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提升发言(共8篇)
产业提升发言 篇1
依托项目建设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
----在全县产业提升暨工业经济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某亭街道党工委书记
各位领导,同志们:
按照会议安排,现将我办事处2009年工业发展主要情况和今年搞好产业提升的主要打算,简要汇报如下。
一、2009年工业经济发展情况
2009年以来,某亭街道办事处围绕“突出工业,优化农业,提升服务业”的总体发展思路,抓住“项目突破年”这条主线,突出优化环境、招商引资、创新服务三项重点工作,全力以赴抓大项目、引大项目、上大项目,依托项目建设使全处的经济整体实力实现了跨跃式增长。2009年全年工业产值突破亿元,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实现工商税收1700万元。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突出环境治理,提高服务水平
一是切实抓好软环境建设。2009年“处区合一”以来,我们制定并完善了关于外来投资者投资兴业的若干规定、鼓励机关干部干事创业等多项制度。引入了干部竞争机制,让愿意干事的有地位、干成事的得实惠,抽调了20多名机关干部成立了园区事务管理局、民发局、招商局,实行了机关干部包企业责任制,制定出台了企业例会、环境卫生管理等制度,加强了企业管理。同
时加强园区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严厉打击五霸,对园区企业实行扎口式管理,为企业创造优良发展环境。
二是下大力气搞好硬环境建设。在硬环境建设方面,我们始终把改善投资环境作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根本措施来抓,2009年协调相关县直部门,拓宽了创业街、新修了并新建改建配套桥涵四座,使园区初步形成两纵三横的路网框架。目前,园区内水、电、路、讯等一应俱全,为项目落地打造了坚实平台。
(二)强化思想作风保障,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一是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开展多形式、全方位的思想教育和宣传发动,解决了广大干部发展意识不强、没有好的工作思路、工作措施上束手无策等问题,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上来,自我加压、真抓实干,确保了全年民营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是通过学习开展“扎实、老实、落实”三实精神实践活动,转变了广大干部的工作作风,引导大家服务项目建设、服务全处发展大局,落实一线工作法,使广大干部真正的走出去,在招商引资和服务企业上建功立业。
(三)突出项目建设,培植发展后劲
2009年,我处新上和扩建项目15个,其中投资过亿元的2个,过千万元的10个,完成固定资产投入3.5亿元,招商引资1.7亿元,分别占全年任务的152%、113%。在项目建设上,重点做好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项目的落实。实行科级干部包项目的办
法,定期调度检查,强化跟踪服务,确保项目顺利开工建设。二是调整结构,发展优势产业。下大力气引进了 工业园项目,该项目总投入4.5亿元,是省市两级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一期投资2亿元,建设60条大豆蛋白肠衣生产线;二期投资1.5亿元,建设60条大豆蛋白肠衣生产线,一期工程于2010年元月开工建设,目前,四周围墙已建设完毕,占地25亩的A区、B区、C区车间正在建设之中,预计5月底可竣工投产。项目全部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2.7亿元,上交税金1亿元,可安排劳动就业700人。蛋白项目的开工建设,是工业园区调整结构,发展优势产业的具体实践,为大豆深加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2010年工作打算
今年,我们将按照县委、县政府开展“全面提升年”的要求,围绕“总体工作确保全县第三名,力争位次前移,争取进入全市前30名”的奋斗目标,坚持“突出工业、优化农业、提升服务业”总体发展思路,在产业投资、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上实现新突破。
(一)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有新提升
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度,重点抓好 北延工程,继续协调相关部门加快对园区道路的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进度,尽快完成110千伏变电站的建设,提升园区承载力。
(二)优化投资环境,对企业服务水平有新的提升
加强对园区周边村的综合治理,优化园区投资环境,对园区企业实行扎口式管理,严厉打击五霸,为企业创造优良发展环境。
继续实行机关干部包企业责任制,对新上项目继续实行副科级干部挂帅帮包制度,继续实行一站式服务承诺,切实提升服务水平。
(三)招商引资工作有新的提升
重视“以商招商”、“以企引企”和围绕园区主导产业发展产业集群,重视社会资源作用,调动在外工作人员的人脉资源,积极组团招商、中介招商等新的招商方式。完善招商引资目标考核和激励机制,建立重大项目全程责任跟踪服务机制,力争在引进大企业、大项目上有新的提升。同时大力启动内资,激活民间闲置资金,努力协调解决好中小企业资金困难的问题。
(四)发展产业集群,结构调整有新的提升
以县工业园区为平台,坚持“抓二带一促三”,着力打造机械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纺织、化工四大主导产业,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在民营经济上,培育壮大“六大产业集群”,即以 公司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产业集群,实现年工业产值4.5亿元;以 集团、工业园为代表的大豆深加工产业集群,实现年工业产值6亿元;以 集团为代表的畜禽屠宰及熟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实现年工业产值13亿元;以 饲料为代表的饲料加工产业集群,实现年工业产值28亿元;以 针织为代表的纺织服装加工产业集群,实现年工业产值3亿元;以 化工为代表的化工产业集群,实现年工业产值4.5亿元。
(五)抓好项目建设有新的提升
以加大优质高效投入为突破口,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投资规模,提高投资质量。实行科级干部包重点项目责任制,切实抓好省市重点项目山东 工业园和某县 电器设备有限公司的建设进度,促使其早日投产达效。加快年产2万吨的氯化异氰尿酸生产项目的建设进度。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力争使年产5万吨钢管塔、某县 精工轴承有限公司年产30万套精工轴承、工业园创业服务中心等项目早日落地开工。搞好 集团北扩、食品的北扩、酒业的扩建、精密制造的扩建和地皇针织南展工程。
产业提升发言 篇2
关键词:语文课堂,提问技巧,发言能力
实际教学评价中, 老师们常把“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努力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的话语挂在嘴上, 这些无疑都是要构建和谐、活泼的语文课堂, 努力让学生积极思维, 乐于表达。而农村小语课堂的现状究竟怎样呢?我们先来看两个教学案例:
案例一:一位语文老师正在面向全校公开教学《莫泊桑拜师》, 老师在学生初读课文后问:莫泊桑是怎么拜师的?你从中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问题一提出, 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学生低头无语。等了好长时间, 老师见无人发言, 于是又问:“再读课文, 难道看不出来吗?”半晌, 一位女生举手, 老师紧张的神情有所缓解, 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 让其发表自己的见解。可是, 整个课堂的气氛都非常沉闷, 主动发言的学生寥寥无几。
案例二:笔者一次听随堂课, 一位老师执教完《最后的姿势》, 总结到:谭千秋老师的大爱无疆、舍己为人的精神, 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的伟大形象也永远刻在了我们的心里。同学们, 此时此刻, 假如地震在我们的身边发生, 你会怎么做呢?学生们纷纷举起手来, 教师让其中的一位回答说:“我也会像从谭千秋老师那样去做!”又叫一位发言, 说:“我也会把爱献给别人!”……
从以上两组教学镜头不难看出:案例一中, 教者心情急切, 提出的问题缺乏坡度, 导致学生不敢发表见解;案例二中学生看似积极发言, 实际这种表达毫无意义, 对训练学生的思维没有多大作用。学生如果遇到稍微有一点难度的问题同样会出现案例一中的窘况。所以, 教师的课堂提问对于激发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 如何让学生真正乐于表达呢?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有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的懈怠, 又要让学生感到:三分生, 七分熟, 跳一跳, 摘得到。因此, 适度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 促使学生积极发言, 增强学习的信心。
一、婉转提问, 让学生愿发言
纵观那些学生发言不够积极的课堂教学, 通常是老师问学生答, 而且教师的语气比较生硬, 因而导致许多时候学生不敢回答或不愿回答。如果教师改变一下提问的方式, 婉转一下语气, 效果就不一样。如:“哪位同学也来当回小老师, 依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个问题, 让大家来回答?”当老师提出问题时, 还不妨用一种请求的语气调动学生兴趣。如有一次, 我在教完《詹天佑》后问道:“同学们, 此时此刻, 你想对詹天佑说些什么呢?”这时, 教室里一下子沉寂了下来, 同学们你看我我看你, 都不敢举手。见此情景, 我灵机一动, 改口说道:“老师有很多话想对詹天佑说, 你能帮老师说说吗?”这时, 同学们纷纷举起手来。有的说:“我想对詹天佑说, 你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工程师!我们为你骄傲!”有的说:“詹天佑, 你不顾外国人的嘲笑, 用实际行动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我们中国人永远爱戴您!”……看到刚才的冷场局面被打破, 我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二、及时调控, 让学生会发言
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文本、学生实际, 力求设计好每一个问题, 并且能够在具体的教学中, 根据课堂情况适时作必要的调整, 由浅入深, 化难为易, 在出现非预设的时候更要巧妙一些。如我在教学《小草和大树》一课时, 学生读题后, 我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理解课题“小草和大树”的。学生面面相覻, 不知怎样回答。我发现苗头不对, 立即改口问道:“假如是你写这篇文章, 会写些什么?”有的说:“我会写小草和大树的区别是什么。”有的说:“我要写小草是不可能成为大树的。”在学生有了这些问题后, 我转而导入新课:“是呀, 小草真的不可能成为大树吗?等我们今天学了这篇课文就知道了。”这样的问题调控, 及时缓解了课堂气氛, 也调动了学生思维, 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长期下去, 也自然让学生学会了发言。
三、灵活教法, 让学生乐于发言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于漪老师也说过:“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 有兴趣就会入迷, 入迷, 就钻得进去, 学习就会有成效。”纵观所有“死气沉沉”的课堂, 都是以教师为本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 忽视了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确立“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依据教材特点、学生个性, 灵活地选用朗读、讨论、讲述、表演、辩论等多种教学方法, 让学生乐于动口、动脑等, 从而使学生在说、辩等教学活动中学会思维,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如学完《三打白骨精》后, 可以让学生演一演或说一说自己喜欢其中的哪个人物, 且问问为什么。学完《负荆请罪》后, 可让学生说说假如赵国没有了廉颇或没有了蔺相如, 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学完《我们爱你啊, 中国》后, 可让学生朗诵一些爱国诗词……学生经常在这些语言训练中, 锻炼了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就会积极思维, 主动发言, 发表自己的个性化见解!同时也加深了对文本的感悟。
四、精心设问, 让学生有效发言
在课堂教学中, 课堂提问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 围绕课文重点、难点向学生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 对所提出的问题得出结论或提出自己的看法, 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 教师要精心设计有效问题, 正如《学记》所说:“善问者如敲钟, 叩之以小者则小鸣, 叩之以大者则大鸣。”
如果教师的提问过深, 学生就会望而生畏;如果教师的提问过散, 学生就会无从下手;如果教师提问的问题过碎, 接二连三, 学生就会无暇思考, 当然就不会发言……实践表明, 同一个问题, 因为教师提问的角度不同、技巧不同, 效果往往不一样。
因此, 要提高学生发言的有效性, 教师就要努力通过精心设问, 把一堂课上得生动活泼, 有声有色。如:“读了这一段, 哪些语句让你更难懂?你从中感受到什么?”“读到这里, 你想说些什么?”“读了这篇文章, 你最敬佩的人是谁?为什么?”等, 通过这些循循善诱的问题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参与发言的机会, 通过主动发言表达他们对文本独到的感悟和理解。
转变观念 提升产业价值 篇3
加强多种技术融合
推进传统纺织产业向高科技产业的转化,纤维的加工技术就需向连续化、规模化、自动化方向发展。
首先,通过共聚与共混改性、纤维细旦化、异型化、多组分复合与混纤、多功能组合等方法,重点开发具备导湿、透气功能;防水、防油、防污的三防功能;抗静电功能;阻燃功能、防熔滴功能;生物相容性功能等高功能的纤维。
其次,提升纺织加工技术。引进并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纺纱技术以及环境友好机织成型技术、围绕新纤维材料制品加工,突破核心关键加工技术,提高我国纺织品附加值及其应用领域。针对新型纤维材料及其面料对纱线结构的相关要求,对装备进行系统化,结合工艺的最优配置,实现加工产品柔性化、产品质量最优化,并实现节能、高效。
最后,还要重视差别化功能化技术的整合发挥,强调聚合、化纤、织造、染整技术的相互融合。
强调功能与应用的结合,细化产品方案,结合不同的应用领域开发不同功能产品,进行专业化设计,提高服务能力,同时提高产品排他性和竞争能力。
建立上下游联动推广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的加速,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产品的生命周期变得越来越短。这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快速反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纺织行业,化纤行业等上游原料供应商长期处于一个相对被动的地位与角色,关注的是如何将产品销售给买家,缺乏营销理念。随着化纤产量的饱和以及规模化效应,企业的利润空间已被压缩到靠降低原料成本、运输成本来保持。企业已无法单凭一己之力去应对多变的市场环境,只有寻找目标相同的合作伙伴,寻求联合,共享营销资源,共同分担营销费用,共同进行市场推广。
整个行业应该建立上下游联动的推广模式。这种模式就是把原料企业、化纤企业、纺织、染整甚至面料、服装企业联合起来,实行倒逼机制,将消费者的需求、消费模式、消费层次、人群结构分布以及其消费理念,快速传递到上游,通过原料创新、面料创新、设计创新来实现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
纺织企业还需要通过创新体系的建设实现引领与创造。上游企业首先要建立完整的制备体系——快速反应与产学研合作体系,提高产品开发效率、建立性能与结构的构效关系,为产品开发提供科学体系。下游企业要建立展示体系:将产品功能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展示,增加真实感。最后是建立体验中心,基于人体工学研究在不同运动种类,不同外部条件下,人体新陈代谢的分布情况,建立服装体验馆,让消费者亲身体验服装的舒适度等功能。
打造品牌战略
当前,品牌作为一种独有的无形资产,不仅是企业竞争的核心内容和手段,而且还是企业赢得顾客和求得长期发展的关键所在。
纺织化纤企业要认真寻找消费需求的热点及动向,实施产品的差异化。在生产的基础上,承接原材料采购、产品专业化设计等工作,提高产品针对性与专业化水平。同时,可以考虑在国内服装市场上建立自主品牌,尝试品牌经营。
企业品牌在创建初期,应以官方印象为依托,辅以必要宣传,节省费用的同时把企业与市场的风险降到最低。同时,为了维护品牌形象,保证品牌的市场规范,可以实行第三方吊牌机制,以统一的吊牌形象来保证产品的品质。
跨界,是未来行业的竞争。为了迎合时代的潮流,纺织化纤企业逐步积累企业资源,调整经营管理体系,由原来以生产为主的加工企业,转变为具有研发、生产、销售功能的品牌企业,建立完整的价值链。
(东华大学化纤工程研究中心、“2011计划”纺织协同创新中心陈向玲对此文亦有贡献)
教育质量提升发言稿 篇4
说心里话作为语文老师,有时候真的很困惑,因为语文所考的题型越来越活,越来越觉得让人难以把握,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样办呢?语文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下面就如何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我谈几点感想,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
一、提高教学质量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着手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想法和做法给了我很大的启迪,他说的“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始终贯穿于我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多年来,每位不同学生表现都让我更加坚定的朝这一目标奋斗.根据多年的经验,每每接到一个新的班级,基本上在第一学期刚开始的一个月,我就能帮助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习惯,关于生活常规习惯将要花费一个学期甚至一学年的时间,才能在学生的身上内化成规律.当然,不排除有反复现象的出现,因此要反复抓,抓反复.学生的习惯养成了,整个班级的面貌焕然一新,学生真正做到了“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这一积极、向上的思想,流淌在学生的血液中;内化在学生的行动上.此时,学生乐于学习,教学质量何谈上不去,很快在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就能见成效。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我的理解是,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教给他们适合、有效的学习方法.每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规律,语文老师就要培养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习惯,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具体的说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读”与“写”的习惯,教给学生“读”与“写”的方法.如,帮学生养成课外读书的好习惯,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⒈借助读书笔记促进学生读书.教学时,我要求学生每天至少读半个小时的书,做到每晚自查,不读书不睡觉;联系家长定期抽查、督促;每周一我都会检查、批改学生一周三篇的读书笔记,及时了解学生这一周都读了那些书,摘抄了哪些内容,谈了怎样的感受,并挑出好的和差的进行评价、交流.通过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学生的读书习惯很快就能养成,同时在读书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还养成了乐于读书的好习惯,真是一举两得,同时书读的多了,语感有了,语言流畅了,阅读、习作能力提高了,语文质量何谈不提升.2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读物,并利用阅读课交流、汇报,激发学生读书热情.每周周一下午的第二节课是我们师生共同制定的阅读交流、汇报课,这节课也是学生们最向往的,课中学生们津津有味的讲着书中的人物、事件、故事情节;交流着作品的好词、好段、以及写作方法……那一个个不甘落后、口若悬河的尽头真令人叫绝.为了,在阅读课上有好的表现,他们个个在课后鼓足了劲暗下功夫.因此,提升语文教学质量,语文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让你的学生爱上语文这门学科,爱上语文学科必胜的法宝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爱上读书.总而言之,习惯养成了何谈质量不提升?
二、提高教学质量要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
学生的语文素养说到底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字”、“词”、“句”、“段”、“篇”的指导与训练.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字、词教学”,通过读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推进对“生字、新词的音、形、义”的掌握,通过推进字、词的理解进而推进对课文的阅读,阅读中要重视“句子”的教学,通过启发、点拨学生一遍一遍的去读,去感悟其内涵,有些难理解的,学生参悟不透的,教师要通过助读的方式给予帮助,在理解句子的同时重视“段”与“篇”的教学,让学生读懂内容,读懂形式(段与篇的章法结构即习作方法,同时注意修辞、语言与写作的表达),注重“读”与“写”的结合.读书要读出大意,读出写法,读出作者的心思成为作者的知音.因而,小语课堂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理解、感悟祖国的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通过语言文字去读懂内容,去读懂情感.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那就要求教师要重视方法的点拨,重视读书方法的指导,在读中去感悟,去表达,把“读”、“背”、“说”、“讲”、“写”相结合,从而读出词句本身的内涵并读出读者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有了何愁“说话”与“写作”,语感有了何愁语文素养的形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任务是教师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形成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必须经历的过程,是字、词、句、段、篇经历理解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调动不同的方法、手段指导学生主动学习,把选择权教给学生,如从内容、角色、方法的选择上,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找出不懂的地方进行质疑……因而,教师的教应是为了学而教,教的过程应是让学生主动经历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抓住读与写的指导,读的过程要教给学生读的方法,要学生明白读的目的,读的时候要及时点拨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读到作者的内心深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读书要得法,要范读,要分析去读,水到渠成之后让学生把情感融入其中,让学生入情入境去读,读出内涵,读出习作方法,在此基础上给予方法上的指导进行拓展阅读,有效地进行课内外结合,进行说话和习作的训练.无论是读书、说话、习作都应该围绕课文的中心,都应该为了深化文章的中心而服务;写应以文章为范例,教师抓住范例进行习作指导,并能给合生活实际进行习作的迁移.用李静老师的话来诠释阅读教学,读文能让学生得到心灵的洗礼;读文能让学生学会作者的习作方法.小语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分配是: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让学生自主读文懂文意习文法.对于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仅仅40分钟,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前一定要花费充足的时间去解读教材;搞清楚所上的这节课到底教的是什么,训练的是什么,提高的是什么等等.让你所教的知识在学生心中进行内化,并能掌握每一个知识点所运用的方法、手段、思路;让学生离开课堂也能够自觉地去读,去写.当读与写形成了一定的能力和规律时,何谈语文学习不高效?
三、提高教学质量要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
我所教的学生,他们在课堂内外口中、心中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努力,我能行!”我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不要紧,再来一遍,老师相信你!”每每接到一个新的班,我总是对学生们说:“孩子们,不管你过去成绩怎样,那已经成为历史只能代表你的过去,老师不看你的过去,在老师的眼里你们大家是一样的,所以我只看你的现在和将来,在以后的日子里老师将和你共同努力,一起进步,我保证我一定会一碗水端平!”“我们在坐的大家和老师一样,智商多在90—120之间,没有特别聪明的也没有特别愚笨的,那为什么你们的差距会很大呢?根据多年的经验,学习不太好的学生可能是因为你的学习习惯还没养成,可能是学习方法的不对路等等.相信老师一定会帮助你把前几年丢失的时间找回来,相信自己只要努力一定行!”一个人最大的心里障碍是“战胜自己”,只要帮助学生克服内心对学习的不自信因素,学生经常能够尝到收获的滋味,早读课上他就能大声阅读、背诵、记忆了;课堂上他就能调动全身每一个细胞愉悦的参与到学习中来,40分钟紧紧地跟着老师走;课后他努力地投入到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中去,早早的提前预习明天老师要讲的知识……孩子们在课堂内外达到了每每学习都能身心入境的地步,学习质量还能不提高吗?平时的教学中,只要孩子们有进步,我就会适时的表扬他们,孩子的自信心越来越坚定了,学习还成问题吗?就拿现在这个班的李春梅来说吧,1—4年级时她都是有名的特差生,考试成绩经常是一位数,最多的能考到二三十分,她三年级的老师不止一次的告诉我,“太差了,没办法,就那样啦,不要在她身上费心思了”.开学初我曾一度为分到她这样的特差生苦恼了一番,然而仅仅通过半个学期的督促、鼓励,她的期中语文成绩竟然突破了她的历史最好纪录达到了50.5分.总结试卷时,我美美的表扬了她,“自从李春梅来到我们班,她就成了老师最喜欢的同学之一,此次期中考试她没有辜负我的期望,虽然她是班级唯一一个没考及格的孩子,老师最想送给她掌声,因为她的进步最大,我期待着她更大的进步,老师相信她一定行,加油!”我的话音未落,班中掌声雷动,加油声响彻整个校园.这时李春梅的脸上洋溢着喜悦、成功、自信……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很强母语的教育课程,它是陶冶人性、建构灵魂、完善心智、促进生命个体成长的摇篮.所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师责无旁贷,语文教师要实现专业成长是必然选择.语文教师自己要勤学多读,培育自己的语文气质,积极参与学习研究,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让自己成为学生喜欢的语文教师.学生喜欢语文,才会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矗
(结束语:当然,关于提高学习质量这一话题的探讨还有很多,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和成功的经验,我在这里就不多赘述了,不足之处恳请大家指正,再次感谢大家!)
提升教学语文质量座谈会 发言稿
太和县三堂镇中心小学:高艳玲
教育质量提升发言稿 篇5
刚才,大会对抓教育教学质量取得突出成效的县(市)进行了表彰,对市政府教育督导团新聘任的首届督学顾问和市级督学代表颁发了聘书,一会儿,司部长还要作重要讲话。下面,我先就进一步狠抓教育质量、全面落实教育投入等各项政策以及加强教育督导、强化学校安全等工作讲两点意见。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紧紧抓住提高教育质量工作不放松。
今年,在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市提高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工作再创佳绩。全市参加普通高考学生8.05万人,本科一批上线6762人,较去年增加785人;本科二批以上上线16294人,较去年增加1577人,本科二批以上上线总人数再创历史新高,继续保持了高考本科二批以上上线总人数全省第一的位次,实现了“四连冠”。在成绩面前,希望同志们要认真总结经验,再接再厉,继续做好工作,同时,务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到,巩固高考成绩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即退。目前,其他市正在迎头赶上,我们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急待解决。主要表现在今年高考本二以上上线人数尽管总量有所上升,但总的看,我市本一以上上线人数相对增幅不大,而且已经失去了全省第一的位次,后移到全省第三位,落在了衡水、石家庄之后。此外,全市的高考上线人数万分人口比仍然偏低。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是我市普通高中教育整体规模偏小。二是全市县域之间、校际之间教育质量存在不均衡现象。三是高中教师特别是优秀骨干教师严重短缺,部分学校依然存在优秀教师外流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及其原因,各县(市、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各有关学校,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快高中学校建设,强化学校管理,努力实现继续保持我市高考成绩在全省领先位次的奋斗目标,使全市的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今年6月9日,市政府召开了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教育工作要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争创职业教育名市作为工作重点来抓,但这不是说今后抓教育质量工作就不再是工作重点了。今天下午把大家留下来继续开会,目的就一个,就是要让同志们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始终坚持“职业学校狠抓就业率、普通高中狠抓升学率”这一工作指导思想,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继续进一步抓好基础教育,突出抓好教育教学质量,下大力继续狠抓普通高中升学率不动摇。重点要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提高认识,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推进素质教育,促进质量提高,正确处理好素质教育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系。关于这一点,过去曾讲过多次,我想在这里再重申一下。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教育事业发展成果的迫切要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实施素质教育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要全面、科学地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充分认识到普通高中的主要任务就是为高一级学府培养输送优质生源。各相关学校要始终把教育教学质量视为学校的生命线,在具体工作中,就是要实实在在的实施素质教育,旗帜鲜明的强调“质量第一”和“质量兴校”,大胆抓质量,鲜明抓升学。我们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因为为提高升学率而忽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体育、美育的培养,而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并使之成为素质全面的优秀人才。如果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很低,没有较好的升学率,这样的学校起码不是真正的实施素质教育,更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抓升学率,抓普通高中的升学率就是抓素质教育,抓素质教育必须抓教育教学质量。全市各相关学校要正确处理好实施素质教育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立足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进一步振奋精神,做到大张旗鼓的抓教育教学质量,理直气壮的抓升学率。
狠抓基础,统筹发展,正确处理好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与高中阶段教育质量的关系。刚才说了,在工作中,我们要始终坚持“职业高中教育抓就业率、普通高中教育抓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升学率也好,就业率也好,关键还是学生素质的提高。高中阶段学生的素质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是分不开的。义务教育阶段是为整个教育事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打基础的一个关键环节。据世界经济组织统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受教育年限每提高1个百分点,它的GDP可以增加3个百分点。目前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是7到8年左右,保质保量的普及和发展义务阶段教育,对提高国民文化水平和人口素质至关重要。同时,抓教育教学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一流的小学教育,就没有一流的初中教育质量;没有一流的初中教育,就办不好一流教育质量的高中。因此,要抓高中阶段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必须要从基础抓起,从义务教育阶段抓起,大面积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义务教育阶段搞得不好,高中阶段教育也就失去了基础,提高普通高中升学率和职业高中就业率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要下大力抓好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努力为高中阶段教育输送优秀生源。只有这样,我们也才能逐步改观现在每年参加中考的学生分高的上普高、分低的上职高的局面,努力通过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既要增加总量,又要提高质量,正确处理好高考上线人数总量与质量的关系。今年,我市本科二批以上上线人数增长幅度是历年来增长最多的一年。但大家同时也要看到,本科一批上线总人数和去年比,虽也有增加,但增幅相对较少。据统计,今年我市全市范围内升入北大、清华的考生总共才有24名,而衡水市仅衡水中学一所学校就有37名考生升入北大、清华。对此,希望大家要深刻反思和查找我们的工作中到底存在哪些薄弱环节,清醒认识成绩背后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和隐患。大家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有忧患意识,要通过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正确处理好高考上线人数总量和质量的关系,采取措施,对症下药,普通高中抓质量、抓升学,工作目标既要瞄准高考上线人数总量,更要注重上线人数的质量。要通过努力,不仅能让更多的孩子上大学,还要让更多的.孩子上好大学,上名牌大学。因此,在具体工作中,学校既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整体发展,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因材施教,使全市的高考成绩不仅获得总量的扩张,还要实现质量的提升;既要追求本二以上上线总人数的增加,更要追求本一上线人数,特别是上名牌大学总人数的增加。
(二)进一步强化措施,坚定树立起三种意识。要牢牢抓住夯实基础不放松,树立均衡发展的意识。普通高中的教育质量和高考升学率是基础教育各学段所有学校和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铸就的,不单是高中学校工作的结果。最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坚持基础教育各阶段质量的均衡发展。同时,抓义务教育各阶段教育质量的唯一出路,也是要坚持各学校的均衡发展。要想大幅度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特别是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质量,就要坚决反对只抓几个重点学校、几个重点班的做法,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是一时一日就可以立竿见影的,也不是某一学段、某一学科能够独立完成的。因此,全市各相关学校要牢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与全面的质量观,切实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环节,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千方百计的办好每一所学校,千方百计的提高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当前,我市义务教育实现均衡化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学校布局分散,规模偏小,教育资源配置难以实现最优化。因此,要进一步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力度,加快标准化学校建设,积极改善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要通过合理布局、优化师资、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努力使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实现学校规模的标准化、教师配置的标准化、学校设施的标准化、学校文化建设的标准化,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力争把每一所学校都办成群众满意的学校。
要牢牢抓住扩大规模不放松,树立科学发展的意识。质量是高中教育的生命,规模是高中教育的基础。高中教育如果没有规模作支撑,就谈不上教育质量的大发展,还会直接影响义务教育的巩固和提高。这里面体现了一种教育规律的存在,也是一个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的问题。去年,我市参加高考的学生人数比石家庄少13000人,今年参加高考学生人数与石家庄相比,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增加到了少14000多人。目前,高中教育规模偏小,已经成为制约我市高中教育发展的瓶颈。要想实现我市万人均高考上线人数位次前移,就必须要进一步加快高中建设步伐,扩大高中办学规模。总得看,我市现有普通高中在校生22.6万人,万人均在校生为207,位居全省第五位。石家庄、唐山分别达到267、227,均远远高于我市。就各县(市)情况看,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县(市)有易县(324)、徐水(312)、安国(290)、涿州(255)、涞水(254)、定州(241)、望都(226)和高阳(212),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县(市)有清苑(193)、顺平(186)、定兴(185)、蠡县(184)、高碑店(183)、博野(171)、曲阳(154)、雄县(151)、涞源(150)、满城(146)、唐县(145)、阜平(138)、安新(130)、容城县(119)。由此不难看出,全市加强高中建设、增加学生规模的任务依然很重。
回顾近五年来,我市仅新建了4所国办高中。今后如果再不加大加快高中学校建设的力度和速度,这些吃老本的学校已经没有什么潜力可挖了。长此下去,全市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将会很难达到,全市的高考成绩也将会因为没有规模的支撑而下降,甚至落后于其他市。去年10月,市政府在易县召开了全市高中建设调度会,会后,大部分县(市)认真落实会议精神,积极采取措施,加快了高中建设的步伐。如顺平、阜平两个山区贫困县,由政府统一组织新征土地,统一规划建设,整体将县一中搬迁,现在顺平中学新校区已经投入使用。安新县结合县域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新建一所占地80亩的民办公助普通高中,工程主体将于今年10月份完工。定州市也做出规划,计划新征土地360亩将定州二中整体搬迁。唐县计划采用引资的办法,征地300亩建设一所新高中。但是,有的县(市)高中建设至今没有任何进展,而且由于学校容量有限和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出现了初中毕业生“上学难”和学生外流到其他县(市)的现象。希望这些县的同志认真反思一下自身的工作,充分认识到加快高中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到,象阜平、顺平这样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县能够做到的事情,其他条件较好县没有理由不把高中建设工作做好。因此,各县(市、区)要按照市政府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统一规划要求,尽快行动起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进度,已经启动的要保质保量的尽快完成,没有启动的要立即动手尽快启动,力争按要求全面完成高中建设任务。
要牢牢抓住强化管理不放松,树立无私奉献的意识。学校硬件规模上去了,但如果没有一流水平的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仍将是无从谈起。对此,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强校长队伍的管理。校长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的管理和办学水平有着根本性、方向性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学校硬件设施对学校发展的影响。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一方面要为校长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校长队伍保持相对的稳定;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加大对校长的培训和管理力度,提高校长的工作水平,建立一种“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管理机制,对那些确实不能胜任、误人子弟的校长,要坚决果断地从校长的位置上拿下来。在工作中,各位校长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政绩观,真正做到以教书育人为荣,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做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坚定不移地狠抓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用务实的工作作风带动和促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二是要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
不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各县(市、区)政府在这一点上要舍得多花一点钱,从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大局出发,采取措施,留住优秀教师,引进一流人才。要积极谋划制定必要的人才引进政策,支持和鼓励各高中学校引进优秀教师和大学毕业生,按需合理确定学校的编制和经费,确保优秀师资的及时补充。要培养一支相对稳定的骨干教师队伍,努力提高教师待遇,想方设法为教师提供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让教师安心教学。要进一步搞好各个层次的教师调研考试工作,建立和完善教师定期继续教育的培训提高制度,注重培训的质量和实际效果,使教师的师德修养、教学能力、敬业精神得到全面提升。广大教师也要树立无私奉献和勤奋敬业的意识,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以高尚情操、丰富学识和人格力量引导和影响学生全面发展,努力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出应有的贡献。三是加强教育科研队伍管理。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第一生产力。要充分发挥广大教研人员的作用,深入开展教科研工作。要认真指导各高中学校教师创新教育理念,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要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不断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要通过教科研活动,凝聚广大优秀教师的集体智慧,增强工作竞争力,实现轻负担,高质量。当前,各级教育科研机构与人员,要特别针对如何全面提高我市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深入的研究,力争提出一套切实可行并行之有效的科学办法,真正做到指导学校开展工作。
二、进一步强化政府行为,加大财政投入,努力为教育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一口号我们已经喊了多年,但时至今日,教育投入不足、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依然是制约全市教育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希望各县(市、区)政府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新的《义务教育法》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大兴“务实、求实、落实”之风,切实担负起发展本地教育的职责,真正把各项教育投入政策落到实处。
(一)要全面落实财政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新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财政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转的基本费用,省规定农村小学每生每年15--60元,初中每生每年25--90元,县城所在地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参照本县应执行档次的高标准执行。对此,各县(市、区)政府要责成财政部门明确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的执行标准和年增加幅度,真正做到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在预算内单列,不得用学校预算外收入或其他教育经费抵顶。同时,各县(市、区)在安排财政预算时,要将中小学教师每人每年30元培训费纳进去。没安排的,回去后要协调有关部门马上调整预算,按中小学在校生人数拨到教育部门。教育部门不准把财政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挪作他用,一定要按月如数拨到各个学校。
(二)要尽快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中规定的各项税费政策,确保投入到位。就资金投入问题,在今年8月24日收听收看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时,我对全市截至7月底以前财政投入落实情况进行了通报。大部分县(市、区)采取了有效措施,落实教育资金投入情况进一步取得成效,但个别地方还是行动迟缓、没有完全落实到位,甚至有的县上次通报情况后仍然没有行动。希望大家会后把今天通报的情况尽快向一把手汇报,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增加教育投入,务必按照于群市长在6月9日会议上提出的要求,年底前全部落实到位,而且决不能再形成新的拖欠。
(三)进一步加强督导检查,切实加大对各项工作的推动力度。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从今年起,每三年一轮的“普九”复查不搞了,代之以四年一轮的对县域教育的综合督导评估。对此,面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教育督导工作要主动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努力实现四个转变:一是从数量督导向质量督导转变。从过去以监督检查教育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张为主,逐渐转移到检查评估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方面上来。二是从督导基本普及向督导发展提高转变。在我市已实现“普九”。且绝大部分县(市、区)已接受了两轮以上“普九”复查的情况下,教育督导工作要在继续关注普及的同时,重点放在督促各级政府切实采取措施,依法保证教育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缩小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三是从督政为主向督政、督学并重转变。在强化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的同时,教育督导要更多地转移到关注学校管理、关注弱势群体、关注教育公平上来。要努力监督和指导学校依法办学,规范管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四是从义务教育单项督导向多种教育全面督导转变。督导内容由义务教育扩大到学前教育、特殊教育、高中段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等,并增加了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的评估。
市政府教育督导团及其办公室是代表市政府行使教育督导工作职责的专门机构。在今后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其工作职能,切实搞好县域教育综合督导评估。同时,也希望各位督学顾问、各位督学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针对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多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为教育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当前,要突出加强对学校安全工作的督导检查。重点是督导检查各级各类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和落实情况,指导解决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存在食品卫生、校舍、交通、消防、安全保卫、周边环境等安全隐患问题的学校,要及时调度并限期改正。要建立和重大事件报告制度。一旦学校发生重大安全事件,学校及其主管部门要尽快处置并及时按程序上报。对故意迟报、瞒报造成严重后果的,要对相关责任人依法严肃查处。
此外,刚才讲的有关落实各项教育投入政策的要求,是根据新的《义务教育法》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的,各县(市、区)有责任必须落实,没有理由不落实。尤其是今年要通过省政府综合性督导评估的南市区、清苑、满城、安国、望都、涞水、易县,更要引起高度重视,确保各项教育投入政策落实到位,顺利通过省政府综合性督导评估。省督查组已经明确表态,财政投入是今后评估县级政府的核心指标,教育投入政策有一项不落实,今年的综合评估就一票否决。对此,有关县(市、区)要尽快整改,并加强督导,定期检查,及时通报情况,确保各项教育投入政策落实到位。
产业规划发言稿 篇6
发布时间:2011-01-25 来源:西安晚报
阅读次数:165
——访西安航空基地管委会主任金乾生
2005——2010,是西安航空基地积蓄力量的5年。从一片村野农田,到投资航空产业的热土;从一个神秘的航空小城,到中国民用航空产业的摇篮。这是从零起步的5年,更是快速发展的5年,一座国际化航空新城已经拔地而起。
2011——2015,将是西安航空基地大有作为的5年。产业培育要成规模,区内企业要出效益,项目建设要有力度,城市配套要见形象,经济实力要大跨越。这将是价值全面兑现的5年,更是扶摇展翅的5年。前进的号角已吹响,且看西安航空基地如何腾飞——
金乾生,男,汉族,大学文化程度,教授,1958年生于陕西岐山。他不仅是中国首个国家级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的掌舵人,更是陕西民用航空产业发展的开拓者。
金乾生带领西安航空基地的管理团队,运用科学的发展理念、创新的体制机制和集群化的产业模式,使陕西航空产业实现了由军到民、由单一国有体制到多种体制、由制造业向全航空产业链发展的重大转变,园区建设和产业规模均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新成立的各类航空企业超过320家,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每年30%以上的增长速度,已经成为我国航空产业链最完整和非公经济进入航空产业最集中的开发区。
2010年,西安航空基地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陕西航空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我国唯一以航空为特色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短短五年时间,以航空基地为核心的陕西航空产业集群正在逐步形成,以西安航空基地为依托的陕西航空新势力,正在成为中国民用航空产业第一品牌。
从零开始
航空城5年华丽转身
记者:西安航空基地在培育国内民用航空市场、主导航空产业转型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请问,在十一五期间,西安航空基地是如何构建市场特征鲜明的民用航空产业体系的?
金乾生:2004年8月,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成为国内第一个国家级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2005年4月,全面启动建设航空基地。这五年,我们从零开始,在“产业发展集群化,集群发展园区化”理念的指引下,立足陕西航空的优质资源,借助大飞机项目的带动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全力构建整机制造、转包生产、零部件加工、机载系统、航空新材料、维修改装培训、航空旅游等七大产业链,建设产业结构最为完善、产业体系最为健全的中国航空产业特区。
记者:西安航空基地所做的这些调整与优化工作,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一种“大整合”?
金乾生:可以这样说。我们结合航空产业发展特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科学推进产业集群培育和产业链构建,已形成“一基地四园区”的发展格局。“一基地”即西安航空基地;“四园区”分别指阎良核心制造园、蒲城通用航空产业园、咸阳空港产业园、宝鸡飞行培训园。目前,西安航空基地已经基本实现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形成了较强的综合配套能力。
记者:西安航空基地是西安市“五区一港两基地”经济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十一五”期间,尤其是2010年,航空基地的成绩令人瞩目。请您用一组数字来展示一下咱们的这些成果吧。
金乾生:2010年,在持续应对金融危机影响的背景下,航空基地继续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产业价值得到初步兑现。2010年,航空基地全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68亿元,同比增长32.1%;实际引进内资13.04亿元,同比增长38.6%,实际引进外资1324万美元,同比增长30.3%;新增注册企业68家,累计入区企业达到326家;实现大口径财政收入43790万元,其中实现一般预算收入1830万元,给阎良区贡献收入1185万元;同比增长84%;征收土地2097亩;全面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
此外,我还想讲一点:2009年基地工业总产值仅1.5亿元,2010年这个数字是6.9亿元,增长了360%。虽然我们的体量还比较小,但成长速度是惊人的。我们有一大批好企业的苗子正在成长,“十二五”期间将开出绚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可以说航空基地发展已由艰难起步迈入快速增长的发展阶段,园区建设和产业规模均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记者:2010年,航空基地还有一件非常值得称道的喜事,那就是航空基地获批成为国内唯一一个国家级航空经济技术开发区。
金乾生:对,应当说这是国家对航空基地的又一次支持和肯定。为调整基地产业结构,发挥区域优势,突出产业特色,最终实现产业的聚集效应,在省市两级政府的鼎力支持下,2010年6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航空基地升级为“国家级陕西航空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陕西航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获批,意味着航空基地上升到了一个更具竞争优势的广阔发展平台,无疑将吸引更多的龙头企业项目入驻,构筑起一个具有国家级特征的航空产业集群。
产业链构建
航空基地快速前进的动力
记者:西安航空基地远离城市主城区,发展面对的困难可能会相对多一些,对此您是怎么看?
金乾生:的确,航空基地一方面要面对航空产业发展的特殊性、交通不便、融资难度大等现实困难,另一方又要应对国内航空大项目布局取决于央企意志、国外航空项目难以引进的艰难挑战,可以说,每一步的前进都是非常艰难的。但是,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相关部门的倾力帮助下,通过一系列的创新举措和全体航空基地干部员工的不懈努力,我们逐渐走出了困境,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此外,我要强调的是,我们拥有一支极具战斗力和创新力的优秀管理团队,我们有信心克服困难,取得更大的胜利。
记者:您是说,创新举措实际上成为航空基地快速前进的动力?
金乾生:是的。航空基地以科技资源统筹为主线,积极推进军工航空资源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融合,积极推进三个转变:一是积极推动航空产业体系从单一的军品研制体系向军民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转变;二是积极推动航空产业所有制从单一的国有所有制结构向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结构转变,鼓励航空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引导民营资参与航空产业分工;三是推动单一产品向全产业链发展转变,以飞机产品研制为龙头,围绕民航运输,积极发展航空维修、飞行培训、航空旅游、空港服务等多产品体系。
记者:有媒体称,西安航空基地已经构建了国内最完善、综合实力最强的航空产业链条,区内企业更是达到了326家。326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
金乾生:300多家企业,对于一个普通的综合性开发区来说可能微乎其微。但对于一个以航空为特色的开发区来说,那就代表着综合实力,代表着这个区域对于航空企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其实,更具有说服力的是另一个数字:航空基地入区企业中,90%以上是民营和外资企业,这个比例在国内是前所未有的,这也成为航空基地的一大亮点。
记者:那么,请您谈一谈航空基地是如何通过产业培育,不断增强航空基地的凝聚力的?
金乾生:航空基地一直把产业培育作为建设整合国内外航空产业资源大平台的支撑手段,通过项目带动促进产业集聚。一是以航空科技资源统筹为着力点,围绕航空产业链条,充分发掘龙头企业和我市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积极做好产业培育服务工作。二是加强培育项目扶持力度,力促产业集群快速成型。为了加快技术成果的规模化转变,最终达到以项目促进产业集群快速成型的效果,我们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了对入区企业项目的支持力度。仅去年一年,就有弗兰德航空精密部件制造、挠性覆铜板及系列产品项目、飞机与汽车轮毂项目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性明显、辐射效应广泛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在航空基地开工建设,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创新型企业被成功培育出来,产业培育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45651”
航空基地“十二五”宏伟目标
记者:现在已经进入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十二五”期间,西安航空基地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是什么?
金乾生:西安航空基地将按照“立足航空,集群发展;产业支撑,规模发展;统筹资源,创新发展;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市场需求为牵引,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产业集群培育为核心,以航空制造、通用航空和民航服务为重点,围绕航空产业链构建和城市环境建设两大主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力争在“十二五”末实现“45651”目标。
记者:怎么理解这个“45651”目标?
金乾生:“4”,就是实现销售总收入400亿元;“5”,就是打造5大核心产业板块:航空制造、航空材料、航空维修、通用航空、飞行培训;“6”就是建设6个重点园区:阎良核心制造园、通用航空产业园、空港产业园、飞行培训园、航空材料园和出口加工园;第二个“5”是构建5大关键支撑体系:技术创新、人才保障、投融资、国际合作和社会服务;“1”是打造1座现代化航空新城,这个新城将是产业环境一流、投资环境一流、城市环境一流的。
记者:那么西安航空基地未来五年的发展重点是什么?
金乾生:“十二五”西安航空基地总体规划思路是:“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军民融合、实现重点突破”。在这个总体要求下,我们将下大力气加快培育和壮大航空制造、航空材料、航空维修、通用航空和飞行培训五大产业板块,以这五大板块为主,带动相关商业服务业的发展。
记者:这五大板块的发展重点分别是什么?
金乾生:拿“航空材料”来说,重点加大碳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等新型航空材料的制备技术和应用技术攻关。拿“航空维修”来说,重点在航空发动机维修、起落架维修、航电维修以及客改货等领域拓展。拿“通用航空”来说,重点发展通用飞机复装、飞行体验、航空旅游、航空会展、航空竞技比赛等。拿“飞行培训”来说,重点构建飞行学院、通用航空商学院、航空俱乐部等形式多样的培训平台。拿“商业服务”来说,重点围绕航空科技走廊建设,建立航空基地的中央商务区,重点打造金融、商务、科技、信息流通、中介等现代服务业。
记者:通用航空也是近期国内关注度较高的产业之一,作为全国率先把通用飞机“飞起来”的专业化园区,航空基地要如何巩固发展优势?
金乾生:通用航空是基地主干产业之一,这也是基地近年来发展探索出来的新路径——通用航空市场空间非常广阔,而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和命脉。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对于优化基地产业结构,打造产业链条完整、竞争优势明显的特色航空产业集群具有重要的作用。
2009年,我们成功举办了“2009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这次大会以拉动通航产业和促进产业聚集为目的,不仅受到了客商的欢迎,普通老百姓也在大会的飞行表演中获得了不一样的视觉享受,西安也有望成为大会永久会址。今年,我们还将举办“2011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邀请更多的世界顶级飞机表演队和通用飞机参加,相信会再次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新奇与震撼。
“十二五”期间,我们计划要在蒲城内府机场和榆林机场等主要起降点,构建出“点——线——面”一体化发展的低空飞行网络以及通用飞机固定运营基地,重点开发飞行体验、低空观光、航空竞技比赛等旅游项目。
同时,我们还将拓展通用航空的作业范围,建设关中地区航空救援网络,积极开展通用航空在医疗救援、农业造林、摄影测绘等通用航空业务,不断壮大通航作业规模,通过加快通用航空市场培育,以开发通用航空市场为先导,带动整个通航制造业的发展。“低碳航空工业”
一流航空新城快速崛起
记者:如今在西安市,越来越多的市民听说西安航空基地非常漂亮,并且产生了想要去看一看的想法。
金乾生:是的,我们的目标就是将航空基地打造成“西安最美的城区”,现在建设成果正在逐步显现。我们以提升园区城市环境为着力点,依托航空新城扩展规划,加快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完备的产业发展支撑体系,为航空基地的持续快速发展做好保障服务。目前,已经建成了创新西路、创新大道、飞豹路、小鹰路等10余条市政道路共计14公里,区内交通四通八达;水、电、气、暖配套设施齐全,园区道路绿化率达到90%以上,有力保障了园区交通环境的顺畅,园区形象和整体竞争能力进一步得到了提升。
记者:您所倡导的低碳理念,在企业和项目引进方面如何体现?
金乾生:企业作为社会经济主体部分之一,理应成为低碳理念的执行者。航空基地的企业一定要成为全面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产业培育与环境建设和谐发展的主体。比如说招商,我们要推行“低碳招商”理念,严把项目入区关。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比如我们要建设“绿色中心商务区”,全部推广应用节能灯照明和环保新材料。
记者: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开发区除了园区环境之外,最吸引入区企业的实际上还有一个大的环境因素?
金乾生:对,航空基地结合技术创新、人才服务、产业服务、国际合作等领域,重点构建了四个支撑,不断优化基地的产业环境、服务环境和人才环境。一是构建技术创新支撑。围绕飞机制造的关键技术,加强产学研合作,建设了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西北工业大学陶瓷基复合材料工程化中心等一批工程技术中心;二是构建人才服务支撑。为区内企业提供人才代理服务,并与国内外知名航空院校联合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同时还加大了对飞行员和空地勤以及民航维修人员的培养;三是构建产业服务支撑。组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等搭建产业发展融资平台,大胆尝试了信托、BOT、BT、股权融资等多种融资方式;四是构建国际合作支撑。此外,我们还积极构建国际合作支撑体系,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承接国际航空转包生产业务,并定期举办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西安航空转包生产暨国际合作论坛等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会展,为企业承接国际航空转包业务和扩大贸易往来创造条件。
记者:几年来“低碳”成为社会热词,这实际上也体现了一种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航空基地如何践行“低碳环保”这一发展理念?
产业提升发言 篇7
2011年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能源、电力生产与消费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 如图1所示, 发电装机已与美国基本持平, 发电量和用电量均已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电力大国, 但人均装机、发电、用电及电气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低, 未来增长空间大。在市场机制仍不健全的情况下, 中国 “经济要发展, 电力要先行”的发展战略仍然是有效的, 中国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内生性关系, 提高电力产业效率的经济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可节省能源, 反过来采取能源保护措施和提高能源利用率, 有利于促进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 林伯强, 2003) 。能源与电力发展方式的转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要内容。就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与电力产业发展现状而言, 我国需转变能源发展方式, 而探索中国电力产业效率提升的实现路径成为尤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就目前中国电力产业的效率而言, 已有的实证研究结果似乎表明, 电力的市场化改革并没有实现电力产业的效率的明显改进, 换句话说, 改革的机制设计、结构调整和管制措施并没有发挥效果, 中国电力产业在效率问题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X - 非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电力产业已有的效率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进步, 而且是技术进步消除了效率损失后的结果。因此, 电力市场效率的改进是目前中国电力市场化改革中需要解决的一大根本性问题。与此同时, 中国电力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煤炭资源的供给, 由于煤炭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 中国对电力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电力一旦由于发电能源投入不足而出现短缺, 将直接制约着我国国民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因此如何提升产业效率, 高效利用能源, 实现持续发展是关乎电力产业未来发展出路的重大问题。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年报
2文献综述
中国电力产业市场化改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 在2002年取得阶段性成果, 其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即多元化融投资改革阶段 ( 1985—1997年) 、政企分开的改革阶段 ( 1998—2002年) 、打破垄断、促进竞争, 电力市场化改革阶段 ( 2002年至今) ( 吴昌南, 2011) 。 但就目前而言, 我国的电力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 虽然 “厂网分离”实现了垂直一体化结构中发电环节的分离, 电网企业仍然在输、配、售电环节具有垄断地位, 我国电力产业的市场模式仍处于单一买方市场阶段 ( 林伯强, 2004; 谢洪军, 任玉珑, 2006) 。
国内外学者在电力产业市场化改革和电力市场机制设计方面对一些比较典型的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国家, 既有发达国家, 也有发展中国家, 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旨在为中国电力市场化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 周定山, 2005; 朱治中, 谢开, 于尔铿, 2005; 郭丽岩, 2010) 。在发电环节和零售环节引入竞争, 而输配电以及系统协调环节则仍应保持垄断经营的状态是现今许多发达国家电力改革的基本思路。
国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表明, 电力市场建设不可能靠自己形成并自我维持, 几乎所有的电力经济学家 ( Joskow, 2001; Stoft, 2002; Hogan, 2003; Harvey&Hogan, 2001) 都认为, 电力行业的可竞争市场结构 ( Hogan, 2001) 是不可能由市场和市场参与者自身来形成的, 电力市场需要严格的市场设计。电力市场的机制设计一旦出现问题, 很有可能导致市场交易的问题, 扩大发电厂商的市场势力, 影响短期调度效率, 扭曲市场价格并降低长期投资效率 ( 李虹, 2004) 。因而, 在电力行业重组期间, 特别是初期, 电力市场设计和严格的行业监管对于保证电力市场的竞争性非常关键。
作为转轨经济条件下的国家, 中国自然垄断产业的规制改革, 是一个放松规制与强化规制同步进行的制度变迁的过程, 就是在非自然垄断环节充分利用市场机制, 让市场价格信号引导企业的经济行为, 同时在自然垄断环节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规制体系 ( 于良春, 2004) 。针对目前市场主体、要素市场、电力需求的特殊性以及政府监管的不完善造成的中国电力均衡的体制性障碍, 应进一步调整市场结构,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监管在电力均衡中的作用 ( 于良春、杜琼, 2005) 。
目前有关电力产业研究主要集中在市场化改革与机制设计两个方面, 中国学者在研究本国电力产业问题的同时, 密切关注他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制度创新和运作方式, 旨在为我国的电力市场化改革和机制设计寻求现实基础和理论依据。本文认为无论是市场化改革还是机制设计, 无论是调整电力市场结构还是规范电力企业行为, 其最终的落脚点都应该是实现电力产业的持续发展与效率提升。 现有的国内外文献在这一问题上的研究较为分散, 即使涉及电力产业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方面相关内容, 大多只是用来佐证市场化改革和市场机制设计的中心论题。本文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视角出发, 探讨电力市场化改革过程中, 中国电力企业市场势力与政府管制在电力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之间传导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探讨如何实现中国电力产业的持续、稳定、高效、发展。本文是对以往研究的归纳总结与深化, 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3电力企业的市场势力
在自然垄断行业发展的最初阶段, 规模经济会使垄断成为一种可选择的市场组织形式, 行业内的企业依托规模经济所带来的低成本优势和高效率优势, 具备不受任何干预的市场势力。所谓市场势力就是企业将其产品的市场价格提高到边际成本以上的能力。一个产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通过市场势力影响其自身的经济绩效。经济绩效是用来衡量产业完成其符合社会利益的任务的概念, 它包括两个方面, 即效率和技术进步, 也被称为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 ( 维斯库斯、哈林顿、弗农, 2010) 。传统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企业凭借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可以有效控制市场, 获取市场势力, 但是市场势力本身会造成企业效率的损失, 表现在X - 非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两个方面。
在电力企业中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加上市场势力的作用, 会允许经营者用他们自己的目标去替代所有者的经营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 X - 非效率就会出现。电力企业依托不受干预的垄断势力通过产量控制的手段达到抬高价格进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产量控制和抬高价格不仅使消费者剩余减少, 还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
虽然传统观点认为市场势力会对经济绩效产生负面效应, 但在稀缺资源的利用问题上, 哈佛学派学者给出的最佳方式是实行所有权垄断或归口管理 ( 谢泼德, 2002) , 市场势力也就由此产生。其实在资源行业或者对资源存在严重依赖的产业, 政府管制下, 适度的市场势力则发挥着对保护资源、提高效率、优化服务的正面效用。
目前煤炭作为我国最主要的发电能源, 极具稀缺性, 通过所有权的垄断或归口管理, 一方面, 电力产业内的市场势力的存在明确了资源所有权, 强化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 电力产业的技术创新的规模经济效应较大, 需要大型电力企业的较大市场份额来提供足够的资金和人力支持, 这与电力产业的持续发展的实现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电力产业目前的市场组织形式为单一买方市场模式。就发电市场而言, 2002年年底, 经过对原国家电力公司的拆分重组后, 在原国家电力公司拥有的发电资产基础上, 形成了五大发电集团公司。除国家电力之外, 还有国华电力、华润电力、国投电力、长江电力以及深能源、 申能源、粤电力等发电公司。我国发电市场的竞争主体虽然增加, 但并不意味着发电市场从一个垄断市场变成了竞争性的市场。市场的选择以及各种优势往往有利于具有规模优势的原国有电力公司, 原来处于垄断地位的国电公司分拆出来的五大集团仍然具有比较强的市场势力, 无论是全国还是区域的发电市场, 电力行业的分拆重组以后, 发电市场基本上形成的是一种寡头垄断市场, 而不是竞争性的市场结构。 ( 于良春, 马甜, 2006) 。
与此同时, 由于电力本身的同质性, 在电力产业的输配电环节, 电网企业为获得一个地区的输配电代理权而进行竞争的结果是形成了一个新的垄断者。因而不同电力产业市场势力之间的竞争应当在政府管制之下, 从输配电环节转移到用户服务差异化与电力普遍服务的质量上, 确保中国国民与企业在任何地方和时间都能以可承受的价格享受供电服务。
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寡头垄断市场分为松散寡头垄断市场和严格寡头垄断市场, 其中前者是可以存在有效率的竞争的, 因而通过一定的政府管制措施, 限制电力产业中的寡头企业通过合谋、默许合作、合并、固定价格等方式形成市场势力, 对发挥电力产业规模效应、提升竞争效率和推动技术创新和完善电力普遍服务, 具有重要的作用。
4电力产业的政府管制
从管制理论和实践来看, 政府管制是应对市场失灵的必要手段。现实中的许多行业是由少数大厂商主宰的, 市场垄断、外部性以及信息不对称广泛存在, 以及公共产品都会导致市场的失灵, 政府有必要通过价格激励, 管制法规或是直接控制的经济行为来对这些领域进行管制, 其中经济管制是与竞争政策互补的产业监控手段, 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效率。政府经济管制的作用更多地集中于一些特殊的产业领域, 包括公用事业、电信、电力、交通等在内的网络型产业。政府对自然垄断行业的管制不仅包括经济管制, 还包括健康、安全与环境管制 ( 维斯库斯, 哈林顿, 弗农, 2010) 。
Baumol ( 1982) 和Sharkey ( 1997) 修正了传统的自然垄断理论, 指出规模经济将不再成为自然垄断的充分必要条件。电力产业作为自然垄断产业, 一直都是政府管制的重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世界各国兴起了电力行业重组和市场化改革的浪潮, 其核心就是在电力行业建立竞争性的市场结构 ( 李虹, 2004) 。谢泼德 ( 2002) 认为多数自然垄断行业 ( 包括电力产业) 都包含了自然垄断和自然竞争的部分。李虹 ( 2011) 认为随着企业产品或服务类型的多样化, 具有网络特征的产业中普遍存在着竞争性和非竞争性业务, 就电力产业而言, 非竞争性业务包括高压输电网、低压配电网, 竞争性业务包括发电和售电环节。
我国电力管理体制正在由高度计划、垂直一体化的管理方式向市场化过渡。国家拆分国家电力公司, 打破垄断后, 电力市场呈现出寡头竞争的格局。寡头之间通过博弈选择竞争或是合谋。如果寡头选择竞争, 则由于电力产品的同质性, 其竞争方式和竞争行为都会趋同, 价格竞争会可能造成社会资源的损失。但是如果采取合谋的方式, 那么由于电力产业自身的技术经济特征, 价格垄断同样也会带来社会福利的丧失。因此电力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政府对市场行为的管制显得十分必要。以电网公司为例, 当同时有两条或者更多的网络线路需要扩展时, 网络公司之间的合谋将使得监管机构更难对它们进行甄别, 低效率网络公司的向下扭曲变大, 高效率网络公司的信息租金增加 ( 何广涛, 阙光辉, 蒋靖浩, 2004) 。
就目前而言, 中国电力产业的政府管制体制已经进行了多项的改革, 包括融资主体多元化、建立新的管制机构、管制目标与职能的重新定位等, 未来还需要在电价设置、电力产业市场结构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改革。中国政府应针对电力产业中的不同业务环节, 采取不同的改革方案与管制举措。通过引入竞争机制、规范市场秩序、引导技术创新、在提升电力产业运营效率的同时, 提升中国电力普遍服务水平, 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调动社会各方力量, 是实现中国电力产业效率提升与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5结论
我国的电力改革不仅需要建立竞争性市场结构, 完善市场机制, 也需要建立新的政府监管体系, 转变政府行业管理方式, 完善监管手段。中国电力产业持续发展与效率提升的实现机制如图2所示。实现中国电力产业效率提升与持续发展需要明确电力市场结构的改革方向与途径, 通过市场化改革调整电力产业的市场结构, 在市场化改革中通过严格的市场设计约束电力产业企业行为, 共同影响电力产业市场势力的形成与效力的发挥。在规制企业市场势力的同时, 不断完善电力市场政府管制, 形成市场势力与政府管制在规范引导企业市场生产经营活动与研发创新活动的合力。在自然垄断行业, 通过发挥市场势力和政府管制的共同作用, 鼓励引导技术进步, 有利于实现该行业效率的提升与持续的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中国电力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运用产业组织的相关理论, 探讨电力产业效率提升的实现路径, 得出结论, 通过形成电力企业市场势力与政府管制的合力, 借鉴国际经验, 坚持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原则, 完善电力市场协调发展机制, 引导技术创新, 有步骤、分阶段的完成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是实现中国电力产业效率提升的重要途径。
传统产业集群改造和提升 篇8
关键词:产业集群;低碳模式;转型;改造
前言:
随着国际上“环保经济、低碳经济”的口号在不断打响,我国传统的产业集群所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已不容忽视。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传统产业集群曾经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能否向低碳模式转型已经成为产业集群能否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所以在我国,也将如火如荼地展开传统集群向低碳模式地改造和升级。特别是对于部分低产出、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产业集群而言,必须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改造与提升,否则只能面临被时代所淘汰的命运。
一、传统产业集群向低碳化转型模式分析
许多产业的产业集群存在着类型、技术以及规模水平的差异,针对不同形式的产业集群要使用不同的转型方式,走不同的模式转型。接下来就是对传统产业集群的多样化来对不同的产业集群进行综合分析,具体从产业的结构和组织技术方面来入手。
(一)产业结构视角
按照产业结构的划分,不同的产业类型要进行不同的转型方式。高碳能使用却没有显著效益的产业可以进行直接淘汰;传统的高碳能使用的产业可以选择向低碳模式进行改造。新兴产业则可以固定使用低碳模式。
(1)直接淘汰的模式。我国目前存在的产业集群,有大部分对碳能的使用都占据高份额。比如火电、建筑、冶金等等。这种产业的工作状态在不断体现着“高耗能、重污染”,这样就具有明显的产量少且效率低的问题。这种产业集群存在的历史根基较为深厚,且因为没有完整技术的配合,就很难实现良好的改造,同时还存在着贡献力度低的问题。所以可以进行直接淘汰的方式。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做好补助工作,对这种高碳能使用低效率的产业集群给予适当的补贴。主动给予那些能够自觉推出市场的企业一些奖励,不积极不主动且不按照规定退出市场的企业,政府也可以适当地采取强制性的手段来治理,例如按照法律法规来吊销这个企业的营销资格以及生产许可证等等。比如说我们知道山西是盛产煤矿,许多产业链的形成都是以煤炭加工为主,而它的产业集群里包含着许多小型企业具有高耗能低效益的特点,运作方式也存在着偏差,这就为山西省的煤矿产业的安全为题带来了隐患,那么对待这种企业就需要依靠法律手段来进行制止,合理合法地进行遣散工作,如有顽固的企业,应及时吊销这类企业的营业资格。
(2)改造低碳模式。我国存在的大部分产业集群都有着高碳能使用的情况,比如汽车制造业、重型机械、冶炼、石化等等。这类产业存在着耗能多且污染重的特点,但是这些又不能彻底地消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们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们,所以不能因为污染问题就对其进行禁止。我们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理念就是让经济发展与低碳生活并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经济效益不被降低的情况下进行环保措施。所以对待这类产业集群可以使用循序渐进的改造方式,采用分段的手段和方法来进行向低碳道路的改造。具体可以通过研究科学技术,对技能和设备方面进行创新,让提取和加工过程处于低污染的环境,并注意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整个过程需要让科学技能与低碳环保意识相结合来进行,努力达到二者的结合从而实现产业集群向低碳方面的升级。
向低碳模式的改造,重点要放在科学技能的研究,只有在科学研究上不断地进步,才能够让低碳改造得以实现。改革的过程是十分艰难的,它会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经济效益上的波动情况,许多时候不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产值水平。这就要求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拥有一定的长远战略目标,能够清晰地认识到长远的利益,在不久的将来实现低碳才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问题所在。从困难性考虑,传统产业集群向低碳模式升级是一个较为艰难且缓慢的过程。
(3)低碳的模式定位。不得不承认的是,在一些新兴产业中,一些产业集群的发展势头非常好,现实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比如说旅游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等等。《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决定》中提出,新兴产业的重点将放在节能环保、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规划、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高端的装备制造这七个方向。据统计,到2014年底,这七大新兴产业占GDP的比例就已经超过了4%,对这七项新兴产业的规划上,我国的目标是在2015年这七大新兴产业的GDP值可以达到8%,到2020年达到翻一番。
由于我国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支持,新兴产业将会有更多逐步浮出水面,大放光彩。对于后来居上的新型产业需要在最初的发展阶段,就要做好定位工作,即定位在低碳模式。在工作的安排上要结合低碳意识,进行合理的工作安排。
能够较为全面地使用低碳进行定位的产业集群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并且他们的产业集群大多属于服务业、文化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它们的特点就是服务功能强,没有较多的污染,具有良好的环保性。
(二)产业组织技术视角
传统的产业集群能否合理地向低碳模式进行升级,主要还是取决于科学技术。向低碳化模式进行升级需要的是技术的改进,从而实现节约能源,减少排量,让能源最大程度地被有效利用,提高能源的再次利用率,并让能源结构得到优化,这些要求都需要依靠科学技术创新和进步才能够得到实现。从产业组织技术的视角来进行分析,我国对传统产业集群的向低碳化模式升级主要这两种方式方法。
(1)从外部引进,适用于内部。目前,发达国家的低碳环保工作做的比我国要好很多,其中有许多可以学习和引进的地方。发达国家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技术研究、资源重复利用的技术研究以及保险技术的研究都有着较为明显的成就。这是我国的科学研究目前所欠缺的地方。
我国的环保工作有很多都是依赖于外国的先进技术的。比如在战略性的新兴产业核心技术上,就有明显的缺失。95%的数控技术,84%的高性能集成电路都是从外国引进而来的。同样,针对这些具有高端的科学核心能力,并且具有先进环保能力的设备可以通过“从外部引进,适用内部”来进行升级,具体的合作可以蚕蛹中外合作的方式进行。积极地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通过合作的形式来达到国内低碳技术的升级,这样不仅能够较快地实现低碳模式,而且完成质量也较高。endprint
不过这种方式方法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必须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来支撑,同时本地的工作设备还需要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这种方法存在着一个艰难的问题是,一些发达国家忌惮经济效益较为强大的技术一旦流入别的国家会为其利益带来相对的损害,所以会实行封锁政策。这样许多能够实现强大经济效益的技术在引进工作上就出现了障碍。
(2)内部创新,不断提升自身技能。在我国大部分的产业集群的资金能力都不能够满足引进外部资源要求。它们不能够直接地对外国的先进设备购买,也没有适当的途径来获得低碳处理的技术,那么就需要通过自身内部进行创新,并不断提升自身技能来实现低碳升级。
针对这种发展方式,可以先从网络入手。发挥产业集群内部网络系统的功能,通过联系各个高校、科研单位以及优秀企业来建立相互合作的关系,从而建立研究平台,主攻创新。在集合研究人员时,要针对本产业集群所需要改造的具体问题,来进行要求。研究人员要实地考察产业集群中的环保漏洞问题,从而为产业集群打造出适合的低碳模式发展的方式方法。让低碳新制度先为提出,再注入低碳生产和产出的具体方法,并对整个流程的低碳效果进行检验,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低碳计划。首先可以进行研究的是生产环节,这个环节所要注意的问题是能源结构的优化、新能源的开发以及资源的重复利用研究,具体可以从无碳能源、低碳能源的研究出发。其次可以对生产的过程进行低碳研究,比如生产中的情况、生产技能的污染情况、生产品种的低碳改造,让传统的笼统的生产方式向高效环保的节能模式改造。最后需要技术的创新来减少生产中的排放物,重点要减少的是二氧化碳、废物、废水、废气的排放,并试着去研究废物、废水、废弃的循环利用技能。除了对科学的研究,整个产业集群的管理也要进行适当的变革,深化低碳环保理念,让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在低碳模式下越来越强。
二、产业集群升级的保障措施
以上所述的升级模式以及组织技能的研究都需要有产业集群和政府这二者的配合。政府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以及法律来进行支持和保障。产业集群需要形成一个完整的低碳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各个企业的管理这也需要不断增强低碳意识来进行企业的规划和管理。
(一)政府方面
政府在整个产业集群的低碳升级中,要起到引导和支持的作用,这是一个具有宏观作用的工作。政府可以颁布专项的产业集群低碳经济发,从法律的层面进行督促,让我国的传统产业群能够更快地向低碳模式走进。地方政府要贯彻国家“十二五”产业规划中的绿色发展要求,各尽职能,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实现绿色规划,工作的重点要放在提升传统产业集群的绿色竞争力,适当地给予企业转型的补助,实现企业更好地转型,加速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进程。同时,政府对产业集群的低碳模式标准要进行估算和核算,积极推动低碳的标准和指标,建立评价体系来监督产业集群的低碳处置效果。在宣传低碳意识方面,政府也应通过互联网、广播以及报刊等各种方式来进行宣传,倡导公民和企业绿色消费、绿色生产。
(二)产业集群方面
产业集群要想更好地实现低碳模式的升级,除了企业自身内部的规划外,要对整个产业的产业链进行一个合理的规划,建立科学的低碳产业链。具体设计方案可以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路径进行思考,秉承着“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设计理念来进行设计。在进货、生产、排放、用地、布局这几个方面注重连接供应、优化组合、高效节能的实现。在整个产业链上,能够全方位地思考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环问题,让产业的废弃物达到“0”,努力朝着经济效益最大化、污染最小化的目标前进。产业链的刚性较强,任何环节都不能松懈,牵一发而动全身,那么就需要加强整体的管理和监督,尽量多开发低碳产业链,让产业链的发展既有保障又具有较高的稳固性。另外,从整体发展的角度而言,产业集群是一个相对固定的群体,其改造与提高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从而制定更为全面、科学的发展策略。
总结:
在我国强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社会背景下,传统产业集群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压力,能否向低碳模式转型已经成为产业集群能否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本文具体论述了传统产业集群向低碳化转型改造模式,分别从产业结构视角、产业组织技术视角进行分析,并详细论述一些保障措施,希望能够为传统产业集群向低碳模式的改造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冯奎,中国发展低碳产业集群的战略思考[J].对外贸易实务,2009,(10):10-12.
[2]王淑荣.大连发展低碳产业集群的对策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17):l-3.
[3]冯周卓,袁宝龙.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主客体关系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74-78.
【产业提升发言】推荐阅读:
产业提升07-04
产业功能提升07-14
煤炭产业提升07-29
产业竞争力提升11-01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08-04
产业升级 提升竞争力08-19
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10-24
高明区加快低效产业用地再开发提升土地07-15
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