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械工业发展(共9篇)
中国机械工业发展 篇1
中国机械发展史
摘要:如果说书籍是人类精神文明进步的阶梯,那么机械无疑是人类物质文化前进的动力。作为有五千年历史的大国,中国是世界上机械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机械工程技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成就十分辉煌,不仅对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世界技术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关键词:发展史、传统机械、近代机械、现代机械
我国机械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早期的传统机械;中期的近代机械;发展至今的现代机械。
传统机械方面,我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领先于世界。到了近代由于特别是从18世纪初到19世纪40年代,由于经济社会等诸多原因,我国的机械行业发展停滞不前,在这100多年的时间里正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和产业革命时期,机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远远超过了中国的水平。这样,中国机械的发展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急剧拉大,到十九世纪中期已经落后西方一百多年。
一、传统机械
传统机械发展这一时期是中国机械发展的第一个时期,然而石器的使用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开始。青铜器的出现,铁器的使用标志着我国传统机械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唐宋时期我国传统机械发展进入一个高水平发展的时期。石器时代:初期出现了磨制的石器,弓箭等一些简单的机械制造。到新石器时代对石器的选择、切割、磨制和钻孔等有了更高的要求,以及出现了桔槔、辘轳等复合机械工具和原始纺织机、制陶转轮等较复杂的机械,这都反映了这一阶段机械的发展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这一时期在动力方面只有人力、畜力等并用。在材料方面多以石质材料为主发展为以木、铜质材料为主。
商周时期:这一时期青铜冶铸技术达到了高潮。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机械技术和制造工艺的诞生。到商中期已广泛使用分铸法等先进工艺,体现出机械工程的不断进步。并且这一时期机械在结构方面由简单工具发展为复合工具和较为复杂的机械。在原理方面从杠杆、尖劈等原理的利用发展为对惯性、摩擦、弹性和重力等原理的利用。在制造工艺方面经历了由石器制造工艺向铜器和其他机械工艺的转变。这充分说明在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机械技术已经形成并有了
一定的发展。
春秋战国之汉代时期:这一时期铁器开始得到普遍使用,使古代机械在材料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另外钢铁技术的产生、铸造、锻造和柔化处理等机械热加工技术在这时期都有很大的发展。标志我国传统机械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农业机械发展也很快,出现了三脚楼这样的重要播种机械。出现了高效粮食加工机械—风扇车。磨、碓等谷物加工机械也都已出现,并有了很大的发展。东汉时期还出现了用了齿轮传动的连磨和用水力推动的槽碓和水碓。西汉时期已有犁壁出现,到东汉时期犁的结构已经基本定型。在纺织机械方面出现了手摇纺车、布机和提花机等重要机械。
这一时期的水上机械也开始发展,如造船技术已较发达,橹、舵、帆等部件逐渐完善了起来,并且能够制造大型的楼船和战船。在动力方面开始利用水力为机械的原动力,出现了一些水力机械。在结构原理方面也有新的突破。在不少机械上出现了齿轮机构、凸轮机构和曲柄连杆机构等复杂的传动机构。水排、水碓、指南车以及浑天仪、地动仪等机械的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机械在结构原理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唐宋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机械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水利机械有了新的发展,水动力方面应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如造船方面有,南朝齐祖冲之所造日行百里的所谓千里船和南朝粱侯景军中的160桨快艇,都是人力推进的快速舰艇,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车船。唐代的李皋对车船的改进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另外计时仪的发展也有很大发展,北宋苏颂和韩公廉等制成的木构水运仪象台,能用多种形式表现天体时空的运行。它由水力驱动,其中有一套擒纵机构。水运仪象台代表了当时机械制造的高度水平,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天文钟。元代的滚柱轴承也属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机械装置。
明清时期:出现了技术含量高的机械制造,如郑和所乘宝船是古代最大的远洋船舶,活塞风箱,风箱靠活塞推动和空气压力自动启闭活门,成为金属冶铸的有效的鼓风设备。千钧锚,制针用的冷拔钢丝等手工的高技术制作等。
《天工开物》就是当时机械技术的见证。其记载了不少有关机械制造和产品性能的情况。内容涉及泥型铸釜、失蜡法铸造以及铸钱等铸造技术,还记述了千
钧锚和软硬绣花针的制造方法、提花机和其他纺织机械以及车船等各种交通工具的性能和规格等。
在传统机械方面,我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领先于世界。这也是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值得骄傲的。只是随后,受社会的风气和闭关锁国的政策让我国机械逐渐落后。
二、近代机械
到了近代由于特别是从18世纪初到19世纪40年代,由于经济社会等诸多原因,我国的机械行业发展停滞不前,在这100多年的时间里正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和产业革命时期,机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远远超过了中国的水平。
近代机械发展这一时期主要开始标志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开始中国开始开设机械制造学校,及机械制造工厂。1866 年, 闽浙总督左宗棠奏准在福州马尾设立船政局, 并附设船政学堂, 亦名 “求是堂艺局”, 次年1月开学。它是中国最早的海军制造学校。1895 年在天津创办中西学堂, 又称北洋西学堂(1902 年改称北洋大学堂, 1924 年易名为国立北洋大学, 1929年又改称国立北洋工学院, 1951 年定名为天津大学)。这些学校打开了中国机械教育的先河。
从1840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为近代时期,这期间中国的机械工业逐步由手工业作坊式小生产,向使用动力机器的生产方式转变。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由封建统治开始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这个时期诞生的机械工业,从一开始就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点:中国最早使用动力的机械厂是外商办的;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机械厂是清政府经营的军火企业;中华民族资本创办的企业,一直处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买办的压迫之下。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取得了在中国沿海和内河的航行权。为了适应航运业发展的需要,外商首先在中国建立了船舶修造厂。1845年英国人柯拜在广州黄埔设立的柯拜船舶厂,是中国领土内最早的一家外资机械厂。
1854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久,外商在黄埔经营的船坞船厂增至5、6家。英美商人并纷纷在华东设立船舶修造厂,其中较大的有英商办的上海祥生船厂、耶松船厂和和丰船厂。至19世纪60年代末,外商在广州、上海、厦门、福州等沿海口岸建立的大小船舶修理厂已达22家,雇用的中国工人达九千多人。
外商在中国经营的机械工业除船舶修造厂外,还有铁路车辆修理厂,如1880年英国人在唐山建立的中国第一个铁路车辆修理厂,1901年德国人在青岛四方村建立的青岛铁路工厂,都是当时规模较大的企业。据1908年统计,外资经营的34个主要机器厂中,船舶修造厂28个;铁路车辆工厂3个。这些厂以英商经营的最多,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20世纪初,日本在东北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日俄战争后,在南满地区,开办了一批机械工厂。到20年代已有较大的铁路、造船、矿山机器等机械制造厂20多家。南满铁道株式会社于1906年扩建了接收帝俄的大连铁路工厂、抚顺煤矿机械厂。1907年新建了沙河口铁路工厂。
1908年,川崎造船所扩建了接收帝俄在大连的船坞和工场,设大连分厂,至1914年已发展成为拥有日籍职工2800余人、中国工人1万余人的大型修造船厂,能修造5000吨级轮船。
1919年,美商在上海曾建立专为装配机器的慎昌工厂。美商对中国主要是输出机器设备,长时期占中国进口机器设备总额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所办机器厂较少。
到民国时期中国的机械发展又有了新的进展,1931年南京政府开始筹备中央机械厂,其设备状况较强。另外当时中国也能仿制一些进度较高的机器,如自动缫丝机、钨丝拉细机等。民营机械厂也迅速发展,如新中工程公司、永利化学公司机器厂、大隆机械厂、顺昌机械产等等。都体现了中国机械工程的发展计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但由于战争的关系这时代的机械工程发展受到了种种的阻碍。
三、现代机械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近三十年来,我国的机械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很快。经过中国不懈的努力,中国机械工业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综合实力的制造业,初步确立了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向机械产品大型化,精密化、自动化和成套化的趋势发展。在有些方面已经达到或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总的来说,就目前而言中国机械科学技术的成就是巨大的,发展速度之快,水平之高也是前所未有的。
“八五”期间,中国共产党十四大明确提出要把机械工业、汽车工业建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按照这一战略要求,原机械工业部会同原国家计划委员会
制定了《机械工业振兴纲要》,经国务院批准颁布实施,要求用15年时间,到2010年基本实现机械工业的振兴,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九五”期间,机械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突出表现在机械工业产值在全国工业中的比重超过25%,生产保持稳定增长,为国民经济提供了大量可靠装备;先进制造技术得到大量采用,同时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研制、制造重大、精密、成套装备的能力显著提高;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机械产品出口的迅速增长,有力地支持了机械工业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市场机制已在机械工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民营企业、乡镇企业成为机械工业发展的新兴力量。
“十五”期间是机械工业历史上发展最快、变化最迅速的时期。整个行业发展成绩喜人,亮点频现:产出规模增长迅猛、发展环境显著改善、产业结构变化喜人、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多年来中国机械工业的高位运行,盈利能力的持续提升,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因此,大力发展机械工业,用先进的机械设备去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对促进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007年机械设备制造行业增长形势较好,投资继续保持较为快速的增长以及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技术改造都对机械制造行业产生了大量的市场需求,为机械设备制造业的稳定增长提供了良好的产业环境。
“十一五”将为机械行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众所周知,国家的每一个五年计划都涉及到许多大型工程的建设,而每项工程都将率先拿出接近10%的总投资额做设备投资,其中机械设备就是最为重要的设备投资之一。按照五年计划的一般规律,重大工程在2007年、2008年投资将会达到高潮。由于设备投资提前进行,因此机械行业就在固定投资增长高潮到来前提前进入辉煌期,即未来若干年将是传统机械行业高速发展期。两大行业拉动机械产品需求。从行业关联性来看,由于汽车和航天产业是与传统机械保持最为紧密的两大行业,这两大行业的高速发展必然直接带动传统机械的大幅增长。面对新的发展契机,中国机械企业应把握市场需求、行业发展趋势,抢占先机,制订未来的发展战略。
"十二五”期间市场需求预测、发展战略与指导思想、规划目标、发展重点及主要任务、政策性建议和措施意见七个方面对行业发展状况和前景进行了阐述
和规划。明确了推进我国工程机械产业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发展战略。提出通过5年努力,初步形成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主机产品、基础技术、功能部件的研发与制造体系,实现我国工程机械产业由粗放型、模仿型、数量型向科技创新、质量、工程机械行业早早地迎来了一场寒流效益型的转变。移动式破碎机具有灵活方便,机动性强,可节省大量基建及迁址费用等优点,能够对物料进行现场破碎,并可随原料开采面的推进而移动,从而大量降低了物料的运输费用。移动破碎站可以把建筑垃圾变废为宝,建筑垃圾中的许多废弃物经分拣、剔除或粉碎后,大多可以作为再生资源重新利用如:废钢筋、废铁丝、废电线和各种废钢配件等金属,经分拣、集中、重新回炉后,可以再加工制造成各种规格的钢材;废竹木材则可以用于制造人造木材;砖、石、混凝土等废料经粉碎后,可以代砂,用于砌筑砂浆、抹灰砂浆、打混凝土垫层等,还可以用于制作砌块、铺道砖、花格砖等建材制品。具有实现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节约天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优势,并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需求呈现‘四化’:即功课功能多样化、使用说明简朴化、操纵要点傻瓜化、维护保养人道化,这‘四化’实际上也离不开农机技术与农艺的有机结合。
“十二五”期间,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将协同各分支机构参与到标准制定工作中来,同工信部科技司、装备司,大型骨干企业,各标委会及时联系沟通,积极推进协会标准、行业标准及国家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随着国内相关标准的及时跟进和不断完善,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将进入标准化时代。
这一时期还没有结束,我国的机械科学技术还将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只要我们能够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用好科技发展规律并勇于创新,我国的机械工业和机械科技一定能够振兴,重新引领世界机械工业的发展潮流。
参考文献:《中国古代机械发展史》、《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工程发明史》《新中国机械发展史》、《中国机械工业技术发展史》、《中国机械发展史》
中国机械工业发展 篇2
2009年11月17日,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械工业标准体系座谈会在中国农机院召开, 机械工业标准体系16位专家出席会议, 座谈会由机械工业联合会王金弟秘书长主持并作了重要讲话。
会议的主题是如何保质保量完成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开展编制《工业标准体系现状分析、报告》工作, 会议针对我国机械工业标准体系建设的现状, 分析研究我国机械工业标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明确今后机械工业标准体系建设工作任务。
参加会议的专家从机械工业产业基础、标准数量、标准体系和布局、标准之间的配套性和协调性、标准的适用性和时效性以及技术水平等方面对机械工业标准现状进行了讨论分析, 并对比机械工业领域标准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之间的差异, 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辉煌的中国机械工业 篇3
但是我国这个机械制造大国,仍然不是机械制造强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机械工业有哪些差距,它的前景如何,是机械行业内外都普遍关心的问题。
艰辛的发展历程
旧中国仅有的一点机械工业,只是一些修理、装配行业,从未形成配套完整的制造产业,只在沿海沿江有少量机械修造厂。1949年全国机械工业产值(折合1990年价)仅5.7亿元。
“一五”时期(1953—1957年),中国机械工业蓬勃发展。1952年它占工业比重为11.4%,位于食品、纺织工业之后;1957年它已占18.2%。全国施工建设的五分之一项目是机械工业的新企业。这些企业有重型矿山设备、发电设备、炼油化工设备、新式机床、汽车、拖拉机等一批新兴的机械制造行业。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设备自给率已达62%。
从1958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机械工业一直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它已经成为产值最大的工业行业。在“大炼钢铁”的年代里,机械工业装备了所有的钢厂,自己也获得85%的年增长率。机械工业在设备制造上成就显著,制造了3万吨压力模锻水压机、1.25万吨压力卧式挤压水压机等9套特大成套设备,其中有的已接近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制造设备,均由中国自己制造,显示了中国机械工业具备了设计制造尖端设备的能力。 第二汽车制造厂、攀枝花钢铁公司的全部成套设备、航天工业、核工业的成套设备,均由中国自己制造,显示了中国制造业深厚的潜力。
快速增长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机械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增长期。中国基本建设投资持续扩大推动机械工业高速增长。长期压抑的居民消费需求的高涨,拉动以家电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生产高速增长、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持续热销,生产厂家开足马力。另外两个增长点是中国乡镇企业的大发展和住房建设拉动建材工业,建材工业又启动为之配套和提供装备的机械工业。
一个明显的变化开始出现:中国机电产品的出口不断增加,在外贸出口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20余年间,中国机械工业年增长率达14%,始终高于同期GDP的增长率9.8%,也高于工业总产值的增长率12%,机械工业总产值和利税均占工业总数的1/5—1/4。其整体规模相当于建国之初的2600倍。中国已经是彩电、洗衣机、电风扇、微波炉、摩托车的最大生产国,也是水泥、平板玻璃等建材的世界最大生产国。目前,中国机电产业产值位于美国、日本、德国之后,占世界第4位。
从具体部类看,中国机械工业的重要产品也进人世界前列。发电设备1997年居世界第4;1993年金属加工机床居世界第4(产量早是世界第1,但每台机床平均价较低,而国外大多是高附加值的数控机床)。2002年中国汽车产量324万辆,居世界第6。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基础工业8成以上的生产能力是国内提供的,轻纺业更高,农业装备几乎全部由国内生产。
2002年中国外贸出口3256亿美元,占世界第5位,其中绝大部分是制成品的出口,显示出中国制造业的庞大规模和惊人产能。难怪有外国人称中国为“世界工业”或“世界车间”。
旧貌换新颜
中国的制造能力早巳今非昔比,我国已经掌握了一批重大技术装备的核心和关键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广泛推广;微电子技术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O)、计算机辅助管理(CAM)已非常普及;数控机床已占领低端中端市场;锻造、铸造、焊接、热处理、表面保护等方面的先进工艺推广普及。
在大型成套设备方面:中国制造的30万、60万千瓦火电机组成为中国火电的主力机组,并出口国外;中国泰山核电站一期、二期核岛设备均由国内制造;国产6000米石油钻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宝钢三期工程的成套设备、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关键成套设备、千吨级加氢反应石化设备、500万一1000万吨炼油厂关键设备都被中国自己制造出来,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中国船舶制造能力和产量已稳占世界第3位,各种大吨位,特殊品种的现代化船舶航行在全球的海洋上。 也有大的难处
近年来,由于国内外市场的原因和机械工业自身的原因,增长速度有所下降,机械工业中重要的部门装备制造发展相对滞后,中国企业中的机床服役期较长;大量进口装备又冲击了国产装备;机械工业的数控率还比先进国家低;中国制造业企业与世界500强中的同行相比,无论产品技术水平、质量、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差距相当大。
中国机械工业正在向几个方向努力,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奋斗目标 厶民用飞机和飞机发动机制造业;
半导体大规模等集成电路装备制造业;
化工大型设备、专用设备、精密设备制造业;
国防工业中的电子、航空航天、核潜艇、现代军舰、现代兵器制造业和相关装备制造业;
为西电东送而建设的大型火电、超大型水电站装备、超高输变电成套装备、制造业;
先进纺织机械、建材机械、照相器材制造、光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业;
先进轿车制造技术;
先进工业设计技术;
先进工艺(包括热处理、表面处理、锻压冲压、特种加工——爆炸成型,化学铣剂、超声波加工等、精密铸造、模具设计与加工)的广泛使用;
用数字化技术改造传统加工技术;
消化引入的设备、技术、专业诀窍、专利、结合中国制造业特点开展多方位的创新。
面对这些挑战,中国机械工业全行业正在调整部署,解放思想,努力学习,不断创新,在与国外强手的竞争中奋力开创自己辉煌的明天。
中国机械工业发展 篇4
报告
全球新设备销售已进入微利时代,国际上许多知名的设备制造企业已把获利空间转移到了后市场。后市场主要指设备的延伸服务,其中二手设备占很大的比重,而我国二手机用户很有可能是工程机械再制造产业发展中的基础客户群,工程机械的再制造也将为二手市场的迅速发展提供源动力,工程机械二手机和再制造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双向流动将成为发展方向。
我国二手工程机械市场总体发展概况
金融危机之下,出口下滑,而部分企业对出口依赖程度高,在国内寻求市场成为二手工程机械行业的一个主要发展渠道,在此种情况下,二手工程机械内需回升趋势势如破竹,二手工程机械发展回暖迹象明显。二手工程机械行业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相关政策的推动下,转变发展方式、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手机械装备交易开始日益活跃起来,这是不争的事实,对二手机械行业来说,商机已经成熟。二手机械设备以其价格便宜、性价比高的独特优势逐渐得到工程承包商的认可,社会需求量剧增。
目前,国内二手机械设备交易额已超过500亿元。海关统计数据显示,1998年全国进口二手挖掘机总量仅为几千台,而目前全国每年入境的二手挖掘机就超过两万台,相当于国内挖掘机年销售总量的1/3,二手市场需求之大可见一斑。与此同时,近年来国内也陆续建立了一批二手工程机械交易市场,如西北二手工程机械交易市场、北京宝联达工程机械交易市场等。很多代理商、甚至制造商也开始了二手设备业务的拓展之路,如卡特彼勒、小松就推出了经厂家认证的二手设备。国内制造企业也开始自主或委托代理商进行二手设备业务拓展,尽管规模有限,但势头强劲。众多围绕大型品牌生存发展的产业链下游中小企业对二手设备需求量逐年递增。“发展以二手机械设备为主题的交易市场平台能极大满足本地机械消费群的需求,特别是本地中小企业”,上半年落户佛山的顺联二手设备交易广场机械城副总经理冯景胜介绍说,“现在国内大型的二手机械设备交易市场屈指可数,因为建二手市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即发展时间够长、地理环境够好、客户群够多。”
全国2009年实现二手工程机械销售额约369亿多元。上海二手工程机械市场实现销售收入5.3亿元人民币,位居全国第一;天津二手工程机械市场实行销售收入2.5亿;广东二手机械市场销售收入2.2亿,还有武汉、河北、河南、陕西、贵州、山东、北京、东北、辽宁、云南、江西、湖南、浙江、广西、江苏、甘肃、四川、宁夏、重庆、湖北、深圳等二手工程机械市场都有相应的二手吊车、二手挖掘机、二手压路机、二手装载机、二手汽车吊、二手推土机等二手工程机械销售,二手工程机械交易市场红红火火。
中国机械工业发展 篇5
网讯:
内容提要: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持续的良性发展为配套件行业带来庞大的市场,然而多年来,在利益的驱动下,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工程机械配件市场。
回顾紧固件等基础零部件行业的历程,可以发现一种规律性现象,就是每当市场出现旺销,紧接着必然出现产品饱和,随后就是宏观调控与压缩,接着又是一轮供不应求,厂家再次大上产能,于是产品再次出现饱和,如此周而复始,紧固件行业近20年来就是这么过来的。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核心零部件需要进口,而紧固件等基础零部件产能过剩与原材料暴涨,将同时降临在紧固件等基础零部件行业头上。大家所说的产能主要是指普通标准件(低于8.8级紧固件)要限制性发展。
中国机械工业发展 篇6
暂行办法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
二00五年八月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科学技术成果鉴定暂行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工程机械科学技术成果(以下简称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正确评价科技成果的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成果鉴定暂行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成果坚定章程》,结合工程机械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受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委托,组织工程机械行业科技成果的鉴定工作。协会设立科技成果鉴定评审专家库,从中聘同行专家,按照规定的形式和程序,对科学技术成果进行审查和评价,并作出相应的结论,步伐技术鉴定证书。
第三条 科技成果鉴定工作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科学民主、客观公正、注重质量、讲究实
效的原则,保证科学成果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第四条 科技成果鉴定范围是有实用价值的应用技术成果,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
和新设计等。
第五条 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条例规定,对社会公共利益或者环境和资源造成危害的项
目,不受理鉴定申请。正在进行鉴定的,应当停止鉴定;已经通过鉴定的,应当
撤消。
第二章鉴定组织
第六条 协会根据被申请科技成果鉴定的内容和特点,可以直接或委托有关单位支持鉴定
和选择采用会议鉴定或检测鉴定方式。
1.会议鉴定:对于需要组织同行专家进行现场考察或演示、测试和答辩的科技成果,协会
或者支持鉴定单位根据被鉴定内容可聘请七到十一名同行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鉴定委员会到会专家不得少于应聘专家的4/5,被聘用专家不得以书面意见或委派代表出席会议,协会和主持鉴定单位不得因专家不到会临时更换鉴定委员。鉴定结论必须经到会专家的3/4以上通过才有效。不同意见应在鉴定结论中明确记载。
2.检测鉴定:协会可委托具有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认定的专业技
术检测机构进行检测鉴定,专业技术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是检测鉴定的主要依据。专业技术检测机构应该依据检测报告对检测项目作出质量和水平的评价,凭检测报告难于对被坚定的科技成果作出质量和水平的评价时,协会或主持鉴定单位可以同专业技术机构聘请3至5名同行专家,成立检测鉴定专家小组,依据检测报告,提出综合意见。
第七条 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由协会从科技成果鉴定评审专家中遴选,申请鉴定单位不
得自性推荐和聘请。
第八条 协会或支持鉴定单位聘请的同行专家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特殊情况下可聘请不多于1/4的具有中级技术职务的中青年科技骨干);
(二)对被鉴定科技成果所属专业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时间经验,熟悉国内外该领域的技术发展状况;
(三)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和职业道德。
被鉴定科技成果的完成单位、任务下达单位或者委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同行专家参加对该成果的鉴定。特殊情况,协会和支持鉴定单位一般不聘请非专业人员担任鉴定委员会成员。
第九条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在鉴定工作中应大拿感对鉴定的科技成果进行全面的认真的技术评价,并对所提出的评价意见负责。
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应当保守被鉴定科技成果的技术秘密。
第十条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在鉴定工作中享有下列权利:
(一)独立对鉴定的科技成果进行评价,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资料的干涉;
(二)要求技术成果完成单位或者个人提供充分、详细的技术资料(包括必要的原始资料),向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者个人提出质疑并要求作出解释,要求复核试验或者测试结果。
(三)充分发表个人意见,要求在鉴定结论中记载不同的意见,可以拒绝在鉴定结论上签字。
(四)要求排除影响鉴定工作正常进行的干涉,必要的时候可以向协会和支持鉴定单位提出中止鉴定的请求。
第三章鉴定程序
第十一条需要鉴定的科技成果,由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者个人向协会申请签定。第十二条申请科技成果鉴定,应当符合本办法第四条的规定,并具备以下条件:
(一)已完成合同的约定或者计划任务书规定的任务要求:
(二)不存在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者人员名次排列异议的权属方面的争议。:
(三)技术资料齐全,并符合档案关里部门的要求:
(四)经过检测试验和实际使用考核(视成果类型,根据有关部门规定确定具体的考核期限),证明其成熟,并具备有应用推广的条件。
(五)有经国家科委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说者国务院有关部门认定的科技信息机构出具的查新结论报告。
第十三条对科技成果权属和其他问题有争议的科技成果,应当在争议解决后再申请鉴定。第十四条凡符合申请条件的科技成果,由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按照规定格式的要求填写《学技术成果鉴定申请表》和起草《科技成果鉴定书》初稿和相应的软盘(word文档、A4纸、仿宋字体),经单位签署意见后向协会提交申请。
第十五条协会应当在收到鉴定申请值日起30天内,明确是否受理鉴定申请,并作出答复。同意组织鉴定的应确定主持鉴定单位和鉴定形式。采用会议鉴定时,确定鉴定委员会名单及正、副主任委员,需要现场测试的,确定测试专家组名单:采用测试鉴定时,根据被鉴定的科技成果所属的行业,确定专业技术检测机构,并同时下达《科技成果检测鉴定委托书》(以下简称“委托书”):不同意组织鉴定的,应说不同意的理由。
第十六条协会或者主持鉴定单位应当在确定日期前,将被鉴定的科技成果的技术资料送达承担鉴定任务的专家。
十七条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在收到技术资料后,应当进行认真的审核,并准备鉴定意见。
技术资料包括:
(1)计划任务书或者合同书;
(2)技术研究报告(包括技术方案论证、技术特征、总体性能指标与国内外同类新近技术进行比较、技术成熟程度、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意义、推广应用的条件和前景、存在的问题等基本内容)
(3)测试分析报告及主要实验、测试记录报告(包括原始数据);
(4)设计和工艺图表;
(5)质量标准(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
(6)国内外同类技术的背景资料和对比分析报告,以及国家科委、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委认定的,有资格开展检索任务的科技信息机构出具的检索资料和查新结论报告;
(7)用户使用情况报告;
(8)经济效益(一次性直接效益)、社会效益分析报告以及证明资料。
(9)涉及污染环境和劳动安全等问题的科技成果,需有关主管部门出具报告和证明。
(10)准确的完成单位(不包括一般试工加工单位以及一般协作单位)和主要完成人员名单(按照该项成果技术问题所做的贡献大小排序);
(11)行业主管部门要求具备的其他文件,上述技术资料和有关文件的内容必须真实可靠,引用文献资料和他人技术必须说明来源,材料文件必须打印、装订整齐、符合档案部门的要求。
第十八条鉴定步骤
1.会议鉴定步骤
A.会前准备:协会和支持会议鉴定单位以及鉴定委员会的正、副主任在鉴定会议前应召开
预备会,听取成果完成单位关于鉴定会准备情况的汇报,并商定会议的具体议程,有鉴定委员会主任指定一名鉴定委员起草鉴定意见。
B鉴定会过程(通常程序):
宣读组织鉴定单位对鉴定的批复文件,宣布鉴定委员会成员名单,报告出席鉴定会专家的人数;成果完成单位、专家测试组、用户单位等分别做技术报告、测试报告、应用报告:专家进行现场考察或者宽看演示:专家质疑和专家评议。
2.测试鉴定步骤
A会前准备,由协会指定对口的检测机构,向检测机构和成果完成单位下达“委托书”,“委托书”是检测机构受理检测鉴定的依据,“委托书”有效期为3个月。
B检测鉴定过程:如果成果完成单位持“委托书”和相关的技术资料,并运送成果实物到指定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检测机构在接到“委托书”和被检测的成果后,一般在两个月之内完成检测工作,并出具加盖章“成果鉴定检测专用章”的“检测报告”;检测数据难以全面表证被鉴定成果性能、水平时,协会可会同检测机构聘请同行专家,并指定一名负责人,对成果作出综合评价,形式书面意见;检测机构将检测数据和评议报告一并送、协会审查,协会将检测报告和评议意见作为《鉴定证书》中鉴定意见:
第十九条科技成果鉴定工作应该坚持实事求是、严格认真的原则。鉴定委员会应对科技成果的科学价值、学术和技术水平、技术成熟程度、经济合理程度进行审查和评议,提出并通过鉴定结论。
第二十条科技成果鉴定评价的主要内容是:
(一)是否完成全同或计划任务书要求的指标;
(二)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完整,并符合规定;
(三)应用技术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和成熟性;
(四)应用技术成果的应用价值以及推广的条件和前景;
(五)存在问题和改进意见。
第二十一条鉴定结论不写明“存在问题”和“改进意见,应退回重新鉴定,予以补正” 第二十二条协会和支持鉴定单位应当对鉴定结论进行审核,并签属具体意见。鉴定结论不符合本办法有关规定的,协会或主持鉴定的单位应当及时指出,并责成鉴定委员会更正。第二十三条经鉴定通过的科技成果,有协会颁布《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
第四章鉴定管理
第二十四条参加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的有关人员,应当严格遵守科学道德和职业道德规范,抵制各中不正之风对鉴定工作的干扰,保证科技成果鉴定的严肃性和科学性。第二十五条科技成果完成者在申请鉴定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实提的技术资料,包括真实的实验记录、国内外技术发展的背景资料,以及引用他人成果或者结论蚕开文献等。
科技成果完成者不得以任何名目和理由向参加鉴定的有关人员赠送礼金(含价券)和礼物。第二十六条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应对被鉴定的科技成果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评价应当科学、客观、准确。
第二十七条协会和支持鉴定的单位应当严格控制鉴定的规模,除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和少数管理人员外,不得邀请其他人参加。
第二十八条实施鉴定活动的全部费用由成果完成单位承担,对应邀参加的科技成果鉴定委员会工作专家,成果完成单位应支付技术服务报酬(包括被邀请专家要求提供的差旅费)。第二十九条科技成果鉴定证书一律采用统一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格式,证书协会审核、批准后,由成果完成单位负责铅印,再经协会统一盖章后统一颁发。
第三十条鉴定项目完成后,应将鉴定证书原件及完整的材料个1份报协会备案。颁发证书所需份数及发送单位由协会酌定。
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一条本办法由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本办法自2005年8月1日起实施。
本内容由【中科网:】热心网友收集整理,如有侵权请您与我们联
系。
中国机械工业发展 篇7
随着2010年的到来, 机械工业行业发展走势究竟如何, 能否继续延续去年的回升势头而稳定增长, 已经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焦点。下面我们就国内外环境因素来分析未来一年机械工业的发展态势及速度。
1. 国外环境总体趋好, 但依然充满不确定性
全球经济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全国宏观经济的走势, 还将直接影响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 尤其是外贸进出口水平和速度。
目前世界经济已经开始出现触底回升的迹象, 总体走势已然向好, 外贸市场有望停止继续下跌势头, 这对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是积极信号。但世界经济复苏是一个缓慢而曲折的过程, 国际经济发展中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依然很多。
第一, 全球经济出现“W”走势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从全球来看尽管经济已经开始复苏, 但目前还有另外一种看法是“可持续的复苏”不会很快发生, 有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出现“W”走势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回顾大萧条时期, 美国经济就曾在衰退过后出现了“二次探底”的走势。这次全球经济衰退非比寻常, 危机留下了“严重伤痕”, 并将影响未来数年的全球供需状况。
第二, 国外政府大规模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有可能退出。全球经济之所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出现触底回升的迹象, 与各国政府大规模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是分不开的, 政府调节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市场调节拉动经济回暖。一旦各国政府不愿或无力再为金融危机埋单而选择退出, 那么对全球经济复苏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经济回暖中出现拐点下行也不是没有可能。
第三,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且有扩展蔓延之势。尽管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出现回暖迹象, 但当前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与我国贸易摩擦明显加剧, 且有继续扩展蔓延之势, 因此我国机械工业对外出口全面回升不容乐观。预计外需市场虽可能出现恢复性增长, 但不大可能大幅增长。因此对明年出口市场回暖不能过于乐观。不过因为今年基数较低, 明年同比增速预计将可能止跌回升。
第四, 全球性通货膨胀与世界经济放缓并现。伴随世界经济增长放缓, 通货膨胀也呈全球化发展的趋势。随着国际市场石油、能源和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攀升, 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面临日益严重的通胀压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期警告全球通胀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威胁, 并继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信贷市场危机之后, 成为当前各国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第五, 主权信用危机开始困扰全球。全球金融危机时隔一年, 迪拜又现债务危机, 此后, 葡萄牙、希腊、西班牙等国家主权信用评级纷纷遭降, 美国公共债务在上升, 中东欧信用风险偏大, 英国主权信用被警告, 新兴经济体偿债能力下降, 等等, 数国债务缠身频频发出预警信号, 主权信用危机或将成为未来一年困扰全球经济复苏的重大障碍。
此外, 失业率仍然高、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尚未完成、消费者紧缩度日、债务居高不下等都是影响世界经济前景的负面因素。上述因素在影响世界经济走向的同时, 也都在影响我国宏观经济和机械工业经济走势, 特别是外贸进出口的发展态势。
2. 国内环境总体继续向好
1)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振了经济增长的信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明年经济工作定了调: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扩大内需以增加消费需求为重点, 以稳步推进城镇化为依托, 优化产业结构, 努力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出了明年的六项主要任务:平稳增长、结构调整、夯实三农、深化体改、稳定出口、保障民生。
会议的召开消除了市场对政策不确定性的担忧, 起到了政策稳、人心定的效果, 增强了社会对经济平稳增长的信心。
预计明年宏观经济会延续今年复苏的趋势, 政策主导下的复苏开始向经济的自主复苏转变, 经济景气度继续上扬, 将迎来更加强劲的增长。
2) 宏观经济政策继续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
第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了明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仍将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 在此形势下, 机械工业国内需求有望继续回升。
第二, 装备制造业和汽车行业是国家重点调整和振兴的产业, 相关扶持政策将陆续出台, 机械工业将明显受惠。
第三, 增值税转型有利于调动机械产品用户采购设备的积极性, 也有利于机械企业自身降低固定资产投资成本。
第四, 明年汽车购置税由“减半”调整为“减按7.5%征收”, 力度虽然有所减弱, 但随着分配制度的调节, 收入的增加, 市场的需求在政策的促进作用下可能会继续增加。
第五, 农机补贴标准2010年总体上继续执行30%的比例, 但适当提高一些品种的单机补贴上限。据了解, 2010年补贴农机选型范围也发生了变化:20-25马力直连拖拉机、喂入量大于2公斤的全喂入自走轮式收割机等被列入选型范围, 挤奶机、储奶罐、冷藏罐等也被纳入目录。农机补贴额有望在2009年的基础上继续增加。
这些经济政策在年前相继出台已经显示政府基本保持有利于行业发展的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明年全行业仍将继续因此而受益。
3)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高位运行
今年国家出台拉动经济稳定增长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以来, 全国城镇和机械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分别保持在30%和40%以上的高增长, 高投资在带来拉动经济复苏动力的同时, 也在积聚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风险。不过数据显示,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经有所放缓, 地区投资增速均有回落, 不同类型投资增速总体回落, 资金来源增速稳中趋缓, 预计2010年政府或许会采取相应措施来调控投资的过快增长, 全国和机械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将难以继续维持30%和40%以上的高增长, 但仍然会保持较快的增速。
按照4万亿元投资计划, 预计2010还将有中央政府财政投资, 将带动全社会投资增加。投资高增长的惯性作用也会持续到2010年, 与此同时, 随着经济的复苏, 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能力提高, 也将促使投资保持适度增长。投资的增长将直接拉动机械设备的消费增长, 继续为机械工业经济的复苏和稳定增长提供动力。
4) 机械行业需求将继续回升
宏观经济政策会继续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 国民经济明年继续保持向好, 新开工项目投资额维持高位, 预示未来一年机械工业的国内需求将继续回升。
与此同时, 在各行各业更加重视结构升级的大背景下, 对装备自主创新的要求将更为迫切, 这也利于增加国内需求。
在各分行业中:
汽车摩托车下乡、汽车购置税减收等一些扩大内需的政策, 尽管汽车购置税由“减半”调整为“减按7.5%征收”, 减收幅度有所缩水, 但仍将继续促进汽车行业的消费需求, 但增势可能有所趋缓。
农业机械受惠于补贴政策, 2009年全行业表现出逆市上扬的稳健高增长, 在2010年补贴政策得以延续并且补贴额度有望继续增加的前提下, 农机需求将继续向好, 延续高增长势头可以预期。特别是一季度如果补贴资金到位快, 赶上一季度农机购机需求的旺季, 预计一季度销售会继续向好。
内燃机行业在汽车、农机行业的高速增长的拉动下已经走出低谷, 进入高增长时期, 今年三、四季度增长势头迅猛。受惠于优惠政策, 明年汽车、农机还将供需两旺, 在其带动下内燃机也将延续当前增长势头, 继续增长。
工程机械在工业项目投资高增长、房地产投资回升、基础建设投资延续的拉动下, 预计将温和增长, 各类产品间冷热差距减小。尽管预计基础建设投资增速2010年将小幅下滑, 但房地产复苏、新开工面积增速显著上行将成为主要推动力, 另外工程机械产品出口市场占比近1/3, 而采矿需求及出口市场将逐步复苏, 工程机械产品如挖掘机、混凝土机械、起重机、叉车、装载机及推土机将有比较好的发展前景。
电气设备在金融危机时表现出良好的抵抗力。电气自控设备、输变电设备受益于国家电网招标, 新能源电源设备需求仍可保持旺盛, 可再生能源与智能电网相结合将是重中之重, 全行业近6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幅领先于业绩增幅, 连续的高投入和未与之匹配的产出, 这些都预示着电气设备行业今后几年的业绩仍将有较大发展空间。具体来说, 常规发电设备内需下降, 外需比重加大, 风电及核电等新能源设备及输变电、工矿电器设备需求有望增长。
机床行业显著回升值得期待。受益于汽车及工程机械等下游快速增长, 机床订单显著增多, 机床产量近两月显著回升, 预计随着宏观经济进一步回暖, 机床行业在2010年将迎来显著回升。其中高档数控机床及重型机床的生产形势在大飞机及核电等重大科技专项支撑下仍将看好, 但订单增长势头预计将趋缓。
基础零部件金融危机以来, 业绩触底回暖后保持平稳增长趋势。从其历史发展的稳定性来看, 以及受益于主机产品如汽车、工程机械及其它下游需求带动, 2010年有望再回升至原来高速增长的水平, 至少比现在的状况能有大幅改善。
重型机械有望在2010年迎来复苏。由于重点工程、重化工、煤炭行业显著回升, 预计重机行业2010年也将有所回升。
另外, 石化及通用设备需求将保持稳定, 矿山设备需求有望稳定, 大型铸锻件进口替代量将明显增加。
5) 要素供给将产生一些新的压力
对于通货膨胀的预期, 机械工业的主要原材料价格都在回升, 如未来钢材价格是稳中有升, 尽管不会出现大幅高涨的情况, 预计全年均价上涨10%左右, 但钢材结构性矛盾突出, 汽车、工程、发电设备所需钢材会出现上涨, 会给机械行业带来成本压力。煤、电、油、运价格也有不同程度提高, 都对机械工业控制成本带来新的压力。
而贷款利率仍将处于较低水平, 这将有利于机械工业融资成本的降低。
6) 增长速度计算基数的影响
上年四季度至今受金融危机影响, 主要经济指标的基数一直比较低, 因而今年四季度至明年的同比增速相对而言比较容易提高。
3. 行业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的主要困难
1) 行业出口形势仍将比较严峻
虽然金融危机已趋于平息, 世界经济初显复苏迹象, 但与当初全球应对危机时能采取一致行动相比, 不少西方国家顾及本国利益, 在如何推动全球经济复苏上现在不易取得共识, 再次采取一致行动难度加大, 并且更为令人忧虑的是对华贸易保护主义有扩展之势, 与我国机械工业进出口贸易的摩擦时有发生, 因此今后还应主要依靠自己努力培育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而不应该对依靠出口高速增长支撑经济发展抱太高期望。
2) 行业经济转型难度很大
目前行业经济增长主要得力于政府主导下的投资增长拉动, 而市场内生的推动力仍需进一步培育, 因而经济回升的基础不很稳固。现在继续克服金融危机负面影响的挑战与实现自身经济转型的困难叠加, 近期目标与长远方向间的矛盾交织, 大大增加了有关部门决策的难度, 对政策组合的设计、实施节奏的把握, 以及调控力度的控制, 提出了很高要求。
3) 企业未来组织生产的难度加大
随着装备制造业、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深入实施, 在未来继续应对金融危机拉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 无疑会更加注重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政府相关政策出台的力度、密度与节奏都将随着调整的需要而有所变化。企业既要应对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 又要响应行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 既要充分享用政府不断出台的支持政策, 又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和组织生产任务, 多种因素交织下企业组织生产的难度将显著增加。
4.2010年机械工业发展态势分析与预测
1) 未来发展态势分析
2009年机械工业已经停止下滑势头而逐渐复苏, 特别是三季度以来, 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预计2009年底至2010年, 机械行业将延续此前反弹的态势。加之2009年基数较小, 可以预见2010年行业增速将有所增加, 总体将呈稳定发展、前高后低之势, 但将低于金融危机前的增速。受2009年基数影响, 2010年上半年增速较高, 尤其是因为2009年第一季度基数较小, 2010年第一季度工业总产值增速将较高, 而此后随着2009年基数的不断增大, 机械工业将逐步进入平稳发展、稳中有升的阶段。2010年机械工业经济运行的特点之一将是总需求稳中有升, 但因产能增长过猛, 竞争也将更加激烈;企业的压力继续加大, 但全行业产销总量将在今年基础上继续稳定增长;受过度竞争影响, 效益增长速度预计仍将低于产销。
另外, 预计2010年出口弹性较大。由于今年基数较低, 底部比较明显, 明年的出口可能实现小基数下的增长, 肯定会好于今年, 出口高速增长可以期待, 但国内外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很多, 不能盲目乐观。
2) 2009年全年及2010年增长速度预测
今年1-11个月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速月均回升约1个百分点, 1-11月累计增长约14.09%, 预计全年增长速度将在15%以上。
实现利润同比增速二季度比一季度回升18个百分点, 三季度又比二季度回升14个百分点, 1-8月累计同比增长6.83%, 预计全年增长速度将达到10%以上。
出口创汇前11个月同比下降23.27%, 考虑到上年四季度基数下滑很大, 故预计全年降幅将比前11个月明显收窄, 全年出口增幅将在20%左右。
论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 篇8
关键词: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
中图分类号:S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167-1
实现农业机械化,是人类深刻的技术革命之一,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没有农业机械化,也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农业机械化总体发展方向是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的。建国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其代价是昂贵的、教训也是深刻的。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对农机化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国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也必然遵循人类社会生产技术进步这一共同的规律,需要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我国农业机械化进行比较全面的考察研究,从而认识到农业机械化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道路。
1 关于我国农机化发展道路、主要成就
中国农机化的发展历程是曲折的,取得的成绩是伟大的。农机经历了四个时期和基本特点,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一个农机大国,为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创造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机化实现了由产品经济的经营方式向商品经济的经营方式转变,呈现出新的发展生机活力,提出了“四个转变”的判断。对47年农机化的基本经验教训归结为必须遵循“四个适应”。
2 国外农机化的比较
关于国外农机化道路的考察比较,从纵、横多视角比较了发达国家的实践,重点以机械化为先导、快速发展和特色发展三种模式,考察了韩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截然不同的模式,即选择性发展的特点。通过对美国、法国、日本、印度等农机化的分析比较,总结出了我国可资借鉴的一般规律和基本经验。第一从国情出发是农机化发展道路的正确抉择。国际经验表明,农业现代化在起步阶段,由于各国的农业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状况不同,选择的起步方式也不同。农机化的发展有强烈的地区性和阶段性,不能套用一种模式。第二农业机械化是工、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脱离其他部分的发展而单独前行,特别是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收入、劳力的转移等因素是高度相关的。第三技术问题的解决是机械化发展的重要前提。第四农机销售與技术服务,是连接工业与农业的关键一环。第五规模效益和农机使用社会化,是推动农业机械化的重要动力。第六国家宏观调控和支持是农机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3 关于发展有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的基本对策
从中国国情出发,走一条中国式农业机械化道路,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应当总结本国实践,借鉴国际经验,面对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特殊性和市场经济下农机工作出现的紊乱状态,发展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的基本对策。
3.1 要立足国情,确定农机化发展战略
应从基本国情出发,确定农机化发展速度,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等特点,确定农机化的发展步骤和重点,针对于中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提出地区农业机械化是中国迈向农业现代化的必须阶段,以提高土地产出率为主要目的,安排农机化发展项目,在农机化工作指导上,要采取“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的方针。
3.2 以种植机械化为重点,推进广义机械化
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广义的机械化的思想,提出农机化的内涵必须要拓宽,农机化要为四个领域服务。
3.3 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增强农机经营者和服务组织的自我发展活力
要追求经济效益,增强农机自我发展活力,以农机自身的内在动力和农业内部资金积累投入来推动农机化发展。
3.4 增近农机增长方式的转变
以增进农机增长方式为切入点,从粗放型向集约内涵型增长转变,实现农机化的有效跃升。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高先进适用优质农机具的装备率,实施项目推进战略,提高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对农业经济的贡献,实施科技管理战略,降低农机费用率。
3.5 要推进服务组织创新,走服务型农机化的道路
要不失时机地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农机资源的群体优势和整体功能,构筑起服务型与自用型相结合的农机化生产服务体系,以家庭经营为基点,以社区服务为重点,建立农机田间作业制度,形成一种不受限制的规模经营形式,应当是我国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取向。
3.6 要实现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完善保障政策措施
应通过政府自身行为和政策力量,加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实行必要的财政扶持政策,巩固和壮大农机工业,保证农业生产,以政策诱导和调控措施,化解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与困难,加大对农机保护和扶持的力度,推进农机化持续健康地发展。
中国机械工业发展 篇9
【慧聪五金网】新中国农业机械化六十年的发展,波澜壮阔,极不平凡,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战胜各种困难挫折,探索前进,开拓创新,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和历史性的进步,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实现了由初级发展阶段向中级发展阶段的跨越,为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发展历程
建国60年来,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
1949至1980年,创建起步阶段。中央提出了明确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指导方针、政策。国家在有条件的社、队成立农机站并投资,支持群众性农具改革运动,增加对农机科研教育、鉴定推广、维修供应等系统的投入,基本形成了遍布城乡、比较健全的支持保障体系。我国农机工业从制造新式农机具起步,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先后建立了包括一拖、天拖、常拖等一批大中型企业,奠定了我国农机工业的基础。
1981至1995年,体制转换阶段。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农机站逐步解散,国家对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的直接投入逐渐减少,农机平价柴油供应等优惠政策逐步取消,曾经出现“包产到户,农机无路”的尴尬。1983年国家开始允许农民自主购买和经营农机,农民逐步成为投资和经营农业机械的主体。为适应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重大变革,农机工业开始第一轮大规模结构调整,重点生产了适合当时农村小规模经营的小型农机具、手扶拖拉机、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农用运输车等。而大中型拖拉机和配套农具保有量停滞不前,机具配套比失调,田间机械利用率低,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缓慢。
1996至2003年,市场引导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劳动力开始出现大量转移趋势,农村季节性劳力短缺的趋势不断显现。1996年,国家有关部委开始组织大规模小麦跨区机收服务,联合收割机利用率和经营效益大幅度提高,探索出了解决小农户生产与农机规模化作业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初步形成。农机工业开始了新一轮产品结构调整,高效率的大中型农机具开始恢复性增长,小型农机具的增幅放缓,联合收割机异军突起,一度成为农机工业发展的支柱产业。
2004年以来,依法促进阶段。2004年颁布实施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2004年-2009年的中央1号文件和十七届三中全会都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要求和措施。购机补贴政策对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机工业拉动效应显著,促进了我国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快速增长、装备结构不断优化、农机社会化服务深入发展,农机工业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向技术含量高、综合性能强的大型化方向发展,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具备雏形,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2004年以来,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年均提高2.7个百分点,农机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0.5%,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2007年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40%,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已降至38%,这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由初级阶段跨入了中级阶段,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机械化生产方式已基本占据主导地位,我国农业机械化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更快速度向更广领域、更高水平方向发展。
二、发展成就
(一)农机装备总量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为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008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8.22亿千瓦,是1949年8万千瓦的1万倍,是1978年1.2亿千瓦的6.85倍,拖拉机保有量2022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达到300万台),联合收割机达到74万台,近年大中型拖拉机、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玉米收获机和保护性耕作机具的保有量有了大幅度增长,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2008年底,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5.8%,其中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63%、38%、31%。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机械化发展迅速,小麦综合生产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6%;水稻综合机械化水平和玉米综合机械化水平都超过51%,其中水稻栽植、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13.7%、51.2%;玉米机收水平达到10.6%;大豆、马铃薯、油菜、花生、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畜牧业、渔业、林果业生产机械化不断推进。农机作业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保护性耕作、精量播种、化肥深施、高效植保、秸秆还田、深松整地等农机化新技术应用面积不断扩大,农机标准化作业程度明显提高,集收获、耕整、播种于一体的机械化复式作业应用范围扩大,农业抢收抢种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能力和农机制造能力不断增强,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技术装备保障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积极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通过农具改革,实施国家科技攻关、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科技跨越计划、引进国际先进农业技术(948)项目等,加大了农业机械装备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制开发和扶持力度,推动了农业机械化部分“瓶颈”环节技术和技术集成问题的解决。水稻种植和收获两个关键环节的机械化生产技术和装备研发取得突破,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日臻成熟,油菜、牧草、甘蔗收获、移动式节水灌溉、复式农田作业机具以及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创新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农机产品的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进一步增强。农机工业通过转换经营机制,深化企业改革,实现了从农机生产弱国发展成为世界农机生产大国的历史性跨越,支撑了我国农业机械化迅速发展。2008年底全国农机制造企业约8000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000多个,实现工业总产值1915亿元,是1980年的18.5倍。农业机械质量和种类基本可以满足当前实际生产的需要。我国农机对外开放领域进一步扩大,成功地引进、消化、吸收了国外先进的水稻、甘蔗等作物生产机械和旱作节水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了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目前,我国农机产品不仅能满足国内市场需要,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表现出较明显的竞争优势。2006年农机产品进出口贸易由逆转顺,实现贸易顺差1.6亿美元,2008年出口64.8亿美元。
(三)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壮大,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生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协会、股份(合作)制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涌现,经营效益稳步提高。截至2008年底,全国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16.56万个,农机户总数3833万个(其中专业户422万个),农机维修点21.6万个,农机从业人员4600多万人。农机社会化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呈现出组织形式多样化、服务方式市场化、服务内容专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显著特征。农机作业的订单服务、租赁服务、承包服务和跨区作业、集团承包等服务方式,满足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的迫切需要,农机跨区作业的服务半径进一步外延,规模进一步扩大,作业收入稳步增长,2008年参加三夏跨区机收的小麦联合收割机超过27万台。农机销售、作业、维修三大市场日益兴旺,2008年全国农业机械化服务经营收入达到3466亿元,农机作业收入份额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逐步提高,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和新亮点。目前,活跃在乡村的农机手超过4000万人,约占乡村人口的5%,占农业劳动力的13%,其中涌现了越来越多的农机作业能手、维修能手、经营能手,同时也催生了越来越多的种植大户、养殖大户,他们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代表,已成为致富奔小康和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带头人,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四)农业机械化法律法规及扶持政策体系基本建立,为农业机械化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004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农业机械化的法律,从科研开发、生产流通、质量保障、推广使用、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制定了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扶持措施,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依法促进的轨道。2009年9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至今,我国已出台农业部及省级政府农业机械化行政规章41部,省级地方性农业机械化法规37部,这些法律法规涵盖了农机管理、质量鉴定、技术推广、安全监理、农机维修等领域,为促进和规范农业机械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04年开始实施的农业机械购机补贴政策,中央财政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从7000万元增长到2009年的130亿元,带动地方政府及农民和企业对农机化的投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国家对农机制造、农机流通、农机作业服务实施了税费优惠政策,降低农机产品增值税率,免征农机作业、维修服务企业所得税,对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运输联合收割机(包括插秧机)车辆的免征通行费。一些有条件的地方还出台了农机优惠信贷、政策性保险、重点环节农机作业补贴、报废更新经济补偿、农机安全检验费减免、农机场库棚用地优惠等扶持措施。国家和地方对农业机械化的法制建设和政策扶持力度逐步加大,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持续向好。
(五)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业机械化管理和技术支撑体系,为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目前,我国基本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农业机械化行业管理体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绝大多数地(市)、县(市),80%左右的乡镇都设有农业机械化管理机构。2008年全国有省级农机管理机构31个(其中副厅级以上14个),地级农机管理机构348个,县级农机管理机构2768个,农机管理机构履行政策实施、规划指导、监督管理、协调服务等职能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部、省和地市级农机试验鉴定机构共55个,国家级农机质检中心6个,部级农机质检中心23个,在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提高农机产品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隶属农机化系统的农机科研机构89个,农机教育培训机构1827个。农机推广体系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黑龙江农垦系统,有地、县级推广机构2456个,乡镇级推广机构1.44万个,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多功能、多形式的推广体系和比较完整的技术服务网络,已成为农业机械化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中坚力量。全国农机安全监理网络进一步完善,各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2897个,有效预防和减少了农机事故发生,促进了农机安全发展。
三、发展经验 60年农机化发展的历程和成就,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进一步深化了对新时期农机化发展规律的认识。
一是必须坚持把促进“三增”作为农机化工作的首要目标。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也是农机化工作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各级农机管理部门紧紧围绕小麦、水稻、玉米等重点粮食作物,在春耕、三夏、三秋等重点农时季节组织开展机械化耕整、播种、收获作业,发挥了农业机械抢农时、防灾害的作用,既增加了机手的收入,又节约了农民的开支,为保证我国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实践证明,与“三增”结合得越紧密,农机化的作用就越突出,农机化发展就越得到重视,农机化工作就能赢得主动。
二是必须坚持统筹协调、因地制宜、重点突破的农机化发展战略。树立“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思路,借助外部有利环境和因素,不断整合系统资源,注重发挥农机管理、科研、教育、生产、流通、鉴定、推广、监理等各方面的积极性,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推动农机化事业快速发展。根据各地的自然禀赋、经济条件和优势农产品发展规划,分类指导,重点突破,一个作物一个作物地研究,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解决,一个地区一个地区推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发挥购机补贴等政策的导向作用,既保持农机装备总量水平的不断增长,也改善了农机装备结构,做到速度与效益协调,数量与质量并重。实践证明,统筹农机化和农村经济社会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发展速度和质量之间的协调发展,才能推动农机化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三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效益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来发展农机化。农机化发展的主体是广大农民群众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发挥好、维护好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是推动农机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保持市场主体合理的经济收益,按照市场需求确定农机化发展方向,是农机化发展的客观要求。积极发展农机跨区作业等社会化服务,让购机者、用机者实现双赢。加大购机补贴政策实施力度,减轻了购机资金投入压力,极大调动了农民购机积极性。及时发出小麦联合收割机趋于饱和市场预警信息并取消相关补贴,避免了过度竞争,保障了农机手作业服务合理收益。实践证明,只有尊重农民的自主权,科学运用市场化手段,引导市场主体“买得起、用得好、有效益”,农机化发展才有不竭的动力。
四是必须坚持依靠政策扶持和法律规范来推进农机化发展。中央将扶持农机化发展纳入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体系中,国家颁布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确立了农业机械化的法律地位,将国家扶持农机化发展的有关政策和行之有效的措施上升为法律规范,为农机化创造了一个长期的、稳定的发展环境。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完善各项配套法规,落实扶持政策,依法促进、依法监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初步构建了促进我国农机化发展的保障机制。实践证明,政策是关键,法律是保障,依靠政策和法规促进农机化发展,效果十分显著。
五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走中国特色农机化发展道路。农机跨区作业、农机合作社等农机服务模式的成功实践,探索出一条小规模生产经营农户实现机械化的途径,以“共同利用”为主要特征的农机社会化服务机制逐步完善。开发了双膜育秧、软盘育秧等经济型标准育秧技术,解决了高速插秧机的配套育秧技术难题,突破了水稻机械化的技术瓶颈。没有照搬国外模式,创新了保护性耕作技术路线,走出一条适合国情的旱作农业机械化的新路子。实践证明,农机化的发展离不开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必须积极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机制和工作方法,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努力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60年开拓实践,初步探索并形成了一条以“农民自主、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社会服务,共同利用、提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实践证明,这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时代特征的正确发展道路。这些成绩和经验的取得,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密切配合的结果,是广大农机工作者和农机手开拓创新、勇于实践、积极探索的结果。成绩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经验弥足珍贵,要一以贯之。
四、发展展望
20世纪末,美国工程技术界把“农业机械化”评为20世纪对人类社会进步起巨大推动作用的20项工程技术之一,列第7位。这一评价客观地反映了农业机械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发展中一件带有方向性的大事。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也就会拖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后腿。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挖掘农业增产增收潜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推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的素质、竞争力和效益;有利于减轻农民劳动强度,调动农民种植积极性,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稳定发展,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振兴农机工业,也是拉动农村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关键时期。当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结构快速变化,农业生产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农民对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对农机应用的依赖越来越明显,农机市场潜力巨大,农业机械化发展前景广阔。我们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扶持农机化发展政策,以发展农机服务组织为主攻点,以提升薄弱环节机械化水平为突破点,以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装备和技术为着力点,重视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农机质量和安全监督管理,促进粮棉油糖等大宗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养殖业、林果业、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协调推进,农机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以上,粮食作物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为农业稳定发展、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坚实的装备支撑。
【中国机械工业发展】推荐阅读: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08-15
中国工程机械网07-04
中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08-28
中国煤炭机械行业产业链需求分析报告05-23
官方解读-《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农业机械装备领域10-24
机械工业10-13
植保机械发展论文05-22
机械工业技术06-11
机械发展设施农业10-13
工业机械买卖合同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