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舶行业信息化总体情况(通用7篇)
中国船舶行业信息化总体情况 篇1
中国船舶行业信息化总体情况
船舶行业的基本情况,行业信息化总体情况以及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市场流通、企业管理、综合集成等关键环节的信息化情况,突出信息化促进节能、降耗、减排、安全生产特点,最后还阐述了信息化的行业标准和规划情况。
一、行业基本情况
2010年,列入统计范围的船舶工业规模以上企业1101个。按行业分类,船舶制造企业524个,船舶修理及拆船企业240个,船舶配套设备制造企业321个,其他企业16个;按规模分类,大型企业30个,中型企业168个,小型企业903个;按控股情况分类,国有控股企业166个,集体控股企业83个,外商及港澳台控股企业142个,私营企业710个。船舶工业从业人员36万人。
船舶工业拥有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两大造船集团。2010年两个集团完工量占全国造船总量的49.1%,分别排列世界造船集团第2位和第6位;新承接船舶订单合计占全国总量的38%,分别排列世界造船集团第2位和第3位;手持船舶订单合计占全国总量的45.2%,分别排列世界造船集团第2位和第3位。
(一)主要经济指标
2010年,我国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570.6亿元,比上年增长48.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14亿元,比上年增长54.7%;利润总额达到226.7亿元,是上年利润的2.3倍。
分行业看,船舶制造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808.5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91亿元,分别占全行业70.4%和70%,利润总额141.6亿元,比上年增加88.5亿元,占全行业利润的62.4%;船舶配套设备制造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13.7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1亿元,分别占全行业8.9%和8.7%,利润总额12亿元,占全行业利润的5.3%;船舶修理及拆船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40.4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4.9亿元,分别占全行业的20.8%和20.9%,利润总额72.8亿元,比上年增加46.5亿元,占全行业利润的32.1%。
分地区看,2010年上海、江苏、辽宁、浙江四省市船舶工业的工业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超过300亿元,合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809.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720.7亿元,利润总额173.1亿元,三项指标分别占全国总量的70.3%、71.3%和76.3%,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二)生产经营情况
1.船舶制造业
2010年全国造船完工量2163.8万载重吨,比上年增长36.3%,占世界份额26.7%,连续13年居世界第三,与韩国、日本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承接新船订单10751.6万载重吨,比上年增长106.6%,占世界市场份额43.9%;手持船舶订单16798.1万载重吨,比上年增长114.8%,占世界市场份额33.1%。
2010年,船舶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全年出口船舶完工量达到1550.4万载重吨,比上年增长30.6%,占全部造船完工量的71.7%;新承接出口船订单9378.6万载重吨,比上年增长119.7%,占订单总量的87.2%;手持出口船舶订单14488万载重吨,比上年增长120.7%,占手持订单总量的86.2%。
2.船舶修理与拆船业
船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540.4亿元,比上年增长69%。我国船舶修理业在修船总量、改装船数量、外轮修理及经济效益上均创新高。国内主要修船企业共修理船舶1.2亿载重吨,占世界主要船舶保有量的12%,完工修理各类船舶逾6000艘次,大中型修船企业均以承修外轮为主,出口创汇超过25亿美元。
3.船舶配套业
2010年,船舶配套业生产经营规模继续扩大,实现总产值213.8亿元,工业增加值57.7亿元,出口交货值50.9亿元。生产船用低速机169台、227万千瓦。三大主流船型本土化船用设备装船率整体水平比上年有了稳定提高。
二、行业信息化总体情况
近年来,船舶工业两大造船集团及江苏等地大型造船企业积极开展信息化工作,制订了“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围绕船舶数字化建造为核心大力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企业紧密围绕经营生产发展实际的需要,在三维数字化设计、分析、验证与仿真、船厂ERP系统、集团化集中采购、集团化集中研发等多个领域方面取得积极效果,一大批信息化系统在各企事业单位陆续上线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大大提升了船舶工业整体信息化水平。同时,企业高度重视信息化人才队伍培养和技术储备,拥有一支具有深厚的船舶行业知识和强大专业信息化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信息化人才队伍,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业软件。通过信息化融合工业化,有力推动了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促进了中国船舶工业竞争力的提升。
原国防科工委2010年发布了《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行动纲要(2006~2010年)》,建立现代造船模式是船舶行业深入、全面推进产业信息化的重要实践,两大造船集团企业及地方大型造船企业正在积极推进“建模”,已取得显著成效,先进企业散货船、油船和集装箱船三大主流船型生产周期明显缩短,接近日韩同型船的建造水平。
三、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市场流通、企业管理、综合集成等关键环节的信息化情况
(一)产品研发设计
根据船舶产品的特点,一般把产品的设计分为初步设计(含报价和合同设计)、详细设计(含送审设计)和生产设计三大阶段,针对不同的设计阶段采用了不同的CAE/CAD/CAPP/CAM的软件系统。目前,船舶行业设计院所和船厂主要使用的前期设计软件包括芬兰NAPA公司的初步设计软件、英国AVEVA公司的TRIBON(现更名为AVEVA MARINE)船舶设计软件、美国PTC公司的CADDS5造船集成系统、自行开发的设计软件(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的SPD、船舶工艺研究所的SB3DS等)以及二维绘图的AutoCAD软件等。
在初设计阶段应用TRIBON初步设计、NAPA或者自主开发的软件与TRIBON三维建模系统相连接,进行性能分析和结构有限元计算,使用的CAE软件主要包括:各船级社软件、MSC/NASTRAN系列分析软件、ANSYS公司的分析软件、DNV/SESAM有限元分析以及自行开发的一些计算软件(例如船陆用舱室设计系统、舰船初步设计系统、螺旋桨设计分析系统)等。但是现阶段船体三维数字模型和有限元计算分析软件之间缺乏接口,CAD与CAE软件的信息交换均采用人工输入方式。在合同设计中,使用NAPA、TRIBON部分模块或自主开发软件,利用TRIBON建模或者AutoCAD给出相关的二维图纸。
在详细设计(含送审)阶段,企业主要使用TRIBON系统绘制船体总段、分段结构设计、机装、甲装、居装、电装的布置图和原理、系统图,还有部分企业使用AutoCAD、Microsoft Visio以及执行开发的CAD系统进行设计绘图。
在生产设计阶段,使用的主流设计系统包括AVEVA公司的TRIBON、PTC公司的CADDS5以及沪东自主研发的SPD和船舶工业研究所自主研发的SB3DS等,除此之外还有CATIA、Intergraph、ShipConstructor、Mastership、FORAN等系统。
TRIBON系统在骨干设计院所和船厂应用较为广泛,其功能已经比较全面,应用时间也较长,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贴近于生产实际,大部分设计人员对其使用较为习惯,得到了大部分使用单位的认可。但是由于其系统管理复杂、开放性较差以及产品和升级服务费昂贵等原因,使企业负担较重。
船舶行业积极开展自研CAD系统的研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用十余年的时间在上海地区组织江南造船厂、沪东造船厂、708所、上海船舶设计研究院和船舶工艺研究所(611所)等单位研制计算机辅助造船集成系统(CASIS系统),沪东造船厂研制自主版权的三维船舶设计系统(SPD),该系统建立了具有完整拓扑关系的船舶三维模型,包括船体、管系、风管、铁舾件、电气、涂装等相关船舶设计专业,目前已在多家船厂、院校和设计单位推广使用。611所基于AutoCAD系统研制开发了船舶制造三维设计系统(SB3DS),包含了管系、风管、电气、铁舾装、涂装等专业,并也在国内外多家企业得到推广应用。通过使用三维设计手段,极大的提高了设计效率,生产过程中的废返率也大大降低。
在产品研发设计过程中,较多企业使用了协同设计的模式,使用的系统主要是美国PTC公司的Winchill系统,对船舶产品结构、图文档管理、BOM管理以及设计计划、流程等进行管理。部分配套企业还采用了UGS的TeamCenter、艾克斯特等。同时,为加强船舶设计开发中虚拟显示技术的应用,实现船舶产品的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数字化装配和仿真,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可装配性、可制造性、可维护性等因素的影响,目前一些院所和船厂正在开展虚拟仿真的研究,所采用的系统主要包括Vega、ADAMS、Division、Delmia等。
(二)船舶生产过程信息化
船舶生产制造属于复杂生产制造过程,随着当今船舶大吨位、高复杂度的发展趋势,以高度依赖相关的信息化系统实现制造工艺设计、制造加工过程控制管理、生产管理等复杂性工作。
制造工艺设计和制造加工过程控制管理主要依托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系统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系统,在船舶设计中主要使用TRIBON的相关功能模块生成相应加工和辅助生产数据,在曲型外板的生产设计放样方面,自行开发了大量的计算机辅助建造程序,如“曲型外板展开计算”,“外板胎架程序”,“纵向构件定位程序”等。部分企业采用了自研的系统,例如沪东使用船体建造系统对TRIBON系统中生成模型添加相应数据,形成生产制造的数据,该系统还在国内外百余家船舶企业中推广使用。对于一些船舶配套企业主要以引进为主,包括艾克斯特CAPP系统、KM/KMCAPP、MASTERCAM数控软件、UG CAM基础软件、FASTCAM等。目前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所属企业的CAPP使用已广泛普及,基本不允许非系统编制工艺存在。以数控切割、数控型材加工、数控弯管为主体的CAM,使各船厂制造部门的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企业在生产组织管理上广泛应用信息化技术,骨干船厂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研发了相关的船舶制造生产管理软件,包括:造船工时管理系统、企业生产经营计划管理系统、管子设计生产管理系统、涂装设计生产管理系统、船体零件管理系统、制造清单管理系统、分离机生产管理系统、装机托盘系统、车间任务管理、造船工程计划反馈管理系统等,提高生产组织能力和效率。
(三)物资采购
低成本是中国造船的核心竞争能力之一,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对重点船厂的大宗物资的集中采购管理,有效地降低了船舶制造采购环节的成本消耗。两大造船集团开发应用计算机辅助物资供应管理系统,对物流信息进行采集、监控物流、预算跟踪、核算成本、采购调配、审批控制等。据估算节约1%的材料采购成本将带来10%以上的净利润增长,对比以前由船厂各自直接进行大宗物资采购,已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四)企业管理信息化
重点企业实现了管理信息化,普遍开发应用了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系统、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生产经营统计报表系统等,这些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同时也创造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信息化促进节能、降耗、减排、安全生产情况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以先进的精益造船管理理念为指导,结合国内造船生产实际,通过先进的船舶设计、生产计划管理、集成制造管理系统等的广泛应用,按科学、先进的造船方式和工业流程来组织生产,减少和消耗无效生产环节,缩短造船周期,从根本上减少燃油和动能消耗,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努力提高船舶分段总组量,实行大分段吊装,减少船舶合拢所需的大型龙门吊及吊车的起吊次数,有效降低电能等能源的消耗。
三维、二维数字化设计制造系统的广泛使用,使船舶设计图纸无纸化率达到90%以上,减少了传统的纸质图纸的印刷,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大大降低了纸、墨等耗材。
利用船舶三维设计系统,采用无余量造船法,从船舶生产设计的源头降低碳刨作业量,降低碳刨作业噪声和烟尘,减少钢材边角料和金属氧化物粉尘的产生量。据外高桥造船公司推算,一艘10万吨级油轮可减少11.25万米焊接坡口,碳刨作业量减少75%,照此推算,每年可减少98.7吨粉尘排放量,减少75%的粉尘和噪声释放。
船舶制造生产计划管理系统实现了对船厂工业区场地的合理规划和任务安排,减少大型分段、组件、钢板、零件托盘等运输转移次数和距离,进而大幅度降低因使用拖车的油耗及尾气排放。
先进的三维CAD、CAPP系统与集中制造系统相结合,实现了从设计开始实施钢材使用的全过程管理,通过优化设计和精心套料,提高船体主结构钢材利用率,以外高桥造船公司计算,钢材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一年可减少钢材边角料和金属粉尘13700吨。
集中物资采购系统加强了钢材物流管理,缩短钢材在企业的贮存周期,减少钢材锈蚀,减少喷丸除锈量,降低由此产生的粉尘污染。
生产监控信息系统在增强施工现场设施的管理,及时发现重大生产设备的安全隐患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生产物资管理系统做到了对涂装作业的易燃危险化学品的定量、跟踪管理,提高了对危险化学品的使用管控。
结合一卡通系统实现对现场作业人员的区域化管理,避免了非生产人员的进入而导致安全生产事故的下降;还实现了对安全作业基本用品的管理,如对安全帽的有效期的管理,通过信息系统的及时提示,防止过期、不安全劳动保护用品的使用,降低安全隐患。
五、行业信息化标准
船舶行业依据本行业的特点编制相应的标准,其中和信息化有关标准包括:
CB 1358-2002 舰船计算机辅助设计图样和技术文件基本格式
CB/T 3977-2008 船舶配载计算软件系统设计要求
CB/T 3980-2008 船用局域网设计制图图样画法和编号
CB/T 3990-2010 船舶工程AutoCAD制图规则
CB 1360-2002 计算机软件测试规程
CB/T 3695-1995 黑色金属产品物资分类与代码
CB/T 3696-1995 有色金属产品物资分类与代码
CB/T 3782-1996 油漆产品物资分类与代码
CB/T 3783-1996 煤炭及石油产品物资分类与代码
CB/T 3784-1996 木材产品物资分类与代码
CB/T 3824-1998 电线、电缆物资分类与代码
CB/T 3825-1998 橡胶、塑料及其制品物资分类与代码
CB/T 3826-1998 化工原料及试剂物资分类与代码
CB/T 4101-2008 船舶舾装件托盘编码
除此之外,还包括船舶相关的代码、图文档和零部件的编码、编号规则、定额标准等,都作为信息化系统的使用标准。
中国船舶行业信息化总体情况 篇2
2009年1~7月份我国船舶行业工业总产值、出口交货值保持两位数增长, 但增幅继续呈现下降趋势;造船完工量同比大幅增长, 新承接船舶订单同比继续减少, 手持船舶订单出现连续10个月下降, 金融危机对船舶行业的影响进一步显现, 经营形势未见明显好转。
1. 工业总产值增长情况
2009年1~7月, 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 完成工业总产值3006亿元, 同比增长33.7%。其中船舶制造业2290亿元, 同比增长39.4%, 增幅下降11.6个百分点;船舶配套业330亿元, 同比增长39.3%, 增幅下降46.6个百分点;船舶修理及拆船业380亿元, 同比增长4.6%, 增幅下降65.5个百分点。船舶工业当月工业总产值增长呈现下降趋势。7月份, 船舶工业当月增加18.1%, 低于6月份增加13个百分点, 7月份工业总产值环比下降13.7%。船舶工业当前面临的“交船难”造成生产放缓, 是影响船舶制造和船舶配套增长的主要原因。
从传统船型的建造到进军高新技术含量大、附加值高、市场需求前景广阔的海洋工程装备、LNG等领域, 已成为金融危机下中国造船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一大亮点。去年以来, 上海外高桥造船、上海船厂船舶有限公司、黄埔造船有限公司、武昌船舶重工有限公司等国内船企业分别获得了中海油第一批海洋工程装备订单, 包括3000米深水铺管起重船、3000米深水半自动式钻井平台、深水物探船、深水地质勘察船以及大功率三用工作船, 其中熔盛重工签约的第一艘3000米深水铺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去年上半年已开工建造。振华重工一举揽下了西班牙ADHK公司总价值为22亿美元的海工产品订单, 共包括10台海上自升式钻井平台、7台陆上钻机和2艘浮吊等, 成为今年以来中国企业获得国外海工装备项目的第一大单。
2. 产量分析
2009年1~7月份, 我国造船完工量累计1878万载重吨, 同比增长78%;新承接船舶订单累计787万载重吨, 同比下降78%;截止7月底手持船舶订单19235万载重吨, 比年初下降6%, 比6月底下降0.5%。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2009年7月份, 我国规模以上造船企业生产民用钢质船舶377万总吨, 1~7月累计产量达2188.8万总吨, 同比增长35.39%。
受航运市场持续低迷的影响, 去年7月份, 我国船舶企业撤单情况有所增加, 据不完全统计, 去年1~7月全国共撤消船舶订单75艘、388万载重吨, 约占7月底手持船舶订单总量的2%。其中7月份取消订单6艘, 34.2万载重吨。由于航运市场萧条, 运力严重过剩, 船舶企业交船的压力越来越大。统计数据显示, 7月份, 重点监测的造船企业称有三分之一的船舶由于船东的原因不能按计划交船。受船舶延期交付和撤单等影响, 以及韩国船舶配套企业为消化库存对我国的价格倾销, 我国船舶配套设备企业所面临的交货困难和撤单等情况也越来越严重。
二、销售增长情况
在一片经济的担忧声中, 中国船舶制造业出人意料地开始迎来了复苏的“曙光”。统计数据显示, 在去年6月份全球新增订单再次上升到100万载重吨 (新接订单185万载重吨, 其中八成订单为中国企业拿到) 的基础上, 刚刚过去的7月份, 全球新增造船订单达到了634万载重吨, 相当于前六月新增订单的总和, 船舶制造加工回暖趋势明显。而在7月份新增的订单中, 中国企业再次拿到了近七成的份额。
船舶业一直以来是国际经济的指针, 船舶制造业的加工回暖, 意味着世界经济被广泛看好, 而中国船舶制造业在目前出现一枝独秀的状况, 也似乎显示出中国船舶制造重工业正在加走出底部。从工业销售值看, 2009年1~7月累计, 我国规模以上船舶制造业共完成工业销售产值2888.5亿元, 同比增长33.26%。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去年7月份全球造船市场累计新增订单达634万载重吨, 高于上年前6个月339万载重吨的订单总和。其中, 中国造船业的表现更是抢人眼球, 近七成的新订单落户中国, 仅金海湾与大新华的订单就高达414万载重吨, 占订单总量的65%。此次7月份全球新增订单出现“爆发式”增长, 让陷入困境的中国造船业仿佛看到了复苏的曙光。
三、进出口情况分析
去年1~7月, 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1403亿元, 同比增长21.3%, 增幅下降40.8个百分点。其中, 船舶制造业1161亿元, 同比增长30.9%, 增幅下降24.1个百分点;船舶配套业43.9亿元, 同比增长0.8%, 增幅下降58.6个百分点;船舶修理及拆船业197.6亿元, 同比下降12%, 增幅下降98个百分点。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自前年9月份以来, 全球造船市场一路下跌, 到去年5月份我国造船市场几乎没有新船成交, 从6月份开始, 我国市场新船成交量开始放大。7月当月新承接订单199.9万载重吨, 其中江苏融盛造船有限公司承接160万载重吨, 浙江扬帆集团有限公司新承接28.5万载重吨, 厦门船厂新承接11.4万载重吨。但是由于7月份造船完工量继续大于新承接量, 加上部分船厂仍然有船舶订单被撤销, 造船企业手持船舶订单出现连续10个月的下降。加之目前航运市场依旧处于历史低位, 造船市场面临的市场环境依然严峻。
四、利润总额增长情况
2009年1~5月累计, 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呈现利润总额121.1亿元, 同比下降2.7%。其中船舶制造90.4亿元, 同比增长10.8%, 船舶配套产品制造业10.4亿元, 同比增长6%, 船舶修理及拆船业20.3亿元, 同比下降38.6%。去年1~7月份船舶行业70家重点监测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215亿元, 同比增长22.64%;出现利润105亿元, 同比下降18.19%。分行业看, 船舶制造及配套企业利润同比出现增长, 修理企业出现利润同比下降幅度较大。
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 去年6月份我国船板产量为110.58万吨, 比上年同期下降32.8%, 1~7月份累计生产船板608.56万吨, 同比减少418.1万吨, 下降40.7%。受铁矿石现货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 7月份, 国内各钢厂纷纷上调了7月、8月及9月交货的船板出厂价格。统计数据显示, 7月当月全国9个重点城市20mmCCSB船板平均价格约为4050元/吨, 环比上涨约150元/吨随着竞争的加剧以及钢材价格的上涨, 企业亏损程度有所加重, 亏损面继续扩大。2009年1~5月累计, 船舶工业累计亏损企业亏损额为7.21亿元, 同比增长30.32%, 企业效益大幅度下滑。
五、发展预测
去年7月份, 全球造船市场依然不容乐观。据克拉克松研究公司统计, 1~7月份, 全球造船产量累计达6521.7万载重吨, 同比增长27.7%;新船累计成交1074.2万载重吨, 同比下降91.4%;截止7月底, 全球手持船舶订单52557.7万载重吨, 比6月底下降了1.8%, 比上年峰值 (最高值) 下降15.3%, 已连续10个月出现下降。与此同时, 克拉克松新船价格综合指数继续回落, 7月底报于149点, 比6月下降3点, 较上年峰值 (最高值) 下调41点。
尽管近两个月国际造船市场新船成交量有所回升, 但这并不代表造船行业已经步入触底后的复苏之路, 况且在去年6月、7月成交量有所放大的同时船价指数却继续出现回调。专家普遍认为目前国际航运市场依旧处于历史低位, 造船市场面临的形势仍然非常严峻, 仅凭一两个月的部分企业成交数据, 并不足以支撑造船市场回暖的判断, 市场未来走势尚需进一步观察。
中国船舶行业信息化总体情况 篇3
《总体方案》提出,用5年时间完成行业信息化“三步走”战略,建成“行业管理与服务、事务所管理与业务、服务经济社会”三大平台。
第一步是制定规划阶段,完成行业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行业信息化建设指南、核心应用标准和数据交换标准的制定,为行业信息化建设指明方向、理清思路、定出措施。第二步是建设系统阶段,实现考试管理、行业党建、行业管理、行业服务、事务所、服务经济社会等六大应用模块信息化的突破,为实现网络化管理和服务提供技术支撑。第三步是整合应用阶段,形成行业核心应用标准和数据交换标准体系,整合完成三大平台建设任务。
《总体方案》提出,到2015年,中注协和地方协会信息基础设施达到国际水平,建成功能完善和服务优异的综合信息网站、行业管理和服务平台,全面实现网上办公和网上审批。大型事务所信息基础设施达到国际水平,各应用软件的功能完善程度和对业务的覆盖范围与国际会计公司趋于一致;中小型事务所建立起门户网站,普遍采用功能健全的审计软件执行审计业务。
《总体方案》要求:在推动行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注册会计师行业始终要坚持 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架构、统一实施的“四统一”原则,以及流程再造原则、国际化原则、分类指导原则、互联互通原则和主体能动原则。
“四大主体、四大架构”的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框架是指在行业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的统领下,针对中注协、地方注协、大型事务所、中小型事务所四个不同主体,按应用、支撑、数据、设施四大架构实施信息化建设,确保实现硬件资源共享、软件系统互联、数据资源互通、共性与个性结合,打造开放式的信息网络。“十二五”期间,注册会计师行业要全面启动行业信息化战略,以信息化助力注册会计师行业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国船舶行业信息化总体情况 篇4
发布日期:2007-4-1
3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一、举办世界遗产博览会的重大意义
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保护世界遗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大会出台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至今,已有180个缔约国、138个世界遗产拥有国、830项世界遗产。中国堪称世界遗产大国,中国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共33项,其中包括文化遗产24项,自然遗产5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另外,还有昆曲、中国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不仅让我们对自己民族丰富的遗产感到自豪,也要求我们按着全人类共同的标准保护我们遗产并对世界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事业承担责任。
2007中国沈阳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博览会的目的与意义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普及遗产知识。保护世界遗产是缔约国、遗产国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举办这次世界遗产博览会,首要目的就是贯彻《世界遗产公约》精神,普及遗产知识,激发人们对世界遗产的热爱、赞赏和尊重。通过开展主题论坛、电视讲座、知识竞赛等宣教活动,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等展演活动,增进人们对世界遗产知识的了解。
2、增强保护意识。通过全面展示世界遗产,唤醒人类保护世界遗产的意识,树立以保护世界遗产为荣,以损坏世界遗产为耻的理念,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保护世界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保护世界遗产的自觉性。通过多元化文化理念的传播与实践,保护文化多样性,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与共存。
3、推动文明传承。世界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人类文明的传承。举办世界遗产博览会,让人们在世界遗产的参观享受中,得到启迪,受到鼓舞,为传承人类文明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通过加强青少年遗产教育,将世界遗产教育上升到公德教育,进一步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4、促进世界和谐。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坚持和平发展,促进世界和谐,是我们党和国家深得民心、符合潮流的重大战略决策。举办世界遗产博览会,是体现党和国家的战略决策,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同时唤起人们对促进和平的责任、对促进发展的追求、对促进和谐世界的向往。
二、本次世界遗产博览会的丰富内容
本次世界遗产博览会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沈阳市人民政府承办。
博览会举办时间定于2007年6月9日至10月9日。
博览会标准名称是“2007中国沈阳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博览会”,标准英文名称是“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Expo Shenyang China 2007”;标准简称是“世界遗产博览会”,标准英文简称是“World Heritage Expo”;主题是“传承文明,和谐共存”。
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和国家顶尖级的文博专家、展览专家、社科专家的热情支持和积极参与,本次博览会展示内容比较丰富,本次博览会展示内容比较丰富,它的主题深刻,形式多样,内容全面。通过“传承文明,和谐共存”的主题,体现人类文明的持续性和多元文化的融和性;通过图片、影像、实物、模型、数字球幕电影、现场表演和实地展示等多种形式的组合,展现世界遗产的生动性;通过不同时间、空间、类型、范围的世界遗产,表现展览内容的全面性。
同时,我们以“推动世界遗产教育,促进世界和谐发展”为主旨,初步设计了两大系列活动,一是以主题论坛、电视讲座、知识竞赛、摄影及征文大赛等为主的宣教活动;二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等为主的展演活动,主要包括戏曲文化宣传、宗教仪式展示、民族节日展示、手工纺织艺术品展示、民俗婚礼展示等活动。
三、本次世界遗产博览会的突出特点
1、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次对世界遗产名录全面的现场展示。在此之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没有在哪个国家举办过相同规模的展会活动。沈阳是第一个举办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博览会的城市,这也是代表中国这个世界遗产大国对世界遗产保护所做出的积极贡献。
2、这是一次在世博园的花团锦簇中举办的世界遗产博览会。这次世界遗产博览会在刚刚举办完2006中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沈阳世博园内举办。这既使本届世界遗产博览会簇拥在形式多样的世界园艺当中,也增加了原有世博园的文化含量。“一园载两会”——在一个世博园里举办两个世界级的博览会,这无疑将为我们一个奇观。
3、这是一次充分采用各种展示方式的多维化的世界遗产博览会。在展陈形式上创新,使本届博览会不同于以图片、影像为主的传统二维展示形式,更区别于观众在电脑、书本上看到和感受到的世界遗产表现形式。博览会不仅采用图片、影像,还有实物、模型、六维多媒体、1∶1建筑局部复建、数字球幕电影和现场表演等形式。
4、这是一次充分体现公益性的世界遗产博览会。虽然世博园增加了世界遗产博览会的内容,但门票价格仍维持去年世园会50元的门票价格,继续对老年人、残疾人、现役军人、中小学生等实行免费和优惠。
四、本次世界遗产博览会的进展情况
1、会议筹备。举办世界遗产博览会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去年12月上旬,沈阳市代表团访问欧洲期间,拜访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官员,就沈阳市举办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博览会有关事宜进行了积极磋商,并得到其赞赏和支持。去年12月下旬,辽宁省政府分别致函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全国政协文史委、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正式提出在沈阳举办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博览会的书面申请。沈阳市政府将承办世界遗产博览会作为今年全市的重点工作,写入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经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同志圈阅同意,全国政协陈奎元副主席担任世界遗产博览会组委会的名誉主任;章新胜主席先后3 次听取工作汇报,充分肯定了世界遗产博览会的筹备工作,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全国政协文史委的领导和相关同志,对博览会的筹备工作给予了具体的帮助和指导。专家委员会先后在沈阳、北京召开三次专家论证会,罗哲文先生率专家亲临世博园现场勘察,对完善展陈设计方案,保证办展标准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7年3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具确认函,正式批准了2007中国沈阳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博览会的举办申请。3月16日,世界遗产博览会组委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席章新胜、辽宁省副省长滕卫平,以及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沈阳市人民政府等主办、承办单位领导,世界遗产博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罗哲文等专家委员会成员出席了会议。会议传达了全国政协副主席、2007中国沈阳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博览会组委会名誉主任陈奎元同志关于切实办好世界遗产博览会的指示精神,审议通过了2007中国沈阳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博览会的名称、主题、举办时间、组织机构和展陈设计方案。
组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后,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了2007中国沈阳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地方媒体记者,外国驻华使馆代表,各大旅行社代表,国际知名企业驻京代表等300余人参加了发布会。沈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宋琦就举办2007中国沈阳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博览会的相关情况向中外媒体和社会各界作了发布。至此,世界遗产博览会的筹备工作全面正式展开。
2、建设筹备。目前,世界遗产博览会在场馆建设、技术引进、展陈设计、宣传策划、资金筹措等方面进展顺利,成效显著。
2.1 迅速推进了场馆准备和建设工作。本次博览会共有展览面积3万平方米,组委会已经完成了对世博园凤之翼展馆、百花馆、中心剧场等5处现有的2.2万平方米场馆、场地的清理、建模工作。新建8000平方米的展馆方案,经过3轮专家评审,确定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设计方案,目前已经开工建设,计划在5月上旬竣工。
2.2 成功引进了数字球幕电影技术系统。为了充分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全面展示世界遗产的内涵和风貌。组委会考察了日本、上海、北京等地数字球幕电影厅技术设备情况,采用了全球市场占有率为97%的美国益世(E&S)公司的技术,目前,已签订了设备引进合同,全部设备将于3月底运抵沈阳,5月中旬完成安装调试工作。
2.3 进一步完善了展陈大纲和展陈方案。通过组织国内一流展陈设计专家,精心设计大纲和方案,确保世界遗产博览会在理念、形式、内容和技术等方面达到国际标准;目前已经完成了国内、国际遗产展陈大纲和展陈方案,并不断丰富展览的形式和内容,5 月上中旬前完成全部布展工作。
中国印刷行业高级人才需求情况 篇5
工作2009-04-23 16:36阅读18评论0字号: 大大中中小小作为规模庞大的生产服务型行业,印刷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很大的,包括一般操作工人、高级技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等,对于具备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的高级人才需求尤其迫切。目前,我国印刷教育已基本上形成了“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学位教育”的教学体系,印刷院校也从 1980 年的 19 所发展到了现在的 100 多所。各类印刷专业在校生总数估计不会少于5000 人。应该说我国印刷教育已经形成了规模,已经为我国印刷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从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来看,我国印刷行业一方面正面临最大的机遇。据了解,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印刷业产值占到 GDP 的 3%-4%,而我国的印刷业产值大约只占到 GDP 的 2%;在人均用纸方面,美国等发达国家大约是 30kg,我国则大约是 5kg。另一方面,因为中国加入 WTO 后国外包装印刷大企业纷纷进入我国,对我国的印刷行业形成了巨大冲击,再加上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层次较低,不足以满足印刷包装行业的需求。这三个方面的影响下,我国印刷行业人才资源表现出欠缺之势。
专业人才的紧缺已经是制约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继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而且,加上高职和高校教育的滞后以及生源的缺失,致使印刷、包装人才缺口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尤其是印刷业工程师、中层管理、技术和研发设计人才,更是在目前成为了非常紧缺的人才群体,而具有一定理论水平、掌握较高专业技能的生产第一线人才也成为了整个行业内的“抢手货”。另外,企业中具备丰富操作经验的技术人才大多学历比较低,他们大都从事着多年的同一岗位的工作,完全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实际经验。由于自身学习能力以及认知水平的局限,当新技术和新设备不断出现时,他们不能很快的学习和适应新技术方面的缺点逐渐就会暴露出来。虽然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设了印刷专业学科,每年印刷专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多,但很多毕业生由于所学知识结构不合理和专业技能训练不到位,所以不能适应印刷企业相关工作需求。这样也导致了一个看似矛盾的奇怪现象出现,每年的毕业生越来越多,企业能够找到的合适人才却越来越少,而每年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随之越来越严峻。在数字化浪潮中,印刷行业也被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而现在正是需求大量高级人才的时候。所以创办一所专业设置齐全,专业性强,培养一流的印刷高级人才的高等院校已势在必行。要想改变这样的现状,有两点非常重要。
一是开设印刷、包装相关课程和专业的高职、高校要针对当前行业整体的发展状况,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培养,书本理论与实际操作能够有效地结合起来,要两手同时抓起来。
尽管近几年我国高等印刷工程人才培养工作步伐较快,学科门类逐步走向完整、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学生就业方向和渠道更贴近社会需求,但总体上存在着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实践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创新能力不足、适应能力较差的特征。从培养模式来看,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教育理念还扎根于旧的计划经济体制,把学生视为单一的教育“产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落实,偏重了共性培养,忽视了个性发展,偏重了可塑性的培养,忽视了主动性的有效激发。二是在课程结构上,重专业、轻交叉,重技术、轻管理,重知识、轻能力,从而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三是培养方式和手段过于单一,渠道过窄导致学生无法适应复杂的社会经济技术环境。
我们就拿印刷工程专业来举例说明一下。
印刷工程专业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较强。为了使毕业生能够尽快适应就业岗位,成为新型的劳动力资源,在高等院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就变得十分重要。这不仅是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而且也能有效地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虽然目前已经在中等职业学校和部分高职院校进行了相关的印刷岗位职业技术鉴定,不少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拥有一纸国家劳动部颁发的“技能证书”证书。但是,社会和行业对这些技能证书的认可度并不高,无法达到有关部门开展技能鉴定的初衷。为此,高校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对职业技能鉴定重要性的认识,从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入手,实现职业技术鉴定工作的新突破。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审慎地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的职业标准和考试大纲,引进高校专业建设、课堂教学以及教学评价体系中,让技能鉴定证书和学历证书一起真实地检阅学生的文化专业素质与职业技术水准,从而使培养高等印刷工程人才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中国船舶行业信息化总体情况 篇6
一、焦化行业发展环境的新变化
焦化行业经济运行状况的变化,市场的峰回路转,起始于2016年的二季度,分析原因有五点主要因素。
一是我国宏观经济稳中向好。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GDP增长6.7%,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8803.2亿元,同比增长8.5%;2017年我国GDP增长6.9%,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为75187.1亿元,同比增长21.0%,增速比2016年加快12.5个百分点。据海关统计,2017年我国外贸出口总值为15.33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同时,全球经济复苏趋于明显,据有关机构统计,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及其它发展中国家的经济75%呈现正增长,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是煤钢去产能初显市场规范效应。
2016年国务院下发文件,将钢铁、煤炭作为工业行业去产能的重点行业,对煤钢行业的市场规范和调整作用成效明显。李克强总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5年钢铁去产能1.7亿吨,煤炭去产能8亿吨。去产能不仅仅是简单的减量问题,是国家推进煤钢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规范发展、绿色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通过对煤钢企业贯彻落实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等法规和产业政策等情况的督察,对违规项目、落后产能、劣质产品的清理,有效地改善了市场环境,同时也整治了市场供需的虚假混乱现象。
尤其是钢铁行业彻底取缔“地条钢”的举措(取缔产能1.4亿吨、企业600多家),对钢铁市场供需矛盾的调节,市场的规范化、公平、公开、公正性起到了关键作用。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6倍(实际也是2.2倍),石油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2.7倍。2017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实现利润为1773.36亿元,同比增利1524.84亿元,增幅6.14倍;煤炭行业实现利润2959亿元,同比增长2.9倍。
三是煤焦钢市场供需状况趋于平衡。
煤焦钢企业经过近几年的分化调整,某些违规企业正在被强制退出,不少竞争力较弱和僵尸企业也在逐步退出,行业的实际生产能力肯定是有了一定的下降,加之近几年企业库存和社会库存的压减,同时又保持了的钢材一定量出口(2016年出口钢材1.08亿吨,同比下降3.8%;2017年出口7857万吨,同比减少30.48%)以及环保、交通运输的强化监管影响,煤焦钢市场的供需状况达到了新的平衡,甚至某些地区和时段的供需出现偏紧态势,从而促成了煤焦钢市场价格的大幅反弹。这再次证明,市场供需状况和产品价值是决定价格的基本规律。煤炭和钢铁行业发展形势的变化,对焦化行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据中国炼焦行业协会统计,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焦化行业焦炭产能为6.87亿吨,焦化生产企业600家左右,当年产量4.48亿吨,同比下降6.5%;出口焦炭986万吨,也是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2016年,全国焦炭产量为4.49亿吨,同比增长0.6%。国内焦炭出口1021万吨,同比增长3.6%。2016年,国内炼焦精煤生产量43367.7万吨,同比下降10.44%;消耗量53391万吨,同比增长1.17%;
2017年全国焦炭产量为4.31亿吨,同比下降3.3%,其中钢铁联合企业焦化厂为11265.5万吨,同比下降1.93%,其它焦化企业为31877.1万吨,同比下降3.73%。国内焦炭出口809.54万吨(世界焦炭的出口量2100多万吨/年,中国约占47%),同比下降20.71%,出口平均价格266.89美元/吨,同比上涨88.81%。2017年国内炼焦精煤产量为44557万吨,同比增长0.28%;炼焦煤消耗量为51451万吨,同比下降3.63%。
2017年进口我国焦炭前三位国家的格局发生了变化,分别是印度、日本和马拉西亚,2016年的第三位南非被马拉西亚替代。第一位印度的进口量从2016年的270万吨下降到到161万吨,下降了67.7%;第二位日本的进口量从2016年的222万吨下降到116万吨,下降了91.38%,马来西亚从2016年的第9位跃升到2017年的第三位,进口量从2016年的35万吨增加到2017年的65万吨,增长了85.7%。2017年太原海关出口的焦炭及半焦为534.33万吨,占全国出口总量的66%,排位第一。
2016年,全国进口炼焦煤5930.7万吨,同比增长23.72%;平均价格为78.25美元/吨,同比下降1.6%。虽然平均价格低于2015年水平,但从10月份开始,进口炼焦煤价格呈大幅上涨趋势,12月份比9月份价格上涨了70.17美元/吨。2017年进口炼焦煤为6990.07万吨,同比增长17.86%,平均价格为133.73美元/吨,同比上涨70.90%。其中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的炼焦精煤价格平均分别为183.1美元/吨和132.6美元/吨,蒙古炼焦煤(原煤)价格为74.64美元/吨。2017年,我国进口炼焦煤排名前三位的国家是澳大利亚、蒙古和俄罗斯,分别占总进口量的44.32%、37.58%和6.61%。
2017年,生铁产量为7.11亿吨,同比增长1.8%;粗钢产量为8.32亿吨,同比增长5.7%,但是焦炭产量却呈现下跌态势(下降3.3%)。其原因与焦化企业严格限产及转炉钢废钢消费量的增加有重要关系。2017年大多数焦化企业也实现了盈利。为处于极端艰难中的焦化企业,推进深化改革、转型升级、优化结构、绿色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调整机遇。
四是市场竞争力仍是企业的立身之本。
俗话说,只有不好的企业没有不好的行业。即便是在2015年钢铁、焦化行业经营最困难的时期,各企业通过技术、管理措施和商业模式创新,仍有40%多的企业有盈利。例如,宝钢化工、鞍钢化工、本钢焦化、马钢焦化、太钢焦化、京唐焦化、旭阳焦化、山东荣信焦化、山东金能科技、山东铁雄科技等企业,年降本增效均达到上千万或者上亿元。总之,市场的变化是绝对的,市场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在困难的形势下能实现盈利,才是真正的有实力、有竞争力的企业,也才能称得上是好企业。大变革会有大机遇,大挑战才能有大作为,这也是被实践一再证明的历史经验。
五是我国经济发展处于政治和社会总体稳定的环境之中,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十八大以来的几年中,党中央和国家内政外交充分体现了大国的定力和担当。内政上、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惠民生,特别是精准扶贫、教育、医疗、就业、环境及反腐等国民聚焦的问题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全社会秩序总体稳定,外交方面:有效把控大国关系,积极推进“一带一路”经济合作,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认同。因此,总体上创造了较为稳定的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
二、焦化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主要问题:
一是焦化行业的经济运行仍然处在新旧体制的转换过程中,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还有待完善。
二是焦化企业节能减排贯标达标任务紧迫而艰巨。
三是企业资金紧张、相互拖欠的经营风险、企业持续盈利的能力、风险控制能力还不够稳定坚实。
四是企业科学决策、创新管理,建立高效经营运行机制、合理分配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还有待改进。
主要矛盾是: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与合理安排地方利益、企业利益、职工利益的矛盾;产业总体布局调整、产品结构调整与国家法规政策调整和行业间利益合理分配的矛盾。
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情况会有所差异。但是核心的问题还是企业适应形势变化、市场变化,有效控制经营风险的能力和竞争力问题。
三、2018年焦化行业发展趋势
我国仍然是发展中的大国,国家制定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十三五”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有望保持中高速增长。毋容置疑,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仍需钢铁材料作为重要支撑。另外,从全球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合作分析,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和“走出去”发展战略,实施钢铁产能合作,对焦炭的需求也会创造一定的生存和发展机遇。
同时,应清醒地认识到,钢铁去过剩产能任务依然艰巨,钢铁消费的减缓已经是大势所趋,钢铁市场的稳定和效益的稳定还不能过于乐观。作为与钢铁发展高度相关联的焦化企业,同样面临着流动资金紧张、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市场不平等竞争及企业效益与履行社会责任如何兼顾的挑战。2016年以来,虽然焦化企业盈利状况得到一定改善,但是纵观焦化行业整体发展形势,焦炭产能过剩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焦炭价格长期利好的条件并不稳固。
总体判断:2018年我国焦化市场的供需状况,还是处于供过于求的局面,仍将在波动调整中运行,焦化企业的调整分化还将继续演变。市场的波动变化除了用户市场的稳定性影响外,环保合规达标的监管影响将是重要因素。另外,钢铁企业转炉废钢消费量的增加,对焦炭需求的减量将逐步显现(2017年重点统计企业转炉废钢消耗量增加1500万吨,同比增长49.94%;2016年世界电炉钢比重平均25.7%,中国6.4%、美国6.7%、日本22%。按照有关业内人士的调查,明年以后每年将有100-120座电炉要建设,新增产能达2000-4000万吨,应引起焦化生产企业的必要关注。
四、多措并举,尽快实现能耗和环保达标
2012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环境治理的法规政策和相关标准,其中重点的是“环境保护法”及四个配套办法,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按日连续处罚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28号)、《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查封、扣押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29号)、《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30号)和《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31号)。这4个配套办法和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一并于2015年1月1日起实施。
重要标准就是16171-2012“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准”。这些法规政策和标准,条件越来越细化、要求越来越严格、监管越来越强化。2017年10月1日起,《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确定,焦化行业将根据不同天气状况实施限产措施,延长结焦时间36小时或48小时。从发展趋势看,限产错峰生产有可能成为常态。
2017年9月13日国家环保部发布了《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炼焦化学工业)HJ854—2017。2017年9月13日起实施。本标准规定了炼焦化学工业排污单位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的基本情况填报要求、许可排放限值确定、实际排放量核算、合规判定的方法以及自行检测、环境管理台账与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等环境管理要求,提出了炼焦化学工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要求。核发机关核发排污许可证时,对位于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禁止建设区域内的、属于国家或地方已明确规定予以淘汰或取缔的炼焦化学工业排污单位或者生产装置,应不予核发炼焦化学工业排污许可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2016年12月2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本法规定:“直接向环境排放应税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除依照本法规定缴纳环境保护税外,应当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焦化企业自己要算算帐,超标排放一年需缴多少税款。焦化企业必须深刻认识到,环保治理、限产错峰生产将成为常态,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趋势,也是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环保达标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必备通行证,没有回旋的余地,尽快做到节能减排达标是唯一选择。
面对国家更加严格的环保政策、法规标准和严格督察形势,各焦化企业首先要增强紧迫感。要生存就要千方百计想办法,要将节能减排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考虑。认真研究制定具体的重点工作任务和目标规划及相应的有效措施,力争尽早达标。尤其是处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焦化企业更要加快行动。已建成投用环保设施,特别是近两年投入运行的脱硫脱硝设施的企业,要抓好运行管理工作,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进一步完善提升技术流程和装备水平,切实达到先进适用、高效经济的运行效果。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既是当前的迫切任务,也是长远的发展需要。因此,要培养建设一支节能减排工作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团队和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人才将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竞争力起着决定性作用。
中国船舶行业信息化总体情况 篇7
目录
一、茶叶行业的定义与现状
1.茶叶行业的定义
2、茶叶行业的历史发展
3.中国茶叶行业发展现状
二、主要茶叶企业以及市场竞争状况
1.我国主要茶业及其优势分析
2.行业竞争格局
三、中国茶叶行业发展趋势
1.未来茶叶行业发展预测
2.未来茶叶行业技术开发方向
四、茶叶行业国内主要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
一、茶叶行业的定义与现状
1.茶叶行业的定义
茶树属双子叶植物,约30属,500种,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我国的茶树有14属,397种。本文所指的茶叶行业主要是指从事茶叶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单位或者个体组织而成的体系。
2.我国茶叶行业的发展历史
我国是茶的发源地,历史非常悠久。据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三千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发现于神农时期,流行与唐朝,鼎盛在宋代。深入发展于明代,后一直流传至今。100多年以前,中国茶叶一直垄断着世界茶叶市场,但后来由于生产者缺乏组织,栽培技术落后,繁重的税收以及政治上的不稳定等原因,中国逐步衰落,曾一度落后于印度、斯里兰卡。从1969年到2000年间,随着国际茶叶市场的起起伏伏,国内茶叶行业也一直处于不稳定发展状态。直到2005年,中国茶叶产量达到93.4万吨,茶叶产值达到155亿元,重新夺回世界第一大产茶国的地位。纵观我国茶叶行业发展的脉络,推动茶产业发展的因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①政策支持。近年来,我国的各级政府开始注重发展茶行业,并且采取了一些退耕还林、西部开发等政策,促使茶园种植面积扩大,茶行业经济发展,茶叶产量快速增长。
②投资者支持3 目前,我国爱茶的消费者越来越多,茶行业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消费者、投资者投入的资金增多,也促进了茶行业的积极发展。
③新技术开发随着近年来茶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茶叶加工由手工作坊发展到流水线生产作业,不仅提升茶叶加工的效率,还能提高产品的质量。
④产品开发技术进步的同时,茶企已越来越重视茶叶新产品、新品种的研发,不断丰富市场选择,满足客户不同的需求。
3.我国茶叶行业发展现状
目前,西方国家对中国茶的品质了解甚少,高中档茶还远远没有被西方发达国家所认识,造成了所谓中国茶“一一二三”的现状,即种植面积第一,产量第一,出口量第二,创汇额第三。根据中商情报提供的数据:2012年,据18个产茶省上报数据汇总,我国茶叶种植面积为3578万亩,同比增加201.3万亩,其中无公害茶园面积达到2233万亩,同比增加8.2%。2012年,我国茶叶生产克服早春低温等不利气候影响,面积、产量和产值同步增长。干毛茶总产量176.1万吨,同比增加16万吨;干毛茶总产值953.6亿元,增加166.7亿元。按茶园面积计算,全国茶叶平均亩产量49.2公斤,提高1.8公斤;亩产值2664元,提高335元。我国茶叶出口品种也在不断增多。目前,我国出口茶叶70%是绿茶,其中以珠茶、眉茶等中低档茶为主;乌龙茶主要销往日本;普洱茶主要出口周边国家和地区;红茶出口呈恢复性增长。尽管我国茶叶出口数量不断增加,出口品种也有所增多,但是市场仍有待拓展。我国茶叶出口到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70%的出口对象国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尤以西北非国家传统市场为主。美国、俄罗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市场,欧盟、日本因农药残留检测,出口数量逐年减少。我们的茶叶附加值也有待提高。我国出口的产品多为原料性和大宗散装茶,贴牌加工居多,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企业只能获取微薄的加工费,更多利润被国外品牌商赚取。而且出口地相对集中,浙江地区占出口总量50%以上,其次为湖南、安徽、福建的企业。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互动,在2009年中国茶
叶行业再次站在高的新纪录。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面积1.86万公顷茶园,生产135万万吨,产值超过430亿元。据统计,中国的净茶人口260万。作为 深化本土饮料的健康意识的另一种茶,茶叶市场将进一步发展壮大,预计,到2015年,茶叶市场的规模将增加300亿至700亿元,市场蕴涵的巨大潜力把茶叶是希望和灵感,但市场的变化和整合市场资源重新配置需要把握的智慧与茶。从市场的角度来说,现在的国内茶叶市场看似波澜不惊,实际上却是暗流涌动,众多茶叶企业亟待破茧而出。目前,我国茶叶市场整体需求趋于饱和,消费增长速度低于茶叶生产能力的扩张速度,呈现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加上历史积淀的影响,我国的茶叶市场呈现如下特点:
特点一:多:茶叶种类多,行业企业多。5由于历史、地理原因,我国茶叶种类众多,大约有上千种茶叶,仅名茶就有两百种左右,而每一种茶叶因采摘时节、产地不同又可分出众多子类。与茶叶种类多相对应的就是我国从事茶叶种植、加工的企业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据统计我国目前有大约8000多万茶农、7万多家茶企。
特点二:乱:管理无序,标准缺失。产品种类和行业企业众多本就容易形成混乱的市场局面,而行业管理不健全和产品标准的不易操作更导致了茶叶行业出现比较混乱的局面。近年来,各地大建茶叶城、茶叶批发市场,甚至一个城市建有多个批发市场,超出了市场的需要,结果导致市场内商户的销量和利润越来越薄。而且批发市场由个体商户组成,自身所普遍存在的散、乱、杂和不易监管等特点,很容易发生漫天要价的情况。管理的松懈也导致食品行业普遍推行的QS认证在茶叶行业得不到有效执行。此外,行业内还存在假冒伪劣、农药残留超标的情况,也严重影响了行业形象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特点三:弱:生产技术弱,品牌意识弱
我国茶叶企业数量虽多,但生产技术相对落后,茶叶研发程度偏低。绝大部分中国的茶企都缺少自主研发产品能力,在新品种研发上也显现出技术的薄弱和能力的不足。另一方面,我国多数企业还处于小规模、分散经营的阶段,产品也主要依靠散装形式销售,茶企普遍缺乏品牌意识。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1000多个地区茶叶品牌,已经在利用的茶叶牌号到达5000多个,而拥有肯定知名度的品牌确实寥寥无几。小而疏散、有品类而无品牌是国内茶企最突出的特征。茶叶行业目前多、乱、弱的特点导致了整个行业的无序竞争和低层次竞争,消费者购买缺乏依据和方向。可以说,国内的茶产业是“有名茶,无名牌”。
二、茶叶行业市场竞争状况
目前,中国的茶业企业几乎都是由中、小企业以及个体茶农、茶商组成的,规模很大的企业并不多见。但是鉴于茶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普及程度,以及茶业行业的开发潜力,这些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还是异常激烈。
竞争一:不同类别茶叶间的竞争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茶叶行业的市场化程度已达到较高水平,各类别茶叶处于充分竞争状态。目前,绿茶在茶叶消费中的占比仍处于第一位,其次是乌龙茶与红茶,普洱等紧压茶及花茶也占有一部分市场份额。近年来,乌龙茶生产快速发展,随着物流业的发展、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以及包装冷藏技术的发展,乌龙茶的消费市场也由过去的区域市场正逐步拓展为全国性市场,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趋势;在金骏眉、坦洋工夫、正山小种等福建红茶的强势带动下,全国其他各产区红茶也得到快速发展。
竞争二:茶叶企业间的竞争我国茶叶企业最大的特点是小而散,我国现有各类茶叶初制加工厂7万余家,平均每个加工厂的年生产加工能力约15吨;茶叶精制加工厂有1100多家,平均每个精制加工厂的生产规模约500吨;有专业茶机制造厂100余家,其中省级定点茶机专业生产厂30多家;还有数十家茶叶深加工企业。上规模的大型企业不多,多数为中小型,包括农户、商铺、半商半农的。茶叶行业企业主要包括传统的家庭作坊、小型加工企业以及大型规模化生产企业三类,目前仍以传统的家庭作坊式为主。
(1)家庭作坊以家庭为单位的作坊式生产,是茶叶生产的传统形式。这一模式以手工生产为主,未实现机械化与自动化,产量低、规模小,数量多而分散。
(2)小型加工企业
茶叶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较低,目前大部分生产加工企业仍处于小规模生产阶段,在当地收购毛茶加工后通过直销等传统模式销售,无自有品牌或仅在区域内有一定品牌影响力,也未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该类企业实现了半机械化或机械化生产,但规模较小,管理粗放,产品质量不稳定;营销能力较弱,缺乏自有品牌,难以与消费市场接轨。
(3)大型规模化生产加工企业
近年来,茶叶行业逐步涌现出一部分规模化的大型企业,这类企业依托于自有基地,通过“基地+农户”的采购模式获取毛茶,采用机械化、大规模的生产加工方式,并以连锁经营模式实现销售。该类企业规模大,管理规范,营销能力强,品牌知名度高,在行业内能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目前国内茶叶生产仍以家庭式、作坊式的中小型生产加工企业为主,企业数量多而分散、规模小,达到一定规模,并拥有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的企业较少,行业集中度较低。近年来,茶叶行业的格局呈现出由分散向集中发展的趋势,具备一定生产规模的企业逐步开始整合种植、生产、销售、研发等环节,产业组织化程度、产业水平和竞争力不断提高。与作坊式中小型加工企业相比,大规模的龙头企业拥有较完整的产业链,管理规范,拥有自主品牌,在中高端市场的竞争优势更为明显。
竞争三:大型规模化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
目前,乌龙茶行业已形成了一批大型规模化生产企业,该类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品牌竞争、质量竞争、营销网络竞争等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日常生活消费品中的产品品牌、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该类企业的竞争将主要集中于产品品质与品牌建设。
三、我国茶叶行业发展趋势
1.消费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强
茶叶已成为我国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之一,国民经济的增长将进一步推动茶叶消费。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消费理念也不断增强。茶叶作为一种传统饮料,其天然、健康的特性将会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茶叶消费量也将随着消费理念的改变而进一步增加。
2.对产品质量与品牌日益重视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的关注,消费者对茶叶质量、安全将会日益重视。为此,国家也相继出台相关行业标准、法律法规严格把关茶产品质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的提升,除传统的口感需求以外,消费者对于茶叶品牌和质量等需求也会不断加强。与此同时,中国茶叶行业的持续发展也需要打造一批强有力的茶叶品牌,以“康健”为驱动茶叶消耗的主导引子,为茶叶国际消耗地区和消耗群体注入文化动力,打造强势品牌,将成为我国政府以及茶企的一项艰巨任务。
3.消费习惯的区域性逐渐淡化
由于茶叶生产受地域限制,下游客户在品种的选择上多以当地或邻近产地的产品为主。在传统上,由于交通运输不便,人口流动性小,茶叶消费也因此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特征。近年来交通运输与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员在各地域间的迁徙、流动越发频繁,逐步带动了茶叶产品在产地外区域的推广,茶叶企业的销售半径不断扩大,运输时间缩短,消费者可以更方便、快捷地购买到各品种茶叶,品饮习惯的区域性特征将会逐步淡化。
4.生产方式将向规模化、产业化、机械化方向发展
我国传统的茶叶生产多以家庭为单位,茶叶加工企业规模小而分散,加工方式以传统手工作坊为主。这类企业技术与管理水平较低,产品质量不稳定,无品牌或品牌知名度低,且营销能力较弱,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进行大规模产业化生产,有利于提高茶叶企业的生产效率,建立自有品牌,更有效的保证产品质量稳定安全。随着下游客户和消费者对产品品牌、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规模化、产业化、机械化生产方式将成为茶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5.销售方式从单店单一模式逐步转向连锁经营等复合模式
多元而完善的销售渠道能够提升品牌知名度,是消费品生产企业形成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与传统的单店单一经营模式相比,连锁经营可通过复制销售终端式,塑造企业品牌在该品类茶叶中的形象与地位,更有利于产品推广。从市场发展来看,大规模连锁经营等复合销售模式是茶叶销售的必经之路。
【中国船舶行业信息化总体情况】推荐阅读:
中国船舶08-02
中国船舶工业09-26
船舶制造行业07-21
船舶修造行业事故案例05-21
船舶管理信息系统(SMIS)操作须知专题08-14
船舶原理07-16
运输船舶07-19
船舶轮机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