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的竞争力

2024-09-14

中国企业的竞争力(精选12篇)

中国企业的竞争力 篇1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 中国企业正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竞争环境。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深入地与国内市场结合在一起, 国际市场竞争的一些重要因素将成为国内市场竞争的组成部分。体制、市场开始与国际接轨, 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 这样就把中国企业直接推到了国际市场的前沿。在此种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格局下, 中国企业能否承受住国际竞争, 能否在竞争中发展壮大, 取决于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 迅速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以应对未来的竞争, 就成了中国企业迫切追求的目标。

一、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界定

1985年, 世界经济论坛在《关于竞争力的报告》中指出, 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在目前和未来, 在各自的环境中比它们国内和国外的竞争者更有价格和质量优势来进行设计、生产并销售货物以及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机会”。1994年, 世界经济论坛在其《全球竞争力报告》中, 又把企业竞争力定义为“一个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要想准确地界定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我们需要从这一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出发。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 民族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开放程度在不断提高。一国企业的国内业务更可能受到它国企业的冲击, 同样, 这家企业也更有可能走出国门与它国企业在国外展开竞争。这样, 企业在进行竞争对手分析时的扫描视野需要大大扩展, 它不仅要研究国内的主要竞争者, 而且要研究它国的强大竞争者, “企业国际竞争力”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与一般意义上的“竞争力”相比较, “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主要体现为企业在环境扫描视野上的扩展, 从主要关注国内竞争转向全球范围的竞争;企业国际竞争力不仅表现为“企业的国际市场开拓能力”, 还体现为企业在本国市场抗击国内和国外主要竞争对手的能力。基于上述认识以及著名战略管理学者迈克尔·波特关于三种通用竞争战略的论述, 笔者认为, 企业国际竞争力是指企业在目前和未来,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能够提供比它们的国内和国外竞争者更具歧异性或更低成本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1]。

二、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30年来,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得到提升, 部分企业跻身全球领先企业之列。2009年, 中国43家企业入选《财富》全球企业500强[2], 其中, 中国石化以营业收入2078.14亿美元, 排名第九位。除43家上榜企业外, 中国至少还有十几家企业将迅速逼近世界500强门槛。据权威部门的初步统计, 在全球直接投资锐减的2009年, 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却达到创纪录高度, 仅非金融直接投资就达420亿美元, 其中约45%是海外并购[3]。但是, 在世界经济日趋全球化的背景下, 中国企业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和日趋激烈的竞争压力, 中国企业竞争力与国际比较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一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近几十年来, 世界经济趋向于跨国发展, 国家间经济实力的较量主要表现为大企业的竞争。从一定意义讲, 一个国家大公司的数量与水平已经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保持适度的产业集团集中度和企业规模, 是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之一。国际竞争力强的企业大多是一些规模巨大、实力雄厚的企业或企业集团, 这符合规模竞争、降低成本的要求, 而中国类似这样的具有很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则很少。

二是产品质量整体水平不高。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产品质量的竞争, 谁的产品质量好, 谁就有市场, 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的基本条件, 是企业最大限度走向世界的通行证。目前中国出口产品基本上靠低价格竞争, 由于质量水平低, 技术含量低, 导致附加值也低。有的产品尽管出口数量很大, 但销售额不大, 创利能力差。有资料表明:中国目前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20年左右, 发达国家合格率和优质率分别达98%和74%, 而中国仅为71%和24%, 中国每年出口的产品中, 只有25%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实力[4]。

三是国际性知名品牌匮乏。当前, 品牌已成为企业竞争的无形资产, 而中国企业存在的问题恰恰是缺乏与跨国公司相抗衡的知名品牌。具体表现在:一是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名牌。二是国内品牌的资产价值与国外品牌相比差距较大。三是在国际市场上, 中国品牌的产品占有份额较低, 创利能力较弱, 很多品牌被外国企业所挤垮。知名品牌的匮乏使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和交流显得势单力薄, 缺乏挤占国际市场的能力。

四是国际市场营销渠道不畅。中国企业普遍缺乏营销指导思想, 营销组织不健全, 尚未建立起国际营销网络和产品服务体系, 缺乏专人对市场信息搜集和研究, 缺乏专业的营销人员, 企业各部门缺乏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近年来, 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额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 大量的产品不得不通过外国企业的销售渠道进入国际市场。在这种情况下, 中国企业实际赚取了很少的加工利润, 大量的潜在收益流失了, 这就大大削弱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一要扩大跨国投资企业的规模, 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最具有竞争力的企业, 莫过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企业规模化虽然不直接等同于企业竞争力, 但是由于大型跨国集团实力雄厚, 技术发达, 管理先进, 成本较低, 生产和销售网络遍布全球, 因而在国际竞争中占有强大优势。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薄弱的制约瓶颈是企业规模小, 且真正实现跨国经营的不多, 从中国500强与世界500强的比较来看, 资产规模小、营业收入低是二者的主要差距。要促使中国的企业“走出去”, 规模的扩张乃是当务之急, 不过这里的扩张不是指盲目的膨胀, 扩张的前提是效益和效率的提高。

二要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开拓国际市场。品牌经济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主流, 品牌是企业最高贵的无形资产, 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品牌国际竞争力的具体量化形式是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即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 跨国公司倚仗的不仅仅是其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 而且还在于依靠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将自己的优势扩张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中去。在产业及结构剧烈调整的时代, 品牌成为产品价值链的最高端, 拥有国际品牌就能占领大部分的国际市场份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企业的真正竞争力是品牌的号召力, 品牌是企业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因此, 中国企业应下大力气打造国际知名品牌, 要大张旗鼓地开展品牌战略的宣传教育, 使全体员工牢固树立品牌意识, 全力打造出一批技术含量高且充分体现企业特色的国际一流品牌。

三要建立技术创新机制, 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独创和领先的技术资源, 是企业打造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内核, 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制高点, 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制胜法宝。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增加企业研发投入、增强企业科研开发能力, 是新时期提高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基础。因此, 要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 恰当选择实现跨越的领域, 并积极组建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 围绕主业进行技术引进和开发, 加强自主研究开发的力度;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 加强“产、学、研”联合, 加大技术创新带动研发投入, 形成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充分调动技术开发人才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促进现有产业技术升级, 广泛运用信息技术、先进管理技术对现有产业进行改造, 实现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

四要加强企业间的联合、重组、并购, 建立战略联盟。随着经济信息化、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 激发了企业间一轮又一轮的联合、重组、并购热潮。而且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第五次并购浪潮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 其中最为明显的表现在于, 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并购作为构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加入WTO后, 我国企业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关键是我们如何在挑战中寻找机遇。其中, 最主要的就是如何寻找与国外大公司合作, 建立战略联盟, 借用外力发展我们的企业, 培育国际竞争力。当然, 这种合作也包括我们国内企业间的合作、重组、并购。与自我发展构建企业国际竞争力相比, 企业联合、重组、并购具有时效快、可得性和低成本等特点。对于那种企业需要的某种知识和资源专属于某一企业的情况, 并购就成为企业获得这种知识和资源的唯一途径。并购构建竞争力的低成本性主要体现在从事收购的企业有时比目标企业更知道它拥有资源的实际价值。企业间的联合、重组、并购在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方面确实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俊, 薛求知.国内关于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的现状评估[J].兰州学刊, 2008, (5) :86—88.

[2]张晋.2009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中国43家企业入选[EB/OL].http://economy.enorth.com.cn/system/2009/07/09/004119239.shtml.

[3]王跃生.企业走出去的“后发展大国”逻辑[EB/OL].ht-tp://finance.jrj.com.cn/opinion/2010/03/0916487078751.shtml.

[4]王睿等.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企业, 2007, (5) :14—15.

中国企业的竞争力 篇2

企业文化是企业存在的一种核心力量,它支配着企业,可以使企业得到顺利地发展,也可以使企业陷入灾难的深渊。企业文化的竞争是未来市场的竞争,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经营绩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企业文化的核心所体现出的企业共同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使企业领导层与企业员工在企业经营目标上容易达成共识,在企业经营理念的指引下,通过沟通信仰、传递意愿,从而凝聚成一股巨大的竞争能力,最终达到企业经营目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良好的企业文化体现出一种优质的管理,从而实现企业运作的最高效率,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实现企业经营效益的最大化。

良好的企业文化通过多种传达体系塑造出优秀的企业品牌,通过企业品牌的辐射力和感召力,从而吸引更大范围内资源的聚合,企业得以滚动式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取得最佳效益。具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过程体现出一种良好的经营道德和伦理意识,为企业争得外部公众的认可,创造出良好的经营环境,为企业赢得宝贵的社会资源,从而大大降低企业的外部运作成本,最终实现企业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经营观念、品牌形象、企业声誉等的载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至关重要。然而,如同知识本身不能承载价值一样,为企业文化而建设企业文化基

本上是徒劳的,没有速成的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个企业文化形成的过程都不尽相同,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

要建设优秀的反映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必须首先了解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把握作为企业文化建设主体的员工队伍的基本情况,然后规划出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实施步骤和方案。

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灵魂,核心价值观把个体文化融入群体文化,以此产生合力和效力,要善于借鉴传统文化和现代优秀企业文化,结合实际,使企业文化秉承传统文化的精髓,熔入现代企业管理,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并使全员认可并内化企业核心价值观以形成持久的行为,如果说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那么这个核心的核心是培育和造就优秀的人才群体。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看,“以人为本”是一个永远都不会错的真理,“以人为本”的文化意识表现在:注重创造宽松、优美的工作环境,更加关注人的个性的张扬和能量的充分释放,更加重视人才的再培训,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企业竞争的“法宝”之一。

企业精神是企业全体或多数员工共同一致,彼此共鸣的内心态度、意志状况和思想境界。它可以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活力,是企业经营宗旨、价值准则、管理信条的集中体现,它构成企业文化的基石。

企业既要注意企业文化的建设,也要加强对企业文化的管

理。

企业文化理论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僵滞凝固的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过程,文化具有稳定性,又具有流变性、创新性。在企业构建和谐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融合,把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和底蕴体现在企业价值理念的表达和行为习惯、行为规范中,体现在文化整合、提升的创新实践中。

企业应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创造力,优秀人才的去留已经不能简单地用工资高低来决定的,事业宏大,工作有意义,为社会作贡献,项目具有挑战性和刺激性,这些才是留住优秀人才的重要因素。

中国企业的竞争力 篇3

2007年有关的统计表明,中国企业500强当中就有131家并购重组了408家企业。反映出中国企业正在通过并购重组扩大竞争力,包括扩大资本规模,拓宽经营领域,打造产业链条、致力于将企业做强做大。中国企业内蕴着企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冲动,内蕴着成为世界级大企业的冲动,要成为世界级企业,发展企业生产力,毫无疑问并购重组一定将进一步纳入我们的视野,进入我们的行为之中。

并购重组之所以有可能进入新一轮的热潮,在于跟宏观调控密切相关,信贷政策趋紧,很可能使那些不太有适应能力的企业或者说本来就匮乏竞争力的企业倒闭关门,而它们一定会成为下一轮并购重组的课题,也就是对象。我想这一点我们也要充分地估计到,因为银根紧缩之后,相当一部分企业资金链一断就会出现很大的麻烦,即使在正常的情况下,并购重组也不会跟很多的企业无关,要么成为主体,要么成为客体,也就是说你要么去并购别人,要么被人并购,这是企业必然的命运。而宏观调控的信贷政策的趋紧,将会加剧这方面的表现,因此我认为在这个过程当中,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也就会加大资源重组、资源配置的这么一种速度,我想这不是一件坏事,也就是在这么一个过程当中,集中度才会提高,才能让那些吃不饱的企业有更多的可能吃饱,能够配置更多有效的资源,这个实际上也应该是宏观调控的很重要的目的,应该让那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企业有更大的成为更先进的空间,而让那些不能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企业逐步淘汰。

能够支持我们关注并购重组将有新一轮热潮的还在于国际间的并购重组,我们不可能老是让外资企业来并购,我们也需要走出去并购别人,我们也需要在国内并购跨国公司在华的企业,一个国家如果只是让自己的企业被外资并购,这样的经济是不可能持久的。那么对于中国这样的经济体来讲,我们一定会有更多的企业在这方面积蓄了一定的实力之后就要走出去或者在本土对于外资企业、外资在华企业实行并购。我想这也是跟我们这些年中国企业的逐步成长、成熟密切相关。

最近,中投已经注资50亿美元成为摩根斯坦利的第二大股东,这件事情不可低估,这表明中国将会有更大的手笔来投资华尔街和外国企业,而且中国长期以来只是世界最热门的投资目的地,但是2007年,中国对海外的投资额首次超过了外国对华投资,中投公司入股摩根斯坦利的交易恰好为此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然而这仅仅是开始。那么明年、后年呢?我想一定有可能在国际均衡的角度方面,我们会有更大的手笔,有更多的卓越的表现,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最大的收益就是我们为从经济大国转向经济强国奠定很好的经验基础。

中国企业的竞争力 篇4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企业经营战略理论的发展趋势,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前沿课题。加入WTO后,我国企业面对强大的跨国公司的冲击和挑战,如何建立新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或使企业现有核心竞争力提升,以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任务刻不容缓。

1 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理念

1.1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凝聚企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同时,它又是受社会文化影响和制约,以企业规章制度和物质现象为载体的一种经济文化。企业文化通常是由四个层次构成。①企业的精神文化。企业的精神文化是用以指导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行文规范,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是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价值体系。②企业的制度文化。企业的制度文化是由企业的法律形态、组织形态和管理形态构成的外显文化,它是企业文化的中坚和桥梁,把企业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的结合成一个整体。③企业的行为文化。企业的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形成的活动文化。它是企业经营作风、教育宣传、文娱体育活动中的文化现象,也是企业精神和价值观的折射。④企业的物质文化。企业文化是以物质为载体,物质文化是它的外部表现形式。优秀的企业文化是通过重视产品的开发,服务的质量,产品的信誉和企业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和文化设施等物质现象来体现的。

同时企业文化又具有六大功能,①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员工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发挥了引导作用,长期引导员工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②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是通过物质的或精神的刺激,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文化是一种内在激励,是一种精神刺激。③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是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而使企业对员工所产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④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企业文化是一种软约束,是一只无形之手。⑤企业文化的渗透功能,企业文化对于管理模式的形成及其作用发挥具有较强的渗透力。⑥企业文化的辐射功能,企业文化一但形成之后,不仅能够对企业本身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对员工产生强大的凝聚力,而且能够对企业外部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在企业外部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声誉。 在企业文化功能体系中,各个功能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1.2 核心竞争力

关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界和学术界可谓是百家争鸣,并未取得一致的意见。有人认为技术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有人认为管理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也有人认为人才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际上,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包括技术、资源、管理模式等硬件因素,而且与企业文化这一软件因素密切相关。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能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层次和竞争品位,更重要的是通过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强化企业的竞争优势。当前,从我国成功企业的成长经验来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离不开优秀的、独特的企业文化,而缺乏优秀的企业文化,纵使掌握了稀缺资源和先进技术,也无法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发展也由于缺少文化的支撑而陷于困境。总的来说,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两部分组成的。

硬件部分,企业核心价值的硬件部分,基本上说的是企业的核心能力,如技术研发能力、产品能力、资源获取能力(包括市场拓展能力、融资能力、获得政府支持能力等)。就硬性部分一般而言,核心产品生产能力构成核心竞争力的主干;其余较细的枝干则是基于核心产品附带的外观识别、品牌特征等;提供养分、生命力及稳定力的根基部分是企业的核心资源。核心资源包括所获取的技术、知识、外部资源以及相关能力。

软件部分,核心竞争力根植于企业良好的企业文化,即企业文化的各方面都对核心竞争能力起到推动和发展作用。

2 企业文化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即长期牵引力、内部动力和推动力。长期牵引力是指企业文化, 内部动力是指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推动力是企业的科学规范管理。企业的发展如逆水行舟,只有三力同向运动, 才能使企业迎浪而上。因此,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长期牵引力,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企业发展的永恒动力。

2.1 核心竞争力的根基是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所产生的具体功能决定了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核心竞争力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现今,管理已从“经验管理”、“科学管理”阶段发展到了“文化管理”阶段。企业文化是世界企业经营管理科学发展的必然,它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一方面在知识与信息时代,企业要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各方面的潜能,就必须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而企业文化则是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的核心和灵魂,对整个企业管理具有导向作用,从而对企业的竞争力产生重大影响。另一方面,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形成的,渗透着企业的主要领导人,特别是企业创始人的许多个人特质。通常,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领先性和不可模仿性。如果先进的企业制度、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是可以学习和模仿的,那么,先进的企业文化则是不能被模仿和复制的。特别是作为企业文化核心的企业精神,更是渗透着企业创业者和历届主要领导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以及建立在这种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经营理念,它深植于每位员工的心里,为全体员工所认同,这些都是无法被复制的。因此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和基础。

2.2 企业文化保障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美国著名企业文化专家沙因在《企业文化与生存指南》一书中指出:大量案例证明,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文化再造是推动企业前进的源动力,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种最难以模仿的能力。通用公司(GE)前总裁韦尔奇认为,企业伦理是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的核心。从更深层次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文化中的企业理念和核心价值观。

任何企业,其产品竞争力都是企业竞争力的最直接体现,产品竞争力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产品竞争力是由技术竞争力所决定的,因此,‘技术是第一竞争力’。而技术竞争力是由制度竞争力所决定的,制度高于技术,‘制度是第一竞争力’。而制度是物化了的理念的存在形式,没有正确的理念就没有科学的制度。因此,理念高于制度,‘理念才是第一竞争力’。理念决定制度,制度决定技术,技术决定产品。拥有正确的、不断创新的理念,才具有最强的竞争力。[1]

2.3 企业文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具有两面性[2]

企业文化实质上是一个以新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战胜旧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过程,因此,新的思想观念必须经过广泛宣传、反复灌输才能逐步被员工所接受。并且企业文化是一个中性的概念,特别是企业的精神文化,既可以是一种积极向上对提升企业竞争力发挥正向作用的文化,也可以是一种保守落后对提升企业竞争力产生消极作用的文化。只有当企业文化,特别是企业的精神文化顺应社会发展,体现时代精神,又具有鲜明的企业特点的时候,他才能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否则,不但无法发挥积极作用,反而还会消弱企业的竞争力,阻碍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文化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并且与本企业的生产技术特点和经营管理相结合,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风格,才能真正促进企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3 以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分析[3]

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起着核心和实质的作用。企业核心能力的建造和提升,其主要途径就是要构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文化体系,形成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优秀的精神文化。只有创建富有个性的独创的企业文化,企业才会拥有自身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因此,企业要想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在行业间与企业间占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必须要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1 构建独特的、难以模仿的企业文化

独特的企业文化能够确保企业在竞争环境下进行的战略选择是建立在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的基础之上的。企业文化有助于形成企业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综合性的素质要求。管理大师熊彼特曾说过,企业创新能力表现在五个基本方面:开发新产品、研制新工艺、拓展新市场、提供原材料的新供给来源和实施新生产管理方式。可见,企业创新能力是指企业为了满足顾客和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提高企业竞争优势而从事的以产品及其生产经营过程为中心的包括构思、开发、商业化等环节的一系列创新活动。要实施这些创新活动,需要在企业建立相应的创新机制和制度,也需要形成企业的创新价值观念,以此来将创新形成为企业的一种理念和思维,并长期坚持和贯彻。能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积极的和柔性的企业文化则有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持续发展。

3.2 完善制度,体制保证

完善制度,体制保证。企业文化是一种软硬结合的“管理技巧”。企业文化是软的,企业制度是硬的,企业必须软硬兼施,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取得成功。在培育企业员工整体价值观的同时,必须建立、健全、完善必要的规章制度,使员工既有价值观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规范。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一旦丧失,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企业应通过完善制度、寻求法律保护等措施,保护好企业的核心竞争。[4]

3.3 企业文化同时也是道德文化

人无信则不立,企业无信则不长。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环境,使员工在自觉认同的价值取向的影响下,自觉遵循文明的企业道德规范和准则。一是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创造企业道德意识的外部环境。二是要强化员工的自我约束力,创造企业道德意识的内部环境。要充分发挥现代职工视野开阔、民主意识强、自身成熟的心理优势,在制度规范的同时,多方面为职工提供参与管理的机会。

3.4 提炼企业价值观

企业文化的灵魂是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指的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生长培育起来的,并为全体职工认可的一种群体意识。只有树立良好的价值观,统一员工的要求,才能激发员工的创业热情,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并以一种无形的方式沉淀下来形成企业的一种行为规范。所以加强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已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企业只有根据自己的特点,提炼出本企业的优秀理念和价值观,才能从核心上体现出企业的个性;才能使企业的员工站得高了,看得远了,不迷茫了,达到一种视企业精神为自己应有精神,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同生共长,共同发展,使企业拥有永恒的核心竞争力。例如:海尔集团的理念是“真诚到永远”;长虹集团的理念是“以产业报国,民族昌盛为己任”;诺基亚公司的理念是“科技以人为本”。这些理念,是根据形势和本单位特色提出来的,简明生动,成为本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因此,要培育和创造一种符合企业实际、催人向上、开拓创新、勇争一流的企业价值观。[5]

3.5 注重人才和技术资源的积累[6]

知识经济的出现使知识对财富的贡献越来越大或者知识能直接给企业带来预期的超额收益,但知识的更新、知识资产价值的发挥,非要靠人才完成不可。因此,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谁最善于整合人才,发挥人才的群体优势,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谁就能拥有未来,赢得领先地位。企业技术资源的积累与人才资源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技术是企业管理、企业创新、企业发展的基本内容之一,技术水平是检验企业素质与能力最直观的标准,它构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在21世纪,离开技术创新,任何企业都无法在市场中立足。如海尔、海信等优秀企业,都拥有自己的技术研究机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核心技术能力。

当前的企业竞争已不再局限于特定产品或技术的竞争,而表现为企业所拥有的整体知识和能力的构成、发展与整合应用的能力的竞争。这种竞争能力的获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立学习型的企业文化,把企业转化为能持续学习、有效积累知识和能力、避免知识流失的学习型组织。

3.6 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是指公众对企业的总体认知和评价。企业一方面要通过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战略管理模式建立、识别、规划、培育、部署和维护在内的企业形象,便于员工公众对企业形象、独特文化了解和认同。另一方面要考虑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注重用企业的良好行为来净化社会风气、推进社会伦理的建设,促进社会平衡、健康的发展。企业要注重自己的社会形象,实际上是一种企业和社会双赢的行为,是企业运用自己的优秀文化来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总之, 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资产, 而且是最重要的无形资产, 它比有形资产还要重要。企业文化是一种投资, 是一种回报巨大的投资, 是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所以企业只有不断开拓视野,制定符合时代步伐的发展战略,形成富有个性、独具特色的企业创新文化,才能长期获得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鲍军.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探讨[J].科技咨询,2005(27).

[2]容和平.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战略管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7.

[3]索尔.创造优势——如何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

[4]陆辉,王敏.企业管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5]贾强.文化致胜:如何建设企业文化[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2.

论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竞争力的关系 篇5

今天,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生存与发展必须的管理方式已经在理论界与企业界 达成了共识。有人言,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一项资源;有人言,企业文化是企业的 一整套制度;有人言,企业文化是企业制度之外的所有文化现象的总和——可谓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第一章 企业文化的起源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理论提出,是本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的事情。二次 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令世人刮目相看。究其因素,当然少不了美国 等的大力扶持,但是其它也同样受到帮助的国家为什么没有出现日本这样的经济 奇迹呢?于是一些管理学家对日本企业的管理进行了研究,发现日本的管理重视 做人的工作,重视价值观问题。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这样的管理方法背后却存 在着一个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样,原本是单纯的管理方法研究转而为企业支撑力 的控讨。于是,这样企业文化被明确地提出来了,并越来越受到世界管理界的重 视。

当然,企业文化理论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一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新 型办公工具如因特网等的普及应用,企业的日常管理规则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劳 动工具的变化要求思想观念的更新;二是劳动中人的智力因素比例增加,脑力劳 动者人数相对增长,相应地,企业管理者也不能再把这些高素质的员工视作机器 人,而是要给员工以感情尊重、理智尊重;三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的需要满 足层次攀高,企业必须适应这一新情况,从而制定出适合现代人的管理方法,这 一点与“社会人”在管理界的提出有相同的现实基础;四是竞争加剧,企业为了在 竞争中取胜,在提高劳动效率的同时,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与创造性在劳动中显得 越来越重要,企业必须提出符合需要的价值观念,如创新、服务、信誉等;五是 企业规模的扩大、跨国公司的出现,成千上万人,甚至是不同国籍、不同民族的 人在一个公司工作,需要统一思想、统一观念、统一行为。

一、企业文化的含义

企业文化的含义 企业文化可以说是一种既时尚又古典的企业管理方式。说它时尚,是因为企 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思想被提出,被研究,被应用推广,也不过才二十多年的时 间。尤其对我国的企业来说,长期以来的政治生活在企业管理中占据了重要的位 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的企业文化建设自然属于新生事物。说它古典,是因为企业文化作为企业中不可缺少的管理因素,是有企业起就存在的,并 且伴随着企业的积累与发展而沉积发展,只不过企业文化这种说法被系统地放在 企业管理高度提出与研究历时不久而已。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附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也就是说,企业信奉和倡 导并在实践中真正实行的价值理念。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新观念,是指企业等经 济实体在生产经营中,伴随着自身的经济繁荣而逐步形成和确立并深深植根于企 业每一个成员头脑中的独特的精神成果和思想观念,是企业的精神文化。

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的经营观念、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企业形象以及全体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荣誉感等。企业文化现象都是以人为载 体的现象,而不是以物质为中心的现象,由一个企业的全体成员共同接受,普遍 享用,而不是企业某些人特有,并且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解决了企业文化“是什么”和“从哪儿来”的问题,再来看看企业文化的特质,也就是企业文化如何区别于其它的企业管理方式。“管理之道不在管人,而在管理知识。” 承袭杜拉克的理念,因此在第二代 知识管理中,并非建立一个强而有力的系统,把人套牢挤出知识,而是以人为主 轴,让人来主导知识的经营,形成一个人人愿意奉献知识的管理系统。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的力量更显重要。企业推动知识管理也已不 是新闻,而成为共同的认知。一群人在组织里面工作,由于人与人之间互动之互 相影响,久而久之,就发展出一种气氛,这种气氛就像空气一样,似乎摸不到,抓不着,但它却深深影响人们的思维、态度并影响他们的行为,笼统地说,这就 代表一个组织的企业文化。生活在一个组织里面的人们,常把存在的文化视为当 然,但在外人看来就有许多不同;有的公司,一进去就可能感觉,装潢现代化,人员衣着不同,谈吐不同,再注意他们的想法,做事的方式都不同。但是有的单 位,桌椅简陋拥挤,工作人员也可能表现急躁和不耐烦,和前一机构比较就显有 很大的不同。由于企业文化有这么大的力量,在管理上便不能置之不理,让它自生自灭,应将它纳入管理体系中,让它有所作为。这个责任,就落在高层主管身上,他要 有这种意识:如何能创造、塑造一种企业文化,使每个人都自动自发,彼此又能 团结合作。因而身为主管不必察察为明,事事过问了,则在管理上可达到事半功 倍的绩效。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企业成功的首要因素,知识管理成为企业创新的动力 来源。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是对知识进行管理和运用知识进行管理,是通过知识共享和运用集体指挥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企业要实施有效的知识管 理,不仅要具备必要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还要求企业将企业知识的培育和管 理作为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建立有利于企业知识共享和增值的新型企业文 化。这种新型的企业文化鼓励员工与他人分享自己拥有的知识,并促使员工将知 识转化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生产力。企业的知识共享包括内部知识共享和外部知 识共享。内部知识共享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出发点和最重要的内容。

二、企业文化的特性

(一)历史性。

历史性是一切社会事物的最基本属性之一。企业在一定的时 历史性 空条件下产生、生存与发展,企业的现象本身就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 折射,企业本身就是创造历史的载体,去讨论先有企业还是先有文化,就像讨论 先有蛋还是先有鸡一样。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企业的经营与政治活动、文化 现象的联系千丝万缕,挥之不去。可以说,企业文化是历史的产物,必定带有历 史的烙印,折射出大到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一定时期,或者一个民族、一个地 域,小到一个地方区域的经济与文化特征。反过来,企业文化一旦形成,也在改 造着企业所处的环境,因为企业必竟是走在时代前列的社会生活中最活跃的社会 组织,信息交融与思想变革首先从企业发生。当代的企业文化的基础,是已经比 较成熟的商品经济理论。人本性。企业文化关注的中心,在于对企业中人的因素的管理与激发,(二)人本性

2虽然如此做的终极目标在于企业价值的顺利实现,但这并不妨碍企业以开发人的 潜能为切入点的管理模式为企业带来的巨大张力。当衣、食等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得到满足,人们需要满足交流的需要、给予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个人价值实 现的需要等等。一个人一生中最宝贵、历时最长的时间与空间都是用于职业生涯 的,所以,企业的成长与发展需求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需求在企业文化这个层面 达到了完美的契合。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着力于以文化因素去挖掘 企业的潜力,尊重和重视人的因素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复杂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企业都在特定的环境

(三)复杂性 中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历史阶段、发展程度,以及本身固有的文化积淀都不相 同。成功是不能复制的,企业文化也同样不能拷贝。把别人成功的企业文化照搬 照抄教条行事,或者如赵括谈兵一样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奉为金科玉律,试图找到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最终只会害了企业。动态性。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在一定时期之内的相对

(四)动态性 稳定性。随着企业的发展以及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化,企业文化也随之发生改变。有一种说法叫做“呈螺旋式上升状”,这其实是一种理想状态下优秀的企业文化的 发展态势。僵化的、落后的企业文化也在运动,只是在企业内部的没有经过合理 的梳理、整合与提炼的文化因素没有形成良性体系,各种文化因素的冲突正在进 行量变的积累。一个优秀的企业的文化体系建成之后,就会显示其对外部因素以 及新生文化因子强大的吸收力、包容力、与消化力,形成动态开放的系统。有机性。企业文化是一个整体有机系统,企业文化的各个构成要素以

(五)有机性 一定的结构形式排列,各个要素相对独立,各司其职。同时,企业文化又是一个 系统工程,是一个严密有序的有机结合体,由企业内互相联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作用的不同层次、不同部分结合而成。企业文化既然以企业价值实现为最终 目标,那么就不可能不涉及到企业的战略规划;既然以人为本,那么就不可能不 涉及到人力资源开发;既然是一种管理方法,那么就不可能不涉及到企业的管理 制度„„可以说,企业文化今天之所以被管理界推崇倍至,与它的这一性质不无 关系。

第二章 企业文化结构

一、企业物质文化

企业物质文化是由企业员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它是一种以物质为形态的表层企业文化,是企业行为文化和企业精神文化的显现 和外化结晶。

(一)企业环境、企业环境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外在象征,它体现了企业文化个性特点。我们所 说的企业环境一般包括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两个部分。

1.工作环境

工作环境 优化企业工作环境,为劳动者提供良好的劳动氛围,这是企业重视人的情绪、人的需求、人的激励的体现。2.生活环境

生活环境 企业的生活环境包括企业员工的居住、休息、娱乐等客观条件和服务设施,企业员工本身及其子女的学习条件。

3、企业器物

(二)企业器物、企业器物包括企业产品、企业生产资料、文化实物等方面的内容,其核心内 容是企业产品。产品通常被理解为人们应用生产工具而创造出来的具有使用价值 的物品。它包含如下两个方面的含义:产品以市场为存在前提;产品的存在价值 体现出企业精神。

(三)企业标识 企业标识是企业文化的可视象征之一,是体现企业文化个性化的标识,它主 要包括企业名称、企业象征物等方面的内容。

二、企业行为文化

企业行为文化是企业人只在生产经营、人际关系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是以 人的行为为形态的中层企业文化,以动态形式作为存在形式。

1. 企业目标 .

企业目标是以企业经营目标形式表达的一种企业观念形态的文化。企业目标 作为一种意念、一种符号、一种信号传达给企业人,引导企业人的行为。

2. 企业制度 .

制度是一种行为规范,它是任何一个社会及组织团体正常运转所必不可少的 因素之一。它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维护某种秩序而人为制定的程序化、标准化 的行为模式和运行方式。企业制度的基本功能如下:

(1)企业制度具有企业价值观导向的功能。

(2)企业制度是实现企业目标的保障。

(3)企业制度是调节企业内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4)企业制度是组织企业生产经营、规范企业行为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5)企业制度是企业的基本存在和功能发挥的实际根据。

3. 企业民主 .

(1)企业民主的内涵 企业民主是企业政治文化问题。它作为企业文化的一个方面,包括职工的民 主意识、民主权利、民主义务等几个方面。企业民主的核心是一种“以人为本”的 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2)企业民主的功能 ①有利于确定企业人主人翁地位。②有利于改善干群关系。③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应变能力。

4. 企业文化活动 .

企业文化活动是为了发挥德、智、体、美育教化功能而培育发展起来的各项 活动。(1)企业文化活动的特点 企业文化活动具有功能性、开发性和社会性的特点。(2)企业文化活动的类型 企业文化活动包括以下四种类型:①文体娱乐性活动;②福利性活动;③ 技术性活动;④思想性活动。

5. 企业人际关系 .

(1)人际关系的内涵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交往关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人 际关系不等于人与人关系的总和; ②人际关系体现的是一种双方的互动行为。

(2)企业人际关系的基本形式

企业人际关系的基本形式有两种:①企业中领导与被领导的上下级关系,这是一种纵向关系;②同事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一种横向关系。

三、企业精神文化

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形成的一种企业意识和文化观念,它 是一种以意识形态的深层企业文化。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①由企业的精 神力量形成的一种文化优势;②由企业的文化心理积淀的一种群体意识;③企业 文化中的核心文化。

1. 企业哲学 .

企业哲学,即企业的经营哲学,是对企业全部行为的一种根本指导。企业哲 学的根本问题是企业中人与物、人与经济规律的关系问题。

2. 企业价值观 .

西方学术界公认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而日本学术界对“价值观”一词的 使用并不普遍,他们用企业哲学思想代替企业价值观。指导我们有意识、有目的 地选择某种行为去实现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满足的思想体系,就构成了企业的 价值观。

3. 企业精神 .

企业精神是现代意识与企业个性结合的一种群体意识。“现代意识”是现代社 会意识、市场意识、质量意识、信念意识、效益意识、文明意识、道德意识等汇 集而成的一种综合意识。“企业个性”,包括企业的价值观念、发展目标、服务方 针和经营特色等基本性质。

4. 企业道德 .

企业道德是调整企业之间、员工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一种内在 的价值观念,一种企业意识。一方面,企业道德是企业经营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一 种必然产物,另一方面,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特点来看,企业道德又是人们在实 践中求生存、求发展的主体性的强烈表现。企业道德的一般本质是一种企业意识,而它的特殊本质则表现在它区别于其它企 业意识的内在特质上。

文化的内涵具体包括如下一些因素:价值观、行为准则、企业经营管理哲 学、经营理念、企业精神等构成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企业为生产经营管理而 形成的观念的总和。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管理理论,它强调管理中的软要素,其核心涵义是企业价值观.企业文化结构是指企业文化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时空顺序,主次地位与结合 方式,企业文化结构就是企业文化的构成、形式、层次、内容、类型等的比例关 系和位置关系。它表明各个要素如何链接,形成企业文化的整体模式。即企业的 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形态。

构成企业文化的要素有 5 个方面: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典礼仪式、文 化网络。

第三章 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企业文化随着企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但企业文化不 仅是单一的依附企业发展,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下面通过企 业发展壮大的动力、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企业经营绩效、企业竞争力、企业文 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等方面来看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一、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动力

新世纪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 阶段。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中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面前,把企业文化作为文化建设和 经济建设的统一体,加强和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具有紧迫而长远的意义。

(1).企业文化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提升市场占有率和整体形象的强大动力。其 产品质量和销售,越来越依赖企业的人文管理和员工的精神状态。就那 1998 年 美国《财富》评出的世界 500 强企业“最受敬仰的企业”的主题就是“企业文化”。

(2).企业文化为科技的迅猛发展插上飞翔的翅膀,使企业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 立于不败之地。无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把潜在的生产力变成现实的生产力,不能离开先进文化的引导,文化是将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手杖和灯塔。

(3).企业文化塑造企业家和企业员工的灵魂,产业报国、团队精神、敬业守法 等,使企业产生永远进取的向心力、凝聚力和自豪感。

(4).企业文化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在运行中与国际接轨的必然选择。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不仅是经济行为,而且是文化交流,包含文化的交融与 冲突。我们必须发挥文化大国的优势。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

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看似两个泾渭分明的概念,但其间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 系。哈佛商学院曾经就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方面的问题调查多名企业界人士,但 同一个问题在一部分人士看来是属于企业文化范畴,在另一部分人士看来却是属 于企业战略范畴,由此分析得出,两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并且存在着一个 交叉,这个交叉既属于企业文化,又属于企业战略。企业经营理论实质上就是企业的经营哲学,回答了企业为什么而存在、企业 凭什么存在等企业经营管理最深层次的问题。企业经营理论客观存在,没有它就 不会有企业。按彼德.德鲁克的理论,企业经营理论主要包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企业对于所处环境的假设,关于企业结构、市场的假设以及关于顾客和产 品科学技术的假设。(2).企业对自身根本目标的假设。(3).企业对能够确保实现预定目标的优势的假设。企业战略就是企业在对环境的假设、对目标的假设及对优势的假设的基础之 上具体的经营思路和安排。是在变化的环境下为求得持续发展的总体性谋划,可 以这样说,企业战略就是企业经营理论的理性的反映。企业文化是企业对成长环境、能力、经验的归纳与整合,是企业适应变化环境的能力和让这种能力延续发展的能力,企业文化的最深层次即企业经营理论,企业文化也可以说是企业经营理论的人性的反映。企业文化通过企业经营理论决定着企业战略的制定和经营模式的选择,而企 业战略的实施过程又会促进和影响企业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两者之间是相互约 束,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当前的很多企业家,特别是国营企业家经常有这样一种看法,即企业通过战 略实施本身就能够形成一种企业文化,只要战略的质量高,那么由此形成的企业 文化也差不到哪里去。其实中国过去的企业变革,都是不得已而为之,或者说是 被动的变革,这种被动的变革如果是在成熟的市场竞争前提下,可以说是没有你 变革的机会,你还没有变的时候或正在变的时候,竞争对手已经把你淘汰了。国 家等了那么多年的 WTO,也正是在保护这些被动的企业,但现在已经 WTO 了,没有保护了,你就必须得时刻准备着主动变革,要主动变革就要一个基于长期持 续发展的战略创新环境,这样的环境只有通过企业文化的不断发展才能形成。也有一部分较前卫的企业家把企业文化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他们认为有了好 的企业文化就有了一切,于是他们将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经营的重心,以至于 对企业其它经营系统造成了不良影响。其实企业文化主要是企业经营过程的归纳 和整合,没有好的经营过程,何来好的企业文化?这就如同一个人的事业生涯,他可以在实现个人目标的过程中来形成自身良好的品德、素质与能力,也可以放 下一切行动去修身养性,从而提高人生的生存质量。不可否认的是,后一种方式 的成功机率会小很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更能保障企业 持续健康发展。

三、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能力,对企业的经营绩效有着至关重要 的影响,而企业经营绩效的好坏,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企业文化建设的强度和 力度,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优秀的企业文化从以下几个方面 促进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

一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所体现出的企业共同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使企业领导层 与企业员工在企业经营目标上容易达成共识,在 企业经营理念的指引下,通过 对企业目标的一致认同,从而凝聚成一股巨大的竞争能力,最终达到企业经营目 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如惠普企业通过确立“企业发展资金以自筹为主,提 倡改革与创新,强调集体协作精神”的价值观,逐步形成了一种注重顾客、股东、企业员工的利益要求,以真诚、公正的态度服务于消费者,企业内部提倡人人平等与人人尊重的企业文化系统,在实际工作中提倡自我管理、自我控制与成果管 理,提倡温和变革,不轻易解雇员工,也不盲目扩张规模,坚持宽松的、自由的 办公环境,努力培育公开、透明、民主的工作作风。通过对这种企业价值观的认 同,企业的经营业绩有了飞速发展,企业在 50-60 年代纯收入增加了 107 倍,投资回报率高达 15%。

二是良好的企业文化体现出一种优质的管理,具体表现为企业内部规范的管 理制度,领导层的先进管理理念,员工的科学行为方式等等,从而实现企业运作 的最高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实现企业经营效益的最大化。如柯达企业通过推行“柯达建议制度”的新型管理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工作 积极性,创造出了不凡的经营业绩,并通过这种建议制度总结出了企业科学管理的七个要素,即人事、资金、方法、机器、材料、市场、精神,通过这种管理要 素的有机组合,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的经营业绩。

三是良好的企业文化通过多种传达体系最终塑出优秀的企业品牌,通过企业 品牌的辐射力和感召力,从而吸引更大范围内资源的聚合,企业得以滚动式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取得最佳效益。如戴姆勒-奔驰企业正是通过其品质管理和品质 文化的塑造,最终打造出了驰名世界的顶级品牌,为企业蠃来了丰厚的利润和广 泛的赞誉,也才有了“如果有人发现奔驰汽车发生故障被修理车拖走,我们将赠 您 1 万美金”这样豪迈的广告语。

四是具有良好企业文化的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体现出一种良好的经营道德 和伦理意识,为企业争得外部公众的认同,创造出良好的经营环境,为企业赢得 宝贵的社会资源,从而大大降低企业的外部运作成本,最终实现企业经营效益和 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如宝钢企业自 1978 年建厂以来,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 代化钢铁企业生产经营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于 1998 年 1 月在全国冶金行业率先通过了 ISO14001 国际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审核认证,并 通过其环境保护的“六领先”战略,即环保目标领先、环保教育领先、环保装备领 先、环保技术领先、环境管理领先、环保成果领先,初步树立了世界一流钢铁企 业的良好企业形象,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反过来,一个具有 优良经营业绩的企业,会越发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舍得花大力气加 强企业文化建设,实现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的互促互动和良性循环。而经营效益 差的企业,往往认识不到或者没有精力顾及企业文化建设,易局限于眼前的经济 利益,认为企业文化的投入得不偿失,从而限制了企业经营向更高层次的跨越,愈发难以摆脱困境,出现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恶性循环。

第四章企业竞争力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企业竞争力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一、企业竞争力的含义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经济进一步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越 来越多的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如何 有效地提高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愈来愈成 为所有企业都必须正视的重大课题。最近的研究认为,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市场中,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 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提供产品或服 务,并获得赢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

二、企业文化是企业竞争力的助推器

国际著名的兰德企业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企业的竞争力可分为三个层面:第 一层面是产品层,包括企业产品生产及质量控制能力、企业的服务、成本控制、营销、研发能力;第二层面是制度层,包括各经营管理要素组成的结构平台、企 业内外环境、资源关系、企业运行机制、企业规模、品牌、企业产权制度;第三 层面是核心层,包括以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内外一致的企 业形象、企业创新能力、差异化个性化的企业特色、稳健的财务、拥有卓越的远 见和长远的全球化发展目标。第一层面是表层的竞争力;第二层面是支持平台的 竞争力;第三层面是最核心的竞争力。从这一结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对 企业增强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世界各国企业的实践证明了企业文化的重要影响。在 IBM、索尼、通用电气 及中国的海尔等著名企业的成功过程中,企业内部强有力的企业文化无一不对企 业竞争力的增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比如深圳华为,这家成功的通讯设备制造 商以其特有的远见卓识从华为诞生的那一天起就认识到“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 文化生生不息”。并时刻注意精心培育华为的企业文化,并自觉地将这种独具特 色的文化注入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之中,从而产生了巨大的文化管理效能。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推动企业提高竞争力就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

三、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有多种层次,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和内涵。

最初的 企业文化多为物质文化层次,他依靠一些具体的事物来体现企业的文化; 其次是 企业文化的行为层次,他是企业人员在生产经营活动、组织人际关系中产生的活 动文化,是一种依托企业中人的行为的企业文化,如企业的愿景目标、企业各项 制度和行为准则、人际关系,这种企业文化通过员工培训、日常工作教导,可以 保证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熟练运用,但需要建立在企业完善的规章制度之上,才能 保证企业文化氛围在企业内的顺利形成;

最终是企业文化的精神层次,他是企业 在其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企业精神意识和精神文化层次,这种企业文化在企 业中已经是一种意识形态,如我们所说的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企业哲学等,此时的企业文化已经成为员工的一种潜在意识,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员工都会 自然流露,不需要企业的监督和指导,成为广大员工生活的组成部分,并作为一 种文化形态,为社会所理解并接受,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企业文化的社会 承认层次。企业文化具有精神性、团队性、连续性和学习性,他是建立在企业人的基础 之上的,他在企业中起到一个企业精神支柱的作用,是企业在市场环境中对企业 自身和社会现实的系统思考,是企业竞争力在企业内部的文化表现,一种思想沉 淀,他比传统的说教、灌输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也更容易在人们大脑中形成思 维模式,而且一旦形成是根深蒂固的,可以有效的减少企业监督层次提高员工在 企业中自由度,有利于工作的进行,发挥员工的主观性,提高工作效率。企业形象不仅应依托企业自身的宣传,更多应依托与社会的宣传、企业文化的宣 传,在这方面企业文化的渲染比企业的宣传更有优势。文化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 形式进入人们的生活方式,相比传统的宣传要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在目前的广 告大战中,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企业的文化宣传,在文化中塑造企业的形象。

一 方面有利于企业产品的宣传,避免在单一产品宣传中无法表现企业的产品链,节 约宣传成本;

另一方面,通过一次宣传可以达到全面宣传的目的,而且文化宣传 有利于提高企业形象,塑造一个健康的企业形象。

根据以上几点可以看出:所以优秀的企业文化、内容简单明确,价值观得到 组织成员的广泛认同,在这种价值观指导下的企业实践取得成功,使企业的主要 成员产生使命感,使员工对企业及企业的领导人、企业象征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这是企业文化成为企业发展内在动力的基础。对企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 企业的发展壮大。

结 束 语

中国企业的竞争力 篇6

企业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又称核心能力、核心竞争优势。所谓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协调各方面资源的知识和技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是一种超越竞争对手的不可模仿的整合控制能力。它具有三个明显特征:其一,是对知识、技能、资源的独到整合控制能力;其二,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即较强的竞争差异性,良好的扩展应用潜力;其三、竞争对手难以模仿,也无法交易,依附于企业文化而存在。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形成的,是企业发展的源泉,是任何其他企业无法模仿的,它具有独特性和排它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精神价值。市场经济的特点就是竞争,产品竞争、质量竞争、价格竞争都是通过市场来体现的,深层次的竞争是在企业文化上进行的。企业的责任是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在激烈的竞争中,产品和服务相对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显示出企业文化的深刻影响。经营最简单的是向消费者介绍推销产品,中层次的是向消费者推荐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模式,最高层次的是向消费者推介企业的理念。

二、中国服装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研发投入少,缺乏自主创新能力。2004年工业普查数据显示,中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研发投入比例仅为销售收入的0.25%。许多企业不愿意在深入市场调研、提高产品创新能力、提高企业人员素质、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研究服装板型设计以及相关基础研究等方面下真功夫。主要精力放在扩大规模效益、经销策略和营销方式上,造成市场上有的产品恶性竞争,积压过剩,另一方面消费者仍有买不到称心如意的服装的局面。

2.产品附加值低,缺少自主品牌。我国虽然是服装出口大国,但出口服装中还没有一个在世界上叫得响的名牌,服装生产企业中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牌加工占据出口服装总量的一半以上。主要依靠劳动力低成本、价格在国际市场竞争。大多数企业忽视设计、品牌和创新,服装出口基本上是“贴牌生产”,导致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附加值低,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3%~5%,造成加工贸易比重高而出口单价低的局面。

3.缺少基业常青的企业文化。许多企业没有建立百年老店的战略思维,不认真研究市场、调查市场,进一步研究消费者爱好和变化,生产符合特定消费群的新产品,而采取盲目和短视的经营行为,市场热销什么产品,就跟风生产什么产品。企业缺少核心竞争力,市场急剧变化,就会动摇企业发展根基,生产经营波动较大。

三、企业文化在增强中国服装企业竞争力的作用

1.树立企业价值观,明确服装企业发展战略目标

在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缺少发展战略,就不能科学的审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环境变化,不断改变企业的发展方向,其结果是发展短命。企业要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制定战略规划,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的灵魂,企业的价值观就是企业战略的指导思想,企业发展定位就是企业的发展使命。企业的价值观决定了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依据战略目标,制定战略实施,战略措施。优秀企业的价值观必然反映在其战略思想内,通过战略的实施成为有竞争力的企业。例如,著名服装企业红豆的战略目标是做百年企业,红豆的视野是国际市场,是全球客户。在这种企业文化价值观的指引下,红豆股份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已取得了喜人的业绩与进步:“红豆”西服、衬衫被评为中国名牌,红豆西服、衬衫双获国家免检产品称号,红豆西服、衬衫、 T恤等五大主导产品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红豆”成为中国驰名商标,“红豆”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具文化价值品牌,“红豆”荣获2004年中国100最具价值消费品牌…

一个卓越的企业价值观,必然是由优秀的企业家在谋划。企业家一整套的经营理念,集中体现了企业的价值观,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制定者和推动者,是企业价值观的化身和精神支柱。优秀企业家成为企业的形象,体现了企业的魅力,激励企业员工的斗志,强化企业的价值观,展示企业发展方略。杉杉集团董事长服装总裁郑永刚1989年接手现在的杉杉时,是个员工不足300人、欠债达800万元的资不抵债的企业服装厂,不久就提出“创中国西服第一名牌”的战略目标,在十年的时间内,以独特的“自信、创新、卓越”的企业文化,汇聚着11000余名中外员工,关注着全球新经济的发展和新生活秩序的建立,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变革,创造了中国服装界的十多项第一,迅速成长为中国服装界最具规模、最受瞩目、最高水平的领导型集团公司。 杉杉集团的总资产达到38亿元,净资产达23亿余元。

2.倡导创新文化,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服装行业是一个消费市场变化快,产品需求变化大,竞争激烈的行业。一个服装企业,要成为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就要成为创新型企业,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地调整经营理念、管理模式、技术手段和产品方向。

建立创新型服装企业,关键要形成企业的创新文化环境和构建企业创新制度。首先企业家要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有远大志向,艰苦奋斗,有明确发展战略,不墨守成规,根据市场的发展变化,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和创新体制。其次,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型组织,尊重人的首创精神,允许失败,鼓励和激励企业员工通过创新努力实现个人价值。制订鼓励学习和创新的制度,使不断学习和不断创新成为企业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和组织行为准则。

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德康是一个创新型企业家,通过不断的企业创新提升自己的品牌,从1995年~2005年“波司登”羽絨产品进行了产品、技术、营销等系统化的创新,在产品创新方面,1995年推出了新羽绒服,把以前的以鸭毛为主改成了以鸭绒为主,使产品体现了多种功能“轻薄美”,防寒只成为产品属性的一个方面,增加了美观、时尚等功能,使得产品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开辟了新消费市场。在技术创新方面。自1996年开始,“波司登”引进了一系列生产设备,每年投入到研发和设计的费用占销售额的3%~7%不等。新产品的开发能力由原来的每年开发几个款式增加到设计开发400多种款式。在营销创新方面,加大广告宣传力度。“波司登”在上海外滩寸土寸金的地方竖立了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的霓虹灯广告牌。在央视天气预报时段波司登是第一个在上面做广告。 企业不断的发展创新,“波司登”连续11年保持了同行业销量冠军,产值从1.8亿增加到70亿元,利润从2千万元增加到6亿元。

3.培育品牌文化,提高服装企业的品牌竞争力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但是绝大部分服装企业是为国外著名品牌做贴牌生产,赚低廉加工费。对于初创阶段服装企业,扩大企业的生产能力,培育产品质量文化,积累资产规模有积极的作用。但由于企业没有自主设计和研发能力,自主品牌缺乏致使中国纺织产品附加值低下。服装企业要发展壮大,成为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必须走品牌战略之路。

服装的文化内涵成为服装企业由产品经营走向品牌经营的关键。与一些国际品牌相比,中国的服装缺乏的不是品质,而是文化的深度。世界各国服装品牌竞争不仅体现在质量、价格、服务等物质因素,更融入了文化的非物质因素。品牌文化体现企业精神、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是服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文化渊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有丰富多彩的地域和民族服饰文化,为中国服装企业吸纳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建设品牌文化,培育有竞争力的服装品牌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培育品牌文化,首先要明确品牌的战略定位,根据服装市场不同的消费群体,确定品牌的消费对象和风格,实施差异化发展。 其次,独特的品牌文化设计,丰富品牌的文化内涵,满足特定消费群体的生活需求,体现文化底蕴,引导了服装未来的流行趋势。第三,品牌形象策划,将品牌文化和品牌形象协调统一,选择有影响力的品牌标识和形象代言人,品牌文化的特质,将品牌深入到消费群体的内心,培育品牌公众形象。第四,品牌的裂变。借助品牌市场影响力,根据市场定位,整合优势资源,将成功的单一品牌逐步向多品牌辐射,进一步提高品牌的形象和地位。

著名红豆服装品牌成功地进行系统化的文化建设,提出技术作为品牌支撑力,重质量、重品位、创精品。提升文化含量,打造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品牌。借助现代传媒扩大影响,每年举办一届“七夕红豆相思节”,为品牌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提高了企业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实施品牌延伸和互补。服装从“红豆”到“相思鸟”、再到“依迪菲”,服装从西服到西裤再到夹克,无不体现着“红豆”爱意浓浓的文化内涵,不同层面、不同年龄、不同消费能力的人们,都可以从“红豆”系列品牌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商品。

参考文献:

[1]现代企业文化新论、庄培章、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

[2]红豆股份:打造最具文化价值服装品牌.上海证券报、2005年01月31日

[3]波司登:在创新中提升品牌价值.经济日报 2006年12月06日

[4]给民族品牌以文化支撑——红豆倾力打造中国服装文化品牌中国纺织报,2003年9月4日

中国企业的竞争力 篇7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普雷哈拉德 (C.K.pra halad) 和盖瑞·哈默 (Cary Hamel) 在1990年的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具有着重要竞争意义的经营活动中能够比其他竞争对手做得更好的能力。具体表现在企业中有价值的资源,这些资源既可以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同时不会随着使用而递减。核心竞争力处于企业核心地位,影响企业全面的竞争力,具有独占性、差异性和给消费者独特的价值和利益的特点。也就是说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其他企业无法得到的,甚至是无法复制、模拟、仿造或照搬的,它是由企业长期生存与发展过程中逐步累积、提炼而成的。

所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都是源出一处,即:资源系统、人力资本、核心技能和企业文化等四大要素。但是,由于经营者的理念、见识、风格等不同,必然会形成该企业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或企业特点与风格。

1 积极推进品牌战略

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它的载体是用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由于品牌拥有者可以凭借品牌的优势不断获取利益,可以利用品牌的市场开拓力、形象扩张力、资本内蓄力不断发展,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品牌的价值。这种价值我们并不能像物质资产那样用实物的形式表述,但它能使企业的无形资产迅速增大,并且可以作为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品牌对企业而言,它代表了一种潜在的竞争力与获利能力;对消费者而言,它是质量与信誉的保证,减少了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和风险。品牌战略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没有品牌战略,就难以形成持久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当前,运用品牌战略提升餐饮企业核心竞争力已刻不容缓。幸而中国大部分的餐饮企业已意识到了品牌的重要性,并已成功树立起如小肥羊火锅、真功夫、俏江南等名满华夏大地的餐饮品牌,并已形成品牌核心竞争力,为这些餐饮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品牌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环境、竞争对手、企业发展等情况的不同,随时进行调整,以保证企业竞争优势的增长或品牌形象的不断完善,如餐饮业名人重庆陶然居老板严琦将其不同的餐饮经营理念转为陶然居餐饮集团下不同的餐饮品牌,2007年1月,集团投资2000万,打造了全新升级力作“新概念、精品重庆菜——重庆会馆”;2008年6月,陶然居又在位于北部新区照母山植物园内打造了以“民间传菜,品味千年”为主题的“陶然古镇”;2008年8月,以“陶然大会馆,商务头等舱”为经营理念的“陶然会馆”也开始问世;2009年6月,以“美丽人生,情满两江”为经营理念的“两江会馆”也以它美丽的身姿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些新品牌的出现不仅没有削弱陶然居原有的品牌竞争力,反而大大丰富和加强了陶然居的品牌竞争力,为陶然居进一步赢得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采取有效成本控制措施

中国餐饮业已迎来大众消费时代,不再是只看重国外市场和商务市场,其主要消费群体是普通老百姓。这一特性决定了中国餐饮企业要在以后惨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取得竞争优势。实行成本控制,降低消耗,提高管理效益成为中国餐饮企业关注的主题。

2.1 制定严格规范的采购制度和监督机制,控制采购成本

采购验收部门要建立明确的原材料采购计划和审批流程,同时,餐饮企业的财务负责人应定期对日常消耗的原辅料进行广泛的市场价格调研,熟悉货源市场的价格构成,对物资采购的报价进行分析反馈,对价格时刻保持高度敏感性和警觉性,可以采用限价采购、竞争报价等竞争性采购技巧,规定供货单位和供货渠道,降低采购价格。

2.2 目标管理在成本费用控制中的应用

目标管理就是使组织中的上级和下级一起参与组织目标的制定,由此决定上下级的责任和分目标,并使其在目标实施中实行自我控制,以努力完成目标的现代管理方法。这种管理方式简单地讲,可以说是全员管理的一种方式,它尽最大可能调动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并使其参与成本费用的控制,可以整合全体员工的力量,更加迅速和高效地实现成本费用控制。如成都红杏酒家在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将节约成本与降低损耗作为其核心竞争力重要部分。在其采购验收环节,酒家明确规定成本控制得越好,对采购及验收人员奖励越多,反过来如果成本控制超过10%,则一个月扣70元。通过这种定额目标管理,每位验收员工作积极性得到极大调动,工作认真,兢兢业业,从源头上为酒家把好关,最大限度控制了成本支出。

3 形成符合餐饮业发展要求的合理的人才机制

与餐饮市场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目前中国餐饮业普遍存在着人才短缺、业内流动加速、人才流失至其他行业情况加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凸显出中国餐饮企业发展的瓶颈——人才问题。业内如海底捞、成都红杏酒家的管理者们已充分认识到人才是餐饮企业发展的希望,因此在人才的聘用、选拔、培训等方面形成了合理的机制,并在实际运行中不断加以完善。

(1) 为员工营造温暖舒适的“家”。把员工当成家里人,海底捞的员工住的都是正规住宅,有空调和暖气,可以免费上网,步行20分钟到工作地点。不仅如此,海底捞还雇人给员工宿舍打扫卫生,换洗被单。海底捞在四川简阳建了海底捞寄宿学校,为员工解决子女的教育问题。海底捞还想到了员工的父母,优秀员工的一部分奖金,每月由公司直接寄给在家乡的父母。

(2) “期票”奖金留下员工。要留住员工,经济上的奖励是必不可少的,中国餐饮企业除了给予员工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薪酬外,可以采取“期票”奖金制度,防止员工的过分流动。所谓的“期票”指的是设立劳动合同奖,在员工履行合同期间,每月奖励一千元,但这笔钱不马上变现,要等五年合同期满后,一次性给予员工。这样做可以增加员工的离开成本,杜绝了员工的过分流动。

4 不断提高菜品创新能力

菜品是餐饮企业的命脉和根本。20世纪80年代,粤菜一统天下;90年代前期,川菜火遍全国;90年代后期,杭帮菜引领潮流;21世纪一个菜系独霸天下的时代已经终结。中国餐饮企业要赢得市场,就不能再固守本帮菜,必须不断推出创新菜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变换的口味需求。创新菜是餐饮企业从上至下全体的任务,调动全员广开思路、积极健言,充分发挥厨师的创新能力。从构思、选材到烹饪各个环节都可找到突破点,创造出市场上没有的新菜品、新吃法,吸引广大消费者的眼球。如成都大蓉和酒楼的石锅三角峰,其做到“三新”,即食材新、烹制方法新、口味新。有了新意才能吸引住口味求变的消费者。因此,这道创新菜推出后,一年能卖出十万多份,销售额达到四百多万元,而且自推出后一直长盛不衰。

随着中国餐饮市场迅速扩张,竞争也必将日趋激烈。核心竞争力关乎餐饮企业生存和发展,业界的海底捞、小南国、俏江南等餐饮企业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打造富有竞争力的强势中国餐饮业任重而道远,仍要不断寻找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共同迎接中国餐饮业的春天。

摘要:中国餐饮业发展迅速, 进入大众消费时代后, 前景一片光明。但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国餐饮业竞争也是十分惨烈的, 提高中国餐饮企业核心竞争力迫在眉睫。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有四条途径:一是积极推进品牌战略;二是采取有效成本控制措施;三是形成符合餐饮业发展要求的合理的人才机制;四是不断提高菜品创新能力。

关键词:中国餐饮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品牌

参考文献

[1]钱东人, 周美娜.实施供应链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2005 (1) .

优良企业文化是企业竞争力的保证 篇8

1. 企业文化的来源与内涵

企业文化——是一种心理契约, 是一种氛围, 具有一种监督力, 核心是绩效文化, 要提供变革舞台。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 有很多种说法。通俗来说,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 并融合社会文化, 而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如果以历史文化的沉淀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结合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所指导的企业, 那才能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才能在“和谐发展”的氛围中为投资者, 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

2. 企业文化的特点

每个企业的企业文化都有各自的特点, 但是纵观所有企业的企业文化也有其共同点,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先进性、无形性、支撑性、稳定性与创新性。每个企业的企业文化都是建立在现有和原有的管理理论和水平之上的, 它是对企业管理水平的融合和总结, 是企业最先进的产物, 它为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是企业持续前进的力量之源。

二、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笔者认为, 核心竞争力是别人所不具备的或者一时具备不了的独特的优势和能力, 是企业的价值核心, 是贯穿于组织中的DNA。核心竞争力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硬件包括产品、技术、知识、外部资源获取等能力, 软件的包括核心价值观、使命、愿景等文化核心。核心竞争力根植于企业良好的企业文化, 即企业管理 (的文化) 各方面都对核心竞争能力起到推动和发展作用。使命、愿景和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最基础也最具魅力的部分, 所以定位核心竞争力首先要寻找文化核心。

企业文化其实就是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 解决外部适应;第二个问题, 解决内部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假设, 这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不是民主产生的, 它的源头来自于企业家和企业家群体, 他们的一些思考, 他们的一些感悟而形成的一些理念, 传播出去, 被员工所接受, 影响员工的行为, 这就是企业文化。德鲁克曾提出企业的三个思考, 他认为企业要思考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 我们的企业是什么?第二个问题, 我们的企业将是什么?第三个问题, 我们的企业应该是什么?其实这三个问题体现了一个企业的价值观。企业不能没有企业文化, 不能没有核心价值观。而这就是企业文化和企业生存发展的关系, 核心价值观它是支撑一个企业长久发展的观念。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形式及特点

1.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形式

核心竞争力是支撑企业可持续竞争的核心能力, 其在表现形式上却是多方面的, 具体来说表现以下几方面:企业的人力资源、企业的核心技术、企业的声誉、企业的营销技术、企业的营销系统等。当然,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形式不止以上这几方面, 这仅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而且, 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核心竞争力, 这也说明了企业不可能同时具备所有的核心竞争力。当然, 企业具备的核心竞争力越多, 将对企业越有利。

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1) 不易模仿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以特定方式沿着自己独特的技术或管理轨迹, 逐步积累, 长期形成的, 走的是自己的发展之路, 个性化发展的特点非常突出, 很难被竞争对手完全模仿掌握。

(2) 不可分离性。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息息相关, 任何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都非一朝一夕之功, 也不可能从天而降, 它是企业历经多少年积累所形成的企业理念、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等无形资产。多年来依据企业实际而进行的变革和修缮, 使这些理念和行为已经与企业融为一体, 不可分离。而正是这种不可分离性, 使得企业达到了竞争对手难以匹敌的高度, 成为企业竞争差异化的有效来源。

(3) 动态发展性。竞争, 使得竞争对手会竭尽全力弥补自己的不足, 逐步缩小与原先拥有核心竞争力企业的差距, 直至完全超越, 最终使个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所有企业的一般竞争力, 甚至形成差距。

四、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和途径

为使企业科学、可持续地发展,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融合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培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1. 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与企业管理相互融合

企业文化建设, 一方面从理念上思想上宣传和引导, 更重要的是从行为规范和制度上予以保障, 将公司的企业文化理念融入到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和管理过程中去。桉汰公司的企业文化理念落实到工作中, 倡导做事先做人, 做事要有平常心、感恩心、坦诚心, 做事要有责任心、事业心、上进心;倡导“宽厚、勤奋、自省”, 唯有做人“宽厚”, 才能以宽容之心待人, 才能营造和谐的内外环境;唯有做事“勤奋”, 才能得“天酬”, 才能补拙, 才能有收获;唯有经常“自省”、“吾日三省吾身”, 才能少偏差, 才能进步。

2. 企业文化必须得到企业全员的认同

班组作为组成一个企业团队的最小集体单元, 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最前沿阵地。我们的价值观念、企业形象、企业精神需要每一个班组去修炼去养成, 企业的产品质量、生产成本、企业目标都要靠每一个班组去创建完成。班组是企业文化的孕育生长地, 将我们优秀的企业文化播种到班组小团队中去, 是我们建设、落实、发展企业文化的首要工作。

五、结论及建议

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团队, 是一个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一个优秀的团队要靠每个员工优秀的表现来打造, 而员工个人价值的实现、个人事业的成就也必须依赖一个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团队来保障和支持。企业文化正是这种个人价值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调节剂, 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激发个人能力, 培养团队精神, 树立企业形象, 保持企业活力, 确保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摘要: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先进生产力理论问世以来, 已成为许多企业走向成功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法宝。企业文化对于现代化管理, 以及企业外塑形象、内育精神都起着重大作用。正确认识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不断增强竞争力, 确保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有力保障。本文就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中国企业的竞争力 篇9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 颇受发达国家推崇。当前, 我国企业正处于管理理念的转轨期, 如果能够吸纳这一合乎时代精神的管理理念, 必将为中国企业顺利成长创造理想的条件。

1 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指处于一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的企业, 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稳定的独特的价值观、企业精神等, 以及由此为核心衍生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管理制度、典礼仪式、企业形象等, 是企业全体成员在工作过程中所创造的由观念形态文化、物质形态文化和制度形态文化构成的综合体。企业文化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 即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其中物质层是企业文化的表层部分, 是形成制度层和精神层的基础。制度层是企业文化的中间层, 主要是指对企业职工和企业组织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精神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是形成企业文化物质层和精神层的基础和原因。

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研究开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一两个环节上具备明显优势并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够满足客户价值需要的独特能力。首先, 它具有扩散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能够为企业带来多方面的竞争优势。其次, 它还重视用户价值。核心竞争力必须以实现用户看中的价值为最终目标。再次, 它还具有独特性。如果某种能力为整个行业普遍掌握, 就不能成为核心竞争能力, 除非这家企业的竞争能力水平远远高出其他企业。核心竞争力由于其具有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 因此不易被人轻易占有、转移或模仿。另外, 它还具有价值的可变性和核心竞争力的暂时性。一定时期内的核心竞争力在一段时间以后可能就成了一般能力。企业若想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领先优势和持久性, 就必须以动态的观点看待核心竞争力。

但在我国的企业管理实践中, 往往没有正视企业文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做的贡献, 或没有系统地研究二者之间的内联系, 从而提出完整的企业文化建设思路。

2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

美国著名企业文化专家沙因指出: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企业文化再造是推动企业前进的源动力, 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从更深层次上说,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文化中的企业理念和核心价值观。

2.1 企业文化保障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企业文化是企业生

存和发展的元气, 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 其在本质上所反映的则是企业生产力成果的进步程度。现在, 管理已从“经验管理”、“科学管理”阶段发展到了“文化管理”阶段。企业文化不仅仅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 更是世界企业经营竞争管理科学发展的必然。未来企业竞争的根本必然是企业文化的竞争, 企业文化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2.2 企业文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首先,

企业文化是支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搏击的精神支柱。企业文化决定着企业的整合能力。良好的企业文化能以强大的凝聚力、向

其次, 企业文化是增强合作意识, 锻造团队精神的利器。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客观上要求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员工之间消除大的原则性的分歧, 尽量能减少内部冲突所耗散的能量, 使企业员工为了企业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能够不计前嫌, 齐心合力;要求企业领导尊重并耐心倾听、慎重考虑不同意见, 在企业管理中尽量发挥集体智慧, 搞好协作。

2.3 企业文化为核心竞争力的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企业文化

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 在适应外部市场变化过程中, 企业文化通过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 并有所突破和创新。

3 塑造优秀企业文化,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在我国的实践和运用已有十多年的历史, 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密不可分, 没有一套成功的企业文化, 企业的竞争力就会受到限制。打造适应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 增强核心竞争力是任何具有前瞻性企业自觉的选择。

3.1 构建独特的、难以模仿的企业文化。

3.1.1 以人为本人是最活跃的要素。坚持把尊重人、培养人、合理

使用人、全方位地提高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 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 积极地培育职工的现代企业价值观。

3.1.2 提高企业领导者的自身素质企业领导者的自身素质对

引导企业文化建设,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合格的领导者不仅能够领导企业文化的维持, 其更大价值在于能够使企业文化的再造、创新成为事实。这就要求企业领导者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经营观念、竞争观念, 以其特有的人格魅力, 影响并推动企业文化健康地发展。

3.1.3 注重人才和技术资源的积累知识经济的出现使知识对

财富的贡献越来越大或者知识能直接给企业带来预期的超额收益, 但知识的更新、知识资产价值的发挥, 非要靠人才完成不可。因此, 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 谁最善于整合人才, 发挥人才的群体优势, 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 谁就能拥有未来, 赢得领先地位。企业技术资源的积累与人才资源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3.2 建立学习型组织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获取、更新知识已成

为企业的第一要务, 未来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学习型组织是指善于获取、创造、转移知识, 并以新知识、新见解为指导, 勇于修正自己行为的一种组织。在学习型组织中, 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望, 这种愿望使企业不同个性的人凝聚一起, 朝着组织的共同目标前进。组织成员不断地学习, 这种学习是全方位的, 不但注重员工的个体学习, 更强调组织成员的合作学习和组织智力的开发。最终使企业具备不断改进的能力, 提高企业组织的竞争力, 实现个人与工作的真正融合, 使人们在工作中体味到生命的意义, 引导出一种创新—进步—创新的观念, 建立起为公司—客户—竞争对手而学习的价值观, 从而使企业文化保持长久的活力。

摘要:作为一种管理理念, 企业文化越来越显示出对企业发展的巨大作用, 而具备核心竞争力则是现代企业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本质保障。就中国企业而言, 充分利用企业文化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必要的保证, 是当前管理实践中的重要命题。

关键词: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培育

参考文献

[1]齐征.企业文化探析[J].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02, (4) .

[2]陆英南.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J].思想工作.2004, (1) .

[3]邱柏树.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J].福建论坛 (经济社会版) .2003, (6) .

[4]肖艳芳.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培育之关系研究[J].现代财经.2003, (10) .

[5]梁红凤, 游文丽.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J].企业研究.2004, (2) .

企业伦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篇10

伦理道德自古以来就是维系各种关系和组织机构的必要因素, 企业各个层面的活动均不可能摆脱伦理道德的约束。无数事实表明:只讲经济目标不讲伦理目标的企业最不经济;只讲伦理目标不讲经济目标的企业也必然损害伦理。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概述

1.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和特征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 把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 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知识, 是能够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主动和优势的某种其他企业不可模仿的力量。核心竞争力要成为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必须具备如下特征: (1) 价值性。核心竞争力能为用户提供根本的好处和效用, 为顾客带来长期性、关键性的利益。同时为企业创造长期性的竞争主动权, 创造超出同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额利润, 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2) 独特性。核心竞争力具备独特性, 难以被对手模仿和超越。核心竞争力是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培育、积累、沉淀而成, 深深打上了企业独特组织、特殊经历的烙印。核心竞争力蕴含于企业文化, 融合于企业内质, 为该企业员工共同拥有。 (3) 延展性。核心竞争力具有延展性, 是一种基础性的能力, 是企业其他各种能力的统领, 能为企业提供广泛的产品或市场支持。核心竞争力对企业一系列产品或服务的市场竞争力都有促进作用, 同时有效地支持企业向更有生命力的新事业领域延伸。

2. 核心竞争力的力量要素

虽说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特殊的组织知识和精神气质, 但如同人的精神气质最终会通过人的具体行动及其结果体现出来一样,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会通过企业的行动和结果体现出来, 从而形成一种鲜明的与众不同的优势。美国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在企业是创造价值的主体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企业创造价值的活动可以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所谓基本活动涉及企业生产、原料储运、成本储运、销售、售后服务和结算, 而辅助活动涉及人力资源、财务、计划、研究开发、组织制度等。这些活动以为企业创造价值为核心, 上下相连互相影响, 形成两条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价值链。如果能够找到一种能够同时对企业价值链产生影响的力量, 然后通过努力为这种力量注入不可模仿的禀赋, 企业就能够培育出提高企业价值创造效率的核心竞争力。经过研究, 迈克尔·波特认为能够同时对企业价值链产生影响的力量要素只有四种, 分别是技术创新力、市场营销力、制度力和文化力。

二、企业伦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影响和塑造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很多, 企业伦理越来越成为一条重要因素。自由经济政策强硬支持者之一的弗里德曼认为, 市场经济对利润的追逐只有在一定的道德价值的情况下才能达到其所希望的效率。达夫特认为:“伦理是在何为正确何为错误的角度上规制个人或团体有关行为道德准则和价值原则”。企业伦理, 就是指活跃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道德意识、道德良心、道德准则、道德行为活动的总和。它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指企业内部管理, 处理内部各种关系的道德意识、道德良心、道德准则和道德道德行为活动;二是指企业对外经营, 处理企业与外部各种关系的道德意识、道德良心、道德准则和道德行为活动;三是指企业管理者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伦理准则。企业伦理所规范的关系不但包括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职工与企业、企业与其他企业或非企业个人和组织之间的关系, 而且还包括企业与市场、企业与顾客、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下面通过企业伦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四个要素的影响来揭示企业伦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1. 可持续的技术创新力优势依赖于良好的企业伦理

按国际工业产权组织对技术的定义, 技术是指制造一种产品或提供一项服务的系统的知识。无论哪一种技术, 其中都要涉及和回答这样一些伦理问题:第一, 如何处理为顾客创造价值和公司技术成本的问题。任何受市场和顾客欢迎的技术, 必定是对消费者有价值并且符合社会消费主流的技术。如果某项技术具有创新性, 又能节约成本, 但对顾客缺乏真实长久的价值, 违背社会消费的主流趋势, 这种技术难以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二, 技术要素管理能否有助于提高社会资源效率和文明进步的问题。有竞争力的技术, 是符合社会普遍利益的技术, 只有那些有助于环境保护、能源节约、生态平衡、人们健康的技术, 才可能具有竞争力。第三, 如何协调企业经营实力过程中, 人与物、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的问题。任何一项管理技术都不可能将人变成机器或木头人, 技术本身也不可能将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抹杀。管理技术是否有效, 还取决于是否拥有使企业变成能量的管理伦理。总之, 企业如果不具备对顾客、市场和社会的人文关怀, 仅有经济算计, 是难以创造出新技术的。第四, 如何使产品技术、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能够产生和发挥效率的问题。如果一个企业内部缺乏相互信任的氛围和公平公正的激励, 根本无法拥有技术创新的能力, 即使拥有了新技术, 也可能因为内耗而失去技术优势。技术力要释放出赢得竞争的技术能, 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企业理想的员工不行。总之, 能够成为竞争力的技术, 从产生、传播、创新和学习都需要伦理的协调。

2. 可持续的强势市场营销力依赖于良好的企业伦理

根据战略管理的理论, 有利于企业赢得竞争的市场力主要包含低成本、快速度、大网络等。首先, 低成本能够使企业具有较大的利润空间和经营主动性, 是企业非常重要的成功因素。但是, 是否存在现在或未来损害利益相关人利益的可能。战略管理的利润观是合理的利润, 是充分考虑了利益相关人利益后所留存的利润。所以, 真正能够成为核心竞争力的低成本是有许多先决条件的。其次, 以最快的速度用较低的费用将产品和服务销售出去, 是企业赢得竞争的重要因素。但是, 其中同样涉及伦理问题:是站在企业的角度注重赢得领先竞争优势, 获取先机利润, 还是站在顾客利益和企业商业信用的角度注重产品和服务的品质成熟性和稳定性, 结果是大不一样的。欲速则不达的教训在企业中是屡见不鲜的, 先发展后规范的做法往往使企业和社会付出了更高的代价。第三, 广大的营销网络的确是企业赢得竞争的宝贵资源, 但是, 能够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销售网络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忠诚的顾客群、良好稳定的供销关系和社会美誉度。而形成这些条件的前提是公司与顾客、供销商和社区拥有良好的伦理关系。也就是说, 没有严密一致的道德和制度维护, 不仅不可能具有真正的市场网络和市场力, 还可能因为销售网撒得太开而导致公司的被动。企业的营销网络没有良好的道德维系是不可能长久的。企业的营销网络和市场力只有在体现或表达着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人的和谐时, 才具有真正的不可模仿性。

3. 可持续的高效率的制度力是良好企业伦理的体现

以研究企业效率为主要内容的制度经济学关于企业制度有四个重要的命题;第一, “企业是运行着的制度”。不同的产权主体通过谈判形成了一系列的合约, 而参与合约的主体受不完全信息和有限理性的局限, 决策和行为都有不确定性, 都有可能损害他人的利益。第二, 合作性的企业需要制度来规范和协调。而企业中运行的制度有两种, 一种是具有法律强制性的正式制度, 一种是依靠舆论和心理活动发挥软约束力的非正式制度, 如道德、传统等。第三, 两种制度遵循同一个意志:合作者集体的共同利益高于个人的特殊利益, 企业集体行动的逻辑是不损害合作者的利益。第四, 企业制度安排要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一个企业在治理结构中安排控制权的时候, 如果能够既考虑资本所有者的利益, 同时也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那么, 这样一种制度安排很可能使企业因更具有向心力而更具竞争力。例如偷懒的问题。如果一个企业内不能通过一种权力的安排来解决偷懒的问题, 那么该企业的竞争能力、核心竞争力就根本说不上。从本质上说, 企业制度是企业伦理的具体体现, 是企业伦理追求和观念转变为具体行为标准的载体。

4. 优秀的企业文化力是因为具备良好的企业伦理之魂

首先, 伦理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文化, 是为一个组织中所有成员共同享有、并作为公理传承给组织新成员的一套价值观、指导信念、理解能力和思维方式。企业文化代表着组织内部不成文的、可感知的部分。海尔的“吃休克鱼”, 就是利用海尔优秀的企业文化和经营价值观, 注入到被兼并的企业, 结合他们优质的生产设备, 从而产生极大的经营效果。科特认为“企业文化, 特别是当它的力量十分雄厚的时候, 会产生极为强有力的经营结果。无论是对付自己的竟争对手, 还是为顾客提供服务, 它都能使企业采取快捷而协调的行为方式, 也能引导掌握知识者在欢歌笑语中跨越经营的险滩”。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是为全体成员接受并愿意付诸实践的对事物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因为企业成员的行为具有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性特点, 所以在价值观层面进行引导和协调, 可以激发员工高度的信任和尊重, 展现勇于前进和甘愿奉献的精神, 有利于形成凝聚力。价值观在内容上分为:真假、善恶、美丑。其中善恶观 (伦理观) 即对事物“是”和“非”的判断渗透在企业基本的经营活动中。“用产品的高质量, 还是用坑蒙拐骗盈利”、“顾客满足我, 还是我满足顾客”、“我是企业的主人, 还是打工者”等都是关于“善”、“恶”、“是”、“非”的判断, 而企业价值观形成和完善无不受到这些日常生活中细微的伦理判断的影响。其次, 伦理思考对文化具有判断和调适作用。企业文化分成强力型、策略性和灵活适应型三种。其中对于强力型文化来说, 主要表现为企业具有简单的理解力, 一种高度的传播力和一种很大的固定性, 所以对外界具有较强的排他性。施泰因曼认为:“强力型企业文化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封闭趋势, 一种重新定向的排斥, 一种执行阻碍, 一种集体的回避态度, 一种灵活的欠缺”。可以说, 强力型文化是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整套规范和价值观, 进而系统地排除了通过论证达成理解的可能性。在价值观上的伦理思考, 通过论证的理解过程来阻止文化的刚性。王安电脑公司的强文化阻碍了公司最高层对基本客户的察觉, 从而在1980年末未能采取适当的策略, 从而走向衰亡。

综上所析, 要将企业的技术创新力、市场营销力、制度力和文化力培育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最根本在于企业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水准。可见, 在外显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背后, 存在着一种影响企业竞争的最为根本的力量——企业伦理。所以说, 企业伦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和最本质的因素, 国内外优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都来自于明确而正确的价值观和与时共进的企业伦理体系。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 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 企业要生存和发展, 惟有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文章通过分析企业伦理对外显的核心竞争力要素——技术创新力、市场营销力、高效率的制度力和优秀的文化力的作用, 得出企业伦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的结论。

关键词:企业伦理,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欧阳润平著:道德实力:国有企业发展的战略基础[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

[2]欧阳润平:道德实力:企业赢得竞争的真正核心力[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3 (2) .

[3]戴维·贝赞可戴维·德雷诺夫马克·简利:公司战略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4]蒋学伟:持续竞争优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5] (美) 约翰·科特等.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M].曾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7

中国企业的竞争力 篇11

[关键词] 核心竞争力 信息素质 培养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技术的社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人类社会不可逆转地推进信息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企业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成为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同时,信息技术也加速了全球一体化进程,使得我国企业不得不在新的国际分工中谋求生存空间,并在新的国际商业规则下参与竞争。在这种竞争激烈程度逐渐加剧的环境中,企业必须提高自身信息化程度和应用水平,才能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才可能真正实现和国外企业对话与公平竞争。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人员信息素质界定

1.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最早由两位美国企业经营战略管理学家帕拉哈德和哈默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来。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如某些技术、技能和管理机制。它包括“软”的或“硬”的方面,也可能是无形的、不可测度的。一个连续成功的企业必定有其核心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开发、培养、不断巩固以及更新,因为即使建立了核心竞争力,也还有可能再瓦解。如何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就成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问题。

2.企业人员的信息素质

信息素质的概念是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首次提出。根据美国的一些社会学家和教自学家的观点,信息素质或信息素养是指个体对信息及其特点,价值的认识和获得、利用、开发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它集中表现在对信息技术的操作和应用能力上。评判一个人信息素质的高低;是看掌握信息量的大小而是看他对信息的操作和使用能力的强弱。

在今天的知识网络时代,具有较高的科学素质、信息化水平管理能力,已成为新一代知是员工的基本特征。这就是说,信息化素质是现代员工素质中最重要的内容。信息素质最大的特征是人们对信息文化的内化。信息素质包括信息知识、信息观念、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3.企业人员信息素质的重要性

一方面,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方面将人类社会不可逆转地推进信息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企业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成为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也加速了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国加入WTO后,我国企业不得不在新的国际分工中谋求生存位置,并在新的国际商业规则下参与竞争。在这种竞争激烈程度逐渐加剧的环境中,我们的企业只有提高自身信息化程度和应用水平才能真正和国外企业对话和公平竞争。因此,普及信息知识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员工是企业生产力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员工是企业的基本要素,一个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企业的员工,企业的员工素质对于企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员工既可以成为企业兴旺发达的力量源泉,也可能成为企业破产倒闭的罪魁祸首。对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来说,人的因素同样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系统建设的各个阶段,对处在企业不同岗位上的人员素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这就要求企业普及信息知识,提高员工的信息素质,让每一位员工既是信息的需求者,又是信息的提供者,并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增值网络。

二、企业人员信息素质现状

1.信息建设观念滞后

很多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建设的重要性,对企业人员信息素质建设投入不够。很多仍愿意停留在旧有的管理及销售模式中,并不感觉到信息技术会带来什么样的成效,有的企业还要面对生存的压力、资金的紧缺,让他们拿出精力和资金来完成企业的信息化,难度可想而知。另外,在新的管理模式下,自身素质不足将更充分显现,现有的企业职工由于自身素质问题,面临对于技术革命带来的新操作方式的不适应,甚至面临残酷而痛苦的淘汰过程。因此,无论是企业的管理层,还是企业的员工都急需转变观念,正确认识信息化建设。

2.企业人员的素质低

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既懂生产经营管理,又懂现代信息技术,还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复合型人才,我国很多企业都缺乏这样的人才。此外,企业很难找到一批IT业的高级人才,专职的IT人员薪水较高,且往往需要更大的空间学习、交流、应用,企业本身提供的环境可能留不住这些人才。只有当企业中的骨干队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本领与能力,同时能够真正理解信息为管理服务、为经营服务的管理理念,企业领导建立起信息管理不可缺少的观念,形成决策办事讲科学、靠信息的工作习惯的时候,信息化的建设才有意义。

三、提高企业人员的信息素质

企业核心竞争力离不开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提高企业人员的信息素质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有一批对企业忠心耿耿的生产经营者和业务骨干,企业才能保持核心竞争力并不断开发出体现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产品。为了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多跨国公司在提高员工的信息素质技能上下功夫。

1.培育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市场竞争的核心在人才,企业要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信息化建设,人才是关键。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全面提高全体员工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化处理技能,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目前,我国企业缺少专业技术人才和市场开发、管理方面的人才,是制约核心能力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必须努力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这支队伍要既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本领,又具有为经营管理服务的理念;既善于学习,又勇于实践。因此,全员信息教育的对象是企业的全体人员,上至企业总裁,下到基层的每一个人。全员信息教育的内容既包括信息技术,也应该涵盖信息基础知识、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信息技术和信息经济等诸多方面。

今后,企业不仅要加大对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培养和引进,更要注重对全体员工信息化知识、技能的培训,只有激励全体员工积极参与信息资源开发和管理,企业的信息化系统才能焕发出强大功能。当前,对员工培训、培养的途径很多,各种培训班、讲座、在职培训、脱产学习、学历教育等等,企业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职工进行信息化培训、轮训、考核,并采取措施鼓励职工积极参加计算机知识学习,全面提高职工的信息化水平。

2.培养以人为本的企业信息文化

以人为本的企业信息文化,就是要体现以人为本这一核心,按照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来营造企业的信息文化。企业信息文化既具有信息文化的一般特征,如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虚拟化、快捷化、交互性等等;又具有企业具体的现实特征,如企业行为的个性化、复杂化,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企业成员道德观念的多元化等等;同时,更注重强调人性与和谐、交流与学习、认识与参与等方面。以人为本的企业信息文化不仅要求企业在内部建立开放的管理环境,使企业能够顺利地实现横向和纵向的沟通与交流,而且要求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方便地与外部的供应商、销售商、顾客共享信息,善于吸收外界先进的技术、观念和知识,处理好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将信息素质课程列入公司培训和职业继续教育计划。让员工意识到自己是知识工作者,获取利用信息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一些公司还将信息查找和利用编入现行工作程序,或将信息查找利用和分享纳入项目管理方法。

把信息素质当作一种同项目管理、交流和演讲技能同样重要的工作技能。在员工招聘和职位描述中,突出对信息素质的要求。与公司各级领导和人力资源部门合作,将有效的信息处理技能列为绩效考核的一项内容,以奖励具有信息素质的员工,并鼓励更多的员工获得信息素质。

3.以信息化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新世纪的经济是信息化的经济,信息技术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居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是企业经营活动的起点,是预测和决策的基础,是企业的重要资源,是提升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一个企业信息不灵,就相当于人的耳目不灵、鼻子不通,将无法生存。所以,企业要尽快将计算机引入信息管理,尽快完成信息管理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暂不具备上述条件的也必须强化信息机构建设,建立信息网络。要认真进行市场调查和预测,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要把信息作为管理活动的基础依据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

四、结论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欲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在信息化过程中,必须对企业的管理制度、组织架构、运行机制进行深层次变革,必须在企业管理中融入现代思想理念,应用现代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旭梅但斌刘 飞:企业信息化工程.科学出版社,2003

[2]靖继鹏张海涛:企业信息化规划与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欧阳峰傅湘玲:企业信息化管理导论.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企业文化的塑造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篇12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对企业经营管理发挥巨大的影响作用,并且会不断发扬光大,传承下去,不因企业领导者的变更而发生变化。企业文化是外显于厂风厂貌、内显于员工心灵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一种意识形态。

1 企业文化能催生企业核心竞争力

1.1 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一般是指企业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企业成员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是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

1.2 企业文化提出的原因

a)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社会分工扩大。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扩大,在管理上就要求企业在各类物质、制度、精神等要素之间取得最佳组合并与企业外部需求及企业内部需要相协调。而传统的管理思想已不足以取得观念上、意识上的协调统一;相反,传统文化与先进的管理思想相结合,就为企业提供了一套先进明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这样,企业才能在决策、组织、调控、生产等系列活动中取得统一和协调。

b)科学技术日趋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人工材料、人工生命和人工智能已成为新的生产力中最活跃的最重要的因素,并为经济生活带来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越是依靠自己创造人工物质,这种创新所要求的技术方法、思维观念就越发为领导者所重视。创新不只凭借企业组织行为上由压力所产生,更重要的是需要人的意识上的自我激励。这种自我激励能力,必须借助一种以文化为中心的管理才能实现。

c)人类社会进一步信息化,信息成为企业和社会的“神经中枢”。信息化的发展使人们生活方式个性化、质量要求复杂化、消费方式多样化、时间支配方式非同化、人际交往方便化等等。在信息社会中,知识已成为最主要的环节,为经济和社会生产提供所需的重要资源,因此,对于人员的教育培训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企业要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不但要探讨如何对职工加以教育培训,而且要研究教育和培训的内容,这一内容归结为提高职工的觉悟和素质。

1.3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

所谓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指能够使企业以比竞争对手更快的速度推出各种各样产品的一系列核心能力。通俗地讲,就是企业在那些关系到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环节上所独有的、比竞争对手更强的、持久的某种优势、能力或知识体系。它由三个层面构成。

第一层面为“基础层”。其主要作用是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供深厚基础和必要保障。它包括:理念、价值观、形象、创新、特色人才和信息。

第二层面为“载体层”。其主要作用是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发挥“平台效应”起到“支撑”作用。它包括:结构、机制、规模、战略、品牌和制度等。

第三层面为“转换层”。其主要作用是把企业核心竞争力实化和物化。它们包括:服务、质量、成本、营销、技术和能力等。如“质量”是产品的灵魂、企业的生命。无论人本、资本还是成本,其基础理和核心都是一个“质本”。现在,质量管理已从过去的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发展到了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其核心要求是:关注于顾客,以事实为基础的决策,持续改进。让每个人承担义务,注重过程和最高管理者的承诺;质量管理的目标也由注重资源的利用率、产品质量的合格率转变为关注市场占有率、用户满意率和产品利润率的多元化目标。总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但自始至终以企业文化为主线,因而,企业文化催生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2 高品质的企业文化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1 企业文化的功能

2.1.1 内聚性功能

《黄石公三略》卷文上略中谈到,治国时,如果臣如心腹,民如手足,群臣民联为一体,无论做什么事情,就像肢体一样相互适应,一切都很自然,巧妙得没有间隙。企业文化正是一种粘合剂,使员工在内部积极活动,并能自觉地被企业所吸引。内聚性功能产生,源于职工在心理上对企业的认同及领导的依赖,这就是企业文化所确立的共同价值观念所起的作用。

2.1.2 导向性功能

企业文化往往通过企业精神、信念、意识把全体职工引导到企业所确定的目标上来。企业文化一旦确定了奋斗目标,不仅能自觉地孕育发展,而且自动调节以保证与企业目标的吻合。

2.1.3 弥补性功能

企业文化能够弥补企业管理单纯“法制”化的不足。我们称这种“法制”的规章制度为刚性管理,它难以激发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对职工的调整幅度和调整范围很有限。企业文化以价值观念、社会责任、企业追求等所构成的柔性管理来引导、激励职工,达到企业所要求的规范,从而弥补了刚性管理的不足。企业文化的弥补性功能,还表现在它对制度管理所忽略的人性的激发起到了弥补作用。

2.2 企业文化的效应

高品质的企业文化可以促成优秀企业的形成和发展。优秀企业必定有自己的优秀文化,优秀企业的员工实事求是,有主人翁意识,积极投身工作实践,勇于解决问题。他们的领导千方百计调动员工的劳动热情和聪明才智,为企业发展服务,又让员工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就拿我们的山西焦煤集团来讲,提出了“做强做大,行业第一”的奋斗目标,用这种目标激励人、鼓舞人,成立仅几年,煤炭产量占有了很大的市场份额,形象很快提升。我们汾西矿业集团公司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也形成了独特的“艰苦创业,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靠着这种精神,我们在煤炭最低谷时期,咬紧牙关凭精神、凭毅力,在离柳再造了一个贺西煤矿,并取得了很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 企业文化的塑造

现在企业的竞争异常激烈,优胜劣汰成为游戏的新规则。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较美国、日本已落后许多,如不奋起直追,在竞争中失败将在所难免。所以,全新企业文化的塑造是我国企业一项时不我待的新课题。它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而企业文化塑造应注意五个方面。

3.1 企业文化建设要注意群众性,吸引广大员工参与,决不是少数人的事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员工共同价值观的形成所导致的统一行为,因此,它的成果必须是全体员工在实践中共同创造。它来自员工群体,普遍受到这个群体的欢迎和接纳,即常说的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3.2 企业文化必须倡导团队精神、凝聚合力,共同为总目标服务

企业文化具有为企业总目标服务的特性。总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来构成,因而企业文化必须为优良的管理提供舆论支持,形成良好氛围,使各项管理得以顺利实施,更主要的是协同企业组织系统内的各子系统以至员工每个人、每个岗位都在团队中发挥积极作用。

3.3 企业文化的实现,方法上要采取树立榜样、典型引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优秀企业文化一般都比较注意发现和推崇身边的典型,树立榜样。这样做可以集中体现企业文化的魅力,使企业文化人格化、模特化,使员工能看得见,学有榜样,比得上,效仿有型,另一个关键在于,所确立的企业文化的具体内容,如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信守的诺言、制定的制度,领导者必须带头严格遵守,身教胜于言教,这样才能使企业文化的推行得以顺利进行。

3.4 企业文化的组织实施,需要一定的形式来体现,也需要一定的物力财力加以保障

企业文化扎根于企业职工,融于全体职工的思、言、行之中,然而它又带有灌输性,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厂庆、升旗以及群众性的文体活动,如球赛、文艺汇演、邮展书画展等等来体现。活动必不可少,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必不可少,但是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也是需要提倡的,勤俭节约本身也属于企业文化提倡的内容。

3.5 企业文化要建立完善的网络和必不可少的激励机制

企业文化的推行结果,要为企业、员工和社会带来物质和精神利益,这是检验其绩效的标准。为此,企业文化在实施中必须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这种机制包含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通过激励调动建设企业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企业文化开展得生动活泼并取得实效。

4 结语

综上,企业文化需要企业经营管理者倡导、培植并身体力行,需要通过各种方式灌输到全体员工的日常行为中去,使其日积月累地逐步形成并最终发挥出其应有的效用。

摘要:介绍了企业文化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阐述了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提出了企业文化塑造应关键注意的五个方面。

上一篇:智能供电系统下一篇:硝酸盐氮快速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