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扩张

2024-06-12

气囊扩张(精选4篇)

气囊扩张 篇1

贲门失弛缓症为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系由神经病变所致,症状顽固,一般药物治疗多难以奏效[1]。治疗以解除食管下段环行括约肌(LES)痉挛,缓解症状为目的。2004年5月—2008年9月我院通过内镜下气囊扩张术治疗38例贲门失弛缓症病人,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病人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20岁~62岁,平均39.5岁;病程3年~25年;根据临床症状、X线钡餐、内镜、食管测压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贲门失弛缓症。

1.2 材料 OLYMPUS GIFQ260胃镜,Wilson Cook公司生产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专用球囊及超硬导丝,气压表等。

1.3 方法 病人取左侧卧位,插入内镜至胃窦部,通过活检孔将导丝放置胃腔,退出胃镜,将气囊内空气抽净,前端涂润滑油,沿导丝送至贲门处,再进镜,在内镜直视下,向气囊内注气,若病人胸痛不明显可增加压力到10 psi~15 psi,看见贲门处少量渗血为宜,每次扩张持续时间3 min~5 min,然后,先抽净气囊内气体,依次退出胃镜、气囊及导丝,再次进镜观察贲门及食管下段,若见食管下段黏膜轻度纵形撕裂,提示扩张效果良好。

2 结果

38例病人经一次气囊扩张后,1周内所有病人的吞咽困难、呕吐及反流症状消失,复查X线钡餐,见食管钡剂通过明显改善,食管扩张幅度缩小,能进正常普食,体重增加,其中8例病人于第1次扩张后7 d~10 d又出现吞咽困难,于2周后行第2次扩张治疗,延长扩张时间,反复进行2次或3次扩张后,贲门口开放明显增宽,症状明显改善,成功率100%。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详细向病人解释扩张的目的、方法、并发症及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让病人及家属进一步了解治疗的必要性,了解内镜下扩张治疗是治疗该病有效、微创经济的方法。同时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以帮助病人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更好的配合治疗。

3.1.2 术前准备

术前常规抽血化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常规心电图、胸片,按治疗规范准备内镜、气囊、导丝及气压表等,并检查气囊有无漏气,将气囊的导丝通过的孔注满润滑剂,术前禁食12 h,用药前询问病人有无药物过敏史,术前15 min静脉给予镇静及解痉药物。

3.2 术中配合

导丝经胃镜活检孔到达胃窦时,用交换法退出内镜,保留导丝,当内镜前端退出口腔时,助手将导丝抓紧,直至内镜完全退出,留下导丝,然后沿导丝送入气囊扩张器,在内镜监视下助手向气囊内缓慢注气,并观察气压表的压力显示,随着压力增高气囊位置会上下移动,助手要用力抓住气囊导管,防止气囊向内向外滑动,使气囊中央始终保持在贲门环处,同时嘱病人反复做深呼吸,避免恶心呕吐等突然增加腹压的因素,避免气囊内压力突然增高造成黏膜撕裂及食管穿孔等并发症,遇有上述情况,助手应及时放出气囊内气体,并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剧烈胸痛,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必要时给予吸氧。

3.3 术后护理

3.3.1 饮食护理

若无并发症可于术后6 h进少量流质饮食,3 d后可吃固体食物,忌粗糙、生硬、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3.3.2 休息

术后卧床休息1 d或2 d,半卧位或头高位,预防胃食管反流。

3.3.3 并发症护理

3.3.3.1 疼痛

多数病人都有较轻的胸骨后疼痛,2 d~7 d后即消失,极少数病人可有剧痛,需给予止痛剂,同时多安慰病人。

3.3.3.2 出血

原因为操作过程中食管黏膜撕裂引起少量出血,一般不需治疗出血即可停止,个别病人可出现大出血,因此术后应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呕血和便血情况。

3.3.3.3 食管穿孔、破裂

食管穿孔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可发生在扩张当时或扩张之后[2]。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剧烈胸痛、胸闷、气促、呼吸困难以及发热等症状,若出现上述不适,应行食管碘造影X线检查,如发现小的穿孔,可采用保守治疗,如内镜下钛夹封闭术、禁食、放置胃管胃肠减压、营养支持、抗生素等对症治疗。大的穿孔则应手术治疗,术后常规用抑酸剂和抗生素3 d,因扩张后80%贲门黏膜不同程度地存在撕裂伤和渗血[3]。

3.3.3.4 胃食管内容物反流

饮食应少食多餐,餐后、睡前站立活动,尽量使胃排空,或睡时取半卧位,并给予抑酸及胃肠动力药物治疗。

3.4 健康指导

指导病人出院后定期随访,如仍有吞咽困难、呕吐等贲门失弛缓症的症状,择期可再行内镜下贲门失弛缓症扩张治疗,如出现食管反流症状,除药物治疗外,嘱病人餐后不能立即平卧,要坐立或站立1 h~2 h后再平卧,休息时可抬高床头15°,并指导病人避免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4 讨论

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疗效确切,作用持久,费用低。该法的优点为微创,操作简单,病人痛苦小,不需手术及不良反应少而易被多数医患者接受。除了操作熟练外,周密的术前准备,密切的术中配合,术后正确的饮食指导、休息、并发症的严密观察及处理是治疗获得成功的关键。本组病人除感胸骨后疼痛及局部少量出血外,无一例穿孔、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病人均可耐受,同时本方法不需X线透视,使病人及医生免受X线照射[4]。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护理措施。[方法]对38例贲门失弛缓症病人行术前充分准备、心理护理、术中娴熟的配合、术后饮食及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结果]38例病人应用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1次~3次后成功率100%,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内镜下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方法有效,损伤小,术前充分准备、术中密切配合、术后严密观察并发症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贲门失弛缓症,内镜,扩张

参考文献

[1]钟敏.内镜下气囊扩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J].中国内镜杂志,2003,9(4):40.

[2]赵爱玲.内镜下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护理[J].医药论坛杂志,2006,27(20):126.

[3]罗海燕.气囊扩张与内毒素注射联合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1):5.

[4]余建林,崔俊,李立平.内镜下气囊扩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中远期疗效[J].中国内镜杂志,2001,7(6):22.

气囊扩张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1例患者中, 男20例, 女31例, 年龄24~74岁, 平均46岁, 病程2~30年, 平均16年;鼻内镜检查发现中鼻道息肉鼻腔分泌物较多多为乳白色;中鼻甲息肉样变10例, 中鼻道鼻息肉8例, 所有病例均行副鼻窦冠状位CT扫描, 发现上颌窦内密度普遍增高伴有钙化斑点形成, 伴有鼻息肉的病例上颌窦像呈云雾状。

1.2 手术方法

常规消毒麻醉, 在“30°”及“0°”镜下行功能性鼻内窥镜鼻窦手术, 于钩突下1/3处, 先将钩突下1/3处切除, 切除钩突过程中注意保护好上颌窦开口下缘及上颌窦开口弧形粘膜形态。此时清理中鼻道病变清除上颌窦内病灶, 保护好上颌窦内粘膜。将“8”号带气囊导尿管, 由上颌窦自然开口置入, 并充气打开气囊固定于上颌窦由2~3周术后每日1~2次, 用制霉菌素及生理盐水加地塞米松冲洗上颌窦腔。

2 结果

本组51例患者中均手术成功, 带气囊导尿管取出顺利, 鼻腔通气改善良好。霉菌性上颌窦炎行功能性鼻内窥镜鼻窦术后随访6个月, 鼻内窥镜检查未发现复发, 上颌窦开口无粘连, 形态良好冲洗上颌窦, 窦口通畅, 中鼻道息肉无复发。

3 讨论

FS目前分为侵袭型和非侵袭型两大类, 本组收集病例归类于非侵袭型。目前对于慢性鼻窦炎的手术治疗方法, 目前仍首推下功能性鼻内窥镜鼻窦术, 它是通过一系列纠正鼻腔鼻窦解剖学异常, 清除不可逆病变, 改善鼻腔鼻窦通气和引流的手术方式, 并创造一个能够促进炎性病变粘膜良性转归的局部环境, 并在规范药物治疗基础上达到恢复鼻腔鼻窦功能的目的的手术。

非侵袭型FS发病主要与鼻腔阻塞性病变有关[3], 各种因素所致的窦口鼻道复合体病变所致窦口阻塞引起的低氧环境, 促成霉菌呈团块生长为主要病理过程。在鼻腔阻塞性病变中比较常见于鼻中隔偏曲, 泡状中鼻甲和下鼻甲肥大。按照鼻腔解剖生理学观点鼻腔内的结构应该是独立的相互不接触的, 一旦接触后就会形成局部汗毛活动的紊乱和粘膜水肿, 此种原因是否是导致FS多发于鼻腔阻塞一侧的原因呢?

常规的FS的治疗[4~5]主要是消灭病灶及局部用药冲洗, 手术均采用鼻内窥镜手术彻底消除病灶。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 术后冲洗清理等。治疗过程中我们发现术后鼻腔的水肿及粘连造成鼻道狭窄, 给术腔及上颌窦的冲洗带来困难, 冲洗不彻底是造成复发的原因之一。

功能性鼻内窥镜鼻窦术钩突切除术后改善了通气和引流, 但也改变了鼻窦结构。术后鼻窦开口被扩大, 鼻窦失去某些结构的保护, 空气气流的变化对鼻窦的影响以及鼻窦汗毛输送动功能的影响有可能造成鼻窦炎的复发[6]。手术中我们切除钩窦下1/3, 尽可能用切钳保护好上颌窦开口下缘弧形粘膜形态, 保留部分上部钩突起到一部分阻挡气流直接冲击鼻窦的作用。

目前国外有采用导管引导下鼻窦自然开口气囊扩张技术治疗鼻窦炎症的方法, 我们在此组病例中与以往不同的是, 上颌窦自然开口置入“8”号小儿带气囊导尿管并充气打开气囊, 固定于上颌窦内2~3周后拔除气囊。术后每日通过带气囊导尿管用制霉菌素及生理盐水加地塞米松冲洗上颌窦腔, 这样避免了术后反复多次的操作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并且冲洗彻底, 同时气囊对上颌窦开口的保护防止开口处粘连, 降低术后复发, 特别是对变态反应性FS疗效显著, 本组病例无一例复发。

手术后霉菌性上颌窦炎行鼻内窥镜检查, 术后随访6个月, 患者鼻腔通畅, 上颌窦开口无粘连, 形态良好, 霉菌性上颌窦炎无复发, 通过此组病例的临床观察, 提示鼻内窥镜鼻窦术气囊扩张法对霉菌性上颌窦炎治疗效果明显, 减少术后复发和粘连, 值得引起重视。

摘要:目的 探讨鼻内镜鼻窦术后气囊扩张法对霉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经鼻内窥镜功能性鼻内窥镜鼻窦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术后气囊扩张法治疗霉菌性上颌窦炎后鼻内窥镜检查鼻甲与鼻中隔无粘连, 上颌窦开口顺畅。病变无复发。结论 功能性鼻内窥镜鼻窦手术后气囊扩张法能有效改善, 防止气流对上颌窦直接冲击, 防止术后粘连与复发, 对霉菌性上颌窦炎治疗效果明显。有利于上颌窦腔冲洗。

关键词:霉菌性上颌窦炎,功能性鼻内窥镜术,气囊扩张

参考文献

[1]李德炳, 马志跃.影响霉菌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疗效的原因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17) :16~17, 20.

[2]米尔班.祖农, 玛依拉.吐迪, 石磊.霉菌性鼻窦炎的研究现状[J].临床医药实践, 2010, 19 (10) :766~768.

[3]李蓓, 彭娟.鼻内窥镜手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01, 6 (1) :29~30.

[4]姝姝.真菌性鼻窦炎诊断与治疗的临床分析[J].华西医学, 2008, 23 (4) :699.

[5]曾莉, 韩军, 李荣飞.鼻内镜下治疗霉菌性鼻窦炎28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27) :6740~6741.

气囊扩张 篇3

关键词:外科手术,气囊扩张术,胆总管结石,治疗结果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EST) 和内镜下乳头气囊扩张术 (EPBD) 是目前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常用方法[1]。然而, 对于胆总管结石较大的患者来说, 对其采用EST是比较困难的, 而EPBD术后发生胰腺炎的几率较高[2]。这些限制了EST和EPBD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据报道, 先对乳头括约肌小切开, 再用大口径气囊扩张术 (ESBD) 能有效清除胆总管大结石。本研究采用ESBD对我院胆总管结石患者进行治疗,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4月—2013年3月收治的住院胆总管结石患者46例。其中男25例, 女21例;年龄19~67岁。将患者随机分为EST组与ESBD组, 每组各2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患者年龄均不小于18岁, 经B超或CT检查后, 显示为肝外胆管结石, 结石直径均不小于13 mm。排除感染性休克、凝血功能障碍或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的患者, 除此之外, 患者不得患有乳头肿瘤或曾行EST或EPBD取石。

1.3 治疗方法

所选器械有Olympus JF-260电子十二指肠镜、柱状扩张气囊 (直径为1.0cm) 及压力枪、导丝、碎石网篮、取石篮、超声造影导管、高频电装置、鼻胆引流管等。

两组患者术前均禁食8h, 经造影术确认胆总管结石的位置及大小。EST组患者根据结石的大小采用乳头括约肌大切开或中切开, 若结石较大 (直径>15 mm) , 可先用碎石网篮将结石机械粉碎, 再分批取出。ESBD组患者先采用乳头括约肌小切开, 在导丝的引导下, 用柱状的扩张气囊将胆管开口扩张, 然后采用带压力表的注射器向气囊内填充造影剂, 慢慢加压, 直到气囊中部的狭窄环消失, 并停留2min。再用取石篮取结石, 若结石较大, 可先将结石机械粉碎后再取出。取石过后, 如果胆管造影没有可见的充盈缺损影, 则视为结石清除完全。如结石未被完全清除, 则放置鼻胆管引流, 再进行第二次内镜取石。

1.4 观察指标

术中记录所取结石的数量及大小, 取石次数、清除时间、一期清除率、碎石器使用频率等。观察患者有无胰腺炎、胆管炎、穿孔及出血并发症的出现。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校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取石情况

EST组一期取尽结石18例, 取石失败2例, 改用外科手术治疗1例, 留置鼻胆管引流2例。ESBD组一期取尽结石21例, 1例因结石过大而取石失败, 另1例留置鼻胆管引流。EST组与ESBD组结石数目、直径、取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在术中取石次数、碎石器应用及结石清除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术后并发症

手术完成后, EST组出现并发症4例, 其中有轻症胰腺炎2例, 胆管炎1例, 乳头切口中度出血1例。ESBD组出现并发症2例, 轻度胰腺炎1例, 经生长抑素治疗后痊愈;乳头切口轻度出血1例, 经止血处理后痊愈,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且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胆管穿孔、感染、死亡等。

注:EST=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BD=内镜下乳头气囊扩张术

3 讨论

采用内镜下EST治疗胆总管结石已得到众多研究者的认可, 但在采用EST术治疗胆总管结石中, 易引起出血和穿孔这样的并发症, 且肠液胆管的长期反流易引起结石、胆管炎的复发, 同时也是引发胆管癌的中药原因之一。另一种常用的胆总管结石治疗方法为EPBD。据报道, EPBD不但较EST的并发症和危险性小, 还能保护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的功能, 但因EPBD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较高, 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3]。

综上所述, 采用EPBD与EST联合起来的ESBD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结果表明, ESBD术后引起的并发症少, 胰腺炎和出血发生率低且程度较轻, 经一定治疗后均痊愈。因此, 对于胆管结石较大的患者, 进行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加大口径气囊扩张术治疗, 是比较安全有效的, 它能在一定程度上补充EST术的缺陷,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苏进根, 王建平, 陈跃宇.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加大口径气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价值[J].肝胆外科杂志, 2012, 20 (5) :340 -342.

[2] DiSario JA, Freeman ML, Bjorkman DJ, et al.Endoscopic balloon dilation compared with sphincterotomy for extraction of bile duct stones[J].Gastroenterology, 2004, 127 (5) :1291.

气囊扩张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1年1月经我院B超、CT或MRCP及十二指肠镜检查确诊的胆总管结石并乳头旁憩室的住院患者152例, 由Excel软件产生随机号, 将患者分为EST组及EST+EPBD组。两组患者一般情况见附表。

1.2 方法

1.2.1 器械

OlympusJF260V十二指肠镜, Boston黄斑马导丝、乳头切开刀、CRE扩张气囊 (长度58mm, 充盈后直径分别为12mm、13.5mm、15mm) , 高频电装置、取石网篮、气囊, OlympusBML4Q机械碎石器, 鼻胆引流管。

1.2.2 操作方法

EST组采用单纯乳头切开后碎石/取石治疗, EST+EPBD组行乳头小切开后沿导丝置入扩张气囊, 气囊直径根据结石大小和胆总管直径选择, 不宜超过胆总管直径。将气囊1/3留置于乳头外, 注入造影剂, 在X线及内镜直视下进行扩张, 直至X下狭窄段蜂腰消失, 抽出气囊内造影剂, 根据结石大小应用取石网篮、气囊或机械碎石后取石。

1.2.3 观察指标

术后3h、24h检测血淀粉酶, 观察有无呕血、黑便、发热、腹痛情况, 若术后血淀粉酶升高≥正常上限3倍伴腹痛、呕吐等症并持续24h以上, 诊为ERCP术后胰腺炎, 血淀粉酶升高不伴腹痛等症则诊断高淀粉酶血症。记录两组患者一次性结石清除率、机械碎石使用率及相关并发症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记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所有统计资料均采用SPSS16.0软件处理完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52例患者中选择性胆管插管失败6例, EST组4例, EST+EPBD组2例, 插管成功率为96.05%。

2.1 一次性结石清除率

146例患者均取石成功, EST组一次性结石取净率为86.11% (62/72) , EST+EPBD组为91.89% (68/74) , 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2.2 机械碎石使用率

EST组机械碎石使用率为29.11% (21/72) , EST+EPBD组为26.67% (19/74) , 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2.3 并发症发生率

EST组4例, 为5.55%, 其中2例出现急性胰腺炎, 另2例出现高淀粉酶血症;EST+EPBD组6例, 为8.11%, 其中3例出现急性胰腺炎, 另3例为高淀粉酶血症, 两组胰腺炎均为轻型胰腺炎, 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无1例出现穿孔及相关死亡病例。

3 讨论

对于胆总管结石合并乳头旁憩室, 由于乳头解剖的异常增加了EST取石的难度和风险, EPBD具有在扩张乳头肌纤维的同时能够保持乳头括约肌的完整性, 从而减少EST术后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因而可作为EST的补充治疗。以往研究认为, EPBD会增加胰腺炎的发生率[4,5], 然而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均发现EPBD技术并不会增加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3,6]。KIM等[7]对合并乳头旁憩室者行EST+EPBD取石进行研究, 139例中乳头旁憩室组73例, 无憩室组66例, 2组取石成功率分别为94.5%和93.9%, 碎石器使用率分别为12.3%和13.6%, 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0%和7.6%, 显示了乳头旁憩室行EST+EPBD的安全和有效性。

本研究中虽然EST+EPBD组术后3例出现胰腺炎, 较单纯EST组高1例, 但差异无显著性。结果显示:对于胆总管结石合并乳头旁憩室, EST+EPBD组在结石清除率及机械碎石使用率方面均优于单纯EST组, 且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我们的体会是, 在憩室内乳头或乳头扁平、过小时, 进行EPBD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不宜选用过大直径的柱状气囊扩张, 以免造成出血或穿孔; (2) 扩张气囊直径不应超过胆总管直径; (3) 扩张时宜缓慢加压, 扩张时间不宜过长。对于胆总管结石合并乳头旁憩室的患者采用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气囊扩张治疗安全、有效, 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冀明, 王拥军, 俞力, 等.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气囊扩张治疗难治性胆总管结石的疗效评价[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0, 27:568-571.

[2]潘亚敏, 张嘉妍, 周玉保, 等.乳头大口径气囊扩张治疗胆管结石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0, 27:564-567.

[3]刘强, 沈文娟, 陶晓燕, 等.内镜下乳头气囊扩张对胆总管结石的治疗价值[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0, 27:653-655.

[4]Akashi R, KiyozumiT, Tanaka T, et al.Mechanism of pancreatitiscaused by ERCP[J].Gastrointest Endosc, 2002, 55:50-54.

[5]Disario JA, Freeman ML, Bjorkman DJ, et al.Endoscopic balloondilation compared with sphincterotomy for extraction of bile ductstones[J].Gastroenterology, 2004, 127:1291-1299.

[6]Attasaranya S, Cheon YK, Vittal, et al.Large-diameterbiliary orifice balloon dialation to aid in endoscopic bileduct stone removal:amulticenter series[J].GastrointestEndosc, 2008, 67:1046-1052.

上一篇:汽车的逻辑下一篇:吸收制冷