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铜工业的运行状况

2024-08-17

中国铜工业的运行状况(精选8篇)

中国铜工业的运行状况 篇1

中国铜工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2015年05月11日 10:57 189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

分类: 铜资讯

作者: 娄永刚 张楠 段绍甫

大字号中字号常规

导读: 我国铜工业存在产能过剩、比较优势下降、资源环境承载力接近上限等结构性矛盾,行业发展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准确把握并积极应对新常态下铜工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加快推进铜工业转变发展方式和转型升级,是我国铜行业未来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行业存在的问题

1.消费中低速增长是必然

2010年精炼铜的消费较2005年增长了89%,“十一五”期间是一个消费增长的高峰期。进入“十二五”消费的增速呈现了放缓的趋势,预计消费量累计增长幅度下降到35%。进入新世纪以来,虽然世界铜消费量由2000年的1518万吨,增加到2013年的2102万吨,净增了584万吨。但同期,我国铜的表观消费量则由193万吨,增加到975万吨,净增了782万吨,超过了全球的净增量。在过去十几年里,世界铜消费的增长,是靠中国拉动的。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逐步深入,以及低端制造业逐步向外转移和技术进步产生的用量减少等,都会影响市场对铜的需求,消费增幅持续放缓将成为常态。

2.产能过剩长期存在

“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在铜价上涨、我国对铜需求快速增长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驱动下,冶炼和加工投资大幅增加,产业规模快速扩张。预计到2015年我国铜冶炼产能将达到1100万吨、加工产能可能达到1700万吨以上,产能已处于过剩态势。目前受市场疲软的影响,中小铜加工企业开工率明显不足,已经出现停产和倒闭的情况。订单已呈向大型企业转移的趋势,加工行业因产能过剩引发的洗牌正在进行。而化解产能过剩并非一朝之功,铜冶炼和加工产业产能过剩将长期存在。

3.生产成本刚性增长和环保压力持续增加

原辅材料、能源价格特别是劳动力、财务费用等不断上升,以及日益增加的环保治理投入,我国铜产业过去具有的低人工成本等相对比较竞争优势已不复存在。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铜业分会跟踪分析,2013年铜冶炼生产成本较2001上升了116%(包括人工费、制造费、能源动力,不含原材料成本变化)。尤其是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连续颁布了多项与有色金属产业相关的环保政策,其中,2013年2月工信部颁布的《关于有色金属节能减排的指导意见》规定,到2015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10%;同月环境保护部颁布了《关于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公告》,规定特定地区,硫排放限值为100mg/m3。2013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12月环保部发布了《铜镍钴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国标25467~2010)》,2014年5月工信部颁布的《铜冶炼行业规范条件(2013)》都对冶炼企业环保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当前呈现的新特点

1.世界经济缓慢回暖,增长驱动力发生变化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正由2009~2013年的新兴经济体主导向新兴经济体、发达国家和地区共同推动转变。世界经济在分化中缓慢复苏。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5年世界经济有望增长3.8%,快于2014年3.3%的增速。美国经济增长较快,消费、投资、出口、就业、房地产形势不同程度地出现好转,货币政策将由宽松逐步走向常态。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增长疲软,还会加大批量宽松货币政策实施力度。主要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经济走势将继续分化。

2.海外投资风险加大

除文化、宗教、民族冲突频发,加大走出去的风险外,近一两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资源民族主义倾向抬头。2014年1月印尼禁止原矿出口,9月菲律宾下院批准了一项禁止未经加工矿石出口的议案。虽然该项议案从提出修改到实施,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但是可以看出,一些具有资源优势的发展中国家通过限制初级原料的出口来提高本国的基础工业建设,发展本国经济是近两年的新动向和新趋势,因此企业要有清醒认识和充分准备。

3.影响铜价因素日益增多和复杂

当前影响铜价格波动的因素正在增多。包括美国的货币政策、美元走势、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原料供应的新变化,甚至一些金融事件都会影响到铜价波动。如2014年国内首例债券违约、青岛港重复质押融资事件等就对铜融资和铜价产生了较大影响。

4.汇率变动不确定性增加

近两年融资铜规模保持增长,主要原因是存在套利空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单边上涨和人民币与美元之间利差)。但随着银行逐步加强对“融资铜”的管理,已大幅压缩融资铜业务的套利空间。加之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由单边升值转入双向波动,均使得融资的风险加大。据海关统计显示,自2014年6月之后,我国进口铜贸易方式中,转口贸易大幅减少,而一般贸易占比在提升,说明融资铜进口受到了一定的抑制。同时从进口总量来看,2014年7~8月进口精炼铜数量已经回落至25万吨以下,9月以后虽有所反弹但与上半年相比仍有差距。

转型升级的方向

1.国内矿业整合势在必行

矿产资源开发集中度不高是制约我国矿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中国铜矿山约有900家,其中设计规模达到3000万吨/年的仅1家,设计开采规模达到1000万吨/年的有2家,设计规模达到100万吨/年的31家,其余均在100万吨/年以下。中小矿山多,不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对生态文明建设压力大。而云南锡业集团公司近几年开展的“区域矿山”建设的新模式值得借鉴。云南锡业集团公司2004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资源危机单位以来,为有效地整合区域资源,实现转型升级,累计投资近20亿元,将600平方公里辖区内的228个小矿点,整合简约为5个,成功地整合了区域资源,实现了矿区集约化、规模化、数字化开采,探索出了 “区域矿山”建设的新模式。

2.控制铜冶炼和加工的产能增长

中国一直以来都是电解铜和铜材的产销大国,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不断深入,技术进步使节约和替代使用步伐加快,我国铜消费增速下降和产能快速增长的矛盾将日益突出。目前国内铜精炼能力已经超过精炼铜消费量,产能成过剩态势,但仍有较多的拟建和在建(含扩产改造)项目。单从资源角度看,铜的资源开发潜力远比铝土矿、铅锌矿差,因此要有效控制铜冶炼产能过快增长,严防中国铜冶炼工业步电解铝工业的后尘。加工方面,由于一些地方政府有着力发展当地经济的需要和冶炼企业向下游延伸的需求,近几年铜加工投资增长很快,其主要集中在铜线杆和铜板带领域。铜加工材多数品种也已经处于产能过剩状态。因此“十三五”期间控制铜冶炼和加工产能的增长是结构调整的关键。

3.培育具有国际化经营能力的大型跨国公司

随着中国铜企业更多地参与到国际化市场竞争,中国铜企业正逐步完成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学习技术”到“技术输出”、从“实体收购”到“资本市场运作”的蜕变。铜业冶炼技术方面,我国自主研发的氧气底吹熔炼工艺得到成功应用,通过技术创新的强化,璇浮熔炼工艺已经实现了技术输出。加工材方面,我国铜管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并引领着铜管业装备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主要出口品种。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在国际合作,境外开发方面的步伐加快,合作方式也逐步多样化,既有通过竞标直接收购获得资源,也有融资合作的方式,但更多的是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二级市场间接收购。继2013年12月11日,中国海外最大的铜矿项目——中铝秘鲁特罗莫克铜矿正式投产之后,2014年7月由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所属五矿资源有限公司牵头组成的联合体正式接手秘鲁邦巴斯特大铜矿。该项目的最终交割支付金额为70.05亿美元,成为迄今为止海外最大的铜矿收购。中国铜企业正在从单一的生产企业逐步转变为具有一定国际化运作能力的综合性企业。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离全球一些知名的资源型企业尚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缺少国际化运作的专业人才、缺乏全球资本运作经验、对市场的判断力和控制力弱等方面。因此,必须加强和注重这些方面的能力建设,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形成1~2家世界级的跨国公司。

中国铜工业的运行状况 篇2

(一)精算

1、精算假设和参数假设

(1)精算假设。由于我国各地的职工医疗保险政策都是不同的,所以本文将其统一为20岁和100岁分别是最低和最高的职工参保年龄,且参保不分起付线、封顶线、共付比例。退休年龄不分男女都为58岁,职工参保时不收取统筹基金管理费用,而且统筹基金只支付住院费,门诊费由个人承担。

(2)参数假设。假设我国20 岁以上的人员为职工医保参保人数,20~57岁人员为参保的在职员工,由于我国的管理不佳,职工医保的参保人数占比只有68.43%。但是,由于近年来相关法律的施行,职工医保参保人数在逐步增加,如果职工医保参保人数占比每年增加3%,则在2021年,参保人数占比大约为100%;由于我国只有部分职工参保了职工医疗保险,所以保险缴费率低于国家规定的8%,本文将职工医疗保险缴费率假设为7%;根据资料统计的数据,本文假设缴费率的60%纳入统筹基金,40%纳入个人账户;根据国家相关调查所得的数据信息并考虑众多的不定因素,本文假设将来的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的实际增长率、人均住院费、人均门诊费分别为8%、9%、3.4%;由于我国的医疗费用报销只包含住院费,不包含所用药物和医疗项目的花费,所以本文假设职工医疗保险综合补偿比为70%;自2002 年,我国的银行的活期存款利率一直保持在0.5%,所以假设银行的活期存款利率为0.5%。

2、不同精算使用不同模型

对于个人账户,由于我国医疗资金无法在个人账户之间进行周转,而且当日的个人账户支出费用只能为当日个人账户的余额,如果门诊费用没有支付完毕,则要自己承担,所以使用估算各年不同年龄段个人账户的平均余额的精算模型。对于统筹基金账户,使用将统筹基金的收入与住院费用补偿的差值再加上利息作为统筹基金总额的精算模型,精算公式为。

(二)职工医疗保险基金财务运行的问题

目前我国财务部门没有专业的医保财务管理人员,虽然工作人员也在不断的调整政策,但由于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所做出的政策改变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再加上在医保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没有获取到最准确的信息,所做出的评价也只是大概的估算,没有做到精准的水平。

数据处理的规模太大。财务部门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做数据输入、输出和交换工作,因为医保数据信息所触及的方面很多,而要在这若干的信息中找到有用信息来作为制定政策、业务方向调控和科学创新等依据的工作量是很繁重的。

医疗保险数据来源过多,有利也有弊。利处在于多信息来源能够给财务工作人员带来更多的参考,使得做出的评估和政策更加精确;但过多的信息来源又会给财务人员带来干扰,使他们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能解决本质上的问题。

二、强化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财务平稳运行的措施

(一)延长职工退休年龄

延长职工退休年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群众支付医疗保险基金和养老保险的压力,并使统筹基金的收入和支出逐渐增加。但是延长退休年龄会导致个人账户年度总额下降,而统筹基金总额虽然会在实施该政策前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随着收支的增加会导致赤字,赤字程度会随着时间的加长,程度越深。

(二)优化医疗保险缴费政策

完善医疗保险缴费政策能够提升医疗保险缴费率,避免统筹基金出现赤字现象。但如果提升缴费率,退休的职工就要用他们的退休金来缴纳医疗保险费用,这必定会造成退休职工的不满,这是这项措施实施将会遇到的最大难题。

(三)严格管理基金计算利息体系,规范化计息各项规章制度

医疗保险财务工作人员应制定缜密的计息制度,并规范化计息过程,严格计算统筹基金利息,防止出现大规模赤字现象,提高统筹基金年度结余总额。

(四)将个人账户和统筹基金合二为一

合并个人账户和统筹基金能够彻底解决统筹基金巨大的支付压力,减轻群众支付门诊费用的压力。由于之前的政策规定我国56岁以上的退休人员必须自负门诊费,所以退休职工的医疗费用支付压力很大,合并之后不仅能解决基金赤字问题,还能增加医疗费用的综合补偿比,减轻医疗费用支付压力。

(五)制定更加缜密的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医疗保险各项政策

严格遵守国家相关医疗保险法律规定,制定更能适应中国社会的医疗保险制度,严格管理我国各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医疗保险各项工作,对拒绝缴纳和拖欠医疗保险费的企业和事业单位给予相应的法律惩罚,提高参保人员的缴费率,保证医疗保险基金能够平稳运行。

(六)聘用专业的医疗保险财务工作人员

从事医疗保险相关工作的人员都必须具备全面的知识,医疗保险财务工作涉及到了会计学、保险学、计算机学等多门学问,如果不能聘用到具备了医疗保险工作所涉及的所有知识的工作人员时,应该聘用精通各个专业的工作人员各一名,组成一个专业的医疗保险财务工作团队。

三、结束语

综合上述分析和精算,所以政策中虽然合并个人账户和统筹基金的效果是最明显的,但是各项解决措施只有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解决财政赤字问题,如果只是使用其中一种,只能推迟赤字出现的时间或减轻赤字的程度,不能够真正解决问题。企业和事业单位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身的方法,保障医疗保险制度财务能够平稳运行。

摘要: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财务运行受到了我国人口老龄化一定的影响,而医疗费用的支付问题导致在运行过程中遇到了亏空等问题,财政上的巨大压力导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财务难以平稳运行,很难实现规范化的财务管理。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财务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财务运行状况,分析

参考文献

[1]孙金婷.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会计与财务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2]邹佳利.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风险管理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5,06:371

中国铜加工业的现状及发展 篇3

关键词:制造业;加工业;发展;竞争力;投资

中图分类号:F40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7)-12-0076-02

1.中国铜加工现状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铜加工业跨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2004年铜加工材产量达到416.5万吨,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54.11亿美元,消费量达到500万吨,已成为世界铜加工材生产、消费和贸易大国,正在向生产强国迈进。2004年年底,我国有规模的铜加工企业700家,生产能力超过500万吨,产量416.5万吨。2004年常用有色金属压延加工企业资产总计1471.7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987.7亿元,利税113.9亿元,比2003年增长47.2%,利润72.3亿元,比2003年增长55.3%。2004年常用有色金属压延加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130.3亿元,其中基建投资86.9亿元,更新改造投资35.4亿元,比2003年增长200%。

2007年全球经济将继续稳步增长,全球铜供需将趋于平衡或小幅过剩;受到中国进口增长的支持,2007年中国铜消费比2006年增长已成定局。预计2007年我国精铜产量将增加30万吨至327万吨,增幅有所放缓,精铜消费和2006年相同,将达到400万吨左右,仍有73万吨的缺口需要通过进口满足。同时,中国内地在面对铜精矿供应短缺的情况下,将增加从海外收购废铜,从而满足国内对铜的需求。

2.产业布局合理

铜加工材的生产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环渤海地区,而这些地区是我国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是我国加工制造业三个生产中心,也是我国铜消费集中地区。2004年,江苏、浙江、广东三省铜材产量占全国的67%。

2.1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生产集中度大幅提升。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涌现出了一批规模大、专业化水平高、经济实力强的铜加工企业。如河南金龙、高新张铜、浙江海亮成为我国三大铜管专业生产企业;洛阳铜加工集团公司、宁波兴业、上海金泰、安徽鑫科、宁波金田等企业成为铜板带主要企业;建滔实业、铜陵中金、苏州福田等企业成为电解铜箔主要生产企业。同时,我国铜加工材生产能力利用率也在迅速提高。

2.2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我国改革开放前的落后生产技术和设备已被迅速取代,其中大锭热轧卷坯、高精冷轧和水平连铸卷坯、高精冷轧板带生产法、大铸锭挤压、高速轧管、盘拉和水平连铸管坯、行星轧制、盘拉高精管材生产法、上引和连铸轧光亮铜杆生产法等,已成为我国铜加工业代表性技术和方法。我国铜加工业通过引进和国产化,装机水平已接近国外先进水平,我国铜加工设备制造水平也有重大进步,设计和制造重型和精密生产设备能力增强,国产设备以质优、价廉的优势,受到国内外用户的欢迎。

2.3随着加工技术和装备水平的提高,铜加工材产品质量也随之提高。

洛铜开发、生产的“电子铜带、耐蚀热交换器铜合金管材和高精度空调制冷用无缝铜管”三大类产品顺利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组织的专家评审论证,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列入《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目录》。河南金龙继去年通过日本JIS产品认证之后,今年又顺利通过了美国卫生间用管路的UPC认证和厨房饮用水管路的NSF认证,取得了通往美国市场的“绿卡”。高新张铜“张铜”牌铜管系列产品荣获“全国铜管产品质量公证十佳品牌”。许多企业注重生产管理,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为了加快企业技术进步,许多企业建立起了自己的技术中心,加强了与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的联合,部分企业还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形成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不断加快,推动了企业的发展。

2.4外贸增长迅速,产品在国际具有一定竞争力。

2.5铜管实现贸易顺差,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不断加强。

3.高铜价后中国铜加工的发展

受高铜价等因素的刺激,近年国内铜加工投资大幅增长,我国铜加工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新一批投资上马的铜加工项目起点高,产品档次高,这些项目一旦如期投产,国内铜材主要产品生产能力将出现过剩,加工费将进一步下降,企业间的并购重组步伐将加快。对此,企业应充分认识当前高铜价的中国铜加工业走势,谨防投资和经营风险。

3.1铜价高位变化对铜加工业的影响

铜价创历史最高水平,影响下游企业的消费,对铜加工企业生产产品售价造成一定的影响;铜价高,增加加工企业流动资金的成本;加工企业对承担精铜市场价格变化风险加大;铜材加工费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3.2我国铜加工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已形成。

综合冶炼企业重点发展铜加工;单一加工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外资企业资本进入;民间资本进入。

3.3多元化投资迅速推动铜加工业整体水平提升。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多元、多行业、多部门投资铜加工工业,投资的热点集中于高精铜板带、光亮铜杆连铸连轧、高精电解铜箔、铜及合金线材、超长冷凝管、专业化特种产品生产等项目,这些投资项目的完成将缓解国内市场供需矛盾,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实力,全面提升全行业整体水平。中国铜加工业的强劲发展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国外资本不断涌入。目前,世界主要的大型铜加工企业已在中国投资或将在国内投资建厂或建立合资企业,世界铜加工中心开始向中国转移。

3.4铜加工投资热的原因分析

我国国民经济将持续高速发展,为我国铜加工材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创造了我国铜加工迅速发展的外部条件。特别是电子、通讯、钢铁、汽车和交通、建筑、家电等行业的迅速发展,为铜加工工业的市场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好形势和好机遇。

3.4.1铜板带--供需矛盾催生投资热潮。

随着我国电子工业和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集成电路用引线框架铜带、汽车水箱铜带、变压器铜带、电缆铜带和接插元件用铜带等高精铜板带材的市场需求迅速增加。从目前情况看,我国铜板带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产品档次都较低,面临着重组、改造的任务,亟待进行技术提升改造,高精铜板带的进口量超过国内产量的1/3,存在着巨大的市场空间,生产能力的提高已经成为当前的迫切任务。

3.4.2铜管--开始向外向型经济发展。

从市场供需方面看,目前中国铜盘管已经供大于求。一方面,我国空调产业的持续发展,拉动了国内铜管消费的持续增长,为铜盘管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另一方面,随着空调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对铜盘管的要求愈来愈高,供大于求的市场格局促使铜管市场的竞争一天天升级,迫使各生产企业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在产业规模和产品质量上寻找出路,市场成为配置我国铜管生产要素的主体。

3.4.3电解铜箔--市场广阔。

随着我国电子工业的快速发展,电路板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目前国内铜箔生产行业的总生产能力与PCB制造行业对电解铜箔的总需求量基本接近。但由于产品结构不合理,用于纸基板PCB的普通铜箔产需已经基本平衡,而高档电解铜箔严重短缺,90%来源于进口。

3.5冶炼企业产品战略多元化。

大型铜冶炼企业上马铜加工项目,将铜加工项目作为其产品延伸发展的战略,一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企业的产值和利润;二是解决产品销售单一的格局,增加企业抗风险能力。

3.6今后我国铜加工的发展趋势

加工企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加工费将进一步下降;企业规模扩大,产品规格及档次提高;向外向型经济发展;企业的竞争力提高。

今后投资上马的铜加工项目起点高,产品档次高,若这些项目能如期投产,国内铜材主要产品生产能力将出现过剩,一方面大大减少相应产品进口;同时要面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企业规模扩大,产品规格及档次提高,将直接威胁中小企业的生成和发展。企业间的并购、重组将加快步伐。

企业间竞争更加激烈,加工费用下降,利润空间减少,未来新投资增长将趋缓。

企业的竞争不仅面临国内市场,而且直接面向国际市场,企业的科技研究将加强。

4.结束语

目前,我国铜加工业宏观调控取得了一定成效,针对铜冶炼能力快速增长以及部分新上项目规模偏小、工艺落后、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国家今后将继续在严格市场准入、巩固清理整顿成果以及加大淘汰落后能力等方面,继续加快铜加工业的结构调整。铜价的上涨给下游企业带来了巨大压力,加工企业的集中度将会增加,而一些中小冶炼企业将被淘汰。

2010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报告 篇4

(2011年2月24日)

2010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在中央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作用下,工业经济运行由回升向好向稳定增长转变的态势基本确立,经过五年的发展,工业经济整体运行质量有了明显提升,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2010年工业经济运行特点

一是工业总体实力跃上新台阶。2010年,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7%,增速同比加快4.7个百分点。预计201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将从2005年的7.72万亿元增加到16万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1%以上。工业一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0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9.3%,比上年提高9.3个百分点。

二是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有了新提高。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由2005年的26.6万户增加到45万户以上,1-11月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3.88万亿元,同比增长49.4%,成本费用利润率从2005年的6.31%提高到的6.79%;按现价计算全员劳动生产率从2005年的10.86万元/人•年提高到22.1万元/人•年。三是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十一五”期间,全国淘汰炼铁、炼钢、焦炭、水泥落后产能分别为11170万吨、6860万吨、10380万吨、33000万吨。目前,前十家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占全国粗钢总产量的比重上升到48.6%,前十家汽车企业产量占全国汽车总产量的比重达到86%。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速回落,2010年,高耗能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4.1%(城镇500万元以上项目),增幅比2009年回落8.2个百分点,占城镇投资比重比“十五”时期末下降5.8个百分点。区域间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2010年,东、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9%、18.4%和15.5%,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由2007年的37.51%提高到39.55%。

四是自主创新能力取得新突破。机械工业主要产品中约有40%的产品质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服装、家纺、家电、汽车等行业形成了一批自主品牌,2010年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5.6%。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取得成功,国产新支线飞机实现首飞,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百万吨级乙烯成套装臵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实现自主制造。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战略取得积极进展。高档数控机床、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核高基”、极大规模集成电路装备等关键领域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

五是节能减排取得新成绩。“十一五”期间,单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5%以上,工业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5%和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工业固 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前实现“十一五”目标。工业能耗占全社会能耗70%以上,工业单位能耗的大幅度下降为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

六是中小企业发展呈现新变化。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中小企业营造了进一步有利发展的外部环境。2010年,全国规模以上中小型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5%,增速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快1.8个百分点;1-11月,中小型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5944亿元,同比增长50.5%;上缴税金总额14708亿元,同比增长28.3%;实现利润和上缴税金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6.8%和54.3%。

七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迈出新步伐。在八个城市开展“两化”融合试验区效果明显;积极落实“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试点方案,12个地区试点工作稳步推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初显成效,生产装备数字化和过程控制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部分重点行业信息管理和决策系统进入应用集成阶段,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迅速兴起,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全国电话用户和网民数分别从2005年的7.4亿户、1.11亿户增加到11.5亿户、4.59亿户,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从136G增加到1499G;电子商务交易额从1.5万亿元增加到约4.5万亿元。

二、主要行业运行情况

(一)原材料行业运行基本平稳。一方面,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和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对原材料 行业拉动作用明显;另一方面,针对年初高耗能行业产能过快释放和节能减排的压力加大等问题,国务院及时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原材料行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生产实现平稳增长。2010年,规模以上原材料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9%,增速比上年加快0.9个百分点,其中,冶金、有色、化工和建材行业增加值增速比上年分别增长13.4%、12.7%、15.8%和20%。

——钢铁行业生产适度增长。2010年,我国粗钢产量从2005年的3.53亿吨增长到6.3亿吨,比上年增长9.3%,五年间累计增长78.5%,占全球比重从2005年的30.8%提高到45%。效益状况好转。1-11月,冶金行业实现利润2356亿元,同比增长63.1%(上年同期为下降40.8%)。节能减排淘汰落后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10年,重点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吨钢耗新水分别从2005年的741千克标煤和8吨新水降至619千克标煤和4.4吨新水。2010年,国务院发布了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若干意见,进一步规范钢铁行业生产经营条件、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有力推进了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兼并重组成效显著。年产钢1000万吨的企业集团达到13家。鞍钢集团与攀钢集团进行重组合并;本钢集团合并北台钢铁,重组为本钢集团有限公司;天冶、天钢、天管、天铁联合重组为天津渤海钢铁集团;首钢集团合并重组通化钢铁;河北钢铁集团以“渐进式股权融合”重组模式,与12家民营企业签署联合重组协议等。——有色金属生产保持平稳。2010年,十种有色金属产量3153万吨,比上年增长17.3%,比2005年累计增长98.9%;电解铝、电解铜产量分别达到1565万吨和479万吨,同比增长19.9%和12.2%,比2005年累计分别增长111.2%和89%。科技进步成果显著。自主研发了选矿-拜耳法氧化铝生产技术,自主开发的大型预焙槽电解铝生产技术在国内广泛应用,一批铜镍铅锌冶炼技术取得重大创新成果。单位产品能耗持续下降,淘汰落后产能扎实推进。2010年,铝锭综合交流电耗比上年降低192千瓦时/吨,氧化铝、铜冶炼、铅冶炼和电锌综合能耗分别比上年降低3.7%、3.7%、4.4%和1.1%。生产规模结构优化。推动淘汰落后产能,“十一五”期间累计淘汰落后电解铝产能80万吨,超额完成23%。企业兼并重组取得新进展。前10家铜冶炼企业、前10家电解铝企业产量占全国同行业产量的比重分别达到76%和64%。中国五矿集团与湖南有色集团战略重组后,又与郴州市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铝公司与江西、青海,中国有色矿业集团与广西自治区和太钢集团,云南冶金集团与宝钢集团资源有限公司等分别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支持具备条件的大型骨干企业“走出去”参与境外矿产资源开发取得实质性进展。

——石化行业重点产品保障能力大幅提高。2010年,全国原油产量达2.03亿吨,同比增长6.9%。成品油产量2.53亿吨,同比增长10%。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4.5亿吨,居世界第二位。合成氨、甲醇、电石和焦炭产量分别占全球的32%、28%、93% 和58%。化肥产量从2005年的4888万吨增长到2010年的6620万吨,自给率从不足80%转变为目前的整体自给有余。产业集聚发展趋势进一步明显。已基本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三大化工经济重心。继2009年专用化学品产值比重首度超过基础化工原料后,2010年专用化学品产值比重继续扩大,达25.5%,超过基础化工原料0.9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淘汰落后电石产能360万吨。关键技术和设备制造取得突破。2010年,全氟离子膜、甲醇制烯烃、多喷嘴对臵式水煤浆气化以及航天粉煤加压气化技术等一批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取得突破,相继建成工业化示范装臵并试运行,乙烯裂解气压缩机等国产化关键设备制造成功应用。

——建材行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结构调整加快,先进产能比重显著提高。主要产品产量平稳增长。根据建材联合会统计,2010年,水泥产量18.8亿吨,比2009年增长14%,比2005年累计增长73.9%;平板玻璃从4亿重量箱增加到6.3亿重量箱,比2009年增长13.4%,比2005年累计增长57.9%。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大。”十一五”期间,累计淘汰落后水泥产能3.3亿吨,超额完成32%;淘汰落后玻璃产能3340万重量箱,超额完成11%。南方水泥、中材水泥等经过兼并重组后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规模经济效应增强。工艺技术及装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材行业日产4000吨及以上水泥熟料生产线能力占新型干法能力的比重为57%,比2005年提高19个百分点,新型干法 工艺比例达到80%,比2005年提高41个百分点。全面掌握了大型新型干法水泥、大型浮法玻璃等生产工艺技术,并具备了成套设备的生产制造能力,其中日产5000吨大型水泥生产成套设备工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二)装备工业生产保持高速增长,效益状况好于整体工业,出口稳步回升。2010年,规模以上装备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1.1%,同比加快7.3个百分点;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9.4%,比重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29.4%,比2008年增长9.8%。

——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成就显著。“十一五”以来,机械工业自主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2010年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8.92%,高出总产值增速8个百分点。我国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取得重大进展,神舟系列飞船发射成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投入应用,C919大型客机国产材料研制应用取得突破,百万千瓦级核电装备所需锻件、蒸汽发生器、核主泵开始具备自主制造能力等。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数控重型五轴联动车铣复合机床,大型快速数控自动冲压生产线成功运行,机床产值的数控化率由2005年的47.3%提高到2010年的50%以上,金切机床产值数控化率提高近7个百分点,数控机床自给率提高10多个百分点。跨行业、跨地域、跨所有制企业重组步伐加快。山东潍柴、工程机械、汽车三大集团重组,兵器集团 兼并保定天威,广汽并购湖南长丰,国机集团并购一拖,陕鼓并购上鼓等,都产生了很好效果。

——小排量乘用车购臵税优惠、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鼓励消费政策效果继续显现,汽车行业产销两旺。2010年,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1826万辆和1806万辆,同比均增长32.4%,产销再创新高,并刷新全球历史纪录。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共销售946万辆,同比增长31.8%,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68.8%。节能汽车全面推广,2010年我国汽车产品燃料消耗量公示制度全面建立,在“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带动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作全面推进,公共服务领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城市从2009年的13个扩大到25个,6个城市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汽车工业自主创新已从单项技术和产品创新向集成创新和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发展。2005-2010年汽车出口从17.3万辆跃升到54.5万辆。

——船舶行业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订单量、手持船舶订单量大幅增长。2010年,全国造船完工量656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4.6%,其中出口占80.8%;新承接船舶订单量7523万载重吨,是上年新接订单量的2.9倍,其中出口船舶占75.8%;截至2010年末,手持船舶订单量19590万载重吨,比2009年底增长4.1%,其中出口订单占84.6%,目前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3.6%、54.8%和41.2%。“十一五”期间我国船舶工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散货船、油船和集装箱船 三大主流船型优化开发能力显著增强,部分产品接近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打破了国外在高端市场产品领域的垄断。

——支农惠农政策推动农机化水平提升。截至10月31日,中央财政155亿元农机购臵补贴已全部落实到位,共补贴各类农机具约525万台(套),受益农户近400万户。2010年,大型拖拉机产量同比增长77.7%;中、小型拖拉机产量分别增长4.6%和19.1%;农作物收获机械产量80.2万台,同比增长9.5%;场上作业机械产量增长31.3%。“十一五”期间农机装备水平取得长足发展,综合机械化水平五年提高16个百分点,2010年达到52%。

(三)消费品工业在国内市场消费旺盛和国际市场需求回升支撑下,生产保持平稳较快运行态势,效益状况明显改善,外贸出口持续回升。2010年,消费品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3%,同比加快4.5个百分点,其中轻工、纺织、烟草、医药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16.7%、12.7%、11.9%和14.9%。淘汰落后力度加大。“十一五”期间,累计淘汰制革、造纸、化纤、酒精、味精、柠檬酸落后产能1591万标张、1699万吨、300万吨、154万吨、33万吨、10万吨。产业聚集发展趋势明显。逐步形成了从原材料加工生产到销售服务一条龙的生产、销售、配套完整体系,产业集群和轻工特色区域发展到200多个,是“十五”时期末的2倍。164家纺织产业集群占全国纺织经济总量的40%左右。污染物排放减少。轻工行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对造纸、制革、发酵、电池等排污较多的行业进行技术改造,实现了排放降低快于产量增长,纺织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污水排放量持续下降。

——轻工行业主要产品实现较快增长。受国际市场需求回升支撑,轻工出口交货值再创新高;家电产销两旺,“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带动家电产品产销成倍数增长。2010年,重点监测的12种家用电器产品中,有5种产品增速超过20%,其中家用电冰箱、洗衣机、电热水器产量分别为7546万台、6208万台和1892万台,同比分别增长26.9%、27.1%和28.8%。据商务部统计,2010年,全国家电下乡产品累计销售7718万台,实现销售额17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倍和1.7倍。出口交货值再创新高。2010年,轻工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出口交货值20973亿元,同比增长24.5%,其中12月轻工企业出口交货值达到2050亿,创2010年,月度最高。

——纺织行业产销增长平稳,主要产品生产增长较快。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化纤产量为3090万吨,首次突破3000万吨,同比增长15.6%,产量比2005年增加近一倍,化纤年产超过20万吨的企业达到35家,其产能合计占到2010年,化纤总产能的50%。纱、布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3.7%和19.4%;服装产量同比增长18.6%。内销市场对行业的支撑作用继续巩固。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额为5874亿元,同比增长24.8%,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 6.4个百分点。2010年,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内销产值占全行业销售总产值的比重为81.5%,较上年上升了1.7个百分点。纺织行业出口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受国际市场需求回暖、企业库存回补等因素影响,我国纺织出口企业积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努力提升产品出口竞争力,行业出口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创出历史新高水平。

——医药行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10年,生产化学药品原药222万吨,同比增长13.9%;中成药200万吨,增长21.6%;主营业务收入超20亿元的医药企业增加了2倍;医药保健品出口总额超过340亿美元,“十一五”期间医药保健品出口额年均增长24%,继续保持“十五”以来的较快增长速度。

(四)电子工业加快恢复。在扩内需政策效应持续显现和外需市场逐步回暖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步入恢复性增长阶段,总体上呈现前高后稳态势。2010年,电子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6.9%,增速同比加快11.6个百分点;实现利润同比增长57.7%;全行业销售利润率从一季度的2.7%提高到4.4%,高出上年近1个百分点。受上年基数较低影响,2010年,规模以上电子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增速由上年下降5.5%转为增长25.2%,比2008年同期增长18.2%。生产彩电1.18亿台,手机9.98亿部,微型计算机2.46亿台,均名列全球第一。软件产业收入超过1.3万亿元,增长31.3%。整机产品升级加快,平板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趋势明显。液晶电视产量占彩电的75.5%,3D电视 成为市场热点。笔记本电脑产量占微机的75.6%,平板电脑、台式一体机销售量增速超过30%。3G手机产量增长60%,智能手机比重超过20%。集成电路企业整合趋势明显。大唐入股中芯国际、华虹和宏立并购、浪潮收购奇梦达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取得阶段性应用成果。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3代移动通信TD-SCDMA得到大规模示范与推广应用,飞腾1000国产中央处理器成功应用于千万亿次计算机“天河一号”,高世代液晶显示面板等重大项目加快实施。大规模集成电路关键技术研发取得新进展。已经构建起配套的65纳米技术代创新体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65-45纳米介质刻蚀机,大角度离子注入机、45纳米清洗设备等已在生产线成功运行。

三、当前工业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

(一)贸易环境复杂多变,出口或面临长期压力。一是一些主要经济体为刺激本国经济复苏,大量投放流动性,可能会引起国际金融市场汇率波动加剧,人民币升值压力持续增大。二是出口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国际市场需求增长乏力的大背景下,各国争夺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其他发展中国家出口竞争力增强对我国出口产品形成了较大竞争压力。三是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日益严重,贸易摩擦范围逐步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蔓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2010年,中国共遭遇来自19个国家或地区发起的60余起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涉案金额70亿美元。

(二)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压力加大,企业生产成本节节攀高。一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涨。IMF编制的初级产品价格指数显示,2010年12月该指数比上年同期上涨33.8%,其中工业原材料、食品饮料和能源分别上涨47.5%、35.3%和29.4%。近期,石油价格每桶在100美元的高位上震荡。2010年下半年以来棉花价格上涨了一倍,对外依存度超过60%的铁矿石进口价格连续多年持续上涨,目前仍处于高位运行。二是企业成本压力不断累积。企业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增幅与工业品出厂价格增幅的“倒挂”,直接挤占了企业利润。2010年,工业品生产者出厂价格累计同比上涨5.5%,工业品生产者购进价格累计同比上涨9.6%,高出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4.1个百分点。过快上涨的能源、原材料价格会通过产业链向下游行业传导,并最终传导到消费环节,对居民消费价格稳定形成压力。自2010年10月份以来,CPI连续4个月超过4.4%,对通胀预期增强会抑制居民的消费意愿。三是我国正逐步进入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阶段,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劳动者要求提升工资动力增强,企业用工成本提高,对一些技术含量低、依靠廉价劳动力竞争的企业造成冲击,这些企业的运营难度更大。

(三)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发展环境仍有待优化。随着利率、存贷款准备金率再次调高,新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收紧了流动性,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状况可能加剧。一些行业准入门槛过高,政策有待细化完善;部分已出台政策过于原则,缺乏操作性,部分优惠政策申报程序复杂,享受政策成本高。一些企业反映,税费负担依然较重,各种名目的收费项目依然过多。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需要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一些机构的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规模总体偏小,使用分散。

(四)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凸显,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一方面,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目前已超过50%,铜、铁矿石则达到60%以上;另一方面,国内能源消费需求量越来越大,能源支撑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和挑战巨大。“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已基本实现,节能减排一些见效快、容易做的措施基本都实行了,2011年还要新增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污染物排放控制种类(氨氮和氮氧化物)及重金属污染控制指标,节能减排难度和面临的压力都进一步加大。同时,今年还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地方投资热情高涨,要警惕因此引起的能源消耗刚性回升。中国工业节能减排仍面临严峻挑战。

四、2011年工业经济运行形势和环境展望

从国际形势看,在各国经济刺激政策的持续推动下,全球经济呈复苏态势,但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全球发展问题更加突出,影响经济运行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短期内全球经济仍将在曲折艰难中缓慢复苏。据IMF最新预测,预计2011年全球经济增速为4.4%;其中,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产出增长6.5%,发达经济体的增长率将只有2.5%。世界银行预测,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从2010年的3.9%放缓至3.3%。联合国预测,2011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1%,比2010年回落0.5个百分点。全球经济复苏的脆弱性和不平衡性进一步显现,2011年我国工业发展的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一是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的动力不足,短期内难以根本好转。美国、欧盟失业率仍维持在9-10%的高位,无就业、无创新复苏导致全球经济持续增长缺少后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还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全球经济复苏难以实现根本好转。二是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不均衡,宏观政策协调难度加大。发达国家经济、新兴经济体等由于经济目标差异导致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难度增大。三是影响和干扰经济持续复苏的因素不断增加,加大了复苏的成本和难度。贸易保护、股市和汇率波动、美元贬值及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等,将影响全球经济复苏进程。

从国内形势看,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由回升向好向稳定增长转变的关键时期。2011年,消费将继续保持增长。“十二五”期间,城镇化加快发展将形成拉动消费扩大的强大动力,中央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扩大消费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扩大消费从临时性激励政策转变到常态化政策,建立保障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在国内消费稳定增长的拉动下,轻工、纺织、家电、汽车等消费类产品的生产可望维持在一个较高增长水平。

投资增速将有所放缓,但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随着“十二五”规划新项目的开始、水 利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强、中西部经济发展加快、产业转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因素,加上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相关政策的不断细化和落实,民间投资领域逐步拓宽,都会对今年的投资增长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投资仍然是拉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等将是工业投资的重点,预计工业投资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出口将出现波动性增长。目前各国经济先后复苏,国际市场需求扩张速度尽管存在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多样化、复杂化和常态化,我国产品出口将面临更多贸易壁垒,以及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加重等问题,但是,2011年出口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2011年我国工业通信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依然十分复杂,实现稳定增长的任务相当艰巨。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预期目标,预计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期增长11%左右,其中,原材料行业增长10.5%,装备制造业增长16%,消费品行业增长11%,电子行业增长13%,出口交货值增长10%左右;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预期增长19%左右,内需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继续优化。

五、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2011年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如何实现工业经济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突出科学发展主题,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实现工业经济运行好字当头、快在 其中。为此,需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八个方面:

(一)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健康运行。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应对金融危机的成果,落实好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农机具购臵补贴和节能汽车推广等扩内需、促消费的政策措施,支持扩大建材下乡试点,推动节能设备进企业。全面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增强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适应城乡消费结构升级需求。鼓励引导绿色消费、安全消费。加强运行监测分析和生产要素保障协调。做好各类工业产品供给,促进消费品价格基本稳定。

(二)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继续组织实施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发挥技术改造对工业投资结构的优化作用。制定发布重点产业技术政策和技术指南。完善工业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深化行业能效水平对标达标。推进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指导发展循环经济。按照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制定分解落实2010年,目标任务。以规模经济显著的钢铁、石化、有色、建材、汽车、船舶等行业为重点,继续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取得新的进展。加强对重大企业兼并重组交易的管理。制订产业转移指导目录,促进产业有序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指导国家和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三)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支持核心电子器件、高端芯片、基础软件、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制造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 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支持生物医药、新型功能材料、新能源装备等核心技术研发,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加强物联网、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信息技术服务、云计算等重要标准制订。完善新能源汽车的企业和产品准入标准。加大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推进力度。鼓励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务,培育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积极发展软件服务、工业设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科技管理咨询等。

(四)着力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出台新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研究扶持小型微型企业的政策措施,鼓励中小企业进入生产性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制定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抓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继续落实我部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合作协议。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继续实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营业税减免政策,多措并举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鼓励引导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切实减轻中小企业负担,推动建立企业减负长效机制。

(五)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制定和落实推进两化融合的若干意见。加强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建设一批产业服务示范中心和培训基地,继续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继续推广行业典型经验,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组织实施集成电路、平板显示、关键元器件等核心基础产业跃升计划,增强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提升软件业,支持互联网基础软件、嵌入式软件等研发与产业化。积极发展应用电子产业。加快3G和光纤宽带网络发展,加快TD-LTE研发和产业化,统筹部署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加快通信业创新转型。加快推进三网融合,组织好试点工作,推动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加快业务推广和网络建设改造。强化互联互通和资费服务监管,深入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规范企业建设行为。

(六)着力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完善军品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鼓励引导民口企业有序参与军工建设,营造适度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发布军用技术转民用推广目录、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信息共享目录,促进军民用技术双向转移。培育一批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发展核能、航空、船舶、电子信息等军民结合型产业,促进国防科技工业与地方经济融合。加强军工核心能力建设,推进探月工程二期后续任务,开展探月三期工程科研攻关,全面实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建设。

(七)加强和改进互联网行业管理,维护网络与信息安全。适应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要求,加大互联网行业基础管理力度,规范引导互联网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完善国家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加强网络安全防护,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抓好重大活动保障和突发事件应急处臵。继续做好互联网和手机淫秽色情整治工作。组织开展党政机关网站专项整治,深化政府信息安全检查,开展重点行业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工业污泥中铜含量的测定 篇5

工业污泥中铜含量的测定

本文介绍了用ICP-AES和快速碘量法测定工业污泥中铜含量的.分析测试技术,经两种实验方法分析结果的对比及加标回收试验,证明方法简便、快速,精密度好、准确度较高.

作 者:黄文芳 刘涛 彭义华 张优珍 HUANG Wen-fang LIU Tao PENG Yi-hua ZHANG You-zhen 作者单位:深圳市危险废物处理站,广东,深圳,518049刊 名:化学工程师 ISTIC英文刊名:CHEMICAL ENGINEER年,卷(期):2009“”(10)分类号:O657.31关键词:ICP-AES 快速碘量法 工业污泥 铜

中国大型铜企(企业文化) 篇6

 企业理念

 企业价值观:创造成就未来

创造是前进的动力,是成功的源泉。铜陵有色坚持不断创新,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奠定了在中国铜工业中的领军地位。创造成就了铜陵有色过去,还将成就铜陵有色的未来。铜陵有色将秉承创业、创新、创造的优良传统:

 创造卓越绩效;  创造世界品牌;  创造一流技术;

 创造独具特色的先进管理模式。

通过创新创造,获取企业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成就企业、股东和员工美好的未来,为民族有色金属工业的振兴和发展做出贡献。

 企业精神:求实、创新、合作、自强

 求实:踏实工作,追求实效;立足实际,科学决策;诚信为本,守法经营。

 创新:面对挑战,坚持思想与观念创新,在工作中持续改进;坚持产业与产品创新,不断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坚持技术与管理创新,不断研发与运用新技术、探索先进的管理方法,在创新的实践中使企业焕发出新活力。

 合作:坚持员工之间的团结,相互支持与关爱,打造和谐共进的企业团队;坚持与合作伙伴的密切合作,用业绩和诚信回报合作者;坚持与社会和社区合作,发展和睦友善的“互助双赢”的协作关系。 自强:奋力拼搏,永不懈怠,勇于赶超跨越,“十二五”期末,公司进入中国企业100强、主产品电解铜产量进入世界铜行业前三位,迈入世界铜业强企之林。

 企业使命: 高效利用资源 贡献社会进步

公司以矿产资源的勘探、开采及加工为主业,致力于矿产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创造财富与相关方共享。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把高效利用资源作为生存和发展的使命。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提升装备和工艺技术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矿山、绿色冶炼,提高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回收率;加大合金材料、新材料研发,提高材料性能,节约材料用量,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再生资源利用研究,提高再生资源利用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高效利用资源,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实现贡献社会进步的目标。

 企业愿景: 打造世界铜冠 人企共同发展

公司以“铜冠”为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在未来发展中,公司要以卓越的绩效、优秀的品质,“十二五”使主产品电解铜产量进入世界前三位,最终成为世界铜业之冠、国际著名的多金属资源公司。

营造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工作环境,为员工全面成长打造事业平台,不断提高员工的幸福指数;员工以积极进取的工作精神,创造一流的业绩回报企业,使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和谐发展。

2.江西铜业集团公司

(中国最大的阴极铜生产商及品种齐全的铜加工产品供应商,是中国铜工业的领跑者和有色金属行业综合实力最强的企业之一)

 核心理念:用未来思考今天

秉承“用未来思考今天”的理念,始终站在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制定发展规划,确立战略目标,以远见卓识的战略眼光,持续推动规划的实施和目标的达成。始终坚持“同心 同创 同进”,恪守契约精神、尊重多样化的文化习俗、推进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共赢。

 企业使命:致力于持续发掘资源价值,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云南铜业集团

 经营理念:创造价值、回报至上  使命:传青铜文明 建幸福云铜

“传青铜文明”。人类的冶金技术最早可推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冶炼技术,在铜中加入一定量的锡冶炼而成的;而云南是“有色金属王国”,其特有的铜锡共生矿是铸造青铜器的主要原料。江川李家山出土的牛虎铜案,再现了2000多年前古代滇池地区绚丽多姿的青铜文明。今天,诞生于红土高原的云铜集团,把青铜文明薪火相传,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云铜梦”摆到“中国梦”的大盘子中来谋划,促进两个梦想的早日实现是全体云铜人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建幸福云铜”。强调以人为本,以员工为要,充分体现“发展依靠员工、发展成果惠及员工”的办企思想,让员工在云铜集团发展有平台、付出有回报、劳动有尊严。云铜幸福与否,要通过员工来判断,通过员工来体验,更要通过员工来创建。所以,员工是“幸福云铜”的建设主体,又是直接受益者。

 核心价值观: 责任 诚信 开放 卓越

责任:企业勇于承担政治责任、社会责任、经济责任;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员工爱岗敬业,勤奋工作。

诚信:内部以诚相待,团结协作;外部恪守承诺,与利益相关者合作共赢。遵纪守法,言行一致,诚信立德。

开放:观念开放,吸收新事物,引领新变革;运营方式开放,实现合作双赢、共赢;文化开放,形成融洽、文明、和谐、包容的文化氛围。

卓越:满怀激情,不断追求,勇于超越,努力创造更好的业绩;遵循规律,关注细节,持续改进,争当一流。

 云铜精神: 励精图治 创新求强

“励精图治”指振奋精神,务实进取,矢志不渝朝着既定目标迈进;顺境中居安思危,兢兢业业,逆境中信念坚定,顽强拼搏。

“创新求强”指依靠智慧和胆略,勇于变革,敢于创新,破解难题,增强云铜的发展能力、盈利能力。

“励精图治、创新求强”是在“敢为天下先、永远争第一”基础上的升华,其务实与创新的内核是一脉相承的,是新形势、新任务下云铜精神的传承与光大。

 工作理念: 勇为人先 同创辉煌

“勇为人先”指倡导一种为了实现目标,凭借智慧和胆略,敢于创新、勇于突破的理念。“同创辉煌”一是指依靠员工、班子的团结协作,创造不凡的业绩;二是“同”有“铜”之谐音,寓意要紧扣铜这项主业,依靠铜来做强做大、又好又快发展。

 经营管理十法则:

经营观: 依法诚信 效益至上 安全观: 铁腕长治 重拳久安 质量观: 精益求精 永葆一流 廉洁观: 清正为德 廉洁是道 环境观: 尊重自然 和谐共生 学习观: 立身之本 发展之源 人才观: 以用为本 尚德尚能 风险观: 风险常态 重在防控 成本观: 全员参与 多管齐下 执行观: 高效到位 拒绝借口

4.金川集团有限公司  战略理念:

构筑资源优势 深化科技创新 加强资本运作 实施跨国经营

资源战略是金川的第一战略。面向全球进行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保障资源供给、积极构筑资源优势是金川发展的第一要务。

深化科技创新,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促进产业链延伸、产业结构调整。坚持走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的道路。改进技术工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开拓新领域,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实力。

金融资本助力产业资本,通过资本运作不断壮大资本总量,推动资源拓展、产业结构调整等战略目标的实现。

努力提升全球范围内资源的配置与经营能力,通过资源、人才、管理、技术、市场的全球整合,形成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塑造国际品牌。

 人才理念:适者为才 人尽其才 尊重价值 多元激励

金川集团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领域的,凡是认同金川文化、适合岗位要求的员工都是人才。金川致力于为员工搭建展示能力的舞台、成就事业的平台,充分发挥员工的才智。

我们既尊重员工创造的价值,也尊重员工合理回报的要求;既关注员工的物质生活需要,也关注员工的精神生活需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人才,通过建立多元、公平、效益联动的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积极性,稳步提高员工物质、精神生活水平。

 使命: 聚金汇川,利民兴邦

聚金汇川:金川集团聚集资源之金、资本之金,汇纳人才之川、技术之川、文化之川,广聚八方力量,打造长青基业。利民兴邦:创业为国,立企为民,创造资源价值,造福于客户、员工和民众,服务国家建设,推动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 愿景:世界的金川 中国的骄傲

面向未来,金川集团致力于成为世界领先的跨国经营矿业集团: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在资源规模、管理模式、人才素质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持续技术创新、成为资源综合利用的国际典范,引领行业技术方向;塑造有实力、负责任的世界级品牌形象,让金川享誉全球,成为中国永远的骄傲。

 核心价值观: 责任·人本·创新·共赢

责任:牢记责任、不辱使命是金川集团对自身及其员工的第一要求。

资源报国是金川集团与生俱来的神圣责任;善用资源、创造价值、回报股东是金川集团的根本责任;

关爱员工、保护环境、造福社会是金川集团始终坚守的责任;

忠诚企业、敬业爱岗、勇创佳绩是金川员工的首要责任。

 人本:金川将员工视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素和动力源泉。只有充分发挥人的才能,激发人的创造性,企业才能基业长青。企业发展依靠员工,发展成果惠及员工。尊重人、关爱人、发展人是金川对员工的基本态度。 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金川的现在,没有创新更不会有金川的未来。持续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创新是金川发展的必然选择。金川将通过强化创新意识、营造创新氛围、完善创新机制、激发创新活力来提高金川的创新能力。

创新力基于学习力。金川集团致力于培育学习型员工、建设学习型组织,强调全员学习、持续学习、终身学习。

 共赢:金川秉持合作共赢理念,坚持诚信互利,满足客户需求,偕同合作伙伴共同成长。

 企业精神: 艰苦奋斗勇于超越

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金川员工的优良传统,是金川集团创造辉煌业绩的力量源泉。在新的征程中,金川继续坚持艰苦奋斗的宝贵精神———“不怕苦、不怕难”的质朴作风;“不满足、不退缩”的昂扬斗志;“不奢侈、不浪费”的节俭意识。

勇于超越:勇于超越是金川集团不断攻坚克难、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勇于超越是一种积极应变、勇往直前的发展精神,是一种直面挑战、赢得胜利的拼搏精神,是一种否定自我、超越自我的进取精神。

5.宁波金田铜业股份有限公司

 经营理念:真诚合作 同兴共荣

 管理理念:文化引导 制度保证 规范运作

 用人理念:人才为本 适才适用 公平公正 结果导向  学习理念:工作学习化 学习工作化 好好学习天天进步

 安全理念:始于教育 重在管理  质量理念:没有质量就没有一切

 环保理念:生态比生产更重要

核心价值观: 团队

学习诚信 责任

企 业 精 神: 天天求变

永不自满 勇于竞争 追求卓越

6.大冶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 经营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  企业使命:用品质铸辉煌,为社会增光彩  核心价值观:责任、忠诚、学习、进取  愿景:一流铜业、国际品牌

7.金隆铜业有限公司

 经营理念:关注员工价值体现 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保持顾客满意双赢 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 企业使命:炼铜炼人 造福世界  企业精神:创造价值 炼就未来

 企业价值观:资源利用最优化 价值创造最大化  企业愿景:用先进的指标体现国际一流

用持续的发展保持国际一流

8.安徽铜都铜业股份有限公司

 经营理念:与世界同步,与客户共赢 铜陵有色是一个融入国际化的企业集团。公司要不断追踪世界发展潮流,吸收世界先进经营理念,以先进技术和工艺创造出一流国际化产品,满足世界客户的需求;同时,与客户携手合作,诚信互惠,实现“双赢”。

 管理理念:以人为本,持续改进

尊重员工在企业中的主体作用和地位,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倡导员工自主管理,并以标准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手段,以企业文化为引领,对企业各项管理工作持续改进,整合提高。

 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做精做大主业

——在发展方式上不断推进创新,坚持做到“四个结合”:“外延式发展”与“内涵式发展”相结合,“内生型发展”与“创新型发展”相结合,“生产经营性发展”与“资本运营性发展”相结合,“本企业发展”与“利益相关方和谐发展”相结合。

——在发展方向上,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持续推进主业优化升级,使公司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 企业使命:高效利用资源,贡献社会进步

公司以矿产资源的勘探、开采及加工为主业,致力于矿产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创造财富与相关方共享。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把高效利用资源作为生存和发展的使命。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提升装备和工艺技术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矿山、绿色冶炼,提高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回收率;加大合金材料、新材料研发,提高材料性能,节约材料用量,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再生资源利用研究,提高再生资源利用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高效利用资源,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实现贡献社会进步的目标。 企业愿景:打造世界铜冠,人企共同发展

公司以“铜冠”为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在未来发展中,公司要以卓越的绩效、优秀的品质,“十二五”使主产品电解铜产量进入世界前三位,最终成为世界铜业之冠、国际著名的多金属资源公司,携相关方分享“铜冠”成果。

营造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工作环境,为员工全面成长打造事业平台,不断提高员工的幸福指数;员工以积极进取的工作精神,创造一流的业绩回报企业,使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和谐发展。

9.富春光集团

 经营理念:永续创新发展、通力回报社会  企业使命:以人为本,以德治企  企业精神:刻苦 励志 实干 创新  企业价值观:四荣四耻 献身事业

10.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铜工业的运行状况 篇7

一、2013年工业通信业运行基本情况

工业生产增速止跌回升, 东部地区率先企稳。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1-11月份, 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 增速同比回落0.3个百分点, 但比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加快0.4个和0.1个百分点。分季度看, 一季度增长9.5%, 二季度增长9.1%, 三季度增长10.1%, 10月份和11月份分别增长10.3%和10%, 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自8月份以来已连续4个月超过10%, 回升迹象明显。分区域看, 1-11月份, 东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 同比加快0.2个百分点, 比上半年加快0.2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分别增长10.7%和11%, 同比回落0.7个和1.8个百分点, 但比上半年分别加快0.7个和0.5个百分点。

工业产品出口有所恢复, 内需仍是支撑工业回升的关键力量。近期, 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有所加快, 我国外贸形势有所好转, 工业品出口增速低位回升。1-11月份, 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品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4.6%, 增速同比减缓2.2个百分点。其中, 一、二、三季度同比分别增长6.2%、3.6%和3.9%, 10月份和11月份分别增长6.1%和5.8%, 下半年以来增速总体回升, 但仍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在外需疲软的情况下, 内需增势平稳, 前11个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增长19.9%和13%, 带动规模以上工业保持平稳增长。

结构调整积极推进, 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各行业按照“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要求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加大对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造船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治理力度, 列入2013年公告的19个行业落后生产线已完成关停。1-11月份, 工业完成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21%, 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42.5%, 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7%, 继续快于整体工业。节能技术改造和重点行业能效对标达标行动稳步推进, 扶持小微企业的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工业空间布局进一步调整优化, 产业转移有序推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在转型升级中的集约集聚发展作用日益显现。

企业效益有所改善, 但主营活动利润偏低。1-10月份,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3.7%, 增速同比提高13.2个百分点, 比上半年加快2.6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59%, 比去年同期提高0.13个百分点。尽管工业企业总体经营状况有所改观, 但主业盈利水平仍然较低。前10个月,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活动利润同比增长5.4%, 增速比上半年和一季度分别放缓1.8个和7个百分点。以主营活动利润计算的收入利润率为5.66%, 较去年同期下降0.36个百分点。

市场信心增强, 社会预期向好。三季度, 企业景气指数达到121.5, 比二季度上升0.9个点;企业家信心指数达到119.5, 比二季度回升2.5个点。11月份, 国家统计局调查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达到51.4%, 已连续四个月保持在51%以上。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4%, 与5月份2.9%的降幅相比明显收窄。三季度, 工业产能利用率比前两个季度也有所提高。

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 信息消费快速增长。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前11个月, 互联网和数据通信领域投资同比增长28.4%。用户规模持续扩大。截至11月底, 全国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2.23亿户, 其中3G用户3.87亿户, 占比达到31.6%。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新增1822.1万户, 总用户达到1.88亿户, 其中4M以上宽带用户比例达到77.4%;农村地区宽带接入用户达到4699.7万户, 新增651万户, 城市和乡村宽带用户比例由去年同期的3.31:1缩小到3.0:1。智能移动终端呈现加速增长态势。1-10月, 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3.48亿部, 同比增长178%, 自主品牌智能手机、智能电视国内销量继续快速增长。信息服务增势平稳。通信业完成业务收入1.067万亿元, 增长8.5%;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9.7万亿元, 增长34%;软件业前10月完成业务收入2.53万亿元, 增长24.1%。信息消费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

尽管经济运行出现了上述诸多积极变化, 但仍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回升基础仍不稳固。尽管当前内需增势基本平稳, 但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依然脆弱, 外需总体仍处在较低增长水平, 总需求水平能否持续扩张还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同时, 7月份以来工业生产等主要指标明显反弹也与去年同期基数较低有一定关系, 并且经济增速的回升也未引发企业库存出现明显积极调整, 工业企业库存总体仍处在较低水平。10月底,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同比增长6.2%, 比上年同期回落2.1个百分点, 比9月底仅回升0.2个百分点。11月份, 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中的产成品库存指数和原材料库存指数仍位于50%的临界点之下。目前, 企业未显现出回补库存的明显迹象, 工业扩张动力总体仍显不足。

二是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当前, 我国产能过剩已呈现出行业面广、过剩程度高、持续时间长等特点, 是影响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矛盾。去年以来, 国家统计局统计的6万余户大中型企业产能综合利用率基本低于80%, 产能过剩从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造船等传统行业向风电、光伏、碳纤维等新兴产业扩展, 部分行业产能利用率不到75%, 但一些过剩行业投资增长仍然较快, 新的中低端产能继续积累, 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矛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近期对3545家企业的调查显示, 67.7%的企业认为, 要消化目前的过剩产能, 需要“3年以上”的时间, 其中认为需要“5年及以上”的企业占到22.7%。化解产能过剩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三是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依然突出。与往年相比, 当前工业企业盈利水平依然偏低, 前10个月企业亏损面为14.7%, 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 企业生产经营总体仍较困难。在工业品出厂价格连续21个月下降的情况下, 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较快, 1-10月份,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平均成本要占到85.81元, 同比上涨0.44元, 相应增加的企业成本相当于同期新增利润总额的2/3。10月底,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同比增长12.5%, 高于主营业务收入1.4个百分点, 在41个工业行业中有26个行业应收账款增幅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幅, 企业资金压力依然较大。量大面广的小微企业经营困难问题更加突出。11月份, 小型企业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8.3%, 已连续4个月回落, 并且连续20个月运行在50%的临界值之下。

四是工业推进提质增效升级的任务紧迫而艰巨。在持续发生大范围雾霾天气的严峻形势下, 倒逼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压力增大。1-11月份,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4.8%, 离完成全年降低5%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两高一资”行业产能出现加快释放又会明显加大节能减排压力。随着工业潜在增长率下降, 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更加凸显, 工业调结构、转方式任务更加迫切。近年来, 工业要素投入的边际效应不断减弱, 我国工业已进入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深化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阶段。2009年以来, 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不断回落,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持续下降, 制造业增量资本产出率急剧上升, 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降低, 集中反映了我国研发创新投入不足、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和经济增长质量下降等突出问题, 必须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大力提高质量效益。

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叠加的发展阶段, 短期问题和中长期问题相互交织, 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并存, 加上世界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过程中, 使我国经济发展环境更趋复杂。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以及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推进, 我国工业已由过去的高速增长期进入到了以结构调整为主的中高速增长新阶段, 预计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较去年增长9.7%左右。

二、2014年工业发展环境分析

2014年, 我国经济发展具备很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 将为扩大内需、发展实体经济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将更加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的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将进一步激发工业发展活力。在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和全社会对转型升级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的共识不断增强的情况下,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继续深入推进, 将进一步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同时也要看到, 当前国内外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 在工业潜在增长率下降的情况下, 多年积累的深层次问题与结构调整投入不足的矛盾更加凸显, 保持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还要付出巨大努力。

从国际看, 发达经济体宏观指标总体改善, 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也有所趋稳, 明年世界经济复杂步伐有望略有加快, 外贸形势将得到一定程度改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0月份预计明年全球经济增长3.6%, 比今年高0.7个百分点;世界贸易组织9月份预计明年全球贸易规模增长4.5%, 比今年高2个百分点。但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依然较多,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节奏仍不明朗, 欧元区债务上升和失业率高企问题依然突出, 日本短期刺激政策效应递减, 新兴市场国家中俄罗斯和印度存在滞胀风险。同时, 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加剧以及我国出口传统竞争优势减弱也将对外贸增长形成制约。另外, 10月份开幕的第114届广交会的采购商与会人数比113届环比减少6.5%, 比第112届同比微增0.1%;出口成交额环比下降10.9%, 同比下降3%, 预示着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出口形势总体仍不容乐观。综合看, 明年我国出口形势可能略好于今年, 但总体仍将延续低速增长的格局。

从国内看, 我国经济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扩大内需潜力巨大, 但制约因素也在增多, 明年内需增长面临一定下行压力, 但投资和消费结构都有望得到进一步优化。

从投资看, 今年1-11月份, 全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1万亿元, 同比增长19.9%。其中, 民间投资24.8万亿元, 增长23.2%, 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3.5%, 比去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随着三中全会后民间投融资环境的不断完善, 以及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力度的持续加大, 明年民间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活动会更趋活跃, 将在稳定投资增长、提高投资效率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但也要看到, 前11个月, 全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仅增长14.3%, 同比回落14.5个百分点, 反映未来投资增长动力下降。同时, 受地方融资平台监管收紧和财政收支矛盾等因素影响, 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后劲不足。制造业投资受产能过剩和利润偏低影响, 总体仍将维持低速增长格局。今年以来, 我国房屋新开工面积和土地购置面积均处在低位水平, 并且部分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开发呈现出供大于求的迹象, 预计房地产投资增速也将有所放缓。综合分析, 明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可能稳中略降, 但民间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有望保持较快增长, 结构进一步优化, 将继续发挥在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

从消费看, 今年1-11月,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 比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加快0.3个和0.1个百分点, 呈现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信息消费等新型消费业态增长较快, 成为消费增长中的亮点。在信息技术深入应用和中央加大对信息消费等新消费热点培育力度的作用下, 明年信息消费将延续快速增长势头。随着我国消费结构加速升级, 居民对高端消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 高端消费市场也有望加快增长。前11个月, 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 已提前完成全年新增900万人的目标任务。三季度末, 城镇登记失业率继续保持在4.04%的较低水平。就业市场的良好形势将为居民消费平稳增长打下基础。但是, 今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较去年同期均有所放缓, 部分一线城市房价上涨过快, 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意愿, 对消费增长形成掣肘。综合看, 在国家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宏观调控政策基调下, 明年消费仍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继续发挥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基础作用。

明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的重要一年, 工业发展环境总体向好, 但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 特别是工业运行质量提升任务十分艰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 要更加注重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升, 将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在转型升级与保持合理增长速度之间找到黄金平衡点。总的看, 明年工业经济运行将延续稳中有进的态势, 生产增速在合理区间运行, 改革红利将得到进一步释放, 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有望得到改善, 工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步伐继续加快。

三、重点行业运行情况和发展趋势判断

从工业主要管理门类看, 主要行业运行特点和明年发展趋势判断如下:

原材料工业。在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拉动下, 原材料行业运行总体平稳, 下半年以来生产增速加快, 企业效益状况有所改观。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数据测算, 今年1-11月份, 原材料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 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0.1个百分点, 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0.6个百分点。其中, 一、二、三季度同比分别增长10.2%、10%和10.9%, 10月份和11月份分别增长10.5%和10.2%。前10个月, 原材料工业实现利润总额在去年同期下降18.9%的基础上增长15.7%, 增速比上半年加快6.8个百分点;收入利润率为4.06%, 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为15.35%, 同比下降0.32个百分点。明年生产增速可能适度回调, 结构调整力度将不断加大。明年房地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可能会有所放缓, 原材料主要下游产业的投资需求难以改观。同时, 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和电解铝等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 中央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指导意见以及大气污染防治等政策措施的出台实施将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加快行业发展方式转变。总体看, 明年原材料行业增加值增速可能略有放缓, 结构调整力度有望明显加大。

钢铁行业。生产增速加快, 出口明显增加。1-11月份, 我国累计生产粗钢7.1亿吨, 同比增长7.8%, 增速同比加快4.9个百分点。出口钢材5697万吨, 比去年同期增长12%。钢材库存持续下降, 但仍高于年初水平。据中国钢铁协会对主要钢材市场社会库存统计, 钢铁社会库存量由年初的1188万吨连续上涨至3月份的1997万吨的高位, 之后逐月下降, 5月份后去库存化加快, 11月末库存降至1240万吨, 但仍高于年初52万吨。市场供需矛盾突出, 钢材价格回落。年初以来, 钢材价格逐月回落, 从2月中旬的111.12点回落至6月末的98.52点, 7、8月份略有回升, 但受产能加快释放等影响, 市场继续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9月份以来钢材价格再次下跌。11月末, 国内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下降为99.33点。企业效益有所好转, 但盈利水平仍然偏低。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1-10月份, 冶金行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9.9% (去年同期为下降48.3%) , 增速比上半年加快26.2个百分点。但是, 全行业收入利润率仅为2.16%, 企业亏损面同比下降2.67个百分点, 但仍高达23.4%。运行困局短期难以扭转。明年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可能有所回落, 汽车、船舶等下游用钢行业需求也难以明显增加, 预计钢铁行业国内需求难有改观。另据国际钢协最近预测, 2014年全球钢铁表观消费量将增长3.3%, 仅比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加上国际贸易摩擦明显加剧, 钢材出口进一步加快的可能性不大。同时, 当前钢材库存仍处在较高水平, 并且产品同质化竞争问题仍然突出, 产业集中度呈下降趋势, 市场供需矛盾短期内很难扭转。在钢材价格缺乏回升动力的同时, 铁矿石价格依然居高不下, 将进一步吞噬钢铁企业利润。综合看, 明年钢铁生产增速将有所放缓, 总体仍将维持微利状态, 生产经营形势依然严峻。

有色行业。生产总体平稳。1-11月份, 有色行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3.3%, 增速同比回落0.7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中, 十种有色金属产量3691万吨, 增长10.5%;其中, 电解铜、电解铝产量分别增长14.3%和9.6%。铜材、铝材产量增长较快, 累计增速均超过20%。价格震荡下行。11月29日, 上海市场铜、铝、锌三个月期货价格分别收于50530元/吨、13975元/吨和14740元/吨, 均明显低于年初水平。利润降幅缩小, 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依然突出。前10个月, 有色金属行业实现利润1438亿元, 同比下降6.8%, 降幅同比缩小12.6个百分点, 比上半年收窄5.6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3.39%, 同比回落0.57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为19.81%, 同比扩大1.09个百分点。明年运行形势可能与今年大体相当。尽管有色行业总体市场需求难有改观, 但是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深入落实和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 有色金属深加工有望保持较快增长, 将支撑有色行业平稳运行。然而, 我国有色金属冶炼产能过剩、矿山保障能力不足、高附加值产品短缺的“中间大、两头小”的产业链格局短期难以解决, 美国经济复苏步伐加快将导致黄金、铜等金属的金融属性走弱, 主要有色金属价格可能持续低位震荡。同时, 国内电力、环保和人工成本上升较快, 企业经营困难短期或难有改变, 实现利润可能基本维持在今年水平。

建材行业。生产增速稳中有升。1-11月份, 建材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2%, 增速同比加快0.6个百分点。生产水泥22亿吨, 增长9.2%;平板玻璃产量7.1亿重量箱, 增长11.6%。制品业及深加工业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据中国建材联合会统计, 规模以上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建筑用材和轻质建材等制品与深加工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速均超过20%, 明显高于传统建材行业, 对建材行业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水泥、平板玻璃行业遏制产能过剩初见成效, 产品价格缓慢回升。据中国建材联合会统计, 前三季度全国累计新增水泥熟料生产线32条, 新增水泥熟料生产能力4053万吨;累计新增浮法玻璃生产线17条, 新增产能6184万重量箱。截至9月底, 水泥熟料、平板玻璃新增产能为去年全年新增产能的43%和45%, 目前在建的水泥、平板玻璃项目有一半以上不同程度地放缓了进度或停止了建设。在新增产能得到初步遏制、市场供需矛盾有所缓解的情况下, 今年以来水泥、平板玻璃价格总体稳定, 8月份以来基本呈现小幅回升的态势。效益状况有所好转。前10个月, 建材行业实现利润增长21.3% (去年同期为下降5.2%) , 增速比上半年加快3.1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47%, 同比提高0.28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为12.47%, 同比收窄0.18个百分点。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有望延续。今年以来, 水泥、平板玻璃等传统建材行业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已初显成效, 建材制品业和深加工行业发展态势良好, 结构调整取得了积极进展。下一阶段要继续抓好化解产能过剩工作, 大力发展低耗能、低排放、高附加值的绿色建材等行业, 在推动建材行业运行基本平稳的同时, 进一步提质增效。

石化行业。生产增势基本平稳。1-11月份, 石化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 增速同比回落0.2个百分点, 其中化工行业增长12.2%。主要产品中, 乙烯和烧碱产量分别增长8.4%和5.9%, 增速同比加快11个和1.8个百分点;纯碱产量同比下降1.5%。多数产品价格见底回升。今年以来, 主要石油化工产品价格呈现下跌趋势, 进入三季度之后, 产品价格持续下滑的态势基本得到遏制, 多数产品价格有所回升。据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统计, 尽管石油和化工行业价格指数同比仍然下降, 但是环比已连续数月小幅回升。9月份, 在主要监测的化工产品中, 70%的产品价格环比上涨。除有机化学品外, 纯碱、烧碱等部分持续下跌的无机化学品价格也出现了回升。效益恢复性回升。前10个月, 石化行业实现利润总额3586亿元, 在去年同期下降5.8%的基础上增长9.3%, 比上半年加快11个百分点。其中, 化工行业利润总额增长11%。明年将保持平稳增长。近期, 石化行业运行呈现企稳回升的积极态势, 油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加快页岩气开发、煤层气开发、稳步推进煤化工项目等一系列政策效应的显现将进一步巩固行业向好发展的基础。但也要看到, 当前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明年房地产、建筑和汽车等下游行业需求状况难有改观, 市场供需失衡矛盾调整难度较大, 加上资源环境约束加强和企业经营成本高企, 行业运行情况短期仍难以明显好转。预计明年石化行业运行态势总体平稳。

装备制造业。在汽车行业支撑, 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和出口持续回升的拉动下, 装备工业生产增速连续五个月恢复。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1-11月份,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7%, 增速同比加快2.5个百分点, 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个百分点。其中, 一、二、三季度分别增长9%、9.3%和11.2%, 10月份和11月份分别增长13%和13.9%, 已连续5个月回升。其中, 汽车制造业增长14.3%, 增速同比加快5.7个百分点, 是带动装备工业生产回升的重要力量。出口增速持续回升。受全球经济回暖和去年基数前高后低的影响, 装备工业出口交货值扭转了年初以来降幅持续扩大的趋势, 6月份以来增速不断回升, 11月份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6.5%。效益状况继续改善。前10个月, 装备工业实现利润10536亿元, 同比增长14.9%, 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12.8个百分点, 较上半年加快3.5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39%, 同比提高0.15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为14.68%, 同比扩大0.6个百分点。装备行业运行仍将延续恢复回升基调, 行业内部可能出现分化。尽管明年固定资产投资难以加快增长, 但出口形势可能有所改观, 同时中国机械联合会重点联系企业的累计订货额增速也呈现持续小幅加快之势, 预计明年行业需求状况总体平稳, 将支撑装备工业继续恢复增长。受产能过剩影响, 冶金矿山设备、重型机械、普通机床等行业短期仍然难以摆脱低迷态势。在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背景下, 明年高档机床、机器人等高端装备制造业有望加快发展。汽车和农机产销在今年增速较高的基础上可能适度回落, 但大型高端农机仍有望实现快速增长。

汽车行业。产销量保持较快增长。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 1-11月份, 全国汽车累计产、销量分别为1999万辆和1986万辆, 同比增长14.3%和13.5%, 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9.8个和9.5个百分点。其中11月份产、销量分别为213万辆和204万辆, 增长21.2%和14.1%。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有所回落。1-11月份, 共销售中国品牌乘用车646万辆, 增长11.5%, 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0%, 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1.6升及以下轿车市场份额小幅提高。1-11月份, 共销售1.6升及以下轿车780万辆, 增长13.1%, 占轿车销售总量的比重为72%, 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市场集中度有所提升。1-11月份, 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集团销量合计为1758万辆, 增长15.2%, 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8.5%, 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出口量下降。1-11月份, 我国出口汽车89.4万辆, 较去年同期下降7.4%。效益状况良好。前10个月, 汽车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2.4%, 增速同比加快13.4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8.19%, 同比提高0.36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为14.48%, 同比下降0.79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有望成为新的增长亮点, 但汽车产销增速整体可能适度回落。在居民汽车保有量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 我国能源、交通和空气质量压力不断加大, 采取限购政策的城市恐将进一步增多, 明年汽车产销可能在今年高位增长的基础上有所回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推进实施和相关公共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的作用下, 新能源汽车产业有望加快发展。

船舶行业。生产持续低迷, 企业效益锐减。1-11月份, 全国造船完工量3886万载重吨, 同比下降23.1%, 降幅同比扩大4.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船舶占总量的83.4%。1-10月份,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80家重点监测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2.3亿元, 同比下降49.8%。新承接船舶订单继续恢复性回升。1-11月份, 新承接船舶订单量5186万载重吨, 同比增长204.3% (上年同期同比下降49.4%) ;其中出口船舶占总量的92.7%。手持订单降幅收窄。截至11月底, 手持船舶订单量11923万载重吨, 同比增长5.2% (上年同期同比下降30.3%) , 比2012年底手持订单增长11.5%;其中出口船舶占总量的87.8%。明年运行环境可能略有好转。在国际航运市场温和回暖的情况下, 船舶工业运行中呈现出的积极迹象有所增多, 随着世界经济复苏步伐加快和《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2013-2015年) 》的推进实施, 明年行业发展环境有望继续改善, 但船舶行业过剩产能短期内难以消化, 低迷运行的总体格局不会出现根本转变。

消费品工业。受居民消费支出增速放缓和外需不振等因素影响, 消费品工业生产总体趋缓, 但三季度以来呈现稳中有升的发展势头。1-11月份, 消费品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 增速同比回落1.5个百分点。其中, 一、二、三季度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9.6%、9.1%和9.9%, 10月份和11月份分别增长10%和9.3%。效益状况良好。前10个月, 消费品工业实现利润14649亿元, 同比增长15.9%, 比上半年加快0.7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17%, 同比提高0.14个百分点;亏损面为12.72%, 同比扩大0.48个百分点。消费品工业仍将保持平稳增长的运行态势。在明年国家延续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宏观调控政策的同时, 国际经济形势也有望略有好转, 消费品工业面临的外部发展环境总体改善, 但同时也存在居民收入增幅放缓、部分小微型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等制约因素, 预计明年消费品工业运行总体平稳。

轻工行业。生产基本平稳。1-11月份, 轻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 增速比去年同期放缓1.2个百分点。其中, 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和酒及饮料生产等3个行业分别回落4.3个、1.5个和2.8个百分点, 大食品行业增速下滑是导致轻工业生产放缓的主要原因。结构调整初显成效。从主要轻工产品产量看, 前10个月, 太阳能电池、家用电热水器、电动自行车等附加值相对较高的产品产量增速较快, 而以纸、革为代表的原料类产品和被转型替代的产品产量降幅较大。利润保持较快增长。前10个月, 轻工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5.1%, 增速同比回落2.8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79%, 比去年同期略有提高;企业亏损面为12.13%, 同比扩大0.75个百分点。轻工行业进入中高速平稳增长阶段。在传统的低成本优势不断削弱、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以及家电下乡等刺激消费政策退出的背景下, 我国轻工行业发展已显现出由以规模扩张为主的高速增长期向以追求质量品牌为主的中高速增长期的阶段性转变特征, 预计明年这一势头仍将延续。

纺织行业。生产较为低迷。1-11月份, 纺织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 增速同比回落2个百分点, 低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2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中, 纱、布、服装产量同比分别增长8.3%、5.6%和0.7%, 增速同比回落6.4个、5.3个和5.7个百分点。出口增长总体平稳。1-11月份, 纺织行业实现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7.2%, 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4.7个百分点。其中, 一、二、三季度分别增长6.3%、8.5%和6.1%, 10月份和11月份增长5.9%和8.1%。企业效益改善。1-10月份, 纺织行业实现利润2439亿元, 同比增长18.3%, 增速比去年同期和上半年分别加快16.2个和1.7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4.83%, 同比提高0.27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为14.38%, 同比缩小0.2个百分点。明年运行形势总体平稳。在国内消费平稳增长和外需回暖有望加快的情况下, 纺织行业运行面临的需求环境可能略有改观, 但当前国内外棉花价差依然较大, 同时人工等成本过快上涨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纺织行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在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国的市场份额均有所下降。综合看, 明年纺织行业将保持平稳增长的发展态势。

中国铜工业的运行状况 篇8

关键词:土壤;植物;矿区;重金属;铜

中图分类号:X173

Abstract:The mining area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is very serious, searching and selecting advantage plants which are suitable for the local area becomes the premise of phytoremediation technology to promote mining area. The content of heavy metal Cu is high in soil from Tonglushan copper mining area.There were four advantaged plants found in the mining area.Through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Cu content in plant rhizosphere and in different organs, it is concluded that accumulation and migration of Cu in the four plants,assessmenting their role and value in the mining area’s land and vegetation recovery and rebuilding.

Key words:soil; plant; mining area;heavy metal; copper

矿区开采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使土地失去耕作价值。将重金属耐性植物和超富集植物用于矿区土地恢复和植被重建,已成为国际研究前沿。人们利用植物对重金属的耐性和超富集能力,并结合其共生的微生物体系可以实现对重金属污染环境的修复。

调查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寻找并筛选适合当地生长的优势植物成为推广矿区植物修复技术的前提。这些优势植物可能是重金属的耐性植物甚至是超富集植物。本文通过对湖北省大冶市铜绿山矿区进行野外调查,发现当地优势植物,分析其根际土壤和植物体内的重金属含量,评价优势植物的土壤修复潜力。

1前言

铜绿山矿区是我国重要的铜矿所在地和有色金属冶炼基地。由于开采历史悠久以及大面积露天开采,造成矿区以及周边土地严重的土壤重金属铜污染。该矿区现基本处于停工状态[1]。10月中旬在铜绿山矿区共发现有4种优势植物,数量多,分布广,分别是海州香薷,狼把草,小飞蓬和白茅。

矿区从地面逐渐向底部延伸,大致呈螺旋状,有明显的三个开采层,分别称为内层、中层和外层。在每层东南西北4个方位各布置一个采样点,通过缩分法采集各样点1平方米内的0~20cm厚度的土壤。在每一开采层上,采集数量丰富、有群落结构的植物与其根部周围0~20cm的土壤。共采集17个植物样本(含根际土壤)和12个土壤样本。

2材料与方法

采用干灰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植株根、茎、叶、花四部分(白茅分为根、茎、叶三部分)的重金属Cu含量(仪器GBC AVANTA M型)[2]。测定前先用自来水冲洗植株表面污物,再用去离子水洗净,晾干备用。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Cu总量(仪器Analytic Jena 型号ZEEmit700P)[3]。测定前土壤樣本在室内风干,除去土壤中的石块、植物根系和凋落物等,充分研磨,过100目标准筛,用HNO3+HCl+HClO4消化,定容,保存备用。

3 结果与讨论

3.1 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

表1列出了各样点的土壤重金属铜含量。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总体铜含量高,与土壤环境质量国家3级标准值[4]相比,最高含量为国家3级标准的11.5倍。二、铜的变化范围较大,为285.8~4580.5mg/kg,平均含量为1711.9mg/kg,是国家三级标准的4.3倍,是湖北省红土壤背景值的65.3倍(26.2mg/kg)。(表1),三、内层到外层土壤铜含量逐渐增大。

3.2 植物体内重金属含量特征

地上部(干重)Cu大于1 000mg/kg, [6]地上部和根部铜含量之比大于1 [7]的植物称为铜的超富集植物。这批样品均不属于铜超富集植物。

已有文献表明,[8]高Cu污染区小飞蓬的耐受性要强于低Cu污染区,两者又均强于非污染区小飞蓬。不同生态型小飞蓬的耐受性呈现出了明显的种间差异。编号PW-6、编号PZ-3根际土壤铜含量分别高达4580.5 mg/kg、 612.8 mg/kg,可见高Cu污染区小飞蓬的耐受性强于相对较低的Cu污染区。

在植物地上部各部分中,铜含量高低依次是花>叶>茎。其中小飞蓬体内铜含量花>叶>根>茎。海州香薷体内铜含量根>花>叶>茎。狼把草体内铜含量根>花>叶>茎。这可能是植物重金属耐性的一种对策,可以通过落叶、落花而将金属排出体外[9,10]。在植物提取方式中[11],仅将植物地上部的叶与花收获,保留茎,茎凋亡后留在土壤中可改善土壤状况,加快植被恢复的进程。

4 结论

矿区土壤污染严重,铜绿山矿区优势植物有海州香薷、狼把草、小飞蓬和白茅。在植物地上部各部分中,铜含量高低依次是花>叶>茎。茎内的铜含量在地上部中所占比例很小。这对土地恢复和植被重建中有实际意义,在收获地上部时保留茎,既维持植被大部的完整,又汲取了多数的铜元素,同时有利于植被恢复和土壤铜含量的降低。

参考文献

[1] 柯文山,席红安,杨毅,王万贤,陈世俭.大冶铜绿山矿区海州香薷 (Elsholtzia hai-chowensis)植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生态学报,2001,21(6):907~912

[2] 李合生.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鲁如坤.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法[M].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4]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

[5] 曲向荣. 环境土壤学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1.

[6] Baker A J M, Brooks R R, Pease A J,et al. Studies on copper and cobalt tolerance in three closey related taxa within the genusSilenceL.(Caryophyllaceae) from Zaire.Plant and Soil. 1983,73: 377~385.

[7] 韋朝阳,陈同斌. 重金属超富集植物及植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生态学报 2001.7

[8] 丁佳红,刘登义,李征,王广林.土壤不同浓度铜对小飞蓬毒害及耐受性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2005.4

[9] Baker AJM, Walker PL. Ecophysiology of metal uptake by tole-rant plants. In: Shaw AJ ed. Heavy Metal Tolerance in Plants:Evolutionary Aspects. Boca Raton: CRC Press Inc. , 1989. 155~ 178

[10] Dahmani MH, van Oort F, G?lie B, Balabane M. Strategies of heavy metal uptake by three plant species growing near a metal smelter. Environ Pollut. 2000, 109: 231~ 238

[11] Chaney R L, Minnie M, Li Y M, et al. Phytoremediation of soil metals[J]. 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 1997, 8:279-284.

基金项目:武汉理工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20141049708002)

上一篇:小学四年级排比句下一篇:讨论活动学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