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长富-2011年中国钢铁行业信息化工作报告

2024-05-30

张长富-2011年中国钢铁行业信息化工作报告(共2篇)

张长富-2011年中国钢铁行业信息化工作报告 篇1

张长富:2011年中国钢铁行业信息化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11-10-13 阅读次数: 111 抓住机遇、融合创新、全力推进行业转变发展方式

——2011年中国钢铁行业信息化工作报告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张长富

(2011年10月13日)

各位代表:

在“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国家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以下简称“钢协”)以“推动融 合创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题,专门召开本次信息化工作会,就是想与钢铁企业的各位代表和从事钢铁工业信息化自动化的专家们一起,在共同回顾、总结近年来钢铁行业信息化自动化工作的基础上,共同探讨行业、企业深入推进自身两化融合的方法、途径;共同研究行业在新机遇、新挑战的形势下,信息化如何为转变 发展方式做出贡献;如何让信息化成为企业提高自身跨越性发展和市场驾驭能力的重要手段等大家共同关注和关心的话题。在此,我代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对各位代 表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为钢铁行业信息化自动化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各位工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就钢铁行业全面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让信息化的发展和应用真正成为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支撑谈几点建议。也希望各位代表就此畅所欲言,集思广益,为信息化工作的新阶段搭建一个着力平台。

一、近年来钢铁行业信息化工作总结

(一)钢铁行业信息化建设发展水平

我国钢铁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相对发达国家起步要晚10-15年,但相对其他行业,钢铁企业的信息化整体水平在国内各工业行业中还是处于先进水平和领跑 位置的。钢铁行业的信息化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2000年以前是一个探索阶段,2000-2010年,是一个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钢协制定的《中国钢铁工业“十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十一五”中国钢铁企业信息化发展建议》,提出了在10年间钢铁企业信息化的预期性目标、发展重点、关键技术、共性问题、主要任务和应对措施。钢协通过总结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效和经验,引导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推进钢铁企业信息化走向经济实用、有效 适用、与业务高度融合、技术水平高、重视自主创新的适合钢铁行业发展的信息化建设途径。特别是在 “十一五”期间,钢铁行业信息化建设进入了全面提升阶段,钢铁企业不断加大信息技术应用的研究和投入,加快了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多数企业已经建立了“管 控衔接、产销一体、三流(信息流、物资流、资金流)同步”的信息化体系。

当前,钢铁企业根据钢协发布的各项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在自身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发展特色的信息化建设模式,企业信息化与生产过程 监控正走向深度融合。大型钢铁集团企业基本上完成了4层(即从基础自动化到生产过程控制,再到制造执行MES,最后到企业ERP)钢铁信息化系统的建设,部分企业借鉴钢协发布的绩效管理指导意见,目前正在规划或实施企业绩效管理与分析的第5层智能信息系统建设。绝大多数的钢铁企业已 经把分散的信息数据孤岛逐渐融合,实现数据集中与共享;从信息化应用功能上,我国钢铁企业的信息化已经从生产性环节延伸到服务性环节,从企业内部的信息化 延伸到下游产业链间的信息化,实现了产业链间的共赢。

正是钢铁行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在当今的工业行业中处于领先行列,因此,工信部在开展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作,建立“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的架构中,都加入了钢铁行业管控衔接、产销一体、业财无缝的经验,成为各个工业部门衡量两化融合评价标准之一。

钢铁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也随着自身的建设规模、业务流程的创新、先进技术的应用在不断的提升和进行全面的融合战略创新。

可以说,钢铁行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起步到深化,逐渐走向成熟,总体水平和能力正在迈向国际先进水平的行列。钢铁行业的信息化工作能健康快速发展,充分得益以下两点:

一是企业领导重视,建立了相应的信息化工作机构和职工队伍。在2009年统计的61家重点钢铁企业中,企业副总经理以上领导兼任信息化主管(CIO)的占76%,有43.3%的企业在决策层建立了信息化常设机构,90%的企业建立了公司级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有近92%的企业制定了信息化规 划,其中56%的企业有单列规划,80%以上的企业能根据规划完成实际任务和投入,55%以上的企业实施了信息资源规划;80%以上的企业建立了运行维护 的管理制度,尤其是宝钢、武钢、鞍钢等特大型企业在制度建设和执行力度方面为全行业做出了表率。二是加大了信息化资金投入,为信息化发展提供了资金保证。从2009年统计的61家企业情况看,企业用于信息化建设总投入52.3亿元。其中97% 为企业自筹资金,用于购置计算机硬件8.28亿元,用于软件开发2.78亿元;用于网络通信系统建设3.25亿元;用于信息系统维护5.3亿元。从发展趋 势看,企业对管理信息化后期系统的运行维护、流程改善、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投入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将会逐年增加。

(二)钢协在引导和帮助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对行业信息化的发展一直是重视和关心的。

一是思想上高度重视,起点和认识比较高。从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和全局战略方面看,我们始终认为,信息化的建设对于钢铁工业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 义。在中国钢铁工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时,面对国际经济风云变幻以及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钢铁行业信息化的建设发展无疑是钢铁企业自身决定 胜负的必备法宝,也是推动钢铁工业合理利用资源、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企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二是钢协明确提出了钢铁企业信息化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指导原则,坚持从企业实际出发,选择适用企业特点的信息化技术、系统或解决方案,建设自己的信息系统平台。提出了信息化要有量化效益,由此引导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做大做强。

三是牢牢把握为企业服务的宗旨,大力推进信息化与钢铁工业的融合,不断宣传推广信息技术在钢铁企业的成功案例。在今天的信息化工作会上,我们不仅要 发布2011年度《中国钢铁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还要积极宣传推广工信部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试点示范企业的典型经验,交流两 化融合促进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等关键技术和共性问题,钢协要在引导行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起到沟通政府和企业的重要作用。

1、努力做好钢铁行业两化融合评估工作

我们积极推进钢铁行业两化融合的各项工作,近两年来,取得了明显的成绩,逐渐摸索出推进两化融合工作的具体方法,为今后的相关工作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各参与两化融合评估工作的企业也同样取得了重要的工作经验和不同程度的工作成果。

这些成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出色完成了钢铁行业两化融合评估工作,把握了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的关键环节。2009年,工信部根据十七大提出“推进信息化与工 业化融合”的战略部署,探索行业两化融合的内涵和关键环节,全面把握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发现和树立两化融合典型企业、典型经验、典型方法,引导行业信 息化深化发展的主导思想,首先在钢铁等7个行业中开展了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作。

我们充分利用政府两化融合评估工作机遇,认真研究、努力挖掘利用信息技术在企业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节能减排、资源控制等方面的突出作用和案 例,为推动钢铁行业产业结构调整、节能降耗、资源控制、集团管控,增强企业素质,提高企业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发挥信息技术应用的渗透、融合和倍增作用。

在工信部领导、专家的指导和企业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反复调研和对比,最终形成了2009年钢铁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并于2010年的11月向全钢铁行业发布。

2010年8月,工信部再次启动了工业行业的两化融合评估工作。由于钢铁行业在2009年的两化融合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在工业行业中具有较 领先的优势,工信部在2010年开展的12个细分行业的两化融合工作中,再次将钢铁行业列入其中(只有钢铁和棉纺织参加了两次),同时首次将黑色金属矿山 行业的两化融合工作加入进来。

2010年的两化评估工作一启动,我们就成立了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主要领导、行业内外信息化自动化专家为主要成员的评估工作组。以两化深度融合为契机,让信息化成为推进钢铁行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我们认真总结了2009年评估工作的经验,并邀请了工信部领导、工作组专家、行业信息化专家以及长期服务于钢铁信息化建设的台湾中钢、浦项、SAP 等公司的专家,结合钢铁行业两化融合发展现状和国外先进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经验,研究了钢铁行业两化融合竞争力指标和信息化深度应用指标,经过反复优化和 修订,在2010年度的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架上融入了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创新的新型指标,完善、细化了与钢铁产业相关的评估指标,增加了与信息技术最 新发展趋势相关的评估内容,以此更加准确的找到行业两化融合的关键点和企业发展的切入点。

目前2011年度《中国钢铁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经过一年艰辛而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大家共同努力和支持下已经完成,今天向 全行业正式发布。这是钢铁行业全体信息化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参与评估工作的76家企业全体同志们无私奉献的精神体现,是全行业促进两化融合深入发展 的建议书。

在此,我代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对参与评估工作的企业领导、信息化部门的负责同志和全体工作人员表示感谢。

其次,两化融合的应用效果明显。近年来,钢铁行业的信息技术应用越来越得到重视,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也越发强烈,涌现出了一批典型经验和典型案例。(1)在2011年度的两化融合评估工作中,评估工作组经过调查,数据分析、评分及专家评定,推荐了一批“两化融合”标杆企业。旨在引导企业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务实推进。今天在会上介绍的几家企业的成绩是实实在在的,他们的经验是值得加以推广和应用的。

(2)落实了两化融合促进安全生产重点推进项目。2011年5月根据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的要求,钢协组织了钢铁企业对这一项目的申报。企业申报的项 目内容主要集中在安全生产监测、预警、智能管理等。经过初步审查和钢协领导审批,推荐鞍钢、重钢、武钢、莱钢、济钢、邢钢、承钢、唐山国丰、兴澄特钢、河 北钢铁集团矿业公司等10家钢铁企业11个项目进入首批工信部两化融合促进安全生产重点推进项目企业。在8月30日,工信部专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两化融合 促进安全生产典型经验交流大会。会上有13家大中型企业进行了经验交流,济南钢铁集团代表钢铁行业在会上做了主题讲演,工信部领导为首批入选两化融合促进 安全生产重点项目的企业授牌。今天,我们也把工信部《关于公布首批两化融合促进安全生产重点推进项目的通知》转发给大家,请各企业按文件精神认真贯彻执 行,我们将积极组织行业开展经验交流,继续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做好各项服务和支持。

目前,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重点推进项目,已经完成向工信部申报和推荐,正等待工信部批复。

(3)在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试点示范企业推荐工作中,我们向工信部推荐了宝钢、济钢等13家企业的典型经验,同样是经过初审和工信部的专家复评,最终宝钢、济钢等8家企业入选了首批工信部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太钢、沙钢等6家企业入选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重点关注企业。在2010年9月工信部召 开了全国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典型经验交流大会,我们向全行业转发了工信部关于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试点企业的批复函。

第三,融合创新已成为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已得到钢铁企业的普遍认同,并成为各企业“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工作的核心内容。

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宝钢走出了一条从现场走向市场,从制造管理走向企业经营管理、再走向集团化运作管理的发展道路。宝钢的信息化建设很好地支撑了 管理创新,从单基地制造管理、到跨地域多基地一体化经营管理、供应链管理、集团管控、决策支持,都有成功案例,引领了行业信息化的发展。鞍钢坚持把两化融合的着力点放到解决关键业务、体现核心价值的重要环节上;坚持把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紧密结合。以求真务实的精神,规范、完善企业运行和管理;以融合创新的手段,提升信息化技术在各个层面的应用范围,使鞍钢在实施信息化的进程中,真正达到了通过信息化推进企业管理的科学 化和现代化。

武钢以铁前工艺为切入点,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在焦化工艺方面,武钢自动化公司自主开发的焦炉控管一体化系统和炼焦配煤专家系统,得到了国家信息技术应用(倍增)计划支持,是成功实现工艺过程自动化与企业信息化全面集成的典范。

太钢在不锈钢产业做好做强上下功夫。不仅针对不锈钢用户的特殊需求,深化应用系统功能,实现了用户特殊需求在ERP-MES-二级系统间的一致性集 成管理;还结合市场出现的小批量订货的特点,增强了MES系统中一个中间卷挂多个用户订单等多项功能应用,这些都为增加企业竞争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济钢研发设计的“一键式”智能炼钢在实现模型炼钢的基础上,进行智能化开发,解决了原料进料不稳定造成模型计算不准确、模型人工干预困难等难题,优 化完善系统涉及的20多个边界条件,细化了转炉投料批次,解决了投料不能自动化等一系列问题。并实现了氧枪模型自动控制,副枪模型自动控制,冶炼模型自动 控制、原料及投料模型自动控制等四大模型控制技术。马钢独立研发的车轮生产线上的智能液压重载机械手控制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已通过省级技术鉴定。所包含的智能控制软件已获得软 件著作权和软件产品批准证书。马钢还获2010年工信部的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试点示范企业。项目总投资11340万元,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贷款贴 息300万元。

南钢完成工程项目管理系统、GPS系统、电子质保书系统等多个项目。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实现了项目建设全流程的管控,并完整地保留下全部的原始资料,项目主管领导和高层领导可随时获取工程建设动态的信息及投资完成情况。物流GPS系统实现了南钢运输汽车、火车、鱼雷罐的实时监控与管理。质量证明书远程 打印系统则改善了目前南钢质量证明书的防伪能力。

莱钢DMES数据制造执行系统的“检测于千里之外、精确于点滴之间、保障于无形之中”的计控管理理念;“固定+远程”、“分散+集中”的计控保障模式,实现了精准计量、阳光计量和科技保廉。不仅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了计量领域的廉洁效能管理,同时也引领?计量领域的一场变 革,创造了冶金行业计量史上数个第一。

承钢、湘钢获国家能源管控项目;唐钢重视信息安全工程,设计大宗原燃料统一采购管理平台,完成产品全过程质量跟踪项目;本钢冷轧超薄MES系统上 线,完成北营厂区综合整治系统;杭钢完成成本数据采集系统开发;青钢完成能源管控系统的前期数据采集;天钢完成计量称重系统计算机联网项目;水钢完成企业 跨平台数字化集控系统整合等。

2、从实际出发,努力为企业排忧解难

面对企业在信息化发展中的困惑和问题,2010年,我们努力为企业办实事、办好事。根据企业能源管控信息系统建设的需求、现状和问题,我们起草了 《钢铁企业能源管控信息系统建设指导意见》,并以文件形式向全行业发布。帮助企业借鉴先进的信息系统建设经验和方法,把握好应用范围、基本功能、实施方 法、环境要求以及一般原则等,引导企业又好又快地建设能源管控信息系统。自2009年10月份开始,钢协陆续接到部分会员企业反映有的公司单方面提高年度服务费以及不合理的服务协议造成企业多支付服务费、增加信息系统维护成本,服务不及时等问题。

根据企业的要求,2010年5月,钢协领导委派信息统计部组织召开了钢铁企业SAP用户座谈会。SAP公司与首钢、鞍钢、太钢、唐钢、马钢、宣钢、酒钢、杭钢、安钢、昆钢、涟钢、石钢派出的主管负责人出席了会议并充分交换意见。今后,SAP公司接受钢协反映的意见,召开了钢铁行业用户会议,提出了龙 计划服务模式,根据不同企业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技术服务方式,根据不同服务模式和需要,收取不同标准的服务费,减少企业服务费用支出,企业对SAP公司的态 度和改进工作方式表示认可。

(三)取得了一大批企业管理现代化和信息自动化创新成果 从2009年到2010年的两年中,荣获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学技术奖、冶金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中信息化自动化项目共计32 项,其中科学技术奖一等2项、二等2项、三等10项;冶金企业管理现代创新成果一等1项、二等6项、三等11项。获奖的项目涉及信息技术在企业各领域的应 用以及生产各环节的综合集成,钢铁企业的信息化自动化工作者一直将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理念持续应用在钢铁工业发展的各个领域,一直坚持不懈以新技术、新 知识提升企业的信息化自动化水平。

信息化作为“企业转型”的重要手段,在降低人工成本,财务费用、物资消耗等诸多方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四)《钢铁工业信息化与自动化及其效益专项统计年报》作用显著

自2006年起,钢协已连续六年完成了《钢铁工业信息化与自动化及其效益专项统计年报》(以下简称“年报”),年报的指标体系是依据企业的要求和自 动化管理的需要逐步进行了修订和完善,目前已涉及信息化投入、装备、管理信息系统、自动化技术指标、信息产业队伍建设、信息安全技术应用等15张表270 项指标。每年经过汇总分析,完成统计简报,对填报情况和数据质量进行总结;对企业信息化主管的分布、信息化投入、应用系统建设状况、信息化装备情况、自动 化技术指标、信息产业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进行统计、分析和对比后反馈到企业,帮助企业了解自身的信息化自动化建设水平和企业间的对标;也为企业内进行专业 化管理建立一套基础数据。目前已有61家企业报送数据,报送企业的数量也正在逐年增加,希望更多的企业积极参与进来。

(五)《钢铁工业信息化与自动化通讯》是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参考和借鉴 从2002年起至今,我们坚持每季度编辑发行《钢铁工业信息化与自动化通讯》,共发行了42期。栏目的设置随着信息化的深入,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的 变化。在内容选择上,主要涵盖了国家层面对信息化发展方向的方针政策;行业内外专家对企业信息化自动化建设的观点和建议;信息技术发展情况以及钢铁企业信 息化自动化建设动态、典型案例及信息化成果等企业关注和关心的内容。从上述的工作回顾和总结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钢铁行业的信息化发展经过了不同阶段后,取得了今天的成绩。然而,在信息化对企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 时,还是要清楚的认识到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特别是通过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的评估,要着重探讨企业信息化发展瓶颈和两化融合关键环节的技术支撑和有效途径。面 对新时期、新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明确目标、理清思路,大力推进行业、企业信息化工作。

二、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推动行业信息工作再上新台阶 去年召开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要求。我们要深刻理解、认真贯彻落实。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既是刻不容缓的任务,也为我们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首先,我国的钢铁工业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和较为先进的管理模式,抓好信息化 的应用技术最大程度地与工业化的融合,发扬开拓创新的精神,在务实求新的基础上大力探索提高?业竞争能力的方法,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建立起一套比较 符合国情、地区、企业具体情况的提高竞争能力的行之有效的竞争模式。二是相当一部分钢铁企业掌握了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具有广泛的社会化技术促进体系,甚至 已经建立了国际化技术合作的平台。这些企业推进两化融合的重点应是独立自主的信息化系统与其先进的工业技术的融合。三是随着资源环境的变化和国家发展的要 求以及市场的需求变化,企业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应有计划地规划未来若干年实现较高程度的两化深度融合发展的新规划,使之更加有力地促进企业朝着科学 发展的道路上前进。

“十二五”时期,是我们企业信息化发展难得的机遇期,国家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已经明确了工作重点:一是加大对“两化”融合共性技术开发,公共服 务平台和试点示范项目的支持。二是要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制定具体可操作的近期目标,争取在2-3年内取得一些实实在在的成果。在制定“两化”融合评估规范,创建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等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工作面,对创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提出更高的信息化方面的要求。三是做好信息安全保 障,特别要注意维护工业控制系统、重要信息系统安全,为“两化”深度融合提供安全保障。我们钢铁行业要努力做好自身工作,跟上发展形势,不断提升水平。“十二五”时期,钢铁行业两化深度融合的目标是:一要大力推广宝钢、鞍钢、武钢等企业的信息化经验。推动钢铁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建立和完善钢 铁工业信息化标准规范工作体系。二要鼓励企业建设产供销一体、管控衔接、三流(信息流、物质流、资金流)同步的信息化集成系统。三要支持跨地区企业集团建 立完善异地分布的信息系统,提高管控效率。四要促进全行业信息安全和系统安全的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信息化系统安全性和稳定保障能力。五要培育信息技术服务 产业,大力提高全行业信息化支撑能力。

“十二五”时期,我们要以全面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为目标,扎实工作。要深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环节的应用,推进从单项业务应用向多业务综合集成 转变。从企业信息应用向业务流程优化再造转变,从单一企业应用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应用转变。要推进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的普及应用,优化研发设计流程,加快 构建网络化、协同化的工业研发设计体系。推动生产设备数字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加快集散控制、制造执行等技术在钢铁行业的集成应用,加快精益生产、敏捷制 造、虚拟制造等在装备制造业的普及推广,加大数字化、自动化技术改造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要进一步加强企业信息化队伍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首席信息 主管(CIO)制度。

要不断创新两化融合推进机制。大力推广实行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体系和行业评估规范。积极探索“两化”融合评估和监测制度,规范发展第三方评估 机构,建立健全“两化”融合推进体系。要以服务能力建设为中心,实施“两化”融合行业服务工程,推动信息技术研发与行业运用紧密结合,要发展一批面向行业 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培育一批国家级的“两化”融合促进中心,完善行业信息化支撑体系。树立一批“两化”融合典型应用示范企业。充分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 示范基地和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健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提升智能化发展水平。我们深信,有国家、政府坚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和支持,有广大企业高度重视 和真抓实干,有广大职工特别是企业信息化工作队伍的全力参与,“十二五”时期,钢铁行业“两化”深度融合一定会开创崭新局面。

三、2012年信息化工作的主要任务

2012年,我国的经济运行仍处于巩固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钢铁企业在结构调整、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兼并重组、降本增效、提高产品质量、加强管 理、增强市场竞争力等诸多方面都将面临十分艰巨的任务和挑战。因此,钢铁行业、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工作任务依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业“两化深度融 合”,做好“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规范”,创新、务实地向更深层次领域推进相关工作。其重点是:

1、完成钢铁行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

根据工信部要求,钢协承担了钢铁行业企业评估规范的制定,这和已做的评估工作是有所不同的。两化融合评估规范是对企业围绕战略目标实现信息技术与研 发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的全面融合,在基础设施、关键业务环节、主要业务流程、综合集成管理等方面,不断推动和深化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研发、生产与经营管理的 优化、变革和创新,全面提升产品质量,持续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思想方法、主要内容、相应水平标准及其持续改进,制定的框架性、规范性指南。

评估规范核心导向是帮助企业获取和提升信息化环境下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竞争能力。是以应用为核心,以“引导”和“服务”为宗旨,不涉及IT等相关技术 内容,而是围绕信息技术在工业实践中的应用,立足企业创新发展,强化业务需求牵引,关注融合能力与水平评估,以及路径发现,重点引导企业在信息化环境下实 现业务和管理持续改进和创新发展,以?效能和效益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钢铁行业的评估规范指标体系初稿已经设计完成,计划明年初选择几家钢铁企业进行测试和现场调查,将在2012年6月完成评估规范。这项工作意 义重大,不仅能对我们整个钢铁行业做出两化融合的客观评价,找出方向,而且对各个企业的“两化融合”下一步的前进方向也能起着推动和促进作用。所以,我希 望各企业在测试、调研、访谈、数据填报、数据分析等方面一定要给予鼎力支持。

2、继续开展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作

两化融合是个双向的过程,企业在两化融合的评估中发现问题,找到差距,明确发展方向;政府通过各行业两化融合的发展水平及现状,制定 行之有效的方针和政策,扶植和引导各行业、企业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实现转型升级。为此,我们要坚持将两化融合评估水平的工作继续开展下去。通过这两次评估 工作,我们也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在认真总结行业两化融合的基本经验的同时,随着两化融合的深入开展,在指标体系的架构上,在指标体系的细化上,随着技术进 步和信息化在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上的作用,既要完善、也要有创新。我们要将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作当作我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年年做,年年对比,找问题、找差距,让信息化工作对全行业的发展做出持续的贡献。

3、开展专题技术交流和研讨

2012年,我们将以国家“十二五”信息化规划为指导,对钢铁行业在两化融合方面出现的共性问题和所需关键技术组织召开专题交流会,针对性的推进钢 铁行业的“两化融合”工作。初步拟定召开成本预算管理、物联网应用、数学模型应用交流、宣传推广“两化融合”促进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典型经验交流等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大家也可对此提出建议,使交流与合作开展得更好、更活跃、更具生命力;从更高的层面为企业信息化发展做好服务。

4、《钢铁工业信息化与自动化及其效益专项统计年报》实现网上填报 对《钢铁工业信息化与自动化及其效益专项统计年报》,2012年我们将从两个方面进行优化和完善,一是指标体系要结合两化融合中的一些细化指标进行 相应的修改,更加符合两化绩效的研究方向;二是实现网上填报,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力求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目前网上填报应用系统已基本完成,我 们将在明年初对企业进行培训。在此,我们也希望更多的企业都参与到年报的统计工作中,这不仅仅是对钢协工作的支持,也是为企业本身建立一套完整的两化融 合、两化效益的基础信息数据库,更是为行业信息化决策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5、继续做好《钢铁工业信息化与自动化通讯》的编辑发行

在企业的大力支持下,截止目前,《钢铁工业信息化与自动化快讯》已发行了42期,每一期都体现了相关企业在“两化融合”的成效,希望各企业能断续积极组稿、踊跃投稿、积极订阅,把《钢铁工业信息化与自动化通讯》办得更好。同志们!一个全面信息化的时代正在推动行业转型升级,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走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这将是我们“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工作的 核心内容和工作任务。任重道远,我们不但要一如既往地辛勤工作,还要开展各企业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不断提高全行业信息化自动化水平,为推进“两化融 合”的深入发展不断努力,为实现全行业的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节能减排做出贡献,为把我国建设成为钢铁强国不懈努力。谢谢大家!

张长富-2011年中国钢铁行业信息化工作报告 篇2

2011年全行业累计完成钟表(含零配件及定时器)工业总产值约470.0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约21.1%,其增速比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

其中成品表及表心产量10.34亿只,与上年同比增长约1.5%(其中自产机心6.84亿只);增速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其工业产值约227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约13.5%,增速比上年下降4个百分点。

成钟及钟心产量6.33亿只,与上年同比减少约3.4%(其中自产机心 6.3亿只), 增速比上年下降19个百分点;其工业产值约183.0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约29.4%,增速比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

钟表分类别生产情况

成品表生产量值

2011年1-12月全行业生产成品表(含进口机心组装)约7.79亿只,工业产值约 195.0亿元。

其中生产机械表约0.254亿只,产值约18.5亿元;生产石英电子表约7.53亿只,产值约176.0亿元。

表分品种生产量值及占比

2011年全年机械表产量约0.254亿只,占成表产量的3.3% ;石英电子产量约7.53亿只,占成表产量96.7%。

2011年全年机械表产值约18.5亿元,占成表产值的9.5%;石英电子表产值约176亿元,占成表产值90.5%。

钟分品种生产量值及占比

2011年1-12月全行业累计生产成品钟(含进口机心组装)4.92亿只;工业产值约144.0亿元。

其中生产机械钟约0.05亿只,工业产值约2.1亿元;生产石英电子钟约4.87亿只,产值约142.0亿元。

按品种、量值分析占比显示:1-12月机械钟产量占成钟产量的1.0%,石英电子钟占99.0%;机械钟产值占成钟产值的1.5%,石英电子钟占98.5%。

总结:经济效益较快增长

2011年1-12月份,钟表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主营业务收入221.6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22.9%;累计实现利税总额17.8亿元,同比增长30.3%,其中实现利润12.8亿元,同比增长27.4%;但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1.0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54.2%。产成品存货13.0亿元,同比增长27.4%。

2011年全行业累计钟表出口情况

钟表累计总出口量值

钟表及其零配件和定时器进出口总额为69.53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36.89亿美元,是历年来出口额的最高水平,与上年同比增长21.0%,其增速比上年下降3个百分点。顺差4.3亿美元,比上年减少4.3亿美元。

出口额中成表及表心出口额为19.00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1.5%;时钟及钟心出口额为10.17亿元,占出口总额的27.6%。

手表分品种出口量值及占比

2011年机械表出口量同比减少13.91%,出口额同比增长14.11%。

2011年电子表出口量同比增长0.44%,出口额同比增长11.38%。

2011年机械表心出口量同比减少1.14%,出口额同比增长38.89%。

2011年电子表心出口量同比增长10.66%,出口额同比增长128.72%.。

时钟分品种出口量值及占比

2011年机械钟出口量同比减少7.72%,出口额同比增长24.82%。

2011年电子钟出口量同比减少5.41%,出口额同比增长13.90%。

2011年机械钟心出口额同比减少0.30%。

2011年电子钟心出口量同比增长17.84%,出口额同比增长25.26%。

2011年设备及仪器仪表用钟出口量同比减少40.51%,出口额同比减少37.95%。

钟表分类别出口情况

2011年机械表及表心出口量约0.14亿只,出口额约1.10亿美元。

2011年电子表及表心出口量约9.39亿只,出口额约17.90亿美元。

2011年机械钟及钟心出口量约0.04亿只,出口额约0.20亿美元。

2011年电子钟及钟心出口量约5.44亿只,出口额约9.91亿美元。

其他包括钟表零配件、定时器、时间记录器及类似计时仪器等,总出口量约0.98亿只,出口额约7.71亿美元。

加工贸易及占比

2011年总出口额中加工贸易额为18.4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0.0%;一般贸易额为18.45亿美元,比去年增长3个百分点。

总结:总体呈现平稳较快增长发展态势

2011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面临欧债危机、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及西亚北非的政局动荡、外需市场需求不足等国际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伴随国内通胀压力,劳动力成本、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增加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降低了市场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挤压了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高销售价格等带来的利润空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钟表企业积极应对,探索企业发展途径,发挥自身优势,在研发创新、适应市场变化、开发新兴市场、节约能源、开源节流、降低成本等方面做出了艰苦地努力,使行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

2011年在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但当前仍面临持续发展的欧债危机和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大环境。在这样一个发展态势下,需要我们研究怎样通过内部改革,培育自身创新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结构优化调整,加快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质量和效益;通过进一步的对外开放,开拓发展中国家及新兴经济体的出口市场和内需市场,培育新的增长点。有效地应对经济形势变化及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促进平稳发展,保持稳定增长。

上一篇:如何锻炼销售口才下一篇:记一次受骗的经历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