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治疗(精选12篇)
间歇治疗 篇1
脊髓损伤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患者出现此种情况, 此类患者往往病情较为严重, 是脊柱损伤后的并发症之一, 患者一般会出现肢体严重功能障碍如瘫痪[1]。此种病症一旦发生, 会对患者造成严重心理阴影及伤害, 对家庭而言, 是非常大的经济压力, 如何通过临床治疗手段及其他训练措施, 帮助患者更好的生存是目前临床治疗目标之一[2,3]。本文研究针对脊髓损伤导致截瘫患者实施间歇导尿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48例脊髓损伤导致截瘫患者。所有患者均由CT检查确诊, 患者膀胱功能为无反射性[4]。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中男14例, 女10例;年龄26~72岁之间;损伤原因包括:意外车祸导致12例、高处跌落伤12例;胸椎损伤10例、腰椎损伤14例。观察组男16例, 女8例;年龄30~68岁;损伤原因包括:意外车祸导致10例、高处跌落伤14例;胸椎损伤11例, 腰椎损伤1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一般脊髓损伤后截瘫护理措施, 对家属做好护理工作指导, 院内护理人员为患者做好身体清洁工作, 为其垫成人尿垫, 及时查看大小便情况, 做好皮肤清洁工作, 对患者做好心理护理, 尽量安抚其自卑心理, 对其进行疾病知识宣教;进行常规膀胱功能训练, 做好用药指导, 注意及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 防止压疮发生。观察组进行间歇导尿配合。包括: (1) 与患者先行自我介绍, 减小距离感, 态度良好, 尊重患者, 行其他基本治疗措施, 告知患者行间歇导尿的目的及大概流程, 使患者主动配合。告知患者治疗期间饮水量控制, 告知其在进行间歇导尿护理期间, 指导其每日应摄入水分在2000ml以下, 告知家属分时间段均匀摄水, 避免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内大量饮水, 避免膀胱短时间内过度充盈[5]。 (2) 护理人员为患者制定饮水计划, 将白天划分为3个阶段, 每个阶段饮水量制定目标为400ml;可以将早晨、午间及晚间三个时间段的时间再各自划分, 包括早上8点、上午10点, 中午12点、下午2点及4点及晚8点等时间内分别保持饮水量在200ml, 当晚上8点以后一直到次日早上6点期间内, 不再饮水。 (3) 正式为患者进行间歇性导尿法训练, 包括:每日间隔4~6h即为患者进行导尿, 以保证膀胱内有一定的残余尿液, 膀胱内容量大概小于500ml, 同时加以限制饮水量, 如果患者在一段时间内导尿后其自身膀胱内残余尿液均保持在100ml以内时, 护理人员即可停止为患者进行导尿[6]。 (4) 为患者进行导尿时需要间隔时间, 一般情况下每隔4~6小时进行一次, 每日总导尿次数控制在6次以内, 当观察发现患者尿量较多时, 应嘱咐其控制饮水量。当患者出现前一次与下一次导尿期间, 患者可以自行排尿, 量大概在100ml左右、膀胱内剩余尿量小于300ml, 这种情况下应为患者每隔6h导尿一次。当两次导尿之间患者可以自行排尿达到大于200ml时, 剩余尿量小于200ml时, 可将导尿间隔时间再次延长, 改为每8h进行一次;间歇导尿期间注意观察患者排尿情况, 当患者每次导尿后, 膀胱剩余尿量低于100ml时, 即可停止训练。对有适应指针而需要接受长期间歇性导尿训练的患者, 向其耐心讲解, 指导患者家属掌握间歇导尿的护理及训练重点, 告知患者出院后还应及时来院复查[7]。 (5) 注意观察患者膀胱内残余尿量, 判断残余尿量的要点为在进行测量前让患者饮水保持在300~500ml之间, 用手触摸皮肤, 当发觉患者膀胱充盈后帮助患者取坐位, 采取相关措施后, 嘱咐患者自行排尿, 准确记录量, 当结束自行排尿过程后, 及时为患者进行导尿, 此时得出的数据即为残余尿量。 (6) 同时需要注意为患者进行其他辅助训练措施, 包括指导患者进行逼尿肌用力, 做排便状;最后进行盆底肌肉收缩训练。 (7) 告知患者应做好各项基础检查, 如每周进行尿常规检查, 做一次细菌培养, 及时观察有无出现感染情况, 及早使用药物进行控制[8]。 (8) 对患者做好心理护理工作, 由于病情危重且导致机体残疾, 患者会出现各种不良心理, 此时护理人员则需要与患者进行深入交流, 告知其疾病通过早期康复训练及治疗, 后期可能会对疾病带来积极影响, 提高患者配合度。
1.3 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出现感染情况、3个月内可以自主排尿情况及生存质量评分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感染情况、自主排尿情况比较
对照组出现感染情况为9例 (37.5%) 、3个月内可以自主排尿的患者例数为5例 (20.83%) ;观察组出现感染情况3例 (12.5%) 、3个月内可以自主排尿的患者为13例 (54.17%)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对照组生存质量评分显著低于观察组,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脊髓损伤后造成截瘫的患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及康复训练, 病情严重者甚至会导致其死亡, 且此种情况会出现其他并发症可能性较大。因此针对脊髓损伤后的患者, 临床治疗及护理工作应做好病情控制、早期针对并发症给予预防, 进行早期康复训练, 加以防治, 给予患者良好的康复治疗, 会对患者生存质量带来正面积极的影响, 帮助其提高病情恢复情况, 部分患者接受早期护理干预及康复治疗后, 病情恢复较好[9]。
有学者研究得出[10], 针对我院收治的脊髓损伤后出现截瘫的患者, 对其进行早期间歇性导尿训练, 患者膀胱功能康复效果较好, 且生存质量评分较高。本文得出观察组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及护理后, 其泌尿系统出现感染情况较少, 其康复效果较好。对照组生存质量评分较低, 后组较高。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 对患者进行一般宣教及其他护理措施, 患者生存质量评分较低, 且康复效果一般。观察组进行早期膀胱功能训练、间歇导尿及其他康复训练措施干预, 与患者做好病情宣教, 提高其疾病认知能力, 与患者做好沟通, 对为其制定一系列康复计划, 与患者保持沟通, 患者康复效果较高且生存质量情况较好。与上述结论相符。
综上所述, 针对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脊髓损伤导致截瘫患者而言, 对其进行早期间歇导尿训练及其他康复指导工作, 与患者进行积极沟通, 告知其训练目的及流程, 取得患者的理解与支持。为患者制定每日饮水及训练计划, 注意观察患者恢复情况, 及时调整治疗计划, 观察是否出现其他并发症情况, 早期进行药物干预措施, 帮助患者提高康复效果及提高其生存质量。
摘要: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48例脊髓损伤导致截瘫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积极进行间歇导尿护理措施, 对照组实施一般护理, 对比两组膀胱功能康复情况。对照组中出现感染情况为9例 (37.5%) 、训练后3个月内可以自主排尿的患者例数为5例 (20.83%) ;观察组出现感染情况3例 (12.5%) 、治疗3个月内可以自主排尿的患者为13例 (54.17%)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生存质量评分显著低于观察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脊髓损伤导致截瘫患者行早期间歇导尿训练, 可显著改善患者膀胱功能, 提高康复效果及生存质量。
关键词:间歇导尿,脊髓损伤,截瘫,膀胱功能,康复
参考文献
[1]时丽萍, 徐海艳, 周端鹏, 等.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居家自我间歇导尿患者尿路感染率[J].护理学杂志, 2013, 28 (1) :18-19.
[2]李晶.脊髓损伤患者早期行间歇导尿的观察及康复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8) :759-760.
[3]方小群, 贾书磊, 汪秋艳, 等.自我间歇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5, 37 (11) :846-848.
[4]刘翠青, 刘静, 李延飞, 等.导尿术评估单在清洁间歇导尿患者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14, 29 (16) :1528-1529.
[5]时美芳, 顾旭东, 沈雅萍, 等.居家自我清洁间歇导尿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 2013, 12 (12) :1182-1183.
[6]潘胜桂, 陆红, 刘忘萍, 等.间歇导尿结合盆底肌训练对脊髓损伤病人神经源性膀胱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6, 30 (4) :453-455.
[7]李巧玲, 代妍, 肖湘贻, 等.清洁间歇导尿技术在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 2015, 14 (11) :1049-1051.
[8]伊仙琼, 朱文宗, 黄建平, 等.艾灸结合间歇导尿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 2013, 12 (12) :1159-1161.
[9]陈燕群, 谢小兰, 韦贞决, 等.间歇导尿联合艾箱灸对脊髓损伤截瘫病人膀胱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J].护理研究, 2014, 28 (7) :834-835.
[10]胡文清, 郭玉红, 秦晓军, 等.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影响的探讨[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4 (12) :1596-1597.
间歇治疗 篇2
(二)间歇性情绪低落周期。如同嗓子发炎,头疼脑热,是必须要忍耐的事情。也是肯定可以忍耐完尽的事情。安妮宝贝
(三)这场是皇马自年来首次进入最终强的比赛,队中最佳射手C罗因在国际间歇期前段时间跟腱旧伤复发,能否出场成为一个疑问。
(四)在黄土高坡上有数条干涸的间歇河.
(五)在间歇结晶器中,利用矩量变换法对地塞米松磷酸钠溶析结晶过程动力学进行了理论研究。
(六)【远离颈椎病七大秘籍】及时主动调温。学习蛙泳。工作间歇做操分钟。按摩颈部放松。做户外运动。学学大鹏展翅。选择健康枕头。
(七)间歇期建立在产品复杂性风险评估和预计的监管程度上。
(八)最初,福特公司将间歇性雨刷作为独立选配件销售,但销售缓慢。
(九)造 句 网是一部在线造句词典,其宗旨是让大家更快地造出更优质的句子.
(十)跳舞间歇时,一对舞伴就会走到门口,呼吸几口新鲜空气,那时候烟尘从他们四周消散了,那些半人半仙的人物也就变成了她隔壁邻居中的普通人物了。
(十一)勇敢通常是最不稳定的性格,因为勇敢只是间歇性的表现出来,况且各民族中能表现出勇敢的人也不多;相反,勤奋和文雅却可能是一种稳定而普遍的民族性格,不但能持续数百年,而且能变成全民族的习惯。休谟
(十二)方法:对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检查辐辏及融合功能,术后检查眼位及融合功能,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十三)本文报道了一种使用直流电磁铁间歇吸合的太阳自动跟踪装置。
(十四)甚至还可以看到间歇喷泉将滚滚热水洒向天空的美景。
(十五)护士:有三种.即:间歇热弛张热和回归热.
(十六)克劳利先生:我们接下来要做的是,有一个分钟的发稿间歇,然后在简报室重新开始,继续我们的讨论。
(十七)多元间歇精馏塔最常用的操作方式是控制回流比.
(十八)我们现在看到的可能就是间歇喷泉。
(十九)常见肢体发凉怕冷疼痛,间歇跛行甚或肢端溃疡和坏疽.
(二十)晚上试装,李妈妈感叹了N遍自己的眼光准啊准之后回房间歇息了。顾西爵
(二十一)反之,启闭时声音不纯动感涩滞,有中途间歇状态的声音则质量较差。
(二十二)我一阵挣扎,气喘吁吁地摆脱了那个梦魇,从枕头上探起身子凝视黑洞洞的房间,侧耳去倾听—我不知为何要去听,除非那是一种本能的驱使—倾听一个在风声的间歇之时偶尔传来的微弱而模糊的声音,我不知那声音来自何方。埃德加·爱伦·坡
(二十三)我们呆在意甲榜首已经轮了,因为人们谈论联赛冠军也是很正常的,但同时也因为冠军联赛有一个很长的间歇期。
(二十四)在间歇发酵基础上,在工作体积为L的生物反应器中,对一株植物乳酸杆菌RS进行了连续发酵研究。
(二十五)上面的方法本质上是一种间歇训练,其最快和最慢的跑都要在田径场或者一块平整的地面上进行,而跨步跑没有这么多要求,你几乎可以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进行,它只占用你训练最后的几分钟时间。
间歇治疗 篇3
关键词:间歇充气治疗; 重症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
【中图分类号】R5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92-01
内科的重症患者较为危重,多有心脏骤停、心衰、肾衰以及窒息症状的发生,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很大的威胁,在临床治疗中也要对此采取积极的预防性治疗[1]。患者的病情多需要静养休息,此时患者很容易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状,对患者的病情恢复非常不利,这也需要医护工作人员在日常护理和药物运用中做好保障工作。间歇充气加压治疗目前是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对一段时间内在我院内科治疗的重症患者进行间歇充气治疗对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效果的探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内科治疗的重症患者130例,其中男性化按着72例,女性患者58例,其年龄在42~78岁,平均年龄55.7岁。其中属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38例、消化道出血患者42例、脑出血患者30例,其他类患者20例。排除有肿瘤、长期抗凝治疗、血栓栓塞史的患者。將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6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本研究内容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治疗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治疗的同时给予间歇性充气加压治疗。治疗组患者在进行充气加压治疗前要将治疗的目的、方法以及治疗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和内容都详细告诉患者,让患者对自身的病情和治疗有更多的了解,同时对使用仪器要做好检查工作,保证使用时其性能稳定,并对患者的下肢周径和腿套的型号进行确定[2]。取患者的平卧位,采用压力腿套对患者的下肢进行包裹,然后对其压力值进行设定,将其设定为45mmHg,从患者的踝部开始向大腿进行充气,在气体充满后开始放弃,然后对此进行重复循环[3]。其持续重复40min,每天充气加压治疗采取两次。在治疗的期间对患者的腿部以及大腿部位的静脉血流速度和峰速度进行观察记录。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其静脉的血流速度峰、平均速度指标以及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率。
1.3统计学处理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单位采用t检验,并采用平均值表示,组别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显著的判断标准。
2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静脉血流速度峰和平均速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P<0.05),其详细数据见表1。同时治疗组患者的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6.15%(4/65)明显低于对照组23.08%(15/65),其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P<0.05)。
3结论
内科疾病主要涉及循环、神经、消化道、分内米以及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重症期时多会有心力衰竭、昏迷、肾衰竭等症状出现,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很大威胁,因此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护理非常关键。患者由于病情较为危重,在此期间多进行卧床治疗,患者很容易出现静脉血栓栓塞等卧床并发症,对其病情恢复非常不利。下肢很容易出现静脉血栓栓塞,血液在深静脉处凝结,使得血管腔阻塞,进而静脉回流受阻,患者不进行及时的治疗很容易致伤致残。
在内科重症患者的日常护理治疗中采用间歇充气加压治疗,对患者的肢体进行反复的加压、卸压对血栓的形成有很好的抑制作用[4]。通常患者的血流速度键位稳定,而在进行间歇加压充气治疗能够对脚踝、小腿以及大腿进行依次的压力梯度性改变,其对内皮细胞的压缩性应变能力和血流速度对内皮细胞的诱导能力都有很大的加强[5]。
本研究中,采用间歇充气治疗组患者的静脉血流速度峰和平均速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治疗组患者的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6.15%(4/65)明显低于对照组23.08%(15/65),其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P<0.05)。因此,在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护理中采用间歇充气加压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状况,降低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率,值得在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和治疗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魏俊吉,康德智,赵元立,胡锦,江荣才,石广志,柴文昭,王宁,高亮,孙世中,彭斌,林元相,郭树彬. 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13版)[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3,08(10):436-448.
[2] 易疆莺,李浩,杏建东,边防,吴旭东,邹远云. 低分子肝素联合间歇充气加压预防髋、膝关节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J]. 四川医学,2011,11(32):1695-1698.
[3] Alexander G G Turpie,Bernard S P Chin,Gregory Y H Lip,许晓岩. 抗血栓治疗基础知识(三) 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和预防[J]. 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2004,03(07):168-172.
[4] 杜伟,刘建青,赵春红,丛琳,王静杰,张剑锋,岳俊伊,沈炳华. 利伐沙班、低分子肝素钠、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预防腰椎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比较[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03(07):1049-1054.
间歇治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10年5月—2012年9月来院诊断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360例。入选标准:参照《实用新生儿学》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3], 即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220.6μmol/L, 早产儿>255μmol/L。在胎龄及体质量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根据住院号随机分成A、B、C三组。光疗中转院18例, 最终共442例完成方案治疗纳入研究, 其中A组108例, B组117例, C组117例。三组光疗前血清总胆红素值比较 (见表1) , P值>0.05, 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三组患儿均采用宁波某器械厂生产的暖箱 (GTP-90B) 和新生儿黄疸治疗仪 (XHZ-90) 进行治疗。灯管波长425~475nm, 灯管距皮肤45cm, 灯管照射使用时间均在300h以内[4-5]进行光疗。A组光疗时间为每天持续8h, 间歇16h, 连续3天为一疗程;B组光疗时间为每天持续6h, 间歇2h, 再光疗2h, 间歇14h, 连续3天为一疗程;C组光疗时间为每天持续4h, 间歇4h, 再光疗4h, 间歇14h, 连续3天为一疗程。对每单个病人首次光疗前及每个疗程结束后采取患儿外周静脉血进行血生化分析测定血清总胆红素值。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4.0对三组光疗后血清总胆红素值结果以及血清总胆红素值下降值进行单方向方差分析。
2 结果
光疗后血清总胆红素值均下降, 三组血清总胆红素值比较A组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A组与C组、B组与C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对光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值下降值进行比较, A组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A组与C组、B组与C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 (neonatal jaundice) 是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6], 在临床上较常见。目前主要有光照疗法、药物治疗、一般治疗以及胆道闭锁确诊后手术治疗。蓝光治疗[7]通过波长为425 ~ 475nm的蓝光照射新生儿皮肤及皮下浅层组织的未结合胆红素, 使其由水溶性较差的IXaZ型转变为水溶性较好的IXaE型, 易于通过肾脏及胆汁排出, 从而降低血中胆红素水平, 达到治疗目的, 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传统的方法是采用蓝光持续照射24~72小时, 由于光照时间长, 光源产热, 光疗时影响其他治疗和护理, 给临床带来诸多不便。目前临床上对采用间歇蓝光照射治疗, 并与持续照射进行疗效比较研究。刘冬容[8]对间歇照射组新生儿给予间歇蓝光照射治疗, 照射3~6h后, 停止2~4h;持续照射组新生儿给予持续蓝光照射, 照射12~18h后, 停止8~12h。两组比较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间歇照射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持续照射组 (P<0.05) , 郑志雄[9], 闰彩霞[10]等进行了类似的研究, 发现间歇照射光疗总时间较传统持续光疗时间简短, 但疗效与持续照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本次研究在间歇光疗的基础上再次分组, 每组病人每天总光疗时间相同而间歇期不同, 比较各组间光疗的疗效、每天胆红素下降幅度, 优化选择最佳光疗时间及间歇时间。比较发现一个疗程分次间歇治疗24小时后, 血清总胆红素值均下降。比较发现A组与B组在光疗后血清总胆红素值与治疗前后下降幅度间有差异, 其他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分析B组原因考虑一天内间歇时间以及第二次照射时间较短可能会影响疗效。
在本次研究中, 对患儿每次接受蓝光照射4h后停止照射4h为一个照射周期;对照组患儿接受8h蓝光照射后停止照射16h疗效无统计学意义, 各医院可以根据医疗资源与治疗需要选择。根据本研究结果不建议对间歇照射的每次时间4h与间歇时间4h的基础上再缩短, 以免影响光疗效果。
参考文献
[1]丁国芳, 朴梅花.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J].中华儿科杂志, 2001, 39 (3) :185-187.
[2]薛梅, 王航雁, 衣京梅, 等.不同光疗方法对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染色体的影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5, 20 (12) :1212-1214.
[3]金汉珍, 黄德珉, 关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69-275.
[4]崔焱.儿科护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92-96.
[5]童秀珍.儿科护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38.
[6]沈晓明, 王卫平, 常立文, 等.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15.
[7]王慕逖, 王韵琴, 宁寿葆, 等.儿科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109-110.
[8]刘冬容.间歇与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2, 10 (5) :375-376.
[9]郑志雄, 黄金樱, 胡小匆.间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分析[J].现代医院, 2006, 6 (7) :60.
间歇性清洁导尿技术介绍 篇5
陈忠 双卫兵
间歇性导尿术(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IC)系指定期经尿道或腹壁窦道插入导尿管以帮助不能自主排尿的患者排空膀胱或储尿囊的治疗方法。IC最早于1844年由Stromeyer提出,他推荐可采用定期冲洗的方法将感染的尿液从膀胱中导出。1917年Thompson-Walker等认为脊髓损伤后应尽早进行导尿,以后定时地每天导尿3次。1947年Guttmann提出了用于脊髓损伤患者的无菌性间歇性导尿术(aseptic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AIC),他认为间歇性导尿可以使病人相对处于不带导管状态,以便膀胱周期性扩张刺激膀胱功能恢复。1966年Guttmann和Frankel的开创性工作取得了令人注目的结果,在他们的一组病例中,77%的患者出院时摆脱了导尿管,64.8%的男性、49.3%的女性尿内无菌。尔后其他一些文献也证实了间歇性导尿术的效果。武汉同济医院泌尿外科陈忠
1971年Lapides等介绍了间歇性清洁导尿术(Clean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CIC)的概念。他们认为大多数尿路感染患者由于尿路中某种潜在的异常,降低了组织抵御细菌入侵的能力。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由于膀胱过度膨胀使膀胱壁血流减少,所以无菌导尿并非必须,只需应用清洁性导尿即可解决问题,导尿管带入的少量细菌可由机体自身的抵抗力加以清除。次年Lapides将自我间歇性清洁导尿术(clean intermittent self-catheterization,CISC)引入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导尿操作主要由患者自己完成。对于缺乏无菌性间歇性导尿术的人员和设备的地方,或对于需要在家里做间歇性导尿患者,CISC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因而成为神经源性膀胱治疗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现在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和患者接受CISC用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
第一节 间歇性导尿适应征
尽管导致神经源性膀胱的病因及病理机制不同,不同类型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表现有很大差异,但有为数不少的重症患者丧失自主排尿的能力,如先天性脊髓脊膜膨出、截瘫、糖尿病患者等常并发不同程度的排尿困难,不经正确处理,有可能导致尿路感染、尿失禁和上尿路功能损害等并发症。
许多因素都对神经源性膀胱的管理决策有影响,包括神经性因素、泌尿外科学因素、性别及对性生活的要求、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对长期以排尿困难、尿潴留为主要表现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有多种手段可供选择以辅助患者排尿,但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对象。非常不幸的是高质量护理和对生活质量需求的缺乏导致患者忽视长期留置导尿管的弊端,许多进展性的神经性疾病,长期留置导尿管成为许多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有报道,30%的进展期多发性硬化症患者选择长期留置导尿管,其中40%患者经尿道,而60%的患者选择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
Weld等回顾性分析313例男性和3例女性脊髓损伤的患者,按照膀胱排尿的方式将患者分为清洁间歇性导尿组(92例)、自主性排尿组(74例)和留置导尿管组(经尿道路径114例,经耻骨上路径36例),平均随访18.3±12.4年。结果显示,在不同脊髓损伤部位和程度的患者中,间歇性导尿是保护膀胱顺应性,减少与之相关上尿路并发症的最好方法。间歇性导尿能够达到膀胱完全排空而下尿道没有持续留置的异物,因而有很多优点:①降低感染、膀胱输尿管返流、肾积水和尿路结石的发生率,是目前公认的最有效的保护肾功能的方法;②可以使膀胱周期性扩张与排空,维持膀胱近似生理状态,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重新训练反射性膀胱;③减轻植物神经反射障碍;④阴茎、阴囊并发症少;⑤对患者生活、社会活动影响少,男女患者均能继续正常的性生活。与间歇性导尿相比,经尿道或耻骨上经路留置导尿管、反射性排尿、尿垫处理尿失禁等方法有更多更严重的并发症和更差的预后。
长期经尿道留置导尿管可导致反复的泌尿系感染和尿管堵塞、膀胱挛缩、继发性结石等并发症。在高位截瘫的患者,导管阻塞、尿潴留可能会诱发植物神经性反射。在男性还很容易导致尿道狭窄、男生殖系统的并发症,如阴囊脓肿、尿道瘘、尿道狭窄、尿道憩室和附睾炎等。即使采用经耻骨上膀胱造瘘引流的方法,也只能减少男性生殖系统的并发症。由于造瘘管的持续引流,久而久之膀胱废用性萎缩,造成换管困难而容易损伤膀胱引起出血;另外造瘘管不能与腹壁组织紧密粘连,容易从造瘘管旁溢尿,导致患者生活不便。
阴茎夹或阴茎套的使用看似能改善男性患者尿失禁的状态,但这种装置短期使用对患者有一定的益处,对患有长期慢性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的患者,有非常大的潜在危害,因为其不能随时保持膀胱处于空虚或低压状态,膀胱内可能残留有一定的残余尿量。且阴茎夹的压迫,或阴茎套不能完全和阴茎吻合而导致的漏尿,会引起皮肤水肿、感染乃至坏死。
有些非高反射性及低顺应性膀胱患者可以采用Valsalva或Credè手法排出部分尿液,特别是对逼尿肌收缩力低下伴尿道括约肌关闭不良者较为适用,但单纯采用该方法往往不能完全排空膀胱,且常造成膀胱内高压,对上尿路功能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于骶上神经病变患者,采用该方法一定要慎重。
管理神经源性膀胱的方法应根据膀胱功能失调的类型及尿动力学结果而定。对于排尿困难需要长期管理膀胱功能的患者,自我间歇性清洁导尿是最好的选择方式。
间歇性导尿主要用于各种因素导致的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或收缩力弱导致膀胱排空障碍者,如脊髓脊膜膨出、脊髓损伤、糖尿病等导致的神经源性膀胱;也用于膀胱扩大术(膀胱自体扩大或肠道膀胱扩大术)、肠道代膀胱正位尿流改道或可控性尿流改道,膀胱排空不完全者;也可用于膀胱颈悬吊术后尿潴留的患者。
其中,无菌性间歇性导尿术在医院内由医务人员操作,多用于需要短期进行间歇性导尿以排空膀胱,或/和促进膀胱功能恢复的患者,如由于神经性、梗阻性或麻醉后的种种原因所引起的暂时性尿潴留或排空不完全,或脊髓损伤早期的脊髓休克期,或用于长期需要间歇性导尿患者早期,以帮助患者建立个体化的间歇性导尿方案。而自我间歇性清洁导尿多用于需要长期接受间歇性导尿的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患者在医院外自己操作,或由家属辅助完成导尿。
有些类型的神经源性膀胱,如多发性硬化症导致神经源性膀胱,可表现为逼尿肌反射亢进并导致急迫性尿失禁,用抗胆碱能药物抑制反射亢进的逼尿肌后常导致膀胱排空障碍,残余尿增多,严重者甚至出现充盈性尿失禁。对这类患者也可采用间歇性导尿以排空膀胱。对于有尿路梗阻,或继发于尿路梗阻的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并导致膀胱排空障碍的患者,首先应解除膀胱梗阻,待病情稳定后再采用尿动力学等方法重新评价患者的膀胱尿道功能,仍不能自主排空膀胱、或逼尿肌收缩力明显受损不可恢复,其他保守治疗无效者也可完全或部分采用间歇性导尿。
间隙导尿开始的时间依患者的病情需要而定,有适应征的患者,应尽早进行间歇性导尿。尔后根据定期随访的情况对间歇性导尿的方案进行调整。间歇性导尿对患者的年龄也没有特殊要求,Kochakarn等回顾性对比36例在1周岁前开始IC脊髓脊膜膨出患儿,平均起始时间为6.88月,以及31例3岁后方开始进行IC的脊髓脊膜膨出患儿,平均起始时间为44.97月。两组人群的平均随访时间为202月、165月。低年组血清尿素氮和肌酐含量增高12例(33.3%)、上尿路扩张10例(27.8%);而高年组分别为19例(61.3%)(P=0.02)、18例(58.1%)(P=0.012),且高年组上尿路扩张的时间更早,程度更重。低、高年组患儿的上尿路感染发生率分别为9例(25.0%)和14例(45.2%),但两者的差异无显著性。Generao等随访42例脊髓损伤患儿的膀胱及上尿路功能,患儿受伤时的平均年龄为5.3岁(从出生后1天到14岁),平均随访时间为5.5年(1到15.5年),其中40例接受清洁间歇性导尿治疗,37例接受解痉药物治疗,通过影像尿动力学、超声等项检查,没有输尿管返流、肾积水和肾瘢痕形成,10例颈椎、26例胸椎和6例腰椎损伤的患者中,分别有80%、58%和50%的患者膀胱安全容量少于预计值,但多次尿动力学检查,这些患者中分别有100%、76%和67%的患者随访期间膀胱容量是增加的。因此作者认为早期进行间歇性导尿,配合使用解痉药物,可以预防上尿路功能的损伤,改善控尿,减少尿路感染。
Lindehall等随访28例患儿CIC的资料,以研究CIC对于幼年男性患儿安全性及对青春期的影响。患儿的起始平均年龄为2岁(0~10岁),平均持续时间为16年(10~21年),结束随访的平均年龄为18岁(15~21岁)。28例患儿中,19例经历42人次导尿管插入困难或导致血尿,7例青春期前患儿发生7人次单次肉眼血尿,6例青春期后的患儿发生7人次单次肉眼血尿,尿道镜检有7例患儿9处损伤,分别为形成假道5例,表浅憩室1例,尿道外口狭窄2例,尿道狭窄1例。另有一例12岁男孩附睾炎。作者认为,男性患儿的CIC与导尿操作相关的并发症是比较低的,亦不影响患儿的青春期发育。而且统计资料表明,随着患儿年龄的增加和自我操作的能力增强,或选用合适的导尿管,如12F以上带润滑胶的聚氯乙烯(PVC)导尿管,与导尿操作相关并发症明显减少。
间歇性导尿也有不足之处,其中最大的不便是需要训练有素的人员操作。有些患者可能会认为IC在社会生活和/或工作中不便利,对仍保留有尿道感觉功能的不完全性截瘫患者会感觉到每次插管过程中的疼痛。另外,导尿管强行通过关闭的尿道有可能造成假道,并导致继发性的尿道狭窄,增加插管的难度及更多的疼痛和插管操作时间。伴有内收肌痉挛的女性和双手活动性差SCI患者不适合CIC。
对于尿道畸形、狭窄导致插管困难,严重尿道感染,尿道周围脓肿等患者,不能进行间歇性导尿治疗。下列情况应用长期留置导尿管优于间歇性导尿:①低压性膀胱输尿管返流;②严重的双肾积水;③伴有膀胱输尿管返流的急性重症肾盂肾炎;④患者双手活动不方便;⑤患者不合作。
第二节 间歇性导尿方法
一、间歇性导尿前的准备工作
1.患者选择 在制定间歇性导尿方案前,应对患者的病史和身体状况进行详尽评价,必须进行肾功能、血清电解质、尿常规、上尿路的影像学检查和尿动力学检查等泌尿外科检查,有条件者进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或做排尿期的膀胱尿道造影。可根据患者的活动能力或病情需要酌情决定是否需要膀胱镜检查。理想的候选者要有良好的依从性和理解能力,双手能自行操作导尿过程,或配合家属完成导尿操作过程。患者还需要有良好的控尿功能,膀胱容量要求达到350~400ml时仍能维持足够低压的膀胱(<40cmH2O),没有尿路梗阻,没有膀胱输尿管返流,没有严重的泌尿系感染存在。
一旦制定了间歇性导尿方案,应和患者及其亲属充分交流,帮助患者理解间歇性导尿的目的和程序,以及配合治疗的重要性。若因患者年龄、体位、上肢活动能力等关系,患者不能自己完成导尿操作,可由有经验的家属掌握这些技术。
2.饮食控制
施行间歇性导尿的患者,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饮水计划,以利于形成规律的小便排解时间表,便于确定每日的导尿间隔时间及导尿次数。
患者每日液体入量应严格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开始阶段每日总量可控制在1500~1800ml,且液体的摄入应均匀,平均100~125ml/h,以防止未能及时导尿造成的膀胱过度充盈,或导尿时膀胱内尿量没有达到需要导尿的要求而增加了不必要的导尿次数。饮水包括所有的流质,如粥、汤、果汁等。晚上8点后尽量不要饮水,避免膀胱夜间过度膨胀。不要饮利尿饮品。
3.导尿时间及次数 间歇性导尿的间隔时间,开始一般以4~6h导尿1次为宜,导尿时间宜安排在起床前、餐前、睡前,每日导尿4~6次。每次导尿前半小时,让患者试行排尿1次后开始导尿,记录患者排出尿量和导出的尿量,两者相加不超过400~500ml为宜。
高位截瘫患者在实施间歇性导尿期间要注意观察因膀胱压力过高而引起的自主神经反射亢进的临床表现,如突发性血压升高、皮肤潮红、出汗、头痛等反应,一旦出现应当迅速排空膀胱缓解症状。
应指导患者制定一个包括每日进餐在内的饮水时间表(图16-1),每日按表补充水量,并做好记录;同时记录每日的排尿时间和尿量、导尿时间和导尿量(图16-2),根据间歇性导尿的时间、次数及单次尿量对饮水量和时间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得导尿的次数和时间在合理范围内。
图16-1 图16-1 图16-2 图16-2 对于膀胱尿道仍保留有部分排尿功能的患者,可采取部分间歇性导尿术。在经尿动力学检查及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排除低顺应性膀胱、逼尿肌不稳定及膀胱输尿管返流者,每次导尿前可采用各种辅助手法促使患者排尿,并分别记录排出尿量及导尿导出尿量。若经过一定时间治疗,患者自行排出的尿量逐渐增多,导出的尿液减少,可以考虑延长导尿间隔时间,导尿间期嘱患者采用辅助方法自行排尿。
为了减少导尿次数,提高导尿效率,现在有商业提供的小型超声诊断仪,操作简便,患者接受简单的训练后就可借助该设备自己检测膀胱内尿量,以指导确定导尿时间。
二、间歇性导尿操作
1.导尿体位 没有肢体活动不便的男性患者可采取坐位,或立位;女性患者可采用坐位或蹲位。高位脊髓损伤需要亲属辅助导尿的患者可采用侧卧位。
2.导尿管的选择及处理 间歇导尿多采用12F或14F导尿管。无菌性导尿要求采用无菌性导尿管及辅助的消毒器具。清洁性自家间歇性导尿不需要消毒操作,也不需要消毒导尿管,只需将所使用的导尿管用中性肥皂液清洗干净,晾干,不用的导尿管存放于干净干燥的地方。每根导尿管在家里使用最好不要超过1周,在医院里需单次使用。
有条件的患者,最好是使用一次性的带有润滑胶的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导尿管,操作时患者感觉更为舒适,并能减少尿路感染和外伤的机率。
3.导尿培训及操作 无菌性间歇性导尿大多在医院内完成,由良好训练的专业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操作,因此本节内容主要介绍清洁性自我间歇性导尿的培训及操作,后者在插管前洗净双手即可,不需要消毒导尿管和无菌操作。但并非消毒和无菌操作毫无益处,有条件的患者,最好是使用预先润滑的一次性导尿管,增加导尿的舒适性,并减少间歇性导尿导致的尿道损伤、感染等并发症。
(1)女性患者自我间歇性导尿的培训:
女性患者用肥皂及清水洗手及阴部,拭干。在检查台上取半卧位,大腿弯曲,双膝外展以暴露阴道口和尿道口,检查台头端摇高数尺,使患者能从放于检查台脚端的镜子中看见自己的会阴,分开阴唇,向患者指出阴蒂、尿道口及阴道口的位置。给患者一根清洁的14F导尿管,指导患者将其放入尿道口,进而送入膀胱内,排空膀胱。
(2)女性患者自我间歇性导尿的操作:
1)准备导尿所需器具:消毒药巾(或肥皂水软布和一块拭干用的软布)、毛巾、集尿器皿(不在卫生间内导尿时使用)、亲水性的润滑胶、14F导尿管。
2)洗净双手,在床上或卫生间内选择一个舒适的体位或姿势。如在床上导尿,臀部下垫一个毛巾以免打湿床单。
3)用消毒药巾或肥皂水软布自前向后清洗尿道外口及其周围区域,用湿软布拭干(图16-3)。
图16-3 图16-4 图16-3 图16-4 4)在导尿管顶端2~3cm处涂上润滑胶(图16-4)。5)用非惯用手分开阴唇。
6)用惯用手捏住导尿管插入尿道外口,向上向前方向插于导尿管(图16-5)。
图16-5 图16-5 7)当有尿液流出后,维持导尿管原位,直至尿液排解干净。当尿线呈滴状时缓慢抽出导尿管。
8)在温肥皂水中清洗导尿管,清水冲洗干净,于空气中晾干,置入干净干燥的盒内备用。
(3)男性患者自我间歇性导尿的培训: 对男性自家导尿的指导较为简单,患者取坐或站位,须用水溶性润滑糊剂润滑导尿管。一只手将阴茎向上抬起一个角度,包皮较长者将包皮翻起,另一手将导管插入尿道口,顺势将导尿管轻柔地向内插入,直至有尿液流出,再稍插入1cm~2cm,维持该位置直至完全排空膀胱,轻柔向外拖出导尿管。
(4)男性患者自我间歇性导尿的操作:
1)准备导尿所需器具:消毒药巾(或肥皂水软布和一块拭干用的软布)、毛巾、集尿器皿(不在卫生间内导尿时使用)、亲水性的润滑胶、14F导尿管。
2)洗净双手,在床上或卫生间内选择一个舒适的体位或姿势。如在床上导尿,臀部下垫一个毛巾以免打湿床单。
图16-6 图16-7 图16-6图16-7 3)用消毒药巾或肥皂水软布清洗尿道外口,用湿软布拭干(图16-6)。4)在导尿管顶端4cm~5cm处涂上润滑胶,或含利多卡因等药物成分的润滑止痛胶(图16-7)。涂胶的部位不宜太长,否则难以把持导尿管操作。
5)用非惯用手将阴茎向上抬起一个角度,使尿道呈“J”,以利于导管的插入。
6)用惯用手捏住导尿管插入尿道外口,沿尿道的走向顺势将导尿管插入15cm~20cm(图16-8)。
图16-8 图16-9 图16-8 图16-9 7)当有尿液流出后,再稍插入1cm~2cm,维持导尿管原位,并将阴茎恢复自然位置,直至尿液排解干净(图16-9)。当尿线呈滴状时缓慢抽出导尿管。若在向外拖管的过程中又有自导管尿液流出,将导尿留在原位,直至尿液再次排尽再缓慢拖出导尿管。
8)在温肥皂水中清洗导尿管,清水冲洗干净,于空气中晾干,置入干净干燥的盒内备用。
4.导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血尿:若只是偶尔少量出血,可不必过虑。但如是持续性出血,或出血增多,患者必须及时到医院就诊。(2)插管困难:患者放松,稍后充分润滑导尿管,动作轻柔的重复插管,若仍插入困难,需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3)尿液有恶臭味道,或混浊。到医院检查有无尿路感染。
(4)排空膀胱后导尿管拔除困难:有可能是由于膀胱痉挛,患者放松一会儿后,再尝试拔管。
三、间歇性导尿随访
IC的疗效与其应用的早晚和坚持时间的长短有关。由于IC需要患者在1天内多次实施导尿术,给患者生活带来一定的不便,而且有一定的并发症,许多患者长期坚持较为困难。因此对接受IC治疗的每一个患者一定要坚持长期的定期随访。随访期间需要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坦诚和充分地交流,让患者了解坚持IC治疗的重要性,以便于患者积极坚持和配合治疗。
在随访过程中随时了解和解决患者在IC中遇到的问题,了解患者排尿功能的变化,并总结归纳患者液体摄入量、自行排出及导尿导出尿量的纪录。同时患者还需定期接受泌尿系全面检查,内容包括上尿路功能、尿常规、尿细菌学培养等,还要进行双肾B超或上尿路造影等影像学学检查、尿动力学检查(或影像尿动力学),若有非感染性的血尿,还需进行膀胱镜检查以排除结石和肿瘤。根据随访的情况,以及患者饮水量、导尿次数和导出尿量、有部分自主排尿功能患者的残余尿量等,对间歇性导尿的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
第三节 间歇性导尿并发症
虽然间歇性导尿丰富了神经源性的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的治疗手段,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但其同其他治疗措施一样,也有一定的并发症,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并发症,能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间歇性导尿的治疗效果,也有助于患者长期坚持此项治疗措施。
一、下尿路感染
间歇性导尿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下尿路感染(low urinary tract infection,LUTI),其发生率因不同文献报道的IC方法及判断LUTI的标准等因素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相对而言,IC的尿路感染发生率是比较低的,有一些文献报道无菌尿的发生率在12%~88%,约11%的LUTI患者无临床症状。Biering-Sorensen等报道77例进行间歇导尿5年的患者,81%患者至少有一次尿路感染治疗史,22%患者每年至少有2~3次LUTI,而12%的患者每年有4次以上的LUTI。Esclarin等随访100例脊髓损伤成年男性患者38个月,结果显示留置导尿管者每百人日均尿路感染次数为2.72人次,而施行间歇性导尿者为0.41人次。
倡导清洁性间歇性导尿的Lapides提出该法不易造成尿路感染的可能机制:①膀胱本身有抵抗细菌的能力;②定时导尿,缓解膀胱过度充盈和降低膀胱压力,膀胱壁的血运得以恢复,抗感染能力明显提高;③定时导尿可防止细菌繁殖到侵害膀胱壁的程度。这个观念依旧是现代间歇性导尿抗感染的理论基础,形成菌尿的危险因素包括低的导尿频率、高龄、非自我导尿、残余尿等。
IC患者菌尿的菌谱为:大肠杆菌、变形菌、草酸杆菌、假单胞菌、克雷白杆菌、葡萄球菌和粪球菌,长期IC患者可能还会有不动杆菌、链球菌等。Schlager分析从IC患儿尿液中分离出来的37个大肠杆菌菌株的生物特性,如O抗原、溶血素、aerobactin, 血清抗原和P血凝素等,结果发现这些IC患者尿液中的致病菌生物学特征并没有特殊性。
Schlager等报道15例CIC的神经源性膀胱儿童,采用双盲、自身交叉对照的方法了解呋喃妥因预防菌尿和尿路感染症状的效果。与服用安慰剂相比,服用呋喃妥因虽然减少了由大肠杆菌导致的尿路感染症状,但并不能减少菌尿的发生率,且菌尿的菌谱由大肠杆菌为主向克雷白杆菌和假单胞菌等耐药菌为主转变。因而作者认为CIC期间常规服用呋喃妥因并不能预防菌尿的发生。
有症状的尿路感染需要治疗。有些措施可减少下尿路感染的发生率,这些因素包括正确的护理指导及导尿操作、防止膀胱过度膨胀、合理的导尿次数、合适的导尿管、完全排空膀胱等。导尿次数过多,增加下尿路损伤的机率和生活的不便;次数过少,可能导致膀胱过度充盈,细菌在膀胱内停留时间延长,膀胱壁的抵抗力减低,进而增加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一般完全依赖于IC排尿的患者,每日导尿次数在5~6次,成人每次尿量在400ml左右较好。Anderson等报道每天导尿3次的患者较每天导尿6次患者的LUTI发生率多5倍。
导尿管对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也有很大影响。Schlager等采用前瞻性的随机自身交叉对照的方法观察采用单次使用的无菌导尿管和重复使用的清洁导尿管对10例进行IC的神经源性膀胱患儿菌尿的影响,结果发现,使用单次无菌导尿管并不能降低IC患儿菌尿的发生率。导尿管的质地不同,对下尿道功能及感染发生率的影响也有差异。李鹏翔、于晓红等报道硅胶导尿管组织相容性好,头端较硬,便于顺利插入,管壁柔软对粘膜刺激小,毒性很小;而硅处理乳胶导尿管、塑料导尿管毒性中等;橡胶尤其是白橡胶导尿管具有较大的毒性。一种超滑导尿管采用了特殊工艺在导尿管表面结合一层医用高分子材料——聚乙烯吡咯烷酮,使导尿管遇水后具有极为润滑的表面,摩擦系数仅为普通导尿管的1%,润滑稳定性良好,能显著减少尿路损伤和感染的机率。
二、上尿路感染
上尿路感染多继发于下尿路感染,常与选择IC的指征掌握不当,不能达到一个足够容量的低压膀胱,或膀胱输尿管返流有关。Seki等对76例脊髓脊膜膨出的IC患儿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发现膀胱低顺应性(<10ml/cmH2O)、逼尿肌高反射和膀胱输尿管返流是导致IC患儿并发的发热性上尿路感染最重要因素。高位的脊髓损伤膀胱多表现小容量低顺应性膀胱,该类患者还不宜施行经尿道做自我间歇导尿,而应进行各种类型的膀胱扩大手术,建立一个低压大容量膀胱后,可以采用阑尾或回肠做输出道皮肤造口的方法,经腹部窦道进行间歇性导尿。
三、男生殖系统感染
男性IC患者生殖系统的感染率远低于经尿道长期置管的患者。前列腺炎的发生率大约为5%~18%,尿道炎和睾丸、附睾炎并不常见。
四、男性尿道损伤或狭窄
频繁的插管有可能导致男性尿道损伤,尿道外伤可导致假道形成、尿道外口狭窄,但发生率并不高。尿道狭窄多见于5年以上IC史患者,随着IC时间的延长,发生率增加。为减少尿道损伤和狭窄的机率,使用充分润滑导管,最好使用亲水导管,在插管时应该轻柔操作。在插管过程中用力,或出现尿道出血会显著增加尿道狭窄的机率。
伴有尿道假道形成的尿道外伤,可以服用抗生素5天,并留置导尿管引流6周,大多数患者可以愈合,尿道镜检假道消失,患者可以重新开始间歇导尿。
五、其他
有一些文献报道比较少见的IC并发症。
1.过敏反应 Vaidyanathan等报道2例患者用聚氯乙烯(PVC)导尿管,每次需要用利多卡因胶麻醉尿道,结果导致尿道外口局部肿胀和红斑性的过敏反应。使用Lofric导尿管代替聚氯乙烯导尿管后过敏反应得以控制。
2.尿道粘膜损伤 Vaidyanathan等报道3例截瘫的患者,因膀胱过度膨胀,在使用Lofric导尿管进行导尿时持续时间近10分钟,导致尿道内的导尿管粘附在尿道粘膜上,需用力才能拔除导尿管,结果造成粘附处的尿道粘膜拉伤并导致尿道出血。调整间歇导尿的策略,每次导出尿液不超过450毫升,尔后没有再出现类似并发症。还要其他一些少见并发症,如耻骨处阴毛带到膀胱内诱发膀胱结石,导尿管遗失在膀胱内、膀胱穿孔和膀胱内脓肿都有报道,但发生率很低。
参考文献:
间歇治疗 篇6
【关键词】抗支汤;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阿奇霉素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2-84-02
小儿支原体肺炎发病阶段一般在5-15岁,早期表现为刺激性干咳、头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发生较多的肺外并发症,直接危及患儿生命安全[1]。临床实践表明,采用中西医治疗方法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我院选择用抗支汤结合阿奇霉素间歇疗法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详情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72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符合西医关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标准,同时符合中医中关于痰热闭肺肺炎喘咳的诊断标准。34例男性患儿,38例女性患儿,年龄在1-14岁,平均为6.9岁。以 随机分法将所有患儿分成两组,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阿奇霉素注射液治疗7d,剂量10mg/(kg·d),与5%的葡萄糖注射液250ml混合静脉滴注,后改服阿奇霉素片,每日1次,每次10mg,连续服用7d;治疗组:阿奇霉素注射液治疗5d,剂量10mg/(kg·d),与5%的葡萄糖注射液250ml混合静脉滴注,之后间隔5d,再次治疗3d。同时兼用抗支汤,药方:冬花、桑白皮、黄芩、苏子、地龙、白前、前胡各10g,地骨皮、柴胡、紫苑、半夏各6g,以上药物混合后加水煎服,每次250ml,分三次服用。
1.3评价标准: 治愈:患儿咳嗽、咳痰等症状消失,肺部体征消失,各项生化指标恢复正常; 显效:患儿咳嗽、咳痰等症状明显好转,肺部体征明显好转,各项生化指标明显改善;有效:患儿咳嗽症状减轻,咳痰较少,肺部体征、生化指标有一定改善;无效: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无任何改善,生化指标亦无改善。
1.4统计学方法: 用统计软件SPSS16.0处理和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检验用卡方检验,若两组间对比p<0.05,则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症状积分对比: 治疗前,对照组和治疗组的临床症状积分分别为(32.4±2.4) 和(33.0±2.2),治疗后对照组的临床症状积分为(23.5±3.0),治疗组的临床积分为(18.1±2.9),差异显著(p<0.05),说明治疗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要好于对照组。
2.2治疗效果对比: 经过治疗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3.3%,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4.4%,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采用抗支汤结合阿奇霉素间歇疗法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效果要优于常规治疗方法。另外,两组治疗过程中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说明该方法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组别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有效率
对照组13710683.3%
治疗组19114294.4%
p值<0.05<0.05<0.05<0.05<0.05
3讨论
在小儿呼吸道疾病中支原体肺炎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且容易反复发作,引发各种并发症,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中主要以咳嗽、咳痰、哮喘为主。在中医理论中对小儿支原体肺炎没有明确的病名,一般将之归入到“肺炎哮喘、“风温肺热”等范畴,认为肺炎咳喘是由于外部风寒、风热等从口鼻处进入,侵犯肺经所致,肺主气,当肺气失于宣肃,则易出现发热咳嗽,对于小儿而言,由于体内阳盛,感染风邪后出现从阳化热,因此常见风热犯肺,出现典型的痰热闭肺证[2]。
针对小儿支原体肺炎发病机制的分析,临床研究出抗支汤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该方中黄芩有清热燥湿之功,主要缓解肺热咳嗽;桑白皮能平喘止咳、清泻肺火;半夏有燥湿化痰的药效;地骨皮有泻火养阴之功,促使肺气下降;柴胡能疏泄气机,实现气机舒畅的效果;紫苑和冬花性温,能润肺下气,止咳化痰;苏子可平喘消痰;地龙、前胡能降气化痰、疏风散热。上述药物共同作用可实现对肺炎的有效治疗[3]。
在本组研究中治疗组选择抗支汤结合阿奇霉素间歇疗法是基于对小儿支原体肺炎中西医病理分析的基础上得到的。通过治疗,治疗组临床症状积分下降幅度要大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效果对比中,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3.3%,而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则为94.4%,治疗组治疗效果要明显好于对照组。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发现没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采用抗支汤结合阿奇霉素间歇疗法不会增加治疗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在小儿支原体肺炎治疗中采用抗支汤结合阿奇霉素间歇疗法效果显著,且不存在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具备较高的治疗安全性。为了提高小儿支原体肺炎治疗效果,可以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春莲.抗支汤结合阿奇霉素间歇疗法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痰热闭肺型)临床疗效观察.长春中医药大学,2009.
[2]方万红.阿奇霉素联合中药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95例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24(15):132-133.
间歇治疗 篇7
1临床资料
本组23例, 男性18例, 女性5例。年龄55~68岁, 平均60岁;病程3~5年。表现连续快步行走约100~200米, 即感双下肢沉重、乏力、迈步困难, 同时伴眩晕、视物晃动、恶心。6例持续性耳鸣。所有病例于站立或坐、卧位休息3~5分钟后, 上述症状逐渐减轻乃至消失。继续行走一段路程, 仍可出现以上症状, 而且行走距离逐渐缩短, 眩晕和下肢乏力等症状的持续时间逐渐延长, 症状也越来越重。
23例中有高血压病史者10例, 血压波动140~170mmHg/90~110mmHg (18.7~22.7Kpa/12~14Kpa) ;9例有高脂血症病史;4例有酗酒史。
神经系统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双下肢无浮肿, 双足皮温、肤色均正常;双侧股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良好。23例均行脑MRA, 特别注意椎基底动脉的显示。结果18例一侧椎动脉明显较对侧细小, 两侧椎动脉大小比小于1∶2.5例一侧椎动脉缺如;3例基底动脉环 (Willis环) 异常, 其中2例一侧大脑后动脉缺如, 另1例一侧大脑前动脉水平段狭窄。对23例分别进行颈椎X线摄片或MRI, 均显示不同程度的颈椎退行性病变。
2治疗与结果
本组23例均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早期应用尼麦角林制剂凯尔或乐喜林10~30mg qd, 钙通道拮抗剂桂利嗪或二维三七桂利嗪25~30mg qN, 阿司匹林50~100mg qd。眩晕剧烈者加用敏使朗 (甲磺酸倍他司汀) 或眩晕停 (盐酸地芬尼多) ;失眠者加用氯硝西泮;高血压者选用安内真 (氨氯地平) 、波依定 (非洛地平) 及中成药养血清脑颗粒;酗酒者加用大剂量维生素B1、B6, 烟酰胺等。分别治疗14~45d (平均22d) , 有19例病情明显好转后曾自行停药, 停药后14~21d眩晕、间歇性跛行等症状旋之又现。因此在逐渐减少上述药物用量的同时加用软脉灵1支tid。症状基本控制后停用凯尔、桂利嗪、敏使朗、眩晕停等, 继续使用软脉灵以巩固治疗。每30d为一疗程, 疗程间休息7d, 于第5个疗程结束后 (约185d) 进行疗效分析。
结果:经早期第一阶段尼麦角林、钙通道拮抗剂等治疗 (平均22d) , 症状基本控制者19例, 其余4例症状亦有明显改善。唯本组6例持续性耳鸣无改善。19例症状基本控制后曾自行停药, 停药后病情反复。全组病例在坚持应用软脉灵5个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分析的结果, 23例中有20例症状完全控制, 在185d中未见有明显的眩晕和间歇性跛行重复发生。其余3例仍时有眩晕和间歇性跛行, 但程度明显减轻, 持续时间亦较短。
3讨论
间歇性跛行伴眩晕未见有文献报告, 本组23例均表现在快步行走时出现肢体沉重乏力伴眩晕。双侧椎动脉发出的脊髓前动脉, 合二为一, 组成正中动脉, 供应脊髓前2/3与运动功能有关的组织结构。此外, 椎动脉还发出脊髓后动脉供应脊髓后1/3与感觉功能有关的组织结构。而内听动脉自基底动脉发出后又分出两终支, 分别供应前庭和耳蜗[1]。内听动脉是椎—基底动脉病变的敏感“信号器”, 半规管感觉特别敏感, 一旦血流量或血压稍有下降, 就可引起平衡障碍, 出现眩晕、恶心、呕吐。脑动脉硬化和颈椎病等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首先引起内听动脉血供下降, 出现眩晕、耳鸣、耳聋。当快速行走或较强烈运动时, 脊髓血供需求量增加, 内听动脉血供会相应下降, 这时亦可出现眩晕。为了满足脑内血氧供应, 脊髓前后动脉的血供要相应减少, 此时则可能出现肢体无力。在正常情况下, 由于机体调节功能的作用, 一般不产生上述症状, 若由于椎-基底动脉先天变异或动脉硬化, 以及颈椎病等造成动脉狭窄、闭塞时, 再增加运动量, 就可造成前庭、耳蜗、脊髓血供同时障碍, 出现眩晕、耳鸣等内听动脉供应区功能障碍和肢体无力等椎体束功能障碍等症状[2]。
本组23例MRA均证实一侧椎动脉细小或缺如, 有3例基底动脉环异常。所有病例x线摄片或MRI均显示不同程度的颈椎退行性病变, 这可能是导致本组病例间歇性无力性跛行和眩晕同时出现的主要原因。
凯尔 (或乐喜林) 、桂利嗪 (或二维三七桂利嗪) 、敏使朗、眩晕停等对改善血液循环, 增加脑血氧供应, 减轻眩晕、耳鸣等的疗效确切。本组病例经平均22d治疗, 效果良好。但椎基动脉供血障碍性疾病属于慢性病, 尤其椎动脉明显狭窄者, 需长期坚持治疗。而尼麦角林制剂、钙通道拮抗剂、盐酸地芬尼多等长期使用, 常有口干、嗜睡、直立性低血压、体重增加、肥胖及皮肤过敏等副作用而不易长期坚持。软脉灵系福建新大陆药业有限公司, 根据中西医结合理论关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心脑供血障碍性疾病的病机, 多系肝肾阴虚、气虚血瘀所致, 采用滋补肝肾、益气活血治法研制而成的中成药[3]。由熟地、五味子、枸杞、何首乌、白芍、怀牛膝、人参、淫羊藿、当归、川芎、丹参等组成。其主要功能有滋补肝肾、益气活血。具有调节血脂, 改善血液流变学效应、血液循环、心脑血供等作用[4]。对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动脉供血不足 (以晕为主) , 慢性脑供血不足 (以眩为主) , 高脂血症、高粘血症、心肌缺血、心绞痛、脂肪肝等有一定疗效。本组23例反复发作眩晕伴间歇性跛行者, 在发作期使用凯尔、桂利嗪等治疗, 症状得到控制或明显好转后, 继之改用软脉灵巩固治疗, 经185d观察, 有20例症状得到完全控制, 3例症状明显好转。服用软脉灵, 除少数患者有诉口干舌燥外, 无明显副作用, 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和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陈邦森.脑血管疾病.第一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1996.87~89.
[2]王笑申.神经系统疾病症候学.第一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194~195.
[3]陈贵延, 杨思澎.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第一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8.
间歇治疗 篇8
关键词:间隙充气加压,深静脉血栓,治疗
于19世纪开始, 医生们就已经进行运用在腿部额外加压的方法改善血液循环理论试验, 有文献记载利用一种抽吸气装置来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1934年Mont Reid和Louis Herrmarm设计了一种正、负压装置成功改善了动脉硬化、闭塞性脉管炎、雷诺病及足部溃疡患者的动脉循环[2]。20世纪70年代初, Pflug等开始探索使用间歇气压技术, 发现腿部间歇加压能有节奏的改变腿部静脉血流, 并利用IPC缓解了腿部的淋巴水肿, 减少了下肢深静脉血栓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形成。在国外, IPC是一种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 逐步成形于70年代的诊疗技术。随着间歇充气加压治疗装置的研究和改进, IPC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 对于其机制的研究也更为深入。
1 IPC的基本原理
IPC装置主要由气泵、气囊套筒、控制器三部分组成。气囊套筒有不同的规格, 目的是方便对踝部、小腿、大腿发生作用或者是三个部位不同的组合;控制器用于选择治疗模式、调节气压的大小及充、放气的时间。通过对在肢体的外部间歇性充气加压从而产生机械和生化效应。
2 IPC的临床应用
2.1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IPC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被临床科室广泛应用, 陈聪等[3]报道78例腹部大手术患者术后即予IPC治疗, 试验组40例有3例发生DVT, 发生率为7.5%, 对照组38例有11例出现DVT, 发生率为28.9%。万里红等[4]对100例脑卒中患者行IPC治疗, 实验组DVT发生率为4%, 对照组发生率为22%。陈丽珊等[5]对髋关节置换患者分别采用IPC及抗凝药预防DVT, 发现IPC预防DVT效果优于抗凝药, 且无抗凝药增加出血量等并发症。
2.2 预防骨质疏松和促进骨愈合
Park[6]等对30例行胫骨截骨术的兔子应用IPC观察骨端骨生长情况并比较应用IPC组和未用IPC组生物力学特性, 发现试验组截骨端新骨形成面积、骨矿物质含量、骨矿化面积及骨折端骨最大扭转力、刚度、最大角位移均较未使用IPC组要佳。国内有文献报道IPC通过增强挤压部位和远端骨骼肌一氧化氮合酶 (nitric oxide synthase, NOS) m RNA的表达, 使内皮细胞增加NO产物的释放量, 而中、低剂量的NO能明显增加碱性磷酸酶活性20%, 并能刺激成骨细胞的增值, 促进骨折愈合[7,8]。Hewitt等[9]认为IPC通过间歇增加临近骨缺损端静脉压力来提高新骨形成。
2.3 治疗动脉缺血性疾病
Kakkos[10]等对34例间歇性跛行患者对照研究发现, IPC增加了动脉血流和踝臂压力指数, 并通过增加腿部的灌注来获得行走距离上的改善, 足和腿IPC能稳定而持久地提高跛行患者的步行能力和压力指数。
2.4 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和静脉性溃疡
20世纪70年代就有报道间歇气压治疗可以减轻静脉曲张手术伤口的疼痛, 减少术后服药量、缩短住院时间。Philip等发现使用IPC后, 静脉溃疡的治愈率由使用药物的每星期治愈面积2.1%提高到19.8%, 21例患者中有10例完全治愈[11]。吴胜春等[12]联合IPC和湿润烧伤膏 (MEBO) 治疗静脉性溃疡也取得了满意效果。另外应用IPC还能预防静脉曲张剥离后血肿的形成[13]。
此外, IPC还能治疗创伤性水肿、促进淋巴水肿的消退、逆转腹腔镜手术后气腹所引起的不利血流动力学效应、治疗胫前粘蛋白沉积症等。
3 IPC的作用机制
3.1 机械效应
IPC通过间歇均匀的充、放气过程, 造成下肢血管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的显著变化。Flam等治疗观察中发现使用大腿长度相当的IPC时能使下肢静脉的血量增加23%, 血流速度能增加 (77±35) %, 在充气加压过程中血流速度也有短暂时间变为零, 提示静脉已经完全排空[14]。由于静脉迅速地排空, 静脉内的压力会明显下降, 动静脉间压力差增大, 动脉血供就相应增加。已经有研究指出, 当额外增加50mm Hg压力后, 内皮细胞会因管腔膨胀产生的牵拉扩张20%, 管腔内增加的血流速度超过200%[15]。运用IPC对血管壁增加压力同时也会对肌肉、皮下等软组织产生压迫, 这种压力迫使组织的间隙压力加大, 有利于组织液的回流, 促进下肢水肿消退, 减轻软组织的张力, 还有利于经皮肤的氧合作用的改善和清除代谢毒性产物[16]。
3.2 抗凝作用
Chouhan[17]等应用IPC对12例受试者治疗后发现:血浆中FⅦa水平降低, TFPI水平增加。FⅦa可以与TF、Ca2+形成复合物, 一是通过激活FⅨ, 从而加强内源性凝血, 二是通过激活FⅩ, 直接延续外源性凝血;而TFPI在FX存在下通过抑制TF-FⅦa复合物达到调控外源性凝血机制的作用。IPC可能通过释放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TFPI, 致使血浆中TFPI水平增加, 血浆中游离FⅦa及TF-FⅦa复合物得到中和, 进而产生抗凝效应。
3.3 激发纤溶亢进和溶栓作用
IPC激发纤溶亢进和溶栓作用的机制一些学者认为是由于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 量的增加。IPC时, 由于局部血流速度增强, 一是产生高达200dyn/cm2的剪切应力[18], 而生理状态下血流剪切应力只有15 dyn/cm2;二是血流的流速增强致使近端血管顺应性扩张, 张力增加。由此, 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机械信号刺激, 使得t-PA分泌率比基础分泌率增大2~3倍, t-PA m RNA表达增加超过250%[19]。另外一些学者[20]则发现IPC后血浆中t-PA含量不是增加而是减少, 但t-PA活性明显增强,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ior-1, PAI-1) 含量及活性下调, IPC通过调节t-PA和PAI-1之间的平衡达到激发纤溶亢进及溶栓效果。
3.4 舒张血管, 改善微循环
IPC通过血管内皮细胞释放NO使挤压部位及远端肌肉的血管扩张并改善微循环。IPC时血流加速导致的血流剪切应力增加和血管扩张引起的张应力增强可以上调NOS活性, 由此导致血液中NO (因为NO具有抑制血小板粘附以及聚集、舒张血管的功效) 含量增加[21]。Malek[22]也证实在血管被机械或者生化刺激损伤后会释放出NO, 从而产生明显减少局部缺血再灌注的现象。
4 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IPC治疗DVT的可行性
IPC预防DVT形成是IPC所有临床应用中使用最为广泛、疗效最为肯定的。但是用于治疗DVT, 国内外献有报道。不加保护的IPC治疗可能诱发DVT患者血栓脱落, 从而导致肺栓塞甚至致命, 但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IPC治疗DVT理论上是安全的。从DVT的发病机制看, 肢体制动属于DVT诱因之一, 当前所有的治疗方案之中, 首先强调是制动, 就此而言, 现行治疗方案和DVT病因之间是矛盾的, 是不符合生理的, 而滤器保护下的IPC治疗则强调运动——尽早的被动运动或主动运动。
5 总结
IPC作用机制可得出:机械效应可促进DVT患者的肿胀部位组织液回吸收和淋巴回流, 从而达到快速消肿、缓解症状之目的。舒张血管的生化效应与机械效应的相互结合有可能促进DVT患者侧枝循环的建立。抗凝及纤溶亢进、溶栓作用对DVT而言不但能增加药物治疗的效能, 还可能对有此类药物使用禁忌的患者独立发生作用。IPC的间歇压力有可能导致已形成的血栓松动、碎裂, 从而强化外源性药物和自身纤溶亢进后对血栓的作用。
目前DVT的治疗大致分为两类, 一是手术治疗, 其最大局限是受血栓形成时间限制, 较为公认的手术时机是发病后5~7天, 由于发病时间和血栓形成时间的不一致常常导致手术取栓失败;另外由于血管外科作为一个新兴学科, 临床上由血管外科专科诊治的DVT患者多数已失去手术时机;再者手术不可避免会造成创伤和可能出现并发症。二是药物治疗, 对于丧失手术机会的患者而言, 从时间上讲药物治疗的更大作用在于抑制血栓的进展, 无法保全静脉瓣膜功能的溶栓治疗, 无论堵塞的主干静脉再通与否, 其最终效果与侧枝循环建立所带来的获益没有区别。
间歇治疗 篇9
关键词:间歇,持续,蓝光照射,新生儿
当新生儿出现新陈代谢异常时, 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会不断增高, 若超过85μmol/L时, 皮肤巩膜会发生黄染, 即新生儿黄疸[1]。黄疸会对新生儿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紊乱, 对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将造成严重的影响。临床上, 在治疗新生儿黄疸时通常选用蓝光照射治疗, 但在采用蓝光治疗的同时又分为间歇性照射与持续性照射两种[2], 本次研究将分析比较间歇与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118例新生儿黄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中男28例, 女31例;年龄1~15 (6.5±2.1) d;其中包括12例缺血性脑病、11例新生儿溶血、10例感染所致、13例颅内出血合并头皮血肿、13例病因不明。观察组中男27例, 女32例;年龄3~18 (7.2±2.5) d;包括10例缺血性脑病、12例新生儿溶血、11例感染所致、10例颅内出血合并头皮血肿、16例病因不明。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在接受蓝光照射治疗前均给予常规治疗, 包括抗感染治疗、抑制新生儿免疫反应, 注射人免疫球蛋白、黄疸情况严重新生儿注射白蛋白、口服益生菌以及酶诱导剂注射等。其中观察组患儿行间歇蓝光照射, 方法为在对患儿照射5h后, 停止2~4h, 然后继续照射治疗。对照组患儿持续蓝光照射, 连续照射18h, 停止7~10h。治疗后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1.3 疗效评定标准[3]
根据《新生儿黄疸治疗诊断》将本次研究治疗效果分为四级, 即:显效:患儿在接受治疗后, 巩膜黄染、皮肤以及黏膜等相关症状全部消失, 胆红素水平正常;有效:患儿接受治疗后, 巩膜黄染、黏膜以及皮肤等相关症状消失, 胆红素水平虽下降, 但并未恢复。好转: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正常, 但临床相关症状依然存在。无效:经过治疗后, 患儿并未出现好转, 甚至黄疸情况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经过不同治疗后, 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8.31% (58/59) ;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4.92% (56/59) , 两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 (P>0.05) , 详见表1。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5.08% (3/59) , 而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86% (7/59) , 明显高于观察组,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在临床中新生儿黄疸情况较为常见, 足月儿1w之内发生黄疸的几率约为65%以上, 其中有近90%以上的新生儿将会在24h之后出现黄疸[4]。黄疸的种类相对较多, 除了可以是正常的生理黄疸之外, 同时由于疾病感染、溶血、缺血性脑病以及头皮血肿等情况均可导致新生儿发生黄疸。针对于新生儿来讲, 脑屏障尚未完全发育, 导致患儿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的根本原因便是高胆红素血症, 从而使新生儿发生高胆红素脑病。所以, 针对于新生儿来讲, 尤其是应当对黄疸新生儿倍加重视。
在临床相关治疗中, 通常会选择使用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 其治疗机制为[5]:蓝光波长为475nm, 对新生儿皮下浅层尚未结合的胆红素进行照射, 使胆红素由原先水溶性较弱的IXa Z型逐渐转变成为IXa E型, 能够经胆汁或肾脏排出体外, 使新生儿血肿胆红素水平得到有效控制, 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在对新生儿采用蓝光照射的同时, 可选则持续照射以及间歇性照射治疗两种。研究中发现[6], 无论是采用持续性照射治疗, 还是采用间歇性照射治疗, 均可对新生儿黄疸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但对于间歇性照射治疗来讲, 新生儿发生的不良反应率更低, 这和本次研究结果相同。对间歇性照射治疗机制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在采用间歇性照射时, 新生儿胆红素水溶性能够得到有效提高, 最终拍出体外, 当停止照射后, 血液中胆红素又将重新分布于新生儿的皮下组织以及体表内, 再进行照射提升胆红素水溶性, 如此反复最终将其排出体外, 达到令人满意的治疗目的。
同时经过此次研究我们也发现, 不管是持续照射还是间歇照射, 新生儿均会发生腹泻、发热以及皮疹等不同不良反应, 所以我们认为在治疗时需要注意: (1) 为了减少血溶性发生, 应当为患儿补充核黄素; (2) 保护好患儿眼睛以及肛门等重要部位; (3) 治疗时需要及时补充患儿的体内水分, 同时仔细观察患儿的皮肤颜色; (4) 在治疗过程中, 患儿若是出现了青铜症时则需要立即停止治疗。
总而言之,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 在经过不同治疗后, 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8.31% (58/59) ;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4.92% (56/59) , 两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 (P>0.05) , 但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5.08% (3/59) , 而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86% (7/59) ;明显高于观察组,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充分说明在对黄疸新生儿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选用间歇性蓝光照射治疗与持续照射治疗的治疗效果一样, 但是间歇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不良反应少, 更易于接受治疗, 因此临床中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罗永奇.间隙和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2 (4) :47-48.
[2]刘冬容.间歇与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2, 5 (1) :375-376.
[3]王玉梅.间歇蓝光照射和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 4 (4) :347-348.
[4]李学峰.间歇或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对比观察[J].当代医学, 2013, 22 (2) :110-111.
[5]杜琳.间断及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分析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33 (4) :317-318.
间歇治疗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新生儿黄疸患儿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1~28(21.34±2.35)d。早产儿12例,足月儿26例。致病原因:感染8例,新生儿溶血16例,缺血性脑病9例,颅内出血合并头皮血肿3例,病因不明2例;对照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1~27(23.67±3.03)d。早产儿15例,足月儿23例。致病原因:感染7例,新生儿溶血15例,缺血性脑病10例,颅内出血合并头皮血肿5例,病因不明共1例。两组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1)所有患儿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3]中新生儿黄疸的相关诊断标准;(2)所有患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皮肤黄染与巩膜黄染;(3)所有患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水平显著升高,且所有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255mol/L;(4)排除因胆道先天性疾病引发的黄疸,并排除存在严重先天性疾病的患儿;(5)所有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接受常规治疗,主要包括:(1)益生菌:口服妈咪爱,0.3g/次,3次/d;(2)抗感染:针对细菌性感染者,用抗生素进行治疗;针对病毒性感染者,用抗病毒药物与干扰素进行治疗;(3)溶血治疗: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4)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紊乱状态。在此基础上,两组均采用双面蓝光箱治疗。双面蓝光箱为东西仪(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型号为wi59767,光源功率为600VAW,外形尺寸为1000×700。照射前将患儿的双眼、会阴部位及肛门部均罩住,对其余部位进行照射治疗。对照组给予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患儿接受蓝光照射的时间为12~18h,停止时间为8~12h。观察组给予间歇性蓝光照射治疗,患儿接受蓝光照射的时间为4~6h,暂停时间为2~4h,再进行重复照射。每日定时检测患儿的胆红素水平,严密观察患儿的皮肤黄染改善情况及其精神状态。
1.4 观察指标观察组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腹泻、皮疹及发热。
1.5 疗效评价[4]治愈:黄疸症状及其伴随症状完全消失,且胆红素水平恢复正常;好转:黄疸症状部分消失,其伴随症状有所改善,且胆红素水平显著下降,但并未下降到正常水平;无效:黄疸症状及其伴随症状没有任何变化,甚至恶化,且胆红素水平没有下降。
1.6 统计学方法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采取率(%),采取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两组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2。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属于一种常见的新生儿疾病,主要出现于新生儿出生28d左右。该疾病主要包括了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两种类型,其中,生理性黄疸主要出现于新生儿出生后的2~3d内,大多数患儿能够自行缓解,不需要接受特殊治疗,其黄疸消退时间大约为10~14d;病理性黄疸主要以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水平显著升高为主,且往往存在原发病的表现,若不及时治疗,则肠道组织会将血液内未结合的胆红素吸收,进而会损害患儿的脑组织,影响患儿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造成脑组织不可逆损伤[5]。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方法对新生儿黄疸患儿进行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蓝光照射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一种有效手段,其机制主要是利用胆红素分子对蓝光的吸收作用,尤其是对波长在450~460mm之间的光线具有良好的吸收效果[6]。采用蓝光照射治疗过程中,在光照作用下,患儿体内未结合胆红素IXa Z型会转变为异构体IXa E型,此类异构体具有水溶性特点,可以经肝脏随胆汁排泄到肠腔,也可以经肾脏随尿液排出体外,从而使体内胆红素水平降低,而降低的胆红素光疗作用部位主要是位于患儿皮肤的浅表组织[7]。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间歇性照射治疗的效果较好。这主要是由于间歇性照射治疗期间,能够使患儿体内未结合的胆红素水溶性水平逐渐升高,并将其排出体外,待其暂停治疗后,患儿体内未结合胆红素又会重新分布于患儿的体表组织及其皮下组织,然后再为患儿进行蓝光照射,能够提高患儿体内未结合胆红素的水溶性,最终达到治疗的目的。
患儿接受蓝光照射治疗后,机体组织对胆红素的清除需要一段时间,但在蓝光照射过程中,随着光疗强度的不断增加,光疗反应往往也会随之增强,待其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时,即便是再增加蓝光照射的时间及强度,光疗反应也会保持不变[8]。此外,由于蓝光照射中的光线会损伤患儿体内处于DNA修复状态的染色体,而长时间对其照射则会损伤患儿的机体,导致患儿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9]。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充分说明间歇性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能够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保障治疗效果。这主要是由于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时会产生热能,而患儿因排热不畅会出现发热症状,且患儿皮肤长时间接受蓝光照射会出现皮疹。此外,由于蓝光照射治疗时分解产物会通过患儿的肠道组织排出体外,对患儿的肠道壁会产生一定的刺激性,导致肠道蠕动速度加快,引发腹泻。由于间歇性蓝光照射的时间短于持续蓝光照射,因而能够降低患儿出现并发症的机率,特别是能够降低皮疹与发热的机率。
通过本次研究,笔者发现两种治疗方法均会引起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因此,采用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治疗过程中应及时为患儿补充核黄素,可以降低溶血现象的发生率;(2)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保护患儿的眼睛、肛门等较为敏感的部位[10];(3)严密观察患儿皮肤色泽出现的变化,及时为患儿补充水分;(4)一旦患儿出现发热、腹泻等症状,可以为患儿继续进行照射治疗,但若患儿出现青铜症,则应立即停止蓝光照射治疗。
综上所述,间歇性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病具有较好的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摘要:探讨间歇蓝光照射与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选取接受治疗的黄疸患儿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儿均接受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持续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给予间歇性蓝光照射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间歇性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病具有较好的效果,且安全性高。
关键词:间歇蓝光照射,持续蓝光照射,新生儿黄疸
参考文献
[1]罗永奇.间隙和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47-48.
[2]黄海波.不同方式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2):93-94.
[3]刘冬容.间歇与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10(5):375-376.
[4]杜琳.间断及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分析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3):317-318.
[5]杨旭,瞿遥来,刘勇毅,等.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60例的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2012,33(3):494-495.
[6]杨春鸿,金晓秋.蓝光间歇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3):3799-3800.
[7]郑海鹏.新生儿黄疸间歇蓝光照射与持续蓝光照射疗效对比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0):5640-5641.
[8]陈四斌.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8):63-64.
[9]闫彩霞,韩俊昌,白全召,等.间歇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29):53-54.
间歇性遗忘 篇11
杨智俊,男,河北省磁县人,1981年出生,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2010年出版作品集《唯关桃花落》(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年起转向中短篇小说创作,在《阳光》《短篇小说》《羊城晚报》《精短小说》等多家杂志报刊发表作品多篇。
有些事情回忆起来很痛苦,但却绕不过去,所以不得不说。
现在我说说那年春天的事。我记得当时我住在一家医院的住院部四楼,身穿印着浅色条纹的病号服,整天趴在窗口眺望外面的景色。整幢大楼是全封闭的,包括窗户都是用密密的铁丝网罩住了。与其说是一所医院,不如说这里更像一所监狱。病室有三个病友。除了我,还有两个老头。一个是胖子,光头,脸色潮红,灰色眼睛,老说有一架飞机轰隆隆从他头上飞过,吓得两手抱头,趴在地上半天不敢动弹;另一个瘦得皮包骨,头发长而蓬乱,老把自己的头朝墙上撞。我想,他们肯定都是疯子。那我怎么跟他们在一起呢?
间歇性遗忘。据主治医师王医生说,主要症状就是我总记不住那些发生的好的事情,却总记住那些最坏的。吃饭时,他们发给我一份饭,带炸鸡腿的大米套餐,四菜一汤,我没说他们一点好,却坚持说在汤里发现了一只死苍蝇,还把餐盘扣到医护人员的头上。我怒气冲冲地说,你们给我——我这样的正常人吃苍蝇,你们是天下最恶心的人!后来王医生赶来,白眉赤眼地道,明明是大米套餐——苍蝇也许是有,但那只是一个小小的缺陷,几乎可以忽略——你却说是给你吃苍蝇,忘记最好的,偏偏记往最坏的情况,这不是间歇性遗忘吗?这就是你患病的确凿证据,是一种严重的病,得治!我不服气,动手砸起东西来。他们就给我打了一针镇定剂。于是我就安静下来了。这时胖老头对我说,苍蝇怕什么呀,挑开来,吃别的就好了——看不到的东西就等于没有——你这是何苦呢?!他劝我好好治病,还说,医生他们都是好心人。帮我们免费治病,等我们治好了就可以到外面跟家人团聚了!到外面去,难道不好吗?!
我嘴里说不出话来,心里却清清楚楚地想道:我有病吗?!我难道有病吗?!到底是我病了,还是你们病了?!明明确实是有苍蝇的呀,难道可以当它不存在的吗?黑是什么?白又是什么?截然不同的东西,难道可以混为一谈的吗?
胖老头好像洞悉了我的心思,悠然道,你这个人就是太较真儿。要不然也进不来。说实话,我也知道,这个社會上弊病多得很,那么多人都看到了,可是他们都不说,当那些弊病不存在,他们不是也过得好好的嘛!也没见谁缺胳膊少腿,吃饱喝足了,到外面遛遛弯,跳跳舞,拉拉闲话,一天的日子就过去了,多么美好的一天哪!可是你呢,却总盯着那些不完美的弊病,还老想除掉它!这样跟整个社会过不去,对你有什么好处呢?!
瘦老头剧烈地咳几声,两手捂着头,说,还是不要想啦,吃饱了饭睡会儿觉吧,春困秋乏冬瞌睡。我这一辈子都是迷迷瞪瞪的,脑子里就像有虫子拱一样,一疼起来就要命!什么都不能想啦——烦心的事,高兴的事,啥也不能想啦……
我争辩道,难道人生可以这样浪费吗?什么都不想,却只知道吃饭和睡觉。这与禽兽有何差别?!我是一个人,一个正常人,我还要想一想关于人生和社会的几个问题……总的来说,人生就是一场痛苦的旅程,是有些幸福和欢乐,但很短暂,过后就是永无止境的痛苦。那些充满了痛苦的人生,我总也忘不了……我想起来了,有这么一个老头,看起来非常苍老,七十多岁的样子……我是在小区西侧不远一家废品站看到他的。我们家落地扇底座坏了,我到废品站想找一个合适的配上。但底座没有找到,却看到这个老头正在跟废品站老板交谈。这老头戴一顶草帽,短袖短裤,衣着破烂,裸露的皮肤晒得黝黑,推着一辆三轮车,车上拉着一些废旧钢材,不知是从哪家工地踅摸来的。老头恳请废品站老板把他的东西收下。老板不知是嫌老头的东西成色差呢,还是觉得价钱不合适,迟迟没有答应。老头神色焦急起来。几乎是以一种乞人怜悯的语气哀求着:唉,你看我有多大?七十多?还是六十多?其实我才五十多岁呐!我从来没想到,这一辈子老了老了还要蹬三轮车收废品哪!这都怪出了那场车祸!落下个残疾,什么重活也干不了啦!你看我这腿,成啥样子啦(我这才注意到老头的右腿以一种可怕的姿势向外撇着)?唉,要不是还有个八十岁的老娘,我早就不活啦!没办法,老娘还健在哪!老头几乎要落下泪来。他又朝老板和我递烟,并向我问话道,兄弟,你十几了……(我十几了?三十多啦!什么眼神啊)抽支烟吧,不抽烟?嫌我的烟不好吗?我摇摇手笑了一下。老板和我都没接老头的烟,老头自顾自地划着火,贪婪地抽起烟来。这时,老板开口说,好啦好啦,苦情戏莫要再唱啦!你的东西我收啦!老头闻听此言,高兴地卸起东西来。老板朝我使个眼色。我看到老头拖着钢材一瘸一拐走路的样子,心里感到非常难受——真是一个可怜的老头!
但是我什么都没有说出来。以上这些都是我的臆想。镇定剂让我安静极了,我像个初生的婴儿,眨巴着纯洁天真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这个可爱的世界。不一会儿,胖老头和瘦老头都睡着了,一个鼾声如雷。一个细如抽丝——我在这充满了对比和矛盾的世界再次感到了焦灼和迷惘……
我试图回忆起什么来,然而我的过去就像是一团迷雾。我头痛欲裂,这时一个梦境在我脑海里浮现:为便于国家管理,兹决定全国男性人口均居住于长江以北,女性人口均居住于长江以南,未满18周岁的少年儿童由国家专设的托儿所代为抚养,满18周岁后按成年人对待。每月设夫妻探视日,该日内夫妻双方及子女可在国家特设的招待所内团聚,尽享天伦之乐……瞬间,众多家庭妻离子散,一片嚎啕。我紧紧抱着妻子,还有儿子,惊惶不安地等待着。已经有执行命令的警察赶了过来。他们野蛮地攥住妻子的胳膊,把她塞进了南下的列车。我的妻子——她是一个娴静文弱的女子——拼命挣扎然而无济于事。她被带走了。儿子使劲哭着、喊着,踢着。但他也要离我而去了——他被另外一伙警察带走了。他不愿意离开,拼命地叫着爸爸妈妈!喉咙都快喊哑了。眼泪满脸都是。我心急如焚,却没有办法救他们。最后我成了孤家寡人,无力地蹲坐到地上,觉得整个人都被掏空了,只剩下了一个空壳!世界剧烈坍缩成一个黑洞……不止一次我从这个梦境中醒来,冷汗淋漓,心脏狂跳不止……
nlc202309040607
梦里的事情真的发生过吗?间歇性遗忘症。我真的患有这个病吗?生命赐予人类的幸福,每一个心旷神怡的瞬间,为何我从来看不到也不记得?为什么我只感觉到龃龉、摩擦、阴谋、缺陷、不快?因为我是个过于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者?还是因为生活本身出现了巨大的漏洞和缺陷?
那一天,我和胖老头在铁窗前聊天。他问我,你真的不记得以前的事了吗?我说,记得一些片断,但说不全。胖老头说,医生说你只记得发生的最坏的事,还说你这个家伙很难相处。他笑了笑。接着说,我和你相反,我总记得那些发生的最好的事。你可能不知道,在进来之前我是某市的市委书记,权势大得很,手下官员把我当皇帝一样侍奉,我说的话就是圣旨。我要怎样就怎样,说提拔谁就提拔谁,说拆哪里就拆哪里,说让谁承包项目就让谁承包。机关里老旧的办公楼我看不顺眼,要重新规划,就带相关领导去现场察看,当时我手一指,说下个月的这一天我不想再看见那幢楼。一个月后那楼就真的不见了。广大市民送我一个绰号叫“一指梅(没)”。我在任的那几年,市里的建设搞得轰轰烈烈,漂亮的大楼拔地而起,街道整齐美观,大型文化广场建了好些个,整个城市的品味得到了极大提升,可以说创造了该市建设史上的奇迹。但是那些老百姓不理解我,骂我,说我是个贪官,折腾官,到处散发揭发所谓我的罪行的黑材料,还到上级部门去告我,他们折腾也是白折腾!哼,不知好歹的东西,我辛辛苦苦搞这些还不是为他们好?算了,不说他们了……那些倾慕我手中权力的建筑商极力想讨好我,巴结我,给了我各种好处……哎呀,我算是享尽了人生之福,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不该享受几天?太太、女儿在国外购买了房产,先后移民去了。我呢,在国内享受着政治权力带给我无比尊荣……谁知乐极生悲,我太太、女儿乘坐的客机突然失事,坠落到大西洋里,尸骨无存哪……胖老头用手捂着眼睛,痛哭失声。再后来我脑子就生了病了,有时突然就会觉得那架飞机掉下来了,掉到我头上来了,吓得我呀要命!我的生活好好的,怎么能想到会得这个病呢?
我们说话时,瘦老头就在一旁聆听。但他一般不轻易说话。胖老头说,这瘦老头是个农民,家里的三亩地修高速路时被占了,他用全部补偿款盖了一幢两层小楼。老头还以为能过上几天好日子哪!谁知没两年,市里又搞地产项目开发,将他们村列入开发范围。老头这新楼又要被拆了。大概是赔偿款没给到位,楼也强拆了,这老头就疯了,一犯起病就拿自己脑袋撞墙,朝死里撞!有意思吧?
我没觉得有意思。瘦老头看了我们一眼,说,不能想啊!一想脑子就疼,像虫子一样疼!他眼睛里没有泪水,却显得有些呆滞,整个人看起来像是木雕一样。
你的事……真的不记得了?胖老头笑着道,听说,你老婆是跳楼自杀的。你为了她的事才……
我脑子轰的一下犹如雷击……一些过去生活的场景碎片般从我眼前掠过。
你别把自己当惩恶扬善的蜘蛛侠,你管不了那些事!以前妻子经常这样温柔地数落我。她是嫌我总与企业的老总顶着干,怕我没有好下场。我说。你哪里知道?他们是在侵吞国家财产!是在犯罪!妻子说,你是公检法吗?还是纪委?就你们企业的那些老总,他们犯罪你能管得了吗?是你这号人该操心的事吗?妻子对违法犯罪行为表现出的漠然使我极度不满,我拍着桌子,盘子里的花生米一蹦老高。我痛心疾首地说,快完了呀,企业已经快完了呀!那几个老总倒弄得脑满肠肥的,老婆、孩子都移民到加拿大了!他们就是裸官呀!妻子说,是呀,他们是裸官,可能也确实犯了罪,那不是还有国家管着的吗?早晚有一天会收拾他们的!我急得眼泪都要出来了,那要等到啥时候呀!要等到啥时候呀!妻子抓往我的手,安抚着我的情绪。她温柔地说,会的,他们一定会受到法律审判的!我们会看到希望的!妻子乐观的情绪稍稍缓解了我内心的焦灼。
是的。我想起来了。妻子是本市一家著名国有厂矿的会计。她和我是大学同学,我们在大三那年恋爱,大学一毕业就共同来到这座城市,分别进入两家国企担任会计工作。后来,我们结婚了,生了宝宝,过起了最平凡却最幸福的日子。她对我们的生活很满足。因为她是一个没什么事业心的女人,追求平平淡淡才是真,对我也没提过什么进步的要求,只是对我老是跟企业老总过不去深感忧虑。谁也没有想到,妻子这样一个与人为善、与世无争的女人,竟然在一个夏天的黄昏,从平日工作的办公大楼顶上跳了下去!
要说征兆也是有的。在那之前,妻子就已经开始失眠,整夜睡不着觉。有一次我半夜醒来,却看到妻子独坐在床头发愣,吓了我一大跳。妻子见我醒了,叹了一口气道,你说这世上好人活得咋這么难呢?我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了!要不然我辞职吧?我不解地问,咋了?你们老总不是对你很关照吗?你还说要是我公司老总有人家几分好,我就不会老跟他龇牙。这话是你说的吧?妻子说,老总对我好是好,只是……唉呀,算了算了,以后再说吧。妻子是个温柔内向的女人,以后她又陆陆续续提过几次辞职的想法,可是考虑到沉重的房贷、车贷压力,日益增加的生活成本,孩子的教育问题,四位老人的养老问题,我们哪里还敢动辞职的念头?我们感觉我们是被生活绑架了,除了俯首听命,没有别的办法。
只是妻子的精神状态是越来越差了,她经常神思恍惚,有一次煮粥,眼看着煮沸的粥溢得满灶台都是,扑灭了煤气,她却什么也没有觉察。弥散的煤气味越来越重,连在书房的我都闻到了。我忙跑了过去,关了煤气,说,老婆,你这样要出大事的呀!妻子才醒过神来,也吓了一跳。她说,我这是怎么了?一想起事来就什么都忘了!还有一次,本来该她去幼儿园接孩子的,说好是四半点。可是五点多钟,幼儿园老师给我打来电话,说,孩子没人接。我忙给妻子打电话,她在那边好像忙着什么,说是四半点吗?我还以为是五点半哪!我马上去马上去!我说,不劳您大驾了,还是我去吧!出事一个月前,妻子单位组织一次旅游,本来妻子对这种事是个积极分子,可是那次妻子竟说,身上懒怠不想去。我说,家属让去吗?让我跟儿子去?妻子像看怪物一样看着我,想说什么最终却什么也没说。出事前三天,妻子说,我好像患有抑郁症,有时间陪我看看心理医生吗?我说,怎么了?心里有啥事?妻子也没细说,最后说,等你有时间的吧!
nlc202309040607
出事当天下午六点,我正在单位食堂吃饭,忽然收到妻子发来的一条手机短信,上面只有几个字:他们做假账,让我背黑锅。正疑惑间,就传来了妻子跳楼的噩耗。本来,那是一个无比美好的夏日的黄昏,我们约好晚上一起给儿子过六岁的生日。可是。妻子的生命却在那个时刻终结了。她选择以死明志,证明自己的清白。然而,也有人说她是畏罪自杀,借以逃脱法律的制裁……我可怜的妻子!
我赶到妻子单位时,她已经被救护车送到医院进行象征性的抢救。最后被宣布抢救无效死亡,尸体被推进太平间。在她曾陈尸的那幢办公大楼前,我痛哭嚎啕,说妻子的死完全是一场阴谋,我要把真正的杀人凶手揪出来,为我妻子报仇!看到妻子坠地时遗留下的大片红褐色血迹,我哭得伏倒到草地上,把手指深深插到了泥土中,疯狂地抓扯着那块浸润着妻子血迹的草坪。
从那一天开始算起,直到我被精神病院的工作人员强行带走,关到这所医院进行治疗,时间隔了大概不到一年。这一年中,我不停地上诉、检举、控告、写大字报、网上发贴、上访(由区、市、省直至中央),无数次被控访的工作人员遣返,并遭到他们的威胁,谩骂,殴打,乃至监禁……我活得像条狗,但我心里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为我妻子讨回公道……这中间的过程非常复杂、曲折、离奇,足以写一本厚厚的长篇小说。但具体细节我已不想谈起了,因为我的记忆出现了问题。它出现了大量的重复、谬误、删节、空白和篡改。我明明白白记得极为清楚的事情,最关键的比如,我妻子是死于他杀,是死于一场见不得人的阴谋,是利益斗争的牺牲品。但他们说,你记错了,你妻子死于一场意外,你妻子在楼顶的凉亭里喝咖啡,因为伸手捉一只蝴蝶失足坠楼。一个叫玲玲的同事亲眼看到了。她可以证明。我冷笑,狠狠地冷笑。你们还能想出一个更好笑更荒谬的死因吗?因为一只蝴蝶?我的妻子才是那只蝴蝶。她被你们,这些狠心的权贵狠狠地踩在脚下,香消玉殒,魂飞魄散。她死不瞑目。我要为她讨个公道!血债要血偿。我要杀人者亦付出血的代价!但摆在我面前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我怎么证明我的记忆是正确的呢?
我没有办法证明。所以我被关进精神病院了。因为我是一个危害到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的精神不正常人士。这是否同时意味着假如我犯了杀人重罪,也会被免于刑事处罚?……从那之后,我的思维开始陷入一种谵妄和混乱之中。有时在睡梦中,我恍惚看到妻子走了过来,像平常那样默默坐在我的床边,抚摸着我的手,眼睛里蓄满亮晶晶的泪水。
后来,胖老头悄悄对我说,你要学会伪装,装作驯服和听话的样子,他们就会放松对你的监控,你也不用再接受药物治疗,说不定还能早些出院呢!我惊讶于他的想法。难道,他就是这样做的吗?胖老头说,打个比方说,我们是鸡蛋,人家是石头,我们撞得过吗?到头来牺牲的还不是我们个人?没必要死磕了,人首先得活着,命都没有了还说什么呢?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我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后来,我说,人难道可以这样活着吗?明明自己心里想的是黑,说出来的却是白:明明想往东面去,说出来做出来却是向西。内心与外在的割裂,心灵与身体的隔绝,那样会活得舒服吗?胖老头说,现在每个人都活得很累,压力非常大。大多数人已经不会想那么多了——灵魂啊,思想啊,想这些有用吗?!还不如想想实际的问题,如何发表论文,出版专著,如何评上职称,如何提拔上位当一把手,如何盘活人际关系,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才是现实。你不想这些,反而去想那些最玄最遠最深奥最难解的问题,你会陷入死地的!所以,要现实一些,那样现实才会给你最丰厚的回报。现在这样的人很多的。我认真考虑了半天,说,可那样我就不是我了,我就成了另外一个人。胖老头鄙夷地笑,说,你是不是你这很重要吗?重要的是能弄来钱,过上好日子。人家都奔豪宅名车、高官厚禄去了,只剩下你一个人傻了吧唧地坚守什么独立、纯正、思想、原则,你还要不要活呢?即使你想这么活,你的家人活不活?老婆孩子活不活?老婆要不要美容,孩子要不要上学?哪里来的钱?!听了胖老头的话,我觉得我原本井然有序的思维被搞乱了。就好像有一万张拼图被人胡乱拆开随意丢到了一起,我得花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将它们——拼合归位。记住,越是没有思想、越是庸俗、越是虚伪的人活得越好。胖老头最后丢下这句话。我不得不承认,我正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
突然传来咚咚咚的声响。不好,瘦老头犯病了!我喊。只见瘦老头眯着眼睛,两手扶墙,不断朝墙上磕,咚咚咚咚——节奏强劲,短促有力。我和胖老头使劲拉扯他,拍他,瘦老头却毫无反应,还在不断用头撞墙。直到王医生等人赶来,将瘦老头身子摁在床铺上控制住,瘦老头的头还在有节奏地律动着。我看到他的额头上血迹斑斑,烂得像只西红柿。
可怜的老头!等瘦老头病症发作过去后,我们都劝他躺到床上休息一会儿。瘦老头很听话地躺下来,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天花板。胖老头劝他想开些,他说,人各有命,除了认命没有别的办法。为啥我就是一个官员,你就是一个农民?为啥他(指我)就偏偏遇上那些糟心事?这都是命啊!你不服劲也不行,咋抗争也没用。你就得乖乖地认命,服软,然后尽自己所能过自己的日子。羡慕别人也没用,怨恨别人也没用,自暴自弃也没用。你得活着,好好活着。这才是真理。瘦老头半天才说一句:不能想啊,一想脑子就疼,跟虫子拱一样疼!……
后来,下雨了。透过窗口,我看到满院子的蔷薇花在雨里静默着。它们成片成片地盛开着,颜色红得像血一样。看了一会儿,我又觉得这片红色像是要燃烧起来,要爆炸了一样!成了一片火海……我害怕再看下去会引发我的病症,忙收回了我的目光。滴滴答答的雨声将我的思绪凝结成一片空濛。我感觉好多了。令我奇怪的是,在这样的阴雨天气,我居然看到了一只蝴蝶,它轻盈地落到窗外冷硬的铁丝网上,翕动着它布满蓝色鳞片的美丽翅膀,小小的触角在微微地颤动。我久久地凝视着它,很多美好的瞬间在我心头浮现……
责任编辑/董晓晓
间歇治疗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内蒙古赤峰学院附属医院新生儿科, 住院治疗的新生儿黄疸患儿, 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 (第4版) 诊断标准[3]。所有患儿均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 入院后检测血清胆红素>220.6μmol/L (以患儿最高胆红素峰值为准) 。将所有96例患儿随机分成A组及B组。排除肝功能异常及Rh溶血病及伴其他严重疾病住院的患儿。2组患儿出生体质量、胎龄、日龄、男女比例等基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采用一般常规治疗, 预防感染、口服维生素B2、口服钙剂、口服茵栀黄口服液、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及时纠正酸碱失衡等。两组均采用冷光源蓝光 (Bistos BT-400, LED) 作为光源。A组采取冷光源间歇照射, 每天照射2次, 晨起及午后各6 h, 中间间隔6~8 h。B组采取冷光源持续照射, 每天1次, 照射12 h。两组患儿治疗疗程均为4 d。
1.3 观察指标:
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48小时及第96小时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 治疗期间, 严密观察两组患儿生命体征及精神反应情况、皮肤颜色及皮疹情况、黄疸消退情况, 观察两组患儿冷光源蓝光照射治疗中的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PS19.0统计软件分析。2组资料间均数的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数据以 (±s) 表示,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B两组比较, A组治疗后第48小时、第96小时血清胆红素浓度下降水平明显高于B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A组在皮疹、腹泻、烦躁哭闹、皮肤青铜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照,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病, 尤其是早期新生儿, 其发病率高, 由于新生儿其特殊的代谢原因, 生后易导致胆红素增加, 超过一定的浓度可导致胆红素脑病, 严重威胁新生儿的生命及远期预后。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 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是主要治疗目的。光疗是一种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的简单易行、疗效好而快的方法。光疗原理是通过光疗仪器, 发出特定波谱光作用于胆红素, 产生光化学作用从而使得胆红素的结构、性质和排泄途径发生改变[4]。人体内胆红素是胆红素IX-α, 构型均为Z型, 即4Z, 15Z胆红素IX-α, 呈亲脂、疏水的性质。胆红素能够吸收光线, 对波长为450 nm的蓝光吸收率最高。4Z, 15Z胆红素在适当的光照射下发生3种光化学反应, 即构型异构、构造异构、光氧化反应。胆红素光化学产物通过胆汁、尿液和粪便排出[5]。光疗代谢产物经肠道排出时刺激肠壁, 引起肠蠕动增快, 引起腹泻。维生素B2的吸收高峰为450 nm, 与蓝光光谱相近, 因此, 光疗中维生素B2与胆红素同时分解, 故光疗后造成体内维生素B2缺乏, 光疗中可导致低血钙发生, 故治疗中给予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维生素B2及补钙治疗。冷光源蓝光治疗仪通过可移动的治疗光源蓝色发光二极管 (LED) 发生窄频高强度的蓝光, 蓝色LED发光范围400~550 nm, (最大峰值波长450~475 nm) , 这个范围与胆红素吸收光谱相吻合, 可以快速有效的降低胆红素, 蓝色LED在紫外光谱 (Uv) 范围不会发生强大能量, 在红外光谱 (IR) 范围内不会发生强大能量, 故整组病例中未出现体温异常患儿。但有床研究证实[6], 在蓝光照射过程中, 光疗反应会随着光疗强度的增加而相应增强, 当光疗反应增强到一个稳定的水平后, 即使再增加光照的时间及强度, 光疗反应也不会再进一步增强。综上所述, 两组患儿进行4 d的冷光源照射治疗后, 48 h及96 h后血清胆红素下降水平有显著差异 (P<0.05) , 采取间断冷光源照射组比持续冷光源照射组胆红素水平下降明显, 间断冷光源照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持续冷光源照射组明显降低。故间断冷光源光疗较持续冷光源照射具有明显的优势, 建议临床应用。由于本文样本量小, 尚待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确定。
摘要:目地探讨冷光源蓝光灯间歇与持续照射对新生儿黄疸疗效观察。方法 随机将96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成A、B两组, 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 A组采用冷光源间歇照射方法治疗, B组采取冷光源持续照射方法治疗, 两组治疗疗程4 d。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患儿48、96 h后胆红素下降水平明显高于B组, A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B组。采用冷光源间歇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肯定,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综合效果优于持续冷光源照射治疗。结论 间断冷光源光疗较持续冷光源照射具有明显的优势, 建议临床应用。
关键词:冷光源照射,新生儿黄疸,胆红素水平,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Maisels M J, Bhutani V K, Bogen D, et al.Hyperbilirubinemia in the newborn infant 35 weeks gestation:an updatewith clarifications[J].Pediatrics, 2009, 124 (4) :1193-1198.
[2]紫建农, 陈科, 周剑峰, 等.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蓝光治疗的时效关系[J].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 (19) :3535-3537.
[3]邵肖梅, 叶鸿瑁, 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273-278.
[4]Maisels MJ, McDonagh AF.Phototherapy for neonataljaundice[J].N Eng J Med, 2008, 358 (9) :920-928.
[5]Stokowski L A.Fundamentals of phototherapy for neonataljaundice[J].Adv Neonatal Care, 2006, 6 (6) :303-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