渗透机开始运转后, 在多级高压泵的作用下通常会导致反渗透机发生水低压报警, 严重影响反渗透系统的工作。所以在前处理系统中增加水箱和增压泵来保证持续供给足够压力的水, 同时水箱还能够预先沉淀水中固有的大颗粒泥沙, 降低水处理系统的压力, 提高水处理系统的工作效率[2]。

2) 砂滤系统。砂滤系统的主要作用是消除水中的各种悬浮颗粒、藻类和泥沙等, 系统主要包括缸体和填料, 这里的填料为石英砂。在砂滤系统工作中, 透析用水会通过石英砂填料层, 以完成第一次过滤, 在此之后从缸底的防漏网罩通过后再经中心管流出缸体, 进入下一部处理系统。在使用过一定期限之后, 填料层会沉淀一定数量的泥沙、杂质及藻类悬浮物, 而这些沉淀物会严重影响砂滤系统的过滤效果, 这就需要定期对填料进行反向冲洗, 以保证砂滤系统的正常运转。在反向冲洗过程中, 水流方向是与过滤工作时相反的, 水由中心管流入缸底, 进而对石英砂填料完成冲洗, 最后废水由废水口排除, 通过反向冲洗, 将砂滤系统冲洗干净, 保证砂滤系统的最佳过滤状态。

3) 碳滤系统。碳滤系统与砂滤系统一样由缸体和填料组成, 区别则是填料的种类有所不同, 在碳滤系统中的填料为活性炭。碳滤系统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消除水中的有机物和游离氯。游离氯对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透析膜具有极大的损害作用, 有效的消除水中的游离氯能够对透析膜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延长透析膜的使用寿命[3]。与砂滤系统一样, 在使用一定期限后需要对碳滤系统进行反向冲洗, 从而释放活性炭所吸附的游离氯和有机物, 以保证碳滤系统的最佳工作状态。其反向冲洗工作的原理和方法与砂滤系统相同。

4) 软化系统。水软化系统的主要作用是消除水中的钙镁离子以降低水的硬度, 使水满足反渗透机所需要的硬度要求。水软化系统主要包括缸体、填料和盐缸三个部分, 其中填料为树脂。目前较常用的树脂填料为强酸性钠离子阳离子树脂, 通过发生钠离子和钙镁离子的交换反应以完成水的软化, 反应公式如下:

通过以上反应, 能够将水中大部分的钙镁离子消除, 从而达到降低水质硬度的要求。与碳滤系统和砂滤系统一样, 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 树脂中的钙镁离子将达到饱和, 从而严重影响水软化系统的作用, 不能将通过的水进行软化, 这时需要对树脂进行反向反应达到再生的目的, 其方法就是使用定量的饱和盐水通过水软化系统, 使其发生逆反应, 置换出树脂中的钙镁离子, 这样就能够恢复树脂的软化水质作用。

2 反渗透主机和消毒装置

1) 反渗透主机。反渗透主机的作用与过滤装置有所不同, 它主要是为了去除水中的盐和残留的有机物。反渗透主机包括两个部分, 精密过滤器和反渗透膜。经过前处理系统处理后的水在经过精密过滤器时进行最后一次处理, 进一步消除水中的细小颗粒, 再通过反渗透膜组件, 在反渗透膜的一定压力作用下把水分离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为淡水 (即反渗水) , 另一部分为浓缩水。全部的反渗水在汇集后以备透析使用。反渗透膜同样需要定期清洗其表面残留的沉积物并消毒, 同时也要清洗精密过滤器的过滤核心, 通过清洗和消毒能够有效延长反渗透膜和过滤核心的使用寿命。由于反渗透膜和过滤核心的造价较高, 所以在使用和清洗中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一旦清洗后仍不能符合使用标准, 应及时更换反渗透膜和过滤核心。

2) 消毒装置。消毒装置包括热消毒循环系统和化学消毒循环系统。合理的加热温度能够保证热水循环并对供水管路和反渗膜进行有效消毒。同时实时显示监测温度, 根据临床要求设置合理消毒时间, 一般采用每星期1次热消毒每次2个小时。

3 水处理系统的保养原理及水质监控

1) 保养原理。水处理系统的砂虑、活性炭、树脂及反渗透膜应根据当地水质及厂家要求进行清洗、再生和更换。同时应做好保养记录。石英砂应根据水的用量每周反洗1~2次, 一般以1年为更换周期;活性炭的反洗周期同样为1~2次, 一般以1年为更换周期;树脂的再生周期一般为2天, 更换周期为1~2年;反渗透膜清洗周期为1周1次, 一般每2~3年更换1次;过滤核心清洗周期为1周1次, 一般更换周期为1年。

2) 水质监控。纯水的p H值应保证在5~7为正常范围, 同时细菌培养保证每月1次, 细菌数要求为<200cfu/ml, 采样位置为输出管路末端;游离氯及水硬度检测每周1次, 化学污染物每年测定1次, 标准参考为2008年美国AAMl;内毒素检测至少每3个月1次, 细菌数要求<200cfu/ml, 内毒素<2Eμ/ml;采样部位同样为管路末端, 每台透析机每年至少检测1次。

4 结语

系统效能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而降低, 细菌会污染反渗透膜及管道, 污染物超标会影响患者健康, 对系统本身的损坏也需要高昂的费用进行维护, 故需要了解水处理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维护措施。质量管理包括了水系统的监测与维护, 监测可以在水质发生变化前发现问题, 维护可以预防系统的变化及处理无法预测的事件。每个透析单位应该有水处理系统各组成部件的持续监测与维护的标准及内容, 而且主要负责人必须清楚了解, 所有监测与维护内容必须记录备档以作为系统功效的记录, 并作为评估问题发生时的依据。水处理系统的质量及可靠性是关系产水指标能否达到透析用水标准的关键, 了解其工作流程、原理并做好维护保养是非常重要的。

摘要:由于血液净化 (透析) 在临床中广泛用于治疗肾功能衰竭, 透析的治疗效果也越来越重要。透析用水的质量直接决定了透析效果及透析后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 而水处理系统的正常与稳定是保障透析用水质量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血液净化中心水处理系统的原理, 包括水处理系统的前处理系统和反渗主机, 以提高水处理系统的稳定性, 保证血液透析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透析用水,水处理系统,原理

参考文献

[1]余华良.水处理系统的结构, 原理及对血透用水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疗设备, 2009.

[2]史家玲.浅析血液透析水处理过程的安全管理[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间歇血液净化 篇5

资料与方法

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重症急性肾衰的患者50例,随机分成CRRT组和IHD组各25例,其中CRRT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43.2±15.5)岁,病因:肾实质性疾病10例,慢性肾衰合并严重感染5例,肝肾综合征1例,流行性出血热1例,肾移植术后3例,感染性休克1例,药物中毒1例,外伤1例,产后DIC 1例,急性胰腺炎1例。IHD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44.6±15.2)岁,病因:肾实质性疾病11例,慢性肾衰合并严重感染6例,肝肾综合征1例,流行性出血热1例,肾移植术后2例,感染性休克1例,药物中毒1例,外伤1例,急性胰腺炎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方法:CRRT组:于患者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建立血管通路,低分子肝素抗凝,首剂0.3~0.5 mg/kg,追加2~10 mg/h[1],血流量设置250 m L/min,白天治疗10~12 h,出血患者采用无肝素抗凝。IHD组:使用碳酸氢盐为患者建立循环通路,血流量保持在150~350 m L/min,透析3次/周,4.5~5 h/次[2]。低分子抗凝,出血患者采用无肝素抗凝。

统计学方法:对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血BUN、Ccr、Scr比较:两组治疗前血BUN、Ccr、S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CRRT组BUN、Scr明显降低,Ccr明显升高,与IH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重症急性肾衰治疗1年内的存活率比较:CRRT组存活23例,存活率92.0%,死亡2例,死亡率8.0%。IHD组存活18例,存活率72.0%,死亡7例,死亡率1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重症急性肾衰是指患者肾小球滤过率突然下降引起的体内电解质、水、酸碱失衡以及氮质废物在体内储留所导致的各系统严重并发症,为肾内科常见危重症之一[3],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CRRT与IHD治疗均为临床治疗重症急性肾衰患者的常用方法。祝亮经临床研究发现,IHD治疗重症急性肾衰患者虽然可以快速缓解患者机体痛苦,但治疗过程中易清除患者血液中的溶质与水分,增加患者发生低血压的概率,加重对患者脏器的损伤,远期治疗效果欠佳。而CRRT治疗危重症肾衰患者的远期存活率可达80%以上。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血BUN、Ccr、S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CRRT组BUN、Scr明显降低,Ccr明显升高,与IH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RT治疗组存活23例,存活率92.0%,死亡2例,死亡率8.0%,IHD组存活18例,存活率为72.0%,死亡7例,死亡率1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CRRT治疗效果优于IHD的治疗效果,CRRT是治疗重症急性肾衰的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祝亮.采用连续性肾脏替代与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重症急性肾衰竭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6):476-478.

[2]李永胜,高红宇,于丹,等.持续性与间歇性血液净化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急性肾衰竭的疗效比较[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0,16(3):139-142.

血液净化设备质量控制探讨 篇6

关键词:血液透析机,质量控制,透析机检测仪

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工作是一种运用科学管理、临床医学和医学工程技术,确保医疗卫生装备应用质量安全的一项系统工程[1]。其目的是保证临床医疗工作中使用的医疗设备符合行业规定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要求,随时处于安全有效的工作状态,为临床医疗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然而医疗设备进入医院后,质量控制仍然存在很多薄弱的环节,除了我们熟悉的大型医疗设备(磁共振、CT、 彩超等)外,还有许多设备(血透机、呼吸机、高频电刀等) 并未列入质量控制强检目录,对于这些直接用于治疗的设备,应该对其管理加以重视。在扩大质量控制检测范围的同时,应该对被检设备,进行有效地分类,让那些“高危” 设备得到更好地管理,让质控工作更加有价值。

本文仅以我院血液透析机的质量控制为例,对相关问题做若干探讨。

1 质量控制检测

1.1质量控制检测方案

我院共有3种品牌型号的血透机80余台,服役5年以下的占35%,5~ 10年的占49%,10年以上的占16%。 2012年医院配置了瑞典奥利科公司生产的NIBP HDM97和美国FLUKE公司生产的MESA 90XL型血液透析机质量检测仪,开始对血透机进行定期的质控检测,主要进行以下3个方面的检测 :

1.1.1性能质量参数检测

(1)透析液温度监控。透析液的温度示值范围在35~37 ℃,最大允许误差为 ±0.5℃ ;超温报警,应有高低限温度声光报警器,报警动作误差为 ±0.5℃。

(2)透析液电导率。电导率的示值误差范围在13.5~14.5 m S/cm,最大允许误差为 ±0.3 m S/cm ;当电导率超过预置值 ±5% 时,应发出声光报警。

(3)静脉压示值误差。检测范围在 -50~200 mm Hg,最大允许误差为 ±10 mm Hg。

(4)动脉压示值误差。检测范围在 -200~200 mm Hg, 最大允许误差为 ±10 mm Hg。

(5)压力报警。静脉压与动脉压监控应有高低限压力声光报警,报警动作误差为 ±10 mm Hg(±1.3 k Pa)。

(6)透析液p H值示值误差。检测范围在7.1~7.5 p H, 最大允许误差为 ±0.2 p H。

(7)肝素泵注入流量的设置误差。该项检测须使用输液泵质量检测仪(我院使用FLUKE IDA 4 PLUS)进行检测, 检测范围在1~10 m L/h,最大允许误差为 ±0.2 m L/h或读数的 ±5%,二者取绝对值较大者。考虑流量检测需要稳定时间较长,检测1、5、10 m L/h这3个点即可。

1.1.2电气安全检测标准

检测应符合国家标准《GB 9706.1-2007医用电气设备第一部分 :安全通用要求》; 军队卫生装备质量检测技术规范《医疗设备通用电气安全质量检测技术规范》[2]。

1.1.3外观检测

主要检测设备的完整性,有无机械破损及电池等附件的主观检查。

2 质量控制检测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我院对70台三种不同厂家的血透机进行了检测,其中2台肝素泵注入流量检测异常 ;1台电导率声光报警功能失灵 ;2台电气安全检测,外壳对地漏电流> 100 μA,经过检查发现机器因长期使用,电源部分电容出现明显漏液现象,通过维修更换后重新检测,均恢复正常;外观检查发现, 有1台触摸屏型机器,部分触摸屏按键功能失灵,经过分析,是操作员佩戴手套进行触摸屏操作时,由于手套上有酒精等药液,长期使用出现腐蚀老化现象,经维修恢复正常; 10台设备内部电池完全失效,主要为5年以上设备从未更换电池。

在检测中我们发现所有GAMBRO AK95型透析机,均能按照血液净化设备的质量控制检测技术规范中的方法进行超温报警检测[3];Fresenius 4008S型和B|BRAUN Dialog+ 型透析机则无法实施该项检测,由于这两种型号的机器不允许将透析液温度设置于报警范围内,如报警上限温度为39℃,机器则不允许设置温度为39.1℃。鉴于此,只能通过修改报警限的方式来实施该项检测,比如在透析液温度为38.1℃时,修改报警上限至38℃看是否报警。

在进行电导率检测时,大多数透析机电导率报警下限为13 m S/cm,如将电导率设为13 m S/cm以下时,机器发生报警动作,透析液进入旁路,检测模块中透析液断流,无法继续检测。因此,我们在检测该项目时采用的方法是改变报警上下限,而不是改变电导率设置值,比如当前电导率设为13.5 m S/cm,检测仪实测为13.6 m S/cm,这时把电导率从13 m S/cm缓慢上调报警下限,直至报警动作发生, 记录此时测量值为实际报警值,此时的下限值则为设定值。

在流量300、500、800 m L/min检测中,问题主要在800 m L/min的检测中,特别是老型机器的检测,由于机器长期使用流量泵磨损严重,在高流量检测中一般很难达到要求。因此,针对此问题我们在进行该项目检测前,通常先对被检仪器进行流量校准,事实证明,经校准后仪器的检测合格率明显提高[4]。

由于我院Fresenius品牌的血透机占多数,而该型号的机器,静脉压和动脉压的显示值是以光标的形式进行读取的,在压力检测过程中,对于压力值的读取误差相对较高。 因此,在该项目检测中应排除各种因素,尽量减小误差, 必要时可进行重复多次测量后取平均值[5]。

在使用检测仪器进行检测时还应注意透析机的型号,不同品牌的透析机采用的是不同的电导温度修正系数(表1)。 由于典型的透析温度为37℃,电导率温度补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不同的电导温度修正系数其测量结果具有较大误差(表2)。为了保证测量电导率的测量精度,必须选择正确的温度电导修正系数。

由于我院血液净化中心有普通病房与阳性病房,因此在质控检测中可以将两套检测设备区分使用,尽可能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另外质控设备在检测结束后应及时对透析液流经的通路进行冲洗,避免因长期使用出现结晶、堵塞和传感器失灵等问题[6]。

血液净化设备需检测的主要物理参数 :温度、压力、 电导率、p H值、流量等。技术规范中血液净化设备参数检测的方法侧重于基础测量,检测步骤繁琐,时间长的问题, 还需要进一步的补充完善。

3 结语

间歇血液净化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血液透析中心MHD患者中透析龄超过5个月的RIS患者18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在9例治疗组患者中, 男性4例, 女性5例, 年龄为30~76岁, 平均44岁, 病程为1年3个月~8年, 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7例, 糖尿病肾病1例, 高血压肾损害1例;在9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性3例, 女性6例, 年龄为27~81岁, 平均45岁, 病程为6个月~6年10个月, 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6例, 糖尿病肾病1例, 高血压肾损害1例, Ig A肾病1例。患者一般资料相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本透析中心患者均使用Fresenius4008透析机, F6透析器, 膜面积1.3 m2, 血流量200~250 ml/min, 碳酸氢盐透析液, 透析液流量500 ml。每周3次血液透析, 每次透析时间4 h。常规应用降压药、促红细胞生成素、铁剂等药物。治疗组于血液透析同时给予间歇加压装置双下肢交替使用, 每次4 h, 每周3次;对照组不使用间歇加压装置。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指标比较见表1, 结果显示治疗组RLS评分在治疗前后及两组治疗后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早在1672年, 英国医生Thomas Willis首次描述了不安腿综合症 (restlesslegs Syndrome, RLS) , 该病又称为Ekbom综合征, 该病危害严重, 国外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其患病率为正常总人口的1%~10%, RL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 目前认为可能与遗传因素、局部缺血、中枢多巴胺功能异常、代谢与营养障碍等有关。尿毒症MHD患者中RLS的发生可能与体内大、中分子毒素潴留有关。各种代谢产物的聚集, 导致血液循环障碍, 引起下肢各种不适, 腿部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 改善症状[2]。本透析中心采用间歇加压装置, 通过对肢体反复加压后再回压, 产生类似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作用, 不仅促进下肢局部的血液和淋巴液循环, 而且还能取得充分按摩效果, 并且可以通过使血管内皮细胞产生一氧化氮发挥舒张血管的作用, 另外, 还可以通过对肢体周期性的机械挤压, 引起血管内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从而改善血管内血粘环境, 改善组织局部血供, 达到减轻症状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 在治疗期间, 同时应纠正患者的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及贫血, 及时纠正微炎症状态, 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尿毒症性不安腿综合征病因复杂, 治疗困难, 本透析中心应用间歇加压装置, 安全有效, 它无药物的不良反应, 而且经济、方便, 易于被患者接受, 同时临床上给予心理护理、药物治疗, 争取家庭、社会的配合支持, 一般都能减轻患者症状, 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通过观察间歇充气加压疗法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 (MHD) 患者不安腿综合征 (RLS) 评分的变化, 探讨间歇充气加压疗法治疗MHD患者不安腿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选择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透析龄超过5个月的MHD患者, 经问卷调查确诊RLS, 诊断采用RLS国际研究小组制定的标准并进行评分, 以10分、20分、30分作为界限将严重程度分为轻微、中度、严重和非常严重进行分析, 确诊RLS1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9例, 对照组9例, 治疗组给予间歇加压装置双下肢交替使用, 每次4 h, 每周3次;对照组不用间歇加压装置。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个月RLS评分变化。结果 治疗组RLS评分在治疗前后及两组治疗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间歇充气加压疗法对治疗RLS取得一定的疗效。

关键词:间歇充气加压疗法,不安腿综合征,血液透析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80.

血液净化专科护士培训方法初探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培训对象

1.1.1 对象选择:1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执业证书, 并对证书进行执业注册的护士;2热爱本职工作, 有献身精神, 工作责任心强, 刻苦钻研业务, 具有良好医德修养;3具备本专业较强的临床观察、评估和处理能力, 有一定专科理论知识和专科操作技能。

1.1.2一般资料:本次参加贵州省血液净化专科护士培训的学员45名。年龄:22~42岁。工作年限:1.5~20年。从事血液透析工作年限:0.5~8年。学历:本科:22名, 大专20名, 中专3名。职称:主管护师:9名, 护师:20名, 护士:16名。

1.2 方法:在护士长的统一部署下, 挑选一名获得全国血液净化专科护士证书的护士担任班主任, 并为每位学员安排临床实践带教老师。

1.2.1 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根据血液净化专科护士需要具备的专科理论和操作技能, 对学员进行专科理论培训、 临床实践培训、专科理论小讲课, 培训内容包括血液透析技术及护理、腹膜透析技术及护理、连续性血液净化及护理、常见血液净化技术标准护理操作程序、 血液净化中心的护理管理五个大项80 个内容。 采用全脱产培训方式, 培训时间3 个月, 其中, 第一个月为理论知识培训, 第2~3 个月为临床实践培训及专科理论小讲课。 临床实践培训前填写《 临床实践意向表》 , 根据学员个人意愿及临床实践基地情况分配学员至5 个临床实践基地, 完成临床实践内容。

1.2.1.1 专科理论培训: 1课程设置: 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文艳秋主编的《 实用血液净化护理培训教程》 为授课教材, 同时增加了专科护理发展现状与进展、血透护士行为规范、我国专科护士的管理与发展、如何撰写护理科研论文等讲座。 2师资条件:由肾脏病专科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血液净化中心获得国家级及省级血液专科护士证书的护理人员, 肾内科和腹膜透析中心主管护师以上人员担任授课老师。 并邀请院内相关专家及省内护理及血液净化方面的知名专家授课。 3培训方式:共146 个学时, 其中上大课学时142 个, 考核4 个学时, 将理论知识由浅及深, 统一进行学员集中培训授课, 在授课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并提供相应学习资源, 让学员快速掌握所学知识并完成理论考试。

1.2.1.2 临床实践培训:1课程设置: 将临床实践分为两部分, 血液透析中心和腹膜透析中心。 实践内容包括: 透析器及管路预冲操作程序、血液透析治疗引 ( 回) 血程序、血液灌流操作程序、血液灌流与血液透析串联操作程序、免疫吸附操作程序、内瘘穿刺操作、长期留置导管上下机操作程序、血液滤过治疗操作、CRRT操作程序等。 2师资条件:选拔职业素养高、理论知识全面、操作技能水平高的护理人员担任临床实践带教老师。 3培训方式:共360 个学时, 采用一对一临床实践带教和集中统一培训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一对一临床实践带教, 即一名带教老师负责带教一名学员, 根据培训手册内容, 逐项进行带教, 并进行评估。 集中统一培训, 即安排专门课时, 由专门的操作技能老师教授各项操作程序, 纠正各临床实践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1.2.1.3 专科内容小讲课: 每周二、 三、 四安排获得血液净化专科护士证书的人员及工程师, 针对设备维护、院感相关知识、水处理系统以及血液净化方面的新技术、新项目, 为学员授课。

1.2.2 考核方法:考核成绩采用百分制计分, 取带教老师评分、统一命题结业考试成绩、结业操作考试三项考核的平均成绩, 并于毕业前完成毕业论文一篇, 并制作成ppt。

1.2.2.1 带教老师评分:根据学员在基地实践期间, 工作表现、专业学习、组织纪律、综合能力等进行综合评定, 实践结束由带教老师进行考核, 填写《 临床实践考核成绩表》 , 算出临床实践考核平均分, 书写评语。

1.2.2.2 统一命题结业考试成绩: 由班主任, 针对理论授课内容统一命题, 进行结业考试, 实行百分制;结业操作考试成绩:统一一项操作内容, 根据操作流程制定规范化操作评分标准, 采取百分制, 由班主任担任主考老师, 学员以抽签的方式进行有序考试。

1.2.2.3 毕业前要求完成一篇血液净化方面的毕业论文, 并制作成ppt, 由班主任及专业老师, 仔细查阅后, 选出两篇优秀论文。

2 教学反馈

阶段性召开临床实践学员意见反馈会, 毕业前对每位学员发放《 贵州省血液净化专科护士临床教学基地教学质量反馈表》, 并如实、客观填写。 由护士长和班主任定期对各实习基地学员学习实践情况及基地教学情况进行巡查。

3 结果

45 名学员均在培训时间内按要求完成全部培训内容, 理论考试平均成绩83.77 分, 操作考试平均成绩94.95 分, 全部学员均顺利通过统一结业考试, 取得贵州省血液净化专科护士证书。

4 讨论

4.1 培训方法对于血液净化护士的培养方面, 最传统的方式是师傅带徒弟, 没有统一的培训机构, 无法保证培训质量, 开展血液净化专科护士培训班可以起到以点带面, 全面覆盖的作用。多元化的培训方式是培养专科护士的有效途径。 因此, 血液净化专科护士培训班的开展和规范迫在眉睫。

4.2 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系统、全面、规范的教材是培养专科护士的关键, 教材也可以作为日常工作的工具书。 我基地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 文艳秋主编的《 实用血液净化护理培训教程》 为教学大纲, 教材立足于对各类血液净化技术的基本原理、临床应用模式、护理实施的操作指引的介绍, 特别注重了护理要点的提炼。 教程包含了血液透析技术及护理、腹膜透析技术及护理、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及护理、血液净化中心的护理管理以及常见血液净化技术标准护理操作程序等全面的护理培训内容。在操作安全、患者指导、新理论及新技术等应用方面提供了使每一个专业护士在实际工作中都能遵循的原则内容, 是一部全面、系统的血液净化专科护士培训教材。 但随着血液净化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 血液净化护理的内容也不断更新, 我基地在文艳秋教材基础上并参考孔繁莹等人的 《 血液净化专科护士应具备专业知识的调查研究》 和李亚洁等人的 《 肾脏临床护理专家的培养》[4,5], 增加了有关肾脏的解剖、生理及病理的内容, 使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实用, 为培养合格的血液净化专科护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培训旨在培养直接的临床实践能力、专科护理科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指导和教育的能力、提供咨询的能力、领导与创新的能力等综合能力, 针对以上能力的培养, 本科的培训内容和课程设置上还存在问题, 应增设或加大护理管理、 健康教育、情景模拟等内容。

4.3 反馈评价机制护理工作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服务性极强的应用科学。 为了适应现代护理模式和护理教育改革的需要, 就必须培养一批工作能力较强的实用型护士。 而临床教学质量的高低是通过教学反馈与评价指导来衡量的。 多年来, 只注重对“ 学”的评价, 而忽视对“ 教”的反馈分析, 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查阅李继平等人的《 临床护理教学情况调查分析》 、马晓军的《 临床护理学多样式教学法》 和Boelen C的《 医学教育质量的评价》 基础上[6~8], 结合我基地教学的实际情况, 编制了《 血液净化专科护士临床教学基地教学质量反馈表》 , 此表调查内容包括血透室内教学氛围浓郁、带教老师教学意识强、带教老师带教能力强、带教老师专业技术过硬、有完善适用的带教计划、血透室内仪器设备齐备利于学习、 培训课程中的理论问题能在血透室内得到应有用、培训课程中的技术操作能在血透室内得到实践、您认为此血透室是否符合教学基地要求9 项内容, 分值从0~10分, 由差到好。 同时编制了《 贵州省第三届血液净化专科护士培训班教学评估反馈表》 , 包括您认为培训课程安排是否合理 ( 若不合理请举例) 、 您认为培训课程还应增加哪些方面的知识、授课老师讲解专科理论知识是否到位, 您最满意的授课老师、您认为专科护士培训形式是否对专业知识的普及有所帮助、 您对基地工作是否满意6 个项目, 评价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层次。 总之, 必须制定双向反馈考核机制, 每周开展师生双向反馈会, 师生分开进行, 改进教学模式, 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4.4 师资力量由于历史原因, 我国护理领域高学历人才严重不足, 高年资人员缺乏规范性培训。 因此我们需要对带教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学习和规范化培养, 以提高临床教学老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 从而保证教学质量。血液净化专科护士的培训过程, 不仅是学员的一次学习过程, 同时也是教学老师的一次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带教思想、带教业务、带教作风, 不仅帮助和促进学员学习工作取得了进步, 其自身素质修养与教学管理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通过此次培训, 提高了血液净化护士的专科理论知识和技能, 提高了全省血液净化专科护士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激发了专科护士的学习热情, 促进了血液专科护理事业的发展。 我国专科护士的教育刚刚起步, 在经过严格资质认证后的医院建立专科护士培训基地进行培养可能更适合我国国情。 重视和发展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有助于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增强血液净化护理专业的竞争力, 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促进专科护理事业的发展, 同时为培训其他学科的专科护士提供依据。

摘要:总结了对血液净化专科护士进行系统培训, 及在临床实践培训中取得的良好效果, 认为多元化的培训方式, 系统、全面、规范的教材, 完善的反馈评价机制, 良好的师资力量是血液净化专科护士培训的关键。

关键词:血液净化专科护士培训方法

参考文献

[1]冯金元.血液净化专科护士规范化培训体会[J].当代护士, 2010, 3:97-98.

[2]王晨.血液净化专科护士培训的实践[J].护理学杂志, 2012, 1:64-65.

[3]马艳娟, 黄莺, 莫玲玲, 等.核心能力教学模式在血液净化专科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 2014, 4:162-163.

[4]孔繁莹, 李秋洁, 吕东梅, 等.血液净化专科护士应具备专业知识的调查研究[J].护理学杂志, 2007, 22 (1) :1-4.

[5]李亚洁, 张立颖, 王秀岚.肾脏临床护理专家的培养[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6) :434-436.

[6]李继坪, 宋锦平, 成冀娟.临床护理教学情况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1998, 33 (3) :159-161.

[7]马晓军.临床护理学多样式教学法[J].护士进修杂志.1998, 13 (7) :423.

上一篇:网络评论的语言特点下一篇:分组任务驱动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