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和石化工业

2024-07-19

化工和石化工业(精选6篇)

化工和石化工业 篇1

化工和石化工业是我国的重要经济支柱, 对我国的发展和建设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化工也石化工业在生产过程中, 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 同时要排出大量的污水, 据统计在全国污水排放中, 化工和石化工业的排水量占总排水量的16%, 因此, 在化工和石化中实施水循环经济, 从而实现节水减排的目的, 对社会发展和建设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水循环经济的概述

1.1 水循环经济的原理

水资源是人们生活和生产必不可少的资源, 在自然与人类中, 水循环系统是由自然水循环和人工水循环组成的, 人工水循环主要依靠自然水循环, 从中获取水资源, 来满足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的需求, 同时, 人工水循环又会对自然水循环造成一定的影响, 自然水循环和人工水循环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当人工水循环对自然水循环的影响大于水资源的再生能力, 就会出现水质污染、水资源短缺的现象。随着人口的快速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水资源越来越短缺, 而且水污染也越来越严重, 水循环经济逐渐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

水循环经济的内涵有三种含义, 一是在用水过程中, 取水量和取水强度不能超过自然水循环再生能力, 不能超过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二是在用水过程中, 水的质量能满足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对水质的要求;三是在排水过程中, 排水量和排水强度不能超过自然水循环系统的自净能力, 排水量不能超过水环境的容量。水循环经济的目的是构建一个健康的水循环模式, 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从而实现经济和环境共同发展的目标。

1.2 水循环经济的原则及运行模式

在运用水循环经济时, 要坚持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生处理、管理的5S原则, 在5S原则中, 减量化的地位最高, 其次是再利用和再循环, 再生处理是实现再利用和再循环的基础条件, 管理是水资源的防治政策法规, 是水循环经济顺利进行的保障。根据水循环经济的技术经济和目标, 水循环经济可以分为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等三种运行模式, 小循环模式适用于工厂车间、建筑小区的那个小尺度范围的污水再生处理及回收利用;中循环模式适用于工业园区、城市区域等中等尺度范围的污水再生处理, 中循环模式会参与人工水循环系统;大循环模式是将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用于绿化用水、农业灌溉、地下水含水层补水等过程中, 大循环模式参与自然界的大尺度范围水循环。

2 化工和石化工业中水循环经济的分析

化工和石化工业是用水量比较大的工业之一, 在我国的西北、东北、华北等地区的化工和石化工业生产中, 受水资源的影响, 严重制约了石化工业的发展, 因此, 在化工和石化工业中实现水循环经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 石化工业用水分析

化工和石化工业的供水系统可以分为工艺水系统、锅炉水系统、循环冷却水系统、生活水系统、污水处理系统等5个部分, 石化工业的用水可以分为循环冷却用水、化学水、生产工艺用水等3类。循环冷却用水占整个石化工业用水量的50%, 是石化工业用水的一大项, 循环冷却水在使用过程中, 对水中的含盐量、悬浮物、PH值、有机物等有很高的要求, 对循环冷却水的排水进行回收利用, 不仅能提高水的利用率, 还能极大的改善循环冷却水的水质。化学水有软化水和纯水两种情况, 将新鲜的水经过反渗透离子交换制成软化水和纯水, 化学水常用于锅炉用水。生产工艺用水包括产品洗涤、电脱盐注水、配置化学药剂、监测用水等, 生产工艺用水是化工和石化工业废水的主要来源。

2.2 水循环经济技术

2.2.1 蒸汽凝结水回收技术

在化工和石化工业用水系统中, 40%的化学水用于生产工艺所需的热源蒸汽, 化学水在使用过后会产生蒸汽凝结水, 常采用高温除油技术进行蒸汽凝结水处理, 然后将回收的凝结水输送到脱盐水系统中, 从而提高水的质量。

2.2.2 生产工艺废水处理和循环利用技术

在化工和石化工业中, 生产工艺废水处理的目标是达到相关排放标准, 常用的处理工艺是隔油、混凝气浮、生化处理。隔油处理过程常采用平流式隔油罐浮油、沉淀油等油污去除;混凝气浮的目的是将胶态COD、乳化油等物质去除, 常用的混凝气浮工艺有电气浮工艺、压力溶气气浮工艺等;生化处理有A/O、SBR、膜生物反应器、氧化沟等多种工艺, 在实际工作中,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处理工艺。在处理达标的污水时, 要对污水的回用目标、水质要求等进行详细的分析, 然后根据污水处理规模及处理技术, 选择出回收效率高、运行成本低、减排效果好的处理方案。

3 水循环经济的应用实例

3.1 小循环运行模式

膜生物反应器是一种新型的污水生化处理模式, 它将膜分离技术和传统的生化处理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 具有分离泥水、富集微生物的作用, 能极大的提高污水生物处理效率。膜生物反应器的主要特点是能取代二沉池装置和过滤装置, 污泥浓度高、占地面积小, 处理效果稳定, 抗冲击性能强。某炼油厂采用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废水, 处理后废水中的COD含量为25mg/L-30mg/L, BOD5含量为5mg/L-7mg/L, 达到了循环水补水水质要求, 可以回收利用。

3.2 大循环运行模式

水循环经济不仅仅是水资源在人工水循环系统中的循环使用, 还包括在自然循环中的运用, 将处理达标的废水用于景观用水、生态河流建设中, 能有效的提高水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极大的改善生态环境。某石化企业的生产污水采用隔油—混凝气浮—生化处理工艺污水处理, 将处理达标的污水用于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中, 这样不但保证了污水的处理效果, 还极大的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4 总结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水资源越来越少, 化工和石化工业在生产过程中, 要遵守水循环经济理论的原则, 以水循环经济技术为支撑, 实现蒸汽凝结水、循环冷却水、生产工艺废水的循环利用, 实现化工和石化企业的节水减排, 从而保证化工和石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有效的推动化工和石化企业的建设。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我国的化工和石化工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化工和石化工业在发展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 为了保证化工和石化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将水循环经济理论应用在化工和石化工业生产过程中, 例如循环冷却系统排污处理和回收技术、生产工艺废水处理循环利用技术等, 能有效的减少石化工业生产成本, 促进化工和石化工业的发展。

关键词:化工和石化工业,水循环经济,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凤林, 李波, 全燮.水循环经济及其在化工与石化工业中的应用[J].化工进展, 2010, 29 (07) :1175-1180.

[2]刘旭红.以科技进步推动石化工业循环经济发展[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 (17) :159-160.

[3]方玲玲, 陈昊.宁波市石化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探索[J].价格月刊, 2012, (04) :61-62.

[4]闫淑萍.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J].河北化工, 2013, (03) :162-163.

[5]刘江, 刘涛.全中水循环再利用技术应用分析[J].内蒙古电力技术, 2013, (03) :105-106.

化工和石化工业 篇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有关行业协会,有关中央企业:

石化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也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为推动行业转型升级,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我部制定了《石化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贯彻落实。附件:

1.石化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pdf

2.烯烃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pdf

3.化肥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pdf

4.危险化学品“十二五”发展布局规划.pdf

5.农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pdf

工业和信息化部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三日

石化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前言

石化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资源、资金、技术密集,产业关联度高,经济总量大,产品应用范围广,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十二五”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为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石化和化学工业转型升级,提高行业整体质量和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特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本规划内容包括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煤化工、盐化工和生物化工等。

本规划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编制,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配置政府公共资源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指导石化和化学工业未来五年持续健康发展的行动纲领。

本规划配套发布《烯烃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危险化学品“十二五”发展布局规划》、《化肥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农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四个子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期间,我国石化和化学工业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质量效益稳步提升,行业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1.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据初步统计,截至2010年底,我国石化和化学工业规模以上企业约3.5万家,全部从业人员约608万人,资产总计约5.25万亿元。2010年,全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64万亿元(现行价格),“十一五”年均增长22.3%(见表1)。

表1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石化化工生产和消费大国。成品油、乙烯、合成树脂、无机原料、化肥、农药等重要大宗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见表2)。

表2

2.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产品结构进一步改善。车用汽油质量全面达到国Ⅲ标准,三大合成材料的保障能力、产品差别化率和档次进一步提高,高浓度化肥比重达80%,重质纯碱比重达50%,离子膜烧碱比重达80%,轮胎子午化率达80%,高毒高残留农药比重下降到5%左右。有机硅、有机氟、工程塑料等化工新材料开发步伐加快,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不断增加。淘汰电石落后产能305万吨。资源密集型出口结构得到改善。

产业规模效应进一步显现。2010年千万吨级炼厂已达20个,占国内总能力的49.6%;形成6个百万吨级乙烯生产企业,现有蒸汽裂解制乙烯装置平均规模达54万吨/年。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形成24个百万吨级大型化肥生产企业,大中型化肥企业产量占总产量的70%以上,聚氯乙烯、纯碱、染料、轮胎行业前十大企业产量分别占总产量的52%、60%、80%、70%。

投资主体呈多元化发展。石化化工产业已基本形成大中小企业并存、多种所有制经济协调发展的格局。大型石化化工企业集团国际化步伐加快,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有4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一批创新能力强、专业特色突出、生态环境友好的新兴化工企业进一步成长。

3.基地化格局基本形成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石化化工集聚区及22个炼化一体化基地。沿海地区依托市场和国内外资源,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建设了一批以高端产品为特色的化工产业园区。上海、南京、宁波、惠州、茂名、泉州、独山子等化工园区或基地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依托煤、盐、化学矿等资源,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化工产业基地,包括蒙西、宁东等大型煤化工及煤电化一体化基地、环渤海湾碱业、云贵鄂磷肥、青海和新疆钾肥等一批大型生产基地。

4.技术装备取得突破

“十一五”期间,我国石化和化学工业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创新水平进一步提高,部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千万吨级炼油加氢反应器、循环氢压缩机等关键设备,百万吨乙烯“三机”(裂解气、乙烯、丙烯压缩机)立足国内制造;大型乙烯裂解炉、乙烯冷箱、聚乙烯、聚丙烯成套设备、化肥关键技术与装置、大型空气分离装置已基本实现自主化;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30万吨合成氨等形成了成套工程化技术;大规模二苯基甲烷异氰酸酯(MDI)、巨型工程子午胎、全氟离子膜工程技术、膜极距复极式离子膜电解槽、煤制油、甲醇制烯烃、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以及粉煤加压气化技术等一批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取得突破,并相继建设了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天然气等示范工程。

5.节能减排初见成效

2010年化学工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05年累计降低

35.8%,年均降低8.5%。“十一五”期间化学工业污染物减排扎

实推进,成果显著(见表3)。

表3 注:以上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数据。

(二)存在的问题

1.部分产能增长过快,落后产能仍占一定比重

近几年我国传统煤化工产品产能扩张较快,2010年,合成氨、甲醇和电石产能分别占全球产能的35%、50%和97%。部分地区未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等制约因素,有盲目规划、发展煤化工项目的趋势。轮胎、纯碱、烧碱和电石法聚氯乙烯等传统化工产品过快

增长,过剩态势日趋严峻。2010年部分产品开工率见表4。

表4

在炼油、化肥、烧碱等行业仍存在一定比例的落后产能,资源消耗高,“三废”处理措施不到位,技术装备水平低,原料配套条件差,影响行业整体竞争力。

2.产业布局不尽合理,安全环保隐患突出

我国石化化工产业存在区域布局分散,一体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偏低,产业内容雷同、特色不突出等问题。目前,部分非燃料型炼油企业不具备炼化一体化条件,石化资源利用不尽合理。部分地区化肥、甲醇等化工企业既远离资源产地,又不靠近市场,原料和产品均需长距离调运。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镇化快速推进,众多老化工企业逐渐被城镇包围,安全防护距离不足等问题凸显。部分处于城镇人口稠密区、江河湖泊上游、重要水源地、主要湿地和生态保护区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已成为重大安全环保隐患。

3.高端产品比重偏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目前我国石化化工产品仍以中低端和通用品种为主,高端产品短缺。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进程较慢,缺少具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部分大型成套技术装备和高端产品主要依赖进口,化工新材料及其部分单体缺口严重,工程塑料、特种橡胶和高性能纤维总体保障能力不足50%。

4.能源资源约束加大,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目前,我国原油、天然气、钾资源、天然橡胶、硫资源等大宗原料对外依存度较高,国内外能源资源价格大幅震荡上行,北方及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短缺等,已成为影响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部分原料对外依存情况见表5。

表5

据初步统计,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废固总量分别居全国工业行业第2位、第4位和第5位,化学需氧量(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也均位居全国工业前列。

二、发展环境

(一)面临形势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内外经济形势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既面临有利的机遇,也面临诸多严峻挑战。

从国际看,随着国际经济秩序深入调整,全球石化产业发展重心快速向具有资源优势的中东地区和拥有市场优势的亚太地区转移,产业格局将会发生变化。“和平、发展、合作”的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石化化工企业广泛、深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竞相加快开发新技术,发展绿色低碳新兴产业,发达国家继续占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世界局部地区政治冲突和经济动荡,国际原油价格将会出现大幅波动。一些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在促进部分行业良性发展、改善境外产品市场准入条件的同时,也加剧了部分石化化工产品的市场竞争。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化工领域贸易摩擦频发,围绕市场、资源、能源、技术等方面的竞争更趋激烈。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又对石化和化学工业的发展提出新的挑战。

从国内看,“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深入,石化化工产品内需市场潜力巨大。随着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工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不断加快,要求石化和化学工业必须加快调整和升级,大力发展高端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以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相关产业的更高需求。随着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的实施,石化和化学工业在资源保障、节能减排、淘汰落后、环境治理、安全生产等方面,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和任务。

(二)需求分析

以“十一五”国内石化化工产品消费情况为基础,综合考虑“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相关行业发展情况,采用多种方法测算,预计“十二五”时期大宗石化化工产品的需求增长低于同期GDP的增长,高端石化化工产品增长率略高于GDP增长速度。其中,需求仍有较大增长空间的产品有:成品油、烯烃、钾肥等刚性需求较大的产品,对二甲苯(PX)、己内酰胺、乙二醇等进口量较大的产品,天然气、轻烃等低碳原料与产品,工程塑料等化工新材料及专用化学品。主要产品需求预测见表6。

表6

四、重点任务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1.促进企业兼并重组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产业关联企业,以资产、资源、品牌和市场为纽带,通过整合、参股、并购等多种形式,实施兼并重组,实现优势互补,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若干个国际化大型石化化工企业集团。支持和引导各类所有制石化化工企业间的合作和发展。鼓励中小石化化工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广泛参与国际间的重组活动。加快形成大、中、小企业结构合理,上下游企业协作配套的产业组织体系。

专栏1促进企业兼并重组

01 石化推动大型石化企业强强联合,开展战略合作,优化产业布局和上下游资源配置。鼓励企业间、相关产业间联合布局和一体化发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并购、重组或投资合作,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

02 煤化工突破现有煤化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格局,鼓励石化化工企业与煤炭、电力等企业联合,形成若干个以大型企业为主体的“煤电化热一体化”产业集群和大型煤化工生产基地。

03 化肥促进基础肥料向优势企业集中。引导大型能源企业与氮肥企业联合重组或结成战略联盟,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竞争力。到2015年大中型氮肥企业产能比重达到80%以上,大型磷肥企业产能比重达到70%以上,支持钾肥行业龙头企业开展产业整合,形成以大型企业集团为主的集约化产业格局。

04 农药以市场为导向,鼓励优势企业跨地区整合农药企业,促进原药、制剂上下游一体化;实现农药企业大规模、多品种、国际化经营。到2015年农药原药生产企业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的达到20家,培育2-3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农药企业集团。

05 化工新材料与新型专用化学品鼓励有实力的化工新材料与新型专用化学品生产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提高企业规模,促进产品开发,形成若干个具有行业领先地位的高科技企业。

坚持基地化、一体化、园区化、集约化发展模式,立足现有企业,严格控制项目新布点。炼油布局要贴近市场、靠近资源、方便运输,缓解区域油品产销不平衡的矛盾,鼓励原油、成品油管道建设,改善“北油南运”状况;乙烯、芳烃布局应坚持炼化一体化,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现代煤化工需综合考虑煤炭、水资源、环境容量、区域二氧化碳和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等条件,适度布局;煤制烯烃是石油制烯烃的重要补充,要在对现有国家示范工程进行技术经济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总结研究和优化提升,与石油制烯烃项目实现差别化布局。

引导基础肥料向资源产地或粮棉主产区转移,二次加工产品向消费区域集中。能源产地特别是具有能源优势的粮棉主产区实现尿素自给;进一步提高云、贵、鄂、川四省磷肥产能比重;继续建设青海、新疆两大钾肥基地,鼓励企业在国外钾资源地建设钾肥生产基地;在化肥消费区域基本形成复混肥料、缓控释肥料和掺混肥料加工、集散、分销和使用服务体系。农药原药生产向工业园区或化工集中区聚集,制剂加工向交通便捷、靠近市场的地区转移,在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建成3-5个生产企业集中、配套设施齐全、管理水平较高的专业农药工业园区,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综合考虑资源和市场条件,优化氯碱、纯碱、轮胎等产业布局。

推进安全风险高、环境风险大、安全防护距离不足的城镇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搬迁进入化工园区,不能搬迁的,限期转产或关闭。坚持高标准、有特色的原则,规范和完善现代化工园区建设,全面提升我国化工园区整体水平。在临港地区依托国内外资源与市场,建设以大型炼化、特色精细化工等为代表的外向型化工园区;在内陆地区依托本地资源能源优势,建设以大型煤化工、盐化工、磷化工等为代表的资源优势型化工园区。

专栏2重大生产力布局

01石化依托海上进口原油,在沿海地区完善炼油生产力布局;依托中缅、中俄、中哈和沿江原油管线,提高华中、西南炼油能力,发展以武汉、成都、昆明等为核心的中西部内陆石化产业集中区,建设规模以满足当地成品油市场为主。到2015年我国地区间油品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得到较大缓解。优先依托条件好的现有大型石化企业,结合炼油能力改扩建,完善炼化一体化;在资源供给有保障、物流成本较低、下游市场发达、环境容量大的广东、浙江、江苏、海南、天津等沿海地区布局建设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做强长三角、珠三角等石化产业群,支持海峡西岸发展石化产业;为满足中西部市场需求,加快武汉、成都乙烯项目建设;促进东北地区石化现有装置改造升级,推动大庆、抚顺等乙烯项目建设。对二甲苯原则上依托炼油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极端自然灾害发生可能性,确定合理的安全防护距离,提高项目建设安全环保标准。

02现代煤化工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乙二醇等现代煤化工项目要按照有关产业政策,综合考虑煤炭、水资源、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及区域二氧化碳、节能和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等综合条件,在蒙、陕、新、宁、贵等重点产煤省区,适度布局,并采取集中集约、上下游一体化方式建设现代煤化工生产基地及煤电化热一体化示范基地;其余省区,尤其是煤炭调入和基本平衡省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气联防联控重点区域、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超标和节能评估审查不合格的地区,严格限制现代煤化工的发展。新建项目烯烃规模要达到50万吨/年以上;“十二五”重点组织实施好煤制烯烃升级示范项目建设。在原料可以保证稳定、持续供应的前提下,在沿海地区慎重布局进口甲醇制烯烃项目。研究集中利用已建成的符合经济规模的甲醇生产能力建设大型烯烃项目。

03 化工园区

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及城市发展规划,结合危险化学品分布及产业特点,统筹区域危险化学品发展规划及化工园区或化工集聚区布局,与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新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必须设置在化工园区等专业工业园区内,并严格准入条件。对不在规划区域内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制定“关、停、并、转(迁)”计划,推动重大危险源过多或分散、安全距离不足、安全风险高以及在城市主城区、居民集中区、饮水源区、江河水资源保护地、生态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区域内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进入化工园区等专业工业园区。化工园区要定期开展区域安全、环保风险分析,园区内建设要遵循产品项目一体化、公用工程一体化、物流运输一体化、安全消防应急一体化、园区管理服务一体化的原则。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逐步实现“生产上规模、工艺上水平、管理上台阶、企业进园区”的目标。

保障基础石化化工产品有效供给。立足国内市场,合理安排具有刚性需求的石化化工产品产能增长,兼顾优化产业布局和工艺流程;有效增加烯烃、有机原料、合成材料、化工新材料和专用化学品等国内短缺石化化工产品的供给能力。严格控制烧碱、纯碱、氮肥、磷肥、农药等供需基本平衡产品产能的过快增长。

专栏32015年主要产品生产能力目标

01石化全国一次原油加工能力6亿吨/年左右。乙烯生产能力达到2700万吨/年左右。对二甲苯总产能达到1200万吨/年以上。聚丙烯、聚乙烯、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五大通用合成树脂与合成橡胶的产能分别达到6800万吨和460万吨,己内酰胺、乙二醇、丙烯腈等合成纤维单体国内供应能力显著提高。

02 化工

2化肥总产能控制在7760万吨左右(折纯,下同),其中氮肥5110万吨/年,磷肥2150万吨/年,钾肥500万吨/年。其他化工产品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烧碱、纯碱、甲醇、电石的产能分别控制在3100万吨/年、3000万吨/年、4000万吨/年、2800万吨/年,农药、染料总体生产规模基本控制在现有水平。

加快发展高端石化化工产品。围绕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发展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的化工新材料及中间体、新型专用化学品等高端石化化工产品。大力发展工程塑料、特种合成橡胶等先进结构材料,促进结构材料的轻质化;加快发展以氟硅材料、功能性膜材料为代表的非金属功能材料;加速发展高性能纤维及其增强复合材料;注重发展电子化学品、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水处理化学品、环保型塑料添加剂等高性能、环境友好、本质安全的新型专用化学品。

专栏4“十二五”高端石化化工产品发展重点

01 基础有机原料双酚A、多乙烯多胺、己二酸、1,3-丙二醇、脂肪族和脂环族二异氰酸酯(ADI)、环氧丙烷(过氧化氢法)。

02 合成树脂聚乙烯、聚丙烯专用料,ABS树脂、电子级环氧树脂。

03 合成纤维及单体己内酰胺、己二腈。

04 合成橡胶及弹性体溶液丁苯橡胶、乙丙橡胶、(卤化)丁基橡胶、丁腈橡胶、异戊橡胶、氯丁橡胶(丁二烯路线)、丙烯酸酯橡胶、聚硫橡胶、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聚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硫化橡胶弹性体、聚氨酯弹性体等。

05 农药高效环保型农药新品种:新型菊酯类农药(氯氟醚菊酯、七氟甲醚菊酯等)、新型杂环农药(烯肟菌酯、烯肟菌胺等)等。

06 工程塑料聚碳酸酯、聚甲醛、尼龙工程塑料、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苯醚、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聚砜、聚酰亚胺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特种聚酯。

07 高性能纤维芳纶、碳纤维、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苯硫醚纤维。

08 氟硅材料高性能含氟聚合物、环保型含氟消耗臭氧层物质(ODS)替代品、功能性氟材料、烷氧基硅烷、液体硅橡胶、硅油、高性能有机硅深加工产品。

09 可降解材料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可降解塑料、CO2降解塑料。功能性膜材料含氟离子交换膜、太阳能电池背板膜、高性能纳滤膜、溶胶(EVA)封装膜、光学聚酯膜、耐热动力电池隔膜、单片型双极性膜、均质离子交换膜、扩散渗析膜、光伏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膜、光学聚乙烯醇(PVA)薄膜、光学三醋酸纤维(TAC)膜、透明导电膜、电磁波屏蔽膜、反渗透膜、柔性有机聚合物膜等。其他新材料高性能聚氨酯材料、水相法氯化高聚物、液晶聚合物、特种塑料合金、特种功能性高分子材料(高吸水性树脂、复合型聚丙烯酰胺等)、高性能复合材料、风力发电叶片专用环氧树脂、感光材料,以及磷酸铁锂、钴酸锂及六氟磷酸锂等先进储能材料。专用化学品高性能、环保型专用化学品,包括高性能无机颜料(如氯化法钛白粉等)、环保和特种功能高档涂料、新型含氟染料、安全型高性能食品及饲料添加剂(如蛋氨酸等)、环保型水处理剂、环保型塑料添加剂、高性能电子化学品、无卤阻燃剂、低汞/无汞催化剂等。

13其他绿色节能乘用车胎、高性能乘用车胎、航空轮胎、高性能绿色轮胎添加剂、高等级道路沥青和水工沥青、高铁沥青、机场沥青等特种沥青。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7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禁限用高毒农药管理措施公告等相关产业政策的要求和履行国际公约淘汰部分消耗臭氧层物质(ODS)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等的承诺,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淘汰危及生产和人身安全、严重污染环境、资源消耗高、安全隐患多的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推进石化化工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新增产能要严格执行产业准入条件,严格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专栏5落后产能淘汰重点

01 氯碱、电石单台炉容量小于12500千伏安的电石炉及开放式电石炉,高汞催化剂(氯化汞含量6.5%以上)和使用高汞催化剂的乙炔法聚氯乙烯生产装置。

02 农药加快淘汰钠法百草枯生产工艺、敌百虫碱法敌敌畏生产工艺以及部分高毒、高残留农药品种。

03 其他淘汰单台产能5000吨/年以下和不符合准入的黄磷、有钙焙烧铬化合物(2013年)、隔膜法烧碱、5000吨/年以下和工艺技术落后及污染严重的氢氟酸生产装置,逐步削减并淘汰含氢溴氟烃、溴氯甲烷、甲基溴等消耗臭氧层物质(ODS)、以及多氯联苯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等。

(二)大力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1.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加大对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性研究,做好技术储备。突破一批核心、共性和关键技术。

专栏6技术创新重点

01 石化百万吨乙烯成套装备、直接氧化法环氧丙烷技术、环氧乙烷大型反应器、高档润滑油成套技术开发,基于非茂体系的聚烯烃合成及后续改性技术、ABS本体法聚合大型成套技术、五大通用树脂高性能化技术、顺式和反式异戊橡胶合成及加工关键技术、10万吨/年以上大型氯乙烯流化床反应器、万吨级脂肪族异氰酸酯生产技术开发与应用,乙烯-醋酸乙烯树脂、聚偏二氯乙烯等高性能阻隔树脂、聚异丁烯、特种共聚单体的聚烯烃开发等。

02 现代煤化工大型煤液化、甲醇制烯烃(MTO)、流化床甲醇制丙烯(FMTP)工艺完善和技术升级,超大型甲醇、甲烷化、煤制乙二醇、合成气制多元醇、甲醇制芳烃等大型煤化工成套技术和装备。

03 化肥及无机盐大型成套氮肥技术和装备、大型煤气化炉成套技术、湿法磷酸精制技术、磷石膏综合利用技术、铬盐清洁生产技术、高纯锂盐制备技术等。开展非水溶性钾资源开发、优化海水提钾的示范工作。

04 农药吡啶及其衍生物定向氯化、氟化技术,羧酸盐系列农用专用助剂,农药生产三废处理技术,废弃农药包装瓶回收再利用技术等。

05 化工新材料与新型专用化学品新型臭氧层消耗物质替代品、高性能含氟聚合物、特种有机硅材料、工程塑料、丁基橡胶、乙丙橡胶、异戊橡胶、稀土顺丁橡胶、高性能热塑性弹性体、碳纤维、芳纶等生产技术和复合材料生产技术。

2.加强企业技术改造

立足现有企业和基础,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加快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升级,提升传统产业,推进涉及光气化、硝化等十五种危险化工工艺装置的自动化改造、重大危险源配套监控设备以及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形成高端产品的生产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鼓励企业积极开发新产品,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改善品种质量。加强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提高能源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推进石化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升化工园区和产业集群信息化水平。建立健全技术标准,加强过程控制,提升检验检测能力,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推进重点产品质量对标达标工作。

专栏7技术改造要点

01 石化继续实施油品质量升级、对不同品质原油加工适应性和综合利用技术改造;加快现有大型乙烯及副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改造。

02 化肥氮肥工业继续开展原料及动力结构调整。磷肥工业提高磷资源加工利用率和氟资源回收。钾肥工业重点加强镁、锂、钠等钾矿伴生资源综合利用,加大国内钾资源开发,重点推进新疆罗布泊钾肥基地、青海固液转化氯化钾项目建设。复混肥工业重点开发和推广缓控释肥和掺混肥生产技术和装备,以及新型包裹材料生产技术,实现相关技术和装备产业化。

03 农药加大对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创制产品的产业化扶持力度,优化农药生产工艺,大力推进农药剂型的水基化、无尘化,提高环境友好型农药产品比例。

04 盐化工、染料、涂料、无机盐、轮胎等传统产业围绕提升产品档次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强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技术改造。

05 危险化学品实施城市主城区、居民集中区、饮水源区、江河水资源保护地、生态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区域内石化化工企业搬迁、转产;通过行业技术进步、兼并重组淘汰落后高危工艺,优化危险化学品的产品结构。

06 两化融合推进先进过程控制系统的应用,普及实时在线产品质量成分分析系统,发展工艺流程仿真技术,优化调度、故障诊断,提高集约化生产水平。推进安全生产防控信息系统建设。

3.健全产业创新体系

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联盟。整合资源,鼓励联合开展关键的共性和核心技术研发。加强专业石化化工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创新人才。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平台建设,建立产业技术联盟,促进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支持和促进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加快推进技术和装备自主化,提升产业技术发展水平。

(三)促进绿色低碳安全发展

1.推进节能降耗治污减排

全面贯彻落实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石化化工行业节能减排指标体系、检测体系和考核体系。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和装备,实施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能量系统优化项目,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加大工业废水处理和循环利用力度,节约水资源。减少化学需氧量(COD)、粉尘、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合物、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及二氧化碳排放。重点做好煤化工、农药、染料等排放量较大行业的污染防治;做好基础化学原料制造和涂料、油墨、颜料等行业重金属污染防治,减少重金属排放;推进磷矿石等化学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加强与钢铁、建材企业合作,联合处置铬渣。

2.发展循环经济及资源再利用

推广化工园区产业集聚、能源有效利用、排放集中治理等先进生产方式,实现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支持企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加强有毒有害原料(产品)替代,提升清洁生产水平。加大石化化工废弃物和副产品回收再利用。

提高炼厂轻烃回收利用率,优化乙烯裂解原料;提高氢气、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等产品的总收率;优化配置、集中利用碳

四、碳

五、碳九等裂解副产物资源。加强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在有条件的地方利用高硫煤和低阶煤发展煤化工产业,鼓励利用焦炉气和电石炉气生产高价值产品,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探寻温室气体减排路径,开发二氧化碳捕捉、封存、综合利用技术和装备并推广应用。积极开展硫化物回收利用、炉渣综合利用等工作。加强化肥、农药副产物和废旧轮胎的回收再利用,初步建立农药包装瓶回收、处理、再利用体系。

专栏8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要点

01 石化进一步提高重质原油的综合加工和利用水平扩大加氢裂化、加氢精制的规模水平,推广各项节能技术,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采用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对乙烯生产装置进行节能降耗改造。综合利用炼油乙烯副产资源。

02 化肥在化肥生产中推广先进煤气化和煤基多联产技术、推广清洁节能生产工艺加大测土配方施肥等科学施肥工作,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03 现代煤化工提高现代煤化工能效水平。鼓励采用节水型工艺,充分利用再生水、矿井水发展煤化工。开发二氧化碳捕捉、封存、综合利用技术和装备并推广应用。探索建设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IGCC)热电化一体化可行性

04 精细化工采用新技术,提高对农药、染料等精细化工生产特征污染物的处理能力,加大环境友好型涂料、胶粘剂、水处理剂等产品的开发力度。

05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低品位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高废胶粉沥青、翻旧沥青的利用率。推进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综合利用磷矿伴生和电解铝副产氟资源减少萤石资源消耗;重点抓好磷石膏、碱渣、电石渣、铬渣等固体废物无害化科学治理和综合利用;推广磷石膏制建材、碱渣脱硫、电石渣制水泥、多种氯产品联产工艺技术,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广大型密闭电石炉、零极距电解槽、氧阴极电解技术、低汞触媒的应用,实现电石炉和黄磷炉尾气的回收利用。选择有条件的地方改造氯碱-异氰酸酯联合生产工艺。

3.强化危险化学品安全发展

贯彻落实《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完善危险化学品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快实施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GHS)。规范设计、高效管理,淘汰落后高危工艺,全面提升危险化学品产业本质安全水平。强化企业安全管理,规范生产行为,完善作业场所安全设施、警示标志,杜绝违章操作事故。鼓励企业对新建的石化化工装置进行危险和可操作研究分析(HAZOP)和安全完整性评价(SIL)。优化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布局,实施园区准入制度,科学规划园区或产业集聚区内危险化学品产业规模、结构、布局、工艺和产业链、运输风险、项目间安全相关性等,合理制定安全容量和环境安全防护距离。消除隐患,降低连锁事故发生的概率。整合应急救援资源,加快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提高事故救援能力。加强安全宣传和教育,加强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专业人才培训。

加大三聚氰胺、增塑剂、瘦肉精、工业硫磺、荧光增白剂、染色剂等可能在食品中违法添加的化学品的生产及流通管理力度,按要求在产品标签和包装上印制“严禁用于食品和饲料加工”等警示标识。

积极倡导和推进责任关怀,引导企业关注安全、关注员工、关注社会,履行社会责任。

五、政策措施

(一)加强规划指导

本规划由工业行业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围绕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加强规划与产业政策、环境保护政策、计划的衔接,及时与相关部门进行信息沟通和工作协调,依据规划核准或备案相关建设项目。各地区石化化工发展规划应依据本规划制定,加强省级规划与本规划的衔接。建立规划实施的动态评估机制,对规划实施的阶段成果实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反馈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适时按程序调整规划内容。

(二)完善产业政策

严格行业准入,研究制定煤化工产业发展政策,制定和完善化肥、农药、铬化合物、氰化钠等行业准入条件。制定化工园区指导意见,规范园区规划和布局。积极研究支持石化化工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加强石化化工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土地、环保、安全生产等政策的衔接,支持本规划提出的发展重点、重大项目和示范工程。

(三)加大科技投入

积极利用国家技术创新激励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研发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保护知识产权,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国家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围绕产品升级、节能减排、安全生产、两化融合,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推动重大示范工程实施,提高行业技术装备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四)健全标准体系

提高生产、技术、应用、安全、能耗、环保、质量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水平,做好标准间的衔接,加强标准贯彻。完善标准体系,加快现代煤化工安全生产相关标准规范制定,提高石化化工行业的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职业健康、环境保护等规范化管理水平,加强对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管。大力发展先进的检测认证技术和体系,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推进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双向转化。

(五)加强资源保障

建立和完善原油、煤炭、钾、硫、天然橡胶等重要石化化工原料的供应保障体系。深化国际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资源合作勘探开发。完善原油、化肥、农药、天然橡胶储备机制,提高抗风险能力。完善化肥市场调控体系,增强农用化学品的保障能力。

(六)维护公平贸易

进一步完善石化化工产品进出口关税、出口退税及加工贸易政策,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完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依法运用贸易救济措施,维护公平贸易秩序,积极推动业界对话磋商与合作,努力化解贸易摩擦。严厉打击各种走私违法行为,维护进出口贸易秩序。

(七)改善行业管理

石化化工:降低对石油依赖度 篇3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能源需求大幅增加,仅靠常规油气供应将很难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大对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非常规能源作为能源体系中的新生替代力量,正处于技术快速发展和产业化成长阶段,规模化发展与提高开发的经济性是长期趋势。

近10年来我国石化行业经历了高速发展阶段,目前最为突出的矛盾是基础化学品能力过剩, 而专用高性能精细化工产品供应能力不足, 内需拉动与消费升级为精细化学品提供了发展空间和市场机会。

新的产业政策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化工新材料向大型化、功能化、精细化、工艺无害化、研究开发综合化、竞争激烈化、产业集中度和垄断性更强等方向发展。

石油产品价格上涨,为化工新材料发展提供了空间。新材料多数不以石油天然气为主要原料,与油价的关联度不大,并且产品附加值高。

分析师认为,化工新材料在“十二五”期间主要发展的产品与领域包括工程塑料的主要品种(PC、POM、PBT、PA等)将形成产业基础,特种工程塑料(PPS、MPPO、PTT、PEN等)也将有较大突破。

可降解类产品的规模会有较大增加,如聚乳酸和PBS。

有机硅和有机氟的下游产品领域将进一步拓宽,如氟橡胶(FKM)和聚氟乙丙烯(FEP)等新型氟利昂替代产品。

功能型高分子材料和特种碳纤维的市场空间有较大幅度拓展,未来碳纤维、芳纶纤维等产品的中外合作发展机会将明显增加。

聚氨酯的原料MDI、TDI、PTMEG的产业规模将有大发展,特种异氰酸酯的市场条件日渐成熟,PU建筑保温板市场需求量增加。

化工和石化工业 篇4

《规划》预测, “十三五”期间, 在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消费升级等因素的拉动下, 石化化工产品市场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居民消费习惯将从温饱型向发展型转变, 对绿色、安全、高性价比的高端石化化工产品的需求增速将超过传统产业。

“十三五”期间, 石化和化学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将取得重大进展, 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规划》提出, “十三五”期间石化和化学工业增加值年均将增长8%, 销售利润率小幅提高, 2020年将达到4.9%。“十三五”末, 万元GDP用水量下降23%, 万元GDP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 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减少10%,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15%, 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削减30%以上。

行业发展面临环境复杂

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潘爱华表示, 石化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经济总量大, 产业关联度高, 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国防军工密切相关, 在我国工业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基本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需要。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在技术创新、产业结构、绿色发展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 为了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推动石化和化学工业由大变强, 指导行业持续科学健康发展, 编制《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 作为“十三五”时期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石化和化学工业转型升级、迈入制造强国的关键时期, 行业发展面临的环境严峻复杂, 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相互交织, 增长潜力和下行压力同时并存。

从国际看, 世界经济复苏步伐艰难缓慢, 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 贸易保护主义升温。美国大规模开发页岩气、页岩油, 伊朗重返国际原油市场, 化石能源替代技术快速发展给国际油价回升带来较大不确定性。中东、北美等低成本油气资源产地的石化产能陆续投产, 全球石化产品市场重心进一步向东亚和南亚地区转移, 部分石化产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同时, “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 为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从国内看, “十三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期, 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快推进, 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全面实施, 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 为石化和化学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 制造业新模式、新业态的涌现, 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消费需求个性化、高端化转变, 亟须绿色、安全、高性价比的高端石化化工产品。同时,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速换档、结构调整、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 石化和化学工业进入新的增长动力孕育和传统增长动力减弱并存的转型阶段, 行业发展的安全环保压力和要素成本约束日益突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质增效、绿色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对推动我国由石化和化学工业大国向强国迈进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规划》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 以《中国制造2025》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为行动纲领, 以提质增效为中心,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紧扣行业特点, 以问题为导向, 提出在“十三五”期间要坚持创新驱动、安全发展、绿色发展、融合发展和开放合作的发展原则。

确立五个目标

“十三五”期间, 在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消费升级等因素的拉动下, 石化化工产品市场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随着居民收入增加, 消费习惯由温饱型向发展型转变, 绿色、安全、高性价比的高端石化化工产品的需求增速将超过传统产品。综合应用弹性系数法、消费强度法、专家经验法, 预测了代表性石化化工产品消费量。潘爱华表示, 在此基础上, 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 结合石化化工行业转型升级的要求, 提出了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绿色发展、技术创新、两化融合等五个目标。

销售利润率提至4.9%

工业增速目标。按国家统计局行业分类, 石化化工行业包括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和石油加工三部分。其中,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橡胶制品业占行业经济总量的76%, 石油加工占24%。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橡胶制品业工业增加值的增速与GDP的弹性系数为1.46。按照“十三五”规划纲要预测的GDP增长率计算,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与橡胶制品业的工业增加值增速约9.8%。

石油加工工业增加值的增速与原油加工量增长率的弹性系数为1。2015年, 我国原油加工量约为5.2亿吨, 预计2020年将达到6.2亿吨左右, 年均增长3.5%。因此, 石油加工的工业增加值增速为3.5%。综合考虑上述两部分增速, 《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石化化工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的目标, 较“十二五”降低1.4个百分点。

发展效益目标方面, 经研究, 《规划》选用销售利润率这一指标表征行业发展效益, 从2015年的4.6%提高到2020年的4.9%。

提高原 (材) 料保障力

《规划》提出, “十三五”期间, 传统化工产品产能过剩矛盾得到有效缓解, 烯烃、芳烃等基础原料和化工新材料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环境友好型农药产量从2015年的60%提高到2020年的70%以上, 新型肥料的比重从10%提升到30%左右, 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世界级化工园区和以化工为主导产业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行业发展质量和竞争能力明显增强。

完善协同创新体系

“十二五”末, 我国科研投入占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占1%左右, 预计“十三五”期间科技投入会有所加大、比例可提高到1.2%左右。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日益完善, 在重点领域建成一批国家和行业创新平台, 突破一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成套装备, 形成一批具有成长性的新经济增长点。

万元GDP能耗下降15%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万元GDP能耗下降15%、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用水量下降23%的目标。在“十三五”期间, 石化化工行业一方面要推广节能技术、二氧化碳减排和捕集利用技术以及节能和中水回用技术, 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水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动产品结构升级, 提高产品附加值, 预计可实现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减少18%, 单位GDP水耗减少23%的目标, 节能降耗幅度与国民经济总体水平基本相当。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化学需氧量 (COD) 和氨氮排放总量降低10%、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降低15%的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 石化化工行业相关排放标准在2015年进行了修订, 按照新的排放标准, 单位产品的减排幅度较大。“十三五”期间, 通过严格执行新的排放标准, 加快推广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和污染物治理技术, 石化和化学工业可以完成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降低10%、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降低15%的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 与国民经济的总体减排幅度保持一致。

企业信息化集成比达35%

企业两化融合水平大幅提升, 实现信息化综合集成的企业比例达到35%。石化化工智能工厂标准体系基本建立, 在石化、煤化工、轮胎、化肥等领域建成一批石化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 建设若干智慧化工园区, 开展石化化工行业工业互联网试点。

八项任务十个专栏作抓手

潘爱华重点解读了《规划》的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 为明确《规划》实施路径, 将《规划》目标分解为八项主要任务, 并相应提出了十个专栏, 以此作为《规划》实施的抓手。八项重点任务分别是:

一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构建一批有影响力的产业联盟, 在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学品、现代煤化工等重点领域建成国家和行业创新平台, 支持开展互联网“双创”平台建设。加快化工新材料等新产品的应用技术开发, 培育新产品市场。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相应开辟了技术创新重点领域及方向专栏, 提出了“十三五”期间石化和化学工业重点突破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成套技术装备。

二是促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严格控制尿素、磷铵、电石、烧碱、聚氯乙烯、纯碱、黄磷等过剩行业新增产能, 探索建立落后产能法制化、市场化退出机制, 推动落后和低效产能退出。利用清洁生产等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现有生产装置, 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开拓传统产品应用消费领域, 扩大消费量。打造一批知名度、美誉度较高的国际知名品牌。整合优化生产服务系统, 为行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

相应开辟了传统化工提质增效工程、农用化学品优化升级工程和绿色发展工程三个专栏, 明确提出氯碱、电石、染料、涂料、化肥、农药等重点子行业结构调整方向, 以及石化和化学工业节能减排工作重点。

三是发展化工新材料。围绕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节能环保、医疗健康以及国防军工等领域, 适应轻量化、高强度、耐高温、稳定、减震、密封等方面的要求, 加快开发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特种橡胶、石墨烯等高端产品。提升为电子信息及新能源产业配套的电子化学品工艺技术水平。发展用于水处理、传统工艺改造以及新能源用功能性膜材料。重点开发新型生物基增塑剂和可降解高分子材料。

相应开辟化工新材料创新发展工程专栏, 分别提出了工程塑料、氟硅材料、高性能纤维、功能性膜材料、等领域重点开发的产品和技术。

四是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建立石化和化学工业智能车间、智能工厂以及智慧化工园区标准应用体系, 加快智能工厂和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推动工业互联网、电子商务和智慧物流应用, 大力推动企业向服务型和智能型转变。培育石化和化学工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新模式, 构建面向石化生产全过程、全业务链的智能协同体系。建立健全化肥等生产监督及产品追溯系统, 积极开展“互联网+农资”活动。

相应开辟石化化工智能制造工程专栏, 对完善标准应用体系、开展智能工厂示范、促进工业互联网开发与应用、培育智慧物流和电子商务等工作进一步细化。

五是强化危化品安全管理。优化危险化学品规划与布局, 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加快淘汰高风险产品及工艺, 提高危险工艺的自动化控制水平和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实施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 (GHS) , 建立全产业链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综合信息平台, 启动危险化学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试点。

相应开辟危险化学品本质安全水平提升工程专栏, 提出了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智能化改造、综合监管平台建设、实施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 (GHS) 等工作的实施路径。

六是规范化工园区建设。加强化工园区的规划建设, 科学布局化工园区。建立化工园区规范建设评价标准体系, 开展现有化工园区的清理整顿, 对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化工园区实施改造提升或依法退出。开展化工园区和涉及危险化学品重大风险功能区区域定量风险评估, 科学确定区域风险等级和风险容量。支持化工园区开展智慧化工园区试点。

相应开辟化工园区改造提升工程专栏, 提出化工园区改造提升的主要工作内容, 以及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建设目标。

七是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及重大项目建设, 增强烯烃、芳烃等基础产品保障能力, 提高炼化一体化水平。加快现有乙烯装置升级改造, 优化原料结构, 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快推动芳烃项目建设, 弥补供应短板。在中西部符合资源环境条件地区, 稳步开展现代煤化工关键技术工程化和产业化升级示范。

相应开辟基础产品强化保障工程专栏, 为烯烃、芳烃、有机原料等行业发展指明方向。

八是扩大国际合作。深入推进实施“一带一路”战略, 重点推进油气资源开发、北美页岩气制甲醇和乙烯及下游衍生物、钾肥和轮胎生产基地建设。鼓励骨干企业通过投资、并购、重组等方式获得化工新材料和高端专用化学品生产技术。加快国内优势产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 开拓新兴市场。加大石化化工技术装备国际推广力度, 积极推进国产技术装备“走出去”, 加快工程服务输出。

相应开辟“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工程专栏, 提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产能合作、资源合作、技术合作的工作重点。

五举措保障实施

为确保目标实现, 《规划》共提出了五条保障措施。

完善产业政策。研究编制相关行业规范条件, 建立健全安全、环保、产品标准体系, 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加强行业监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加大安全、环保、质量、节能等检查力度, 严厉打击以次充好、假冒伪劣、逃避缴纳税款等行为, 维护公平市场环境。

创新体制机制。发挥市场对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推进石油、天然气、危险化学品监管等重点领域改革;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实施中央财政科技计划 (专项、基金) , 建立技术创新联盟, 突破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装备, 建立重点领域产业联盟, 促进化工新材料上下游合作。研究制定支持化工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的保险补偿机制;推动地方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加强“放管服”改革。

加大政策扶持。推进银企对接和产融合作, 继续利用现有专项资金渠道 (专项、基金等) , 对产业升级、技术改造工作予以支持。适时研究调整石化化工产品进出口关税、出口退税及加工贸易政策。加大石化化工人才培养力度。组织实施。各地区和中央企业发展规划应与本规划做好衔接, 对规划实施的阶段成果实行动态监测, 并适时委托第三方开展规划中期评估, 行业协会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化工和石化工业 篇5

2011年5月25-27日, 2011亚洲石化工业会议 (APIC2011) 在日本福冈市举办, 虽然受到3月初日本大地震的影响, 本次会议仍有来自全球26个国家或地区的1000余位化工人士参加, 全球主要的石化生产企业、贸易企业、物流企业、咨询公司悉数到场。亚洲石化会议 (APIC) 由印度、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台湾、泰国七大石化协会联合举办, A P I C已经成为一个促进全球石化业界交流的有效途径, 会议每年参会人数均在上千人的规模。

受组委会邀请, “中心”咨询事业部陆险峰、方巍、李永磊参加了此次会议, 方巍、李永磊两位咨询师还受到主办方邀请在大会分会场分别做了聚烯烃和PVC的专题报告。两位咨询师流利的英文和深入透彻的演讲, 受到了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与强烈关注, 提问和交流非常热烈, 会议期间与许多世界知名公司进行了一对一的深入交流。

通过此次会议平台, “中心”与全球主要的咨询公司、信息提供商同台竞技、互相交流, 充分显示了“中心”的实力, 为“中心”品牌、影响力在国际石化行业内的提升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使得“中心”的国际化经营又向前迈了一步, 也使得“中心”在参与全球竞争中更加自信。

化工和石化工业 篇6

一、辽宁省石化行业发展的总体评价

辽宁是我国最早的石化产业基地之一。建国六十多年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辽宁石化产业获得长足发展, 形成了行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比较雄厚的综合性石化产业体系。2011年, 全省石化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18%;规模以上企业2083家, 占全省12.4%;资产总额5000亿元, 占16.4%;从业人员50.7万人, 占13.7%;销售收入8276亿元, 列山东、江苏、广东之后, 居全国第四位。

近些年, 辽宁省石化行业经济运行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原油开采业比较稳定。

辽河油田年产量在1000万吨左右, 可稳定开采20年。我国已探明油页岩储量中, 只有抚顺的油页岩得到工业性开发利用, 年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以上。2011年全省共生产原油1000万吨, 占全国的4.9%, 产量居全国第七位。辽宁原油开采业受国际原油价格影响较大, 据初步估算, 当原油价格达到每桶70美元左右, 辽河油田利润空间逐渐打开。2011年以来, 辽河油田受益于高油价, 全年利润超过90亿元。今年前五个月, 实现利税76亿元, 同比增长193.4%;利润54.3亿元, 增长70%。

2. 原油加工能力强, 但效益受价格影响波动较大。

2011年, 辽宁完成原油加工量6352.1万吨, 占全国的14.2%, 居全国第一位。原油加工业运行既受到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 又受到国家成品油出厂价的政策制约。当原油价格每桶80美元时, 辽宁省原油加工进入正常运营, 可承受能力为每桶95美元。2011年, 原油均价超过每桶110美元, 全省原油加工企业绝大部分亏损, 亏损总额为134.7亿元。今年上半年, 中石油七大炼厂亏损101亿元, 同比增亏53.7亿元。受石油加工业影响, 石化行业整体效益下滑。2011年, 全省石化行业实现利润仅69亿元, 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的3.7%, 比上年减少91亿元。今年前五个月, 石化行业仅实现利润10亿元, 同比下降82.1%。

3. 传统原材料产品占主导, 精深加工产品少。

辽宁是我国重要的炼油、油品储备和集散基地。石化产品品种齐全, 已形成以化肥、医药、农药、染料、油脂化工、橡胶化工、精细化工为代表的产业体系。辽宁省化工产品价格廉、质量好。其中, 抚顺石化石蜡出口量占全国的35%以上;辽阳石化的聚酯切片在国内市场占有相当份额, L5060P氯化聚乙烯专用料, 填补国内空白, 统领全国氯化聚乙烯 (CPE) 市场;锦州石化的润滑油添加剂系列产品, 控制国内市场;沈阳化工的PVC糊树脂闻名全国, 白炭黑、氯化石蜡、丙烯酸及脂等在东北占有重要位置;沈阳蜡化是东北唯一一家丙烯酸和丙烯酸丁酯的生产厂家;辽宁奥克的环氧烷精细加工核心技术、主要产品产量均居国内同行业前列, 太阳能光伏电池用晶硅切割液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

但多年来, 辽宁“油头大, 化身小”, 精深加工能力不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2011年成品油产量3507.5万吨, 居全国第一位, 而产业链延伸能力极强的标志性产品—乙烯只有106.8万吨, 居全国第六位。乙烯产量仅占原油加工量的1.68%, 远低于上海的10.7%、广东的4.82%、江苏的4.53%。2011年, 生产烧碱57.3万吨、纯碱33.8万吨、化肥63.4万吨、硫酸78.8万吨、塑料301.4万吨、轮胎1669.7万条, 这些产品作为化工行业和其他行业的原材料, 只是附加值较低的产品, 精深加工产品较少, 高附加值产品少。全省化学工业精细化率仅为42%, 与全国平均水平大体相当。

4. 央企占主导地位, 地方石化企业发展不足。

辽宁省石化产业中, 中央企业有10户, 包括辽河油田、七大炼厂、华锦和沈化, 年销售收入占全省50%以上, 是产业发展的支柱。多年来, 大型石化公司主导产业的上游资源, 与地方企业石化产品后加工发展脱节, 产业拉动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在产业规划布局和资源优化配置上, 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没有形成应有的合力。各地规划建设的工业园区, 由于缺少中央企业的入驻和参与, 多数工业园区缺少可供构建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和大项目, 制约了园区和地方企业的发展。目前, 石化行业年产值超10亿元的民营企业不足10户, 民营企业比例小, 规模化、集群化程度低, 产业链延伸能力不强, 行业整体活力不足。

5. 结构得到优化, 但规模总量增速下滑。

“十一五”以来, 石油加工业占石化工业的比重持续下降, 由2005年的59.6%下降到2011年的44.2%。而化学工业实现了快速发展, 化学原料、橡胶、塑料三个产业平均增幅超过石化工业增速12个百分点, 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年均增幅达到30%, 塑料制品增幅达到37%, 化学工业占石化工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29%提高到2011年的50%, 全省石化工业的内部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

但整个石化行业总量增幅呈下滑态势。“十一五”初期, 石化工业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27.4%, 是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近六年来, 石化工业年均增速为18.8%, 低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幅近8个百分点。2011年, 石化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下降到18.7%, 比重下降8.7个百分点, 由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退居第三。今年前五个月, 全省石化工业增加值增长5.9%, 低于规模以上工业3.9个百分点, 增速下滑的局面仍未扭转。

二、辽宁与江苏石化行业的比较分析

江苏省是我国最重要的石油和化学工业制造基地之一, 石化行业有20多个主要产品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规模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全行业整体制造能力、装备水平和技术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 特别是化学工业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已形成显著优势。

1. 规模和效益比较。

2011年江苏石化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42万亿元, 是辽宁的1.7倍, 但利税是辽宁的2.45倍, 利润是辽宁的14倍。

江苏原油加工量3400万吨, 仅相当于辽宁省的40%, 但乙烯产量153.9万吨, 是辽宁的1.5倍。江苏原油加工业实现利税与辽宁大体相当, 但实现利润66亿元, 而辽宁省则亏损134亿元。

江苏化学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28万亿, 是辽宁省的3.3倍, 而实现利税是辽宁省的5.4倍, 利润是辽宁的8.1倍。其中: (1)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销售收入是辽宁省的3.3倍, 利税是辽宁省的6.2倍, 利润是辽宁省的13.7倍。 (2) 化学纤维制造业销售收入是辽宁省的30倍, 利税180亿元, 利润114亿元, 而辽宁省利税为-9000万, 亏损1.8亿元。 (3) 橡胶制品业销售收入是辽宁省的7.3倍, 利税是辽宁省的2.9倍, 利润是辽宁省的3.3倍。 (4) 塑料制品业销售收入是辽宁省的1.5倍, 利税是辽宁省的1.8倍, 利润辽宁省的1.7倍。

2. 行业结构比较。

2011年江苏石油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470亿元, 占石化行业比重为10%, 低于辽宁34个百分点。而化学工业实现销售收入占石化行业比重为90%, 高出辽宁40个百分点。其中,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占63%, 高出辽宁30个百分点;化学纤维制造业占12%, 高出辽宁11个百分点;橡胶制品业占5%, 高出辽宁0.3个百分点;塑料制品占10%, 低于辽宁2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和化学纤维制造两个产业占江苏石油化学工业的75%, 精细化工产业优势十分明显。

3. 企业构成比较。

江苏省规模以上石化企业5293家, 是辽宁省的2.5倍。目前, 世界500强企业和世界化工100强企业已有100多家落户江苏, 如美国的杜邦、雪佛龙、陶氏, 英国的捷利康, 法国的托、罗纳、爱森, 德国的拜耳、巴斯夫, 荷兰的阿克苏, 瑞士的诺华等一大批跨国公司, 一些高起点、技术先进的大项目入驻, 外商、台商、港商合资和独资化工企业已超过500家。目前江苏已经形成以扬子石化、金陵石化等中石化集团企业为主体、生产装置先进、生产规模庞大的新型石化;以先进技术为主、产品与国际接轨的外资石化;以江阴澄星磷、三木集团等一批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民营石化企业构成的大石化产业格局, 形成中央企业、外资企业、本地民营企业三分天下的发展局面。

4. 产业布局比较。

江苏绝大多数石油化工原料需要从国内外购进, 石化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沿岸8个市, 已经形成具有产业链特征和集群优势的产业带, 拥有国家级化学产业园4家、省级化学工业园6家、市级化学工业园30多家, 集中了全省2/3的生产能力。从煤油、乙烯、聚酯及酸碱盐等上游产品, 到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中游产品, 到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专用化学品等下游产品, 产品门类齐全、专业配套、产业链较紧密。辽宁石化产业依托于中石油大庆石油管道和辽河油田, 依托于港口, 形成了沿海和内陆的分散布局, 在大连、抚顺、盘锦、辽阳、锦州、葫芦岛和沈阳均有大型石化企业。近些年, 辽宁石化产业园发展较快, 已有16家, 但规模都不大。特别是中央和地方企业、上下游产业还没有形成合力, 产业链不紧密。

三、加快辽宁省石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石化产业是辽宁省的传统优势产业, 加快发展振兴石化产业,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敢于亮剑、重塑辉煌, 不仅是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要任务, 也是调整优化辽宁省产业结构, 增强工业经济实力的战略举措。要坚持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的发展方向, 不断优化产品结构, 着力拉长产业链条, 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加工深度, 在壮大规模总量的同时, 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1. 把化学工业作为主攻方向。

辽宁与江苏石化产业的差距在化学工业, 发展潜力也在化学工业。据专家测算, 如果每桶原油50美元, 若加工出烯烃、二甲苯等, 再加工成乙二醇、对苯二甲酸等基本化学品, 价值将达200美元。若合成医药、农药原料以及原染料等精细化学品, 价值就达400美元。若再加工成专用化学品等商品, 价值可升为5000美元以上。辽宁石油加工能力位居全国第一位, 具备发展化学工业的巨大潜力和经济实力。近些年化学工业快速发展, 规模实力显著增强, 爆发力即将显现。只要我们因势利导, 加大支持力度, 化学工业一定能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们应按照“十二五”规划要求, 坚持炼化一体化、园区化、精细化, 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特种化学品、精细化工等高端石化产品, 培育从炼油、乙烯、芳烃、三大合成材料、基本有机原料到精细化工等系列产业集群, 把产业做足、做精、做大、做强。

2. 构建沿海新型石油化学工业产业带。

辽宁沿海城市石化产业基础较好, 现有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已形成规模。近些年正在建设盘锦荣兴、锦州龙栖湾、绥中石河、丹东海阳红港等4个亿吨新港区, 为以“大进大出”为特征的石油化学工业发展, 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应以沿海经济带现有石化产业园区为基础, 以盘锦辽滨经济区精细化工园区、大连长兴岛石化产业园区为重点, 依托新建的盘锦荣兴等新港区, 再规划建设若干化学工业产业园, 立足于延伸石化产业链条, 立足于对石化原材料的吃干榨净, 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特种化学品、精细化工等高端石化产品, 推行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 努力构建沿海新型石化产业带。

3. 积极吸引国内外化学工业产业转移。

江苏石油化学工业发展的重要经验就是, 通过吸引国内外起点高、技术先进的大企业、大项目, 带动了石化产业整体水平提高, 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与国际接轨。辽宁石化产业上游、中游原材料产品丰富, 生产要素和商务成本低, 具备承接国内外石化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 应瞄准世界500强和世界化工100强企业, 瞄准国内江苏、上海等石化产业发达地区, 以石化产业园区为依托, 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主题概念招商和以商招商, 迅速形成大开放、大发展、大园区、大石化的态势, 吸引国内外石化产业加速转移和快速集聚。同时, 积极引导本地石化企业通过搬迁改造, 向石化产业园区聚集, 尽快形成规模效应。在注重引进高端产业项目的同时, 要根据石化企业上游产品的产能、性能和特点, 积极引进产业链下游的化工制品、民用化工品等产业, 不断提高终端化学产品的比重, 增强对石化上、中游产品的加工转化和承接能力。

4. 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产业。

精细化工是石油和化学工业的深加工产业, 日渐成为代表石化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以及大型石化公司将核心产业向精细化工方向转移, 积极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大力发展辽宁的精细化工产业, 不仅是提升石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更是在国内外新兴产业竞争中抢占发展先机的必然选择。辽宁省要以辽滨经济区精细化工产业园、抚顺石化新城、辽阳芳烃基地等产业园区为重点, 以沿海石化产业带为依托, 以吸引台湾精细化工产业为着力点, 以民营企业为主导, 充分发挥辽宁科研力量强的优势, 走产学研联合发展之路,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大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促进石化和化工产品向精高加工方向发展, 提高精细化工率, 发展一批竞争力强的精细化工产业集群, 创建一批知名品牌, 使辽宁的精细化工产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5. 建立中央企业、地方企业合作发展机制。

辽宁的石化产业发展, 离不开中央企业的大力支持与合作。要主动与中石油、中石化、兵器集团等中央企业接触, 共同商讨发展大计。支持炼油企业调整产品结构, 重点提高含硫原油综合配套加工能力和成品油的油品质量, 扩大以生产烯烃、芳烃为主的炼油能力, 优化炼油流程, 多出优质乙烯原料, 为辽宁省下游产业发展提供充足原料。引导中央企业新建的重大项目进驻化工产业园区, 与园区企业搞好产业链上下游生产的配套衔接, 努力形成管道相连、仓储共用、上下游无缝对接的炼油与化工一体化的产业体系。

6. 完善石油化学工业发展的配套服务体系。

一是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大型石油化学工业项目对水、电、气、管道输送、码头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要求条件更高, 要超前建设园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特别是针对外资企业需要建自备码头的实际, 统筹搞好港口岸线资源规划, 统筹自备码头的建设和管理, 既要让外资企业用得方便, 又要管理好、服务好。二是建立辽宁石化产品交易中心。这样既可发挥对石化产品的集散作用, 又可以打破行业垄断, 促进石化产品市场交易的公开、公平。目前, 天津、山东、上海、武汉等地已经建立了石化产品交易中心。

摘要:石化工业是辽宁省的传统优势产业, 和江苏省比较, 规模、效益、行业结构、企业结构和产业布局都有很大的差距, 做大做精石化工业是辽宁省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对此提出了针对性很强的对策建议。

上一篇:肢体语言、活跃课堂下一篇:化学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