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力中国行贵阳站

2024-06-15

竞争力中国行贵阳站(共7篇)

竞争力中国行贵阳站 篇1

竞争力中国行贵阳站

药监医保政策宽松 多元化思路新沃土

文章作者:/本报记者 程建/ 发布时间:2011-12-30 浏览:369次

贵阳是贵州省的省会,位于中国西南云贵高原东部,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是贵州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中心和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工业基地及商贸旅游服务中心,被誉为“高原明珠”。全市面积8034平方公里,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为4324561人,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946323人,经济总量达到1121.82亿元。

贵州素有“黔地无闲草,夜郎多灵药”之美称,贵阳医药业依托这一丰富的资源优势,通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成为贵阳市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而在医疗药店方面,全市目前拥有卫生机构(含诊所、卫生所和医务室)1532个,卫生机构床位21826张,卫生技术人员27119人,医生10910人,零售药店数1041,连锁药店数408。

●MDC 零售政策观察●

GSP逐店认证 连锁资格申请不易

相比华东以及东北各大城市,地处西南的贵阳市药店政策力度比较适中,一般满足药监部门所设立的标准的门店申请,原则上都会尽快给予批复,据贵阳市药监局流通处处长王立夏介绍,对于新开药店比较硬性的规定有:在县级以上市场新开药店面积最低要求是40m2,乡镇村的药店要求可以放宽至10m2,没有明确的距离限定,但也并不是完全不考虑新开门店周围的环境,而是根据周围环境以方便群众购药为宗旨进行合理布局指导。随着药店的多元化发展,健康类食品开始进驻药店,所以凡是经营食品的药店除了一般药店必须的证件之外,还要独立申请《食品流通许可证》,且实际经营面积要超过150m2。

今年开始,贵阳市药监局对于药店的GSP认证的管理加强,在以前的GSP认证中,一般对于连锁药店进行的是抽样认证,如果抽样的门店认证通过,则整个连锁旗下的门店都通过,这种方式带来的弊端是一些不达标的门店会存有侥幸心理,不利于药品安全管理。今年药监部门对全市所有的药店进行逐店认证,确保每一家门店符合GSP认证要求,确保药品质量。

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与其他大部分城市的10家药店即可申请连锁的规定不同,贵州省药监局对于省内连锁资格申请沿用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30家门店的审批标准,对于门店数量不达到30家的不能进行连锁资格审批,不满30家门店的药品零售企业一律按照单体药店进行管理。药店合理布局的要求来看,王立夏指出,从2004年贵阳市开始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现在已经基本实现了村村都由药店,而在一些偏远的山区也能实现农村药柜。在卫生室药房和农村药柜的基础设施、人员配备方面,药品采购渠道、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和从业人员素质等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和改善。

●MDC零售环境观察●

药店分布不均 新兴连锁发力

据记者在贵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采访到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10月31日,贵阳市共有药店总数1041家,本年度新增药店数274家。按照目前人口总数,贵阳药店密度4154人/店低于全国平均密度3373人/店,由此可见贵阳的药品零售市场还有一定的发展机遇。全市连锁药店总数为408家,占比39%,与“国家十二五规划”倡导的70%的药店连锁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除了药店数量较少外,由于人口分布不均匀,药店的分布也有较大差异,如图所示,南明区和云岩区的药店数量要远高于其他区域。

由于药监和医保政策相对宽松,所以贵阳的药店基本上非药销售比例能达到40%,而一树的舒普玛店非药比例更是高达60%。贵阳地区的多元化经营并非只是体现在品类数量上,在非药品的陈列、宣传、促销,会员服务方面,贵阳的连锁取得的成就甚至比东部沿海和东北地区的大型连锁要高很多。

药品零售行业的利润越来越低使得国内大部分连锁都收紧了扩张的步伐,但是在贵阳却涌现了两支新军——兴业连锁和一品连锁,两家连锁都成立于年初,并在半年时间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强劲对手尚未开发的地段笼络了大批的顾客。尤其是一品连锁,成立于今年2月份,由原来一家批发公司经过整合,三位原来单体药店的老板共同出资建立。经过半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有超过30家直营门店,在一些城郊结合部以及新兴的工业园区发展很快。

●MDC零售企业观察●

贵州一树:“舒普玛”加快扩张,再度发力

贵州一树成立于1999年4月,目前在贵州省内有170家门店,作为省内医药连锁龙头,一树将国外零售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OEC管理模式有机结合,建立了一套先进的质量保证体系和管理体系,被业内人士称为“中国药品零售行业的海尔”。一树对中国医药连锁企业的最直接的贡献在两方面:PTO与舒普玛。PTO是一树走出西部,向东部发达地区的江苏省等多家国有企业输出管理,成为西部零售企业向东部企业输出管理的“第一人”。舒普玛将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进药品零售概念引进中国,以化妆品和个人护理品为主导的药妆新体验,以普及专业的健康服务,倡导时尚的新消费形式。

一树总经理方正向记者讲到,作为一树拳头的产品“舒普玛”,企业将在所有面积超过200m2的大店以“舒普玛”的形式经营,目前舒普玛在贵阳已有十多家门店,在遵义也有一家。另外在成都,一树与九鼎就“舒普玛”模式达成合作意向,待成都市医保局审核批复后,“舒普玛”将出现在九鼎的大店中。

“由于现在医患关系纠纷不断,医药分家是必由之路,70年代的日本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而80年代日本的药妆变开始流行,而美国、加拿大也经过类似的阶段。所以“舒普玛”是先进理念的代表,也是中国药店发展的必然。”方正满怀信心的向记者表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今年10月份一树敲定了与毕节海鼎老百姓大药房连锁20家门店的并购事宜,而在今年年初,一树刚收购了曾经是贵阳市场四大连锁之一的新阳光大药房连锁的15家门店。方正同时表示由于与九鼎药房的合作,所以一树与九鼎共同出资重新建立了新的分公司,并且对九鼎进行管理输出。在四川地区,一树还有在与当地一家连锁进行收购事宜的商谈,具体结果有待明年揭晓。

作为国内药妆领域的领先者,国内很多企业都考察过一树的“舒普玛”模式并试图复制,但都没有取得成功。方正向笔者解释到,大家参观只是看到了“舒普玛”的表象,这只是冰山一角,该模式真正强大的地方在于看不到的后台支持以及企业理念。据了解,一树的产品分析系统所需计算机占地超过50m2,信息数据的处理能力不是一般企业能达到的。而谈到企业理念时,方正更是表示,一个企业的理念不是某一高层能改变或复制的,而是整个团队通过不断的努力、整个企业通过不断的积淀和磨合才形成的。

“舒普玛”店中药品比例为40%左右,更多的是快速消费品,该类型的店将25—50岁的青中年女性定位为目标人群。据国外调查发现,一般家庭主妇的消费能力是年轻人的3—5倍,不仅是因为主妇的消费欲望强,还是因为主妇需要为整个家庭购置需要的商品。至于为什么“舒普玛”会出现在贵阳这样的二级市场,而不是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方正给了很好的解答,“舒普玛”在一线城市,品类方面比不上大型超市,化妆品方面比不上屈臣氏、万宁,药品方面比不上同面积的传统药店,而在中型城市,却是综合竞争力最强。

在企业成本方面,房租和人工成本占到企业收入的11%,这在行业中已属于很低的比例。方正则认为:“在日本,一家150m2的门店一般有2名药师,3名正式员工和2名终点工,而在中国同样面积的药店包括药师在内的正式员工一般为8人,所以连锁应该在如何更好的开发店员价值方面多下功夫。”

贵州芝林:面向全省,发力地级市场

贵州芝林大药房目前直营店近100家,销售规模近2亿元,其中在贵阳有60家分店,其余40家分布在六盘水、凯里和毕节等地区,另外还有60家加盟店分布在各地市州。贵州芝林总经理助理邓正祥介绍,去年企业主要精力放在内部提升上,对于员工的能力进行深度培养,今年的工作是巩固贵阳市场的销售份额,保证门店数稳步上升,明年的目标将是大力发展地级市场,全力建设全省布局。据笔者在遵义采访了解,贵州芝林已经收购了遵义芝林的部分股权,这也是全省布局的一大举措。对于企业制定这样的战略目标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第一、贵阳市场已经开发了很多年,饱和程度较高,反而各地市县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次、贵阳药监部门去年批复的新开药店很少,而企业想快速扩张,只能向其他地级市场发展。

由于进入贵阳市场很早,芝林的一些老店基本上占据了市场最繁华的商圈地段,而新开的门店将会倾向“商圈+社区”的模式,尽量覆盖更多的人群。多元化方面,之前贵阳市的政策较宽松,企业的多元化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最近省医保局对拥有省医保资格的药店内陈列的食品,日化等非药品要求进行隔断,否则就必须下架。现在芝林拥有省医保资格的门店都对非药品的陈列进行了隔断,对于药店的非药销售影响不是很大。目前非药的销售占比一般能达到40%,而其中有一半是保健品,芝林的顾客群体是中老年人,购药更多倾向于慢性病用药、保健品用药,因此芝林对于日化、药妆方面的投入力度较小。

贵阳芝林都司路总店今年8周年店庆时,通过一些陈列和促销活动、价格优惠等方式,当天的销售额是平常日均销售额的6倍,这也让企业开始意识到会员日、店庆、企业年庆等特殊日期促销活动的必要性。记者在采访中得知,芝林在复制“6倍”销售时发现关键点在两个方面:一是促销方式,即推出买88元返40元、买一送一等大幅度的优惠方式;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控制时间段、控制人流量,这样反而凝聚了更多的人气,刺激了顾客销售欲望。

华氏延安:医保决定成败

华氏延安是由上海华氏和贵州医药集团共同出资建立,持股比例为51%与49%。目前企业共有38家门店,以贵阳为中心,分布在省内7个城市。因为进入市场较早,所以大部门门店还是位于人流较大的商圈地段,同时由于商圈的租金较高,所以门店以100m2左右为主。

由于是合资企业,控股方是华氏,而实际企业操控者是贵州省医药集团,所以双方在沟通机制上经常会出现障碍。不过企业总经理郑显明介绍到,2010年,在两大股东不增资、不扩股的情况下,企业的销售还是有了较明显的增长,这主要得利于贵阳市医保的扩容。目前企业医保销售占比超过5成,一些门店甚至能达到7成,如果医保结算周期能缩短,相信企业会有更大的进步。

贵州医药和平药房:提高直营率,提升客单价

贵州省医药和平药房连锁有限公司由重庆医药集团控股的贵州省医药集团下属企业,目前贵阳市内共有门店数97家,直营率近20%,另外在六盘水和赤水还有两家分公司,门店数有超过350家。据连锁总经理张贵忠介绍,连锁的门店呈三级分布,在地级市区、县城、乡镇都有分布,其中市区门店以直营为主,县乡门店以加盟为主。不过与一般的加盟店不同,和平连锁的加盟店要求在总部采购比例在40%以上,总部也会对部门优质加盟门店进行管理输出。相比其他的连锁,和平药房在贵阳的优势突出在两个方面:1.很多门店是新特药专营,且医院品种很丰富,医院常规品种销售占比超过70%;2中成药,参茸贵细销售较好。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位于总部楼下的天宝堂店成立于2008年,当时是引入了天宝药店的合作,主要经营中西结合药、中成药和参茸贵细,180m2的经营面积,年销售额超过2000万。其他的门店与总店则有所不同,根据门店位置、周围的客流量等因素相结合,品类陈列各有不同。

兴业大药房:实体店、网店一个不能少

贵州省医药(集团)兴业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今年1月成立以来,目前已经发展门店100余家,在贵阳的周边地州已经形成了全面的覆盖,在六盘水和遵义也拥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据连锁副总经理戈广义介绍,目前连锁直营率近30%且都是面积较大的店,下一步会在各地州继续扩张,现在有20多家新店正在申请中。兴业的直营店一般是大卖场或是健康商城的形式,而药妆店也在不断改进发展中,将会以屈臣氏为学习模板,而其他面积较小的店还是以药品为主。在品类陈列和药品科学细分方面,兴业也与益丰大药房建立了合作,学习对方的长处。

加盟店的管理是行业的一个难题,而兴业的加盟店还是占据大多数,不过戈广义说,兴业的总部对于每个加盟店都会安装电子监控系统,并对一些重要门店派出管理人员,最重要的加盟店的90%采购权归总部所有,另外还专门安装直接连接药监部门的网络,便于行政部门对门店进行监督。兴业除了在实体门店着力发展外,网上药店的申请也即将获批,未来三个月还会重点建设贵阳市的配送系统,而贵州省内其他地市州的配送,将会尝试与邮政部门合作。

竞争力中国行贵阳站 篇2

华之鸿, 清同治十年 (1871年) 六月出生于贵阳, 字延仪, 又字延宜。1907年, 他出资参与创办了《黔报》。1908年, 华之鸿将运营盐业所得, 斥巨资创办贵阳文通书局, 开始涉足中国近现代出版业, 不久为进一步发展出版事业, 又自办永丰抄纸厂等多家企业。辛亥革命后, 华之鸿再次“出仕”, 历任贵州军政府财政部副部长兼官钱局总办、都督府财政司司长兼官钱局总理、贵州银行总理等职, 成为贵州工商界、政界“两栖”的著名人物。1917年, 华之鸿退出政界, 因病于1934年3月7日逝世于贵阳, 享年63岁。

华之鸿之子华联辉于1931年接替父亲掌管家业。在尽心经营盐业的同时, 进一步扩大文通书局的业务。抗日战争期间, 华联辉抓住人才西进、科研机构内迁的时机, 成立文通书局编辑所, 热情延聘流落到贵州的112位著名人士如竺可桢、张孝骞、苏步青等为编审委员, 先后出版大学丛书等各类图书数百部, 使文通书局一跃成为当时中国的七大书局之一。

贵阳华氏家族对中国近现代出版业的贡献, 主要体现在文通书局的开办、发展和壮大。华家之重视教育, 由来已久。在文通书局成立之前, 华家就以重视教育名震一时, 声播黔省。华家本系名门, 堪称诗书之家, 历来对读书之事极为重视。至华之鸿时, 更加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开始捐资创办学校, 大力推动教育事业。光绪三十四年 (1908年) , 华之鸿取“文以载道, 通达心灵”之意, 将新成立的书局命名为“文通书局”。

华之鸿创办文通书局同时开创了贵州历史上的几个第一, 即:第一个使用先进设备从事印刷的企业;第一个出国购买机器设备;第一个派人出国学习技术;第一个聘用外国人做技术指导;第一个为开办企业专门培训学生;第一个使用蒸汽机作动力从事工业生产等。

不仅如此, 就中国近现代出版业发展的情况看, 贵州文通书局的创办也是较早的。仅比老牌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 (创办于1897年) 晚11年, 而比中华书局 (创办于1912年) 早了4年, 比大东书局 (创办于1916年) 、世界书局 (创办于1917年) 、开明书局 (创办于1926年) 等当时的著名书局均早多年。在抗战时期, 文通书局是蜚声国内的七大书局之一。

经过几年的筹划和建设, 文通书局于1911年正式开张营业, 地址设于贵阳城内王家巷。印刷的第一部书是贵州郑珍 (号子尹) 先生所编著的《播雅》。1927年, 文通书局成立图书部, 兼及商洽出版、代理全国各大书局出版物之经销业务。与商务印书馆等全国著名书局在早年进行多元化经营, 甚至代人销售雨鞋等生活用具相似, 初创的文通书局的生产营销也是以一业为主, 兼顾多种经营, 既销售自己书局编辑出版的图书, 也为其他地方出产的文化用品做代理销售业务, 同时还兼营一些当时市场上急需的化学药品、生活用品如花露水、松脂等, 以便更好地维持主业的发展和经营。据《贵阳文通书局》一书的统计, 这一时期文通书局的出版物多达150余种, 内容包括教育类图书;贵州地方志书、文献资料;贵州文人、学者著述、宗教医学著述等。

1941年6月, 华家的第三代传人华问渠利用抗日战争期间京津地区及沿海各省高校、科研机构大量内迁、全国人才汇集西南的大好机会, 审时度势、抓住机遇, 适时成立了“文通书局编辑所”, 并将该所的出版宗旨定位为六个方面, 即民众读物、中小学生辅导图书、大学丛书, 各种字典、辞典等工具书、贵州乡土文献及边疆民俗图书、其他时论著述及新思潮图书。从而将文通书局由原来以印刷为主业的企业一举变成一个集编辑、出版、营销为一体的文化出版企业集团。

成立“文通书局编辑所”后, 华问渠首先聘请贵州籍著名教育家马宗荣先生和贵州籍著名文学家、曾任商务印书馆编辑的谢六逸教授出任该所的正、副所长, 接着又延聘因抗战内迁至贵州的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著名学者、专家、教授等精英人物担任编审委员。这些著名人物有冯友兰、贺麟、梅光迪、陶百川、吴泽霖、欧元怀、夏元瑮、苏步青、竺可桢、茅以升、王星拱、李书田、张孝骞等, 共计112人之多。由于这些著名人物均为文、哲、历、法、经济、医、图书管理、心理、教育、国际关系、社会、物、化、数、土木建筑、农林、医药卫生、新闻出版等不同领域的精英, 他们加入编审委员会, 就不仅使书稿的来源得以保证, 而且大大提高了书稿和编审的质量。随着大批著名人士的加盟, 文通书局的编辑出版能力迅速向上迈了一个大台阶, 新书、好书频频面世。据统计, 文通书局在这一时期编辑、出版、发行的丛书、丛刊、文库和名著多达35类, 共计292种。其中著名的有《莎士比亚全集》12种、《大学丛书》35种、《经世社丛书》7种, 可见其种类之多、范围之广。

文通书局的良好业绩不仅为自己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也引起了国民政府的高度关注。1943年, 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组织具有全国性质的“国定本中、小学教科书七家联合供应处”, 贵阳文通书局就被纳入其中, 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大东书局、开明书店、正中书局等六个最大的出版机构一起, 共同承担了全国中、小学教科书的供应任务。自此, 文通书局被称为全国七大书局之一, 也标志着文通书局走出偏居西南一隅的贵州, 走向全国, 由一个从编辑出版贵州地方文献、私家著述、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兼营一般群众通俗用书和其他生活用品的地方性出版印刷单位, 变成面向全国, 编辑出版发行文、史、哲、经、教、理、工、农、商、法图书, 大、中、小学教科书和参考图书, 以及贵州地方乡土文献的出版单位, 以及具有较高层次的、力求学术的、西南地区最大的全国性的编辑出版企业。为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 在华问渠领导下的文通书局除了在贵阳设有总管理处外, 还先后在重庆、昆明、成都、上海、长沙、广州等地设立了文通书局的分支机构或者办事处, 销售文通书局编辑出版的图书和刊物。

然而, 随着军阀混战使得华氏家族的企业遭受了沉重打击, 地方政府不仅长期拖欠华家的印刷费用, 还极尽敲诈勒索之能事, 巧取豪夺华家的厂房等生产设备及物资, 使文通书局遭受灾难性的打击。加上抗日战争胜利后大批内迁机构复员, 原来的学术精英纷纷离去, 出版业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人才的流失, 无疑使文通书局雪上加霜, 举步维艰。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文通书局得以短暂的喘息。但是, 1950年8月, 第一次全国出版工作会议决定今后出版图书杂志由国家出版总署统筹主持, 文通书局被限定只准许继续出版医药卫生方面的书籍。不久, 像商务印书馆等其他民营出版机构一样, 文通书店及其分布于重庆、长沙等国内各大城市的分局先后被合并到当地的国营出版机构或与其他书店联合经营。1952年4月, 贵阳文通书局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并入贵州人民印刷公司。贵阳文通书局至此结束了42年的历史, 不复存在。

贵阳文通书局在其40余年的存续期间, 在军阀混战、政权更迭、战火频发的艰苦环境中, 共出版各类图书500多种, 包括《经世社丛书》、《大学丛书》、《新闻学丛书》以及世界名著等;丛书、丛刊30余种, 出版承印报纸、杂志28种, 编辑出版大型综合性刊物《文讯》月刊9卷55期49册;此外还承印政府公报、日报、期刊多种,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 在1922—1941年间, 先后出版了贵州文献征辑馆编辑的《黔南丛书》1—6集和别集, 共70册。这部“丛书”除收集明清时著名黔人著述外, 还将外省名人有关贵州省的记述收录其中, 这对研究贵州的历史、地理、文学艺术、语言文学、民族习俗等方面, 至今仍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贵州华氏家族华之鸿、华联辉、华问渠祖孙三代在各种恶劣的环境和条件之下, 为地处偏远的贵州的文化出版事业所做出的披荆斩棘、筚路蓝缕之功, 以及他们以传播新思想新知识、开启民智民觉、传播现代知识为己任的崇高精神令人钦佩不已。贵阳华氏家族及其文通书局, 不仅为贵州近代出版事业作出突出贡献, 在中国近现代出版史上也颇具意义。

摘要:清末民初, 华之鸿在贵阳创办文通书局、永丰抄纸厂等多个企业, 开始进入出版业。其子华问渠在抗日战争时期策划建立贵阳文通书局编辑所, 为中国近现代出版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华之鸿,文通书局,出版业

参考文献

[1]吴永贵.华之鸿—首创文通.留香西南[N].光明日报, 2008-12-13.

[2]张国功.贵阳文通书局的历史与启示[J].博览群书, 2004 (11) .

2008中国·贵阳避暑季 篇3

贵阳因其夏季气候条件的优势,被誉为中国的避暑之都。2008中国·贵阳避暑季是继多彩贵州风之后打造的又一国际旅游文化产品,避暑季将从5月拉开序幕,10月闭幕,分为“初夏的邀请”、“盛夏的体验”、“夏季的留恋”三个阶段进行。在整个避暑季期间,全国各地的朋友在体会清凉之夏的同时,还将领略到贵州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的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文化。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开幕式上致辞,贵州省政协主席黄瑶宣布“2008中国·贵阳避暑季”开幕。贵州省委副书记王富玉;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李军;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副部长、少将肖裕声;贵州省委常委、省政府副省长黄康生;贵州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谌贻琴以及省市的相关领导出席了开幕式。

开幕式上,著名歌唱艺术家张也为贵州人民深情献上的《贵州恋歌》引起了在场观众的共鸣,一曲未尽,台下早已是掌声如潮;著名歌手孙楠在一曲优美动听的《I Belive》之后,还献上了2008“贵阳避暑季”主题曲《爽爽的贵阳》,表达了他对贵阳夏季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向外界传递了爽爽的贵阳热情欢迎四方宾朋的美好心愿。

此外,贵阳籍的超女何洁和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经纬也回到家乡,出席晚会现场为贵州的旅游文化发展呐喊助威。整台晚会突出了地方化特色,《绿绿的贵阳》、《和和的贵阳》两个舞蹈实现了主题元素和艺术元素的和谐统一;舞蹈《水姑娘》给观众带来一缕清新的气息,展现贵阳的人美、景美、气候爽;歌曲《花船谣》和《十里画廊,美丽人家》则把贵阳、开阳这片山川秀美、风情浓郁的土地表现得如诗如画。

竞争力中国行贵阳站 篇4

贵阳市人口计生委

王天碧

2012年1月6日

12月27日,中国共产党贵阳市第九次代表大会在贵阳会议中心隆重开幕。李军同志代表中共贵阳市第八届委员会作题为《坚持走科学发展路,加快建生态文明市》的报告。报告共分为九个部分:一,过去五年的主要工作;二,必须牢牢记取的宝贵经验;三,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四,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构建绿色的经济生态;五,提升全域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构建宜居的城镇生态;六,始终秉持为人民谋幸福的理念,构建和谐的社会生态;七,弘扬“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贵阳精神,构建自强的文化生态;八,以更严的态度治理保护环境,构建友好的自然生态;九,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构建协调的政治生态。

在报告中,李军书记强调,要清醒地看到,目前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还处于较低水平,“万里长征”只是迈出了第一步;省委、省政府殷切希望贵阳市在全省“作表率、走前列、做贡献”,当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黔中经济区崛起的“发动机”,省内各市(州)增比进位、竞相发展;我们必须贯彻“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和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主战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坚持走科学发展路、加快建生态文明市。全市今后五年总的奋斗目标是:“一先二超一提升”。“一先”即提前五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二超”即经济总量增长1.4倍以上,超1个省会城市,排到西部第6位,进入第二梯队;经济年均增长17%以上,超约7个省会城市,进入全国前列。“一提升”即市民幸福指数提升3到5个点,达到93左右。

中国快递行业竞争力战略研究 篇5

一、前言

最近中国出台的十大振兴产业中包含了物流业,由此可见物流业作为朝阳产业,受到政府的重视之大,在国家的重视之下,相关物流产业的政策对物流业的发展也非常有益,在这样的一个大好时机下,中国的物流业应该利用这个契机努力发展自身。作为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快递产业,它具有高收益,高潜力的特点,但是快递业怎么能在走得更远、更好,这是每个快递业从业者要面临的问题。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快递业的发展现状描述,从快递业的宏观和行业环境对快递业的竞争力进行全面的分析,寻找适合中国快递业发展的竞争战略。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对快递市场的宏观和行业环境进行了分析,对国内学者研究成果进行描述,进而提出快递行业的发展战略。自1979年中国引进快递业起,快递业在中国己经发展了30多年。中国快递市场基本形成了三大市场板块,即国际快递、国内异地快递及同城快递,主要有国有、民营和外资快递三大市场主体,有规模不等的快递企业约3万家。目前中国快递业出现了国有、民营、外资多经济主体、多种运输方式相互竞争的市场状况。

面对来自国外快递企业的激励竞争,我国快递企业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想在日以激励的市场竞争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国物流企业就必须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选择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竞争力战略。

二、主题

国内快递市场发展现状

(一)宏观环境分析

1、政治环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人民安居乐业,稳定的政治环境有利于各个行业健康发展。物流业成为国家十大振兴产业之一,受到政府重视,作为物流业的分支,快递业同样受到国家重视,因此国家对于快递业的配套设施也加大了资金和精力的投入,政策方面,对于快递业也有了适当的放宽。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严重的多头管理、条块分割和快递领域政企不分的现象。各快递业管理机构服务于本部门和本地区,相互之间缺乏横向联系,各部门,各地区各管一块,将社会物流过程分割开来,形成分段式管理模式,并容易引起部门、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现象,导致快递市场人为分割,难以形成社会化快递系统和完整的快递网络。并且,政府政策,资金更多地倾向于支持大型的快递企业。同时我国快递业法律

法规仍不健全,导致很多时候企业运作无法律条款约束,造成市场竞争混乱。

2、经济环境

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趋势明显,各国之间加强相互往来,致力于和平发展和以发展经济为主旋律的综合国力的提升,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快递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2007年7月,出国家邮政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开展的全国首次快递服务业统计调查公析结果。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快递服务业发展目前呈现出几个新趋从被调查企业的从业人数、业务量、业务收入的发展情况看,快递服务的总体规模增长迅速。2006年与2005年相比,快递服务表现出非常强的活力,在需求的拉动下从业主体数量出现了快速增长,新增快递法人企业404家,增幅为20%。所有被调查快递企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增长36.3%,快递业务量增长22.4%,快递业务收入增长25%。从数据卜看,快递服务规模的增长与6DP增长密切相关,2005年至2006年,大体上GDP增长1%,快递规模增长2.5%。相关数据表明,快递服务需求旺盛,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国民经济及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3、社会环境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跨国贸易的往来越来越频繁,整个社会更易于接受新思想、新思维,接受国际化全球化的理念。现代快递的服务就发生在每个人的身边,伴随着学校教育和政府、企业的进一步推动,现代快递业服务理念的不断发展与渗透,形成一批有特色的快递企业。

4、技术环境

对于技术环境的关注越来越引起快递业的重视,合理运用先进的设备、管理方法、信息系统和网络,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同时还能够提高快递企业的管理水平。因此,企业必须关注技术环境的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改革开放来,我国的快递产业从起步、发展,现已渐具规模,快递也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比较迅速。但是问题仍普遍存在:(1)各种快递设施及装备的技术水平较低,快递作业效率不高。(2)设施结构不尽合理,不能充分发挥现有快递设施的效率。(3)快递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化程度较低。(4)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

(二)行业环境分析:

目前,中国的快递市场主要有三大竞争主体,第一是国有快递企业,包括中国邮政EMS、中外运、民航快递、中铁快运等,这些企业以其背景优势和完善的网络而在中国的快递产业中处于优势地位。第二是民营快递企业,既包括顺丰速递、申通快递等大中型快递企业,这些企业占据着一些地方市场,同时以一些城市为中心向其他地区渗透;也包括国内数目众多的小型快递企业,这些快递企业

以其规模小、成本低、体制灵活、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占据了当地一定的市场份额,往往以同城快递和省内快递业务为主要盈利方式。第三是外资快递企业,包括DHL、FedEx、UPS、TNT等跨国企业,对于这些企业来说,丰富的经验、雄厚的资金以及完善的全球网络而使其拥有强大的竞争优势。

快递市场的迅速发展导致快递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目前中国快递企业高度分散,尤其是众多民营快递企业形成了一种接近完全竞争的自由竞争状态: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市场集中度低、企业进退无障碍。外资快递企业不断的进入中国,尤其是全球快递产业的四大巨头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不断攀升,使中国现有的快递企业面临严峻的形势。

国内快递业竞争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学者对快递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快递产业的竞争力现状分析、快递产业的发展趋势、快递产业的竞争力策略研究。在中国快递产业的竞争现状研究方面,陈世阳(2007)认为中国的快递市场是一个发展中的市场,目前已经形成国营、民营和外资三大市场主体,国有快递网络的自我转型与民营快递企业的市场扩张,并伴随着外资跨国公司的市场拓展和竞争,是现在中国快递市场竞争结构的主要特点。1田雪、张方生(2007)认为中国快递市场由于法律法规空白,政府监管和行业协会缺位、企业诚信缺失以及客户沟通渠道不畅导致中国快递产业诚信缺失,产业整体声誉狼狈。¨2沈群力(2007)详细分析了民营快递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几个特征,如企业数量多和规模小、企业过度集中于三大经济圈及部分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等。3周扬(2007)研究了中国民营快递企业的发展历程及市场分布和规模,总结民营快递企业迅速发展的三大因素为低成本扩张模式,贴近市场的运营模式以及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得出未来民营快递企业的发展面临选择,要么独立发展,要么寻求战略投资者,甚至被外资收购的结论。4张峰(2007)分析了邮政体制改革对民营快递企业的影响,指出邮政法的出台具有深远影响,未来快递业充满变数,希望邮政法及相关部门能为中国快递业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5关于中国快递业竞争对策方面,陈谊(2000)通过比较了中外快递业的竞争策略,提出了中国快递业今后应该在原有的网络优势的基础上认识差距,加大科技投入。进一步优化客户服务,并实行差异化的市场定位等建议。6夏辉、金润圭(2007)指出快递属于竞争性商业服务,但由于行政垄断性和自然垄断性,快递业又表现出极强的垄断特点。入世过渡期满后,中国政府应该积极引入竞争机制,打破邮政垄断,寻找垄断和竞争的最佳结合点,来加快邮政改革和民营快递企业的健康发展,以增强民族快递业的国际竞争力。7田雪(2007)认为,新的发展环境要求民营快递企业的成长不应当拘泥于以往的循序渐进式的经营方式,而应当善于借势,广泛利用和整合外部资源,为我所用,即实行合纵连

横策略。8苗俊杰、陈翼等(2007)认为快递业能否乘势而起,某种程度上取决于邮政体改能否为各类所有制企业营造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9孙冰(2007)认为邮政政企分开缓和了邮政与民营快递企业之间的关系,外资对中国快递业的普遍看好和大举进入使国内快递面临压力,《邮政法》是平定“内乱”的关键,邮政和非邮政企业都应该改革,主要在机制体制上改革,对于民营企业,加盟或连锁等松散的合作方式不利于长远发展,需要考虑直营。10

在快递产业的发展趋势方面,曹允春(2007)通过研究国际四大快递巨头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后,指出世界快递业提供的服务正从商务文件和小包裹递送,向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方向延伸。11徐勇(2007)认为,中国特许加盟式快递企业向快运模式转型或重组是必然趋势。12

快递业发展战略

(一)快递行业的法制法规完善

为了快递业又好又快发展,快递行业必须有健全的法制法规,政府应该尽快建设快递业的标准化体系。从税收政策到快递设备货件、加盟管理等都要有统一的标准。在市场环境方面,政府应该一视同仁,给包括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对所有快递行业实现同业同策。

(二)实行并购联盟战略

金融危机之后,国有、民营、外资快递企业之间激烈竞争的格局正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对于大企业来说,需要通过并购小企业来扩充他的网络:而对小企业来说,单靠自己的实力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并购联盟是实现企业扩张和发展的捷径,是市场经济下资源优化配置作用的表现和结果。它不同于企业通过自身不断积累的渐进式发展模式,它给企业带来的更多是跳跃式甚至是几何数级的发展。

对于不同企业形式,并购联盟模式也是不一样的,对于中国邮政EMS的并购联盟应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使邮政EMS成为全球快递市场的有力竞争者为主要目标。具体说来可以采用的并购模式为纵向并购国外中小快递企业、横向或纵向并购国内快递企业。国有非邮政快递企业主要处于国内异地快递市场,其并购模式应以纵向并购为主,横向并购为辅。该类企业在市内配送和终端服务能力比较弱。它未来发展和并购联盟的趋势,应该以完善扩大终端网点为重点,纵向收购那些网点众多的民营企业或者与之联盟。民营快递企业主要存在于国内异地快递和同城快递市场,由于所处的市场环境不同,因此采取的并购模式也有所不同。在国内异地快递市场上,民营快递企业应以纵向并购为主,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在同城快递市场上,民营快递企业间应以横向并购为主,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

规模经济。

(三)集中化战略

对于企业来说,产品数量最大化不一定能带来效益最大化,更重要的是边界损益量,当规模(业务量)超越边界量值的时候,产品量越大收益反而呈现负增长的趋势。此外对于不同的快递企业,它覆盖的运输网络是不同的,各个业务领域所拥有的资源优势也是不同的,因此企业应该按照80/20原则,集中优势力量抓住给企业带来80%利益的20%业务领域。对于企业自身有优势的运输网络和服务产品,除了提高自身发展力度,也可以通过并购联盟,获得资源,使得优势更优,对于那些网络承载能力弱、覆盖面小、终端网点不足、利润比较少,甚至亏损的领域,可以选择适时放弃。

三、总结

本文从快递业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别从快递业的宏观和行业环境分析,从政治、经济、社会、经济、技术、行业角度,分析现有快递业的发展情况。此外在国内一些学者对快递业发展的建议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自己对中国快递行业发展的建议和竞争战略,并且针对国内不同的快递企业,提出适合该类企业发展的战略。此为对于政府,本文也提出建立标准化体系,及同业同策的建议。

四、文献综述

1陈世阳.我国快递业现状及对策叨.中国水运,2007(9):194---,195.

2田雪,张方生.我国快递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研究叨.集团经济研究,2007(8):336~337.

3沈群力.民营快递企业的市场状况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10):73~74.

4周扬.国内民营快递业发展状况调查叨.市场周刊,2007(4):40~41. 5张峰.快递快跑【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12):17~21.

6陈谊.从中外快递业竞争看我国快递业今后的发展策略川.中外企业家,2006(4):58~61.

7夏辉,金润圭.试论入世过渡期后中国快递业的政府制度设计【J】.当代财经,2007(6):95~98.

8田雪.中国民营快递企业的合纵联横术明.中国市场,2007(15):70~72. 9苗俊杰.快递业“盯紧”邮政体改叨.嘹望,2007(30):48~49.

10孙冰.邮政系统实现政企分开,外资巨头磨刀霍霍——中国邮政与民营快递如何化敌为友?明.中国经济周刊,2007(21):40~41.

11曹允春.四大快递在中国发展历程与WTO后展望【J】,空运商务,2007(11):31~35.

12徐勇.特许加盟式民营快递将向快运转型叨.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14):56~57.

13国内快递市场增长迅猛年产值逾400亿.中国投资咨询网.(http://

中国服务业竞争力的分析 篇6

姓名:李广卿

学号:0385080 中国服务业竞争力的分析

一、服务业的基本特点

服务业是指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亦称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服务业比重随经济发展水平不断上升,也被认为是产业结构演进的普遍规律。与其他行业相比,服务业有其鲜明的行业特性。

(一)、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

一般情况下,服务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是同时进行的,服务在生产的同时,消费也即发生,两者的介入性与互动性较强。而制造业产品其生产与使用的过程是分离的,并且能够进入库存和进行多次交换。也正是由于服务业比制造业更为直接地面对客户消费,因此服务业受市场消费需求的波动较为敏感,对市场的反应也较迅速。

(二)、服务产品的不可储存性

服务业满足的是非实物形态的消费需求,如教育、文娱、医疗、体育服务、公共服务,或是必须经由服务的传递才能实现的消费,如商贸服务、交通运输服务,这些服务本身都不可能形成库存。服务的一般不可储存性决定了服务产品的即时消费,因此一定范围内相对密集的人口、相对集中的产业群、相对收入水平高和购买力强的消费人群是左右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三)、服务业的个性差异化

服务业是以满足“人”的需求为中心的产业,服务过程更多是一种主观感受型消费,服务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服务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双向互动以及契合程度,因此服务的质量水平很难用规范、划一的行业标准去计量或评定,容易形成服务质量的参差不齐,优质服务和低质服务共存的局面。

(四)、服务业的收益递增特性

服务业的发展特性是形成一定的投资规模后,其收益呈现平稳增长。服务业相对制造业来讲,中间投入的物质材料消耗比重较低,而人力资源的成本支出比重较高。在经营过程中,随着服务网络逐步拓展,服务对象逐渐规模化,服务业的品牌、商誉等无形资产的增值会带来服务业的投入产出效益呈现递增发

二、中国服务业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一)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995年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美国为 71. 7%,日本为 59. 9%,欧洲主要国家也都超过了60%,亚洲的韩国、菲律宾、泰国、印度也分别达到了 50石%、52%、49. 9%和 44.5%,以后数年此比重还不断增长。而到1999年,我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才增长到33%,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从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的角度来看,1992年到 1998年间,中国的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2%以上,这个水平与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基本持平,但与韩国以及新加坡等亚洲国家相比,仍有落后。而不少发达国家在经历了一个低潮期之后,从1998年起第三产业对国家GDP的增长率贡献都有所提高,美国甚至也达到了2%以上。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在国际上仍然处于后列。

(二)、中国服务业的发展落后于其它经济领域,同时也落后于其它国家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姓名:李广卿

学号:0385080 中国服务业的发展不仅落后于本国经济的其它领域,和其它国家相比也处于不利地位。1998年,中国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是32%,连美国的一半都不到(美国是70%)。在某种意义上,这个结果并不令人吃惊,因为中国的人均GDP收入还比美国低(1998年,按购实力平价汇率计算,中国的平均GDP收入是3320美元)。与穷国相比,富国的服务业比重通常都比较高,因为随着平均收入增长,对服务业的需求也会增长。但是,中国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低比重不能完全归咎于经济欠发达,因为即使和很多平均收入相近或比中国还低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甚至比它们还低。以1998年为例,约旦、牙买加、摩洛哥、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以及印度的服务业比重都要比中国高,分别是:约旦(平均国民收入3130美元)50%、牙买加(3210美元)58%、摩洛哥(3120美元)54%、菲律宾(3540美元)52%、印度尼西亚(2790美元)41%以及印度(1700美元)45%。

三、中国服务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及原因分析

中国服务业的特点是垄断经营,在国际市场上不具竞争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服务业呈现“滞胀”的景象。这十年里,服务业一方面在发展速度上落后于其它经济领域,另一方面,许多服务行业的价格却急遽上升,远远高于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升幅。结果在过去十年里,服务业的相对价格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增长了17%,与此同时,服务业的消费价格指数的增长(16.8%)也两倍于总体消费价格指数上涨速度(7.5%)。1998、1999两年,因为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总需求的增长速度放慢,但服务业的消费价格指数却每年都以10%增长。服务业有能力在需求下降的时候仍然可以提高价格,这种能力使服务业业主比工业同行出得起更高的工资,即使前者所雇佣人员的生产力远远低于后者。这种能力同样可以使服务业获得较高的资本回报。这些经济指数说明,服务业的运营从整体上可定义为垄断。因为垄断行为的典型表现就是高价格、有限供给以及低质量。

四、入世对中国服务业竞争力的影响

(一).入世对中国服务业发展带来的挑战

入世意味着中国服务市场的开放度必将大大提高,国内服务市场会引入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这对于尚处于幼稚阶段、总体竞争实力还很弱的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势必形成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1、在扩大开放条件下,国内消费结构转换和一、二产业结构升级对我国第三产业增长的拉动效应将会减弱,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拉动效应可能转移出去,成为国外第三产业的扩张机遇。由于我国正处于消费结构转型期,对第三产业服务消费品的需求处于快速上升期,同时,一、二产业升级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大大增加。

这些会对第三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拉动作用。但是在开放条件下,这种需求的扩张既可以由国内的服务供给来满足,也可以由国外服务供给来满足。在市场准入放松的情况下,外资服务公司会以其先进的营销手段与优良的服务占领市场,以赚取丰厚的利润,而这对我们国内第三产业的增长的拉动效应则会明显减弱。另一方面,目前国内一、二产业升级迫在眉睫,对生产性服务产生强烈需求,但国内生产性服务的供给无论是总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需要,而近年来国外的生产性服务获得飞速发展,中国市场服务供给的短缺正好为他们的进一步扩张提供机会。

2、服务贸易逆差将会进一步加重,从而影响国际收支平衡。从1993年以来,我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姓名:李广卿

学号:0385080 国的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服务贸易状况实际上是由一国国内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所决定的。我国服务市场扩大开放之后,由于我国国内服务供给相对短缺,服务进口会有快速增长,但由于我国服务业总体竞争力太弱,而且在服务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上处于不利的地位,即我们是以附加价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的工程承包、运输、旅游等服务出口去换取发达国家高附加价值的金融、保险、电信、信息处理等技术与知识密集型服务的进口,因此,我们服务出口额的扩大会大大低于服务进口额的扩大,服务贸易逆差将会超过目前的水平。

3、人才的竞争和流失,将使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和竞争力提高受到严重影响。人才是当代全球经济竞争的焦点,三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不仅与内资企业争夺市场,还展开了激烈的人才争夺。他们以高薪、出国培训以及优越的工作条件吸引了国内大批优秀人才与业务骨干。在我国目前服务市场有限度的开放中,外资银行沙P资保险公司已挖走国内银行相当数量的业务骨干。在信息服务等其他行业内资企业的人才流失也很严重。入世后,中国市场进一步开放,外资公司的业务拓展,需要更多高素质的管理与技术人才,由于它们在人才竞争中更具优势,将导致内资企业的人才流失的进一步加重。

(二)、入世为中国服务业发展提供的机遇

根据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任何国家都可以通过参加国际贸易而取得收益,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服务贸易,尤其是(服务贸易总协定)关于“发展中国家更多的参与”的条款,对提高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水平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安排,这将为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中国发展服务业提供新的机遇:

1、通过市场开放,引进外资及国外先进技术,加快服务业总量扩张与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落后,资金与技术的缺乏是主要的障碍因素,而现代服务业的很多部门则越来越成为资金与技术密集型的部门,如金融、电信、航空运输、海洋运输等都需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要用到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入世后,我国总体投资环境的改善和服务业市场准入的放松,将会有更多的外资进入,同时会带来很多我们所缺乏的技术和设备,这不仅带动服务业的总量发展,而且可以提高产业的技术与知识含量。

2、有利于发展服务业的新领域。由于我国服务业发展程度低,产业门类也不齐全,在WTO提出的140多种服务门类中,我们只能提供40多种。通过服务市场开放,可以引进我国目前薄弱和急需发展的部门,改善服务业的内部结构。

3、加入WTO意味着中国全面加入国际分工体系,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可获得更多的出口机会,也为服务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使1医务业的发展获得更广阔的空间。目前我国在旅游服务、外贸运命、对外工程承包、卫星发射等领域都具有比较优势。比如对旅游L来说,市场的开放,中国与世界在商品、人员、金融等方面的流动巨加方便,将为我国的旅游市场创造更多的需求。

4、引入竞争机制,有利于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我国服务业发展不足,服务质量低下的根本原因在手垄断经营。我国一些重要服务部门的服务都带有很强的官商气息,消费者权利难以得到应有的保证。对电信、民航、铁路等部门的服务质量的投诉几乎天天见诸报端,但很多问题都是诉而未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外资企业的进入,对打破垄断经营,改变市场结构起到积极作用。在生存竞争中,会迫使内资企业面向市场、面向客户,转变经营机制,提高服务质量。

五、增强我国服务业竞争力的主要措施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姓名:李广卿

学号:0385080 我们应当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服务业面临的挑战,增强我国服务业竞争力。

(一)、优化服务行业结构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信息、科技、会议、咨询、法律服务等行业,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提高。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主要是需求潜力大的房地产、物业管理、旅游、社区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行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改组改造传统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着重改造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农业服务等行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经营效率。

(二)、优化服务业企业组织结构

增强大企业实力,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培育形成一批多元投资主体的大公司和大集团。促进企业联合重组,实行网络化、品牌化经营,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多式联运等新型业态。放手发展中小企业,鼓励经营方式灵活、服务品种多样、各具特色的中小企业发展,满足多层次的服务需求。

(三)、优化服务业地区结构

中心城市要按照城市功能定位的要求,着重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有条件的要逐步实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具有交通、商贸、旅游等特定优势的中小城市,要进一步突出特点、强化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其他地区和农村,要根据当地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发展服务行业。

(四)、加快企业改革和重组

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的行业,要逐步放宽对非国有经济的准入限制和扩大对外开放。除少数企业外,要通过各种形式,逐步改制为多元持股的股份有限公司或责任公司。

(五)、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

改变部分行业垄断经营严重、市场准入限制过严和透明度低的状况,按市场主体资质和服务标准,逐步形成公开透明、管理规范和全行业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垄断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放宽部分行业市场准入的资质条件鼓励非国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发展;凡鼓励和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均鼓励和允许国内投资者以各种方式进入。改革市场准入的行政审批制度,大幅度减少行政性审批。

(六)、推进部分服务领域产业化

以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企业与事业分开、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为原则,加快推进适宜产业化经营领域的产业化进程。将各类事业单位划分为营利性或非营利性机构。营利性事业单位都要改制为企业或实行企业化管理。

(七)、促进后勤服务社会化

学校、医院和企业、事业单位以及有条件的机关后勤服务设施都要面向社会开放。除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另有规定外,上述机构都要改制为独立法人企业。

(八)、加快服务业人才培养

有计划地在现有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服务业紧缺的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加强岗位职业培训,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有序扩大实施范围和领域。

(九)、多渠道增加服务业投入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要适当安排一定数量的投资,作为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引导资金,主要用于国家鼓励的服务业建设项目的贴息或补助,以更多地吸引银行信贷资金和社会投入。银行要在独立审贷的基础上积极向符合贷款条件的服务业企业及其建设项目发放贷款。鼓励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姓名:李广卿

学号:0385080 资。

(十)、扩大城乡居民的服务消费

改善服务消费环境,完善消费政策,营造有利于扩大服务消费的社会氛围。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与实施城镇化战略结合起来,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调整城镇规模结构,扩大城市服务消费群体。

(十一)、加强对服务业的组织领导

进一步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服务业摆到与农业、工业同等重要的位置。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责,为加快发展服务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制定和完善规范服务业市场主体为和市场秩序的法律法规,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服务业竞争力:一个理论以及对服务贸易与零售业的研究》 王小平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年5月版

《如何提高我国现代服务业竞争力》 外经贸部 经济贸易网 2003年3月21日

竞争力中国行贵阳站 篇7

作为高校师范类专业的重要课程, 教育史类学科始终具有相当的分量。唯当前教育史类课程如《中国教育通史》学科在教材的编写上依旧秉承了传统教育史的“主线”, 即注重重大教育史事件、制度、人物和思想。作为涵括“中国”的教育史类教材也无可厚非, 毕竟教材的容量是有限的, 而且身为“中国人”, 对中国的教育史主线的把握和认识亦属于应有之意, 唯如是, 方能对教育史的时空格局架构有一整体性理解。

在教育史学科教学中, 教师虽然有时会针对地方史作一定补充, 但是总体上依旧是对既有教材基本框架的延展。然而教育史史实如此丰富, 其间多线并进, 彼此交错、盘根错节, 绝非一条“主线”可以概略。如果在教育史教学中仅仅以传统主线为准绳, 那么丰富生动的地方教育史易被忽略而至“无声”, 进而模糊掉甚至抹掉了地方与“中央”或“中原”的互动, 缺少了这样的“互动”, 则教育史的“主线”反而单薄和无力。

贵州教育史更有特点, 因其一直以来僻处西南, 被视为“边僻”之“苗疆”, 在传统教育史类教材及其讲授中几乎无人提及, 对于贵州省外的学子来说, 此点未必非常重要, 毕竟与其切身之关系甚远, 但是对于贵州本地学子来说, 则不然。虽然贵州教育史料匮乏, 尤其是明朝建省以前的教育史更无多少显著的成绩, 在明清特备是清代教育才日渐发展, 不过直至民国甚至当代贵州的教育依旧落后, 但是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贵州人来说, 贵州的教育与他们的休戚相关, 须臾不可分割, 贵州的教育史实是他们教育立足的起点, 亦是其面对和改进的对象。对于更多的少数民族同学来说, 即便是在贵州, 他们也有不同的教育历史认同, 因不同的民族虽未必有文字记载的系统教育历史, 但是各民族口耳相传的神话故事及代代沿袭的传统民俗等依旧承载了他们对自己教育史传统的感受和想象[1], 而这样的感受和想象很可能在“宏大叙事”的教育通史类教材及相关的教学中无从唤起。这样, 他们对传统教育通史的认知和接纳往往欠缺了自身生活积累的映照而显得疏离, 这样的疏离和隔膜有可能让一些同学对自己所成长起来的教育土壤产生不同体认, 有的会觉得自己的教育传统很落后甚至意图摒弃, 亦有少量的同学会觉得课堂所讲的教育史课程与己毫不相关而更愿意依归本地的历史人物故事和神话传说。在我院实际的教学和课余时间, 一些同学往往在我提及贵州本地的教育历史人物和某地的教育事件时显得很兴奋, 如果此人物或事件甚至他们当地或者他们比较熟识时, 则更是有了一种莫名的“自豪感”, 较之同时期通史类教材中的事件, 这些更可以引起他们的兴趣。这都说明, 地方教育史材料在教育史教学中实际有很大的挖掘和探索空间。此类的探索和丰富, 绝非仅仅是为了简单激发同学们对教育通史学科的兴趣, 而是为了让地方教育史材料能真正地与通史“汇流”, 以教育史实为依托, 建构教育通史的多面相, 让教育史丰富和鲜活起来, 让“地方”和“中原”同时并进, 并行或交叉都可以让我们对教育史的原貌有更清晰的认知和把握。

二、在教育通史教学中纳入地方教育史材料的途径

同时段展开两条教育史演进的对比。与传统中原或汉族为主线的教育通史同时并进的还有周边各民族地区的教育史, 虽然这一部分的教育史资料相对匮乏, 但是当前的考古等相关领域已然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早期社会信息, 其间包含丰富的教育史信息, 这些信息未必是“纯”教育的, 但恰恰是其时教育真实的存在样态, 对我们今天了解过去的教育及其所根植于其间的社会有更好的认知。一些落后的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及其教育样态依旧是今日教育人类学的研究热题, 这些信息的加入都可以极大地丰富我们对整个“大中华”视野的教育史的认知, 甚至可以说, 这样反而让教育通史具备更多“通”的意味。

在贵州历史中, 现在关于诸如夜郎文化等考古研究都赋予了我们更丰富的历史信息, 而不再是笼统地冠以“落后”、“蛮荒”之类的标签。贵州特别是建省以后, 文教日见起色, 不管是科举的进士和举人都有较为可观的数量, 而且出现了一些在西南或全国层面有影响力的一些人物。如贵州文化的开拓者舍人、盛览、尹珍, 明代思南的田秋为明以后贵州的科举作出了重大贡献, 王学名士孙应鳌, 至清末更是出现了沙滩文化及其代表人物莫氏父子, 清末提倡开风气、兴办学堂的李端棻等。这些既是地方又具备全国性影响的文教界人物对于教育通史于地方教育史的对比结合都有良好的“辅助”作用, 对一些同学来说, 当地的人物可能更真实, 甚或通过这些地方人物的认知反而建构起了对传统通史宏大叙事机构的观感和认知。

一些外来贵州却在贵州教育史上留下重要影响的人物在教学中尤当着意, 因为贵州文化固然有其原有的脉络, 但是文化更“先进”地区的一些人物却在历史上对贵州的教育史起到了开风气的重要作用, 这些人物甚至成了贵州教育史转变节点的标志。如“龙场悟道”的王阳明, 其“知行合一”已然在贵阳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 还有清末出任贵州学政的天津严范孙, 被誉为“经师兼人师, 二百年无此文宗”, 于清末提经济特科, 于贵州推行新式教育。这些人物是“主动”推动贵州教育的“中原”人士, 这种通过外来人物而对贵州教育和文化产生深厚影响的现象是我们讨论教育史时不可不注意之处, 因传统“中华”版图文教厚薄本不一致, 不同地方教育上的互动实为教育史研究和教学中不可不关注的核心内容, 没有这样的相互穿插, 没有这样的灌输与接纳、适应与反馈, 教育史教学就只能是自说自话, 而对实际的教育史则无全貌性的丰富认知。

鼓励上此门课的同学在讨论某一时段的教育史时, 结合自己所知亦可查阅当地资料, 对此时期其所在地的教育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进而陈述和分享。比如来自独山的同学会跟大家分享独山莫氏的文化, 遵义同学则热衷于查阅和收集沙滩文化的各种资料, 兴义的同学对笔山书院和雷廷珍、刘显世等颇为熟悉, 安龙的同学亦会提及张之洞与安龙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 除了对本地著名教育人物进行收集和整理外, 更引导其对同一时期作为主流的传统教育史路线进行分析和对比, 以期建构更丰富和生动的教育史图景, 所以特别是进入明清以后, 因为贵州历史上著名的文教人物开始增多, 同学们几乎在每一章节都能找到相应的本地人物进行讨论, 很好地激发对教育通史课的兴趣, 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对教育通史所包括内涵的认识。

除了各地著名的教育史人物外, 在教学中同样应当提醒其对于“细微”教育史实的关注。此点在论及清末民国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教育时尤为重要, 当前的教育史研究已经愈发重视宏大叙事之外的社会史研究, 此范式之下的教育史研究亦是如此, 教育总是依托于具体的人和事而存在。比如清末民初新式教育兴办, 各地同学往往能收集到当地一些口耳相传的典故甚至一些教育遗迹, 如清末学堂的某部分校舍依旧是他们现在小学和中学校舍的一部分, 有的同学对清末民国时期一些碑文进行拍照整理并且分享。而清末至民国乃至新中国成立后贵州的私塾部分题材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因为家里或族上的一些健在老人当年便是私塾的学生, 有的在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甚至还做过私塾的教师, 这些对于贵州本地教育史的研究也是颇有价值的材料。

贵州作为少数民族聚居之地, 各少数民族颇有其独特的教育历史, 因此, 在教学中让各少数民族同学讲解本民族的教育情形并进行分析和梳理显得颇有价值, 因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至今依旧非常落后, 其本民族文化教育历史反而保存得比较完好, 特别是从教育人类学考察的角度可以提供不少民族教育史的材料。近代来, 僻处边地的贵州亦受到“西风”的影响, 最典型的莫过于近代传教士对贵州少数民族教育所带来的变化, 其中安顺和毕节尤其是石门坎更是其中最著名者。虽然学术界对于石门坎的研究已然不少, 但是贵州同学包括毕节本地的同学对石门坎仍旧是知之甚少, 听说其所在行政区的石门坎曾经是西南苗区“文化圣地”时, 均表现出相当的热情, 不仅有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图片和点阅纪录片的, 甚至还有同学对相关研究著作感兴趣。如此, 在教学中他们的参与性得到了提高, 对于传统传教士是否是文化的侵略者抑或传播者也更多了一份自己的体认。

因我院位于省城贵阳, 属于贵州历史上教育兴盛之地, 所以教学中亦可安排少量参观或访谈课, 比如清末青岩状元赵以炯的故居, 花溪周渔璜故居, 贵阳阳明祠和达德学校旧址,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 是感受文化品位、接受文化熏陶的重要场所[2]。尽量更贴近贵州教育史上的人和物, 让教育史“活”起来, “活”的教育史不仅在历史研究中十分紧要, 在教学中也同样重要, 这种亲切感本身亦是一定程度的对教育历史“唤醒”。另可安排同学参加阳明研究中心所开办的一些讲座以加深对贵州教育史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 每年的毕业论文选题可以支持和指导对本地教育历史感兴趣的同学做相关研究, 一些同学对本民族的教育历史颇感兴趣, 但是并不知道研究方法和思路, 因为对教育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不甚明了, 更多同学则对新中国成立以后贵州地区的各类教育历史题材有研究的兴趣。对这些研究的鼓励和支持实为教育史教学中的重要部分, 因对一部分同学来说他们只有普通了解教育史的学习动机, 而少数同学则有较为深入研究的欲望, 这对于丰富和拓展教育史教学的内涵皆有积极作用, 对于任课教师亦是促进。

三、实际效果和改进策略

从对教育通史学科教学所做的课程改革尝试来看, 将地方教育史融入教育通史教学达到了较为积极的效果, 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教育史的积极性, 更让他们积极参与到了对教育史多样性和丰富性的自我扩展和构建中, 由被动的听讲式学习向积极的主动探究式学习过渡[3], 一部分同学开始具备了一定的资料收集整理和研究方法, 同时, 对贵州及其所在州县的了解和认识进一步深化, 对本民族的自豪感和认知也有所拓展, 对本地文教传统和现状有了更全面把握。

在实际操作中, 因一些同学对教育学和历史学的概念及方法掌握不够, 因此在教学中有将此种拓展仅仅变为一些教育史典故的简单叠加, 或者一些教育史人物的人物介绍乃至是一些逸闻趣事的分享, 而对于教育史两条线的交互关系及其内在脉络则体会甚浅, 因此适当选用一些比较好的对地方教育史的研究著述进行专题性的分析和讲解颇有必要, 以期不唯见到琐碎的教育史的人和事, 更能体会到历史进程中教育与社会多元互动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参考文献

[1]陈朝新, 曾凡贞.论高师院校地方史教学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3) .

[2]田明.试论高校教学中地方史教育的重要性[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9 (5) .

上一篇:小学作文:《下雪了》下一篇:古诗《游子吟》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