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数字化竞争力

2024-10-24

中国的数字化竞争力(共9篇)

中国的数字化竞争力 篇1

柯马的首席执行官Stefan Sack博士曾对外公布过这样一个数字, “柯马在中国的业务每年平均增长近50%。”

多年前的一天, 当全球顶尖的汽车制造商要求其在华工厂建设的生产线能够实现3D规划及模拟测试时, 柯马的工程师们一筹莫展。此时, 柯马最核心的技术支持团队都在总部意大利, 而当时的柯马使用的生产线规划工具仅仅是简单的Office软件, 并不具备模拟仿真功能。

而西门子的数字化制造软件解决方案组合Tecnomatix已经是全球诸多汽车制造商首选的生产线规划模拟工具。柯马决定引入Tecnomatix用于项目中生产线和作业单元的模拟测试, 而事实证明, 这成为了柯马此后走上技术革新之路的重要引擎。

从开始合作的2008年至今, 柯马携手西门子成为了其全球所有分支机构中的新技术引领者, 不但成功交付了多家全球汽车巨头在华工厂的车身焊接、动力总成等项目, 还为推动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的技术升级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对于生产线的模拟仿真有助于发现设计中存在的缺陷及问题, 以便在投产前就加以校正。据Siemens PLM Software大中华区市场总监权奎奭介绍, Tecnomatix具有补偿调校功能, 可以保证生产线模拟的精准度达到98%, 有助于减少车间中的返工次数。

柯马首席执行官Stefan Sack博士如此评价利用Tecnomatix为其带来的巨大收益:“Tecnomatix工具不仅能帮助我们向客户交付同类最佳的生产线, 而且还能节省工程时间, 降低柯马对资源的消耗。”

由于与客户采用了统一的生产线规划与模拟平台, 柯马可以实现规划、模拟、调试各阶段与汽车制造商的数据交换和协同, 既满足了客户的要求, 又将项目周期缩短了20%~30%。

而由此带来的是柯马整体竞争力的提升。2011年, 柯马 (上海) 完成了当年最大的项目———为菲亚特 (中国) 制造一条完整的白车身生产线, 这其中包括250个柯马机器人。20名工程师使用Tecnomatix工具仅花了近半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一系列顶尖的模拟测试, 无论是项目交付周期还是技术的复杂程度都在业界居领先地位。

柯马通过模拟仿真为客户提供了最优的解决方案, 赢得了客户的信任与认可。如今, 柯马即将模拟和调试菲亚特项目的二期工程, 通过缩短生产周期和成倍增加机器人工作站, 将该生产线的产能提升近一倍。

当大多数的汽车制造商还习惯于用Tecnomatix中的Robcad解决方案进行模拟测试时, 柯马已经应中国客户的需求使用新版本Tecnomatix中的Process Designer和Process Simulate解决方案了。“前者是针对于单一工作站点的仿真模拟, 而后者自身拥有数据库, 可以对整个一条生产线进行仿真模拟, 更易于实现整个项目的协同。”权奎奭表示。

此外, Process Designer和Process Simulate解决方案使工程速度和规划模拟的可视化程度都能得到提升, 柯马可以通过应用这一解决方案实现整条生产线的可视化。而Process Designer和Process Simulate解决方案还支持工程及财务平台, 为工程师制作报价和标书也奠定了基础。

在柯马实现技术革新的道路之上, 西门子始终是其携手同行的伙伴。秉承推动产业进步的相同目标, 西门子为柯马提供的不仅仅是Tecnomatix这样一个工具平台, 而是成功交付项目的鼎力支持。

“我们将柯马作为全球重要的合作伙伴, 每次都是从欧洲派来最强大的专家团队为其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权奎奭表示。

同时, 西门子也会协助柯马解决项目中遇到的许多问题, 以保证工程实施更为顺利。权奎奭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柯马曾经被要为多个客户准备多台服务器的问题困扰, 西门子PLM为其提供了“虚拟机”方案, 用一台服务器即可同时对应多个客户, 而柯马为项目设计进行IT准备的时间也从4周缩短为了3天。

经过多年的历练, 目前柯马已经拥有中国最大、技能最高超的3D模拟团队, 包括几十位使用Robcad、Process Designer和Process Simulate的模拟工程师。这进一步巩固了其在中国市场车身焊接和动力总成等领域的领军地位。

其实, 柯马与西门子共同追求技术革新的旅程才刚刚起步。据悉, 下一步, 在“虚拟制造”方面, 双方还计划携手展开更具创新性的合作。

连线数字印后 成就明天的竞争力 篇2

连线数字印后技术是指接受JDF标准文件格式,能够与印前、印刷加工环节实现印件数据共享,在线完成短版、个性化活件的各印后加工工序的技术。与离线数字印后技术相比,连线数字印后技术不仅在生产效率上具有极大的优势,而且能够给印刷企业带来更低的损耗和更高的收益,尤其是在惠普、奥西、富士施乐等数字印刷巨头竞相推出高速喷墨印刷设备的当下,连线数字印后技术更是被视为充分发挥这些数字印刷设备高效性优势的最佳选择。

2012年,连线数字印后技术的研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drupa2012上可以看出,首先这项技术不再是极少数印后设备巨头的“专利”,而是几乎成了所有印后设备领航者的“标配”。从drupa2008到drupa2012,四年间,能够现场演示连线数字印后技术的供应商数量从3~4家已经跃升为20家以上。浩勒、马天尼、MBO、柯尔布斯、Hunkeler、好利用等均推出了连线数字印后设备。尤其是作为国产品牌,精密达也推出了能够与高速喷墨印刷设备相连的数字印后设备,给业界带来惊喜。其次,这些连线数字印后设备不仅能完成卷到卷的加工,还能够与单张纸印刷机相连,甚至可以实现数字印后设备与印刷辅助设备的连线生产,真正意义上成就了全流程数字化的梦想。比如drupa2012上,浩勒的数字印后设备就实现了与Palamides打包机的连线生产。再次,drupa2012上,连线数字印后设备还展现了极高的兼容性,各品牌“混搭风”极为普遍。比如浩勒展示的8型机将浩勒HSB8000骑马订联动线和MBO折页机完美对接,马天尼的数字胶订设备与MBO折页机及Palanides收集机相连。而且连线数字印后设备各功能模块能够实现独立运转或停止,按需运转,充分体现了灵活性和环保性。

连线数字印后技术的成熟,也激发了数字印后加工市场强烈的“连线”需求。总体来看,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市场氛围,成功案例较为常见,在国内,也已经有部分印刷企业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引入了连线数字印后设备。比如2011年,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将柯达Prosper1000高速喷墨印刷系统、Hunkeler书芯制作系统和精密达数码机器人200B组成了POD连线生产系统,操作人员只需将加工数据输进电脑,铣背、上胶、上封面、压痕、三面切等10多个工序便能自动完成。2013年,日照教科印务有限公司也宣布其引进了一条MBO数字印后生产线,可实现与方正高速喷墨印刷设备的连线生产,将用于宣纸印刷项目中。

不过,客观地讲,由于全连线数字印后解决方案对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必须保证整条生产线的每一个零件都能正常运转,否则任何一点差错都会影响全线的运转,再加上要想让连线数字印后设备充分发挥效用,也必须保证前端数字印刷机有足够的业务量来支撑,而这两点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还都不是十分成熟,所以“近线”或者“近线”与连线的混合使用也成为一些印刷企业的选择,比如2012年北京大恒数码便选择了近线集成柯达Prosper 1000喷墨印刷系统、Hunkeler全自动裁切和书芯成型系统、好利用胶装机及自动裁切系统等设备。

山东数字出版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 篇3

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相对于产业技术的快速进步来说起步较晚, 自20世纪90年代, 数字化技术才逐步在国内出版产业得到应用, 但目前仍未形成清晰和成熟的产业链。目前开展数字出版业务的传统出版单位主要采取三种形式:一是对现有资源的再次开发, 例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下的易文网, 建立了主要针对诸如《中华古汉语字典》、《汉语大词典》、《中华文化通志》等大型中文工具书的网上查询系统;二是自行开发数字产品, 比如数字资源超市;三是与相关的技术商合作, 例如国内多数出版企业采用北大方正Apabi技术及平台出版发行电子图书。但由于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基础薄弱, 产业结构不合理, 发展不均衡, 我国的数字出版企业发展也呈现出“转型、复杂、盲目增长”三部曲。

一、山东数字出版企业SWOT分析

(一) 山东数字出版企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1、数字出版企业继续作为国民经济朝阳产业。

“十五”以来, 出版产业以超25%的增速, 远高于国内GDP的增长幅度。2013年山东省出版业的销售收入达到16.8亿元, 比2000年增长约125%, 年均增长超过10%, 在全省文化产业中居于领先地位, 在各国民经济产业部门中也居于重要地位。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数字出版作为出版业改革的新方向, 作为新兴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中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新闻出版总署对数字出版进行积极引导和布局, 建立9个国家数字出版基地, 山东省位列其中。

2、市场前景广阔。

数字出版市场处于发展初期, 渗透程度较低, 市场空白多, 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展, 产业链日益完善。首先, 数字化技术催生了阅读方式的转变, 电子书、手机阅读、网络阅读等现代阅读方式具有容量大、更新快, 并可以随时下载, 节约了印刷成本和发行费用, 是对传统出版业的颠覆, 特别是3G时代以后, 手机成为通讯技术平台, 其功能早已超出简单的通讯工具, 成为集创作器、编辑器、发布器和阅读器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型阅读平台。

3、数字媒体发行集团构建。

山东省传统的大型出版企业也在向数字化转型, 创立数字媒体发行集团, 2011年11月28日山东出版集团公司设立了山东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这成为新型产业组织形式, 公司集聚了各路出版发行资源, 搭建数字出版网络, 并与全国出版发行集团和大型出版发行机构开展联合, 逐渐完善数字化出版方案。

(二) 数字化时代对山东出版业的挑战

1、传统出版市场渐微。

数字出版业转型直接冲击了传统出版市场, 2002年以来, 传统出版物, 特别是纸质书的销售基本上处于徘徊停滞、增长乏力的态势;2012年, 山东省电子书销售额约1.2亿元, 是传统纸质书销售额的几十倍, 传统出版业业绩难有突破, 成为发展难题。

2、商业盈利模式不明确。

数字出版的盈利模式不同于传统出版业, 其前期需要高昂的资金投入, 短期内回报率较低, 而低产出是制约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瓶颈。数字出版需要长期投入、延伸发展、递次增值、渐进积累, 现仍处于投资培育阶段, 现阶段成功的商业运营模式大多是平台商的运作, 如kindle模式、盛大文学模式、中国移动模式, 他们都是以技术见长, 这对出版集团企业来说, 难以借鉴和复制, 出版企业需要培育自身盈利模式。

3、版权保护薄弱。

版权本来是出版业的利润源泉, 但进入网络时代以来, 数字版权的规范在国际范围内, 成为版权国际贸易竞争的主体, 数字版权保护也得到各国立法者和执行者的重视。但在我国现阶段, 由于互联网出版缺乏法律规范, 版权得不到有效保护, 网络传播商在没有合法传播权情况下, 将传统出版物数字化, 上传到网上, 这种网上盗版危害作者和传统出版社的权益, 版权问题发展成制约数字出版产业链循环顺畅的关键因素。

(三) 山东出版企业发展数字化转型的优势

1、内容资源丰富。

在长期发展中, 山东出版企业的每家出版单位都积累了丰富的内容资源, 形成了自身的出版特色和业界品牌, 可为数字出版直接提供内容支持。以山东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为例, 目前集团以图书出版为主业, 现有138个成员单位, 包括山东人民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明天出版社、齐鲁书社、山东美术出版社、山东友谊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等10家专业出版社, 《山东画报》社、《新校园》杂志社、《党员干部之友》杂志社、《中介》杂志社4家期刊社, 年出书规模5, 000多种、印数超过4亿册, 出版集团涉足数字出版产业, 这些已有的丰富的内容资源将是最大优势。

2、公共关系资源良好。

山东出版集团原属事业单位性质, 与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有良好的信息沟通, 作为骨干文化企业, 会得到政府的特别重视和大力扶持, 同时先天优势使集团成为超大规模、有影响力的知识信息聚集地, 更容易受到其他企业的青睐并建立合作联系。公共关系方面的突出优势可以使出版集团与其行政管理部门、教育部门密切联系, 并与国内外著名的著作者、技术平台公司建立良好的合作基础。

3、优质融资平台。

数字化时代的出版产业, 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出版集团具备规模优势, 北方传媒、中南传媒、新华文轩、时代出版等出版集团成功上市, 吸纳社会资金发展数字出版, 其融资优势更加明显, 保障了出版集团的数字出版项目顺利实施。以山东出版集团为例, 经股份制改造后成立的山东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为山东出版集团股改上市工作做出基础准备, 为山东出版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 山东数字出版企业发展的弱势

1、缺乏核心技术和科技投入。

出版产业的数字化最突出的特点是信息技术主导, 主要体现在阅读终端的开发、数字出版平台的搭建、动漫网游的开发。传统出版企业, 相对于互联网公司, 缺乏核心的技术, 数字出版产业与传统的出版业偏离较远, 新产业不熟悉, 加之科技投入不足, 从出版企业内部来说, 与数字技术开发商、网络服务企业、软件平台提供者存在“数字”鸿沟。

2、缺乏统一行业标准。

数字出版行业传播的是数字资源, 如果市场上流通的数字资源格式众多, 也不方便读者阅读, 提高了阅读成本, 严重影响了数字出版物的兼容性、便捷性。数字资源的标准问题成为制约数字出版的重要因素, 给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蒙上阴影。目前, 世界各国都在加紧制定一些适合网络数据描述的相关标准, 围绕XML、SCML、HTML等应用环境已产生多种元数据规范, 如RDF、MCF、PLCS等。但是我国目前仍无统一的标准, 数字出版业急需尽快制定出统一的行业标准。

3、缺乏新型人才。

出版企业数字化需要既熟悉传统出版, 又了解数字技术, 擅长经营、懂得市场运作的复合型人才。目前, 这类复合型人才的匮乏, 造成数字出版产业机会把握不够、经营成本过高, 没有享受数字产业真正的盈利能力。

二、计量分析

(一) 帕—吉GEM模型。

加拿大学者帕德摩尔和吉普森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基础 (评估国家竞争力) 上, 分析企业竞争力时, 提出了基础 (Grounding) 、企业 (Enterprises) 、市场 (Markets) 模型, 即为GEM模型, 模型将影响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因素概括为设施、资源、企业战略和结构、相关企业以及市场六个因素, 并将其分为三组, 称为“因素对”, 分别为:“因素对Ⅰ———基础”, 由设施和资源组成, “因素对Ⅱ——企业”, 由企业战略和结构, 相关企业组成, “因素对Ⅲ——市场”, 由内部市场和外部市场组成。

(二) 山东数字出版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模型GEME量化评价

1、数字出版产业链的GEME模型构建。

若采用传统的GEM模型, 则忽略了一个关键因素———政府导向和社会人文环境。为了更全面地评价数字环境下对出版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 本研究在GEM模型的基础上, 增加“因素Ⅳ——社会人文环境 (E) ”, 构建GEME模型, 如图1所示。GEME模型体现了政府导向和社会人文环境对当前出版产企业集群竞争力具有聚集与集成的放大功能, 强调了构成出版产业集群的各主体要素间立体网络型的相互关系和动态联系。 (图1)

2、指标权重的确定。

为了减少人为对指标权重给定的主观因素的影响, 采用T.L.Saaty的1~9比率标度法进行定量评价, 即先对同一层次的各影响指标进行评分, 进而运用层次分析法 (AHP) 建立判断矩阵, 若矩阵一致性检验系数<0.1, 则通过一致性检验, 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3、GEME模型的量化处理。

GEM模型中的“基础、企业和市场”体现的是出版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基础功能, 而由政府导向和社会人文环境所组成的环境因素 (E) 体现了对基础功能的放大和深入促进, 具有乘数效应。因此, GEM模型中原有的三个“因素对”处理方式不变, 而将新增的环境因素用系数K表示, 其取值方法同其他因素对集群竞争力值的逻辑方法相同。则GEME模型的公式为:

根据上面公式计算出的GEME的最高得分为10, 000分。按照因素等级与评分标注, 如果各因素得分均在5分, 那么GEME模型的得分在1, 250分, 说明该出版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处于全国平均水平;如果各因素均为最高分10分, 那么GEME模型的得分为满分10, 000, 说明此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出去国际领先水平。

(三) GEME模型结果分析。

山东省出版业首推山东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公司前身山东人民出版社, 主要经营图书出版, 业务遍及编辑、印刷、发行、物资供应、内外贸易、教学科研, 是一家大型综合性文化产业集团。集团下辖山东人民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和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等10家专业出版社, 《山东画报》社等4家期刊社, 新华书店系统和4家大型印刷企业。2011年以来, 在山东出版集团基础上, 股份制改造成立了山东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是一家国有文化产业公司。课题组先后走访山东人民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济南市新华书店以及驻济高校的研究人员, 并对其发放调查问卷进行打分, 共发放问卷180份, 回收152份, 其中有效问卷146份, 剔除无效问卷后,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 设置了32个二级指标构成山东出版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上文所述方法求出各二级指标的权重。 (表1)

课题组先后用传统的GEM模型和引入新增因素的GEME模型对山东出版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评价, 两个模型的测度值分别为736.90和3, 716.94。从GEM模型测算的结果看, 山东出版产业集群的竞争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尚不具有竞争优势;而GEME模型测算的结果表明, 该产业集群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两个模型的测度值出现了偏差的原因在于:在GEME模型中引入了政府政策、导向和社会人文环境因素。比较两个模型的评价结果, 说明政府的导向和社会人文环境, 对出版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有较明显的影响, 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数量越多, 质量越高, 社会文化底蕴越丰厚, 对出版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和推进越有利。事实也是如此, 根据教育部的最新统计结果显示, 截至2014年, 山东普通高校总数为130所, 仅次于江苏省, 位居全国第二。而山东作为“孔孟之乡”, 历史文化悠久, 传统文化底蕴深厚, 在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率调查中, 山东省的国民阅读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加强山东数字出版产业集群竞争力思考与建议

出版产业属于文化产业范畴, 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舆论导向, 以及对当地社会的人文环境的塑造和提升对出版产业集群中企业竞争力的促进作用很大。此外, 作为企业本身, 也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 明确产业链定位和发展方向。

对于山东省的专业类出版社以及大型的出版集团可以定位于产业链主导地位, 自主建设数字出版平台, 作为与内容运营商、内容提供商、分销商和终端厂商的合作, 来发展数字出版业务。中小型出版社如果没有专业的内容优势, 建议定位于内容提供商, 致力于内容资源的不断创新。

(二) 整体规划, 分步实施。

数字出版的规划和实施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战略问题,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山东省出版企业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制定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和各阶段的发展目标, 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逐步深化。

(三) 对企业现有的资源逐步完成数字化, 积累有效数字资源。

目前, 虽然很多出版社非常重视数字资源的回收, 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内容单一, 储存的数字资源全为排版文件;二是由于排版软件的不断升级, 现存数字资源的版本过多;三是由于使用排版软件的不一致, 导致排版文件格式的多样化;四是存储的数字资源多数没有经过验证, 存在缺少元素的情况, 无法完全正常使用, 需要重新修正;五是出版企业虽然都存有数字资源, 但是有效的数字资源较少, 多数排版文件不能直接使用, 需要二次加工;六是部分资源存在版权不明确问题, 且不适合数字出版。因此, 实际上真正用于数字出版的资源有限。

内容是出版的根本, 出版企业在不断积累数字资源的同时, 应合理、科学、快速的对所储备的数字资源进行整理与整合, 从而形成完备、有效、优质的可利用资源, 这是科技创新背景下山东出版企业的一项重要任务。

此外, 可以建设内容资源管理平台, 搭建出版企业统一的内容资源管理平台, 通过生产和管理流程的数字化, 提高编辑和出版效率。

(四) 转变观念, 提高对科技创新环境下出版企业发展的认识。

目前, 出版企业的主要收益还是来源于纸质图书的出版, 数字出版所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十分有限, 这就造成大多数出版企业, 尤其是部分中小型出版社虽已成立了数字出版中心并开展了相关业务, 但恐惧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影响纸质图书的发行。同时, 由于对数字技术和互联网营销平台存在陌生感, 对新技术掌握, 不对数字出版有一定的抵触。在科技创新的背景下, 数字出版是出版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一点毋庸置疑。山东省的传统出版业一定要转变观念, 正确认识并把握住数字化给传统出版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尽快适应科技创新下生产方式和流程的变化, 加强领导, 成立核心领导小组, 全面部署和领导出版社的数字出版工作, 积极开展相关业务。

(五) 加大投入, 加强信息系统建设。

随着数字出版的迅猛发展, 需要不断投入, 不断提高基础设施水平和培育市场。初期投入大, 产出少是正常现象。企业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 徘徊观望将导致发展机会丧失。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 确保核心工程投入的到位。提高信息化水平和员工数字出版技术应用能力, 用信息化手段改造出版流程, 实现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 实现资源的有效计划、协调、调度和控制。

(六) 在科技创新背景下多渠道、多盈利模式发展数字出版。

数字出版产品营销渠道的多元化发展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山东出版企业应积极地同数字出版分销商、移动出版服务商等渠道商开展合作, 形成营销渠道多元化的发展局面。应以销售产品和提供在线信息服务为主线, 积极的发展在线广告和VIP会员收费, 以更好的促进数字出版业务的快速发展。

(七) 立足自身, 选择适合的数字出版发展模式。

传统出版企业有其独特的行业背景和资源优势, 在发展数字业务的过程中, 可根据自身特点, 扬长避短, 确定有效的数字出版发展模式。专业类出版企业应致力于在专业领域, 将内容做“专”、做“精”, 自助构建数字出版平台, 为行业提供优质内容产品和专业化的信息服务;对于中小型的教育类出版社应定位于内容提供商, 致力于内容创新, 靠售卖内容及内容合作为主要方向;大型出版社和出版集团应定位于内容运营商和平台运营商, 自主建设数字出版平台, 实施重大数字出版项目, 开发重点数字出版项目, 大力发展在线学习和教学服务;对于大众类出版社应立足于人们的娱乐和生活, 致力于内容创新。同时, 以大型出版集团为核心, 构建开放的数字出版平台。其他中小型出版社作为内容提供商和平台运营商加强合作, 构建以一带多的出版联盟, 形成良好的合作共赢机制, 实现内容、产品的规模化, 以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八) 实施重大项目, 开发重点产品。

在科技创新的环境下, 实施数字出版重大项目, 开发数字出版重点产品, 树立数字出版品牌, 是出版企业有效开展数字出版业务, 并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如商务印书馆的工具书在线,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电子书包, 社科文献出版社的皮书数据库等已成为众所周知的知名品牌。

(九) 在科技创新背景下建设高素质的数字出版人才队伍。

科技创新背景下出版产业的发展, 一是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支撑;二是需要双向或多向的跨媒体交融。因此, 数字出版要求编辑人员须具备多方面能力和技能。组建专业化的数字出版团队, 做好满足出版企业数字出版需要的编辑、技术、市场、运营以及管理人才的引进及培养工作, 是科技创新环境下出版企业可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康小明, 向勇.产业集群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2.

[2]田贵生.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模型GEMC构建[J].企业经济, 2014.1.

[3]肖林霞.数学出版对传统出版业的影响探析[J].社科纵横, 2010.8.

中国的数字化竞争力 篇4

一、进军中国影视业

自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突破100亿大关以来,中国电影产业呈现出飞跃式的发展态势,直至20t3年仍继续保持着强势的发展势头。2012年。国产电视剧交易额突破100亿。电视剧交易额增长率也呈明显上升趋势。从整体产业环境上来看,中国不论是在院线数量、银幕数量、电影票房,还是电视收视率方面,都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目前,中国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影视市场。也因此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各种影视公司纷纷进军大陆市场。随之而来的影视企业改革、重组、合并也风起云涌。

二、迎来黄金时代

中国影视在生产、融资、收益方面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主要有三大发展趋势:

1 追求质量提升和类型的多样化。中国目前年产影视剧数量已经将近千部。但是能够上院线和电视台的只有三成左右,这种现象说明了,中国将来在影视制作上,质量的提升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另外,在类型上。中国目前缺乏影视类型的多样化,也缺少主打的品牌,除了武侠片之外,中国还需要发展更加丰富的类型片,以满足不同层次的观众需求。

2 中外合作更加频繁,打造中国影视品牌。近年来,中国影视的国际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中国每年对外输出的影片中,90%以上的票房来源于合拍片,很多流行电视节目都是从国外引进品牌。中国影视企业开始出现对国外企业的兼并。万达并购美国AMC。小马奔腾并购好莱坞特效公司Digital Domain。不过,在品牌发展上,中国仍然没有“宝来坞”或“好莱坞”这样的世界品牌,所以如何打造中国自己的影视品牌形象仍迫在眉睫。

3 网络传播的比重在增加。网络的终端消费改变了传统的媒介消费模式。从单屏到多屏,从固定到自由,网络终端越来越成为影视传播的重要手段。而且所占的产值比重也在上升。

三、中国影视业缺乏哪些人才

中国的影视行业主要稀缺三个种类的人才:

首先,从专业训练角度来看,要做好影视。首先需要的是技有专长的人,他们必须理解电影的语言、语法、技法,最重要的是要有实际操作经验。

其次,从专业教育的角度来看。专业的影视人才还缺乏熟悉影视经济规律,懂得媒体运作,把握影视的整体发展趋势,善于创新的管理、经营人才。

再次,从综合教育的角度来看,当今的影视发展与艺术以外的多学科交叉越来越紧密。分工也越来越细。从事影视产业的与法律专业密不可分,从事制作的与计算机技术形影不离。从事营销的与市场营销学、经济学、社会学都要打交道。因此,当今的影视发展对影视人才的需要是多元而广泛的,一个真正的影视人才不再是术业有专攻即可满足,而应该是一种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

NO.1 北京电影学院:致电影人的情书

杨文火

明星摇篮

说到明星,北京电影学院可谓是明星的摇篮,从十号线西土城站东南出口往南走,你会路过CCTV-6(电影频道)。把电影频道与电影学院放置得如此临近,似乎有点“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感觉。张艺谋、陈凯歌、韩三平、顾长卫、田壮壮、李少红、陆川、蒋雯丽、陈坤、赵薇、黄晓明、黄渤、徐静蕾、海清、杨幂、黄圣依、王珞丹等明星都在这里出道。

北京电影学院建于1950年,几经风雨,略成正果,目前正在朝着建设世界一流电影学院的目标迈进。一进大门直走。正对面的就是教学楼大楼,大楼与旁边的小树林连成一体。曲径通幽。教学楼里庄重地摆放着季羡林先生亲笔题写的校训:尊师重道。薪火相传。这是北京电影学院的校训,也体现了学院的传统特点:师傅带徒弟,拜师学门道。

由于电影制作的系统化,所以每个专业的学生并不是独立的,他们在平时就已经建立了一种合作关系,一个影片的制作所需要的摄影、录音、美术等都是全方位立体化的,所以专业互助是北京电影学院的特点。

院系浏览

对有志于报考电影学院的同学来说,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各个院系的专业设置和特点。文学系目前影响力很大,《三峡好人》的贾樟柯,《潜伏》的姜伟,《北京遇上西雅图》的薛晓璐和《李米的猜想》的导演曹保平等,都把文学系抬上了新的高峰。目前文学系主要设有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影视剧本创作和电影史论两个专业方向)。

导演系是所有热心当导演的人的梦想,导演在中国基本与“一把手”意义相当,当上导演就有了最充分的话语权,是不得不关注的一个学院。导演系目前设有戏剧影视导演专业(故事片创作、纪录片创作、剪辑三个专业方向)。

摄影系是整个电影行业的“硬件”组成部分,另外,按《东方红》的调子来唱,“摄影系出了个张艺谋”。目前,北京电影学院的院长张会军先生以及很多第五代的领军人物都来自摄影系。摄影系主要有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

录音系是电影的半边天,如果电影没有了声音,那么我们只能回到默片时代了。录音系主要开设有影视录音艺术和音乐录音两个专业方向。

美术系是一个集古老与年轻于一身的系。古老缘于它的建系非常早,大家知道很多中国经典动画片(以前叫美术片)都是来自于这个小作坊,而年轻的含义是指导它现在的“影视特效”专业是一个世界潮流的新兴专业,发展潜能无限。目前美术系主要开设有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和戏剧影视导演两个专业。共有六个专业方向,以电影美术设计为龙头,电影特技设计、电影(电视)广告导演、新媒体艺术、影视虚拟空间设计、电影人物造型设计多元共生。

电影学系是一个世界级别的系,敢叫这个名称的系目前在中国是唯一的,但它却是世界范围内电影学的最权威阵地。说到电影学系,我们会想起斯皮尔伯格,想起卡梅隆,想起大卫林奇,因为他们的母系也叫“电影学系”。

表演学院是电影学院的招牌菜,每年媒体关注的重心,明星的摇篮,梦想的集结号。不多说了,能考上表演专业的人是千里挑一。

动画学院是新兴的热门专业院系,中国目前最大的动画专业教学单位,每年举办的“动画学院奖”非常有影响力。

摄影学院,如果你想学好平面摄影,这是最专业的起点,当然你同样也能拍电影。比如宁浩就来自这个学院……

教学相长

北京电影学院教学任课的教师都有十分丰富的电影创作经验,而且,学院创造条件使专业课教师能做到1/3时间上课;1/3时间备课、进修、著述、科研、访问;1/3时间进行艺术创作。所以,一直以来,北京电影学院的教学特色就是创作教学。

看电影是学生的一个重要任务,这在过去视频稀缺的年代里,实在是一个美差:学生说,我看电影呢!不是玩,我在学习!本科学生在上大学期间,平均每年要观看电影大约180部,四年中总计大约会看800部。如果加上专业课、创作课程及自己学习观看的录像带、DVD、VCD形式的电影,那会更多。光看还不行,还要开阔视野。学院每年要请一些著名电影导演像谢飞、张艺谋、陈凯歌、王家卫、冯小刚、张国立等来放映他们拍摄完成的影片,与学生进行电影创作交流。

光看不行,还要练。仅以导演系、摄影系为例。一年级拍照片作业和VSH录像作业,二年级拍DV作业和BETACANM录像作业。三年级拍16MM胶片作业,四年级各个专业的学生联合拍摄35MM胶片作业。学院提供摄影机、35MM胶片、照明灯具、录音设备和部分制作经费。

中国电影的过去和现在。都留下了北京电影学院的身影,我们也相信她还将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再接再厉,倾尽全力,成就中国电影人的光荣与梦想。

NO.2 中国传媒大学:我的非主流生活

若竹

对于众多期待踏入大学校门的同学来说,读大四的我称得上大师姐了。四年前,在收到中国传媒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我终于放下了悬着的心,虽然没有如愿进入第一志愿专业“新闻学”,而是被调剂到“传媒经济”。但可以在中传开始求学生涯,这令我分外期待。

中传的青春之歌

新生开学报到迎接我们的是将近一个月在远郊的严苛军训,期间设立了广播电台、设置了黑板报展示、CCTV军事频道采访跟拍、“结业”后还有一场才艺展示的晚会。异于京城其他高校的军训之旅让我们一个个晒得黑不溜秋的同时又真正感受到了“传媒高校”的特别之处:主题各样、频率颇高的传媒人、影视人讲座最得我心,我几乎一场不落到现场聆听,赫然成为学校400人报告厅、1500人报告厅的常客。虽不是那类会在互动环节踊跃提问的学生,但我却会用笔记下每一次的“听后感”。这个习惯多少令我受益匪浅:一年一度的校园重磅歌唱比赛“广院之春”,堪称广院学子们集体狂欢的大party,在这里你可以一路跟进或惊艳或奇葩的表演,也可以充分感受广院独有的“嘘台”文化——不满意不乐意不赞同不愿附和。没问题。异口同声的“嘘……”带给你极大的参与感。

“嘘台”文化久来有之。可以追溯到很早之前的“广院人”,但我们可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的乱“嘘”,那些真正有实力且撑得住场的演讲、表演、播报等。也会赢得台下的掌声。连知名主持人都说,正是在学校时经受了台下观众的“嘘台”洗礼,才让他们日后面临各种主持状况都处之泰然。

专业与就业

当然。专业学习并不会因为多彩的校园文化就轻松起来。3/5经济学课程、1/5新闻类课程、1/5管理类课程构成了我所学的“传媒经济”专业课程。对任何一个学生来说,心仪的专业会因为放纵、懈怠而学无所成;调剂的专业也会因为努力、认真而学有所得。我不是说教也不敢说自己就学得多好,而是觉得态度决定结果。大学教给我们的是一种人文素养,是一种开放的求知心态。在中传4年的学习生涯中,除了完成专业学习。我确实接触了很多自己向往的媒体资源:去电视节目录制现场当观众:在学校举办的晚会现场感受可以媲美专业水准的舞美效果;大四时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去地方电视台实习……“非主流”的专业并没有制约我去体验“主流”的校园时光,任何事都是如此,只要敢想就一定有办法去做。

中传的大部分毕业生都会去电视台工作,对国内电视传媒的贡献最大,从CCTV到省市地方台,中坚力量都是中传的毕业生。尤其是播音主持、电视摄像和编导。中传出来的都是业内拔尖人才。但在电影人才方面。中传就相对薄弱些了,虽然近几年有所进步,出了点成绩,可想赶上电影学院和中戏,恐怕还得继续努力。

大学四年毕业后,我也进人了北京的一家传媒公司工作,这得感谢我的班主任为同学们多方介绍实习机会;非常重视校友情谊的广院文化也令我们在找工作时可以大打“校友牌”;另外也有一个“作用力”,那就是行业人士集群效应,不论所学专业是什么,凡媒体行业相对都比较认可中传这个学校招牌。

NO.3 上海戏剧学院:梦想的情怀

王一楠

2011年高考,我被上海戏剧学院录取,拿到了梦想中的编剧专业,两年过去了,我似乎什么也没有改变,但实际改变很多,视野得以开阔,心境更为踏实。而这一切都源于在上戏的熏陶。

初识上戏

上海戏剧学院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华山路与延安西路高架之间,是绝对的商业中心。周围都是交通主干道,且距离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美琪大剧院等都很近。上戏设有导演系、表演系、戏剧文学系、舞台美术系以及电视艺术学院、戏曲学院、舞蹈学院等多个分院。上戏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处于顶尖水平的是戏剧文学、舞台美术、戏曲以及舞蹈专业。

上海戏剧学院位于国际大都市,全国的经济金融中心,对演员的培养也顺应这一形势,走向经济化和市场化,着力培养“海派”演员。虽早期曾有祝希娟、焦晃、潘虹、奚美娟、李媛媛等实力派演员,但近几年来逐渐往青春偶像派发展,如陆毅、李冰冰、佟大为、聂远、马伊利、周杰、胡歌等人先后成名,其共同点是均以出演英俊潇洒靓丽多情的角色居多。就这一点来说,上戏虽然大牌明星数量明显不如中戏,但受到广大少男少女欢迎的青春偶像派演员却大大多于中戏。

实验剧院,上戏的灵魂

一进东门。左手边便是实验剧院。剧院前面莎士比亚的塑像静静地向远处凝望,代表了上戏的气质。剧院里的舞台很是气派,镜框式结构,高7米,宽12米,深36米,台前乐池是可以升降的。还有非常宽敞的左右副台以及近千个观众座位。

实验剧院除了平时的教学演出任务,到寒假时会上演学院的毕业大戏。除此之外,这里还常常有国内外大型专业文艺团体的演出,包括英国皇家话剧院、日本国家交响乐团、日本女子合唱团以及国内大型知名文艺团体等。

求学红楼

红楼是上戏的教学楼,依然是西式的建筑,四层,红墙,屋顶上有小天窗,很有历史感。学院的学生上课的时候睡觉,都美其名曰“红楼梦”。红楼顶层还建有传统样式舞台的大排练厅和实验戏剧基地——黑匣子。因为里面是全封闭的,黑乎乎一片,必须打灯照明而得名。

红楼的斜对面是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小剧场。每年的11月,上戏会有小剧场戏剧节。届时到上戏逛的话,可以到小剧场、黑匣子、大剧场等处看戏,很是过瘾。

逸夫舞台是主演京剧兼演地方戏曲的舞台,每一次的观演经历都留下鲜活的印象。上海人对越剧非常痴迷,且不说生活气息浓厚、表演细腻到位的越剧演出场场满座,单是看着演出临近尾声,那些戏迷一改文明姿态,一涌而前,围着乐池,叫着他们喜爱的演员的名字,越剧演员在这样热情的氛围中幸福感和成就感会油然而生。

无论是红楼还是逸夫舞台。到处都能见到我们听课、蹭课的身影,我们以虔诚的心态穿行于各个教室,认真聆听各位专业老师精彩的讲授,老师们的鼓励让我们求学路上不孤单。

对于编剧这样实践性很强的职业来说,写作实践是很珍贵的学习机会,只有亲身的实践。才能体会其中的甘苦,才会有作品的体现,才会有最后的呈现。一直以来,因为才浅和胆怯,我对编剧这个职业心存畏惧,不敢轻易涉足。“上戏”的学习,我把自己扔到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里开始新的尝试、新的学习体验,逐渐尝试着学习从选题材、找素材,到立意构思、写大纲到最后完成作品一个完整的过程,让我从此有了剧本写作的勇气和信心。

NO.4 数字时代,一场电影技术革命

李申

2010年,一部名叫《阿凡达》的影片席卷全球,为全世界带来一场前所未有视听盛宴。美轮美奂的场景使人沉醉。利用高科技手段所创造出的精妙绝伦的视听效果使人震撼,詹姆斯·卡梅隆给我们带来的是电影观影的质的变革。

21世纪,是一个属于数字化的时代。电影更是如此,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和发行放映,数字技术的身影无处不在。数字电影技术是新兴信息科学技术与传统电影技术的结合。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技术系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数字电影技术方向)就这样应运而生。

电影发展,技术引导革命

众所周知,电影英文单词film本义是胶片,我们默认胶片电影即为传统意义的电影。然而,《阿凡达》以后,越来越多的电影选择数字拍摄、数字放映。数字拍摄大幅减少拍摄的胶片成本;通过高清摄像技术,实现了与高清时代的接轨;数字介质存储,永远保持质量稳定,不会出现任何磨损、老化等现象,更不会出现抖动和闪烁。数字放映相比传统胶片放映,大大节省了运输拷贝的成本,并且可以防止拷贝盗取。这些是胶片电影所无法企及的。

纵观电影发展,正是电影摄制、洗印、放映的科技技术发展。成就了电影的发明和快速成长。1904年美国只有10家影院,而4年过后,美国有超过10000家影院。如今,又一次技术革命。而这一次的主角则是数字技术。如今的放映厅已经从胶片为主,过渡到数字放映略胜一筹。电影虽然是一门艺术,但是每一次的电影发展,都是由技术引领的革命。

重视基础课程,数理必不可少

大一入学后,第一学期专业基础课只有高等数学基础、物理基础两门。电影技术概论等专业则留在第二学期才开始。表面上看,电影的制作过程中似乎不太会用到类似的公式和原理。大家在学习高数。尤其是繁杂的泰勒公式时不禁会问:“为什么我们要学数学?高数在我们以后的工作中将占据什么样的位置?”我们来到电影学院是为了更直接的学习与电影有关的知识,而不是像理工类学生一样埋头于解题。当我向本专业的教授问起这个问题时。他给了我们非常明确的回答:数学以后必定会用到。而且现在学的这部分绝对只是冰山一角,随着我们专业课的学习和研究工作的深入。我们会越来越发现所学的数学知识太有限,而到那时只有靠我们自己自学。物理的电路和光学学习,更和数字影视制作密不可分。在这之后则是大量计算机相关的课程,因为电影离不开计算机。

创造历史,迎接美好未来

从2002年起,北影的影视技术系就开始培养数字电影技术方向硕士研究生。其中大多数毕业生都被国内最具实力的电影制作公司和电影科研单位聘用,并成为行业内的骨干力量。

未来的电影画面的清晰度能不能再提高一些?现在的放映机是每秒24格画面,未来能否像实验室里的设备那样提高到每秒48格甚至每秒60格,使影片的连续性再高一些?立体电影的制作能否更加成熟?3D眼镜看到的画面能不能不再那么暗?裸眼3D能否有更好发展……这些问题等待影视技术系的同学思考解决。

电影产业目前已经完成了从胶片到数字的转型,国内已有99%的荧幕都是数字放映,亟需大量既了解电影艺术创作规律又掌握现代高科技手段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梦幻电影的荧幕需要我们一批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电影素养的高端科技技术人才共同支起!

NO.5 做一个半文艺半理性的数媒青年

王骏波

高中时我是理科生,却非常天真地有一腔投身传媒事业的热情,完全不想继续读理工科专业。于是我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填了三个大学的新闻系。但如同大多数戏剧性的高考录取结果一样,最后我以第二院校志愿的第二专业志愿被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气信息类专业录取。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传媒工科生”。

从“电气”到“数媒”

2009年到2011年间,电气信息类的招生方式是“大类招生”,下分广播电视工程、数字媒体技术、通信工程等六个专业,2012年之后大类招生取消,重新实施分专业招生制度。不过无论是从前还是现在,信息工程学院的学生在本科前两年修读的基础课程基本都相同,其中包括高等数学、概率论、工程制图、大学物理、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传统工科课程,以及C语言、Java、数据库设计等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当然,作为传媒工科生,我们还需要学习广播电视概论这种极具传媒特色的基础课程。

在大二下半学年时,所有电气信息类学生进行了专业分流,我选择了数字媒体技术,这是一个听上去就非常“潮”的专业。也是学校重点建设的985平台学科之一。中国传媒大学是全国最早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院校之一,这个专业的前身是工学院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后来分化出了艺术、游戏、动画、技术四个专业,分属于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和信息工程学院。看到这里你应该感觉到,其实数字媒体技术也是一个带有文艺基因的交叉学科专业。

进入大三之后,本专业设置了智能媒体技术和互动媒体技术两个方向,前者学习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自然人机交互、虚拟现实技术、游戏测评、多媒体系统设计等计算机多媒体方面的课程,以及摄影与灯光艺术、数字特效、动画、影视制作等艺术类课程,那么这些课程教的是什么呢?直观地说,我们需要编写程序实现“美图秀秀”的磨皮祛痘效果或“汤姆猫”一类的变声工具,学习大家在Wii和Kinect上玩的体感操控游戏原理,还要亲手拍摄专题片,学会电影中那些酷炫特效的制作流程。而互动媒体技术方向的同学则要学习媒体资产管理、媒体内容安全、移动多媒体设计、互动业务设计等互联网方面的课程,建个自己的网站,做个安卓或者iPhone、iPad App神马的都是必会技能,做出来的东西不仅功能要可靠实用,UI界面设计也要高端大气上档次才行。怎样,是不是非常紧跟时代潮流?

脚踏实地,重视实践

传媒大学各专业之间的学生交流非常频繁,学校也非常鼓励学生的实践活动。除了专业所学的知识之外,我们还会接触到当下传媒行业的各种一线知识。学校里配备了省级电视台设备和专业转播车的校园电视台、各种高低端摄像设备和机房让我们亲手操作,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和从台前到幕后各种其他专业的同学交流合作。不夸张地说,随意组合拉出一队传媒大学的学生,办一台小型春晚或是拍一部短片不在话下。也正是有了这样重视实践的氛围,我们都能在大学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相关技能,为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学得了知识和技能,自然要有用武之地。大学四年的学习。我们既对广电和传媒行业深度了解。也学会了如何将技术和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对新媒体有了充分的认知,还培养出了一半文艺一半理性的混搭气质,因此,数媒学生的就业情况是非常不错的。互联网和广播电视行业是我们的主要就业方向,许多同学进入各级电视台从事新媒体方面的工作,把传统电视节目搬到电脑、手机等更多平台上,也有不少人进入各大网站和科技公司从事软件开发、产品运营、视频编辑、广告设计等工作。

NO.6 录音工程:艺术与技术的“混血儿”

马耀

虽然说“沉默是金”,但是,谁敢设想广播、电影、电视如果没有了声音将会变成什么样子?有句著名的广告词,“没有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的确是影视行业的真理。

作为广播影视制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录音环节直接决定着作品的优劣和成败,录音决非我们平时用收录机录音那么简单。

因爱好而进入录音专业

我自小开始就十分喜欢音乐。学习过多年钢琴,小时候梦想成为专业的音乐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自己在纯艺术领域有所欠缺。所以我决定通过技术来提升自己,因我高中学习理科,所以报考专业时我选择了“录音工程”这个专业。录音工程是工科专业,但照样需要艺考,可比起其他艺术类专业来说,录音工程的艺考相对来说简单一些,我记得当时老师问我的问题,我一个也没能答上,但最后还是成功考上了本专业。

和大部分工科专业一样,我们专业在大一、大二偏重基础课,数学、物理等公共课的要求很高;到了大三、大四,专业课就丰富起来,如影视录音、古典音乐录音、流行音乐录音、音响系统设置和录音设备原理等。

录音设备原理是一门很有趣的课程,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操作和老师的讲解来学习各种录音设备的原理,熟悉设备在实践中的运用;音响系统设置是由比较资深的专家来教授这门课程。他会从实践中教给我们很多东西。比如有些外请专家是国内著名音乐公司的高层,他们的经验非常多,真正是从实践出发指导我们学习。

在专业课中学习

我们的专业课普遍实践性比较强,这些实践课要求我们自己找课外实践,再通过学校的各种资源来完成自己的录音作品。我们还可以通过自己的联系。去外面的电视台、录音棚,包括外面的高校去录一些作品。比如中央音乐学院的活动,若你参加了这样的晚会或音乐会,你可以申请学校的设备去录音。学院的设备在硬件方面也是比较好的,我们专业新建的录音棚就有两个,加上以前的共有6个录音棚,话筒和音响等设备也非常齐全。

录音工程专业的同学经常在学校的活动里发挥很重要的作用,比如我就常常在晚会中调音、在短片里充当录音师等等,参加的活动越多,经验也可以积累越多,能让自己去见识到许多设备。很多新鲜的东西,同时也能了解做晚会、做影视的流程并且去感受一种工作状态,在将来进入社会之前打好基础。大学四年,我参与拍摄的短片作品大概有十来个,当然主要以学生作业为主。

录音专业就业广

一般而言,录音类专业有两个培养方向,一个是只收理工类考生的录音工程方向,倾向于技术性;一个则是文理兼收的音响导演方向,更侧重于艺术性。除了中国传媒大学之外。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也有类似的音响专业,北京电影学院完全是做影视的录音,在电视行业就很少涉足;而中国传媒大学的影视方面可能没有他们强。但从广播电视领域来说就有绝对的优势。

现在我国的各大电影制片厂、音乐公司、中央及地方各级电台、电视台、各类艺术团体以及各类录音工作室容纳了我国各大院校的大部分录音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而一些有较高档次和较大规模的影剧院和音乐厅等也可容纳一部分录音专业毕业生。

中国的数字化竞争力 篇5

一、精准定位营销

定位营销就是通过寻求发现消费者不同的需求, 进行定位, 以提供相对应服务的过程。定位营销需要确定的是消费者定位、产品定位、价格定位、市场定位。一个企业想要占据消费者的心智资源, 就要有正确、独特的定位。通过寻找与竞争对手之间的不同点, 了解竞争对手的优劣势, 明确竞争对手既定市场目标, 获悉竞争对手的市场销售额、市场占有额、利润率、投资收益、现今流量等各方面的情报, 确定企业的正确定位。精准的定位更易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品牌必须给消费者一些富有吸引力、有价值的内容来换取企业营销回报, 让消费者对品牌有着代表性的印象。红牛曾支持极限运动员菲利克斯·鲍姆加特纳完成3.7万高空超音速跳伞, 整个过程的视频在互联网上传播, 创造1.7亿次的点击量。2013年红牛赞助48岁的俄罗斯跳伞高手瓦莱里-罗佐夫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纵身跃下, 创造了高山跳伞的高度纪录, 成绩为23687英尺 (约合7219米) 。这两次极限挑战, 成功吸引了“勇于挑战, 突破自我”的活力人群。同时也正符合了红牛广告词“让你飞起来”品牌的长期地位。

二、内容营销

内容营销不再是简单的对企业产品的宣传, 而是借助广告中的内容讲解, 让消费者投入到内容中去, 进而了解产品。与普通广告不同的是, 内容营销更注重的是内容, 是一种接触影响现有和潜在消费者的行为。内容营销的最大价值在于传播过程中的隐蔽性:通过将企业产品特点、品牌形象、企业文化等内容融入内容产品之中, 将企业营销潜移默化地传递给目标消费者。竞争情报需要考核产品与内容能否高度融合。第一, 充分调查分析, 内容产品目标与产品消费者的匹配度;第二, 研究植入环境与目标消费者的匹配度, 二者的匹配度决定了内容营销的传播效用;第三, 内容产品承载的信息与企业宣传策略的匹配度, 内容产品是否能全面、深入阐述企业产品, 是否同企业营销策略相一致, 将直接影响企业产品营销的效果;第四, 内容产品是否与企业自身品牌相匹配, 确定内容营销中的各类素材对提高企业知名度、推广企业产品是否配套。吉利剃须刀企业对国内干剃与湿剃进行了细致的调查, 2006年干剃与湿剃的男性消费者比例是5:5, 而到2012年, 这一比例变为7:3.每年约有183万人从手动剃须刀转为电动剃须刀。面对主营湿剃的吉利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如何让广大中国男性消费者关注和愿意尝试手动剃须产品成为吉利剃须刀企业关乎生死的挑战。吉利做了一个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改变, 关注产品使用者周边人的感受;吸引女性;传达性感信息。在整个营销策划过程中, 品牌和代理公司不刻意追求品牌商业性广告, 而是充分调动消费者进入“干湿剃性感”的争论中。随着明星、知名人物、媒体的纷纷卷入, “干湿剃性感”的争论演变为一场“战争”, “手动剃更性感”迅速成为新闻头条。

三、差异化营销

差异化营销是指面对庞大而又多变的市场, 企业应细分市场, 选择一定数目的子市场作为市场目标, 分别根据子市场的特点提供相对应的产品及服务。竞争情报为细分市场提供了依据, 分析消费者的差异性需求;研究竞争对手的优劣势;模拟差异性营销效益;制定差异性营销战略;确定消费主体等。之前中国口香糖市场仍以玛氏旗下包括箭牌在内的各品牌为主, 市场份额高达80%。炫迈作为一个市场的后来者, 一切要从零开始。卡夫食品通过消费者调研发现:中国消费者比较喜爱味道持久的口香糖, 为了迅速吸引中国消费者的注意力, 炫迈采取了差异化营销———相较于其他口香糖品牌“口气清新”、“牙齿护理”等卖点, 炫迈凭借其“美味持久, 久到离谱”的特点来吸引消费者。每一个成功的营销活动都来自于精准的消费者洞察, 炫迈最新上市产品的价格和口味也是根据特定消费群体———年轻消费群体的反馈来确定的。差异化营销战略使炫迈口香糖在中国每年营销额达900亿片, 2011年的增长率达16%。

四、重塑品牌形象

在食品安全饱受公众质疑的环境下, 对于牛奶企业而言, 传统的广告和公关手段已经显得非常无力。作为中国牛奶的领军企业伊利和蒙牛, 在中国奶殇的环境下, 如何继续维护来之不易的消费者信任、塑造放心品牌的形象, 成为了棘手的营销难题。凤凰网依据搜集、整理的信息环境, 策划了《中国牛仔的一天》, 通过对伊利牧场场长赵国梁工作细节、工作态度、专业背景的刻画, 以养殖人员专业、敬业的工作态度, 映衬伊利品牌高质、人性的企业精神、传递着伊利奶源的安全和品质。通过原生的广告方式, 成功塑造了伊利放心品牌的形象。数字化时代背景下, 蒙牛随之转变品牌观念。代理公司充分发掘需求洞察, 通过激发人们的共鸣, 建立起企业与消费者的传播共识。2013年蒙牛借势春运热点, 用真实故事触动网友回家期盼。记录每个人的幸福迁徙, 真实帮助游子与家人团聚, 汇聚感动人心的社会化事件。让蒙牛成为平凡人点滴幸福的记录者和创造者, 实现了品牌重塑, 提升了蒙牛品牌的影响力。

五、借势营销

借势营销将销售目的隐藏于一个受大众关注的大事件中, 通过媒体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潜移默化地完成市场营销。竞争情报在关注市场环境的同时, 也应丰富竞争情报为企业营销创造最大利润的手段。竞争情报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可以借助大事件, 省时省力地完成企业销售目的。自然堂在2013年推出新的彩妆系列产品, 面对竞争异常激烈的彩妆市场, 自然堂希望通过项目策划, 让彩妆新品惊艳亮相, 在消费者之中形成风潮。自然堂启用张雨绮作为新的代言人, 借助参加戛纳国际电影节, 通过将代言人张雨绮打造成戛纳时尚新宠, 引发公众及国内外媒体的关注, 再进而将消费者注意力从代言人转移到自然堂彩妆BB粉底液, 过程中通过社交平台, 门户网站等新媒体资源, 将营销声量不断放大。通过线上、先下借势大事件, 绑定明星效应的营销方式, 自然堂成功获取了国内外媒体对品牌的关注, 同时提升了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

浅析县级数字电视业务的竞争战略 篇6

1 当前县级广播电视企业的发展现状

1.1 当前广播电视业务发展情况

随着我国有线电视发展技术日渐成熟,覆盖面广 , 三网融合、信息化建设的平台已经初具规模,但是随着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媒体技术不断创新,使得数字电视发展受到了严重威胁,并且存在着众多强大的竞争对手,例如网络电视 (IPTV),其作为电信的重要的新增长点,网络电视在各方面性能中比数字电视拥有着众多优势,如网络改造费用更小、用户使用方便、网络使用费用低,功能更全面等优势,同时网络电视相比于数字电视的网络资源更丰富、网络平台广阔、网络平台覆盖广,并且电信公司对开始对网络资源进行整合,使网络电视用户用户巨大的资源,并且能够实现资源的流动和共享,这是数字电视无法所比拟的,并且除了网络电视之外,互联网、移动手机网络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PC客户端、移动客户端的用户比例在不断上升,这无疑是对数字电视市场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1.2 行业竞争压力

根据国家政策及改革制定对国家县级广播电视公司的时间规划表,县级广播电视公司通过对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并且同时还需要面对地面数字电视、卫星电视和以CMMB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发展的所造成影响,并且国家各级政策都是支持广电行业的新兴业态,通过与有线电视存在着竞争过程,用户电视在价格、传输渠道等方面享受这各个好处,况且其他新媒体技术代表正在不断分流用户与瓜分部分市场,而且我国自2008年开始对电信体制进行深化改革重组,移动、电信、联通先后获得了3G牌照许可证,3G网络作为当前有线业务综合功能更宽的发展平台,对电信向多媒体服务和综合信息服务的全业务运营模式转型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带动相关附属产业的发展,这对有线电视运营商的业务发展是一个极大的威胁,同时随着3G网络的发展,手机视频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开始上升,手机电视因其不受时间和地域的约束等特性,在现代快捷的生活中应用广泛,这种通讯运营商的跨行业竞争方式,导致有线电视运营商所推动的互动电视业务大大降低。

2 县级广播电视业务的竞争战略

当前尽管的数字电视业务受到各方面的竞争而降低,但是其在传媒市场中仍旧占据着重要的份额,拥有着强大的网络支持和资源优势、良好的基础设施,这些优势将是数字电视业务发展的关键之处,现有的数字电视的技术资源是受国家审批和支持,所以通过当前数字电视市现有基础设施,加大投入于数字电视业务发展,抢占市场具有强大优势 ;其次对当前数字电视的网络资源进行合理的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在加上当前公司内部技术人员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以及强大技术上的支持,逐步对数字电视的网络市场进行拓宽 ;同时通过应用新媒体技术对当前数字电视网络的业务范围进行扩大,充分挖掘的数字电视的巨大的市场潜力和需求,而且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的发展而言,数字电视在中老年消费者中更受欢迎,这也体现出新时代的消费顺应时代潮流发展趋势,通过学技术的力量给予更多的消费者带来的便捷 ;最后通过对成熟的数字技术进行改革,将其数字电视的成本,以使得数字电视的业务能力更宽,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当前处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众多的消费的消费观念都是以物品价值来衡量的,所以物美价廉的物品在市场的受到了众多的消费者欢迎。

3 结束语

中国的数字化竞争力 篇7

“中国制造”面临的全球挑战前所未有

中国曾引以为豪的制造业优势因为成本上升及缺乏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技术支撑等因素的影响, 在金融危机形势下遇到的困难前所未有, 如温州鞋、剃须刀、眼镜及金属外壳打火机等产品一度风靡全球, 其产能分别占据全国市场份额的20%、60%、80%、90%, 但目前却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是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压力日渐增大。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 人民币对美元实际升值累计超过20%左右, 并导致以美元为支付工具的中国加工制造业经营成本逐步上升, 国际竞争力受到挑战。尽管如此, 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人民币已经产生的升值成果并不满意, 千方百计地利用各种手段压迫人民币继续升值。这将给传统的中国加工制造业带来巨大风险。

二是全球商品市场持续低迷带来的严峻挑战。这场百年不遇的全球金融、经济危机导致全球商品市场价格大幅度下跌。例如, 2008年9月, 国际市场电解铜价格为每吨6万元, 短短几个月之后, 它的价格下降到每吨3万元左右, 几乎下跌了50%。商品市场的大幅度降价导致终端产品竞相降价, 导致市场预期进一步看淡, 这导致全球制造业产品普遍卖不出去, 给中国带来的压力是巨大的。以出口为例, 2009年4月份, 广东省出口总值下降16%, 江苏下降26.7%, 上海下降25.8%, 浙江下降19.1%, 山东省下降20.5%。这在近20年来是从未有过的。这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0%的中国经济来说, 冲击和压力是不言而喻的。

三是中国制造业普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 缺乏定价权, 在这场全球制造业洗牌过程中仍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以2007年全球100名大品牌为例, 美国、日本、德国占2/3。亚洲仅有9个品牌入围, 其中日本占7席, 韩国有2席, 中国无一品牌上榜。以制鞋业来为例, 中国制造商数量众多, 但绝大多数企业生产的产品属于普通产品, 附加较低, 许多厂家处于为耐克等国际名牌做代工的状态。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人员对一款苹果机iPod进行分析后, 在其299美元零售价中, 中国工人获得的价格不到3美元。真正的市场价格被西方大公司的概念和设计所获取。而这场全球金融、经济危机打乱了全球制造业的传统分工体系, 跨国公司普遍被迫采取调整业务、整合资源等方式延伸产业链, 进一步压缩传统低端制造的成长空间, 比如日本丰田公司放弃传统的以中高端制造为主的经营战略, 实施“高中低”全产业链式的制造业新战略, 并持续推出节能环保新车新型, 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制造业现有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 极大地影响了多数低端制造企业生存空间, 迫使其实施一个十分困难但又不得不去调整的产品甚至产业升级新战略。

当然, 中国既是一个制造业大国, 也是一个人口众多的新型、巨型经济体。这决定了中国的经济不可能像瑞典、芬兰等国家那样, 调整的结果是完全依赖培育几家资源外向型的跨国公司就能促进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国可以向外部世界输出商品, 也可以向外部世界输出资本, 但未来发展的基本点还是要立足于发挥国内制造业的已有优势, 这是中国制造业进一步走向世界、建立全球竞争力的关键。

100多年来, 美国制造业始终占据全球产业的支配地位。在经历持续数十分年的信息革命和“服务业”革命大潮洗礼之后, 2007年美国制造业仍占据全球制造业比重达1/5, 而中国居于全球第二位, 比重为13.2%。据美国经济咨询公司环球透视预测, 在2009年, 中国制造将占据全球11.783亿美元的17%, 美国将占据16%, 中国制造业在这一年有可能超过美国。这说明, 美国在过去的发展中遭遇各种危机, 但并未主动放弃制造业的优势。因此, 中国制造业即使在目前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但不应该、也不可能放弃经过30年在全球制造业取得的现有地位, 不可能主动放弃“made in china”的已有优势。

从总体格局来说, 尽管也有部分中国制造业实施多元化战略, 甚至退出了制造业, 但多数中国制造企业的战略选择只能是思考如何加强现有优势, 如何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 而不放弃现有战略选择。不仅如此, 某些小型经济体如韩国及台湾等, 它们要走向世界, 要经营未来, 也只有立足大陆市场, 在大陆打下其全球化经营战略的未来根据地。因此, 韩国三星提出了要全球化, 首先要在中国再造一个三星, 也是这个道理。在台湾, 虽然国内外的政治阻力一直很大, 但台商对西进中国大陆建立走向全球根据地已形成了共识, 十多年来始终如一在加强这个新的战略选择, 毕竟它们在考虑台湾缺乏经济腹地, 要想走向世界, 其战略基地一定也位于中国大陆, 它们全球化的主要抓手也表现在制造业。

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价值的认识

正因为我国制造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全球挑战, 特别是受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的重大冲击, 中国制造价值开始被重新估价。当发达国家因金融危机导致沿海地区制造业大量停产、半停产的现象出现之后, 社会各界开始从战略上重新审视中国制造业对经济发展、就业及“保增长”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 尽管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完成了向高端服务业转移和升级的历史进程, 但它们仍保留了大量先进制造能力,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出于就业方面的考虑。经过50年多年制造业的转移和外包, 2007年美国制造业仍占GDP的比重高达11.7%, 并在美国本土保留了塑料及橡胶制品、非金融矿物制品、电器设备及零件、杂项制造及电子产品和机械等生产能力。另外, 到2007年底, 日本制造业提供的经济贡献值占GDP比重高达20%。全球汽车巨头丰田公司年产900万辆轿车, 即使到2008年, 它的制造能力一半仍放在本土, 除研发核心环节之外, 制造业的核心工艺基本放在日本本土。而其他跨国公司如松下、索尼、三菱、英特尔及戴尔公司等也将制造业的核心环节放在各自的本土领域, 并加强所谓的“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控制力。

即使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 我国制造业的大国优势仍继续存在。首先, 我国作为一个巨型经济体可使中国的本土市场面临的发展空间更大, 这使制造业产业链条可以不断拉长, 并创造出新的发展空间。

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和积累,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产业配套能力已经是独一无二的, 系统而完善。印度、越南等国家虽然具有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优势, 但由于其缺乏完善的产业链集中配套的综合优势, 在未来一个很长的时间内, 仍无法与中国的制造业优势相比。中亚、非洲、拉美等地区虽然拥有劳动力成本低廉和资源丰富等优势, 当地政府也相继制订出优惠政策来振兴其制造业, 但其制造业发展也极其不发达, 究其根源也在于当地缺乏产业配套能力, 我国许多企业在这些地区投资制造业, 投资效益并不理想。

另外,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企业开始重视研发、品牌和市场营销, 并致力于走出低端制造, 走向高端制造的发展新路子。这是中国制造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路径。其实, 中国先进制造业替代进口的发展潜力巨大。例如, 中国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 其中光纤制造设备的100%, 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的85%, 石油石化设备的80%, 轿车工业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依赖进口。这些都是中国制造业升级、换代及提升的重要方向, 也是未来发展的重大空间。

当然, 制造业仍是中国政府优先支持的重要领域。中国制造业未来的竞争力来源产业的升级和换代, 来源于将现有的产业制造能力和全球优势资源整合、结合, 这是中国企业走出依托制造业升级、换代、提升发展的新路子。毕竟, 在未来, 那些仍停留在单纯依靠传统制造业发展的思路, 那种保守的单纯依靠消耗资源能源、忽视环境保护的老路已经行不通了。这将逐步将成为中国制造业新的发展规范和价值趋向。在未来, 日本、欧洲及美国等国家的制造业也需要建立在这个基本价值原则基础上。而那些善于关注全球产业新变化, 那些善于把握全球制造业转移、升级提升结合起来的企业将再创新优势, 实现新增长。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在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压力下的中国制造业发展, 并重新定位中国制造业的新价值、新优势。这需要将中国制造业与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及实现保生存、保增长结合起来, 也需要考虑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并考虑考虑巩固我国制造业的现有优势, 积极促进传统制造业升级换代成为先进制造业。2008年8月1日以后, 中国政府数次上调部分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先后推出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扩大短期出口信用保险规模、降低保费费率、扩大优惠出口买方信贷规模等政策措施, 支持有竞争力的中国制造业应对危机, 并保持可持续发展。具体说来, 中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空间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沿海地区制造业转移带来新空间。目前, 我国沿海地区的制造业遭遇的困难巨大。因此, 各级政府和企业正在积极稳妥地实施产业转移战略, 中国制造业转移的主要方向是实现从珠三角向长三角转移, 从长三角向中西部转移。在这方面, 中资企业如此, 外资企业也是如此。二是中国制造业持续的成本优势可以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尽管在当前金融危机发生之后, 全球制造业面临巨大挑战, 但中国制造总成本和欧美日等国家相比, 仍具有较大竞争优势。例如, 我国制造业平均人工成本只有美国的5%。根据韩国和台湾地区的经验, 即使人均GDP提高到15000美元, 其人工成本也只有美国的25%-50%。而人均GDP从2000美元提高到15000美元在韩国和台湾大约花了30年左右时间, 这说明中国制造业仍具有长期的竞争优势。三是部分具有优势的中国制造企业全球化经营提升未来的发展新空间。现在,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已认识到, 只有培育企业全球化经营的实际能力, 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大环境。经过多年努力, 中国制造业已逐步形成自身的独特优势。在未来, 巩固这种比较优势显得十分重要。中国制造业可以通过努力将自己的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 同时, 也可以通过积极地的全球化布局, 通过建立海外制造业基地, 启动全球发展的新战略和新路径, 进而实现中国制造的可持续增长和发展。

“中国所有”时代来临将加强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 中国经济总量已占据世界第三位, 并拥有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这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整合全球资源必须具备的国家信用保证。事实上, 中国目前的国力和对外投资的地位是不相称的。联合国贸发会议出版的《世界投资报告》显示, 2007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18333美元, 其中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225亿美元, 仅占1.2%。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表明, 2007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整个世界的5.5%。这说明, 中国对外投资潜力巨大。

而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资产价格、股票价格大幅度下跌, 导致全球制造业重新洗牌。同时也给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低成本整合国际品牌和先进技术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而我国企业普遍缺乏国际知名品牌,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缺少重要矿产资源等, 这给我国企业整合海外资源、能源及技术类、品牌类资产、提升制造业的层次和水平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国制造可以通过对外整合或国际合作获取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稀缺资源。

中国制造业需要通过海外整合资源以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未来竞争力, 这在金融危机之后已经变得非常可能。金融危机使部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受到重创, 促使中国制造企业加快挺进前沿阵地, 低成本获取国际先进技术和高素质人才。

一是拓展境外矿产资源合作带来机械制造业发展的新机遇。在金融危机之后, 我国企业面临境外矿产资源合作的难得的历史机遇。石油、天然气、铜、铁矿石等矿产资产和股票价格大幅度下降, 为我国带来良好的收购、参股及合作的机遇。在金融危机之后, 中石化、中石油和美泰等企业开始强化海外矿业项目的战略布局。2008年12月, 中国石化15亿美元收购加拿大石油公司Tanganyika的100%股权, 后者在叙利亚和埃及拥有勘探和开采资产。2008年11月底, 中国神华宣布以3亿澳元价格购得澳大利亚沃特马克勘探区的探矿权。兖州矿业集团成立了工作组赴澳大利亚考察矿业投资机会, 并启动境外收购调查程序。中金岭南公告持有Perilya公司发行可流通总股份50.1%的股权, 后者旗下持有三个矿山的锌储量约222万吨, 铅储量约141万吨, 铜储量约20万吨等。国际资源合作带动了中国成套设备、工程承包等业务的发展, 间接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二是拓展境外技术资源的合作机遇, 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新技术资源价格十分低下, 为我国制造企业拓展海外资源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2008年, 山东威海贸易企业迪尚集团已在美国、英国并购了服装研发中心, 同年12月与一家德国企业就并购项目展开谈判。北京康得集团在2008年11月启动了与ABB公司谈判, 洽谈收购这家全球预涂膜技术发明者的跨国公司。

三是拓展境外知名品牌资源的合作机遇, 提升中国制造的品牌影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国际上部分知名品牌公司出现了经营困难或陷入资金困难, 这为我国制造企业低成本整合境外知名品牌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奥康集团在2008年初收购意大利知名品牌Valleverde全球经营权, 并在2008年年底启动品牌收购融资工作。山东淄博润兴公司投资75万美元低价并购了美国一家资产约275万美元的品牌家具公司, 获得其拥有5个知名家具名牌及多家中高档家具公司的销售权和供给渠道。

四是引进境外高级人才资源历史机遇, 提升中国制造的人力资源水平。受金融危机影响, 全球跨国公司普遍执行了瘦身计划, 为中国制造企业海外并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08年年末, 上海市和南京市的海外金融人才团购队伍到美国、日本和欧洲招聘高级人才, 招聘范围集中170多个专业技术岗位, 包括风险总监、战略研究专家、首席经济学家、机构营销总监、IT总监等职位。

五是民营制造企业扩大海外投资面临新机遇。民营企业海外投资领域广泛。目前, 我国民营在纺织、医药化工、轻工、机械、电子等优势传统制造产业的海外投资规模日益扩大, 同时, 民营在资源开发、技术研发、品牌经营、文化交流等领域海外投资不断增长。其次, 我国不同地区的民营企业采取的海外投资战略具有差异性, 东部沿海地区的民营企业在“走出去”方面占据较大优势。其中, 浙江省所占比重最高, 自2008年以来, 浙江省境外投资企业年增幅均在60%以上。而广东、江苏、上海、重庆等地民营企业“走出去”步伐在加快, 不同区域地方政府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制定了有差别的“走出去”支持政策。再次, 民营企业利用境外市场和资源的方式越来越多。产品出口、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设立境外研发中心、境外投资办厂、资本并购和参股控股、境外上市融资、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等方式被广泛利用, 把握金融危机形势下对外投资新机遇下途径越来越多。

也就是说, 随着“中国所有”时代来临, 中国制造业面临难得的整合升级的条件和环境。在2008年11月, 在宁波召开的第10届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上, 有22个国外招商机构、14个友好城市的代表来宁波招商。另外, 德国、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南非、俄罗斯等国家相继在华设立投资促进办公室, 它通过政策推介、投资环境说明、投资服务帮助等方式, 积极促进中国企业在当地投资。目前, 中国政府设立了19个海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 不少国家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 促进中国企业到当地投资。如果中国制造对全球资源整合工作作得好, 不但可以增强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 同时也会对全球经济增长作出重大贡献。

中国制造可通过并购方式整合国际先进技术、国际知名品牌, 提升自身层次和综合竞争力。比如原先生产低端汽车的吉利汽车公司, 利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产业洗牌的机遇, 于2009年3月27日100%收购澳大利亚的变速箱生产企业“DSI”, 这是全球仅有的两家独立于汽车整车之外的自动变速器公司, 迅速跻身于世界高端制造领导地位, 通过并购整合、消化吸收再创新, 吉利宣布了“技术领先、品质优秀、服务周到”的发展新战略。因为这个过程比较顺利, 吉利公司迅速实现了由低端制造向先进制造的历史跨越。它的领导人称此项收购整合是因为金融危机带来了“天上掉下来的陷饼, ”如果没有金融危机, 这家澳大利亚零部件企业根本不可能卖。当这家企业在遭遇债务危机, 并出现了现金流困境, 走到了破产程序, 吉利公司抓住了并购的机会。

其次, 中国制造业通过加强海外市场制造布局, 进一步“中外联动”的比较优势。在金融危机爆发后, 三一重工于2009年1月29日宣布在德国北威州的科隆市投资1亿欧元建设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 加强欧洲市场运作。而德国是全球制造业高地, 金融危机之后, 德国高端人才价格大幅度下降, 土地价格下降, 德国政府出台了更多积极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 使这家中国制造企业具备整合德国创新资源、先进管理和中国本土零部件低成本制造的综合优势, 通过在德国布局制造业, 实现中国“所有”、德国组装及欧洲销售, 提升三一重工的综合竞争力。

中国的数字化竞争力 篇8

实施数字化战略有利于提升川口采油厂的综合竞争能力;有利于优化川口采油厂的组织结构和工艺流程设置;有利于为其他企业的数字化管理提供借鉴。

数字化战略的基本概念。数字化管理有三层基本涵义:一是企业管理活动的数字化,即企业管象,如人、财、物知识等资源数字化,二是企业管理活动基于数字化网络,即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与市场、产品与顾客之间活动通过数字网络系统实现;三是量化管理,管理对象、管理方法和手段的量化,使得管理具有可计算性,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一、川口采油厂的管理现状

1. 川口采油厂的基本状况。

川口采油厂1997年3月建厂,现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4.63亿元。企业是按照科学开发方案进行开发的整装油田。建厂以来,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的上产原则,依靠科技,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探采俱进。

2. 川口采油厂内部信息化经营环境。

在国内外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川口采油厂也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在勘探开发、生产管理和营销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取得了不少成果。办公自动化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等基本建成,信息技术在职能部门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初步显示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由于历史原因,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相互之间互不兼容,形成信息孤岛。老问题未解决,新问题又产生。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已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

二、川口采油厂竞争的优势和劣势

1. 川口采油厂竞争力优势。

(1)良好的外部环境。

全球经济的初步复苏和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的强劲需求为川口采油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世界经济回暖,世界对石油的消费反弹,国际石油价格回升。我国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有着巨大的能源刚性需求,再加上国家一揽子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对交通道路建设、汽车行业的扶持,将促进对石油的需求。有了需求,石油产业就有了广阔的前景。

(2)坚强的后盾支持。

延长石油集团是川口采油厂发展的强大后盾。延长石油集团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坚持油气并重、油化并举、油气煤盐综合发展的战略思路,坚定“保油、增气、扩化”的战略方针,正在向世界500强跨越迈进,着力建设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石油煤化工企业。这将对川口采油厂发展起到巨大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3)员工队伍素质的不断提升。

持续加强文化融合与队伍建设,经过岗位培训教育和脱产教育,一大批员工的素质和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上下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职工队伍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明显提升,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扬。

2. 川口采油厂存在的劣势。

石油行业是一个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行业。川口采油厂这方面显现出了不足:需要足够的资本才能抵御勘探、开发中的风险,川口采油厂目前后备资源不足,且设备落后,技术上的薄弱,勘探和开发手段单一。在市场经济下要赢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现有的信息化设备,系统间的不通用,信息反馈慢。管理体制落后,人们的思维观念还沿用计划经济体制。知识人才短缺,这和现代化的石油企业的人才需求相差甚远。

3. 战略分析。

竞争地位和市场增长对企业的可选择战略进行分析,川口采油厂竞争力较弱,需求较大,消费量增长快。川口采油厂应该实施市场开发、市场渗透、横向一体化经营的战略,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实现最大的价值。

在进行企业战略方案的制定时,既要考虑以本企业的优势对付竞争对手的劣势,又要充分利用外部环境提供的机会,同时要注意避开对本企业不利的威胁。在目前甚至今后一段时间内,外部环境对于川口采油厂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国经济将保持快速增长,能源需求有增无减。石油企业将会获得更多优惠和发展机会。同时,随着石油技术不断进步,开发低渗透油田水平不断提高,成本一定会降低。川口采油厂在石油开采领域也存在很多优势,资源面积广,采出程度低。经过几年的开发,已经掌握了低渗透油田开发的一些核心技术,但我们也必须清楚认识到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会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

三、数字化战略实施的目标和原则

1. 数字化战略实施的目标。

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技术是现代化的企业必须具备的技术,数字化正在成为推动油气工业发展的新动力。数字化战略建立面向川口采油厂实际,集成生产现场自控系统一体化,形成生产、管理、调度等信息化平台,达到油田数据资源共享,实现“以区块为管理单元,以产量为控制目标值”的自动化控制功能,提高生产管理效率、各项生产、管理、安全平稳运行。

2. 数字化战略实施的原则。

数字化建设将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级负责、分布实施;先易后难、突出重点;资源共享、保障安全;需求牵引、建用并重”的基本原则开展规划工作。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1)系统化、科学化、标准化;(2)先进性、前瞻性;(3)可操作性、安全性。

四、川口采油厂数字化战略应用的变革

1. 技术上的集成。

技术集成和创新是实现数字化管理的基础,数字化生产管理平台应用信息网络技术,将生产数据自动录入和转换,自动生成相关的生产日报,提高了对生产信息的分析和决策效率。川口采油厂数字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二个中心、四个数据库、七大应用系统,它们既相互独立,但又彼此联系。

(1)两个中心。

网络中心属于采油厂数字信息化建设总体构架中的基础层,目的是实现各二级单位之间的互联互通以及与Internet的通讯。数据中心也属于采油厂信息化建设总体构架中的基础层,数据中心提供生产、管理、决策、科研数据,采用分布式部署,异地备份,分级管理。

(2)四个数据库。

根据采油厂的机构设置以及业务流程,主要规划建设以下四个应用主题数据库:勘探开发数据库;生产管理数据库;经营管理数据库;地面工程数据库。

(3)七大应用系统。

根据采油厂的职能设置、管理定位和业务需要,将采油厂重点建设的七个应用系统分为全局应用和局部应用两个层次,全局应用系统包括:生产动态管理系统、数字化办公化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局部应用系统又分为垂直应用系统和水平应用系统。垂直应用系统包括企业资源系统、安全监控系统;水平应用包括勘探开发一体化管理系统、地面工程管理系统。

2. 组织管理上的创新。

管理创新是数字化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手段,数字化管理为实现扁平化管理提供支撑、新型劳动组织架构的建立促进数字化管理进一步扩大。

培养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规范基础管理。按流程管理的新型劳动组织模式,实现了信息的沟通和共享,各二级单位在实现独立业务的基础上,以信息调度中心为枢纽,围绕管理子系统模块的运行,形成高度的管理体系。数字化管理要与岗位、生产、安全相结合,要大幅度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简化生产组织结构。

3. 经营效益的改善。

(1)经济效益。

通过采油厂数字化建设,增强勘探、开发的准确性,提高采收率,提升企业经营水平,达到降低成本,增加收入,提高采油厂的经济效益。

(2)社会效益。

通过数字化建设,提升采油厂的信息化水平,加快生产、经营和管理模式的根本转变,为陕西省地方企业数字化建设树立标杆,改善采油厂的国内外形象,增强采油厂的核心竞争力。

(3)环保效益。

通过数字化建设,降低对周边生态的污染与破坏程度,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和维护措施,实现采油厂生产经营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中国乳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 篇9

一、乳业产业链条各个节点对现状和竞争力的影响

1. 奶业原奶是乳业的第一车间

中国奶牛存栏量和奶类产量均居世界第三位,增长速度远高出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大部分奶业强国数倍,具有一定的优势。另一方面,目前中国只能算一个奶业大国,离奶业强国的差距还很大,如果从质上考虑,目前中国奶业的国际竞争力还很弱。与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奶业强国相比,中国奶业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奶业在畜牧业中的地位、奶类人均占有量、种群结构、以及单产水平等方面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原料奶竞争力的总体评价:(1)奶牛存栏量和奶类产量有一定竞争优势(2)发展速度快于世界平均水平,有一定优势(3)增长潜力和空间较大,有一定优势;(4)单产低,生产效率不高,影响竞争力;(5)总体上原奶价格偏高,高于美国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直接影响竞争力。但区域间价格存在较大差异,主产区价格接近欧洲水平,如果提高单产,将有助于提升原奶环节的竞争力。总体而言,中国原奶国际竞争力可以概括为:大而不强,但提升有空间。

2. 乳品加工业国际比较

近十年来,中国乳制品工业取得长足发展。从规模上看,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乳品企业数从2002年的499家增加到2009年的803家,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乳品企业12家,其中最大的两家企业蒙牛和伊利销售额均超过200亿元,已经进入世界前20强企业之列。行业销售规模从2002年的355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515亿元,增加了3.27倍,利润规模从2002年的23.59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82.36亿元,增加了2.49倍。全脂奶粉、液态奶、淡炼乳等产品产量都名列世界前茅。但产品结构单一,加工深度不够。企业盈利能力不强。即使是与国内外商投资企业相比,后者的成本费用利润率比内资企业高26%,人均利税和人均利润分别比内资企业高83%和90%,而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外商投资企业比内资企业高75%。

3. 进出口贸易国际比较

(1)概况

第一,从贸易平衡看,中国乳品出口显著落后于进口,贸易逆差显著。2000~2009年间,中国乳品贸易逆差在2006年前逐步扩大,2007年由于全球乳品供不应求,中国乳品性价比优势提升,进口有所下降而出口大幅增长,当年乳品贸易逆差显著缩小。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对中国乳品出口带来了巨大冲击,同时对进口乳制品的依赖加深,到2009年中国乳品贸易逆差创出历史新高。

第二,从贸易产品结构看,中国出口的主要是乳粉和鲜奶,占出口总量的90%以上,而进口的主要是乳清和乳粉,大致也占进口总量的90%。

第三,从贸易伙伴来看,中国出口市场主要是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其他地区所占份额微乎其微。中国乳品进口主要是来自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其次是美国,再次是欧盟成员国。

第四,国际乳品贸易占生产总量的比例较小,影响乳品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乳品市场价格近年波动加剧。

(2)国际市场占有率

中国乳制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大大低于世界其他主要国家和地区,用国际乳品市场占有率指标衡量,中国乳品国际竞争力很弱,受三聚氰胺事件影响,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弱化。

(3)贸易收支差额

从2000~2009年的情况来看,中国乳制品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从绝对值来看,乳制品贸易总额在不断增长的同时,逆差值也在不断扩大。过去的十年间,中国乳制品在国际市场上不仅缺乏竞争优势,而且竞争劣势越来越突出。

(4)贸易竞争力指数

2000~2009年间,中国乳业贸易竞争力指数均为负值,乳制品贸易呈现显著的净进口,贸易竞争力指数经历了一个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过程,波动幅度较大。

(5)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1995~2007年间,中国乳制品RCA指数呈先上升后下降再回升的趋势,最高时也只有0.115,最低时则低至0.045,远低于0.8,说明中国奶业的国际竞争力非常弱。

中国奶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中国乳品贸易额逐渐上升,占国际乳品贸易的比重从2000年的4.4%上升到2009年的13%左右,这意味着中国已经越来越融入国际市场但中国出口贸易占国际贸易总量的比重从2000年的0.53%下降到2009年的0.41%。净进口折合成原奶占国内生产量的比重从2000年的19%,下降到2009年的14%左右。

总体上我国乳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仍然非常低,大部分产品仍然以低附加值形式停留在国内市场层面,产品品质低于世界水平,而且贸易逆差还在不断扩大。尽管2005~2008年间贸易相对竞争能力有所提升,但仍然很不稳定,这些不稳定因素直接导致了2009年贸易竞争能力大幅度下降,与发达国家的绝对差距仍然相当明显。总而言之,中国乳业的比较优势较弱,缺乏国际贸易竞争力。

4. 乳品消费国际比较

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乳品的生产和消费比较落后,产品较单一和附加值低是最突出的特点。平均消费水平较低,而且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出现徘徊,乳品消费价格偏高。中国居民乳品消费结构中,半数以上的是鲜乳品,乳粉及其他干乳制品只占较小的比例。从消费方式看,中国人是在真正的“喝奶”而非“吃奶”,与国外以“吃奶”为特征的干乳制品消费为主的消费结构有巨大的差距。喝奶为主的消费结构制约了奶业区域优势的发挥,导致消费成本偏高,加工深度不高。

5. 中国乳业比较优势的评价分析

总体来说,中国乳业起步较晚,与相对成熟的国外乳业相比,中国乳业有明显的弱势:(1)在原料奶及乳制品的生产加工方面,由于中国原料奶生产以散户经营为主,手工挤奶占相当大的比重,导致原料奶的质量较差,单产水平较低,原料奶成本偏高;乳品产品结构以液体乳为主,尤其是附加值较低的白奶为主,干乳制品中乳粉占绝大比例,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乳制品占很小的比例。(2)乳品贸易方面,中国乳品缺乏性价比优势,乳品贸易逆差大,出口在国际市场上所占份额偏小,贸易逆差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另一方面,从动态的过程来看,中国乳业有一定的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增长速度和发展潜力两个方面。过去十年来,中国原料乳及乳制品生产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两位数,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居民人均奶类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亚洲国家的平均水平,发展潜力巨大。

二、中国乳业国际竞争力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 要素禀赋国际比较

要素禀赋对于奶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产成本上,要素的密集反映了生产成本的多少。从资源总量上来看,中国占据一定的优势,特别是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使得中国牛奶的生产成本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是从技术水平上来看,产出效率非常低,品质落后,基础设施(高级生产要素)的投入不足(在发达地区过于集中,区域差距大)使得资源的整合能力不强,相关资源的总量优势发挥不出来。而且,中国奶业传统发展模式占主导,过度依赖要素资源,造成大量资源浪费的同时,生产效率也不高,与奶业发展强国的差距还比较大。中国奶业要发展成资本技术融合型的高效发展模式,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作为奶业大国而不是奶业强国存在的现状短时间内不会发生改变。

2. 国内需求国际比较

中国乳制品国内需求明显呈现出需求量不断上升,但需求层次仍然远远低于世界水平的状况。区域间和城乡之间消费差距意味着需求增长的潜力很大,需求增长的后劲对于中国乳业竞争力的提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目前较低的需求层次依然是整体乳业发展层次不高的限制。同时,国内需求通过给产业带来规模经济和差异化优势提高了乳制品出口的竞争力。

从发展趋势来看,中国人均乳制品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而且消费结构会逐渐向中高档奶制品转移,乳业的生产加工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较大的提高。在发达国家乳业发展停滞不前的形势下,国际乳业发展重心将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上来,庞大的潜在需求市场会吸引全球乳业巨头的目光。届时中国乳业也会在需求市场上凭借本土优势和后续发展动力,显示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3. 相关及辅助产业状况及国际比较

相关和辅助产业是奶业产业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能够通过细致的社会分工,减少奶业生产、加工、流通和运营的成本,并提高各环节的运转效率。中国除饲料业有一定的竞争力之外,其他相关产业特别是包装和物流业的竞争力都比较弱,有形或无形中增加了乳制品的成本,降低了乳业产业的盈利空间。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乳业相关产业链的建设较为落后,奶牛饲料业、包装业、奶业机械业和物流配送体系的发展都跟不上中国牛奶产量的增长速度,使得中国乳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4. 产业组织国际比较

中国乳业产业组织结构不太合理,产业集中度低,小规模企业数量过多,行业整体利润率不合理,品牌过于分散,使得中国乳业市场绩效低于正常水平,竞争力和后续发展动力受较大影响,不利于中国乳业的良性发展。没有利润保证的竞争力是无法真正实现也无法持续的。

5. 发展机遇的国际比较

国际奶业发展形势的转变(奶业发展重心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国际供不应求态势初现,给中国乳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尽管目前中国乳业的竞争力不强,但只要抓住机遇,发挥需求市场的潜在优势,把握好“国际竞争国内化”的发展趋势,利用好本土化的资源和学习创新能力,就能不断向国际最高水平靠近。

6. 人民币汇率走势及其对乳业竞争力的影响

上一篇:我国对策下一篇:文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