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战术的构建

2024-09-17

战略战术的构建(精选12篇)

战略战术的构建 篇1

CUBA是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的英语首写字母简称。它是一个中国篮球协会主办的高校之间的篮球联赛。而《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军事名著, 它问世后, 对我国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对其战略思想的研究也从军事领域扩展到体育运动领域。因此, 探究孙子的战略指导思想与CUBA的关系, 及其所阐述的战争规律的理论, 对竞技体育有着现实的实用价值, 对于提高体育工作的领导者、教练员的指挥能力和运动员的对抗能力都是有益的。

1.《孙子兵法》进攻与防守矛盾谋略思想在CUBA中战略技术的构建

进攻与防守的矛盾无论是在军事上或是在篮球运动上都是一对基本的矛盾。要想在战争中取胜, 必须解决好进攻和防守之间的矛盾, 才能发挥出军队的最强战斗力。同样, 在篮球比赛中由于赛制的关系, 每隔24秒就有一次攻防的转换, 这就要求队员为在频繁的攻防的回合中不断解决这个矛盾。而一旦在某一个转换环节中出现了进攻和防守之间的战略失衡, 就会导致进攻乏力和防守漏洞, 进而输掉整个比赛。由此可见, 进攻和防守的矛盾是篮球队首先需要解决的矛盾。而《孙子兵法》中的谋略思想则可以给篮球运动的进攻与防守的谋略思想提供借鉴。如《孙子兵法》中提到, “凡战者, 以正合, 以奇胜”。它的意思就是说, 凡是战争, 都是以正规的军队去迎战敌人。而要取得最后胜利, 则要靠奇兵的发挥。我们可以将《孙子兵法》中的“战争”比喻为篮球比赛, 将其中说到的“正规军队”比喻为篮球队里的五位首发球员, 而“奇兵”则可以比喻成使到对手措手不及的替补队员。在篮球的攻防体系中, 在双方的首发队员的发挥都僵持不下的情况下, 充分运用替补队员中的X因素, 正规兵和奇兵的交替使用, 从而可以扰乱对手的战术布置, 给对手一种无所适从的假象, 最终获得比赛的胜利。这种以提高自身的进攻水平, 扰乱对方的防守, 促使自身防守者想方设法的破坏对手进攻来达到攻守俱佳的战略, 很好地利用了攻守矛盾的规律。在CUBA联赛中, 这种战略思想也是教练员首先需要为队员传授的一种谋略思想, 使队员可以成为攻守兼备、能攻善守的优秀球员。

2.《孙子兵法》运动速度与节奏矛盾谋略思想在CUBA中战略技术的构建

速度, 可以提高进攻的有效性。速度越快,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进攻的效率就越高。在执行篮球战术的时候, 速度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在稳定的攻守转换的基础上, 靠球员的速度来寻找对手的防守漏洞, 利用速度来为队友跑出防守空位, 从而加强自身的进攻实力。而节奏的保持则与速度的发挥是一对矛盾体。在篮球竞赛赛场上, 没有球队能够在全场都保持着高速的进攻来保证自己的优势。进攻的有效性不仅仅是建立在速度的基础上的, 同时也是建立在进攻节凑的保持的基础上的。篮球比赛中, 每个球队都有可能遇到顺境和逆境、主动和被动的情况, 这就需要球员能够在不同的比赛阶段中及时调整自己的比赛节奏, 做到在比赛中张弛有度。如《孙子兵法》中提到了两个非常著名的军事论断, 就是“出其不意, 攻其不备”、“兵不厌诈”。这两种思想都是在主动地改变当前局面的均势, 采用灵活有效的战术来为自身创造进攻优势。在篮球比赛中, 这种战略思想可以通过改变球场上的比赛节奏, 使比赛形势转移到对自身有利的一面。在篮球比赛中, 速度是进攻的动力基础, 而节凑则为进攻提供质的保证。只有做到速度和节凑两者之间的平衡, 才能在激烈的篮球比赛中保持着自己的最优竞争力。厘清节奏与速度这一矛盾关系可以使队员在比赛中有效地执行球队在各个比赛阶段的战术思想, 改变了以往只重速度而忽视了从整体上去把握比赛过程的思维, 最终可以促使CUBA联赛更加具备“灵活、全面、高效”的特性。

3.《孙子兵法》空间与地面矛盾谋略思想在CUBA中战略技术的构建

空间对于篮球比赛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谁可以掌控篮球比赛的制空权, 谁就在球权上获得控制权, 从而可以掌握整场比赛的控制权。高度, 对于进攻篮板、防守篮板、禁区防守和禁区进攻中都有着无可取代的重要性。这些因素都是可以直接或间接决定比赛走向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强。身高因素越来越成为篮球场上的决定性因素。但是, 在这种情势之下, 很多的篮球队, 包括CUBA的篮球队中很多球队盲目地追求高度优势而配置高个球员, 导致球队忽视了高度与地面速度之间的平衡。在失去了高度与速度的合理分配之后, 球队的攻守平衡也就被破坏, 最终导致球队的战术不能完整地执行。《孙子兵法》中说到, “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 彼可以来, 曰通。通形者, 先居高阳, 利粮道, 以战则利”。意思是在各种形式之下, 我方可以达到的, 对方亦可达到的为“通”, 在“通”的基础上, 要占领有利的向阳地形, 才能保持自身的优势。因此, 球队教练在保持身高的优势的同时, 要兼顾球队的高度和速度的统一。通过高大队员在比赛中争抢篮板和加强内线防守, 通过矮小球员利用速度的优势来促进球队攻守转换的效率。通过这种内外结合的进攻与防守转换方式使球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在空间和地面矛盾中达到高度和速度的完美结合。

摘要:《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军事名著。而作为运动竞赛一部分的篮球运动无疑也是一个重要领域, 中国古代兵法思想对现代篮球竞赛中的CUBA肯定会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本文旨在探讨《孙子兵法》谋略思想用CUBA中战略战术的构建, 从而为促进我国CUBA中的理论研究和竞技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孙子兵法》谋略思想,CUBA,战略战术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鲁玉莹.孙子兵法[M].沈阳:沈阳出版社, 2001:2-4.

[2]曹冬.再论《孙子兵法》与篮球比赛临场指挥理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 262) :181-182.

战略战术的构建 篇2

 字号创新驱动,构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点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副主任 韩庆祥

2012年11月12日08:40 来源:光明日报 手机看新闻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具有国际视野。总结人类历史发展轨迹和大国崛起的过程会发现,社会结构、体制机制、文化导向、核心战略和人才队伍是揭示大国崛起规律和战略的五个核心要素。社会结构是决定大国崛起的深层原因,体制机制是影响大国崛起的主要基础,文化导向是决定大国崛起的灵魂,核心战略是推进大国崛起的重要动力,人才队伍是支持大国崛起的主体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之所以获得快速发展,在于通过改革激活了经济力量和社会力量对国家发展的推动作用,确立了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内容的核心发展战略,走自主创新之路,培育了一大批掌握各种技能并在各自岗位上努力工作的人才。基于这种思考,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就必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把合理调整社会结构、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导向、实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发展战略和大力培育优秀人才队伍,作为我国发展的战略支点。

说到自主创新驱动战略,必然涉及影响社会历史发展的力量及其力量转移问题。实际上,社会发展过程中,影响社会历史发展的主导力量在不断实行转移,这就是所谓“力量转移”:农业社会,影响社会历史发展的主导力量是土地,土地是最大的社会财富;工业社会,影响社会历史发展的主导力量是资金、设备,资金、设备是最大的社会财富;知识经济社会,影响社会历史发展的主导力量是知识、科技和创新能力,知识、科技和创新能力是最大的社会财富。当今时代发展正在走向知识经济社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就是适应这种力量转移大趋势提出的。走自主创新之路,是我们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动力,也是反映时代发展趋势的国家核心发展战略。

技工院校品牌战略的构建 篇3

一、构建品牌战略对技工院校的意义

品牌战略是企业管理中的专业术语,笔者试图将之引入到职业教育管理中,并且对它进行重新定义:品牌战略是学校为适应市场的竞争而精心提供高质量的能满足特定对象需求的服务,再利用该服务树立品牌形象,最终提高整体形象的一种战略,是用来参与竞争,赢得教学资源的手段。那么,构建并实施品牌战略对于技工院校有何意义呢?

1.符合教育规律、市场经济规律

技工教育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及技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加剧了技工院校的竞争,这对于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也决定了技工院校在生源、师资竞争、办学经费筹集等方面将受市场机制的制约。具有良好声誉和较高知名度的高校更能吸引高质量的生源和教师,也更容易吸收社会各界的投资,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2.有利于更好地整合校内资源,提高学校管理效能

在学校建设中,品牌是一面旗帜,可以增强全校教职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统领学校所有资源,使他们凝聚成一种无形的合力,使得学校所有资源可以得到更合理的配置。

3.有利于提高抗风险能力,延长学校的生命周期

一所技工院校一旦树立了品牌形象和地位,一般不会被轻易撼动。可以说,品牌在某种程度上会成为学校的保护伞,有了它,学校就是遭遇一时的挫折或困境,也不至于被击垮,从而获得宝贵的缓冲时间,进而有效的延长学校的生命周期。

二、技工院校品牌战略的构建

1.准确定位

构建品牌战略,首要问题是如何对院校进行合理而准确的定位。品牌定位主要表现在:职业教育品牌的社会定位,即对哪个层次办学,毕业学生要达到什么样水平,也就是社会的认可度。其次是职业学校的办学定位,这主要体现在办学目标上,只有定位准确,树立品牌理念,才能打造职业学校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2.科学的办学理念

技工院校要坚持“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引导学校各项工作有序展开。技工教育是面向平民及其子女的教育。我们一切工作都要从服务对象的实际出发,要坚持能力为本位,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在学校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要搭建校内成才的平台,为学生成才创造条件。要完善校内和校外服务功能,为每个学生就业、服务。总之学校要做强就必须有自己的办学理念。

3.保持“双元制”特色,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1)推行“准双元制”培训,实施分层教学。要在保持“双元制”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进行教学创新。针对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现状,分层次组织教学,因材施教,让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按原“双元制”的教学计划和大纲进行培训,让基础较差的学生按“准双元制”模式进行培训,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方针,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最适合的培训服务。

(2)淡化专业概念,突出“一专多能”。现代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和大纲时要体现“宽基础,宽专业,复合性”的特点,第一学年淡化专业概念,以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培训为重点,突出多技能训练;第二学年加深本专业学习,强化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培训,达到“一专多能”,从而提高学生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就业率。

4.着力于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长期办学形成的核心价值观、办学理念的积淀,是培养人、教育人的无形力量。校园文化最核心的是价值观,其次是精神、理念,再次是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最表层的是学校文化的各种表现方式。技工院校校园文化是一种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文化、是一种精神氛围,需要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

除此之外,把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把企业的管理理念引入校园,做成标语挂在墙上和标语牌上,让学生耳濡目染。同时把企业的老总与人事主管请进校园,把企业的发展需求与用人标准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共同培育企业急需的人才;让学生走进企业,通过企业体验,让学生认同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

5.建设品牌专业,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1)确定品牌专业。技工院校应以机械加工行业所需的车,钳,铣,刨,磨,电等工种为重点专业,随着我国汽车业的发展,汽车修理和数控加工技术已经在相当大的层面取代了传统维修和加工技术,技工院校可将数控加工和汽车维修两个专业作为品牌专业。

(2)加大专业建设投入。技工院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对品牌专业在设备,场地等方面的建设给予最大的支持和投入。在仪器设备的添置方面,既要注重基本技能训练的常规设备,又要注重专业技能、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训练的设备,切实提高实训设备的技术含量。

(3)配备优秀的师资。在技工院校的中必须有“全国技术能手”“金牌教师”,但人数不多,且分布不够平衡。要继续采取选派教师到知名学校和公司学习、到国外进修等措施,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使品牌专业师资队伍的理论和技能始终走在前列。

(4)创新教学方法。“菜单式”培训是深受学生和受训人员欢迎的一种一体化模块教学的新方法。这种方法主要将培训内容分解成初、中、高级技工,技师使用的相应教学模块,每一个培训模块有配套的设备,教材和对应的教学方法。培训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求选择学习模块,可以满足各种时间长短不一,水平参差不齐的培训需要,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三、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第一,实行校企挂钩,让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锻炼。为适应当今企业生产设备和技术不断更新的需要,解决理论和实际脱节,学校实习实训设备和条件不足的矛盾,应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专业课教师经常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熟悉企业的生产环节和操作工艺,把各项成果引入课堂教学。

第二,招聘和引进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定期授课或进行现场教学,开阔教师视野,通过他们的相互交流,发挥“传、帮、带”作用,扩大“双师型”教师比例,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第三,打破理论,实习教学分离的教学模式,按专业划分教研室,为理论和实习教师提高素质,发展成为“双师型”人才构建良好平台。

第四,培养一批专业、学科带头人,重点指导和从事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学教研,负责本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

四、对技工院校品牌战略的思考

学校品牌的核心是教育产业的竞争,是教育产品的竞争,其竞争力在于育人的结果。我们在构建技工院校品牌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不只给企业带来竞争,而且也给技工院校创造了竞争的环境。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技工院校不仅要适应社会大环境,而且要善于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发挥自身特长,树立品牌,才能使技工院校这面旗帜永远迎风飘扬。

(作者单位:秦皇岛技师学院)

战略联盟良性伙伴关系的构建 篇4

一、战略联盟关系管理的难点

(一) 选择联盟伙伴

联盟伙伴的选择是战略联盟关系管理的起点, 一个好的联盟伙伴是联盟战略成功的一半。但是联盟伙伴的选择却并不简单, 这是因为联盟成员需要根据市场竞争和联盟战略来决定, 最终能否实现联盟还取决于对方的合作意愿。因此, 联盟中的各方实际上处于一个动态的连续博弈过程中, 一方考虑选择合适的联盟伙伴实现战略意图, 另一方则考虑在联盟过程中能否以较低成本获益。

(二) 维持信任关系

战略联盟中的各方是相互独立的利益主体, 其战略目标、经营理念、管理哲学、企业文化以及日常的业务流程都不尽然相同, 这些不同决定了联盟伙伴间不会天然地建立信任关系并融为一体。因此, 如何建立并维持相互信任的关系也是联盟关系管理的一大难点。营造信任关系的方法有建立信用等级以评价联盟伙伴的信用指数、搭建顺畅的沟通渠道和广泛的交流平台以保证伙伴间的信息共享、在联盟内部建立公正的规章制度以维护联盟各方的利益等。

(三) 合理分配利益

无论是企业还是战略联盟都是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市场组织, 获取经济利益是构建联盟的初衷, 也是伙伴参与联盟的动机。一个联盟的建立, 同时也就意味着一个新的利益和风险分配格局的形成。伙伴间的利益分配要坚持“多劳多得”的原则, 根据联盟成员的贡献程度进行利益分配。另外, 联盟应尽量做到风险最小化和利益最大化, 只有这样, 才能使伙伴真正获益, 从而建立良性的伙伴关系。

二、良性伙伴关系的标志

(一) 文化融合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企业的管理制度、经营作风、传统习惯、公共形象以及处事行为等。文化作为企业的软实力, 在战略联盟关系管理过程中至关重要, 良性的伙伴关系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联盟各方企业文化相互融合。基于文化独特性的考虑, 联盟伙伴间不必追求文化的相同, 但是要坚决避免文化的冲突, 一般而言, 互补的文化是较为理想的。

(二) 相互信任

信任是合作的第一前提, 能够结成战略联盟本身就建立在一定的信任基础上, 但是战略联盟伙伴间的信任是有限的而非充分的。有限信任必然伴随着关系管理中的不信任, 良性伙伴关系的氛围是相互信任的, 至少在关键问题上是相互信任的。在联盟实践中, 信任不是单方面的要求, 它需要建立在双方坦诚的心态基础上, 心存戒备地要求伙伴对自己的信任是不现实的。

(三) 求同存异

企业个性的存在决定了企业在规章制度、经营管理、战略目标和企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差别。联盟成员应尊重对方的个性, 正视存在的差别, 积极协商合作。因此, 只有相互尊重、求同存异, 才能使联盟关系得以良性维持, 实现联盟目标。

三、构建良好伙伴关系的方法

(一) 建立专门的关系管理职能部门

关系管理职能部门负责联盟具体管理工作, 协调组织内的联盟活动, 制定规章制度来规范联盟成员的行为, 同时还可以分享和利用成功联盟的管理经验。建立专门的联盟职能部门可以从四个方面创造价值:完善知识管理、提高外部知名度、提供内部协调和干预问题。

(二) 制定关系管理的流程和方法

企业在采购、生产、销售和服务等业务活动上都制定了具体流程, 却往往忽视关系管理的流程制定。许多成功的战略联盟通过制定规划和指南, 使联盟管理过程系统化, 形成具体的关系管理流程并具体到每一阶段, 比如伙伴的选择、联盟关系的维护和利益的分配等。

(三) 任用高素质的联盟经理

联盟经理决定着企业的合作意愿能否变为现实, 其合作意愿、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战略联盟的成败。高素质的联盟经理不仅可以保证联盟流程的顺利进行, 还可以为企业在联盟中建立强势地位。在关系管理中, 联盟经理的管理水平更为关键, 因为联盟关系管理中的难题解决不仅需要管理者有较高的理论水平, 而且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 要构建良性的伙伴关系, 必须为联盟的职能管理部门任用一位高素质的联盟经理。

(四) 协调和审查联盟关系

战略战术的构建 篇5

关键词:总成本领先 营销渠道 价值链

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提出一个企业的战略要从进入威胁、替代威胁、客户价格谈判能力、供应商价格谈判能力和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五种主要竞争力量去分析。这五种竞争力量可能其中的一种或两种是主要的,其他的是辅助参考的。在此基础上,波特教授提出了三种基本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目标聚集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是这三种战略中使用最广泛的,且思路最为明确。在这种战略下,波特认为企业的目标是要成为产业中最低成本的生产厂商,而不是成为竞争这一地位的几个企业之一。这个成本最低不仅仅是指生产成本,还包括市场营销、服务或基础设施等相对成本地位的影响。

波特指出,总成本领先战略的价值取决于持久性,即竞争者难以复制或难以模仿。同时指出一个企业的相对成本取决于两个方面: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价值链构成;相对于每一项价值活动成本驱动因素的相对地位。根据价值链理论,企业的创造价值的活动主要有: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营销与销售、服务。而对于每个价值活动来说,成本一般都受十种主要的成本驱动因素的影响。它们分别是:规模经济、学习、生产能力利用模式、联系、整合、时机选择、自主政策、地理位置和机构因素。这些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种成本会影响其他的成本。

营销渠道构建的影响因素

构建我国出口战略的几点思考 篇6

纵观历史,通过贸易强盛的国家无一不是通过产品具有竞争力而获得丰厚的利润来实现的。而我国却因为出口产品价格低廉,连续11年成为国外反倾销最大受害国,贸易没能强国的原因不言自明。

一、制定全方位的出口战略

长期以来,我国未能分别根据我国产品的竞争优势,将出口商品结构与出口地理方向合理地结合起来。具体表现在出口产品结构相似,出口地区集中。企业为争夺国外客户,不惜同室操戈,采用低价竞争策略,致使我国贸易条件不断恶化,贸易摩擦日益加剧,严重损害了我国对外贸易利益。而一些有发展潜力的出口地区尚未充分开发利用。如我国蔬菜出口对象主要是美、日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往往都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源地,形成对我国出口的障碍。而印度尼西亚、俄罗斯等对蔬菜的需求很大,技术性贸易壁垒较低,但我国对这些国家的出口较少。再比如,我国机电产品70%都出口到美国、欧盟。这些国家环保指令、技术专利等使国内企业一次次迎考。南美市场却是一个广阔、尚未充分开发的市场。以巴西为例,2006年上半年巴西对电子产品和家电产品的需求大幅增长,进口总额89.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其中音响和录像设备进口增长70%,信息设备进口增长73%,电信设备进口增长55%,而我国出口到巴西的主要是小型商品如钥匙扣、服装、玩具和电子表等,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所占份额很小。因而针对不同市场的需求及我国产品的特点,应发挥行业协会和商会的作用,有步骤地调整我国出口的地理方向,引导企业出口市场多元化,尽量避免出口扎堆的现象和低价竞销的现象。

国家出口战略的战略性表现在重点鼓励有潜力出口行业,而不是对所有出口进行鼓励。美国“国家出口战略”根据经济增长、就业增长及出口战略的需要确定了半导体、电脑、通讯、环境保护、咨询软件工业及服务业等高科技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为6大重点出口产业,并据此进行资源配置,使现有资源流向政府优先考虑的最佳出口部门,提出具体行业出口促进战略。

在以信息技术,知识为特征的全球经济化背景下,根据我国国情,笔者认为我国可以考虑确定以下产业为重点出口产业:(1)高新技术行业。尤其是纳米,生物,航空,通讯。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3200万人,研发人员达105万人,分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这是构建我国竞争力的最大优势。(2)服务贸易行业。服务逐渐成为多数产品增值的主要来源,成为衡量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我国需要优先发展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以降低对外贸易成本。(3)深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出口丝绸面料数量最大的省份浙江出口绸缎的90%是真丝绸的初级产品,技术简单、附加值极低,只有国外先进国家的几十分之一。出口绸缎的品种过于老化,创新品种少。几十年不变的双绉、素绉缎、乔其纱、斜纹绸仍是出口的主要品种,这已严重制约了浙江绸缎的品牌效应。实现出口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的转变可充分利用中国丰富的劳动力,在国际市场上获得较高的比较利益。

二、将对外贸易同产业结构升级结合起来

长期以来,我国没能将贸易同国内产业升级紧密地结合起来,表现为单纯追求对外贸易规模增长。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各自为政,各行其是。以汽车产业为例,汽车一直是中国竭力保护扶持的对象,在我国是具有潜在的“战略性”,是应用战略性贸易政策很好的候选行业。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的约束条件之一是国内存在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并且寡占企业的数目不能过多,否则会导致垄断利润的消失,无法取得贸易政策的预期效果。而目前我国汽车整车生产厂家遍地开花,达到100多个,超过日本,美国和欧洲的总和!没有一家达到具有开发系列产品能力的200万辆规模。近年来汽车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相当部分企业在资本、技术、市场等方面处于劣势,这部分企业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大规模的兼并和收购应该已经在国内汽车行业展开。但实际上,企业数量的减少速度很慢,并购十分艰难,在各地政府的支持下,效率较低的企业仍然在继续亏损生产。早在中国人世前就有专家分析指出,如果把国内绝大多数汽车厂家进行破产或兼并,然后在若干国内企业的基础上,利用国外技术甚至资本,建立2-3家年产100万辆以上的汽车厂,可以马上使中国的汽车工业具备国际竞争力。然而人世5年多过去了,这种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改变。贸易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协调不够,我国出口不能得到产业政策的充分支持。鼓励加工贸易政策多年与产业结构升级脱离,结果鼓励了“加工”,而不是“贸易”,使中国沦为“世界加工工场”。今后我国应将对外贸易发展纳入我国整个经济战略的宏图之中,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协调一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三、强化政府对出口的作用

出口战略涉及到政府职能的方方面面,在这一方面,我国政府应在以下方面亟待改进或者加强。

(一)积极倡导展开国际经济外交

政府应开展积极的经济外交,比如通过政府首脑会晤、谈判、协商等外交途径寻找贸易机会,为企业排除各种贸易和非贸易壁垒;鼓励各级官员为企业获得贸易合同而积极游说,考虑对那些在推动出口方面表现突出的驻外官员实行经济奖励政策。

(二)通过签订双边、多边协定促进出口

近年来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也积极寻求建立双边和多边紧密经贸关系的行动,对我国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拓展市场造成压力。因而我国应采取更加积极和主动的对策,寻求双边和多边紧密经贸关系,以有关协定为依据,要求其他国家减少对商品和劳务出口的壁垒,帮助国内出口部门打开外国市场,维持稳定的出口市场。

(三)建立提高出口质量的制度

长期以来,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等同于低档产品,严重影响了我国产品的形象与竞争力。世界其他贸易强国无一不是以产品的高质量攻陷别国市场的,我国也应建立一套使企业受制于提高质量的制度。政府可以通过制定行业技术标准,使达不到标准的企业逐步退出市场,减少无效供给。也可鼓励企业协会建立质量管理机构,或发挥可信赖的质量管理机构,包括国外机构的作用,把注意力放在商品检验上,加强质量管理力度。

(四)完善立法,营造创新的环境

当今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都是创新型国家,而目前世界上公认的20来个创新型国家,几乎全部是民主法治制度高度成熟的国家。因为如果没有可靠的产权与合约权益保护制度保护创新人的收益,将迫使其停止创新,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是首要条件。一些高科技企业反映,他们的一些产品问世后,由于国内缺乏权威性的机构给予认可,他们的产品难以得到社会的承认及推广,因而难以扩大生产规模降低产品成本。为此,政府应建立高新产品和创新产品的鉴定及认定机构,加强高科技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进程。

(五)建立政府与企业界的伙伴关系

论和谐世界战略的理论构建 篇7

一、“和谐世界”的基本内涵

提及“和谐世界”的基本内涵, 必先了解“和谐”的含义。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 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的基本观点也一种社会状态, 是一个包容开放、互利互惠、平等公正、和平稳定的社会蓝图。和之相对, 现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所提倡构建的“和谐世界”, 有着更为详实而丰富的含义:“1、和谐世界意味着国际秩序的和平与稳定;2、和谐世界意味着国际关系的平等与公正;3、和谐世界意味着国际交往的互利与互惠;4、和谐世界意味着国际视野的包容与开放”[1]。

二、构建和谐世界战略理论的思想前提

1、历史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是理论源于实践。当前时代的实践现实是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提出的背景, 国际国内现实需要是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历史前提。

第一、倡议构建和谐世界是为建立国际新秩序寻找路径。提出建设和谐世界战略, 是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寻找途径, 且落实至世界同中国的和谐关系上, 不仅理顺了中国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与力图保持霸权的美国的关系, 更理顺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第二、多样性的文明同多样性的发展模式构成了世界的历史背景。“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2]。“文化多样性之于人类社会, 就如同生物多样性之于自然界一样, 是一种客观现实”[3]。

第三、建设我国和谐社会的良好外部环境的内在需求。“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 对我国来说, 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4]。目前中国正在努力建设和谐社会, 急需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提出, 就是中国外交就中国和平发展向世界释疑、解惑、取信的一大努力, 充分展示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平崛起的决心和信心。

第四、“中国提出构建和谐世界战略的主张, 表明中国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在更高层次上追求和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中国已经认识到要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仅仅有物质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在这个意义上, 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提出, 强化了国际事务里的中国话语, 为中国在国际社会树立了充满自信的、建设性的、负责任的大国新形象”[5]。

2、哲学前提

“和谐世界”的有着精深的哲学前提, 既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哲学思想的体现和运用, 又是中华民族“和合”哲学思想的继承。

(1)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哲理为和谐世界战略理论蕴含其中。马克思主义认为,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 是与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和谐世界战略不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而且也展示了对立统一规律, 这一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如何创造条件, 采用恰当的形式, 解决这些矛盾, 使矛盾的斗争性向其同一性方面转化, 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 则是摆在世界各国人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高瞻远瞩, 提出建设和谐世界战略的理念, 这是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运用, 也是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2) 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被和谐世界战略的理念所展示。和谐世界战略的理念是唯物史观的方法论的具体运用。建设和谐世界战略不是某一个国家或某些国家的事情, 而是各国人民共同的责任, 在这一进程中, 每个国家的人民都应该成为有所作为的主体, 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 和谐世界战略理论展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和合”思想。和谐精神是传统中国文化的内延, 此思想体现了“和合”哲学的思想, 是化解人类共同面对的冲突和纷争的理论, 为现今我国提出建构和谐世界战略的思想根基。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和合思想, 众多的思想家对其进行过探讨, 且将我国历代王朝采取协和万邦的方针来治理天下产生了深远影响。该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对人同社会、同自然界之间和谐统一的追求及给人类思想的终极关怀, 演化成中国传统文化中被普遍认同人文精神。此思想的本质为平等合作、兼容并蓄。就是不仅依“和”的要求办事, 做到不伤“和气”, 而且承认矛盾的普遍存在, 争取将冲突与纷争降低至到最小范围;既在差异里寻求交集, 使之其统一起来, 达到天人合一, 阴阳和合, 又承认事物之间存在差异性, 不千人一面。

摘要:中国特色的“和谐世界”战略为中国首度提出, 其理论构建涉及这样几个问题:首先是和谐世界”的基本内涵;其次是构建和谐世界战略理论的思想前提, 此间又包括其详实丰富的历史基础与奥妙精深的哲学前提。

关键词:和谐世界战略,理论构建,历史基础,哲学前提

参考文献

[1]李木旺:《论和谐世界战略的哲学基础》,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

[2]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战略》, 人民日报, 2005-09-16

[3]温家宝:《尊重不同文明共建和谐世界战略》, 人民日报, 2005-12-07

战略薪酬结构体系的构建研究 篇8

一、战略薪酬的概念、特点

战略薪酬是以企业发展战略为依据, 根据企业某一阶段的内部、外部总体情况, 正确选择薪酬策略、系统设计薪酬体系并实施动态管理, 使之促进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活动。从企业战略层面研究并实施薪酬管理, 有利于正确把握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的方向, 充实体系的内容, 提升体系的效能。

战略薪酬管理的核心是薪酬战略。薪酬战略的特点包含三个方面:

1、薪酬战略与企业总体战略相一致

薪酬战略作为企业总体战略的子战略之一, 必须体现和反映企业总体发展模式与趋势, 贯穿并凝聚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 反映和体现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薪酬战略应依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来制定和规划, 根据组织总体战略来确定薪酬的水平与结构、薪酬的文化理念、薪酬的管理与政策。企业总体发展战略是一种多元化的经营战略, 相应地在薪酬方面也应采取富有弹性、以绩效薪酬为主、分权式管理的薪酬战略。

2、长期性和总体性

长期性是指这种薪酬决策与管理的模式的构建不能仅考虑企业目前的状态, 还必须考虑组织长远的发展趋势, 适应组织长期发展的需要。总体性是指薪酬战略是对整个企业的薪酬从总体上构建一个系统性的决策与管理模式, 而不是仅仅对某个部门或部分人员的薪酬决策与管理。因此, 薪酬战略要特别重视两个原则:一是动态发展原则, 企业薪酬战略不是静止的, 而是一个不断改革和完善发展的过程。二是系统性原则, 薪酬战略应把企业的薪酬基础、薪酬结构、薪酬水平、薪酬管理及组织内各部门人员的薪酬关系, 作为一个系统综合考虑。

3、薪酬战略对企业绩效与创新起着关键性作用

薪酬战略是组织根据外部环境存在的机会与威胁及自身的条件所作出的具有总体性、长期性、关键性的薪酬决策。但并非任何薪酬决策都属于薪酬战略, 只有那些对企业绩效与创新具有重大影响的薪酬决策才是薪酬战略的内容。薪酬战略对企业绩效与发展的关键作用主要体现为强化对员工的激励, 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增强企业的外部竞争力, 强化企业的团队精神与凝聚力, 提高薪酬成本的有效性。

二、战略薪酬结构体系的设计基础

1、进行职类职种职层的划分

要建立企业战略薪酬结构, 就必须进行职类职种职层的划分。因为企业一般涉及的职能有策划、运营管理、维修、生产、营销等, 岗位职名涉及儿百种, 如果对每个岗位都进行能力分级和编写标准, 则会使标准体系过于复杂而不具备可操作性。因此, 需要首先将所有职位按一定方式分成不同的职类职种, 再为不同职种编写能力标准。职种职类的划分主要是从任职者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要求, 以及从工作责任的相似性角度进行划分, 而职层的划分是从任职者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水平以及责任大小的差异性角度进行划分。

2、建立任职资格体系

任职资格是指员工承担某一职位或工作所必备的条件与能力。员工任职资格等级的高低取决于其所具各的条件与能力水平的高低。任职资格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任职者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等。

3、建立科学的工作评价制度

通过岗位调查等确认各岗位工作任务是否饱满, 以此为依据调核、精简机构、岗位和人员, 重组企业内部运营流程;通过职位、岗位规范, 明确各类职位、岗位的职责和上岗条件;通过职位分析、岗位测评, 确定职位、岗位的劳动差别, 为确定报酬收入差别提供量化依据。这一制度要持续进行, 动态操作, 随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变化不断进行合理调整。

4、薪酬调查和定位制度

作好薪酬调查是解决薪酬的对外竞争力问题的首要一步。企业在确定薪资水平时, 需要参考劳动力市场的平均薪资水平。薪资调查就是通过各种正常的手段获取相关企业各职务的薪资水平及相关信息。对薪资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就会成为企业薪资管理决策的有效依据。在分析同行业的薪酬数据后, 需要做的是根据铁路运输企业状况确定不同的薪资水平。

5、建立薪点表和职种薪等区间

薪酬结构体系中引入了以薪点表来表示员工的收入。员工的薪点越高, 表示其薪酬水平越高, 反之越低。薪点本身并没有单位, 它随赋予每个薪点的货币价值的不同而代表不同的数额。薪点受三个因素影响:职种、任职资格等级、绩效。因此, 采用薪点不仅可以体现员工所具有的不同价值.也能反映员工胜任所在职种的水平。职种薪等区间是将职种划分、职层划分和薪等等因素结合起来, 它呈现的是每个职种与薪等和职层的对应关系。职种薪等区间反映了企业对不同职种所具有的知识、技能和行为标准等因素的价值判断。

6、规范的内部考核制度

建立规范的内部考核制度是保障战略薪酬结构体系顺利运作的关键。其主要是根据职位、岗位规范, 对企业各类人员分别制定考核标准、内容和具体办法, 把考核结果作为各类人员报酬收入、培训、晋升等的依据。

三、战略薪酬结构体系的构建

在现代中小企业薪酬管理中, 战略薪酬结构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是为了达到三个目的:第一, 促进薪酬管理与企业经营的更好结合;第二, 促进薪酬管理与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有效配置;第三, 提高员工绩效。

战略薪酬结构体系的设计, 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战略薪酬的结构体系的构建模型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 战略薪酬结构体系要注重企业的内外部环境, 结合企业的自身特点来构建。另外薪酬战略的确定要考虑企业的发展总战略、企业经营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薪酬分配的目标要与企业目标、经营目标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相一致。在薪酬战略和薪酬目标的指引下来确定企业的薪酬体系, 这样设计出来的战略薪酬结构体系才能真正起到对企业战略与目标的配合作用, 才能对员工的行为起到真正的引导作用。薪酬目标、薪酬战略、薪酬政策和薪酬实施设计方案环环相扣, 每一步都是按照上一个环节制定的, 因此能够保证各环节之间的支持与配合。下一个层次方案的成功实施是上一环节目标实现的保障。在薪酬目标与薪酬战略制定的基础上;综合考察企业所处的社会与行业环境、法律环境;借助薪酬管理相关技术方法 (如职位分析、职位评估、薪酬调查、工资等级设计等) 就可以制定出一个包括战略、目标与技术层面的战略薪酬结构体系。

摘要:战略薪酬结构体系的构建应该以企业的经营战略为出发点, 在支撑企业经营战略的前提下, 实现对员工的有效激励。本文通过战略薪酬的概念特点分析, 提出将薪酬体系设计提升到企业战略高度的设想, 结合战略薪酬结构体系的设计基础, 从而构建了战略薪酬的结构体系, 提出从战略高度、以战略理念来进行企业的薪酬管理, 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关键词:战略,薪酬,薪酬管理

参考文献

[1]李新建.企业薪酬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

战略战术的构建 篇9

西方学者对不确定性的理解并不统一, 归纳起来, 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把不确定性和概率事件相联系, 用随机变量的方差测度其不确定性大小, 如Bergh (1999) 认为可以通过随机变量的方差定义不确定性, 研究其对组织结构和绩效的影响, 进而使不确定性问题转变为一种可预测的不确定性;另一种认为不确定性没有稳定的概率, 与概率事件没有联系, 因而, 人们无法根据现有的经验或能力预测其发生的概率[1]。按照前者的描述, 如果所有的不确定性均能通过概率来测定, 或以一定的数值来计算, 从而使不确定性转变为确定性, 这必定会减少各种内外因素对经济系统的不利影响, 增强经济运行的稳定性。但由于人的认知推理能力有限, 人们没有能力对将来事件的可能性赋概率值, 或者缺乏有关因果关系的信息, 各种事件或决策的可能结果是未知的, 统计技术也无法被应用于个体决策之中, 因而, 不确定性也就是指经济行为人因自身能力及信息缺乏等方面的限制, 对直接或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外生、内生因素无法准确地加以观察、分析和预见。

不确定性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概念, 它包含以下属性:

(1) 动态性。处于现在某一时间点的人无法对下一时间点的人、事件乃至整个世界进行准确的预测。刘怀德认为, 关于现在和过去, 不存在不确定性问题, 而只有无知的问题。无知是可以消除的, 而未来的无知, 也即未知是不可以消除的[2]。这一点事实上也为我们区分了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概念。与不确定性不同, 后者是一个静态概念。

(2) 多维性。不确定性包含了事物多方面的特征和属性, 涉及到环境、战略、治理结构、组织结构、决策和激励等多个维度, 而且维度之间具有非线性、非系统的特点, 这些多维的不确定性对组织的影响有时是互为加强, 但有时是相互抵消、此消彼长[3]。

(3) 发展性。现实中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某些事件的信息过于贫乏, 对事件的性质和结果缺乏一致和共同的认识 (Demsetz, 1999) 。这也就是说, 随着人们认识能力的增强和信息的充分, 不确定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或控制, 因而, 不确定性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2 动态适应是企业战略的本质

现代企业处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经济系统中, 作为该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存在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受竞争环境的影响, 企业只有适应环境的动态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影响环境才能建立竞争优势。从企业战略的发展变迁过程来看, 战略管理的目的就是提高企业对竞争环境的适应性。不同时代的总体竞争环境是不同的, 如表1所显示的企业战略变迁的历史轨迹可以有力地说明这个观点。

资料来源:《中国经营报》2002-01-29

从企业的层面来看, 动态的思想一直是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 成功的战略的本质在于动态的战略适应 (Hiroyuki Itami、Thomas W. Roehl, 1987) [4]。动态性的特点反映了环境变化对企业管理的新要求。战略实施与控制环节是战略选择的重要环节, 是集中体现动态特性的过程。

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来源更多, 更难把握, 因此, 相对于战略制定而言, 战略实施是战略管理中最复杂、最耗时的工作。这项工作实际上包含了管理的所有要素, 比如将组织资源、组织结构和战略匹配, 建立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 评价企业战略, 将预算和战略挂钩, 设计支持战略的奖励和激励制度, 以及建立支持战略的企业文化, 等等。

在战略实施的过程中, 企业必须认真分析不确定性, 以确保组织按照战略行动, 并在战略实施中融入提前思考和对意外情况的反应。此外, 由于存在不确定性, 在企业战略实施过程中企业竞争环境或者内部环境经常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 造成了既定的战略在局部或整体上无法适应这一变化, 此时企业就应调整原有战略以适应环境的需要, 正是动态的战略控制使战略管理工作成为循环连续性的工作。

3 企业战略的动态结构模型及其解释

动态战略实施和控制要求企业的资源、能力与环境之间保持协调和均衡。为了深入说明动态战略的作用机制, 本文构建了一个有关动态战略的结构模型。

德鲁克认为, 战略管理并非永远不变的教条, 它至少包括三个部分, 即关于所处环境的理论、关于公司宗旨 (发展意愿) 的理论和关于公司能力的理论[5]。好的战略必须要达到这三个方面的统一。据此, 我们可以画出企业战略选择的三维视图 (如图1所示) 。

由图1, 我们可以认为:

S=F (N, U, Y) (1)

其中, S表示企业战略;U表示环境的不确定性;Y表示企业发展意愿;N表示企业资源和能力明茨伯格, 2002) [6], 应该辅以“应急”的方式不断学习, 不断地调整适应, 因而在实践中, 战略制定和实施两个环节的界线变得模糊了。

战略管理是一个不断循环没有终点的过程, 不管新的变化是否需要公司管理者作出反应, 对公司环境的不确定性进行监测是战略管理者永远的责任。环境变化可能是突发的, 也可能是可预见的;不确定性的演化可以是独立的, 也可能如机关枪连射一般, 是成一序列的。因此, 对企业战略方案的评价和调整有时候要花费大量时间, 有时片刻足矣。持之以恒的改进一个优秀战略的实施和执行, 通常是通往战略成功的必经之路。

在本文的框架中, 战略的动态性的涵义是“战略选择过程应是深思熟虑的控制和应急的学习的结合”, 随着不确定性的程度变化, 企业战略在深思熟虑和随机应变之间变化。如图3的二维象限中, 企业的战略是不确定性和战略可计划性的组合。当不确定性程度较低时, 企业战略选择往往是深思熟虑型的战略;而在不确定性较高的环境中, 通过学习不断调整战略, 采取应急的战略是较好的选择。而应急的动态战略并不是没有预先制定的指令, 只是预先制定的战略在外部不确定性的力量下, 向更多的变化方向演化。

3 企业动态战略的实施和控制

在战略制定与调整过程中, 环境的动态性和不可预测性使得企业难以完全执行一个清晰的战略, 而竞争的动态性则要求企业关注不确定性变化的非连续性, 一旦不确定性的层次和性质出现了与预期不同的变化, 就必须调整原有战略。竞争对手的无法预料的反应, 也是战略实施中调整的理由。

从上文的论述中, 我们发现在不确定环境下, 战略实施的动态调整机制包涵的内容很多, 对于战略实施和控制都有重要意义。而我们的框架中, 企业组织结构 (O) 、企业核心能力 (C) 、增加企业资源优势 (R) 等变量具有重要价值。下面从完善企业组织结构 (O) 、培育企业核心能力 (C) 、增加企业资源优势 (R) 等变量的角度出发论述建立学习型组织、实施柔性战略以及建立战略联盟等三个方面内容 (企业发展意愿W仍然被视为不变的变量) 。其中, 建立学习型组织主要是从完善组织结构出发的做法;柔性战略既有利于增加资源优势, 又有利于培育核心能力;而战略联盟是培育企业核心能力的方式, 也就是核心能力的载体。要指出的是, 在不确定环境中, 企业的战略资源以及核心能力等等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提高其水平的途径也是不能分割的, 上述三个方面的机制对于企业战略的作用因而是各有侧重、但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1) 建立学习型组织。

所谓学习型组织 (Learning Organization) , 是指通过培养迷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战略管理的学习学派 (School of Learning) 对学习型组织有较完整的理论描述。该理论认为, 在新的经济背景下, 企业要持续发展, 必须增强企业的整体能力, 提高整体素质;企业的发展不能再只靠像福特、斯隆、沃森那样伟大的领导者一夫当关、运筹帷幄、指挥全局, 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具有能够使企业各阶层人员全新投入并不断学习的组织——学习型组织的企业。

学习型组织是企业组织形态未来发展的趋势。一个企业只有当它是学习型组织的时候, 才能保证有源源不断的创新的出现, 才能具备快速应变市场的能力, 才能充分发挥员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作用, 也才能实现企业满意、顾客满意、员工满意、投资者和社会满意的最终目标。

在战略实施中, 学习型组织的建立能够保证组织中的领导和普通员工都要进行学习, 同时在具体内容上又有分工, 例如, 一个可能的学习模式是, 主要领导者通过鼓励冒险和主动精神去控制战略的过程, 而具体的战略内容留给其他人, 从而企业每个人都是战略选择过程中的相关者。

以我国的联想集团创建学习型组织为例, 联想集团自诞生以来凭借其极富特色的组织学习实践, 使得公司能够顺应环境的变化, 及时调整企业战略, 保持健康成长。联想的组织学习方式、学习机制以及组织学习保证和促进机制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联想的组织学习方式有三个方面:1) 从合作中学习 (与惠普、英特尔、微软、东芝等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2) 向他人学习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以及向顾客学习等) ;3) 从自己过去的经验中学习。联想的学习机制包括:会议、教育和培训、领导议事机制、委员会和工作小组等方式。联想的组织学习保证和促进机制:1) “鸵鸟理论”, 即只有比别人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时, 才具有竞争优势;2) 建立共同愿景, 把联想建设成为长久的、有规模的高技术企业;3) 追求企业文化认同;4) 及时调整组织结构,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5) 建立组织的知识收集、传播和利用机制。

(2) 实施柔性战略。

以“柔性战略”来增加战略的适应性是目前应对战略管理过程的不确定性的重要理论。战略柔性的定义有很多种, 国际上通用的定义是:“公司借助于其更高级的知识和能力, 通过调整其目标来适应不确定环境的能力”[7], 并“通过引进新产品、扩展产品线和更快地使产品升级来适应变化的技术和市场机会”[8]。显然, 战略柔性的含义是指在原有战略的基础上, 通过能力的提高来使这一战略获得有效地调整, 因而, 柔性战略被视为联结战略稳定性和动态性的桥梁。这是因为柔性战略一方面能够有效地积累资源和培养核心能力, 使得企业保持稳定;另一方面又可以应付环境的动态变化, 使企业战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战略柔性思想在注意到战略管理过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之后, 将视野集中到企业内部, 认为应该从“内功”入手, 借助于组织知识、员工素质等优异的能力, 使企业主动适应环境不确定性, 并以此打造企业的竞争优势。一旦企业建立起自己的柔性战略, 企业即形成了组织的柔性化、功能的综合化、活动的灵活化, 企业就建立起别人无法复制的战略优势, 竞争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柔性战略重视利用环境的变化和制造变化来影响环境的不确定性层次, 从而提高竞争力, 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而不仅仅是适应环境不确定性。组织柔性是柔性战略的主要内容。在柔性战略中, 组织结构不仅要满足企业目标的要求, 还要适应环境变化, 以促使企业员工不断提高素质, 增强组织的战斗力。因此, 组织结构决不能静止不变, 也没有一种最好的组织结构适用于任何一种环境, 有效的组织结构取决于具体情况。强调组织柔性并不否认严格的规章制度及严格的管理, 而是要对严格管理的有效性提出更高的标准:要求管理者在实施目前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时, 必须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既放弃僵化的严格管理又摈弃无所事事的混沌状态。

(3) 建立战略联盟。

当企业内不能充分利用自己的经验、技术和人才, 或者缺乏这些资源时, 可以通过建立战略联盟实现企业间的资源共享。企业战略联盟的定义有很多种类, 较通用的定义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 (或特定事业和职能部门) , 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 通过各种契约而结成的优势相长、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这个定义把握住了战略联盟的本质之一, 即“相互依存的企业网络”。这符合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把联盟看作“从不协调中创造协调”的最灵活的手段的观点。进一步来说, 战略联盟的资源观认为战略联盟是一种资源整合的组织行为, 战略联盟蕴涵的企业间合作关系不是简单的合作, 而是合作与竞争的结合。

战略联盟作为企业间的网络化系统, 其最大的着眼点是在经营活动中积极地利用外部资源。建立战略联盟实现企业间的资源共享, 相互弥补资源的不足, 以避免对既有资源的浪费和在可获得资源方面的重复建设。战略联盟的建立, 使企业对资源的使用界限扩大了, 一方面可提高本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 减少埋没成本;另一方面又可节约企业在可获得资源方面的新的投入, 降低转置成本, 从而降低企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 提高了企业战略调整的灵活性。

摘要:不确定性对企业未来的战略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下, 企业需要对原有的战略进行调整。影响企业战略调整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核心能力、企业组织结构特征以及企业发展意愿等。结合战略调整的影响因素, 构建了企业动态战略模型并探讨了战略实施与控制中的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学习型组织、实施柔性战略以及建立战略联盟。

关键词:不确定性,战略调整,动态战略,战略实施,战略控制

参考文献

[1]汪浩翰.不确定性理论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演进[J].经济评论, 2003 (1) :80-85.

[2]刘怀德.不确定性经济学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3]王益谊, 席酉民, 毕鹏程.管理中的不确定性及其分析系统[J].管理评论, 2003 (12) :45-51.

[4]HIROYUKI ITAMI, THOMAS W ROEHL.Mobilizing invisible As-sets[M].Bost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5]德鲁克.巨变时代的管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1998.

[6]明茨伯格.公司战略计划[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2.

[7]LAUR S M.Strategic flexibility:a newreality for world-class man-ufacturing[J].SAM.Advanced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3) :11-15.

构建旅游城市的四轮驱动战略 篇10

坚持理念驱动, 突出旅游主体地位

旅游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产业链长, 是极具潜力的朝阳产业。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 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我市在广泛开展旅游专题调研、深刻认识市情的基础上, 理清思路, 明确目标, 突出重点, 统筹谋划, 将旅游业纳入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培育”的指导思想, 确立了“一年起好步、三年大突破、十年争一流”的战略目标和“以完善旅游城市功能配套为重点, 以强化核心景区建设为突破口, 以创新机制为动力, 以强化宣传促销、拓宽旅游市场为主导, 加快完善旅游产业体系, 全面夯实旅游产业基础, 软件、硬件齐抓, 管理、服务并举, 整合资源, 突出特色, 合力攻坚, 推动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工作思路, 进一步凸显了旅游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柱地位和引领作用。

坚持投入驱动, 增强旅游服务功能

近年来, 我市针对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不断加大科学投入, 全市的旅游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一是加大旅游景区建设力度, 着力增强旅游业吸引力。

聘请国内知名专家重新编制了《寿光市旅游总体规划》和《重点旅游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同时, 将旅游规划纳入建设、国土、林业等相关部门的专业规划中, 保证了旅游规划应有的长期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加快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 投资3.5亿元建设了弥河生态农业观光园一期工程, 该景区以农圣贾思勰故里为内涵, 以生态农业文化为特色, 形成了“绿色植物, 蓝色水体, 彩色蔬菜”的锦绣风貌。良好的环境资源, 吸引了广大投资者的踊跃加盟。香港霍氏实业有限公司将投资6.2亿元, 在西岸建设国际一流的划艇俱乐部项目, 项目包括俱乐部会所、五星级酒店、高级汽车旅馆、商业中心、娱乐中心、孔子研究院、划艇培训学校及相关配套设施, 准备工作已全部完成。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 两年投资4000多万元, 建设了2个室内展厅和4个高标准大棚, 新增展示面积35000平方米。去年, 又新启动了总投资2.5亿元、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的现代农业展览馆, 今年4月份即可投用。清河生态旅游度假区已完成投资6000多万元, 黄海博物馆、游艇码头及与项目配套的跨河大桥均已建成。林海生态博览园以举办“荷花节”为契机, 两年筹集资金7000万元, 对景区进行了完善、扩容和功能配套, 景区建设档次进一步提高。其中, 蔬菜高科技示范园、林海生态博览园被评为潍坊市十大重点旅游建设项目, 林海生态博览园被确定为省旅游局重点扶持项目。

二是加大中心城市建设力度, 着力完善旅游服务功能。

坚持把城市建设作为改善旅游环境的基础工作来抓, 在巩固原有创建成果的基础上, 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生态城市”为总抓手, 着力提升城市功能, 努力改善人居环境, 城市道路、供水、排水、绿化、环卫等基础设施配套日益完善。两年来, 启动建设了展览馆、温泉、银海路中段等城市六大片区, 开工了圣城小区、东城全福元等重点城建项目120多个, 新修改造城区道路20多条、100多公里, 并全部按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复核检查标准, 设置了交通指示牌和宣传广告牌等旅游标志。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了100%。定期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 建立了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城市环境面貌显著改观, 城市化水平达到46.5%, 为加快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载体。

三是加大旅游接待能力建设, 着力扩大游客的容纳量。

加大星级宾馆酒店的建设力度, 投资2.5亿元, 建设了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的五星级晨鸣国际大酒店;规划、开工了北苑华府、天福、寿光大酒店等3家四星级酒店;新认定了富华、东方海纳等5家三星级酒店和5家星级餐馆。目前, 全市高、中、低档宾馆、饭店配套合理, 完全能够满足海内外游客的需求。新购进12辆旅游专用大中巴, 更新了50辆公交车辆, 规范了出租车队伍, 增强了运力, 提高了档次。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力度, 旅游定点生产企业发展到6家, 在景点及游客出入密集处设置了旅游购物专营商店, 集中销售旅游纪念品。投资2亿元, 启动了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青少年宫等文化场馆建设, 丰富了城市旅游文化内涵。投资4200多万元, 改造建设了渤海路等四条商业特色街, 增强了集聚效应, 吸引了麦当劳、肯德基等一批知名品牌店落户我市。大力发展旅行社和导游员队伍, 全市旅行社发展到10家, 获得全国导游员资格证书的导游48人。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日臻完善, 基本满足了不同层次游客的旅游消费需要。

坚持宣传驱动, 彰显寿光旅游魅力

一是扩大对外宣传。

每年利用菜博会、荷花节召开的有利时机, 在北京、济南、东营等地召开新闻发布会, 重点围绕生态农业观光游、滨海湿地逍遥游、海上观光休闲游等三条精品线路和全市四大重点旅游景区进行多角度、深层次宣传。2006年5月, 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来寿光重点拍摄了“寿光蔬菜”旅游文化专题片, 系统介绍了寿光的人文历史和旅游资源, 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和轰动效应。第八届菜博会和第三届荷花节期间, 前来我市旅游观光的人数分别达到146万人次和20万人次。

二是强化产品促销。

每年都精心组织两次以上中外百家旅行社寿光行活动, 累计邀请境内外400余家旅行社负责人对全市主要景区进行踏线考察, 推介寿光旅游系列产品。积极参加潍坊·福州旅游合作恳谈会、山东赴天津及东三省宣传促销旅游专列等一系列旅游宣传促销活动, 先后组织多家涉旅单位到杭州、安庆、淮南、阜阳、南山、长岛等地进行旅游宣传推介, 制作了反映全市旅游资源概貌的宣传光盘, 出版了寿光旅游宣传册、寿光旅游招商项目册等宣传资料, 建成了“寿光旅游”网站, 寿光旅游半径进一步扩大。

三是推进区域联合。

主动与周边地区进行对接, 自觉把寿光旅游融入到“山水圣人、黄金海岸”的全省大旅游格局, 分别与毗邻的东营、淄博、青州等城市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初步形成了“大开放、大联合、大市场”的旅游资源开发格局。去年青岛潍坊周活动期间, 我市积极与青岛旅游行业进行对接, 多层次、多角度向青岛市民展示了寿光旅游资源, 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半岛都市报等多家媒体对我市旅游板块作了重点介绍。同时, 我市组织涉旅单位充分借助这一平台, 积极开展业务洽谈, 分别与崂山区旅游局和多家旅行社达成了游客互送协议, 为寿光旅游业的提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坚持机制驱动, 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一是建立政府主导机制。

坚持把发展旅游产业作为全市突破性重点工作之一, 与工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同奖惩。先后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部门联席会, 研究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全市旅游工作会议, 对旅游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部署。成立了全市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和旅游管理委员会, 对全市各旅游景区实行行业管理, 进一步理顺了旅游管理体制。

二是建立政策支持机制。

本着能放则放、能降则降的原则, 对部门政策进行了全面清理, 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寿光市重点旅游景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等一些含金量较高的政策性文件, 坚决取消了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各种规定。特别是从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旅游产业开发等方面出台了具体的鼓励优惠政策, 在全市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格局, 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三是建立行业管理机制。

加强旅游队伍建设, 市旅游局编制增加到15人, 进一步强化了其综合、协调和管理职能。建立完善了旅游、公安、工商、交通等部门参与的旅游发展联席会议制度, 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积极开展旅游市场秩序整顿工作, 每年菜博会、荷花节和“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 集中对全市旅游景区、宾馆酒店、旅行社等涉旅单位进行整顿, 旅游投诉处结率、满意率一直保持在100%。

四是建立督查落实机制。

战略战术的构建 篇11

成熟的中美经贸关系必然包括正常的中美经济竞争。

中美经贸关系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扩张时期得到最迅速的发展,而在美国经济出现问题时,真正的考验才开始。两国在产品价格上的差距必然体现在贸易流向上。鉴于美国解决国内供求平衡问题并非易事,大量增加对中国的出口也非一日之功,贸易摩擦近期也不可能有大的缓解。

美方对中方的贸易限制可能会有所加强。美国企业要求政府实行对进口激增的安全保障条款、对中国企业施行反倾销法、在知识产权问题上发难等事端将会增加,中国企业对此要有充分的应对准备。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由来已久。近期,美国相关部门正加强执行国家安全技术转让制度,加强出口管制、防范商业机密泄露等工作。

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心态可能蔓延成为美大选的一大主轴。有关中美贸易关系的辩论正在美国展开,这意味着过去两年平静的中美整体关系正在接近一个敏感阶段,而这个阶段将会持续到美国周期性经济复苏之后,持续到明年美国总统选举之后。

此外,由于美国面临恐怖威胁的风险居高不下,连带中美贸易也受到影响。如,海关、集装箱检查及保持海上贸易通道安全的成本均有所提高。

美方不应逃避责任

在减少贸易不平衡上美方不应逃避应负责任。美国经常账户赤字不会长期膨胀下去,然而,如果在削减经常账户赤字上用力过猛,不但难行而且非常危险,因为此举牵涉到大幅紧缩国内开支,其对美经济的伤害,远较赤字居高不下严重。美国最佳的策略是放开贸易限制,鼓励甚至可以要求对美贸易顺差国家增加对美国产品的需求,进而减轻贸易失衡。

美應客观看待自身经济转型带给就业增长的压力。美国的未来在于高科技,而不是在于玩具、纺织品和钢铁。这是一种结构性变革,那些流失的岗位很难再回到美国。美国政府应按照其一贯宣扬的理念去做事,告诉本国人事实的真相,而不要再寻找“替罪羊”。

美经济好转有助于减压。美国经济复苏步伐加快,第三季度GDP增长高达8.2%,预期第四季度的数字为4.3%或4.5%。如果此势头持续,最终将创造众多就业机会并把人们的注意力从中美贸易逆差上分散,从而将减缓中方的压力。

美国并非铁板一块。美方有识之士认识到,中美贸易不平衡会持续下去,不如战略性地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来开拓全球市场。

中方要有战略性思维

除非受到强大压力并产生逆转,中国仍将处于秩序内寻求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利益,并非是要打破目前的秩序。首先,中国的发展和崛起与美国不是对抗性的,而是合作性的。其次,中国经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因素也会形成干扰,中美经贸摩擦就是中国在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过程中难以回避和需要谨慎处理的重要课题。第三,中国应避其锋芒,避免与美国经济、金融霸权直接对抗。保持中美经贸关系正常发展符合中美两国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经济。

中国需要重新评估自己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与地位,要发挥应有作用,赢得应有地位。近年来,中国经济挑战论、阻碍论以及中国威胁论、人民币升值论、世界工厂论、产品冲击论、输出通缩论等一直未断。中国正进入国际经济摩擦期,经贸摩擦会越来越多。正如《伊索寓言》中“父子牵驴”描写的一样,无论怎么做都会有人出来评论一番,特别是中国在自由贸易方面接二连三地主动出击,已引起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密切关注。

在美国眼里,中美经贸关系中的最大问题并非人民币汇率,也不是贸易赤字,而是如何调整在中国崛起后的美国对外经贸政策。国外有人把中国目前的处境比喻成“在一间屋里东躲西藏的大象”。一方面,中国适时展现更大的自信,朋友只会更多;另一方面,以平常心和长远眼光来看待中美经贸关系及其发展变化,是逐渐缓和矛盾的必要条件。除了在国际贸易上强调“多赢”,从长远看,强调全球准则、规则更符合中国的利益,也是一项长期战略。

未来更加成熟的中美经贸关系必然包括正常的中美经济竞争。从长期看,中美经济的竞争态势难以回避,经贸摩擦可能因两国政治、经济体制上的差异而衍生出较大的政治风险,关键是要避免这种竞争出现不利于我方的政治化倾向。长期以来,中美经贸关系是两国关系稳定的基石,但目前体现在美国的相关辩论越来越呈现出影响两国关系稳定的倾向。中国面临的一大挑战是要在中美经济竞争的态势下不断扩大双方共同的经济利益,并促使经济互惠、经济互动释放的强大能量转化成稳定中美关系大局的政治性权力。

保持战略机动性。摩擦是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常态。在解决摩擦的过程中,既要在经济上得势,又要在政治上得分,这是对我国决策层的考验。中国不仅需要长期战略,而且针对不同性质的摩擦还要做出迅速的反应并保持足够的灵活性,即做到战略机动性。国际经济现实是,选择性贸易保护各国都在做或是计划要做,中国当然不能例外,这是战略性问题。但从务实性看,如中国如何灵活应对WTO多边谈判陷入困局;如何做好未来自己出现贸易逆差的准备;如何看待高附加值产品进口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并给予足够的认识;等等,都是中国实施对外经济战略所不能回避的问题。

近期来看,中方应考虑主动采取“降压”措施,减缓主要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所带来的压力。首先,切实履行入世承诺,不授人以柄。其次,增加从美国进口。在这方面,要把中国大量进口需求的信息让美国商界充分了解,以提高其向中国出口的兴趣和信心。第三,调动美国在华跨国公司做其政府工作。中国将采购主要对象集中于通用、波音、摩托罗拉等在美政府高层有重要影响力且重视发展中美经贸关系的跨国公司,这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有利于在美国国内扩大、巩固支持中美关系发展的社会基础。此外,我国应加大与发展中国家的交流,形成共识,联合起来抵制贸易保护主义。

关于构建财务共享中心的战略思考 篇12

财务共享中心的本职工作是会计核算, 会计核算的本质是对经济活动的翻译, 如果会计基础工作不扎实, 核算不规范, 翻译的内容就会出问题, 财务管理就会出现混乱。加强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提升会计工作质量是企业对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 没有财务共享中心如此, 有了财务共享中心更是如此。由此来看, 规范会计行为是构建财务共享中心的出发点, 统一核算流程、固化岗位职责、强化基础管理、明确审批程序是我们在构建财务共享中心过程中需要时刻牢记的目标。

二、财务共享中心与其他业务部门的关系

会计数据依赖于业务数据 (经济活动数据) , 若业务数据出了问题或者传递不畅, 会计工作质量也会大打折扣, 财务共享中心也是如此。因此在构建财务共享中心时, 组织机构的设置、业务流程的梳理、岗位职责的划分、软件系统的搭建都不能仅仅局限于财务范畴, 凡与经济活动相关的业务部分都要囊括进来, 站在全局的角度统筹考虑。以采购为例:合同签订———财务部门预付货款———供应商发货———采购部门点验入库———财务结算货款, 这是贯穿企业所有相关部门的流程, 而不仅仅是财务自己的收付款业务流程。再以软件系统搭建为例, 如果财务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没有打通, 甚至没有其他业务系统, 在业务数据转换为财务数据时, 只能由人工转换, 一线财务人员工作量激增, 其效率和质量可想而知。由此看来, 构建财务共享中心不是财务部门自己闭门造车, 是对企业所有经济活动的一次大梳理, 企业管理层在这个问题上必须达成明确的共识, 否则在后期组建时, 会因“财务人员手伸太长, 管太宽”造成进退两难的境地。

三、财务共享中心远期发展方向

当财务共享中心做好了本职工作, 平稳过渡后, 或可成为一个独立的法人进行代理记账业务创造利润, 或可并入部分财务管理职能形成企业自身的财务控制中心, 也或可让其他部门效仿成立其他的共享中心后合并为大后勤中心等。

四、财务体系模型

如果有人问一个企业的财务是干什么的, 引用百度CFO李昕哲所认同的一个观点, 那就是“Controller”、“Banker”、“Auditor”, 分别是管理者、银行家、审计师。在这个核心铁三角关系中, 我认为还缺少一块基石, 那就是会计师, 也就是会计基础数据, 是财务共享中心产出的产品, 因此在设计企业财务体系时, 这个模型变为一个三角形加地基的模式, 财务管理中心、资金管理中心、内控管理中心、财务共享中心。

五、需要再次强调的几个问题

1. 按照不同经济事项来梳理业务流程、内控点、岗位职责以及会计核算办法。

要想使财务共享中心按照工厂流水线的方式开展会计工作, 那就首先要搞清楚企业的经济活动一共有多少条“水流”, 这样梳理和编写思路清晰有条例, 虽然在筹建初期这个工作量很大, 但一经完成, 无论是拓展新业务还是后续优化将永续收益.

2. 财务共享中心筹建工作的开展一定得是公司管理层的统一决定, 在思想上、认识上必须高度统一。

任何一个部门或者副职领导想单独完成这个项目是绝无可能的, 别以为财务共享中心就只由财务人员负责, 这是十分片面的, 不然发展到后期需要各部门协作的时候会进退两难, 最后出来的项目结果如同鸡肋, 用户体验也会差。

3. 关于人员转换计划。

很多企业认为下属单位没了会计、出纳, 就是收了他们的财权, 其实不然, 根据财务共享中心的定位, 它仅仅是代理了会计和出纳, 而不是代理审批签字权。其次, 一线财务人员会觉着自己没活干了, 要失业了, 其实是不对的, 那是需要他们把工作重心放在财务管理上, 不是在做账上, 职能转换不等于失业。第三, 很多企业认为财务共享中心就是个工厂, 只需要职业生涯诉求不高, 心细负责的女同志就可以胜任, 乃至最后成为安顿职工家属的组织, 其实不然, 既然全企业的会计业务都聚集在此, 那么建立学习型的组织并不难, 将财务共享中心打造成培育企业财务精英的“黄埔军校”也是很有吸引力。

4. 在面对改革阻力时分清主次。

新旧模式的转换必然产生阻力, 这时候就要以财务共享中心上线为第一要务, 一些业务、流程、控制的细节不用抓得很死, 等到组织机构确立、模式转换完毕, 一切水到渠成的时候, 自然会慢慢规范起来, 改革的阵痛是一个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这对财务共享中心筹备组成员的职业判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六、结语

财务共享中心在战略制定上要胆大心细, 要勇于创新, 要有不怕推倒重来的勇气, 如此必定会探索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之路的财务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祝泽文.关于财务共享中心构建策略的思考[J].中国外资, 2012.

[2]张建辉.关于企业集团财务共享中心的思考[J].现代商业, 2013.

上一篇:微创手术下一篇:间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